CN101815906B - 湿度调节装置及换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湿度调节装置及换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15906B
CN101815906B CN200880110058.4A CN200880110058A CN101815906B CN 101815906 B CN101815906 B CN 101815906B CN 200880110058 A CN200880110058 A CN 200880110058A CN 101815906 B CN101815906 B CN 1018159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r
outdoor
indoor
adsorption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1005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15906A (zh
Inventor
薮知宏
奥村恭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26246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0678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26246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2571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159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159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159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1590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12/006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26Drying gases or vapours
    • B01D53/261Drying gases or vapours by adsorp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24F3/1429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alternatively operating a heat exchanger in an absorbing/adsorbing mode and a heat exchanger in a regeneration mo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9/00Type of treatment
    • B01D2259/40Further details for adsorption processes and devices
    • B01D2259/40083Regeneration of adsorbents in processes other than pressure or temperature swing adsorption
    • B01D2259/40088Regeneration of adsorbents in processes other than pressure or temperature swing adsorption by heating
    • B01D2259/40092Regeneration of adsorbents in processes other than pressure or temperature swing adsorption by heating using hot liqui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湿度调节装置及换气装置。在壳体内,设置有保持吸附水分的吸附部件和用来加热或冷却吸附部件中的吸附剂的载热体回路的保持部件。保持部件构成为:边一体地保持吸附部件及载热体回路,边能够朝壳体的外部抽出。

Description

湿度调节装置及换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吸附部件所担载的吸附剂来调节室内湿度的湿度调节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提高湿度调节装置的维修性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调节室内湿度的湿度调节装置已为人所知。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有吸附热交换器的湿度调节装置。该湿度调节装置包括扁平的壳体,在壳体的内部形成有空气通路。在壳体的一侧面形成有室外吸入口及室内吸入口,在另一侧面形成有室外排气口及室内供气口。在这四个开口上分别连接着空气进行流动的导管。还有,在壳体内,设置有将压缩机和两个吸附热交换器连接起来的制冷剂回路。制冷剂回路构成让作为载热流体的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的载热体回路。所述两个吸附热交换器构成为:在热交换器(吸附部件)的表面分别载有用来吸附和脱附水分的吸附剂,吸附剂被所述制冷剂加热或冷却。在壳体内划分出两个湿度调节室,这些吸附热交换器分别收纳在两个湿度调节室内。
在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中,进行例如下述的换气除湿运转。在该换气除湿运转中,一吸附热交换器成为冷凝器(放热器),另一吸附热交换器成为蒸发器。从室外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在两个湿度调节室中的一个湿度调节室内流动,并通过蒸发器侧吸附热交换器。其结果是,该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热交换器中的吸附剂吸附,空气被除湿。此时,由于吸附剂吸附水分而产生的吸附热被用作在吸附热交换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蒸发热。已被除湿的空气从室内供气口供向室内。由此,实现室内的除湿。还有,从室内吸入口吸入的空气通过另一个湿度调节室中的吸附热交换器。在该吸附热交换器中,吸附剂被制冷剂的冷凝热加热,水分从吸附剂中脱离(脱附)出来。其结果是,由该吸附热交换器所担载的吸附剂得到再生。已被用于使吸附热交换器中的吸附剂再生的空气从室外排气口排向室外。
还有,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包括热交换元件的换气装置。该换气装置具有埋入天花板的壳体,在壳体的内部形成有空气通路。与所述专利文献1相同,在壳体上形成有室外吸入口、室内吸入口、室外排气口及室内供气口,在这四个开口上分别连接着导管。还有,在空气通路中设置有热交换元件。该热交换元件构成使两个空气流路彼此正交的叉流式热交换器。
在专利文献2所涉及的换气装置的运转过程中,从室外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在热交换元件的第一流路中流动。还有,从室内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在热交换元件的第二流路中流动。在热交换元件中,在流经第一流路的室外空气和流经第二流路的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还有,在热交换元件中,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之间还进行水分的交换。这样一来,在热交换元件的第一流路中湿度及温度已被调节好的室外空气就从室内供气口供向室内。还有,已通过热交换元件的第二流路的室内空气从室外排气口排向室外。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7-1023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平06-257817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湿度调节装置的壳体内,收纳有吸附热交换器及压缩机等。另一方面,在现有的湿度调节装置中,当对这些吸附热交换器及压缩机等进行维修之际,要分别将吸附热交换器和压缩机朝壳体的外部取出。因此,在这种维修作业中,需要将用来把这些设备彼此连接起来的制冷剂管道等暂时拆下来,然后再将成为维修对象的设备取出到壳体的外部。其结果是,由维修作业人员等对各个构成设备进行的维修就会很繁琐,这就是所产生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而发明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就用吸附部件所担载的吸附剂来调节空气湿度的湿度调节装置而言,谋求该湿度调节装置维修性的提高。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的发明以下述湿度调节装置为前提,即:该湿度调节装置包括收纳吸附部件14、15、80和载热体回路11的壳体20,所述吸附部件14、15、80载有能吸附水分的吸附剂,用来加热或冷却该吸附部件14、15、80中的吸附剂的载热流体在所述载热体回路11中流动,该湿度调节装置让空气与所述吸附部件14、15、80中的吸附剂接触,对该空气的湿度进行调节后,将该空气供向室内。其特征在于:该湿度调节装置进一步包括边一体地保持所述吸附部件14、15、80及所述载热体回路11,边能够朝所述壳体20的外部抽出的保持部件(holding member)50。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壳体20内收纳有吸附部件14、15、80和载热体回路11。已吸入到壳体20内的空气通过吸附部件14、15、80。此时,在吸附部件14、15、80中的吸附剂被载热体回路11中的载热流体加热的情况下,吸附剂所吸附的水分便会脱离出来,被供到空气中。其结果是空气被加湿。将这样已被加湿的空气供向室内,由此能够完成室内的加湿。还有,在吸附部件14、15、80中的吸附剂被载热体回路11中的载热流体冷却的情况下,空气中的水分便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供给载热流体。其结果是空气被除湿。将这样已被除湿的空气供向室内,由此能够完成室内的除湿。
在本发明中,由保持部件50一体地保持所述吸附部件14、15、80和载热体回路11。由此,维修作业人员等通过朝壳体20的外部抽出保持部件50,就能够将吸附部件14、15、80及载热体回路11取出到壳体20的外部。此时,因为用来构成载热体回路11的管道也一体地被抽出来,所以不需要像现有示例那样进行既要将这些管道暂时拆下来又要再把所述管道连接上去的作业。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载热体回路由连接有压缩机12且让作为所述载热流体的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1构成,所述保持部件50保持着包括所述压缩机12的制冷剂回路11。
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所述载热体回路由制冷剂回路11构成。也就是说,在制冷剂回路11中,一边由压缩机12压缩制冷剂,一边进行制冷循环。由吸附部件14、15、80所担载的吸附剂构成为:通过被高压制冷剂加热或被低压制冷剂冷却,而进行水分的吸附、脱附。
在此,本发明所涉及的保持部件50不仅保持着吸附部件14、15、80,还保持着所述压缩机12。由此,维修作业人员等通过朝壳体20的外部抽出保持部件50,就能够将吸附部件14、15、80及压缩机12取出到壳体20的外部。此时,因为用来构成制冷剂回路11的制冷剂管道也一体地被抽出来,所以不需要像现有示例那样进行既要将这些制冷剂管道暂时拆下来又要再把所述制冷剂管道连接上去的作业。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部件由连接在所述制冷剂回路11中的热交换器的表面载有吸附剂的吸附热交换器14、15构成,所述保持部件50保持着所述吸附热交换器14、15。
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吸附部件14、15、80由吸附热交换器14、15构成。由于制冷剂在吸附热交换器14、15中冷凝(放热),因而吸附热交换器14、15的吸附剂被制冷剂加热。另一方面,由于制冷剂在吸附热交换器14、15中蒸发,因而吸附热交换器14、15的吸附剂被制冷剂冷却。
在此,本发明中的保持部件50保持着包括所述吸附热交换器14、15和所述压缩机12的制冷剂回路11。由此,维修作业人员等通过朝壳体20的外部抽出保持部件50,就能够将吸附热交换器14、15及压缩机12取出到壳体20的外部。此时,因为用来构成制冷剂回路11的制冷剂管道也一体地被抽出来,所以不需要像现有示例那样进行既要将这些制冷剂管道暂时拆下来又要再把所述制冷剂管道连接上去的作业。
第四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三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20内形成有湿度调节室65、66,该湿度调节室65、66中收纳有所述吸附热交换器14、15及所述压缩机12,并且与该吸附热交换器14、15中的吸附剂接触的空气在该湿度调节室65、66中流通,所述保持部件50形成为面向所述湿度调节室65、66,并构成为保持所述吸附热交换器14、15及所述压缩机12。
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壳体20内的湿度调节室65、66中收纳有吸附热交换器14、15和压缩机12。由此,与另外设置压缩机12的收纳空间的情况相比,能够谋求壳体20的小型化。
还有,保持部件50形成为面向所述湿度调节室65、66,并构成为保持所述吸附热交换器14、15及压缩机12。由此,维修作业人员等通过朝壳体20的外部抽出保持部件50,就能够很容易地将吸附热交换器14、15及压缩机12取出到壳体20的外部。
第五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20的顶面,形成有用来将室外空气吸入后送向所述吸附部件14、15、80的室外吸入口31、用来将室内空气吸入后送向所述吸附部件14、15、80的室内吸入口32、用来将已流出所述吸附部件14、15、80的空气供向室内的室内供气口34以及用来将已流出所述吸附部件14、15、80的空气排向室外的室外排气口33,所述保持部件50构成为:能够从所述壳体20的前面侧抽出。
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壳体20上形成有室外吸入口31、室内吸入口32、室外排气口33和室内供气口34。由此,能够进行用吸附部件14、15、80对已从室外吸入口31吸入到壳体20内的空气湿度进行调节后将该空气从室内供气口34供向室内,同时将从室内吸入口32吸入到壳体20内的空气从室外排气口33排向室外的运转(所谓的换气运转)。还能够进行用吸附部件14、15、80对已从室内吸入口32吸入到壳体20内的空气湿度进行调节后将该空气从室内供气口34供向室内,同时将从室外吸入口31吸入到壳体20内的空气从室外排气口33排向室外的运转(所谓的循环运转)。
还有,在本发明中,所述室外吸入口31、室内吸入口32、室外排气口33和室内供气口34都形成在壳体20的顶面。由此,在将该湿度调节装置设置在地板面上的情况下,能够让连接在这四个开口31、32、33、34上的导管朝天花板侧延伸。其结果是,因为没有在湿度调节装置的水平方向的周围设置导管,所以能够将湿度调节装置的设置空间抑制到最小限度。
进而,本发明中的保持部件50构成为:能够从壳体20的前面侧抽出。由此,即使将该湿度调节装置设置在橱柜等的收纳空间中,也能从它的前面(橱柜的开放面)一侧抽出保持部件50,因而能够很容易地将吸附部件14、15、80及载热体回路11取出到壳体20的外部。
第六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20的顶面,形成有与室外空间相连的室外吸入口31及室外排气口33以及与室内空间相连的室内吸入口32及室内供气口34,在所述载热体回路11中连接有作为所述吸附部件的吸附热交换器14、15,该吸附热交换器14、15收纳在所述壳体20内并载有所述吸附剂,用所述载热流体加热或冷却吸附热交换器14、15中的吸附剂,让已从所述室外吸入口31及所述室内吸入口32吸入的空气中的任一方空气与所述吸附热交换器14、15中的吸附剂接触进行湿度调节后,从所述室内供气口34供向室内,将另一方空气从室外排气口33排向室外。
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已由室外吸入口31及室内吸入口32吸入的空气中的一方空气被吸附热交换器14、15进行湿度调节后,从室内供气口34供向室内,而另一方空气从室外排气口33排向室外。其结果是能够进行室内的除湿或者加湿。
具体来说,例如在除湿运转中成为下述状态,即:吸附热交换器14、15中的吸附剂被在载热体回路11中流动的载热流体冷却。若空气通过该状态下的吸附热交换器14、15,则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热交换器14、15中的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载热体吸收。其结果是空气由吸附热交换器14、15除湿。还有,例如在加湿运转中成为下述状态,即:吸附热交换器14、15中的吸附剂被在载热体回路11中流动的载热流体加热。若空气通过该状态下的吸附热交换器14、15,则水分脱离开已被加热的吸附剂,已脱离开的水分被供向空气。其结果是空气由吸附热交换器14、15加湿。
在本发明中,所述室外吸入口31、室外排气口33、室内吸入口32和室内供气口34都形成在壳体20的顶面。由此,通过让连接在所述各个吸入口31、32及各个供排气口33、34上的导管朝天花板侧延伸,而能够将该湿度调节装置的水平方向的设置空间抑制到必要的最小限度。
第七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六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载热体回路11中连接有多个吸附热交换器14、15,在所述壳体20内,沿上下方向排列着形成有分别收纳所述吸附热交换器14、15的多个湿度调节室65、66。
在第七方面的发明中,载热体回路11中连接有多个吸附热交换器14、15。还有,在壳体20内形成有多个湿度调节室65、66,在各个湿度调节室65、66中分别收纳有吸附热交换器14、15。在此,在本发明中,沿上下方向排列着形成有这些湿度调节室65、66。因此,壳体20在铅垂方向上的长度较长,并能够缩短该壳体20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其结果是湿度调节装置的水平方向的设置空间进一步减小。
第八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六或第七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20内设置有隔板44、45,该隔板44、45形成为板状,由该板状的隔板44、45划分出收纳所述吸附热交换器14、15的湿度调节室65、66,并在该隔板44、45开有多个流通口71~78,该多个流通口71~78与所述湿度调节室65、66连通,空气从该多个流通口71~78流入或流出,并且该隔板44、45具有多个风阀D1~D8,该多个风阀D1~D8分别打开和关闭所述流通口71~78,该隔板44、45形成在湿度调节室65、66的侧面侧。
在第八方面的发明中,设置有用来划分湿度调节室65、66的隔板44、45。在隔板44、45上,形成有多个流通口71~78,并设置有打开和关闭各个流通口71~78的风阀D1~D8。由各个风阀D1~D8来切换各个流通口71~78的开关状态,使湿度调节室65、66连通及断开,由此来改变壳体20内空气的流动情况。在此,在本发明中,隔板44、45形成在湿度调节室65、66的侧面侧。由此,即使在湿度调节室65、66空气中的水分产生结露后滴落下来,该水分也难于附着在隔板44、45上。因此,能够避免水从处于关闭状态的流通口71~78和风阀D1~D8之间的缝隙漏出。
第九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八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0设置有拆装自如地安装在该壳体20的主体部21前侧的前面盖22,所述隔板44、45形成在所述湿度调节室65、66的左右方向上的侧面侧,并且构成为:沿前后方向进退自如而能够从所述壳体主体部21的前侧取出。
在第九方面的发明中,前面盖22拆装自如地安装在壳体主体部21的前侧。还有,隔板44、45形成在湿度调节室65、66的左右方向的侧面侧,并能够前后进退。在从壳体主体部21上取下前面盖22的状态下,让隔板44、45朝前侧滑动,从而能够将隔板44、45从壳体主体部21的前侧取出。通过这样将隔板44、45从壳体20中取出来,就能够很容易地对隔板44、45上的风阀D1~D8等进行维修。
第十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六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中,其特征在于:用来将空气从所述室内供气口34送向室内的供气扇30和用来将空气从所述室外排气口33排向室外的排气扇29,设置在收纳所述吸附热交换器14、15的湿度调节室65、66的上侧。
在第十方面的发明中,供气扇30和排气扇29设置在湿度调节室65、66的上侧。由此,从供气扇30到室内供气口34的距离和从排气扇29到室外排气口33的距离便会缩短。因此,能够减小供气扇30和排气扇29的通风阻力,从而能够降低这些风扇29、30所需要的动力。
第十一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六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载热体回路由连接有压缩机12且让作为所述载热流体的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1构成,所述压缩机12设置在收纳所述吸附热交换器14、15的湿度调节室65、66的下侧。
在第十一方面的发明中,较重的压缩机12设置在湿度调节室65、66的下侧。由此,湿度调节装置的重心就会靠下侧,因而能够将湿度调节装置以稳定的状态设置在地板面上。
第十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六至第十一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0设置有拆装自如地安装在该壳体20的主体部21前侧的前面盖22,所述载热体回路由连接有压缩机12且让作为所述载热流体的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1构成,所述吸附热交换器14、15、供气扇30、排气扇29、所述压缩机12及过滤器36、37中的至少之一构成为:能够从所述壳体主体部21的前侧取出,该供气扇30用来将空气从所述室内供气口34送向室内,该排气扇29用来将空气从所述室外排气口33排向室外,该过滤器36、37捕捉从所述室外吸入口31及所述室内吸入口32吸入的空气中的一方空气或双方空气中的尘埃。
在第十二方面的发明中,前面盖22拆装自如地安装在壳体主体部21的前侧。在从壳体主体部21上取下前面盖22的状态下,能够从壳体主体部21的前侧取出吸附热交换器14、15、供气扇30、排气扇29、压缩机12及过滤器36、37。由此,就能够很容易地进行各个构成设备的维修。
第十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六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0设置有拆装自如地安装在该壳体20的主体部21前侧的前面盖22,在所述壳体20的顶面,靠该壳体20的前侧设置有所述室外吸入口31及所述室内吸入口32,靠该壳体20的后侧设置有所述室外排气口33及所述室内供气口34,在所述室外吸入口31的下侧,设置有捕捉从该室外吸入口31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并能从所述壳体主体部21的前侧取出的第一过滤器36,在所述室内吸入口32的下侧,设置有捕捉从该室内吸入口32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并能从所述壳体主体部21的前侧取出的第二过滤器37。
在第十三方面的发明中,用来导入空气的室外吸入口31及室内吸入口32设置在壳体20的靠前侧。并且,在室外吸入口31的下侧设置有第一过滤器36,在室内吸入口32的下侧设置有第二过滤器37。
在从壳体主体部21上取下前面盖22的状态下,因为第一过滤器36和第二过滤器37位于壳体20的前侧,所以用户等能够很容易地取出这些过滤器36、37进行维修。
第十四方面的发明以下述换气装置为前提,即:该换气装置包括:形成有与室外空间相连的室外吸入口31及室外排气口33和与室内空间相连的室内吸入口32及室内供气口34的壳体20以及设置在该壳体20内的空气通路中对空气进行调节的空调部件91、92;用所述空调部件91、92对从所述室外吸入口31吸入的空气进行调节后从所述室内供气口34将该空气供向室内,将从所述室内吸入口32吸入的空气从室外排气口33排向室外。该换气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20的顶面,形成有所述室外吸入口31、所述室外排气口33、所述室内吸入口32及所述室内供气口34,所述壳体20设置有拆装自如地安装在该壳体20的主体部21前侧的前面盖22,在所述壳体20的顶面,靠该壳体20的前侧设置有所述室外吸入口31及所述室内吸入口32,靠该壳体20的后侧设置有所述室外排气口33及所述室内供气口34,在所述室外吸入口31的下侧,设置有捕捉从该室外吸入口31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并能从所述壳体主体部21的前侧取出的第一过滤器36,在所述室内吸入口32的下侧,设置有捕捉从该室内吸入口32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并能从所述壳体主体部21的前侧取出的第二过滤器37。此外,所述“空调部件”是经由进行空气的温度调节和湿度调节中的任一种调节或这两种调节来调节空气的部件。
在第十四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换气装置中,用空调部件91、92对从室外吸入口31吸入的室外空气进行调节后,将该空气从室内供气口34供向室内。还有,从室内吸入口32吸入的室内空气被从室外排气口33排向室外。如上所述,该换气装置在进行室内换气的同时还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
在此,在本发明中,所述室外吸入口31及室内吸入口32设置在壳体20的靠前侧。并且,在室外吸入口31的下侧设置有第一过滤器36,在室内吸入口32的下侧设置有第二过滤器37。
在从壳体主体部21上取下前面盖22的状态下,因为第一过滤器36和第二过滤器37位于壳体20的前侧,所以用户等能够很容易地取出这些过滤器36、37进行维修。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构成为:由保持部件50一体地保持吸附部件14、15、80和载热体回路11,能够朝壳体20的外部抽出该保持部件50。该吸附部件14、15、80用来对空气的湿度进行调节。用来加热或冷却该吸附部件14、15、80中的吸附剂的载热流体在该载热体回路11中流动。由此,根据本发明,维修作业人员等仅抽出保持部件50,就能够将吸附部件14、15、80及载热体回路11取出到壳体20的外部,从而能够很容易地对吸附部件14、15、80及连接在载热体回路11中的各个构成设备进行维修。还有,在抽出保持部件50之际,不需要进行用来构成载热体回路11的管道的拆卸作业及所述管道的连接作业。因此,能够大幅度地改善该湿度调节装置的维修性。
还有,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通过由保持部件50来保持包含压缩机12的制冷剂回路11,从而不需要进行制冷剂管道的拆卸作业及连接作业,就能够很容易地将吸附部件14、15、80及压缩机12等构成部件取出到壳体20的外部。还有,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通过用吸附热交换器14、15构成吸附部件并由保持部件50来保持该吸附部件,从而不需要进行制冷剂管道的拆卸作业及连接作业,就能够很容易地将吸附热交换器14、15及压缩机12等构成部件取出到壳体20的外部。
进而,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通过在收纳吸附热交换器14、15的湿度调节室65、66内设置压缩机12,不仅能够谋求压缩机12收纳空间的削减,甚至还能够谋求壳体20的小型化。还有,因为压缩机12和吸附热交换器14、15之间的距离比较近,所以利用比较简单的构造,就能够使保持部件50保持着压缩机12及吸附热交换器14、15并将它们一体地抽出来。
还有,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因为将室外吸入口31、室外排气口33、室内吸入口32及室内供气口34形成在壳体20的顶面,所以在将该湿度调节装置设置在地板面上以后能够让与各个吸入口31、32及各个供排气口33、34连接的导管向上方(天花板侧)延伸。由此,因为在设置于地板面上的湿度调节装置的水平方向的周围没有布置导管,所以能够大幅度地减小湿度调节装置的水平方向的设置空间。因此,能够将该湿度调节装置设置在例如橱柜的内部等有限的空间中。还有,与例如天花板埋入型湿度调节装置相比,因为像上述所示的那样将湿度调节装置设置在地板面上,所以用户能够较容易地进行装置的维修。
进而,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因为能够从壳体20的前面侧抽出保持部件50,所以即使将湿度调节装置设置在橱柜等的收纳空间中,也能从橱柜的开放面抽出保持部件50,而能够很容易地对吸附部件14、15、80及载热体回路11进行维修。
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因为将室外吸入口31、室外排气口33、室内吸入口32及室内供气口34形成在壳体20的顶面,所以在将该湿度调节装置设置在地板面上以后能够让与各个吸入口31、32及各个供排气口33、34连接的导管向上方(天花板侧)延伸。由此,因为在设置于地板面上的湿度调节装置的水平方向的周围没有布置导管,所以能够大幅度地减小湿度调节装置的水平方向的设置空间。因此,能够将该湿度调节装置设置在例如橱柜的内部等有限的空间中。还有,与例如天花板埋入型湿度调节装置相比,因为像上述所示的那样将湿度调节装置设置在地板面上,所以用户能够较容易地进行装置的维修。
特别是,在第七方面的发明中,因为使收纳多个吸附热交换器14、15的湿度调节室65、66上下排列,所以能够抑制壳体20在水平方向上的大型化。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该湿度调节装置的水平方向的设置空间。
还有,在第八方面的发明中,将划分出湿度调节室65、66并具有多个风阀D1~D8的隔板44、45形成在湿度调节室65、66的侧面侧。由此,能够防止在湿度调节室65、66中已产生结露的水分通过风阀D1~D8漏到湿度调节室65、66的外侧。还有,若在湿度调节室65、66的下侧设置所述隔板44、45,则在吸附热交换器14、15的下侧用来接收结露水的接水盘和隔板44、45上的风阀D1~D8之间就有可能相互干扰。与此相对,通过将隔板44、45设置在湿度调节室65、66的侧面侧,而能够在吸附热交换器14、15的下侧充分确保所述接水盘的设置空间。
进而,在第九方面的发明中,将隔板44、45形成在湿度调节室65、66的左右方向的侧面侧,并且该隔板44、45构成为能够前后地进退。因此,在从壳体主体部21上取下前面盖22的状态下,很容易就能够朝前方抽出隔板44、45,从而能够很容易地对多个风阀D1~D8进行维修。
还有,在第十方面的发明中,将供气扇30及排气扇29设置在湿度调节室65、66的上侧,而使这些风扇29、30位于离室外吸入口31及室内吸入口32比较近的位置。由此,不但能够减小供气扇30及排气扇29的通风阻力,还能够降低风扇所需的动力。
还有,在第十一方面的发明中,因为将制冷剂回路11中的压缩机12设置在湿度调节室65、66的下侧,所以湿度调节装置的重心较低。因此,能够将该湿度调节装置以比较稳定的状态设置在地板面上。还有,与压缩机12位于较高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较容易地进行压缩机12的装卸及维修。
在第十二方面的发明中,在从壳体主体部21上取下前面盖22的状态下,能够从壳体20的前侧取出吸附热交换器14、15、供气扇30、排气扇29、压缩机12及过滤器36、37进行维修。特别是,若将湿度调节装置收纳在橱柜等的内部,则很难在装置的后方及侧方确保足够的维修空间。不过,在本发明中,能够从前侧取出所有的构成设备并能很容易地进行维修。
在第十三方面及第十四方面的发明中,将室内吸入口32及室外吸入口31设置在壳体20的靠前侧,并在这些吸入口31、32的下侧设置第一过滤器36及第二过滤器37。由此,在从壳体主体部21上取下前面盖22的状态下,能够很容易地朝前方抽出第一过滤器36及第二过滤器37,从而在用户等对过滤器进行清扫及更换时能够谋求清扫及更换作业的简单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已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及换气装置设置在橱柜内的状态的结构略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的结构略图,图2(A)是俯视图,图2(B)是沿图2(A)中的X-X箭头方向所看到的图,图2(C)是沿图2(A)中的Y-Y箭头方向所看到的图,图2(D)是沿图2(A)中的Z-Z箭头方向所看到的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吸附热交换器的结构的立体略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中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略图。
图6是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的除湿换气运转及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过程中的空气流动情况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7是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的除湿换气运转及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过程中的空气流动情况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8是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的除湿循环运转及加湿循环运转的第一动作过程中的空气流动情况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9是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的除湿循环运转及加湿循环运转的第二动作过程中的空气流动情况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10是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中已将抽出单元抽出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的结构略图,图11(A)是俯视图,图11(B)是沿图11(A)中的Y-Y箭头方向所看到的图,图11(C)是沿图11(A)中的Z-Z箭头方向所看到的图。
图12是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中已将抽出单元抽出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3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的结构略图。
图14是从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中已将抽出单元抽出的状态的结构略图。
图15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的结构略图,图15(A)是俯视图,图15(B)是沿图15(A)中的X-X箭头方向所看到的图,图15(C)是沿图15(A)中的Y-Y箭头方向所看到的图,图15(D)是沿图15(A)中的Z-Z箭头方向所看到的图。
图16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17是对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的除湿换气运转及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过程中的空气流动情况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18是对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的除湿换气运转及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过程中的空气流动情况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19是对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的除湿循环运转及加湿循环运转的第一动作过程中的空气流动情况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20是对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的除湿循环运转及加湿循环运转的第二动作过程中的空气流动情况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21是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的结构略图,图21(A)是俯视图,图21(B)是沿图21(A)中的X-X箭头方向所看到的图,图21(C)是沿图21(A)中的Y-Y箭头方向所看到的图,图21(D)是沿图21(A)中的Z-Z箭头方向所看到的图。
图22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23是对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的除湿换气运转及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过程中的空气流动情况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24是对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的除湿换气运转及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过程中的空气流动情况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25是对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的除湿循环运转及加湿循环运转的第一动作过程中的空气流动情况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26是对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的除湿循环运转及加湿循环运转的第二动作过程中的空气流动情况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27是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气装置的结构略图,图27(A)是俯视图,图27(B)是沿图27(A)中的X-X箭头方向所看到的图,图27(C)是沿图27(A)中的Y-Y箭头方向所看到的图,图27(D)是沿图27(A)中的Z-Z箭头方向所看到的图。
图28是对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气装置中的空气流动情况进行说明的结构略图。
-符号说明-
10    湿度调节装置
11    载热体回路(制冷剂回路)
12        压缩机
14        第一吸附热交换器(吸附部件、吸附热交换器)
15        第二吸附热交换器(吸附部件、吸附热交换器)
20        壳体
21        壳体主体部
22        前面盖
29        排气扇
30        供气扇
31        室外吸入口
32        室内吸入口
33        室外排气口
34        室内供气口
36        室外空气过滤器(第一过滤器)
37        室内空气过滤器(第二过滤器)
44        第一隔板(隔板)
45        第二隔板(隔板)
50        抽出单元
65        第一湿度调节室(湿度调节室)
66        第二湿度调节室(湿度调节室)
71~78    流通口
80        除湿转子(desiccant rotor)
91        第一热交换元件
92        第二热交换元件
D1~D8    风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10是设置在室内的地板面上进行室内湿度调节的落地式湿度调节装置。如图1所示,湿度调节装置10构成为:能够设置在收纳衣服等的橱柜的收纳空间S中。
如图1~图3所示,湿度调节装置10具有形成为纵长的长方体形状的壳体20。此外,在图3的立体图(也包括其它立体图)中,为了便于图示,而将壳体20的上部和其它部位分开来图示。壳体20包括仅前面开放的箱状壳体主体部21和拆装自如地安装在该壳体主体部21前侧的开放部的前面盖22。
在壳体主体部21的上端部形成有顶板23,而在它的下端部形成有底板24。还有,在壳体主体部21的右端部形成有右侧面板25,而在它的左端部形成有左侧面板26。进而,在壳体主体部21的后端部形成有背面板27。
在所述顶板23形成有四个导管连接口31、32、33、34。这些导管连接口31、32、33、34以对应顶板23的四个角部的方式彼此相邻地排列着。具体来说,四个导管连接口31、32、33、34由设置在顶板23的前方靠右侧的室外吸入口31、设置在顶板23的前方靠左侧的室内吸入口32、设置在顶板23的后方靠右侧的室外排气口33及设置在顶板23的后方靠左侧的室内供气口34构成。也就是说,在壳体主体部21的顶面,集中形成有室外吸入口31、室内吸入口32、室外排气口33和室内供气口34。
在各个导管连接口31、32、33、34上分别连接有空气能流通的导管5(参照图1)。各个导管5朝着室内的天花板侧向上方延伸,并沿着天花板背面一直设置到规定的空间。经由这些导管5,使室外吸入口31及室外排气口33与室外空间相连,并且使室内吸入口32及室内供气口34与室内空间相连。并且,室外吸入口31构成用来将室外空气OA吸入到壳体20内的开口,室内吸入口32构成用来将室内空气RA吸入到壳体20内的开口。还有,室外排气口33构成用来将壳体20内的空气作为排出空气EA排向室外的开口,室内供气口34构成用来将壳体20内的空气作为供给空气SA供向室内的开口。
所述前面盖22构成为:以覆盖壳体主体部21前侧开放部的方式拆装自如地安装在该壳体主体部21上。在前面盖22上,设置有用户等用来切换湿度调节装置10的运转模式的操作开关(省略图示)。还有,在前面盖22的上部,设有能够取出下文所详细叙述的过滤器36、37的开口部22a及能够打开和关闭该开口部22a的开关盖22b。开关盖22b构成为:能够拆装自如地安装在前面盖22的主体上。
如图2及图3所示,在壳体主体部21上安装着前面盖22的状态下,壳体20内部形成长方体形状的空间。在壳体20内部的靠上侧设置有上部隔板41。上部隔板41保持着水平状态被壳体20支撑住。
在上部隔板41和顶板23之间,隔出一个扁平的长方体形状的空间。在该空间中设置有纵隔板42和横隔板43。纵隔板42形成为长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横隔板43形成为长边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纵隔板42及横隔板43彼此正交,且保持着铅垂状态被壳体20支撑住。纵隔板42及横隔板43将上部隔板41与顶板23之间的空间划分成四个通路51、52、53、54。这四个通路由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室外空气排出通路53和室内空气供给通路54构成。
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形成在壳体20内的前方靠右侧,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形成在壳体20内的前方靠左侧。还有,室外空气排出通路53形成在壳体20内的后方靠右侧,室内空气供给通路54形成在壳体20内的后方靠左侧。另一方面,在所述上部隔板41的面向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的部位形成有第一连通口61,在所述上部隔板41的面向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的部位形成有第二连通口62,在所述上部隔板41的面向室外空气排出通路53的部位形成有第三连通口63,在所述上部隔板41的面向室内空气供给通路54的部位形成有第四连通口64。
并且,所述室外吸入口31经由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与第一连通口61连通,所述室内吸入口32经由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与第二连通口62连通。还有,所述室外排气口33经由室外空气排出通路53与第三连通口63连通,所述室内供气口34经由室内空气供给通路54与第四连通口64连通。
在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中设置有室外空气过滤器36,在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中设置有室内空气过滤器37。也就是说,室外空气过滤器36构成设置在室外吸入口31下侧的第一过滤器,室内空气过滤器37构成设置在室内吸入口32下侧的第二过滤器。这些过滤器36、37形成为板状或薄板状,跨越所对应的各个吸入通路51、52的横截面的整个区域并保持水平状态。还有,这些过滤器36、37构成为:在各个吸入通路51、52中能够沿前后方向自如地进退。
在室外空气排出通路53中设置有排气扇29,在室内空气供给通路54中设置有供气扇30(参照图2)。这些风扇29、30是由离心型多叶风扇(所谓的西罗克风扇(sirocco fan))构成的。此外,在图3的立体图(也包含其它立体图)中,省略图示这些风扇29、30。排气扇29将从第三连通口63导入的空气送往室外排气口33。供气扇30将从第四连通口64导入的空气送往室内供气口34。
在底板24和上部隔板41之间,隔出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空间。在该空间中设置有第一隔板44和第二隔板45。第一隔板44及第二隔板45从底板24一直形成到上部隔板41,并与壳体20的左右侧面板25、26平行,且保持着铅垂状态被壳体20支撑住。并且,第一隔板44及第二隔板45将底板24与上部隔板41之间的空间划分成三个空间。
所述三个空间中的靠右侧的空间由第三隔板46划分成前后两个空间,所述三个空间中的靠左侧的空间由第四隔板47划分成前后两个空间。第三隔板46的前侧空间构成第一中间通路55,第四隔板47的前侧空间构成第二中间通路56。还有,第三隔板46的后侧空间构成第三中间通路57,第四隔板47的后侧空间构成第四中间通路58。
第一中间通路55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连通口61连通,第二中间通路56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连通口62连通,第三中间通路57的上端与所述第三连通口63连通,第四中间通路58的上端与所述第四连通口64连通。还有,这些中间通路55、56、57、58的下端都由底板24封住。
所述三个空间中的位于中央的空间由中央隔板48划分成上下两个空间。这两个空间中的上侧空间构成第一湿度调节室65,而下侧空间构成第二湿度调节室66。也就是说,沿上下方向排列着形成有隔着中央隔板48彼此相邻的第一湿度调节室65和第二湿度调节室66。还有,在第二湿度调节室66的下端部形成有支撑板40,该支撑板40横跨在第一隔板44和第二隔板45之间。
在第一湿度调节室65中收纳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在第二湿度调节室66中收纳有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设置在所述中央隔板48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设置在所述支撑板40上。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串联连接在制冷剂回路11中,在下文中对制冷剂回路11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4所示,各个吸附热交换器14、15由横向肋片(cross fin)型管片式热交换器构成。这些吸附热交换器14、15具有铜制传热管16和铝制肋片17。设置在吸附热交换器14、15中的多个肋片17分别形成为长方形板状,并以一定的间隔排列。还有,传热管16成为沿着肋片17的排列方向来回弯曲的形状。也就是说,该传热管16构成为:交替地形成有贯穿各个肋片17的直管部和连接相邻的两个直管部的U字管部。
所述各个吸附热交换器14、15构成在热交换器的表面载有吸附剂的吸附部件。具体来说,在各个吸附热交换器14、15中,各个肋片17的表面载有吸附剂,通过肋片17间的空气与肋片17所担载的吸附剂接触。能够用沸石、硅胶、活性炭、具有亲水性官能基的有机高分子材料等对空气中的水分具有规定的吸脱附性能的物质作该吸附剂。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各个吸附热交换器14、15斜着设置在湿度调节室65、66中。具体来说,各个吸附热交换器14、15以多个肋片17与第一隔板44及第二隔板45平行,且肋片17的上端比铅垂方向还要向前侧倾斜的状态保持在湿度调节室65、66中。由此,能够让各个吸附热交换器14、15中的各个肋片17在长度方向上伸长,从而能够增加各个吸附热交换器14、15中空气的通过面积。其结果是吸附剂与空气之间的接触效率提高。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湿度调节室66内收纳有连接在所述制冷剂回路11中的压缩机12。压缩机12由纵置型压缩机构成,被设置在支撑板40上。压缩机12是由例如涡旋式压缩机或回转式压缩机等构成的。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机12设置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的空气流的上游侧。此外,也可以不将压缩机12设置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的上游侧,而将该压缩机12设置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的下游侧。
在所述第一隔板44及第二隔板45上各形成有四个流通口,空气经由这些流通口流入或流出。具体来说,在第一隔板44上部的靠前侧形成有第一流通口71,而在它的靠后侧形成有第二流通口72;在第二隔板45上部的靠前侧形成有第三流通口73,而在它的靠后侧形成有第四流通口74。还有,在第一隔板44下部的靠前侧形成有第五流通口75,而在它的靠后侧形成有第六流通口76;在第二隔板45下部的靠前侧形成有第七流通口77,而在它的靠后侧形成有第八流通口78。
第一流通口71使第一中间通路55与第一湿度调节室65连通,第二流通口72使第三中间通路57与第一湿度调节室65连通,第三流通口73使第二中间通路56与第一湿度调节室65连通,第四流通口74使第四中间通路58与第一湿度调节室65连通。还有,第五流通口75使第一中间通路55与第二湿度调节室66连通,第六流通口76使第三中间通路57与第二湿度调节室66连通,第七流通口77使第二中间通路56与第二湿度调节室66连通,第八流通口78使第四中间通路58与第二湿度调节室66连通。
在第一隔板44及第二隔板45上各设置有四个风阀,所述风阀能够自如地打开和关闭所对应的流通口。具体来说,在第一隔板44上设置有打开和关闭第一流通口71的第一风阀D1、打开和关闭第二流通口72的第二风阀D2、打开和关闭第五流通口75的第五风阀D5以及打开和关闭第六流通口76的第六风阀D6。还有,在第二隔板45上设置有打开和关闭第三流通口73的第三风阀D3、打开和关闭第四流通口74的第四风阀D4、打开和关闭第七流通口77的第七风阀D7以及打开和关闭第八流通口78的第八风阀D8。
各个风阀D1~D8具有例如两块挡板和让各挡板以水平轴为支点转动的马达。即,在各个风阀D1~D8中,若马达转动而使两块挡板变位到铅垂状态,则所对应的流通口71~78便成为封闭状态;若马达转动而使两块挡板变位到水平状态,则所对应的流通口71~78便成为开放状态。
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一隔板44形成在两个湿度调节室65、66的左右方向上的一侧面侧,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二隔板45形成在两个湿度调节室65、66的左右方向上的另一侧面侧。还有,第一隔板44和第二隔板45以横跨两个湿度调节室65、66的方式形成,并保持着铅垂状态被壳体20支撑住。
(制冷剂回路的结构)
一边参照图5,一边对设置在湿度调节装置10中的所述制冷剂回路11进行说明。
制冷剂回路11是设置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压缩机12、四通换向阀13及电动膨胀阀18的闭合回路。制冷剂回路11通过使已填充的制冷剂循环来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
在制冷剂回路11中,压缩机12的喷出侧与四通换向阀13的第一通口连接,压缩机12的吸入侧与四通换向阀13的第二通口连接。还有,在制冷剂回路11中,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的一端与四通换向阀13的第三通口连接,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的另一端经由电动膨胀阀18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与四通换向阀13的第四通口连接。
所述四通换向阀13能够在第一通口和第四通口连通且第二通口和第三通口连通的第一状态(图5(A)所示的状态)与第一通口和第三通口连通且第二通口和第四通口连通的第二状态(图5(B)所示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在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制冷剂回路11构成载热体回路。在该制冷剂回路11中,高压气态制冷剂被作为加热用载热流体供向两个吸附热交换器14、15中作为冷凝器(放热器)工作的一吸附热交换器,而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被作为冷却用载热流体供向作为蒸发器工作的另一吸附热交换器。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所述制冷剂回路11中的各个构成设备以及将所述各个构成设备彼此连接起来的制冷剂管道被设置在第一湿度调节室65及第二湿度调节室66中的任意一个湿度调节室内。
(抽出单元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所述支撑板40、所述第一隔板44、第二隔板45及中央隔板48一体地连结起来构成抽出单元50。即,抽出单元50构成能够朝壳体20外部一体地抽出制冷剂回路11的保持部件。由抽出单元50保持着所述压缩机12、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四通换向阀13、电动膨胀阀18以及将它们连接起来的制冷剂管道。还有,抽出单元50构成为:在壳体20的内部能够沿前后方向自如地进退。具体来说,在底板24的上表面和上部隔板41的下表面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轨槽(省略图示),第一隔板44及第二隔板45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嵌合在所述导轨槽中。第一隔板44及第二隔板45能够沿着这些导轨槽前后自如地滑动。
-运转动作-
第一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选择地进行“除湿换气运转”、
“加湿换气运转”、“除湿循环运转”及“加湿循环运转”。在“除湿换气运转”及“加湿换气运转”下,对已吸入的室外空气OA的湿度进行调节后将该室外空气OA作为供给空气SA供向室内,同时将已吸入的室内空气RA作为排出空气EA排向室外。还有,在“除湿循环运转”及“加湿循环运转”下,对已吸入的室内空气RA的湿度进行调节后将该室内空气RA作为供给空气SA供向室内,同时将已吸入的室外空气OA作为排出空气EA排向室外。下面,对所述各个运转进行详细的说明。
(除湿换气运转)
处于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3分钟间隔)反复交替进行后述的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
在处于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若让供气扇30运转,则室外空气被作为第一空气从室外吸入口31吸入到壳体20内。还有,若让排气扇29运转,则室内空气被作为第二空气从室内吸入口32吸入到壳体20内。
首先,对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在该第一动作中,通过切换风阀D1~D8的状态,第一流通口71、第四流通口74、第六流通口76及第七流通口77成为打开状态,第二流通口72、第三流通口73、第五流通口75及第八流通口78成为关闭状态。
在处于第一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11中,如图5(A)所示,四通换向阀13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在该状态的制冷剂回路11中,使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11中,从压缩机12喷出的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电动膨胀阀18及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成为冷凝器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成为蒸发器。
如图6所示,已从所述室外吸入口31流入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的第一空气通过室外空气过滤器36。在室外空气过滤器36中,捕捉第一空气中所含的尘埃。已通过室外空气过滤器36的第一空气依次流过第一连通口61及第一中间通路55后,从第一流通口71流入第一湿度调节室65。该第一空气朝后方流动,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由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除湿的第一空气从第四流通口74流向第四中间通路58。该第一空气依次流过第四连通口64及室内空气供给通路54后,从室内供气口34流入导管而被供向室内。
另一方面,已从所述室内吸入口32流入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的第二空气通过室内空气过滤器37。在室内空气过滤器37中,捕捉第二空气中所含的尘埃。已通过室内空气过滤器37的第二空气依次流过第二连通口62及第二中间通路56后,从第七流通口77流入第二湿度调节室66。该第二空气朝后方流动,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被供给第二空气。已被用于使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中的吸附剂再生的第二空气从第六流通口76流入第三中间通路57。该第二空气依次流过第三连通口63及室外空气排出通路53后,从室外排气口33流入导管而被排向室外。
其次,对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在该第二动作中,通过切换风阀D1~D8的状态,第二流通口72、第三流通口73、第五流通口75及第八流通口78成为打开状态,第一流通口71、第四流通口74、第六流通口76及第七流通口77成为关闭状态。
在处于第二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11中,如图5(B)所示,四通换向阀13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在该状态的制冷剂回路11中,使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11中,从压缩机12喷出的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电动膨胀阀18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成为冷凝器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成为蒸发器。
如图7所示,已从所述室外吸入口31流入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的第一空气通过室外空气过滤器36。在室外空气过滤器36中,捕捉第一空气中所含的尘埃。已通过室外空气过滤器36的第一空气依次流过第一连通口61及第一中间通路55后,从第五流通口75流入第二湿度调节室66。该第一空气朝后方流动,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由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除湿的第一空气从第八流通口78流入第四中间通路58。该第一空气依次流过第四连通口64及室内空气供给通路54后,从室内供气口34流入导管而被供向室内。
另一方面,已从室内吸入口32流入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的第二空气通过室内空气过滤器37。在室内空气过滤器37中,捕捉第二空气中所含的尘埃。已通过室内空气过滤器37的第二空气依次流过第二连通口62及第二中间通路56后,从第三流通口73流入第一湿度调节室65。该第二空气朝后方流动,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被供给第二空气。已被用于使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中的吸附剂再生的第二空气从第二流通口72流入第三中间通路57。该第二空气依次流过第三连通口63及室外空气排出通路53后,从室外排气口33流入导管而被排向室外。
(加湿换气运转)
处于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3分钟间隔)反复交替进行后述的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
在处于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若让供气扇30运转,则室外空气被作为第一空气从室外吸入口31吸入到壳体20内。还有,若让排气扇29运转,则室内空气被作为第二空气从室内吸入口32吸入到壳体20内。
在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中,如图6所示,第一流通口71、第四流通口74、第六流通口76及第七流通口77成为打开状态,第二流通口72、第三流通口73、第五流通口75及第八流通口78成为关闭状态。还有,制冷剂回路11成为图5(B)所示的状态,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成为冷凝器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成为蒸发器。
如图6所示,已从室外吸入口31流入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的第一空气依次流过室外空气过滤器36、第一连通口61、第一中间通路55及第一流通口71后流入第一湿度调节室65,然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被供给第一空气。已由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加湿的第一空气依次流过第四流通口74、第四中间通路58、第四连通口64及室内空气供给通路54后,从室内供气口34流入导管而被供向室内。
另一方面,已从室内吸入口32流入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的第二空气依次流过室内空气过滤器37、第二连通口62、第二中间通路56及第七流通口77后流入第二湿度调节室66,然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中,第二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向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中的吸附剂供给水分的第二空气依次流过第六流通口76、第三中间通路57、第三连通口63及室外空气排出通路53后,从室外排气口33流入导管而被排向室外。
在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中,如图7所示,第二流通口72、第三流通口73、第五流通口75及第八流通口78成为打开状态,第一流通口71、第四流通口74、第六流通口76及第七流通口77成为关闭状态。还有,制冷剂回路11成为图5(A)所示的状态,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成为冷凝器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成为蒸发器。
如图7所示,已从室外吸入口31流入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的第一空气依次流过室外空气过滤器36、第一连通口61、第一中间通路55及第五流通口75后流入第二湿度调节室66,然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被供给第一空气。已由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加湿的第一空气依次流过第八流通口78、第四中间通路58、第四连通口64及室内空气供给通路54后,从室内供气口34流入导管而被供向室内。
另一方面,已从室内吸入口32流入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的第二空气依次流过室内空气过滤器37、第二连通口62、第二中间通路56及第三流通口73后流入第一湿度调节室65,然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中,第二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向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中的吸附剂供给水分的第二空气依次流过第二流通口72、第三中间通路57、第三连通口63及室外空气排出通路53后,从室外排气口33流入导管而被排向室外。
(除湿循环运转)
处于除湿循环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3分钟间隔)反复交替进行后述的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
在处于除湿循环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若让供气扇30运转,则室内空气被作为第一空气从室内吸入口32吸入到壳体20内。还有,若让排气扇29运转,则室外空气被作为第二空气从室外吸入口31吸入到壳体20内。
在除湿循环运转的第一动作中,如图8所示,第三流通口73、第四流通口74、第五流通口75及第六流通口76成为打开状态,第一流通口71、第二流通口72、第七流通口77及第八流通口78成为关闭状态。还有,制冷剂回路11成为图5(A)所示的状态,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成为冷凝器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成为蒸发器。
如图8所示,已从室内吸入口32流入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的第一空气依次流过室内空气过滤器37、第二连通口62、第二中间通路56及第三流通口73后流入第一湿度调节室65,然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由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除湿的第一空气依次流过第四流通口74、第四中间通路58、第四连通口64及室内空气供给通路54后,从室内供气口34流入导管而被供向室内。
另一方面,已从室外吸入口31流入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的第二空气依次流过室外空气过滤器36、第一连通口61、第一中间通路55及第五流通口75后流入第二湿度调节室66,然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被供给第二空气。已被用于使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中的吸附剂再生的第二空气依次流过第六流通口76、第三中间通路57、第三连通口63及室外空气排出通路53后,从室外排气口33流入导管而被排向室外。
在除湿循环运转的第二动作中,如图9所示,第一流通口71、第二流通口72、第七流通口77及第八流通口78成为打开状态,第三流通口73、第四流通口74、第五流通口75及第六流通口76成为关闭状态。还有,制冷剂回路11成为图5(B)所示的状态,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成为冷凝器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成为蒸发器。
如图9所示,已从室内吸入口32流入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的第一空气依次流过室内空气过滤器37、第二连通口62、第二中间通路56及第七流通口77后流入第二湿度调节室66,然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由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除湿的第一空气依次流过第八流通口78、第四中间通路58、第四连通口64及室内空气供给通路54后,从室内供气口34流入导管而被供向室内。
另一方面,已从室外吸入口31流入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的第二空气依次流过室外空气过滤器36、第一连通口61、第一中间通路55及第一流通口71后流入第一湿度调节室65,然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被供给第二空气。已被用于使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中的吸附剂再生的第二空气依次流过第二流通口72、第三中间通路57、第三连通口63及室外空气排出通路53后,从室外排气口33流入导管而被排向室外。
(加湿循环运转)
处于加湿循环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3分钟间隔)反复交替进行后述的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
在处于加湿循环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若让供气扇30运转,则室内空气被作为第一空气从室内吸入口32吸入到壳体20内。还有,若让排气扇29运转,则室外空气被作为第二空气从室外吸入口31吸入到壳体20内。
在加湿循环运转的第一动作中,如图8所示,第三流通口73、第四流通口74、第五流通口75及第六流通口76成为打开状态,第一流通口71、第二流通口72、第七流通口77及第八流通口78成为关闭状态。还有,制冷剂回路11成为图5(B)所示的状态,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成为冷凝器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成为蒸发器。
如图8所示,已从室内吸入口32流入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的第一空气依次流过室内空气过滤器37、第二连通口62、第二中间通路56及第三流通口73后流入第一湿度调节室65,然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被供给第一空气。已由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加湿的第一空气依次流过第四流通口74、第四中间通路58、第四连通口64及室内空气供给通路54后,从室内供气口34流入导管而被供向室内。
另一方面,已从室外吸入口31流入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的第二空气依次流过室外空气过滤器36、第一连通口61、第一中间通路55及第五流通口75后流入第二湿度调节室66,然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中,第二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向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中的吸附剂供给水分的第二空气依次流过第六流通口76、第三中间通路57、第三连通口63及室外空气排出通路53后,从室外排气口33流入导管而被排向室外。
在加湿循环运转的第二动作中,如图9所示,第一流通口71、第二流通口72、第七流通口77及第八流通口78成为打开状态,第三流通口73、第四流通口74、第五流通口75及第六流通口76成为关闭状态。还有,制冷剂回路11成为图5(A)所示的状态,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成为冷凝器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成为蒸发器。
如图9所示,已从室内吸入口32流入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的第一空气依次流过室内空气过滤器37、第二连通口62、第二中间通路56及第七流通口77后流入第二湿度调节室66,然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被供给第一空气。已由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加湿的第一空气依次流过第八流通口78、第四中间通路58、第四连通口64及室内空气供给通路54后,从室内供气口34流入导管而被供向室内。
另一方面,已从室外吸入口31流入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的第二空气依次流过室外空气过滤器36、第一连通口61、第一中间通路55及第一流通口71后流入第一湿度调节室65,然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中,第二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向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中的吸附剂供给水分的第二空气依次流过第二流通口72、第三中间通路57、第三连通口63及室外空气排出通路53后,从室外排气口33流入导管而被排向室外。
-关于湿度调节装置的维修-
如上所述,湿度调节装置10被收纳在橱柜的内部空间S中,并被设置在地板面上。因此,在图1所示的状态下,仅能够在湿度调节装置10的前方确保维修空间。因而,就该湿度调节装置10而言,通过取下壳体20的前面盖22,便能够从湿度调节装置10的前侧对各个构成设备进行维修。
具体来说,首先,在进行所述室外空气过滤器36及室内空气过滤器37的更换、清扫之际,将前面盖22上的开关盖22b取下来,使开口部22a开放。由此,室外空气过滤器36及室内空气过滤器37就成为通过开口部22a朝壳体20的外部露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用户等通过让室外空气过滤器36、室内空气过滤器37朝前方滑动,就能够很容易地抽出并拆下这些过滤器36、37。之后,将已清扫完毕或者新更换的过滤器36、37从开口部22a***到壳体20的内部,使各个过滤器36、37返回到原来的位置。此外,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室外空气过滤器36和室内空气过滤器37是分开独立构成的,但也可以使这些过滤器36、37成为一个一体的过滤器单元,并以横跨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及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的方式设置好。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一体地取出过滤器单元并进行维修。
还有,在对壳体20内的其它构成设备进行维修时,就要从壳体主体部21上取下前面盖22。其结果是,所述抽出单元50就成为朝壳体20外部露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维修作业人员等让抽出单元50向前方滑动(参照图10)。由此,第一隔板44、第二隔板45、支撑板40及中央隔板48就被抽到跟前一侧。同时,由抽出单元50保持的制冷剂回路11的构成设备及制冷剂管道也被抽到跟前一侧。
在这样已朝壳体20的外部取出了抽出单元50的状态下,就能够对压缩机12、吸附热交换器14、15、电动膨胀阀18及制冷剂管道等构成设备进行维修。还有,在该状态下,设置在第一、第二隔板44、45上的各个风阀D1~D8也被抽到外部。因此,作业人员等也能够很容易地对各个风阀D1~D8进行维修。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由抽出单元50一体地保持着作为用来调节空气湿度的吸附部件的吸附热交换器14、15、制冷剂回路11中的其它构成设备以及制冷剂管道等,且能够朝壳体20的外部抽出该抽出单元50。由此,维修作业人员等仅将抽出单元50抽出来,就能够把所述各个构成设备取出到壳体20的外部,从而能够很容易地对吸附热交换器14、15等进行维修。还有,在将抽出单元50抽出之际,不需要进行制冷剂管道的拆卸作业及所述制冷剂管道的连接作业。因此,能够大幅度地改善该湿度调节装置的维修性。
还有,通过在第二湿度调节室66内设置压缩机12,不仅能够谋求压缩机12收纳空间的削减,甚至还能够谋求壳体20的小型化。还有,因为压缩机12和吸附热交换器14、15之间的距离比较近,所以利用比较简单的构造,就能够使保持部件50保持着压缩机12及吸附热交换器14、15并将它们一体地抽出来,并且还能够缩短连接压缩机12及吸附热交换器14、15的制冷剂管道的长度。
进而,将室外吸入口31、室外排气口33、室内吸入口32及室内供气口34集中地形成在壳体20的顶板23上。由此,例如图1所示的那样,在将湿度调节装置10设置在橱柜的收纳空间S的地板面上以后能够让连接在各个导管连接口31、32、33、34上的导管5朝上方(天花板侧)延伸。也就是说,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因为没有在该湿度调节装置的水平方向的周围布置导管,所以能够大幅度地减小湿度调节装置10的水平方向的设置空间。还有,与例如天花板埋入型湿度调节装置相比,因为将湿度调节装置10设置在地板面上,所以用户能够较容易地进行装置的维修。
还有,因为将前面盖22拆装自如地安装在壳体20的前侧,所以即使将湿度调节装置10设置在橱柜内,也能在取下前面盖22后很容易地对各个构成设备进行维修。
(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10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下面,主要对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地方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10构成为:具有上下方向扁平的壳体20,并被设置在例如天花板的背面等。
如图11所示,在壳体20前侧(图11(A)中的上侧)的中央部的靠下部形成有室外吸入口31,在该前侧的中央部的靠上部形成有室内吸入口32。还有,在壳体20左侧的靠后方形成有室外排气口33,在其右侧的靠后方形成有室内供气口34。还有,在壳体20右侧的侧面上,安装有拆装自如地装在壳体主体部21上的侧面盖28。
壳体20的内部由第一隔板44及第二隔板45隔成前后三个空间。这些空间中的前侧空间由第三隔板46上下隔开,下侧空间构成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上侧空间构成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在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中设置有室外空气过滤器36,在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中设置有室内空气过滤器37。
还有,所述三个空间中的后侧空间由第四隔板47上下隔开,下侧空间构成室外空气排出通路53,上侧空间构成室内空气供给通路54。还有,在室外空气排出通路53的下游侧空间设置有排气扇29,在室内空气供给通路54的下游侧空间设置有供气扇30。
所述三个空间中位于中央的空间由中央隔板48及机械室隔板49隔成左右三个空间,从左向右依次形成了第一湿度调节室65、第二湿度调节室66及机械室68。还有,在壳体20内部的底面侧,以横跨第一湿度调节室65、第二湿度调节室66及机械室68的方式形成有支撑板40。支撑板40是沿着壳体20的底面形成的,并且构成为能够沿左右方向自如地滑动。
在第一湿度调节室65中设置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在第二湿度调节室66中设置有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还有,在机械室68中设置有压缩机12。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剂回路11是以横跨第一湿度调节室65、第二湿度调节室66及机械室68的方式构成的。
在第一隔板44的下部的靠左侧设置有第一流通口71及第一风阀D1,在其上部的靠左侧设置有第二流通口72及第二风阀D2,在其下部的靠右侧设置有第五流通口75及第五风阀D5,在其上部的靠右侧设置有第六流通口76及第六风阀D6。还有,在第二隔板45的下部的靠左侧设置有第三流通口73及第三风阀D3,在其上部的靠左侧设置有第四流通口74及第四风阀D4,在其下部的靠右侧设置有第七流通口77及第七风阀D7,在其上部的靠右侧设置有第八流通口78及第八风阀D8。
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能够进行“除湿换气运转”、“加湿换气运转”、“除湿循环运转”及“加湿循环运转”。也就是说,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10也能够根据各个风阀D1~D8的开关状态的切换情况以及四通换向阀13的设定情况来进行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各种运转。
还有,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板40、第一隔板44、第二隔板45、中央隔板48及机械室隔板49一体地连结起来构成抽出单元50。并且,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由抽出单元50一体地保持着制冷剂回路11中的各个构成设备以及制冷剂管道。还有,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朝右侧抽出抽出单元50,就能够对各个构成设备进行维修。
具体来说,首先,从壳体主体部21上取下侧面盖28,让抽出单元50朝壳体20外部露出。在该状态下,朝侧方抽出抽出单元50。由此,就能够朝侧方抽出由抽出单元50保持的制冷剂回路11中的构成设备以及制冷剂管道(参照图12)。
在这样已将抽出单元50取出到壳体20外部的状态下,就能够对压缩机12、吸附热交换器14、15、电动膨胀阀18及制冷剂管道等构成设备进行维修。还有,在该状态下,设置在隔板44、45上的各个风阀D1~D8也被抽到外部。因此,作业人员等也能够很容易地对各个风阀D1~D8进行维修。
(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10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10是利用能自如旋转的除湿转子80来对空气进行除湿及加湿的装置。还有,该示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构成对室外空气OA的湿度进行调节后将该室外空气OA作为供给空气SA供向室内,同时将室内空气RA作为排出空气EA排向室外的换气型湿度调节装置。
具体来说,如图13所示,湿度调节装置10在壳体20内划分出第一空气通路91和第二空气通路92。在第一空气通路91的流入侧形成有室外吸入口31,在第一空气通路91的流出侧形成有室内供气口34。还有,在第二空气通路92的流入侧形成有室内吸入口32,在第二空气通路92的流出侧形成有室外排气口33。
所述除湿转子80在圆板状的基材表面上载有吸附剂,从而构成吸附部件。除湿转子80以横跨第一空气通路91和第二空气通路92的方式设置,其径向上大约一半的部位面向第一空气通路91,而剩下的大约一半的部位面向第二空气通路92。并且,在除湿转子80中,面向第一空气通路91的部位构成第一区域81,而面向第二空气通路92的部位构成第二区域82。还有,旋转轴83贯通并固定在除湿转子80的轴心上。旋转轴83由来图示出来的马达等驱动而进行旋转。由此,除湿转子80构成为:一面横跨两个空气通路91、92,一面进行旋转。
还有,湿度调节装置10包括作为载热体回路的制冷剂回路11。在制冷剂回路11中连接有压缩机12、第一热交换器85、第二热交换器86及未图示的电动膨胀阀等。并且,在制冷剂回路11中,使作为载热流体的制冷剂循环来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还有,在制冷剂回路11中还连接有未图示的四通换向阀。在制冷剂回路11中,通过切换四通换向阀的设定情况,就能够进行第一热交换器85成为蒸发器而第二热交换器86成为冷凝器的动作和第一热交换器85成为冷凝器而第二热交换器86成为蒸发器的动作。
在图13所示的示例中,第一热交换器85设置在第一空气通路91中,第二热交换器86设置在第二空气通路92中。第一热交换器85及第二热交换器86分别设置在除湿转子80的上游侧。还有,在该示例中,所述压缩机12设置在第一空气通路91中的除湿转子80的下游侧。此外,也可以将该压缩机12设置在第一空气通路91中的除湿转子80的上游侧,或者将该压缩机12设置在第二空气通路92中的除湿转子80的上游侧或下游侧。还有,在第一空气通路91中,所述室内供气口34的附近设置有供气扇30,在第二空气通路92中,所述室外排气口33的附近设置有排气扇29。
在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具有一体地保持所述除湿转子80和所述制冷剂回路11的抽出单元50。由该抽出单元50一体地保持着压缩机12、第一热交换器85、第二热交换器86、电动膨胀阀、四通换向阀及除湿转子80等。还由抽出单元50保持着制冷剂回路11中的制冷剂管道、所述旋转轴83及所述马达等。进而,还由抽出单元50保持着用来在除湿转子80的附近将第一空气通路91和第二空气通路92划分开的间隔部94。并且,抽出单元50构成为:能够从壳体20的一侧面侧朝壳体20的外部抽出。具体来说,在该示例中,抽出单元50构成为能够在与各个空气通路91、92正交的方向上自如地滑动,因而能够将该抽出单元50取出到壳体20的外部。
在湿度调节装置10进行运转时,若让供气扇30运转,则室外空气OA就被作为第一空气从室外吸入口31吸入到壳体20内的第一空气通路91中。还有,若让排气扇29运转,则室内空气RA就被作为第二空气从室内吸入口32吸入到壳体20内的第二空气通路92中。
在湿度调节装置10的除湿运转中,按照四通换向阀的设定情况,第一热交换器85成为蒸发器,第二热交换器86成为冷凝器。在第一空气通路91中流动的空气由第一热交换器85冷却后,通过除湿转子80的第一区域81。其结果是,空气中的水分被第一区域81中的吸附剂吸附。也就是说,在处于除湿运转时的除湿转子80的第一区域81中,空气被除湿。已由除湿转子80除湿的空气从室内供气口34被供向室内。另一方面,在第二空气通路92中流动的空气由第二热交换器86加热后,通过除湿转子80的第二区域82。其结果是,第二区域82中的吸附剂所吸附的水分脱离出来。也就是说,在处于除湿运转时的除湿转子80的第二区域82中,进行吸附剂的再生。已用于使除湿转子80中的吸附剂再生的空气从室外排气口33被排向室外。
在湿度调节装置10的加湿运转中,按照四通换向阀的设定情况,第一热交换器85成为冷凝器,第二热交换器86成为蒸发器。在第一空气通路91中流动的空气由第一热交换器85加热后,通过除湿转子80的第一区域81。其结果是,第一区域81中的吸附剂所吸附的水分脱离出来。也就是说,在处于加湿运转时的除湿转子80的第一区域81中,空气被加湿。已在除湿转子80中被加湿的空气从室内供气口34被供向室内。另一方面,在第二空气通路92中流动的空气由第二热交换器86冷却后,通过除湿转子80的第二区域82。其结果是,空气中的水分被第二区域82中的吸附剂吸附。也就是说,在处于加湿运转时的除湿转子80的第二区域82中,空气中的水分被供向吸附剂。已向除湿转子80中的吸附剂供给水分的空气从室外排气口33被排向室外。
还有,在对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10进行维修时,让抽出单元50在与各个空气通路91、92正交的方向上滑动,从而朝壳体20的外部抽出该抽出单元50。由此,能够朝侧方抽出由抽出单元50保持的制冷剂回路11中的各个构成设备以及除湿转子80等(参照图14)。在这样已将抽出单元50取出到壳体20外部的状态下,就能够对制冷剂回路11中的各个构成设备以及除湿转子80进行维修。
(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10是设置在室内的地板面上进行室内湿度调节的落地式湿度调节装置。如图1所示,湿度调节装置10构成为:能够设置在收纳衣服等的橱柜的收纳空间S中。
如图1、图15、图16所示,湿度调节装置10具有形成为纵长的长方体形状的壳体20。此外,在图16的立体图(也包括其它立体图)中,为了便于图示,而将壳体20的上部和其它部位分开来图示。壳体20包括仅前面开放的箱状壳体主体部21和拆装自如地安装在该壳体主体部21前侧的开放部的前面盖22。
在壳体主体部21的上端部形成有顶板23,而在它的下端部形成有底板24。还有,在壳体主体部21的右端部形成有右侧面板25,而在它的左端部形成有左侧面板26。进而,在壳体主体部21的后端部形成有背面板27。
在所述顶板23形成有四个导管连接口31、32、33、34。这些导管连接口31、32、33、34以对应顶板23的四个角部的方式彼此相邻地排列着。具体来说,四个导管连接口31、32、33、34由设置在顶板23的前方靠右侧的室外吸入口31、设置在顶板23的前方靠左侧的室内吸入口32、设置在顶板23的后方靠右侧的室外排气口33和设置在顶板23的后方靠左侧的室内供气口34构成。也就是说,在壳体主体部21的顶面,集中形成有室外吸入口31、室内吸入口32、室外排气口33和室内供气口34。
在各个导管连接口31、32、33、34上分别连接有空气能够流通的导管5(参照图1)。各个导管5朝着室内的天花板侧向上方延伸,并沿着天花板背面一直设置到规定的空间。经由这些导管5,使室外吸入口31及室外排气口33与室外空间相连,并且使室内吸入口32及室内供气口34与室内空间相连。并且,室外吸入口31构成用来将室外空气OA导入到壳体20内的开口,室内吸入口32构成用来将室内空气RA导入到壳体20内的开口。还有,室外排气口33构成用来将壳体20内的空气作为排出空气EA排向室外的开口,室内供气口34构成用来将壳体20内的空气作为供给空气SA供向室内的开口。
所述前面盖22构成为:以覆盖壳体主体部21前侧开放部的方式拆装自如地安装在该壳体主体部21上。在前面盖22上,设置有用户等用来切换湿度调节装置10的运转模式的操作开关(省略图示)。还有,在前面盖22的上部,设有能够取出下文所详细叙述的过滤器36、37的开口部22a及能够打开和关闭该开口部22a的开关盖22b。开关盖22b构成为:能够拆装自如地安装在前面盖22的主体上。
如图15及图16所示,在壳体主体部21上安装着前面盖22的状态下,壳体20内部形成长方体形状的空间。在壳体20内部的靠下侧设置有下部隔板40,而在靠上侧设置有上部隔板41。下部隔板40及上部隔板41形成为矩形板状,并保持着水平状态被壳体20支撑住。
在下部隔板40和底板24之间,隔出一个扁平的长方体形状的机械室50。在机械室50中,收纳有连接在制冷剂回路11中的压缩机12及四通换向阀13等。在下文中,对制冷剂回路11进行详细的说明。压缩机12由纵置型压缩机构成,被设置在底板24上。压缩机12是由例如涡旋式压缩机或回转式压缩机等构成的。
在上部隔板41和顶板23之间,隔出一个扁平的长方体形状的空间。在该空间中设置有纵隔板42和横隔板43。纵隔板42形成为长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横隔板43形成为长边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纵隔板42及横隔板43彼此正交,且保持着铅垂状态被壳体20支撑住。纵隔板42及横隔板43将上部隔板41与顶板23之间的空间划分成四个通路51、52、53、54。这四个通路由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室外空气排出通路53和室内空气供给通路54构成。
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形成在壳体20内的前方靠右侧,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形成在壳体20内的前方靠左侧。还有,室外空气排出通路53形成在壳体20内的后方靠右侧,室内空气供给通路54形成在壳体20内的后方靠左侧。另一方面,在所述上部隔板41的面向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的部位形成有第一连通口61,在所述上部隔板41的面向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的部位形成有第二连通口62,在所述上部隔板41的面向室外空气排出通路53的部位形成有第三连通口63,在所述上部隔板41的面向室内空气供给通路54的部位形成有第四连通口64。
并且,所述室外吸入口31经由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与第一连通口61连通,所述室内吸入口32经由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与第二连通口62连通。还有,所述室外排气口33经由室外空气排出通路53与第三连通口63连通,所述室内供气口34经由室内空气供给通路54与第四连通口64连通。
在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中设置有室外空气过滤器36,在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中设置有室内空气过滤器37。也就是说,室外空气过滤器36构成设置在室外吸入口31下侧的第一过滤器,室内空气过滤器37构成设置在室内吸入口32下侧的第二过滤器。这些过滤器36、37形成为板状或薄板状,跨越所对应的各个吸入通路51、52的横截面的整个区域并保持水平状态。还有,这些过滤器36、37构成为:在各个吸入通路51、52中能够沿前后方向自如地进退。
在室外空气排出通路53中设置有排气扇29,在室内空气供给通路54中设置有供气扇30(参照图15)。这些风扇29、30是由离心型多叶风扇(所谓的西罗克风扇)构成的。此外,在图16的立体图(也包括其它立体图)中,省略图示这些风扇29、30。排气扇29将从第三连通口63导入的空气送往室外排气口33。供气扇30将从第四连通口64导入的空气送往室内供气口34。
在下部隔板40和上部隔板41之间,隔出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空间。在该空间中设置有第一隔板44和第二隔板45。第一隔板44及第二隔板45从下部隔板40一直形成到上部隔板41,并与壳体20的左右侧面板25、26平行,且保持着铅垂状态被壳体20支撑住。并且,第一隔板44及第二隔板45将下部隔板40与上部隔板41之间的空间划分成三个空间。
所述三个空间中的靠右侧的空间由第三隔板46划分成前后两个空间,所述三个空间中的靠左侧的空间由第四隔板47划分成前后两个空间。第三隔板46的前侧空间构成第一中间通路55,第四隔板47的前侧空间构成第二中间通路56。还有,第三隔板46的后侧空间构成第三中间通路57,第四隔板47的后侧空间构成第四中间通路58。
第一中间通路55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连通口61连通,第二中间通路56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连通口62连通,第三中间通路57的上端与所述第三连通口63连通,第四中间通路58的上端与所述第四连通口64连通。还有,这些中间通路55、56、57、58的下端都由下部隔板40封住。
所述三个空间中的位于中央的空间由中央隔板48划分成上下两个空间。这两个空间中的上侧空间构成第一湿度调节室65,而下侧空间构成第二湿度调节室66。也就是说,沿上下方向排列着形成有隔着中央隔板48彼此相邻的第一湿度调节室65和第二湿度调节室66。
在第一湿度调节室65中收纳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在第二湿度调节室66中收纳有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串联连接在制冷剂回路11中,在下文中对制冷剂回路11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4所示,各个吸附热交换器14、15由横向肋片型管片式热交换器构成。这些吸附热交换器14、15具有铜制传热管16和铝制肋片17。设置在吸附热交换器14、15中的多个肋片17分别形成为长方形板状,并以一定的间隔排列。还有,传热管16成为沿着肋片17的排列方向来回弯曲的形状。也就是说,该传热管16构成为:交替地形成有贯穿各个肋片17的直管部和连接相邻的两个直管部的U字管部。
在所述各个吸附热交换器14、15中,各个肋片17的表面载有吸附剂,通过肋片17间的空气与肋片17所担载的吸附剂接触。能够用沸石、硅胶、活性炭、具有亲水性官能基的有机高分子材料等对空气中的水分具有规定的吸脱附性能的物质作该吸附剂。
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各个吸附热交换器14、15斜着设置在湿度调节室65、66中。具体来说,各个吸附热交换器14、15以多个肋片17与第一隔板44及第二隔板45平行,且肋片17的上端比铅垂方向还要向前侧倾斜的状态保持在湿度调节室65、66中。由此,能够让各个吸附热交换器14、15中的各个肋片17在长度方向上伸长,从而能够增加各个吸附热交换器14、15中空气的通过面积。其结果是吸附剂与空气之间的接触效率提高。
在所述第一隔板44及第二隔板45上各形成有四个流通口,空气经由所述流通口流入或流出。具体来说,在第一隔板44上部的靠前侧形成有第一流通口71,而在它的靠后侧形成有第二流通口72;在第二隔板45上部的靠前侧形成有第三流通口73,而在它的靠后侧形成有第四流通口74。还有,在第一隔板44下部的靠前侧形成有第五流通口75,而在它的靠后侧形成有第六流通口76;在第二隔板45下部的靠前侧形成有第七流通口77,而在它的靠后侧形成有第八流通口78。
第一流通口71使第一中间通路55与第一湿度调节室65连通,第二流通口72使第三中间通路57与第一湿度调节室65连通,第三流通口73使第二中间通路56与第一湿度调节室65连通,第四流通口74使第四中间通路58与第一湿度调节室65连通。还有,第五流通口75使第一中间通路55与第二湿度调节室66连通,第六流通口76使第三中间通路57与第二湿度调节室66连通,第七流通口77使第二中间通路56与第二湿度调节室66连通,第八流通口78使第四中间通路58与第二湿度调节室66连通。
在第一隔板44及第二隔板45上各设置有四个风阀,所述风阀能够自如地打开和关闭所对应的流通口。具体来说,在第一隔板44上设置有打开和关闭第一流通口71的第一风阀D1、打开和关闭第二流通口72的第二风阀D2、打开和关闭第五流通口75的第五风阀D5以及打开和关闭第六流通口76的第六风阀D6。还有,在第二隔板45上设置有打开和关闭第三流通口73的第三风阀D3、打开和关闭第四流通口74的第四风阀D4、打开和关闭第七流通口77的第七风阀D7以及打开和关闭第八流通口78的第八风阀D8。
各个风阀D1~D8具有例如两块挡板和让各挡板以水平轴为支点转动的马达。即,在各个风阀D1~D8中,若马达转动而使两块挡板变位到铅垂状态,则所对应的流通口71~78便成为封闭状态;若马达转动而使两块挡板变位到水平状态,则所对应的流通口71~78便成为开放状态。
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一隔板44形成在两个湿度调节室65、66的左右方向上的一侧面侧,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二隔板45形成在两个湿度调节室65、66的左右方向上的另一侧面侧。还有,第一隔板44和第二隔板45以横跨两个湿度调节室65、66的方式形成,并保持着铅垂状态被壳体20支撑住。进而,第一隔板44及第二隔板45构成为能够沿前后方向自如地进退。具体来说,在上部隔板41的下表面和下部隔板40的上表面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轨槽(省略图示),第一隔板44及第二隔板45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嵌合在所述导轨槽中。第一隔板44及第二隔板45能够沿着这些导轨槽前后自如地滑动。
(制冷剂回路的结构)
一边参照图5,一边对设置在湿度调节装置10中的所述制冷剂回路11进行说明。
制冷剂回路11是设置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压缩机12、四通换向阀13及电动膨胀阀18的闭合回路。制冷剂回路11通过使已填充的制冷剂循环来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
在制冷剂回路11中,压缩机12的喷出侧与四通换向阀13的第一通口连接,压缩机12的吸入侧与四通换向阀13的第二通口连接。还有,在制冷剂回路11中,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的一端与四通换向阀13的第三通口连接,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的另一端经由电动膨胀阀18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与四通换向阀13的第四通口连接。
所述四通换向阀13能够在第一通口和第四通口连通且第二通口和第三通口连通的第一状态(图5(A)所示的状态)与第一通口和第三通口连通且第二通口和第四通口连通的第二状态(图5(B)所示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在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制冷剂回路11构成载热体回路。在该制冷剂回路11中,高压气态制冷剂被作为加热用载热流体供向两个吸附热交换器14、15中作为冷凝器(放热器)工作的一吸附热交换器,而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被作为冷却用载热流体供向作为蒸发器工作的另一吸附热交换器。
-运转动作-
第四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选择地进行“除湿换气运转”、
“加湿换气运转”、“除湿循环运转”及“加湿循环运转”。在“除湿换气运转”及“加湿换气运转”下,对已吸入的室外空气OA的湿度进行调节后将该室外空气OA作为供给空气SA供向室内,同时将已吸入的室内空气RA作为排出空气EA排向室外。还有,在“除湿循环运转”及“加湿循环运转”下,对已吸入的室内空气RA的湿度进行调节后将该室内空气RA作为供给空气SA供向室内,同时将已吸入的室外空气OA作为排出空气EA排向室外。下面,对所述各个运转进行详细的说明。
(除湿换气运转)
处于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3分钟间隔)反复交替进行后述的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
在处于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若让供气扇30运转,则室外空气被作为第一空气从室外吸入口31吸入到壳体20内。还有,若让排气扇29运转,则室内空气被作为第二空气从室内吸入口32吸入到壳体20内。
首先,对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7所示,在该第一动作中,通过切换风阀D1~D8的状态,第一流通口71、第四流通口74、第六流通口76及第七流通口77成为打开状态,第二流通口72、第三流通口73、第五流通口75及第八流通口78成为关闭状态。
在处于第一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11中,如图5(A)所示,四通换向阀13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在该状态的制冷剂回路11中,使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11中,从压缩机12喷出的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电动膨胀阀18及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成为冷凝器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成为蒸发器。
如图17所示,已从所述室外吸入口31流入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的第一空气通过室外空气过滤器36。在室外空气过滤器36中,捕捉第一空气中所含的尘埃。已通过室外空气过滤器36的第一空气依次流过第一连通口61及第一中间通路55后,从第一流通口71流入第一湿度调节室65。该第一空气朝后方流动,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由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除湿的第一空气从第四流通口74流向第四中间通路58。该第一空气依次流过第四连通口64及室内空气供给通路54后,从室内供气口34流入导管而被供向室内。
另一方面,已从所述室内吸入口32流入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的第二空气通过室内空气过滤器37。在室内空气过滤器37中,捕捉第二空气中所含的尘埃。已通过室内空气过滤器37的第二空气依次流过第二连通口62及第二中间通路56后,从第七流通口77流入第二湿度调节室66。该第二空气朝后方流动,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被供给第二空气。已被用于使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中的吸附剂再生的第二空气从第六流通口76流入第三中间通路57。该第二空气依次流过第三连通口63及室外空气排出通路53后,从室外排气口33流入导管而被排向室外。
其次,对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8所示,在该第二动作中,通过切换风阀D1~D8的状态,第二流通口72、第三流通口73、第五流通口75及第八流通口78成为打开状态,第一流通口71、第四流通口74、第六流通口76及第七流通口77成为关闭状态。
在处于第二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11中,如图5(B)所示,四通换向阀13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在该状态的制冷剂回路11中,使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11中,从压缩机12喷出的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电动膨胀阀18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成为冷凝器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成为蒸发器。
如图18所示,已从所述室外吸入口31流入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的第一空气通过室外空气过滤器36。在室外空气过滤器36中,捕捉第一空气中所含的尘埃。已通过室外空气过滤器36的第一空气依次流过第一连通口61及第一中间通路55后,从第五流通口75流入第二湿度调节室66。该第一空气朝后方流动,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由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除湿的第一空气从第八流通口78流入第四中间通路58。该第一空气依次流过第四连通口64及室内空气供给通路54后,从室内供气口34流入导管而被供向室内。
另一方面,已从室内吸入口32流入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的第二空气通过室内空气过滤器37。在室内空气过滤器37中,捕捉第二空气中所含的尘埃。已通过室内空气过滤器37的第二空气依次流过第二连通口62及第二中间通路56后,从第三流通口73流入第一湿度调节室65。该第二空气朝后方流动,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被供给第二空气。已被用于使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中的吸附剂再生的第二空气从第二流通口72流入第三中间通路57。该第二空气依次流过第三连通口63及室外空气排出通路53后,从室外排气口33流入导管而被排向室外。
(加湿换气运转)
处于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3分钟间隔)反复交替进行后述的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
在处于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若让供气扇30运转,则室外空气被作为第一空气从室外吸入口31吸入到壳体20内。还有,若让排气扇29运转,则室内空气被作为第二空气从室内吸入口32吸入到壳体20内。
在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中,如图17所示,第一流通口71、第四流通口74、第六流通口76及第七流通口77成为打开状态,第二流通口72、第三流通口73、第五流通口75及第八流通口78成为关闭状态。还有,制冷剂回路11成为图5(B)所示的状态,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成为冷凝器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成为蒸发器。
如图17所示,已从室外吸入口31流入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的第一空气依次流过室外空气过滤器36、第一连通口61、第一中间通路55及第一流通口71后流入第一湿度调节室65,然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被供给第一空气。已由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加湿的第一空气依次流过第四流通口74、第四中间通路58、第四连通口64及室内空气供给通路54后,从室内供气口34流入导管而被供向室内。
另一方面,已从室内吸入口32流入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的第二空气依次流过室内空气过滤器37、第二连通口62、第二中间通路56及第七流通口77后流入第二湿度调节室66,然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中,第二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向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中的吸附剂供给水分的第二空气依次流过第六流通口76、第三中间通路57、第三连通口63及室外空气排出通路53后,从室外排气口33流入导管而被排向室外。
在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中,如图18所示,第二流通口72、第三流通口73、第五流通口75及第八流通口78成为打开状态,第一流通口71、第四流通口74、第六流通口76及第七流通口77成为关闭状态。还有,制冷剂回路11成为图5(A)所示的状态,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成为冷凝器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成为蒸发器。
如图18所示,已从室外吸入口31流入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的第一空气依次流过室外空气过滤器36、第一连通口61、第一中间通路55及第五流通口75后流入第二湿度调节室66,然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被供给第一空气。已由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加湿的第一空气依次流过第八流通口78、第四中间通路58、第四连通口64及室内空气供给通路54后,从室内供气口34流入导管而被供向室内。
另一方面,已从室内吸入口32流入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的第二空气依次流过室内空气过滤器37、第二连通口62、第二中间通路56及第三流通口73后流入第一湿度调节室65,然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中,第二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向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中的吸附剂供给水分的第二空气依次流过第二流通口72、第三中间通路57、第三连通口63及室外空气排出通路53后,从室外排气口33流入导管而被排向室外。
(除湿循环运转)
处于除湿循环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3分钟间隔)反复交替进行后述的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
在处于除湿循环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若让供气扇30运转,则室内空气被作为第一空气从室内吸入口32吸入到壳体20内。还有,若让排气扇29运转,则室外空气被作为第二空气从室外吸入口31吸入到壳体20内。
在除湿循环运转的第一动作中,如图19所示,第三流通口73、第四流通口74、第五流通口75及第六流通口76成为打开状态,第一流通口71、第二流通口72、第七流通口77及第八流通口78成为关闭状态。还有,制冷剂回路11成为图5(A)所示的状态,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成为冷凝器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成为蒸发器。
如图19所示,已从室内吸入口32流入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的第一空气依次流过室内空气过滤器37、第二连通口62、第二中间通路56及第三流通口73后流入第一湿度调节室65,然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由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除湿的第一空气依次流过第四流通口74、第四中间通路58、第四连通口64及室内空气供给通路54后,从室内供气口34流入导管而被供向室内。
另一方面,已从室外吸入口31流入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的第二空气依次流过室外空气过滤器36、第一连通口61、第一中间通路55及第五流通口75后流入第二湿度调节室66,然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被供给第二空气。被用于使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中的吸附剂再生的第二空气依次流过第六流通口76、第三中间通路57、第三连通口63及室外空气排出通路53后,从室外排气口33流入导管而被排向室外。
在除湿循环运转的第二动作中,如图20所示,第一流通口71、第二流通口72、第七流通口77及第八流通口78成为打开状态,第三流通口73、第四流通口74、第五流通口75及第六流通口76成为关闭状态。还有,制冷剂回路11成为图5(B)所示的状态,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成为冷凝器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成为蒸发器。
如图20所示,已从室内吸入口32流入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的第一空气依次流过室内空气过滤器37、第二连通口62、第二中间通路56及第七流通口77后流入第二湿度调节室66,然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由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除湿的第一空气依次流过第八流通口78、第四中间通路58、第四连通口64及室内空气供给通路54后,从室内供气口34流入导管而被供向室内。
另一方面,已从室外吸入口31流入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的第二空气依次流过室外空气过滤器36、第一连通口61、第一中间通路55及第一流通口71后流入第一湿度调节室65,然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被供给第二空气。被用于使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中的吸附剂再生的第二空气依次流过第二流通口72、第三中间通路57、第三连通口63及室外空气排出通路53后,从室外排气口33流入导管而被排向室外。
(加湿循环运转)
处于加湿循环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3分钟间隔)反复交替进行后述的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
在处于加湿循环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若让供气扇30运转,则室内空气被作为第一空气从室内吸入口32吸入到壳体20内。还有,若让排气扇29运转,则室外空气被作为第二空气从室外吸入口31吸入到壳体20内。
在加湿循环运转的第一动作中,如图19所示,第三流通口73、第四流通口74、第五流通口75及第六流通口76成为打开状态,第一流通口71、第二流通口72、第七流通口77及第八流通口78成为关闭状态。还有,制冷剂回路11成为图5(B)所示的状态,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成为冷凝器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成为蒸发器。
如图19所示,已从室内吸入口32流入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的第一空气依次流过室内空气过滤器37、第二连通口62、第二中间通路56及第三流通口73后流入第一湿度调节室65,然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被供给第一空气。已由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加湿的第一空气依次流过第四流通口74、第四中间通路58、第四连通口64及室内空气供给通路54后,从室内供气口34流入导管而被供向室内。
另一方面,已从室外吸入口31流入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的第二空气依次流过室外空气过滤器36、第一连通口61、第一中间通路55及第五流通口75后流入第二湿度调节室66,然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中,第二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向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中的吸附剂供给水分的第二空气依次流过第六流通口76、第三中间通路57、第三连通口63及室外空气排出通路53后,从室外排气口33流入导管而被排向室外。
在加湿循环运转的第二动作中,如图20所示,第一流通口71、第二流通口72、第七流通口77及第八流通口78成为打开状态,第三流通口73、第四流通口74、第五流通口75及第六流通口76成为关闭状态。还有,制冷剂回路11成为图5(A)所示的状态,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成为冷凝器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成为蒸发器。
如图20所示,已从室内吸入口32流入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的第一空气依次流过室内空气过滤器37、第二连通口62、第二中间通路56及第七流通口77后流入第二湿度调节室66,然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水分被供给第一空气。已由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加湿的第一空气依次流过第八流通口78、第四中间通路58、第四连通口64及室内空气供给通路54后,从室内供气口34流入导管而被供向室内。
另一方面,已从室外吸入口31流入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的第二空气依次流过室外空气过滤器36、第一连通口61、第一中间通路55及第一流通口71后流入第一湿度调节室65,然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中,第二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向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中的吸附剂供给水分的第二空气依次流过第二流通口72、第三中间通路57、第三连通口63及室外空气排出通路53后,从室外排气口33流入导管而被排向室外。
-关于湿度调节装置的维修-
如上所述,湿度调节装置10被收纳在橱柜的内部空间S中,并被设置在地板面上。因此,在图1所示的状态下,仅能够在湿度调节装置10的前方确保维修空间。因而,就该湿度调节装置10而言,通过取下壳体20的前面盖22,便能够从湿度调节装置10的前侧对各个构成设备进行维修。
具体来说,首先,在进行所述室外空气过滤器36及室内空气过滤器37的更换、清扫之际,将前面盖22上的开关盖22b取下来,使开口部22a开放。由此,室外空气过滤器36及室内空气过滤器37就成为通过开口部22a朝壳体20的外部露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用户等通过让室外空气过滤器36、室内空气过滤器37朝前方滑动,就能够很容易地抽出并拆下这些过滤器36、37。之后,将已清扫完毕或者新更换的过滤器36、37从开口部22a***到壳体20的内部,使各个过滤器36、37返回到原来的位置。此外,虽然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室外空气过滤器36和室内空气过滤器37是分开独立构成的,但也可以使这些过滤器36、37成为一个一体的过滤器单元,并以横跨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及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的方式设置好。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一体地取出过滤器单元并进行维修。
还有,在对壳体20内的其它构成设备进行维修时,就要从壳体主体部21上取下前面盖22。其结果是,各个隔板40~48、压缩机12、吸附热交换器14、15等就成为朝壳体20外部露出的状态。因此,用户等能够从壳体20的前侧将压缩机12及吸附热交换器14、15取出到外部后进行维修。还有,在对所述多个风阀D1~D8进行维修时,让图19中所示的第一隔板44及第二隔板45朝前方滑动,从壳体20的前侧取出该第一隔板44及第二隔板45。由此,很容易就能够对第一隔板44及第二隔板45上的各个风阀D1~D8进行维修。此外,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将第一隔板44及第二隔板45分割为位于中央隔板48上侧的上侧部位及位于该中央隔板48下侧的下侧部位。在这种情况下,按照下述方式就能够很容易地对任意风阀进行维修,即:例如仅取出第一隔板44的上侧部位对第一风阀D1及第二风阀D2进行维修,或者仅取出第二隔板45的下侧部位对第七风阀D7及第八风阀D8进行维修。
进而,在已取下前面盖22的状态下,通过朝前侧抽出壳体20上部的纵隔板42及横隔板43,就能够让供气扇30及排气扇29朝壳体20的外部露出。在这样的状态下,用户等也能够很容易地将各个风扇30、29抽到前侧并进行维修。
-第四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所述第四实施方式中,将室外吸入口31、室外排气口33、室内吸入口32及室内供气口34集中地形成在壳体20的顶板23上。由此,例如图1所示的那样,在将湿度调节装置10设置在橱柜的收纳空间S的地板面上以后能够让连接在各个导管连接口31、32、33、34上的导管5朝上方(天花板侧)延伸。也就是说,在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因为没有在该湿度调节装置的水平方向的周围布置导管,所以能够大幅度地减小湿度调节装置10的水平方向的设置空间。还有,与例如天花板埋入型湿度调节装置相比,因为将湿度调节装置10设置在地板面上,所以用户能够较容易地进行装置的维修。
还有,在所述第四实施方式中,因为使第一湿度调节室65和第二湿度调节室66上下排列,所以能够抑制壳体20在水平方向上的大型化。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该湿度调节装置10的水平方向的设置空间。还有,若将两个这样的湿度调节室65、66排列在例如前后方向上,则很难从前侧对靠后侧的湿度调节室中的吸附热交换器进行维修。而与此相对,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取下前面盖22的状态下,两个吸附热交换器14、15就会在前侧露出,因而容易对各个吸附热交换器14、15进行维修。
还有,如图16所示,在湿度调节室65、66的左右方向的侧面侧形成具有多个风阀D1~D8的第一隔板44及第二隔板45,由此在朝前方抽出各个隔板44、45后就能够很容易地对各个风阀D1~D8进行维修。还有,若这样将第一隔板44及第二隔板45设置在湿度调节室65、66的侧面侧,则还能够防止在湿度调节室65、66中已产生结露的水分从处于关闭状态的各个流通口71~78的缝隙漏到外部。
进而,因为将供气扇30及排气扇29设置在湿度调节室65、66的上侧,而使这些风扇29、30位于室外吸入口31及室内吸入口32的附近,所以不但能够减小供气扇30及排气扇29的通风阻力,还能够降低风扇所需的动力。还有,因为将压缩机12设置在湿度调节室65、66的下侧,所以湿度调节装置10的重心较低,能够将湿度调节装置10以稳定的状态设置在地板面上。还有,与压缩机12位于较高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较容易地进行压缩机12的维修。
还有,因为将前面盖22拆装自如地安装在壳体20的前侧,所以即使将湿度调节装置10设置在橱柜内,也能在取下前面盖22后很容易地对各个构成设备进行维修。
还有,将室内吸入口32及室外吸入口31设置在壳体20的靠前侧,并在这些吸入口31、32的下侧设置室外空气过滤器36及室内空气过滤器37。由此,在从壳体主体部21上取下前面盖22的状态下,能够很容易地朝前方抽出室外空气过滤器36及室内空气过滤器37,从而在用户等对过滤器进行清扫及更换时能够谋求清扫及更换作业的简单化。
(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
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10的结构与所述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不同。下面,对与所述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不同的地方进行说明。
如图21及图22所示,在第五实施方式的壳体20的顶板23的前方靠右侧设置有室内供气口34,在顶板23的前方靠左侧设置有室内吸入口32,在顶板23的后方靠右侧设置有室外排气口33,在顶板23的后方靠左侧设置有室外吸入口31。
还有,在顶板23和上部隔板41之间,室内空气供给通路54形成在前方靠右侧,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形成在前方靠左侧,室外空气排出通路53形成在后方靠右侧,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形成在后方靠左侧。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以横跨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和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的方式设置有过滤器单元38。具体来说,过滤器单元38是由位于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中的室外空气过滤部36和位于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中的室内空气过滤部37一体构成的。在横隔板43形成有通口(省略图示),过滤器单元38贯穿该通口。还有,在通口的周围,设置有用来防止在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和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之间漏气的密封部件。并且,过滤器单元38构成为:在取下前面盖22的状态下能够从壳体20的前侧取出该过滤器单元38。
还有,在第五实施方式的各个湿度调节室65、66中,竖立地设置有相对应的吸附热交换器14、15。具体来说,吸附热交换器14、15以多个肋片17与前面盖22及背面板27平行,且肋片17成为铅垂状态的方式设置在湿度调节室65、66中。
-运转动作-
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10能够选择地进行“除湿换气运转”、“加湿换气运转”、“除湿循环运转”及“加湿循环运转”。
(除湿换气运转)
在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中,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成为冷凝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成为蒸发器(参照图5(A)),而在第二动作中,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成为冷凝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成为蒸发器(参照图5(B))。
如图23所示,在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中,作为从室外吸入口31被导入的室外空气的第一空气在通过过滤器单元38的室外空气过滤部36后,从第四流通口74流入第一湿度调节室65。该第一空气向侧方流动,横穿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而被除湿。被除湿后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一流通口71从室内供气口34被供向室内。还有,作为从室内吸入口32被导入的室内空气的第二空气在通过过滤器单元38的室内空气过滤部37后,从第七流通口77流入第二湿度调节室66。该第二空气向侧方流动,横穿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而被用于吸附剂的再生。之后,第二空气通过第六流通口76从室外排气口33被排向室外。
如图24所示,在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中,作为从室外吸入口31被导入的室外空气的第一空气在通过过滤器单元38的室外空气过滤部36后,从第八流通口78流入第二湿度调节室66。该第一空气向侧方流动,横穿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而被除湿。被除湿后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五流通口75从室内供气口34被供向室内。还有,作为从室内吸入口32被导入的室内空气的第二空气在通过过滤器单元38的室内空气过滤部37后,从第三流通口73流入第一湿度调节室65。该第二空气向侧方流动,横穿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而被用于吸附剂的再生。之后,第二空气通过第二流通口72从室外排气口33被排向室外。
(加湿换气运转)
在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中,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成为冷凝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成为蒸发器(参照图5(B)),而在第二动作中,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成为冷凝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成为蒸发器(参照图5(A))。
如图23所示,在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中,作为从室外吸入口31被导入的室外空气的第一空气从第四流通口74流入第一湿度调节室65后,被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加湿。被加湿后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一流通口71从室内供气口34被供向室内。还有,作为从室内吸入口32被导入的室内空气的第二空气从第七流通口77流入第二湿度调节室66后,向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中的吸附剂供给水分。之后,第二空气通过第六流通口76从室外排气口33被排向室外。
如图24所示,在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中,作为从室外吸入口31被导入的室外空气的第一空气从第八流通口78流入第二湿度调节室66后,被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加湿。被加湿后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五流通口75从室内供气口34被供向室内。还有,作为从室内吸入口32被导入的室内空气的第二空气从第三流通口73流入第一湿度调节室65后,向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中的吸附剂供给水分。之后,第二空气通过第二流通口72从室外排气口33被排向室外。
(除湿循环运转)
在除湿循环运转的第一动作中,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成为冷凝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成为蒸发器(参照图5(A)),而在第二动作中,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成为冷凝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成为蒸发器(参照图5(B))。
如图25所示,在除湿循环运转的第一动作中,作为从室内吸入口32被导入的室内空气的第一空气从第三流通口73流入第一湿度调节室65后,被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除湿。被除湿后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一流通口71从室内供气口34被供向室内。还有,作为从室外吸入口31被导入的室外空气的第二空气从第八流通口78流入第二湿度调节室66后,被用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中的吸附剂的再生。之后,第二空气通过第六流通口76从室外排气口33被排向室外。
如图26所示,在除湿循环运转的第二动作中,作为从室内吸入口32被导入的室内空气的第一空气从第七流通口77流入第二湿度调节室66后,被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除湿。被除湿后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五流通口75从室内供气口34被供向室内。还有,作为从室外吸入口31被导入的室外空气的第二空气从第四流通口74流入第一湿度调节室65后,被用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中的吸附剂的再生。之后,第二空气通过第二流通口72从室外排气口33被排向室外。
(加湿循环运转)
在加湿循环运转的第一动作中,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成为冷凝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成为蒸发器(参照图5(B)),而在第二动作中,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成为冷凝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成为蒸发器(参照图5(A))。
如图25所示,在加湿循环运转的第一动作中,作为从室内吸入口32被导入的室内空气的第一空气从第三流通口73流入第一湿度调节室65后,被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加湿。被加湿后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一流通口71从室内供气口34被供向室内。还有,作为从室外吸入口31被导入的室外空气的第二空气从第八流通口78流入第二湿度调节室66后,向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中的吸附剂供给水分。之后,第二空气通过第六流通口76从室外排气口33被排向室外。
如图26所示,在加湿循环运转的第二动作中,作为从室内吸入口32被导入的室内空气的第一空气从第七流通口77流入第二湿度调节室66后,被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5加湿。被加湿后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五流通口75从室内供气口34被供向室内。还有,作为从室外吸入口31被导入的室外空气的第二空气从第四流通口74流入第一湿度调节室65后,向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4中的吸附剂供给水分。之后,第二空气通过第二流通口72从室外排气口33被排向室外。
-第五实施方式的效果-
与所述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在所述第五实施方式中,因为将室外吸入口31、室内吸入口32、室外排气口33及室内供气口34形成在壳体20的顶板23上,所以能够让连接在各个导管连接口31、32、33、34上的导管朝上方(天花板侧)延伸,将湿度调节装置10收纳在橱柜等的收纳空间S中。还有,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从壳体主体部21上取下前面盖22以后,就能够从前侧很容易地对各个构成设备进行维修。
还有,在所述第五实施方式中,将室外吸入口31和室内吸入口32设置在前后方向上,并在各个吸入口31、32的下侧设置过滤器单元38。因此,在从前侧取出过滤器单元38后,就能够很容易地进行室外空气过滤部36及室内空气过滤部37的维修。
(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构成进行室内换气的换气装置80。与所述各个实施方式相同,换气装置80是设置在橱柜的收纳空间S内的地板面上的、落地式换气装置。
如图27所示,换气装置80具有与所述各个实施方式相同的壳体20,在壳体主体部21的前侧拆装自如地安装有前面盖22。还有,在换气装置80中,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壳体20的顶板23上形成有室外吸入口31、室内吸入口32、室外排气口33和室内供气口34。还有,在壳体20内的上部,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室外吸入口31的下侧形成有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及第一连通口61,在室内吸入口32的下侧形成有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及第二连通口62,在室外排气口33的下侧形成有室外空气排出通路53及第三连通口63,在室内供气口34的下侧形成有室内空气供给通路54及第四连通口64。
还有,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中设置有室外空气过滤器36,在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中设置有室内空气过滤器37,在室外空气排出通路53中设置有排气扇29,在室内空气供给通路54中设置有供气扇30。
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在上部隔板41的下侧空间的靠上侧设置有第一热交换元件91,而在该下侧空间的靠下侧设置有第二热交换元件92。各个热交换元件91、92构成让室外空气OA和室内空气RA之间进行热交换来调节空气的空调部件。各个热交换元件91、92形成为近似四棱柱状,并且使所述热交换元件的对角线分别保持铅垂及水平的状态,将该热交换元件91、92支撑在壳体20内。各个热交换元件91、92是使多层膜沿前后方向叠层而构成的,在各个热交换元件91、92的内部形成有斜着正交且彼此分隔开的两个空气流通路。空气分别在这两个空气流通路中流动,由此在所述空气之间进行显热和潜热的交换。即,各个热交换元件91、92构成在其内部彼此正交着流动的两股空气之间进行热和水分的交换的所谓全热交换器。
在第一热交换元件91的上侧的靠右侧形成有第一上侧通路81,而在该上侧的靠左侧形成有第二上侧通路85。第一上侧通路81与第一连通口61连通,第二上侧通路85与第二连通口62连通。
在第一热交换元件91和第二热交换元件92之间的靠左侧形成有第一连接通路82,在它的靠右侧形成有第二连接通路86。所述第一上侧通路81经由第一热交换元件91中的一空气流通路与第一连接通路82连通。所述第二上侧通路85经由第一热交换元件91中的另一空气流通路与第二连接通路86连通。
在第二热交换元件92的下侧的靠右侧形成有第一下侧通路83,而在该下侧的靠左侧形成有第二下侧通路87。所述第一连接通路82经由第二热交换元件92中的一空气流通路与第一下侧通路83连通。所述第二连接通路86经由第二热交换元件92中的另一空气流通路与第二下侧通路87连通。
还有,在各个热交换元件91、92的背面形成有背面侧隔板49,在背面侧隔板49和背面板27之间隔出一个空间。该空间进一步由未图示出来的隔板左右隔开,在该隔板的右侧划分出第一背面侧通路84,在该隔板的左侧划分出第二背面侧通路88。第一背面侧通路84的下端侧与所述第一下侧通路83连通,而它的上端与所述第四连通口64连通。第二背面侧通路88的下端侧与所述第二下侧通路87连通,而它的上端与所述第三连通口63连通。
-运转动作-
下面,一边参照图28,一边对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气装置80的运转动作进行说明。
若让供气扇30运转,则室外空气OA被作为第一空气从室外吸入口31吸入到壳体20内。还有,若让排气扇29运转,则室内空气RA被作为第二空气从室内吸入口32吸入到壳体20内。
第一空气依次通过室外空气吸入通路51、第一连通口61和第一上侧通路81后,在第一热交换元件91中的一空气流通路中流动。还有,第二空气依次通过室内空气吸入通路52、第二连通口62和第二上侧通路85后,在第一热交换元件91中的另一空气流通路中流动。在此,例如在夏季,与从由空调机进行制冷或除湿的室内吸入的第二空气相比,从室外吸入的第一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是比较高的。因此,在第一热交换元件91中,第一空气中的热及水分被供给第二空气,第一空气被冷却及除湿。
从第一热交换元件91流入第一连接通路82的第一空气在第二热交换元件92中的一空气流通路中流动。还有,从第一热交换元件91流入第二连接通路86的第二空气在第二热交换元件92中的另一空气流通路中流动。例如在夏季,与第一热交换元件91相同,在第二热交换元件92中,第一空气被冷却及除湿。
已从第二热交换元件92流入第一下侧通路83的第一空气在通过第一背面侧通路84、第四连通口64及室内空气供给通路54后,从室内供气口34经由导管被供向室内。已从第二热交换元件92流入第二下侧通路87的第二空气在通过第二背面侧通路88、第三连通口63及室外空气排出通路53后,从室外排气口33经由导管被排向室外。
-第六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所述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气装置80中,与所述第四实施方式及第五实施方式相同,因为将室外吸入口31、室内吸入口32、室外排气口33及室内供气口34形成在壳体20的顶板23上,所以能够让连接在各个导管连接口31、32、33、34上的导管朝上方(天花板侧)延伸,将换气装置80设置在橱柜等的收纳空间S中。还有,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在从壳体主体部21上取下前面盖22后,就能够从前侧很容易地对各个构成设备进行维修。
还有,在所述第六实施方式中,也是将室内吸入口32及室外吸入口31设置在壳体20的靠前侧,并在这些吸入口31、32的下侧设置室外空气过滤器36及室内空气过滤器37。由此,在从壳体主体部21上取下前面盖22的状态下,就能够很容易地朝前方抽出室外空气过滤器36及室内空气过滤器37,从而在用户等对过滤器进行清扫及更换时能够谋求清扫及更换作业的简单化。
(其它实施方式)
也可以将所述实施方式设为下述结构。
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用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1中的制冷剂作为加热或冷却吸附热交换器14、15中的吸附剂的载热流体。不过,作为这种载热流体,也可以使用例如由规定的加热源加热了的温水及由规定的冷却装置冷却了的冷水等,还可以使用其它的载热流体。
还有,在所述第六实施方式中,用热交换元件91、92作为对供向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的空调部件。不过,作为该空调部件,也可以使用例如仅对空气温度进行调节的显热交换器及加热器等或者仅对空气湿度进行调节的吸附部件及加湿器,还可以把仅调节空气温度的部件和仅调节空气湿度的部件结合起来加以使用。还有,在所述第六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沿水平方向设置热交换元件91、92,还可以仅使用一个热交换元件91。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但并没有意图对本发明、本发明的应用对象或它的用途的范围加以限制。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于调节空内湿度的湿度调节装置及对室内进行换气的换气装置是很有用的。

Claims (15)

1.一种湿度调节装置,包括收纳吸附部件和载热体回路的壳体,所述吸附部件载有能吸附水分的吸附剂,用来加热或冷却该吸附部件中的吸附剂的载热流体在所述载热体回路中流动,该湿度调节装置让空气与所述吸附部件中的吸附剂接触,对该空气的湿度进行调节后,将该空气供向室内,其特征在于:
该湿度调节装置进一步包括:边一体地保持所述吸附部件及所述载热体回路,边能够朝所述壳体外部抽出的保持部件,
所述吸附部件,由连接在制冷剂回路(11)中的热交换器的表面载有吸附剂的两个吸附热交换器(14、15)构成,
所述壳体(20)包括仅前面开放的箱状壳体主体部(21)和拆装自如地安装在该壳体主体部(21)前侧的开放部的前面盖(22),
所述保持部件由抽出单元(50)构成,所述抽出单元(50)一体地连结有:
从底板(24)一直形成到上部隔板(41),并与所述壳体(20)的侧面板(25、26)平行且设置有多个风阀的两个隔板(44、45);
设置在该两个隔板(44、45)之间、将空间上下划分成分别收纳所述吸附热交换器(14、15)的两个湿度调节室(65、55)并且设置有一个吸附热交换器的中央隔板(48);和
位于该两个隔板(44、45)之间且设置在所述湿度调节室(66)的下端部且设置有另一个吸附热交换器的支撑板(40),
所述抽出单元(50)构成为能够从所述壳体(20)的前面侧抽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热体回路,由连接有压缩机且让作为所述载热流体的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构成,
所述保持部件保持着所述压缩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附部件,由连接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的热交换器的表面载有吸附剂的吸附热交换器构成,
所述保持部件保持着所述吸附热交换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内形成有湿度调节室,该湿度调节室中收纳有所述吸附热交换器及所述压缩机,并且与该吸附热交换器中的吸附剂接触的空气在该湿度调节室中流通,
所述保持部件形成为面向所述湿度调节室,并构成为保持所述吸附热交换器及所述压缩机。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顶面,形成有用来将室外空气吸入后送向所述吸附部件的室外吸入口、用来将室内空气吸入后送向所述吸附部件的室内吸入口、用来将已流出所述吸附部件的空气排向室外的室外排气口以及用来将已流出所述吸附部件的空气供向室内的室内供气口,
所述保持部件构成为:能够从所述壳体的前面侧抽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顶面,形成有与室外空间相连的室外吸入口及室外排气口以及与室内空间相连的室内吸入口及室内供气口,
在所述载热体回路中连接有作为所述吸附部件的吸附热交换器,该吸附热交换器收纳在所述壳体内并载有所述吸附剂,
用所述载热流体加热或冷却吸附热交换器中的吸附剂,让已从所述室外吸入口及所述室内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中的任一方空气与所述吸附热交换器中的吸附剂接触进行湿度调节后,从所述室内供气口供向室内,将另一方空气从室外排气口排向室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载热体回路中连接有多个吸附热交换器,
在所述壳体内,沿上下方向排列着形成有分别收纳所述吸附热交换器的多个湿度调节室。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隔板,该隔板形成为板状,由该板状的隔板划分出收纳所述吸附热交换器的湿度调节室,并在该隔板开有多个流通口,该多个流通口与所述湿度调节室连通,空气从该多个流通口流入或流出,并且该隔板具有多个风阀,该多个风阀分别打开和关闭所述流通口,
所述隔板形成在湿度调节室的侧面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隔板,该隔板形成为板状,由该板状的隔板划分出收纳所述吸附热交换器的湿度调节室,并在该隔板开有多个流通口,该多个流通口与所述湿度调节室连通,空气从该多个流通口流入或流出,并且该隔板具有多个风阀,该多个风阀分别打开和关闭所述流通口,
所述隔板形成在湿度调节室的侧面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设置有拆装自如地安装在该壳体主体部前侧的前面盖,
所述隔板形成在所述湿度调节室的左右方向上的侧面侧,并且构成为:沿前后方向进退自如而能够从所述壳体主体部的前侧取出。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设置有拆装自如地安装在该壳体主体部前侧的前面盖,
所述隔板形成在所述湿度调节室的左右方向上的侧面侧,并且构成为:沿前后方向进退自如而能够从所述壳体主体部的前侧取出。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用来将空气从所述室内供气口送向室内的供气扇和用来将空气从所述室外排气口排向室外的排气扇,设置在收纳所述吸附热交换器的湿度调节室的上侧。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热体回路,由连接有压缩机且让作为所述载热流体的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构成,
所述压缩机设置在收纳所述吸附热交换器的湿度调节室的下侧。
14.根据权利要求6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设置有拆装自如地安装在该壳体主体部前侧的前面盖,
所述载热体回路,由连接有压缩机且让作为所述载热流体的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构成,
所述吸附热交换器、供气扇、排气扇、所述压缩机及过滤器中的至少之一构成为:能够从所述壳体主体部的前侧取出,该供气扇用来将空气从所述室内供气口送向室内,该排气扇用来将空气从所述室外排气口排向室外,该过滤器捕捉从所述室外吸入口及所述室内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中的一方空气或双方空气中的尘埃。
1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设置有拆装自如地安装在该壳体主体部前侧的前面盖,
在所述壳体的顶面,靠该壳体的前侧设置有所述室外吸入口及所述室内吸入口,靠该壳体的后侧设置有所述室外排气口及所述室内供气口,
在所述室外吸入口的下侧,设置有捕捉从该室外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并能从所述壳体主体部的前侧取出的第一过滤器,
在所述室内吸入口的下侧,设置有捕捉从该室内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并能从所述壳体主体部的前侧取出的第二过滤器。
CN200880110058.4A 2007-10-05 2008-09-03 湿度调节装置及换气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159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62463A JP4306780B2 (ja) 2007-10-05 2007-10-05 調湿装置
JP2007-262463 2007-10-05
JP2007262462A JP4325716B2 (ja) 2007-10-05 2007-10-05 調湿装置
JP2007-262462 2007-10-05
PCT/JP2008/002412 WO2009044505A1 (ja) 2007-10-05 2008-09-03 調湿装置及び換気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15906A CN101815906A (zh) 2010-08-25
CN101815906B true CN101815906B (zh) 2015-06-10

Family

ID=405259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10058.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15906B (zh) 2007-10-05 2008-09-03 湿度调节装置及换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224688A1 (zh)
EP (1) EP2206977B1 (zh)
KR (1) KR101174556B1 (zh)
CN (1) CN101815906B (zh)
AU (1) AU2008308347B2 (zh)
ES (1) ES2680600T3 (zh)
WO (1) WO20090445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66630B2 (ja) * 2009-06-23 2014-08-06 株式会社長府製作所 床置型デシカント式換気扇
JP4697341B2 (ja) * 2009-07-08 2011-06-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換気システム
JP5494811B2 (ja) * 2010-09-07 2014-05-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JP5490247B2 (ja) * 2010-09-28 2014-05-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換気装置
KR101233946B1 (ko) * 2011-05-02 2013-02-15 김계철 열교환기
JP5353977B2 (ja) * 2011-08-31 2013-11-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CN102967008B (zh) * 2011-08-31 2015-10-2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调湿装置
CN102967012B (zh) * 2011-08-31 2015-09-2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调湿装置
KR101447022B1 (ko) * 2011-12-13 2014-10-08 한국과학기술연구원 유로절환장치를 이용한 물질 교환기
JP6037926B2 (ja) * 2013-04-16 2016-12-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5885781B2 (ja) * 2013-06-28 2016-03-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および除湿システム
CN105003984B (zh) * 2014-04-25 2017-07-18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无水加湿设备和空调***
WO2015186850A1 (ko) * 2014-06-05 2015-12-10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일체형 공기조화기
US9777941B2 (en) * 2015-04-21 2017-10-03 Metal Logix Design And Fabrication Inc. Heat recovery ventilator and rotary damper assembly
CN106016514A (zh) * 2016-05-12 2016-10-12 上海交通大学 温湿度弱关联控制单元式空调***及使用方法
PL3450872T3 (pl) * 2017-09-01 2023-06-12 Enervent Zehnder Oy Urządzenie do dostarczania powietrza
JP7237160B2 (ja) * 2019-07-19 2023-03-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型換気装置
KR102192487B1 (ko) * 2019-12-17 2020-12-17 (주)스타즈스터링코리아 환기 및 온도조절 통합장치
CN116747683B (zh) * 2023-08-23 2023-11-07 中科赛凌(中山)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低温处理的湿度控制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09767A (ja) * 2003-06-19 2005-01-13 Daikin Ind Ltd 調湿装置
JP2006084152A (ja) * 2004-09-17 2006-03-30 Daiwa House Ind Co Ltd 調湿機能付き換気システム
JP2007010231A (ja) * 2005-06-30 2007-01-18 Daikin Ind Ltd 調湿装置
JP2007010229A (ja) * 2005-06-30 2007-01-18 Daikin Ind Ltd 換気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40830A (en) * 1990-10-31 1992-08-25 Consolidated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elf-contained indoo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2531334B2 (ja) 1993-03-03 1996-09-04 木村工機株式会社 カセット形天井設置用換気ユニット
US5431215A (en) * 1993-12-30 1995-07-11 Honeywell Inc. Pressure switch for energy recovery ventilator
WO2002012806A2 (en) * 2000-08-04 2002-02-14 Crane Co. A thermally regulated storage container
KR20050083614A (ko) * 2002-08-05 2005-08-26 다이킨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공기조화장치
US20040157543A1 (en) * 2002-11-06 2004-08-12 Bertin Ira L. Automatic modular outlets for conditioned air, dampers, and modular return air grills
JP3624910B2 (ja) * 2003-05-27 2005-03-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EP1739370A4 (en) * 2004-03-31 2009-07-29 Daikin Ind Ltd MOISTURE CONTROLLER
EP1891379A2 (en) * 2005-06-13 2008-02-27 LG Electronics Inc. Dehumidifie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09767A (ja) * 2003-06-19 2005-01-13 Daikin Ind Ltd 調湿装置
JP2006084152A (ja) * 2004-09-17 2006-03-30 Daiwa House Ind Co Ltd 調湿機能付き換気システム
JP2007010231A (ja) * 2005-06-30 2007-01-18 Daikin Ind Ltd 調湿装置
JP2007010229A (ja) * 2005-06-30 2007-01-18 Daikin Ind Ltd 換気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206977B1 (en) 2018-06-20
AU2008308347A1 (en) 2009-04-09
KR101174556B1 (ko) 2012-08-16
KR20100051874A (ko) 2010-05-18
US20100224688A1 (en) 2010-09-09
ES2680600T3 (es) 2018-09-10
AU2008308347B2 (en) 2011-12-08
WO2009044505A1 (ja) 2009-04-09
EP2206977A4 (en) 2015-03-04
EP2206977A1 (en) 2010-07-14
CN101815906A (zh) 2010-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15906B (zh) 湿度调节装置及换气装置
US11761645B2 (en) Energy exchange system for conditioning air in an enclosed structure
CN1890508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1688675B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101688676B (zh) 湿度调节装置
KR20210024244A (ko) 천장형 액체 흡습제 공조 시스템
CN101688674A (zh) 湿度调节装置
US9200812B2 (en) Humidity control apparatus
JP5530754B2 (ja) 床置型熱交換式換気扇
CN101790666B (zh) 湿度调节装置
JP2009092299A (ja) 調湿装置
CN217654015U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202709340U (zh) 调湿装置
CN220817954U (zh) 空气处理***
CN102967012B (zh) 调湿装置
CN102967011B (zh) 调湿装置
CN102967008A (zh) 调湿装置
CN112229001A (zh) 一种新风除湿机风道***及新风除湿方法
JP2009019864A (ja) 調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10

Termination date: 2020090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