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67011B - 调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调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67011B
CN102967011B CN201210315493.9A CN201210315493A CN102967011B CN 102967011 B CN102967011 B CN 102967011B CN 201210315493 A CN201210315493 A CN 201210315493A CN 102967011 B CN102967011 B CN 1029670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room
outdoor
heat exchanger
adsorption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1549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67011A (zh
Inventor
水野伸一
夏目敏幸
成川嘉则
斋藤和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670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670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670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6701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调湿装置。在该调湿装置中设置空气通路(1、2),经由该空气通路在壳体(11)内形成在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下侧进行U形转弯的空气流,该空气通路(1、2)由室外空气通路(1a、2a)和室内空气通路(1b、2b)构成,该室外空气通路(1a、2a)从室外空气口(50、53)开始延伸与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上表面连通,该室内空气通路(1b、2b)从室内空气口(51、52)开始朝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侧方下侧延伸,再从侧方下侧绕到上侧,与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下表面连通。由此,在将室外空气进行调湿后供向室内的调湿装置中,能尽可能地以低成本防止在空气通路内产生结露。

Description

调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室外空气进行调湿后供向室内的调湿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将从室外吸入的空气进行调湿后供向室内的调湿装置已为人所知。并且,在这些调湿装置中包括这样一种调湿装置。该调湿装置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那样,与室外连通的室外空气口及与室内连通的室内空气口都开在壳体的上表面。
专利文献1中的调湿装置具有形成为纵向长度较长的长方体状的壳体。在该壳体内划分成上下排列的三个空间。上侧空间被划分成与室外空气口连通的室外空气空间和与室内空气口连通的室内空气空间。中间空间被划分成上下排列的两个调湿室以及夹着这两个调湿室位于该调湿室一侧的室外空气中间空间和位于该调湿室另一侧的室内空气中间空间。该室外空气中间空间与所述室外空气空间连通,该室内空气中间空间与所述室内空气空间连通。在下侧空间收纳着制冷剂回路中的压缩机,在该制冷剂回路中连接有设置在所述调湿室中的吸附热交换器。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9-922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将该调湿装置设置在室内的情况下,若室内与室外之间的温度差增大,则在与所述室外空气口连通的部分,即室外空气空间及室外空气中间空间就容易产生结露。这些空间构成空气流通的空气通路,存在由于上述结露所产生的水滴,而导致霉和杂菌等在该空气通路中繁殖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发明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在将室外空气进行调湿后供向室内的调湿装置中,能尽可能地以低成本防止在空气通路内产生结露。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的发明以一种调湿装置为对象。并且,该调湿装置具有箱状壳体11,室外空气口50、53,室内空气口51、52,调湿部件75、76以及空气通路1、2。该室外空气口50、53开在所述壳体11的上表面16,与室外连通。该室内空气口51、52开在所述壳体11的上表面16,与室内连通。该调湿部件75、76设置在所述壳体11内,具有空气沿上下方向流通的空气流路74,并对该空气流路74中的空气进行调湿。该空气通路1、2通过所述调湿部件75、76的空气流路74使所述室外空气口50、53与所述室内空气口51、52连通,在所述壳体11内形成在该调湿部件75、76的下侧进行U形转弯的空气流。所述空气通路1、2具有室外空气通路1a、2a和室内空气通路1b、2b,该室外空气通路1a、2a从所述室外空气口50、53开始延伸与所述调湿部件75、76的空气流路74的上端连通,该室内空气通路1b、2b从所述室内空气口51、52开始朝所述调湿部件75、76的侧方下侧延伸,再从侧方下侧绕到上侧,与所述调湿部件75、76的空气流路74的下端连通。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经由所述空气通路1、2,在所述壳体11内形成了通过所述调湿部件75、76并在该调湿部件75、76的下侧进行U形转弯的空气流。该空气通路1、2具有从所述室外空气口50、53开始到所述调湿部件75、76的空气流路74的上端为止的室外空气通路1a、2a和从所述室内空气口51、52开始到所述调湿部件75、76的空气流路74的下端为止的室内空气通路1b、2b。并且,在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b、2b及所述室外空气通路1a、2a中,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b、2b形成为:从所述调湿部件75、76的侧方下侧绕到所述调湿部件75、76的下表面。
由此,所述室外空气通路1a、2a就比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b、2b短,缩短的长度即为该室外空气通路1a、2a与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b、2b不同未绕行到所述调湿部件75、76的那部分长度。并且,当为了防止在所述空气通路1、2内产生结露,而在所述室外空气通路1a、2a中设置绝热部件4的情况下,就能够节省绝热部件4,所能节省的即为该室外空气通路1a、2a缩短了的那一部分。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空气口50、53由室外吸入口50和室外排气口53构成,所述室内空气口51、52由室内吸入口52和室内供气口51构成,所述调湿部件75、76由载有对所述空气流路74中的空气进行调湿的吸附剂的第一、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5、76构成,所述空气通路1、2由具有第一室外空气通路1a及第一室内空气通路1b并使所述室外吸入口50与所述室内供气口51连通的第一空气通路1和具有第二室外空气通路2a及第二室内空气通路2b并使所述室内吸入口52与所述室外排气口53连通的第二空气通路2构成,该调湿装置具有流路切换部D1~D8,该流路切换部D1~D8对流经所述第一空气通路1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且流经所述第二空气通路2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的状态和流经所述第一空气通路1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且流经所述第二空气通路2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的状态交替地进行切换。
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在边利用所述流路切换部D1~D8,切换所述第一、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5、76与所述第一、第二空气通路1、2之间的连通状态边进行运转的调湿装置的情况下,也能够节省绝热部件4,所能节省的即为第一、第二空气通路1、2中的室外空气通路1a、2a比室内空气通路1b、2b缩短了的那一部分。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流路切换部D1~D8包括多个室外空气风阀(damper)D1、D2、D7、D8,该多个室外空气风阀D1、D2、D7、D8对所述第一、第二空气通路1、2的室外空气通路1a、2a与所述第一、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空气流路74之间的连通状态进行切换,在所述壳体11内,形成了收纳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的第一收纳室27和收纳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的第二收纳室28,所述第一、第二空气通路1、2的室外空气通路1a、2a贯通第一、第二收纳室27、28的上表面20,所述多个室外空气风阀D1、D2、D7、D8设置在所述第一、第二收纳室27、28的上表面20。
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将所述多个室外空气风阀D1、D2、D7、D8设置在第一、第二收纳室27、28的上表面。由此,就能够使所述室外空气口50、53的开口方向与所述室外空气风阀D1、D2、D7、D8的开口方向一致。其结果是,与这两者的开口方向不一致的情况相比,容易使所述室外空气口50、53与所述室外空气风阀D1、D2、D7、D8之间的部分实现最短化,从而容易进一步缩短所述室外空气通路1a、2a。
第四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方面或者第三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流路切换部D1~D8包括多个室内空气风阀D3、D4、D5、D6,该多个室内空气风阀D3、D4、D5、D6对所述第一、第二空气通路1、2的室内空气通路1b、2b与所述第一、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空气流路74之间的连通状态进行切换,在所述壳体11内,形成了收纳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的第一收纳室27和收纳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的第二收纳室28,所述第一、第二空气通路1、2的室内空气通路1b、2b贯通第一、第二收纳室27、28的侧面23、24,所述多个室内空气风阀D3、D4、D5、D6设置在所述第一、第二收纳室27、28的侧面23、24。
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将所述多个室内空气风阀D3、D4、D5、D6设置在第一、第二收纳室27、28的侧面。由此,就能够使所述室内空气口51、52的开口方向与所述室内空气风阀D3、D4、D5、D6的开口方向相垂直。其结果是,与这两者的开口方向平行的情况相比,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b、2b很容易绕到所述吸附热交换器。
第五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四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b、2b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面向设置有室内空气风阀D3、D4、D5、D6的第一、第二收纳室27、28的侧面23、24和所述壳体11的侧面14。
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能够使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b、2b的通路宽度尺寸与第一、第二收纳室27、28的宽度尺寸相等。由此,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b、2b的通路宽度就大于各个收纳室27、28的宽度。
第六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5、76沿水平方向排列。
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能够使从所述壳体11的底面到所述第一、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高度尺寸相等。由此,与这些吸附热交换器的高度不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所述壳体11的高度尺寸。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经由所述空气通路1、2,在所述壳体11内形成了通过所述调湿部件75、76并在该调湿部件75、76的下侧进行U形转弯的空气流。在此,能够使所述空气通路1、2的室外空气通路1a、2a比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b、2b短,缩短的长度即为该室外空气通路1a、2a与该室内空气通路1b、2b不同未绕行到所述调湿部件75、76的那部分长度。
由此,当为了防止在所述空气通路1、2内产生结露,而在所述室外空气通路1a、2a中设置绝热部件4的情况下,就能够节省绝热部件4,所能节省的即为该室外空气通路1a、2a缩短了的那一部分,从而能够以低成本防止在空气通路1、2内产生结露。
还有,根据所述第二方面的发明,在具有所述流路切换部D1~D8的调湿装置的情况下,也与第一方面的发明相同,能够使所述室外空气通路1a、2a比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b、2b短。由此,能够节省设置在所述室外空气通路1a、2a中的绝热部件4,从而能尽可能地以低成本防止在空气通路1、2内产生结露。
还有,根据所述第三方面的发明,与所述室外空气口50、53的开口方向和所述室外空气风阀D1、D2、D7、D8的开口方向不一致的情况相比,容易使所述室外空气口50、53与所述室外空气风阀D1、D2、D7、D8之间的部分实现最短化,从而能够缩短所述室外空气通路1a、2a。由此,能够进一步节省设置在所述室外空气通路1a、2a中的绝热部件4。
还有,根据所述第四方面的发明,与所述室内空气口51、52的开口方向和所述室内空气风阀D3、D4、D5、D6的开口方向平行的情况相比,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b、2b很容易绕到吸附热交换器75、76。由此,能很容易地在所述壳体11内形成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b、2b。
还有,根据所述第五方面的发明,能够使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b、2b的通路宽度大于各个收纳室27、28的宽度。由此,能够增大从各个收纳室27、28流向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b、2b的空气流,从而能够减小通过该室内空气通路1b、2b的空气阻力。
还有,根据所述第六方面的发明,与所述第一、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高度不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所述壳体11的高度尺寸。由此,能够使所述壳体11实现小型化,同时能够以低成本防止在空气通路1、2内产生结露。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结构略图。
图2(A)、图2(B)、图2(C)、图2(D)及图2(E)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结构略图,图2(A)是俯视图,图2(B)是图2(A)的W-W矢向视图,图2(C)是图2(A)的X-X矢向视图,图2(D)是图2(A)的Y-Y矢向视图,图2(E)是图2(A)的Z-Z矢向视图。
图3是说明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除湿换气运转及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过程中的空气流中,从室外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流动情况的立体图。
图4是说明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除湿换气运转及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过程中的空气流中,从室内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流动情况的立体图。
图5是说明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除湿换气运转及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过程中的空气流中,从室外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流动情况的立体图。
图6是说明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除湿换气运转及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过程中的空气流中,从室内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流动情况的立体图。
图7是说明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中从室外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流动情况的示意图。
图8是说明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中从室内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流动情况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管道***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附热交换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第一空气通路;2-第二空气通路;1a、2a-室外空气通路;1b、2b-室内空气通路;4-绝热部件;10-调湿装置;11-壳体;27-第一调湿室;28-第二调湿室;50-室外吸入口;51-室内供气口;52-室内吸入口;53-室外排气口;70-制冷剂回路;75-第一吸附热交换器(调湿部件);76-第二吸附热交换器(调湿部件);D1、D2、D7、D8-室外空气风阀(流路切换部);D3、D4、D5、D6-室内空气风阀(流路切换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湿装置10是设置在室内地面上进行室内湿度调节的落地型调湿装置。在此,下面说明中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分别是指从图1的壳体11的前面一侧所看到的方向。此外,以下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并没有限制本发明、其应用物或者其用途范围的意图。
[调湿装置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10具有壳体11。在该壳体11中收纳有制冷剂回路70、供气扇57以及排气扇58等。还有,在该壳体11的内部,安装有八个风阀D1~D8。此外,这些风阀D1~D8构成本发明的流路切换部。还有,在该壳体11内的空气通路1、2的一部分中,安装有用来防止在该空气通路1、2中产生结露的绝热部件4。
-壳体-
所述壳体11形成为纵向长度较长的长方体状。该壳体11具有覆盖其前表面并相对于壳体11而言能拆装自如地安装的前面盖板12,在该壳体11的后面侧安装有背面板15。还有,在该壳体11的上端部安装有顶板16,在该壳体11的下端部安装有底板17。在壳体11的右端部安装有右侧面板13,在该壳体11的左端部安装有左侧面板14。
在所述顶板16上,形成有四个管道连接口50~53。这些管道连接口50~53形成为:对应着顶板16的四个角彼此邻接。具体而言,四个管道连接口50~53由形成在顶板16的前方靠左侧的室外吸入口50、形成在顶板16的后方靠右侧的室内供气口51、形成在顶板16的前方靠右侧的室内吸入口52以及形成在顶板16的后方靠左侧的室外排气口53构成。在此,所述室外吸入口50及所述室外排气口53构成本发明的室外空气口,所述室内供气口51及室内吸入口52构成本发明的室内空气口。
在各个管道连接口50~53分别安装有空气所能流通的管道(未图示)。各根管道朝着室内的天花板侧向上方延伸,再沿着天花板背面铺设至规定的空间。经由这些管道,室外吸入口50及室外排气口53与室外空间相连,室内吸入口及室内供气口51与室内空间相连。所述室外吸入口50经由过滤器单元54与管道相连接。过滤器单元54设置在室外吸入口50的上部,收纳有室外空气过滤器56。也就是说,流经管道的室外空气在过滤器单元54的内部流动,通过室外空气过滤器56后,从室外吸入口50被吸入到壳体11内。
所述前面盖板12构成为:覆盖壳体11的前侧开放部,能够安装在壳体11上,也能够从壳体11上拆下来。在前面盖板12上,设置有调湿装置10的使用者等用以切换调湿装置10的运转的操作开关(未图示)。
在所述壳体11的内部形成有长方体状的空间。在壳体11的内部,上下排列着设置有上部隔板20和下部隔板21。上部隔板20及下部隔板21形成为长方形的板材,在壳体11的内部受到支撑呈水平形态。
在下部隔板21与底板17之间,形成了扁平的长方体状机械室60。在该机械室60中,收纳有下述压缩机72、四通换向阀73以及控制该调湿装置10的运转的控制器(未图示)等。
还有,在所述上部隔板20与顶板16之间,形成了扁平的长方体状空间。在该空间中,设置有纵隔板18和横隔板19。纵隔板18形成为长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横隔板19以长边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垂直形态被壳体11支撑住。纵隔板18及横隔板19将上部隔板20与顶板16之间的空间划分为第一室45、第二室46、第三室47和第四室48。
第一室45形成在壳体11内的前方靠左侧,第二室46形成在壳体11内的前方靠右侧。还有,第三室47形成在壳体11内的后方靠右侧,第四室48形成在壳体11内的后方靠左侧。
如图3~图7所示,在所述纵隔板18的将所述第一室45和第二室46隔开的部分的略靠后方形成有第一开口41,在该纵隔板18的将第三室47和第四室48隔开的部分的略靠前方形成有第四开口44。该第一开口41将第一室45与第二室46连接起来,第四开口44将第三室47与第四室48连接起来。
如图3~图7所示,在所述上部隔板20上,形成有第一、第二、第七、第八流通口31、32、37、38以及第二、第三开口42、43。第一流通口31形成在上部隔板20的面向第一室45的部位。第二开口42形成在上部隔板20的面向第二室46的部位的前方侧。第二流通口32形成在上部隔板20的面向第二室46的部位。第七流通口37形成在上部隔板20的面向第三室47的部位。第三开口43形成在上部隔板20的面向第三室47的部位的后方侧。第八流通口38形成在上部隔板20的面向第四室48的部位。
在所述第二室46中,在顶板16与上部隔板20之间的靠下侧设置有室外空气通路盖板62。室外空气通路盖板62形成了与第一开口41和第二流通口32都连通的空间。室外空气通路盖板62设置在第二室46中,将第一开口41及第二流通口32与第二开口42隔开。
还有,在第二室46内的第二流通口32,设置有室内空气过滤器55。室内空气过滤器55设置在室内吸入口52的下侧。室内空气过滤器55形成为板状或者薄板状,以覆盖第二流通口32的形态安装好。该室内空气过滤器55构成为:在第二室46中能够沿前后方向自如地进退。
在所述第三室47中,在顶板16与上部隔板20之间的靠下侧设置有排气通路盖板63。排气通路盖板63形成了与第四开口44和第七流通口37都连通的空间。排气通路盖板63设置在第三室47中,将第四开口44及第七流通口37与第三开口43隔开。
还有,在第三室47中,在所述排气通路盖板63的上部设置有供气扇57,在第四室48中设置有排气扇58。这些风扇57、58分别由离心型多叶片式风扇(所谓的西洛克风扇)构成。
在下部隔板21和上部隔板20之间,形成了长方体状的空间。在该空间中,设置有前侧隔板23和后侧隔板24。前侧隔板23及后侧隔板24从下部隔板21一直形成到上部隔板20,以与壳体11的前面盖板12和背面板15平行的垂直形态被壳体11支撑住。并且,前侧隔板23及后侧隔板24将下部隔板21与上部隔板20之间的空间分隔成三个空间。
在所述前侧隔板23上,形成有第三、第四流通口33、34。第三流通口33形成在前侧隔板23的下部靠左侧,第四流通口34形成在前侧隔板23的下部靠右侧。
在所述后侧隔板24上,形成有第五、第六流通口35、36。第五流通口35形成在后侧隔板24的下部靠左侧。第五流通口35对应着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第六流通口36形成在后侧隔板24的下部靠右侧。第六流通口36对应着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
在所述三个空间中,靠前侧的空间构成第一中间通路25。第一中间通路25形成在前侧隔板23和壳体11的前面盖板12之间。还有,在三个空间中,靠后侧的空间构成第二中间通路26。第二中间通路26形成在后侧隔板24和壳体11的背面板15之间。
所述第一中间通路25的上端与第二开口42连通,该第一中间通路25的下端由下部隔板21堵住。还有,第二中间通路26的上端与第三开口43连通,该第二中间通路26的下端由下部隔板21堵住。
在所述三个空间中,中间的空间由中间隔板22左右隔开。并且,在左右空间中,左侧的空间构成第一调湿室27,右侧的空间构成第二调湿室28。也就是说,第一调湿室27和第二调湿室28形成为:夹着中间隔板22彼此邻接地左右排列。此外,在所述第一调湿室27中收纳有下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在所述第二调湿室28中收纳有下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
-制冷剂回路-
如图9所示,所述制冷剂回路70是用制冷剂管道85将压缩机72、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四通换向阀73及电子膨胀阀95相互连接起来的闭合回路。此外,第一、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5、76构成本发明的调湿部件。该制冷剂回路70借助制冷剂在制冷剂管道85内部的循环,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
所述压缩机72构成纵置型压缩机,具有例如涡旋式或旋转式压缩机构。如上所述,该压缩机72收纳在壳体11的机械室60中。
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一、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5、76由横肋管片型热交换器构成。这些吸附热交换器75、76具有铜制的传热管77和铝制的肋片78。设置在吸附热交换器75、76中的多个肋片78分别形成为长方形,并以一定的间隔排列。还有,传热管77成为沿肋片78的排列方向呈蛇形弯曲延伸的形状。也就是说,在该传热管77,交替地形成有贯通各个肋片78的直管部和将相邻的直管部之间连接起来的U字管部。此外,肋片78与肋片78之间构成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空气流路74。
在所述各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中,在各个肋片78的表面载有吸附剂,通过肋片78之间的空气与肋片78所担载的吸附剂接触。能够用作该吸附剂的有:沸石、硅胶、活性炭、具有亲水性官能团的有机高分子材料等对于空气中的水分具有规定的吸附和解吸性能的材料。
如上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收纳在第一调湿室27中,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收纳在第二调湿室28中。各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在各自的调湿室27、28中以水平形态设置。此时,所述第一、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5、76夹着所述壳体11的中间隔板22沿水平方向排列各置一侧。
所述四通换向阀73对流经所述制冷剂回路70中的制冷剂的循环方向进行切换。该四通换向阀73具有四个阀口(port)。并且,该四通换向阀73能够在第一阀口和第四阀口连通且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连通的第一状态与第一阀口和第三阀口连通且第二阀口和第四阀口连通的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此外,所述压缩机72的喷出部连接在所述第一阀口上,所述压缩机72的吸入部连接在所述第二阀口上。还有,在将所述第三阀口和所述第四阀口连接起来的制冷剂管道上,从第三阀口朝第四阀口依次连接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电子膨胀阀95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
-风阀-
所述八个风阀D1~D8分别具有例如两个闸板(shutter)和以水平轴为支点让各个闸板旋转的马达。各个风阀D1~D8借助马达的旋转使两个闸板产生位移,从而使对应的流通口31~38在开放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进行切换。通过开关这些风阀D1~D8,能够对通过各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空气流进行切换。
如图2~图8所示,所述各个风阀D1~D8设置在所述上部隔板20、前侧隔板23及后侧隔板24上。在所述上部隔板20上设置有四个风阀D1、D2、D7、D8,在前侧隔板23上设置有两个风阀D3、D4,在后侧隔板24上设置有两个风阀D5、D6。
(室外吸入侧的室外空气风阀)
在所述壳体11的第一流通口31安装有第一风阀D1,在第二流通口32安装有第二风阀D2。这些第一、第二风阀D1、D2构成室外吸入侧的室外空气风阀D1、D2。
在此,所述第一风阀D1开启且所述第二风阀D2闭合的状态为室外吸入侧的室外空气风阀D1、D2的第一状态(参照图3)。在该第一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一室45和所述第一流通口31,所述室外吸入口50与所述第一调湿室27连通。此外,从所述室外吸入口50开始到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的上表面80为止的通路构成本发明的室外空气通路1a(参照图7)。
另一方面,与所述第一状态相反,所述第一风阀D1闭合且所述第二风阀D2开启的状态为室外吸入侧的室外空气风阀D1、D2的第二状态(参照图5)。在该第二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一室45、所述第一开口41、所述第二室46中的室外空气通路盖板62的内部空间和所述第二流通口32,所述室外吸入口50与所述第二调湿室28连通。此外,从所述室外吸入口50开始到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的上表面为止的通路构成本发明的室外空气通路1a(参照图7)。
(室内吸入侧的室内空气风阀)
在所述壳体11的第三流通口33安装有第三风阀D3,在第四流通口34安装有第四风阀D4。这些第三、第四风阀D3、D4构成室内吸入侧的室内空气风阀D3、D4。
在此,所述第三风阀D3开启且所述第四风阀D4闭合的状态为室内吸入侧的室内空气风阀D3、D4的第一状态(参照图6)。在该第一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二室46中的室外空气通路盖板62的内部空间、所述第二开口42、所述第一中间通路25和所述第三流通口33,所述室内吸入口52与所述第一调湿室27连通。此外,从所述室内吸入口52开始到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的下表面为止的通路构成本发明的室内空气通路2b(参照图8)。
另一方面,与所述第一状态相反,所述第三风阀D3闭合且所述第四风阀D4开启的状态为室内吸入侧的室内空气风阀D3、D4的第二状态(参照图4)。在该第二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二室46中的室外空气通路盖板62的内部空间、所述第二开口42、所述第一中间通路25和所述第四流通口34,所述室内吸入口52与所述第二调湿室28连通。此外,从所述室内吸入口52开始到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的下表面81为止的通路构成本发明的室内空气通路2b(参照图8)。
(室内供气侧的室内空气风阀)
在所述壳体11的第五流通口35安装有第五风阀D5,在第六流通口36安装有第六风阀D6。这些第五、第六风阀D5、D6构成室内供气侧的室内空气风阀D5、D6。
在此,所述第五风阀D5开启且所述第六风阀D6闭合的状态为室内供气侧的室内空气风阀D5、D6的第一状态(参照图3)。在该第一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五流通口35、所述第二中间通路26、所述第三开口43和所述第三室47中的排气通路盖板63的外部空间,所述室内供气口51与所述第一调湿室27连通。此外,从所述室内供气口51开始到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的下表面为止的通路构成本发明的室内空气通路1b(参照图7)。
另一方面,与所述第一状态相反,所述第五风阀D5闭合且所述第六风阀D6开启的状态为室内供气侧的室内空气风阀D5、D6的第二状态(参照图5)。在该第二状态下,通过所述第六流通口36、所述第二中间通路26、所述第三开口43和所述第三室47中的排气通路盖板63的外部空间,所述室内供气口51与所述第二调湿室28连通。此外,从所述室内供气口51开始到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的下表面81为止的通路构成本发明的室内空气通路1b(参照图7)。
(室外排气侧的室外空气风阀)
在所述壳体11的第七流通口37安装有第七风阀D7,在第八流通口38安装有第八风阀D8。这些第七、第八风阀D7、D8构成室外排气侧的室外空气风阀D7、D8。
在此,所述第八风阀D8开启且所述第七风阀D7闭合的状态为室外排气侧的室外空气风阀D7、D8的第一状态(参照图6)。在该第一状态下,通过所述第八流通口38和所述第四室48,所述室外排气口53与所述第一调湿室27连通。此外,从所述室外排气口53开始到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的上表面80为止的通路构成本发明的室外空气通路2a(参照图8)。
另一方面,与所述第一状态相反,所述第八风阀D8闭合且所述第七风阀D7开启的状态为室外排气侧的室外空气风阀D7、D8的第二状态(参照图4)。在该第二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七流通口37、所述第三室47中的排气通路盖板63的内部空间、所述第四开口44和所述第四室48,所述室外排气口53与所述第二调湿室28连通。此外,从所述室外排气口53开始到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的上表面为止的通路构成本发明的室外空气通路2a(参照图8)。
-绝热部件-
在所述壳体11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绝热部件4。利用该绝热部件4,能够抑制在所述壳体11的空气通路1、2内产生结露。在此,因为在该空气通路1、2中与室外连通的部分,即本实施方式中的室外空气通路1a、2a内容易产生结露,所以在该室外空气通路1a、2a中设置了绝热部件4。具体而言,如图7及图8所示,在所述第一室45的内表面、所述第一、第二调湿室27、28的比各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更靠上侧的内表面及所述第四室48的内表面上分别设置了绝热部件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空气通路1、2形成为:所述室外空气通路1a、2a的长度比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b、2b的长度短。具体而言,经由该空气通路1、2,形成了吸入到壳体11内的空气通过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并在该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下侧进行U形转弯的空气流。并且,在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b、2b及所述室外空气通路1a、2a中,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b、2b形成为:从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侧方下侧绕到该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下表面。
由此,所述室外空气通路1a、2a就比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b、2b短,缩短的长度即为该室外空气通路1a、2a与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b、2b不同未绕行到所述吸附热交换器的那部分长度。其结果是,能够节省绝热部件4,所能节省的即为所述室外空气通路1a、2a缩短了的那一部分。
[调湿装置的运转动作]
所述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10有选择地进行“除湿换气运转”和“加湿换气运转”。在“除湿换气运转”和“加湿换气运转”下,对所吸入的室外空气OA进行湿度调节后作为供给空气SA供向室内,同时将所吸入的室内空气RA作为排出空气EA排向室外。下面,对这些运转进行详细的说明。
〈除湿换气运转〉
在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调湿装置10中,以规定的间隔(例如3分钟间隔)交替反复进行下述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
在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调湿装置10中,一运转供气扇57,室外空气就作为第一空气从室外吸入口50被吸入到壳体11内。还有,一运转排气扇58,室内空气就作为第二空气从室内吸入口52被吸入到壳体11内。
-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
首先,就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进行说明。如图3及图4所示,在该第一动作过程中,室外吸入侧的室外空气风阀D1、D2和室内供气侧的室内空气风阀D5、D6都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室内吸入侧的室内空气风阀D3、D4和室外排气侧的室外空气风阀D7、D8都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其结果是,第一流通口31、第四流通口34、第五流通口35及第七流通口37成为开放状态,第二流通口32、第三流通口33、第六流通口36及第八流通口38成为关闭状态。
如图9中实线所示的那样,在第一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70中,四通换向阀73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在该状态下的制冷剂回路70中,从压缩机72喷出的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电子膨胀阀95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成为冷凝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成为蒸发器。
如图3、图4、图7及图8所示,通过管道后再通过了室外空气过滤器56的空气从室外吸入口50流入第一室45。在室外空气过滤器56中,捕捉第一空气中所含有的尘埃。流入到第一室45中的第一空气流经第一流通口31后流入第一调湿室27。该第一空气在第一调湿室27内流动,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由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除湿的第一空气从第五流通口35流向第二中间通路26。第一空气朝着右上方流经第二中间通路26后从第三开口43流入第三室47内,然后流经第三室47从室内供气口51流向管道被供向室内。
另一方面,已从所述室内吸入口52流入到第二室46内的第二空气通过室内空气过滤器55。在室内空气过滤器55中,捕捉第二空气中所含有的尘埃。已通过室内空气过滤器55的第二空气从第二开口42流向第一中间通路25,再由第四流通口34流入第二调湿室28。该第二空气在第二调湿室28内流动,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了的吸附剂中脱离,已脱离了的该水分被供向第二空气。已用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的吸附剂再生的第二空气从第七流通口37流入到第三室47内,然后通过第四开口44流入第四室48内。第二空气在第四室48内流动,再从室外排气口53流向管道被排向室外。
-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
接着,就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进行说明。如图5及图6所示,在该第二动作过程中,室外吸入侧的室外空气风阀D1、D2和室内供气侧的室内空气风阀D5、D6都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室内吸入侧的室内空气风阀D3、D4和室外排气侧的室外空气风阀D7、D8都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其结果是,通过切换各个风阀D1~D8的状态,使得第二流通口32、第三流通口33、第六流通口36及第八流通口38成为开放状态,第一流通口31、第四流通口34、第五流通口35及第七流通口37成为关闭状态。
如图9中虚线所示的那样,在第二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70中,四通换向阀73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在该状态下的制冷剂回路70中,从压缩机72喷出的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电子膨胀阀95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成为冷凝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成为蒸发器。
如图5、图6、图7及图8所示,通过管道后再通过了室外空气过滤器56的空气从室外吸入口50流入第一室45。在室外空气过滤器56中,捕捉第一空气中所含有的尘埃。流入到第一室45中的第一空气通过第一开口41流入第二室46内,然后流经第二流通口32流入第二调湿室28。该第一空气在第二调湿室28内流动,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由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除湿的第一空气从第六流通口36流向第二中间通路26。第一空气朝着上方流经第二中间通路26后流入第三室47内,然后流经第三室47从室内供气口51流向管道被供向室内。
另一方面,已从所述室内吸入口52流入到第二室46内的第二空气通过室内空气过滤器55。在室内空气过滤器55中,捕捉第二空气中所含有的尘埃。已通过室内空气过滤器55的第二空气从第二开口42流向第一中间通路25后,再由第三流通口33流入第一调湿室27。该第二空气在第一调湿室27内流动,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了的吸附剂中脱离,已脱离了的该水分被供向第二空气。已用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的吸附剂再生的第二空气从第八流通口38流入到第四室48内。第二空气在第四室48内流动,再从室外排气口53流向管道被排向室外。
〈加湿换气运转〉
在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调湿装置10中,以规定的间隔(例如3分钟间隔)交替反复进行下述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
在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调湿装置10中,一运转供气扇57,室外空气就作为第一空气从室外吸入口50被吸入到壳体11内。还有,一运转排气扇58,室内空气就作为第二空气从室内吸入口52被吸入到壳体11内。
-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
首先,就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进行说明。在此,因为各个风阀D1~D8的切换状态与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相同,所以省略对其的说明。还有,如图9中虚线所示的那样,在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70中,四通换向阀73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其结果是,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成为冷凝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成为蒸发器。
在此,因为在所述壳体11内流通的第一空气的流动情况与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相同,所以省略对其的说明。此外,当在该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过程中,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了的吸附剂中脱离,已脱离了的该水分被供向第一空气。由此,第一空气由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加湿。
还有,因为在所述壳体11内流通的第二空气的流动情况与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相同,所以省略对其的说明。此外,当在该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过程中,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中,第二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由此,第二空气被用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的吸附剂再生。
-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
接着,就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进行说明。在此,因为各个风阀D1~D8的切换状态与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相同,所以省略对其的说明。还有,如图9中实线所示的那样,在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70中,四通换向阀73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其结果是,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成为蒸发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成为冷凝器。
在此,因为在所述壳体11内流通的第一空气的流动情况与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相同,所以省略对其的说明。此外,当在该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过程中,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了的吸附剂中脱离,已脱离了的该水分被供向第一空气。由此,第一空气由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加湿。
还有,因为在所述壳体11内流通的第二空气的流动情况与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相同,所以省略对其的说明。此外,当在该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过程中,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中,第二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由此,第二空气被用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的吸附剂再生。
-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所述实施方式,经由所述空气通路1、2,在所述壳体11内形成了通过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并在该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下侧进行U形转弯的空气流。在此,能够使所述空气通路1、2的室外空气通路1a、2a比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b、2b短,缩短的长度即为该室外空气通路1a、2a与该室内空气通路1b、2b不同未绕行到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那部分长度。
由此,当为了防止在所述空气通路1、2内产生结露,而在所述室外空气通路1a、2a中设置绝热部件4的情况下,就能够节省绝热部件4,所能节省的即为该室外空气通路1a、2a缩短了的那一部分,从而能够以低成本防止在空气通路1、2内产生结露。
还有,根据所述实施方式,在具有所述流路切换部D1~D8的调湿装置的情况下,也与第一方面的发明相同,能够使所述室外空气通路1a、2a比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b、2b短。由此,就能够节省设置在所述室外空气通路1a、2a中的绝热部件4,从而能尽可能地以低成本防止在空气通路1、2内产生结露。
还有,根据所述实施方式,使所述室外空气口50、53的开口方向与所述室外空气风阀D1、D2、D7、D8的开口方向一致。这样一来,与所述室外空气口50、53的开口方向和所述室外空气风阀D1、D2、D7、D8的开口方向不一致的情况相比,容易使所述室外空气口50、53与所述室外空气风阀D1、D2、D7、D8之间的部分实现最短化,从而能够缩短所述室外空气通路1a、2a。由此,能够进一步节省设置在所述室外空气通路1a、2a中的绝热部件4。
还有,根据所述实施方式,与所述室内空气口51、52的开口方向和所述室内空气风阀D3、D4、D5、D6的开口方向平行的情况相比,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b、2b很容易绕到吸附热交换器75、76。由此,能很容易地在所述壳体11内形成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b、2b。
还有,根据所述实施方式,能够使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b、2b的通路宽度大于各个调湿室27、28的宽度。由此,就能够增大从各个调湿室27、28流向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b、2b的空气流,从而能够减小通过该室内空气通路1b、2b的空气阻力。
还有,根据所述实施方式,与所述第一、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高度不相同的情况相比,能缩小所述壳体11的高度尺寸。由此,能够使所述壳体11实现小型化,同时能够以低成本防止在空气通路1、2内产生结露。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于将室外空气进行调湿后供向室内的调湿装置很有用。

Claims (6)

1.一种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箱状壳体(11),
室外空气口(50、53),开在所述壳体(11)的上表面(16),与室外连通,
室内空气口(51、52),开在所述壳体(11)的上表面(16),与室内连通,
调湿部件(75、76),设置在所述壳体(11)内,具有空气沿上下方向流通的空气流路(74)并对该空气流路(74)中的空气进行调湿,以及
空气通路(1、2),通过所述调湿部件(75、76)的空气流路(74)使所述室外空气口(50、53)与所述室内空气口(51、52)连通,在所述壳体(11)内形成在该调湿部件(75、76)的下侧进行U形转弯的空气流;
所述空气通路(1、2)具有室外空气通路(1a、2a)和室内空气通路(1b、2b),该室外空气通路(1a、2a)从所述室外空气口(50、53)开始延伸与所述调湿部件(75、76)的空气流路(74)的上端连通,该室内空气通路(1b、2b)从所述室内空气口(51、52)开始朝所述调湿部件(75、76)的侧方下侧延伸,再从侧方下侧绕到上侧,与所述调湿部件(75、76)的空气流路(74)的下端连通,所述室外空气通路(1a、2a)的长度比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b、2b)的长度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空气口(50、53)由室外吸入口(50)和室外排气口(53)构成,
所述室内空气口(51、52)由室内吸入口(52)和室内供气口(51)构成,
所述调湿部件(75、76)由载有对所述空气流路(74)中的空气进行调湿的吸附剂的第一、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5、76)构成,
所述空气通路(1、2)由具有第一室外空气通路(1a)及第一室内空气通路(1b)并使所述室外吸入口(50)与所述室内供气口(51)连通的第一空气通路(1)和具有第二室外空气通路(2a)及第二室内空气通路(2b)并使所述室内吸入口(52)与所述室外排气口(53)连通的第二空气通路(2)构成,
该调湿装置具有流路切换部(D1~D8),该流路切换部(D1~D8)对流经所述第一空气通路(1)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且流经所述第二空气通路(2)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的状态和流经所述第一空气通路(1)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且流经所述第二空气通路(2)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的状态交替地进行切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切换部(D1~D8)包括多个室外空气风阀(D1、D2、D7、D8),该多个室外空气风阀(D1、D2、D7、D8)对所述第一、第二空气通路(1、2)的室外空气通路(1a、2a)与所述第一、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空气流路(74)之间的连通状态进行切换,
在所述壳体(11)内,形成了收纳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的第一收纳室(27)和收纳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的第二收纳室(28),
所述第一、第二空气通路(1、2)的室外空气通路(1a、2a)贯通第一、第二收纳室(27、28)的上表面(20),
所述多个室外空气风阀(D1、D2、D7、D8)设置在所述第一、第二收纳室(27、28)的上表面(20)。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切换部(D1~D8)包括多个室内空气风阀(D3、D4、D5、D6),该多个室内空气风阀(D3、D4、D5、D6)对所述第一、第二空气通路(1、2)的室内空气通路(1b、2b)与所述第一、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空气流路(74)之间的连通状态进行切换,
在所述壳体(11)内,形成了收纳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75)的第一收纳室(27)和收纳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6)的第二收纳室(28),
所述第一、第二空气通路(1、2)的室内空气通路(1b、2b)贯通第一、第二收纳室(27、28)的侧面(23、24),
所述多个室内空气风阀(D3、D4、D5、D6)设置在所述第一、第二收纳室(27、28)的侧面(23、2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空气通路(1b、2b)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面向设置有室内空气风阀(D3、D4、D5、D6)的第一、第二收纳室(27、28)的侧面(23、24)和所述壳体(11)的侧面(14)。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第二吸附热交换器(75、76)沿水平方向排列。
CN201210315493.9A 2011-08-31 2012-08-30 调湿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670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89879A JP5353977B2 (ja) 2011-08-31 2011-08-31 調湿装置
JP2011-189879 2011-08-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67011A CN102967011A (zh) 2013-03-13
CN102967011B true CN102967011B (zh) 2015-04-22

Family

ID=47797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15493.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67011B (zh) 2011-08-31 2012-08-30 调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353977B2 (zh)
CN (1) CN102967011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71057A (ja) * 1998-12-04 2000-06-23 Ebara Corp 除湿空調システム
CN101815906A (zh) * 2007-10-05 2010-08-2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湿度调节装置及换气装置
CN101821555A (zh) * 2007-10-05 2010-09-0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101842146A (zh) * 2007-10-31 2010-09-2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调湿装置
CN101952664A (zh) * 2007-10-31 2011-01-1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调湿装置
CN102112813A (zh) * 2008-09-10 2011-06-2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调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05819A (ja) * 1997-01-21 1998-08-04 Ebara Corp 空調機及び空調システム
JP4306780B2 (ja) * 2007-10-05 2009-08-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JP4325716B2 (ja) * 2007-10-05 2009-09-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71057A (ja) * 1998-12-04 2000-06-23 Ebara Corp 除湿空調システム
CN101815906A (zh) * 2007-10-05 2010-08-2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湿度调节装置及换气装置
CN101821555A (zh) * 2007-10-05 2010-09-0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101842146A (zh) * 2007-10-31 2010-09-2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调湿装置
CN101952664A (zh) * 2007-10-31 2011-01-1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调湿装置
CN102112813A (zh) * 2008-09-10 2011-06-2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调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50285A (ja) 2013-03-14
CN102967011A (zh) 2013-03-13
JP5353977B2 (ja) 2013-1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15906B (zh) 湿度调节装置及换气装置
CN101821555B (zh) 空气调节装置
KR100740770B1 (ko) 조습장치
KR101127377B1 (ko) 조습장치
AU2008263367B2 (en) Humidity controller
US7895856B2 (en) Humidity controller
US9200812B2 (en) Humidity control apparatus
JP5530754B2 (ja) 床置型熱交換式換気扇
JP4325716B2 (ja) 調湿装置
CN101790666B (zh) 湿度调节装置
JP2006078108A (ja) 調湿装置
CN102967011B (zh) 调湿装置
CN202709340U (zh) 调湿装置
JP2006023079A (ja) 調湿装置
CN102967008B (zh) 调湿装置
JP5817338B2 (ja) 調湿装置
JP2014119180A (ja) 調湿装置
CN102967012B (zh) 调湿装置
JP2006078171A (ja) 調湿装置
JP4569150B2 (ja) 調湿装置
JP2014119182A (ja) 調湿装置
CN102967007A (zh) 调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22

Termination date: 201708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