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65792B - 表面凹凸膜及光扩散性片 - Google Patents

表面凹凸膜及光扩散性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65792B
CN101765792B CN200880100288.2A CN200880100288A CN101765792B CN 101765792 B CN101765792 B CN 101765792B CN 200880100288 A CN200880100288 A CN 200880100288A CN 101765792 B CN101765792 B CN 1017657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even
film
light diffusing
resin
diffusing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0028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65792A (zh
Inventor
中畑幸二
大作新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imot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imot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imoto Co Ltd filed Critical Kimot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657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657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657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657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having 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479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variation in thicknes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防止多片膜重叠时或与其它构件重叠时膜表面损伤的表面凹凸膜及光扩散性薄片。本发明的表面凹凸膜为表面具有凹凸形状而成的表面凹凸膜,上述凹凸形状通过在三维表面形状测定中粗糙度曲线的最大峰值(Rp)为6.0μm以上、高点的计数(RHSC)为600个/0.5mm2以下来构成。该表面凹凸膜可较好地适用于使用作为背光的构成材料或光扩散性薄片等,除了具有防止损伤功能以外,还具备良好的光扩散性能。

Description

表面凹凸膜及光扩散性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表面上具备有特殊凹凸形状的表面凹凸膜,特别是涉及适于作为构成液晶显示器等的背光装置的构件使用的光扩散性片。
背景技术
以往,开发了如防牛顿环膜、表面保护膜、防眩片、透镜片、光控制片及光扩散性片那样的利用特殊表面凹凸形状可以发挥所需性能的表面凹凸膜。
例如,在光扩散性片中,要求不能看见导光板的光扩散图型、朝正面方向的亮度高等性能,为了形成满足这些所需性能的表面凹凸,而对光扩散层中使用的粘合剂树脂或光扩散性粒子的种类或含量进行变更及改良。
但是,对于上述改良,由于朝正面方向的亮度提升有极限,故为了能够同时满足充分的朝正面方向的亮度及光扩散性,一般重叠使用可提高朝正面方向的亮度的棱镜片与光扩散性片(专利文献1、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27314号公报(权利要求)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197109号公报(权利要求)
但是,在使上述的光扩散性片与棱镜片重叠时,有时在作为光扩散性片的光射出面的凹凸面、与其对向的棱镜片材表面会产生损伤。另外,在多片重叠运送这些光扩散性片的情况下,有时同样会在凹凸面、与其对向的表面产生损伤。这些情况下,在近几年来的高精细化液晶显示器中,该细小伤痕成为液晶显示器不良的原因。因此,使用该光扩散性片构成液晶显示器的背光单元时,必须极为谨慎的处理,而存在导致生产率降低的问题。
重叠该膜时产生损伤的问题,不仅存在于光扩散性片中,而且是上述防牛顿环膜、表面保护膜、抗眩片、透镜片、光控制片等表面凹凸膜中的共有问题。即,这些表面凹凸膜在保管及运送等过程中,会有多片重叠在一起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有时表面凹凸膜的凹凸面,和与该表面凹凸膜的凹凸面相反的面接触,而在表面凹凸膜的凹凸面、及与其对向的面的产生损伤。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表面凹凸膜,该膜在将表面凹凸膜多片重叠时或与其它构件重叠时,可防止膜表面受到损伤。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光扩散性片,其发挥光扩散性能,且在作为液晶显示器的背光的构成构件使用时或在光扩散性片运送时,可防止在光扩散性片的凹凸面或其对向的其它构件表面产生损伤。
本发明人就上述问题积极研究,结果发现在表面凹凸膜的凹凸面及与其对向的构件表面产生损伤的原因在于膜之间所存在的尘埃等异物。还发现,对于该异物,若使表面凹凸膜的凹凸形状成为特定的三维形状,则可防止由于异物的存在所造成的膜表面的损伤,从而完成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表面凹凸膜为表面具备凹凸形状而成的表面凹凸膜,且其特征为,上述凹凸形状在三维表面形状测定中粗糙度曲线的最大峰值(Rp)为6.0μm以上、高点的计数(RHSC)为600个/0.5mm2以下。
另外,本发明的光扩散性片为具有在表面具备凹凸形状的光扩散层而成的光扩散性片,其特征为,上述凹凸形状在三维表面形状测定中粗糙度曲线的最大峰值(Rp)为6.0μm以上、高点的计数(RHSC)为600个/0.5mm2以下。
此外,本发明的凹凸形状的三维表面形状测定中的所谓粗糙度曲线的最大峰值(Rp),是指以JIS-B0601:1994中规定的二维表面形状测定方法为基准,将纵0.5mm×横1mm的面积以纵向2μm的间距,横向1μm的间距作图,将由此求得的纵向及横向的二维粗糙度曲线积分,制成三维粗糙度曲线,从而计算出的值。另外,所谓高点的计数(RHSC)是指,对纵0.5mm×横1mm的面积采用同样方法求得三维粗糙度曲线,并由此求得的值。
在本发明的表面凹凸膜中,通过使其表面形状成为特定的三维形状,可防止因异物的存在所造成的膜表面损伤。另外,本发明的光扩散性膜通过使光扩散层的凹凸面成为特定的三维形状,可以发挥光扩散性能,且可防止因异物造成的损伤。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就本发明的表面凹凸膜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表面凹凸膜只要为在表面具备凹凸形状的膜,则无特别限制,具体而言,包含防牛顿环膜、表面保护膜、抗眩片、透镜片、光控制片及光扩散性片。
表面凹凸膜的结构可为单层也可为多层,但至少在成为膜表面的层的一个表面上形成有特定的凹凸形状。形成有该凹凸形状的层在以下称为凹凸层。
本发明的表面凹凸膜的凹凸层,其表面的凹凸形状,在三维表面形状测定的中的粗糙度曲线的最大峰值(Rp)为6.0μm以上,高点的计数(RHSC)为600个/0.5mm2以下。凹凸层表面的凹凸形状通过具备这样的特定三维形状,即使在凹凸层表面附着有尘埃等异物,异物也会留在凹凸形状的凹部。在该状态下,即使将多片本发明的表面凹凸膜重叠、或与其它构件重叠,异物也不会与凹凸层的凸部或与其对向的构件表面接触。因此,根据本发明,即使膜间存在有异物,也不会在本发明的表面凹凸膜的表面及与其对向的的构件表面产生损伤,而发挥其显著的效果。另外,本发明中所谓的尘埃等异物是指20μm以下左右的异物。
上述三维表面形状测定中的粗糙度曲线的最大峰值(Rp),从进而防止因异物而损伤的观点出发,优选为8.0μm以上,更优选为10.0μm以上。另一方面,从防止粒子脱落、凸部变形的观点出发,优选上限为30.0μm以下。
另外,高点的计数(RHSC),同样地从进而防止因异物而损伤的观点出发,优选为500个/0.5mm2以下,更优选为350个/0.5mm2以下。作为下限优选为150个/0.5mm2以上。
作为形成上述凹凸形状的方法,有通过使凹凸层中含有形成凹凸形状的粒子来形成的方法、通过转印赋形技术形成的方法等。
以前者方法形成凹凸形状的情况下,凹凸层主要由高分子树脂、形成凹凸形状的粒子所构成。作为高分子树脂,可使用光学透明性优异的树脂,例如可使用聚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丙烯酸氨基甲酸酯系树脂、聚酯丙烯酸酯系树脂、聚氨酯丙烯酸酯系树脂、环氧丙烯酸酯系树脂、氨基甲酸酯系树脂、环氧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纤维素系树脂、乙缩醛系树脂、聚乙烯系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密胺系树脂、酚醛系树脂、聚硅氧系树脂等热塑性树脂、热固化性树脂、电离辐射线固化性树脂等。这些中优选使用耐光性及光学特性优异的丙烯酸系树脂。
作为在凹凸层表面形成凹凸形状的粒子,可使用氧化硅、黏土、滑石、碳酸钙、硫酸钙、硫酸钡、硅酸铝、氧化钛、合成沸石、氧化铝、蒙皂石等无机微粒,除此以外也可使用包含苯乙烯树脂、聚氨酯树脂、苯并胍胺树脂、聚硅氧烷树脂、丙烯酸树脂等的有机微粒。这些中,从易获得球状粒子且易于控制成所需凹凸形状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有机微粒。粒子不仅可使用一种,也可组合多种使用。
粒子相对于高分子树脂的含有比例,因所用粒子的平均粒径、凹凸层的厚度不同而无法一概而论,但从易于获得可防止因异物的损伤的凹凸形状的观点出发,相对于高分子树脂100重量份,优选为70~220重量份,更优选为120~220重量份。
粒子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但从易获得本发明凹凸形状的观点出发,优选为球状粒子。另外,作为粒子的平均粒径,从同样的观点出发,优选设为1~30μm。特别是在使用本发明的表面凹凸膜作为防牛顿环膜、抗眩片时,优选设为5~10μm,作为光控制片、光扩散性片使用时,优选设为10~30μm。
凹凸层中,除上述高分子树脂、形成凹凸形状的粒子以外,也可添加光聚合引发剂、光聚合促进剂、流平剂·消泡剂等表面活性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等添加剂、或上述以外的树脂或粒子。
以转印赋形技术形成本发明的表面凹凸膜的凹凸形状时,可采用2P(Photo-Polymer)法、2T(Thermal-Transformation)法或压花加工法等转印赋形技术。依据转印赋形技术,可在使用具备与本发明的凹凸形状互补的凹凸形状的模型在表面凹凸膜的凹凸层上转印赋形本发明的凹凸形状。该情况下,凹凸层中不需包含上述粒子,可仅以高分子树脂构成凹凸层。因此,可制作出光学透明性更为优异的表面凹凸膜。使用本发明的表面凹凸膜作为表面保护膜、透镜片时,优选不添加粒子而通过转印赋形技术形成。
作为在对模型中形成与本发明的凹凸形状互补的凹凸形状的方法,并无特别限制,例如可使用微细开口加工技术,以前端具有特定剖面形状的切割工具,控制切削深度而在平板上形成凹沟,将其作为成型用模型(母模)。或者,通过激光微细加工技术,在平板上形成特定形状的凸部,将其作为公模而制作成型用模型(母模)。
凹凸层的厚度,从易获得防止因异物而损伤的本发明凹凸形状的观点出发,优选为7~40μm。此外,所谓凹凸层的厚度是指从凹凸面最高突起部的顶端到与凹凸面相反侧的表面为止的厚度。
本发明的表面凹凸膜为多层时,例如在支撑体上另外设置有凹凸层时,作为支撑体并无特别限制而可使用任一种。作为这些支撑体,例如可使用聚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丙烯酸氨基甲酸酯系树脂、聚酯丙烯酸酯系树脂、聚氨酯丙烯酸酯系树脂、环氧丙烯酸酯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环氧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纤维素系树脂、乙缩醛系树脂、乙烯系树脂、聚乙烯系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聚丙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密胺系树脂、酚醛系树脂、聚硅氧烷系树脂、氟系树脂、环状烯烃等中的一种或混合两种以上的透明塑料膜。其中,经拉伸加工,尤其是经双轴拉伸加工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由于其机械强度及尺寸稳定性优异而优选。另外,为了提高与凹凸层的接合性,可适宜使用对表面施以电晕放电处理、设置易接合层的方法。另外,支撑体的厚度通常优选为10~400μm左右。
对于与本发明表面凹凸膜的凹凸面成相反侧的面,为防止与其它构件的密合可以施以微雾面处理,为了提高光透过率也可实施防反射处理。进而,也可通过如后述的涂布干燥方法,设置背涂层、防静电层、或黏着层。
作为将本发明的凹凸层层叠在支撑体上的方法,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形成:将上述高分子树脂或形成凹凸形状的粒子等材料溶解于适当溶剂中制成凹凸层用涂布液,利用以往已知方法,例如通过棒涂布机、刮刀涂布机、旋涂机、辊涂机、凹版印刷涂布机、浇注涂布机、模涂机、喷涂机、网版印刷等涂布在支撑体上,再进行干燥。
另外,通过如2P法、2T法或压花加工法之类的转印赋形技术形成本发明的表面凹凸膜的凹凸层时,例如,将构成上述凹凸层的高分子树脂等充填于具有与所要求的凹凸形状互补的凹凸形状的模型内,赋形成凹凸形状后,使这些高分子树脂固化,再从模型剥离,获得具备赋形有凹凸形状的凹凸层的表面凹凸膜。使用支撑体时,在模型内充填高分子树脂等,将支撑体重叠于其上,然后使该高分子树脂固化,从模型剥离,从而获得在支撑体上具备赋形有凹凸形状的凹凸层的表面凹凸膜。
这样获得的本发明表面凹凸膜可作为例如防牛顿环膜、表面保护膜、防眩片、透镜片、光控制片及光扩散性片等用途来使用。
另外,如上所述,通过使用转印赋形技术仅由高分子树脂制作本发明的表面凹凸膜,可制成不仅具有防损伤性且光学透明性优异的膜。因而,若以这些方法制作时,上述膜中,尤其适用于要求该两种性能的表面保护膜的用途。
依据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表面凹凸膜,通过其特殊的凹凸表面,即使将多片表面凹凸膜重叠时,由于不会伤及膜表面,因此在储存、运送等处理过程中并不需过度谨慎。另外,即使表面凹凸膜与其它构件重叠使用时,同样的由于可防止膜表面的损伤,因此也不会有由表面凹凸形状引起的对所需性能带来不良影响。
以下对作为本发明的表面凹凸膜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光扩散片材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光扩散性片为具有表面具备凹凸形状的光扩散层而成的光扩散片,例如可以是在支撑体上形成光扩散层的光扩散性片,也可以是由光扩散层单层构成的光扩散片。凹凸形状以及制作其的方法与上述表面凹凸膜相同。
本发明的光扩散性片通过光扩散层表面具备特定的三维表面形状,即使在凹凸面表面附着尘埃等异物时,该异物也会留在凹凸面的凹部,即使与棱镜片材或其它光扩散性片重叠时,除了不对光扩散性片的光扩散层及与其对向的的构件产生损伤的显著效果以外,也可发挥光扩散性能优异的效果。
本发明的光扩散性片为在支撑体上形成光扩散层的光扩散性片的情况下,作为支撑体只要为具有光透过性则无特别限制,可使用上述作为表面凹凸膜的支撑体所用的材料。另外,为了提高与光扩散层的接合性,优选使用在表面实施了电晕放电处理、或设置了易接合层的支撑体。此外,支撑体的厚度通常优选为20~400μm左右。
本发明的光扩散层含有粘合剂树脂或光扩散性粒子。作为粘合剂树脂,可使用光学透明性优异的树脂。具体而言,可使用与构成上述表面凹凸膜的凹凸层的高分子树脂相同的树脂。特别优选使用耐光性及光学特性优异的丙烯酸系树脂。
其次,作为光扩散性粒子,除氧化硅、黏土、滑石、碳酸钙、硫酸钙、硫酸钡、硅酸铝、氧化钛、合成沸石、氧化铝、蒙皂石等无机微粒以外,也可使用由苯乙烯树脂、聚氨酯树脂、苯并胍胺树脂、聚硅氧烷树脂、丙烯酸树脂等构成的有机微粒。其中,从提高亮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有机微粒,特别优选使用由丙烯酸树脂构成的有机微粒。该光扩散性粒子可使用一种,也可组合多种使用。此外,通过将多种该光扩散性粒子组合,可良好地发挥光扩散性能。
光扩散性粒子相对于粘合剂树脂的含有比例,随着所用光扩散性粒子的平均粒径、光扩散层的厚度而不同,无法一概而论,但考虑到光扩散性与亮度的性能均衡且从获得本发明的凹凸形状的观点出发,相对于粘合剂树脂100重量份,优选为70~220重量份,更优选为120~220重量份,进一步优选为140~220重量份。通过使光扩散性粒子的含有比例为140重量份以上,可使来自导光板、扩散板的亮度分布更加均匀化。
光扩散性粒子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制,但优选光扩散性优异的球状粒子。另外,作为光扩散性粒子的平均粒径,考虑到光扩散性与亮度的性能均衡并且从获得本发明的凹凸形状的观点出发,优选设为1~30μm,更优选设为10~30μm。此外,当将多种如上所述的光扩散性粒子组合使用时,通过组合例如5~30μm左右的较大粒子及1~5μm左右的较小粒子,可以更良好地发挥光扩散性能。
光扩散层中除上述粘合剂树脂及光扩散性粒子外,也可添加流平剂·消泡剂等表面活性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等添加剂、或其它树脂、粒子。
光扩散层的厚度,从发挥光扩散性能以及易于获得本发明凹凸形状的观点出发,优选设为7~40μm。
对于本发明的光扩散性片的凹凸面的相反侧的表面,为了防止与背光装置中其它构件(导光板等)的密合,可施行微雾面处理,为了提高光透过率也可施以防反射处理。进而,也可采用下列方法设置厚度5μm以下左右的背涂层或防静电层。
本发明的光扩散性片通过以下方式制作:将上述粘合剂树脂或光扩散性粒子等材料溶解于适当溶剂中制成光扩散层用涂布液,通过以往已知方法,将该涂布液利用例如棒涂布机、刮刀涂布机、旋涂机、辊涂机、凹版印刷涂布器、浇注涂布器、模涂机、喷涂机、网版印刷等涂布在支撑体上,经干燥而制作。
本发明的光扩散性片可通过如2P(Photo-Polymer)法、2T(Thermal-Transformation)法或压花加工法的转印赋形技术制作。这时,例如将构成上述光扩散层的粘合剂树脂等充填于具有与所要求的凹凸形状互补的凹凸形状的模型内,赋形成凹凸形状后,使该粘合剂树脂固化,然后从模型剥离,从而制作具备赋形有凹凸形状的光扩散层的光扩散性片。使用支撑体时,在模型中填充粘合剂树脂,使支撑体重叠于其上,然后使该粘合剂树脂固化,从模型剥离,从而制作成具备有在支撑体上赋形有凹凸形状的光扩散层的光扩散性片。依据该方法,因为凹凸形状由模型来获得,所以在欲制成透明性良好的光扩散片的情况下,可不使其含有光扩散性粒子。
依据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光扩散性片,主要在作为构成液晶显示器、灯饰广告牌、扫描机及复印机的光源的背光装置的一个零件而组装时,即使暂时含有尘埃等异物,也不会对光扩散性片凹凸表面、或与其对向的构件产生损伤而可以适宜地使用。另外,即使将多片本发明的光扩散性片重叠而运送时,由于光扩散性片不会因异物而损伤,故在操作时无须过度谨慎。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更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另外,“份”、“%”若无特别表示,则为重量基准。
另外,以下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凹凸面(凹凸形状)的三维表面形状测定,使用触针式表面形状测定机(SAS-2010SAU-II:明伸工机公司,前端半径5μm,材质金刚石,测定力0.8mN)。在三维表面形状测定中粗糙度曲线的最大峰值(Rp)及高点的计数(RHSC)分别表示为任意10处测定的值的平均值。
1、表面凹凸膜(表面保护膜)的制作
[实施例1]
使用注射模塑成形机,在机筒温度280度、金属模型温度85度的条件下,制作包含厚度30μm的1800mm×330mm的凹凸层的表面凹凸膜(表面保护膜)。使用聚碳酸酯树脂(PANLITE L-1225:帝人化成公司)的颗粒作为高分子树脂来构成凹凸层。对于模型而言,使用通过微细开口加工技术所形成的可转印赋形特定凹凸形状的金属模型a。关于在实施例1所制作的表面保护膜的凹凸层的表面形状,其粗糙度曲线的最大峰值(Rp)为12.1μm,高点的计数(RHSC)为295个/0.5mm2
[实施例2]
替换实施例1所用的金属模型a,而使用通过微细开口加工技术所形成的可转印赋形特定凹凸形状的金属模型b,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实施例2的表面保护膜。关于实施例2中所制作的表面保护膜的凹凸层的三维表面形状,其粗糙度曲线的最大峰值(Rp)为10.3μm,高点的计数(RHSC)为331个/0.5mm2
[实施例3]
使用通过微细开口加工技术所形成的可转印赋形特定凹凸形状的金属模型c,在金属模型c中充填作为凹凸层涂布液的50份丙烯酸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和光纯药公司)、45份多官能性丙烯酸单体(NK酯A-TMPT-3EO:新中村化学工业公司)、5份光聚合引发剂(IRGACURE 184:CIBA SPECIALTY CHEMICALS公司)的混合液,在其上密合厚度10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COSMOSHINE A4100:东洋纺绩公司)作为支撑体。然后,利用高压水银灯对凹凸层照射600mJ/cm2紫外线,使凹凸层固化,然后剥离金属模型c,从而制作在支撑体上形成厚度30μm的凹凸层的实施例3的表面保护膜。关于实施例3所制作的表面保护膜的凹凸层的三维表面形状,其粗糙度曲线的最大峰值(Rp)为8.9μm,高点的计数(RHSC)为492个/0.5mm2
[实施例4]
替换实施例1所用的金属模型a,而使用通过微细开口加工技术所形成的可转印赋形特定凹凸形状的金属模型d,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实施例4的表面保护膜。关于实施例4所制作的表面保护膜的凹凸层的三维表面形状,其粗糙度曲线的最大峰值(Rp)为6.2μm,高点的计数(RHSC)为592个/0.5mm2
[实施例5]
将下列配方的凹凸层用涂布液混合并搅拌一晚之后,以使干燥后的厚度为35μm的方式,利用棒涂布法涂布在由厚度5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UMILAR T60:TORAYRAY公司)所构成的支撑体上,然后进行干燥,形成凹凸层,从而制作实施例5的表面保护膜。关于实施例5所制作的表面保护膜的凹凸层的三维表面形状,其粗糙度曲线的最大峰值(Rp)为10.9μm,高点的计数(RHSC)为344个/0.5mm2
<实施例5的凹凸层用涂布液>
·丙烯酸多元醇                                162份
(ACRYDIC A-807: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公司;固体成分50%)
·异氰酸酯系固化剂                            32份
(TAKENATE D110N:三井化学聚胺基甲酸酯公司;固体成分60%)
·丙烯酸树脂粒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粒子)    210份
(TECHPOLYMERMBX-20:积水化成品工业公司,平均粒径20μm)
·乙酸丁酯                                    215份
·甲基乙基酮                                  215份
[比较例1]
将实施例5的凹凸层用涂布液变更为下列配方的凹凸层用涂布液,且设计为干燥后的厚度成为10μ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5同样地制作比较例1的表面保护膜。关于比较例1所制作的表面保护膜的凹凸层的三维表面形状,其粗糙度曲线的最大峰值(Rp)为4.0μm,高点的计数(RHSC)为650个/0.5mm2
<比较例1的凹凸层用涂布液>
·丙烯酸多元醇                            50份
(ACRYDIC 49-394IM: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公司;固体成分50%)
·丙烯酸多元醇                            40份
(ACRYDIC A-807: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公司;固体成分50%)
·异氰酸酯系固化剂                        20份
(TAKENATE D110N:三并化学聚胺酯公司;固体成分60%)
·丙烯酸树脂粒子                          100份
(TECHPOL YMER MBX-8:积水化成品工业公司,平均粒径8μm)
·乙酸丁酯                                200份
·甲基乙基酮                              200份
[比较例2]
替换实施例1所用的金属模型a,而使用通过微细开口加工技术所形成的可转印赋形特定凹凸形状的金属模型e,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制作比较例2的表面保护膜。关于比较例2所制作的表面保护膜的凹凸层的三维表面形状,其粗糙度曲线的最大峰值(Rp)为3.5μm,高点的计数(RHSC)为1104个/0.5mm2
[比较例3]
替换实施例1所用的金属模型a,而使用通过微细开口加工技术所形成的可转印赋形特定凹凸形状的金属模型f,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比较例3的表面保护膜。关于比较例3所制作的表面保护膜的凹凸层的三维表面形状,其粗糙度曲线的最大峰值(Rp)为5.4μm,高点的计数(RHSC)为809个/0.5mm2
2、评价
(1)防损伤性
分别准备100片实施例1~5及比较例1~3的表面保护膜,将每个实施例及比较例的重叠了的100片的表面保护膜包装于聚乙烯袋中,以2片厚纸夹持,然后以层压纸(laminate paper)包装,捆包于卡纸箱中。接着,将卡纸箱以卡车自三重运送至东京(约600km距离:平均时速80km/小时),再以飞机往复运送于东京-台湾之间(飞行时间约3小时),然后再以卡车自东京运送至三重(与上述同距离)。随后,以目视观察实施例及比较例的表面保护膜的凹凸面及与其对向的表面保护膜的平滑面,此时表面无明显伤痕者记为“◎”,虽有少许伤痕但大部分不明显者记为“○”,伤痕明显者记为“×”。测定结果示于表1。
[表1]
  最大峰值(Rp)[μm]   高点的计数(RHSC)[个/0.5mm2]   防损伤性
  实施例1   12.1   295   ◎
  实施例2   10.3   331   ◎
  实施例3   8.9   492   ○
  实施例4   6.2   592   ○
  实施例5   10.9   344   ◎
  比较例1   4   650   ×
  比较例2   3.5   1104   ×
  比较例3   5.4   809   ×
如表1所示,在实施例1~5的表面保护膜中,由于该凹凸层表面形状,在三维表面形状测定中,粗糙度曲线的最大峰值(Rp)为6.0μm以上,高点的计数(RHSC)为600个/0.5mm2以下,因此表面保护膜的凹凸层表面以及与其对向的表面因异物引起的损伤以目视大多不明显。特别是在实施例1及2的表面保护膜中,就凹凸层表面形状而言,粗糙度曲线的最大峰值(Rp)为10.0μm以上,高点的计数(RHSC)为350个/0.5mm2以下,因此因异物引起的伤痕以目视尤其不明显。另外,由于实施例1~4的表面保护膜仅以高分子树脂构成而未使用粒子,故光学透明性优异。
另外,实施例5的表面保护膜,与实施例1及2同样,就其凹凸层表面形状而言,粗糙度曲线的最大峰值(Rp)为10.0μm以上,高点的计数(RHSC)为350个/0.5mm2以下,因此因异物引起的伤痕以目视尤其不明显,但由于其为由粒子形成凹凸形状的表面保护膜,因此相较于实施例1~4者,其光学透明性有些差。
另一方面,比较例1~3的表面保护膜,就其凹凸层的表面形状而言,在三维表面形状测定中,粗糙度曲线的最大峰值(Rp)为未达6.0μm,高点的计数(RHSC)超过600个/0.5mm2,因此表面保护膜的凹凸表面以及与其对向的表面保护膜表面,因异物引起的伤痕以目视相当明显。
将下列配方的光扩散层用涂布液混合并搅拌一晚之后,以使干燥后的厚度为30μm的方式,通过杆涂布法涂布在厚度5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UMILAR T60:TORAY公司)所构成的支撑体上,再进行干燥,形成光扩散层,从而制作实施例6的光扩散性片。
<实施例6的光扩散层用涂布液>
·丙烯酸多元醇                                162份
(ACRYDIC A-807: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公司;固体成分50%)
·异氰酸酯系固化剂                            32份
(TAKENATE D110N:三井化学聚胺基甲酸酯公司;固体成分60%)
·丙烯酸树脂粒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粒子)    200份
(TECHPOL YMER MBX-20:积水化成品工业公司,平均粒径20μm)
·乙酸丁酯                                    215份
·甲基乙基酮                                  215份
[实施例7]
将实施例6的光扩散层用涂布液的丙烯酸树脂粒子添加量变更为210份,且设计为干燥后的厚度成为35μ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6同样地制作实施例7的光扩散性片。
[实施例8]
将实施例6的光扩散层用涂布液变更为下述配方的光扩散层用涂布液,且设计为干燥后的厚度成为20μ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6同样地制作实施例8的光扩散性片。
<实施例8的光扩散层用涂布液>
·丙烯酸多元醇                                210份
(ACRYDIC 49-394IM: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公司;固体成分50%)
·异氰酸酯系固化剂                            41份
(TAKENATE D110N:三井化学聚胺酯公司;固体成分60%)
·丙烯酸树脂粒子(平均粒径10μm)        110份
·聚硅氧树脂粒子                       7份
(TOSPEARL 130:东芝硅氧公司,平均粒径3μm)
·乙酸丁酯                             230份
·甲基乙基酮                           230份
将下述配方的光扩散层用涂布液加以混合搅拌后,以使干燥后的厚度为27μm的方式通过棒涂布法涂布在厚度100μm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UMILAR T60:TORAY公司)所构成的支撑体上,并进行干燥形成光扩散层,从而获得实施例9的光扩散性片。
<实施例9的光扩散层用涂布液>
·丙烯酸多元醇                            121份
(ACRYDIC A-837: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公司;固体成分50%)
·异氰酸酯系固化剂                        24份
(TAKENATE D110N:三并化学聚胺酯公司;固体成分60%)
·丙烯酸树脂粒子                          121份
(平均粒径15μm,变动系数35%)
·乙酸丁酯                                220份
·甲基乙基酮                              220份
[比较例4]
将实施例6的光扩散层用涂布液变更为下述配方的光扩散层用涂布液,且设计为干燥后的厚度成为10μ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6同样地制作比较例4的光扩散性片。
<比较例4的光扩散层用涂布液>
·丙烯酸多元醇                            162份
(ACRYDIC A-807: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公司;固体成分50%)
·异氰酸酯系固化剂                        32份
(TAKENATE D110N:三井化学聚胺酯公司;固体成分60%)
·丙烯酸树脂粒子                          55份
(MX-1000:综研化学公司,平均粒径10μm)
·聚硅氧树脂粒子                            15份
(TOSPEARL 130:东芝硅氧公司,平均粒径3μm)
·乙酸丁酯                                  215份
·甲基乙基酮                                215份
[比较例5]
将比较例4的光扩散层用涂布液变更为下述配方的光扩散层用涂布液,除此以外,与比较例4同样地制作比较例5的光扩散性片。
<比较例5的光扩散层用涂布液>
·丙烯酸多元醇                              50份
(ACRYDIC 49-394IM: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公司;固体成分50%)
·丙烯酸多元醇                              40份
(ACRYDIC A-807: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公司;固体成分50%)
·异氰酸酯系固化剂                          20份
(TAKENATE D110N:三井化学聚胺酯公司;固体成分60%)
·丙烯酸树脂粒子                            100份
(TECHPOLYMER MBX-8:积水化成品工业公司,平均粒径3μm)
·乙酸丁酯                                  200份
·甲基乙基酮                                200份
[比较例6]
将比较例4的光扩散层用涂布液变更为下述配方的光扩散层用涂布液,除此以外,与比较例4同样地制作比较例6的光扩散性片。
<比较例6的光扩散层用涂布液>
·丙烯酸多元醇                               100份
(ACRYDIC A-807: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公司;固体成分50%)
·异氰酸酯系固化剂                           20份
(TAKENATE D110N:三井化学聚胺基甲酸酯公司;固体成分60%)
·丙烯酸树脂粒子                     100份
(TECHPOL YMER MBX-8:积水化成品工业公司,平均粒径8μm)
·乙酸丁酯                           180份
·甲基乙基酮                         180份
4、评价
(1)光扩散性片的凹凸面的三维表面形状测定
针对实施例6~9及比较例4~6所得的光扩散性片的光扩散层的凹凸面,测定三维表面形状测定中的粗糙度曲线最大峰值(Rp)以及高点的计数(RHSC)。结果示于表2。
(2)光扩散性
在13.3寸侧光型液晶背光单元(线状灯管1根,5mm厚的导光板)中,以使其支撑体与导光板对向的方式组装实施例及比较例的光扩散性片。此处,作为光扩散性的评价,以目视评价导光板的光扩散图型的消去性,无法辨识到导光板的光扩散图型的试样记为“○”,可辨识的试样记为“×”。测定结果示于表2。
(3)防损伤止性
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防损伤止性,评价结果示于表2。
[表2]
  最大峰值(Rp)[μm]   高点的计数(RHSC)[个/0.5mm2]   光扩散性   防损伤性
  实施例6   13.7   284   ○   ◎
  实施例7   10.9   344   ○   ◎
  实施例8   8.2   474   ○   ○
  实施例9   10.3   324   ○   ◎
  比较例4   3.8   1076   ○   ×
  比较例5   4   650   ○   ×
  比较例6   5.3   816   ○   ×
如表2所示,实施例6~9的光扩散性片,其光扩散层的凹凸面,在三维表面形状测定中的粗糙度曲线最大峰值(Rp)为6.0μm以上,高点的计数(RHSC)为600个/0.5mm2以下,故可发挥光扩散性能且在光扩散性片的凹凸面以及与其对向的光扩散性片的平滑面上因异物引起的损伤以目视大多不明显。特别是实施例6、7及9的光扩散性片,其光扩散层凹凸面的粗糙度曲线最大峰值(Rp)为10.0μm以上,高点的计数(RHSC)为350个/0.5mm2以下,故因异物引起的损伤以目视尤其不明显。
另一方面,对比较例4~6的光扩散性片而言,其光扩散层的凹凸面,在三维表面形状测定中的粗糙度曲线最大峰值(Rp)为未达6.0μm,高点的计数(RHSC)超过600个/0.5mm2以上,所以虽可发挥光扩散性能,但在光扩散性片的凹凸面以及与其对向的光扩散性片的平滑面上因异物引起的伤痕以目视相当明显。

Claims (4)

1.一种表面凹凸膜,其为表面具备凹凸形状而成的表面凹凸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形状在三维表面形状测定中粗糙度曲线的最大峰值Rp为6.0μm以上、高点的计数RHSC为600个/0.5mm2以下且150个/0.5mm2以上,
所述表面凹凸膜为防牛顿环膜、表面保护膜、防眩片、透镜片、光控制片及光扩散性片中的任一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凹凸膜,其中,所述表面凹凸膜含有高分子树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表面凹凸膜,其中,所述表面凹凸膜具备含有高分子树脂及微粒的凹凸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表面凹凸膜,其中,所述表面凹凸膜的凹凸形状为通过转印赋形技术形成的凹凸形状。
CN200880100288.2A 2007-09-27 2008-09-11 表面凹凸膜及光扩散性片 Active CN1017657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51008 2007-09-27
JP2007251008 2007-09-27
JP2007251009 2007-09-27
JP2007-251009 2007-09-27
PCT/JP2008/066418 WO2009041279A1 (ja) 2007-09-27 2008-09-11 表面凹凸フィルム及び光拡散性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65792A CN101765792A (zh) 2010-06-30
CN101765792B true CN101765792B (zh) 2014-12-31

Family

ID=405111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0288.2A Active CN101765792B (zh) 2007-09-27 2008-09-11 表面凹凸膜及光扩散性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247866A1 (zh)
JP (1) JP5323709B2 (zh)
KR (1) KR20100087122A (zh)
CN (1) CN101765792B (zh)
TW (1) TWI442099B (zh)
WO (1) WO200904127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PL386475A1 (pl) * 2006-01-24 2009-04-14 Kimoto Co., Ltd. Folia rozpraszająca światło
JP2010015109A (ja) * 2008-07-07 2010-01-21 Sony Corp 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防眩性偏光子、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CN102401926B (zh) * 2010-09-17 2015-12-09 达兴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与导光材料组成物
TWI435121B (zh) * 2010-12-28 2014-04-21 Au Optronics Corp 擴散片及背光模組
WO2012153510A1 (ja) * 2011-05-11 2012-11-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マルチディスプレイシステム及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1971123B1 (ko) * 2012-08-23 2019-04-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나노 형광체 시트 및 백라이트 장치
JP6572906B2 (ja) 2014-11-14 2019-09-11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バリアフィルム、色変換フィルム、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CN107430223B (zh) 2015-03-30 2020-12-04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光学阻隔膜及颜色转换膜
CN104991304B (zh) * 2015-06-25 2019-02-22 东莞轩朗实业有限公司 导光板、油墨及喷墨打印导光板制作方法
CN105109170B (zh) * 2015-08-28 2017-06-13 东莞市纳利光学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抗彩虹环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39491Y2 (ja) * 1991-10-09 1997-06-25 惠和商工株式会社 光拡散シート材
JPH07107565B2 (ja) * 1985-10-18 1995-11-15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偏光板
JP3790571B2 (ja) * 1995-11-06 2006-06-28 株式会社きもと 光拡散性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3727094B2 (ja) * 1996-01-12 2005-12-14 株式会社きもと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バックライト
JPH11316306A (ja) * 1998-05-01 1999-11-16 Nitto Denko Corp 光拡散層、光学素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1051116A (ja) * 1999-08-05 2001-02-23 Sekisui Chem Co Ltd 偏光板保護フィルム及び偏光板
JP4652527B2 (ja) * 2000-05-16 2011-03-16 株式会社きもと 光拡散性シート
JP2003084110A (ja) * 2000-12-14 2003-03-19 Mitsui Chemicals Inc 反射体、サイドライド型バックライト型装置および反射体基板
JP2002189106A (ja) * 2000-12-20 2002-07-05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防眩性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防眩性フィルム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CN100373176C (zh) * 2002-08-30 2008-03-05 木本股份有限公司 光控制薄膜
JP4303538B2 (ja) * 2002-08-30 2009-07-29 株式会社きもと 光制御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
TW200602759A (en) * 2004-03-03 2006-01-16 Kimoto Kk Light control film and backlight device using it
TWI390251B (zh) * 2004-03-03 2013-03-21 Kimoto Kk Light control film and the use of its backlight device
KR100955170B1 (ko) * 2004-03-03 2010-04-29 키모토 컴파니 리미티드 광제어 필름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백라이트 장치
JP2006084813A (ja) * 2004-09-16 2006-03-30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集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この集光素子を用いた面光源装置
JP5102951B2 (ja) * 2005-10-14 2012-12-19 株式会社ジロオコーポレートプラン 光拡散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WO2007046337A1 (ja) * 2005-10-17 2007-04-26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プリズム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面光源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昭62-92901A 1987.04.28 *
JP特开2001-51116A 2001.02.23 *
JP特开2002-189106A 2002.07.05 *
JP特开平11-316306A 1999.11.16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42099B (zh) 2014-06-21
CN101765792A (zh) 2010-06-30
JP5323709B2 (ja) 2013-10-23
KR20100087122A (ko) 2010-08-03
US20100247866A1 (en) 2010-09-30
WO2009041279A1 (ja) 2009-04-02
TW200918955A (en) 2009-05-01
JPWO2009041279A1 (ja) 2011-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65792B (zh) 表面凹凸膜及光扩散性片
CN101004461B (zh) 抗刮薄膜及液晶显示器
TWI406014B (zh) 複合光學膜
CN101910879B (zh) 光扩散性薄片及使用其的背光装置
US20100246011A1 (en) Optical film
CN103185912B (zh) 微结构导光板及侧光式背光模组
KR102056505B1 (ko) 에지라이트형 백라이트장치 및 광확산성 부재
CN106842393A (zh) 上用光扩散片和背光单元
CN102540291A (zh) 一种光学扩散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1295047A (zh) 光学膜
JP5792425B2 (ja)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製造用組成物、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N202472012U (zh) 一种光学扩散膜
TWI605922B (zh) 製程膜片及其使用方法、成型品之製造方法及成型體
CN101393274B (zh) 复合光学膜
KR102046200B1 (ko) 에지라이트형 백라이트장치 및 광확산성 부재
US20110076463A1 (en) Matte resin film
CN201307167Y (zh) 具有微结构层的光学膜
US11298970B2 (en) Decorative molded articl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ecorative molded article, transfer sheet, and display device
KR20160017208A (ko) 복합광학시트,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광학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208984822U (zh) 复合光学片
TW201131213A (en) Light diffusing sheet and backlight using same
CN106199773B (zh) 一种高机械稳定性的光学薄膜堆及其制备方法
US20200317960A1 (en) Transparent adhesive film
KR102350562B1 (ko) 에지 라이트형 백라이트용 반사 필름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백라이트
KR20140084617A (ko) 광학시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Japan's Saitama Prefecture

Applicant after: Kimoto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Kimoto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