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12729B - 手持式作业工具 - Google Patents

手持式作业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12729B
CN101612729B CN2009101495091A CN200910149509A CN101612729B CN 101612729 B CN101612729 B CN 101612729B CN 2009101495091 A CN2009101495091 A CN 2009101495091A CN 200910149509 A CN200910149509 A CN 200910149509A CN 101612729 B CN101612729 B CN 1016127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handle
axis direction
long axis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4950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12729A (zh
Inventor
古泽正规
糟谷喜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6779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19718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6877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9472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127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27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127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27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rtable Power Tools In General (AREA)
  • Drilling And Boring (AREA)
  • Percussive Tools And Relate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针对手持式作业工具,可使防振手柄紧凑的技术。具有在前端区域可拆装地安装前端工具(119)的作业工具本体(103)、和配置在作业工具本体(103)上的前端工具(119)的相反侧的后侧的供作业者握持的手柄(109),手柄(109)经由弹性体(181、183)与作业工具本体(103)连结,而且手柄(109)相对于该作业工具本体(103)可在前端工具(119)的长轴方向上相对滑动,作业工具本体(103),具有向手柄(109)的下方区域延伸而承受该手柄(109)的滑动动作的延伸区域(105b)。

Description

手持式作业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如锤或冲击钻等、在一定周期内驱动前端工具的手持式作业工具的防振手柄。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05-219195号公报中公开了具备防振手柄的手持式电动锤的构成。在该电动锤中,公开了将作业者在震击作业时握持的防振手柄借助振动吸收用的弹性体相对锤本体部安装的构成。具体而言,防振手柄,相对锤本体部的后部,其手握部的长轴方向一端(下端)侧以转动轴为支点可沿钻头的长轴方向(前后方向)相对转动,另一端(上端)侧经由弹性体连接。
通过转动轴被支承为可相对转动的上述转动式防振手柄中,弹性体以转动轴为轴心变形成圆弧状。因此,当使弹性体的变形方向接近钻头的长轴方向而意欲获得期望的防振效果时,转动轴与弹性体间的配置间隔会增大,结果使得防振手柄在上下方向上过大。由此,振动式的防振手柄难以适用于比较小的作业工具中,就该点而言仍有改良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形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对手持式作业工具,可使防振手柄紧凑的技术。
为了实现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手持式作业工具的优选方式为一种手持式作业工具,使前端工具呈直线状沿长轴方向驱动,由此使该前端工具执行规定的加工作业,其特征在于,具有在前端区域可拆装地安装前端工具的作业工具本体、和配置在作业工具本体上的前端工具的相反侧的后端部侧的供作业者握持的手柄。作为本发明的“手持式作业工具”,典型为使前端工具沿长轴方向进行冲击动作而执行对被加工件震击作业的锤,但并不局限于锤,而除了使前端工具进行冲击动作和旋转动作来对被加工件执行冲击钻作业的冲击钻外,还包含例如使刀片进行往复直线运动而对被加工件执行切割作业的往复式锯或曲锯等切割作业工具。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手持式作业工具的优选的方式,手柄经由弹性体与作业工具本体连结,而且手柄相对于该作业工具本体可在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上相对滑动。另外作业工具本体,具有向手柄的下方区域延伸而承受该手柄的滑动动作的延伸区域。另外,本发明的“弹性体”典型为弹簧或橡胶。另外,作为延伸区域承受手柄的滑动动作的方式,例如为平面间彼此以接触的状态相对进行滑动动作的方式,优选包含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的槽和与之卡合的凸部间的滑动构造、或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的孔和与之嵌合的棒状部件的滑动构造等。
在本发明中,构成为手柄相对作业工具本体以沿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可相对滑动地弹性连结。因此弹性体可吸收前端工具的沿长轴方向直线变形而出现的振动,因此可以提高该弹性体对振动的吸收效率。另外,由于是手柄相对作业工具本体呈直线状地相对移动的构成,因此不会像现有的转动式手柄那样受到上下方向长度的设定的制约,可实现紧凑化。另外,在本发明中,在作业工具本体上设置向手柄的下方区域延伸的延伸区域,由该延伸区域承受手柄的滑动动作。由此可构成稳定地支承手柄的方式。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手持式作业工具的又一方式,手柄由下述三个部分形成闭合环状的框架结构,分别是:在与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交叉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手握部;从该手握部的延伸方向端部分别向与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相同方向延伸的上下各一个的臂部;将上下臂部的延伸出的端部相互接合的交叉部。根据本发明,通过形成该闭合环状的框架的结构,可提高手柄的刚性,有效地防止摔落时受损。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手持式作业工具的又一方式,在手柄的与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平行的侧面区域,设定有相对作业工具本体可自由滑动的滑动面。本发明的“手柄的侧面区域”,是指臂部的侧面区域或交叉部的侧面区域。根据本发明,通过在手柄的侧面区域上具备与作业工具本体滑动的滑动面,可降低与该后端面交叉的方向、即左右方向上的松动。由此,可使手柄对作业工具本体的相对移动稳定,并且即使降低弹性体的弹性常数仍可获得充分的防振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手持式作业工具的又一方式,滑动面具有沿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延伸的第一滑动区域、和沿与该第一滑动区域的延伸方向交叉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滑动区域。第一滑动区域设定在臂部的侧面,第二滑动区域设定在交叉部的侧面。根据本发明,通过设定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的第一滑动区域和与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交叉的上下方向的第二滑动区域,可形成较大的滑动面,可进一步降低手柄对于作业工具本体的松动。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手持式作业工具的又一方式,具有驱动前端工具的电动马达和被用作该电动马达的电源的蓄电源,向手柄的下方区域延伸的上述延伸区域构成为可供蓄电源自如拆装地安装的蓄电源安装部。由此,根据本发明,在以蓄电源作为电动马达的电源使用的充电式手持式作业工具中,可以将从作业工具本体延伸出的区域兼用作手柄的滑动导向区域和电池的安装台座,更为合理。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手持式作业工具的又一方式,作业工具本体部和手柄,在该手柄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经由导向部连接在一起,该导向部允许前端工具的沿长轴方向的相对滑动动作,而限制向该长轴方向以外的方向的相对移动。根据本发明,不仅在手柄的左右方向,还抑制了上下方向上的松动,可使得松动进一步降低。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手持式作业工具的又一方式,导向部由沿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延伸的凹槽和可相对该凹槽卡合的凸部构成,该凸部由金属销构成,凹槽由材质不同于金属制销的材料形成。对于凹槽和凸部而言,当然可令其中一个设定在作业工具本体侧,另一个设定在手柄侧。而且,至少对于设定槽部侧的材质而言,从轻质化等角度出发优选以合成树脂制或铝合金制。根据本发明,就相对进行滑动动作的凸部和槽部而言,通过使它们以不同材质的材料构成,可提高滑动性能。
根据本发明,针对手持式作业工具,可提供使防振手柄紧凑的技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电式冲击钻的整体构成的外观图。
图2是以虚线和局部剖面来表示充电式冲击钻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握柄的防振构造的图,表示握柄向最后方移动的初始状态(安装状态)。
图4是表示握柄的防振构造的图,表示握柄向最前方(壳体侧)移动的最大移动状态。
图5是图3的A-A线剖视图。
图6是图3的B-B线剖视图。
图7是冲击钻的整体图。
图8中(A)为输出轴部分的说明他,(B)为A向视图,(C)为B向视图。
图9是输出轴部分的放大图。
图10是拆除前侧壳体后状态的说明图。
图11是拆除右壳体后状态的说明图。
图12中(A)为C-C线剖视图,(B)为D-D线剖视图。
图13是内壳的后端部分的横向剖视图。
符号说明如下:
101...冲击钻(手持式作业工具);103...本体部(作业工具本体);105...壳体;105a...上方延伸部;105b...下方延伸部(延伸区域);105c...中间部;105L...左对半分割壳体构成部件;105R...右对半分割壳体构成部件;107...蓄电源;109...握柄(手柄);109a...触发器;109b...电气开关;109L...左对半分割握柄构成部件;109R...右对半分割握柄构成部件;111...电动马达;113...运动变换机构;115...冲击构件;117...传动机构;119...钻头(前端工具);121...驱动齿轮;123...被动齿轮;125...中间轴;127...旋转体;129...摆动环;131...第一传动齿轮;133...第二传动齿轮;137...钻套;141...筒状活塞;143...震击件;145...冲击螺栓;151...键销;153...销孔;155...螺钉;161...手握部;162...上臂部;162a...平滑面;163...下臂部;163a...平滑面;164...支撑部(交叉部);164a...平滑面(滑动面);165...开口缘;167...键销;168...销孔;169...螺钉;171...上侧滑动导向部(导向部);171a...长孔;171b...凸部;173...下侧滑动导向部(导向部);173a...凹槽;173b...金属销;175...中间滑动导向部;175a...凹槽;175b...圆形突起;181...上圆柱弹簧(弹性体);183...下圆柱弹簧(弹性体);185...内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6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以充电式冲击钻作为手持式作业工具的一例来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钻101的整体构成的外观图。图2是通过虚线及局部剖面来表示冲击钻10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如图1所示,冲击钻101主体上大致具有:形成冲击钻101的外部轮廓的本体部103、借助钻套137可自由拆装地安装在该本体部103的前端区域的钻头119、连接于本体部103的钻头119的相反侧的可供使用者握持的握柄109、以及安装于本体部103的下部侧的蓄电源107。本体部103对应于本发明的“作业工具本体”、钻头119对应于本发明的“前端工具”、握柄109对应于本发明的“手柄”。钻头119被钻套137保持为可沿其长轴方向相对往复移动、而沿其周方向上的相对转动被限制的状态。以后为了方便说明,将钻头119侧称为前、握柄109侧称为后。
如图2所示,本体部103作为主体构成为壳体105,其中收容有电动马达111、运动变换机构113、冲击构件115和传动机构117。电动马达111的旋转输出,经运动变换机构113适宜变换成直线动作后传递给冲击构件115,经由该冲击构件115对钻头119产生沿长轴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的冲击力。而且电动马达111的旋转输出在被传动机构117适当减速后传递到钻头119,使该钻头119沿圆周方向做旋转动作。电动马达111的通电驱动可通过对配置在握柄109上的触发器109a进行勾动操作,使得电气开关109b成为导通状态来进行。
电动马达111配置在壳体105内的下部区域,其旋转轴线与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交叉而在上下方向上呈倾斜状延伸。运动变换机构113作为主体的构成包括:被电动马达111旋转驱动的驱动齿轮121、与该驱动齿轮121啮合卡合且在铅垂面内被旋转驱动的被动齿轮123、通过中间轴125与该被动齿轮123一起旋转的旋转体127、通过旋转体127的旋转而在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上摆动的作为摆动部件的摆动环129、以及通过摆动环129的摆动而呈直线状往复移动的作为驱动件的筒状活塞141。旋转体127、和借助轴承可相对自由旋转地支承在旋转体127上的摆动环129构成摆动机构。
筒状活塞141形成为一端(后端)被堵住的圆筒状。筒状活塞141可滑动地配置在与该筒状活塞141同轴配置的筒状的钻套137内,且由摆动环129的摆动动作(钻头119的长轴方向分量)驱动,沿该钻套137做直线动作。
冲击构件115主体构成包括:可滑动地配置在筒状活塞141的筒孔中的作为冲击件的震击件143、可滑动地配置在钻套137中并将震击件143的动能传递给钻头119的作为中间件的冲击螺栓145。通过筒状活塞141的空气室随着该筒状活塞141的滑动动作产生的压力变动(空气弹簧)来驱动(震出)震击件143,使之撞击(冲击)到可滑动地配置在钻套137内的冲击螺栓145,经由该冲击螺栓145向钻头119传递冲击力。筒状活塞141、震击件143和冲击螺栓145构成了冲击机构。
传动机构117主体构成包括:从电动马达111中经由中间轴125而在铅垂面内被旋转驱动的第一传动齿轮131、和与该第一传动齿轮131啮合卡合且以同轴配置在钻套137的外侧的第二传动齿轮133。第二传动齿轮133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钻套137,并进一步传递向保持在该钻套137中的钻头119。
在如上构成的冲击钻101中,当电动马达111被通电驱动后,在钻套119上会施加有来自运动变换机构113经由冲击构件115的沿长轴方向的冲击力,而且施加有经由传动机构117的沿圆周方向上的旋转力。这样一来,钻头119进行长轴方向上的震击动作及圆周方向上的钻孔动作,实现对被加工件(混凝土)的开孔作业。
此外,冲击钻101可以构成为实现在对钻头119仅施加沿长轴方向的冲击力而对被加工件进行加工作业的震击作业和施加沿长轴方向的冲击力和沿圆周方向的旋转力而对被加工件进行加工作业的冲击钻作业之间进行适宜切换,但由于本发明与此没有直接关系,故省略对其说明。
下面,主要参照图3~图6对握柄109的防振构造进行说明。图3和图4是表示握柄109的防振构造的图,图5是图3的A-A线剖视图,图6是图3的B-B线剖视图。如图5和图6所示,构成本体部103的中空构造的壳体105,沿钻头119的长轴方向被纵向切断而由左右对半分割的壳体构成部件105L、105R构成。在图3及图4中,示出去除在从前侧看冲击钻101时的左侧的半个壳体构成部件105L的状态。在左右的对半分割的壳体构成部件105L、105R中的一个部件、如左侧的半个壳体构成部件105L上,如图5所示,在对接面侧(内面侧)的周缘区域一体设置有多个在与该对接面垂直的方向上突出的筒状的键销151,在右侧的半个壳体构成部件105R上设置有多个与该键销151对应的销孔153。而且在键销151嵌入到销孔153中的状态下,通过螺钉155将左右对半分割的壳体构成部件105R、105L相互接合到一起。
如图3和图4所示,握柄109由下述部分构成闭环状的一体框架结构,即:沿与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交叉的上下方向(铅垂方向)延伸的手握部161;从该手握部161的延伸方向端部向与该延伸方向交叉的左右方向(水平方向)延伸的上下臂部162、163;以及大致与手握部161平行延伸且将上下臂部162、163的延伸出的端部相互连接的支撑部164。由此提高了握柄109的刚性。因此,在防止冲击钻101摔落时的握柄109受损方面较为有效。支撑部164对应于本发明的“交叉部”。
另外,如图5和图6所示,握柄109与壳体105的情况相同,由沿钻头119的长轴方向纵向切断的对半分割的握柄构成部件109L、109R构成。在左右的对半分割的握柄构成部件109L、109R中的一个部件、如左侧的对半分割握柄构成部件109L上,在对接面侧(内面侧)的周缘区域一体设置有多个与该对接面垂直的筒状的键销167,相应地在右侧的对半分割握柄构成部件109R上设置有多个与该键销167对应的销孔168。而且在键销167嵌入到销孔168中的状态下,通过螺钉169将左右对半分割的握柄构成部件109R、109L相互接合到一起。
如图1所示,壳体105的后方区域通过向握柄109的上臂部162延伸出的上方延伸部105a、向下臂部163延伸出的下方延伸部105b和位于其中间的中间部105c形成为俯视近似呈コ形状。在上方延伸部105a的下表面和后端面、下方延伸部105b的上表面、以及中间部105c的后表面上分别形成有开口,经过该开口将握柄109的上下臂部162、163以及支撑部164***到上方延伸部105a、下方延伸部105b及中间部105c的中空内,且可沿钻头119的长轴方向移动。下方延伸部105b对应本发明的“延伸区域”。此外,在壳体105的下方延伸部105b的下面侧,可自由拆装地装配有上述的蓄电源107。即下方延伸部105b兼用于蓄电源107的安装台座。
于是,握柄109上的除手握部161以外的部分以被壳体105的近似コ形状的后方区域从左右两侧夹入(包进)的状态支承为可在钻头119的长轴方向(前后方向)上相对移动,并且其前端侧经由上下的圆柱弹簧181、183与壳体105连结到一起。如图3和图4所示,上部圆柱弹簧181呈预紧状设于上臂部152的前端面和配置在壳体105内的内壳185的后部壁面之间,下部的圆柱弹簧183呈预紧状设于支撑部164的前面下部和内壳185的后部壁面之间。
在握柄109上的上下臂部162、163的左右侧面和支撑部164的左右侧面,在其一部分或所有部分上形成与钻头119的长轴方向平行的平滑面162a、163a、164a。上下臂部162、163的平滑面162a、163a沿钻头119的长轴方向(前后方向)延伸,支撑部164的平滑面164a沿与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交叉的上下方向延伸。此外,相对于该平滑面162a、163a、164a,壳体105的上方延伸部105a、下方延伸部105b、及中间部105c上形成的开口的开口缘(壁面)165(参照图5)可相对滑动地与之抵接。
即,开口缘165形成相对平滑面162a、163a、164a以面接触的方式滑动接触的滑动导向面。此外,为图简单明了而省略下臂部163和支撑部164的平滑面163a、164a与下方延伸部105b和中间部105c的开口缘间的抵接构造的图示,构成与图5所示的上臂部162的平滑面162a和上方延伸部105a的开口缘165间的抵接构造相同。由此,可抑制握柄109相对于壳体105在与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水平方向(左右方向)上的松动,结果可实现关于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上的相对的滑动动作的稳定。平滑面162a、163a、164a对应于本发明的“滑动面”,上方延伸部105与下方延伸部105b的平滑面162a、163a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滑动区域”,支撑部164的平滑面164a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滑动区域”。
另外,在握柄109的上臂部162和壳体105的上方延伸部105a之间、下臂部163和下方延伸部105b之间、以及支撑部164和中间部105c之间,分别设定滑动导向部171、173、175。上下的滑动导向部171、173对应于本发明的“导向部”。如图3~图5所示,上滑动导向部171的构成包括形成在上臂部162的延伸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处的长孔171a、形成在上方延伸部105a侧且可滑动地插通于该长孔171a中的凸部171b。此外,凸部171b被构成为由上述的形成在左侧的对半分割的壳体构成部件105L上的筒状键销151兼用,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两个键销151以兼用作凸部171b的方式沿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上并列设置。长孔171a在左右方向上贯通(参照图5),且在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上以规定长度延伸(参照图3和图4)。
另外,如图3、图4和图6所示,下部的滑动导向部173的构成包括:安装在下臂部162的后端侧(与手握部161间的连接部位)的作为凸部的两根金属销173b、形成在下方延伸部105b的后端侧上部内面(左右的对半分割壳体构成部件105L、105R的内面)且可供金属销173b的端部可滑动地***的凹槽173a(图3及图4中由双点划线所示)。两根金属销173b,沿左右方向贯通下臂部163,并以规定间隔并列设置在钻头119的长轴方向(前后)上,贯通端部(轴方向端部)***到凹槽173a中。凹槽173a在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上以规定长度延伸。此外,形成凹槽173a的对半分割的壳体构成部件105L、105R以不同于金属销173b的材料、例如合成树脂、铝等轻质材料形成。因此采用不同材料而在彼此间进行滑动的构造,能够提高滑动性。
另外,如图3和图4所示,中间的滑动导向部175构成包括:形成在支撑部164的前方下部侧的侧面且以规定长度在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上延伸的凹槽175a、和向内突出设置在壳体105的中间部105c内面且可滑动地嵌合到该凹槽175a中的圆形突起175b(参照图示的双点划线)。
如上所述,握柄109相对于壳体105的在与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交叉的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受到上下及中间的三处上设定的滑动导向部171、173、175的限制,并且抑制了该上下方向上的松动。
本实施方式的冲击钻101如上述构成。图3表示初始状态(握柄109相对壳体105安装的状态),该状态下,利用圆柱弹簧181、183的预紧力将握柄109向远离壳体105的方向的后方作用,至少上侧的滑动导向部171的凸部171b抵靠到长孔171a的前侧端部。图4表示握柄109从初始状态移动到最靠向壳体105侧(前方),凸部171b抵靠于长孔171a的后侧端部的状态(最大移动状态)。以符号L来表示握柄109的最大相对移动量。
作业者握住握柄109的手握部161,对冲击钻101施加向前的按压力来进行利用冲击钻101的加工作业。即,在上下及中间的滑动导向部171、173、175的凸部171b、金属销173b及圆形突起175b分别置于长孔171a、凹槽173a和175a的后侧端部与前侧端部之间的状态下进行加工作业。在该状态下,允许握柄109相对于壳体105的沿钻头119的长轴方向(前后方向)的相对移动。因此,在加工作业时,可利用圆柱弹簧181、183来降低产生于壳体105中的振动从该壳体105向握柄109的传递。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构成为将握柄109经由上下的圆柱弹簧181、183与壳体105弹性连结,并且安装成可沿钻头119的长轴方向相对移动。因此圆柱弹簧181、183可利用沿长轴方向的直线的变形吸收振动,因此提高了圆柱弹簧181、183对振动的吸收效率。
在手握部相对锤本体部以延伸方向(上下方向)的一端侧经由圆柱弹簧连结、另一端侧以转动轴为支点而转动支承的现有的转动式握柄的情况下,当圆柱弹簧的变形方向接近钻头的长轴方向而意欲获得期望的防振效果时,转动轴与圆柱弹簧间的配置间隔会增大,结果使得握柄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变大。然而,如本实施方式所述,当构成为使握柄109呈直线状沿钻头119的长轴方向做相对移动实现防振时,上下方向长度的设定不会受到限制,可实现握柄109的紧凑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除可利用设置在壳体105的下方延伸部105b稳定地滑动支承握柄109的下臂部163外,下方延伸部105b还可兼用作蓄电源107的安装台座,因此可以形成合理的支承形态。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利用在壳体105的后部向后方延伸的上下延伸部105a、105b和位于该两延伸部105a、105b之间的中间部105c设定出俯视呈近似コ形区域,并将握柄109的上下臂部162、163和支撑部164***(进入)到该近似コ形区域。由此,即可在该臂部162、163和支撑部164的左右的侧面形成较大的平滑面162a、163a、164a,可抑制握柄109在左右方向上的松动。另外,可利用上下及中间的滑动导向部171、173、175抑制握柄109的上下方向的松动。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对于握柄109而言,通过抑制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以外的方向的松动,可提供出降低圆柱弹簧181、183的弹簧常数而可得到充分的防振效果,并且使用感优良的防振构造的握柄109。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以手持式作业工具为例对冲击钻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应用到使钻头119仅进行沿长轴方向的冲击动作的锤中,或者应用到使刀片进行往复直线运动而对被加工件进行切割作业的往复式锯或曲锯等切割作业工具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以具备蓄电源107作为电动马达111的电源的充电式作业工具进行说明,但也可应用在由AC电源来驱动电动马达111的作业工具中。
另外,可构成如下的方式
(方式1-1)
一种电动工具,在壳体内收容有马达和位于该马达前方受上述马达的驱动而做动作的输出部,将上述壳体分割成由左右一对的分割壳体构成且收容从上述马达到上述输出部的后方部分的本体壳体、和收容上述输出部的前方部分的前侧壳体,其中
在上述本体壳体内,设置收容上述输出部的后方部分而比上述本体壳体更向前方突出、且被上述分割壳体夹持固定的内壳,将上述前侧壳体以与上述内壳的突出部重合的状态装配于上述本体壳体的前面,使上述分割壳体与前侧壳体可分别单独拆除。
(方式1-2)
(方式1-1)中记载的电动工具中,将上述分割壳体彼此在突出设于相互的内表面而在组装状态下呈同轴对接状的筒状凸部的位置以螺钉固定,此外在上述内壳上设置在被组装到上述本体壳体内的位置会被上述凸台贯通的定位孔,在螺钉固定上述分割壳体的同时,可对上述内壳进行定位固定。
(方式1-3)
(方式1-1或1-2)中记载的电动工具中,将上述马达以其输出轴朝上且上述输出轴的下端比上端更靠向前方的倾斜姿势收容在上述内壳的下侧,并将上述输出轴的上端***到上述内壳内使之与设置在上述输出部的输入端的斜齿轮啮合。
上述方式1-1中记载的发明中,通过在本体壳体内设置收容输出部的后方部分而比本体壳体更向前方突出、且被分割壳体扶持固定的内壳,另外将前侧壳体以与内壳的突出部重合的状态装配于本体壳体的前面,来使分割壳体与前侧壳体可分别单独拆除。
方式1-2中记载的发明在方式1-1的构成基础上,为使内壳以合理且更高的精度装配到本体壳体内,而将分割壳体彼此在突出设于相互的内表面而在组装状态下呈同轴对接状的筒状凸部的位置以螺钉固定,此外在内壳上设置在被组装到本体壳体内的位置会被凸台贯通的定位孔,在螺钉固定分割壳体的同时,可对内壳进行定位固定。
方式1-3中记载的发明,在方式1-1或方式1-2的基础上,为了切实地进行从马达向输出部的旋转传递,而将马达以输出轴朝上且输出轴的下端比上端更靠向前方的倾斜姿势收容在内壳的下侧,并将输出轴的上端***到内壳内使之与设置在输出部的输入端的斜齿轮啮合。
根据方式1-1中记载的发明,确保了本体壳体和前侧壳体的分割部分的刚性,并且在对本体壳体侧和前侧壳体侧中的某一侧进行修理时,也能够通过卸除对应的壳体来应对,提高了修理等的作业性。
根据方式1-2中记载的发明,能够将内壳以合理且更高的精度装配到本体壳体内。由此使得马达和输出部的位置关系稳定,不会给旋转传动带来影响。
根据方式1-3中记载的发明,可切实地进行从马达向输出部的旋转传动。
另外,在本发明中,可以下述方式来构成。
(方式2-1)
一种转轴的定位结构,是将转轴相对壳体在轴方向上定位的构造,该转轴上外装有可保持于壳体的轴承,且在该轴承的前端侧压入可供在与上述壳体之间设置的密封部件滑动接触的套筒,其中,
使套筒的端部与上述轴承的一侧端面抵接,此外在壳体上设置与上述轴承的另一侧端面抵接的轴承挡板,利用上述套筒和轴承挡板夹持上述轴承,将上述转轴在轴方向上定位。
(方式2-2)
方式2-2中记载的转轴的定位结构中,将上述轴承挡板形成为与上述轴承的大致半周部分抵接的半圆状。
(方式2-3)
方式2-1或2-2中记载的转轴的定位结构,其中,在轴承挡板设置与设置在上述内壳的被卡定部卡定而将轴承挡板定位到对上述壳体的安装位置上的卡定爪。
方式2-1中记载的发明,将密封用套筒的端部与轴承的一侧端面抵接,此外在壳体上设置与轴承的另一侧端面抵接的轴承挡板,利用套筒和轴承挡板扶持轴承,将转轴在轴方向上定位。
方式2-2中记载的发明,在方式2-1的构成基础上,为了以必要的最小限度来构成轴承挡板,将轴承挡板形成为与轴承的大致半周部分抵接的半圆状。
方式2-3中记载的发明,在方式2-1或2-2的构成基础上,为了更加简单地进行轴承挡板的组装,在轴承挡板设置与设置在内壳的被卡定部卡定而将轴承挡板定位到对壳体的安装位置上的卡定爪。
根据方式2-1的发明,能够通过利用现有的套筒以简单构成来高精度地对转轴进行定位。由此可维持与后边齿轮间的正确的啮合,获得良好的耐久性。
根据方式2-2的发明,还可使轴承挡板以最小限度的构成来解决对转轴的定位之需,抑制了成本的增加的同时,还能容易地进行对内壳的组装。
根据方式2-3的发明,还利用卡定爪更为简单地进行对内壳的组装。
以下,基于附图对上述方式中涉及的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7是作为电动工具的一例的冲击钻的整体图,冲击钻1在后方(图7的左侧)下侧装配有电池2,在其前方收容有马达3,且马达3的输出轴4冲上,并在马达3的上方设置输出部5。输出部5首先具有被沿前后方向轴支承的中间轴6,在该中间轴6的前后,分别与中间轴6分体且可旋转地外装有第一齿轮7和斜向轴承8(swash bearing),并且在第一齿轮7和斜向轴承8之间设置有离合套筒9,其可与中间轴6一体旋转且可沿轴方向滑动。另外,在中间轴6的上方,一体地外装有与第一齿轮7啮合的第二齿轮11的筒状的钻套10被支承为与中间轴6平行,在钻套10内,内设有震击件13的活塞缸12可进退移动地松动地***其中。该活塞缸12的后端与斜向轴承8的臂14连结,冲击螺栓15可前后移动地收容在活塞缸12的前方。
这样,当通过未图示的操作控制装置使离合套筒9向前方滑动仅与第一齿轮7卡合时,中间轴6的旋转会经由离合套筒9传递给第一齿轮7,并经由第二齿轮11传递给钻套10,由此装配于钻套10的前端的未图示的钻头就与钻套10一起做旋转(钻孔模式)。另外,当使离合套筒9向后方滑动而仅与斜向轴承8卡合时,中间轴6的旋转经由离合套筒9传递给斜向齿轮8,臂14前后摆动使得活塞缸12进退移动,震击件13随之动作冲击冲击螺栓15,并冲击钻头(震击模式)。另外,当将离合套筒9与第一齿轮7和斜向轴承8两者卡合时,则第一齿轮7和斜向轴承8两者旋转,钻头一边旋转一边被冲击(冲击钻模式)。
此外,冲击钻1的壳体,被分割成本体壳体20和前侧壳体21,本体壳体20覆盖从输出部5的后方部分到含有马达3的后方整体,前侧壳体21在该本体壳体20的前方覆盖输出部5的前方部分。另外,输出部5的后方部分被收容在装入到本体壳体20内的内壳22中。
首先,如图10和图12(A)所示,本体壳体20由作为分割壳体的一对左右壳体23、24构成,在左壳体23的内表面突出设有具有螺纹孔的筒状的凸部25、25...,另外在右壳体24的内表面设置有具有通孔的筒状的凸部26、26...,其在右壳体向左壳体23安装的状态下外嵌于各凸部25且与之呈同轴对接的状态。由此,通过使螺钉27从左壳体23侧贯通于凸部26并旋进到凸部25中,可组装本体壳体20。此外,在本体壳体20的后方上侧连结有手柄部28,其中收容有驱动马达3的开关16,且具备被勾动时可使开关16接通的触发开关17。
另外,内壳22是前方开口而后方封闭的箱状体,由设置在后方内部的滚珠轴承29支承中间轴6的后端,此外从下面的***口30***马达3的输出轴4,使外装于输出轴4的滚珠轴承31与***口30接合,由此来支承输出轴4。这里的马达3是以输出轴4的下端比上端更靠前的倾斜姿势收容在本体壳体20内的,从***口30***到内壳22的输出轴4的前端固定于中间轴6的后端而与位于输出部5的输入端的锥齿轮18啮合,可向中间轴6传递输出轴4的旋转。
这里,如图8所示,在输出轴4的滚珠轴承31的前端侧压入套筒32,该套筒32可供保持在***口30内的作为密封部件的油封33滑动接触,实现内壳22内的密封。34是在套筒32的前端侧而卡定于输出轴4上的挡圈。另外,在输出轴4的***口30的开口时,形成缩颈部35,在该缩颈部35外装有定位环36,其与外装的滚珠轴承31的外侧端面抵接。
此外,在内壳22的***口30的开口部分设置有轴承挡板37,该轴承挡板37呈与滚珠轴承31的外侧端面的大致半周部分抵接的半圆状,在突出设于外周侧的上下环状的安装部38、38上分别固定螺母39,并且在两安装部38、38间形成呈L字状折回向螺母39的相反侧的卡定爪40、40。
另外,在内壳22的上下形成有一对螺钉固定部41、41,其具有可供卡定爪40、40卡定的厚度,且在相互的对向端各自突出设置有突起42。
这样,当将轴承挡板37的卡定爪40、40卡定于螺钉固定部41、41时,卡定爪40、40与突起42、42抵接,限制了轴承挡板37沿上下方向的移动,安装部38和螺母39的中心被定位在与螺钉固定部41的未图示的贯通孔一致的位置上。在该状态下,如果将固定螺钉43贯通于螺钉固定部41和安装部38而旋进螺母39,则轴承挡板37会以与***口30的开口和滚珠轴承31的外侧端面抵接的状态被固定,防止滚珠轴承31在***口30的开口时脱落。由此,使得外装于输出轴4的滚珠轴承31从输出轴4的前端侧与套筒32抵接,从相反侧与轴承挡板37抵接,从而使输出轴4在轴方向上无松动地定位。
另外,在内壳22的后端的上下两处,形成具有在被组装到本体壳体20内的位置可供左壳体23的凸部25贯通的定位孔45的筒部44。在凸部25向该定位孔45贯通的状态下,如图12(A)所示,筒部44的端面与在左壳体23的内面沿凸部25的外周立设的凸棱46抵接。由此当将内壳22组装到左壳体23的状态下组装右壳体24时,右壳体24的凸部26与筒部44的端面抵接而将筒部44定位在左右方向的中央处。即,在对本体壳体20螺钉固定的同时,可通过凸部25、26将内壳22定位固定。
此外,内壳22的前端比本体壳体20的前端开口更向前方突出,在形成于该突出部47的外表面的周方向的凹槽48外装有O型环49。
另一方面,前侧壳体21具有与本体壳体20的前端开口匹配的后端开口,呈覆盖从内壳22的前方部分到钻套10和中间轴6的前端的头细的筒状体,在内部设置有对卡套10轴支承的轴承50和支承中间轴6的前端的滚珠轴承51。对于该前侧壳体21和本体壳体20的组装,如图12(B)所示,使螺钉53从形成在前侧壳体21的后端的贯通孔52贯通,并旋进形成于左右壳体23、24的前端的螺纹孔54中。在该组装状态下,突出设置在内壳22的突出部47的外表面的突条55被本体壳体20和前侧壳体21夹持,O型环49与前侧壳体21的内表面抵接。
符号56是在马达3的下方收容于本体壳体20的前方下部的LED,呈斜上的姿势面向前方,照射装固在钻套10的钻头的前方。尤其在这里,本体壳体20的下部形状因马达3的倾斜姿势而呈下方逐渐突向前方的倾斜状,LED优选位于该倾斜状部分的大致突出端,因此可有效地从本体壳体20的最前端照射作业位置。
此外,内壳22的后端在活塞缸12的后方,如图13所示,在前后方向上穿设有排气孔57,在内壳22的后面形成有与排气孔57连通且轴线与排气孔57垂直而向右开口的有底筒部58。在该筒部58的底侧填充有毡制的过滤器59,另外在开口侧装嵌有在密闭侧的轴心上形成了排气孔61的过滤器盖60,其呈向过滤器59侧开口的有底筒状,从而防止过滤器59脱落。另外,在右壳体24的内表面,突出设置有组装状态下前端靠近过滤器盖60的排气孔61的突起62,实现防止过滤器盖60的脱落。
这样一来,当随着输出部5的作动而生成的热使内壳22内的温度上升,内部的空气出现膨胀时,空气会从排气孔57经由筒部58从过滤器盖60的排气孔61中排出。此时,虽然内壳22内的润滑油(油脂)也会随着空气一起从排气孔57进入到筒部58中,但会被过滤器59吸收,且即便润滑油从过滤器59中溢出,也会被过滤器盖60阻挡,故不会从排气孔61漏出到本体壳体20内。
尤其在这里,将排气孔61的朝向设定为与前后方向的排气孔57垂直而冲向右壳体24侧,因此在组装右壳体24的同时,由突起62避免了过滤器盖60的脱落,结构合理。
在如上构成的冲击钻1中,当在安装有手柄28的左壳体23上固定收容有马达3和输出部5的内壳22的状态下,从上方覆盖右壳体24并以螺钉固定时,即可如上所述地实现本体壳体20的组装的同时,实现内壳22在本体壳体20内的定位固定。此外,输出轴4对内壳22的组装,是在分别组装好定位环36、滚珠轴承31、套筒32、挡圈34后,***组装有油封33的***口30中,使滚珠轴承31的前端与形成于***口30的与滚珠轴承31相匹配的嵌合部30a接合,最后利用固定螺钉43固定轴承挡板37。
之后,以从输出部5的前方覆盖前侧壳体21的方式组装到本体壳体20的前面并以螺钉固定时,即完成了图7所示的冲击钻1的组装。该状态下,除本体壳体20外,前侧壳体21还与内壳22的突出部47一体化,因此可确保本体壳体20和前侧壳体21的连结部分的刚性。
此外,例如需要对输出部5进行修理或维护的情况下,只要解除固定前侧壳体21的螺钉53,如图10所示,即可保持本体壳体20不动而仅拆除前侧壳体21,对输出部5进行修理等。
另一方面,例如需要对马达3侧进行修理或维护的情况下,只要解除固定左右壳体23、24的螺钉27和固定前侧壳体21与右壳体24的螺钉53,即可如图11所示那样,保持前侧壳体21不动地仅拆除右壳体24,进行对马达3等的修理等。
像这样,根据上述方式的冲击钻1,通过在本体壳体20内设置收容输出部50的一部分而比本体壳体20更向前方突出、且被左右壳体23、24夹持固定的内壳22,另外将前侧壳体21以与内壳22的突出部47重合的状态装配于本体壳体20的前面,来使左右壳体23、24与前侧壳体21可分别单独拆除,从而确保了本体壳体20和前侧壳体21的连接部分的刚性,并且在对本体壳体20侧和前侧壳体21侧中的某一侧进行修理时,也能够通过卸除对应的壳体来应对,提高了修理等的作业性。
尤其在这里,将左右壳体23、24彼此在突出设于相互的内表面而在组装状态下呈同轴对接状的筒状凸部25、26的位置以螺钉固定,此外在内壳22上设置在被组装到本体壳体20内的位置会被凸台25贯通的定位孔45,在螺钉固定左右壳体23、24的同时,可对内壳22进行定位固定,因此能够将内壳22以合理且更高的精度装配到本体壳体20内。由此使得马达3和输出部5的位置关系稳定,不会给旋转传动带来影响。
另外,将马达3以输出轴4朝上且输出轴4的下端比上端更靠向前方的倾斜姿势收容在内壳22的下侧,并将输出轴4的上端***到内壳22内使之与设置在输出部5的输入端的斜齿轮18啮合,由此可切实地进行从马达3向输出部5的旋转传递。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使设置在内壳的突条夹持在本体壳体与前侧壳体之间,但也可以设置间断性突出的突起而不局限于突条,也可以不采用该夹持构造,而单纯地使内壳的突出部抵接在前侧壳体的内表面。
另外,内壳上设置的定位孔的数量或形状不局限于上述方式,还可以将定位孔设置在板状部分而非筒部,对于凸部的位置也可以设置在上下侧而不只在内壳的后部。当然还可以省略定位孔,而通过突出设置在分割壳体的内表面的凸棱或凹进设置的座面等来保持内壳的外表面。
而且,冲击钻也不局限于上述方式那样将马达以倾斜姿势收容于前方下部的类型。例如,还可以不使马达倾斜而在上下方向上收容,或者将马达冲前收容在输出部的后方。但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马达相对于较重的后方的电池配置于前方,因此在整体平衡较好的基础上,将手柄以紧靠输出部的后方的方式配置在钻头的轴线上,从而可在靠近钻头的后方轴线上将冲击钻向前方推压操作。由此具有操作性优越的优点。
此外,也可以适宜设计更改为其他方式,如输出部不采用斜向轴承而采用连杆轴承、不采用活塞缸的方式而使活塞相对固定缸套往复移动、不使用直流电源而使用交流电源等。
另外,本发明不局限于冲击钻,只要是可分割呈本体壳体和前侧壳体的类型,对于电动锤或电动钻、冲击改锥等其他电动工具也可同样采用。
另外,根据冲击钻1,使压入到输出轴4的套筒32的端部与滚珠轴承31的一侧的端面抵接,此外在内壳22上设置与滚珠轴承31的另一侧端面抵接的轴承挡板37,利用套筒32和轴承挡板37夹持滚珠轴承31,将输出轴4在轴方向上定位,从而能够通过利用现有的套筒32的简单的构成来高精度地对输出轴4进行定位。由此可维持与斜齿轮18间的正确的啮合,获得良好的耐久性。
尤其在这里,通过将轴承挡板37设为与滚珠轴承31的大致半周部分抵接的半圆状,可使轴承挡板37以最小限度的构成来解决对输出轴4的定位之需,抑制了成本的增加的同时,还能容易地进行对内壳22的组装。
另外,通过在轴承挡板37设置卡定于设置在内壳22的螺钉固定部41而实现对内壳22的安装位置的定位的卡定爪40,可更为简单地进行对内壳22的组装。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马达的输出轴采用定位构造,但例如在中间转轴(中间轴)与输出轴平行地支承于输出轴和作为输出部的输入端的齿轮之间而从输出轴传递旋转且该中间转轴与输入端的齿轮啮合的情况下,只要将密封用的套筒外装在中间转轴的轴承部分,即可同样采用加入轴承挡板的定位构造。
另外,轴承挡板可从与上述方式相反一侧的半周部分装配、或从输出轴的上侧装配,且不局限于半圆状,可以采用C字状等的其他形状。而且数量不局限于1个,例如可将多个短圆弧状的组装在一起。
此外,对壳体的组装,可以从***口的开口侧进行螺钉固定、或省略卡定爪等。
而且作为轴承也不局限于滚珠轴承,对本发明的使用不受采用滚针轴承或轴承金属等其他种类轴承的影响。当然适用的电动工具也包含冲击钻以外的其他类型。

Claims (3)

1.一种手持式作业工具,使前端工具呈直线状沿长轴方向驱动,由此使该前端工具执行规定的加工作业,其特征在于,
具有在前端区域可拆装地安装上述前端工具的作业工具本体、和
在上述作业工具本体上的与上述前端工具相反侧的后侧配置的供作业者握持的手柄,
上述手柄经由弹性体与上述作业工具本体连结,而且上述手柄相对于该作业工具本体可在上述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上相对地自由滑动,
上述作业工具本体,具有向上述手柄的下方区域延伸而承受该手柄的滑动动作的延伸区域,
上述作业工具本体和上述手柄,在该手柄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经由导向部连接在一起,该导向部允许上述前端工具的沿长轴方向的相对滑动动作,而限制向该长轴方向以外的方向的相对移动,
上述手柄由下述三个部分形成闭合环状的框架结构,分别是:在与上述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交叉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手握部;从该手握部的延伸方向端部分别向与上述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相同方向延伸的上下各一个的臂部;将上下臂部的延伸出的端部相互接合的交叉部,
在上述手柄的与上述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平行的侧面区域,设定有相对上述作业工具本体可自由滑动的滑动面,
上述滑动面具有沿上述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延伸的第一滑动区域、和沿与该第一滑动区域的延伸方向交叉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滑动区域,
上述第一滑动区域设定在上述臂部的侧面,上述第二滑动区域设定在上述交叉部的侧面,能够抑制上述手柄在左右方向上的松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驱动上述前端工具的电动马达和被用作该电动马达的电源的蓄电源,
向上述手柄的下方区域延伸的上述延伸区域构成为可供上述蓄电源自如拆装地安装的蓄电源安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式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向部由沿上述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延伸的凹槽和可相对移动地与该凹槽卡合的凸部构成,该凸部由金属销构成。
CN2009101495091A 2008-06-26 2009-06-25 手持式作业工具 Active CN1016127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67791 2008-06-26
JP2008167791A JP5171432B2 (ja) 2008-06-26 2008-06-26 電動工具
JP2008167792A JP5197184B2 (ja) 2008-06-26 2008-06-26 回転軸の位置決め構造
JP2008167792 2008-06-26
JP2008-167792 2008-06-26
JP2008167791 2008-06-26
JP2008168770A JP5294726B2 (ja) 2008-06-27 2008-06-27 手持式作業工具
JP2008-168770 2008-06-27
JP2008168770 2008-06-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12729A CN101612729A (zh) 2009-12-30
CN101612729B true CN101612729B (zh) 2012-01-18

Family

ID=41492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495091A Active CN101612729B (zh) 2008-06-26 2009-06-25 手持式作业工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171432B2 (zh)
CN (1) CN10161272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51055A (ja) * 2012-01-26 2013-08-08 Makita Corp 打撃工具
JP6096593B2 (ja) * 2013-05-29 2017-03-15 株式会社マキタ 往復動式作業工具
CN105313080B (zh) * 2014-07-30 2017-04-26 南京久驰机电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手持电动工具
JP6502756B2 (ja) * 2014-11-28 2019-04-17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撃工具
JP6769115B2 (ja) * 2016-05-30 2020-10-14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
US10875168B2 (en) 2016-10-07 2020-12-29 Makita Corporation Power tool
JP6936038B2 (ja) * 2016-10-07 2021-09-15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CN109590512B (zh) * 2018-11-22 2020-07-03 台州三麟精密工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膨胀螺栓松动机
JP7338535B2 (ja) * 2020-03-31 2023-09-05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作業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78293A (en) * 1981-06-10 1984-10-23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Hammer drill or chipping hammer
GB2171045A (en) * 1985-02-15 1986-08-20 Hilti Ag Hand tool which generates vibrations eg a drill or chisel
EP1674211A1 (en) * 2004-12-23 2006-06-28 BLACK & DECKER INC. Power tool hous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66804A (ja) * 2003-08-27 2005-03-17 Ryobi Ltd 電動工具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78293A (en) * 1981-06-10 1984-10-23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Hammer drill or chipping hammer
GB2171045A (en) * 1985-02-15 1986-08-20 Hilti Ag Hand tool which generates vibrations eg a drill or chisel
EP1674211A1 (en) * 2004-12-23 2006-06-28 BLACK & DECKER INC. Power tool hous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12729A (zh) 2009-12-30
JP5171432B2 (ja) 2013-03-27
JP2010005733A (ja) 2010-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12729B (zh) 手持式作业工具
EP2384860B1 (en) Power tool housing
CN106564040B (zh) 作业工具
CN106457544A (zh) 冲击工具
CN104942763B (zh) 冲击工具
JP5015697B2 (ja) 打撃工具
JP6096593B2 (ja) 往復動式作業工具
JP6278830B2 (ja) 打撃工具
JP5294726B2 (ja) 手持式作業工具
CN101537609B (zh)
EP2428323B1 (en) Impact tool
US20110011605A1 (en) Multi directional oscillation from a rotational source
US9227290B2 (en) Power-driven hand tool
JP2010012586A (ja) 作業工具
CN106239434A (zh) 击打工具
EP2384859A2 (en) Power tool
EP2821183A1 (en) Hammer Drill
CN215617869U (zh) 一种适于向工具头施加轴向冲击的旋转锤
JP4456559B2 (ja) 作業工具
JP2015013340A (ja) 電動工具
JP5376194B2 (ja) 往復動工具
CN214055146U (zh) 电锤
JP2023156140A (ja) 集塵カップ及び電動工具
CN104708603B (zh) 旋转锤
JP7098432B2 (ja) 吸塵ビット用集塵システム及びハンマードリ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