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69000B - 衬底热处理设备和衬底热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衬底热处理设备和衬底热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69000B
CN101569000B CN2008800011475A CN200880001147A CN101569000B CN 101569000 B CN101569000 B CN 101569000B CN 2008800011475 A CN2008800011475 A CN 2008800011475A CN 200880001147 A CN200880001147 A CN 200880001147A CN 101569000 B CN101569000 B CN 1015690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heat
stand
heating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0114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69000A (zh
Inventor
柴垣真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Anelv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Anelv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Anelva Corp filed Critical Canon Anelv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690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690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690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690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01L21/67098Apparatus for thermal treatment
    • H01L21/67115Apparatus for thermal treatment mainly by radi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8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 H01L21/68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using mechanical means, e.g. chucks, clamps or pinches
    • H01L21/68714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using mechanical means, e.g. chucks, clamps or pinches the wafers being placed on a susceptor, stage or support
    • H01L21/68785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using mechanical means, e.g. chucks, clamps or pinches the wafers being placed on a susceptor, stage or suppor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susceptor, stage o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0445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crystalline silicon carbi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Container, Conveyance, Adherence, Positioning, Of Wafer (AREA)
  • Tunnel Furna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衬底热处理设备,在该设备中,衬底支架单元布置在真空腔中并可竖直地运动,所述衬底支架单元包括由具有高辐射率的碳或覆盖有碳的材料制成的衬底台架。包括与衬底台架相对的散热表面的加热单元在真空腔中设置在衬底台架上方。衬底台架运动接近散热表面以用来自散热表面的辐射热与衬底非接触地加热衬底。衬底支架单元包括辐射板和反射板。

Description

衬底热处理设备和衬底热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衬底(例如,碳化硅(SiC)衬底)进行热处理的设备。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在真空中对衬底均匀且快速地进行热处理的设备以及一种使用该设备对衬底进行热处理的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对衬底进行热处理的设备,已知的一种是:在该设备中,加热板布置在真空腔的下部处,环形冷却单元布置在真空腔的上部处,并且由具有高导热系数的材料制成的衬底支架布置在加热板与冷却单元之间以可竖直地运动(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当利用该设备热处理衬底时,其上布置衬底的衬底支架向下运动。衬底支架的下表面与加热板接触以通过衬底支架加热衬底。然后,衬底支架向上运动以使衬底支架的周边与冷却单元接触,由此通过衬底支架冷却衬底。作为与加热板非接触地对衬底进行热处理的设备,已知的一种是:该设备设有冷却部分和在高温下加热衬底的气密反应腔(例如,参加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No.2003-318076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No.2005-299990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中所说明的衬底热处理设备以及用于对衬底进行热处理的方法通过经由衬底支架的热传导来执行加热。因此,如果衬底和衬底支架没有相互均匀地接触,则在加热中可能出现不均匀性。例 如,如果衬底通过注入和加热过程被翘曲,则其可能与衬底支架局部接触或不接触。这就使作为加热之后的热处理特性的表面均匀度降级。由于衬底由衬底支架的周边冷却,整个衬底的温度不能均匀地降低。此外,通过其中心冷却衬底是花费时间的。
在根据专利文献2的衬底热处理设备中,衬底通过辐射热被加热至高温。期望的是更有效地均匀加热衬底。即使在将衬底加热到高温时,温度也不应传导至腔壁。由于专利文献2的衬底处理设备利用冷却部分的壁进行冷却,必须保留较大的空间用于冷却部分。这使设备笨重。
本发明是考虑到上述传统问题而作出的,并且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在真空中均匀且快速地加热衬底的衬底热处理设备和衬底热处理方法。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快速冷却所加热衬底的整个部分的衬底热处理设备和衬底热处理方法。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小型化的衬底热处理设备以及使用该设备对衬底进行热处理的方法。
一种解决上述目的至少之一、根据本发明的衬底热处理设备是这样一种衬底热处理设备,所述设备包括:包括衬底台架的衬底支架单元,衬底布置在所述衬底台架上,且所述衬底台架由碳或覆盖有碳的材料制成,设置在所述衬底台架上方的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包括与所述衬底台架相对的散热表面,并用来自所述散热表面的辐射热与布置在所述衬底台架上的所述衬底非接触地加热所述衬底,腔,衬底支架单元和加热单元布置在所述腔中,以及升降装置,其使所述衬底支架单元和所述加热单元中至少之一在所述腔中竖直地运动以使所述衬底台架和所述加热单元的散热表面相互接近或相互间隔开,其中所述衬底支架单元包括:辐射板,所述辐射板与所述衬底台架有间隙地布置在所述衬底台架下方,捕获从所述衬底台架的下表面发射的热,并朝所述衬底台架辐射所捕获的热,以及 反射板,所述反射板与所述辐射板有间隙地布置在所述辐射板下方,并反射从所述辐射板发射的热。
一种根据本发明用于对衬底进行热处理的方法是使用这样一种衬底热处理设备对衬底进行热处理,所述设备包括:包括衬底台架的衬底支架单元,衬底布置在所述衬底台架上,和设置在所述衬底台架上方的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包括与所述衬底台架相对的散热表面,并用来自所述散热表面的辐射热与布置在所述衬底台架上的所述衬底非接触地加热所述衬底,所述方法包括:布置步骤,在所述衬底台架上布置其表面中具有注入区域的衬底,使得所述衬底在注入区域侧的表面面对所述加热单元的散热表面侧;热处理步骤,使用根据本发明的上述衬底热处理设备对衬底进行热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衬底热处理设备以及对衬底进行热处理的方法用来自加热单元的散热表面的辐射热与衬底非接触地加热衬底。加热单元的散热表面与其中布置有衬底的衬底台架相对,并且其辐射热可以均匀地照射衬底,而不管衬底是否翘曲。因此,即使衬底或多或少地翘曲,该衬底也可以被均匀地加热。
衬底台架由碳或覆盖有碳的材料制成。衬底台架的至少表面由具有高辐射率的碳制成。因此,衬底也同时地接收来自通过辐射加热的衬底台架的辐射热。即,衬底主要由来自加热单元的散热表面的辐射热加热,并且次要地由来自衬底台架的辐射热加热。因而,衬底可以快速地加热。
衬底台架的至少表面由具有高辐射率的碳制成。在冷却期间,当辐射热被吸收时,整个衬底台架的温度可以均匀且快速地降低。因此,衬底台架可以均匀且快速地冷却。
附图说明
包含在本说明书中且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 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衬底热处理设备的示意性剖视图,示出在衬底装载/卸载期间的状态;图2是示出衬底加热期间的状态的示意性剖视图;图3是示出衬底冷却期间的状态的示意性剖视图;图4是图1中的衬底支架单元及其周边的放大剖视图;图5是图2中的衬底支架单元及其周边的放大剖视图;图6A是解释衬底台架的视图;图6B是解释衬底台架的视图;图6C是解释衬底台架的视图;图7是示例3中制造的p+n结二极管的剖视图;图8是示出示例3中制造的p+n结二极管的电流密度-电压特性的热处理温度依赖性的图表;以及图9是示出升降轴12的内部结构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应注意,这些实施例中说明的构成成分仅是示例。本发明的技术范围通过权利要求确定而不受以下各实施例限制。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衬底热处理设备。图1是示出衬底装载/卸载期间的状态的示意性剖视图,图2是示出衬底加热期间的状态的示意性剖视图,以及图3是示出衬底冷却期间的状态的示意性剖视图。图4是图1中的衬底支架单元及其周边的放大剖视图,图5是图2中的衬底支架单元及其周边的放大剖视图,并且图6包括多个解释衬底台架的视图。应注意,在图1至6A、6B和6C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同样的构件或部分。
如图1至3中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衬底热处理设备,衬底支架单元A、加热单元B和挡板装置C布置在真空腔D中。
衬底支架单元A包括在其最靠上部分处的衬底台架1。加热单 元B布置在衬底台架1上方并且包括与衬底台架1相对的散热表面2。通过升降装置E可以使衬底支架单元A竖直地运动。可以通过升降装置E的操作控制衬底台架1和加热单元B的散热表面2相互接近和相互分离运动。当衬底支架单元A如图2所示向上运动使得衬底台架1上的衬底3接近散热表面2时,加热单元B用来自散热表面2的辐射热与衬底非接触地加热衬底3。
图1中的衬底支架单元A处在下部位置,并且图2中的衬底支架单元A处在上部位置。图4放大示出图1中的衬底支架单元A和其周边,图5放大示出图2中的衬底支架单元A和其周边。衬底支架单元A将主要参照图4和5说明,而其主要构件将仅在图1至3中表示。
如图4和5所示,衬底支架单元A包括在其最靠上部分处的衬底台架1、在衬底台架下方的四个辐射板4、在辐射板4下方的两个反射板5、以及在最靠下部分处的冷却板6。
衬底3待布置在衬底台架1上。衬底台架1的上表面的中心形成衬底布置部分7(在该处待布置衬底3)。图4中所示的衬底3将由提升销8(后面将说明)提升和支承。在衬底支架单元A运动时,当衬底台架1向上运动超出提升销8时,衬底3就会转移到衬底布置部分7上并在其上布置,如图5所示。
由具有高辐射率的材料制成的衬底台架1可以有效地吸收辐射热、可以有效地发射所吸收的热、并可以经受住高温。更具体地,衬底台架1形成由碳或覆盖有碳的材料制成的板。形成衬底台架1的碳的示例可以包括玻璃碳、石墨和热解碳。覆盖有碳的材料的示例可以包括通过用一种、两种、或更多种这种类型的碳覆盖陶瓷材料而得到的材料。
为了抑制热容量并缩短冷却时间,衬底台架1优选地是较薄的。衬底台架1的厚度依据构成材料和衬底布置部分7(后面将说明)的凹进量而改变,并且从兼顾强度和减少冷却时间二者的角度优选地是2mm至7mm。
设置在衬底台架1的中心处的衬底布置部分7形成为凹部。衬底台架1绕衬底布置部分7处的厚度优选地大于在衬底布置部分7处的厚度。于是,当由加热单元B(后面将说明)加热衬底3时,可以抑制来自散热表面2的辐射热扩散到衬底3之外,并且衬底台架1的衬底布置部分7的外周边部分的热容量可以增加,使得可以抑制从衬底3的外周边部分的散热。这补偿了趋向于不足的衬底3的周边部分的加热,使得衬底3的整个部分可以更均匀地加热。作为其中衬底布置部分7形成为凹部且衬底台架1绕衬底布置部分7处的厚度大于在衬底布置部分7处的厚度的模式,图6A至6C中所示的模式是可用的。图6A示出以下模式:其中比较深的凹部仅形成在衬底台架1的用作衬底布置部分7的上表面中。图6B示出以下模式:其中凹部分别形成在衬底台架1的用作衬底布置部分7的上表面中和衬底台架1的与该上表面相对应的下表面中,使得下表面中的凹部比上表面中的凹部更深。6C示出以下模式:其中上和下凹部的深度与图6中的相反。
如图5中所示,环形壁9绕衬底台架1的衬底布置部分7突出,所述环形壁9在衬底台架1和加热单元B的散热表面2相互接近时接收加热单元B的散热表面2。环形壁9优选地由与衬底台架1类似的碳或覆盖有碳的材料制成。环形壁9的设置可以抑制来自加热单元B的散热表面2的辐射热释放到周边,由此提高由散热表面2加热衬底3的效率。
四个辐射板4和两个反射板5相互有间隙地布置在衬底台架1和冷却面板6之间。
辐射板4形成由碳或覆盖有碳的材料用与衬底台架1相同的方式制成的板,并且与衬底台架1有间隙地布置在该衬底台架1下方。辐射板4与衬底台架1的下表面相对。当衬底3被加热时,辐射板4捕获从衬底台架1的下表面发射的热并朝衬底台架1辐射所捕获的热。这样可以抑制由于从衬底台架1发射热所引起的温降,从而帮助快速加热。
辐射板4优选地设置成有效地使衬底台架1的温度升高。当设置辐射板4时,它们可以包括一个辐射板或不同于图5所示四个辐射板的多个辐射板。如果辐射板4包括多个辐射板,则衬底台架1的温度可以通过比较薄的辐射板4如上所述快速地升高。由于可以采用比较薄的辐射板,每个辐射板4的热容量可以被抑制,使得冷却时间可以缩短。 辐射板4的厚度依据辐射板4的构成材料和数目而改变,并且从兼顾加热期间快速升高温度和减少冷却时间二者的角度优选地是1mm至3mm。
两个反射板5相互有间隙地布置在辐射板4下方(当仅设置一个辐射板4时布置在该辐射板4下方;当设置多个辐射板4时布置在最靠下辐射板4的下方)。每个反射板5都由诸如钼或钨的难熔金属制成,并且至少在辐射板4侧的表面(上表面)被镜面抛光。反射板5用于反射由衬底台架1和辐射板4发射的热。
如果一个或多个反射板5设置在辐射板4下方,则可以更容易地抑制由于从衬底台架1发射热所引起的温降,从而可以更容易地执行快速加热。反射板5可以阻止从衬底台架1和辐射板4发射热,并因此可以防止腔的温度升高,这是优选的。
当布置反射板5时,冷却面板6可以有间隙地布置在反射板5下方(当仅设置一个反射板5时布置在该反射板5下方;当设置多个反射板5时布置在最靠下的反射板5下方)。冷却面板6是一种通过诸如水冷却机构的冷却装置进行冷却的面板体。由于冷却面板6布置成与衬底台架1、辐射板4以及反射板5的下表面相对,当冷却衬底3时,冷却面板6可以促进位于其上的这些构件的均匀、快速的冷却。图9是示出连接至冷却面板6的升降轴12的内部结构。待连接至温度测量单元16的温度测量孔15形成在升降轴12中。多个制冷剂循环通道29也形成在升降轴12中以向冷却面板6的冷却装置供应制冷剂并从该冷却装置回收制冷剂。
当如图5中所示加热衬底3时,如果衬底3由冷却面板6冷却,则衬底支架单元A的温度可以被控制成预定值,后面将对此说明。这在提高通过辐射加热而加热的衬底台架的温度的再现性方面是有用的。
当设置冷却面板6时,优选地如上所述设置反射板5,这样就不会干涉衬底3的加热。而且,冷却面板6的外壁优选地由镜面抛光的不锈钢、镜面抛光的铝合金等形成,以便抑制热吸收。
当设置冷却面板6时,优选地裙部10从最靠下的反射板5(当仅设置一个反射板5时,是该反射板5)的周边延伸以围绕冷却面板6。 借助裙部10,可以抑制从冷却面板6的周向侧表面的热吸收,从而可以防止对加热衬底3的任何不利影响。
衬底台架1、辐射板4以及反射板5通过在它们之中***诸如氧化铝陶瓷材料或氧化锆陶瓷材料之类的耐热、隔热材料而由连接螺纹件11支承在冷却面板6上。冷却面板6连接至升降装置E(参见图1)的升降轴12的远端(参见图9)。如下面将说明,升降装置E沿着升降轴12的轴向方向使冷却面板6竖直地运动。在冷却面板6竖直运动时,设置在冷却面板6上方的衬底支架单元A就会竖直地运动。
衬底支架单元A具有延伸通过构成衬底支架单元A的衬底台架1、辐射板4、反射板5以及冷却面板6的多个提升销通孔13。提升销通孔13尤其在衬底台架1的衬底布置部分7中延伸的位置处形成。多个提升销8从真空腔D的底部竖直地延伸以与提升销通孔13的位置相对应。
在图4中,从真空腔D的底部竖直地延伸的多个提升销8从衬底台架1通过提升销通孔13突出。提升销8的数目和位置使得它们可以用其远端提升和支承衬底布置部分7上的衬底3。当处在图4的状态中的衬底支架单元A向上运动且衬底台架1在提升销8的上方向上运动时,衬底3转移到衬底布置部分7上。在衬底3布置在衬底布置部分7上的情况下,当衬底支架单元A向下运动且提升销8从衬底台架1通过提升销通孔13突出时,提升销8的远端提升且支承衬底布置部分7上的衬底3,由此实现图4中所示的状态。
测量孔14直接地形成在衬底台架1的衬底布置部分7的中心下方以延伸通过辐射板4、反射板5以及冷却面板6。测量孔14延续到在升降轴12的中心处形成的测量孔15。由于测量孔14和测量孔15,图1中所示的温度测量单元16可以通过由石英制成的热红外透射窗口测量来自衬底台架1的辐射热。可以采用辐射温度计作为温度测量单元。
加热单元B包括散热表面2和加热该散热表面2的加热器28。可以采用电子轰击加热式加热器、高频感应加热式加热器、电阻加热式加热器等作为加热器。散热表面2形成耐热的黑色表面,并可以通过使 用例如玻璃碳、热解碳或无定形碳进行碳涂覆而得到。如果散热表面2是这种碳涂覆表面,也可以抑制真空中的除气(degassing)和颗粒的产生。
如图1至3中所示,当衬底支架单元A向下运动并且衬底台架1和加热单元B的散热表面2相互分离时,挡板装置C可以使挡板17前进至衬底台架1与散热表面2之间的部分,或使其从衬底台架1与散热表面2之间退回。挡板装置C包括使挡板17前进/退回的挡板驱动装置18。
挡板17用作热障。如图1和3中所示,当衬底支架单元A向下运动并且衬底台架1和散热表面2相互分离时,挡板17前进至衬底台架1与散热表面2之间的部分以阻止来自散热表面2的热而使其不辐射衬底台架1。当衬底支架单元A向上运动时,挡板17由挡板驱动装置18旋转且从衬底台架1与散热表面2之间退回到图2中指示的位置(该位置在图1中由虚线指示)。在衬底支架单元A向上运动之后直到其向下运动至不被挡板17干涉的位置之后,挡板17维持在退回位置处。
优选地,挡板装置C具有用于挡板17的冷却装置,例如水冷却机构,以便当挡板17前进时能够促进衬底台架1和衬底台架1上的衬底3的冷却。如果衬底台架1和衬底3将由冷却装置冷却时,则挡板17可以由不锈钢或铝合金制成。优选地,当挡板17前进时挡板17中与加热单元B的散热表面2相对的表面(上表面)是镜面抛光的反射表面,以便可以容易地阻挡来自散热表面2的热。优选地,当挡板17前进时挡板17中与衬底支架单元A的衬底台架1相对的表面(下表面)是形成耐热黑色表面的热吸收表面,以便衬底台架1和衬底台架1上的衬底3可以快速地冷却。热吸收表面可以通过使用诸如黑色耐酸铝的黑色材料形成壁面以及通过用诸如玻璃碳、热解碳或无定形碳的碳涂覆壁面而得到。
当积极地通过挡板17冷却衬底台架1和衬底台架1上的衬底3时,衬底支架单元A的下部位置优选地设置在两个位置处。即,衬底支架单元A优选地分两个阶段向下运动至冷却位置(在该位置处衬底台架1和衬底3接近挡板17的下表面)和装载/卸载位置(在该位置处在 衬底台架1、衬底3和挡板17的下表面之间充分地确保装载/卸载衬底3所必需的间隙)。冷却位置是图3中所示的衬底支架单元A的位置。装载/卸载位置是图1中所示的衬底支架单元A的位置。
挡板17的冷却装置可以依据衬底3的加热温度区域而省略。在该情况下,挡板17优选地由诸如钼或钨的难熔金属制成。即使没有设置冷却装置,优选地,挡板17中与衬底3相对的表面也形成反射表面并且挡板17中与衬底台架1相对的表面形成热吸收表面,以便阻挡来自散热表面2的热并且促进衬底台架1和衬底台架1上的衬底3的冷却。
真空腔D是由铝合金等制成的外壳,并且用于水冷却机构的水冷却通道19形成在该真空腔D的壁中。真空腔D包括狭缝阀20和排气口21,所述狭缝阀20当装载/卸载衬底3时打开/关闭,所述排气口21连接至排气***以抽空真空腔D的内部至真空气氛。当向水冷却通道19供应冷却水时,可以防止真空腔D的外壳的温度过度地增加。
真空腔D包括下方的第一室22和在第一室22上方且延续到其的第二室23。加热单元B布置在上方的第二室23中,使得散热表面2面朝下。衬底支架单元A可以在第一室22和第二室23之间竖直地运动。当衬底支架单元A向上运动时,如图2中所示,其使得衬底台架1和加热单元B的散热表面2相互接近,同时用冷却面板6封闭第一室22和第二室23之间的部分。当衬底3以这种方式加热时,在第二室23中产生的热将不容易泄漏至在其下方的第一室22,从而可以更快速地执行在加热之后通过使衬底支架单元A向下运动至第一室22而发生的冷却操作。真空腔D的内表面,尤其是第二室23的内表面,优选地被镜面抛光以提高热效率。
升降装置E包括升降轴12、附装至升降轴12下端部分的升降臂24、以及与升降臂24可拧紧地接合的滚珠丝杠25,其中升降轴12的上端连接至衬底支架单元A的冷却面板6。升降装置E还包括旋转驱动装置26和波纹管盖27,旋转驱动装置26可以向前/向后旋转滚珠丝杠25,波纹管盖27覆盖升降轴12与真空腔D之间的滑动部分以提高真空腔D中的气密性并且在升降轴12竖直地运动时伸展和收缩。在升降装置 E中,旋转驱动装置26向前或向后旋转滚珠丝杠25以使与滚珠丝杠25可拧紧地接合的升降臂24向上或向下运动。在升降臂24向上/向下运动时,升降轴12就会竖直地滑动,由此使衬底支架单元A竖直地运动。
真空腔如上所述。如果不使用真空腔,则该真空腔的内部将需要用诸如氩气的惰性气体填充。
现在将说明上述衬底热处理设备的驱动状态。
首先,如图1中所示,狭缝阀20打开,并且衬底3装载到真空腔D中。如以下将说明,例如衬底3可以通过由机器人将其承载至真空腔D中并使其布置且支承在提升销8上而装载,如图1和4中所示。
通常,真空腔D的狭缝阀20部分通过容纳机器人的转移腔(未示出)连接至装载/卸载锁定腔(未示出)。首先,衬底3设置在装载/卸载锁定腔中。在大致抽空真空腔D的内部之后,装载/卸载锁定腔和转移腔对彼此开放。真空腔D的内部被进一步抽空。然后,狭缝阀20打开,并且转移腔中的机器人从装载/卸载锁定腔拾取衬底3并通过拾取和替换而将其布置在提升销8上。
此时,机械手的远端部分优选地由碳或陶瓷材料制成,以便使其能够经受住高温。为了防止机械手暴露到来自加热单元B的散热表面2的辐射热,优选地,挡板17已经前进至衬底台架1和衬底3之间的部分。
机械手避开,并且狭缝阀20关闭以使真空腔D的内部成为独立的真空腔。然后,挡板17退回并且衬底支架单元A向上运动。在用衬底台架1的衬底布置部分7捕获衬底3以后,衬底支架单元A进一步向上运动以使衬底支架单元A的衬底台架1和加热单元B的散热表面2相互接近,如图2和5中所示。此时,至少衬底3必须与散热表面2非接触。虽然衬底台架1可以与散热表面2接触,但是衬底台架1和衬底台架1上的衬底3二者优选地与散热表面2非接触。散热表面2与衬底3之间的间隙优选地是1mm至25mm,尽管该间隙依赖于散热表面2和衬底3的尺寸、加热温度、加热单元B的加热功率等。
随后,加热单元B的加热器28开启以用来自散热表面2的辐 射热加热衬底3。当加热温度例如是1,900℃时,加热持续到由温度测量单元16测量的衬底台架1的温度到达1,900℃为止。当温度到达1,900℃时,该温度保持直到经过预定热处理时间(例如约1分钟)为止。
在经过上述热处理时间以后,加热单元B的加热器28关闭,并且自然冷却开始。同时,衬底支架单元A向下运动至上述冷却位置,并且挡板17前进至衬底支架单元A的衬底台架1和加热单元B的散热表面2之间的位置以促进冷却。在衬底3冷却到可以没有任何困难地取出该衬底3的温度(例如,200℃)以后,衬底支架单元A向下运动至上述装载/卸载位置。在衬底支架单元A从冷却位置向下运动至装载/卸载位置时,衬底3转移到提升销8上,以便使其能够容易地取出。在衬底支架单元A向下运动至上述装载/卸载位置以后,狭缝阀20打开,并且在转移腔(未示出)中的机器人取出衬底3。
在上述实施例中,衬底支架单元A可以竖直地运动。或者,衬底支架单元A和加热单元B二者都是可运动的,或者作为其中之一仅加热单元B是可运动的。加热单元B可以通过上下颠倒地在真空腔D上布置该实施例的升降装置E并使升降轴12连接至加热单元B而竖直地运动。
如果衬底支架单元A和加热单元B二者是可运动的,则该示例的第二室23可以在竖直方向上增大,以便当冷却衬底支架单元A和加热单元B时使它们相互间隔距离较大。即,在参照图2所述的位置处执行加热以后,衬底支架单元A向下运动并且同时加热单元B向上运动。当冷却衬底3时,衬底台架1以及在其上的衬底3与散热表面2之间的距离增加,由此提高冷却效率。如果仅加热单元B可竖直地运动,则可以除去提升销8。或者,使提升销8竖直地运动的单独机构变得必要。另外,在上述冷却位置处的冷却可能变得难于执行,这是不方便的。然而,可以得到上述实施例的基本益处。
根据本发明的衬底热处理设备用于对在其表面中具有阱区(杂质区域)的衬底3进行热处理是最佳的。衬底3的示例包括一种衬底,所述衬底通过在已经经过牺牲氧化和氢氟酸处理的大块SiC衬底上形成 SiO2膜等、通过光刻和干法刻蚀在衬底上形成掩模、以及通过离子注入装置等注入作为杂质的铝离子而得到。阱区可以有选择地形成在SiC衬底中。铝离子能够以以下方式注入。例如,TMA(四甲基铝)用作源并由等离子体激发。待注入的Al离子由提取电极和分析腔提取,并被注入。或者,铝用作源并由等离子体激发。待注入的铝离子由提取电极和分析腔提取,并被注入。
使用根据本发明的衬底热处理设备,在其表面中具有注入区域的衬底3布置在衬底台架1上,使得在注入区域侧的表面面对加热单元B的散热表面2。衬底3用来自散热表面2的辐射热加热,由此对衬底3进行热处理。通过这种热处理,可以执行具有非常小的表面粗糙度的热处理过程。注入区域指通过在形成晶体管、触点或沟道时所执行的杂质注入而形成的区域。
(示例1)通过CVD在4H-SiC(0001)衬底上形成10μm厚度的p型SiC外延层。氮离子在室温下以多阶段方式以4×1019离子/cm3的剂量注入所得到的衬底中至220nm的深度以形成盒轮廓。以这种方式得到的衬底试样使用根据本发明的衬底热处理设备(如图1至5中所示)而经受热处理。
衬底试样布置在衬底台架1上,使得氮离子注入表面面朝上(加热单元B的散热表面2侧)。在加热单元B的散热表面2和衬底试样的氮离子注入表面之间的间隙设置成5mm。衬底试样通过在10-4Pa的减压气氛中加热1分钟而进行热处理。在加热期间散热表面2的温度设置成1,900℃。
表1示出在该过程后的氮离子注入表面的薄层电阻值(sheetresistance value),以及由AFM测量的RMS值,并且指出表面粗糙度。
(比较示例1)与示例1的衬底试样相同的衬底试样布置在包含加热装置的传统板状衬底支架上,使得氮离子注入表面面朝上(与衬底支架相对的侧)。该衬底试样类似地通过在与示例1的减压相同的减压中加热1分钟而进行 热处理。在加热期间衬底支架的温度设置成1,900℃。
表1示出在该过程后的氮离子注入表面的薄层电阻值,以及使用AFM通过阻尼方法测量的RMS值(测量范围:4μm×4μm),并且指出表面粗糙度。
(比较示例2)与示例1的衬底试样相同的衬底试样布置在衬底支架1上,使得氮离子注入表面面朝下(衬底支架单元A的衬底台架1侧)。在加热单元B的散热表面2与该试样的氮离子注入表面之间的间隙设置成5mm。该衬底试样通过在与示例1的减压相同的减压中加热1分钟而进行热处理。在加热期间散热表面2的温度设置成1,900℃。
表1示出在该过程后氮离子注入表面的薄层电阻值,以及通过AFM测量的RMS值,并且指出表面粗糙度。
(表1) 
  薄层电阻  (Ω/□)   表面粗糙度  (RMS值:nm)
  示例1   526   0.68
  比较示例1   551   0.87
  比较示例2   609   0.48
从表1,根据使用本发明的衬底热处理设备进行热处理,薄层电阻值和表面粗糙度二者相对于使用传统普通设备进行的热处理得到了改进。在比较示例2中,薄层电阻值增加到高达609Ω/□。氮离子注入表面的温度由此没有充分地增加。
(示例2)通过CVD在4H-SiC(0001)衬底上形成10μm厚度的n型SiC外延层。铝离子在500℃下以多阶段方式以2×1018离子/cm3的剂量注入所得到的衬底中至800nm的深度以形成盒轮廓。以这种方式得到的3英寸SiC衬底被用作衬底试样,并使用根据本发明的衬底热处理设备(如图1至5中所示)经受热处理。
衬底试样布置在衬底台架1上,使得铝离子注入表面面朝上 (加热单元B的散热表面2侧)。在加热单元B的散热表面2与该衬底试样的氮离子注入表面之间的间隙设置成5mm。衬底试样通过在10-4Pa的减压气氛中加热1分钟而进行热处理。在加热期间散热表面2的温度设置成1,900℃。
该过程之后,根据CV方法估计载流子激活率(carrieractivation ratio)。展示出高达85%的理想值。衬底试样中的激活率的变化非常小至5%或更小。使用AFM通过阻尼方法测量的RMS值(测量范围:4μm×4μm)是0.6nm(小于1nm)。衬底试样没有台阶群聚(stepbunching)并且是平坦的。在热处理过的衬底试样中没有观察到诸如由热冲击或滑移所引起的破裂之类的晶体性能的破坏。此时,每个衬底的处理时间是12分钟,包括布置、加热、冷却和取出衬底所需的时间。与使用没有采用由机器人传输的传统设备所得到的吞吐量相比,其吞吐量提高了大约10倍。
(示例3)使用如图1至5所示根据本发明的衬底热处理设备执行热处理。制造通过离子注入形成且具有如图7所示截面形状的p+n结二极管。
5μm厚度的外延层通过在具有4°斜角的n+型4H-SiC(0001)衬底上牺牲氧化而形成,并且用氢氟酸进行处理。然后,使用离子注入装置,用30keV至170keV的注入能量以多阶段方式在500℃的注入温度下注入氮至350nm的深度以得到3×1020/cm3的剂量。以这种方式得到的SiC衬底被用作衬底试样,并且使用根据本发明的衬底热处理设备(如图1至5中所示)而经受热处理。
衬底试样布置在衬底台架1上,使得离子注入表面面朝上(加热单元B的散热表面2侧)。在加热单元B的散热表面2与该衬底试样的氮离子注入表面之间的间隙设置成5mm。衬底试样通过在10-4Pa的减压气氛中加热1分钟而进行热处理。在加热期间散热表面2的温度设置成1,700℃、1,800℃和1,900℃。
为了评估热处理过的衬底试样的表面平坦度,用AFM阻尼模式在4μm×4μm的测量区域范围内测量在各上述温度下热处理之前和 热处理之后试样的RMS值。表2示出测量得到的RMS值。
随后,每个热处理过的试样进行牺牲氧化且用氢氟酸清洁以去除表面变质层。然后,执行二氧化硅的图案化。通过使用CF4+Ar气混合物的RIE(反应离子刻蚀)装置,以100μm直径刻蚀SiC层至1μm深度,由此形成台面结构。
随后,使用真空沉积装置,分别沉积20nm和100nm的钛(Ti)和铝(Al)。将所得到的试样在900℃下在氩(Ar)气气氛中进行热处理3分钟,由此形成欧姆电极。
为了评估得到的二极管的特性,在室温下使用“由Keithley制造的4200”测量电流密度-电压特性。
(表2) 
  热处理温度  1,700℃   1,800℃   1,900℃   热处理之前
  RMS值   0.31nm   0.43nm   0.59nm   0.11nm
如表2中所示,每个衬底试样在热处理之后的表面平坦度展现出几乎等于RM nm的较小值,甚至在衬底试样在1,900℃温度下进行热处理1分钟之后。因此,衬底试样十分平坦。
图8示出,当热处理温度是1,700℃、1,800℃和1,900℃时p+n二极管的电流密度-电压特性。
当正向电压是0V至2V时,在1,700℃和1,800℃的热处理温度下测量到较大的漏电流密度。在反向电压区域中,在1,700℃和1,800℃的热处理温度下测量到10-4A量级上的较大的漏电流密度。
在1,900℃的热处理温度下,在反向电压区域中几乎测量不到漏电流密度。即使在正向电压区域中,也只是测量到非常小的10-6A量级上的漏电流密度。这可能是因为:通过离子注入在pn结界面中形成的晶体缺陷由于在1,900℃的热处理温度下的高温处理而消失了。
根据本发明的衬底热处理设备以这种方式能够制造非常好的p+n结二极管。这种pn结不但用在pn结二极管,而且也用在场效应晶体管(MOS-FET)、结型晶体管(J-FET)、MES-FET、以及双极晶体管(BJT)中。这样提高了使用这种SiC的电子器件的特 性,导致生产力的较大提高。
这样,根据本发明,衬底可以有效地在短时间段内均匀地加热至高温,并且在短时间段内冷却。衬底由此可以在不损害机械手的情况下被传输。甚至在接近2,000℃的超高温下也可以实现实用的吞吐量。
已经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应注意,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在从权利要求所得到的技术范围内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改变。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多种改变和修改。因此,为了告知公众本发明的范围,附上以下权利要求。
该申请基于且要求2007年9月3号提交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No.2007-227449(其全部内容通过参考包含于此)的优先权。 

Claims (14)

1.一种衬底热处理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包括衬底台架的衬底支架单元,衬底布置在所述衬底台架上,且所述衬底台架由碳或覆盖有碳的材料制成,
设置在所述衬底台架上方的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包括与所述衬底台架相对的散热表面,并用来自所述散热表面的辐射热与布置在所述衬底台架上的所述衬底非接触地加热所述衬底,
腔,所述衬底支架单元和所述加热单元布置在所述腔中,以及
升降装置,其使所述衬底支架单元和所述加热单元中至少之一在所述腔中竖直地运动以使所述衬底台架和所述加热单元的散热表面相互接近或相互间隔开,
其中所述衬底支架单元包括:
辐射板,所述辐射板与所述衬底台架有间隙地布置在所述衬底台架下方,捕获从所述衬底台架的下表面发射的热,并朝所述衬底台架辐射所捕获的热,以及
反射板,所述反射板与所述辐射板有间隙地布置在所述辐射板下方,并反射从所述辐射板发射的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衬底热处理设备,其中所述辐射板由碳或覆盖有碳的材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衬底热处理设备,其中所述辐射板包括多个辐射板,并且所述反射板布置在与所述多个辐射板中最靠下的一个辐射板有一定间隙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衬底热处理设备,其中所述反射板由难熔金属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衬底热处理设备,还包括冷却面板,所述冷却面板与所述反射板有间隙地布置在所述反射板下方并冷却所述反射板、所述辐射板和所述衬底台架中至少之一,
其中当所述反射板包括多个反射板时,所述冷却面板布置在与所述多个反射板中最靠下的一个反射板有一定间隙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衬底热处理设备,还包括裙部,所述裙部从所述反射板的周边延伸以围绕所述冷却面板,以便抑制从所述冷却面板的周向侧表面的热吸收,
其中当所述反射板包括多个反射板时,所述裙部从所述多个反射板中最靠下的一个反射板的周边延伸以围绕所述冷却面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衬底热处理设备,其中
所述腔包括第一室和布置在所述第一室上方且与所述第一室相通的第二室,
所述加热单元布置在所述腔的所述第二室中,使得所述散热表面面朝下,
在所述升降装置操作时,所述衬底支架单元在所述第一室和所述第二室之间竖直地运动,以及
当所述衬底支架单元向上运动到所述第二室时,所述衬底台架和所述加热单元的所述散热表面相互接近,并且所述冷却面板阻止所述第一室和所述第二室之间相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衬底热处理设备,还包括挡板装置,当所述衬底支架单元向下运动至所述第一室以使所述衬底支架单元的所述衬底台架与所述加热单元的所述散热表面分离时,所述挡板装置能够使挡板前进至所述衬底台架和所述散热表面之间的部分,并且能够使所述挡板从所述衬底台架和所述散热表面之间退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衬底热处理设备,其中当所述挡板前进至所述衬底台架和所述散热表面之间的部分时,所述挡板中与所述散热表面相对的表面和所述挡板中与所述衬底台架相对的表面分别形成反射表面和热吸收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衬底热处理设备,其中所述挡板装置包括用于所述挡板的冷却装置,以当所述挡板前进至所述衬底台架和所述散热表面之间的部分时允许冷却所述衬底台架和布置在所述衬底台架上的所述衬底。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衬底热处理设备,其中
支承所述衬底的多个销竖直地立在所述腔的所述第一室中,
所述衬底支架单元具有多个通孔,所述多个销能够竖直地延伸通过所述多个通孔,以及
在所述衬底支架单元从所述第二室向下运动至所述第一室时,所述多个销从所述衬底台架通过所述通孔突出并且支承布置在所述衬底台架上的所述衬底。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衬底热处理设备,其中所述衬底台架具有在其上布置所述衬底的衬底布置部分,并且所述衬底台架的厚度大于所述衬底布置部分的厚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衬底热处理设备,其中所述衬底台架包括环形壁,所述环形壁形成在所述衬底布置部分的周边部分上且围绕所述加热单元的所述散热表面,当所述衬底台架和所述加热单元的所述散热表面相互接近时,所述环形壁抑制来自所述散热表面的辐射热被释放到外部。
14.一种使用衬底热处理设备对衬底进行热处理的方法,所述设备包括:
包括衬底台架的衬底支架单元,衬底布置在所述衬底台架上,和
设置在所述衬底台架上方的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包括与所述衬底台架相对的散热表面,并用来自所述散热表面的辐射热与布置在所述衬底台架上的所述衬底非接触地加热所述衬底,
所述方法包括:
布置步骤,在所述衬底台架上布置其表面中具有注入区域的衬底,使得所述衬底在注入区域侧的表面面对所述加热单元的散热表面侧;
热处理步骤,使用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衬底热处理设备对所述衬底进行热处理。
CN2008800011475A 2007-09-03 2008-08-28 衬底热处理设备和衬底热处理方法 Active CN1015690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27449 2007-09-03
JP227449/2007 2007-09-03
PCT/JP2008/065395 WO2009031450A1 (ja) 2007-09-03 2008-08-28 基板熱処理装置及び基板の熱処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69000A CN101569000A (zh) 2009-10-28
CN101569000B true CN101569000B (zh) 2011-07-13

Family

ID=404287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011475A Active CN101569000B (zh) 2007-09-03 2008-08-28 衬底热处理设备和衬底热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090245B2 (zh)
JP (2) JP4288309B2 (zh)
CN (1) CN101569000B (zh)
WO (1) WO20090314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08123111A1 (ja) * 2007-03-20 2010-07-15 キヤノンアネルバ株式会社 基板加熱処理装置及び基板加熱処理方法
WO2008142747A1 (ja) * 2007-05-16 2008-11-27 Canon Anelva Corporation 加熱処理装置
JP4601701B2 (ja) * 2008-11-13 2010-12-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気相成長装置及びガス供給方法
JP5620090B2 (ja) 2008-12-15 2014-11-05 キヤノンアネルバ株式会社 基板処理装置、熱処理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半導体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JP2010251718A (ja) * 2009-03-27 2010-11-04 Canon Anelva Corp 加熱装置の温度制御方法及び記憶媒体
WO2010137655A1 (ja) 2009-05-29 2010-12-02 新日本石油株式会社 イソブチレン系重合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1016223A1 (ja) 2009-08-04 2011-02-10 キヤノンアネルバ株式会社 加熱処理装置および半導体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WO2011077702A1 (ja) 2009-12-25 2011-06-30 キヤノンアネルバ株式会社 基板加熱処理装置の温度制御方法、半導体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基板加熱処理装置の温度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US8367531B1 (en) 2010-03-23 2013-02-05 L'air Liquide Societe Anonyme Pour L'etude Et L'exploitation Des Procedes Georges Claude Aluminum implant using new compounds
JP5517766B2 (ja) * 2010-06-16 2014-06-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US9719169B2 (en) * 2010-12-20 2017-08-01 Novellus Systems, Inc.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flowable deposition in semiconductor fabrication
JP5697441B2 (ja) * 2010-12-28 2015-04-08 キヤノンアネルバ株式会社 基板熱処理装置
US20120196242A1 (en) * 2011-01-27 2012-08-02 Applied Materials, Inc. Substrate support with heater and rapid temperature change
US20130067761A1 (en) * 2011-09-16 2013-03-21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Drying apparatus
TWI534341B (zh) * 2011-09-26 2016-05-21 Hitachi Int Electric Inc A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a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a recording medium
US10224182B2 (en) 2011-10-17 2019-03-05 Novellus Systems, Inc. Mechanical suppression of parasitic plasma in substrate processing chamber
JP5969506B2 (ja) 2011-12-27 2016-08-17 キヤノンアネルバ株式会社 基板熱処理装置
JP6311955B2 (ja) * 2012-07-24 2018-04-18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金型の焼入方法
JP2014110294A (ja) * 2012-11-30 2014-06-12 Panasonic Corp 真空加熱炉及び有機半導体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14194921A (ja) * 2013-03-01 2014-10-09 Tokyo Electron Ltd マイクロ波処理装置及びマイクロ波処理方法
US9165773B2 (en) 2013-05-28 2015-10-20 Praxair Technology, Inc. Aluminum dopant compositions, delivery package and method of use
US9847222B2 (en) 2013-10-25 2017-12-19 Lam Research Corporation Treatment for flowable dielectric deposition on substrate surfaces
JP6245475B2 (ja) * 2014-07-30 2017-12-13 公益財団法人鉄道総合技術研究所 異種金属複合部材の製造方法
US10049921B2 (en) 2014-08-20 2018-08-14 Lam Research Corporation Method for selectively sealing ultra low-k porous dielectric layer using flowable dielectric film formed from vapor phase dielectric precursor
US10388546B2 (en) 2015-11-16 2019-08-20 Lam Research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UV flowable dielectric
CN109075102B (zh) * 2016-03-18 2022-07-12 盛美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衬底热处理装置
IT201600099783A1 (it) * 2016-10-05 2018-04-05 Lpe Spa Reattore per deposizione epitassiale con riflettore esterno alla camera di reazione e metodo di raffreddamento di un suscettore e di substrati
US10861731B2 (en) * 2017-01-19 2020-12-08 Axcelis Technologies, Inc. Radiant heating presoak
KR102242975B1 (ko) * 2017-03-09 2021-04-23 주식회사 원익아이피에스 기판 처리 장치
CN108060406B (zh) * 2018-01-29 2023-09-08 北京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遮挡压盘组件、半导体加工装置和方法
CN109888129B (zh) * 2019-01-30 2020-12-0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用以去除柔性基板中气泡的设备与方法
JP2021197448A (ja) * 2020-06-15 2021-12-27 光洋サーモ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熱処理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97767B1 (en) * 1999-05-14 2002-12-24 Tokyo Electron Limited Thermal processing unit for single substrate
CN1667803A (zh) * 2005-04-01 2005-09-14 河北工业大学 碳化硅热处理装置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29498A (en) 1991-12-13 1995-07-04 Tokyo Electron Sagami Kabushiki Kaisha Heat treat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of
US5662469A (en) 1991-12-13 1997-09-02 Tokyo Electron Tohoku Kabushiki Kaisha Heat treatment method
JP3507548B2 (ja) * 1994-03-31 2004-03-15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熱処理方法
JP3210051B2 (ja) * 1992-01-16 2001-09-17 株式会社東芝 気相成長装置
US5444217A (en) * 1993-01-21 1995-08-22 Moore Epitaxial Inc. Rapid thermal processing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semiconductor wafers
JP3711291B2 (ja) * 1993-06-18 2005-11-02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熱処理装置
JP3382064B2 (ja) * 1995-06-29 2003-03-04 株式会社東芝 熱処理装置
JPH1045474A (ja) 1996-08-01 1998-02-17 Toyo Tanso Kk 熱分解炭素被覆黒鉛材の製造方法
JP3067658B2 (ja) * 1996-10-17 2000-07-17 イートン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ウエハー熱処理装置
US6027244A (en) * 1997-07-24 2000-02-22 Steag Rtp Systems, Inc.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the temperature of a semi-transparent radiating body
US6156079A (en) * 1998-10-21 2000-12-05 Ho; Henry Window support member for a semiconductor processing system
US6091889A (en) * 1999-01-08 2000-07-18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Rapid thermal processor for heating a substrate
US6087632A (en) * 1999-01-11 2000-07-11 Tokyo Electron Limited Heat processing device with hot plate and associated reflector
US6313443B1 (en) * 1999-04-20 2001-11-06 Steag Cvd Systems, Lt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material at controlled temperatures
US7075037B2 (en) * 2001-03-02 2006-07-11 Tokyo Electron Limited Heat treatment apparatus using a lamp for rapidly and uniformly heating a wafer
JP2003318076A (ja) 2002-04-23 2003-11-07 Canon Inc 真空中での基板の加熱、冷却方法、及び装置
CN1303647C (zh) * 2003-09-30 2007-03-07 佳能株式会社 加热方法、加热装置、以及图像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JP2005302936A (ja) * 2004-04-09 2005-10-27 Sumitomo Osaka Cement Co Ltd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
JP2005299990A (ja) 2004-04-09 2005-10-27 Daiichi Kiden:Kk 高温加熱装置
JP2008166729A (ja) * 2006-12-08 2008-07-17 Canon Anelva Corp 基板加熱処理装置及び半導体製造方法
JPWO2008123111A1 (ja) 2007-03-20 2010-07-15 キヤノンアネルバ株式会社 基板加熱処理装置及び基板加熱処理方法
JP5468784B2 (ja) 2008-01-30 2014-04-09 キヤノンアネルバ株式会社 基板加熱装置、加熱処理方法および半導体デバイスを製造する方法
JP4520512B2 (ja) 2008-02-13 2010-08-04 キヤノンアネルバ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
JP4617364B2 (ja) 2008-02-29 2011-01-26 キヤノンアネルバ株式会社 基板加熱装置及び処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97767B1 (en) * 1999-05-14 2002-12-24 Tokyo Electron Limited Thermal processing unit for single substrate
CN1667803A (zh) * 2005-04-01 2005-09-14 河北工业大学 碳化硅热处理装置和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10-125690A 1998.05.15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09031450A1 (ja) 2010-12-16
US20090190908A1 (en) 2009-07-30
JP4288309B2 (ja) 2009-07-01
JP4988785B2 (ja) 2012-08-01
JP2009147392A (ja) 2009-07-02
US8090245B2 (en) 2012-01-03
WO2009031450A1 (ja) 2009-03-12
CN101569000A (zh) 2009-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69000B (zh) 衬底热处理设备和衬底热处理方法
CN101866825B (zh) 衬底处理设备、衬底退火方法及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
US6209220B1 (en) Apparatus for cooling substrates
JP3190165B2 (ja) 縦型熱処理装置及び熱処理方法
US20100226630A1 (en) Apparatus for heat-treating substrate and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JP2000323487A (ja) 枚葉式熱処理装置
US8980767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a substrate
CN104040691A (zh) 基板热处理装置
US10425990B2 (en) Vacuum processing device
TW201320221A (zh) 基板冷卻機構及基板冷卻方法以及熱處理裝置
CN1822321A (zh) 热处理方法以及热处理装置
TWI663676B (zh) 載鎖腔及使用該載鎖腔處理基板的方法
US9147742B2 (en) Heat treatment apparatus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W515117B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wafer
KR101511512B1 (ko) 냉각팬을 구비한 서셉터 제조장치
JP3067658B2 (ja) ウエハー熱処理装置
JP2007258439A (ja) 熱処理プレート
WO2023035639A1 (zh) 半导体结构制作方法及半导体结构处理设备
JP2003185344A (ja) 熱処理炉
JPH1098048A (ja) ウエハー熱処理装置
JPH10223722A (ja) 半導体処理装置
KR20050069672A (ko) 쿨다운챔버의 쿨다운리프트어셈브리
KR20100099037A (ko) 기판의 열처리 장치
JP2005012141A (ja) 基板処理装置
JP2005277131A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