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23078A - 减震机构 - Google Patents

减震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23078A
CN101523078A CNA2007800363709A CN200780036370A CN101523078A CN 101523078 A CN101523078 A CN 101523078A CN A2007800363709 A CNA2007800363709 A CN A2007800363709A CN 200780036370 A CN200780036370 A CN 200780036370A CN 101523078 A CN101523078 A CN 1015230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on
sense
solid
protuberance
damper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3637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23078B (zh
Inventor
羽田共希
上原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xed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Exed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xedy Corp filed Critical Exed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230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30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230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30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3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the rotating system comprising two or more gyratory masses
    • F16F15/133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the rotating system comprising two or more gyratory masses using springs as elastic members, e.g. metallic springs
    • F16F15/134Wound sp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2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using springs as elastic members, e.g. metallic springs
    • F16F15/123Wound sp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58Details
    • F16D13/60Clutching elements
    • F16D13/64Clutch-plates; Clutch-lamella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58Details
    • F16D13/60Clutching elements
    • F16D13/64Clutch-plates; Clutch-lamellae
    • F16D13/68Attachments of plates or lamellae to their suppo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02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adapted to specific functions
    • F16D3/12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adapted to specific fun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ccumulation of energy to absorb shocks or vib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一种减震机构(4),包括:在轴向上排列配置的离合器板(21)和保持板(22);以可相对旋转的状态在轴向上配置在两个板(21、22)之间的轮毂凸缘(6);以及将两个板(21、22)和轮毂凸缘(6)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的第二螺旋弹簧(8)。两个板(21、22)具有一对第一本体部(28)、在旋转方向上配置在第一突出部(49)和第二突出部(57)之间并连接一对第一本体部(28)的多个连接部(31)。多个连接部(31)配置成相邻的间距不同。

Description

减震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震机构,尤其涉及一种在动力传递***中用于衰减扭转振动的减震机构。
背景技术
在车辆的动力传递***中为了衰减扭转振动使用着减震机构。此处以传递或切断来自发动机的转矩的离合器装置为例进行说明。
离合器装置包括:接近飞轮配置的离合器片组装体、用于将离合器片组装体朝飞轮推压的离合器盖组装体。通过离合器片组装体实现离合器功能和减震功能。
离合器盖组装体具有:固定在飞轮上的环状离合器盖、设置成可相对于离合器盖沿轴向移动且可一体旋转的压盘、将压盘朝飞轮侧施力的膜片弹簧。
离合器片组装体包括:夹持在压盘与飞轮之间的离合器片、固定有离合器片并彼此相对配置的一对输入侧板、在轴向上配置在一对输入侧板之间的轮毂凸缘、将一对输入侧板与轮毂凸缘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的螺旋弹簧、以及与轮毂凸缘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的输出侧轮毂。一对输入侧板、轮毂凸缘和螺旋弹簧构成减震机构。
在以往的离合器片组装体中,使用止动销来作为在规定的扭转角度范围内限制输入侧板与轮毂凸缘的相对旋转的部件。该止动销连接一对输入侧板,贯通轮毂凸缘上形成的孔部。通过止动销与孔部在旋转方向上抵接来实现止动功能。
然而,为了确保强度,止动销需要一定的直径,而且需要配置在一对输入侧板的外周缘的径向内侧。因此,无法充分增加一对输入侧板与轮毂凸缘的相对扭转角度。此时,即便使用刚性大的螺旋弹簧也无法得到足够的相对扭转角度。因此,对于以往的止动销方式的止动机构来说无法最大限度地利用螺旋弹簧的能力。
为此提出了一种减震机构,该减震机构采用的止动机构不使用止动销(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该减震机构中,通过连接一对输入侧板的多个连接部来实现止动机构。具体而言,连接部是与一个输入侧板一体成形的板状部分。连接部具有:从一个输入侧板的外周缘朝另一个输入侧板沿轴向延伸的抵接部、以及从抵接部的端部朝径向内侧延伸并固定在另一个输入侧板上的固定部。在轮毂凸缘的外周部具有朝径向外侧延伸的多个突出部和在突出部的旋转方向之间形成的缺口。连接部的抵接部在轴向上贯通缺口,当输入侧板与轮毂凸缘相对旋转时抵接部与突出部在旋转方向上抵接。由此,该减震机构不必使用止动销,能利用简单的结构实现止动机构。
然而,该减震机构中,在旋转方向上的连接部之间(旋转方向上的轮毂凸缘的缺口之间)配置有螺旋弹簧,多个连接部在旋转方向上以相同的间距(等间距)配置。因此,基本上所有的螺旋弹簧的尺寸做成相同为宜。换言之,该减震机构中,即使例如一部分的螺旋弹簧可以做得较小,但将一部分的螺旋弹簧进一步做大在配置上是极其困难的。也就是说,在以往的减震机构中,螺旋弹簧的配置容易受到限制,是很难增加扭转特性的变化的结构。
另一方面,考虑到降低成本,需要一种能在将结构变更抑制在最小限度的同时实现各种扭转特性的减震机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将结构变更抑制在最小限度的同时提高减震机构的设计自由度。
第一发明所涉及的减震机构,包括:在轴向上排列配置的一对第一旋转体;以可相对旋转的状态在轴向上配置在一对第一旋转体之间的第二旋转体;以及将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的至少一个弹性部件。第二旋转体具有第二本体部、从第二本体部的外周缘朝径向外侧延伸并与弹性部件对应配置的多个突出部。一对第一旋转体具有一对第一本体部、在旋转方向上配置在多个突出部之间并连接一对第一本体部的多个连接部。多个连接部配置成相邻的间距不同。
该减震机构中,例如向第一旋转体输入转矩后,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相对旋转。此时,输入第一旋转体的扭转振动被弹性部件吸收、衰减。当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相对旋转了规定的扭转角度后,第一旋转体的连接部与第二旋转体的突出部在旋转方向上抵接。由此,该减震机构能在吸收、衰减输入转矩时的扭转振动的同时将输入一个旋转体的转矩向另一个旋转体传递。
此时,由于多个连接部配置成相邻的间距不同,因此可改变配置在连接部之间的弹性部件的大小。例如,可在间距较大的区域内配置尺寸较大的弹性部件。其结果是,可在将结构变更抑制在最小限度的同时增加弹性部件的种类和配置的变化,增加减震机构的扭转特性的变化。即,该减震机构能在将结构变更抑制在最小限度的同时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第二发明所涉及的减震机构,是在第一发明所涉及的减震机构的基础上,连接部具有从一个第一本体部沿轴向延伸的抵接部、从抵接部的端部朝径向内侧延伸并固定在另一个第一本体部上的固定部。抵接部的旋转方向中心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与固定部的旋转方向中心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不同。
第三发明所涉及的减震机构,是在第二发明所涉及的减震机构的基础上,抵接部的旋转方向中心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相对于与该抵接部对应的固定部的旋转方向中心偏向以与该抵接部对应的连接部为基准时相邻的间距中较小的一方。
第四发明所涉及的减震机构,是在第一至第三发明中任一项所涉及的减震机构的基础上,第二旋转体还具有多个窗孔,该窗孔配置在突出部的内周侧并用于收容弹性部件。多个突出部包含在以连接部为基准时相邻的间距中较大的一方的区域内设有的第一突出部。第一突出部的面向旋转方向的两端面相对于所对应的窗孔的面向旋转方向的两端面配置在旋转方向外侧。
此时,在连接部的相邻的间距中较大的一方的区域内能形成比以往大的窗孔。其结果是,能配置比以往大的弹性部件,容易增加扭转特性的变化。
此处,所谓的旋转方向外侧是指以第一突出部的旋转方向中心或对应的窗孔的旋转方向中心为基准时的旋转方向的外侧。
第五发明所涉及的减震机构,是在第四发明所涉及的减震机构的基础上,多个突出部还包含在以连接部为基准时相邻的间距中较小的一方的区域内设有的第二突出部。第二突出部的面向旋转方向的两端面相对于所对应的窗孔的面向旋转方向的两端面配置在旋转方向内侧。
此时,可增加相邻的突出部间的距离,增加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的相对旋转角度。即,该减震机构可确保与以往相同或大于以往的动作角度。
此处,所谓的旋转方向内侧是指以第二突出部的旋转方向中心或对应的窗孔的旋转方向中心为基准时的旋转方向的内侧。
附图说明
图1是离合器片组装体的纵截面概略图。
图2是离合器片组装体的平面概略图。
图3是减震机构的平面概略图。
图4是轮毂凸缘的平面图。
图5是输入旋转体的平面图。
图6是减震机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减震机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减震机构的机械回路图。
图9是减震机构的机械回路图。
图10是减震机构的机械回路图。
图11是减震机构的机械回路图。
图12是减震机构的扭转特性线图。
(符号说明)
1 离合器片组装体
2 输入旋转体(一对第一旋转体)
3 花键毂
4 减震机构
5 摩擦发生机构
6 轮毂凸缘(第二旋转体)
7 第一螺旋弹簧
8 第二螺旋弹簧(弹性部件)
9 第一止动件
10 第二止动件
28 第一本体部
29 第二本体部
35 保持部
31 连接部
32 抵接部
33 固定部
43 缺口
41 第一窗孔
42 第二窗孔
44 第一抵接面(端面)
47 第二抵接面(端面)
50、51 止动面(端面)
49 第一突出部(突出部)
57 第二突出部(突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减震机构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处,以装设有减震机构的离合器片组装体为例进行说明。
(1.离合器片组装体的整体结构)
利用图1或图2对装设有本发明所涉及的减震机构4的离合器片组装体1进行说明。图1是离合器片组装体1的纵截面概略图,图2表示离合器片组装体1的平面概略图。图1的O—O线是离合器片组装体1的旋转轴线。在图1的左侧配置有发动机和飞轮(未图示),在图1的右侧配置有变速箱(未图示)。此外,图2的R1侧为离合器片组装体1的旋转方向驱动侧(正侧),R2侧为其相反侧(负侧)。
离合器片组装体1是在构成车辆动力传递***的离合器装置中使用的机构,具有离合器功能和减震功能。所谓的离合器功能是指利用压盘(未图示)对离合器片组装体1朝飞轮(未图示)推压或解除推压来传递转矩或切断转矩传递的功能。所谓的减震功能是指利用螺旋弹簧等来吸收和衰减从飞轮侧输入的扭转振动的功能。
如图1和图2所示,离合器片组装体1主要包括:从飞轮得到转矩输入的离合器片23、吸收和衰减从离合器片23输入的扭转振动的减震机构4。
离合器片23是被推压在飞轮(未图示)上的部分,主要包括一对环状的摩擦面25、固定有摩擦面25的缓冲板24。缓冲板24包括环状部24a、设置在环状部24a的外周侧并在旋转方向排列的八个缓冲部24b、从环状部24a朝径向内侧延伸的四个固定部24c。摩擦面25被铆钉26固定在各缓冲部24b的两面上。固定部24c固定在减震机构4的外周部上。
(2.减震机构的结构)
此处,利用图3~图7详细说明构成减震机构4的各部件。图3表示减震机构4的平面概略图,图4表示轮毂凸缘6的平面图,图5表示输入旋转体2的平面图,图6和图7表示减震机构4的局部剖视图。
减震机构4主要包括:固定离合器片23的输入旋转体2、以相对于输入旋转体2可旋转的形态配置并作为第二旋转体的轮毂凸缘6、以相对于轮毂凸缘6可旋转的形态配置的花键毂3、将轮毂凸缘6与花键毂3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的第一螺旋弹簧7、以及将输入旋转体2与轮毂凸缘6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的第二螺旋弹簧8。花键毂3与变速箱(未图示)的输入轴的端部花键卡合。
输入旋转体2包括一对作为第一旋转体的离合器板21和保持板22。离合器板21和保持板22是由板金制成的圆板状或环状的部件,它们以在轴向上空开规定间隔的形态配置。离合器板21配置在发动机侧,保持板22配置在变速箱侧。利用后述的连接部31将离合器板21与保持板22彼此固定。因此,离合器板21和保持板22能以在轴向上保持规定间隔的状态一体地旋转。离合器片23的固定部24c被铆钉27固定在离合器板21的外周部上。
离合器板21和保持板22具有保持第二螺旋弹簧8的功能。具体而言,离合器板21和保持板22包括:一对环状的第一本体部28、在旋转方向上排列配置在第一本体部28的外周部的四个保持部35、以及在旋转方向上配置在保持部35之间的四个连接部31。
保持部35具有朝内周侧和外周侧切起的切起部35a、35b。切起部35a、35b限制第二螺旋弹簧8在轴向和径向上的移动。保持部35在旋转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二螺旋弹簧8的长度大致相同。在保持部35的圆周方向两端形成有与第二螺旋弹簧8的端部抵接或接近的抵接面36。四个保持部35配置成相邻的间距不同(参照图5)。具体而言,图5的左右保持部35相对于上下的保持部在旋转方向上错开角度θ4。
连接部31配置在一对第一本体部28的外周侧,将一对第一本体部28连接。具体而言,连接部31包括:从一方的第一本体部28(本实施方式中为保持板22的第一本体部28)的外周缘朝另一方的第一本体部28(本实施方式中为离合器板21的第一本体部28)沿轴向延伸的抵接部32、以及从抵接部32的端部朝径向内侧延伸的固定部33(参照图7)。固定部33与离合器片23的固定部24c一起被铆钉27固定在离合器板21的第一本体部28上。
轮毂凸缘6可相对旋转地配置在离合器板21和保持板22之间,通过第二螺旋弹簧8与离合器板21和保持板22弹性连接。具体而言,轮毂凸缘6包括:环状的第二本体部29、形成在第二本体部29外周部的一对第一窗孔41和一对第二窗孔42、以及形成在第二本体部29的外周部上的四个缺口43。一对第一窗孔41和一对第二窗孔42配置在与四个保持部35对应的位置上。一对第一窗孔41在径向上相对配置,一对第二窗孔42在径向上相对配置。
第二螺旋弹簧8收容在第一窗孔41和第二窗孔42内。第一窗孔41的旋转方向尺寸设定成大于保持部35的旋转方向尺寸,第二窗孔42的旋转方向尺寸设定成与保持部35的旋转方向尺寸大致相同。第一窗孔41和第二窗孔42的圆周方向两端形成有与第二螺旋弹簧8的端部抵接或接近的第一抵接面44和第二抵接面47。
在离合器板21和保持板22的中心孔37、38内配置有花键毂3。花键毂3包括: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轮毂52、以及从轮毂52朝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54。在轮毂52的内周部形成有与变速箱的输入轴(未图示)卡合的花键孔53。
如图3所示,在凸缘54的外周部形成的多个外周齿55与轮毂凸缘6的内周部上形成的多个内周齿59啮合。在凸缘54的外周缘和轮毂凸缘6的内周缘上形成有收容第一螺旋弹簧7的第一缺口56和第二缺口58。在第一螺旋弹簧7的端部安装有一对弹簧座。在第一螺旋弹簧7未被压缩的状态下,外周齿55与内周齿59之间在旋转方向上形成有间隙。与该间隙对应的扭转角度为第一间隙角度θ1p和θ1n。在外周齿55的R1侧形成的间隙与间隙角度θ1p对应,在外周齿55的R2侧形成的间隙与间隙角度θ1n对应。
第二螺旋弹簧8由同轴配置的一对直径不同的螺旋弹簧构成。第二螺旋弹簧8的直径和长度比第一螺旋弹簧7大。第二螺旋弹簧8的弹簧常数设定为远比第一螺旋弹簧7的弹簧常数大的值。即,第二螺旋弹簧8远比第一螺旋弹簧7的刚性大。因此,当转矩向输入旋转体2输入后,第一螺旋弹簧7在轮毂凸缘6与花键毂3之间开始压缩,当轮毂凸缘6和花键毂3一体旋转后,第二螺旋弹簧8在输入旋转体2与轮毂凸缘6之间开始压缩。
如上所述,被向输入旋转体2输入的转矩通过第二螺旋弹簧8传递给轮毂凸缘6,使轮毂凸缘6与花键毂3相对旋转。其结果是,第一螺旋弹簧7在轮毂凸缘6与花键毂3之间压缩。当轮毂凸缘6与花键毂3的相对扭转角度达到规定角度后,外周齿55与内周齿59抵接,两个部件6、3一体旋转,输入旋转体2和轮毂凸缘6相对旋转。其结果是,第二螺旋弹簧8在输入旋转体2与轮毂凸缘6之间压缩。由此,从离合器片23向输入旋转体2输入的扭转振动被吸收、衰减。第一螺旋弹簧7并列作用,第二螺旋弹簧8并列作用。
(2.2止动机构)
为了将输入到输入旋转体2的转矩直接传递,在减震机构4中设有作为止动机构的第一止动件9和第二止动件10。
第一止动件9是用于将轮毂凸缘6和花键毂3的相对旋转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机构,由花键毂3的外周齿55和轮毂凸缘6的内周齿59构成。第一止动件9在间隙角度θ1p和θ1n的范围内允许轮毂凸缘6和花键毂3的相对旋转。
第二止动件10是用于将输入旋转体2和轮毂凸缘6的相对旋转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机构,由输入旋转体2的连接部31和轮毂凸缘6的第一突出部49、第二突出部57构成。
具体而言,在第二本体部29的外周缘上形成有朝径向外侧延伸的作为突出部的一对第一突出部49和一对第二突出部57。第一突出部49和第二突出部57配置在第一窗孔41和第二窗孔42的外周侧,在旋转方向两端形成有止动面50、51。止动面50、51可与连接部31的止动面39抵接。
在图3所示的中立状态下,在旋转方向上的连接部31与第一突出部49之间以及连接部31与第二突出部57之间确保间隙。与该间隙对应的扭转角度为间隙角度θ3p或θ3n。在连接部31的R1侧形成的间隙与间隙角度θ3p对应,在连接部31的R2侧形成的间隙与间隙角度θ3n对应。由此,第二止动件10在间隙角度θ3p和θ3n的范围内允许输入旋转体2和花键毂3的相对旋转。
(2.3摩擦发生机构)
此外,为了有效地吸收、衰减扭转振动,在减震机构4中设有利用摩擦阻力产生磁滞转矩(hysteresis torque)的摩擦发生机构5。具体而言,摩擦发生机构5具有第一摩擦垫圈79、第二摩擦垫圈72和第三摩擦垫圈85。
第一摩擦垫圈79配置在花键毂3的凸缘54与保持板22的内周部的轴向之间,且配置在轮毂52的外周侧。第一摩擦垫圈79由树脂制成。第一摩擦垫圈79主要包括环状的本体81、从本体81朝径向外侧延伸的多个突起82。
本体81与凸缘54的靠近变速箱侧的面抵接,在本体81与保持板22之间配置有第一锥形弹簧80。第一锥形弹簧80在本体81与保持板22之间沿轴向压缩。因此,第一摩擦垫圈79的摩擦面在第一锥形弹簧80的作用下压接在凸缘54上。同时,多个突起82与第二摩擦垫圈72的凹部77(后述)卡合。由此,第一摩擦垫圈79与第二摩擦垫圈72可一体旋转。
第二摩擦垫圈72配置在轮毂凸缘6的内周部与保持板22的内周部之间,且配置在第一摩擦垫圈79的外周侧。第二摩擦垫圈72主要包括环状的本体74、从本体74的内周部朝变速箱侧延伸的多个卡合部76、在本体74内周部的变速箱侧形成的凹部77。第二摩擦垫圈72例如由树脂制成。
本体74与轮毂凸缘6的靠近变速箱侧的面抵接,在本体74与保持板22之间配置有第二锥形弹簧73。第二锥形弹簧73在本体74与保持板22之间压缩。因此,第二摩擦垫圈72的摩擦面在第二锥形弹簧73的作用下压接在轮毂凸缘6上。同时,卡合部76贯通保持板22的孔部。由此,第二摩擦垫圈72与保持板22可一体旋转。而且,第一摩擦垫圈79的突起82与凹部77卡合。因此,第一摩擦垫圈79通过第二摩擦垫圈72可与保持板22一体旋转。
第一锥形弹簧80的弹力设计成小于第二锥形弹簧73的弹力。而且第一摩擦垫圈79的摩擦系数小于第二摩擦垫圈72。因此,第一摩擦垫圈79产生的摩擦(磁滞转矩)远小于第二摩擦垫圈72产生的摩擦(磁滞转矩)。
第三摩擦垫圈85配置在凸缘54与离合器板21的内周部之间,且配置在轮毂52的外周侧。第三摩擦垫圈85例如由树脂制成。第三摩擦垫圈85主要包括环状的本体87、从本体87朝发动机侧延伸的多个卡合部88。
本体87与凸缘54和轮毂凸缘6的靠近发动机侧的面抵接,并与离合器板21的靠近变速箱侧的面抵接。卡合部88贯通离合器板21上形成的孔部。第三摩擦垫圈85通过卡合部88可与离合器板21一体旋转。另外,本体87与离合器板21的中心孔37以不可相对旋转的形态卡合,本体87的内周面与轮毂52的外周面以可滑动的形态抵接。即,离合器板21通过第三摩擦垫圈85和轮毂52在径向上得到定位。
如上所述,由第一摩擦垫圈79和第三摩擦垫圈85构成大摩擦发生机构14,由第二摩擦垫圈72和第三摩擦垫圈85构成小摩擦发生机构15。当输入旋转体2、轮毂凸缘6和花键毂3相对旋转时,大摩擦发生机构14和小摩擦发生机构15产生磁滞转矩,能更有效地利用减震机构4来衰减和吸收扭转振动。
(3.本发明的特征结构)
此处,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减震机构4的特征结构进行详细说明。该减震机构4的特征主要在于连接部31的配置。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多个(四个)连接部31没有按照相同的间距进行配置,而是以相邻的间距不同的形态配置。换言之,连接部31的固定部33的旋转方向中心配置成相邻的间距不同。例如,配置在第一突出部49的旋转方向两侧的两个连接部31所构成的第一角度A1大于配置在第二突出部57的旋转方向两侧的两个连接部31所构成的第二角度A2。此处,第一角度A1和第二角度A2的基准(间距的基准)是将连接部31的固定部33予以固定的铆钉27的旋转方向中心(或铆钉27所贯通的孔33a的旋转方向中心)。配置在两个第一突出部49的R1侧的两个连接部31配置在隔着旋转轴O相对的位置上。另外,配置在两个第一突出部49的R2侧的两个连接部31配置在隔着旋转轴0相对的位置上。
在这样的结构中,轮毂凸缘6的缺口43的配置与以往不同。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缺口43的形状与其所对应的固定部33的形状相匹配,且形成得比固定部33稍大。这是为了在装配时能使固定部33沿轴向穿过缺口43。因此,如上所述地将连接部31配置成相邻的间距不同时,缺口43也相应地配置成相邻的间距不同。其结果是,可使配置在由连接部31的间距大的第一角度A1形成的区域内的第一窗孔41的旋转方向尺寸大于配置在由连接部31的间距小的第二角度A2形成的区域内的第二窗孔42的旋转方向尺寸。
例如,如图3所示,尽管四个第二螺旋弹簧8的大小相同,但可使第一窗孔41的旋转方向尺寸大于第二窗孔42的旋转方向尺寸。因此,可确保第一窗孔41的第一抵接面44与第二螺旋弹簧8的端部之间在旋转方向上的间隙。与该间隙对应的扭转角度是间隙角度θ2p和θ2n。在第二螺旋弹簧8的端部的R1侧形成的间隙与间隙角度θ2p对应,在第二螺旋弹簧8的R2侧形成的间隙与间隙角度θ2n对应。间隙角度θ2p设定成小于间隙角度θ2n。
如上所述,由于仅对第一窗孔41确保间隙,因而如后所述,该减震机构4可利用第二螺旋弹簧8实现两个阶段的扭转特性。
另外,如图3所示,在上述结构以外,抵接部32的旋转方向中心与固定部33的旋转方向中心其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不同。具体而言,抵接部32的旋转方向中心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相对于与该抵接部32对应的固定部33的旋转方向中心偏向以与该抵接部32对应的连接部31为基准时相邻的间距中小的一方。例如,如图3所示,针对配置在第一突出部49的R1侧的连接部31来看,抵接部32的旋转方向中心配置在固定部33的旋转方向中心的R1侧。以该连接部31为基准时,抵接部32的旋转方向中心朝由连接部31的间距小的第二角度A2形成的区域内(第二角度A2侧)偏移。对其它三个连接部31也一样。
如上所述,通过使抵接部32的位置相对于固定部33在旋转方向上错位,止动面50与第一突出部49的位置关系就与以往不同。具体而言,在该减震机构4中,在第一突出部49上形成的两个止动面50配置于在第一窗孔41上形成的两个第一抵接面44的旋转方向外侧。R1侧的止动面50配置成比R1侧的第一抵接面44更靠R1侧,R2侧的止动面50配置成比R2侧的第一抵接面44更靠R2侧。这样,第一突出部49的旋转方向长度大于第一窗孔41的旋转方向长度。
另一方面,为了确保间隙角度θ3p,在第二突出部57上形成的两个止动面51配置于在第二窗孔42上形成的两个第二抵接面47的旋转方向内侧。具体而言,R1侧的止动面51配置成比R1侧的第二抵接面47更靠R2侧,R2侧的止动面51配置成比R2侧的第二抵接面47更靠R1侧。这样,第二突出部57的旋转方向长度小于第二窗孔42的旋转方向长度。
利用以上结构,能使第一窗孔41的径向尺寸较大,能进一步增大与第一窗孔41对应的第二螺旋弹簧8的直径。
此处,所谓的旋转方向外侧是指以第一突出部49的旋转方向中心或对应的第一窗孔41的旋转方向中心为基准时的旋转方向的外侧。另外,所谓的旋转方向内侧是指以第二突出部57的旋转方向中心或对应的第二窗孔42的旋转方向中心为基准时的旋转方向的内侧。
(3.机械回路图)
图8是将以上的减震机构4用机械回路表示的图。该机械回路图示意性地表示了减震机构中各部件的旋转方向的关系。因此,一体旋转的部件作为同一部件处理。
如图8所示,轮毂凸缘6在旋转方向上配置在输入旋转体2与花键毂3之间。轮毂凸缘6通过第一螺旋弹簧7与花键毂3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另外,在轮毂凸缘6与花键毂3之间形成有第一止动件9。第一螺旋弹簧7可在第一止动件9的第一间隙角度θ1p和θ1n的范围内压缩。轮毂凸缘6通过第二螺旋弹簧8与输入旋转体2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在轮毂凸缘6与输入旋转体2之间形成有第二止动件10。第二螺旋弹簧8可在第二止动件10的间隙角度θ3p和θ3n的范围内压缩。如上所述,输入旋转体2与花键毂3通过轮毂凸缘6被直列配置的第一螺旋弹簧7和第二螺旋弹簧8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
此处,轮毂凸缘6起到配置在两种螺旋弹簧之间的中间部件的作用。另外,上述结构也可看成是由并列配置的多个第一螺旋弹簧7和第一止动件9构成的第一减震器与由并列配置的多个第二螺旋弹簧8和第二止动件10构成的第二减震器直列配置而成的结构。第一螺旋弹簧7整体的刚性设定成远小于第二螺旋弹簧8整体的刚性。因此,在第一间隙角度θ1和θ1n为止的扭转角度范围内,第二螺旋弹簧8在旋转方向上几乎不被压缩。
(4.动作)
下面利用图8~图12对离合器片组装体1的减震机构的动作和扭转特性进行说明。图9~图11表示动作中的机械回路图,图12表示扭转特性线图。以下的说明中,对将输入旋转体2从图8所示的中立状态相对于花键毂3朝R1侧逐渐扭转的正侧扭转特性进行说明,而负侧扭转特性相同,因此省略对其的说明。
将输入旋转体2从图8的中立状态相对于花键毂3朝R1侧即旋转方向驱动侧扭转。此时,由于第一螺旋弹簧7的弹簧常数小于第二螺旋弹簧8的弹簧常数,因此第二螺旋弹簧8不被压缩,而第一螺旋弹簧7在花键毂3与轮毂凸缘6之间沿旋转方向压缩。另外,由于花键毂3与轮毂凸缘6的相对旋转,在小摩擦发生机构15产生滑移。其结果是,如图12所示,在扭转角度为O至扭转角度θ1p的范围内,能得到小的刚性和小的磁滞转矩的特性。在图9的状态下,凸缘54的外周齿55与轮毂凸缘6的内周齿59在旋转方向上抵接,从而第一止动件9动作。因此,若输入旋转体2的扭转角度从图9的状态进一步增大的话,花键毂3就会与轮毂凸缘6一体旋转。
当将输入旋转体2从图9的状态进一步朝R1侧扭转时,第二螺旋弹簧8在轮毂凸缘6与输入旋转体2之间沿旋转方向压缩。此时,第一窗孔41的第一抵接面44与第二螺旋弹簧8的端部之间确保有间隙角度θ2p。因此,如图10所示,在扭转角度θ1p至扭转角度θ1p+θ2p的范围内,仅收容在第二窗孔42内的两个第二螺旋弹簧8压缩。此时,除了小摩擦发生机构15以外,大摩擦发生机构14也产生摩擦阻力。
当将输入旋转体2从图10的状态进一步朝R1侧扭转时,除了收容在第二窗孔42内的两个第二螺旋弹簧8以外,收容在第一窗孔41内的两个第二螺旋弹簧8也压缩。当扭转角度达到θ1p+θ3p时,连接部31与第一突出部49以及连接部31与第二突出部57在旋转方向上抵接,从而第二止动件10动作。即,如图12所示,在扭转角度θ1p+θ2p至扭转角度θ1p+θ3p的范围内,该减震机构实现三阶段的扭转特性,当扭转角度达到θ1p+θ3p时,输入旋转体2、轮毂凸缘6和花键毂3一体旋转,输入到输入旋转体2的转矩从花键毂3输出。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该离合器片组装体1中,利用第一螺旋弹簧7、第二螺旋弹簧8和间隙角度θ1p、θ2p、θ3p,可实现三个阶段的扭转特性。
(5.作用效果)
这样,在该离合器片组装体1中,由于连接部31的相邻的间距不同,因而能增大轮毂凸缘6的第一窗孔41的周边。其结果是,能增大轮毂凸缘6的第一窗孔41或增大收容在第一窗孔41内的第二螺旋弹簧8。
在此情况下,例如如上所述,可在第一窗孔41与第二螺旋弹簧8之间确保间隙角度θ2p和θ2n,或在不设置间隙角度的情况下增大第二螺旋弹簧8的尺寸。还可仅确保间隙角度θ2p和θ2n中的一个。
这样,在该减震机构4中,能在将结构的变更抑制在最小限度的同时实现各种扭转特性,即可极大地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6.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具体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和修正。
本发明的具体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和修正。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装设有减震机构4的离合器片组装体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该减震机构也适用于双质量飞轮和流体式转矩传递装置的锁定装置等其它动力传递装置。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减震机构能在将结构的变更抑制在最小限度的同时提高设计的自由度。因此,本发明所涉及的减震机构在动力传递装置领域是有用的。

Claims (5)

1.一种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轴向上排列配置的一对第一旋转体;
以可相对旋转的状态在轴向上配置在所述一对第一旋转体之间的第二旋转体;以及
将所述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的至少一个弹性部件,
所述第二旋转体具有:第二本体部、从所述第二本体部的外周缘朝径向外侧延伸并与所述弹性部件对应配置的多个突出部,
所述一对第一旋转体具有:一对第一本体部、在旋转方向上配置在所述多个突出部之间并连接所述一对第一本体部的多个连接部,
所述多个连接部配置成相邻的间距不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具有:从一个所述第一本体部沿轴向延伸的抵接部、从所述抵接部的端部朝径向内侧延伸并固定在另一个所述第一本体部上的固定部,
所述抵接部的旋转方向中心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与所述固定部的旋转方向中心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不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的旋转方向中心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相对于与所述抵接部对应的所述固定部的旋转方向中心偏向以与所述抵接部对应的所述连接部为基准时相邻的间距中较小的一方。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旋转体还具有多个窗孔,所述多个窗孔配置在所述突出部的内周侧并用于***述弹性部件,
所述多个突出部包含在以所述连接部为基准时在相邻的间距中较大的一方的区域内设置的第一突出部,
所述第一突出部的面向旋转方向的两端面相对于所对应的所述窗孔的面向旋转方向的两端面而配置在旋转方向外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突出部还包含在以所述连接部为基准时在相邻的间距中较小的一方的区域内设置的第二突出部,
所述第二突出部的面向旋转方向的两端面相对于所对应的所述窗孔的面向旋转方向的两端面而配置在旋转方向内侧。
CN2007800363709A 2006-10-02 2007-09-28 减震机构 Active CN1015230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71112A JP4385045B2 (ja) 2006-10-02 2006-10-02 ダンパー機構
JP271112/2006 2006-10-02
PCT/JP2007/068991 WO2008041634A1 (fr) 2006-10-02 2007-09-28 Mécanisme d'amortisseu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23078A true CN101523078A (zh) 2009-09-02
CN101523078B CN101523078B (zh) 2010-12-08

Family

ID=392684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363709A Active CN101523078B (zh) 2006-10-02 2007-09-28 减震机构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066574B2 (zh)
JP (1) JP4385045B2 (zh)
KR (1) KR101080103B1 (zh)
CN (1) CN101523078B (zh)
DE (1) DE112007002295B4 (zh)
WO (1) WO2008041634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78817A (zh) * 2011-03-17 2012-09-19 博格华纳公司 带有滑动靴的扭振减震器
CN106881727A (zh) * 2017-03-29 2017-06-23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机器人关节及其弹性机构
CN107110291A (zh) * 2015-01-21 2017-08-29 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汽车用动态减震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73153B1 (ko) * 2008-07-02 2010-07-30 주식회사평화발레오 토션댐퍼플라이휠
JP4451914B1 (ja) 2008-10-24 2010-04-14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ダンパー機構
KR101048135B1 (ko) 2008-12-03 2011-07-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 클러치의 토셔널 댐퍼
DE102011102821B4 (de) * 2010-06-17 2019-05-23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Drehmomentübertragungsvorrichtung
JP5805704B2 (ja) * 2013-05-16 2015-11-04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トルクコンバータのロックアップ装置
DE102016210740A1 (de) * 2016-06-16 2017-12-21 Zf Friedrichshafen Ag Torsionsdämpfer mit einer schwingwinkelabhängigen Reibeinrichtung
JP6965566B2 (ja) * 2016-12-14 2021-11-10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EP3336380B1 (en) * 2016-12-14 2020-04-15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Torque fluctuation absorbing apparatus
JP6756645B2 (ja) * 2017-03-10 2020-09-16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ダンパディスク組立体
JP7236889B2 (ja) * 2019-03-15 2023-03-10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ダンパ装置
US20210190172A1 (en) * 2019-12-19 2021-06-24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with a friction plate
JP2023059235A (ja) * 2021-10-14 2023-04-26 ヤンマ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及び作業機械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165874B1 (fr) * 1984-06-22 1988-08-31 Valeo Dispositif amortisseur de torsion, en particulier friction d'embrayage, notamment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US5161660A (en) * 1990-11-15 1992-11-10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Gmbh Clutch plate with plural dampers
JP3434391B2 (ja) * 1995-06-30 2003-08-04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DE19629497B4 (de) * 1995-07-24 2004-05-19 Exedy Corp., Neyagawa Scheibenanordnung mit Dämpfer
JP3489927B2 (ja) * 1996-01-11 2004-01-26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クラッチディスク組立体
JPH11241731A (ja) * 1998-02-25 1999-09-07 Exedy Corp ダンパー機構
US6168526B1 (en) * 1996-12-31 2001-01-02 Exedy Corporation Damper disk assembly having integral retaining plate connecting means
GB2342142B (en) * 1998-03-25 2003-02-12 Luk Lamellen & Kupplungsbau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US6241614B1 (en) * 1998-03-30 2001-06-05 Exedy Corporation Clutch disk assembly having a two stage dampening mechanism having a further vibration dampening mechanism that functions in both stages of dampening
US6270417B1 (en) * 1998-07-17 2001-08-07 Exedy Corporation Damper mechanism
JP3943849B2 (ja) * 2001-03-09 2007-07-11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ダンパー機構
JP2003184957A (ja) * 2001-12-19 2003-07-03 Exedy Corp ダンパー機構
JP4298992B2 (ja) * 2002-06-07 2009-07-22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EP1691107B1 (de) * 2005-02-11 2015-10-14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DE502006001911D1 (de) * 2005-03-04 2008-12-11 Luk Lamellen & Kupplungsbau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78817A (zh) * 2011-03-17 2012-09-19 博格华纳公司 带有滑动靴的扭振减震器
CN102678817B (zh) * 2011-03-17 2016-01-20 博格华纳公司 带有滑动靴的扭振减震器
CN107110291A (zh) * 2015-01-21 2017-08-29 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汽车用动态减震装置
US10180175B2 (en) 2015-01-21 2019-01-15 Exedy Corporation Dynamic vibration absorbing device
CN107110291B (zh) * 2015-01-21 2019-02-19 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汽车用动态减震装置
CN106881727A (zh) * 2017-03-29 2017-06-23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机器人关节及其弹性机构
CN106881727B (zh) * 2017-03-29 2020-05-19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机器人关节及其弹性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8041634A1 (fr) 2008-04-10
US8066574B2 (en) 2011-11-29
KR20090045379A (ko) 2009-05-07
CN101523078B (zh) 2010-12-08
DE112007002295T5 (de) 2009-09-10
DE112007002295B4 (de) 2016-08-04
KR101080103B1 (ko) 2011-11-04
JP4385045B2 (ja) 2009-12-16
JP2008089089A (ja) 2008-04-17
US20100178991A1 (en) 2010-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23078B (zh) 减震机构
CN101349342B (zh) 锁定减震器
CN101275612B (zh) 弹簧座和减震片组件
CN108603565B (zh) 阻尼器装置
JP5272853B2 (ja)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CN103502682B (zh) 具有阻尼弹簧的摩擦离合器盘
JP2014163456A (ja)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装置
CN107110287B (zh) 减振盘组件
CN101542151A (zh) 减振机构
CN102187117B (zh) 减振机构
CN107208707B (zh) 减震片组件
WO2018079040A1 (ja) ダンパ装置
CN107429786B (zh) 减振盘组件
WO2013179967A1 (ja) フライホイール組立体
US20200248752A1 (en) Torsion damping device with activatable friction device
US6520306B2 (en) Torsional damping device, especially for clutches
CN110050145B (zh) 扭转阻尼装置
JP4709760B2 (ja) 多機能手段を備える自動車用の摩擦クラッチ
CN105299136A (zh) 用于车辆的减振器装置
US7252593B2 (en) Torsional-vibration damper
JP5030846B2 (ja) 捩り振動低減装置
CN114251414A (zh) 滞后扭矩产生机构以及动力传递装置
JP2021038762A (ja) ダンパ装置
JP2019090428A5 (zh)
CN109764087A (zh) 减振盘组装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