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21325A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21325A
CN101521325A CN200910008390A CN200910008390A CN101521325A CN 101521325 A CN101521325 A CN 101521325A CN 200910008390 A CN200910008390 A CN 200910008390A CN 200910008390 A CN200910008390 A CN 200910008390A CN 101521325 A CN101521325 A CN 1015213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nnector
face
wall
fit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083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21325B (zh
Inventor
绿川和彌
大井徹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213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13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213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13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0Pins, blades, or sockets shaped, or provided with separate member, to retain co-operating parts toge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在对象连接器拔出时能确实防止端子脱落,且连接器底壁部没有形成孔部。端子(20)的嵌合部(21)在该嵌合部(21)的侧端缘具有卡止部(21C-1),壳体(10)形成有:将嵌合部(21)的局部收容且朝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的收容沟(12A),该收容沟(12A)的内面的局部形成有较端子(20)的宽度方向上的卡止部(21C-1)的端面位置更位于该收容沟(12A)的内侧、并且朝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的限制壁部(12B-1),该限制壁部(12B-1)具有朝端子(20)的宽度方向及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的限制面(12B-2),当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将对象连接器(3)拔出时,以该限制面(12B-2)与上述嵌合部(21)的卡止部(21C-1)抵接,来与该卡止部(21C-1)卡止而限制该嵌合部(21)的弹性位移量。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尤其涉及将端子用壳体的端子保持壁予以保持的电连接器,该端子通过将带状金属片朝板厚方向弯曲而形成,且可朝该方向作弹性移位。
背景技术
在这种电连接器(简称为“连接器”)上,端子经常是从与对象连接器间的嵌合侧安装于壳体的端子保持壁上。当该连接器与对象连接器嵌合时,该连接器的端子与对象连接器的端子、即对象端子接触,并且被该对象端子推压而弹性移位,且利用接触压力而维持与该对象端子接触的状态。通过这样在上述连接器端子与对象端子接触时产生接触压力,当将对象连接器拔出时,在上述连接器端子与对象端子接触的部分会产生在连接器插拔方向上的摩擦。结果,该摩擦所造成的朝向连接器拔出方向的力量会作用于上述连接器端子的接触部分,而会产生使该端子从壳体的端子保持壁脱落的问题。
对于这种问题,在专利文献1中揭示了一种方法:在端子及壳体上形成阶梯状卡止面,当对象连接器拔出时该卡止面在连接器嵌合方向互相作面接触而实现卡合,通过形成这种阶梯状卡止面,当对象连接器拔出时可限制上述端子朝该方向的移位,从而限制该端子的脱落。
具体来说,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上,长方体外型的壳体利用该壳体的周壁来形成用来从上方收容对象连接器的收容凹部,在沿着端子排列方向、即壳体长轴方向延伸的侧壁上,在该长轴方向以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用来收容保持端子的保持沟。
端子是将带状的金属片朝板厚方向弯曲成横S字型,一方的自由端侧成为可弹性移位的接触腕部,该接触腕部上形成有与对象端子接触的接触部,另一方的自由端侧成为被壳体所保持的被保持部。
端子在安装时保持着横S字型的姿势而在嵌入对象连接器的方向从被保持部的前端侧压入到上述保持沟,且被该保持沟的内面保持。收容于该保持沟内的接触腕部朝上方延伸,只有其接触部向着收容凹部而内从保持沟突出。
该端子的接触腕部在收容于上述保持沟的部分上形成有朝端子的宽度方向突出的卡止突部。该卡止突部的卡止面、即上面是与连接器嵌合方向成直角的面,其面积是根据该卡止突部的板厚方向及端子的宽度方向的尺寸所决定。对应于上述卡止突部,在壳体的保持沟的内面上形成限制阶梯部,限制阶梯部具有当对象连接器拔出时与该卡止突部的上面作面接触而实现卡止的与连接器嵌合方向成直角的下面,在卡止前的状态下在上述卡止突部的附近且在较该卡止突部更上方且在保持沟更内侧的位置从上述内面突出。
当连接器与对象连接器嵌合而使该连接器的端子的接触部与对象端子的接触部以接触压力进行接触时,该端子的接触腕部朝向保持沟内弹性移位,卡止突部的上面的一部分位于与限制阶梯部的下面相面对的位置,也就是位于限制阶梯部的正下方。
当对象连接器拔出时,如果因为在连接器的端子与对象端子接触的部分产生摩擦而使连接器拔出方向、也就是上方的力量作用于连接器的接触部,则该力量会使端子朝上方移位而使该端子的卡止突部的上面与壳体的限制阶梯部的下面作面接触而卡止。专利文献1通过这样使端子的卡止突部与壳体的限制阶梯部在连接器拔出方向卡止来限制该端子的进一步移位,从而限制该端子脱落。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7—134091
可是在采用专利文献1的电连接器时,当对象连接器拔出时,决定端子的卡止突部与壳体的限制阶梯部卡止的卡止面面积的该卡止突部的板厚方向的尺寸非常小,最大也只能确保该卡止突部的板厚度的尺寸。因此如果在端子上有制造误差或组装误差等,则连接器嵌合时即使端子作弹性移位,有时该卡止突部也不能到达限制阶梯部的正下方。在该情况下,当对象连接器拔出时,卡止突部与限制阶梯部在连接器嵌合方向不会卡止,端子可能会脱落。
另外,如上所述,与卡止阶梯部的上面作面接触而实现卡止的限制阶梯部的下面是与连接器嵌合方向成直角的面,而为了形成该限制阶梯部,在成型后需要将壳体成型模具从下方抽出,必须形成贯穿连接器底壁部的窗状的孔部。而形成该孔部会降低连接器底壁部的强度,而且当将连接器实装于电路基板时,该连接器与电路基板间的间隙较小,会导致两者导通等不利于电路特性的结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该情形,其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能在对象连接器拔出时确实防止端子脱落,且连接器底壁部上没有形成孔部。
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具有:将带状的金属片朝板厚方向弯曲所形成的端子、以及具有用来保持上述端子的端子保持壁的壳体,其特征在于,端子具有:做成向与对象连接器间的嵌合侧敞开的大致U字型、用来与上述对象连接器嵌合且可在板厚方向作弹性移位的嵌合部,以及与该嵌合部连结且被上述端子保持壁所保持的被保持部。
在该电连接器上,本发明的上述端子的嵌合部,在该嵌合部的侧缘部具有卡止部,壳体上形成有将上述嵌合部的一部分收容且朝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的收容沟,该收容沟的内面的一部分形成有较端子的宽度方向上的卡止部的端面位置而位于该收容沟的更内侧、并且朝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的限制壁部,该限制壁部具有朝端子的宽度方向及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的限制面,当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将对象连接器拔出时,通过用该限制面来与上述嵌合部的卡止部抵接而与该卡止部卡止,从而限制该嵌合部的弹性位移量。
采用具有该构造的电连接器,当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将对象连接器拔出时,嵌合部利用与对象端子间的摩擦而将端子的一部作为支点而作弹性移位。壳体的限制壁部具有朝端子的宽度方向及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的限制面,且以相对于该限制面成直角的部分与嵌合部的卡止突部的面之中朝端子的宽度方向及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的面抵接,由此来与该面卡止,来限制该嵌合部的弹性位移量。而且即使继续进行对象连接器的拔出动作,也能维持嵌合部的弹性位移量受限制的状态。
被保持部沿着该端子保持壁的壁面朝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且在位于与对象连接器间的嵌合侧的该端子保持壁的端部附近与嵌合部连结,该嵌合部可将从该嵌合部到被保持部的过渡部分当作支点而作弹性移位。
被保持部沿着该端子保持壁的壁面朝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在位于与对象连接器间的嵌合侧的该端子保持壁的端部附近与嵌合部连结,该嵌合部可将远离与上述对象连接器间的嵌合侧的上述被保持部的端部附近当作支点而作弹性移位。
最好卡止部形成在嵌合部上的、相对于限制壁部的限制面而位于端子保持壁侧的部分以及相对于该限制面而位于端子保持壁侧的相反侧的部分中的至少一方。采用在如此的位置上形成卡止部的电连接器时,相对于限制壁部的限制面而位于端子保持壁侧的部分的卡止部在嵌合部弹性移位时,会从端子保持壁侧与上述限制面卡止,而相对于限制壁部的限制面而位于端子保持壁侧的相反侧的卡止部则在嵌合部弹性移位时,会从端子保持壁侧的相反侧与上述限制面卡止。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如上所述,在对象连接器拔出时,使端子的卡止部抵接卡止于壳体的限制壁部的限制面来限制嵌合部的弹性位移量,且该卡止状态维持到对象连接器完成拔出动作,所以能防止连接器的端子脱落。
上述限制壁部可在不使连接器在连接器嵌合方向变大的前提下将该方向的尺寸设定得较大,能确保与卡止部卡止的限制面的面积足够大。于是,即使因为制造误差或组装误差而使卡止部的位置产生误差,也不容易产生该卡止部不与限制壁部卡止的情形,当对象连接器拔出时能良好地防止连接器的端子脱落。
在本发明中,壳体的限制壁部是朝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所以可从与对象连接器间的嵌合侧的开口侧将成型模具抽出。也就是说,不需要在连接器的底壁部形成孔部,所以能充分确保底壁部的强度,而当将连接器实装于电路基板上时,由于存在有底壁部,而使端子与电路基板之间不导通,可防止电路特性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及与该连接器对应的对象连接器的全体立体图。
图2是针对图1所示的连接器来显示该连接器的长轴方向的一部分的II—II剖面图。
图3是显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局部的局部剖面俯视图。
图4是显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对象连接拔出的过程,(A)是连接器嵌合时,(B)是对象连接器拔出中,(C)是显示在对象连接器拔出后与连接器及对象连接器的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剖面图。
图5是显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端子排列方向的一部分,是与该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剖面图。
图6是显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局部的局部剖面俯视图。
图7是显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对象连接器的拔出过程的图,(A)是连接器嵌合时,(B)是对象连接器拔出中,(C)是显示在对象连接器拔出后与连接器及对象连接器的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剖面图。
图8是显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9是显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局部的局部剖面俯视图。
符号说明
1:连接器
2:对象连接器
10:壳体
11:收容凹部
12A:收容沟
12B—1:限制壁部
12B—2:限制面
13:端子保持壁
20:端子
21:嵌合部
21A—2:卡止部
21A—3:被限制面
21A—4:突出端面
21C—1:卡止部
21C—2:被限制面
21C—3:突出端面
22:被保持部
23:过渡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及与该电连接器对应的对象连接器的全体立体图。电连接器1(以下简称为“连接器1”),具有:做成长方体外型的合成树脂制的壳体10、及排列于该壳体10上的多个金属制的端子20。壳体10在周壁内形成有用来与对象连接器2嵌合用的收容凹部11,在该收容凹部11的中央部呈岛状地形成长方体外型的中央壁12。也就是说,收容凹部11由上述周壁的内周面、中央壁12的外周面、及壳体10的底壁的内面所形成。该壳体10的周壁之中互相相对而向朝长轴方向延伸的两个壁部成为用来保持端子20的端子保持壁13。
多个端子20被上述壳体10的两端子保持壁13在壳体10的长轴方向以预定间隔保持多排,被两个端子保持壁13保持的端子20彼此互相面对。
对象连接器2做成长方体外型,具有与连接器1的周壁的内周面大致一致的外周面,在图1中的该对象连接器2的下面侧,在与连接器1的中央壁12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用来收容该中央壁12的凹部(没有图标)。当连接器嵌合时,连接器1的收容凹部11会收容对象连接器2,并且对象连接器2的上述凹部收容连接器1的中央壁12,由此使该连接器1与对象连接器2嵌合。
图2是针对图1所示的连接器1来显示上述长轴方向的一部分的II—II剖面图。在该图中,将互相面对的一组端子20从壳体10卸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有端子20形成为同一形状,该各端子20是将带状的金属片朝板厚方向弯曲而形成为横S字型。端子20具有:做成朝图2的上方开口的大致U字型的嵌合部21、经由过渡部23与该嵌合部21的一方的上端连结且成为朝下方延伸的大致长条状而被端子保持壁13所保持的被保持部22、从该嵌合部21向被保持部22过渡的上述过渡部23、以及与被保持部22的下端连结且朝远离上述嵌合部21的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而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没有图标)连接的连接部24。
嵌合部21在其上方开口的空间收容对象连接器2的端子也就是对象端子部分(没有图标),并且与该对象端子部分接触。该嵌合部21具有朝连接器嵌合方向也就是上下方向延伸而弯曲的接触腕部21A、与该接触腕部21A相对而朝上下方向延伸的相对腕部21B、以及将接触腕部21A的下端与相相对腕部21B的下端部予以连结而朝水平方向延伸的连结部21C;该嵌合部21可在板厚方向作弹性移位。
接触腕部21A的自由端侧的一部分朝相对腕部21B侧而在板厚方向弯曲,从而形成了接触部21A—1。该接触腕部21A在连接器嵌合时,当上述嵌合部21收容了对象端子后,以弹性而与该对象端子接触。
相对腕部21B通过压纹加工而在其上部侧形成向接触腕部21A侧突出的锁定部21B—1。在对象连接器的对象端子上,也可在与上述锁定部21B—1对应的位置上将该锁定部21B—1可进入的被锁定部做成凹部,通过形成该被锁定部,当连接器嵌合时,使该锁定部21B—1与该被锁定部在连接器嵌合方向卡合,由此防止对象连接器意外落。连结部21C形成有从其两侧端缘(端子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端缘)朝端子20的宽度方向突出的后述的卡止部21C—1,该卡止部21C—1在靠近接触腕部21A的位置上形成朝端子20的宽度方向及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的后述的被限制面21C—2。
被保持部22的下侧部分形成有比其它部分宽的宽幅部22A,如后所述,该宽幅部22A在其侧端面、也就是侧端缘的板厚面,被压接保持于壳体10的端子保持壁13上。
壳体10的两个端子保持壁13在该端子保持壁13的长轴方向也就是端子排列方向以预定间隔形成多个端子保持沟13A,该端子保持沟13A具有与该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内面,。在各端子保持沟13A中,互相相对的上述内面被从该内面的局部突出且沿图2中的上下方向延伸的连结壁部13B连结。在该端子保持沟13A的内面上,在相对于收容凹部11而比上述连结壁部13B更外侧的位置上形成有贯穿上下方向而延伸的支承沟13A—1。如图2所示,该支承沟13A—1的内面的一部分、也就是朝端子排列方向及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的面之中位于连接器内侧的面与连结壁部13B的外面、也就是朝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的面之中位于连接器外侧的面形成连续的平坦面。
壳体10的中央壁12在与端子保持壁13相对向而朝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面上,在与该端子保持壁13的端子保持沟13A相对的位置朝上下方向直线状地连续延伸形成有将端子20的接触腕部21予以收容的收容沟12A。邻接的收容沟12A彼此如图2所示,被朝上下方向延伸的分隔壁部12B所分隔。在该分隔壁部12B上,在靠近端子保持壁13的位置且在朝上下方向延伸的角部附近,形成如后述那样与端子20的卡止部21C—1卡止的限制壁部12B—1。该限制壁部12B—1的朝连接器嵌合方向及端子排列方向延伸而与端子保持壁13相对的面成为与上述卡止部21C—1的被限制面21C—2抵接的限制面12B—2。
端子20成为其嵌合部21朝上方开口的横S字型,并且该端子20的宽度方向与端子排列方向一致,且以连接部24朝连接器外侧延伸的姿势从壳体10的上方、也就是对象连接器2嵌入的方向***于该壳体10的收容凹部11而组装于壳体10中。具体来说,将被保持部22从上方压入到壳体10的支承沟13A—1内,且用与该支承沟13A—1的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地延伸的内面来支承该被保持部22的宽幅部22A的侧端面,由此而以上述端子保持壁13来保持端子2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端子20安装于壳体10的状态下,端子20的被保持部22的靠近连接器内侧的板面、也就是内侧板面22B与支承沟13A—1的靠近连接器内侧的内面作面接触,而靠近连接器外侧的板面、也就是外侧板面22C与该支承沟13A—1的靠近连接器外侧的内面作面接触(参考图4(A))。
在以该端子保持壁13保持端子20的状态下,端子保持壁13的连结壁部13B从下方进入到由端子20的相对腕部21B、过渡部23及该被保持部22所形成的倒U字型部分(参考图4(A))。端子20的被保持部22沿着上述连结壁部13B延伸,该连结壁部13B的靠近连接器外侧的外面与被保持部22的内侧板面22B作面接触(参考图4(A))。而接触腕部21A则如图2所示,是收容于收容沟12A内,该接触腕部21A的接触部21A—1向收容凹部11内突出。
图3是显示图2的连接器1的局部的局部剖面俯视图。在该图中,显示了三组分别收容沟12A及位于与该收容沟12A相对位置上的端子保持沟13A,为了便于了解收容沟12A及端子保持沟13A的形状,从该图的左侧开始依序显示安装有端子20的状态、没有安装端子20的状态、以及没有安装端子20而在连接器嵌合方向的中间位置形成剖面的状态。
如该图所示,端子20的卡止部21C—1上的被限制面21C—2在上述收容沟12A与该端子保持沟13A相对的方向上位于该收容沟12A外。壳体10的限制壁部12B—1在端子20的宽度方向上比在上述宽度方向的卡止部21C—1的突出端面21C—3的位置更靠该收容沟12A的内侧,上述限制面12B—2与上述卡止部21C—1的被限制面21C—2相对。
图4显示对象连接器2拔出的过程,(A)是连接器嵌合状态,(B)是对象连接器拔出中,(C)显示在对象连接器拔出后与连接器1及对象连接器2的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剖面。在该图中,只有壳体是以剖面显示,端子则未以剖面显示。在该图中,互相相对的一组端子之中只显示其中一方的端子。另一方端子与该一方的端子同样,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对该另一方端子的说明。
当连接器嵌合时,如图4(A)所示,端子20的接触部21A—1被对象端子3推压,使接触腕部21A朝该图的左方弹性移位。由于该弹性移位,使该接触部21A—1在已向收容沟12A内侧移位的位置上以接触压力维持与对象端子3的接触状态。端子20的卡止部21C—1的被限制面21C—2与壳体10的限制面12B—2之间隔着间隔。
如上所述,端子20的接触部21A—1及对象端子3以接触压力进行接触,所以当对象连接器2被朝正上方抽而开始将对象连接器2拔出时,在该接触部21A—1与对象端子3之间会产生摩擦。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A)~(C)所示,端子20的被保持部22的内侧板面22B及外侧板面22C与支承沟13A—1的内面作面接触,限制该被保持部22在板厚方向的移动。于是,当上述摩擦所造成的朝连接器拔出方向、也就是上方的力量作用于上述接触部21A—1时,嵌合部21朝连接器拔出方向移位,并且将过渡部23作为支点而如图4(B)所示那样朝顺时钟方向旋转地作弹性移位。而端子20的锁定部21B—1与对象端子3的被锁定部间的卡止力的程度限于防止连接器意外脱落,所以该卡止力不会妨碍对象连接器的拔出动作。
当继续进行对象连接器2拔出动作时,在端子20的连结部21C的两侧端缘之中,在没有图标的侧端缘处形成的卡止部21C—1的被限制面21C—2便以与壳体10的限制面12B—2成直角的部分、也就是图4(B)中的横方向部而从该图的右方与该限制面12B—2抵接,由此实现卡止,如图4(B)所示,限制嵌合部21的进一步的弹性移位。通过上述限制面12B—2限制嵌合部21的弹性位移量,则即使继续进行对象连接器2的拔出动作,上述限制面12B—2与上述卡止部21C—1卡止的状态也会维持到对象连接器2的拔出完成,所以能防止端子20脱落。
如图4(B)的点划线所示,即使当该对象连接器2拔出时有扭动的情况,端子20的嵌合部21也会与将对象连接器2朝正上方抽的情况一样地作弹性移位,且其弹性位移量受到壳体10的限制面12B—2的限制。于是,即使对象连接器2在拔出时扭动,也能防止端子20脱落。
当对象连接器2完成拔出时,上述摩擦所造成的朝连接器拔出方向的力量就不会作用在端子20的接触部21A—1,使嵌合部21解除弹性移位的状态,如图4(C)所示,回到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0的限制壁部12B—1将连接器嵌合方向的尺寸设定得较大,因而能确保与端子20的卡止部21C—1卡止的限制面12B—2的面积够大。可增大上述限制壁部12B—1的尺寸,而不会使连接器在该方向变大。通过将限制面12B—2的面积增大,即使因为制造误差或组装误差导致在连接器嵌合方向在卡止部21C—1的位置产生误差的情况,也不容易产生该卡止部21C—1没有与上述限制面12B—2卡止的情形,能良好地防止在对象连接器2拔出时连接器1端子20脱落。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0的限制壁部12B—1不具有朝连接器嵌合方向直线状连续延伸的阶梯部,所以能从收容凹部11的开口侧将模具拔出。也就是说,不需要如过去那样在连接器1的底壁部形成用来将模具拔出用的孔部,从而能充分确保底壁部的强度,当将连接器1实装于电路基板上时,端子20与电路基板之间没有导通而能防止电路特性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被保持部22的两个板面与支承沟13A—1的内面作面接触而限制该被保持部22的弹性移位,而即使在因为壳体10的制造误差等而在被保持部22的板面与支承沟13A—1的内面之间形成间隙、或形成该支承沟13A—1的壳体部分的强度稍微降低、从而该被保持部22的弹性移位未受限制的情况下,也能防止端子10脱落。也就是说,在被保持部22的弹性移位未受限制的情况下,端子20,是以朝上方移位并且以将被保持部22的下端部附近为支点旋转的方式作弹性移位。而且卡止部21C—1利用被限制面21C—2与限制壁部12B—1的限制面12B—2抵接而与该限制面12B—2卡止,结果能防止端子20脱落。
<第二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基本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相同,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来说明,相同部分则使用相同图号而省略说明。
图5是显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端子排列方向的一部分的与该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剖面图。在该图中,显示将互相相对的一组端子20从壳体10卸下的情况。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端子的卡止部不是在连结部21C而是在接触腕部21A上形成,这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不同。如图5所示,接触腕部21A的卡止部21A—2是形成在接触部21A—1的下方位置,在朝端子20的宽度方向及嵌合方向延伸的面之中,位于靠连接器内侧的面成为后述的被限制面21A—3。
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0的限制壁部12B—1在壳体10的收容沟12A的内面之中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也就是在隔壁部12B的外面之中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上,靠近端子保持壁13的端缘在上下方向直线状地延伸而朝收容沟12A的内侧突出,这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限制壁部不同。在限制壁部12B—1,朝端子宽度方向及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的面之中,位于靠近收容沟12A内侧的面成为与端子20的卡止部21A—2上的限制面21A—3抵接的限制面12B—2。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0的支承沟13A—1的在图7(A)~(C)中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沟13A—1的宽度尺寸比较起来稍大,在被保持部22的外侧板面22C和与该外侧板面22C相对的支承沟13A—1的内面之间有间隙(参考图7(A)~(C))。
图6是显示图5的局部连接器1的局部剖视俯视图。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3同样,图6显示三组收容沟12A及位于与该收容沟12A相对位置上的端子保持沟13A,为了更容易了解收容沟12A及端子保持沟13A的形状,从该图的左侧依序显示安装着端子20的状态、没有安装端子20的状态、以及没有安装端子20而在连接器嵌合方向的中间位置形成有剖面的状态。
如该图所示,端子20的卡止部21A—2上的被限制面21A—3在上述收容沟12A与该端子保持沟13A的相对的方向位于收容沟12A内。壳体10的限制壁部12B—1在端子20的宽度方向上比上述宽度方向上的卡止部21A—2的突出端面21A—4的位置更靠该收容沟12A的内侧,上述限制面12B—2是与上述卡止部21A—2的被限制面21A—3相对。
图7是显示对象连接器2的拔出过程的图,(A)是连接器嵌合时,(B)是对象连接器拔出中,(C)是显示在对象连接器拔出后与连接器1及对象连接器2的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剖面。在该图中,只有壳体以剖面显示,端子则没有以剖面显示。
在连接器嵌合时,如图7(A)所示,端子20的接触部21A—1被被对象端子3推压,使接触腕部21A朝该图左方弹性移位。由于该弹性移位,使该接触部21A—1在已向收容沟12A内侧移位的位置上以接触压力维持与对象端子3接触的状态。端子20的卡止部21A—2的被限制面21A—3与壳体10的限制面12B—2之间隔着间隔。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沟13A—1的宽度尺寸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稍大,如图7(A)~(C)所示,在端子20的被保持部22上的外侧板面22C和与该外侧板面22C相对的支承沟13A—1的内面之间形成有间隙。于是,被保持部22可朝连接器外侧进行在该被保持部22的板厚方向的弹性移位。
如果将对象连接器2朝正上方拉而进行该对象连接器2的拔出动作、从而在该接触部21A—1与对象端子3之间的摩擦导致的朝上方的力量作用于该接触部21A—1,则端子20、嵌合部21、过渡部23及被保持部22的连续部分便朝连接器拔出方向移动并且以被保持部22的下端附近为支点而如图7(B)那样以朝顺时钟方向旋转的方式弹性移位。
当继续进行对象连接器2的拔出动作时,在端子20的接触腕部21A的两侧端缘之中,在没有图标的侧端缘处形成的卡止部21A—2的被限制面21A—3便以与壳体10的限制面12B—2成直角的部分、也就是图7(B)的横方向的部分而从该图的左方与该限制面12B—2抵接,由此实现卡止,如该图所示,限制端子20的进一步的弹性移位。通过上述限制面12B—2与上述卡止部21A—2的卡止来限制端子20的弹性移位量,则即使继续进行对象连接器2的拔出,上述限制面12B—2与上述卡止部21A—2卡止的状态也会维持到对象连接器2的拔出结束,所以能防止端子20脱落。
如图7(B)的点划线所示,即使当该对象连接器2拔出时有扭动的情况,端子20也会与将对象连接器2朝正上方抽的情况一样地作弹性移位,且其弹性位移量受到壳体10的限制面12B—2的限制。于是,即使对象连接器2在拔出时扭动,也能防止端子20脱落。当对象连接器2完成拔出时,上述摩擦所造成的朝连接器拔出方向的力量就不会作用在端子20的接触部21A—1,使端子20解除弹性移位的状态,如图7(C)所示,回到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壳体10的限制壁部12B—1将将连接器嵌合方向的尺寸设定得较大,因而能确保与卡止部21C—1卡止的限制面12B—2的面积够大。而可增大上述限制壁部12B—1的尺寸,而不会使连接器在该方向变大。通过将限制面12B—2的面积增大,即使因为制造误差或组装误差导致在连接器嵌合方向在卡止部21A—2的位置产生误差的情况,也不容易产生该卡止部21A—2没有与上述限制面12B—2卡止的情形,能良好地防止在对象连接器2拔出时的连接器1的端子20的脱落。
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止部21A—2将连接器嵌合方向的尺寸、即不是在端子20的板厚方向而是在沿着接触腕部21A的侧端缘的方向将尺寸设定得较大,则能确保被限制面21A—3的面积够大。这一点可通过在沿着上述接触腕部21A的侧端缘的方向将上述卡止部21A—2的尺寸做大而不是在连接器嵌合方向使连接器变大来实现。通过这样增大被限制面21A—3的面积,不容易产生该卡止部21A—2没有卡止于上述限制面12B—2的情形,使对象连接器2拔出时的防止端子20脱落的效果提升。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0的限制壁部12B—1不具有朝连接器嵌合方向直线状连续延伸的阶梯部,所以该可从收容凹部11的开口侧将模具拔出,这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即,不需要如过去那样在连接器1的底壁部形成用来拔出模具的孔部,从而能确保底壁部有充分强度,当将连接器1实装于电路基板上时,端子20与电路基板之间没有导通,而能防止电路特性降低。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被保持部22的板面与支承沟13A—1之间形成有间隙,从而使该被保持部22的弹性移位不受有限制,但如同第一实施方式那样,是被保持部22的两个板面与支承沟13A—1的内面作面接触而限制该被保持部22的弹性移位的情况,也能防止端子10脱落。也就是说,在被保持部22弹性移位受限制的情况下,端子20的嵌合部21也会朝上方移位并且以将过渡部23为支点旋转的方式弹性移位。而且通过卡止部21A—2的被限制面21A—3与限制壁部12B—1的限制面12B—2抵接而实现卡止,结果能防止端子20脱落。
<第三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基本构造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构造相同,所以这里以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差异为中心来说明,而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则用相同图号且省略说明。
图8是显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端子的立体图。如该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端子20的基本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卡止部形成在端子的侧端缘上的两处位置。具体来说,端子20在连结部21C的侧端缘形成有卡止部21C—1,并且在接触腕部21A的侧端缘形成有卡止部21A—2,即,既有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的卡止部,又有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的卡止部。
图9是显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局部剖视俯视图。在该图中显示端子20的卡止部21A—2、卡止部21C—1、及壳体10的限制壁部12B—1附近,壳体10在连接器嵌合方向的中间位置作为剖面显示。如该图所示,卡止部21A—2的被限制面21A—3在收容沟12A与端子保持沟(没有图标)相对的方向位于该收容沟12A内,卡止部21C—1的被限制面21C—2在该方向位于收容沟12A外。
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0的限制壁部12B—1如图9所示,在壳体10的收容沟12A的内面之中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也就是在分隔壁部12B的外面之中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上,靠近端子保持壁(没有图标)的端缘直线状地在上下方向延伸而突出到收容沟12A的内侧。在限制壁部12B—1上,在朝端子20的宽度方向及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的面之中靠近收容沟12A内侧、也就是位于图9的上侧的面成为与卡止部21A—2的限制面21A—3抵接的限制面12B—2,而靠近收容沟外侧、也就是位于图9的下侧的面则形成为与卡止部21C—1的限制面21C—2抵接的限制面12B—3。
上述限制壁部12B—1的位置比端子20的宽度方向上的卡止部21A—2的突出端面21A—4的位置及卡止部21C—1的突出端面21C—3的位置更靠该收容沟12A的内侧,该限制壁部12B—1的限制面12B—2与上述卡止部21A—2的被限制面21A—3相对,限制面12B—3与上述卡止部21C—1的被限制面21C—2相对。
当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与对象连接器2嵌合的状态下将该对象连接器2拔出时,与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同样,与对象连接器2的对象端子3间的摩擦所导致的力量会朝该对象连接器的拔出方向作用在端子20的接触部21A—1。在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用支承沟13A—1的内面限制该被保持部22弹性移位时,嵌合部21以过渡部23为支点作弹性移位。而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在被保持部22朝连接器外侧的弹性移位没有受到限制时,嵌合部21、过渡部23、及被保持部22的连续部分会以该被保持部22的下端附近为支点而作弹性移位。
一旦端子20这样作弹性移位,限制壁部12B—1即会与端子的卡止部21A—2及卡止部21C—1之中较早抵接的卡止部卡止,从而限制端子20的进一步的弹性移位。例如,在卡止部21C—1的被限制面21C—2与限制壁部12B—1的限制面12B—3抵接之前、而卡止部21A—2的被限制面21A—3已与该限制壁部12B—1的限制面12B—2抵接时,就通过该限制面12B—2与该卡止部21A—2的卡止而限制端子20的弹性位移量。
采用本实施方式,由于较早限制了端子20的弹性移位,所以能够确实防止因为弹性移位所造成的端子20的疲劳或损伤。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防止端子脱落和确保壳体底壁部的强度。

Claims (4)

1、一种电连接器,具有:将带状的金属片朝板厚方向弯曲所形成的端子、以及具有用来保持上述端子的端子保持壁的壳体;
端子具有:做成向与对象连接器间的嵌合侧敞开的大致U字型、用来与上述对象连接器嵌合且可在板厚方向作弹性移位的嵌合部、以及与该嵌合部连结且被上述端子保持壁所保持的被保持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子的嵌合部在该嵌合部的侧缘部具有卡止部,
壳体上形成有将上述嵌合部的一部分收容且朝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的收容沟,该收容沟的内面的一部分形成有较端子的宽度方向上的卡止部的端面位置而更位于该收容沟的内侧、并且朝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的限制壁部,该限制壁部具有朝端子的宽度方向及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的限制面,当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将对象连接器拔出时,通过用该限制面来与上述嵌合部的卡止部抵接而与该卡止部卡止,从而限制该嵌合部的弹性位移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被保持部沿着该端子保持壁的壁面朝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且在位于与对象连接器间的嵌合侧的该端子保持壁的端部附近与嵌合部连结,
该嵌合部可将从该嵌合部到被保持部的过渡部分当作支点而作弹性移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被保持部沿着该端子保持壁的壁面朝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在位于与对象连接器间的嵌合侧的该端子保持壁的端部附近与嵌合部连结,
嵌合部可将远离与上述对象连接器间的嵌合侧的上述被保持部的端部附近当作支点而作弹性移位。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卡止部形成在嵌合部上的、相对于限制壁部的限制面而位于端子保持壁侧的部分以及相对于该限制面而位于端子保持壁侧的相反侧的部分中的至少一方。
CN2009100083906A 2008-02-29 2009-02-27 电连接器 Active CN1015213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50123 2008-02-29
JP2008050123 2008-02-29
JP2008050123A JP4574692B2 (ja) 2008-02-29 2008-02-29 電気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21325A true CN101521325A (zh) 2009-09-02
CN101521325B CN101521325B (zh) 2011-10-05

Family

ID=410135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83906A Active CN101521325B (zh) 2008-02-29 2009-02-27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748993B2 (zh)
JP (1) JP4574692B2 (zh)
CN (1) CN101521325B (zh)
TW (1) TWI384691B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44816A (zh) * 2010-10-19 2012-07-04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2646884A (zh) * 2011-02-17 2012-08-22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
CN102738635A (zh) * 2011-03-30 2012-10-17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02751601A (zh) * 2011-04-19 2012-10-24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05576409A (zh) * 2012-05-01 2016-05-11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组装体、插塞式连接器以及插座式连接器
CN108258468A (zh) * 2016-12-28 2018-07-06 株式会社藤仓 电连接器
CN109428189A (zh) * 2017-08-29 2019-03-05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10416764A (zh) * 2018-04-26 2019-11-05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11092317A (zh) * 2018-10-24 2020-05-01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07811B2 (ja) * 2008-07-07 2012-12-26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基板コネクタ
JP4911735B2 (ja) * 2009-08-18 2012-04-0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5557518B2 (ja) * 2009-12-18 2014-07-23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端子
US8469722B2 (en) * 2011-11-24 2013-06-25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lug connector, receptacle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JP5369207B2 (ja) * 2012-03-13 2013-12-1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US8858239B2 (en) * 2012-06-19 2014-10-14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for blind mating for board to board use
JP5408815B2 (ja) * 2012-11-20 2014-02-0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US8888506B2 (en) * 2013-01-29 2014-11-18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JP2014170726A (ja) * 2013-02-05 2014-09-18 Tyco Electronics Japan Kk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それに用いる電気コネクタ
JP6537890B2 (ja) * 2014-09-26 2019-07-0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WO2018025875A1 (ja) * 2016-08-04 2018-02-08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ンタクト
CN107658654B (zh) * 2017-08-23 2019-04-30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6959802B2 (ja) 2017-09-04 2021-11-0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20013647A (ja) * 2018-07-13 2020-01-23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CN113492396B (zh) * 2020-03-19 2022-09-06 深圳迎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抓取装置
JP7366844B2 (ja) 2020-06-12 2023-10-2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22105811A (ja) * 2021-01-05 2022-07-1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7444082B2 (ja) * 2021-01-08 2024-03-0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51313B2 (ja) * 1994-12-09 2000-06-1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CN2772061Y (zh) * 2005-02-04 2006-04-12 上海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
JP4034801B2 (ja) 2005-11-08 2008-01-16 エフシーアイ アジア テクノロジー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電気コネクタ
JP4969838B2 (ja) * 2005-11-28 2012-07-04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フローティングタイプコネクタ
JP4207952B2 (ja) * 2005-12-15 2009-01-14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7165195A (ja) * 2005-12-15 2007-06-2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
JP4303259B2 (ja) * 2006-05-15 2009-07-29 京セラエル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このコネクタ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JP4802959B2 (ja) * 2006-09-29 2011-10-2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8270085A (ja) * 2007-04-24 2008-11-0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
JP4978313B2 (ja) * 2007-05-31 2012-07-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44816A (zh) * 2010-10-19 2012-07-04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2544816B (zh) * 2010-10-19 2014-08-13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2646884A (zh) * 2011-02-17 2012-08-22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
CN102646884B (zh) * 2011-02-17 2014-10-15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
CN102738635A (zh) * 2011-03-30 2012-10-17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02738635B (zh) * 2011-03-30 2016-05-04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02751601A (zh) * 2011-04-19 2012-10-24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02751601B (zh) * 2011-04-19 2015-05-20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05576409A (zh) * 2012-05-01 2016-05-11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组装体、插塞式连接器以及插座式连接器
CN105576409B (zh) * 2012-05-01 2018-11-20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插塞式连接器
CN108258468A (zh) * 2016-12-28 2018-07-06 株式会社藤仓 电连接器
CN108258468B (zh) * 2016-12-28 2020-05-19 株式会社藤仓 电连接器
CN109428189A (zh) * 2017-08-29 2019-03-05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09428189B (zh) * 2017-08-29 2021-01-29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10416764A (zh) * 2018-04-26 2019-11-05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10416764B (zh) * 2018-04-26 2022-04-01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11092317A (zh) * 2018-10-24 2020-05-01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748993B2 (en) 2010-07-06
US20090221157A1 (en) 2009-09-03
CN101521325B (zh) 2011-10-05
TWI384691B (zh) 2013-02-01
TW200945683A (en) 2009-11-01
JP4574692B2 (ja) 2010-11-04
JP2009206059A (ja) 2009-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21325B (zh) 电连接器
US7845958B2 (en) Connector
CN103339801B (zh) 保持配件、连接器连接体及连接器
CN102646884B (zh) 电连接器
CN100470950C (zh) 防水电连接器
CN102629713B (zh) 电连接器
EP1643599B1 (en) A terminal fitting and a connector using such a terminal fitting
CN104241951A (zh) 带引导零件的电连接器
CN104380533B (zh) 电连接器及阴型端子
US20150207248A1 (en) Connector
CN2916996Y (zh) 电连接器
CN102709756B (zh) 检测开关构造和具有该检测开关构造的连接器
US8388364B2 (en) Joint connector and busbar
JP5358615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US20130137308A1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JP4851510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01783451A (zh) 卡用连接器
US8523619B2 (en) Terminal fitting
EP2846413B1 (en) Terminal for an electric connector
JP2014170726A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それに用いる電気コネクタ
CN103367978B (zh) 电连接器组装体以及插塞式连接器
CN103098311B (zh) 连接器
CN101071912B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US8500460B2 (en) Board to board connectors and assembly thereof with contact-mounting wall having variable thickness
JP2009266629A (ja) 電気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