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11012B - 遮阳板支架 - Google Patents

遮阳板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11012B
CN101311012B CN2008101090495A CN200810109049A CN101311012B CN 101311012 B CN101311012 B CN 101311012B CN 2008101090495 A CN2008101090495 A CN 2008101090495A CN 200810109049 A CN200810109049 A CN 200810109049A CN 101311012 B CN101311012 B CN 1013110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nel
inside ceiling
ceiling panel
gasket ring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0904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11012A (zh
Inventor
高井知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110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110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110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110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3/00Antiglare equipment associated with windows or windscreens; Sun visors for vehicles
    • B60J3/02Antiglare equipment associated with windows or windscreens; Sun visors for vehicles adjustable in position
    • B60J3/0204Sun visors
    • B60J3/0213Sun vis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means
    • B60J3/0217Brackets for mounting the sun visor support arm to the vehi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拆卸作业容易、并且即使在车身面板的厚度不同的情况下、仅通过改变一方的部件就能够应对的通用性高的遮阳板支架。遮阳板支架包括:支架主体(10)、和与该支架主体(10)卡合并将支架主体(10)固定到车身上的垫环(11),且在垫环(11)上设有与内顶板(5)的上表面卡合的内顶板临时固定片(40)、和与车身的主体面板(13)的上表面卡合的主体面板卡合部(35),在主体面板卡合部(35)卡合在主体面板(13)上的状态下,内顶板临时固定片(40)的下端部比主体面板(13)的下表面位于上方、且比主体面板(13)的上表面位于下方。

Description

遮阳板支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于汽车等车辆上的遮阳板支架。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车辆中,驾驶室内的车顶部的前侧设有遮阳板。遮阳板为了能够遮挡来自正面的直射光,板状的遮阳板主体以能够沿车辆宽度方向配置的转动轴为中心向下侧转动的方式被支承,而且,为了遮挡来自侧面的光,通过将遮阳板主体的转动轴的内侧端从遮阳板支架上卸下,遮阳板主体能够以转动轴的外侧端为中心向侧面转动。
遮阳板被安装于车顶部的驾驶室内的内饰材料上,由于需要在狭窄的空间内进行安装作业,所以提出了各种用于将遮阳板支承到车身上的遮阳板支架的构造。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遮阳板支架上设有卡定在内顶板上的临时固定爪、和与车身面板卡合的固定用卡定爪的构造。此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下述构造,即,将遮阳板支架分开构成为:支承遮阳板主体的支架部件、和与上述支架部件卡合的垫环部件,其中,在支架部件上设置与车身面板卡合的卡合爪,并且在垫环部件上设置与内顶板卡合的保持片。
而且,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下述构造,即,将遮阳板支架分开构成为:支承遮阳板支架、支承遮阳板主体的阳部件;与上述阳部件卡合的***件,在阳部件上设置与车身面板卡合的弹性卡合爪,并且在***件上设置与车身面板卡合的弹性卡合片。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8535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3687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90439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1、2的遮阳板支架中,从车身面板卸下遮阳板支架时,需要使卡定在内顶板上的临时固定爪和保持片这二者收缩才能卸下来,存在着作业难以进行的问题。
此外,专利文献2、3的遮阳板支架中,由于是分开构成为两个部件,通过这些部件的卡合而被安装在车身面板以及内顶板上,所以,在用于车身面板厚度不同的车型时,每次都需要另外准备这两种部件,存在着缺乏通用性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用性高的遮阳板支架,其拆卸作业容易进行,并且,即使在车身面板的厚度不同的情况下,仅通过改变其中的一个部件即可应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方案1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对可转动地支承在车身上的遮阳板(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遮阳板S)进行保持的遮阳板支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遮阳板支架9)中,遮阳板支架包括:支架主体(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支架主体10),具有保持上述遮阳板的遮阳板保持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保持部16);垫环(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垫环11),与该支架主体卡合,将上述支架主体固定到车身上,上述垫环上设有与内顶板(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内顶板5)上表面卡合的内顶板临时固定片(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内顶板临时固定片40)、和与上述车身的主体面板(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主体面板13)的上表面卡合的主体面板卡合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主体面板卡合部35),在上述主体面板卡合部卡合在上述主体面板上的状态下,上述内顶板临时固定片的下端部比上述主体面板的下表面位于上方,且比上述主体面板的上表面位于下方。
通过这样构成,即使在主体面板的厚度因车型的不同而不同的情况下,仅通过将垫环更换为具有与主体面板的板厚相对应的主体面板卡合部的垫环,就能够适用于各种车型。此外,在主体面板卡合部与主体面板卡合时,能够避免未与主体面板卡合的内顶板临时固定片成为垫环拆卸时的障碍。
方案2的发明的特征在于,遮阳板支架具有:支架主体,具有对能够转动地支承在车身上的遮阳板进行保持的遮阳板保持部;支柱部,设于该支架主体的前端、且向上方贯通形成于上述车身的内顶板和主体面板上的开口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开口部14a、14b);垫环,可拆装地安装在该支柱部上,且将上述支架主体固定到上述车身上,在上述垫环上设有与上述内顶板上表面卡合的内顶板临时固定片、和与上述主体面板上表面卡合的主体面板卡合部,在上述主体面板卡合部与上述主体面板卡合的状态下,上述内顶板临时固定片的下端部为上述主体面板的开口部的内侧,并且比上述主体面板的下表面位于上方,且比上述主体面板的上表面位于下方。
通过这样构成,即使在主体面板的厚度因车型的不同而不同的情况下,仅通过将垫环更换成具有与主体面板相对应的主体面板卡合部的垫环,就能够适用于各种车型。此外,在主体面板卡合部与主体面板卡合的情况下,能够避免未与主体面板卡合的内顶板临时固定片成为从主体面板的开口部卸下垫环时的障碍。
方案3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支架主体上设有与上述内顶板抵接的内顶板抵接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内顶板抵接部19),在内顶板临时固定片与上述内顶板上表面卡合的垫环的临时固定位置上,在内顶板与上述支架主体的内顶板抵接部之间设有间隙(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间隙C)。
通过这样构成,在内顶板抵接部与内顶板之间形成有间隙的临时固定位置上,使内顶板临时固定片卡定在内顶板上,能够形成临时固定状态,使内顶板抵接部与内顶板抵接,形成主体面板卡合部与上述主体面板卡合的状态,从而能够形成使内顶板临时固定片的前端比主体面板的下表面位于上方并且比主体面板的上表面位于下方的状态。
根据方案1所述的发明,即使在主体面板的厚度因车型的不同而不同的情况下,由于仅通过将垫环更换成具有与主体面板相对应的主体面板卡合部的垫环便能够适用于各种车型,有提高通用性的效果。另外,在主体面板卡合部卡合在主体面板上的情况下,由于能够防止未与主体面板卡合的内顶板临时固定片成为卸下垫环时的障碍,所以具有容易进行垫环拆卸作业的效果。
根据方案2所述的发明,即使在主体面板的厚度因车型的不同而不同的情况下,由于仅通过将垫环更换成具有与主体面板相对应的主体面板卡合部的垫环便能够适用于各种车型,有提高通用性的效果。而且,在主体面板卡合部卡合在主体面板上的情况下,由于能够防止未与主体面板卡合的内顶板临时固定片成为从主体面板的开口部卸下垫环时的障碍,所以具有容易进行垫环拆卸作业的效果。
根据方案3所述的发明,由于在内顶板抵接部与内顶板之间形成有间隙的临时固定位置上,使内顶板临时固定片卡定在内顶板上,能够形成临时固定状态,具有容易进行内顶板安装作业的效果。
此外,通过使内顶板抵接部与内顶板抵接,形成将主体面板卡合部卡合在上述主体面板上的状态,支架主体从临时固定位置与上述间隙量相对应地被压入,则能够形成使内顶板临时固定片的前端比主体面板的下表面位于上方、且比主体面板的上表面位于下方的状态,所以内顶板临时固定片不会卡定于主体面板上,具有容易进行垫环的拆卸作业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关键部位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遮阳板支架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2的侧视图。
图5是图2的主视图。
图6是图2的俯视图。
图7是从驾驶室内看到的内顶板和主体面板的开口部的图。
图8是表示遮阳板支架的临时固定状态的主视图。
图9表示遮阳板支架的正式组装状态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汽车等车辆中,在驾驶席和副驾驶席的右、左斜上方设有遮阳板。为了能够遮挡来自正面的直射光,该遮阳板的板状的遮阳板主体以能够沿车辆宽度方向配置的转动轴为中心向下侧转动的方式被支承,而且,为了遮挡来自侧面的光,可以通过从遮阳板支架上卸下遮阳板主体的转动轴的内侧端,使遮阳板能够以转动轴的外侧端为中心向侧面转动。以下,以右舵车驾驶席侧的遮阳板为例进行说明,省略对安装在相反侧的副驾驶席的遮阳板的说明。
如图1所示,在驾驶席的右斜上方,借助托架1将转动轴3支承在车顶部2上。该转动轴3包括:朝向下方且以能够在水平方向上转动的方式被支承于托架1的支承部4;上述支承部4在内顶板5的正下方、向水平方向折弯而成的杆部6。杆部6上,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转动的方式支承着板状的遮阳板主体7的上缘。
遮阳板主体7的上缘上,在靠驾驶室内侧的部分上形成有露出了杆部6的缺口部8。杆部6的一部分在该缺口部8露出,该露出的杆部6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固定在安装于车顶部2的遮阳板支架9上。主要由上述的遮阳板主体7和转动轴3构成遮阳板S。
如图2和图3所示,遮阳板支架9可拆装地分开构成为:一部分露出于内顶板5的下侧(外侧)的支架主体10;配置在内顶板5的上侧(内侧)的垫环11。
支架主体10中,在从内顶板5的表面向驾驶室内露出的基部12上设有支柱部15,该支柱部15向上贯穿形成于车身内顶板5和主体面板13上的四边形的开口部14a、14b(参照图7)。
基部12上设有与遮阳板S的杆部6卡合的凹状的保持部16,保持部16在其下侧具有卡定突起17、在其上侧具有弹性片18。
在这些卡定突起17与弹性片18之间弹性地夹入从遮阳板主体7的缺口部8露出的杆部6,并且起到轴承的作用,使遮阳板主体7以杆部6为轴在上下方向上转动时的转动能够顺利进行。
基部12的内部出于轻量化的目的除去了多余的部分、且其上端面平坦地形成,该上端面作为与内顶板5抵接的内顶板抵接部19形成。其中,内顶板抵接部19形成为从上方看角部带圆度的长方形形状。
支柱部15设于基部12的内顶板抵接部19的中央部上。支柱部15***到垫环11中,支柱部15的基部12一侧的下半部20形成为圆柱状,前端侧的上半部21由沿着轴向形成为两部分的一对垫环卡定片22构成。垫环卡定片22是与下半部20大致具有同一外周的俯视为弧形的部件,从上方看时,在顺时针侧的侧缘部上具有突出壁24,该突出壁24在角部23处折弯成锐角,并朝向支柱部15的径向中心从前后方向突出(参照图6)。
在支柱部15的下半部20的周壁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部上,分别设有垫环卡定爪25。垫环卡定爪25是将上部以切起的方式支承、且在其下部具有爪26的结构,垫环卡定爪25不从垫环11的外壁面(侧壁30、31的外表面)突出,而相对于向垫环11上方的脱落,只要不压入爪26,爪26就卡定在垫环11的卡合用开口部41的下缘上,阻止上述脱落。此外,如果使垫环11以支架主体10的支柱部15为中心以一定程度的力转动,则爪26被垫环11的卡合用开口部41的侧缘压入到内部,从而能够从支架主体10上取出垫环11。
如图3所示,垫环11的上部和下部开放,并且在上部侧形成尖细部27,俯视图中垫环11是由长边侧即侧壁30、31和位于短边侧的前壁32和后壁33围成的四边形形状的部件。在下部以包围下部周围的方式设有比侧壁30、31和前壁32、后壁33更向外侧鼓出的凸缘34。凸缘34具有与内顶板5的厚度尺寸相同的厚度尺寸。其中,前壁32是与支架主体10的保持部16朝向相同方向的壁,后壁33是相反侧的壁。
在垫环11的前壁32和后壁33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在从上下方向中央部附近被切起、直到贯通凸缘34的位置上,分别设置有下端开放且向下侧延伸的主体面板卡合部35、35。该主体面板卡合部35具有:具有弹性的臂部36,该臂部36以上端部为基部,与前壁32和后壁33位于相同的面上;截面为三角形形状的卡定突起37,该卡定突起37设置在该臂部36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稍微靠上侧。在卡定突起37的下部倾斜面38与存在于下方的凸缘34的上面之间弹性地夹入并保持主体面板13。
另一方面,在垫环11的各侧壁30、31上设有板状的内顶板临时固定片40,该内顶板临时固定片40使上述侧壁30、31的一部分切起并从侧壁30、31的缺口部39向斜外侧和下侧延伸。该内顶板临时固定片40在与侧壁30、31的尖细部27的棱线附近起始,从垫环11的前壁32看,左侧的内顶板临时固定片40靠侧壁30的前壁32设置,从垫环11的前壁32看,右侧的内顶板临时固定片40靠侧壁31的后壁33设置。
内顶板临时卡定片40具有弹力,从侧面对其进行推压时,其前端部弹性变形到沿着侧壁30、31的位置且不会与凸缘34产生干涉,从而该内顶板临时卡定片40被收纳到缺口部39中。即,内顶板临时固定片40的长度在自然状态下其端部延伸到凸缘34的外侧,内顶板5包围凸缘34的周围,并且,在内顶板临时固定片40的前端部分与内顶板5的上表面相抵接的临时固定位置上,在支架主体10的内顶板抵接部19与内顶板5的下表面之间确保间隙C的状态下,卡定在内顶板5的上表面上(参照图8)。此外,内顶板临时固定片40的长度被设定为,在压入到缺口部39中的状态下,其前端部分从垫环11的凸缘34的上表面收纳到主体面板13的板厚范围内。
如图4~图6所示,在垫环11的各侧壁30、31上,与内顶板临时固定片40并列地形成有供支架主体10的垫环卡定爪25卡合的卡合用开口部41。
在垫环11的侧壁30、31的内表面上,分别形成有朝向上下方向以前侧和后侧引导并容纳支架主体10的支柱部15的接受爪42、42。该接受爪42为一对、且以其内周面接受支柱部15的垫环卡定片22,具有从车辆宽度方向与垫环卡定片22的突出壁24抵接并卡定的卡定片爪43。接受爪42的卡定片爪43的前端上形成有卡挤倾斜面44。
在将垫环11安装到支架主体10上时,垫环11相对于支架主体10从上方看处于稍微向左转动的状态,在垫环11和支架主体10的俯视图中,以使长边侧交叉的方式将支架主体10的支柱部15***到垫环11的接受爪42之间。
如果支架主体10的支柱部15***到垫环11的接受爪42之间,则垫环11以接受爪42的卡挤倾斜面44跨上垫环卡定片22的状态,接受支架主体10的支柱部15。此时,支架主体10的垫环卡定爪25不从垫环11的侧壁30的卡合用开口部41露出而成为被侧壁内表面推压的状态。
而且,如果使垫环11在图6中向右转动,垫环11的卡定片爪43在超过支架主体10的垫环卡定片22的角部23的时刻落入突出壁24中,支架主体10的垫环卡定片22的角部23带有操作手感地卡合在卡定片爪43的背后(图6的状态)。此时,设于支架主体10的支柱部15上的垫环卡定爪25从被垫环11的内壁压入到内侧的状态释放出来,并且弹性复位到外侧,从卡合用开口部41露出。这样,由于支架主体10的垫环卡定爪25的爪26与垫环11的卡合用开口部41的下缘卡合,所以能够防止垫环11从支架主体10向上脱落。
另外,从支架主体10上卸下垫环11时,如果使处于图6状态的垫环11向左转动,垫环11的卡定片爪43从支架主体10的垫环卡定片22的角部23弹性地跨上垫环卡定片22的外周面,卡挤倾斜面44在垫环卡定片22的外周面上滑动接触,如果进一步使垫环11向左转动,则设于支架主体10的支柱部15上的垫环卡定爪25被垫环11的卡合用开口部41的周缘推压而拉拽入内侧,所以支架主体10的垫环卡定爪25的爪26与垫环11的卡合用开口部41之间的拔出方向的卡合被解除。从而,能够从支架主体10向上方取出垫环11。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7所示,内顶板5的开口部14a和主体面板13的开口部14b,先将主体面板13的开口部14b形成得比内顶板5的开口部14a小,在该状态下,将内顶板5安装到主体面板13的车顶部2上之前,将遮阳板支架9临时组装到内顶板5的开口部14a上。
具体地,如图8所示,将支架主体10的支柱部15从下侧***到内顶板5的开口部14a中,在使该支柱部15在水平方向上从上面看向左稍微转动的状态下***到垫环11的接受爪42中,将垫环11向右转动,在垫环11的接受爪42的卡定片爪43与支架主体10的垫环卡定片22的角部23卡合的状态下进行安装。此时,垫环11的凸缘34成为嵌合到内顶板5的开口部14a内的状态。
这样,由于垫环11的内顶板临时固定片40处于比凸缘34更向外侧打开的状态,所以内顶板5在上侧被顶住。当然,成为从支架主体10的内顶板抵接部19向下侧也不能拔出的状态。另外,此时,在支架主体10的内顶板抵接部19与垫环11的内顶板临时固定片40之间确保了间隙C。
而且,在将这样安装有遮阳板支架9的内顶板5固定到车身的车顶部2上时,如果将垫环11从尖细部27压入到主体面板13的开口部14b中,则垫环11的主体面板卡合部35的壁部36被压入到内侧,并且开口部14b的周缘跨上卡定突起37、被下部倾斜面38引导而被导向下侧。于是,如图9所示,主体面板13与内顶板5抵接、且被向着卡定突起37外侧的弹性力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中保持。
其中,随着主体面板卡合部35向内侧的位移动作,垫环11的内顶板临时固定片40在与主体面板13的开口部14b的周缘弹性接触的状态下徐缓地减小打开角度,如图9所示,在主体面板13的开口部14b与内顶板5抵接的状态下,垫环11的内顶板临时固定片40的前端部分具有弹力地钩卡在主体面板13的开口部14b的周缘上,并且垫环11在前后方向上对中,阻止了内顶板临时固定片40向打开方向的运动。即,内顶板临时固定片40的前端部分为主体面板13的开口部14b的内侧,比主体面板13的下表面位于上方,并且比主体面板13的上表面位于下方。
因此,由于仅通过垫环11进行主体面板13的保持,所以主体面板13相对于不同的车身仅通过更换垫环11就能够将支架主体10作为通用部件应用于各式车型,能够提高通用性并且减少部件数量。
此外,在遮阳板支架9仅卡定在内顶板5上的临时组装状态下,由于支架主体10的内顶板抵接部19与内顶板5的上表面之间设有间隙C,所以在组装到主体面板13上的正式组装状态下,由于在间隙C变为零的时刻,能够确认主体面板13已被组装,所以容易进行组装作业,无需担心误组装。
因此,该状态下,虽然内顶板临时固定片40通过欲向外侧打开的力而卡定在主体面板13上,但由于对内顶板5不施加任何力,所以内顶板5不会因内顶板临时卡定片40而受损。此外,由于内顶板临时固定片40的长度设定为,在被压入到缺口部39的状态下,其前端部分从垫环11的凸缘34的上表面收入主体面板13的开口部14b的板厚范围内,所以,相对于主体面板13在上下方向上没有卡定,因而,仅通过将主体面板卡合部35压入到内侧,就能够将垫环11从支架主体10的支柱部15向上侧拔出。
因而,能够避免内顶板临时固定片40成为取下垫环11时的障碍,所以在维护时等容易进行垫环11的拆卸作业。

Claims (4)

1.一种遮阳板支架,遮阳板的一端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承在车身上,上述遮阳板支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保持着上述遮阳板的另一端,其特征为,
上述遮阳板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具有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保持上述遮阳板的另一端的遮阳板保持部;垫环,卡合在上述支架上,将上述支架主体固定到车身上,
上述垫环分别贯通设于内顶板上的开口、和设于车身的主体面板上的开口,且设有与上述内顶板上表面卡合的内顶板临时固定片、和与上述车身的主体面板的上表面卡合的主体面板卡合部,
在上述主体面板卡合部卡合在上述主体面板上的状态下,上述内顶板临时固定片的下端部比上述主体面板的下表面位于上方、且比上述主体面板的上表面位于下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阳板支架,其特征为,
在上述支架主体上设有与上述内顶板抵接的内顶板抵接部,
在内顶板临时固定片与上述内顶板上表面卡合的、垫环的临时固定状态下,在内顶板下表面与上述支架主体的内顶板抵接面之间设有间隙。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阳板支架,其特征在于,将设在车身的主体面板上的开口形成得比设在内顶板上的开口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阳板支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主体面板卡合部与上述主体面板卡合的状态下,上述内顶板临时固定片的下端部位于上述主体面板的开口部的内侧。
CN2008101090495A 2007-05-24 2008-05-23 遮阳板支架 Active CN1013110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37831 2007-05-24
JP2007137831A JP5173259B2 (ja) 2007-05-24 2007-05-24 サンバイザーホルダー
JP2007-137831 2007-05-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11012A CN101311012A (zh) 2008-11-26
CN101311012B true CN101311012B (zh) 2012-05-23

Family

ID=400999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090495A Active CN101311012B (zh) 2007-05-24 2008-05-23 遮阳板支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798552B2 (zh)
JP (1) JP5173259B2 (zh)
CN (1) CN1013110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95939B1 (fr) * 2006-01-09 2008-04-11 Itw De France Soc Par Actions Crochet de reception d'un tourillon d'articulation
US20110062741A1 (en) * 2009-03-09 2011-03-17 Ilo Kristo Xhunga Palm-like Sun Visor
US8141832B2 (en) 2010-04-05 2012-03-27 Honda Motor Co., Ltd. Snap-on hook and cover for sunshade
US8579010B2 (en) * 2011-03-08 2013-11-12 Honda Motor Co., Ltd Sunshade hook
CN102189515B (zh) * 2011-05-03 2013-04-10 苏州工业园区高登威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遮阳板支架支撑装置
US8641137B2 (en) 2012-04-30 2014-02-04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headliner assembly
US8851150B2 (en) * 2012-08-09 2014-10-07 Honda Motor Co., Ltd. One-piece slide-on sunshade hook
GB2521087B (en) * 2012-10-25 2018-10-24 Piolax Inc Sun visor holder
US8876186B2 (en) * 2013-03-14 2014-11-0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Breakaway visor retention check
US8919856B2 (en) 2013-03-15 2014-12-30 Honda Motor Co., Ltd. Sunshade hook
CN103213478B (zh) * 2013-05-10 2016-08-10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遮阳装置及其挂钩组件
FR3020785B1 (fr) * 2014-05-07 2017-08-25 Renault Sas Systeme de fixation d'un pare-soleil pour recouvrir une vitre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CN104070967A (zh) * 2014-07-16 2014-10-01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遮阳板的安装结构及汽车
US20160114656A1 (en) * 2014-10-28 2016-04-28 Hyundai Motor Company Door curtain for vehicles
US9789752B1 (en) 2016-04-11 2017-10-17 Honda Motor Co., Ltd. Window shade hook assembly, and methods of use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EP3248820B1 (en) 2016-05-27 2020-02-12 Grupo Antolin Ingenieria, S.A.U. Sun visor with slide on rod function
US10988003B2 (en) * 2019-09-20 2021-04-2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visor assembly
IT201900021543A1 (it) * 2019-11-19 2021-05-19 Iti Ind S R L Kit per il fissaggio di tendine parasol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96756B1 (en) * 1997-03-24 2001-03-06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Releasable fastener assembly for preferred use in a vehicle
US6368009B1 (en) * 1999-08-31 2002-04-09 Neo-Ex Lab, Inc. Attachment devices
CN1752466A (zh) * 2004-09-24 2006-03-29 株式会社利富高 安装到板孔中的安装体以及固定配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36891A (en) * 1995-06-07 1997-06-10 Prince Corporation Adjustable fastener
JP2000085352A (ja) * 1998-09-18 2000-03-28 Ikeda Bussan Co Ltd 成形天井における別物部品の取付構造
US6141837A (en) * 1999-02-26 2000-11-07 Wisniewski; David M. EDIAS clip for securing an interior molding to a vehicle frame
JP4381527B2 (ja) * 1999-11-08 2009-12-09 日本スタッドウェルディング株式会社 仮係合用弾性爪及び本係合用係合部を有する部品
JP3624134B2 (ja) * 2000-03-23 2005-03-0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補器の車体取付用ブラケット
JP3628945B2 (ja) * 2000-07-21 2005-03-16 株式会社ニフコ サンバイザーホルダー
JP3983464B2 (ja) * 2000-09-08 2007-09-26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ルーフモジュール構造
JP2002120660A (ja) * 2000-10-18 2002-04-23 Neoex Lab Inc 車体のルーフライニングの組付け方法
JP3699048B2 (ja) * 2001-02-01 2005-09-28 ハン イル エ ワ 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物品装着用クリップ
DE10318220B4 (de) * 2002-05-14 2010-12-02 Toyoda Gosei Co., Ltd., Haruhi Montagestruktur und Montageverfahren für Fahrzeuginnenteile
WO2003100267A1 (en) * 2002-05-28 2003-12-04 Newfrey Llc Resilient clip fasten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96756B1 (en) * 1997-03-24 2001-03-06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Releasable fastener assembly for preferred use in a vehicle
US6368009B1 (en) * 1999-08-31 2002-04-09 Neo-Ex Lab, Inc. Attachment devices
CN1752466A (zh) * 2004-09-24 2006-03-29 株式会社利富高 安装到板孔中的安装体以及固定配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039669A1 (en) 2009-02-12
CN101311012A (zh) 2008-11-26
JP5173259B2 (ja) 2013-04-03
JP2008290566A (ja) 2008-12-04
US7798552B2 (en) 2010-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11012B (zh) 遮阳板支架
EP2619038B1 (de) Fahrzeug mit einer dachkonsole
JP2007055546A (ja)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機構
EP3185062B1 (en) Head-up display
JP5962777B2 (ja) チルト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7848584B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布局及机动车辆
EP3532345B1 (en) A bumper assembly with a pass-through type trim strip
CN101549668B (zh) 车辆用侧反射镜
DE102015015962A1 (de) Einbaustruktur für eine in einem Fahrzeug montierte Vorrichtung
JP2010047183A (ja) 車両前部の構造
US9914471B2 (en) Securing arrangement for a steering gear housing
JP2009190679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150114054A1 (en) Steering lock apparatus
US20050268739A1 (en) Steering column device
KR20090050949A (ko) 스티어링 록 장치
EP2554435B1 (en) Vehicle side-view mirror
JP2010137797A (ja) 車両用計器装置取付部構造
CN212637341U (zh) 一种全景控制器安装支架和全景控制器安装结构
JP5983893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7816272B (zh) 一种发罩铰链安装组件
CN104648129A (zh) 油箱盖的安装结构
JP2008195087A (ja) ドアミラー
CN211032820U (zh) 一种防误装汽车总成加工辅助装置
JP2008121250A (ja) サイドハンドル組付構造
JP2009184573A (ja)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ラックハウジング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