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56375B - 图像读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读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56375B
CN101256375B CN2008100815628A CN200810081562A CN101256375B CN 101256375 B CN101256375 B CN 101256375B CN 2008100815628 A CN2008100815628 A CN 2008100815628A CN 200810081562 A CN200810081562 A CN 200810081562A CN 101256375 B CN101256375 B CN 1012563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h
attitude
paper
discharge tray
sheet f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8156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56375A (zh
Inventor
佐本贤治
井土正俊
古闲雄二
若草敬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14392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1147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563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63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563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637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le Receivers (AREA)
  • Handling Of Cut Paper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图像记录装置包括:设置于主机身的开口内以允许记录介质置于其上的第一盘;设置在第一盘上方并具有位于所述开口一侧的第二端部的第二盘;传送单元;和记录单元。所述第二盘可在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之间移动。当所述第二盘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该第二盘在第二端部附近的顶面相对于第一盘定位在预定的高度处。当所述第二盘从第一姿态移动至第二姿态时,所述第二端部附近的顶面朝向第一盘移动。

Description

图像读取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申请日为2007年2月28日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7-050306和申请日为2007年5月30日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7-143921并要求其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而结合在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已记录图像的记录介质在机身内部被排出的图像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诸如喷墨打印机和激光打印机的图像记录装置包括供纸盘和出纸盘。用于图像记录的记录纸容纳在供纸盘中。记录纸从供纸盘馈送。在记录纸传送期间图像被记录在其上。被记录的记录纸被排出到出纸盘。在该类图像记录装置中,已知有在主体内部设置出纸盘的所谓的机身内排出型图像记录装置。
在JP-A-2001-063898中描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读取单元和图像形成单元。该图像形成装置中,文件的图像由图像读取单元读取,并且该文件的图像由图像形成单元记录在记录纸上。其上已记录图像的记录纸被排出到出纸盘。出纸盘设置在主机身上部设置的图像读取单元和主机身下部设置的图像形成单元之间。出纸盘倾斜,以便使记录纸沿纸张排出方向的前端可以低于其尾端。因此,因为出纸盘的上表面朝向图像形成装置外面,因此与出纸盘水平设置的情形相比,使用者可以容易地从出纸盘取出记录纸。
JP-A-5-116830公开了一种便于取出排出至远离设置操作面板的主机身前部位置的记录纸的结构。在JP-A-5-116830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出纸盘和出纸口设置于主机身的侧面。其上已记录图像的记录纸被排出到出纸盘。出纸口允许记录纸经其从出纸盘取出。其上已记录图像的记录纸被排出到位于主机身后侧的出纸盘。出纸盘倾斜,因此主机身的前侧可以低于其后侧。基于该原因,排出至出纸盘的记录纸沿倾斜的出纸盘从主机身后侧滑到主机身前侧。这样就便于从主机身前侧取出记录纸。
JP-A-5-116830还公开了一种使出纸盘可在出纸盘水平设置的水平姿态与出纸盘如上所述倾斜的倾斜姿态之间转动的结构。当使用者下推位于主机身前侧的出纸盘时,出纸盘转动,这样就便于从出纸盘取出记录纸。
在JP-A-2001-63898公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出纸盘倾斜。因此,与出纸盘水平设置的情形相比,由出纸盘占据的空间增加,这样可能增大装置的尺寸。在JP-A-5-11683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必须提供允许出纸盘转动的空间,与JP-A-2001-6389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相似,这样可能增大装置的尺寸。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形提出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因此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型图像记录装置,该薄型图像记录装置允许使用者容易地取出其上已记录图像并且在主机身内部排出的记录介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图像记录装置,该图像记录装置包括:具有开口的主机身;设置在主机身的开口内以允许记录介质放置于其上的第一盘;设置在第一盘上方的第二盘,该第二盘与第一盘在垂直方向设置成二层,该第二盘具有位于所述开口一侧的第二端部;构造成传送从第一盘馈送的记录介质并且将记录介质排出至第二盘上的传送单元;和构造成在记录介质传送期间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的记录单元,其中第二盘可在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之间移动,其中,当第二盘处于第一姿态时,第二盘的第二端部附近的顶面相对于第一盘定位在预定高度处,以及其中,当第二盘从第一姿态移动至第二姿态时,在第二端部附近的顶面朝向第一盘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组合装置的外部构造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显示组合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显示打印单元的主要元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4是显示打印单元的主要元件的俯视图;
图5是显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组合装置的示例性构造的框图;
图6是显示供纸盒的全部构造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显示供纸盘的表面侧的立体示意图,并且显示延伸盘相对于盘本体沿第二方向拉出的状态;
图8是显示图7所示的状态下供纸盘背面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显示供纸盘的表面侧的立体示意图,并且显示延伸盘相对于盘本体沿第一方向推入的状态;
图10是显示图9所示状态下供纸盘背面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显示出纸盘的表面侧的立体示意图,并且显示延伸盘相对于盘本体沿第二方向拉出的状态;
图12是显示图11所示的状态下出纸盘背面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是显示出纸盘的表面侧的立体示意图,并且显示延伸盘相对于盘本体沿第一方向推入的状态;
图14是显示图13所示的状态下出纸盘背面的立体示意图;
图15是图11中的部分XV的放大图;
图16是图11中的部分XVI的放大图;
图17A和17B是供纸盒的侧视图,并且具体地,图17A显示出纸盘处于第一姿态的状态,图17B显示出纸盘处于第二姿态的状态;
图18是显示供纸盒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出纸盘的姿态转变为第二姿态;
图19A~19D是显示沿第一方向推入延伸盘61时出纸盘的姿态从第一姿态变为第二姿态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0A~20D是显示沿第二方向拉出延伸盘时出纸盘的姿态从第一姿态变为第二姿态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1A~21C是显示沿第二方向拉出延伸盘时出纸盘的姿态从第一姿态变为第二姿态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2A~22C是显示沿第一方向推入延伸盘时出纸盘的姿态从第一姿态变为第二姿态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供纸盒的俯视图;
图24A~24D是显示沿第一方向推入副盘126时出纸盘的姿态从第一姿态变为第二姿态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5A~25D是显示后端112相对于底部转动时出纸盘的姿态从算一姿态变为第二姿态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组合装置的外观立体示意图;
图27是显示供纸盒的外部构造的立体示意图,并且显示作为记录纸的大尺寸纸容纳于供纸盘中的状态;
图28是显示打印单元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29是显示供纸盒的内部结构的纵向剖视图,并且显示作为记录纸的大尺寸纸容纳于供纸盘中的状态;
图30是显示供纸盒的外部构造的立体示意图,并且显示作为记录纸的小尺寸纸容纳于供纸盘中的状态;
图31是显示供纸盒的内部结构的纵向剖视图,并且显示作为记录纸的小尺寸纸容纳于供纸盘中的状态;
图32是显示大尺寸纸排向出纸盘时的供纸盒的立体示意图;
图33是显示小尺寸纸排向出纸盘时的供纸盒的立体示意图;
图34A和34B是供纸盒的纵向剖视图,并且具体地,图34A显示副盘保持第一姿态的状态,图34B显示副盘保持第二姿态的状态;
图35是显示供纸盒的外部构造的立体示意图,并且显示副盘保持第一姿态的状态;
图36是供纸盒的平面示意图;
图37是图36中的供纸盒的取自直线XXXVII-XXXVII的剖视图,并且显示副盘保持第一姿态的状态;
图38是图36中的供纸盒的取自直线XXXVIII-XXXVIII的剖视图,并且显示副盘保持第一姿态的状态;
图39是图36中的供纸盒的取自直线XXXIX-XXXIX的剖视图,并且显示副盘保持第一姿态的状态;
图40是显示供纸盒的外部构造的立体示意图,并且显示副盘保持第二姿态的状态;
图41是图36中的供纸盒的取自直线XXXVII-XXXVII的剖视图,并且显示副盘保持第二姿态的状态;
图42是图36中的供纸盒的取自直线XXXVIII-XXXVIII的剖视图,并且显示副盘保持第二姿态的状态;
图43是图36中的供纸盒的取自直线XXXIX-XXXIX的剖视图,并且显示副盘保持第二姿态的状态;以及
图44A和44B是供纸盒的纵向剖视图,并且具体地,图44A显示副盘保持第一姿态的状态,图44B显示副盘保持第二姿态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适当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描述。该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进行适当变化而不改变本发明的范围。
(第一实施例)
首先,将对根据图像记录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组合装置10的构造与操作进行描述。图1是显示组合装置10的外部构造的立体示意图。
如图1所示,组合装置10是一种多功能设备(MFD)并包括:位于其下部的打印单元20(主机身的实例);和位于其上部的扫描单元12(读取单元的实例)。组合装置10具有打印功能,扫描功能,复印功能和传真功能。打印单元20相应于图像记录装置。因此,该图像记录装置不限于组合装置10,而是还可以应用于例如没有扫描单元12的单一功能打印机,从而既没有扫描功能,也没有复印功能。
组合装置10可以与主要是诸如电脑的外部信息装置(未图示)相连接。组合装置10接收包括图像数据,文本数据等从外部信息装置传输的打印数据。组合装置10基于该打印数据在记录纸(记录介质的实例)上记录图像。组合装置10还可以基于由扫描单元12读取的文本的图像数据在记录纸上记录图像。组合装置10可以与数码相机等相连接,以便在记录纸上记录从数码相机等输出的图像数据。组合装置10允许在其中装载诸如存储卡的各种存储介质,以便使在该存储介质上存储的图像数据可以记录在记录纸上。
如图1所示,组合装置10的外形宽且薄,并且大体呈水平宽度和长度大于高度的长方体形。打印单元20具有在其正面形成的开口16。开口16允许使用者取出其上已记录图像并且在机身内部排出到开口16中的记录纸。供纸盘29(第一盘的实例)和出纸盘21(第二盘的实例)设置在开口16内。供纸盘29和出纸盘21分上下两层设置,其中出纸盘21设置于供纸盘29上方。供纸盘29是供纸盒52(校注:原文如此,但这样的说法不清,因此校者认为与下面的句子一起应改成“在供纸盒52(参见图6)中出纸盘21整体上作为供纸盘29的盖子而设置”,请再审核)(参见图6),其中出纸盘21整体上作为供纸盘29的盖子而设置。
供纸盘29容纳将用于记录图像的记录纸。各种记录纸皆可以用作该记录纸,诸如普通纸,印相纸,喷墨纸,明信片等。记录纸在主机身内部从供纸盘29传送并排出到打印单元20的空间40(参见图2)并且在该过程中经受图像记录的处理。出纸盘21允许其上已记录图像的记录纸置于其上。
供纸盒52经由开口16***打印单元20中或从打印单元20拉出。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与操作面板14相似,开口16设置在打印单元20的正面(图2中的左侧)。与例如开口16形成于打印单元20侧面的情形相比,这样更便于从出纸盘21取出记录纸。然而,开口16的位置不限于此。开口16可以形成于打印单元20的侧面或后面。供纸盒52将在下文进行详细描述。
门28(参见图1)设置于打印单元20正面的右下部分并能够打开和关闭。盒安装部(未图示)设置于门28内侧。当打开门28时,盒安装部暴露于正面,以便使墨盒能够安装或卸下。当墨盒安装至该盒装配部时,墨盒通过墨水管41(参见图4)与记录头39(参见图5)相连接。副池与记录头39一起设置于后文描述的滑座38(参见图4)上。该副池储存从墨水盒提供的墨水。记录头39喷射从副池提供的墨水,从而在记录纸上记录图像。
扫描单元12设置在组合装置10的上部。扫描单元12读取文件的图像。扫描单元12具有平板扫描器(FBS)和自动文件馈送装置(ADF)34。扫描单元12包括台板30和文件盖17。台板30具有FBS功能。文件置于其上的台板玻璃设置于台板30的顶面上。构造成读取文件的图像的图像传感器设置于台板30内侧。文件盖17使置于台板玻璃上的文件与台板玻璃紧密接触,并且设置成可相对于台板30打开或关闭。第一文件盘32和第二文件盘18与ADF 34一起设置于文件盖17中。
在扫描单元12中,置于台板玻璃上或置于第一文件盘32上的文件的图像由图像传感器读取。文件读取的开始由文件已放置于第一文件盘32上的状态指令。置于第一文件盘32上的文件由ADF 34沿预定的传送路径传送,并且排出至第二文件盘18。在文件传送期间,文件的图像在传送路径的预定位置由图像传感器读取。
文件读取的开始由文件已放置于台板玻璃上的状态指令。图像传感器面向台板玻璃并且沿文件的副扫描方向(打印单元20的宽度方向)移动。该过程中,台板玻璃上的文件的图像由图像传感器透过台板玻璃读取。
操作面板14设置在组合装置10正面的上部。操作面板14包括显示各种信息的液晶显示屏和允许使用者输入信息的输入键等。组合装置10基于来自操作面板14的操作输入或从电脑传递的信息等进行运作。
图2是显示组合装置10的内部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如图2所示,供纸盘29设置在组合装置10底部。倾斜板22(参见图6)设置在供纸盘29的纵深一侧(图2的右侧)。倾斜的倾斜板22朝向该装置的后侧(图2的右侧)落下。倾斜板22分离从供纸盘29馈送的记录纸,从而向上引导该分离的纸张。传送路径23设置在倾斜板22的上方。传送路径23是传送记录纸的通道,并且其一部分形成曲线形。具体地,在传送路径23从倾斜板22向上延伸后,传送路径呈曲线形并且朝向组合装置10的前侧(图2的左侧)延伸,然后通过图像记录单元24(相应于记录单元)通到出纸盘21。容纳在供纸盘29中的记录纸被引导,沿传送路径23自下而上形成U形转弯,通向图像记录单元24并受到由图像记录单元24进行的图像记录处理,然后排出至出纸盘21上的空间40。传送路径23由除了设置图像记录单元24的位置之外的彼此相对且两者之间具有预定间隔的外侧引导面和内侧引导面限定。
图3是显示打印单元20的主要元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如图3所示,供纸辊25(传送单元的一部分)设置在供纸盘29上方。使供纸辊25与记录纸压力接触以便将记录纸馈送到传送辊67和夹紧辊64(参见图19)处。供纸辊25设置成比形成曲线形的传送路径23更接近记录纸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在下文中简称″上游侧″)。使供纸辊25与置于供纸盘29上的记录纸压力接触,以便将记录纸馈送至倾斜板22。供纸辊25辊颈相抵直至供纸臂26的尖端(校注:原文的journalled一词的译法请再审核,journal为名词“轴颈”,但难以将其引申到动词,从图中也得不到启发,因此暂且维持原译法,或许参考附图可以简单地译为“供纸辊25位于供纸臂26的尖端”)。供纸辊25由通过多个齿轮互相啮合的驱动传动机构27从LF电动机85(传送单元的一部分(参见图5))向其传递的驱动力转动。
如图3所示,供纸臂26以基轴26A作为转动轴上下移动,使其能够与供纸盘29相接触或相分离。供纸臂26因其自重向下转动以便接触供纸盘29。因此,供纸辊25与供纸盘29接触。在记录纸容纳在供纸盘29中的情形下,使供纸辊25与供纸盘29中最高位置处的记录纸压力接触。当供纸盒52(参见图6)通过开口16***或拉出时,供纸臂26向上收回。
在使供纸辊25与供纸盘29上的记录纸的表面压力接触的状态下,供纸辊25由从LF电动机85传递的驱动力转动。因此,通过供纸辊25的表面和记录纸之间的摩擦力,最上面的记录纸被传送至倾斜板22。记录纸在其前端处邻接倾斜板22并且被引导向上,即引导至传送路径23。当最上面的记录纸由供纸辊25传送时,直接位于最上面的记录纸下方的记录纸可能因摩擦或静电作用也被传送,但是该记录纸因在倾斜板22上的邻接而被阻止。
如图3所示,传送辊67(传送单元的一部分)设置成比形成曲线形的传送路径23更接近记录纸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在下文中简称″下游侧″)。夹紧辊64(传送单元的一部分)设置于越过传送路径23面对传送辊67的位置处(参见图19)。图3中未显示夹紧辊64。夹紧辊64被推向传送辊67,使其能与传送辊压力接触。当记录纸由供纸辊25馈送至传送路径23时,该纸张进入传送辊67和夹紧辊64之间的间隙。在该情况下,夹紧辊64缩回记录纸的厚度,并且与传送辊67一起夹持记录纸。传送辊67由从LF电动机85传递的驱动力转动(参见图5)。传送辊67的转动动力可靠地传递到记录纸,并且将记录纸传送到台板42上(参见图3)。
如图3所示,图像记录单元24(参见图4)设置于传送辊67的下游侧。在图像记录单元24中,记录头控制板33(参见图5)和记录头39(参见图5)承载于沿主扫描方向(垂直于图3中的纸张表面的方向)往复运动的滑座38上(参见图4)。此处,主扫描方向是基本上与记录纸传送方向50(参见图4)垂直的方向。墨水通过墨水管41(参见图4)从上述墨盒提供到记录头39。记录头39选择性地将作为精细墨滴的墨水喷射到记录纸上。记录纸由传送辊67和夹紧辊64传送到台板42上。在该传送过程中,记录头39选择性地喷射墨滴,同时通过滑座38的往复运动沿基本上与记录纸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进行扫描。因此,图像被记录在经过台板42上方的记录纸上。
此外,排纸辊68(传送单元的一部分(参见图3))设置于图像记录单元24的下游侧。齿轮辊69(传送单元的一部分)设置于越过传送路径23面对排纸辊68的位置处。使齿轮辊69与排纸辊68压力接触。如上所述,当记录纸在台板42上方经过时,图像由图像记录单元24记录在记录纸上。当该记录纸进入排纸辊68和齿轮辊69之间时,记录纸由排纸辊68和齿轮辊69夹持。来自LF电动机85的驱动力(参见图5)除了传送辊67外也被传递至排纸辊68。因此,传送辊67和排纸辊68以预定的线性馈送宽度被间歇性地驱动。传送辊67和排纸辊68在转动中保持彼此同步。其上记录图像的记录纸由传送辊67,夹紧辊64,排纸辊68和齿轮辊69传送(参见图19),并且朝向开口16排出到出纸盘21上。扫描单元12设置在图像记录单元24上方(参见图2)。空间40(参见图2和图3)设置在扫描单元12和出纸盘21之间。其上记录图像的记录纸从传送路径23排出到该空间40并且容纳在出纸盘21内。
图4是显示打印单元20的主要元件的俯视图。
如图4所示,一对导轨43和44设置在传送路径23上方(图3的上侧)。导轨43和44沿记录纸传送方向50以预定的距离彼此分离,并且沿与传送方向50垂直的方向51(在下文中也称为垂直方向)延伸。滑座38设置成可沿与传送方向50垂直的水平方向(垂直方向51)往复运动,以使其能够跨在导轨43和44上。
导轨43设置成比导轨44更接近上游侧。导轨43是平板状的轨道,其沿传送路径23的宽度方向(垂直方向51)(参见图3)的长度大于滑座38的往复运动范围。导轨43的下游顶面是引导面43A。滑座38的上游端由引导面43A滑动性地支撑。
导轨44设置成比导轨43更接近下游侧。导轨44是平板状的轨道,其沿传送路径2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几乎与导轨43相同。导轨44的上游边缘45以几乎直角向上弯曲。导轨44的下游顶面限定引导面44A。滑座38的下游端由引导面44A滑动性地支撑。滑座38通过辊(未显示)夹持边缘45。因此,滑座38滑动性地架设在导轨43和44的引导面43A和44A上。基于导轨44的边缘45,滑座38可以沿与记录纸的传送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垂直方向51)往复运动。
皮带驱动机构46设置在导轨44的顶面上。皮带驱动机构46沿导轨44设置。皮带驱动机构46具有主动轮47,从动轮48和驱动带49。主动轮47和从动轮48分别沿传送路径23的宽度方向设置于其两端附近。驱动带49是其内设有齿的环形同步皮带,并且在主动轮47和从动轮48之间张紧。与驱动带49的带齿啮合的轮齿形成于主动轮47的***。由于该原因,主动轮47的转动可靠地传递到驱动带49,并且因此驱动带49沿圆周运动。滑座38与驱动带49相连接。由于该原因,基于皮带驱动机构46的操作,滑座38在导轨43和44上沿垂直方向51往复运动。记录头39承载于滑座38上。由于该原因,记录头39可以沿作为主扫描方向的垂直方向51往复运动。
主动轮47绕沿与引导面44A垂直的方向延伸的轴可转动地设置在导轨44的顶面的一端(图4中的右端)。即,主动轮47的轴向是所述垂直方向。虽然图4中未显示,但CR(滑座)电动机80(参见图5)设置在导轨44下方。CR电动机80的驱动力传递至主动轮47的轴。因此,主动轮47转动并且滑座38进行往复运动。
如图4所示,台板42设置在传送路径23下方并面向记录头39。台板42设置在滑座38往复运动的范围内记录纸通过的中央部分上。台板的宽度42充分大于可传送的记录纸的最大宽度。基于该原因,记录纸沿传送路径23传送,以使其两端可以始终在台板42的上方经过。在台板42与导轨43和44彼此分离两者之间的预定间隙的状态下,台板42与导轨43和44彼此平行。基于该原因,滑动性地在导轨43和44上移动的记录头39的底面与台板42的顶面彼此相面对,保持两者之间预定的记录头间隙。
图5是显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组合装置10的示例性构造的框图。
控制单元100控制组合装置10的所有操作。如图5所示,控制单元100被构成为微型计算机,主要包括CPU(中央处理单元)101,ROM(只读存储器)102,RAM(随机存取存储器)103和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104。控制单元100通过总线107连接到ASIC(专用集成电路)109。
用于使CPU 101控制组合装置10的各种操作的程序储存于ROM 102。RAM 103用作暂时储存CPU 101执行上述程序时使用的各种数据的存储区或工作区。即使在组合装置10断电后EEPROM 104仍保持诸如设定和标记的各种数据。
记录头控制板33,驱动电路82,驱动电路81,扫描单元12(参见图1),操作面板14(参见图1)等连接至ASIC 109。
记录头控制板33基于从ASIC 109输入的图像信号控制记录头39的驱动。因此,墨水以预定的时刻选择性地从记录头39的喷嘴(未显示)喷射,从而将图像记录在记录纸上。记录头控制板33与记录头39一起承载于滑座38(参见图4)上。
驱动电路82基于从ASIC 109输入的相位激励信号等将驱动信号提供至CR电动机80。CR电动机80响应该驱动信号转动并控制滑座38的往复运动。
驱动电路81驱动LF电动机85。如图3所示的供纸辊25,传送辊67和排纸辊68连接至LF电动机85。驱动电路81接收来自ASIC 109的输出信号以驱动LF电动机85。LF电动机85的驱动力通过众所周知的包括齿轮和驱动轴等的驱动机构选择性地传递至供纸辊25,传送辊67和排纸辊68。
图6是显示供纸盒52的全部构造的立体示意图。
按粗略的分类,供纸盒52包括供纸盘29和出纸盘21。出纸盘21可转动地支撑在供纸盒29的上部。出纸盘21构造成可向上绕轴朝向供纸盘29并向上转动,所述轴沿基本上垂直于后文描述的第一方向36和第二方向37的水平方向74(在下文中也称为″水平方向″)延伸。当出纸盘21相对于供纸盘29落下时,供纸盘29的顶面由出纸盘21覆盖(参见图6)。该状态下,出纸盘21保持其上记录图像的记录纸并且具有供纸盘29的盖子的功能。这样就防止灰尘进入供纸盘29。此外,当出纸盘21相对于供纸盘29直立时,供纸盘29的顶面打开,允许向供纸盘29补充记录纸。供纸盘29在其纵深一侧的上部打开,因此可以设置驱动传动机构27(参见图2)。
供纸盘29具有盘体54(第一盘体的实例)和延伸盘59(第三滑动盘的实例)。供纸盘29设置成使延伸盘59能够沿第一方向36和第二方向37相对于盘体54滑动。这里,第一方向36是延伸盘59和后文描述的延伸盘61被推入开口16的方向(参见图1和图2)。第二方向37是延伸盘59和延伸盘61从开口16拉出的方向。虽然将在下文叙述,延伸盘59设置于盘体54内,因此其后端112可以比后端122(相应于第二端部)更进一步朝向第一方向36和第二方向37滑动,也就是说,延伸盘59可以沿第二方向37滑动,以使后端112相对于第二方向37位于后端122的下游。如有必要,当延伸盘59相对于盘体54沿第二方向37或第一方向36滑动时,供纸盘29的纸张放置表面沿传送方向50延伸或缩回(参见图4)。因此,各种尺寸的记录纸都可以容纳于供纸盒29中。传送方向50和第二方向37是同一个方向。
出纸盘21具有盘体56(第一回转体的实例)和延伸盘61(第一滑动盘或第二滑动盘的实例)。出纸盘21构造成使延伸盘61可以相对于盘体56沿第一方向36和第二方向37滑动。虽然将在下文叙述,延伸盘61设置于盘体56中,使其后端122可以比后端112更进一步朝向第一方向36和第二方向37滑动,也就是说,延伸盘61可以沿第一方向36滑动,以使后端122相对于第一方向36位于后端112的下游。出纸盘61相对于盘体56沿第二方向37或第一方向36滑动以便与延伸盘59匹配。这样就保持供纸盘29的上侧由出纸盘21覆盖的状态。也就是说,即使为了改变将要容纳在供纸盘29中的记录纸的尺寸改变延伸盘59的位置,出纸盘21仍具有供纸盘29的盖子的功能。
图7是显示供纸盘29的表面侧的立体示意图,并且显示延伸盘59相对于盘体54沿第二方向37拉出的状态。图8是显示在图7中所示的状态下供纸盘29的背面的立体示意图。图9是显示供纸盘29的表面侧的立体示意图,并且显示延伸盘59相对于盘体54沿第一方向36推入的状态。图10是显示在图9中所示的状态下供纸盘29的背面的立体示意图。图7到图10显示出纸盘21与供纸盘29相分离的状态。
如图7到图10所示,盘体54形成长度沿第一方向36和第二方向37的矩形形状。倾斜板22(参见图2和图3)设置在盘体54的前端60处。倾斜板22包括长度沿盘体54的宽度方向(图6中的水平方向74)的板状构件。倾斜板22朝向装置的后侧(朝向第一方向36)倾斜。因此,当记录纸的前端紧靠倾斜板22时,该前端被沿倾斜板22的内表面62斜向上地引导。也就是说,内表面62具有将记录纸引导至传送路径23(参见图3)的引导面的功能。
内表面62配备分离构件71。该分离构件71设置在倾斜板22的纵向中心的内表面62上。关于分离构件71,沿倾斜板22的倾斜方向并列多个从内表面62突起的齿。当多张记录纸在重叠并且纸张的前端紧靠内表面62的状态下馈送时,重叠纸张的前端由分离构件71分离。该情况下,分离构件71的齿进入记录纸之间,在记录纸之间形成间隙。这样就便于记录纸分离。其结果是,在馈纸期间,仅最上面的记录纸可靠地与位于其下的纸张分离,同时从供纸辊25给予记录纸作用力。
两个辊65可转动地设置于内表面62中。辊65沿倾斜板22的纵向设置于分离构件71两边对称的位置。辊65的表面从内表面62上暴露。当辊65转动时,施加于记录纸的传送摩擦力减小。
盘体54配备一对侧导板70。侧导板70设置成可沿盘体54的宽度方向(水平方向74)滑动。侧导板70调节置于供纸盘29上的记录纸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具体地,侧导板70的调节可以使置于供纸盘29上的记录纸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与预定的基准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为供纸盘29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基本一致。因此,调节记录纸以使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与基准位置一致通常称作″中心套准″。图7和图9显示侧导板70已经移到盘体54在其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状态。图18显示侧导板70已经移到盘体54在其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状态。
侧导板70配备朝向宽度方向的中心延伸的齿条76(参见图8和图10)。齿条76与埋设在盘体54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的小齿轮77相啮合。当两个侧导板70中的任何一个侧导板沿水平方向74滑动时,另一个侧导板以联锁的方式沿与所述一个侧导板的滑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因此,在置于供纸盘29上的记录纸的宽度比两个侧导板70之间的距离短的情形下,通过使侧导板70之一滑动,该两个侧导板70同时移动。因此,记录纸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与上述基准位置基本一致。
盘体54配备侧端导板78。侧端导板78设置在盘体54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侧端导板78从盘体54的底部73向上垂直竖立。用于支承出纸盘21(参见图11)的支承孔66分别设置于侧端导板78上。
侧端导板78(参见图7~10)具有倒U字形横截面的导槽75。导槽75调节延伸盘59向第一方向36和第二方向37的滑动方向。延伸盘59的导轨88分别***导槽75中。
凹进部分79形成于盘体54中。凹进部分79呈矩形,沿盘体54的纵向相对较长。凹进部分79配备两个导轨72(参见图7和图9)。如图7和9图所示,导轨72从凹进部分79的底面垂直竖立。导轨72设置在凹进部分79的整个纵向区域上。通过将导轨72分别***延伸盘59的导槽108(参见图8和图10),延伸盘59的滑动方向被调节至第一方向36和第二方向37。
如图7~10所示,盘体59呈沿水平方向74较长的矩形(参见图6)。水平的顶面105形成于延伸盘59在其宽度方向上的后端112(相应于第一端部)的中央。出纸盘21的延伸盘61由顶面105(参见图6)支撑。
导轨88设置在延伸盘59的两个宽度端以沿第一方向36和第二方向37延伸并且沿宽度方向形成壁表面。导轨88***盘体54的导槽75中。导轨88形成的位置和具有的形状使其能够***导槽75中。
如图7~10所示,上***部90和下***部91设置于延伸盘59中。上***部90设置于延伸盘59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以第一方向36和第二方向37为纵向。如图7和图9所示,上***部90***盘体54中并覆盖在凹进部分79上方。因此,上***部90形成的位置和形状使其对应于凹进部分79。
如图8和图10所示,两个导槽108沿延伸盘59的横向形成在上***部90的背面。盘体54的导轨72(参见图7和图9)分别***导槽108中。因此,导槽108设置在对应于导轨72的位置。
狭缝110(参见图7和图9)形成于上***部90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央,跨越其整个纵向区域。上***部90配备后导板140(参见图7和图9)。后导板140紧靠置于供纸盘29上的记录纸的尾端以调节该尾端的位置。后导板140的下部***狭缝110。因此,后导板140被沿狭缝110可滑动地支撑。因此,后导板140可以在前端83和后端112之间滑动。当后导板140朝向记录纸的尾端滑动时,记录纸的尾端紧靠后导板140的引导面。因此,记录纸的尾端彼此对齐。
延伸盘59的底部93除去上***部90后的一部分是下***部91(参见图8和图10)。即,下***部91设置在上***部90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的外侧。如图7~10所示,***下***部91使其朝向盘体54的背面隐藏。狭缝111形成在上***部90和下***部91之间的边界(参见图7和图9)。狭缝111沿与狭缝110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并且形成与裂缝110几乎相同的形状。上***部90和下***部91沿延伸盘59的宽度方向由狭缝111分开。因此,当延伸盘59附接于盘体54时,可以***上***部90,使其暴露于盘体54的底部73的表面,并且可以***下***部91,使其朝向底部73的背面隐藏。
因为以该方式构造盘体54和延伸盘59,因此延伸盘59可以相对于盘体54沿第一方向36和第二方向37滑动。当延伸盘59从其容纳于盘体54中的状态(参见图9和图10)沿第二方向37拉出时,供纸盘29的纸张放置表面被延伸。相反,当延伸盘59从其被拉出盘体54的状态(例如,图6至图8)相对于盘体54沿第一方向36推入时,供纸盘29的纸张放置表面缩回。
图11是显示出纸盘21的表面侧的立体示意图,并且显示延伸盘61相对于盘体56沿第二方向37拉出的状态。图12是显示在图11中所示的状态下出纸盘21的背面的立体示意图。图13是显示出纸盘21的表面侧的立体示意图,并且显示延伸盘61相对于盘体56沿第一方向36推入的状态。图14是显示在13中所示的状态下出纸盘21的背面的立体示意图。图11~14显示出纸盘21从供纸盘29拆卸的状态。
盘体56和延伸盘61的宽度设定为短于两个侧端导板78之间的距离。由于该原因,当盘体56由盘体54支撑时,出纸盘21设置在供纸盘29在其宽度方向上的内侧。
从平面图上看,盘体56基本上呈凹形(参见图12和图14)。如图11~14所示,转轴35设置于盘体56上。转轴35分别设置在盘体56在其宽度方向(图6中的水平方向74)上的前端84的两端。当转轴35分别***支承孔66(参见图7等)中时,被支撑的出纸盘21可绕沿供纸盘29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轴向上转动。
图15是图11中的部分XV的放大图。图16是图11中的部分XVI的放大图。
如图15和图16所示,盘体56的顶面具有横截面呈U字形的导槽115。所形成的导槽115使盘体56的表面可以朝向其背面凹进。导槽115设置在盘体56的整个区域上并沿第一方向36和第二方向37延伸。当延伸盘61的凸片58(参见图12)分别***导槽115中时,延伸盘61的滑动方向被调节至第一方向36和第二方向37。
如图15和图16所示,盘体56的顶面配备导轨98。导轨98与导槽115沿盘体56的宽度方向交替地排列。导轨98从盘体56的表面垂直竖立。导轨98设置在盘体56的整个区域上并沿第一方向36和第二方向37延伸。通过将导轨98***延伸盘61的导槽86(参见图12),延伸盘61的滑动方向被调节至第一方向36和第二方向37。
如图11~14所示,延伸盘61呈其宽度方向较长的矩形。延伸盘61包括所形成的顶面平整的平面部分114和相对于平面部分114朝向第一方向36向下倾斜的倾斜部分106。
平面部分114具有设置在后端122的开口120(参见图11和图23)。后端122是延伸盘61在开口16(参见图1和图2)一侧的端部。开口120从后端表面117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到顶面95设置在后端122上。如图12和图14所示,容纳副盘63的容纳部分127设置在平面部分114的背后。容纳部分127具有侧壁124和沿第一方向36和第二方向37延伸的支承片135。支承片135从侧壁124的下端突向平面部分114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央。
副盘63呈矩形,其宽度方向(水平方向74)的长度和纵深方向(第一方向36和第二方向37)的长度彼此大致相等。副盘63容纳于容纳部分127中并且由支承片135从下方支承。副盘63设置成可从图12中所示的状态相对于延伸盘61沿第二方向37滑动。虽然图中未显示,通过沿第二方向37从延伸盘61拉出,副盘63从后端表面117突出。因此,延伸盘61中的纸张放置表面朝向第二方向37延伸。
如图12和图14所示,平面部分114的背面上形成凹进部分129。凹进部分129呈沿盘体114的横向较长的矩形。凹进部分129在第二方向37一侧的端部位于后端122处,并且该凹进部分在第一方向36一侧的端部开口。设置于盘体56中的凸部113(参见图12和图14)分别容纳于凹进部分129中。因此,延伸盘61由盘体56从下方支撑。
如图12所示,***盘体56的导槽115中的凸片58(参见图11和图13)设置在倾斜部分106的前端96的背面(参见图11和图13)。所形成的凸片58从前端96的背面向下突出。凸片58形成的位置和具有的形状使其能够分别***导槽115中。
如图12所示,横截面呈倒U字形的导槽86形成在倾斜部分106背面的前端96一侧。盘体56的导轨98(参见图11和图13)分别***导槽86中。因此,导槽86设置在对应于导轨98的位置。延伸盘61的凸片58分别***盘体56的导槽115中,并且盘体56的导轨98分别***延伸盘61的导槽86中。这样将延伸盘61的滑动方向调节至第一方向36和第二方向37。
因为以该方式设置盘体56和延伸盘61,延伸盘61可以相对于盘体56沿第一方向36和第二方向37滑动。也就是说,延伸盘61的后端122构造成可沿第一方向36和第二方向37滑动。当延伸盘61从其被推入盘体56的状态(参见图13和图14)朝向第二方向37拉出时,出纸盘21的纸张放置表面得到延伸。相反,当延伸盘61从其被拉出盘体56的状态(参见图11和图12)相对于盘体56沿第一方向36推入时,供纸盘21的纸张放置表面缩回。
转轴35由支承孔66支承,允许盘体56可绕沿水平方向74(参见图6)延伸的轴上下转动。因为延伸盘61设置于盘体56中,延伸盘61的后端122在未由后端112支撑的状态下可绕沿水平方向74延伸的轴朝向供纸盘29转动。
例如,当组合装置10中指令开始读取文件时,文件的图像由扫描单元12读取。打印单元20基于该文件图像执行打印处理。该打印处理进行如下。即,LF电动机85的驱动力(参见图5)选择性地传递至供纸辊25,传送辊67和排纸辊68。因此,容纳在供纸盘29中的记录纸沿传送路径23传送。在记录纸传送期间,图像由图像记录单元24记录在记录纸上,然后该记录纸朝向开口16排出到空间40(参见图2)。
图17A和图17B是供纸盒52的侧视图,具体地,图17A显示出纸盘21处于第一姿态的状态,图17B显示出纸盘21处于第二姿态的状态。图18是显示供纸盒52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出纸盘21的姿态转变为第二姿态。图19A~19D是显示沿第一方向36推入延伸盘61时出纸盘21的姿态从第一姿态变为第二姿态的状态的示意图。
因为盘体56和延伸盘61如上所述地构造,出纸盘21的姿态可以在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之间变化。第一姿态是出纸盘21的后端122的顶面95基本上被水平支撑的状态(例如,参见图2,6,17A和图19A)。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姿态下,出纸盘21的延伸盘61设置在供纸盘29的顶面105(参见图7)上方。当后端122由后端112支撑时,出纸盘21保持第一姿态。详细地,当后端122置于后端112的顶面105(参见图7)上时,出纸盘21保持第一姿态。换句话说,当后端122的底面99(例如,参见图11)紧靠顶面105时,出纸盘21保持第一姿态。也就是说,第一姿态是后端122朝向供纸盘29的移动得到调节的状态。
第二姿态是顶面95从上述第一姿态向供纸盘21移动的状态(例如,参见图17B,18和19D)。本实施例中,在第二姿态下,后端122的底面99位于顶面105下方。后文将对第二姿态进行详细描述。
在出纸盘21保持第一姿态的状态下,记录纸可以排出到出纸盘21上。例如,如图6所示,在第一姿态下,供纸盘29的上部由出纸盘21覆盖。由于该原因,防止诸如粘附到容纳于出纸盘21中的记录纸上的纸张粉末的灰尘进入供纸盘29。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组合装置10中,其上记录图像的记录纸从打印单元20的后侧(图17A到17C的右侧)朝向开口16排出到空间40。由于该原因,在诸如明信片的小尺寸的记录纸(以下简称″小尺寸纸″)用于打印处理的情形下,该小尺寸纸置于出纸盘21上远离开口16的位置(参见图17A和19A)。该情况下,当使用者相对于开口16推入延伸盘61时,从出纸盘21取出小尺寸纸变得容易。
如图17~19所示,延伸盘61可以相对于开口16推入。因为盘体56由盘体54支撑,因此延伸盘61相对于盘体56沿第一方向36滑动(参见图19A和19B)。当后端122比后端112更进一步朝向第一方向36滑动(即,延伸盘61沿第一方向36滑动,使后端122相对于第一方向36位于后端112的下游)时,后端112对后端122的支撑解除。在小尺寸纸容纳在供纸盘29中的状态下,供纸盘29中的开口16一侧产生未放置小尺寸纸的空间87(参见图19)。因为延伸盘61设置于盘体56中,该延伸盘可绕沿水平方向74延伸的轴(参见图6)朝向供纸盘29转动。当后端112对后端122的支撑解除时,盘体56可朝向供纸盘29转动,并且延伸盘61转动至空间87(参见图19B至19D)。其结果是,出纸盘21处于第二姿态,其中后端122的顶面95向供纸盘29移动,并且其底面99置于后端112的顶面105下方(参见图17B,18和19D)。当延伸盘61以该方式相对于供纸盘29的延伸盘59沿第一方向36相对移动时,出纸盘21的姿态可以从第一姿态变为第二姿态。
当出纸盘21的姿态以上述方式从第一姿态变为第二姿态时,开口16中出纸盘21上方的空间向下延伸。换句话说,允许使用者放进他/她的手以取出排出至出纸盘21的记录纸的空间向下延伸。如图17A和17B所示,当出纸盘21的姿态转变为第二姿态时,开口16中的空间的高度从H1(出纸盘21处于第一姿态的状态下的高度)变为H2。基于该原因,使用者能够把他/她的手放进比开口16更深的一侧。其结果是,即使排出到出纸盘21上的记录纸是小尺寸纸,使用者仍可以容易地从出纸盘21取出记录纸。因此,使用者不会碰到难以从出纸盘21取出记录纸的不便之处,并且通过使开口16的高度(机盖31的高度)变低,可以使扫描单元12和打印单元20分上下两层设置的组合装置10更薄。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根据该实施例的图像记录装置是单功能打印机的情形。
(第一实施例的第一修改例)
在延伸盘59中可以设置圈簧131(推动构件的实例(参见图19A))。圈簧131弹性地推动出纸盘21,从而将出纸盘的姿态从第二姿态改变为第一姿态。圈簧131设置在底部93(参见图7)的第二方向37一侧端部的纸张放置表面的外侧。圈簧131在图7等图中未显示。
延伸盘61可以下推到供纸盘29中的空间87,以便于使用者从出纸盘21中取出小尺寸纸(参见图19A~19D)。即,出纸盘21的姿态由向其施加的外力从第一姿态变为第二姿态。圈簧131随着延伸盘61下降被压缩,并且积聚上推出纸盘21的弹簧力。当使用者将他/她的手从延伸盘61释放从而除去外力时,延伸盘61因圈簧131积聚的弹簧力而上升。当这样除去外力时,出纸盘21恢复第一姿态。
圈簧的安装位置不限于底部93。圈簧可以设置在出纸盘21的纸张放置表面外侧,以使其一端可以固定到打印单元20的机盖31(参见图2)上,并且其另一端可以固定到延伸盘61的顶面95上。因此,在延伸盘61因所述圈簧从机盖31上悬挂的状态下出纸盘21保持第一姿态。当使用者下推延伸盘61时,该圈簧被拉长。因此,圈簧积聚上拉出纸盘21的弹簧力。当使用者将他/她的手从延伸盘61释放时,圈簧被压缩,并且出纸盘21因圈簧积聚的弹簧力恢复第一姿态。
此外,可以在轴35(参见图6)上分别设置作为推动构件的扭簧。当使用者下推延伸盘61时,扭簧扭转以积聚向上转动出纸盘21的弹簧力。当使用者将他/她的手从延伸盘61放开时,出纸盘21因扭簧积聚的弹簧力恢复第一姿态。
(第一实施例的第二修改例)
当使用者朝向第二方向37拉出延伸盘61时,出纸盘21的姿态可以从第一姿态变为第二姿态。
图20A~20D是显示延伸盘61沿第二方向37拉出时出纸盘21的姿态从第一姿态变为第二姿态的状态的示意图。在下文基于图20A至20D的描述中,假定后端112的宽度小于延伸盘61的宽度,并且假定在延伸盘61后(参见图7)设置可容纳后端112的空间。
在出纸盘21保持第一姿态的状态下(例如,参见图1和图6),延伸盘61相对于开口16拉出。因为盘体56由盘体54支撑,因此延伸盘61相对于盘体56沿第二方向37滑动(参见图20A到20C)。当后端122比后端112更进一步朝向第二方向37滑动(即,延伸盘61沿第二方向37滑动以使后端122相对于第二方向37位于后端112的下游)时,后端112对后端122的支撑解除。当后端112对后端122的支撑解除时,盘体56可朝向供纸盘29转动,并且延伸盘61因作用于出纸盘21的重力沿第二方向37转动到供纸盘29的外侧(参见图20C和20D)。其结果是,出纸盘21处于第二姿态,其中后端122的顶面95向供纸盘29移动,并且其底面99置于后端112的顶面105下方(参见图20D)。
当延伸盘61以该方式相对于盘体56沿第一方向36相对移动时,出纸盘21的姿态可以从第一姿态变为第二姿态。当出纸盘21的姿态从第一姿态变为第二姿态时,开口16中出纸盘21上方的空间向下延伸。如图20A和图20D所示,当出纸盘21的姿态变为第二姿态时,开口16中的空间的高度从H3(出纸盘21处于第一姿态的状态下的高度)变化为H4。因此,使用者可以容易地从出纸盘21取出小尺寸纸。
(第一种实施例的第三修改例)
当使用者朝向第二方向37拉出延伸盘59时,出纸盘21的姿态可以从第一姿态变为第二姿态。
图21A~21C是显示沿第二方向37拉出延伸盘59时出纸盘21的姿态从第一姿态变为第二姿态的状态的示意图。
在出纸盘21保持第一姿态的状态下(例如,参见图1和图6),延伸盘59相对于开口16拉出。因此,延伸盘59相对于盘体54沿第二方向37滑动(参见图21A和21B)。当后端112比后端122更进一步朝向第二方向37滑动(即,延伸盘39沿第二方向37滑动以使后端112相对于第二方向37位于后端122的下游)时,后端112对后端122的支撑解除(参见图21B)。当后端112对后端122的支撑解除时,盘体56可朝向供纸盘29转动,并且延伸盘61转动至供纸盘29中(参见图21B和21C)的空间87(参见图21)。其结果是,出纸盘21处于第二姿态,其中后端122的顶面95向供纸盘29移动,并且其底面99置于后端112的顶面105下方(参见图21C)。
当延伸盘59以该方式相对于盘体54沿第二方向37相对移动时,出纸盘21的姿态可以从第一姿态变为第二姿态。通过该姿态改变,开口16中出纸盘21上方的空间向下延伸。如图21A和图21C所示,当出纸盘21的姿态变为第二姿态时,开口16中的空间的高度从H5(出纸盘21处于第一姿态的状态下的高度)变化为H6。这样使用者可以容易地从出纸盘21取出小尺寸纸。
(第一实施例的第四修改例)
当使用者朝向第一方向36推入延伸盘59时,出纸盘21的姿态可以从第一姿态变为第二姿态。
图22A~22C是显示延伸盘59沿第一方向36推入时出纸盘21的姿态从第一姿态变为第二姿态的状态的示意图。在下文基于图22A至22D的描述中,假定后端112的宽度小于延伸盘61的宽度,并且假定在延伸盘61后(参见图7)设置可容纳后端112的空间。
在出纸盘21保持第一姿态的状态下(例如,参见图1和图6),延伸盘59相对于开口16推入。因为小尺寸纸容纳在供纸盘29中,因此允许推入延伸盘59。通过推入延伸盘59,延伸盘59相对于盘体54沿第一方向36滑动(参见图22A和22B)。当后端112比后端122更进一步朝向第一方向36滑动(即,延伸盘59沿第一方向36滑动以使后端112相对于第一方向36位于后端122的下游)时,后端112对后端122的支撑解除。当后端112对后端122的支撑解除时,盘体56可朝向供纸盘29转动,并且延伸盘61因作用于出纸盘21的重力沿第二方向37转动至供纸盘29的外侧(图22A~22C各图的左侧)。其结果是,出纸盘21处于第二姿态,其中后端122的顶面95向供纸盘29移动,并且其底面99置于后端112的顶面105下方(参见图22C)。
当延伸盘59以该方式相对于盘体54沿第一方向36相对移动时,出纸盘21的姿态可以从第一姿态变为第二姿态。通过该姿态改变,开口16中出纸盘21上方的空间向下延伸。如图22A和图22C所示,当出纸盘21的姿态变为第二姿态时,开口16中的空间的高度从H7(出纸盘21处于第一姿态的状态下的高度)变化为H8。这样使用者可以容易地从出纸盘21取出小尺寸纸。
(第二实施例)
下文将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描述。除了出纸盘21的构造局部不同之外,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组合装置10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构造。基于该原因,省略对出纸盘21之外的其他构造的描述。
图2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供纸盒52的俯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出纸盘21具有盘体56(第二盘体的一部分),延伸盘133(第二盘体的一部分)和副盘126。
关于延伸盘133,通过在开口16一侧(图23中的下侧)朝向第一方向36(打印单元20的纵深侧)切除延伸盘的一部分形成开口147(切除部分的实例)。与开口120(参见图11)相似,所形成的开口147的范围从后端表面117至顶面95。相比开口120,形成开口147时切除后端表面117和顶面95的范围更大(参见图6和图23)。开口147根据使用者的手形大小形成,以便使用者能够把他/她的手通过开口147放进空间87。
副盘126具有与副盘63(参见图6和图12)几乎相同的形状,并且形成得比副盘63大以与开口147相符。当副盘126置于延伸盘133的开口147中时,开口147关闭。突出至副盘126在其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转轴145设置在第一方向36一侧的副盘126的端部。
如图23所示,在延伸盘133的背面,导槽137设置于容纳副盘126的容纳部分沿其宽度方向的两侧。导槽137支撑副盘126的转轴145并且具有U形横截面。所形成的导槽137在对应于副盘126的转轴145的位置处沿第一方向36和第二方向37延伸。当转轴145由导槽137支撑时,副盘126设置于延伸盘133上,使其可沿第一方向36和第二方向37滑动并且可朝向供纸盘29转动。
图24A~24D是显示沿第一方向36推入副盘126时出纸盘21的姿态从第一姿态变为第二姿态的状态的示意图。
这里,当延伸盘133的后端122(参见图7)和副盘126的后端142由后端112支撑(参见图23和24A)时,出纸盘21保持第一姿态。当后端142的底面148紧靠顶面105时,出纸盘21保持第一姿态。在该第一姿态下,副盘126的顶面15基本上被水平地支撑(参见图24A)。副盘126由使用者从该状态推入。因此,副盘126相对于延伸盘133沿第一方向36滑动(参见图24A和24B)。当后端142比后端112更进一步朝向第一方向36滑动(即,副盘126沿第一方向36滑动以使后端142相对于第二方向37位于后端112的下游)时,后端112对后端142的支撑解除(参见图24B)。当后端112对后端142的支撑(校注:原文前后两句谁对谁的支撑正好相反,现采取112对142的支撑,请再审核)解除时,副盘126可朝向供纸盘29转动,并且副盘126转动至供纸盘29中的空间87(参见图24B~24D)。其结果是,出纸盘21处于第二姿态,其中后端142的顶面15向供纸盘29移动,并且其底面148置于后端112的顶面105下方(参见图24D)。
当副盘126以该方式相对于延伸盘133沿第一方向36相对移动时,出纸盘21的姿态可以从第一姿态变为第二姿态。通过该姿态改变,开口16中出纸盘21上方的空间延伸至开口147下方。如图24A和图24D所示,当出纸盘21的姿态变为第二姿态时,开口16中的空间的高度从H9(在出纸盘21处于第一姿态的状态下的高度)变化为H10。因此,允许使用者将他/她的手放入以便从出纸盘21取出记录纸的空间向下延伸,使用者可以容易地从出纸盘21取出小尺寸纸。
虽然本实施例中描述了盘体56和延伸盘133构造为分离构件的方面,但是所形成的盘体和延伸盘可以整体形成第二盘体。
在本实施例中,在供纸盘29中的记录纸的基准位置中采用中心套准。这样,以出纸盘21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作为基准将记录纸排出到出纸盘21上。在使记录纸在其宽度方向上的端部与供纸盘29在其宽度方向上的端部一致的侧套准的情况下,以出纸盘21在其宽度方向上的端部作为基准将记录纸排出到出纸盘21上。该情况下,最好根据排出到出纸盘21上的记录纸的基准位置将开口147的位置改变到延伸盘133在其宽度方向上的端部。
在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当延伸盘61或副盘126沿第一方向36或第二方向37相对位移时出纸盘21的姿态从第一姿态变为第二姿态的方面。然而,出纸盘21可以构造成能够在其构成组件不发生相对运动的情况下将姿态从第一姿态变成第二姿态。
(第三实施例)
下文将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进行描述。除了出纸盘21的构造局部不同之外,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组合装置10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构造。基于该原因,省略对出纸盘21之外的其他构造的描述。
图25A至图25C是显示后端112相对于底部93转动时出纸盘21的姿态从第一姿态变为第二姿态的状态的示意图。
如图25所示,延伸盘59的后端112可以构造成可通过铰链149向外转动。在出纸盘21保持第一姿态的状态下(参见图25A),后端112朝向开口16(图25A~25C的各图的左侧)转动。当后端112转动时,后端112对后端122的支撑解除(参见图25B)。当后端112对后端的122支撑解除时,盘体56可朝向供纸盘29转动,并且后端122因作用于出纸盘21的重力转动到供纸盘29上(参见图25B和图25C)。其结果是,出纸盘21处于第二姿态,其中后端122的顶面95向供纸盘29移动,并且其底面99置于后端112的顶面105(参见图25A)下方(参见图25A和25C)。当出纸盘21的姿态以该方式从第一姿态变为第二姿态时,开口16中出纸盘21上方的空间向下延伸。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出纸盘21设置于供纸盘29中作为供纸盘29的盖子的方面,但出纸盘21可以设置于打印单元20中(例如,机盖31)以代替设置在供纸盘29中。
进一步,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对出纸盘21朝向供纸盘29转动,并且其姿态从第一姿态变为第二姿态的方面进行了描述,但出纸盘21可以构造成朝向供纸盘29落下并同时保持其水平姿态。换句话说,出纸盘21可以构造成例如使延伸盘61和盘体59可以整体地朝向供纸盘29移动。也就是说,出纸盘21从第一姿态至第二姿态的姿态改变不限于出纸盘21的转动,并且还可以是出纸盘21朝向供纸盘29的滑动。
进一步,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对盘体56朝向供纸盘29转动,并且因此出纸盘21的姿态从第一姿态变为第二姿态的方面进行了描述,但盘体56和延伸盘61可以分离地设置,并且延伸盘61可以构造成朝向供纸盘29落下并同时保持其水平姿态。
(第四实施例)
下文将对根据图像记录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的组合装置200的构造与操作进行描述。
<组合装置200的示意性构造>
图26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组合装置200的外观立体示意图。图27是显示供纸盒150的外部构造的立体示意图,并且显示作为记录纸247的大尺寸纸250容纳于供纸盘160中的状态。
如图26所示,组合装置200是多功能设备(MFD),包括打印单元201和扫描单元202,并且具有打印功能,扫描功能,复印功能和传真功能。根据本发明的该图像记录装置作为组合装置200的打印单元201的实例。因此,其具有打印功能之外的其他任意功能。
组合装置200主要与诸如电脑的外部信息装置(未显示)相连接。组合装置200可以接收包括图像数据,文本数据等从外部信息装置传递的打印数据。组合装置200可以基于该打印数据在记录纸247(记录介质的实例,参见图28)上记录图像。另外,组合装置200还可以基于由扫描单元202读取的文本的图像数据在记录纸247上记录图像。另外,组合装置200可以与数码相机等相连接,以便基于从数码相机等输出的图像数据在记录纸247上记录图像。另外,组合装置200允许在其中加载诸如存储卡的各种存储介质,以便可以基于该存储介质上存储的图像数据在记录纸247上记录图像。
如图26所示,组合装置260的外形宽且薄,并且大体呈水平宽度和长度大于高度的长方体形。打印单元201在主机身205的正面156处具有开口206。开口206允许使用者取出其上已记录图像并在机身内部排出到开口206中的记录纸247。容纳记录纸247的供纸盒150(参见图27)设置在开口206内部。通过开口206可以将供纸盒150***打印单元201或从打印单元201拉出。图26中省略了供纸盒150。
门210(参见图26)设置于机身205正面的右下部分并且能打开和关闭。盒安装部211设置于门210内侧。当门210如图26所示打开时,盒安装部211暴露于机身205的正面156。这样就允许墨盒212***盒安装部211或从中拉出。当安装至盒安装部211时,墨盒212通过墨水管与记录头219(参见图28)相连接。记录头219喷射从墨盒212提供的墨水从而在记录纸247上记录图像。
扫描单元202设置在组合装置200的上部。扫描单元202具有平板扫描器(FBS)和自动文件馈送装置(ADF)。如图26所示,文件盖203作为组合装置200的顶板设置并且能打开和关闭。ADF设置于文件盖203上。虽然未图示,但台板玻璃和图像传感器设置在文件盖203下面。在扫描单元202中,放置于台板玻璃上或由ADF传送的文件的图像由图像传感器读取。
组合装置200的正面上部配备操作面板204。操作面板204包括显示各种信息的液晶显示屏和允许使用者输入信息的输入键等。图26中省略了液晶显示屏和输入键等。组合装置200基于来自操作面板204的操作输入或从外部信息装置传输的信息运转。
<供纸盒150>
如图27所示,供纸盒150具有供纸盘160(第一盘的实例)和出纸盘180(第二盘的实例)。关于供纸盒150,供纸盘160和出纸盘180分上下两层设置,出纸盘180设于供纸盘160上方。出纸盘180作为供纸盘160的盖子与供纸盘160整体设置。当供纸盒150通过开口206***打印单元201中时,供纸盘160和出纸盘180设置在主机身205的开口206内。
供纸盘160容纳将用于记录图像的记录纸247。日本工业标准中定义的各种尺寸的记录纸247容纳在供纸盘160中。所述各种尺寸包括A4尺寸,B5尺寸,A5尺寸和明信片尺寸等。当记录纸247沿传送路径223(参见图28)从供纸盘160传送时,图像由记录单元224(参见图28)记录在记录纸247上,然后记录纸247在机身内部被排进打印单元201。出纸盘180容纳其上已记录图像的记录纸247。
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两种不同尺寸的记录纸247容纳在供纸盘160中。该两种记录纸247是大尺寸纸250(第一尺寸记录介质的实例(参见图27))和小尺寸纸251(第二尺寸记录介质的实例(参见图30))。小尺寸纸251是尺寸比大尺寸纸张250小的记录纸。大尺寸纸250包括例如A4尺寸的记录纸247。小尺寸纸251包括例如明信片尺寸的记录纸247。图27显示容纳A4尺寸即大尺寸纸250的供纸盒150。图30显示容纳明信片尺寸的记录纸247的供纸盒150。大尺寸纸250和小尺寸纸251的尺寸不限于此。也就是说,例如,大尺寸纸250可以是B5尺寸纸,小尺寸纸251可以是A5尺寸纸,只要大尺寸纸250的尺寸大于小尺寸纸251即可。简言之,如果大尺寸纸250的尺寸大于小尺寸纸251,则大尺寸纸250和小尺寸纸251的尺寸是任意的。
图28是显示打印单元201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图28中省略了一部分供纸盘160和一部分出纸盘180。
供纸盘160设置在打印单元201的底部(参见图34)。容纳在供纸盘160中的记录纸247被馈入打印单元201。倾斜板222设置于供纸盘160(参见图27和图28)的纵深一侧(图28中的右侧)。如图28所示,倾斜板222倾斜成朝向装置的后侧(图28中的右侧)落下。倾斜板222分离来自供纸盘160的记录纸247并向上引导经分离的纸张。传送路径223设置在倾斜板222上方。传送路径223是其传送记录纸247的通道,并且其一部分形成曲线形。具体地,在传送路径223从倾斜板222向上延伸后,该传送路径朝向组合装置200的正面156(图28的左侧)弯曲,朝向该正面156延伸,并且通过记录单元224通向出纸盘180。虽然为简单化起见倾斜板222显示为直立的状态,但事实上,如在除图28外的其他附图中所示,倾斜板朝向装置的后侧倾斜。
<传送单元230>
传送单元230(传送单元的实例)传送来自供纸盘160的记录纸247以便将纸张排出到出纸盘180上。传送单元230具有供纸辊231,传送辊233和排纸辊235。供纸辊231将记录纸247从供纸盘160馈送至传送路径223。传送辊233和排纸辊235沿传送路径223传送从供纸盘160馈送的记录纸247。
如图28所示,供纸辊231设置在供纸盘160上方。供纸辊231设置成比形成弯曲形的传送路径223更接近记录纸247的传送方向217的上游侧(在下文中简称″上游侧″)。使供纸辊231与置于供纸盘160上的记录纸247压力接触,以便将记录纸247馈送至倾斜板222。供纸辊231由臂226的顶端可转动地支撑。臂226配备多个齿轮彼此啮合的动力传送机构。供纸辊231由通过动力传送机构从LF电动机(未显示)传递的驱动力转动。
臂226随着作为转动轴的轴228上下移动,以使其在供纸辊231一侧的部分可以与供纸盘160相接触或相分离。臂226通过其自重或弹簧被推向供纸盘160。因此,在记录纸247容纳在供纸盘160中的情形下,使供纸辊231在供纸盘160中的最高位置处与记录纸247压力接触。当供纸盒150通过开口206***或拉出时,臂226向上收回。
在使供纸辊231与供纸盘160上的记录纸247的表面压力接触的状态下,供纸辊231由从LF电动机传递的驱动力转动。因此,通过供纸辊231的表面和记录纸247之间的摩擦力,最上面的记录纸247被传送至倾斜板222。记录纸247在其顶端邻接倾斜板222并且被引导向上,即引导至传送路径223。
如图28所示,传送辊233设置于传送路径223中记录单元224的上游侧。夹紧辊234设置于越过传送路径223面向传送辊233的位置处。夹紧辊234被推向传送辊233,以便使其能够与传送辊压力接触。当记录纸247由供纸辊231馈送至传送路径223时,纸张进入传送辊233和夹紧辊234之间的间隙。该情况下,夹紧辊234缩回记录纸247的厚度,并且与传送辊233一起夹持记录纸247。传送辊233由从LF电动机传递的驱动力转动。传送辊233的转动动力传递到记录纸247并且将记录纸247传送到台板242上。
如图28所示,在传送路径223中,排纸辊235设置成比记录单元224更接近记录纸247的传送方向217的下游侧(在下文中简称″下游侧″)。齿轮辊236设置于越过传送路径223面向排纸辊235的位置处。使齿轮辊236与排纸辊235压力接触。当记录纸247通过台板242上方时,图像由记录单元224记录在记录纸247上。当记录纸247进入排纸辊235和齿轮辊236之间时,记录纸247由排纸辊235和齿轮辊236夹住。除了传送辊233之外,来自LF电动机的驱动力也传递至排纸辊235。因此,传送辊233和排纸辊235以预定的线性馈送宽度被间歇性地驱动。传送辊233和排纸辊235在转动中保持彼此同步。其上记录图像的记录纸247由传送辊233,夹紧辊234和排纸辊236朝向开口206(参见图26)传送并且排出到出纸盘180上。虽然未图示,扫描单元202(参见图26)设置在记录单元224上方。在扫描单元202和出纸盘180之间设置空间260(参见图34)。其上记录图像的记录纸247从传送路径223排出至空间260,并且容纳在出纸盘180内。
<记录单元224>
如图28所示,记录单元224设置于传送路径223中。在记录纸247的传送期间,记录单元224在记录纸247上记录图像。具体地,记录单元224将墨水喷射到由传送单元230沿传送路径223在台板242上传送的记录纸247上从而在记录纸上记录图像。记录单元224具有滑座218和记录头219。
滑座218构造成沿基本上与传送方向217垂直的方向(垂直于图28中的纸张表面的方向,以下简称″主扫描方向″)往复运动。滑座218通过众所周知的皮带驱动机构以预定的时间往复运动。记录头219承载于滑座218上。由于该原因,记录头219可以沿主扫描方向与滑座218一起往复运动。
墨水通过墨水管从墨盒212(参见图26)提供至记录头219。记录头219选择性地朝向台板242喷射呈精细墨滴的墨水。记录纸247由传送单元230在台板242上传送。在记录纸247传送期间,通过滑座218的往复运动,记录头219在沿主扫描方向扫描的同时选择性地喷射墨滴。因此,图像记录在通过台板242上方的记录纸247上。
下文将对供纸盘160和出纸盘180的构造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27所示,粗略分类时,供纸盒150包括供纸盘160和出纸盘180。出纸盘180可转动地支撑在供纸盘160上方。出纸盘180构造成可以以基本上与记录纸247的传送方向217(参见图28)垂直的水平方向152(参见图27)向上转动。图27中的箭头154的方向和图28中的传送方向217是同一个方向。当出纸盘180相对于供纸盘160落下时,供纸盘160的顶面由出纸盘180覆盖(参见图27)。在该状态下,出纸盘180保持其上记录图像的记录纸247并且具有供纸盘160的盖子的功能(图32和图33)。其结果是防止灰尘进入供纸盘160。另外,当出纸盘180相对于供纸盘160直立时,供纸盘160的顶面打开,因此允许将记录纸247补充至供纸盘160。供纸盘160在其纵深一侧的上部打开,因此可以设置图28所示的供纸辊231和臂226。
图29是显示供纸盒150的内部结构的纵向剖视图,并且显示作为记录纸247的大尺寸纸250容纳在供纸盘160中的状态。图30是显示供纸盒150的外部构造的立体示意图,并且显示作为记录纸247的小尺寸纸251容纳在供纸盘160中的状态。图31是显示供纸盒150的内部结构的纵向剖视图,并且显示作为记录纸247的小尺寸纸251容纳在供纸盘160中的状态。
<供纸盘160>
供纸盘160呈以水平方向152作为横向的矩形形状。倾斜板222设置在供纸盘160的顶端。倾斜板222包括在供纸盘160的宽度方向(水平方向152)上较长的板状构件。倾斜板222向装置的后侧(图29和图31的右侧)倾斜。因此,当记录纸247(大尺寸纸250或小尺寸纸251)的前端紧靠倾斜板222时,该前端被沿倾斜板222的内表面斜向上引导。也就是说,倾斜板222的内表面具有将记录纸247引导至传送路径223的引导面的功能。
如图27和图30所示,供纸盘160配备形成供纸盘160的壁表面的侧壁167和前壁168。侧壁167分别设置于供纸盘160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前壁168设置在供纸盘160上开口206一侧(箭头154所指方向)的端部。侧壁167和前壁168从供纸盘160的底部垂直地向上竖立。由于该原因,当出纸盘180的盘体181相对于供纸盘160落下时,该盘体由侧壁167和前壁168支撑。供纸盘160的两个前壁168之间不设置任何壁表面,因此后文描述的副盘183可以朝向供纸盘160转动(参见图27和图29~31)。
如图29和图31所示,凸出部164设置于供纸盘的160中的开口206一侧(在附图的左侧)。凸出部164从供纸盘160的底部垂直地向上竖立。凸出部164支撑朝向供纸盘160移动的副盘183(参见图31)。基于该原因,凸出部164设置在对应于设置在副盘183背面的凸出部185的位置。凸出部164支撑朝向供纸盘160转动的副盘183。凸出部164设置成使其高度低于前壁168。因此,在副盘183充分地朝向供纸盘160转动的状态下,副盘183的后端196由凸出部164支撑。
<侧导板163>
供纸盘160配备侧导板163。侧导板163是板状构件并且沿作为纵向的箭头154所示的方向延伸。每个侧导板163都具有基本上呈L形的纵向横截面。如图29所示,侧导板163端部的长度设置成使其在开口206一侧(图29的左侧)的端部可以不位于比凹进部分186的端部更接近开口206处。由于该原因,当副盘183朝向供纸盘160转动时,侧导板163不会妨碍副盘183。侧导板163调节容纳在供纸盘160中的记录纸247沿水平方向152移动。换句话说,侧导板163调节容纳在供纸盘160中的记录纸247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侧导板163设置成可沿供纸盘160的宽度方向(水平方向152)滑动。侧导板163根据记录纸247的尺寸滑动,使其邻靠记录纸247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因此,置于供纸盘160上的记录纸247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基本上与预定的基准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为供纸盘160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一致。这样,调节记录纸247使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可以与基准位置一致通常被称作″中心套准″。图27显示侧导板163已经移到供纸盘160在其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状态。图30显示侧导板163已经移到供纸盘160在其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状态。
虽然未图示,但侧导板163可以配备朝向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延伸的齿条。该齿条与掩设在供纸盘160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中的小齿轮相啮合。当两个侧导板163中的任何一个侧导板沿水平方向152滑动时,另一个侧导板以联锁的方式沿与该一个侧导板的滑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因此,在放置于供纸盘160上的记录纸247的宽度比两个侧导板163之间的距离短的情形下,通过使侧导板163之一滑动,该两个侧导板163即同时移动。因此,记录纸247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基本上与上述基准位置一致。也就是说,即使在容纳于供纸盘160中的记录纸247是大尺寸纸250或小尺寸纸251的情形下,记录纸247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也基本上与上述基准位置一致。
<后导板165>
如图29和图31所示,供纸盘160配备充当第四实施例的定位构件的后导板165(第一调节构件的实例)。后导板165是板状构件并且沿作为纵向的水平方向152延伸。后导板165具有基本上呈L形的纵向(箭头154所指的方向)横截面。后导板165调节容纳在供纸盘160中的记录纸247朝向开口206(箭头154所指的方向)移动。换句话说,后导板165紧靠容纳在供纸盘160中的记录纸247的尾端以调节该尾端的位置。虽然未图示,供纸盘160的底面配备沿供纸盘160的纵向(图29和图31的左,右方向)延伸的狭缝。后导板165***该狭缝并且因此构造成可沿该狭缝滑动。后导板165的高度设置成使其上端可以位于比凸出部164更接近出纸盘180处(位于凸出部164上方)。因此,在后导板165设置在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图29中所示的状态),后导板165紧靠副盘183的凸出部185以支撑副盘183。
当后导板165滑向记录纸的尾端247时,记录纸的尾端247紧靠后导板165的引导面。因此,记录纸的尾端247彼此对齐。如图29和图31所示,记录纸247容纳在供纸盘160中,使其尾端可以紧靠后导板165。因此,记录纸247的前端位于供纸盘160内的预定位置,与记录纸247的尺寸无关。
<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后导板165构造成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如图29所示,第一位置是大尺寸纸张250相对于供纸盘160定位的位置。当大尺寸纸250的尾端由设置于第一位置的后导板165调节时,该纸张定位成使其前端可以紧靠倾斜板222。如图31所示,第二位置是小尺寸纸251相对于供纸盘160定位的位置。当小尺寸纸251的尾端由设置在第二位置的后导板165调节时,该纸张定位成使其前端可以紧靠倾斜板222。后导板165根据容纳在供纸盘160中的记录纸247的尺寸滑动并且设置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因此,记录纸247定位在其前端紧靠倾斜板222的位置,与记录纸的尺寸无关。
<出纸盘180>
如图27和图29~31所示,出纸盘180具有盘体181和设置在盘体181(第一盘体的实例)的切除部分189中的副盘183(副盘的实例)。
<盘体181>
当盘体181在开口206一侧(箭头154所指的方向)的一部分被切除(参见图27和图30)时,所形成的盘体181在平面图上基本上呈凹形。虽然未图示,但盘体181配备转轴。该转轴分别设置在盘体181在其宽度方向(水平方向152)的前端187的两端。当转轴分别***供纸盘160的侧壁167中设置的支承孔中时,被支撑的出纸盘181可绕沿供纸盘16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轴向上转动。盘体181的宽度设定为大约等于两侧壁167之间的距离。由于该原因,在盘体181相对于供纸盘160落下的状态下,盘体181由侧壁167稳定地支撑。
<副盘183>
在平面图上副盘183具有几乎与切除部分189相同的形状,并且形成为稍小于切除部分189。副盘183设置成使其沿水平方向152的宽度可以大于小尺寸纸251的宽度(参见图33)。副盘183设置在盘体181的切除部分189中(参见图27)。转轴184突出至副盘183在其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并且在水平方向152设置在副盘183的端部(参见图27)。虽然未图示,可转动地支撑转轴184的支承孔设置于对应于盘体181中的转轴184的位置。当转轴184由支承孔支撑时,副盘183设置于盘体181中并可朝向供纸盘160转动。图30中省略了转轴184。
如图29和31所示,凹进部分186设置在副盘183的背面。所形成的凹进部分186使副盘183的前端(图29和图31的右侧)可以朝向副盘183的顶面凹进。因此,在副盘183已经朝向供纸盘160转动的状态下,设置于第二位置的后导板165的一部分容纳于凹进部分186中(参见图31)。凸出部185设置在副盘183的背面。所形成的凹进部分186使副盘183的前端(图29和图31的左侧)可以朝向副盘的顶面160凹进。凸出部185设置在对应于供纸盘160上设置的凸出部164的位置。
通过上述构造,出纸盘180构造成使副盘183的姿态可以在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之间变化。第一姿态是副盘183的后端196(对应于开口一侧的第二端部)的顶面193被支撑在预定高度(参见图27)的状态。在该第一姿态中,后端196的顶面193的高度几乎与盘体181的顶面191的高度相同。也就是说,顶面193和顶面191形成同一个平整表面。第二姿态是副盘183的后端196的顶面193已经相对于第一姿态朝向供纸盘160移动(参见图30)的状态。
<第一姿态>
在大尺寸纸250容纳在供纸盘160中的情形下,后导板165设置于第一位置(参见图29)。该状态下,如图29所示,副盘183的凸出部185紧靠后导板165的顶面,并且副盘183由后导板165支撑。这样就调节副盘183的后端196朝向供纸盘160的转动,因此保持副盘处于第一姿态。在后导板165以该方式设置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副盘183从第一姿态至第二姿态的姿态改变得到调节。
<第二姿态>
在小尺寸纸251容纳在供纸盘160中的情形下,设置于第一位置的后导板165滑动性地移至第二位置(参见图29和图31)。随着后导板165的移动,后导板165对副盘183的支撑解除。仅副盘183的转轴184可转动地由盘体181支撑。此外,可以容纳设置于第二位置的后导板165的凹进部分186设置于副盘183的背面。由于该原因,副盘183由于其重量朝向供纸盘160转动。当副盘183朝向供纸盘160转动时,如图31所示,凸出部185紧靠凸出部164。其结果是,副盘183处于由供纸盘160的凸出部164支撑的第二姿态。当后导板165以该方式设置于第二位置时,出纸盘180的副盘183的姿态因副盘183的重量从第一姿态变为第二姿态。随着该姿态改变,与副盘183保持第一姿态时的情形相比,顶面193朝向供纸盘160移动(图27和30)。
<本实施例的操作效果>
图32是显示大尺寸纸250排出到出纸盘180时供纸盒150的立体示意图。图33是显示小尺寸纸251排出到出纸盘180时供纸盒150的立体示意图。图34A和34B是供纸盒150的纵向剖视图,并且具体地,图34A显示副盘183保持第一姿态的状态,图34B显示副盘183保持第二姿态的状态。
例如,当组合装置200中指令开始读取文件时,文件的图像由扫描单元202读取。打印单元20基于该文件的图像执行打印处理。该打印处理进行如下。即,LF电动机的驱动力选择性地传递至图28所示的供纸辊231,传送辊233和排纸辊235。因此,容纳在供纸盘160中的记录纸247沿传送路径223传送。在记录纸247的传送期间,图像由图像记录单元224记录在记录纸247上,然后记录纸247朝向开口206排出到空间260(参见图34)。
如图32和图34A所示,在作为记录纸247的大尺寸纸250排出到出纸盘180的情形下,记录纸250在其一部分暴露于开口206外侧的状态下容纳于出纸盘180中。因此,使用者可以容易地从出纸盘180取出容纳于出纸盘180中的大尺寸纸250。
在后导板165设置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副盘183的后端196的转动由后导板165调节,并且副盘183保持第一姿态。当后导板165设置于第二位置时,副盘183可朝向供纸盘160转动。在作为记录纸247的小尺寸纸251排出到出纸盘180的情形下,如图33和图34B所示,记录纸251排出到开口206的纵深一侧。当后导板165设置于第二位置时,出纸盘180转动到供纸盘160中。因此,出纸盘180上方的空间向切除部分189的下方延伸。换句话说,允许使用者将他/她的手放入以便取出排出至出纸盘180的小尺寸纸251的空间向下延伸。
如图34A和图34B所示,当副盘183的姿态转变为第二姿态时,开口206中的空间的高度从H11(副盘183处于第一姿态的状态下的高度)变为H12。由于该原因,使用者能够把他/她的手放到比开口206更远的纵深一侧。其结果是,即使排出到出纸盘180上的记录纸247是小尺寸纸251,使用者也可以容易地从出纸盘180取出小尺寸纸251。因此,使用者不会碰到难以从出纸盘180取出记录纸247的不便之处,并且通过使开口206的高度降低可以使扫描仪和打印机分上下两层设置的装置做得较薄。即使在组合装置200是仅具有打印功能的单功能打印机的情形下也可展现出同样的效果。
在小尺寸纸251用作记录纸247的情形下,在副盘183朝向供纸盘160转动的状态下,小尺寸纸251排出到出纸盘180。副盘183沿水平方向152(图34中垂直于纸张表面的方向)的宽度大于小尺寸纸251的宽度。此外,因为容纳在供纸盘160中的小尺寸纸251由侧导板163进行中心套准,其上记录图像的小尺寸纸251排出到出纸盘180在水平方向152上的中心。由于该原因,小尺寸纸251的两侧不由盘体181支撑而仅由副盘183支撑。因此,所排出的小尺寸纸251沿倾斜的副盘183朝向开口206滑动。其结果是,小尺寸纸251的取出变得比较容易。
此外,在后导板165以该方式设置于第二位置(参见图31)的状态下,副盘183因其自重保持第二姿态。也就是说,在小尺寸纸251容纳在供纸盘160中的情形下,副盘183的后端196总是朝向供纸盘160移动。与排出大尺寸纸250的情形相比,这样就改善了从机身205外侧至开口206内部的可视性。其结果是,使用者可以容易地确认在开口206内排出至纵深一侧的小尺寸纸251容纳于出纸盘180中,无须观察开口206的内侧。此外,副盘183不处于不与记录纸247的尺寸对应的姿态。也就是说,在大尺寸纸250容纳在供纸盘160中的状态下,副盘183通过设置于第一位置的后导板165保持第一姿态。另外,在小尺寸纸251容纳在供纸盘160中的状态下,副盘183因为后导板165设置于第二位置而保持第二姿态。基于该原因,使用者可以从副盘183的姿态确定记录纸247的尺寸。
副盘183可以包括弹簧(弹性构件的实例),以使副盘183的姿态可以从第二姿态变化到第一姿态。例如,副盘183的转轴184分别配备扭力圈簧。该情况下,因为副盘183因扭力圈簧的弹力保持第一姿态,副盘的姿态由向其施加的外力从第一姿态变为第二姿态。由于副盘183被从第二姿态弹性推动到第一姿态,当外力解除时,副盘183恢复第一姿态。基于该原因,副盘183仅在由使用者下推的情形下才处于第二姿态。在另一状态下,供纸盘160的顶面被掩盖以防止灰尘进入供纸盘160。
(第五实施例)
下文将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进行描述。除了供纸盒150的构造局部不同之外,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组合装置200具有与第四实施例相同的构造。基于该原因,省略对供纸盒150之外的其他构造的描述。在第四实施例中,后导板165具有定位构件的功能,而在第五实施例中,则是侧导板263起定位构件的作用。
图35是显示供纸盒150的外部构造的立体示意图,并且显示副盘256保持第一姿态的状态。图36是供纸盒150的俯视示意图。图37是图36中的供纸盒150的取自直线XXXVII-XXXVII的剖视图,并且显示副盘256保持第一姿态的状态。图38是图36中的供纸盒150的取自直线XXXVIII-XXXVIII的剖视图,并且显示副盘256保持第一姿态的状态。图39是图36中的供纸盒150的取自直线XXXVIX-XXXVIX的剖视图,并且显示副盘256保持第一姿态的状态。图40是显示供纸盒150的外部构造的立体示意图,并且显示副盘256保持第二姿态的状态。图41是图36中的供纸盒150的取自直线XXXVII-XXXVII的剖视图,并且显示副盘256保持第二姿态的状态。图42是图36中的供纸盒150的取自直线XXXVIII-XXXVIII的剖视图,并且显示副盘256保持第二姿态的状态。图43是图36中的供纸盒150的取自直线XXXIX-XXXIX的剖视图,并且显示副盘256保持第二姿态的状态。在图35和图40中省略了盘体254(参见图36和图39)。
<侧导板263>
在第五实施例中,供纸盘160配备用作定位构件的侧导板263(第二调节构件的实例)。与侧导板163相似,侧导板263调节容纳在供纸盘160中的记录纸247沿水平方向152移动。换句话说,侧导板263调节容纳在供纸盘160中的记录纸247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侧导板263设置成可沿供纸盘160的宽度方向(水平方向152)滑动。
侧导板263根据记录纸247的尺寸滑动,以便紧靠记录纸247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因此,置于供纸盘160上的记录纸247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与预定的基准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为供纸盘160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基本一致。如图37所示,相比侧导板163,侧导板263朝向开口206(箭头152所指的方向)的长度更大。具体地,侧导板263从倾斜板222朝向开口206延伸至臂269和270下方(参见图38和图17)。基于该原因,在侧导板263设置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后文描述的臂269和270由侧导板263从下方支撑(参见图39)。在侧导板263设置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侧导板263代替臂269和270从下方支撑副盘体267(参见图43)。
<副盘256>
如图35,36和40所示,副盘256构造成使臂269和270从副盘体267在其宽度方向(水平方向152)上的两侧表面延伸。
如图37,39,41和43所示,副盘体267具有在其背面形成的凹进部分259。凹进部分259呈沿副盘体267的纵向(箭头154所指的方向)相对较长的矩形。凹进部分256在其前端开放。在小尺寸纸251容纳在供纸盘160中的情形下,副盘256构造成副盘体267的凹进部分259由侧导板263从下方支撑(参见图43)。如图37和图41所示,副盘体267上未设置副盘183上所设的凸出部185(参见图29)。由于该原因,当副盘256朝向供纸盘160转动时,副盘256不紧靠后导板165。所形成的臂269和270基本呈在副盘体267的宽度方向上较长的矩形。臂269和270设置于副盘体267中,与设置于第一位置的侧导板263相比较,其沿水平方向152进一步向外侧延伸。基于该原因,臂269和270由设置于第一位置的侧导板263支撑(参见图39)。
<盘体254>
如图36所示,盘体254具有与盘体181(参见图27)几乎相同的形状。如图38,39,42和43所示,盘体254具有在其背面形成的凹进部分272。凹进部分272呈沿盘体254的纵向相对较长的矩形。如图36,图39和图43所示,盘体254配备从盘体在其宽度方向(水平方向152)上的两侧向盘体254的下方突出的侧壁287。如图36,图38和图42所示,盘体254配备从盘体在开口206一侧的端部(箭头154所指的方向)向盘体254的下方突出的前壁288。在盘体254相对于供纸盘160落下的状态下,侧壁287由侧壁167支撑(参见图35),并且前壁288由前壁168支撑。关于该盘体254,盘体254的中心(切除部分169的一侧(参见图36))未配备壁表面。基于该原因,如图39所示,在副盘256保持第一姿态的状态下(参见图35和37),臂269和270的一部分容纳于凹进部分272中。
<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侧导板263构造成可在第一位置(参见图35和14)和第二位置(参见图40和43)之间移动。如图35和39所示,第一位置是大尺寸纸250相对于供纸盘160定位的位置。大尺寸纸250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由设置于第一位置的侧导板263调节。因此,记录纸247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基本上与预定的基准位置(本实施例中为供纸盘160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一致。如图40和43所示,第二位置是小尺寸纸251相对于供纸盘160定位的位置。小尺寸纸251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由设置于第二位置的侧导板263调节。因此,小尺寸纸251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基本上与上述基准位置一致。侧导板263根据容纳在供纸盘160中的记录纸247的尺寸设置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因此,记录纸247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位置被确定在供纸盘160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与记录纸的尺寸无关。
本实施例中的出纸盘180构造成使副盘256的姿态可以在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之间变化。第一姿态是副盘256的后端196的顶面193支撑在预定高度(参见图35,37和39)的状态。在该第一姿态中,如图39所示,后端196的顶面193的高度与盘体254的顶面191的高度几乎相同。也就是说,顶面193和顶面191形成同一个平整表面。第二姿态是副盘256的后端196的顶面193已经相对于第一姿态朝向供纸盘160移动(参见图40,41和43)的状态。
<第一姿态>
在大尺寸纸250容纳在供纸盘160中的情形下,侧导板263设置于第一位置(参见图35)。该状态下,如图39所示,副盘256的臂269和270紧靠侧导板263的顶面并且由侧导板263支撑。这样就调节副盘256的后端196朝向供纸盘160的转动,因此保持副盘处于第一姿态。这样,在侧导板263设置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副盘256从第一姿态向第二姿态的姿态变化得到调节。
<第二姿态>
在小尺寸纸251容纳在供纸盘160中的情形下,设置于第一位置的侧导板263滑动性地从第一位置移到第二位置(参见图35,39,40和43)。随着侧导板263的移动,侧导板263对臂269和270的支撑解除。仅副盘256的转轴184由盘体254可转动地支撑。由于该原因,副盘256因其重量朝向供纸盘160转动。当副盘256朝向供纸盘160转动时,如图43所示,副盘体267的凸出部259紧靠侧导板的顶面263。其结果是,副盘256处于由供纸盘160的侧导板263支撑的第二姿态。当侧导板263以该方式设置于第二位置时,出纸盘180的副盘256的姿态因副盘256的重量从第一姿态变为第二姿态。
<本实施例的操作效果>
图44A和44B是供纸盒150的纵向剖视图,并且具体地,图44A显示副盘256保持第一姿态的状态,图44B显示副盘256保持第二姿态的状态。
如图44A和图44B所示,在作为记录纸247的大尺寸纸250排出到出纸盘180的情形下,大尺寸纸250在其一部分暴露于开口206外侧的状态下容纳于出纸盘180中。因此,使用者可以容易地从出纸盘180取出容纳于出纸盘180中的大尺寸纸250。
在侧导板263设置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副盘256的后端196的转动由侧导板263调节,并且副盘256保持第一姿态。当侧导板263设置于第二位置时,副盘256可朝向供纸盘160转动。如图44B所示,在作为记录纸247的小尺寸纸251排出到出纸盘180的情形下,小尺寸纸251排出到开口206的纵深一侧。当侧导板263设置于第二位置时,出纸盘180转动到供纸盘160中。因此,出纸盘180上方的空间向切除部分169的下方延伸。换句话说,允许使用者将他/她的手放入以便取出排出至出纸盘180的小尺寸纸251的空间向下延伸。
如图44A和图44B所示,当副盘256的姿态转变为第二姿态时,开口206中的空间的高度从H13(副盘256处于第一姿态的状态下的高度)变为H14。由于该原因,使用者能够把他/她的手放到比开口206更远的纵深一侧。其结果是,即使排出到出纸盘180上的记录纸247是小尺寸纸251,使用者也可以容易地从出纸盘180取出小尺寸纸251。因此,使用者不会碰到难以从出纸盘180取出记录纸247的不便之处,并且通过使开口206的高度降低可以使扫描仪和打印机分上下两层设置的装置做得较薄。即使在组合装置200是仅具有打印功能的单功能打印机的情形下也可展现出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副盘256朝向供纸盘160转动的状态下,小尺寸纸251排出到出纸盘180。副盘256的宽度大于小尺寸纸251的宽度。此外,因为容纳在供纸盘160中的小尺寸纸251由侧导板163进行中心套准,其上记录图像的小尺寸纸251排出到出纸盘180在水平方向152上的几乎中心位置。由于该原因,小尺寸纸251的两侧未由盘体254支撑,而仅由副盘256支撑。由于该原因,所排出的小尺寸纸251沿副盘256朝向开口206滑动。其结果是,小尺寸纸251的取出变得比较容易。
此外,在侧导板263设置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副盘256因其自重保持第二姿态。也就是说,在小尺寸纸251容纳在供纸盘160中的情形下,副盘256的后端196总是朝向供纸盘160移动。与排出大尺寸纸250的情形相比,这样就改善了从机身205外侧向开口206内部的可视性。其结果是,使用者可以容易地确认在开口206内排出至纵深一侧的小尺寸纸251容纳于出纸盘180中,无需观察开口206的内侧。此外,副盘256不处于与记录纸247的尺寸不相应的姿态。也就是说,在大尺寸纸250容纳在供纸盘160中的状态下副盘256保持第一姿态,并且在小尺寸纸251容纳在供纸盘160中的状态下副盘256保持第二姿态。由于该原因,使用者可以从副盘256的姿态确定记录纸247的尺寸。
副盘256可以包括弹簧(弹性构件的实例),以使副盘256的姿态可以从第二姿态变化到第一姿态。例如,副盘256的转轴184分别配备扭力圈簧。该情况下,因为副盘256因扭力圈簧的弹力保持第一姿态,副盘的姿态由向其施加的外力从第一姿态变为第二姿态。由于副盘256被从第二姿态弹性推动到第一姿态,因此当外力解除时,副盘256恢复第一姿态。基于该原因,副盘256仅在由使用者下推的情形下才处于第二姿态。在另一状态下,供纸盘160的顶面被掩盖以防止灰尘进入供纸盘160。
进一步,虽然已经在第四和第五实施例中描述了出纸盘180局部朝向供纸盘160转动并且其姿态从第一姿态变为第二姿态的方面,但出纸盘180可以构造成朝向供纸盘160落下的同时保持其水平姿态。例如,第四实施例中描述的出纸盘180可以构造成使盘体181和副盘183能够整体地朝向供纸盘160移动。例如,第五实施例中描述的出纸盘180可以构造成使盘体254和副盘体256能够整体地朝向供纸盘160移动。也就是说,在本发明中,出纸盘180从第一姿态向第二姿态的姿态改变不局限于出纸盘180的转动,并且可以是出纸盘180朝向供纸盘160的滑动。
此外,副盘183,256沿水平方向152的宽度小于小尺寸纸251的宽度。然而,在如同上述实施例中使副盘183,256沿水平方向152的宽度大于小尺寸纸251的宽度的情形下,小尺寸纸251朝向开口206滑动。其结果是,从出纸盘180取出小尺寸纸251变得较容易。因此,最好副盘183,256沿水平方向152的宽度大于小尺寸纸251的宽度。
此外,允许从出纸盘180取出记录纸247的开口206可以设置在例如主机身205的侧面。然而,为了便于取出记录纸24,最好开口20设置在设有操作面板204的主机身205的正面156。

Claims (19)

1.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图像记录装置包括:
具有开口的主机身;
设置在主机身的开口内以允许记录介质放置于其上的第一盘;
设置在第一盘上方的第二盘,该第二盘与第一盘在垂直方向设置成二层,该第二盘具有位于所述开口一侧的第二端部;
构造成传送从第一盘馈送的记录介质并且将记录介质排出至第二盘上的传送单元;和
构造成在记录介质传送期间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的记录单元,
其中第二盘可在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之间移动,
其中,当第二盘处于第一姿态时,第二盘的第二端部附近的顶面相对于第一盘定位在预定高度处,以及
其中,当第二盘从第一姿态移动至第二姿态时,在第二端部附近的顶面朝向第一盘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当所述第二盘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第二端部附近的顶面基本水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传送单元构造成将所述记录介质朝向所述开口排出到所述第二盘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当所述第二盘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第二端部由所述第一盘的第一端部支撑,所述第一端部位于所述开口一侧,
其中所述第二盘构造成相对于所述第一盘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方向是所述第二盘被推入所述开口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是从所述开口拉出所述第二盘的方向,以及
其中当处于所述第一姿态的所述第二盘相对于所述第一盘沿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二盘的姿态从所述第一姿态变为所述第二姿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二盘的所述第二端部可沿所述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滑动,并且可绕沿基本上与所述第一和第二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延伸的轴朝向所述第一盘转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二盘包括:
可绕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轴朝向所述第一盘转动的回转盘;和
设置于所述回转盘上并可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至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盘的第一端部下游的位置的第一滑动盘。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二盘包括:
可绕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轴朝向所述第一盘转动的回转盘;和
设置于所述回转盘上并可沿所述第二方向滑动至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盘的第一端部下游的位置的第二滑动盘。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二盘包括:
具有设置成从所述开口一侧的部分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切除部分的第二盘体;和
设置于所述第二盘体的所述切除部分中并且可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以便可朝向所述第一盘转动的副盘。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一盘包括:
第一盘体;和
设置于所述第一盘体上并且可沿所述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滑动的第三滑动盘。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图像记录装置还包括:
弹性地推动所述第二盘从而将其姿态从所述第二姿态变为所述第一姿态的推动构件。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主机身在其正面具有所述开口。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图像记录装置还包括:
构造成读取文件的图像并且设置在所述记录单元上方的读取单元,
其中其上已由所述记录单元记录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排出到所述读取单元和所述第二盘之间的空间。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图像记录装置还包括:
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定位构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定位构件允许具有第一尺寸的记录介质定位,并且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定位构件允许具有小于第一尺寸的第二尺寸的记录介质定位,
其中所述定位构件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支撑所述第二盘以调节该第二盘的姿态从第一姿态改变成第二姿态,并且当其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解除所述支撑。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定位构件包括构造成调节所述第一盘上的所述记录介质朝向所述开口移动的第一调节构件。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定位构件包括构造成调节所述第一盘上的所述记录介质朝基本上与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移动的第二调节构件。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当所述定位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盘的所述第二端部可绕沿基本上垂直于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的水平方向延伸的轴朝向所述第一盘转动。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二盘包括:
具有设置成从所述开口一侧的部分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切除部分的第二盘体,所述第二盘体在平面图上具有基本上凹陷的形状;和
设置于所述第二盘体的切除部分中并且当所述定位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可朝向所述第一盘转动的副盘。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副盘沿水平方向的宽度大于具有所述第二尺寸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宽度。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当所述定位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盘的姿态通过第二盘的重量而从所述第一姿态变为所述第二姿态。
CN2008100815628A 2007-02-28 2008-02-28 图像读取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563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50306A JP4752792B2 (ja) 2007-02-28 2007-02-28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7-050306 2007-02-28
JP2007050306 2007-02-28
JP2007-143921 2007-05-30
JP2007143921A JP4311479B2 (ja) 2007-05-30 2007-05-30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7143921 2007-05-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56375A CN101256375A (zh) 2008-09-03
CN101256375B true CN101256375B (zh) 2010-06-23

Family

ID=39834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81562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56375B (zh) 2007-02-28 2008-02-28 图像读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752792B2 (zh)
CN (1) CN10125637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94463B2 (ja) * 2010-04-06 2014-09-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5970707B2 (ja) * 2012-07-06 2016-08-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5831293B2 (ja) * 2012-02-29 2015-12-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WO2013161492A1 (ja) * 2012-04-25 2013-10-31 株式会社Adeka 波長カットフィルタ
JP5998810B2 (ja) * 2012-09-28 2016-09-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受け装置
JP6299132B2 (ja) * 2013-09-27 2018-03-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6428676B2 (ja) * 2016-02-22 2018-11-2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給紙カセット、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7188211B2 (ja) * 2019-03-22 2022-12-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7234799B2 (ja) * 2019-05-24 2023-03-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10412842B (zh) * 2019-07-17 2022-03-25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可在局部区域内打印的微型打印机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62355A1 (en) * 2005-05-18 2006-11-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99244A (en) * 1981-06-02 1982-12-07 Nec Corp Manufacture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JPS61130163A (ja) * 1984-11-30 1986-06-18 Mita Ind Co Ltd ソ−タ
JP2001226018A (ja) * 2000-02-09 2001-08-21 Toshiba Tec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54814A (ja) * 2001-08-20 2003-02-26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747614B2 (ja) * 2004-03-09 2011-08-1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224716B2 (ja) * 2005-03-30 2009-02-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62355A1 (en) * 2005-05-18 2006-11-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56375A (zh) 2008-09-03
JP4752792B2 (ja) 2011-08-17
JP2008213969A (ja) 2008-09-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56375B (zh) 图像读取装置
JP420792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0586724C (zh) 墨盒装载装置及墨盒单元
CN100536521C (zh) 扫描仪和铰链
US8020849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4274191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CN100522633C (zh) 图像记录装置
CN100528586C (zh) 片材输送装置
EP0879700A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CN101396927B (zh) 图像记录设备
CN101127817B (zh) 图像读取设备和成像设备
CN104118744A (zh) 介质收纳盒、记录装置
CN104070842B (zh) 图像记录设备
CN202841313U (zh) 多功能装置
JP2007072920A (ja) 電子装置
CN104070844A (zh) 片材输送设备和图像记录设备
JP2008156101A (ja) 画像記録装置
US20210099584A1 (en) Multi-function printer
CN104691115A (zh) 图像记录装置
CN100400399C (zh) 图像记录设备以及记录介质供应装置
JP2008162756A (ja) 画像記録装置
CN101445191B (zh) 片材馈送装置和包括这种片材馈送装置的图像记录设备
CN101468556B (zh) 图像记录设备
CN100491219C (zh) 信息处理装置
JP2011093324A (ja) 画像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2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