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04984B - 嵌条缝制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嵌条缝制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04984B
CN101104984B CN2007100973167A CN200710097316A CN101104984B CN 101104984 B CN101104984 B CN 101104984B CN 2007100973167 A CN2007100973167 A CN 2007100973167A CN 200710097316 A CN200710097316 A CN 200710097316A CN 101104984 B CN101104984 B CN 1011049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oth
aforementioned
cutting
joint
cut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09731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04984A (zh
Inventor
小川达矢
平泽裕
北田贤治
戌亥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1049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049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049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049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00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ornamental pattern seams, for sewing buttonholes, for reinforcing openings, or for fastening articles, e.g. buttons, by sewing
    • D05B3/10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ornamental pattern seams, for sewing buttonholes, for reinforcing openings, or for fastening articles, e.g. buttons, by sewing for making piped opening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9/00Driving-gear; Control devices
    • D05B69/22Devices for stopping drive when sewing tools have reached a predetermined pos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顺利地传送嵌条布。缝纫机具有:布进给机构,其传送嵌条布和主布料;缝纫机主轴电动机,其驱动该布进给机构;保持体,其沿着布进给方向,以使嵌条布沿布进给方向;针上下移动机构,其在保持体的下游侧附近落针;可动切刀机构,其在缝针的下游侧在布料上形成直线状的切缝;以及角切刀机构,其在切缝的两端形成大致V字状的切缝,并且在从切断开始位置到直线线迹的末端部的距离比从中心切刀的布进给方向的下游侧端部到缝针的沿布进给方向的距离短的情况下,在由缝针进行的缝制结束后停止缝纫机主轴电动机,如果布料及利用布进给机构到达中心切刀的切断开始位置,则对该布料及,一边驱动布进给机构一边开始驱动可动切刀机构,形成直线切缝。

Description

嵌条缝制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嵌条缝制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嵌条缝制缝纫机用于例如在衣服的主布料上缝制嵌条布,同时在主布料和嵌条布上形成切缝,以形成口袋。 
在现有的嵌条缝制缝纫机中,在针板上表面,将主布料和位于其上的嵌条布重叠配置,从其上载置由底板部和垂直地直立设置于其上表面的立板部构成的剖面倒T字状的保持体(binder)。并且,在分别以从保持体的底板部上表面沿立板部的各平面的方式折返的状态下,保持嵌条布的两端部,利用进给机构向规定方向使各布料进给,并在保持体的立板部两侧由2根缝针进行缝制。另外,在上述缝制时,使中央切刀与缝针的上下移动同步而上下移动,形成用于形成口袋的开口部的直线状切缝,利用配置为V字状的角切刀上下移动,形成以与该直线状切缝的两端部连续的方式分成两叉的大致V字状的切缝,进行缝制。 
在上述嵌条缝制缝纫机中,2根针在保持体的布进给方向下游侧端部附近上下移动,进行缝制,中心切刀在缝针的布进给方向下游侧进行切断。因此,在嵌条缝制缝纫机中,如图17所示,在2根针41的布进给方向F的下游侧,保持体的立板部32的布进给方向F的下端部,形成扩散为两叉的形状,设置将嵌条布向避开中心切刀51的方向引导的引导部件33,保护沿着立板部32立起的嵌条布的两端不会误被中心切刀51切断(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2003—3110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现有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嵌条缝制缝纫机中,从利用作为2根针的上下驱动源的缝纫机主轴电动机被旋转驱动的缝纫机主轴,经由传递机构,施加中心切刀的上下移动的驱动力,利用该传递机构的连杆配置的操作,切换动力的传递与切断。也就是说,可以在2根针的上下驱动时,使中心切刀的上下驱动停止,但在2根针的上下驱动停止时,不能仅使中心切刀上下驱动。 
图18是表示由中心切刀形成的直线状的切缝S、由角切刀形成的切缝V、以及由2根针41形成的线迹T的配置关系的说明图。在该图18中,向F方向进行布进给。 
在图18中,由双点划线表示在缝制结束位置处2根针41的落针位置和中心切刀51的位置。另外,使进行缝制的范围的全长为缝制长度K,使由角切刀形成的布进给方向下游侧的切缝V的沿布进给方向F的长度为D1,使从中心切刀51的下游端部到2根针41间的距离为H。 
如前所述,由于不能在2根针41的上下驱动停止的状态下,仅进行中心切刀51的驱动,因此在从由中心切刀51进行的切断开始位置到缝制结束位置间的距离(K—D1)、小于从中心切刀51的布进给方向下游端部到2根针41的距离H的情况下(K—D1<H),即使2根针41从缝制开始位置缝制到缝制结束位置,中心切刀51也还不能开始切断。也就是说,因为缝制距离短,所以在K—D1<H的情况下,不能进行嵌条缝制。 
在这种情况下,也考虑将2根针41与中心切刀51配置得更加接近,将从中心切刀51的下游端部到2根针41间的距离H设计得更小,但如图17所示,因为在2根针41和中心切刀51之间配置保持体的立板部32的引导部件33,所以如果使2根针41与中心切刀51间的距离接近,则引导部件33与缝针41间的距离变窄,布料较厚的嵌条布无法通过。也就是说,在现有的缝纫机中,存在布料较厚的嵌条布的缝制困难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无论嵌条布的厚度如何,均能顺利实现缝制。而且,其目的还在于,能够扩大可形成直线状切缝的范围。
技术方案1所述的嵌条缝制缝纫机,其具有:针上下移动机构(40),其利用缝纫机主轴电动机(45),使用2根缝针(41),形成平行的2条直线线迹;保持体(30),其具有在载置在缝纫机工作台(11)上的主布料的上方沿布进给方向配置的底板部(31)、以及从该底板部垂直地直立设置的立板部(32),使嵌条布从前述立板部的一个侧面经由底板部直至另一个侧面延展,并且引导到前述各个缝针的落针位置;布进给机构(20),其利用与前述缝纫机主轴电动机独立的进给驱动单元(23),将前述主布料及沿前述保持体的嵌条布向前述各个缝针的落针位置传送;中心切刀机构(50),其利用与前述缝纫机主轴电动机独立的切刀驱动单元(57),使配置在前述缝针的布进给方向下游侧的中心切刀(51)升降,在2条直线线迹之间形成直线状的切缝;以及角切刀机构(90),其在前述直线状切缝的两端,分别形成从直线状切缝的端部到前述2条直线线迹的端部的切缝,其特征在于,具有:设定输入单元(85、86),其进行设定输入,以用于确定前述2条直线线迹的缝制长度、以及相对于前述直线线迹的由前述中心切刀进行的切断始位置及切断结束位置;以及切断控制单元(81),其在从基于前述设定输入而确定的前述切断始位置到前述直线线迹的末端部的距离,比从前述中心切刀的布进给方向下游侧端部到前述2根缝针的沿布进给方向的距离短的情况下,在由前述2根缝针进行的缝制结束时使前述缝纫机主轴电动机停止,同时驱动前述进给驱动单元,使前述主布料及前述嵌条布移动到前述切断开始位置,然后对传送到前述切断开始位置的前述主布料及前述嵌条布,驱动前述进给驱动单元且驱动前述中心切刀机构,形成从前述切断开始位置到前述切断结束位置的直线切缝。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通过一边利用布进给机构进行布进给,一边驱动由与该布进给机构独立设置的驱动源驱动的针上下移动机构和中心切刀机构,在保持体的立板部的两侧,利用2根针的上下移动形成线迹,同时在立板部的布进给方向下游侧,利用中心切刀 的上下移动,在两条线迹之间形成直线状的切缝。 
而且,在根据设定输入单元的设定输入确定的从由中心切刀进行的切断开始位置到直线切缝末端部的距离,比从中心切刀的布进给方向下游侧端部到缝针的沿布进给方向的距离短的情况下,可以形成布进给方向的距离比从中心切刀的布进给方向上侧端部到缝针的距离短的角切缝,而且,可以形成与沿中心切刀的布进给方向的宽度相等的短距离的直线状切缝。因此,可以在扩大可形成直线状切缝的范围的同时,实现嵌条缝制的顺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嵌条缝制缝纫机的整体的概略结构的斜视图。 
图2是针上下移动机构的斜视图。 
图3是可动切刀机构及针上下移动机构的可切断状态的斜视图。 
图4是可动切刀机构及针上下移动机构的限制切断状态的斜视图。 
图5是从与图3及图4不同的方向观察的可动切刀机构的斜视图。 
图6是保持体的平面图。 
图7是保持体的斜视图。 
图8是表示包含嵌条缝制缝纫机的动作控制单元的控制***的框图。 
图9是表示缝针与中心切刀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嵌条缝制缝纫机动作的时序图。 
图11是表示嵌条缝制缝纫机缝制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2(a)是表示最后一针的时刻的中心切刀相对于嵌条布及主布料的位置的说明图,图12(b)是中心切刀开始切断时的缝针相对于嵌条布及主布料间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H<K—D1情况下的、中心切刀开始切断时的缝针相对于嵌条布及主布料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D2>H—W情况下的、中心切缝S的末端时刻的缝 针相对于嵌条布及主布料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H>K—D1情况下的、中心切刀开始切断时的缝针相对于嵌条布及主布料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H>K—D1情况下的、中心切缝S末端时刻的缝针相对于嵌条布及主布料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现有的嵌条缝制缝纫机中的2根针的周边构造的平面图。 
图18是表示由中心切刀进行的直线状切缝、由角切刀进行的切缝、以及由2根针进行的线迹间的配置关系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 
下面,根据图1~图18,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嵌条缝制缝纫机10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各图中所示的XYZ轴为基准确定各个方向,Z轴方向与后述的中心切刀的上下移动方向一致,进行缝制作业的平面与Z轴方向垂直,将与该作业平面平行而进行布进给的方向作为X轴方向,将与作业平面平行而与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Y轴方向。 
嵌条缝制缝纫机10是这样一种缝纫机:将嵌条布B缝制到主布料M上,同时形成沿这些布料进给方向的直线状切缝S,并且在该切缝S的两端部形成大致V字状的切缝V(参考图18)。 
并且,如图1所示,该嵌条缝制缝纫机10具有:缝纫机工作台11,其成为缝制的作业台;缝纫机架12,其配置在缝纫机工作台11上;作为布进给机构的大压脚进给机构20,其进行由主布料M及嵌条布B构成的布料的进给;保持体30,其在主布料M的上侧,从上方按压嵌条布B;针上下移动机构40(参考图2),其在保持体30的布进给方向F的下游侧附近,在保持体30的立板部32的两侧进行落针;作为中心切刀机构的可动切刀机构50(参考图5),其被缝纫机架12支撑,使中心切刀51在各缝针41的布进给方向下游侧的中间升降,在各个布料B、M上形成切缝;角切刀机构90,其在成为 直线状切缝S的两端的位置上,形成大致V字状的切缝V;以及动作控制单元80(参考图8),其进行上述各部分的控制。 
(缝纫机工作台及缝纫机架) 
缝纫机工作台11如图1所示,在使其上表面与X—Y平面平行而水平的状态下使用。该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上表面形成沿布料的进给方向F即X轴方向长的长方形。在该缝纫机工作台11上配置大压脚进给机构20和保持体30,在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下侧配置角切刀机构90。 
另外,在缝纫机工作台11的2根缝针41、41的下方位置设置针板13。在该针板13上设置与这2根针41、41分别对应的针孔,在各个针孔的下侧分别设置未图示的水平釜。也就是说,分别***各缝针41、41的缝线,分别在针板13的下侧被对应的各个水平釜捕捉,与从水平釜抽出的下线缠绕,进行缝制。 
而且,在针板13的两个针孔大致中部的布进给方向F的下游侧,形成中心切刀51***的狭缝,配置利用与中心切刀51的协同动作而切断布料的未图示的固定切刀。 
缝纫机架12由配置在缝纫机工作台11的长度方向中间位置旁边的基座部12a、从基座部直立设置的纵向机体部12b、以及从纵向机体部12b的上端部沿着Y轴方向延伸设置的臂部12c构成,在臂部12c内收容针上下移动机构40和可动切刀机构50的主要结构。另外,从臂部12c的前端侧下端部垂下支撑2根针41、41和中心切刀51。 
(针上下移动机构) 
图2是针上下移动机构40的斜视图。针上下移动机构40具有:构成2根针的2根缝针41、41;2根针棒42、42,其分别在下端部保持两根缝针41、41;支撑框43,其支撑各个针棒42,使其可以沿其长度方向滑动;针棒抱环44,其同时保持2根针棒;缝纫机主轴电动机45(参考图8),其成为缝针上下移动的驱动源;缝纫机主轴46,其利用缝纫机主轴电动机45进行旋转驱动;旋转锤47,其与缝纫机主轴46的一端部固定连结,进行旋转运动;曲柄连杆48,其一 端与旋转锤47的从旋转中心偏心的位置连结,另一端与针棒抱环44连结;以及回转轴49,其一端部与支撑框43连结,同时利用未图示的回转驱动源施加回转驱动力。 
上述支撑框43由回转轴49轴支撑,回转轴49以可以沿Y轴方向旋转的方式被支撑在臂部12c内部。另一方面,各个针棒42均沿与回转轴49正交的方向彼此平行地被支撑框43支撑。另外,因为支撑框43以使各个针棒42沿着大致Z轴方向的方式配置,所以如果由回转轴49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施加回转力,则位于各个针棒42的下端部的缝针41、41与缝制方向平行地移动。 
回转轴49由回转驱动源施加驱动力,从而进行所谓的后摺(backtuck)缝制,即,在与布进给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以较短的行程进行缝制,通过从其上以重叠的方式进行缝制,防止缝制开始和缝制结束的缝线松开。因此,在通常缝制时,回转轴49以使各个针棒42平行于Z轴方向的状态被保持。 
另外,缝纫机主轴46也以沿Y轴方向旋转的方式支撑在臂部12c的内部,由缝纫机主轴电动机45施加所有旋转的旋转驱动力。如果缝纫机主轴46旋转,则旋转锤47也同样地进行旋转,曲柄连杆48的一端部以缝纫机主轴46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在另一端部,一端部的圆周运动的仅沿Z轴方向移动成分传递给针棒抱环44,各个针棒42往复地上下移动,使用两根缝针41、41在布料上形成平行的两条线迹T。 
(可动切刀机构) 
图3是可动切刀机构50及针上下移动机构40的可切断状态的斜视图,图4是可动切刀机构50及针上下移动机构40的切断限制状态的斜视图,图5是从与图3及图4不同的方向观察的可动切刀机构50的斜视图。 
可动切刀机构50具有:中心切刀51,其形成直线状的切缝;切刀棒52,其下端部具有中心切刀51,并以可以沿Z轴方向滑动的方式支撑在臂部12c的内部;金属轴承53,其固定在缝纫机架上,支撑切刀棒52,以使其可以沿着其长度方向滑动;切刀棒抱环54,其 固定安装在切刀棒52的长度方向中间位置;滑块55,其设置在切刀棒抱环54上;引导框56,其固定支撑在缝纫机架12上,经由滑块55引导切刀棒52,使其不旋转地进行上下方向的移动;切刀电动机57,其是步进电动机,成为中心切刀51的上下移动的驱动源;曲柄连杆59,其一端部经由偏心安装的偏心凸轮58与切刀电动机57的输出轴57b连结;输入臂60,其摆动端部与曲柄连杆59的另一端部连结;回转轴61,其一端部与输入臂60连结,由固定在缝纫机架上的轴座68轴支撑,进行回转;输出臂62,其在回转轴61的另一端部与回转轴61一体地形成,进行摆动;第1连杆体63,其一端部与输出臂62的摆动端部连结;第2连杆体64,其连结第1连杆体63的另一端和切刀棒抱环54;气缸65,其成为中心切刀51的可切断状态与切断限制状态的切换动作的驱动源;杠杆部件66,其一端部与气缸65的柱塞连接,进行摆动动作;连结连杆体67,其连结第1连杆体63与第2连杆体64的连接点J、和杠杆部件66的另一端部;以及止动器69,其使气缸65的凸出时的柱塞在规定位置停止。 
上述可动切刀机构50,在气缸65为后退位置(图3的状态)时,成为将切刀电动机57的旋转驱动力变换为上下往复动作并向中心切刀51传递的可切断状态,在气缸65处于突出位置(图4的状态)时,成为不向中心切刀51传递切刀电动机57的旋转驱动力的切断限制状态。 
也就是说,上述杠杆部件66,以其长度方向中间位置G成为摆动支点,且该支点的摆动轴线朝向Y轴方向的状态,支撑在缝纫机架12上。并且,在气缸65处于后退状态时,杠杆部件66经由连结连杆体67,维持在将第1连杆体63和第2连杆体64的连接点J向输出臂62的摆动中心线的下方拉下的位置。 
在该状态下,如果上述切刀电动机57进行旋转驱动,则利用安装在朝向Y轴方向的输出轴57b上的偏心凸轮58,使曲柄连杆59的一端部进行圆周运动。曲柄连杆59通过其一端部的圆周运动,在其另一端部进行进退运动,使输入臂60摆动。由此,旋转轴61进行回转,使输出臂62摆动。
第1连杆体63和第2连杆体64的连接点J,被限制为只能进行以连结连杆体67的一端部(与杠杆部件66的连接端部)为中心、以该连结连杆体67为半径的圆弧运动的状态。并且,通过连接点J进行这种圆弧运动,输出臂62的摆动运动经由第1连杆体63以及第2连杆体64,使切刀棒52及中心切刀51上下移动,以进行切断动作。 
另一方面,在气缸65处于前进状态时,该气缸65的柱塞被制止在与止动器69抵接的位置,杠杆部件66经由连结连杆体67,将第1连杆体63和第2连杆体64的连接点J上推并维持在输出臂62的摆动中心线的线上位置。此时,中心切刀51也被上推到不进行布料切断的待机位置(图4的位置)。 
第1连杆体63两端部的回转中心间的距离,设定为与输出臂62的摆动半径一致的长度。并且,如果在连接点J位于输出臂62的摆动中心线的线上位置的状态下,由切刀电动机57的驱动而输出臂62开始摆动,则第1连杆体63也以连接点J为中心摆动,其结果,成为对第2连杆体64不施加任何驱动力的状态。因此,中心切刀51不进行上下移动,成为保持在待机位置停止的状态。 
因此,利用气缸65的驱动,切换中心切刀51的动作状态和制止状态。 
此外,中心切刀51,其刀尖形状由向下方凸出的尖状部51a和平滑地倾斜的切刃部51b构成(参考图9)。而且,中心切刀51在上述动作状态的上下移动状态下,设定为尖状部51a的下端部总是位于针板13的上表面的下方的位置,在待机位置的制止状态下,设定为尖状部51a的下端成为高于针板13的上表面的位置。 
(保持体) 
图6是保持体30的平面图,图7是斜视图。 
保持体30具有:底板部31,其为长方形平板;立板部32,其沿底板部31的长度方向,从其上表面垂直地直立设置;引导部件33,其避开中心切刀51而将嵌条布B向立板部32的布进给方向下游侧端部引导;以及纵引导部34,其以将嵌条布B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沿立板部32的两面输送的方式进行引导。
另外,上述保持体30被支撑在具有气缸的未图示的支撑机构上,在不使用时,如图1所示远离2根针41、41的针下位置而待机。并且在使用时,利用气缸的驱动置于针板位置。 
底板部31形成为长方形,在使用时,以其长度方向与X轴方向平行,且其底面正对着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上表面而载置的方式被支撑。另外,在底板部31的布进给方向前端部,形成用于使两根缝针41、41分别进行落针的大致U字状的切槽31a、31a。 
立板部32,除了引导部件33的附近部分,其整体是长方形的平板,在底板部31的上表面,在该底板部31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中间位置,以与底板部31长度方向一致的状态,垂直地直立设置。也就是说,保持体30由底板部31和立板部32以从其长度方向看呈倒T字状的方式一体地形成。 
而且,如果嵌条布B在针板13上重叠地置于主布料M的上侧,则从上方置载保持体30,将嵌条布B的宽度方向(图6中的Y轴方向)的两端部折回,从底板部3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向上方立起,而且,使嵌条布B的两端部分别沿着立板部32两侧的侧面,利用后述的大压脚21、21保持。也就是说,成为使嵌条布B从立板部32的一个侧面经由底板部31直到另一个侧面32延展的状态。由此,在将嵌条布B卷起而置于保持体30上的状态下,一边使嵌条布B及主布料M进给,一边在立板部32的两侧利用2根针41、41进行缝制,同时利用中心切刀51的上下移动,形成直线状的切缝S。 
如上所述,为了维持嵌条布B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分别沿立板部32的两个侧面的状态,以分别与立板部32的两个侧面接近相对的方式,设置两个平板形的纵引导部34、34。这各个纵引导部34,在布进给方向上游侧端部,以扩大与立板部32的间隙的方式弯曲,在其下游侧,维持固定的间隙。也就是说,以将嵌条布B的宽度方向一端部引入各个纵引导部34与立板部32间的间隙,维持该一端部沿立板部32一侧面的状态的方式进行引导。 
另外,在紧接着保持体30的布进给方向F的下游侧,在立板部32的延长线上配置中心切刀51。嵌条布B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因为 分别沿立板部32而向布进给方向F的下游侧移动,所以设置引导部件33,以使其不会被中心切刀51割开。该引导部件33,从该立板部32的布进给方向F的下游侧端部开始一体地形成,且朝向同一个方向F而分为双叉,以平面形状为大致V字状的方式形成。而且,为了更加有效地引导嵌条布B以避开中心切刀51,引导部件33以尽量靠近中心切刀51而从两侧覆盖该中心切刀51的方式配置。利用该形状,在布进给时,嵌条布B的宽度方向两端部通过引导部34和引导部件33间的间隙C,分别向离开立板部32的方向引导,被引导到避开中心切刀51的方向。 
(大压脚进给机构) 
大压脚进给机构20具有:大压脚21、21,其从上方分别按压置于保持体30上的嵌条布B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支撑体22,其支撑这些大压脚21、21;未图示的气缸,其经由支撑体22,使大压脚21、21上下移动;以及压脚电动机23,其是与缝纫机主轴电动机45独立的进给驱动单元,使由大压脚21、21按压的嵌条布B以及主布料M,经由支撑体22向布进给方向F移动。 
各个大压脚21、21分别为长方形的平板,分别以使长度方向沿X轴方向的状态,支撑在支撑体22上。另外,各个大压脚21、21,以其平板面平行于X—Y平面的方式被支撑。并且,利用气缸的驱动,可以在上下两个位置切换,在上方位置时,远离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上表面,在下方位置时,成为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上表面的高度。另外,两个大压脚21、21之间分离地被支撑,以至少可以使保持体30的立板部32通过。 
支撑体22,以可以沿X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在缝纫机工作台11上,配置为所支撑的两个大压脚21、21通过2根针41、41的上下移动路径的两侧。另外,支撑体22经由未图示的滚珠丝杠机构被压脚电动机23驱动。 
(角切刀机构) 
角切刀机构90配置在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下方,在由大压脚进给机构20而使大压脚21、21通过的路径上,通过使角切刀91从下 方穿过由大压脚进给机构20传送来的嵌条布B及主布料M,在直线状的切缝S的两端的位置上,形成大致V字状的切缝V。 
也就是说,角切刀机构90具有:两个角切刀91、91,其沿着布进给方向F隔着一定间隔配置;以及未图示的上下移动用电动机,其使各个角切刀91、91分别上下移动。 
各个角切刀91,由以从前端部观察形状为V字状的方式并列的一对三角形的切刀构成,以使该端部向上的状态被支撑。而且,通过利用上下移动用电动机从缝纫机工作台11的上表面的下方向上方移动,可以在布料B、M上形成V字状的切缝V。另外,各个角切刀91可以调节一对三角形的切刀间的角度,以可以与由2根针41、41得到的两条线迹T的间隔对应。 
而且,两个角切刀91,以各自所形成的V字状切缝的开口部互为相反的方式分别被支撑。另外,两个角切刀91可以调节其间距。 
上述角切刀机构90,如果利用大压脚进给机构90,使形成两条线迹T和直线状的切缝S的布料B、M传送到角切刀机构90正上方的位置,则通过在切缝S的各端部位置上下移动两个角切刀91、91,在布料B、M上形成两个V字状的切缝V。也就是说,利用角切刀机构90,如图18所示,在直线状的切缝S的两端部,形成从该直线状切缝S的一端部分别到两条线迹T的各接近端部的一侧的切缝V、和从直线状的切缝S的另一端部分别到两条线迹T的各接近端部的另一侧的切缝V。 
(嵌条缝制缝纫机的控制***) 
图8是表示包含嵌条缝制缝纫机10的动作控制单元80的控制***的框图。 
在动作控制单元80中,经由未图示的输入输出电路连接有:显示面板84,其显示规定的文字或图像信息;设定开关85,其一同设置在显示面板84上,用于进行各种设定画面选择或命令输入;数字键盘86,其用于在进行各种设定时输入数值及其确定或取消;以及开始开关87,其输入缝制的开始信息。也就是说,上述设定开关85及数字键盘86,起到本实施方式中的设定输入单元的作用,用于设定输入后述的各种数值(例如距离K、H、D1、D2、W……等)。 
另外,动作控制单元80分别经由驱动器45a、23a、57a,与成为其控制对象的缝纫机主轴电动机45、压脚电动机23、切刀电动机57连接。另外,动作控制单元80经由驱动器与进行保持体30的上下移动的气缸、进行大压脚21、21的升降的气缸以及进行角切刀91、91的升降的各个上下移动用电动机(图示省略)连接。另外,同样地,经由驱动器70a与切换中心切刀51的动作状态和非动作状态的气缸65的电磁阀70连接。 
动作控制单元80具有:CPU81,其进行各种控制;ROM82,其写入执行嵌条缝制缝纫机10的后述各种功能、动作的控制程序、控制数据或各种缝制数据;以及RAM83,其在工作区中保存与CPU81的处理有关的各种数据。 
在这里,首先对于处理的前提事项进行说明,该处理是由CPU81进行的嵌条缝制所固有的动作控制。 
如前所述,在嵌条缝制中,在由2根针41、41形成的两条线迹T之间,形成与该线迹T平行的直线状的切缝S,并且在该切缝S的两端分别形成V字状的切缝V(参考图12)。 
如图9、图12(a)所示,形成切缝S的中心切刀51,其布进给方向F的上游侧端部位置,配置在2根针41的布进给方向F的下游侧距离L处。另外,如图12(b)所示,由中心切刀51形成的切缝S的形成开始位置即切断开始位置,是相对于缝针41的上下移动开始位置后退长度D1的位置,该长度D1是在缝制开始侧形成的V字状切缝V的沿布进给方向F的长度。因此,为了从该后退位置开始形成直线状的切缝S,需要在进行缝针41的第一针的落针后,将布料B及M进给长度D1、中心切刀51的齿宽W和距离L的总长(D1+W+L),然后开始中心切刀51的落刀。 
另外,如图12(a)所示,直线状的切缝S的末端位置即切断结束位置必须形成为,与线迹T结束位置相比提前长度D2,该长度D2是在该切断结束位置侧形成的V字状切缝V的沿布进给方向F的长度。本实施方式的嵌条缝制缝纫机10,为了实现从各个缝针41到立 板部32的距离的扩大、以及从纵引导部34的前端部到引导部件33的间隙距离C的扩大,必须确保中心切刀—缝针间距L(L=H—W)扩大到某个程度,但分别在切缝S的开始侧和结束侧形成的切缝V的沿布进给方向F的距离D1、D2,可以由上述设定开关85以及数字键盘86分别设定为所期望的值。因此,在设定切缝S末端侧的切缝V的距离D2小于中心切刀—缝针间距L的情况下(L>D2),在缝制时的最后一针时,中心切刀51刚刚在从最后一针位置到向前距离L的位置形成切缝S(参考图12(a))。因此,中心切刀51需要在从最后一针的时刻开始,在停止缝针41的上下移动的状态下,进行中心切刀51的驱动,直到再进行(距离L—长度D2)的距离(作为间隙扩展距离)的布进给,必须进行考虑这种情况的动作控制及处理。 
另一方面,在切缝S的末端侧形成的切缝V的沿布进给方向的距离D2,大于中心切刀—缝针间距L(L<D2)的情况下,即使中心切刀51到达切缝S的末端,缝针41也仍是未到达缝制的结束位置的状态(参考图14)。因此,在中心切刀51到达切缝S的末端之后,需要在停止中心切刀51的上下移动的状态下继续运针D2—(H—W)的距离。 
为了进行这种动作控制,在ROM82预先存储表示切缝V的沿布进给方向F的长度D1、D2、中心切刀—缝针间距L和中心切刀51的齿宽W这各个值的数据的情况下,或者在由设定开关85输入各种数据并存储在RAM83中的情况下,CPU81利用存储在ROM82中的规定的处理程序,进行从缝针41、41的第一针开始距离D1+W+L的布进给(参考图12(b)),之后进行开始中心切刀驱动用的切刀电动机57的动作控制。 
另外,也可以在预先驱动切刀电动机57的状态下,在进行(D1+W+L)的距离的布进给之后,进行将气缸65从突出状态切换到后退状态的动作控制,也可以在进行D1+W+L的距离的布进给之后,进行同时进行切刀电动机57的驱动开始和气缸65的后退动作的动作控制。
缝针41的第一针的检测,通过从设置在缝纫机主轴电动机45上的编码器每一圈旋转输出的信号的检测进行。另外,D1+W+L距离的布进给检测,通过计数压脚电动机23的转速来进行。 
另外,在ROM82或RAM83存储表示长度D2和距离L的值的数据的情况下(L>D2),CPU81利用存储在ROM82中的规定的处理程序,在进行缝针41、41的最后一针的落针之后,进行间隙扩展距离(L—D2)的布进给,然后进行使中心切刀51驱动用的切刀电动机57的驱动停止的动作控制(参考图12(a))。 
另外,也可以直接在驱动切刀电动机57的状态下,在进行间隙扩展距离(L—D2)的距离的布进给后,进行将气缸65从后退状态切换为突出状态的动作控制,或在进行间隙扩展距离(L—D2)的距离的布进给之后,进行同时进行切刀电动机57的驱动停止和气缸65的突出动作的动作控制。 
缝针41的最后一针的检测,通过从设在缝纫机主轴电动机45上的编码器每一圈旋转输出的信号的计数进行。另外,间隙扩展距离(L—D2)的距离的布进给的检测,通过计数压脚电动机23的转速来进行。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CPU81起到切断控制单元的作用,即,在从根据来自上述设定开关85及数字键盘86的设定输入确定的切断开始位置,到直线线迹T的末端部的距离(K—D1),比从中心切刀51的布进给方向的下游侧端部到缝针41的沿布进给方向的距离H短(H>K—D1)的情况下,在由两根缝针41形成的线迹T的形成结束后,停止缝纫机主轴电动机45,在通过进给驱动单元的压脚电动机23的驱动,主布料M及嵌条布B到达由中心切刀51进行的切断开始位置时,对传送到该切断开始位置的主布料M及嵌条布B,驱动压脚电动机23并开始作为中心切刀机构的可动切刀机构50的驱动,形成从切断开始位置到切断结束位置的直线切缝S。 
也就是说,在从切缝S的切断开始位置到直线线迹T的末端部的距离(K—D1),比从中心切刀51的布进给方向的下游侧端部到缝针41的沿布进给方向的距离H短的情况下(H>K—D1),如图18所示,即使利用缝针41形成了两条线迹T,中心切刀51也仍然没有到达切断开始位置。因此,如图10的时序图所示,必须首先形成线迹T直到末端的位置(图10(a)~(c)),在停止缝针41的上下移动的状态下,将布料B及M传送H—(K—D1)距离(图10(d)~(e)),然后,使中心切刀51下降(图10(e)),即使之上下移动,开始切缝S的切断(图10(f))。然后,直到切断结束位置,一边上下驱动中心切刀51,一边将布料B及M传送(K—D1—D2—W)的距离,形成切缝S(图10(f)~(g))。 
(实施方式的动作说明) 
下面,根据图11所示的流程图,进行具有上述结构的缝纫机1的动作说明。 
首先,如果嵌条缝制的缝制开始,则CPU81读取预先存储在ROM82或由设定开关85及数字键盘86输入而存储在ROM82中的、进行缝制的范围的总缝制长度K(步骤S1),然后,进行下述数据的读入处理:从缝制开始端到直线切缝S的前端(切断开始位置)的沿布进给方向F的距离D1、从缝制结束端到直线切缝S的末端的沿布进给方向的距离D2、从中心切刀51的布进给方向下游侧端部到缝针41的沿布进给方向F的距离H、以及中心切刀51的布进给方向F上的宽度W等(步骤S2)。 
然后,CPU81经由驱动器23a驱动压脚电动机23,沿布进给方向F开始传送由主布料M及嵌条布B构成的布料(步骤S3)(参考图10(a))。 
如果布料的传送开始,则CPU81进行布料是否到达缝制开始位置的判断(步骤S4)。该缝制开始位置的到达情况,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未图示的布端位置检测传感器进行,在布料达到规定的缝制开始位置时,由该布端位置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检测信号输出到CPU81中。在未检测出布料到达缝制开始位置的情况下(步骤S4;否),继续进行布料传送直到检测出(步骤S3)。然后,在检测出布料到达缝制开始位置的情况下(步骤S4;是),通过CPU81经由驱动器45a驱动缝纫机主轴电动机45,开始缝针41的上下移动即缝制,开 始形成线迹T(步骤S5)(参考图10(b))。 
如果开始缝制,则CPU81进行运算处理,比较从中心切刀51的布进给方向下游侧端部到缝针41的沿布进给方向F的距离H、和从切断开始位置到直线线迹T的末端部的距离(K—D1)的大小(步骤S6)。并且,在H小于K—D1(H<K—D1)的情况下(步骤S6;是),判断从缝制开始的布料传送距离是否达到H+D1、即布料是否到达由中心切刀51进行的切断开始位置(步骤S7)。在从缝制开始的布料传送距离未达到H+D1的情况下(步骤S7;否)继续传送,在从缝制开始的布料传送距离达到H+D1(参考图13)的情况下(步骤S7;是),CPU81经由驱动器57a驱动切刀电动机57,开始中心切刀51的上下移动(步骤S8)。如果中心切刀51的上下移动开始,则CPU81驱动压脚电动机23,形成线迹T及切缝S,同时进行比较距离D2和距离(H—W)的大小的运算处理(步骤S9)。在D2大于H—W(D2>H—W)的情况下(步骤S9;是),CPU81进行从缝制开始的布料传送距离是否到达K—D2+H—W(参考图14)、即布料是否传送到由中心切刀51进行的切断结束位置的判断(步骤S10)。而且,在未达到的情况下(步骤S10;否),传送布料直到其达到,同时继续形成线迹T及切缝S,在达到的情况下(步骤S10;是),经由驱动器57a停止切刀电动机57,将中心切刀51保持在上部位置,由此进行停止其上下移动的动作控制(步骤S11)。 
如果中心切刀51的上下移动停止,则CPU81进行从缝制开始的布料传送距离是否达到K的判断(步骤S12)。而且,在未达到K(步骤S12;否)的情况下,继续进行缝针41的上下移动及布料传送直到其达到,同时形成线迹T,在达到K(步骤S12;是)的情况下,经由驱动器57a进行停止缝纫机主轴电动机45的动作控制(步骤S13)。然后,CPU81判断由大压脚机构20传送的布料是否达到角切刀切断位置即角部切缝V的形成位置(步骤S14),在未到达(步骤S14;否)的情况下进行传送直到其到达。另外,在布料达到角切刀切断位置(步骤S14;是)的情况下,CPU81经由未图示的驱动器,驱动使各个角切刀91、91上下升降的上下移动用电动机,在形 成角部切缝V之后(步骤S15),进行结束缝制动作的动作控制。 
另外,在步骤S9中,在D2小于或等于H—W(D2≦H—W)的情况下(步骤S9;否),CPU81通过一边上下驱动缝针41及中心切刀51一边传送布料,形成线迹T及切缝S,同时判断从缝制开始的布料传送距离是否达到K即进行缝制的范围的总缝制长度(参考图13)(步骤S16)。而且,在布料传送距离未达到K(步骤S16;否)的情况下,一边形成线迹T及直线切缝S一边继续进行布料传送,直到其达到,在传送距离达到K(步骤S16;是)的情况下,经由驱动器45a停止缝纫机主轴电动机45,在将缝针41保持在上部位置的状态下,停止针上下移动即线迹T的形成(步骤S17)。 
如果针的上下移动停止,则CPU81通过继续进行中心切刀51的上下移动及布料的传送,继续形成直线切缝S,同时判断从缝制开始的布料传送距离是否达到K—D2+H—W、即布料是否传送到由中心切刀51进行的切断结束位置(步骤S18)。在传送距离未达到K—D2+H—W(步骤S18;否)的情况下,继续传送直到其达到,在传送距离达到K—D2+H—W(步骤S18;是)的情况下,经由驱动器57a停止切刀电动机57,由此在将中心切刀51保持在上部位置的状态下,进行停止该中心切刀51的上下移动的动作控制(步骤S19)。然后,在跳转到步骤S14而与上述同样地形成角部切缝V之后,CPU81进行结束缝制动作的动作控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嵌条缝制缝纫机10中,如图15及图16所示,在从直线切缝S的前端(切断开始位置)到线迹T的末端的沿布进给方向F的距离K—D1,比从中心切刀51的布进给方向F上的下游侧端部到缝针41的沿布进给方向F的距离H短的情况下,即在上述步骤S6中,距离K—D1比距离H短(K—D1<H)的情况下(步骤S6;否),CPU81进行从缝制开始的布料传送距离是否达到进行缝制的范围内的总缝制长度K(参考图15)的判断(步骤S20)。在传送距离未达到K(步骤S20;否)的情况下,通过继续进行缝针41的上下移动及布料的传送,形成线迹T,在传送距离达到K(步骤S20;是)的情况下,经由驱动器45a停止缝纫机主轴电动机45, 在将缝针41保持在上部位置的状态下,结束缝针41的上下移动(参考图10(c))(步骤S21)。 
在缝针41的上下移动即线迹T的形成结束后,CPU81驱动压脚电动机23(参考图10(d)),一边传送布料,一边判断从缝制开始的布料传送距离是否达到H+D1、即布料是否传送到由中心切刀51进行的切断开始位置(步骤S22)。在传送距离未达到H+D1(步骤S22;否)的情况下,驱动压脚电动机23,继续进行布料传送直到其到达,在传送距离达到H+D1(步骤S22;是)的情况下(参考图10(e)),经由驱动器57a驱动切刀电动机57,进行开始中心切刀51的上下移动的动作控制(步骤S23)。 
如果中心切刀51的上下移动开始,则CPU81一边驱动切刀电动机57及压脚电动机23(参考图10(f)),一边进行从缝制开始的布料传送距离是否达到K—D2+H—W、即布料是否传送到由中心切刀51进行的切断结束位置的判断(步骤S24)。在传送距离未达到K—D2+H—W(步骤S24;否)的情况下,一边利用中心切刀51的上下移动形成直线切缝S,一边继续进行布料传送,直到其达到,在传送距离达到K—D2+H—W(步骤S24;是)的情况下(参考图10(g)),CPU81经由驱动器57a停止切刀电动机57,由此在将中心切刀51保持在上部位置的状态下,进行停止该中心切刀51的上下移动的动作控制(步骤S25)。然后,CPU81跳转到步骤S14,与上述同样地,形成角部切缝V后进行结束缝制动作的动作控制。 
(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在根据由设定开关85及数字键盘86的设定输入所确定的、从由中心切刀51进行的切缝S的形成开始位置即切断开始位置到直线线迹T末端部的沿布进给方向F的距离(K—D1),比从中心切刀51的布进给方向下游侧端部到缝针41的沿布进给方向F的距离H短(K—D1<H)的情况下,通过CPU81作为切断控制单元起作用,在由两根缝针41、41的缝制完成后,使主轴电动机45停止,如果利用压脚电动机23的驱动,使主布料M及嵌条布B达到由中心切刀51进行的切断开始位置,则对 已传送到前述切断开始位置的主布料M及嵌条布B,一边驱动压脚电动机23,一边开始可动切刀机构50的驱动,进行形成从切断开始位置到切断结束位置的直线切缝S的动作处理。由此,可以形成布进给方向F上的距离D1或D2比从中心切刀51的布进给方向的上游侧端部到缝针41的距离L(L=H—W)短的角部切缝V,除此之外即使在形成从切断开始位置到切断结束位置的距离短的直线状的切缝(中心切缝)S的情况下,也能够顺利实现嵌条缝制。 
(其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心切刀51到达直线切缝S的末端即切断结束位置时,CPU81经由驱动器57a停止切刀电动机57,从而使得中心切刀51停止在上部位置,但例如也可以采用下述方法,在中心切刀51到达切缝S的末端时,经由驱动器69切换电磁阀69,将气缸65保持在突出位置,在驱动中心切刀51的状态下直接保持在上部位置,在形成线迹T直到末端之后,停止切刀电动机57。

Claims (1)

1.一种嵌条缝制缝纫机,其具有:
针上下移动机构,其利用缝纫机主轴电动机,使用2根缝针,形成平行的2条直线线迹;
保持体,其具有在载置在缝纫机工作台上的主布料的上方沿布进给方向配置的底板部、以及从该底板部垂直地直立设置的立板部,使嵌条布从前述立板部的一个侧面经由底板部直至另一个侧面延展,并且引导到前述各个缝针的落针位置;
布进给机构,其利用与前述缝纫机主轴电动机独立的进给驱动单元,将前述主布料及沿前述保持体的嵌条布向前述各个缝针的落针位置传送;
中心切刀机构,其利用与前述缝纫机主轴电动机独立的切刀驱动单元,使配置在前述缝针的布进给方向下游侧的中心切刀升降,在2条直线线迹之间形成直线状的切缝;以及
角切刀机构,其在前述直线状切缝的两端,分别形成从直线状切缝的端部到前述2条直线线迹的端部的切缝,
其特征在于,具有:
切换动作驱动源,其设置在前述中心切刀机构上,使前述中心切刀机构在将前述切刀驱动单元的驱动力向前述中心切刀传递的可切断状态和将前述切刀驱动单元的驱动力不向前述中心切刀传递的切断限制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设定输入单元,其进行设定输入,以用于确定前述2条直线线迹的缝制长度、以及相对于前述直线线迹的由前述中心切刀进行的切断开始位置及切断结束位置;以及
切断控制单元,其在从基于前述设定输入而确定的前述切断开始位置到前述直线线迹的末端部的距离,比从前述中心切刀的布进给方向下游侧端部到前述2根缝针的沿布进给方向的距离短的情况下,在由前述2根缝针进行的缝制结束时使前述缝纫机主轴电动机停止,同时驱动前述进给驱动单元,使前述主布料及前述嵌条布移动到前述切断开始位置,然后对传送到前述切断开始位置的前述主布料及前述嵌条布,驱动前述进给驱动单元且驱动前述中心切刀机构,形成从前述切断开始位置到前述切断结束位置的直线切缝。
CN2007100973167A 2006-05-01 2007-05-08 嵌条缝制缝纫机 Active CN1011049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27597A JP4960008B2 (ja) 2006-05-01 2006-05-01 玉縁縫いミシン
JP2006127597 2006-05-01
JP2006-127597 2006-05-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04984A CN101104984A (zh) 2008-01-16
CN101104984B true CN101104984B (zh) 2013-02-20

Family

ID=385802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973167A Active CN101104984B (zh) 2006-05-01 2007-05-08 嵌条缝制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960008B2 (zh)
CN (1) CN101104984B (zh)
DE (1) DE102007020139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75362B2 (ja) 2006-05-08 2012-07-11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
JP2010035672A (ja) * 2008-08-01 2010-02-18 Juki Corp 玉縁縫いミシン
JP6530243B2 (ja) * 2015-06-04 2019-06-12 Juki株式会社 玉縁縫いミシン
CN107022854A (zh) * 2017-05-27 2017-08-08 浙江中捷缝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切刀离合机构
CN110359187B (zh) * 2018-12-17 2024-06-28 常州智谷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全自动冷折装袋机的衬垫送料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85886A (en) * 1981-05-09 1982-11-16 Tokyo Juki Industrial Co Ltd Sewing apparatus
DE3144966C1 (de) * 1981-11-12 1983-05-05 Pfaff Industriemaschinen Gmbh, 6750 Kaiserslautern Naehmaschine mit einer Beschneidvorrichtung fuer das Naehgut
JPH0327467A (ja) * 1989-06-23 1991-02-05 Nec Corp 遠隔操作によるプログラムの起動・停止制御方式
JPH0327467U (zh) * 1989-07-28 1991-03-19
JP3006636B2 (ja) * 1991-10-08 2000-02-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玉縁縫製機の大押え駆動制御装置
JP3141460B2 (ja) * 1991-10-16 2001-03-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玉縁縫いミシン
JPH08224386A (ja) * 1995-02-23 1996-09-03 Juki Corp ミシンの玉縁穴形成装置
JP4149630B2 (ja) * 1999-12-21 2008-09-10 Juki株式会社 玉縁縫いミシン
JP2001212386A (ja) * 2000-02-02 2001-08-07 Brother Ind Ltd 針揺動機能を有するミシン
JP2003311056A (ja) * 2002-04-25 2003-11-05 Brother Ind Ltd 玉縁縫いミシン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平3-27467U 1991.03.19
JP特开平8-224386A 1996.09.03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960008B2 (ja) 2012-06-27
DE102007020139B4 (de) 2019-11-21
JP2007296187A (ja) 2007-11-15
DE102007020139A1 (de) 2007-11-15
CN101104984A (zh) 2008-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04984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814887B (zh) 嵌条缝纫机
CN101469490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的嵌条布压脚机构
CN103451857A (zh) 缝纫机
CN101135090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1245533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837443B (zh) 嵌条缝纫机
CN101245532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1845716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1195949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1424012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940163B (zh) 袋口滚边缝纫机
CN103696150A (zh) 缝纫机
CN101173425A (zh) 纽扣锁眼缝纫机
CN101135089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2080308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1418497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JP4564373B2 (ja) ミシン
JP4800063B2 (ja) ミシン
JP2006263177A (ja) ミシン
JP4790456B2 (ja) 玉縁縫いミシン
CN101481857A (zh)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CN101387049A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1245534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1275346A (zh) 缝纫机的针摆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