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08307A - 车辆的后部车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后部车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08307A
CN101008307A CN 200710008273 CN200710008273A CN101008307A CN 101008307 A CN101008307 A CN 101008307A CN 200710008273 CN200710008273 CN 200710008273 CN 200710008273 A CN200710008273 A CN 200710008273A CN 101008307 A CN101008307 A CN 1010083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beam
wainscot
frame portion
door structure
hatchback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71000827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08307B (zh
Inventor
田中健树
一濑智史
栋长健一
山田和彦
井桥祥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38451859&utm_sourc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1008307(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06402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8852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083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083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083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083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后部车门结构,其不仅可谋求轻质化而且还具有足够的刚性,并且还能够减少制造时的作业工序、降低制造成本。本发明的车辆(V)的后部车门结构(1a)具有配置于车内侧的内面板(6a)和配置于车外侧的外面板(5),内面板(6a)具备:沿着后部车门(2)外形的形状的框部(9);与该框部(9)一体成形、并且从框部(9)的下部侧向两侧部侧以大致V字形延伸的一对加强部(10a、10b)。

Description

车辆的后部车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后部车门结构,尤其涉及以铰链安装在车辆尾门开口部上缘的上掀式后部车门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上掀式后部车门结构,已知具备内面板的结构,该内面板在其沿着后部车门外形的形状的框部上,以将该框部上下分隔的方式一体成形有横框部(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图8是说明现有的后部车门结构的构成的示意图,是从车辆后方观察到的图。如图8所示,车辆V的后部车门结构101具备由框部109和横框部118所构成的内面板106,在横框部118的上侧、由框部109和横框部118所划分的开口112a上安装窗玻璃107。而且,在横框部118的下侧、由框部109和横框部118所划分的开口112b上配置有一对连结加强构件100a。各个连结加强构件100a的下端侧通过安装在框部109下侧中央处的锁加强构件100b被焊接在框部109上,并且,各个连结加强构件100a分别以V字形向开口112b的上侧两角部延伸。另外,各个连结加强构件100a的上端侧通过安装在开口112b上侧两角部处的角加强构件100c被焊接在框部109和横框部118上。
在上述后部车门结构101中,通过将一对连结加强构件100a配置于开口112b处,提高了内面板106的刚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58568号公报(0010~0015段、图1))
然而,在该后部车门结构101中,分体的连结加强构件100a通过焊接被安装在框部109和横框部118上,并且,在上述安装过程中需要锁加强构件100b和角加强构件100c这样另外的部件。因此,上述后部车门结构101存在着制造成本升高而且重量增加的问题。另外,由于必须实施焊接,还产生了作业工序增加的问题。
而且,安装于车辆后部的尾门的上掀式门,通常通过铰链结构被安装在车辆上。上述上掀式门是通过以上端部的铰链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式来进行打开、关闭的结构。对于上述那样的后部车门,为了提高碰撞强度以及避免在路况恶劣情况下行驶之际的噪音,需要提高其刚性。另一方面,由于存在着车辆燃料费用上涨以及开闭容易性的要求,上述上掀式后部车门还必须重量轻。因此,安装在现有车辆上的上掀式后部车门的结构多采用将外面板和设置了开口部的内面板这2片薄板组合起来、通过其形状来加强的构造。
图15是表示构成现有上掀式后部车门结构的内面板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该例中的内面板202c中,形成有沿着后部车门外形形状的框部204c。在框部204c的上部,形成有窗框部205c,并设有配置有窗玻璃的开口部208c。为了实现轻质化,在内面板202c的下部设有开口部209c。在内面板202c上形成有将这2个开口部208c、209c分隔开来的横梁206c。横梁206c是与框部204c一体通过冲压成型而形成的,是用于提高针对内面板202c的横方向弯曲的刚性的部分。专利文献2和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例子也与上述例子相同,通过梁和加强构件等对为实现轻质化而设置的内面板的开口部分进行加强。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301392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表平11-5146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现有的上掀式后部车门结构中所采用的内面板202c的加强用横梁206c由于是在内面板202c冲压成型之际一体成形的,所以存在如下问题。
一个问题是,在一体成形如图15所示的内面板202c那样的横梁206c的情况下,由于冲压成型性的限制,只要不使用具有高延展性的板材料,就存在着难以将形成于内面板202c开口部208c和209c的外缘部的切起壁211c形成得足够高的问题。因此,对内面板202c的刚性提高存在限制。
另一个问题是,对于横梁206c和内面板202c的框部204c相结合的角部212c,需要使其R增大至一定程度以上,由此导致后部窗玻璃用的开口部208c变小。因此,使车辆的后方视野变得狭窄。
再一个问题是,难以在关闭上掀式后部车门时抑制门的振动的基础上,提高后部车门相对于旋转圆周的切线方向的内面板202c的弯曲的刚性。在关闭上掀式后部车门之际,该后部车门在其旋转圆周的切线方向上受到力的作用。因此,如果横梁206c的切起壁211c与上掀式后部车门的旋转圆周的切线方向平行的话,能够有效抑制上掀式后部车门的振动。可是,由于横梁206c的切起壁211c的壁面倾斜度由内面板202c的冲压成型的朝向所决定,所以无法形成如上述那样有效的朝向。因此,难以抑制在关闭上掀式后部车门之际的门的振动。
还有一个问题是,在上述的一体成形的情况下,无法变更横梁206c的板厚度。例如,无法进行为实现轻质化而使横梁206c的板厚度比框部204c薄等的设计变更。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后部车门结构,其在可谋求轻质化的同时还具有足够的刚性,可以降低制造时的作业工序和制造成本,而且还能够增大后方视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是一种车辆后部车门结构,具有配置于车内侧的内面板和配置于车外侧的外面板,其特征在于,上述内面板具备:沿着后部车门的外形形状的框部;与上述框部一体成形、并且从上述框部的下部侧向两侧部侧以大致V字形延伸的一对加强部。
在上述后部车门结构中,从沿着后部车门的外形形状的框部的下部侧向两侧部侧,一对加强部以大致V字形延伸地形成内面板。也就是说,在上述后部车门结构中,通过框部和加强部确保了内面板上具有尽可能大的开口由此来确保轻质化,同时刚性也得到提高。
此外,上述后部车门结构中,由于框部和加强部是一体成形的,不同于现有的后部车门结构(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不需要多个加强构件,所以在实现了轻质化的同时,还降低了制造成本。
此外,上述后部车门结构中,由于不同于现有的后部车门结构(比如,参考专利文献1),不需要多个加强构件,所以不需要焊接,可以减少制造时的作业工序。
此外,在如上述那样的后部车门结构中,上述内面板优选具有从上述框部的侧部侧到上述加强部平滑地连续形成的面部。
在上述后部车门结构中,由于从框部的侧部侧到加强部不存在容易发生应力集中的折弯部、而是平滑地连续形成面部,故可进一步提高其刚性。
此外,在上述那样的后部车门结构中,也可以是上述一对加强部形成于上述框部的下部侧,从安装有锁机构的锁部向两侧部侧以大致V字形延伸。
在上述后部车门结构中,由于加强部从锁部以大致V字形延伸,所以进一步提高了其刚性。
此外,在上述那样的后部车门结构中,在上述内面板上一体形成有向上述外面板侧突出的切起部,上述切起部与上述外面板相连接。
上述后部车门结构由于形成于内面板的切起部与外面板连接,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刚性。此外,由于切起部一体成形之际是切起而形成的,因此该后部车门结构能够容易地在希望的位置形成具有最适当形状的切起部。
此外,在上述那样的后部车门结构中,优选形成有:在上述加强部的上侧、由该加强部彼此之间和上述框部所划分的第1开口部;在一个上述加强部的下侧、由该加强部和上述框部所划分的第2开口部;在另一个上述加强部下侧、由该加强部和上述框部所划分出来的第3开口部。
该后部车门结构中,通过在内面板上形成第1开口部、第2开口部、以及第3开口部,能够在内面板上大范围地形成尽可能大的开口。这样,该后部车门结构在发挥刚性的同时还能够实现轻质化。
此外,在上述那样的后部车门结构中,也可以构成为上述内面板还具备一体的横梁,该横梁以跨越上述框部的侧部与上述加强部的连结部彼此之间延伸的方式安装,通过冲压成型一体成形。
该后部车门结构通过使横梁跨越框部与加强部的连结部彼此之间延伸地安装,进一步提高了刚性。此外,由于横梁与框部及加强部一起一体地成形,所以使得后部车门结构(内面板)的制造工序简单化。
此外,在上述那样的后部车门结构中,优选所述内面板通过冲压成型被一体成形,并且,进一步具备分体的横梁,所述横梁以跨越上述框部的侧部与上述加强部的连结部彼此之间延伸的方式安装。
在该后部车门结构中,通过与框部和加强部分体地设置横梁,能够容易地进行内面板的冲压成型,并且,通过增加冲压成型的自由度,能够确保在内面板上形成更大的开口。
此外,在上述那样的后部车门结构中,优选使上述横梁向车辆的外侧凸出成圆弧状地弯曲形成,并且,其截面形状的大小随着从其中央部向两端部而逐渐减小。
在该后部车门结构中,横梁向车辆的外侧凸出成圆弧状地弯曲形成,以沿着后部车门的外侧面的方式弯曲地形成。而且,当在上述横梁的中央部安装比如雨刷马达那样具有重量的物体时,会在中央部产生很大应力。在上述后部车门结构中,即使是为了使得横梁中央部能够支持有一定重量的物体而增大了中央部截面形状的大小,但由于横梁截面形状的大小随着从其中央部向两端而逐渐变小,所以可以实现其轻质化。
此外,在上述那样的后部车门结构中,优选按照下述方式配置上述横梁,即,使与其延伸方向大致正交的伸出方向沿着后部车门的打开、关闭方向。
在上述后部车门结构中,尤其是在关闭该后部车门之际,相对于施加在横梁上的载荷能够发挥足够的刚性。
此外,在上述那样的后部车门结构中,优选上述各个连结部上的上述横梁的各个安装部,分别配置于在车宽方向上规定的同一平面上。
在上述后部车门结构中,尤其是在关闭后部车门之际,由于横梁可将施加的载荷均匀地传递至各个安装部处,所以可以均匀地分散横梁安装部的载荷。
此外,在上述后部车门结构中,由于横梁是安装在同一平面上的,所以其与连结部的位置对合较容易,由此提高了横梁的安装操作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技术方案1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车辆后部车门结构,具有车内侧的内面板和车外侧的外面板,上述内面板通过冲压成型而成形,具有沿着上述后部车门的外形形状的框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框部的上部形成有安装窗玻璃的窗框部;而且,跨越上述窗框部的下端两角部之间安装分体的横梁。
根据技术方案11所记载的发明,在该后部车门结构中,可以将内面板和与其接合的横梁分别地成形。因此,就各个部件而言,可以使其成为能提高后部车门结构刚性的所期望的形状。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技术方案12所述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横梁是通过冲压成型而成形的;而且,上述内面板和上述横梁是以不同的冲压方向成形的。根据技术方案12所记载的发明,可以提高内面板以及横梁的冲压成型的自由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技术方案13所述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窗框部的下端两角部处,以与上述内面板的上述框部大致成直角的方式安装上述横梁。根据技术方案13所述的发明,能够扩大内面板窗框部的下角部。这样,可提高窗玻璃下角部处的视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技术方案14所述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内面板和上述横梁在上述后部车门的内外方向上具有不同的截面宽度。根据技术方案14所述的发明,无论横梁的冲压成型性如何,都可以在后部车门的内外方向上将内面板框部设定得更深。这样,可提高后部车门结构的刚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技术方案15所述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横梁和上述内面板具有不同的板厚。根据技术方案15所述的发明,由于减小了横梁的板厚,所以可谋求后部车门结构的轻质化。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技术方案16所述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内面板和上述横梁的材料不同。根据技术方案16所述的发明,横梁用铝合金等形成,能够谋求后部车门结构的轻质化。
本发明的车辆后部车门结构,可在谋求轻质化的同时发挥足够的刚性,而且还可减少作业工序、降低制造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后部车门结构,不使用高延展性的板材料就能提高内面板的冲压成型性,还可提高其形状的自由度。这样,可提高内面板的刚性。此外,由于与现有技术相比后部窗玻璃用的开口部分更大,所以还可提升车辆的后方视野。另外,在为了抑制关闭后部车门之际的振动所必须的提高内面板刚性的基础上,还可以使加强用横梁的冲压成型方向成为最合适的方向。此外,以轻质化等为目的,还可以改变横梁的板厚。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了第1实施方式后部车门结构的车辆的部分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车辆外侧观察的、构成第1实施方式后部车门结构的内面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从车辆内侧观察的、从内面板框部的侧部侧至加强部的状态的部分立体图,是表示图2的箭头C所表示的部位的图。
图4是表示从车辆外侧观察的、构成第2实施方式后部车门结构的内面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图4的X-X剖视图。
图6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内面板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从车辆外侧观察的、构成另一实施方式后部车门结构的内面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说明现有后部车门结构的构成的示意图,是从车辆后侧观察的图。
图9是从后方观察的安装了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后部车门结构的车辆的概略图。
图10是第4实施方式后部车门结构中所采用的内面板的立体图。
图11(a)和图11(b)分别是第4实施方式中所采用的单体横梁的立体图和中央部的C-C剖视图。
图12是第4实施方式中所采用的内面板的图10中箭头A方向视图。
图13(a)是第4实施方式的内面板的横梁所焊接的B部的放大图、图13(b)是图15所示的现有例内面板的横梁所焊接的D部的放大图。
图14是利用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V字形加强框进行了加强的内面板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构成现有上掀式后部车门结构的内面板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1a  后部车门结构
1b  后部车门结构
1c  后部车门结构
2   后部车门
5   外面板
6a  内面板
6b  内面板
9   框部
10a 加强部
10b 加强部
12                第1开口部
13                第2开口部
14                第3开口部
16                曲面部
17                连结部
18                横梁
19                横梁安装部
V                 车辆
210a              后部车门结构
202a、202b、202c  内面板
203               外面板
204a、204b、204c  框部
205a、205b、205c  窗框部
206a、206b、206c  横梁
211a、211b、211c  切起壁
212a、212c        角部
213               焊接部(窗框部)
214               铰链
221               梁部
222               切起部
223               焊接部(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适当的附图对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车门结构进行详细说明。所参考的附图中,图1是适用了第1实施方式后部车门结构的车辆的部分立体图。图2是表示从车辆外侧观察的、构成第1实施方式后部车门结构的内面板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从车辆内侧观察的、从内面板框部的侧部侧至加强部的状态的部分立体图,是表示图2的箭头C所表示的部位的图。
如图1所示,后部车门结构1a适用于后部车门2,该后部车门2打开、关闭车辆V的尾门开口部3。顺便说明,后部车门2具有上掀式的结构,即,其上侧缘部与尾门开口部3的上侧的缘部通过一对铰链4、4被连接,并绕铰链4、4旋转。而且,在后部车门2的下部中央处,配置有未图示的锁装置,该锁装置可将处于关闭位置的后部车门2锁于车体侧。
后部车门结构1a具备:配置于后部车门2的车外侧、形成外侧面的外面板5;配置于上述外面板5的车内侧的内面板6a。此外,后部车门结构1a还具备:通过将玻璃板嵌入后部车门2的上侧而形成的窗部7;配置于窗部7的下侧的雨刷8。
如图1所示,内面板6a具备:沿着后部车门2的外形形状的框部9;与该框部一体成形的一对加强部10a、10b(下面,在没有特定加强部的情况下,有时将其简称为“加强部10”)。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框部9是金属板被冲压成型而得到的,其外侧轮廓大致呈矩形,并且,在该框部9的内侧还形成有俯视时大致矩形的开口。
而且,在该框部9的下部中央处,形成有安装了上述锁装置(未图示)的锁安装部11。
如图2所示,加强部10a、10b从框部9的下部、具体而言是从锁安装部11侧向框部9的两侧部侧延伸成大致V字形。顺便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部10a、10b所连接的框部9的两侧部的位置对应于位于窗部7(参考图1)下侧的两角部。
而且,加强部10a、10b,通过隔开形成于框部9内侧的开口从而形成:位于加强部10a、10b的上侧、被加强部10a、10b彼此之间和框部9所划分的第1开口部12;位于一个加强部10a下侧、被该加强部10a和框部9所划分的第2开口部13;位于另一加强部10b下侧、被该加强部10b和框部9所划分的第3开口部14。顺便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第1开口部12在俯视时具有五边形的形状,第2开口部13和第3开口部14具有三角形的形状。
如图2所示,这样的内面板6a在第1开口部12、第2开口部13以及第3开口部14侧具有多个切起部15。该切起部15形成为向着朝向外面板5(参考图1)侧的方向、也就是说向着朝向车外侧的方向D突出。这样的切起部15在第1开口部12侧以包围该第1开口部12的方式分别从框部9和加强部10a、10b立起形成。而且,第2开口部13以及第3开口部14侧的切起部15也以从框部9立起的方式形成。这些切起部15的前端连接至外面板5(参考图1)。
此外,如图3所示,这样的内面板6a具有从框部9的侧部侧向加强部10a平滑地连续形成的曲面部16。该曲面部16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所说的“面部”。此外,虽然没有图示,但图2所示的从框部9的侧部侧向加强部10b平滑连续地形成的曲面部与图3所示的曲面部16同样地形成。
顺便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后部车门结构1a中的内面板6a兼用作后述第2实施方式的后部车门结构1b(参考图4)中的内面板6a,形成有用于安装后述横梁18(参考图4)的横梁安装部19。而且,该横梁安装部19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所说的“横梁的安装部”。如图3所示,该横梁安装部19形成于框部9与加强部10的连结部17,具体而言,其以从曲面部16的方向D侧(车外侧)的缘部开始向第1开口部12侧立起的方式形成。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后部车门结构1a的技术效果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该后部车门结构1a中,通过形成从沿着后部车门2的外形形状的框部9下部侧开始向着两侧部侧、使一对加强部10a、10b延伸成大致V字形的内面板6a,从而在内面板6a上形成了由第1开口部12、第2开口部13以及第3开口部14构成的开口(参考图1)。也就是说,在该后部车门结构1a中,通过框部9和加强部10a、10b,在内面板6a上确保了非常大的开口从而可谋求轻质化,并且,还提高了刚性。
此外,在该后部车门结构1a中,由于框部9和加强部10a、10b是通过冲压成型等一体成形的,不同于现有的后部车门结构101(参考图7)、不需要多个加强构件,所以不仅可谋求轻质化,还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在该后部车门结构1a中,由于不同于现有后部车门结构101(参考图7)、不需要多个加强构件,所以不需要焊接,从而减少了制造时的作业工序。
此外,在该后部车门结构1a中,由于从框部9的侧部侧到加强部10a、10b不存在应力容易集中的弯折部、而是形成了平滑连续形成的曲面部16(参考图3),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刚性。
此外,在该后部车门结构1a中,由于形成于第1开口部12、第2开口部13以及第3开口部14的内面板6a的切起部15与外面板5(参考图1)连接,所以在内面板6a上确保了尽可能大的开口从而谋求轻质化,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刚性。此外,切起部15由于是从第1开口部12、第2开口部13以及第3开口部14侧切起的,所以在该后部车门结构1a中,能够在形成第1开口部12、第2开口部13以及第3开口部14的同时形成切起部15,并且,能够容易地在希望的位置形成具有最适当形状的切起部15。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考适当的附图对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车门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参考的附图中,图4是表示从车辆外侧观察的、构成第2实施方式后部车门结构的内面板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图4的X-X剖视图。图6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内面板的侧视图。而且,图6表示的是内面板上安装有铰链的状态,安装有内面板的车体用假定线来表示。此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后部车门结构除内面板与第1实施方式后部车门结构不同之外与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地构成的,因而在下面的说明中,主要对内面板进行说明,并且,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4所示,在内面板6a上,以跨越框部9侧部和加强部10a、10b的连结部17、17彼此之间延伸的方式安装有横梁18。该横梁18以向着朝向车外例的方向D凸出的方式形成为圆弧状,并沿着后部车门2(参考图1)的外面(外面板5(参考图1)的外面)弯曲地形成。上述那样的横梁18是与框部9以及加强部10a、10b分体形成的。而且,横梁18的两端部分别通过例如点焊接等方式安装于横梁安装部19(参考图3)。此时,横梁18从车外侧安装至横梁安装部19。此外,横梁18也可以从车内侧安装。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横梁18随着从其两端部朝向中央部其截面形状的大小逐渐增大。也就是说,横梁18随着从其两端部朝向中央部,其在向车外侧伸出方向上的厚度逐渐变厚(随着从中央部朝向两端部逐渐变薄)。在上述那样的横梁18的中央部处,安装了雨刷8的未图示的马达等具有重量的物体。而且,连结部17处的横梁安装部19分别配置于车宽方向所规定的同一平面F上。
此外,如图6所示,横梁18被配置成,使大致正交于延伸方向G(参考图5)的伸出方向H沿着后部车门2的打开、关闭方向J。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后部车门结构1b的技术效果进行说明。
在该后部车门结构1b中,通过与框部9和加强部10a、10b分体地设置横梁18,能够容易地进行内面板6a的冲压成型,并且,通过冲压成型的自由度的增加,能确保更大的开口(第1开口部12)。
此外,在该后部车门结构1b中,由于横梁18弯曲成圆弧状,且其截面形状大小从其两端部向着中央部逐渐变大(参考图5),所以即使在该横梁18的中央部处安装有例如雨刷8的马达(未图示)等具有重量的物体而产生了很大应力,横梁18也可以发挥足够的刚性。此外,换句话说,由于横梁18的截面形状大小从其中央部向两端部逐渐变小,所以能够谋求其轻质化。
此外,在这样的后部车门结构1b中,由于横梁18被配置为,使大致正交于其延伸方向G的伸出方向H(参考图6)沿着后部车门2的打开关闭方向J,所以尤其是在关闭后部车门2时,横梁18对于被施加的载荷可以发挥足够的刚性。
此外,在上述那样的后部车门结构1b中,由于横梁18的各个横梁安装部19、19(参考图5)分别配置在车宽方向上所规定的同一平面F(参考图5)上,所以尤其是在关闭后部车门2时,横梁18可将被施加的载荷均匀地传递至各个横梁安装部19、19,能够将载荷均匀地分散至横梁安装部19、19。此外,在该后部车门结构1b中,由于横梁18安装在同一平面F上,所以其与连结部17的位置对合变得容易,由此提高了横梁18的安装操作性。
而且,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施。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内面板6a的切起部15是在第1开口部12、第2开口部13和第3开口部14的所有之上形成的,但是对于本发明来说,切起部15也可以是在第1开口部12、第2开口部13以及第3开口部14中的至少任意一个上形成。
(第3实施方式)
此外,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横梁18是作为相对于内面板6a为分体的部件进行安装的,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这里,图7是表示从车辆外侧观察的、构成另一实施方式后部车门结构的内面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7所示,构成该后部车门结构1c的内面板6b,跨越连结部17、17彼此之间延伸的横梁18是通过冲压成型的方式与内面板6b一体成形的。
在上述那样的后部车门结构1c中,由于横梁18是与框部9和加强部10(10a、10b)一体成形的,因此提高了刚性,而且还使得后部车门结构1c(内面板6b)的制造工艺简单化。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加强部10a、10b是以大致直线形状延伸的,但是本发明中加强部10a、10b也可以在不妨碍本发明目的(技术问题)的范围内以弯曲方式延伸。
(第4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参考图9至图13对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9是从后方观察的安装了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后部车门结构的车辆的概略图。
本实施方式的后部车门结构201a由内面板202a和外面板203构成。后部车门结构201a通过铰链214安装在车辆V上。内面板202a和外面板203是以卷边加工或者点焊接等方式组合的。在内面板202a上,形成有沿着后部车门结构201的外形形状的框部204a。在框部204a上,形成有安装窗玻璃207的窗框部205a,还安装有横梁206a。在框部204a的下端形成有锁安装部210。
图10是本实施方式后部车门结构所使用的内面板的立体图。在构成内面板202a的框部204a的上部,形成有窗框部205a。该框部204a是通过冲压成型而成形的。在位于该窗框部205a下端的一对窗框部205a侧的焊接部213、213处,分体的横梁206a从车外侧通过点焊接被安装。这样,在一对焊接部213、213之间的开口部的整个范围内安装有横梁206a。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为了使应对关闭后部车门时的碰撞的强度提高而从车外侧安装横梁206a,但也可以从车内侧将其安装在窗框部205a的焊接部213、213处。
在横梁206a上部,设有安装窗玻璃的开口部208a。此外,在横梁206a的下部,设有开口部209a。在这些开口部208a、209a的外缘部,形成有切起壁211a。切起壁211a具有提高相对于内面板202a的弯曲的刚性的作用。
图11(a)是本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分体的横梁206a的立体图。图11(b)是本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横梁206 a中央部的C-C剖视图。横梁206a是通过冲压成型从而相对于内面板202a的框部204a分体成形的部件(参考图9和图10)。横梁206a在其两端形成有一对横梁206a侧的焊接部223、223。这一对焊接部223、223位于同一平面上,如前所述地点焊接至窗框部205a,该窗框部205a形成在构成内面板202a的框部204a上(参考图10)。
被这些焊接部223夹持的部分构成梁部221。在梁部221上形成有一对切起部222。切起部222是为了增大相对于内面板202a的横方向的弯曲的刚性而设置的。
切起部222的高度从梁部221的两端起向中央部变高。在中央部达到最大高度L3。因此,横梁206a的截面积成为在中央部最大、在横梁部221的两端最小的弓形。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施加于横梁206a的弯曲应力在横梁206a内变得均匀。
此外,由于横梁206a是与框部204a分体成形的,所以其形状的自由度比现有例子中的横梁206c(参考图15)高。比如,很容易就能够使横梁206a的切起部222的最大高度L3比现有例子的横梁206c的切起壁211c高。此外,如果使切起部222的高度整体提高,即使是在用比框部204a薄的板材料冲压成型而成的部件来制造横梁206a的情况下,也可以同样地确保针对横梁206a的弯曲的刚性。
此外,由于横梁206a是分体冲压成型因而冲压成型性良好,所以能够比较容易地在梁部221的底部224以及上部弯曲部225处形成用于降低重量的开口。虽然也有在横梁206a的上部弯曲部225处形成用于安装雨刷马达等部件的开孔的情况,但由于冲压成型性良好,所以在任何部位穿孔均可。比如,在横梁206a上,为了安装雨刷马达等,可以预先将固定用的焊接螺母等焊接于横梁206a的上部弯曲部225。
本实施方式的后部车门结构201a(参考图9)中所使用的内面板202a的横梁206a中,成形横梁206a时的冲压成型方向(下面,称为“冲压方向”)与垂直于一对焊接部223的面的方向成一定的角度α。由图11(b)可知,横梁206a的冲压方向与焊接部223的面的垂直方向成角度α。因此,通过冲压成型所形成的切起部222的面并不与一对焊接部223的面垂直。在将包括内面板202a的后部车门结构201a安装至车辆V时,后部车门结构201a以安装后部车门结构201a的铰链214为中心旋转。此时,为使切起部222的面与后部车门201的旋转圆的切线方向平行,使冲压方向相对于一对焊接部223的面的垂直方向成角度α。
图12是本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内面板202a的A方向视图(参考图10)。如图11(b)所示,横梁206a的冲压方向与一对焊接部223、223的面的垂直方向所成的角度α正好对应于一对焊接部223、223的面与横梁206a的中心和铰链214的连线1所成的角度。根据该对应关系,横梁206a的冲压方向平行于以内面板202a的铰链214为中心的后部车门的旋转圆切线方向。
在关闭后部车门时,后部车门结构201a在上述旋转圆切线方向上受到力的作用(参考图9和图11)。这样,在后部车门结构201a上产生振动。但是,如上所述,通过使横梁206a的冲压方向与后部车门结构201a的旋转圆切线方向平行,利用与上述旋转圆切线方向平行的横梁206a的切起部222(参考图11)的刚性,能够有效地抑制上述振动。
图15所示现有例子的内面板202c中,由于横梁206c是与框部204c一体冲压成型的,框部204c和横梁206c的冲压方向总是相同的。但是,本实施方式的横梁206a的冲压方向并非与内面板202a的冲压方向一致(参考图12)。本发明中,由于横梁206a是与内面板202a分体的部件,因而能够独立地决定两部件的冲压方向。
由于横梁206a是与内面板202a的框部204a分体的部件,所以出于上述的轻质化等目的,可以将横梁206a的板的厚度设置成与框部204a不同的厚度。此外,横梁206a的材料也可以选用与框部204a不同的材料。
关于内面板202a的横梁206a与窗框部205a所焊接的角部212a(参考图10),将其与图15所示现有例子的内面板202c的角部212c进行比较说明。图13(a)是本实施方式的内面板的焊接有横梁的图10的B部放大图。图13(b)是图15所示比较例的内面板的焊接有横梁的图15的D部放大图。从图13(a)中可知,在本实施方式的内面板202a的情况下,横梁206a是与窗框部205a大致成直角进行安装的。另一方面,在图13(b)比较例的内面板202c的情况下,由于横梁206c是与窗框部205c一体冲压成型的,角部212c为了确保冲压成型性,需要设置一定程度以上的R值。这样,其内面板202c的窗玻璃用开口部208c便比本实施方式的内面板202a的开口部208a小。
在本实施方式的后部车门结构201a中所使用的内面板202a的情况下,由于横梁206a是分体的部件,所以内面板202a的切起壁211a的高度L1(参考图13(a)以及图10)可以独立于横梁206a的切起部222(参考图11)的最大高度L3来确定。另一方面,对于比较例(参考图13(b)和图15)来说,由于横梁206c被一体成形因而冲压成型性受到限制,切起壁211c的高度L2在框部204c和横梁206c这两方面都因冲压成型而受到限制,只能在一定的上限高度Lc(未图示)之下。
而在内面板202a的情况下,由于横梁206a相对于框部204a是分体的,因而和现有例子的内面板202c相比冲压成型性良好。因此,能够比较容易地使切起壁211a的高度L1比切起壁211c的上限高度Lc高。因此,根据需要,可以提高切起壁211a的高度L1,即,增大后部车门结构201a的内外方向截面宽度,从而提高构成内面板202a的框部204a的刚性。
接下来,基于上述本实施方式的后部车门结构201a的构成,对其技术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后部车门1a结构的情况下,可以独立于内面板202a的冲压方向来决定内面板202a的横梁206a的冲压方向。因此,如上所述,与现有例子相比,通过选择横梁206a的冲压方向,能够有效抑制在关闭后部车门之际的门振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后部车门结构201a中所使用的内面板202a的情况下,由于横梁206a是以分体形式被安装的,因而与现有例子相比提高了内面板202a的冲压成型性。因此,能够将内面板202a的框部204a的切起壁211a的高度设置得比现有例子的内面板202c的切起壁211c的高度更高。由此,能够提高内面板202a的刚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后部车门结构201a中所使用的内面板202a的情况下,如图13(a)所示,横梁206a与框部204a的窗框部205a如上所述那样以大致成直角的方式接合。因此,与如图15所示那样的横梁206c与框部204c的窗框部205c一体成形的现有例子相比,扩大了窗玻璃用开口部208a,由此提高了后方视野。
在本实施方式的后部车门结构201a中所使用的内面板202a的情况下,由于横梁206a相对于框部204a是分体的部件(参考图10),因而可以使其形状变化从而有效提高内面板202a的刚性。此外,根据需要,使横梁206a的板厚比框部204a更薄或者更厚,就能够实现内面板202a的轻质化或者刚性提高的目的。而且,横梁206a的材料也可以相对于框部204a发生变化。比如,出于轻质化的目的,横梁206a可以是铝合金制的。
此外,由于横梁206a是与框部204a分体的部件,因而通过框部204a的冲压成型而冲裁下来的窗开口部分的板材料比较大。因此,可以利用由冲压所冲裁下来的板材料来制造其它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的后部车门结构201a的情况下,还可以将螺母等小件零件预先组装于分体的横梁206a。比如,可以将用于安装雨刷马达的焊接螺母预先焊接在横梁206a上。这样一来,能够减少与板焊接的零件数量,谋求焊接工序的简单化。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说明的实施方式所限定的内容。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对实施方式的各个构成部件进行变更。比如,如图12所示的横梁206a的冲压方向并不一定要与后部车门的旋转圆的切线方向完全平行。此外,对内面板202a的框部204a进行如下变更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之内。
(第5实施方式)
图14是通过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V字形加强框进行了加强的内面板的立体图。在该实施方式中,内面板202b的框部204b的上部与图10的内面板202a的框部204a是相同的。但是,从设置在框部204b上的窗框部205b下端的两个角部至锁安装部210,设置了V字形加强框部215,在V字形加强框部215的两侧上设置了开口部216a、216b。
在使用图14所示的内面板202b的后部车门结构中,如上所述,由于分体的横梁206b与其接合,所以框部204b的冲压成型性良好。由此,通过提高了切起壁211b高度的V字形加强框部215,能够使内面板202b具有足够的刚性。因此,在使用了图14所示内面板202b的后部车门结构的情况下,不仅具备了上述的后部车门结构201a的全部技术效果,而且通过开口部216a、216b的作用,尤其在后部车门结构的轻质化方面还具备更进一步的技术效果。

Claims (16)

1.一种车辆的后部车门结构,具有配置于车内侧的内面板和配置于车外侧的外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面板具备:
框部,所述框部的形状沿着后部车门的外形;
一对加强部,所述一对加强部与所述框部一体成形、并且从所述框部的下部侧向两侧部侧以大致V字形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面板具有从所述框部的侧部侧到所述加强部平滑地连续形成的面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加强部形成于所述框部的下部侧,其从安装有锁机构的锁部向两侧部侧以大致V字形延伸。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1项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面板上一体形成有向所述外面板侧突出的切起部,所述切起部与所述外面板相连接。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1项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
其形成有:
在所述加强部的上侧、由该加强部彼此之间和所述框部所划分的第1开口部;
在一个所述加强部的下侧、由该加强部和所述框部所划分的第2开口部;
在另一个所述加强部下侧、由该加强部和所述框部所划分的第3开口部。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1项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面板还具备一体的横梁,所述横梁以横跨所述框部的侧部与所述加强部的连结部彼此之间延伸的方式安装,通过冲压成型被一体成形。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1项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面板通过冲压成型被一体成形,并且,还具备分体的横梁,所述横梁以横跨所述框部的侧部与所述加强部的连结部彼此之间延伸的方式安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向车辆的外侧凸出成圆弧状地弯曲形成,并且,其截面形状的大小随着从其中央部向两端部而逐渐减小。
9.如权利要求7或者8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被配置成使与其延伸方向大致正交的伸出方向沿着后部车门的打开、关闭方向。
10.如权利要求7至9中的任意1项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个连结部上的所述横梁的各个安装部分别配置于在车宽方向上规定的同一平面上。
11.一种车辆的后部车门结构,具有车内侧的内面板和车外侧的外面板,所述内面板通过冲压成型而成形,具有沿着所述后部车门外形的形状的框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部的上部形成有安装窗玻璃的窗框部;
而且,横跨所述窗框部的下端两角部之间安装有分体的横梁。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梁是通过冲压成型而成形的;
而且,所述内面板和所述横梁是以不同的冲压方向成形的。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窗框部的下端两角部处,以与所述内面板的所述框部大致成直角的方式安装所述横梁。
14.如权利要求11至13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面板和所述横梁在所述后部车门的内外方向上具有不同的截面宽度。
15.如权利要求11至14中的任意1项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梁和所述内面板具有不同的板厚。
16.如权利要求11至15中的任意1项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面板和所述横梁的材料不同。
CN2007100082730A 2006-01-26 2007-01-26 车辆的后部车门结构 Active CN1010083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17032A JP4221003B2 (ja) 2006-01-26 2006-01-26 車両の後部ドア構造
JP017032/2006 2006-01-26
JP064021/2006 2006-03-09
JP2006064021A JP4388527B2 (ja) 2006-03-09 2006-03-09 車両の後部ドア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08307A true CN101008307A (zh) 2007-08-01
CN101008307B CN101008307B (zh) 2010-08-04

Family

ID=38451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082730A Active CN101008307B (zh) 2006-01-26 2007-01-26 车辆的后部车门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221003B2 (zh)
CN (1) CN101008307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45414A (zh) * 2008-12-12 2011-11-16 大协西川株式会社 车辆用车窗板
CN103648811A (zh) * 2011-08-01 2014-03-1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后尾门结构
CN104276215A (zh) * 2013-07-04 2015-01-14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乘用车背门内板总成
CN104703826A (zh) * 2012-10-17 2015-06-10 大协西川株式会社 车辆用后背门
CN107444085A (zh) * 2016-05-27 2017-12-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门构造
WO2018177388A1 (en) * 2017-03-31 2018-10-04 Yanfeng Plastic Omnium Automotive Exterior Systems Co., Ltd. A Composite Tailgate
CN110072721A (zh) * 2016-12-14 2019-07-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门构造
CN110087926A (zh) * 2016-11-29 2019-08-02 大发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后尾门内板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72882B2 (ja) * 2013-06-19 2015-09-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ックドア
JP6218015B2 (ja) * 2013-07-01 2017-10-2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ドア構造
JP6218016B2 (ja) * 2013-07-01 2017-10-2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ドア構造
JP6225610B2 (ja) * 2013-09-27 2017-11-0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
JP6225609B2 (ja) * 2013-09-27 2017-11-0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
JP6303417B2 (ja) * 2013-11-12 2018-04-04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
JP2017197022A (ja) * 2016-04-27 2017-11-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側部構造
CN111204198A (zh) * 2018-11-21 2020-05-29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及其尾门和尾门的内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03440A1 (de) * 1998-01-29 1999-08-12 Sachsenring Entwicklungsgesell Notausstieg für Sicherheitskraftfahrzeuge
JP4021074B2 (ja) * 1998-10-15 2007-12-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ハッチバック型車両のテールゲート
JP3866720B2 (ja) * 2004-02-04 2007-01-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23269B2 (en) 2008-12-12 2013-09-03 Daikyonishikawa Corporation Vehicle back door
CN102245414B (zh) * 2008-12-12 2013-11-13 大协西川株式会社 车辆用后背门
CN102245414A (zh) * 2008-12-12 2011-11-16 大协西川株式会社 车辆用车窗板
CN103648811A (zh) * 2011-08-01 2014-03-1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后尾门结构
US9162554B2 (en) 2011-08-01 2015-10-20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rear door structure
CN103648811B (zh) * 2011-08-01 2016-09-2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后尾门结构
CN104703826B (zh) * 2012-10-17 2017-05-17 大协西川株式会社 车辆用后背门
CN104703826A (zh) * 2012-10-17 2015-06-10 大协西川株式会社 车辆用后背门
CN104276215A (zh) * 2013-07-04 2015-01-14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乘用车背门内板总成
CN107444085A (zh) * 2016-05-27 2017-12-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门构造
CN107444085B (zh) * 2016-05-27 2020-02-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门构造
CN110087926A (zh) * 2016-11-29 2019-08-02 大发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后尾门内板
CN110087926B (zh) * 2016-11-29 2022-12-06 大发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后尾门内板
CN110072721A (zh) * 2016-12-14 2019-07-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门构造
CN110072721B (zh) * 2016-12-14 2022-05-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门构造
WO2018177388A1 (en) * 2017-03-31 2018-10-04 Yanfeng Plastic Omnium Automotive Exterior Systems Co., Ltd. A Composite Tailgat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221003B2 (ja) 2009-02-12
JP2007196826A (ja) 2007-08-09
CN101008307B (zh) 2010-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08307B (zh) 车辆的后部车门结构
EP1813454B1 (en) Hatchback door structure for vehicles
US7591501B2 (en) Hatchback door structure for vehicles
EP1863665B1 (en) Vehicle door structure
EP2740621B1 (en) Vehicle rear door structure
US6976730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EP2233334A1 (en) Vehicle door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EP2647553A1 (en) Structure for rear part of vehicle body
EP1741619B1 (en) Underbody structure of sliding-door vehicle
JP2001138950A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JP3776003B2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ピラー部構造
JPH04353080A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US9573559B2 (en) Front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12046611B (zh) 上部车身构造
CN112124054A (zh) 车辆用门
JP6973579B2 (ja) 車両用バックドア構造
JP4388527B2 (ja) 車両の後部ドア構造
JP3362387B2 (ja) ルーフパネル
JP4296983B2 (ja) 車両用ドア構造
US11465685B2 (en) Vehicle body
US20230302882A1 (en) Door structure for vehicle
CN212249631U (zh) 车门结构及车辆
JP6828326B2 (ja) 車両用バックドア構造
JP6956156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7081333B2 (ja) 車両の側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