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13127C - 一种核壳结构的碳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核壳结构的碳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13127C
CN100413127C CNB2006100116111A CN200610011611A CN100413127C CN 100413127 C CN100413127 C CN 100413127C CN B2006100116111 A CNB2006100116111 A CN B2006100116111A CN 200610011611 A CN200610011611 A CN 200610011611A CN 100413127 C CN100413127 C CN 10041312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aphite
compound
lithium ion
ion battery
graphite lay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01161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48490A (zh
Inventor
郑永平
张静
邹麟
沈万慈
康飞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ing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B20061001161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413127C/zh
Publication of CN18484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484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1312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13127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核壳结构的碳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碳材料及化学电源技术领域。所述负极材料由核部分和壳部分组成,核部分为石墨层间化合物脱插后得到的石墨,壳部分为有机物热解得到的无定形碳。其制备方法是先制备粒度为5~50μm的石墨层间化合物微粉,在100~350℃加热12~72小时缓慢脱插,再在脱插后的石墨表面包覆有机物,并在700~1100℃范围内碳化。本发明用结构稳定的无定形碳包覆形成壳以降低首次不可逆量,缓慢脱插石墨层间化合物颗粒内核,形成纳米-微米级空隙,预留涨缩空间,以提高循环性能。所提出的这种核壳结构的碳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高容量、低首次不可逆容量、高循环效率和长循环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核壳结构的碳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核壳结构的碳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碳材料及化学电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以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绿色环保等优点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潜在的巨大经济效益,而在锂离子电池的发展过程中,负极材料的研究和开发一直占据有重要地位。炭素材料(包括石墨、中间相炭微球、有机物碳化物、石油焦等)以其高比容量、低电极电位、高循环效率和长循环寿命成为使用和研究最广泛的负极材料。
石墨包括天然微晶石墨、天然鳞片石墨、人工石墨等。未经处理的石墨在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石墨层间会使得层间距增大,而放电过程中锂离子脱出会使得石墨层间距减小,循环多次后石墨结构会因为反复涨缩而被破坏,因此其循环寿命较短;另一方面,由于石墨表面碳原子具有大量的不饱和键,在首次充电时电解液会在石墨表面分解并形成SEI(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膜,使得首次不可逆量较大,降低循环效率。
为了提高循环寿命和提高首次循环效率,已经研究的方法和其优缺点如下:
1)利用双氧水等氧化剂进行表面氧化改性:优点方法简便,但性能提高有限。
2)利用有机物进行表面包覆并高温碳化:优点是首次循环效率提高较大,缺点是循环寿命仍然较低。
3)掺锂处理:优点是对首次循环效率有所提高,缺点是对循环寿命无改善。
4)结合以上方法复合表面改性:优点是综合性能有较大提高,但循环寿命尚有待提高。
清华大学新型碳材料组很早就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并找到这种低成本、高性能的制备微膨石墨并进行包覆处理后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石墨负极材料由于表面碳原子的不饱和键造成首次不可逆量高及充放电导致的涨缩效应破坏负极膜结构使循环性能差的问题,提出两个技术方案:用结构稳定的无定形碳包覆石墨表面以降低首次不可逆量;用石墨层间化合物缓慢脱插在石墨颗粒中形成纳米-微米级空隙,预留涨缩空间,以提高循环性能。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核壳结构的碳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粒度为5~50μm,其特征在于:该负极材料由核部分和壳部分组成,所述核部分为石墨层间化合物脱插后得到的石墨,所述壳部分为有机物热解得到的无定形碳。
在上述的碳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所述核部分的石墨制备方法为:
(1)选取原料为化学法或电化学法合成的酸插层的石墨层间化合物微粉或金属氯化物MClx插层的石墨层间化合物微粉,粒度为5~50μm;
(2)将原料石墨层间化合物微粉缓慢的脱插,所述脱插温度为50~350℃,时间为12~72小时,所述脱插后的石墨体积比石墨层间化合物原料的体积膨胀小于或等于50%。
在上述的碳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所述酸插层的酸包括硝酸、硫酸、磷酸、高氯酸、各种有机酸及其混合物;所述金属氯化物MClx插层中的M包括Fe、Co、Ni、Cu、Zn、Sn,x根据金属价态为2或3;所述插层用的石墨为天然鳞片石墨、天然微晶石墨或人工石墨。
在上述的碳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所述无定形碳的壳部分的制备方法为:
(1)以树脂、醣类为前驱体,所述树脂为酚醛树脂、糠醛树脂、糠酮树脂、环氧树脂;所述醣类为糖、淀粉;所述前驱体的含碳量大于30%;
(2)将上述前驱体溶于乙醇或水,制成浓度3~30wt%的前驱体溶液;
(3)将脱插后的石墨微粉浸于步骤2的前驱体溶液中,充分搅拌,滤掉多余溶液.100~300℃干燥;
(4)将上述浸渍干燥后的石墨粉在惰性气体保护下炭化,以30~500℃/h速度升温至700~1100℃,保温0.5~5小时,随炉冷却,得到表面具有无定形碳包覆的石墨微粉。
在上述无定形碳的壳部分的制备方法中,,所述步骤3是将浓度为20~70wt%前驱体溶液与脱插后的石墨微粉配成质量比为溶液∶石墨=1∶(0.5~0.1)的浆体,通过喷雾造型干燥,成为包覆前驱体的石墨粉。
本发明提出的核壳结构的碳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高容量、低首次不可逆容量、高循环效率和长循环寿命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核壳结构的碳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性能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1)用酸或金属氯化物MClx通过化学或电化学法对原料石墨进行插层。插层的酸包括硝酸、硫酸、磷酸、高氯酸、各种有机酸及其混合物;插层的金属氯化物MClx的M包括Fe、Co、Ni、Cu、Zn、Sn,x根据金属价态为2或3。插层用的石墨为天然鳞片石墨、天然微晶石墨、人工石墨。
2)将得到的石墨层间化合物微粉(粒度为5~50μm)在50~350℃加热12~72小时缓慢脱插,得到脱插后的石墨。脱插后的石墨体积比石墨层间化合物原料的体积膨胀小于等于50%。
3)以树脂、醣类为前驱体,将其溶于乙醇或水,制成浓度3~30wt%的前驱体溶液。其中树脂为酚醛树脂、糠醛树脂、糠酮树脂、环氧树脂;醣类为糖、淀粉。前驱体的含碳量大于30%。
4)将脱插后的石墨微粉浸于前驱体溶液中,充分搅拌0.5~6小时,滤掉多余溶液,100~300℃干燥浸渍后的石墨粉。
5)将浸渍后的石墨粉在惰性气体保护下炭化,以30~500℃/h速度升温至700~1100℃,保温0.5~5小时,随炉冷却,得到表面有无定形碳包覆的石墨微粉。
或者采用20~70wt%浓度的前驱体溶液与脱插后石墨粉配成质量比1∶(0.5~0.1)(溶液∶石墨)的浆体,通过喷雾造型干燥,成为包覆前驱体的石墨粉,而后采用相同炭化方法制备无定形碳包覆的石墨微粉。
实施例1
a)化学法制备得到的普通H2SO4-H2O2体系可膨胀石墨粉碎至粒径为5~50μm。
b)将得到的石墨层间化合物在250℃下加热48h,缓慢脱插。
c)配置3wt%质量分数的酚醛树脂乙醇溶液,将脱插后的石墨浸入溶液中,搅拌6小时,静置4小时,过滤,300℃干燥过滤后的石墨粉。
d)将上一步骤得到的石墨粉在氮气保护下,以300℃/h速度升温至1000℃,保温4小时,随炉冷却,得到表面有无定形碳包覆的石墨微粉。
此方法得到的表面有无定形碳包覆的石墨微粉首次循环效率大于90%,38次循环放电容量变化测试结果如下:
实施例2
a)电化学法制备得到的FeCl3插层可膨胀石墨粉碎至粒径为5~50μm。
b)将得到的石墨层间化合物在350℃下加热72h,缓慢脱插。
c)配置20wt%质量分数的蔗糖水溶液,将脱插后的石墨浸入溶液中,搅拌0.5小时,静置6小时,过滤,100℃干燥过滤后的石墨粉。
d)将上一步骤得到的石墨粉在氮气保护下,以500℃/h速度升温至700℃,保温0.5小时,随炉冷却,得到表面有无定形碳包覆的石墨微粉。
实施例3
a)5~50μm粒径的鳞片石墨微粉,采用化学法制备H2SO4插层石墨层间化合物。
b)将得到的石墨层间化合物在205℃下加热12h,缓慢脱插。
c)配置5%质量分数的酚醛树脂乙醇溶液,将脱插后的石墨浸入溶液中,搅拌2小时,静置6小时,过滤,200℃干燥过滤后的石墨粉。
d)将上一步骤得到的石墨粉在氮气保护下,以250℃/h速度升温至1000℃,保温3小时,随炉冷却,得到表面有无定形碳包覆的石墨微粉。
实施例4
a)5~50μm粒径的微晶石墨微粉,使用电化学方法制备FeCl3插层石墨层间化合物。
b)将得到的石墨层间化合物在300℃下加热50h,缓慢脱插。
c)配置30wt%质量分数的淀粉水溶液,将脱插后的石墨浸入溶液中,搅拌3小时,静置6小时,过滤,100℃干燥过滤后的石墨粉。
d)将上一步骤得到的石墨粉在氮气保护下,以200℃/h速度升温至900℃,保温4小时,随炉冷却,得到表面有无定形碳包覆的石墨微粉。
实施例5
a)5~50μm粒径的人工石墨微粉,使用电化学法制备CuCl2插层石墨层间化合物。
b)将得到的石墨层间化合物在300℃下加热50h,缓慢脱插。
c)配置20wt%质量分数的蔗糖水溶液,将脱插后的石墨浸入溶液中,搅拌60分钟,静置6小时,过滤,100℃干燥过滤后的石墨粉。
d)将上一步骤得到的石墨粉在氮气保护下,以300℃/h速度升温至1000℃,保温4小时,随炉冷却,得到表面有无定形碳包覆的石墨微粉。
实施例6
a)5~50μm粒径的鳞片石墨微粉,采用化学法制备H2SO4插层石墨层间化合物。
b)将得到的石墨层间化合物在205℃下加热50h,缓慢脱插。
c)配置70wt%浓度的酚醛树脂乙醇溶液与脱插后石墨粉配成质量比1∶0.5(溶液∶石墨)的浆体,通过喷雾造型干燥,成为包覆前驱体的石墨粉。
d)将上一步骤得到的石墨粉在氮气保护下,以50℃/h速度升温至1000℃,保温4小时,随炉冷却,得到表面有无定形碳包覆的石墨微粉。
实施例7
a)5~50μm粒径的鳞片石墨微粉,采用化学法制备HNO3插层石墨层间化合物。
b)将得到的石墨层间化合物在50℃下加热24h,缓慢脱插。
c)配置20wt%浓度的糠酮树脂乙醇溶液与脱插后石墨粉配成质量比1∶0.1(溶液∶石墨)的浆体,通过喷雾造型干燥,成为包覆前驱体的石墨粉。
d)将上一步骤得到的石墨粉在氩气保护下,以500℃/h速度升温至1100℃,保温5小时,随炉冷却,得到表面有无定形碳包覆的石墨微粉。

Claims (4)

1. 一种核壳结构的碳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粒度为5~50μm,其特征在于:该负极材料由核部分和壳部分组成,所述核部分为石墨层间化合物脱插后得到的石墨,所述石墨层间化合物为酸插层的石墨层间化合物微粉或金属氯化物MClx插层的石墨层间化合物微粉,M包括Fe、Co、Ni、Cu、Zn或Sn,x根据金属价态为2或3,所述壳部分为有机物热解得到的无定形碳,所述有机物为含碳量大于30%的酚醛树脂、糠醛树脂、糠酮树脂、环氧树脂、蔗糖或淀粉。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核部分的石墨制备方法为:
(1)选取原料为化学法或电化学法合成的酸插层的石墨层间化合物微粉或金属氯化物插层的石墨层间化合物微粉,粒度为5~50μm;
(2)将原料石墨层间化合物微粉缓慢的脱插,脱插温度为50~350℃,时间为12~72小时,脱插后的石墨体积比石墨层间化合物原料的体积膨胀小于或等于50%。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酸插层使用的酸包括硝酸、硫酸、磷酸、高氯酸、有机酸或前述酸的混合物;插层用的石墨为天然鳞片石墨、天然微晶石墨或人工石墨。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无定形碳的壳部分的制备方法为:
(1)以树脂或醣类为前驱体,所述树脂为酚醛树脂、糠醛树脂、糠酮树脂或环氧树脂;所述醣类为蔗糖或淀粉;所述前驱体的含碳量大于30%;
(2)将上述前驱体溶于乙醇或水,制成浓度3~30wt%的前驱体溶液;
(3)将脱插后的石墨微粉浸于步骤2的前驱体溶液中,充分搅拌,滤掉多余溶液,100~300℃干燥;
(4)将步骤3中得到的浸渍干燥后的石墨粉在惰性气体保护下炭化,以30~500℃/h速度升温至700~1100℃,保温0.5~5小时,随炉冷却,使得石墨微粉表面包覆上无定形碳的壳层。
CNB2006100116111A 2006-04-07 2006-04-07 一种核壳结构的碳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0413127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6100116111A CN100413127C (zh) 2006-04-07 2006-04-07 一种核壳结构的碳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6100116111A CN100413127C (zh) 2006-04-07 2006-04-07 一种核壳结构的碳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48490A CN1848490A (zh) 2006-10-18
CN100413127C true CN100413127C (zh) 2008-08-20

Family

ID=37077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116111A Active CN100413127C (zh) 2006-04-07 2006-04-07 一种核壳结构的碳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13127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71146B (zh) 2009-01-07 2012-08-29 清华大学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527357B (zh) * 2009-04-24 2012-05-16 清华大学 纳米硅无定型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41019A (zh) * 2010-04-30 2010-09-22 湖南大学 锂离子电池用炭包覆扩层石墨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969122A (zh) * 2010-09-14 2011-02-09 东莞市迈科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用核壳结构碳及其制备方法
CN102420317B (zh) * 2010-09-28 2014-01-15 荣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WO2012086940A2 (ko) * 2010-12-21 2012-06-2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음극 활물질 및 이를 이용한 이차전지
KR101422652B1 (ko) * 2011-02-15 2014-07-2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음극 활물질의 제조방법
CN102208615B (zh) * 2011-05-05 2013-10-23 钱承亮 一种碳-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2496699A (zh) * 2011-12-22 2012-06-13 上海奥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化学电源电极制造方法
CN102544458A (zh) * 2011-12-30 2012-07-04 中聚電池研究院有限公司 锂离子动力电池改性石墨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3500665B (zh) * 2013-08-29 2016-04-27 逢甲大学 具核-壳型电极的超级电容器
CN104085923B (zh) * 2014-07-01 2016-07-0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过渡金属硫属化物纳米线及其制备方法和储能应用
CN106898738B (zh) 2015-12-18 2019-07-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活性材料及制备方法、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极片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7256952A (zh) * 2017-06-12 2017-10-17 百川化工(如皋)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改性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7256806B (zh) * 2017-06-23 2019-09-24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电极材料及超级电容器
CN109616638B (zh) * 2018-12-05 2020-08-25 中南大学 一种球形核壳结构混合石墨@硬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742356A (zh) * 2018-12-29 2019-05-10 湖南中科星城石墨有限公司 一种石墨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2490443A (zh) * 2019-09-12 2021-03-12 宁波杉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液相包覆石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743571B (zh) * 2019-12-03 2021-04-13 清华大学 一种利用H2液相还原制备碳载Pt壳核催化剂的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23835A (ja) * 1998-10-19 2000-04-28 Toyota Central Res & Dev Lab Inc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材料およびこれを負極活物質として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CN1339838A (zh) * 2000-08-22 2002-03-13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一种锂离子电池炭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547278A (zh) * 2003-12-12 2004-11-17 天津大学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核壳型炭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702892A (zh) * 2005-04-20 2005-11-30 深圳市贝特瑞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复合石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23835A (ja) * 1998-10-19 2000-04-28 Toyota Central Res & Dev Lab Inc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材料およびこれを負極活物質として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CN1339838A (zh) * 2000-08-22 2002-03-13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一种锂离子电池炭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547278A (zh) * 2003-12-12 2004-11-17 天津大学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核壳型炭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702892A (zh) * 2005-04-20 2005-11-30 深圳市贝特瑞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复合石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48490A (zh) 2006-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13127C (zh) 一种核壳结构的碳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577323B (zh) 一种二次锂硫电池硫基正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01901898B (zh) 一种内部含有三维导电结构的锂电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766962B (zh) 钠离子电池的炭包覆氧化石墨/Sn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2030326B (zh) 一种石墨负极材料制备方法
CN104600315A (zh) 一种片状MoS2/石墨烯复合气凝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08614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碳包覆三氧化二铁的制备方法
Hao et al. A review of the positive electrode additives in lead-acid batteries
CN105489887A (zh) 一种铅炭电池负极铅膏
CN106654278A (zh) 一种新型碳球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2244241B (zh) 一种焦磷酸锂修饰的磷酸铁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8987687A (zh) 一种低温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616639B (zh) 一种硬碳包覆膨胀微晶石墨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CN103078090A (zh) 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686948B (zh) 一种锂硫电池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7658454A (zh) 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二硒化钒/石墨烯纳米片及制备方法
CN101841019A (zh) 锂离子电池用炭包覆扩层石墨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732203B (zh) 一种纳米二氧化铈/石墨烯/硫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5355860A (zh) 一种铅炭电池负极
CN102024946A (zh) 超级铅蓄电池极板活性物质
CN105140481A (zh) 一种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5958037A (zh) 钠离子电池负极用硫化铜/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01771146A (zh)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293467A (zh) 一种酚醛树脂/煤沥青复合基改性硬碳负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4361425A (zh) 一种黄铁矿直接制备焦磷酸磷酸铁钠复合材料的方法、焦磷酸磷酸铁钠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61018

Assignee: Wulanchabu Dasheng Graphite New Material Co., Ltd.

Assignor: Tsinghua University

Contract record no.: 2016150000001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Carbonaceous lithium ion battery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with nuclear shell structure and producing method thereof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820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60315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