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06254C - 喷墨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喷墨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06254C
CN100406254C CNB2005100753488A CN200510075348A CN100406254C CN 100406254 C CN100406254 C CN 100406254C CN B2005100753488 A CNB2005100753488 A CN B2005100753488A CN 200510075348 A CN200510075348 A CN 200510075348A CN 100406254 C CN100406254 C CN 10040625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yer belt
recording medium
paper
ink
opposite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7534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46029A (zh
Inventor
田中邦明
池田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460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460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0625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06254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 Ink Jet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喷墨记录头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喷墨记录装置。该喷墨记录装置设有传送部分和回送部分。记录介质的一面附着在传送部分上,且该传送部分将记录介质传送到喷墨记录头,传送部分包括围绕至少两个辊缠绕的传送带。在记录介质的另一面上形成图像,并且该记录介质从传送部分传送到回送部分,并且使记录介质的所述一面附着在该回送部分上。回送部分将记录介质回送到传送部分,从而使记录介质的所述另一面能够附着在传送带上。回送部分包括围绕至少两个辊缠绕的反向带。反向带沿着与在记录介质从传送带传送时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以便将记录介质传送到传送带。

Description

喷墨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它从喷墨记录头向记录介质喷射墨滴以进行图像记录。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已经公知这样的喷墨记录装置,它从喷墨记录头的喷嘴在记录介质(例如,纸等)上喷射墨滴以记录图像。这种喷墨记录装置从喷嘴喷射墨滴以直接印在纸上。因此,在双面打印的情况下,直到一个打印面(正面)已经干燥到一定程度,否则不可能在另一面(背面)上打印。因此,已经提出用于干燥所述一个打印面的方法,例如暂时将纸排出到装置外部等(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特开(JP-A)No.2000-1010)。
然而,采用暂时将纸排出到装置外部的结构,纸张传送路径较长,从而不可避免地使在单纸张上双面打印的效率降低(除了油墨干燥时间之外,还有用于双面打印额外的传送时间)。结果,存在着在大量双面打印时生产率下降的问题。而且,在用于双面打印的纸张翻转路径中,先前打印的面受到摩擦接触,从而可能使在该面上的图像质量变差。
发明内容
因此,鉴于上述情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在双面打印中能够避免由于已打印面的摩擦而引起图像质量变差,并且能够防止生产率下降。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喷墨记录装置是用于通过喷墨记录头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喷墨记录装置,并且包括:传送部分,记录介质的一面附着在其上,所述传送部分将该记录介质传送到喷墨记录头,所述传送部分包括围绕至少两个辊缠绕的传送带;以及回送部分,另一面已经形成图像的记录介质从所述传送部分传递到该回送部分,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一面附着在该回送部分上,并且该回送部分再次将该记录介质供给到所述传送部分,从而使该记录介质的另一面能够附着在传送部分上,所述回送部分包括围绕至少两个辊缠绕的反向带,所述反向带沿着与在记录介质从传送带传送时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以便将记录介质传送到所述传送带。
根据第一方面,在双面打印中,所述回送部分附着并保持尚未打印的一面。因此,可以防止由于已打印面的摩擦而引起图像质量变差。而且,因为通过回送部分能够快速将记录介质再次供给传送部分,所以能够避免在双面打印时生产率的下降。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喷墨记录装置是用于通过喷墨记录头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喷墨记录装置,并且包括:传送部分,所述记录介质的一面附着于其上,该传送部分将记录介质传送到所述喷墨记录头,所述传送部分包括围绕至少两个辊缠绕的传送带;以及回送部分,另一面上已经形成有图像的记录介质从所述传送部分传送于该回送部分上,记录介质的所述一面附着在所述回送部分上,并且所述回送部分将记录介质再次供给到所述传送部分,从而使记录介质的所述另一面能附着在传送部分上,所述回送部分包括一反向鼓,并且所述喷墨记录装置还包括:第一分离部分,其将记录介质从所述传送带分离,用于将记录介质从传送带传送到反向鼓;第二分离部分,其将记录介质从所述反向鼓分离,用于将记录介质从反向鼓传送到传送带;以及第三分离部分,其将记录介质从所述传送带分离,以便排出。
附图说明
下面将基于如下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附图中:
图1为显示在打印过程中喷墨记录装置的结构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为显示在维修过程中该喷墨记录装置的结构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3为显示第一实施例回送部分的结构的示意性侧视图,其设有反向带;
图4为显示在单通道(single-pass)单面打印时第一实施例回送部分的结构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5为显示在单通道双面打印时第一实施例回送部分的结构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6A和6B为显示在单通道双面打印时第一实施例回送部分的结构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7A、7B、7C和7D为显示在同时传送多张纸的情况下在单通道双面打印时第一实施例回送部分的结构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8A、8B、8C和8D为显示在多通道双面打印时第一实施例的回送部分的结构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9为显示第二实施例回送部分的结构的示意性侧视图,其设有反向带;
图10A、10B和10C为显示在单通道双面打印时第二实施例回送部分的结构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11A、11B和11C为显示在单通道双面打印时第二实施例回送部分的结构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12A、12B和12C为显示在同时传送多张纸的情况下在单通道双面打印时第二实施例回送部分的结构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13A、13B和13C为显示在同时传送多张纸的情况下在单通道双面打印时第二实施例回送部分的结构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14为显示第三实施例回送部分的结构的示意性侧视图,其设有反向带;
图15A、15B和15C为显示在同时传送多张纸的情况下在单通道双面打印时第三实施例回送部分的结构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16A、16B和16C为显示在同时传送多张纸的情况下在单通道双面打印时第三实施例回送部分的结构的示意性侧视图;以及
图17A和17B为显示第四实施例回送部分的结构的示意性侧视图,其设有反向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以附图中所示实施例为基础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首先将描述第一实施例。在图1和2中示出了涉及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10的总体结构。如图1和2所示,该喷墨记录装置10的特征为包括供纸盘12、记录部分14、传送部分16和出纸盘18。供纸盘12容纳纸张P,该纸张为记录介质的一个示例。记录部分14在从供纸盘12供给的纸张P上记录图像。传送部分16将该纸张P输送至记录部分14。出纸盘18容纳已经由记录部分14在其上记录了图像的纸张P。
记录部分14的特征为喷墨记录头20。该喷墨记录头20的特征为一记录区域,该记录区域大致匹配或超过由喷墨记录装置10记录图像的纸张P可能的最大宽度。换句话说,该喷墨记录头20构成了可以单通道打印的“全宽度阵列”(FWA)。
在喷墨记录头20中,黑色(K)、青色(C)、洋红色(M)和黄色(Y)的顺序沿着纸张P的传送方向从其上游侧布置,并且构造成通过公知技术(例如,热***、压电***等)来喷射墨滴。对于其油墨,可采用各种油墨,例如水溶性墨、油基墨、溶剂型墨等。墨盒58K、58C、58M和58Y设置在喷墨记录装置10中,用于向喷墨记录头20K、20C、20M和20Y供应油墨。
维护单元22K至22Y设在喷墨记录头20K至20Y处。该维护单元22K至22Y分为两组:黑色(K)和青色(C)以及洋红色(M)和黄色(Y)。维护单元22K至22Y构造成可在用于打印时的缩回位置与用于维护喷墨记录头20K至20Y的位置之间运动。
维护单元22K至22Y包括伪喷嘴支架(dummy jet holder)、擦除元件、帽等等。当要维护喷墨记录头20K至20Y时,将喷墨记录头20K至20Y提升至预定高度,然后将维护单元22K至22Y布置成使其分别与喷墨记录头20K至20Y的喷嘴表面(未示出)相对。
供纸盘12中的纸张P由拾取辊24每次抽取一张,并通过传送部分16供应给记录部分14。传送部分16包括用于使纸张P的打印面与喷墨记录头20相对的传送带30。该传送带30围绕驱动辊26(其布置在纸张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和被动辊28(其布置在纸张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缠绕。传送带30构造成沿着图中箭头A的方向(顺时针方向)循环驱动(转动)。
如图3所示,挤压辊(nipping roller)32布置在被动辊28的上方。该挤压辊32通过传送带30的前面侧由传送带30驱动。充电辊34布置在被动辊28的下方。该充电辊34通过传送带30的所述前面侧由传送带30驱动。
传送带30由充电辊34充电(在其上施加电荷),因此纸张P被静电附着在传送带30上并通过该传送带30传送。这里,可设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充电辊34始终与传送带30接触并由传送带30驱动,也可设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在纸张P每次经过充电辊34时使充电辊34移离传送带30。
在传送带30的下部处,即在其与喷墨记录头20布置侧的相对侧处,张紧辊36通过传送带30的后面侧由传送带30驱动。一对清洁辊38布置在张紧辊36与驱动辊26之间。这对清洁辊38由固定辊38A和摆动辊38B构成。固定辊38A通过传送带30的后面侧由传送带30驱动。摆动辊38B通过传送带30的前面侧由传送带30驱动,并且被构造成可从传送带30适当地分离。
用作第一分离部分的第一分离爪40沿着传送带30的转动方向布置在张紧辊36的下游侧。第一分离爪40可在旋转轴40A上枢转,并且被构造成可在用于与传送带30滑动接触的位置和从传送带30分离的位置之间转动(摆动)。
用作第三分离部分的第三分离爪42沿着传送带30的转动方向布置在驱动辊26的下游侧。与第一分离爪40类似,该第三分离爪42可在旋转轴42A上枢转,并且被构造成可在用于与传送带30滑动接触的位置和从传送带30分离的位置之间转动(摆动)。稍后将描述第二分离部分。
回送部分17布置在传送部分16的下面。回送部分17包括反向带50,该反向带用于暂时保持纸张P并且在双面打印时将纸张P翻转过来。反向带50围绕驱动辊44、被动辊46和张紧辊48缠绕。反向带50被构造成可沿着图中箭头F的方向和箭头R的方向(前后方向)循环驱动(转动)。
反向带50由充电辊54充电(在其上施加电荷),该充电辊54在驱动辊44附近由反向带50的前面侧驱动。纸张P静电附着在反向带50上并由其传送。这里,充电辊54具有当纸张P经过充电辊54时移离反向带50的结构,而不是其中充电辊54始终与反向带50接触并由其驱动的结构,这样,充电辊54就不会摩擦附着在反向带50上的纸张P的已打印表面。即,充电辊54被构造成可(通过摆动)接近反向带50和与反向带50分开。
张紧辊48被构造成可沿着基本平行于横跨在被动辊28和张紧辊36之间的传送带30的方向(即图3中所示箭头B的方向)往复运动。当纸张P待从反向带50传送到传送带30时,张紧辊48布置在第一分离爪40附近,如图3所示。
当张紧辊48布置在该位置时,可以使反向带50的围绕张紧辊48缠绕的部分的曲率半径较小。因此,纸张P会从该部分自动剥离。这样,在第一实施例中,张紧辊48构成了用于将纸张P从反向带50分离的第二分离部分。因此,这种结构具有简单的优点。
同时,正齿轮52布置在第三分离爪42的上方,并且传送辊对56以多对的方式(在图中的结构中为七对)布置在纸张P的传送路径上的适当位置处。对于相对于喷墨记录头20的下游侧的传送辊对56(在图中的结构中为四对),优选的是每对中的被动辊为正齿轮。
下面,将对具有上述结构的喷墨记录装置10的操作进行描述。首先,将描述单通道单面打印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图4所示,第一分离爪40移离传送带30,第三分离爪42与传送带30滑动接触,并且该对清洁辊38(即,摆动辊38B)由传送带30驱动。因此,在这种状态下,纸张P通过拾取辊24和传送辊对56供给到传送带30。
已经供给到传送带30上并且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的纸张P被供给到喷墨记录头20的记录位置,并且在纸张P的一面(正面)上记录(打印)图像。然后,在完成该图像记录之后,纸张P通过第三分离爪42从传送带30上剥离,并且通过传送辊对56传送至出纸盘18。这样,就完成了单通道单面打印。
下面,将针对纸张P每次一张、间歇传送的情形描述单通道双面打印。在这种情况下,如图5所示,首先第一分离爪40与传送带30滑动接触,而第三分离爪42移离传送带30。该对清洁辊38(摆动辊38B)移离传送带30,而充电辊54由反向带50驱动。因此,在这种状态下,纸张P通过拾取辊24和传送辊对56供给到传送带30。
已经供给到传送带30上并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的纸张P供给至喷墨记录头20的记录位置,并且在纸张P的一面(正面)上记录(打印)图像。然后,进一步传送仍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的纸张P,并且通过第一分离爪40将其从传送带30上剥离(见图5)。
已经从传送带30上剥离的纸张P附着地保持在保持与传送带30相同速度(线速度)的反向带50上,并沿着图中箭头F的方向传送。这里,充电辊54在纸张P从传送带30传送至反向带50之前移离反向带50(见图6A)。
随后,在纸张P完全附着地保持在反向带50上时,反向带50以与传送带30相同的速度沿着箭头R的方向转动(转回),如图6B所示。因为反向带50布置有张紧辊48的部分的曲率半径较小,所以纸张P(通过第二分离部分)在该部分的一位置处从反向带50自动剥离,并且纸张P再次由传送带30附着地保持。
此时,纸张P已经记录(打印)有图像的正面侧与传送带30进行面接触,并且静电附着在其上。然而,因为传送带30与反向带50保持相同的速度,所以在正面上记录(打印)的图像不会与传送带30摩擦。因此,不会造成图像质量缺陷。而且,当纸张P返回到传送带30时,充电辊34可移离传送带30。
因此,已经又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的纸张P再次供给到喷墨记录头20的记录位置,并且在纸张P的另一面(背面)上记录(打印)图像。在纸张P恢复附着保持在传送带30上直到完成在背面上打印的期间,第三分离爪42与传送带30滑动接触。
因此,已经在其背面上记录了图像的纸张P通过第三分离爪42从传送带30上剥离,并且通过传送辊对56传送至出纸盘18。因此,完成了单通道双面打印。这里,当第三分离爪42相对于传送带30滑动时,第一分离爪40移离传送带30,并且如图3和图4所示,该对清洁辊38(摆动辊38B)由传送带30驱动。
下面,将针对纸张P一次多张连续传送的情形描述单通道双面打印。在这种情况下,首先,第一分离爪40与传送带30滑动接触,而第三分离爪42移离传送带30。该对清洁辊38(摆动辊38B)移离传送带30(见图5),充电辊54由反向带50驱动,并且张紧辊48沿着箭头B的方向朝向驱动辊44运动(见图7A)。
即,张紧辊48运动到接近于传送带30且在驱动辊44与被动辊46的基本中间的位置处(即,反向带50的曲率半径比张紧辊48的初始位置的曲率半径大的位置处)。因此,在这种状态下,多张(例如,两张)纸张P1和P2就通过拾取辊24和传送辊对56连续地供给到传送带30。
如图7A所示,已经供给到传送带30上并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的两张纸P1和P2依次供给到喷墨记录头20的记录位置,从而在纸张的一面(正面)上记录(打印)图像。然后,进一步传送仍然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的两张纸P1和P2,并且通过第一分离爪40将其从传送带30上依次剥离(见图7B)。
如图7B所示,已经从传送带30上剥离的两张纸P1和P2依次附着地保持在保持与传送带30相同速度的反向带50上,并且被沿着图中箭头F的方向传送。这里,充电辊54在第一张纸P1从传送带30传送至反向带50之前移离反向带50。
然后,如图7C所示,在第二张纸P2完全附着地保持在反向带50之后,当第一张纸P1的末端已经通过张紧辊48但第二张纸P2的前端接近(邻近或到达)张紧辊48之前时,张紧辊48移向其初始位置。当张紧辊48被布置在初始位置时,反向带50以与传送带30相同的速度沿着箭头R的方向转动(转回)(见图7D)。
因此,如图7D所示,因为反向带50布置有张紧辊48的部分的曲率半径较小,所以第一张纸P1在该部分的一位置处(通过第二分离部分)从反向带50上自动剥离,并且由传送带30再次附着地保持。随后,第二张纸P2同样地从反向带50上剥离,并且再次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
这样,即使在双面打印中两张纸P1和P2一次连续地传送到反向带50,也可采用简单的结构使第一张纸P1和第二张纸P2回送至传送带30,而不会使其顺序颠倒。这样,就可不需要用于例如第一张纸P1的打印数据与第二张纸P2的打印数据交换的复杂的数据处理,从而不会给打印数据的处理增加额外的负担。
这里,可设置这样的结构,其中通过纸张检测传感器(未示出)来检测第一张纸P1的末端和第二张纸P2的前端等,该传感器用作识别部分。也可设置这样的结构,其中使用纸张P1和P2的尺寸、反向带50的转动速度等进行计算。而且,当第一张纸P1已经被送回到传送带30时,如前所述,充电辊34可以移离传送带30。
当两张纸P1和P2再次供给到传送带30时,其已经记录(打印)图像的正面与传送带30进行面接触,并且被静电附着于其上。然而,因为传送带30和反向带50保持相同的速度,所以记录(打印)在正面上的图像不会摩擦传送带30。因此,不会使图像质量产生缺陷。
因此,已经又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的两张纸P1和P2再次依次供给到喷墨记录头20的记录位置,并且在其另外的面(背面)上记录(打印)图像。在从第一张纸P1恢复附着保持在传送带30上直至在背面上完成打印的期间,第三分离爪42与传送带30滑动接触。
因此,背面上已经记录了图像的两张纸P1和P2通过第三分离爪42依次从传送带30上剥离,并且通过传送辊对56传送至出纸盘18。这样,就完成了多张纸连续的单通道双面打印。这里,当第三分离爪42相对于传送带30滑动时,第一分离爪40移离传送带30,并且如图3和图4所示,该对清洁辊38(摆动辊38B)由传送带30驱动。
下面,将描述多通道双面打印。在这种情况下,首先,第一分离爪40和第三分离爪42都移离传送带30。而且,该对清洁辊38(摆动辊38B)移离传送带30(见图5),并且使充电辊54由反向带50驱动。因此,在这种状态下,纸张P通过拾取辊24和传送辊对56供给到传送带30。
已经供给到传送带30并且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的纸张P被供给到喷墨记录头20的记录位置,如图8A所示,并且在纸张P的一面(正面)上记录(打印)图像。然后,进一步传送仍然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的纸张P,并且将其多次供给到喷墨记录头20的记录位置。此时,充电辊34在每次纸张P经过充电辊34时可移离传送带30。
当在正面上进行最终打印时,当纸张P已经过第一分离爪40的一区域时,第一分离爪40在最终打印完成之前与传送带30滑动接触,如图8B所示。因此,在正面上最终打印之后,由传送带30附着地保持并传送的纸张P通过第一分离爪40从传送带30上剥离。已经从传送带30上分离的纸张P被附着地保持在保持与传送带30相同速度的反向带50上,并且沿着图中箭头F的方向被传送。
这里,充电辊54在纸张P从传送带30传送至反向带50之前移离反向带50。然后,在纸张P完全附着地保持在反向带50上时,反向带50以与传送带30相同的速度沿着箭头R的方向转动(转回),如图8C所示。因为反向带50布置有张紧辊48的部分的曲率半径较小,所以纸张P在该部分的一位置处(通过第二分离部分)从反向带50自动剥离,并且纸张P再次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
此时,其前面侧已经记录(打印)图像的纸张P与传送带30进行面接触,并且被静电附着在其上。然而,因为传送带30和反向带50保持相同的速度,所以记录(打印)在正面上的图像不会摩擦传送带30。因此,不会使图像质量产生缺陷。
因此,已经又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的纸张P被再次供给到喷墨记录头20的记录位置,并且在其另一面(背面)上记录(打印)图像。然后,如图8A所示,纸张P保持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并且被进一步传送并多次供给至喷墨记录头20的记录位置。与在正面上打印时类似,充电辊34在每次纸张P经过充电辊34时都可移离传送带30。
在背面上进行最终打印的时候,当纸张P已经通过第三分离爪42的区域时,第三分离爪42在完成最终打印之前与传送带30滑动接触,如图8D所示。因此,在背面上最终打印之后,已经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并由传送带30传送的纸张P通过第三分离爪42从传送带30上剥离。已经从传送带30上分离的纸张P通过传送辊对56传送至出纸盘18。
这样,就完成了多通道双面打印。这里,当第三分离爪42摩擦传送带30时,第一分离爪40移离传送带30,并且如图3和图4所示,该对清洁辊38(摆动辊38B)由传送带30驱动。
下面,将描述第二实施例。如图9所示,第二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在回送部分17处稍微朝向驱动辊44设有一对张紧辊60(代替张紧辊48),以及设置第二分离爪62作为第二分离部分。因此,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使用同样的附图标记,并且适当地省略了对其的描述。在图9中未示出清洁辊38。
所述两个张紧辊60以预定间距彼此分开布置,从而沿着垂直方向加宽反向带50,并且构造成在保持为其中保持该预定间隔的状态的同时可沿着垂直方向运动。即,这对张紧辊60A和60B支撑在一未示出的框架处,从而以预定间距垂直分离,并且支撑在与附图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上。因此,这对张紧辊60被构造成通过该框架沿着垂直方向的运动可朝向和远离传送带30运动。
第二分离爪62固定地布置成当该对张紧辊60被升起时(即,当张紧辊60移近传送带30时)可与反向带50布置有上张紧辊60A的部分滑动接触。第二张紧辊62被构造成辅助纸张P从反向带50剥离,并且引导纸张P以将纸张P供给(传送)至传送带30。
下面,将描述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操作。在该操作的描述中,许多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将只描述在其中每次间歇地传送一张纸P的情况下的单通道双面打印、在其中每次连续地传送多张纸P的情况下的单通道双面打印,以及多通道双面打印。将省略对其它打印模式的描述。
首先,将描述在每次间歇地传送一张纸P的情况下的单通道双面打印。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分离爪40与传送带30滑动接触,而第三分离爪42移离传送带30。该对清洁辊38(摆动辊38B)移离传送带30(见图5),而使得充电辊54由反向带50驱动。而且,该对张紧辊60保持在较低位置(见图10A),其与第二分离爪62(和传送带30)分离。
因此,在这种状态下,通过拾取辊24和传送辊对56将纸张P供给到传送带30。如图10A所示,已经供给到传送带30并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的纸张P被供给到喷墨记录头20的记录位置,并且在纸张P的一面(正面)上记录(打印)图像。然后,进一步传送仍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的纸张P,并且通过第一分离爪40将其从传送带30上剥离(见图10B)。
已经从传送带30上剥离的纸张P如图10B所示附着地保持在保持与传送带30相同速度的反向带50上,并且沿着图中箭头F所示的方向被传送。这里,充电辊54在纸张P从传送带30传送至反向带50之前移离反向带50。然后,在纸张P完全附着地保持在反向带50上时,反向带以与传送带30相同的速度沿着箭头R的方向转动(转回),如图10C所示。
然后,如图11A所示,与该反向转动同时进行的是,该对张紧辊60被提升以接近传送带30,并且使得反向带50布置有上张紧辊60A的部分与第二分离爪62滑动接触。这里,在纸张P待在传送带30和反向带50之间传送且每次返回一张的情况下,这对张紧辊60可从开始就保持在该上部位置处,并且反向带50相对于第二分离爪62滑动。
这样,当该对张紧辊60保持在该上部位置处时,通过上张紧辊60A使得反向带50(第二分离爪62相对于该反向带50滑动)的曲率半径较小,从而使纸张P在该位置处(即,在比从传送带30传送至反向带50的位置更接近被动辊28的位置处)从反向带50自动剥离。由第二分离爪62协助纸张P剥离,且由第二分离爪62引导纸张P并使其再次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这里,可设有这样的结构,其中下张紧辊60B此时不与反向带50接触。
当纸张P再次供应至传送带30时,纸张P的已经记录(打印)图像的前面侧与传送带30进行面接触,并且被静电附着于其上。然而,调节驱动辊44的转速,从而当第二分离爪62摩擦反向带50时使反向带50的速度不发生变化,并且传送带30和反向带50保持相同的速度。因此,记录(打印)在正面上的图像不与传送带30发生摩擦。所以,不会造成图像质量缺陷。充电辊34在纸张P供应回到传送带30时可移离传送带30。
因此,已经又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的纸张P再次供给到喷墨记录头20的记录位置,如图11B所示,并且在其另一面(背面)上记录(打印)图像。在从纸张P恢复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直到完成背面打印的期间,第三分离爪42与传送带30滑动接触。
因此,其背面上已经记录有图像的纸张P通过第三分离爪42从传送带30上剥离,如图11C所示,并且通过传送辊对56传送至出纸盘18。这样,就完成了每次间歇地供给一张纸张P的情况下的单通道双面打印。
这里,当第三分离爪42与传送带30滑动接触时,第一分离爪40与传送带30分离,并且如图3和图4所示,该对清洁辊38(摆动辊38B)由传送带30驱动。而且,如图11C所示,该对张紧辊60运动至较低位置。
下面,将描述在每次连续地传送多张纸张P的情况下的单通道双面打印。在这种情况下,首先,第一分离爪40与传送带30滑动接触,而第三分离爪42移离传送带30。该对清洁辊38(摆动辊38B)移离传送带30(见图5),并且充电辊54由反向带50驱动,而该对张紧辊60远离第二分离爪62(和传送带30)运动至较低位置(见图12A)。
因此,在这种状态下,多张(例如,两张)纸张P1和P2就通过拾取辊24和传送辊对56连续地供应至传送带30。如图12A所示,已经供给到传送带30并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的两张纸P1和P2依次供给到喷墨记录头20的记录位置,并且在纸张的一面(正面)上记录(打印)图像。然后,进一步传送仍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的两张纸P1和P2,并且由第一分离爪40依次从传送带30上剥离(见图12B)。
如图12B所示,已经从传送带30分离的两张纸P1和P2依次附着地保持在保持与传送带30相同速度的反向带50上,并且沿着图中箭头F的方向传送。此时,充电辊54在第一张纸P1从传送带30输送到反向带50之前移离反向带50。
然后,如图12C所示,在第二张纸P2已经完全附着地保持在反向带50上之后,当第一张纸P1的末端已经通过第二分离爪62(和上张紧辊60A)而第二张纸P2的前端尚未到达第二分离爪62(和上张紧辊60A)时,反向带50以与传送带30相同的速度沿着箭头R的方向转动(转回)。
然后,如图13A所示,与该反向转动同时进行的是,使该对张紧辊60升高以接近传送带30,并且使反向带50布置有上张紧辊60A的部分滑动接触第二分离爪62。这里,如上所述,可设有这样的结构,其中下张紧辊60B此时不与反向带50接触。
这样,当该对张紧辊60保持在上部位置处时,通过上张紧辊60A使得反向带50(第二分离爪62相对于该反向带滑动)的曲率较小,从而使第一张纸P1在该位置处(即,在比从传送带30传送至反向带50的位置更接近被动辊28的位置处)从反向带50自动剥离。由第二分离爪62协助第一张纸P1的剥离,且由第二分离爪62引导第一张纸P1并使其再次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随后,如图13B所示,第二张纸P2同样从反向带50上剥离,并且再次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
这样,尽管在双面打印中每次两张纸P1和P2连续地传送到反向带50,但是采用简单的结构,也可将第一张纸P1和第二张纸P2回送至传送带30上,而不会使其顺序颠倒。这样,就可不需要用于例如使第一张纸P1的打印数据与第二张纸P2的打印数据交换的复杂的数据处理,从而不会给打印数据的处理增加额外的负担。
这里,可设有这样的结构,其中通过纸张检测传感器(用作识别部分,未示出)来检测第一张纸P1的末端和第二张纸P2的前端等。也可设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利用纸张P1和P2的尺寸、反向带50的转速等来进行计算。而且,充电辊34在第一张纸P1已经重新供给到传送带30时可移离传送带30,如上所述。
当两张纸P1和P2重新供给到传送带30时,其已经记录(打印)有图像的正面与传送带30进行面接触,并且被静电附着于其上。然而,调节驱动辊44的转速,从而当第二分离爪62摩擦反向带50时使反向带50的速度不发生改变,并且传送带30和反向带50保持同一速度。因此,记录(打印)在正面上的图像不会与传送带30发生摩擦。因此,不会造成图像质量缺陷。
因而,已经又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的两张纸P1和P2再次顺序地供给到喷墨记录头20的记录位置,并且在其另一面(背面)上记录(打印)图像。在从纸张P1恢复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直到完成背面打印的期间,第三分离爪42与传送带30滑动接触。
因此,其背面上已经记录有图像的两张纸P通过第三分离爪42从传送带30上依次剥离,如图13C所示,并且通过传送辊对56传送至出纸盘18。这样,就完成了多张纸连续单通道双面打印。
这里,当第三分离爪42相对于传送带30滑动时,第一分离爪40移离传送带30,并且如图3和图4所示,该对清洁辊38(摆动辊38B)由传送带30驱动。而且,如图13C所示,该对张紧辊60运动至较低位置。
下面,将描述多通道双面打印。该打印模式与上述单通道双面打印不同之处仅在于,纸张P多次供给到喷墨记录头20的记录位置处,并且因此没有示出。
首先,第一分离爪40和第三分离爪42都移离传送带30。而且,该对清洁辊38(摆动辊38B)移离传送带30(见图5),并且充电辊54由反向带50驱动。这样,在该状态下,纸张P通过拾取辊24和传送辊对56供给到传送带30。
已经供给到传送带30并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的纸张P被供给到喷墨记录头20的记录位置,并且在该纸张P的一面(正面)上记录(打印)图像。然后,进一步传送仍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的纸张P,并且多次供给到喷墨记录头20的记录位置。此时,充电辊34在每次纸张P经过充电辊34时都移离传送带30。
在正面上进行最终打印时,当纸张P已经通过第一分离爪40的区域时,第一分离爪40在最终打印完成之前滑动接触传送带30。因此,在正面上最终打印之后,已经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并由其传送的纸张P通过第一分离爪40从传送带30上剥离。已经从传送带30上剥离的纸张P附着地保持在保持与传送带30相同速度的反向带50上,并沿着箭头F的方向传送。
这里,充电辊54在纸张P从传送带30传送到反向带50之前移离反向带50。然后,在纸张P完全附着地保持在反向带50上时,反向带50以与传送带30相同的速度沿着箭头R的方向转动(转回)。
然后,与该反向转动同时进行的是,使该对张紧辊60升高以接近传送带30,并且使反向带50布置有上张紧辊60A的部分滑动接触第二分离爪62。这里,当纸张P在传送带30和反向带50之间每次一张地传送时,该对张紧辊60可从开始就已经保持在该上部位置处,并且反向带50相对于第二分离爪62滑动,如上所述。
这样,当该对张紧辊60保持在上部位置处时,通过上张紧辊60A使得反向带50(第二分离爪62相对于该反向带滑动)曲率半径较小,从而纸张P在该位置处(即,在比从传送带30传送至反向带50的位置更接近被动辊28的位置处)从反向带50自动剥离。由第二分离爪62协助纸张P的剥离,且由第二分离爪62引导纸张P并使其再次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这里,可设有这样的结构,其中下张紧辊60B此时不与反向带50接触,如上所述。
当纸张P重新供给到传送带30时,纸张P的已经在其上记录(打印)有图像的正面与传送带30进行面接触,并且被静电附着于其上。然而,调节驱动辊44的转速,从而当第二分离爪62摩擦反向带50时使反向带50的速度不发生变化,并且传送带30和反向带50保持同一速度。因此,记录(打印)在正面上的图像不与传送带30发生摩擦。因此,不会造成图像质量缺陷。
因此,已经又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的纸张P再次被供给到喷墨记录头20的记录位置,并且在其另一面(背面)上记录(打印)图像。然后,纸张P保持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并且被进一步传送且多次供给至喷墨记录头20的记录位置。与在正面上打印时相同,充电辊34在每次纸张P通过充电辊34时都可移离传送带30。
当在背面上进行最终打印时,当纸张P已经通过第三分离爪42的区域时,第三分离爪42在最终打印完成之前滑动接触传送带30。因此,在背面上最终打印之后,已经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并由其传送的纸张P通过第三分离爪42从传送带30上剥离,并且通过传送辊对56传送至出纸盘18。
这样,就完成了多通道双面打印。这里,当第三分离爪42相对于传送带30滑动时,第一分离爪40移离传送带30,并且如图3和图4所示,该对清洁辊38(摆动辊38B)由传送带30驱动。而且,该对张紧辊60运动到较低位置。
下面将描述第三实施例。如图14所示,第三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只在于,第二分离爪64(其作为第二分离部分)稍微朝向被动辊28可旋转地设置在回送部分17处,以及张紧辊66(代替张紧辊48)固定地布置在第二分离爪64的邻近。因此,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适当地省略了对其的描述。清洁辊38未在图14中示出。
与第一分离爪40和第三分离爪42相似,第二分离爪64可在旋转轴64A上枢转,并且被构造成可在用于与反向带50滑动接触的位置和与反向带50分离的位置之间旋转(摆动)。张紧辊66固定地布置在第二分离爪64的邻近,即在使该张紧辊66接近传送带30的预定位置处(接近被动辊28的位置),从而使第二分离爪64在第二分离爪64向下旋转时可与反向带50滑动接触。
下面,将描述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操作。在该操作的描述中,多个部分与第一实施例和/或第二实施例的部分相同。因此,只描述在每次连续地传送多张纸张P的情况下的单通道双面打印和多通道双面打印。将省略对其它打印模式的描述。
首先,将描述每次连续地传送多张纸张P的情况下的单通道双面打印。在这种情况下,首先,第一分离爪40与传送带30滑动接触,而第三分离爪42移离传送带30。该对清洁辊38(摆动辊38B)移离传送带30(见图5),而充电辊54由反向带50驱动,并且第二分离爪64与反向带50分离(见图15A)。
因此,在这种状态下,多张(例如,两张)纸张P1和P2由拾取辊24和传送辊对56连续供给到传送带30。如图15A所示,已经供给至传送带30并且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的两张纸P1和P2依次供给到喷墨记录头20的记录位置,并在纸张的一面(正面)上记录(打印)图像。然后,进一步传送仍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的两张纸P1和P2,并且由第一分离爪40从传送带30上依次剥离(见图15B)。
如图15B所示,已经从传送带30上剥离的两张纸P1和P2依次附着地保持在保持与传送带30相同速度的反向带50上,并且沿着图中箭头F的方向被传送。此时,充电辊54在第一张纸P1从传送带30传送到反向带50之前移离反向带50。
然后,如图15C所示,在第二张纸P2已经完全附着地保持在反向带50上之后,当第一张纸P1的末端已经通过第二分离爪64(和张紧辊66)但第二张纸P2的前端尚未到达第二分离爪64(和张紧辊66)时,反向带50以与传送带30相同的速度沿着箭头R的方向转动(转回)。
然后,如图16A所示,与该反向转动同时进行的是,所述第二分离爪64向下旋转(朝向反向带50),而反向带50布置有张紧辊66的部分滑动接触第二分离爪64。
因此,第一张纸P1由第二分离爪64(第二分离部分)在比从传送带30传送到反向带50更接近被动辊28的位置处从反向带50上剥离,并且再次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随后,如图16B所示,第二张纸P2同样从反向带50上剥离,并且再次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
这样,即使在双面打印中两张纸P1和P2一次连续地传送到反向带50上,也可以采用简单的结构使第一张纸P1和第二张纸P2回送至传送带30,而不会使其顺序颠倒。这样,就可不需要用于例如使第一张纸P1的打印数据与第二张纸P2的打印数据交换的复杂的数据处理,从而不会给打印数据的处理增加额外的负担。
这里,可设有这样的结构,其中通过纸张检测传感器(用作识别部分,未示出)来检测第一张纸P1的末端和第二纸张P2的前端等。也可设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利用纸张P1和P2的尺寸、反向带50的转速等来进行计算。而且,当第一张纸P1被重新供应给传送带30时,充电辊34可移离传送带30,如前所述。
当两张纸P1和P2重新供给到传送带30时,其已经记录(打印)有图像的正面与传送带30进行面接触,并且被静电附着于其上。然而,调节驱动辊44的转速,从而当第二分离爪64摩擦反向带50时使反向带50的速度不发生改变,并且传送带30和反向带50保持同一速度。因此,记录(打印)在正面上的图像不会与传送带30摩擦。因此,不会造成图像质量缺陷。
这样,已经又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的两张纸P1和P2再次依次供给到喷墨记录头20的记录位置,并且在其另一面(背面)上记录(打印)图像。在从第一张纸P1恢复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直到完成在背面上打印的期间,第三分离爪42与传送带30滑动接触。
因此,已经在其背面上记录了图像的两张纸P1和P2通过第三分离爪42依次从传送带30剥离,如图16C所示,并且通过传送辊对56传送至出纸盘18。这样,就完成了多张连续纸张的单通道双面打印。
这里,当第三分离爪42相对于传送带30滑动时,第一分离爪40移离传送带30,并且如图3和图4所示,该对清洁辊38(摆动辊38B)由传送带30驱动。而且如图16C所示,第二分离爪64与反向带50分离。
下面将描述多通道双面打印。该打印模式与上述的单通道双面打印不同之处只在于,纸张P多次供给到喷墨记录头20的记录位置,因此未示出。
首先,第一分离爪40和第三分离爪42都移离传送带30。而且,该对清洁辊38(摆动辊38B)移离传送带30(见图5),并且充电辊54由反向带50驱动。因此,在这种状态下,纸张P由拾取辊24和传送辊对56供给到传送带30。
已经供给到传送带30并且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的纸张P被供给到喷墨记录头20的记录位置,并且在纸张P的一面(正面)上记录(打印)图像。然后,进一步传送仍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的纸张P,并将其多次供给到喷墨记录头20的记录位置。此时,充电辊34在每次纸张P经过充电辊34时都可移离传送带30。
在正面上进行最终打印时,当纸张P已经过第一分离爪40的区域时,第一分离爪40在最终打印完成之前与传送带30滑动接触。因此,在正面上的最终打印之后,由传送带30附着地保持和传送的纸张P通过第一分离爪40从传送带30上剥离。已经从传送带30上分离的纸张P被附着地保持在保持与传送带30相同速度的反向带50上,并且沿着箭头F的方向被传送。
此时,充电辊54在纸张P从传送带30传送到反向带50之前移离反向带50。然后,在纸张P完全附着地保持在反向带50上时,反向带50以与传送带30相同的速度沿着箭头R的方向转动(转回)。
然后,与该反向转动同时进行的是,第二分离爪64向下旋转(朝向反向带50),并且反向带50布置有张紧辊66的部分滑动接触第二分离爪64。结果,纸张P在比从传送带30传送到反向带50更接近被动辊28的位置处由第二分离爪64(第二分离部分)从反向带50上剥离,并且再次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
此时,纸张P的已经记录(打印)有图像的正面与传送带30进行面接触,并且静电附着于其上。然而,调节驱动辊44的转速,从而使得反向带50的转速在第二分离爪64摩擦反向带50时不发生变化,并且传送带30和反向带50保持相同的速度。因此,记录(打印)在正面上的图像不会与传送带30发生摩擦。因此,不会造成图像质量缺陷。
因此,已经又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的纸张P再次被供给到喷墨记录头20的记录位置,并且在其另一面(背面)上记录(打印)图像。然后,纸张P保持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并且被多次进一步传送且供给到喷墨记录头20的记录位置。与在正面上打印时相同,充电辊34在每次纸张P经过充电辊34时都移离传送带30。
当在背面上进行最终打印时,当纸张P已经通过第三分离爪42的区域时,第三分离爪42在最终打印完成之前滑动接触传送带30。因此,当在背面进行最终打印之后,已经由传送带30附着地保持并传送的纸张P通过第三分离爪42从传送带30上剥离,并且由传送辊对56传送到出纸盘18。
这样就完成了多通道双面打印。这里,当第三分离爪42摩擦传送带30时,第一分离爪40移离传送带30,并且如图3和图4所示,该对清洁辊38(摆动辊38B)由传送带30驱动。而且,第二分离爪64与反向带50分离。
最后,将描述第四实施例。如图17A和17B所示,第四实施例形成有反向鼓70,而不是围绕驱动辊44、被动辊46和张紧辊48(或者60或66)缠绕的反向带50。反向鼓70构造成能够沿着前后方向旋转驱动,并且构造成能够静电附着纸张P。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第二分离爪68作为用于从反向鼓70剥离纸张P的第二分离部分。
具体地,在反向鼓70的情况下,不可能与上述用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反向带50一样,设置一曲率半径较小的区域。因此,在反向时(当反向鼓70转回时)纸张P不会自动剥离。所以,必须在可能将纸张P供给回到传送带30的位置(最靠近传送带30的位置)处设置第二分离爪68,并且利用该第二分离爪68将已经附着地保持在反向鼓70上的纸张P从反向鼓70上强制剥离。
第二分离爪68可构造成始终与反向鼓70滑动接触,还可以构造成只在纸张P剥离时与反向鼓70滑动接触。对于反向鼓70,在单通道单面打印、每次间歇地供给一张情况下的单通道双面打印、多张连续地供给情况下的单通道双面打印以及多通道双面打印中,第三实施例的反向带50只是简单地由该反向鼓70来替代。因此,对于这些操作的描述,将只描述多通道双面打印,而省略其它打印模式。
在多通道双面打印情况下,首先,第一分离爪40和第三分离爪42都移离传送带30,并且该对清洁辊38(摆动辊38B)移离传送带30(见图5)。因此,在这种状态下,纸张P由拾取辊24和传送辊对56供给到传送带30。
已经供给到传送带30并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的纸张P被供给至喷墨记录头20的记录位置,并且在纸张P的一面(正面)上记录(打印)图像。然后,进一步传送仍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的纸张P,并多次供给到喷墨记录头20的记录位置。此时,充电辊34在纸张P每次经过充电辊34时都移离传送带30。
当在正面上进行最终打印时,当纸张P已经通过第一分离爪40的区域,第一分离爪40在最终打印完成之前滑动接触传送带30。因此,在正面上的最终打印之后,已经由传送带30附着地保持并传送的纸张P通过第一分离爪40从传送带30剥离。已经从传送带30剥离的纸张P附着地保持在保持与传送带30相同速度的反向鼓70上,并且沿着箭头F的方向被传送(见图17A)。
然后,在纸张P完全附着地保持在反向鼓70上时,反向鼓70以与传送带30相同的速度沿着箭头R的方向转动(转回)。因此,纸张P通过相对于反向鼓70滑动的第二分离爪68从反向鼓70上剥离,并且再次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见图17B)。
此时,纸张P的已经记录(打印)有图像的前面侧与传送带30进行面接触,并且静电附着于其上。然而,因为反向鼓70与传送带30保持相同的速度,所以记录(打印)在正面上的图像不会与传送带30发生摩擦。因此,不会造成质量缺陷。
因此,已经又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的纸张P再次供给到喷墨记录头20的记录位置,并且在其另一面(背面)上记录(打印)图像。然后,纸张P仍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且被进一步传送,并多次供给到喷墨记录头20的记录位置。与在正面上进行打印时相同,充电辊34在每次纸张P经过充电辊34时都移离传送带30。
当在背面上进行最终打印时,当纸张P已经通过第三分离爪42的区域时,第三分离爪42在最终打印完成之前滑动接触传送带30。因此,在背面上的最终打印之后,已经附着地保持在传送带30上并由其传送的纸张P通过第三分离爪42从传送带30上剥离,并且由传送辊对56传送到出纸盘18。
这样,就完成了多通道双面打印。这里,当第三分离爪42相对于传送带30滑动时,第一分离爪40移离传送带30,并且如图3和图4所示,该对清洁辊38(摆动辊38B)由传送带30驱动。
如上对第一到第四实施例所作的描述,对于已经打印了一面的纸张P,用于使纸张P翻转的反向带50(或者反向鼓70)附着地保持纸张P尚未打印的一面。因此,可以避免由于刮擦打印面而引起图像质量变差。另外,通过将纸张P附着地保持在反向带50(或反向鼓70)上一定时间,能够确保油墨干燥的持续时间。(即,可在打印面与传送带30进行面接触之前提供一定量的时间。)
而且,因为反向带50(或反向鼓70)以与传送带30相同的速度旋转驱动(转动),所以当纸张P供给回传送带30并且打印面附着地保持在其上(与其进行面接触)时,纸张P与传送带30之间不会发生滑动。因此,即使在此时,也避免了由于刮擦打印面而引起图像质量变差。
另外,因为反向带50(或反向鼓70)设置在传送带30的正下方,并且将纸张P从反向带50(或反向鼓70)传送到传送带30的位置设定成比将纸张P从传送带30传送至反向带50(或反向鼓70)的位置更接近被动辊28,所以没有将纸张P的路径长度制造得较长这样的缺点,从而可再次将纸张P从反向带50(或反向鼓70)快速供给到传送带30。因此,能够避免在双面打印时生产率的降低,从而可提高双面打印的效率。
此外,在多张纸P一起连续供给的双面打印情况下,可简单地通过采用这样的简单结构来翻转并再次供给第一张纸P1和第二张纸P2,而不会使其顺序颠倒,该结构在第一张纸P1的末端已经通过第二分离部分而第二张纸P2的前端尚未到达第二分离部分等时,使反向带50的转动反向。
因此,不需要例如在计算机上进行用于将第一张纸P1的打印数据和第二张纸P2的打印数据交换的复杂处理等,从而可避免对打印数据处理的额外负担。结果,可避免发生诸如由于数据处理时间的增加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的降低而引起的问题。
应注意,通过沿着预定方向旋转驱动(转动)传送纸张P的传送带30和反向带50(或反向鼓70)并不限于通过静电吸附来保持纸张P的结构。也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其中通过非静电方法,例如与纸张P的摩擦、空吸或粘着纸张P等来保持纸张P。
驱动辊26和被动辊28的位置可以交换,并且驱动辊44和被动辊46的位置可以交换。驱动辊26和驱动辊44通过未示出的传动装置(或者直接)与驱动电机(未示出)连接。驱动电机并不特别限定其类型。
而且,尽管未示出,所述喷墨记录装置10还是装配有记录头控制部分和***控制部分。该记录头控制部分根据图像信号来确定墨滴喷射时间和需要使用的喷嘴,并且向这些喷嘴施加驱动信号。***控制部分控制喷墨记录装置10的整体操作。
本发明所涉及的喷墨记录装置并不限于应用于在纸上记录文本和图像的装置,例如传真机、影印机、打印机、多功能装置、用作工作站输出装置的记录装置等。例如,也可应用于在高分子膜、玻璃等上喷射彩色油墨以制造用于显示器等的滤色镜。
即,本发明的“记录介质”并不限于纸张P,而是包括例如OHP片材、在其上待形成布线图案等的基片等。而且,本发明的“图像”并不必是一般图像(文本、图片、照片等),而是包括可通过在记录介质等上击打墨滴而获得的点阵图形(布线图案)。
而且,待喷射的流体并不特别地限于油墨。例如,可将本发明所涉及的喷墨记录装置应用在用于各种工业应用中的普通滴喷装置上,例如在基底上喷射软焊料以形成用于安装元件的凸起,在基底上喷射有机电荧发光溶液以形成场致发光显示板等。
总之,在本发明的可能的喷墨记录装置中,传送部分包括围绕至少两个辊缠绕的传送带,回送部分包括围绕至少两个辊缠绕的反向带,而且喷墨记录装置还包括:第一分离部分,它将记录介质从传送带分离,用于将记录介质从传送带传送到反向带;第二分离部分,它将记录介质从反向带分离,用于将记录介质从反向带传送到传送带;以及第三分离部分,它将记录介质从传送带分离,以便排放。
在本发明的另一可能的喷墨记录装置中,传送部分包括围绕至少两个辊缠绕的传送带,回送部分包括反向鼓,而且喷墨记录装置还包括:第一分离部分,它将记录介质从传送带分离,用于将记录介质从传送带传送到反向鼓;第二分离部分,它将记录介质从反向鼓分离,用于将记录介质从反向鼓传送到传送带;以及第三分离部分,它将记录介质从传送带分离,以便排放。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设有第一分离部分、第二分离部分以及第三分离部分,所以能够快速将记录介质从传送带和反向带或者反向鼓上分离。因此,可避免在双面打印时生产率的下降。
在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中,反向带可以以与传送带相同的速度转动,并且反向带沿着与记录介质从传送带传送时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以将记录介质传送到传送带。
或者,在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中,反向鼓可以以与传送带相同的速度转动,并且反向鼓沿着与记录介质从传送带输送时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以将记录介质传送到传送带。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传送带和反向带或反向鼓以相同的速度转动,所以在移交记录介质时打印图像不会与传送带或反向带或反向鼓摩擦。因此,不会造成图像质量缺陷。
在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中,第二分离部分可以包括改变反向带曲率的张紧辊。
根据上述结构,记录介质通过改变张紧辊的位置而从反向带分离。因此,可使第二分离部分的结构简单。
在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中,第二分离部分可包括分离爪。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记录介质通过分离爪从反向带或反向鼓分离,所以能够可靠地进行分离。
在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中,记录介质从传送带传送到反向带的位置可以与记录介质从反向带传送到传送带的位置不同。
在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中,记录介质从传送带传送到反向鼓的位置可以与记录介质从反向鼓传送到传送带的位置不同。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记录介质从传送带移交到反向带或反向鼓的位置与记录介质从反向带或反向鼓移交到传送带的位置不同,所以不会存在使记录介质的路径长度更长的问题,并且能够将记录介质快速回送到传送带。因此,能够避免在双面打印时生产率的损失。
在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中,当多张记录介质附着在反向带上时,反向带的转动方向可在第一记录介质的末端已经通过第二分离部分之后但第二记录介质的前端接近第二分离部分之前改变到相反方向。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多张记录介质迅速翻转,而不改变其顺序。因此,可避免双面打印时生产率的损失。
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可包括能够识别记录介质在反向带上位置的识别部分。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可靠地控制通过反向带进行的翻转周期。因此,可以可靠地避免在双面打印时生产率的损失。
根据以上述任何一种形式的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它能够避免在双面打印时由于打印图像的摩擦而引起的图像质量变差,并且可避免生产率降低。

Claims (11)

1.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通过喷墨记录头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该喷墨记录装置包括:
传送部分,所述记录介质的一面附着于其上,该传送部分将记录介质传送到所述喷墨记录头,所述传送部分包括围绕至少两个辊缠绕的传送带;以及
回送部分,另一面上已经形成有图像的记录介质从所述传送部分传送于该回送部分上,记录介质的所述一面附着在所述回送部分上,并且所述回送部分将记录介质再次供给到所述传送部分,从而使记录介质的所述另一面能附着在传送部分上,所述回送部分包括围绕至少两个辊缠绕的反向带,
所述反向带沿着与在记录介质从传送带传送时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以便将记录介质传送到所述传送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墨记录装置还包括:
第一分离部分,其将记录介质从所述传送带分离,用于将记录介质从传送带传送到所述反向带;
第二分离部分,其将记录介质从所述反向带分离,用于将记录介质从反向带传送到所述传送带;以及
第三分离部分,其将记录介质从所述传送带分离,以便排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离部分包括改变所述反向带曲率的张紧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离部分包括分离爪。
5.根据权利要求2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记录介质从所述传送带传送到所述反向带的位置与记录介质从所述反向带传送到所述传送带的位置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多张记录介质附着在所述反向带上时,所述反向带的转动方向在第一记录介质的末端已经通过所述第二分离部分之后而第二记录介质的前端接近该第二分离部分之前改变为相反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能够识别所述反向带上的多张记录介质中至少一张的位置的识别部分。
8.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通过喷墨记录头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该喷墨记录装置包括:
传送部分,所述记录介质的一面附着于其上,该传送部分将记录介质传送到所述喷墨记录头,所述传送部分包括围绕至少两个辊缠绕的传送带;以及
回送部分,另一面上已经形成有图像的记录介质从所述传送部分传送于该回送部分上,记录介质的所述一面附着在所述回送部分上,并且所述回送部分将记录介质再次供给到所述传送部分,从而使记录介质的所述另一面能附着在传送部分上,所述回送部分包括一反向鼓,并且所述喷墨记录装置还包括:
第一分离部分,其将记录介质从所述传送带分离,用于将记录介质从传送带传送到反向鼓;
第二分离部分,其将记录介质从所述反向鼓分离,用于将记录介质从反向鼓传送到传送带;以及
第三分离部分,其将记录介质从所述传送带分离,以便排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向鼓以与所述传送带相同的速度转动,并且所述反向鼓沿着与在记录介质从传送带传送时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以便将记录介质传送到所述传送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离部分包括分离爪。
11.根据权利要求8到10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记录介质从所述传送带传送到所述反向鼓的位置与记录介质从所述反向鼓传送到所述传送带的位置不同。
CNB2005100753488A 2004-09-07 2005-06-10 喷墨记录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625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259853 2004-09-07
JP2004259853 2004-09-07
JP2005021621 2005-01-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46029A CN1746029A (zh) 2006-03-15
CN100406254C true CN100406254C (zh) 2008-07-30

Family

ID=361658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75348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6254C (zh) 2004-09-07 2005-06-10 喷墨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06254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24354B2 (ja) * 2009-11-04 2012-09-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2198751A (zh) * 2010-03-23 2011-09-28 株式会社东芝 喷墨图像形成装置和喷墨图像形成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07958A (en) * 1980-08-22 1981-12-29 Xerox Corporation Printing machine having immediate duplexing capabilities
GB2128139A (en) * 1982-10-01 1984-04-26 Mead Corp Duplex printing system
US4566014A (en) * 1984-05-31 1986-01-21 The Mead Corporation Drop counter printer control system
US20020057322A1 (en) * 1999-03-24 2002-05-16 Kiyoshi Tanikaw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images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sheet
CN1363467A (zh) * 2000-11-17 2002-08-14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设备和记录介质
CN1463227A (zh) * 2001-06-04 2003-12-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翻页机构的打印机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07958A (en) * 1980-08-22 1981-12-29 Xerox Corporation Printing machine having immediate duplexing capabilities
GB2128139A (en) * 1982-10-01 1984-04-26 Mead Corp Duplex printing system
US4566014A (en) * 1984-05-31 1986-01-21 The Mead Corporation Drop counter printer control system
US20020057322A1 (en) * 1999-03-24 2002-05-16 Kiyoshi Tanikaw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images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sheet
CN1363467A (zh) * 2000-11-17 2002-08-14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设备和记录介质
CN1463227A (zh) * 2001-06-04 2003-12-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翻页机构的打印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46029A (zh) 2006-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09399C (zh) 喷墨记录装置和喷墨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0372683C (zh) 图像记录装置
JP569955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492366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66414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128389B2 (en) Inkjet printer
JP5931671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における両面媒体シートのための、高生産性の塗布/転写システム
CN100545068C (zh) 成像装置
US6945171B1 (en) Method of printing
CN100406254C (zh) 喷墨记录装置
JP2003154710A (ja) 印刷装置
JP6096050B2 (ja) トルク外乱を低減するスキューされた転写定着ローラを有するプリンタおよびプリント方法
JP2005029333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0509422C (zh) 图像形成方法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2729645B (zh) 双面打印***及操作打印机的方法
JP2004074611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64843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359428B2 (ja)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ベルト搬送プログラム
JP545442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604581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323716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32066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67019A (ja) 熱転写印刷装置
JP2021053918A (ja) 印刷装置
JP457109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ベルト搬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730

Termination date: 20150610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