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15084U - 氣浮式吸附裝置 - Google Patents

氣浮式吸附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15084U
TWM615084U TW110202433U TW110202433U TWM615084U TW M615084 U TWM615084 U TW M615084U TW 110202433 U TW110202433 U TW 110202433U TW 110202433 U TW110202433 U TW 110202433U TW M615084 U TWM615084 U TW M61508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uction
air supply
adsorption device
suction nozz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2024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永聰
Original Assignee
上利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上利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上利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2024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15084U/zh
Publication of TWM6150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15084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氣浮式吸附裝置,包括一底座、一吸嘴、一供氣單元以及一抽氣單元。底座形成有一供氣道,且供氣道透過一開口連通於外部;吸嘴穿設於供氣道內且一部份透過開口露出,開口的壁面與吸嘴間具有一間隙,且吸嘴內形成有一抽氣道;供氣單元連通於供氣道;抽氣單元連通於抽氣道。

Description

氣浮式吸附裝置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氣浮式吸附裝置,且特別是關於一種結合氣浮吸引以及抽氣吸附的氣浮式吸附裝置。
在半導體及精密電子產業的製程當中,經常需要使用吸取裝置將晶片或電路板等物體移動至指定的位置,依據吸取方式的不同,可大略分為氣吸及磁吸兩種類別。在氣吸種類的吸取裝置中,部份裝置會直接利用吸嘴吸氣產生負壓,使得物體附著在吸嘴上後進行移動,也有部份裝置透過特殊設計的氣流通道,以改變流體流速的方式產生相對負壓並吸附物體。然而,上述方法在個別使用時,前者無法確認物體是否位於吸嘴產生的負壓範圍內,容易造成空吸進而使抽氣幫浦無謂地耗費動力;後者則容易產生吸力不足的現象。為此,市面上的部份裝置將這兩個方法進行結合,亦即先進行氣浮吸引確保物體進入吸嘴負壓範圍後,再以吸嘴進行吸附,但當物體可供吸附的面積較小時,便無法藉由分佈於不同位置的氣浮口以及吸嘴進行吸附。
創作人遂竭其心智悉心研究,進而研發出一種結合氣浮吸引以及抽氣吸附的氣浮式吸附裝置,以期達到提高吸附穩定度以及適應不同尺寸物體的功效。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氣浮式吸附裝置,包括一底座、一吸嘴、一供氣單元以及一抽氣單元。底座形成有一供氣道,且供氣道透過一開口連通於外 部;吸嘴穿設於供氣道內且一部份透過開口露出,開口的壁面與吸嘴間具有一間隙,且吸嘴內形成有一抽氣道;供氣單元連通於供氣道;抽氣單元連通於抽氣道。
在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底座包括一外緣部,外緣部配置於開口的外側,且底座自開口至外緣部的內徑逐漸增大。
在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外緣部具有一端面,端面的法向平行於供氣道的延伸方向,底座還包括一傾斜部,傾斜部連接於開口以及外緣部之間且具有一傾斜面,且傾斜面的法向相對於供氣道的延伸方向傾斜。
在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吸嘴具有一吸附面,且吸附面與端面對齊。
在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外緣部上形成有一導引槽,且導引槽相對於端面凹陷。
在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吸嘴包括一身部以及一吸附部,吸附部固設於身部且相對於底座突出,且吸附部的剛性小於身部的剛性。
在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吸附部包括一連接部以及一接觸部,連接部連接於身部以及接觸部之間,且接觸部的外徑小於連接部的外徑。
在一實施例中,氣浮式吸附裝置還包括一控制單元,控制單元電性連接於供氣單元以及抽氣單元。當氣浮式吸附裝置透過抽氣單元以及吸嘴吸附一物體時,控制單元控制供氣單元停止供氣至供氣道。
在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底座還包括一固持部,固持部形成有一固持孔,固持孔連通於供氣道,吸嘴包括一身部,且固持孔的內徑與身部的外徑相等。
在一實施例中,上述的供氣單元包括一幫浦以及一氣閥,且幫浦透過氣閥連接於供氣道。
藉此,本新型創作的氣浮式吸附裝置的吸嘴穿設於供氣道內,因此當供氣單元供氣至供氣道提供氣浮吸力的同時,抽氣單元可透過吸嘴抽氣從而吸附物體,不僅提高了吸附的穩定度,且氣浮吸引處以及抽氣吸附處設置於相同的位置,因此可適用於不同尺寸的物體。
為讓本新型創作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1a、1b:氣浮式吸附裝置
100、100a、100b:底座
110:固持部
120:外緣部
122、122a、122b:端面
124:導引槽
130:傾斜部
132:傾斜面
140:內緣部
142:內端面
150:固定件
200、200a、200b:吸嘴
210:身部
220:吸附部
222:連接部
224:接觸部
230:接觸面
300:供氣單元
310:幫浦
320:氣閥
400:抽氣單元
500:控制單元
A:區域
C:間隙
H:固持孔
O:開口
PE:抽氣道
PS:供氣道
X-X、Y-Y:剖面
圖1為本新型創作的氣浮式吸附裝置的一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圖1的氣浮式吸附裝置的元件方塊圖。
圖3為圖1的俯視示意圖。
圖4為圖3沿著X-X剖面的剖視示意圖。
圖5為圖4中區域A的放大示意圖。
圖6為本新型創作的氣浮式吸附裝置的另一實施例的前視示意圖。
圖7為圖6沿著Y-Y剖面的剖視示意圖。
圖8為本新型創作的氣浮式吸附裝置的再一實施例的前視示意圖。
圖9為圖8的局部前視示意圖。
有關本新型創作之前述及其它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地呈現。值得一提的是,以下實施例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 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以說明,而非對本新型創作加以限制。此外,在下列的實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將採用相同或相似的標號。
請參考圖1至圖3,其中圖1為本新型創作的氣浮式吸附裝置的一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圖2為圖1的氣浮式吸附裝置的元件方塊圖,而圖3為圖1的俯視示意圖。本實施例的氣浮式吸附裝置1包括一底座100、一吸嘴200、一供氣單元300以及一抽氣單元400,其中吸嘴200的一部份配置於底座100內部,供氣單元300例如包括一幫浦310以及一氣閥320且連接於底座100,抽氣單元400例如包括一抽氣幫浦(未繪示)且連接於吸嘴200。較佳地,氣浮式吸附裝置1還包括一控制單元500,其中控制單元500例如是一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或一電腦,電性連接於供氣單元300以及抽氣單元400。
請參考圖4及圖5,其中圖4為圖3沿著X-X剖面的剖視示意圖,而圖5為圖4中區域A的放大示意圖。詳細而言,底座100形成有一供氣道PS,供氣道PS透過一開口O連通於外部,且供氣單元300連通於供氣道PS。更進一步而言,幫浦310透過氣閥320連接於供氣道PS,藉此可透過氣閥320開啟或關閉對於供氣道PS的供氣,而吸嘴200穿設於供氣道PS內且一部份透過開口O露出,且開口O的壁面與吸嘴200間具有一間隙C。較佳地,底座100包括一固持部110,固持部110形成有一固持孔H,固持孔H連通於供氣道PS,而吸嘴200包括一身部210,且固持孔H的內徑與身部210的外徑大致相等,當吸嘴200與底座100組裝完成時,固持孔H以及身部210為彼此緊配的狀態,藉此底座100得以固持吸嘴200。
另一方面,吸嘴200內形成有一抽氣道PE,且抽氣單元400連通於抽氣道PE。透過這樣的配置,當氣浮式吸附裝置1接近物體時,控制單元500可控制供氣單元300供氣至供氣道PS,當高速氣體通過間隙C並由吸嘴200露出開口O 部份的側邊噴出時,根據白努利定理,吸嘴200的周圍將會形成相對低壓,因此能透過氣浮將物體吸引至吸嘴200周圍,此時控制單元500進而控制抽氣單元400透過抽氣道PE進行抽氣,由於物體在氣浮吸引的作用下已經位於吸嘴200的周圍,因此吸嘴200可輕易地吸附物體,達到提高吸附穩定度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過程中,雖然氣浮式吸附裝置1採取先進行氣浮供氣吸引物體,再由抽氣單元400透過抽氣道PE抽氣的模式運作,但本新型創作並不限定於此。在其它可能的實施例中,也可以同時啟動供氣單元300以及抽氣單元400,讓物體在受到氣浮作用的同時立即被吸嘴200吸附,也能有同樣的效果。
更進一步而言,如圖5所示,底座100包括一外緣部120、一傾斜部130以及一內緣部140,其中外緣部120配置於開口O的外側,傾斜部130連接於開口O以及外緣部120之間,而內緣部140連接於開口O以及傾斜部130之間。藉此,底座100自開口O至外緣部120的內徑逐漸變大,因此可順應吸嘴200的形狀保持適當的間隙C從而維持穩定的負壓環境。
此外,外緣部120具有一端面122,傾斜部130具有一傾斜面132,而內緣部140具有一內端面142,其中端面122以及內端面142的法向平行於供氣道PS的延伸方向(即圖5中的上下方向),而傾斜面132的法向相對於供氣道PS的延伸方向傾斜,換言之,底座100與吸嘴200之間的間隙C的大小由供氣道PS、內緣部140、傾斜部130至外緣部120大致維持固定。透過這樣的配置,氣體能夠自內端面142沿著傾斜面132朝端面122流動,且在經過內端面142以及端面122時能沿水平方向(平行於吸附物體表面的方向)流動,如此一來不容易對吸嘴200吸附物體造成妨礙,更進一步地提昇吸附的穩定度。
另一方面,為了增進吸嘴200與吸附物體的密合度,吸嘴200還包括一吸附部220,其中吸附部220固設於身部210且相對於底座100突出,且吸附部220的剛性小於身部210的剛性。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的身部210例如選用金屬材質,而吸附部220則例如選用橡膠或塑膠等材質製成。透過這樣的配置,當吸嘴200吸附物體時,吸附部220相較於身部210能順應物體的形狀進而更緊密地貼附於物體的表面,且當吸力增強時,吸附部220能夠適當地變形進而防止在物體表面留下印痕。
更進一步而言,吸附部220包括一連接部222以及一接觸部224,其中連接部222連接於身部210以及接觸部224之間,且接觸部224的外徑小於連接部222的外徑。藉此,當物體的表面尺寸較小時,吸嘴200的內徑依然可以維持配合抽氣單元400吸力的大小,僅需調整或更換具有對應尺寸接觸部224的吸附部220即可,進而讓氣浮式吸附裝置1在使用上具有更大的彈性。
請參考圖6及圖7,其中圖6為本新型創作的氣浮式吸附裝置的另一實施例的前視示意圖,而圖7為圖6沿著Y-Y剖面的剖視示意圖。本實施例的氣浮式吸附裝置1a與圖1的氣浮式吸附裝置1相似,兩者主要的差異在於:氣浮式吸附裝置1a的外緣部120a上形成有導引槽124,且吸嘴200a不具有吸附部220。
詳細而言,由於一些物體面積較大,需要透過多個氣浮式吸附裝置1a進行吸附,為了維持氣浮式吸附裝置1a與物體之間的貼合度,本實施例的吸嘴200a具有一吸附面230,且吸附面230與外緣部120a的端面122a對齊。藉此,當物體受到多個氣浮式吸附裝置1a氣浮吸引作用時,物體的一部份可同時貼附在各個吸附面230上,而其餘部份抵接於端面122a,藉此維持吸取物體時的平整度。
在此同時,為了避免物體貼附於端面122a後,經由供氣道PS噴出的氣體受到物體阻擋而無法順利排出,本實施例的外緣部120a上形成有二導引槽124,這些導引槽124對稱地分佈於開口O的兩側且相對於端面122a凹陷。藉此,即使當吸嘴200a吸附物體導致物體貼附於端面122上時,經由供氣單元300所排出的氣體依然可經由供氣道PS以及導引槽124從底座100的側向排出,從而確保吸附過程順利進行。
請參考圖8及圖9,其中圖8為本新型創作的氣浮式吸附裝置的再一實施例的前視示意圖,而圖9為圖8的局部前視示意圖。本實施例的氣浮式吸附裝置1b與圖6的氣浮式吸附裝置1a相似,兩者主要的差異在於,氣浮式吸附裝置1b的底座100b為板狀,且端面122b上不具備導引槽。
詳細而言,氣浮式吸附裝置1b的底座100b為板狀,藉此可吸附大面積的物體,且底座100b形成有複數個供氣道PS,這些供氣道PS內穿設有複數個吸嘴200b,由於底座100b的面積較大,為了不影響端面122b的平整性,端面122b上不設置導引槽。取而代之地,氣浮式吸附裝置1b透過控制單元500控制氣浮吸引以及吸嘴200b吸附之間的切換,當氣浮式吸附裝置1b透過抽氣單元400以及吸嘴200b吸附物體時,控制單元500將控制供氣單元300停止供氣至供氣道PS。透過這樣的配置,氣浮式吸附裝置1b可防止在不具備導引槽的情況下,由供氣單元300排出的氣體無法順利排出的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例如圖6中具有導引槽124的氣浮式吸附裝置1a的實施例,也可藉由控制單元500對供氣單元300以及抽氣單元400進行控制進而避免幫浦310空轉,本新型創作對此不加以限制。
本新型創作在上文中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然熟習本項技術者應理解的是,上述實施例僅用於描繪本新型創作,而不應解讀為限制本新型創作之範圍。應注意的是,舉凡與上述實施例等效之變化與置換,均應設為涵蓋於本新型創作之範疇內。因此,本新型創作之保護範圍當以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底座
110:固持部
150:固定件
200:吸嘴
210:身部
220:吸附部
320:氣閥
A:區域
H:固持孔
O:開口
PE:抽氣道
PS:供氣道
X-X:剖面

Claims (10)

  1. 一種氣浮式吸附裝置,包括:一底座,形成有一供氣道,且該供氣道透過一開口連通於外部;一吸嘴,穿設於該供氣道內且一部份透過該開口露出,該開口的壁面與該吸嘴間具有一間隙,且該吸嘴內形成有一抽氣道;一供氣單元,連通於該供氣道;以及一抽氣單元,連通於該抽氣道。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氣浮式吸附裝置,其中該底座包括一外緣部,該外緣部配置於該開口的外側,且該底座自該開口至該外緣部的內徑逐漸增大。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氣浮式吸附裝置,其中該外緣部具有一端面,該端面的法向平行於該供氣道的延伸方向,該底座還包括一傾斜部,該傾斜部連接於該開口以及該外緣部之間且具有一傾斜面,且該傾斜面的法向相對於該供氣道的延伸方向傾斜。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氣浮式吸附裝置,其中該吸嘴具有一吸附面,且該吸附面與該端面對齊。
  5. 如請求項3所述的氣浮式吸附裝置,其中該外緣部上形成有一導引槽,且該導引槽相對於該端面凹陷。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氣浮式吸附裝置,其中該吸嘴包括一身部以及一吸附部,該吸附部固設於該身部且相對於該底座突出,且該吸附部的剛性小於該身部的剛性。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氣浮式吸附裝置,其中該吸附部包括一連接部以及一接觸部,該連接部連接於該身部以及該接觸部之間,且該接觸部的外徑小於該連接部的外徑。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氣浮式吸附裝置,還包括一控制單元,該控制單元電性連接於該供氣單元以及該抽氣單元,當該氣浮式吸附裝置透過該抽氣單元以及該吸嘴吸附一物體時,該控制單元控制該供氣單元停止供氣至該供氣道。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氣浮式吸附裝置,其中該底座還包括一固持部,該固持部形成有一固持孔,該固持孔連通於該供氣道,該吸嘴包括一身部,且該固持孔的內徑與該身部的外徑相等。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氣浮式吸附裝置,其中該供氣單元包括一幫浦以及一氣閥,且該幫浦透過該氣閥連接於該供氣道。
TW110202433U 2021-03-08 2021-03-08 氣浮式吸附裝置 TWM6150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02433U TWM615084U (zh) 2021-03-08 2021-03-08 氣浮式吸附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02433U TWM615084U (zh) 2021-03-08 2021-03-08 氣浮式吸附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15084U true TWM615084U (zh) 2021-08-01

Family

ID=78285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02433U TWM615084U (zh) 2021-03-08 2021-03-08 氣浮式吸附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1508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8121B (zh) * 2021-03-08 2022-03-11 上利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氣浮式吸附裝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8121B (zh) * 2021-03-08 2022-03-11 上利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氣浮式吸附裝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45266B (zh) 引射器
JP4582484B2 (ja) 真空吸着装置
TWM615084U (zh) 氣浮式吸附裝置
WO2009090775A1 (ja) 真空発生装置
JP5922803B2 (ja) 吸着装置
JP4495552B2 (ja) 搬送装置
JP2015109416A (ja) チャック装置
JP2010247078A (ja) 液体吐出装置
TWI758121B (zh) 氣浮式吸附裝置
CN214279940U (zh) 气浮式吸取装置
JPWO2002047155A1 (ja) 保持具
JP5875294B2 (ja) 保持具
JP4740872B2 (ja) 薬液供給用ポンプ
TWM610175U (zh) 氣房式吸取模組
JP2015179741A (ja) 板状物の保持機構
JP2017148761A (ja) 塗布装置
JP6270114B2 (ja) 基板浮上装置
JP4526350B2 (ja) 薬液供給用ポンプ
CN205222182U (zh) 吸浮结构以及吸浮传送装置
JP2009272337A (ja) 非接触搬送装置及びベルヌーイチャック
TWI841309B (zh) 吸嘴及具有該吸嘴的運送裝置
TW201338868A (zh) 塗佈裝置
CN110899894B (zh) 激光多通道锡球焊接防漏气喷吸装置及喷吸方法
CN211146786U (zh) 加湿装置及吹风设备
JP2013152974A (ja) 基板保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