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02647U -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 Google Patents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02647U
TWM602647U TW109204087U TW109204087U TWM602647U TW M602647 U TWM602647 U TW M602647U TW 109204087 U TW109204087 U TW 109204087U TW 109204087 U TW109204087 U TW 109204087U TW M602647 U TWM602647 U TW M602647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radation
strip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040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楊越峰
張玉鋼
劉光宇
陳俊偉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揚昕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台灣揚昕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揚昕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台灣揚昕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揚昕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6026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02647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種導光板,包括板體以及多個條狀微結構。板體具有入光面、出光面及底面,出光面與入光面相鄰,出光面與底面相對。多個條狀微結構配置於出光面。每一條狀微結構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並沿延伸方向延伸。第一端遠離入光面,第二端靠近入光面。每一條狀微結構具有第一漸變部,第一漸變部鄰近第一端,且第一漸變部在垂直於延伸方向的切面上的高度及寬度從第一端朝第二端漸增。板體與多個第一漸變部具有貫孔,從板體的底面貫穿出這些第一漸變部。本創作另提出一種具有此導光板的光源模組。

Description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本創作是有關於一種光源模組,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導光板以及使用此導光板的光源模組。
一般液晶顯示裝置包括液晶顯示面板與背光模組,而且由於液晶顯示面板本身不發光,所以需要靠背光模組提供照明光源至液晶顯示面板。因此,背光模組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高輝度以及高均勻度的照明光源。
背光模組可分為側入式背光模組與直下式背光模組。在目前的側入式背光模組中,會在導光板的出光面設計有稜鏡結構以提升出光的亮度均勻度。然而,當側入式背光模組應用於手機或平板之類的電子裝置時,為了對應其外型,在導光板上會有倒角或穿孔的設計,由於倒角或穿孔的設計會反射光線,使目前的稜鏡結構在導光板的倒角處及穿孔處的出光亮度過高,產生亮暗不均的情況。
本「先前技術」段落只是用來幫助瞭解本創作內容,因此在「先前技術」中所揭露的內容可能包含一些沒有構成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道的習知技術。此外,在「先前技術」中所揭露的內容並不代表該內容或者本創作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所要解決的問題,也不代表在本創作申請前已被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曉或認知。
本創作提供一種導光板,能提升亮度均勻度。
本創作提供一種光源模組,能提升亮度均勻度。
本創作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創作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創作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導光板包括板體以及多個條狀微結構。板體具有入光面、出光面及底面,出光面與入光面相鄰,出光面與底面相對。多個條狀微結構配置於出光面。每一條狀微結構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並沿延伸方向延伸。第一端遠離入光面,第二端靠近入光面。每一條狀微結構具有第一漸變部,第一漸變部鄰近第一端,且第一漸變部在垂直於延伸方向的切面上的高度及寬度從第一端朝第二端漸增。板體與多個第一漸變部具有貫孔,從板體的底面貫穿出這些第一漸變部。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板體遠離入光面的一側的兩角落分別為倒角。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出光面具有兩第一空白區域,分別鄰近於兩角落,多個條狀微結構不分布於兩第一空白區域。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每一條狀微結構更具有第二漸變部,連接於第一漸變部且延伸至第二端,第二漸變部在垂直於延伸方向的切面上的高度及寬度從第二端朝第一端漸增。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漸變部與第二漸變部的連接處為圓倒角。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每一條狀微結構更具有出光曲面,出光曲面在垂直於延伸方向的曲率半徑從第一端至第二端為相同。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出光曲面在垂直於延伸方向的曲率半徑為10um ~ 300um。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每一條狀微結構更具有平坦部及第二漸變部,平坦部連接於第一漸變部及第二漸變部之間,平坦部在垂直於延伸方向的切面上的高度及寬度為相同,第二漸變部在垂直於延伸方向的切面上的高度及寬度從第二端朝第一端漸增。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漸變部在垂直於延伸方向的切面上的最小高度為0.1um ~ 2um。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漸變部在垂直於延伸方向的切面上的最大高度為5um ~ 20um。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貫孔位於多個第一漸變部至少其中之一中。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多個條狀微結構沿著平行於入光面的排列方向排列,且延伸方向垂直於入光面。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多個條狀微結構設置於出光面的整體表面。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出光面具有第二空白區域,鄰近於貫孔,多個第一漸變部不分布於第二空白區域。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創作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光源模組包括多個發光元件及上述之導光板。多個發光元件相對板體的入光面設置。
本創作實施例的光源模組中,導光板上具有貫孔,因此可以用於配置有鏡頭的手機或平板等電子裝置。板體的出光面配置有多個條狀微結構,每一條狀微結構具有第一漸變部,第一漸變部在垂直於延伸方向的切面上的高度及寬度從遠離入光面的第一端朝靠近入光面的第二端漸增,且貫孔從板體的底面貫穿出這些第一漸變部。在第一漸變部的配置下,當高度越低時其高度與寬度的比值就越小,能降低出光效果,改善貫孔因為反射光線而導致亮度過高的情形,進而提升導光板的出光面的整體亮度均勻度。
為讓本創作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有關本創作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創作。
圖1為本創作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的立體示意圖。圖2為圖1中剖線AA’的剖面示意圖。請參考圖1及圖2,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包括導光板10及多個發光元件20。導光板10包括板體100以及多個條狀微結構200。板體100具有入光面110、出光面120及底面130,出光面120與入光面110相鄰,出光面120與底面130相對。在本實施例中,入光面110例如是連接於出光面120及底面130之間。多個條狀微結構200配置於出光面120。每一條狀微結構200具有第一端201及第二端202,且沿著平行於入光面110的排列方向A排列,並沿著延伸方向E延伸。延伸方向E例如是垂直於入光面110,但不以此為限。第一端201遠離入光面110,第二端202靠近入光面110。多個條狀微結構200的第二端202例如是鄰接於入光面110而設置,但不以此為限。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二端202也可以是靠近但未連接於入光面110而設置。
多個發光元件20相對板體100的入光面110設置且適於發出光線L入射至入光面110。圖1中的發光元件20的數量是以三個為例,但不以此為限。發光元件20可選用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或雷射二極體(Laser diode,LD)等,但本創作並不限制光源種類。
每一條狀微結構200具有第一漸變部210,第一漸變部210鄰近第一端201且在垂直於延伸方向E的切面上的高度及寬度從第一端201朝第二端202漸增。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漸變部210例如是從第一端201延伸至第二端202,但不以此為限。圖3A為圖1的條狀微結構的第一漸變部鄰近第一端的切面示意圖。圖3B為圖1的條狀微結構的第一漸變部鄰近第二端的切面示意圖。請參考圖1、圖3A及圖3B,每一條狀微結構200具有出光曲面203,出光曲面203在垂直於延伸方向E的曲率半徑CR從第一端201至第二端202為相同。具體而言,在導光板10的製作過程中,是使用具有固定曲率的刀具削切模具,使模仁具有固定曲率,進而使用此模仁形成的導光板10上的每一條狀微結構200也具有固定曲率。在本實施例中,每一條狀微結構200的形狀例如為相同,且每一條狀微結構200例如為等間距設置。因此,由於曲率半徑CR從第一端201至第二端202為相同,任兩相鄰的多個條狀微結構200的中心之間的間距D在圖3A的切面以及圖3B的切面中皆為相同,但本創作並不特別限制多個條狀微結構200的設計與配置。具體而言,曲率半徑CR例如為10um ~ 300um,但不以此為限。
在上述的配置下,每一條狀微結構200的第一漸變部210鄰近第一端201處有最大高度H1以及在排列方向A上的最大寬度W1,如圖3A所示;每一條狀微結構200的第一漸變部210鄰近第二端202處有最大高度H2以及在排列方向A上的最大寬度W2,如圖3B所示。由於出光曲面203的曲率半徑CR從第一端201至第二端202為相同,因此第一漸變部210鄰近第一端201處的最大高度H1與最大寬度W1的比值會小於第一漸變部210鄰近第二端202處的最大高度H2與最大寬度W2的比值。當此比值較小時,會降低導光板10的出光效果;當此比值較大時,會提升導光板10的出光效果。在本實施例中,最小高度H1例如為0.1um ~ 2um,最大高度H2例如為5um ~ 20um,但不以此為限。
在本實施例中,多個條狀微結構200的多個第一漸變部210鄰近第一端201處例如是彼此分離,而多個第一漸變部210鄰近第二端202處例如是彼此相連,但不以此為限。在另一實施例中,多個條狀微結構200的多個第一漸變部210鄰近第一端201處例如是彼此分離,而多個第一漸變部210鄰近第二端202處例如也是彼此分離(未繪示)。此外,條狀微結構200的形狀例如為半圓柱狀,但不以此為限。
請再參考圖1及圖2,板體100與多個第一漸變部210具有貫孔140,從板體100的底面130貫穿出這些第一漸變部210,且貫孔140位於這些第一漸變部210至少其中之一中。在本實施例中,貫孔140的數量例如為一個,但不以此為限。貫孔140的尺寸可依設計需求的不同去調整,當貫孔140的孔徑較大時,貫孔140可能位於多個第一漸變部210的其中之二或以上,如圖1所示;當貫孔140的孔徑較小時,貫孔140則可能僅位於多個第一漸變部210的其中之一。圖2的剖面圖中為方便說明而繪示出貫孔140,並非限制導光板10的剖面圖一定會具有貫孔140。
板體100遠離入光面110的一側的兩角落分別為倒角101、102,但不以此為限。舉例而言,倒角101、102也可以是靠近入光面110的一側的兩角落。在本實施例中,倒角101、102的位置是對應於多個條狀微結構200的第一端201,即鄰近於部分的多個第一漸變部210。
圖4為圖1的導光板遠離發光元件的一側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圖2及圖4,為了節省加工的成本及時間,倒角101、102以及上述的貫孔140是在多個條狀微結構200配置於導光板10後才進行加工。因此,貫孔140會從板體100的底面130貫穿出這些第一漸變部210。此外,由於各第一漸變部210在垂直於延伸方向E的任一切面上的高度為相同,但由於倒角101、102的設計,靠近倒角101、102的部分的多個條狀微結構200的長度會被截斷,使得越靠近倒角101、102的部分的多個條狀微結構200的長度會越短,因此靠近倒角101、102的部分的多個第一漸變部210的初始高度H3、H4會大於遠離倒角101、102的部分的多個第一漸變部210的初始高度H5,並且在靠近倒角101、102的部分的多個第一漸變部210中,距離第二端202較近(亦即長度較短)的第一漸變部210的初始高度H3也會大於距離第二端202較遠(亦即長度較長)的第一漸變部210的初始高度H4,如圖1及圖4所示。應注意的是,圖3A中的第一漸變部210鄰近第一端201處的最大高度H1是以圖4中的初始高度H5為例,因此圖3A中的切面由於倒角配置的關係未顯示出靠近倒角101、102的部分的多個第一漸變部210,使得圖3A中板體100在平行於排列方向A上的寬度也小於圖3B的切面中板體100在平行於排列方向A上的寬度。
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中,導光板10上具有倒角101、102以及貫孔140的設計,因此可以用於配置有邊框為圓倒角以及鏡頭的手機或平板等電子裝置。板體100的出光面120配置有多個條狀微結構200,每一條狀微結構200具有第一漸變部210,第一漸變部210在垂直於延伸方向E的切面上的高度及寬度從遠離入光面110的第一端201朝靠近入光面110的第二端202漸增,且貫孔140從板體100的底面130貫穿出這些第一漸變部210。在第一漸變部210的配置下,當高度越低時其高度與寬度的比值就越小,能降低出光效果,改善倒角101、102以及貫孔140因為反射光線而導致亮度過高的情形,進而提升導光板10的出光面120的整體亮度均勻度。
請再參考圖1及圖2,為了進一步提升上述效果,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例如還具有以下設計:板體100的出光面120具有兩第一空白區域121、122及第二空白區域123。兩第一空白區域121、122分別鄰近於兩倒角101、102,多個條狀微結構200不分布於兩第一空白區域121、122。第二空白區域123鄰近於貫孔140,多個第一漸變部210不分布於第二空白區域123。在圖1及圖2中,兩第一空白區域121、122及第二空白區域123是以虛線圍起的區域來表示。藉由兩第一空白區域121、122及第二空白區域123的配置,可以進一步調整兩倒角101、102及貫孔140附近的出光效果,但不以此為限。依據不同設計需求,兩第一空白區域121、122及第二空白區域123可以分別配置,或者,在另一實施例中,多個條狀微結構200例如是設置於出光面120的整體表面,即不具有上述的兩第一空白區域121、122及第二空白區域123。
圖5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的立體示意圖。圖6為圖5中剖線BB’的剖面示意圖。圖7A為圖1的條狀微結構的第二漸變部鄰近第二端的切面示意圖。圖7B為圖1的條狀微結構的第二漸變部遠離第二端的另一端的切面示意圖。請參考圖5、圖6、圖7A及圖7B,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a與上述的光源模組1結構及優點相似,差異僅在於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a中,導光板10a的每一條狀微結構200a例如還具有第二漸變部220。第一漸變部210a鄰近第一端201且在垂直於延伸方向E的切面上的高度及寬度從第一端201朝第二端202漸增,第二漸變部220例如是連接於第一漸變部210a且延伸至第二端202。第二漸變部220在垂直於延伸方向E的切面上的高度及寬度從第二端202朝第一端201漸增。
每一條狀微結構200a的第二漸變部220鄰近第二端202處有最大高度H6以及在排列方向A上的最大寬度W6,如圖7A所示;每一條狀微結構200a的第二漸變部220遠離第二端202的另一端有最大高度H7以及在排列方向A上的最大寬度W7,如圖7B所示。在每一條狀微結構200a的形狀例如為相同,且每一條狀微結構200a例如為等間距設置的情況下,由於出光曲面203的曲率半徑CR從第一端201至第二端202為相同,因此第二漸變部220鄰近第二端202處的最大高度H6與最大寬度W6的比值會小於第二漸變部220遠離第二端202的另一端的最大高度H7與最大寬度W7的比值。當此比值較小時,會降低導光板10a的出光效果;當此比值較大時,會提升導光板10a的出光效果。在本實施例中,最大高度H6例如為0.1um ~ 2um,最大高度H7例如為5um ~ 20um,但不以此為限。本實施例的每一條狀微結構200a的第二漸變部220由於連接於第一漸變部210a,因此最大高度H2例如會與最大高度H7相同,但不以此為限。
在本實施例中,每一條狀微結構200a的第一漸變部210a在延伸方向E的長度F1為每一條狀微結構200a在延伸方向E的長度F2的一半,每一條狀微結構200a的第二漸變部220在延伸方向E的長度F3也為每一條狀微結構200a在延伸方向E的長度F2的一半,但不以此為限。第一漸變部210a在延伸方向E的長度F1可以依據不同設計需求調整。
在本實施例中,多個條狀微結構200a的多個第二漸變部220鄰近第二端202處例如是彼此分離,而多個第二漸變部220遠離第二端202的另一端例如是彼此相連,但不以此為限。在另一實施例中,多個條狀微結構200a的多個第二漸變部220鄰近第二端202處例如是彼此分離,而多個第二漸變部220遠離第二端202的另一端例如也是彼此分離(未繪示)。
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a中,每一條狀微結構200a還具有第二漸變部220,第二漸變部220在垂直於延伸方向E的切面上的高度及寬度從靠近入光面110的第二端202朝選離入光面110的第一端201漸增。當高度越低時其高度與寬度的比值就越小,進而能降低出光面120鄰近入光面110的一側的出光效果,改善出光面120鄰近入光面110的一側會產生的亮度不均勻的熱點現象。當高度越高時其高度與寬度的比值就越大,進而能提升出光效果,改善出光面120會隨著遠離入光面110而使出光會有亮度不足的情況。
每一條狀微結構200a的第一漸變部210與第二漸變部220的連接處具有夾角θ,且本實施例的夾角θ例如為圓倒角。本實施例的夾角θ使用圓倒角可以避免出光過於集中而可能產生的亮線現象,使出光較為平均。圓倒角的曲率半徑例如為40mm,但不以此為限。
圖8是本創作的條狀微結構的其他實施例。請參考圖6及圖8,本實施例的條狀微結構200a中,在圖6的實施例中,第一漸變部210a的最大高度從第一端201朝第二端202以線性方式漸增,即第一漸變部210a的出光曲面203在圖2的剖面圖上為傾斜的直線。在圖8的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漸變部210a的最大高度從第一端201朝第二端202例如是以非線性方式漸增,即第一漸變部210a的出光曲面203在圖6中為傾斜的曲線。同樣的設計亦適用於第二漸變部220及前一實施例的第一漸變部210,在此不再重述。第一漸變部210a與第二漸變部220的設計也可以分別使用,本創作並無特別限制。
圖9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的剖面示意圖。請參考圖9,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b與上述的光源模組1a結構及優點相似,差異僅在於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b中,導光板10b上的每一條狀微結構200b還具有平坦部230。平坦部230例如是連接於第一漸變部210b及第二漸變部220a之間,但不以此為限。平坦部230在垂直於延伸方向E的切面上的高度及寬度(圖未示)為相同。在本實施例中,每一條狀微結構200b的第一漸變部210b在延伸方向E的長度F1為每一條狀微結構200b在延伸方向E的長度F2的1/3,每一條狀微結構200b的第二漸變部220a在延伸方向E的長度F3也為每一條狀微結構200b在延伸方向E的長度F2的1/3,每一條狀微結構200b的平坦部230在延伸方向E的長度F4也為每一條狀微結構200b在延伸方向E的長度F2的1/3,但不以此為限。長度F1、F3、F4可以依據不同設計需求調整。
每一條狀微結構200b的第一漸變部210b與平坦部230的連接處具有夾角θ1,第二漸變部220a與平坦部230的連接處具有夾角θ2,且本實施例的夾角θ1、θ2例如為圓倒角,其所能達到的優點及效果與上述的夾角θ相同,在此不再重述。
光源模組1b中所使用的條狀微結構200b亦可使用如圖8所示漸變部的最大高度以非線性方式漸增的設計,本創作並不特別限制。條狀微結構200b的形狀也不限於半圓柱狀。
綜上所述,本創作實施例的光源模組中,導光板上具有倒角以及貫孔的設計,因此可以用於配置有邊框為圓倒角以及鏡頭的手機或平板等電子裝置。板體的出光面配置有多個條狀微結構,每一條狀微結構具有第一漸變部,第一漸變部在垂直於延伸方向的切面上的高度及寬度從遠離入光面的第一端朝靠近入光面的第二端漸增,且貫孔從板體的底面貫穿出這些第一漸變部。在第一漸變部的配置下,當高度越低時其高度與寬度的比值就越小,能降低出光效果,改善倒角以及貫孔因為反射光線而導致亮度過高的情形,進而提升導光板的出光面的整體亮度均勻度。此外,每一條狀微結構還具有第二漸變部,第二漸變部在垂直於延伸方向的切面上的高度及寬度從靠近入光面的第二端朝選離入光面的第一端漸增。當高度越低時其高度與寬度的比值就越小,進而能降低出光面鄰近入光面的一側的出光效果,改善出光面鄰近入光面的一側會產生的亮度不均勻的熱點現象。當高度越高時其高度與寬度的比值就越大,進而能提升出光效果,改善出光面會隨著遠離入光面而使出光會有亮度不足的情況。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創作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創作申請專利範圍及新型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創作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創作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創作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創作之權利範圍。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1、1a、1b:光源模組 10、10a、10b:導光板 20:發光元件 100:板體 101、102:倒角 110:入光面 120:出光面 121、122:第一空白區域 123:第二空白區域 130:底面 140:貫孔 200、200a、200b:條狀微結構 201:第一端 202:第二端 203:出光曲面 210、210a、210b:第一漸變部 220、220a:第二漸變部 230:平坦部 A:排列方向 AA’、BB’:剖線 CR:曲率半徑 D:間距 E:延伸方向 F1、F2、F3、F4:長度 H1、H2、H6、H7:最大高度 H3、H4、H5:初始高度 W1、W2、W6、W7:最大寬度 L:光線 θ、θ1、θ2:夾角
圖1為本創作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圖1中剖線AA’的剖面示意圖。 圖3A為圖1的條狀微結構的第一漸變部鄰近第一端的切面示意圖。 圖3B為圖1的條狀微結構的第一漸變部遠離第一端的另一端的切面示意圖。 圖4為圖1的導光板遠離發光元件的一側的示意圖。 圖5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6為圖5中剖線BB’的剖面示意圖。 圖7A為圖5的條狀微結構的第二漸變部鄰近第二端的切面示意圖。 圖7B為圖5的條狀微結構的第二漸變部遠離第二端的另一端的切面示意圖。 圖8是本創作的條狀微結構的其他實施例。 圖9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1:光源模組
10:導光板
20:發光元件
100:板體
101、102:倒角
110:入光面
120:出光面
121、122:第一空白區域
123:第二空白區域
130:底面
140:貫孔
200:條狀微結構
201:第一端
202:第二端
203:出光曲面
210:第一漸變部
A:排列方向
AA’:剖線
E:延伸方向
L:光線

Claims (15)

  1. 一種導光板,包括: 一板體,具有一入光面、一出光面及一底面,該出光面與該入光面相鄰,該出光面與該底面相對;以及 多個條狀微結構,配置於該出光面,每一該些條狀微結構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並沿一延伸方向延伸,該第一端遠離該入光面,該第二端靠近該入光面,每一該些條狀微結構具有一第一漸變部,該第一漸變部鄰近該第一端,且該第一漸變部在垂直於該延伸方向的一切面上的高度及寬度從該第一端朝該第二端漸增, 其中該板體與該些第一漸變部具有一貫孔,從該板體的該底面貫穿出該些第一漸變部。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板體遠離該入光面的一側的兩角落分別為一倒角。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出光面具有兩第一空白區域,分別鄰近於該兩角落,該些條狀微結構不分布於該兩第一空白區域。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每一該些條狀微結構更具有一第二漸變部,連接於該第一漸變部且延伸至該第二端,該第二漸變部在垂直於該延伸方向的該切面上的高度及寬度從該第二端朝該第一端漸增。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第一漸變部與該第二漸變部的連接處為一圓倒角。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每一該些條狀微結構更具有一出光曲面,該出光曲面在垂直於該延伸方向的曲率半徑從該第一端至該第二端為相同。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出光曲面在垂直於該延伸方向的曲率半徑為10um ~ 300um。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每一該些條狀微結構更具有一平坦部及一第二漸變部,該平坦部連接於該第一漸變部及該第二漸變部之間,該平坦部在垂直於該延伸方向的該切面上的高度及寬度為相同,該第二漸變部在垂直於該延伸方向的該切面上的高度及寬度從該第二端朝該第一端漸增。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第一漸變部在垂直於該延伸方向的該切面上的最小高度為0.1um ~ 2um。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第一漸變部在垂直於該延伸方向的該切面上的最大高度為5um ~ 20um。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貫孔位於該些第一漸變部至少其中之一中。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些條狀微結構沿著平行於該入光面的一排列方向排列,且該延伸方向垂直於該入光面。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些條狀微結構設置於該出光面的整體表面。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出光面具有一第二空白區域,鄰近於該貫孔,該些第一漸變部不分布於該第二空白區域。
  15. 一種光源模組,包括: 一導光板,包括: 一板體,具有一入光面、一出光面及一底面,該出光面與該入光面相鄰,該出光面與該底面相對;以及 多個條狀微結構,配置於該出光面,每一該些條狀微結構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並沿一延伸方向延伸,該第一端靠近該入光面,該第二端遠離該入光面,每一該些條狀微結構具有一第一漸變部,該第一漸變部鄰近該第一端,且該第一漸變部在垂直於該延伸方向的一切面上的高度及寬度從該第一端朝該第二端漸增, 其中該板體與該些第一漸變部具有一貫孔,從該板體的該底面貫穿出該些第一漸變部;以及 多個發光元件,相對該板體的該入光面設置。
TW109204087U 2020-02-27 2020-04-09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TWM60264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18734.8 2020-02-27
CN202020218734.8U CN211478820U (zh) 2020-02-27 2020-02-27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02647U true TWM602647U (zh) 2020-10-11

Family

ID=723763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04087U TWM602647U (zh) 2020-02-27 2020-04-09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78820U (zh)
TW (1) TWM60264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0718B (zh) * 2020-12-11 2022-07-11 達運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85859B (zh) * 2020-12-28 2022-08-0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3189695A (zh) * 2021-05-13 2021-07-30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背光模组的制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0718B (zh) * 2020-12-11 2022-07-11 達運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78820U (zh) 2020-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602647U (zh)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US9766391B2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light source module
TWI412840B (zh) 光源模組
TWI424206B (zh)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US9442240B2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light source module
US20070274097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ght guide plate thereof
CN108459433B (zh) 背光模块及其面光源组件
JP2007123130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機器
TWI528087B (zh) 側入式背光模組及側入式導光板
TW202109099A (zh) 背光模組以及導光板的製作方法
TW200411277A (en) Surface 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TWM603119U (zh)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TWM603123U (zh)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TW202032185A (zh) 導光板
JP4389529B2 (ja) 面照明装置及び導光板
US20150029750A1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incorporating the same
TWM602646U (zh)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US20160313488A1 (en) Display device
WO2020082526A1 (zh) 导光板、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CN102927503A (zh) 一种背光模组
TW201641999A (zh) 反射元件、背光模組,及具有該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
TWM619355U (zh)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JP2008282688A (ja) 平面発光装置
TWM605983U (zh)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TWI793825B (zh) 具有分區的微結構的導光板及光源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