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95926U - 散熱框架組件 - Google Patents

散熱框架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95926U
TWM595926U TW109201547U TW109201547U TWM595926U TW M595926 U TWM595926 U TW M595926U TW 109201547 U TW109201547 U TW 109201547U TW 109201547 U TW109201547 U TW 109201547U TW M595926 U TWM595926 U TW M59592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peripheral surface
frame assembly
ring
airflow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015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聯馨
何明特
謝弼任
Original Assignee
東元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東元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東元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2015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95926U/zh
Publication of TWM5959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95926U/zh
Priority to US16/889,207 priority patent/US11527936B2/e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8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ribs or fins for improving heat transf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 H02K9/0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having means for generating a flow of cooling mediu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一種散熱框架組件包含一馬達框架、一導風罩與一氣流產生元件。馬達框架包含一框架本體與複數個環形散熱鰭片。每一環形散熱鰭片的外緣與一中心軸之間具有一平均中心距,且環形散熱鰭片所對應的平均中心距自一第一端部沿一延伸方向遞減至一第二端部。環形散熱鰭片任兩相鄰者會形成一外部環形通道。氣流產生元件設置於框架本體的第二端部,用以在運作時產生至少一散熱氣流。導風罩環繞並包覆環形散熱鰭片,用以將散熱氣流自第二端部導引至第一端部並流入上述外部環形通道。

Description

散熱框架組件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組件,尤其是指一種散熱框架組件。
馬達,又稱電動機、電動馬達,是一種將電能轉換為動能,可用來驅動其他裝置的電器設備,再現今社會中被廣泛地應用。其原理與發電機大致相同,差異只是在於能量的轉換不同而已。
馬達普遍包含一轉子結構、一定子結構與一馬達框架,轉子結構與定子結構又可稱之為馬達核心組件,係設置於馬達框架所圍構出的一容置空間,產生的熱能過多就有可能對馬達造成損害。
因此,為了傳導逸散轉子結構所產生的熱能,馬達框架的外周面上通常設置有複數個散熱鰭片。較佳者,還會設置至少一氣流產生元件。
請參閱第一圖與第二圖,其中,第一圖係顯示先前技術中之散熱框架組件之立體圖;以及,第二圖係顯示第一圖之A─A剖面圖。如圖所示,一種散熱框架組件PA100,係用以容置一馬達核心組件(圖未繪示),並包含一馬達框架PA1與二氣流產生元件PA2、PA2a。
馬達框架PA1,包含一框架本體PA11與複數個環形散熱鰭片PA12(在此僅標示其中一者)。框架本體PA11,係一管狀結構,且圍構出一用以容置馬達核心組件的容置空間PAS。環形散熱鰭片PA12,係彼此相間並分別環繞設置於框架本體PA11的外周面,且背向內周面環狀凸伸出。環形散熱鰭片PA12中的任兩相鄰者係形成一外部環形通道,故複數個環形散熱鰭片PA12會形成複數個外部環形通道。
氣流產生元件PA2與PA2a,係連結並固定於環形散熱鰭片PA12與框架本體PA11中之至少一者,用以在運作時在外部環形通道中之產生散熱氣流PAF。然而,氣流產生元件PA2與PA2a係設置於馬達框架PA1之同一側,散熱氣流PAF流入外部環形通道後,並無法順著外部環形通道流動至馬達框架PA1之另一側,而是流經一段外部環形通道後便會向外界環境發散,導致沒有安裝氣流產生元件的馬達框架PA1的另一側的熱能無法藉由氣流產生元件PA2與PA2a產生的散熱氣流PAF逸散。
接著,請參閱第三圖與第四圖,第三圖係顯示先前技術中之另一散熱框架組件之立體圖;以及,第四圖係顯示第三圖之B─B剖面圖。如圖所示,一種散熱框架組件PA100a,係用以容置一馬達核心組件(圖未繪示),並包含一馬達框架PA1與複數個氣流產生元件PA2、PA2a、PA2b、PA2c。馬達框架PA1,包含一框架本體PA11與複數個環形散熱鰭片PA12,皆與第一圖相同,故不多加贅述,氣流產生元件PA2、PA2a亦與第一圖相同。氣流產生元件PA2b、PA2c係與氣流產生元件PA2、PA2a相同,僅在於設置的位置不同。
因為氣流產生元件PA2b、PA2c與氣流產生元件PA2、PA2a分別設置於馬達框架PA1的兩側,故氣流產生元件PA2、PA2a所產生的散熱氣流PAF與氣流產生元件PA2b、PA2c所產生的散熱氣流PAFa可以各自逸散馬達框架PA1兩側的熱能。
此舉雖然可以有效帶走馬達框架兩側的熱能,但是氣流產生元件的數量將會變為兩倍,所花費的成本也會變為兩倍。此外,馬達框架PA1具有一框架厚度PAW1,氣流產生元件PA2、PA2a、PA2b、PA2c具有一厚度PAW2,因此,在馬達框架PA1的兩側皆設置氣流產生元件,還會造成總厚度增加了一個厚度PAW2,與現今社會中,追求輕量化、小型化、成本效益比(cost-performance ratio;CP值)高的設計方向相違背。而因為環形散熱鰭片PA12的結構,若將氣流產生元件設置於端部,則散熱氣流會被環形散熱鰭片PA12所阻隔而無法順利流入外部環形通道。因此,先前技術中的散熱框架組件具有可改進的空間。
有鑒於在先前技術中,散熱框架組件的花費成本過高、總厚度增加、不符合現代設計方向及其所衍生出的種種問題。本創作之一主要目的係提供一種散熱框架組件,用以解決先前技術中的至少一個問題。
本創作為解決先前技術之問題,所採用之必要技術手段為提供一種散熱框架組件,用以容置一馬達核心組件,包含一馬達框架、一氣流產生元件與一導風罩。
馬達框架包含一框架本體與複數個環形散熱鰭片。框架本體自一第一端部沿一平行於一中心軸之延伸方向延伸至一第二端部,並形成一具有一內周面與一外周面之管狀結構,內周面圍構出一用以容置馬達核心組件之容置空間。環形散熱鰭片沿延伸方向彼此相間,並分別環繞於外周面而背向內周面環狀凸伸出,每一環形散熱鰭片之外緣與中心軸之間具有一平均中心距,且環形散熱鰭片所對應之平均中心距係自鄰近第一端部處沿延伸方向遞減至鄰近第二端部處,環形散熱鰭片之任兩相鄰者更形成一外部環形通道,藉以形成複數個彼此相間地環繞於外周面之上述外部環形通道。氣流產生元件設置於第二端部,用以在運作時產生至少一散熱氣流。導風罩連結馬達框架,圍繞並包覆環形散熱鰭片,藉以導引散熱氣流流入外部環形通道。
在上述必要技術手段的基礎下,本創作所衍生之一附屬技術手段為使散熱框架組件中之馬達框架,具有一第一側、一頂側以及一與第一側相對之第二側,且導風罩係圍繞並包覆頂側。
在上述必要技術手段的基礎下,本創作所衍生之一附屬技術手段為使散熱框架組件中之導風罩,係圍繞並包覆至少部分之第一側與至少部分之第二側。
上述必要技術手段的基礎下,本創作所衍生之一附屬技術手段為使散熱框架組件中之外周面與內周面之間,係形成一平均厚度,且平均厚度係自第一端部沿延伸方向遞減至第二端部。
在上述必要技術手段的基礎下,本創作所衍生之一附屬技術手段為使散熱框架組件中之外周面與內周面之間,係形成一結構厚度,且在一垂直於中心軸之第一方向上,結構厚度自第一端部沿延伸方向遞減至第二端部,藉以使平均厚度自第一端部沿延伸方向遞減至第二端部。
在上述必要技術手段的基礎下,本創作所衍生之一附屬技術手段為使散熱框架組件中,在一垂直於中心軸且與第一方向相異之第二方向上,且自第一端部沿延伸方向延伸至第二端部之結構厚度皆相同。
在上述必要技術手段的基礎下,本創作所衍生之一附屬技術手段為使散熱框架組件中之環形散熱鰭片,係垂直於中心軸。
本創作為解決先前技術之問題,所採用之必要技術手段為另外提供一種散熱框架組件,用以容置一包含一氣流產生元件之馬達核心組件,氣流產生元件係用以在運作時產生至少一散熱氣流,散熱框架組件包含一馬達框架與一導風罩。
馬達框架包含一框架本體與複數個環形散熱鰭片。框架本體自一第一端部沿一平行於一中心軸之延伸方向延伸至一第二端部,並形成一具有一內周面與一外周面之管狀結構,內周面圍構出一用以容置馬達核心組件之容置空間。環形散熱鰭片沿延伸方向彼此相間,並分別環繞於外周面而背向內周面環狀凸伸出,每一環形散熱鰭片之外緣與中心軸之間具有一平均中心軸,且環形散熱鰭片所對應之平均中心軸係自鄰近第一端部處沿延伸方向遞減至鄰近第二端部處,環形散熱鰭片之任兩相鄰者更形成一外部環形通道,藉以形成複數個彼此相間地環繞於外周面之上述外部環形通道。導風罩連結馬達框架,圍繞並包覆環形散熱鰭片,藉以導引散熱氣流流入外部環形通道。其中,馬達核心組件之氣流產生元件位於第二端部。
上述必要技術手段的基礎下,本創作所衍生之一附屬技術手段為使散熱框架組件中之外周面與內周面之間,係形成一平均厚度,且平均厚度係自第一端部沿延伸方向遞減至第二端部。
在上述必要技術手段的基礎下,本創作所衍生之一附屬技術手段為使散熱框架組件中之外周面與內周面之間,係形成一結構厚度,且在一垂直於中心軸之第一方向上,結構厚度自第一端部沿延伸方向遞減至第二端部,藉以使平均厚度自第一端部沿延伸方向遞減至第二端部。
承上所述,本創作所提供之散熱框架組件,利用導風罩將第二端部的氣流產生元件所產生之散熱氣流導引流入至環形散熱鰭片所形成的外部環形通道,避免散熱氣流受到環形散熱鰭片的阻擋。因此,在環形散熱鰭片所帶來的防水功效的基礎下,本創作所提供之散熱框架組件還可利用導風罩將散熱氣流導引外部環形通道,進而達到散熱的功效。
下面將結合示意圖對本創作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更詳細的描述。根據下列描述和申請專利範圍,本創作的優點和特徵將更清楚。需說明的是,圖式均採用非常簡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準的比例,僅用以方便、明晰地輔助說明本創作實施例的目的。
請參閱第五圖至第八圖,其中,第五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所提供之散熱框架組件之立體分解圖;第六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所提供之散熱框架組件之立體圖;第七圖係顯示第六圖之C─C剖面圖;以及,第八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所提供之散熱框架組件之流場示意圖。如圖所示,一種散熱框架組件1用以容置一馬達核心組件,並包含一馬達框架11、一導風罩12與一氣流產生元件13。一般來說,馬達核心組件至少包含一轉子組件與一定子組件。
馬達框架11包含一框架本體111與複數個環形散熱鰭片112(在此標示其中一者示意)。框架本體111自一第一端部E1沿一平行於一中心軸X的延伸方向D延伸至一第二端部E2,並形成一具有一內周面1111與一外周面1112的管狀結構。內周面1111會圍構出一用以容置上述馬達核心組件的容置空間S。外周面1112與內周面1111之間會形成一平均厚度,且平均厚度自第一端部E1沿延伸方向D遞減至第二端部E2。需說明的是,平均厚度是指外周面1112與內周面1111在同一截面上各個方向所形成的所有的結構厚度的平均,可利用如積分方式計算。
環形散熱鰭片112彼此相間並分別環繞於外周面1112而背向內周面1111環狀凸伸出。環形散熱鰭片112中的任兩相鄰者形成一外部環形通道C,藉以形成複數個彼此相間地環繞於外周面1112的外部環形通道C。因為環形散熱鰭片112的結構關係,可以確保形成在外周面1112上的廢棄液體會沿著外周面1112往下流動,藉以達到防水的功效。每一環形散熱鰭片112的外緣與中心軸X之間具有一平均中心距,且每一環形散熱鰭片112的平均中心距會自鄰近第一端部E1沿延伸方向D遞減至第二端部E2。平均中心距為環形散熱鰭片112的外緣在同一截面上各個方向與中心軸之間所形成的所有的中心距的平均,可以利用如積分方式計算。
氣流產生元件13設置於第二端部E2,用以在運作時產生至少一散熱氣流F。導風罩12連結馬達框架11,圍繞並包覆環形散熱鰭片112,藉以導引散熱氣流F流入外部環形通道C。在本實施例中,馬達框架11具有一第一側S1、一第二側S2與一頂側S3。導風罩12圍繞並包覆頂側S3以及至少部分的第一側S1與至少部分的第二側S2,但不以此為限。在本創作其他實施例中,導風罩12也可以僅圍繞並包覆頂側S3,確保散熱氣流F可以自頂側S3流入外部環形通道C。另外,相較於先前技術,氣流產生元件13設置於第二端部E2可以減少整體結構的寬度。
更詳細的說明,在本實施例中,具有一第一方向D1與一第二方向D2,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分別垂直中心軸X的延伸方向D,且彼此相異。
在第一方向D1上,外周面1112與內周面1111之間形成的結構厚度,係自第一端部E1沿延伸方向D遞減至第二端部E2。如圖所示,外周面1112與內周面1111之間在第一端部E1形成的結構厚度標示為結構厚度T1;外周面1112與內周面1111之間在第二端部E2形成的結構厚度標示為結構厚度T2。結構厚度T1會大於結構厚度T2,藉以使平均厚度自第一端部E1沿延伸方向D遞減至第二端部E2。在本實施例中,結構厚度T1與結構厚度T2的比例約為7:5。環形散熱鰭片112a的外緣與中心軸X之間係形成一中心距L1,環形散熱鰭片112b的外緣與中心軸X之間係形成一中心距L2,中心距L1大於中心距L2,藉以使每一個環形散熱鰭片112所形成的平均中心距自鄰近第一端部E1沿延伸方向D遞減至第二端部E2。
在第二方向D2上,外周面1112與內周面1111之間形成的結構厚度皆相同。外周面1112與內周面1111之間在第一端部E1形成的結構厚度標示為結構厚度T3;外周面1112與內周面1111之間在第二端部E2形成的結構厚度標示為結構厚度T4,其中,結構厚度T3與結構厚度T4相同。因此,馬達框架11可以視為呈一個喇叭形狀。在本創作其他實施例中,在第二方向D2上的結構厚度也可以自第一端部E1沿延伸方向D遞減至第二端部E2。環形散熱鰭片112a的外緣與中心軸X之間係形成一中心距L3,環形散熱鰭片112b的外緣與中心軸X之間係形成一中心距L4,中心距L3等於中心距L4。
實務上,第二方向D2上可以視為是馬達底座的安裝側,故第二方向D2上所有環形散熱鰭片112的中心距皆相等會較有利於馬達底座的安裝。
因為環形散熱鰭片112與中心軸X的平均中心距自第一端部E1遞減至第二端部E2,因此,沿著延伸方向D上,第一端部E1的環形散熱鰭片112a並不會完全被第二端部E2的環形散熱鰭片112b所遮擋,故散熱氣流F可以流過環形散熱鰭片112b。
再者,散熱氣流F受到導風罩12的遮擋與導引,故散熱氣流F也不會流動逸散至環境中。相反的,散熱氣流F撞擊到導風罩12後,會轉向流入至環形散熱鰭片112所形成的外部環形通道C內。因此,本創作不僅可以保留環形散熱鰭片112的防水功效,也可以確保位於第二端部E2的氣流產生元件13所產生的散熱氣流F可以流動至鄰近第一端部E1的外部環形通道C內,故可以達到散熱的功效。
實務上,氣流產生元件13可以是離心扇也可以是軸流扇,只要確保產生的散熱氣流F可以流動至環形散熱鰭片112即可。氣流產生元件13的尺寸大小並沒有限制,圖式比例僅為示意說明。若氣流產生元件13是離心扇,較佳者,導風罩12會延伸至可以在縱截面的投影上包覆到至少部分氣流產生元件13,藉以導引散熱氣流F流動至環形散熱鰭片112。
接著,請參閱第九圖,第九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所提供之散熱框架組件之流場示意圖。如圖所示,一種散熱框架組件1c,係用以容置一包含一氣流產生元件23的馬達核心組件2,並包含一馬達框架11c與一導風罩12c。
需說明的是,散熱框架組件1c與第一實施例中的散熱框架組件1大部分皆相同,差異僅在於散熱框架組件1c並不包含散熱框架組件1的氣流產生元件13。也就是說,本實施例中的馬達框架11c、框架本體111c、內周面1111c、外周面1112c、環形散熱鰭片112c、導風罩12c與第一實施例中的馬達框架11、框架本體111、內周面1111、外周面1112、環形散熱鰭片112、導風罩12皆相同,元件符號後面增加英文字母「c」僅是為了區別,故不多加贅述。另外,環形散熱鰭片112d、112e則是對應到第一實施例中的環形散熱鰭片112a、112b。
一般來說,馬達核心組件2至少包含轉子組件21與定子組件22。轉子組件21包含轉軸211與轉子本體212。而部分的馬達核心組件2更包含一氣流產生元件23,也就是業界熟知的「自帶扇」。
本實施例所提供的散熱框架組件1c就是為了包含氣流產生元件23的馬達核心組件2而設置,在這種情況下,因為馬達核心組件2本身就包含氣流產生元件23,而氣流產生元件23在運轉時會產生至少一散熱氣流F,散熱框架組件1c便可以利用導引散熱氣流F,故散熱框架組件1c可以在僅有馬達框架11c與導風罩12c的情況下,依然達到散熱的功效。同時,因為環形散熱鰭片112c的緣故,散熱框架組件1c仍保有防水的功效。
綜上所述,本創作所提供之散熱框架組件相較於先前技術,利用導風罩以及馬達框架沿延伸方向遞減的平均厚度,使得散熱氣流可以自第二端部流動至第一端部,而不會受到環形散熱鰭片的阻擋,達到散熱的功效,也可以藉由環形散熱鰭片達到防水的功效。另外,本創作之散熱框架組件可以包含氣流產生元件,用以容置不包含氣流產生元件的馬達核心組件,也可以僅包含馬達框架與導風罩,用以容置本身就包含氣流產生元件的馬達核心組件。
藉由以上較佳具體實施例之詳述,係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創作之特徵與精神,而並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較佳具體實施例來對本創作之範疇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蓋各種改變及具相等性的安排於本創作所欲申請之專利範圍的範疇內。
PA100, PA100a:散熱框架組件 PA1:馬達框架 PA2,PA2a,PA2b,PA2c:氣流產生元件 PA11:框架本體 PA12:環形散熱鰭片 PAF,PAFa:散熱氣流 PAS:容置空間 PAW1:框架厚度 PAW2:厚度 1,1c:散熱框架組件 11,11c:馬達框架 111,111c:框架本體 1111,1111c:內周面 1112,1112c:外周面 112,112a,112b,112c,112d,112e:環形散熱鰭片 12,12c:導風罩 13:氣流產生元件 2:馬達核心組件 21:轉子組件 211:轉軸 212:轉子本體 22:定子組件 23:氣流產生元件 C:外部環形通道 D:延伸方向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E1:第一端部 E2:第二端部 F:散熱氣流 L1,L2,L3,L4:中心距 S:容置空間 S1:第一側 S2:第二側 S3:頂側 T1,T2,T3,T4:結構厚度 X:中心軸
第一圖係顯示先前技術中之散熱框架組件之立體圖; 第二圖係顯示第一圖之A─A剖面圖; 第三圖係顯示先前技術中之另一散熱框架組件之立體圖; 第四圖係顯示第三圖之B─B剖面圖; 第五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所提供之散熱框架組件之立體分解圖; 第六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所提供之散熱框架組件之立體圖; 第七圖係顯示第六圖之C─C剖面圖; 第八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所提供之散熱框架組件之流場示意圖;以及 第九圖係顯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所提供之散熱框架組件之流場示意圖。
1:散熱框架組件
1111:內周面
1112:外周面
112,112a,112b:環形散熱鰭片
12:導風罩
13:氣流產生元件
C:外部環形通道
D:延伸方向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E1:第一端部
E2:第二端部
F:散熱氣流
L1,L2,L3,L4:中心距
S:容置空間
T1,T2,T3,T4:結構厚度
X:中心軸

Claims (10)

  1. 一種散熱框架組件,係用以容置一馬達核心組件,包含: 一馬達框架,包含: 一框架本體,係自一第一端部沿一平行於一中心軸之延伸方向延伸至一第二端部,並形成一具有一內周面與一外周面之管狀結構,該內周面係圍構出一用以容置該馬達核心組件之容置空間;以及 複數個環形散熱鰭片,係沿該延伸方向彼此相間,並分別環繞於該外周面而背向該內周面環狀凸伸出,每一該些環形散熱鰭片之外緣與該中心軸之間具有一平均中心距,且該些環形散熱鰭片所對應之該平均中心距係自鄰近該第一端部處沿該延伸方向遞減至鄰近該第二端部處,該些環形散熱鰭片之任兩相鄰者更形成一外部環形通道,藉以形成複數個彼此相間地環繞於該外周面之上述外部環形通道; 一氣流產生元件,係設置於該第二端部,用以在運作時產生至少一散熱氣流;以及 一導風罩,係連結該馬達框架,圍繞並包覆該些環形散熱鰭片,藉以導引該至少一散熱氣流流入該些外部環形通道。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散熱框架組件,其中,該馬達框架係具有一第一側、一頂側以及一與該第一側相對之第二側,且該導風罩係圍繞並包覆該頂側。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散熱框架組件,其中,該導風罩係圍繞並包覆至少部分之該第一側與至少部分之該第二側。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散熱框架組件,其中,該外周面與該內周面之間係形成一平均厚度,且該平均厚度係自該第一端部沿該延伸方向遞減至該第二端部。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散熱框架組件,其中,該外周面與該內周面之間係形成一結構厚度,且在一垂直於該中心軸之第一方向上,該結構厚度係自該第一端部沿該延伸方向遞減至該第二端部,藉以使該平均厚度自該第一端部沿該延伸方向遞減至該第二端部。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散熱框架組件,其中,在一垂直於該中心軸且與該第一方向相異之第二方向上,且自該第一端部沿該延伸方向延伸至該第二端部之結構厚度皆相同。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散熱框架組件,其中,該些環形散熱鰭片係垂直於該中心軸。
  8. 一種散熱框架組件,係用以容置一包含一氣流產生元件之馬達核心組件,該氣流產生元件係用以在運作時產生至少一散熱氣流,該散熱框架組件包含: 一馬達框架,包含: 一框架本體,係自一第一端部沿一平行於一中心軸之延伸方向延伸至一第二端部,並形成一具有一內周面與一外周面之管狀結構,該內周面係圍構出一用以容置該馬達核心組件之容置空間;以及 複數個環形散熱鰭片,係沿該延伸方向彼此相間,並分別環繞於該外周面而背向該內周面環狀凸伸出,每一該些環形散熱鰭片之外緣與該中心軸之間具有一平均中心距,且該些環形散熱鰭片所對應之平均中心距係自鄰近該第一端部處沿該延伸方向遞減至鄰近該第二端部處,該些環形散熱鰭片之任兩相鄰者更形成一外部環形通道,藉以形成複數個彼此相間地環繞於該外周面之上述外部環形通道;以及 一導風罩,係連結該馬達框架,圍繞並包覆該些環形散熱鰭片,藉以導引該至少一散熱氣流流入該些外部環形通道; 其中,該馬達核心組件之該氣流產生元件係位於該第二端部。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散熱框架組件,其中,該外周面與該內周面之間係形成一平均厚度,且該平均厚度係自該第一端部沿該延伸方向遞減至該第二端部。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散熱框架組件,其中,該外周面與該內周面之間係形成一結構厚度,且在一垂直於該中心軸之第一方向上,該結構厚度係自該第一端部沿該延伸方向遞減至該第二端部,藉以使該平均厚度自該第一端部沿該延伸方向遞減至該第二端部。
TW109201547U 2020-02-13 2020-02-13 散熱框架組件 TWM5959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1547U TWM595926U (zh) 2020-02-13 2020-02-13 散熱框架組件
US16/889,207 US11527936B2 (en) 2020-02-13 2020-06-01 Heat-dissipation frame assembly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1547U TWM595926U (zh) 2020-02-13 2020-02-13 散熱框架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95926U true TWM595926U (zh) 2020-05-21

Family

ID=718969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01547U TWM595926U (zh) 2020-02-13 2020-02-13 散熱框架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527936B2 (zh)
TW (1) TWM595926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45507B (zh) * 2022-06-02 2024-04-12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主控装置及其保护装置
CN117767635B (zh) * 2023-12-25 2024-07-09 安徽广博机电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冰箱用高效率节能电机
CN117713479B (zh) * 2024-02-04 2024-06-04 广东安承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熔胶挤出机的专用电机及熔胶挤出驱动结构
CN117856511B (zh) * 2024-03-01 2024-06-18 科弛医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电机散热装置、器械驱动机构以及手术机器人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41242B2 (ja) * 1995-06-15 2003-08-25 財団法人鉄道総合技術研究所 車輪一体形回転電機
DE102007034913B4 (de) * 2007-07-24 2014-08-28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Lüfterhaube für einen Umrichtermotor, Umrichtermotor und Baureihe von Umrichtermotoren
EP2986506A4 (en) * 2013-04-18 2016-12-21 Oeco Llc MAST-ASSEMBLED PLANE GENERATOR
JP6688458B2 (ja) * 2016-03-22 2020-04-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
FR3057719B1 (fr) * 2016-10-14 2022-12-16 Ifp Energies Now Machine electrique tournante fermee comportant un systeme de refroidissement interne par ai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257877A1 (en) 2021-08-19
US11527936B2 (en) 2022-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595926U (zh) 散熱框架組件
US20160312877A1 (en) Gearset with an air-guiding cover
US20190085851A1 (en) Serial axial flow fan
JP6688859B2 (ja) モータ及びその放熱装置
US20210071681A1 (en) Impeller and fan employing same
US10186936B2 (en) Electric machine with a baffle
JPH09252563A (ja) 制御装置一体型モータ
JP5153298B2 (ja) 遠心ファンモータの自己冷却構造
JP2018113321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EP3171492B1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CN110855043B (zh) 部分遮挡式转子组件
US20220190673A1 (en) Heat transfer array and the electric machine made therewith
CN211405707U (zh) 散热框架组件
WO2020161784A1 (ja) 回転電機
CN210327180U (zh) 具有通风能力的定子以及发电机和风力发电机
TWM612923U (zh) 馬達驅動一體裝置
US1873989A (en) Dynamo-electric machine ventilation
JP7329721B1 (ja) 回転電機
TWI750616B (zh) 輪轂電機散熱裝置
JP7371373B2 (ja) 冷却装置
KR100748143B1 (ko) 축류팬과 쉬라우드의 조립체
KR20180070124A (ko) 소음이 감소되는 차량용 냉각팬
KR200237059Y1 (ko) 전동기의 냉각구조
TWM569393U (zh) Used to generate heat dissipation in a circular flow field Frame assembly
JP2019088190A (ja)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