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62606U - 遠離身體全自動收合之手開折傘 - Google Patents

遠離身體全自動收合之手開折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62606U
TWM562606U TW106217358U TW106217358U TWM562606U TW M562606 U TWM562606 U TW M562606U TW 106217358 U TW106217358 U TW 106217358U TW 106217358 U TW106217358 U TW 106217358U TW M562606 U TWM562606 U TW M56260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ube
umbrella
hole
concave arc
inner tub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173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謝明達
Original Assignee
百聖傘業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百聖傘業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百聖傘業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2173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62606U/zh
Priority to US15/852,034 priority patent/US10212997B1/en
Priority to KR2020170006752U priority patent/KR20200000789U/ko
Priority to DE202018100035.7U priority patent/DE202018100035U1/de
Priority to PH12018050003A priority patent/PH12018050003A1/en
Priority to JP2018000107U priority patent/JP3215939U/ja
Publication of TWM5626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62606U/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BWALKING STICKS; UMBRELLAS; LADIES' OR LIKE FANS
    • A45B25/00Details of umbrellas
    • A45B25/14Devices for opening and for closing umbrellas
    • A45B25/143Devices for opening and for closing umbrellas automatic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BWALKING STICKS; UMBRELLAS; LADIES' OR LIKE FANS
    • A45B19/00Special folding or telescoping of umbrellas
    • A45B19/04Special folding or telescoping of umbrellas with telescopic stick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BWALKING STICKS; UMBRELLAS; LADIES' OR LIKE FANS
    • A45B19/00Special folding or telescoping of umbrellas
    • A45B19/10Special folding or telescoping of umbrellas with collapsible rib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BWALKING STICKS; UMBRELLAS; LADIES' OR LIKE FANS
    • A45B25/00Details of umbrellas
    • A45B25/06Umbrella runners
    • A45B25/08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lock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BWALKING STICKS; UMBRELLAS; LADIES' OR LIKE FANS
    • A45B25/00Details of umbrellas
    • A45B25/16Automatic openers, e.g. frames with spring mechanisms

Landscapes

  • Walking Sticks, Umbrellas, And Fans (AREA)

Abstract

一種遠離身體全自動收合之手開折傘,其伸縮中棒包括一外管、一中管、一內管與一收棒彈簧;且外管、中管、內管的外周緣分別設有一個、二個、三個之凹弧部;一下巢內孔周緣相對於外管之凹弧部,設有一軸向凸肋,當下巢於外管上向下彈移時,先以軸向凸肋推頂中管卡扣凸體脫離第一卡扣孔槽,中管被收棒彈簧的回縮而縮入外管內部,接著內管卡扣凸體被外管底緣推離第二卡扣孔槽,並因內管因收棒彈簧的回縮而縮入中管內部,由於其相關卡扣元件都位於凹弧部內,因此不會突出伸縮中棒的周緣,使用者握持時不會被刺到。又,以下巢做為收傘的支點,並能以單手收傘,且傘面與伸縮中棒於收傘過程中,都是朝著遠離身體的方向進行收攏,避免使用者遭到雨珠的拋甩或被收攏的傘骨拍打到,而具有使用便捷、舒適且安全之功效者。

Description

遠離身體全自動收合之手開折傘
本創作係有關一種遠離身體全自動收合之手開折傘,尤指一種以下巢做為收傘的支點,傘面與伸縮中棒於收傘過程中,都是朝著遠離身體的方向進行收攏之設計者。
按,如圖1、圖2所示,一種習知的手開自動收多折傘,包括傘骨11、上巢12、下巢13、中棒14、握把15及拉線結構16;其中,傘骨11具有收傘彈簧111而連接於上巢12與下巢13;中棒14具有內管141、中管142與外管143;該拉線結構16具有下巢線161與輔助線162,下巢線161一端接設於中管142上方,其另端向上繞經於外管143上方所設的外管滑輪163,最後接設於下巢13,輔助線162一端接設於內管141上方,其另端向上繞經於中管142上方所設的中管滑輪164,最後接設於外管143下方;中管142內設置一拉伸彈簧17,拉伸彈簧17一端固定於中管142的上端部,另一端固定於內管141的上端部;內管141中樞設有卡掣件18,卡掣件18的上部為卡掣端181,卡掣端181能夠伸入中管附加塊19的容置腔191內,在開傘時形成對中棒14的卡掣,卡掣件18的下部為按壓端182,按壓端182伸入到握把15內,握把15內相對按壓端182設置小彈簧151和按鈕152;藉此,開傘時,利用手將下巢13向上巢12推動時,拉線結構16具有連動作用,導致傘骨11張開和中棒14伸展,形成完全的開傘狀態,並使卡掣件18進入卡掣狀態;收傘時,按壓按鈕152解除卡掣件18的卡掣狀態,在拉伸彈簧17和拉線結構16的作用下收攏中棒14,同時由收傘彈簧111收攏傘骨(傘面)11,達到完全收傘的效果。
然而,手動開傘或是自動開傘的全自動收合折傘,對於收傘的設計方式目前都是如前揭內容一樣,係利用按壓位於握把15的收傘按鈕152解除卡掣件18的卡掣狀態,而在拉伸彈簧17和拉線結構16的作用下收攏中棒14,同時由收傘彈簧111收攏傘骨11;其中,中棒14與傘骨(傘面)11都是朝著靠近使用者身體的方向收攏,而拉伸彈簧17在收攏中棒14的過程中還必須將傘骨11往握把15的方向拉攏,故拉伸彈簧17必須具有強大的拉力;因此,除了傘面上的雨珠會拋甩到使用者的身體之外,傘骨11還可能強力拍打到使用者,造成使用者的不適感與危險性;再者,收攏中棒14的習知設計都是藉助前揭之拉線結構16,其結構複雜且易故障。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係在提供一種遠離身體全自動收合之手開折傘,其能以單手收傘,且傘面與伸縮中棒於收傘過程中,都是朝著遠離身體的方向進行收攏,據以解決先前技術造成使用者的不適感與危險性之問題,而具有使用便捷之功效。
本創作之另一目的,則在使卡扣元件都位於凹弧部內,因此不會突出伸縮中棒周緣,使用者握持時不會被刺到,具有使用舒適且安全之功效。
為達上述功效,本創作之結構特徵,係包括有:一伸縮中棒,其包括一外管、一中管、一內管與一收棒彈簧;其中該外管靠近頂端處之管壁設有一下巢卡扣孔,且該外管之外周緣軸向設有一第一凹弧部,並於該第一凹弧部靠近底端處設有一第一卡扣孔槽;該中管係套置於該外管內,其外周緣相對於該外管之第一凹弧部設有一第二凹弧部,且平行於該第二凹弧部之外周緣上,設有一第三凹弧部,該中管 之第二凹弧部靠近頂端處,相對於該外管之第一卡扣孔槽,設有一第一穿孔,又該第二凹弧部靠近底端處,設有一第二卡扣孔槽,再者,於該中管之頂端內設置一中管塞,該中管塞具有一中管軸向通孔,且於外緣處設置一中管彈扣件,該中管彈扣件具有一中管卡扣凸體,該中管卡扣凸體可凸伸出該第一穿孔,並位於該第二凹弧部中,且不突出該中管之外周緣,並可於該中管套入該外管內時,卡扣在該外管之第一卡扣孔槽上而定位;該內管之外周緣軸向上,相對於該中管之第二凹弧部及第三凹弧部,分別設有一第四凹弧部及一第五凹弧部,該內管之第四凹弧部及該第五凹弧部的對應側,更設有一第六凹弧部,且該內管之第四凹弧部靠近頂端處,相對於該第二卡扣孔槽設有一第二穿孔,再者,於該內管之頂端內設置一內管塞,該內管塞具有一內管軸向通孔,且於外緣處設置一內管彈扣件,該內管彈扣件具有一內管卡扣凸體,該內管卡扣凸體可凸伸出該第二穿孔,並位於該第四凹弧部中,且不突出該內管之外周緣,並可於該內管套入該中管內時,卡扣在該中管之第二卡扣孔槽上而定位;該收棒彈簧穿過該中管軸向通孔與該內管軸向通孔而將其頂端與底端分別固定於該外管與該內管內部;一握把,藉由一固定件設置於該內管底端,該固定件具有一上塞部;一上巢,設置於該外管頂端,該上巢具有一下塞部,且該下塞部外周緣相對於該外管之第一凹弧部,設有一第七凹弧部,使該下塞部套入該外管頂端並固定;一下巢,套設於該外管,該下巢設置一下巢彈扣按鈕,該下巢彈扣按鈕相對該下巢卡扣孔具有一下巢卡扣凸體,使該下巢向上頂撐時定位,其中該下巢之內孔周緣相對於該外管之第一凹弧部,設有一軸向凸肋,俾當該下巢於該外管上向下彈移 時,以該軸向凸肋先推頂該中管卡扣凸體向內縮而脫離該第一卡扣孔槽,且使該中管收縮於該外管內部,接著再以該中管底緣推頂該內管卡扣凸體向內縮而脫離該第二卡扣孔槽,進而使該內管收縮於該中管內部;以及一傘面,具有數組徑向環列的傘骨與一傘布,而各該傘骨各具有一上巢樞接端、一下巢樞接端與一收傘彈簧,且令各該上巢樞接端與各該下巢樞接端分別與該上巢與該下巢樞接;藉此,一手握住該握把而一手將該下巢往該上巢的方向推動,該下巢逐漸帶動各該傘骨撐張該傘布且該收傘彈簧被拉伸,並同時帶動該外管朝遠離該握把的方向移動且該收棒彈簧被拉伸,直至該下巢卡扣凸體卡扣於該下巢卡扣孔,致使該下巢被定位於該外管靠近頂端處,且該中管卡扣凸體卡扣於該第一卡扣孔槽而使該中管伸出該外管外部,又該內管卡扣凸體卡扣於該第二卡扣孔槽而使該內管伸出該中管外部,此時各該傘骨乃完全撐張該傘布且該伸縮中棒完全伸展而完成開傘;另,收傘時則是單手握持該下巢而按壓該下巢彈扣按鈕,解除該下巢卡扣凸體與該下巢卡扣孔的卡扣狀態,而藉該收傘彈簧的回縮逐漸收攏該傘面,同時使得該外管底端朝向該下巢移動,直至該中管卡扣凸體恰被該下巢內緣之軸向凸肋推離該第一卡扣孔槽,該中管則因該收棒彈簧的回縮而縮入該外管內部,接著該內管卡扣凸體恰被該外管底緣推離該第二卡扣孔槽,該內管則因該收棒彈簧的回縮而縮入該中管內部,進而完全收攏該伸縮中棒。
藉助上揭技術手段,本創作於該伸縮中棒之外管、中管、內管的外周緣分別設有一個、二個、三個對應之凹弧部;並於下巢於外管上向下彈移時,先以軸向凸肋推頂該中管卡扣凸體脫離第一卡扣孔槽,由於其卡扣元件都位於凹弧部內,因此不會突出伸縮中棒,使用 者握持時舒適且安全。又,本創作以該下巢做為收傘的支點,傘面與伸縮中棒於收傘過程中,都是朝著遠離身體的方向進行收攏,避免使用者遭到雨珠的拋甩或被收攏的傘骨拍打到;再者,收棒彈簧僅用於將中管與內管縮回,故收棒彈簧的彈力相較於先前技術只需具有輕微的彈力即可作動,且無需先前技術的拉線結構,另具有結構簡單且故障率低之功效。
20‧‧‧伸縮中棒
21‧‧‧外管
211‧‧‧下巢卡扣孔槽
212‧‧‧第一凹弧部
213‧‧‧第一卡扣孔槽
214‧‧‧第五穿孔
215‧‧‧第二插銷
216‧‧‧第一限位塊
2161‧‧‧第一定位孔
2162‧‧‧第一凸緣體
217‧‧‧第三卡扣孔槽
22‧‧‧中管
221‧‧‧第二凹弧部
222‧‧‧第三凹弧部
223‧‧‧第一穿孔
224‧‧‧第二卡扣孔槽
225‧‧‧第二限位塊
2251‧‧‧第二定位孔
2252‧‧‧第二凸緣體
226‧‧‧第一卡制凸體
23‧‧‧內管
231‧‧‧第四凹弧部
232‧‧‧第五凹弧部
233‧‧‧第六凹弧部
234‧‧‧第二穿孔
235‧‧‧第二卡制凸體
236‧‧‧第六穿孔
24‧‧‧收棒彈簧
241‧‧‧頂端
242‧‧‧底端
25‧‧‧中管塞
251‧‧‧中管彈扣件
252‧‧‧中管卡扣凸體
253‧‧‧中管軸向通孔
254‧‧‧第一容置槽
255‧‧‧第一彈簧件
256‧‧‧二個凹弧
26‧‧‧內管塞
261‧‧‧內管彈扣件
262‧‧‧內管卡扣凸體
263‧‧‧內管軸向通孔
264‧‧‧第二容置槽
265‧‧‧第二彈簧件
266‧‧‧三個凹弧
30‧‧‧握把
31‧‧‧固定件
311‧‧‧上塞部
312‧‧‧第二容置孔
313‧‧‧第三容置槽
314‧‧‧彈扣件
314a‧‧‧尖形凸部
315‧‧‧第七穿孔
316‧‧‧第三插銷
40‧‧‧上巢
41‧‧‧下塞部
411‧‧‧第七凹弧部
42‧‧‧第一容置孔
43‧‧‧第三穿孔
431‧‧‧第一插銷
44‧‧‧第四穿孔
50‧‧‧下巢
51‧‧‧下巢彈扣按鈕
511‧‧‧下巢卡扣凸體
52‧‧‧內孔
521‧‧‧軸向凸肋
60‧‧‧傘面
61‧‧‧傘骨
611‧‧‧上巢樞接端
612‧‧‧下巢樞接端
613‧‧‧收傘彈簧
62‧‧‧傘布
圖1 係習知手開自動收多折傘之開傘狀態示意圖。
圖2 係習知手開自動收多折傘之收傘狀態示意圖。
圖3 係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外觀立體圖。
圖4A 係本創作不含傘面之結構分解圖。
圖4B 係本創作不含傘面之結構分解圖,其各元件顯示角度與圖4A為前後相反。
圖5A 係圖4A中部分主要元件的放大立體圖。
圖5B 係圖4B中部分主要元件的放大立體圖。
圖6A 係本創作中管塞的結構分解圖。
圖6B 係本創作中管塞的組合立體圖。
圖6C 係本創作中管塞的另一角度立體圖。
圖6D 係本創作內管塞的組合立體圖。
圖7係本創作的伸縮中棒結構分解圖。
圖8 係本創作的伸縮中棒與上巢的結構分解圖。
圖9 係本創作的伸縮中棒與上巢的組合立體圖。
圖10A 係圖4A不含傘面之結構組合圖。
圖10B 係圖4B不含傘面之結構組合圖。
圖11A 係本創作伸縮中棒之回縮狀態圖,顯示外管底端向下巢移動。
圖11B 係本創作伸縮中棒之回縮狀態圖,顯示中管卡扣凸體脫離第一卡扣孔槽。
圖11C 係本創作伸縮中棒之回縮狀態圖,顯示中管收縮於該外管內部。
圖11D 係本創作伸縮中棒之回縮狀態圖,顯示內管收縮於中管內部。
圖12 係本創作之開傘狀態示意圖。
圖13 係本創作之收傘狀態示意圖。
圖14 係本創作準備收傘之示意圖。
圖15 係本創作完成收傘之示意圖。
首先,請參閱圖3~圖15所示,本創作包括有:一伸縮中棒20,其包括一外管21、一中管22、一內管23與一收棒彈簧24;由於該伸縮中棒20的前側(如圖4A之Y箭頭方向所示)及後側(如圖4B之Y箭頭的反方向所示),皆設有結構及元件,因此分別以圖4A、圖4B來揭露其前、後方向,且以下圖示中亦有多個圖示以Y箭頭來顯示其方向,在此先以說明。
該外管21靠近頂端處之管壁設有一下巢卡扣孔211(圖4A有示),且該外管21之外周緣軸向設有一第一凹弧部212,並於該第一凹弧部212靠近底端處設有一第一卡扣孔槽213(圖4B、5B有示);本實施例中,該外管21、中管22、及內管23係設成多邊形管的形狀,但不限定於此;例如其亦可相對設成圓形管,皆可實施。
如圖5A、5B所示,該中管22係套置於該外管21內,其外周緣相對於該外管21之第一凹弧部212設有一第二凹弧部221,且平行於該 第二凹弧部221之外周緣上設有一第三凹弧部222,該中管22之第二凹弧部221靠近頂端處,相對於該外管21之第一卡扣孔槽213,設有一第一穿孔223,又該第二凹弧部221靠近底端處,設有一第二卡扣孔槽224。
如圖4A、4B所示,該中管22之頂端內設置一中管塞25,該中管塞25之詳細構造如圖6A、6B、6C所示,具有一中管軸向通孔253,且於外緣處設置一中管彈扣件251,該中管彈扣件251具有一中管卡扣凸體252,本實施例中,該中管塞25的側邊設有一第一容置槽254,用以裝設一第一彈簧件255,可對該中管卡扣凸體252產生一向外的彈性力,使該中管卡扣凸體252可凸伸出該第一穿孔223,並位於該第二凹弧部221中(圖8係顯示該中管塞25尚未套入該中管22,但已顯示一內管塞26套入該內管23),且不突出該中管22之外周緣,並可於該中管22套入該外管21內時,卡扣在該外管21之第一卡扣孔槽213上而定位,如圖9所示。
承上,該內管23之外周緣軸向上,相對於該中管22之第二凹弧部221及第三凹弧部222,分別設有一第四凹弧部231及一第五凹弧部232,該內管23之第四凹弧部231及該第五凹弧部232的對應側,更設有一第六凹弧部233,且該內管23之第四凹弧部231靠近頂端處,相對於該第二卡扣孔槽224設有一第二穿孔234(如圖7、8),再者,於該內管23之頂端內設置一內管塞26,該內管塞26的構造與該中管塞25大致相同,僅在於其外型尺寸係配合該內管23之形狀及大小,亦即該中管塞25的外型係配合該中管22之第二凹弧部221及第三凹弧部222,而設成二個凹弧256,而該內管塞26,則如圖6D所示,其具有一內管軸向通孔263,且於外緣處設置一內管彈扣件261,該內管彈扣件261具 有一內管卡扣凸體262,本實施例中,該內管塞26的側邊設有一第二容置槽264,用以裝設一第二彈簧件265,可對該內管卡扣凸體262產生一向外的彈性力,使該內管卡扣凸體262可凸伸出該第二穿孔234,並位於該第四凹弧部231中,且不突出該內管23之外周緣(如圖8所示),並可於該內管23套入該中管22內時,卡扣在該中管22之第二卡扣孔槽224上而定位,如圖9所示。
如圖4A、4B所示,該收棒彈簧24穿過該中管軸向通孔253與該內管軸向通孔263而將其頂端241與底端242分別固定於該外管21與該內管23內部;如圖10A、10B所示。
如圖4A、10A所示,一握把30,藉由一固定件31設置於該內管23底端,該固定件31具有一上塞部311;本實施例中,該固定件31底端係鎖入握把30內,該上塞部311係配合該內管23的形狀,而塞入該內管23的底端並加以固定。
如圖4B、8、9所示,一上巢40,設置於該外管21頂端,該上巢具有一下塞部41,且該下塞部41外周緣相對於該外管21之第一凹弧部212,設有一第七凹弧部411,使該下塞部41得以套入該外管21之頂端並固定。本實施例中,該下塞部41接近底端處設有一第一容置孔42(如圖4B虛線所示),且該下塞部41外周緣徑向設有一第三穿孔43穿越該第一容置孔42,該收棒彈簧24之頂端241係呈鉤狀,其伸入該下塞部41之第一容置孔42內,並以一第一插銷431予以穿伸並固定。一第四穿孔44係位於該第三穿孔43上方並穿越該下塞部41,且該外管21頂端相對於該第三穿孔43,設有一第五穿孔214,當該下塞部41套入該外管21之頂端,該第五穿孔214係對應於該下塞部41之第三穿孔43,並以一第二插銷215予以穿伸並固定在該下塞部41內。也就是 說,本實施例中,係先該收棒彈簧24之頂端24固定在該下塞部41之第一容置孔42內之後,再將該下塞部41套入該外管21之頂端241來加以固定。
如圖4B所示,該上塞部311上端相對於該下塞部41之第一容置孔42,設有一第二容置孔312,於該內管23靠近底端處之管壁設有一第六穿孔236,該上塞部311上端相對於該第六穿孔236,設有一第三容置槽313,用以裝設一彈扣件314,並使該彈扣件314的尖形凸部314a呈彈性狀凸伸出該第六穿孔236,且該上塞部311外周緣徑向設有一第七穿孔315穿越該第二容置孔312,該收棒彈簧24之底端242係呈鉤狀,其伸入該上塞部311之第二容置孔312內,並以一第三插銷316予以穿伸並固定在該上塞部311內,如圖10B所示。
如圖4A、4B、5A、5B所示,一下巢50,套設於該外管21,該下巢50設置一下巢彈扣按鈕51,該下巢彈扣按鈕51相對該下巢卡扣孔211具有一下巢卡扣凸體511(圖12、13有示),使該下巢50向上頂撐時定位,其中該下巢50之內孔52周緣相對於該外管21之第一凹弧部212,設有一軸向凸肋521,俾當該下巢50於該外管21上向下彈移時(如圖11A所示),以該軸向凸肋521先推頂該中管卡扣凸體252向內縮而脫離該第一卡扣孔槽213,進而使該外管21的底端收縮於該下巢50內,且使該中管22收縮於該外管21內部(如圖11B所示),接著再以該中管22底緣推頂該內管卡扣凸體262向內縮而脫離該第二卡扣孔槽224,進而使該內管23收縮於該中管22內部(如圖11C及圖13所示)。
如圖4A、4B、5A、5B所示,一傘面60,具有數組徑向環列的傘骨61與一傘布62,而各該傘骨61各具有一上巢樞接端611、一下巢樞接端612與一收傘彈簧613,且令各該上巢樞接端611與各該下巢樞接 端612分別與該上巢40與該下巢50樞接;由於傘面60係為先前技術(PRIOR ART),且非本創作專利標的,容不贅述。
此外,由於該伸縮中棒20之外管21、中管22及內管23係設成可收縮或拉開伸長之形態,為防止該伸縮中棒20之外管21中管22及內管23於拉開伸長時相互脫離。本實施例中,係如圖4A、4B、5A、5B、圖7至圖9所示,於該中管22之第三凹弧部222靠近頂端設有一第一卡制凸體226(如圖4A),該外管21靠近底端內緣處相對於該第一卡制凸體226,設有一第一限位塊216,且該第一限位塊216係可容置於該第三凹弧部222上,並可為相對滑移狀態;該第一限位塊216能以任意的加工方式,使其固定在該外管21靠近底端內緣處,而本實施例中,係於該外管21靠近底端設有一第一定位孔2161,且該第一限位塊216相對於第一定位孔2161設有一第一凸緣體2162,使該第一限位塊216藉由該第一凸緣體2162緊迫於該第一定位孔2161,而得以固定於該外管21內壁面,如圖8所示。
又該內管23之第六凹弧部233靠近頂端設有一第二卡制凸體235(如圖4B),,該中管22靠近底端內緣處相對於該第二卡制凸體235,設有一第二限位塊225,且該第二限位塊225係可容置於該第六凹弧部233上,並可為相對滑移狀態。該第二限位塊225固定在該中管22靠近底端內緣處的方式與第一限位塊216相同;亦即該中管22靠近底端設有一第二定位孔2251,且該第二限位塊225相對於第二定位孔2251設有一第二凸緣體2252,使該第二限位塊225藉由該第二凸緣體2252緊迫於該第二定位孔2251,而得以固定於該中管22內壁面,如圖9所示。
據此,組裝該伸縮中棒20時,係如圖8所示,先將該內管23裝 設好該內管塞26後再由該中管22之上端開口置入,如此該內管23之第二卡制凸體235係位於該第六凹弧部233上,且未突出該內管23之外周緣,所以不會影響該內管23於該中管22內之伸縮位移,且如圖9所示,當該內管23向下伸出至靠近頂部時,第二卡制凸體235會被該第二限位塊225所阻擋,因此可防止該內管23脫離該中管22。同理,將該中管22由該外管21之上端開口置入,然後再固定該上巢40,如此一來,該伸縮中棒20之內管23可在該中管22內伸縮,且該中管22在該外管23內伸縮,不會相互脫離。
此外,該伸縮中棒20係呈收合形態時,為使該外管21、中管22及內管23能相互定位,本實施例中,係如圖4B所示,於該內管23靠近底端處之管壁設有一第六穿孔236,該上塞部311上端相對於該第六穿孔236,設有一第三容置槽313,用以裝設一彈扣件314,並使該彈扣件314的尖形凸部314a凸伸出該第六穿孔236,該外管21靠近底端處之管壁,相對於該第六穿孔236及該尖形凸部314a,設有一第三卡扣孔槽217,藉此,該伸縮中棒20之外管21中管22及內管23於收縮時,該內管23之彈扣件314的尖形凸部314a凸伸出該第六穿孔236後,通過該中管22之底緣後卡制於該外管21之第三卡扣孔槽217,形成三管收合定位之形態,如圖13所示;由於將三管收合定位的結構,係為先前技術(PRIOR ART),且非本創作專利標的,容不贅述。
本創作藉助上述技術特徵,一手握住該握把30而一手將該下巢50往該上巢40的方向推動,該下巢50逐漸帶動各該傘骨61撐張該傘布62且該收傘彈簧613被拉伸,並同時帶動該外管21朝遠離該握把30的方向移動且該收棒彈簧24被拉伸,直至該下巢卡扣凸體511卡扣於該下巢卡扣孔211,致使該下巢50被定位於該外管21靠近頂端處(如圖12所 示),且該中管卡扣凸體252卡扣於該第一卡扣孔槽213(如圖10B所示),而使該中管22伸出該外管21外部,又該內管卡扣凸體262卡扣於該第二卡扣孔槽224(如圖10A所示),而使該內管23伸出該中管22外部,此時各該傘骨61乃完全撐張該傘布62且該伸縮中棒20完全伸展而完成開傘;如圖3所示。
如圖12所示,收傘時則是單手握持該下巢50而按壓該下巢彈扣按鈕51,解除該下巢卡扣凸體511與該下巢卡扣孔211的卡扣狀態,而藉該收傘彈簧613的回縮逐漸收攏該傘面60,同時使得該外管21底端朝向該下巢50移動(如圖11A所示),直至該中管卡扣凸體252恰被該下巢50內緣之軸向凸肋521推離該第一卡扣孔槽213(如圖11B所示),而該中管22則因該收棒彈簧24的回縮而縮入該外管21內部(如圖11C所示),接著該內管卡扣凸體262恰被該外管21底緣推離該第二卡扣孔槽224,該內管23則因該收棒彈簧24的回縮而縮入該中管22內部(如圖11D所示),進而完全收攏該伸縮中棒20(如圖13、15所示)。
是以,本創作於該伸縮中棒20之該外管21、中管22、內管23的外周緣分別設有對應之一個凹弧部(212)、二個凹弧部(212、222)、三個凹弧部(231、232、233);並於該下巢50於該外管21上向下彈移時,先以該軸向凸肋521推頂該中管卡扣凸體252脫離該第一卡扣孔槽213,進而再依序完全收攏該伸縮中棒20,由於其相關的卡扣元件都位於上述各凹弧部內,因此不會突出伸縮中棒20的外徑周緣,使用者握持時不會被刺到。又,如圖14、15所示,本創作係以下巢50做為收傘的支點,傘面與伸縮中棒20於收傘過程中,都是朝著遠離身體的方向進行收攏,避免使用者遭到雨珠的拋甩或被收攏的傘骨拍打到,而具有使用舒適且安全之功效;再者,本創作之收棒彈簧24僅用於將 中管22與內管23縮回,故收棒彈簧24的彈力相較於先前技術只需具有輕微的彈力即可作動,且無需先前技術的拉線結構,另具有結構簡單且故障率低之功效。
綜上所述,本創作所揭示之構造,為昔所無,且確能達到功效之增進,並具可供產業利用性,完全符合新型專利要件,祈請 鈞局核賜專利,以勵創新,無任德感。
惟,上述所揭露之圖式、說明,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大凡熟悉此項技藝人士,依本案精神範疇所作之修飾或等效變化,仍應包括在本案申請專利範圍內。

Claims (6)

  1. 一種遠離身體全自動收合之手開折傘,係包括有:一伸縮中棒,其包括一外管、一中管、一內管與一收棒彈簧;其中該外管靠近頂端處之管壁設有一下巢卡扣孔,且該外管之外周緣軸向設有一第一凹弧部,並於該第一凹弧部靠近底端處設有一第一卡扣孔槽;該中管係套置於該外管內,其外周緣相對於該外管之第一凹弧部設有一第二凹弧部,且平行於該第二凹弧部之外周緣上,設有一第三凹弧部,該中管之第二凹弧部靠近頂端處,相對於該外管之第一卡扣孔槽,設有一第一穿孔,又該第二凹弧部靠近底端處,設有一第二卡扣孔槽,再者,於該中管之頂端內設置一中管塞,該中管塞具有一中管軸向通孔,且於外緣處設置一中管彈扣件,該中管彈扣件具有一中管卡扣凸體,該中管卡扣凸體可凸伸出該第一穿孔,並位於該第二凹弧部中,且不突出該中管之外周緣,並可於該中管套入該外管內時,卡扣在該外管之第一卡扣孔槽上而定位;該內管之外周緣軸向上,相對於該中管之第二凹弧部及第三凹弧部,分別設有一第四凹弧部及一第五凹弧部,該內管之第四凹弧部及該第五凹弧部的對應側,更設有一第六凹弧部,且該內管之第四凹弧部靠近頂端處,相對於該第二卡扣孔槽設有一第二穿孔,再者,於該內管之頂端內設置一內管塞,該內管塞具有一內管軸向通孔,且於外緣處設置一內管彈扣件,該內管彈扣件具有一內管卡扣凸體,該內管卡扣凸體可凸伸出該第二穿孔,並位於該第四凹弧部中,且不突出該內管之外周緣,並可於該內管套入該中管內時,卡扣在該中管之第二卡扣孔槽上而定位;該收棒彈簧穿過該中管軸向通孔與該內管軸向通孔而將其頂端與底端分別固定於該外管與該內管內部;一握把,藉由一固定件設置於該內管底端,該固定件具有一上塞部;一上巢,設置於該外管頂端,該上巢具有一下塞部,且該下塞部外周緣相對於該外管之第一凹弧部,設有一第七凹弧部,使該下塞部套入該外管頂端並固定;一下巢,套設於該外管,該下巢設置一下巢彈扣按鈕,該下巢彈扣按鈕相對該下巢卡扣孔具有一下巢卡扣凸體,使該下巢向上頂撐時定位,其中該下巢之內孔周緣相對於該外管之第一凹弧部,設有一軸向凸肋,俾當該下巢於該外管上向下彈移時,以該軸向凸肋先推頂該中管卡扣凸體向內縮而脫離該第一卡扣孔槽,且使該中管收縮於該外管內部,接著再以該中管底緣推頂該內管卡扣凸體向內縮而脫離該第二卡扣孔槽,進而使該內管收縮於該中管內部;以及一傘面,具有數組徑向環列的傘骨與一傘布,而各該傘骨各具有一上巢樞接端、一下巢樞接端與一收傘彈簧,且令各該上巢樞接端與各該下巢樞接端分別與該上巢與該下巢樞接;藉此,一手握住該握把而一手將該下巢往該上巢的方向推動,該下巢逐漸帶動各該傘骨撐張該傘布且該收傘彈簧被拉伸,並同時帶動該外管朝遠離該握把的方向移動且該收棒彈簧被拉伸,直至該下巢卡扣凸體卡扣於該下巢卡扣孔,致使該下巢被定位於該外管靠近頂端處,且該中管卡扣凸體卡扣於該第一卡扣孔槽而使該中管伸出該外管外部,又該內管卡扣凸體卡扣於該第二卡扣孔槽而使該內管伸出該中管外部,此時各該傘骨乃完全撐張該傘布且該伸縮中棒完全伸展而完成開傘;另,收傘時則是單手握持該下巢而按壓該下巢彈扣按鈕,解除該下巢卡扣凸體與該下巢卡扣孔的卡扣狀態,而藉該收傘彈簧的回縮逐漸收攏該傘面,同時使得該外管底端朝向該下巢移動,直至該中管卡扣凸體恰被該下巢內緣之軸向凸肋推離該第一卡扣孔槽,該中管則因該收棒彈簧的回縮而縮入該外管內部,接著該內管卡扣凸體恰被該外管底緣推離該第二卡扣孔槽,該內管則因該收棒彈簧的回縮而縮入該中管內部,進而完全收攏該伸縮中棒。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遠離身體全自動收合之手開折傘,其中,該外管、中管及內管包括設成圓形管或多邊形管。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遠離身體全自動收合之手開折傘,其中,該下塞部接近底端處設有一第一容置孔,且該下塞部外周緣徑向設有一第三穿孔穿越該第一容置孔,該收棒彈簧之頂端係呈鉤狀,其伸入該下塞部之第一容置孔內,並以一第一插銷予以穿伸並固定。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遠離身體全自動收合之手開折傘,其中,更包括一第四穿孔係位於該第三穿孔上方並穿越該下塞部,且該外管頂端相對於該第三穿孔,設有一第五穿孔,當該下塞部套入該外管之頂端,該第五穿孔係對應於該下塞部之第三穿孔,並以一第二插銷予以穿伸並固定在該下塞部內。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遠離身體全自動收合之手開折傘,其中,該上塞部上端相對於該下塞部之第一容置孔,設有一第二容置孔,且該上塞部外周緣徑向設有一第七穿孔穿越該第二容置孔,該收棒彈簧之底端係呈鉤狀,其伸入該上塞部之第二容置孔內,並以一第三插銷予以穿伸並固定在該上塞部內。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遠離身體全自動收合之手開折傘,其中,該中管之第三凹弧部靠近頂端設有一第一卡制凸體,該外管靠近底端內緣處相對於該第一卡制凸體,設有一第一限位塊,且該第一限位塊係可容置於該第三凹弧部上,並可為相對滑移狀態;該第一限位塊於該外管靠近底端設有一第一定位孔,且該第一限位塊相對於第一定位孔設有一第一凸緣體,該第一限位塊藉由該第一凸緣體緊迫於該第一定位孔,而得以固定於該外管內壁面;又該內管之第六凹弧部靠近頂端設有一第二卡制凸體,該中管靠近底端內緣處相對於該第二卡制凸體,設有一第二限位塊,且該第二限位塊係可容置於該第六凹弧部上,並可為相對滑移狀態,該中管靠近底端設有一第二定位孔,且該第二限位塊相對於第二定位孔設有一第二凸緣體,該第二限位塊藉由該第二凸緣體緊迫於該第二定位孔,而得以固定於該中管內壁面;據此,組裝該伸縮中棒時,先將該內管裝設好該內管塞後再由該中管之上端開口置入,如此該內管之第二卡制凸體係位於該第六凹弧部上,且未突出該內管之外周緣,不會影響該內管於該中管內之伸縮位移,當該內管向下伸出至靠近頂部時,第二卡制凸體會被該第二限位塊所阻擋,因此可防止該內管脫離該中管;另將該中管由該外管之上端開口置入,然後再固定該上巢,使該伸縮中棒之內管可在該中管內伸縮,且該中管在該外管內伸縮,而不會相互脫離。
TW106217358U 2017-11-22 2017-11-22 遠離身體全自動收合之手開折傘 TWM5626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17358U TWM562606U (zh) 2017-11-22 2017-11-22 遠離身體全自動收合之手開折傘
US15/852,034 US10212997B1 (en) 2017-11-22 2017-12-22 Collapsible umbrella with automatic closing structure
KR2020170006752U KR20200000789U (ko) 2017-11-22 2017-12-27 자동 접힘 구조를 가지는 접이식 우산
DE202018100035.7U DE202018100035U1 (de) 2017-11-22 2018-01-04 In Richtung weg vom Körper automatisch schließbarer, jedoch mit der Hand geöffneten Taschenschirm
PH12018050003A PH12018050003A1 (en) 2017-11-22 2018-01-05 A collapsible umbrella with automatic closing structure
JP2018000107U JP3215939U (ja) 2017-11-22 2018-01-15 自動収納可能な折り畳み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17358U TWM562606U (zh) 2017-11-22 2017-11-22 遠離身體全自動收合之手開折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62606U true TWM562606U (zh) 2018-07-01

Family

ID=610824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17358U TWM562606U (zh) 2017-11-22 2017-11-22 遠離身體全自動收合之手開折傘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212997B1 (zh)
JP (1) JP3215939U (zh)
KR (1) KR20200000789U (zh)
DE (1) DE202018100035U1 (zh)
PH (1) PH12018050003A1 (zh)
TW (1) TWM562606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74528B (zh) * 2018-12-30 2024-04-12 福建舒雨伞业有限公司 一种两折中棒的三折电动伞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969821A (en) * 1931-08-29 1934-08-14 Louis A Capaldo Umbrella
US2671460A (en) * 1949-12-03 1954-03-09 Socrates G Taseos Foldable beach-type umbrella
NL137184C (zh) * 1966-11-17
NL134736C (zh) * 1966-11-18
DE2259875C3 (de) * 1972-12-07 1979-03-08 Bremshey Ag, 5650 Solingen Verkürzbarer Schirm
US6035873A (en) * 1998-07-15 2000-03-14 Fu Tai Umbrella Works, Ltd. Multiple-fold umbrella having gradationally convex telescopic shaft
US7311110B2 (en) * 2005-03-08 2007-12-25 Michael Wu Automatic close umbrella with automatic resetting feature
CN203828242U (zh) * 2014-01-27 2014-09-17 游清泉 伸缩式玻璃钢伞具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00000789U (ko) 2020-04-21
PH12018050003A1 (en) 2019-05-27
JP3215939U (ja) 2018-04-26
DE202018100035U1 (de) 2018-01-17
US10212997B1 (en) 2019-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89950B2 (en) Umbrella operatively closed by directly pulling runner downwardly along a guiding sleeve
US6354316B1 (en) Skeleton for umbrella tent
US10016033B2 (en) Adjustable canopy umbrella with auditory pin locking and centering system
US8365747B1 (en) Shaft structure of automatic umbrella
TW201628524A (zh) 具有抗反轉機構的傘
KR20210095750A (ko) 개선된 샤프트와 리브 조립체를 갖는 우산
US7255119B2 (en) Slim safety runner and multiple-fold umbrella thereof
TWM562606U (zh) 遠離身體全自動收合之手開折傘
KR101251105B1 (ko) 자동적으로 후퇴 가능한 중심 샤프트를 갖는 반자동 우산
US6199571B1 (en) Lightening multiple-fold automatic umbrella with control module
JP5844749B2 (ja) 日傘
TWM556093U (zh) 遠離身體全自動收合之手開折傘
TWI661790B (zh) 遠離身體全自動收合之手開折傘
US6227216B1 (en) Umbrella having ears
EP3338587A1 (en) Anti-turning umbrella frame
US7261112B2 (en) Firm automatic multi-sectional collapsible umbrella structure
US20040221884A1 (en) Auto-collapsible umbrella
GB2421181A (en) Unmbrella runner sleeve and safety runner
KR101363093B1 (ko) 우산 조립체
TWM522603U (zh) 自動多折反收傘
EP2572602B1 (en) Shaft structure of automatic umbrella
US20140373886A1 (en) Contraction structure of center post of self-opening umbrella
US7401616B2 (en) Umbrella with a foldable stem
EP3725981B1 (en) An outdoor collapsible shelter
CN211672753U (zh) 一种弹性开收伞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