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60615U - 散熱裝置 - Google Patents

散熱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60615U
TWM560615U TW107200609U TW107200609U TWM560615U TW M560615 U TWM560615 U TW M560615U TW 107200609 U TW107200609 U TW 107200609U TW 107200609 U TW107200609 U TW 107200609U TW M560615 U TWM560615 U TW M56061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ipe
heat dissipation
heat
equalizing plate
temperature equaliz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2006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吳安智
陳志偉
劉建富
劉冠慶
Original Assignee
雙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雙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雙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2006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60615U/zh
Publication of TWM5606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60615U/zh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案係提供一種散熱裝置,包括第一熱管、第二熱管以及均溫板,且第一熱管具有第一開口端與第一封閉端,而第二熱管具有第二開口端與第二封閉端,其中,第一熱管的第一開口端以及第二熱管的第二開口端係經由均溫板的同一開口***均溫板。

Description

散熱裝置
本案是關於一種散熱裝置,特別是一種結合熱管與均溫板的散熱裝置。
隨著電腦及各式電子裝置的快速發展及其所帶來的便利性,已讓現代人養成長時間使用的習慣,但電腦及各式電子裝置在被長時間操作的過程中,其產生的熱量無法相應及時散出的缺點,亦伴隨而來。為了有效地解決高發熱量的問題,許多複合式的散熱裝置被提出以使其兼具複數優點而發揮更好的散熱效能,例如,熱管(heat pipe)和均溫板(vapor chamber)的結合。
請參閱圖1與圖2,圖1為習知散熱裝置的結構概念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散熱裝置的第一熱管與第二熱管熱接觸於散熱鰭片的概念示意圖。散熱裝置1包括均溫板10、第一熱管11、第二熱管12以及流體介質13,且第一熱管11以及第二熱管12分別經 由均溫板10的第一開口101以及第二開口102***均溫板10,因此均溫板10與第一熱管11、第二熱管12流體連通,而流體介質13係填充於均溫板10、第一熱管11與第二熱管12內並於其中進行流動;其中,當散熱裝置1與熱源(圖未示)熱接觸後,填充於其中的流體介質13會不斷地進行液汽兩相變化的循環,並藉由與第一熱管11和第二熱管12熱接觸的散熱鰭片2(圖2中僅以虛線方框示意)而將熱能向外傳遞。
特別說明的是,第一熱管11與第二熱管12之間具有間距D1,為了讓第一熱管11以及第二熱管12皆能與散熱鰭片2熱接觸,散熱鰭片2必須具有至少大於間距D1的長度D2,但如此導致散熱鰭片2無法有效微型化,進而影響散熱裝置1的空間配置彈性。此外,於散熱裝置1的製造過程中,均溫板10之第一開口101與第一熱管11之間的縫隙需被封閉,而均溫板10之第二開口102與第二熱管12之間的縫隙亦需被封閉,製程上過於繁瑣。
根據以上的說明可知,習知的散熱裝置1具有改善的空間。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有空間配置彈性與簡化製程的散熱裝置。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創作提供一種散熱裝置,包 括:一第一熱管,具有一第一封閉端與一第一開口端;一第二熱管,具有一第二封閉端與一第二開口端;以及一均溫板,具有至少一開口;其中,該第一熱管之該第一開口端以及該第二熱管之該第二開口端係經由同一該開口而***該均溫板。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熱管之該第一開口端以及該第二熱管之該第二開口端係緊鄰並排設置。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熱管以及該第二熱管係共同熱接觸於一散熱元件,且該第一熱管上與該散熱元件相應的熱接觸區段以及該第二熱管上與該散熱元件相應之熱接觸區段係緊鄰並排設置。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散熱元件係為一散熱鰭片。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均溫板包括一上殼體以及一下殼體,且該上殼體以及該下殼體共同形成一容室。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上殼體具有該至少一開口;抑或是該下殼體具有該至少一開口;抑或是該上殼體以及該下殼體共同形成該至少一開口。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均溫板包括複數支撐部,且該些支撐部設置於該上殼體與該下殼體之間。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每一該支撐部係由金屬材質所製成。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均溫板包括一均溫板毛細結構。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均溫板毛細結構係由金屬粉末、編織網或纖維束燒結而成。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均溫板包括一注液口。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散熱裝置更包括一流體介質填充於該第一熱管、該第二熱管以及該均溫板內。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熱管以及該第二熱管中之至少一者還具有一熱管毛細結構。
1‧‧‧散熱裝置
2‧‧‧散熱鰭片
3‧‧‧散熱裝置
4‧‧‧散熱元件
10‧‧‧均溫板
11‧‧‧第一熱管
12‧‧‧第二熱管
13‧‧‧流體介質
30‧‧‧均溫板
31‧‧‧第一熱管
32‧‧‧第二熱管
33‧‧‧流體介質
101‧‧‧第一開口
102‧‧‧第二開口
301‧‧‧開口
302‧‧‧上殼體
303‧‧‧下殼體
304‧‧‧均溫板毛細結構
305‧‧‧支撐部
306‧‧‧注液口
311‧‧‧第一封閉端
312‧‧‧第一開口端
313‧‧‧第一熱管毛細結構
314‧‧‧熱接觸區段
321‧‧‧第二封閉端
322‧‧‧第二開口端
323‧‧‧第二熱管毛細結構
324‧‧‧熱接觸區段
圖1:係為習知散熱裝置的結構概念示意圖。
圖2:係為圖1所示散熱裝置的第一熱管與第二熱管熱接觸於散熱鰭片的概念示意圖。
圖3:係為本創作散熱裝置於一較佳實施例之外觀結構示意圖。
圖4:係為圖3所示熱管與均溫板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5:係為圖3所示散熱裝置的第一熱管與第二熱管熱接觸於散熱元件的概念示意圖。
請參閱圖3與圖4,圖3為本創作散熱裝置於一較佳實施例之外觀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所示熱管與均溫板的內部結構示意圖。散熱裝置3包括第一熱管31、第二熱管32以及均溫板30,且第一熱管31具有第一封閉端311與第一開口端312,而第二熱管32具有第二封閉端321與第二開口端322;其中,均溫板30具有一開口301,當第一熱管31、第二熱管32與均溫板30組裝時,第一熱管31的第一開口端312以及第二熱管32的第二開口端322會從均溫板30的同一開口301***。此外,第一熱管31與第二熱管32的形狀可視實際應用需求(如可用空間考量或與散熱元件的搭配位置關係)而相同或不同,例如第一熱管31與第二熱管32可皆為一字形的熱管,抑或是第一熱管31為一字形的熱管,而第二熱管32為L字形的熱管。
於本較佳實施例中,第一熱管31內部還設置有第一熱管毛細結構313,且第一熱管毛細結構313從第一熱管31的第一開口端312向外延伸並突出於第一熱管31之外,而第二熱管32內部還設置有第二熱管毛細結構323,且第二熱管毛細結構323從第二熱管32的第二開口端322向外延伸並突出於第二熱管32之外;其中,在第一熱管毛細結構313與第二熱管毛細結構323的材質上,本創作可選用金屬編織網、纖維束或是粉末燒結等毛細種類,特別是藉由粉末燒結所形成的毛細結構,在外形上更不容易變形,適合做為向外延伸的毛細結構。
又,於本較佳實施例中,均溫板30包括上殼體302以及下殼體303,兩者共同形成一容室,且下殼體303上形成該開口301;其中,均溫板30的下殼體303的內底面上形成有均溫板毛細結構304,且均溫板毛細結構304可由粉末、編織網或纖維束燒結而成,而第一熱管毛細結構313以及第二熱管毛細結構323則分別因應第一熱管31以及第二熱管32***均溫板30而得以伸入均溫板30的容室內並且接觸均溫板毛細結構304。此外,均溫板30之上殼體302與下殼體303的結合可藉由硬焊或是常見的金屬封邊製程來完成,而均溫板30之下殼體303的開口301與第一熱管31、第二熱管32間的縫隙可藉由壓合、接合膠或填充焊料等方式予以封閉。
再者,於本較佳實施例中,第一熱管31的第一開口端312以及第二熱管32的第二開口端322係緊鄰並排設置,且均溫板30還包括複數支撐部305,而該些支撐部305設置於上殼體302與下殼體303之間,其立設於均溫板毛細結構304上並向上殼體302延伸,用以防止均溫板30於常溫或高溫狀態下變形。較佳者,但不以此為限,每一支撐部305為金屬材質所製成的粉柱或實心柱。
又,於本較佳實施例中,均溫板30與第一熱管31、第二熱管32係流體連通,且散熱裝置3還包括注液口306,當散熱裝置3的第一熱管31、第二熱管32與均溫板30完成連接後,會進行後續的抽真空以及注液程序,令流體介質33(參見圖5)經由注液口306而填充至第一熱管31、第二熱管32以及均溫板30內,進而流體介質33可於第一熱管31、第二熱管32以及均溫板30中進行流動。
請參閱圖5,其為圖3所示散熱裝置的第一熱管與第二熱管熱接觸於散熱元件的概念示意圖。當散熱裝置3與熱源(圖未示)熱接觸後,填充於其中的流體介質33會不斷地進行液汽兩相變化的循環,並藉由與第一熱管31和第二熱管32熱接觸的散熱元件而將熱能向外傳遞。於本較佳實施例中,散熱元件4係為散熱鰭片,但不以此為限。
其中,由於本創作的第一熱管31和第二熱管32是從均溫板30的同一開口301***均溫板30,故第一熱管31上與散熱元件4相應的熱接觸區段314以及第二熱管32上與散熱元件4相應之熱接觸區段324能夠緊鄰並排設置而不具有間距,使得散熱元件4的尺寸不需太大就能夠同時地與第一熱管31以及第二熱管32熱接觸,如此一來,散熱元件4的尺寸能夠有效微型化,進而增加散熱裝置3的空間配置彈性。另一方面,由於本創作散熱裝置3的複數熱管可共用均溫板30的同一開口,故可減少均溫板30的開口數量,進而簡化各熱管與均溫板30上相應的開口之間的縫隙封閉程序,如此一來,散熱裝置3的製程品質、產品可靠度能被有效提升,實具產業利用價值。
補充說明的是,本文所稱的熱接觸,是指在熱的傳導上有所接觸而言,其至少包含有直接接觸以及間接接觸這兩種實施方式,當然也不排除兩者非常靠近但在結構上未真正接觸到的實施方式。就直接接觸而言,可譬如為二個元件的直接貼合,如散熱裝置3與熱源直接貼合、第一熱管31與散熱元件4直接貼 合、或第二熱管32與散熱元件4的直接貼合;就間接接觸而言,可譬如為二個元件之間設置有導熱介質,例如導熱膏(圖未示)等,但不以上述為限。
此外,上述皆僅為實施例,均溫板30的外殼型態、均溫板30的開口形成處、第一熱管毛細結構313與第二熱管毛細結構323及均溫板毛細結構304的材質、形成方式、形成位置及三者間的相對位置關係、第一熱管31與第二熱管32的相對位置關係、均溫板30之支撐柱的材質、均溫板30之上殼體302與下殼體303的結合方式、均溫板30之下殼體303的開口與第一熱管31及第二熱管32間的縫隙封閉方式、注液口306的位置皆不以上述或圖式為限,熟知本技藝人士皆可依據實際應用需求而進行任何均等的變更設計。
舉例來說,雖然上述散熱裝置3的均溫板30是以板狀的上殼體302與具有凹陷空間的下殼體303做為範例,但可變更設計為,均溫板30的上殼體302與下殼體303為對稱的結構,且兩者都具有內凹的內部空間,而用來跟第一熱管31與第二熱管32連接的開口301形成於上殼體302上,抑或是上殼體302與下殼體303均形成有部分的開口,因而能夠共同夾設第一熱管31與第二熱管32。又舉例來說,可變更設計為均溫板毛細結構304形成於上殼體302的內頂面;再舉例來說,可變更設計為,第一熱管31原先的第一封閉端311先做為注液口,其做法是先讓第一熱管31的兩端均為開口端,並且以遠離均溫板30的開口端做為注液口,等到注液完 成後再予以封閉而成為第一熱管31的第一封閉端311。
又舉例來說,雖然圖示中散熱裝置3的均溫板30僅繪出單一開口301且該開口301僅供二個熱管31、32穿過其中,但熟知本技藝人士皆可由上述實施例所獲得之啟示而將散熱裝置變更設計為,均溫板具有供熱管穿過其中的複數開口,且每一開口供穿過其中之熱管的數量係依據實際應用需求而定,並不以兩個為限。
上述實施例僅為例示性說明本創作之原理及其功效,以及闡釋本創作之技術特徵,而非用於限制本創作之保護範疇。任何熟悉本技術者之人士均可在不違背本創作之技術原理及精神的情況下,可輕易完成之改變或均等性之安排均屬於本創作所主張之範圍。因此,本創作之權利保護範圍應如後述之申請專利範圍所列。

Claims (13)

  1. 一種散熱裝置,包括:一第一熱管,具有一第一封閉端與一第一開口端;一第二熱管,具有一第二封閉端與一第二開口端;以及一均溫板,具有至少一開口;其中,該第一熱管之該第一開口端以及該第二熱管之該第二開口端係經由同一該開口而***該均溫板。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一熱管之該第一開口端以及該第二熱管之該第二開口端係緊鄰並排設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一熱管以及該第二熱管係共同熱接觸於一散熱元件,且該第一熱管上與該散熱元件相應的熱接觸區段以及該第二熱管上與該散熱元件相應之熱接觸區段係緊鄰並排設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散熱裝置,其中該散熱元件係為一散熱鰭片。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裝置,其中該均溫板包括一上殼體以及一下殼體,且該上殼體以及該下殼體共同形成一容室。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散熱裝置,其中該上殼體具有該至少一開口;抑或是該下殼體具有該至少一開口;抑或是該上殼體以及該下殼體共同形成該至少一開口。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散熱裝置,其中該均溫板包括複數支撐部,且該些支撐部設置於該上殼體與該下殼體之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散熱裝置,其中每一該支撐部係由金屬材質所製成。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裝置,其中該均溫板包括一均溫板毛細結構。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散熱裝置,其中該均溫板毛細結構係由金屬粉末、編織網或纖維束燒結而成。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裝置,其中該均溫板包括一注液口。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裝置,更包括一流體介質填充於該第一熱管、該第二熱管以及該均溫板內。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一熱管以及該第二熱管中之至少一者還具有一熱管毛細結構。
TW107200609U 2018-01-12 2018-01-12 散熱裝置 TWM5606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00609U TWM560615U (zh) 2018-01-12 2018-01-12 散熱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00609U TWM560615U (zh) 2018-01-12 2018-01-12 散熱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60615U true TWM560615U (zh) 2018-05-21

Family

ID=62950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200609U TWM560615U (zh) 2018-01-12 2018-01-12 散熱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6061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2373B (zh) * 2022-04-15 2023-05-11 邁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熱模組
TWI813270B (zh) * 2022-04-28 2023-08-21 邁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均溫板和熱管組接結構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2373B (zh) * 2022-04-15 2023-05-11 邁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熱模組
TWI813270B (zh) * 2022-04-28 2023-08-21 邁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均溫板和熱管組接結構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28419B2 (ja) 押出で製造される薄膜型ヒートパイプ
TWI828996B (zh) 散熱裝置
TWI426859B (zh) 散熱模組、均溫元件及均溫元件之製造方法
TWM517314U (zh) 散熱裝置
TWM522550U (zh) 散熱結構及包含該結構的水冷頭
TW201736794A (zh) 熱導結構
CN107421364A (zh) 均温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TW201947180A (zh) 液、汽分離之迴路均溫板
CN109906017B (zh) 散热单元
US9802240B2 (en) Thin heat pipe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200532158A (en) Heat-dissipating module
TWI675177B (zh) 複數均溫板聯合總成
TWM560615U (zh) 散熱裝置
CN207300017U (zh) 均温板结构
TW201719101A (zh) 散熱裝置
CN207854383U (zh) 散热装置
TWM523894U (zh) 散熱結構及包含該結構的水冷式散熱裝置
EP3518072A1 (en) Heat transferring module
TW200928689A (en) Heat sink
TWI611157B (zh) 熱管模組及應用其之散熱裝置
JP2003083688A (ja) フィン一体型平面型ヒートパイプ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6793671B (zh) 散热单元
TWM556356U (zh) 散熱裝置
TWM550818U (zh) 迴路式熱管以及應用該迴路式熱管的電子裝置
TWI641797B (zh) 散熱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