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42147U - 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導光板、背光模組及其加工機構 - Google Patents

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導光板、背光模組及其加工機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42147U
TWM542147U TW106202122U TW106202122U TWM542147U TW M542147 U TWM542147 U TW M542147U TW 106202122 U TW106202122 U TW 106202122U TW 106202122 U TW106202122 U TW 106202122U TW M542147 U TWM542147 U TW M542147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guide
guide plate
uniformity
groo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021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蘇東權
吳健君
Original Assignee
茂林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茂林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茂林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2021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42147U/zh
Publication of TWM5421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42147U/zh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Description

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導光板、背光模組及其加工機構
本創作係與光學元件領域相關,尤其是一種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導光板、背光模組及其加工機構。
導光板係指可將入射光線有效地導引並形成所需出光效果之光學元件,目前係被大量地運用於顯示裝置中。以顯示裝置之運用而言,導光板所搭配使用之光源自早期之冷陰極管演變至今,已多數為發光二極體(下稱LED)所取代,結合導光板與光源之裝置即稱之為背光模組。
當光源從冷陰極管的線光源轉為LED燈條的多個點光源時,因LED展光角度,在導光板出光面鄰近入光側區域,會產生亮暗不均之出光現象,一般稱之為熱點現象(Hot Spot),此一現象亦為現今製造業者亟欲解決的問題之一。為了解決該現象或減少LED使用顆數,可行的實施方案為在導光板入光側設置展光微結構藉以擴大入光角度,使暗區面積相對減少進而提升出光均勻度。
另一方面,為加強正向出光以提升液晶面板輝度,習知導光板之出光面,或相對出光面之反射面常設置有多個溝槽,俗稱V溝。然而,V溝與展光微結構是設計理念不同的兩種技術手段,業內未見同時使用者,且直接疊加施作於導光板時,其功能將互相干擾。
本創作之一目的,旨在提供一種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導光板、背光模組及其加工機構,透過導光板上交錯且深度漸變之導光槽結構,配合入光面設置之透鏡陣列,實現同時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功效;亦可提供具有足夠出光輝度,且兼具高光學品味之導光元件,並加工機構係可大幅提升製造前述導光元件之生產效率與產品良率。
為達上述目的,本創作於一實施方式中,揭示一種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導光板,具有一入光面、一出光面及一底面,該入光面供以接收光線,該出光面與該底面係為相對設置並分別鄰接於該入光面,其特徵在於:該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導光板更具有一透鏡陣列、複數第一導光槽及複數第二導光槽,該透鏡陣列成形於該入光面,該等第一導光槽成形於該出光面或該底面,且各該第一導光槽之深度由鄰近該入光面之端朝相對端漸增;該等第二導光槽對應該等第一導光槽成形於該出光面或該底面,且各該第二導光槽之深度由鄰近該入光面之端朝相對端漸增並與該等第一導光槽交錯設置,以提升出光均勻度。透過透鏡陣列與交錯且深度漸變之第一導光槽及第二導光槽,適當地調整入射光線展角以消除熱點現象,並透過第一導光槽和第二導光槽將續以前行之光線適當地折射至出光面形成均勻且具高輝度之出光效果,同時利用交錯之第一導光槽與第二導光槽可避免光線受前述結構影響所產生之干涉現象。
於一實施方式中,該等第一導光槽與該等第二導光槽係夾設形成一夾角,且該夾角小於等於120°,以因應配合使用之光源獲得所需出光調整效果。
進一步地,於另一實施方式中,該夾角較佳介於70°~110°,以避免該夾角過大或過小時,影響出光均勻度與亮度等導光效能。
再一實施方式中,係揭示該等第一導光槽為透過壓印成形之凹槽,亦即可透過滾壓方式快速地於導光板成形第一導光槽結構,尤針對大尺寸導光板,更可有效地提升製程速度與產品良率。
同樣地,次一實施方式中,該等第二導光槽為透過壓印成形之凹槽,以透過滾壓方式快速地於導光板成形第二導光槽結構,提升製程速度與產品良率。
再一實施方式中,各該第一導光槽彼此為平行排列,以獲得較佳之調光效能;同樣地,次一實施方式裡,各該第二導光槽彼此亦可為平行排列。
視出光需求或搭配之光源種類等要件,於一實施方式中,係揭露各該第一導光槽為V型溝槽,或各該第二導光槽為V型溝槽之特徵,以具有較佳之導光效能。
本創作於另一實施方式係揭露一種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背光模組,包括:一導光板,具有一入光面、一出光面、一底面、複數第一導光槽及複數第二導光槽,該出光面與該底面相對設置且分別與該入光面鄰接,且該入光面具有一透鏡陣列;該等第一導光槽成形該出光面或該底面,且各該第一導光槽之深度由鄰近該入光面之端朝相對端漸增;該等第二導光槽對應該等第一導光槽成形於該出光面或該底面,且各該第二導光槽之深度由鄰近該入光面之端朝相對端漸增並與該等第一導光槽交錯設置;及一燈條,對應該入光面設置,以提供光線予該導光板。藉 此,透過透鏡陣列與交錯且深度漸變之第一導光槽與第二導光槽結構,係可使燈條光線之入光展角受透鏡陣列影響而擴大,而後再透過第一導光槽與第二導光槽結構適當地折射光線至出光面形成均勻且高輝度之出光,以提供具高光學品質之背光模組。
於一實施方式中,係揭示該等第一導光槽與該等第二導光槽係夾設形成一夾角,且該夾角小於等於120°,以因應常見之燈條種類形成所需導光效果。
進一步地,另一實施方式揭露該夾角較佳係介於70°~110°,以防止該夾角過大或過小影響導光板之調光效果。
再一實施方式中,係揭示該等第一導光槽為透過壓印成形之凹槽,亦即可透過滾壓方式快速地於導光板成形第一導光槽結構,進而有效地提升製程速度與產品良率。
同樣地,於次一實施方式中,該等第二導光槽亦可為透過壓印成形之凹槽,而達提升製程速度與產品良率之功效。
再一實施方式中,各該第一導光槽彼此為平行排列,以獲得較佳之調光效能;相同地,次一實施方式裡,各該第二導光槽彼此亦可為平行排列。
依據出光需求或搭配之燈條種類等,於一實施方式中,係揭露各該第一導光槽為V型溝槽,或各該第二導光槽為V型溝槽之特徵,以具有較佳之導光效能。
接續,本創作亦提出一種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導光板之加工機構,用以加工一導光板,使其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 包括:一第一滾輪,其表面佈設有複數第一凸柱,且該等第一凸柱之高度由該第一滾輪一端朝相對端漸增,以於該導光板之一出光面或一底面壓印形成非等深之複數第一導光槽;及一第二滾輪,設於該第一滾輪一側,該第二滾輪表面佈設有複數第二凸柱,且該等第二凸柱之高度由該第二滾輪一端朝相對端漸增,該第一滾輪於該導光板壓印形成該等第一導光槽後,該第二滾輪係於該導光板壓印形成非等深且與該等第一導光槽交錯設置之複數第二導光槽;藉此當一透鏡陣列被加工於該導光板之一入光面時,透過深度漸變且相互交錯之該等第一導光槽及該等第二導光槽係可提高該導光板之出光均勻度。透過第一滾輪與第二滾輪,即可以壓印方式快速地於導光板之出光面或底面形成該等第一導光槽與該等第二導光槽,除了可具有極佳之產品良率外,亦可提升大尺寸導光板之量產速度。
於一實施方式中係揭示該第一滾輪及該第二滾輪於該導光板壓印形成之該等第一導光槽及該等第二導光槽,係夾設形成一夾角,且該夾角小於等於120°,以使加工後之導光板具有較佳之導光效能。
進一步地,於另一實施方式中,該夾角較佳係介於70°~110°,以因應加工後之導光板所搭配使用之光源種類,獲得更優越之調光效果。
視加工需求及欲成形之第一導光槽與第二導光槽態樣,於一實施方式中係揭露該等第一凸柱彼此為平行排列之設置態樣;同樣地,該等第二凸柱亦可為彼此平行排列之設置態樣,以於導光板表面對應壓印形成平行排列之第一導光槽及第二導光槽。
如前述依據需成形之第一導光槽與第二導光槽態樣,於再一實施方式中,係使該等第一凸柱之截面為三角形;同樣地,該等第二凸柱 之截面亦可為三角形態樣,以於導光板表面對應壓印形成為V型結構之第一導光槽與第二導光槽。
綜上所述,本創作揭示之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導光板,係利用透鏡陣列,結合交錯設置且深度漸變之第一導光槽與第二導光槽結構,提升導光板之入光展角與出光均勻度及輝度。導光板配合燈條使用即可作為如應用於顯示裝置內之背光模組,燈條之光線自入光面進入導光板時,係受透鏡陣列結構影響而可提升入射展角,而後再透過交錯且深度漸變之第一導光槽與第二導光槽折射光線至出光面,使出光面具有均勻且高輝度之出光呈現。對於導光板之加工,本創作亦揭示供以生產所述導光板之加工機構,透過第一滾輪及第二滾輪以滾壓方式,於導光板表面壓印形成第一導光槽及第二導光槽,以提高量產速率及產品良率,特別對於大尺寸之導光板,透過所述加工機構更可大幅提升生產速度。
1‧‧‧導光板
1’‧‧‧導光板
10‧‧‧入光面
11‧‧‧出光面
12‧‧‧底面
13‧‧‧透鏡陣列
14‧‧‧第一導光槽
15‧‧‧第二導光槽
2‧‧‧背光模組
3‧‧‧燈條
30‧‧‧LED光源
4‧‧‧加工機構
40‧‧‧第一滾輪
401‧‧‧第一凸柱
401a‧‧‧第一凸柱高度較低端
401b‧‧‧第一凸柱高度較高端
41‧‧‧第二滾輪
411‧‧‧第二凸柱
411a‧‧‧第二凸柱高度較低端
411b‧‧‧第二凸柱高度較高端
5‧‧‧承載機構
θ‧‧‧夾角
第1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方式之立體示意圖。
第2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方式之平面示意圖。
第3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方式之剖面示意圖。
第4圖,為本創作第二實施方式之立體示意圖。
第5A圖,為本創作第三實施方式之第一滾輪示意圖。
第5B圖,為本創作第三實施方式之第二滾輪示意圖。
第6圖,為本創作第三實施方式之加工示意圖。
第7圖,為本創作第三實施方式產出之導光板示意圖。
如前述,為滿足漸趨嚴苛的光學品味要求,以及提高導光板的出光效能,本創作人經過反覆地構思與試驗,遂提出如下所述之導光板、背光模組及其對應之加工機構,以利於提供符合市場所需的高品質光學元件。請參閱第1、2及3圖,其係為本創作第一實施方式之立體示意圖、平面示意圖及剖面示意圖。本創作係揭示一種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導光板1,其具有一入光面10、一出光面11及一底面12。入光面10係供以接收光線,出光面11與底面12相對設置並分別鄰接於入光面10。
前述導光板1之特徵在於,其更具有一透鏡陣列13、複數第一導光槽14及複數第二導光槽15,透鏡陣列13係成形於入光面10,以提升入射光線之展角。詳細言,入射光線係因應入光面10之透鏡陣列13結構,使光線入射至導光板1後,光線路徑偏移而有效擴展光線入射展角,以消除熱點現象。其中,透鏡陣列10可因應導光板材質、搭配之光源種類與光學需求等要件調整與設計,例如可為V型結構而於入光面10排列形成接續之鋸齒狀態樣,或可為R型結構而於入光面10排列形成接續之波浪狀態樣等,其中,前述之V型結構以加工角度來看,係指以尖銳刀具或刀模使溝槽底部形成較尖銳之接面,而R型結構則指溝槽底部形成圓弧狀之接面,並可透過圓弧底面之曲率半徑定義之。透鏡陣列13之加工,除可透過刀具加工執行外,亦可透過雷射加工成形,以達快速量產之功效。
第一導光槽14成形於出光面11或底面12,且各第一導光槽14之深度由鄰近入光面10之端朝相對端漸增,於此以第一導光槽14成形於出光面11為例說明。第二導光槽15係對應第一導光槽14成形於出光 面11或底面12,且各第二導光槽15之深度亦由鄰近入光面10之端朝相對端漸增,並與第一導光槽14交錯設置,藉此可更為均勻化導光板1之出光狀態,相對可提升出光均勻度。
進一步言,本創作人於研發之初,除了在導光板之入光面設置透鏡陣列以達提升入射光展角之功效外,於垂直鄰接入光面之任一側面處亦設置有多個深度相等之溝槽,以求使導光板整體亮度增強且出光更為均勻。但當設置前述溝槽後,光線經由入光面受透鏡陣列改變光線路徑,並繼續前行接觸溝槽後,雖出光亮度得以被提升,但出光面部分區域卻因溝槽與透鏡陣列相互干擾,出現交錯排列之光線干涉紋或亮暗對比之段差紋,反而使出光均勻度下降。故為改善前述之干涉現象,本創作人係經過不斷地實驗而提出,於出光面11或底面12處設置深度漸變且相互交錯之第一導光槽14與第二導光槽15之結構,以有效地消除光線干涉紋或段差紋,在具有較佳出光輝度同時,亦提升導光板1之出光均勻度與亮度。詳細言,由於光線係自入光面10進入導光板1中,因此越靠近入光面10側之光線強度越強,當光線經由入光面10之透鏡陣列提高展角後,係可經由深度較淺,且相互交錯的第一導光槽14與第二導光槽15,適當地依據光線強度將光線折射至出光面11,而可消除光線於導光板1鄰近入光面10處所產生之干涉現象,提升導光板1之整體出光均勻度以及增大入光展角,提供具高光學品味之導光板元件。
其中,第一導光槽14與第二導光槽15係夾設形成小於等於120°之一夾角θ,以因應搭配作為光源使用之LED出光角度,獲得更佳之導光效能。並為進一步取得更佳之導光效果,第一導光槽14與第二導光槽 15之夾角θ較佳係介於70°~110°,以避免第一導光槽14與第二導光槽15之夾角θ過小或過大,而無法有效消除干涉現象,甚或會導致干涉現象加劇。於本實施方式中則以所述夾角θ為95°為例說明。
此外,於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導光槽14與第二導光槽15可分別或皆為透過壓印成形之凹槽,以達到快速量產之功效,尤針對大尺寸導光板,透過壓印更可快速地於導光板1形成該些第一導光槽14與該些第二導光槽15。且較佳者,各第一導光槽14與各第二導光槽15可分別或皆為平行排列設置,以使光線之調整更為精準,有效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出光亮度呈現。且第一導光槽14與第二導光槽15可分別為V型溝槽,以取得更佳之控光效能,惟第一導光槽14與第二導光槽15態樣係可依據調光需求設計與變化,不以此為限,例如第一導光槽14與第二導光槽15亦可為U型溝槽。此外,導光板1之出光面11或底面12亦可佈設網點結構(圖中未示),以達其餘調光效能,並網點結構也可透過壓印方式成形於導光板1。
請一併參閱第4圖,其係為本創作第二實施方式之立體示意圖。於本實施方式中,本創作係揭露一種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背光模組2,其包括一導光板1及一燈條3。導光板1如同第一實施方式所述,具有一入光面10、一出光面11、一底面12、複數第一導光槽14及複數第二導光槽15。出光面11與底面12相對設置且分別與入光面10鄰接,且入光面10具有一透鏡陣列13。第一導光槽14成形於出光面11或底面12,且第一導光槽14之深度分別由鄰近入光面10之端朝相對端漸增,第二導光槽15對應第一導光槽14成形於出光面11或底面12,且第二導光槽15之深度亦分別由鄰近入光面10之端朝相對端漸增,並與第一導光槽14交錯設 置。
燈條3則對應入光面10設置,以提供光線予導光板1。其中較佳者,燈條3係具有複數LED光源30,該些LED光源30並為間隔排列設置,各LED光源30發出之光線由入光面10進入導光板1時,係受透鏡陣列13結構影響而可使入射展角提升,進而消除存在於出光面11鄰近入光面10區域之熱點現象,而後光線接觸第一導光槽14與第二導光槽15時,即可透過第一導光槽14與第二導光槽15使光線適當地折射至出光面11形成出光,並透過交錯且深度漸變之第一導光槽與第二導光槽結構,有效地消除光線因應透鏡陣列13與凹槽結構而產生之干涉現象。其餘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之細部技術特徵,於此即不再加以贅述。
為因應LED光源30之光線展角特性,第一導光槽14與第二導光槽15夾設形成之夾角θ(參閱第2圖所示),係小於等於120°,較佳並介於70°~110°,以確實地達到提升出光輝度與均勻度之導光效能。此外,於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導光槽14與第二導光槽15亦可為透過壓印成形之凹槽,以利用滾壓製程快速生產導光板。同樣地,於此各第一導光槽14與各第二導光槽15皆為平行排列設置,以使光線之調整更為精準,有效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出光亮度呈現。且第一導光槽14與第二導光槽15可分別為V型溝槽,以取得更佳之控光效能。其餘細部技術特徵於此即不重述。
接續,請參閱第5A~5B、6及7圖,其係為本創作第三實施方式之第一滾輪示意圖、第二滾輪示意圖、加工示意圖及產出之導光板示意圖。於本實施方式中,本創作係揭露一種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導光板之加工機構4,其係用以加工一導光板1’,使加工後之導光板 1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其中於此之導光板1’係指尚未進行加工之導光板材。所述加工機構4包括一第一滾輪40與第二滾輪41。
第一滾輪40表面佈設有複數第一凸柱401,且各第一凸柱401之高度係由第一滾輪40一端朝相對端漸增,以於導光板1’之一出光面11或一底面(圖中未示)壓印形成非等深之複數第一導光槽14,如第5A圖所示,第一凸柱401係具有高度較低端401a及高度較高端401b。第二滾輪41設於第一滾輪40一側,且第二滾輪41表面佈設有複數第二凸柱411,各第二凸柱411之高度係由第二滾輪41一端朝相對端漸增,如第5B圖所示,第二凸柱411係具有高度較低端411a及高度較高端411b。在第一滾輪40於導光板1’壓印形成該些第一導光槽14後,第二滾輪41即於導光板1’壓印形成非等深且與第一導光槽14交錯設置之複數第二導光槽15。藉此,當一透鏡陣列13被加工於導光板1’之一入光面10時,透過深度漸變且相互交錯之第一導光槽14與第二導光槽15係可提高導光板1’之出光均勻度與展光角度。而加工後具有透鏡陣列13及相互交錯之第一導光槽14與第二導光槽15之導光板1態樣,請參閱第7圖所示。
詳細言,所述加工機構4係指針對導光板1’進行一預加工作業,亦即於第一滾輪40與第二滾輪41在導光板1’出光面11或底面,壓印形成第一導光槽14與第二導光槽15後,再針對導光板1’之入光面10施作透鏡陣列13,以提升所製成導光板1之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
實際製程中,如第6圖所示,係可提供為塑料片狀結構體之導光板1’,並使其透過一承載結構5水平移動,加工機構4則對應導光板1’之出光面11或底面設置。於本實施方式中,係以第一滾輪40表面之第 一凸柱401為傾斜且等距平行排列之態樣,第二滾輪41表面之第二凸柱411亦為傾斜且等距平行排列之態樣,並以第一導光槽14與第二導光槽15成形於出光面11為例說明。於加工導光板1’時,係可使第一滾輪40對應第一凸柱401高度較低端401a對應導光板1’的入光面10側,第二凸柱411高度較低端411a對應導光板1’的入光面10側設置。當導光板1’受承載結構5帶動時,第一滾輪40以旋轉壓印方式於出光面11形成該些第一導光槽14,並使第一導光槽14之深度由鄰近入光面10之端朝相對端漸增。待第一導光槽14成形後,導光板1’續透過第二滾輪41以旋轉壓印方式於出光面11形成與第一導光槽14交錯之該些第二導光槽15。而後,當用以提高入光展角之透鏡陣列13加工於入光面10後,光線進入加工後之導光板1時,受透鏡陣列13而擴大入光展角,接續受到深度由淺漸深且相互交錯之第一導光槽14與第二導光槽15結構,因應光線強度適當地將光線折射至出光面11,達到消除光線在出光面11形成之亮暗對比段差紋,或交錯排列之光學干涉紋,使導光板1具有高入光展角與出光均勻度之優點。如前述,透鏡陣列13係可以雷射加工或刀具切削方式製成,並可為連續波浪狀結構或鋸齒狀結構,於本實施方式中,則以透鏡陣列13為鋸齒狀結構為例說明,如第7圖所示,惟透鏡陣列13之態樣並不局限於此。
承上,導光板1亦可佈設有網點結構,若欲於製程中一併形成網點結構,則可使承載結構5為一輾壓滾輪,並於其表面佈設有預定之網點圖樣,而於壓印第一導光槽14及第二導光槽15時,一併於導光板1壓印形成網點結構。
其中,第一滾輪40及第二滾輪41於導光板1’壓印形成之 第一導光槽14及第二導光槽15,係夾設形成至少一夾角θ,且所述夾角θ小於等於120°,以使加工後之導光板1,可因應所配合之光源如LED達到最佳之導光效果。並且所述夾角θ較佳係介於70°~110°,防止夾角θ過大或過小而影響光線導引效能。
此外,第一滾輪40之第一凸柱401,與第二滾輪41之第二凸柱411係可依據欲成形之第一導光槽14與第二導光槽15而對應設計,例如欲成形為V型溝槽之第一導光槽14與第二導光槽15時,則使第一凸柱401與第二凸柱411之截面為三角形態樣。同樣地,若欲成形為U型溝槽之第一導光槽14與第二導光槽15時,則可使第一凸柱401與第二凸柱411之截面對應為弧形柱體結構。其中,除第一凸柱401與第二凸柱411之截面態樣可依據欲成形之第一導光槽14與第二導光槽15設計外,為了使第一滾輪40與第二滾輪41可泛用於各種尺寸之導光板加工製程,以避免開發過多模具提升生產成本,第一滾輪40與第二滾輪41表面之第一凸柱401與第二凸柱411可分別為平行且等距設置,藉此當第一滾輪40與第二滾輪41於壓印不同尺寸的導光板時,僅須透過調整第一滾輪40及第二滾輪41的旋轉圈數,即可於導光板壓印出所需的第一導光槽14與第二導光槽15成形範圍。
實際應用上,視所需之第一導光槽14及第二導光槽15態樣,除了使用如前述的第一滾輪40與第二滾輪41,亦可使第二凸柱411為等距平行排列設置於第二滾輪41表面,並依據所需之第一導光槽14與第二導光槽15夾角θ大小,調整第一滾輪40與第二滾輪41相對導光板1’之壓印位置與角度。此外也可應用第一凸柱401為傾斜且等距平行排列設置之第一滾輪40,搭配第二凸柱411為等距平行排列設置之第二滾輪41,或 是選用第一凸柱401為等距平行排列設置之第一滾輪,搭配第二凸柱411為傾斜且等距平行排列設置之第二滾輪41進行壓印加工。
綜上所述,本創作揭示之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導光板,係利用透鏡陣列結合交錯設置且深度漸變之第一導光槽與第二導光槽結構,有效提升導光板之入光展角與出光均勻度及輝度,提供具高光學品味之導光元件。導光板配合燈條使用即可作為如應用於顯示裝置內之背光模組,燈條之光線自入光面進入導光板時,係受透鏡陣列結構影響而可提升入射展角,而後再透過交錯且深度漸變之第一導光槽與第二導光槽折射光線至出光面,使出光面具有均勻且高輝度之出光呈現。對於導光板之加工,本創作亦揭示供以生產所述導光板之加工機構,透過第一滾輪及第二滾輪以滾壓方式,於導光板表面壓印形成第一導光槽及第二導光槽,以提高量產速率及產品良率,特別對於大尺寸之導光板,透過所述加工機構更可大幅提升生產速度,符合市場需求。特別一提的是,在導光領域中,些微的結構變化皆可能使光線導向預期之外的光學呈現,因此光學元件非同於傳統的機械結構,僅透過單純的結構組合就可輕易地獲得所需光學呈現,必須經由不斷地設計、試錯及實驗等,才能獲得最適當且具最佳效能的結構設計,本創作所揭露之導光板亦屬如此。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實施之範圍;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與範圍下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涵蓋於本創作之專利範圍內。
1‧‧‧導光板
10‧‧‧入光面
11‧‧‧出光面
12‧‧‧底面
13‧‧‧透鏡陣列
14‧‧‧第一導光槽
15‧‧‧第二導光槽

Claims (25)

  1. 一種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導光板,具有一入光面、一出光面及一底面,該入光面供以接收光線,該出光面與該底面係為相對設置並分別鄰接於該入光面,其特徵在於:該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導光板更具有一透鏡陣列、複數第一導光槽及複數第二導光槽,該透鏡陣列成形於該入光面,該等第一導光槽成形於該出光面或該底面,且各該第一導光槽之深度由鄰近該入光面之端朝相對端漸增;該等第二導光槽對應該等第一導光槽成形於該出光面或該底面,且各該第二導光槽之深度由鄰近該入光面之端朝相對端漸增並與該等第一導光槽交錯設置,以提升出光均勻度。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導光板,其中,該等第一導光槽與該等第二導光槽係夾設形成一夾角,且該夾角小於等於120°。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導光板,其中,該夾角較佳係介於70°~110°。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導光板,其中,該等第一導光槽為透過壓印成形之凹槽。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導光板,其中,該等第二導光槽為透過壓印成形之凹槽。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導光板,其中,各該第一導光槽彼此為平行排列。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導光 板,其中,各該第二導光槽彼此為平行排列。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導光板,其中,各該第一導光槽為V型溝槽。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導光板,其中,各該第二導光槽為V型溝槽。
  10. 一種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背光模組,包括:一導光板,具有一入光面、一出光面、一底面、複數第一導光槽及複數第二導光槽,該出光面與該底面相對設置且分別與該入光面鄰接,且該入光面具有一透鏡陣列;該等第一導光槽成形該出光面或該底面,且各該第一導光槽之深度由鄰近該入光面之端朝相對端漸增;該等第二導光槽對應該等第一導光槽成形於該出光面或該底面,且各該第二導光槽之深度由鄰近該入光面之端朝相對端漸增並與該等第一導光槽交錯設置;及一燈條,對應該入光面設置,以提供光線予該導光板。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等第一導光槽與該等第二導光槽係夾設形成一夾角,且該夾角小於等於120°。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夾角較佳係介於70°~110°。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等第一導光槽為透過壓印成形之凹槽。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背光模 組,其中,該等第二導光槽為透過壓印成形之凹槽。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等第一導光槽彼此為平行排列。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等第二導光槽彼此為平行排列。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背光模組,其中,各該第一導光槽為V型溝槽。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背光模組,其中,各該第二導光槽為V型溝槽。
  19. 一種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導光板之加工機構,用以加工一導光板,使其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包括:一第一滾輪,其表面佈設有複數第一凸柱,且該等第一凸柱之高度由該第一滾輪一端朝相對端漸增,以於該導光板之一出光面或一底面壓印形成非等深之複數第一導光槽;及一第二滾輪,設於該第一滾輪一側,該第二滾輪表面佈設有複數第二凸柱,且該等第二凸柱之高度由該第二滾輪一端朝相對端漸增,該第一滾輪於該導光板壓印形成該等第一導光槽後,該第二滾輪係於該導光板壓印形成非等深且與該等第一導光槽交錯設置之複數第二導光槽;藉此當一透鏡陣列被加工於該導光板之一入光面時,透過深度漸變且相互交錯之該等第一導光槽及該等第二導光槽係可提高該導光板之出光均勻度。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導光板 之加工機構,其中,該第一滾輪及該第二滾輪於該導光板壓印形成之該等第一導光槽及該等第二導光槽,係夾設形成一夾角,且該夾角小於等於120°。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導光板之加工機構,其中,該夾角較佳係介於70°~110°。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導光板之加工機構,其中,該等第一凸柱彼此為平行排列。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導光板之加工機構,其中,該等第二凸柱彼此為平行排列。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導光板之加工機構,其中,該等第一凸柱之截面為三角形。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導光板之加工機構,其中,該等第二凸柱之截面為三角形。
TW106202122U 2017-02-14 2017-02-14 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導光板、背光模組及其加工機構 TWM5421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2122U TWM542147U (zh) 2017-02-14 2017-02-14 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導光板、背光模組及其加工機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2122U TWM542147U (zh) 2017-02-14 2017-02-14 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導光板、背光模組及其加工機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42147U true TWM542147U (zh) 2017-05-21

Family

ID=59370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02122U TWM542147U (zh) 2017-02-14 2017-02-14 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導光板、背光模組及其加工機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4214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10992A (zh) * 2022-04-19 2022-08-16 安徽亿光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高光效型导光板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10992A (zh) * 2022-04-19 2022-08-16 安徽亿光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高光效型导光板
CN114910992B (zh) * 2022-04-19 2022-12-13 安徽亿光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高光效型导光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97349B (zh) 背光组件及采用其的液晶显示器件
US9523810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2334047A (zh) 光学片、面光源装置、透射式显示装置、发光装置、模具及模具的制造方法
JP2008016430A (ja) 導光板およ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US10146003B2 (en) Planar lighting device
TWI574063B (zh) 導光板的製造方法
TW201637803A (zh) 在基板上形成凹凸結構的方法與模具制作的方法
CN107462946B (zh) 具高入光展角及均匀出光的导光板及制造方法与沟槽滚轮
TW201740143A (zh) 兼具高入光展角及均勻出光之導光板與其製造方法及加工機構
JP2013077473A (ja) 導光板、導光板の製造方法、金型、ディスプレイ用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
TWM542147U (zh) 可提升出光均勻度與入光展角之導光板、背光模組及其加工機構
CN206684340U (zh)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其加工机构
JPH05216030A (ja) バックライト
TWI551902B (zh) 光學膜片及應用其之顯示裝置
TWI604238B (zh) 可消除熱點現象之導光板及其背光模組
TWI706209B (zh) 利於區段調光之導光板
JP2013229286A (ja) 面光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含む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US10941919B1 (en) Light bar structure
JP2015069793A (ja) 導光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CN104251419A (zh) 导光板及使用其之背光模块
JP2004109785A (ja) 反射体の製造方法及び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096705B2 (ja) 面状照明装置及び導光板の作製方法
CN109725379B (zh) 一种导光板及其布点方法
TWI637201B (zh) 導光板之加工裝置及其導光板
TWM596352U (zh) 導光板與光源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