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96352U - 導光板與光源模組 - Google Patents

導光板與光源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96352U
TWM596352U TW109201876U TW109201876U TWM596352U TW M596352 U TWM596352 U TW M596352U TW 109201876 U TW109201876 U TW 109201876U TW 109201876 U TW109201876 U TW 109201876U TW M596352 U TWM596352 U TW M596352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trip
light guide
guide plate
light sour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018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慶芳
劉育維
郭朝絪
何嘉峯
Original Assignee
晨豐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晨豐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晨豐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2018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96352U/zh
Publication of TWM5963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96352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種導光板與光源模組。導光板包括一板體、多個第一條狀微結構以及多個第二條狀微結構。板體具有一出光面、一底面以及一入光面。第一條狀微結構位於出光面以及底面的其中一者上,且沿一第一方向排列。第二條狀微結構位於入光面上,且沿一第二方向排列。

Description

導光板與光源模組
本新型創作是有關於一種導光板與光源模組,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微結構的導光板與光源模組。
目前的電子裝置多利用平面顯示模組進行畫面的顯示,其中又以液晶顯示模組的技術較為純熟且普及化。然而,由於液晶顯示模組的顯示面板本身無法發光,故在顯示面板下方具有背光模組以提供顯示畫面所需光線。背光模組主要可分為側光式背光模組及直下式背光模組。側光式背光模組是利用導光板將配置於導光板入光側面的光源所發出的光線導向導光板的出光面,藉以形成面光源。然而,當背光模組會因為設計不良或處於限制的設計條件時,可能會導致最後出光的光線的亮度並不均勻,而可能產生亮度或顏色均勻度不佳的情況,更嚴重者更會出現目視可見的缺陷(MURA)的現象。並且,當背光模組中具有特定排列圖案的光學微結構時,也容易使不同的特定排列圖案因光學疊加作用,而出現新的摩爾紋(Moiré pattern)現象,進而影響背光模組的光學品質。
另一方面,現有的習知設計會將多個發光二極體間隔排列在導光板的入光面旁。然而,由於發光二極體具有較高的指向性(directivity),亦即其具有有限的出光角度範圍,因此導光板之靠近發光二極體且落在出光角度範圍內的區域會形成亮區,且在出光角度範圍外的區域會形成暗區,這些亮區與暗區會導致導光板所提供的面光源不均勻,這就是所謂的熱點(hot spot)現象。此外,近年來隨著發光二極體的功率不斷提升,因此配置於導光板之入光面一側的發光二極體之數量便能夠減少以降低產品成本。然而,當發光二極體的數量減少時,相鄰兩發光二極體的間距便會增大,這也導致了暗區的面積變大,而使面光源更加不均勻,進而使熱點現象更加嚴重。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導光板,其具有良好的光學表現。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光源模組,其具有良好的光學表現。
本新型創作的一種導光板包括一板體、多個第一條狀微結構以及多個第二條狀微結構。板體具有一出光面、一底面以及一入光面,其中底面與出光面相對,入光面連接底面與出光面。第一條狀微結構位於出光面以及底面的其中一者上,其中第一條狀微結構沿一第一方向排列。第二條狀微結構位於入光面上,其中第二條狀微結構沿一第二方向排列。
本新型創作的一種光源模組包括一前述的導光板以及一光源。光源配置於入光面旁,其中光源具有多個發光元件,發光元件對應於第二條狀微結構排列,且發光元件的排列方向平行於第二方向。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彼此平行於或彼此垂直。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導光板更包括多個第三條狀微結構,位於出光面以及底面的另一者上,其中第三條狀微結構沿一第三方向排列,第三方向實質上垂直於第一方向。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條狀微結構的延伸方向與第三條狀微結構的延伸方向彼此歪斜。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條狀微結構的截面、第二條狀微結構的截面以及第三條狀微結構的截面分別為柱狀或角錐狀。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導光板更包括多個導光微結構,位於板體的內部,且導光微結構與底面之間具有一間距。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板體的材質包含玻璃,且板體還包括一第一側表面、一第二側表面以及一第三側表面,第一側表面與第三側表面相對,第二側表面與入光面相對,板體的出光面、底面、入光面、第一側表面、第二側表面以及第三側表面的至少其中一者經化學處理而被強化。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板體的出光面、底面、入光面、第一側表面、第二側表面以及第三側表面的至少其中一者經化學處理後具有一強化深度,且位於強化深度中的板體的部分的折射率介於1.40至1.90。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側表面與第三側表面為曲面。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出光面與底面為曲面,且入光面與第二側表面連接於出光面與底面的邊為曲線。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出光面與底面為曲面,且第一側表面與第三側表面連接於出光面與底面的邊為曲線。
基於上述,光源模組以及導光板可藉由第二條狀微結構的配置,來使被擴散以消除熱點現象,且也可藉由第一條狀微結構與第三條狀微結構的匹配,可有效地改善缺陷(MURA)現象,進而提升導光板以及光源模組的光學品質。並且,光源模組以及導光板還可藉由導光板內部的導光微結構的配置,來進一步地提升導光板以及光源模組的光學品質。此外,光源模組以及導光板還可通過化學強化處理來提升板體的表面部分的硬度,並進一步對於板體的表面部分與第一條狀微結構與第二條狀微結構或第三條狀微結構來進行折射率的光學匹配,而進一步提升導光板以及光源模組的光學表現。
為讓本新型創作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一種光源模組的架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光源模組的側視示意圖。請參照圖1與圖2,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200包括一導光板100以及一光源210。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光源210可為包含多個發光元件LE的光條,而適於提供光束,且這些發光元件LE可以是發光二極體 (light emitting diode,LED)元件、雷射二極體(laser diode,LD)或其它種類的發光元件。並且,這些發光元件LE可以是單色發光二極體或多色發光二極體。也就是說,光束可以是單色光束或多色光束。
另一方面,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100適於傳遞來自光源210的光束,其材質可以是玻璃或塑膠,塑膠可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聚碳酸酯(PC),但不以此為限。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100雖皆繪示為平板導光板,但亦可為其他型式的導光板(如楔形導光板或具有曲面的導光板),本實施例不以此為限。
具體而言,如圖1與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100包括一板體110、多個第一條狀微結構120、多個第二條狀微結構130以及多個第三條狀微結構140。板體110具有一出光面SE、一底面SB、一入光面SI、一第一側表面SS1、一第二側表面SS2以及一第三側表面SS3,其中底面SB與出光面SE相對,第一側表面SS1與第三側表面SS3相對,第二側表面SS2與入光面SI相對,入光面SI、第一側表面SS1、第二側表面SS2以及第三側表面SS3分別連接了底面SB與出光面SE。
進一步而言,如圖1與圖2所示,第一條狀微結構120位於出光面SE上,第三條狀微結構140位於底面SB上,其中第一條狀微結構120沿第一方向D1排列,第三條狀微結構140沿第三方向D3排列,且第三方向D3實質上垂直於第一方向D1。另一方面,第二條狀微結構130位於入光面SI上,其中第二條狀微結構130沿第二方向D2排列。
並且,如圖1所示,發光元件LE對應於第二條狀微結構130排列,且發光元件LE的排列方向平行於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也就是說,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方向D1實質上平行於第二方向D2。並且,如圖1所示,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皆平行於入光面SI,而第三方向D3則平行於入光面SI的法線方向,換言之,第三方向D3實質上垂直於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
為了便於描述背光模組200中各元件或結構的方向,以下定義一直角座標系,其中x軸實質上平行於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y軸實質上平行於導光板100的板體110的底面SB以及出光面SE的法線方向,而z軸實質上平行於第三方向D3,而垂直於x軸與y軸,但直角座標系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座標。因此,使用的座標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新型創作。
舉例而言,如圖1以及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條狀微結構130在入光面SI上沿y軸(垂直方向)呈直線延伸,如此,在本實施例中,當光源210提供的光束經由入光面SI進入導光板100後,光束能藉由第二條狀微結構130的配置,而被擴散,如此,即可消除導光板100的入光側所形成的亮暗帶區域的熱點現象,進而提供均勻的面光源210。然而,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在其他未繪示的實施例中,第二條狀微結構130亦可沿x軸呈直線延伸(水平方向),或亦可在入光面SI呈彎折曲線狀延伸,只要光源210的光束能藉由第二條狀微結構130的配置,而被擴散以消除熱點現象即可。
接著,來自光源210的光束經由入光面SI進入導光板100後,可經由全內反射(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TIR)而於導光板100中傳遞,並且,光束能藉由這些第一條狀微結構120與第三條狀微結構140的配置而改變行進方向,進而自出光面SE離開導光板100。更進一步而言,如圖1以及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條狀微結構120在出光面SE上沿著第三方向D3延伸,第三條狀微結構140在底面SB上沿著第一方向D1延伸。也就是說,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條狀微結構120的延伸方向與第三條狀微結構140的延伸方向實質上彼此歪斜。如此,當光束藉由第一條狀微結構120與第三條狀微結構140的配置而離開導光板100時,可藉由第一條狀微結構120與第三條狀微結構140的結構匹配,來有效地改善缺陷(MURA)現象以及摩爾紋(Moiré pattern)現象,而提升導光板100以及光源模組200的光學品質。
舉例而言,如圖1以及圖2所示,第一條狀微結構120的截面與第二條狀微結構130的截面為柱狀,而第三條狀微結構140為角錐狀,但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在另一未繪示的實施例中,第一條狀微結構120的截面與第二條狀微結構130的截面亦可為角錐狀,而第三條狀微結構140亦可為柱狀。換言之,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條狀微結構120的截面與第二條狀微結構130的截面或第三條狀微結構140的截面可分別為柱狀或角錐狀其中的任一者,或其他的形狀,只要能在適當的光學匹配下,使得光源210的光束能藉由第二條狀微結構130的配置被擴散,且通過第一條狀微結構120與第三條狀微結構140的結構匹配來改善缺陷(MURA)現象以及摩爾紋(Moiré pattern)現象即可。
詳細而言,當第一條狀微結構120的截面、第二條狀微結構130的截面或第三條狀微結構140的截面為圓柱狀時,其曲律半徑的尺寸介於0.01毫米~0.5毫米之間。當第一條狀微結構120的截面、第二條狀微結構130的截面或第三條狀微結構140的截面為角錐狀時,第二條狀微結構130的頂角的值可介於30度~130度之間,第一條狀微結構120或第三條狀微結構140的頂角的值可介於30度~130度之間。
此外,由於條狀微結構在製作上會具有轉寫率高以及再現性佳的優點,因此藉由第一條狀微結構120與第二條狀微結構130或第三條狀微結構140的配置,能形成具有良好結構一致性的導光板100。藉此,光源模組200與導光板100的光學表現可受到控制,而具有良好的光學品質。
另一方面,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100更包括位於板體110的內部的多個導光微結構150,且導光微結構150與底面SB之間具有間距P。舉例而言,導光微結構150可以雷射雕刻的方式形成於板體110內。如此,可避免其他製程如以印刷或噴墨製程形成時所致的高輝度減損率及低良率,或是如以蝕刻製程形成時所致的低轉寫率及光表現異常等問題,進而提升導光板100以及光源模組200的光學品質。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當板體110的材質為玻璃時,板體110的出光面SE、底面SB、入光面SI、第一側表面SS1、第二側表面SS2以及第三側表面SS3的至少其中一者經化學處理而被強化。進一步而言,當板體110的出光面SE、底面SB、入光面SI、第一側表面SS1、第二側表面SS2以及第三側表面SS3的至少其中一者經化學強化處理後具有一強化深度。位於強化深度中的板體110的部分具有較高的硬度,而可提供防刮、耐磨等功能。此外,位於強化深度中的板體110的部分的折射率介於1.40至1.90,如此,導光板100可通過化學強化處理來進一步對於位在強化深度中的板體110的部分與第一條狀微結構120與第二條狀微結構130或第三條狀微結構140來進行折射率的光學匹配,而進一步提升導光板100以及光源模組200的光學表現。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光源模組200可進一步包括反射片RE。反射片RE設置在底面SB下方,且底面SB位於出光面SE與反射片RE之間,以將自底面SB射出的光束反射回導光板100中,進而提升光的利用率。
此外,依據不同的需求,光源模組200可進一步包括其他元件。舉例而言,光源模組200可進一步包括至少一擴散片DF以及至少一稜鏡片PM。擴散片DF以及稜鏡片PM依序堆疊於出光面SE上方。在其他實施例中,可省略擴散片DF以及稜鏡片PM的其中至少一者。以下實施例皆可同此改良,於下便不再重述。
以下藉由圖3至圖4說明光源模組200的其他實施型態,其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以相同或相似的標號表示,於下便不再重述。
圖3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另一種光源模組的側視示意圖。圖4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又一種光源模組的側視示意圖。請參照圖3與圖4,光源模組400與光源模組600相似於圖1的光源模組200,其主要差異如下所述。在圖3與圖4的實施例中,光源模組400的導光板300與光源模組600的導光板500不包括第三條狀微結構140,而是僅具有第一條狀微結構320、520的配置。並且,如圖3所示,在圖3的實施例中,當第一條狀微結構320、520位於出光面SE上時,第一條狀微結構320、520的排列方向,即第一方向D1,實質上仍平行於第二方向D2。然而,如圖4所示,在圖4的實施例中,當第一條狀微結構320、520位於底面SB上時,第一條狀微結構320、520的排列方向,即第一方向D1,實質上垂直於第二方向D2。
如此,來自光源210的光束經由入光面SI進入導光板300、500時,仍可藉由第二條狀微結構130的配置,來使被擴散以消除熱點現象,之後再經由全內反射而於導光板300、500中傳遞,並且,光束能藉由這些第一條狀微結構320、520的配置而改變行進方向,進而自出光面SE離開導光板300、500,進而亦能使導光板300、500以及光源模組400、600具有良好的光學表現。
此外,在圖3與圖4的實施例中,導光板300、500以及光源模組200亦可增設與第一條狀微結構320、520匹配的第三條狀微結構(未繪示),且當第一條狀微結構320、520位於出光面SE以及底面SB的其中一者上時,第三條狀微結構(未繪示)位於出光面SE以及底面SB的另一者上,並且,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條狀微結構320、520的排列方向(即第一方向D1),實質上垂直於第三條狀微結構140的排列方向(第三方向D3),即可。如此,光源模組400、600以及導光板300、500亦可藉由第一條狀微結構320、520與第三條狀微結構(未繪示)的結構匹配,來有效地改善缺陷(MURA)現象以及摩爾紋(Moiré pattern)現象,而提升導光板300、500以及光源模組400、600的光學品質,進而達到前述的導光板100以及光源模組200的效果與優點,在此就不再贅述。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的實施例中,板體110的各表面雖以平面為例示,但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在其他的實施例中,板體110的各表面亦可為曲面,並依據其光學需求而做對應的調整,任何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照本新型創作之後,當可對其表面形狀作適當的更動,而使其達到與前述的導光板100以及光源模組200類似的效果與優點,惟其仍應屬於本新型創作的範疇內。以下將另舉部分實施例作為說明。
圖5至圖6B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不同導光板的板體的示意圖。參照圖5至圖6B,導光板100A、導光板100B與導光板100C相似於圖1的導光板100,其主要差異如下所述。
在圖5的實施例中,導光板100A的第一側表面SS1與第三側表面SS3為曲面,且第一側表面SS1與第三側表面SS3對稱地向外側彎曲。然而,在圖5的實施例中,在入光面SI、出光面SE以及底面SB上仍配置有第二條狀微結構(未繪示)與第一條狀微結構120以及第三條狀微結構(未繪示)。如此,來自光源210的光束經由入光面SI進入導光板100A時,採用了導光板100A的光源模組200仍可藉由第二條狀微結構(未繪示)的配置,來使被擴散以消除熱點現象,且採用了導光板100A的光源模組200也可藉由第一條狀微結構120與第三條狀微結構(未繪示)的匹配,可有效地改善缺陷(MURA)現象,而提升光學品質,進而達到與前述的導光板100以及光源模組200的效果與優點,在此就不再贅述。
另一方面,在圖6A的實施例中,導光板100B的出光面SE與底面SB為曲面,出光面SE與底面SB朝向出光面SE的出光側彎曲,且入光面SI與第二側表面SS2連接於出光面SE與底面SB的邊為曲線。而在圖6B的實施例中,導光板100C的出光面SE與底面SB亦為曲面,出光面SE與底面SB亦朝向出光面SE的出光側彎曲,但其與圖6A的實施例的差別是第一側表面SS1與第三側表面SS3連接於出光面SE與底面SB的邊為曲線。如此,當光源模組200採用導光板100B或導光板100C時,由於其出光面SE朝向出光側彎曲,因此採用了導光板100B或導光板100C的光源模組200還可調整視差,而提升使用者的觀賞舒適度。
並且,在圖6A至圖6B的實施例中,由於導光板100B(或導光板100C)在入光面SI、出光面SE以及底面SB上仍配置有第二條狀微結構130與第一條狀微結構120以及第三條狀微結構140,因此,來自光源210的光束經由入光面SI進入導光板100B(或導光板100C)時,其仍可藉由第二條狀微結構130的配置,來使被擴散以消除熱點現象,且也可藉由第一條狀微結構120與第三條狀微結構140的匹配,可有效地改善缺陷(MURA)現象以及摩爾紋(Moiré pattern)現象,而提升光學品質,進而使採用了導光板100B或導光板100C的光源模組200亦可達到與前述的導光板100以及光源模組200的效果與優點,在此就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本新型創作的光源模組以及導光板可藉由第二條狀微結構的配置,來使被擴散以消除熱點現象,且也可藉由第一條狀微結構與第三條狀微結構的匹配,可有效地改善缺陷(MURA)現象以及摩爾紋(Moiré pattern)現象,進而提升導光板以及光源模組的光學品質。並且,光源模組以及導光板還可藉由導光板內部的導光微結構的配置,來進一步地提升導光板以及光源模組的光學品質。此外,光源模組以及導光板還可通過化學強化處理來提升板體的表面部分的硬度,並進一步對於板體的表面部分與第一條狀微結構與第二條狀微結構或第三條狀微結構來進行折射率的光學匹配,而進一步提升導光板以及光源模組的光學表現。
100、100A、100B、100C、300、500:導光板 110:板體 120:第一條狀微結構 130:第二條狀微結構 140:第三條狀微結構 150:導光微結構 200、400、600:光源模組 210:光源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3:第三方向 DF:擴散片 LE:發光元件 P:間距 PM:稜鏡片 RE:反射片 SE:出光面 SB:底面 SI:入光面 SS1:第一側表面 SS2:第二側表面 SS3:第三側表面
圖1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一種光源模組的架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光源模組的側視示意圖。 圖3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另一種光源模組的側視示意圖。 圖4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又一種光源模組的側視示意圖。 圖5至圖6B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不同導光板的板體的示意圖。
100:導光板
110:板體
120:第一條狀微結構
130:第二條狀微結構
140:第三條狀微結構
200:光源模組
210:光源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3:第三方向
LE:發光元件
SE:出光面
SB:底面
SI:入光面
SS1:第一側表面
SS2:第二側表面
SS3:第三側表面

Claims (22)

  1. 一種導光板,包括: 一板體,具有一出光面、一底面以及一入光面,其中該底面與該出光面相對,該入光面連接該底面與該出光面; 多個第一條狀微結構,位於該出光面以及該底面的其中一者上,其中該些第一條狀微結構沿一第一方向排列;以及 多個第二條狀微結構,位於該入光面上,其中該些第二條狀微結構沿一第二方向排列。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彼此平行或彼此垂直。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導光板,更包括: 多個第三條狀微結構,位於該出光面以及該底面的另一者上,其中該些第三條狀微結構沿一第三方向排列,該第三方向實質上垂直於該第一方向。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該些第一條狀微結構的延伸方向與該些第三條狀微結構的延伸方向彼此歪斜。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該些第一條狀微結構的截面、第二條狀微結構的截面以及第三條狀微結構的截面分別為柱狀或角錐狀。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導光板,更包括: 多個導光微結構,位於該板體的內部,且該些導光微結構與該底面之間具有一間距。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該板體的材質包含玻璃,且該板體還包括一第一側表面、一第二側表面以及一第三側表面,該第一側表面與該第三側表面相對,該第二側表面與該入光面相對,該板體的該出光面、該底面、該入光面、第一側表面、該第二側表面以及該第三側表面的至少其中一者經化學處理而被強化。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該板體的該出光面、該底面、該入光面、第一側表面、該第二側表面以及該第三側表面的至少其中一者經化學處理後具有一強化深度,且位於該強化深度中的該板體的部分的折射率介於1.40至1.90。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該第一側表面與該第三側表面為曲面。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該出光面與該底面為曲面,且該入光面與該第二側表面連接於該出光面與該底面的邊為曲線。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該出光面與該底面為曲面,且該第一側表面與該第三側表面連接於該出光面與該底面的邊為曲線。
  12. 一種光源模組,包括: 一導光板,包括: 板體,具有一出光面、一底面以及一入光面,其中該底面與該出光面相對,且該入光面連接該底面與該出光面; 多個第一條狀微結構,位於該出光面以及該底面的其中一者上,其中該些第一條狀微結構沿一第一方向排列;以及 多個第二條狀微結構,位於該入光面上,其中該些第二條狀微結構沿一第二方向排列;以及 一光源,配置在該入光面旁,其中該光源具有多個發光元件,該些發光元件對應於該些第二條狀微結構排列,且該些發光元件的排列方向平行於該第二方向。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彼此平行或彼此垂直。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導光板更包括多個第三條狀微結構,位於該出光面以及該底面的另一者上,其中該些第三條狀微結構沿一第三方向排列,該第三方向實質上垂直於該第一方向。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些第一條狀微結構的延伸方向與該些第三條狀微結構的延伸方向彼此歪斜。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些第一條狀微結構的截面、第二條狀微結構的截面以及第三條狀微結構的截面分別為柱狀或角錐狀。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導光板更包括多個導光微結構,位於該板體的內部,且該些導光微結構與該底面之間具有一間距。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板體的材質包含玻璃,且該板體還包括一第一側表面、一第二側表面以及一第三側表面,該第一側表面與該第三側表面相對,該第二側表面與該入光面相對,該板體的該出光面、該底面、該入光面、第一側表面、該第二側表面以及該第三側表面的至少其中一者經化學處理而被強化。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板體的該出光面、該底面、該入光面、第一側表面、該第二側表面以及該第三側表面的至少其中一者經化學處理後具有一強化深度,且位於該強化深度中的該板體的部分的折射率介於1.40至1.90。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一側表面與該第三側表面為曲面。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出光面與該底面為曲面,且該入光面與該第二側表面連接於該出光面與該底面的邊為曲線。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出光面與該底面為曲面,且該第一側表面與該第三側表面連接於該出光面與該底面的邊為曲線。
TW109201876U 2020-02-20 2020-02-20 導光板與光源模組 TWM5963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1876U TWM596352U (zh) 2020-02-20 2020-02-20 導光板與光源模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1876U TWM596352U (zh) 2020-02-20 2020-02-20 導光板與光源模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96352U true TWM596352U (zh) 2020-06-01

Family

ID=721771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01876U TWM596352U (zh) 2020-02-20 2020-02-20 導光板與光源模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9635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8196B (zh) * 2021-06-09 2022-03-11 誠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裝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8196B (zh) * 2021-06-09 2022-03-11 誠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裝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30340B1 (ko) 백라이트 유니트의 도광판 및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니트
US7641374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ght guide plate thereof
KR100793534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의 백라이트 유니트 및 백라이트 유니트의도광판 제조 방법
CN100370329C (zh) 导光板和背光模组
CN100445827C (zh) 导光板和背光模组
US8353614B2 (en) Backlight unit
KR101565409B1 (ko) Led 백라이트 유닛
KR100978078B1 (ko) 프리즘 시트와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CN101000125A (zh) 使用发光二极管的面光源及使用其的液晶显示器背光单元
US20080084709A1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Light Guide Plate
JPWO2007066729A1 (ja) 面発光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I460480B (zh) 用於平面光源之導光板及其製造方法、與使用其之平面光源
US20190278016A1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JP2014186913A (ja) 照明ユニット及び表示装置
WO2008099989A1 (en) Backlight unit
CN101761829B (zh) 背光模块及使用该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
CN103900033A (zh)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TWM596352U (zh) 導光板與光源模組
JP2007123086A (ja) 面光源装置
TWI709774B (zh) 導光板與光源模組
KR20120075097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JP4984512B2 (ja) 面発光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I706209B (zh) 利於區段調光之導光板
KR101250374B1 (ko) Sag 조절 패턴이 형성된 백라이트 유닛
CN100422817C (zh) 直下型背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