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85713U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85713U
TWM485713U TW102218364U TW102218364U TWM485713U TW M485713 U TWM485713 U TW M485713U TW 102218364 U TW102218364 U TW 102218364U TW 102218364 U TW102218364 U TW 102218364U TW M485713 U TWM485713 U TW M48571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akage preventing
absorbent article
preventing groov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183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oko Manabe
Takahiro Katoh
Atsushi Murai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ublication of TWM4857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85713U/zh

Links

Landscapes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用於黏貼於短褲等內褲之胯間之內表面而吸收體液之吸收性物品,更詳細而言係關於衛生護墊、***分泌物護墊、經期衛生棉等吸收性物品。
已知有於寬度方向之左右兩側部之位置,形成有具有沿長度方向、且朝向寬度方向內側彎曲之形狀之防漏槽的吸收性物品。例如於專利文獻1及2中,記載有於用作尿失禁墊之吸收性物品中,該物品之長度緣部具有第1突起、中間突起及第3突起該3個突起。於中間突起,以在該中間突起之端部間呈凹狀地延伸之方式形成有摺線。藉由該摺線而將吸收性芯素材分割為中心部及一對長度側部。
於專利文獻3中,記載有體液吸收性穿著物品之吸收體具有相互平行地向縱向延伸之一對側緣部,且於該吸收體之側緣部附近,形成有自厚度方向之上表面朝向下表面凹陷之薄壁部。該薄壁部向吸收體之縱向連續地延伸,並且位於朝向將吸收體之寬度二等分之中心線凸出之假想線上。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9-51909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9-519097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0-166967號公報
然而,專利文獻1及2之尿失禁墊中,中間突起間之寬度成為與第1突起間之寬度及第3突起間之寬度相同,故而於將該墊黏貼於短褲等內褲之胯間而穿著之情形時,來自該物品之橫向之力容易施加於中間突起。其結果為,該墊易於其穿著狀態下發生變形。
於專利文獻3之體液吸收性穿著物品中,左右之兩側緣呈直線狀地延伸,因此於將該物品黏貼於內褲之胯間而穿著之情形時,來自該物品之橫向之力容易施加至該物品之整體。其結果為,該物品易於其穿著狀態下發生變形。
因此,本創作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可消除上述先前技術所具有之缺點之吸收性物品。
本創作提供一種吸收性物品,其係包括配置於肌膚抵接面側之液體透過性表面層、配置於非肌膚抵接面側之防漏層、及配置於上述表面層與上述防漏層之間之吸收層,且具有長度方向及與其正交之寬度方向者;且上述物品於左右兩側緣具有將該物品沿上述長度方向劃分為前方部、中央部及後方部之沿長度方向設置有一對之前方內縮部及後方內縮部,且上述物品具有相對於將該物品於寬度方向上二等分之直線而線對稱之外形形狀,上述前方部及上述後方部其等之最大寬度大致相同,並且上述中央部之最大寬度窄於上述前方部及上述後方部之最大寬度,於較連結位於同一長度方向側部側之上述前方內縮部與後方內縮部之直線更向上述寬度方向外側延伸出之部位,形成有接合上述表面層、上述吸收層及上述防漏層中之至少2個構件而成之接合部。
根據本創作,提供一種有效地防止穿著狀態下產生褶皺或產生液體之側漏之吸收性物品。又,根據本創作,物品之中央部中之左右兩側緣呈朝向寬度方向外側凸出之弧狀,且寬度變寬,因此可給予穿著者對於吸收性能之安心感。
10‧‧‧衛生護墊
11‧‧‧表面層
11a‧‧‧周緣
12‧‧‧防漏層
12a‧‧‧周緣
13‧‧‧吸收層
13A‧‧‧端緣
13B‧‧‧端緣
14‧‧‧周緣接合部
14a‧‧‧周緣之間之部位
15‧‧‧前方內縮部
16‧‧‧後方內縮部
17‧‧‧側緣
17A‧‧‧側緣
17B‧‧‧側緣
17C‧‧‧側緣
18A‧‧‧前端緣
18B‧‧‧後端緣
19‧‧‧點狀按壓部
20‧‧‧第1防漏槽
20A‧‧‧最內側部
21A‧‧‧第2防漏槽
21B‧‧‧第2防漏槽
22‧‧‧前方部第1防漏槽
22A‧‧‧內側分支部
22B‧‧‧外側分支部
23‧‧‧後方部第1防漏槽
23A‧‧‧內側分支部
23B‧‧‧外側分支部
24‧‧‧第1按壓部
25‧‧‧第2按壓部
26‧‧‧前方部第2防漏槽
26A‧‧‧內側分支部
27‧‧‧後方部第2防漏槽
27A‧‧‧內側分支部
28‧‧‧第3按壓部
2‧‧‧第4按壓部
A‧‧‧前方部
A1‧‧‧最大寬度部
A2‧‧‧長度方向前端部
B‧‧‧後方部
B1‧‧‧最大寬度部
B2‧‧‧長度方向前端部
C‧‧‧中央部
C1‧‧‧最大寬度部
X‧‧‧寬度方向
Y‧‧‧長度方向
圖1係自肌膚抵接面側觀察本創作之吸收性物品之一實施形態之俯視圖。
圖2係圖1中之II-II線剖面圖。
以下,一面基於較佳之實施形態並參照圖式一面對本創作進行說明。於圖1中,表示有作為本創作之吸收性物品之一實施形態之衛生護墊。圖2係圖1中之II-II線剖面圖。圖1及圖2所示之衛生護墊10具有長度方向Y及與其正交之方向即寬度方向X,且呈於Y方向上細長之形狀。衛生護墊10通常自月經後期之經血量變少之時期起於非生理期間黏貼於短褲等內褲之胯間之內表面,用以吸收***分泌物或經血等體液。因此衛生護墊之特徵在於:由於用於吸收較多經血之情況較少,故而通常與其他體液吸收性物品、例如經期衛生棉等相比寬度較窄,且厚度較薄。例如,衛生護墊之最大寬度較佳為70mm以下,最大寬度更佳為60mm以下。又,衛生護墊通常為例如其最大厚度較佳為4.0mm以下,進而較佳為3.0mm以下之薄層者。如此,作為寬度較窄、且較佳為厚度較小之吸收性物品的衛生護墊較佳地用於少量之經血或***分泌物(白帶)之吸收。再者,上述厚度係將衛生護墊展開使其成為平板狀,並於其上放置大小為37mm×37mm且厚度為3mm之丙烯酸系板,使用KEYENCE公司製造之非接觸式雷射位移計(雷射頭LK-G30、位移計LK-GD500)而進行測定。
衛生護墊10具有配置於穿著者之肌膚抵接面側之液體透過性之 表面層11及配置於非肌膚抵接面側之防漏層12。表面層11係於衛生護墊10之穿著狀態下與穿著者之肌膚對向之部位。防漏層12係於衛生護墊10之穿著狀態下與短褲等內褲之內表面對向之部位。防漏層12為液體不透過性或液體難透過性。於表面層11與防漏層12之間配置有液體保持性之吸收層13。
表面層11及防漏層12通常包含一片薄片材料,或包含重合複數片薄片材料而成者。於表面層11及防漏層12包含複數片薄片材料之重合之情形時,薄片材料間既可為接合狀態,或亦可為非接合狀態。
作為表面層11、防漏層12及吸收層13,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與該技術領域中至今為止使用者相同之材料。例如作為表面層11,可使用具有液體透過性之不織布、織布、穿孔膜等。作為防漏層12,可使用液體不透過性之合成樹脂製造之膜、包含2種以上之不織布之液體難透過性之積層體(例如紡黏(spunbond)不織布與熔噴(meltblown)不織布之積層體)、液體不透過性之合成樹脂製造之膜與不織布之積層體等。於該情形時,液體不透過性之合成樹脂製造之膜亦可具有水蒸汽透過性。衛生護墊10亦可於其防漏層12之外表面,具備用以將衛生護墊10固定於短褲等內褲之胯間之內表面之固定部(未圖示)。固定部包含例如黏著劑。作為吸收層13,可使用包含紙漿纖維等吸液材料且視需要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之粒子之纖維堆積體、包含紙漿纖維等吸液材料且視需要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之粒子之吸收紙、於2片該吸收紙之間配置高吸收性聚合物之粒子而成之吸收片材等。
於俯視時表面層11與防漏層12呈大致相同之形狀。吸收層13呈小於表面層11及防漏層12之形狀。吸收層13於俯視時呈於衛生護墊10之長度方向上具有長度之矩形。吸收層13係遍及下述中央部C之長度方向全域而存在,且亦存在於下述前方部A及後方部B之一部分。表面層11及防漏層12自吸收層13之全周緣向外側延伸出,該等延伸出區域 彼此係相互接合,形成遍及衛生護墊10之全周之連續之周緣接合部14。周緣接合部14位於較表面層11及防漏層12之周緣11a、12a更內側。因此表面層11及防漏層12係如圖2所示,於周緣接合部14與該表面層11及該防漏層12之周緣11a、12a之間之部位14a成為非接合狀態。有如下優點:藉由於部位14a使表面層11與防漏層12成為非接合狀態,而於衛生護墊10之穿著狀態下,周緣接合部14不易直接接觸穿著者之肌膚,因此不易產生不適感。
再者,於此種吸收性物品中,自防止液體之側漏之觀點而言,於長度方向之左右兩側部形成有沿長度方向延伸之防漏翻邊之情況較多,但本實施形態之衛生護墊10自薄型化等觀點而言,不具有此種防漏翻邊。進而,於此種吸收性物品中,為了將該物品確實地固定於短褲等內褲,而形成自左右兩側緣向側方延伸出且於穿著狀態下向內褲之胯間之外表面側翻折之被稱為側翼部之部位之情況較多,但本實施形態之衛生護墊10自薄型化等觀點而言不具有此種側翼部。
如圖1所示,衛生護墊10於其俯視時,具有相對於將該衛生護墊10於寬度方向上二等分之直線而線對稱之外形形狀。因此只要未特別聲明,則關於衛生護墊10之右半部之說明亦同樣地適用於左半部。衛生護墊10於長度方向之中央具有中央部C。進而衛生護墊10具有自中央部C向長度方向之前後延伸之前方部A及後方部B。前方部A與中央部C之位置係藉由前方內縮部15而劃分。同樣地,後方部B與中央部C之位置係藉由後方內縮部16而劃分。如此,衛生護墊10於左右兩側緣具有沿其長度方向而設置有一對之前方及後方內縮部15、16。前方內縮部15及後方內縮部16分別為對衛生護墊10沿其長度方向自前方部A朝向後方部B觀察寬度時,該寬度自減少轉變為增加之部位。前方內縮部15及後方內縮部16於衛生護墊10之長度方向上,既可為具有某長度之部位,或亦可為以不具有長度之一點而特定出之部位。於圖1所 示之衛生護墊10中,前方內縮部15及後方內縮部16之位置係以一點而特定出。一側緣17中之前方內縮部15與另一側緣17中之前方內縮部15於沿衛生護墊10之長度方向觀察時位於相同位置。關於後方內縮部16亦相同。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之衛生護墊10中,前方內縮部15與後方內縮部16各者之位置上之該衛生護墊10之寬度成為相同。前方內縮部15與後方內縮部16各者之位置上之衛生護墊10之寬度係指通過該等內縮部之直線部上之衛生護墊10之寬度。
前方部A及後方部B之長度成為大致相同。中央部C之長度、即沿長度方向之前方內縮部15與後方內縮部16之間之距離與前方部A及後方部B之長度既可為相同或亦可為不同。於將衛生護墊10之中央部C之寬度、前方內縮部15之寬度、及後方內縮部16之寬度設為固定之情形時,中央部C之長度變得越短則形成中央部C之側緣端之弧之曲率變得越小。其結果為,於衛生護墊10之穿著中相對於自使用者之腿部受到之壓縮力,阻力增加,從而該衛生護墊10之褶皺得以有效地防止。又,衛生護墊10之外觀形狀變得簡潔,從而令使用者之印象提昇。自該等觀點而言,較佳為中央部C之長度短於前方部A及後方部B各者之長度。該情形時,前方部A及後方部B之長度相對於中央部C之長度較佳為超過100%,進而較佳為110%以上。關於上限值,較佳為150%以下,進而較佳為140%以下。又,中央部C之長度相對於衛生護墊10之整體之長度較佳為20%以上,進而較佳為25%以上。關於上限值,較佳為50%以下,進而較佳為35%以下。例如中央部C之長度相對於衛生護墊10之整體之長度較佳為可設為20%以上50%以下,進而較佳為可設為25%以上35%以下。藉由將中央部C之長度設定為該範圍,而於在衛生護墊10之穿著狀態下施加有來自寬度方向之外力之情形時,於該中央部C容易產生阻止中央部C之變形之阻力,從而於該中央部C不易產生褶皺故而較佳。
於沿衛生護墊10之長度方向觀察時,前方部A之寬度並非固定,具有一處具有最大寬度之部位(以下將該部位稱為「最大寬度部」)A1。同樣地,後方部B之寬度亦並非固定,具有一處最大寬度部B1。
前方部A之寬度自最大寬度部A1朝向前方內縮部15遞減。又,前方部A之寬度自最大寬度部A1朝向長度方向前端部A2遞減。於自最大寬度部A1至前方內縮部15為止之間,前方部A之側緣17A成為大致直線。另一方面,於自最大寬度部A1至長度方向前端部A2為止之間,前方部A之前端緣18A成為朝向該前端部A2凸出之平緩之弧狀。而且,前端緣18A與側緣17A係平滑地連接。
後方部B亦成為與前方部A相同之形狀,其寬度自最大寬度部B1朝向後方內縮部16遞減。又,後方部B之寬度自最大寬度部B1朝向長度方向前端部B2遞減。於自最大寬度部B1至後方內縮部16為止之間,後方部B之側緣17B成為大致直線。另一方面,於自最大寬度部B1至長度方向前端部B2為止之間,後方部A之後端緣18B成為朝向該前端部B2凸出之平緩之弧狀。而且,後端緣18B與側緣17B係平滑地連接。
與前方部A及後方部B同樣地,中央部C亦於沿衛生護墊10之長度方向觀察時,其寬度並非固定,具有一處最大寬度部C1。最大寬度部C1係形成於將中央部C於長度方向上前後二等分之位置上。而且中央部C之寬度自最大寬度部C1朝向前方內縮部15遞減。同樣地,中央部C之寬度自最大寬度部C1朝向後方內縮部16遞減。於前方內縮部15與後方內縮部16之間,中央部C之各側緣17C成為朝向寬度方向之外側凸出之平緩之弧狀。若中央部C之各側緣17C成為朝向寬度方向之外側凸出之平緩之弧狀,則有如下優點:於在衛生護墊10之穿著狀態下施加有來自寬度方向之外力之情形時,中央部C之變形被因該側緣 17C之形狀而產生之阻力阻止,因此於中央部C不易產生褶皺。尤其本實施形態係關於衛生護墊者,如上所述衛生護墊通常為薄層者,因此難以利用藉由增加厚度而增加剛性來實現防褶皺,但藉由將中央部C之側緣17C設為上述形狀,而即便不增加衛生護墊之厚度,亦可實現防褶皺。又,若中央部C之各側緣17C成為朝向寬度方向之外側凸出之平緩之弧狀,則中央部C之面積會於視覺上令人感覺較寬,因此可給予穿著者對於吸收性能之安心感。而且實際上可確保中央部C之面積較寬,因此可提高液體之吸收容量。
前方部A之最大寬度與後方部B之最大寬度成為大致相同。此處「大致相同」係指兩者之寬度之差(用最大寬度較大者減去較小者之值除以最大寬度較大者所得之值)為5%以內,較佳為3%。與此相對,中央部C之最大寬度成為小於前方部A及後方部B之最大寬度。藉由採用此種構成,於在衛生護墊10之穿著狀態下施加有來自寬度方向之外力之情形時,該外力主要作用於前方部A及後方部B,因此該外力不易作用於中央部C。其結果為,中央部C不易產生褶皺。
衛生護墊10中,前方內縮部15之寬度與後方內縮部16之寬度相同。於前方內縮部15與後方內縮部16之間,較該等內縮部15、16向寬度方向外側延伸出之部位、即中央部C中之包含左右兩側緣17C的側部區域如上所述般具有接合表面層11與防漏層12而成之周緣接合部14。換言之,於中央部C之側部區域中之位於較連結位於同一長度方向側部側之前方內縮部15與後方內縮部16之直線更靠寬度方向外側的部位,遍及該部位之長度方向全域而存在周緣接合部14。周緣接合部14係藉由熱密封(heat seal)等接合方法接合表面層11與防漏層12而形成。因此,周緣接合部14之剛性較非接合部提高。而且,由於中央部C之周緣接合部14呈朝向寬度方向之外側凸出之弧狀,因此於在衛生護墊10之穿著狀態下施加有來自寬度方向之外力之情形時,中央部C 之變形被作為剛性較高之部位之周緣接合部14阻止。進而,中央部C之變形亦被因周緣接合部14之形狀而產生之阻力阻止。其結果為,中央部C更不易產生褶皺。該情況於前方內縮部15及後方內縮部16各者之寬度不同之情形時亦同樣地發揮作用,但於該寬度相同之情形時效果變得更加優異。
於前方部A,最大寬度部A1較佳為存在於前方部A之長度方向中央點(即,將前方部A於長度方向上前後二等分之位置)與前方部A之前端部A2之間。同樣地,於後方部B,最大寬度部B1亦較佳為存在於後方部B之長度方向中央點(即,將後方部B於長度方向上前後二等分之位置)與後方部B之前端部B2之間。藉由以此種方式設定最大寬度部A1及B1之位置,而使前方部A及後方部B相對於穿著者之身體之服貼性變得良好故而較佳。尤其,於最大寬度部A1及B1與前端部A2及B2之間,前方部A及後方部B具有朝向肌膚抵接面側彎折之傾向。其結果為,於最大寬度部A1及B1與前端部A2及B2之間,前方部A及後方部B容易成為如船之船頭般之形狀,從而抑制來自衛生護墊10之前後端部之漏液。
於中央部C,形成有於長度方向上連續地延伸之一對第1防漏槽20。第1防漏槽20位於較中央部C中之左右兩側緣17C更靠寬度方向內側。於第1防漏槽20之形成位置不存在吸收層13。具體而言,第1防漏槽20位於較吸收層13中之沿長度方向之左右兩側緣更靠寬度方向外側。因此,第1防漏槽20與吸收層13不重疊。第1防漏槽20之長度方向之大致中央區域之寬度最大,且其寬度隨著朝向其端部而遞減。第1防漏槽20係藉由一併按壓表面層11與防漏層12而將表面層11壓密化,提高該表面層11之剛性而形成。於進行此種壓密化時,例如使用具備於周面具有凹凸之凹凸輥與平滑輥之壓紋裝置,於使表面層11與防漏層12以重合之狀態通過兩輥間而進行按壓時,使凹凸輥之周面與表面 層11對向即可。
第1防漏槽20係以描繪朝向衛生護墊10之寬度方向之內側凸出之平緩之弧狀之方式形成。藉由形成有此種形狀之第1防漏槽20,而於在衛生護墊10之穿著狀態下施加有來自寬度方向之外力之情形時,第1防漏槽20作為變形之軸而發揮作用,位於較第1防漏槽20更靠寬度方向外側之部位具有朝向肌膚抵接面側彎折之傾向。其結果為,形成相對較寬之儲液區域,因此抑制中央部C中之側漏。尤其於本實施形態中,於第1防漏槽20之形成位置不存在吸收層13,因此剛性較低,第1防漏槽20更容易作為變形之軸發揮作用。其結果為,中央部C中之側漏得以進一步抑制。又,由於中央部C之寬度窄於前方部A之寬度及後方部B之寬度,因此朝向肌膚抵接面側彎折之區域(儲液區域)不易褶皺,因此即便於活動著之穿著者穿著之情形時亦不易發生側漏。
尤其,第1防漏槽20僅位於中央部C內,而未位於前方部A及後方部B。即,第1防漏槽20之長度方向之長度變得短於沿該長度方向之2個內縮部即前方內縮部15與後方內縮部16之間之距離。藉由採用該構成,而第1防漏槽20更容易作為變形之軸發揮作用,位於較第1防漏槽20更靠寬度方向外側之部位變得更加容易朝向肌膚抵接面側彎折。又,採用該構成有如下優點,即,前方部A及後方部B之變形對穿著者之身體之服貼性不易受第1防漏槽20妨礙。
而且,第1防漏槽20之2個端部未到達周緣接合部14,於較該周緣接合部14更靠寬度方向內側之位置終止。藉此,位於較第1防漏槽20更靠寬度方向外側之部位亦變得更加容易朝向肌膚抵接面側彎折。又,防止***至中央部C之液體沿第1防漏槽20流動時,自側緣17C漏出。
如上所述,第1防漏槽20係以描繪朝向衛生護墊10之寬度方向之內側凸出之平緩之弧狀之方式形成,因此具有寬度方向上之最內側之 位置20A(以下,亦將該位置稱為「最內側部20A」)。當沿衛生護墊10之長度方向觀察時,最內側部20A於一對第1防漏槽20中位於相同位置。因此,一對第1防漏槽20間之距離於最內側部20A之位置變得最窄。該位置成為中央部C中之衛生護墊10之最大寬度之位置或其附近。因此,於該位置,第1防漏槽20與衛生護墊10之寬度方向側部端之間之距離變得最大。其結果為,可使位於較第1防漏槽20更靠寬度方向外側之部位向肌膚抵接面側彎折之程度變大。
另外,如上所述,衛生護墊10於構成其外表面之防漏層12之外表面,具備用以將衛生護墊10固定於內褲之胯間之內表面之固定部(未圖示)。較佳為於該固定部,各第1防漏槽20中之最內側部20A之位置與該固定部之沿長度方向之左右兩側緣之位置大致一致。藉由採用該構成,位於較第1防漏槽20更靠寬度方向外側之部位更加容易朝向肌膚抵接面側彎折,從而更加有效地防止液體之側漏。此處所謂大致一致除完全一致之情形以外,亦包含於最內側部20A中之第1防漏槽20之寬度之10%以內第1防漏槽20與固定部左右分別重疊的情形、及於各距寬度方向內側為最內側部20A之間之距離之10%的位置存在固定部之長度方向之左右兩側緣的情形。
如圖1所示,於衛生護墊10,除一對第1防漏槽20、20以外,亦形成有一對第2防漏槽21A、21B。第2防漏槽21A、21B係設置於劃分前方部A與中央部C之位置或其附近之位置,並且係設置於劃分後方部B與中央部C之位置或其附近之位置。第2防漏槽21A、21B沿衛生護墊10之寬度方向而連續地延伸。第2防漏槽21A、21B之長度方向之大致中央區域之寬度最大,且其寬度隨著朝向其端部而遞減。又,第2防漏槽21A、21B描繪出朝向衛生護墊10之長度方向之外側凸出之平緩之弧狀。第2防漏槽21A、21B係形成於存在吸收層13之位置。第2防漏槽21A、21B係藉由一併按壓表面層11、吸收層13與防漏層12, 將表面層11及視需要吸收層13壓密化,提高該表面層11及視需要該吸收層13之剛性而形成。於進行此種壓密化時,例如使用具備於周面具有凹凸之凹凸輥與平滑輥之壓紋裝置,於使表面層11、吸收層13、及防漏層12以重合之狀態通過兩輥間而進行按壓時,使凹凸輥之周面與表面層11對向即可。
藉由形成有沿寬度方向延伸之第2防漏槽21A、21B,而當***至中央部C之液體沿衛生護墊10之長度方向流動時,該流動被第2防漏槽21A、21B阻止,因此來自衛生護墊10之前後端之漏液得到抑制。又,第2防漏槽21A、21B係作為變形之軸而發揮作用,因此於衛生護墊10之穿著狀態下前方部A及後方部B容易朝向肌膚抵接面側變形,衛生護墊10變得容易與穿著者之身體形狀吻合。進而,藉由以描繪弧狀之方式形成有該第2防漏槽21A、21B,而亦存在如下優點,即,於在衛生護墊10之穿著狀態下施加有來自寬度方向之外力之情形時,衛生護墊10之變形被因第2防漏槽21A、21B之形狀而產生之阻力阻止。
上述吸收層13中,其前方部A側之端緣13A及後方部B側之端緣13B位於超過第2防漏槽21A、21B之位置。該端緣13A、13B未到達周緣接合部14,而位於第2防漏槽21A、21B與周緣接合部14之間。更詳細而言,該端緣13A、13B係位於第2防漏槽21A、21B與下述前方部第2防漏槽26、後方部第2防漏槽27之間。
於由一對第1防漏槽20、20及一對第2防漏槽21A、21B包圍之區域、尤其是中央部C中之寬度方向之中央區域中,如圖2所示,形成有複數個點狀按壓部19。點狀按壓部19係基於如下觀點而形成:藉由提高上述中央區域之剛性以使形狀穩定,而穩定地吸收***分泌物或經血等體液;以及令使用者注意到該中央區域之高度吸收性。點狀按壓部19係配置為散點狀。點狀按壓部19之配置可設為規則或不規則。點狀按壓部19於俯視時形狀可為例如圓形或多邊形。點狀按壓部19係 藉由一併按壓表面層11、吸收層13與防漏層12,將表面層11及吸收層13壓密化,提高該表面層11及視需要該吸收層13之剛性而形成。於進行此種壓密化時,例如使用具備於周面具有凹凸之凹凸輥與平滑輥之壓紋裝置,於使表面層11、吸收層13及防漏層12以重合之狀態通過兩輥間而進行按壓時,使凹凸輥之周面與表面層11對向即可。藉由將複數個點狀按壓部19至少形成於中央部C中之寬度方向之中央區域,而使該點狀按壓部19作為用以提高衛生護墊10之寬度方向上之彎曲剛性之壓縮機構而發揮作用。藉由使複數個點狀按壓部19作為該壓縮機構而發揮作用,而有如下優點:於在衛生護墊10之穿著狀態下施加有來自寬度方向之外力之情形時,中央部C之變形被因作為剛性較高部位之各點狀按壓部19而產生之阻力阻止,因此中央部C更不易產生褶皺。自使該等優點更加顯著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將各點狀按壓部19之面積設為1mm2 以上,尤其為2mm2 以上。面積之上限值較佳為10mm2 以下,尤其為7mm2 以下。例如各點狀按壓部19之面積較佳為1~10mm2 ,較佳為2~7mm2 。在面積為該範圍內之條件下,較佳為點狀按壓部19於1cm×1cm之正方形之區域內平均地配置有2個以上,尤其配置有4個以上。個數之上限值較佳為32個以下,尤其為16個以下。例如點狀按壓部19之個數較佳為於1cm×1cm之正方形之區域內平均有2~32個,尤其為4~16個。
又,於由一對第1防漏槽20、20及一對第2防漏槽21A、21B包圍之區域、尤其是中央部C中之寬度方向之中央區域中,自迅速地吸收***分泌物或經血等體液之觀點、及令使用者注意到該中央區域之高度吸收性之觀點而言,亦可代替複數個點狀按壓部19而於表面層11設置複數個開孔部(未圖示)。開孔部係藉由將複數根插針自表面層11之肌膚抵接面側壓入而設置於該表面層11之肌膚抵接面側。自使***分泌物或經血等體液迅速地透過而給予使用者乾燥感之觀點、及保持表 面層11之形狀而防止穿著中之表面層11之破裂或斷裂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將開孔部之面積設為1mm2 以上,尤其為2mm2 以上。面積之上限值較佳為10mm2 以下,尤其為7mm2 以下。例如各開孔部之面積較佳為1~10mm2 ,較佳為2~7mm2 。在面積為該範圍內之條件下,開孔部較佳為於1cm×1cm之正方形之區域內平均地配置有2個以上,尤其為配置有4個以上。個數之上限值較佳為32個以下,尤其為16個以下。例如開孔部之個數較佳為於1cm×1cm之正方形之區域內平均有2~32個,尤其為4~16個。
如上所述於衛生護墊10形成有第1防漏槽20、20及第2防漏槽21A、21B,而於該衛生護墊10亦進而形成有另一防漏槽。具體而言,在形成於前方部A側之第2防漏槽21A之左右兩側部之位置,以於左右夾持該第2防漏槽21A之方式,形成有一對於衛生護墊10之長度方向上連續地延伸之前方部第1防漏槽22。前方部第1防漏槽22之一端部位於與前方內縮部15於長度方向上一致之位置,或位於較前方內縮部15更靠長度方向端部側之位置。另一端部位於較前方部A之最大寬度部A1更靠中央部C,且較第2防漏槽21A更靠前端部A2之位置。前方部第1防漏槽22係以描繪朝向衛生護墊10之寬度方向之內側凸出之平緩之弧狀之方式彎曲形成。前方部第1防漏槽22係藉由一併按壓至少表面層11與防漏層12,將表面層11壓密化,提高該表面層11之剛性而形成。根據不同情形,亦存在除表面層11及防漏層12亦一併將吸收層13壓密化之情況。
於長度方向上延伸之前方部第1防漏槽22係於前方部A之靠長度方向前端部A2之位置,具有自該前方部第1防漏槽22向寬度方向內側及外側分支之內側分支部26A及外側分支部22B。內側分支部22A及外側分支部22B其等之長度短於前方部第1防漏槽22。內側分支部22A及外側分支部22B其等之一端部與前方部第1防漏槽22連結。另一端部 成為自由端部。該自由端部之位置較前方部第1防漏槽22中之靠前端部A2之端部之位置更靠中央部C。內側分支部22A及外側分支部22B係與前方部第1防漏槽22同樣地,藉由一併按壓至少表面層11與防漏層12將表面層11壓密化,而提高該表面層11之剛性而形成。根據不同情形,亦存在除表面層11及防漏層12外亦一併將吸收層13壓密化之情況。
在形成於後方部B側之第2防漏槽21B之左右兩側部之位置,以左右夾持該第2防漏槽21B之方式,形成有一對於衛生護墊10之長度方向上連續地延伸之後方部第1防漏槽23。後方部第1防漏槽23於後方部B之靠長度方向前端部B2之位置,具有自該後方部第1防漏槽23向寬度方向內側及外側分支之內側分支部23A及外側分支部23B。該等後方部第1防漏槽23、內側分支部23A及外側分支部23B之形狀及構成係與上述前方部第1防漏槽22、內側分支部22A及外側分支部22B相同。關於後方部第1防漏槽23、內側分支部23A及外側分支部23B之形狀及構成,適當應用上述針對前方部第1防漏槽22、內側分支部22A及外側分支部22B之說明,因此省略其說明。
於第1防漏槽20與形成於前方部A之前方部第1防漏槽22之間,形成有第1按壓部24。另一方面,於第1防漏槽20與形成於後方部B之後方部第1防漏槽23之間,形成有第2按壓部25。第1按壓部24及第2按壓部25呈大致相同形狀。第1按壓部24及第2按壓部25呈集合複數個呈大致圓形或大致正多邊形之小按壓部而成之各向異性較低的形狀。第1按壓部24及第2按壓部25係藉由一併按壓至少表面層11與防漏層12將表面層11壓密化,提高該表面層11之剛性而形成。根據不同情形,亦存在除表面層11及防漏層12亦一併將吸收層13壓密化之情況。第1按壓部24係位於第1防漏槽20與前方部第1防漏槽22之間,且係為了使該等防漏槽成為實質上連續之狀態,從而使形成該等防漏槽之效果更加 顯著而形成。又,其係為了對衛生護墊10賦予設計上之美感而形成。關於第2按壓部25亦相同。
於前方部A,於較前方部第1防漏槽22更加靠近前端部A2之位置,形成有於衛生護墊10之長度方向上連續地延伸之前方部第2防漏槽26。前方部第2防漏槽26係於衛生護墊10之長度方向之左右兩側部形成有一對。前方部第2防漏槽26係以描繪朝向衛生護墊10之寬度方向之內側凸出之平緩之弧狀之方式形成。前方部第2防漏槽26之長度短於前方部第1防漏槽22。前方部第2防漏槽26係藉由一併按壓至少表面層11與防漏層12,將表面層11壓密化,提高該表面層11之剛性而形成。
於長度方向上延伸之前方部第2防漏槽26於靠前端部A2之位置,具有自該前方部第2防漏槽26向寬度方向內側分支之內側分支部26A。內側分支部26A之長度短於前方部第2防漏槽26。內側分支部22A之一端部與前方部第2防漏槽26連結。另一端部成為自由端部。該自由端部之位置超過前方部第2防漏槽26中之靠前端部A2之端部之位置而成為靠前端部A2。內側分支部26A係與前方部第2防漏槽26同樣地,藉由一併按壓至少表面層11與防漏層12,將表面層11壓密化,提高該表面層11之剛性而形成。
在較形成於後方部B側之後方部第1防漏槽23更加靠近前端部B2之位置,形成有於衛生護墊10之長度方向上連續地延伸之後方部第2防漏槽27。後方部第2防漏槽27於後方部B之靠長度方向前端部B2之位置,具有自該後方部第2防漏槽27向寬度方向內側分支之內側分支部27A。該等後方部第2防漏槽27及內側分支部27A之形狀及構成係與上述前方部第2防漏槽26及內側分支部26A相同。關於後方部第2防漏槽27及內側分支部27A之形狀及構成,適當應用上述針對前方部第2防漏槽26及內側分支部26A之說明,因此省略其說明。
於前方部A中之前方部第2防漏槽26與前端部A2之間,形成有第3按壓部28。另一方面,於後方部B中之後方部第2防漏槽27與前端部B2之間,形成有第4按壓部29。又,第3按壓部28及第4按壓部29係位於最大寬度部A1及B1之附近。第3按壓部28及第4按壓部29呈大致相同形狀。第3按壓部28及第4按壓部29呈集合複數個呈大致圓形之小按壓部而成之形狀。第3按壓部28及第4按壓部29係藉由一併按壓至少表面層11與防漏層12,將表面層11壓密化,提高該表面層11之剛性而形成。第3按壓部28及第4按壓部29因其剛性較高,而具有於對最大寬度部A1及B1施加有來自寬度方向之外力時,阻止該最大寬度部A1及B1中之前方部A及後方部B之變形的作用。又,其等係為了對衛生護墊10賦予設計上之美感而形成。
於第1防漏槽20之長度方向延長線上,配置有第1按壓部24、前方部第1防漏槽22、前方部第2防漏槽26及第3按壓部28以及後方部第1防漏槽23、第2按壓部25、後方部第2防漏槽27及第4按壓部29。自確實地防止***分泌物或經血等體液自衛生護墊10之側緣17洩漏之觀點而言,該等防漏槽及按壓部較理想為沿長度方向排列。又,於以此種方式於長度方向上配置一連串防漏槽與按壓部之情形時,自衛生護墊10在長度方向上有良好之彎曲性及對使用者賦予舒適之穿著感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將各者分開地配置。其分開之距離較佳為0.5mm以上,尤其為1mm以上。另一方面,自確實地引入滲入表面層11之液體,防止向衛生護墊10之寬度方向之洩漏之觀點而言,分開距離較佳為5mm以下,尤其為4mm以下,進而為1mm以下。最佳為所有防漏槽及按壓部之間分開,但最少第1防漏槽20與前方部第1防漏槽22及後方部第2防漏槽之間分開即可。
進而,沿衛生護墊10之長度方向配置之一連串防漏槽及按壓部具有如下效果:防止因衛生護墊10之側緣17朝向使用者之肌膚側翻 翹,衛生護墊10之側緣17接觸肌膚而帶給使用者疼痛或瘙癢等不快感。衛生護墊10係以沿使用者之身體之形狀在長度方向彎曲之狀態固定於內褲。因此越朝向前方部A及後方部B,因彎曲而產生之變形越大故而容易產生翻翹。自防止此種容易產生於前方部A或後方部B之護墊10之側緣17之翻翹的觀點而言,較佳為一連串防漏槽及按壓部、尤其是按壓部以隨著朝向衛生護墊10之前方部A或後方部B而使壓縮部之面積逐漸變大之方式設計。
以上,至此為止說明之防漏槽或按壓部中之形成於衛生護墊10之左右兩側部之位置上者,即第1防漏槽20、前方部第1防漏槽22、後方部第1防漏槽23、前方部第2防漏槽26、後方部第2防漏槽27、第1按壓部24、第2按壓部25、第3按壓部28及第4按壓部29係相對於在衛生護墊10之長度方向上延伸而將該衛生護墊10左右二等分之縱向中心線(未圖示)成為對稱形,且配置於對稱之位置上。
以上,基於較佳之實施形態對本創作進行了說明,但本創作不受上述實施形態限制。例如上述實施形態係關於寬度較窄、且厚度較薄之吸收性物品即衛生護墊者,但亦可藉由適當地選擇寬度或厚度,而將本創作應用於衛生護墊以外之吸收性物品。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之周緣接合部14係將表面層11與防漏層12接合而形成,但亦可代替於此,增大吸收層13將該吸收層13與表面層11或防漏層12接合而形成周緣接合部14。進而亦可將表面層11、吸收層13與防漏層12之三者全部接合而形成周緣接合部。即,周緣接合部14藉由將表面層11、吸收層13及防漏槽12中之至少2個構件接合而形成即可。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前方內縮部15之寬度與後方內縮部16之寬度大致相同,但於兩內縮部15、16之寬度不同之情形時,於較兩內縮部15、16中之通過該內縮部15、16之直線部上之衛生護墊10之寬度更小的內縮部向寬度方向外側延伸出之部位,形成有將表面層11、 吸收層13及防漏槽12中之至少2個構件接合而成之接合部即可。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複數個點狀按壓部19係形成於由一對第1防漏槽20、20、與一對第2防漏槽21A、21B包圍之區域內,但除此以外,亦可於前方部A中之第2防漏槽21A與前端部A2之間之區域、或後方部B中之第2防漏槽21B與前端部B2之間之區域進而形成複數個點狀按壓部。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之第1防漏槽20及第2防漏槽21A、21B均呈連續地延伸之形狀,但亦可代替於此,由接近被看作連續之形狀之程度之不連續之複數個按壓部的行狀集合體而形成該等防漏槽。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之第1防漏槽20係未與第2防漏槽21A、21B或前方部第1防漏槽22及後方部第1防漏槽23、以及第1及第2按壓部連結之獨立者,但亦可代替於此,例如使第1防漏槽20與第2防漏槽21A、21B連結,而形成於衛生護墊10之長度方向具有長直徑之大致橢圓形狀之環狀防漏槽。
關於上述實施形態,本創作進而揭示以下之吸收性物品。
[1]一種吸收性物品,其係包括配置於肌膚抵接面側之液體透過性表面層、配置於非肌膚抵接面側之防漏層、及配置於上述表面層與上述防漏層之間之吸收層,且具有長度方向及與其正交之寬度方向者;且上述物品於左右兩側緣具有將該物品沿上述長度方向劃分為前方部、中央部及後方部之沿長度方向設置有一對之前方內縮部及後方內縮部,且上述物品具有相對於將該物品於寬度方向上二等分之直線而線對稱之外形形狀;上述前方部及上述後方部之最大寬度大致相同,並且上述中央部之最大寬度窄於上述前方部及上述後方部之最大寬度;於較連結位於同一長度方向側部側之上述前方內縮部與後方內 縮部之直線更向上述寬度方向外側延伸出之部位,形成有接合上述表面層、上述吸收層及上述防漏層中之至少2個構件而成之接合部。
[2]如上述[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中央部,在該中央部中之較上述左右兩側緣更靠上述寬度方向內側之位置上,形成有呈朝向該寬度方向之內側凸出之弧狀之一對防漏槽,且上述防漏槽之上述長度方向之長度短於沿該長度方向之2個上述內縮部間之距離。
[3]如上述[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防漏槽之2個端部未到達上述接合部。
[4]如上述[2]或[3]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防漏層之外表面,包含用以將上述物品固定於內褲之固定部,上述各防漏槽中之最靠上述寬度方向內側之位置與上述固定部之沿上述長度方向之左右兩側緣之位置大致一致。
[5]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通過上述前方內縮部之直線部上之上述物品之寬度與通過上述後方內縮部之直線部上之上述物品之寬度大致相同。
[6]如上述[1]至[5]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沿上述長度方向之2個上述內縮部間之距離為上述物品之該長度方向之長度之20%以上50%以下。
[7]如上述[1]至[6]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劃分上述前方部與上述中央部之位置或其附近之位置、及劃分上述後方部與上述中央部之位置或其附近之位置,包含沿上述寬度方向而延伸之連續之一對第2防漏槽。
[8]如上述[1]至[7]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中央部中之上述寬度方向之中央區域,包含用以提高上述物品之上述寬度方向上之彎曲剛性之壓縮機構。
[9]如上述[1]至[8]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一對防漏槽 與上述吸收層不重疊。
[10]如上述[7]至[9]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由上述一對防漏槽與上述一對第2防漏槽包圍之上述吸收層上之區域,設置有複數個點狀按壓部。
[11]如上述[1]至[10]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前方部及後方部,分別包含左右各一對前方部第1防漏槽及後方部第1防漏槽,其等分別在與上述前方內縮部及上述後方內縮部於長度方向上一致之位置或較其更靠長度方向端部側具備一端部。
[12]如上述[1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前方部第1防漏槽及上述後方部第1防漏槽為朝向寬度方向內側凸出彎曲之形狀。
[13]如上述[11]或[1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劃分上述前方部與上述中央部之位置或其附近之位置、及劃分上述後方部與上述中央部之位置或其附近之位置,包含沿上述寬度方向而延伸之連續之一對第2防漏槽,且上述前方部第1防漏槽及上述後方部第1防漏槽以分別於左右夾持上述第2防漏槽之方式配置。
[14]如上述[11]至[1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防漏槽與上述前方部第1防漏槽及後方部第1防漏槽係於長度方向上分開。
[15]如上述[1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防漏槽與上述前方部第1防漏槽或上述後方部第1防漏槽之分開距離為0.5mm以上5mm以下。
[16]如上述[1]至[15]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方部及後方部之最大寬度部分別存在於前方部及後方部之長度方向中央點與前方部及後方部之前端部之間。
10‧‧‧衛生護墊
11‧‧‧表面層
12‧‧‧防漏層
13‧‧‧吸收層
13A‧‧‧端緣
13B‧‧‧端緣
14‧‧‧周緣接合部
15‧‧‧前方內縮部
16‧‧‧後方內縮部
17‧‧‧側緣
17A‧‧‧側緣
17B‧‧‧側緣
17C‧‧‧側緣
18A‧‧‧前端緣
18B‧‧‧後端緣
19‧‧‧點狀按壓部
20‧‧‧第1防漏槽
20A‧‧‧最內側部
21A‧‧‧第2防漏槽
21B‧‧‧第2防漏槽
22‧‧‧前方部第1防漏槽
22A‧‧‧內側分支部
22B‧‧‧外側分支部
23‧‧‧後方部第1防漏槽
23A‧‧‧內側分支部
23B‧‧‧外側分支部
24‧‧‧第1按壓部
25‧‧‧第2按壓部
26‧‧‧前方部第2防漏槽
26A‧‧‧內側分支部
27‧‧‧後方部第2防漏槽
27A‧‧‧內側分支部
28‧‧‧第3按壓部
29‧‧‧第4按壓部
A‧‧‧前方部
A1‧‧‧最大寬度部
A2‧‧‧長度方向前端部
B‧‧‧後方部
B1‧‧‧最大寬度部
B2‧‧‧長度方向前端部
C‧‧‧中央部
C1‧‧‧最大寬度部
X‧‧‧寬度方向
Y‧‧‧長度方向

Claims (18)

  1.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係包括配置於肌膚抵接面側之液體透過性表面層、配置於非肌膚抵接面側之防漏層、及配置於上述表面層與上述防漏層之間之吸收層,且具有長度方向及與其正交之寬度方向者;且上述物品於左右兩側緣具有將該物品沿上述長度方向劃分為前方部、中央部及後方部之沿長度方向設置有一對之前方內縮部及後方內縮部;且上述物品具有相對於將該物品於寬度方向上二等分之直線而線對稱之外形形狀;上述前方部及上述後方部其等之最大寬度大致相同,並且上述中央部之最大寬度窄於上述前方部及上述後方部之最大寬度;且於較連結位於同一長度方向側部側之上述前方內縮部與後方內縮部之直線更向上述寬度方向外側延伸出之部位,形成有接合上述表面層、上述吸收層及上述防漏層中之至少2個構件而成之接合部。
  2.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中央部,在較該中央部之上述左右兩側緣更靠上述寬度方向內側之位置上,形成有呈朝向該寬度方向之內側凸出之弧狀之一對防漏槽,且上述防漏槽之上述長度方向之長度短於沿該長度方向之2個上述內縮部間之距離。
  3. 如請求項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防漏槽之2個端部未到達上述接合部。
  4. 如請求項2或3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防漏層之外表面,包含用以將上述物品固定於內褲之固定部,上述各防漏槽中之最 靠上述寬度方向內側之位置與上述固定部之沿上述長度方向之左右兩側緣之位置大致一致。
  5.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通過上述前方內縮部之直線部上之上述物品之寬度與通過上述後方內縮部之直線部上之上述物品之寬度大致相同。
  6.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沿上述長度方向之2個上述內縮部間之距離為上述物品之該長度方向之長度之20%以上、50%以下。
  7.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劃分上述前方部與上述中央部之位置或其附近之位置、及劃分上述後方部與上述中央部之位置或其附近之位置,包含沿上述寬度方向延伸之連續之一對第2防漏槽。
  8.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中央部中之上述寬度方向之中央區域,包含用以提高上述物品之上述寬度方向上之彎曲剛性之壓縮機構。
  9. 如請求項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一對防漏槽與上述吸收層不重疊。
  10. 如請求項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劃分上述前方部與上述中央部之位置或其附近之位置、及劃分上述後方部與上述中央部之位置或其附近之位置,包含沿上述寬度方向延伸之連續之一對第2防漏槽,且於由上述一對防漏槽與上述一對第2防漏槽而包圍之上述吸收層上之區域,設置有複數個點狀按壓部。
  11. 如請求項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前方部及後方部,分別包含左右各一對前方部第1防漏槽及後方部第1防漏槽,其等分別在與上述前方內縮部及上述後方內縮部於長度方向上一致之位置或較其更靠長度方向端部側具備一端部。
  12. 如請求項1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前方部第1防漏槽及上述後方部第1防漏槽為朝向寬度方向內側凸出彎曲之形狀。
  13. 如請求項1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劃分上述前方部與上述中央部之位置或其附近之位置、及劃分上述後方部與上述中央部之位置或其附近之位置,包含沿上述寬度方向延伸之連續之一對第2防漏槽,且上述前方部第1防漏槽及上述後方部第1防漏槽分別以於左右夾持上述第2防漏槽之方式配置。
  14. 如請求項1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防漏槽與上述前方部第1防漏槽及後方部第1防漏槽係於長度方向上分開。
  15. 如請求項1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防漏槽與上述前方部第1防漏槽或上述後方部第1防漏槽之分開距離為0.5mm以上、5mm以下。
  16.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方部及後方部之最大寬度部分別存在於前方部及後方部之長度方向中央點與前方部及後方部之前端部之間。
  17.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方部及後方部之長度相對於中央部之長度超過100%且為150%以下。
  18.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係衛生護墊。
TW102218364U 2012-10-01 2013-10-01 吸收性物品 TWM48571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9684A JP6016564B2 (ja) 2012-10-01 2012-10-01 吸収性物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85713U true TWM485713U (zh) 2014-09-11

Family

ID=504577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18364U TWM485713U (zh) 2012-10-01 2013-10-01 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016564B2 (zh)
CN (1) CN203539552U (zh)
TW (1) TWM485713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32459B2 (ja) * 2016-03-03 2017-11-15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EP3643278B1 (en) * 2017-06-19 2021-09-08 Daio Paper Corporation Absorbent article
JP7085362B2 (ja) * 2018-02-26 2022-06-16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2020081339A (ja) * 2018-11-22 2020-06-04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低体重児用吸収パッド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59743B2 (ja) * 1990-12-28 1999-02-24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KR101198546B1 (ko) * 2005-05-20 2012-11-06 유한킴벌리 주식회사 다수의 마이크로 엠보싱으로 구성된 매크로 엠보싱을구비한 뭉침 및 샘방지기능과 심미적 효과가 증대된 흡수제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539552U (zh) 2014-04-16
JP2014068995A (ja) 2014-04-21
JP6016564B2 (ja) 2016-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8154606A (ja) 吸収性物品
JP2004358109A (ja) 吸収性物品
JP2004181084A (ja) 縦長の圧縮溝を備えた吸収性物品
TWI668001B (zh) Absorbent article
JP6034452B1 (ja) 吸収性物品
JP6153427B2 (ja) 吸収性物品
WO2016199615A1 (ja) 吸収性物品
TWM479121U (zh) 吸收性物品
JP6067349B2 (ja) 吸収性物品
TWM485713U (zh) 吸收性物品
JP2017153699A (ja) 吸収性物品
WO2017002606A1 (ja) 吸収性物品
JP6346059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15097717A (ja) 吸収性物品
JP2013085831A (ja) 吸収性物品
JP6093828B1 (ja) 吸収性物品
JP5053806B2 (ja) 生理用ナプキン
JP6101730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18061688A (ja) 吸収性物品
CN109310553B (zh) 吸收性物品
JP2020075085A (ja) 吸収性物品
KR102674151B1 (ko) 흡수성 물품
CN112839617B (zh) 吸收性物品
WO2016199663A1 (ja) 吸収性物品
JP6577854B2 (ja) 吸収性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K4K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 granted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