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51577U - 用來產生不同風流之風扇模組及其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用來產生不同風流之風扇模組及其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51577U
TWM451577U TW101219052U TW101219052U TWM451577U TW M451577 U TWM451577 U TW M451577U TW 101219052 U TW101219052 U TW 101219052U TW 101219052 U TW101219052 U TW 101219052U TW M451577 U TWM451577 U TW M451577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an
air inlet
housing
partition plate
fan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2190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hia-Jui Hsu
Original Assignee
Wist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stron Corp filed Critical Wistron Corp
Priority to TW1012190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51577U/zh
Priority to CN 201220535185 priority patent/CN202818851U/zh
Publication of TWM4515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51577U/zh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Description

用來產生不同風流之風扇模組及其電子裝置
本創作關於一種風扇模組及其電子裝置,尤指一種用來產生不同風流之風扇模組及其電子裝置。
一般而言,電子產品內設有風扇模組,其用來於電子產品內部產生氣流,藉以散逸電子產品之內部電子元件所產生的熱量,如此內部電子元件便能於適當溫度下正常運轉。習知之風扇模組的流道結構僅具有一出風口,其僅能將氣流沿單一方向送出。然而,由於電子產品內之機構空間的限制,電子產品之內部電子元件常無法全部集中於風扇模組之流道結構的出風口處,導致距離風扇模組之流道結構的出風口較遠之內部電子元件不易有氣流經過,以致該些內部電子元件所產生的熱量無法及時藉由氣流散逸而導致散熱效率不佳,從而影響該些內部電子元件運轉。
因此,本創作提供一種用來產生不同風流之風扇模組及其電子裝置,以解決上述問題。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創作揭露一種用來產生不同風流之風扇模組,其包含有一間隔板、一第一風扇部以及一第二風扇部。第一風扇部設置於間隔板之一側,第一風扇部沿一第一入風方向吸入氣體,且第一風扇部與間隔板共同將由第一入風方向吸入之氣體沿一第一出風方向排出。第二風扇部設置於間隔板相反於該側之另一 側,第二風扇部沿相反於第一入風方向之一第二入風方向吸入氣體,且第二風扇部與間隔板共同將由第二入風方向吸入之氣體沿異於第一出風方向之一第二出風方向排出。
根據本創作之其中之一實施方式,本創作另揭露一種電子裝置,其包含有一殼體、一第一電子元件、一第二電子元件以及一風扇模組,第一電子元件、第二電子元件與風扇模組皆安裝於殼體內。風扇模組包含有一間隔板、一第一風扇部以及一第二風扇部。第一風扇部設置於間隔板之一側,第一風扇部沿一第一入風方向吸入氣體,且第一風扇部與間隔板共同將由第一入風方向吸入之氣體沿一第一出風方向排出至第一電子元件,藉以散逸第一電子元件所產生之熱量。第二風扇部設置於間隔板相反於該側之另一側,第二風扇部沿相反於第一入風方向之一第二入風方向吸入氣體,且第二風扇部與間隔板共同將由第二入風方向吸入之氣體沿異於第一出風方向之一第二出風方向排出至第二電子元件,藉以散逸第二電子元件所產生之熱量。
綜上所述,本創作之風扇模組利用間隔板區隔第一風扇部以及第二風扇部,當風扇模組啟動時,第一風扇部可與間隔板共同將吸入之氣體沿第一出風方向排出,且第二風扇部可與間隔板共同將吸入之氣體沿第二出風方向排出。如此一來,本創作之風扇模組便可用來散逸設置於不同位置之電子元件所產生的熱量,亦即本創作之風扇模組可依據內部電子元件所在的位置不同,而相對應地設計出風方向,藉以增加風扇模組的應用彈性,進而提升電子裝置的散熱效率。有關本創作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 合參考圖式之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
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創作。
請參閱第1圖,第1圖為本創作實施例電子裝置30之外觀示意圖。如第1圖所示,電子裝置30包含有一殼體32、一第一電子元件34以及一第二電子元件36,第一電子元件34與第二電子元件36皆安裝於殼體32內,亦即殼體32用來包覆第一電子元件34與第二電子元件36,藉以保護第一電子元件34與第二電子元件36免受碰撞而損壞。於此實施例中,電子裝置30可為一筆記型電腦,而第一電子元件34與第二電子元件36可分別為該筆記型電腦之內部電子元件,例如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電源穩壓器等。
此外,電子裝置30另包含有一風扇模組38,其安裝於殼體32內,風扇模組38用來產生氣流,藉以散逸第一電子元件34與第二電子元件36於運轉時所產生的熱量,如此第一電子元件34與第二電子元件36便能於適當溫度下正常運作,從而維持電子裝置30之正常運轉。於此實施例中,風扇模組38可為一離心式風扇(centrifugal fan)模組。
請參閱第1圖至第5圖,第2圖為本創作實施例風扇模組38之元件示意圖,第3圖為本創作實施例風扇模組38之元件***示意圖,第4圖為本創作實施例風扇模組38於另一視角之元件示意圖, 第5圖為本創作實施例風扇模組38於另一視角之元件***示意圖。如第1圖至第5圖所示,風扇模組38包含有一間隔板40、一第一風扇部42以及一第二風扇部44,第一風扇部42設置於間隔板40之一側,且第二風扇部44設置於間隔板40之另一側。
此外,第一風扇部42包含有一第一扇軸本體421以及複數個第一扇葉結構423,第一扇軸本體421結合於間隔板40之該側,複數個第一扇葉結構423連接於第一扇軸本體421,且複數個第一扇葉結構423可共同用來產生風流,藉以散逸第一電子元件34於運轉時所產生的熱量。進一步地,第二風扇部44包含有一第二扇軸本體441以及複數個第二扇葉結構443,第二扇軸本體441結合於間隔板40之該另一側,複數個第二扇葉結構443連接於第二扇軸本體441,且複數個第二扇葉結構443可共同用來產生風流,藉以散逸第二電子元件36於運轉時所產生的熱量。
於此實施例中,各第一扇葉結構423之葉形可異於各第二扇葉結構443之葉形,藉此第一扇葉結構423所產生的風流方向便可異於第二扇葉結構443所產生的風流方向。換句話說,第一扇葉結構423以及第二扇葉結構443可藉由分別設計第一扇葉結構423之葉形以及第二扇葉結構443之葉形而將氣體沿不同出風方向送出,藉以散逸位於不同位置之第一電子元件34與第二電子元件36所產生的熱量。也就是說,本創作之風扇模組38的第一扇葉結構423與第二扇葉結構443可依據第一電子元件34與第二電子元件36的位置,而相對應地設計第一扇葉結構423之葉形以及第二扇葉結構443之葉形,藉以增加風扇模組38的應用彈性,進而提升電子裝置30 的散熱效率。
於此實施例中,間隔板40、第一風扇部42與第二風扇部44可為一體成形。於實務上,間隔板40、第一風扇部42與第二風扇部44可以射出成型的方式一體成形,而間隔板40、第一風扇部42與第二風扇部44的結構設計可不侷限於此實施例中所述,例如間隔板40、第一風扇部42與第二風扇部44亦可分別為獨立構件。至於採用上述何者設計,其端視實際需求而定。
除此之外,第一風扇部42另包含有一電致動件425,其安裝於第一扇軸本體421內。當電致動件425啟動時,電致動件425可用來驅動第一扇軸本體421轉動,此時第一扇軸本體421便可帶動複數個第一扇葉結構423以及複數個第二扇葉結構443產生風流,藉以散逸位於不同位置之第一電子元件34與第二電子元件36所產生的熱量。於實務上,電致動件425可為一直流有刷馬達,但不受此限,電致動件425可為一直流無刷馬達。換句話說,只要是用來驅動第一扇軸本體421轉動之電致動件425的結構設計,均在本創作所保護的範疇內。
請參閱第1圖至第6圖,第6圖為本創作實施例風扇模組38之元件剖面示意圖。如第1圖至第6圖所示,風扇模組38另包含有一底座殼體46,其用來承載第一風扇部42,且底座殼體46上形成有一第一入風口461。當電致動件425驅動第一扇軸本體421轉動時,第一扇軸本體421可帶動複數個第一扇葉結構423產生風流。此時,風扇模組38之第一風扇部42便可沿一第一入風方向X1經由第一入風口461吸入氣體。於此實施例中,底座殼體46可由金屬材質所 製成,藉以加強底座殼體46的結構強度,而底座殼體46之材質可不侷限於此實施例中所述,其端視實際需求而定。
進一步地,風扇模組38另包含有一第一殼體48,其一側連接於底座殼體46。於此實施例中,第一殼體48之該側可螺固於底座殼體46,但不受此限,第一殼體48亦可卡固於底座殼體46。至於採用上述何者設計,其端視實際需求而定。再者,如第6圖所示,第一殼體48、底座殼體46與間隔板40共同形成用來容置第一風扇部42之一第一流道腔室50以及一第一出風口501,其中第一電子元件34係設置於鄰近第一出風口501處。
當風扇模組38之第一風扇部42沿第一入風方向X1經由第一入風口461吸入氣體時,第一風扇部42與間隔板40共同將由第一入風方向X1經由第一入風口461所吸入之氣體,沿一第一出風方向Y1經由第一流道腔室50由第一出風口501排出。如此一來,由第一出風口501所排出之氣體便可沿第一出風方向Y1排出至鄰近第一出風口501處之第一電子元件34,藉以散逸第一電子元件34所產生之熱量,進而使第一電子元件34能於適當溫度下正常運作。
如第1圖至第6圖所示,風扇模組38另包含有一第二殼體52,其突出於第一殼體48之另一側,第二殼體52上形成有一第二入風口521。於此實施例中,第一殼體48與第二殼體52可為一體成形,但不受此限,第一殼體48與第二殼體52亦可為分開之獨立構件。至於採用上述何者設計,其端視實際需求而定。再者,如第6圖所示,第一殼體48、第二殼體52與間隔板40共同形成用來容置第二風扇部44之一第二流道腔室54以及一第二出風口541,其中第二 電子元件36係設置於鄰近第二出風口541處。
當電致動件425驅動第一扇軸本體421轉動時,第一扇軸本體421亦可帶動複數個第二扇葉結構443產生風流。此時,風扇模組38之第二風扇部44便可沿相反於第一入風方向X1之一第二入風方向X2經由第二入風口521吸入氣體,且第二風扇部44與間隔板40共同將由第二入風方向X2經由第二入風口521所吸入之氣體,沿一第二出風方向Y2經由第二流道腔室54由第二出風口541排出。如此一來,由第二出風口541所排出之氣體便可沿第二出風方向Y2排出至鄰近第二出風口541處之第二電子元件36,藉以散逸第二電子元件36所產生之熱量,進而使第二電子元件36能於適當溫度下正常運作。
於此實施例中,第一出風方向Y1與第二出風方向Y2可相差一百八十度(如第6圖所示),但不受此限,例如第一出風方向Y1與第二出風方向Y2亦可彼此垂直。至於採用上述何者設計,其端視實際需求而定。換句話說,只要是第一出風方向Y1異於第二出風方向Y2的結構設計,均在本創作所保護的範疇內。
相較於先前技術,本創作之風扇模組利用間隔板區隔第一風扇部以及第二風扇部,當風扇模組啟動時,第一風扇部可與間隔板共同將吸入之氣體沿第一出風方向排出,且第二風扇部可與間隔板共同將吸入之氣體沿第二出風方向排出。如此一來,本創作之風扇模組便可用來散逸設置於不同位置之電子元件所產生的熱量,亦即本創作之風扇模組可依據內部電子元件所在的位置不同,而相對應地設計出風方向,藉以增加風扇模組的應用彈性,進而提升電子裝置 的散熱效率。
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創作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創作之涵蓋範圍。
30‧‧‧電子裝置
32‧‧‧殼體
34‧‧‧第一電子元件
36‧‧‧第二電子元件
38‧‧‧風扇模組
40‧‧‧間隔板
42‧‧‧第一風扇部
421‧‧‧第一扇軸本體
423‧‧‧第一扇葉結構
425‧‧‧電致動件
44‧‧‧第二風扇部
441‧‧‧第二扇軸本體
443‧‧‧第二扇葉結構
46‧‧‧底座殼體
461‧‧‧第一入風口
48‧‧‧第一殼體
50‧‧‧第一流道腔室
501‧‧‧第一出風口
52‧‧‧第二殼體
521‧‧‧第二入風口
54‧‧‧第二流道腔室
541‧‧‧第二出風口
X1‧‧‧第一入風方向
X2‧‧‧第二入風方向
Y1‧‧‧第一出風方向
Y2‧‧‧第二出風方向
第1圖為本創作實施例電子裝置之外觀示意圖。
第2圖為本創作實施例風扇模組之元件示意圖。
第3圖為本創作實施例風扇模組之元件***示意圖。
第4圖為本創作實施例風扇模組於另一視角之元件示意圖。
第5圖為本創作實施例風扇模組於另一視角之元件***示意圖。
第6圖為本創作實施例風扇模組之元件剖面示意圖。
34‧‧‧第一電子元件
36‧‧‧第二電子元件
38‧‧‧風扇模組
40‧‧‧間隔板
42‧‧‧第一風扇部
421‧‧‧第一扇軸本體
423‧‧‧第一扇葉結構
425‧‧‧電致動件
44‧‧‧第二風扇部
441‧‧‧第二扇軸本體
443‧‧‧第二扇葉結構
46‧‧‧底座殼體
461‧‧‧第一入風口
48‧‧‧第一殼體
50‧‧‧第一流道腔室
501‧‧‧第一出風口
52‧‧‧第二殼體
521‧‧‧第二入風口
54‧‧‧第二流道腔室
541‧‧‧第二出風口
X1‧‧‧第一入風方向
X2‧‧‧第二入風方向
Y1‧‧‧第一出風方向
Y2‧‧‧第二出風方向

Claims (20)

  1. 一種用來產生不同風流之風扇模組,其包含有:一間隔板;一第一風扇部,其設置於該間隔板之一側,該第一風扇部沿一第一入風方向吸入氣體,且該第一風扇部與該間隔板共同將由該第一入風方向吸入之氣體沿一第一出風方向排出;以及一第二風扇部,其設置於該間隔板相反於該側之另一側,該第二風扇部沿相反於該第一入風方向之一第二入風方向吸入氣體,且該第二風扇部與該間隔板共同將由該第二入風方向吸入之氣體沿異於該第一出風方向之一第二出風方向排出。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風扇模組,其另包含有:一底座殼體,其用來承載該第一風扇部,該底座殼體上形成有一第一入風口,且該第一風扇部沿該第一入風方向經由該第一入風口吸入氣體;以及一第一殼體,其一側連接於該底座殼體,該第一殼體、該底座殼體與該間隔板共同形成用來容置該第一風扇部之一第一流道腔室以及一第一出風口,且該第一風扇部與該間隔板共同將由該第一入風方向經由該第一入風口所吸入之氣體,沿該第一出風方向經由該第一流道腔室由該第一出風口排出。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風扇模組,其另包含有:一第二殼體,其突出於該第一殼體之另一側,該第二殼體上形成有一第二入風口,該第二風扇部沿該第二入風方向經由該第 二入風口吸入氣體,該第一殼體、該第二殼體與該間隔板共同形成用來容置該第二風扇部之一第二流道腔室以及一第二出風口,且該第二風扇部與該間隔板共同將由該第二入風方向經由該第二入風口所吸入之氣體,沿該第二出風方向經由該第二流道腔室由該第二出風口排出。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風扇模組,其中該第一殼體與該第二殼體為一體成形。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風扇模組,其中該底座殼體由金屬材質所製成。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風扇模組,其中該第一風扇部包含有:一第一扇軸本體,其結合於該間隔板;複數個第一扇葉結構,其連接於該第一扇軸本體,該複數個第一扇葉結構共同用來產生風流;以及一電致動件,其安裝於該第一扇軸本體內,該電致動件用來驅動該第一扇軸本體,藉以帶動該複數個第一扇葉結構產生風流。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風扇模組,其中第二風扇部包含有:一第二扇軸本體,其結合於該間隔板;複數個第二扇葉結構,其連接於該第二扇軸本體,該複數個第二扇葉結構共同用來產生風流。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風扇模組,其中各第一扇葉結構之葉形異於各第二扇葉結構之葉形。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風扇模組,其中該第一出風方向與該第二出風方向相差一百八十度。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風扇模組,其中該間隔板、該第一風扇部與該第二風扇部為一體成形。
  11. 一種電子裝置,其包含有:一殼體;一第一電子元件,其安裝於該殼體內;一第二電子元件,其安裝於該殼體內;以及一風扇模組,其安裝於該殼體內,該風扇模組包含有:一間隔板;一第一風扇部,其設置於該間隔板之一側,該第一風扇部沿一第一入風方向吸入氣體,且該第一風扇部與該間隔板共同將由該第一入風方向吸入之氣體沿一第一出風方向排出至該第一電子元件,藉以散逸該第一電子元件所產生之熱量;以及一第二風扇部,其設置於該間隔板相反於該側之另一側,該第二風扇部沿相反於該第一入風方向之一第二入風方向吸入氣體,且該第二風扇部與該間隔板共同將由該第二入風方向吸入之氣體沿異於該第一出風方向之一第二出風方向排出至該第二電子元件,藉以散逸該第二電子元件所產生之熱量。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風扇模組另包含有:一底座殼體,其用來承載該第一風扇部,該底座殼體上形成有一第一入風口,且該第一風扇部沿該第一入風方向經由該第一入風口吸入氣體;以及 一第一殼體,其一側連接於該底座殼體,該第一殼體、該底座殼體與該間隔板共同形成用來容置該第一風扇部之一第一流道腔室以及一第一出風口,且該第一風扇部與該間隔板共同將由該第一入風方向經由該第一入風口所吸入之氣體,沿該第一出風方向經由該第一流道腔室由該第一出風口排出。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風扇模組另包含有:一第二殼體,其突出於該第一殼體之另一側,該第二殼體上形成有一第二入風口,該第二風扇部沿該第二入風方向經由該第二入風口吸入氣體,該第一殼體、該第二殼體與該間隔板共同形成用來容置該第二風扇部之一第二流道腔室以及一第二出風口,且該第二風扇部與該間隔板共同將由該第二入風方向經由該第二入風口所吸入之氣體,沿該第二出風方向經由該第二流道腔室由該第二出風口排出。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殼體與該第二殼體為一體成形。
  15. 如請求項12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底座殼體由金屬材質所製成。
  16.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風扇部包含有:一第一扇軸本體,其結合於該間隔板;複數個第一扇葉結構,其連接於該第一扇軸本體,該複數個第一扇葉結構共同用來產生風流;以及一電致動件,其安裝於該第一扇軸本體內,該電致動件用來驅動該第一扇軸本體,藉以帶動該複數個第一扇葉結構產生風流。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第二風扇部包含有:一第二扇軸本體,其結合於該間隔板;以及複數個第二扇葉結構,其連接於該第二扇軸本體,該複數個第二扇葉結構共同用來產生風流。
  18. 如請求項17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各第一扇葉結構之葉形異於各第二扇葉結構之葉形。
  19.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出風方向與該第二出風方向相差一百八十度。
  20.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間隔板、該第一風扇部與該第二風扇部為一體成形。
TW101219052U 2012-10-02 2012-10-02 用來產生不同風流之風扇模組及其電子裝置 TWM4515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19052U TWM451577U (zh) 2012-10-02 2012-10-02 用來產生不同風流之風扇模組及其電子裝置
CN 201220535185 CN202818851U (zh) 2012-10-02 2012-10-18 用来产生不同风流的风扇模块及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19052U TWM451577U (zh) 2012-10-02 2012-10-02 用來產生不同風流之風扇模組及其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51577U true TWM451577U (zh) 2013-04-21

Family

ID=478776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219052U TWM451577U (zh) 2012-10-02 2012-10-02 用來產生不同風流之風扇模組及其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2818851U (zh)
TW (1) TWM451577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67880B (zh) * 2021-02-22 2023-08-15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散热***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818851U (zh) 2013-03-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70160462A1 (en) Centrifugal fan and fan frame thereof
CN1945022B (zh) 电子设备
US20160369811A1 (en) Centrifugal fan with dual outlets in the same direction and fan frame thereof
US20060078423A1 (en) Bi-directional Blowers for Cooling Laptop Computers
TWI537480B (zh) 鼓風式散熱扇
US8659891B2 (en)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JP5210421B2 (ja) 水平対流ファンを有する放熱システム
TWI537481B (zh) 離心風扇
US7434610B2 (en) Heat dissipation apparatus
US8848363B2 (en)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JP2012132428A (ja) ファンモジュール
US20040213687A1 (en) Heat dissipating fan assembly
KR20100033008A (ko) 원심형 송풍기
JP2011058420A (ja) ファン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ファン付き筐体
JP2009114906A (ja) 軸流フアンモータの自己冷却構造
TWM480242U (zh) 氣流止回結構
US20110180240A1 (en) Centrifugal blower an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incorporating the same
TWI664353B (zh) 風扇模組及電子裝置
US7758322B2 (en) Fan system
TWM451577U (zh) 用來產生不同風流之風扇模組及其電子裝置
TW201339808A (zh) 電子裝置
TW201325418A (zh) 電子裝置
TW201420895A (zh) 離心式散熱扇
US20060222536A1 (en) Axial fan
TWM538689U (zh) 可攜式散熱裝置及設有該可攜式散熱裝置之手持式電子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K4K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 granted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