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818851U - 用来产生不同风流的风扇模块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来产生不同风流的风扇模块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818851U
CN202818851U CN 201220535185 CN201220535185U CN202818851U CN 202818851 U CN202818851 U CN 202818851U CN 201220535185 CN201220535185 CN 201220535185 CN 201220535185 U CN201220535185 U CN 201220535185U CN 202818851 U CN202818851 U CN 2028188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air
fan portion
fan
space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53518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家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st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Wist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stron Corp filed Critical Wistr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8188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81885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来产生不同风流的风扇模块及电子装置。该风扇模块包括一间隔板、一第一风扇部以及一第二风扇部;该第一风扇部设置于该间隔板的一侧,该第一风扇部沿一第一入风方向吸入气体,且该第一风扇部与该间隔板共同将由该第一入风方向吸入的气体沿一第一出风方向排出;该第二风扇部设置于该间隔板相反于该侧的另一侧,该第二风扇部沿相反于该第一入风方向的一第二入风方向吸入气体,且该第二风扇部与该间隔板共同将由该第二入风方向吸入的气体沿异于该第一出风方向的一第二出风方向排出。本实用新型可增加风扇模块的应用弹性,进而提升电子装置的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用来产生不同风流的风扇模块及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风扇模块及其电子装置,尤指一种用来产生不同风流的风扇模块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电子产品内设有风扇模块,其用来在电子产品内部产生气流,藉以散逸电子产品的内部电子组件所产生的热量,如此内部电子组件便能在适当温度下正常运转。公知的风扇模块的流道结构仅具有一出风口,其仅能将气流沿单一方向送出。然而,由于电子产品内的机构空间的限制,电子产品的内部电子组件常无法全部集中于风扇模块的流道结构的出风口处,导致距离风扇模块的流道结构的出风口较远的内部电子组件不易有气流经过,以致该些内部电子组件所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藉由气流散逸而导致散热效率不佳,从而影响该些内部电子组件运转。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用来产生不同风流的风扇模块及电子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来产生不同风流的风扇模块及其电子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来产生不同风流的风扇模块,该风扇模块包括一间隔板、一第一风扇部以及一第二风扇部;该第一风扇部设置于该间隔板的一侧,该第一风扇部沿一第一入风方向吸入气体,且该第一风扇部与该间隔板共同将由该第一入风方向吸入的气体沿一第一出风方向排出;该第二风扇部设置于该间隔板相反于该侧的另一侧,该第二风扇部沿相反于该第一入风方向的一第二入风方向吸入气体,且该第二风扇部与该间隔板共同将由该第二入风方向吸入的气体沿异于该第一出风方向的一第二出风方向排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的一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包括一壳体、一第一电子组件、一第二电子组件以及一风扇模块;该第一电子组件安装于该壳体内;该第二电子组件安装于该壳体内;该风扇模块安装于该壳体内,该风扇模块包括一间隔板、一第一风扇部以及一第二风扇部;该第一风扇部设置于该间隔板的一侧,该第一风扇部沿一第一入风方向吸入气体,且该第一风扇部与该间隔板共同将由该第一入风方向吸入的气体沿一第一出风方向排出至该第一电子组件,藉以散逸该第一电子组件所产生的热量;该第二风扇部设置于该间隔板相反于该侧的另一侧,该第二风扇部沿相反于该第一入风方向的一第二入风方向吸入气体,且该第二风扇部与该间隔板共同将由该第二入风方向吸入的气体沿异于该第一出风方向的一第二出风方向排出至该第二电子组件,藉以散逸该第二电子组件所产生的热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风扇模块利用间隔板区隔第一风扇部以及第二风扇部,当风扇模块启动时,第一风扇部可与间隔板共同将吸入的气体沿第一出风方向排出,且第二风扇部可与间隔板共同将吸入的气体沿第二出风方向排出。如此一来,本实用新型的风扇模块便可用来散逸设置于不同位置的电子组件所产生的热量,亦即本实用新型的风扇模块可依据内部电子组件所在的位置不同,而相对应地设计出风方向,藉以增加风扇模块的应用弹性,进而提升电子装置的散热效率。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地呈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子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风扇模块的组件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风扇模块的组件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风扇模块在另一视角的组件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风扇模块在另一视角的组件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风扇模块的组件剖面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30  电子装置            32  壳体
34  第一电子组件        36  第二电子组件
38  风扇模块            40  间隔板
42  第一风扇部          421 第一扇轴本体
423 第一扇叶结构        425 电致动件
44  第二风扇部          441 第二扇轴本体
443 第二扇叶结构        46  底座壳体
461 第一入风口4         8   第一壳体
50  第一流道腔室        501 第一出风口
52  第二壳体            521 第二入风口
54  第二流道腔室        541 第二出风口
X1  第一入风方向        X2  第二入风方向
Y1  第一出风方向        Y2  第二出风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子装置30的外观示意图。如图1所示,电子装置30包含有一壳体32、一第一电子组件34以及一第二电子组件36,第一电子组件34与第二电子组件36皆安装于壳体32内,亦即壳体32用来包覆第一电子组件34与第二电子组件36,藉以保护第一电子组件34与第二电子组件36免受碰撞而损坏。在此实施例中,电子装置30可为一笔记本型计算机,而第一电子组件34与第二电子组件36可分别为该笔记本型计算机的内部电子组件,例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电源稳压器等。
此外,电子装置30还包含有一风扇模块38,其安装于壳体32内,风扇模块38用来产生气流,藉以散逸第一电子组件34与第二电子组件36在运转时所产生的热量,如此第一电子组件34与第二电子组件36便能在适当温度下正常运作,从而维持电子装置30的正常运转。在此实施例中,风扇模块38可为一离心式风扇(centrifugal fan)模块。
请参阅图1至图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风扇模块38的组件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风扇模块38的组件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风扇模块38在另一视角的组件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风扇模块38在另一视角的组件分解示意图。如图1至图5所示,风扇模块38包含有一间隔板40、一第一风扇部42以及一第二风扇部44,第一风扇部42设置于间隔板40的一侧,且第二风扇部44设置于间隔板40的另一侧。
此外,第一风扇部42包含有一第一扇轴本体421以及多个第一扇叶结构423,第一扇轴本体421结合于间隔板40的该侧,多个第一扇叶结构423连接于第一扇轴本体421,且多个第一扇叶结构423可共同用来产生风流,藉以散逸第一电子组件34在运转时所产生的热量。进一步地,第二风扇部44包含有一第二扇轴本体441以及多个第二扇叶结构443,第二扇轴本体441结合于间隔板40的该另一侧,多个第二扇叶结构443连接于第二扇轴本体441,且多个第二扇叶结构443可共同用来产生风流,藉以散逸第二电子组件36在运转时所产生的热量。
在此实施例中,各第一扇叶结构423的叶形可异于各第二扇叶结构443的叶形,藉此第一扇叶结构423所产生的风流方向便可异于第二扇叶结构443所产生的风流方向。换句话说,第一扇叶结构423以及第二扇叶结构443可藉由分别设计第一扇叶结构423的叶形以及第二扇叶结构443的叶形而将气体沿不同出风方向送出,藉以散逸位于不同位置的第一电子组件34与第二电子组件36所产生的热量。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风扇模块38的第一扇叶结构423与第二扇叶结构443可依据第一电子组件34与第二电子组件36的位置,而相对应地设计第一扇叶结构423的叶形以及第二扇叶结构443的叶形,藉以增加风扇模块38的应用弹性,进而提升电子装置30的散热效率。
在此实施例中,间隔板40、第一风扇部42与第二风扇部44可为一体成型。在实务上,间隔板40、第一风扇部42与第二风扇部44可以射出成型的方式一体成型,而间隔板40、第一风扇部42与第二风扇部44的结构设计可不局限于此实施例中所述,例如间隔板40、第一风扇部42与第二风扇部44亦可分别为独立构件。至于采用上述何者设计,其视实际需求而定。
除此之外,第一风扇部42还包含有一电致动件425,其安装于第一扇轴本体421内。当电致动件425启动时,电致动件425可用来驱动第一扇轴本体421转动,此时第一扇轴本体421便可带动多个第一扇叶结构423以及多个第二扇叶结构443产生风流,藉以散逸位于不同位置的第一电子组件34与第二电子组件36所产生的热量。在实务上,电致动件425可为一直流有刷马达,但不受此限,电致动件425可为一直流无刷马达。换句话说,只要是用来驱动第一扇轴本体421转动的电致动件425的结构设计,均在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畴内。
请参阅图1至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风扇模块38的组件剖面示意图。如图1至图6所示,风扇模块38还包含有一底座壳体46,其用来承载第一风扇部42,且底座壳体46上形成有一第一入风口461。当电致动件425驱动第一扇轴本体421转动时,第一扇轴本体421可带动多个第一扇叶结构423产生风流。此时,风扇模块38的第一风扇部42便可沿一第一入风方向X1经由第一入风口461吸入气体。在此实施例中,底座壳体46可由金属材质所制成,藉以加强底座壳体46的结构强度,而底座壳体46的材质可不局限于此实施例中所述,其视实际需求而定。
进一步地,风扇模块38还包含有一第一壳体48,其一侧连接于底座壳体46。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壳体48的该侧可螺固于底座壳体46,但不受此限,第一壳体48亦可卡固于底座壳体46。至于采用上述何者设计,其视实际需求而定。再者,如图6所示,第一壳体48、底座壳体46与间隔板40共同形成用来容置第一风扇部42的一第一流道腔室50以及一第一出风口501,其中第一电子组件34设置于邻近第一出风口501处。
当风扇模块38的第一风扇部42沿第一入风方向X1经由第一入风口461吸入气体时,第一风扇部42与间隔板40共同将由第一入风方向X1经由第一入风口461所吸入的气体,沿一第一出风方向Y1经由第一流道腔室50由第一出风口501排出。如此一来,由第一出风口501所排出的气体便可沿第一出风方向Y1排出至邻近第一出风口501处的第一电子组件34,藉以散逸第一电子组件34所产生的热量,进而使第一电子组件34能在适当温度下正常运作。
如图1至图6所示,风扇模块38还包含有一第二壳体52,其突出于第一壳体48的另一侧,第二壳体52上形成有一第二入风口521。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壳体48与第二壳体52可为一体成型,但不受此限,第一壳体48与第二壳体52亦可为分开的独立构件。至于采用上述何者设计,其视实际需求而定。再者,如图6所示,第一壳体48、第二壳体52与间隔板40共同形成用来容置第二风扇部44的一第二流道腔室54以及一第二出风口541,其中第二电子组件36设置于邻近第二出风口541处。
当电致动件425驱动第一扇轴本体421转动时,第一扇轴本体421亦可带动多个第二扇叶结构443产生风流。此时,风扇模块38的第二风扇部44便可沿相反于第一入风方向X1的一第二入风方向X2经由第二入风口521吸入气体,且第二风扇部44与间隔板40共同将由第二入风方向X2经由第二入风口521所吸入的气体,沿一第二出风方向Y2经由第二流道腔室54由第二出风口541排出。如此一来,由第二出风口541所排出的气体便可沿第二出风方向Y2排出至邻近第二出风口541处的第二电子组件36,藉以散逸第二电子组件36所产生的热量,进而使第二电子组件36能在适当温度下正常运作。
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出风方向Y1与第二出风方向Y2可相差一百八十度(如图6所示),但不受此限,例如第一出风方向Y1与第二出风方向Y2亦可彼此垂直。至于采用上述何者设计,其视实际需求而定。换句话说,只要是第一出风方向Y1异于第二出风方向Y2的结构设计,均在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畴内。
相比较于先前技术,本实用新型的风扇模块利用间隔板区隔第一风扇部以及第二风扇部,当风扇模块启动时,第一风扇部可与间隔板共同将吸入的气体沿第一出风方向排出,且第二风扇部可与间隔板共同将吸入的气体沿第二出风方向排出。如此一来,本实用新型的风扇模块便可用来散逸设置于不同位置的电子组件所产生的热量,亦即本实用新型的风扇模块可依据内部电子组件所在的位置不同,而相对应地设计出风方向,藉以增加风扇模块的应用弹性,进而提升电子装置的散热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Claims (20)

1.一种用来产生不同风流的风扇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风扇模块包括:
一间隔板;
一第一风扇部,该第一风扇部设置于该间隔板的一侧,该第一风扇部沿一第一入风方向吸入气体,且该第一风扇部与该间隔板共同将由该第一入风方向吸入的气体沿一第一出风方向排出;以及
一第二风扇部,该第二风扇部设置于该间隔板相反于该侧的另一侧,该第二风扇部沿相反于该第一入风方向的一第二入风方向吸入气体,且该第二风扇部与该间隔板共同将由该第二入风方向吸入的气体沿异于该第一出风方向的一第二出风方向排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风扇模块还包括:
一底座壳体,该底座壳体用来承载该第一风扇部,该底座壳体上形成有一第一入风口,且该第一风扇部沿该第一入风方向经由该第一入风口吸入气体;以及
一第一壳体,该第一壳体的一侧连接于该底座壳体,该第一壳体、该底座壳体与该间隔板共同形成用来容置该第一风扇部的一第一流道腔室以及一第一出风口,且该第一风扇部与该间隔板共同将由该第一入风方向经由该第一入风口所吸入的气体,沿该第一出风方向经由该第一流道腔室由该第一出风口排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风扇模块还包括:
一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突出于该第一壳体的另一侧,该第二壳体上形成有一第二入风口,该第二风扇部沿该第二入风方向经由该第二入风口吸入气体,该第一壳体、该第二壳体与该间隔板共同形成用来容置该第二风扇部的一第二流道腔室以及一第二出风口,且该第二风扇部与该间隔板共同将由该第二入风方向经由该第二入风口所吸入的气体,沿该第二出风方向经由该第二流道腔室由该第二出风口排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扇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为一体成型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底座壳体是金属材质的底座壳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风扇部包括:
一第一扇轴本体,该第一扇轴本体结合于该间隔板;
多个第一扇叶结构,该多个第一扇叶结构连接于该第一扇轴本体,该多个第一扇叶结构共同用来产生风流;以及
一电致动件,该电致动件安装于该第一扇轴本体内,该电致动件用来驱动该第一扇轴本体,藉以带动该多个第一扇叶结构产生风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扇模块,其特征在于,第二风扇部包括:
一第二扇轴本体,该第二扇轴本体结合于该间隔板;
多个第二扇叶结构,该多个第二扇叶结构连接于该第二扇轴本体,该多个第二扇叶结构共同用来产生风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扇模块,其特征在于,各第一扇叶结构的叶形异于各第二扇叶结构的叶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出风方向与该第二出风方向相差一百八十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间隔板、该第一风扇部与该第二风扇部为一体成型的部件。
11.一种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包括:
一壳体;
一第一电子组件,该第一电子组件安装于该壳体内;
一第二电子组件,该第二电子组件安装于该壳体内;以及
一风扇模块,该风扇模块安装于该壳体内,其特征在于,该风扇模块包括:
一间隔板;
一第一风扇部,该第一风扇部设置于该间隔板的一侧,该第一风扇部沿一第一入风方向吸入气体,且该第一风扇部与该间隔板共同将由该第一入风方向吸入的气体沿一第一出风方向排出至该第一电子组件,藉以散逸该第一电子组件所产生的热量;以及
一第二风扇部,该第二风扇部设置于该间隔板相反于该侧的另一侧,该第二风扇部沿相反于该第一入风方向的一第二入风方向吸入气体,且该第二风扇部与该间隔板共同将由该第二入风方向吸入的气体沿异于该第一出风方向的一第二出风方向排出至该第二电子组件,藉以散逸该第二电子组件所产生的热量。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风扇模块还包括:
一底座壳体,该底座壳体用来承载该第一风扇部,该底座壳体上形成有一第一入风口,且该第一风扇部沿该第一入风方向经由该第一入风口吸入气体;以及
一第一壳体,该第一壳体的一侧连接于该底座壳体,该第一壳体、该底座壳体与该间隔板共同形成用来容置该第一风扇部的一第一流道腔室以及一第一出风口,且该第一风扇部与该间隔板共同将由该第一入风方向经由该第一入风口所吸入的气体,沿该第一出风方向经由该第一流道腔室由该第一出风口排出。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风扇模块还包括:
一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突出于该第一壳体的另一侧,该第二壳体上形成有一第二入风口,该第二风扇部沿该第二入风方向经由该第二入风口吸入气体,该第一壳体、该第二壳体与该间隔板共同形成用来容置该第二风扇部的一第二流道腔室以及一第二出风口,且该第二风扇部与该间隔板共同将由该第二入风方向经由该第二入风口所吸入的气体,沿该第二出风方向经由该第二流道腔室由该第二出风口排出。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为一体成型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底座壳体是金属材质的底座壳体。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风扇部包括:
一第一扇轴本体,该第一扇轴本体结合于该间隔板;
多个第一扇叶结构,该多个第一扇叶结构连接于该第一扇轴本体,该多个第一扇叶结构共同用来产生风流;以及
一电致动件,该电致动件安装于该第一扇轴本体内,该电致动件用来驱动该第一扇轴本体,藉以带动该多个第一扇叶结构产生风流。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风扇部包括:
一第二扇轴本体,该第二扇轴本体结合于该间隔板;以及
多个第二扇叶结构,该多个第二扇叶结构连接于该第二扇轴本体,该多个第二扇叶结构共同用来产生风流。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各第一扇叶结构的叶形异于各第二扇叶结构的叶形。
19.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出风方向与该第二出风方向相差一百八十度。
20.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间隔板、该第一风扇部与该第二风扇部为一体成型的部件。
CN 201220535185 2012-10-02 2012-10-18 用来产生不同风流的风扇模块及电子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281885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19052U TWM451577U (zh) 2012-10-02 2012-10-02 用來產生不同風流之風扇模組及其電子裝置
TW101219052 2012-10-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818851U true CN202818851U (zh) 2013-03-20

Family

ID=478776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535185 Expired - Lifetime CN202818851U (zh) 2012-10-02 2012-10-18 用来产生不同风流的风扇模块及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2818851U (zh)
TW (1) TWM45157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67880A (zh) * 2021-02-22 2022-08-30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散热***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67880A (zh) * 2021-02-22 2022-08-30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散热***
CN114967880B (zh) * 2021-02-22 2023-08-15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散热***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51577U (zh) 2013-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70160462A1 (en) Centrifugal fan and fan frame thereof
US20100206515A1 (en) Heat dissipating system and duct cover thereof
CN104595213A (zh) 换气扇
TWI537480B (zh) 鼓風式散熱扇
CN101581958B (zh) 具有散热装置的笔记本电脑
CN207133731U (zh) 一种快速散热的计算机机箱
KR20120067919A (ko) 팬 모듈
EP2299122A3 (en) Heat dissipating fan
CN101600321B (zh) 散热风扇及采用该散热风扇的电子装置
CN101994715A (zh) 风扇装置
US20140233178A1 (en) Fan Impeller with Multiple Blades Shaped and Disposed to Provide High Air-Power Efficiency
CN206387030U (zh) 空调机的室外机
CN202818851U (zh) 用来产生不同风流的风扇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01590960U (zh) 电子装置壳体
CN103727066A (zh) 离心风扇
CN201628920U (zh) 电子装置壳体
CN204730455U (zh) 热水机
CN102072173A (zh) 散热风扇
CN201440781U (zh) 散热模块及其气流导引件
CN104879917A (zh) 热水机
CN203051168U (zh) 离心式散热扇
CN201312471Y (zh) 导风罩
CN202189298U (zh) 终端设备
CN202768473U (zh) 水平对流扇及其扇轮
CN201574954U (zh) 散热风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20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