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0346B - 紡織線與其製造方法及包含其之布帛 - Google Patents

紡織線與其製造方法及包含其之布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90346B
TWI790346B TW108103266A TW108103266A TWI790346B TW I790346 B TWI790346 B TW I790346B TW 108103266 A TW108103266 A TW 108103266A TW 108103266 A TW108103266 A TW 108103266A TW I790346 B TWI790346 B TW I79034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ss
polypropylene
fiber
yarn
fiber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32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34825A (zh
Inventor
西山豊一
山內洋
水橋秀章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大和紡績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大和紡績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大和紡績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48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48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03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034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03D15/4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yarns or threads
    • D03D15/41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yarns or threads with specific twist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3/00Yarns or threads, e.g. fancy yarns;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2G3/22Yarns or thread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blending, filament/fibre
    • D02G3/26Yarns or thread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blending, filament/fibre with characteristics dependent on the amount or direction of twist
    • D02G3/28Doubled, plied, or cabled thread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3/00Yarns or threads, e.g. fancy yarns;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2G3/22Yarns or thread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blending, filament/fibre
    • D02G3/36Cored or coated yarns or thread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03D15/2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constituting the yarns or threads
    • D03D15/208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constituting the yarns or threads cellulose-based
    • D03D15/217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constituting the yarns or threads cellulose-based natural from plants, e.g. cotton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03D15/2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constituting the yarns or threads
    • D03D15/283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constituting the yarns or threads synthetic polymer-based, e.g. polyamide or polyester fibr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4Other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primarily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thread materials
    • D04B1/16Other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primarily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thread materials synthetic thread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MTREATMENT,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CLASS D06, OF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FEATHER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 D06M15/00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 D06M15/19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with synthet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D06M15/37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D06M15/53Polyeth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 Treatments For Attaching Organic Compounds To Fibrous Good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紡織線,其係包含大於50質量%之水分率未達0.15質量%之聚丙烯系纖維者,該紡織線中之長度3mm以上之細毛數為40根/10m以下,氣孔率為40~65%,撚係數為2.4~6.0,或者該紡織線中之長度3mm以上之細毛數為40根/10m以下,撚角為23°以上。又,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紡織線,其係包含5質量%以上之依據JIS L 1015(2010)測定之水分率為0.15質量%以上之聚丙烯系纖維者,該紡織線中之長度3mm以上之細毛數為40根/10m以下,氣孔率為40~65%,撚係數為2.4~6.0,或者該紡織線中之長度3mm以上之細毛數為40根/10m以下,撚角為23°以上。

Description

紡織線與其製造方法及包含其之布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包含聚丙烯系纖維之紡織線與其製造方法及包含其之布帛。
聚丙烯系纖維為輕量且具有保溫性之纖維,廣泛用於衣料或工業材料等。例如專利文獻1及2記載有於組合有撥水性纖維與親水性纖維之衣料用紡織線中,可使用聚丙烯纖維作為撥水性纖維。專利文獻3記載有於用於傢俱等之工業材料之由異素材粗紗構成之賽絡紡(sirospun)紡織線中,可使用聚丙烯纖維作為合成纖維。
另一方面,合成纖維之纖維強度高於天然纖維,使用包含合成纖維之紡織線之布料存在容易起毛球之問題,從而對提高合成纖維之抗起毛球性展開研究。例如,專利文獻4~6提出有於包含聚酯短纖維之紡織線中,藉由減少細毛數而提高使用該紡織線之布料之抗起毛球性。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04-09124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05-033234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平10-088440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08-133584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特開2004-197243號公報 專利文獻6:日本特開2004-218092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專利文獻1~6中對於提高使用包含聚丙烯系纖維之紡織線之情形時之布帛之抗起毛球性並無研究。
本發明為了解決上述先前問題,提供一種能夠提高布帛之抗起毛球性之包含聚丙烯系纖維之紡織線與其製造方法及包含其之布帛。 解決課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紡織線,其係包含大於50質量%之依據JIS L 1015(2010)測定之水分率未達0.15質量%之聚丙烯系纖維者,其特徵在於:依據JIS L 1095(2010)9.22.2 B法測定之上述紡織線每10 m中存在之長度3 mm以上之細毛數為40根/10 m以下,上述紡織線之氣孔率為40~65%,撚係數為2.4~6.0。
又,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紡織線,其係包含5質量%以上之聚丙烯系纖維者,其特徵在於:上述聚丙烯系纖維依據JIS L 1015(2010)測定之水分率為0.15質量%以上,依據JIS L 1095(2010)9.22.2 B法測定之上述紡織線每10 m中存在之長度3 mm以上之細毛數為40根/10 m以下,上述紡織線之氣孔率為40~65%,撚係數為2.4~6.0。
又,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紡織線,其係包含大於50質量%之依據JIS L 1015(2010)測定之水分率未達0.15質量%之聚丙烯系纖維者,其特徵在於:依據JIS L 1095(2010)9.22.2 B法測定之上述紡織線每10 m中存在之長度3 mm以上之細毛數為40根/10 m以下,上述紡織線之撚角為23°以上。
又,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紡織線,其係包含5質量%以上之聚丙烯系纖維者,其特徵在於:上述聚丙烯系纖維依據JIS L 1015(2010)測定之水分率為0.15質量%以上,依據JIS L 1095(2010)9.22.2 B法測定之上述紡織線每10 m中存在之長度3 mm以上之細毛數為40根/10 m以下,上述紡織線之撚角為23°以上。
又,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紡織線之製造方法,其係製造上述紡織線之方法,其特徵在於:於環錠精紡中包括如下步驟:準備至少一股包含大於50質量%之依據JIS L 1015(2010)測定之水分率未達0.15質量%之聚丙烯系纖維之粗紗A;向牽伸區供給含有至少一股粗紗A之兩股粗紗進行牽伸後,一面併紗一面向撚線區供給;及利用空氣沿粗紗之行進方向抽吸剛供給至撚線區後之兩股粗紗而使纖維收攏後進行撚線。
又,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紡織線之製造方法,其係製造上述紡織線之方法,其特徵在於:於環錠精紡中包括如下步驟:準備至少一股包含5質量%以上之聚丙烯系纖維B之粗紗B;向牽伸區供給含有至少一股粗紗B之兩股粗紗進行牽伸後,一面併紗一面向撚線區供給;及利用空氣沿粗紗之行進方向抽吸剛供給至撚線區後之兩股粗紗而使纖維收攏後進行撚線;且上述聚丙烯系纖維依據JIS L 1015(2010)測定之水分率為0.15質量%以上。
又,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布帛,其特徵在於:包含上述紡織線。 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可提供一種能夠提高布帛之抗起毛球性之包含聚丙烯系纖維之紡織線、及包含其之抗起毛球性良好之布帛。又,根據本發明,可獲得能夠提高布帛之抗起毛球性之包含聚丙烯系纖維之紡織線。尤其於使用依據JIS L 1015(2010)測定之水分率為0.15質量%以上之聚丙烯系纖維之情形時,能夠提高布帛之抗起毛球性之包含聚丙烯系纖維之紡織線之製造步驟之生產性亦提高。
本發明之發明人等對於提高使用包含聚丙烯系纖維之紡織線之情形時之布帛之抗起毛球性進行銳意研究。其結果發現,於包含大於50質量%之依據JIS L 1015(2010)測定之水分率未達0.15質量%之聚丙烯系纖維之紡織線中,將依據JIS L 1095(2010)9.22.2 B法測定之紡織線每10 m中存在之長度3 mm以上之細毛數設為40根/10 m以下,氣孔率設為40~65%,撚係數設為2.4~6.0,或者將依據JIS L 1095(2010)9.22.2 B法測定之紡織線每10 m中存在之長度3 mm以上之細毛數設為40根/10 m以下,撚角設為23°以上,藉此使用該紡織線之布帛之抗起毛球性提高。並且發現,具有此種細毛數、氣孔率及撚係數或具有此種細毛數及撚角之紡織線可藉由如下方式獲得:於環錠精紡中,準備包含大於50質量%之依據JIS L 1015(2010)測定之水分率未達0.15質量%之聚丙烯系纖維之粗紗A,向牽伸區供給含有至少一股粗紗A之兩股粗紗進行牽伸後,一面併紗一面向撚線區供給,利用空氣沿粗紗之行進方向抽吸剛供給至撚線區後之兩股粗紗而使纖維收攏後進行撚線。還發現,尤其藉由使用包含5質量%以上之依據JIS L 1015(2010)測定之水分率為0.15質量%以上之聚丙烯系纖維之粗紗B,紡織線之製造步驟之生產性提高。其原因在於,於使用依據JIS L 1015(2010)測定之水分率未達0.15質量%之聚丙烯系纖維之情形時,製造步驟中容易產生靜電,但藉由使用依據JIS L 1015(2010)測定之水分率為0.15質量%以上之聚丙烯系纖維,靜電之產生被抑制。藉由抑制靜電之產生,可抑制因紡織步驟中發生之纖維向各機台之旋轉部分等之纏繞或纖維束之鬆散蓬亂等導致機械效率降低或引起機械故障之情況,而實現穩定生產,並且,可抑制製成紡織線時之細毛或製成布帛時之起毛球性等之品質劣化。
以下,只要無特別說明,所謂水分率意指依據JIS L 1015(2010)測定之值。關於成為測定水分率之對象之纖維,任意地截取進行紡織前之原棉之狀態即亦附著有纖維處理劑等之狀態之纖維供於測定。又,以下只要無特別說明,所謂細毛數意指依據JIS L 1095(2010)9.22.2 B法測定之紡織線每10 m中存在之規定長度之細毛數。
以下,將包含大於50質量%之水分率未達0.15質量%之聚丙烯系纖維(以下亦記作聚丙烯系纖維A)之紡織線設為紡織線A進行說明,將包含5質量%以上之水分率為0.15質量%以上之聚丙烯系纖維(以下亦記作聚丙烯系纖維B)之紡織線設為紡織線B進行說明。
(紡織線A) 藉由使紡織線A之長度3 mm以上之細毛數為40根/10 m以下、氣孔率為40~65%、撚係數為2.4~6.0、或藉由使長度3 mm以上之細毛數為40根/10 m以下、撚角為23°以上,包含紡織線A之布帛之抗起毛球性變得良好。
藉由使紡織線A之長度3 mm以上之細毛數為40根/10 m以下,布帛之抗起毛球性變得良好。就進一步提高布帛之抗起毛球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長度3 mm以上之細毛數為35根/10 m以下,更佳為30根/10 m以下,最佳為10根/10 m以下。又,長度5 mm以上之細毛數較佳為5根/10 m以下,更佳為3根/10 m以下,進而較佳為1根/10 m以下,最佳為0根/10 m。
藉由使紡織線A之氣孔率為40~65%,布帛之抗起毛球性變得良好。就布帛之抗起毛球性及柔軟之質地之觀點而言,氣孔率為43~65%較佳為。於本發明中,所謂氣孔率意指紗線中空氣所占比率,如下文所述,藉由利用電子顯微鏡觀察紗線側面而計算紗線直徑,根據紗線之直徑及比重而算出。
藉由使紡織線A之撚係數為2.4~6.0,布帛之抗起毛球性變得良好。就布帛之抗起毛球性及柔軟之質地之觀點而言,撚係數較佳為2.8~4.5,更佳為3.0~4.0。
藉由使紡織線A之撚角為23°以上,布帛之抗起毛球性變得良好。就進一步提高布帛之抗起毛球性之觀點而言,撚角較佳為25°以上,更佳為26°以上,進而較佳為27°以上。再者,紡織線A之撚角之上限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就提高編成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45°以下。
紡織線A只要包含大於50質量%之聚丙烯系纖維A即可,並無特別限定,就輕量性或保溫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包含60質量%以上之聚丙烯系纖維A,更佳為包含70質量%以上。作為聚丙烯系纖維A,適當使用可用作撥水性纖維之普通聚丙烯系纖維等即可。
於聚丙烯系纖維A中,聚丙烯可為丙烯之均聚物,亦可為丙烯含量超過50莫耳%之包含丙烯及能夠與其共聚合之成分之共聚物。能夠與丙烯共聚合之成分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乙烯、丁烯、甲基戊烯等烯烴系單體。較佳為丙烯均聚物。上述聚丙烯可單獨使用一種,亦可將兩種以上組合使用。
就紡絲性之觀點而言,上述聚丙烯之熔體質量流率(MFR)較佳為5~60 g/10 min。於本發明中,聚丙烯之MFR係依據ISO1133於230℃、2.16k g荷重下測定。
聚丙烯系纖維A可藉由常規方法製造。例如可藉由以下方式獲得:使用紡絲頭,將聚丙烯或包含聚丙烯之樹脂組成物進行熔融紡絲而製成未延伸絲,對所獲得之未延伸絲進行延伸,賦予纖維處理劑(油劑),利用捲縮機賦予捲縮,加以乾燥。
聚丙烯系纖維A可為聚丙烯之單一成分纖維,亦可為聚丙烯彼此或聚丙烯與其他樹脂之複合纖維。於將聚丙烯系纖維A著色之情形時,於聚丙烯中混合顏料、或與易被染料染色之成分進行複合製成芯鞘型等形狀即可。
聚丙烯系纖維A之纖維截面形狀並無特別限定,可為圓形或非圓形(所謂異形截面)之任意形狀。
上述纖維處理劑較佳為親水性油劑。藉由賦予親水性油劑,有抑制靜電、紡織步驟中之生產性優化之傾向。
聚丙烯系纖維A之纖維長度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24~75 mm,更佳為28~65 mm,進而較佳為32~54 mm,尤佳為34~48 mm。
聚丙烯系纖維A之單絲纖維強度較佳為1.8~7.0 cN/dtex,更佳為2.0~6.0 cN/dtex,進而較佳為3.0~6.0 cN/dtex。若單絲纖維強度為1.8 cN/dtex以上,則即便受到加工纖維時之外力(例如紡織張力等),纖維亦不易斷裂。又,若單絲纖維強度為7 cN/dtex以下,則可獲得抗起毛球性更佳之纖維。
聚丙烯系纖維A之伸度較佳為5~70%,更佳為10~40%。若伸度為5~70%,則可獲得質地柔軟之纖維。
紡織線A亦可包含聚丙烯系纖維A以外之其他纖維。其他纖維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聚丙烯系纖維以外之聚烯烴系纖維、丙烯酸系纖維、聚酯纖維、尼龍纖維、乙酸酯纖維、丙烯酸酯纖維、乙烯-乙烯醇系纖維及胺基甲酸酯纖維等合成纖維,或絹纖維、絨(wool)纖維、開司米山羊毛纖維、棉(cotton)纖維、麻纖維、嫘縈纖維及銅氨纖維等天然纖維等。紡織線A根據用途及目的等可適當包含未達50質量%之其他纖維。再者,紡織線A可包含未達5質量%之下述聚丙烯系纖維B作為其他纖維。
聚丙烯系纖維A及其他纖維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單絲纖維纖度可為0.1~100 dtex。於將紡織線A用於衣料之情形時,聚丙烯系纖維A及其他纖維之單絲纖維纖度較佳為0.4~5 dtex,更佳為0.5~3.5 dtex,進而較佳為0.6~2.5 dtex。於將紡織線A用於工業材料之情形時,單絲纖維纖度較佳為5~50 dtex。又,聚丙烯系纖維A及其他纖維之纖維長度較佳為24~75 mm。
紡織線A之支數並無特別限定,以英式棉紗支數計可為5~100S之範圍,較佳為10~90S,更佳為15~85S,進而較佳為20~80S。
紡織線A較佳為由兩股纖維束構成之撚合線。是否為由兩股纖維束構成之撚合線可藉由將紡織線向加撚方向之反方向進行扭轉而解撚時是否分解為兩股纖維束來確認。若為由兩股纖維束構成之撚合線,則於將各纖維束併紗、加撚時亦分別對每股纖維束施加鬆撚,因此抑制於製成紡織線時產生細毛,製成布帛時之起毛球性顯著改善。又,由於自各股粗紗變為經牽伸之纖維束相互交撚之狀態,故纖維束與纖維束相互纏繞(纖維束彼此交聯)程度改善,藉此製成布帛時之起毛球性顯著改善。由兩股纖維束構成之撚合線可藉由下述賽絡緊密紡(Siro-Compact Spinning)製造。
紡織線A之紡織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可藉由在環錠法中按照如下所述之步驟進行精紡而製作。預先準備至少一股包含大於50質量%之聚丙烯系纖維A之粗紗A,向牽伸區供給含有至少一股粗紗A之兩股粗紗進行牽伸後,一面併紗一面向撚線區供給,利用空氣沿粗紗之行進方向抽吸剛供給至撚線區後之兩股粗紗而使纖維收攏後進行撚線,藉此可獲得紡織線A。該紡織方法係將賽絡紡與緊密紡併用之方法,亦稱為賽絡緊密紡,藉由該紡織方法獲得之紡織線亦稱為賽絡緊密線或緊密賽絡線。於賽絡緊密紡中,藉由將撚係數調整至2.4~6.0之範圍,容易獲得具有上述規定之細毛數及氣孔率之紡織線,可提高布帛之抗起毛球性。就布帛之抗起毛球性及柔軟之質地之觀點而言,撚係數較佳為2.8~4.5,更佳為3.0~4.0。
上述兩股粗紗可均為粗紗A。或者可以使所獲得之紡織線A中之聚丙烯系纖維A之含量大於50質量%之方式適當組合使用粗紗A與其他粗紗。
(紡織線B) 藉由使紡織線B之長度3 mm以上之細毛數為40根/10 m以下、氣孔率為40~65%、撚係數為2.4~6.0、或藉由使長度3 mm以上之細毛數為40根/10 m以下、撚角為23°以上,包含紡織線B之布帛之抗起毛球性變得良好。
藉由使紡織線B之長度3 mm以上之細毛數為40根/10 m以下,布帛之抗起毛球性變得良好。就進一步提高布帛之抗起毛球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長度3 mm以上之細毛數為35根/10 m以下,更佳為30根/10 m以下,最佳為10根/10 m以下。又,長度5 mm以上之細毛數較佳為5根/10 m以下,更佳為3根/10 m以下,進而較佳為1根/10 m以下,最佳為0根/10 m。
藉由使紡織線B之氣孔率為40~65%,布帛之抗起毛球性變得良好。就布帛之抗起毛球性及柔軟之質地之觀點而言,氣孔率較佳為50~65%,更佳為55~65%。
藉由使紡織線B之撚係數為2.4~6.0,布帛之抗起毛球性變得良好。就布帛之抗起毛球性及柔軟之質地之觀點而言,撚係數較佳為2.8~4.5,更佳為3.0~4.0。
藉由使紡織線B之撚角為23°以上,布帛之抗起毛球性變得良好。就進一步提高布帛之抗起毛球性之觀點而言,撚角較佳為25°以上,更佳為26°以上,進而較佳為27°以上。再者,紡織線B之撚角之上限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就提高編成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45°以下。
紡織線B只要包含5質量%以上之聚丙烯系纖維B即可,並無特別限定,就紡織步驟之生產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包含30質量%以上之聚丙烯系纖維B,更佳為包含50質量%以上。
聚丙烯系纖維B之水分率為0.15質量%以上即可,較佳為0.2質量%以上,更佳為0.25質量%以上。又,聚丙烯系纖維B之水分率較佳為1.0質量%以下,更佳為0.4質量%以下,並無特別限定。例如藉由使聚丙烯纖維中含有親水性成分使之親水化,可獲得水分率為0.15質量%以上之聚丙烯系纖維B。聚丙烯系纖維B較佳為包含相對於聚丙烯成分100質量份為0.025~0.25質量份之親水性成分,更佳為包含0.05~0.1質量份。
於聚丙烯系纖維B中,聚丙烯可為丙烯之均聚物,亦可為丙烯含量超過50莫耳%之包含丙烯及能夠與其共聚合之成分之共聚物。能夠與丙烯共聚合之成分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乙烯、丁烯、甲基戊烯等烯烴系單體。較佳為丙烯均聚物。上述聚丙烯可單獨使用一種,亦可將兩種以上組合使用。
就紡絲性之觀點而言,上述聚丙烯之熔體質量流率(MFR)較佳為5~60 g/10 min。
上述親水性成分只要為具有水溶性或水分散性者即可,並無特別限定。作為水溶性之親水性成分,例如可列舉:離子性界面活性劑、非離子性界面活性劑等,其中,較佳為非離子界面活性劑。作為酯型非離子界面活性劑,可列舉:甘油脂肪酸酯、山梨醇酐脂肪酸酯及蔗糖脂肪酸酯等;作為醚型非離子界面活性劑,可列舉:聚氧乙烯(POE)烷基醚、聚氧乙烯(POE)烷基苯基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二醇等。其中,較佳為聚氧乙烯烷基醚或聚氧伸烷基衍生物(兩化合物均例如由花王公司製造,商品名“EMULGEN”)。
上述水溶性之親水性成分之分子量較佳為200~5000,更佳為300~3000。於單獨使用親水性界面活性劑作為上述水溶性之親水性成分之情形時,親水性界面活性劑之分子量較佳為1000以下。
作為水分散性之親水性成分,例如可使用:高嶺土、膨潤石、蒙脫石、膨潤土等黏土礦物,發煙二氧化矽、膠體二氧化矽、矽膠等親水性二氧化矽,滑石、沸石等多層結構或非晶形之無機粒子,纖維素等天然高分子多糖類,甲殼素、殼聚糖等胺基系高分子多糖類等。高分子多糖類以奈米纖維之形態添加即可。黏土礦物或奈米纖維等係以固體形態添加,故亦發揮作為保水劑之效果。無機粒子之平均粒徑宜儘可能較小,較佳為100 nm以下。再者,平均粒徑係取利用相位阱(phase trap)法粒徑測定裝置所測得者。
聚丙烯系纖維B可藉由將包含聚丙烯與含親水性成分之母料樹脂組成物之聚丙烯系樹脂組成物進行熔融紡絲而獲得。上述聚丙烯系樹脂組成物較佳為包含相對於聚丙烯100質量份為1~10質量份之母料樹脂組成物。
上述母料樹脂組成物包含作為能夠加熱熔融之基礎樹脂之聚丙烯與親水性成分。上述母料樹脂組成物較佳為包含1~10質量%之上述親水性成分,更佳為包含2~8質量%之上述親水性成分。作為基礎樹脂之聚丙烯可為與構成聚丙烯系纖維B之聚丙烯相同或不同者。
上述母料樹脂組成物較佳為進而包含相溶化劑。作為相溶化劑,較佳為例如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順丁烯二酸共聚物等包含極性基(酸酐基)之乙烯系共聚物。含有極性基之乙烯系共聚物藉由具有極性基,與親水性成分之親和性變高,又,熔點相對低於聚丙烯,因此容易進行混練而較佳。相溶化劑之熔點(DSC法)較佳為70~110℃。熔點更佳為80~105℃。
上述母料樹脂組成物亦可進而包含MFR高於上述基礎樹脂之聚丙烯之高MFR聚丙烯,高MFR聚丙烯之MFR較佳為比上述基礎樹脂之MFR高10倍以上。例如,高MFR聚丙烯之MFR較佳為100~3000 g/10 min,更佳為500~2500 g/10 min。高MFR聚丙烯可單獨使用一種,亦可將兩種以上組合使用。
上述母料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較佳為包括:一次加工步驟,對基礎樹脂之聚丙烯與親水性成分進行熔融混練,經冷卻後將其碎片化;及二次加工步驟,於上述經碎片化之樹脂組成物中熔融混練高MFR聚丙烯,經冷卻後將其碎片化。再者,有時將「碎片」稱為「顆粒」。
於上述一次加工步驟中,首先,使用擠出機,將擠出部連續地連接至具備減壓管線之混練室,向上述混練室內供給親水性成分(液狀)或視需要溶解或分散於水等溶劑中之親水性成分、與基礎樹脂之聚丙烯,於混合之同時將溶劑以氣體之狀態經由上述減壓管線而去除,繼而,自擠出部擠出樹脂組成物,藉此獲得樹脂組成物。若進而添加相溶化劑,則基礎樹脂與親水性成分之混合變得有效率,因此較佳。又,於上述二次加工步驟中,較佳為視情況添加作為親水性成分中之固體之親水性成分的保水劑。
除使用包含聚丙烯與含親水性成分之母料樹脂組成物之聚丙烯系樹脂組成物以外,聚丙烯系纖維B可藉由常規方法製造。例如可藉由以下方式獲得:使用紡絲頭,將包含聚丙烯與含親水性成分之母料樹脂組成物之聚丙烯系樹脂組成物進行熔融紡絲而製成未延伸絲,對所獲得之未延伸絲進行延伸,賦予纖維處理劑(油劑),利用捲縮機賦予捲縮,加以乾燥。
具體而言,可藉由如下方式製作聚丙烯系纖維B(未延伸絲)。 (1)以基礎樹脂之聚丙烯:親水性成分(聚氧乙烯烷基醚):相溶化劑=100:2~8:2~8(質量份)進行一次加工(一次加工樹脂)。 (2)作為二次加工,進行一次加工樹脂:高MFR聚丙烯=100:5~15(質量份)之加工而製作母料樹脂組成物(二次加工樹脂)。 (3)將於100質量份之聚丙烯中混合1~10質量份左右之上述母料樹脂組成物(二次加工樹脂)而獲得之聚丙烯系樹脂組成物進行熔融紡絲。
聚丙烯系纖維B可為聚丙烯之單一成分,亦可為聚丙烯彼此或聚丙烯與其他樹脂之複合成分。於將聚丙烯系纖維B著色之情形時,於聚丙烯中混合顏料、或與易被染料染色之成分進行複合製成芯鞘型等形狀即可。
聚丙烯系纖維B之纖維截面形狀並無特別限定,可為圓形或非圓形(所謂異形截面)之任意形狀。
上述纖維處理劑較佳為親水性油劑。藉由賦予親水性油劑,有抑制靜電、紡織步驟中之生產性優化之傾向。
聚丙烯系纖維B之纖維長度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24~75 mm,更佳為28~65 mm,進而較佳為32~54 mm,尤佳為34~48 mm。
聚丙烯系纖維B之單絲纖維強度較佳為1.8~7.0 cN/dtex,更佳為2.0~6.0 cN/dtex,進而較佳為3.0~6.0 cN/dtex。若單絲纖維強度為1.8 cN/dtex以上,則即便受到加工纖維時之外力(例如紡織張力等),纖維亦不易斷裂。又,若單絲纖維強度為7.0 cN/dtex以下,則可獲得抗起毛球性更佳之纖維。
聚丙烯系纖維B之伸度較佳為5~70%,更佳為10~40%。若伸度為5~70%,則可獲得質地柔軟之纖維。
紡織線B亦可包含聚丙烯系纖維B以外之其他纖維。其他纖維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聚丙烯系纖維B以外之聚烯烴系纖維、丙烯酸系纖維、聚酯纖維、尼龍纖維、乙酸酯纖維、丙烯酸酯纖維、乙烯-乙烯醇系纖維及胺基甲酸酯纖維等合成纖維,或絹纖維、絨(wool)纖維、開司米山羊毛纖維、棉(cotton)纖維、麻纖維等天然纖維,嫘縈纖維、銅氨纖維、溶劑紡絲纖維素纖維等再生纖維等。紡織線B根據用途及目的等可適當包含50質量%以下之其他纖維。紡織線B可包含5質量%以上之聚丙烯系纖維B、95質量%以下之聚丙烯系纖維B以外之其他聚丙烯系纖維。就輕量性及保溫性之觀點而言,紡織線B較佳為包含合計50質量%以上之聚丙烯系纖維B與其他聚丙烯系纖維,更佳為包含7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包含80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包含90質量%以上,尤佳為100質量%由聚丙烯系纖維B與其他聚丙烯系纖維構成。
於將紡織線B設為混合有合計90質量%以上之聚丙烯系纖維B與其他聚丙烯系纖維之紗線(混紡線)之情形時,相對於該合計而言之聚丙烯系纖維B之含量較佳為5質量%以上。更佳為30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50質量%以上。若聚丙烯系纖維B處於上述範圍,則抑制於紡織步驟中產生靜電,因此有優化生產性之傾向。
聚丙烯系纖維B及其他纖維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單絲纖維纖度可為0.1~100 dtex。於將紡織線B用於衣料之情形時,聚丙烯系纖維B及其他纖維之單絲纖維纖度較佳為0.4~5 dtex,更佳為0.5~3.5 dtex,進而較佳為0.6~2.5 dtex。於將紡織線B用於工業材料之情形時,單絲纖維纖度較佳為5~50 dtex。聚丙烯系纖維B及其他纖維之纖維長度較佳為24~75 mm。
於將紡織線B用於衣料之情形時,在設為僅由聚丙烯系纖維B與其他聚丙烯系纖維構成之紗線(混紡線)之情況下,聚丙烯系纖維B與其他聚丙烯系纖維之平均纖度較佳為0.8~2.2 dtex。更佳為1.2~2.0 dtex。若平均纖度處於上述範圍,則有紡織步驟中之生產性與質地變得良好之傾向。 上述平均纖度之計算如下所示。 平均纖度(dtex)=(聚丙烯系纖維B之纖度×混紡率)+(其他聚丙烯系纖維之纖度×混紡率)
紡織線B之支數並無特別限定,以英式棉紗支數計可為5~100S之範圍,較佳為10~90S,更佳為15~85S,進而較佳為20~80S。
紡織線B較佳為由兩股纖維束構成之撚合線。是否為由兩股纖維束構成之撚合線可藉由將紡織線向加撚方向之反方向進行扭轉而解撚時是否分解為兩股纖維束來確認。若為由兩股纖維束構成之撚合線,則於將各纖維束併紗、加撚時亦分別對每股纖維束施加鬆撚,因此抑制於製成紡織線時產生細毛,製成布帛時之起毛球性顯著改善。又,由於自各股粗紗變為經牽伸之纖維束相互交撚之狀態,故纖維束與纖維束相互纏繞(纖維束彼此交聯)程度改善,藉此製成布帛時之起毛球性顯著改善。由兩股纖維束構成之撚合線可藉由下述賽絡緊密紡而製造。
紡織線B之紡織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可藉由在環錠法中按照如下所述之步驟進行精紡而製作。預先準備至少一股包含5質量%以上之聚丙烯系纖維B之粗紗B,向牽伸區供給含有至少一股粗紗B之兩股粗紗進行牽伸後,一面併紗一面向撚線區供給,利用空氣沿粗紗之行進方向抽吸剛供給至撚線區後之兩股粗紗而使纖維收攏後進行撚線,藉此可獲得紡織線B(賽絡緊密線)。於賽絡緊密紡中,藉由將撚係數調整至2.4~6.0之範圍,容易獲得具有上述規定之細毛數及氣孔率之紡織線,可提高布帛之抗起毛球性。就布帛之抗起毛球性及柔軟之質地之觀點而言,撚係數較佳為2.8~4.5,更佳為3.0~4.0。
上述兩股粗紗可均為粗紗B。或者可以使所獲得之紡織線B中之聚丙烯系纖維B之含量成為5質量%以上之方式適當組合使用粗紗B與其他粗紗。
(布帛) 布帛包含上述紡織線。布帛可為針織物,亦可為梭織物。就提高抗起毛球性之觀點而言,上述布帛較佳為包含50質量%以上之選自由紡織線A及紡織線B所組成之群中之一種以上之紡織線,更佳為包含7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包含85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包含95質量%以上,尤佳為100質量%由上述紡織線構成。上述布帛可於所損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包含紡織線A及紡織線B以外之其他紗線,例如紡織線及/或長絲線。再者,上述布帛可為單層構造,亦可包括兩層以上之層。
上述布帛含有表面層與裏面層(肌側),表面層及/或裏面層較佳為包含選自由紡織線A及紡織線B所組成之群中之一種以上之紡織線。藉由包含選自由紡織線A及紡織線B所組成之群中之一種以上之紡織線,布帛之抗起毛球性提高。就進一步提高抗起毛球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包含50質量%以上之選自由紡織線A及紡織線B所組成之群中之一種以上之紡織線,更佳為包含7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包含85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包含95質量%以上,尤佳為100質量%由上述紡織線構成。
又,藉由上述表面層及/或裏面層包含選自由紡織線A及紡織線B所組成之群中之一種以上之紡織線、即包含作為疏水性纖維之聚丙烯系纖維,上述布帛之洗滌速乾性提高。又,若上述表面層及/裏面層含有包含經親水化之疏水性纖維即水分率為0.15質量%以上之聚丙烯系纖維B的紡織線B,則水分更容易擴散。
上述表面層及/或裏面層亦可包含選自由紡織線A及紡織線B所組成之群中之一種以上之紡織線以外之其他紗線。上述其他紗線可為紡織線、複絲及單絲之任意者,就保溫性或柔軟之質地之觀點較佳為紡織線。上述紡織線可藉由環錠法、自由端(open-end)法、束合法、交替撚線法、纏繞法、渦流法(MVS法)及無撚法等任意方法製造。又,亦可為於環錠法中對環錠精紡機導入緊密紡系統之緊密紡織。又,可使用單紗或賽絡線,亦可將多股撚合使用。上述其他紗線可由親水性纖維及/或疏水性纖維構成。
作為上述疏水性纖維,可列舉水分率未達5質量%之纖維,例如:聚酯纖維、聚烯烴纖維、聚醯胺纖維、丙烯酸系纖維、氯乙烯系纖維等。作為聚酯纖維,例如可使用由選自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酯及其共聚物等中之一種以上之聚酯系樹脂構成之纖維。作為聚烯烴纖維,例如可使用由選自聚丙烯、聚乙烯、聚丁烯-1及乙烯-丙烯共聚物中之一種以上之聚烯烴系樹脂構成之纖維。作為聚醯胺纖維,例如可使用由尼龍6或尼龍66之類的聚醯胺樹脂構成之纖維。
於使用上述疏水性纖維之情形時,就容易使水分擴散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水分率為0.5質量%以上且未達5.0質量%之經親水化處理之疏水性纖維。作為親水化處理,例如可列舉:電暈放電處理、磺化處理、接枝聚合處理、於纖維中混入親水化劑、以及藉由塗佈、附著、吸浸等方式賦予親水化劑及/或吸水劑。例如,作為針對聚酯纖維之親水化處理,可列舉:於染色步驟中使用聚酯用吸水加工劑進行同浴加工。
作為上述聚酯用吸水加工劑,例如可列舉:於聚酯上鍵結有聚乙二醇側鏈之化合物;由對苯二甲酸二甲酯、間苯二甲酸二甲酯及聚乙二醇構成之共聚合聚酯樹脂;由對苯二甲酸二甲酯及聚乙二醇構成之共聚合聚酯樹脂;由對苯二甲酸、己二酸、5-磺基間苯二甲酸及聚乙二醇構成之共聚合聚酯樹脂;由對苯二甲酸及/或間苯二甲酸、伸烷基二醇以及聚伸烷基二醇構成之嵌段共聚合聚酯樹脂等。作為聚酯用吸水加工劑之市售品,例如可列舉:NICEPOLE PR-99(日華化學公司製造)、NICEPOLE PRK-60(日華化學公司製造)、NICEPOLE PR-86E(日華化學公司製造)、SR1805M(高松油脂公司製造)、MEIKA FINISH SRM-65(明成化學公司製造)等。作為尼龍用吸水加工劑,例如可列舉:NICEPOLE PRN(日華化學公司製造)。
上述經親水化之疏水性纖維之親水化程度可藉由親水化處理後之疏水性纖維之水分率與疏水性纖維之公定水分率之差而特定。就容易獲得規定之吸液力之觀點而言,親水化程度之下限較佳為0.1質量%以上。更佳為0.2質量%以上。親水化程度之上限並無特別限定,由於即便親水化程度超過1.0質量%,水分之擴散性亦幾乎不變,故較佳為1.0質量%以下。
作為上述親水性纖維,可列舉水分率為5質量%以上之纖維,例如:紙漿、棉(cotton)、麻、絲綢及絨(wool)等天然纖維,黏液嫘縈、銅氨纖維及溶劑紡絲纖維素纖維等再生纖維素纖維,以及具有親水性之合成纖維等。就容易吸水擴散之觀點而言,親水性纖維更佳為經精練漂白之纖維素纖維。
於上述其他紗線中,親水性纖維及/或疏水性纖維之單絲纖維纖度較佳為0.5~3.5 dtex,更佳為0.6~2.5 dtex。
上述裏面層較佳為含有包含水分率為0.15質量%以上之聚丙烯系纖維B之紡織線B。藉由由包含水分率為0.15質量%以上之聚丙烯系纖維B之紡織線B構成作為肌側之裏面層,不僅裏面層之抗起毛球性提高,且有效利用聚丙烯系纖維之輕量性及保溫性而可提高布帛之吸水速乾性、尤其是洗滌後之吸水速乾性。就抗起毛球性、輕量性、保溫性及吸水速乾性之觀點而言,上述裏面層較佳為包含50質量%以上之紡織線B,更佳為包含7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包含85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包含95質量%以上,尤佳為100質量%由紡織線B構成。
於構成上述裏面層之其他紗線為紡織線之情形時,紡織線之支數並無特別限定,以英式棉紗支數計可為5~100S之範圍,較佳為10~90S,更佳為15~85S,進而較佳為20~80S。構成上述紡織線之纖維之單絲纖維纖度較佳為0.4~20 dtex,更佳為0.5~3.5 dtex,進而較佳為0.6~2.5 dtex。構成上述紡織線之纖維之纖維長度較佳為24~75 mm。
就輕量性、保溫性及吸水速乾性之觀點而言,構成上述裏面層之紡織線B較佳為包含30質量%以上之聚丙烯系纖維B,更佳為包含5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包含70質量%以上。構成上述裏面層之紡織線B可僅由聚丙烯系纖維B構成,亦可包含其他纖維。聚丙烯系纖維B與其他纖維可藉由混紡、合紗、混織、併紗、交織等任意方法進行組合。
上述其他纖維並無特別限定,可適當使用合成纖維、天然纖維、再生纖維等。作為具體例,可列舉:聚丙烯系纖維B以外之聚烯烴纖維、丙烯酸系纖維、尼龍、聚酯系纖維、尼龍纖維、嫘縈纖維、銅氨纖維、乙酸酯纖維、乙烯-乙烯醇纖維、聚胺基甲酸酯纖維、棉(cotton)纖維、麻纖維、絹纖維、絨(wool)纖維及開司米山羊毛纖維等,可將上述多種纖維進行組合。其中,較佳為選自由聚丙烯系纖維B以外之聚丙烯纖維、聚酯系纖維、丙烯酸系纖維、聚胺基甲酸酯纖維及絨(wool)纖維所組成之群中之一種以上,更佳為選自由聚丙烯系纖維B以外之聚丙烯纖維、聚胺基甲酸酯纖維及聚酯系纖維所組成之群中之一種以上。藉由使用聚丙烯系纖維B以外之聚丙烯纖維,輕量性及保溫性變得良好。藉由使用聚胺基甲酸酯纖維,不僅賦予伸縮性,且降低透氣性,藉此可進一步提高保溫性。藉由使用聚酯系纖維,可提高速乾性。藉由使用丙烯酸系纖維,可提高保溫性及染色性。
構成上述裏面層之紡織線B根據目的等可包含70質量%以下之其他纖維。構成上述裏面層之紡織線B可包含30質量%以上之聚丙烯系纖維B、70質量%以下之聚丙烯系纖維B以外之其他聚丙烯系纖維。就輕量性及保溫性之觀點而言,構成上述裏面層之紡織線B較佳為包含合計30質量%以上之聚丙烯系纖維B與其他聚丙烯系纖維,更佳為包含50質量%以上。構成上述裏面層之紡織線B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包含30~70質量%之聚酯纖維。又,構成上述裏面層之紡織線B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包含1~10質量%之聚胺基甲酸酯纖維。
於本發明之一種以上之實施形態中,在構成裏面層之紗線係由包含聚丙烯系纖維B之紡織線B構成之情形時,上述表面層較佳為由包含選自由水分率為0.5質量%以上且未達5.0質量%之疏水性纖維及水分率為5.0質量%以上之親水性纖維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纖維的紗線構成。可提高布帛之吸水速乾性、及洗滌後之吸水速乾性。
於其等實施形態中,就容易使水分擴散之觀點而言,表面層更佳為由包含經親水化之疏水性纖維之紗線構成。構成上述表面層之紗線較佳為包含30質量%以上之選自由經親水化之疏水性纖維及親水性纖維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纖維,更佳為包含50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包含70質量%以上。例如,於欲獲得乾爽之表面層觸感之情形時,作為上述經親水化之疏水性纖維,就通用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聚酯纖維。構成上述表面層之紗線較佳為包含30質量%以上之聚酯纖維,更佳為包含70質量%以上之聚酯纖維。
於其等實施形態中,構成表面層之紗線可為紡織線、複絲及單絲之任意者,就柔軟之質地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複絲。於構成上述表面層之紗線中,疏水性纖維及/或疏水性纖維之單絲纖維纖度較佳為0.4~20 dtex,更佳為0.5~3.5 dtex,進而較佳為0.6~2.5 dtex。
於其等實施形態中,較佳為將構成裏面層之紡織線B與構成表面層之紗線進行梭織或針織,且使構成裏面層之紡織線B朝向表面層而至少露出一部分。水分自作為肌膚接觸面之裏面層向表面層之移動變快,吸水速乾性提高。
上述布帛可為具有雙層構造以上之多層構造之針織物,亦可為具有雙層構造以上之多層構造之梭織物。於針織物之情形時,可為單面針織、或者以表裏面不同素材之方式進行變形針織之添紗組織平針或網眼編織,可列舉:雙面針織中之平滑針織、瓦楞針織,作為雙面針織之變化組織之多步驟雙面針織之單面蜂巢針織等。於梭織物之情形時,可列舉:雙層梭織或單層梭織之緞紋梭織、3/1斜紋梭織等。尤佳為具有由雙面針織之單面蜂巢之組織構成之雙層構造之針織物。此時,較佳為由蜂巢面構成裏面層。
又,上述布帛可為保溫性、吸水性及伸縮性優異之汗布,汗布之裏面層(裏料)可為裏毛或裏起毛。藉由使表面層為包含選自由紡織線A及紡織線B所組成之群中之一種以上之紡織線之平紋針織(天竺編織),汗布之抗起毛球性及洗滌乾燥性提高。又,於汗布係由表層紗線、中層紗線及裏層紗線構成之情形時,藉由使用選自由紡織線A及紡織線B所組成之群中之一種以上之紡織線作為表層紗線、中層紗線,抗起毛球性及洗滌乾燥性進一步提高。
上述布帛可於精練步驟之後進行染色加工,可於精加工時併用吸水加工、去污(SR,Soil release)加工、抗菌加工、防靜電加工等。
上述布帛可藉由例如以下之方法製造。 <布帛之製造方法1> 包括如下步驟:準備包含疏水性纖維之紗線(亦稱為紗線m); 準備紡織線B; 以由紗線m構成表面層、由紡織線B構成裏面層之方式進行梭織或針織而製作布料;以及 於選自由精練步驟及染色步驟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加工之基礎上進而實施吸水加工,對構成表面層之疏水性纖維實施加工以使水分率成為0.5質量%以上。
<布帛之製造方法2> 包括如下步驟:準備包含親水性纖維之紗線(亦稱為紗線n); 準備紡織線B; 以由紗線n構成表面層、由紡織線B構成裏面層之方式進行梭織或針織而製作布料;以及 實施選自由精練步驟、漂白步驟(僅針對棉、麻等天然纖維素纖維)、染色步驟及精加工步驟(柔軟加工)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加工。
就吸水速乾性較高之觀點而言,上述布帛較佳為於蒸散性(II)試驗(依據紡檢(BOKEN)規格BQE A 028)中之蒸散率於試驗開始20分鐘後達30%以上。蒸散性(II)試驗係綜合評價吸水性與速乾性兩者之試驗,蒸散率具體而言按照下文記述之方法測定。
或者就吸水速乾性較高之觀點而言,上述布帛較佳為依據ISO17617(2014)水分乾燥速率測定(Determination of moisture drying rate)(方法B-水平乾燥(Method B-Horizontal drying))測定之乾燥時間(Drying time)(蒸散率達到100%之時間)為45分鐘以下。 ISO17617之測定方法與上述蒸散性(II)試驗相同,求出相對於自剛滴下後起至蒸散率達到90%為止之最短時間的蒸散率之回歸直線。 y=ax+b[y:蒸散率(%)、a:斜率、x:時間、b:截距] 由根據回歸直線所獲得之數值,算出乾燥時間(Drying time)(蒸散率達到100%之時間)。 乾燥速率(Drying rate)(%/min)=a 乾燥時間(Drying time)(100%)=(100-b)/a
就洗滌後之吸水速乾性較高之觀點而言,上述布帛較佳為經過10次洗滌後於蒸散性(I)試驗(依據紡檢規格BQE A 006)中之蒸散率於試驗開始30分鐘後達20%以上。蒸散性(II)試驗係綜合評價吸水性與速乾性兩者之試驗,蒸散率具體而言按照下文記述之方法測定。
上述布帛、或者上述布帛之裏面層及/或表面層依據JIS L 1076 A法,使用ICI型試驗機測定之抗起毛球性較佳為3級以上,更佳為3.5級以上,進而較佳為4級以上。
於本發明之一種以上之實施形態中,上述布帛為由表面層、裏面層、及連結其等之接結線所構成之衣料用織物,較佳為選自由表面層及裏面層所組成之群中之一種以上之層包含選自由紡織線A及紡織線B所組成之群中之一種以上之紡織線。上述衣料用織物藉由包含選自由紡織線A及紡織線B所組成之群中之一種以上之紡織線,抗起毛球性提高。就進一步提高抗起毛球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包含50質量%以上之選自由紡織線A及紡織線B所組成之群中之一種以上之紡織線,更佳為包含7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包含85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包含95質量%以上,尤佳為100質量%由上述紡織線構成。
上述衣料用織物中,表面層及裏面層可設為分別與上述含有表面層及裏面層之布帛中之表面層及裏面層相同之構成。
上述接結線包含纖度為10~220 dtex之單絲。藉此,接結線不會老化,織物兼備厚度與輕量性。就老化及質地之觀點而言,上述單絲之纖度較佳為10~110 dtex,更佳為20~50 dtex。
上述接結線可為單獨使用上述單絲者,亦可為將上述單絲與複絲或紡織線進行併紗後***織成者,亦可為交織而成者。就對織物同時賦予厚度與輕量性之觀點而言,接結線較佳為僅由上述單絲構成。
構成上述接結線之纖維並無特別限定,就洗滌速乾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疏水性纖維。疏水性纖維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聚酯纖維、聚丙烯纖維B以外之聚烯烴纖維、聚醯胺纖維、丙烯酸系纖維、氯乙烯系纖維等。作為聚酯纖維,例如可使用由選自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酯及其共聚物等中之一種以上之聚酯系樹脂構成之纖維。作為聚烯烴纖維,例如可使用由選自聚丙烯、聚乙烯、聚丁烯-1及乙烯-丙烯共聚物中之一種以上之聚烯烴系樹脂構成之纖維。作為聚醯胺纖維,例如可使用由尼龍6或尼龍66之類的聚醯胺樹脂構成之纖維。就洗滌速乾性之觀點而言,構成上述接結線之纖維較佳為聚酯纖維。
上述衣料用織物只要為由表面層、裏面層(肌側)、及連結其等之接結線所構成之組織,則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採用不同組織織成表面層及裏面層、或者採用裏面層為疏織且表面層為密織之疏密構造。又,上述衣料用織物無需於橫方向上所見之該織物之截面形狀中一定要能夠明確地確認到三層構造,但較佳為採用雙面(double face)織或瓦楞織。藉由採用其等織法,可包含較多空氣層而優化保溫性,從而較佳。此處,將內層與外層之編織組織不同者稱為雙面織,將內層與外層之編織組織相同、且空間部具有空氣層者稱為瓦楞織。
上述衣料用織物可於精練步驟加工後進行染色加工,可於精加工時併用吸水加工、去污(SR,Soil release)加工、抗菌加工、防靜電加工等。
就洗滌速乾性較高之觀點而言,上述衣料用織物依據紡檢規格BQE A 024-2016,藉由以下試驗方法測定之90分鐘後之乾燥率較佳為40%以上,更佳為45%以上。具體之測定方法參照下文之記述。
就保溫性較高之觀點而言,上述衣料用織物使用加多技術公司(Kato Tech Co.,Ltd.)製造之THERMOLAB 2藉由乾接觸(dry contact)法測定之保溫率較佳為40.5%以上,更佳為41.0%以上。具體之測定方法參照下文之記述。
就吸水性及洗滌乾燥性優異之觀點而言,上述衣料用織物藉由JIS L 1907滴下法測定之吸水時間較佳為30秒以下,更佳為20秒以下,進而較佳為15秒以下。
上述衣料用織物之裏面層及/或表面層依據JIS L 1076 A法,使用ICI型試驗機測定之抗起毛球性較佳為3級以上,更佳為3.5級以上,進而較佳為4級以上。
於本發明之一種以上之實施形態中,布帛並無特別限定,就輕量性等穿著性之觀點而言,例如單位面積重量較佳為450 g/m2 以下,更佳為400 g/m2 以下,進而較佳為300 g/m2 以下,尤佳為200 g/m2 以下。又,上述布帛並無特別限定,就保溫性等觀點而言,單位面積重量較佳為50 g/m2 以上。
又,上述布帛並無特別限定,厚度較佳為4.0 mm以下,更佳為3.5 mm以下,進而較佳為2.5 mm以下,尤佳為1.5 mm以下。又,上述布帛並無特別限定,厚度較佳為0.5 mm以上。
上述布帛可用於衣料或工業基材等。作為衣料,例如可列舉:內衣、內褲、襯衣(shirt)、套衫(jumper)、毛衣(sweater)、短褲、訓練服(training wear)、緊身衣(tights)、纏腰帶、圍巾、帽子、手套、襪子、耳罩等。作為工業基材,例如可列舉:地毯、寢具、傢俱等。
以下使用圖式進行說明。圖1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中使用之一例之環錠精紡機之局部立體圖。
將兩股粗紗1a、1b經由導紗桿(guide bar)101及喇叭環(trumpet)102而並列地供給至由後輥(back roller)103、中輥(middle roller)104、皮圈(apron)105及前輥(front roller)106構成之牽伸區,一面平行牽伸一面向撚線區供給。使用由空氣抽吸部107、透氣皮圈108、旋轉輥109及輔助輥110構成之集束裝置,利用空氣沿粗紗之行進方向抽吸剛供給至撚線區後之兩股經牽伸之粗紗(纖維束)2a、2b而使纖維收攏後,經由導紗鉤(snail wire)111、鋼絲圈(traveller)112及環(ring)113進行撚線而獲得紡織線(賽絡緊密線)10。
於製作紡織線A之情形時,粗紗1a、1b可均為粗紗A。或者可為:粗紗1a及1b之一者為粗紗A,粗紗1a及1b之另一者為將所獲得之紡織線A中之聚丙烯系纖維A之含量調整至大於50質量%之其他粗紗。
於製作紡織線B之情形時,粗紗1a、1b可均為粗紗B。或者可為:粗紗1a及1b之一者為粗紗B,粗紗1a及1b之另一者為將所獲得之紡織線B中之聚丙烯系纖維B之含量調整至5質量%以上之其他粗紗。
圖2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中使用之擠出機之示意性說明圖。該擠出機201係由原料供給口202、樹脂熔融部203、混練分散部204、減壓管線205、擠出部206及取出部207構成。首先,自樹脂熔融部203之原料供給口202供給聚合物(能夠加熱熔融之基礎樹脂)與親水性成分(液狀)或視需要溶解於水之親水性成分。供給前可預先將兩者進行混合。繼而,送至混練分散部204,於混練分散部204中有複數片旋轉之混練板,於此處將聚合物與溶解於水之親水性成分均勻混合。繼而,自減壓管線205將水分以水蒸氣之狀態去除。繼而,自擠出部206擠出樹脂組成物,加以冷卻,自取出部207取出,若冷卻後進行切割則成為顆粒狀之樹脂組成物(一次加工樹脂)。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而更具體地說明本發明。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下述實施例。
(測定方法) (1)熔體質量流率(MFR) 依據ISO1133,於230℃、2.16 kg荷重下測定。 (2)水分率 依據JIS L 1015(2010),於溫度20℃、相對濕度65%之標準狀態下測定。 (3)細毛數 依據JIS L 1095(2010)9.22.2 B法進行測定。使用LASERSPOT(型號LST-V++,計測器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作為細毛試驗機,試驗條件設為走紗速度50 m/min、試驗長度100 m、N=1。 (4)英式棉紗支數 依據JIS L 1095(2010)9.4.1之一般紡織線之正量TEX-支數測定之棉紗支數測定方法進行測定。 (5)撚係數 依據JIS L 1095(2010)9.15.1 A法測定撚數,根據下式算出撚係數。 撚係數=每1英吋長之紗線之撚數/√支數 (6)撚角 (a)將紗線沿水平方向放置,使用KEYENCE製造之電子顯微鏡VE-9800,獲得紗線之側面之圖像(100倍)。 (b)於所獲得之紗線之側面圖像之左端與右端,分別取紗線之截面方向之中點,將2點間直線連結而獲得紗線軸。以所獲得之紗線軸作為基準線。例如,於圖3中,C及D分別為紗線之側面圖像之左端與右端之紗線之截面方向之中點,Lb為基準線。 (c)測定基準線與經加撚之紗線表面之纖維所成之銳角作為撚角。例如,於圖3中,基準線Lb與紗線表面之纖維所成之銳角α為撚角。 (7)氣孔率、表觀密度 (I)基於紗線之側面觀察而進行之紡織線直徑之計算 利用KEYENCE製造之電子顯微鏡VE-9800(倍率:40倍至100倍)拍攝紗線於無張力狀態下之側面圖像。如圖4所示,引出紗線任意部位之紗線之最外側之纖維(以下稱為最外端纖維)於紗線之長度方向上之切線,相對於紗線之中心軸(長度方向)垂直地作出該切線之垂線。取該垂線與構成紗線之最外端纖維之交點A。進而,隔著紗線之中心軸,取交點A之相反側之最外端纖維之交點B。由AB間之距離測定紗線之直徑。對單個樣品於不同部位拍攝5張圖像。對各圖像求出5處之紗線直徑,作為該圖像之代表值。進而,求出5張圖像之平均值,作為該紗線樣品之代表值。 (II)紡織線之表觀密度之計算 由正量支數(JIS L 1095 9.4.1正量TEX及支數)算出每單位長度之重量,藉由使用(I)中測得之紡織線直徑,將紗線之截面近似為圓而算出體積,用每單位長度之重量除以所算出之體積,藉此定義紗線之表觀密度。表觀密度越小,紗線之每單位長度之蓬鬆度越大。 利用KEYENCE製造之電子顯微鏡VE-9800以倍率270倍拍攝紗線之截面圖像。為了保存截面形狀,使用環氧樹脂進行包埋,使用切片機(Leica EM UC6)利用玻璃刀進行修面。利用KEYENCE製造之電子顯微鏡VE-9800以(倍率270倍)進行觀察。 (III)氣孔率之計算方法 算出任意之與構成紗線之纖維素材比重相同、且與該紗線重量相同之圓柱之體積Vm。進而,使用(I)中測得之紗線直徑,將該紗線之截面近似為圓而算出紗線之體積Vy。用Vm除以Vy並乘以100,而獲得紗線中纖維所占之體積之比率。藉由自100減去該比率而導出紗線內之空氣所占之比率即氣孔率。其中,計算時採用JIS L 1096:2010 8.11表觀比重及氣孔體積率中記載之纖維比重。 (8)起毛球試驗 依據JIS L 1076 A法,使用ICI型試驗機進行起毛球試驗,確認起毛球之產生程度。 (9)纖維物性 依據JIS L 1015,測定單絲纖維強度及伸度。 (10)單位面積重量、厚度及總體密度 依據JIS L 1096(2010)測定單位面積重量及厚度。總體密度係基於單位面積重量及厚度而算出。 (11)紡絲步驟之生產性 按照以下之5個階段基準評價紡織步驟中之各步驟((I)混打棉、(II)梳棉、(III)併條、(IV)粗紡、(V)精紡、(VI)卷線)之生產性,取該平均分數作為綜合評分。 5:良好 4:大體良好 3:一般 2:故障較多 1:無法進行生產 (12)布帛之編成性 按照以下之5個階段基準評價布帛製作時之編成性。 5:良好 4:大體良好 3:一般 2:故障較多 1:無法進行生產 (13)吸水速乾性評價1 依據一般財團法人BOKEN品質評價機構之蒸散性(II)試驗(紡檢規格BQE A 028),求出20分鐘後之蒸散率。BOKEN一般製品基準為30%以上。蒸散率具體藉由以下之方法測定、計算。 (a)測定直徑約9 cm之試驗片與培養皿之質量(W)。 (b)於培養皿中滴下0.1 mL水,於其上放置試驗片,測定質量(W0)。 (c)於標準狀態(20℃、65%RH)下放置,間隔規定時間測定質量(Wt),算出20分鐘後之蒸散率(%)。 蒸散率(%)=[(W0-Wt)/(W0-W)]×100 (14)吸水速乾性評價2 依據一般財團法人BOKEN品質評價機構之蒸散性(I)試驗(紡檢規格BQE A 006),求出30分鐘後之蒸散率。一般製品基準為20%以上。蒸散率具體藉由以下之方法測定、計算。 (a)測定直徑約9 cm之試驗片與表面皿之質量(W)。 (b)於表面皿中滴下1 mL水,於其上放置試驗片,測定質量(W0)。 (c)於標準狀態(20℃、65%RH)下放置,間隔規定時間測定質量(Wt),算出各個時間之蒸散率(%)。 蒸散率(%)=[(W0-Wt)/(W0-W)]×100 (15)吸水速乾性評價3 使用水分管理測試儀(MMT,Moisture Management Tester),依據AATCC TM 195(美國纖維化學技術·染色技術協會規格)或GB/T21655.2(中國標準規格)進行吸水速乾性試驗。具體而言,將於裝置中放入試樣(9 cm×9 cm),歷時20秒向試樣之浸水面(肌側面、裏面層)滴下試驗水(約0.2 mL),利用裝置內部之感測器,記錄每經過一定時間後該水分之擴散、浸透狀態,歷時120秒結束。根據自動算出之下述測定項目,參照下述表1中記載之GB/T21655.2(中國標準規格)之1~5階段評價、或下述表2中記載之AATCC TM 195(美國纖維化學技術·染色技術協會規格)之1~5階段評價而進行評價。 (16)洗滌方法 依據JIS L 0217 103法進行。 (17)保溫性 使用加多技術公司製造之THERMOLAB 2,藉由乾接觸法測定保溫率,評價保溫性。具體而言,測定於一定之空氣流(30 cm/s)中,自設定於環境溫度+10℃之加熱板隔著試驗片(20×20 cm)釋放熱量之熱釋放速度(消耗電力),求出保溫率。保溫率之數字越大,判定保溫性越高。 (18)洗滌乾燥性 依據紡檢規格BQE A 024-2016,藉由以下之試驗方法測定90分鐘後之乾燥率及乾燥率達到90%之時間,評價洗滌乾燥性。90分鐘後之乾燥率越高,表明洗滌乾燥性越高。乾燥率達到90%之時間越短,表明洗滌乾燥性越高。 (a)於標準狀態(20℃、65%RH)下調整試驗片,測定質量(W)。 (b)於水中浸漬30分鐘後,進行30分鐘脫水。 (c)測定脫水後之質量(W1 )後,將試驗片懸掛於標準狀態之環境中,每隔規定時間測定質量(Wx),根據下式求出乾燥率。 乾燥率(%)={(W1 -W)-(Wx -W)}/(W1 -W)X100 (19)吸水性 藉由JIS L 1907滴下法測定吸水時間,評價吸水性。吸水時間越短,表明吸水性越高。 (20)透氣性 藉由JIS L 1096 A法(弗雷澤(Frajour)式法)評價透氣性。
[表1]
Figure 108103266-A0304-0001
[表2]
Figure 108103266-A0304-0002
<母料樹脂組成物之製造例1> [一次加工樹脂] (1)準備聚氧伸烷基醚(花王股份有限公司製造,EMULGEN 1108,有效成分100質量%,分子量473)作為水溶性之親水性成分。 (2)準備聚丙烯(MFR為20 g/10 min)之顆粒(直徑2 mm、高度2 mm之圓柱形)作為基礎樹脂。 (3)自圖2所示之擠出機之原料供給口202供給基礎樹脂顆粒80質量份、包含4質量%聚氧伸烷基醚之聚丙烯(MFR為800 g/10 min)12.5質量份、親水性成分2.5質量份及相溶化劑(乙烯-丙烯酸-順丁烯二酸共聚物(MFR為80 g/10 min(190℃、2.16 kg),熔點(DSC法)為98℃)5質量份。 (4)將擠出機內之加工溫度設定於170~190℃。於樹脂熔融部203沿旋轉軸將供給物向前運送,於混練分散部204有複數片旋轉之混練板,於此處將基礎樹脂與親水性成分均勻混合,繼而,將減壓管線205設為真空(負壓),藉此同時去除水分。 (5)繼而,自擠出部206擠出樹脂組成物,經冷卻後自取出口207取出。 (6)導入造粒機,進行顆粒化(一次加工樹脂)。(一次加工步驟) [二次加工樹脂] (1)使用上述擠出機,對藉由一次步驟獲得之顆粒化之樹脂組成物(一次加工樹脂)100質量份混合作為高MFR丙烯之MFR為2000 g/10 min之低立體規則性聚丙烯(商品名「L-MODU」S400,出光興產股份有限公司製造)10質量份,自原料供給口202供給。 (2)進行熔融混練,加以冷卻,利用造粒機進行顆粒化,而獲得直徑2 mm、高度2 mm之圓柱形之聚丙烯系母料樹脂組成物(二次加工樹脂)。
<纖維之製造例1> (1)將聚丙烯(MFR為20 g/10 min)之顆粒(直徑2 mm、高度2 mm之圓柱形)100質量份、製造例1中獲得之母料樹脂組成物2質量份及碳黑2質量份進行混合。 (2)自熔融紡絲用擠出機之原料供給口供給(1)之混合樹脂組成物(顆粒),使用常規方法之熔融紡絲機,經擠出機熔融混練後,進行熔融紡絲。其後,使用公知之延伸機進行延伸,以附著量成為0.15質量%之方式賦予常用之親水性之纖維處理劑,利用捲縮機賦予捲縮,進行切割,而製作單絲纖維纖度約1.8 dtex、纖維長度為38 mm之聚丙烯系纖維(以下亦記為親水化PP纖維1(黑色))。
<纖維之製造例2> (1)將聚丙烯(MFR為20 g/10 min)之顆粒(直徑2 mm、高度2 mm之圓柱形)100質量份與碳黑2質量份進行混合。 (2)自熔融紡絲用擠出機之原料供給口供給(1)之混合樹脂組成物(顆粒),使用常規方法之熔融紡絲機,經擠出機熔融混練後,進行熔融紡絲。其後,使用公知之延伸機進行延伸,以附著量成為0.15質量%之方式賦予與製造例1相同之親水性之纖維處理劑,利用捲縮機賦予捲縮,進行切割,而製作單絲纖維纖度約1.8 dtex、纖維長度為38 mm之聚丙烯系纖維(以下亦記為普通PP纖維1(黑色))。
<纖維之製造例3> 自熔融紡絲用擠出機之原料供給口供給聚丙烯(MFR為20 g/10 min)之顆粒(直徑2 mm、高度2 mm之圓柱形)100質量份,使用常規方法之熔融紡絲機,經擠出機熔融混練後,進行熔融紡絲。其後,使用公知之延伸機進行延伸,以附著量成為0.15質量%之方式賦予與製造例1相同之親水性之纖維處理劑,利用捲縮機賦予捲縮,進行切割,而製作單絲纖維纖度約1.3 dtex、纖維長度為38 mm之聚丙烯系纖維(以下亦記為普通PP纖維2(白色))。
<纖維之製造例4> (1)將聚丙烯(MFR為20 g/10 min)之顆粒(直徑2 mm、高度2 mm之圓柱形)100質量份與製造例1中獲得之母料樹脂組成物2質量份進行混合。 (2)自熔融紡絲用擠出機之原料供給口供給(1)之混合樹脂組成物(顆粒),使用常規方法之熔融紡絲機,經擠出機熔融混練後,進行熔融紡絲。其後,使用公知之延伸機進行延伸,以附著量成為0.15質量%之方式賦予與製造例1相同之親水性之纖維處理劑,利用捲縮機賦予捲縮,進行切割,而製作單絲纖維纖度約1.9 dtex、纖維長度為38 mm之聚丙烯系纖維(以下亦記為親水化PP纖維2(白色))。
<纖維之製造例5> 自熔融紡絲用擠出機之原料供給口供給聚丙烯(MFR為20 g/10 min)之顆粒(直徑2 mm、高度2 mm之圓柱形)100質量份,使用常規方法之熔融紡絲機,經擠出機熔融混練後,進行熔融紡絲。其後,使用公知之延伸機進行延伸,以附著量成為0.15質量%之方式賦予與製造例1相同之親水性之纖維處理劑,利用捲縮機賦予捲縮,進行切割,而製作單絲纖維纖度約1.24 dtex、纖維長度為38 mm之聚丙烯系纖維(以下亦記為普通PP纖維3(白色))。
(實施例1) 將製造例2中獲得之普通PP纖維1(黑色)依序投入混打棉步驟、梳棉步驟、併條步驟、粗紡步驟中,而獲得50格令/12 yd之粗紗。繼而,使用2股所獲得之由普通PP纖維1(黑色)100質量%構成之粗紗,利用導入有緊密紡系統之環錠精紡機,賦予40倍之牽伸,利用空氣沿粗紗之行進方向進行抽吸而使纖維收攏後,以撚係數3.6進行撚線,而製作英式棉紗支數40 s之紡織線(賽絡緊密線)。具體而言,如圖1所示,將兩股由普通PP纖維1(黑色)100質量%構成之粗紗1a、1b經由導紗桿101及喇叭環102而並列地供給至由後輥103、中輥104、皮圈105及前輥106構成之牽伸區,一面並排牽伸一面向撚線區供給,使用由空氣抽吸部107、透氣皮圈108、旋轉輥109及輔助輥110構成之集束裝置,利用空氣沿粗紗之行進方向抽吸剛供給至撚線區後之兩股經牽伸之粗紗(纖維束)2a、2b而使纖維收攏後,經由導紗鉤111、鋼絲圈112及環113進行撚線,而獲得由兩股纖維束經併紗、加撚而成之紡織線(賽絡緊密線)10。
使用上述獲得之紡織線,利用織針24之橫織機編織形成單位面積重量約120 g/m2 之平針組織之針織物。
(實施例2) 將製造例3中獲得之普通PP纖維2(白色)依序投入混打棉步驟、梳棉步驟、併條步驟、粗紡步驟,而獲得50格令/12 yd之粗紗。使用2股所獲得之由普通PP纖維4(白色)100質量%構成之粗紗,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由兩股纖維束經併紗、加撚而成之紡織線(賽絡緊密線)。使用所獲得之紡織線,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編織形成單位面積重量約120 g/m2 之平針組織之針織物。
(實施例3) 將製造例1中獲得之親水化PP纖維1(黑色)依序投入混打棉步驟、梳棉步驟、併條步驟、粗紡步驟,而獲得50格令/12 yd之粗紗。使用2股所獲得之由親水化PP纖維1(黑色)100質量%構成之粗紗,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由兩股纖維束經併紗、加撚而成之紡織線(賽絡緊密線)。使用所獲得之紡織線,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編織形成單位面積重量約120 g/m2 之平針組織之針織物。
(實施例4) 將製造例1中獲得之親水化PP纖維1(黑色)8質量份與製造例3中獲得之普通PP纖維2(白色)92質量份依序投入打棉步驟、梳棉步驟、併條步驟、粗紡步驟,而獲得50格令/12 yd之粗紗。使用2股所獲得之由親水化PP纖維1(黑色)8質量%及普通PP纖維2(白色)92質量%構成之粗紗,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由兩股纖維束經併紗、加撚而成之紡織線(賽絡緊密線)。使用所獲得之紡織線,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編織形成單位面積重量約120 g/m2 之平針組織之針織物。所獲得之布帛含有8質量%之聚丙烯系纖維B,聚丙烯系纖維B與其他聚丙烯系纖維之平均纖度為1.34 dtex。
(實施例5) 將製造例1中獲得之親水化PP纖維1(黑色)8質量份、製造例4中獲得之親水化PP纖維2(白色)46質量份、及製造例5中獲得之普通PP纖維3(白色)46質量份依序投入打棉步驟、梳棉步驟、併條步驟、粗紡步驟,而獲得50格令/12 yd之粗紗。使用2股所獲得之由親水化PP纖維1(黑色)8質量%、親水化PP纖維2(白色)46質量%及普通PP纖維3(白色)46質量%構成之粗紗,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由兩股纖維束經併紗、加撚而成之紡織線(賽絡緊密線)。使用所獲得之紡織線,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編織形成單位面積重量約120 g/m2 之平針組織之針織物。所獲得之布帛含有54質量%之聚丙烯系纖維B,聚丙烯系纖維B與其他聚丙烯系纖維之平均纖度為1.59 dtex。
(比較例1) 將製造例3中獲得之普通PP纖維2(白色)依序投入混打棉步驟、梳棉步驟、併條步驟、粗紡步驟,而獲得90格令/12 yd之粗紗。使用1股所獲得之由普通PP纖維2(白色)100質量%構成之粗紗,利用環錠精紡機,賦予36倍之牽伸,以撚係數3.4進行撚線,而製作英式棉紗支數40s之紡織線(環錠線)。使用所獲得之紡織線,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編織形成單位面積重量約120 g/m2 之平針組織之針織物。
(比較例2) 將製造例3中獲得之普通PP纖維2(白色)依序投入混打棉步驟、梳棉步驟、併條步驟、粗紡步驟,而獲得180格令/6yd之粗紗。使用1股所獲得之由普通PP纖維2(白色)100質量%構成之粗紗,利用VORTEX精紡機進行紡織,而製作英式棉紗支數40s之紡織線(MVS線)。使用所獲得之紡織線,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編織形成單位面積重量約120 g/m2 之平針組織之針織物。
(比較例3) 將製造例1中獲得之親水化PP纖維1(黑色)25質量份與製造例3中獲得之普通PP纖維2(白色)75質量份依序投入打棉步驟、梳棉步驟、併條步驟、粗紡步驟,而獲得50格令/12 yd之粗紗。使用2股所獲得之由親水化PP纖維1(黑色)25質量%及普通PP纖維2(白色)75質量%構成之粗紗,利用環錠精紡機,賦予40倍之牽伸,以撚係數3.4進行撚線,而製作英式棉紗支數40s之紡織線(賽絡線)。使用所獲得之紡織線,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編織形成單位面積重量約120 g/m2 之平針組織之針織物。
(比較例4) 將市售之普通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系纖維(單絲纖維纖度1.3 dtex、纖維長度38 mm,以下亦記為「RPET纖維1」)依序投入混打棉步驟、梳棉步驟、併條步驟、粗紡步驟,而獲得100格令/12 yd之粗紗。使用1股所獲得之由100質量%之RPET纖維1構成之粗紗,利用環錠精紡機,賦予40倍之牽伸,以撚係數3.6進行撚線,而製作英式棉紗支數40s之紡織線(環錠線)。使用所獲得之紡織線,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編織形成單位面積重量約120 g/m2 之平針組織之針織物。
(比較例5) 將市售之普通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系纖維(單絲纖維纖度0.9 dtex、纖維長度38 mm,以下亦記為「RPET纖維2」)依序投入混打棉步驟、梳棉步驟、併條步驟、粗紡步驟,而獲得100格令/12 yd之粗紗。使用2股所獲得之由100質量%之RPET纖維2構成之粗紗,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紡織線(賽絡緊密線)。使用所獲得之紡織線,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編織形成單位面積重量約120 g/m2 之平針組織之針織物。
(比較例6) 將RPET纖維1(單絲纖維纖度1.3 dtex、纖維長度38 mm)依序投入混打棉步驟、梳棉步驟、併條步驟、粗紡步驟,而獲得50格令/12 yd之粗紗。使用2股所獲得之由100質量%之RPET纖維1構成之粗紗,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紡織線(賽絡緊密線)。使用所獲得之紡織線,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編織形成單位面積重量約120 g/m2 之平針組織之針織物。
使用實施例1~5及比較例1~6之針織物,如上所述般進行起毛球試驗,將其結果示於下述表3及表4。於下述表3及表4中亦顯示:纖維之單絲纖維纖度及水分率、紡織線之英式棉紗支數、撚係數、細毛數、表觀密度及氣孔率之結果。下述表3及表4中亦一併顯示紡織步驟之生產性及布帛之編成性之結果。
[表3]
Figure 108103266-A0304-0003
[表4]
Figure 108103266-A0304-0004
根據上述表3及表4之結果,可知:使用實施例之紡織線A或紡織線B之布帛其抗起毛球性為3級以上,具有抗起毛球性。另一方面,使用比較例1、3~6之紡織線之布帛其抗起毛球性未達3級,抗起毛球性較差。使用比較例2之紡織線(MVS線)之布帛其抗起毛球性為4級以上,抗起毛球性良好,但紡織線之生產性較差。紡織線B之紡織步驟之生產性尤為良好,平均達4以上。根據實施例1~4與實施例5之對比可知:若撚角為27°以上,則抗起毛球性更良好。
(實施例6) 作為表層紗線及中層紗線,使用藉由與實施例4相同之方式製作之紡織線B(賽絡緊密線)。 作為裏層紗線,使用以如下方式製作者:將普通PP纖維(單絲纖維纖度1.3 dtex、纖維長度38 mm)依序投入混打棉步驟、梳棉步驟、併條步驟、粗紡步驟中,而獲得120格令/12 yd之粗紗,使用1股所獲得之由普通PP纖維2(白色)100質量%構成之粗紗,利用環錠精紡機,賦予14.4倍之牽伸,以撚係數3.2進行撚線而獲得之英式棉紗支數12s之紡織線(環錠線)。 依據圖5所示之編織組織圖及表5所示之條件,利用30英吋18G織針之裏毛用單面織機,由表層紗線及中層紗線構成表面之平針線圈,於背面,將裏層紗線跳2針***至表層紗線而構成絨頭線圈,進行交錯編織,藉此編織形成雙層構造織物(單位面積重量271 g/m2 )。使用針布起毛機,對所獲得之織物之裏層紗線(絨頭)實施最終起毛加工。將所獲得之織物皂洗後,使用拉幅機於130℃下進行90秒最終定型。所獲得之織物之表面層為平針,裏面層為裏起毛。
(實施例7) 作為表層紗線及中層紗線,使用藉由與實施例5相同之方式製作之紡織線B(賽絡緊密線)。 作為裏層紗線,使用藉由與實施例6相同之方式製作之英式棉紗支數12s紡織線(環錠線)。 依據圖5所示之編織組織圖及表5所示之條件,利用30英吋11G織針之裏毛用單面織機,由表層紗線及中層紗線構成表面之平針線圈,於背面,將裏層紗線跳2針***至表層紗線而構成絨頭線圈,進行交錯編織,藉此編織形成雙層構造織物(單位面積重量339 g/m2 )。使用針布起毛機,對所獲得之織物之裏層紗線(絨頭)實施最終起毛加工。將所獲得之織物皂洗後,使用拉幅機於130℃下進行90秒最終定型。所獲得之織物之表面層為平針,裏面層為裏起毛。
(實施例8) 作為表層紗線及中層紗線,使用藉由與實施例3相同之方式製作之紡織線B(賽絡緊密線)。 作為裏層紗線,使用以如下方式製作者:將普通PP纖維(單絲纖維纖度1.9 dtex、纖維長度38 mm)依序投入混打棉步驟、梳棉步驟、併條步驟、粗紡步驟,而獲得120格令/12 yd之粗紗,使用1股所獲得之由普通PP纖維100質量%構成之粗紗,利用環錠精紡機,賦予28.8倍之牽伸,以撚係數3.4進行撚線而獲得之英式棉紗支數24s之紡織線(環錠線)。 依據圖5所示之編織組織圖及表5所示之條件,利用30英吋11G織針之裏毛用單面織機,由表層紗線及中層紗線構成表面之平針線圈,於背面,將裏層紗線跳2針***至表層紗線而構成絨頭線圈,進行交錯編織,藉此編織形成雙層構造織物(單位面積重量296 g/m2 )。使用針布起毛機,對所獲得之織物之裏層紗線(絨頭)實施最終起毛加工。將所獲得之織物皂洗後,使用拉幅機於130℃下進行90秒最終定型。所獲得之織物之表面層為平針,裏面層為裏起毛。
(比較例7) 作為表層紗線及中層紗線,使用由棉(cotton)構成之英式棉紗支數23s之紡織線(空氣精紡絲)。 作為裏層紗線,使用由棉(cotton)構成之英式棉紗支數16s之紡織線(空氣精紡絲)。 依據圖5所示之編織組織圖及表5所示之條件,利用30英吋16G織針之裏毛用單面織機,由表層紗線及中層紗線構成表面之平針線圈,於背面,將裏層紗線跳2針***至表層紗線而構成絨頭線圈,進行交錯編織,藉此編織形成雙層構造織物(單位面積重量330 g/m2 )。使用針布起毛機,對所獲得之織物之裏層紗線(絨頭)實施最終起毛加工。將所獲得之織物皂洗後,使用拉幅機於130℃下進行90秒最終定型。所獲得之織物之表面層為平針,裏面層為裏起毛。
(比較例8) 作為表層紗線及中層紗線,使用由棉(cotton)構成之英式棉紗支數18s之紡織線(空氣精紡絲)。 作為裏層紗線,使用由聚酯10質量%及棉(cotton)90質量%構成之英式棉紗支數6s之紡織線(環錠線)。 依據圖5所示之編織組織圖及表5所示之條件,利用30英吋11G織針之裏毛用單面織機,由表層紗線、中層紗線構成表面之平針線圈,於背面,將裏層紗線跳2針***至表層紗線而構成絨頭線圈,進行交錯編織,藉此編織形成雙層構造織物(單位面積重量330 g/m2 )。使用針布起毛機,對所獲得之織物之裏層紗線(絨頭)實施最終起毛加工。將所獲得之織物皂洗後,使用拉幅機於130℃下進行90秒最終定型。所獲得之織物之表面層為平針,裏面層為裏起毛。
對實施例6~8之織物之表面層進行如上所述之起毛球試驗,將其結果示於下述表5。又,如上所述般測定實施例6~8及比較例7~8之織物之保溫性及洗滌乾燥性,將其結果示於下述表5。
[表5]
Figure 108103266-A0304-0005
根據上述表5,可知:實施例6~8之織物之抗起毛球性良好。又,由水分率為0.15質量%以上之經親水化之聚丙烯系纖維B構成表面層、由疏水性之聚丙烯系纖維構成裏面層之實施例6~8之織物不僅保溫性優異,且洗滌乾燥性良好。
(實施例9) 使用聚酯複絲(111 dtex、單絲纖維數144根、單絲纖維纖度0.77 dtex)作為表面層用紗線,使用藉由與實施例3相同之方式製作之紡織線B作為裏面層用紗線,依據圖6所示之編織組織圖,利用34英吋24G織針之雙面織機,編織形成表面為平針組織、背面為蜂巢構造之雙面織物(單位面積重量179 g/m2 )。纖維混合率:聚酯纖維43質量%、水分率為0.3質量%之聚丙烯系纖維57質量%。將所獲得之織物精練後,使用陽離子染料與聚酯用吸水劑(日華化學公司製造,商品名NICEPOLE PR-99),藉由同浴進行125℃、40分鐘之染色及吸水加工,其後,進行最終吸水。經親水化之疏水性纖維(聚酯纖維)之水分率為0.7質量%,親水化程度(經親水化之疏水性纖維之水分率與疏水性纖維之公定水分率之差)為0.3質量%。
(比較例9) 使用藉由與比較例1相同之方式製作之由普通PP纖維2(白色)100質量%構成環錠線(以下亦記為PP環錠線)作為裏面層用紗線,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9相同之方法編織形成雙面織物(單位面積重量167 g/m2 )。纖維混合率:聚酯纖維43質量%、水分率為0.1質量%之聚丙烯纖維57質量%。藉由與實施例9相同之方法對所獲得之織物進行加工。經親水化之疏水性纖維(聚酯纖維)之水分率為0.7質量%,親水化程度(經親水化之疏水性纖維之水分率與疏水性纖維之公定水分率之差)為0.3質量%。
對實施例9之織物之裏面層進行如上所述之起毛球試驗,將其結果示於下述表6。對實施例9及比較例9之織物進行吸水速乾性評價1,將其評價結果(蒸散率)示於下述表6。對實施例9及比較例9之織物進行初期及洗滌10次後之吸水速乾性評價2,將評價結果示於下述表6。亦於下述表6中記載織物之單位面積重量與厚度。對實施例9及比較例9之織物進行吸水速乾性評價3,將評價結果示於表6。
[表6]
Figure 108103266-A0304-0006
根據上述表6之結果,可知:實施例9之布帛之抗起毛球性良好。又,實施例9之布帛之蒸散性較高。實施例9尤其於蒸散性(II)試驗之蒸散率優異。認為實施例9之布帛蒸散性優異之原因在於,MMT試驗中之裏面層(肌面)之吸水速度較快,因此水分順利轉移,而自表面層蒸散。另一方面,比較例9中之聚丙烯纖維之水分率為0.1質量%,因此濕潤性明顯較低,蒸散率較低。又,於蒸散性(I)試驗中,確認實施例9之布帛於初期(未經洗滌)與經10次洗滌時洗滌之吸水速乾之耐久性。其結果,初期之蒸散率與經10次洗滌後之蒸散率相同,由此可確認具有洗滌耐久性。
(實施例10) 使用藉由與實施例3相同之方式獲得之紡織線B(以下亦記為「PP40」)及聚酯複絲(33 dtex、單絲纖維數24根,以下亦記為「30d/24F」)作為表面層及裏面層用紗線,使用聚酯單絲(33.3 dtex,以下亦記為「30d/1F」)作為接結線,依據圖7A及圖7B所示之編織組織圖(編織方法圖)及下述表7所示之條件,利用34英吋18G織針之雙面織機,編織形成表面為平針組織、背面為蜂巢構造之瓦楞織之織物(單位面積重量281 g/m2 )。纖維混合率:親水化PP纖維1(黑色)69.8質量%、聚酯纖維30.2質量%。將所獲得之織物皂洗後,使用拉幅機於130℃下進行90秒最終定型。
(實施例11) 使用由以與實施例4相同之方式獲得之紡織線B(以下亦記為「PP40(淡灰色花紋)」)與聚胺基甲酸酯纖維紗線(低溫聚胺基甲酸酯彈性纖維,Nisshinbo Textile公司製造之「MOBILON MTR22-R」,22 dtex,以下亦記為「Pu20d」)併紗而成者作為表面層及裏面層用紗線,使用聚酯單絲(30d/1F)作為接結線,依據圖8A及圖8B所示之編織組織圖(編織方法圖)及下述表8所示之條件,利用34英吋24G織針之雙面織機,編織形成表面為平針組織、背面為網狀構造之瓦楞織之織物(單位面積重量387 g/m2 )。纖維混合率:親水化PP纖維(黑色)6.2質量%、普通PP纖維71.3質量%、聚酯纖維18.7質量%、聚胺基甲酸酯纖維3.8質量%。將所獲得之織物皂洗後,使用拉幅機於130℃下進行90秒最終定型。
(比較例10) 使用精梳紗線(支數40,以下亦記為「CM40」)及聚酯複絲(30d/24F)作為表面層及裏面層用紗線,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0相同之方式編織形成表面為平針組織、背面為蜂巢構造之瓦楞織之織物(單位面積重量261 g/m2 )。具體之編織條件如下述表9所示。纖維混合率:棉纖維67.3質量%、聚酯纖維32.7質量%。將所獲得之織物皂洗後,使用拉幅機於130℃下進行一次90秒最終定型。
(比較例11) 使用由精梳紗線(CM40)與聚胺基甲酸酯纖維紗線(Pu20d)併紗而成者作為表面層用紗線,使用由以與比較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之由普通PP纖維2(白色)100質量%構成環錠線(以下亦記為「PP40/R」)與聚胺基甲酸酯纖維紗線(Pu20d)併紗而成者作為裏面層用紗線,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1相同之方式編織形成表面為平針組織、背面為網狀構造之瓦楞織之織物(單位面積重量348 g/m2 )。具體之編織條件如下述表10所示。纖維混合率:棉32.6質量%、普通PP纖維2(白色)44.9質量%、聚酯纖維18.7質量%、聚胺基甲酸酯纖維3.8質量%。將所獲得之織物皂洗後,使用拉幅機於130℃下進行兩次各90秒之最終定型。
(比較例12) 使用精梳紗線(支數30,以下亦記為「CM30」)作為表面層及裏面層用紗線,使用聚酯複絲(83 dtex、單絲纖維數48根,以下亦記為「75d/48F」)作為接結線,依據圖9所示之編織組織圖(編織方法圖)及下述表11所示之條件,利用34英吋24G織針之雙面織機,編織形成瓦楞織之織物(單位面積重量285 g/m2 )。纖維混合率:棉纖維76質量%、聚酯纖維24質量%。將所獲得之織物皂洗後,使用拉幅機於130℃下進行90秒最終定型。
[表7]
Figure 108103266-A0304-0007
[表8]
Figure 108103266-A0304-0008
[表9]
Figure 108103266-A0304-0009
[表10]
Figure 108103266-A0304-0010
[表11]
Figure 108103266-A0304-0011
對實施例10、11及比較例10~12之織物之表面層及裏面層進行如上所述之起毛球試驗,將其結果示於下述表12。如上所述般測定實施例10、11及比較例10~12之織物之厚度、總體密度、保溫率、洗滌乾燥性、吸水性及透氣性,將其結果示於下述表12。於下述表12中亦一併顯示線圈橫列數及線圈縱行數。
[表12]
Figure 108103266-A0304-0012
根據上述表12之結果,可知:實施例10、11之織物之抗起毛球性良好。又,實施例10、11之織物不僅保溫性較高,且輕量性及洗滌乾燥性良好。
通常情況下,若增大接結線之給紗比率(接結線之線圈長度(cm/100針)÷表面層紗線之線圈長度(cm/100針))則布料厚度增加,但和實施例10、11及比較例10~11相比,使用複絲作為接結線之比較例12雖然給紗比率最高,厚度卻最小。因此,總體密度為0.248 g/cm3 ,單絲使用量約2倍以上,輕量性較差。再者,於表面層及裏面層***聚胺基甲酸酯纖維紗線之情形時,出現線圈重疊,輕量性較差,但另一方面保溫性提高。
實施例10及比較例10之織物為表面平針組織、背面蜂巢構造之相同組織,未配置聚胺基甲酸酯之織物具有良好之透氣性,因此洗滌乾燥性均較佳,但配置有雙層親水化聚丙烯系纖維之實施例10之洗滌乾燥性提高顯著,90分鐘後之乾燥率為比較例10之2倍。
1a、1b‧‧‧粗紗 2a、2b‧‧‧經牽伸之粗紗(纖維束) 10‧‧‧紡織線 101‧‧‧導紗桿 102‧‧‧喇叭環 103‧‧‧後輥 104‧‧‧中輥 105‧‧‧皮圈 106‧‧‧前輥 107‧‧‧空氣抽吸部 108‧‧‧透氣皮圈 109‧‧‧旋轉輥 110‧‧‧輔助輥 111‧‧‧導紗鉤 112‧‧‧鋼絲圈 113‧‧‧環 201‧‧‧擠出機 202‧‧‧原料供給口 203‧‧‧樹脂熔融部 204‧‧‧混練分散部 205‧‧‧減壓管線 206‧‧‧擠出部 207‧‧‧取出部
圖1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中使用之一例之環錠精紡機之局部立體圖。 圖2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中使用之一例之擠出機之示意性說明圖。 圖3係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中之紡織線之撚角進行說明之紡織線之側面照片。 圖4係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中之紡織線之直徑進行說明之紡織線之側面照片。 圖5係實施例6~8及比較例7~8中採用之編織組織圖。 圖6係實施例9中採用之編織組織圖。 圖7A係實施例10中採用之編織組織圖之局部圖。 圖7B係實施例10中採用之編織組織圖之局部圖。 圖8A係實施例11中採用之編織組織圖之局部圖。 圖8B係實施例11中採用之編織組織圖之局部圖。 圖9係比較例12中採用之編織組織圖。
1a、1b:粗紗
2a、2b:經牽伸之粗紗(纖維束)
10:紡織線
101:導紗桿
102:喇叭環
103:後輥
104:中輥
105:皮圈
106:前輥
107:空氣抽吸部
108:透氣皮圈
109:旋轉輥
110:輔助輥
111:導紗鉤
112:鋼絲圈
113:環

Claims (13)

  1. 一種紡織線,其係包含大於50質量%之依據JIS L 1015(2010)測定之水分率未達0.15質量%之聚丙烯系纖維者,其特徵在於:依據JIS L 1095(2010)9.22.2 B法測定之上述紡織線每10m中存在之長度3mm以上之細毛數為40根/10m以下,上述紡織線之氣孔率為40~65%,撚係數為2.4~6.0。
  2. 一種紡織線,其係包含5質量%以上之聚丙烯系纖維者,其特徵在於:上述聚丙烯系纖維依據JIS L 1015(2010)測定之水分率為0.15質量%以上,依據JIS L 1095(2010)9.22.2 B法測定之上述紡織線每10m中存在之長度3mm以上之細毛數為40根/10m以下,上述紡織線之氣孔率為40~65%,撚係數為2.4~6.0。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紡織線,其中,上述紡織線之撚角為23°以上。
  4. 一種紡織線,其係包含大於50質量%之依據JIS L 1015(2010)測定之水分率未達0.15質量%之聚丙烯系纖維者,其特徵在於:依據JIS L 1095(2010)9.22.2 B法測定之上述紡織線每10m中存在之長度3mm以上之細毛數為40根/10m以下,上述紡織線之撚角為23°以上。
  5. 一種紡織線,其係包含5質量%以上之聚丙烯系纖維者,其特徵在於:上述聚丙烯系纖維依據JIS L 1015(2010)測定之水分率為0.15質量%以上, 依據JIS L 1095(2010)9.22.2 B法測定之上述紡織線每10m中存在之長度3mm以上之細毛數為40根/10m以下,上述紡織線之撚角為23°以上。
  6. 如請求項1、2、4、5中任一項所述之紡織線,其中,上述紡織線係由兩股纖維束構成之撚合線。
  7. 如請求項2或5所述之紡織線,其中,上述聚丙烯系纖維含有相對於聚丙烯成分100質量份為0.025~0.25質量份之親水性成分。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紡織線,其中,上述親水性成分包含非離子界面活性劑。
  9. 一種紡織線之製造方法,其係製造如請求項1或4所述之紡織線之方法,其特徵在於:於環錠精紡中包括如下步驟:準備至少一股包含大於50質量%之依據JIS L 1015(2010)測定之水分率未達0.15質量%之聚丙烯系纖維之粗紗A;向牽伸區供給含有至少一股粗紗A之兩股粗紗進行牽伸後,一面併紗一面向撚線區供給;及利用空氣沿粗紗之行進方向抽吸剛供給至撚線區後之兩股粗紗而使纖維收攏後進行撚線。
  10. 一種紡織線之製造方法,其係製造如請求項2或5所述之紡織線之方法,其特徵在於:於環錠精紡中包括如下步驟:準備至少一股包含5質量%以上之聚丙烯系纖維之粗紗B;向牽伸區供給含有至少一股粗紗B之兩股粗紗進行牽伸後,一面併紗一面向撚線區供給;及 利用空氣沿粗紗之行進方向抽吸剛供給至撚線區後之兩股粗紗而使纖維收攏後進行撚線;上述聚丙烯系纖維依據JIS L 1015(2010)測定之水分率為0.15質量%以上。
  11. 一種布帛,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所述之紡織線。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布帛,其中,上述布帛含有表面層與裏面層,選自由表面層及裏面層所組成之群中之一種以上之層包含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所述之紡織線。
  13. 如請求項11或12所述之布帛,其中,上述布帛係由表面層、裏面層、及連結其等之接結線所構成之衣料用織物,選自由表面層及裏面層所組成之群中之一種以上之層包含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所述之紡織線。
TW108103266A 2018-01-29 2019-01-29 紡織線與其製造方法及包含其之布帛 TWI7903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12826 2018-01-29
JPJP2018-012826 2018-01-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4825A TW201934825A (zh) 2019-09-01
TWI790346B true TWI790346B (zh) 2023-01-21

Family

ID=67395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3266A TWI790346B (zh) 2018-01-29 2019-01-29 紡織線與其製造方法及包含其之布帛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556974B1 (zh)
CN (1) CN111566269B (zh)
TW (1) TWI790346B (zh)
WO (1) WO201914678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59309B2 (en) 2018-12-21 2022-06-14 Target Brands, Inc. Ring spun yarn and method
JP6653791B1 (ja) * 2019-02-19 2020-02-26 ダイワボウ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紡績糸、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含む布帛
WO2020170469A1 (ja) * 2019-02-19 2020-08-27 ダイワボウ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紡績糸、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含む布帛
KR102496294B1 (ko) * 2020-06-18 2023-02-07 주식회사 쏠텍 가염성 pp의류용 방적사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7344388B2 (ja) * 2020-06-29 2023-09-13 大和紡績株式会社 紡績糸、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含む布帛
CN112251867A (zh) * 2020-09-25 2021-01-22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短纤纱及由其制得的纺织品
CN115305711A (zh) * 2021-05-07 2022-11-08 铨程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具防臭抗菌的纳米铜纤维纱及其制造方法
TWI797612B (zh) * 2021-05-07 2023-04-01 銓程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具防臭抗菌之奈米銅纖維紗及其製造方法
CN117881824A (zh) * 2021-08-31 2024-04-12 大和纺织株式会社 针织物、其制造方法以及含有此针织物的衣料
KR102487915B1 (ko) * 2022-01-25 2023-01-13 주식회사 피피 리사이클된 합성섬유의 방적사를 이용한 메디컬용 기능성 원단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비염색 기능성 메디컬 의류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75939A (ja) * 1988-12-27 1990-07-09 Daiwabo Co Ltd 紡績糸および編織物
EP0742296A1 (en) * 1995-05-12 1996-11-13 N.V. Kortrijkse Technische Spinnerij, Kts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yarn, and a yarn manufactured according to this method
TW503273B (en) * 2000-07-13 2002-09-21 Prisma Fibers Inc Apparent twist yarn system an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28025B2 (ja) * 2003-11-11 2010-03-10 東レ株式会社 スパン縫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928170A (zh) * 2005-09-06 2007-03-14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聚丙烯纤维
CH704671A2 (de) * 2011-03-21 2012-09-28 Rieter Ag Maschf Streckwerk mit Verdichtungsvorrichtung an einer Spinnmaschine.
CN203546260U (zh) * 2013-10-28 2014-04-16 江苏联宏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四罗拉紧密赛络纺装置
CN204138845U (zh) * 2014-07-23 2015-02-04 浙江华孚色纺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色纺纱的纺纱装置
JP5869719B1 (ja) * 2015-07-22 2016-02-24 東洋紡Stc株式会社 表面品位が均一な編物
JP6606460B2 (ja) * 2016-04-08 2019-11-13 東洋紡Stc株式会社 表裏ともに均一な表面品位を有する編物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75939A (ja) * 1988-12-27 1990-07-09 Daiwabo Co Ltd 紡績糸および編織物
EP0742296A1 (en) * 1995-05-12 1996-11-13 N.V. Kortrijkse Technische Spinnerij, Kts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yarn, and a yarn manufactured according to this method
TW503273B (en) * 2000-07-13 2002-09-21 Prisma Fibers Inc Apparent twist yarn system an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146787A1 (ja) 2019-08-01
CN111566269B (zh) 2021-07-27
JP6556974B1 (ja) 2019-08-07
TW201934825A (zh) 2019-09-01
CN111566269A (zh) 2020-08-21
JPWO2019146787A1 (ja) 2020-0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90346B (zh) 紡織線與其製造方法及包含其之布帛
EP3307765A1 (en) Recombinant protein fiber yarns with improved properties
TWI803735B (zh) 紡織線、其製造方法及含有其之布帛
JP7130193B2 (ja) 布帛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衣類
JP2004124348A (ja) 複合織編物
JP5658602B2 (ja) ソフトで抗ピリング性に優れた紡績糸
US10968544B2 (en)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air rich yarn and air rich fabric
Mukhopadhyay et al. Microfibres
KR20190067763A (ko) 폴리머 얼로이 섬유 및 그것으로 이루어지는 섬유 구조체
TW202001018A (zh) 包含聚酯短纖維的織物和細紗
JP5707192B2 (ja) 芯鞘型複合繊維の製造方法
WO2019223772A1 (zh) 一种单面针织面料
JP2011219886A (ja) 軽量保温編地に好適な長短複合糸
JP6480753B2 (ja) 芯鞘型複合繊維、これを用いた繊維構造物及び芯鞘型複合繊維を用いた紡績糸の製造方法
JP6308127B2 (ja) ポリメチルペンテン繊維を含有してなる紡績糸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繊維構造体
JP4475011B2 (ja) 肌着用編地
JP6653791B1 (ja) 紡績糸、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含む布帛
JP2019157301A (ja) 衣料用編地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衣料
JP2009150008A (ja) 長短複合紡績糸及び布帛
JP2002327323A (ja) 手 袋
JP7284882B1 (ja) 編地、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含む衣料
JP7100220B1 (ja) 二層構造紡績糸及び織編物
JP2003306848A (ja) 涼感性に優れた衣料用編織物
JP2024047460A (ja) 紡績糸、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含む布帛
CN115997053A (zh) 短纤维纱、其制造方法及含有该短纤维纱的布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