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2245B - 自行車鏈條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鏈條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52245B
TWI752245B TW107123436A TW107123436A TWI752245B TW I752245 B TWI752245 B TW I752245B TW 107123436 A TW107123436 A TW 107123436A TW 107123436 A TW107123436 A TW 107123436A TW I752245 B TWI752245 B TW I75224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hain
inner chain
end portion
link
bicyc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34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10663A (zh
Inventor
福森毅
江村篤裕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5/672,229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11078987B2/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5/672,232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10480617B2/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5/719,576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10618598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06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06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22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224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2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being laterally shiftable, e.g. using a rear derailleu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13/00Chains
    • F16G13/02Driving-chains
    • F16G13/06Driving-chains with links connected by parallel driving-pins with or without rollers so called open lin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2009/005Details of transmission chai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i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Gears, Cams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自行車鏈條,其包括一第一內鏈板及一第一內鏈板。該第一內鏈板包括一第一內鏈端部部分、一第二內鏈端部部分及一第一內鏈中間部分。該第二內鏈板包括一第三內鏈端部部分、一第四內鏈端部部分及一第二內鏈中間部分。一第一內鏈端部邊緣具有圍繞第一內鏈中心軸線延伸之一第一倒角,使得該第一倒角之一部分安置於一第一圓周區域中,當沿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之一軸向方向觀看時,該第一圓周區域界定為自一第一內鏈縱向中心線至一第一參考線。該第一圓周區域小於14度。

Description

自行車鏈條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自行車鏈條。
騎自行車正成為一種愈來愈受歡迎的娛樂形式以及一種交通方式。此外,騎自行車已成為業餘愛好者及專業人士兩者之一非常受歡迎的競技運動。無論自行車是否用於娛樂、交通或競技,自行車產業在不斷改良自行車之各種組件。已被廣泛重新設計之一自行車組件係一鏈條。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一態樣,一種自行車鏈條包括一第一內鏈板及一第二內鏈板。該第一內鏈板包括一第一內鏈端部部分、一第二內鏈端部部分及一第一內鏈中間部分。該第一內鏈端部部分包含具有一第一內鏈中心軸線之一第一內鏈開口。該第二內鏈端部部分包含具有平行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延伸之一第二內鏈中心軸線之一第二內鏈開口。該第二內鏈中心軸線在一第一內鏈縱向方向上與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間隔開。該第一內鏈中間部分使該第一內鏈端部部分及該第二內鏈端部部分互連。該第一內鏈端部部分、該第二內鏈端部部分及該第一內鏈中間部分界定一第一內鏈外周邊邊緣。該第一內鏈外周邊邊緣包括一第一內鏈端部邊緣、一第二內鏈端部邊緣及一對第一內鏈中間邊緣。該第一內鏈端部邊緣圍繞該第一 內鏈端部部分延伸。該第二內鏈端部邊緣圍繞該第二內鏈端部部分延伸。該對第一內鏈中間邊緣沿該第一內鏈端部邊緣與該第二內鏈端部邊緣之間的該第一內鏈中間部分延伸。該第二內鏈板包括一第三內鏈端部部分、一第四內鏈端部部分及一第二內鏈中間部分。該第三內鏈端部部分包含具有延伸穿過該第一內鏈開口之一第三內鏈中心軸線之一第三內鏈開口。該第四內鏈端部部分包含具有延伸穿過該第二內鏈開口之一第四內鏈中心軸線之一第四內鏈開口。該第四內鏈中心軸線在一第二內鏈縱向方向上與該第三內鏈中心軸線間隔開。該第二內鏈中間部分使該第三內鏈端部部分及該第四內鏈端部部分互連。該第三內鏈端部部分、該第四內鏈端部部分及該第二內鏈中間部分界定一第二內鏈外周邊邊緣。該第二內鏈外周邊邊緣包括一第三內鏈端部邊緣、一第四內鏈端部邊緣及一對第二內鏈中間邊緣。該第三內鏈端部邊緣圍繞該第三內鏈端部部分延伸。該第四內鏈端部邊緣圍繞該第四內鏈端部部分延伸。該對第二內鏈中間邊緣沿該第三內鏈端部邊緣與該第四內鏈端部邊緣之間的該第二內鏈中間部分延伸。一第一最大距離界定為在該第一內鏈縱向方向上自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至該第一內鏈端部邊緣。一第三最大距離界定為在該第二內鏈縱向方向上自該第三內鏈中心軸線至該第三內鏈端部邊緣。一第四最大距離界定為在該第二內鏈縱向方向上自該第四內鏈中心軸線至該第四內鏈端部邊緣。該第一最大距離大於該第三最大距離。該第一內鏈端部邊緣具有圍繞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延伸之一第一倒角,使得該第一倒角之一部分安置於一第一圓周區域中,當沿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之一軸向方向觀看時,該第一圓周區域界定為自一第一內鏈縱向中心線至一第一參考線。該第一內鏈縱向中心線垂直於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及該第二內鏈中心軸線。該第一參考線自該第一內鏈中 心軸線向外徑向延伸。該第一圓周區域小於14度。
就根據第一態樣之自行車鏈條而言,該第一倒角提高該自行車鏈條之換擋效能,此係因為該第一倒角之一部分安置於該第一圓周區域中。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態樣,根據第一態樣之自行車鏈條經構形使得當沿該軸線方向觀看時,該第一倒角與該第一內鏈縱向中心線重疊。
就根據第二態樣之自行車鏈條而言,該第一倒角進一步提高該自行車鏈條之換擋效能。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三態樣,根據第一態樣或第二態樣之自行車鏈條經構形使得該第一倒角圍繞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自該對第一內鏈中間邊緣之一者延伸至該該對第一內鏈中間邊緣之另一者。
就根據第三態樣之自行車鏈條而言,該第一倒角進一步提高該自行車鏈條之換擋效能。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四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三態樣之任一者之自行車鏈條經構形使得在其中該自行車鏈條安裝至一自行車車架之一狀態中,該第一內鏈板設置於該自行車車架與該第二內鏈板之間。
就根據第四態樣之自行車鏈條而言,可使一前鏈輪總成中之換擋操作順利。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五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四態樣之任一者之自行車鏈條經構形使得該第一內鏈板包含面向該第二內鏈板之一第一內表面及在該軸向方向上設置於該第一內表面之一反面上之一第一外表面。一第一軸向厚度界定為相對於該第一內鏈端部部分自該第一外表面至 該第一內表面。該第一軸向厚度等於或小於0.9mm。
就根據第五態樣之自行車鏈條而言,可有效提高該自行車鏈條之換擋效能。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六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五態樣之任一者之自行車鏈條經構形使得該第一內鏈端部部分具有一第一最小徑向距離及一第一最大徑向距離。該第一最小徑向距離界定為在垂直於該第一內鏈縱向方向及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之一第一垂直方向上自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至該第一內鏈端部邊緣。該第一最大徑向距離界定為在該第一內鏈縱向方向上自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至該第一內鏈端部邊緣。該第一最大徑向距離大於該第一最小徑向距離。
就根據第六態樣之自行車鏈條而言,可進一步提高該自行車鏈條之換擋效能。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七態樣,根據第六態樣之自行車鏈條經構形使得該第一最小徑向距離等於或大於4.36mm。
就根據第七態樣之自行車鏈條而言,可進一步提高該自行車鏈條之換擋效能。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八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五態樣之任一者之自行車鏈條經構形使得該第一內鏈端部部分具有界定為自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至該第一內鏈端部邊緣之一第一徑向距離。該第一徑向距離等於或大於4.36mm。
就根據第八態樣之自行車鏈條而言,可進一步提高該自行車鏈條之換擋效能。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九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八態樣之任 一者之自行車鏈條經構形使得該第一倒角具有在相對於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之一徑向方向上界定之一第一徑向寬度。當沿該軸向方向觀看時,該第一徑向寬度自該對第一內鏈中間邊緣之一者朝向該第一內鏈縱向中心線增大。
就根據第九態樣之自行車鏈條而言,可進一步提高該自行車鏈條之換擋效能。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九態樣之任一者之自行車鏈條進一步包括一第一鏈條滾子,其包含一第一徑向外圓周表面及該第一徑向外圓周表面之徑向內之一第一徑向內圓周表面。該第一內鏈板包含一第一內表面及一第一外表面。該第一內表面面向該第二內鏈板。該第一外表面在該軸向方向上設置於該第一內表面之一反面上。該第一內鏈端部部分包含一第一管狀部分,其在該軸向方向上自該第一內表面延伸以支撐該第一鏈條滾子。當沿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觀看時,該第一管狀部分包圍該第一內鏈開口。當該第一鏈條滾子在該第一內鏈縱向方向上朝向該第一內鏈端部部分移動直至該第一鏈條滾子之該第一徑向內圓周表面接觸該第一管狀部分時,一第一延伸距離在該第一內鏈縱向方向上界定於該第一倒角之一邊緣與該第一鏈條滾子之該第一徑向外圓周表面之一部分之間。該第一延伸距離在自0.95mm至1.1mm之範圍內。
就根據第十態樣之自行車鏈條而言,可進一步提高該自行車鏈條之換擋效能。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一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十態樣之任一者之自行車鏈條經構形使得該第四內鏈端部邊緣具有圍繞該第四內鏈中心軸線延伸之一第四倒角。該第四倒角包含一階梯狀部分。
就根據第十一態樣之自行車鏈條而言,可進一步提高該自行車鏈條之換擋效能。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二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十一態樣之任一者之自行車鏈條經構形使得在其中該自行車鏈條與一鏈輪嚙合之一狀態中,當沿該軸向方向觀看時,該第一內鏈端部部分與該鏈輪之一齒重疊以提供一重疊區域。該重疊區域具有等於或大於0.45mm之一最大圓周長度。
就根據第十二態樣之自行車鏈條而言,可提高鏈條保持效能。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三態樣,根據第十二態樣之自行車鏈條經構形使得該最大圓周長度等於或小於3mm。
就根據第十三態樣之自行車鏈條而言,可進一步提高鏈條保持效能。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四態樣,一種自行車鏈條包括一第一內鏈板、一第二內鏈板、一第一外鏈板及一第二外鏈板。該第一內鏈板包括一第一內鏈端部部分、一第二內鏈端部部分及一第一內鏈中間部分。該第一內鏈端部部分包含具有一第一內鏈中心軸線之一第一內鏈開口。該第二內鏈端部部分包含具有平行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延伸之一第二內鏈中心軸線之一第二內鏈開口。該第二內鏈中心軸線在一第一內鏈縱向方向上與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間隔開。該第一內鏈中間部分使該第一內鏈端部部分及該第二內鏈端部部分互連。該第一內鏈端部部分、該第二內鏈端部部分及該第一內鏈中間部分界定一第一內鏈外周邊邊緣。該第一內鏈外周邊邊緣包括一第一內鏈端部邊緣、一第二內鏈端部邊緣及一對第一內鏈中間邊 緣。該第一內鏈端部邊緣圍繞該第一內鏈端部部分延伸。該第二內鏈端部邊緣圍繞該第二內鏈端部部分延伸。該對第一內鏈中間邊緣沿該第一內鏈端部邊緣與該第二內鏈端部邊緣之間的該第一內鏈中間部分延伸。該第二內鏈板包括一第三內鏈端部部分、一第四內鏈端部部分及一第二內鏈中間部分。該第三內鏈端部部分包含具有延伸穿過該第一內鏈開口之一第三內鏈中心軸線之一第三內鏈開口。該第四內鏈端部部分包含具有延伸穿過該第二內鏈開口之一第四內鏈中心軸線之一第四內鏈開口。該第四內鏈中心軸線在一第二內鏈縱向方向上與該第三內鏈中心軸線間隔開。該第二內鏈中間部分使該第三內鏈端部部分及該第四內鏈端部部分互連。該第三內鏈端部部分、該第四內鏈端部部分及該第二內鏈中間部分界定一第二內鏈外周邊邊緣。該第二內鏈外周邊邊緣包括一第三內鏈端部邊緣、一第四內鏈端部邊緣及一對第二內鏈中間邊緣。該第三內鏈端部邊緣圍繞該第三內鏈端部部分延伸。該第四內鏈端部邊緣圍繞該第四內鏈端部部分延伸。該對第二內鏈中間邊緣沿該第三內鏈端部邊緣與該第四內鏈端部邊緣之間的該第二內鏈中間部分延伸。一第一最大距離界定為在該第一內鏈縱向方向上自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至該第一內鏈端部邊緣。一第三最大距離界定為在該第二內鏈縱向方向上自該第三內鏈中心軸線至該第三內鏈端部邊緣。該第一最大距離大於該第三最大距離。在其中該自行車鏈條安裝至一自行車車架之一狀態中,該第一內鏈板設置於該自行車車架與該第二內鏈板之間。第一外鏈板包括一第一外鏈端部部分、一第二外鏈端部部分及一第一外鏈中間部分。該第一外鏈端部部分包含具有一第一外鏈中心軸線之一第一外鏈開口。該第二外鏈端部部分包含具有沿該第一外鏈中心軸線延伸之一第二外鏈中心軸線之一第二外鏈開口。該第一外鏈中間部分使該第一外 鏈端部部分及該第二外鏈端部部分互連。第二外鏈板包括一第三外鏈端部部分、一第四外鏈端部部分及一第二外鏈中間部分及一凸出部分。該第三外鏈端部部分包含具有延伸穿過該第一外鏈開口之一第三外鏈中心軸線之一第三外鏈開口。該第四外鏈端部部分包含具有延伸穿過該第二外鏈開口之一第四外鏈中心軸線之一第四外鏈開口。該第二外鏈中間部分使該第三外鏈端部部分及該第四外鏈端部部分互連。該凸出部分自該第二外鏈中間部分朝向該第一外鏈中間部分延伸。該第一內鏈板在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之一軸向方向上設置於該第一外鏈板與該第二內鏈板之間。該第二內鏈板在該軸向方向上設置於該第一內鏈板與該第二外鏈板之間。
就根據第十四態樣之自行車鏈條而言,可提高鏈條保持效能。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五態樣,根據第十四態樣之自行車鏈條經構形使得該第一外鏈板不具有在該軸向方向上自該第一外鏈中間部分朝向該第二外鏈中間部分延伸之一凸出部分。
就根據第十五態樣之自行車鏈條而言,可進一步提高鏈條保持效能。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六態樣,根據第十四態樣或第十五態樣之自行車鏈條經構形使得該第一外鏈中間部分包含在該軸向方向上面向該第二外鏈中間部分之一第一外鏈中間表面。該第二外鏈中間部分包含在該軸向方向上面向該第一外鏈中間部分之一第二外鏈中間表面。該凸出部分在該軸向方向上自該第二外鏈中間表面朝向該第一外鏈中間表面延伸。
就根據第十六態樣之自行車鏈條而言,可進一步提高鏈條保持效能。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七態樣,一種自行車鏈條包括一第一內鏈板及一第二內鏈板。該第一內鏈板包括一第一內鏈端部部分、一第二內鏈端部部分及一第一內鏈中間部分。該第一內鏈端部部分包含具有一第一內鏈中心軸線之一第一內鏈開口。該第二內鏈端部部分包含具有平行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延伸之一第二內鏈中心軸線之一第二內鏈開口。該第二內鏈中心軸線在一第一內鏈縱向方向上與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間隔開。該第一內鏈中間部分使該第一內鏈端部部分及該第二內鏈端部部分互連。該第二內鏈板包括一第三內鏈端部部分、一第四內鏈端部部分及一第二內鏈中間部分。該第三內鏈端部部分包含具有延伸穿過該第一內鏈開口之一第三內鏈中心軸線之一第三內鏈開口。該第四內鏈端部部分包含具有延伸穿過該第二內鏈開口之一第四內鏈中心軸線之一第四內鏈開口。該第四內鏈中心軸線在一第二內鏈縱向方向上與該第三內鏈中心軸線間隔開。該第二內鏈中間部分使該第三內鏈端部部分及該第四內鏈端部部分互連。該第一內鏈板包含一第一內表面及一第一外表面。該第一內表面面向該第二內鏈板。該第一外表面在該軸向方向上設置於該第一內表面之一反面上。一第一軸向厚度界定為相對於該第一內鏈端部部分自該第一外表面至該第一內表面。該第一軸向厚度等於或小於0.79mm。
就根據第十七態樣之自行車鏈條而言,可將一鏈輪之一齒順利***至該第一內鏈板與該第二內鏈板之間的一間隔中。此提高該自行車鏈條之換擋效能。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八態樣,根據第十七態樣之自行車鏈條經構形使得該第一內鏈中間部分包含一凹入部分。一第二軸向厚度界定為相對於該第一內鏈中間部分自該第一外表面至該第一內表面。該第二軸 向厚度小於該第一軸向厚度。
就根據第十八態樣之自行車鏈條而言,可提高換擋效能。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九態樣,一種自行車鏈條包括一第一內鏈板及一第二內鏈板。該第一內鏈板包括一第一內鏈端部部分、一第二內鏈端部部分及一第一內鏈中間部分。該第一內鏈端部部分包含具有一第一內鏈中心軸線之一第一內鏈開口。該第二內鏈端部部分包含具有平行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延伸之一第二內鏈中心軸線之一第二內鏈開口。該第二內鏈中心軸線在一第一內鏈縱向方向上與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間隔開。該第一內鏈中間部分使該第一內鏈端部部分及該第二內鏈端部部分互連。該第二內鏈板包括一第三內鏈端部部分、一第四內鏈端部部分及一第二內鏈中間部分。該第三內鏈端部部分包含具有延伸穿過該第一內鏈開口之一第三內鏈中心軸線之一第三內鏈開口。該第四內鏈端部部分包含具有延伸穿過該第二內鏈開口之一第四內鏈中心軸線之一第四內鏈開口。該第四內鏈中心軸線在一第二內鏈縱向方向上與該第三內鏈中心軸線間隔開。該第二內鏈中間部分使該第三內鏈端部部分及該第四內鏈端部部分互連。該第一內鏈板包含一第一內表面及一第一外表面。該第一內表面面向該第二內鏈板。該第一外表面在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之一軸向方向上設置於該第一內表面之一反面上。該第二內鏈板包含一第二內表面及一第二外表面。該第二內表面面向該第一內鏈板。該第二外表面在該軸向方向上設置於該第二內表面之一反面上。一軸向距離界定為在該軸向方向上自該第一內鏈中間部分至該第二內鏈中間部分。該軸向距離在自2.1mm至2.3mm之範圍內。
就根據第十九態樣之自行車鏈條而言,可提高該自行車鏈 條之穩健性。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態樣,根據第十九態樣之自行車鏈條經構形使得該軸向距離係2.2mm。
就根據第二十態樣之自行車鏈條而言,可進一步提高該自行車鏈條之穩健性。
10:自行車
12:自行車鏈條
14:第一內鏈板
14A:第一內表面
14B:第一外表面
16:第二內鏈板
16A:第二內表面
16B:第二外表面
18:第一外鏈板
18A:第三內表面
18B:第三外表面
20:第二外鏈板
20A:第四內表面
20B:第四外表面
22:第一鏈銷
24:第二鏈銷
26:第一鏈條滾子
26A:第一徑向外圓周表面
26B:第一徑向內圓周表面
28:第二鏈條滾子
30:第一內鏈端部部分
30A:第一管狀部分
32:第二內鏈端部部分
32A:第二管狀部分
34:第一內鏈中間部分
34A:凹入部分
36:第一內鏈開口
38:第二內鏈開口
40:第三內鏈端部部分
40A:第三管狀部分
42:第四內鏈端部部分
42A:第四管狀部分
44:第二內鏈中間部分
44A:凹入部分
46:第三內鏈開口
48:第四內鏈開口
50:第一內鏈外周邊邊緣
50A:第一內鏈端部邊緣
50A1:第一倒角
50B:第二內鏈端部邊緣
50B1:第二倒角
50C:第一內鏈中間邊緣
52:第二內鏈外周邊邊緣
52A:第三內鏈端部邊緣
52A1:第三倒角
52B:第四內鏈端部邊緣
52B1:第四倒角
52C:第二內鏈中間邊緣
54:階梯狀部分
54A:第一表面
54B:第二表面
60:第一外鏈端部部分
62:第二外鏈端部部分
64:第一外鏈中間部分
64A:第一外鏈中間表面
66:第一外鏈開口
68:第二外鏈開口
70:第三外鏈端部部分
72:第四外鏈端部部分
74:第二外鏈中間部分
74A:第二外鏈中間表面
76:第三外鏈開口
78:第四外鏈開口
80:凸出部分
82:第一外鏈外周邊邊緣
82A:第一外鏈端部邊緣
82A1:第一倒角
82A2:第一額外倒角
82A11:第一圓周端
82A12:第一額外圓周端
82B:第二外鏈端部邊緣
82B1:第二倒角
82B2:第二額外倒角
82B11:第二圓周端
82B12:第二額外圓周端
82C:第一外鏈中間邊緣
84:第二外鏈外周邊邊緣
84A:第三外鏈端部邊緣
84A1:第三倒角
84A2:第三額外倒角
84B:第四外鏈端部邊緣
84B1:第四倒角
84B2:第四額外倒角
84C:第二外鏈中間邊緣
212:自行車鏈條
214:第一內鏈板
216:第二內鏈板
218:第一外鏈板
220:第二外鏈板
250A1:第一倒角
250B1:第二倒角
252A1:第三倒角
252B1:第四倒角
260:第一外鏈端部部分
262:第二外鏈端部部分
264:第一外鏈中間部分
264R:凹槽
270:第三外鏈端部部分
272:第四外鏈端部部分
274:第二外鏈中間部分
282:第一外鏈外周邊邊緣
282A:第一外鏈端部邊緣
282A1:第一外鏈筆直邊緣部分
282A2:第一外鏈彎曲邊緣部分
282B:第二外鏈端部邊緣
282B1:第二外鏈筆直邊緣部分
282B2:第二外鏈彎曲邊緣部分
282C:第一外鏈中間邊緣
312:自行車鏈條
314:第一內鏈板
412:自行車鏈條
416:第二內鏈板
A1:旋轉中心軸線
A2:旋轉中心軸線
AD1:軸向距離
AD2:額外軸向距離
AG21:第一圓周角
AG22:第一額外圓周角
AG23:第二圓周角
AG24:第二額外圓周
AG31:第三圓周角
AG32:第三額外圓周角
AG33:第四圓周角
AG34:第四額外圓周角
AP1:突出量
AR11:第一圓周區域
AR12:第二圓周區域
AR13:第三圓周區域
AR14:第四圓周區域
AR21:圓周區域
AR22:圓周區域
B1:自行車車架
B2:手把
B3:車座
B4:傳動系
B5:自行車曲柄總成
B6:後鏈輪/自行車鏈輪
B7:前變速器
B8:後變速器
B51:前鏈輪/自行車鏈輪
CA11:第一內鏈中心軸線
CA12:第二內鏈中心軸線
CA13:第三內鏈中心軸線
CA14:第四內鏈中心軸線
CA21:第一外鏈中心軸線
CA22:第二外鏈中心軸線
CA23:第三外鏈中心軸線
CA24:第四外鏈中心軸線
CL11:第一內鏈縱向中心線
CL12:第二內鏈縱向中心線
CL21:第一外鏈縱向中心線
CL22:第二外鏈縱向中心線
CR21:曲率半徑
D1:軸向方向
D21:第一內鏈縱向方向
D22:第二內鏈縱向方向
D31:第一垂直方向
D32:第二垂直方向
D33:第三垂直方向
D34:第四垂直方向
D41:第一外鏈縱向方向
D42:第二外鏈縱向方向
D51:垂直方向
DD:傳動方向
ED11:第一延伸距離
MAW1:最大軸向寬度
MD11:第一最大距離
MD12:第二最大距離
MD13:第三最大距離
MD14:第四最大距離
MD221:最小距離
ML11:第一最大長度
ML12:第二最大長度
MR11:第一最小徑向距離
MR12:第一最大徑向距離
MR21:第二最小徑向距離
MR22:第二最大徑向距離
MR31:第三最小徑向距離
MR32:第三最大徑向距離
MR41:第四最小徑向距離
MR42:第四最大徑向距離
MR221:第一徑向距離
MR222:第二徑向距離
MR223:第一額外徑向距離
MR224:第二額外徑向距離
MR311:第一徑向距離
OA1:重疊區域
OA1A:最大圓周長度
OA2:重疊區域
OA2A:最大圓周長度
PA1:第一樞軸線
PA2:第二樞軸線
RL11:第一參考線
RL12:第二參考線
RL13:第三參考線
RL14:第四參考線
RL21:第一參考線
RL22:第二參考線
RW1:第一徑向寬度
RW2:第二徑向寬度
RW3:第三徑向寬度
RW4:第四徑向寬度
RW21:第一徑向寬度
RW22:第二徑向寬度
SD1:第一側
SD2:第二側
SP1:內鏈間隔
SP2:外鏈間隔
T11:第一軸向厚度
T12:第二軸向厚度
T21:第三軸向厚度
T22:第四軸向厚度
TH1:第一齒
TH2:第二齒
TH11:第一軸向寬度
TH21:第二軸向寬度
VC1:虛圓
將藉由參考結合附圖考量之以下詳細描述來容易地獲得本發明及其諸多伴隨優點之一更全面瞭解且較佳地理解本發明及其諸多伴隨優點。
圖1係具有使用根據一第一實施例之一自行車鏈條之一傳動系之一自行車之一側視圖。
圖2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及一鏈輪之一部分透視圖。
圖3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一部分平面圖。
圖4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一第一內鏈板之一透視圖。
圖5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第一內鏈板之另一透視圖。
圖6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第一內鏈板之一側視圖。
圖7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第一內鏈板之一仰視圖。
圖8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第一內鏈板之另一側視 圖。
圖9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一第二內鏈板之一透視圖。
圖10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第二內鏈板之另一透視圖。
圖11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第二內鏈板之一側視圖。
圖12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第二內鏈板之一仰視圖。
圖13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第二內鏈板之另一側視圖。
圖14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第一內鏈板之一放大側視圖。
圖15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第二內鏈板之一放大側視圖。
圖16係沿圖13之線XVI-XVI取得之內鏈板之一橫截面圖。
圖17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一第一外鏈板之一透視圖。
圖18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第一外鏈板之另一透視圖。
圖19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第一外鏈板之一側視圖。
圖20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第一外鏈板之一仰視 圖。
圖21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第一外鏈板之另一側視圖。
圖22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一第二外鏈板之一透視圖。
圖23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第二外鏈板之另一透視圖。
圖24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第二外鏈板之一側視圖。
圖25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第二外鏈板之一仰視圖。
圖26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第二外鏈板之另一側視圖。
圖27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第一外鏈板之一放大側視圖。
圖28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第二外鏈板之一放大側視圖。
圖29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第一內鏈板及一鏈輪之一側視圖。
圖30係根據一第二實施例之一自行車鏈條之一部分透視圖。
圖31係圖30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一部分平面圖。
圖32係圖3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一第一內鏈板之一透 視圖。
圖33係圖3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第一內鏈板之另一透視圖。
圖34係圖3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第一內鏈板之一放大側視圖。
圖35係圖3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一第二內鏈板之一透視圖。
圖36係圖3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第二內鏈板之另一透視圖。
圖37係圖3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一第一外鏈板之一透視圖。
圖38係圖3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第一外鏈板之另一透視圖。
圖39係圖3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第一外鏈板之一放大側視圖。
圖40係圖3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第一外鏈板之一側視圖。
圖41係圖3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第一外鏈板之另一放大側視圖。
圖42係圖3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第一外鏈板之一俯視圖。
圖43係圖3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一第二外鏈板之一透視圖。
圖44係圖3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第二外鏈板之另一透視圖。
圖45係根據一第三實施例之一自行車鏈條之一部分平面圖。
圖46係圖45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一第一內鏈板之一放大側視圖。
圖47係根據第三實施例之一修改方案之一自行車鏈條之一第一內鏈板之一放大側視圖。
圖48係根據一第四實施例之一自行車鏈條之一部分平面圖。
圖49係圖48中所繪示之自行車鏈條之一第二內鏈板之一放大側視圖。
現將參考附圖來描述(若干)實施例,其中相同元件符號標示所有各種圖式中之對應或相同元件。
第一實施例
首先參考圖1,其繪示裝備有根據一第一實施例之一自行車鏈條12之一自行車10。自行車10包含一自行車車架B1、一手把B2、一車座B3及一傳動系B4。傳動系B4經構形以將騎乘者之踩踏力轉換成傳動力。自行車鏈條12係傳動系B4之一部分。傳動系B4亦包含一自行車曲柄總成B5、一後鏈輪B6、一前變速器B7及一後變速器B8。自行車曲柄總成B5包含一前鏈輪B51。自行車曲柄總成B5圍繞一旋轉中心軸線A1可旋轉地安裝於自行車車架B1之一底部托架上。後鏈輪B6圍繞一旋轉中心軸線 A2可旋轉地安裝至自行車車架B1。自行車鏈條12配置於前鏈輪B51及後鏈輪B6上以延伸於前鏈輪B51與後鏈輪B6之間。前變速器B7及後變速器B8經構形及配置以藉由使自行車鏈條12沿自行車10之一橫向方向換擋來變速。前鏈輪B51亦可指稱一自行車鏈輪B51。後鏈輪B6亦可指稱一自行車鏈輪B6。
在本申請案中,以下方向性術語「前」、「後」、「向前」、「向後」、「左」、「右」、「橫向」、「向上」及「向下」以及任何其他類似方向性術語係指基於(例如)面向手把B2坐於自行車10之車座B3上之騎乘者所判定之方向。據此,此等術語在用於描述包含自行車鏈條12之自行車10時應被解釋為相對於一水平表面上之一直立騎乘位置中所使用之自行車10,如圖1中所繪示。此等術語在用於描述自行車鏈條12時應被解釋為相對於安裝於一水平表面上之一直立騎乘位置中所使用之自行車10上之自行車鏈條12,如圖1中所繪示。
如圖2及圖3中所見,自行車鏈條12包括一第一內鏈板14、一第二內鏈板16、一第一外鏈板18及一第二外鏈板20。在此實施例中,自行車鏈條12包括複數個第一內鏈板14、複數個第二內鏈板16、複數個第一外鏈板18及複數個第二外鏈板20。然而,第一內鏈板14之一總數、第二內鏈板16之一總數、第一外鏈板18之一總數及第二外鏈板20之一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自行車鏈條12具有自行車鏈條12在踩踏期間傳輸一踩踏力時所沿之一傳動方向DD。
如圖3中所見,在其中自行車鏈條12安裝至自行車車架B1之一狀態中,第一內鏈板14設置於自行車車架B1與第二內鏈板16之間。即,在其中自行車鏈條12與自行車鏈輪B51嚙合之一狀態中,第一內鏈板 14設置於自行車車架B1與第二內鏈板16之間。在其中自行車鏈條12安裝至自行車車架B1之狀態中,第一外鏈板18設置於自行車車架B1與第二外鏈板20之間。然而,在其中自行車鏈條12安裝至自行車車架B1之狀態中,第二內鏈板16可設置於自行車車架B1與第一內鏈板14之間。在其中自行車鏈條12安裝至自行車車架B1之狀態中,第二外鏈板20設置於自行車車架B1與第一外鏈板18之間。
如圖3中所見,第一內鏈板14在第一內鏈中心軸線CA11之軸向方向D1上設置於第一外鏈板18與第二內鏈板16之間。第二內鏈板16在軸向方向D1上設置於第一內鏈板14與第二外鏈板20之間。然而,第二內鏈板16可在軸向方向D1上設置於第一外鏈板18與第一內鏈板14之間。第一內鏈板14可在軸向方向D1上設置於第二外鏈板20與第二內鏈板16之間。
第一內鏈板14包含一第一內表面14A及一第一外表面14B。第一內表面14A面向第二內鏈板16。第一外表面14B在軸向方向D1上設置於第一內表面14A之一反面上。
第二內鏈板16包含一第二內表面16A及一第二外表面16B。第二內表面16A面向第一內鏈板14。第二外表面16B在軸向方向D1上設置於第二內表面16A之一反面上。
第一外鏈板18包含一第三內表面18A及一第三外表面18B。第三內表面18A面向第二外鏈板20。第三外表面18B在軸向方向D1上設置於第三內表面18A之一反面上。
第二外鏈板20包含一第四內表面20A及一第四外表面20B。第四內表面20A面向第一外鏈板18。第四外表面20B在軸向方向D1 上設置於第四內表面20A之一反面上。
自行車鏈條12進一步包括一第一鏈銷22、一第二鏈銷24、一第一鏈條滾子26及一第二鏈條滾子28。第一內鏈板14及第二內鏈板16之一對置對藉由第一鏈銷22來圍繞一第一樞軸線PA1可樞轉地耦合至第一外鏈板18及第二外鏈板20之一對置對。內鏈板14及16之對置對藉由第二鏈銷24來圍繞一第二樞軸線PA2可樞轉地耦合至第一外鏈板18及第二外鏈板20之另一對置對。第一鏈銷22界定第一樞軸線PA1。第二鏈銷24界定第二樞軸線PA2。第一鏈條滾子26圍繞第一樞軸線PA1可旋轉地安裝至內鏈板14及16之對置對。第二鏈條滾子28圍繞第二樞軸線PA2可旋轉地安裝至內鏈板14及16之對置對。
如圖2中所見,自行車鏈輪B51包含複數個第一齒TH1及複數個第二齒TH2。第一齒TH1嚙合於設置於第一內鏈板14與第二內鏈板16之間的一內鏈間隔SP1中。第二齒TH2嚙合於設置於第一外鏈板18與第二外鏈板20之間的一外鏈間隔SP2中。
如圖4至圖8中所見,第一內鏈板14包括一第一內鏈端部部分30、一第二內鏈端部部分32及一第一內鏈中間部分34。第一內鏈端部部分30包含具有一第一內鏈中心軸線CA11之一第一內鏈開口36。第二內鏈端部部分32包含具有一第二內鏈中心軸線CA12之一第二內鏈開口38。第二內鏈中心軸線CA12平行第一內鏈中心軸線CA11延伸。第二內鏈中心軸線CA12在一第一內鏈縱向方向D21上與第一內鏈中心軸線CA11間隔開。第一內鏈中間部分34使第一內鏈端部部分30及第二內鏈端部部分32互連。如圖3中所見,第一鏈銷22延伸穿過第一內鏈開口36。第二鏈銷24延伸穿過第二內鏈開口38。第一內鏈端部部分30在傳動方向DD上設置於第 二內鏈端部部分32之一下游側上。
如圖4中所見,第一內鏈端部部分30包含一第一管狀部分30A,其在軸向方向D1上自第一內表面14A延伸以支撐第一鏈條滾子26(圖3)。第二內鏈端部部分32包含一第二管狀部分32A,其在軸向方向D1上自第一內表面14A延伸以支撐第二鏈條滾子28(圖3)。
如圖6中所見,當沿第一內鏈中心軸線CA11觀看時,第一管狀部分30A包圍第一內鏈開口36。當沿第二內鏈中心軸線CA12觀看時,第二管狀部分32A包圍第二內鏈開口38。第一管狀部分30A包含第一內鏈開口36。第二管狀部分32A包含第二內鏈開口38。
如圖7中所見,一第一軸向厚度T11界定為相對於第一內鏈端部部分30自第一外表面14B至第一內表面14A。第一軸向厚度T11等於或小於0.9mm。更佳地,第一軸向厚度T11等於或小於0.79mm。第一內鏈中間部分34包含一凹入部分34A。一第二軸向厚度T12界定為相對於第一內鏈中間部分34自第一外表面14B至第一內表面14A。第二軸向厚度T12小於第一軸向厚度T11。
如圖9至圖13中所見,第二內鏈板16包括一第三內鏈端部部分40、一第四內鏈端部部分42及一第二內鏈中間部分44。第三內鏈端部部分40包含具有一第三內鏈中心軸線CA13之一第三內鏈開口46。第四內鏈端部部分42包含具有一第四內鏈中心軸線CA14之一第四內鏈開口48。第四內鏈中心軸線CA14在一第二內鏈縱向方向D22上與第三內鏈中心軸線CA13間隔開。第二內鏈中間部分44使第三內鏈端部部分40及第四內鏈端部部分42互連。
如圖3中所見,第三內鏈中心軸線CA13延伸穿過第一內鏈 開口36。第四內鏈中心軸線CA14延伸穿過第二內鏈開口38。第三內鏈中心軸線CA13實質上與第一內鏈中心軸線CA11重合。第四內鏈中心軸線CA14實質上與第二內鏈中心軸線CA12重合。然而,第三內鏈中心軸線CA13可自第一內鏈中心軸線CA11偏移。第四內鏈中心軸線CA14可自第二內鏈中心軸線CA12偏移。第三內鏈端部部分40在傳動方向DD上設置於第四內鏈端部部分42之一下游側上。
如圖10中所見,第三內鏈端部部分40包含一第三管狀部分40A,其在軸向方向D1上自第二內表面16A延伸以支撐第一鏈條滾子26(圖3)。第四內鏈端部部分42包含一第四管狀部分42A,其在軸向方向D1上自第二內表面16A延伸以支撐第二鏈條滾子28(圖3)。
如圖13中所見,當沿第三內鏈中心軸線CA13觀看時,第三管狀部分40A包圍第三內鏈開口46。當沿第四內鏈中心軸線CA14觀看時,第四管狀部分42A包圍第四內鏈開口48。第三管狀部分40A包含第三內鏈開口46。第四管狀部分42A包含第四內鏈開口48。
如圖12中所見,一第三軸向厚度T21界定為相對於第三內鏈端部部分40自第二外表面16B至第二內表面16A。第二內鏈中間部分44包含一凹入部分44A。一第四軸向厚度T22界定為相對於第二內鏈中間部分44自第二外表面16B至第二內表面16A。第四軸向厚度T22小於第三軸向厚度T21。在此實施例中,第三軸向厚度T21實質上等於第一軸向厚度T11。然而,第三軸向厚度T21可不同於第一軸向厚度T11。
如圖14中所見,第一內鏈端部部分30、第二內鏈端部部分32及第一內鏈中間部分34界定一第一內鏈外周邊邊緣50。第一內鏈外周邊邊緣50包括一第一內鏈端部邊緣50A、一第二內鏈端部邊緣50B及一對 第一內鏈中間邊緣50C。第一內鏈端部邊緣50A圍繞第一內鏈端部部分30延伸。第二內鏈端部邊緣50B圍繞第二內鏈端部部分32延伸。第一內鏈中間邊緣對50C沿第一內鏈端部邊緣50A與第二內鏈端部邊緣50B之間的第一內鏈中間部分34延伸。
如圖15中所見,第三內鏈端部部分40、第四內鏈端部部分42及第二內鏈中間部分44界定一第二內鏈外周邊邊緣52。第二內鏈外周邊邊緣52包括一第三內鏈端部邊緣52A、一第四內鏈端部邊緣52B及一對第二內鏈中間邊緣52C。第三內鏈端部邊緣52A圍繞第三內鏈端部部分40延伸。第四內鏈端部邊緣52B圍繞第四內鏈端部部分42延伸。第二內鏈中間邊緣對52C沿第三內鏈端部邊緣52A與第四內鏈端部邊緣52B之間的第二內鏈中間部分44延伸。
如圖14中所見,一第一最大距離MD11界定為在第一內鏈縱向方向D21上自第一內鏈中心軸線CA11至第一內鏈端部邊緣50A。一第二最大距離MD12界定為在第一內鏈縱向方向D21上自第二內鏈中心軸線CA12至第二內鏈端部邊緣50B。在此實施例中,第二最大距離MD12實質上等於第一最大距離MD11。然而,第二最大距離MD12可不同於第一最大距離MD11。
如圖15中所見,一第三最大距離MD13界定為在第二內鏈縱向方向D22上自第三內鏈中心軸線CA13至第三內鏈端部邊緣52A。一第四最大距離MD14界定為在第二內鏈縱向方向D22上自第四內鏈中心軸線CA14至第四內鏈端部邊緣52B。
如圖14及圖15中所見,第一最大距離MD11大於第三最大距離MD13。第三最大距離MD13小於第四最大距離MD14。第四最大距離 MD14實質上等於第一最大距離MD11及第二最大距離MD12。然而,第一最大距離MD11可實質上等於或小於第三最大距離MD13。第三最大距離MD13可實質上等於或大於第四最大距離MD14。第四最大距離MD14可不同於第一最大距離MD11及第二最大距離MD12之至少一者。
如圖14中所見,第一內鏈板14具有在第一內鏈縱向方向D21上界定於第一內鏈端部邊緣50A與第二內鏈端部邊緣50B之間的一第一最大長度ML11。如圖15中所見,第二內鏈板16具有在第二內鏈縱向方向D22上界定於第三內鏈端部邊緣52A與第四內鏈端部邊緣52B之間的一第二最大長度ML12。如圖14及圖15中所見,第一最大長度ML11大於第二最大長度ML12。然而,第一最大長度ML11可等於或小於第二最大長度ML12。
如圖14中所見,第一內鏈端部邊緣50A具有圍繞第一內鏈中心軸線CA11延伸之一第一倒角50A1,使得第一倒角50A1之一部分安置於一第一圓周區域AR11中。第一內鏈板14包括一第一內鏈縱向中心線CL11。當沿第一內鏈中心軸線CA11之軸向方向D1觀看時,第一圓周區域AR11界定為自一第一內鏈縱向中心線CL11至第一參考線RL11。第一內鏈縱向中心線CL11垂直於第一內鏈中心軸線CA11及第二內鏈中心軸線CA12。第一參考線RL11自第一內鏈中心軸線CA11向外徑向延伸。第一圓周區域AR11小於14度。
當沿軸向方向D1觀看時,第一倒角50A1與第一內鏈縱向中心線CL11重疊。第一倒角50A1圍繞第一內鏈中心軸線CA11自第一內鏈中間邊緣對50C之一者延伸至第一內鏈中間邊緣對50C之另一者。第一倒角50A1具有在相對於第一內鏈中心軸線CA11之一徑向方向上界定之一 第一徑向寬度RW1。當沿軸向方向D1觀看時,第一徑向寬度RW1在自第一內鏈中間邊緣對50C之一者朝向第一內鏈縱向中心線CL11上係實質上恆定的。然而,當沿軸向方向D1觀看時,第一徑向寬度RW1可在自第一內鏈中間邊緣對50C之一者朝向第一內鏈縱向中心線CL11上為非恆定的。
第一內鏈端部部分30具有一第一最小徑向距離MR11及一第一最大徑向距離MR12。第一最小徑向距離MR11界定為在垂直於第一內鏈縱向方向D21及第一內鏈中心軸線CA11之一第一垂直方向D31上自第一內鏈中心軸線CA11至第一內鏈端部邊緣50A。第一最大徑向距離MR12界定為在第一內鏈縱向方向D21上自第一內鏈中心軸線CA11至第一內鏈端部邊緣50A。第一最大徑向距離MR12等於或大於第一最小徑向距離MR11。第一最小徑向距離MR11等於或大於4.36mm。第一最大徑向距離MR12較佳為4.75mm。第一最大徑向距離MR12等於第一最大距離MD11。然而,第一最小徑向距離MR11、第一最大徑向距離MR12及第一最大距離MD11之間的尺寸關係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14中所見,第二內鏈端部邊緣50B具有圍繞第二內鏈中心軸線CA12延伸之一第二倒角50B1,使得第二倒角50B1之一部分安置於一第二圓周區域AR12中。當沿第二內鏈中心軸線CA12之軸向方向D1觀看時,第二圓周區域AR12界定為自第一內鏈縱向中心線CL11至一第二參考線RL12,第二參考線RL12自第二內鏈中心軸線CA12向外徑向延伸。第二圓周區域AR12小於14度。
當沿軸向方向D1觀看時,第二倒角50B1與第一內鏈縱向中心線CL11重疊。第二倒角50B1圍繞第二內鏈中心軸線CA12自第一內鏈中間邊緣對50C之一者延伸至第一內鏈中間邊緣對50C之另一者。第二 倒角50B1具有在相對於第二內鏈中心軸線CA12之一徑向方向上界定之一第二徑向寬度RW2。當沿軸向方向D1觀看時,第二徑向寬度RW2在自第一內鏈中間邊緣對50C之一者朝向第一內鏈縱向中心線CL11上係實質上恆定的。然而,當沿軸向方向D1觀看時,第二徑向寬度RW2可在自第一內鏈中間邊緣對50C之一者朝向第一內鏈縱向中心線CL11上為非恆定的。
第二內鏈端部部分32具有一第二最小徑向距離MR21及一第二最大徑向距離MR22。第二最小徑向距離MR21界定為在垂直於第一內鏈縱向方向D21及第二內鏈中心軸線CA12之一第二垂直方向D32上自第二內鏈中心軸線CA12至第二內鏈端部邊緣50B。第二垂直方向D32平行於第一垂直方向D31。然而,第二垂直方向D32可自第一垂直方向D31角度偏移。
第二最大徑向距離MR22界定為在第一內鏈縱向方向D21上自第二內鏈中心軸線CA12至第二內鏈端部邊緣50B。第二最大徑向距離MR22等於或大於第二最小徑向距離MR21。在此實施例中,第二最小徑向距離MR21等於或大於4.36mm。第二最大徑向距離MR22較佳為4.75mm。第二最大徑向距離MR22等於第二最大距離MD12。然而,第二最小徑向距離MR21、第二最大徑向距離MR22及第二最大距離MD12之間的尺寸關係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15中所見,第三內鏈端部邊緣52A具有圍繞第三內鏈中心軸線CA13延伸之一第三倒角52A1,使得第三倒角52A1之一部分安置於一第三圓周區域AR13中。第二內鏈板16包括一第二內鏈縱向中心線CL12。當沿第三內鏈中心軸線CA13之軸向方向D1觀看時,第三圓周區域AR13界定為自第二內鏈縱向中心線CL12至一第三參考線RL13。第二 內鏈縱向中心線CL12垂直於第三內鏈中心軸線CA13及第四內鏈中心軸線CA14。第三參考線RL13自第三內鏈中心軸線CA13向外徑向延伸。第三圓周區域AR13小於14度。
當沿軸向方向D1觀看時,第三倒角52A1與第二內鏈縱向中心線CL12重疊。第三倒角52A1圍繞第三內鏈中心軸線CA13自第二內鏈中間邊緣對52C之一者延伸至第二內鏈中間邊緣對52C之另一者。第三倒角52A1具有在相對於第三內鏈中心軸線CA13之一徑向方向上界定之一第三徑向寬度RW3。當沿軸向方向D1觀看時,第三徑向寬度RW3在自第二內鏈中間邊緣對52C之一者朝向第二內鏈縱向中心線CL12上係實質上恆定的。然而,當沿軸向方向D1觀看時,第三徑向寬度RW3可在自第二內鏈中間邊緣對52C之一者朝向第二內鏈縱向中心線CL12上為非恆定的。
第三內鏈端部部分40具有一第三最小徑向距離MR31及一第三最大徑向距離MR32。第三最小徑向距離MR31界定為在垂直於第二內鏈縱向方向D22及第三內鏈中心軸線CA13之一第三垂直方向D33上自第三內鏈中心軸線CA13至第三內鏈端部邊緣52A。第三最大徑向距離MR32界定為在第二內鏈縱向方向D22上自第三內鏈中心軸線CA13至第三內鏈端部邊緣52A。第三最大徑向距離MR32等於或大於第三最小徑向距離MR31。第三最小徑向距離MR31等於或大於4.36mm。第三最大徑向距離MR32較佳為4.75mm。第三最大徑向距離MR32等於第三最大距離MD13。然而,第三最小徑向距離MR31、第三最大徑向距離MR32及第三最大距離MD13之間的尺寸關係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15中所見,第四內鏈端部邊緣52B具有圍繞第四內鏈 中心軸線CA14延伸之一第四倒角52B1。第四倒角52B1圍繞第四內鏈中心軸線CA14延伸,使得第四倒角52B1之一部分安置於一第四圓周區域AR14中。當沿第四內鏈中心軸線CA14之軸向方向D1觀看時,第四圓周區域AR14界定為自第二內鏈縱向中心線CL12至一第四參考線RL14。第四參考線RL14自第四內鏈中心軸線CA14向外徑向延伸。第四圓周區域AR14小於14度。
當沿軸向方向D1觀看時,第四倒角52B1與第二內鏈縱向中心線CL12重疊。第四倒角52B1圍繞第四內鏈中心軸線CA14自第二內鏈中間邊緣對52C之一者延伸至第二內鏈中間邊緣對52C之另一者。第四倒角52B1具有在相對於第四內鏈中心軸線CA14之一徑向方向上界定之一第四徑向寬度RW4。當沿軸向方向D1觀看時,第四徑向寬度RW4自第二內鏈中間邊緣對52C之一者朝向第二內鏈縱向中心線CL12增大。然而,當沿軸向方向D1觀看時,第四徑向寬度RW4可在自第二內鏈中間邊緣對52C之一者朝向第二內鏈縱向中心線CL12上為恆定的。
第四內鏈端部部分42具有一第四最小徑向距離MR41及一第四最大徑向距離MR42。第四最小徑向距離MR41界定為在垂直於第二內鏈縱向方向D22及第四內鏈中心軸線CA14之一第四垂直方向D34上自第四內鏈中心軸線CA14至第四內鏈端部邊緣52B。第四垂直方向D34平行於第三垂直方向D33。然而,第四垂直方向D34可自第三垂直方向D33角度偏移。
第四最大徑向距離MR42界定為在第二內鏈縱向方向D22上自第四內鏈中心軸線CA14至第四內鏈端部邊緣52B。第四最大徑向距離MR42等於或大於第四最小徑向距離MR41。第四最小徑向距離MR41等 於或大於4.36mm。第四最大徑向距離MR42較佳為4.75mm。第四最大徑向距離MR42等於第四最大距離MD14。然而,第四最小徑向距離MR41、第四最大徑向距離MR42及第四最大距離MD14之間的尺寸關係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10及圖15中所見,第四倒角52B1包含一階梯狀部分54。階梯狀部分54圍繞第四內鏈中心軸線CA14延伸。階梯狀部分54包含一第一表面54A及一第二表面54B。第一表面54A及第二表面54B設置於第四倒角52B1中。第一表面54A設定於第二表面54B與第二內鏈板16之第二內表面16A之間。
如圖16中所見,第二表面54B相對於第一表面54A及第四倒角52B1傾斜。第一表面54A及第二表面54B相對於第二內表面16A傾斜。第一表面54A及第二表面54B在軸向方向D1上設置於第二內表面16A與第二外表面16B之間。第一表面54A及第二表面54B提供第四倒角52B1中之一凹槽。
如圖14中所見,第一鏈條滾子26包含一第一徑向外圓周表面26A及設置於第一徑向外圓周表面26A之徑向內之一第一徑向內圓周表面26B。當第一鏈條滾子26在第一內鏈縱向方向D21上朝向第一內鏈端部部分30移動直至第一鏈條滾子26之第一徑向內圓周表面26B接觸第一管狀部分30A時,一第一延伸距離ED11在第一內鏈縱向方向D21上界定於第一倒角50A1之一邊緣與第一鏈條滾子26之第一徑向外圓周表面26A之一部分之間。第一延伸距離ED11在自0.95mm至1.1mm之範圍內。
如圖3中所見,第一倒角50A1經傾斜以在第二齒TH2嚙合於外鏈間隔SP2中時使第一內鏈板14之第一內鏈端部部分30適合於第二齒 TH2之一輪廓。第二倒角50B1經傾斜以在第二齒TH2嚙合於外鏈間隔SP2中時使第一內鏈板14之第二內鏈端部部分32適合於第二齒TH2之輪廓。此外,由於第一最大距離MD11大於第三最大距離MD13,所以可在第二齒TH2嚙合於外鏈間隔SP2中時使第一內鏈板14之第一內鏈端部部分30更適合於第二齒TH2之一輪廓。上述特徵提高自行車鏈輪B51與自行車鏈條12之間的鏈條保持效能。
如圖17至圖21中所見,第一外鏈板18包括一第一外鏈端部部分60、一第二外鏈端部部分62及一第一外鏈中間部分64。第一外鏈端部部分60包含具有一第一外鏈中心軸線CA21之一第一外鏈開口(一第一外鏈圓形開口)66。第二外鏈端部部分62包含具有一第二外鏈中心軸線CA22之一第二外鏈開口(一第二外鏈圓形開口)68。第二外鏈中心軸線CA22沿第一外鏈中心軸線CA21延伸。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外鏈開口66係一圓形開口,且第二外鏈開口68係一圓形開口。因此,第一外鏈開口66亦可指稱一第一外鏈圓形開口66。第二外鏈開口68亦可指稱一第二外鏈圓形開口68。第二外鏈中心軸線CA22在一第一外鏈縱向方向D41上與第一外鏈中心軸線CA21間隔開。第一外鏈中間部分64使第一外鏈端部部分60及第二外鏈端部部分62互連。如圖3中所見,第一鏈銷22延伸穿過第一外鏈開口66。第二鏈銷24延伸穿過第二外鏈開口68。第一外鏈端部部分60在傳動方向DD上設置於第二外鏈端部部分62之一上游側上。
如圖22至圖26中所見,第二外鏈板20包括一第三外鏈端部部分70、一第四外鏈端部部分72及一第二外鏈中間部分74。第三外鏈端部部分70包含具有一第三外鏈中心軸線CA23之一第三外鏈開口76。第四外鏈端部部分72包含具有一第四外鏈中心軸線CA24之一第四外鏈開口 78。第四外鏈中心軸線CA24在一第二外鏈縱向方向D42上與第三外鏈中心軸線CA23間隔開。第二外鏈中間部分74使第三外鏈端部部分70及第四外鏈端部部分72互連。
如圖3中所見,第三外鏈中心軸線CA23延伸穿過第一外鏈開口66。第四外鏈中心軸線CA24延伸穿過第二外鏈開口68。第三外鏈中心軸線CA23實質上與第一外鏈中心軸線CA21重合。第四外鏈中心軸線CA24實質上與第二外鏈中心軸線CA22重合。然而,第三外鏈中心軸線CA23可自第一外鏈中心軸線CA21偏移。第四外鏈中心軸線CA24可自第二外鏈中心軸線CA22偏移。第三外鏈端部部分70在傳動方向DD上設置於第四外鏈端部部分72之一上游側上。
如圖3中所見,第二外鏈板20包括自第二外鏈中間部分74朝向第一外鏈中間部分64延伸之一凸出部分80。凸出部分80在軸向方向D1上自第四內表面20A朝向第一外鏈中間部分64延伸。第一外鏈中間部分64包含在軸向方向D1上面向第二外鏈中間部分74之一第一外鏈中間表面64A。第三內表面18A包含第一外鏈中間表面64A。第二外鏈中間部分74包含在軸向方向D1上面向第一外鏈中間部分64之一第二外鏈中間表面74A。第四內表面20A包含第二外鏈中間表面74A。凸出部分80在軸向方向D1上自第二外鏈中間表面74A朝向第一外鏈中間表面64A延伸。
凸出部分80在軸向方向D1上自第二外鏈中間表面74A朝向第一外鏈板18延伸一突出量AP1。第一最大距離MD11與第三最大距離MD13之間的一差小於凸出部分80之突出量AP1。然而,第一最大距離MD11與第三最大距離MD13之間的差可等於或大於凸出部分80之突出量AP1。
如圖3中所見,第一外鏈板18不具有在軸向方向D1上自第一外鏈中間部分64朝向第二外鏈中間部分74延伸之一凸出部分。然而,第一外鏈板18可與第二外鏈板20一樣包含一凸出部分80。
如圖3中所見,一軸向距離AD1界定為自第一內鏈中間部分34之第一內表面14A至第二內鏈中間部分44之第二內表面16A。軸向距離AD1在自2.1mm至2.3mm之範圍內。在此實施例中,軸向距離AD1係2.2mm。然而,軸向距離不受限於此實施例及上述範圍。軸向距離AD1係軸向方向D1上之第一內鏈中間部分34之第一內表面14A與第二內鏈中間部分44之第二內表面16A之間的一最大軸向距離。
如圖3中所見,一額外軸向距離AD2界定為自第一外鏈中間部分64之第三內表面18A至凸出部分80。額外軸向距離AD2係軸向方向D1上之第一外鏈中間部分64之第三內表面18A與凸出部分80之間的一最大軸向距離。軸向距離AD1小於額外軸向距離AD2。
第一齒TH1具有在軸向方向D1上界定之一第一軸向寬度TH11。第二齒TH2具有在軸向方向D1上界定之一第二軸向寬度TH21。第一齒TH1及第二齒TH2在傳動方向DD上交替配置。第一軸向寬度TH11小於內鏈間隔SP1之軸向距離AD1。第二軸向寬度TH21大於內鏈間隔SP1之軸向距離AD1且小於外鏈間隔SP2之額外軸向距離AD2。
如圖27中所見,第一外鏈端部部分60、第二外鏈端部部分62及第一外鏈中間部分64界定一第一外鏈外周邊邊緣82。第一外鏈外周邊邊緣82包括一第一外鏈端部邊緣82A、一第二外鏈端部邊緣82B及一對第一外鏈中間邊緣82C。第一外鏈端部邊緣82A圍繞第一外鏈端部部分60延伸。第一外鏈端部邊緣82B圍繞第二外鏈端部部分62延伸。第一外鏈中 間邊緣對82C沿第一外鏈端部邊緣82A與第二外鏈端部邊緣82B之間的第一外鏈中間部分64延伸。
第一外鏈板18包括垂直於第一外鏈中心軸線CA21及第二外鏈中心軸線CA22之一第一外鏈縱向中心線CL21。第一外鏈端部邊緣82A具有圍繞第一外鏈中心軸線CA21延伸之一第一倒角82A1,使得第一倒角82A1之一部分安置於一圓周區域AR21中,當沿第一外鏈中心軸線CA21之軸向方向D1觀看時,圓周區域AR21界定為自第一外鏈縱向中心線CL21至自第一外鏈中心軸線CA21向外徑向延伸之一第一參考線RL21。圓周區域AR21小於90度。在此實施例中,圓周區域AR21等於或小於45度。圓周區域AR21大於0度。然而,圓周區域AR21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第一外鏈端部邊緣82A具有一第一額外倒角82A2。第一額外倒角82A2係與第一倒角82A1分離之一倒角。第一倒角82A1包含一第一圓周端82A11及一第一額外圓周端82A12。第一倒角82A1自第一圓周端82A11越過第一外鏈縱向中心線CL21而延伸至第一額外圓周端82A12。當沿軸向方向D1觀看時,第一外鏈縱向中心線CL21設置於第一圓周端82A11與第一額外圓周端82A12之間。
第一倒角82A1具有圍繞第一外鏈中心軸線CA21界定於第一圓周端82A11與第一額外圓周端82A12之間的一第一圓周角AG21。第一額外倒角82A2具有圍繞第一外鏈中心軸線CA21界定於第一額外倒角82A2之對置端之間的一第一額外圓周角AG22。第一圓周角AG21大於第一額外圓周角AG22。然而,第一圓周角AG21可等於或小於第一額外圓周角AG22。第一倒角82A1及第一額外倒角82A2兩者安置於第三外表面18B 上。可自第一外鏈端部邊緣82A省略第一倒角82A1及第一額外倒角82A2之至少一者。
第二外鏈端部邊緣82B具有圍繞第二外鏈中心軸線CA22延伸之一第二倒角82B1,使得第二倒角82B1之一部分安置於一圓周區域AR22中,當沿軸向方向D1觀看時,圓周區域AR22界定為自第一外鏈縱向中心線CL21至自第二外鏈中心軸線CA22向外徑向延伸之一第二參考線RL22。圓周區域AR22小於90度。在此實施例中,圓周區域AR22等於或小於45度。圓周區域AR22大於0度。然而,圓周區域AR22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第二外鏈端部邊緣82B具有一第二額外倒角82B2。第二額外倒角82B2係與第二倒角82B1分離之一倒角。第二倒角82B1包含一第二圓周端82B11及一第二額外圓周端82B12。第二倒角82B1自第二圓周端82B11越過第一外鏈縱向中心線CL21而延伸至第二額外圓周端82B12。當沿軸向方向D1觀看時,第一外鏈縱向中心線CL21設置於第二圓周端82B11與第二額外圓周端82B12之間。
第二倒角82B1具有圍繞第二外鏈中心軸線CA22界定於第二圓周端82B11與第二額外圓周端82B12之間的一第二圓周角AG23。第二額外倒角82B2具有圍繞第二外鏈中心軸線CA22界定於第二額外倒角82B2之對置端之間的一第二額外圓周角AG24。第二倒角82B1及第二額外倒角82B2兩者安置於第三外表面18B上。可自第二外鏈端部邊緣82B省略第二倒角82B1及第二額外倒角82B2之至少一者。
如圖28中所見,第三外鏈端部部分70、第四外鏈端部部分72及第二外鏈中間部分74界定一第二外鏈外周邊邊緣84。第二外鏈外周 邊邊緣84包括一第三外鏈端部邊緣84A、一第四外鏈端部邊緣84B及一對第二外鏈中間邊緣84C。第三外鏈端部邊緣84A圍繞第三外鏈端部部分70延伸。第四外鏈端部邊緣84B圍繞第四外鏈端部部分72延伸。第二外鏈中間邊緣對84C沿第三外鏈端部邊緣84A與第四外鏈端部邊緣84B之間的第二外鏈中間部分74延伸。
第二外鏈板20包括垂直於第三外鏈中心軸線CA23及第四外鏈中心軸線CA24之一第二外鏈縱向中心線CL22。第三外鏈端部邊緣84A具有圍繞第三外鏈中心軸線CA23延伸之一第三倒角84A1。第三外鏈端部邊緣84A具有一第三額外倒角84A2。第三額外倒角84A2係與第三倒角84A1分離之一倒角。第三倒角84A1具有圍繞第三外鏈中心軸線CA23界定於第三倒角84A1之對置端之間的一第三圓周角AG31。第三額外倒角84A2具有圍繞第三外鏈中心軸線CA23界定於第三額外倒角84A2之對置端之間的一第三額外圓周角AG32。第三圓周角AG31大於第三額外圓周角AG32。然而,第三圓周角AG31可等於或小於第三額外圓周角AG32。第三倒角84A1及第三額外倒角84A2兩者安置於第四外表面20B上。可自第三外鏈端部邊緣84A省略第三倒角84A1及第三額外倒角84A2之至少一者。
第四外鏈端部邊緣84B具有圍繞第四外鏈中心軸線CA24延伸之一第四倒角84B1。第四外鏈端部邊緣84B具有一第四額外倒角84B2。第四額外倒角84B2係與第四倒角84B1分離之一倒角。第四倒角84B1具有圍繞第四外鏈中心軸線CA24界定於第四倒角84B1之對置端之間的一第四圓周角AG33。第四額外倒角84B2具有圍繞第四外鏈中心軸線CA24界定於第四額外倒角84B2之對置端之間的一第四額外圓周角 AG34。第四圓周角AG33大於第四額外圓周角AG34。然而,第四圓周角AG33可等於或小於第四額外圓周角AG34。第四倒角84B1及第四額外倒角84B2兩者安置於第四外表面20B上。可自第四外鏈端部邊緣84B省略第四倒角84B1及第四額外倒角84B2之至少一者。
如圖27及圖28中所見,第一圓周角AG21大於第三圓周角AG31、第三額外圓周角AG32、第四圓周角AG33及第四額外圓周角AG34之各者。第二圓周角AG23大於第三圓周角AG31、第三額外圓周角AG32、第四圓周角AG33及第四額外圓周角AG34之各者。然而,第一圓周角AG21可等於或小於第三圓周角AG31、第三額外圓周角AG32、第四圓周角AG33及第四額外圓周角AG34之至少一者。第二圓周角AG23可等於或小於第三圓周角AG31、第三額外圓周角AG32、第四圓周角AG33及第四額外圓周角AG34之至少一者。
如圖29中所見,在其中自行車鏈條12與前鏈輪B51嚙合之一狀態中,當沿軸向方向D1觀看時,第一外鏈端部部分30與前鏈輪B51之第二齒TH2重疊以提供一重疊區域OA1。重疊區域OA1具有等於或大於0.45mm之一最大圓周長度OA1A。最大圓周長度OA1A等於或小於3mm。
在其中自行車鏈條12與鏈輪(例如前鏈輪B51)嚙合之一狀態中,當沿軸向方向D1觀看時,第二外鏈端部部分32與鏈輪(例如前鏈輪B51)之第一齒TH1重疊以提供一重疊區域OA2。重疊區域OA2具有等於或大於0.45mm之一最大圓周長度OA2A。最大圓周長度OA2A等於或小於3mm。
第一內鏈端部部分30之最大圓周長度OA1A實質上等於第 二內鏈端部部分32之最大圓周長度OA2A。然而,第一內鏈端部部分30之最大圓周長度OA1A可不同於第二內鏈端部部分32之最大圓周長度OA2A。
第二實施例
下文將參考圖30至圖44描述根據一第二實施例之一自行車鏈條212。除第一內鏈板14、第二內鏈板16、第一外鏈板18及第二外鏈板20之外,自行車鏈條212具有相同於自行車鏈條12之結構的結構。因此,具有實質上相同於第一實施例中之元件之功能的元件在此處將標有相同元件符號,且為簡潔起見,此處將不再詳細描述及/或繪示該等元件。
如圖30及圖31中所見,自行車鏈條212包括一第一內鏈板214、一第二內鏈板216、一第一外鏈板218及一第二外鏈板220。在此實施例中,自行車鏈條212包括複數個第一內鏈板214、複數個第二內鏈板216、複數個第一外鏈板218及複數個第二外鏈板220。然而,第一內鏈板214之一總數、第二內鏈板216之一總數、第一外鏈板218之一總數及第二外鏈板220之一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32及圖33中所見,第一內鏈板214具有實質上相同於第一實施例之第一內鏈板14之結構的結構。如圖34中所見,第一內鏈端部邊緣50A具有圍繞第一內鏈中心軸線CA11延伸之一第一倒角250A1,使得第一倒角250A1之一部分安置於第一圓周區域AR11中。第一倒角250A1具有在相對於第一內鏈中心軸線CA11之一徑向方向上界定之一第一徑向寬度RW21。當沿軸向方向D1觀看時,第一徑向寬度RW21自第一內鏈中間邊緣對50C之一者朝向第一內鏈縱向中心線CL11增大。
如圖35及圖36中所見,第二內鏈板216具有實質上相同於 第一內鏈板214之結構的結構。如圖32中所見,第二內鏈端部邊緣50B具有圍繞第一內鏈中心軸線CA11延伸之一第二倒角250B1,使得第二倒角250B1之一部分安置於第一圓周區域AR11中。第二倒角250B1具有在相對於第二內鏈中心軸線CA12之一徑向方向上界定之一第二徑向寬度RW22。當沿軸向方向D1觀看時,第二倒角250B1自第一內鏈中間邊緣對50C之一者朝向第一內鏈縱向中心線CL11增大。
如圖37及圖38中所見,第一外鏈板218具有實質上相同於第一實施例之第一外鏈板18之結構的結構。第一外鏈板218不具有第一實施例之凸出部分80。第一外鏈板218包括一第一外鏈端部部分260、一第二外鏈端部部分262及一第一外鏈中間部分264。第一外鏈端部部分260具有實質上相同於第一實施例之第一外鏈端部部分60之結構的結構。第二外鏈端部部分262具有實質上相同於第一實施例之第二外鏈端部部分62之結構的結構。第一外鏈中間部分264具有實質上相同於第一實施例之第一外鏈中間部分64之結構的結構。
如圖39中所見,第一外鏈端部部分260、第二外鏈端部部分262及第一外鏈中間部分264界定一第一外鏈外周邊邊緣282。第一外鏈外周邊邊緣282包括一第一外鏈端部邊緣282A、一第二外鏈端部邊緣282B及一對第一外鏈中間邊緣282C。第一外鏈端部邊緣282A圍繞第一外鏈端部部分260延伸。第一外鏈端部邊緣282B圍繞第二外鏈端部部分262延伸。第一外鏈中間邊緣對282C沿第一外鏈端部邊緣282A與第二外鏈端部邊緣282B之間的第一外鏈中間部分264延伸。
第一外鏈端部邊緣282A、第二外鏈端部邊緣282B及第一外鏈中間邊緣對282C之至少一者具有一倒角。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外鏈 端部邊緣282A具有圍繞第一外鏈中心軸線CA21延伸之第一倒角82A1,使得第一倒角82A1之一部分安置於圓周區域AR21中,當沿第一外鏈中心軸線CA21之軸向方向D1觀看時,圓周區域AR21界定為自第一外鏈縱向中心線CL21至第一參考線RL21。在此實施例中,自第一外鏈端部邊緣282A省略第一額外倒角82A2。
第二外鏈端部邊緣282B具有圍繞第二外鏈中心軸線CA22延伸之第二倒角82B1,使得第二倒角82B1之一部分安置於圓周區域AR22中,當沿軸向方向D1觀看時,圓周區域AR22界定為自第一外鏈縱向中心線CL21至第二參考線RL22。在此實施例中,自第二外鏈端部邊緣282B省略第二額外倒角82B2。
如圖39中所見,當沿平行於第一外鏈中心軸線CA21之軸向方向D1觀看時,一第一徑向距離MR221界定為在垂直於第一外鏈縱向中心線CL21之一垂直方向D51上自第一外鏈中心軸線CA21至第一外鏈端部邊緣282A。一最小距離MD221界定為在垂直方向D51上介於第一外鏈中間邊緣對282C之間。最小距離MD221小於第一徑向距離MR221之200%。最小距離MD221等於或大於5mm。最小距離MD221等於或小於8mm。最小距離MD221等於或大於第一徑向距離MR221之121%。最小距離MD221等於或小於第一徑向距離MR221之190%。在此實施例中,最小距離MD221係第一徑向距離MR221之142%。然而,最小距離MD221不受限於此實施例及上述範圍。
當沿軸向方向D1觀看時,一第一額外徑向距離MR223界定為在垂直方向D51上自第二外鏈中心軸線CA22至第二外鏈端部邊緣282B。最小距離MD221小於第一額外徑向距離MR223之200%。最小距 離MD221等於或大於第一額外徑向距離MR223之121%。最小距離MD221等於或小於第一額外徑向距離MR223之190%。在此實施例中,最小距離MD221係第一額外徑向距離MR223之142%。然而,最小距離MD221不受限於上述範圍。
如圖40中所見,第一外鏈中間邊緣對282C之至少一者具有等於或大於8.2mm之一曲率半徑CR21。曲率半徑CR21等於或小於12mm。在此實施例中,曲率半徑CR21係11.8mm。然而,曲率半徑CR21不受限於此實施例及上述範圍。
如圖39中所見,第一外鏈端部邊緣282A包含至少一第一外鏈筆直邊緣部分282A1及至少一第一外鏈彎曲邊緣部分282A2。第二外鏈端部邊緣282B包含至少一第二外鏈筆直邊緣部分282B1及至少一第二外鏈彎曲邊緣部分282B2。
如圖40中所見,當沿軸向方向D1觀看時,至少一第一外鏈筆直邊緣部分282A1及至少一第二外鏈筆直邊緣部分282B1與一虛圓VC1相切,虛圓VC1具有等於第一外鏈中間邊緣對282C之至少一者之曲率半徑CR21的一半徑。第一外鏈縱向中心線CL21將第一外鏈板218對分成一第一側SD1及相對於第一外鏈縱向中心線CL21與第一側SD1對置之一第二側SD2。當沿軸向方向D1觀看時,第一側SD1之至少一第一外鏈筆直邊緣部分282A1及第一側SD1之至少一第二外鏈筆直邊緣部分282B1與虛圓VC1相切,虛圓VC1具有等於第一側SD1之第一外鏈中間邊緣對282C之至少一者之曲率半徑CR21的半徑。
如圖41中所見,一第一外鏈中間部分264具有一凹槽264R。凹槽264R設置於第三內表面18A上。當沿平行於第一外鏈中心軸 線CA21之軸向方向D1觀看時,一第二徑向距離MR222界定於第一外鏈中心軸線CA21與凹槽264R之一邊界之間。第二徑向距離MR222大於第一徑向距離MR221。第二徑向距離MR222大於4.2mm。第二徑向距離MR222等於或小於4.75mm。在此實施例中,第二徑向距離MR222係4.71mm。然而,第二徑向距離MR222可等於或小於第一徑向距離MR221。第二徑向距離MR222不受限於此實施例及上述範圍。
當沿軸向方向D1觀看時,一第二額外徑向距離MR224界定於第二外鏈中心軸線CA22與凹槽264R之邊界之間。第二額外徑向距離MR224大於第一額外徑向距離MR223。第二額外徑向距離MR224大於4.2mm。第二額外徑向距離MR224等於或小於4.75mm。在此實施例中,第二額外徑向距離MR224係4.71mm。然而,第二額外徑向距離MR224可等於或小於第一額外徑向距離MR223。第二額外徑向距離MR224不受限於此實施例及上述範圍。
如圖42中所見,第一外鏈板218之一最大軸向寬度MAW1等於或小於1mm。第一外鏈板218之最大軸向寬度MAW1等於或大於0.7mm。最大軸向寬度MAW1界定於軸向方向D1上。在此實施例中,最大軸向寬度MAW1係0.81mm。然而,最大軸向寬度MAW1不受限於此實施例及上述範圍。
如圖43及圖44中所見,第二外鏈板220具有實質上相同於第一外鏈板218之結構的結構。第二外鏈板220包括一第三外鏈端部部分270、一第四外鏈端部部分272及一第二外鏈中間部分274。第三外鏈端部部分270具有實質上相同於第一外鏈端部部分260之結構的結構。第四外鏈端部部分272具有實質上相同於第二外鏈端部部分262之結構的結構。 第二外鏈中間部分274具有實質上相同於第一外鏈中間部分264之結構的結構。因此,為簡潔起見,此處將不再詳細描述第二外鏈板220。
如圖31中所見,第一倒角250A1經傾斜以在第二齒TH2嚙合於外鏈間隔SP2中時使第一內鏈板214之第一內鏈端部部分30適合於第二齒TH2之一輪廓。第二倒角250B1經傾斜以在第二齒TH2嚙合於外鏈間隔SP2中時使第一內鏈板214之第二內鏈端部部分32適合於第二齒TH2之輪廓。第三倒角252A1經傾斜以在第二齒TH2嚙合於外鏈間隔SP2中時使第二內鏈板216之第三內鏈端部部分40適合於第二齒TH2之輪廓。第四倒角252B1經傾斜以在第二齒TH2嚙合於外鏈間隔SP2中時使第二內鏈板216之第四內鏈端部部分42適合於第二齒TH2之輪廓。上述特徵提高自行車鏈輪B51與自行車鏈條212之間的鏈條保持效能。
第三實施例
下文將參考圖45至圖47描述根據一第三實施例之一自行車鏈條312。除第一內鏈板214之外,自行車鏈條312具有相同於自行車鏈條212之結構的結構。因此,具有實質上相同於上述實施例中之元件之功能的元件在此處將標有相同元件符號,且為簡潔起見,此處將不再詳細描述及/或繪示該等元件。
如圖45中所見,自行車鏈條312包括一第一內鏈板314、第二內鏈板216、第一外鏈板218及第二外鏈板220。在此實施例中,自行車鏈條312包括複數個第一內鏈板314。然而,第一內鏈板314之一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46中所見,第一內鏈板314具有實質上相同於第二實施例之第一內鏈板214之結構的結構。第一內鏈端部邊緣50A具有圍繞第 一內鏈中心軸線CA11延伸之第一倒角50A1,使得第一倒角50A1之一部分安置於第一圓周區域AR11中。
如圖47中所見,第一內鏈端部部分30可部分具有一圓形形狀。在此一實施例中,第一內鏈端部部分30具有界定為自第一內鏈中心軸線CA11至第一內鏈端部邊緣50A之一第一徑向距離MR311。第一徑向距離MR311等於或大於4.36mm。
第四實施例
下文將參考圖48及圖49描述根據一第四實施例之一自行車鏈條412。除第二內鏈板216之外,自行車鏈條412具有相同於自行車鏈條212之結構的結構。因此,具有實質上相同於上述實施例中之元件之功能的元件在此處將標有相同元件符號,且為簡潔起見,此處將不再詳細描述及/或繪示該等元件。
如圖48中所見,自行車鏈條412包括第一內鏈板214、一第二內鏈板416、第一外鏈板218及第二外鏈板220。在此實施例中,自行車鏈條412包括複數個第二內鏈板416。然而,第二內鏈板416之一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49中所見,第一最大距離MD11大於第三最大距離MD13。第三最大距離MD13小於第四最大距離MD14。第四最大距離MD14實質上等於第一最大距離MD11及第二最大距離MD12。然而,第一最大距離MD11可實質上等於或小於第三最大距離MD13。第三最大距離MD13可實質上等於或大於第四最大距離MD14。第四最大距離MD14可不同於第一最大距離MD11及第二最大距離MD12之至少一者。
如本文所使用,術語「包括」及其衍生詞意欲為開放式術 語,其特指存在所陳述之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體及/或步驟,但不排除存在其他未陳述之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體及/或步驟。此概念亦適用於類似含義之用語,例如術語「具有」、「包含」及其衍生詞。
以單數形式使用之術語「構件」、「區段」、「部分」、「部件」、「元件」、「本體」及「結構」可具有一單一部件或複數個部件之雙重含義。
本申請案中所敘述之諸如「第一」及「第二」之序數僅為識別符,且不具有任何其他含義(例如一特定順序及其類似者)。此外,例如,術語「第一元件」本身不隱含存在「第二元件」,且術語「第二元件」本身不隱含存在「第一元件」。
如本文所使用,術語「一對…」除涵蓋其中一對元件具有彼此相同之形狀或結構的構形之外,亦可涵蓋其中該對元件具有彼此不同之形狀或結構的構形。
在本文中,術語「一」、「一或多個」及「至少一」可互換使用。
最後,如本文所使用,諸如「實質上」、「約」及「大致」之程度術語意謂未使最終結果顯著改變之經修飾術語之一合理偏差量。本申請案中所描述之所有數值可被解釋為包含諸如「實質上」、「約」及「大致」之術語。
顯而易見,可鑑於上述教示來進行本發明之諸多修改及變動。因此,應瞭解,可在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內依除本文具體所描述之方式之外之方式實踐本發明。
14‧‧‧第一內鏈板
14A‧‧‧第一內表面
26‧‧‧第一鏈條滾子
26A‧‧‧第一徑向外圓周表面
26B‧‧‧第一徑向內圓周表面
30‧‧‧第一內鏈端部部分
30A‧‧‧第一管狀部分
32‧‧‧第二內鏈端部部分
32A‧‧‧第二管狀部分
34‧‧‧第一內鏈中間部分
36‧‧‧第一內鏈開口
38‧‧‧第二內鏈開口
50‧‧‧第一內鏈外周邊邊緣
50A‧‧‧第一內鏈端部邊緣
50A1‧‧‧第一倒角
50B‧‧‧第二內鏈端部邊緣
50B1‧‧‧第二倒角
50C‧‧‧第一內鏈中間邊緣
AR11‧‧‧第一圓周區域
AR12‧‧‧第二圓周區域
CA11‧‧‧第一內鏈中心軸線
CA12‧‧‧第二內鏈中心軸線
CL11‧‧‧第一內鏈縱向中心線
D21‧‧‧第一內鏈縱向方向
D31‧‧‧第一垂直方向
D32‧‧‧第二垂直方向
DD‧‧‧傳動方向
ED11‧‧‧第一延伸距離
MD11‧‧‧第一最大距離
MD12‧‧‧第二最大距離
ML11‧‧‧第一最大長度
MR11‧‧‧第一最小徑向距離
MR12‧‧‧第一最大徑向距離
MR21‧‧‧第二最小徑向距離
MR22‧‧‧第二最大徑向距離
PA1‧‧‧第一樞軸線
PA2‧‧‧第二樞軸線
RL11‧‧‧第一參考線
RL12‧‧‧第二參考線
RW1‧‧‧第一徑向寬度
RW2‧‧‧第二徑向寬度

Claims (19)

  1. 一種自行車鏈條,其包括:一第一內鏈板,其包括:一第一內鏈端部部分,其包含具有一第一內鏈中心軸線之一第一內鏈開口;一第二內鏈端部部分,其包含具有平行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延伸之一第二內鏈中心軸線之一第二內鏈開口,該第二內鏈中心軸線在一第一內鏈縱向方向上與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間隔開;及一第一內鏈中間部分,其使該第一內鏈端部部分及該第二內鏈端部部分互連,該第一內鏈端部部分、該第二內鏈端部部分及該第一內鏈中間部分界定一第一內鏈外周邊邊緣,該第一內鏈外周邊邊緣包括:一第一內鏈端部邊緣,其圍繞該第一內鏈端部部分延伸;一第二內鏈端部邊緣,其圍繞該第二內鏈端部部分延伸;及一對第一內鏈中間邊緣,其沿該第一內鏈端部邊緣與該第二內鏈端部邊緣之間的該第一內鏈中間部分延伸;及一第二內鏈板,其包括:一第三內鏈端部部分,其包含具有延伸穿過該第一內鏈開口之一第三內鏈中心軸線之一第三內鏈開口;一第四內鏈端部部分,其包含具有延伸穿過該第二內鏈開口之一第四內鏈中心軸線之一第四內鏈開口,該第四內鏈中心軸線在一第二內鏈縱向方向上與該第三內鏈中心軸線間隔開;及 一第二內鏈中間部分,其使該第三內鏈端部部分及該第四內鏈端部部分互連,該第三內鏈端部部分、該第四內鏈端部部分及該第二內鏈中間部分界定一第二內鏈外周邊邊緣,該第二內鏈外周邊邊緣包括:一第三內鏈端部邊緣,其圍繞該第三內鏈端部部分延伸;一第四內鏈端部邊緣,其圍繞該第四內鏈端部部分延伸;及一對第二內鏈中間邊緣,其沿該第三內鏈端部邊緣與該第四內鏈端部邊緣之間的該第二內鏈中間部分延伸,一第一最大距離界定為在該第一內鏈縱向方向上自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至該第一內鏈端部邊緣,一第三最大距離界定為在該第二內鏈縱向方向上自該第三內鏈中心軸線至該第三內鏈端部邊緣,一第四最大距離界定為在該第二內鏈縱向方向上自該第四內鏈中心軸線至該第四內鏈端部邊緣,該第一最大距離大於該第三最大距離,且在該自行車鏈條安裝至一自行車車架之一狀態中,該第一內鏈板設置於該自行車車架與該第二內鏈板之間。
  2.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鏈條,其中當沿該軸向方向觀看時,該第一倒角與該第一內鏈縱向中心線重疊。
  3.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鏈條,其中 該第一倒角圍繞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自該對第一內鏈中間邊緣之一者延伸至該對第一內鏈中間邊緣之另一者。
  4.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鏈條,其中該第一內鏈板包含一第一內表面,其面向該第二內鏈板,及一第一外表面,其在該軸向方向上設置於該第一內表面之一反面上,且一第一軸向厚度界定為相對於該第一內鏈端部部分自該第一外表面至該第一內表面,該第一軸向厚度等於或小於0.9mm。
  5.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鏈條,其中該第一內鏈端部部分具有一第一最小徑向距離及一第一最大徑向距離,該第一最小徑向距離界定為在垂直於該第一內鏈縱向方向及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之一第一垂直方向上自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至該第一內鏈端部邊緣,該第一最大徑向距離界定為在該第一內鏈縱向方向上自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至該第一內鏈端部邊緣,且該第一最大徑向距離大於該第一最小徑向距離。
  6. 如請求項5之自行車鏈條,其中該第一最小徑向距離等於或大於4.36mm。
  7.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鏈條,其中該第一內鏈端部部分具有界定為自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至該第一內鏈端部邊緣之一第一徑向距離,且該第一徑向距離等於或大於4.36mm。
  8.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鏈條,其中該第一倒角具有在相對於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之一徑向方向上界定之一第一徑向寬度,且當沿該軸向方向觀看時,該第一徑向寬度自該對第一內鏈中間邊緣之一者朝向該第一內鏈縱向中心線增大。
  9.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鏈條,其進一步包括一第一鏈條滾子,其包含一第一徑向外圓周表面及設置於該第一徑向外圓周表面之徑向內之一第一徑向內圓周表面,其中該第一內鏈板包含一第一內表面,其面向該第二內鏈板,及一第一外表面,其在該軸向方向上設置於該第一內表面之一反面上,該第一內鏈端部部分包含一第一管狀部分,其在該軸向方向上自該第一內表面延伸以支撐該第一鏈條滾子,當沿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觀看時,該第一管狀部分包圍該第一內鏈開口,當該第一鏈條滾子在該第一內鏈縱向方向上朝向該第一內鏈端部部 分移動直至該第一鏈條滾子之該第一徑向內圓周表面接觸該第一管狀部分時,一第一延伸距離在該第一內鏈縱向方向上界定於該第一倒角之一邊緣與該第一鏈條滾子之該第一徑向外圓周表面之一部分之間,且該第一延伸距離在自0.95mm至1.1mm之範圍內。
  10.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鏈條,其中該第四內鏈端部邊緣具有圍繞該第四內鏈中心軸線延伸之一第四倒角,且該第四倒角包含一階梯狀部分。
  11.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鏈條,其中在其中該自行車鏈條與一鏈輪嚙合之一狀態中,當沿該軸向方向觀看時,該第一內鏈端部部分與該鏈輪之一齒重疊以提供一重疊區域,且該重疊區域具有等於或大於0.45mm之一最大圓周長度。
  12. 如請求項11之自行車鏈條,其中該最大圓周長度等於或小於3mm。
  13. 一種自行車鏈條,其包括:一第一內鏈板,其包括:一第一內鏈端部部分,其包含具有一第一內鏈中心軸線之一第一內鏈開口;一第二內鏈端部部分,其包含具有沿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延伸之 一第二內鏈中心軸線之一第二內鏈開口,該第二內鏈中心軸線在一第一內鏈縱向方向上與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間隔開;及一第一內鏈中間部分,其使該第一內鏈端部部分及該第二內鏈端部部分互連,該第一內鏈端部部分、該第二內鏈端部部分及該第一內鏈中間部分界定一第一內鏈外周邊邊緣,該第一內鏈外周邊邊緣包括:一第一內鏈端部邊緣,其圍繞該第一內鏈端部部分延伸;一第二內鏈端部邊緣,其圍繞該第二內鏈端部部分延伸;及一對第一內鏈中間邊緣,其沿該第一內鏈端部邊緣與該第二內鏈端部邊緣之間的該第一內鏈中間部分延伸;及一第二內鏈板,其包括:一第三內鏈端部部分,其包含具有延伸穿過該第一內鏈開口之一第三內鏈中心軸線之一第三內鏈開口;一第四內鏈端部部分,其包含具有延伸穿過該第二內鏈開口之一第四內鏈中心軸線之一第四內鏈開口,該第四內鏈中心軸線在一第二內鏈縱向方向上與該第三內鏈中心軸線間隔開;及一第二內鏈中間部分,其使該第三內鏈端部部分及該第四內鏈端部部分互連,該第三內鏈端部部分、該第四內鏈端部部分及該第二內鏈中間部分界定一第二內鏈外周邊邊緣,該第二內鏈外周邊邊緣包括:一第三內鏈端部邊緣,其圍繞該第三內鏈端部部分延伸;一第四內鏈端部邊緣,其圍繞該第四內鏈端部部分延伸;及一對第二內鏈中間邊緣,其沿該第三內鏈端部邊緣與該第四內 鏈端部邊緣之間的該第二內鏈中間部分延伸,一第一最大距離界定為在該第一內鏈縱向方向上自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至該第一內鏈端部邊緣,一第三最大距離界定為在該第二內鏈縱向方向上自該第三內鏈中心軸線至該第三內鏈端部邊緣,該第一最大距離大於該第三最大距離,且在其中該自行車鏈條安裝至一自行車車架之一狀態中,該第一內鏈板設置於該自行車車架與該第二內鏈板之間;一第一外鏈板,其包括:一第一外鏈端部部分,其包含具有一第一外鏈中心軸線之一第一外鏈開口;一第二外鏈端部部分,其包含具有平行該第一外鏈中心軸線延伸之一第二外鏈中心軸線之一第二外鏈開口;及一第一外鏈中間部分,其使該第一外鏈端部部分及該第二外鏈端部部分互連;及一第二外鏈板,其包括:一第三外鏈端部部分,其包含具有延伸穿過該第一外鏈開口之一第三外鏈中心軸線之一第三外鏈開口;一第四外鏈端部部分,其包含具有延伸穿過該第二外鏈開口之一第四外鏈中心軸線之一第四外鏈開口;一第二外鏈中間部分,其使該第三外鏈端部部分及該第四外鏈端部部分互連;及一凸出部分,其自該第二外鏈中間部分朝向該第一外鏈中間部分 延伸,該第一內鏈板在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之一軸向方向上設置於該第一外鏈板與該第二內鏈板之間,且該第二內鏈板在該軸向方向上設置於該第一內鏈板與該第二外鏈板之間。
  14. 如請求項13之自行車鏈條,其中該第一外鏈板不具有在該軸向方向上自該第一外鏈中間部分朝向該第二外鏈中間部分延伸之一凸出部分。
  15. 如請求項13之自行車鏈條,其中該第一外鏈中間部分包含在該軸向方向上面向該第二外鏈中間部分之一第一外鏈中間表面,該第二外鏈中間部分包含在該軸向方向上面向該第一外鏈中間部分之一第二外鏈中間表面,且該凸出部分在該軸向方向上自該第二外鏈中間表面朝向該第一外鏈中間表面延伸。
  16. 一種自行車鏈條,其包括:一第一內鏈板,其包括:一第一內鏈端部部分,其包含具有一第一內鏈中心軸線之一第一內鏈開口;一第二內鏈端部部分,其包含具有平行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延伸 之一第二內鏈中心軸線之一第二內鏈開口,該第二內鏈中心軸線在一第一內鏈縱向方向上與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間隔開;及一第一內鏈中間部分,其使該第一內鏈端部部分及該第二內鏈端部部分互連;及一第二內鏈板,其包括:一第三內鏈端部部分,其包含具有延伸穿過該第一內鏈開口之一第三內鏈中心軸線之一第三內鏈開口;一第四內鏈端部部分,其包含具有延伸穿過該第二內鏈開口之一第四內鏈中心軸線之一第四內鏈開口,該第四內鏈中心軸線在一第二內鏈縱向方向上與該第三內鏈中心軸線間隔開;及一第二內鏈中間部分,其使該第三內鏈端部部分及該第四內鏈端部部分互連,該第一內鏈板包含一第一內表面,其面向該第二內鏈板,及一第一外表面,其在該軸向方向上設置於該第一內表面之一反面上,在該自行車鏈條安裝至一自行車車架之一狀態中,該第一內鏈板設置於該自行車車架與該第二內鏈板之間,一第一軸向厚度界定為相對於該第一內鏈端部部分自該第一外表面至該第一內表面,該第一軸向厚度等於或小於0.79mm,一第一最大距離界定為在該第一內鏈縱向方向上自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至一第一內鏈端部邊緣,該第一內鏈端部邊緣圍繞該第一內鏈端部部分延伸,一第三最大距離界定為在該第二內鏈縱向方向上自該第三內鏈中 心軸線至一第三內鏈端部邊緣,該第三內鏈端部邊緣圍繞該第三內鏈端部部分延伸,且該第一最大距離大於該第三最大距離。
  17. 如請求項16之自行車鏈條,其中該第一內鏈中間部分包含一凹入部分,一第二軸向厚度界定為相對於該第一內鏈中間部分自該第一外表面至該第一內表面,且該第二軸向厚度小於該第一軸向厚度。
  18. 一種自行車鏈條,其包括:一第一內鏈板,其包括:一第一內鏈端部部分,其包含具有一第一內鏈中心軸線之一第一內鏈開口;一第二內鏈端部部分,其包含具有平行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延伸之一第二內鏈中心軸線之一第二內鏈開口,該第二內鏈中心軸線在一第一內鏈縱向方向上與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間隔開;及一第一內鏈中間部分,其使該第一內鏈端部部分及該第二內鏈端部部分互連;及一第二內鏈板,其包括:一第三內鏈端部部分,其包含具有延伸穿過該第一內鏈開口之一第三內鏈中心軸線之一第三內鏈開口;一第四內鏈端部部分,其包含具有延伸穿過該第二內鏈開口之一 第四內鏈中心軸線之一第四內鏈開口,該第四內鏈中心軸線在一第二內鏈縱向方向上與該第三內鏈中心軸線間隔開;及一第二內鏈中間部分,其使該第三內鏈端部部分及該第四內鏈端部部分互連,該第一內鏈板包含一第一內表面,其面向該第二內鏈板,及一第一外表面,其在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之一軸向方向上設置於該第一內表面之一反面上,該第二內鏈板包含一第二內表面,其面向該第一內鏈板,及一第二外表面,其在該軸向方向上設置於該第二內表面之一反面上,在該自行車鏈條安裝至一自行車車架之一狀態中,該第一內鏈板設置於該自行車車架與該第二內鏈板之間,一軸向距離界定為在該軸向方向上自該第一內鏈中間部分至該第二內鏈中間部分,該軸向距離在自2.1mm至2.3mm之範圍內一第一最大距離界定為在該第一內鏈縱向方向上自該第一內鏈中心軸線至一第一內鏈端部邊緣,該第一內鏈端部邊緣圍繞該第一內鏈端部部分延伸,一第三最大距離界定為在該第二內鏈縱向方向上自該第三內鏈中心軸線至一第三內鏈端部邊緣,該第三內鏈端部邊緣圍繞該第三內鏈端部部分延伸,且該第一最大距離大於該第三最大距離。
  19. 如請求項18之自行車鏈條,其中該軸向距離係2.2mm。
TW107123436A 2017-08-08 2018-07-06 自行車鏈條 TWI7522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5/672,229 US11078987B2 (en) 2017-08-08 2017-08-08 Bicycle chain
US15/672,232 2017-08-08
US15/672,232 US10480617B2 (en) 2017-08-08 2017-08-08 Bicycle chain
US15/672,229 2017-08-08
US15/719,576 US10618598B2 (en) 2017-09-29 2017-09-29 Bicycle chain
US15/719,576 2017-09-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0663A TW201910663A (zh) 2019-03-16
TWI752245B true TWI752245B (zh) 2022-01-11

Family

ID=65084561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3435A TWI744538B (zh) 2017-08-08 2018-07-06 自行車鏈條
TW107123436A TWI752245B (zh) 2017-08-08 2018-07-06 自行車鏈條
TW110145436A TWI814164B (zh) 2017-08-08 2018-07-06 自行車鏈條
TW107123450A TWI749244B (zh) 2017-08-08 2018-07-06 自行車鏈條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3435A TWI744538B (zh) 2017-08-08 2018-07-06 自行車鏈條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5436A TWI814164B (zh) 2017-08-08 2018-07-06 自行車鏈條
TW107123450A TWI749244B (zh) 2017-08-08 2018-07-06 自行車鏈條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4) CN109383704B (zh)
DE (3) DE102018116401A1 (zh)
TW (4) TWI74453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7009632A1 (de) * 2016-11-03 2018-05-03 Sram Deutschland Gmbh Rollenketten für Fahrräder
TWI722753B (zh) 2020-01-06 2021-03-21 桂盟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內鏈片
CN113137455A (zh) * 2020-01-17 2021-07-20 桂盟链条(深圳)有限公司 内链片
US11624422B2 (en) 2020-09-29 2023-04-11 Wen-Pin Wang Link connecting structure
DE102021116279A1 (de) * 2021-06-23 2022-12-29 Shimano Inc. Innengliedplatte für eine Kette eines vom Menschen angetriebenen Fahrzeug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03853A (en) * 1997-06-30 1998-09-08 Kmc Chain Industrial Co., Ltd. Bicycle drive chain
CN1704624A (zh) * 2004-06-01 2005-12-07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用链条
CN101255901A (zh) * 2007-03-02 2008-09-03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链
CN105041971A (zh) * 2014-04-28 2015-11-11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链条
CN106499772A (zh) * 2015-09-07 2017-03-15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链条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96209Y (zh) * 1994-05-30 1995-05-03 岳盟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链条的外链板
DE102004011572A1 (de) * 2004-03-10 2005-09-29 Sram Deutschland Gmbh Fahrradkette mit ausgebauchten Außen- und außen angefasten Innenlaschen
TW200836974A (en) * 2007-03-03 2008-09-16 Ta Ya Chain Co Ltd Improved gearshift chain
DE102008031162B4 (de) * 2008-07-03 2021-10-21 Sram Deutschland Gmbh Mehrfach-Kettenzahnrad für ein Fahrrad
DE102009006244A1 (de) * 2009-01-27 2010-07-29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Kettenführungsplatte
US8734280B2 (en) * 2011-06-15 2014-05-27 Shimano Inc. Inner link plate for bicycle chain
US9303725B2 (en) * 2013-09-27 2016-04-05 Shimano Inc. Bicycle chain
US9303726B2 (en) * 2013-09-27 2016-04-05 Shimano Inc. Bicycle chain
US9341237B2 (en) * 2014-03-12 2016-05-17 Shimano Inc. Bicycle chain connecting link
CN205260730U (zh) * 2015-11-25 2016-05-25 青岛征和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轻量化链板
CN205534019U (zh) * 2016-03-11 2016-08-31 广州市惠金链业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链条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03853A (en) * 1997-06-30 1998-09-08 Kmc Chain Industrial Co., Ltd. Bicycle drive chain
CN1704624A (zh) * 2004-06-01 2005-12-07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用链条
CN101255901A (zh) * 2007-03-02 2008-09-03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链
CN105041971A (zh) * 2014-04-28 2015-11-11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链条
CN106499772A (zh) * 2015-09-07 2017-03-15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链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8116401A1 (de) 2019-02-14
TWI749244B (zh) 2021-12-11
TWI814164B (zh) 2023-09-01
CN109383702B (zh) 2021-08-20
CN113650719B (zh) 2023-11-07
TW201910664A (zh) 2019-03-16
DE102018116402A1 (de) 2019-02-14
CN109383702A (zh) 2019-02-26
TW202212710A (zh) 2022-04-01
DE102018116403A1 (de) 2019-02-14
TWI744538B (zh) 2021-11-01
TW201910198A (zh) 2019-03-16
CN115503866A (zh) 2022-12-23
CN109383704B (zh) 2021-06-22
CN109383703B (zh) 2021-05-18
CN113650719A (zh) 2021-11-16
CN109383703A (zh) 2019-02-26
TW201910663A (zh) 2019-03-16
CN109383704A (zh) 2019-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52245B (zh) 自行車鏈條
TWI639785B (zh) 自行車鏈輪及自行車鏈輪總成
TWI717573B (zh) 自行車鏈輪及自行車鏈輪總成
US10247291B2 (en) Bicycle sprocket and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9915336B1 (en)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20210324941A1 (en) Bicycle chain
TWI329716B (en) Bicycle outer chain link
US20170370460A1 (en) Bicycle sprocket and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TWI681137B (zh) 自行車鏈輪及自行車曲柄總成
TW201704087A (zh) 自行車鏈輪,自行車後鏈輪,及自行車多鏈輪總成
US10618598B2 (en) Bicycle chain
TW201641362A (zh) 自行車鏈輪及自行車曲柄總成
TWI730220B (zh) 自行車鏈條
US10577050B2 (en) Bicycle sprocket
US10457353B2 (en)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US10865870B2 (en) Bicycle sprocket
US10689067B2 (en)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and bicycle drive train
EP1354792A1 (en) Sprocket assembly for a bicycle speed change
US10604211B2 (en) Bicycle rear sprocket and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CN115503866B (zh) 自行车链条
TWI763855B (zh) 自行車鏈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