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6776B - 水冷散熱裝置與水冷系統 - Google Patents

水冷散熱裝置與水冷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26776B
TWI726776B TW109125058A TW109125058A TWI726776B TW I726776 B TWI726776 B TW I726776B TW 109125058 A TW109125058 A TW 109125058A TW 109125058 A TW109125058 A TW 109125058A TW I726776 B TWI726776 B TW I72677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tank
heat dissipation
water
circulation section
fluid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50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05049A (zh
Inventor
石舜友
蔡水發
Original Assignee
訊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訊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訊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250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26776B/zh
Priority to CN202021734878.5U priority patent/CN212487087U/zh
Priority to CN202010835516.3A priority patent/CN113973470A/zh
Priority to US17/205,992 priority patent/US11871538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67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6776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050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5049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72Accessories for moving fluid, for expanding fluid, for connecting fluid conduits, for distributing fluid, for removing gas or for preventing leakage, e.g. pumps, tanks or manifol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63Heat dissipaters releasing heat from coolan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20763Liquid cooling without phase chang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1/04 - G06F1/32
    • G06F2200/2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1/20
    • G06F2200/201Cooling arrangements using cooling flui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種水冷散熱裝置,適於連通於一水冷頭。水冷散熱裝置包含一第一水箱、一第二水箱、一第三水箱及一散熱通道結構。第二水箱與第三水箱分別具有一第一流體接頭及一第二流體接頭。第一流體接頭及第二流體接頭分別用以透過一管路連通水冷頭。第二水箱與第三水箱透過散熱通道結構與第一水箱相連通。其中,第二水箱與第三水箱在第一水箱的正投影不相重疊。

Description

水冷散熱裝置與水冷系統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水冷散熱裝置與水冷系統,特別是一種具有多個水箱的水冷散熱裝置與水冷系統。
隨著科技的發展與進步,電腦已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之必需品。為了使電腦滿足各式各樣的功能需求,電腦之主機板通常具有多個功能擴充插槽,用以安裝一些如顯示卡、音效卡、網路卡等功能擴充卡來增強其額外的功能。然而,隨著電腦功能的擴展,擴充卡的尺寸亦隨之增加,在有限的空間中設置多張擴充卡將會相互干涉。此外,由於功能擴充卡在運作時,電路中的電流會因阻抗的影響而產生不必要的熱能,如果這些熱能不能有效地排除而累積在功能擴充卡內部的電子元件上,電子元件便有可能因為不斷升高的溫度而損壞。
為了提高對功能擴充卡的散熱效率,一般會採用水冷系統來對功能擴充卡進行散熱。水冷系統主要係由水冷頭、水冷排以及泵浦所構成。水冷系統在對電子元件進行散熱時,係由泵浦將冷卻液打入水冷頭,冷卻液吸收電子元件所產生的熱量,再由水冷排對冷卻液進行冷卻。由於目前主機內部的空間較為有限,故製造廠需將水冷系統加以整合,以縮小水冷系統的整體體積。
然而,水冷系統加以整合後,卻可能衍生出水冷排之散熱效能降低的問題。因此,如何縮小水冷系統的整體體積,同時又能增進水冷排的散熱效率,便成為設計上的一大課題。
本發明在於提供一種水冷散熱裝置與水冷系統,藉以縮小水冷系統的整體體積,同時又能增進水冷排的散熱效率。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揭露之水冷散熱裝置,適於連通於一水冷頭。水冷散熱裝置包含一第一水箱、一第二水箱、一第三水箱及一水冷排結構。第二水箱與第三水箱分別具有一第一流體接頭及一第二流體接頭。第一流體接頭及第二流體接頭分別用以透過一管路連通水冷頭。第二水箱與第三水箱透過散熱通道結構與第一水箱相連通。其中,第二水箱與第三水箱在第一水箱的正投影不相重疊。
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所揭露之水冷散熱裝置,適於連通於一水冷頭。水冷散熱裝置包含一第一水箱、一第二水箱、一第三水箱及一散熱通道結構。第二水箱與第三水箱分別具有一第一流體接頭及一第二流體接頭,第一流體接頭及第二流體接頭分別用以透過一管路連通水冷頭。第二水箱與第三水箱透過散熱通道結構與第一水箱相連通。其中,第二水箱至第一水箱的距離大於第三水箱至第一水箱的距離,且第三水箱的長度小於散熱通道結構的最大寬度。
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所揭露之水冷散熱裝置,適於連通於一水冷頭。水冷散熱裝置包含一第一水箱、一第二水箱、一第三水箱及一散熱通道結構。第二水箱與第三水箱分別具有一第一流體接頭及一第二流體接頭,第一流體接頭及第二流體接頭分別用以透過一管路連通水冷頭。第二水箱與第三水箱透過散熱通道結構與第一水箱相連通。其中,散熱通道結構未介於第二水箱與第三水箱之間。
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所揭露之水冷散熱裝置,適於連通於一水冷頭。水冷散熱裝置包含一第一水箱、一第二水箱、一第三水箱及一散熱通道結構。第二水箱與第三水箱分別具有一第一流體接頭及一第二流體接頭,第一流體接頭及第二流體接頭分別用以透過一管路連通水冷頭。第二水箱與第三水箱透過散熱通道結構與第一水箱相連通。其中,散熱通道結構具有一凹槽,第三水箱全部位於凹槽中,且凹槽用以容納水冷頭。
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所揭露之水冷散熱裝置,適於連通於一水冷頭。水冷散熱裝置包含一第一水箱、一第二水箱、一第三水箱及一散熱通道結構。第二水箱與第三水箱分別具有一第一流體接頭及一第二流體接頭,第一流體接頭及第二流體接頭分別用以透過一管路連通水冷頭。第二水箱與第三水箱透過散熱通道結構與第一水箱相連通。其中,第三水箱介於第一水箱與第二水箱之間,且第三水箱僅其中一側直接連通散熱通道結構。
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所揭露之水冷系統包含一水冷頭、上述之一水冷散熱裝置及二流管。二流管水冷散熱裝置透過二流管連通於水冷頭。
根據上述實施例之水冷散熱裝置與水冷系統,由於第二水箱與第三水箱透過散熱通道結構與第一水箱相連通,且第二水箱與第三水箱在第一水箱的正投影不相重疊,使得第二水箱與散熱通道結構不會位於第三水箱遠離第一水箱之一側。也就是說,第二水箱不會透過散熱通道結構與第三水箱遠離第一水箱之一側相連通。如此一來,僅有低溫冷卻液流入第三水箱,而不會在第三水箱發生低溫、高溫冷卻液交匯的狀況。因此,即可避免冷、熱冷卻液交匯所產生之擾流問題,進而提升水冷散熱裝置的散熱效能。
再者,由於第二水箱至第一水箱的距離大於第三水箱至第一水箱的距離,且第三水箱的長度小於散熱通道結構的最大寬度,使得第二水箱與第三水箱之間形成有一空間。空間用以容納水冷頭。如此一來,僅有低溫冷卻液流入第三水箱,而不會在第三水箱發生低溫、高溫冷卻液交匯的狀況。因此,即可避免冷、熱冷卻液交匯所產生之擾流問題,進而提升水冷散熱裝置的散熱效能。
此外,由於第三水箱位於凹槽內,且第二水箱與第三水箱彼此保持一間隙,使得僅有低溫冷卻液流入第三水箱,而不會在第三水箱發生低溫、高溫冷卻液交匯的狀況。因此,即可避免冷、熱冷卻液交匯所產生之擾流問題,進而提升水冷散熱裝置的散熱效能。
此外,在部分實施例中,散熱通道結構之凹槽用以容納水冷頭,以縮小水冷系統的整體體積。
以上關於本發明內容的說明及以下實施方式的說明係用以示範與解釋本發明的原理,並且提供本發明的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的解釋。
請參閱圖1至圖4。圖1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所述之水冷系統、電子裝置與風扇裝置的分解示意圖。圖2為圖1之水冷系統的分解示意圖。圖3為圖2之水冷散熱裝置的平面示意圖。圖4為圖3之剖面示意圖。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之水冷系統1包含一水冷頭10、一水冷散熱裝置20及二流管30。二流管30連通水冷頭10與水冷散熱裝置20,以令水冷頭10、水冷散熱裝置20與二流管30共同形成冷卻循環迴路。水冷頭10適於熱接觸一電子裝置2之一熱源21,且冷卻循環迴路內之冷卻液於水冷頭10處吸收了熱源21傳來之廢熱後,並於水冷散熱裝置20處將廢熱排出。冷卻液例如為水或冷媒。電子裝置2例如為顯示卡或其餘擴充卡。此外,水冷系統1另可搭配風扇裝置3,以透過風扇裝置3產生之氣流來提升水冷散熱裝置20的散熱效果。
如圖2至圖4所示,水冷散熱裝置20包含一第一水箱100、一第二水箱200、一第三水箱300及一散熱通道結構400。第一水箱100具有一表面110及多個透孔130,這些透孔130位於表面110。
第二水箱200具有一第一表面210、一第二表面220、多個透孔230及一第一流體接頭240。第二表面220相鄰於第一表面210。這些透孔230位於第一表面210,且第一流體接頭240位於第二表面220。
第三水箱300具有一第一表面310、一第二表面320、多個透孔330及一第二流體接頭340。第二表面320相對於第一表面310。這些透孔330位於第一表面310,且第二流體接頭340位於第二表面320。第一流體接頭240及第二流體接頭340分別透過一流管30連通水冷頭10之二連接頭11。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水箱200的長度La小於第三水箱300的長度Lb,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水箱的長度亦可等於或大於第三水箱的長度。
散熱通道結構400具有一第一側401、一第二側402及一凹槽S。凹槽S自散熱通道結構400之第二側402朝散熱通道結構400之第一側401延伸,以令散熱通道結構400形成位於凹槽S相異側的第三側403及一第四側404。散熱通道結構400之第一側401連通於第一水箱100,散熱通道結構400之第二側402連通於第二水箱200,且散熱通道結構400之第四側404連通第三水箱300。也就是說,凹槽S自散熱通道結構400遠離第一水箱100之一側朝第一水箱100延伸。在本實施例中,第三水箱300是全部位於凹槽S內,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三水箱也可以部分位於凹槽內。
在本實施例中,散熱通道結構400包含直接相連接的一第一流通段410及一第二流通段420。第一流通段410與第二流通段420不直接相連通,且第一流通段410的長度L1大於第二流通段420的長度L2,使得第二水箱200至第一水箱100的距離D1大於第三水箱300至第一水箱100的距離D2。
詳細來說,第一流通段410包含多個第一流道411,且第一水箱100之部分透孔130與第二水箱200之這些透孔230分別連通於散熱通道結構400之第一流通段410之這些第一流道411的相對兩端。換言之,第二水箱200透過散熱通道結構400之第一流通段410與第一水箱100相連通。第二流通段420包含多個第二流道421,且第一水箱100之部分透孔130與第三水箱300之這些透孔330分別連通於散熱通道結構400之第二流通段420之這些第二流道421的相對兩端。換言之,第三水箱300透過散熱通道結構400之第二流通段420與第一水箱100相連通。第二水箱200與第三水箱300不直接相連通,而是透過散熱通道結構400之第一流通段410、第二流通段420與第一水箱100相連通。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流道411與第二流道421是以直線流道為例,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流道與第二流道亦可為彎曲流道。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流通段410的長度大於第二流通段420的長度,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流通段的長度也可以小於第二流通段的長度。
請參閱圖3與圖5。圖5為圖3之第二水箱與第三水箱在第一水箱之表面投影的平面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水箱200與第三水箱300位於第一水箱100之同一側,且第二水箱200至第一水箱100的距離大於與第三水箱300至第一水箱100的距離。第二水箱200與第三水箱300在第一水箱100的正投影P1、P2不相重疊。
在本實施例中,經水冷頭10之高溫流體沿方向F先進入第二水箱200,再依序經過散熱通道結構400之第一流通段410、第一水箱100、散熱通道結構400之第二流通段420、第三水箱300進行降溫。接著降溫後之低溫流體再回流至水冷頭10,以重新對水冷頭10熱接觸之熱源21進行散熱。
由於第二水箱200與第三水箱300透過散熱通道結構400與第一水箱100相連通,且第二水箱200與第三水箱300在第一水箱100的正投影P1、P2不相重疊,使得第二水箱200與散熱通道結構400不會位於第三水箱300遠離第一水箱100之一側。也就是說,第二水箱200不會透過散熱通道結構400與第三水箱300遠離第一水箱100之一側相連通。如此一來,僅有低溫冷卻液流入第三水箱300,而不會在第三水箱300發生低溫、高溫冷卻液交匯的狀況。因此,即可避免冷、熱冷卻液交匯所產生之擾流問題,進而提升水冷散熱裝置20的散熱效能。
在本實施例中,冷卻液的流動方向僅為示例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冷卻液的流動方向也可以與本實施例之冷卻液的流動方向相反,即經水冷頭之高溫流體先進入第三水箱,再依序經過散熱通道結構之第二流通段、第一水箱、散熱通道結構之第一流通段、第二水箱進行降溫。接著降溫後之低溫流體再回流至水冷頭,以重新對水冷頭熱接觸之熱源進行散熱。
在本實施例中,散熱通道結構400之凹槽S用以容納水冷頭10,以縮小水冷系統1的整體體積。此外,第一流體接頭240的第一開口方向O1與第一流通段410之至少一第一流道411的延伸方向E垂直,第二流體接頭340的第二開口方向O2與第一流通段410之至少一第一流道411的延伸方向E平行。也就是說,第一流體接頭240的第一開口方向O1與第二流體接頭340的第二開口方向O2相垂直。更進一步來說,第一開口方向O1與第二開口方向O2皆朝向供水冷頭10設置的凹槽S,以優化水冷頭10與水冷散熱裝置20間之流管30配置。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流體接頭240的第一開口方向O1與第二流體接頭340的第二開口方向O2相垂直,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流體接頭的一第一開口方向與第二流體接頭的一第二開口方向相同或相異。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流通段410更包含多個第一散熱鰭片4111,且這些第一散熱鰭片4111銜接任二相鄰之這些第一流道411。第二流通段420更包含多個第二散熱鰭片4211,且這些第二散熱鰭片4211銜接任二相鄰之這些第二流道421。如此一來,將透過這些散熱鰭片來提升水冷散熱裝置20的散熱效能。
在本實施例中,這些散熱鰭片銜接任二相鄰之這些流道,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這些散熱鰭片也可以不銜接任二相鄰之這些流道。此外,本實施例之第一流道411與第二流道421的數量為多個,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流道與第二流道的數量也可以為單個。
上述實施例之散熱通道結構包含有多個第一散熱鰭片4111,但並不以此為限。請參閱圖6與圖7。圖6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所述之水冷系統的分解示意圖。圖7為圖6之水冷散熱裝置的平面示意圖。
水冷散熱裝置20a透過流管30a與水冷頭10a相連通。水冷頭10a熱接觸於一電子裝置2a之熱源21a。水冷散熱裝置20a搭配一風扇裝置3a來進行散熱。
水冷散熱裝置20a包含一第一水箱100a、一第二水箱200a、一第三水箱300a及一散熱通道結構400a。本實施例之第一水箱100a、第二水箱200a與第三水箱300a之結構與圖3實施例之第一水箱100、第二水箱200與第三水箱300之結構相似,故不再贅述。
本實施例之散熱通道結構400a與圖3實施例之散熱通道結構400大部分相似。兩者之差異僅在於散熱通道結構400a之第一流通段410a與第二流通段420a皆無設置散熱鰭片,僅分別具有多個第一流道411a與多個第二流道421a。對於發熱量較少的熱源來說,散熱通道結構400a亦可選擇不設置散熱鰭片,以減少水冷散熱裝置20a之重量與成本。
上述實施例之第二水箱200與第三水箱300位於第一水箱100之同一側,但並不以此為限。請參閱圖8。圖8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的平面示意圖。
本實施例之水冷散熱裝置20b包含一第一水箱100b、一第二水箱200b、一第三水箱300b及一散熱通道結構400b。第一水箱100b具有相對的一第一表面110b與一第二表面120b。
第二水箱200b具有相鄰的一第一表面210b、一第二表面220b及一第一流體接頭240b。第二表面220b相鄰於第一表面210b。第一流體接頭240b位於第二表面220b。
第三水箱300b具有一第一表面310b、一第二表面320b及一第二流體接頭340b。第二表面320b相背對於第一表面310b。第二流體接頭340b位於第二表面320b。第一流體接頭240b及第二流體接頭340b分別透過一流管連通水冷頭之二連接頭。
散熱通道結構400b包含不直接相連的一第一流通段410b及一第二流通段420b。第一流通段410b的長度異於第二流通段420b的長度,且第一流通段410b與第二流通段420b不直接相連通。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流通段410b的長度小於第二流通段420b的長度,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流通段的長度也可以等於或大於第二流通段的長度。
詳細來說,第一水箱100b之第一表面110b與第二水箱200b之第一表面210b分別連接於散熱通道結構400b之第一流通段410b的相對兩端。第一水箱100b之第二表面120b與第三水箱300b之第一表面310b分別連接於散熱通道結構400b之第二流通段420b的相對兩端。換言之,第二水箱200b與第三水箱300b分別位於第一水箱100b之相對兩側,且第二水箱200b與第三水箱300b不直接相連通,而是透過散熱通道結構400b之第一流通段410b、第二流通段420b與第一水箱100b相連通。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水箱200b與第三水箱300b在第一水箱100b之第一表面的投影亦未重疊(請參閱圖5)。如此一來,僅有低溫冷卻液流入第三水箱300b,而不會在第三水箱300b發生低溫、高溫冷卻液交匯的狀況。因此,即可避免冷、熱冷卻液交匯所產生之擾流問題,進而提升水冷散熱裝置20b的散熱效能。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流通段410b、第二流通段420b是以具有直線流道為例,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流通段、第二流通段亦可為具有彎曲流道。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流體接頭240b的第一開口方向O1與第一流通段410b之流道的延伸方向E垂直,第二流體接頭340b的第二開口方向O2與第一流通段410b之流道的延伸方向E平行。也就是說,第一流體接頭240b的第一開口方向O1與第二流體接頭340b的第二開口方向O2相垂直。
上述實施例之第二水箱200與第三水箱300於第一水箱之表面110的投影不重疊,但並不以此為限。請參閱圖9。圖9為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的平面示意圖。
本實施例之水冷散熱裝置20c包含一第一水箱100c、一第二水箱200c、一第三水箱300c及一散熱通道結構400c。第一水箱100具有一表面110c。
第二水箱200c具有一表面210c及一第一流體接頭240c。第一流體接頭240c位於表面210c。
第三水箱300c具有一第一表面310c、一第二表面320c及一第二流體接頭340c。第二表面320c相背對於第一表面310c。第二流體接頭340c位於第二表面320c。第一流體接頭240c及第二流體接頭340c分別透過一流管連通水冷頭之二連接頭。第三水箱300c的長度Lb例如小於第二水箱200c的長度La。
散熱通道結構400c包含相連的二第一流通段410c及一第二流通段420c。第二流通段420c介於二第一流通段410c之間,且二第一流通段410c與第二流通段420c不直接相連通。二第一流通段410c的長度L1大於第二流通段420c的長度L2,使得第二水箱200c至第一水箱100c的距離D1大於第三水箱300c至第一水箱100c的距離D2。
詳細來說,第一水箱100c之表面110c與第二水箱200之表面210c分別連接於散熱通道結構400c之二第一流通段410c的相對兩端。第一水箱100c之表面110c與第三水箱300c之第一表面310c分別連接於散熱通道結構400c之第二流通段420c的相對兩端。換言之,第三水箱300c介於第一水箱100c與第二水箱200c之間,且第二水箱200與第三水箱300c不直接相連通,而是透過散熱通道結構400之第一流通段410c、第二流通段420c與第一水箱100c相連通。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水箱200c與第三水箱300c在第一水箱100c之第一表面的投影有部分重疊,但因為第二水箱200c至第一水箱100c的距離大於第三水箱300c至第一水箱100c的距離,且第三水箱300c的長度小於散熱通道結構400c的最大寬度,使得第二水箱200c與第三水箱300c之間形成有一空間。空間用以容納水冷頭10c。如此一來,僅有低溫冷卻液流入第三水箱300c,而不會在第三水箱300c發生低溫、高溫冷卻液交匯的狀況。因此,即可避免冷、熱冷卻液交匯所產生之擾流問題,進而提升水冷散熱裝置20c的散熱效能。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流通段410c、第二流通段420c是以具有直線流道為例,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流通段、第二流通段亦可為具有彎曲流道。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流體接頭240c的第一開口方向O1與第二流體接頭340c的第二開口方向O2皆與第一流通段410c之流道的延伸方向E平行。
上述實施例之第二水箱200與第三水箱300於第一水箱之表面110的投影不重疊,但並不以此為限。請參閱圖10。圖10為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的平面示意圖。
本實施例之水冷散熱裝置20d包含一第一水箱100d、一第二水箱200d、一第三水箱300d及一散熱通道結構400d。第一水箱100d具有一表面110d。
第二水箱200d具有相鄰的一第一表面210d、一第二表面220d及一第一流體接頭240d。第一流體接頭240d位於第二表面240d。
第三水箱300d具有一第一表面310d、一第二表面320d及一第二流體接頭340d。第二表面320d相背對於第一表面310d。第二流體接頭340d位於第二表面320d。第一流體接頭240d及第二流體接頭340d分別透過一流管連通水冷頭之二連接頭。第三水箱300d的長度Lb例如大於第二水箱200d的長度La。
散熱通道結構400d包含相連的一第一流通段410d及一第二流通段420d,且第一流通段410d與第二流通段420d不直接相連通。第一流通段410d的長度L1大於第二流通段420d的長度L2,使得第二水箱200d至第一水箱100d的距離D1大於第三水箱300d至第一水箱100d的距離D2。
詳細來說,第一水箱100d之表面110d與第二水箱200d之表面210d分別連接於散熱通道結構400d之第一流通段410d的相對兩端。第一水箱100d之表面110d與第三水箱300d之第一表面310d分別連接於散熱通道結構400d之第二流通段420d的相對兩端。換言之,第三水箱300d介於第一水箱100d與第二水箱200d之間,且第二水箱200d與第三水箱300d不直接相連通,而是透過散熱通道結構400d之第一流通段410d、第二流通段420d與第一水箱100d相連通。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水箱200d與第三水箱300d在第一水箱100d之第一表面的投影有部分重疊,但因為第二水箱200d至第一水箱100d的距離D1大於第三水箱300d至第一水箱100d的距離D2,且第三水箱300d的長度Lb小於散熱通道結構400d的最大寬度W,使得第二水箱200d與第三水箱300d之間形成有一空間。空間用以容納水冷頭10。如此一來,僅有低溫冷卻液流入第三水箱300,而不會在第三水箱300發生低溫、高溫冷卻液交匯的狀況。因此,即可避免冷、熱冷卻液交匯所產生之擾流問題,進而提升水冷散熱裝置20的散熱效能。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流通段410d、第二流通段420d是以具有直線流道為例,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流通段、第二流通段亦可為具有彎曲流道。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流體接頭240的第一開口方向O1與第一流通段410之流道的延伸方向E垂直,第二流體接頭340的第二開口方向O2與第一流通段410之流道的延伸方向E平行。也就是說,第一流體接頭240的第一開口方向O1與第二流體接頭340的第二開口方向O2相垂直。
上述實施例之第二水箱200與第三水箱300位於第一水箱100之同一側,但並不以此為限。請參閱圖11。圖11為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的平面示意圖。
本實施例之水冷散熱裝置20e包含一第一水箱100e、一第二水箱200e、一第三水箱300e及一散熱通道結構400e。第一水箱100e具有一表面110e。
第二水箱200e具有相對的一第一表面210e、一第二表面220e及一第一流體接頭240e。第一流體接頭240e位於第二表面240e。
第三水箱300e具有一第一表面310e、一第二表面320e及一第二流體接頭340e。第二表面320e相背對於第一表面310e。第二流體接頭340e位於第二表面320e。第一流體接頭240e及第二流體接頭340e分別透過一流管連通水冷頭之二連接頭。第三水箱300e的長度Lb例如大於第二水箱200e的長度La。
散熱通道結構400e包含相連的一第一流通段410e及一第二流通段420e,且第一流通段410e與第二流通段420e不直接相連通。第一流通段410e的長度L1等於第二流通段420e的長度L2,使得第二水箱200e至第一水箱100e的距離D1等於第三水箱300e至第一水箱100e的距離D2。
詳細來說,第一水箱100e之表面110e與第二水箱200e之第一表面210e分別連接於散熱通道結構400e之第一流通段410e的相對兩端。第一水箱100e之表面110e與第三水箱300e之第一表面310e分別連接於散熱通道結構400e之第二流通段420e的相對兩端。換言之,第三水箱300e介於第一水箱100e與第二水箱200e之間,且第二水箱200e與第三水箱300e不直接相連通,而是透過散熱通道結構400e之第一流通段410e、第二流通段420e與第一水箱100e相連通。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水箱200e與第三水箱300e在第一水箱100e之表面110e的投影無重疊且因為散熱通道結構400e未介於第二水箱200e與第三水箱300e之間,使得第三水箱300e僅有低溫冷卻液流入,而不會在第三水箱300e發生低溫、高溫冷卻液交匯的狀況。因此,即可避免冷、熱冷卻液交匯所產生之擾流問題,進而提升水冷散熱裝置20e的散熱效能。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流通段410e、第二流通段420e是以具有直線流道為例,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流通段、第二流通段亦可為具有彎曲流道。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流體接頭240e的第一開口方向O1與第二流體接頭340e的第二開口方向O2皆與第一流通段410e之流道的延伸方向E平行。
上述實施例之第二水箱200與第三水箱300位於第一水箱100之同一側,但並不以此為限。請參閱圖12。圖12為根據本發明第七實施例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的平面示意圖。
本實施例之水冷散熱裝置20f包含一第一水箱100f、一第二水箱200f、一第三水箱300f、一第四水箱500f及一散熱通道結構400f。第一水箱100f具有一表面110f。
第二水箱200f具有相對的一第一表面210f、一第二表面220f及一第一流體接頭240f。第一流體接頭240f位於第二表面220f。
第三水箱300f具有一第一表面310f、一第二表面320f及一第二流體接頭340f。第二表面320f相背對於第一表面310f。第二流體接頭340f位於第二表面320f。第一流體接頭240f及第二流體接頭340f分別透過一流管30連通水冷頭10之二連接頭11。第三水箱300f的長度例如等於第二水箱200f的長度。第四水箱500f具有一表面510f。
散熱通道結構400f具有一第一側401f、一第二側402f及一凹槽S。凹槽S介於第一側401f與第二側402f之間。詳細來說,令散熱通道結構400f包含相連的一第一流通段410f、一第二流通段420f及一第三流通段430f。第二流通段420f與第三流通段430f並排於第一流通段410f之其中一側,且凹槽S位於第二流通段420f與第三流通段430f之間。第一流通段410f、第二流通段420f及第三流通段430f不直接相連通,且第一流通段410f的長度L1大於第二流通段420f的長度L2。
詳細來說,第一流通段410f與第三流通段430f之一側連接於第一水箱100f之表面110f,第一流通段410f之另一側與第二流通段420f之一側連接於第四水箱之表面410f。第二水箱200f之第一表面210f連接於第二流通段420f遠離第四水箱之一側,且第三水箱300f之第一表面310f連接於第三流通段430f遠離第一水箱100f之一側。換言之,第二水箱200f與第三水箱300f介於第一水箱100f與第四水箱之間,且第二水箱200f與第三水箱300f不直接相連通,而是透過散熱通道結構400f之第一流通段410f、第二流通段420f、第三流通段430f、第一水箱100f與第四水箱500f相連通。再換言之,第四水箱500f透過散熱通道結構400f之第一流通段410f連通第一水箱100f,第二水箱200f透過散熱通道結構400f之第二流通段420f連通第四水箱500f,第三水箱300f透過散熱通道結構400f之第三流通段430f連通第一水箱100f。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水箱200f與第三水箱300f在第一水箱100f之表面110f的投影有重疊,但因為第二水箱200f與第三水箱300f位於凹槽S內,且彼此保持一間隙。第二水箱200f與第三水箱300f之間的間隙係用以容納水冷頭。如此一來,僅有低溫冷卻液流入第三水箱300f,而不會在第三水箱300f發生低溫、高溫冷卻液交匯的狀況。因此,即可避免冷、熱冷卻液交匯所產生之擾流問題,進而提升水冷散熱裝置20f的散熱效能。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流通段410f、第二流通段420f與第三流通段430f是以具有直線流道為例,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流通段、第二流通段、第三流通段亦可為具有彎曲流道。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流體接頭240f的第一開口方向O1與第二流體接頭340f的第二開口方向O2皆與第一流通段410之流道的延伸方向E平行。
上述水冷散熱裝置之實施例僅為舉例說明,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且各實施例足以支撐各獨立項之範圍。舉例來說,圖3、7、8、11之實施例皆屬於第二水箱與第三水箱在第一水箱的正投影不相重疊的實施例。圖3、7、9、10、12之實施例皆屬於第二水箱至第一水箱的距離大於第三水箱至第一水箱的距離,且第三水箱的長度小於散熱通道結構的最大寬度的實施例。圖3、7、9、10、11、12之實施例皆屬於散熱通道結構未介於第二水箱與第三水箱之間的實施例。圖3、7、8、9、10、12之實施例皆屬於散熱通道結構具有一凹槽,第三水箱全部位於凹槽中,且凹槽用以容納水冷頭的實施例。圖3、7、8、9、10、12之實施例皆屬於第三水箱介於第一水箱與第二水箱之間,且第三水箱僅其中一側直接連通散熱通道結構的實施例。
根據上述實施例之水冷散熱裝置與水冷系統,由於第二水箱與第三水箱透過散熱通道結構與第一水箱相連通,且第二水箱與第三水箱在第一水箱的正投影不相重疊,使得第二水箱與散熱通道結構不會位於第三水箱遠離第一水箱之一側。也就是說,第二水箱不會透過散熱通道結構與第三水箱遠離第一水箱之一側相連通。如此一來,僅有低溫冷卻液流入第三水箱,而不會在第三水箱發生低溫、高溫冷卻液交匯的狀況。因此,即可避免冷、熱冷卻液交匯所產生之擾流問題,進而提升水冷散熱裝置的散熱效能。
再者,由於第二水箱至第一水箱的距離大於第三水箱至第一水箱的距離,且第三水箱的長度小於散熱通道結構的最大寬度,使得第二水箱與第三水箱之間形成有一空間。空間用以容納水冷頭。如此一來,僅有低溫冷卻液流入第三水箱,而不會在第三水箱發生低溫、高溫冷卻液交匯的狀況。因此,即可避免冷、熱冷卻液交匯所產生之擾流問題,進而提升水冷散熱裝置的散熱效能。
此外,由於第三水箱位於凹槽內,且第二水箱與第三水箱彼此保持一間隙,使得僅有低溫冷卻液流入第三水箱,而不會在第三水箱發生低溫、高溫冷卻液交匯的狀況。因此,即可避免冷、熱冷卻液交匯所產生之擾流問題,進而提升水冷散熱裝置的散熱效能。
此外,在部分實施例中,散熱通道結構之凹槽用以容納水冷頭,以縮小水冷系統的整體體積。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諸項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1a:水冷系統 2、2a:電子裝置 21、21a:熱源 3、3a:風扇裝置 10、10a:水冷頭 11:連接頭 20、20a、20b、20c、20d、20e、20f:水冷散熱裝置 30、30a:流管 100、100a、100b、100c、100d、100e、100f:第一水箱 110、110b、110c、110d、110e、110f:表面/第一表面 120b:第二表面 120:透孔 200、200a、200b、200c、200d、200e、200f:第二水箱 210、210b、210c、210d、210e、210f:表面/第一表面 220、220b、220d、220e、220f:第二表面 230:透孔 240、240b、240c、240d、240e、240f:第一流體接頭 300、300a、300b、300c、300d、300e、300f:第三水箱 310、310b、310c、310d、310e、310f:第一表面 320、320b、320c、320d、320e、320f:第二表面 330:透孔 340、340b、340c、340d、340e、340f:第二流體接頭 400、400a、400b、400c、400d、400e、400f:散熱通道結構 401、401f:第一側 402、402f:第二側 403:第三側 404:第四側 410、410a、410b、410c、410d、410e、410f:第一流通段 411、411a:第一流道 4111:第一散熱鰭片 420、420a、420b、420c、420d、420e、420f:第二流通段 421、421a:第二流道 4211:第二散熱鰭片 430f:第三流通段 500f:第四水箱 510f:表面 D1、D2:距離 E:延伸方向 F:方向 L1、L2、La、Lb:長度 O1:第一開口方向 O2:第二開口方向 P1、P2:投影 S:凹槽 W:寬度
圖1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所述之水冷系統、電子裝置與風扇裝置的分解示意圖。 圖2為圖1之水冷系統的分解示意圖。 圖3為圖2之水冷散熱裝置的平面示意圖。 圖4為圖3之剖面示意圖。 圖5為圖3之第二水箱與第三水箱在第一水箱之表面投影的平面示意圖。 圖6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所述之水冷系統的分解示意圖。 圖7為圖6之水冷散熱裝置的平面示意圖。 圖8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的平面示意圖。 圖9為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的平面示意圖。 圖10為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的平面示意圖。 圖11為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的平面示意圖。 圖12為根據本發明第七實施例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的平面示意圖。
20:水冷散熱裝置
100:第一水箱
110:表面/第一表面
200:第二水箱
210:表面/第一表面
220:第二表面
240:第一流體接頭
300:第三水箱
310:第一表面
320:第二表面
340:第二流體接頭
400:散熱通道結構
401:第一側
402:第二側
403:第三側
404:第四側
410:第一流通段
411:第一流道
4111:第一散熱鰭片
420:第二流通段
421:第二流道
4211:第二散熱鰭片
D1、D2:距離
E:延伸方向
L1、L2、La、Lb:長度
O1:第一開口方向
O2:第二開口方向
S:凹槽
W:寬度

Claims (48)

  1. 一種水冷散熱裝置,適於連通於一水冷頭,包含:一第一水箱;一第二水箱與一第三水箱,該第二水箱與該第三水箱分別具有一第一流體接頭及一第二流體接頭,該第一流體接頭及該第二流體接頭分別用以透過一管路連通該水冷頭;以及一散熱通道結構,該第二水箱與該第三水箱透過該散熱通道結構與該第一水箱相連通;其中,該第二水箱與該第三水箱位於該第一水箱之同一側,該第二水箱與該第三水箱至該第一水箱的距離相異,且該第二水箱與該第三水箱在該第一水箱的正投影不相重疊。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散熱通道結構包含一第一流通段及一第二流通段,該第一流通段與該第二流通段不直接相連通,該第二水箱透過該散熱通道結構之該第一流通段連通該第一水箱,該第三水箱透過該散熱通道結構之該第二流通段連通該第一水箱。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一流通段的長度大於該第二流通段的長度,令該第二水箱至該第一水箱的距離大於該第三水箱至該第一水箱的距離。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散熱通道結構具有一凹槽,該第三水箱位於該凹槽,且該第三水箱遠離該第一水箱之空間用以容納該水冷頭。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一流體接頭 的一第一開口方向與該第二流體接頭的一第二開口方向相異。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一流體接頭的該第一開口方向與該第二流體接頭的該第二開口方向相垂直。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一流通段與該第二流通段分別包含與該第一水箱相連通的至少一第一流道與至少一第二流道,該第一流體接頭的該第一開口方向與該第一流通段之該至少一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垂直,該第二流體接頭的該第二開口方向與該第一流通段之該至少一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平行。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一流通段更包含多個第一散熱鰭片,該些第一散熱鰭片連接於該至少一第一流道,該第二流通段更包含多個第二散熱鰭片,該些第二散熱鰭片連接於該至少一第二流道。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至少一第一流道與該至少一第二流道的數量皆為多個,該些第一散熱鰭片銜接任二相鄰之該些第一流道,該些第二散熱鰭片銜接任二相鄰之該些第二流道。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二水箱與該第三水箱位於該第一水箱之相異側。
  11. 一種水冷散熱裝置,適於連通於一水冷頭,包含:一第一水箱;一第二水箱與一第三水箱,該第二水箱與該第三水箱分別具有一第一流體接頭及一第二流體接頭,該第一流體接頭及該第二流體接頭分別用以透過一管路連通該水冷頭;以及 一散熱通道結構,該第二水箱與該第三水箱透過該散熱通道結構與該第一水箱相連通;其中,該第二水箱至該第一水箱的距離大於該第三水箱至該第一水箱的距離,且該第三水箱的長度小於該散熱通道結構的最大寬度。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三水箱在該第一水箱的正投影與該第二水箱在該第一水箱的正投影部分重疊。
  13.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三水箱在該第一水箱的正投影與該第二水箱在該第一水箱的正投影全部重疊。
  14.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散熱通道結構包含一第一流通段及一第二流通段,該第一流通段與該第二流通段不直接相連通,該第二水箱透過該散熱通道結構之該第一流通段連通該第一水箱,該第三水箱透過該散熱通道結構之該第二流通段連通該第一水箱。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一流體接頭的一第一開口方向與該第二流體接頭的一第二開口方向相異。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一流體接頭的該第一開口方向與該第二流體接頭的該第二開口方向相垂直。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一流通段與該第二流通段分別包含與該第一水箱相連通的至少一第一流道與至少一第二流道,該第一流體接頭的該第一開口方向與該第一流通段之該至少一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垂直,該第二流體接頭的該第二開口方向與該第一流通段之該至少一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平行。
  18. 如請求項17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一流通段 更包含多個第一散熱鰭片,該些第一散熱鰭片連接於該至少一第一流道,該第二流通段更包含多個第二散熱鰭片,該些第二散熱鰭片連接於該至少一第二流道。
  19. 如請求項18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至少一第一流道與該至少一第二流道的數量皆為多個,該些第一散熱鰭片銜接任二相鄰之該些第一流道,該些第二散熱鰭片銜接任二相鄰之該些第二流道。
  20.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三水箱的長度大於該第二水箱的長度。
  21.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二水箱的長度大於該第三水箱的長度。
  22. 如請求項21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散熱通道結構包含二第一流通段及一第二流通段,該第二流通段介於該二第一流通段之間,且該二第一流通段與該第二流通段不直接相連通,該第二水箱透過該散熱通道結構之該二第一流通段連通該第一水箱,該第三水箱透過該散熱通道結構之該第二流通段連通該第一水箱。
  23. 一種水冷散熱裝置,適於連通於一水冷頭,包含:一第一水箱;一第二水箱與一第三水箱,該第二水箱與該第三水箱分別具有一第一流體接頭及一第二流體接頭,該第一流體接頭及該第二流體接頭分別用以透過一管路連通該水冷頭;以及一散熱通道結構,該第二水箱與該第三水箱透過該散熱通道結構與該第一水箱相連通; 其中,該第二水箱與該第三水箱位於該第一水箱之同一側,該第二水箱與該第三水箱至該第一水箱的距離相異,且該散熱通道結構未介於該第二水箱與該第三水箱之間。
  24. 如請求項23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散熱通道結構包含一第一流通段及一第二流通段,該第一流通段與該第二流通段不直接相連通,該第二水箱透過該散熱通道結構之該第一流通段連通該第一水箱,該第三水箱透過該散熱通道結構之該第二流通段連通該第一水箱。
  25. 如請求項24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一流通段的長度大於該第二流通段的長度,令該第二水箱至該第一水箱的距離大於該第三水箱至該第一水箱的距離。
  26. 如請求項24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一流體接頭的一第一開口方向與該第二流體接頭的一第二開口方向相異。
  27. 如請求項26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一流體接頭的該第一開口方向與該第二流體接頭的該第二開口方向相垂直。
  28. 如請求項27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一流通段與該第二流通段分別包含與該第一水箱相連通的至少一第一流道與至少一第二流道,該第一流體接頭的該第一開口方向與該第一流通段之該至少一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垂直,該第二流體接頭的該第二開口方向與該第一流通段之該至少一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平行。
  29. 如請求項28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一流通段更包含多個第一散熱鰭片,該些第一散熱鰭片連接於該至少一第一流道,該第二流通段更包含多個第二散熱鰭片,該些第二散熱鰭片連接於該至少 一第二流道。
  30. 如請求項29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至少一第一流道與該至少一第二流道的數量皆為多個,該些第一散熱鰭片銜接任二相鄰之該些第一流道,該些第二散熱鰭片銜接任二相鄰之該些第二流道。
  31. 一種水冷散熱裝置,適於連通於一水冷頭,包含:一第一水箱;一第二水箱;一第三水箱,該第二水箱與該第三水箱分別具有一第一流體接頭及一第二流體接頭,該第一流體接頭及該第二流體接頭分別用以透過一管路連通該水冷頭;以及一散熱通道結構,該第二水箱與該第三水箱透過該散熱通道結構與該第一水箱相連通;其中,該散熱通道結構具有一凹槽,該第三水箱全部位於該凹槽中,且該凹槽用以容納該水冷頭。
  32. 如請求項31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凹槽自該散熱通道結構遠離該第一水箱之一側朝該第一水箱延伸。
  33. 如請求項32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散熱通道結構包含一第一流通段及一第二流通段,該第一流通段與該第二流通段不直接相連通,該第二水箱透過該散熱通道結構之該第一流通段連通該第一水箱,該第三水箱透過該散熱通道結構之該第二流通段連通該第一水箱。
  34. 如請求項33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一流體接頭的一第一開口方向與該第二流體接頭的一第二開口方向相異。
  35. 如請求項34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一流體接頭的該第一開口方向與該第二流體接頭的該第二開口方向相垂直。
  36. 如請求項35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一流通段與該第二流通段分別包含與該第一水箱相連通的至少一第一流道與至少一第二流道,該第一流體接頭的該第一開口方向與該第一流通段之該至少一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垂直,該第二流體接頭的該第二開口方向與該第一流通段之該至少一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平行。
  37. 如請求項31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更包含一第四水箱,該散熱通道結構具有相對的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該第一側連接於該第一水箱,該第二側連接於該第四水箱,該凹槽介於該第一側與該第二側之間,該第二水箱與該第三水箱全部皆位於該凹槽並彼此保持間隙,該第二水箱與該第三水箱透過該散熱通道結構、該第一水箱及該第四水箱相連通。
  38. 如請求項37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散熱通道結構包含一第一流通段、一第二流通段及一第三流通段,該第一流通段、該第二流通段及該第三流通段不直接相連通,該第四水箱透過該散熱通道結構之該第一流通段連通該第一水箱,該第二水箱透過該散熱通道結構之該第二流通段連通該第四水箱,該第三水箱透過該散熱通道結構之該第三流通段連通該第一水箱。
  39. 如請求項38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一流通段的長度大於該第二流通段與該第三流通段的長度。
  40. 如請求項39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二水箱至該第一水箱的距離大於該第三水箱至該第一水箱的距離。
  41. 如請求項38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一流體接頭的一第一開口方向與該第二流體接頭的一第二開口方向相異。
  42. 如請求項41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一流體接頭的該第一開口方向與該第二流體接頭的該第二開口方向相平行。
  43. 如請求項42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一流通段與該第三流通段分別包含與該第一水箱相連通的至少一第一流道與至少一第三流道,該第二流通段包含與該第四水箱相連通的至少一第二流道,該第一流體接頭的該第一開口方向以及該第二流體接頭的該第二開口方向與該第一流通段之該至少一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皆平行。
  44. 如請求項43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一流通段更包含多個第一散熱鰭片,該些第一散熱鰭片連接於該至少一第一流道,該第二流通段更包含多個第二散熱鰭片,該些第二散熱鰭片連接於該至少一第二流道,該第三流通段更包含多個第三散熱鰭片,該些第三散熱鰭片連接於該至少一第三流道。
  45. 如請求項44所述之水冷散熱裝置,其中該至少一第一流道、該至少一第二流道與該至少一第三流道的數量皆為多個,該些第一散熱鰭片銜接任二相鄰之該些第一流道,該些第二散熱鰭片銜接任二相鄰之該些第二流道,該些第三散熱鰭片銜接任二相鄰之該些第三流道。
  46. 一種水冷散熱裝置,適於連通於一水冷頭,包含:一第一水箱;一第二水箱; 一第三水箱,該第二水箱與該第三水箱分別具有一第一流體接頭及一第二流體接頭,該第一流體接頭及該第二流體接頭分別用以透過一管路連通該水冷頭;以及一散熱通道結構,該第二水箱與該第三水箱透過該散熱通道結構與該第一水箱相連通;其中,該第三水箱介於該第一水箱與該第二水箱之間,且該第三水箱僅其中一側直接連通該散熱通道結構。
  47. 一種水冷系統,包含:一水冷頭;如上述請求項1~46之任一項所述之一水冷散熱裝置;以及二流管,該水冷散熱裝置透過該二流管連通於該水冷頭。
  48. 如請求項47所述之水冷系統,其中該水冷散熱裝置具有一凹槽,該水冷頭位於該凹槽。
TW109125058A 2020-07-24 2020-07-24 水冷散熱裝置與水冷系統 TWI7267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25058A TWI726776B (zh) 2020-07-24 2020-07-24 水冷散熱裝置與水冷系統
CN202021734878.5U CN212487087U (zh) 2020-07-24 2020-08-19 水冷散热装置与水冷***
CN202010835516.3A CN113973470A (zh) 2020-07-24 2020-08-19 水冷散热装置与水冷***
US17/205,992 US11871538B2 (en) 2020-07-24 2021-03-18 Liquid cooling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25058A TWI726776B (zh) 2020-07-24 2020-07-24 水冷散熱裝置與水冷系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26776B true TWI726776B (zh) 2021-05-01
TW202205049A TW202205049A (zh) 2022-02-01

Family

ID=74448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5058A TWI726776B (zh) 2020-07-24 2020-07-24 水冷散熱裝置與水冷系統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871538B2 (zh)
CN (2) CN113973470A (zh)
TW (1) TWI72677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26776B (zh) * 2020-07-24 2021-05-01 訊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水冷散熱裝置與水冷系統
TW202340666A (zh) * 2022-04-08 2023-10-16 微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熱裝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16133B (zh) * 2016-08-26 2018-02-21 雙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液冷式散熱模組
TWM574708U (zh) * 2017-09-29 2019-02-21 雙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水冷散熱功能之電子裝置及其水冷散熱模組與水冷排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95902A (ja) * 2005-09-28 2007-04-12 Toshiba Corp 冷却装置および冷却装置を有する電子機器
US20070175610A1 (en) * 2006-01-30 2007-08-02 Yun-Yu Yeh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WO2010047320A1 (ja) * 2008-10-20 2010-04-29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
JP5732258B2 (ja) * 2010-02-16 2015-06-10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コンデンサ
JP5741658B2 (ja) * 2013-09-11 2015-07-0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US9818671B2 (en) * 2015-02-10 2017-11-14 Dynatron Corporation Liquid-cooled heat sink for electronic devices
CN110531571B (zh) * 2018-05-24 2021-08-24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液冷式散热器
TWM575882U (zh) * 2018-11-22 2019-03-21 訊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外接式水冷裝置
CN112399776B (zh) * 2019-08-13 2022-05-24 深圳昂湃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散热装置
TWI726776B (zh) * 2020-07-24 2021-05-01 訊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水冷散熱裝置與水冷系統
TW202214083A (zh) * 2020-09-16 2022-04-01 訊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擴充卡組件及水冷散熱裝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16133B (zh) * 2016-08-26 2018-02-21 雙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液冷式散熱模組
TWM574708U (zh) * 2017-09-29 2019-02-21 雙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水冷散熱功能之電子裝置及其水冷散熱模組與水冷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871538B2 (en) 2024-01-09
TW202205049A (zh) 2022-02-01
US20220030746A1 (en) 2022-01-27
CN113973470A (zh) 2022-01-25
CN212487087U (zh) 2021-0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95041B2 (en) Double heat exchange module for a portable computer
US8077463B2 (en) Heat dissipating system
TWI726776B (zh) 水冷散熱裝置與水冷系統
US7106589B2 (en) Heat sink,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king
US20070163269A1 (en)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TWI438388B (zh) 液冷式散熱裝置
TWI404904B (zh) 可拆式液態冷卻散熱模組
US7286357B2 (en) Computer system with cooling device for CPU
TWI414235B (zh) 散熱模組
US7447025B2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TW201543989A (zh) 電子系統及其擴充座
TWI815494B (zh) 兩相冷板
TWM545361U (zh) 氣冷液冷複合式散熱器
CN113377180A (zh) 液冷式散热器
US7443675B2 (en) Heat pipe with guided internal grooves and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incorporating the same
CN214901821U (zh) 复合式冷却***
TWI588437B (zh) 散熱器與散熱裝置
TWI784614B (zh) 伺服裝置與承載殼體
US20230292470A1 (en) Electronic Control Device
TWM559401U (zh) 水冷裝置
TWM612965U (zh) 水冷頭附加鰭片散熱器
TW201813028A (zh) 散熱裝置
TW202017128A (zh) 散熱組件及主機板模組
JP2003023283A (ja) 電子部品の冷却装置
US11988467B2 (en) Liquid-cooling heat dissipation plate with pin-fins and enclosed liquid cooler having the s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