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86048B - 線性振動致動馬達 - Google Patents

線性振動致動馬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86048B
TWI686048B TW108115064A TW108115064A TWI686048B TW I686048 B TWI686048 B TW I686048B TW 108115064 A TW108115064 A TW 108115064A TW 108115064 A TW108115064 A TW 108115064A TW I686048 B TWI686048 B TW I68604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pole
bracket
faces
hou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150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42490A (zh
Inventor
劉錦松
蔡新德
Original Assignee
台睿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睿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睿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150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86048B/zh
Priority to CN201910472292.1A priority patent/CN111865029A/zh
Priority to US16/594,243 priority patent/US11411480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60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6048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424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42490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6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IN GENERAL
    • B06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e.g. FOR PERFORMING MECHANICAL WORK IN GENERAL
    • B06B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 B06B1/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 B06B1/0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sm
    • B06B1/045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sm using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02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armatures moved one way by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and returned by mechanical force, e.g. by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2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armatures moving in alternate directions by alternate energisation of two coil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6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polarised armatures moving in alternate directions by reversal or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0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eddy-current brak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Abstract

一種線性振動致動馬達,包括殼體、線圈、導電片、支架、磁鐵組及二彈性件。線圈固設於殼體的底壁。導電片固設於殼體的頂壁,並且位於線圈的上方。支架設於殼體的容置空間,圍構腔室,位於線圈的上方,並且位於導電片的下方。磁鐵組設於腔室中,位於線圈的上方,並且位於導電片的正下方。該二彈性件分別位於支架兩端與殼體的二側壁的內側面之間。藉此,本發明利用導電片相對於磁場運動時產生的感應電流,提供阻力抵抗支架和磁鐵組的組合相對導電片運動所呈現的阻尼效果,與溫度相關性低,阻力保持穩定,不會時大時小。

Description

線性振動致動馬達
本發明是涉及一種線性振動致動馬達,特別是一種利用電磁方式提供阻力以減緩不必要的振動的線性振動致動馬達。
行動裝置(mobile device)或穿戴裝置(wearable device)配置振動馬達提供振動。使用者在操作行動裝置或穿戴裝置的時候,行動裝置或穿戴裝置內的振動馬達可提供振動,藉以產生觸覺回饋。部分行動裝置及穿戴裝置使用線性振動馬達,線性振動馬達提供更為多樣化的振動表現。
一般的線性振動馬達包含一殼體、一線圈、一支架、一磁鐵組及二彈性件。線圈固設於殼體的一底壁。支架可移動地設於殼體內部,圍構一腔室。磁鐵組包含複數磁鐵,該等磁鐵設於支架的腔室中,位於線圈的上方。該二彈性件分別設於支架的二端與殼體的二側壁之間,從而該二彈性件能夠支撐支架和磁鐵組的組合,以及引導支架和磁鐵組的組合的運動方向。
當線圈持續地正、反向通電時,通過線圈的電流可與磁鐵組所產生的磁場作用,以產生電磁力(即,勞倫茲力,Lorentz force)。此時,磁鐵組藉由電磁力驅動支架一起相對導電片在第一水平方向(即,X軸方向)上左右來回地作簡諧運動,從而能夠提供振動給予行動裝置或穿戴裝置,藉以產生觸覺回饋。該二彈性件提供支架和磁鐵組的組合位移時的恢復力,使支架和磁鐵組的組合能夠復位至起始位置。
然而,當行動裝置或穿戴裝置受外力搖晃時,線性振動馬達的支架可能會隨之晃動。一旦行動裝置或穿戴裝置所受的外力過於劇烈而產生劇烈搖晃,線性振動馬達的支架所受到的晃動力道過大並且撞擊到殼體而發出聲響。
美國專利US 7,358,633是利用磁流體(magnetic fluid)附著於支架的外表面。在支架撞擊殼體的時候,附著於支架的外表面的磁流體率先接觸到殼體,以吸收撞擊力道,達到減低噪音的效果。
另外,在某些習知的線性振動馬達中,亦可在線圈與支架所承載的磁鐵組之間塗佈磁流體,以提供支架和磁鐵組的組合運動時之阻力,降低支架撞擊殼體的力道,達到減低噪音的效果。
惟,磁流體的基底液體的黏滯性與溫度成反比,溫度愈高,磁流體的黏滯性愈小,溫度愈低,磁流體的黏滯性愈大。尤其是在低溫時,磁流體的基底液體的黏滯性過大;在高溫時,磁流體的基底液體的黏滯性過小。某些材質的磁流體黏滯係數在0~50℃之間有數倍差距。總的來說,磁流體因黏滯性時常隨著溫度變化,提供支架和磁鐵組的組合在運動時之阻力時大時小,並不穩定。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線性振動致動馬達,利用導電片相對於磁場運動時產生的感應電流,提供阻力抵抗支架和磁鐵組的組合相對導電片運動所呈現的阻尼效果,以減緩不必要的振動,避免支架撞擊到殼體,有效降低噪音。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線性振動致動馬達,利用電磁方式提供阻力,與溫度相關性低,阻力保持穩定,不會時大時小。
為了達成前述的目的,本發明將提供一種線性振動致動馬達,包括一殼體、一線圈、一導電片、一支架、一磁鐵組以及二彈性件。
殼體包含一頂壁、一底壁及複數側壁,殼體的頂壁、底壁與該等側壁共同圍構一容置空間,從殼體的底壁往殼體的頂壁的方向界定一垂直方向,從殼體的其中一側壁往殼體的另一側壁的方向界定一第一水平方向。
線圈固設於殼體的底壁,並且具有一軸線,線圈的軸線平行於垂直方向。
導電片固設於殼體的頂壁,並且位於線圈的上方。
支架可移動地設於殼體的容置空間中,圍構一腔室,並且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的相對二端分別界定為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第一水平方向為支架的一移動方向,其中,支架位於線圈的上方,支架與線圈之間具有一間隙,支架位於導電片的下方,支架與導電片之間具有一間隙。
磁鐵組包含複數磁鐵,該等磁鐵設於支架的腔室中,位於線圈的上方,並且位於導電片的正下方。
其中一彈性件位於殼體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的其中一側壁的一內側面與支架的第一端之間,另一彈性件位於殼體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的另一側壁的一內側面與支架的第二端之間,各彈性件連接殼體與支架。
較佳地,線圈固設於殼體的底壁的一內側面並且位於容置空間中,導電片固設於殼體的頂壁的一內側面並且位於容置空間中。
較佳地,線圈固設於殼體的底壁的一內側面並且位於容置空間中,殼體的頂壁開設一穿孔,導電片嵌設於穿孔中。
較佳地,線圈垂直於第一水平方向的一第一區段與一第二區段分別位於磁鐵組所產生的磁場平行於垂直方向分量較強之處。
較佳地,所述的線性振動致動馬達更包括複數線圈,該等線圈沿著第一水平方向間隔設置於殼體的底壁。
較佳地,導電片的材質為金屬或合金。
較佳地,磁鐵組包含三磁鐵,該三磁鐵分別界定為一第一磁鐵、一第二磁鐵及一第三磁鐵,第一磁鐵具有一S極及一N極,第二磁鐵具有一S極及一N極,第三磁鐵具有一S極及一N極,第一磁鐵、第二磁鐵與第三磁鐵依序沿著第一水平方向間隔設置,第一磁鐵的N極面向支架的第一端,第一磁鐵的S極面向第二磁鐵的S極,第二磁鐵的N極面向第三磁鐵的N極,第三磁鐵的S極面向支架的第二端。
較佳地,磁鐵組包含二磁鐵,該二磁鐵分別界定為一第一磁鐵及一第二磁鐵,第一磁鐵具有一S極及一N極,第二磁鐵具有一S極及一N極,第一磁鐵與第二磁鐵依序沿著第一水平方向間隔設置,第一磁鐵的S極面向支架的頂壁,第一磁鐵的N極面向支架的底壁,第二磁鐵的S極面向支架的底壁,第二磁鐵的N極面向支架的頂壁。
較佳地,磁鐵組包含五磁鐵,該五磁鐵分別界定為一第一磁鐵、一第二磁鐵、一第三磁鐵、一第四磁鐵及一第五磁鐵,第一磁鐵具有一S極及一N極,第二磁鐵具有一S極及一N極,第三磁鐵具有一S極及一N極,第四磁鐵具有一S極及一N極,第五磁鐵具有一S極及一N極,第三磁鐵的S極面向支架的第一端,第三磁鐵的N極面向支架的第二端,第一磁鐵與第二磁鐵靠近第三磁鐵的S極,第一磁鐵位於第二磁鐵的正上方,第一磁鐵的S極面向支架的頂壁,第二磁鐵的S極面向支架的底壁,第一磁鐵的N極面向第二磁鐵的N極,第四磁鐵與第五磁鐵靠近第三磁鐵的N極,第四磁鐵位於第五磁鐵的正上方,第四磁鐵的N極面向支架的頂壁,第五磁鐵的N極面向支架的底壁,第四磁鐵的S極面向第五磁鐵的S極。
較佳地,磁鐵組包含五磁鐵,該五磁鐵分別界定為一第一磁鐵、一第二磁鐵、一第三磁鐵、一第四磁鐵及一第五磁鐵,第一磁鐵具有一S極及一N極,第二磁鐵具有一S極及一N極,第三磁鐵具有一S極及一N極,第四磁鐵具有一S極及一N極,第五磁鐵具有一S極及一N極,第一磁鐵、第二磁鐵、第三磁鐵、第四磁鐵與第五磁鐵依序沿著第一水平方向間隔設置,第一磁鐵的S極面向支架的底壁,第一磁鐵的N極面向支架的頂壁,第二磁鐵的N極面向支架的第一端,第二磁鐵的S極面向第三磁鐵的S極,第三磁鐵的N極面向第四磁鐵的N極,第四磁鐵的S極面向支架的第二端,第五磁鐵的S極面向支架的頂壁,第五磁極的N極面向支架的底壁。
本發明的功效在於,當安裝有本發明的行動裝置或穿戴裝置受外力搖晃時,本發明利用導電片相對於磁場運動時時產生的感應電流,提供向右的阻力或向左的阻力,抵抗支架和磁鐵組的組合相對導電片運動所呈現的阻尼效果,以減緩不必要的振動,避免支架的外表面撞擊到殼體,有效降低噪音。
再者,雖然導電片的導電效果會隨著溫度改變而改變,但改變幅度沒有磁流體劇烈。因此,相較於磁流體,本發明利用電磁方式提供阻力,與溫度相關性低,不會時大時小,較為穩定。
以下配合圖式及元件符號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做更詳細的說明,俾使熟習該項技藝者在研讀本說明書後能據以實施。
請參閱圖1及圖2,分別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圖與剖面圖。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一種線性振動致動馬達,包括一殼體10、一線圈20、一導電片30、一支架40、一磁鐵組50以及二彈性件60、70。
殼體10是長方體,包含一頂壁11、一底壁12及四個側壁,殼體10的頂壁11、底壁12與該四個側壁共同圍構一容置空間17。從殼體10的底壁12往殼體10的頂壁11的方向界定一垂直方向(即,Z軸方向)。位於殼體10的長度方向(即,X軸方向)的二側壁分別界定為一第一側壁13及一第二側壁14,位於殼體10的寬度方向(即,Y軸方向)的二側壁分別界定為一第三側壁15及一第四側壁(圖未示)。從殼體10的第一側壁13往殼體10的第二側壁14的方向界定一第一水平方向(即,X軸方向),從殼體10的第三側壁15往殼體10的第四側壁的方向界定一第二水平方向(即,Y軸方向)。較佳地,殼體10的頂壁11為實心結構,無任何孔洞,故呈現完全封閉狀態。
線圈20固設於殼體10的底壁12的一內側面121,位於容置空間17中,並且具有一軸線21。線圈20的軸線21平行於垂直方向(即,Z軸方向)。
導電片30固設於殼體10的頂壁11的一內側面111,位於容置空間17中,並且位於線圈20的上方。導電片30的材質為金屬或合金;較佳地,導電片30的材質為銅、銅合金、鋁或鋁合金。
支架40可移動地設於殼體10的容置空間17中,圍構一腔室41,並且在第一水平方向(即,X軸方向)上的相對二端分別界定一第一端401及一第二端402。第一水平方向(即,X軸方向)為支架40的一移動方向。其中,支架40位於線圈20的上方,支架40與線圈20之間具有一間隙101;支架40位於導電片30的下方,支架40與導電片30具有一間隙102。
磁鐵組50包含三磁鐵,該三磁鐵分別界定為一第一磁鐵51、一第二磁鐵52及一第三磁鐵53,第一磁鐵51具有一S極及一N極,第二磁鐵52具有一S極及一N極,第三磁鐵53具有一S極及一N極。第一磁鐵51、第二磁鐵52與第三磁鐵53依序沿著第一水平方向(即,X軸方向)間隔設置於支架40的腔室41中,位於線圈20的上方,並且位於導電片30的正下方。第一磁鐵51的N極面向支架40的第一端401,第一磁鐵51的S極面向第二磁鐵52的S極,第二磁鐵52的N極面向第三磁鐵53的N極,第三磁鐵53的S極面向支架40的第二端402。
每個磁鐵具有一磁化方向,所述磁化方向是指磁力線由磁鐵的S極經過磁鐵內部回到磁鐵的N極的方向。
具體來說,第一磁鐵51的磁力線從N極向外朝上或朝下延伸。朝上延伸的磁力線先朝上延伸穿過或繞過導電片30的一第一區域31,再朝下延伸穿過導電片30的一第二區域32 ,然後回到第一磁鐵51的S極。朝下延伸的磁力線繞過線圈20,再朝上延伸穿過線圈20的一第一區段201,然後回到第一磁鐵51的S極。回到第一磁鐵51的S極的磁力線經過第一磁鐵51的內部往第一磁鐵51的N極的方向延伸,此為第一磁鐵51的磁化方向。
第二磁鐵52的磁力線從N極向外朝上或朝下延伸。朝上延伸的磁力線先朝上延伸穿過導電片30的一第三區域33,再朝下延伸穿過導電片30的第二區域32,然後回到第二磁鐵52的S極。朝下延伸的磁力線穿過線圈20的一第二區段202,再朝上延伸穿過線圈20的第一區段201,然後回到第二磁鐵52的S極。回到第二磁鐵52的S極的磁力線經過第二磁鐵52的內部往第二磁鐵52的N極的方向延伸,此為第二磁鐵52的磁化方向。
第三磁鐵53的磁力線從N極向外朝上或朝下延伸。朝上延伸的磁力線先向上穿過導電片30的第三區域33,再朝下延伸穿過或繞過導電片30的一第四區域34,然後回到第三磁鐵53的S極。朝下延伸的磁力線穿過線圈20的第二區段202,然後回到第三磁鐵53的S極。回到第三磁鐵53的S極的磁力線經過第三磁鐵53的內部往第三磁鐵53的N極的方向延伸,此為第三磁鐵53的磁化方向。
第一磁鐵51、第二磁鐵52和第三磁鐵53的磁化方向均平行於第一水平方向(即,X軸方向)。然而,第一磁鐵51和第三磁鐵53的磁化方向均朝向支架40的第一端401,第二磁鐵52的磁化方向則朝向支架40的第二端402,因此第二磁鐵52的磁化方向明顯與第一磁鐵51及第三磁鐵53的磁化方向相反。
其中一彈性件60位於殼體10在第一水平方向(即,X軸方向)上的第一側壁13的一內側面與支架40的第一端401之間,另一彈性件70位於殼體10在第一水平方向(即,X軸方向)上的第二側壁14的一內側面與支架40的第二端402之間,各彈性件60、70連接殼體10與支架40。在第一實施例中,該二彈性件60、70分別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其中一彈性件60的第一端連接於支架40的第一端401的一外側面的一連接部42,其中一彈性件60的第二端連接於殼體10在第一水平方向(即,X軸方向)上的第一側壁13的內側面的一連接部131。另一彈性件70的第一端連接於支架40的第二端402的一外側面的一連接部43,另一彈性件70的第二端連接於殼體10在第一水平方向(即,X軸方向)上的第二側壁14的內側面的一連接部141。藉此,該二彈性件60、70能夠支撐支架40和磁鐵組50的組合,以及引導支架40和磁鐵組50的組合的運動方向。
一行動裝置(圖未示)或一穿戴裝置(圖未示)可配置本發明的線性振動致動馬達提供振動。所述行動裝置也被稱為手持裝置、行動終端、行動通訊終端等,例如手機、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車載電腦等。所述穿戴裝置為可穿戴於身上出外進行活動的微型電子裝置,例如頭戴式顯示器、智慧型手環、智慧型手錶等。
進一步地說,使用者在操作行動裝置或穿戴裝置的時候,一連接線路(圖未示)持續地提供正向和反向電流給予線圈20,線圈20持續地正向和反向通電,通過線圈20的電流可與磁鐵組50所產生的磁場作用,以產生電磁力(即,勞倫茲力,Lorentz force)。此時,磁鐵組50藉由電磁力驅動支架40一起相對導電片30在第一水平方向(即,X軸方向)上左右來回地作簡諧運動,從而能夠提供振動給予行動裝置或穿戴裝置,藉以產生觸覺回饋。因此,第一水平方向(即,X軸方向)確實為支架40的移動方向。一旦連接線路停止提供電流給予線圈20,電磁力會馬上消失,此時該二彈性件60、70提供支架40和磁鐵組50的組合位移時的恢復力,使支架40和磁鐵組50的組合能夠復位至起始位置。
當磁鐵組50藉由電磁力驅動支架40一起相對導電片30在第一水平方向(即,X軸方向)上往左移動時,支架40和磁鐵組50的組合相對導電片30以一速度向左移動,相當於導電片30相對支架40和磁鐵組50的組合以一相對速度在磁場中向右移動,從而導電片30產生一感應電流(Eddy Current)。導電片30在磁鐵組50所產生的磁場中運動時,導電片30的感應電流和磁鐵組50的磁場發生作用,從而能夠提供支架40和磁鐵組50的組合向左移動時之向右的阻力。
當磁鐵組50藉由電磁力驅動支架40一起相對導電片30在第一水平方向(即,X軸方向)上往右移動時,支架40和磁鐵組50的組合相對導電片30以一速度向右移動,相當於導電片30相對支架40和磁鐵組50的組合以一相對速度在磁場中向左移動,從而導電片30產生一感應電流(Eddy Current)。導電片30在磁鐵組50所產生的磁場中運動時,導電片30的感應電流和磁鐵組50的磁場發生作用,從而能夠提供支架40和磁鐵組50的組合向右移動時之向左的阻力。
當安裝有本發明的行動裝置或穿戴裝置受外力搖晃時,本發明利用導電片30相對於磁場運動時時產生的感應電流,提供向右的阻力或向左的阻力,抵抗支架40和磁鐵組50的組合相對導電片30運動所呈現的阻尼效果,以減緩不必要的振動,避免支架40的外表面撞擊到殼體10,有效降低噪音。
再者,雖然導電片30的導電效果會隨著溫度改變而改變,但改變幅度沒有磁流體劇烈。因此,相較於磁流體,本發明利用電磁方式提供阻力,與溫度相關性低,不會時大時小,較為穩定。
另外,磁鐵組50同時作為驅動支架40移動以及提供阻力的磁場來源,有效簡化構件數量和組裝步驟。
又,磁鐵組50位於導電片30的正下方。換言之,磁鐵組50被涵蓋在導電片30的垂直方向(即,Z軸方向)的空間範圍之內,所以磁鐵組50所建立的磁場在垂直方向(即,Z軸方向)的分量幾乎被導電片30所涵蓋。據此,導電片30所產生的感應電流和磁鐵組50的磁場作用所產生的阻力幾乎涵蓋磁鐵組50的移動範圍。換言之,磁鐵組50無論移動到何處均可受到阻力的牽制。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第一磁鐵51的磁力線和第二磁鐵52的磁力線共同朝上延伸穿過線圈20的第一區段201,第二磁鐵52的磁力線和第三磁鐵53的磁力線共同朝下延伸穿過線圈20的第二區段202,所以線圈20的第一區段201恰好位在第一磁鐵51與第二磁鐵52的磁力線最密集之處,線圈20的第二區段202恰好位在第二磁鐵52與第三磁鐵53的磁力線最密集之處。由於相鄰的二磁鐵所產生的磁場平行於垂直方向(即,Z軸方向)分量較強之處即在於磁力線最密集之處,因此線圈20垂直於第一水平方向(即,X軸方向)的第一區段201與第二區段202分別位於磁鐵組50所產生的磁場平行於垂直方向(即,Z軸方向)分量較強之處。此一技術特徵的好處在於:所產生的電磁力較大。
請參閱圖3,圖3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剖面圖。第二實施例和第一實施例的結構差別在於:殼體10A的結構以及導電片30A的位置略有不同。更明確地說,殼體10A的頂壁11A開設一穿孔112A,導電片30A嵌設於穿孔112A中。導電片30A的頂面與殼體10A的頂壁11A的頂面齊平,導電片30A往殼體10A的容置空間17突出。除此之外,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皆和第一實施例相同。第二實施例所達成的功效和第一實施例完全一樣。
請參閱圖4,圖4是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剖面圖。第三實施例和第一實施例與第二實施例的差別在於:磁鐵的數量不同,磁鐵的排列方式不同。更詳而言之,磁鐵組50A包含二磁鐵,該二磁鐵分別界定為一第一磁鐵51A及一第二磁鐵52A。第一磁鐵51A具有一S極及一N極,第二磁鐵52A具有一S極及一N極。第一磁鐵51A與第二磁鐵52A依序沿著第一水平方向(即,X軸方向)間隔設置於支架40的腔室41中,位於線圈20的上方,並且位於導電片30的正下方。第一磁鐵51A的S極面向支架40的頂壁,第一磁鐵51A的N極面向支架40的底壁。第二磁鐵52A的S極面向支架40的底壁,第二磁鐵52A的N極面向支架40的頂壁。第一磁鐵51A的磁力線從N極向外朝下延伸穿過線圈20的第一區段,再朝上延伸穿過線圈20的第二區段,然後進入第二磁鐵52A的S極。進入第二磁鐵52A的S極的磁力線經過第二磁鐵52A的內部往第二磁鐵52A的N極的方向延伸,此為第二磁鐵52A的磁化方向。第二磁鐵52A的磁力線從N極向外朝上延伸穿過導電片30的第一區域,再朝下延伸穿過導電片30的第二區域,然後進入第一磁鐵51A的S極。進入第一磁鐵51A的S極的磁力線經過第一磁鐵51A的內部往第一磁鐵51A的N極的方向延伸,此為第一磁鐵51A的磁化方向。第一磁鐵51A與第二磁鐵52A的磁化方向均平行於垂直方向(即,Z軸方向),但是第一磁鐵51A的磁化方向與第二磁鐵52A的磁化方向相反。第三實施例可達成第一實施例以及第二實施例的功效。值得一提的是,與第一實施例和第二實施例相比,第三實施例的支架40的腔室41空間較小,磁鐵數量較少,所以整體的體積較小,重量較輕。
請參閱圖5,圖5是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剖面圖。第四實施例和第一至第三實施例的差別在於:磁鐵的數量不同,磁鐵的排列方式不同。更詳而言之,磁鐵組50B包含五磁鐵,該五磁鐵分別界定為一第一磁鐵51B、一第二磁鐵52B、一第三磁鐵53B、一第四磁鐵54B及一第五磁鐵55B。第一磁鐵51B具有一S極及一N極,第二磁鐵52B具有一S極及一N極,第三磁鐵53B具有一S極及一N極,第四磁鐵54B具有一S極及一N極,第五磁鐵55B具有一S極及一N極。第一磁鐵51B、第二磁鐵52B、第三磁鐵53B、第四磁鐵54B及第五磁鐵55B間隔設置於支架40的腔室41中,位於線圈20的上方,並且位於導電片30的正下方。第三磁鐵53B的S極面向支架40的第一端401,第三磁鐵53B的N極面向支架40的第二端402。第一磁鐵51B與第二磁鐵52B靠近第三磁鐵53B的S極,第一磁鐵51B位於第二磁鐵52B的正上方。第一磁鐵51B的S極面向支架40的頂壁,第二磁鐵52B的S極面向支架40的底壁,第一磁鐵51B的N極面向第二磁鐵52B的N極。第四磁鐵54B與第五磁鐵55B靠近第三磁鐵53B的N極,第四磁鐵54B位於第五磁鐵55B的正上方。第四磁鐵54B的N極面向支架40的頂壁,第五磁鐵55B的N極面向支架40的底壁,第四磁鐵54B的S極面向第五磁鐵55B的S極。第一磁鐵51B的磁力線與第二磁鐵52B的磁力線均從N極向外延伸並且進入第三磁鐵53B的S極。進入第三磁鐵53B的S極的磁力線經過第三磁鐵53B的內部往第三磁鐵53B的N極的方向延伸,此為第三磁鐵53B的磁化方向。第三磁鐵53B的磁力線從第三磁鐵53B的N極向外延伸並且進入第四磁鐵54B的S極和第五磁鐵55B的S極。進入第四磁鐵54B的S極的磁力線經過第四磁鐵54B的內部往第四磁鐵54B的N極的方向延伸,此為第四磁鐵54B的磁化方向。進入第五磁鐵55B的S極的磁力線經過第五磁鐵55B的內部往第五磁鐵55B的N極的方向延伸,此為第五磁鐵55B的磁化方向。第四磁鐵54B的磁力線從第四磁鐵54B的N極向外朝上延伸穿過導電片30的第一區域,再朝下延伸穿過導電片30的第二區域,然後進入第一磁鐵51B的S極。第五磁鐵55B的磁力線從第五磁鐵55B的N極向外朝下延伸穿過線圈20的第二區段,再朝上延伸穿過線圈20的第一區段,然後進入第二磁鐵52B的S極。進入第一磁鐵51B的S極的磁力線經過第一磁鐵51B的內部往第一磁鐵51B的N極的方向延伸,此為第一磁鐵51B的磁化方向。進入第二磁鐵52B的S極的磁力線經過第二磁鐵52B的內部往第二磁鐵52B的N極的方向延伸,此為第二磁鐵52B的磁化方向。第一磁鐵51B、第二磁鐵52B、第四磁鐵54B與第五磁鐵55B的磁化方向平行於垂直方向(即,Z軸方向),第三磁鐵53B的磁化方向平行於第一水平方向(即,X軸方向)。第一磁鐵51B的磁化方向與第二磁鐵52B的磁化方向相反,第四磁鐵54B的磁化方向與第五磁鐵55B的磁化方向相反。第四實施例可達成第一至第三實施例的功效。值得一提的是,與第三實施例相比,第四實施例的支架40的腔室41空間較小,磁鐵數量雖然較多,但是第四實施例的第一磁鐵51B、第二磁鐵52B、第四磁鐵54B和第五磁鐵55B的體積比第三實施例的第一磁鐵51A和第二磁鐵52A小,所以第四實施例的整體的體積較小,重量較輕。
請參閱圖6,圖6是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剖面圖。第五實施例和第四實施例的差別在於:磁鐵的排列方式不同。更詳而言之,磁鐵組50C包含五磁鐵,該五磁鐵分別界定為一第一磁鐵51C、一第二磁鐵52C、一第三磁鐵53C、一第四磁鐵54C及一第五磁鐵55C。第一磁鐵51C具有一S極及一N極,第二磁鐵52C具有一S極及一N極,第三磁鐵53C具有一S極及一N極,第四磁鐵54C具有一S極及一N極,第五磁鐵55C具有一S極及一N極。第一磁鐵51C、第二磁鐵52C、第三磁鐵53C、第四磁鐵54C與第五磁鐵55C依序沿著第一水平方向(即,X軸方向)間隔設置於支架40的腔室41中,位於線圈20的上方,並且位於導電片30的正下方。第一磁鐵51C的S極面向支架40的底壁,第一磁鐵51C的N極面向支架40的頂壁。第二磁鐵52C的N極面向支架40的第一端401,第二磁鐵52C的S極面向第三磁鐵53C的S極。第三磁鐵53C的N極面向第四磁鐵54C的N極。第四磁鐵54C的S極面向支架40的第二端402。第五磁鐵55C的S極面向支架40的頂壁,第五磁極的N極面向支架40的底壁。第五實施例的第二磁鐵52C的磁力線延伸方向及磁化方向與第一實施例的第一磁鐵51相同,第五實施例的第三磁鐵53C的磁力線延伸方向及磁化方向與第一實施例的第二磁鐵52相同,第五實施例的第四磁鐵54C的磁力線延伸方向及磁化方向與第一實施例的第三磁鐵53相同。第五實施例的第一磁鐵51C的磁力線從N極向外朝上延伸穿過導電片30的第五區域,再朝下延伸穿過導電片30的第二區域,然後進入第二磁鐵52C的S極。第五實施例的第二磁鐵52C的部分磁力線從N極向外延伸進入第一磁鐵51C的S極。進入第一磁鐵51C的S極的磁力線經過第一磁鐵51C的內部往第一磁鐵51C的N極的方向延伸,此為第一磁鐵51C的磁化方向。第五實施例的第四磁鐵54C的部分磁力線從N極向外朝上延伸穿過導電片30的第三區域,再朝下延伸穿過導電片30的第六區域,然後進入第五磁鐵55C的S極。進入第五磁鐵55C的S極的磁力線經過第五磁鐵55C的內部往第五磁鐵55C的N極的方向延伸,此為第五磁鐵55C的磁化方向。第五磁鐵55C的磁力線從N極向外延伸進入第四磁鐵54C的S極。第一磁鐵51C與第五磁鐵55C的磁化方向均平行於垂直方向(即,Z軸方向),但是第一磁鐵51C的磁化方向與第五磁鐵55C的磁化方向相反。第五實施例的線圈20無用的磁場會被抵銷掉。再者,第五實施例擁有更多磁鐵,且導電片30加長,所以阻力增加。但是相對的第五實施例的支架40的腔室41空間較大,整體的體積增加,且重量也增加。
在其他實施例中,磁鐵組的磁鐵數量可以增加超過五個,並且依序沿著第一水平方向(即,X軸方向)間隔設置,同時延長導電片的長度。為了配合此技術特徵,此實施例需要更多的線圈,該等線圈沿著第一水平方向(即,X軸方向)間隔設置於殼體的底壁的內側面。
以上所述者僅為用以解釋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並非企圖據以對本發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是以,凡有在相同的發明精神下所作有關本發明的任何修飾或變更,皆仍應包括在本發明意圖保護的範疇。
10、10A‧‧‧殼體 11、11A‧‧‧頂壁 111‧‧‧內側面 112A‧‧‧穿孔 12‧‧‧底壁 121‧‧‧內側面 13‧‧‧第一側壁 131‧‧‧連接部 14‧‧‧第二側壁 141‧‧‧連接部 15‧‧‧第三側壁 17‧‧‧容置空間 20‧‧‧線圈 201‧‧‧第一區段 202‧‧‧第二區段 21‧‧‧軸線 30、30A‧‧‧導電片 31‧‧‧第一區域 32‧‧‧第二區域 33‧‧‧第三區域 34‧‧‧第四區域 40‧‧‧支架 401‧‧‧第一端 402‧‧‧第二端 41‧‧‧腔室 42、43‧‧‧連接部 50、50A、50B、50C‧‧‧磁鐵組 51、51A、51B、51C‧‧‧第一磁鐵 52、52A、52B、52C‧‧‧第二磁鐵 53、53B、53C‧‧‧第三磁鐵 54B、54C‧‧‧第四磁鐵 55B、55C‧‧‧第五磁鐵 60、70‧‧‧彈性件 101、102‧‧‧間隙
圖1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2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剖面圖。 圖3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剖面圖。 圖4是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剖面圖。 圖5是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剖面圖。 圖6是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剖面圖。
10‧‧‧殼體
11‧‧‧頂壁
111‧‧‧內側面
12‧‧‧底壁
121‧‧‧內側面
13‧‧‧第一側壁
131‧‧‧連接部
14‧‧‧第二側壁
141‧‧‧連接部
17‧‧‧容置空間
20‧‧‧線圈
201‧‧‧第一區段
202‧‧‧第二區段
21‧‧‧軸線
30‧‧‧導電片
31‧‧‧第一區域
32‧‧‧第二區域
33‧‧‧第三區域
34‧‧‧第四區域
40‧‧‧支架
401‧‧‧第一端
402‧‧‧第二端
41‧‧‧腔室
42、43‧‧‧連接部
50‧‧‧磁鐵組
51‧‧‧第一磁鐵
52‧‧‧第二磁鐵
53‧‧‧第三磁鐵
60、70‧‧‧彈性件
101、102‧‧‧間隙

Claims (9)

  1. 一種線性振動致動馬達,包括:一殼體,包含一頂壁、一底壁及複數側壁,該殼體的該頂壁、該底壁與該等側壁共同圍構一容置空間,從該殼體的該底壁往該殼體的該頂壁的方向界定一垂直方向,從該殼體的其中一側壁往該殼體的另一側壁的方向界定一第一水平方向;一線圈,固設於該殼體的該底壁的一內側面,位於該容置空間中,並且具有一軸線,該線圈的該軸線平行於該垂直方向;一導電片,固設於該殼體的該頂壁的一內側面,位於該容置空間中,並且位於該線圈的上方;一支架,可移動地設於該殼體的該容置空間中,圍構一腔室,並且在該第一水平方向上的相對二端分別界定為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一水平方向為該支架的一移動方向,其中,該支架位於該線圈的上方,該支架與該線圈之間具有一間隙,該支架位於該導電片的下方,該支架與該導電片之間具有一間隙;一磁鐵組,包含複數磁鐵,該等磁鐵設於該支架的該腔室中,位於該線圈的上方,並且位於該導電片的正下方;以及二彈性件,其中一彈性件位於該殼體在該第一水平方向上的其中一側壁的一內側面與該支架的該第一端之間,另一彈性件位於該殼體在該第一水平方向上的另一側壁的一內側面與該支架的該第二端之間,各該彈性件連接該殼體與該支架。
  2. 一種線性振動致動馬達,包括: 一殼體,包含一頂壁、一底壁及複數側壁,該殼體的該頂壁、該底壁與該等側壁共同圍構一容置空間,該殼體的該頂壁開設一穿孔,從該殼體的該底壁往該殼體的該頂壁的方向界定一垂直方向,從該殼體的其中一側壁往該殼體的另一側壁的方向界定一第一水平方向;一線圈,固設於該殼體的該底壁的一內側面,位於該容置空間中,並且具有一軸線,該線圈的該軸線平行於該垂直方向;一導電片,嵌設於該穿孔中,並且位於該線圈的上方;一支架,可移動地設於該殼體的該容置空間中,圍構一腔室,並且在該第一水平方向上的相對二端分別界定為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一水平方向為該支架的一移動方向,其中,該支架位於該線圈的上方,該支架與該線圈之間具有一間隙,該支架位於該導電片的下方,該支架與該導電片之間具有一間隙;一磁鐵組,包含複數磁鐵,該等磁鐵設於該支架的該腔室中,位於該線圈的上方,並且位於該導電片的正下方;以及二彈性件,其中一彈性件位於該殼體在該第一水平方向上的其中一側壁的一內側面與該支架的該第一端之間,另一彈性件位於該殼體在該第一水平方向上的另一側壁的一內側面與該支架的該第二端之間,各該彈性件連接該殼體與該支架。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線性振動致動馬達,其中,該線圈垂直於該第一水平方向的一第一區段與一第二區段分別位於該磁鐵組所產生的磁場平行於該垂直方向分量較強之處。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線性振動致動馬達,更包括複數線圈,該等線圈沿著該第一水平方向間隔設置於該殼體的該底壁。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線性振動致動馬達,其中,該導電片的材質為金屬或合金。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線性振動致動馬達,其中,該磁鐵組包含三磁鐵,該三磁鐵分別界定為一第一磁鐵、一第二磁鐵及一第三磁鐵,該第一磁鐵具有一S極及一N極,該第二磁鐵具有一S極及一N極,該第三磁鐵具有一S極及一N極,該第一磁鐵、該第二磁鐵與該第三磁鐵依序沿著該第一水平方向間隔設置,該第一磁鐵的該N極面向該支架的該第一端,該第一磁鐵的該S極面向該第二磁鐵的該S極,該第二磁鐵的該N極面向該第三磁鐵的該N極,該第三磁鐵的該S極面向該支架的該第二端。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線性振動致動馬達,其中,該支架包括一頂壁及一底壁,該磁鐵組包含二磁鐵,該二磁鐵分別界定為一第一磁鐵及一第二磁鐵,該第一磁鐵具有一S極及一N極,該第二磁鐵具有一S極及一N極,該第一磁鐵與該第二磁鐵依序沿著該第一水平方向間隔設置,該第一磁鐵的該S極面向該支架的該頂壁,該第一磁鐵的該N極面向該支架的該底壁,該第二磁鐵的該S極面向該支架的該底壁,該第二磁鐵的該N極面向該支架的該頂壁。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線性振動致動馬達,其中,該支架包括一頂壁及一底壁,該磁鐵組包含五磁鐵,該五磁鐵分別 界定為一第一磁鐵、一第二磁鐵、一第三磁鐵、一第四磁鐵及一第五磁鐵,該第一磁鐵具有一S極及一N極,該第二磁鐵具有一S極及一N極,該第三磁鐵具有一S極及一N極,該第四磁鐵具有一S極及一N極,該第五磁鐵具有一S極及一N極,該第三磁鐵的該S極面向該支架的該第一端,該第三磁鐵的該N極面向該支架的該第二端,該第一磁鐵與該第二磁鐵靠近該第三磁鐵的該S極,該第一磁鐵位於該第二磁鐵的正上方,該第一磁鐵的該S極面向該支架的該頂壁,該第二磁鐵的該S極面向該支架的該底壁,該第一磁鐵的該N極面向該第二磁鐵的該N極,該第四磁鐵與該第五磁鐵靠近該第三磁鐵的該N極,該第四磁鐵位於該第五磁鐵的正上方,該第四磁鐵的該N極面向該支架的該頂壁,該第五磁鐵的該N極面向該支架的該底壁,該第四磁鐵的該S極面向該第五磁鐵的該S極。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線性振動致動馬達,其中,該支架包括一頂壁及一底壁,該磁鐵組包含五磁鐵,該五磁鐵分別界定為一第一磁鐵、一第二磁鐵、一第三磁鐵、一第四磁鐵及一第五磁鐵,該第一磁鐵具有一S極及一N極,該第二磁鐵具有一S極及一N極,該第三磁鐵具有一S極及一N極,該第四磁鐵具有一S極及一N極,該第五磁鐵具有一S極及一N極,該第一磁鐵、該第二磁鐵、該第三磁鐵、該第四磁鐵與該第五磁鐵依序沿著該第一水平方向間隔設置,該第一磁鐵的該S極面向該支架的該底壁,該第一磁鐵的該N極面向該支架的該頂壁,該第二磁鐵的該N極面向該支架的該第一端,該第二磁鐵的該S極面向該第三磁鐵的該S極,該第三磁鐵的該N極面向該第四磁鐵的該N極, 該第四磁鐵的該S極面向該支架的該第二端,該第五磁鐵的該S極面向該支架的該頂壁,該第五磁極的該N極面向該支架的該底壁。
TW108115064A 2019-04-30 2019-04-30 線性振動致動馬達 TWI6860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15064A TWI686048B (zh) 2019-04-30 2019-04-30 線性振動致動馬達
CN201910472292.1A CN111865029A (zh) 2019-04-30 2019-05-31 线性振动致动马达
US16/594,243 US11411480B2 (en) 2019-04-30 2019-10-07 Linear vibration actuator moto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15064A TWI686048B (zh) 2019-04-30 2019-04-30 線性振動致動馬達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86048B true TWI686048B (zh) 2020-02-21
TW202042490A TW202042490A (zh) 2020-11-16

Family

ID=70413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15064A TWI686048B (zh) 2019-04-30 2019-04-30 線性振動致動馬達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411480B2 (zh)
CN (1) CN111865029A (zh)
TW (1) TWI6860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10200314A1 (en) * 2016-02-12 2021-07-01 Nanoport Technology Inc. Tactile fedback by a longitudinally moved magnetic hammer
CN112803697B (zh) * 2021-01-18 2022-03-25 深圳市泓之发机电有限公司 线性驱动组件
CN115118112A (zh) * 2021-03-23 2022-09-27 讯芯电子科技(中山)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器
WO2024029117A1 (ja) * 2022-08-02 2024-02-08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
CN117175882B (zh) * 2023-11-01 2024-04-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振动马达和电子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11502A (en) * 2006-08-28 2008-03-01 Univ Cheng Shiu Auto-focusing optical lens module
WO2011066794A1 (zh) * 2009-12-01 2011-06-09 天津蹊径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受迫振动直动发电***
WO2014100516A1 (en) * 2012-12-20 2014-06-26 Bynlac Laboratories Llc Voice coil motor 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WO2016055253A2 (en) * 2014-10-08 2016-04-14 Optotune Ag Device for tilting an optical element, particularly a mirror
WO2016125914A1 (ja) * 2015-02-05 2016-08-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感光体ユニット、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TWM527186U (zh) * 2016-01-29 2016-08-11 台睿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20020A (ja) * 2007-03-02 2008-09-18 Jtekt Corp 可動磁石型リニアモータ
JP2011205870A (ja) * 2010-03-26 2011-10-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振動モータ
US9390875B2 (en) * 2013-05-29 2016-07-12 Active Signal Technologies, Inc. Electromagnetic opposing field actuators
CN105703593B (zh) * 2015-09-23 2018-02-16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马达
CN205490073U (zh) * 2016-01-04 2016-08-17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振动电机
TWM531095U (zh) * 2016-01-29 2016-10-21 Topray Mems Inc 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
JP6667403B2 (ja) * 2016-08-29 2020-03-18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
CN106712437B (zh) * 2016-11-30 2019-01-04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CN207117452U (zh) * 2017-06-26 2018-03-16 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振子组件和包括该振子组件的振动马达
KR101851266B1 (ko) * 2017-11-06 2018-04-23 주식회사 블루콤 할바흐 배열구조로 배열된 마그넷을 포함하는 수평 사각 진동모터
CN108366324A (zh) * 2018-01-27 2018-08-03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发声器组件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11502A (en) * 2006-08-28 2008-03-01 Univ Cheng Shiu Auto-focusing optical lens module
WO2011066794A1 (zh) * 2009-12-01 2011-06-09 天津蹊径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受迫振动直动发电***
WO2014100516A1 (en) * 2012-12-20 2014-06-26 Bynlac Laboratories Llc Voice coil motor 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WO2016055253A2 (en) * 2014-10-08 2016-04-14 Optotune Ag Device for tilting an optical element, particularly a mirror
WO2016125914A1 (ja) * 2015-02-05 2016-08-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感光体ユニット、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TWM527186U (zh) * 2016-01-29 2016-08-11 台睿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350810A1 (en) 2020-11-05
CN111865029A (zh) 2020-10-30
TW202042490A (zh) 2020-11-16
US11411480B2 (en) 2022-08-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6048B (zh) 線性振動致動馬達
CN105680662B (zh) 线性振动电机
KR101242525B1 (ko) 햅틱 액추에이터
US9815085B2 (en) Haptic actuator
US9048718B2 (en) Linear vibrator having pole plate positioned in weight thereof
KR101069997B1 (ko) 리니어 진동 모터
US8729746B2 (en) Linear vibration device
US10141826B2 (en) Linear vibration motor in which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having a coil coupled thereto is positioned to cover the coil, such that the coil does not directly contact a stator part, thereby preventing a phenomenon that the coil is unwound or disconnected and in which there are two ring-shaped damping members aligned with, spaced apart from and at least partially overlapping the coil
KR102049343B1 (ko) 수평 리니어 진동모터
JP2017523753A (ja) ハプティックアクチュエータ
US8836178B2 (en) Linear vibrator
KR101141726B1 (ko) 선형진동기용 연성회로기판 및 이를 갖는 선형진동기
JP2017074571A (ja) 振動モータ
US10971984B2 (en) Linear vibration motor
KR101157396B1 (ko) 선형 진동 장치
JP2019097229A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ー及び携帯機器
EP2608373A1 (en) Linear vibration device
JP2017074573A (ja) 振動モータ
CN205583983U (zh) 线性振动电机
KR20220156031A (ko) 균형 특성을 갖는 음향 변환기
JP5496990B2 (ja) リニア振動デバイス
KR100994999B1 (ko) 선형 진동 액츄에이터
KR101198077B1 (ko) 선형 진동 발생장치
KR101266793B1 (ko) 햅틱 엑추에이터
WO2017193447A1 (zh) 一种扬声器以及配置有该扬声器的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