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63366B - 除濕機 - Google Patents

除濕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63366B
TWI663366B TW106134431A TW106134431A TWI663366B TW I663366 B TWI663366 B TW I663366B TW 106134431 A TW106134431 A TW 106134431A TW 106134431 A TW106134431 A TW 106134431A TW I663366 B TWI663366 B TW I66336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denser
air
evaporator
frame
heat mediu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44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31840A (zh
Inventor
露木元
柴田英雄
中村史
明里好孝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三菱電機家園機器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三菱電機家園機器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318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18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33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336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26Drying gases or vapou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6/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 F25B6/0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arranged in s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獲得一種可使通過蒸發器之空氣之風量,與通過冷 凝器之空氣之風量為適切之量,而且,可使該冷凝器中之熱交換效率較好地進行之除濕機。
除濕機1係包括蒸發器31、第1冷凝器33a、 第2冷凝器33b、框體10及送風扇21。在框體10內部,係於第1冷凝器33a與第2冷凝器33b之間,形成有混合空間41。被送風扇21取入框體10內部之空氣的一部份,係依序通過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往混合空間41輸送。被送風扇21取入框體10內部之空氣的一部份,係不透過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地,往混合空間41輸送。

Description

除濕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除濕機。
在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一種除濕裝置。此除濕裝置係包括壓縮機、冷凝器、減壓裝置及蒸發器。專利文獻1所述之除濕裝置,係藉由壓縮機、冷凝器、減壓裝置及蒸發器所構成之冷凍循環,除濕空氣。
在專利文獻1所述之除濕裝置的內部,除濕風路與散熱風路係獨立形成。在此除濕風路中,配置有蒸發器與冷凝器的一部份。又,在散熱風路中,配置有冷凝器的一部份。散熱風路係不通過蒸發器之風路。藉此,如果係專利文獻1所述之除濕裝置時,可使通過蒸發器之空氣之風量,與通過冷凝器之空氣之風量,分別為不同量。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5-87417號公報
在上述之專利文獻1中,通過蒸發器以被熱交換 之空氣,與未被蒸發器熱交換之空氣,係分別通過冷凝器。亦即,在冷凝器中,係通過溫度分佈之參差較大之空氣。因此,在該冷凝器中,於空氣與熱媒體間之熱交換,係無法效率較好地進行。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如上述之課題所研發出者。本發明之目的,係於獲得一種可使通過蒸發器之空氣之風量,與通過冷凝器之空氣之風量為適切之量,而且,可使該冷凝器中之熱交換較高效率地進行之除濕機。
本發明之除濕機係包括:蒸發器,通過熱媒體;壓縮機,壓縮通過蒸發器之熱媒體;第1冷凝器,通過被壓縮機壓縮之熱媒體;第2冷凝器,通過被壓縮機壓縮之熱媒體;框體;以及送風機構。框體係收容蒸發器、壓縮機、第1冷凝器及第2冷凝器在內部。送風機構係取入空氣到框體的內部,輸送取入之空氣到框體的外部。在框體的內部,於第1冷凝器與第2冷凝器之間形成有混合空間。藉送風機構而被取入框體內部之空氣的一部份,係依序通過蒸發器及第1冷凝器,被往混合空間輸送。藉送風機構而被取入到框體內部之空氣的一部份,係不透過蒸發器及第1冷凝器地,被往混合空間輸送。
本發明之除濕機,係包括蒸發器、第1冷凝器、第2冷凝器、框體及送風機構。在框體的內部,於第1冷凝器與第2冷凝器之間,形成有混合空間。被送風機構取入框體內部之空氣的一部份,係依序通過蒸發器及第1冷凝器,被往混 合空間輸送。被送風機構取入框體內部之空氣的一部份,係不透過蒸發器及第1冷凝器地,被往混合空間輸送。因此,當依據本發明時,可使通過蒸發器之空氣之風量,與通過冷凝器之空氣之風量,為適切之量,而且,可獲得一種可使該冷凝器中之熱交換較高效率地進行之除濕機。
1‧‧‧除濕機
10‧‧‧框體
11‧‧‧吸入口
11a‧‧‧第1開口
11b‧‧‧第2開口
12‧‧‧吹出口
13‧‧‧儲水槽
21‧‧‧送風扇
31‧‧‧蒸發器
32‧‧‧壓縮機
33a‧‧‧第1冷凝器
33b‧‧‧第2冷凝器
34‧‧‧減壓裝置
41‧‧‧混合空間
42‧‧‧除濕風路
43‧‧‧旁通風路
50‧‧‧分隔構件
第1圖係實施形態1除濕機之正視圖。
第2圖係實施形態1除濕機之剖面圖。
第3圖係概示實施形態1之熱媒體迴路之圖。
第4圖係概示實施形態1之框體內部的風路之圖。
第5圖係表示實施形態1除濕機之第1變形例之圖。
第6圖係表示實施形態1除濕機之第2變形例之圖。
第7圖係表示實施形態1除濕機之第3變形例之圖。
以下,參照附圖,說明實施形態。各圖中之同一編號,係表示同一之部分或相當之部分。又,在本開示中,針對重複之說明,適宜地簡略化或省略之。而且,本開示係在以下各實施形態所說明之構成中,可包含可組合之構成之全部組合。
實施形態1.
第1圖係實施形態1除濕機1之正視圖。第1圖係表示除濕機1之外觀。除濕機1係例如將降低室內濕度當作目的以被使用。第2圖係實施形態1除濕機1之剖面圖。第2圖係表示 在第1圖中之A-A位置上之剖面。第2圖係表示實施形態1除濕機1的內部之構成。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除濕機1係包括框體10。框體10係形成為可自行站立。在框體10中,形成有吸入口11及吹出口12。吸入口11係用於自框體10外部往內部取入空氣之開口。吹出口12係用於自框體10內部往外部送出空氣之開口。
在本實施形態中,吸入口11係被形成於框體10的背面。吹出口12係被形成於框體10的上表面。而且,吸入口11及吹出口12可設於任意之處所。例如吸入口11也可被形成於框體10的側面。吸入口11不被形成於框體10背面之部分之除濕機1,係在該框體10背面接觸到壁體,或者,接近壁體之狀態下,變得可使用。
除濕機1係茲做為送風機構之一例,其包括送風扇21。送風扇21係被收容於框體10內部。在框體10的內部,形成有自吸入口11通往吹出口12之風路。送風扇21係被配置於此風路。送風扇21係取入空氣到框體10內部,輸送取入之空氣往框體10外部之裝置。
又,除濕機1係包括蒸發器31、壓縮機32、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蒸發器31、壓縮機32、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如第2圖所示,係被收容於框體10的內部。
除濕機1係包括除濕機構。所謂除濕機構,係用於去除空氣中的水分者。除濕機構係藉熱媒體迴路構成。所謂 熱媒體迴路,係循環熱媒體之迴路。第3圖係概示實施形態1熱媒體迴路之圖。本實施形態之熱媒體迴路,如第3圖所示,係由蒸發器31、壓縮機32、第1冷凝器33a、第2冷凝器33b及減壓裝置34所形成。
在蒸發器31、壓縮機32、第1冷凝器33a、第2冷凝器33b及減壓裝置34中,熱媒體流動。蒸發器31、壓縮機32、第1冷凝器33a、第2冷凝器33b及減壓裝置34,係透過流過熱媒體之配管,成環狀連接。
蒸發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係用於進行熱媒體與空氣間之熱交換之熱交換器。壓縮機32係壓縮熱媒體之裝置。減壓裝置34係減壓熱媒體之裝置。減壓裝置34係例如膨脹閥或毛細管等。
蒸發器31、壓縮機32、第1冷凝器33a、第2冷凝器33b及減壓裝置34,分別具有熱媒體之入口及出口。蒸發器31的出口,係連接在壓縮機32的入口。在壓縮機32中,流入通過蒸發器31後之熱媒體。壓縮機32係壓縮流入該壓縮機32後之熱媒體。被壓縮機32壓縮後之熱媒體,係自該壓縮機32的出口流出。
壓縮機32的出口,係被連接於第2冷凝器33b的入口。第2冷凝器33b的出口,係被連接於第1冷凝器33a的入口。在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係流過被壓縮機32壓縮後之熱媒體。
第1冷凝器33a的出口,係被連接在減壓裝置34的入口。在減壓裝置34,流入通過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 器33b後之熱媒體。減壓裝置34係減壓流入該減壓裝置34後之熱媒體。被減壓裝置34減壓後之熱媒體係膨脹。
減壓裝置34的出口,係被連接於蒸發器31的入口。被減壓裝置34減壓後之熱媒體流入蒸發器31。在本實施形態中,熱媒體係依序通過蒸發器31、壓縮機32、第2冷凝器33b、第1冷凝器33a及減壓裝置34。通過減壓裝置34後之熱媒體,再度流過蒸發器31。在本實施形態中,熱媒體係如此地循環在熱媒體迴路。而且,熱媒體迴路中之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之連接順序,也可相反。
第4圖係概示實施形態1之框體內部的風路之圖。第4圖係相當於概示第2圖之剖面圖一部份者。參照第2圖及第4圖,更詳細說明被形成於框體10內部之風路、及被配置於該風路之各零件之構成。
形成熱媒體迴路之蒸發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如第2圖及第4圖所示,係被配置於自吸入口11通往吹出口12之風路上。在本實施形態中,蒸發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係被配置於送風扇21與吸入口11之間。
第2冷凝器33b係在自吸入口11通往吹出口12之風路中,被配置於送風扇21之上游側。又,第1冷凝器33a係在自吸入口11通往吹出口12之風路中,被配置於第2冷凝器33b之上游側。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冷凝器33a與第2冷凝器33b,係在鄰接狀態下並列。
在第1冷凝器33a與第2冷凝器33b之間,有事 先被設定尺寸之間隙。在本開示中,稱此間隙為混合空間41。亦即,在框體10的內部,於第1冷凝器33a與第2冷凝器33b之間,形成有混合空間41。混合空間41係在自吸入口11通往吹出口12之風路中,被形成於第2冷凝器33b之上游。
在自吸入口11通往吹出口12之風路中,包含有第1風路及第2風路。換言之,在框體10之內部,形成有此第1風路及第2風路。第1風路係被形成,使得被送風扇21取入框體10內部之空氣的一部份,依序通過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以往混合空間41輸送之風路。第2風路係被形成,使得被送風扇21取入框體10內部之空氣的一部份,不透過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地,往混合空間41輸送之風路。
在本實施形態之框體10內部中,形成有做為第1風路一例之除濕風路42。又,在本實施形態之框體10內部中,形成有做為第2風路一例之旁通風路43。如第2圖及第4圖所示,除濕風路42及旁通風路43,係分別自吸入口11通往混合空間41之風路。
除濕風路42係被形成,使得被送風扇21取入框體10內部之空氣的一部份,依序通過蒸發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係被配置於此除濕風路42。除濕風路42係自吸入口11,透過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到達混合空間41。
旁通風路43係被形成,使得被送風扇21取入框體10內部之空氣的一部份,不透過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而通過第2冷凝器33b。旁通風路43係被形成,使得迂 迴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旁通風路43係自吸入口11,不透過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到達混合空間41。
做為第1風路一例之除濕風路42,與做為第2風路一例之旁通風路43,係藉任意之方法所形成。茲做為一例,在框體10內部設有分隔構件50。分隔構件50係區劃除濕風路42與旁通風路43之構件。分隔構件50係例如平板狀。
在本實施形態中,如第2圖及第4圖所示,分隔構件50係被設於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之上方。除濕風路42係被形成於此分隔構件50之下方。旁通風路43係被形成於分隔構件50之上方。在本實施形態中,旁通風路43係被形成於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之上方。
本實施形態之除濕風路42及旁通風路43,係藉框體10與分隔構件50所形成。而且,框體10與分隔構件50也可以一體形成。又,除濕風路42及旁通風路43,如上所述,係只要以任意之方法形成即可。在框體10內部,也可不設有分隔構件50。又,除濕風路42及旁通風路43也可以藉與框體10及分隔構件50為不同之構件以形成。
接著,參照第2圖及第4圖,說明本實施形態除濕機1之動作。第2圖及第4圖中之箭頭,係表示除濕機1動作時之空氣流動。
除濕機1係藉送風扇21旋轉以動作。如上所述,除濕機1係例如在室內被使用。當送風扇21旋轉時,在框體10內部產生自吸入口11往吹出口12之氣流。藉送風扇21產生氣流,藉此,室內之空氣A1係自吸入口11被取入框體10 內部。
被取入框體10內部之空氣A1,係分歧成除濕風路42與旁通風路43。做為空氣A1一部份之空氣A2,係往除濕風路42被導引。又,做為空氣A1一部份之空氣A3,係往旁通風路43被導引。空氣A3係在往框體10內部被取入之空氣A1之中,被往除濕風路42導引之空氣A2以外之部分。
往除濕風路42被導引之空氣A2,係通過蒸發器31。在通過蒸發器31之空氣A2與流過該蒸發器31之熱媒體之間,進行熱交換。如上所述,被減壓裝置34減壓後之熱媒體係流到蒸發器31。溫度低於被取入框體10內部之空氣A1之熱媒體,係流到蒸發器31。流動在蒸發器31之熱媒體,係自通過該蒸發器31之空氣A2吸熱。
通過蒸發器31之空氣A2,係被流動在該蒸發器31之熱媒體吸熱。通過蒸發器31之空氣A2,係被流動在蒸發器31之熱媒體冷卻。藉此,產生結露。亦即,包含在空氣A2中之水分係冷凝。冷凝後之水分,係自空氣A2被去除。自空氣A2被去除之水分,係例如被儲存在被設於框體10內部之儲水槽13。
被蒸發器31去除水分後之空氣A2,係通過第1冷凝器33a。在通過第1冷凝器33a之空氣A2與流動在該第1冷凝器33a之熱媒體之間,進行熱交換。流動在第1冷凝器33a之熱媒體,係被通過該第1冷凝器33a之空氣A2冷卻。
通過第1冷凝器33a之空氣A2,係被流動在該第1冷凝器33a之熱媒體加熱。通過第1冷凝器33a後之空氣A2, 係到達混合空間41。如此一來,被往除濕風路42導引後之空氣A2,係通過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以輸送到混合空間41。
又,被往旁通風路43導引之空氣A3,如第4圖所示,係不通過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地,輸送至混合空間41。通過除濕風路42後之空氣A2與通過旁通風路43後之空氣A3,係被輸送到混合空間41。
在混合空間41中,通過除濕風路42後之空氣A2與通過旁通風路43後之空氣A3係被混合。空氣A2與空氣A3係被混合,藉此,生成混合空氣B1。如第4圖所示,混合空氣B1係通過第2冷凝器33b。在通過第2冷凝器33b之混合空氣B1與流動在該第2冷凝器33b之熱媒體之間,進行熱交換。流動在第2冷凝器33b之熱媒體,係被通過該第2冷凝器33b之混合空氣B1冷卻。
通過第2冷凝器33b之混合空氣B1,係被流動在該第2冷凝器33b之熱媒體加熱。混合空氣B1被熱媒體所加熱,藉此,生成乾燥空氣B2。乾燥空氣B2係比室內之空氣A1還要乾燥之空氣。乾燥空氣B2係通過送風扇21。通過送風扇21後之乾燥空氣B2,係自吹出口12被送出到框體10的外部。如此一來,除濕機1係供給乾燥空氣B2往該除濕機1的外部。
本實施形態之除濕機1之構成,係被取入框體10內部後之空氣的一部份,依序通過蒸發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又,除濕機1之構成,係被取入框體10 內部後之空氣的一部份,不透過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地,通過第2冷凝器33b。當依據本實施形態之除濕機1時,藉上述之構成,通過蒸發器31之空氣之風量與通過第2冷凝器33b之空氣之風量,變得可分別做成適切之量。
在本實施形態中,於框體10內部,形成有混合空間41。在混合空間41中,通過除濕風路42後之空氣A2與通過旁通風路43後之空氣A3係被混合,藉此,生成混合空氣B1。如果係本實施形態時,不升高通過除濕風路42後之空氣A2之溫度,就可增加通過第2冷凝器33b之混合空氣B1之風量。藉此,可使更適切溫度之混合空氣B1通過第2冷凝器33b。又,可使通過第2冷凝器33b之混合空氣B1之風量較適切。流動在第2冷凝器33b之熱媒體,係被混合空氣B1較高效率地冷卻。如果係本實施形態時,熱媒體被效率良好地冷卻,第2冷凝器33b中之熱交換之效率變得較良好。
上述實施形態中之蒸發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也可以係例如平板狀。平板狀之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係具有最大面積之面,被配置成與空氣A2流動之方向相直交。平板狀之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茲做為一例,係被彼此平行地配置。又,平板狀之第2冷凝器33b,茲做為一例,也可以相對於平板狀之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而言,被平行配置。
第2冷凝器33b係自第1冷凝器33a,在一側方向上僅分離一定距離。第1冷凝器33a係自第2冷凝器33b,在上述一側方向之相反方向上,僅分離一定距離。第1冷凝器33a 與第2冷凝器33b之間隔,也可以被形成為大於蒸發器31與第1冷凝器33a之間隔。第1冷凝器33a與第2冷凝器33b間之間隙之沿著一側方向之尺寸,也可以大於蒸發器31與第1冷凝器33a間之間隙之沿著一側方向之尺寸。混合空間41也可以被形成為比被形成在蒸發器31與第1冷凝器33a間之間隙還要寬。
藉混合空間41被形成為較寬,在該混合空間41中,空氣A2與空氣A3係較均勻地被混合。藉混合空間41被形成為更寬,混合空氣B1之溫度分佈變得均勻。混合空氣B1之溫度分佈變得均勻,藉此,流過第2冷凝器33b之熱媒體,係被該混合空氣B1效率良好地冷卻。藉此,第2冷凝器33b中之熱交換之效率變得較良好。
又,空氣A2與空氣A3係在混合空間41被混合,藉此,較適切溫度之乾燥空氣B2自吹出口12被吹出。當依據本實施形態時,可防止過度低温之空氣或過度高温之空氣被吹出。當依據本實施形態時,除濕機1使用者之不舒適感係較減輕。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混合空氣B1通過第2冷凝器33b。混合空氣B1係通過除濕風路42後之空氣A2,與通過旁通風路43後之空氣A3合流後所產生者。框體10的內部之構成,也可以通過第2冷凝器33b之混合空氣B1之風量,大於除濕風路42內的通過蒸發器31之空氣A2之風量。例如框體10內部之構成,也可以係空氣A2與空氣A3合流後之混合空氣B1之全部,通過第2冷凝器33b。
藉此,即使不增加通過蒸發器31之空氣之風量,也可使通過第2冷凝器33b之空氣之風量較多。通過第2冷凝器33b之空氣之風量變得較多,藉此,該第2冷凝器33b中之熱交換之效率變得較良好。又,通過蒸發器31之空氣之風量係被維持為較少,藉此,可保持該蒸發器31除濕空氣之性能在良好狀態。
而且,在框體10中,於吸入口11之外,也可以另外形成有取入空氣到該框體10內部之開口。此開口係例如被形成,使得通過第2冷凝器33b之空氣之風量,大於通過蒸發器31之空氣之風量。當依據本構成時,可較容易使蒸發器31之性能與第2冷凝器33b之性能良好。
第1冷凝器33a係例如也可以被配置於旁通風路43。藉第1冷凝器33a被設於旁通風路43上,可使除濕機1較小型化。
如第2圖及第4圖所示,第1冷凝器33a之大小,也可以與第2冷凝器33b之大小不同。藉此,變得可使通過除濕風路42後之空氣A2之溫度,與通過第2冷凝器33b以自吹出口12被送出之乾燥空氣B2之溫度,分別為較適切之溫度。又,第2冷凝器33b係也可以例如被形成為大於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藉此,變得無須例如分隔構件50等,可在框體10內部較容易形成旁通風路43。
而且,蒸發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也可以係彼此同程度之大小。旁通風路43也可以在相同程度大小之蒸發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彼此 偏離之狀態下被配置,藉此被形成。
又,如第2圖及第4圖所示,在框體10被放置於水平面後之狀態下,第2冷凝器33b的上端也可以比第1冷凝器33a的上端還要上方。藉此,變得可使旁通風路43配置在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之上方。被配置於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上方之旁通風路43,係例如不透過被安裝於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上之U字形接頭,自吸入口11至混合空間41。又,被配置於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上方之旁通風路43,係不透過連接蒸發器31、壓縮機32、第1冷凝器33a、第2冷凝器33b及減壓裝置34之配管,自吸入口11至混合空間41。在旁通風路43變得沒有障礙物,藉此,使流過該旁通風路43之空氣A3之風量成為適切之量,係變得較容易。
又,上述實施形態之除濕機1之構成,茲做為一例,係通過除濕風路42後之空氣A2之溫度,相對於通過旁通風路43後之空氣A3之溫度而言,相同或較高。例如當空氣A2之溫度低於空氣A3之溫度時,在混合空間41中,該空氣A2之溫度係藉該空氣A2與該空氣A3混合而提高。相對於此,如果係上述實施形態時,在混合空間41中,可使空氣A2之溫度,藉空氣A3而降低。藉此,變得可生成較低温之混合空氣B1。較低温之混合空氣B1通過第2冷凝器33b,藉此,該第2冷凝器33b內的熱媒體係效率較好地被冷卻。如果係上述實施形態時,可使第2冷凝器33b中之熱交換之效率較好。
第5圖係表示實施形態1除濕機1之第1變形例之圖。第5圖係概示本變形例中之框體10內部之構造。第5 圖係表示在第1圖中之B-B位置之剖面。如第5圖所示,在框體10被放置於水平面後之狀態下,第2冷凝器33b之橫寬,也可以大於第1冷凝器33a之橫寬。所謂第2冷凝器33b之橫寬,係指在垂直於通過該第2冷凝器33b之混合空氣B1之流動方向及鉛直方向之方向中之該第2冷凝器33b之尺寸。所謂第1冷凝器33a之橫寬,係指在垂直於通過該第1冷凝器33a之空氣A2之流動方向及鉛直方向之方向中之該第1冷凝器33a之尺寸。
第2冷凝器33b之橫寬係大於第1冷凝器33a之橫寬,藉此,可使旁通風路43較容易形成。又,如第5圖所示,旁通風路43係例如被形成於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之左方及右方。藉此,通過旁通風路43後之空氣A3,係效率較好地被往混合空間41導引。又,藉第2冷凝器33b變得較大,該第2冷凝器33b之性能係變得較良好。
又,第6圖係表示實施形態1除濕機1之第2變形例之圖。第6圖係對應上述實施形態中之第4圖之圖。如第6圖所示,除濕機1也可以包括複數第2冷凝器33b。藉此,在構成除濕機1的除濕機構之熱媒體迴路中,熱媒體係效率較好地被冷凝。如果係本變形例時,除濕機1之能源效率係變得較良好。又,如第6圖所示,複數第2冷凝器33b的一個之大小,也可以與該複數第2冷凝器33b的另一個之大小不同。大小不同之第2冷凝器33b被配置於框體10內,藉此,框體10內的風路之設計之範圍變得較廣。
第7圖係表示實施形態1除濕機1之第3變形例 之圖。如第7圖所示,在框體10中,也可以取代吸入口11,而形成有第1開口11a及第2開口11b。第1開口11a係例如被形成於框體10的背面。第2開口11b係例如被形成於框體10的上表面。第1開口11a及第2開口11b,係用於自框體10外部往內部取入空氣之開口。當依據本變形例時,用於自框體10外部往內部取入空氣之開口係有複數個,藉此,可使通過第2冷凝器33b之空氣之風量較多。
自第1開口11a被取入之空氣,係對應本實施形態之各圖中之空氣A2。自第1開口11a被取入之空氣A2,係依序通過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又,自第2開口11b被取入之空氣,係對應本實施形態之各圖中之空氣A3。第2開口11b係被形成,使得自該第2開口11b被取入之空氣A3,不透過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地,往混合空間41輸送。例如當蒸發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係在水平方向上並列時,水平方向中之第2開口11b之位置,係變得在第1冷凝器33a與第2冷凝器33b之間。在第7圖所示之變形例中,也與上述實施形態及各變形例同樣地,可使通過蒸發器31之空氣之風量,與通過第2冷凝器33b之空氣之風量,分別為適切之量。又,熱媒體係效率良好地被冷卻,第2冷凝器33b中之熱交換之效率變得較良好。
而且,在上述實施形態及各變形例中,混合空氣B1與第2冷凝器33b之接觸面積,也可以大於空氣A2與第1冷凝器33a之接觸面積。框體10的內部也可以係被如此地構成。當依據本構成時,第2冷凝器33b中之熱媒體與混合空氣 B1之熱交換,係較有效地被進行。

Claims (9)

  1. 一種除濕機,包括:蒸發器,通過有熱媒體;壓縮機,壓縮通過前述蒸發器後之熱媒體;第1冷凝器,通過有被前述壓縮機壓縮後之熱媒體;第2冷凝器,通過有被前述壓縮機壓縮後之熱媒體;框體,收容前述蒸發器、前述壓縮機、前述第1冷凝器及前述第2冷凝器在內部;以及送風機構,取入空氣到前述框體內部,輸送取入之空氣到前述框體外部,在前述框體內部,係在前述第1冷凝器與前述第2冷凝器之間,形成有混合空間,前述蒸發器以及前述第1冷凝器以及前述第2冷凝器,係以前述蒸發器的表面之具有最大面積的面、以及前述第1冷凝器的表面之具有最大面積的面、以及前述第2冷凝器的表面之具有最大面積的面係平行的方式,並且,係以前述蒸發器的表面之具有最大面積的面、以及前述第1冷凝器的表面之具有最大面積的面、以及前述第2冷凝器的表面之具有最大面積的面與取入到前述框體內部之空氣的流向係直交的方式被配置;被前述送風機構取入前述框體內部之空氣的一部份,係依序通過前述蒸發器及前述第1冷凝器,以被輸送往前述混合空間,被前述送風機構取入前述框體內部之空氣的一部份,係不透過前述蒸發器及前述第1冷凝器地,往前述混合空間輸送。
  2. 一種除濕機,包括:蒸發器,通過有熱媒體;壓縮機,壓縮通過前述蒸發器後之熱媒體;第1冷凝器,通過有被前述壓縮機壓縮後之熱媒體;第2冷凝器,通過有被前述壓縮機壓縮後之熱媒體;框體,收容前述蒸發器、前述壓縮機、前述第1冷凝器及前述第2冷凝器在內部;以及送風機構,取入空氣到前述框體內部,輸送取入之空氣到前述框體外部,在前述框體被放置於水平面後之狀態下,前述第2冷凝器的上端,係位於比前述第1冷凝器的上端還要上方之位置;在前述框體內部,係在前述第1冷凝器與前述第2冷凝器之間,形成有混合空間,被前述送風機構取入前述框體內部之空氣的一部份,係依序通過前述蒸發器及前述第1冷凝器,以被輸送往前述混合空間,被前述送風機構取入前述框體內部之空氣的一部份,係不透過前述蒸發器及前述第1冷凝器地,往前述混合空間輸送。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除濕機,其中,在前述框體內部設有:第1風路,被形成使得被前述送風機構取入前述框體內部之空氣的一部份,依序通過前述蒸發器及前述第1冷凝器,往前述混合空間輸送;以及第2風路,被形成使得被前述送風機構取入前述框體內部之空氣的一部份,不透過前述蒸發器及前述第1冷凝器地,往前述混合空間輸送。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除濕機,其中,藉前述送風機構以通過前述第2冷凝器之空氣之風量,係大於藉前述送風機構以通過前述蒸發器之空氣之風量。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除濕機,其中,藉前述送風機構以依序通過前述蒸發器及前述第1冷凝器,被輸送往前述混合空間之空氣之溫度,係相對於藉前述送風機構而不透過前述蒸發器及前述第1冷凝器地往前述混合空間輸送之空氣之溫度而言,相同或較高。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除濕機,其中,前述第1冷凝器與前述第2冷凝器之間隔,係大於前述蒸發器與前述第1冷凝器之間隔。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除濕機,其中,藉前述送風機構以通過前述第2冷凝器之空氣與前述第2冷凝器之接觸面積,係大於藉前述送風機構以通過前述第1冷凝器之空氣與前述第1冷凝器之接觸面積。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除濕機,其中,在前述框體被放置於水平面後之狀態下,前述第2冷凝器的上端,係位於比前述第1冷凝器的上端還要上方之位置。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除濕機,其中,在前述框體被放置在水平面後之狀態下,在垂直於藉前述送風機構以通過前述第2冷凝器之空氣之流動方向及鉛直方向之方向中之前述第2冷凝器之尺寸,係大於在垂直於藉前述送風機構以通過前述第1冷凝器之空氣之流動方向及鉛直方向之方向中之前述第1冷凝器之尺寸。
TW106134431A 2017-02-23 2017-10-06 除濕機 TWI6633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2301 2017-02-23
JP2017032301 2017-02-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1840A TW201831840A (zh) 2018-09-01
TWI663366B true TWI663366B (zh) 2019-06-21

Family

ID=63254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4431A TWI663366B (zh) 2017-02-23 2017-10-06 除濕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721102B2 (zh)
CN (1) CN110337320B (zh)
TW (1) TWI663366B (zh)
WO (1) WO201815483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16487B2 (ja) * 2019-01-29 2023-07-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7211299B2 (ja) * 2019-07-26 2023-01-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機
JP7394722B2 (ja) * 2020-07-28 2023-12-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CN117545963A (zh) * 2021-06-28 2024-02-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机
JPWO2023218567A1 (zh) * 2022-05-11 2023-11-16
CN115355573B (zh) * 2022-08-25 2024-02-23 伊岛电器(宁波)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进风方式的除湿机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46503B1 (en) * 2005-11-16 2007-07-24 Bou-Matic Technologies Llc Enhanced drying dehumidifier
JP2011092867A (ja) * 2009-10-30 2011-05-12 Panasonic Corp 除湿装置
JP2016055264A (ja) * 2014-09-11 2016-04-2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33562A (ja) * 2004-02-23 2005-09-02 Chikayoshi Sato 空気調和方法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KR102194676B1 (ko) * 2013-12-10 2020-12-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습기
KR102200379B1 (ko) * 2013-12-10 2021-01-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습기
CN104019574B (zh) * 2014-05-16 2017-10-31 浙江普林艾尔电器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低冷凝压力深度过冷高效除湿机
CN107106975B (zh) * 2015-03-10 2020-04-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CN205717593U (zh) * 2016-06-16 2016-11-23 浙江欧伦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风机前置高温除湿机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46503B1 (en) * 2005-11-16 2007-07-24 Bou-Matic Technologies Llc Enhanced drying dehumidifier
JP2011092867A (ja) * 2009-10-30 2011-05-12 Panasonic Corp 除湿装置
JP2016055264A (ja) * 2014-09-11 2016-04-2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37320A (zh) 2019-10-15
CN110337320B (zh) 2022-06-17
JPWO2018154836A1 (ja) 2019-08-08
JP6721102B2 (ja) 2020-07-08
TW201831840A (zh) 2018-09-01
WO2018154836A1 (ja) 2018-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3366B (zh) 除濕機
US9518784B2 (en) Indirect evaporative cooler using membrane-contained, liquid desiccant for dehumidification
CN101815906B (zh) 湿度调节装置及换气装置
CN101688675B (zh) 湿度调节装置
TWI651497B (zh) 除濕機
CN101688676B (zh) 湿度调节装置
JP5506773B2 (ja) 除湿機
CN101688674B (zh) 湿度调节装置
JP2015064171A (ja) 除湿換気装置
TWI664380B (zh) 除濕機
TWI770482B (zh) 除濕機
KR101207947B1 (ko) 제습 냉방 장치
JP2008020139A (ja) 冷凍機レス空調システム
TWI828081B (zh) 除濕機
TWI830175B (zh) 除濕裝置
JP5811730B2 (ja) 調湿システム
KR20230064438A (ko) 공기 조화 시스템
JPWO2020208690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JPS58224239A (ja) 空気調和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