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51498B - 除濕機 - Google Patents

除濕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51498B
TWI651498B TW106134432A TW106134432A TWI651498B TW I651498 B TWI651498 B TW I651498B TW 106134432 A TW106134432 A TW 106134432A TW 106134432 A TW106134432 A TW 106134432A TW I651498 B TWI651498 B TW I65149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denser
evaporator
air
fan
spa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44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31841A (zh
Inventor
明里好孝
中村史
露木元
石川俊夫
柴田英雄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三菱電機家園機器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三菱電機家園機器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318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18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14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149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26Drying gases or vapou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能源效率較好,而且可充分除濕空氣之 除濕機。
除濕機1係包括蒸發器31、壓縮機32、第1 冷凝器33a、第2冷凝器33b、殼體10及風扇21。蒸發器31、第1冷凝器33a、第2冷凝器33b及風扇21,係在一側方向上依序並列。在第1冷凝器33a與第2冷凝器33b之間,形成有第1空間101。在蒸發器31與第1冷凝器33a之間,形成有第2空間102。被風扇21取入之空氣的一部份,係依序透過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被往第1空間101輸送。被風扇21取入之空氣的一部份,係不透過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地,被往第1空間101輸送。在與一側方向直交之投影面中,風扇21的中心軸線F,係比第2冷凝器33b的中心還要靠近蒸發器31的中心。

Description

除濕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除濕機。
在專利文獻1記載有除濕機。此除濕機係包括蒸發器、冷凝器及壓縮機。專利文獻1所述之除濕機,係利用包含蒸發器、冷凝器及壓縮機之冷凍循環者。
表示除濕機之能源效率者,有EF值。EF值係表示每1kWh之除濕量者。在提高除濕機之EF值時,必須不改變該除濕機之除濕量地,降低該除濕機之消耗電力。利用冷凍循環之除濕機之消耗電力,係藉減少壓縮機之負載而降低。減少壓縮機之負載之手法,有使冷凝器藉較大風量之空氣以冷卻之手法。此手法之茲做為一例,有在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一種在內部形成有用於除濕空氣之除濕風路,與用於冷卻冷凝器之散熱風路之除濕機。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5-87417號公報
在上述專利文獻1中,係未開示用於使除濕風路與散熱風路之風量為適切量之構成。在上述專利文獻1中,有 可能例如充分量之空氣未通過蒸發器。因此,上述專利文獻1所述之除濕機,係很難使空氣充分除濕。
本發明係為解決如上述課題所研發出者。本發明之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能源效率較好,而且可充分除濕空氣之除濕機。
本發明之除濕機係包括:蒸發器,熱媒體流動在內部;壓縮機,壓縮通過蒸發器後之熱媒體;第2冷凝器,通過有被壓縮機壓縮後之熱媒體;第1冷凝器,通過有流過第2冷凝器後之熱媒體;框體;以及風扇。框體係在內部收容蒸發器、壓縮機、第1冷凝器及第2冷凝器。風扇係取入空氣到此框體內部,輸送取入之空氣往該框體的外部。蒸發器、第1冷凝器、第2冷凝器及風扇,係在一側方向上依序並列。在第1冷凝器與第2冷凝器之間,形成有第1空間。在蒸發器與第1冷凝器之間,形成有第2空間。被風扇取入框體內部之空氣的一部份,係依序透過蒸發器及第1冷凝器,被往第1空間輸送。又,被風扇取入框體內部之空氣的一部份,係不透過蒸發器及第1冷凝器地,被往第1空間輸送。
又,在與上述之一側方向直交之投影面中,風扇的中心軸,係比第2冷凝器的中心還要靠近蒸發器的中心。或者,風扇的中心軸,係通過與一側方向直交之投影面中之蒸發器的中心。
當依據本發明時,可提供一種能源效率較好,而且可充分除濕空氣之除濕機。
1‧‧‧除濕機
10‧‧‧殼體
10a‧‧‧前殼體
10b‧‧‧後殼體
10c‧‧‧槽體蓋
11‧‧‧吸入口
11a‧‧‧吸入口蓋
12‧‧‧吹出口
13‧‧‧百葉窗
14‧‧‧握把
15‧‧‧蓋體
16a‧‧‧操作部
16b‧‧‧顯示部
17‧‧‧分隔構件
18‧‧‧槽體
20‧‧‧車輪
21‧‧‧風扇
21a‧‧‧馬達
31‧‧‧蒸發器
32‧‧‧壓縮機
33a‧‧‧第1冷凝器
33b‧‧‧第2冷凝器
34‧‧‧減壓裝置
35‧‧‧喇叭口
36‧‧‧接頭管
42‧‧‧除濕風路
43‧‧‧旁通風路
101‧‧‧第1空間
102‧‧‧第2空間
103‧‧‧第3空間
第1圖係實施形態1除濕機之正視圖。
第2圖係實施形態1除濕機之後側視圖。
第3圖係實施形態1除濕機之側視圖。
第4圖係實施形態1除濕機之俯視圖。
第5圖係實施形態1除濕機之第1立體圖。
第6圖係實施形態1除濕機之第2立體圖。
第7圖係實施形態1後殼體被卸下後之狀態之除濕機後側視圖。
第8圖係實施形態1後殼體被卸下後之狀態之除濕機側視圖。
第9圖係實施形態1除濕機之第3立體圖。
第10圖係實施形態1除濕機之第4立體圖。
第11圖係實施形態1除濕機之縱剖面圖。
第12圖係實施形態1除濕機1之水平方向剖面圖。
第13圖係概示實施形態1熱媒體迴路之圖。
以下,參照附圖,說明實施形態。各圖中之同一編號,係表示同一之部分或相當之部分。又,在本開示中,重複之說明係適宜地簡略化或省略之。而且,本開示係在以下實施形態所說明之構成之中,可包含可組合之構成之全部組合。
實施形態1.
第1圖係實施形態1除濕機1之正視圖。第2圖係實施形 態1除濕機1之後側視圖。第3圖係實施形態1除濕機1之側視圖。第4圖係實施形態1除濕機1之俯視圖。第4圖係表示自上方所見被放置於水平面後之狀態之除濕機1。第1圖~第4圖係表示被放置於水平面後之狀態之除濕機1外觀。在本開示中,原則上係以除濕機1被放置於水平面後之狀態為基準,說明該除濕機1。
而且,在本開示中,除濕機1之正面方向也稱做前方向。在本開示中,除濕機1之背面方向也稱做後方向。將第1圖中之紙面之前方,當作除濕機1之前方向。將第1圖中之紙面之深處方向,當作除濕機1之後方向。又,將第2圖中之紙面之前方,當作除濕機1之後方向。將第2圖中之紙面之深處方向,當作除濕機1之前方向。第3圖之紙面上之左右方向,係對應除濕機1之前後方向。又,第4圖之紙面上之上下方向,係對應除濕機1之前後方向。
在第1圖、第2圖及第3圖中,紙面上之上下方向,係對應除濕機1之上下方向。第4圖中之紙面之前方,係除濕機1之上方向。第4圖中之紙面之深處方向,係除濕機1之下方向。又,第5圖係實施形態1除濕機1之第1立體圖。第6圖係實施形態1除濕機1之第2立體圖。第5圖係表示自前方斜上觀看除濕機1所得之狀態。第6圖係表示自後方斜上觀看除濕機1所得之狀態。
如第1圖~第6圖所示,除濕機1係包括殼體10。殼體10係形成除濕機1外殼之管體之一例。殼體10係例如被形成為可自行站立之箱狀。在此殼體10的底部,也可設有用於移動除濕機1之車輪20。
在本實施形態中,殼體10係具有前殼體10a及後殼體10b。前殼體10a係形成殼體10的正面部分之構件。後殼體10b係形成殼體10的背面部分之構件。後殼體10b係被例如螺絲等,固定在前殼體10a上。
在殼體10形成有吸入口11及吹出口12。吸入口11係用於自殼體10外部,吸入空氣往內部之開口。吹出口12係用於自殼體10內部,送出空氣往外部之開口。在本實施形態中,吸入口11係被形成於殼體10的背面部分。吸入口11係被形成於後殼體10b。又,在本實施形態中,吹出口12係被形成於殼體10的上表面部分。換言之,在本實施形態之殼體10中,形成有做為朝向後方之開口之吸入口11,與做為朝向上方之開口之吹出口12。
除濕機1也可以包括覆蓋吸入口11之吸入口蓋11a。吸入口蓋11a係例如形成為網目狀。此吸入口蓋11a係防止異物透過吸入口11,以侵入殼體10內部。吸入口蓋11a係例如被形成為相對於後殼體10b而言,裝卸自如。。
又,除濕機1係包括百葉窗13。百葉窗13係由板狀構件所構成。百葉窗13係用於調整空氣自吹出口12被送出之方向者。百葉窗13係被配置於吹出口12附近。
又,除濕機1係包括操作部16a及顯示部16b。操作部16a係使用者用於操作除濕機1者。顯示部16b係使除濕機1之狀態等對使用者顯示者。在操作部16a中,係例如包含按鍵等。在顯示部16b中,係例如包含液晶畫面等。茲做為一例,操作部16a及顯示部16b係被設於殼體10上表面的前側部分。
在後殼體10b也可以例如設有覆蓋被收容於殼體10內部之電源線之蓋體15。
在此,參照圖面,更詳細說明本實施形態除濕機1之內部構造。第7圖係實施形態1後殼體10b被卸下後之狀態之除濕機1後側視圖。第8圖係實施形態1後殼體10b被卸下後之狀態之除濕機1側視圖。又,第9圖係實施形態1除濕機1之第3立體圖。第10圖係實施形態1除濕機1之第4立體圖。第9圖係表示自正面方向斜上,所見後殼體10b被卸下後之狀態之除濕機1狀態。第10圖係表示自背面方向斜上,所見後殼體10b被卸下後之狀態之除濕機1狀態。
又,第11圖係實施形態1除濕機1之縱向剖面圖。第12圖係實施形態1除濕機1之水平方向剖面圖。第11圖係表示在第1圖、第2圖及第4圖中之A-A位置上之剖面。其表示與除濕機1之左右方向直交之剖面。又,第12圖係表示在第1圖、第2圖及第3圖中之B-B位置上之剖面。第12圖係表示平行於水平面之剖面。第11圖之紙面上之各方向,係對應第3圖之紙面上之各方向。第12圖之紙面上之各方向,係對應第4圖之紙面上之各方向。第11圖及第12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除濕機1之內部構造。
本實施形態之除濕機1,係輸送空氣之機構包括風扇21。風扇21係取入空氣到殼體10內部,使取入之空氣往殼體10外部輸送之裝置。風扇21係被殼體10內部所收容。在殼體10內部,如第11圖所示,形成有自吸入口11通往吹出 口12之風路。風扇21係被配置於此風路上。風扇21係在自吸入口11通往吹出口12之風路上,產生自吸入口11往吹出口12之氣流之裝置。
在殼體10內部,收容有馬達21a。馬達21a係旋轉風扇21之裝置。在本實施形態中,如第11圖及第12圖所示,馬達21a被配置於風扇21前方。馬達21a係例如透過軸及齒輪等之構件,被連接於風扇21上。
除濕機1之去除包含在空氣中之水之除濕機構,茲做為一例,係包括蒸發器31、壓縮機32、第1冷凝器33a、第2冷凝器33b及減壓裝置34。蒸發器31、壓縮機32、第1冷凝器33a、第2冷凝器33b及減壓裝置34,係被殼體10收容。蒸發器31、壓縮機32、第1冷凝器33a、第2冷凝器33b及減壓裝置34,係被配置於殼體10內部空間的後側部分。在本實施形態中,蒸發器31、壓縮機32、第1冷凝器33a、第2冷凝器33b及減壓裝置34係被後殼體10b包圍。
蒸發器31、壓縮機32、第1冷凝器33a、第2冷凝器33b及減壓裝置34,係循環有熱媒體之迴路。在本實施形態中,將循環有熱媒體之此迴路,稱做熱媒體迴路。第13圖係概示實施形態1熱媒體迴路之圖。蒸發器31、壓縮機32、第2冷凝器33b、第1冷凝器33a及減壓裝置34,係透過配管等,被依序連接。在蒸發器31、壓縮機32、第2冷凝器33b、第1冷凝器33a及減壓裝置34,流動有熱媒體。
蒸發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係用於在熱媒體與空氣之間,進行熱交換之熱交換器。壓縮機 32係壓縮熱媒體之裝置。減壓裝置34係減壓熱媒體之裝置。減壓裝置34係例如膨脹閥或毛細管。
蒸發器31、壓縮機32、第1冷凝器33a、第2冷凝器33b及減壓裝置34,係分別具有熱媒體之入口及出口。蒸發器31的出口係連接於壓縮機32的入口。通過蒸發器31後之熱媒體流入壓縮機32。壓縮機32係壓縮流入該壓縮機32後之熱媒體。被壓縮機32壓縮後之熱媒體,係自該壓縮機32的出口流出。
壓縮機32的出口,係被連接於第2冷凝器33b的入口。第2冷凝器33b的出口,係被連接於第1冷凝器33a的入口。在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流動有被壓縮機32壓縮後之熱媒體。
第1冷凝器33a的出口,係被連接於減壓裝置34的入口。通過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後之熱媒體,係流入減壓裝置34。減壓裝置34係減壓流入該減壓裝置34後之熱媒體。被減壓裝置34減壓後之熱媒體係膨脹。
減壓裝置34的出口,係被連接於蒸發器31的入口。被減壓裝置34減壓後之熱媒體,係流入蒸發器31。在本實施形態中,熱媒體係依序通過蒸發器31、壓縮機32、第2冷凝器33b、第1冷凝器33a及減壓裝置34。通過減壓裝置34後之熱媒體,再度流過蒸發器31。熱媒體係依序循環在蒸發器31、壓縮機32、第2冷凝器33b、第1冷凝器33a及減壓裝置34。
如上所述,在殼體10內部,形成有自吸入口11通往吹出口12之風路。蒸發器31的至少一部份,係被配置於 自吸入口11通往吹出口12之風路。第1冷凝器33a的至少一部份,係被配置於自吸入口11通往吹出口12之風路。第2冷凝器33b的至少一部份,係被配置於自吸入口11通往吹出口12之風路。在本實施形態中,蒸發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係被配置於自吸入口11通往吹出口12之風路。
在此,於自吸入口11通往吹出口12之風路中,將具有吸入口11之側,當作上游側。又,在自吸入口11通往吹出口12之風路中,將具有吹出口12之側,當作下游側。亦即,風扇21係在自吸入口11通往吹出口12之風路,產生自上游側往下游側之氣流。
在本實施形態中,風扇21係被配置於蒸發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之下游側。蒸發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係被配置於風扇21與吸入口11之間。在本實施形態中,風扇21係被配置於第2冷凝器33b與吹出口12之間。又,風扇21係被配置於第2冷凝器33b之前方。
而且,風扇21對於蒸發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之配置,並不侷限於本實施形態。只要風扇21被設於可產生自吸入口11通往吹出口12之氣流之位置即可。例如也可以蒸發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之至少一個,被配置於比風扇21還要下游側。
蒸發器31係被配置於第1冷凝器33a之上游側。蒸發器31係被配置於吸入口11與第1冷凝器33a之間。第1冷凝器33a係被配置於蒸發器31之下游側。第1冷凝器33a係被配置於蒸發器31與第2冷凝器33b之間。第2冷凝器33b 係被配置於第1冷凝器33a與風扇21之間。
在本實施形態中,蒸發器31與第1冷凝器33a,係在殼體10內部,以鄰接狀態並列。又,第1冷凝器33a與第2冷凝器33b,係在殼體10內部,以鄰接狀態並列。蒸發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係在殼體10內部依序並列。在本實施形態中,蒸發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係自後方往前方之方向,依序並列。
蒸發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並列之此方向,係一側方向之一例。在本開示中,將蒸發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並列之此方向,也單稱做一側方向。蒸發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係在一側方向上,依序並列。
在本實施形態中,風扇21係位於第2冷凝器33b之一側方向。又,通過風扇21中心之中心軸線F,如第11圖所示,係沿著前後方向,亦即,沿著一側方向。所謂中心軸線F,係位於與風扇21中心軸同軸位置上之線。風扇21係將此中心軸線F當作旋轉軸以旋轉。風扇21係例如多葉片式風扇。風扇21係被配置於吹出口12之下方。將中心軸線F當作旋轉軸以旋轉之風扇21,係產生自該風扇21之後方,透過該風扇21而往上方之氣流。
蒸發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係分別呈平板狀。蒸發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係分別例如形成為立方體狀。在本實施形態中,蒸發器31係被設置,使得該蒸發器31的各外表面之中,最大之面與 一側方向直交。同樣地,第1冷凝器33a係被設置,使得該第1冷凝器33a的各外表面之中,最大之面與一側方向直交。同樣地,第2冷凝器33b係被設置,使得該第2冷凝器33b的各外表面之中,最大之面與一側方向直交。
平板狀之蒸發器31,係沿著上下方向被配置。平板狀之第1冷凝器33a,係沿著上下方向被配置。平板狀之第2冷凝器33b,係沿著上下方向被配置。在本實施形態中,蒸發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係被配置成平行。
在本實施形態中,蒸發器31係被配置於吸入口11之前方。蒸發器31係被配置於第1冷凝器33a之後方。第1冷凝器33a係被配置於蒸發器31之前方。換言之,第1冷凝器33a係相對於蒸發器31而言,被配置於一側方向。蒸發器31係相對於第1冷凝器33a而言,被配置於另一側方向。又,蒸發器31的前表面與第1冷凝器33a的後表面係彼此相向。換言之,蒸發器31的一側方向端面與第1冷凝器33a的另一側方向端面,係彼此相向。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2冷凝器33b係被配置於第1冷凝器33a之前方。第1冷凝器33a係被配置於第2冷凝器33b之後方。換言之,第2冷凝器33b係相對於第1冷凝器33a而言,被配置於一側方向。第1冷凝器33a係相對於第2冷凝器33b而言,被配置於另一側方向。又,第1冷凝器33a的前表面與第2冷凝器33b的後表面,係彼此相向。換言之,第1冷凝器33a的一側方向端面與第2冷凝器33b的另一側方向端面,係彼此相向。
在第1冷凝器33a與第2冷凝器33b之間,如第11圖及第12圖所示,有事先被設定尺寸之間隙。稱此間隙為第1空間101。在殼體10的內部,於第1冷凝器33a與第2冷凝器33b之間,形成有第1空間101。在自吸入口11通往吹出口12之風路中,第1空間101係被形成於第2冷凝器33b之上游側。被風扇21取入殼體10內之空氣,係透過此第1空間101以通過第2冷凝器33b。
又,在蒸發器31與第1冷凝器33a之間,有事先被設定尺寸之間隙。稱此間隙為第2空間102。在殼體10的內部,於蒸發器31與第1冷凝器33a之間,形成有第2空間102。
第1空間101係被第1冷凝器33a的前表面與第2冷凝器33b的後表面包圍。換言之,第1空間101係被第1冷凝器33a的一側方向端面與第2冷凝器33b的另一側方向端面包圍。又,第2空間102係被蒸發器31的前表面與第1冷凝器33a的後表面包圍。換言之,第2空間102係被蒸發器31的一側方向端面與第1冷凝器33a的另一側方向端面包圍。
本實施形態之除濕機1係包括喇叭口35。如第11圖及第12圖所示,此喇叭口35係被配置於第2冷凝器33b與風扇21之間。喇叭口35係為了使空氣效率良好地往風扇21流入而被設置。喇叭口35係被配置於風扇21之上游側。喇叭口35係被配置於第2冷凝器33b之下游側。喇叭口35係成自上游側往下游側擠壓後之形狀。
在本實施形態中,喇叭口35係被配置於第2冷凝器33b之前方。喇叭口35之形狀,係成自後方往前方擠壓後 之形狀。換言之,喇叭口35係相對於第2冷凝器33b而言,被配置於一側方向。喇叭口35之形狀,係成往一側方向擠壓後之形狀。喇叭口35的後端與第2冷凝器33b的前表面,係彼此相向。換言之,喇叭口35的另一側方向端部與第2冷凝器33b的一側方向端面,係彼此相向。
在喇叭口35與第2冷凝器33b之間,如第11圖及第12圖所示,有事先被設定尺寸之間隙。稱此間隙為第3空間103。在殼體10的內部,於喇叭口35與第2冷凝器33b之間,形成有第3空間103。在自吸入口11通往吹出口12之風路中,第3空間103係被形成於第2冷凝器33b之下游側。被風扇21取入殼體10內之空氣,係依序通過第2冷凝器33b及第3空間103。
第3空間103係被第2冷凝器33b的前表面與喇叭口35的後端包圍。換言之,第3空間103係被第2冷凝器33b的一側方向端面與喇叭口35的另一側方向端部包圍。
說明第1空間101及第2空間102之尺寸。第1空間101之寬度L1,係大於第2空間102之寬度L2。所謂第1空間101之寬度L1,係指第1空間101之前後方向尺寸。又,所謂第2空間102之寬度L2,係指第2空間102之前後方向尺寸。換言之,所謂第1空間101之寬度L1,係指第1空間101之一側方向之尺寸。所謂第2空間102之寬度L2,係指第2空間102之一側方向之尺寸。
而且,第1空間101之寬度L1也單稱為寬度L1。又,此寬度L1也稱做第1空間101之一側方向之寬度。又,第2空間102之寬度L2,也單稱為寬度L2。此寬度L2也稱做 第2空間102之一側方向之寬度。
如上所述,在第1冷凝器33a與第2冷凝器33b之間,有事先被設定尺寸之間隙。此間隙係第1空間101。又,此事先被設定之尺寸係寬度L1。寬度L1係事先被設定之第1一定長度之一例。
如上所述,在蒸發器31與第1冷凝器33a之間,有事先被設定尺寸之間隙。此間隙係第2空間102。又,此事先被設定之尺寸係寬度L2。寬度L2係事先被設定之第2一定長度之一例。
在本實施形態中,寬度L1係自第1冷凝器33a前表面,至第2冷凝器33b後表面為止之距離。第1冷凝器33a與第2冷凝器33b,係僅分離做為事先被設定之第1一定長度之一例之寬度L1。換言之,自第1冷凝器33a的一側方向端面,至第2冷凝器33b的另一側方向端面為止之距離,係做為事先被設定之第1一定長度之一例之寬度L1。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寬度L2係自蒸發器31的前表面,至第1冷凝器33a的後表面為止之距離。蒸發器31前表面與第1冷凝器33a後表面,係僅分離做為第2一定長度之一例之寬度L2。換言之,自蒸發器31的一側方向端面,至第1冷凝器33a的另一側方向端面為止之距離,係做為事先被設定之第2一定長度之一例之寬度L2。
接著,說明第3空間103之尺寸。在本實施形態中,第3空間103之寬度L3,係大於第1空間101之寬度L1。所謂第3空間103之寬度L3,係指第3空間103之前後方向尺寸。 換言之,所謂第3空間103之寬度L3,係指第3空間103之一側方向之尺寸。此第3空間103之寬度L3,也單稱為寬度L3。又,此寬度L3也稱做第3空間103之一側方向之寬度。
如上所述,在喇叭口35與第2冷凝器33b之間,有事先被設定尺寸之間隙。此間隙係第3空間103。又,此事先被設定之尺寸係寬度L3。寬度L3係事先被設定之第3一定長度之一例。
在本實施形態中,寬度L3係自第2冷凝器33b前表面,至喇叭口35後端為止之距離。第2冷凝器33b與喇叭口35,係僅分離做為事先被設定之第3一定長度之一例之寬度L3。換言之,自第2冷凝器33b的一側方向端面,至喇叭口35的另一側方向端部為止之距離,係做為事先被設定之第3一定長度之一例之寬度L3。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形態中,寬度L1係大於寬度L2。藉此,第1空間101係被形成為比第2空間102還要寬。又,寬度L3係大於寬度L1。藉此,第3空間103係被形成為比第1空間101還要寬。寬度L1係例如10〔mm〕。寬度L2係例如3〔mm〕。寬度L3係例如15〔mm〕。
又,如上所述,在殼體10內部,形成有自吸入口11通往吹出口12之風路。在自吸入口11通往吹出口12之此風路,係包含第1風路及第2風路。換言之,在殼體10內部,形成有第1風路及第2風路。
第1風路係被形成,使得被風扇21取入殼體10內部之空氣的一部份,依序通過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 以往第1空間101輸送之風路。第1風路也係被形成,使得被風扇21取入殼體10內部之空氣之一部份,依序通過蒸發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之風路。
又,第2風路係被形成,使得被風扇21取入殼體10內部之空氣的一部份,不透過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地,往第1空間101輸送之風路。第2風路也係被形成,使得被風扇21取入殼體10內部之空氣的一部份,不透過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地,通過第2冷凝器33b之風路。
在本實施形態之殼體10內部,形成有第1風路之茲做為一例之除濕風路42。又,在殼體10內部,形成有第2風路之茲做為一例之旁通風路43。如第11圖所示,除濕風路42及旁通風路43,分別係自吸入口11通往第1空間101之風路。
除濕風路42係被形成,使得被風扇21取入殼體10內部之空氣的一部份,依序通過蒸發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係被配置於此除濕風路42。除濕風路42係自吸入口11,透過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到達第1空間101。
旁通風路43係被形成,使得被風扇21取入殼體10內部之空氣的一部份,迂迴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以通過第2冷凝器33b。旁通風路43係被形成,使得除濕機1外的空氣不透過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地,直接通過第2冷凝器33b。旁通風路43係自吸入口11,迂迴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以到達第1空間101。
除濕風路42及旁通風路43,只要藉任意之方法形成即可。茲做為一例,在殼體10內部係設有分隔構件17。分隔構件17係被配置於自吸入口11通往吹出口12之風路內。分隔構件17係區劃除濕風路42與旁通風路43。分隔構件17係例如平板狀之構件。
在本實施形態中,平板狀之分隔構件17,如第11圖所示,係被設於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之上方。平板狀之分隔構件17,茲做為一例,係被設置成與水平方向平行。除濕風路42的一部份,係被形成於分隔構件17之下方。又,旁通風路43係被形成於分隔構件17之上方。在本實施形態中,旁通風路43係被形成於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之上方。
如第11圖所示,被形成於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上方之旁通風路43,係位於比吸入口11的上端還要上方之位置。而且,吸入口11與旁通風路43之位置關係,並不侷限於本實施形態。例如吸入口11也可以被形成,使得該吸入口11上端位於比旁通風路43還要上方之位置。
又,如第11圖所示,本實施形態第2冷凝器33b之上下方向尺寸,係大於蒸發器31之上下方向尺寸及第1冷凝器33a之上下方向尺寸。第2冷凝器33b之上下方向尺寸,係例如294〔mm〕。蒸發器31之上下方向尺寸,係例如252〔mm〕。第1冷凝器33a之上下方向尺寸,係例如252〔mm〕。
如第11圖所示,本實施形態第2冷凝器33b的上端,係位於比蒸發器31上端及第1冷凝器33a上端還要上方之位置。又,第2冷凝器33b的上端,係位於比吸入口11還要上方之位置。蒸發器31的上端及第1冷凝器33a之上端, 係高度對齊。又,蒸發器31的下端、第1冷凝器33a的下端及第2冷凝器33b的下端之高度係對齊。
風扇21之直徑,茲做為一例,係252〔mm〕。此風扇21的中心軸及與該中心軸為同軸之中心軸線F之高度,在本實施形態中,係與蒸發器31之上下方向中心之高度相同。又,風扇21的中心軸及中心軸線F之高度,在本實施形態中,係比第2冷凝器33b之上下方向中心還要低。在此,稱與前後方向,亦即,與一側方向直交之投影面,為假想投影面。風扇21、蒸發器31及第2冷凝器33b係被配置,使得風扇21的中心軸比上述假想投影面中之第2冷凝器33b的中心,還要接近蒸發器31的中心。換言之,中心軸線F與假想投影面之交點,係比此假想投影面中之第2冷凝器33b的中心,還要接近蒸發器31的中心。而且,中心軸線F之高度,也可以與蒸發器31中心之高度不同。
蒸發器31之左右方向尺寸,係例如270〔mm〕。第1冷凝器33a之左右方向尺寸,係例如270〔mm〕。第2冷凝器33b之左右方向尺寸,係例如270〔mm〕。茲做為一例,蒸發器31之左右方向尺寸、第1冷凝器33a之左右方向尺寸及第2冷凝器33b之左右方向尺寸係相同。如上所述,在本實施形態中,第2冷凝器33b之上下方向尺寸,係大於蒸發器31之上下方向尺寸及第1冷凝器33a之上下方向尺寸。在本實施形態中,第2冷凝器33b係在與一側方向直交之投影面中,大於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又,在與一側方向直交之投影面中,蒸發器31之大小係與第1冷凝器33a相同。
蒸發器31左端、第1冷凝器33a左端及第2冷凝器33b左端,如第12圖所示,左右方向之位置係對齊。又,蒸發器31右端、第1冷凝器33a右端及第2冷凝器33b右端,係左右方向之位置對齊。蒸發器31的左右方向中心、第1冷凝器33a的左右方向中心及第2冷凝器33b的左右方向中心,係左右方向之位置對齊。
在本實施形態中,如第12圖所示,中心軸線F係相對於蒸發器31的左右方向中心而言偏移。當風扇21係多葉片式風扇時,該風扇21係被渦捲狀之滾動套管所收容。渦捲狀之滾動套管之形狀,係將風扇21的中心軸線F當作基準,在左右係非對稱。在本實施形態中,中心軸線F相對於蒸發器31的左右方向中心而言偏移,藉此,用於收容風扇21及滾動套管之空間被削減。如果係本實施形態時,除濕機1係變得較小型化。
又,蒸發器31之前後方向尺寸,係例如38〔mm〕。第1冷凝器33a之前後方向尺寸,係例如25〔mm〕。第2冷凝器33b之前後方向尺寸,係例如25〔mm〕。上述之各前後方向尺寸,係分別為平板狀之蒸發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之厚度。茲做為一例,第1冷凝器33a之厚度與第2冷凝器33b之厚度係相同。又,茲做為一例,蒸發器31係比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還要厚。又,風扇21之前後方向尺寸,係例如60〔mm〕。茲做為一例,第3空間103之寬度L3,係風扇21之前後方向尺寸之1/4。
而且,蒸發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之尺寸,並不侷限於本實施形態。又,蒸發器31、第1冷 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之配置,同樣地,也並不侷限於本實施形態。
接著,說明本實施形態除濕機1動作時之空氣之流動。圖11中之箭頭,係表示除濕機1動作時之空氣之流動。
除濕機1係例如藉操作部16a被使用者操作,而開始動作。首先,風扇21旋轉。當風扇21旋轉時,自吸入口11往吹出口12之氣流係產生於殼體10內部。藉此,殼體10外部的空氣,係透過吸入口11以被取入殼體10內部。殼體10外部的空氣,係透過吸入口11以流向殼體10內部。殼體10外部的空氣係在一側方向上流動。
被取入殼體10內部之空氣,係分歧成除濕風路42與旁通風路43。被取入殼體10內部之空氣的一部份,係往除濕風路42被導引。又,被取入殼體10內部之空氣的一部份,係往旁通風路43被導引。
往除濕風路42被導引之空氣,係通過蒸發器31。在通過蒸發器31之空氣與流過該蒸發器31之熱媒體之間,進行熱交換。如上所述,被減壓裝置34減壓後之熱媒體係流到蒸發器31。比被取入殼體10內部之空氣還要低溫之熱媒體,係流到蒸發器31。流動在蒸發器31之熱媒體,係自通過該蒸發器31之空氣吸熱。
如上所述,通過蒸發器31之空氣2,係被流動在該蒸發器31之熱媒體吸熱。亦即,通過蒸發器31之空氣,係被流動在該蒸發器31之熱媒體冷卻。藉此,包含在通過蒸發器31之空氣中之水分係冷凝。亦即,產生結露。冷凝後之空 氣中的水分,係當作液體之水,自該空氣被去除。被去除之水,係例如被儲存在被設於殼體10內部之槽體18。
而且,此槽體18也可以相對於殼體10而言可裝卸。又,在殼體10也可包含槽體蓋10c。槽體蓋10c係覆蓋殼體10內的槽體18之構件。槽體蓋10c係與槽體18被一體配置。槽體蓋10c及槽體18係相對於前殼體10a而言,被形成為一體裝卸自如。而且,槽體蓋10c也可以與槽體18非為一體。槽體蓋10c係也可以自槽體18獨立,相對於前殼體10a而言,被形成為裝卸自如。使用者自前殼體10a卸下槽體蓋10c,藉此,可裝卸槽體18。
通過蒸發器31後之空氣,係透過第2空間102,往第1冷凝器33a輸送。在通過第1冷凝器33a之空氣,與流動在該第1冷凝器33a之熱媒體之間,進行熱交換。流動在第1冷凝器33a之熱媒體,係被通過該第1冷凝器33a之空氣冷卻。
通過第1冷凝器33a之空氣,係被流動在該第1冷凝器33a之熱媒體加熱。通過第1冷凝器33a後之空氣,係到達第1空間101。如此一來,被往除濕風路42導引之空氣,係依序通過蒸發器31、第2空間102及第1冷凝器33a,以往第1空間101輸送。往一側方向之空氣,係流到除濕風路42內。
如上所述,被取入殼體10內部之空氣的一部份,係往旁通風路43被導引。在本實施形態中,旁通風路43係位於比吸入口11還要上方之位置。透過吸入口11以被取入之空氣之氣流,係在往一側方向後,往上方彎曲。如此一來,空氣被往旁通風路43導引。往旁通風路43被導引之空氣,係不通 過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地,往第1空間101輸送。通過除濕風路42後之空氣與通過旁通風路43後之空氣,係輸送到第1空間101。
在第1空間101中,通過除濕風路42後之空氣與通過旁通風路43後之空氣係被混合。在第1空間101內被混合後之空氣,如第11圖所示,係通過第2冷凝器33b。在通過第2冷凝器33b之空氣與流動在該第2冷凝器33b之熱媒體之間,進行熱交換。流動在第2冷凝器33b之熱媒體,係被通過該第2冷凝器33b之空氣冷卻。
通過第2冷凝器33b之空氣,係被流動在該第2冷凝器33b之熱媒體加熱。通過第2冷凝器33b後之空氣之狀態,係比除濕機1外部的空氣還要乾燥。此乾燥狀態之空氣,係通過風扇21。通過風扇21後之空氣,係自吹出口12,被往殼體10上方輸送。如此一來,除濕機1係除濕空氣。又,除濕機1係使乾燥狀態之空氣往外部供給。
上述實施形態之除濕機1之構成,係被取入殼體10內部之空氣的一部份,依序通過蒸發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又,除濕機1之構成,係被取入殼體10內部之空氣的一部份,不透過蒸發器31及第11冷凝器33a地,通過第2冷凝器33b。如果係上述實施形態時,不增加通過蒸發器31之空氣之風量地,可使通過第2冷凝器33b之空氣之風量較多。又,如果係上述實施形態時,不增加通過第1冷凝器33a之空氣之風量地,可使通過第2冷凝器33b之空氣之風量較多。如果係上述實施形態時,藉通過旁通風路43後之空 氣,亦即,藉未被第1冷凝器33a溫熱之空氣,第2冷凝器33b係效率良好地被冷卻。又,通過蒸發器31之空氣之風量未增加,所以,由蒸發器31所做之除濕量被維持。當依據上述實施形態時,可獲得EF值較高之除濕機1。
又,在殼體10的內部,形成有第1空間101。在第1空間101中,通過除濕風路42後之空氣與通過旁通風路43後之空氣係被混合。第1空間101之寬度L1,係大於第2空間102之寬度L2。第1空間101之壓損變小,自旁通風路43往第1空間101之空氣,係效率良好地流動。又,第1空間101係被形成為較寬,藉此,在該第1空間101內部,空氣被較均勻地混合。如果係本實施形態時,第2冷凝器33b係藉在第1空間101被混合後之空氣,效率良好地被冷卻。藉此,除濕機1之能源效率變得較良好。
又,第2空間102之寬度L2,係小於第1空間101之寬度L1。如果係本實施形態時,藉使第2空間102之寬度L2為最小限度,可使除濕機1較小型化。
而且,吸入口11及吹出口12可以設於任意之處所。例如吸入口11及吹出口12,也可以被設於殼體10的側面。又,蒸發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係例如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依序並列。又,旁通風路43係例如也可以被形成於蒸發器31、第1冷凝器33a的側邊。
除濕風路42及旁通風路43,如上所述,只要係以任意之方法形成即可。在殼體10內部,也可以不設有分隔構件17。除濕風路42及旁通風路43,也可以藉與殼體10及分 隔構件17為另外之構件形成。
又,在殼體10的內部,也可以沒有除濕風路42及旁通風路43。殼體10內部的風路只要係被形成,使得被風扇21取入之空氣的一部份,不透過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地,輸送到第1空間101即可。例如在殼體10中,用於取入空氣到殼體10內之開口,也可以在吸入口11之外,被另外形成。此開口係被形成,使得自該開口被取入之空氣,不透過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地,輸送到第1空間101。此開口係例如在前後方向位置中,於第1冷凝器33a與第2冷凝器33b之間,被形成於殼體10側面。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於殼體10內部,在第2冷凝器33b與喇叭口35間,形成有第3空間103。第3空間103之寬度L3,係大於第1空間101之寬度L1。第3空間變寬,藉此,該第3空間103之壓損變小。藉此,為了流過一定風量之空氣所必需之風扇21輸出降低。如果係上述實施形態時,除濕機1之能源效率變得較好。
而且,第3空間103中之壓損,係直到寬度L3達到某上限值為止,該寬度13愈大則變小。此上限值係例如40〔mm〕。又,此上限值係例如風扇21直徑之1/6。
又,當加大第3空間之寬度L3時,除濕機1之尺寸也變大。在此,第3空間之寬度L3,係例如也可以與第1空間101之寬度L1相同。藉寬度L3大於寬度L1,為了流過一定風量之空氣所必需之風扇21輸出變得較小。又,藉使寬度L3與寬度L1相同,可使除濕機1小型化。
又,上述實施形態之風扇21的中心軸線F,係在與一側方向直交之投影面中,比第2冷凝器33b的中心還要接近蒸發器31的中心。藉此,其與旁通風路43相比較下,較多空氣流入除濕風路42。當依據上述實施形態時,可獲得可充分除濕空氣之除濕機1。茲做為一例,流動在除濕風路42之空氣之風量,只要係流動在旁通風路43之空氣之風量之兩倍左右即可。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風扇21的中心軸線F,相對於蒸發器31的左右方向中心而言偏移。風扇21的中心軸線F與蒸發器31的左右方向中心,也可以左右方向之位置相同。又,風扇21的中心軸線F,也可以通過與一側方向直交之投影面中之蒸發器31的中心。藉此,較多空氣流動在蒸發器31。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第2冷凝器33b係在與一側方向直交之投影面中,大於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在此,將熱交換器與通過該熱交換器之空氣接觸之面積,稱做通風面積。如果係上述實施形態時,可使第2冷凝器33b的通風面積,大於蒸發器31的通風面積及第1冷凝器33a的通風面積。藉此,第2冷凝器33b係更有效地被冷卻。
又,在與一側方向直交之投影面中,蒸發器31之大小係與第1冷凝器33a相同。藉此,除濕機1之設計及殼體10內之風路設計變得較容易。又,除濕機1係變得小型化。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蒸發器31下端、第1冷凝器33a下端及第2冷凝器33b下端之高度係對齊。當依據上述實施形態時,除濕機1之設計及製造係變得較容易。如果係上述實施形態時,可使旁通風路43很容易形成於殼體10內。又,做為熱交換器之蒸發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係在除濕機1全重量之中,佔比較多之重量物。做為重量物之蒸發器31、第1冷凝器33a及第2冷凝器33b之下端係對齊,藉此,除濕機1係穩定地自行站立。又,使用者係可使除濕機1在穩定狀態下搬運。
而且,第2冷凝器33b之上下方向尺寸,也可以與第1冷凝器33a之上下方向尺寸相同。藉此,除濕機1係變得較輕。又,變得可使除濕機1比較小型化。
又,第2冷凝器33b的下端,也可以位於比蒸發器31下端及第1冷凝器33a下端還要上方之位置。在此情形下,變得即使第2冷凝器33b之大小與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相同,也可使旁通風路43與除濕風路42,形成於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之上方。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通過除濕風路42後之空氣與通過旁通風路43後之空氣,皆通過第2冷凝器33b。殼體10的內部也可以被構成,使得通過第2冷凝器33b之空氣之風量,大於通過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之空氣之風量。例如殼體10的內部也可以被構成,使得通過除濕風路42後之空氣與通過旁通風路43後之空氣之全部,通過第2冷凝器33b。又,在殼體10,如上所述,於吸入口11之外,也可以在該殼體10內部,另外形成取入空氣之開口。此開口係例如被形成,使得通過第2冷凝器33b之空氣之風量,大於通過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之空氣之風量。通過第2冷凝器33b之空氣之風量變得較大,藉此,該第2冷凝器33b係較有效地被冷卻。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旁通風路43係被配置於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之上方。被配置於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之上方之旁通風路43,係例如不透過被安裝於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的側面上之U字形接頭管36地,自吸入口11到達第1空間101。又,被配置於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之上方之旁通風路43,係不透過連接蒸發器31、壓縮機32、第1冷凝器33a、第2冷凝器33b及減壓裝置34之配管地,自吸入口11到達第1空間101。在旁通風路43變得沒有障礙物,藉此,該旁通風路43中之壓損被減少。
又,也可以在形成有此旁通風路43之處所,收容有握把14。握把14係被安裝於殼體10。握把14係在使用者移動除濕機1時,被該使用者握持之構件。如果係上述實施形態時,可以在接近做為重量物之蒸發器31及第1冷凝器33a之處所,配置握把14。藉此,使用者可握持握把14,以在穩定之狀態下,移動除濕機1。

Claims (7)

  1. 一種除濕機,包括:蒸發器,熱媒體在內部流動;壓縮機,壓縮通過前述蒸發器後之熱媒體;第2冷凝器,通過有被前述壓縮機壓縮後之熱媒體;第1冷凝器,通過有通過前述第2冷凝器後之熱媒體;框體,在內部收容有前述蒸發器、前述壓縮機、前述第1冷凝器及前述第2冷凝器;以及風扇,取入空氣到前述框體的內部,使取入之空氣往前述框體外部輸送,前述蒸發器、前述第1冷凝器、前述第2冷凝器及前述風扇,係在一側方向上依序並列,在前述第1冷凝器與前述第2冷凝器之間,形成有第1空間,在前述蒸發器與前述第1冷凝器之間,形成有第2空間,被前述風扇取入前述框體內部之空氣的一部份,依序透過前述蒸發器及前述第1冷凝器,被往前述第1空間輸送,被前述風扇取入前述框體內部之空氣的一部份,係不透過前述蒸發器及前述第1冷凝器地,被往前述第1空間輸送,在與前述一側方向直交之投影面中,前述風扇的中心軸,係比前述第2冷凝器的中心還要靠近前述蒸發器的中心。
  2. 一種除濕機,包括:蒸發器,熱媒體在內部流動;壓縮機,壓縮通過前述蒸發器後之熱媒體; 第2冷凝器,通過有被前述壓縮機壓縮後之熱媒體;第1冷凝器,通過有流過前述第2冷凝器後之熱媒體;框體,在內部收容前述蒸發器、前述壓縮機、前述第1冷凝器及前述第2冷凝器;以及風扇,取入空氣到前述框體的內部,輸送取入之空氣往前述框體的外部,前述蒸發器、前述第1冷凝器、前述第2冷凝器及前述風扇,係在一側方向上依序並列,在前述第1冷凝器與前述第2冷凝器之間,形成有第1空間,在前述蒸發器與前述第1冷凝器之間,形成有第2空間,被前述風扇取入前述框體內部之空氣的一部份,係依序透過前述蒸發器及前述第1冷凝器,被往前述第1空間輸送,被前述風扇取入前述框體內部之空氣的一部份,係不透過前述蒸發器及前述第1冷凝器地,被往前述第1空間輸送,前述風扇的中心軸,係通過與前述一側方向直交之投影面中之前述蒸發器的中心。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除濕機,其中,在與前述一側方向直交之投影面中,前述第2冷凝器係大於前述蒸發器及前述第1冷凝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除濕機,其中,在與前述一側方向直交之投影面中,前述蒸發器係與前述第1冷 凝器相同大小。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除濕機,其中,在前述框體被放置於水平面後之狀態下,前述蒸發器的下端、前述第1冷凝器的下端及前述第2冷凝器的下端之高度係對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除濕機,其中,在前述框體被放置於水平面後之狀態下,前述第2冷凝器的下端,係比前述蒸發器的下端及前述第1冷凝器的下端還要上方。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除濕機,其中,藉前述風扇通過前述第2冷凝器之空氣之風量,係大於藉前述風扇通過前述蒸發器及前述第1冷凝器之空氣之風量。
TW106134432A 2017-02-23 2017-10-06 除濕機 TWI6514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2421 2017-02-23
JP2017032421 2017-02-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1841A TW201831841A (zh) 2018-09-01
TWI651498B true TWI651498B (zh) 2019-02-21

Family

ID=63254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4432A TWI651498B (zh) 2017-02-23 2017-10-06 除濕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729785B2 (zh)
CN (1) CN110337321B (zh)
TW (1) TWI651498B (zh)
WO (1) WO20181548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121247A (ja) * 2019-01-29 2020-08-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WO2021245940A1 (ja) * 2020-06-05 2021-12-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45424A (ja) * 1981-09-11 1983-03-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一体型空気調和機
JP2006150318A (ja) * 2004-12-01 2006-06-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除湿機、除湿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US7246503B1 (en) * 2005-11-16 2007-07-24 Bou-Matic Technologies Llc Enhanced drying dehumidifier
JP2014159024A (ja) * 2013-01-24 2014-09-04 Panasonic Corp 除湿装置
WO2016031139A1 (ja) * 2014-08-29 2016-03-0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87417A (ja) * 1991-09-26 1993-04-06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 Refrig Co Ltd 除湿装置
JP2937090B2 (ja) * 1995-09-29 1999-08-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機
US20080276640A1 (en) * 2007-05-10 2008-11-13 Mohinder Singh Bhatti Evaporative cooler and desiccant assisted vapor compression AC system
CN102679460B (zh) * 2011-03-16 2016-08-10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空调
CN104955548B (zh) * 2013-01-29 2017-07-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KR102193872B1 (ko) * 2013-09-05 2020-12-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습기
KR102200379B1 (ko) * 2013-12-10 2021-01-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습기
KR101560694B1 (ko) * 2013-12-26 2015-10-15 동부대우전자 주식회사 제습기
CN104019574B (zh) * 2014-05-16 2017-10-31 浙江普林艾尔电器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低冷凝压力深度过冷高效除湿机
TWI693366B (zh) * 2014-12-22 2020-05-11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除濕裝置
CN104864511B (zh) * 2015-05-08 2018-01-0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除湿机及其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45424A (ja) * 1981-09-11 1983-03-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一体型空気調和機
JP2006150318A (ja) * 2004-12-01 2006-06-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除湿機、除湿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US7246503B1 (en) * 2005-11-16 2007-07-24 Bou-Matic Technologies Llc Enhanced drying dehumidifier
JP2014159024A (ja) * 2013-01-24 2014-09-04 Panasonic Corp 除湿装置
WO2016031139A1 (ja) * 2014-08-29 2016-03-0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8154838A1 (ja) 2019-11-21
CN110337321A (zh) 2019-10-15
WO2018154838A1 (ja) 2018-08-30
JP6729785B2 (ja) 2020-07-22
TW201831841A (zh) 2018-09-01
CN110337321B (zh) 2021-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1497B (zh) 除濕機
TWI663366B (zh) 除濕機
CN106051961B (zh) 除湿器
US8276892B2 (en) Humidity controller
CN105745499B (zh) 空调室外单元
TWI651498B (zh) 除濕機
US7895856B2 (en) Humidity controller
JP2007237077A (ja) 空気調節装置
CN109974092B (zh) 空调
JP6662730B2 (ja) サブエンジン式輸送用冷凍ユニット
TWI664380B (zh) 除濕機
KR102436120B1 (ko) 토출공기의 온도를 저감시킬 수 있는 제습기
CN107655079A (zh) 空调室内机
WO2019194097A1 (ja) 空気調和機
JP7355993B2 (ja) 電装品箱
JP2021090898A (ja) 除湿装置
WO2022201695A1 (ja) 除湿装置
NZ753166B2 (en) Dehumidifier
KR102074767B1 (ko) 냉온 공기를 배출하는 무필터 공기청정장치
JP6009926B2 (ja) 空気調和機のルーバー構造
JP4489571B2 (ja) 一体型空気調和機
JP2017078559A (ja) 空気調和機及び空気調和機用生理活性物質担持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