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33991B - 流延裝置、溶液製膜設備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流延裝置、溶液製膜設備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33991B
TWI633991B TW103132558A TW103132558A TWI633991B TW I633991 B TWI633991 B TW I633991B TW 103132558 A TW103132558 A TW 103132558A TW 103132558 A TW103132558 A TW 103132558A TW I633991 B TWI633991 B TW I63399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ope
slot portion
film
flow
cas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25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11916A (zh
Inventor
中村直貴
Original Assignee
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119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119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39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399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1/00Shaping by coating a mould, core or other substrate, i.e. by depositing material and stripping-off the shaped articl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1/24Shaping by coating a mould, core or other substrate, i.e. by depositing material and stripping-off the shaped article; Apparatus therefor for making articles of indefinite length
    • B29C41/26Shaping by coating a mould, core or other substrate, i.e. by depositing material and stripping-off the shaped article; Apparatus therefor for making articles of indefinite length by depositing flowable material on a rotating dru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1/00Shaping by coating a mould, core or other substrate, i.e. by depositing material and stripping-off the shaped articl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1/34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1/42Removing articles from moulds, cores or other substr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1/00Shaping by coating a mould, core or other substrate, i.e. by depositing material and stripping-off the shaped articl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1/34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1/46Heating or 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7/00Producing flat articles, e.g. films or sheets
    • B29D7/01Films or she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lding By Coating Mould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在共流延時抑制流延膜的層與層的介面混亂的流延裝置、溶液製膜設備及方法。流延裝置具備進料塊及流延模具,進料塊將第1濃液~第3濃液合流而形成層狀濃液流。合流部將第2濃液的剪切黏度除以第1濃液的剪切黏度之比設定為預定的範圍。流延模具朝向流出口而具有第1層流狹槽部、第2層流狹槽部、流出狹槽部作為內部流路。關於邊緣板的內壁面中第2層流狹槽部與所述流出狹槽部的邊界,以距流出口的距離從X方向中央朝向側緣逐漸減小的方式形成。將中央設定為曲率半徑為100mm以上的曲線形狀。

Description

流延裝置、溶液製膜設備及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流延裝置、溶液製膜設備及方法。
具有光透射性的聚合物膜(以下稱為膜)作為光學膜而被用於多方面。所謂光學膜,例如有照相感光用膜、作為液晶顯示裝置的構成構件的偏光板的保護膜或相位差膜等。
作為具有光透射性的聚合物膜,具代表性的是以醯化纖維素作為聚合物成分的醯化纖維素膜。酯膜被用於以照相感光用膜為代表、作為近年來市場不斷擴大的液晶顯示裝置的構成構件的偏光板的保護膜或相位差膜等光學膜。
膜的主要製造方法有熔融擠出方法及溶液製膜方法,但醯化纖維素膜大多數是藉由溶液製膜方法來製造。溶液製膜方法為以下製膜方法:使用流延模具向支撐體流出含有聚合物及溶劑的聚合物溶液(以下稱為濃液),由此形成流延膜,將流延膜從支撐體上剝取並加以乾燥。
作為醯化纖維素膜的聚合物成分的醯化纖維素例如有二 乙醯纖維素(Diacetyl cellulose,DAC)或三乙醯纖維素(Triacetyl cellulose,TAC)等。DAC由於與支撐體的密接力強,所以難以從支撐體上剝取流延膜。因此,在使用DAC的情況下,藉由眾所周知的共流延來流延以DAC作為聚合物成分的DAC濃液與以TAC作為聚合物成分的TAC濃液,形成在DAC層的兩面上積層TAC層而成的流延膜。TAC為價格較DAC更高的原料,為了實現膜的成本降低,理想的是將TAC層形成得更薄。
此外,關於共流延,為了使濃液流穩定而製造厚度更均勻的膜,提出了各種流延模具。例如專利文獻1的流延模具在內部流路中形成有將濃液擴寬(擴大濃液流的寬度)的歧管(manifold),將從歧管到流出口為止的狹槽(slot)設定為特定形狀。該狹槽以擴寬方向的中心為基準而在5mm~20mm的範圍內且在流延模具的入口方向上具有曲面形狀(該曲面形狀具有特定的曲率半徑)。另外,專利文獻2的流延模具在隨後設有流出口的流路中,設置限制濃液流寬度的預定形狀的內定邊板(inner deckle plate)。設置有該內定邊板的內部流路具有將濃液流擴寬的狹槽部、使經擴寬的濃液流的厚度變薄的狹槽部、及將已變薄的濃液流引向流出口的狹槽部。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9-06694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2-131097號公報
然而,在TAC濃液與DAC濃液的如上文所述的共流延中,流延膜中DAC層與TAC層的介面混亂而各層的厚度的比例變得不均勻。對由該流延膜所形成的膜照射光時,可以確認到模糊不均。該不均通常是在膜的寬度方向中央在300mm~1000mm左右的區域內可見,以在流延時的流延方向上凸出的形狀而被確認到。即便使用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2中記載的流延模具,也無法消除此種不均。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在共流延時抑制流延膜中的層與層的介面混亂的流延裝置、溶液製膜設備及方法。
本發明是以如下事項作為特徵而構成:在使第1濃液與第2濃液在內部流路中合流,由此形成第1濃液與第2濃液以層狀重疊而成的層狀濃液流,將層狀濃液流擴寬並使之從流出口中流出的流延裝置中,內部流路具有第1濃液狹槽部、第2濃液狹槽部、合流部、第1層流狹槽部、第2層流狹槽部及流出狹槽部,其中所述第1濃液是用來形成成為流延膜的一個膜面的第1層,所述第2濃液的黏度高於第1濃液,且是用來形成較第1層更厚的第2層,所述第1濃液狹槽部中流動所供給的第1濃液,所述第2濃液狹槽部中流動所供給的第2濃液,且與第2濃液流動方 向正交的截面積大於第1濃液狹槽部的截面積,所述合流部藉由將第1濃液狹槽部與第2濃液狹槽部連接而使第1濃液與第2濃液合流,且將第2濃液的剪切黏度ηm除以第1濃液的剪切黏度ηs之比ηm/ηs設定為2以上、10以下的範圍,所述第1層流狹槽部中流動層狀濃液流,且朝向流出口,厚度方向的第1長度不變,寬度方向的第2長度逐漸增大,所述第2層流狹槽部是繼第1層流狹槽部之後設置,且朝向流出口,第2長度不變並且第1長度從第1層流狹槽部的第1長度起逐漸減小,所述流出狹槽部是繼第2層流狹槽部之後設置,第1長度及第2長度與第2層流狹槽部的第1長度及第2長度分別相等,且隨後設有流出口;並且關於構成內部流路的內壁面中在厚度方向上相對向的壁面部的第2層流狹槽部與流出狹槽部的邊界,以距流出口的距離從寬度方向的中央起朝向側緣逐漸減小的方式形成,且將中央設定為曲率半徑為100mm以上的曲線形狀。
第1層流狹槽部的第1長度LTa與流出狹槽部的第1長度LTb較佳的是滿足5≦LTa/LTb≦20的條件。
本發明的溶液製膜設備是以如下事項作為特徵而構成:具備流延裝置、支撐體及乾燥裝置,所述流延裝置使第1濃液與第2濃液在內部流路中合流,由此形成第1濃液與第2濃液以層狀重疊而成的層狀濃液流,將層狀濃液流擴寬並使之從流出口中流出,其中所述第1濃液是用來形成成為流延膜的一個膜面的第1層,所述第2濃液的黏度高於第1濃液,且是用來形成較第1層 更厚的第2層,所述支撐體以移動的支撐面來連續地支撐從流延裝置中流出的層狀濃液流,由此形成流延膜,所述乾燥裝置將從支撐體上剝取的流延膜乾燥;並且內部流路具有第1濃液狹槽部、第2濃液狹槽部、合流部、第1層流狹槽部、第2層流狹槽部及流出狹槽部,所述第1濃液狹槽部中流動所供給的第1濃液,所述第2濃液狹槽部中流動所供給的第2濃液,且與第2濃液的流動方向正交的截面積大於第1濃液狹槽部的截面積,所述合流部藉由將第1濃液狹槽部與第2濃液狹槽部連接而使第1濃液與第2濃液合流,且將第2濃液的剪切黏度ηm除以第1濃液的剪切黏度ηs之比ηm/ηs設定為2以上、10以下的範圍,所述第1層流狹槽部中流動層狀濃液流,且朝向流出口,厚度方向的第1長度不變,寬度方向的第2長度逐漸增大,所述第2層流狹槽部是繼第1層流狹槽部之後設置,朝向流出口,第2長度不變並且第1長度從第1層流狹槽部的第1長度起逐漸減小,所述流出狹槽部是繼第2層流狹槽部之後設置,第1長度及第2長度與第2層流狹槽部的第1長度及第2長度分別相等,且隨後設有流出口;並且關於構成內部流路的內壁面中在厚度方向上相對向的壁面部的第2層流狹槽部與流出狹槽部的邊界,以距流出口的距離從寬度方向的中央起朝向側緣逐漸減小的方式形成,且將中央設定為曲率半徑為100mm以上的曲線形狀。
第1層流狹槽部的第1長度LTa與流出狹槽部的第1長度LTb較佳的是滿足5≦LTa/LTb≦20的條件。
本發明的溶液製膜方法具備以下特徵:使用所述流延裝置在行進的支撐體上形成流延膜,從支撐體上將流延膜以膜的形式剝下,並將膜乾燥。
根據本發明,共流延時流延膜的層與層的介面混亂得到抑制。因此,對多層膜照射光時在寬度方向中央部產生的模糊不均得到抑制。
10‧‧‧多層膜
10a、21a‧‧‧第1層
10b、21b‧‧‧第2層
10c、21c‧‧‧第3層
11‧‧‧溶液製膜設備
12‧‧‧流延室
13‧‧‧夾具拉幅機
15‧‧‧乾燥室
16‧‧‧冷卻室
17‧‧‧卷取室
20‧‧‧流延裝置
21‧‧‧流延膜
22‧‧‧流延帶
22a‧‧‧支撐面
23、24‧‧‧旋轉輥
23a、24a‧‧‧旋轉軸
25‧‧‧剝取輥
26‧‧‧調溫裝置
27a~27d‧‧‧送風裝置
29‧‧‧轉送部
30‧‧‧濕潤膜
32、37‧‧‧輥
34‧‧‧切邊裝置
35‧‧‧破碎機
38‧‧‧滾花賦予輥
39‧‧‧壓輥
40‧‧‧卷取機
41‧‧‧卷芯
45a‧‧‧第1濃液
45b‧‧‧第2濃液
45c‧‧‧第3濃液
51‧‧‧進料塊
51i‧‧‧入口
51o‧‧‧出口
52‧‧‧流延模具
53、69‧‧‧內部流路
54a~54c‧‧‧泵
57‧‧‧分隔構件
57a‧‧‧分隔塊
57b‧‧‧葉片
57c‧‧‧搖動軸
59a‧‧‧第1濃液狹槽部
59b‧‧‧第2濃液狹槽部
59c‧‧‧第3濃液狹槽部
62‧‧‧合流部
63‧‧‧第1引導狹槽部
64‧‧‧分配銷
66‧‧‧控制部
69i‧‧‧流入口
69o‧‧‧流出口
71‧‧‧邊緣板
72‧‧‧側板
76‧‧‧第2引導狹槽部
77‧‧‧第1層流狹槽部
78‧‧‧第2層流狹槽部
79‧‧‧流出狹槽部
80‧‧‧內定邊板
90‧‧‧層狀濃液流
90a~90c‧‧‧厚度
120‧‧‧流延鼓
120a‧‧‧軸
120b‧‧‧鼓本體
120c‧‧‧周面
K‧‧‧兩點鏈線
LTa、LTb‧‧‧第1長度
R‧‧‧曲率半徑
THa、THb、THc‧‧‧厚度
W1、W2‧‧‧寬度
X、Y、Z‧‧‧方向
圖1為多層膜的截面概略圖。
圖2為溶液製膜設備的概略圖。
圖3為表示流延裝置的概要的立體圖。
圖4為進料塊的YZ平面的截面概略圖。
圖5為表示剪切黏度與剪切速度的關係的圖表。
圖6為流延模具的YZ平面的截面概略圖。
圖7為沿著圖6的VII-VII線的流延模具的截面概略圖。
圖8為層狀濃液流的XY平面的截面圖。
圖9為流延膜的概略截面圖。
圖10為實施本發明的流延鼓的概略圖。
圖11為多層膜的不均的說明圖。
圖12為說明多層膜的不均部分的概略截面圖。
利用實施本發明的後述溶液製膜設備11所得的經卷取成卷狀的多層膜10如圖1所示,第1層10a、第2層10b及第3層10c依次重疊。第1層10a及第3層10c為形成多層膜10的膜面的外層,第2層10b為位於第1層10a與第3層10c之間的中央層。此外,圖1中為便於說明而圖示了各層的邊界,但有時即便藉由目測或顯微鏡等進行觀察也看不到該邊界。
在本實施形態中,構成第1層10a與第3層10c的聚合物是設定為相同物質,採用TAC(三乙醯纖維素)。但是,構成第1層10a與第3層10c的聚合物也可互不相同。另外,構成第2層10b的聚合物與構成第1層10a及第3層10c的聚合物不同。本實施形態中,使用DAC(二乙醯纖維素)作為構成第2層10b的聚合物。
第2層10b承擔作為多層膜10的大部分光學特性。因此,構成第2層10b的聚合物滿足多層膜10所要求的光學特性,並且第2層10b的厚度相較於第1層10a及第3層10c而極厚。
在本實施形態中,將第2層10b的厚度THb設定為40μm。但是,第2層10b的厚度THb不限於此。在第2層10b的厚度THb為第1層10a的厚度THa及第3層10c的厚度THc的20倍以上、50倍以下的範圍的情況下,本發明的效果可靠,其中30倍以上、50倍以下的範圍的情況下本發明的效果顯著。
另一方面,構成第1層10a的聚合物是使用以下聚合物:與構成第2層10b的聚合物相比較,更容易從後述流延帶22(參照圖2)或流延鼓120(參照圖10)上剝取,此外不會損及第2層10b所發揮的光學特性。另外,構成第3層10c的聚合物是使用不會損及第2層10b所發揮的光學特性的聚合物。此外,關於構成各層10a~層10c的聚合物的詳細情況將於下文中描述。
本實施形態中,第1層10a的厚度THa與第3層10c的厚度THc相等,均設定為1.5μm。但是,第1層10a的厚度THa及第3層10c的厚度THc不限於此,另外,可彼此相等也可互不相同。在第1層10a的厚度THa為0.8μm以上、2.0μm以下的範圍的情況下進一步抑制流延膜的介面混亂,其中0.8μm以上、1.3μm以下的情況下所述效果特別顯著。
(溶液製膜設備)
溶液製膜設備11是用來製造多層膜10,如圖2所示,從上游側開始依次具有流延室12、夾具拉幅機13、乾燥室15、冷卻室16及卷取室17。
在流延室12中,具備形成層狀濃液流並使之流出的流延裝置20、由所流出的層狀濃液流來形成流延膜21的流延帶22、旋轉輥23及旋轉輥24、從流延帶22上剝取流延膜21的剝取輥25、調溫裝置26以及送風裝置27a~送風裝置27d等。
在旋轉輥23、旋轉輥24上架設著流延帶22。流延帶22成為環狀。旋轉輥23、旋轉輥24具有旋轉軸23a、旋轉軸24a, 藉由旋轉軸23a、旋轉軸24a利用驅動裝置(未圖示)進行旋轉,而在圓周方向上旋轉。流延帶22伴隨著該旋轉而連續移動。在本實施形態中,流延模具52是設置在旋轉輥23的上方,但也可以設置在從旋轉輥23向旋轉輥24的流延帶22的上方。這裏,將相互平行的旋轉軸23a、旋轉軸24a的軸方向設定為X方向,與X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設定為Y方向,與水平面正交的方向設定為Z方向。
關於流延帶22,將移動速度設定為10m/min以上、200m/min以下的範圍內,由此將流延速度設定為10m/min以上、200m/min以下。此外,若流延速度為10m/min以上,則膜的生產性提高。另外,若流延速度為200m/min以下,則更穩定地形成從流延裝置20中流出的層狀濃液(液珠),流延膜21的膜面的平滑性變得更良好。
調溫裝置26是用來將支撐流延膜21的流延帶22的支撐面22a(參照圖3)的溫度設定為預定的值。調溫裝置26是安裝在旋轉輥23、旋轉輥24上,具備調節導熱介質的溫度的溫度調節部(未圖示),使經調節為所需溫度的導熱介質在溫度調節部與設置在旋轉輥23、旋轉輥24內的流路之間循環。藉由該導熱介質的循環,經由旋轉輥23、旋轉輥24來調節流延帶22的溫度。
送風裝置27a~送風裝置27d是用來將流延膜21乾燥,對經過的流延膜21吹附乾燥風。送風裝置27a~送風裝置27d是設置在較流延模具52更靠流延帶22的移動方向下游側。也可以 在流延模具52與送風裝置27a之間設置遮擋乾燥風的迷宮式密封(labyrinth seal,未圖示)。藉由設置該迷宮式密封,由剛流延後的流延膜21與乾燥風的接觸所引起的流延膜21的表面性狀變動得到抑制。
在較流延模具52更靠流延帶22的移動方向上游側,也可以配置減壓室(未圖示)。該減壓室是用來防止液珠的斷裂或振動。減壓室對流延帶22的移動方向上的較液珠更靠上游側的環境進行抽吸,由此使液珠的上游側的壓力較下游側的壓力更低。藉由該壓力調整而液珠穩定。
藉由剝取輥25來剝取流延膜21,由此形成濕潤膜30。在從流延室12到夾具拉幅機13的轉送部29中,配置著多個用來將濕潤膜30引導到夾具拉幅機13中的輥32。在由多個輥32所設定的濕潤膜30的搬送路線的附近,設置有送風裝置(未圖示)。該送風裝置對轉送部29中的濕潤膜30吹附預定的風來進行濕潤膜30的乾燥。
夾具拉幅機13具備多個作為保持構件(該保持構件保持濕潤膜30的側緣部)的夾具,藉由該夾具的移動來搬送濕潤膜30。另外,藉由在濕潤膜30的寬度方向上移動夾具,可以進行將濕潤膜30的寬度擴大、或縮窄、或保持為一定值等的寬度控制。在夾具拉幅機13上設置有送風裝置(未圖示),由送風裝置對所搬送的濕潤膜30吹送乾燥風。由此濕潤膜30乾燥,成為多層膜10。
在夾具拉幅機13的下游也可以設置切邊裝置34,切邊裝置34將多層膜10的寬度方向兩側緣部切去。藉由送風將經切去的兩側緣部送到破碎機(crusher)35中進行粉碎,再利用作濃液等的原料。
乾燥室15是用來一面搬送多層膜10一面進一步進行乾燥。乾燥室15中設置有多個輥37,一面在輥37上分別繞掛多層膜10一面進行搬送。乾燥室15內的環境的溫度或濕度等是由未圖示的空調機來調節。此外,在乾燥室15上連接著吸附回收裝置,將從多層膜10中蒸發的溶劑吸附到吸附材料上並加以回收。
在乾燥室15的下游側設置有冷卻室16,在該冷卻室16中將多層膜10冷卻到例如室溫為止。在冷卻室16的下游設置有滾花(knurling)賦予輥38,對多層膜10的兩側緣部賦予滾花。在卷取室17中設置有具有壓輥39的卷取機40,卷取機40將多層膜10卷取到卷芯41上。
此外,多層膜10的第1層10a是由第1濃液45a所形成,第2層10b是由第2濃液45b所形成,第3層10c是由第3濃液45c所形成。此外,各濃液45a~濃液45c的詳細情況將於下文中描述。
如圖3所示,流延裝置20具備進料塊51及流延模具52,將各濃液45a~濃液45c獨立地引導到進料塊51中,使之在進料塊51內合流而成為以層狀重疊的層狀濃液流90(參照圖4)。該層狀濃液流90被引導到進料塊51下游的流延模具52中,向流延 帶22流出。此外,進料塊51及流延模具52中分別設置有未圖示的調溫部,由此對在內部流動的各濃液45a~濃液45c及層狀濃液流90的溫度進行調整。
如圖4所示,在進料塊51的內部,形成有各濃液45a~濃液45c及層狀濃液流90的流路(以下稱為內部流路)53。將該內部流路53及後述內部流路69視為流延裝置20的內部流路。內部流路53的上側端部是由2個分隔構件57一分為三。在進料塊51的上表面,位於Y方向中央的一個上游端作為第2濃液45b的入口51i而開口,在進料塊51的Y方向上相對向的面上,其他2個上游端作為第1濃液45a及第3濃液45c的入口而開口。由此,將內部流路53的上側端部設定為所供給的第1濃液45a流動的第1濃液狹槽部59a、第2濃液45b流動的第2濃液狹槽部59b、及第3濃液45c流動的第3濃液狹槽部59c。各狹槽部59a~狹槽部59c在下游端彼此連接,由此形成第1濃液45a~第3濃液45c合流的合流部62。藉由該合流部62而形成層狀濃液流90。合流部62的下游是設定為將合流部62中形成的層狀濃液流90引向出口51o的第1引導狹槽部63。
分隔構件57具有分隔塊57a及葉片(vane)57b。如圖4所示,截面楔狀的葉片57b是以銳角的頂端部分朝向合流部62的方式配置。在位於該頂端部分的相反側的葉片57b的端部設置有搖動軸57c,葉片57b以該搖動軸57c為中心而自如地搖動。
另外,在第1濃液狹槽部59a的出口及第3濃液狹槽部 59c的出口設置有分配銷(distribution pin)64。分配銷64是設定為在圖4的紙面向內方向即X方向上延伸的圓柱狀。在分配銷64上形成有將圓周方向的一部分切去的切口槽。切口槽的深度或X方向上的長度是隨著朝向圓周方向而逐漸增大或逐漸減小。
藉由分配銷64在圓周方向上的旋轉及各葉片57b的搖動,來分別獨立地調節第1濃液狹槽部59a的出口的Y方向上的間隔、第2濃液狹槽部59b的出口的Y方向上的間隔、及第3濃液狹槽部59c的出口的Y方向上的間隔。使第1濃液狹槽部59a及第3濃液狹槽部59c的與各第1濃液45a、第3濃液45c的流動方向正交的各截面積,小於第2濃液狹槽部59b的與第2濃液45b的流動方向正交的截面積。由此製造第1層10a及第3層10c較第2層10b更薄的多層膜10。
控制部66分別與各泵54a~泵54c、各搖動軸57c及各分配銷64連接。藉此,在控制部66的控制下,泵54a~54c將各濃液45a~濃液45c以預定的體積流量向進料塊51送出。另外,在控制部66的控制下,葉片57b及分配銷64是以成為預定的朝向的方式設置。
將第1濃液45a的剪切黏度設定為ηsa、第3濃液45c的剪切黏度設定為ηsc、第2濃液45b的剪切黏度設定為ηm。合流部62中,將剪切黏度ηm除以剪切黏度ηsa之比ηm/ηsa、與剪切黏度ηm除以剪切黏度ηsc之比ηm/ηsc均設定為2以上、10以下的範圍。此外,本實施形態中,使比ηm/ηsa與比ηm/ηsc相等, 因此將這些比匯總記載為「ηm/ηs」。比ηm/ηs較佳為5以上、10以下的範圍,更佳為5以上、8以下的範圍。
為了將合流部62中的第1濃液45a~第3濃液45c的各剪切黏度之比ηm/ηs設定為所述範圍,如下文所述般形成合流部62。首先,利用剪切速度測定機來求出第1濃液45a~第3濃液45c的各剪切速度。剪切速度測定機也可為市售品,本實施形態中使用毛細管流變儀(capillary rheometer)(Rheosol-CR100,UBM(股)公司製造)。在這種市售的剪切速度測定機中,供測定對象物流動的擠出噴嘴的形狀為圓筒形,另一方面,進料塊51的各狹槽部59a~狹槽部59c的與各濃液45a~濃液45c的流動方向正交的平面的截面形狀及合流部62的XY平面的截面形狀為矩形。因此,各狹槽部59a~狹槽部59c及合流部62的剪切黏度是根據毛細管流變儀的剪切黏度且由毛細管流變儀的剪切速度而求出。
圖5表示利用毛細管流變儀測定的剪切黏度與剪切速度的關係。縱軸為剪切黏度,圖5中越向上方越大。橫軸為剪切速度,圖5中越向右方越大。如此,剪切黏度與剪切速度之間有一定關係,成為大致向右下延伸的曲線。根據該剪切黏度與剪切速度的關係,求出與利用毛細管流變儀所測定的剪切黏度η相對應的剪切速度γ(k)。
這裏,若將剪切速度設定為γ(k)、剪切應力設定為τ、剪切黏度設定為η、毛細管流變儀的擠出流量設定為Q、擠出噴嘴的孔的內徑設定為RI、擠出噴嘴的長度設定為L、壓降設定為△P, 則有以下關係。
γ(k)=4×Q/τ×R3…(1)
τ=RI×δP/2×L…(2)
η=τ/γ(k)…(3)
在將擠出噴嘴換成矩形的各狹槽部59a~狹槽部59c及合流部62的情況下,如眾所周知般,剪切速度γ是由6×Q/(W×h2)所求出,因此使用藉由毛細管流變儀的測定而先求出的剪切速度γ(k),設定為γ(k)=6×Q/(W×h2)…(4)。
此外,Q為合流部62中的第1濃液45a~第3濃液45c的流量之和,W為合流部62的X方向的長度,h為合流部62的Y方向的長度。由該式(4)來求出h,形成具有該h的合流部62。藉此,剪切黏度之比ηm/ηs成為所述範圍。
此外,所述例中,各剪切黏度ηm、剪切黏度ηsa、剪切黏度ηsc的調節是藉由調節第2濃液狹槽部59b的出口與第1濃液狹槽部59a的出口、第3濃液狹槽部59c的出口的Y方向的各間隔來進行。但是,也有代替該方法或除此以外也調整各濃液45a~濃液45c的黏度的方法。例如,為了增大比ηm/ηsa或比ηm/ηsc,只要製造黏度更大的第1濃液45a即可。
如圖6、圖7所示,流延模具52具備一對邊緣板71及一對側板72。在X方向上延伸的一對邊緣板71在Y方向上相對向。一對側板72分別配置在一對邊緣板71的X方向的各端部,這些 側板在X方向上相對向。在各側板72的內壁,配置有限制層狀濃液流90的寬度的內定邊板80。內定邊板80是以在X方向(寬度方向)上相對向且隨後設有流出口69o的方式設置,作為將經擴寬的層狀濃液流90限制於一定寬度的限制部而發揮功能。流延模具52的內部流路69是由一對邊緣板71及設置於一對側板72的內側的內定邊板80包圍而形成。此外,也可不設置內定邊板80,或將內定邊板80與側板72設置成一體,該情況下,側板72作為限制部而發揮功能。
內部流路69是以在Z方向上貫穿流延模具52的方式形成。內部流路69的上端在流延模具52的上部作為層狀濃液流90的流入口69i而開口,下端在流延模具52的下部作為層狀濃液流90的流出口69o而開口。與流動方向正交的XY平面上的內部流路69的截面形狀成為在X方向上長、在Y方向上短的矩形形狀。
內部流路69從流入口69i起朝向流出口69o而具有第2引導狹槽部76、第1層流狹槽部77、第2層流狹槽部78及流出狹槽部79。第2引導狹槽部76是繼進料塊51的第1引導狹槽部63之後設置,將從進料塊51流入的層狀濃液流90引向第1層流狹槽部77。如圖6所示,關於XY面中的內部流路69的Y方向的第1長度,在第2引導狹槽部76、第1層流狹槽部77、流出狹槽部79中分別不變,在第2層流狹槽部78中朝向流出口69o而連續地逐漸減小。另外,第2引導狹槽部76與第1層流狹槽部77的Y方向的第1長度相等。另一方面,如圖7所示,關於XY平 面中的內部流路69的X方向的第2長度,在第2引導狹槽部76中不變,從該第2引導狹槽部76的流出口69o側端部(圖7中為下端)起朝向內定邊板80的流入口69i側端部(圖7中為上端)逐漸增大,在內定邊板80相對向的部位中不變。第1層流狹槽部77中,包含X方向的第2長度朝向流出口69o而逐漸增大的部分、及成為一定的部分。從第2引導狹槽部76起在第1層流狹槽部77中流動並經擴寬的層狀濃液流90是藉由內定邊板80而被限制於一定寬度,依照該寬度而從流出口69o中流出。
在邊緣板71的內壁面,關於第2層流狹槽部78與流出狹槽部79的邊界,如圖7所示,以從X方向的中央起朝向側緣,距流出口69o的距離連續地逐漸減小的方式形成。該邊界的中央是設定為曲線形狀,該曲線形狀描畫出向流入口69i側凸出的圓弧,該曲率半徑R是設定為100mm以上。設定為該曲率半徑R的中央的寬度W1較佳的是設定為10mm以上、200mm以下的範圍。第1層流狹槽部77與第2層流狹槽部78的邊界是和第2層流狹槽部78與流出狹槽部79的邊界同樣地形成,所述兩個邊界的間隔成為一定間隔。
另外,第1層流狹槽部77的第1長度LTa與流出狹槽部79的第1長度LTb滿足5≦LTa/LTb≦20的條件。
然後,對所述構成的作用加以說明。在控制部66的控制下,由泵54a~泵54c送到進料塊51中的各濃液45a~濃液45c藉由合流部62而合流。藉由該合流,形成第3濃液45c、第2濃 液45b及第1濃液45a的各液流在Y方向上重疊而成的層狀濃液流90。
如上文所述,合流部62是以剪切黏度之比ηm/ηsa成為2以上、10以下的範圍的方式構成。因此,第1濃液45a與第2濃液45b一面形成並無凹凸的平滑介面或接***滑的凹凸介面,一面在第1引導狹槽部63中流動。同樣地,合流部62是以剪切黏度之比ηm/ηsc成為2以上、10以下的範圍的方式構成。因此,第3濃液45c與第2濃液45b一面形成並無凹凸的平滑介面或接***滑的凹凸介面,一面在第1引導狹槽部63中流動。
進料塊51中形成的層狀濃液流90是由第1引導狹槽部63引向流延模具52。被送到流延模具52中的層狀濃液流90依次經過第2引導狹槽部76、第1層流狹槽部77、第2層流狹槽部78及流出狹槽部79。
第1層流狹槽部77一面將層狀濃液流90引向第2層流狹槽部78一面連續地擴大其寬度(X方向的長度)。第2層流狹槽部78一面將層狀濃液流90的寬度保持為第1層流狹槽部77中的寬度,一面朝向流出狹槽部79使厚度(Y方向的長度)連續地逐漸減小。流出狹槽部79在將層狀濃液流90的寬度及厚度保持為在第2層流狹槽部78中的寬度及厚度的狀態下將層狀濃液流90引向流出口69o並使之流出。
經過流出狹槽部79的層狀濃液流90從流出口69o向移動的流延帶22流出。由此,層狀濃液流90在流延帶22上成為3 層結構的流延膜21。如圖9所示,流延膜21具備由第1濃液45a所形成的與流延帶22接觸的第1層21a、由第2濃液45b所形成的第2層21b及由第3濃液45c所形成的第3層21c。
邊緣板71的內壁面中,關於第2層流狹槽部78與流出狹槽部79的邊界,如上文所述,以距流出口69o的距離自X方向的中央起朝向側緣逐漸減小的方式形成,且將中央設定為曲率半徑R為100mm以上的曲線形狀。因此,如圖9所示,形成有第1層21a與第2層21b的介面、及第3層21c與第2層21b的介面均為平滑的面或接***滑的凹凸面的流延膜21。此外,圖9為流延膜21的寬度方向的中央。由此與曲率半徑R小於100mm的情況相比較,層狀濃液流90的壓力集中於第2層流狹槽部78中央上部的情況得到抑制,形成第1層21a、第3層21c的濃液流的厚度變薄的情況消失。因此,層狀濃液流90的介面混亂得到抑制。
相對於此,使用合流部中的剪切黏度之比ηm/ηsa、ηm/ηsc不滿足所述範圍的合流部來形成層狀濃液流,該層狀濃液流經過具有不滿足第2層流狹槽部78與流出狹槽部79的所述邊界形狀的內壁的邊緣板71的情況下,流延膜的各層的介面成為階差更大的凹凸。具體來說,如圖9的兩點鏈線K所示,形成第1層21a以倒M字狀進入第2層21b中、第3層21c以M字狀進入第2層21b中的流延膜。該情況是出於以下的(1)~(3)的理由。此外,該圖9示出X方向的流延膜21的中央部截面,該截面位置與沿著圖11的IX-IX線的多層膜10的截面位置相對應。
(1)合流部中第1濃液45a、第3濃液45c不易被第2濃液45b牽拉,在合流部的下游,第2濃液45b進入第1濃液45a、第3濃液45c中,然後第1濃液45a、第3濃液45c將第2濃液45b擠回,因此在層狀濃液流90中在濃液間的介面上產生凹凸。
(2)具有這種凹凸介面的層狀濃液流90經過邊緣板71時,在第1層流狹槽部77與第2層流狹槽部78的邊界中的X方向的中央,由第1濃液45a、第3濃液45c所形成的層的厚度因應力的集中而變得極薄。
(3)由如此般變得極薄的第1濃液45a、第3濃液45c所形成的層在到達流出口69o之前的期間中,在X方向上滯留時間產生差異。
另外,第1層流狹槽部77的第1長度LTa與流出狹槽部79的第1長度LTb滿足5≦LTa/LTb≦20的條件。因此,與LTa/LTb小於5的情況相比較,流延模具52中的各濃液45a~濃液45c將壓力保持得更大,層狀濃液流90的各層的厚度90a~厚度90c各自在寬度方向上變均勻。另外,與LTa/LTb為20以上的情況相比較,流延模具52中的各濃液45a~濃液45c將壓力保持得更小,因此流延適性優異。所謂「流延適性優異」,是指流延膜面的被稱為鯊魚皮(shark skin)的表面性狀不良得到抑制。該鯊魚皮大多是由在流延模具52的內部中濃液的壓力過高的情況下,從流延模具的流出口中流出時的急劇的壓力降低所引起。
從流延模具52中流出的層狀濃液流90在流延帶22上形 成流延膜21。在流延帶22上,流延膜21經來自送風裝置27a~送風裝置27d的乾燥風乾燥,在被剝取之前膠化。剝取輥25將以可搬送的程度膠化的流延膜21從流延帶22上以帶狀的濕潤膜30的形式剝取,經剝取的濕潤膜30經過轉送部29而被引向夾具拉幅機13。
剝取時的流延膜21的殘留溶劑量較佳為10質量%以上、100質量%以下的範圍。此外,在本說明書中,以乾量基準來表示殘留在流延膜21、濕潤膜30及多層膜10中的溶劑量,將其作為殘留溶劑量。另外,從對象膜中採取樣品,將該樣品的質量設定為x、乾燥樣品後的質量設定為y時,以{(x-y)/y}×100計算而求出殘留溶劑量。
利用轉送部29的送風裝置對濕潤膜30吹附風而促進乾燥。風的溫度較佳為20℃以上、250℃以下。從夾具拉幅機13中送出的多層膜10是利用切邊裝置34將在夾具拉幅機13中經握持的部分即包含握持痕跡的側緣部切除後,被送往乾燥室15。
乾燥室15一面利用輥37支撐多層膜10一面向下游側輸送。藉由經過環境的溫度或濕度等經調節的乾燥室15,而將多層膜10進一步乾燥。多層膜10經過冷卻室16,由此被冷卻到例如室溫為止。
將多層膜10冷卻後,利用滾花賦予輥38對兩側緣部賦予滾花。在卷取室17中,將被賦予滾花的多層膜10以卷狀卷取到卷芯41上。
如上文所述,形成有各層21a~層21c的介面比以前更平滑的流延膜21,因此製造如圖1所示的各層10a~層10c的各介面比以前更平滑的多層膜10。由此,多層膜10更均勻地透射照射光,模糊不均得到抑制。
所述實施形態中,藉由流延膜21所含的溶劑的乾燥來使流延膜21表現出自支撐性,但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以藉由冷卻來使流延膜21表現出自支撐性。
所述實施形態中,作為形成流延膜21的支撐體,使用掛在輥上並藉由該輥的旋轉而移動的流延帶22,但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以使用流延鼓120代替流延帶22。在此時的流延室12的內部,如圖10所示,具備流延裝置20、流延鼓120、調溫裝置26等。此外,該情況下,較佳的是使用後述針板拉幅機(未圖示)來代替夾具拉幅機13。
流延鼓120具有以成為水平的方式配置的軸120a、及固定在軸120a上的鼓本體120b。這裏,軸120a的軸方向為X方向。在控制部(未圖示)的控制下,軸120a利用驅動裝置(未圖示)旋轉,鼓本體120b與軸120a一體地在圓周方向上旋轉。藉由鼓本體120b的旋轉,鼓本體120b的周面120c以預定的速度(例如50m/min以上、200m/min以下)移動。在鼓本體120b上連接調溫裝置26。
利用調溫裝置26將周面120c的溫度在-10℃以上、10℃以下的範圍內保持於大致不變,由此流延膜21經冷卻,在被剝取 之前膠化。剝取輥25將以可搬送的程度膠化的流延膜21從流延帶22上以帶狀的濕潤膜30的形式剝取,經剝取的濕潤膜30經過轉送部29而被引向針板拉幅機。剝取時的流延膜21的殘留溶劑量較佳為200質量%以上、300質量%以下。
針板拉幅機具有貫穿保持濕潤膜30的兩側緣部的多根 針。於能在預定的軌道上移動的多個針板(pin plate)上,分別設置有多根針。兩側緣部經針握持的濕潤膜30是藉由針板的移動而被搬送。對所搬送的濕潤膜30吹送乾燥風。由此,濕潤膜30乾燥而成為多層膜10。此外,也可以在針板拉幅機與乾燥室15之間配置上文所述的夾具拉幅機13。夾具拉幅機13是用於將多層膜10在寬度方向上延伸的情況。由延伸所得的擴寬程度是根據目標光學特性而設定。
所述實施形態中形成的流延膜21或所製造的多層膜10 為3層結構,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也可以設定為2層或4層以上的多層結構。2層的情況下,形成包含第1濃液45a及第2濃液45b的流延膜。4層以上的情況下,使用第1濃液45a來作為形成與流延帶22或流延鼓120接觸的第1層21a的濃液,且使用第3濃液45c來作為露出的另一外層。另外,4層以上的情況下,使用第2濃液45b來分別作為與第1濃液45a接觸重疊的濃液及與第3濃液45c接觸重疊的濃液。
以下,對原料及各濃液加以說明。第1濃液45a及第3 濃液45c是使構成第1層10a及第3層10c的聚合物溶解在溶劑 中而成。第2濃液45b是使構成第2層10b的聚合物溶解在溶劑中而成。
第2濃液45b的黏度高於第1濃液45a及第3濃液45c。 另外,第1濃液45a的黏度與第3濃液45c的黏度可相等也可不同。各濃液45a~濃液45c的黏度可以根據日本工業標準(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JIS)K 7117來求出。由該測定方法所得的各濃液的黏度並無特別限定,例如第2濃液45b的黏度較佳為40Pa.s以上、150Pa.s以下,更佳為50Pa.s以上、100Pa.s以下。另外,第1濃液45a、第3濃液45c的黏度較佳為20Pa.s以上、80Pa.s以下,更佳為30Pa.s以上、50Pa.s以下。
構成第1層10a及第3層10c的聚合物例如可以使用醯化纖維素。醯化纖維素特佳為三乙醯纖維素(triacetyl cellulose,TAC)。而且,醯化纖維素系樹脂中,更佳為以羧酸將纖維素的羥基酯化的比例、即醯基的取代度滿足下述式(I)~式(III)全部。此外,以下的式(I)~式(III)中,A及B表示醯基的取代度,A為乙醯基的取代度,另外B為碳原子數3~22的醯基的取代度。此外,較佳的是TAC的90質量%以上為0.1mm~4mm的粒子。
(I)2.5≦A+B≦3.0
(II)0≦A≦3.0
(III)0≦B≦2.9
構成纖維素的β-1,4所鍵結的葡萄糖單元在2位、3位及6位上具有游離的羥基。醯化纖維素是利用碳數2以上的醯基將這 些羥基的一部分或全部酯化而成的聚合物(polymer)。醯基取代度是指在各2位、3位及6位上,纖維素的羥基酯化的比例(100%酯化為取代度1)。
總醯基化取代度、即DS2+DS3+DS6較佳為2.00~3.00,更佳為2.22~2.90,特佳為2.40~2.88。另外,DS6/(DS2+DS3+DS6)較佳為0.28以上,更佳為0.30以上,特佳為0.31~0.34。這裏,DS2為醯基對葡萄糖單元的2位的羥基的取代度(以下也稱為「2位的醯基取代度」),DS3為醯基對3位的羥基的取代度(以下也稱為「3位的醯基取代度」),DS6為醯基對6位的羥基的取代度(以下也稱為「6位的醯基取代度」)。
用於醯化纖維素的醯基可僅為一種,或者也可使用兩種以上的醯基。當使用兩種以上的醯基時,較佳的是其中之一為乙醯基。若將「2位、3位及6位的羥基」的取代度的總和設定為DSA、「2位、3位及6位的羥基」中的「乙醯基以外的醯基」的取代度的總和設定為DSB,則DSA+DSB的值更佳為2.22~2.90,特佳為2.40~2.88。另外,DSB為0.30以上,特佳為0.7以上。進而,DSB的20%以上為6位羥基的取代基,更佳為25%以上為6位羥基的取代基,進而較佳為30%以上,特佳為33%以上為6位羥基的取代基。另外,也可進一步列舉醯化纖維素的6位的取代度為0.75以上、進而為0.80以上、特別是0.85以上的醯化纖維素。由這些醯化纖維素可以製作溶解性良好的溶液(濃液)。特別在非氯系有機溶劑中可以製作良好的溶液。進而可以製作黏度 低、過濾性良好的溶液。
醯化纖維素的碳數2以上的醯基可為脂肪族基也可為芳基,並無特別限定。該些基團例如為纖維素的烷基羰基酯、烯基羰基酯或芳香族羰基酯、芳香族烷基羰基酯等,分別可以具有進一步經取代的基團。所述基團的較佳例可以舉出:丙醯基、丁醯基、戊醯基、己醯基、辛醯基、癸醯基、十二烷醯基、十三烷醯基、十四烷醯基、十六烷醯基、十八烷醯基、異丁醯基、叔丁醯基、環己烷羰基、油醯基、苯甲醯基、萘基羰基、肉桂醯基等。這些基團中,更佳為丙醯基、丁醯基、十二烷醯基、十八烷醯基、叔丁醯基、油醯基、苯甲醯基、萘基羰基、肉桂醯基等,特佳為丙醯基、丁醯基。
此外,關於醯化纖維素的詳細情況,是記載於日本專利特開2005-104148號的[0140]段落~[0195]段落中。這些記載也可以應用到本發明中。另外,關於溶劑及塑化劑、防劣化劑、紫外線吸收劑(UV劑)、光學各向異性控制劑、延遲控制劑、染料、消光劑、剝離劑、剝離促進劑等添加劑,也同樣詳細地記載於日本專利特開2005-104148號的[0196]段落~[0516]段落中。
構成第2層10b的聚合物較佳為醯化纖維素,其中較佳為二乙醯纖維素。
各濃液45a~濃液45c中所用的溶劑可由單一的溶劑成分所構成,也可為多種溶劑成分的混合物。另外,各濃液45a~濃液45c的溶劑的配方可彼此相同也可不同。在各濃液45a~濃液45c 的溶劑配方不同的情況下,較佳的是各濃液45a~濃液45c含有共同的溶劑成分。
溶劑可以舉出:芳香族烴(例如苯、甲苯等)、鹵化烴(例如二氯甲烷、氯苯等)、醇(例如甲醇、乙醇、正丙醇、正丁醇、二乙二醇等)、酮(例如丙酮、甲基乙基酮等)、酯(例如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等)及醚(例如四氫呋喃、甲基溶纖劑等)等。此外,所謂濃液,是指將聚合物溶解或分散於溶劑中所得的聚合物溶液、分散液。
這些溶劑中,可以較佳地使用碳原子數1~7的鹵化烴,可以最佳地使用二氯甲烷。從TAC的溶解性、流延膜從支撐體上的剝取性、膜的機械強度等及膜的光學特性等物性的觀點來看,較佳的是除了二氯甲烷以外混合一種或多種碳原子數1~5的醇。相對於溶劑總體,醇的含量較佳為2質量%~25質量%,更佳為5質量%~20質量%。醇的具體例可以舉出甲醇、乙醇、正丙醇、異丙醇、正丁醇等,可以較佳地使用甲醇、乙醇、正丁醇或這些醇的混合物。
為了將對環境的影響抑制於最小限度,在不使用二氯甲烷的情況下,可以較佳地使用碳原子數為4~12的醚、碳原子數為3~12的酮、碳原子數為3~12的酯、碳數1~12的醇。有時將這些溶劑適當地混合使用。例如可以舉出乙酸甲酯、丙酮、乙醇、正丁醇的混合溶劑。這些醚、酮、酯及醇也可以具有環狀結構。另外,具有醚、酮、酯及醇的官能基(即-O-、-CO-、-COO- 及-OH)中的任意2個以上的化合物也可以用作溶劑。
[實施例]
進行實施例1~實施例4作為本發明的實施例。各實施例是藉由溶液製膜設備11來實施,改變合流部62中的剪切黏度之比ηm/ηsa、ηm/ηsc及上文所述的曲率半徑R來進行實施例。將各剪切黏度之比及曲率半徑R示於表1中。此外,任一實施例中,合流部62中的第1濃液45a的剪切黏度ηsa與第3濃液45c的剪切黏度ηsc相等,因此表1中將剪切黏度之比簡單地記作「ηm/ηs」。
藉由調節與合流部62連接的第1濃液狹槽部59a、第3濃液狹槽部59c與第2濃液狹槽部59b的Y方向的間隔,來調節剪切黏度之比。
所製造的多層膜10的寬度為1500mm。對所製造的多層膜10評價光的透射性。評價是利用以下方法來進行。從各實施例中所得的多層膜10中在長度方向上切出200mm,作為評價對象的樣品膜。從光源對該樣品膜的寬度方向的中央的寬度1000mm 的區域照射光。使用鹵素燈作為光源。
從垂直方向對與經光照射的膜面為相反側的膜面進行觀察時的不均如圖11所示,模糊部位是以具有寬度的線的形式被確認到。例如圖11所示,這種不均是以在形成流延膜時的流延方向上凸出的形狀被確認到。並無不均的部位的截面如圖12中實線所示,第1層10a、第3層10c的厚度THa、厚度THc在寬度方向上分別成為一定,並且第2層10b的厚度也在寬度方向上成為一定。
相對於此,關於存在不均的部位的截面,所述各層10a~層10c的厚度在多層膜10的寬度方向上變化。亦即,如圖11所示,若對模糊部位的沿著寬度方向的截面(沿著XII-XII線的截面)進行確認,則如圖12中兩點虛線所示,第1層10a及第3層10c的厚度相對於第2層10b的厚度之比例在寬度方向上不同。具體來說,第1層10a及第3層10c的各厚度THa、厚度THc在模糊部位中分別增厚△THa、△THc的量,並且第2層10b的厚度減薄△THa與△THc之和的量。在△THa及△THc分別為3μm以上的情況下,作為模糊不均而被目測確認到。而且,該模糊部位的寬度W2與圖12中厚度的比例變化的部位相對應。
將長度方向上可見該不均的個數作為評價結果。此外,圖11中示出2個凸出在寬度方向上相連的形狀,但有時該不均的凸出數在寬度方向上為1個,或有時3個以上相連。與在寬度方向上相連的凸出形狀的個數無關而將不均的個數以「1」來計數。 將評價結果示於表1中。
[比較例]
改變合流部62中的剪切黏度之比ηm/ηsa、剪切黏度之比ηm/ηsc以及上文所述的曲率半徑R,實施比較例1~比較例4。將各比較例的條件示於表1中。此外,比較例1~比較例4中,也與實施例1~實施例4同樣地使合流部62中的第1濃液45a的剪切黏度ηsa與第3濃液45c的剪切黏度ηsc相等,因此表1中將剪切黏度之比簡單地記作「ηm/ηs」。

Claims (5)

  1. 一種流延裝置,使第1濃液與第2濃液在內部流路中合流,由此形成所述第1濃液與所述第2濃液以層狀重疊而成的層狀濃液流,將所述層狀濃液流擴寬並將經擴寬的所述層狀濃液流限制於一定寬度,使之從流出口中流出,其中所述第1濃液是用來形成成為流延膜的一個膜面的第1層,所述第2濃液的黏度高於所述第1濃液,且是用來形成較所述第1層更厚的第2層,並且所述流延裝置的特徵在於:所述內部流路具有第1濃液狹槽部,流動所述第1濃液;第2濃液狹槽部,流動所述第2濃液,且與所述第2濃液的流動方向正交的截面積大於所述第1濃液狹槽部的與所述第1濃液的流動方向正交的截面積;合流部,藉由將所述第1濃液狹槽部與所述第2濃液狹槽部連接而使所述第1濃液與所述第2濃液合流,且將所述第2濃液的剪切黏度ηm除以所述第1濃液的剪切黏度ηs之比ηm/ηs設定為2以上、10以下的範圍;第1層流狹槽部,流動所述層狀濃液流,且朝向所述流出口,厚度方向的第1長度不變,寬度方向的第2長度逐漸增大;第2層流狹槽部,繼所述第1層流狹槽部之後設置,且朝向所述流出口,所述第1長度從所述第1層流狹槽部的所述第1長度起逐漸減小;流出狹槽部,繼所述第2層流狹槽部之後設置,所述第1長度與所述第2層流狹槽部的所述第1長度相等,且隨後設有所述流出口;以及限制部,以在所述寬度方向上相對向並且隨後設有所述流出口的方式設置,將經擴寬的所述層狀濃液流限制於一定寬度;並且關於構成所述內部流路的內壁面中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相對向的壁面部的所述第2層流狹槽部與所述流出狹槽部的邊界,以距所述流出口的距離從所述寬度方向的中央起朝向側緣逐漸減小的方式形成,且將所述中央設定為曲率半徑為100mm以上的曲線形狀。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流延裝置,其中所述第1層流狹槽部的所述第1長度LTa與所述流出狹槽部的所述第1長度LTb滿足5≦LTa/LTb≦20的條件。
  3. 一種溶液製膜設備,其特徵在於具備:流延裝置,使第1濃液與第2濃液在內部流路中合流,由此形成所述第1濃液與所述第2濃液以層狀重疊而成的層狀濃液流,將所述層狀濃液流擴寬,將經擴寬的所述層狀濃液流限制於一定寬度並使之從流出口中流出,其中所述第1濃液是用來形成成為流延膜的一個膜面的第1層,所述第2濃液的黏度高於所述第1濃液,且是用來形成較所述第1層更厚的第2層;支撐體,以移動的支撐面連續地支撐從所述流延裝置中流出的所述層狀濃液流,由此形成所述流延膜;以及乾燥裝置,將從支撐體上剝取的所述流延膜乾燥;並且所述內部流路具有第1濃液狹槽部,流動所述第1濃液;第2濃液狹槽部,流動所述第2濃液,且與所述第2濃液的流動方向正交的截面積大於所述第1濃液狹槽部的與所述第1濃液的流動方向正交的截面積;合流部,藉由將所述第1濃液狹槽部與所述第2濃液狹槽部連接而使所述第1濃液與所述第2濃液合流,且將所述第2濃液的剪切黏度ηm除以所述第1濃液的剪切黏度ηs之比ηm/ηs設定為2以上、10以下的範圍;第1層流狹槽部,流動所述層狀濃液流,並且朝向所述流出口,厚度方向的第1長度不變,寬度方向的第2長度逐漸增大;第2層流狹槽部,繼所述第1層流狹槽部之後設置,並且朝向所述流出口,所述第1長度從所述第1層流狹槽部的所述第1長度起逐漸減小;流出狹槽部,繼所述第2層流狹槽部之後設置,所述第1長度與所述第2層流狹槽部的所述第1長度相等,且隨後設有所述流出口;限制部,以在所述寬度方向上相對向並且隨後設有所述流出口的方式設置,將經擴寬的所述層狀濃液流限制於一定寬度;並且關於構成所述內部流路的內壁面中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相對向的壁面部的所述第2層流狹槽部與所述流出狹槽部的邊界,以與所述流出口的距離從所述寬度方向的中央起朝向側緣逐漸減小的方式形成,且將所述中央設定為曲率半徑為100mm以上的曲線形狀。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溶液製膜設備,其中所述第1層流狹槽部的所述第1長度LTa與所述流出狹槽部的所述第1長度LTb滿足5≦LTa/LTb≦20的條件。
  5. 一種溶液製膜方法,包括:使用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所述流延裝置在行進的支撐體上形成流延膜;從所述支撐體上將所述流延膜以膜的形式剝下;以及將所述膜乾燥。
TW103132558A 2013-09-27 2014-09-22 流延裝置、溶液製膜設備及方法 TWI6339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1503 2013-09-27
JP2013201503A JP5971808B2 (ja) 2013-09-27 2013-09-27 流延装置、溶液製膜設備及び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1916A TW201511916A (zh) 2015-04-01
TWI633991B true TWI633991B (zh) 2018-09-01

Family

ID=527881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2558A TWI633991B (zh) 2013-09-27 2014-09-22 流延裝置、溶液製膜設備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971808B2 (zh)
KR (1) KR102148042B1 (zh)
CN (1) CN104512042B (zh)
TW (1) TWI6339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065052A (ja) * 2015-09-30 2017-04-0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ダイ、フィルム製造設備、溶液製膜方法及び溶融製膜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80541A (ja) * 2001-09-10 2003-03-1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溶液製膜方法及びフイルム等
JP2005104148A (ja) * 2003-09-11 2005-04-2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セルロースアシレートフィルム及び溶液製膜方法
JP2010218982A (ja) * 2009-03-18 2010-09-30 Hitachi Maxell Ltd 非水二次電池
JP2012131097A (ja) * 2010-12-21 2012-07-12 Fujifilm Corp 流延装置、流延膜の形成方法及び溶液製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88200B2 (ja) * 1996-08-23 2004-11-10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表面平滑性の高い高分子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02371142A (ja) * 2001-06-15 2002-12-26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セルロース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3946526B2 (ja) * 2002-01-09 2007-07-1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多層膜の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JP3974422B2 (ja) * 2002-02-20 2007-09-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溶液製膜方法
JP2009066943A (ja) 2007-09-14 2009-04-02 Fujifilm Corp 流延ダイ、溶液製膜設備及び溶液製膜方法
JP2009078440A (ja) * 2007-09-26 2009-04-16 Fujifilm Corp 流延ダイ、溶液製膜設備及び溶液製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80541A (ja) * 2001-09-10 2003-03-1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溶液製膜方法及びフイルム等
JP2005104148A (ja) * 2003-09-11 2005-04-2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セルロースアシレートフィルム及び溶液製膜方法
JP2010218982A (ja) * 2009-03-18 2010-09-30 Hitachi Maxell Ltd 非水二次電池
JP2012131097A (ja) * 2010-12-21 2012-07-12 Fujifilm Corp 流延装置、流延膜の形成方法及び溶液製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12042A (zh) 2015-04-15
JP5971808B2 (ja) 2016-08-17
KR20150035379A (ko) 2015-04-06
KR102148042B1 (ko) 2020-08-25
JP2015066743A (ja) 2015-04-13
CN104512042B (zh) 2018-03-30
TW201511916A (zh) 2015-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92670B2 (ja) 溶液製膜設備及び方法
TWI633991B (zh) 流延裝置、溶液製膜設備及方法
CN105949485B (zh) 溶液制膜方法及设备
TW200925189A (en) Pin tenter and solution casting method
JP2009096183A (ja) フイルムの延伸方法及び溶液製膜方法
JP6298419B2 (ja) ダイ、溶液製膜方法及び溶融製膜方法
JP2011201089A (ja) テンタ装置
TW201603983A (zh) 流延膜乾燥裝置及溶液製膜方法
TWI658915B (zh) 流延裝置、溶液製膜設備及方法
JP2009184136A (ja) 流延装置、溶液製膜設備及び溶液製膜方法
JP6629654B2 (ja) 積層フイルムの製造装置及び方法
JP5623445B2 (ja) 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2131097A (ja) 流延装置、流延膜の形成方法及び溶液製膜方法
JP3941860B2 (ja) 溶液製膜方法
TWI618581B (zh) 流延裝置、溶液製膜設備及方法
JP2008230105A (ja) 溶液製膜方法及び溶液製膜設備
JP2017170772A (ja) 積層フイルムの製造装置及び方法
JP2010105393A (ja) 流延方法、流延装置、溶液製膜方法及び溶液製膜設備
JP2008230103A (ja) 溶液製膜方法及び溶液製膜設備
JP2008246705A (ja) 溶液製膜方法及び溶液製膜設備
JP2009078443A (ja) ウェブ乾燥方法、溶液製膜方法及びピンテンタ
JP5611847B2 (ja) クリップテンタ及び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826217B2 (ja) 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7065052A (ja) ダイ、フィルム製造設備、溶液製膜方法及び溶融製膜方法
JP2009098656A (ja) 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