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20040B - 顯影裝置,顯影匣,旋轉力傳動部件,及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 - Google Patents

顯影裝置,顯影匣,旋轉力傳動部件,及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20040B
TWI620040B TW105120556A TW105120556A TWI620040B TW I620040 B TWI620040 B TW I620040B TW 105120556 A TW105120556 A TW 105120556A TW 105120556 A TW105120556 A TW 105120556A TW I620040 B TWI620040 B TW I62004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upling member
coupling
rotational force
developing
axi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05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40233A (zh
Inventor
高坂敦之
宮部滋夫
上野隆人
Original Assignee
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402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402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00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004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47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15/015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onto which the monocolour toner images are superposed before common transfer from the recording memb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21Details of unit for develop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00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 F16D1/10Quick-acting couplings in which the parts are connected by simply bringing them together axial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16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 F16D3/20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 F16D3/202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one coupling part having radially projecting pins, e.g. tripod joints
    • F16D3/205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one coupling part having radially projecting pins, e.g. tripod joints the pins extending radially outwardly from the coupling part
    • F16D3/2052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one coupling part having radially projecting pins, e.g. tripod joints the pins extending radially outwardly from the coupling part having two pi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47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15/015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onto which the monocolour toner images are superposed before common transfer from the recording member
    • G03G15/0173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onto which the monocolour toner images are superposed before common transfer from the recording member plural rotations of recording member to produce multicoloured copy, e.g. rotating set of developing uni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67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2215/0174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plural rotations of recording member to produce multicoloured copy
    • G03G2215/0177Rotating set of developing uni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57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顯影裝置,其可與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一起使用,該設備包括可藉由馬達旋轉且具有旋轉力施加部之驅動軸、及可移動構件,該顯影裝置可安裝至該可移動構件,以及該顯影裝置可移動在實質垂直於該驅動軸的軸線方向之方向,以回應該可移動構件於該顯影裝置安裝至該可移動構件之一方向的移動,其中該驅動軸垂直於其軸線之方向係不可移動,該顯影裝置包含:顯影輥,用於使形成在電子照像光敏筒上之靜電潛在影像顯影,該顯影輥可繞著軸線旋轉,其中該顯影輥接觸到該電子照像光敏筒且自該電子照像光敏筒分開以回應該可移動構件的移動;及耦接構件,用於將旋轉力傳輸至該顯影輥,該耦接構件包括可與該旋轉力施加部接合以接收來自該驅動軸的旋轉力之旋轉力接收部及用於將經由該旋轉力接收部所接收之旋轉力傳輸至該顯影輥之旋轉力傳輸部,該耦接構 件能夠採取用於將旋轉該顯影輥用之該旋轉力傳輸至該顯影輥之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在該耦接構件與該旋轉力施加部接合之前所採取以及該耦接構件離開該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而傾斜之接合前角度位置、及該耦接構件自該驅動軸分離所採取以及該耦接構件於與該接合前角度位置相對之方向而離開該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而傾斜之分離角度位置,其中當該可移動構件移動於該一方向時,為回應該顯影裝置的移動,該耦接構件自該接合前角度位置移至該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以及其中當該可移動構件進一步移動於該一方向時,為回應該進一步移動,該耦接構件自該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移至該分離角度位置以使該耦接構件自該驅動軸分離,及其中於該顯影輥經由該耦接構件及該旋轉力施加部之間的接合而旋轉之狀態,該顯影輥接觸到該電子照像光敏筒以回應該顯影裝置的該移動之狀態,該顯影輥接觸到該電子照像光敏筒以回應該顯影裝置的該移動。

Description

顯影裝置,顯影匣,旋轉力傳動部件,及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
本發明係關於顯影裝置、顯影匣、旋轉傳輸部件及與該顯影裝置一起使用之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
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使用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處理將影像形成在記錄材料上。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包括電子照像複印機、電子照像印表機(雷射束印表機、LED印表機)及等等。
再者,顯影匣係可拆卸地安裝至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的主總成,且使形成在電子照像影光敏構件上之靜電潛在影像顯影。藉由更換顯影匣,影像形成設備的維護操作被有效地實施。
習知上,於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中,當使用顯影匣而使筒狀架構的電子照像光敏筒(光敏筒)上靜電潛在影像時,操作被實施如下。顯影匣設有齒輪,且與設於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的主總成之齒輪接合。設於主總成之馬 達的旋轉力係經由設於主總成的齒輪及設於顯影匣側的齒輪而傳輸至主總成。藉此,此種顯影輥的類型係已知(日本專利先行公開申請案第2003-202727號)。
於已知彩色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中,旋轉於數個顯影裝置被安裝的狀態之顯影可旋轉構件係設於主總成。於此裝置中,為了使來自主總成之旋轉力傳輸至顯影匣,以下結構係已知的。設於主總成之主總成側耦接收及安裝至顯影可旋轉構件之顯影裝置的顯影裝置側耦接收係相互連接。藉此,旋轉力係自主總成傳輸至顯影裝置。且,在使主總成側耦接收及顯影裝置側耦接收相互連接時,主總成側耦接收只縮回於裝置中,以使其不會防礙顯影可旋轉構件的移動。然後,顯影可旋轉構件被移動以使預定顯影裝置朝向主總成側耦接收而移動。其後,使用諸如電磁線圈之移動機構而縮回之主總成側耦接收係朝向顯影裝置側耦接收而移動。藉此,二個耦接收相互連接。且,設於主總成之馬達的旋轉力係經由主總成側耦接收及顯影裝置側耦接收而傳輸至顯影輥。藉此,顯影輥被旋轉。此種類型係已知的(日本專利先行公開申請案第11-015265號)。
然而,依據日本專利先行公開申請案第2003-202727號所述之習知結構,主總成及顯影裝置的驅動連接部係齒輪對齒輪型。為此理由,這是難以防止顯影輥的旋轉不均勻性。
另一方面,於日本專利先行公開申請案第11-015265號中所述之結構中,如先前所述,主總成側耦接收僅縮回 一次。於傳輸旋轉力時,需要的是,縮回的主總成側耦接收係朝向顯影裝置側耦接收而移動。
然後,需要的是,用於使主總成側耦接收朝向顯影裝置側耦接收移動之機構係設於主總成。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顯影裝置、顯影匣及可與顯影裝置或顯影匣一起使用之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以上裝置被改善以避免習知技術的問題。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係提供與此種顯影匣一起使用之旋轉力傳輸部件。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甚至於顯影匣處於自由狀態之例子,將耦接構件保持在接合前角度位置(第二角度位置)。因此,耦接構件被防止以免例如,在運輸顯影匣時之非故意移動。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與此種顯影匣一起使用之旋轉力傳輸部件。本發明的另一目的係提供可與此種顯影匣一起使用之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可與主總成一起使用之顯影裝置(顯影匣),主總成未設有用於藉由電磁線圈機構使主總成側耦接收移動於其徑向之機構。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顯影裝置(顯影匣),其中設在顯影裝置(顯影匣)上的耦接構件係藉由使顯影裝置(顯影匣)移動於相對至主總成實質地垂直至驅動軸的 軸線方向之方向而與驅動軸接合。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可與次種顯影裝置(顯影匣)一起使用之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顯影裝置(顯影匣),其中與驅動軸接合係藉由實質垂直至設於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的主總成之驅動軸的軸線方向之方向的移動而實施。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與此種顯影裝置(顯影匣)一起使用之旋轉力傳輸部件。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與此種顯影裝置(顯影匣)一起使用之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顯影裝置(顯影匣),其中相較於藉由齒輪對齒輪傳輸所實施在主總成及顯影裝置(顯影匣)之間的驅動連接之例子,使顯影輥平順地旋轉。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與此種顯影匣一起使用之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與此種顯影裝置(顯影匣)一起使用之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顯影裝置(顯影匣),其中使可與驅動軸接合於實質垂直至設於主總成的驅動軸的軸線方向的方向之顯影輥平順旋轉。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與此種顯影裝置(顯影匣)一起使用之旋轉力傳輸部件。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與此種顯影裝置(顯影匣 )一起使用之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藉由可旋轉構件的旋轉相對設於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的主總成之驅動軸來接合及分離實質垂直至軸線方向的方向之顯影裝置(顯影匣)。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與此種顯影裝置(顯影匣)一起使用之旋轉力傳輸部件。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與此種顯影裝置(顯影匣)一起使用之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藉由可移動構件(可旋轉構件)的移動(旋轉)而相對設於主總成之驅動軸來接合及分離實質垂直至驅動軸的軸線方向之方向且使顯影輥平順地旋轉之顯影裝置(顯影匣)。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與此種顯影裝置(顯影匣)一起使用之旋轉力傳輸部件。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與此種顯影裝置(顯影匣)一起使用之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藉由可旋轉構件的旋轉相對設於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的主總成之驅動軸來接合及分離實質垂直至軸線方向的方向之顯影裝置(顯影匣)。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與此種顯影裝置(顯影匣)一起使用之旋轉力傳輸部件。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與此種顯影裝置(顯影匣)一起使用之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藉由可移動構件(可旋轉 構件)的移動(旋轉)而相對設於主總成之驅動軸來接合及分離實質垂直至驅動軸的軸線方向之方向且使顯影輥平順地旋轉之顯影裝置(顯影匣)。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與此種顯影裝置(顯影匣)一起使用之旋轉力傳輸部件。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與此種顯影裝置(顯影匣)一起使用之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顯影裝置(顯影匣),其中耦接構件係於被穩定化的狀態而保持於接合前角度位置。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與此種顯影裝置(顯影匣)一起使用之旋轉力傳輸部件。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與此種顯影裝置(顯影匣)一起使用之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顯影裝置(顯影匣),其中耦接構件被確定保持於接合前角度位置。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與此種顯影裝置(顯影匣)一起使用之旋轉力傳輸部件。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與此種顯影裝置(顯影匣)一起使用之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可應用於以下例子之顯影裝置(顯影匣),其中顯影裝置(顯影匣)移動於垂直至設於主總成之驅動軸的軸線方向之方向以回應具有擺動旋轉軸線之可移動構件(顯影可旋轉構件)的移動(旋 轉)。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顯影裝置(顯影匣),其中甚至於此種例子,相對於驅動軸之接合及分離被確定,以及顯影輥係平順地旋轉。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與此種顯影裝置(顯影匣)一起使用之旋轉力傳輸部件。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與此種顯影裝置(顯影匣)一起使用之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顯影裝置,其中旋轉中的顯影輥可被接觸到電子照像光敏筒。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與顯影裝置一起使用之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與此種顯影裝置一起使用之旋轉力傳輸部件。
再者,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顯影裝置,其中即使固定以致不會移動於實質垂直至驅動軸的軸線的方向之方向之驅動軸被使用,旋轉狀態之顯影輥及電子照像光敏筒可相互接觸。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與顯影裝置一起使用之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與此種顯影裝置一起使用之旋轉力傳輸部件。
依據本發明的態樣,提供一種顯影裝置,與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一起使用,該設備包括可藉由馬達旋轉且具 有旋轉力施加部之驅動軸、及可移動構件,該顯影裝置可安裝至該可移動構件,以及該顯影裝置可移動在實質垂直於該驅動軸的軸線方向之方向,以回應該可移動構件於該顯影裝置安裝至該可移動構件之一方向的移動,其中該驅動軸垂直於其軸線之方向係不可移動,該顯影裝置包含:i)顯影輥,用於使形成在電子照像光敏筒上之靜電潛在影像顯影,該顯影輥可繞著軸線旋轉,其中該顯影輥接觸到該電子照像光敏筒且自該電子照像光敏筒分開以回應該可移動構件的移動;及ii)耦接構件,用於將旋轉力傳輸至該顯影輥,該耦接構件包括可與該旋轉力施加部接合以接收來自該驅動軸的旋轉力之旋轉力接收部及用於將經由該旋轉力接收部所接收之旋轉力傳輸至該顯影輥之旋轉力傳輸部,該耦接構件能夠採取用於將旋轉該顯影輥用之該旋轉力傳輸至該顯影輥之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在該耦接構件與該旋轉力施加部接合之前所採取以及該耦接構件離開該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而傾斜之接合前角度位置、及該耦接構件自該驅動軸分離所採取以及該耦接構件於與該接合前角度位置相對之方向而離開該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而傾斜之分離角度位置,其中當該可移動構件移動於該一方向時,為回應該顯影裝置的移動,該耦接構件自該接合前角度位置移至該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以及其中當該可移動構件進一步移動於該一方向時,為回應該進一步移動,該耦接構件自該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移至該分離角度位置以使該耦接構件自該驅動軸分離,及其中於該顯影輥經由 該耦接構件及該旋轉力施加部之間的接合而旋轉之狀態,該顯影輥接觸到該電子照像光敏筒以回應該顯影裝置的該移動之狀態,該顯影輥接觸到該電子照像光敏筒以回應該顯影裝置的該移動。
依據本發明的另一態樣,提供一種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用於形成影像在記錄材料上,該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包含:i)驅動軸,其可藉由馬達旋轉且具有旋轉力施加部,其中該驅動軸不可移動於垂直於其軸線之方向;ii)可移動構件;iii)顯影裝置,其於該顯影裝置安裝至該可移動構件之狀態可移動在實質垂直於該驅動軸的軸線方向之方向以回應該可移動構件的移動,為回應該可移動構件的該移動,該顯影輥包括用於使形成在電子照像光敏筒上之靜電潛在影像顯影之顯影輥,該顯影輥可繞著軸線旋轉,其中該顯影輥接觸到該電子照像光敏筒且自該電子照像光敏筒分開以回應該可移動構件的移動;耦接構件,用於將旋轉力傳輸至該顯影輥,該耦接構件包括可與該旋轉力施加部接合以接收來自該驅動軸的旋轉力之旋轉力接收部及用於將經由該旋轉力接收部所接收之旋轉力傳輸至該顯影輥之旋轉力傳輸部,該耦接構件能夠採取用於將旋轉該顯影輥用之該旋轉力傳輸至該顯影輥之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在該耦接構件與該旋轉力施加部接合之前所採取以及該耦接構件離開該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而傾斜之接合前角度位置、及該耦接構件自該驅動軸分離所採取以及該耦接構件於與該接合前角度位置相對之方向而離開該旋轉 力傳輸角度位置而傾斜之分離角度位置,其中當該可移動構件移動於該一方向時,為回應該顯影裝置的移動,該耦接構件自該接合前角度位置移至該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以及其中當該可移動構件進一步移動於該一方向時,為回應該進一步移動,該耦接構件自該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移至該分離角度位置以使該耦接構件自該驅動軸分離,及其中於該顯影輥經由該耦接構件及該旋轉力施加部之間的接合而旋轉之狀態,該顯影輥接觸到該電子照像光敏筒以回應該顯影裝置的該移動。
依據本發明的另一態樣,提供一種顯影裝置,其可與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一起使用,該設備包括具有旋轉力施加部之可旋轉的驅動軸、及可旋轉的旋轉機,該顯影裝置可移動在實質垂直於該驅動軸的軸線方向之方向以回應該顯影裝置安裝至該旋轉機時之該旋轉機的旋轉,該顯影裝置包含:i)顯影輥,用於使形成在電子照像光敏筒上之靜電潛在影像顯影;ii)顯影劑容納部,用於容納被該顯影輥使用來使該靜電潛在影像顯影之顯影劑;iii)耦接構件,用於在顯影匣安裝至該旋轉機之狀態下將旋轉力傳輸至該顯影輥,該耦接構件包括用於與該旋轉力施加部接合以接收來自該驅動軸的該旋轉力之旋轉力接收部,其中該驅動軸不可移動在實質垂直於該驅動軸的軸線方向之方向;iv)調整構件,其包括用於在與該驅動軸接合前之接合前角度位置來調整該耦接構件之調整部,且包括用於允許該耦接構件實質旋轉之允許部;v)彈性構件,用於彈 性推動該耦接構件以使該耦接構件定位在該調整部,其中當該旋轉機旋轉時,該耦接構件自該接合前角度位置移至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以回應隨著該顯影匣的移動,藉由該耦接構件接觸該驅動軸構件,該耦接構件對著該彈性構件的彈力而自該調整部至該允許部的移動,以及當該旋轉機進一步旋轉時,該耦接構件自該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移至分離角度位置,以使該耦接構件對著該彈性構件的彈力而自該驅動軸分離。
依據本發明的另一態樣,提供一種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用於形成影像在記錄材料上,該設備包含:i)驅動軸,其包括旋轉力施加部;ii)可旋轉的旋轉機;顯影匣,其可移動在實質垂直於該驅動軸的軸線方向之方向,以回應在該顯影裝置安裝至該旋轉機時之該旋轉機的旋轉;顯影輥,用於使形成在電子照像光敏筒上之靜電潛在影像顯影;顯影劑容納部,用於容納被該顯影輥使用來使該靜電潛在影像顯影之顯影劑;iii)耦接構件,用於該顯影匣安裝至該旋轉機之狀態下將旋轉力傳輸至該顯影輥,該耦接構件包括用於與該旋轉力施加部接合以接收來自該驅動軸的該旋轉力之旋轉力接收部,其中該驅動軸不可移動在實質垂直於該驅動軸的軸線方向之方向;iv)調整構件,其包括用於在與該驅動軸接合前之接合前角度位置來調整該耦接構件之調整部,且包括用於允許該耦接構件實質旋轉之允許部;v)彈性構件,用於彈性推動該耦接構件以使該耦接構件定位在該調整部,其中當該旋轉機旋轉 時,該耦接構件自該接合前角度位置移至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以回應隨著該顯影匣的移動,藉由該耦接構件接觸該驅動軸構件,該耦接構件對著該彈性構件的彈力而自該調整部至該允許部的移動,以及當該旋轉機進一步旋轉時,該耦接構件自該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移至分離角度位置,以使該耦接構件對著該彈性構件的彈力而自該驅動軸分離。
依據本發明的另一態樣,提供一種旋轉力傳輸部件,其可與該顯影匣一起使用,該顯影匣可安裝至包括驅動軸之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的主總成,且可移動在實質垂直於該驅動軸的軸線方向之方向,該顯影匣設有包括允許部與調整部之調整構件,該旋轉力傳輸部件包含:凹部,其設在該旋轉力傳輸部件的一縱向端,且在該顯影匣安裝至該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的該主總成時可與該驅動軸接合;球形部,其設在另一端;複數突起,其***該凹部的中央,且於該旋轉力傳輸部件的縱向離開該球形部而突出,用於接收來自設於該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的該主總成之該旋轉軸之該旋轉力,以使於該顯影匣安裝至該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的該主總成之狀態下,其不會移動在實質垂直於該驅動軸的該軸線方向之方向,第一突出部,其離開該一端自該球形部突出,該突出部於該旋轉力傳輸部件安裝至該該顯影匣之狀態下,可旋轉於該允許部與該調整部之間,該允許部係用於允許該旋轉力傳輸部件的實質旋轉,該調整部係用於調整該旋轉力傳輸部件的傾斜角度位置 ;及複數第二突出部,其設於該等突起與該第一突出部之間且***該球形部,該等第二突出部係自該球形部向外突出,該等第二突出部係有效地藉由該等突起將接收自該驅動軸之該旋轉力傳輸至該顯影輥。
考慮到參照附圖之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的以下說明,本發明的這些與其它目的、特徵及優點將變得更為清楚。
β 2‧‧‧角度
β 3‧‧‧角度
A‧‧‧主總成
AX‧‧‧旋轉軸線
AY‧‧‧中央軸線
B‧‧‧顯影匣
B1‧‧‧黃色匣
B3‧‧‧藍色匣
B4‧‧‧黑色匣
C‧‧‧可旋轉構件
C1‧‧‧虛擬圓
C2‧‧‧可旋轉構件側導引
C3‧‧‧圓
D10‧‧‧外徑
D16‧‧‧直徑
DP‧‧‧顯影位置
e2‧‧‧彈簧旋轉止件
F‧‧‧作用力
F1‧‧‧力
G‧‧‧間隙
H‧‧‧等待位置
HP‧‧‧等待位置
l2‧‧‧軸線
L1‧‧‧旋轉軸線
L3‧‧‧旋轉軸線
L4‧‧‧旋轉軸線
L5‧‧‧正切線
M‧‧‧馬達
M1‧‧‧旋轉驅動力傳輸機構
O‧‧‧中央
P2‧‧‧中央
S‧‧‧記錄材料
SW‧‧‧聯鎖
t‧‧‧顯影劑
U‧‧‧驅動單元
X4‧‧‧旋轉方向
α 2‧‧‧頂角
α 4‧‧‧最大可能傾斜角度
φ Z6‧‧‧直徑
101e‧‧‧接觸部
103e‧‧‧登錄輥連接
150e‧‧‧旋轉力接收表面
150e1‧‧‧旋轉力接收表面
150e2‧‧‧旋轉力接收表面
157e1‧‧‧彈簧安裝部
157e2‧‧‧彈簧旋轉止件
2‧‧‧光敏筒
13‧‧‧蓋
13a‧‧‧突起
17‧‧‧總成導件
17a‧‧‧調整肋件
17b‧‧‧調整肋件
18Y‧‧‧顯影後縮回位置
18Z‧‧‧顯影前縮回位置
19‧‧‧釋放構件
30‧‧‧開口
54‧‧‧把手
60a‧‧‧軸部
60b‧‧‧導引部
61a‧‧‧軸部
61b‧‧‧匣側導件
99‧‧‧感知器
100‧‧‧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
101‧‧‧光學機構
101a‧‧‧間隔部
101b‧‧‧間隔部
101c‧‧‧間隔部
101d‧‧‧間隔部
101f‧‧‧接觸部
101g‧‧‧接觸部
101h‧‧‧接觸部
101i‧‧‧旋轉軸線
101m‧‧‧傾斜表面
101n‧‧‧傾斜表面
103‧‧‧饋送機構
103a‧‧‧盒
103b‧‧‧饋送輥
103c‧‧‧饋送輥對
103f‧‧‧運輸帶單元
103g‧‧‧排出輥對
104‧‧‧彈簧
104a‧‧‧轉移帶
104b‧‧‧次級轉移輥
104f‧‧‧清潔充填輥
104j‧‧‧限制輥
105‧‧‧固定機構
105a‧‧‧擠壓輥
105b‧‧‧加熱輥
106‧‧‧托盤
106a‧‧‧軸
107‧‧‧電子照像光敏筒
107d‧‧‧顯影劑盒
108‧‧‧充填輥
110-1‧‧‧顯影輥
110‧‧‧顯影輥
110a‧‧‧橡膠部
110b‧‧‧軸部
110b1‧‧‧相對端
110b2‧‧‧相對端
112‧‧‧薄板狀顯影刮片
113‧‧‧顯影裝置框架
113a‧‧‧顯影劑室
114‧‧‧顯影劑儲存框架
115‧‧‧顯影劑供應輥
116‧‧‧顯影劑容納部
116a‧‧‧開口
117a‧‧‧清潔刮片
119‧‧‧顯影單元
130a‧‧‧顯影匣容納部
136‧‧‧咬合寬度調整構件
137‧‧‧咬合寬度調整構件
138‧‧‧支座
138a‧‧‧螺栓
139‧‧‧側構件
145‧‧‧顯影輥齒輪
146‧‧‧供應輥齒輪
147‧‧‧驅動輸入齒輪、可旋轉構件
147a‧‧‧顯影齒輪部
147b‧‧‧供應輥齒輪部
147g1‧‧‧開口
147g2‧‧‧開口
147h‧‧‧旋轉力接收表面
147h1‧‧‧旋轉力接收表面
147h2‧‧‧旋轉力接收表面
147i‧‧‧內表面
147j‧‧‧連接安裝部
147k‧‧‧止動部
147k1‧‧‧止動部
147k2‧‧‧止動部
147k3‧‧‧止動部
147k4‧‧‧止動部
1471‧‧‧止動表面
147m‧‧‧內緣線
147m1‧‧‧內緣線
147m2‧‧‧內緣線
147m3‧‧‧內緣線
147m4‧‧‧內緣線
150‧‧‧耦接構件
150a‧‧‧從動部
150A1‧‧‧下游自由端位置
150A2‧‧‧上游自由端位置
150b‧‧‧驅動部
150c‧‧‧中間部
150d‧‧‧突起
150d1‧‧‧突起
150d2‧‧‧突起
150f‧‧‧驅動軸接收表面
150g‧‧‧孔
150i‧‧‧球形部
150j‧‧‧耦接件的被調整部
150k‧‧‧入口部
150k1‧‧‧入口部
150k2‧‧‧入口部
150m‧‧‧驅動軸***開口
150n‧‧‧非錐形部
150x‧‧‧平坦部
150z‧‧‧圓形凹部
151‧‧‧端構件
155‧‧‧驅動傳輸銷
156‧‧‧止動構件
156i‧‧‧開口
157‧‧‧支承構件
157a‧‧‧螺栓
157b‧‧‧螺栓
157i‧‧‧側表面
157j‧‧‧開口
157k‧‧‧保持部
157l‧‧‧保持部
157m‧‧‧內表面
157n‧‧‧突起
157n1‧‧‧凹部
157n2‧‧‧表面
157n3‧‧‧表面
157n4‧‧‧表面
157n5‧‧‧表面
157o‧‧‧突起
159‧‧‧推動構件
159a‧‧‧接觸部
159a1‧‧‧自由端部
159b‧‧‧盤簧部份
159c‧‧‧旋轉止臂
160‧‧‧調整構件
160a‧‧‧支座部
160b‧‧‧調整部容納部
160b1‧‧‧調整或限制部
160b2‧‧‧允許部
160b3‧‧‧壁
160b4‧‧‧V形凹槽部
160b6‧‧‧弧狀
160b7‧‧‧窄部
160b8‧‧‧寬部
160g‧‧‧凹槽
162a‧‧‧定位部
162b‧‧‧允許部
163b3‧‧‧內壁
171‧‧‧本體框架
172‧‧‧驅動齒輪
172a‧‧‧軸
180‧‧‧驅動軸
180b‧‧‧自由端
180b3‧‧‧自由端
181‧‧‧螺旋齒輪
182‧‧‧銷
182a1‧‧‧驅動軸
182a2‧‧‧驅動軸
圖1係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之顯影匣的側剖面圖。
圖2係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之顯影匣的立體圖。
圖3係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之顯影匣的立體圖。
圖4係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之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主總成的側剖面圖。
圖5係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之顯影子的立體圖。
圖6係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之耦接件的立體圖。
圖7A、7B、7C、7D、7E及7F係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之耦接件的立體圖。
圖8A、8B、8C、8D、8E及8F係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之驅動輸入齒輪的前視圖及側剖面圖。
圖9係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之顯影匣的剖面圖。
圖10A1、10A2、10A3、10A4、10A5、10B1、10B2、10B3、10B4及10B5係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之耦接件的立體圖。
圖11A、11B、11C及11D係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之 耦接件的縱剖面圖。
圖12A、12B、12C及12D係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之調整部的立體圖。
圖13A、13B、13C、13D、13E、13F及13G係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解說耦接件及調整部之間的位置關係之立體圖。
圖14係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之彈性材料(推動構件)及支承構件的立體圖。
圖15係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之匣驅動部的立體圖。
圖16A、16B、16C、16D及16E係解說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之匣驅動部的組裝方法之立體圖。
圖17係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解說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的主總成於顯影備用位置之總剖面圖。
圖18係解說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之驅動輸入齒輪主總成的顯影匣安裝狀態之縱剖面圖。
圖19係解說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之顯影匣被安裝至可旋轉構件的過程之立體圖。
圖20係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之可旋轉構件的縱剖面圖。
圖21係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之可旋轉構件的縱剖面圖。
圖22係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之可旋轉構件的縱剖面圖。
圖23係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之可旋轉構件的縱剖面 圖。
圖24係解說驅動軸線及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耦接件之間的接合狀態之縱剖面圖。
圖25係解說驅動軸線及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耦接件之間的接合狀態之縱剖面圖。
圖26係驅動軸線及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耦接件之間的立體圖。
圖27係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解說驅動軸線及耦接件相互分離的過程之縱剖面圖。
圖28係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解說驅動軸線及耦接件相互分離的過程之縱剖面圖。
圖29係依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之彈性材料及支承構件的立體圖。
圖30係依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之彈性材料及支承構件的立體圖。
圖31係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之耦接件(旋轉力傳輸部件)的立體圖。
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將連同附圖說明。首先,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之連接構件(旋轉力傳輸部件)將被說明。
本發明係關於顯影匣(例如,圖2)、及其本身之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例如,圖4)。再者,本發明可應用於其本身之連接構件(旋轉力傳輸部件)(例如,圖 7A-7F、圖31)。
(1)顯影匣
參照圖1-4,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之作為顯影裝置(匣)的顯影匣B將被說明。
圖1係匣B的剖面圖。圖2及3係匣B的立體圖。圖4係彩色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主總成A(主總成)之剖面圖。
匣B係安裝至設於主總成A之可旋轉構件C,且係被使用者自可旋轉構件C拆卸。
主總成A係除了匣B外之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100的結構。
於圖1至3,匣B具有顯影輥110。顯影輥110在顯影作用的時候自主總成A經由將如下所述之連接機構而接收旋轉力以便旋轉。
預定色的顯影劑t係容納於顯影劑儲存框架114。更特別地,框架114設有容納顯影劑t之顯影劑容納部116。顯影劑t係以顯影劑室113a之海綿的形式藉由顯影劑供應輥115的旋轉而供應至顯影輥110的表面。且,藉由薄板狀顯影刮片112及顯影輥110間之摩擦,顯影劑t被電摩擦地充電,且被形成為薄層。顯影輥110的周面上之薄層的顯影劑t係藉由旋轉而饋送至顯影位置。預定顯影偏差被施加至顯影輥110。藉此,顯影輥110使形成在電子照像光敏筒(光敏筒)107上之靜電潛在影像。換言之 ,靜電潛在影像係藉由顯影輥110用顯影劑t來顯影。藉由顯影輥110使用於靜電潛在影像的顯影之顯影劑t係容納於容納部116。容納於容納部116之顯影劑t係經由饋送開口116a供應至顯影劑室113a。開口116a係藉由開開封地密封開口116a之密封構件(未顯示)而密封。使用者在使用匣B之前拉出密封構件以開封開口116a。藉此,容納部116中之顯影劑t被供應至顯影劑室113a。
尚未貢獻給靜電潛在影像的顯影之顯影劑,亦即,留在顯影輥110的表面上之顯影劑被供應輥115刮除。與其同時,新顯影劑係藉由供應輥115供應至顯影輥110的表面。以此方式,繼續實施顯影操作。
顯影匣B係顯影單元119的形式。顯影單元119包括顯影裝置框架113及顯影劑儲存框架114。顯影單元119設有顯影輥110、顯影刮片112、顯影劑供應輥115、顯影劑室113a及顯影劑儲存框架114。
顯影輥110係可繞著旋轉軸線L1旋轉(圖5)。
使用者將顯影匣B安裝至設於主總成A之可旋轉構件C的顯影匣容納部130a(圖4)。於此例中,將如以下所述,藉由可旋轉構件C,以匣B對預定位置(光敏筒相對部)的定位操作之相互關係,設於主總成A之驅動軸180及匣B的耦接構件150相互連接。而且,顯影輥110接收來自主總成A之旋轉力而旋轉。耦接構件係旋轉力除動部件。
顯影裝置框架113及顯影劑儲存框架114構成匣框 架。
(2)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
參照圖4,將說明與顯影匣B一起使用之彩色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100。在此,彩色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100係作為示範性影像形成裝置之彩色雷射光束印表機。
如圖4所示,容納不同色顯影劑(色劑)之數個匣(B1、B2、B3、B4)係安裝在可旋轉構件C上。使用者實施顯影匣相對於可旋轉構件C的安裝及拆卸。藉著可旋轉構件C借助來自馬達(未顯示)之旋轉力的旋轉,儲存預定色顯影劑之顯影匣正對光敏筒107。形成在光敏筒107上之靜電潛在影像係藉由顯影匣的顯影輥110來顯影。已顯影的影像被轉移至轉移帶104a上。此顯影及轉移操作被實施每一色。藉此,彩色影像被提供。詳細說明將被施行。記錄材料S係用於影像的形式,而且它是紙、OHP片或類似物。
如圖4所示,光係基於影像資訊自光學機構101投射至光敏筒107。藉此,靜電潛在影像被形成在光敏筒107上。且,潛在影像係使用顯影劑藉由顯影輥110來顯影。藉此,形成在光敏筒107上之顯影劑影像被轉移至中間轉移構件。
然後,轉移至中間轉移帶104a(其係中間轉移構件)之顯影劑影像係藉由作為次轉移機構之次級轉移輥104b而轉移至記錄材料S。其上已轉移有顯影劑影像之記 錄材料S被送至一固定機構105,固定機構105具有擠壓輥105a及加熱輥105b。轉移至記錄材料S之顯影劑影像被固定在記錄材料S上。在該固定之後,記錄材料S被排至托盤106。
再者,將說明影像形成步驟。
光敏筒107係與轉移帶(中間轉移構件)104a的旋轉同步以逆時針地旋轉(圖4)。光敏筒107的表面係藉由充填輥108而均勻地充填。之後,藉由光學機構101,黃色影像的光照射被實施於光敏筒107以回應影像資訊。藉此,對應於黃色之靜電潛在影像被形成在光敏筒107上。
曝光機構具有以下結構。曝光機構101基於讀取自外部裝置(未顯示)之影像資訊(包括彩色資訊的影像信號)對光敏筒107實施光照射。藉此,靜電潛在影像被形成在光敏筒107上。曝光機構包括雷射二極體、多邊鏡、掃瞄器馬達、影像形成透鏡及反射鏡(未顯示)。
更詳細地,雷射二極體依據影像資訊射出光,且係藉由多邊鏡引導作為影像光。多邊鏡係藉由掃瞄器馬達在高速旋轉,且被多邊鏡反射之影像光係藉由影像形成透鏡及反射鏡而選擇性地投射至光敏筒107的表面。藉此,對應至影像資訊之靜電潛在影像被形成在光敏筒107上。
可旋轉構件C係與此潛在影像的形式同時旋轉。藉此,黃色匣B1被移至顯影位置。預定偏電壓被施加於黃色匣B1的顯影輥110。藉此,黃色顯影劑被沉積於潛在影 像。藉此,潛在影像顯影有黃色顯影劑。其後,相對於顯影劑之極性的偏電壓被施加於轉移帶104a的限制輥(主要轉移輥)104j。藉此,形成在光敏筒107上之黃色的顯影劑影像被主要地轉移至中間轉移帶104a上。
如先前所述,當黃色顯影劑影像的主要轉移完成時,可旋轉構件C再次旋轉。下一匣B-2被移動,且被定位至正對光敏筒107之位置。這些步驟被實施用於紅色匣B-2、藍色匣B3及黑色匣B4。藉此,四色顯影劑影像被複蓋在轉移帶104a上。
黃色匣B1容納黃色的顯影劑,且形成黃色顯影劑影像。紅色匣B-2容納紅色的顯影劑,且形成紅色顯影劑影像。黑色匣B4容納黑色的顯影劑,且形成黑色顯影劑影像。匣B於所容納的顯影劑的顏色有所不同,而它們具有相同結構。
在此期間,次級轉移輥104b未與轉移帶104a接觸。此時,清潔充填輥104f亦未與轉移帶104a接觸。
且,在四色顯影劑影像被形成在轉移帶104a之後,次級轉移輥104b被壓觸至轉移帶104a(圖4)。更者,與次級轉移輥104b的壓觸同步的是,已等待鄰接登錄輥連接103e被送至轉移帶104a及次級轉移輥104b間的咬合。同時,下一記錄材料S係藉由作為饋送機構103的饋送輥103b及饋送輥對103c自盒103a送出。
在此,感知器99被設在登錄輥連接103e正前方。感知器99檢測記錄材料S的自由端,且回應的是,登錄輥 連接103e的旋轉被停止,以使記錄材料S等待在預定位置。
再者,正對顯影劑之極性的偏電壓被施加至轉移輥104b。藉此,轉移帶104a上之顯影劑影像全部一起次要地轉移於記錄材料S上。
其上已轉移有的顯影劑影像之記錄材料S係藉由運輸帶單元103f送至固定機構105。藉此,顯影劑影像被固定在記錄材料S上。且,已受到該固定之記錄材料S係藉由排出輥對103g而排至主總成的上部的排出盤106。藉此,影像在記錄材料S上的形式被完成。
另一方面,在次要轉移的結束之後,充填輥104f被壓觸至轉移帶104a。藉此,預定偏電壓被施加至留在帶104a的表面上之顯影劑。且,剩餘充填被移除。
排出的剩餘顯影劑係經由主要轉移咬合自帶104a靜電地重新轉移至光敏筒107上。藉此,帶104a的表面的清潔被實施。在次要轉移之後重新轉移至光敏筒107上之剩餘顯影劑係藉由與光敏筒107接觸之清潔刮片117a而移除。
所移除顯影劑係沿著饋送路徑(未顯示)而收集入移除顯影劑盒107d。
容納部130a係容納匣B之室,且數個此種容納部被設置。於匣B被安裝至此室之狀態,可旋轉構件C單向旋轉。藉此,匣B的連接構件(以下將後述)相對於設於主總成A之驅動軸180而接合及卸除。匣B(顯影輥110 )被安裝至容納部130a,且因此,為回應可旋轉構件C的單一方向的移動,其移動於實質上垂直於驅動軸180的旋轉軸線L3的方向之方向。
(3)顯影輥的結構
然後,參照圖5,說明顯影輥的結構,於圖5,(a)係顯影輥110的立體圖,如自主總成A(驅動側)所見。於圖5,(b)係立體圖,如自非驅動側所見。
顯影輥110包括軸線部軸180及橡膠部(彈性材料)110a。
軸線部軸180係以諸如鐵之導電材料製作,具有伸長形式,且由顯影輥110所覆蓋。軸線部軸180的相對端軸1801、軸1802係藉由顯影裝置框架113經由軸線承(未顯示)而可旋轉地支座。顯影輥110係可旋轉地安裝至顯影裝置框架113。
橡膠部110a同軸線地塗覆軸線部軸180。橡膠部110a承載顯影劑t,且藉由施加至軸線部軸180的偏電壓使靜電潛在影像顯影。
於顯影輥110接觸至光敏筒107之狀態,咬合寬度調整構件136、137保持光敏筒107及橡膠部110a間之咬合的均勻寬度。
軸線承(未顯示)係配置在顯影輥110的每一端軸1801、軸1802上,以使可旋轉地支座顯影輥110。
調整構件136係設在顯影輥110的一端,而調整構件 137係設在顯影輥110的另一端。
於與光敏筒107接觸的狀態,本實施例的顯影輥110使潛在影像(所謂接觸型顯影系統)顯影。
(4)驅動傳輸機構(旋轉驅動力傳輸機構)
顯影齒輪145係設在顯影輥110的端,而供應輥齒輪146係設在供應輥115的端(圖1)。且,齒輪145、146係固定至該軸線上。藉此,耦接構件(耦接件)150自主總成A收到之旋轉力係經由齒輪145傳輸至顯影輥110,且係經由齒輪146傳輸至供應輥115。耦接件150自主總成A收到的旋轉力可被傳輸至除了顯影輥110及供應輥115外之可旋轉構件。
主總成A係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100除了匣B外的部份。
然後,將說明支承耦接件150之驅動輸入齒輪(可旋轉構件)147。
如圖6所示,齒輪147係在用於與顯影齒輪145及供應輥齒輪146的配對接合之位置而安裝至顯影單元119。齒輪147包括顯影齒輪部(第一齒輪部)147a及供應輥齒輪部(第二齒輪部)147b。齒輪部147a與顯影齒輪145接合以將接收自主總成A之旋轉力傳輸至顯影輥110。齒輪部147b與供應輥齒輪146接合以將接收自主總成A之旋轉力傳輸至供應輥115。齒輪145係安裝至顯影輥110的端。齒輪146係安裝至供應輥115的端。齒輪147 設有連接安裝部(耦接件容納部)147j(圖8A-8F)。安裝部147j容納耦接件150的驅動部150b。耦接件150係藉由設於齒輪147的內側之止動部147k(147k1、147k2、147k3、147k4)而限制於箭頭X34相當於齒輪147的方向之移動。耦接件150相對於安裝部147j及相對於齒輪147的旋轉軸線L4係不可傾斜的(圖16A及16B)。尤其,於藉由止動部147k而限制於相對於安裝部147j朝向驅動部150b的從動部150a之移動的狀態,耦接件150相對於軸線L4係不可傾斜的。
軸線L4係平行至顯影輥110的旋轉軸線L1。
匣B具有顯影裝置框架113及支承構件157,及支承構件157係安裝至顯影裝置框架113(圖2)。
支承構件157設有孔157j,且其內表面157m係與齒輪147接合(圖16C、16D及16E)。
(5)旋轉力傳輸部件(耦接件及耦接構件)
參照圖7A-7F,將說明有關作為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旋轉力傳輸部件之耦接件(耦接構件)的實例。圖7A係如自主總成側所見之耦接件的立體圖,圖7B係如自顯影輥側所見之耦接件的立體圖。圖7C顯示如於垂直於旋轉軸線L2的方向之方向中所見之耦接件的示意圖。圖7D係如自主總成側所見之耦接件的側視圖,圖7E顯示如自顯影輥側所見之示意圖。圖7E係沿著圖7D的S3所取之剖面圖。圖31係僅解說圖13A-13G所示之耦接件之立體 圖。
匣B係可拆卸地安裝至設於主總成A之可旋轉構件C的顯影匣容納部130a。這是由使用者來實施。於匣B被安裝至容納部130a之狀態中,可旋轉構件C係藉由馬達(未顯示)的旋轉力而旋轉。當匣B到達預定位置時(正對光敏筒107之位置,亦即,顯影位置),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被停止。藉此,耦接件(耦接構件)150係與設於主總成A的驅動軸180接合。藉由進一步使可旋轉構件C單向旋轉,使匣B自預定位置移動(顯影位置)。換言之,其自預定位置縮回。藉此,耦接件150係與驅動軸180分離。於耦接件150與驅動軸180接合之狀態,耦接件150接收來自設於主總成A的馬達(未顯示)之旋轉力。旋轉力被傳輸至顯影輥110。藉此,藉由接收自主總成A之旋轉力使顯影輥110旋轉。
於此實施例,耦接件150接收用於使顯影輥110旋轉之外力。藉由將外力傳輸至顯影輥110,耦接件150使顯影輥110旋轉。在此,依據此實施例,外力係藉由驅動軸180傳輸至耦接件150之旋轉力。因此,耦接件150接收自驅動軸180傳輸至耦接件150之外力而旋轉。
於匣B被安裝至容納部130a之狀態,匣B係依據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而移動於實質地垂直於驅動軸180的旋轉軸線L3的方向之方向。為回應可旋轉構件C的單一方向之旋轉,耦接件150與驅動軸180接合,且與驅動軸180卸除。
如前已述,驅動軸180設有銷182(旋轉力施加部),且係藉由馬達(未顯示)而旋轉。
耦接件150的材料合意的是樹脂材料,且例如是聚縮醛(polyacetal)。此因為其剛度、韌度及可處理性之平衡適合於本實施例。然而,為了提高耦接件150的剛度,考慮到負載扭矩,剛度可藉由將玻璃纖維附加至樹脂材料中而提高。再者,金屬材料可被使用。材料可由熟知此項技藝者而適當地選擇。因為樹脂材料係易於處理,本實施例之耦接件係以樹脂材料製作。
耦接件150主要具有三部份。第一部份係從動部150a。如圖7C所示,從動部150a係與驅動軸180接合(將如後所述)。從動部150a與作為設在驅動軸180上的旋轉力施加部(主總成側旋轉力傳輸部件)之旋轉力傳輸銷182接合以接收來自銷182之旋轉力。第二部份係驅動部150b。於驅動部150b中,銷(旋轉力傳輸部件)155與驅動輸入齒輪(旋轉力接收部及旋轉力傳輸部)147接合,且將旋轉力傳輸至齒輪147。更特別的,驅動部150b將旋轉力傳輸至安裝部147j。第三部份係連接在從動部150a及驅動部150b間之中間部150c。
銷182在彼此相對之二位置的每一者突出於垂直於驅動軸180(182a1、182a2)的旋轉軸線L3之方向。
如圖7F所示,從動部150a具有自耦接件150的旋轉軸線L2擴大之驅動軸***開口150m。驅動部150b具有球形部150i、驅動傳輸銷155及耦接件的被調整部150j。 在此,調整部150j係與軸線L2實質地同軸線,且與調整部容納部160b接合,將如後所述(圖12A-12D)。藉此,調整部150j可調整軸線L2的傾斜方向。以下將說明其細節。
開口150m設有驅動軸接收表面150f,其具有朝向驅動軸線(180)側擴大之圓錐的形式。如圖7F所示,驅動軸接收表面150f構成凹部150z。凹部150z於相對於軸線L2的方向與驅動輸入齒輪147之相對側設有開口150m。
藉此,無關匣B中之顯影輥110的旋轉相位,耦接件150可相對於驅動軸180的旋轉軸線L3而移動(樞轉)不受驅動軸180的自由端180b之阻礙。尤其,耦接件150可被移動(樞轉)在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圖24的(d)所示之位置)與分離角度位置(圖27的(c)及(d)所示之位置),以及在接合前角度位置(圖24的(a)所示之位置)及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圖24的(d)所示之位置)之間。
以下將說明其細節。
該二突起150d(接合部)係於圓形凹部150z(150d1或150d2)的端表面繞著軸線L2沿著虛擬圓周等距設置。該等突起150d間的部份構成入口部150k(150k1、150k2)。突起150d1或150d2間之間距係大於銷182的外徑,以使該等間距可接收設於驅動軸180之銷182。銷182係旋轉力傳輸部件。突起間之間距係入口部150k1、150k2。當旋轉力自驅動軸180傳輸至耦接件150時,銷 182分別定位於入口部150k1、150k2。更者,於圖7D,每一突起150d相對於順時針方向的上游側設有旋轉力接收表面(旋轉力接收部)150e(150e1、150e2)。此旋轉力接收表面150e正對耦接件150的旋轉方向。尤其,突起150d1設有接收表面150e1,及突起150d2設有接收表面150e2。於驅動軸180旋轉之狀態,銷182a1、182a2鄰接接收表面150e的任一者。藉此,銷182a1、182a2推壓所接觸的接收表面150e。藉此,耦接件150繞著軸線L2而旋轉。
尤其,耦接件150接收用於旋轉顯影輥110之外力。耦接件150藉由將外力傳輸至顯影輥來旋轉顯影輥110之外力。在此,依據此實施例,外力係藉由驅動軸180而傳輸至耦接件150之旋轉力。尤其,耦接件150接收藉由驅動軸180傳輸至耦接件150之外力以便旋轉。
於此實施例,突起150d(旋轉力接收表面150e)係配置在繞著軸線L2之虛擬圓周上,且它們彼此相對***中央。因此,該力係自驅動軸180均勻地傳輸至耦接件150。藉此,耦接件150可以高度準確性穩定地旋轉。於此實施例,僅二突起150d(旋轉力接收表面)被利用,且因此,入口部150k的尺寸係大。藉此,銷182容易進入入口部150k。因此,旋轉力接收表面150e及銷182間的接觸被確定。
如圖7F所示,接收表面150f具有錐形,其中央係位在軸線L2上,且其頂角係α 2。藉此,於耦接件150在耦 接件150及驅動軸180相互接合的狀態位於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之例子,驅動軸線的自由端180b鄰接至接收表面150f(圖4)。錐形1的軸線,亦即,耦接件150的軸線L2及驅動軸180的軸線L3(圖26)實質地相互同軸線。藉此,耦接件150及驅動軸180相互校準,且傳輸至耦接件150之扭矩被穩定化。於此實施例,α 2係60度至150度。取決於α 2的角度,開口150m的非錐形部150n(圖7A及7D)可以是寬的,或者它可能不被提供。
較佳的是,旋轉力接收表面150e係設在具有中央O在軸線L2上之虛擬圓(共同圓)C1(圖7D)。藉此,旋轉力傳輸的半徑係恆定的,且因此,所傳輸的扭矩被穩定。再者,至於突起150d,耦接件150的位置較佳地係藉由耦接件150所收到之力的平衡而穩定。為此理由,於本實施例,接收表面150e相隔180度。換言之,於此實施例,接收表面150e1及接收表面150e2相對於軸線L2直徑地相對。藉此,耦接件150接收之力形成力偶。為此理由,可僅藉由接收力偶來繼續耦接件150的旋轉。換言之,耦接件150可被旋轉而不必調整軸線L2的位置。
在此,於本實施例的例子,銷182的直徑約為2mm。且,入口部150k的周長約為8mm。在此,入口部150k的周長係虛擬圓上相鄰的突起150d間之間距。然而,本發明未受限於此些值。以此方式,銷182容易進入入口部150k。
再者,突起150d係設在凹部150z的自由端部。換言 之,突起150d係設在耦接件150的自由端部。且,突起150d突出於與耦接件150的旋轉方向交叉之交叉方向,且突起150d設在具有沿著旋轉方向的間距之二位置。藉由使用二突起150d,更確定的接合可能是與驅動軸180之接合。
可旋轉構件C(容納部130a)旋轉於匣B被安裝之狀態。於想要顯影匣B的顯影輥110被置於顯影位置而可旋轉構件C未旋轉之狀態,耦接件150係與驅動軸180接合。接收表面150e處於可與銷182接合的狀態。或者,接收表面150e與銷182接合。藉由用於接收來自所旋轉驅動軸180之力的銷182來推壓接收表面150e。藉此,接收表面150e接收來自驅動軸180之旋轉力。再者,接收表面150e距軸線L2相等距離,接收表面150e係直徑地彼此相對之突起150d的表面,且面向圓周方向。
入口部(凹部)150k係內凹於軸線L2的方向。入口部150k被形成作為突起150d及突起150d間的間隔。於驅動軸180靜止之例子,且當耦接件150與驅動軸180接合時,於匣B被安裝至可旋轉構件C之狀態,銷182進入入口部150k。且,藉由驅動軸180的銷182來推動接收表面150e。或者,當耦接件150與驅動軸180接合時,於驅動軸180已旋轉之例子,銷182進入入口部150k來推動接收表面150e。藉此,耦接件150被旋轉。旋轉力接收表面(旋轉力接收部)150e可以是在驅動軸接收表面150f的內側。或者,接收表面150e可於軸線L2的 方向配置在自入口部150k向外突出之部份。於接收表面150e配置在接收表面150f的內側之例子,入口部150k亦配置在接收表面150f的內側。換言之,入口部150k係凹部,且配置在接收表面150f的圓弧部的內側,且於該等突起150d之間。於接收表面150e配置在向外突起的部份之例子,入口部150k係凹部,且配置在該等突起150d之間。在此,凹部可以是貫穿於軸線L2的方向之孔,或可具有底部。如果凹部係該等突起150d之間之間隔區,這是滿意的。且,如果銷182可於匣B安裝於可旋轉構件C之狀態進入該區,這是滿意的。
驅動部150b的自由端係球形表面,使得不管齒輪147的匣B中之旋轉相位,其可移動在相關於齒輪147的軸線L1(圖10)之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及接合前角度位置(或分離角度位置)之間。在此,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係第一角度位置。接合前角度位置係第二角度位置。分離角度位置係第三角度位置。於所述實例,驅動部150b設有具有軸線L2繞著其軸線之球形止動部150i。與驅動部150b的中線同軸線之孔150g被提供,且固定孔被傳輸銷155貫穿。更者,驅動部150b在正對中間部150c之位置而設有與軸線L2同軸線之圓柱形調整部150j。調整部150j係與調整部容納部160b接合,將如以下所述(圖12A-12D)。藉此,耦接件的軸線L2的傾斜方向被調整。以下將說明其細節。
耦接件150於此實施例具有整合結構,然而分開的從 動部150a、中間部150c及驅動部150b可被連接。其它不同結構可被使用,而如果整合操作可能作為耦接件,這是滿意的。
再者,耦接件150在自由端部之平坦部150x的中央O設有圓形孔150g及圓形凹部150z。旋轉力接收表面150e自平坦部150x的邊緣突出,且它們彼此相對***平坦部150x的中央(圖6及等等)。換言之,設有旋轉力接收表面(旋轉力接收部)150e之自由端部設有圓形平坦部150x、及設在平坦部150x的中央之圓形凹部150z。
在此,平坦部150x可能不會被利用。然而,於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軸線擺動作為本實施例中所示之例子,較佳的是提供平坦部150x,因為當耦接件150與驅動軸180接合時,該接合仍是更加確定。
如先前已述,作為旋轉力傳輸部件之耦接件150被使用於顯影匣B。匣B係隨著實質垂直於驅動軸180相對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的主總成A的軸線L3的方向之方向的移動而安裝及拆卸。換言之,匣B係移動在實質垂直於驅動軸180的軸線L3的方向之方向。驅動軸180係設於主總成A。匣B設有調整構件160,其包括允許部160b2及調整或限制部160b1。允許部160b2實質地允許耦接件150的旋轉。調整部160b1限制耦接件150的傾斜角度位置。於作為突起係定位於調整部容納部160b之狀態,調整部150j相對至調整構件160未被接合或接觸。
耦接件150具有球形部(止動部)150i及位在相對於 耦接件150的縱向之球形部150i的一端部之凹部150z。凹部150z係設在縱向之一端部。球形部150i係設在與一端部相對之另一端部。凹部150z係於匣B安裝至主總成A的狀態與驅動軸180接合。耦接件150具有突起150d。突起150d彼此相對***凹部150z O(旋轉軸線)的中央,且它們於縱向L1突出於離開球形部150i之方向。換言之,該等突起於縱向150d在一端部的自由端突起於縱向。突起150d於匣B安裝至主總成A的狀態接收來自驅動軸180之旋轉力。突起150d係設於該等位置的每一者。耦接件150具有作為突起之調整部150j,其於縱向突起在球形部150i的另一端部。調整部150j係於耦接件150安裝至匣B的狀態可移動在用於允許耦接件150的實質旋轉之允許部160b2及用於調整耦接件150的傾斜角度位置之間。
耦接件150包括數個銷(旋轉力傳輸部件及突起)155,其相對於耦接件150的縱向自球形部150i向外突起,將球形部150i插在突起150d及調整部150j之間。銷155於匣B安裝至主總成A的狀態將突起150d所收到之旋轉力自驅動軸180傳輸至顯影輥110。換言之,銷155與旋轉力接收表面(旋轉力傳輸部)147h接合以使旋轉力傳輸至接收表面147h。藉此,齒輪147旋轉,以使旋轉力經由齒輪147的第一齒輪部147a傳輸至顯影輥110。再者,旋轉力係經由齒輪147的第二齒輪部147b傳輸至供應輥115。
在此,耦接件150的縱向係自調整部150j的自由端藉由突起150d的自由端而定向。
再者,耦接件150包括位在設有突起150d的自由端部之圓形平坦部150x。凹部150z係設在平坦部150x的中央O。突起150d自平坦部150x的邊緣突起,且其彼此相對***平坦部150x的中央O。
在此,突起150d係配置在繞著中央O的虛擬圓C1上。再者,調整部150j具有圓柱形狀。
參照圖8A-8F,將說明支承耦接件150之顯影輸入齒輪147。
圖8A所示之開口147g1或147g2係延伸於驅動輸入齒輪147的旋轉軸線向之溝槽。在安裝耦接件150時,旋轉力傳輸銷(旋轉力傳輸部件及突起)155進入開口147g1或147g2。
傳輸銷155移動於開口147g1或147g2。藉此,不管匣B中之驅動輸入齒輪147的旋轉相位,耦接件150可移動在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及接合前角度位置(或分離角度位置)之間。
於圖8A及8D,開口147(147g1或147g2)的順時針上游側設有旋轉力接收表面(旋轉力傳輸部)147h(147h1或147h2)。耦接件150的傳輸銷(旋轉力傳輸部件)155的側接觸至接收表面147h。藉此,旋轉力被傳輸至顯影輥110。換言之,傳輸表面147h1-147h2係交叉於驅動輸入齒輪147的旋轉方向之表面。藉此,傳輸表面 147h(147h1或147h2)係藉由傳輸銷155的側以推動以繞著旋轉軸線L1而旋轉(圖8B)。在此,軸線L4係齒輪147的旋轉軸線。
將如以下所述,耦接件150設有位於銷(旋轉力傳輸部件)155及與其接合之旋轉力接收表面(旋轉力傳輸部)147h之間之間隙(圖8D),以使其可傾斜於相對軸線L4之實質所有方向。
以此方式,耦接件150被安裝至匣B的縱向端部。因此,耦接件150可傾斜於相對旋轉軸線L4之實質所有方向。如先前已述,於匣B安裝至可旋轉構件C之狀態,耦接件150接收來自驅動軸180之旋轉力,且將旋轉力傳輸至顯影輥110(及供應輥115)。耦接件150具有藉由與銷182接合而接收來自驅動軸180的旋轉力之旋轉力接收表面150e,及用於將經由接收表面150e所收到之旋轉力傳輸至顯影輥110之銷(突起)155。銷182係旋轉力施加部。旋轉力接收表面150e係旋轉力接收部。銷155係旋轉力傳輸部件。銷155與旋轉力接收表面(旋轉力傳輸部)147h接合以使旋轉力傳輸至接收表面147h。藉此,齒輪147旋轉,以使旋轉力經由齒輪的第一齒輪部147a而傳輸至顯影輥110。旋轉力係經由齒輪147的第二齒輪部147b傳輸至供應輥115。
當可旋轉構件C旋轉時,耦接件150依據匣B的移動而接觸至驅動軸180。藉此,耦接件150隨著耦接件150自調整部容納部160b1至允許部160b2的移動而自接 合前角度位置移至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藉此,耦接件150正對驅動軸180以接收來自驅動軸180之旋轉力。且,當可旋轉構件C自耦接件150正對驅動軸180之位置進一步旋轉時,耦接件150依據匣B的移動自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移至分離角度位置。藉此,耦接件150自驅動軸180而分離。
如圖8B所示,齒輪147設有容納耦接件150的驅動部150b之耦接件安裝部147j。
安裝部147j設有止動部(球形部)147k(147k1-147k4),用於阻礙所容納傳輸部150b而自齒輪147分離。
圖8B係解說將耦接件150固地至齒輪147的步驟之剖面圖。
首先,耦接件150係移動於X33方向。然後,傳輸部150b被***安裝部147j。在該***之前,止動部(球形部)150i的直徑φ Z6係大於由止動部147k的內緣線147m(147m1-147m4)構成之圓的直徑D15(圖8A)。換言之,Z6>D15的關係被滿足。
依據傳輸部150b的***,止動部147k(147k1-147k4)係藉由其彈性變形自齒輪147向外暫時徑向縮回。藉此,依據傳輸部150b可被***安裝部147j。換言之,暫時地,D15>Z6的關係被滿足。當依據傳輸部150b對安裝部147j的***被完成時,彈性變形之止動部147k(147k1-147k4)被恢復。換言之,Z6>D15的關係被滿 足。
然後,止動構件156***於箭頭X33的方向,且被固定至齒輪147。在此,從動部150a的外徑D10係小於止動構件156的開口156i的直徑D16。換言之,D16>D10的關係被滿足。藉由滿足此關係,於耦接件150被***齒輪147之狀態,止動構件156可被***齒輪147。如圖8C所示,藉由止動構件的***,止動部147k(147k1-147k4)自齒輪147向外徑向的彈性變形被防止。藉此,Z6>D15的關係被保持。於此狀態,甚至於與***方向相反的方向之力被施加至耦接件150之例子,耦接件150與齒輪147的分離可被防止。再者,與***方向相反的方向之力係當耦接件150(傳輸部150b)與安裝部147j分離時之X34方向的力。此是因為,傳輸部150b係接觸至止動表面147l(止動部147k(147k1-147k4的147l1-147l4(147l3及147l4未顯示)圖8B)),以及進一步移動被限制。安裝部147j被設在齒輪147的內側。
藉此,耦接件150、齒輪147及止動構件156被整合以提供驅動單元U(圖8C、8A及16B)。
如圖8E所示,如以下所述作用如支承構件157的耦接件止動部157a之止動構件156可與支承構件157整合。於此例,上述的步驟中將止動構件156固定至齒輪147的步驟被省略。在將如以下所述之耦接件150安裝至顯影裝置框架(匣框架)113時,支承構件157的耦接件止動部157a被***齒輪147(圖8F)。於圖8F所示的狀態, 止動部157a防止徑向向外齒輪147的止動部147k(147k1-147k4)的彈性變形。藉此,止動部157a防止耦接件150與齒輪147的分離。上述之止動部157a的功能係相同如止動構件156的功能。
耦接件150於齒輪147中可移動(可樞轉)在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及分離角度位置之間,以及可移動於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及接合前角度位置之間。止動部147k(147k1-147k4)限制耦接件150相對於齒輪147在X34的方向的移動。換言之,開口的內緣線147m(147m1-147m4)具有小於止動部150i的直徑Z6之直徑φ D15。
如以上所述,支座部160a可與齒輪147(可旋轉構件)旋轉接合,其具有顯影齒輪部(第一齒輪部)147a及供應輥齒輪部(第二齒輪部)147b。耦接件150係安裝至齒輪147的內側。耦接件150被安裝。藉此種結構,耦接件安裝結構係小型的。相似於突起150d,較佳的是旋轉力傳輸表面(旋轉力傳輸部件)150h1或150h2在相同圓周上直徑地正對。
藉由如上述之整合,耦接件150及齒輪147可被視為一單元。藉此,將耦接件150組安裝至匣B之操作係容易。因此,組裝特性的改善可被達成。如果止動部147k的強度係足夠的,止動構件可被省略。
如先前所述,耦接件150係安裝至齒輪147,以使其後端部可旋轉於齒輪(可旋轉構件)147的內側,及耦接件150不會與齒輪147分離。換言之,耦接件150具有止 動部(球形部)150i使得朝向自由端部於耦接件150的縱向(軸線L2的方向)之移動被調整。銷(旋轉力傳輸部件)155自止動部150i突出垂直於縱向的方向。止動部150i朝向自由端部的移動係藉由止動部147k而調整。藉此種結構,耦接件安裝結構係小型的。
於匣B安裝至可旋轉構件C的狀態,耦接件150的自由端部係正對至驅動軸180之側(與驅動軸180接合之側)。後端部係與自由端部相反之側,且係旋轉力傳輸至顯影輥110之側(安裝至齒輪147之側)。
參照圖10A1-10A5及10B1-10B5,將說明有關耦接件150相對齒輪147的移動範圍。
圖10係顯示齒輪147及耦接件150之間的連接狀態之示意圖。圖10的(a1)-(a5)係如驅動軸180的方向所見之示意圖,以及圖10的(b1)-(b5)係其立體圖。
如圖10所示,耦接件150被安裝以使其旋轉軸線L2可傾斜於相對軸線L4之所有方向。驅動軸180係在可旋轉構件C的一縱向端部設於主總成A中。驅動軸180係設在主總成A中的預定位置使得其可旋轉。驅動軸180係固定至主總成A以使其不會移動在實質垂直於其旋轉軸線之方向。換言之,驅動軸180的旋轉軸線本質上不會移位於實質垂直於其旋轉軸線之方向。驅動軸180未與可旋轉構件C安裝至擺動於實質垂直其旋轉軸線的方向之構件。軸線L2係與圖10的(a1)及(b1)的軸線L4同軸線。圖10A2及10B2顯示耦接件150自此狀態向上傾斜時之 狀態。耦接件150朝向開口147g傾斜。於此狀態,傳輸銷155係沿著開口147g移動(圖10A2及B2)。結果,耦接件150繞著垂直於開口147g的軸線AX而傾斜。
圖10A3及10B3中,耦接件150向右傾斜。當耦接件150傾斜於垂直於開口147g之正交方向時,銷155係旋轉於開口147g。銷155旋轉時之銷155的軸線係銷155的中央軸線AY。
於圖10A4及B4與圖10A5及B5中,耦接件150向下傾斜之狀態及向左傾斜的狀態被顯示。耦接件150繞著旋轉軸線AX及AY而傾斜。
在此,耦接件150的傾斜係繞著軸線AX的旋轉及繞著軸線AY的旋轉的結合傾斜。再者,此方向係圖10A2及10A3;10A3及10A4;10A4及10A5與10A5及10A2中所示之方向。於此方式,軸線L2可傾斜於相對軸線L1的所有方向。
已述的是,軸線L2可傾斜於相對軸線L4之所有方向。然而,不需要的是,軸線L2可傾斜至遍及相對於軸線L4的360度之任何方向的預定角度。例如,開口147g於圓周方向被製作相對地寬。以此種配置,當軸線L2相對軸線L4傾斜時,甚至於耦接件不可能線性地傾斜一直到預定角度之例子,耦接件150繞著軸線L2些微地旋轉。藉此,軸線L2可傾斜至相對軸線L4之預定角度。換言之,若需要,可適當選擇開口147g的旋轉方向之動作。
如上述,參照圖8A-8F,球形部150i接觸至止動表面 147l。為此理由,耦接件150可繞著球形部150i的中央P2旋轉安裝。換言之,軸線L2可不管齒輪147的相位而傾斜。換言之,耦接件150可相對軸線L4而旋轉。如以下將述,為了使耦接件150與驅動軸180接合,需要的是,立即在接合之前,相對軸線L4,軸線L2朝向相對於旋轉方向X4之下游側而傾斜。如圖11A-11D所示,換言之,需要的是,耦接件150的軸線L2相對軸線L4而傾斜,以使從動部150a的位置係相對於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方向X4之下游。
圖2解說軸線L2相對軸線L4傾斜之狀態。圖9係沿著圖2的S24-S24所取之剖面圖。
藉由前述之結構,耦接件亦可自軸線L2傾斜如圖9所示之狀態而改變至軸線L2與軸線L4實質平行之狀態。軸線L4及軸線L2的最大可能傾斜角度α 4(圖9)係從動部150a及中間部150c接觸至端構件151及支承構件157之角度。角度α 4可設定至在主總成上時安裝及卸裝所需之角度。
在此,最大可能傾斜角度α 4於本實施例的例子係20度至80度。於以上所述已說明,需要的是,在耦接件150與驅動軸180接合之前,軸線L2立即傾斜於旋轉方向X4相對軸線L4之下游。調整或限制方法將被說明。
(6)角度位置調整構件
參照圖12A-12D及圖13A-13G,將說明有關用於調整 耦接件150的傾斜方向之角度位置調整構件(調整構件)。
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係第一角度位置。接合前角度位置係第二角度位置。分離角度位置係第三角度位置。
依據本實施例的調整構件160,即使是在匣B被安裝至可旋轉構件C之前,耦接件150可被保持於接合前角度位置(第二角度位置)。於匣B的自由狀態,耦接件150亦可被保持於接合前角度位置(第二角度位置)。因此,當匣B被運送時,例如,耦接件150的非故意移動被防止。
這是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之顯著功效的一者。
圖12A係調整構件160的立體圖,如自相對於顯影輥110的縱向之外側所見。圖12B係調整構件160的側視圖,如自外側所見。圖12C及12D解說調整構件160的架構的另一實施例。圖13A係解說在耦接件150處於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之狀態中在耦接件150及調整構件160之間的位置關係之立體圖(如以下所述)。圖13B係解說在耦接件150處於接合前角度位置之狀態中在耦接件150及調整構件160之間的位置關係之立體圖(如以下所述)。再者,圖13C及13D解說齒輪147及止動構件156於圖13A及13B的狀態的狀態。圖13E係解說耦接件被調整部150j的待調整部被定位於定位位置(調整部)160b1的狀態之立體圖。圖13F係解說調整部150j被定位於允許部160b2之狀態。圖13G係與調整構件160接合之耦接件 150的立體圖,如自底部所見。於圖13G,調整構件160的底部未被解說。實際上,調整構件160設有底部,且因此,調整部150j是看不到的。
調整構件160設有圓形支座部160a及調整部容納部160b。調整構件160設有凹槽160g。調整部容納部160b係凹槽。支座部160a包圍凹槽160g。調整部容納部160b包括定位部160b1及允許部160b2。調整構件160係與上述的支座部138整合一體。因此,調整構件160設在支座部138的外表面上。
支座部160a可旋轉地支座齒輪147的內表面147i(圖8B)。內表面147i與支座部160a的外表面接合。藉此,齒輪147係可旋轉地安裝至支座部160a。調整部150j被容納於調整部容納部160b。於此狀態,耦接件150係自由地可移動於調整部150j不會阻礙容納部的壁160b3之範圍內。待調整部150j具有圓柱形狀。待調整部150j自驅動部150b與軸線L2同軸線地突出離開中間部150c。待調整部150j自耦接件150的端而突出。更特別地,待調整部150j係與止動部(球形部)150i同軸線,且自止動部150i突出離開中間部150c。以此種結構,耦接件安裝結構係小型的。在與驅動軸180接合之前,耦接件150藉由如以下所述之彈性材料(推動構件)或類似物而採取接合前角度位置。此時,待調整部150j接觸定位位置(調整部)160b1。尤其,耦接件150的傾斜方向係藉由使待調整部(突起)150j的圓柱部之部份鄰接至作為定 位部160b1之V形凹槽部的壁160b4。耦接件150的待調整部(突起)150j自設有旋轉力接收表面(旋轉力接收部)150e之端在相對側突起在尾端。待調整部150j係藉由鄰接至V形凹槽部160b4的窄部160b7作為定位部160b1而調整於傾斜方向。耦接件150係藉由對調整部150j的自由端的定位部160b1之鄰接而調整於傾斜角度。因此,耦接件150係定位在用於與驅動軸180的接合之最佳接合前角度位置。於此方式,調整部150j係藉由定位部160b1調整於傾斜方向。藉此,耦接件150被定位至接合前角度位置(於圖13E,傾斜的耦接件150)被定位在接合前角度位置。以下將說明此位置。定位部160b1僅於耦接件150處於接合前角度位置的例子作用如定位部。
於耦接件150處於除了接合前角度位置以外的位置之例子,耦接件150自由地可移動於調整部150j不會阻礙允許部160b2的壁160b3之範圍內。當於耦接件150位於接合前角度位置及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間的位置、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及分離角度位置間之位置或分離角度位置之例子時,於調整部150j不會阻礙允許部160b2的壁160b3之範圍,耦接件150係自由地可移動。換言之,於待調整部150j不會接觸到定位部(調整部)160b1之例子,耦接件150係可旋轉的(於圖13F及13E,垂直耦接件150)。藉由如此作,藉由於耦接件150與驅動軸180接合之狀態,當耦接件150自接合前角度位置移至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時,或當耦接件150自旋 轉力傳輸角度位置移至分離角度位置時,耦接件150可與驅動軸180一起移動。因此,分配給耦接件150之應力可被抑制於如以下所述之可旋轉構件C徑向地移動之例子,尤其,於耦接件150移動於可旋轉構件C的徑向方向之例子。因此,耦接件150可與驅動軸180平滑地接合,且可自驅動軸180平滑地分離。允許部160b2係由寬部160b8而組成。
於耦接件150藉由推動構件自除了接合前角度位置外的位置移至接合前角度位置之例子中,待調整部150j係藉由允許部160b2的壁160b3而導引,且被導引至調整或限制部160b1。耦接件150相對於接合前角度位置而傾斜。
如先前所述,調整構件160具有用於在與驅動軸180接合之前調整在接合前角度位置的耦接件150之定位部(調整部)160b1、及用於允許耦接件150構件的實質旋轉之允許部160b2。
至於待調整部容納部160b的架構,如果定位部162a及允許部162b滿足上述的功能,如圖12C及12D所示之架構可被使用。於圖12C所示的實施例,定位部(調整部)160b1的架構係弧狀160b6,且允許部160b2的架構係彎曲表面。於圖12D所示的實施例,允許部160b2的架構係彎曲的。
如先前所述,調整構件160設有凹槽160g。凹槽160g包括作為調整或限制部160b1之窄部160b7及作為 允許部160b2的寬部160b8。耦接件150的尾端包括突出的待調整部150j(突起)。於待調整部150j被定位於窄部160b7之狀態,耦接件150的傾斜方向被限制於接合前角度位置,以及於待調整部150j被定位於寬部160b8之狀態,耦接件150自接合前角度位置至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的傾斜被允許。待調整部150j係藉由接觸至窄部160b7的壁160b4而調整。於待調整部150j被定位於允許部160b2之例子,耦接件150係可旋轉的。換言之,耦接件150可相對軸線L4而旋轉。於耦接件150可旋轉之狀態,待調整部150j位於寬部160b8,且不會接觸至壁160b3。
凹槽160g的周面係由圓形支座部(圓形部)160a所包圍。支座部160a與齒輪147(可旋轉構件)可旋轉地接合,齒輪147具有展開齒輪部(第一齒輪部)147a及供應輥齒輪部(第二齒輪部)147b。耦接件150係安裝至齒輪147的內側,以及於耦接件150(待調整部150j)被定位於允許部160b2之例子,耦接件150係實質地可旋轉。
如先前所述,於本實施例的調整構件160中即使這是在匣B係傳輸至可旋轉構件C之前,耦接件150可被保持在接合前角度位置(第二角度位置)。換言之,甚致於匣B處於自由狀態之例子,耦接件150可被保持於接合前角度位置(第二角度位置)。因此,在運輸匣B中,例如,耦接件150的非故意移動可被防止。
參照圖14及15,將說明有關用於將耦接件移至接合前角度位置之耦接件彈性材料(推動構件)。圖14係解說彈性材料159係安裝至支承構件157的狀態之的立體圖。圖15係匣B於推動構件159係安裝至支承構件157的狀態的立體圖。
如圖14所示,支承構件(安裝構件)157的側表面157i設有彈簧安裝部157e1及彈簧旋轉止件157e2。扭轉螺旋彈簧(推動構件及彈性材料)159的盤簧部份(端)159b係固定至安裝部157e1。用於彈簧159之旋轉止臂159c接觸至彈簧旋轉止件e2。如圖15所示,彈簧159的接觸部159a接觸至耦接件150的中間部150c。於此狀態,彈簧159被扭轉以產生彈力。藉此,耦接件150的軸線L2相對軸線L4而傾斜(圖15)。換言之,耦接件150相對於接合前角度位置而傾斜。彈簧159相對於中間部150c的接觸位置係於最大可能傾斜角度α 4位於離耦接件150的驅動部150b的中央之上游側。為此理由,軸線L2相對於軸線L4而傾斜,以使從動部(150a)側朝向相對於旋轉方向X4之下游側而移動。旋轉方向X4顯示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方向。
於此實施例,雖然扭轉螺旋彈簧被使用作為彈簧159,這不限於本發明。例如,其可以是另一彈性材料(推動構件),例如,片彈簧、橡膠、海綿。然而,需要某一量的行程以使軸線L2而傾斜。為此理由,較佳地具有某些行程。為了使耦接件150定位於接合前角度位置(第一角 度位置),彈簧(推動構件及彈性材料)159藉由其彈力來推動耦接件150,以使耦接件150被定位於調整部160b1。藉由彈簧(推動構件及彈性材料)的彈力來推動耦接件,耦接件150可更確實地保持於接合前角度位置(第一角度位置)。換言之,藉由彈簧(推動構件及彈性材料)159,耦接件150彈性推至定位部(調整部)160b1。
當可旋轉構件C旋轉時,耦接件150藉由匣B的移動而接觸至驅動軸180。藉此,耦接件150克服彈簧(彈性材料)159的彈力自調整部160b1移至允許部160b2。以此移動,耦接件150自接合前角度位置移至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藉此,耦接件150正對驅動軸180以接收來自驅動軸180之旋轉力。當可旋轉構件C自耦接件150正對驅動軸180的位置進一步旋轉時,耦接件150依據匣B的移動來克服彈簧159的彈力而自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移至分離角度位置。藉此,耦接件150自驅動軸180而分離。
(7)連接至匣框的組裝
參照圖16A-16E,將說明將耦接件150組裝至顯影裝置框(匣框)。圖16A係在包括耦接件150及止動構件156、支承構件(可旋轉構件)157與彈簧159之齒輪147被安裝之匣B的立體圖。圖16B係在安裝一安裝構件157及彈簧159之前之匣B的立體圖。圖16C係在安裝彈簧159前之匣B的立體圖。圖16D係在完成安裝之後之匣B的立體圖。圖16E係在以垂直於未改變的縱向的方向之位 置關係而完成安裝之後的縱向中之匣B的分解立體圖。
設有調整構件160、顯影輥110及顯影劑供應輥115之支座138係安裝至顯影裝置框架113(匣框)。用於將來自齒輪147的旋轉力傳輸至顯影輥110之顯影輥齒輪145係安裝至顯影輥110。用於將來自齒輪147的旋轉力傳輸至顯影劑供應輥115之前一供應輥齒輪146係安安裝至顯影劑供應輥115。
支座138係藉由螺栓138a安裝至顯影裝置框架113的單一縱向端部(圖16A及B)。
首先,驅動單元U(設有耦接件150及止動構件156之齒輪147)係安裝至調整構件160(圖16A及16B)。此時,作為調整部容納部160b的凹槽容納作為待調整部(突起)150j之圓柱部(圖13B)。內表面147i與支座部(圓形部)160a的圓形外表面接合。藉此,齒輪147係可旋轉安裝至支座部160a(圖16A及16B)。於此狀態,齒輪147的齒輪部147a係與顯影輥齒輪145接合以使旋轉力傳輸至顯影輥110。齒輪147的供應輥齒輪部147b與顯影劑供應輥齒輪146接合,以使旋轉力傳輸至輥115。耦接件150可自由移動於待調整部150j不會防礙調整構件160中的調整部容納部160b的壁。作為圓形部之支座部160a包圍凹槽160g。(圖12A-12C)。
然後,支承構件157係安裝至顯影裝置框架113(圖16D)。於安裝的例子,耦接件150通過支承構件157的開口157j,以及支座138及支承構件157相互接觸。支承 構件157具有在一位置定位部(未顯示)及在相對至顯影裝置框架113之一位置的旋轉止件(未顯示)。支承構件157相對於顯影裝置框架113的寬度方向而定位。齒輪147係藉由作為齒輪支承部的支座部160a而可旋轉支承。止動構件(止動環)156自齒輪147的分離係藉由保持部157k及157l而防止。支承構件157係藉由螺栓157a及157b而安裝至顯影裝置框架113。用於將支座138及支承構件157安裝至顯影裝置框架113之方法係由熟知此項技藝者適當地選擇。最後,彈簧159係安裝至支承構件157的彈簧支承部157e1(圖16D)。此時,耦接件150的中間部150c係接觸至彈簧159的接觸部159a的推動方向下游。於此狀態,耦接件150藉由彈簧159朝向相對於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方向X4之下游而傾斜。於此狀態,待調整部150j接觸至定位部160b1。定位部160b1具有V的形狀,且待調整部150j係接觸至V形凹槽部160b4。換言之,耦接件150係定位在接合前角度位置。
至於上述的安裝方法,步驟的順序可被改變,例如,在將齒輪147安裝至支承構件(可旋轉構件)157之後,安裝有顯影裝置框架113。
如前所述,凹槽160g的周面係由圓形支座部(圓形部)160a所包圍。作為圓形部之支座部160a與設有第一齒輪部147a及第二齒輪部147b之齒輪(可旋轉構件)147旋轉地接合。於耦接件150係安裝至齒輪147的內側之例子,及待調整部150j被定位於允許部160b2,耦接件 150係實質地可旋轉。
雖然待調整部150j被定位於允許部160b2,於耦接件150,間隙係設在銷(旋轉力傳輸部件)155及用於接收來自銷155的旋轉力之旋轉力接收表面(旋轉力傳輸部)147h之間,以使其係實質地旋轉。銷155係可相對接收表面147h而移動。於耦接件150的旋轉方向,銷155及接收表面147h相互接觸。耦接件150係設在匣B的端。
更特別地,耦接件150的mp,間隙係設在銷(旋轉力傳輸部件)155及接收表面(旋轉力傳輸部)147h之間,使得其係實質地可旋轉於待調整部150j係定位於允許部160b2之狀態。銷(旋轉力傳輸部件)155係可相對於旋轉力接收表面(旋轉力傳輸部)147h而移動。於耦接件150旋轉之旋轉方向,銷155及旋轉力接收表面147h相互接觸。銷155經由旋轉力接收表面(旋轉力接收部)150e將接收自驅動軸180之旋轉力傳輸至顯影輥110。銷155係設在耦接件150上。旋轉力接收表面147h係設在作為可旋轉構件之齒輪147的內側。
(8)顯影匣相對於彩色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主總成的安裝及卸裝方法
參照圖17-19,將說明匣B相對於主總成A的安裝及卸裝方法。
圖17係解說顯影匣安裝及卸裝等待位置(等待位置)HP,在該處,可旋轉構件C自顯影位置DP移位達一預 定角相位。除了在顯影操作期間,可旋轉構件C採取等待位置HP(原來位置),以及匣B(B1-B4)的安裝及卸裝操作亦被實施於該位置。於此實施例,僅顯影位置DP的上游約45度位置係等待位置H。
匣B相對於可旋轉構件C的安裝及卸裝操作係於可旋轉構件C靜止在等待位置H的狀態而由使用者所實施。
於匣B(B1-B4)相對於可旋轉構件C的安裝及卸裝中,蓋13首先被開啟。藉此,使用者可相對於可旋轉構件C而安裝及卸裝匣B(B1-B4)。圖17係解說4個匣B的黃色匣B1定位在等待位置H的狀態之剖面圖。蓋13被開啟。蓋13係以聯鎖SW(未顯示)相互關聯地操作。更特別地,藉由釋放蓋13,聯鎖SW被致使成OFF狀態以停止主總成A中的驅動。19標示匣釋放構件(圖4、17)。釋放構件19操作用於將匣B鎖於可旋轉構件C之鎖定構件(未顯示)。更特別地,鎖定構件(未顯示)藉由釋放構件19與導引部(待鎖定部)60b而接合(圖19),藉此,匣B係藉由可旋轉構件C而鎖定導引部60b係設於匣B。藉由釋放蓋13,釋放構件19使鎖定構件(未顯示)移至未與導引部60b接合之位置。藉此,僅於定位於等待位置HP之匣B1,與可旋轉構件C之接合被釋放。因此,使用者可自可旋轉構件C卸裝匣B1(圖17、18)。如先前所述,匣B具有用於導引於垂直於顯影輥110的軸線L1的方向(顯影輥110的縱向)之方向之導引部 60b。
如圖4所示,當使用者關閉蓋13時,設在蓋13上之突起13a以逆時鐘旋轉釋放構件19。藉此,釋放構件19使鎖定構件(未顯示)與導引部60b接合。因此,當蓋13被關閉時,匣B被鎖至可旋轉構件C。當聯鎖SW係處於ON狀態時,安裝至可旋轉構件C之所有匣B(B1-B4)被鎖定。為此理由,主總成A的驅動機構意外啟動之麻煩對於未鎖定的匣B(B1-B4)可確定地避免。
將說明匣B對主總成A的安裝。
如圖18所示,當使用者抓住把手54時,匣B的方位通常係由匣的重心所決定。方位係接近至當匣B通過設於主總成A的上部的開口30時所需之方位。
匣B在相對於匣B的縱向(顯影輥110)的端而設有長形匣側導件60b及軸部60a(圖2)。匣B在另一縱向端設有長形匣側導件61b及軸部61a(圖3)。軸部60a及61a係與顯影輥110的軸線L1同軸線。軸部60a及導引部60b係設在支承構件157的外表面上。軸部61a及導引部61b係設在側構件139的外表面上。
可旋轉構件C在裝有匣B之一縱向端部及另一端部而設有可旋轉構件側導引C2。
主總成A設有總成導件17(圖19(a)及(b))。為了簡化圖4及17,主總成導件17被省略。
在將匣B安裝至可旋轉構件C時,固定至匣B的相對端之軸部60a被導引在主總成導件17的調整肋件17a 上,以及軸部61a被導引在主總成導件17的調整肋件17b(圖19(a))。如圖19(a)所示,且,當匣B自導件17移入可旋轉構件C時,導件60b、61b的自由端實施與可旋轉構件C的導引凹槽C2(圖19(b))之接合。於此狀態,當使用者施力於安裝方向時,匣B被移入可旋轉構件C。於此方式,匣B被安裝至安裝位置。於此例中,軸部60a及軸部61a被定位至可旋轉構件C的定位部(未顯示)。換言之,匣B係基於顯影輥110而定位至主總成A。
於匣B自主總成A卸裝之例子,相反操作被實施。
藉由上述的結構,匣B係於與匣B的縱向交叉的方向而安裝至可旋轉構件C(容納部130a)。驅動軸180係配置在可旋轉構件C的縱向端。因此,驅動軸180及耦接件150使安裝至可旋轉構件C(容納部130a)的匣B相互接合及分離,以及藉由移動在實質垂直於驅動軸180的軸線L3的方向之方向以回應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
再者,本實施例的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軸線係可擺動的。
(9)顯影輥(顯影裝置)的切換結構
然後,參照圖20至23,將說明可旋轉構件C的結構。
圖20、22及23係驅動傳輸機構的前視圖(a),如自驅動軸180側所見。圖20的(a)解說匣B1的顯影輥 110-1定位於與光敏筒107相對的顯影位置DP之狀態。圖21係圖20的(a)所示之匣的右側視圖。於圖22的(a)及圖23的(a)中,藉由旋轉C於方向X4自圖20所示的狀態的旋轉,匣B1分別位於顯影後縮回位置18Y及顯影前縮回位置18Z。圖21所示的框架171未解說於圖20的(a)、圖22的(a)及圖23的(a)。圖20的(a)、圖22的(a)及圖23的(a)所示之轉移帶104a、傳輸輥104j、耦接件150及驅動軸180未解說於圖21。
圖20的(b)、圖22的(b)及圖23的(b)分別係如自驅動軸線(180)側於圖20的(a)、圖22的(a)及圖23的(a)的狀態所視之立體圖。這些示意圖,耦接件150、調整構件160及驅動軸180之間的關係被顯示。
圖20至23所示的驅動傳輸機構藉由旋轉可旋轉構件C而將支承在可旋轉構件C之4個匣B1-B4的每一者依序移至與光敏筒2相對之顯影位置DP。驅動傳輸機構的結構將說明。
驅動齒輪172係可旋轉支承在藉由主總成A所旋轉支承之軸線107上。齒輪172接收來自馬達M(驅動源)的旋轉力以變旋轉。用於將旋轉力自馬達M傳輸至齒輪172之旋轉驅動力傳輸機構M1係齒輪系,例如,具有齒輪齒的皮帶,而可傳輸旋轉力之任何結構都可使用。
支臂103係藉由主總成A可擺動地支承之可擺動構件。更特別地,支臂103的一端部係藉由設在本體框架171上的軸線107可旋轉支承。支臂彈簧(例如,壓縮彈簧) (彈性材料)104的一端部係安裝至可旋轉支承可旋轉構件C的支臂103的另一端部的自由端,且支臂彈簧104的另一端部係固定至主總成A。藉此,支臂103藉由支臂彈簧104於箭頭A的方向(圖20、22、23)的彈力而接收繞軸線107的軸線線之推力(彈力及旋轉力)。
如先前所述,可旋轉構件C支承4個匣B(B1-B4),且係可旋轉支承在支臂103上。以此方式,匣B係安裝至可旋轉構件C。可旋轉構件C支承之匣B(B1-B4)的耦接件150(150-1-150-4)自可旋轉構件C突起(圖20、22、23)。藉此,旋轉力係自與可旋轉構件C一體整合之驅動軸180而傳輸至耦接件150(150-1-150-4)。更特別地,旋轉力自驅動軸180傳輸至匣B(B1-B4)係可能。匣B1設有耦接件150-1。匣B-2設有耦接件150-2,匣B3設有耦接件150-4。該等耦接件具有相似於上述的耦接件150之結構。
可旋轉構件C設有齒輪部(旋轉支承構件齒輪)102a,其係沿著可旋轉構件C的圓周方向而延伸。齒輪部102a與驅動齒輪172接合。換言之,可旋轉構件C係藉由驅動齒輪172的箭頭A的方向(圖20、22、23)之旋轉而旋轉於箭頭X4的方向。且,可旋轉構件C係藉由齒輪172的旋轉的停止而停止。
調整輥105係藉由設在主總成A上的輥架106可旋轉地支承。調整輥105係用於調整可旋轉構件C的擺動運動之調整構件。如果調整輥105的表面層係具有彈性之橡膠 層,噪音減小及因為高摩擦係數之確定旋轉可被完成。
輥105具有彈性,且係藉由確實固定於主總成A的軸106a可旋轉支承。支承輥105的軸106a係與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軸線線平行地延伸。當可旋轉構件C旋轉時,輥105係接觸至如後述之凸輪101的接觸部101e-101h而被旋轉。
凸輪(可旋轉構件)101係與可旋轉構件C(導引構件)整合地旋轉。凸輪101包括可接觸至輥105之接觸部101e-101h及未接觸到輥105之間隔部(接觸釋放部)101a-101d。間隔部101a-101d係具有如輥105的外架構之實質相同架構之凹部。接觸部101e-101h及間隔部(凹部)101a-101d係在如自凸輪101的旋轉軸線101i所見之實質規則角度間隔而沿著凸輪101的外表面交替地配置。凸輪101係設在相對於支承在可旋轉構件C上之匣B1-B4的縱向之端,且係與可旋轉構件C整合。
間隔部101a-101d係設置作為沿著凸輪101的旋轉方向X4(圖20、22、23)之2個或更多位置的每一者之凹部。凹部於相對於旋轉方向X4的上游側中設有自下游側朝向上游側下降之傾斜表面101m。藉此設置傾斜表面101m(圖20、22、23),當匣B1-B4依據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分開於與旋轉方向交叉的方向時,平順地實施該操作。更特別地,為回應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當匣B1-B4自顯影位置DP分開於可旋轉構件C的徑向時,平順移動被實施。
同樣地,凹部於相對於旋轉方向X4的下游側中設有自下游側朝向上游側下降之傾斜表面101n。藉此設置傾斜表面101n,當匣B1-B4依據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朝向顯影位置DP而移動於與旋轉方向X4交叉的方向時,其可被平順地移動。換言之,當匣B1-B4依據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朝向顯影位置DP移動於可旋轉構件C的徑向時,平順移動被實施。
凸輪101係與可旋轉構件C整合地旋轉。藉由接觸到調整輥(調整構件)之接觸部101e,匣B1的顯影輥110-1係與光敏筒107隔開。當另一接觸部101f-101h接觸到固定機構105時,其與匣(B1-B4)光敏筒107的顯影輥(110-1-110-4)分開(圖22、23)。
如圖21所示,凸輪(可旋轉構件)101、可旋轉構件(可旋轉支承構件)C、調整輥(調整構件)105係配置在匣B1的一縱向端部及另一縱向端部的每一者。
圖22及23所示之狀態係可旋轉構件C旋轉之狀態,如以下將述。然而,再者,圖22及23所示之狀態係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靜止於縮回位置之狀態。在此,縮回位置係無匣B1-B4實施顯影操作之位置。如圖22及23所示,於此狀態,顯影輥110-1-110-4的任一者未接觸到光敏筒107。例如,於圖22,顯影輥110-1位於輥105的下游側之縮回位置18Y。同樣地,於圖23,顯影輥110-1位於輥105的上游側之縮回位置18Z。於縮回位置,輥105於一端部支承可旋轉構件C的下部。再者,輥105於另一端部 支承可旋轉構件C的下部。藉此,支承匣B1-B4之可旋轉構件C係被輥105限制於擺動運動。縮回位置18Z係相同如上述的等待位置HP之位置。
如圖20所示,另一方面,於顯影輥110-1接觸到光敏筒107的狀態,輥105正對於其與凹部(分隔部)110a的底表面分開之狀態。此狀態係匣B1定位於顯影位置DP之狀態。於此狀態,顯影輥110-2接觸到光敏筒107,輥105與凹部軸180的底表面分開。同樣地,輥105於此狀態與凹部101c的底表面分開。再者,輥105於此狀態與凹部110d的底表面分開。換言之,凸輪101與調整輥105隔開。
圖20及21解說顯影期間之狀態,其中輥105係定位鄰接至凹部101a(-101d)。且,凹部101a(-101d)被定位以使輥105及凸輪101不會相互接觸。因此,藉由彈簧104的彈力來推動支臂103推動可旋轉構件C。且,推力(彈力)提供顯影輥(110-1-110-4)與光敏筒107之間之接著壓力。
驅動齒輪172接收來自馬達M之旋轉力以旋轉於箭頭A的方向。然後,如先前所述,可旋轉構件C係旋轉於箭頭X4的方向。設在可旋轉構件C上之凸輪101亦旋轉於與可旋轉構件C整合之箭頭X4的方向。圖22及23顯示可旋轉構件C藉由接收驅動齒輪172的旋轉力而旋轉之狀態。於圖22,顯影操作完成於匣B1,匣B1自顯影位置DP縮回至顯影後縮回位置18Y,且匣B-2自顯影前 縮回位置18Z朝向顯影位置DP移動。同樣地,於圖23,顯影完成於匣B4,匣B4自顯影位置DP縮回至顯影後縮回位置18Y,且匣B1自顯影前縮回位置18Z朝向顯影位置DP移動。
再者,可旋轉構件C在外周上設有齒輪部(旋轉支承構件齒輪)102a。驅動齒輪(可擺動構件齒輪)172係與支臂103的旋轉軸線線103a同軸線地設置。藉此,齒輪172及齒輪部102a係相互接合。因此,甚至當支臂103擺動時,齒輪172及齒輪部102a一直處於相互接合的狀態。
旋轉軸線103a係可旋轉的支承齒輪172之軸172a的軸線。軸172a係確實地固定至本體框架171。支臂103的端係可旋轉地安裝至軸172a。
如先前參照圖20、22、23已述,彈簧104的彈力8(推力)使顯影輥110-1壓觸至光敏筒107。藉由旋轉自此狀態之可旋轉構件C,顯影輥110-1及光敏筒107間之壓觸狀態被釋放。且,當壓觸狀態被釋放時,彈簧104的推力使凸輪101壓觸至輥105。藉此,凸輪101可確定地接觸到輥105。
除了間隔部(凹部)101a-101d外之外表面係如上述的輥105所接觸之接觸部101e-101h。於接觸部101e-101h接觸輥105之狀態中,匣B1-B4未接觸到光敏筒107。因此,匣B1-B4可依序移至顯影位置而不會影響光敏筒107。接觸部101e-101h及間隔部101a-101d係沿著凸輪101 (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方向而交替配置。間隔部101a-101d及凸輪101的旋轉軸101i間之距離L10係比接觸部101e-101h及凸輪101的旋轉軸101i間的距離L2更短(圖22及23)。當匣B(B1-B4)移至顯影位置DP時,控制器(未顯示)阻擋驅動齒輪172的旋轉力以使可旋轉構件C停止旋轉。匣B1到達顯影位置DP。顯影輥110-1(-110-4)及光敏筒107相互壓觸於顯影位置DP。如圖20所示,於此狀態,輥105正對離開凸輪(101)的間隔部(凹部)101b(-101d)的狀態。換言之,間隔部101b(-101d)及輥105被隔開。當重複此種操作時,匣B1-B4依序移至顯影位置DP。於此實施例,作為間隔部之輥105及凹部101b的底表面間之間隙G(圖2)約為1.5mm。
以此方式,於此實施例,可旋轉構件C整合地設有具有接觸部101e-101h及間隔部101a-101d之凸輪101,且主總成A設有輥105。藉此,僅藉由旋轉可旋轉構件C,匣B1-B4(顯影輥110-1-110-4)可被接觸,且在實施匣B1-B4的行星移動時相對至光敏筒107而隔開。
在此,參照圖20、22及23,將說明有關耦接件150的操作。
於匣B位於顯影前縮回位置18Z之例子(圖23),耦接件150係藉由上述的彈簧159的彈力而位於接合前角度位置(圖23)。如圖23的(b)所示,此時,待調整 部150j接觸到容納部160b的定位部160b1,使得耦接件150的角度位置被限制。換言之,耦接件150係受限於接合前角度位置。以此方式,耦接件150的中間部150c係藉由彈簧159的彈力而推動。於此方式,耦接件150被推動使得待調整部150j藉由彈簧159的彈力而接觸到定位部160b1。且耦接件150的傾斜方向係於待調整部150j藉由定位部160b1所定位之狀態而朝向接合前角度位置予以受限制。因此,耦接件150藉由彈力傾斜至接合前角度位置(圖23)。
於此狀態,可旋轉構件C旋轉於方向X4,且匣B1於該過程中自顯影前縮回位置18Z(圖23)移至顯影位置DP(圖20),耦接件150被致使與驅動軸180接合。且,耦接件150係自接合前角度位置(圖23)移至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圖20)。
於匣B1定位於顯影位置DP之例子(圖20),耦接件150位於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且與驅動軸180接合。耦接件150接收來自驅動軸180之旋轉力。如圖20(b)所示,此時,待調整部150j位於調整部容納部160b的允許部160b2而未接觸到壁163b3。且耦接件150的位置係藉由與驅動軸180接合所決定。
隨著在可旋轉構件C旋轉於方向X4時與驅動軸180接合的操作,耦接件150係接合前角度位置移至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亦即,待調整部150j係克服彈簧159的彈力自接觸到定位部160b1的位置而移動於允許部160b2。 待調整部150j未接觸到允許部160b2的壁163b3。
藉此,耦接件150變成處於自位於接合前角度位置的狀態實質地旋轉之狀態。
可旋轉構件C被停止於耦接件150與驅動軸180接合之狀態。換言之,驅動軸180被設置,以使其於顯影位置DP在可旋轉構件C的停止位置與耦接件150接合。
於圖20所示的狀態,可旋轉構件C旋轉於方向X4。於匣B自顯影位置DP(圖20)移至顯影前縮回位置18Z(圖22)之過程中,耦接件150係自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圖20的(b))移至分離角度位置(圖22的(b))。以此,耦接件150及驅動軸180間之接合被釋放,以及旋轉力自驅動軸180至耦接件150的傳輸被釋放。藉此,耦接件150係與驅動軸180分離。
立即在耦接件150與驅動軸180分離之後,耦接件位於分離角度位置(圖22)。如圖22(b)所示,此時,待調整部150j位於容納部160b的允許部160b2而未接觸到內壁163b3。且,耦接件150位於分離角度位置(圖22(b))用於自驅動軸180分離。
當位於分離角度位置之耦接件150未阻礙驅動軸180之位置被到達時,其藉由調整構件160及彈簧159的功能朝向接合前角度位置而移動。換言之,耦接件150傾斜至接合前角度位置。如圖23(b)所示,且,待調整部150j接觸到定位部160b1,以使耦接件150的角度位置變成接合前角度位置。此部份先前已述。
隨著X4方向而旋轉,可旋轉構件C藉由上述之凸輪101及輥105的功能亦移動於垂直於X4的方向,亦即,可旋轉構件C的徑向。因此,於匣B自接合前角度位置移至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之例子以及於其自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移至分離角度位置之例子,匣B不僅移動於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方向X4,而且移動於可旋轉構件C的徑向。匣B自接合前角度位置至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的移動係匣B自顯影前縮回位置18Z(圖23)至顯影位置DP(圖20)的移動。匣B自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至分離角度位置的移動係匣B自顯影位置DP(圖20)至顯影後縮回位置18Y(圖22)的移動。
在此,相似於匣B,耦接件150的驅動部150b係沿著藉由可旋轉構件C的圓周方向X4之移動及與其垂直之可旋轉構件C的徑向的移動的結合所提供之軌跡而移動。另一方面,耦接件150的從動部150a係隨著驅動軸180而移動。因此,耦接件150的樞轉軌跡不同於其係樞轉支軸之驅動部150b及其係樞轉的端之從動部150a間的單單相互關係。更特別地,其係樞轉支軸之驅動部150b及其係樞轉的端之從動部150a不會彼此相關地操作於耦接件150的樞轉軌跡(移動軌跡)。此時,用於調整耦接件150的樞轉方向之待調整部150j係於允許部160b2中。因此,待調整部150j可自由地移動而不會阻礙其壁160b3。換言之,耦接件150係實質地可旋轉。更特別地,容納部160b係配置成,於耦接件150位於除了接合前角度位置 以外的位置之例子,樞轉未被防止,且僅於耦接件150位於接合前角度位置之例子,耦接件150的傾斜方向被定位,耦接件150的傾斜方向被調整。藉此,分配在待調整部150j上之應力可被最小化。
換言之,於耦接件150位於接合前角度位置之例子中,接合前角度位置係由調整部150j及定位部160b1所決定。藉此,耦接件150的傾斜方向被決定。於耦接件150實施相對至驅動軸180之接合及分離操作之例子,待調整部150j位於允許部160b2,且其操作未被調整。於此方式,於待調整部150j定位於允許部160b2之例子,耦接件150係實質地可旋轉。因此,耦接件150可相對至驅動軸180而接合及分離以致不會將大應力分配至耦接件150。
如先前所述,本實施例的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軸線101i可擺動。而且,於此種可旋轉構件C,本實施例的匣B被確定於驅動軸180及耦接件150之間的接合。再者,驅動軸180及耦接件150間的卸裝亦被確定。
這是本實施例的顯著功效的一者。
如先前所述,耦接件150係實質地相對於軸線L4可旋轉(可擺動)在其整個圓周上。更特別地,耦接件150係實質地可樞轉於相對軸線L4之所有方向。
在此,耦接件的旋轉在於,其自身的耦接件未繞著耦接件的軸線L2旋轉,且軸線L2繞著軸線L4旋轉(旋轉的狀態係圖13F所示)。然而,其不會排除其本身耦接件繞著軸線L2而旋轉於確實設置之游隙或間隙的範圍之例 子。
再者,先前已述的是,軸線L2係可傾斜於相對軸線L1之任何方向。然而,耦接件150於360度的任一方向相對於預定角度不必要是可線性地傾斜。
再者,如先前所述,耦接件係實質地可旋轉。更特別地,至於耦接件,銷栓係實質地可樞轉於所有方向。耦接件係實質地可旋轉,且因此,當使用者將匣B安裝至主總成A時,不管具有旋轉力施加部之驅動軸的停止相位,耦接件可移動(樞轉)至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
再者,當使用者自主總成A卸除匣時,不管驅動軸的停止相位,耦接件可移動(樞轉)至分離角度位置。
再者,間隙被設置在銷(旋轉力傳輸部件)155及耦接件150中的旋轉力接收表面(旋轉力傳輸部)147h(圖8C),以使其係相對軸線L4實質地可傾斜於所有方向。於此方式,耦接件150係安裝至匣B的縱向端部。因此,耦接件150係相對軸線L4實質地傾斜於所有方向。
再者,於此實施例,如先前所述,在可旋轉構件C旋轉時或立即在可旋轉構件C停止後,驅動軸180及耦接件150間之接合操作被完成。且,顯影輥110的旋轉被致能。
更特別地,在耦接件150啟動與驅動軸180的接合之前,耦接件150啟動旋轉同時與驅動軸180接合。藉此,顯影輥110開始旋轉。再者,於驅動軸180在靜止狀態之例子,耦接件150在靜止狀態,甚至在耦接件150及驅動 軸180間的接合完成之後亦不會旋轉。且,當驅動軸180開使旋轉時,耦接件150開始旋轉。再者,顯影輥110亦開始旋轉。
於任何例子,依據此實施例,不必要使用於傳輸主總成側的旋轉力之構件(例如,主總成側耦接件)前進,且於其軸線方向縮回。因此,影像形成操作(顯影)所需之時間可被縮短。於此實施例,在耦接件150與驅動軸180接合操作啟動之前,驅動軸180被旋轉。因此,影像形成操作可迅速啟動。因此,相較於驅動軸180在靜止狀態之例子,影像形成所需之時間可進一步縮短。
於此實施例,於驅動軸180旋轉之狀態中,耦接件150可自驅動軸180分離。
因此,依據本實施例,顯影輥110可接觸到光敏筒107同時旋轉顯影輥110,甚至於驅動軸180於垂直於其旋轉軸的方向的移動被防止之例子。再者,甚至於驅動軸180以此方式固定至主總成之例子,顯影輥110可自光敏筒107分離同時使顯影輥110旋轉。這是因為耦接件150自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顯影輥110及光敏筒107相互接觸之角度位置)朝向兩側在預定角度範圍內(旋轉力傳輸係可能的角度範圍)來接收自驅動軸180之驅動。藉此,分配給光敏筒107之負載可在顯影輥110的接觸及隔開時減小。
於此實施例,可以不實施驅動軸180的停止以使耦接件150與驅動軸180接合,或使耦接件150自驅動軸180 分離。
更特別地,依據本實施例的耦接件150,在驅動軸180旋轉時,與驅動軸180的接合或自驅動軸180分離係可能的。
此係本實施例的顯著功效的一者。
於此實施例,可旋轉構件C係經由以下步驟而操作。可旋轉構件C於其徑向朝向光敏筒107而擺動;黃色影像形成操作被實施;可旋轉構件C於徑向擺動於離開光敏筒107之方向;以及顯影輥110的旋轉停止。可旋轉構件C於徑向朝向光敏筒107的方向的擺動係顯影輥110接觸至光敏筒107的方向之擺動。再者,可旋轉構件C於徑向離開光敏筒107的方向的擺動係顯影輥110自光敏筒107分開的方向之擺動。與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的啟動之同時,耦接件150係自驅動軸180分離,且第二色彩之顯影操作被準備。
於此實施例,耦接件相對驅動軸180的接合及分離的操作係與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相互關聯地操作。因此,第一色彩的顯影及第二色彩的顯影之間所需之時間可被縮短。同樣地,縮小可被達成於第二色彩的顯影及第三色彩的顯影之間、於第三色彩的顯影及第四色彩的顯影之間、於原始位置及第一色彩的顯影之間、以及於第四色彩的顯影及原始位置之間。因此,產生單色影像所獲得之時間可被縮短。
此係本實施例的顯著功效的一者。
本實施例亦可應用於可旋轉構件C旋轉於與旋轉方向X4相反方向之例子。
於圖20所示狀態之可旋轉構件C旋轉於與旋轉方向X4相反方向之例子中,耦接件150及驅動軸180間之接合及分離於匣B1自顯影位置DP(圖20)移至顯影前縮回位置18Z(圖23)之過程中係可能。更特別地,耦接件150可藉由可旋轉構件C的反向旋轉自驅動軸180分離。於此例中,耦接件150於自驅動軸180分離的過程中係自驅動傳輸角度位置移至接合前角度位置。藉由而後旋轉該可旋轉構件C於旋轉方向X4的方向,耦接件150變成可與驅動軸180接合。
(10)耦接件的接合操作、旋轉力傳輸操作及分離操作
如先前所述,立即在匣B停止在主總成A的預定位置之前或實質與在預定位置的停止之同時,耦接件150與驅動軸180接合(自圖23至圖20)。在耦接件150的旋轉達預定時間之後,當匣B自主總成A中的預定位置移動時,耦接件150自驅動軸180分離(圖20至圖22)。
參照圖24-28,將說明耦接件與驅動軸180的接合操作、旋轉力傳輸操作及分離操作。
圖24係解說驅動軸180、耦接件150及齒輪147之縱向剖面圖。圖25係解說驅動軸180、耦接件150及齒輪147之間的相位差之縱向剖面圖。圖27係解說驅動軸180、耦接件150及齒輪147之縱向剖面圖。圖28的(a )係耦接件150、顯影輥110及RS輥115於耦接件150位於接合前角度位置之例子的前視圖,如自驅動軸(180)側所見。圖28的(b)係耦接件150、匣B及可旋轉構件C於耦接件150位於接合前角度位置的例子的前視圖,如自驅動軸(180)側所見。
於匣B藉由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而移至顯影位置DP之過程中,耦接件150位於接合前角度位置。更特別地,耦接件150係藉由彈簧(推動構件及彈性構件)159而傾斜,以使從動部150a係定位於齒輪147相對於軸線L4的旋轉方向X4之下游側。更特別地,於接合前角度位置,從動部150a係定位於驅動部150b相對於旋轉方向X4的下游側。於此實施例,於耦接件150位於接合前角度位置之例子,耦接件150的軸線L2係定位在線L5及線L6之間,如自驅動軸(180)側所見(圖28(a))。在此,線L5係通過齒輪147的中央(軸線L4)及顯影輥110的中央(軸線L1)之線。線L6係通過齒輪147的中央及供應輥115的中央之線。因此,軸線L2係定位在顯影輥110及現影供應輥115之間(圖28(a))。且,軸線l2相對圓C3的正切線L5而位於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方向X4之下游側,圓C3係與可旋轉構件C同心且通過驅動部150b的中央,以及軸線l2面向相對於可旋轉構件C的徑向之外側(圖28(b))。藉由耦接件150的傾斜,相對於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方向X4之下游自由端位置150A1於軸線L4的方向係比驅動軸180的自由端180b3更接 近。再者,相對於方向X4之上游自由端位置150A2於軸線L1的方向係比驅動軸的自由端180b3更接近。在此,自由端位置係於從動部150a中於驅動軸相對於軸線L2的方向之最近側來最遠離軸線l2,如圖7C及(a)所示。換言之,取決於耦接件150的旋轉相位,它是從動部150a的邊緣線或突起150d的邊緣線(於圖7A及圖7C、150A)。
首先,於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方向(X4),下游自由端位置150A1通過軸線的自由端180b3。且,在耦接件150通過驅動軸180之後,耦接件150的錐形接收表面150f或突起150d被致使接觸到自由端部180或驅動軸180的銷182。
為回應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它是傾斜(圖24(c))使得軸線L2係平行於軸線L4。在此,可旋轉構件C於圖24(c)的狀態暫時停止旋轉。此時,耦接件150位於接合前角度位置及驅動傳輸角度位置之間。且,如果二突起150d及銷182相互接觸,耦接件150位於旋轉力可被傳輸之角度位置。當可旋轉構件C靜止時,驅動軸180被旋轉,且定位於入口部150k之銷182及突起150d之間的間隙被減小。取決於耦接件150及驅動軸180間的旋轉相位差,旋轉力自驅動軸180至耦接件150的傳輸係於暫時停止期間而啟動。且,旋轉力自驅動軸180至耦接件150的傳輸係在到達可旋轉構件C的停止位置(圖24(c))的時刻之前而啟動,將如下所述。
且,最後,匣B相對於主總成A的位置被決定。換言之,可旋轉構件C停止旋轉。此時,驅動軸180及齒輪147係實質地相互同軸。更特別地,耦接件150係自接合前角度位置移動、樞轉、擺動、轉動至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以使允許自由端位置150A1繞行驅動軸180。且,耦接件150自軸線L2實質地與軸線L1同軸之接合前角度位置朝向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而傾斜。且,耦接件150及驅動軸180相互接合(圖24(c))。換言之,從動部150a的一部份移至驅動軸180後方的位置,如沿著移動方向所見。更特別地,凹部150z覆蓋自由端180b。藉此,穩定的旋轉力係自驅動軸180傳輸至耦接件150。此時,銷155被定位於開口147g。銷182被定位於入口部150k。
於此實施例,驅動軸180在耦接件150啟動相對驅動軸180的接合之時已旋轉。為此理由,耦接件150立即開始旋轉。
如先前所述,依據此實施例,耦接件150可相對軸線L4而傾斜。於待調整部150j定位於允許部160b2之例子,耦接件150相對軸線L4可實質地旋轉。因此,依據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耦接件150可相對驅動軸180接合而不會因為耦接件150本身的傾斜來阻礙驅動軸180。
更者,於此實施例,如先前所述,驅動軸180一直旋轉。為此理由,在接合操作的期間,驅動軸180的旋轉相位一直改變,且驅動軸180及耦接件150間的相位關係不是恆定。甚至於此種例子,不管驅動軸180及耦接件150 間的相位差,上述耦接件150的接合操作係可能。參照圖25,將說明關於接合。圖25係解說耦接件150及驅動軸180的相位之示意圖。圖25的(a)係銷182及驅動軸接收表面150f彼此相對於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方向X4之上游側的狀態之示意圖。銷182及耦接件150的突起150d於圖25的(b)中彼此相對。圖25的(c)係驅動軸的自由端180b及耦接件150的突起150d相互相對之狀態的示意圖。圖25的(c)係自由端180b及接收表面150f相互相對之狀態的示意圖。如圖10A1-A5、10B1-B5所示,耦接件150可傾斜於相對齒輪147之所有方向。更特別地,耦接件150係實質地可旋轉。如圖25所示,為此理由,不管齒輪147相對旋轉方向X4的相位,耦接件150可傾斜於安裝方向X4。與驅動軸180及耦接件150的相位無關的是,下游自由端位置150A1相對於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方向X4係比驅動軸的自由端180b3更接近匣B,且位於可旋轉構件C相對於旋轉方向X4之下游側。藉由設定耦接件150的傾斜角度,上游自由端位置150A2相對於旋轉方向X4係比驅動軸的自由端180b3更接近銷182。以此種設定,為回應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操作,下游自由端位置150A1相對於旋轉方向X4通過驅動軸的自由端180b3。且,於圖25的(a)的例子中,驅動軸接收表面150f接觸到銷182。於圖25的(b)所示的例子中,突起150d接觸到銷182。於圖25的(c)所示的例子中,突起150d接觸到自由端180b。於圖25的(c)所示的例子中 ,接收表面150f接觸到自由端180b。藉由當可旋轉構件C旋轉時所產生之接觸力(推動力),軸線L2接近與軸線L4平行之位置,且它們相互接合。因此,不管驅動軸180及耦接件150間的相位差或耦接件150及齒輪147間的相位差,它們可相互接合。
參照圖26,將說明在旋轉顯影輥110時之旋轉力傳輸操作。
藉由接收自馬達(未顯示)之旋轉力,驅動軸180係與齒輪(螺旋齒輪)181一起旋轉於圖式中的X8方向。且,與驅動軸180整合之銷182接觸到旋轉力接收表面150e1、耦接件150的150e2以旋轉耦接件150。如先前所述,耦接件150可經由齒輪147將旋轉力傳輸至顯影輥110。為此理由,藉由耦接件150的旋轉,旋轉力係經由齒輪147將傳輸至安裝在顯影輥110的軸部110b之齒輪145。藉此,顯影輥110被旋轉。
因為耦接件150些微傾斜,耦接件可被旋轉而不必施加大負載至顯影輥110或驅動軸180。
這是實施例的顯著功效的一者。
參照圖27,將依據藉由可旋轉構件C的單向旋轉自匣B的預定位置(顯影位置DP)移動來說明關於自耦接件150的驅動軸180之分離操作。
首先,將說明旋轉力傳輸銷在匣B自預定位置移動時的位置。當影像形成完成時,清楚地如先前所示,銷182被定位於入口部150k1、150k2。且,銷155被定位於開 口150g1或150g2。
現將說明在匣B完成影像形成操作之後與用於改變至下一顯影匣B之操作(圖20至22)相關之耦接件150自驅動軸180的分離操作。
於影像形成操作已完成之狀態,耦接件150位於軸線L2及軸線實質地同軸之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圖27的(a))。齒輪147與匣B一起移動於旋轉方向X4。上游接收表面150f或突起150d於旋轉方向X4接觸到驅動軸180的自由端180b或銷182。且,軸線l2啟動朝向相對於旋轉方向X4的上游側之傾斜(圖27的(b))。此時的傾斜方向係相對於齒輪147與驅動軸180的接合方向相反。換言之,傾斜方向係離開接合前角度位置超過軸線L4。藉由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操作,上游自由端位置150A2在接觸至驅動軸180的自由端180b之同時相對於旋轉方向X4而移動。且,軸線L2相對於分離角度位置傾斜(圖27(c)),以使上游自由端位置150A2達到自由端180b3。於此狀態,在接觸到自由端180b3時,耦接件150從自由端180b3通過(圖27(c))。更特別地,耦接件150係自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移至分離角度位置,使得耦接件150的一部份(上游自由端位置150A2)繞行驅動軸180,該部份是位於驅動軸180相對於旋轉方向X4的上游側。換言之,驅動軸180後面之從動部150a的一部份(如與旋轉方向X4相反的方向所見)自驅動軸180後方縮回,且移至驅動軸180於旋轉方向X4的下游側。 其後,匣B依據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而移動以使該狀態變成如圖22所示。
更者,在可旋轉構件C實施一整圈的時刻之前,耦接件150係藉由上述的推動構件159而傾斜,以使其軸線L2朝向相對於旋轉方向X4之下游側而傾斜。換言之,耦接件150係自分離角度位置移至接合前角度位置。如此作,在可旋轉構件C實施一整圈之後,耦接件150可再次與驅動軸180接合。
清楚地將如前所述,耦接件150相對軸線L4在接合前角度位置之角度係比在分離角度位置的角度更大。此因為,接合前角度位置係預先設定,使得在耦接件的接合的時刻,上游自由端位置150A2及驅動軸的自由端180b3間之距離相對於旋轉方向X4係相對大(圖24的(b))。藉此,部件的尺寸公差被提供。相反的是,在耦接件分離的時刻,軸線L2與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相關地傾斜於分離角度位置。為此理由,驅動軸的自由端180b3於軸線L1的方向相對於旋轉方向X4係實質地相同如下游自由端位置150A2(圖27的(c))。
而且,當耦接件150自驅動軸180分離時,不管耦接件150及銷182間的相位差,耦接件150可自驅動軸180分離。
耦接件150的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成為耦接件150相對齒輪軸線L4的角度位置,以使匣B位於預定位置,且可藉由耦接件150接收來自驅動軸180的旋轉力而旋轉。 在此,預定位置係與光敏筒相對的位置(顯影位置DP)。更特別地,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成為相對軸線L4之角度位置,以使耦接件150可藉由接收來自驅動軸180的旋轉力而旋轉。耦接件150的接合前角度位置成為耦接件150相對軸線L4的角度位置,以使立即在耦接件150與驅動軸180接合之前,匣B依據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而移至預定位置。更特別地,立即在耦接件150與驅動軸180接合之前,接合前角度位置係相對軸線L4的角度位置。耦接件150的分離角度位置成為耦接件150相對軸線L4的角度位置,以使當耦接件150於匣B自預定位置移動之過程中自驅動軸180分離時來回應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更特別地,分離角度位置於耦接件150自驅動軸180分離的例子中係相對軸線L4的角度位置。
於接合角度位置及分離角度位置中,軸線L2及軸線L4間的角度β 2、β 3(圖24及27)係比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的軸線L2及軸線L1間的角度更大。角度β 1係較佳地0度。角度β 2、β 3最好是20至60度。上述旋轉力傳輸可能之角度β 4範圍係朝向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的二側約20至40度。
於此實施例,接合前角度位置位於顯影輥110的旋轉軸及供應輥115的旋轉軸之間。更特別地,於此實施例,位於接合前角度位置之耦接件150的傾斜方向係在顯影輥110的旋轉軸及供應輥115的旋轉軸之間。
藉此,依據此實施例,耦接件150亦可於具有旋轉軸 101i的可旋轉構件中與驅動軸180確定地接合。
依據上述的實施例,驅動軸180及耦接件150係藉由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而移動於實質地垂直於軸線L3的方向之方向來相互接合及分離於安裝至可旋轉構件C之匣B中。匣B被安裝至設於可旋轉構件C之容納部130a。
這裏將說明實質垂直性。
在匣B及可旋轉構件C之間,小間隙被提供以平順地安裝及卸除匣B。更特別地,例如,小間隙係相對於縱向設在導引部60b及導引C2之間,以及在導引部61b及導引C2之間。因此,當匣B被安裝可旋轉構件C時,整個匣B可在該等間隙的範圍內些微傾斜。再者,當可旋轉構件C旋轉時,小位置偏差可能發生。因此,驅動軸180及耦接件150間的接合及分離可能不會因為匣B的移動實施於精確正交方向。然而,甚至於此例子,本發明如先前所述適當地進行。因此,且於匣B些微傾斜之例子,狀態係實質垂直。
(12)耦接件接合操作及旋轉力傳輸
如先前所述,匣B的耦接件150立即在定位至主總成A的預定位置之前或實質地定位至預定位置的同時被致使與驅動軸180接合。更特別地,耦接件150位於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在此,於匣B定位於預定位置之狀態,耦接件150與驅動軸180接合。
如先前所述,當可旋轉構件C旋轉時,耦接件150接 觸到驅動軸180以回應匣B的移動。藉此,待調整部150j係自定位部160b1移至允許部160b2,換言之,耦接件150係自接合前角度位置移至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且,於耦接件150位於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之狀態,耦接件150將旋轉力接收自驅動軸180傳輸至顯影輥110。藉此,顯影輥110旋轉。
當可旋轉構件C更進一步旋轉時,耦接件150係依據匣B的移動而自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移至分離角度位置。藉此,耦接件150自驅動軸180分離。
如先前所述,耦接件150被安裝用於相對齒輪的軸線L4之傾斜運動,以及在其傾斜時,不會阻礙驅動軸180以回應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操作。藉此,耦接件150可自驅動軸180分離。
現將說明另一實施例。
參照圖29及30,將說明另一實施例。
於此實施例,將說明彈性材料(推動構件)159的其它安裝結構。依據此實施例,耦接件150可進一步確實地傾斜於接合前角度位置的方向。
圖29的(a)及圖29的(b)係解說彈性材料(推動構件)159安裝至支承構件157的狀態之立體圖。圖30的(a)係匣驅動部的立體圖。圖30的(b)解說具有另一架構之支承構件157的實例。再者,於圖29的(a)、圖29的(b)及圖30的(a)所示之實例,除了上述實施例的結構外,支承構件157的側表面157i還設有突起 157n。更者,突起157n設有由表面157n2、表面157n3、表面157n4及表面157n5(四表面)所構成之凹部157n1。且,彈簧159的接觸部159a的自由端部(另一端)159a1係容納於凹部157n1,且被表面157n2及表面157n4限於朝向軸線L4之移動。更特別地,自由端部(另一端)159a1進入凹部157n1,且可沿著凹部157n1而移動。自由端部(另一端)159a1位於可與凹部157n1移動之接合。再者,支承構件157的的側表面157i設有突起157o。於耦接件150位於接合前角度位置的例子中,耦接件150的從動部150a接觸到突起157o。藉此,耦接件150的傾斜角度位置被決定。在此,凹部157n1的架構係如下。更特別地,當接觸部159a移動於垂直於軸線L4的方向時,凹部157n1係隨著耦接件150的接合前角度位置及分離角度位置間的移動沿著自由端部159a1的軌跡而延伸。
凹部157n1不會防止自由端部159a1移動於垂直於軸線L4之方向。然而,自由端部159a1於軸線L4的方向的移動係受表面157n2及表面157n4所限制。
當耦接件150位於接合前角度位置及彈簧159藉由接觸部159a彈性地推動耦接件150時,接觸部159a自耦接件150於軸線L4的方向接收包括力F1的作用力F。圖30的(a)顯示此狀態。然而,自由端部159a1被凹部157n1的表面157n4限制於軸線L4的方向之移動。藉此,接觸部159a不會因為力F1傾斜於軸線L4的方向。同樣地, 於耦接件150位於除了接合前角度位置外的角度位置之例子中,即使接觸部159a接收軸線L4的方向之力,接觸部159a於軸線L4的方向的傾斜可藉由凹部157n1的表面157n2或表面157n4而防止。
藉由上述結構,當耦接件150採用不同角度位置時,接觸部159a接收軸線L4的方向之力。然而,自由端部159a1係藉由凹部157n1的表面157n2及157n4而調整於軸線L4的方向之移動。藉此,接觸部159a於軸線L4的方向的傾斜可被防止。藉此,接觸部159a可被確實地接觸到耦接件150的中間部150c。因此,彈簧159可於耦接件150中彈性地朝向接合前角度位置(第一角度位置)確實地推動。
如先前所述,在彈簧(彈性材料)159的一者之盤簧部份(端)159b係固定至安裝部157e1。更特別地,盤簧部份(端)159b係固定至支承構件157。此因為安裝部157e1係堅固地固定至支承構件157。彈簧159的自由端部(另一端)159a1可與凹部157n1移動地接合用於驅動軸180的軸線方向之移動。更特別地,另一端159a1可與設於支承構件157的凹部157n1移動地接合。
如果表面157n2及表面157n4滿足上述的功能,突起157n及凹部157n1的架構未受限上述架構。例如,圖30的(b)所示之架構可被利用。更特別地,於圖30的(b)所示之實施例,突起157n及凹部157n1的架構係線性的。
於圖29及30所示的實例,凹部157n1係貫穿與耦接件150的縱向交叉的方向之孔,耦接件150位於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於此實施例,凹部157n1係通孔,且因此,樹脂模製係容易進行。然而,未受限於通孔,而內凹於與該方向交叉的方向之合適凹部可被使用。因此,凹部包括通孔、溝槽及等等。在此,耦接件150的縱向係自待調整部150j的自由端朝向突起150d的自由端之方向。於此實施例,作為凹部157n1的通孔延伸於垂直於位於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之耦接件150的縱向之方向。藉此,進一步確定所提供的上述功效。然而,本發明未受限於此。
於此實施例,除了彈簧159外圖29所示的結構係由樹脂材料製成。
位於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之耦接件150的縱向係相同如顯影匣B的縱向(顯影輥110)。
依據圖29及30所示的實施例,耦接件150可朝向接合前角度位置確實地傾斜。
如先前所述,上述之實施例如下。
甚至於匣B移動於實質地垂直於驅動軸180的軸線L3的方向之方向之結構,耦接件150可與驅動軸180接合,且可自驅動軸180分離。再者,匣B係依據可旋轉構件C的旋轉移動在實質垂直於驅動軸180的軸線L3的方向之方向。此因為如上述,耦接件150可採取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第一角度位置)、接合前角度位置(第二角度位置)及分離角度位置(第三角度位置)。旋轉力傳輸角 度位置係用於將旋轉力自主總成A傳輸至顯影輥110之角度位置。接合前角度位置係在耦接件150與驅動軸180接合之前自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傾斜之角度位置。相對於分離角度位置的接合前角度位置之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係朝向相反側傾斜以使耦接件150自驅動軸180分離之角度位置。
如先前所述,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第一角度位置)係用於將旋轉顯影輥110之旋轉力傳輸至顯影輥110之耦接件150的角度位置。
接合前角度位置(第二角度位置)係在耦接件150與驅動軸接合之前自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傾斜之耦接件150的角度位置。
再者,分離角度位置(第三角度位置)係自旋轉力傳輸角度位置朝向與接合前角度位置相反的側傾斜以使耦接件150自驅動軸180分離之耦接件150的角度位置。
依據先前所述的實施例,顯影裝置(顯影匣)甚至可與主總成一起設置,該主總成未設有用於藉由電磁線圈或類似物使主總成側耦接構件移動於其軸線方向之機構。更特別地,藉由移動顯影裝置(顯影匣)於實質地垂直於驅動軸的軸線方向之方向,設在顯影裝置(顯影匣)上之耦接構件可與驅動軸接合。且,可使用於顯影裝置(顯影匣)之旋轉力傳輸部件被提供。再者,可與顯影裝置(顯影匣)一起使用之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被提供。
依據先前所述之實施例,可與驅動軸接合於實質地垂 直於設於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的主總成之驅動軸的軸線方向之方向之顯影裝置(顯影匣)可被設置。且,可使用於顯影裝置(顯影匣)之旋轉力傳輸物件可被提供。再者,可與顯影裝置(顯影匣)一起使用之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可被設置。
依據先前所述之實施例,顯影裝置(顯影匣)可被設置,其中相較於主總成及顯影裝置(顯影匣)間的操作連接受齒輪對齒輪影響之例子,顯影輥可平順地旋轉。且,可與顯影裝置(顯影匣)一起使用之旋轉力傳輸物件可被設置。再者,可與顯影裝置(顯影匣)一起使用之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可被設置。
依據先前所述之實施例,顯影裝置(顯影匣)可被設置,其中其可與驅動軸接合於實質地垂直於設於主總成之驅動軸的軸線的方向之方向,及顯影輥可平順地旋轉。且,可與顯影裝置(顯影匣)一起使用之旋轉力傳輸部件可被設置。再者,與顯影裝置(顯影匣)一起使用之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可被設置。
依據先前所述之實施例,顯影裝置(顯影匣)可被設置,其可藉由可移動構件(可旋轉構件)的移動(旋轉)而接合及分離於實質地垂直於相對設於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的主總成的驅動軸的軸線方向之方向。且,可與顯影裝置(顯影匣)一起使用之旋轉力傳輸部件可被設置。再者,可與顯影裝置(顯影匣)一起使用之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可被設置。
依據先前所述的實施例,顯影裝置(顯影匣)可被設置,其可藉由可移動構件(可旋轉構件)的移動(旋轉)而接合及分離於實質地垂直於相對裝置側驅動軸的驅動軸的軸線的方向之方向,且可平順地旋轉顯影輥。使用於顯影裝置(顯影匣)之旋轉力傳輸部件可被設置。再者,可與顯影裝置(顯影匣)一起使用之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可被設置。
依據先前所述的實施例,顯影裝置(顯影匣)可被設置,其可與具有擺動的旋轉軸線之可移動構件(顯影可旋轉構件)一起使用,其中顯影裝置(顯影匣)移動於垂直於驅動軸的軸線方向之方向以回應可移動構件(顯影可旋轉構件)的旋轉。更特別地,依據上述實施例,甚至於上述例子,顯影裝置(顯影匣)相對主總成側驅動軸確實地接合及分離,且顯影輥係平順地旋轉。且,可與顯影裝置(顯影匣)一起使用之旋轉力傳輸部件可被設置。再者,可與顯影裝置(顯影匣)一起使用之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可被設置。
依據先前所述的實施例,依據上述之實施例,耦接構件可採取實質可旋轉之狀態,且再者,調整耦接構件的傾斜方向的狀態位於預定方向。藉此,依據上述實施例,耦接構件保持穩定於接合前角度位置之狀態可被維持。如先前所述,依據本實施例的調整構件160,甚至在顯影匣安裝至可旋轉構件之前,耦接構件可被保持在接合前角度位置(第二角度位置)。更特別地,甚至於顯影匣的自由狀 態,耦接構件可被保持在接合前角度位置(第二角度位置)。因此,於匣B的運輸的例子中,例如,耦接構件的非故意移動可被防止。本發明可被應用於顯影裝置、顯影匣、旋轉力傳輸部件及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
雖然本發明已參照本文揭示的結構來說明,本發明未受限於所提出的細節,以及本案打算含蓋可能屬於改良的目的或以下申請專利的範圍內之此種修改或變化。

Claims (12)

  1. 一種匣,包含:顯影輥;耦接構件,其用於接收用以旋轉該顯影輥的旋轉力;可旋轉構件,其可移動地支承在該可旋轉構件的內側之該耦接構件的端部,該可旋轉構件用以將該旋轉力由該耦接構件傳輸至該顯影輥;以及構件,其包括:(i)支承部,用以可旋轉地支承該可旋轉構件;以及(ii)調整部,能夠調整該耦接構件的移動,其中當沿著該可旋轉構件的旋轉軸線觀看時,該支承部環繞該調整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匣,其中該耦接構件的的該端部包括沿著該耦接構件的旋轉軸線突出的突起,使得該調整部調整該突起。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匣,其中該耦接構件係相對於該可旋轉構件可傾斜,使得該耦接構件的該軸線係相對於該可旋轉構件的該軸線可傾斜。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匣,其中該耦接構件的該端部包含球形部,該突起從該球形部突出,且其中該可旋轉構件可移動地支承該球形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匣,其中該耦接構件係相對於該可旋轉構件可傾斜,使得該耦接構件的該軸線係相對於該可旋轉構件的該軸線可傾斜。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匣,其中該耦接構件的該端部從該球形部在和該耦接構件的該旋轉軸線垂直的方向上包含另一突起,該突起從該另一突起突出,使得該另一突起將該旋轉力傳輸至該可旋轉構件。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匣,其中該耦接構件係相對於該可旋轉構件可傾斜,使得該耦接構件的該軸線係相對於該可旋轉構件的該軸線可傾斜。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匣,其中該構件在該顯影輥的縱向端部處支承該顯影輥的顯影輥軸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匣,其中該耦接構件係相對於該可旋轉構件可傾斜,使得該耦接構件的該軸線係相對於該可旋轉構件的該軸線可傾斜。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匣,另包含齒輪,該齒輪被提供在該可旋轉構件的外周上,用以將由該可旋轉構件所接收的該旋轉力傳輸至該顯影輥。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匣,其中該耦接構件係相對於該可旋轉構件可傾斜,使得該耦接構件的該軸線係相對於該可旋轉構件的該軸線可傾斜。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匣,其中該耦接構件係相對於該可旋轉構件可傾斜,使得該耦接構件的該軸線係相對於該可旋轉構件的該軸線可傾斜。
TW105120556A 2008-08-27 2009-08-27 顯影裝置,顯影匣,旋轉力傳動部件,及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 TWI6200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18465 2008-08-27
JP2008218465 2008-08-27
JP2009-191189 2009-08-20
JP2009191189A JP5371627B2 (ja) 2008-08-27 2009-08-20 現像装置、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40233A TW201640233A (zh) 2016-11-16
TWI620040B true TWI620040B (zh) 2018-04-01

Family

ID=41278723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0654A TWI551960B (zh) 2008-08-27 2009-08-27 顯影裝置,顯影匣,旋轉力傳動部件,及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
TW098128857A TWI439824B (zh) 2008-08-27 2009-08-27 顯影裝置,顯影匣,旋轉力傳動部件,及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
TW105120556A TWI620040B (zh) 2008-08-27 2009-08-27 顯影裝置,顯影匣,旋轉力傳動部件,及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0654A TWI551960B (zh) 2008-08-27 2009-08-27 顯影裝置,顯影匣,旋轉力傳動部件,及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
TW098128857A TWI439824B (zh) 2008-08-27 2009-08-27 顯影裝置,顯影匣,旋轉力傳動部件,及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

Country Status (18)

Country Link
US (1) US8874004B2 (zh)
EP (2) EP2324396B1 (zh)
JP (1) JP5371627B2 (zh)
KR (1) KR101411779B1 (zh)
CN (2) CN105116702B (zh)
AU (1) AU2009284873A1 (zh)
BR (1) BRPI0917695B1 (zh)
CA (2) CA2728942C (zh)
DE (3) DE112009005578B4 (zh)
ES (2) ES2809803T3 (zh)
HK (2) HK1213643A1 (zh)
MX (3) MX369765B (zh)
MY (2) MY178117A (zh)
PL (1) PL2324396T3 (zh)
RU (4) RU2497171C2 (zh)
SG (1) SG185962A1 (zh)
TW (3) TWI551960B (zh)
WO (1) WO20100244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16238959B2 (en) * 2006-12-22 2017-07-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sensitive drum unit
JP4498407B2 (ja) * 2006-12-22 2010-07-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
JP4948382B2 (ja) 2006-12-22 2012-06-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感光ドラム取り付け用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JP5311854B2 (ja) * 2007-03-23 2013-10-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現像装置、及び、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JP5306050B2 (ja) 2008-06-20 2013-10-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カップリング部材の取り付け方法、及び、カップリング部材の取り外し方法
JP5127584B2 (ja) * 2008-06-20 2013-01-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ドラムユニット、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147607B2 (ja) * 2008-09-01 2013-02-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138108B (zh) 2008-09-01 2014-01-08 佳能株式会社 显影盒、处理盒以及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JP5751779B2 (ja) * 2009-10-30 2015-07-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30349B2 (ja) * 2009-10-30 2014-0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5554963B2 (ja) * 2009-10-30 2014-07-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911228B2 (ja) 2010-01-29 2012-04-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83281B2 (ja) 2010-02-02 2015-03-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ドラムユニット
US8644733B2 (en) 2011-03-29 2014-02-04 Static Control Components, Inc. Cartridge drive shaft gear
US8892004B2 (en) 2011-03-29 2014-11-18 Static Control Components, Inc. Drive gear for extended drive shaft
JP2013029733A (ja) * 2011-07-29 2013-02-07 Canon Inc カバー部材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JP5836696B2 (ja) * 2011-08-15 2015-12-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1709998B1 (ko) 2011-12-06 2017-02-24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감광체 드럼 유닛
JP5943716B2 (ja) 2012-06-04 2016-07-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N110426937B (zh) 2012-06-15 2022-08-19 佳能株式会社 处理盒
CN103513534B (zh) * 2012-06-22 2016-06-29 珠海艾派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力驱动组件及包含该旋转力驱动组件的碳粉盒
CN102722094A (zh) * 2012-06-27 2012-10-10 富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感光鼓的齿轮驱动组件
JP5764106B2 (ja) * 2012-09-25 2015-08-1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40165761A1 (en) * 2012-12-17 2014-06-19 Mitsubishi Kagaku Imaging Corporation Drive transmission part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182733B2 (en) 2013-02-07 2015-11-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er supply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376696B (zh) * 2013-07-25 2015-10-21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扭矩传输装置、激光打印机用处理盒
JP6415198B2 (ja) * 2013-09-12 2018-10-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728292B2 (ja) * 2013-09-12 2020-07-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に用いられるカートリッジ、ドラムユニット
EP3702848A1 (en) 2014-11-28 2020-09-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643052B2 (ja) 2014-11-28 2020-0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671997B2 (ja) 2015-02-05 2020-03-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感光体ユニット、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512864B2 (ja) 2015-02-27 2019-05-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MX2022000100A (es) 2015-02-27 2022-09-02 Canon Kk Unidad de tambor, cartucho y miembro de acoplamiento.
WO2016137012A1 (ja) 2015-02-27 2016-09-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771899B2 (ja) 2015-03-10 2020-10-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駆動伝達ユニットの組み立て方法
JP6459685B2 (ja) * 2015-03-24 2019-01-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駆動力伝達機構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73604B2 (ja) 2015-06-05 2021-05-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CN106325022B (zh) * 2015-06-19 2023-10-27 江西镭博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影盒
CN111208718B (zh) 2015-09-30 2023-05-12 佳能株式会社 鼓单元、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US9964919B2 (en) * 2015-12-18 2018-05-08 Static Control Components, Inc. Shipping cap for drum assembly
WO2017150741A1 (ja) * 2016-03-04 2017-09-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58132B2 (ja) * 2016-03-11 2020-03-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65635B2 (ja) * 2016-03-31 2020-03-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6773886B2 (ja) * 2016-04-13 2020-10-21 ナインスター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AU2016420646B2 (en) 2016-08-26 2020-07-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658630B2 (ja) * 2017-03-15 2020-03-0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現像ユニット
JP6957205B2 (ja) 2017-05-31 2021-11-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KR20190075752A (ko) 2017-12-21 2019-07-01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회전력을 받는 커플러를 구비하는 카트리지
CN110119078A (zh) * 2018-02-04 2019-08-13 江西润宏模具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CN111566569A (zh) 2018-05-18 2020-08-21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辊和联接件移位
KR20200108687A (ko) * 2019-03-11 2020-09-21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록킹 구조 및 동력 전달 구조를 갖는 구동커플러
JP7259480B2 (ja) * 2019-03-28 2023-04-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76821B2 (en) * 2001-12-11 2005-04-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quality control system
EP1768001A2 (en) * 2005-09-26 2007-03-2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and developing cartridge
EP1821160A1 (en) * 2004-12-09 2007-08-2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Development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system, cartridge, development unit and photoreceptor unit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43938A (en) 1984-10-16 1988-05-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S6199169A (ja) 1984-10-20 1986-05-17 Canon Inc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3347361B2 (ja) * 1992-06-12 2002-1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5809380A (en) 1996-03-14 1998-09-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plural color units
JPH10171304A (ja) 1996-03-14 1998-06-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6226478B1 (en) * 1996-03-21 2001-05-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having drive mount for photosensitive drum
JPH10331845A (ja) 1997-05-29 1998-12-15 Minolta Co Ltd 円筒回転体の支持機構
JPH1115265A (ja) 1997-06-20 1999-01-2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679614B2 (ja) * 1997-07-03 2005-08-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ャッター及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514170B2 (ja) * 2000-07-11 2010-07-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ップリング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046933B2 (ja) * 2000-08-02 2008-0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3540289B2 (ja) * 2001-05-14 2004-07-07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軸継ぎ手
JP2003202727A (ja) 2002-01-08 2003-07-1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6813459B2 (en) 2002-01-11 2004-11-0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otary developing device
US6868245B2 (en) 2003-03-20 2005-03-1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developing-device assembly comprising developing devices
JP4129582B2 (ja) 2003-05-30 2008-08-06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軸継手
JP3673793B2 (ja) 2003-08-29 2005-07-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装着機構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17097A (ja) * 2003-09-05 2006-01-19 Toyota Industries Corp 斜板式可変容量圧縮機
JP4799851B2 (ja) 2004-11-15 2011-10-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CN1851282B (zh) 2005-04-21 2012-06-27 Ntn株式会社 等速联轴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7052185A (ja) * 2005-08-17 2007-03-01 Nt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47881A (ja) 2005-11-25 2007-06-14 Brother Ind Ltd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02671A (ja) 2006-06-26 2008-01-10 Ricoh Co Ltd 回転駆動力連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48382B2 (ja) 2006-12-22 2012-06-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感光ドラム取り付け用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JP4498407B2 (ja) * 2006-12-22 2010-07-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
JP5311854B2 (ja) 2007-03-23 2013-10-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現像装置、及び、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JP5523015B2 (ja) 2008-08-28 2014-06-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76821B2 (en) * 2001-12-11 2005-04-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quality control system
EP1821160A1 (en) * 2004-12-09 2007-08-2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Development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system, cartridge, development unit and photoreceptor unit
EP1768001A2 (en) * 2005-09-26 2007-03-2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and developing cartridge
US20070071481A1 (en) * 2005-09-26 2007-03-2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and developing cartridg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16702B (zh) 2019-07-26
MX336447B (es) 2016-01-19
CN102132219B (zh) 2015-11-25
TWI439824B (zh) 2014-06-01
PL2324396T3 (pl) 2020-12-28
TW201640233A (zh) 2016-11-16
ES2809803T3 (es) 2021-03-05
RU2642162C2 (ru) 2018-01-24
EP3734099A1 (en) 2020-11-04
DE112009001827B4 (de) 2019-01-24
MY174863A (en) 2020-05-19
CN102132219A (zh) 2011-07-20
RU2013129844A (ru) 2015-01-10
MX2011000466A (es) 2011-02-24
MX369765B (es) 2019-11-20
CA2728942C (en) 2015-05-19
JP5371627B2 (ja) 2013-12-18
DE112009001827T5 (de) 2011-06-30
EP3734099B1 (en) 2023-08-02
JP2010079283A (ja) 2010-04-08
HK1156707A1 (zh) 2012-06-15
KR20110031502A (ko) 2011-03-28
DE112009005568B3 (de) 2021-08-19
KR101411779B1 (ko) 2014-06-24
RU2540091C1 (ru) 2015-01-27
WO2010024457A1 (en) 2010-03-04
EP2324396B1 (en) 2020-06-17
RU2011111541A (ru) 2012-10-10
TW201426210A (zh) 2014-07-01
MY178117A (en) 2020-10-05
CN105116702A (zh) 2015-12-02
AU2009284873A1 (en) 2010-03-04
RU2014146572A (ru) 2016-06-10
DE112009005578B4 (de) 2023-11-23
RU2593417C2 (ru) 2016-08-10
ES2956338T3 (es) 2023-12-19
TWI551960B (zh) 2016-10-01
TW201028807A (en) 2010-08-01
US8874004B2 (en) 2014-10-28
HK1213643A1 (zh) 2016-07-08
RU2497171C2 (ru) 2013-10-27
MX2019013775A (es) 2020-01-20
CA2728942A1 (en) 2010-03-04
CA2883731A1 (en) 2010-03-04
SG185962A1 (en) 2012-12-28
EP2324396A1 (en) 2011-05-25
CA2883731C (en) 2017-11-07
BRPI0917695B1 (pt) 2020-04-28
US20100054823A1 (en) 2010-03-04
BRPI0917695A2 (pt) 2015-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0040B (zh) 顯影裝置,顯影匣,旋轉力傳動部件,及電子照像影像形成設備
US10788789B2 (e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developing apparatus, and coupling member
TWI640849B (zh) 旋轉力傳達單元
JP5523061B2 (ja)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95604A (ja) 現像装置、回転力伝達部品、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495671B2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AU2017236008B2 (en) Developing device, developing cartridge, rotational force transmitting part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