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83513B - Paper handling device - Google Patents

Paper handling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83513B
TWI583513B TW102107795A TW102107795A TWI583513B TW I583513 B TWI583513 B TW I583513B TW 102107795 A TW102107795 A TW 102107795A TW 102107795 A TW102107795 A TW 102107795A TW I583513 B TWI583513 B TW I58351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taple
needle
guide
butt
clinch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77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04555A (zh
Inventor
Akira Aoki
Takuya Kubota
Original Assignee
Ma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x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x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4045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045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35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351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5/00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Hand-held power-operated stapling tools; Staple feeding devices therefor
    • B25C5/10Driving means
    • B25C5/11Driving means operated by manual or foot pow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5/00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Hand-held power-operated stapling tools; Staple feeding devices therefor
    • B25C5/02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Hand-held power-operated stapling tools; Staple feeding devices therefor with provision for bending the ends of the staples on to the work
    • B25C5/0221Stapling tools of the table model type, i.e. tools supported by a table or the work during operation
    • B25C5/0242Stapling tools of the table model type, i.e. tools supported by a table or the work during operation having a pivoting upper leg and a leg provided with an anvil supported by the table or work
    • B25C5/025Stapling tools of the table model type, i.e. tools supported by a table or the work during operation having a pivoting upper leg and a leg provided with an anvil supported by the table or work the plunger being manually opera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 Dental Tools And Instruments Or Auxiliary Dental Instruments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Description

用紙處理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以人之操作對用紙施加處理的用紙處理裝置。
JP-A-2002-028877揭示具有用以減少操作所需之負載之倍力機構的訂書機。
在該以往的倍力機構,在設置將訂書針折彎之緊鉗的緊鉗臂的後端,設置有擊出訂書針的驅動器之驅動器臂的轉動支點。在驅動器臂之轉動支點的前方,設置承受操作之把手的轉動支點。把手與驅動器臂係在把手之轉動支點的前方藉軸與孔部所連結。
被***連結把手與驅動器臂之軸的孔部係長孔形狀,並吸收把手與驅動器臂之轉動軌跡的差。把手與驅動器臂之轉動支點係不會位移,因為各支點的位置關係是固定,所以槓桿比從訂書針之開始擊出至擊出結束不變,負載之減少率(倍力率)係在把手之全行程固定。
在以往之訂書機等之用紙處理裝置的倍力機構,從處理之開始至結束負載之減少率係固定。若操作所需之負載係固定,即使將負載之減少率設為固定,亦在承受操作之把手等的操作構件可位移之可動範圍的整個區域,可得到所要之負 載。
可是,在操作所需之負載變化的情況,負載之減少率是固定時,因為即使在負載不必減少的區域亦以固定之減少率降低負載,所以操作構件之操作量變大。因此,裝置之高度方向的尺寸變大。
使裝置之高度方向的尺寸變大,而操作構件之操作量變大時,在以手拿著所使用之形態的訂書機等,手小的女性等係手容不下而難使用。又,在桌上型的訂書機,無法在坐著之狀態以自然的姿勢操作,而必須站著作業等,作業員之便利性變差。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提供一種因應於操作所需的負載,負載之減少率變化的用紙處理裝置。
若依據本發明,因為可因應於操作所需的負載,使負載之減少率變化,所以在操作所需之負載小的區域,使負載之減少率變小,使操作構件之移動量變大,而在操作所需之負載大的區域,可使負載之減少率變大。
藉此,不會使操作構件之操作量大至超出必要,在操作構件之可動範圍的整個區域,能以所要之減少率降低操作所需的負載。因為可抑制操作構件的操作量,所以可防止裝置大型化,並提高操作感。
1A‧‧‧訂書機
10L、10S‧‧‧訂書針
10La、10Sa‧‧‧針頂
10Lb、10Sb‧‧‧針足
11a‧‧‧下把手單元
11b‧‧‧上把手單元
2A、2B‧‧‧緊鉗單元
20L、20R‧‧‧緊鉗
21‧‧‧緊鉗夾
22L、22R‧‧‧緊鉗連桿
23‧‧‧緊鉗承座
24‧‧‧緊鉗架
25‧‧‧回位彈簧
26‧‧‧隔板
3‧‧‧滑動器
30‧‧‧卡止部
31‧‧‧連桿承受部
4‧‧‧下把手架
40‧‧‧上把手安裝部
41‧‧‧下把手蓋
42‧‧‧緊鉗蓋
5‧‧‧針匣單元
50‧‧‧針匣
51‧‧‧針匣導件
52‧‧‧針導件
53‧‧‧針夾
54‧‧‧鎖定機構
55‧‧‧推桿器
55a‧‧‧推桿器彈簧
56‧‧‧彈簧導件
57‧‧‧導蓋
58‧‧‧連桿
6‧‧‧驅動器單元
60‧‧‧驅動器
61‧‧‧驅動器臂
7‧‧‧把手單元
70‧‧‧把手臂
71‧‧‧上把手蓋
72‧‧‧前蓋
第1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訂書機的內部構成之細節的側剖面圖。
第2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訂書機之內部構成的側剖面圖。
第3圖係在拆下蓋的狀態之本實施形態之訂書機的側視圖。
第4圖係表示在拆下蓋的狀態之本實施形態的訂書機之內部構成的側剖面圖。
第5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訂書機之內部構成的立體圖。
第6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訂書機之內部構成的立體圖。
第7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訂書機之內部構成的部分剖開立體圖。
第8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訂書機之外觀的側視圖。
第9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訂書機之外觀的立體圖。
第10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訂書機之外觀的立體圖。
第11圖(a)~第11圖(c)係表示在本實施形態之訂書機所使用的訂書針之一例的說明圖。
第12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下把手單元之一例的分解立體圖。
第13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緊鉗單元之一例的分解立體圖。
第14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上把手單元之一例的分解立體圖。
第15圖係表示緊鉗單元之一例的正視圖。
第16圖係表示緊鉗單元之一例的主要部平面圖。
第17圖係表示緊鉗單元之一例的主要部側視圖。
第18圖係表示緊鉗單元之一例的外觀立體圖。
第19圖係表示在待機位置固持緊鉗單元之構成的主要部立體圖。
第20圖係表示在待機位置固持緊鉗單元之構成的主要部側視圖。
第21圖(a)~第21圖(c)係表示固持緊鉗之隔板之一例的構成圖。
第22圖係表示針匣之一例的主要部側剖面圖。
第23圖係表示針匣之一例的主要部上視圖。
第24圖(a)及第24圖(b)係表示訂書針導件之一例的主要部立體圖。
第25圖係表示將訂書針導件安裝於針匣之狀態的主要部側剖面圖。
第26圖係表示針夾之一例的立體圖。
第27圖係表示針夾之一例的側視圖。
第28圖係針夾被安裝於針匣之狀態的主要部側剖面圖。
第29圖(a)及第29圖(b)係表示針夾之安裝例的正面剖面圖。
第30圖(a)及第30圖(b)係表示針夾之安裝例的側剖面圖。
第31圖(a)及第31圖(b)係表示鎖定機構之一例的側剖面圖。
第32圖係表示鎖定機構之一例的主要部平面剖面圖。
第33圖(a)及第33圖(b)係表示驅動器之一例的構成圖。
第34圖係表示減少在把手單元之操作負載的倍力機構之一例的側視圖。
第35圖係表示前蓋之一例的立體圖。
第36圖(a)~第36圖(c)係表示以本實施形態的訂書機裝訂用紙之動作的側剖面圖。
第37圖(a)~第37圖(c)係表示以本實施形態的訂書機裝訂用紙之動作的立體圖。
第38圖係表示減少在把手單元之操作負載的倍力機構之動作之一例的側視圖。
第39圖係表示減少在把手單元之操作負載的倍力機構之動作之一例的側視圖。
第40圖係表示減少在把手單元之操作負載的倍力機構之動作之一例的側視圖。
第41圖係表示減少在把手單元之操作負載的倍力機構之動作之一例的側視圖。
第42圖係表示負載之減少率之一例的動作說明圖。
第43圖係表示負載之減少率之一例的動作說明圖。
第44圖係表示負載之減少率之一例的動作說明圖。
第45圖係表示負載之減少率的變化之一例的圖形。
第46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訂書機的訂書針之擊出動作之一例的動作說明圖。
第47圖(a)~第47圖(b)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訂書機的訂書針之擊出動作之一例的動作說明圖。
第48圖(a)~第48圖(b)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訂書機的訂書針之擊出動作之一例的動作說明圖。
第49圖(a)~第49圖(b)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針足引導部之變形例的立體圖。
第50圖(a)~第50圖(b)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針足引導部之變形例的立體圖。
第51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針足引導部之變形例的立體圖。
第52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訂書機的針夾之動作之一例的動作說明圖。
第53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訂書機的針夾之動作之一例的動作說明圖。
第54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訂書機的針夾之動作之一例的動作說明圖。
第55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訂書機的針夾之動作之一例的動作說明圖。
第56圖係表示以往之訂書機的針夾之動作之一例的動作說明圖。
第57圖係表示以往之訂書機的針夾之動作之一例的動作說明圖。
第58圖係表示以往之訂書機的針夾之動作之一例的動作說明圖。
第59圖係表示以往之具有彈性爪片的針夾之一例的立體圖。
第60圖係表示作用於本實施形態的針夾與以往的針夾之應力的圖形。
第61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針夾之變形例的立體圖。
第62圖(a)~第62圖(b)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針夾之變形例的剖面圖。
第63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針夾之其他的變形例的立體圖。
第64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針夾之其他的變形例的立體圖。
第65圖(a)~第65圖(c)係表示滑動器之動作之一例的主要部側視圖。
第66圖(a)~第66圖(c)係表示以變形例的訂書機裝訂用紙之動作的側剖面圖。
第67圖(a)及第67圖(b)係表示緊鉗單元之動作之一例的動作說明圖。
第68圖(a)及第68圖(b)係表示緊鉗單元之動作之一例的動作說明圖。
第69圖(a)~第69圖(c)係表示緊鉗單元之動作之一例的動作說明圖。
第70圖係表示緊鉗單元之變形例的分解立體圖。
第71圖(a)~第71圖(c)係表示變形例之緊鉗單元的動作之一例的動作說明圖。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作為本發明之用紙處理裝 置的實施形態,進行用紙之裝訂處理的訂書機。第1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訂書機的內部構成之細節的側剖面圖,第2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訂書機之內部構成的側剖面圖,第3圖係在拆下蓋的狀態之本實施形態之訂書機的側視圖,第4圖係表示在拆下蓋的狀態之本實施形態的訂書機之內部構成的側剖面圖。
又,第5圖及第6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訂書機之內部構成的立體圖,第7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訂書機之內部構成的部分剖開立體圖。進而,第8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訂書機之外觀的側視圖,第9圖及第10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訂書機之外觀的立體圖。又,第11圖係表示在本實施形態之訂書機所使用的訂書針之一例的說明圖。
本實施形態的訂書機1A具有用以降低用紙之裝訂操作所需之負載的倍力機構,並作成在裝訂用紙之動作的各步驟,將負載之減少率分段地切換成成為配合動作的負載。
首先,參照第11圖,說明在本實施形態的訂書機1A可使用的訂書針。第11圖(a)所示之針足長的訂書針10L是第1訂書針的一例,設想裝訂最多裝訂張數約80張之用紙。又,第11圖(b)所示之針足短的訂書針10S是第2訂書針的一例,設想裝訂最多裝訂張數約40張之用紙。
訂書針10L具有:針頂10La;及2支針足10Lb,係構成為從針頂10La之兩端折彎成與一方向大致平行;複數支訂書針10L以黏著而一體化,構成訂書針束。訂書針10S亦一樣,具有:針頂10Sa;及2支針足10Sb,係構成為從針頂 10Sa之兩端折彎成與一方向大致平行;複數支訂書針10S以黏著而一體化,構成訂書針束。
若將標準之1張用紙的厚度設為0.09mm,80張用紙係厚度約7.2mm。因此,在訂書針10L,為了使針足10Lb貫穿約80張用紙並緊鉗,將針足10Lb之長度設為10.0mm。
在將針足之長度設為未滿針頂之寬度的一半的訂書針,在裝訂是最少裝訂張數之2張用紙的情況,兩針足不會重疊。可是,若使針足變長,針頂之寬度亦變寬,而外觀變差。
因此,在將針足之長度設為針頂之寬度的一半以上的訂書針,作成藉由使2支針足在與針頂正交之前後方向挪移後折彎,即使在裝訂是最少裝訂張數之2張用紙的情況,2支針足亦不會重疊。
另一方面,在將針足之長度設為與針頂之寬度同等以上時,在裝訂是最少裝訂張數之2張用紙的情況,成為針足之尖端比用紙之表面側的針頂更突出至寬度方向之外側的形態,而外觀變差。
因此,在訂書針10L,將針足10Lb之長度設為針頂10La之寬度以下,在本例,將針頂10La之外尺寸L2L設為約11.4mm。藉由將針足10Lb之長度構成為針頂10La之外尺寸以下,即使在裝訂是最少裝訂張數之2張用紙的情況,針足10Lb之尖端亦不會比用紙之表面側的針頂10La更突出至寬度方向之外側,而外觀變佳。
訂書針10S係為了貫穿約40張用紙並緊鉗,將針足10Sb之長度L1S設為6.0mm。又,針頂10Sa之外尺寸L2S 係考慮與訂書針10L的互換性,設為約11.4mm。在此,上述之各訂書針的尺寸係一例,若是針足之長度相異,而且在相異之針足間具有互換性的訂書針,是其他的尺寸亦可。
<本實施形態之訂書機的整體構成例>
其次,參照各圖,說明本實施形態之訂書機1A的實施形態。本實施形態的訂書機1A具有下把手單元11a與上把手單元11b,在本例,將下把手單元11a放置於桌子等之作業場所,並在推上把手單元11b之形態使用。
第12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下把手單元之一例的分解立體圖,第13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緊鉗單元之一例的分解立體圖。下把手單元11a具有:緊鉗單元2A,係將貫穿用紙之訂書針10L的針足10Lb及訂書針10S的針足10Sb彎曲;滑動器3,係進行緊鉗單元2A之在待機位置的鎖定及鎖定的解除。又,下把手單元11a具有安裝於緊鉗單元2A及滑動器3的下把手架4。
第14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上把手單元之一例的分解立體圖。上把手單元11b具有針匣單元5,該針匣單元5係可裝填針足長之訂書針10L及針足短之訂書針10S的雙方,並選擇訂書針10L與訂書針10S之一方後裝填。
又,上把手單元11b具有驅動器單元6,該驅動器單元6係擊出收容於針匣單元5的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進而,上把手單元11b具有把手單元7,該把手單元7係對驅動器單元6施加擊出收容於針匣單元5之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的力。
<緊鉗單元的構成例>
第15圖係表示緊鉗單元之一例的正視圖,第16圖係表示緊鉗單元之一例的主要部平面圖,第17圖係表示緊鉗單元之一例的主要部側視圖,第18圖係表示緊鉗單元之一例的外觀立體圖。
又,第19圖係表示在待機位置固持緊鉗單元之構成的主要部立體圖,第20圖係表示在待機位置固持緊鉗單元之構成的主要部側視圖。進而,第21圖係表示固持緊鉗之隔板之一例的構成圖。
其次,參照各圖,說明緊鉗單元2A的構成。緊鉗單元2A係針足折彎手段的一例,具有:一對緊鉗20L、20R,係將貫穿用紙之訂書針10L的針足10Lb或訂書針10S的針足10Sb折彎;及緊鉗夾21,係支撐緊鉗20L與緊鉗20R。
緊鉗單元2A係藉緊鉗20L與緊鉗20R的轉動動作將訂書針10L的針足10Lb或訂書針10S的針足10Sb折彎的構成。而且,作為開始將針足10Lb或針足10Sb折彎的動作,作成藉由使緊鉗20L與緊鉗20R在接近方向移動,而施加將針足10Lb或針足10Sb向內側折彎的力。
因此,緊鉗單元2A具有作為緊鉗驅動機構的一對緊鉗連桿22L、22R,該緊鉗驅動機構係引導緊鉗夾21之往升降方向的移動,而且引導緊鉗20L、20R之往轉動及分開接觸方向的移動。進而,緊鉗單元2A具有藉緊鉗夾21的升降動作將緊鉗20L、20R向上推的緊鉗承座23。
又,緊鉗單元2A具有緊鉗架24,該緊鉗架24係 將緊鉗連桿22L、22R支撐成可轉動,而且引導安裝緊鉗20L、20R之緊鉗夾21之往升降方向的移動。進而,緊鉗單元2A具有:將緊鉗夾21向上推的回位彈簧25;及隔板26,係將緊鉗20L與緊鉗20R之間隔開,而且固持緊鉗20L、20R的方向。
如第16圖所示,緊鉗單元2A配置成緊鉗20L與緊鉗20R在沿著訂書針10L之針頂10La與訂書針10S之針頂10Sa的左右方向、及對針頂10La、10Sa正交的前後方向錯開位置。
緊鉗20L係配置成與訂書針10L之一方的針足10Lb及訂書針10S之一方的針足10Sb相對向。緊鉗20L係在與針足10Lb、10Sb相對向的上面,如第17圖所示,形成在朝向配置成在前後方向錯開位置的緊鉗20R下降的方向傾斜的緊鉗面20La。又,緊鉗20L係在與緊鉗承座23相對向之一方之端部側的下面,形成緊鉗承座23所推壓的推壓面20Lb。
緊鉗20L係另一方的端部側藉軸20Lc支撐成可在緊鉗連桿22L的上端側轉動,而且被緊鉗夾21支撐成可轉動及在水平方向移動。
緊鉗20R係配置成與訂書針10L之另一方的針足10Lb及訂書針10S之另一方的針足10Sb相對向。緊鉗20R係在與針足10Lb、10Sb相對向的上面,,如第17圖所示,形成在朝向配置成在前後方向錯開位置的緊鉗20L下降的方向傾斜的緊鉗面20Ra。又,緊鉗20R係在與緊鉗承座23相對向之一方之端部側的下面,形成緊鉗承座23所推壓的推壓面20Rb。
緊鉗20R係另一方的端部側藉軸20Rc支撐成可在 緊鉗連桿22R的上端側轉動,而且被緊鉗夾21支撐成可轉動及在水平方向移動。
緊鉗夾21係沿著在與訂書針10L之針頂10La及訂書針10S之針頂10Sa正交的前後方向具有前側夾具21a與後側夾具21b。緊鉗夾21係前側夾具21a與後側夾具21b設置***隔著隔板26所重疊之緊鉗20L與緊鉗20R的空間並相對向。緊鉗夾21係在本例將板材彎曲,而形成前側夾具21a與後側夾具21b。
緊鉗夾21係緊鉗20L之軸20Lc所***的導孔21L、與緊鉗20 R之軸20 R c所***的導孔21R形成於前側夾具21a與後側夾具21b。導孔21L與導孔21R係由沿著緊鉗20L與緊鉗20R所分離接近的方向在水平方向延伸的長孔所構成。
緊鉗夾21係藉由緊鉗20L的軸20Lc***導孔21L,而將緊鉗20L支撐成可轉動而且可在對緊鉗20R分離接近的方向移動。又,緊鉗夾21係藉由緊鉗20R的軸20Rc***導孔21R,而將緊鉗20R支撐成可轉動而且可在對緊鉗20L分離接近的方向移動。
緊鉗夾21係在相對緊鉗20L、20R位於後方且滑動器3所接觸之後側夾具21b,形成承受被回位彈簧25向上推之力的承受部21c。承受部21c係形成於後側夾具21b之左右兩側的下面,回位彈簧25從下方接觸後被向上推。
又,緊鉗夾21係在相對緊鉗20L、20R位於前方之前側夾具21a,形成限制以回位彈簧25之向上推所造成之移 動的高度限制部21d。高度限制部21d係形成為從前側夾具21a之左右兩側向側方突出。
緊鉗連桿22L係下端側藉軸22La支撐成可在緊鉗架24轉動,而且在上端側藉軸20Lc將緊鉗20L支撐成可轉動。緊鉗20L及緊鉗連桿22L係軸20Lc在緊鉗夾21的導孔21L***成可沿著導孔21L之長孔形狀移動。
緊鉗連桿22R係下端側藉軸22Ra支撐成可在緊鉗架24轉動,而且在上端側藉軸20Rc將緊鉗20R支撐成可轉動。緊鉗20R及緊鉗連桿22R係軸20Rc在緊鉗夾21的導孔21R***成可沿著導孔21R之長孔形狀移動。
藉此,緊鉗連桿22L將緊鉗20L支撐成可轉動,而且藉緊鉗夾21的升降動作,使緊鉗20L在相對緊鉗20R分離接近的方向移動。緊鉗連桿22R將緊鉗20R支撐成可轉動,而且藉緊鉗夾21的升降動作,使緊鉗20R在相對緊鉗20L分離接近的方向移動。
緊鉗承座23係藉緊鉗夾21的下降動作,進入前側夾具21a與後側夾具21b之間,並在推壓緊鉗20L與緊鉗20R的位置安裝於緊鉗架24。
緊鉗架24係在沿著左右方向之一側,藉軸22La將緊鉗連桿22L支撐成可轉動,而且在沿著左右方向之另一側,藉軸22Ra將緊鉗連桿22R支撐成可轉動。
緊鉗架24具有引導緊鉗夾21之升降動作的緊鉗導件24a。緊鉗導件24a係具有和緊鉗夾21之前側夾具21a與後側夾具21b之間的空間一致的寬度,並***前側夾具21a與 後側夾具21b之間。藉此,一面抑制緊鉗夾21的前傾及後傾,一面引導緊鉗夾21的升降動作。
緊鉗連桿22L與緊鉗連桿22R係以比緊鉗架24所支撐之下端側更窄的間隔,由緊鉗夾21支撐上端側。緊鉗連桿22L係藉緊鉗夾21的升降動作,以軸22La為支點轉動,緊鉗連桿22R係藉緊鉗夾21的升降動作,以軸22Ra為支點轉動。
在緊鉗夾21的升降動作,緊鉗連桿22L與緊鉗連桿22R係下端側的軸22La與軸22Ra的間隔不變,為定值。而,上端側的軸20Lc與軸20Rc的間隔變化。
即,緊鉗連桿22L與緊鉗連桿22R係藉由構成為上端側的間隔比下端側的窄,藉緊鉗夾21的下降動作,緊鉗連桿22L係以軸22La為支點,在上端側接近緊鉗連桿22R的方向轉動。又,藉緊鉗夾21的下降動作,緊鉗連桿22R係以軸22Ra為支點,在上端側接近緊鉗連桿22L的方向轉動。
又,藉緊鉗夾21的上升動作,緊鉗連桿22L係以軸22La為支點,在上端側分離緊鉗連桿22R的方向轉動。又,藉緊鉗夾21的上升動作,緊鉗連桿22R係以軸22Ra為支點,在上端側分離緊鉗連桿22L的方向轉動。
藉此,藉緊鉗夾21的下降動作,緊鉗連桿22L係軸20Lc沿著導孔21L移動,緊鉗連桿22R係軸20Rc沿著導孔21R移動,而軸20Lc與軸20Rc的間隔變窄。因此,藉緊鉗夾21的下降動作,緊鉗20L與緊鉗20R在接近的方向移動。
又,藉緊鉗夾21的上升動作,緊鉗連桿22L係軸 20Lc沿著導孔21L移動,緊鉗連桿22R係軸20Rc沿著導孔21R移動,而軸20Lc與軸20Rc的間隔變寬。因此,藉緊鉗夾21的上升動作,緊鉗20L與緊鉗20R在分離的方向移動。
其次,參照各圖,說明在待機位置固持緊鉗單元的構成。回位彈簧25係在本例由扭轉線圈彈簧所構成,係一方之端部的前端側固定於緊鉗架24。又,如第20圖所示,回位彈簧25係後端側之一方的端部與緊鉗夾21的後側夾具21b之左右之一側的承受部21c接觸,後端側之另一方的端部與後側夾具21b之左右之另一側的承受部21c接觸。
如第19圖所示,緊鉗夾21係前側夾具21a之左右之一側的高度限制部21d與將緊鉗連桿22L支撐於緊鉗架24的軸22La接觸。又,緊鉗夾21係前側夾具21a之左右之另一側的高度限制部21d與將緊鉗連桿22R支撐於緊鉗架24的軸22Ra接觸。
藉此,緊鉗夾21係藉回位彈簧25,承受部21c在左右兩側承受大致相等的力,將後側夾具21b向上推,而且在前側夾具21a,藉左右的高度限制部21d限制以回位彈簧25向上推所造成的移動。
緊鉗夾21係相對緊鉗20L、20R位於後方的後側夾具21b被回位彈簧25向上推,相對緊鉗20L、20R位於前方的前側夾具21a被軸22La、22Ra限制往上方向的移動。
藉此,安裝於緊鉗20L、20R的緊鉗夾21係在被回位彈簧25向上推的待機狀態保持前傾之狀態。此外,在本例,採用將回位彈簧25配置於緊鉗單元2A之前側的構成,但 是亦可採用將回位彈簧配置於緊鉗單元2A的後側,以對後側夾具21b施力的構成。
其次,參照各圖,說明在待機狀態的方向固持緊鉗20L、20R的構成。隔板26具有緊鉗20L之軸20Lc所***之軸承部26La、與緊鉗20R之軸20Rc所***之軸承部26Ra。
隔板26係***緊鉗20L與緊鉗20R之間,並由軸20Lc與軸20Rc所支撐。軸承部26La、26Ra以配合緊鉗20L、20R之往分離接近之方向的移動所伴隨之軸20Lc、20Rc之動作的長孔形狀構成。
隔板26具有比位於待機狀態之緊鉗20L的緊鉗面20La、及緊鉗20R的緊鉗面20Ra更向上方突出的間隔部26b。又,隔板26具有在緊鉗20L方向彎曲的彈簧部26Lc、與在緊鉗20R方向彎曲的彈簧部26Rc。
緊鉗20L係以隔板26的彈簧部26Lc推壓側面,緊鉗20R係以隔板26的彈簧部26Rc推壓側面,藉此,在待機狀態的方向固持緊鉗20L與緊鉗20R。
<下把手單元的構成例>
其次,參照各圖,說明下把手單元11a的構成。下把手單元11a係以板金等構成下把手架4。下把手架4係將構成緊鉗單元2A的緊鉗架24安裝於前方位置。又,下把手架4係將滑動器3安裝於緊鉗單元2A的後方。進而,下把手架4形成安裝上把手單元11b的上把手安裝部40。
滑動器3係將卡止部30形成於與緊鉗單元2A相對向的前側,並將連桿承受部31形成於後方。滑動器3係以 可沿著前後方向滑動的構成安裝於下把手架4,被未圖示的彈簧推壓,而在前方移至構成緊鉗單元2A之緊鉗夾21的後側夾具21b載置於卡止部30的位置。又,滑動器3係藉往後方的移動,使卡止部30脫離緊鉗夾21的後側夾具21b。
下把手單元11a係將具有覆蓋下把手架4之形狀的下把手蓋41安裝於下把手架4,而下把手架4係安裝緊鉗單元2A及滑動器3。
又,下把手單元11a將覆蓋緊鉗單元2A的緊鉗蓋42安裝於下把手蓋41。緊鉗蓋42具有構成緊鉗單元2A之緊鉗20L與緊鉗20R、緊鉗20L、20R所夾住的隔板26、及安裝緊鉗20L、20R的緊鉗夾21所露出的開口。緊鉗蓋42係具有與緊鉗夾21之升降動作連動地升降的構成,並安裝於下把手蓋41。
進而,下把手單元11a係限制用紙之位置的用紙導件43安裝於下把手蓋41。用紙導件43係以可沿著前後方向滑動的構成安裝於下把手蓋41,並構成為藉由用紙碰到用紙導件43,而可調整以訂書針10L、10S裝訂的位置。
<針匣單元的構成例>
其次,參照各圖,說明針匣單元5的構成。針匣單元5係收容手段之一例,具有針匣50,該針匣50係可裝填針足長之訂書針10L及針足短之訂書針10S的雙方,並選擇訂書針10L與訂書針10S之一方後裝填。
又,針匣單元5係為了裝填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具有可拉出針匣50的針匣導件51。針匣導件51係前面、 上面及後面開口,並形成將針匣50收容成可從前面拉出的空間。
針匣單元5係具有訂書針導件52,該訂書針導件52係引導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的裝填、與所裝填之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的移動,而且提供用以將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分離成一支的剪切力。又,針匣單元5具有針夾53,該針夾53係固持以驅動器單元6所擊出之被分離成一支之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的形狀。
進而,針匣單元5具有進行被收容成可對針匣導件51拉出之鎖定及鎖定之解除的鎖定機構54。又,針匣單元5具有:推桿器55,係將裝填於針匣50的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推壓至前方;推壓推桿器55的推桿器彈簧55a;及引導推桿器彈簧55a的彈簧導件56。
進而,針匣單元5具有導蓋57,該導蓋57係引導針匣50之往收容方向的移動與往拉出方向的移動,而且與訂書針導件52一起引導以推桿器55所推壓的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
推桿器55及推桿器彈簧55a係訂書針推壓手段之一例,推桿器55係在針匣導件51所收容之針匣50的內側,安裝成可沿著訂書針導件52在前後方向移動。導蓋57係安裝於針匣導件51的上面,並與針匣導件51一起引導針匣50之往收容方向的移動與往拉出方向的移動。又,與訂書針導件52一起引導以推桿器55所推壓的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
推桿器彈簧55a係在針匣50之針匣前壁50a方向 推壓推桿器55。推桿器彈簧55a係收容於導蓋57內,在本例,藉安裝於針匣導件51之前端的彈簧導件56以U形狀的配置與推桿器55連結。
<針匣的構成例>
第22圖係表示構成本實施形態之針匣單元的針匣之一例的主要部側剖面圖,第23圖係表示構成本實施形態之針匣單元的針匣之一例的主要部上視圖,其次,參照各圖,說明針匣50的構成。在此,第22圖係第23圖之A-A線剖面圖。
針匣50係在本例,將板狀的金屬材料藉沖床等之形狀沖壓及折彎加工折彎而構成既定形狀,形成不論訂書針10L及訂書針10S之任一種都可裝填,且上面開口的空間。
針匣50係在以推桿器55及訂書針導件52壓住所裝填之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之針匣前壁50a的下部,以分離成一支之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所通過之尺寸形成開口部50b。又,針匣50構成為相對向之針匣側壁50c之內尺寸比訂書針10L之針頂10La及訂書針10S之針頂10Sa的外尺寸稍寬。
針匣50係藉由將構成針匣側壁50c之側板的尖端側向內側折彎而構成針匣前壁50a,針匣前壁50a在寬度方向之中央部附近被分割,而在針匣前壁50a形成沿著訂書針10L及訂書針10S之擊出方向所延伸的槽部50as。
<訂書針導件的構成例>
第24圖係表示訂書針導件之一例的主要部立體圖,第25圖係表示將訂書針導件安裝於針匣之狀態的主要部 側剖面圖,其次,參照各圖,說明訂書針導件52的構成。
訂書針導件52係訂書針引導手段之一例,安裝於針匣50之內側的空間。在針匣50與訂書針導件52之間,安裝線圈彈簧50d,在針匣前壁50a方向推壓訂書針導件52。
訂書針導件52構成為比訂書針10L之針頂10La及訂書針10S之針頂10Sa的內尺寸稍窄,並在針匣側壁50c與訂書針導件52之間,設置訂書針10L之針足10Lb及訂書針10S之針足10Sb可***的空間。
訂書針導件52係如第23圖所示,包括:剪切引導部52a,係提供用以將針足長之訂書針10L或針足短之訂書針10S分離成一支的剪切力;及推壓引導部52b,係將被分離成一支之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推壓至針匣前壁50a。
又,訂書針導件52包括:第1寬度引導部52c,係在寬度方向引導針足長之訂書針10L的針足10Lb或針足短之訂書針10S的針足10Sb;及第2寬度引導部52d,係主要在寬度方向引導針足短之訂書針10S的針足10Sb。
剪切引導部52a係分離引導手段之一例,在訂書針導件52的前端側上面與針匣前壁50a之間,設置並形成斜面,該斜面係形成比一支訂書針10L及訂書針10S之針線寬ts1更寬,且比2支份量之訂書針10L、10S之針線寬窄的間隔t1。
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被裝填於針匣50時,承受推桿器55之推壓力,而前端的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被推壓至針匣前壁50a。
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被裝填於針匣50時,藉 驅動器單元6所擊出之前端的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之後續的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係針頂10La或針頂10Sa被載置於訂書針導件52的上面。
藉此,藉驅動器單元6所擊出之前端的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之緊接著的一支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係擊出方向的位置受到限制。
而且,因為不論針足10Lb長之訂書針10L與針足10Sb短之訂書針10S的任一種,都被裝填於針匣50時,針頂10La或針頂10Sa被載置於訂書針導件52的上面,所以提供用以將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分離成一支的剪切力。
推壓引導部52b係以與剪切引導部52a的下端連接之訂書針導件52的前端面所構成,在第1寬度引導部52c的前端與針匣前壁50a接觸之狀態,在推壓引導部52b與針匣前壁50a之間形成既定間隔t2。
推壓引導部52b與針匣前壁50a的間隔t2係構成為比一支訂書針10L及訂書針10S的針線寬稍窄,藉由使訂書針導件52後退,而被分離成一支之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通過推壓引導部52b與針匣前壁50a之間。
而且,藉線圈彈簧50d將訂書針導件52在針匣前壁50a方向偏壓,藉此,以推壓引導部52b將通過推壓引導部52b與針匣前壁50a之間之被分離成一支之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推壓至針匣前壁50a。
在此,在使用如第11圖(a)所示之針足10Lb長之訂書針10L的情況,將剪切引導部52a之高度t3設定成在針 足10Lb的前端到達用紙之前,以推壓引導部52b引導針頂10La。
第1寬度引導部52c設置於訂書針導件52之前端側之左右兩側的下端。第1寬度引導部52c係以比一支訂書針10L及訂書針10S之針線寬稍小的尺寸從推壓引導部52b的下端突出至前方,藉此,在第1寬度引導部52c的上方,形成在與針匣前壁50a之間以既定間隔t2相對向的推壓引導部52b。
第1寬度引導部52c係從訂書針導件52在左右突出,並以與訂書針10L及訂書針10S之針頂10La、10Sa之內尺寸大致相同的寬度或稍寬的寬度構成左右一對第1寬度引導部52c的外尺寸。
藉此,構成為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被裝填於針匣50,並被分離成一支後擊出時,訂書針10L之針足10Lb或訂書針10S之針足10Sb的內側與第2寬度引導部52d接觸。
第2寬度引導部52d係對應於針足短之訂書針10S的針足10Sb,並在訂書針導件52之前端側的左右兩側,設置於第1寬度引導部52c之上方的中央部。
第2寬度引導部52d係從訂書針導件52在左右突出,並以與訂書針10L及訂書針10S之針頂10La、10Sa之內尺寸大致相同的寬度構成左右一對第2寬度引導部52d的外尺寸。
藉此,構成為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被裝填於針匣50時,在訂書針導件52前進至第1寬度引導部52c與針匣前壁50a接觸之位置的狀態,針足10Lb或針足10Sb的內側 與第2寬度引導部52d接觸。
針匣單元5具有針足引導部52e,該針足引導部52e係伴隨驅動器單元6擊出訂書針10S,在針匣前壁50a方向引導被分離成一支之主要針足短之訂書針10S的針足10Sb。
針足引導部52e係針足引導手段之一例,在本例,設置於訂書針導件52之第1寬度引導部52c的附近。針足引導部52e係在形成於在訂書針導件52之左右所突出的第1寬度引導部52c、與訂書針導件52之間的斜面,設置在左右一對第1寬度引導部52c的外尺寸朝向前端側逐漸變窄的方向傾斜的傾斜面所構成。
藉此,在針足短之訂書針10S被裝填於針匣50的情況,伴隨被分離成一支之訂書針10S的擊出,著地於用紙之前之針足10Sb的尖端流至後側,亦藉針足引導部52e的傾斜面,在針匣前壁50a方向引導針足10Sb。
<針夾的構成例>
第26圖係表示針夾之一例的立體圖,第27圖係表示針夾之一例的側視圖,第28圖係針夾被安裝於針匣之狀態的主要部側剖面圖,其次,參照各圖,說明針夾53的構成。
針夾53係訂書針形狀固持手段的一例,具有針頂引導部53a,該針頂引導部53a係因應於被裝填於針匣50之訂書針的種類,固持被分離成一支之訂書針10L之針頂10La或訂書針10S之針頂10Sa的形狀。又,針夾53具有安裝部53b,該安裝部53b係安裝於針匣50之既定構成元件,在本例為訂書針導件52。
針夾53係藉由將安裝部53b安裝於訂書針導件52的前端部,而將針頂引導部53a配置於左右一對的推壓引導部52b之間,針頂引導部53a與針匣50之針匣前壁50a相對向。
針夾53係由具有彈性的材質,在本例,由具有彈性的金屬板材所構成,並具有使針頂引導部53a主要在前後方向位移的彈簧部53c。針夾53係在採用在桌上使用訂書機1A之形態時成為上側之針頂引導部53a的上端側被形成為彎曲成倒U字形之形態,而構成彈簧部53c。
針夾53係針頂引導部53a從彈簧部53c,沿著訂書針10L及訂書針10S被擊出的方向延伸。主要藉彈簧部53c的彈性變形,針頂引導部53a在是對針匣前壁50a接觸分離之方向的前後方向位移。
針夾53係具有突出部53d,該突出部53d係伴隨被分離成一支之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的擊出,從下側支撐在訂書針10L之針頂10La之長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或在訂書針10S之針頂10Sa之長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
針夾53係配合針匣前壁50a的槽部50as,在針頂引導部53a之寬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設置突出部53d。突出部53d係從沿著訂書針10L及訂書針10S的擊出方向之針頂引導部53a的中央部附近朝向針頂引導部53a的下端側突出至是針匣前壁50a方向的前方。
突出部53d係在本實施形態,藉由以在針頂引導部53a之寬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從針頂引導部53a之下端側切割後翹起的形態,設置比針匣前壁50a之槽部50as窄之既定 的寬度的舌片部所構成。
針夾53具有用以將作用於突出部53d之負載傳達至針頂引導部53a的連結部53e。連結部53e係藉由作成突出部53d之基端側的側面與針頂引導部53a接觸之形態所構成,藉在突出部53d的基端側與針頂引導部53a之間所產生之摩擦力等將作用於突出部53d之負載傳達至針頂引導部53a。
藉此,在針夾53,藉連結部53e將作用於突出部53d之負載傳達至針頂引導部53a,並主要藉彈簧部53c之彈性變形所造成之針頂引導部53a的位移使突出部53d後退。
針夾53係如第28圖所示,在針頂引導部53a的下端側相對針頂引導部53a的上端側突出至前方的方向,針頂引導部53a對針匣前壁50a傾斜。
針夾53係針頂引導部53a與針匣前壁50a的間隔沿著訂書針10L及訂書針10S的擊出方向變窄。在本例,在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被擊出之前及被擊出之後的待機狀態,針頂引導部53a的下端側與針匣前壁50a接觸。
又,針夾53係在突出部53d的下端側相對向突出部53d的上端側突出至前方的方向,突出部53d對針匣前壁50a及針頂引導部53a傾斜,並在上述之待機狀態,突出部53d進入針匣前壁50a的槽部50as。
已安裝針夾53的訂書針導件52係藉由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通過推壓引導部52b及第1寬度引導部52c、與針匣前壁50a之間,而對針匣前壁50a後退。藉此,以安裝部53b安裝於訂書針導件52的針夾53亦伴隨訂書針導件52的後 退,對針匣前壁50a後退。
針夾53係在考慮伴隨被分離成一支之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的擊出而後退之訂書針導件52的移動量下,設定針頂引導部53a及突出部53d的傾斜等。
即,在訂書針導件52的位移,將針頂引導部53a及突出部53d的傾斜等設定成在突出部53d與針匣前壁50a之間不會形成一支訂書針10L及訂書針10S之針線寬以上的間隙。
藉此,在已安裝訂書針導件52及針夾53的針匣50,在被分離成一支並被擊出之訂書針10L及訂書針10S的移動路徑中突出部53d可出没地突出。
在針足長之訂書針10L被裝填於針匣50的情況,在針夾53,伴隨被分離成一支之訂書針10L的擊出,藉訂書針10L之針頂10La,主要推壓突出部53d。在針足短之訂書針10S被裝填於針匣50的情況亦一樣,在針夾53,伴隨被分離成一支之訂書針10S的擊出,藉訂書針10S之針頂10Sa,主要推壓突出部53d。
在針夾53,負載作用於突出部53d時,主要藉彈簧部53c的彈性變形,針頂引導部53a在後退的方向位移,藉針頂引導部53a的位移使突出部53d後退。
藉此,在突出部53d與針匣前壁50a之間,因應於針匣50所裝填之訂書針的種類,形成被分離成一支之訂書針10L之針頂10La或被分離成一支之訂書針10S之針頂10Sa所通過的間隙。
又,伴隨被分離成一支之訂書針10L的擊出,藉欲在以彈簧部53c欲復原之力所向上推的方向位移的突出部53d,從相對擊出訂書針10L的方向成為反方向的下側支撐訂書針10L之針頂10La之在長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
一樣地,伴隨被分離成一支之訂書針10S的擊出,藉欲在以彈簧部53c欲復原之力所向上推的方向位移的突出部53d,從相對擊出訂書針10S的方向成為反方向的下側支撐訂書針10S之針頂10Sa之在長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
藉此,被分離成一支之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通過針匣前壁50a與訂書針導件52之間時,藉突出部53d在將針頂10La或針頂10Sa之長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向上推的方向施力,而抑制針頂10La及針頂10Sa的變形。
而且,在針夾53,藉連結部53e將作用於突出部53d的負載傳達至針頂引導部53a,因為主要藉彈簧部53c之彈性變形所造成之針頂引導部53a的位移使突出部53d後退,所以抑制突出部53d之彈性變形所造成的位移,而減輕作用於突出部53d的負載。
第29圖係表示針夾之安裝例的正面剖面圖,第30圖係表示針夾之安裝例的側剖面圖,其次,參照各圖,說明將針夾53安裝於訂書針導件52的構成。針夾53係將安裝凸部53L形成於沿著安裝部53b的寬度方向之左右之一方的側部,而且將安裝凸部53R形成於另一方的側部。
針夾53係在安裝凸部53L與安裝凸部53R之一方設置2個以上,並在另一方設置1個以上較佳,在本例,在針 夾53之左右之側部的各2處,以對稱的配置向側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安裝凸部53L與安裝凸部53R。
訂書針導件52係將針夾53之安裝凸部53L所***的安裝開口部52L形成於沿著寬度方向之左右之一方的側部,並將針夾53之安裝凸部53R所***的安裝開口部52R形成於另一方的側部。
訂書針導件52與針夾53係在既定***位置將針夾53的安裝凸部53L、53R***訂書針導件52的安裝開口部52L、52R,藉由使針夾53移至固定位置,將針夾53固定於訂書針導件52。
因此,安裝開口部52L具有***開口部52La,該***開口部52La係在將針夾53安裝於訂書針導件52的動作,位於***位置之針夾53的安裝凸部53L所***。
又,安裝開口部52L具有支撐凸部52Lb,該支撐凸部52Lb係在相對訂書針導件52往後方移動的動作支撐位於固定位置之針夾53的安裝凸部53L。進而,具有位置限制部52Lc,該位置限制部52Lc係在與針匣50的針匣前壁50a之間限制位於固定位置之針夾53的位置。
安裝開口部52R具有***開口部52Ra,該***開口部52Ra係在將針夾53安裝於訂書針導件52的動作,位於***位置之針夾53的安裝凸部53R所***。
又,安裝開口部52R具有支撐凸部52Rb,該支撐凸部52Rb係在相對訂書針導件52往後方移動的動作支撐位於固定位置之針夾53的安裝凸部53R。進而,具有位置限制部 52Rc,該位置限制部52Rc係在與針匣50的針匣前壁50a之間限制位於固定位置之針夾53的位置。
安裝開口部52L係配合針夾53之2個安裝凸部53L的配置,將***開口部52La形成2處,而且將支撐凸部52Lb形成於3處。***開口部52La與支撐凸部52Lb係沿著訂書針導件52的前後方向交互地配置並連接,並將位置限制部52Lc形成於安裝開口部52L的後端。
安裝開口部52R亦一樣,配合針夾53之2個安裝凸部53R的配置,將***開口部52Ra形成2處,而且將支撐凸部52Rb形成於3處。***開口部52Ra與支撐凸部52Rb係沿著訂書針導件52的前後方向交互地配置並連接,並將位置限制部52Rc形成於安裝開口部52R的後端。
安裝開口部52L與安裝開口部52R係以上下對稱的配置形成***開口部52La與***開口部52Ra、及支撐凸部52Lb與支撐凸部52Rb。
說明針夾53的安裝方法,如第29圖(a)所示,針夾53係在***位置在左右方向傾斜成安裝凸部53L、53R進入訂書針導件52之左右的側壁之間,藉此,安裝凸部53L***安裝開口部52L的***開口部52La,安裝凸部53R***安裝開口部52R的***開口部52Ra。
安裝凸部53L******開口部52La,安裝凸部53R******開口部52Ra的針夾53係如第29圖(b)所示,藉由朝向大致水平的方向,而可往後方水平移動。
使如第30圖(a)所示位於***位置的針夾53如第 30圖(b)所示移至固定位置時,在左右的安裝開口部52L、52R之間,安裝凸部53L、53R被支撐凸部52Lb、52Rb所夾持,而限制針夾53往傾斜方向轉動的動作。
將已安裝針夾53的訂書針導件52安裝於針匣50,並將線圈彈簧50d安裝於針匣50與訂書針導件52之間時,在針匣前壁50a的方向推壓訂書針導件52。
在針匣前壁50a的方向推壓訂書針導件52時,在針匣前壁50a的方向推壓針夾53的針頂引導部53a,而針夾53的後端被安裝開口部52L、52R的位置限制部52Lc、52Rc推壓。
藉此,針夾53係在針匣前壁50a推壓針頂引導部53a,且突出部53d進入針匣前壁50a之槽部50as的狀態,往傾斜方向之轉動動作及往前後方向的移動受到限制,並經由訂書針導件52固定於針匣50。
在將針夾安裝於針導件的構成,以往係將凸部形成於針夾的側方,而且將針夾之凸部所嵌入的開口部形成於針導件之相對向的側壁,藉由使針導件彎曲,而安裝針夾。
可是,因針夾的安裝而針導件變形,具有無法確保在針之擊出或緊鉗等所需的零件之尺寸精度的可能性。
在本實施形態,在將針夾53安裝於訂書針導件52時,不施加使零件變形的力。因此,不會因針夾53的安裝而訂書針導件52等變形,而可確保在針10L、10S之擊出或敲彎等所需的零件之尺寸精度。
<連桿機構的構成例>
在訂書機1A,將上把手單元11b的動作傳達至下把手單元11a之滑動器3的連桿機構設置於針匣單元5。其次,參照各圖,說明將上把手單元11b的動作傳達至下把手單元11a之滑動器3的構成。針匣單元5係具有連桿58,該連桿58係將上把手單元11b的動作傳達至下把手單元11a之滑動器3,並進行緊鉗單元2A在待機位置的鎖定及鎖定的解除。
在本實施形態,連桿58係在針匣導件51安裝成可以軸58a為支點轉動。形成於大致L形之一方之端部的滑動器推壓部58b與滑動器3的連桿承受部31接觸,而形成於另一方之端部的驅動器推壓部58c被驅動器單元6推壓。
連桿58係按照在滑動器推壓部58b與滑動器3之連桿承受部31接觸的方向藉自重轉動的重量分配構成,並被固持滑動器推壓部58b與連桿承受部31總是接觸之狀態。因此,如第4圖所示,連桿58,係滑動器推壓部58b位於比下把手架4之上把手安裝部40的前端更後方。
對用紙之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的裝訂位置係根據緊鉗單元2A之緊鉗20L、20R、與用紙導件43之間的距離所決定。因此,藉由採用滑動器推壓部58b位於比下把手架4之上把手安裝部40之前端更後方的構成,可使用紙導件43的移動位置達到上把手安裝部40的前端。因此,可使從用紙的端部至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之裝訂位置的距離變長。
<鎖定機構的構成例>
第31圖係表示鎖定機構之一例的側剖面圖,第32圖係表示鎖定機構之一例的主要部平面剖面圖。其次,參照各 圖,說明鎖定機構54的構成。
鎖定機構54具有:針匣止動器54a,係在收容位置鎖定針匣50;及推桿器開關54b,係驅動針匣止動器54a。又,鎖定機構54具有針匣鎖定彈簧54c,該針匣鎖定彈簧54c係施加在排出方向推針匣50的力,而且施加使針匣止動器54a在鎖定方向轉動的力。
針匣止動器54a係在大致L形之一方的端部具有嵌入在針匣50之後端側底面所形成之鎖定開口部50e的鎖定爪54d,在大致L形之另一方的端部具有被針匣鎖定彈簧54c推壓的彈簧推壓部54e。針匣止動器54a係在能以設置於鎖定爪54d與彈簧推壓部54e之間的軸54f為支點轉動之狀態,由針匣導件51所支撐。
推桿器開關54b係在後端側具有藉人手所推壓之開關部54g,並經由軸54h與針匣止動器54a之形成彈簧推壓部54e之大致L形之另一方的端部連結成可轉動,推桿器開關54b係將針匣鎖定彈簧54c安裝於隔著軸54h的前端側。
針匣鎖定彈簧54c係將針匣50收容於針匣導件51時,前端側與針匣50之訂書針導件52接觸,而後端側與針匣止動器54a的彈簧推壓部54e接觸。針匣鎖定彈簧54c係藉形成於推桿器開關54b之前端部的止脫防止凸部54i,在針匣50已被拉出之狀態,防止從推桿器開關54b脫離。
在針匣50收容於針匣導件51之狀態,如第31圖(a)所示,在安裝於針匣50之訂書針導件52的後端側與針匣止動器54a的彈簧推壓部54e之間將針匣鎖定彈簧54c壓縮。
針匣止動器54a係藉由推壓彈簧推壓部54e,在鎖定爪54d嵌入針匣50之鎖定開口部50e的方向,以軸54f為支點轉動,而鎖定爪54d嵌入鎖定開口部50e。
藉此,固持將針匣50收容於針匣導件51之狀態。又,針匣50係藉由以針匣鎖定彈簧54c推壓訂書針導件52,而以針匣鎖定彈簧54c與安裝於針匣50和訂書針導件52之間的線圈彈簧50d一起在針匣前壁50a方向推壓訂書針導件52。
推桿器開關54b係開關部54g被推時,如第31圖(b)所示,使經由軸54h所連結之針匣止動器54a以軸54f為支點轉動,而使針匣止動器54a的鎖定爪54d從針匣50的鎖定開口部50e脫離。
針匣止動器54a的鎖定爪54d從針匣50的鎖定開口部50e脫離時,藉被壓縮之針匣鎖定彈簧54c的復原力及被拉伸之推桿器彈簧55a的復原力,以藉推桿器55所推壓之力,向前方推壓針匣50,而從針匣導件51拉出針匣50。
<驅動器單元的構成例>
第33圖係表示驅動器之一例的構成圖。其次,參照各圖,說明驅動器單元6的構成。驅動器單元6係擊出手段的一例,與針匣單元5一起構成動作構件。驅動器單元6具有:驅動器60,係推壓被裝填於針匣50之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之前頭的一支並使其貫穿用紙;及驅動器臂61,係推壓驅動器60及連桿58。
驅動器60係作用構件的一例,由如第33圖(a)之正視圖所示,具有配合訂書針10L之針頂10La及訂書針10S 之針頂10Sa之外尺寸的寬度,而且如第33圖(b)之側視圖所示,具有配合訂書針10L及訂書針10S之針線寬之板厚的訂書針推壓部60a被設置於下端側的板狀構件所構成。又,驅動器60係驅動器臂61所支撐之軸部60b、與驅動器臂61所推壓之驅動器推壓部60c設置於上端側。
進而,驅動器60具有推壓與訂書針10L之一對針足10Lb對應之針頂10La的兩端部、及與訂書針10S之針足10Sb對應之針頂10Sa的兩端部的推壓部60d。
驅動器60係在訂書針推壓部60a之寬度方向的左右兩側,以既定形狀設置突出至下方的凸部,而構成推壓部60d。因為訂書針10L之針頂10La與訂書針10S之針頂10Sa係外尺寸大致相同,所以若是訂書針10L,一對針足10Lb之各自大致正上的部位被推壓部60d所推壓。一樣地,若是訂書針10S,一對針足10Sb之各自大致正上的部位被推壓部60d所推壓。
驅動器臂61係如第2圖等所示,包括:推壓面61a,係推壓驅動器60的驅動器推壓部60c;及驅動器導槽61b,係可轉動及可滑動移動地引導驅動器60。
驅動器臂61係以推壓面61a彎曲成凹狀的曲面所構成,並以仿傚推壓面61a在前後方向延伸並彎曲成凹狀的長孔形成驅動器導槽61b。驅動器臂61係將推壓面61a設置於是驅動器單元6的前端側之一方之端部側的上板下面,而且將驅動器導槽61b設置於兩側板。驅動器單元6係藉由驅動器60的軸部60b被***驅動器臂61的驅動器導槽61b並受到支撐, 而將驅動器60安裝於驅動器臂61之一方的端部側。
針匣單元5與驅動器單元6係在是驅動器單元6的後端側之針匣導件51與驅動器臂61之另一方的端部側能以軸54f為支點轉動之狀態,安裝於下把手架4的上把手安裝部40。在本例,針匣導件51與驅動器臂61繞與針匣止動器54a相同的軸轉動。
驅動器單元6係藉安裝於針匣導件51的彈簧導件56,沿著針匣50的針匣前壁50a引導安裝於驅動器臂61的驅動器60。
針匣50與用紙未接觸,在驅動器臂61與針匣導件51以軸54f為支點一體地轉動之間,驅動器60與針匣50的相對位置關係係不變。
用紙被夾持於緊鉗單元2A與針匣50之間,驅動器臂61相對針匣導件51轉動時,藉驅動器臂61相對針匣導件51的轉動動作,驅動器60被驅動器臂61推壓。
因為驅動器60係軸部60b可沿著驅動器導槽61b移動,所以伴隨驅動器臂61的轉動,驅動器臂61的推壓面61a與驅動器60之驅動器推壓部60c所接觸的位置位移。藉此,以既定角度保持推壓訂書針10L、10S之驅動器60的角度。
驅動器臂61係在待機狀態,空轉空間61c形成於與連桿58的驅動器推壓部58c之間,驅動器臂61與連桿58係未接觸。針匣50與用紙未接觸,且驅動器臂61與針匣導件51以軸54f為支點成一體轉動之間,固持驅動器臂61與連桿58之驅動器推壓部58c之間的空轉空間61c。
而且,在緊鉗單元2A與針匣50之間夾持用紙,而驅動器臂61相對針匣導件51轉動時,藉驅動器臂61的轉動動作推壓連桿58,而使連桿58以軸58a為支點轉動,使滑動器3動作。
<把手單元的構成例>
第34圖係表示減少在把手單元之操作負載的倍力機構之一例的側視圖,其次,參照各圖,說明把手單元的構成。把手單元7係操作構件之一例,並包括:推壓驅動器臂61的把手臂70;覆蓋把手臂70的上把手蓋71;及前蓋72係覆蓋在上把手蓋71與驅動器臂61之間所形成的間隙。
把手臂70係具有安裝於下把手架4的上把手安裝部40的軸70a所***之軸孔部70b,並經由軸70a及軸孔部70b安裝於下把手架4。又,把手臂70係藉軸70c與藉軸54f由下把手架4之上把手安裝部40所支撐的驅動器臂61連結。
把手臂70係可將藉由力施加於是把手單元7的前端側之一方的端部側,而根據是軸70a所引導之引導部之軸孔部70b的形狀、與軸70c可移動的軌跡,使把手臂70微小地移動時的動作當作轉動動作。成為將把手臂70之位移當作轉動動作時之虛擬轉動支點的支點軸O形成於把手臂70之另一方的端部側。把手臂70係藉以支點軸O為支點的轉動動作,經由軸70c推壓驅動器臂61。
在把手臂70,藉由伴隨把手臂70的轉動動作來改變軸孔部70b與軸70a之接觸角度,而改變藉軸70a引導軸孔部70b的方向,使把手臂70之轉動動作的支點軸O移動。
因此,軸孔部70b係因應於藉把手臂70之轉動動作而變化的軸70a所接觸的部位,設定使與軸70a之接觸角度相異的區間。在本例,軸孔部70b係由第1區間70b(1)、第2區間70b(2)及第3區間70b(3)之3個區間所組合的既定長孔形狀所構成。
軸孔部70b係將第1區間70b(1)設置於下端側,該第1區間70b(1)係在如第34圖所示之在待機狀態之把手臂70的方向,與軸70a之接觸角度在相對水平方向垂直的方向大為傾斜。
又,軸孔部70b係從第1區間70b(1)連續地設置第2區間70b(2),該第2區間70b(2)係與軸70a之接觸角度比第1區間70b(1)更小地傾斜,並藉由把手臂70轉動,與軸70a之接觸角度在變小的方向變化。
進而,軸孔部70b係從第2區間70b(2)連續地設置圓弧狀之第3區間70b(3)。
把手臂70與驅動器臂61係將把手臂70之另一方的端部側與驅動器臂61之另一方的端部側連結成可藉軸70c往轉動方向位移。
是把手臂70與驅動器臂61之連結部的軸70c係將驅動器臂61之另一方的端部側設置於下把手架4所支撐之軸54f的前方,軸70c可移動的軌跡為以軸54f為中心的圓弧。
藉此,在把手臂70,是把手單元7的前端側之一方的端部側成為藉使用者施加的力點E1,是與驅動器臂61之連結部的軸70c成為對驅動器臂61之力的作用點E2,支點軸 O成為轉動動作的支點。
又,在驅動器臂61,是與把手臂70之連結部的軸70c成為藉把手臂70施加之力點E3,驅動器60成為對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之力的作用點E4,軸54f成為轉動動作的支點。
把手單元7與驅動器單元6係實現倍力機構,該倍力機構係根據在把手臂70及驅動器臂61之力點及作用點與支點間之距離的百分比,減少作用於把手臂70的負載F。
作用於把手臂70之負載F的減少率D(%)係根據以下的第(1)數學式所求得。
在此,在把手單元7,將從力作用於把手臂70之力點E1至成為把手臂70之轉動支點之支點軸O的長度設為L1,並將從成為力施加於驅動器臂61之作用點E2的軸70c至支點軸O的長度設為L2。
又,在驅動器單元6,將成為從力作用於驅動器臂61之力點E3的軸70c至成為驅動器臂61之轉動支點之軸54f的長度設為L3,並將從成為作用點E4的驅動器60至軸54f的長度設為L4。
根據第(1)數學式,使從成為作用點E2之軸70c至支點軸O的長度L2對從力點E1至支點軸O之長度L1的比 減少時,作用於把手臂70之負載F的減少率增加。
因此,在把手臂70,應在裝訂用紙P的動作之把手臂70的位置,根據軸孔部70b的形狀使把手臂70的支點軸O從軸54f的附近在軸70c方向移動。
藉此,作成在裝訂用紙P的動作之所要的步驟,以成為配合動作之負載F的方式使作用於把手臂70之負載F分段地減少,而在訂書針10L及訂書針10S貫穿用紙P之階段負載F變輕。
因為具有這種倍力機構,所以把手臂70之行程變長,而在安裝於把手臂70之上把手蓋71與驅動器臂61之間發生間隙。因此,如第1圖所示,安裝覆蓋上把手蓋71與驅動器臂61之間隙的前蓋72。
第35圖係表示前蓋之一例的立體圖。前蓋72具有覆蓋上把手蓋71與驅動器臂61之間隙的前方與側方的形狀。如第1圖所示,前蓋72係設置於一方之端部的軸72a***設置於把手臂70的軸孔部70d,並在能以軸72a為支點轉動之狀態安裝於把手臂70。
又,如第35圖所示,前蓋72係形成於另一方之端部的槽部72b被***設置於驅動器臂61的引導凸部61d,並在能以引導凸部61d為支點轉動及滑動之狀態安裝於驅動器臂61。引導凸部61d係採用止脫形狀,在本例構成T字形,並設置止脫防止部61e,可滑動及轉動地***前蓋72的槽部72b,而且防止槽部72b脫離。
此外,亦可前蓋72與驅動器臂61的安裝構造係 採用在前蓋72側具備具有止脫形狀的引導凸部,並在驅動器臂61側具有被***成可轉動及滑動之引導凸部之槽部的構成。又,亦可採用以軸部與軸孔部將前蓋72與驅動器臂61連結成可轉動,而且利用長孔狀的軸孔部與軸部將前蓋72與把手臂70連結成可轉動及滑動的構成。
<本實施形態之訂書機的動作例>
第36圖係表示以本實施形態的訂書機裝訂用紙之動作的側剖面圖,第37圖係表示以本實施形態的訂書機裝訂用紙之動作的立體圖,第38圖~第41圖係表示減少在把手單元之操作負載的倍力機構之動作之一例的側視圖,其次,參照各圖,說明以本實施形態之訂書機1A裝訂用紙的動作。
首先,在訂書機1A的待機狀態,如35圖(a)所示,以安裝於上把手蓋71與驅動器臂61的前蓋72覆蓋上把手蓋71與驅動器臂61的間隙。藉此,防止任何物體***上把手蓋71與驅動器臂61的間隙。
在裝訂用紙的動作,將用紙P載置於下把手單元11a的下把手蓋41及緊鉗蓋42上。在訂書機1A,調整用紙導件43的位置,藉由使用紙P與用紙導件43抵接,而使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的裝訂位置一致。
載置用紙P後,從待機狀態在箭號A方向推上把手蓋71時,上把手蓋71所覆蓋之把手臂70將第34圖等所示之軸70a與軸孔部70b的接觸點作為移動支點轉動。
首先,說明在裝訂用紙P的步驟之倍力機構的動作。在訂書機1A之待機狀態,如第38圖所示,把手單元7 係把手臂70的軸孔部70b在第1區間70b(1)與軸70a接觸。
把手單元7係將在把手臂70的軸孔部70b在第1區間70b(1)與軸70a接觸之狀態,使把手臂70微小地移動時的動作當作轉動動作時,成為把手臂70之虛擬轉動支點的支點軸O形成於成為驅動器臂61的轉動支點之軸54f的附近。
從待機狀態推上把手蓋71時,把手臂70係藉由軸70a引導軸孔部70b,而藉形成於軸54f的附近之支點軸O為支點的轉動動作位移,而軸孔部70b對軸70a的接觸部位移。
驅動器單元6係藉把手臂70的轉動動作所造成之軸70c的位移來推壓驅動器臂61,而驅動器臂61與針匣單元5一起以軸54f為支點轉動。
從待機狀態推壓上把手蓋71,而既定張數,在本例為80張的用紙P被夾持於緊鉗單元2A與針匣50之間時,把手臂70的軸孔部70b如第39圖所示在第2區間70b(2)與軸70a接觸。
把手臂70係在軸孔部70b的第2區間70b(2),與軸70a之接觸角度比第1區間70b(1)更小地傾斜,藉把手臂70轉動,因為與軸70a之接觸角度在變小的方向變化,所以把手臂70的支點軸O從軸54f的附近在軸70c方向移動。
把手臂70的支點軸O從軸54f的附近在軸70c方向移動時,第34圖所示之從力點E1至支點軸O的長度L1、與從成為作用點E2之軸70c至支點軸O的長度L2減少,根據上述之第(1)數學式,作用於把手臂70之負載F的減少率增加,而負載F逐漸減少。
從用紙P被夾持於緊鉗單元2A與針匣50之間的狀態進一步推上把手蓋71時,藉把手臂70的轉動動作所造成之軸70c的位移來推壓驅動器臂61,而在限制針匣50之轉動的狀態,驅動器臂61以軸54f為支點轉動。
關於擊出訂書針10L(10S)之動作的細節將後述,藉由在限制針匣50之轉動的狀態,驅動器臂61以軸54f為支點轉動,訂書針10L被驅動器60推壓並分離成一支後,擊出被分離成一支之訂書針10L,使其貫穿用紙P。
藉由從用紙P被夾持於緊鉗單元2A與針匣50之間的狀態進一步推上把手蓋71,而把手臂70轉動至訂書針10L貫穿用紙P的位置時,把手臂70的軸孔部70b如第40圖所示在第3區間70b(3)與軸70a接觸。
在把手臂70,藉由軸孔部70b的第2區間70b(2)被軸70a引導,而軸孔部70b與軸70a的接觸部位從第2區間70b(2)移至第3區間70b(3)時,支點軸O移至比軸54f與軸70c的中間點更靠近軸70c側。
把手臂70的支點軸O移至比軸54f與軸70c的中間點更靠近軸70c側時,第34圖所示之從力點E1至支點軸O的長度L1、與從成為作用點E2之軸70c至支點軸O的長度L2更減少,根據上述之第(1)數學式,作用於把手臂70之負載F的減少率更增加,而負載F減少至所要之值。
從訂書針10L貫穿用紙P之狀態進一步推上把手蓋71時,藉把手臂70的轉動動作所造成之軸70c的位移來推壓驅動器臂61,而在限制針匣50之轉動的狀態,驅動器臂61 以軸54f為支點進一步轉動。
關於將訂書針10L(10S)之針足10Lb(10Sb)折彎之動作的細節將後述,藉由驅動器臂61進一步轉動,在針足10Lb(10Sb)的尖端從用紙P之背面突出的既定時序,藉滑動器3的動作成為稱為離合器分開之狀態後,針足10Lb(10Sb)之折彎開始。
從訂書針10L貫穿用紙P之狀態進一步推上把手蓋71時,在離合器分開之狀態,如第41圖所示,把手臂70係藉由軸70a引導軸孔部70b的第3區間70b(3),而以形成於比軸54f與軸70c之中間點更靠近軸70c側的支點軸O為支點轉動。
在把手臂70,軸孔部70b的第3區間70b(3)係藉由使圓弧的中心與支點軸O一致,而軸70a引導第3區間70b(3)時,支點軸O不會移動。
藉此,第34圖所示之從力點E1至支點軸O的長度L1、與從成為作用點E2之軸70c至支點軸O的長度L2不變,根據上述之第(1)數學式,作用於把手臂70之負載F的減少率成為定值,保持減少至所要之值的負載F。
第42圖~第44圖係表示負載之減少率之一例的動作說明圖,第45圖係表示負載之減少率的變化之一例的圖形。
在訂書機1A,為了在以訂書針10L(10S)裝訂用紙P的步驟,減少經由把手臂70作用於上把手蓋71的負載,而具有上述的倍力機構。在訂書機1A,在使訂書針10L(10S)貫穿用紙P的步驟,作用於把手臂70的負載最重。另一方面, 在剪切訂書針10L(10S)的步驟,負載F亦增加。
例如,配合使訂書針10L(10S)貫穿用紙P的步驟,設定負載F之減少率的情況,若將在剪切訂書針10L(10S)的步驟之負載F的減少率亦設為相同的值,則把手臂70的操作量變大,而需要將訂書機1A作成大型。
而,配合使訂書針10L(10S)貫穿用紙P的步驟,從待機狀態以固定百分比使負載F之減少率逐漸上升時,在剪切訂書針10L(10S)之步驟的負載F變重,而有操作感變差的情況。
因此,根據軸孔部70b的形狀,伴隨把手臂70的轉動動作來改變負載F的減少率,分別配合從待機狀態對訂書針10L(10S)剪切之前的步驟、對訂書針10L(10S)剪切的步驟、及使訂書針10L(10S)貫穿用紙P的步驟,設定負載F的減少率。
在本例,配合在從待機狀態對訂書針10L(10S)剪切之前的第1步驟N1的最大負載Fmax1,設定負載F的第1減少率D1。又,配合在對訂書針10L(10S)剪切之第2步驟N2的最大負載Fmax2,設定負載F的第2減少率D2。進而,配合在使訂書針10L(10S)貫穿用紙P之第3步驟N3的最大負載Fmax3,設定負載F的第3減少率D3。
以下,說明負載F之減少率的實施例。如上述所示,成為從力作用於驅動器臂61之力點E3的軸70c至成為驅動器臂61之轉動支點之軸54f的長度L3、與從成為作用點E4的驅動器60至軸54f的長度L4係固定,在本例,設為第42圖~第44圖所示的值。
而,從力作用於把手臂70之力點E1至成為把手臂70之轉動支點之支點軸O的長度L1、與從成為力施加於驅動器臂61之作用點E2的軸70c至支點軸O的長度L2係在以訂書針10L(10S)裝訂用紙P的動作變化。
在開始裝訂用紙P的動作開始之前的待機狀態,把手臂70係如上述所示,軸孔部70b在第1區間70b(1)與軸70a接觸,如第42圖所示,成為把手臂70之轉動動作之支點的支點軸O形成於成為驅動器臂61之轉動支點之軸54f的附近。
在從待機狀態對訂書針10L(10S)剪切之前的第1步驟N1。在把手臂70,軸孔部70b在第1區間70b(1)與軸70a接觸,支點軸O形成於第42圖所示的位置。
若將在該第1步驟N1之從力點E1至支點軸O的長度L1、與從作用點E2(軸70c)至支點軸O的長度L2設為第42圖所示的值,負載F的第1減少率(倍力率)D1係根據上述之第(1)數學式,成為約16%。
在使裝訂用紙P的動作開始後,至用紙P被夾持於緊鉗單元2A與針匣50之間,作用於把手臂70的負載F係以未圖示之回位彈簧的反作用力為主,因為在第1步驟的最大負載Fmax1小,所以使負載的減少率變小。
在使裝訂用紙P的動作開始後,接著,配合對訂書針10L(10S)剪切之第2步驟N2,設定負載F的第2減少率D2。在對訂書針10L(10S)剪切之第2步驟N2,把手臂70係軸孔部70b在第2區間70b(2)與軸70a接觸。
把手臂70係在軸孔部70b在第2區間70b(2)與軸70a接觸之狀態,如第43圖所示,成為把手臂70之轉動動作之支點的支點軸O形成於成為驅動器臂61之轉動支點的軸54f、與是把手臂70和驅動器臂61之連結部的軸70c之中間點。
在對訂書針10L(10S)剪切之第2步驟N2,在把手臂70,軸孔部70b在第2區間70b(2)與軸70a接觸,支點軸O形成於第43圖所示的位置。
若將在該第2步驟N2之從力點E1至支點軸O的長度L1、與從作用點E2(軸70c)至支點軸O的長度L2設為第43圖所示的值,負載F的第2減少率(倍力率)D2係根據上述之第(1)數學式,成為約50%。
在第2步驟N2,在剪切訂書針10L(10S)之時序T1,發生最大負載Fmax2。因此,配合最大負載Fmax2,將負載F的第2減少率設定為約50%。
藉此,一面抑制把手臂70之操作量的增加,一面減少在對訂書針10L(10S)剪切之步驟的負載F,防止操作感變差。又,在第2步驟N2,在訂書針10L(10S)開始貫穿用紙P的時序T2,負載F開始變大。因此,作成根據軸孔部70b之第2區間70b(2)的形狀,負載F的第2減少率D2逐漸變大,防止負載F急速上升。
在剪切訂書針10L(10S)後,接著,配合使訂書針10L(10S)貫穿用紙P之第3步驟N3,設定負載F的第3減少率D3。在使訂書針10L(10S)貫穿用紙P之第3步驟N3,把手 臂70係軸孔部70b在第3區間70b(3)與軸70a接觸。
把手臂70係在軸孔部70b在第3區間70b(3)與軸70a接觸之狀態,如第44圖所示,成為把手臂70之轉動動作之支點的支點軸O在比成為驅動器臂61之轉動支點的軸54f、與是把手臂70和驅動器臂61之連結部的軸70c之中間點更靠近軸70c側,形成於第3區間70b(3)之圓弧的中心。
在使訂書針10L(10S)貫穿用紙P之第3步驟N3,在把手臂70,軸孔部70b在第3區間70b(3)與軸70a接觸,支點軸O形成於第44圖所示的位置。
若將在該第3步驟之從力點E1至支點軸O的長度L1、與從作用點E2(軸70c)至支點軸O的長度L2設為第44圖所示的值,負載F的第3減少率(倍力率)D3係根據上述之第(1)數學式,成為約75%,以後,負載F的減少率係固定。
在第3步驟N3,在訂書針10L(10S)貫穿用紙P之時序T3、與藉後述之滑動器3的動作使離合器分開之時序T4,負載F變大,在訂書針10L(10S)貫穿用紙P之時序T3,發生最大負載Fmax3。因此,配合最大負載Fmax3,將負載F的第3減少率D3設定為約75%。
依此方式,因為在夾緊用紙P的時序,操作所需之負載小,所以使負載F的減少率D變小。在剪切訂書針10L(10S)的時序,為了避免操作感變差,使負載F的減少率D變大。在訂書針10L(10S)貫穿用紙P的時序,因為操作所需之負載大,所以使負載F的減少率D變成更大。藉此,可因應於操作所需之負載,改變負載的減少率。
因此,不會使把手臂70之操作量增加至超出必要,可將在使訂書針10L(10S)貫穿用紙P之步驟的負載F充分地減少至必要值,而訂書機1A可小型化。藉由實現抑制把手臂70之操作量之增加的倍力機構,在手拿著使用之形態的訂書機,即使是手小的女性等,裝置亦完全位於手中,而使用方便性提高。又,在桌上型的訂書機,可在坐著之狀態以自然的姿勢裝訂。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採用在把手臂70側使轉動動作的支點移動的構成,但是作為以既定形狀的引導部支撐驅動器臂61的構成,亦可採用使驅動器60通過既定軌跡,而在驅動器臂61側使轉動動作的支點移動的構成。
其次,說明前蓋72的動作。上把手蓋71被推時,上把手蓋71與驅動器臂61之間隙逐漸變窄。前蓋72係伴隨上把手蓋71及把手臂70、與驅動器臂61的位移,相對把手臂70以軸部72a為支點轉動。
另一方面,對驅動器臂61,如第1圖所示,藉由槽部72b與引導凸部61d卡合,而以引導凸部61d為支點轉動及滑動移動。在上把手蓋71與驅動器臂61之間隙變窄的方向位移時,把手臂70側之軸部72a與驅動器臂61側之引導凸部61d的距離變短。藉此,可使前蓋72追蹤上把手蓋71與驅動器臂61之間隙的位移。
又,前蓋72係以軸72a對把手臂70卡合,不會易於脫落。又,對驅動器臂61,藉槽部72b與引導凸部61d的卡合,相對上把手蓋71與驅動器臂61之間隙的位移自由移 動,但是不會易於脫落。藉此,僅前蓋72動作,而防止任何物體被夾在上把手蓋71與驅動器臂61的間隙。
第46圖~第48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訂書機的訂書針之擊出動作之一例的動作說明圖,其次,參照各圖,說明擊出訂書針10L及訂書針10S時針匣單元5及驅動器單元6的動作。在此,第46圖、第47圖表示擊出針足長之訂書針10L的動作,第48圖表示擊出針足短之訂書針10S的動作。
在從待機狀態推壓把手臂70的起始階段,針匣50與用紙P不會接觸,驅動器臂61與針匣導件51以軸54f為支點一體地轉動。
在緊鉗單元2A與針匣50之間夾持用紙P時,針匣導件51的轉動受到限制,藉由進一步推壓把手臂70,而驅動器臂61相對針匣導件51轉動。
驅動器臂61相對針匣導件51轉動時,驅動器60被驅動器臂61推壓。在作成可使用如第11圖(a)所示之針足10Lb長之訂書針10L的構成,驅動器的行程需要長。因此,在驅動器固定於驅動器臂的構成,伴隨驅動器臂61的轉動,相對針匣50的針匣前壁50a之驅動器之角度的變化變大。
而,驅動器60係伴隨驅動器臂61的轉動,驅動器臂61的推壓面61a與驅動器60之驅動器推壓部60c所接觸的位置位移,而推壓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之驅動器60的角度以沿著針匣50之針匣前壁50a的方式被保持於既定角度。
首先,說明第46圖及第47圖所示之擊出針足10Lb長之訂書針10L的動作。裝填於針匣50的訂書針10L被驅動 器60推壓時,因為訂書針10L之前頭的一支位於藉第25圖所示之剪切引導部52a所形成的間隙上,第2支以後係被訂書針導件52之上面支撐的狀態,所以剪切應力施加於第1支訂書針10L而被分離。
驅動器60所推壓之被分離成一支之訂書針10L係從針匣前壁50a與剪切引導部52a的間隙進入針匣前壁50a與推壓引導部52b的間隙。
針匣50係如上述所示,藉線圈彈簧50d及針匣鎖定彈簧54c將訂書針導件52向前方推壓,除了擊出訂書針10L的行程以外,訂書針導件52的第1寬度引導部52c與針匣前壁50a接觸。
推壓引導部52b係構成為在第1寬度引導部52c與針匣前壁50a接觸之狀態,與針匣前壁50a的間隔t2比一支之訂書針10L之針線寬稍窄。
藉此,驅動器60所推壓之被分離成一支之訂書針10L係在針頂10La的左右兩端側推推壓引導部52b,而使線圈彈簧50d在拉伸方向彈性變形,而且使針匣鎖定彈簧54c在壓縮方向彈性變形,而使訂書針導件52在箭號R方向後退。
藉由使訂書針導件52後退,進入推壓引導部52b與針匣前壁50a之間的訂書針10L係藉線圈彈簧50d及針匣鎖定彈簧54c,以推壓引導部52b將針頂10La之兩端側推壓至針匣前壁50a。
為了以藉驅動器的推壓分離並擊出一支訂書針,需要將比一支之訂書針之針線寬更寬的間隙設置於針導件的 前端與針匣前壁之間。在針導件之尖端與針匣前壁的間隙比訂書針之針線寬更寬的區間,訂書針的針頂可在前後動。
因此,在訂書針之針足的尖端著地於用紙並開始貫穿之前,具有訂書針之姿勢變化的可能性。又,在針足長的訂書針,即使在訂書針之針足的尖端著地於用紙並開始貫穿後,釘頂亦存在於針導件之尖端與針匣前壁的間隙比訂書針之針線寬更寬的區間,而在針足之貫穿中,具有訂書針之姿勢變化的可能性。
在本實施形態,藉由在訂書針導件52的尖端具有剪切引導部52a與推壓引導部52b,能以剪切引導部52a將訂書針10L分離成一支,並以推壓引導部52b引導分離成一支之訂書針10L的針頂10La。
因為通過推壓引導部52b與針匣前壁50a之間的訂書針10L係以推壓引導部52b將針頂10La之兩端側推壓至針匣前壁50a,所以不會產生訂書針10L之針頂10La可在前後動的間隙。
又,如上述所示,將剪切引導部52a的形狀設定成在使用針足10Lb長之訂書針10L的情況,在針足10Lb的尖端到達用紙之前,以推壓引導部52b引導針頂10La。
藉此,在訂書針10L之針足10Lb的尖端著地於用紙P並開始貫穿之前,可防止訂書針10L的姿勢變化。又,即使在針足10Lb長的訂書針10L,亦在訂書針10L之針足10Lb的尖端著地於用紙P並開始貫穿之前,針頂10La脫離剪切引導部52a,而由推壓引導部52b所引導,所以在針足10Lb之 貫穿中,可防止訂書針10L的姿勢變化。
位於針頂10La被推壓引導部52b引導之區間的訂書針10L係可藉第1寬度引導部52c引導2支針足10Lb的間隔,並藉第1寬度引導部52c進行左右方向的引導。
驅動器60所推壓之訂書針10L係針頂10La通過推壓引導部52b時,使訂書針導件52更後退,而進入形成於第1寬度引導部52c與針匣前壁50a之間的間隙。位於針頂10La在第1寬度引導部52c與針匣前壁50a之間受到引導之區間的訂書針10L係因為針足10Lb貫穿用紙P,所以即使無第1寬度引導部52c之在寬度方向的引導,亦可防止訂書針的姿勢變化。
關於針夾53之動作的細節將後述,位於針頂10La被推壓引導部52b引導之區間的訂書針10L、及位於針頂10La在第1寬度引導部52c與針匣前壁50a之間受到引導之區間的訂書針10L係在針夾53的針頂引導部53a藉突出部53d在將針頂10La向上推的方向被施力。藉此,藉驅動器60的推壓,可防止如針頂10La的中央附近朝向下方彎曲的變形。
其次,說明第48圖所示之擊出針足10Sb短之訂書針10S的動作。針足10Sb短之訂書針10S被裝填於針匣50時,針足10Sb之尖端的內側與第2寬度導部52d接觸,訂書針10S之針足10Sb在寬度方向受到引導。
裝填於針匣50的訂書針10S被驅動器60推壓時,與針足長之訂書針10L一樣,因為訂書針10S之前頭的一支位於藉第25圖所示之剪切引導部52a所形成的間隙上,第2支 以後係被訂書針導件52之上面支撐的狀態,所以剪切應力施加於第1支訂書針10S而被分離。
驅動器60所推壓之被分離成一支之訂書針10S係在針頂10Sa之左右兩端側推推壓導部52b,使線圈彈簧50d在拉伸方向彈性變形,而且使針匣鎖定彈簧54c在壓縮方向彈性變形,而使訂書針導件52在箭號R方向後退。
藉此,驅動器60所推壓之被分離成一支之訂書針10S係藉由使訂書針導件52後退,而從針匣前壁50a與剪切導部52a的間隙進入針匣前壁50a與推壓導部52b的間隙。
藉由使訂書針導件52後退,進入推壓引導部52b與針匣前壁50a之間的訂書針10S係藉是偏壓手段之線圈彈簧50d及針匣鎖定彈簧54c,以推壓引導部52b將針頂10Sa之兩端側推壓至針匣前壁50a。
藉此,即使是針足10Sb短之訂書針10S,針頂10Sa通過推壓導部52b與針匣前壁50a之間,並位於以推壓導部52b所引導的區間之被分離成一支的訂書針10S係亦防止針頂10Sa在前後移動。
在針匣單元5,如第47圖及第48圖所示,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被裝填於針匣50時,成為將訂書針10L的針頂10La或訂書針10S的針頂10Sa載置於訂書針導件52之形態。
針匣50係如第47圖所示,高度方向的尺寸被設定成可裝填針足10Lb長之訂書針10L,如第48圖所示,在裝填針足10Sb短之訂書針10S的情況,針足10Sb的下端與針匣 50之至開口部50b的距離變長。
因此,在針匣50所裝填之針足10Sb短的訂書針10S被分離成一支後擊出時,在被分離成一支之前頭的訂書針10S之針足10Sb的尖端著地於用紙P之前,前頭之訂書針10S的針頂10Sa從後續之訂書針10S之針足10Sb的尖端脫離。
裝填於針匣50之訂書針10L及訂書針10S係被推壓推桿器55推壓至針匣前壁50a。如第47圖(a)所示,在針足10Lb長之訂書針10L,在被分離成一支之前頭的訂書針10L之針足10Lb的尖端著地於用紙P後,開始貫穿用紙P之階段,前頭之訂書針10L的針頂10La不會從後續之訂書針10L之針足10Lb的尖端脫離。
藉此,在針足10Lb長之訂書針10L,在被分離成一支之前頭的訂書針10L之針足10Lb開始貫穿用紙P的階段,被分離成一支之前頭的訂書針10L係藉推壓推桿器55所推壓之後續的訂書針10L或推壓推桿器55推壓至針匣前壁50a。因此,在針足10Lb長之訂書針10L,在針足10Lb開始貫穿之前,可防止訂書針10L的姿勢變化。
另一方面,如第48圖所示,在針足10Sb短之訂書針10S,在被分離成一支之前頭的訂書針10S之針足10Sb的尖端著地於用紙P之前,被分離成一支之前頭之訂書針10S的針頂10Sa從後續之訂書針10S之針足10Sb的尖端脫離。
被分離成一支之前頭之訂書針10S的針頂10Sa從後續之訂書針10S之針足10Sb的尖端脫離時,後續之訂書針10S前進至針匣前壁50a,而推壓推桿器55之推壓力不會作用 於前頭之訂書針10S。
因此,在針足10Sb短之訂書針10S,在被分離成一支之前頭的訂書針10S之針足10Sb的尖端著地於用紙P之前,推壓推桿器55之推壓力不會作用於前頭的訂書針10S。
藉此,在針足10Sb短之訂書針10S被裝填於針匣50的情況,具有伴隨被分離成一支之訂書針10S的擊出,著地於用紙之前之針足10Sb的尖端流動至後側的可能性。
在針足10Sb短之訂書針10S,在被分離成一支之前頭之訂書針10S的針頂10Sa從後續之訂書針10S之針足10Sb的尖端脫離的階段,前頭之訂書針10S之針足10Sb的尖端到達與第1寬度導部52c接觸的位置。
因為如上述所示,左右一對之第1寬度導部52c的外尺寸以與訂書針10S之針頂10Sa的外尺寸大致相同的寬度或稍寬的寬度所構成,所以在被分離成一支之訂書針10S,著地於用紙之前之針足10Sb的尖端流動至後側,而針足10Sb碰到針足引導部52e。
藉由被分離成一支之訂書針10S的針頂10Sa進入推壓導部52b與針匣前壁50a之間,訂書針導件52後退,但是將針足引導部52e的形狀設定成針足引導部52e與該被分離成一支之訂書針10S的針足10Sb接觸。
針足引導部52e係左右一對之第1寬度導部52c的外尺寸在朝向前端側逐漸變窄的方向傾斜,與針足引導部52e接觸的針足10Sb係伴隨訂書針10S的擊出,移至第1寬度導部52c之前端側的力作用,而在針匣前壁50a方向受到引 導。
藉此,在針足10Sb短之訂書針10S,在被分離成一支之前頭的訂書針10S之針足10Sb的尖端著地於用紙P之前,即使推壓推桿器55之推壓力未作用於前頭的訂書針10S,亦可在針足10Sb開始貫穿之前,防止訂書針10S的姿勢變化。因此,可防止貫穿用紙P之訂書針10S的針足10Sb脫離緊鉗單元2A的緊鉗20L、20R,而可抑制裝訂不良的發生。
第49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針足引導部之變形例之訂書針導件的立體圖,其次,說明針足引導部之變形例。此外,針足引導部以外之訂書針導件52的構成係可與在第24圖所說明之實施形態一樣,在本例,附加相同的符號來說明。
變形例之針足引導部52f係針足引導手段的一例,伴隨藉驅動器單元6之訂書針10S的的擊出,在第25圖等所示之針匣前壁50a方向引導被分離成一支之主要針足短的訂書針10S之針足10Sb。
針足引導部52f係在本例設置於訂書針導件52的第1寬度導部52c。針足引導部52f係將形成於在訂書針導件52之左右所突出的第1寬度引導部52c、與訂書針導件52之間的斜面構成為朝向前端側下降之方向傾斜的傾斜面。
訂書針10S之針足10Sb與針足引導部52f接觸時,伴隨訂書針10S的擊出,藉針足引導部52f之傾斜,移至第1寬度導部52c之前端側的力作用於針足10Sb,而在針匣前壁50a方向引導針足10Sb。
藉此,在針足短之訂書針10S被裝填於針匣50的 情況,著地於用紙之前之針足10Sb的尖端流動至後側,亦伴隨訂書針10S的擊出,藉針足引導部52f之傾斜面,在針匣前壁50a方向引導針足10Sb。因此,在針足10Sb開始貫穿之前,可防止訂書針10S的姿勢變化。
第50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針足引導部之其他的變形例之訂書針導件的立體圖。
其他的變形例之針足引導部52g係針足引導手段的一例,伴隨藉驅動器單元6之訂書針10S的擊出,在第25圖等所示之針匣前壁50a方向引導被分離成一支之主要針足短的訂書針10S之針足10Sb。
針足引導部52g係在本例設置於訂書針導件52的第1寬度導部52c。針足引導部52g係將前端側比後端側降低的段差設置於在訂書針導件52之左右所突出的第1寬度引導部52c、與訂書針導件52之間所形成的斜面,並將朝向前端側下降之方向傾斜的傾斜面設置於段差部分所構成。
訂書針10S之針足10Sb與針足引導部52g接觸時,伴隨訂書針10S的擊出,藉針足引導部52g之傾斜,移至第1寬度導部52c之前端側的力作用於針足10Sb,而在針匣前壁50a方向引導針足10Sb。
藉此,在針足短之訂書針10S被裝填於針匣50的情況,著地於用紙之前之針足10Sb的尖端流動至後側,亦伴隨訂書針10S的擊出,藉針足引導部52g之傾斜面,在針匣前壁50a方向引導針足10Sb。因此,在針足10Sb開始貫穿之前,可防止訂書針10S的姿勢變化。
第51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針足引導部之其他的變形例之針匣的剖開立體圖。
其他的變形例之針足引導部52h係針足引導手段的一例,伴隨藉驅動器單元6之訂書針10S的擊出,在第25圖等所示之針匣前壁50a方向引導被分離成一支之主要針足短的訂書針10S之針足10Sb。
針足引導部52h係在本例設置於針匣50,針匣50係將以與訂書針10S的針足10Sb或訂書針10L之針足10Lb的外側接觸之突出高度將凸部52i設置於面向開口部50b之左右之針匣側壁50c的內面。
針匣50係將朝向針匣前壁50a下降之方向傾斜的傾斜面設置於從針匣側壁50c突出至內側的凸部52i與針匣側壁50c之間,而形成針足引導部52h。又,針匣50係在針足引導部52h之下端與針匣前壁50a之間的針匣側壁50c,形成引導槽部52j。引導槽部52j係構成為與訂書針10S之針足10Sb及訂書針10L之針足10Lb的針線寬大致相等。
訂書針10S之針足10Sb與針足引導部52h接觸時,伴隨訂書針10S的擊出,藉針足引導部52h之傾斜,在針匣前壁50a方向移動的力作用於針足10Sb,而在針匣前壁50a方向引導針足10Sb,進入引導槽部52j。
藉此,在針足短之訂書針10S被裝填於針匣50的情況,著地於用紙之前之針足10Sb的尖端流動至後側,亦伴隨訂書針10S的擊出,藉針足引導部52h之傾斜面,在針匣前壁50a方向引導針足10Sb。因此,在針足10Sb開始貫穿之前, 可防止訂書針10S的姿勢變化。
第52圖~第55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訂書機的針夾之動作之一例的動作說明圖,第56圖~第58圖係表示以往之訂書機的針夾之動作之一例的動作說明圖。其次,參照各圖,說明具有突出部53d之本實施形態的針夾53、與未設置突出部之以往之針夾53Z的動作。
在此,第52圖係在擊出訂書針之過程的上視圖,第53圖係在待機狀態之側剖面圖,第54圖係訂書針在貫穿中之狀態的側剖面圖,第55圖係訂書針在貫穿即將結束前之狀態的側剖面圖。
又,第56圖係在擊出訂書針之過程的上視圖,第57圖係表示在針頂的端部之針頂與針夾的狀態之第56圖的B-B線剖面圖,第58圖係表示在針頂的中央部之針頂與針夾的狀態之第56圖的C-C線剖面圖。
如上述所示,針匣50係藉由將構成針匣側壁50c之側板的尖端側向內側折彎而構成針匣前壁50a,如第52圖及第56圖所示,有成為左右一對之針匣前壁50a的槽部50aw側突出至前方的張開之形態的情況。
訂書針10S(10L)係如第33圖所示,以驅動器60之推壓部60d推壓一對針足10Sb(10Lb)之各自之大致正上的部位。在本例,以斜面構成訂書針10S(10L)與驅動器60所接觸之部位,而被施加使一對針足10Sb(10Lb)貫穿用紙P之方向的力。另一方面,將針頂10Sa(10La)從長度方向之兩端側推至內側之方向的力亦作用。
藉此,是針匣前壁50a的槽部50aw之張開的形態時,在藉由將針頂10Sa從長度方向之兩端側推至內側,而擊出訂書針10S的過程,如第52圖及第56圖所示,有針頂10Sa成為長度方向的中央部在突出至前方之方向彎曲的形狀的情況。雖在第52圖及第56圖未圖示,在針足長之訂書針10L的情況亦相同。
首先,說明在針夾53Z未設置突出部之以往之構作的動作。在推壓被分離成一支之訂書針10S,而使針足10Sb貫穿用紙P的過程,針頂10Sa之長度方向的中央部在突出至前方之方向彎曲時,如第57圖所示,在針頂10Sa的端部側,針頂10Sa與針夾53Z的針頂引導部53Za接觸。
可是,如第58圖所示,在針頂10Sa之中央部附近,針頂10Sa未與針夾53Z的針頂引導部53Za接觸。藉此,在擊出訂書針10S的過程,無法支撐針頂10Sa之在長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而無法抑制針頂10Sa的變形,具有發生彎曲的可能性。
其次,說明在針夾53設置突出部53d之本實施形態之構成的動作。在第53圖所示之待機狀態,訂書針10S之前頭的一支係未分離,而訂書針10S之針頂10Sa未到達針夾53的突出部53d。
如上述所示,被驅動器60之推壓部60d推壓,而訂書針10S被分離成一支並擊出時,如第54圖所示,訂書針10S之針足10Sb開始貫穿用紙P,而針頂10Sa到達針夾53的突出部53d。
驅動器60進一步推壓訂書針10S時,伴隨被分離成一支之訂書針10S的擊出,訂書針10S之針足10Sb推壓突出部53d。在針夾53,突出部53d被推壓時,主要藉彈簧部53c的彈性變形,針頂引導部53a在後退方向位移,藉針頂引導部53a的位移使突出部53d後退。
伴隨被分離成一支之訂書針10S的擊出,訂書針10S與針夾53係針頂10Sa之長度方向的中央部與突出部53d接觸。
藉此,在以驅動器60推壓被分離成一支之訂書針10S,而針足10Sb貫穿用紙P的過程,藉欲在以彈簧部53c欲復原之力所向上推的方向位移的突出部53d從下側支撐訂書針10S之針頂10Sa之在長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
如上述所示,在擊出訂書針10S的過程,藉從長度方向之兩端側將針頂10Sa推壓內側之方向的力作用,長度方向之中央部欲向下方彎曲之力作用於針頂10Sa。對此,藉突出部53d從下側支撐訂書針10S之針頂10Sa之在長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抑制針頂10Sa的變形。因此,可抑制針頂10Sa的中央部附近向下方彎曲之所謂的M字形屈曲的發生。
而且,伴隨被分離成一支之訂書針10S的擊出,在突出部53d與針匣前壁50a之間形成被分離成一支之訂書針10S的針頂10Sa所通過之間隙。在針足短之訂書針10S,如第55圖所示,在訂書針10S之針足10Sb的尖端貫穿用紙P的時序,針頂10Sa從突出部53d的尖端脫離。此外,在如以上之說明,以針足短之訂書針10S為例,但是在針足長之訂書針 10L亦可得到相同之效果。
第59圖係表示以往之具有彈性爪片的針夾之一例的立體圖,其次,說明將連結部53e設置於突出部53d之本實施形態的針夾53、與未設置連結部之以往之具有彈性爪片53Yd之針夾53Y的動作。
第59圖所示之以往的針夾53Y係設置從針頂引導部53Ya突出至前方的彈性爪片53Yd,但是在彈性爪片53Yd的側面與針頂引導部53Ya之間形成間隙,而未設置相當於連結部的構成。
第60圖係表示作用於本實施形態的針夾與以往的針夾之應力的圖形。在如第59圖所示之以往的針夾53Y,伴隨訂書針(10L、10S)的擊出,推壓彈性爪片53Yd時,作用於彈性爪片53Yd之基端部53Yf的應力FY2比作用於使針頂引導部53Ya整體位移之彈簧部53Yc的應力FY1大。
在訂書機,因擊出訂書針而應力重複作用於針夾,在以往的針夾53Y,彈性爪片53Yd比針頂引導部53Ya更重複地位移,而彈性爪片53Yd的耐久性差。
而,在本實施形態的針夾53,藉連結部53e將作用於突出部53d之負載傳達至針頂引導部53a,利用主要藉彈簧部53c的彈性變形所造成之針頂引導部53a的位移使突出部53d後退。
藉此,在本實施形態的針夾53,如第60圖所示,作用於突出部53d之基端部53f的應力F2比作用於使針頂引導部53a整體位移之彈簧部53c的應力F1小。
因此,在設置連結部53e之本實施形態的針夾53,針頂引導部53a比突出部53d更重複地位移,而抑制突出部53d之彈性變形所造成的位移,因為減輕作用於突出部53d的負載,所以耐久性提高。
第61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針夾之變形例的立體圖,第62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針夾之變形例的剖面圖。在此,在變形例之針夾53X,對與在第26圖等所說明之針夾53相同的構成附加相同的符號,來說明。
變形例之針夾53X係由具有彈性之材質,在本例係由具有彈性之金屬板材所構成,並具有突出部53Xd,該突出部53Xd係伴隨在第11圖等所說明之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的擊出,從下側支撐訂書針10L之針頂10La之在長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或訂書針10S之針頂10Sa之在長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
突出部53Xd係從沿著訂書針10L及訂書針10S的擊出方向之針頂引導部53a的中央部附近朝向針頂引導部53a的下端側突出至前方。
變形例的突出部53Xd係藉由將截面形狀為四角形的凸部設置於針頂引導部53a之在寬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所構成。突出部53Xd係亦可如第62圖(a)所示,藉壓床等以凹凸形狀構成表背,亦可如第62圖(b)所示,以中實狀的凸部構成。
針夾53X具有將作用於突出部53Xd的負載傳達至針頂引導部53a的連結部53Xe。連結部53Xe係藉由將突出 部53Xd的側面作成與針頂引導部53a一體所構成。
藉此,在針夾53X,藉連結部53Xe將作用於突出部53Xd之負載傳達至針頂引導部53a,並主要藉彈簧部53c之彈性變形所造成之針頂引導部53a的位移使突出部53Xd後退。
因此,在變形例之針夾53X,亦伴隨訂書針的擊出,藉彈簧部53c的彈性變形使針頂引導部53a重複地位移,而耐久性提高。
第63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針夾之其他的變形例的立體圖。在此,在變形例之針夾53W,對與在第26圖等所說明之針夾53相同的構成附加相同的符號,來說明。
變形例之針夾53W係由具有彈性之材質,在本例係由具有彈性之金屬板材所構成,並具有突出部53Wd,該突出部53Wd係伴隨在第11圖等所說明之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的擊出,從下側支撐訂書針10L之針頂10La之在長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或訂書針10S之針頂10Sa之在長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
突出部53Wd係從沿著訂書針10L及訂書針10S的擊出方向之針頂引導部53a的中央部附近朝向針頂引導部53a的下端側突出至前方。
變形例的突出部53Wd係藉由將截面形狀為三角形的凸部設置於針頂引導部53a之在寬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所構成。突出部53Wd係亦可藉壓床等以凹凸形狀構成表背,亦可以中實狀的凸部構成。
針夾53W具有將作用於突出部53Wd的負載傳達至針頂引導部53a的連結部53We。連結部53We係藉由將突出部53Wd的側面作成與針頂引導部53a一體所構成。
藉此,在針夾53W,藉連結部53We將作用於突出部53Wd之負載傳達至針頂引導部53a,並主要藉彈簧部53c之彈性變形所造成之針頂引導部53a的位移使突出部53Wd後退。
因此,在變形例之針夾53W,亦伴隨訂書針的擊出,藉彈簧部53c的彈性變形使針頂引導部53a重複地位移,而耐久性提高。
第64圖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針夾之其他的變形例的立體圖。在此,在變形例之針夾53V,對與在第26圖等所說明之針夾53相同的構成附加相同的符號,來說明。
變形例之針夾53V係由具有彈性之材質,在本例係由具有彈性之金屬板材所構成,並具有突出部53Vd,該突出部53Vd係伴隨在第11圖等所說明之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的擊出,從下側支撐訂書針10L之針頂10La之在長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或訂書針10S之針頂10Sa之在長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
突出部53Vd係從沿著訂書針10L及訂書針10S的擊出方向之針頂引導部53a的中央部附近朝向針頂引導部53a的下端側突出至前方。
變形例的突出部53Vd係藉由將在沿著訂書針10L及訂書針10S之擊出方向的上下方向所延伸之具有折彎部之 三角形的折彎片設置於針頂引導部53a之在寬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所構成。
針夾53V具有將作用於突出部53Vd的負載傳達至針頂引導部53a的連結部53Ve。連結部53Ve係藉突出部53Vd之對針頂引導部53a的折彎部所構成。
藉此,在針夾53V,藉連結部53Ve將作用於突出部53Vd之負載傳達至針頂引導部53a,並主要藉彈簧部53c之彈性變形所造成之針頂引導部53a的位移使突出部53Vd後退。
因此,在變形例之針夾53V,亦伴隨訂書針的擊出,藉彈簧部53c的彈性變形使針頂引導部53a重複地位移,而耐久性提高。
第65圖係表示滑動器之動作之一例的主要部側視圖,其次,參照各圖,說明將在上把手單元11b之連桿58的動作傳達至滑動器3的動作。
在待機狀態,如第65圖(a)所示,滑動器3係前進至緊鉗鎖定位置,而構成緊鉗單元2A之緊鉗夾21的後側夾具21b載置於卡止部30。藉此,限制緊鉗夾21的下降。
驅動器臂61係如第36圖(a)、第37圖(a)所示,在待機狀態,空轉空間61c形成於與連桿58之驅動器推壓部58c之間,而驅動器臂61與連桿58係未接觸。
在針匣50與用紙P不會接觸,且驅動器臂61與針匣導件51以軸54f為支點一體地轉動之間,保持驅動器臂61與連桿58之驅動器推壓部58c之間的空轉空間61c。另一 方面,藉由驅動器臂61與針匣導件51以軸54f為支點一體地轉動,連桿58相對滑動器3的連桿承受部31位移。
滑動器3與連桿58係從待機狀態連桿承受部31與滑動器推壓部58b接觸。因此,滑動器3與連桿58係將連桿承受部31與滑動器推壓部58b的形狀設定成在以軸54f為支點之針匣導件51的轉動所伴隨之連桿58的位移,滑動器3不移動。
用紙P被夾持於緊鉗單元2A與針匣50之間,且驅動器臂61相對針匣導件51轉動時,如上述所示,藉驅動器60擊出被分離成一支之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而訂書針10L的針足10Lb或訂書針10S的針足10Sb貫穿用紙P。
驅動器臂61相對針匣導件51轉動時,驅動器臂61與連桿58之間的空轉空間61c逐漸變窄。而且,在訂書針10L的針足10Lb或訂書針10S的針足10Sb的尖端脫離用紙P的背面後,如第36圖(b)、第37圖(b)所示,驅動器臂61與連桿58的驅動器推壓部58c接觸。
在驅動器臂61與連桿58的驅動器推壓部58c開始接觸的階段,如第65圖(b)所示,滑動器3又不動,緊鉗夾21的後側夾具21b載置於卡止部30,而限制緊鉗夾21的下降。
藉由進一步推壓把手臂70,而驅動器臂61相對針匣導件51進一步轉動時,以驅動器臂61的轉動動作推壓連桿58,如第36圖(c)、第37圖(c)所示,連桿58以軸58a為支點轉動。
連桿58轉動時,藉滑動器推壓部58b推壓滑動器 3的連桿承受部31,藉此,如第65圖(c)所示,滑動器3後退,而緊鉗夾21的後側夾具21b脫離卡止部30,緊鉗夾21可下降。
在具有平敲彎機構及倍力機構之以往的訂書機,以連桿的尖端對驅動器臂軸支的構成將用紙夾持於緊鉗與針匣之間,並在驅動器臂相對針匣開始轉動的時序,連桿亦開始進行轉動動作。
另一方面,滑動器的動作時序係因為使訂書針貫穿用紙時的貫穿負載與使滑動器3前進的負載不重疊,所以需要是訂書針之針足的尖端貫穿用紙後。因此,在以往的訂書機,將空轉空間設置於連桿的滑動器推壓部與滑動器之間。可是,在使用針足長之訂書針的構成,因為驅動器臂的行程長,而連桿的動作量亦需要變大,所以在連桿與滑動器之間的空轉空間變長。
為了使連桿的動作量變大,需要將滑動器推壓部設置於前方,而無法使用紙之裝訂位置之往進深方向的***量變多。又,因為使連桿的動作量變大,所以裝置大型化。
而,在本實施形態,採用將連桿58軸支於針匣導件51,並將空轉空間61c設置於連桿58的驅動器推壓部58c與驅動器臂61之間的構成。又,連桿58採用作為在滑動器推壓部58b與滑動器3之連桿承受部31接觸的方向藉自重轉動的重量分配,使連桿58的滑動器推壓部58b從待機位置與滑動器3之連桿承受部31接觸的構成。
藉由將空轉空間61c設置於連桿58與驅動器臂61之間,在緊鉗單元2A與針匣50之間夾持用紙P,在驅動器臂 61相對針匣導件51開始轉動的時序,連桿58不會開始進行轉動動作。而且,可採用在訂書針10L之針足10Lb或訂書針10S之針足10Sb的尖端貫穿用紙P後,連桿58開始進行轉動動作的構成。
藉此,可採用即使在使用針足10Lb長之訂書針10L的構成,亦可使連桿58的動作量少,在第4圖及第36圖(a)、第37圖(a)等所示的待機狀態,亦使其保持滑動器推壓部58b與連桿承受部31總是接觸之狀態,而連桿58的滑動器推壓部58b位於比下把手架4之上把手安裝部40的前端更後方的構成。
在待機狀態,藉由採用連桿58的滑動器推壓部58b位於比下把手架4之上把手安裝部40的前端更後方的構成,而可使用紙導件43的移動位置到達上把手安裝部40的前端。
因此,如第36圖(a)所示,若將用紙導件43的位置作為上把手安裝部40的前端,則可使從用紙P的前端至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之裝訂位置的距離變長。又,若使用紙導件43的位置靠近緊鉗單元2A,則可使從用紙P的前端至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之裝訂位置的距離變短。
第66圖係表示以變形例的訂書機裝訂用紙之動作的側剖面圖。在本實施形態的變形例,連桿58D係形成於大致L形之一方之端部的滑動器推壓部58e與滑動器3的連桿承受部31接觸。又,連桿58D係是另一方之端部的尖端對驅動器臂61F軸支的構成,藉由在驅動器臂61F具有連桿58D的軸 58f可滑動地***之長孔61g,設置空轉空間61h。
進而,連桿58D係在滑動器推壓部58e與軸58f之間之大致L形的頂點部分具有載置於針匣導件51的滑動支撐部58g,並被支撐成可在針匣導件51的上面滑動。
連桿58D係以在滑動器推壓部58e與滑動器3之連桿承受部31接觸的方向藉自重轉動的重量分配所構成,滑動器推壓部58e與連桿承受部31總是接觸,而且軸58f位於長孔61g的下端側,而保持可設置空轉空間61h之狀態。
說明變形例的動作。連桿58D與驅動器臂61F係如第66圖(a)所示,在待機狀態,連桿58D的軸58f位於驅動器臂61F之長孔61g的下端側,而形成空轉空間61h。
在針匣50與用紙P不會接觸,且驅動器臂61F與針匣導件51以軸54f為支點一體地轉動之間,保持驅動器臂61F的長孔61g與連桿58D之軸58f之間的空轉空間61h。另一方面,藉由驅動器臂61F與針匣導件51以軸54f為支點一體地轉動,連桿58D相對滑動器3的連桿承受部31位移。
滑動器3與連桿58D係從待機狀態連桿承受部31與滑動器推壓部58e接觸。因此,滑動器3與連桿58D係將連桿承受部31與滑動器推壓部58e的形狀設定成在以軸54f為支點之針匣導件51的轉動所伴隨之連桿58D的位移,滑動器3不移動。
用紙P被夾持於緊鉗單元2A與針匣50之間,且驅動器臂61F相對針匣導件51轉動時,如上述所示,藉驅動器60擊出分離成一支的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而訂書針 10L的針足10Lb或訂書針10S的針足10Sb貫穿用紙P。
驅動器臂61F相對針匣導件51轉動時,驅動器臂61F的長孔61g相對連桿58D的軸58f位移,而空轉空間61h逐漸變窄。而且,在訂書針10L之針足10Lb或訂書針10S之針足10Sb的尖端脫離用紙P的背面後,如第66圖(b)所示,連桿58D的軸58f與驅動器臂61F之長孔61g的上端接觸。
在連桿58D的軸58f與驅動器臂61F之長孔61g的上端開始接觸的階段,滑動器3又不動,緊鉗夾21的後側夾具21b載置於卡止部30,而限制緊鉗夾21的下降。
藉由進一步推壓把手臂70,而驅動器臂61F相對針匣導件51進一步轉動時,藉由在驅動器臂61F的轉動動作長孔61g推壓軸58f,推壓連桿58D,如第66圖(c)所示,連桿58D以滑動支撐部58g與針匣導件51的接觸點為移動支點轉動。
連桿58D轉動時,藉滑動器推壓部58e推滑動器3的連桿承受部31,藉此,滑動器3後退,而卡止部30脫離緊鉗夾21的後側夾具21b,緊鉗夾21可下降。
即使是變形例,亦藉由利用連桿58D的軸58f與驅動器臂61F的長孔61g設置空轉空間61h,而可使連桿58D的動作量變少。
此外,作為其他的變形例,以連桿對驅動器臂軸支的構成,藉由將連桿的軸可滑動地***之長孔設置於驅動器臂,而引導成連桿可沿著驅動器臂之動作方向移動。又,連桿係形成於大致L形之一方之端部的滑動器推壓部與滑動器接 觸,形成於另一方之端部的驅動器推壓部被驅動器臂推壓。而且,亦可採用將空轉空間設置於驅動器推壓部與驅動器臂之間的構成。又,連桿的形狀係未限定為L形,只要是與滑動器的接觸部形成於一端側,與驅動器臂的接觸部形成於另一端側即可。
第67圖~第69圖係表示緊鉗單元之動作之一例的動作說明圖,其次,參照各圖,說明平敲彎機構的動作。
用紙P被載置於既定位置後,上把手蓋71被推時,如上述所示,藉由驅動器60擊出分離成一支之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如第67圖(a)所示,訂書針10L的針足10Lb或訂書針10S的針足10Sb刺入用紙P,而開始貫穿。在訂書針10L的針足10Lb或訂書針10S的針足10Sb開始貫穿用紙P的階段,滑動器3又不動,如在第65圖(a)的說明所示,緊鉗夾21的後側夾具21b載置於卡止部30,而限制緊鉗夾21的下降。
藉驅動器60進一步擊出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而針足10Lb或針足10Sb的尖端貫穿用紙P並從用紙P的背面突出時,一方之針足10Lb或針足10Sb推緊鉗20L,另一方之針足10Lb或針足10Sb推緊鉗20R。在針足10Lb或針足10Sb的尖端從用紙P之背面開始突出的階段,如第65圖(b)所示,滑動器3又不動,緊鉗夾21的後側夾具21b載置於卡止部30,而限制緊鉗夾21的下降。
緊鉗20L係側面被隔板26的彈簧部26Lc推壓,緊鉗20R係側面被隔板26的彈簧部26Rc推壓,並構成為保持 方向。但是,驅動器60的推壓所造成之訂書針10L及訂書針10S的推壓力比隔板26之彈簧部所造成的推壓力更強。
藉此,如第67圖(b)、第69圖(a)所示,緊鉗20L係藉由緊鉗面20La被訂書針10L之一方的針足10Lb或訂書針10S之一方的針足10Sb推,而以軸20Lc為支點往下方轉動,緊鉗20R係藉由緊鉗面20Ra被訂書針10L之另一方的針足10Lb或訂書針10S之另一方的針足10Sb推,而以軸20Rc為支點往下方轉動。
藉驅動器60進一步擊出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而針足10Lb或針足10Sb的尖端貫穿用紙P時,藉上述之連桿58的動作,如第65圖(c)所示,滑動器3後退,而卡止部30脫離緊鉗夾21的後側夾具21b,緊鉗夾21可下降。
藉此,上把手蓋71被推,藉針匣50經由用紙P推緊鉗夾21的力,如第68圖(a)所示,緊鉗夾21下降。藉緊鉗夾21的下降動作,緊鉗連桿22L係以軸22La為支點在上端側接近緊鉗連桿22R的方向轉動。又,藉緊鉗夾21的下降動作,緊鉗連桿22R係以軸22Ra為支點在上端側接近緊鉗連桿22L的方向轉動。
依此方式,藉緊鉗夾21的下降動作,緊鉗連桿22L係軸20Lc沿著導孔21L移動,緊鉗連桿22R係軸20Rc沿著導孔21R移動,而軸20Lc與軸20Rc的間隔變窄。因此,藉緊鉗夾21的下降動作,緊鉗20L與緊鉗20R在接近方向水平移動。
又,藉緊鉗夾21的下降動作,緊鉗20L係推壓面 20Lb被緊鉗承座23推壓,緊鉗20R係推壓面20Rb被緊鉗承座23推壓。
藉此,緊鉗20L係藉由推壓面20Lb被緊鉗承座23向上推,而以軸20Lc為支點往上方轉動,緊鉗20R係藉由推壓面20Rb被緊鉗承座23向上推,而以軸20Rc為支點往上方轉動。
因此,藉由緊鉗20L與緊鉗20R在接近方向移動,而對在緊鉗面20La與緊鉗20L接觸之訂書針10L之一方的針足10Lb或訂書針10S之一方的針足10Sb、和在緊鉗面20Ra與緊鉗20R接觸之另一方的針足10Lb或針足10Sb,分別施加向內側折彎的力。而且,藉由緊鉗20L與緊鉗20R朝向上方轉動,分別向內側彎曲。
上把手蓋71被推,藉針匣50經由用紙P推緊鉗夾21的力,緊鉗夾21下降至最下端位置時,如第68圖(b)所示,被緊鉗承座23向上推之緊鉗20L與緊鉗20R回到大致水平位置。藉此,貫穿用紙P之訂書針10L的針足10Lb或訂書針10S的針足10Sb以沿著用紙P之面的方式彎曲,而敲彎結束。
在藉左右一對緊鉗的轉動動作將訂書針之針足折彎的構成,在用紙之裝訂張數多而針足自用紙之背面的突出量少的情況,在比緊鉗之轉動支點更上側,針足碰到緊鉗面。在這種狀態,作為使針足之折彎開始的動作,緊鉗轉動時,向外側抬起針足之力作用。
而,在本實施形態,作為使針足10Lb或針足10Sb 之折彎開始的動作,藉由使緊鉗20L與緊鉗20R在接近方向移動,可施加將針足10Lb或針足10Sb向內側折彎之力。藉此,即使在比緊鉗20L、20R之轉動支點更上側針足10Lb或針足10Sb碰到緊鉗面20La、20Ra之狀態,亦施加將針足10Lb或金足10Sb向內側折彎之力,而可進行確實的敲彎動作。
敲彎結束後,解除推上把手蓋71之力時,藉未圖示之回位彈簧將上把手單元11b向上推。解除推緊鉗夾21之力時,藉回位彈簧25將緊鉗夾21向上推。
藉緊鉗夾21的上升動作,緊鉗連桿22L係以軸22La為支點,在上端側離開緊鉗連桿22R的方向轉動。又,藉緊鉗夾21的上升動作,緊鉗連桿22R係以軸22Ra為支點,在上端側離開緊鉗連桿22L的方向轉動。
依此方式,藉緊鉗夾21的上升動作,緊鉗連桿22L係軸20Lc沿著導孔21L移動,緊鉗連桿22R係軸20Rc沿著導孔21R移動,而軸20Lc與軸20Rc的間隔變寬。
被緊鉗承座23向上推而回到大致水平位置的緊鉗20L係側面被隔板26的彈簧部26Lc推壓,緊鉗20R係側面被隔板26的彈簧部26Rc推壓。
藉此,回到大致水平位置的緊鉗20L與緊鉗20R係不會因自重而往下方轉動,而一面保持大致水平位置,一面如第69圖(b)~第69圖(c)所示,藉緊鉗夾21的上升動作,緊鉗20L與緊鉗20R在分離方向移動。然後,緊鉗單元2A回到待機位置。
在藉左右一對緊鉗的轉動動作將訂書針之針足折 彎的構成,緊鉗未承受朝向轉動方向的偏壓力,而藉針足的推壓轉動至下方,再藉緊鉗承座的向上推回位。因此,在緊鉗單元位於待機位置之狀態,緊鉗可能成為轉動至下方之狀態。
在這種狀態,空間形成於緊鉗夾的內側,成為異物進入的原因。又,有覺得外觀性差的情況。
而,在本實施形態,因為可藉設置於隔板26的彈簧部26Lc、26Rc保持緊鉗20L、20R的方向,所以可將位於大致水平位置之緊鉗20L與緊鉗20R的方向保持至藉訂書針10L之針足10Lb或訂書針10S之針足10Sb的推壓。
藉此,如第18圖等所示,在待機狀態,成為緊鉗蓋42的開口被緊鉗20L、20R塞住的形態,而可排除異物進入的原因。又,可改善外觀性。
第70圖係表示緊鉗單元之變形例的分解立體圖,第71圖係表示變形例之緊鉗單元的動作之一例的動作說明圖。變形例的緊鉗單元2B係作為緊鉗驅動機構,藉槽之引導使緊鉗轉動及往分離接近的方向移動。
緊鉗單元2B係具有:一對緊鉗27L、27R,係將貫穿用紙之訂書針10L的針足10Lb或訂書針10S的針足10Sb折彎;及緊鉗夾28,係支撐緊鉗27L與緊鉗27R。
又,緊鉗單元2B係具有夾導件29,該夾導件29係引導緊鉗夾28之往升降方向的移動,而且引導緊鉗27L、27R之往轉動及分離接近的方向移動。進而,緊鉗單元2B係具有藉緊鉗夾28的升降動作將緊鉗27L、27R向上推的緊鉗承座29a。
緊鉗單元2B係配置成緊鉗27L與緊鉗27R在沿著訂書針10L之針頂10La或訂書針10S之針頂10Sa的左右方向、及對針頂10La、針頂10Sa正交的前後方向錯開位置。
緊鉗27L係配置成與訂書針10L之一方的針足10Lb或訂書針10S之一方的針足10Sb相對向,在與針足10Lb或針足10Sb相對向的上面,形成在朝向配置成在前後方向錯開位置的緊鉗27R下降的方向傾斜的緊鉗面27La。又,緊鉗27L係在與緊鉗承座29a相對向之一方之端部側的下面,形成緊鉗承座29a所推壓的推壓面27Lb。
緊鉗27L係藉軸27Lc支撐成可在緊鉗夾28的導孔28La轉動及在水平方向移動。又,緊鉗27L係另一方的端部側藉軸27Ld支撐成可沿著緊鉗夾28的導孔28Lb及夾導件29的導孔29Lb移動。
緊鉗27R係配置成與訂書針10L之另一方的針足10Lb或訂書針10S之另一方的針足10Sb相對向,在與針足10Lb或針足10Sb相對向的上面,形成在朝向配置成在前後方向錯開位置的緊鉗27L下降的方向傾斜的緊鉗面27Ra。又,緊鉗27R係在與緊鉗承座29a相對向之一方之端部側的下面,形成緊鉗承座29a所推壓的推壓面27Rb。
緊鉗27R係藉軸27Rc支撐成可在緊鉗夾28的導孔28Ra轉動及在水平方向移動。又,緊鉗27R係另一方的端部側藉軸27Rd支撐成可沿著緊鉗夾28的導孔28Rb及夾導件29的導孔29Rb移動。
緊鉗夾28係以在水平方向所延伸之長孔構成導孔 28La及導孔28Ra。又,緊鉗夾28係以在下端側之間隔比上端側更窄的方向所傾斜之長孔構成導孔28Lb及導孔28Rb。
夾導件29係以在下端側之間隔比上端側更窄的方向所傾斜之長孔構成導孔29Lb及導孔29Rb。緊鉗單元2B係藉通過夾導件29的導孔29Lb及導孔29Rb之緊鉗27L、27R之軸27Ld、27Rd的軌跡、與藉緊鉗承座29a將緊鉗27L、27R向上推的動作,使緊鉗27L與緊鉗27R轉動及往分離接近的方向移動。
說明變形例之緊鉗單元的動作,如第71圖(a)所示,訂書針10L之針足10Lb或訂書針10S之針足10Sb的尖端貫穿用紙P並從用紙P的背面突出時,一方之針足10LbI或針足10Sb與緊鉗27L接觸,另一方之針足10Lb或針足10Sb與緊鉗27R接觸。在針足10Lb或針足10Sb的尖端從用紙P之背面開始突出的階段,限制緊鉗夾28的下降。
進一步擊出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而針足10Lb或針足10Sb的尖端貫穿用紙P時,緊鉗夾28可下降。藉此,藉經由用紙P推緊鉗夾28的力,如第71圖(b)所示,緊鉗夾28下降。
藉緊鉗夾28的下降動作,緊鉗27L係緊鉗夾28之導孔28La所引導的軸27Lc在接近緊鉗27R的方向移動,夾導件29之導孔29Lb所引導的軸27Ld在接近緊鉗27R的方向移動。又,藉緊鉗夾28的下降動作,緊鉗27R係緊鉗夾28之導孔28Ra所引導的軸27Rc在接近緊鉗27L的方向移動,夾導件29之導孔29Rb所引導的軸27Rd在接近緊鉗27L的方向移 動。
藉此,緊鉗27L、27R係藉緊鉗夾28的下降動作,軸27Lc與軸27Rc的間隔變窄,而緊鉗27L與緊鉗27R在接近方向移動。
又,藉緊鉗夾28的下降動作,緊鉗27L係推壓面27Lb被緊鉗承座29a推壓,緊鉗27R係推壓面27Rb被緊鉗承座29a推壓。
藉此,緊鉗27L係以緊鉗夾28之導孔28La所引導的軸27Lc為支點往上方轉動,緊鉗27R係以緊鉗夾28之導孔28Ra所引導的軸27Rc為支點往上方轉動。
因此,藉由緊鉗27L與緊鉗27R在接近方向移動,而對以緊鉗面27La與緊鉗27L接觸之訂書針10L之一方的針足10Lb或訂書針10S之一方的針足10Sb、和以緊鉗面27Ra與緊鉗27R接觸之另一方的針足10Lb或針足10Sb,分別施加向內側折彎的力。而且,藉由緊鉗27L與緊鉗27R朝向上方轉動,分別向內側彎曲。
緊鉗夾28下降至最下端位置時,如第71圖(c)所示,被緊鉗承座29a向上推之緊鉗27L與緊鉗27R回到大致水平位置。藉此,貫穿用紙P之訂書針10L的針足10Lb或訂書針10S的針足10Sb以沿著用紙P之面的方式彎曲,而敲彎結束。
其次,參照各圖,說明將貫穿用紙P之針足10Lb或針足10Sb在前後錯開並折彎的動作。以緊鉗面20La與緊鉗20L接觸之訂書針10L之一方的針足10Lb或訂書針10S之一 方的針足10Sb、和以緊鉗面20Ra與緊鉗20R接觸之另一方的針足10Lb或針足10Sb係藉緊鉗20L與緊鉗20R在接近方向移動的動作、與朝向上方轉動的動作,分別向內側彎曲。
緊鉗單元2A係配置成對訂書針10L之針頂10La及訂書針10S之針頂10Sa傾斜,緊鉗20L與緊鉗20R係如第16圖所示,配置成對訂書針10L的針頂10La及訂書針10S之針頂10Sa傾斜,而且在前後錯開位置。
藉此,藉緊鉗20L、20R之水平移動及轉動動作,訂書針10L之一方的針足10Lb或訂書針10S之一方的針足10Sb係藉第17圖所示之緊鉗面20La的傾斜,一面在接近緊鉗20R側的箭號NL方向受到引導,一面被斜彎曲。又,另一方的針足10Lb或針足10Sb係藉緊鉗面20Ra的傾斜,一面在接近緊鉗20L側的箭號NR方向受到引導,一面被斜彎曲。
訂書針10L之一方的針足10Lb與另一方的針足10Lb或訂書針10S之一方的針足10Sb與另一方的針足10Sb係一面在彼此接近的方向移動一面被折彎,而分別與隔板26的間隔部26b接觸。
藉此,即使是針足長之訂書針10L,亦在用紙P之裝訂張數少的情況,如第11圖(d)所示,2支針足10Lb係在擴開隔板26之板厚量的間隙下不重疊地被折彎。
在將槽設置於緊鉗以引導針足的構成,需要槽與槽之間之凸部的厚度,而無法使針足的間隔變窄。又,若在緊鉗之間無間隔物,具有針足彼此重疊的可能性。
在本實施形態,利用隔板26將緊鉗20L與緊鉗 20R隔開,藉此,可不會重疊地以窄間隙將2支針足10Lb折彎。因為隔板26係亦發揮作為彈簧保持緊鉗20L、20R之方向的功能,所以能以相對訂書針10L強度高的薄鋼板構成。
藉此,可將2支針足10Lb的間隙設為以隔板26所規定之最低限的間隙。
其次,參照各圖,說明將緊鉗單元2A的方向保持於與在待機狀態和承受推壓之狀態相同之方向的動作。如第19圖及第20圖的說明所示,緊鉗夾21係以回位彈簧25將位於比緊鉗20L、20R後方的後側夾具21b向上推,並以軸22La、22Ra限制位於比緊鉗20L、20R前方的前側夾具21a之往上方向的移動。
藉此,安裝緊鉗20L、20R的緊鉗夾21係在被回位彈簧25向上推之待機狀態,保持以箭號F1所示之前傾的狀態。
藉訂書針10L的針足10Lb或訂書針10S的針足10Sb貫穿用紙P的力,經由用紙P將緊鉗夾21向下方推時,貫穿負載F2作用於緊鉗夾21。緊鉗夾21係後側夾具21b載置於滑動器3之卡止部30的狀態,貫穿負載F2作用時,還是保持以箭號F1所示之前傾的狀態。
緊鉗夾21的升降係由緊鉗導件24a所引導,但是為了使高度方向的尺寸變短,而緊鉗導件24a的高度變短時,往前後方向的傾斜易發生。
在貫穿負載作用的前後緊鉗的方向變化時,因為用紙的位置偏移,所以在貫穿用紙之間針足在用紙內在前後偏 移,而有針足未貫穿用紙而未裝訂的情況。在本實施形態,因為在貫穿負載作用的前後,緊鉗夾21的方向不變,所以可抑制用紙P的偏移,而可使訂書針10L及訂書針10S的針足確實地貫穿。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因為將滑動器3配置於緊鉗單元2A的後方,所以作成將向上推的力施加於後側夾具21b,但是若是將滑動器3配置於緊鉗單元的前方,而作成將向上推的力施加於前側夾具時,在貫穿負載作用的前後,可使緊鉗夾的方向相同。
其次,參照各圖,說明針匣50之鎖定機構54的動作。如第31圖(a)所示,在針匣50收容於針匣導件51之狀態,在安裝於針匣50之訂書針導件52的後端側、與針匣止動器54a的彈簧推壓部54e之間將針匣鎖定彈簧54c壓縮。
針匣止動器54a係藉由彈簧推壓部54e被推壓,而在鎖定爪54d嵌入針匣50之鎖定開口部50e的方向,以軸54f為支點轉動,而鎖定爪54d嵌入鎖定開口部50e。藉此,將針匣50保持於收容於針匣導件51之狀態。
如第31圖(b)所示,推桿器開關54b係開關部54g被推時,使經由軸54h所連結之針匣止動器54a以軸54f為支點轉動,而使針匣止動器54a的鎖定爪54d脫離針匣50的鎖定開口部50e。
針匣止動器54a的鎖定爪54d脫離針匣50的鎖定開口部50e時,被壓縮之針匣鎖定彈簧54c藉復原力,將針匣50推壓至前方,而從針匣導件51拉出針匣50。
在收容針匣50時,將針匣50逐漸推入針匣導件51時,針匣50的訂書針導件52經由針匣鎖定彈簧54c推壓針匣止動器54a的彈簧推壓部54e。藉此,針匣止動器54a係在鎖定爪54d嵌入針匣50之鎖定開口部50e的方向以軸54f為支點轉動,而鎖定爪54d嵌入鎖定開口部50e。
在使針匣滑動的構成,作成針匣利用推壓訂書針之推桿器彈簧的力突出。因此,在所收容之訂書針的支數多的情況,針匣之突出量變大,但是在訂書針之支數少、或未收容訂書針之狀態,針匣之突出量變小。
而,在本實施形態,針匣鎖定彈簧54c係與針匣50內之訂書針10L或訂書針10S的剩餘支數無關,藉由鎖定機構54被鎖定,而承受固定的推壓力,可使針匣50之突出量變成大致定值。
在本實施形態,作為設置倍力機構的用紙處理裝置,說明訂書機的例子,但是亦可應用於對用紙打孔之稱為打孔器的裝置。即,只要具有以下的構成即可,該構成係作為動作構件,具有將作為作用構件的刃部設置於一方的端部,並將另一方的端部支撐成能以軸為支點轉動的臂,作為操作構件,具有以軸為連結部與臂連結,而且以具有使支點軸移動的形狀之長孔形狀的引導部所支撐之把手。
本發明可應用於設置倍力機構之訂書機及打孔器等藉人之操作對用紙實施處理的裝置。
若依據實施形態,亦可用紙處理裝置係包括:操作構件70,係承受操作者之力而轉動;及動作構件61,係操 作構件70經由使力作用的連結部70c與操作構件70連結,並以連結部70c承受操作構件70之力而轉動,使力作用於對用紙實施處理的作用構件60。亦可伴隨操作構件70的操作,操作構件70之轉動動作的支點軸O移動,藉此,從操作構件70承受力之部位E1至支點軸O的第1長度L1、與從力從操作構件70作用於動作構件61之部位E2至支點軸O的第2長度L2變化,而作用於操作構件70之負載F的減少率D變化。
亦可動作構件61係以軸54f為支點被支撐成可轉動,而且以連結部70c為支點與操作構件70連結。亦可操作構件70被支撐成可沿著引導部70b的形狀移動。亦可引導部70b係具有使支點軸在第1長度L1與第2長度L2伴隨操作構件的操作而減少的方向移動的形狀。
亦可作用構件60是對用紙擊出訂書針的驅動器60。亦可在藉由操作操作構件70使驅動器60擊出訂書針而裝訂用紙之作業所含的複數個步驟的各步驟,設定作用於操作構件70之負載F的減少率D。
亦可對各步驟設定作用於操作構件70之負載F的減少率D,該各步驟係包括:藉剪切從已連結之複數支訂書針分離一支訂書針之前的第1步驟、藉剪切分離訂書針的第2步驟、及使訂書針貫穿用紙的第3步驟。
亦可在第2步驟作用於操作構件之負載的減少率比在第1步驟作用於操作構件之負載的減少率大。亦可在第3步驟作用於操作構件之負載的減少率比在第2步驟作用於操作構件之負載的減少率大。
2A‧‧‧緊鉗單元
4‧‧‧下把手架
40‧‧‧上把手安裝部
50‧‧‧針匣
54f‧‧‧軸
60‧‧‧驅動器
61‧‧‧驅動器臂
70‧‧‧把手臂
70a‧‧‧軸
70b‧‧‧軸孔部
70c‧‧‧軸
70b(1)‧‧‧第1區間
70b(2)‧‧‧第2區間
70b(3)‧‧‧第3區間
O‧‧‧支點軸
E1‧‧‧力點
E2‧‧‧作用點
E3‧‧‧力點
E4‧‧‧作用點
L1~L4‧‧‧長度

Claims (5)

  1. 一種用紙處理裝置,包括:操作構件(70),係承受操作者之力而轉動;及動作構件(61),係該操作構件(70)經由使力作用的連結部(70c)與該操作構件(70)連結,並以該連結部(70c)承受該操作構件(70)之力而轉動,使力作用於對用紙實施處理的作用構件(60);該操作構件(70)係以藉由支點軸(O)圓周的轉動動作的變位,經由該連結部(70c)推壓該動作構件(61);伴隨該操作構件(70)的操作,該支點軸(O)移動,藉此,從該操作構件(70)承受力之部位(E1)至該支點軸(O)的第1長度(L1)、與從力從該操作構件(70)作用於該動作構件(61)之部位(E2)至該支點軸(O)的第2長度(L2)變化,而作用於該操作構件(70)之負載(F)的減少率(D)變化。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用紙處理裝置,其中該動作構件(61)係以軸(54f)為支點被支撐成可轉動,而且以該連結部(70c)為支點與該操作構件(70)連結;該操作構件(70)係被支撐成可沿著引導部(70b)的形狀移動;該引導部(70b)係具有使該支點軸在該第1長度(L1)與該第2長度(L2)伴隨該操作構件的操作而減少的方向移動的形狀。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用紙處理裝置,其中該作用構件(60)係對用紙擊出訂書針的驅動器(60); 在藉由操作該操作構件(70)使該驅動器(60)擊出該訂書針而裝訂用紙之作業所含的複數個步驟的各步驟,設定作用於該操作構件(70)之負載(F)的減少率(D)。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用紙處理裝置,其中對各步驟設定作用於該操作構件(70)之負載(F)的減少率(D),該各步驟係包括:藉剪切從已連結之複數支訂書針分離一支訂書針之前的第1步驟、藉剪切分離該訂書針的第2步驟、及使該訂書針貫穿用紙的第3步驟。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用紙處理裝置,其中在第2步驟作用於該操作構件之負載的減少率比在第1步驟作用於該操作構件之負載的減少率大;在第3步驟作用於該操作構件之負載的減少率比在第2步驟作用於該操作構件之負載的減少率大。
TW102107795A 2012-04-27 2013-03-06 Paper handling device TWI5835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03272A JP5906925B2 (ja) 2012-04-27 2012-04-27 用紙処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4555A TW201404555A (zh) 2014-02-01
TWI583513B true TWI583513B (zh) 2017-05-21

Family

ID=480503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7795A TWI583513B (zh) 2012-04-27 2013-03-06 Paper handling device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975230B2 (zh)
EP (1) EP2656975B1 (zh)
JP (1) JP5906925B2 (zh)
CN (1) CN103372849B (zh)
HK (1) HK1190984A1 (zh)
TW (1) TWI5835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40746B2 (ja) 2012-12-12 2016-12-07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ステープラ
USD852597S1 (en) 2013-04-25 2019-07-02 Tsung-Wen Huang Staple cartridge for a tacker
US20140319196A1 (en) * 2013-04-25 2014-10-30 Tsung- Wen Huang Staple cartridge for tacker
JP6332411B2 (ja) * 2016-11-09 2018-05-30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ステープラ
US11981008B2 (en) 2019-01-17 2024-05-14 Max Co., Ltd. Staple
US11148269B2 (en) * 2019-12-17 2021-10-19 Apex Mfg. Co., Ltd. Stapler
JP7052852B2 (ja) * 2020-11-30 2022-04-12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ステープラ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221699A1 (en) * 2006-03-23 2007-09-27 Hsu Hung C Staplers with effort-saving arm assembly
US7621432B2 (en) * 2007-08-17 2009-11-24 Sdi Corporation Stapl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225054A (en) * 1939-09-13 1940-12-17 Bates Mfg Co Stapling machine
JPS62122930A (ja) * 1985-11-11 1987-06-04 プラス株式会社 ステ−プラ−
EP0761392A1 (en) * 1995-09-07 1997-03-12 Max Co., Ltd. Driver-and-clincher operating mechanism for stapler
JP4590694B2 (ja) 2000-07-14 2010-12-01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ステープラの倍力機構
JP3704058B2 (ja) * 2001-05-15 2005-10-05 株式会社イートップ ステープラー
WO2005007349A1 (ja) * 2003-07-18 2005-01-27 Sebek Limited ステープラ及び綴針連接集合体カセット
US7118019B2 (en) 2003-12-11 2006-10-10 Worktools, Inc. Jam resistant staple holding track for staplers
US7140526B2 (en) * 2004-12-27 2006-11-28 Plus Stationary Corporation Stapler
ATE526118T1 (de) * 2005-05-25 2011-10-15 Sebek Ltd Klammermaschine
JP4852985B2 (ja) * 2005-11-09 2012-01-11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倍力機構を備えたステープラ
TW200726426A (en) * 2005-11-18 2007-07-16 Max Co Ltd Stapler
JP2007175835A (ja) * 2005-12-28 2007-07-12 Plus Stationery Corp ステープラー
US7404507B2 (en) * 2006-01-30 2008-07-29 Worktools, Inc. High-start spring energized stapler
CN200988345Y (zh) * 2006-10-31 2007-12-12 余斌 杠杆式订书器
TWI461266B (zh) * 2007-09-05 2014-11-21 Max Co Ltd stapler
JP5164549B2 (ja) * 2007-12-13 2013-03-21 プラス株式会社 ステープラ
US7661571B2 (en) * 2008-01-23 2010-02-16 Apex Mfg. Co., Ltd. Desktop stapler
US7757923B2 (en) * 2008-07-21 2010-07-20 Sdi Corporation Stapler with a leg-flatting device
CN201257810Y (zh) * 2008-09-10 2009-06-17 广州番禺通用文具制品厂有限公司 省力平针订书机
TW201038371A (en) * 2009-04-16 2010-11-01 Apex Mfg Co Ltd Labor saving stapler
TW201043409A (en) * 2009-06-11 2010-12-16 Apex Mfg Co Ltd Heavy labor saving stapler
US20110030525A1 (en) * 2009-08-06 2011-02-10 Chien-Chuan Huang Paper punch
US8356739B2 (en) * 2010-10-21 2013-01-22 Chien Chuan Huang Stapler
CN201989125U (zh) * 2011-01-07 2011-09-28 亿品(香港)有限公司 平针订书机
US9114518B2 (en) * 2011-07-01 2015-08-25 Max Co., Ltd. Stapler
CN202528145U (zh) * 2012-02-29 2012-11-14 赵宏波 省力型订书机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221699A1 (en) * 2006-03-23 2007-09-27 Hsu Hung C Staplers with effort-saving arm assembly
US7621432B2 (en) * 2007-08-17 2009-11-24 Sdi Corporation Stapl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975230B2 (en) 2018-05-22
CN103372849B (zh) 2016-07-06
EP2656975A2 (en) 2013-10-30
US20130284787A1 (en) 2013-10-31
JP2013230517A (ja) 2013-11-14
HK1190984A1 (zh) 2014-07-18
CN103372849A (zh) 2013-10-30
JP5906925B2 (ja) 2016-04-20
EP2656975A3 (en) 2014-05-21
EP2656975B1 (en) 2015-08-19
TW201404555A (zh) 2014-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83513B (zh) Paper handling device
TWI566896B (zh) stapler
TWI409146B (zh) stapler
US7513403B2 (en) Idle driving operation preventing devices for fastener driving tools, and fastener driving tools having such devices
US6776321B2 (en) Heavy duty stapler
TW200927400A (en) Spring actuated pliers stapler
US6244491B1 (en) Hand held stapler
JP2017222403A (ja) 園芸用結束機
EP0027336B1 (en) Passive clincher and stapler incorporating same
US6626346B2 (en) Jam clearing mechanism for a stapler
US20140231487A1 (en) Stapler
JP2004230483A (ja) ホッチキス
JP2004058187A (ja) ホッチキスにおけるカートリッジ
JP4513443B2 (ja) ステープラにおけるステープルのガイド機構
TW201249613A (en) Driving tool
US10695942B2 (en) Stapler
JP6681783B2 (ja) 留め具打込み工具、および留め具打込み装置
JP2004230482A (ja) ホッチキス
JP5786651B2 (ja) ステープラ
JP2012045653A (ja) ステープラ
JPH0650143Y2 (ja) ホッチキス
JP5870747B2 (ja) ステープラ
JP5742579B2 (ja) ステープラ
TWI257891B (en) Nail driving device for a nail gun
JP5733059B2 (ja) ステープ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