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08875B - 電池組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電池組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08875B
TWI508875B TW101143562A TW101143562A TWI508875B TW I508875 B TWI508875 B TW I508875B TW 101143562 A TW101143562 A TW 101143562A TW 101143562 A TW101143562 A TW 101143562A TW I508875 B TWI508875 B TW I50887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ortion
case member
side wall
battery pack
batter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35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28911A (zh
Inventor
Hiroki Iida
Takahiro Itagaki
Junji Terada
Yoshinori Shima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3289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289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88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887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3/0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 B62J43/1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for propulsion
    • B62J43/16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for propulsion on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4/00Adaptations for driving cycles by electric mo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Description

電池組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電池組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且更特定地關於一種具有複數個可充電之電池之電池組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先前,提出有裝載於車輛之各種電池組。例如,日本專利特開2001-114157號公報中揭示有以前後方向上延伸之方式裝載於車輛之電池組(battery assembly)、即橫置型電池組。日本專利特開2001-114157號公報之電池組具有電池單元及收納電池單元之電池盒(battery box)。電池盒之底面係介隔阻尼器、前側座板及後側座板而彈性地支撐於電動車輛之車架。又,例如,日本專利特開2004-74911號公報中揭示有以上下方向上延伸之方式裝載於車輛之車載電池、即縱置型車載電池。日本專利特開2004-74911號公報之車載電池係包含二次電池、電池控制電路部及電池殼體(battery case)。電池殼體包含獨立地收納二次電池之電池收納室、及獨立地收納電池控制電路部之電池控制室。電池殼體之底部係介隔電池承板(tray)支撐於電動二輪車之車架。
如上所述,裝載於車輛之電池組無論其配置方向(橫置:例如參照日本專利特開2001-114157號公報,縱置:例如參照日本專利特開2004-74911號公報)如何均由車輛之車架支撐。此處,通常電池組為重物,故而因車輛之加減 速及重力等而自電池組之外部(車架)對電池組之殼體施加較大之負荷。例如,日本專利特開2001-114157號公報之電池組係自車架經由前側座板、後側座板及阻尼器,對電池盒施加上下方向之負荷。又,例如,日本專利特開2004-74911號公報之車載電池係自車架經由電池承板對電池殼體施加上下方向之負荷。
近年來,如此之電池組亦裝載於小型電動車輛,故期待使電池組輕量化。作為用以使電池組輕量化之機構,例如考慮利用樹脂(例如塑膠)成形收容複數個電池之殼體。
然而,於日本專利特開2001-114157號公報之電池組之橫置型電池組中,通常,為使電池組之製造變得容易,用以收容複數個電池之殼體具有以開口部變寬之方式上下分割之構成。如此地上下分割之構成之殼體可於上殼體構件與下殼體構件之連接部中,充分地確保上下方向之剛性。因此,即便自外部對殼體施加上下方向之負荷,亦能防止上殼體構件與下殼體構件之連接部產生較大變形。然而,根據車輛之設計上之需求等,存在必需支撐殼體之左右側壁或前後側壁而並非支撐殼體之底面之情況。於此種情形時,將自外部對殼體於左右方向或前後方向上施加負荷。藉此,存在上殼體構件與下殼體構件之連接部產生變形,導致殼體之防水性低下之虞。尤其於利用剛性並非如此高之樹脂成形殼體之情形時,連接部易於產生變形。
作為防止殼體之變形且提昇殼體之防水性之機構,考慮使殼體之厚度變厚,提昇殼體之剛性。然而,於使殼體之 厚度變厚之情形時,將導致電池組之散熱性低下。
另一方面,於日本專利特開2004-74911號公報之車載電池之類之縱置型電池組中,通常,為使電池組之製造變得容易,用以收容複數個電池之殼體具有以開口部變寬之方式左右(或前後)分割之構成。如此地左右(或前後)分割之構成之殼體係左殼體構件(或前殼體構件)與右殼體構件(或後殼體構件)之連接部之上下方向之剛性變得低於上下分割之如上所述之殼體之連接部之上下方向之剛性。因此,於自外部對殼體施加上下方向之負荷之情形時,存在左殼體構件(或前殼體構件)與右殼體構件(或後殼體構件)之連接部產生變形,導致殼體之防水性低下之虞。尤其於利用剛性並非如此高之樹脂成形殼體之情形時,連接部易於產生變形。
與上述橫置型電池組同樣地,作為防止殼體之變形且提昇殼體之防水性之機構,考慮使殼體之厚度變厚,提昇殼體之剛性。然而,如上所述,於使殼體之厚度變厚之情形時,將導致電池組之散熱性低下。
因此,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散熱性優異、可輕量化、且即便自外部對殼體施加負荷亦能確保防水性之電池組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根據本發明所具有之見解,提供一種電池組,其具備:複數個可充電之電池,其等係於第1方向上排列成複數列及於與第1方向正交之第2方向上排列成複數行;電池保持 部,其保持複數個電池;殼體,其包含第1殼體構件及第2殼體構件,且收容複數個電池及電池保持部,上述第1殼體構件及第2殼體構件係於與第1方向及第2方向兩者正交之第3方向上相互對向且相互組合;以及環狀之密封構件,其由第1殼體構件及第2殼體構件夾持;且第1殼體構件及第2殼體構件中之至少一者之外表面具有自該電池組之外部承受負荷之負荷承受部,第1殼體構件包含與第3方向交叉之板狀之第1側壁部、及自第1側壁部之外周緣部朝向第2殼體構件突出之框狀之第1周壁部,第2殼體構件包含與第3方向交叉之板狀之第2側壁部、及自第2側壁部之外周緣部朝向第1殼體構件突出之框狀之第2周壁部,第2周壁部具有朝向第1殼體構件突出之環狀之凸部,第1周壁部具有收容凸部及密封構件之環狀之凹部,第2周壁部之凸部之最大厚度大於第1側壁部及第2側壁部中之任一者之厚度。
再者,「與第3方向交叉之第1側壁部」中不僅包含垂直於第3方向之第1側壁部,而且包含相對第3方向傾斜之第1側壁部。第2側壁部亦為相同。「板狀之第1側壁部」中不僅包含平板狀之第1側壁部,而且包含具有凹凸之第1側壁部。第2側壁部亦為相同。既可將凸部整體完全地收容於凹部,亦可將凸部之一部分(例如凸部之根底部分)自凹部凸出。
所謂「凸部之最大厚度」係指凸部之位於凹部內之部分中厚度最大之部分之厚度。
「第1側壁部之厚度」例如可作為第1側壁部中之於第3方向視圖中與電池保持部之第1側面部(於第3方向上與第1側壁部對向之側面部)重疊之部分之平均厚度算出。「第2側壁部之厚度」例如可作為第2側壁部中之於第3方向視圖中與電池保持部之第2側面部(於第3方向上與第2側壁部對向之側面部)重疊之部分之平均厚度算出。
「於第1方向上排列成複數列及於與第1方向正交之第2方向上排列成複數行之複數個可充電之電池」中,不僅包含配置成柵格狀之複數個電池,而且亦包含配置成鋸齒狀(蜂巢狀)之複數個電池。因此,各行之複數個電池至少於第1方向上排列即可,亦可不排列於一直線上。例如,各行之複數個電池亦可朝向第1方向呈鋸齒(zigzag)排列。又,各列之複數個電池至少於第2方向上排列即可,亦可不排列於一直線上。例如,各列之複數個電池亦可朝向第2方向呈鋸齒排列。
本發明之電池組係以密封構件及第2周壁部之凸部收容於第1周壁部之凹部之方式,將第1殼體構件與第2殼體構件進行組合。第1殼體構件及第2殼體構件中之至少一者之外表面具有自電池組之外部承受負荷之負荷承受部。於將該電池組裝載於車輛之情形時,例如,電池組之殼體之外表面介隔支撐構件支撐於車輛之框架。於該情形時,殼體之外表面中之與支撐構件接觸之部分成為負荷承受部,來自電池組之外部(支撐構件)之負荷施加於殼體之負荷承受部。此處,於該電池組中,第2周壁部之凸部之最大厚度 大於第1殼體構件之第1側壁部及第2殼體構件之第2側壁部中之任一者之厚度。可藉由如此地增大凸部之厚度,而提昇第1殼體構件與第2殼體構件之連接部之剛性。藉此,即便於自外部對殼體施加負荷之情形時,亦能抑制殼體之變形,故可充分地確保電池組之防水性。又,可藉由增大凸部之厚度,而即便於利用輕量素材(例如樹脂)成形第1殼體構件及第2殼體構件之情形時,亦能充分地提昇第1殼體構件與第2殼體構件之連接部之剛性。因此,可一面確保殼體之強度,一面使殼體輕量化。又,可藉由增大凸部之厚度而確保殼體之強度,故無需為確保殼體之強度而增大第1側壁部及第2側壁部之厚度。藉此,可防止殼體之散熱性之低下。
第1殼體構件與第2殼體構件係藉由連接第1周壁部與第2周壁部而相互組合。於該情形時,即便使第1殼體構件之第1側壁部及第2殼體構件之第2側壁部之厚度變薄,亦能藉由使第1周壁部及第2周壁部為適當之厚度而充分地提昇殼體之剛性。藉此,可一面充分地確保殼體之強度,一面提昇殼體之散熱性。
第1殼體構件之第1側壁部及第2殼體構件之第2側壁部係分別與第3方向交叉。換言之,第1側壁部及第2側壁部分別至少於第1方向及第2方向上延伸。此處,於該電池組中,複數個電池於第1方向上排列成複數列及於第2方向上排列成複數行。於該情形時,殼體之第1方向及第2方向之尺寸變大,故於第1方向及第2方向上延伸之第1側壁部及 第2側壁部之面積亦變大。藉此,可使自第1側壁部及第2側壁部釋放之熱量增加,故可提昇殼體之散熱性。
一般而言,為使電池組之製造變得容易,而將電池組之殼體分割成至少2個以上。該電池組係殼體於第3方向上至少分割成第1殼體構件及第2殼體構件,故亦可不於第1方向或第2方向上分割殼體。因此,亦可不分別於第1方向或第2方向上分割第1殼體構件之第1側壁部及第2殼體構件之第2側壁部。於該情形時,與分割第1側壁部及第2側壁部而構成之情形相比,可提昇第1側壁部及第2側壁部之導熱性。藉此,可使自第1側壁部及第2側壁部釋放之熱量增加,故可提昇殼體之散熱性。
負荷承受部係設置於第1殼體構件及第2殼體構件中之至少一者之外表面。即,於殼體之外表面設置負荷承受部。此處,如上所述,於該電池組中,可充分地確保殼體之強度。因此,藉由於殼體之外表面設置負荷承受部,而無論電池組之配置方向(例如,橫置或縱置)如何均可充分地抑制殼體之變形。
由以上結果可知,根據本發明,可充分地確保電池組之散熱性,且可使電池組自身變輕,且即便自外部對殼體施加負荷亦能充分地確保電池組之防水性。
較佳為,第1殼體構件及第2殼體構件中之具有負荷承受部之至少一殼體構件之內表面具有將負荷承受部中承受之負荷傳遞至電池保持部之負荷傳遞部。換言之,第1殼體構件及第2殼體構件中之至少一者係於外表面具有負荷承 受部且於內表面具有負荷傳遞部。於該情形時,第1殼體構件或第2殼體構件於負荷承受部中自外部承受之負荷經由負荷傳遞部而傳遞至電池保持部。換言之,第1殼體構件及第2殼體構件中之至少一者於負荷傳遞部中受到電池保持部支撐。藉此,可更加充分地抑制殼體之變形。
再者,於本發明中,殼體之內表面中由電池保持部支撐之部分成為負荷傳遞部。例如,電池保持部於其外周部具有緩衝材或傳熱材等,且於介隔該緩衝材等支撐殼體之內表面之情形時,殼體之內表面中之與緩衝材等接觸之部分成為負荷傳遞部。
又,較佳為,第1側壁部及第2側壁部中之至少一者固定於電池保持部。於該情形時,可充分地提昇殼體之剛性。藉此,可充分地抑制殼體之變形,故可進一步提昇電池組之防水性。又,可將複數個電池中產生之熱有效地自電池保持部傳遞至殼體(第1側壁部及第2側壁部中之至少一者)。藉此,可進一步提昇電池組之散熱性。
進而較佳為,第1周壁部及第2周壁部中之至少一者具有負荷承受部。於該情形時,可於第1周壁部及第2周壁部中之至少一者承受自外部施加於殼體之負荷。換言之,可於第1殼體構件與第2殼體構件之連接部之附近承受自外部施加於殼體之負荷。如上所述,於本發明之電池組中,第1殼體構件與第2殼體構件之連接部之剛性極高。因此,可藉由於第1殼體構件與第2殼體構件之連接部之附近承受自外部施加於殼體之負荷,而充分地抑制殼體之變形。
較佳為,第1周壁部及第2周壁部分別具有負荷承受部。於該情形時,可於第1周壁部及第2周壁部承受自外部施加於殼體之負荷。換言之,可由第1殼體構件及第2殼體構件分擔地承受自外部施加於殼體之負荷。藉此,可防止自外部傳遞至第1殼體構件之負荷與傳遞至第2殼體構件之負荷中產生較大之差異,因而,可防止第1殼體構件之變形量與第2殼體構件之變形量產生較大之差異。其結果,可充分地抑制於第1殼體構件與第2殼體構件之連接部水密性低下。藉此,可充分地提昇電池組之防水性。
又,較佳為,第1殼體構件之內表面具有將第1周壁部之負荷承受部中承受之負荷傳遞至電池保持部之第1負荷傳遞部,第2殼體構件之內表面具有將第2周壁部之負荷承受部中承受之負荷傳遞至電池保持部之第2負荷傳遞部。於該情形時,自外部施加於第1殼體構件(第1周壁部)之負荷係經由第1負荷傳遞部傳遞至電池保持部,且自外部施加於第2殼體構件(第2周壁部)之負荷係經由第2負荷傳遞部傳遞至電池保持部。換言之,第1殼體構件係於第1負荷傳遞部中受到電池保持部支撐,第2殼體構件係於第2負荷傳遞部中受到電池保持部支撐。可藉由以此方式,使第1殼體構件及第2殼體構件均由電池保持部支撐,而充分地抑制第1殼體構件及第2殼體構件之變形。
進而較佳為,密封構件於未自外部施加力之狀態下具有剖面圓形狀,且於未對密封構件自外部施加力之狀態下,密封構件之線徑大於第2周壁部之凸部之最大厚度。於該 情形時,可藉由密封構件而充分地提昇第1周壁部之凹部與第2周壁部之凸部之間的水密性。
較佳為,密封構件由凹部之底部與凸部之前端部夾持。於該情形時,可藉由凹部之底部及凸部之前端部而確實地保持密封構件,故可進一步提昇凹部與凸部之間的水密性。
近年來,提出有具備電池組之跨坐型車輛。為提昇此種跨坐型車輛之可靠性且使製造變得容易,較佳為提昇電池組之散熱性及防水性,並且使電池組變輕。因此,散熱性及防水性優異且可輕量化之本發明之電池組可較佳地用於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之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特徵、態樣及優點根據與隨附圖式相關地進行之以下之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詳細說明可進一步明確。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此處,對於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電池組40裝載於作為跨坐型車輛之一例的速克達10(scooter)之情形進行說明。再者,於速克達10之說明中,所謂前後、左右、上下係指以駕車者面向把手32坐於速克達10之車座38之狀態為基準之前後、左右、上下。
圖1係表示速克達10之側視圖。速克達10係包含車架12及車體蓋14。再者,為避免圖式變得繁雜,而於圖1中將車架12簡化表示。
圖2係表示拆除車體蓋14之狀態之速克達10之側視圖。
參照圖2,車架12係包含頭管16、自頭管16延伸至斜後下方之前部框架18、及自前部框架18之下端部延伸至後方之一對後部框架20(於圖2中,僅圖示左側之後部框架20)。一對後部框架20係以排列於速克達10之寬度方向(左右方向)之方式配置。
各後部框架20包含:第1框架部22,其自前部框架18之下端部向後方延伸;第2框架部24,其自第1框架部22之後端部向斜上方延伸;第3框架部26,其自第2框架部24之上端部向後方延伸;及第4框架部28,其將第2框架部24與第3框架部26連結。第4框架部28係以將第2框架部24之上下方向之中央部與第3框架部26之前後方向之中央部連結之方式,自第2框架部24延伸至斜後上方。
於頭管16中,轉動自如地插穿著轉向軸30。於轉向軸30之上端部,安裝有把手32。於轉向軸30之下端部,安裝有前叉34。於前叉34之下端部,轉動自如地支撐著前輪36。
於第2框架部24之上方設置有車座38。於車座38之下方,由後部框架20支撐電池組40。更具體而言,電池組40係經由設置於第2框架部24之下端部之支撐構件42及設置於第3框架部26之前端部之支撐構件44,由後部框架20支撐。於本實施形態中,電池組40以向後方傾斜之方式配置。更具體而言,電池組40係以下述第1壁部68a、74a、84a、96a(參照圖4)朝向斜上後方且第2壁部68b、74b、84b、96b(參照圖5)朝向斜下前方之方式配置。又,電池組 40係以下述側壁部66(參照圖4)向左且下述側壁部94(參照圖4)向右之方式配置。
於第4框架部28可擺動地支撐著擺動單元46。擺動單元46包含電動馬達48及後輪50。速克達10係藉由自電池組40供給之電力而驅動電動馬達48,且藉由電動馬達48之輸出而驅動後輪50。
圖3係表示電池組40之外觀之立體圖,圖4係表示電池組40之分解立體圖,圖5及圖6係表示電池組40之內部構造之剖面圖解圖。再者,於圖4~圖6中,為避免圖式變得繁雜,而將電池組40之各構成構件簡化表示。又,於圖3以後之各圖中,為使電池組40之各構成構件之位置關係明確,而標註表示彼此正交之X方向、Y方向及Z方向之箭頭。於本實施形態中,X方向係相當於第1方向,Y方向係相當於第2方向,Z方向係相當於第3方向。又,於本實施形態中,X方向係相對於下述側壁部66、72、82、94之長邊方向(長度方向)平行之方向,Y方向係相對於側壁部66、72、82、94之短邊方向(寬度方向)平行之方向。
參照圖3,電池組40係包含殼體52。殼體52具有於Z方向上分割成複數個殼體構件之構成。於本實施形態中,殼體52具有於Z方向上分割成4個殼體構件54、56、58、60之構成。殼體構件54、56、58、60係例如由樹脂形成。於本實施形態中,殼體構件54及殼體構件58分別相當於第1殼體構件,殼體構件56及殼體構件60分別相當於第2殼體構件。
參照圖4~圖6,電池組40更包含第1電池單元62及第2電池單元64。第1電池單元62及第2電池單元64係收容於殼體52。更具體而言,第1電池單元62係配置於殼體構件54與殼體構件56之間,第2電池單元64係配置於殼體構件58與殼體構件60之間。
殼體構件54係包含板狀且大致長方形狀(或長方形狀)之側壁部66、自側壁部66之外周緣朝向殼體構件56突出之框狀之周壁部68、及分別設置於側壁部66之四角之螺絲柱部70(參照圖4)。
側壁部66係以與Z方向交叉之方式設置。側壁部66包含朝向第1電池單元62側突出之複數個突出部66a(參照圖4及圖5)、及複數個貫通孔66b(參照圖4)。突出部66a係於自第1電池單元62側觀察之情形時(於Z方向視圖中)具有大致長方形狀(或長方形狀)。突出部66a具有類似側壁部66之大致長方形狀(或長方形狀)之區域擠壓至第1電池單元62側之形狀。參照圖4,於本實施形態中,以突出部66a與3個貫通孔66b於X方向上交替地排列之方式,設置有複數個突出部66a及複數個貫通孔66b。
參照圖4~圖6,周壁部68係包含X方向上相互對向之第1壁部68a及第2壁部68b、以及Y方向上相互對向之第3壁部68c及第4壁部68d。參照圖5及圖6,周壁部68於殼體構件56側之緣部68e具有凹部68f。凹部68f於自殼體構件56側觀察之情形時(於Z方向視圖中)具有環形狀。凹部68f係以朝向殼體構件56開口之方式設置。
於本實施形態中,Z方向視圖中之側壁部66之面積大於X方向視圖中之第1壁部68a之面積、X方向視圖中之第2壁部68b之面積、Y方向視圖中之第3壁部68c之面積、及Y方向視圖中之第4壁部68d之面積中之任一面積。換言之,第1壁部68a之外表面之面積、第2壁部68b之外表面之面積、第3壁部68c之外表面之面積、及第4壁部68d之外表面之面積分別小於側壁部66之外表面之面積。X方向視圖中之第1壁部68a之面積及X方向視圖中之第2壁部68b之面積分別小於Y方向視圖中之第3壁部68c之面積及Y方向視圖中之第4壁部68d之面積中之任一面積。第1壁部68a之Y方向之長度及第2壁部68b之Y方向之長度分別短於第3壁部68c之X方向之長度及第4壁部68d之X方向之長度中之任一長度。
參照圖4~圖6,殼體構件56包含板狀且大致長方形狀(或長方形狀)之側壁部72、自側壁部72之外周緣朝向殼體構件54突出之框狀之周壁部74、自側壁部72朝向殼體構件58突出之中空狀之連結部76、78、以及設置於側壁部72之四角之螺絲柱部80a、80b、80c、80d(參照圖4)。連結部76具有與殼體構件58之下述連結部86對應之形狀,且連結部78具有與殼體構件58之下述連結部88對應之形狀。
於本實施形態中,側壁部66及下述側壁部82分別相當於第1側壁部,側壁部72及下述側壁部94分別相當於第2側壁部,周壁部68及下述周壁部84相當於第1周壁部,周壁部74及下述周壁部96相當於第2周壁部。
側壁部72係以與Z方向交叉之方式設置。側壁部72包 含:複數個突出部72a,其等朝向第1電池單元62側突出;及貫通孔72b(參照圖4及圖6),其以沿著側壁部72之一長邊在X方向上延伸之方式設置。突出部72a具有與突出部66a相同之形狀。參照圖6,貫通孔72b於自殼體構件58側觀察之情形時(於Z方向視圖中)位於連結部78之內側。
參照圖4~圖6,周壁部74包含X方向上相互對向之第1壁部74a及第2壁部74b、以及Y方向上相互對向之第3壁部74c及第4壁部74d。參照圖5及圖6,周壁部74係於殼體構件54側之緣部74e具有凸部74f。凸部74f係於自殼體構件54側觀察之情形時(於Z方向視圖中)具有環形狀。凸部74f係以朝向殼體構件54突出之方式設置。
參照圖6,連結部76係於殼體構件58側之緣部76a具有凹部76b。凹部76b係於自殼體構件58觀察之情形時(於Z方向視圖中)具有環形狀。凹部76b係以朝向殼體構件58開口之方式設置。參照圖5及圖6,連結部78係於殼體構件58側之緣部78a具有凹部78b。凹部78b係於自殼體構件58觀察之情形時(於Z方向視圖中)具有環形狀。凹部78b係以朝向殼體構件58開口之方式設置。
參照圖4,於本實施形態中,Z方向視圖中之側壁部72之面積大於X方向視圖中之第1壁部74a之面積、X方向視圖中之第2壁部74b之面積、Y方向視圖中之第3壁部74c之面積、及Y方向視圖中之第4壁部74d之面積中之任一面積。換言之,第1壁部74a之外表面之面積、第2壁部74b之外表面之面積、第3壁部74c之外表面之面積、及第4壁部74d之 外表面之面積分別小於側壁部72之外表面之面積。X方向視圖中之第1壁部74a之面積及X方向視圖中之第2壁部74b之面積分別小於Y方向視圖中之第3壁部74c之面積及Y方向視圖中之第4壁部74d之面積中之任一面積。第1壁部74a之Y方向之長度及第2壁部74b之Y方向之長度分別短於第3壁部74c之X方向之長度及第4壁部74d之X方向之長度中之任一長度。
參照圖4~圖6,殼體構件58包含:板狀且大致長方形狀(或長方形狀)之側壁部82、自側壁部82之外周緣朝向殼體構件60突出之框狀之周壁部84、自側壁部82朝向殼體構件56突出之中空狀之連結部86、88、以自側壁部82朝向殼體構件56側突出之方式設置之截斷部90(參照圖4)、及設置於側壁部82之四角之螺絲柱部92a、92b、92c、92d(參照圖4)。
側壁部82係以與Z方向交叉之方式設置。側壁部82係包含朝向第2電池單元64側突出之複數個突出部82a(參照圖4及圖5)、及以沿著側壁部82之一長邊在X方向上延伸之方式設置之貫通孔82b(參照圖4及圖6)。突出部82a具有與突出部66a相同之形狀。參照圖6,貫通孔82b係於自殼體構件56側觀察之情形時(於Z方向視圖中)位於連結部88之內側。
參照圖4~圖6,周壁部84係包含X方向上相互對向之第1壁部84a及第2壁部84b、以及Y方向上相互對向之第3壁部84c及第4壁部84d。參照圖5及圖6,周壁部84係於殼體構 件60側之緣部84e具有凹部84f。凹部84f係於自殼體構件60側觀察之情形時(於Z方向視圖中)具有環形狀。凹部84f係以朝向殼體構件60開口之方式設置。
參照圖6,連結部86係於殼體構件56側之緣部86a具有凸部86b。凸部86b係於自殼體構件56側觀察之情形時(於Z方向視圖中)具有環形狀。凸部86b係以朝向殼體構件56突出之方式設置。參照圖5及圖6,連結部88係於殼體構件56側之緣部88a具有凸部88b。凸部88b係於自殼體構件56側觀察之情形時(於Z方向視圖中)具有環形狀。凸部88b係以朝向殼體構件56突出之方式設置。
於本實施形態中,Z方向視圖中之側壁部82之面積大於X方向視圖中之第1壁部84a之面積、X方向視圖中之第2壁部84b之面積、Y方向視圖中之第3壁部84c之面積、及Y方向視圖中之第4壁部84d之面積中之任一面積。換言之,第1壁部84a之外表面之面積、第2壁部84b之外表面之面積、第3壁部84c之外表面之面積、及第4壁部84d之外表面之面積分別小於側壁部82之外表面之面積。X方向視圖中之第1壁部84a之面積及X方向視圖中之第2壁部84b之面積分別小於Y方向視圖中之第3壁部84c之面積及Y方向視圖中之第4壁部84d之面積中之任一面積。第1壁部84a之Y方向之長度及第2壁部84b之Y方向之長度分別短於第3壁部84c之X方向之長度及第4壁部84d之X方向之長度中之任一長度。
參照圖3及圖4,雖省略詳細之說明,但截斷部90包含自側壁部82朝向殼體構件56側突出之側視(Z方向視圖)大致C 字狀之收容部90a、收容於收容部90a之至少一對導體構件(未圖示)、及相對於收容部90a可裝卸地設置之充電用插頭(service plug)90b。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充電用插頭90b安裝於收容部90a之情形時,上述一對導體構件藉由充電用插頭90b而電性連接,且藉由將充電用插頭90b自收容部90a中取出,而截斷上述一對導體構件之電性連接。又,於本實施形態中,電池組40之正電源端子(未圖示)與負電源端子(未圖示)係經由第1電池單元62、下述連結單元146之複數個導體構件150、第2電池單元64、及截斷部90(更具體而言為上述一對導體構件及充電用插頭90b)而電性連接。因此,電池組40可藉由將充電用插頭90b安裝於收容部90a,而將正電源端子與負電源端子電性連接,且藉由將充電用插頭90b自收容部90a中取出,而截斷正電源端子與負電源端子之間的電性連接。
參照圖4~圖6,殼體構件60係包含板狀且大致長方形狀(或長方形狀)之側壁部94、自側壁部94之外周緣朝向殼體構件58突出之框狀之周壁部96、及分別設置於側壁部94之四角之螺絲柱部98(參照圖4)。
側壁部94係以與Z方向交叉之方式設置。側壁部94係包含朝向第2電池單元64側突出之複數個突出部94a、及複數個貫通孔94b(參照圖4)。突出部94a係具有與突出部66a相同之形狀。參照圖4,本實施形態係以3個貫通孔94b與突出部94a於X方向上交替地排列之方式,設置有複數個突出部94a及複數個貫通孔94b。
參照圖4~圖6,周壁部96係包含X方向上相互對向之第1壁部96a及第2壁部96b、以及Y方向上相互對向之第3壁部96c及第4壁部96d。參照圖5及圖6,周壁部96係於殼體構件58側之緣部96e具有凸部96f。凸部96f係於自殼體構件58側觀察之情形時(於Z方向視圖中)具有環形狀。凸部96f係以朝向殼體構件58突出之方式設置。
於本實施形態中,Z方向視圖中之側壁部94之面積大於X方向視圖中之第1壁部96a之面積、X方向視圖中之第2壁部96b之面積、Y方向視圖中之第3壁部96c之面積、及Y方向視圖中之第4壁部96d之面積中之任一面積。換言之,第1壁部96a之外表面之面積、第2壁部96b之外表面之面積、第3壁部96c之外表面之面積、及第4壁部96d之外表面之面積分別小於側壁部94之外表面之面積。X方向視圖中之第1壁部96a之面積及X方向視圖中之第2壁部96b之面積分別小於Y方向視圖中之第3壁部96c之面積及Y方向視圖中之第4壁部96d之面積中之任一面積。第1壁部96a之Y方向之長度及第2壁部96b之Y方向之長度分別短於第3壁部96c之X方向之長度及第4壁部96d之X方向之長度中之任一長度。
參照圖4~圖6,第1電池單元62係包含相互平行地配置之複數個可充電之電池100、保持複數個電池100之電池保持部102、及將複數個電池100電性連接之複數個板狀之導體構件104、106、108、110(參照圖5)。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電池單元62包含98個電池100、7個導體構件104、1個導體構件106、6個導體構件108、及1個導體構件110。
電池100具有圓柱形狀,且相對Z方向平行地配置。複數個電池100係於X方向上排列成複數列及於Y方向上排列成複數行。於本實施形態中,複數個電池100係以於X方向上成為14列且於Y方向上成為7行之方式排列成柵格狀。
於關於第1電池單元62之複數個電池100之以下之說明中,將最靠近第1壁部68a(參照圖4及圖5)之1列設為第1列,將最靠近第2壁部68b(參照圖5)之1列設為第14列。又,將最靠近第3壁部68c(參照圖4及圖6)之1行設為第1行,將最靠近第4壁部68d(參照圖6)之1行設為第7行。於本實施形態中,複數個電池100係以配置成奇數列之電池100與配置成偶數列之電池100朝向反方向之方式保持於電池保持部102。具體而言,例如,第1、3、5、7、9、11及13列之複數個電池100以負極朝向側壁部66側之方式配置,第2、4、6、8、10、12及14列之複數個電池100以正極朝向側壁部66側之方式配置。
參照圖4及圖5,於第1列之複數個電池100之一端部(側壁部66側之端部)及第2列之複數個電池100之一端部(側壁部66側之端部)連接有1個導體構件104。藉此,將第1列之複數個電池100之一端部電性地並列連接,且將第2列之複數個電池100之一端部電性地並列連接。又,將第1列之複數個電池100之一端部與第2列之複數個電池100之一端部電性地串列連接。同樣地,於第3列至第14列之複數個電池100之一端部連接有6個導體構件104。具體而言,於兩列之複數個電池100之每一個電池100連接有1個導體構件 104。
參照圖5,於第1列之複數個電池100之另一端部(側壁部72側之端部)連接有導體構件106。藉此,將第1列之複數個電池100之另一端部電性地並列連接。於第2列之複數個電池100之另一端部及第3列之複數個電池100之另一端部連接有1個導體構件108。藉此,將第2列之複數個電池100之另一端部電性地並列連接,且將第3列之複數個電池100之另一端部電性地並列連接。又,將第2列之複數個電池100之另一端部與第3列之複數個電池100之另一端部電性地串列連接。同樣地,於第4列至第13列之複數個電池100之另一端部連接有5個導體構件108。具體而言,於兩列之複數個電池100之每一個電池100中連接有1個導體構件108。導體構件110係連接於第14列之複數個電池100之另一端部。藉此,將第14列之複數個電池100之另一端部電性地並列連接。
導體構件104、106、108、110係焊接於例如複數個電池100。
電池保持部102係包含大致長方體狀(或長方體狀)之第1保持部112、大致長方體狀(或長方體狀)之第2保持部114、及複數個螺絲柱部116(參照圖4)。參照圖4,於本實施形態中,在第1保持部112之四角分別設置有螺絲柱部116。再者,於圖4中,僅圖示3個螺絲柱部116。電池保持部102及下述電池保持部102a係例如由樹脂等絕緣材料形成。
參照圖4及圖6,第1保持部112包含側面部118、120(參 照圖6),其等分別與Z方向交叉且側視圖中(Z方向視圖)具有大致長方形狀(或長方形狀);及框狀之周面部122,其將側面部118之外周緣與側面部120之外周緣連結。側面部118係以於Z方向上與側壁部66對向之方式設置。
參照圖4及圖5,側面部118係包含於方向上延伸且朝向側壁部66突出之複數個(本實施形態為6個)突出部118a。於本實施形態中,以導體構件104與突出部118a於Y方向上交替地排列之方式,設置有複數個導體構件104及複數個突出部118a。
參照圖4,第1保持部112更包含於突出部118a中開口之複數個螺絲孔112a。本實施形態係於各突出部118a以3個螺絲孔112a開口之方式,設置有複數個螺絲孔112a。複數個螺絲孔112a係與複數個貫通孔66b對應地設置。
參照圖4~圖6,周面部122係包含分別與X方向交叉之第1面部122a及第2面部122b、以及分別與Y方向交叉之第3面部122c及第4面部122d。第1面部122a係於X方向上與第1壁部68a對向,第2面部122b係於X方向上與第2壁部68b對向,第3面部122c係於Y方向上與第3壁部68c對向,第4面部122d係於Y方向上與第4壁部68d對向。
參照圖4及圖5,第1面部122a係包含朝向第1壁部68a突出之複數個(本實施形態為2個)突出部124。突出部124係於自第1壁部68a側觀察之情形時(X方向視圖中)具有長方形狀。第2面部122b係包含朝向第2壁部68b(參照圖5)突出之複數個(本實施形態為2個)突出部126。突出部126係於自第 2壁部68b側觀察之情形時(X方向視圖中)具有長方形狀。於本實施形態中,以突出部124與突出部126於X方向視圖中重疊之方式,設置第1面部122a及第2面部122b。
參照圖4及圖6,第2保持部114包含:側面部128、130(參照圖6),其等分別與Z方向交叉且側視圖中(Z方向視圖中)具有大致長方形狀(或長方形狀);及框狀之周面部132,其將側面部128之外周緣與側面部130之外周緣連結。側面部130係以於Z方向上與側壁部72對向之方式設置。
參照圖5,側面部130係包含Y方向上延伸且朝向側壁部72突出之複數個(本實施形態為7個)突出部130a。於本實施形態中,以導體構件與突出部130a於Y方向上交替地排列之方式,設置複數個導體構件106、108、110及複數個突出部130a。
參照圖4~圖6,周面部132係包含分別與X方向交叉之第1面部132a及第2面部132b、以及分別與Y方向交叉之第3面部132c及第4面部132d。第1面部132a係於X方向上與第1壁部74a對向,第2面部132b係於X方向上與第2壁部74b對向,第3面部132c係於Y方向上與第3壁部74c對向,第4面部132d係於Y方向上與第4壁部74d對向。
參照圖4及圖5,第1面部132a係包含朝向第1壁部74a突出之複數個(本實施形態為2個)突出部134。突出部134係於自第1壁部74a觀察之情形時(X方向視圖中)具有長方形狀。參照圖5,第2面部132b係包含朝向第2壁部74b突出之 複數個(本實施形態為2個:圖5中僅圖示1個)突出部136。 突出部136係於自第2壁部74b側觀察之情形時(X方向視圖中)具有長方形狀。於本實施形態中,以突出部134與突出部136於X方向視圖中重疊之方式,設置第1面部132a及第2面部132b。於本實施形態中,以相鄰之突出部124與突出部134成為同一平面,且相鄰之突出部126與突出部136成為同一平面之方式,設置複數個突出部124、126、134、136。
參照圖4~圖6,第2電池單元64具有與第1電池單元62大致相同之構成。第2電池單元64與第1電池單元62之不同之處在於具有電池保持部102a而取代電池保持部102。再者,關於第2電池單元64,僅對與第1電池單元62不同之構成進行說明,且對與第1電池單元62相同之構成,省略說明。
參照圖4~圖6,電池保持部102a與電池保持部102之不同之處在於具有第1保持部138而取代第1保持部112、及具有第2保持部140而取代第2保持部114。
第1保持部138與第1保持部112之不同之處在於具有側面部142而取代側面部118、及不具有螺絲孔112a(參照圖4)。
參照圖4及圖5,側面部142與側面部118之不同之處在於具有複數個突出部142a而取代複數個突出部118a。突出部142a與突出部118a之不同之處在於不具有複數個開口(螺絲孔112a(參照圖4)之開口端)(原因在於第1保持部138不具有螺絲孔112a)。側面部142係以於Z方向上與側壁部82對向 之方式設置。
參照圖5及圖6,第2保持部140與第2保持部114之不同之處在於具有側面部144而取代側面部130、及具有與殼體構件60之複數個貫通孔94b(參照圖4)對應之複數個螺絲孔(未圖示)。側面部144係以於Z方向上與側壁部94對向之方式設置。
參照圖5,側面部144與側面部130之不同之處在於具有複數個突出部144a而取代複數個突出部130a。突出部144a與突出部130a之不同之處在於具有未圖示之複數個開口(螺絲孔之開口端)。本實施形態係於各突出部144a中設置有3個開口。
參照圖5,電池保持部102a之第1面部122a、第2面部122b、第1面部132a及第2面部132b係分別於X方向上與第1壁部84a、第2壁部84b、第1壁部96a及第2壁部96b對向。參照圖6,電池保持部102a之第3面部122c、第4面部122d、第3面部132c及第4面部132d係分別於Y方向上與第3壁部84c、第4壁部84d、第3壁部96c及第4壁部96d對向。
參照圖4,以將第1電池單元62與第2電池單元64連結之方式設置連接單元146。再者,為避免圖式變得繁雜,而於圖6中未圖示連接單元146。
參照圖4,連接單元146係包含基板148、及固定於基板148之複數個導體構件150。連接單元146係插穿至殼體構件56之貫通孔72b及殼體構件58之貫通孔82b。第1電池單元62之複數個電池100與第2電池單元64之複數個電池100 係經由複數個導體構件150而電性連接。於本實施形態中,經由設置於殼體52之正電源端子(未圖示)及負電源端子(未圖示),對第1電池單元62及第2電池單元64之複數個電池100進行電力之輸入輸出。
參照圖4~圖6,第1電池單元62係由殼體構件54及殼體構件56收容。殼體構件54之周壁部68與殼體構件56之周壁部74係夾持著環狀之密封構件152而相互組合。更具體而言,參照圖5及圖6,以將密封構件152收容於周壁部68之凹部68f之方式,將周壁部74之凸部74f***至凹部68f。密封構件152係為將殼體構件54與殼體構件56水密性組合而設置。作為密封構件152,可使用各種墊圈。於本實施形態中,例如可使用包含樹脂(橡膠或塑膠等)或金屬之墊圈作為密封構件152。下述密封構件154、158a、158b、160、162、166、170亦與密封構件152情況相同。
圖7係表示周壁部68、74與密封構件152之關係之圖,圖8係自側方觀察殼體構件54之圖(Z方向視圖)。再者,於圖8中,對於側壁部66中之Z方向視圖中與電池保持部102之側面部118重疊之部分P標註兩點鏈線之影線。又,於圖8中,為避免圖式變得繁雜,而未圖示貫通孔66b。
參照圖7,密封構件152係由凹部68f之底部68g與凸部74f之前端部74g夾持。凸部74f之最大厚度T大於殼體構件54之側壁部66(參照圖5)及殼體構件56之側壁部72(參照圖5)中之任一者之厚度。於本實施形態中,所謂凸部74f之厚度係指相對凸部74f之突出方向(本實施形態為Z方向)垂直 之方向之凸部74f之厚度。更具體而言,參照圖5,就凸部74f中之設置於第1壁部74a及第2壁部74b之部分而言,凸部74f之厚度係指X方向之厚度。參照圖6,就凸部74f中之設置於第3壁部74c及第4壁部74d之部分而言,凸部74f之厚度係指Y方向之厚度。參照圖7,所謂凸部74f之最大厚度T係指凸部74f之位於凹部68f內之部分中厚度達到最大之部分之厚度。參照圖8,於本實施形態中,所謂側壁部66之厚度係指側壁部66中之Z方向視圖中與電池保持部102之側面部118重疊之部分P之平均厚度。於本實施形態中,部分P之平均厚度係藉由部分P之體積除以部分P之Z方向視圖中之面積而算出。同樣地,所謂側壁部72之厚度係指側壁部72中之Z方向視圖中與電池保持部102之側面部130重疊之部分之平均厚度。側壁部72之平均厚度之算出方法係與部分P之平均厚度之算出方法相同。
於本實施形態中,密封構件152於未自外部施加力之狀態下具有剖面圓形狀。密封構件152之線徑(未自外部施加力時之線之粗度)大於凸部74f之最大厚度T。
參照圖4~圖6,第2電池單元64係由殼體構件58及殼體構件60收容。殼體構件58之周壁部84與殼體構件60之周壁部96係夾持著環狀之密封構件154而相互組合。更具體而言,參照圖5及圖6,以將密封構件154收容於周壁部84之凹部84f之方式,將周壁部96之凸部96f***至凹部84f。密封構件154係由凹部84f之底部與凸部96f之前端部夾持。密封構件154係為使殼體構件58與殼體構件60水密性組合而 設置。
凸部96f與側壁部82之關係及凸部96f與側壁部94之關係係等於凸部74f與側壁部66之關係及凸部74f與側壁部72之關係。具體而言,凸部96f之最大厚度大於側壁部82及側壁部94中之任一者之厚度。於本實施形態中,所謂凸部96f之厚度係指相對凸部96f之突出方向(本實施形態為Z方向)垂直之方向上之凸部96f之厚度。更具體而言,參照圖5,就凸部96f中之設置於第1壁部96a及第2壁部96b之部分而言,凸部96f之厚度係指X方向之厚度。參照圖6,就凸部96f中之設置於第3壁部96c及第4壁部96d之部分而言,凸部96f之厚度係指Y方向之厚度。所謂凸部96f之最大厚度係指凸部96f之位於凹部84f內之部分中厚度達到最大之部分之厚度。於本實施形態中,所謂側壁部82之厚度係指側壁部82中之Z方向視圖中與電池保持部102a之側面部142重疊之部分之平均厚度。同樣地,所謂側壁部94之厚度係指側壁部94中之Z方向視圖中與電池保持部102a之側面部144重疊之部分之平均厚度。側壁部82及側壁部94之平均厚度之算出方法係與上述部分P(參照圖8)之平均厚度之算出方法相同。
於本實施形態中,密封構件154於未自外部施加力之狀態下具有剖面圓形狀。密封構件154之線徑(於未自外部施加力時之線之粗度)大於凸部96f之最大厚度。
參照圖4,以由殼體構件56與殼體構件58夾持之方式,設置螺母156a、156b、156c、156d。
螺母156a係由殼體構件56之螺絲柱部80a及殼體構件58之螺絲柱部92a收容,螺母156b係由殼體構件56之螺絲柱部80b及殼體構件58之螺絲柱部92b收容。螺絲柱部80a與螺絲柱部92a係夾持著環狀之密封構件158a而相互組合,螺絲柱部80b與螺絲柱部92b係夾持著環狀之密封構件158b而相互組合。
螺母156c、156d係由殼體構件56之連結部78及殼體構件58之連結部88收容。螺母156c係以由螺絲柱部80c與螺絲柱部92c夾持之方式設置,螺母156d係以由螺絲柱部80d與螺絲柱部92d夾持之方式設置。
參照圖4及圖6,殼體構件56之連結部76與殼體構件58之連結部86係夾持著環狀之密封構件160而相互組合。更具體而言,參照圖6,以密封構件160收容於連結部76之凹部76b之方式,將連結部86之凸部86b***至凹部76b。密封構件160係由凹部76b之底部與凸部86b之前端部夾持。凸部86b之最大厚度大於側壁部66、側壁部72、側壁部82、及側壁部94中之任一者之厚度。於本實施形態中,所謂凸部86b之厚度係指相對凸部86b之突出方向(本實施形態為Z方向)垂直之方向上之凸部86b之厚度。
參照圖4~圖6,殼體構件56之連結部78與殼體構件58之連結部88係夾持著環狀之密封構件162而相互組合。更具體而言,參照圖5及圖6,以密封構件162收容於連結部78之凹部78b之方式,將連結部88之凸部88b***至凹部78b。密封構件162係由凹部78b之底部與凸部88b之前端部 夾持。凸部88b之最大厚度大於側壁部66、側壁部72、側壁部82、及側壁部94中之任一者之厚度。於本實施形態中,所謂凸部88b之厚度係指相對凸部88b之突出方向(本實施形態為Z方向)垂直之方向之凸部88b之厚度。
參照圖4,以上述方式組合之殼體52係藉由複數個螺栓164而連結於第1電池單元62及第2電池單元64。
於本實施形態中,4個螺栓164係***至殼體構件54之4個螺絲柱部70、第1電池單元62之4個螺絲柱部116、及殼體構件56之螺絲柱部80a、80b、80c、80d。同樣地,4個螺栓164(圖4中僅圖示3個螺栓164)係***至殼體構件60之4個螺絲柱部98、第2電池單元64之4個螺絲柱部116、及殼體構件58之螺絲柱部92a、92b、92c、92d。複數個螺栓164之前端部係固定於螺母156a、156b、156c、156d。藉此,將殼體52、第1電池單元62及第2電池單元64連結。再者,於各螺絲柱部70及各螺絲柱部98中,嵌入有環狀之密封構件166。
參照圖5,於以上述方式連結之電池組40中,殼體構件54之內表面54a係接觸於電池保持部102之複數個突出部124及複數個突出部126。更具體而言,複數個突出部124係接觸於周壁部68之第1壁部68a,複數個突出部126係接觸於周壁部68之第2壁部68b。殼體構件56之內表面56a係接觸於電池保持部102之複數個突出部134及複數個突出部136。更具體而言,複數個突出部134係接觸於周壁部74之第1壁部74a,複數個突出部136係接觸於周壁部74之第2壁 部74b。
殼體構件58之內表面58a係接觸於電池保持部102a之複數個突出部124及複數個突出部126。更具體而言,複數個突出部124係接觸於周壁部84之第1壁部84a,複數個突出部126係接觸於周壁部84之第2壁部84b。殼體構件60之內表面60a係接觸於電池保持部102a之複數個突出部134及複數個突出部136。更具體而言,複數個突出部134係接觸於周壁部96之第1壁部96a,複數個突出部136係接觸於周壁部96之第2壁部96b。
於電池保持部102之突出部118a與突出部118a之間,配置有側壁部66之突出部66a。藉此,可使突出部66a與導體構件104近接或接觸。於電池保持部102之突出部130a與突出部130a之間,配置有側壁部72之突出部72a。藉此,可使突出部72a與導體構件108近接或接觸。於電池保持部102a之突出部142a與突出部142a之間,配置有側壁部82之突出部82a。藉此,可使突出部82a與導體構件104近接或接觸。於電池保持部102a之突出部144a與突出部144a之間,配置有側壁部94之突出部94a。藉此,可使突出部94a與導體構件108近接或接觸。
參照圖4,殼體構件54之側壁部66係藉由複數個(本實施形態為18個)螺絲168而固定於第1電池單元62之電池保持部102。具體而言,使各螺絲168經由密封構件170插穿至側壁部66之貫通孔66b,並且螺合於第1保持部112之螺絲孔112a。藉此,參照圖5,可使殼體構件54之內表面54a接 觸於電池保持部102之突出部118a。於本實施形態中,側壁部66係於X方向上之複數個位置及Y方向上之複數個位置固定於電池保持部102之側面部118。更具體而言,側壁部66係於X方向上之6個位置及於Y方向上之3個位置固定於電池保持部102。
參照圖4,殼體構件60之側壁部94係藉由複數個(本實施形態為21個)螺絲168而固定於第2電池單元64之電池保持部102a。具體而言,各螺絲168係經由密封構件170而插穿至側壁部94之貫通孔94b,並且螺合於第2保持部140之螺絲孔(未圖示)。藉此,參照圖5,可使殼體構件60之內表面60a接觸於電池保持部102a之突出部144a。於本實施形態中,側壁部94係於X方向上之複數個位置及Y方向上之複數個位置固定於電池保持部102a之側面部144。更具體而言,側壁部94係於X方向上之7個位置及於Y方向上之3個位置固定於電池保持部102a。
作為用以將側壁部66、94固定於電池保持部102、102a之固定構件之螺絲168既可為普通之螺絲(螺栓),亦可為自攻螺絲等特殊之螺絲。
圖9係表示電池組40與支撐構件42、44(參照圖2)之關係之圖。
參照圖9,本實施形態係藉由支撐構件42、44而支撐殼體構件54之外表面54b、殼體構件56之外表面56b、殼體構件58之外表面58b、及殼體構件60之外表面60b。因此,於殼體構件54中,外表面54b中之與支撐構件44接觸之區域 A1及與支撐構件42接觸之區域A2分別作為自電池組40之外部(本實施形態為支撐構件42、44)承受負荷之負荷承受部而發揮功能。於殼體構件56中,外表面56b中之與支撐構件44接觸之區域B1及與支撐構件42接觸之區域B2分別作為負荷承受部而發揮功能。於殼體構件58中,外表面58b中之與支撐構件44接觸之區域C1及與支撐構件42接觸之區域C2分別作為負荷承受部而發揮功能。於殼體構件60中,外表面60b中之與支撐構件44接觸之區域D1及與支撐構件42接觸之區域D2分別作為負荷承受部而發揮功能。
更具體而言,藉由支撐構件44,而支撐殼體構件54之第1壁部68a、殼體構件56之第1壁部74a、殼體構件58之第1壁部84a、及殼體構件60之第1壁部96a。又,藉由支撐構件42,而支撐殼體構件54之第2壁部68b、殼體構件56之第2壁部74b、殼體構件58之第2壁部84b、及殼體構件60之第2壁部96b。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壁部68a具有負荷承受部。第1壁部74a具有負荷承受部。第1壁部84a具有負荷承受部。第1壁部96a具有負荷承受部。第2壁部68b具有負荷承受部。第2壁部74b具有負荷承受部。第2壁部84b具有負荷承受部。第2壁部96b具有負荷承受部。又,周壁部68具有負荷承受部。周壁部74具有負荷承受部。周壁部84具有負荷承受部。周壁部96具有負荷承受部。
自支撐構件42、44傳遞至殼體構件54之負荷係經由殼體構件54之內表面54a及電池保持部102之複數個突出部124、126傳遞至電池保持部102。因此,於殼體構件54 中,內表面54a中之與複數個突出部124接觸之複數個(本實施形態為2個)區域A3及與複數個突出部126接觸之複數個(本實施形態為2個)區域A4分別作為將負荷承受部(本實施形態為區域A1、A2)中承受之負荷傳遞至電池保持部102之負荷傳遞部而發揮功能。
自支撐構件42、44傳遞至殼體構件56之負荷係經由殼體構件56之內表面56a及電池保持部102之複數個突出部134、136而傳遞至電池保持部102。因此,於殼體構件56中,內表面56a中之與複數個突出部134接觸之複數個(本實施形態為2個)區域B3及與複數個突出部136接觸之複數個(本實施形態為2個)區域B4分別作為將負荷承受部(本實施形態為區域B1、B2)中承受之負荷傳遞至電池保持部102之負荷傳遞部而發揮功能。
自支撐構件42、44傳遞至殼體構件58之負荷係經由殼體構件58之內表面58a及電池保持部102a之複數個突出部124、126而傳遞至電池保持部102a。因此,於殼體構件58中,內表面58a中之與複數個突出部124接觸之複數個(本實施形態為2個)區域C3及與複數個突出部126接觸之複數個(本實施形態為2個)區域C4分別作為將負荷承受部(本實施形態為區域C1、C2)中承受之負荷傳遞至電池保持部102a之負荷傳遞部而發揮功能。
自支撐構件42、44傳遞至殼體構件60之負荷係經由殼體構件60之內表面60a及電池保持部102a之複數個突出部134、136而傳遞至電池保持部102a。因此,於殼體構件60 中,內表面60a中之與複數個突出部134接觸之複數個(本實施形態為2個)區域D3及與複數個突出部136接觸之複數個(本實施形態為2個)區域D4分別作為將負荷承受部(本實施形態為區域D1、D2)中承受之負荷傳遞至電池保持部102a之負荷傳遞部而發揮功能。
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壁部68a具有負荷傳遞部。第1壁部74a具有負荷傳遞部。第1壁部84a具有負荷傳遞部。第1壁部96a具有負荷傳遞部。第2壁部68b具有負荷傳遞部。第2壁部74b具有負荷傳遞部。第2壁部84b具有負荷傳遞部。第2壁部96b具有負荷傳遞部。又,周壁部68具有負荷傳遞部。周壁部74具有負荷傳遞部。周壁部84具有負荷傳遞部。周壁部96具有負荷傳遞部。
於本實施形態中,區域A3、區域A4、區域C3、及區域C4分別相當於第1負荷傳遞部,區域B3、區域B4、區域D3、及區域D4分別相當於第2負荷傳遞部。
以下,說明電池組40之作用效果。
於電池組40中,以密封構件152及周壁部74之凸部74f收容於周壁部68之凹部68f之方式,將殼體構件54與殼體構件56組合。周壁部74之凸部74f之最大厚度T大於殼體構件54之側壁部66及殼體構件56之側壁部72中之任一者之厚度。可藉由以此方式增大凸部74f之厚度,而提昇殼體構件54與殼體構件56之連接部之剛性。同樣地,以密封構件154及周壁部96之凸部96f收容於周壁部84之凹部84f之方式,將殼體構件58與殼體構件60組合。周壁部96之凸部 96f之最大厚度大於殼體構件58之側壁部82及殼體構件60之側壁部94中之任一者之厚度。藉此,可提昇殼體構件58與殼體構件60之連接部之剛性。該等之結果,即便於自外部對殼體52施加負荷之情形時,亦能抑制殼體52之變形,故可充分地確保電池組40之防水性。又,可藉由增大凸部74f之厚度,而即便於利用輕量素材(例如樹脂)成形殼體構件54、56之情形,亦能充分地提昇殼體構件54與殼體構件56之連接部之剛性。同樣地,可藉由增大凸部96f之厚度,而即便於利用輕量素材(例如樹脂)成形殼體構件58、60之情形時,亦能充分地提昇殼體構件58與殼體構件60之連接部之剛性。該等之結果,可一面確保殼體52之強度一面使殼體52變輕。又,可藉由增大凸部74f、96f之厚度而確保殼體52之強度,故無需為確保殼體52之強度而增大側壁部66、72、82、94之厚度。藉此,可防止殼體52之散熱性之低下。
殼體構件54與殼體構件56係藉由將周壁部68與周壁部74連接而相互組合,殼體構件58與殼體構件60係藉由將周壁部84與周壁部96連接而相互組合。於該情形時,即便使側壁部66、72、82、94之厚度變薄,亦能藉由使周壁部68、74、84、96為適當之厚度而充分地提昇殼體52之剛性。藉此,可一面充分地確保殼體52之強度,一面提昇殼體52之散熱性。
側壁部66、72、82、94係分別與Z方向交叉。換言之,側壁部66、72、82、94係分別至少於X方向及Y方向上延 伸。此處,於電池組40中,複數個電池100係於X方向上排列成複數列及於Y方向上排列成複數行。於該情形時,殼體52之X方向及Y方向之尺寸變大,故X方向及Y方向上延伸之側壁部66、72、82、94之面積亦變大。藉此,可藉由使自側壁部66、72、82、94釋放之熱量增加,而提昇殼體52之散熱性。
一般而言,為使電池組之製造變得容易,而將電池組之殼體分割為至少2個以上。於電池組40中,將殼體52於Z方向上分割成殼體構件54、56、58、60,故殼體52亦可不必於X方向或Y方向上進行分割。因此,側壁部66、72、82、94亦可不必分別於X方向或Y方向上進行分割。於該情形時,與分割各側壁部而構成之情形相比,可提昇側壁部66、72、82、94之導熱性。藉此,因可使自側壁部66、72、82、94釋放之熱量增加,故可提昇殼體52之散熱性。
電池組40係於殼體構件54、56、58、60之外表面54b、56b、58b、60b分別設置有負荷承受部。即,於殼體52之外表面設置有負荷承受部。此處,如上所述,電池組40可充分地確保殼體52之強度。因此,可藉由於殼體52之外表面設置負荷承受部,而無論電池組40之配置方向(例如,橫置或縱置)如何,均可充分地抑制殼體52之變形。
由以上結果可知,可充分地確保電池組40之散熱性,並可使電池組40自身變輕,且即便自外部對殼體52施加負荷亦能充分地確保電池組40之防水性。
於電池組40中,殼體構件54於外表面54b之區域A1自支 撐構件44承受之負荷係經由內表面54a之區域A3而傳遞至電池保持部102,且殼體構件54於外表面54b之區域A2自支撐構件42承受之負荷係經由內表面54a之區域A4而傳遞至電池保持部102。換言之,殼體構件54係於區域A3、A4中受到電池保持部102支撐。藉此,可抑制殼體構件54之變形。同樣地,殼體構件56於區域B1、B2中所承受之負荷係經由區域B3、B4而傳遞至電池保持部102。換言之,殼體構件56係於區域B3、B4中受到電池保持部102支撐。藉此,可抑制殼體構件56之變形。殼體構件58於區域C1、C2中承受之負荷係經由區域C3、C4而傳遞至電池保持部102a,且殼體構件60於區域D1、D2中承受之負荷係經由區域D3、D4而傳遞至電池保持部102a。換言之,殼體構件58係於區域C3、C4中受到電池保持部102a支撐,殼體構件60係於區域D3、D4中受到電池保持部102a支撐。藉此,可抑制殼體構件58、60之變形。該等之結果,可充分地抑制殼體52之變形。
電池組40係將側壁部66固定於電池保持部102,故可提昇側壁部66之剛性。同樣地,將側壁部94固定於電池保持部102a,故可提昇側壁部94之剛性。該等之結果,可充分地提昇殼體52之剛性。藉此,可充分地抑制殼體52之變形,故可進一步提昇電池組40之防水性。又,可將複數個電池100中產生之熱有效地自電池保持部102、102a傳遞至殼體52(側壁部66、94)。藉此,可進一步提昇電池組40之散熱性。
電池組40可於周壁部68、74、84、96中承受自外部施加於殼體52之負荷。換言之,可由殼體構件54、56、58、60分擔地承受自外部施加於殼體52之負荷。藉此,可防止自外部分別傳遞至殼體構件54、56、58、60之負荷中產生較大之差異,故可防止殼體構件54、56、58、60之各自之變形量中產生較大之差異。其結果,可充分地抑制於殼體構件54與殼體構件56之連接部及殼體構件58與殼體構件60之連接部中水密性降低。藉此,可充分地提昇電池組40之防水性。
如上所述,電池組40可於周壁部68、74、84、96中承受自外部施加於殼體52之負荷。換言之,可在殼體構件54與殼體構件56之連接部之附近及殼體構件58與殼體構件60之連接部之附近承受自外部施加於殼體52之負荷。如上所述,於電池組40中,殼體構件54與殼體構件56之連接部及殼體構件58與殼體構件60之連接部之剛性極高。因此,可藉由於殼體構件54與殼體構件56之連接部之附近及殼體構件58與殼體構件60之連接部之附近承受自外部施加於殼體52之負荷,而充分地抑制殼體52之變形。
於電池組40中,密封構件152之線徑大於凸部74f之最大厚度T。藉此,可充分地提昇凹部68f與凸部74f之間的水密性。同樣地,密封構件154之線徑大於凸部96f之最大厚度,故可充分地提昇凹部84f與凸部96f之間的水密性。
於電池組40中,密封構件152係由凹部68f之底部68g與凸部74f之前端部74g夾持。於該情形時,可藉由凹部68f之 底部68g及凸部74f之前端部74g而確實地保持密封構件152,故可進一步提昇凹部68f與凸部74f之間的水密性。同樣地,密封構件154係由凹部84f之底部與凸部96f之前端部夾持。藉此,可進一步提昇凹部84f與凸部96f之間的水密性。
上述實施形態係殼體構件54、56、58、60之外表面54b、56b、58b、60b分別具有負荷承受部,但亦可僅於外表面54b、56b、58b、60b中之1個、2個或3個設置負荷承受部。
上述實施形態係殼體構件54、56、58、60之內表面54a、56a、58a、60a分別具有負荷傳遞部,但亦可僅於內表面54a、56a、58a、60a中之1個、2個或3個設置負荷傳遞部。
上述實施形態係將側壁部66固定於電池保持部102,且將側壁部94固定於電池保持部102a,但側壁部66亦可不固定於電池保持部102,且側壁部94亦可不固定於電池保持部102a。又,側壁部72亦可固定於電池保持部102,側壁部82亦可固定於電池保持部102a。具體而言,例如,亦可藉由複數個螺絲168而將側壁部72固定於電池保持部102,亦可藉由複數個螺絲168而將側壁部82固定於電池保持部102a。
上述實施形態係使電池組40(殼體52)介隔支撐構件42、44支撐於車架12,但電池組40(殼體52)亦可直接支撐於車架12。於該情形時,殼體52中支撐於車架12之部分(與車 架12接觸之部分)成為負荷承受部。
將電池組40裝載於速克達時之電池組40之姿勢並不限定於上述例。
例如,亦可以使第1壁部68a、74a、84a、96a朝向上方或斜上前方,且使第2壁部68b、74b、84b、96b朝向下方或斜下後方之方式配置電池組40。例如,亦可以使第1壁部68a、74a、84a、96a朝向下方、斜下後方或斜下前方,且使第2壁部68b、74b、84b、96b朝向上方、斜上前方或斜上後方之方式配置電池組40。
例如,亦可以使側壁部66朝右,且使側壁部94朝左之方式配置電池組40。例如,亦可以側壁部66朝向前方、斜前上方或斜前下方,且側壁部94朝向後方、斜後下方或斜後上方之方式配置電池組40。亦可以側壁部66朝向後方、斜後上方或斜後下方,且側壁部94朝向前方、斜前下方或斜前上方之方式配置電池組40。
上述實施形態係對於在速克達10中將電池組40縱置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亦可於速克達(跨坐型車輛)中將電池組40橫置。例如,既可以使側壁部66朝向上方之方式將電池組40裝載於速克達,亦可以使側壁部94朝向上方之方式將電池組40裝載於速克達。亦於該情形時,藉由支撐構件而支撐周壁部68、74、84、96中之任一者,藉此,獲得與將電池組40縱置之情形時之上述作用效果相同之作用效果。因此,即便自外部對殼體52施加前後方向或左右方向之負荷,亦能充分地防止殼體52之變形。
上述實施形態係側壁部66、72、82、94之長邊方向相對X方向平行,且側壁部66、72、82、94之短邊方向相對Y方向平行,但亦可以側壁部之短邊方向相對X方向平行,且側壁部之長邊方向相對Y方向平行之方式構成電池組。
上述實施形態係使用螺絲168作為用以將殼體52固定於電池保持部102、102a之固定構件,但亦可使用銷等其他構件作為固定構件。又,例如,亦可藉由焊接(熱焊接或超音波焊接等)而將殼體固定於電池保持部。
上述實施形態係藉由複數個螺絲168而將殼體52及電池保持部102、102a固定,但亦可藉由例如焊接等而將殼體52及導體構件104、106、108、110固定。
亦可於殼體52與電池保持部102、102a之間設置導熱片或填充劑(傳熱性接著劑)。
亦可於第3壁部68c、74c、84c、96c中之任一者或全部中設置負荷承受部,亦可於第4壁部68d、74d、84d、96d中之任一者或全部中設置負荷承受部。
亦可於第3壁部68c、74c、84c、96c中之任一者或全部中設置負荷傳遞部,亦可於第4壁部68d、74d、84d、96d中之任一者或全部中設置負荷傳遞部。
亦可於電池保持部,以Z方向上排列2個以上電池100之方式排列複數個電池100。
上述實施形態係對以自側壁部之外周緣向Z方向突出之方式設置周壁部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周壁部之位置並不限定於上述例。例如,亦可以自側壁部之相較外周緣為內 側之部分向Z方向突出之方式設置周壁部。即,周壁部可以自側壁部之外周緣部向Z方向突出之方式設置。再者,側壁部之外周緣部中包含側壁部之外周緣。
上述實施形態係對由第1周壁部(周壁部68、84)之凹部(凹部68f、84f)之底部與第2周壁部(周壁部74、96)之凸部(凸部74f、96f)之前端部夾持密封構件(密封構件152、154)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由第1周壁部之凹部與第2周壁部之凸部夾持之密封構件之態樣並不限定於上述例。例如,如圖10所示,環狀之一對密封構件172、174亦可由第1周壁部176之凹部178與第2周壁部180之凸部182夾持。
參照圖10,凹部178具有與上述凹部68f、84f大致相同之形狀,且包含底部178a、外周部178b及內周部178c。底部178a係於Z方向視圖中具有環形狀。外周部178b係自底部178a之外緣向Z方向延伸。內周部178c係自底部178a之內緣向Z方向延伸。凸部182具有與上述凸部74f、96f大致相同之形狀,且包含前端部182a、外周部182b及內周部182c。前端部182a係於Z方向視圖中具有環形狀。外周部182b係自前端部182a之外緣向Z方向延伸。內周部182c係自前端部182a之內緣向Z方向延伸。
密封構件172係由凹部178之外周部178b與凸部182之外周部182b夾持,密封構件174係由凹部178之內周部178c與凸部182之內周部182c夾持。於圖10所示之例中,可藉由一對密封構件172、174而充分地提昇凹部178與凸部182之間的水密性。再者,亦可僅於凹部之外周部與凸部之外周 部之間及凹部之內周部與凸部之內周部之間中之一者設置密封構件。
上述實施形態係對以可於第2周壁部明確地識別凸部之形態設置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第2周壁部之形態並不限定於上述例。例如,包含凸部之第2周壁部整體可以均勻之厚度形成。於該情形時,第2周壁部中之位於第1周壁部之凹部內之部分成為凸部。
應用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並不限定於速克達10。具體而言,本發明亦能應用於機動腳踏兩用車(moped)等其他類型之機車、全地形車輛(ALL-TERRAIN VEHICLE)、及雪上摩托車(snowmobile)等其他跨坐型車輛。
以上,對於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應明確只要不脫離本發明之範圍及精神則可進行各種變更。本發明之範圍僅由隨附之申請專利範圍限定。
10‧‧‧速克達
12‧‧‧車架
14‧‧‧車體蓋
16‧‧‧頭管
18‧‧‧前部框架
20‧‧‧後部框架
22‧‧‧第1框架部
24‧‧‧第2框架部
26‧‧‧第3框架部
28‧‧‧第4框架部
30‧‧‧轉向軸
32‧‧‧把手
34‧‧‧前叉
36‧‧‧前輪
38‧‧‧車座
40‧‧‧電池組
42‧‧‧支撐構件
44‧‧‧支撐構件
46‧‧‧擺動單元
48‧‧‧電動馬達
50‧‧‧後輪
52‧‧‧殼體
54‧‧‧殼體構件
54a‧‧‧殼體構件之內表面
54b‧‧‧殼體構件之外表面
56‧‧‧殼體構件
56a‧‧‧殼體構件之內表面
56b‧‧‧殼體構件之外表面
58‧‧‧殼體構件
58a‧‧‧殼體構件之內表面
58b‧‧‧殼體構件之外表面
60‧‧‧殼體構件
60a‧‧‧殼體構件之內表面
60b‧‧‧殼體構件之外表面
62‧‧‧第1電池單元
64‧‧‧第2電池單元
66‧‧‧側壁部
66a‧‧‧突出部
66b‧‧‧貫通孔
68‧‧‧周壁部
68a‧‧‧第1壁部
68b‧‧‧第2壁部
68c‧‧‧第3壁部
68d‧‧‧第4壁部
68e‧‧‧緣部
68f‧‧‧凹部
68g‧‧‧凹部之底部
70‧‧‧螺絲柱部
72‧‧‧側壁部
72a‧‧‧突出部
72b‧‧‧貫通孔
74‧‧‧周壁部
74a‧‧‧第1壁部
74b‧‧‧第2壁部
74c‧‧‧第3壁部
74d‧‧‧第4壁部
74e‧‧‧緣部
74f‧‧‧凸部
74g‧‧‧凸部之前端部
76‧‧‧連結部
76a‧‧‧緣部
76b‧‧‧凹部
78‧‧‧連結部
78a‧‧‧緣部
78b‧‧‧凹部
80a‧‧‧螺絲柱部
80b‧‧‧螺絲柱部
80c‧‧‧螺絲柱部
80d‧‧‧螺絲柱部
82‧‧‧側壁部
82a‧‧‧突出部
82b‧‧‧貫通孔
84‧‧‧周壁部
84a‧‧‧第1壁部
84b‧‧‧第2壁部
84c‧‧‧第3壁部
84d‧‧‧第4壁部
84e‧‧‧緣部
84f‧‧‧凹部
86‧‧‧連結部
86a‧‧‧緣部
86b‧‧‧凸部
88‧‧‧連結部
88a‧‧‧緣部
88b‧‧‧凸部
90‧‧‧截斷部
90a‧‧‧收容部
90b‧‧‧充電用插頭
92a‧‧‧螺絲柱部
92b‧‧‧螺絲柱部
92c‧‧‧螺絲柱部
92d‧‧‧螺絲柱部
94‧‧‧側壁部
94a‧‧‧突出部
94b‧‧‧貫通孔
96‧‧‧周壁部
96a‧‧‧第1壁部
96b‧‧‧第2壁部
96c‧‧‧第3壁部
96d‧‧‧第4壁部
96e‧‧‧緣部
96f‧‧‧凸部
98‧‧‧螺絲柱部
100‧‧‧電池
102‧‧‧電池保持部
102a‧‧‧電池保持部
104‧‧‧導體構件
106‧‧‧導體構件
108‧‧‧導體構件
110‧‧‧導體構件
112‧‧‧第1保持部
112a‧‧‧螺絲孔
114‧‧‧第2保持部
116‧‧‧螺絲柱部
118‧‧‧側面部
118a‧‧‧突出部
120‧‧‧側面部
122‧‧‧周面部
122a‧‧‧第1面部
122b‧‧‧第2面部
122c‧‧‧第3面部
122d‧‧‧第4面部
124‧‧‧突出部
126‧‧‧突出部
128‧‧‧側面部
130‧‧‧側面部
130a‧‧‧突出部
132‧‧‧周面部
132a‧‧‧第1面部
132b‧‧‧第2面部
132c‧‧‧第3面部
132d‧‧‧第4面部
134‧‧‧突出部
136‧‧‧突出部
138‧‧‧第1保持部
140‧‧‧第2保持部
142‧‧‧側面部
142a‧‧‧突出部
144‧‧‧側面部
144a‧‧‧突出部
146‧‧‧連結單元
148‧‧‧基板
150‧‧‧導體構件
152‧‧‧密封構件
154‧‧‧密封構件
156a‧‧‧螺母
156b‧‧‧螺母
156c‧‧‧螺母
156d‧‧‧螺母
158a‧‧‧密封構件
158b‧‧‧密封構件
160‧‧‧密封構件
162‧‧‧密封構件
164‧‧‧螺栓
166‧‧‧密封構件
168‧‧‧螺絲
170‧‧‧密封構件
172‧‧‧密封構件
174‧‧‧密封構件
176‧‧‧第1周壁部
178‧‧‧凹部
178a‧‧‧底部
178b‧‧‧外周部
178c‧‧‧內周部
180‧‧‧第2周壁部
182‧‧‧凸部
182a‧‧‧前端部
182b‧‧‧外周部
182c‧‧‧內周部
A1‧‧‧區域
A2‧‧‧區域
A3‧‧‧區域
A4‧‧‧區域
B1‧‧‧區域
B2‧‧‧區域
B3‧‧‧區域
B4‧‧‧區域
C1‧‧‧區域
C2‧‧‧區域
C3‧‧‧區域
C4‧‧‧區域
D1‧‧‧區域
D2‧‧‧區域
D3‧‧‧區域
D4‧‧‧區域
P‧‧‧部分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速克達之側視圖。
圖2係表示拆除車體蓋之狀態之速克達之側視圖。
圖3係表示電池組之外觀之立體圖。
圖4係表示電池組之分解立體圖。
圖5係表示電池組之內部構造之剖面圖解圖。
圖6係表示電池組之內部構造之剖面圖解圖。
圖7係表示周壁部與密封構件之關係之圖。
圖8係自側方觀察殼體構件之圖。
圖9係表示電池組與支撐構件之關係之圖。
圖10係表示周壁部與密封構件之關係之其他例之圖。
40‧‧‧電池組
52‧‧‧殼體
54‧‧‧殼體構件
54a‧‧‧殼體構件之內表面
56‧‧‧殼體構件
56a‧‧‧殼體構件之內表面
58‧‧‧殼體構件
58a‧‧‧殼體構件之內表面
60‧‧‧殼體構件
60a‧‧‧殼體構件之內表面
62‧‧‧第1電池單元
64‧‧‧第2電池單元
66‧‧‧側壁部
66a‧‧‧突出部
68‧‧‧周壁部
68a‧‧‧第1壁部
68b‧‧‧第2壁部
68e‧‧‧緣部
68f‧‧‧凹部
72‧‧‧側壁部
72a‧‧‧突出部
74‧‧‧周壁部
74a‧‧‧第1壁部
74b‧‧‧第2壁部
74e‧‧‧緣部
74f‧‧‧凸部
78‧‧‧連結部
78a‧‧‧緣部
78b‧‧‧凹部
82‧‧‧側壁部
82a‧‧‧突出部
84‧‧‧周壁部
84a‧‧‧第1壁部
84b‧‧‧第2壁部
84e‧‧‧緣部
84f‧‧‧凹部
88‧‧‧連結部
88a‧‧‧緣部
88b‧‧‧凸部
94‧‧‧側壁部
94a‧‧‧突出部
96‧‧‧周壁部
96a‧‧‧第1壁部
96b‧‧‧第2壁部
96e‧‧‧緣部
96f‧‧‧凸部
100‧‧‧電池
102‧‧‧電池保持部
102a‧‧‧電池保持部
104‧‧‧導體構件
106‧‧‧導體構件
108‧‧‧導體構件
110‧‧‧導體構件
112‧‧‧第1保持部
114‧‧‧第2保持部
118‧‧‧側面部
118a‧‧‧突出部
122‧‧‧周面部
122a‧‧‧第1面部
122b‧‧‧第2面部
124‧‧‧突出部
126‧‧‧突出部
130‧‧‧側面部
130a‧‧‧突出部
132‧‧‧周面部
132a‧‧‧第1面部
132b‧‧‧第2面部
134‧‧‧突出部
136‧‧‧突出部
138‧‧‧第1保持部
140‧‧‧第2保持部
142‧‧‧側面部
142a‧‧‧突出部
144‧‧‧側面部
144a‧‧‧突出部
152‧‧‧密封構件
154‧‧‧密封構件
162‧‧‧密封構件

Claims (10)

  1. 一種電池組,其具備:複數個可充電之電池,其等於第1方向上排列成複數列及於與上述第1方向正交之第2方向上排列成複數行;電池保持部,其保持上述複數個電池;殼體,其包含第1殼體構件及第2殼體構件,且收容上述複數個電池及上述電池保持部,該第1殼體構件及第2殼體構件係於與上述第1方向及上述第2方向兩者正交之第3方向上相互對向且相互組合;以及環狀之密封構件,其由上述第1殼體構件及上述第2殼體構件夾持;上述第1殼體構件及上述第2殼體構件中之至少一者之外表面具有自該電池組之外部承受負荷之負荷承受部,上述第1殼體構件包含與上述第3方向交叉之板狀之第1側壁部、及自上述第1側壁部之外周緣部朝向上述第2殼體構件突出之框狀之第1周壁部,上述第2殼體構件包含與上述第3方向交叉之板狀之第2側壁部、及自上述第2側壁部之外周緣部朝向上述第1殼體構件突出之框狀之第2周壁部,上述第2周壁部具有朝向上述第1殼體構件突出之環狀之凸部,上述第1周壁部具有收容上述凸部及上述密封構件之環狀之凹部,且上述第2周壁部之上述凸部之最大厚度大於上述第1側 壁部及上述第2側壁部中之任一者之厚度。
  2. 如請求項1之電池組,其中上述第1殼體構件及上述第2殼體構件中具有上述負荷承受部之至少一殼體構件之內表面具有將上述負荷承受部中承受之負荷傳遞至上述電池保持部之負荷傳遞部。
  3. 如請求項2之電池組,其中上述第1側壁部及上述第2側壁部中之至少一者係固定於上述電池保持部。
  4. 如請求項1之電池組,其中上述第1周壁部及上述第2周壁部中之至少一者係具有上述負荷承受部。
  5. 如請求項1之電池組,其中上述第1周壁部及上述第2周壁部係分別具有上述負荷承受部。
  6. 如請求項5之電池組,其中上述第1殼體構件之內表面係具有將上述第1周壁部之上述負荷承受部中承受之負荷傳遞至上述電池保持部之第1負荷傳遞部,且上述第2殼體構件之內表面具有將上述第2周壁部之上述負荷承受部中承受之負荷傳遞至上述電池保持部之第2負荷傳遞部。
  7. 如請求項6之電池組,其中上述第1側壁部及上述第2側壁部中之至少一者係固定於上述電池保持部。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電池組,其中上述密封構件係於未自外部施加力之狀態下具有剖面圓形狀,且於未對上述密封構件自外部施加力之狀態下,上述密封構件之線徑大於上述第2周壁部之上述凸部之最大厚度。
  9. 如請求項1之電池組,其中上述密封構件係由上述凹部 之底部與上述凸部之前端部夾持。
  10.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電池組。
TW101143562A 2011-11-21 2012-11-21 電池組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TWI5088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54427A JP2013109976A (ja) 2011-11-21 2011-11-21 電池パック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28911A TW201328911A (zh) 2013-07-16
TWI508875B true TWI508875B (zh) 2015-11-21

Family

ID=47257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3562A TWI508875B (zh) 2011-11-21 2012-11-21 電池組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595216B1 (zh)
JP (1) JP2013109976A (zh)
CN (1) CN103138028A (zh)
TW (1) TWI50887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99741B2 (ja) 2013-11-06 2018-10-0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電動車両
JP6245946B2 (ja) * 2013-11-06 2017-12-1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鞍乗型電動車両
JP6245947B2 (ja) 2013-11-06 2017-12-1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及びバッテリパック
JP6284746B2 (ja) 2013-11-06 2018-02-2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電動車両
JP2015089756A (ja) 2013-11-06 2015-05-1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電動車両
CN110168768B (zh) * 2017-01-06 2022-04-26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以及包括该电池模块的车辆
EP3346518B1 (en) * 2017-01-06 2019-07-24 Samsung SDI Co., Ltd. Housing for a battery module including a housing gasket
KR102280096B1 (ko) * 2017-10-17 2021-07-21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누설 냉매 유입 방지 기능을 갖는 배터리 팩
JP2022083186A (ja) * 2020-11-24 2022-06-03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57358A (ja) * 2005-11-30 2007-06-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パック電池
WO2010019764A2 (en) * 2008-08-14 2010-02-18 Johnson Controls - Saft Advanced Power Solutions Llc Battery module with sealed vent chamber
US20110091749A1 (en) * 2009-10-15 2011-04-21 Ac Propulsion, Inc. Battery Pack
CN102136595A (zh) * 2010-01-27 2011-07-27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防水构造的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14157A (ja) 1999-10-19 2001-04-24 Yamaha Motor Co Ltd 電動車両用バッテリアッセンブリ構造
JP4274759B2 (ja) 2002-08-16 2009-06-1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電動二輪車
JP5474426B2 (ja) * 2009-07-10 2014-04-1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の電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57358A (ja) * 2005-11-30 2007-06-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パック電池
WO2010019764A2 (en) * 2008-08-14 2010-02-18 Johnson Controls - Saft Advanced Power Solutions Llc Battery module with sealed vent chamber
US20110091749A1 (en) * 2009-10-15 2011-04-21 Ac Propulsion, Inc. Battery Pack
CN102136595A (zh) * 2010-01-27 2011-07-27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防水构造的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95216A1 (en) 2013-05-22
TW201328911A (zh) 2013-07-16
EP2595216B1 (en) 2014-04-02
CN103138028A (zh) 2013-06-05
JP2013109976A (ja) 2013-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08875B (zh) 電池組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US10992007B2 (en) Battery, battery case, and electric vehicle
JP6400061B2 (ja) 電動車両
US8927128B2 (en) Battery unit
US8936125B2 (en) Battery container
JP5945435B2 (ja)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JP5070681B2 (ja) 組電池
EP2950382B1 (en) Battery module
JP2012129074A (ja) バッテリケース
JP2005280656A (ja) 電動車両
US20200388802A1 (en) Vehicle battery pack
JP2016081725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3164969A (ja)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鞍乗型電動車両
JP2012245900A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2019114469A (ja) 燃料電池車両
EP3747680A1 (en) Straddle vehicle
TWI493773B (zh) 電池組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JP2013177106A (ja)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鞍乗型電動車両
JP3832781B2 (ja) 電動車両用バッテリユニット
JP2013109975A (ja) 電池パック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鞍乗型車両
JP2017202703A (ja) 産業車両
JP3824243B2 (ja) 電動車両
KR20220004377A (ko) 전기자동차용 배터리팩 케이스
JP6348075B2 (ja) 電池パック
JP6479558B2 (ja) 電池パッ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