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87433B - Induction heating cooker - Google Patents

Induction heating cooke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87433B
TWI487433B TW101109438A TW101109438A TWI487433B TW I487433 B TWI487433 B TW I487433B TW 101109438 A TW101109438 A TW 101109438A TW 101109438 A TW101109438 A TW 101109438A TW I487433 B TWI487433 B TW I48743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induction heating
coil
coils
sub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094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04611A (zh
Inventor
Ichirou Masuda
Yukio Kawata
Takeshi Kawamura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3046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046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74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743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45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 H05B6/1263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using coil cool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06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 H05B6/062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for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 H05B6/065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for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using coordinated control of multiple induction coi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45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 H05B6/1272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with more than one coil or coil segment per heating zon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13/00Aspects relating both to resistive heating and to induction heating, covered by H05B3/00 and H05B6/00
    • H05B2213/07Heating plates with temperature control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Description

感應加熱烹調器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感應加熱烹調器,該烹調器係將收容被烹調物之金屬鍋等的被加熱物該頂板的下方加熱。
藉加熱線圈對金屬鍋等之被加熱物進行感應加熱的加熱烹調器係因消費者明確認識安全、清潔、高效率之優異的特徵,而近年來逐漸普及擴大。
那種感應加熱烹調器係根據設置形態,大致分成放置於流理台等之上面來使用的固定式、與安裝於位於流理台等之廚房家具中的設置空間的內建(裝入)式,但是在任一種型式,都以由耐熱玻璃板等所形成的頂板覆蓋上面之幾乎整體,並在其下方,配置一個或複數個感應加熱源。作為該感應加熱源,使用:直徑相異之複數個加熱線圈,係配置成同心圓狀而且在大致同一平面上;及高頻波產生電力電路(亦稱為變頻器電路),係對各個加熱線圈供給高頻電力(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若依據這種構成,因為可對直徑相異之複數個加熱線圈個別地進行高頻電力的輸出控制,所以可形成各種加熱模式。
又,作為別的感應加熱烹調器,在作成將圓形的加熱線圈放置於中央,並以與該中央加熱線圈之兩側相鄰的方式配置複數個側部加熱線圈,以不同之高頻波產生電力電路驅動中央加熱線圈與側部加熱線圈者,有作成藉由考慮 流至複數個側部加熱線圈與中央加熱線圈之高頻電流的方向,使在側部加熱線圈與中央加熱線圈之間所產生的感應電動勢相抵消,而可應付在廣泛之平面區域同時加熱的用途等者(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進而,作為其他的感應加熱烹調器,為了提供一種在對具有比一個加熱線圈之外徑尺寸更大的底面尺寸之大型鍋加熱時,在加熱分布不會發生偏差,不會損害烹調性能地加熱之感應加熱烹調器,亦提議一種感應加熱烹調器,該烹調器係包括:第1加熱線圈;複數個加熱線圈群,係配置於第1加熱線圈的附近,加熱線圈之最小外徑比第1加熱線圈的最小外徑更小,而且具有與第1加熱線圈相異的圓心;及控制部,係控制係驅動該第1加熱線圈之第1變頻器電路及驅動該複數個加熱線圈群之第2變頻器電路的輸出(例如參照專利文獻3)。
進而,作為其他的感應加熱烹調器,係具有複數個圓環狀的加熱線圈,係大致同一平面地配置於頂板的下方,並具有相異的圓心;變頻器電路,係向該複數個加熱線圈供給感應加熱電力;控制部,係控制該變頻器電路的輸出;及操作部,係對該控制部指示加熱之開始/停止或火力設定等;該控制部係作成根據該操作部的指示,以對複數個該加熱線圈中之半數以上且未滿全部的該加熱線圈供給感應加熱電力,並對剩下之加熱線圈不供給感應加熱電力的方式控制,藉此,使該被加熱物的該被烹調物產生對流(例如參照專利文獻4)。
又,一樣地為了使被烹調物產生對流的目的,在具有大致同一平面地配置於頂板的下方,並具有相異的圓心之複數個圓環狀的加熱線圈者,亦有作成將對該複數個加熱線圈中之半數以上且未滿全部的該加熱線圈供給感應加熱電力的量控制成比剩下之加熱線圈的感應加熱電力更多(例如參照專利文獻5)。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專利第2978069號公報(第1頁、第2頁、第1圖)
[專利文獻2]專利第3725249號公報(第1頁、第2頁、第3圖)
[專利文獻3]特開2010-73384號公報(第2頁、第7頁、第3圖)
[專利文獻4]特開2010-165656號公報(第1頁、第2頁、第1圖、第2圖)
[專利文獻5]特開2010-146882號公報(第1頁、第2頁、第1圖、第2圖)
可是,在以往,在製造同時包括:感應加熱源,係藉圓形線圈(中央線圈)、與配置於其周圍的(非圓形)側部線圈對如金屬鍋等之一個被加熱物的底面整體同時加熱;及其他的形式的感應加熱源,係例如由單純之環狀的感應加 熱線圈所構成;並分別獨立地控制兩者之烹調器的情況,因為烹調器本體的外形尺寸,尤其感應加熱線圈的收容空間受到限制,所以具有無法充分發揮那些加熱源之任一方或雙方之功能的課題。尤其,在內建(裝入)式,因為在日本之流理台的規格上,大致分成橫寬75cm與60cm的2種型式,所以設置感應加熱線圈之收容空間的有效面積受到限制,即使為了可對大的被加熱物加熱而準備大徑的感應加熱線圈,亦在裝入該感應加熱線圈的情況,具有不得不犠牲其他的加熱部等的課題。
本發明係鑑於該課題而開發者,其主要目的在於得到一種使用方便性佳的感應加熱烹調器,該烹調器可排列配置可藉中央線圈與配置於其周圍的側部線圈對一個被加熱物同時加熱的加熱部、及僅中央線圈的加熱部。
第1發明之感應加熱烹調器係包括:本體,係在上面具有載置裝入被烹調物之鍋等之被加熱物的頂板;第1感應加熱部與第2感應加熱部,係相鄰地配置於該頂板之下方;變頻器電路,係向這些加熱部的各感應加熱線圈供給感應加熱電力;控制部,係控制該變頻器電路的輸出;及操作部,係對該控制部指示加熱之開始或火力設定等;在該頂板下方之該本體的內部,具有收容該第1、第2加熱部的各感應加熱線圈之橫向長方形的收容空間;該第1加熱部係具有圓形的中央加熱線圈、與配置於其周圍之細長形的複數個側部線圈;在該第2加熱部,具有直徑比該第 1加熱部之直徑更小,而且比該中央線圈之外徑更大的圓形線圈;該第1加熱部係作成可因應於被加熱物的大小,而自動或以手動切換該中央線圈單獨的感應加熱、及中央線圈與側部線圈之協同加熱的構成。藉此,在面積有限的頂板上,可選擇中央線圈單獨加熱、中央線圈與側部線圈之協同加熱及第2加熱部單獨加熱的3種加熱,而可應付大小比只是具有2種圓形加熱線圈之以往的2口型烹調器更寬廣的被加熱部,可提高使用方便性。
第2發明之感應加熱烹調器係包括:本體,係在上面具有載置裝入被烹調物之鍋等之被加熱物的頂板;第1感應加熱部、第2感應加熱部及第3感應加熱部,係相鄰地配置於該頂板之下方;變頻器電路,係向這些加熱部的各感應加熱線圈供給感應加熱電力;控制部,係控制該變頻器電路的輸出;及操作部,係對該控制部指示加熱之開始或火力設定等;在該頂板下方之該本體的內部,具有收容該第1、第2及第3加熱部的各感應加熱線圈之橫向長方形的收容空間;該第1加熱部係具有圓形的中央線圈、與配置於其周圍之細長形的複數個側部線圈;在該第2加熱部,具有直徑比該第1加熱部之直徑更小,而且比該中央線圈之外徑更大的圓形線圈;在該第3加熱部,具有直徑比該第2加熱部之加熱線圈的外徑更小的圓形線圈;該第1加熱部係作成可因應於被加熱物的大小,而自動或以手動切換該中央線圈單獨的感應加熱、及中央線圈與側部線圈之協同加熱的構成。藉此,在面積有限的頂板上,可選 擇中央線圈單獨加熱、中央線圈與側部線圈之協同加熱、第2加熱部單獨加熱及第3加熱部單獨加熱之4種加熱,而可應付大小比只是具有3種圓形加熱線圈之以往的2口型烹調器更寬廣的被加熱部,可提高使用方便性。
第3發明之感應加熱烹調器係包括:本體,係在上面具有載置裝入被烹調物之鍋等之被加熱物的頂板;第1感應加熱部與第2感應加熱部,係在橫向排列並相鄰地配置於該頂板之下方;變頻器電路,係向這些加熱部的各感應加熱線圈供給感應加熱電力;控制部,係控制該變頻器電路的輸出;及操作部,係對該控制部指示加熱之開始或火力設定等;在該頂板下方之該本體的內部,具有收容該第1、第2加熱部的各感應加熱線圈之橫向長方形的收容空間;該第1加熱部係具有圓形的中央線圈、與配置於其周圍之細長形的複數個側部線圈;在該第2加熱部,具有直徑比該第1加熱部之直徑更小,而且比該中央線圈之外徑更大的圓形線圈;該第1加熱部係作成可因應於被加熱物的大小,而自動或以手動切換該中央線圈單獨的感應加熱、及中央線圈與側部線圈之協同加熱的構成;和該收容空間之左右兩壁面與該第1及第2加熱部之各加熱線圈的相對向間隔相比,使第1及第2之各線圈的相對向間隔變大。藉此,在面積有限的頂板上,可選擇中央線圈單獨加熱、中央線圈與側部線圈之協同加熱及第2加熱部單獨加熱之3種加熱,而可應付大小比只是具有2種圓形加熱線圈之以往的2口型烹調器更寬廣的被加熱部,可提高使用 方便性。又,在同時驅動第1、第2加熱部的情況,亦因為使兩加熱部之間的空間距離變大,所以可期待抑制干涉聲音的發生。
第4發明之感應加熱烹調器係包括:本體,係在上面具有載置裝入被烹調物之鍋等之被加熱物的頂板;第1感應加熱部、第2感應加熱部及第3感應加熱部,係相鄰地配置於該頂板之下方;變頻器電路,係向這些加熱部的各感應加熱線圈供給感應加熱電力;控制部,係控制該變頻器電路的輸出;及操作部,係對該控制部指示加熱之開始或火力設定等;在該頂板下方之該本體的內部,具有收容該第1、第2及第3加熱部的各感應加熱線圈之橫向長方形的收容空間;該第1加熱部係具有圓形的中央線圈、與配置於其周圍之細長形的複數個側部線圈;在該第2加熱部,具有直徑比該第1加熱部之直徑更小,而且比該中央線圈之外徑更大的圓形線圈;在該第3加熱部,具有直徑比該第2加熱部之加熱線圈的外徑更小的圓形線圈;該第1加熱部係作成可因應於被加熱物的大小,而自動或以手動切換該中央線圈單獨的感應加熱、及中央線圈與側部線圈之協同加熱的構成;將該第3加熱部的最大火力設定成比該第1及第2之最大火力更小;使該第1及第2加熱部之加熱線圈彼此間的間隔比該第3加熱部之加熱線圈與該第1及第2加熱部之加熱線圈的相對向間隔更大。藉此,在面積有限的頂板上,可選擇中央線圈單獨加熱、中央線圈與側部線圈之協同加熱、第2加熱部單獨加熱及第3加 熱部單獨加熱之4種加熱,而可應付大小比只是具有3種圓形加熱線圈之以往的2口型烹調器更寬廣的被加熱物N,可提高使用方便性。又,在將比第3感應加熱部大的火力投入第1、第2感應加熱部,並同時進行加熱驅動的情況,亦因為使第1、第2感應加熱部之間的空間距離變大,所以可期待抑制干涉聲音的發生。
第5發明之感應加熱烹調器係包括:本體,係在上面具有載置裝入被烹調物之鍋等之被加熱物之既定橫寬尺寸的頂板;第1感應加熱部與第2感應加熱部,係相鄰地配置於該頂板之下方;變頻器電路,係向這些加熱部的各感應加熱線圈供給感應加熱電力;控制部,係控制該變頻器電路的輸出;及操作部,係對該控制部指示加熱之開始或火力設定等;在該頂板下方之該本體的內部,具有收容該第1、第2加熱部的各感應加熱線圈之橫向長方形的收容空間;該第1加熱部係具有圓形的中央線圈、與配置於其周圍之細長形的複數個側部線圈;在該第2加熱部,具有直徑比該第1加熱部之直徑更小,而且比該中央線圈之外徑更大的圓形線圈;該第1加熱部係作成可因應於被加熱物的大小,而自動或以手動切換中央線圈單獨的感應加熱、及中央線圈與側部線圈之協同加熱的構成;為了在左右方向比該收容空間之橫寬尺寸更突出,而將該頂板的橫向尺寸設定成比該收容空間的最大橫寬尺寸大。藉此,雖然係橫寬尺寸有限的收容空間,卻在左右兩側比其更大為突出的頂板上,可選擇中央線圈單獨加熱、中央線圈與側 部線圈之協同加熱及第2加熱部單獨加熱之3種加熱,而可應付大小比只是具有2種圓形加熱線圈之以往的2口型烹調器更寬廣的被加熱部,可提高使用方便性。
第6發明之感應加熱烹調器係包括:本體,係在上面具有載置裝入被烹調物之鍋等之被加熱物的頂板;第1感應加熱部、第2感應加熱部及第3感應加熱部,係相鄰地配置於該頂板之下方;變頻器電路,係向這些加熱部的各感應加熱線圈供給感應加熱電力;控制部,係控制該變頻器電路的輸出;及操作部,係對該控制部指示加熱之開始或火力設定等;在該頂板下方之該本體的內部,具有收容該第1、第2及第3加熱部的各感應加熱線圈之橫向長方形的收容空間;該第1加熱部係具有圓形的中央線圈、與配置於其周圍之細長形的複數個側部線圈;在該第2加熱部,具有直徑比該第1加熱部之直徑更小,而且比該中央線圈之外徑更大的圓形線圈;該第3加熱部之加熱線圈係外徑尺寸與該第1加熱部之中央線圈相等;在該第3加熱部,具有直徑比該第2加熱部之加熱線圈的外徑更小的圓形線圈;該第1加熱部係作成可因應於被加熱物的大小,而自動或以手動切換該中央線圈單獨的感應加熱、及中央線圈與側部線圈之協同加熱的構成。藉此,在面積有限的頂板上,可選擇中央線圈單獨加熱、中央線圈與側部線圈之協同加熱、第2加熱部單獨加熱及第3加熱部單獨加熱之4種加熱,而可應付大小比只是具有3種圓形加熱線圈之以往的2口型烹調器更寬廣的被加熱部,可提高使用方 便性。又,因為將該第3加熱部之加熱線圈的大小作成與該第1加熱部之中央線圈相等,所以不必無益地增加外徑相異的線圈,而在生產費用或管理上有利。
若依據本發明,因為在頂板的下方空間排列設置:加熱部,係可藉圓形的中央線圈、與配置於其周圍的側部線圈對一個被加熱物同時加熱;及僅圓形線圈的加熱部;所以可提供使用方便性佳的感應加熱烹調器。
第1實施形態
第1圖至第9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表示內建(裝入)式感應加熱烹調器的例子。
第1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整體之基本構成的方塊圖。
第2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本體的平面圖。
第3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本體之感應加熱線圈的平面圖。
第4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中之感應加熱線圈的第1加熱動作說明圖。
第5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中之感應加熱線圈的第1通電說明圖。
第6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 熱烹調器整體之基本加熱動作的控制步驟說明圖。
第7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中之感應加熱線圈之變形例的平面圖。
第8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中之感應加熱線圈的第2通電說明圖。
第9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中之感應加熱線圈的第3通電說明圖。
第10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中之感應加熱線圈的第2加熱動作說明圖。
此外,在各圖對相同的部分或相當的部分附加相同的符號。
分別定義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所使用的術語。
加熱手段D的「動作條件」係意指用以加熱的電性、物理性條件,係通電時間、通電量(火力)、加熱溫度、通電模式(連續通電、斷續通電等)等的總稱。即,係意指加熱手段D的通電條件。
「顯示」係包含根據文字或記號、圖、色彩或有無發光或發光亮度等的變化,以視覺方式向使用者通知烹調器之動作條件或供烹調參考之相關資訊(包含注意異常使用之目的或通知異常運轉狀態之發生的目的。以下僅稱為「烹調相關資訊」)。其中,在後述之「寬域發光部」或「個別發光部」發光、點燈而顯示的情況及意指「第1顯示」、「第2顯示」之情況的顯示係只意指發光、點燈而發生既定顏色的光,在如光的顏色或亮度、連續點燈與閃爍狀態 所示改變點燈形態或視覺效果的情況,有表達「變更」或「切換」顯示等的情況。又,「發光」與「點燈」係相同的意義,但是因為常將發光二極體等之發光元件本身發出光的情況稱為發光,而將燈發出光的情況稱為點燈,所以在以下的說明有依此方式併記的情況。此外,電性或物理性發光或點燈,亦在僅使用者無法以目視確認之程度的弱光到達使用者的情況,因為使用者無法確認「發光」或「點燈」的結果,所以只要無特別明記,不符合「發光」或「點燈」的術語。例如後述的頂板一般不是無色透明,在對表面進行塗裝等之前該材料本身具有薄的顏色,因為可見光線的透過率不是100%,所以例如發光二極體的光弱時,發生從頂板之上無法視認該光。
作為顯示部的「顯示手段」,只要無特別明示,包含液晶(LCD)或各種發光元件(作為半導體發光元件的一例,有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LD(Laser Diode)之2種)、有機電致發光(Electro Luminescence:EL)元件等。因此,在顯示手段,包含液晶畫面或EL畫面等之顯示畫面。其中,後述之「寬域發光部」或「個別發光部」的顯示手段亦可係只是燈泡或LED等的發光手段。
「通知」係意指為了使使用者認識控制手段之動作條件或烹調相關資訊的目的而藉顯示或電性聲音(意指以電性所製作或合成的聲音)通知的動作。
「通知手段」係只要無特別明示,包含藉蜂鳴器或喇叭等之可聽音的通知手段、及藉文字、記號、圖、動畫或 可見光的通知手段。
「協同加熱」係意指分別向成為感應加熱源之2個以上的加熱線圈供給電力,而對同一被加熱物進行感應加熱的動作。
以下,一面參照第1圖至第10圖,一面詳細說明本發明之感應加熱烹調器的第1實施形態。
在第1圖及第2圖,本發明的感應加熱烹調器具有在平面圖上橫向長之矩形(亦稱為橫向長方形)的本體部A。該本體部A分別包括:頂板部B,係以頂板21覆蓋本體部A的上面整體;筐體部C(未圖示),係構成本體部A之上面以外的周圍(外廓);加熱手段D(後述的左側感應加熱源6L等),係以電能等對鍋或食品等加熱;藉使用者所操作的操作手段E;控制手段F,係接受來自操作手段的信號,並控制加熱手段;及顯示手段G,係顯示加熱手段D的動作條件。
又,作為加熱手段D的一部分,在第1實施形態未使用,但是亦有具有稱為烤架庫(烤架加熱室)或烤肉器的電加熱手段。在第1圖,E1係在設置於本體部A之上面前方部的操作手段E,藉使用靜電電容變化檢測出有無輸入之觸控式的鍵或具有機械式電接點的按式鍵等進行輸入操作的第1選擇部,一樣地E2係第2選擇部,E3一樣地是第3選擇部,使用者藉由操作這些選擇部而可選擇後述之各種烹調菜單。關於各選擇部E1~E3之功能的特徵,將在後面詳述。
在第1圖及第2圖,MC係左側感應加熱源的主加熱線圈,並配置成接近載置被加熱物N之頂板(未圖示)的下方。在圖中,以虛線的圓所示者係鍋等之被加熱物N的外形。此外,該左側感應加熱源相當於在本發明所指的「第1感應加熱部」。
又,該主加熱線圈係將19條或者其2倍或4倍之線數之約0.1mm~0.3mm的細線捆成螺旋狀後,將一條或複數條該束(以下稱為集合線)一面扭轉一面捲繞,以中心點X1為基點將外形形狀作成圓形,最後形成圓盤形。主加熱線圈MC的直徑(最大外徑尺寸)如第3圖所示,係約128mm,而半徑R1係約64mm。此外,在以下的說明所述之尺寸係一例,又係大約的數值。又,在該第1實施形態,該主加熱線圈MC具有額定最大耗電力(最大火力)1500W的性能。
SC1~SC4係4個細長形的副加熱線圈(亦稱為「側部線圈」),各自以該主加熱線圈MC的中心點X1為基點在前後、左右且等間隔地對稱地配置,從中心點X1成放射狀觀察之情況的橫向剖開尺寸,即「短徑」(亦稱為「厚度」或「橫向寬度尺寸」)WA係比該主加熱線圈MC的半徑R1小。
第1尺寸例
在第1圖、第2圖的例子,使用WA被設定成30mm者。又,長徑MW為短徑的約4倍。即係約120mm(在長徑120mm、短徑30mm的情況,該兩者的比為4:1)。
主加熱線圈MC之最外側的部分與側部加熱線圈SC1~SC4的相對向間隔GP1係10mm。此外,線圈寬度係15mm。
第2尺寸例
WA係40mm。長徑MW是短徑的約3.5倍。即,係約150mm(長徑、短徑的比係3.5:1)。主加熱線圈MC之最外側的部分與側部加熱線圈SC1~SC4的相對向間隔GP1係7mm。此外,線圈寬度係15mm。
此外,在第3圖至第10圖,說明各構成部分之尺寸關係的情況,以第1尺寸例為基準來說明。
又,主加熱線圈MC的「側方」係特別在與其他的說明無矛盾的情況,就第2圖而言,右側、左側係理所當然,還包含上側與下側(前側),「兩側」當然意指左右雙方,亦意指前後及斜方向。
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配置成在該主加熱線圈MC的外周面保持既定空間271。該空間271係與第3圖的GP1相同。副加熱線圈SC1~SC4彼此為大致等間隔(彼此保持空間273)。該副加熱線圈SC1~SC4亦將一條或複數條集合線一面扭轉一面捲繞,而集合線在既定方向捲繞成外形形狀為橢圓形或日本一兩金幣形狀,然後,為了保持形狀,局部地以捆束件捆綁,或以耐熱性樹脂等使整體變得堅固,藉此形成。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係平面形狀相同,縱、橫、高度(厚度)尺寸亦全部是相同的尺寸。因此,製造4個相同的副加熱線圈,並將其配置於4處。
這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如第3圖所示,在距中心點X1半徑R1之主加熱線圈MC的周圍,其切線方向剛好與各副加熱線圈SC1~SC4之長度方向的中心線一致。換言 之,與長徑方向一致。
副加熱線圈SC1~SC4係各條集合線一面彎曲成橢圓形一面伸長,而構成電性上一條閉電路。又,主加熱線圈MC之垂直方向尺寸(亦稱為高度尺寸、厚度)與各副加熱線圈SC1~SC4之垂直方向尺寸係相同,而且其上面與該頂板之下面的相對向間隔係被水平地設置、固定成同一尺寸。
在第3圖,DW表示藉左側感應加熱源可進行感應加熱之金屬製鍋等之被加熱物N的最大外徑尺寸。從如上述所示之主加熱線圈MC的直徑或副加熱線圈SC1~SC4的厚度WA,在該第3圖的例子,可對底部之外形尺寸DW為約250mm的被加熱物N進行感應加熱。該最大外徑尺寸比第3(A)圖所示之圓PC的直徑更大約40~50mm。
第1圖係感應加熱烹調器1所內建之電源裝置的電路方塊圖。本專利發明的電源裝置大致包括:換流器(例如亦稱為二極體電橋電路或整流電橋電路),係將三相交流電源變換成直流電流;平滑用電容器,係與換流器的輸出端連接;主加熱線圈MC用之主變頻器電路(電源電路部)MIV,係與該平滑用電容器並列地連接;及各副加熱線圈SC1~SC4用的副變頻器電路(電源電路部)SIV1~SIV4,係一樣地與平滑用電容器並列地連接。此外,在第1圖,未記載後述的右側感應加熱部6R與輻射式中央電加熱源7。
主變頻器電路MIV與副變頻器電路SIV1~SIV4係將來自該換流器的直流電流變換成高頻電流後,分別向主加熱線圈MC及副加熱線圈SC1~SC4(彼此)獨立地供給高頻電流。
一般,因為感應加熱線圈的阻抗與被載置於感應加熱線圈的上方之被加熱物N的有無及大小(面積)相依地變化,隨著流至該主變頻器電路MIV與副變頻器電路SIV1~SIV4的電流量亦變化。在本發明的電源裝置,具有電流檢測部(檢測手段)280,該電流檢測部係用以檢測出流至主加熱線圈MC與側部加熱線圈SC1~SC4之各個電流量的電流感測器。該電流檢測部係後述之被加熱物載置判斷部的一種。
若依據本發明,使用電流檢測部280,檢測出流至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SC4的電流量,藉此,推測是否被加熱物N被載置於各個線圈的上方,或是否被加熱物N的底部面積比既定值大,因為將該推測結果傳達至控制部(以下稱為通電控制電路)200,所以可高精度檢測出被加熱物N的載置狀態。
此外,作為檢測出被加熱物N的載置狀態者,使用檢測出流至主變頻器電路MIV與副變頻器電路SIV1~SIV4之電流量的電流檢測部280,但是未限定如此,亦可使用機械式感測器、光學式感測器等其他的任意感測器,檢測出被加熱物N的載置狀態。
本發明之電源裝置的通電控制電路200如圖示所示,係與電流檢測部280連接,並因應於被加熱物N的載置狀態,向主變頻器電路MIV與副變頻器電路SIV1~SIV4供給控制信號。即,通電控制電路200係在接受電流檢測部280所檢測出之關於流至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SC4之電流量的信號(表示被加熱物N之載置狀態的資料)後, 判斷未被載置被加熱物N或被加熱物N的直徑比「既定值」(例如120mm)小的情況,選擇性控制主變頻器電路MIV與副變頻器電路SIV1~SIV4,以禁止或(在已開始供給的情況將其)停止對那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SC4之高頻電流的供給。
若依據本發明,通電控制電路200藉由向主變頻器電路MIV與副變頻器電路SIV1~SIV4供給因應於被加熱物N之載置狀態的控制信號,而可彼此獨立地控制對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SC4的供電。又,藉由不驅動位於中央的主加熱線圈MC(設定為OFF狀態),而且驅動全部的副加熱線圈SC1~SC4(設定為ON狀態),亦可實現僅對平底鍋等之鍋的側面預熱的烹調方法。
此外,亦可在操作手段E,設置第1選擇部E1、第2選擇部E2及第3選擇部E3,但是亦可更具有使用者任意地禁止左側感應加熱源6L的協同加熱動作,即主加熱線圈MC與側部加熱線圈SC之同時加熱的開關。依此方式,顯然地在以左側感應加熱源6L對直徑小的鍋加熱的情況,使用者可選擇不是協同加熱,而是以主加熱線圈MC單獨地加熱。即,藉由電流檢測部280檢測出流至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SC4的電流量,而不需要通電控制電路200推測、處理是否被加熱物N被載置於各個線圈的上方,或是否被加熱物N的底部面積比既定值更大。
其次,說明決定藉右側感應加熱源6R、左側感應加熱源6L及輻射式中央電加熱源7進行加熱烹調的情況之加熱 量的「火力」。
藉該通電控制電路200如以下所示決定火力的調整範圍,使用者可藉該操作手段E從這些火力值中任意地選擇所要的火力。
左側感應加熱源6L:額定最大火力3000W、額定最小火力150W。
火力值係150W、300W、500W、750W、1000W、1500W、2000W、2500W、3000W之9階段。
右側感應加熱源6R:額定最大火力3000W、額定最小火力150W。
火力值係150W、300W、500W、750W、1000W、1500W、2000W、2500W、3000W之9階段。
輻射式中央電加熱源7:額定最大火力1500W、額定最小火力200W。
火力值係從200W每隔100W至1500W,共14階段。
在第2圖,
(本體部A)
本體部A如第2圖所示,係以後述的頂板部B覆蓋上面整體者,該本體部A係外形形狀配合覆蓋在流理台等之厨房家具(未圖示)所形成之設置口的大小、空間,而形成大致正方形。
由形成本體部A之外廓的金屬製薄板所形成之本體外殼2的上部設置成在內側尺寸橫寬W3為540mm、進深DP2為402mm的箱形。該左側感應加熱源6L設置於該本體外殼 的內部。6R係右側的感應加熱源,並具有捲繞成平之圓板形的感應加熱線圈6RC。
如第2圖所示,在本體外殼2之上面開口之後端部、右端部及左端部的三處,具有分別向外側一體彎曲成L字形所形成的凸緣,後方的凸緣3B、左側的凸緣3L、右側的凸緣3R與前部凸緣板2B被載置於厨房家具的設置部上面,以支撐加熱烹調器的負荷。
本體外殼2係按照日本之流理台的標準規格,有橫寬W1為75cm與60cm的2種,但是在75cm之型式的情況,設置成橫寬W1為750mm、進深DP1為508mm~510mm。
將頂板21設置成覆蓋本體外殼2的頂面,在該頂板上被放置具有磁性之例如由金屬所構成之鍋等的被加熱物N(以下有的情況僅稱為鍋),並成為藉設置於其下方的感應加熱源6L、6R加熱的構成。構成頂板21之耐熱性的強化玻璃板如第2圖所示,橫寬W2為728mm、進深尺寸係大致與該進深DP2匹敵之DP3的大小。在第2圖,FH1~FH3係在從上方觀察本體外殼2的情況,表示在該頂板21的周圍殘留之平面部的寬度,FH1、FH2係約10mm,FH3係約50~80mm。在頂板部B,在頂板21的周圍有既定有既定之平寬的平面部FH3、FH4,但是這些平面部的寬度係各自約10mm。
7係輻射式中央電加熱源,並配置於頂板21之左右中心線CL1上,而且靠近頂板21之後部的位置。輻射式中央電加熱源7係使用藉輻射加熱之型式的電加熱器(例如鎳 鉻線或鹵素加熱器、輻射式加熱器),並透過頂板21從其下方對鍋等之被加熱物N加熱。
輻射式中央電加熱源7具有上面整體開口之圓形容器形狀,其最大外徑尺寸為約130mm,高度(厚度)為15mm。該輻射式中央電加熱源7與該左側感應加熱源6L之側部線圈SC3的相對向間隔W12被設定成約45~50mm,而與右側感應加熱源6R之線圈的相對向間隔W11被設定成約40mm。
在本體外殼2的內部,內建控制左、右側感應加熱源6LR、6R及輻射式中央電加熱源7之各烹調條件之後述的控制手段F,而將該烹調條件輸入該控制手段之後述的操作手段E配置於本體外殼2之前側的上面。
G係顯示藉該操作手段所輸入之例如火力或加熱時間等之烹調條件的顯示手段,例如是液晶顯示畫面,並以可從頂板21之上面透視的方式設置於其下方。
在本體外殼2的內部,雖未圖示,但是內建向感應加熱源6L、6R供給高頻電力的變頻器電路板、或用以冷卻構成加熱源6L、6R之加熱線圈的風扇。
右側感應加熱源6R的加熱線圈6RC係如上述所示,外形呈圓形,其半徑R2係約90mm,即外徑係約180mm。此外,亦可將該外徑變更成200mm。而且,該加熱線圈6RC的中心位於該直線CL4與和其正交之直線CL3的交點(中心點X2)。
交點X1與交點X2的間隔W4係從300mm至350mm中被設定成適當的間隔。
左側感應加熱源6L與右側感應加熱源6R位於在頂板21之下方相鄰的狀態,但是那兩者的間隔W5確保既定尺寸,以免在感應加熱時彼此受到不良影響。作為既定尺寸,至少8~9cm以上較佳。此外,該間隔W5係包含4個側部加熱線圈SC1~SC4之位於中心點X1之真圓的外周與加熱線圈6RC之左端面的間隔。又,包含4個側部加熱線圈SC1~SC4之位於中心點X1之真圓PC的半徑R3係約104mm。
10係平面形狀為長方形的零件收容室,由構成本體外殼2的前壁10F、右壁10R、左壁10L及後壁10B之四面所包圍並形成於本體外殼2的內部。此外,左右之壁10R、10L的間隔係該W3,藉前壁10F與右壁10R所形成之零件收容室10的進深尺寸係該DP2。此外,在第3圖,CW1表示相向之2個側部線圈,例如側部線圈SC1與SC4之橫寬中心點之間的間隔尺寸。在第3圖之例子,係約178mm。該尺寸係從「CW1=R1+R1+GP1+GP1+15mm+15mm=64mm+64mm+10mm+15mm+10mm+15mm」之計算所求得。
其次,說明本發明之特徵之左側感應加熱源6L的具體動作,但是在此之前說明在構成本發明所指之控制手段F之核心的通電控制電路200可執行之主要的烹調菜單。
高速加熱模式(在使加熱速度優先的烹調菜單,以第1選擇部E1選擇):能以手動設定對被加熱物N施加的火力。
主加熱線圈MC與側加熱線圈之總火力如上述所示,係使用者在從150W至3.0kW之範圍從9階段中選定一階段。
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SC4的火力比(以下稱為「主副火力比」)係由通電控制電路200自動地決定成不超過使用者所選定之該總火力的限度,而且成為既定火力比之範圍內,使用者無法任意地設定。例如,主副火力比係從(大火力時)2:3至(小火力時)1:1。
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SC4係被同時驅動,但是在此情況,控制成在兩者之相鄰的區域之高頻電流的方向一致。
油炸物模式(自動)(在要求加熱速度與保溫功能的烹調菜單,以第3選擇部E3選擇)
將裝入油炸物油的被加熱物N(天婦羅鍋等)加熱至既定溫度(第1步驟),然後,通電控制電路200自動調整火力,以將被加熱物N的溫度保持在既定範圍(第2步驟)。
第1步驟:急速加熱至既定溫度(例如180℃)。
主加熱線圈火力係2.5kW
第2步驟:在此,實施油炸,並投入天婦羅的材料等,最長運轉30分鐘。在本步驟,禁止藉火力設定部(任意地)設定火力。在經過30分鐘後,自動地結束加熱動作(延長指令亦可能)。
主副火力比係第1步驟、第2步驟都自動決定成既定範圍內,使用者無法任意地)設定主加熱線圈與副加熱線圈的火力比。例如,主副火力比自動地從(大火力時)2:3至(小火力時)1:1。
主、副加熱線圈係在第1步驟被同時驅動,而在彼此 相鄰的區域之線圈之高頻電流的流動方向一致。這是為了急速加熱至既定溫度。在第2步驟,亦一樣地被同時驅動,而使電流的流動方向一致。其中,若在油炸途中溫度變化小之狀態繼續時,使電流的方向變成相反,以使加熱均勻化。
預熱模式(使加熱之均勻性優先的烹調菜單。以第2選擇部E2選擇):進行禁止火力之設定或變更,並以預先決定的火力對被加熱物N加熱的第1預熱步驟,在第1預熱步驟結束後(利用來自溫度感測器的檢測溫度信號),進行將被加熱物N保持於既定溫度範圍的保溫步驟。
預熱步驟:
主加熱線圈1000W(固定)
副加熱線圈1500W(固定)
保溫步驟:最長5分鐘。在此期間不進行(任意之)火力設定的情況,在經過5分鐘後,自動結束加熱動作。
主加熱線圈300W~100W(使用者無法設定)
副加熱線圈300W~100W(使用者無法設定)
在保溫步驟期間中進行任意之火力設定的情況,變成與高速加熱相同。
任意之火力設定係主加熱線圈MC與側加熱線圈之總火力如上述所示,使用者在從150W至3000W之範圍從9階段中選定一階段。
在此情況,主副火力比係由通電控制電路200自動決定成既定火力比的範圍內,使用者無法任意地設定。例如 主副火力比係從(大火力時)2:3至(小火力時)1:1。
主、副加熱線圈係在預熱步驟被同時驅動,但是那時在彼此相鄰的區域之高頻電流的流動方向完全相反。這是為了在相鄰區域使從雙方的加熱線圈所產生之磁通發生干涉,而重視使加熱強度均勻化。在保溫步驟亦被同時驅動,但是在彼此相鄰的區域之高頻電流的方向係相反。這是為了使整體的溫度分布均勻化。
此外,在保温步驟,又在沸騰後,根據使用者的指令,開始進行促進對流控制。關於該促進對流控制將後述。
燒水模式(在使加熱速度優先的烹調菜單,以第1選擇部E1選擇)
使用者以任意的火力對被加熱物N內的水開始加熱,水沸騰(藉溫度感測器,在通電控制電路200從被加熱物N之溫度或溫度上昇度變化等的資訊判定沸騰狀態時,藉顯示手段G向使用者通知該主旨。然後,自動設定火力,在此狀態,保持沸騰狀態僅2分鐘)。
燒水步驟:
主加熱線圈MC與側加熱線圈之總火力為150W~3000kW(從火力1至火力9之9階段中任意設定。預定設定值係火力7=2000W)。
主副火力比係由通電控制電路200在不超過使用者所選定之該總火力的限度,自動地決定成既定火力比之範圍內,使用者無法任意地設定。例如,主副火力比係從(大火力時)2:3至(小火力時)1:1。
保溫步驟:最長2分鐘。在經過2分鐘後,自動結束加熱動作。
主加熱線圈1000W以下(使用者無法設定)
副加熱線圈1500W以下(使用者無法設定)
在此期間中,在使用者設定任意之火力的情況,變成與高速加熱相同。火力亦可在從150W至3000W之範圍從9階段中選定一階段。
至沸騰,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SC4被同時驅動,並在那時被控制成在彼此相鄰的區域之線圈之高頻電流的方向一致。沸騰後,電流的方向變成相反。
煮飯模式(使加熱之均勻性優先的烹調菜單。以第2選擇部E2選擇):使用者設定被裝入適當的米與水之成為被加熱物N的容器後,根據既定煮飯程式(吸水步驟、加熱步驟、沸騰步驟、蒸步驟等之一連串的程式)加熱,自動地煮飯。
吸水步驟及煮飯步驟:
主加熱線圈600W以下(使用者無法設定。因應於步驟的進行而自動變化)
副加熱線圈700W以下(使用者無法設定。因應於步驟的進行而自動變化)
蒸步驟:5分鐘
主線圈加熱零(火力0W)
保溫步驟:最長5分鐘
主加熱線圈200W以下(使用者無法設定)
副加熱線圈200W以下(使用者無法設定)
主、副加熱線圈係被同時驅動,但是被控制成在該彼此相鄰的區域之高頻電流的流動方向成為相反。這是為了在相鄰區域使從雙方的加熱線圈所產生之磁通發生干涉,而重視使加熱強度均勻化。
此外,在煮飯步驟結束後,藉檢測電路部(被加熱物載置檢測部)280檢測出在主、副加熱線圈上未放置被加熱物N的情況,或者在蒸步驟或保温步驟的任一步驟,一樣地藉被加熱物載置檢測部檢測出在主副加熱線圈上未放置被加熱物N的情況,主、副加熱線圈馬上中止加熱動作。
燙菜模式(使加熱速度優先的烹調菜單,以第1選擇部E1選擇)
加熱步驟(至沸騰):
能以手動設定對被加熱物N施加的火力。
主加熱線圈MC與側加熱線圈之總火力係使用者在從150W至3000W之範圍從9階段中選定一階段。
預設值係2000W(在使用者不選擇火力的情況,以2000W開始加熱)
主副火力比係由通電控制電路200自動地決定成既定火力比之範圍內,使用者無法任意地設定。例如,主副火力比係從(大火力時)2:3至(小火力時)1:1。
沸騰以後:
在水沸騰(藉溫度感測器,控制部從被加熱物N之溫度或溫度上昇度變化等的資訊推測沸騰狀態)時,向使用者通 知該主旨。
然後,持續30分鐘(可延長),以預設值(600W)自動繼續進行加熱動作,以維持沸騰狀態,但是亦可使用者任意地選擇沸騰以後的火力。
在至沸騰之加熱步驟整個區域,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SC4被同時驅動,而被控制成使在彼此相鄰的區域之高頻電流的方向一致。又,在沸騰以後,根據使用者的操作,使促進對流控制開始。關於該促進對流控制將後述。
燒水+保溫模式(使加熱速度與均勻性優先的烹調菜單,以第3選擇部E3選擇)
使用者以任意的火力對被加熱物N的水開始加熱,在水沸騰(藉溫度感測器,控制部從被加熱物N之溫度或溫度上昇度變化等的資訊推測沸騰狀態)時,藉顯示部G向使用者通知該主旨。然後,自動設定火力,在此狀態,保持沸騰狀態僅2分鐘。
燒水步驟:
主加熱線圈與側加熱線圈之總火力為150W~3000W(從火力1至火力9之9階段中任意設定。預定設定值係火力7=2000W)。
主副火力比係由通電控制電路200在不超過使用者所選定之該總火力的限度,自動地決定成既定火力比之範圍內,使用者無法任意地設定。例如,主副火力比係從(大火力時)2:3至(小火力時)1:1。
保溫步驟:最長10分鐘。在經過10分鐘後,自動結束加熱動作。
主加熱線圈1000W以下(使用者無法設定)
副加熱線圈1500W以下(使用者無法設定)
至沸騰,被控制成在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SC4之相鄰的區域之高頻電流的方向一致。沸騰後,電流的方向變成相反。又,沸騰以後,根據使用者的操作,開始進行促進對流控制。關於該促進對流控制將後述。
以下,一面參照第6圖,一面說明本發明之感應加熱烹調器的基本動作。首先,在投入主電源,且使用者以操作部(未圖示)下指令進行加熱準備動作的情況,使用該電流檢測部280,檢測出流至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SC4的電流量,藉此,判定是否被加熱物N被載置於各個線圈的上方,或是否被加熱物N的底部面積比既定值大後,將該結果傳達至係控制部的通電控制電路200(步驟MS1)。
在是適合鍋的情況,通電控制電路200對操作部E或設置於其附近之顯示手段G的例如液晶顯示畫面,進行促使選擇所要之烹調菜單的顯示(MS2)。在不適合之變形鍋(底面凹陷者等)或異常小之鍋等的情況,進行禁止加熱處理(MS6)。
在使用者以操作部選擇並輸入烹調菜單或火力、烹調時間等的情況,正式開始加熱動作(MS4)。
作為顯示於顯示手段G的烹調菜單,該「高速加熱模 式」、「油炸物模式」、「燒水模式」、「預熱模式」、「煮飯模式」、「燙菜模式」、「燙菜模式+保溫模式」之7種。在以下的說明,省略模式的記述,例如「高速加熱模式」有記載「高速加熱」的情況。
在使用者從7種烹調菜單中選擇任一種的情況,藉通電控制電路200的內建程式自動選擇對應於那些菜單的控制模式,設定主加熱線圈MC或副加熱線圈SC1~SC4各自之可否通電或通電量(火力)、通電時間等。根據烹調菜單,以顯示部進行促使使用者設置任意之火力或通電時間等的顯示(MS5)。
此外,相對該第1、第2、第3選擇部E1、E2、E3係共3個,顯示於該顯示手段G的烹調菜單係共7種,但是實際上例如在E1中,有可選擇「高速加熱」、「燒水」及「燙菜」之3種的鍵,一樣地,在選擇部E2中,有可選擇「預熱」與「煮飯」之2種的鍵,又,在選擇部E3中,有可選擇「燒水+保溫」與「油炸物」之2種鍵。
(對流促進控制)
其次,說明在本發明的左側感應加熱源6L係加熱形態之特徵的對流促進控制。對流促進控制大致分成3種。此外,預先作成在沸騰以後或即將沸騰之前,例如在溫度感測器檢測出被加熱物N之溫度上昇至98℃的情況,或者通電控制電路200從烹調開始的經過時間判定接近沸騰狀態的情況等,在此之後,使用者任意下指令的時期,例如在剛操作後,開始對流促進控制較佳,但是亦可作成在特定 之烹調菜單的情況,只要不是變成沸騰狀態後使用者禁止或在途中停止加熱,自動移至對流促進控制。關於該對流促進控制將後述。
(第1對流促進控制)
該控制係在不驅動主加熱線圈MC的期間中,藉副加熱線圈SC1~SC4對被加熱物N加熱。
第3(A)圖表示自各變頻器電路SIV1~SIV4向四個副加熱線圈SC1~SC4供給高頻電流的狀態。
一樣地,第3(B)圖表示不向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供給高頻電流,而加熱動作停止,另一方面,僅主加熱線圈MC被供給來自主變頻器電路MIV的高頻電流,而被進行加熱驅動之狀態。此外,在對主加熱線圈MC畫斜線的情況,表示通電之狀態。又,在以黑色顯示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的情況,亦表示通電之狀態。其中,在後述的第2對流控制與第3對流控制,有未利用斜線或著色顯示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之通電狀態的情況。
第4(A)圖表示自各變頻器電路SIV1、SIV3向四個副加熱線圈SC1~SC4中彼此相鄰之2個副加熱線圈SC1、SC3的組(以下亦稱為「群」)個別而且同時地供給高頻電流之狀態。在此情況,被加熱物N的發熱部成為在相鄰之2個副加熱線圈SC1、SC3的正上與其兩者之間之帶狀的部分。因此,以該發熱部為基準,在收容於被加熱物N的內部之例如味噌湯或燉物等之被烹調物係在2個副加熱線圈SC1、SC3的正上與其兩者之間之帶狀的部分被加熱,而產 生上昇流。因此,持續此狀態時,如在第4(A)圖以箭號YC所示,可產生從副加熱線圈SC1、SC3往最遠之相反側的長對流。在相反側成為下降流,易產生在被烹調物的底部橫向地流動,再回到副加熱線圈SC1、SC3之側的回流。
換言之,可使因溫度上昇而自然上昇的液體被烹調物再因溫度降低而再回來的一連串路徑(亦稱為循環路徑或對流迴路)的長度變長。
RL1表示上昇之被烹調物的液體往相反側移動,至變成下降流之長的對流路徑的長度。RL1的起點係副加熱線圈SC1~SC4之中心點XS。又,RL2表示從一個副加熱線圈SC1至係被加熱物N之鍋等之相反側的壁面的長度。從第4(A)圖得知,RL1與RL2係相同(RL1=RL2)。
接著,如第4(B)圖所示,表示自各變頻器電路SIV1、SIV2向四個副加熱線圈SC1~SC4中彼此相鄰之2個副加熱線圈SC1、SC2個別而且同時地供給高頻電流IB之狀態。在副加熱線圈SC1、SC2流動之電流IB的方向係彼此反向。在此情況,因為被加熱物N的發熱部成為相鄰之2個副加熱線圈SC1、SC2的正上與其兩者之間之帶狀的部分,所以所產生之對流的方向係如在第4(B)圖以箭號YC所示。
一樣地,如第4(C)圖所示,表示自各變頻器電路SIV2、SIV4個別地向四個副加熱線圈SC1~SC4中彼此相鄰之2個副加熱線圈SC2、SC4之組同時地供給高頻電流IB之狀態。在此情況,因為被加熱物N的發熱部成為相鄰之2個副加熱線圈SC2、SC4的正上與其兩者之間之帶狀的部 分,所以所產生之對流的方向係如在第4(C)圖以箭號YC所示,成為與以第4(A)圖所示之狀態完全相反的方向。
如以上之實施形態的說明所示,第1對流促進控制係藉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中相鄰之2個副加熱線圈的組進行主要之加熱的方式。換言之,係同時驅動4個副加熱線圈中之半數以上且未滿全數之副加熱線圈的方式。該第1對流促進控制係不是在僅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的情況實現者,而是例如在使用6個副加熱線圈的情況,只要同時驅動3個或4個副加熱線圈即可。即,係將3個或4個副加熱線圈作成一組,並按照該組單位進行加熱驅動。
若依據該第1對流促進控制,能以在鍋的橫寬整體,從其一方的側方往相對向的相反側,或相反地從相反側回到該一方之側方的方式感應促對流的流動。又,即使未產生對流,亦因為以副加熱線圈SC1~SC4將鍋加熱的位置在主加熱線圈MC的外周側變化,所以尤其在黏黏之黏性高之烹調液體的加熱時,藉由熱僅集中於一處,亦可抑制因水分蒸發而局部地烤焦。
用以從第4圖之(A)依序切換成(B)、(C)之較佳的時序係根據被烹調物而不一樣,但是至少被烹調物的溫度達到沸點後,或從即將沸騰之前之接近100℃的狀態開始,以後例如每隔10~15秒切換。
或者,亦可在設定30分鐘之燉料理的情況,在從烹調結束前的5分鐘開始,至結束的5分鐘實施者。又,亦可為了蔬菜或肉類等的材料易吸收膏湯,例如每30秒重複數 次。實際上以相同的火力對相同的副加熱線圈進行加熱驅動,亦因為所產生之對流的強度受到被烹調物之液體的黏性大為影響,所以從各種烹調的實驗結果,選定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的火力或通電間隔、順序等較佳。
若依據該第1對流促進控制,藉由驅動與被加熱物N之周緣部對應(在同一圓周上以固定間隔配置)的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設定成ON狀態),亦可實現僅對平底鍋等之鍋的側面預熱的烹調方法(加熱方法)。
第5圖係表示流至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SC4之電流之時序的說明圖,以「ON」表示被施加加熱驅動之高頻電流的ON狀態,並以「OFF」表示未被施加之OFF狀態。
如在該第5圖之虛線所示,主加熱線圈MC未被通電,但是在該非通電期間中,藉由半數以上且未滿全數,在本實例為相鄰之2個副加熱線圈所構成的一組副加熱線圈群進行感應加熱。
從該第5圖得知,在以既定時間間隔所構成之複數個區間(以下僅稱為「區間」),在其最初的區間T1,副加熱線圈SC1、SC2係ON,在下一個區間T2,副加熱線圈SC1變成OFF,SC2繼續ON。SC3變成ON。
在下一個區間T3,副加熱線圈SC1繼續OFF,SC2變成OFF。SC3繼續ON,SC4新變成ON。在下一個區間T4,SC3變成OFF。SC4繼續ON,SC1新變成ON。在第5圖所示之區間T1~T8如上述所示,約10~15秒即可。以後,依此 方式,以既定間隔流至副加熱線圈SC1~SC4的電流變成ON、OFF。
(副加熱線圈之組的變形例)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在每一個區間(T1、T2、T3等),構成一組之副加熱線圈的構成變化,但是亦可不令變化而固定。例如,亦可總是分成SC1、SC2之組與SC3、SC4之組,以在一方之組變成ON的期間中,另一方之組變成OFF的方式對2個組交互地通電。又,在令變化的情況,亦如第5圖所示,在從該通電的區間T1至T4,被加熱驅動的第1組繞一圈時,亦可使通電順序變化。例如,在區間T1的第1組如第4(B)圖所示,係副加熱線圈SC1、SC2,在區間T2的組合如第4(C)圖所示,係SC2、SC4,在區間T5的組合再如第4(B)圖所示,成為副加熱線圈SC1、SC2的情況,被加熱驅動的第1組順時針方向依序轉移,但是亦可作成逆時針方向。在此情況,通電區間T1~T4,進而T5~T8的2循環係如第4圖所示,亦可作成順時針方向改變驅動對象副加熱線圈,從自區間T4進入第3循環的階段,相反地成為逆時針方向。亦可每次重複循環時都改變使藉副加熱線圈之加熱部分移動的速度,即通電的切換間隔(該通電區間T1、T2、T3~T8等)。這種變化形態亦可應用於後述的第2、第3對流促進控制
(副加熱線圈的變形例)
如第7圖所示,亦可將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改成2個。即,第7圖所示之右側的副加熱線圈SCR係連結第1 圖至第4圖所示的2個副加熱線圈SC1、SC2,整體彎曲成沿著主加熱線圈MC之右側外周緣的約整體。左側副加熱線圈SCL係整體彎曲成沿著主加熱線圈MC之左側外周緣的約整體的形狀,並成為隔著主加熱線圈MC的中心點X1左右對稱形狀。
右側副加熱線圈SCR、左側副加熱線圈SCL係完全相同,只是改變方向後設置,就可共用。又,2個副加熱線圈SCR、SCL係在其橫寬是主加熱線圈MC之半徑的約一半,而主加熱線圈MC係直徑約180~200mm的情況,副加熱線圈SCR、SCL的橫寬WA分別成為約30~50mm。要提高扁平度而作成更細長的形狀,有集合線之繞線法等各種技術上的限制。
在該變形,若從變頻器電路交互地以既定間隔(亦可不是固定間隔)對右側副加熱線圈SCR與左側副加熱線圈SCL施加高頻電流,因為被加熱物N係其右側外周緣部與左側外周緣部交互集中而被感應加熱,所以在被烹調物中從左右交互產生對流。在此情況,亦若使在對流促進控模式之右側副加熱線圈SCR單獨加熱時的火力、或左側副加熱線圈SCL單獨加熱時的火力比在使右側與左側之副加熱線圈SCR、SCL同時變成ON狀態而進行感應加熱的情況之最大火力時之右側副加熱線圈SCR的火力、左側副加熱線圈SCL的火力更大時,係有效。此外,在主加熱線圈MC以箭號IA所示者係表示在主加熱線圈MC之驅動時流至主加熱線圈MC之高頻電流IA的方向。
在對主加熱線圈MC與右側副加熱線圈SCR或左側副加熱線圈SCL的任一方或雙方同時進行加熱驅動的情況,流至主加熱線圈MC之高頻電流IA與分別流至左右副加熱線圈SCR、SCL之高頻電流IB的方向係如第7圖之實線的箭號所示,從加熱效率的觀點在相鄰側成為相同的方向較佳(在第7圖,表示在主加熱線圈MC為順時針方向,在左右副加熱線圈SCR、SCL為逆時針方向的情況)。這是由於依此方式在2個獨立線圈之相鄰的區域,電流在同一方向流動的情況,以該電流所產生之磁通係彼此相加強,使在被加熱物N交鏈的磁通密度增大,可在被加熱物底面產生很多渦電流,而高效率地進行感應加熱。
在右側副加熱線圈SCR與左側副加熱線圈SCL及主加熱線圈MC的三者同時將一個鍋加熱之情況的火力係3000W,在此情況,右側副加熱線圈SCR係以1000W,左側副加熱線圈SCL亦以1000W,主加熱線圈MC亦以1000W加熱的情況,在該流促進控模式,例如右側副加熱線圈SCR係以1500W、左側副加熱線圈SCL亦以1500W交互地變成ON狀態。此外,依此方式,在將副加熱線圈作成僅2個的情況,可減少驅動之變頻器電路的個數,而可期待電路構成之減少所造成之價用降低或電路板之面積減少所造成之小型化等的優點。
從第7圖之變形例得知,在第1對流促進控制,包括:頂板,係載置裝入被烹調物之鍋等的被加熱物;圓環形的主加熱線圈MC,係配置於該頂板的下方;扁平形狀的第1 副加熱線圈SCR及第2副加熱線圈SCL,係配置成靠近該主加熱線圈的兩側,並具有比主加熱線圈之半徑小的橫寬尺寸;變頻器電路,係分別向該主加熱線圈MC及第1、第2副加熱線圈SCR、SCL供給感應加熱電力;控制部,係控制該變頻器電路的輸出;及操作部,係對該控制部指示加熱之開始及火力設定等;該控制部係設置不向該第1副加熱線圈供給感應加熱電力的期間,在該期間中從該變頻器電路向該第2副加熱線圈供給感應加熱電力,然後,設置停止向該第2副加熱線圈供給感應加熱電力的期間,在該期間中從該變頻器電路向該第1副加熱線圈供給感應加熱電力,該控制部包含重複進行對第1、第2副加熱線圈之該通電切換動作複數次。
如以上之說明所示,若依據本第1實施形態,在顯示加熱條件的顯示手段G,因為以靜電電容式開關的鍵等的形態顯示將該第1、第2、第3選擇部之選擇用鍵E1、E2、E3顯示成使用者可進行選擇操作之狀態,所以可易於選擇所要的烹調菜單。因藉控制部根據該選擇自動決定適合的加熱驅動圖型,所以能以因應於重視加熱時間或重視溫度均勻性等之使用者的目的、希望之加熱線圈的形態執行感應加熱烹調。依此方式,具有藉由能在顯示部操作烹調菜單的選擇鍵,亦可消除使用者之誤使用或減輕精神負擔等的優點。
作為該變形例的應用,交互設定中心部之主加熱線圈MC的通電、右側副加熱線圈SCR與左側副加熱線圈SCL的 通電時期時,可產生別的對流路徑。例如,最初以1kW的火力對右側副加熱線圈SCR驅動15秒鐘,接著以1kW的火力對左側副加熱線圈SCL驅動15秒鐘,並重複2次後,以1kW的火力僅對主加熱線圈MC驅動15秒鐘。依此方式,可產生從主加熱線圈MC的正上上昇,接著在鍋的外周緣側成放射狀擴大的對流。藉此,與藉左右副加熱線圈SCR、SCL之來自鍋底外周部的加熱所造成之路徑長的對流一起形成2種對流,而可期待鍋內部之被烹調物整體的攪拌效果或溫度均勻化、抑制湯汁溢出等的效果。
(第2對流促進控制)
該控制係在不驅動主加熱線圈MC的期間中,藉副加熱線圈SC1~SC4中相鄰之複數個以上的副加熱線圈的組(亦稱為「群」)對被加熱物N加熱,但是係在副加熱線圈的組之間對感應加熱電力賦與差。即,特徵在於:對第2組副加熱線圈群供給比對第1組副加熱線圈群供給之感應加熱電力大的電力,接著使對第1組副加熱線圈群供給之感應加熱電力變小,並對第2組副加熱線圈群供給比該電力大的電力,重複這些動作複數次。換言之,係同時驅動由4個副加熱線圈中之半數以上且未滿全數的副加熱線圈所構成之組的方式,並在剩下的副加熱線圈單體或該組之間對驅動電力賦與差,使由半數以上且未滿全數的副加熱線圈所構成之組的總火力比剩下的副加熱線圈單體或該組的火力操作大。
以下具體說明之。
如第4(B)圖所示,從各變頻器電路SIV1、SIV2向四個副加熱線圈SC1~SC4中彼此相鄰之2個副加熱線圈SC1、SC2同時地供給高頻電流。在此情況,在2個副加熱線圈SC1、SC2,分別設定各1.0kW的火力(第2火力)。在此情況,2個副加熱線圈SC1、SC2與隔著中心點X1位於對稱位置的2個副加熱線圈SC4、SC3分別被以火力500W(第1火力)驅動。
接著,一樣如第4(C)圖所示,在令該2個副加熱線圈SC1、SC2中SC1的火力減半,設定成500W(第1火力),而SC2保持原來之火力的狀態,以1000W(第2火力)驅動與SC2相鄰的副加熱線圈SC4。SC3仍然是500W(第1火力)。
接著,一樣如第4(D)圖所示,在令該2個副加熱線圈SC2、SC4中SC2的火力減半,設定成500W,而SC4保持原來之火力的狀態,以1000W驅動與SC4相鄰的副加熱線圈SC3。SC1仍然是500W。
如以上之說明所示,特徵在於:以大火力驅動相鄰之2個副加熱線圈的群,並以比大火力更小的火力驅動剩下之2個副加熱線圈的群,藉由切換大火力群與小火力群,而在位置上改變強大加熱的部分。
若依據本控制,亦可實現一面將平底鍋等的中心部加熱,亦一面有效地對鍋之側面預熱的烹調方法、加熱方法。又,因為鍋係被副加熱線圈SC1~SC4加熱的中心部位在主加熱線圈MC的周圍變化,所以尤其在黏稠之黏性高之烹調液體的加熱時,亦可抑制局部地烤焦。
依此方式,第2對流促進控制係藉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中相鄰之2個副加熱線圈的組進行主要之加熱的方式。換言之,係同時驅動4個副加熱線圈中之半數以上且未滿全數之副加熱線圈的方式,並在剩下之一個或複數個副加熱線圈的組之間賦與驅動火力之差的方式。該第2對流促進控制係不是在僅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的情況實現者,例如在使用6個副加熱線圈的情況,只要同時驅動3個或4個副加熱線圈即可。此外,第2火力係第1火力的2倍以上較佳,但是亦可係1.5倍以上。又,在將4個以上的副加熱線圈分成相鄰之2個副加熱線圈的第1組與其他的組(第2組)來驅動的方式,該第1組之副加熱線圈的第2火力總和係第1火力總和的2倍以上較佳,但是亦可係1.5倍以上。
又,作為副加熱線圈的變形例,如第7圖所示,將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改成2個者已上述,但是該變形例亦可應用於本第2對流促進控制。即,包括:頂板,係載置裝入被烹調物之鍋等的被加熱物;圓環形的主加熱線圈MC,係配置於該頂板的下方;扁平形狀的第1副加熱線圈SCR及第2副加熱線圈SCL,係配置成靠近該主加熱線圈的兩側,並具有比主加熱線圈之半徑小的橫寬尺寸;變頻器電路,係分別向主加熱線圈MC及第1、第2副加熱線圈SCR、SCL供給感應加熱電力;控制部,係控制該變頻器電路的輸出;及操作部,係對該控制部指示加熱之開始及火力設定等;該控制部係從該變頻器電路向該第2副加熱線 圈SCL供給比向第1副加熱線圈SCR供給之感應加熱電力大的電力,然後,使向該第2副加熱線圈SCL供給的感應加熱電力變小,再從該變頻器電路向該第1副加熱線圈SCR供給比該電力大的電力,該控制部能以重複進行對第1、第2副加熱線圈SCR、SCL之該通電切換動作複數次的構成實現。
(第3對流促進控制)
該控制係一面驅動主加熱線圈MC,一面與該驅動期間同時,或在驅動中止的期間,藉副加熱線圈SC1~SC4對被加熱物N加熱。即,特徵在於:將配置於主加熱線圈的兩側並具有比主加熱線圈之半徑小的橫寬尺寸之扁平形狀的複數個副加熱線圈分成第1組與第2組,再將那些組分別配置於主加熱線圈的兩側,在對該主加熱線圈以第1火力連續或斷續地供給感應加熱電力的期間中,在停止對該第1組之感應加熱電力的狀態,從該變頻器電路向第2組供給比該第1火力大的第2火力,接著停止對該第1組的感應加熱電力,從該變頻器電路對該第2組供給比該第1火力大的第3火力,藉由重複這些動作複數次,而對該被加熱物內的被烹調物產生路徑長的對流。藉此,即使在未發生對流的情況,亦因為以副加熱線圈SC1~SC4將鍋加熱的中心部位在比主加熱線圈更外側變化,所以尤其在有黏性之黏性高之烹調液體的加熱時,亦可抑制局部地烤焦。
第8圖係表示流至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SC4之電流之時序的說明圖,以「ON」表示被施加加 熱驅動之高頻電流的ON狀態,並以「OFF」表示未被施加之OFF狀態。
如在該第8圖之虛線所示,主加熱線圈MC在最初的區間T1至T4被連續通電,但是在接著的4區間成為非通電時期。在該通電及非通電時期中,藉半數以上且未滿全數(在本例為2個)之副加熱線圈的組進行感應加熱。使該感應加熱時的總火力成為比「非對流促進控制用之驅動時」之主加熱線圈的火力(第1火力)更大的火力係特徵。
在此,「非對流促進控制用之驅動時」意指如下揭示的2種情況。其中,在進行控制的情況,亦可根據滿足如下2種情況的條件不決定第1火力,而在任一方的事例設定第1火力。
(1)同時驅動主加熱線圈MC與全部的副加熱線圈,以發揮最大加熱量之一般運轉的方式烹調時。例如,同時驅動主加熱線圈MC與全部的副加熱線圈,最大火力設定係3kW,以該3kW加熱時,在分配至主加熱線圈的火力比例係1kW的情況,該1kW成為「非對流促進控制用之驅動時」之主加熱線圈的火力。
(2)在以單獨對主加熱線圈MC一般地進行加熱驅動之方式烹調的情況,以最大火力設定運轉時。例如在主加熱線圈MC單獨的最大火力係1.2kW的情況,該1.2kW成為「非對流促進控制用之驅動時」之主加熱線圈的火力。
從該第8圖得知,在全部的區間,半數以上且未滿全數之副加熱線圈的組(第1組)由副加熱線圈SC1、SC2兩者 構成,第2組由SC3、SC4兩者構成。在最初的區間T1,第1組係ON,第2組係OFF。在下一個區間T2,第1組變成OFF,第2組變成ON。
在下一個區間T3,第1組再變成ON,第2組變成OFF。在第8圖所示的區間T1~T4係例如約10至15秒即可。以後,依此方式,以既定間隔流至第1組與第2組之副加熱線圈群的電流交互地變成ON、OFF。
(第3對流促進控制的變形例)
第9圖係表示流至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SC4之電流之時序的說明圖,以「ON」表示被施加加熱驅動之高頻電流的ON狀態,並以「OFF」表示未被施加之OFF狀態。副加熱線圈構成該半數以上且未滿全數之副加熱線圈的組(第1組),並由副加熱線圈SC1、SC2兩者構成。另一方面,第2組由剩下之SC3、SC4兩者構成。該組的構成係在加熱烹調中不會變更,第1組總是固定成副加熱線圈SC1、SC2兩者。
如在該第9圖之虛線所示,主加熱線圈MC在最初的區間T1至T2被連續(以第1火力)通電,但是在接著的4區間(T3至T6)成為非通電時期。在該最初之2區間之主加熱線圈MC的(以第1火力的)感應加熱期間中,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全部中止驅動。
接著,在區間T3,主加熱線圈MC的通電中止。替代地,進入區間T3時,副加熱線圈的第1組被感應加熱。該感應加熱之總火力係比該主加熱線圈之第1火力(例如 1000W)更大的(第2)火力(例如1500W或2000W)。副加熱線圈的第2組未被加熱驅動。
然後,在區間T4,主加熱線圈MC的通電仍然中止,但是在該區間T4,副加熱線圈的第1組被中止加熱。替代地,第2組之副加熱線圈SC3、SC4被加熱驅動。該感應加熱之總火力係比該主加熱線圈之第1火力(例如1000W)更大的(第3)火力(例如1500W或2000W)。此外,第3火力與第2火力係相同的火力,但是只要比第1火力(例如1000W)大,亦可不相同。
接著,在區間T5,主加熱線圈MC的通電仍然中止,但是在該區間T5,副加熱線圈的第1組再被加熱驅動。在此情況之2個副加熱線圈SC1、SC2的總驅動火力係比第1火力大之該第2火力(例如1500W或2000W)。在該區間V,第2組的副加熱線圈SC3、SC4被中止加熱。
然後,在區間T6,主加熱線圈MC的通電仍然中止,但是在該區間T6,副加熱線圈的第1組再被中止加熱,替代地第2組被加熱驅動。在此情況之第2組的2個副加熱線圈SC3、SC4的總驅動火力係比第1火力大的第3火力。
接著,在區間T7,主加熱線圈MC的通電再開始。那時的火力係第1火力。又,在該區間T7,副加熱線圈的第1組再被加熱驅動。在此情況之第1組的2個副加熱線圈SC1、SC2的總驅動火力係比第1火力大之第2火力。第2組被中止加熱。
然後,在區間T8,主加熱線圈MC的通電仍然保持第1 火力,但是副加熱線圈之第1組的2個副加熱線圈SC1、SC2被中止加熱。替代地,副加熱線圈的第2組再被加熱驅動,在此情況之火力水準係第3火力。
如以上所示,主加熱線圈MC在2個區間被加熱驅動,並在4個區間被中止加熱。以後係此重複。另一方面,副加熱線圈的第1、第2組係在4個區間中止加熱後,在每一個區間交互地被加熱驅動的圖型。此外,在第9圖的區間T1附加(A)、在區間T3附加(B)、在區間T4附加(C)、在區間T7附加(D)的符號,但是該(A)、(B)、(C)、(D)的區間係與第10圖之(A)、(B)、(C)、(D)對應,在第10圖理解驅動期間依序切換的狀況。依此方式,通電圖型共有5種。
此外,通電之切換的較佳時序,即各區間(T1~T9等)係根據被烹調物而不同,但是至少被加熱物的溫度達到沸點後,或從即將沸騰之前之接近100℃的狀態開始,以後例如以10~15秒間隔切換。或者,亦可在設置30分鐘之燉料理的情況,從烹調結束之前5分鐘開始,在至結束的5分鐘實施。
實際上以第1、第2火力對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進行加熱驅動,亦因為第1、第2、第3火力的差,或第1、第2、第3火力之各絕對值所產生之對流的強度受到被烹調物之液體的黏性大為影響,所以從各種烹調的實驗結果,選定火力值或通電間隔、順序等較佳。
以下,說明應用於實際之烹調菜單之情況的具體例。
例如以2000W進行「燙菜」之烹調菜單的情況。
最初,在未圖示的火力設定部最初未輸入2000W,亦如上述所示,因為預設值是2000W,所以最初以2000W開始加熱。在此情況,亦可主副火力比由通電控制電路200自動決定,使用者不任意設定,例如主加熱線圈MC的火力被設定成800W,4個副加熱線圈中的總火力被設定成(比該「第1火力」大的)1200W。
然後,以2000W加熱,在水沸騰(藉溫度感測器,控制部從被加熱物N之溫度或溫度上昇度變化等的資訊推測沸騰狀態)時,通電控制電路200發出通知信號,並在顯示加熱手段之動作條件的顯示手段G以文字或光顯示,向使用者通知該主旨。此時,在不再次設定火力的情況,通知自動降低火力的主旨。
在使用者未進行任何操作的情況,變成沸騰狀態時,通電控制電路200向主變頻器電路MIV與副變頻器電路SIV1~SIV4輸出降低火力的指令信號,例如主加熱線圈MC的火力被設定成300W,4個副加熱線圈的總火力被設定成300W。
此狀態最長持續30分鐘,在該期間無任何操作時,全部的感應加熱源自動停止驅動。在該至沸騰的步驟,控制成使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SC4之在相鄰區域之高頻電流的方向一致。
另一方面,在沸騰後,使用者再度設定火力的情況,自動地實施第3對流促進控制。
例如,在沸騰後,不是仍然是預設值(600W),而使用者將火力提高至2000W的情況,通電控制電路200將主加熱線圈MC的火力(第1火力)設定成500W,將帶彼此相鄰之2個副加熱線圈的總火力設定成1500W,將另一個副加熱線圈之組的總火力(第3火力)設定成1500W。
在以500W對主加熱線圈MC進行連續驅動的期間中,將相鄰之4個副加熱線圈分成例如SC1、SC2兩個的組、與SC3、SC4兩個的組,並交互地每隔15秒,分別各以共1500W對這2群進行加熱驅動(一個副加熱線圈被投入750W的火力)。
又,在剛沸騰後,火力不是2000W,使用者提高至係最大火力之3000W的情況,通電控制電路200將主加熱線圈MC的火力(第1火力)設定成1000W(第1火力),將帶彼此相鄰之2個副加熱線圈的總火力設定成2000W,將另一個副加熱線圈之組的口徑火力(第3火力)設定成2000W。
至該沸騰步驟,控制成使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SC4之在相鄰區域之高頻電流的方向一致,以輸出強的火力,但是沸騰後,電流方向被切換成反向,例如在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之相鄰區域、及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2之相鄰區域,高頻電流的流向成為相反。
此外,在該說明,係在將沸騰火力設為2000W的情況,以500W間歇地驅動主加熱線圈MC的方式,但是亦可連續地驅動。不論如何,是藉至少相鄰之2個加熱線圈產生更 多對流。即,因為在儘量接近被加熱物N之周緣部的位置藉2組副加熱線圈***互地進行感應加熱,所以在被烹調物之外周緣部比重變輕,在被烹調物中產生自然上昇的流動。此外,本發明未限定為如上述所示之主加熱線圈MC的火力與副加熱線圈側之總火力的例子。
又,因為為了提高對流促進效果,使被加熱物N之在外周緣部的加熱比中心部更強較佳,所以若對該主加熱線圈MC作為第1火力設為1500W、副加熱線圈SC1~SC4中之相鄰之複數個副加熱線圈的總火力(作為第2火力)設為1500W的情況,亦總是對主加熱線圈MC進行通電率控制,例如若將在沸騰以後之時間的通電率設為50%,因為實質相當於750W的火力,所以這種亦可得到本發明之對流促進效果。
如第4圖所示之副加熱線圈SC1~SC4之「時間選擇性」的通電切換控制亦抑制燉菜或燙菜的情況之湯汁溢出。即,如上述之「燒水+保溫模式」所示,在使加熱速度與均勻性優先的烹調菜單到達沸騰後之燙菜的階段時,若進行如第4圖所示之副加熱線圈SC1~SC4的通電切換控制,可避免僅鍋之中央或特定一處被強力加熱的狀態,使對鍋之底部的感應加熱部依序移動。
以通電的副加熱線圈部對鍋加熱,另一方面,在位於遠離加熱處之非通電狀態之副加熱線圈部分的鍋底雖未被加熱,但是來自加熱部的熱傳至鍋而被預熱,藉此,可期待使熱均勻地傳至鍋內部之非烹調物整體的效果。在此, 「時間選擇性」的意義係意指不僅固定的週期(例如每隔30秒)。意指亦可在相同的烹調菜單中,改變最初與下次的切換週期,或者根據烹調菜單或被烹調物的種類改變週期與重複次數。
依此方式,第3對流促進控制係一面藉主加熱線圈對中心部加熱,一面藉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中相鄰之2個副加熱線圈的組對周緣部加熱的方式。換言之,同時驅動4個副加熱線圈中之半數以上且未滿全數的副加熱線圈,並在剩下之一個或複數個副加熱線圈的之間對驅動火力賦與差的方式。該第2對流促進控制係不是在僅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的情況實現,而是例如在使用6個副加熱線圈的情況,只要同時驅動3個或4個副加熱線圈即可。
(副加熱線圈之組的變形例)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經由全部的區間(T1、T2、T3等),將構成副加熱線圈之組的副加熱線圈固定化,分成SC1、SC2之組與SC4、SC4之組,但是亦可以既定時間間隔改變之。例如,如第5圖所示,亦可在每個區間改變。
又,作為副加熱線圈的變形例,在第1對流促進控制,表示將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統合成2個(參照第6圖),但是該變形例亦可應用於該第3對流促進控制。
即,使用第1、第2副加熱線圈SCR、SCL之情況的第3對流促進控制,包括:被加熱物N,係裝入被烹調物之鍋等;頂板,係載置該被加熱物;圓環形的主加熱線圈MC,係配置於該頂板的下方;扁平形狀的第1副加熱線圈SCR 及第2副加熱線圈SCL,係配置成分別靠近該主加熱線圈的一側,並具有比主加熱線圈之半俓小的橫寬尺寸;變頻器電路,係分別向該主加熱線圈MC及該第1、第2副加熱線圈SCR、SCL供給感應加熱電力;控制部,係控制該變頻器電路的輸出;及操作部,係對該控制部指示加熱之開始及火力設定等;該控制部係在以第1火力(例如800W向)對主加熱線圈MC供給感應加熱電力的期間中,從該變頻器電路以比該第1火力更大的第2火力(例如1.2kW)對該第1副加熱線圈SCR供給感應加熱電力,然後,停止對該第1副加熱線圈SCR的感應加熱電力,從該變頻器電路以比該第1火力更大的第3火力(例如1.2kW)對該第2副加熱線圈SCL供給感應加熱電力,該控制部能以重複對第1、第2副加熱線圈SCR、SCL之該通電切換動作複數次的構成實現。
又,在對主加熱線圈MC與右側副加熱線圈SCR或左側副加熱線圈SCL同時進行加熱驅動的期間,流至主加熱線圈MC的高頻電流IA與分別流至左右副加熱線圈SCR、SCL之高頻電流IB的方向如第7圖之實線的箭號所示,從加熱效率的觀點,在相鄰之側朝向相同的方向較佳係如上述所示。因此,在對流促進模式,依此方式,若控制成在2個獨立線圈的相鄰區域使電流朝向同一方向流動,以該電流所產生之磁通彼此相加強,使在被加熱物N交鏈的磁通密度增大,因為在被加熱物底面產生很多渦電流而可高效率進行感應加熱,所以可有效地進行用以產生對流的加熱。
如以上之說明所示,第1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具有第1發明的構成。即,第1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包括:本體部A,係在上面具有載置裝入被烹調物之鍋等之被加熱物N的頂板21;第1感應加熱源6L與第2感應加熱源6R,係相鄰地配置於該頂板21之下方;變頻器電路,係向這些加熱源的各感應加熱線圈6RC、6LC供給感應加熱電力;通電控制電路200,係控制該變頻器電路的輸出;及操作部E,係對該通電控制電路200指示加熱之開始及火力設定等;在該頂板21下方之該本體部A的內部,具有收容該第1、第2感應加熱源6L、6R的各感應加熱線圈之橫向長方形的收容空間10,該第1感應加熱源6L係具有圓形的中央線圈(主加熱線圈)MC、與配置於其周圍之細長形的複數個側部線圈SC1~SC4,在該第2感應加熱源6R,具有比包含該側部線圈之圓的直徑(R3的2倍。208mm)小,且直徑(R2的2倍。約180mm或200mm)比該中央線圈MC之外徑(R1的2倍。128mm更大的圓形線圈6RC,該第1感應加熱源6L係作成可因應於被加熱物N的大小,而自動或以手動切換中央線圈MC單獨的感應加熱、及中央線圈MC與側部線圈SC1~SC4之協同加熱的構成。藉此,在面積有限的頂板21上,可選擇中央線圈MC單獨加熱、中央線圈MC與側部線圈SC1~SC4之協同加熱及第2感應加熱源6R單獨加熱之3種加熱手段,而可應付大小比只是具有2種圓形加熱線圈之以往的2口型烹調器更寬廣的被加熱部,可提高使用方便性。
第2實施形態
第11圖至第37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
第11圖係表示將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整體部分分解後表示的立體圖。
第12圖係表示在拆下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頂板部的狀態之本體部整體的立體圖。
第13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本體部整體的平面圖。
第14圖係表示在拆下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上下隔板等之主要的構成零件之狀態的分解立體圖。
第15圖係第11圖的D1-D1線縱向剖面圖。
第16圖係第11圖的D2-D2線縱向剖面圖。
第17圖係表示剖開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零件箱與冷卻導管的一部分所表示之主要部的立體圖。
第18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加熱線圈的配置說明用平面圖。
第19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左側感應加熱源的平面圖。
第20圖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左側感應加熱源之主加熱線圈的配線說明圖。
第21圖係將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 烹調器之左側感應加熱源放大後表示的部分平面圖。
第22圖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左側感應加熱源之主加熱線圈用線圈支撐體的平面圖。
第23圖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的控制電路整體圖。
第24圖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成為控制電路主要部的全電橋方式電路圖。
第25圖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成為控制電路主要部的全電橋方式電路的簡圖。
第26圖係將大徑鍋放在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左側感應加熱源上方後進行加熱動作的情況之縱向剖面圖。
第27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左側感應加熱源部分的縱向剖面圖。
第28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統合顯示手段的平面圖。
第29圖係表示僅使用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左IH加熱源的情況之統合顯示手段之顯示畫面例的平面圖。
第30圖係表示僅使用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左IH加熱源的情況之統合顯示手段之顯示畫面例的平面圖。
第31圖係表示以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 加熱烹調器之左IH加熱源進行高速加熱烹調的情況之統合顯示手段之顯示畫面例的平面圖。
第32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基本加熱動作的控制步驟說明圖。
第33圖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控制動作的第1流程圖。
第34圖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控制動作的第2流程圖。
第35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變更火力的情況之控制動作的第3流程圖。
第36圖係在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表示火力3000W與1500W的情況之主加熱線圈與副加熱線圈火力值(加熱電力)之值的圖。
第37圖係在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表示火力500W的情況之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火力值(加熱電力)之值的圖。
此外,對與該第1實施形態之構成相同或相當的部分附加相同的符號。又,只要無特別明示,在第1實施形態所使用之術語係在本第2實施形態亦以相同的意義使用。
(加熱烹調器本體)
本第2實施形態的加熱烹調器亦分別包括:一個矩形的本體部A;頂板部B,係構成本體部A的上面;筐體部C,係構成本體部A之上面以外的周圍(外廓);加熱手段D,係以電能等對鍋或食品等加熱;藉使用者所操作的操作手 段E;控制手段F,係接受來自操作手段的信號,並控制加熱手段;及顯示手段G,係顯示加熱手段D的動作條件。又,作為加熱手段D的一部分,如以下之說明所示,具有稱為烤架庫(烤架加熱室)或烤肉器的電加熱手段。
本第2實施形態之感應加熱烹調器的特徵係作成在一般大小的鍋等以以往的主加熱線圈MC加熱,並將直徑遠比一般大小的鍋大之圓形鍋或長方形的大形鍋(亦稱為大徑鍋)等放置於感應加熱部的情況,藉接近該放置位置之(設置於主加熱線圈MC之周圍的複數個)副加熱線圈SC1~SC4與主加熱線圈的連動來進行協同加熱,並為了可特定執行那種協同加熱動作中的副加熱線圈SC,而作成以對應於該副加熱線圈SC之外側位置的方式僅使位於頂板之下方的個別發光部發光、點燈。
又,在為了包圍可進行主加熱線圈MC與全部之副加熱線圈SC1~SC4之協同加熱的寬域加熱部,而將該寬域加熱部的境界配置於頂板之下方這一點與上述的第1實施形態大為相異。又,替代在第1實施形態所具有的輻射式中央電加熱源7,而具有第3個感應加熱源6M。
(本體部A)
本體部A如第11圖所示,係以後述的頂板部B覆蓋上面整體,該本體部A係外形形狀為配合覆蓋在流理台等之厨房家具KT所形成之設置口K1的大小、空間之既定大小,並形成大致正方形或長方形。
第12圖所示之本體外殼2係形成該筐體部C之外廓 面,並由以沖壓成形機械將一片平板狀的金屬板彎曲加工複數次所形成的機體部2A、與藉焊接或鉚釘、螺絲等固定手段與該機體部的端部連接之金屬板製的前部凸緣板2B所構成,在藉固定手段結合這些前部凸緣板2B與機體部2A之狀態,成為上面開放的箱形。該箱形之機體部2A的背面部下部係傾斜部2S,自其上方為垂直的背面壁2U。
本體外殼之上面開口的後端部、右端部及左端部的三處,分別具有向外側一體彎曲成L字形所形成的凸緣,後方的凸緣3B、左側的凸緣3L、右側的凸緣3R及前部凸緣板2B被載置於厨房家具KT的設置部上面,並支撐加熱烹調器的負荷。
而且,在加熱烹調器完全收容於厨房家具KT之設置口K1的狀態,加熱烹調器的前面部從形成於厨房家具之前方的開口部KTK露出,而可從厨房家具的前面側操作加熱烹調器的前面(左右)操作部60(參照第12圖)。
傾斜部2S係連結機體部2A之背面與底面(參照第12圖、第16圖),在將加熱烹調器嵌入厨房家具KT後設置的情況,切割成避免與厨房家具之設置口K1後緣部碰撞或發生干涉。即,這種加熱烹調器係在嵌入厨房家具KT後設置時,傾斜成加熱烹調器之本體部A的前側位於下方,在該狀態從前側先掉入厨房家具KT的設置口K1。然後,落後地使後側如畫弧般掉入設置口K1。由於這種設置方法,前部凸緣板2B係在將加熱烹調器設置於厨房家具時,成為在與厨房家具之設置口K1的設置口前緣部(參照第16圖)之 間確保充分之空間SP的大小。
在本體外殼2的內部,包括:3個感應加熱源6L、6R、6M;後述之控制手段F,係控制該加熱手段之烹調條件;操作手段E,係將該烹調條件輸入該控制手段;及顯示手段G,係顯示藉該操作手段所輸入之加熱手段的動作條件。以下,詳細說明各構件。
此外,在本第2實施形態,作為被加熱物N的鍋,係設想使用直徑為12cm以上的鍋,鍋(單把手鍋、雙把手鍋等)可使用直徑為16cm、18cm、20cm、24cm者,作為平底鍋,可使用直徑20cm者,作為油炸鍋,可使用直徑22cm者,作為中華鍋,可使用直徑29cm等各種鍋。
筐體部C的內部係如第11圖所示,大致分成在前後方向長伸長的右側冷卻室8R、一樣在前後方向長伸長的左側冷卻室8L、箱形的烤架(或烤肉器)加熱室9、收容空間10(與在該第1實施形態所指的「零件收容室」相同)及後部排氣室12的區間,但是各室不是彼此完全隔絕。例如,右側冷卻室8R及左側冷卻室8L係分別經由收容空間10與後部排氣室12連通。
烤架加熱室9係在該前面開口9A被後述之門13關閉的狀態,成為大致獨立的密閉空間,但是經由排氣導管14,與筐體部C的外部空間,即厨房等的室內空間連通(參照第16圖)。
(頂板部B)
頂板部B係如下述所示,由上框(亦稱為框體)20與頂 板(亦稱為上板、頂玻璃)21之2個大零件所構成。上框20係整體由非磁性不銹鋼板或鋁板等之金屬製板形成框狀,並具有塞住本體外殼2之上面開口部的大小(參照第11圖、第13圖、第15圖)。
頂板21係具有無間隙而完全覆蓋設置於框形狀之上框20的中央之大的開口部之橫寬尺寸W2(參照第18圖),並設置成與本體外殼2上方重疊。該頂板21係使紅外線及來自LED之可見光線透過,並整體由如耐熱強化玻璃或結晶化玻璃等之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所構成。而且,配合上框20之開口部的形狀形成長方形或正方形。此外,在頂板21為透明的情況,使用者從其上方看到全部之加熱線圈等的內建構件,因為有損外觀,所以對頂板21的表面或背面施加遮蔽用的塗裝,或者印刷或塗裝細的斑點狀或在格子上可見光無法通過的部分。
進而,頂板21的前後左右側緣係使橡膠製襯墊或密封件(未圖示)介於與上框20的開口部之間,而固定成水密狀態。因此,作成避免水滴等從頂板21的上面透過形成於上框20與頂板21之相向部分的間隙而侵入本體部A的內部。
在第11圖,右通風口20B係在上框20之形成時同時以沖壓機沖孔形成者,並成為後述之風扇30的吸氣通路。中央通風口20C係一樣在上框20之形成時沖孔形成者,左通風口20D係一樣在上框20之形成時沖孔形成的。此外,在第11圖僅表示上框20的後部部分,但是在從上方觀察的情況,將本體外殼2的上面整體覆蓋成框狀。
頂板21係在實際之烹調階段,藉在後面詳述之右側感應加熱源6R、左側感應加熱源6L進行感應加熱,接受來自成為高溫的鍋等之被加熱物N的熱,亦可能達到300度以上。
在頂板21的上面,如第10圖及第12圖所示,分別以印刷等的方法表示圓形的右側引導記號6RM、6LM及6MM,而那些記號分別表示後述的右側感應加熱源6R、左側感應加熱源6L及中央感應加熱源6M之大致的設置位置。左右引導記號6RM、6LM的直徑係相對各加熱線圈的外徑尺寸,分別是正40mm(其中,因為相對線圈的外徑變化,所以40mm係一例)。該引導記號之本來的目的係作為放置被加熱物N之位置的大致標準。
(加熱手段D)
作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加熱手段D,位於本體部A之上部右側位置的右側感應加熱源6R、相反地位於左側的左側感應加熱源6L、在本體部A的左右中心線上位於靠後部的中央感應加熱源6M及在烤架加熱室9的內部烤肉用之上下一對輻射式電加熱源22、23。這些加熱源構成為藉控制手段F彼此獨立地控制通電,但是細節將在後面一面參照圖面一面說明。
(右側感應加熱源)
右側感應加熱源6R設置於在本體外殼2的內部所劃分形成之該上部零件室10的內部。而且,加熱線圈6RC配置於該頂板21之右側的下面側。該線圈6RC的上端部以隔著 微小間隙之方式靠近頂板21的下面,並成為感應加熱源。在本實施形態,例如使用具有最大耗電力(最大火力)3kW之性能者。右IH加熱線圈6RC係以20條或30條約0.1mm~0.3mm的細線為一束,作成螺旋狀,再將一條或複數條該束(集合線)一面扭轉一面捲繞,而如第18圖所示,以中心點X2為基點,作成外形形狀為圓形,最後形成中空圓盤形(亦稱為甜甜圈狀)。在第13圖,右側之虛線的圓表示大致右側之加熱線圈6RC的最外周位置。加熱線圈6RC的直徑(最大外徑尺寸)係約180mm。
(左側感應加熱源)
左側感應加熱源6L係設置於隔著本體部A之左右中心線CL1(參照第18圖)與右側感應加熱源6R大致線對稱的位置。在本實施形態,例如使用最大耗電力(最大火力)3000W之性能者。
左側感應加熱源6L的加熱線圈6LC係如第18圖、第19圖所示,具有以中心點X1為基點之半徑R1之環狀的外形形狀。後述之外側線圈6LC1與內側6LC2中,該外側線圈6LC1的最大外徑尺寸係約130mm。在第19圖,相當於DA。為了表示與後述之副線圈SC的差異,將構成左側加熱線圈6LC之外側線圈6LC1與內側線圈6LC2的兩者稱為「主加熱線圈MC」(參照第20圖)。
該左側感應加熱源6L的加熱線圈6LC係如第18圖所示,配置成與該右側感應加熱源6R之加熱線圈6RC的相對向間隔W5確保100mm以上。這是在藉左側感應加熱源6L 對一個被加熱物N加熱時,以位於其側方的右側感應加熱源6R對別的被加熱物N加熱之「同時使用」的情況,用以避免彼此發生磁性干涉,而產生不舒服之異音的工夫。加熱線圈6LC的最大外徑DB係約200mm(參照第19圖)。此外,加熱線圈6LC的最大外徑DB係只要無特別明記,意指包含後述的副線圈SC之圓形之範圍的直徑。
(中央感應加熱源)
中央感應加熱源6M係與該右側感應加熱源6R相同的構成,但是大小或最大火力等相異。即,中央感應加熱源6M設置於在本體外殼2的內部所劃分形成之該上部零件室10之內部的後部位置。而且,在該感應加熱源,配置以隔著微小間隙之方式靠近該頂板21之環形的加熱線圈6MC。在本第2實施形態,中央感應加熱源6M例如使用具有最大耗電力(最大火力)1500W之性能者。該中央加熱線圈6MC係以20條或30條約0.1mm~0.3mm的細線為一束,作成螺旋狀,再將一條或複數條該束(集合線)一面扭轉一面捲繞,最後形成中空圓盤形(亦稱為甜甜圈狀)。在第13圖,虛線的圓表示大致中央加熱線圈6MC的最外周位置。該加熱線圈6MC的直徑(最大外徑尺寸)係約130mm。
該中央電加熱源6M係設置於將與該左側感應加熱源6L之側部線圈SC3的相對向間隔W12確保約50mm、並將與右側感應加熱源6R之加熱線圈的相對向間隔W11確保約60mm的位置。
在此,說明該3個加熱線圈6LC、6RC、6MC的彼此位 置關係、及與長方形之上部零件室(亦稱為零件收容室,但是在以下的說明,統一成「零件收容室」)10的位置關係。
如第18圖所示,由4個零件所包圍的係零件收容室10,該4個零件係構成本體外殼2的前壁10F、隔開後述之上部零件室10與後部排氣室12的後部隔板28、垂直地設置(參照第12、14圖)之右側的上下隔板24R、及一樣地左側的上下隔板24L。
在第18圖,W5係表示相鄰之左右加熱線圈6LC、6RC的間隔,如上述所示係約100mm。換言之,係具有半徑R3之圓形加熱區域的左側感應加熱部、與具有半徑R2之圓形加熱區域的右側感應加熱部6R的相對向間隔。
W6:意指從零件收容室10的左側內側面至左側感應加熱源6L之中心點X1的距離,180mm。
W7:意指從零件收容室10的前側內側面至左側感應加熱源6L之最前端部的距離,50mm以下,44mm較佳。
W8:意指從零件收容室10的左側內側面至左側感應加熱源6L之最左端部的距離,30mm以下,22mm較佳。
W9:意指從零件收容室10的前側內側面至右側感應加熱源6R之最前端部的距離,80mm以下,47mm較佳。
W10:意指從零件收容室10的右側內側面(右側之上下隔板24R的左側面)至右側感應加熱源6R之最左端部的距離,30mm以下,17mm較佳。
W11:意指右側感應加熱源6R的加熱線圈6RC與中央感應加熱源6M之加熱線圈6MC的最短距離,50mm以下, 40mm較佳。
W12:意指左側感應加熱源6R的副加熱線圈與中央感應加熱源6M之加熱線圈6MC的最短距離,約40mm。
W21:意指中央感應加熱源6M的加熱線圈6MC與零件收容室10之後部內側面(後部隔板28的前面)的最短距離,30mm。
W20係如上述所示,係設置冷卻單元CU的空間,係至少50mm。可是,該空間係窄較佳。這是由於零件收容室10之有效面積增加,而對複數個感應加熱線圈之設置的限制變少。該橫向寬W20之實際的上限尺寸係100mm,但是在將冷卻單元CU在左右儘量共用化的觀點,在左右設成相同的尺寸較佳。
此外,各種尺寸W5~W21完全只是舉例,因為在確保加熱烹調器的功能上不是絕對者,所以可適當地變更這些尺寸。
在頂板21所表示之圓形的引導記號EM係表示包含後述之主加熱線圈MC、大致等間隔地配置於其前後左右位置之全部的副加熱線圈SC(共4個)之寬廣的圓形區域(以下稱為「協同加熱區域記號」)。又,該協同加熱區域記號EM的位置係與後述之「寬域發光部」的位置大致一致,而該寬域發光部係用以從該頂板21的下部放射光,來表示在該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的協同加熱時之較佳之被加熱物載置位置的外側界限。
紅外線式溫度檢測元件(以下稱為紅外線感測器)31L 設置於左側加熱線圈6LC的內側空間(參照第19圖、第26圖、第27圖)。其細節將在後面詳述。
該左側感應加熱源6L的加熱線圈6LC係由在徑向二分割的外側線圈6LC1與內側線圈6LC2所構成。該2個線圈係如第20圖所示,係串聯成一連串者。此外,亦可不是作成2個線圈,而整體是單一線圈。
在左右加熱線圈6LC、6RC的下面(背面),如第22圖、第27圖所示,作為來自那些加熱線圈的漏磁防止件73,配置高導磁係數,例如由鐵酸鹽所形成之截面方形的棒。例如在左側的加熱線圈6LC,從其中心點X1成放射狀地配置4支、6支或8支(未必是偶數支)。
即,漏磁防止件73係不必覆蓋左右加熱線圈6LC、6RC的下面整體,只要將複數個以例如正方形或長方形等之截面形成棒形的漏磁防止件73以既定間隔設置成與右側加熱線圈6RC的線圈線交叉即可。因此,在本第2實施形態,從左側加熱線圈的中心點X1成放射狀地設置複數個。藉這種漏磁防止件73,可使從加熱線圈所產生之磁力線集中於頂板21上的被加熱物N。
亦可該右側加熱線圈6RC與左側加熱線圈6LC係以被獨立地通電的方式分割成複數個部分。例如,亦可作成在內側將加熱線圈捲繞成螺旋狀,並在該加熱線圈的外周側,在與其同心圓上且大致同一平面上將加熱線圈放置成別的大徑的螺旋狀,以內側加熱線圈通電、外側加熱線圈通電及內側與外側加熱線圈通電都通電之3種通電模式對 被加熱物N加熱。
依此方式,亦可作成藉由流至2個加熱線圈之高頻電力的輸出位準、任務比、輸出時間間隔的至少一種或將其組合,從小型至大型(大徑尺寸)的被加熱物N(鍋)高效率加熱(作為使用可進行獨立通電之複數個加熱線圈之技術文獻的代表,已知專利第2978069號公報)。
溫度檢測元件31R係在設置於右側加熱線圈6RC之中央部的空間內部所設置之紅外線式溫度檢測元件,並使位於上端部的紅外線受光部朝向頂板21的下面(參照第26圖)。
又,在左側加熱線圈6LC亦一樣,在設置於中央部之空間內部設置紅外線式溫度檢測元件31L(參照第19圖、第27圖),將在後面詳細說明。
紅外線式溫度檢測元件31R、31L(以下稱為紅外線感測器)係檢測由從鍋等之被加熱物N所放射之紅外線的量而可測量溫度的光電二極體等所構成。此外,該溫度檢測元件31R(因為溫度檢測元件31L亦一樣,以下在雙方共同的情況,僅以溫度檢測元件31R為代表,加以說明)係導熱式檢測元件,例如亦可是熱阻體式溫度感測器。
依此方式,藉紅外線感測器從頂板21的下方迅速地檢測出從被加熱物因應於該溫度所產生之紅外線係例如由特開2004-953144號公報(專利第3975865號公報)、特開2006-310115號公報或特開2007-18787號公報等得知。
在溫度檢測元件31R係紅外線感測器的情況,使從被 加熱物N所放射的紅外線集中,而且即時(幾乎無時間差)接收,可從該紅外線量檢測出溫度,因此,(比熱阻體式更)優異。該溫度感測器係即使位於被加熱物N之前的耐熱玻璃或陶瓷製等之頂板21的溫度與被加熱物N的溫度不相同,亦不管頂板21的溫度,都可檢測出被加熱物N的溫度。即,係為了避免從被加熱物N所放射的紅外線被頂板21吸收或遮斷所下的工夫。
例如頂板21係選擇可使4.0μm或2.5μm以下之波長區間之紅外線透過的材料,另一方面,另一方面,溫度感測器31R係選擇可使4.0μm或2.5μm以下之波長區間之紅外線透過的材料。
另一方面,在溫度檢測元件31R是熱阻體等之導熱式的情況,雖然在即時捕捉陡峭之溫度變化上比上述的紅外線溫度感測器差,但是接受來自頂板21或被加熱物N的輻射熱,可確實檢測出位於被加熱物N之底部或其正下之頂板21的溫度。又,即使在無被加熱物N的情況,亦可檢測出頂板21的溫度。
此外,在溫度檢測元件係熱阻體等之導熱式的情況,亦可作成使該溫度感測部直接與頂板21的下面接觸,或者令經由如導熱性樹脂等的構件,儘量正確地掌握頂板21本身的溫度。這是由於在溫度感測部與頂板21的下面之間有空隙時,在溫度的傳達上發生延遲。
在以下的說明,關於左右共同地配置的構件之共同的內容,有省略在名稱之「左、右」及在符號之「L、R」之 記載的情況。
(冷卻室)
右側的上下隔板24R係垂直地設置(參照第12圖、第14圖),並發揮在筐體部C的內部將右側冷卻室8R與烤架加熱室9之間隔絕之間壁的作用。左側的上下隔板24L一樣係垂直地設置(參照第12圖),並發揮在筐體部C的內部將左側冷卻室8L與烤架加熱室9之間隔絕之間壁的作用。此外,上下隔板24R、24L係在本體外殼2左右側壁面之間設置成保持該間隔W20。
水平隔板25(參照第12圖、第15圖)具有將左右的上下隔板24R、24L之間的整體劃分成上下2個空間的大小,該水平隔板25的上方是該上部零件室10。又,該水平隔板25係設置成與烤架加熱室9的頂面具有從數mm至約10mm的既定空隙116(參照第16圖)。
缺口部24A係分別形成於左右的上下隔板24R、24L,並在水平地設置後述的冷卻導管42時,設置成不會與冷卻導管42碰撞(參照第12圖)。
形成矩形箱狀的烤架加熱室9係藉不銹鋼或鋼板等的金屬板形成上下及背面側的壁面,並以大致水平地擴大的方式將輻射式電熱器,例如藉護套加熱器之上下一對的輻射式電加熱源22、23(參照第16圖)設置於上部天頂附近或底部附近。在此,「擴大」意指護套加熱器的中途在水平面彎曲複數次,並蛇行成在平面上佔有儘量大範圍之面積的狀態,平面形狀為W字形者係代表性例子。
可進行對該上面2台輻射式電加熱源22、23同時或個別地通電,並進行烤烹調(例如烤魚)、烤架烹調(例如披薩或焗烤料理)或設定烤架加熱室9內的環境溫度後烹調的烤箱烹調(例如蛋糕或烤菜)。例如,烤架加熱室9之上部天頂附近的輻射式電加熱源22使用最大耗電力(最大火力)1200W、底部附近的輻射式電加熱源23使用最大耗電力800W。
空隙26(參照第16圖)係形成於水平隔板25與烤架加熱室9的外框9D之間的間隙(係與上述的空隙116相同),空隙26最後與後部排氣室12連通,空隙26內的空氣經由後部排氣室12被誘導至本體部A之外後排出。
在第12圖,後部隔板28係隔開上部零件室10與後部排氣室12,下端部具有達到該水平隔板25之高度尺寸,又上端部具有達到上框20之高度尺寸。排氣口28A係形成於後部隔板28的2處,用以排出進入上部零件室10的冷卻風。
(冷卻用風扇)
本實施形態所指的風扇30使用離心式多翼式風扇(作為代表性者,有scircco風扇)(參照第14圖、第15圖),並使用將翼部30F固定於驅動馬達300之轉軸32的前端。又,風扇30設置於該右側冷卻室8R與左側冷卻室8L的各個,冷卻左右的左IH加熱線圈6LC、6RC用的電路板與那些加熱線圈本身,細節係在以下說明。
冷卻單元CU係如第14圖、第15圖所示,包括:零件 箱34,係從上方***並固定於冷卻室8R、8L,並收容構成變頻器電路的電路板41;及風扇外殼37,係將風扇30的送風室39形成於與該零件箱34結合的內部。
該風扇30係該驅動馬達300之轉軸32成為水平之所謂的橫軸式,並被收容於設置於右側冷卻室8R中之風扇外殼37的內部。以包圍該風扇30之多個翼部30F的方式將形成圓形之送風空間的送風室39形成於風扇外殼37內部。吸入口37B形成於風扇外殼37之吸入筒37A的最上階。排氣口(出口)37C形成於風扇外殼37的一端部。
風扇外殼37係將2個塑膠製外殼37D、37E組合並以螺絲等的固定件結合,藉此作為一體構造物所形成。在該結合狀態從其上方***冷卻空間8R、8L,並以適當的固定手段固定成不會移動。
該零件箱34係與該風扇外殼37連接成密接狀態,以引入從該風扇外殼37之排氣用排氣口37C所排出之冷卻風,整體具有橫向長的長方形形狀,而且將與排氣口37C連通的導入口(未圖示)、後述的第1排氣口34A及第2排氣口34B的3處部分除外之其他的部分整體密閉。
印刷電路板(以下稱為電路板)41係被組裝對該右側感應加熱源6R、左側感應加熱源6L及中央感應加熱源6M的各個供給既定高頻電力的變頻器電路(210R、210L、210M),並具有與零件箱34之內部空間形狀大致相同的外形尺寸,在零件箱34中設置於遠離烤架加熱室9之側,反之在構成本體部A之外廓的本體外殼2,設置成接近至僅數mm 以下的附近。此外,在該電路板41,與變頻器電路之部分分開並一樣地組裝該風扇30之驅動馬達300驅動用的電源及控制電路部。
在該電路板41所指的變頻器電路210R、210L、210M係將第23圖所示之輸入側與商用電源的母線連接的整流電橋電路221除外(亦可包含),並具有以下的構件:直流電路,係由與該直流側輸出端子連接的線圈222及平滑化電容器223所構成;共振電容器224;成為切換手段之是電力控制用之半導體的IGBT 225;驅動電路228;及飛輪二極體226;而未含是機械構造物的加熱線圈6RC、6LC、6MC。
在該零件箱34的上面部,沿著來自風扇30之冷卻風的流動方向分開地形成該第1排氣口34A及第2排氣口34B。第2排氣口34B係在零件箱34位於冷卻風之流向的最下游側位置,又具有比第1排氣口34A更大數倍的開口面積。此外,在第15圖,Y1~Y5係表示藉風扇30所吸入之空氣與所排出之空氣的流向,冷卻風按照Y1、Y2、…Y5依序逐漸流動。
冷卻導管42係整體以塑膠成形者,係將塑膠之一體成形品的上箱42A、與一樣係塑膠之一體成形品之平板狀的蓋(以下稱為「下箱」)42B重疊並以螺絲固定,藉此,在該兩者之間的內部形成後述的3個通風空間42F、42G、42H(參照第15圖)。
噴出孔42C係以在上箱42A的上面整體貫穿其壁面的 方式形成多個,係用以噴出來自風扇30的冷卻風,各噴出孔42C的口徑係作成相同。
間壁42D係在上箱42A中以一體成形成線狀或曲線狀所形成的肋(凸條)形狀,藉此,劃分形成一端與零件箱34之第1排氣口34A連通的通風空間42F(參照第15圖)。
間壁42E係一樣在上箱42A中以一體成形成平面形狀,並是字形凸條形狀,藉此,劃分形成一端與零件箱34之第2排氣口34B連通的通風空間42H。該通風空間42H經由形成於間壁42E之一側部(在第14圖接近零件箱34的一側)的連通口(孔)42J(參照第17圖),與最寬的通風空間42G連通(參照第15圖)。
進而,通風空間42H之一側部(在第14圖接近零件箱34的一側)以成為該零件箱34之第2排氣口34B之正上的方式設置冷卻導管42。藉此,從零件箱34所排出之冷卻風進入冷卻導管42的通風空間42H,從這裡向通風空間42G展開,並從各噴出孔42C噴出。連通口42K係對應於上箱42A的通風空間42H所形成之四角形的通風口,這是送出冷卻後述之液晶顯示畫面45R、45L之風的。
在第15圖,43A、43B係鋁製的散熱片。該散熱片安裝於IGBT 225等之電力控制用半導體切換元件或其他的發熱性元件,其位於組裝該右側感應加熱源6R、左側感應加熱源6L及中央感應加熱源6M用的變頻器電路(將在第23圖詳述)210R、210L、210M之電路板41之中,該散熱片在整體規則地排列多個薄的散熱片而形成。
此外,第15圖所示的2個散熱片43A、43B係設置於本體外殼2內部之右側冷卻室8R的零件箱34用。即,係右側感應加熱源6R用的變頻器電路210R、與中央感應加熱源6M用的變頻器電路210M用。左側感應加熱源6L用的變頻器電路210L配置於零件箱34內部,而零件箱34設置於本體外殼2內部的左側冷卻室8L,與該散熱片43A、43B一樣的散熱片(未圖示)設置於該零件箱。
該散熱片43A、43B係如第15圖所示,在零件箱34中設置於比底部更接近頂部之側,下方確保充分的空間,冷卻風Y4在該空間內流動。即,由於風扇30的特性,排出性能(吹出性能)在排出口(排氣口37C)的整個區域不均勻,排出性能的最高部分位於比該排氣口37C之上下中心點下方,但是為了避免成為該位置之延伸線上的位置,而往上方設定該散熱片43A、43B的位置。又,朝向電路板41之表面所組裝的各種小型電子元件或印刷配線圖案部分狂吹冷卻風。
左側感應加熱源6L用的變頻器電路210L由驅動主加熱線圈MC之專用變頻器電路MIV、與個別地驅動複數個副加熱線圈SC之專用變頻器電路SIV1~SIV4所構成(參照第25圖)。
烤架加熱室9係內建於本體部A之左右感應加熱源6L、6R的下方,而且將既定空間SX(參照第16圖)形成於與本體A的內側後壁面之間。即,烤架加熱室9係為了設置後述的排氣導管14及形成後部排氣室12,而將10cm以 上的該空間SX形成於與本體外殼2的機體部背面壁2U之間。
該2個獨立的冷卻單元CU係在從上方***該冷卻室8R、8L並固定之狀態,第15圖所示之風扇外殼37的一部分且橫向寬度寬的部分向該空間SX(參照第16圖)部分突出,又收容電路板41的零件箱34形成烤架加熱室9的左右側壁面與既定空隙。此外,在此所指的空隙係意指烤架加熱室9的左右側壁面與零件箱34之間的空隙,不是意指在本實施形態所指之左右的上下隔板24L、24R與零件箱34的外側表面之間的相對向間隙。
依此方式,冷卻單元CU之風扇外殼37的部分係在即使有烤架加熱室9亦配置於該空間SX,並以從前方所投影之形式觀察的情況,冷卻單元CU之風扇外殼37的部分與烤架加熱室9部分重疊之狀態,藉此,可防止本體部A的橫寬尺寸增大。
(操作手段E)
本第2實施形態之加熱烹調器的操作手段E係由前面操作部60與上面操作部61所構成(參照第11圖至第13圖)。
(前面操作部)
塑膠製的前面操作框62R、62L安裝於本體外殼2之左右兩側的前面,該操作框前面成為前面操作部60。在該前面操作部60,分別設置:主電源開關63的操作按鈕63A(參照第12圖),係同時投入、遮斷左側感應加熱源6L、右側 感應加熱源6R、中央感應加熱源6M及烤架加熱室9之輻射式電加熱源22、23的全部電源;右操作撥盤64R,係開閉控制右側感應加熱源6R的通電與其通電量(火力)之右電源開關(未圖示)的電接點;及左操作撥盤64L,係一樣控制左IH加熱源6L的通電與控制其通電量(火力)之左控制開關(未圖示)。經由主電源開關63向第23圖所示之部的電路構成元件供給電源。
在前面操作部60,設置:左顯示燈66L,係僅在藉左操作撥盤64L對左IH加熱源6L通電之狀態點燈;及右顯示燈66R,係係僅在藉右操作撥盤64R對右IH加熱源6R通電之狀態點燈。
此外,左操作撥盤64L與右操作撥盤64R係在不使用之狀態,如第11圖所示,被推入內側,以免從前面操作部60的前方表面突出,而在使用的情況,係使用者一度以手指按了後放開時,藉前面操作框62所內建之彈簧(未圖示)的力而突出(參照第12圖),而成為使用者握住周圍並使其轉動之狀態。然後,在該階段若朝右或左轉動一階段,才分別對左側感應加熱源6L及右側感應加熱源6R(以最小設定火力150W)開始通電。
因此,若使突出之左操作撥盤64L、右操作撥盤64R的任一個再朝向相同的方向轉動,該控制手段F讀取由內建的旋轉式編碼器(未圖示)因應於該轉動量所產生之既定電脈波後,決定該加熱源的通電量,而可進行火力設定。此外,左操作撥盤64L、右操作撥盤64R之任一個都與係 起始狀態或在途中朝向左右轉動之狀態無關,只要使用者一度以手指按了,並壓入不會從前面操作部60之前方表面突出的既定位置(推回時,被保持在該位置,而且左側感應加熱源6L、右側感應加熱源6R的任一個都可瞬間停止通電(例如,即使是烹調中,亦若推入右操作撥盤64R,右側感應加熱源6R馬上停止通電))。
此外,若對該主電源開關63(參照第11圖)的操作按鈕63A進行開成操作,以後,右操作撥盤64R與左操作撥盤64L的操作都同時變成無效。一樣地,中央感應加熱源6M與設置於烤架加熱室9之輻射式電加熱源22、23的通電亦全部被遮斷。
又,在前面操作框62的前面下部,雖未圖示,設置3個定時器撥盤。這些定時器撥盤分別係用以操作定時器開關(亦稱為定時器計時器。未圖示),那些定時器開關係對左側感應加熱源6L、右側感應加熱源6R及中央感應加熱源6M從開始通電僅通電所要的時間(定時器設定時間),經過該設定時間後,自動關掉電源。
(上面操作部)
上面操作部61係如第13圖所示,由右火力設定用操作部70、左火力設定用操作部71及中央操作部72所構成。即,在頂板21的上面前部,隔著本體部A的左右中心線,右側感應加熱源6R的右火力設定用操作部70配置於右側,中央感應加熱源6M及設置於烤架加熱室9之輻射式電加熱源22、23的中央操作部72配置於中央部,左側感應 加熱源6L的左火力設定用操作部71配置於左側。此外,亦有將右火力設定用操作部70稱為「右操作部」、將左火力設定用操作部71稱為「左操作部」、將中央操作部72稱為「中央操作部」的情況。
在該上面操作部,設置有使用不銹鋼製或鐵製之烹調容器(未圖示)的情況之各種鍵,其中設置麵包專用鍵250。此外,亦可作成不是特定之烹調(例如麵包)專用鍵,而設置一個烹調容器使用之專用的共用鍵,每次按該鍵,就使顯示所要之烹調名稱(例如麵包)之可操作鍵(後述之輸入鍵141~145等)顯示於後述之統合顯示裝置100中,使用者以手指接觸該鍵的區域,輸入該所要之烹調開始指令的形態。此外,該烹調容器係從該前面開口9A***烤架加熱室9的內部,並放置於鐵絲網109之後亦可使用。
進而,在上面操作部61,在感應加熱源6R、6L、6M與輻射式電加熱源22、23之雙方使用該烹調容器烹調的情況(以下稱為「複合加熱烹調」或「複合烹調」)的複合烹調鍵251。在本第2實施形態係作成可進行右側感應加熱源6R與烤架加熱室9之輻射式電加熱源22、23的複合加熱者,該複合烹調鍵251係設置於靠近後述的右火力設定用操作部70(參照第13圖)。
此外,亦可該複合烹調鍵251不是固定式的鍵或按鈕、旋鈕等,而是作成使所要之鍵顯示於後述之統合顯示裝置100的顯示畫面(液晶畫面等)之中,使用者以手指接觸該鍵的區域,藉此,可輸入複合烹調的形態。即,亦可 是在統合顯示裝置100的顯示畫面中顯示可藉軟體適時輸入之鍵的形狀,觸摸該鍵後進行輸入操作的方法。
(右火力設定用操作部)
在第13圖、第28圖,在右火力設定用操作部70,設置使用者僅按一次,就可簡單地設定右側感應加熱源6R的火力之各火力的單按設定用鍵部90。具體而言,具有弱火力鍵91、中火力鍵92及強火力鍵93之3個單按鍵,弱火力鍵91將右側感應加熱源6R之火力設定成300W,中火力鍵92設定成750W,強火力鍵93設定成2500W。進而,最強火力鍵94設置於右單按鍵部的右端部,在想將右側感應加熱源6R的火力設定成3000W的情況,對其進行按操作。
(左火力設定用操作部)
一樣地,在左側感應加熱源6L之火力設定用的左火力設定用操作部71,亦設置與右火力設定用操作部70一樣的單按鍵群。
(中央操作部)
在第13圖及第28圖,在中央操作部72,並列地設置使烤架(烤)烹調及烤箱烹調所使用之烤架加熱室9之輻射式電加熱源22、23的通電開始之操作開關的操作按鈕95、及使該通電停止之操作開關的操作按鈕96。
在中央操作部72,在橫向一列地設置溫度調整開關的操作按鈕97A、97B,其以逐度相加或相減的方式設定藉輻射式電加熱源22、23的烤架烹調或藉中央感應加熱源6M之電磁烹調的控制溫度。又,在此亦設置中央感應加熱源 6M的電源開、關的開關按鈕98及以逐段相加或相減的方式設定火力的設定開關99A、99B。
進而,如第28圖所示,便利菜單鍵130設置於中央操作部72。操作該鍵時,而設定油炸物烹調(使用左側感應加熱源6L或右側感應加熱源6R)、油炸物預熱狀態顯示(使用左側感應加熱源6L或右側感應加熱源6R,將油預熱至既定預熱溫度)、定時器烹調(僅在以定時器開關所設定之時間中對左側感應加熱源6L、右側感應加熱源6R、中央感應加熱源6M或設置於烤架加熱室9之內部的輻射式電加熱源22、23通電而烹調)時按,而可簡單地在後述的零件收容室100讀出所要的輸入畫面或狀態顯示畫面。
在麵包專用鍵250的右側,設置由硬體按鈕所構成之右IH便利菜單按鈕131R,這是用以對右側感應加熱源6R進行各種設定的設定按鈕。一樣的設定按鈕亦對左側感應加熱源6L設置(省略圖示)。
為了使用左側或右側感應加熱源6L、6R,而操作該定時器計時器(未圖示)、操作令起動的起動開關時,測量從該起動時間點開始的經過時間後,以數字顯示於該液晶顯示畫面45R、45L。此外,液晶顯示畫面45R、45L的顯示光係透過頂板21,將經過時間以「分」與「秒」單位明白地顯示給使用者。
在左側的左火力設定用操作部71,亦與右火力設定用操作部70一樣,設置左定時器開關(未圖示)與左液晶顯示部45L,這些係隔著本體1之左右中心線CL1設置於左右 對象的位置。
(火力顯示燈)
在頂板21的右前側,在右側感應加熱源6R與右火力設定用操作部70之間的位置,設置用以顯示右側感應加熱源6R之火力大小的右火力顯示燈101R。右火力顯示燈101R係以經由頂板21(令透過)從其下面向上面側放出顯示光的方式設置於頂板21的下面附近。
一樣地,在頂板21的左前側,在左側感應加熱源6L與左火力設定用操作部71之間的位置,設置用以顯示左側感應加熱源6L之火力大小的左火力顯示燈101L。左火力顯示燈101L係以經由頂板21(令透過)從其下面向上面側放出顯示光的方式設置於頂板21的下面附近。此外,這些顯示燈101R、101L係在第23圖的電路構成圖省略表示。
(顯示手段G)
在本實施形態之加熱烹調器的顯示手段G係由統合顯示手段100所構成。
如第12圖、第13圖、第18圖及第28圖所示,統合顯示手段100係在頂板21之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設置於前後方向的前側。該統合顯示手段100係以液晶顯示面板為主體所構成,並以經由頂板21(使其透過),從其下面向上面側放出顯示光的方式設置於頂板21的下面附近。
統合顯示手段100係可輸入或確認左側感應加熱源6L、右側感應加熱源6R、中央感應加熱源6M及烤架加熱室9之輻射式電加熱源22、23等的通電狀態(火力或時間 等)。即,
(1)左右側感應加熱源6R、6L的功能(是否是烹調動作中等)
(2)中央感應加熱源6M的功能(是否是烹調動作中等)
(3)在以烤架加熱室9烹調的情況,對應於進行該加熱烹調時之操作步驟或功能(例如現在是否進行烤肉器、烤架、烤箱之任一種烹調)之3種狀況,藉文字或插圖、圖形等明白地顯示動作狀況或火力等的加熱條件。
在該統合顯示手段100所使用之液晶畫面係周知之點矩陣型液晶畫面。又,可實現高精細(相當於具有320×240像素之解析度的QVGA或640×480點、可顯示16色的VGA)畫面,在顯示文字的情況亦可顯示多個文字。液晶畫面係不僅一層,亦可為了增加顯示資訊而使用以上下2層以上顯示者。液晶畫面之顯示區域的大小係縱向(前後方向)約4cm、橫向約10cm的長方形。
又,將顯示資訊之畫面區域對各加熱源分割成複數個(參照第28圖)。例如,對畫面分派成共10個區域,並定義成如以下所示。
分別包括:
(1)左側感應加熱源6L的對應區域100L(火力用100L1與時間及烹調菜單用100L2之共2個)
(2)中央感應加熱源6M的對應區域100M(火力用100M1與時間及烹調菜單用100M2之共2個)
(3)右側感應加熱源6R的對應區域100R(火力用100R1 與時間及烹調菜單用100R2之共2個)、
(4)烤架加熱室9之烹調用區域100G。
(5)隨時或藉使用者之操作顯示在各種烹調中的參考資訊,而且在檢測出異常運轉時或不適當之操作使用時向使用者通知的引導區域(100GD)
(6)顯示具有可直接輸入各種烹調條件等的功能之彼此獨立之6個輸入鍵141、142、143、144、145、146的鍵顯示區域100F。
(7)一個任意顯示區域100N。
如第28圖與第29圖所示,在左側感應加熱源6L的對應區域100L,具體而言,時間及烹調菜單用100L2,作為烹調菜單選擇用,在有高速加熱用之選擇鍵E1A、燒水用選擇鍵E1B、燙菜選擇鍵E1C、預熱用選擇鍵E2A、煮飯選擇鍵E2B、油炸物選擇鍵E3A、「燒水+保溫選擇鍵E3B」之7種鍵的場面同時(以一覽狀態)顯示。第29圖係表示該狀態的圖。
第31圖係表示選擇高速加熱的情況。該選擇鍵E1A之顯示仍然殘留,其他的選擇鍵全部消失,藉此,選擇E1A所意指之「高速加熱」的烹調菜單,而顯示現在係加熱動作執行中。
在被加熱物N之底部直徑係一般鍋程度,主加熱線圈MC的上方有該被加熱物,而且藉電流檢測部280判斷不是亦跨在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之大小的情況,不會顯示烹調菜單選擇用之7個鍵E1A、E1B、E1C、E2A、E2B、E3A、 E3B。即,在亦跨在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之大小的情況,才可選擇烹調菜單選擇用之7個鍵E1A、E1B、E1C、E2A、E2B、E3A、E3B。
若按任意顯示區域100N,能以文字將有助於烹調的資訊等顯示於統合顯示手段100的引導區域100GD。
又,該顯示區域的背景色係一般以整體統一的顏色(例如白)顯示,但是顯示區域100R與100G係在上述之「複合烹調」的情況,變化成相同的顏色,而且與其他的加熱源之顯示區域100L、100M相異的顏色(例如黃色或藍色等)。這種顏色變化係在顯示畫面為液晶的情況,可進行該背光的動作切換,但是省略詳細說明。
該共10個的各區域(顯示區域)係在統合顯示手段100之液晶畫面上所實現,但是不是畫面本身在物理上個別地形成或劃分者。即,因為係藉畫面顯示之軟體(微電腦的程式)所確立,所以藉該軟體每次可改變面積或形狀、位置,但是考慮使用者之易使用性,配合左側感應加熱源6L、中央感應加熱源6M、右側感應加熱源6R等各加熱源之左右的排列順序,總是作成相同的排列順序。
即,在畫面上,畫面左側顯示左側感應加熱源6L、畫面中央顯示中央感應加熱源7、畫面右側顯示感應加熱源6R之相關資訊。又,烤架加熱室9之烹調用顯示區域100G一定顯示於比該對應區域100L、100M、100R更前側。進而,輸入鍵之顯示區域100F在任何狀況都一定顯示最前面。
又該輸入鍵141~146採用藉由使用者以手指等接觸而 靜電電容變化的接觸式鍵,藉由使用者輕輕接觸對應於鍵表面的位置之覆蓋統合顯示手段100的上面之玻璃板的上面,而產生對通電控制電路200有效的輸入信號。
在構成該輸入鍵141~146之部分(區域)的該玻璃板上,完全未以印刷或刻印等顯示表示鍵之輸入功能的文字或圖形、記號(包含第28圖的鍵143、145的箭號),但是在那些鍵之下方的液晶畫面(鍵顯示區域F),成為在那入輸入鍵之各操作狀況顯示表示鍵之輸入功能之文字或圖形、記號的構成。
不是總是同時顯示全部的輸入鍵141~146。關於即使操作亦無效的鍵(不必操作的輸入鍵),如第28圖的輸入鍵144所示,作成在液晶畫面上不顯示輸入功能文字或圖形,而設定成非動作狀態。若操作動作狀態的輸入鍵141~146,就成為對決定通電控制電路200之動作的控制程式有效的操作指令信號。
又,輸入鍵146係在想決定烹調條件的情況或想起動烹調的情況用以操作的鍵。一度操作而起動烹調動作時,變更成「停止」之顯示的輸入鍵(參照第28圖、第29圖)。其他的輸入鍵141~145亦每次輸入命令有變化,根據每次所顯示之文字或圖形、記號等可易於識別有效的輸入功能。
此外,在使用複數個加熱源中想停止特定之加熱源的情況,例如在第28圖的狀況按輸入鍵143時,因為從中央感應加熱源6M之對應區域100M,按照左側感應加熱源6L之對應區域100L、右側感應加熱源6R之對應區域100R的 順序,各對應區域整體發生顏色變化或閃爍,而表示被選擇,所以只要叫出(選擇)該所要的對應區域後,按停止鍵146即可。反之,按輸入鍵145時,可逆時針方向選擇,可從中央感應加熱源7之對應區域100M,往對應區域100R、對應區域100L依序選擇,而叫出該所要的對應區域,按停止鍵146即可。
AM係在執行中之加熱源名稱的旁邊顯示加熱烹調動作,在顯示該記號的情況,意指該加熱源在該時間點被驅動,而使用者可根據有無顯示該動作記號來識別加熱源的動作。
(烤架加熱室9)
烤架加熱室9的前面開口9A係如第11圖與第16圖所示,藉門13覆蓋成開閉自如,門13係以藉使用者之操作在前後方向自由移動的方式藉軌道、棍等之支撐機構(未圖示)保持於該烤架加熱室9。又,耐熱玻璃製的窗板設置於門13的中央開口部13A,而可從外側視認烤架加熱室9的內部。13B係為了進行門13之開閉操作而向前方突出的把手。此外,烤架加熱室9係如上述所示將既定空間SX(參照第16圖)形成於與本體的內側後壁面之間,利用該空間來設置後述的排氣導管14,又形成排氣室12。
在門13,在烤架加熱室9的左右兩側位置連結在前後延伸之金屬製軌道的前端部,在進行油多之烹調的情況,一般將金屬製的承盤108(參照第16圖)放置於該該軌道上。將金屬製的鐵絲網109放置於承盤108上來使用。藉 此,在朝向前方水平地拉出門的情況,伴隨該拉出動作,承盤108(在放置鐵絲網109的情況為該鐵絲網)亦一起往烤架加熱室9的前方水平地被拉出。此外,因為承盤108係只是將左右兩端部放置於金屬製軌道之上使其支撐,所以可從軌道之上單獨地拆下承盤108。
又,鐵絲網109的形狀與承盤108的位置、形狀等係下工夫成在向前方拉出承盤108時不會因碰到下部的加熱器23而無法拉出。依此方式,在該烤架加熱室9,係將肉或魚、其他的食品放置於鐵絲網109之上後對輻射式電加熱源22、23(同時或分時等)通電時,具有從上下雙面對那些食品加熱之「雙面烤功能」。又,在該烤架加熱室9,設置檢測出該室內溫度的庫內溫度感測器242(參照第23圖),亦可使庫內溫度保持於所要的溫度並烹調。
烤架加熱室9如第16圖所示,由以下之構件所構成,筒狀的金屬製內框9C,係在後方(背面)側整體具有開口9B,在前方側具有開口9A;及外框9D,係以保持既定(下方)間隙113、(上方)間隙114及左右兩側方間隙(115。未圖示)的方式覆蓋該內框的外側整體。此外,在第16圖,307係形成於烤架加熱室9的外框9D與本體外殼2的底壁面之間的空隙。
外框9D係具有左右兩側壁面、上面、底面及背面之5個面,整體由鋼板等所形成。這些內框9C與外框9D的內側表面係形成琺瑯等之清掃性佳的被覆或塗耐熱塗裝膜,或者形成紅外線放射皮膜。在形成紅外線放射皮膜的情 況,使對食品等之被加熱物N的紅外線放射量增大,提高加熱效率,亦改善烤不均。9E係形成於外框9D之背壁面上部的排氣口。
金屬製排氣導管14係設置成與該排氣孔9E的外側連續,該金屬製排氣導管14之流路截面係正方形或長方形,如第16圖所示,並從中途隨著往上游側而朝向斜上方傾斜,然後,在垂直方向彎曲,最後上端部開口14A連通至形成於上框20的中央通風口20C附近。
121係在排氣導管14的內部設置於排氣孔9E之下游側位置的脫臭用觸媒,藉觸媒用電加熱器(121H)加熱而變成活化,具有從在排氣導管14通過之烤架加熱室9內部的熱排氣除去臭氣成分的作用。
(排氣構造、吸氣構造)
如上述所示,橫向長的右通風口(成為吸氣口)20B、中央通風口(成為排氣口)20C、左通風口20D分別形成於上框20的後部。在這3個後部通風口之上,以覆蓋上方整體的方式拆裝自如地放置在整體形成無數小的連通孔之金屬製平板狀的蓋132(參照第11圖)。蓋132係除了在金屬板以沖壓加工形成連通孔用的小孔者(亦稱為沖孔金屬)以外,亦可是鐵絲網或細的格子狀。只要係使用者的手指或異物等不論如何都不會從上方進入各通風口20B、20C、20D者即可。
位於該風扇外殼37之吸入筒37A最上階的吸入口37B係面臨該蓋132之右端部的正下,可經由蓋132的連通孔 將廚房等之外部的室內空氣引入至本體部A中的左右側冷卻室8R、8L。
在該後部排氣室12中,如第12圖所示,係該排氣導管14之上端部所在的狀態。換言之,在排氣導管14的左右兩側,確保與形成於該烤架加熱室9之周圍的空隙116(參照第16圖)連通的後部排氣室12。烤架加熱室9係以既定空隙116設置於與該水平隔板25之間(參照第16圖),但是該空隙116最後與後部排氣室12連通。如上述所示,因為經由形成於後部隔板28之一對排氣口28A,上部零件室10的內部與後部排氣室12連通,所以在上部零件室10中流動的冷卻風(第15圖箭號Y5)往本體1的外部如第12圖的箭號Y9所示被排出,但是此時,被其誘引而該空隙116內部的空氣亦被一起排出。
(輔助冷卻構造)
在第14圖、第15圖,前部零件箱46係將安裝以光顯示該上面操作部61之各種電性、電子元件57或感應加熱烹調時之火力的發光元件(LED)等後固定的安裝基板56收容於內部,並由上面開放之透明塑膠製的下導管46A、及成為以塞住該下導管46A之上面開口的方式密閉的蓋之透明塑膠製的上導管46B所構成。通風口46R、46L分別在下導管46A的右端部與左端部開口,又,容許通風的缺口46C形成於中央的後部。
在上導管46B的頂面,該統合顯示手段100設置於中央,又液晶顯示畫面45R、45L分別設置於左右(參照第15 圖)。該風扇30的冷卻風係從該零件箱34的第2排氣口34B進入冷卻導管42的通風空間42H,再從那裡經由對應於通風空間42H所形成的通風口42K,從液晶顯示畫面45R、45L的下方進入該前部零件箱46後,從缺口46C被排出至上部零件室10。藉此,分別總是以來自風扇30的冷卻風冷卻液晶顯示畫面45R、45L、統合顯示手段100。
尤其,因為來自零件箱34之第2排氣口34B的冷卻風不是冷卻在感應加熱動作時變成高溫之左右IH加熱線圈6LC、6RC的風,所以其溫度低,雖然冷卻風的風量少,卻對液晶顯示畫面45R、45L及統合顯示手段100都有效地抑制溫度上昇。尤其,因為在冷卻風之流動(第15圖的箭號Y5)成為下游側之左右IH加熱線圈6LC、6RC的後部位置難變冷,所以在本實施形態,作成向通風空間42F直接供給來自第1排氣口34A之低溫的風,以該風冷卻該部分。
(輔助排氣構造)
如第16圖所示,在比排氣導管14之脫臭用觸媒121下游側,形成往更下方凹下之形狀的筒狀底部14B。通氣孔14C形成於該筒狀底部14B。風扇106係面臨該通氣孔14C之輔助排氣用的軸流式風扇,106A係其轉動翼,106B係使該轉動翼106A轉動的驅動馬達,並由排氣導管14支撐。在烤架加熱室9烹調中,因為該烤架加熱室9變成高温,所以內部氣壓自然上昇,隨著排出高溫的環境氣體,在排氣導管14上昇起來,但是使該風扇106運轉,如箭號Y7所示,藉由將本體部A之內部空氣取入排氣導管14,而 將烤架加熱室9的高溫空氣被該新角的空氣誘引,一面溫度降低一面從排氣導管14的上端部開口14A如箭號Y8所示被排氣。
輔助排氣用的軸流式風扇106不是在烹調器的運轉中總是運轉,係在烤架加熱室9進行加熱烹調的情況運轉。因為在此情況係從烤架加熱室9將高溫的熱氣排出至排氣導管14。又,在該第16圖之Y7、Y8之空氣的流動與在第15圖之Y1~Y5之空氣的流動係完全無關聯,又亦不是連續地流動。
(控制手段F)
本實施形態之加熱烹調器的控制手段(控制部)F係以通電控制電路200為主體所構成。
第23圖係表示加熱烹調器之控制電路整體的構成元件圖,控制電路係藉內建一個或複數個微電腦所構成的通電控制電路200所形成。通電控制電路200由輸入部201、輸出部202、記憶部203及運算控制部(CPU)204之4個部分所構成,並經由定電壓電路(未圖示)供給直流電源,而發揮控制全部之加熱源與顯示手段G之中心控制手段的功用。在第23圖,對100V或200V電壓的商用電源,經由整流電橋電路(亦稱為整流電橋電路)221連接右IH加熱源6R用的變頻器電路210R。
一樣地,與第23圖所示之右側加熱線圈6RC(感應加熱線圈)的基本構成一樣之左側感應加熱源6L用的變頻器電路210L,與該右側感應加熱源6R用的變頻器電路210R 並聯,並經由該整流電橋電路221與該商用電源連接。即,左側加熱線圈6LC包括:整流電橋電路221,係輸入側與商用電源的母線連接;直流電路,係由與該直流側輸出端子連接之線圈222及平滑化電容器223所構成;共振電路,係由一端與線圈222和平滑化電容器223的連接點連接之右側加熱線圈6RC及共振電容器224的並聯電路所構成;及成為切換手段的IGBT225,係集極側與該共振電路的另一端連接。
左側感應加熱源6L用的變頻器電路210L與右側感應加熱源6R用之變頻器電路210R的大為相異處係具有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因此,左側感應加熱源6L用的變頻器電路210L係由以下之構件所構成,主加熱線圈用的變頻器電路MIV,係對內側線圈LC2與外側線圈LC1之兩者,即主加熱線圈MC供給電力;及副加熱線圈用的變頻器電路SIV1~SIV4,係對後述之4個獨立的副加熱線圈SC1~SC4分別個別地供給電力。而且,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的通電時序或通電量係全部由通電控制電路200決定。
因為主加熱線圈用的變頻器電路MIV採用可變頻率輸出控制方式,所以藉由改變該頻率而可改變變頻器電力,即所得之火力。將變頻器電路MIV的驅動頻率設定成逐漸變高時,因為變頻器電力逐漸降低,而切換手段(IGBT)225或共振電容器224等的電路構成電性、電子元件的損失增加,發熱量亦變多而不佳,所以決定既定之上限頻率後, 並控制成在該上限頻率以下變化。以上限頻率可連續控制時的電力成為最低電力,但是在投入未滿最低電力之電力的情況,併用斷續地進行通電之通電率控制,可得最終的小火力。副加熱線圈用的變頻器電路SIV1~SIV4亦可一樣地進行火力控制。
又,在變頻器電路MIV之驅動所使用的驅動頻率係作成基本上與副加熱線圈用之變頻器電路SIV1~SIV4的驅動頻率相同。在改變的情況,為了避免兩者之驅動頻率的差成為可聽頻率區域,通電控制電路200控制成驅動頻率的差偏離15~20kHz之範圍。這是由於在同時驅動2個以上之感應加熱線圈的情況,因該頻率的差而成為發生被稱為差頻音或干涉音之不舒服音的原因。
此外,主變頻器電路MIV與副加熱線圈用的變頻器電路SIV1~SIV4係不必總是同時驅動,例如,亦可根據通電控制電路200所下指令的火力,以短的時間間隔切換成交互地進行加熱動作。在此,「同時」係意指開始通電的時序與中止通電的時序係完全同時的情況。
212係驅動烤架加熱室9之加熱用用輻射式電加熱源22的加熱器驅動電路,213係一樣驅動烤架加熱室9之庫內加熱用電加熱源23的加熱器驅動電路,214係驅動設置於該排氣導管14之途中之觸媒加熱器121H的加熱器驅動電路,215係驅動統合顯示手段100之液晶畫面的驅動電路。
該IGBT225的射極係與平滑化電容器223和整流電橋 電路221的共同連接點連接。飛輪二極體226的陽極為了成為射極側而接在IGBT225的射極與集極之間。
電流檢測感測器227檢測出流至由右側加熱線圈6RC與共振電容器224R之並列電路所構成之共振電路的電流。電流檢測感測器227的檢測輸出輸入後述的被加熱物載置判斷部280,經由被加熱物載置判斷部280向通電控制電路200的輸入部供給是否有被加熱物N的判定資訊後,判定被加熱物N的存在。又,在感應加熱使用不適當之鍋(被加熱物N)等的情況,或因某種事故等而檢測出比正常的電流值差既定值以上的過小電流或過大電流的情況,藉通電控制電路200經由驅動電路228控制IGBT225,瞬間停止感應加熱線圈220的通電。
一樣地,因為主加熱線圈用的主變頻器電路MIV、與對4個獨立的副加熱線圈SC1~SC4分別個別地供給電力之副加熱線圈用的變頻器電路SIV1~SIV4係與右側感應加熱源6R的變頻器電路210R相同的電路構成,所以省略說明,但是彙集那些共同的電路構成,在第23圖以左側感應加熱源6L的變頻器電路210L表示。
在第23圖,6LC係左側加熱線圈,224L係共振電容器。在主加熱線圈MC用的變頻器電路MIV,亦連接上述的整流電橋電路221、由線圈222與223所構成之直流電路、由一端與線圈222和平滑化電容器223之連接點連接的主加熱線圈MC及共振電容器224之並聯電路所構成的共振電路、集極側與該共振電容器的另一端連接之成為切換手段 的IGBT225等。
電流檢測感測器227雖未圖示,亦一樣地設置於左側感應加熱源6L與中央感應加熱源6M之變頻器電路210L、210M。此外,作為電流檢測感測器227,有使用電阻來測量電流之分流器、或使用比流器所構成的方法。
驅動電路260係驅動該主加熱線圈用的變頻器電路MIV,發揮與該驅動電路228相同的功用。一樣地,驅動電路261~264係分別驅動該副加熱線圈用的變頻器電路SIV1~SIV4。
電流檢測感測器266係檢測出流至由該主加熱線圈MC與共振電容器(未圖示)之並聯電路所構成之共振電路的電流,一樣地,電流檢測感測器267A、267B、267C(未圖示)、267D(未圖示)係檢測出流至副加熱線圈SC與共振電容器(未圖示)之並聯電路所構成之共振電路的電流。這些電流檢測感測器266、267A、267B、267C及267D係發揮與該電流檢測感測器227相同的功用。此外,如上述所示之共振電路側的電流感測器被稱為輸出側電流感測器,但是相對地,自直流電源部80的整流電路76將稱為輸入側電流感測器的電流感測器設置於商用電源(交流電源)75側,藉這些輸入側與輸出側電流感測器來監視電流值,以監視共振電路的動作或異常狀態。
在如本發明之以感應加熱方式對被加熱物N加熱的加熱烹調器,用以使高頻電力流至左右感應加熱源6L、6R與中央感應加熱源6M的電力控制電路被稱為所謂的共振式 變頻器。係在連接包含被加熱物N(金屬物)之左右加熱線圈6LC、6RC、6MC之電感與共振電容器(第23圖的224L、224R)的電路,以約20~40kHz的驅動頻率對切換電路元件(IGBT,第23圖的225)進行開、關控制的構成。此外,中央感應加熱源6M的變頻器電路210M係與右側感應加熱源6R之變頻器電路210R一樣的構成。即,中央感應加熱源6M的變頻器電路210M係與該右側感應加熱源6R用的變頻器電路210R並聯,並經由與該整流電橋電路221一樣的整流電橋電路(未圖示)與該商用電源連接。
又,在共振式變頻器,有稱為適合200V電源的電流共振式、與稱為適合100V電源的電壓共振式。在這種共振式變頻器電路的構成,根據以繼電器電路如何切換左右加熱線圈6LC、6RC與共振電容器224L、224R的連接對象,分成所謂的半電橋電路與全電橋電路的方式。
使用共振式變頻器電路來對被加熱物進行感應加熱的情況,被加熱物N是鐵或磁性不銹鋼等之磁性時有助於加熱的電阻量(等價電阻)大,由於電力易投入,所以易加熱,但是在被加熱物N為鋁等的非磁性材料時,因為等價電阻變小,所以被加熱物N所誘起的渦電流難變成焦耳熱。因此,已知進行一種控制(例如特開平5-251172、特開平9-185986、特開2007-80751號公報),該控制係在判定被加熱物N的材質是磁性材料時,自動地將變頻器電路構成改變成半電橋方式,又,在使用非磁性體之被加熱物N時,切換成全電橋式。本發明係只要無特別明示,變頻器電路 210R、210L係不管是以半電橋電路或是全電橋電路構成都可。
第23圖係為了簡化說明,而使用半電橋共振式的變頻器電路,但是為了實際實施本發明,如第24圖、第25圖所示之全電橋電路較佳。
參照第24圖、第25圖,更具體說明,加熱烹調器具有電源部(電源電路)74。電源部74具有直流電源部80、主變頻器電路MIV及4個副變頻器電路SIV1~SIV4。此外,在第24圖,只記載主變頻器電路MIV、副變頻器電路SIV1之2個,但是與具有連接點CP1、CP2之副變頻器電路SIV1相同的構成之3個副變頻器電路SIV2~SIV4如第25圖所示,分別與通電控制電路200並聯。即,與副變頻器電路SIV1一樣,成為其他的3個副變頻器電路SIV2、SIV3、SIV4之兩端部的連接點CP3、CP4、CP5、CP6、CP7分別與與連接點CP1、CP2的電路連接。此外,在3個副變頻器電路SIV2~SIV4,連接具有與第24圖所示之驅動電路228A、228B相同之功能的驅動電路。關於驅動電路228A、228B,將在後面詳述。
從以上之說明得知,4個副變頻器電路SIV1~SIV4成為分別與直流電源部80及通電控制電路200並聯的構成。
直流電源部80與交流電源75連接。交流電源75係單相或三相的商用交流電源。交流電源75與將從該交流電源75所輸出之交流電流進行全波整流的整流電路76連接。整流電路76與使以該整流電路進行全波整流的直流電壓 平滑化的平滑用電容器86連接。
主變頻器電路MIV與4個副變頻器電路SIV1~SIV4係在將交流變換成直流後,再將該直流變換成高頻的交流之全電橋變頻器。各頻器電路MIV、SIV1~SIV4與電源部74的直流電源部80連接。
主變頻器電路MIV與副變頻器電路SIV1~SIV4分別具有2組切換元件的對(亦稱為成對、組)77A、78A、77B、78B。如圖所示,主變頻器電路MIV之切換元件的對77A、78A分別具有串接之2個切換元件79A、81A與88A、89A。副變頻器電路SIV1之切換元件的對77B、78B分別具有串接之2個切換元件102B、103B與104B、105B。雖未圖示,在第25圖所示的副變頻器電路SIV2、SIV3、SIV4,亦分別具有如上述所示之2組切換元件。此外,以驅動電路228A、228B控制主變頻器電路MIV之2組切換元件之對77A、78A的驅動時序,藉由控制相位差,而可調整流至主加熱線圈MC的電流量。
而且,在切換元件79A、81A的輸出點間與切換元件88A、89A的輸出點間,連接主加熱線圈MC與包含共振電容器110A之串聯共振電路。又,在切換元件102B、103B的輸出點間與切換元件104B、105B的輸出點間,連接副加熱線圈SC1與包含共振電容器110B之串聯共振電路。一樣地,雖未圖示,但是在其他的3個副變頻器電路SIV2、SIV3、SIV4,亦分別一樣地連接副加熱線圈SC2~SC4與包含共振電容器(未圖示)110A的串聯共振電路。
在主變頻器電路MIV之2組切換元件的對77A、78A,分別連接驅動電路228A、228B。在副變頻器電路SIV1之2組切換元件的對77B、78B,分別連接驅動電路228C、228D。在剩下的3個副變頻器電路SIV2~SIV4,亦分別逐個連接驅動電路228E、228F、228G、228H、228I、228J(都未圖示)。而且,這全部的228A~228J經由通電控制電路200與被加熱物載置判斷部280連接。
在本實施形態,表示藉矽形成於各種切換電路元件,例如第23圖所示的IGBT225、第24圖所示的切換元件77A、81A、88A、89A、102B、103B、104B、105B,但是亦可藉能帶隙比矽大之寬能帶隙半導體形成。作為寬能帶隙半導體,例如有碳化矽、氮化鎵系材料、鑽石、氮化鎵(GaN)等。因為藉這種寬能帶隙半導體所形成之切換元件或二極體元件的耐電壓性高、容許電流密度亦可,所以切換元件或二極體元件可小型化,藉由使用這些小型化的切換元件或二極體元件,裝入這些元件的半導體模組可小型化。
又,因為耐熱性亦高,散熱座之散熱片可小型化,或水冷部可氣冷化,所以半導體模組可更小型化。
進而,因為電力損失低,所以切換元件或二極體元件可高效率化,進而半導體模組可高效率化。
如第15圖所示,在本體外殼2內部之右側冷卻室8R所設置之一個零件箱34內部,設置組裝了右側感應加熱源6R用的變頻器電路210R、與中央感應加熱源6M用之變頻器電路210M的電路板41,但是這如上述所示,使用藉寬 能帶隙半導體所形成之切換元件或二極體元件,藉此,可比以往更簡單地實現。即,因為寬能帶隙半導體的耐熱性亦高,所以該散熱片43A、43B可小型化,結果,電路板41的設置空間亦可變小,而可將右側的冷卻單元CU設置於本體外殼2之一方的冷卻室8R。若無法將右側感應加熱源6R用的變頻器電路210R與中央感應加熱源6M用的變頻器電路210M組裝於一片電路板41,即使以兩片電路板41構成,亦因為收容那些電路板的零件箱34可不大,所以不必使冷卻室6R的空間變大,結果,可確保上部零件室(零件收容室)10的空間,而可並列地設置包含如左側感應加熱源6L之外徑大的加熱線圈的複數個感應加熱線圈。
此外,切換元件及二極體元件之雙方由寬能帶隙半導體所形成較佳,但是亦可藉寬能帶隙半導體形成任一方的元件,可得到如上述所示之效果。
通電控制電路200具有使向主變頻器電路MIV與全部之副變頻器電路SIV1~SIV4輸出之開關驅動信號的頻率變成相同的功能。
因為係以上的構成,所以使用者經由前面操作部60投入主電源後,透過上面操作部61或前面操作部60對通電控制電路200下開始加熱驅動的指令時,以直流電源部80將交流電源75的輸出變換成直流後,根據從通電控制電路200所輸出之指令信號(開關驅動信號),從各驅動電路228A、228B、228C、228D(省略其他的驅動電路的動作說明)輸出驅動信號。於是,切換元件79A、89A與81A、88A、 切換元件102B、105B與103B、104B分別交互地開、關,而將該直流再變換成高頻的交流,而對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施加高頻電流。藉此,開始感應加熱動作。此外,從通電控制電路200向主變頻器電路MIV與副變頻器電路SIV1輸出之該開關驅動信號的頻率被自動地設定成相等。
因為係以上的構成,通電控制電路200係在使順時針方向的高頻電流流至主加熱線圈MC的情況,具有控制主變頻器電路MIV與副變頻器電路SIV1~SIV4的功能,在彼此相鄰的區域(主加熱線圈的外周區域),使施加於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的高頻電流IB與流至主加熱線圈MC的高頻電流IA在同一方向(逆時針方向)流動。
反之,在使逆時針方向的高頻電流IA流至主加熱線圈MC的情況,控制主變頻器電路MIV與副變頻器電路SIV1~SIV4,使施加於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的高頻電流IB在彼此相鄰的區域在同一方向(順時針方向)流動。這如上述所示,可抑制由頻率的差所造成之異音的產生。
如上述所示,藉左右加熱線圈6LC、6RC的通電對被加熱物N進行感應加熱時,在被加熱物N由鐵等磁性材料所製作的情況,在分別將共振電容器(在第23圖為224L、224R,在第24圖為110A、110B)與加熱線圈6LC、6RC連接的共振電路,以約20~40kHz的驅動頻率對切換電路元件(IGBT,在第23圖為225,在第24圖為切換元件77A、81A、88A、89A、102B、103B、104B、105B)進行開、關控制,使 約20~40kHz之頻率的電流流動即可。
另一方面,在被加熱物N係以鋁或銅等之高導電率材料所製作的情況,為了得到所要的加熱輸出,需要使大電流流至左右的IH加熱線圈6LC、6RC,使在被加熱物N的底面感應大電流。因此,在高導電率材料所製作之被加熱物N的情況,以約60~70kHz的驅動頻率進行開、關控制。
在第23圖,馬達驅動電路33係用以將第11圖之本體部A的內部空間保持於固定的溫度範圍之該風扇30之驅動馬達300的驅動電路,馬達驅動電路231係設置於排氣導管14之風扇106之驅動馬達106B的驅動電路。
(溫度檢測電路)
在第23圖,在溫度檢測電路240,輸入來自以下之各溫度檢測元件的溫度檢測資訊。
(1)設置於右側加熱線圈6RC之約中央的溫度感測器31R。
(2)設置於左側加熱線圈6LC之中央部的溫度感測器31L。
(3)設置於中央感應加熱源6M之加熱線圈附近的溫度檢測元件241。
(4)烤架加熱室9之庫內溫度檢測用的溫度檢測元件242。
(5)設置於統合顯示手段100之附近的溫度檢測元件243。
(6)密接地安裝於零件箱34之2個散熱片43A、43B, 並個別地檢測出那2個散熱片之溫度的溫度檢測元件244、245。
此外,亦可對溫度檢測對象物在2處以上設置溫度檢測元件。例如,亦可將右側感應加熱源6R的溫度感測器31R設置於該加熱線圈6RC的中央部與外周部分,以更正確地實現溫度控制。又,亦可利用相異的原理構成溫度檢測元件。例如,亦可右側加熱源6RC之中央部的溫度檢測元件是紅外線方式,設置於外周部分者採用熱阻體式。
通電控制電路200係因應於來自溫度檢測電路240的溫度測量狀況,以避免各個溫度測量部分成為既定溫度以上的方式一直控制風扇30之驅動馬達300的馬達驅動電路33,使風扇30運轉,藉此,以風冷卻。
設置於該左側加熱線圈6LC之中央部的該溫度檢測元件31L係由5個溫度檢測元件31L1~31L5所構成,但是將在後面詳述。
(副加熱線圈)
在第19圖及第21圖,左側加熱線圈6LC的外側線圈6LC1係具有中心點X1之最大外徑為DA(=半徑R1的2倍)的環狀線圈,內側線圈6LC2係在外側線圈6LC1的內側放置空間270並捲繞成環形的線圈,並具有相同的中心點X1。由這種位於同心圓上之2個環狀線圈構成主加熱線圈MC。
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係以保持既定空間271的方式配置於該主加熱線圈MC的外周面,如第21圖所示,沿 著以該中心點X1為中心之半徑R2的同一圓周上彎曲,而且配置成彼此大致等間隔地散布,其外形形狀係如第19圖、第21圖所示彎曲的橢圓形或日本一兩金幣形狀。該副加熱線圈SC1~SC4亦將一條或複數條集合線一面扭轉一面捲繞,並局部以絕緣性帶等之捆件捆束,使外形形狀成為橢圓形或日本一兩金幣形狀,或以耐熱性樹脂等使整體堅固,藉此形成為保持既定形狀。
如第21圖所示,從中心點X1半徑RY的圓周線與各副加熱線圈SC1~SC4之長度方向的中心線一致。換言之,在構成一條閉電路之環狀主加熱線圈MC的周圍,以從該主加熱線圈MC的中心點X1以半徑RX所畫的圓弧形成於內側(與主加熱線圈MC之外周相對向之側)的方式配置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各副加熱線圈SC1~SC4係以曲率半徑RX彎曲,而構成電性閉電路。此外,半徑RY的2倍(圓的直徑)相當於第3圖所示之第1實施形態的尺寸CW1。
主加熱線圈MC的高度尺寸(厚度)與各副加熱線圈SC1~SC4的高度尺寸(厚度)係相同,而且以其上面與該頂板21之下面的相對向間隔成為同一尺寸的方式水平地設置、固定於後述的線圈支撐體290之上。
第19圖所示的直線Q1係連接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之內側的彎曲緣,換言之,彎曲之圓弧之一端RA(換言之,起點)與中心點X1的直線。一樣地,直線Q2係連接副加熱線圈SC1~SC4之圓弧之另一端RB(換言之,終點)與中心點X1的直線。從加熱效率的觀點,該2個端RA與端RB之間 (起點與終點之間)的長度,即沿著主加熱線圈MC之外周面以半徑RX彎曲(副加熱線圈SC)之圓弧的長度大較佳。如後述所示,這是由於下工夫,使高頻電流在主加熱線圈MC的外周緣與副加熱線圈SC1~SC4之間以相同的方向流動,以減少磁性干涉。
可是,現實上,因為在相鄰之2個副加熱線圈SC1~SC4之間,高頻電流的方向相反,所造成之影響成為問題。為了抑制該影響,而分開固定距離(後述的空間273)。因此,在圓弧之長度有固定的限度。
其次,說明第19圖、第21圖所示之左側感應加熱源6L之加熱線圈6LC的尺寸關係。
主加熱線圈MC之外徑DA(R1的2倍):約130mm
主加熱線圈MC之半徑R1:約65mm
副加熱線圈SC之內側的曲率半徑RX:約50mm
空間271的寬度:5mm
空間272的寬度:10mm
副加熱線圈SC之外側之集合線整體的平均橫寬W31:10mm
圓的半徑RX:約70mm
加熱線圈6LC之最大外徑DB:約200mm
空間273的寬度:15mm(在空間271為10mm的情況,為30mm)
具體而言,在第19圖、第21圖所示者,在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SC4之間之成為電絕緣距離的空間 271是5mm的情況,以計算求得如下的尺寸。
主加熱線圈MC之外徑DA:約130mm(相當於R1的2倍)
RX之圓周的長度:約440mm(=RX×圓周率3.14)
因此,在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等間隔地(每隔角度90度)配置的情況,該圓周之1/4的長度為約110mm。
由在第20圖所示之Q1與Q2所構成的角度不是90度,例如是60度~75度。因此,在70度的情況,該約110mm係根據70度/90度之比值(約0.778)×110mm的式子,變成約86mm。即,各副加熱線圈SC1~SC4之最內側之圓弧的長度係約86mm。
如本第2實施形態所示,在副加熱線圈SC為4個的情況,因為主加熱線圈MC之周圍360度中280度(=上述之70度的4倍)的範圍是沿著主加熱線圈MC之外周面(以曲率半徑RX)彎曲之(副加熱線圈SC的)圓弧,所以可說在約77.8%(=280度/360度)(在以下的說明,將該百分比稱為「一致率」)之範圍,主加熱線圈MC之外周緣與副加熱線圈SC1~SC4之內周緣的方向一致(平行)。這意指在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SC4之間,可使高頻電流IA、IB在相同之方向流動的程度大,有助於減少磁性干涉、提高對被加熱物N之磁通密度及提高加熱效率。
第19圖、第21圖係為了易於了解說明,而未按比例畫主加熱線圈MC或副加熱線圈SC1~SC4等之各構成部分的大小。一致率愈大,高頻電流在相同的方向流動,在2個加熱線圈之相鄰的區域相提高磁通密度的長度愈長,在加 熱效率的觀點上較佳,但是實際上為了確保該空間273而有限度,一致率無法達到100%。
此外,在第21圖,以中心點X1為中心,而且通過該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的中央之正圓的半徑RY係從RX、W31及空間272的寬度所求得,係約85mm。在此情況,包含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之圓的直徑,換言之,左側感應加熱源6L之加熱線圈6LC的最大外徑DB成為約200mm。
空間271不是該最小尺寸的5mm,例如亦可是10mm。在此情況,RY變成約90mm。
空間271係為了保持從別的變頻器電路分別供給高頻電流之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SC4之2個物體間的絕緣性所需的絕緣空間,但是為了遮蔽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SC4之間,若將磁器或耐熱性塑膠等的電絕緣物作成例如薄板狀並***,則空間271之電絕緣性提高,而可使空間271的尺寸變成更小。
各副加熱線圈SC1~SC4係因為不是正圓形,為了易於製造,例如分成上下兩層,即,亦可作成一面將由約20~30條直徑約0.1~0.3mm的細線(素線)所成束的一條或複數條集合線扭轉成螺旋狀,一面將2個平面形狀完全相同者捲繞成橢圓形或日本一兩金幣形狀,將其串聯,作成在電性上單一的線圈。此外,提高每相同之單位平面積的磁性驅動力比主加熱線圈MC更高,因為即使平面積小亦輸出高輸出,所以亦可使用比主加熱線圈MC之素線更細的素線。
空間(空洞)272係在形成副加熱線圈SC1~SC4時自然 產生者。即,在一方向逐漸捲繞集合線時必然地形成。該空間272係利用於對副加熱線圈SC1~SC4本身氣冷的情況,從該風扇30所供給之氣冷用空氣通過該空間272後上昇。線圈支撐體290係以如耐熱性塑膠等之非金屬材料所一體成形者,8支手腕290B從中心點X1成放射狀伸長,又成為最外周緣部290C所連結的圓形形狀。
在分別保持紅外線感測器31L1~31L5的情況,將5個支撐部290D1~290D作成一體或不同的零件,安裝於手腕290B的上面或側面(參照第22圖)。支撐用突起部290A係與放射狀伸長之8支手腕290B中成為與副加熱線圈SC1~SC4之中央部分相對向的4支手腕290B一體形成者,設置成在4處各散布3個,其中一個進入該副加熱線圈SC1~SC4的空間272內,剩下的2個中之一方配置於比副加熱線圈SC1~SC4更靠近中心點X1,而另一方相反地配置於外側。
支撐舌部290E係每2個與和副加熱線圈SC1~SC4之兩端部相向的4支手腕290B一體形成,將副加熱線圈SC1~SC4之兩端部放置於其上,又將副加熱線圈SC1~SC4的中央部放置於其他的2支手腕290B的上面。
圓柱狀固定部290F係逐個一體地突出形成於該支撐舌部290E之全部的上面,該固定部290F係設置副加熱線圈SC1~SC4時,定位於與該空間272之兩端位置對應的位置。藉該固定部290F與該支撐用突起部290A,因為副加熱線圈SC1~SC4係其中心部的空間272與內側及外側位置 的3處受到位置限制,所以不會因意外之橫向移動或加熱所伴隨之膨脹力(作為代表性者,在第22圖以一點鏈線所示的箭號FU與FI)等而變形。
此外,藉支撐用突起部290A與固定部290F,使副加熱線圈SC1~SC4的內側與周圍局部抵接,而限制位置,未形成在該線圈的全周包圍的壁(亦稱為肋),係由於作成儘量開放副加熱線圈SC1~SC4的內側或周圍,以成為冷卻用空氣的通路。
線圈支撐體290係如第22圖與第27圖所示,被載置於冷卻導管42之上外殼42A的上面,藉從冷卻導管42的噴出孔42C向上方噴出的冷卻風冷卻,而冷卻成不會因位於其上方的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SC4的發熱而變成異常的高溫。因此,該線圈支撐體290係其大玫整體成為可確保通氣性的格子狀(參照第22圖),從中心點X1成放射狀地配置之該漏磁防止件73成為局部橫切該風之通路的形狀。又,因為副加熱線圈SC1~SC4之底面亦除了手腕290B或支撐舌部290E之相對向部分的一部分以外,係露出之狀態,因該露出部分的存在而散熱效果提高。
該漏磁防止件73係以從該中心點X1成為放射狀的方式安裝於該線圈支撐體290的下面。空間273係如第21圖所示,在相鄰之副加熱線圈SC1~SC4彼此被同時通電時,流至線圈的高頻電流IB係相同之方向的情況,係為了避免相鄰之副加熱線圈SC1~SC4的端部彼此發生磁性干涉所設置。即,對環狀的主加熱線圈MC,例如從上面觀察,使驅 動電流在逆時針方向流動時,對副加熱線圈SC1~SC4使驅動電流在順時針方向流動時,在主加熱線圈MC流動之高頻電流IA的方向與在接近副加熱線圈SC1~SC4之主加熱線圈MC的一側,即相鄰之側流動之電流IB的方向如第20圖所示變成相同,但是因為在副加熱線圈SC1~SC4中彼此相鄰的端部間高頻電流IB的方向彼此變成相反,所以係用以降低所造成之磁性干涉的工夫。
此外,亦能以既定時間間隔交互地將電流方向切換成相反方向,使得在對主加熱線圈MC,例如從上面觀察,使驅動電流在順時針方向流動的期間中,對副加熱線圈SC1~SC4使驅動電流在逆時針方向流動,然後,使驅動電流在順時針方向流動。
該副加熱線圈SC1~SC4之端部彼此間之空間273的尺寸比該空間271更大較佳。在該副加熱線圈SC1~SC4的空間(空洞)272之通過中心點X1之直線上的橫向尺寸,即如在第21圖以箭號所示的橫寬尺寸,比該空間271更大較佳。這是由於在副加熱線圈SC1~SC4流動的電流彼此反向,用以使所產生之磁性干涉變少。與此相比,因為空間271係產生磁性耦合並進行協同加熱,所以間隔亦可窄。此外,在本實施形態,空間273與空間271之大小的比係設定成3:1。因此,在空間271如上述所示為5mm的情況,空間273係15mm。
(個別發光部)
在第19圖、第21圖、第22圖及第27圖,個別發光 部276係以散布在與該主加熱線圈MC相同之同心圓上的方式設置4個的發光體。該個別發光部276係包括:光源(未圖示),係使用燈泡或有機電致發光元件、LED(發光二極體)等;及導光體,係引導從該光源所入射之光;藉第23圖所示的驅動電路278驅動。
作為導光體,壓克力樹脂、聚碳酸酯、聚醯胺、聚醯亞胺等之合成樹脂、或玻璃等之透明的材料即可。導光體的上端面如第27圖所示,朝向頂板21的下面,從導光體的上端面如在第27圖以一點鏈線所示,放射來自光源的光。此外,關於對這種上方向線條狀地發光的發光體,例如在專利第3941812號已提案。藉該個別發光部276發光、點燈,而可得知該副加熱線圈SC1~SC4是否進行感應加熱動作。
(寬域發光部)
再在第19圖、第21圖、第22圖及第27圖,寬域發光部277係以位於與該個別發光部276同心圓上的方式以既定空間275包圍個別發光部276的外側,且最大外徑尺寸是DC的環狀發光體。該寬域發光部277係與該個別發光部276一樣,包括:光源(未圖示);及導光體,係引導從該光源所入射之光;如第23圖所示,藉驅動電路278驅動。
該寬域發光部277之導光體上端面係如第27圖所示,朝向頂板21的下面,因為從導光體的上端面如在第27圖以一點鏈線所示放射來自光源的光,所以藉該寬域發光部277發光、點燈,而可判別該副加熱線圈SC1~SC4與主加 熱線圈MC的群組外緣部。
在頂板21所表示之係圓之引導記號6LM的位置與該個別發光部276的位置不是一致。
引導記號6LM的位置係大致對應於主加熱線圈MC的外徑尺寸DA,這是由於個別發光部276係以固定裕度尺寸(例如20mm)包圍副加熱線圈SC1~SC4之外側的大小。
又,在頂板21所表示之圓形之協同加熱區域記號EM的位置與寬域發光部277的位置大致一致,但是因為協同加熱區域記號EM係藉一般印刷等形成於頂板21的上面,所以考慮該印刷或塗裝的皮膜(使用可見光線幾乎不透過的材質),在其僅約數mm的外側位置,將寬域發光部277的上端面設定成近接相對向。此外,若要確保協同加熱區域記號EM的透光性,亦可令完全一致。例如,在該右側感應加熱源6R之加熱線圈6RC的外徑係240mm的情況,該防磁環291係約244mm,協同加熱區域記號EM的位置係位於直徑約280mm~290mm的圓上。
(紅外線感測器的配置)
該紅外線感測器31L係如第19圖所示,由31L1~31L5之5個所構成,其中,紅外線感測器31L1的感熱部設置於該空間270。該紅外線感測器31L1係檢測出放置於主加熱線圈MC上之鍋等之被加熱物N的溫度。在該主加熱線圈MC的外側,分別配置各副加熱線圈SC1~SC4所需之紅外線感測器31L2~31L5的感熱部,這些紅外線感測器全部設置於在該線圈支撐體290所形成之突起狀的支撐用突起部 290A中。
此外,為了發揮被加熱物載置判斷部280的功能,即判定是否載置被加熱物N的功能,亦可不使用上述的紅外線感測器31L2~31L5,作為替代的手段,有光檢測部(光感測器)。這是由於可判別從頂板21的上方室內之照明光或太陽光線等之自然界的光是否到達。在未被放置被加熱物N的情況,位於該被加熱物N之下方的光檢測部從檢測出室內照明等的擾亂光,可產生判斷未放置鍋等之物體的判斷資訊。
來自各溫度感測器31R、31L、241、242、244、245的溫度資料係經由溫度檢測電路240,被送至通電控制電路200,但是關於加熱線圈6RC、6LC之紅外線感測器(指31L1~31L5之5個全部)的溫度檢測資料輸入該被加熱物載置判斷部280。
金屬製防磁環291(參照第27圖)係安裝於線圈支撐體290之最外側所設置的環狀。該防磁環291係分別設置於3個感應加熱源6R、6M、6L之各加熱線圈6RC、6LC、6MC,並具有比各加熱線圈6RC、6LC、6MC的外徑尺寸更大4~5mm的直徑。又,在上方觀察之情況的寬度係約1mm。即,從各加熱線圈6RC、6LC、6MC的最外周緣與外側分開約1mm。例如,在第27圖,在左側加熱線圈6LC之最大外徑DB為約200mm的情況,包圍線圈之防磁環291的內徑係202mm,外徑係約204mm。
第22圖所示的喇叭316係被來自聲音合成裝置315的 信號驅動。該聲音合成裝置315係以聲音通知顯示於該統合顯示手段100的各種資訊,可通知執行火力或加熱動作中之加熱源的名稱(例如左IH加熱源6L)、從開始烹調開始的經過時間、以定時器所設定之剩餘時間、各種檢測溫度、顯示於引導區域(100GD)之在各種烹調的參考資訊、異常運轉檢測及使用時進行了不適當操作等的資訊,亦包含可在儘量佳之狀態或加熱位置(包含被加熱物N的位置)進行各種烹調的資訊。亦包含後述之主加熱線圈MC或副加熱線圈SC之哪一個實際執行加熱動作的資訊。
(加熱烹調器的動作)
其次,以第23圖為中心,說明由上述的構成所構成之加熱烹調器之動作的概要。
從投入電源至開始準備烹調的基本動作程式儲存於位於通電控制電路200之內部的記憶部203(參照第23圖)。
使用者首先將電源插頭與200V的商用電源連接,再按主電源開關63的操作按鈕63A(參照第12圖),而投入電源。
於是,經由定電壓電路(未圖示),向通電控制電路200供給低電源電壓,而起動通電控制電路200。藉通電控制電路200本身的控制程式進行自我診斷,在無異常的情況,對用以驅動風扇30之驅動馬達300的馬達驅動電路33進行預備驅動。又,右IH加熱源6L及右IH加熱源6R、統合顯示手段100之液晶顯示部的215亦分別進行預備起動。
第23圖的溫度檢測電路240係讀入藉各溫度檢測元件(溫度感測器)31R、31L(尤其只要無特別明示,在以下之說明,指包含5個31L1~31L5之全部)、溫度檢測元件241、242、244、245所檢測之溫度資料後,將該資料送至通電控制電路200。
依以上的方式,因為在通電控制電路200收集主要之構成部分的電路電流或電壓、溫度等的資料,所以通電控制電路200係作為烹調前之異常監視控制,進行異常加熱判定。例如,在統合顯示手段100之液晶基板周邊的溫度比該液晶顯示基板的耐熱溫度(例如70℃)更高的情況,通電控制電路200判定異常高溫。
又,第23圖的電流檢測感測器227係檢測出流至由右側加熱線圈6RC與共振電容器224之並聯電路所構成的共振電路的電流,並將該檢測輸出供給至通電控制電路200的輸入部201。通電控制電路200將所取得之電流檢測感測器的檢測電流與記憶部203所記憶之判定基準資料的正常電流值相比,在檢測出過小電流或過大電流的情況,通電控制電路200判定某種事故或導電不良等所造成之異常。
在藉以上的自我診斷步驟判定無異常的情況,成為「開始烹調之準備結束」。可是,在判定異常的情況,進行既定之異常處理,而無法開始烹調(在左側加熱線圈6LC亦進行異常檢測)。
在判定無異常的情況,在統合顯示手段100之各加熱 源對應區域100L1、100L2、100M1、100M2、100R1、100R2、100G,顯示可進行加熱動作的主旨,選擇所要的加熱源,在感應加熱的情況,顯示成將鍋等的被加熱物N放置於畫在頂板21之所要的加熱源之引導記號6LM、6RM、7M之上(與統合顯示手段100連動之聲音合成裝置315同時以聲音催促使用者進行那種操作)。又,同時,以通電控制電路200下指令,使全部的個別發光部276與寬域發光部277亦以既定顏色(例如黃色。以下稱為「第1形態」)的光發光、點燈。
其次,一面參照第32圖,一面說明如上述所示在異常判定結束後,至加熱烹調準備結束之整體之主要的控制動作。
首先,在投入主電源後,使用者以操作部(未圖示)下指令進行加熱準備動作的情況,藉該被加熱物載置判斷部280,推測被加熱物N是否被載置於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SC4的上方,或被加熱物N的底部面積是否大於既定值,該推測結果傳達至是控制部的通電控制電路200後,決定設定成適合大徑鍋的加熱處理或適合一般鍋的加熱處理等(步驟MS11)。
在是適合鍋,但是是一般尺寸的鍋或小鍋,或者不適合加熱等的情況,成為與大徑鍋不同的處理。
通電控制電路200對設置於操作部E附近之統合顯示手段100的液晶顯示畫面,進行促使選擇所要之烹調菜單的顯示(MS12)。
在使用者以操作部選擇、輸入烹調菜單或火力、烹調時間等的情況(MS13),感應加熱動作正式開始(MS14)。
作為顯示於顯示手段G的烹調菜單,與第1實施形態一樣,是「高速加熱」、「油炸物」、「燒水」、「預熱」、「煮飯」、「燙菜」及「燒水+保溫」之7種。
在使用者選擇這7種烹調菜單中之任一種的情況,藉通電控制電路200的內建程式自動選擇對應於該菜單的控制模式後,設定主加熱線圈MC或副加熱線圈SC1~SC4之各個可否通電或通電量(火力)、通電時間等。根據烹調菜單,在顯示部進行催促使用者設定任意之火力或通電時間等的顯示(MS15)。
根據以上,移至以大徑鍋為對象之烹調步驟的準備結束,選擇烹調菜單後,迅速地開始感應加熱動作。此外,在「一般鍋」或「小型鍋」的情況,基本上亦與該步驟MS12~MS15一樣。在「一般鍋」或「小型鍋」的情況,作為烹調菜單,如第28圖所示之7種烹調菜單顯示於統合顯示手段100,但是在「一般鍋」或「小型鍋」的情況,在本第2實施形態,因為僅中心部之主加熱線圈MC加熱,所以控制內容(火力或通電模式等)變大。當然,因為無法對副加熱線圈SC1~SC4之全部或僅其一部分個別地進行加熱驅動,所以無利用副加熱線圈SC1~SC4的加熱模式。即,未實施利用副加熱線圈SC1~SC4的對流促進控制。
(烹調步驟)
其次,以在「一般鍋或小型鍋」使用右側感應加熱源 6R的情況為例,說明移至烹調步驟的情況。此外,在本第2實施形態,小型鍋意指直徑未滿10cm者。
在使用右側感應加熱源6R的情況,有使用前面操作部60的情況、與使用上面操作部61的情況之2種。
(利用前面操作部之烹調開始)
首先,說明使用前面操作部60的情況。
使用者最初朝右或左旋轉前面操作部60的右操作撥盤64R(因應於轉動量來設定火力)。
在前面操作部60之前面操作框62的前面下部,因為設置未圖示之3個獨立的定時器撥盤,所以使用者將其中之右側感應加熱源6R的定時器設定成既定時間。藉此,這種操作信號輸入通電控制電路200,而藉通電控制電路200設定火力位準或加熱時間等的烹調條件。
接著,通電控制電路200驅動驅動電路228,而驅動右側加熱源電路210R(參照第23圖)。又,因為藉驅動電路215驅動統合顯示手段100,所以在其顯示區域顯示火力或烹調時間等的烹調條件。因為驅動電路228對IGBT225的閘極施加驅動電壓,所以高頻電流流至右IH加熱線圈6RC。其中,從最初不進行高火力通電加熱,並如以下所示檢測鍋等的被加熱物N是否適當。
電流檢測感測器227檢測出流至由右IH加熱線圈6RC與共振電容器224之並聯電路所構成之共振電路的電流,並將檢測輸出供給至通電控制電路200的輸入部。然後,在因某種事故或導電不良等而檢測出比正常之電流值過小 的電流或過大之電流的情況,通電控制電路200判定異常。通電控制電路200係除了如上述所示之種類的異常判定功能以外,還具有判定所使用之鍋(被加熱物N)的大小是否適當的功能。
具體而言,在共振電路,構成為最初的數秒鐘不是使用者所設定之火力(電力),而使既定電力(例如1000W)流動,並以電流檢測感測器227檢測出那時的輸入電流值。
即,通電控制電路200藉既定電力以相同的導電百分比輸出驅動信號,而驅動成為切換手段的IGBT225時,已知將直徑比右側加熱線圈6RC之面積小的鍋(被加熱物N)放置於頂板21上時,在電流檢測感測器227之部分流動的電流係比將直徑比加熱線圈220(6RC)之面積大的鍋(被加熱物N)放置於頂板21上時,在電流檢測感測器227之部分流動的電流小。
因此,預先從實驗結果等,預先準備在載置過小之鍋(被加熱物N)的情況之在電流檢測感測器227之部分流動的電流值,作為判定基準資料。於是,在電流檢測感測器227檢測出過小的電流時,因為在通電控制電路200側可推測係異常之使用形態,所以移至異常處理的處理路徑。
此外,通電控制電路200自行變更對切換手段225的通電率,例如,即使是使用者所設定之火力,亦在藉由將導電百分比降至容許範圍,而可確保保持正常之加熱狀態的情況,係自動地執行電力適應控制處理,而在檢測出小電流的情況,不會全部一律無條件移至異常處理。
在進行如上述所示之鍋(被加熱物N)之判定的狀態,最初「鍋適當否判定中」之文字顯示於右側感應加熱源6R的顯示區域100R2。然後,在數秒後,根據該異常電流檢測監視處理的判定結果,在鍋(被加熱物N)過小的情況,「使用之鍋過小」、「請使用更大的鍋(直徑10cm以上)」之注意提醒文字顯示於顯示區域100R2。
在輸出該鍋適當否判定結果的情況,右側感應加熱源6R的顯示區域100R1、100R2係其面積從第27圖之狀態被放大數倍,並將鍋(被加熱物N)不適當的主旨顯示於該顯示區域。在左側感應加熱源6L與中央感應加熱源6M之雙方都未使用的情況,例如如第28圖所示,右側感應加熱源6R的顯示區域100R1、100R2被擴大至包含那些左側感應加熱源6L與中央感應加熱源6M之顯示區域100L1、100L2、100M1、100M2的大小。此外,第28圖係未使用右側感應加熱源6R與中央感應加熱源6M,而僅使用左側感應加熱源6L的情況。
然後,在使用者未進行更換鍋(被加熱物N)等之處置的情況,不使通電控制電路200停止,而在從將鍋(被加熱物N)過小顯示於顯示區域E的時間點開始經過固定時間後,一度自動停止右IH加熱源6R的加熱動作。
若使用者將鍋(被加熱物N)變更成大,並再進行開始烹調的操作時,可再開始烹調。如上述所示,直徑未滿10cm的小型鍋係根據鍋適當否判定處理檢測為不適合的鍋,而被禁止使用。
進行如以上所示之鍋(被加熱物N)檢測動作,在判定是適合鍋(被加熱物N)的情況,通電控制電路200為了右IH加熱源6R發揮本來的設定火力,而自動執行適應的通電控制處理。藉此,藉來自右側加熱線圈6RC的高頻磁通,而鍋等之被加熱物N變成高溫,進入電磁感應加熱烹調動作(烹調模式)。
藉整流電橋電路221與平滑化電容器223所得之直流電流輸入係切換元件之IGBT225的集極。藉由來自驅動電路228的驅動信號輸入IGBT225的基極,而進行IGBT225的開、關控制。藉由將IGBT225的開、關控制與共振電容器224組合,而在右側加熱線圈6RC產生高頻電流,藉該高頻電流所帶來的電磁感應作用,而在載置於右側加熱線圈6RC上方的頂板21上之鍋等的被加熱物N產生渦電流。依此方式,在被加熱物N所產生之渦電流成為焦耳熱,而被加熱物N發熱,可用於烹調。
驅動電路228具有振盪電路,將該振盪電路所產生之驅動信號供給至IGBT225的基極,而進行IGBT225的開、關控制。藉由調整驅動電路228之振盪電路的振盪頻率或振盪時序,調整右側加熱線圈6RC的導電比或導電時序、電流頻率等,而可調整右側加熱線圈6RC的火力。此外,在主加熱線圈MC的驅動電路使用全電橋電路的情況,第23圖所示的各驅動電路228A、228B具有與該驅動電路228相同的作用。
此外,在輸出右側感應加熱源6R之停止通電指令的情 況,停止該加熱源6R之通電,但是風扇30在該通電停止後亦繼續運轉2分鐘~5分鐘。藉此,自風扇30剛停止送風後,熱氣仍然滯留於右側感應加熱源6R之右側加熱線圈6RC周邊,而可預防溫度急速上昇的過越問題。又,亦可防止統合顯示手段100之溫度變高的弊害。該運轉持續時間係由通電控制電路200以與至通電停止之溫度上昇的狀況或室內氣溫、加熱源之運轉火力大小等之條件對應的方式從所預定之算式或數值表決定。
其中,在檢測出來自風扇30之異常電流等判定是冷卻用風扇本身之故障的情況(例如,僅冷卻風扇43A、43B之溫度上昇的情況),對該風扇30的通電亦同時停止。
統合顯示手段100之液晶顯示基板係被來自在左右感應加熱源6L、6R之加熱烹調時被加熱之被加熱物N之底部的反射熱或來自頂板21的輻射熱加熱。
又,所使用之高溫的油炸用鍋(被加熱物N)仍然被放置於頂板21之中央部上的情況,亦接受來自該高溫(接近200℃)之鍋(被加熱物N)的熱。
因此,在本第2實施形態,為了抑制統合顯示手段100之溫度上昇,藉風扇30從左右兩側進行氣冷。
依此方式,在正常之運轉環境下驅動風扇30的情況,本體1之外部的空氣如第15圖、第17圖所示,從風扇外殼37之吸入筒37A的吸入口37B被吸入風扇外殼37的內部。所吸入之空氣在風扇外殼37的內部藉高速轉動的翼部30F從排氣口(出口)37C在水平方向向前方被排出。
在排氣口37C的前方位置,有與風扇外殼37連接成密接狀態的零件箱34,因為使空氣導入口在密接狀態與風扇外殼37連通,所以從排氣口37C,從風扇30將空氣送入零件箱34的內部,以使其內部氣壓(靜壓)上昇。該送入之冷卻風的一部分係在零件箱34的上面部從位於靠近排氣口37C之側的第1排氣口34A被放出空氣。
因為該放出之空氣的溫度在途中未冷卻高溫之發熱體或發熱性電性元件等,所以與剛離開排氣口37C後的溫度幾乎相同,仍然是新鮮的空氣。
然後,從該第1排氣口34A被送入冷卻導管之通風空間42F的冷卻用空氣從噴出孔42C如第15圖、第17圖之箭號Y3所示向上方噴出,而碰撞位於正上之右側加熱線圈6RC的下面,有效地冷卻該線圈。此外,在右側加熱線圈6RC的形狀具有使如上述所示之氣冷用空氣部分貫穿之空隙的情況,以來自第1排氣口34A之冷卻風亦貫穿該空隙的方式流動並冷卻。
另一方面,從風扇30以壓力被送入零件箱34之內部的冷卻風係不朝向電路板41的表面,又不是在表面附近流動。因為冷卻風係以成為在電路板41之表面(一側面)突出的構造物之散熱片43A、43B的部分為中心,通過多個熱交換片元件間,所以主要冷卻散熱片43A、43B。
進而,在從排氣口37C被推入的冷卻風(第15圖的箭號Y2)中,係速度最快之部分的主流係如箭號Y4所示,從排氣口37C往前方成一直線流動,在零件箱34從位於冷卻 風之流動的最下游側位置的第2排氣口34B被噴出。因為該第2排氣口34B具有比第1排氣口34A更大數倍的開口面積,所以從排氣口37C被推入零件箱34之冷卻風的大部分係從該第2排氣口34B噴出。又,冷卻風如箭號Y4所示,因為在從第2排氣口34B被噴出至零件箱34的外部之前,主要冷卻散熱片43A、43B,所以冷卻安裝於散熱片43A、43B之2個變頻器電路210R、210M之電力控制用切換元件等的發熱零件。
然後,噴出之冷卻風被引導至冷卻導管42的通風空間42G、42H中,該大部分的冷卻風係從形成於上外殼42A之上面的多個噴出孔42C如第17圖中的箭號Y4、Y5所示噴出後,碰撞位於其正上之右側加熱線圈6RC的下面,而有效地冷卻該線圈。
被引導至冷卻導管42之通風空間42H中之冷卻風的一部分係被引導至收容以光顯示各種電性、電子元件56或感應加熱烹調時的火力之右火力顯示燈101R與左火力顯示燈101L之各個發光元件(LED)等的前部零件箱46中。具體而言,該風扇30的冷卻風係從該零件箱34的第2排氣口34B進入冷卻導管42的通風空間42H,從那裡通過對應於通風空間42H所形成之冷卻導管42的通風口42K,再進入密接地位於該通風口42K的正上之下導管46A的通風口46R、46L(參照第15圖)。
藉此,利用進入前部零件箱46的冷卻風,首先,從下方冷卻液晶顯示畫面45R、45L,而且在以後在前部零件箱 46內流動,最後從缺口46C被排出至上部零件室10的過程,依序冷卻內建零件等,藉此,依序以冷卻風冷卻液晶顯示畫面45R、45L、統合顯示手段100、搭載各種電性、電子元件之安裝基板56或以光顯示感應加熱烹調時之火力之右火力顯示燈101R與左火力顯示燈101L用的發光元件等。
尤其,因為被引導至該前部零件箱46中之冷卻風不是冷卻在感應加熱動作時變成高溫之左、右加熱線圈6LC、6RC的風,所以其溫度低,對於液晶顯示畫面45R、45L及統合顯示手段100等,雖然冷卻風的風量少,但是亦以有效地抑制溫昇的方式持續冷卻。
從冷卻導管42之多個噴出孔42C所噴出的冷卻風係如第12圖、第15圖及第16圖所示,往後方如箭號Y5、Y6所示在上部零件室10流動。在該冷卻風的流動,從缺口46C排出至上部零件室10的冷卻風亦匯合,再流至在本體部A向外部開放的後部排氣室12,藉此,最後從後部排氣室12如箭號Y9所示被排出(參照第12圖)。
(利用上面操作部之開始烹調)
其次,說明使用上面操作部61(參照第13圖)的情況。
因為通電控制電路200已被起動,統合顯示手段100之液晶顯示部的驅動電路215(參照第23圖)亦被預備起動,所以選擇全部之加熱源的輸入鍵顯示於統合顯示手段100的液晶顯示部。因此,若按選擇其中之右側感應加熱源6R的輸入鍵(第28圖所示之143~145的任一個成為該 鍵),液晶顯示部之右側感應加熱源6R之對應區域100R(火力用100R1與時間用100R2之共2個)的面積被自動放大,進而因為在該狀態輸入鍵142~145係在各狀況被切換輸入功能並顯示,所以若不斷地操作該顯示之輸入鍵,就設定烹調的種類(亦稱為烹調菜單。例如燒水、燉、保溫等)、與火力位準或加熱時間等之烹調條件。
然後,在已設定所要之烹調條件的階段,如第28圖所示,因為輸入鍵146被顯示文字「決定」,所以若接觸該鍵,就確定烹調條件的輸入。此外,第27圖係選擇右側感應加熱源6R的情況。
接著,如上述所示,通電控制電路200實施鍋適當否判定處理,在判定是適合之鍋(被加熱物N)的情況,通電控制電路200對右側感應加熱源6R執行自動適應的通電控制處理,以發揮使用者所設定之既定設定火力。藉此,藉來自右側加熱線圈6RC的高頻磁通,被加熱物N的鍋變成高溫,而進入電磁感應加熱烹調動作(烹調步驟)。
(單按設定烹調)
在右火力設定用操作部70,設置各火力之單按設定用鍵部90,其係使用者僅按一次,就可簡單地設定右側感應加熱源6R的火力,因為具有弱火力鍵91、中火力鍵92及強火力鍵93之3個單按鍵,所以不必經由該統合顯示手段100之藉輸入鍵操作之至少一個菜單畫面,只要按弱火力鍵91、中火力鍵92、強火力鍵93或3kW用鍵94,藉該一次的操作就可輸入火力。此外,使用左IH加熱源6L之烹 調亦可藉與以上相同的操作而開始。
(在烤架加熱室之開始烹調)
其次,說明對烤架加熱室9之輻射式電加熱源22、23(參照第16圖)通電的情況。本烹調係亦可在右側感應加熱源6R或左側感應加熱源6L、中央感應加熱源6M之加熱烹調中進行,但是為了無法同時進行超過既定額定最大電量的使用,將裝入連鎖功能的限制式內建於通電控制電路200,以免超過烹調器整體之額定電力的限制。
在烤架加熱室9內部開始各種烹調的方法,有在上面操作部61中使用顯示於統合顯示手段100之液晶顯示部之輸入鍵的方法、與按輻射式電加熱源22、23用操作按鈕95(參照第28圖)的方法之兩種。
在任一種方法,都藉對輻射式電加熱源22、23同時或個別地通電,而可在烤架加熱室9內部進行各種烹調。通電控制電路200收到來自溫度檢測元件242、溫度檢測電路240的資訊後,以烤架加熱室9之內部環境溫度成為預先以通電控制電路200所設定之目標溫度的方式控制該輻射式電加熱源22、23的通電,並在從開始烹調經過既定時間的階段通知該主旨(亦有藉統合顯示手段100之顯示或藉聲音合成裝置315的通知)後,烹調結束。
伴隨藉輻射式電加熱源22、23之加熱烹調,在烤架加熱室9的內部產生高溫的熱氣。因此,烤架加熱室9的內部壓力自然昇高,並從後部的排氣口9E在排氣導管14中自然地逐漸上昇。在該過程,藉驅動用加熱器驅動電路214 對觸媒用電加熱器121H通電而成為高溫的脫臭用觸媒121,分解排氣中之臭成分。
另一方面,因為輔助排氣用的軸流式風扇106設置於排氣導管14的中途,所以對在排氣導管14逐漸上昇的熱氣,使該風扇106運轉,如箭號Y7(參照第16圖)所示。藉由將本體部A之內部空氣取入排氣導管14,而烤架加熱室9之高溫空氣被該新鮮空氣誘引,一面溫度降低,一面從排氣導管14的上端部開口14A如箭號Y8所示被排氣。
依此方式,藉來自排氣導管14之上端部開口14A(參照第16圖)的排氣氣,與該上端部開口14A相鄰之後部排氣室12中的空氣亦被誘引,而向外部排出。即,本體內部之烤架加熱室9與水平隔板25之間的空隙26之空氣或上部零件室10內部的空氣亦一起經由後部排氣室12被排出。
其次,說明使用左側感應加熱源6R進行加熱烹調之情況的動作。此外,左側感應加熱源6L亦與右側感應加熱源6R一樣,在結束烹調前異常監視處理後,移至烹調模式,又,在使用左側感應加熱源6L的方法,有使用前面操作部60(參照第12圖)的情況,與使用上面操作部61(參照第13圖)的情況之2種,但是在以下的說明,在被加熱物N使用大徑鍋的情況,從對左側加熱線圈6LC開始通電而開始烹調的階段說明。
在使用鍋底徑遠大於主加熱線圈MC之最大外徑DA(參照第19圖)之一個橢圓形或長方形之鍋(被加熱物N)的情況,在本第2實施形態的加熱烹調器,具有能以主加熱線 圈MC對該橢圓形的被加熱物N加熱,同時以副加熱線圈SC1~SC4進行協同加熱的優點。
例如,設想是跨在主加熱線圈MC與位於其右側之一個副加熱線圈SC1的雙方之上之橢圓形鍋(被加熱物N)的情況。
載置那種橢圓形鍋(被加熱物N)並開始進行加熱烹調時,橢圓形鍋(被加熱物N)的溫度逐漸上昇,但是主加熱線圈MC之紅外線感測器31L1(參照第19圖)、與副加熱線圈SC1之紅外線感測器31L2之雙方在擾亂光(室內照明之光或陽光等)的輸入上比其他的紅外線感測器31L3、31L4、31L5的受光量少,因為顯示處於溫度上昇傾向的現象,所以根據這種資訊,該被加熱物載置判斷部280判定橢圓形鍋(被加熱物N)存在。
又,藉主加熱線圈MC的電流感測器227與副加熱線圈SC1~SC4之各電流感測器267A~267D(參照第23圖),亦將判斷同一被加熱物N是否被載置於上方的基礎資訊輸入該被加熱物載置判斷部280(參照第23圖、第26圖)。藉由檢測出電流變化,而該被加熱物載置判斷部280檢測出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之阻抗的變化後,驅動被載置橢圓形鍋(被加熱物N)的主加熱線圈MC的變頻器電路MIV與副加熱線圈SC1~SC4的各變頻器電路SIV1~SIV4,使高頻電流流至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中被載置橢圓形鍋(被加熱物N)者(至少一個),並對未被載置橢圓形鍋(被加熱物N)之其他的副加熱線圈,以抑制或停止高頻電流的方 式由通電控制電路200發出指令信號。
例如,在被加熱物載置判斷部280判斷同一橢圓形鍋(被加熱物N)被載置於主加熱線圈MC與一個副加熱線圈SC1的上方時,通電控制電路200使主加熱線圈MC與僅特定的副加熱線圈SC1連動地動作,根據所預定之火力比例,藉各個變頻器電路MIV、SIV1對2個加熱線圈供給高頻電力(關於該火力分配,將在後面詳細說明)。
在此,火力比例意指,例如使用者想利用左IH加熱源6L以3000W火力烹調而開始烹調的情況,通電控制電路200以對主加熱線圈MC為2400W、對副加熱線圈SC1為600W的方式分配的情況,該2400W與600W的比值。在本例的情況係4:1。又,僅位於該副加熱線圈SC1之外側位置的個別發光部276(參照第19圖、第27圖)從黃色發光狀態(第1形態)變化成紅色發光狀態(以下稱為「第2形態」)的驅動電路278(參照第23圖)驅動個別發光部276,而位於個別發光部276之既定光源(紅色燈泡或LED等)發光、點燈,而至目前為止發光、點燈之黃色用光源熄燈。因此,僅執行中的副加熱線圈SC1被顯示成能以紅色的光帶從頂板21的上方視認。對應於其他的副加熱線圈之個別發光部276停止發光。
驅動該副加熱線圈SC1單體,無法進行感應加熱烹調,又其他的3個副加熱線圈SC2、SC3、SC4的各單體及其組合亦無法進行感應加熱烹調。換言之,特徵在於:在驅動主加熱線圈MC的情況,才同時對位於其周邊之4個副 加熱線圈SC1、SC2、SC3、SC4之任一個或複數個進行加熱驅動。其中,在放置覆蓋4個副加熱線圈SC1、SC2、SC3、SC4之全部的上方之大外徑的被加熱物N的情況,在實施對流促進模式時,在通電控制電路200的控制程式中準備如以下所示驅動4個副加熱線圈的控制模式。
在對主加熱線圈MC進行加熱驅動的情況,同時以既定順序或火力對副加熱線圈SC1、SC2、SC3、SC4的全部或一部分進行加熱驅動。
在對主加熱線圈MC進行加熱驅動的期間中,以既定順序或火力對副加熱線圈SC1、SC2、SC3、SC4的全部或一部分進行加熱驅動。
在主加熱線圈MC之加熱驅動(例如烹調快完成)結束前的既定時間,以既定順序或火力對副加熱線圈SC1、SC2、SC3、SC4的全部或一部分進行加熱驅動。
又,在進行這種協同加熱的情況,因為通電控制電路200僅對主加熱線圈MC與特定的副加熱線圈SC1,根據所預定之火力比例,藉專用的變頻器電路MIV、SIV1向這兩個加熱線圈供給高頻電力,執行加熱動作,所以根據該資訊,通電控制電路200向驅動電路278(參照第23圖)發出驅動指令,又個別發光部276係如上述所示從協同加熱動作的開始時間點,發光成可特定執行中的副加熱線圈SC1。
又,作為顯示協同加熱的一手段,在本第2實施形態,以個別發光部276發光、點燈來顯示。即,在個別發光部276從最初之黃色發光狀態(第1形態)變化成紅色發光狀 態(「第2形態」)的階段,使用者可識別已進入協同加熱狀態。
此外,亦可不是這種顯示形態,而在統合顯示手段100的液晶顯示畫面以文字直接顯示。
此外,寬域發光部277(參照第19圖、第21圖、第27圖)係從使用者按主電源開關63的操作按鈕63A(參照第12圖)而投入電源,並已完成異常判定的階段,藉驅動電路278(參照第23圖)驅動,因為最初發光、點燈成黃色,所以從將橢圓形鍋(被加熱物N)放置於左IH加熱源6L之上方的階段,可對使用者引導該載置位置。在對主加熱線圈MC供給加熱用高頻電力,而開始加熱動作的階段,通電控制電路200變更寬域發光部277的發光色(例如將黃色變更成紅色)。例如,亦可作成停止位於寬域發光部277之黃色光源(燈泡或LED等)的發光、點燈,替代地使設置於該光源之旁邊的紅色光源(燈泡或LED等)開始發光、點燈,亦可作成使用多色光源(3色發光LED等)來變更發光色。
又,在既定時間t(約數秒~10秒)仍然暫時抬高或左右移動橢圓形鍋(被加熱物N),通電控制電路200亦保持加熱動作,而且,不改變該寬域發光部277的發光、點燈狀態,並對使用者持續顯示對載置橢圓形鍋(被加熱物N)較佳的位置。在此,若超過既定時間t仍然抬高橢圓形鍋(被加熱物N),則被加熱物載置判斷部280判定無橢圓形鍋(被加熱物N),並向通電控制電路200輸出該主旨。通電控制電路200根據來自被加熱物載置判斷部280的判別資訊, 發出在至再放置橢圓形鍋(被加熱物N)的期間,暫時減少或停止感應加熱之火力的指令。在此情況,仍然保持對使用者放置橢圓形鍋(被加熱物N)之較佳位置的顯示,但是亦可配合火力之狀態來變更寬域發光部277的發光、點燈狀態(點燈顏色等)。例如,在火力減少之狀態,發光或點燈成橙色,若火力停止,發光、點燈成黃色時,可與載置之較佳位置的顯示一起向使用者通知火力之狀態。
進而,例如使橢圓形鍋(被加熱物N)朝左移動時,被加熱物載置判斷部280判斷同一橢圓形鍋(被加熱物N)被載置於主加熱線圈MC與左側副加熱線圈SC2的上方,而通電控制電路200根據來自被加熱物載置判斷部280的判別資訊,使主加熱線圈MC及僅位於其左側之特定副加熱線圈SC2之兩者連動地動作,並根據所預定之火力比例,分別從各個變頻器電路MIV、SIV2對那兩個加熱線圈供給高頻電力。然後,停止對左側副加熱線圈SC2的通電,在仍然保持已執行中的「火力」(例如3kW)與既定之火力分配(例如,在左IH加熱源6L想以3kW的火力烹調的情況,因為主加熱線圈MC係2.4kW,副加熱線圈SC1係600W,所以係4:1)下繼續烹調。該3kW之火力係仍然藉統合顯示手段100以數字與文字持續顯示。
又,副加熱線圈SC1無助於協同加熱,替代地藉由別的副加熱線圈SC2加入協同加熱動作,而對專用的變頻器電路SIV2供給高頻電力。即,通電控制電路200根據來自被加熱物載置判斷部280的判別資訊,檢測出副加熱線圈 從SC1切換成SC2時,向驅動電路278發出驅動指令,個別發光部276以能夠特定實行協同加熱動作中的副加熱線圈SC2之方式指令。即,通電控制電路200使驅動電路278驅動個別發光部276,使僅位於該副加熱線圈SC2之外側位置(在第19圖為左側)的個別發光部276發光、點燈。因此,位於個別發光部276之既定光源(紅色燈泡或LED等)(以第2形態)發光、點燈,至此,在接近副加熱線圈SC2之位置發光、點燈之紅色光源熄燈。
此外,流至主加熱線圈MC之高頻電流IA與流至副加熱線圈SC1~SC4之高頻電流IB的方向係如在第21圖以實線的箭號所示,在相鄰之側成為相同的方向,這在加熱效率的觀點上較佳(在第21圖,在主加熱線圈MC係逆時針方向,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係順時針方向,而表示一致的情況)。這是由於依此方式在2個獨立線圈的相鄰區域,電流在同一方向流動的情況,以該電流產生之磁通彼此相加強,使在被加熱物N交鏈的磁通密度增大,而在被加熱物底面產生很多渦電流,而可高效率地進行感應加熱。在第22圖以虛線所示的迴路係表示在與在第21圖所示之高頻電流IA、IB的流向相反的方向,使那些高頻電流流動的情況之磁通迴路。
以該磁通迴路,在被加熱物N的底壁面產生在與該高頻電流相反之方向流動的渦電流,而產生焦耳熱。在接近地設置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SC4的情況,電流彼此反向地流動時,在兩者所產生之交流磁場在該接近之 區域範圍相干涉,結果,無法使以那些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SC4所產生之鍋電流(流至被加熱物N的電流),而無法使與該鍋電流之平方成正比變大的發熱量變大。可是,這件事相反地產生別的優點。即,如上述所示,在磁通密度變高的相鄰區域,因為磁通密度被抑制為低,所以在平面上包含主加熱線圈MC與進行協同加熱動作之一個或複數個副加熱線圈SC1~SC4的廣大區域,可使在被加熱物N交鏈之磁通的分布平均化,即均勻化,在那種廣大區域烹調的情況,具有可使溫度分布均勻化的優點。
因此,在本實施形態,在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SC4之相鄰區域,在特定烹調菜單的情況採用使電流在彼此相同之方向流動的方式,並根據別的烹調菜單,採用相反地使電流之方向變成相反方向的切換動作。此外,如第27圖所示的磁性迴路,係因應於流至加熱線圈之高頻電流IA、IB的方向,而決定所產生之方向。
其次,第32圖~第35圖所示者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加熱烹調動作的流程圖。
該流程圖的控制程式係儲存於位於通電控制電路200之內部的記憶部203(參照第23圖)。
因為第32圖係已說明,所以說明第33圖。首先,在開始烹調的情況,按在第11圖所示之烹調器本體部A的前面操作部60所設置之主電源開關63的操作按鈕,而變成ON(步驟1,以下步驟係省略成「ST」)。於是,向通電控制電路200供給既定電壓的電源,而通電控制電路200自 行檢查烹調器整體有無異常(ST2)。藉通電控制電路200本身的控制程式進行自我診斷,在無異常的情況,對用以驅動風扇30之驅動馬達300的馬達驅動電路33(參照第22圖)進行預備驅動。又,左IH加熱源6L、統合顯示手段100之液晶顯示部的驅動電路215亦分別進行預備起動(ST3)。
而且,是否有異常之判定處理(ST2)的結果,在未發現異常的情況,移至ST3。另一方面,在發現異常的情況,移至既定之異常處理,最後通電控制電路200本身自行關掉電源而停止。
移至ST3時,通電控制電路200控制驅動電路278,而使全部的個別發光部276與寬域發光部277同時發光、點燈(黃色光,第1形態)。此外,亦可採用個別發光部276或寬域發光部277之任一個先逐個發光、點燈,接著別的發光部發光、點燈,而發光部的個數逐漸增加的方法,使全部的個別發光部276與寬域發光部277發光、點燈。而且,在依此方式,在全部的個別發光部276與寬域發光部277仍然(以第1形態)發光、點燈之狀態,成為等待來自使用者之下一指令的狀態。此外,在此,全部的個別發光部276與寬域發光部277係例如連續地發出黃色光之狀態(ST3A)。
接著,因為如上述所示有左右感應加熱源6L、6R(參照第12圖),所以使用者以前面操作部60或上面操作部61選擇任一個(ST4)。在此,選擇左側感應加熱源6L時,該選擇結果顯示於統合顯示手段100的對應區域100L1。 如第30圖所示,對應區域100L1、100L2的面積係自動擴大,並在固定時間保持該面積(在右側感應加熱源6R等之其他的加熱源未運轉的情況,至烹調結束,仍然保持該擴大之100L1、100L2的面積)。然後,檢測在所選擇之加熱線圈6LC上是否有鍋(被加熱物N)。該檢測係藉被加熱物載置判斷部280進行。
通電控制電路200根據來自被加熱物載置判斷部280的檢測資訊,判定放置著鍋(被加熱物N)時(ST5),判定該鍋(被加熱物N)是否適合感應加熱(ST6)。該判定係根據來自被加熱物載置判斷部280的判別資訊進行。被加熱物載置判斷部280係根據如直徑為數cm等之過小的鍋(被加熱物N)或底面大為變形、彎曲等之鍋(被加熱物N)之電性特性的差異,判別被加熱物N後,將判別結果作為判別資訊輸出。
然後,通電控制電路200根據來自被加熱物載置判斷部280的判別資訊,在ST6進行鍋(被加熱物N)是否適當的判定處理,在判定是適當的情況,移至加熱動作開始的步驟ST7。在統合顯示手段100之左側感應加熱源6L的對應區域100L1,顯示設定之火力(例如,最小火力之「火力1」的150W~「火力8」的2500W、「最大火力」之3000W之9階段的任一個)。例如是1000W。此外,亦可最初,火力被預設成既定火力,例如中火(例如火力5,1000W),使用者不進行火力設定,亦能以該起始設定火力開始烹調。
又,在是不適當的情況,因為如該統合顯示手段100 的顯示手段在該階段已動作,所以通電控制電路200使該統合顯示手段100顯示鍋(被加熱物N)係不適當的主旨,又同時向聲音合成裝置315輸出該主旨的訊息資訊,而自喇叭316以聲音輸出通知。
在依此方式選擇左右感應加熱源6L、6R之任一個的情況,因為根據所預定之火力(如上述所示,例如1000W),自動開始烹調,所以亦可不必以輸入鍵或撥盤、操作按鈕等重新下開始烹調指令。當然,使用者可在開始感應加熱後隨時任意地變更火力。
在ST7A,在左側感應加熱源6L開始感應加熱動作時,藉構成該加熱源的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SC4進行感應加熱,但是在ST5,因為檢測出鍋(被加熱物N)位於僅主加熱線圈MC之上,或還位於哪個副加熱線圈SC1~SC4之上,所以在位於僅主加熱線圈MC之上的情況,成為僅該主加熱線圈MC的感應加熱,又在相同的鍋(被加熱物N)亦被放置於至少一個副加熱線圈SC之上的情況,成為藉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之協同加熱。在ST8,進行這種判定處理。
在協同加熱的情況,在通電控制電路200的控制下,從變頻器電路MIV、SIV1~SIV4分別向與協同加熱相關的副加熱線圈SC1~SC4與主加熱線圈MC供給高頻電流,而協同加熱開始(ST9)。然後,根據來自通電控制電路200的控制指令,寬域發光部277使發光形態從黃色之發光、點燈狀態(第1形態)變成紅色之發光、點燈狀態(第2形 態)(ST10)。此外,亦可作成使與ST3A相同之黃色仍然發光、點燈下,間歇地進行發光、點燈,而使使用者看起來像閃爍,或增加發光、點燈的亮度等的變化,都成為在本發明所指之形態的變化、切換。
又,通電控制電路200對統合顯示手段100,與火力資訊一起輸出例如是藉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之協同加熱動作中之主旨的資訊。藉此,在該統合顯示手段100之對應區域100L1或L2以文字或圖形等顯示開始進行加熱動作之副加熱線圈是SC1。在第30圖,表示「主線圈與左側副線圈同時加熱中」之文字的顯示例,此外,因為該顯示部分係對應區域100L1之中,所以與火力資訊「火力:3kW」之顯示相鄰。即,火力顯示與表示協同加熱動作之資訊之顯示的位置相鄰,在此,CM係符合表示係協同加熱動作之資訊。又,通電控制電路200製作「相同側之副線圈亦加熱」等之聲音資訊,並向喇叭316輸出,而從喇叭316同時與顯示以聲音通知該訊息。
此外,除了寬域發光部277之發光、點燈狀態持續以外,為了使用者能以視覺特定與協同加熱相關的副加熱線圈SC1~SC4,例如如第21圖所示,亦可使在各副加熱線圈SC1~SC4所設置之個別發光部276同時發光、點燈。
然後,至使用者下了停止加熱烹調指令,以數秒間隔之短週期重複ST8~ST10之處理。一度,即使右側之副加熱線圈SC1參與協同加熱,亦因為有使用者在烹調中無意或故意使鍋(被加熱物N)前後左右稍微移動的情況,所以 在該移動後,鍋(被加熱物N)的載置位置就變了。因此,總是在協同加熱的判斷步驟ST8,亦向聲音合成裝置315輸出該被加熱物載置判斷部280的資訊。藉此,在聲音合成裝置315,在進行從被加熱物載置判斷部280或溫度感測器31L1~31L5的資訊特定通電控制電路200應進行加熱驅動之副加熱線圈SC1~SC4之處理的情況,即時通知其結果。
另一方面,在ST8判斷不是協同加熱的情況(相當於在第32圖的步驟MS11),通電控制電路200控制主變頻器電路MIV,僅驅動主加熱線圈MC。藉此,從主變頻器電路MIV對主加熱線圈MC供給高頻電流,而開始個別加熱(ST11)。然後,使對應於參與該個別加熱之主加熱線圈MC,向該加熱區域之外周緣部放射光的個別發光部276的發光形態從黃色之發光、點燈狀態(第1形態)變成紅色之發光、點燈狀態(第2形態)(ST12)。
此外,亦可作成使與ST3相同之顏色仍然發光、點燈下,間歇地進行發光、點燈,而使使用者看起來像閃爍,或增加發光的亮度等的變化,都是形態之變化、切換的一種。此外,亦可除了個別發光部276持續發光、點燈狀態以外,亦可寬域發光部277仍然持續發光、點燈,但是亦可熄燈,然後,移至步驟13。
然後,在使用者下停止加熱烹調指令的情況,或通電控制電路200判定定時器烹調已經過既定設定時間(時間到了)的情況,通電控制電路200控制主變頻器電路MIV與 副變頻器電路SIV1~SIV4,停止主加熱線圈MC與在該時間點被加熱驅動之全部之副加熱線圈SC1~SC4的通電。又,通電控制電路200係為了提醒注意頂板21是高溫,藉使全部的寬域發光部277與個別發光部276以紅色閃爍等的方法,使高溫通知動作開始(ST14)。
高溫通知動作係繼續至從主加熱線圈MC與全部之副加熱線圈SC1~SC4的通電停止開始,至經過預定之既定時間(例如20分鐘),或根據來自溫度檢測電路240的溫度檢測資料,頂板21的溫度降低至例如50℃(因為係自然散熱,所以一般需要20分鐘以上)。在ST15進行這種溫度降低或經過時間的判斷,在滿足高溫通知條件的情況,通電控制電路200結束高溫通知,而結束加熱烹調器的動作(以後,電源開關亦自動變成OFF。即,在電源開關變成ON時,藉由中斷對未圖示之電源開關保持ON用之繼電器的電源供給,而該繼電器變成OFF,藉此,電源開關亦自動變成OFF。)。
此外,通電控制電路200以與高溫通知動作開始之ST14同步的方式,將得知「因為頂板尚高溫,所以請避免手碰到」之注意文字或那種事的圖形等顯示於該統合顯示手段100的液晶畫面。此外,亦可在統合顯示手段100之周圍的附近,另外設置藉LED顯示成「注意高溫」之文字在頂板21之上浮起的顯示部,藉此,另外進行高溫通知。
由於係如以上之所示的構成,在本第2實施形態,以往無法加熱之大徑鍋亦可進行感應加熱,而且在對加熱線 圈開始通電而實質之感應加熱動作開始之前,可藉個別發光部276與寬域發光部277的發光、點燈,向使用者通知全部的加熱區域。然後,在使用者選擇加熱源,而加熱動作開始後,因為使用者可視認個別發光部276與寬域發光部277的發光、點燈狀態,所以在放置鍋(被加熱物N)之前的準備階段亦得知載置鍋(被加熱物N)之最適合位置,而對使用者使用方便性佳。
又,因為亦利用該個別發光部276與寬域發光部277進行高溫通知,所以不會增加零件數,就可提供安全性高的烹調器。
其次,使用第34圖,說明寬域發光部277在使發光形態從黃色之發光、點燈狀態(第1形態)變成紅色之發光、點燈狀態(第2形態)(ST10)後,進行協同加熱動作的副加熱線圈從SC1切換成SC2之情況的動作。
如上述所示,使用者使橢圓形鍋(被加熱物N)在頂板21上例如向左移動時,被加熱物載置判斷部280判斷同一橢圓形鍋(被加熱物N)被載置於左側副加熱線圈SC2的上方,並向通電控制電路200輸出該主旨的判別資訊。
在第34圖,通電控制電路200根據來自被加熱物載置判斷部280的判別資訊檢測出那件事時(ST10A),停止控制對應於副加熱線圈SC1的副變頻器電路SIV1,而控制主變頻器電路MIV與副變頻器電路SIV2,而使主加熱線圈MC與僅位於其左側之特定的副加熱線圈SC2連動地動作。藉此,根據所預定之火力比例,從各個變頻器電路MIV、SIV2 對那兩個加熱線圈MC與SC2供給高頻電力,而且,停止對右側之副加熱線圈SC1的通電,在保持已執行中的「火力」(例如3000W)與既定之火力分配(例如,在左IH加熱源6L想以3 kW的火力烹調的情況,因為主加熱線圈MC係2.4kW,副加熱線圈SC1係600W,所以係4:1)下仍然繼續烹調。該3kW之火力係仍然藉統合顯示手段100以數字與文字持續顯示(ST10B)。
進而,以文字或圖形等將進行加熱動作的副加熱線圈從SC1切換成SC2顯示於該統合顯示手段100的對應區域100L1。此外,亦可顯示於對應區域100L2。
然後,在下一步驟ST10C,只要使用者不改變火力設定,至使用者下了停止加熱烹調指令,重複ST8~ST10之處理,在使用者下了停止加熱烹調指令的情況,或在通電控制電路200判定定時器烹調已經過既定設定時間(時間到了)的情況,跳至第33圖的ST14,通電控制電路200停止主加熱線圈MC與在該時間點被加熱驅動之全部之副加熱線圈SC1~SC4的通電,並結束處理(ST14~ST16)。
將該加熱動作結束之資訊顯示於該統合顯示手段100的對應區域100L1。又,只要未以開關(未圖示)關掉聲音合成裝置315,與ST10一樣,亦以聲音同時通知運轉結束。此外,在第32圖~第35圖,以一連串的流程圖說明控制程式,但是以副常式準備是否有異常的判定處理(ST2)、有無載置鍋的判定處理(ST5)、鍋是否適當的判定處理(ST6)等。而且對決定加熱控制動作的主常式,在適當的時序對 副常式進行中斷處理,在實際之感應加熱烹調執行中,一再地執行異常檢測或有無鍋的檢測等。
另一方面,說明在步驟ST10C,使用者改變「大徑鍋」加熱時之火力設定的情況。
本第2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係包括:主加熱線圈MC,係對被載置於頂板21上的被加熱物N加熱;副加熱線圈群SC,係由分別設置成與該主加熱線圈之外側相鄰的複數個副加熱線圈SC1~SC4所構成;主變頻器電路MIV,係向主加熱線圈MC供給高頻電流;副變頻器電路SIV1~SIV4,係分別向副加熱線圈群之各個副加熱線圈SC獨立地供給高頻電流;被加熱物載置判斷部280,係判斷相同的被加熱物N是否被載置於主加熱線圈與第1及/或副加熱線圈上;輸入部64R、64L、70、71、72、90、94、142~145,係藉使用者所操作,並設定感應加熱時的火力;統合顯示手段100,係顯示該輸入部的設定資訊;及通電控制電路200,係根據該輸入部的設定資訊,獨立地控制該主變頻器電路MIV與副變頻器電路群SIV1~SIV4的輸出,而且控制該統合顯示手段100;通電控制電路200係作成一種構成,在根據來自該被加熱物載置判斷部280的資訊,使藉該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群SC之協同加熱動作開始的情況,按照既定分配控制主變頻器電路MIV與副變頻器電路群SIV1~SIV4的輸出,以成為使用者所設定之既定火力,然後,在進行協同加熱動作之副加熱線圈SC的個數增加、減少,或切換成其他的副加熱線圈之狀態,保持變化前的 輸出分配,該統合顯示手段100不論在該協同加熱動作中之副加熱線圈的個數增加、減少,或切換成其他的副加熱線圈,進行可目視該既定火力的顯示。
在第34圖的ST10C,在判斷有火力之變更指令的情況,移至第35圖的ST17。在ST17判斷該變更後的火力比既定火力位準(例如501W)更大或小後,變更成比既定火力更大的情況,移至ST18,藉通電控制電路200的控制來保持既定的火力分配。即,在上述之3000W的例子,執行中的火力為3000W的情況,因為既定的火力分配係因主加熱線圈MC是2400W,副加熱線圈SC2是600W,而成為4:1,所以保持該分配。然後,藉通電控制電路200將變更後的設定火力如「火力中1kW」般顯示於統合顯示手段100的對應區域100L1。
另一方面,在變更成比既定火力位準(例如501W)更小之火力(有150W、300W及500W之3種)的情況,在步驟17的處理,移至步驟19,為了成為別的火力分配,通電控制電路200向主變頻器電路MIV與副變頻器電路群SIV1~SIV4輸出控制指令信號。因此,不管協同加熱之副加熱線圈SC為一個的情況或是2個以上的情況,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之火力的差都保持固定的百分比。又,該變更後的火力係,將變更後的火力設定如「火力:小500W」般顯示於統合顯示手段100的對應區域100L1。
在第36圖與第37圖,具體表示代表性火力與主副火力比的例子。
第36(A)圖係最大火力3 kW的情況之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SC4的火力值(W),係主加熱線圈與副加熱線圈整體的火力比固定為4:1的情況。
第36(B)圖係表示火力6(1.5 kW)的情況之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SC4的火力值(W),係主加熱線圈與副加熱線圈整體的火力比固定為4:1的情況。
第37(A)圖係表示火力3(500W)的情況之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SC4的火力值(W),係主加熱線圈與副加熱線圈整體的火力比變化成3:2的情況。
另一方面,變更成比既定火力位準(例如501W)更小之火力(有150W、300W及500W之3種)的情況,在火力比為4:1時,以50W以下驅動副加熱線圈SC的最小驅動火力,而有問題。例如,如第37(B)圖所示,這是由於想以火力比4:1得到500W之火力時,變成以25W或33W之小火力驅動副加熱線圈SC。
即,在現實的製品,因為成為被加熱物N之金屬鍋之各個的阻抗相異,所以施加既定值以上之大小的高頻電力,投入鍋而變換成熱的比例亦不是定值,所以如在本實施形態的說明所示,以電流檢測感測器227檢測出流至由左IH加熱線圈6LC與共振電容器224L之並聯電路的電流,並利用於是否有被加熱物N的判定或是否是不適合感應加熱之鍋(被加熱物N)的判定、進而是否檢測出與正常電流值相差既定值以上之過小電流或過大電流等的判定。藉此,微細地控制施加於感應加熱線圈的電流,以發揮所 指定之火力。因此,在使火力設定變小的情況,因為流動的電流亦微小,所以發生無法正確地檢測的問題。換言之,這是由於在火力大的情況,流至共振電路之電流成分的檢測比較容易,但是在火力小的情況,只要不實施提高電流感測器之靈敏度等的對策,可能無法正確地應付火力變化,而無法執行作為目的之正確的火力限制動作。
雖未圖示,如上述所示,因為實際上設置亦檢測對變頻器電路MIV、SIV1~SIV4之電源的輸入電流值之輸入側的電流感測器,所以亦可併用該電流值與藉該(輸出側之)電流感測器之線圈的輸出側之電流值的雙方,進行適當的控制。
此外,副加熱線圈SC亦與左IH加熱線圈6LC的主加熱線圈一樣,以由約0.1mm~0.3mm的細線所構成的集合線形成螺旋狀,但是因為產生感應加熱之電流所流動的截面積本身小,所以無法投入比主加熱線圈MC大的驅動電力,最大加熱性能亦比較小。其中,如上述所示,若使線圈單體之細線的線徑變成更細,而且繞更多圈而增加線圈導線的表面積,使變頻器電路SIV1~SIV4的驅動頻率上昇,亦可減少集膚電阻,而抑制損失,亦可一面抑制溫度上昇,一面連續地控制更小的火力。
第37(B)圖係表示火力3(500W)的情況之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SC4的火力值(W),係主加熱線圈與副加熱線圈整體的火力比固定為4:1的情況。
因此,在本第2實施形態進行將火力分配變更成3:2 的控制。
此外,在火力120W或300W時,因為有即使火力分配3:2亦無法保持最小驅動火力50W以上的情況,所以在該情況,在統合顯示手段100的對應區域100L1進行如「所設定之火力過小而無法烹調。請將火力設定成500W以上」之促使變更火力的顯示,或進行限制成僅主加熱線圈MC之加熱等的控制。因為實際上難設想以120W或300W對跨在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之雙方的大鍋加熱的情況,所以即使進行如上述所示的控制,亦不必擔心損害實際的使用方便性。
在協同加熱動作時,以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SC4的火力比,即主副火力比成為大致固定之範圍的方式,以通電控制電路200控制向各個線圈供給的電力量,但是因為在如上述所示設定小火力的情況難將施加的電力量抑制為低,所以亦可作成藉由限制實際之電力供給時間,而降低每單位時間之電力量的控制。例如,藉通電率控制將從副變頻器電路SIV1~SIV4對各副加熱線圈SC1~SC4施加電力的時間減少至例如50%,而可使實際上貢獻加熱之每單位時間的電力量變成50%。即,在只靠限制施加之電力的頻率而難減少火力的情況,因為藉通電率控制可減少供給電力之時間與不供給之時間的比例,而可將更質質作用的電力降低至更小的值,所以亦可採用這種控制。
此外,在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在協同加熱時,將 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SC4之火力比保持大致定值,但是不是保證在協同加熱中之所有的狀況,總是將火力比保持於「既定的比」。例如,因為在加熱驅動中總是檢測出流至變頻器電路之輸入側與輸出側之電流的差,並進行將該結果回授至通電控制電路200的控制,所以在使用變更火力設定的情況,有在剛變更後控制暫時不穩定的情況,可能暫時偏離目標的火力比。
又,在協同加熱中使鍋橫向移動,或僅在短時間抬高的情況,需要電流檢測感測器227、267A~267D檢測出那種舉動,而識別是否不是錯誤的使用方法等,並需要選擇適當之控制方法的時間。
在至確定該識別或適應控制的執行之間,亦可暫時偏離目標的火力比。使用者係比較不在意瞬間之施加電流值的變化等,只要可確認自己所設定之火力未被變更成違反目的,在烹調的過程就不會存有不安全感。
此外,即使是使用者不變更火力設定的情況,亦在使用選擇其他的烹調時,有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群SC1~SC4之火力比變化的情況。例如,使用外形為長方形之大型平底鍋,並以使其在前後方向長的方式,而且在比中心點X1稍左側的位置放置於頂板21上,煎數個漢堡的情況,就以第19圖所示之主加熱線圈MC、左斜前之第2副加熱線圈SC2及左斜後之第4副加熱線圈SC4加熱。
該平底鍋底面整體溫度欲平均性地上昇,而例如推薦火力1.5kW或2kW,設定以既定火力比對主加熱線圈MC與 副加熱線圈SC2、SC4之供給電力量的控制目標值,但是在將相同的平底鍋放置於相同的位置,這次以1.5kW或2kW煎數個以上之蛋的情況,因為烹調的材料(打散的蛋)在平底鍋底面整體薄薄地擴散,所以為了使平底鍋底面周邊部的溫度比中央部更快上昇,而有使周邊部的火力稍強時烹調的成果比較佳的情況。
因此,在這種烹調的情況,使2個副加熱線圈SC2、SC4整體的火力比主加熱線圈MC的火力更大。依此方式,根據實際之烹調內容,(即使是相同的火力位準亦)改變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群SC1~SC4之火力比較佳。
又,亦如在第1實施形態的說明所示,在這種重視溫度均勻性之烹調菜單的情況,例如在從開始加熱的既定時間之間,能以最終火力驅動位於中央的主加熱線圈MC,同時以更大的火力驅動(設定成ON狀態)參與協同加熱的副加熱線圈SC1~SC4,藉此,可實現僅對平底鍋等之鍋的側面預熱的烹調。
此外,在本第2實施形態,設定成主加熱線圈MC側發揮比副加熱線圈群SC1~SC4整體之火力更大的火力,但是本發明未限定如此。可根據主加熱線圈MC與各個副加熱線圈SC1~SC4的構造或小、或者副加熱線圈SC之設置數等的條件,進行各種變更,例如亦可作成使副加熱線圈群SC1~SC4整體的火力比主加熱線圈MC之火力更大,或使兩者相同。
其中,在考慮在一般家庭使用的情況,因為一般使用 圓形之普通尺寸的鍋,例如直徑約20~24mm之鍋的頻率高,所以在使用那種一般鍋的情況,因為以主加熱線圈MC單體進行感應加熱,顧慮可發揮這種烹調所需之最底火力較佳。在一般家庭使用的情況,認為一般尺寸之鍋的使用頻率高,大徑鍋的使用頻率低,若以此為前提,認為在一般家庭使用的主要是主加熱線圈,而將中央的加熱線圈稱為主加熱線圈MC。
又,在協同加熱時,即在某時間內一起驅動2個以上之獨立的感應加熱線圈而使其磁性聯合的情況,從穩定確實之控制的觀點,使主變頻器電路MIV與副變頻器電路SIV1~SIV4的動作時序一致較佳。例如,藉主變頻器電路MIV與第1副變頻器電路SIV1的加熱之開始時序、加熱之停止時序、火力之變更時序中的至少一個一致較佳。作為其一例,作成從主變頻器電路MIV與第1副變頻器電路SIV1同時動作之狀態,在第2副變頻器電路SIV2切換動作時,使主變頻器電路MIV與第1副變頻器電路SIV1的動作同步地停止,然後,使主變頻器電路MIV與第2副變頻器電路SIV2之2個同時開始驅動。
此外,主變頻器電路MIV與各副變頻器電路SIV係僅在剛驅動後的既定時間(例如10秒鐘)被限制為既定低火力,在該既定時間內,在第2實施形態,對如第33圖所示之是否有異常的判定處理(ST2)、有無載置鍋的判定處理(ST5)、鍋是否適當的判定處理(ST6)等之一部分或全部進行中斷處理,若無問題,亦可作成以後自動地增加至使用 者所設定之火力並繼續烹調的控制。
此外,在該例子,舉例說明由加熱線圈與共振電容器之並聯電路所構成的共振電路,但是亦可使用由加熱線圈與共振電容器之串聯電路所構成的共振電路。
又,在本第2實施形態,係以在左側加熱線圈6LC係感應加熱中的情況,僅使左側冷卻室8L的風扇30運轉,而右側冷卻室8R的風扇30不運轉為前提來說明,但是亦可根據加熱烹調器之使用狀態(例如意指至即將同時驅動左右加熱線圈6LC、6RC之前進行別的烹調,或者使用中央感應加熱源6M或烤架加熱室9的事例)、或上部零件收容室10之溫度等的環境,使左右側冷卻室8L、8R之各風扇30同時運轉,又亦可作成左右各個風扇30之運轉速度(送風性能)不是總是相同,而是因應於烹調裝置使用狀態,適當地改變一方或雙方。
又,亦可左右之冷卻單元CU的外形尺寸未必相同,風扇30或轉動之翼部30F、馬達300、風扇外殼37及零件箱34之各部尺寸亦可因應於冷卻之對象物(感應加熱線圈等)的發熱量或大小等而適當地變更,但是在左右感應加熱源6L、6R之最大火力相等的情況,使2個冷卻單元CU之構成零件的尺寸或規格儘量共同化,以降低生產費用或提高組立性較佳。將冷卻單元CU變更成設置於左右任一側等係與本發明之主旨無關。
又,在以上的第2實施形態,統合顯示手段100係不僅可個別顯示或同時以複數個顯示左側感應加熱源6L、右 側感應加熱源6R、中央感應加熱源6M及輻射式電加熱源(加熱器)22、23之4個加熱源的動作條件,而且藉由觸控操作輸入鍵141~145,而可下加熱動作之開始或停止的指令,及設定通電條件,但是亦可未具有這種對通電控制電路200的輸入功能,而限定為只是單純的顯示功能。
進而,判斷同一鍋(被加熱物N)是否被載置於該主加熱線圈MC及副加熱線圈SC1~SC4之上方的被加熱物載置判斷部280係除了如在該實施形態所說明之溫度感測器31般檢測出溫度者,或如電流檢測感測器227般檢測出流至加熱線圈之電流者以外,亦可使用以光學式檢測出在感測器之上方是否有鍋(被加熱物N)的手段。例如,在頂板21之上方有鍋(被加熱物N)的情況,廚房之天花板之照明器具的光或陽光等不會射入,但是在無鍋(被加熱物N)的情況,那些照明光或陽光等之擾亂光射入,所以亦可是檢測出那些變化者。
又,除了根據流至加熱線圈之電流與流至變頻器電路的輸入電流,判定鍋(被加熱物N)之材質的方法以外,例如想到根據流至加熱線圈之電壓與流至變頻器電路的輸入電流,判定鍋(被加熱物N)之材質的方法。例如在特開2007-294439號公報,介紹一種判別技術,該技術係根據變頻器電路的輸入電流值與流至加熱線圈的電流值,判別被加熱體之材質與大小。
此外,在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說明被加熱物載置判斷部280「判斷」同一鍋(被加熱物N)載置於主加熱線圈 MC與一個以上之副加熱線圈SC1~SC4上,但是實際上未判斷鍋是一個這件事。即,未採用計數實際上所放置之鍋之個數的處理。在這種感應加熱烹調器,因為難設想在複數個被加熱物N同時被載置於一個感應加熱線圈上之狀態下烹調,所以本發明者們決定將藉該電流感測器227、267A~267D檢測出主加熱線圈MC與一個以上之副加熱線圈SC1~SC4之阻抗的大小,在其阻抗無大之差異的情況當作「載置同一鍋(被加熱物N)」。
換言之,被加熱物載置判斷部280如第23圖所示,係因為得知流至主加熱線圈MC與一個以上之副加熱線圈SC1~SC4之電流的大小,所以得知各個阻抗的大小。因此,在該阻抗值位於既定之範圍的情況,被加熱物載置判斷部280傳送載置同一鍋(被加熱物N)的判斷信號至通電控制電路200。一樣地,在以溫度感測器31檢測出溫度的情況,亦是被加熱物載置判斷部280從與複數個加熱線圈對應之各溫度感測器31的檢測溫度是否是相等的比較結果,判斷是否載置同一鍋(被加熱物N),在使用利用根據該鍋之有無而受光量變化的現象之光感測器手段的情況,亦實際上從光之受光量大小的比較,處理鍋是否載置於主加熱線圈MC與一個以上之副加熱線圈SC1~SC4上。
如上述所示,在被加熱物載置判斷部280判斷被載置都跨在主加熱線圈MC的上方與位於其周邊之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之上的大小之被加熱物N的情況,在開始感應加熱之前的最初階段(結束異常檢測處理之後),如第30圖 所示,在統合顯示手段100,可供選擇的烹調菜單和第一實施形態一樣顯示「高速加熱」、「油炸物」、「燒水」、「預熱」、「煮飯」、「燙菜」及「燒水+保溫」之7種。
因此,觸摸這些烹調菜單選擇鍵用之7種鍵E1A、E1B、E1C、E2A、E2B、E3A、E3B中之例如高速加熱的鍵部分時,如第26圖所示,選擇高速加熱的烹調菜單,並以文字顯示選擇了「高速加熱」。在第30圖,藉由仍然持續顯示選擇鍵E1A本身,而表示高速加熱的執行。
在本第2實施形態,亦在選擇該高速加熱的情況,能以手動設定施加於被加熱物N的火力,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的總火力係與第1實施形態一樣,使用者可在120W~3000W之範圍中任意地選定。
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SC4之主副火力比係以在不超過使用者所選定之該總火力的限度,而且成為既定火力比之範圍內的方式由通電控制電路200自動決定,使用者無法任意地設定。又,控制成使在主加熱線圈MC與副加熱線圈SC1~SC4之相鄰區域之高頻電流方向一致。
又,若觸摸烹調菜單選擇鍵用之7種鍵中之「燙菜」的選擇鍵E1C,可進行「燙菜」的烹調菜單,例如,在使用主要為了燙意大利麵所使用之大徑且深的「意大利麵鍋」之深鍋的情況,在本第2實施形態亦能以高速燒水後,移至燙麵烹調。
例如火力的預設值係2000W,但是亦可使用者最初將火力設定成3000W後開始加熱。在此情況,亦可主副火力 比係由控制部200自動決定,而不是使用者任意地設定,例如設定成主加熱線圈MC的火力是1000W,4個副加熱線圈的總火力係2000W。在水沸騰時,通電控制電路200輸出通知信號,而在統合顯示手段100之既定引導區域100GD,進行促使投入意大利麵或麵的顯示,同時以聲音合成裝置315向使用者通知該主旨。此時,在未再設定火力的情況,通知自動降低火力的主旨。
在使用者無任何操作的情況,如第1實施形態所示,變成沸騰狀態時,通電控制電路200向主變頻器電路MIV及副變頻器電路SIV1~SIV4輸出降低火力的指令信號。在使用者再度設定火力的情況,或者觸摸在統合顯示手段100之既定顯示區域100L2所出現之「開始燙菜」之輸入鍵時,再開始以3000W加熱,但是在此情況,將相鄰之4個副加熱線圈分成例如SC1、SC2之2個的組、與SC3、SC4之2個的組,將各組之總火力設定成各1500W,並對這2組每隔15秒交互地進行加熱驅動。
依此方式,在沸騰以後,自動進行促進湯之對流的控制。此外,又,使用者在剛沸騰後,將火力降低至例如2.0kW或1.0kW之未滿3.0kW,亦在不超過該總火力量之範圍內,執行藉一樣之對流促進控制的加熱動作。
如以上所示,在本第2實施形態,在顯示加熱條件的統合顯示手段100,將該7種烹調菜單E1A、E1B、E1C、E2A、E2B、E3A、E3B選擇用鍵顯示成可由使用者選擇操作之狀態。因此,因為根據所要之烹調菜單的選擇,藉控制部自 動決定適合的加熱驅動模式,所以除了成為因應於重視加熱時間或重視溫度均勻性等之使用者的目的、希望之加熱線圈的驅動形態以外,還具有藉由能在顯示部操作該烹調菜單的選擇鍵,而可消除使用者之錯誤使用或減輕精神負擔等的優點。
如以上之說明所示,第2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具有第1發明的構成。即,第2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係包括:本體部A,係在上面具有載置裝入被烹調物之鍋等之被加熱物N的頂板21;第1感應加熱源6L與第2感應加熱源6R,係相鄰地配置於該頂板21之下方;變頻器電路,係向這些加熱源的各感應加熱線圈6RC、6LC供給感應加熱電力;通電控制電路200,係控制該變頻器電路的輸出;及操作部E,係對該通電控制電路200指示加熱之開始及火力設定等;在該頂板21下方之該本體部A的內部,具有收容該第1、第2感應加熱源6L、6R的各感應加熱線圈之在平面圖上橫向長方形的收容空間10,該第1感應加熱源6L係具有圓形的中央線圈(主加熱線圈)MC、與配置於其周圍之細長形的複數個側部線圈SC1~SC4,該第2感應加熱源6R之圓形加熱線圈6RC係直徑(R2的2倍。約180mm)比包含該側部線圈之圓的直徑(R3的2倍。DB:約200mm)更小,而且比該中央線圈MC之外徑(R1的2倍。約130mm)更大,該第1感應加熱源6L係作成可因應於被加熱物N的大小,而自動或以手動切換中央線圈MC單獨的感應加熱、及中央線圈MC與側部線圈SC1~SC4之協同加熱的構 成。藉此,在面積有限的頂板21上,可選擇中央線圈MC單獨加熱、中央線圈MC與側部線圈SC1~SC4之協同加熱及第2感應加熱源6R單獨加熱之3種加熱手段,而可應付大小比只是具有2種圓形加熱線圈之以往的2口型烹調器更寬廣的被加熱物N,可提高使用方便性。
又,第2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具有第2發明的構成。即,第2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係包括:本體部A,係在上面具有載置裝入被烹調物之鍋等之被加熱物N的頂板21;第1感應加熱部6L、第2感應加熱部6R及第3感應加熱部6M,係相鄰地配置於該頂板21之下方;變頻器電路,係向這些加熱部的各感應加熱線圈供給感應加熱電力;控制部200,係控制該變頻器電路的輸出;及操作部,係對該控制部指示加熱之開始及火力設定等;在該頂板21下方之該本體部A的內部,具有收容該第1、第2、第3加熱部6L、6R、6M的各感應加熱線圈之在平面圖上橫向長方形的收容空間10,該第1感應加熱部6L係具有圓形的中央線圈MC、與配置於其周圍之細長形的複數個側部線圈SC1~SC4,該第2加熱部6R之圓形加熱線圈6RC係直徑(180mm)比該第1感應加熱部6L之直徑(R3的2倍。DB:約200mm)更小,而且比該中央線圈MC之外徑(約130mm)更大,在該第3加熱部,具有直徑比該第2加熱部6R之加熱線圈6RC之外徑(約180mm)更小(約130mm)的圓形線圈6MC,該第1感應加熱部6L係作成可因應於被加熱物N的大小,而自動或以手動切換中央線圈MC單獨的感應加熱、 及中央線圈MC與側部線圈SC1~SC4之協同加熱的構成。藉此,在面積有限的頂板21上,可選擇第1感應加熱部6L之中央線圈MC單獨加熱、中央線圈MC與側部線圈SC1~SC4之協同加熱、第2加熱部6R單獨加熱及第3加熱部6M單獨加熱之4種加熱手段,而可應付大小比只是具有3種圓形加熱線圈之以往的2口型烹調器更寬廣的被加熱物N,可提高使用方便性。
又,第2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具有第3發明的構成。即,第2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係包括:本體部A,係在上面具有載置裝入被烹調物之鍋等之被加熱物N的頂板21;第1感應加熱部6L與第2感應加熱部6R,係在橫向排列並相鄰地配置於該頂板21之下方;變頻器電路,係向這些加熱部的各感應加熱線圈供給感應加熱電力;控制部200,係控制該變頻器電路的輸出;及操作部,係對該控制部指示加熱之開始及火力設定等;在該頂板21下方之該本體部A的內部,具有收容該第1、第2加熱部6L、6R的各感應加熱線圈6LC、6RC之在平面圖上橫向長方形的收容空間10,該第1感應加熱部6L係具有圓形的中央線圈MC、與配置於其周圍之細長形的複數個側部線圈SC1~SC4,該第2加熱部6R之圓形加熱線圈6RC係直徑(180mm)比該第1感應加熱部6L之直徑(R3的2倍。DB:約200mm)更小,而且比該中央線圈MC之外徑(約130mm)更大,該第1感應加熱部6L係作成可因應於被加熱物N的大小,而自動或以手動切換中央線圈MC單獨的感應加熱、 及中央線圈MC與側部線圈之協同加熱的構成,並和該收容空間10之左右兩壁面與該第1及第2加熱部之各加熱線圈的相對向間隔W8(30mm以下,係22mm較佳)、W10(30mm)相比,使第1及第2相對向間隔W5(100mm)更大。藉此,在面積有限的頂板上,可選擇中央線圈MC單獨加熱、中央線圈MC與側部線圈SC1~SC4之協同加熱及第2加熱部單獨加熱之3種加熱手段,而可應付大小比只是具有2種圓形加熱線圈之以往的2口型烹調器更寬廣的被加熱物N,可提高使用方便性。又,在同時驅動第1、第2加熱部的情況,亦因為使兩加熱部之間的空間距離變大,所以可期待抑制干涉聲音的發生。
又,第2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具有第4發明的構成。即,第2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係包括:本體部A,係在上面具有載置裝入被烹調物之鍋等之被加熱物N的頂板21;第1感應加熱部6L、第2感應加熱部6R及第3感應加熱部6M,係相鄰地配置於該頂板21之下方;變頻器電路,係向這些加熱部的各感應加熱線圈6LC、6RC、6MC供給感應加熱電力;控制部200,係控制該變頻器電路的輸出;及操作部,係對該控制部指示加熱之開始及火力設定等;在該頂板21下方之該本體部A的內部,具有收容該第1、第2、第3感應加熱部的各感應加熱線圈之在平面圖上橫向長方形的收容空間10,該第1感應加熱部6L係具有圓形的中央線圈MC、與配置於其周圍之細長形的複數個側部線圈SC1~SC4,該第2加熱部6R之圓形加熱線圈6RC 係直徑(180mm)比該第1感應加熱部6L之直徑(約200mm)更小,而且比該中央線圈MC之外徑(約130mm)更大,在該第3加熱部6M,具有直徑比該第2感應加熱部6R之加熱線圈6RC之外徑(180mm)更小(約130mm)的圓形線圈6MC,該第1感應加熱部6L係作成可因應於被加熱物N的大小,而自動或以手動切換中央線圈MC單獨的感應加熱、及中央線圈與側部線圈SC1~SC4之協同加熱的構成,將該第3加熱部6M的最大火力設定成比該第1及第2感應加熱部6L、6R之最大火力(3000W)更小的1500W,並使該第1及第2感應加熱部之加熱線圈彼此間的間隔W5比該第3感應加熱部6M之加熱線圈6MC與該第1及第2感應加熱部之加熱線圈的相對向間隔W11、W12更大。藉此,在面積有限的頂板21上,可選擇中央線圈單獨加熱、中央線圈與側部線圈之協同加熱、第2加熱部6R單獨加熱及第3加熱部單獨加熱之4種加熱,而可應付大小比只是具有3種圓形加熱線圈之以往的2口型烹調器更寬廣的被加熱物N,可提高使用方便性。又,在將比第3感應加熱部大的火力投入第1、第2感應加熱部,並同時進行加熱驅動的情況,亦因為使第1、第2感應加熱部之間的空間距離變大,所以可期待抑制干涉聲音的發生。
又,第2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具有第5發明的構成。即,第2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係包括:本體部A,係在上面具有載置裝入被烹調物之鍋等之被加熱物之既定橫寬尺寸W2的頂板21;第1感應加熱部6L與第2 感應加熱部6R,係相鄰地配置於該頂板21之下方;變頻器電路,係向這些加熱部的各感應加熱線圈供給感應加熱電力;控制部200,係控制該變頻器電路的輸出;及操作部,係對該控制部指示加熱之開始及火力設定等;在該頂板21下方之該本體部A的內部,具有收容該第1、第2加熱部6L、6R的各感應加熱線圈6LC、6RC之在平面圖上橫向長方形的收容空間10,該第1感應加熱部係具有圓形的中央線圈、與配置於其周圍之細長形的複數個側部線圈,該第2感應加熱部6R之圓形加熱線圈係直徑比該第1感應加熱部之直徑(約200mm)更小,而且比該中央線圈MC之外徑(約130mm)更大,該第1感應加熱部6L係作成可因應於被加熱物N的大小,而自動或以手動切換中央線圈MC單獨的感應加熱、及中央線圈MC與側部線圈SC1~SC4之協同加熱的構成,該收容空間10係將該頂板21之橫寬尺寸W2設定成比該收容空間10的最大橫寬尺寸W3大,並作成在左右突出的形狀。藉此,雖然係橫寬尺寸W3有限的收容空間,卻在左右兩側比其更大為突出的頂板21上,可選擇中央線圈MC單獨加熱、中央線圈MC與側部線圈SC1~SC4之協同加熱及第2感應加熱部6R單獨加熱之3種加熱,而可應付大小比只是具有2種圓形加熱線圈之以往的2口型烹調器更寬廣的被加熱物N,可提高使用方便性。
第3實施形態
第38圖~第42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第38圖係為了得知位於頂板21之下方之感 應加熱源6L、6R、6M的位置與大小,而以透視狀態記載的平面圖。
第39圖係記載拆下頂板21,並收容感應加熱源6L、6R、6M之零件收容室10之整體的平面圖。
第40圖係第38圖的D3-D3線剖面圖。第41圖係表示本體部A之左側感應加熱源6L之加熱線圈6LC的尺寸說明圖,第42圖係該側部加熱線圈(副加熱線圈)SC的放大尺寸說明圖。
本第3實施形態的特徵點在於:使相當於第2感應加熱部之右側感應加熱源6R的設置位置移至比該第1、第2實施形態更前側,並不在正旁邊排列。
又,在本體部A之左右兩側不分別收容冷卻單元CU,而僅設置於右側。
構成烹調器的外殼之金屬板製的本體外殼2係以頂板21塞住其上面開口整體。2R係將本體外殼2的上端部向右水平地折彎所形成之平坦的凸緣部。20係覆蓋頂板21的周圍之框狀的框體,並將頂板21固定於本體外殼2。
本體外殼2的本部係藉金屬製的水平隔板25劃分成上下,並將水平隔板25與頂板21之間作成零件收容室10。金屬製之箱形烤架加熱室9設置於水平隔板25的下方。133係為了隔開烤架庫9與水平隔板25之間所設置之隔熱性的隔板。
本體外殼2的內部係隔板133的右側成為冷卻空間134。該冷卻空間係相當於第12圖所示的右側冷卻室8R。 CU係從上方***該冷卻空間所設置的冷卻單元。
冷卻單元CU如第38圖所示,係具有筒狀的零件箱34,係縱向截面形狀具有長方形或正方形;及風扇30(未圖示),係收容於該箱的後方開口部。該零件箱34的前方開口部被封閉。
冷卻單元CU係以該風扇30從本體部A的外部吸入室內的冷空氣後,藉該空氣,冷卻該右側感應加熱源6R的加熱線圈6RC、左側感應加熱源6L的加熱線圈6LC及中央感應加熱源6M的加熱線圈6MC。
在該水平隔板25,通氣口135形成於右側感應加熱源6R之加熱線圈6RC的正下。又,在零件箱34的頂面,排氣口34A形成於對應於該通氣口135的位置。該通氣口係相當於第17圖的第1排氣口34A。此外,在從排氣口34A至通氣口135之間的風路,將墊圈(未圖示)設置成空氣不會在中途外洩。
41A、41B、41C係彼此隔著既定間隔在縱向設置於該零件箱34之內部的3片電路板,分別設置為左側感應加熱源6L的變頻器電路210L專用、右側感應加熱源6R的變頻器電路210R專用、中央感應加熱源6M的變頻器電路210M專用。
在該3片電路板41A、41B、41C的表面,分別安裝用以安裝於構成變頻器電路之電力用半導體切換元件等之發熱性電子元件、電性元件類的散熱片43A、43B、43C。這些散熱片係被從零件箱34中往該排氣口34A流動的冷卻風 所冷卻。
290係用以安裝右側感應加熱源6R之加熱線圈6RC之耐熱樹脂製的圓形支撐體(線圈支撐體)。該支撐體係為了加熱線圈6RC的下面到處露出,而形成多個通氣孔,並為了整體具有既定通氣性,而形成格子狀。
在加熱線圈6LC的最外周面與本體外殼2之零件收容室10的右側面之間,確保30mm以上的空間W10。該空間係用以確保加熱線圈6RC與本體外殼2之間的電絕緣性,或避免本體外殼2被異常加熱。
第40圖表示將可使用之最大的被加熱物N放置於右側感應加熱源6R之加熱線圈6RC的狀態。DR1表示加熱線圈6RC的外形尺寸,DR2係成為被加熱物N之金屬鍋之平坦的底的直徑尺寸,DR3係該一樣之金屬鍋之鍋體部的直徑尺寸。在該加熱線圈6RC的直徑尺寸DR1係例如180mm的情況,金屬鍋之平坦的底的直徑尺寸DR2係220mm以下較佳。
第40圖係使用底面的直徑尺寸DR2為220mm、鍋體部的直徑尺寸DR3為240mm之金屬鍋的狀態,設想這是在該感應加熱烹調器,在感應加熱時可適當使用之最大的被加熱物N。在該頂板21的上面,如在第2實施形態的說明所示,將引導記號6RM顯示成與各加熱線圈6RC成同心圓狀。因為右側加熱線圈6RC係外徑尺寸DR1為180mm,引導記號6RM的直徑成為與該鍋體部之直徑尺寸DR3大致相同的240mm。
在使用這種最大之被加熱物N的情況,亦為了至框體 20確保既定距離W22,該頂板21係在該凸緣2R的上方向右側突出。換言之,因為該頂板21擴大成在右側方向比零件收容室10之右壁更寬約90~95mm,所以在使用最大之被加熱物N的情況,該被加熱物N亦不會登上框體20上。若高溫的被加熱物N登上框體20上,或成為接近該狀態,例如在被加熱物N係裝入高溫之油炸油之鍋的情況,被加熱物N將框體20加熱至高溫,而對位於其下方之流理台等的廚房家具(未圖示)過度地加熱,擔心誘發引起其變形等的不良。
此外,成為從冷卻單元CU往加熱線圈6RC之冷卻風的一部分在該線圈6RC之前面分支後,藉導管(未圖示)引導至左側感應加熱源6L的構成。又,在中央感應加熱源6M的加熱線圈6MC,成為藉導管(未圖示)引導通過右側感應加熱源6R的加熱線圈6RC,而亦冷卻加熱線圈6MC的構成。
在依此方式將冷卻單元CU配置於零件收容室10之下方的情況,具有不會如該第2實施形態(尤其參照第18圖)般零件收容室10的左右空間因設置冷卻單元CU而變窄的優點。即,因為可將左右感應加熱源6L、6R的加熱線圈設置方零件收容室10之左右兩側面附近,所以可使左側感應加熱源6L之加熱線圈6LC的直徑比該第2實施形態的大。
又,設想不使加熱線圈6LC的直徑變大,零件收容室10的大小亦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的情況時,可確保更大之與其他的加熱線圈6MC、6RC之相對向間隔W12、W5、或與零件收容室10之壁面的相對向間隔W7、W8、W9、W10。若 未預先確保這種相對向間隔,則構成本體部A的金屬部分意外地被加熱線圈6LC、6MC、6RC加熱,或擔心一方的加熱線圈對其他的加熱線圈的動作有不良影響。
此外,在實際的製品,在加熱線圈6LC、6MC、6RC的最外周緣部分,因為設置如第2實施形態之防磁環(參照第27圖)或寬域發光部277,所以可將加熱線圈6LC、6MC、6RC與零件收容室10之壁面的相對向間隔W7、W8、W9、W10確保為大,這具有在設計烹調器上產生餘裕的優點。
關於零件收容室10的小型化,藉由使用藉寬能帶隙半導體所形成的切換元件或二極體元件,而可比以往更簡單地實現。即,因為寬能帶隙半導體的耐熱性亦高,所以散熱片43A、43B、43C可小型化,結果,3片電路板41A、41B、41C的設置空間亦可變小,而可將冷卻單元CU設置於本體外殼2的冷卻空間134。
此外,在電路板41A、41B、41C中,藉寬能帶隙半導體形成各種半導體切換元件及二極體元件之雙方較佳,但是亦可藉寬能帶隙半導體形成任一方的元件,可得到如上述所示之效果。
在第38圖、第39圖,KA表示連接中央感應加熱源6M之中心點與左側感應加熱源6L之中心點X1的直線、和前後方向之中心線CL2的角度,係約55度。KB表示連接右側感應加熱源6R之中心點X2與左側感應加熱源6L之中心點X1的直線、和前後方向之中心線CL2的角度,係約85度。KC1表示左側感應加熱源6L之副加熱線圈SC2的配置 角度,以左右中心線CL4為基準,成為45度。KC2一樣係SC4的配置角度,係45度。其他的2個副加熱線圈SC1、SC3亦位於從左右中心線CL4各偏離45度的位置,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係以90度間隔配置於主加熱線圈MC的周圍。
W32係從中央感應加熱源6M的中心點至右側感應加熱源6R之中心點X2的間隔,係約193mm。
W33係從中央感應加熱源6M的中心點至左側感應加熱源6L之中心點X1的間隔,並從約227~230mm之範圍所選擇。此外,中央感應加熱源6M之加熱線圈6MC的直徑係從128~130mm之範圍選擇一個直徑。
左側感應加熱源6L之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如第40圖所示,橫寬WA係48mm,長徑MW的尺寸係130mm。即,長徑與短徑之比係2.7:1。此外,線圈寬度W31係15mm,其中之空間272的寬度係18mm。又,因為左側感應加熱線圈6LC的主加熱線圈半徑R1係64mm,所以其外徑DA係128mm,空間271的寬度係10mm,最大外徑DB係244mm(參照第40圖、第41圖)。
在本第3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亦具有第1發明~第4發明的構成。因此,可具有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之效果。進而,在本第3實施形態,因為將冷卻單元CU配置於零件收容室10的下方,所以可將零件收容室10之空間整體最大限度地用作加熱線圈6LC、6MC、6RC的設置空間。
第4實施形態
第43圖~第44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第43圖係在拆下頂板21之狀態之本體部A的平面圖,第44圖係表示右側感應加熱源6R的加熱線圈6RC與變頻器電路之關係的說明圖。
本第4實施形態的特徵點係改變相當於第1感應加熱部之左側感應加熱源6L之副加熱線圈SC的配置角度,係使其比第1~第3實施形態的配置更在順時針方向移動45度。因此,副加熱線圈SC3係如第42圖所示,位於從中心點X1筆直的右位置,並位於與右側感應加熱源6R之左側面相向的位置。
又,本第4實施形態的特徵點在於:如主加熱線圈般由內側之環狀線圈6RC1與包圍該外側之外側環狀線圈6RC2之2個部分構成相當於第2感應加熱部之右側感應加熱源6R的加熱線圈6RC。其中,該加熱線圈6RC係與第1~第3實施形態的主加熱線圈MC相異,在2個環狀線圈6RC1、6RC2,分別連接專用的變頻器電路210R1、210R2,且2個環狀線圈6RC1、6RC2被彼此獨立地加熱驅動。因此,例如僅驅動內側的環狀線圈6RC1,可對小徑(例如約80mm~120mm)的被加熱物N進行感應加熱。
此外,雖未圖示,在本實施形態,零件收容室10的橫寬W3係約540mm,頂板21的橫寬W2係約730mm。因此,在頂板21覆蓋零件收容室10之上方的狀態,該頂板21分別在零件收容室10的左右突出約95mm。
以下具體說明之,右側加熱線圈6RC的最大外徑DG與 第3實施形態相同,係180mm,這是外側環狀線圈6RC2的外徑。
內側環狀線圈6RC1的最大外徑DF係約100mm。該內側環狀線圈6RC1的線圈寬度係約10mm。在左側感應加熱源6L,因為其加熱線圈6LC的主加熱線圈半徑R1係65mm,所以其外徑DA係130mm,主加熱線圈MC與其周圍之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之間之空間271的寬度係10mm,最大外徑DB係約246mm。
31R係如在第2實施形態所說明之溫度檢測用紅外線感測器,在對如僅覆蓋內側之環狀線圈6RC1的上方之小徑的被加熱物N進行感應加熱的情況係理所當然,連在對如至外側之環狀線圈6RC2的上方都覆蓋之大徑的被加熱物N進行感應加熱的情況亦檢測那些被加熱物N的底部溫度,並向溫度檢測電路(未圖示)傳送溫度檢測資料。因此,紅外線感測器31R的溫度檢測資料係利用於感應加熱時之火力增減或停止等的控制動作。
在本第4實施形態,左側感應加熱源6L的構成或大小係與第3實施形態相同,又關於3個感應加熱源6L、6R、6M之彼此間隔或在零件收容室10內部的位置,亦作成與第3實施形態相同大致相同。
中央感應加熱源6M之加熱線圈6MC的最大外徑係130mm,這係與主加熱線圈MC的最大外徑130mm相同。又,構成該加熱線圈6MC之集合線的線數或粗細等亦作成與主加熱線圈MC相同。
依此方式,在使中央感應加熱源6M之加熱線圈6MC與主加熱線圈MC之粗細或材料、構成相同的情況,具有在製造費用或管理上有利的優點。
100係統合顯示手段,具有以文字或記號、簡單的記號等顯示3個感應加熱源6L、6R、6M的動作或使用者所設定之烹調條件或發生異常時之異常內容等的液晶畫面。該液晶畫面係前後方向(縱向)之寬度與橫寬的比係42mm:80mm、44mm:122mm之任一種。為了設置這種比較大的畫面,確保左右感應加熱源6L、6R之彼此的間隔W5最小亦100mm以上。進而,考慮在左右加熱線圈6LC、6RC的最外側有防磁環等的附屬物,液晶畫面係設置於左右加熱線圈6LC、6RC之間,而且位於接近前側(上面操作部72)之位置的空間。
此外,液晶畫面的後端位尽比連接該左右加熱線圈6LC、6RC的前端之間的直線更後方。如第42圖所示,從液晶畫面之大致一半的後面部分位於比連接該左右加熱線圈6LC、6RC的前端之間的直線更後方。
因此,在本第4實施形態,將統合顯示手段100之大的液晶畫面配置於2個感應加熱源6L、6R之間且前側位置,在使用者操作上面操作部70、71、72的情況,具有易以視覺確認烹調條件或異常內容等之效果。
122係以LED等之複數個發光元件顯示頂板21的溫度係既定溫度以上的高溫通知部,123係與第2實施形態的前部零件箱46相同之塑膠製的零件支撐板,將該統合顯示 手段100的液晶畫面與該高溫通知部122之發光元件等的電子元件類安裝於該支撐板上。
3R、3L係如在第1實施形態(第2圖)、第2實施形態(第12圖)所示,是構成本體部A的外殼之本體外殼2的凸緣部,在左右分別各大為突出數公分,在該部分將烹調器的本體部A支撐於廚房家具KT。
在本第4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亦具有第1發明~第4發明的構成。因此,可具有與第2、第3實施形態相同之效果。
又,本第4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具有第5發明的構成。即,本第4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係包括:本體部A,係在上面具有載置裝入被烹調物之鍋等之被加熱物N之既定橫寬尺寸W2的頂板21;第1感應加熱部6L與第2感應加熱部6R,係相鄰地配置於該頂板21之下方;變頻器電路210L、210R,係向這些加熱部的各感應加熱線圈6LC、6RC供給感應加熱電力;控制部200,係控制該變頻器電路的輸出;及操作部E、61,係對該控制部指示加熱之開始及火力設定等;在該頂板21下方之該本體部A的內部,具有收容該第1、第2加熱部6L、6R的各感應加熱線圈6LC、6RC之在平面圖上橫向長方形的收容空間10,該第1加熱部6L係具有圓形的中央(主加熱)線圈MC、與配置於其周圍之細長形的複數個側部(副加熱)線圈SC1~SC4,在該第2加熱部6R,具有直徑(180mm)比該第1感應加熱部6L之直徑DB(200mm)更小,而且比該中央線圈 之外徑(130mm)更大的圓形線圈6RC2,該第1加熱部6L係作成可因應於被加熱物N的大小,而自動或以手動切換中央(主加熱)線圈單獨的感應加熱、及中央(主加熱)線圈與側部(副加熱)線圈之協同加熱的構成,並為了在左右方向比該收容空間10的橫向尺寸更突出(約95mm),將該頂板21之橫寬尺寸W2設定成比該收容空間的最大橫寬尺寸W3大。藉此,雖然係橫寬尺寸有限的收容空間10,卻在左右兩側比其更突出的頂板21上,可選擇中央線圈單獨加熱、中央線圈與側部線圈之協同加熱及第2加熱部單獨加熱之3種加熱,而可應付大小比只是具有2種圓形加熱線圈之以往的2口型烹調器更寬廣的被加熱部,可提高使用方便性。
進而,本第4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具有第6發明的構成。即,包括:本體部A,係在上面具有載置裝入被烹調物之鍋等之被加熱物N的頂板21;第1感應加熱部6L、第2感應加熱部6R及第3感應加熱部6M,係相鄰地配置於該頂板21之下方;變頻器電路210L、210R、210M,係向這些加熱部的各感應加熱線圈供給感應加熱電力;控制部200,係控制該變頻器電路的輸出;及操作部E、61,係對該控制部指示加熱之開始及火力設定等;在該頂板下方之該本體部A的內部,具有收容該第1、第2、第3加熱部的各感應加熱線圈6LC、6RC、6MC之在平面圖上橫向長方形的收容空間10,該第1感應加熱部6L係具有圓形的中央線圈(主加熱線圈)MC、與配置於其周圍之細長形的複 數個側部(副加熱)線圈SC1~SC4,在該第2加熱部6R,具有直徑(DG:180mm)比該第1加熱部6L之直徑DB(約200mm)更小,而且比該中央線圈之外徑DA(130mm)更大的圓形線圈6RC2,該第3加熱部之加熱線圈6MC係與該第1加熱部之中央線圈MC的外徑尺寸(DA:130mm)相等,該加熱線圈6MC係直徑(130mm)比該第2加熱部之加熱線圈的外徑DG(180mm)更小,該第1加熱部6L係作成可因應於被加熱物N的大小,而自動或以手動切換中央線圈MC單獨的感應加熱、及中央線圈MC與側部線圈SC1~SC4之協同加熱的構成。藉此,在面積有限的頂板21上,可選擇中央線圈MC單獨加熱、中央線圈MC與側部線圈SC1~SC4之協同加熱、第2感應加熱部6R單獨加熱及第3感應加熱部6M單獨加熱之4種加熱,而可應付大小比只是具有3種圓形加熱線圈之以往的2口型烹調器更寬廣的被加熱部,可提高使用方便性。又,因為將該第3加熱部6M之加熱線圈6MC的大小(直徑)作成與該第1感應加熱部6L之中央線圈MC相等的130mm,所以不必無益地增加外徑相異的線圈,而在製造費用或管理上有利,具有可抑制製造費用的優點。
又,若依據本第4實施形態,由外徑100mm的內側環狀線圈6RC1與包圍該外側之外徑180mm的外側環狀線圈6RC2之2個部分構成相當於第2感應加熱部之右側感應加熱源6R的加熱線圈6RC,而且,在該加熱線圈6RC,分別個別地從變頻器電路210R1、210R2供給高頻電流,而對2個環狀線圈6RC1、6RC2彼此獨立地進行加熱驅動。因此, 例如僅驅動內側的環狀線圈6RC1,可對小徑(例如約80mm~120mm)的被加熱物N進行感應加熱,另一方面,同時驅動(或在短時間交互通電)外側環狀線圈6RC2與內側環狀線圈6RC1,亦可對例如約200mm之更大直徑者加熱。
進而,在左側感應加熱源6L,藉該主加熱線圈MC單獨加熱、及主加熱線圈MC與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之任一個或全部的協同加熱,可進行感應加熱,而且因為左側感應加熱源6L具有比該右側加熱線圈6RC之外側環狀線圈6RC2更大的最大外徑,所以在左側感應加熱源6L,亦可應付以右側加熱線圈6RC無法應付之大直徑(例如240mm)的被加熱物N,因為可對直徑相異之2個以上的被加熱物N加熱,所以藉由選擇性使用左側感應加熱源L與右側感應加熱源6R,而可提供應付直徑或形狀相異之多種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
第5實施形態
第45圖~第49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係有關於亦稱為「島形廚房」之型式的烹調器。
第45圖係烹調器整體的簡略透視圖,第46圖係從上方向觀察頂板整體的平面圖。
第47圖係表示感應加熱動作例的平面圖。
第48圖係表示別的感應加熱動作例的平面圖。
第49圖係表示操作部與顯示部的變形例,係從上方向觀察頂板整體的平面圖。此外,在島形廚房中,亦有併設 具有水龍頭之流理台等之廚房家具的型式,但是在本第5實施形態,表示僅具有感應加熱烹調器的例子。
本第5實施形態的特徵點係作成如相當於第1感應加熱部之左側感應加熱源6L般,其他的感應加熱部亦可對相鄰之2個以上的加熱線圈進行協同加熱驅動。
在第46圖~第48圖得知,在本第5實施形態,係亦稱為島形廚房的感應加熱烹調器,感應加熱部全部有5處,係5口感應加熱烹調器。
這種型式的烹調器係在廚房的中央等獨立地設置成如文字的「島」,係不僅在烹調器的前側,而且從相反的側面亦面臨頂板21的烹調器,因為其本體外殼2在橫向比第1~第4實施形態所示之內建式更長,所以可設置3口以上的加熱部。本體外殼2之橫向寬度係700mm~800mm,前後的寬度(進深)係約500mm,但是亦可使頂板21的寬度變大,並為了確保暫時放置鍋等之空間的目的,亦可使進深尺寸變成更大。
在第46圖~第48圖,21係覆蓋本體外殼2之上面整體的頂板,在其下方,以從左側往右直徑依序變小的方式具有5個感應加熱源6L、6ML、6MR、6RB、6RF。5個感應加熱源的加熱線圈係最左側之感應加熱源6L的加熱線圈6LC、外徑比該加熱線圈之外徑更小的2個中型加熱線圈6MLC與6MRC、及外徑比該2個加熱線圈之外徑更小的2個小型加熱線圈6RBC與6RFC。
左側感應加熱源6L具有主加熱線圈MC單獨、及以既 定間隔配置於該主加熱線圈MC之周圍的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可進行主加熱線圈MC單獨加熱與協同加熱。
在第45圖,W40係左側感應加熱源6L與位於其右鄰之中型加熱線圈6ML的相對向間隔。
2個中型加熱線圈6MLC與6MRC成為可彼此獨立地被加熱驅動,而且可對一個被加熱物N同時進行協同加熱的構成。因此,這2個加熱線圈6MLC與6MRC排列於儘量接近的位置。在第46圖,W41係2個加熱線圈6MLC與6MRC的相對向間隔。
又,位於最右側之2個感應加熱源6R的小型加熱線圈6RBC、6RFC,亦成為可彼此被獨立地加熱驅動,而且可對一個被加熱物N同時進行協同加熱的構成。因此,這2個加熱線圈6RBC、6RFC排列於儘量接近的位置。在第46圖,W42係2個加熱線圈6RBC、6RFC的相對向間隔。
各加熱線圈之直徑與相對向間隔係如以下所示。
左側感應加熱源6L之加熱線圈6LC的直徑DB:260mm
主加熱線圈MC的直徑DA:150mm
中央左側之感應加熱部6ML之中型加熱線圈6MLC的直徑DC1:180mm
中央右側之感應加熱部6MR之中型加熱線圈6MRC的直徑DC2:180mm
前側之感應加熱部6RF之小型加熱線圈6RFC的直徑DD1:100mm
進深側之感應加熱部6RB之小型加熱線圈6RBC的直徑 DD2:100mm
W40:100mm
W41:30mm
W42:20mm
63係主電源開關,70、71、72係上面操作部,70F係右側加熱線圈6RFC的操作部,70B係右側加熱線圈6RBC的操作部(右操作部),71係左側加熱線圈6LC的操作部(右操作部),72L係中型加熱線圈6MLC的操作部(中央操作部),72R係中型加熱線圈6MRC的操作部(中央操作部)。
124係右側加熱線圈6RFC之操作部70B與70F之共用的顯示部,以液晶畫面所構成。
125係左側加熱線圈6LC之操作部71用的顯示部,以液晶畫面所構成。126L係中型加熱線圈6MLC之操作部72L用的顯示部,以液晶畫面所構成。126R係中型加熱線圈6MRC之操作部72R用的顯示部,以液晶畫面所構成。
127係設置於本體外殼2之右側面的吸氣口,128係設置於頂板21之左端部的排氣口,在本體外殼2的內部空間,設置從該吸氣口127引入室內空氣的風扇(未圖示),藉所引入的空氣冷卻5個感應加熱源6L、6ML、6MR、6RB、6RF及其變頻器電路基板後,從該排氣口排出。
因為是這種構成的感應加熱烹調器,如第46圖~第48圖所示,使用感應加熱源6L、6ML、6MR、6RB、6RF之任一個,最初使主電源開關63變成ON,藉位於頂板21之下方的光源(未圖示)照明全部的操作部70B、70F、71、72R、 72L,而顯示操作鍵群。因此,觸摸所要的操作鍵時,藉該操作以背光照明位於與該特定操作鍵相鄰之位置的顯示部124、125、126R、126L中之任一個,而顯示動作開始。例如操作操作部72R時,僅顯示部126的背光點燈。因此,進一步繼續操作時,每次將該操作結果顯示於顯示部,而顯示必要的資訊。然後,使用者下開始加熱的指令時,通電控制電路200對特定的感應加熱源進行加熱驅動。此外,在第46圖~第48圖,畫斜線的部分表示進行加熱驅動及顯示動作之狀態。顯示部124、125、126R、126L係在對應之加熱源未被加熱驅動的情況,最初背光點燈後,經過固定時間時,自動熄燈,而自動回到都未顯示之狀態。
又,在底部之形狀為長方形或橢圓形等的鍋(被加熱物N)係大的情況,與第1~第4實施形態所示之感應加熱源6L一樣,在本第5實施形態,亦在左側感應加熱部6L,將主加熱線圈MC與一個或複數個副加熱線圈SC1~SC4組合,可藉那些線圈的協同加熱,進行加熱烹調。
進而,在本第5實施形態,如第48圖所示,在比左側感應加熱部6L的直徑更大之異徑之被加熱物N的情況,可藉由對相鄰之2個中型加熱線圈6MLC、6MRC進行協同加熱驅動來應付。反之,在使用外徑比主加熱線圈MC的直徑更小之被加熱物N的情況,可藉由對相鄰之2個小型加熱線圈6RBC、6RFC進行協同加熱驅動來應付。當然,若是底部為圓形的被加熱物N,根據其大小,可藉由單獨對2個中型加熱線圈6MLC、6MRC之任一個進行協同加熱驅動來應 付,或可藉由單獨對2個小型加熱線圈6RBC、6RFC之任一個進行協同加熱驅動來應付。
即,在本第5實施形態,亦可應付大小、形狀比該第1~第4實施形態更多種的被加熱物N,進行加熱烹調,而方便性更提高。
第49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之操作部與顯示部的變形例。在該第49圖,由前側的上面操作部61F與相反側(背後側)的上面操作部61B構成上面操作部。又,那種操作部係以整體可見光線無法透過的玻璃板(亦可是頂板21本身)覆蓋表面,並將靜電電容方式的複數個觸控式輸入鍵配置於其表面。使用者將主電源開關63設定成ON後,觸摸所要之感應加熱源的前面時,藉光照射,而以可目視的形式顯示在其附近之下一輸入操作所需的輸入鍵。同時在其附近亦出現液晶顯示畫面100B。藉此,在使用的情況,不需要一開始先確認輸入鍵之位置後操作的感覺,而可更輕鬆地操作。又,因為在相反側亦出現一樣的操作部與顯示部,所以作為島型烹調器,方便性更提高。
此外,液晶顯示畫面100B係在上面操作部61F與後方的上面操作部61B在橫向以既定間隔將4個縱向50mm、橫向約100mm~120mm者排列成串列狀態。這是使用4個規格相同的液晶畫面,而將4個液晶畫面共用化,藉由進行模組化,以降低費用。
此外,在第49圖的變形例,設置4個小型的加熱線圈, 並構成為在橫向長對被加熱物N進行協同加熱的情況(第49圖所示者),或在縱向長進行協同加熱,進而對4個同時進行加熱驅動,而可對一個鍋等加熱。
如以上所示,在本第5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亦具有第1發明的構成。因此,可具有與第1實施形態一樣之效果。進而,在本第5實施形態,亦可應付大小、形狀更多種的被加熱物N,進行加熱烹調,而可更提高方便性。
又,在上述的第1~第5實施形態,構成副加熱線圈群SC1~SC4之副加熱線圈的總數、與對那些副加熱線圈供給高頻電流的副變頻器電路SIV1~SIV4的總數係共4個,係相同,但是本發明未限定如此。
又,亦可作成第1副變頻器電路SIV1係驅動第1副加熱線圈SC1與第4副加熱線圈SC4,又,第2副變頻器電路SIV2係驅動第3副加熱線圈SC3與第2副加熱線圈SC2。
在此情況,作成第1副變頻器電路SIV1不是同時驅動第1副加熱線圈SC1與第4副加熱線圈SC4,而僅驅動其中一方,又,第2副變頻器電路SIV2亦不是同時驅動第3副加熱線圈SC3與第2副加熱線圈SC2,而僅驅動其中一方,以減少不要的漏磁,在提高加熱效率的觀點較佳。
若依據這種構成,因為可減少昂貴之變頻器電路的個數,所以可降低費用,又具有可使電路板設置容積變小之效果。實際上如第19圖的例子所示,在配置4個副加熱線圈SC1~SC4的情況,在使用使用者長圓形或橢圓形等之非 圓形鍋來烹調時,因為若放置成在前面橫向長,以中心點X1為境界,藉由驅動位於其前方側的第1副加熱線圈SC1與第2副加熱線圈SC2,可應付,又,在放置成從中心點X1往左側在前後方向長的情況,藉由驅動第2副加熱線圈SC2與後方的第4副加熱線圈SC4,可應付,在放置成從中心點X1往右側在前後方向長的情況,藉由驅動第1副加熱線圈SC1與第3副加熱線圈SC3,可應付,所以這3種模式之任一種都切換一個副變頻器電路,選擇僅1組(2個)副加熱線圈中的任一方來使用,無任何問題。
此外,在依此方式,以一個共用的副變頻器電路切換2個副加熱線圈來使用的情況,對一個共用副變頻器電路,若根據時間性條件,例如以短時間間隔交互地切換對一個副加熱線圈與另一方之副加熱線圈的連接,結果,可驅動2個副加熱線圈,例如,若以2個副變頻器電路各驅動各2個副加熱線圈,則可在加熱烹調利用共4個副加熱線圈。因此,在設置個數超過4個之副加熱線圈的情況,亦根據此想法,可將副變頻器電路抑制成最低限度。
在依此方式,以一個共用副變頻器電路同時兼用地使用2個副加熱線圈的情況,例如在全電橋電路,如第24圖所示,只要在副加熱線圈SC1與共振電容器110B之串聯共振電路內,連接副加熱線圈SC3(與SC1串聯或並聯)即可,依此方式,SC1與SC3同時被驅動,亦因為在驅動頻率不會產生實質上的差,而不會產生差頻音。
又,對一個共用副變頻器電路,若根據時間性條件, 例如以短時間間隔交互地切換對一個副加熱線圈與另一方之副加熱線圈的連接,結果,可驅動2個副加熱線圈,例如,若以2個副變頻器電路各驅動各2個副加熱線圈,則可在加熱烹調利用共4個副加熱線圈。因此,在設置個數超過4個之副加熱線圈的情況,亦根據此想法,可將副變頻器電路抑制成最低限度。
進而,如在第1實施形態之詳細說明所示,對相鄰之2個副加熱線圈同時進行加熱驅動的控制方法係作成如上述所示以一個變頻器電路驅動不相鄰之2個副加熱線圈的方式亦可實現。即,在第1實施形態所示之對流促進模式亦可執行。
又,在實施依序切換、或間歇驅動對該第1副加熱線圈或第2副加熱線圈的通電之控制的情況,因為使用者不知道進行哪種感應加熱,在使用時亦有懷有不安全感的可能性,所以在發揮如上述所示之對流促進功能的情況,藉文字或記號即時顯示於如上述所示之統合顯示手段100或液晶顯示畫面45R、45L等時更佳。
進而,在該第2實施形態,設置高速加熱用選擇鍵E1A、燒水用選擇鍵E1B、燙菜用選擇鍵E1C、預熱用選擇鍵E2A、煮飯用選擇鍵E2B等7個烹調菜單鍵,但是設想選擇那些烹調菜單鍵,亦未必在適當的時序自動實施對流促進控制的情況。因此,預先準備需要對流促進控制之烹調食譜的選擇鍵,讓使用者選擇該鍵即可。例如,在作為烹調食譜之一的咖哩鍵,因為是有黏性的液體,難產生對 流,而易在鍋底燒焦。而且,以往利用咖哩醬係在蔬菜充分煮熟後加入,加入咖哩醬後,停止感應加熱或以最小火力驅動感應加熱線圈,加以熬煮的方法烹調。
因此,在使用者開始烹調前或剛開始後,或者在中途操作「咖哩」之選擇鍵的情況,向使用者通知在加入咖哩醬時實施本發明之對流促進控制較佳。具體而言,如第2實施形態之第28圖所示,想到利用隨時向使用者通知在各種烹調的參考資訊之統合顯示手段100的引導區域100GD,進行促使按對流促進控制選擇開關350的顯示,或以聲音合成裝置315廣播的方法。若選擇對流促進控制選擇開關350,則以通電控制電路200自動進行對副加熱線圈SC或主加熱線圈MC之通電條件的變更等,並以通電控制電路200自動判斷是否是沸騰後等之適當的時序,在是適當之時序的情況,繼續進行促進對流的加熱。
此外,在第1實施形態所說明之感應加熱烹調器,左側感應加熱源6L與右側感應加熱源6R的額定最小火力都是150W,但是在像這樣具有複數個感應加熱源的情況,預先使最小火力一致,這在提高烹調器之使用方便性上具有優點。例如,在左側感應加熱源6L與右側感應加熱源6R雙方都將額定最大火力如第1實施形態般設定成3000W的情況,具有可迅速地燒水等、燉等亦可在短時間內沸騰之優點,但是在烹調液中有蔬菜或肉等的材料,在慢慢燉比較美味的情況,降低火力,長時間加熱,但是在此情況,但是預先將鍋一直放置於該加熱部時,在有礙下一烹調的 情況,需要使鍋移至相鄰的感應加熱部。在此情況,在移動目的地的加熱部火力強度不一樣時,結果因為有無法產生所期待之烹調的情況,所以在如第1實施形態般可將火力設定複數階段的情況,使該火力的階段在2個加熱源相同,預先使最小火力相等更佳,這具有在使用者移動鍋後在火力設定無困擾的優點。
本發明之感應加熱烹調器係在頂板之下方空間具有排列第1感應加熱部與第2感應加熱部所配置之複數個加熱部的烹調器,可對3種以上之直徑相異的鍋加熱者,可廣泛地利用於固定式或內建式、其他型式之感應加熱式加熱源專用烹調器及與其他的輻射式加熱源之複合式感應加熱烹調器等。
A‧‧‧本體部
B‧‧‧頂板部
C‧‧‧筐體部
D‧‧‧加熱手段
E‧‧‧操作手段
F‧‧‧控制手段
G‧‧‧顯示手段
W1‧‧‧本體部A之橫向寬度尺寸
W2‧‧‧頂板之橫向寬度尺寸
W3‧‧‧零件收容室之橫向寬度尺寸
AM‧‧‧動作記號
CL、CL1‧‧‧本體部A之左右中心線
CL2‧‧‧左側感應加熱源之左右中心線
CL3‧‧‧右側感應加熱源之左右中心線
CL4‧‧‧本體部A之前後中心線
CU‧‧‧冷卻單元
DA‧‧‧左側加熱線圈外徑尺寸
DB‧‧‧副加熱線圈之配置外徑尺寸
DC‧‧‧寬域顯示體之最大外徑尺寸
DF‧‧‧右側感應加熱部之內側加熱線圈的外徑
DG‧‧‧右側感應加熱部之外側加熱線圈的外徑
DR1‧‧‧加熱線圈的直徑
DR2‧‧‧金屬鍋之底面直徑
DR3‧‧‧金屬鍋之鍋體部直徑
R1‧‧‧左側感應加熱部之主加熱線圈的半徑
R2‧‧‧右側感應加熱部之加熱線圈的半徑
R3‧‧‧左側感應加熱部之加熱線圈整體的半徑
E1A‧‧‧高速加熱用之選擇鍵
E1B‧‧‧燒水用選擇鍵
E1C‧‧‧燙菜選擇鍵
E2A‧‧‧預熱用選擇鍵
E2B‧‧‧煮飯選擇鍵
E3A‧‧‧油炸物選擇鍵
E3B‧‧‧燒水+保温之選擇鍵
FH1‧‧‧本體外殼之左凸緣部突出尺寸
FH2‧‧‧本體外殼之右凸緣部突出尺寸
KA‧‧‧配置角度
KB‧‧‧配置角度KB
KC‧‧‧配置角度
KC1‧‧‧配置角度
KC2‧‧‧配置角度
KT‧‧‧厨房家具
K1‧‧‧設置口
KTK‧‧‧開口部
N‧‧‧被加熱物(鍋)
SC‧‧‧副加熱線圈(群)
SC1~SC4‧‧‧副加熱線圈
MC‧‧‧主加熱線圈
MIV‧‧‧主加熱線圈用主變頻器電路
SIV1~SIV4‧‧‧副加熱線圈用副變頻器電路
SX‧‧‧空間
STC‧‧‧中央發光部(主加熱線圈發光部)
W5‧‧‧左右感應加熱部之加熱線圈的相對向間隔
W7~W10‧‧‧從加熱線圈至零件收容室的空間距離
W12‧‧‧左側感應加熱部之加熱線圈與中央感應加熱部之加熱線圈的相對向間隔
X1‧‧‧中心點
X2‧‧‧中心點
2‧‧‧本體外殼
2A‧‧‧機體部
2B‧‧‧前部凸緣板
2S‧‧‧傾斜部
2U‧‧‧機體部背面壁
3B‧‧‧後方凸緣
3L‧‧‧左側凸緣
3R‧‧‧右側凸緣
6L‧‧‧左側感應加熱源
6LC‧‧‧左側感應加熱線圈
6LM‧‧‧引導記號
6M‧‧‧中央感應加熱源
6R‧‧‧右側感應加熱源
6RC‧‧‧右側加熱線圈
6RC1‧‧‧內側環狀線圈
6RC2‧‧‧外側環狀線圈
6RM‧‧‧引導記號
7‧‧‧輻射式中央電加熱源(加熱器)
7M‧‧‧引導記號
8L‧‧‧左側冷卻室
8R‧‧‧右側冷卻室
9‧‧‧烤架加熱室
9A‧‧‧前面開口
9B‧‧‧後方開口
9C‧‧‧內框
9D‧‧‧外框
9E‧‧‧排氣口
10‧‧‧上部零件室(收容空間、零件收容室)
12‧‧‧後部排氣室
13‧‧‧門
13A‧‧‧中央開口部
13B‧‧‧把手
14‧‧‧排氣導管
14A‧‧‧上端部開口
14B‧‧‧筒狀底部
14C‧‧‧通氣孔
20‧‧‧上框(框體)
20B‧‧‧右通風口
20C‧‧‧中央通風口
20D‧‧‧左通風口
21‧‧‧頂板
22‧‧‧輻射式電加熱源(加熱器)
23‧‧‧輻射式電加熱源(加熱器)
24A‧‧‧缺口部
24L‧‧‧左側的上下隔板
24R‧‧‧右側的上下隔板
25‧‧‧水平隔板
26‧‧‧空隙
28‧‧‧後部隔板
28A‧‧‧排氣口
30‧‧‧風扇
30F‧‧‧翼部
31R‧‧‧紅外線感測器
31L、31L1~31L5‧‧‧紅外線感測器
32‧‧‧轉軸
33‧‧‧馬達驅動電路
34‧‧‧零件箱
34A‧‧‧第1排氣口
34B‧‧‧第2排氣口
37‧‧‧風扇外殼
37A‧‧‧吸入筒
37B‧‧‧吸入口
37C‧‧‧排氣口(出口)
37D‧‧‧箱
37E‧‧‧箱
39‧‧‧送風室
41‧‧‧電路板
42‧‧‧冷卻導管
42A‧‧‧上箱
42B‧‧‧下箱
42C‧‧‧噴出孔
42D‧‧‧間壁
42E‧‧‧間壁
42F‧‧‧通風空間
42G‧‧‧通風空間
42H‧‧‧通風空間
42J‧‧‧連通口(孔)
42K‧‧‧通風口
43A‧‧‧散熱片
43B‧‧‧散熱片
45R‧‧‧液晶顯示畫面
45L‧‧‧液晶顯示畫面
46‧‧‧前部零件箱
46A‧‧‧下導管
46B‧‧‧上導管
46C‧‧‧缺口
50‧‧‧容器狀蓋
56‧‧‧安裝基板
57‧‧‧電性、電子元件
60‧‧‧前面操作部
61‧‧‧上面操作部
62L‧‧‧左側前面操作框
62R‧‧‧右側前面操作框
63‧‧‧主電源開關
63A‧‧‧操作按鈕
64R‧‧‧右操作撥盤
64L‧‧‧左操作撥盤
66R‧‧‧右顯示燈
66L‧‧‧左顯示燈
70‧‧‧右火力設定用操作部
71‧‧‧左火力設定用操作部
72‧‧‧中央操作部
73‧‧‧磁通防洩材料
75‧‧‧交流電源
76‧‧‧整流電路
77A‧‧‧切換元件
77B‧‧‧切換元件
78A‧‧‧切換元件
78B‧‧‧切換元件
79A‧‧‧切換元件
79B‧‧‧切換元件
80‧‧‧直流電源部
81A‧‧‧切換元件
82B‧‧‧切換元件
86‧‧‧平滑用電容器
88A‧‧‧切換元件
89A‧‧‧切換元件
90‧‧‧單按設定用鍵部
91‧‧‧弱火力鍵
92‧‧‧中火力鍵
93‧‧‧強火力鍵
94‧‧‧3kW用鍵
95‧‧‧輻射式電加熱源22、23用操作按鈕
96‧‧‧停止操作開關用的操作按鈕
97A‧‧‧溫度調整開關的操作按鈕
97B‧‧‧溫度調整開關的操作按鈕
9‧‧‧8電源開、關的開關按鈕
99A‧‧‧設定開關
99B‧‧‧設定開關
100‧‧‧統合顯示手段
100L1‧‧‧左IH加熱源6L的的對應區域
100L2‧‧‧左IH加熱源6L的的對應區域
100M1‧‧‧輻射式中央電加熱源7的對應區域
100M2‧‧‧輻射式中央電加熱源7的對應區域
100R1‧‧‧右IH加熱源6R的對應區域
100R2‧‧‧右IH加熱源6R的對應區域
100G‧‧‧烤架加熱室9之烹調用區域
100GD‧‧‧引導區域
100F‧‧‧鍵顯示區域
100N‧‧‧任意顯示區域
100LX‧‧‧顯示部
101R‧‧‧右火力顯示燈
101L‧‧‧左火力顯示燈
102B‧‧‧切換元件
103B‧‧‧切換元件
104B‧‧‧切換元件
105B‧‧‧切換元件
106‧‧‧風扇
106A‧‧‧旋轉翼
106B‧‧‧驅動馬達
108‧‧‧托盤
109‧‧‧鐵絲網
110A‧‧‧共振電容器
110B‧‧‧共振電容器
113‧‧‧間隙
114‧‧‧間隙
115‧‧‧間隙
116‧‧‧空隙
121‧‧‧脫臭用觸媒
12IH‧‧‧觸媒用電加熱器
124‧‧‧共用的顯示部
125‧‧‧左操作部用的顯示部
126L‧‧‧中型加熱線圈之左操作部用的顯示部
126R‧‧‧中型加熱線圈之右操作部用的顯示部
130‧‧‧便利菜單鍵
131R‧‧‧右IH便利菜單鍵
132‧‧‧蓋
133‧‧‧隔板
134‧‧‧冷卻空間
135‧‧‧通氣口
141‧‧‧輸入鍵
142‧‧‧輸入鍵
143‧‧‧輸入鍵
144‧‧‧輸入鍵
145‧‧‧輸入鍵
146‧‧‧輸入鍵
200‧‧‧通電控制電路
201‧‧‧輸入部
202‧‧‧輸出部
203‧‧‧記憶部
204‧‧‧運算控制部(CPU)
210R‧‧‧右IH加熱源之變頻器電路
210L‧‧‧左IH加熱源之變頻器電路
210M‧‧‧中央感應加熱源6M之變頻器電路
212‧‧‧驅動烤架加熱室9之加熱用用輻射式電加熱源的加熱器驅動電路
213‧‧‧驅動烤架加熱室9之庫內加熱用電加熱源的加熱器驅動電路
214‧‧‧觸媒加熱器
215‧‧‧統合顯示手段100的液晶畫面驅動電路
221‧‧‧整流電橋電路
222‧‧‧線圈
223‧‧‧平滑化電容器
224‧‧‧共振電容器
225‧‧‧切換手段(IGBT)
226‧‧‧飛輪二極體
227‧‧‧電流檢測感測器
228‧‧‧驅動電路
228A‧‧‧驅動電路
228B‧‧‧驅動電路
231‧‧‧驅動電路
240‧‧‧溫度檢測電路
241‧‧‧溫度檢測元件(溫度感測器)
242‧‧‧溫度檢測元件(庫內溫度感測器)
243‧‧‧溫度檢測元件(溫度感測器)
244‧‧‧溫度檢測元件(溫度感測器)
245‧‧‧溫度檢測元件(溫度感測器)
250‧‧‧麵包專用鍵
251‧‧‧複合烹調鍵
260~264‧‧‧驅動電路
267A‧‧‧電流感測器
267B‧‧‧電流感測器
267C‧‧‧電流感測器
267D‧‧‧電流感測器
270~275‧‧‧空間
276‧‧‧個別發光部
277‧‧‧寬域發光部
278‧‧‧驅動電路
280‧‧‧被加熱物載置判斷部
290‧‧‧線圈支撐體
290A‧‧‧支撐用突起部
290Y‧‧‧線圈支撐體
291‧‧‧防磁環
300‧‧‧驅動馬達
307‧‧‧空隙
310‧‧‧貫穿孔
311‧‧‧主加熱線圈圖形
312‧‧‧副加熱線圈圖形
313L‧‧‧左側顯示部
313M‧‧‧中央顯示部
313R‧‧‧右側顯示部
314‧‧‧顯示窗
315‧‧‧聲音合成裝置
316‧‧‧喇叭
第1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整體之基本構成的方塊圖。
第2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本體的平面圖。
第3圖(A)、(B)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本體之感應加熱線圈的平面圖。
第4圖(A)~(D)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中之感應加熱線圈的第1加熱動作說明圖。
第5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 熱烹調器中之感應加熱線圈的第1通電說明圖。
第6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整體之基本加熱動作的控制步驟說明圖。
第7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中之感應加熱線圈之變形例的平面圖。
第8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中之感應加熱線圈的第2通電說明圖。
第9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中之感應加熱線圈的第3通電說明圖。
第10圖(A)~(D)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中之感應加熱線圈的第2加熱動作說明圖。
第11圖係表示將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整體部分分解後表示的立體圖。
第12圖係表示在拆下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頂板部的狀態之本體部整體的立體圖。
第13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本體部整體的平面圖。
第14圖係表示在拆下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上下隔板等之主要的構成零件之狀態的分解立體圖。
第15圖係第11圖的D1-D1線縱向剖面圖。
第16圖係第11圖的D2-D2線縱向剖面圖。
第17圖係表示剖開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 應加熱烹調器之零件箱與冷卻導管的一部分所表示之主要部的立體圖。
第18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加熱線圈的配置說明用平面圖。
第19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左側感應加熱源的平面圖。
第20圖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左側感應加熱源之主加熱線圈的配線說明圖。
第21圖係將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左側感應加熱源放大後表示的部分平面圖。
第22圖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左側感應加熱源之主加熱線圈用線圈支撐體的平面圖。
第23圖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的控制電路整體圖。
第24圖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成為控制電路主要部的全電橋方式電路圖。
第25圖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成為控制電路主要部的全電橋方式電路的簡圖。
第26圖係將大徑鍋放在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左側感應加熱源上方後進行加熱動作的情況之縱向剖面圖。
第27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左側感應加熱源部分的縱向剖面圖。
第28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統合顯示手段的平面圖。
第29圖係表示僅使用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左IH加熱源的情況之統合顯示手段之顯示畫面例的平面圖。
第30圖係表示僅使用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左IH加熱源的情況之統合顯示手段之顯示畫面例的平面圖。
第31圖係表示以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左IH加熱源進行高速加熱烹調的情況之統合顯示手段之顯示畫面例的平面圖。
第32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基本加熱動作的控制步驟說明圖。
第33圖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控制動作的第1流程圖。
第34圖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控制動作的第2流程圖。
第35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之變更火力的情況之控制動作的第3流程圖。
第36圖(A)、(B)係在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表示火力3000W與1500W的情況之主加熱線圈與副加熱線圈火力值(加熱電力)之值的圖。
第37圖(A)、(B)係在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內建式感應加熱烹調器,表示火力500W的情況之主加熱線圈MC 與副加熱線圈火力值(加熱電力)之值的圖。
第38圖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感應加熱烹調器的透視狀態平面圖。
第39圖係在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拆下頂板21之狀態的平面圖。
第40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之第38圖的D3-D3線縱向剖面圖。
第41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之左側感應加熱源之加熱線圈的尺寸說明圖。
第42圖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之副加熱線圈的放大尺寸說明圖。
第43圖係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之在拆下頂板21之狀態的平面圖。
第44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之右感應加熱源的加熱線圈與變頻器電路之關係的說明圖。
第45圖係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整體的簡略透視圖。
第46圖係表示從上方向觀察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整體的平面圖。
第47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之感應加熱動作例的平面圖。
第48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之別的感應加熱動作例的平面圖。
第49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的感應加熱烹調器之操作部與顯示部的變形例,係從上方向觀察頂板整體的平面圖。
MC‧‧‧主加熱線圈
SC1~SC4‧‧‧副加熱線圈
N‧‧‧被加熱物
SIV1~SIV4‧‧‧副變頻器電路
MIV‧‧‧主變頻器電路
F(200)‧‧‧控制部(通電控制電路)
280‧‧‧檢測電路部
G‧‧‧顯示手段
E‧‧‧操作手段
E1‧‧‧第1選擇部
E2‧‧‧第2選擇部
E3‧‧‧第3選擇部

Claims (12)

  1. 一種感應加熱烹調器,包括:本體,係在上面具有載置裝入被烹調物之鍋等之被加熱物的頂板;第1感應加熱部與第2感應加熱部,係相鄰地配置於該頂板之下方;變頻器電路,係向該各感應加熱部的各感應加熱線圈供給感應加熱電力;控制部,係控制該變頻器電路的輸出;及操作部,係對該控制部指示加熱之開始或火力設定等;其特徵在於:在該頂板下方之該本體的內部,具有收容該第1、第2感應加熱部的各感應加熱線圈之橫向長方形的收容空間;該第1感應加熱部係具有圓形的中央加熱線圈、與配置於其周圍之細長形的複數個側部加熱線圈;在該第2感應加熱部,具有直徑比該第1感應加熱部之直徑更小,而且比該中央加熱線圈之外徑更大的圓形加熱線圈;該第1感應加熱部係作成可因應於被加熱物的大小,而自動或以手動切換該中央加熱線圈單獨的感應加熱、及該中央加熱線圈與該側部加熱線圈之協同加熱的構成;該些側部加熱線圈係具有比該中央加熱線圈的半徑更小的橫寬尺寸之扁平形狀且為4個以上;將該些側部加熱線圈分成由半數以上且未滿全數之相 鄰側部加熱線圈所構成的第1組與由剩下之側部加熱線圈所構成的第2組;該控制部係從該變頻器電路向該第2組的側部加熱線圈供給比向該第1組之側部加熱線圈供給之總感應加熱電力更大的總電力,然後,使對第2組之側部加熱線圈供給的總感應加熱電力變小,並從該變頻器電路向該第1組之側部加熱線圈供給比向該第2組之側部加熱線圈供給之總感應加熱電力更大的總電力;該控制部係重複對該第1組、第2組側部加熱線圈之該通電切換動作複數次。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感應加熱烹調器,其中,該感應加熱烹調器更包括一第3感應加熱部,相鄰地配置於該頂板之下方;該收容空間在該頂板下方之該本體的內部,收容該第1感應加熱部、該第2感應加熱部及該第3感應加熱部的各感應加熱線圈;在該第3感應加熱部,具有直徑比該第2感應加熱部之加熱線圈的外徑更小的圓形加熱線圈。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感應加熱烹調器,其中,該第1感應加熱部與該第2感應加熱部係橫向排列並相鄰地配置於該頂板之下方;和該收容空間之左右兩壁面與該第1感應加熱部及該第2感應加熱部之各加熱線圈的相對向間隔相比,使該第1感應加熱部及該第2感應加熱部之各加熱線圈的相對向 間隔變大。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感應加熱烹調器,其中,將該第3感應加熱部的最大火力設定成比該第1感應加熱部及該第2感應加熱部之最大火力更小;使該第1感應加熱部及該第2感應加熱部之加熱線圈彼此間的間隔比該第3感應加熱部之加熱線圈與該第1感應加熱部及該第2感應加熱部之加熱線圈的相對向間隔更大。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感應加熱烹調器,其中,為了在左右方向比該收容空間之橫寬尺寸更突出,而將該頂板的橫向尺寸設定成比該收容空間的最大橫寬尺寸大。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感應加熱烹調器,其中,該第3感應加熱部之加熱線圈係外徑尺寸與該第1感應加熱部之該中央加熱線圈相等。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之感應加熱烹調器,其中該第2感應加熱部的加熱線圈係由內側之環狀線圈與包圍其外側之外側的環狀線圈之2個部分所構成;該變頻器電路係作成分別彼此獨立地驅動該2個環狀線圈的構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之感應加熱烹調器,其中在該操作部,具有重視加熱速度之烹調菜單的第1選擇部、與重視加熱的均勻性之烹調菜單的第2選擇部; 該控制部係在選擇該第1選擇部的情況,使該中央加熱線圈與配置於該中央加熱線圈之兩側的第1、第2側部加熱線圈之在相鄰區域之高頻電流的方向相同;在選擇第2選擇部的情況,切換成該高頻電流的方向成為相反。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之感應加熱烹調器,其中將該第1感應加熱部與第2感應加熱部的額定最小火力設定成相等。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之感應加熱烹調器,其中在該操作部,具有使用者可選擇促進被烹調物之對流之控制形態的對流促進控制選擇部;該控制部係在該選擇部被選擇操作的情況,控制該中央加熱線圈與配置於該中央加熱線圈之兩側的該第1、第2組側部加熱線圈之在相鄰區域之高頻電流的方向,而且改變對該複數個側部加熱線圈的動作條件並進行加熱驅動。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之感應加熱烹調器,其中在該變頻器電路,具有半導體切換元件;該切換元件係藉寬能帶隙半導體所形成。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感應加熱烹調器,其中該寬能帶隙半導體係使用碳化矽、氮化鎵系材料、鑽石或氮化鎵。
TW101109438A 2011-03-29 2012-03-20 Induction heating cooker TWI4874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72336 2011-03-29
PCT/JP2012/001728 WO2012132274A1 (ja) 2011-03-29 2012-03-13 誘導加熱調理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4611A TW201304611A (zh) 2013-01-16
TWI487433B true TWI487433B (zh) 2015-06-01

Family

ID=469300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09438A TWI487433B (zh) 2011-03-29 2012-03-20 Induction heating cooker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EP (1) EP2693837B1 (zh)
JP (2) JP5654667B2 (zh)
CN (1) CN103583080B (zh)
ES (1) ES2560256T3 (zh)
HK (1) HK1190863A1 (zh)
TW (1) TWI487433B (zh)
WO (1) WO2012132274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2330B (zh) * 2016-03-04 2018-08-11 日商日立空調 家用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Heating conditioner
TWI721079B (zh) * 2016-02-09 2021-03-11 日商林內股份有限公司 加熱調理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04989A1 (ja) * 2016-12-05 2018-06-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106647392B (zh) * 2016-12-07 2019-09-27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烹饪锅具的测温方法、烹饪锅具和烹饪***
CN106848482B (zh) * 2017-03-15 2023-05-26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调节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温度的风冷装置及其应用
JP6827895B2 (ja) * 2017-08-30 2021-02-10 日立グローバルライフ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EP3758442B1 (en) 2018-02-23 2024-01-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Induction heating cooker
ES2723875B2 (es) * 2018-02-27 2020-05-28 Smart Induction Converter Tech S L Convertidor y modulo convertidor de potencia
CN110613313B (zh) * 2018-06-20 2021-07-2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磁加热烹饪器具及其igbt的过流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09463985B (zh) * 2018-12-14 2021-06-01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食品加工机的控制方法
CN109548222B (zh) * 2019-01-17 2024-04-12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加热装置及用于制备长线材超导体的综合热处理***
KR20210063090A (ko) * 2019-11-22 2021-06-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사용자의 개입 없이 화력이 조절되는 전기 레인지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CN113116114B (zh) * 2019-12-30 2022-02-18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加佐料烹饪设备
CN114271665B (zh) * 2020-09-27 2023-02-10 珠海优特智厨科技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存储介质、计算机设备
CN113455929A (zh) * 2021-08-18 2021-10-01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54338A (ja) * 2007-08-24 2009-03-12 Panasonic Corp 組込み型誘導加熱調理器
WO2010041354A1 (ja) * 2008-10-08 2010-04-1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装置
WO2010101202A1 (ja) * 2009-03-06 2010-09-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16621B2 (ja) 1992-03-03 1998-10-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磁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978069B2 (ja) 1994-09-06 1999-11-15 島田理化工業株式会社 電磁調理器
JPH09185986A (ja) 1995-12-28 1997-07-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磁調理器
JP3725249B2 (ja) 1996-07-10 2005-12-07 島田理化工業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装置
JP3975865B2 (ja) 2002-08-30 2007-09-1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05093302A (ja) * 2003-09-19 2005-04-07 Hitachi Hometec Ltd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3941812B2 (ja) 2004-12-03 2007-07-0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06310115A (ja) 2005-04-28 2006-11-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07018787A (ja) 2005-07-06 2007-01-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調理器
JP4521337B2 (ja) 2005-09-16 2010-08-11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4821677B2 (ja) 2006-03-30 2011-11-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GB2439767A (en) * 2006-07-03 2008-01-09 Nec Technologies Broadcast channe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JP5125244B2 (ja) * 2006-11-08 2013-01-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およ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4863862B2 (ja) * 2006-12-20 2012-01-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09152101A (ja) * 2007-12-21 2009-07-09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ビルトイン型ih調理器
JP4859862B2 (ja) * 2008-03-18 2012-01-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026364B2 (ja) * 2008-07-29 2012-09-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装置
JP2010073384A (ja) 2008-09-17 2010-04-02 Panasonic Corp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233842B2 (ja) 2008-12-19 2013-07-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233654B2 (ja) 2008-12-19 2013-07-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WO2010101135A1 (ja) * 2009-03-06 2010-09-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286144B2 (ja) * 2009-04-16 2013-09-11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078945B2 (ja) * 2009-05-08 2012-11-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調理器
JP2010272459A (ja) * 2009-05-25 2010-12-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279620B2 (ja) * 2009-06-03 2013-09-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241629B2 (ja) * 2009-07-03 2013-07-17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063767B2 (ja) * 2010-11-05 2012-10-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54338A (ja) * 2007-08-24 2009-03-12 Panasonic Corp 組込み型誘導加熱調理器
WO2010041354A1 (ja) * 2008-10-08 2010-04-1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装置
WO2010101202A1 (ja) * 2009-03-06 2010-09-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21079B (zh) * 2016-02-09 2021-03-11 日商林內股份有限公司 加熱調理器
TWI632330B (zh) * 2016-03-04 2018-08-11 日商日立空調 家用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Heating condition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54667B2 (ja) 2015-01-14
HK1190863A1 (zh) 2014-07-11
TW201304611A (zh) 2013-01-16
JP5921648B2 (ja) 2016-05-24
EP2693837B1 (en) 2015-12-16
ES2560256T3 (es) 2016-02-18
EP2693837A1 (en) 2014-02-05
EP2693837A4 (en) 2014-09-17
JPWO2012132274A1 (ja) 2014-07-24
CN103583080B (zh) 2015-12-23
CN103583080A (zh) 2014-02-12
JP2015057794A (ja) 2015-03-26
WO2012132274A1 (ja) 2012-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87433B (zh) Induction heating cooker
JP5538546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611321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642168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622855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677578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854904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586405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645577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642268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