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70315B - A film for light control, a backlight device using the same,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mold for forming a concavo-convex pattern - Google Patents

A film for light control, a backlight device using the same,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mold for forming a concavo-convex pattern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70315B
TWI470315B TW98108941A TW98108941A TWI470315B TW I470315 B TWI470315 B TW I470315B TW 98108941 A TW98108941 A TW 98108941A TW 98108941 A TW98108941 A TW 98108941A TW I470315 B TWI470315 B TW I47031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control
convex
convex portion
convex portions
fil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81089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47052A (en
Inventor
Hideki Etori
Original Assignee
Kimot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imoto Kk filed Critical Kimoto Kk
Publication of TW2009470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470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703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7031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Description

光控制用薄膜、使用該薄膜的背光裝置及凹凸圖案形成用模具的製作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使用於液晶顯示器等的背光裝置、照明等之光控制用薄膜及使用該薄膜的背光裝置。
以往以來,作為液晶顯示器的光源,使用側邊入光型或直下型的背光裝置。側邊入光型的背光裝置,由於能夠將背光本身的厚度作薄,故能夠使用於筆記型電腦等,直下型的背光裝置多數被使用於大型液晶電視等。
在這些背光裝置,存在有從正面方向傾斜射出的光之成分。特別是在側邊入光型的背光裝置,從正面方向大幅地傾斜射出的光之成分多,不易獲得高度的正面輝度。
因此,為了將從正面方向傾斜射出的光聚集於正面方向,提昇正面輝度,而進行組入用來聚集來自於背光裝置的光之光控制用薄膜。
例如,以往以來,作為達到這種目的之光控制用薄膜之一,使用稜鏡片。該稜鏡片具有數十μm左右的微細規則構造,聚光性高但會產生眩光,又,當組入至背光裝置時,在與液晶面板的像素之間會產生波紋,造成圖像品質降低的問題產生。因此,藉由在該稜鏡片上搭載擴散薄膜,來進行抑制光源的眩光、波紋的產生。但,由於搭載擴散薄膜,亦會產生正面輝度降低,又,零件數量增多的問題。
作為與稜鏡片不同之其他光控制用薄膜,具有下述薄膜,即,藉由形成於表面的凹凸形狀,來使對背光裝置的正面方向之輝度提昇,使來自於背光裝置之光均等地射出。
在這種的光控制用薄膜,從盡可能地使光朝正面方向聚光之觀點來看,在光控制用薄膜表面,具備無間隙地形成有適於提高對背光裝置的正面方向的聚光性之凸狀形狀的凹凸狀圖案為佳。在此,作為提高聚光性之凸狀形狀,如專利文獻1被提案有,底面大致呈圓形的微細凸狀形狀。這樣的凸狀形狀係例如藉由微影法、印刷法等來形成的(專利文獻1、2)。
在此,在藉由微影法,形成底面大致呈圓形的微細凸狀形狀之情況,為了在一次的程序製造高聚光性之特定形狀,理想為作成底面大致相同直徑的凸部。作為藉由該凸部提高正面輝度之優良方法,可舉出該凸部彼此不會相互重疊並無間隙地配置之最密填充,但,在該配置上,與上述的稜鏡片一例同樣地成為規則構造。
當將具有這種規則構造的光控制用薄膜組入至背光裝置時,雖正面輝度會提昇,但會與液晶面板的像素等具有規則構造的構件之間產生波紋,造成圖像品質降低的問題產生。
為了防止這種波紋產生,需要作成為將底面為大致相同直徑的凸部呈不規則性配置之凹凸狀圖案,例如,當使用該凸部彼此不會相互重疊的亂數隨機配置時,則凸部之底面所佔的比例(填充率)也僅為50多%左右。在此情況,的確能夠解決波紋的問題,但,由於比起最密填充(六方排列)的情況之填充率90.7%,該凹凸狀圖案的凸部之填充率極低,故,對正面方向之聚光性大幅降低,在作為背光裝置的構件來使用時,造成背光裝置的正面輝度為低者。
另外,雖亦可進行下述設計,即,在將該凸部作為最密填充的規則配置之凹凸狀圖案的狀態下,將擴散薄膜新組入至背光裝置,防止波紋產生,但,在該方法,的確能防止波紋產生,卻會因該擴散薄膜,造成使對正面方向之光擴散,使得正面輝度降低,與此同時,構成背光裝置之零件數也增加,無法稱為有效的方法。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33811號公報(發明的實施形態)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3-270412號公報(先前技術)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既可充分地確保正面輝度,尚可防止與其他的具有規則構造之構件重疊之際的波紋產生的光控制用薄膜及使用該薄膜之背光裝置。
本發明者對於上述課題發現,藉由使用填充凸部之獨自的方法所設計的凹凸狀圖案,作成為既可充分地確保正面輝度,尚可防止與其他的具有規則構造之構件重疊之際的波紋產生的光控制用薄膜,而開發完成了本發明。
即,本發明的光控制用薄膜係具有光控制層,該光控制層在表面具有配置有具大致相同直徑的圓形底面之凸部而成之凹凸狀圖案,其特徵為:凹凸狀圖案係配置成為當依次配置從第1個至第n(n為2以上的整數)個為止的凸部時,第n(n為2以上的整數)的凸部之圓形底面不會與從第1個至第(n-1)個為止的所有之凸部之圓形底面重疊,而與從第1個至第(n-1)個為止的其中任一個凸部之圓形底面接觸的圖案,前述凸部中,被配置成與相接觸的2個凸部中的任一凸部的圓形底面都接觸之凸部之比例為50~92%。
又,本發明的光控制用薄膜係具有光控制層,該光控制層在表面具備有由配置有具大致相同直徑的圓形底面的複數個凸部而成之凹凸狀圖案,其特徵為:前述複數個凸部係被配置成相互的圓形底面不會重疊且與其他1個以上的凸部之圓形底面接觸,前述複數個凸部中,配置成其底面與2個以上的凸部之圓形底面接觸的凸部之比例為80%以上且未滿100%。
或,以凹凸狀圖案不含規則的排列作為條件,複數個凸部中,配置成其底面與2個以上的凸部之圓形底面接觸的凸部之比例為80%以上且100%以下。再者,規則的排列係指,以任意2個以上的凸部之排列為單位,朝某一方向反復進行的排列。
又,針對本發明的光控制用薄膜,其中,理想為,凸部係大致呈相同形狀。
且,針對本發明的光控制用薄膜,其中,理想為,凹凸狀圖案之凸部之圓形底面的填充率為70~82%。
且,針對本發明的光控制用薄膜,其中,理想為,凸部之縱橫比為0.40~0.70。
且,針對本發明的光控制用薄膜,其中,理想為,光控制層係藉由高分子樹脂所構成。
又,本發明的背光裝置係具備光源;將從前述光源所射入的光從與光射入面不同的面射出之板狀光學構件;及與前述板狀光學構件接近並被配置之光控制用薄膜的背光裝置,其特徵為:使用本發明的光控制用薄膜,作為前述光控制用薄膜。
板狀光學構件係例如在一端部配置有光源,並將與前述一端部大致正交的面作為光射出面之導光板,光控制用薄膜係配置於導光板的光射出面。或,板狀光學構件為配置於光源的其中一方的側之擴散板,光控制用薄膜係配置於擴散板中之與光源相反的側。
若根據本發明的光控制用薄膜的話,由於具有光控制層,該光控制層在表面具備有藉由獨自的填充方法填充了底面為大致相同直徑且可提高聚光性之凸部所成的不具規則性之凹凸狀圖案,故,能夠作成為既可充分地確保正面輝度,並即使與其他的具有規則構造之構件重疊也不會產生波紋之薄膜。
又,由於使用這樣的本發明的光控制用薄膜之本發明的背光裝置,其正面輝度高、且即使與具規則構造之液晶面板組合也不會產生波紋,故,能夠作成不會造成圖像品質降低、且不會增加零件數之結構。
以下,說明關於本發明的光控制用薄膜之實施形態。
本發明的光控制用薄膜係具有在表面具備凹凸狀圖案的光控制層之薄膜,在構成光控制層的凹凸狀圖案之複數個凸部之配置上具有特徵。光係從凸部之底面側被射入,並朝凹凸狀圖案側(組入於背光時為正面方向)射出。關於凸部之形狀及配置方法如後詳細敘述,複數個凸部係具有大致相同直徑的圓形的底面,並配置成相互的圓形底面不會重疊、且與其他1個以上的凸部之圓形底面接觸。但,複數個凸部中,被配置成與相互接觸的2個凸部之任何凸部的圓形底面都接觸的凸部之比例為50~92%。或,以底面與2個以上的凸部之圓形底面接觸的方式所配置之凸部之比例為80%以上且未滿100%。藉由這樣的配置,比起一般的隨機配置,能夠提高凸部之填充率,並且能夠防止因規則的排列所引起之波紋產生。
本發明的光控制用薄膜的構造,不僅可為由在表面具備凹凸狀圖案之光控制層單層所構成者,亦可為在支承體上層積有光控制層者。
本發明的光控制層主要係藉由高分子樹脂所構成。作為高分子樹脂,可舉出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熱硬化性樹脂及熱可塑性樹脂等。
再者,從至少可抑制因構成光控制層的物質彼此之折射率差所引起的光之散亂,且使對正面方向之聚光性變得良好的觀點來看,光控制層係不使用微粒子等,而僅藉由高分子樹脂來構成為佳。
作為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能夠使用藉由照射電離放射線(紫外線或電子線)能交聯硬化之光聚合性預聚合物,作為此光聚合性預聚合物,特別理想為使用在1個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的丙烯醯基,且藉由交聯硬化成為3次元網目構造之丙烯酸系預聚合物。作為此丙烯酸系預聚合物,能夠使用聚胺酯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環氧丙烯酸酯、三聚氰胺丙烯酸酯、聚氟烷丙烯酸酯、矽酮丙烯酸酯等。且,這些丙烯酸系預聚合物亦可單獨使用,但,為了提昇交聯硬化性且更進一步提昇光控制層的硬度,加入光聚合性單體為佳。
作為光聚合性單體,使用2-乙基已酯丙烯酸酯(2-ethylhexyl acrylate)、2-羥乙基丙烯酸酯(2-hydroxylethyl acrylate)、2-羥丙基丙烯酸酯(2-hydroxylpropyl acrylate)、丁氧基乙基丙烯酸酯等的單官能丙烯酸單體、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羥基丙酸酯新戊二醇丙烯酸酯等的2官能丙烯酸單體、二異戊四醇六丙烯酸酯、丙烷三甲氧基三丙烯酸酯、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等的多官能丙烯酸單體等的1種或2種以上。
在光控制層,除了上述的光聚合性預聚合物及光聚合性單體以外,在藉由紫外線照射使其硬化之情況,使用光聚合起始劑、光聚合促進劑等的添加劑為佳。
作為光聚合起始劑,可舉出例如苯乙酮、二苯基酮、米其勒酮(Michler's ketone)、安息香、聯苯醯縮二甲醇(benzilmethylketal)、苯甲醯苯甲酸酯(benzoylbenzoate)、α-醯氧酯(α-acyloxime ester)、噻噸酮類等。
又,光聚合促進劑為能夠減輕當進行硬化時因氧所引起之聚合障害並提高硬化速度者,可舉出例如p-二甲胺基安息香酸異戊酯、p-二甲胺基安息香酸乙酯等。
作為熱硬化性樹脂,矽氧系樹脂、酚系樹脂、尿素系樹脂、三聚氰胺系樹脂、呋喃(furane)系樹脂、不飽和聚酯系樹脂、環氧系樹脂、苯二酸二烯丙酯系樹脂、三聚氰二胺(guanamine)系樹脂、酮系樹脂、氨基醇酸系樹脂、胺甲酸乙酯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等。這些亦可單獨使用,但為了進一步提昇交聯性、交聯硬化塗膜的硬度,加入硬化劑為佳。
作為硬化劑,能夠將聚異氰酸酯、胺基樹脂、環氧樹脂、羧酸等的化合物配合適當的樹脂來適宜使用。
作為熱可塑性樹脂,可舉出例如ABS樹脂、降莰烯樹脂、矽氧系樹脂、聚醯胺系樹脂、聚甲醛系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變性聚苯醚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碸系樹脂、醯亞胺系樹脂、氟系樹脂、苯乙烯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氯乙烯系樹脂、醋酸乙烯酯系樹脂、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合體系樹脂、聚酯系樹脂、胺甲酸乙酯系樹脂、醯胺系樹脂、橡膠系樹脂、聚乙烯醚、聚乙烯醇、聚乙烯丁醛、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二醇等。
再者,在這些熱硬化性樹脂或熱可塑性樹脂中,從可獲得作為光控制層時的塗膜強度、良好的透明性之觀點來看,使用丙烯酸系的熱硬化性樹脂或熱可塑性樹脂為佳。又,這些熱硬化性樹脂或熱可塑性樹脂,亦可分別作為將熱硬化性樹脂彼此或熱可塑性樹脂彼此複數種適宜地組合之複合樹脂來使用。又,在光控制層,作為高分子樹脂,亦可併用上述的樹脂以外的樹脂。
再者,在光控制層,除了高分子樹脂以外,在不會阻礙本發明的效果之範圍,亦可含有滑劑、螢光增白劑、微粒子、防帶電劑、難燃劑、抗菌劑、防黴劑、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防氧化劑、可塑劑、整平劑、流動調整劑、消泡劑、分散劑、離型劑、交聯劑等各種之添加劑。
其次,說明在光控制層的表面所具備之凹凸狀圖案的詳細內容。
如前述般,本發明的光控制層的凹凸狀圖案,構成該圖案之凸部係被配置成相互的圓形底面不會重疊,且與其他1個以上的凸部之圓形底面接觸。但,在複數個凸部中,被配置成與相互接觸的2個凸部之任何凸部的圓形底面都接觸之凸部之比例為50~92%。
藉由將配置成與相接觸的2個凸部中的任何凸部的圓形底面都接觸之凸部之比例作成為50%以上,能夠確保高度的正面輝度。又,藉由將該比例作成為92%以下,能夠減低凸部之配置的規則性,即使在與其他的具有規則構造之構件重疊的情況,亦可良好地防止波紋產生。再者,進一步從相同的觀點來看,更理想為將該比例作成為70~90%之範圍。
再者,針對上述的凸部之比例的關係進行補充說明。如圖1的說明圖所示,凸部之圓形底面B~D呈下述關係,即,配置成與相互接觸的2個凸部中的任何凸部的圓形底面都接觸之關係(例如,當以凸部之圓形底面B為基準時,則與相接觸的2個凸部之任一者的圓形底面C及D都接觸)。另外,由於凸部之圓形底面A係呈僅與凸部之圓形底面B接觸的關係,故,未成為配置成與相接觸的2個凸部中的任何凸部的圓形底面都接觸之關係。因此,針對凸部之所有的圓形底面A~D進行檢討時,則上述的該比例呈75%。
又,在配置凸部之際,從進一步提昇正面輝度的觀點來看,以不會產生進一步能配置具大致相同直徑的圓形底面之凸部之間隙的方式配置該凸部為佳。
為了達到上述的配置,參照圖2,說明凸部之填充方法。在此,因凸部之底面為圓形,所以,作為在平面配置複數個圓的方法進行說明。如圖2(a)所示,首先,作為第1個圓,在任意的位置配置半徑r的圓A。藉由在如圖2(a)中虛線所示之以圓A的中心為中心的半徑2r的圓上配置第2個圓B,第2個圓B是以不會與圓A重疊、並與圓A接觸的方式配置。第3個圓C被配置成不會與圓A、B重疊、並與圓A或圓B其中一者接觸之位置係為在圖2(b)中以虛線所示的線上之位置。在此線上之2點p1、p2,即以圓A的中心為中心之半徑2r的圓和以圓B的中心為中心之半徑2r的圓之交點配置圓C的情況,圓C會與圓A和圓B接觸。在此,如圖2(c)所示,當在交點p以外的虛線上之位置配置圓C時,則第4個圓D被配置成與圓A、圓B及圓C其中一者接觸之位置係在圖2(d)中虛線所示的線上之位置。此線上之3點p1、p2、p3係圓D與2個以上的圓接觸之位置。在此,如圖2(e)所示,當將圓D配置於點p3時,作為可配置第5個圓之位置,如圖2(f)中的虛線所示,與4個圓其中一者接觸的位置位於線上,存在有4點的可配置成與2個以上的圓接觸的配置之位置p1、p2、p4、p5。
當如此配置1個至複數個圓時,在其周圍,以與其中一圓接觸的方式可配置下一個圓之位置被限定成線狀,在該線上,成為與2個圓接觸的位置作為點而被限定著。以下,將此線稱為配置線,而將點稱為特定點。
在本發明的填充方法,在以被填充成該狀態的圓之配置所決定的配置線上,配置圓,此時,控制配置於特定點之比。從用來配置圓之面內到配置線消失為止反復進行這樣之圓的配置。藉此,最終不會殘留填充相同直徑的圓之間隙,能將圓配置於期望的面內,並且所有的圓不會重疊,並被配置成與其中一個圓接觸。又,在將圓填充至比起圓的尺寸充分廣的面積之面內的情況時,最終與2個以上的圓接觸之圓的比例係與將圓配置於特定點之比例大致一致。
因此,藉由控制將圓配置於特定點之比例,能夠控制與2個以上的圓接觸之圓的比例。再者,在圖2所示的例子,將與2個以上的圓接觸之位置作為特定點,但,亦可僅將與相互接觸的2個圓的任何一者都接觸之位置作為特定點。在該情況,在圖2(d)的例子,僅p1、p3成為特定點,而在圖2(f)的例子,僅p1、p4、p5成為特定點。將圓配置於如此所被決定之特定點的比例,係與最終被配置成與相互接觸的2個圓的都接觸之圓的比例大致一致。
上述操作,具體而言,能使用電腦程式來執行。圖3係顯示上述操作的具體的流程的一例。首先,作為初期設定,在預定的面積設定矩陣,登錄各格子點的座標(x、y)。又,設定欲配置之圓的半徑r。進一步設定與2個以上的凸部(圓)接觸之凸部(圓)的比例R(步驟301)。矩陣的粗糙度未被特別限定,但例如,格子間隔為欲配置之圓的半徑r的1/20以下為佳。
其次,在預定的位置(x1,y1)配置半徑r的圓(第1個圓)的中心,將其內部的像素值作成為黑(步驟302)。成為出發點的位置之設定,亦可為使用者所進行,亦可預先決定於矩陣上之預定的格子。其次檢索位於以位置(x1,y1)為中心的半徑2r的圓(配置線)上之格子點,作為配置點候補之集合A加以記憶(儲存)(步驟303)。第2個以後的圓係配置於:依據後述的預定的選擇基準,從集合A所選擇之位置(xi、yj)(步驟304)。
在已經具有配置線之情況,即針對第2個以後的圓,消除以新配置之圓的中心為中心的半徑2r的圓與既存的配置線重疊之部分,並且將新的半徑2r的圓的外側部分追加至配置線,如圖2(b)、圖2(d)等所示般更新配置線。又,檢索位於已被更新的配置線上之格子點,作為配置點候補,加至集合A(步驟305)。同時將與既存的配置線之交點作為特定點予以儲存(步驟306)。特定點的集合B為配置點候補的集合A的真實部分集合。
從配置點候補的集合A及特定點的集合B中,決定接著配置圓之座標(步驟307)。此時,從集合B選擇下一個座標之比例係以成為初期設定之值R的方式決定座標。例如,若從集合B所選擇之比例為1/2(50%)的話,在配置2n個的圓之際,n個的圓係從集合A(除去集合B)、而剩餘的n個的圓係從集合B選擇欲進行配置之座標。又,若為80%的話,從集合B選擇順次配置之5個圓中的4個圓的配置位置。
從配置點候補的集合A及特定點的集合B選擇特定座標之基準係未特別限定,例如亦可使用亂數等,亦可依據選擇x座標或y座標最接近位置(x1,y1)的位置等的適宜決定之選擇基準。
直到在所設定之面積內配置線消失為止,反復進行以上的步驟304~307(步驟308),最終,在該面積內,不會有追加新的圓之間隙,而可填充圓。
如此所配置之圓的最終的填充率係可藉由算出被塗成黑之面積對所設定之面積的比例來加以求出。
如此,若根據本發明的凸部之配置方法的話,凹凸狀圖案不會成為規則構造,能夠將凸部之填充率提昇成較以往使用亂數之填充率(最多僅50數%)高,因此,能夠發揮既可作成為具充分正面輝度,並可防止波紋產生之顯著效果。
因考量與液晶面板組合使用,將構成該凹凸狀圖案之凸部之圓形底面的直徑,上限設成100μm以下為佳,80μm以下更佳。另外,從提高利用凹凸狀圖案之聚光性的觀點來看,下限設為1μm以上為佳,3μm以上更佳。
作為凸部之形狀,若具有適於提高對凹凸狀圖案側(背光之正面方向)之聚光性的形狀的話,則不被特別限定,亦可舉出例如,如圖4(a)~(c)所示的球、旋轉橢圓體之一部,如日本特開2004-280044號公報所記載之具特定的傾斜之線段的旋轉體等。
特別是凸部之縱橫比(凸部之高度/圓形底面的直徑),從確保更高的正面輝度之觀點來看,理想為0.40~0.70,更理想為0.50~0.60。
又,從精度良好地製造光控制用薄膜的觀點、更進一步提高聚光性之觀點來看,複數個凸部係將底面形狀、剖面形狀所有均作成為大致相同形狀為佳。
從既可充分地確保正面輝度,可良好地防止與其他的具有規則構造之構件重疊之際的波紋之觀點來看,前述凹凸狀圖案,係將凸部之圓形底面的填充率作成為70~82%為佳。進一步從相同的觀點來看,將凸部之圓形底面的填充率作成為75~80%為更佳。
在前述的凸部之配置方法,能夠藉由調整選擇特定點的集合B之比例,來調整填充率。
又,為了進一步提高正面輝度,藉由本發明的凸部之配置方法,亦可在產生於所配置的凸部(大的凸部)之間的間隙部分,配置具可進入該間隙部分尺寸的直徑並較前述凸部(大的凸部)小之凸部。由於前述凸部(大的凸部)非規則性被配置著,故,該間隙部分也呈非規則性,即使在該間隙部分配置小的凸部,也不會成為規則的配置,不會阻礙防止波紋產生效果。又,作為前述小的凸部之形狀,未被特別限定,但從更進一步提高聚光性之觀點來看,作成為與前述凸部(大的凸部)大致相似形狀為佳。
這樣的凹凸狀圖案可藉由具備與該凹凸狀圖案互補的凹凸狀圖案之模具來形成。作為製作具備與本發明的凹凸狀圖案互補的凹凸狀圖案之模具的方法,未被特別限定,例如,使用微細開孔加工技術,藉由在前端具特定的剖面形狀之切削工具,控制切削深度,在平板上形成凹部,將其作為成形用的模具(母模)。或,藉由雷射微細加工技術,將特定形狀的凹部形成於平板上,將其作為成形用的模具(母模)。
光控制層的厚度,作成為10~300μm為佳。當將厚度作成為10μm以上時,則能夠防止因光控制層的厚度不均所產生之干涉不均。另外,藉由將厚度作成為300μm以下,能夠作成為良好的處理性。再者,在此所稱的光控制層的厚度是指,從凸部之前端至光控制層的相反面為止的厚度。
其次,當在支承體上形成光控制層之情況時,作為支承體,能夠使用玻璃板、塑膠薄膜等的透明性高之材料。作為玻璃板,能夠使用將例如矽酸鹽玻璃、磷酸鹽玻璃、硼酸鹽玻璃等的氧化玻璃予以板玻璃化者,特別是將矽酸玻璃、矽酸鹼玻璃、鹼石灰玻璃、鉀鈣玻璃、鉛玻璃、鋇玻璃、硼矽酸玻璃等的矽酸鹽玻璃予以板玻璃化者為佳。作為塑膠薄膜,能夠使用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三醋酸纖維素、丙烯酸、聚氯乙烯、降莰烯化合物等,進行延伸加工特別是被雙軸延伸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其具優良的機械的強度、尺寸穩定性,故可被理想地使用。這樣的支承體係使用實施有電漿處理、電暈放電處理、遠紫外線照射處理、底塗易接著層的形成等的易接著處理者為佳。
支承體的厚度,未被特別限定,對於適用的材料可適宜選擇,但考量作為光控制用薄膜之處理性等,一般為25~500μm左右,理想為50~300μm左右。
作為形成具備本發明的光控制層之光控制用薄膜的方法,2P(Photo-Polymer)法、壓花法等的轉印賦形技術來形成。例如,將構成上述的光控制層之高分子樹脂等填充至具與所要求的凹凸狀圖案互補的凹凸狀圖案之模具內,將圖案予以轉印賦形後,使該高分子樹脂等硬化,由模具加以剝離,藉此能夠獲得具備已被賦形有凹凸狀圖案的光控制層之光控制用薄膜。在使用支承體之情況,將高分子樹脂等填充至模具內,其上並重疊支承體後,使該高分子樹脂等硬化,從模具剝離,藉此,獲得在支承體上具備被賦形有凹凸狀圖案的光控制層之光控制用薄膜。
在上述的轉印賦形技術中,為了能在較短時間製作光學薄膜且不需進行加熱冷卻,藉此將因構成構件的熱所引起之變形抑制成少的觀點來看,採用2P法為佳。另外,從構成構件的材料選擇性之自由度高、能夠削減程序成本的觀點來看,採用壓花法為佳。
又,亦可對成為光控制層之物質,經由可形成預定的凹凸狀圖案之光罩構件施加外部能源,對光控制層表面賦形凹凸狀圖案,作成為光控制用薄膜。例如,能夠利用微影技術來獲得光控制用薄膜。即,藉由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構成光控制層,經由以電離放射線可透過的部分與不可透過的部分所構成之光罩構件,對該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照射電離放射線,形成曝光部分與未曝光部分後,除去該未曝光部分的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藉此能夠作成為具形成有凹凸狀圖案的光控制層之光控制用薄膜。
再者,作為使高分子樹脂硬化的方法,在高分子樹脂為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的情況,能夠藉由照射電子放射線來將其硬化。又,在高分子樹脂為熱硬化性樹脂的情況,能夠藉由加熱來使其硬化。在此,作為電離放射線,能夠利用例如從超高壓水銀燈、高壓水銀燈、低壓水銀燈、碳弧燈、金屬鹵素燈等所發出之100~400nm理想為200~400nm的波長區域之紫外線,或從掃描型、簾型的電子線加速器所發出100nm以下的波長區域之電子射線。
如此,由於本發明的光控制用薄膜係在表面具備有藉由獨自的方法配置有底面大致相同直徑的凸部之凹凸狀圖案,故,能夠作成為既可充分地確保正面輝度,尚可防止與其他的具有規則構造之構件重疊之際的波紋產生的光控制用薄膜。這樣的光控制用薄膜,可理想地使用作為液晶顯示器等的背光裝置、照明等。
其次,說明關於具備本發明的光控制用薄膜之本發明的背光裝置的實施形態。本發明的背光裝置,至少由本發明的光控制用薄膜、和光源所構成。背光裝置中之光控制用薄膜的方向未被特別限定,但理想為以具有凹凸狀圖案之面成為光射出面側的方式來使用。背光裝置採用被稱為所謂側邊入光型、直下型之結構為佳。
側邊入光型的背光裝置係由導光板、配置於導光板的至少一端部之光源、和配置於導光板的光射出面側之本發明的光控制用薄膜等所構成。在此,光控制用薄膜係以具有凹凸狀圖案之面成為光射出面側的方式來使用為佳。再者,亦可在導光板與光控制用薄膜之間使用稜鏡片等的光學構件。
導光板係為以將至少一個側面作為光射入面,將與該面大致正交的一方的面作為光射出面的方式所成形、並大致呈平板狀所構成之導光板,主要是由從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的高透明性樹脂所選擇之矩陣樹脂所構成的。亦可因應需要,添加折射率與矩陣樹脂不同之樹脂粒子。導光板的各面,亦可非一樣的平面,而是作成為複雜的表面形狀,亦可設置點圖案等的擴散印刷部。
光源係為配置於導光板的至少一端部者,主要是使用冷陰極管、LED光源等。作為光源的形狀,可舉出點狀、線狀、L字狀者。
在側邊入光型背光裝置,除了上述的光控制用薄膜、導光板、光源以外,因應目的,尚具備有反射板、偏光薄膜、電磁波屏蔽薄膜等。
圖5係顯示本發明的側邊入光型的背光裝置的一實施形態。此背光裝置140的結構為在導光板141的兩側具備有光源142,在導光板141的上側,以具有凹凸狀圖案的面成為與導光板相反的面的方式載置有光控制用薄膜143。光源142,為了有效率地將來自於光源的光射入至導光板141,除了與導光板141相對向的部分外,其餘以光源反射器144所覆蓋。又,在導光板141的下側,具備有被收納於架框145之反射板146。藉此,將朝與導光板141的射出側相反側射出的光再次返回至導光板141,增多來自於導光板141的射出面之射出光。
其次,直下型的背光裝置係由本發明的光控制用薄膜、和依次設置於與光控制用薄膜的光射出面相反側的面之擴散板、光源等所構成。在此,光控制用薄膜係以具凹凸狀圖案之面成為光射出面的方式加以使用為佳。再者,亦可在擴散板與光控制用薄膜之間使用稜鏡片等的光學構件。
擴散板係為了消除光源的燈圖案者,除了乳白色的樹脂板、在與光源對應的部分形成有點狀圖案之透明薄膜(照明簾幕)以外,亦可將在透明基材上具有凹凸的光擴散層之所謂的光擴散薄膜等單獨或予以適宜組合後來使用。
光源能夠使用與用於前述的側邊入光型的背光裝置相同的光源。又,在直下型的背光裝置,除了上述的光控制用薄膜、擴散板、光源以外,亦可因應目的,具備反射板、偏光薄膜、電磁波屏蔽薄膜等。
圖6係顯示本發明的直下型的背光裝置的一實施形態。此背光裝置150具有下述構造,即,如圖所示,將複數個光源152配置於已收納在架框155內之反射板156上,在其上面經由擴散板151載置有光控制用薄膜153。
本發明的背光裝置,由於使用在表面含有具有特定的凹凸狀圖案的面之光控制用薄膜,來作為控制從光源或導光板所射出的光之方向的光控制用薄膜,故,既可充分地確保正面輝度,即使與具有規則構造之液晶面板組合使用,也不會產生波紋,能夠作成為具有優良圖像品質者。又,不需要為了背光裝置的品質提昇,增加零件數。
[實施例]
以下,依據實施例,更進一步說明本發明。再者,「份」、「%」在未特別表示時,其作為重量基準。
1.光控制用薄膜的製作
[實施例1]
使用能夠將藉由微細開孔加工技術所形成之特定的凹凸形狀予以賦形轉印的模具a,對模具a填充作為光控制層形成液之丙烯酸單體50份(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光純藥社)、多官能性丙烯酸單體45份(NK酯A-TMPT-3EO:新中村化學工業社)、光聚合起始劑5份(184:Ciba Japan公司)的混合液,在其上面密接作為支承體之厚度100μm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A4100:東洋紡績社)。然後,對光控制層,藉由高壓水銀燈照射600mJ/cm2 之紫外線,使光控制層硬化,再從模具a剝離,藉此製作在支承體上形成有厚度50μm的光控制層之實施例1的光控制用薄膜。
在實施例1所使用的模具a係以下述方式所製作的,即,設計將具有大致相同直徑50μm的圓形底面之凸部,藉由本發明的凸部之配置方法以80%之填充率填充之凹凸圖案,在模具材料表面,形成與此凹凸圖案的凸部互補的凹部來加以製作的。在凹凸圖案,凸部之形狀係如圖4(c)所示的山形、並縱橫比為0.60,在凸部中,設計成:配置成與相接觸的2個凸部中的任何凸部的圓形底面都接觸之凸部之比例為89%。
[實施例2]
使用能夠將藉由微細開孔加工技術所形成的特定的凹凸形狀予以賦形轉印之模具b,來代替在實施例1所使用的模具a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實施例2的光控制用薄膜。再者,在實施例2所使用的模具b,係以下述方式所製作的,即,設計將具有大致相同直徑50μm的圓形底面之凸部,藉由本發明的凸部之配置方法以73%之填充率填充之凹凸圖案,在模具材料表面,形成與此凹凸圖案的凸部互補的凹部來加以製作的。在凹凸圖案,凸部之形狀係如圖4(c)所示的山形、並縱橫比為0.45,在凸部中,設計成:配置成與相接觸的2個凸部中的任何凸部的圓形底面都接觸之凸部之比例為72%。在本實施例所設計的凹凸圖案的凸部配置,顯示於圖7。
[實施例3]
使用能夠將藉由微細開孔加工技術所形成的特定的凹凸形狀予以賦形轉印之模具c,來代替在實施例1所使用的模具a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實施例3的光控制用薄膜。再者,在實施例3所使用的模具c,係以下述方式所製作的,即,設計將具有大致相同直徑50μm的圓形底面之凸部,藉由本發明的凸部之配置方法以70%之填充率填充之凹凸圖案,在模具材料表面,形成與此凹凸圖案的凸部互補的凹部來加以製作的。在凹凸圖案,凸部之形狀係如圖4(c)所示的山形、並縱橫比為0.50,在凸部中,設計成:配置成與相接觸的2個凸部中的任何凸部的圓形底面都接觸之凸部之比例為57%。
[實施例4]
使用能夠將藉由微細開孔加工技術所形成的特定的凹凸形狀予以賦形轉印之模具d,對模具d填充與實施例1相同的光控制層形成液。然後,對光控制層,藉由高壓水銀燈照射600mJ/cm2 之紫外線,使光控制層硬化,再從模具d剝離,藉此製作在支承體上形成有厚度70μm的光控制層之實施例4的光控制用薄膜。再者,在實施例4所使用的模具d,係以下述方式所製作的,即,設計將具有大致相同直徑50μm的圓形底面之凸部,藉由本發明的凸部之配置方法以75%之填充率填充之凹凸圖案,在模具材料表面,形成與此凹凸圖案的凸部互補的凹部來加以製作的。在凹凸圖案,凸部之形狀係如圖4(c)所示的山形、並縱橫比為0.35,在凸部中,設計成:配置成與相接觸的2個凸部中的任何凸部的圓形底面都接觸之凸部之比例為79%。
[實施例5]
使用能夠將藉由微細開孔加工技術所形成的特定的凹凸形狀予以賦形轉印之模具e,來代替在實施例4所使用的模具d以外,其餘與實施例4同樣地,製作實施例5的光控制用薄膜。再者,在實施例5所使用的模具e,係以下述方式所製作的,即,設計將具有大致相同直徑50μm的圓形底面之凸部,藉由本發明的凸部之配置方法以69%之填充率填充之凹凸圖案,在模具材料表面,形成與此凹凸圖案的凸部互補的凹部來加以製作的。在凹凸圖案,凸部之形狀係如圖4(c)所示的山形、並縱橫比為0.55,在凸部中,設計成:配置成與相接觸的2個凸部中的任何凸部的圓形底面都接觸之凸部之比例為51%。
[實施例6]
在壓缸溫度280度、模具溫度85度的條件下,使用射出成形機,製作「在作為支承體之厚度188μm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Q51:帝人杜邦薄膜社)上,賦形轉印厚度35μm的光控制層,使得在支承體上形成有光控制層」之光控制用薄膜。光控制層係使用聚碳酸酯樹脂(L-1225:帝人化成社)的顆粒作為高分子樹脂來構成的。模具係使用能夠將藉由微細開孔加工技術所形成的特定的凹凸形狀予以賦形轉印之模具f。再者,在實施例6所使用的模具f,係以下述方式所製作的,即,設計將具有大致相同直徑50μm的圓形底面之凸部,藉由本發明的凸部之配置方法以76%之填充率填充之凹凸圖案,在模具材料表面,形成與此凹凸圖案的凸部互補的凹部來加以製作的。在凹凸圖案,凸部之形狀係如圖4(c)所示的山形、並縱橫比為0.50,在凸部中,設計成:配置成與相接觸的2個凸部中的任何凸部的圓形底面都接觸之凸部之比例為83%。
[實施例7]
使用能夠將藉由微細開孔加工技術所形成的特定的凹凸形狀予以賦形轉印之模具g,來代替在實施例6所使用的模具f以外,其餘與實施例6同樣地,製作實施例7的光控制用薄膜。再者,在實施例7所使用的模具g,係以下述方式所製作的,即,設計將具有大致相同直徑50μm的圓形底面之凸部,藉由本發明的凸部之配置方法以72%之填充率填充之凹凸圖案,在模具材料表面,形成與此凹凸圖案的凸部互補的凹部來加以製作的。在凹凸圖案,凸部之形狀係如圖4(c)所示的山形、並縱橫比為0.65,在凸部中,設計成:配置成與相接觸的2個凸部中的任何凸部的圓形底面都接觸之凸部之比例為68%。
[實施例8]
使用能夠將藉由微細開孔加工技術所形成的特定的凹凸形狀予以賦形轉印之模具h,來代替在實施例6所使用的模具f以外,其餘與實施例6同樣地,製作實施例8的光控制用薄膜。再者,在實施例8所使用的模具h,係以下述方式所製作的,即,設計將具有大致相同直徑50μm的圓形底面之凸部,藉由本發明的凸部之配置方法以81%之填充率填充之凹凸圖案,在模具材料表面,形成與此凹凸圖案的凸部互補的凹部來加以製作的。在凹凸圖案,凸部之形狀係如圖4(c)所示的山形、並縱橫比為0.60,在凸部中,設計成:配置成與相接觸的2個凸部中的任何凸部的圓形底面都接觸之凸部之比例為90%。
[實施例9]
使用射出成形機,在壓缸溫度280度、模具溫度85度的條件下,製作由厚度30μm的光控制層所構成之光控制用薄膜。光控制層係使用聚碳酸酯樹脂(L-1225:帝人化成社)的顆粒作為高分子樹脂來構成的。模具係使用能夠將藉由微細開孔加工技術所形成的特定的凹凸形狀予以賦形轉印之模具i。再者,在實施例9所使用的模具i,係以下述方式所製作的,即,設計將具有大致相同直徑50μm的圓形底面之凸部,藉由本發明的凸部之配置方法以78%之填充率填充之凹凸圖案,在模具材料表面,形成與此凹凸圖案的凸部互補的凹部來加以製作的。在凹凸圖案,凸部之形狀係如圖4(c)所示的山形、並縱橫比為0.75,在凸部中,設計成:配置成與相接觸的2個凸部中的任何凸部的圓形底面都接觸之凸部之比例為87%。
[實施例10]
使用能夠將藉由微細開孔加工技術所形成的特定的凹凸形狀予以賦形轉印之模具j,來代替在實施例9所使用的模具i以外,其餘與實施例9同樣地,製作實施例10的光控制用薄膜。再者,在實施例10所使用的模具j,係以下述方式所製作的,即,設計將具有大致相同直徑50μm的圓形底面之凸部,藉由本發明的凸部之配置方法以83%之填充率填充之凹凸圖案,在模具材料表面,形成與此凹凸圖案的凸部互補的凹部來加以製作的。在凹凸圖案,凸部之形狀係如圖4(c)所示的山形、並縱橫比為0.50,在凸部中,設計成:配置成與相接觸的2個凸部中的任何凸部的圓形底面都接觸之凸部之比例為92%。
再者,針對形成於實施例1~10之光控制用薄膜的光控制層表面的凹凸狀圖案的凸部之配置進行調查,在所有的凹凸狀圖案,符合本發明的凸部之配置方法。即,成為下述關係,也就是當任意地選擇第1個凸部時,第2個凸部不會與成為基準之第1個凸部重疊地,配置成與第1個凸部之圓形底面接觸,接著,第3個凸部不會與從第1個至第2個為止的所有之凸部重疊地,被配置成與第1個至第2個為止的其中任一個凸部之圓形底面接觸,針對之後的第n個凸部,也不會與從第1個至第(n-1)個為止的所有之凸部重疊地,被配置成與從第1個至第(n-1)個為止的其中任一個凸部之圓形底面接觸的關係。又,在該凹凸狀圖案的凸部中,配置成與相接觸的2個凸部中的任何凸部的圓形底面都接觸之凸部之比例為50~92%。
[比較例1]
使用能夠將藉由微細開孔加工技術所形成的特定的凹凸形狀予以賦形轉印之模具k,來代替在實施例1所使用的模具a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比較例1的光控制用薄膜。再者,在比較例1所使用的模具k,係以下述方式所製作的,即,設計成能將具有大致相同直徑50μm的圓形底面且大致相同形狀並縱橫比為0.50之凸部,不會相互重疊地進行最密填充(填充率:91%)後的凹凸狀圖案加以賦形轉印者。由於模具k係設計成凸部被最密填充,故,在藉由模具k所製作的光控制用薄膜的光控制層表面,凹凸狀圖案的所有之凸部被配置成與相接觸的2個凸部中的任何圓形底面都接觸。
[比較例2]
使用能夠將藉由微細開孔加工技術所形成的特定的凹凸形狀予以賦形轉印之模具1,來代替在實施例1所使用的模具a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比較例2的光控制用薄膜。再者,在比較例2所使用的模具1係製作成,將具大致相同直徑50μm的圓形底面且縱橫比為0.60之大致相同形狀的凸部,使用亂數,圓形底面不會相互重疊地,隨機配置的凹凸狀圖案,能將此凹凸圖案予以賦形轉印者。在藉由此模具所製作的凹凸圖案,在凸部中,配置成與相接觸的2個凸部中的任何凸部的圓形底面接觸之凸部之比例為0.1%以下。又,凸部之圓形底面的填充率為54%。
[比較例3]
使用能夠將藉由微細開孔加工技術所形成的特定的凹凸形狀予以賦形轉印之模具m,來代替在實施例6所使用的模具f以外,其餘與實施例6同樣地,製作比較例3的光控制用薄膜。再者,在比較例3所使用的模具m係設計成,能夠將具大致相同直徑50μm的圓形底面且大致相同形狀並縱橫比為0.50之凸部,藉由本發明的凸部之配置方法以63%之填充率所填充之凹凸狀圖案加以賦形轉印。
針對形成於比較例3之光控制用薄膜的光控制層表面的凹凸狀圖案的凸都之配置進行調查,符合本發明的凸部之配置方法。即,成為下述關係,也就是當任意地選擇第1個凸部時,第2個凸部不會與成為基準之第1個凸部重疊地,配置成與第1個凸部之圓形底面接觸,接著,第3個凸部不會與從第1個至第2個為止的所有之凸部重疊地,被配置成與第1個至第2個為止的其中任一個凸部之圓形底面接觸,針對之後的第n個凸部,也不會與從第1個至第(n-1)個為止的所有之凸部重疊地,被配置成與從第1個至第(n-1)個為止的其中任一個凸部之圓形底面接觸的關係。另外,在該凹凸狀圖案的凸部中,配置成與相接觸的2個凸部中的任何凸部的圓形底面接觸之凸部之比例為10%。
2.背光裝置的製作
其次,製作將實施例1~10及比較例1~3的光控制用薄膜設置於導光板上所構成之15英吋的側邊入光型背光裝置(冷陰極管上下各1燈),作為實施例1~10及比較例1~3的背光裝置。
3.評價
(1)正面輝度
測定使用實施例1~10及比較例1~3的光控制用薄膜之側邊入光型背光裝置的光射出面中心的正面輝度。光控制用薄膜的方向係作成為具凹凸狀圖案之面成為光射出面。測定結果顯示於表1(單位為「cd/m2 」)。再者,在未使用光控制用薄膜之狀態下的側邊入光型背光裝置的正面輝度為1000cd/m2
(2)有無波紋
在暗室中,以全白表示來將使用了實施例1~10及比較例1~3的光控制用薄膜之液晶顯示器予以點燈,從正面及傾斜方向,以目視觀察波紋的產生狀況。將完全無產生波紋者以「◎」評價,產生若干波紋、但目視幾乎無法確認的程度者以「○」評價,產生若干波紋、但不會影響確認性的程度者以「△」評價,產生波紋並造成對確認性大影響者以「×」加以評價。評價結果顯示於表1。
再者,在表1中之「凸部的接觸之比例」係指,在實施例1至10及比較例1至3的光控制用薄膜的光控制層表面之凹凸狀圖案的凸部中,配置成與相接觸的2個凸部中之任何凸部的圓形底面都接觸的凸部之比例。
從表1的結果可得知,由於實施例1~10之光控制用薄膜係具有光控制層者,該光控制層是在表面具備有藉由獨自的方法配置有底面大致相同直徑的凸部而成之凹凸狀圖案,故,能夠提高凸部之填充率,可充分地確保正面輝度。又,實施例1~10之光控制用薄膜,即使與具有規則構造之液晶面板組合使用,也不會產生波紋,不會損害液晶顯示器的圖像品質。
特別是實施例1~3及6~8的光控制用薄膜係,構成光控制層表面的凹凸狀圖案之凸部之縱橫比為0.40~0.70,且該凸部之填充率為70~82%之範圍內,故,成為正面輝度與波紋防止性之平衡優良者。
又,實施例1及6的光控制用薄膜係,構成光控制層表面的凹凸狀圖案之凸部之縱橫比為0.50~0.60,且該凸部之填充率為75~80%之範圍內,故,成為正面輝度與波紋防止性之平衡特優者。
其次,組入實施例1~10之光控制用薄膜的實施例1~10之背光裝置,由於使用既可充分地確保正面輝度,亦可不會產生波紋的光控制用薄膜,故,如上述般不會成為損害圖像品質者。又,由於不需要另外設置用來確保正面輝度之光學薄片,故能夠以少零件數來構成。
相對於此,比較例1的光控制用薄膜,由於與本發明的凸部之配置的方法不同,為具有具備將大致相同直徑的凸部不會重疊、且無間隙地配置之最密填充的凹凸狀圖案之光控制層,故,成為正面輝度優良者。但,將比較例1的光控制用薄膜與具有規則構造之液晶面板疊合使用時,則會產生波紋,造成液晶顯示器的圖像品質降低。
又,比較例2的光控制用薄膜,由於與本發明的凸部之配置的方法不同,為具有具備使用亂數來隨機地配置大致相同直徑的凸部之凹凸狀圖案的光控制層,故,當將比較例2的光控制用薄膜與具有規則構造之液晶面板重疊時,不會產生波紋,並不會損害液晶顯示器的圖像品質。但,比較例2的光控制用薄膜,由於其光控制層表面的凹凸狀圖案的凸部中,幾乎所有的凸部都未配置成與相接觸的2個凸部中的任何圓形底面都接觸(0.1%以下),故,凸部之填充率低,正面輝度極差。
又,比較例3的光控制用薄膜,雖具有具備藉由與本發明的凸部之配置方法相同的方法來配置凸部之凹凸狀圖案的光擴散層,但,在該凹凸狀圖案的凸部中,配置成與相接觸的2個凸部中的任何凸部的圓形底面都接觸之凸部之比例為10%,故,雖不會產生波紋,但正面輝度極差。
其次,組入有比較例1~3的光控制用薄膜之比較例1~3的背光裝置,由於如上述般使用正面輝度與波紋的防止性之平衡差的光控制用薄膜,故,作為背光裝置之品質低。
A、B、C、D...凸部之圓形底面
140、150...背光裝置
141、151...導光板或擴散板
142、152...光源
143、153...光控制用薄膜
圖1係顯示本發明的凹凸狀圖案的凸部之配置的比例之說明圖。
圖2係用來說明本發明的凹凸狀圖案之凸部之配置方法的圖。
圖3係顯示本發明的凸部之配置方法的順序的一例之圖。
圖4(a)~(c)係分別顯示凸部之形狀的一例之圖。
圖5係顯示本發明的背光裝置的一實施形態之圖。
圖6係顯示本發明的背光裝置的其他實施形態之圖。
圖7係顯示具有本發明的凹凸圖案的圓形底面之凸部配置的一例之圖。
A、B、C、D...凸部之圓形底面

Claims (10)

  1. 一種光控制用薄膜,係具有光控制層,該光控制層在表面具備有配置具有大致相同直徑的圓形底面之凸部而成之凹凸狀圖案,其特徵為:前述凹凸狀圖案係配置成為當依次配置從第1個至第n(n為2以上的整數)個為止的凸部時,第n個的凸部之圓形底面不會與從第1個至第(n-1)個為止的所有之凸部之圓形底面重疊,而與從第1個至第(n-1)個為止的其中任一個凸部之圓形底面接觸的圖案,在前述凸部中,被配置成與互相接觸的2個凸部中的任何凸部的圓形底面都接觸之凸部之比例為50以上且未滿90%。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控制用薄膜,其中,在前述凸部中,被配置成其底面與2個以上的凸部之圓形底面接觸的凸部之比例為80%以上且100%以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光控制用薄膜,其中,前述凸部,大致呈相同形狀。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光控制用薄膜,其中,前述凹凸狀圖案之前述凸部之圓形底面的填充率為70~82%。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光控制用薄膜,其中,前述凸部之縱橫比為0.40~0.70。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光控制用薄膜,其中,前述光控制層係藉由高分子樹脂所構成的。
  7. 一種光控制用薄膜,係具有在表面具備有凹凸狀圖案的光控制層,其特徵為:前述凹凸狀圖案係配置有:具大致相同直徑的圓形底面之複數個第1凸部;和具直徑較前述第1凸部小的圓形底面之第2凸部,前述複數個第1凸部係被配置成相互的圓形底面不會重疊,且與其他的1個以上的第1凸部之圓形底面接觸,前述複數個第1凸部中,被配置成與底面相接觸的2個凸部中的任何凸部的圓形底面都接觸之凸部之比例為50~92%。
  8. 一種光控制用薄膜,係具有光控制層,該光控制層在表面具有配置由具有大致相同直徑的圓形底面之複數個凸部而成之凹凸狀圖案,其特徵為:前述凹凸圖案係被配置成當依次配置從第1個至第n(n為2以上的整數)個為止的凸部時,第n個的凸部之圓形底面不會與從第1個至第(n-1)個為止的所有之凸部的圓形底面重疊,而與從第1個至第(n-1)個為止的其中任一個凸部之圓形底面接觸所構成,前述複數個凸部中,被配置成其底面與2個以上的凸部之圓形底面接觸的凸部之比例為80%以上且未滿100%。
  9. 一種背光裝置,係具備有光源;將從前述光源所射入的光從與光射入面不同的面射出之板狀光學構件;以及與前述板狀光學構件接近並被配置之光控制用薄膜的背 光裝置,其特徵為:使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中任一項之光控制用薄膜,作為前述光控制用薄膜。
  10. 一種模具的製作方法,係用來製作具有在表面具備凹凸狀圖案的光控制層之光控制用薄膜的前述凹凸圖案形成用的模具之方法,其特徵為:具有:在模具的表面配置成為具大致相同直徑的圓形底面的複數個凸部之底面的圓之步驟;及在所配置之圓的內側,形成作為前述凸部之母模的凹部之步驟,在配置前述圓的步驟,控制將依次配置從第1個至第n個(n為2以上的整數)為止的圓之步驟,持續進行至於前述模具的表面無間隙可配置與其他的圓不重疊之圓為止,此時,以第n個的圓不會與從第1個至第(n-1)個為止的所有之圓重疊,且與從第1個至第(n-1)個為止的其中任一個圓接觸的方式配置,並且將被配置成與相接觸的2個圓中的任何圓都接觸的位置之圓的比例為50~92%。
TW98108941A 2008-03-21 2009-03-19 A film for light control, a backlight device using the same,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mold for forming a concavo-convex pattern TWI4703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73507 2008-03-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47052A TW200947052A (en) 2009-11-16
TWI470315B true TWI470315B (zh) 2015-01-21

Family

ID=41090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8108941A TWI470315B (zh) 2008-03-21 2009-03-19 A film for light control, a backlight device using the same,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mold for forming a concavo-convex pattern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449151B2 (zh)
JP (1) JP5323811B2 (zh)
KR (1) KR101526635B1 (zh)
CN (1) CN101960335B (zh)
TW (1) TWI470315B (zh)
WO (1) WO20091164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10481B2 (ja) * 2010-06-29 2015-11-11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表示装置、及び光学シート製造用金型
US8866177B2 (en) 2010-12-21 2014-10-21 Kimoto Co., Ltd. Microstructure for light-emitting element, and light-emitting element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including microstructure
CN102162868B (zh) * 2011-05-04 2013-05-22 凯鑫森(上海)功能性薄膜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片及具备光学片的背光模组
JP5190553B1 (ja) * 2012-03-06 2013-04-24 フリージア・マクロス株式会社 キャリア付き金属箔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70412A (ja) * 2002-03-11 2003-09-25 Eastman Kodak Co 拡散フィルム
JP2004033811A (ja) * 2002-06-28 2004-02-05 Hitachi Chem Co Ltd 表面凹凸形成方法、それにより得られる光学フィルム及び拡散反射板並びに拡散反射板の製造方法
JP2004145328A (ja) * 2002-10-04 2004-05-20 Keiwa Inc 光学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24356A (en) * 1988-12-07 1990-05-08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Illumination system for a display device
JPH04277733A (ja) * 1991-03-06 1992-10-02 Nikon Corp 焦点板の製造方法
US5598280A (en) * 1993-03-23 1997-01-28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Film lens and a surface light source using the same
JP2830972B2 (ja) * 1995-03-06 1998-12-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液晶表示装置
JP4243779B2 (ja) * 1997-11-14 2009-03-25 株式会社ニコン 拡散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拡散板、並びにマイクロレンズアレイ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マイクロレンズアレイ
JP4133420B2 (ja) * 2002-03-26 2008-08-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US6859326B2 (en) * 2002-09-20 2005-02-22 Corning Incorporated Random microlens array for optical beam shaping and homogenization
US7416309B2 (en) * 2004-12-30 2008-08-2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Optical film having a surface with rounded structures
KR100665871B1 (ko) * 2005-04-21 2007-01-10 미래나노텍(주) 액정표시장치의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JP2006350177A (ja) * 2005-06-20 2006-12-28 Seiko Epson Corp 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光学シート、面状照明装置、電気光学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70412A (ja) * 2002-03-11 2003-09-25 Eastman Kodak Co 拡散フィルム
JP2004033811A (ja) * 2002-06-28 2004-02-05 Hitachi Chem Co Ltd 表面凹凸形成方法、それにより得られる光学フィルム及び拡散反射板並びに拡散反射板の製造方法
JP2004145328A (ja) * 2002-10-04 2004-05-20 Keiwa Inc 光学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9116429A1 (ja) 2009-09-24
US8449151B2 (en) 2013-05-28
US20110026272A1 (en) 2011-02-03
TW200947052A (en) 2009-11-16
JP5323811B2 (ja) 2013-10-23
CN101960335A (zh) 2011-01-26
JPWO2009116429A1 (ja) 2011-07-21
CN101960335B (zh) 2012-08-29
KR20100127272A (ko) 2010-12-03
KR101526635B1 (ko) 2015-06-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7046337A1 (ja) プリズム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面光源装置
WO2008069324A1 (ja) 光拡散性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プリズムシート、並びに面光源装置
JPWO2008032692A1 (ja) レンズシート、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0085425A (ja) レンズシート、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I470315B (zh) A film for light control, a backlight device using the same,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mold for forming a concavo-convex pattern
JP5446196B2 (ja) 光学部品、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表示装置
JP4244889B2 (ja) 反射型スクリーン用光拡散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反射型スクリーン用スクリーン
JP5603541B2 (ja) プリズムシート
JP5834524B2 (ja) 光学部材、面光源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3011667A (ja) 光学シート、面光源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0152293A (ja) 拡散部材、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5603542B2 (ja) プリズムシート
JP2010210827A (ja) 光線制御ユニット
JP5955777B2 (ja) 発光素子用微細構造体、当該微細構造体を用いた発光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JP6098777B2 (ja)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装置
JP2016090946A (ja) 光学部材、光学部材の製造方法、密着防止層形成用原版の製造方法、面光源装置、映像源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5379728B2 (ja) 光線制御ユニット
JP2005037802A (ja) 光散乱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JP2011081366A (ja) 拡散シート、光源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20140002223A (ko) 집광형 광학시트
JP2012242636A (ja) 光拡散シート、面光源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2203169A (ja) 光学部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JP2010026005A (ja) 拡散シート
JP2006234981A (ja) 透過型スクリーン
JP2010204518A (ja) 複数の変曲点を有する単位レンズを配した光学シー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