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37309B - 影像拾取鏡頭 - Google Patents

影像拾取鏡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37309B
TWI437309B TW100116754A TW100116754A TWI437309B TW I437309 B TWI437309 B TW I437309B TW 100116754 A TW100116754 A TW 100116754A TW 100116754 A TW100116754 A TW 100116754A TW I437309 B TWI437309 B TW I43730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surface
side optical
image
object s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167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45798A (en
Inventor
Hsiang Chi Tang
Ming Ta Chou
Original Assignee
Largan Precision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rgan Precision Co filed Critical Largan Precision Co
Priority to TW1001167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37309B/zh
Priority to US13/251,707 priority patent/US8358473B2/en
Priority to CN201120388038.2U priority patent/CN202305976U/zh
Priority to CN201110309248.2A priority patent/CN102778742B/zh
Publication of TW2012457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457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373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3730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ou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22Telecentric objectives or lens syste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影像拾取鏡頭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影像拾取鏡頭;特別是關於一種由四個透鏡構成全長短且低成本的影像拾取鏡頭,以應用於電子產品上。
在數位相機(Digital Still Camera)、行動電話鏡頭(Mobile Phone Camera)小型電子設備上常裝設有影像拾取鏡頭,用以對物體進行攝像,影像拾取鏡頭發展的主要趨勢為朝向小型化、低成本,但同時也希望能達到具有良好的像差修正能力,具高解析度、高成像品質的影像拾取鏡頭。
在小型電子產品的影像拾取鏡頭,習知上有二鏡片式、三鏡片式、四鏡片式及五鏡片式以上之不同設計,然而以成像品質考量,四鏡片式及五鏡片式影像拾取鏡頭在像差修正、光學傳遞函數MTF(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性能上較具優勢;其中,又以四鏡片式相較五鏡片式的鏡片數量較少,製造成本較低,適用於高品質、高畫素(pixel)要求的電子產品。
在各種小型化的四鏡片式影像拾取鏡頭設計中,習知技術係以不同的正或負屈光度組合;其中以正屈光度之第一透鏡、負屈光度之第二透鏡、正屈光度之第三透鏡、負屈光度之第四透鏡組合之設計,如WIPO專利WO2010026691、美國專利US7,785,023、 US2008/180813、US7,755,853,以趨向於較好的像差修正。
在小型數位相機、網路相機、行動電話鏡頭等產品,其影像拾取鏡頭要求小型化、焦距短、像差調整良好;以正屈光度之第一透鏡、負屈光度之第二透鏡、正屈光度之第三透鏡、正屈光度之第四透鏡組合之設計,最可能達到小型化之需求,如美國專利US7,443,611、US7,375,903及US7,345,830等,然而,這些專利所揭露之影像拾取鏡頭,其第三透鏡在近光軸之物側面為凸面,向透鏡邊緣轉成凹面,曲率變化極大且面型複雜,此種鏡片在加工上有相當的困難,不利於生產;另外,配置以新月型之第三透鏡,則可有效修正像散,且此新月型第三透鏡之有效徑長較短,像側面曲率較大,可產生較佳之正屈折力,並可有效壓低光線,使鏡片之空間配置有更大的自由度;或者在第二透鏡必須採用較厚的鏡片,除生產時不易控制冷卻變形問題,且不利於鏡頭總長縮小。為此,本發明提出更實用性的設計,在縮短影像拾取鏡頭同時,利用四個透鏡的屈折力、凸面與凹面的組合,除有效縮短影像拾取鏡頭的總長度外,進一步可提高成像品質,並以簡單的透鏡面型以降低製造成本,以應用於電子產品上。
本發明主要目的為提供一種影像拾取鏡頭,沿著光軸排列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其中,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光學面為凸面;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光學面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為凹面;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係由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為凹面、其像側光學面為凸面,其物側光學面與像側光學面皆為非球 面;具有正屈折力之第四透鏡,係由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為凹面,其物側光學面及像側光學面皆為非球面;影像拾取鏡頭並滿足下列關係式:0.20<(R3-R4)/(R3+R4)<0.70 (1)
|(R5-R6)/(R5+R6)|<0.21 (2)
0.1<R4/f<0.5 (3)
其中,R3為第二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R4為第二透鏡之像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R5為第三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R6為第三透鏡之像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f為影像拾取鏡頭之焦距。
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影像拾取鏡頭,如前所述,其中,第四透鏡之物側光學面與像側光學面,至少一光學面可設置有至少一反曲點,除滿足式(1)、式(2)及式(3)外並進一步滿足下列關係式:|(R7-R8)/(R7+R8)|<0.18 (4)
28<v1-v2<42 (5)
進一步地,0.3<(R3-R4)/(R3+R4)<0.52 (6)
0<f/f3<0.40 (7)
0<| f2 |/f3<0.5 (8)
0<T12/T23<0.4 (9)
0.2<R1/f<0.5 (10)
其中,R1為第一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R3為第二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R4為第二透鏡之像側 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R7為第四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R8為第四透鏡之像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f為影像拾取鏡頭之焦距,f2為第二透鏡之焦距,f3為第三透鏡之焦距,T12為第一透鏡之像側光學面至第二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光軸上的距離,T23為第二透鏡之像側光學面至第三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光軸上的距離,v1為第一透鏡之色散係數,v2為第二透鏡之色散係數。
再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影像拾取鏡頭,如前所述,另可包含一影像感測元件設置於一成像面上;其中,第一透鏡之像側光學面可為凹面,第四透鏡之物側光學面與像側光學面,至少一光學面可設置有至少一反曲點;除滿足式(1)、式(2)、式(3)及式(4)外並進一步滿足下列關係式之一或其組合:0.5<T23/T34<1.5 (11)
0.2<(CT2/f)*10<0.8 (12)
TTL/ImgH<2.1 (13)
其中,T23為第二透鏡之像側光學面至第三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光軸上的距離,T34為第三透鏡之像側光學面至第四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光軸上的距離,f為影像拾取鏡頭之焦距,CT2為第二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TTL為第一透鏡之物側光學面至成像面在光軸上的距離,ImgH為影像感測元件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
本發明另一個主要目的為提供一種影像拾取鏡頭,沿著光軸排列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其中,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光學面為凸面;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光學面為凸面、像側光學面為凹面 ;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由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為凹面、像側光學面為凸面,其物側光學面與像側光學面為非球面;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由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為凸面、像側光學面為凹面,其物側光學面及像側光學面皆為非球面;影像拾取鏡頭並滿足下列關係式:0.20<(R3-R4)/(R3+R4)<0.70 (1)
|(R7-R8)/(R7+R8)|<0.18 (4)
0.1<R4/f<0.5 (3)
0<f/f3<0.40 (7)
其中,R3為第二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R4為第二透鏡之像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R7為第四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R8為第四透鏡之像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f為影像拾取鏡頭之焦距,f3為第三透鏡之焦距。
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影像拾取鏡頭,如前所述,其中,第四透鏡之物側光學面與像側光學面,至少一光學面可設置有至少一反曲點,除滿足式(1)、式(4)、式(3)及式(7)外並進一步滿足下列關係式之一或其組合:0<| f2 |/f3<0.5 (8)
28<v1-v2<40 (14)
0.5<T23/T34<1.5 (11)
|(R5-R6)/(R5+R6)|<0.21 (2)
進一步地,0.3<(R3-R4)/(R3+R4)<0.52(6)
0.2<(CT2/f)*10<0.8 (12)
其中,f為影像拾取鏡頭之焦距,f2為第二透鏡之焦距,f3為第三透鏡之焦距,v1為第一透鏡之色散係數,v2為第二透鏡之色散係數,T23為第二透鏡之像側光學面至第三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光軸上的距離,T34為第三透鏡之像側光學面至第四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光軸上的距離,R3為第二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R4為第二透鏡之像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R5為第三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R6為第三透鏡之像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CT2為第二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
本發明藉由上述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在光軸上以適當的間距組合配置,可有效縮短影像拾取鏡頭的全長,兼具有良好得像差修正與具有優勢的光學傳遞函數MTF(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本發明影像拾取鏡頭中,第一透鏡具正屈折力,提供系統所需的大部分屈折力,有助於縮短系統的總長度;第二透鏡具負屈折力,可有效對具正屈折力之透鏡所產生的像差做補正、修正系統的佩茲伐和數(Petzval Sum),使周邊像面變得更平;藉由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配置,可提系統所需的正屈折力,以降低系統對於誤差的敏感度,有利於製造;進一步,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可有效壓制光線入射於感光元件的角度,不至於使光線入射於感光元件之角度過大,有助於影像感測元件接收影像之效率。
又本發明影像拾取鏡頭中,可將光圈設置於被攝物與第一透鏡之間為前置光圈,或可將光圈設置於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為中 置光圈,光圈之配置,可將影像拾取鏡頭的出射瞳(exit pupil)與成像面產生較長的距離,影像可採直接入射的方式由影像感測元件所接收,除避免暗角發生外,如此即為像側的遠心(telecentric)效果;通常遠心效果可提高成像面的亮度,可增加影像感測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
若在第四透鏡設置有反曲點,可導引射出第四透鏡邊緣的影像光線的角度,使離軸視場的影像光線的角度導引至影像感測元件,由影像感測元件所接收。另外,新月形的第三透鏡之物側光學面為凹面、像側光學面為凸面,可有效修正像散。再者,藉由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可為塑膠材料所製成,有利於製造及降低成本。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光圈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第一透鏡
111、211、311、411、511、611、711、811‧‧‧第一透鏡之物側光學面
112、212、312、412、512、612、712、812‧‧‧第一透鏡之像側光學面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第二透鏡
121、221、321、421、521、621、721、821‧‧‧第二透鏡之物側光學面
122、222、322、422、522、622、722、822‧‧‧第二透鏡之像側光學面
130、230、330、430、530、630、730、830‧‧‧第三透鏡
131、231、331、431、531、631、731、831‧‧‧第三透鏡之物側光學面
132、232、332、432、532、632、732、832‧‧‧第三透鏡之像側光學面
140、240、340、440、540、640、740、840‧‧‧第四透鏡
141、241、341、441、541、641、741、841‧‧‧第四透鏡之物側光學面
142、242、342、442、542、642、742、842‧‧‧第四透鏡之像側光學面
160、260、360、460、560、660、760、860‧‧‧紅外線濾除濾光片
170、270、370、470、570、670、770、870‧‧‧成像面
180、280、380、480、580、680、780、880‧‧‧影像感測元件
f‧‧‧影像拾取鏡頭之焦距
f2‧‧‧第二透鏡之焦距
f3‧‧‧第三透鏡之焦距
R1‧‧‧第一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
R3‧‧‧第二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
R4‧‧‧第二透鏡之像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
R5‧‧‧第三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
R6‧‧‧第三透鏡之像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
R7‧‧‧第四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
R8‧‧‧第四透鏡之像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
T12‧‧‧第一透鏡之像側光學面至第二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光軸上的距離
T23‧‧‧第二透鏡之像側光學面至第三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光軸上的距離
T24‧‧‧第三透鏡之像側光學面至第四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光軸上的距離
CT2‧‧‧第二透鏡在光軸的厚度
v1‧‧‧第一透鏡之色散係數
v2‧‧‧第二透鏡之色散係數
TTL‧‧‧第一透鏡之物側光學面至成像面在光軸上的距離
ImgH‧‧‧影像感測元件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
Fno‧‧‧光圈值
HFOV‧‧‧最大場視角的一半
第1A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影像拾取鏡頭示意圖;第1B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像差曲線圖;第2A圖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影像拾取鏡頭示意圖;第2B圖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像差曲線圖;第3A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影像拾取鏡頭示意圖;第3B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像差曲線圖;第4A圖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影像拾取鏡頭示意圖;第4B圖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像差曲線圖;第5A圖係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影像拾取鏡頭示意圖;第5B圖係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像差曲線圖;第6A圖係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影像拾取鏡頭示意圖;第6B圖係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像差曲線圖;第7A圖係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影像拾取鏡頭示意圖; 第7B圖係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像差曲線圖;第8A圖係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影像拾取鏡頭示意圖;以及第8B圖係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像差曲線圖。
本發明提供一種影像拾取鏡頭,請參閱第1A圖,影像拾取鏡頭沿著光軸排列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及第四透鏡140;其中,第一透鏡11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光學面111為凸面;第二透鏡120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光學面121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122為凹面;第三透鏡130具有正屈折力,由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131為凹面、其像側光學面132為凸面,其物側光學面131及像側光學面132皆為非球面;第四透鏡140具有正屈折力,由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141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142為凹面,其物側光學面141及像側光學面142皆為非球面;影像拾取鏡頭另包含一光圈100與一紅外線濾除濾光片160,光圈100設置於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之間為中置光圈;紅外線濾除濾光片160設置於第四透鏡140與成像面170之間,通常為平板光學材料製成,不影響本發明影像拾取鏡頭之焦距f;影像拾取鏡頭並可包含一影像感測元件180,設置於成像面170上,可將被攝物成像。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及第四透鏡140之非球面光學面,其非球面之方程式(Aspherical Surface Formula)為式(15)所構成,
其中,X:非球面上距離光軸為Y的點,其與相切於非球面光軸上頂點之切面的相對高度;Y:非球面曲線上的點與光軸的距離;R: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K:錐面係數;以及Ai:第i階非球面係數。
在本發明影像拾取鏡頭中,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及第四透鏡140之光學面可設置為球面或非球面,若使用非球面的光學面,則可藉由光學面的曲率半徑改變其屈折力,用以消減像差,進而縮減影像拾取鏡頭之透鏡使用數目,可以有效降低影像拾取鏡頭的總長度。由此,本發明之影像拾取鏡頭藉由前述之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及第四透鏡140配置,滿足關係式:式(1)、式(2)及式(3)。
在本發明影像拾取鏡頭中,第二透鏡120為提供主要的負屈折力,當滿足式(3)時,可使其像側光學面122有較適當的曲率半徑,以增加像差補償能力;當滿足式(1)時,可調配第二透鏡120之物側光學面121與像側光學面122的曲度,使第二透鏡120面型變化得以限制,有利於製造及降低製造成本;同樣地,當第三透鏡130的曲率滿足式(2)時,可限制第三透鏡130的面型變化不致於過大,有利於製造及降低製造成本;當第四透鏡140的曲率滿足式(4)時,可藉由控制面型以適當調整第四透鏡140的屈折力,以降低系統對於誤差之敏感度,並有利於製造及降低製造成本。
又本發明影像拾取鏡頭中,當滿足式(7)與式(8)時,即在影像拾 取鏡頭之焦距f、第二透鏡120之焦距f2、第三透鏡130之焦距f3間適當調配屈折力,可以有效分配影像拾取鏡頭中第二透鏡120與第三透鏡130所需的屈折力,以適當修正系統像差與降低系統對於誤差的敏感度。
當滿足式(9)與式(11)時,可限制第一透鏡110至第四透鏡140的透鏡間距離,以適當縮短影像拾取鏡頭的長度;同樣地,當滿足式(12)時,在單位長度的影像拾取鏡頭之焦距f下,可適當調整第二透鏡120的厚度CT2,除縮短影像拾取鏡頭的全長外,可使第二透鏡120具適當厚度,以增加鏡片之製造良率;進一步地,當滿足式(13)時,可有效減少影像拾取鏡頭的全長,使在相同的全長下可獲得更大的影像感測元件180有效畫素的範圍,也可利於調整適當系統全長。
當滿足式(5)與式(14)時,使第一透鏡110的色散係數(Abbe number)v1與第二透鏡120的色散係數(Abbe number)v2的差值介於適當範圍,可以有效修正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產生的色差,並可增加第二透鏡120的色差補償能力;當滿足式(10)可使第一透鏡110的物側光學面111之面型適宜,以配置系統所需之適當正屈折力,對於系統總長之縮短有其良好效果。
本發明影像拾取鏡頭將藉由以下具體實施例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例>
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影像拾取鏡頭示意圖請參閱第1A圖,第一實施例之像差曲線請參閱第1B圖。第一實施例之影像拾取鏡頭主要 由四片透鏡、光圈100及紅外線濾除濾光片160所構成的影像拾取鏡頭;在光軸上,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具正屈折力之第一透鏡110,為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111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112為凹面,其物側光學面111及像側光學面112皆為非球面;一光圈100;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120,為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121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122為凹面,其物側光學面121及像側光學面122皆為非球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鏡130,為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131為凹面、其像側光學面132為凸面,其物側光學面131與像側光學面132皆為非球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鏡140,為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141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142為凹面,其物側光學面141與像側光學面142皆為非球面,且至少一光學設置有至少一反曲點;一玻璃材質製成之紅外線濾除濾光片(IR-filter)160,為平板玻璃用以調整成像的光線波長區段;以及一影像感測元件180設置於成像面170上;經由四片透鏡、光圈100及紅外線濾除濾光片160之組合,可將被攝物在影像感測元件180上成像。
表一、本實施例的光學數據
本實施例的光學數據如上表一所示,其中,第一透鏡110至第四透鏡140之物側光學面與像側光學面均使用式(15)之非球面方程式所構成,其非球面係數如下表二所示:表二、本實施例的非球面係數
參見表一及第1B圖,本實施例影像拾取鏡頭中,影像拾取鏡頭的焦距為f=3.46(毫米),構成整體的光圈值(f-number)Fno=2.85,最大場視角的一半HFOV=33.1°;本實施例各光學數據經計算推導後,可滿足相關關係式,如下表三,相關符號如前所述,此不再贅述:表三、本實施例滿足相關關係式之數據
由表一之光學數據及由第1B圖之像差曲線圖可知,藉由本發明之影像拾取鏡頭之本實施例,在球差(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像散(astigmatic field curving)與歪曲(distortion)有良好的補償效果。
<第二實施例>
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影像拾取鏡頭示意圖請參閱第2A圖,第二實施例之像差曲線請參閱第2B圖。第二實施例之影像拾取鏡頭主要由四片透鏡、光圈200及紅外線濾除濾光片260所構成的影像拾取鏡頭;在光軸上,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具正屈折力之第一透鏡210,為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211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212為凸面,其物側光學面211及像側光學面212皆為非球面;一光圈200;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220,為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221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222為凹面,其物側光學面221及像側光學面222皆為非球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 鏡230,為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231為凹面、其像側光學面232為凸面,其物側光學面231與像側光學面232皆為非球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鏡240,為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241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242為凹面,其物側光學面241與像側光學面242皆為非球面,且至少一光學面設置有至少一反曲點;一玻璃材質製成之紅外線濾除濾光片(IR-filter)260,為平板玻璃用以調整成像的光線波長區段;以及一影像感測元件280設置於成像面270上;經由四片透鏡、光圈200及紅外線濾除濾光片260之組合,可將被攝物在影像感測元件280上成像。
本實施例的光學數據如上表四所示,其中,第一透鏡210至第四透鏡240之物側光學面與像側光學面均使用式(15)之非球面方程式所構成,其非球面係數如下表五所示:
參見表四及第2B圖,本實施例影像拾取鏡頭中,影像拾取鏡頭的焦距為f=3.90(毫米),構成整體的光圈值(f-number)Fno=2.80,最大場視角的一半HFOV=30.1°;本實施例各光學數據經計算推導後,可滿足相關關係式,如下表六,相關符號如前所述,此不再贅述:表六、本實施例滿足相關關係式之數據
由表四之光學數據及由第2B圖之像差曲線圖可知,藉由本發明之影像拾取鏡頭之本實施例,在球差、像散與歪曲有良好的補償效果。
<第三實施例>
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影像拾取鏡頭示意圖請參閱第3A圖,第三實施例之像差曲線請參閱第3B圖。第三實施例之影像拾取鏡頭主要由四片透鏡、光圈300及紅外線濾除濾光片360所構成的影像拾取鏡頭;在光軸上,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具正屈折力之第一透鏡310,為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311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312為凹面,其物側光學面311及像側光學面312皆為非球面;一光圈300;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320,為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321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322為凹面,其物側光學面321及像側光學面322皆為非球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鏡330,為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331為凹面、其像側光 學面332為凸面,其物側光學面331與像側光學面332皆為非球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鏡340,為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341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342為凹面,其物側光學面341與像側光學面342皆為非球面,且至少一光學面設置有至少一反曲點;一玻璃材質製成之紅外線濾除濾光片(IR-filter)360,為平板玻璃用以調整成像的光線波長區段;以及一影像感測元件380設置於成像面370上;經由四片透鏡、光圈300及紅外線濾除濾光片360之組合,可將被攝物在影像感測元件380上成像。
本實施例的光學數據如上表七所示,其中,第一透鏡310至第四透鏡340之物側光學面與像側光學面均使用式(15)之非球面方程式所構成,其非球面係數如下表八所示:表八、本實施例的非球面係數
參見表七及第3B圖,本實施例影像拾取鏡頭中,影像拾取鏡頭的焦距為f=3.38(毫米),構成整體的光圈值(f-number)Fno=2.90,最大場視角的一半HFOV=34.0°;本實施例各光學數據經計算推導後,可滿足相關關係式,如下表九,相關符號如前所述,此不再贅述:表九、本實施例滿足相關關係式之數據
由表七之光學數據及由第3B圖之像差曲線圖可知,藉由本發明之影像拾取鏡頭之本實施例,在球差、像散與歪曲有良好的補償效果。
<第四實施例>
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影像拾取鏡頭示意圖請參閱第4A圖,第四實施例之像差曲線請參閱第4B圖。第四實施例之影像拾取鏡頭主要由四片透鏡、光圈400及紅外線濾除濾光片460所構成的影像拾取鏡頭;在光軸上,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具正屈折力之第一透鏡410,為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411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412為凸面,其物側光學面411及像側光學面412皆為非球面;一光圈400;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420,為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421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422為凹面,其物側光學面421及像側光學面422皆為非球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鏡430,為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431為凹面、其像側光 學面432為凸面,其物側光學面431與像側光學面432皆為非球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鏡440,為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441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442為凹面,其物側光學面441與像側光學面442皆為非球面,且至少一光學面設置有至少一反曲點;一玻璃材質製成之紅外線濾除濾光片(IR-filter)460,為平板玻璃用以調整成像的光線波長區段;以及一影像感測元件480設置於成像面470上;經由四片透鏡、光圈400及紅外線濾除濾光片460之組合,可將被攝物在影像感測元件480上成像。
本實施例的光學數據如上表十所示,其中,第一透鏡410至第四透鏡440之物側光學面與像側光學面均使用式(15)之非球面方程式所構成,其非球面係數如下表十一所示:
參見表十及第4B圖,本實施例影像拾取鏡頭中,影像拾取鏡頭的焦距為f=3.33(毫米),構成整體的光圈值(f-number)Fno=2.90,最大場視角的一半HFOV=34.5°;本實施例各光學數據經計算推導後,可滿足相關關係式,如下表十二,相關符號如前所述,此不再贅述:表十二、本實施例滿足相關關係式之數據
由表十之光學數據及由第4B圖之像差曲線圖可知,藉由本發明之影像拾取鏡頭之本實施例,在球差、像散與歪曲有良好的補償效果。
<第五實施例>
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影像拾取鏡頭示意圖請參閱第5A圖,第五實施例之像差曲線請參閱第5B圖。第五實施例之影像拾取鏡頭主要由四片透鏡、光圈500及紅外線濾除濾光片560所構成的影像拾取鏡頭;在光軸上,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具正屈折力之第一透鏡510,為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511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512為凸面,其物側光學面511及像側光學面512皆為非球面;一光圈500;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520,為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521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522為凹面,其物側光學面521及像側光學面522皆為非球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 鏡530,為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531為凹面、其像側光學面532為凸面,其物側光學面531與像側光學面532皆為非球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鏡540,為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541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542為凹面,其物側光學面541與像側光學面542皆為非球面,且至少一光學面設置有至少一反曲點;一玻璃材質製成之紅外線濾除濾光片(IR-filter)560,為平板玻璃用以調整成像的光線波長區段;以及一影像感測元件580設置於成像面570上;經由四片透鏡、光圈500及紅外線濾除濾光片560之組合,可將被攝物在影像感測元件380上成像。
本實施例的光學數據如上表十三所示,其中,第一透鏡510至第四透鏡540之物側光學面與像側光學面均使用式(15)之非球面方 程式所構成,其非球面係數如下表十四所示:
參見表十三及第5B圖,本實施例影像拾取鏡頭中,影像拾取鏡頭的焦距為f=3.13(毫米),構成整體的光圈值(f-number)Fno=2.92,最大場視角的一半HFOV=36.1°;本實施例各光學數據經計算推導後,可滿足相關關係式,如下表十五,相關符號如前所述,此不再贅述:表十五、本實施例滿足相關關係式之數據
由表十三之光學數據及由第5B圖之像差曲線圖可知,藉由本發明之影像拾取鏡頭之本實施例,在球差、像散與歪曲有良好的補償效果。
<第六實施例>
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影像拾取鏡頭示意圖請參閱第6A圖,第六實施例之像差曲線請參閱第6B圖。第六實施例之影像拾取鏡頭主要由四片透鏡、光圈600及紅外線濾除濾光片660所構成的影像拾取鏡頭;在光軸上,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光圈600;一具正屈折力之第一透鏡610,為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611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612為凸面,其物側光學面611及像側光學面612皆為非球面;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620,為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621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622為凹面,其物側光學面621及像側光學面622皆為非球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鏡630,為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631為凹面、其像側光 學面632為凸面,其物側光學面631與像側光學面632皆為非球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鏡640,為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641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642為凹面,其物側光學面641與像側光學面642皆為非球面,且至少一光學面設置有至少一反曲點;一玻璃材質製成之紅外線濾除濾光片(IR-filter)660,為平板玻璃用以調整成像的光線波長區段;以及一影像感測元件680設置於成像面670上;經由四片透鏡、光圈600及紅外線濾除濾光片660之組合,可將被攝物在影像感測元件680上成像。
本實施例的光學數據如上表十六所示,其中,第一透鏡610至第四透鏡640之物側光學面與像側光學面均使用式(15)之非球面方程式所構成,其非球面係數如下表十七所示:
參見表十六及第6B圖,本實施例影像拾取鏡頭中,影像拾取鏡頭的焦距為f=3.52(毫米),構成整體的光圈值(f-number)Fno=3.10,最大場視角的一半HFOV=30.1°;本實施例各光學數據經計算推導後,可滿足相關關係式,如下表十八,相關符號如前所述,此不再贅述:表十八、本實施例滿足相關關係式之數據
由表十六之光學數據及由第6B圖之像差曲線圖可知,藉由本發明之影像拾取鏡頭之本實施例,在球差、像散與歪曲有良好的補償效果。
<第七實施例>
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影像拾取鏡頭示意圖請參閱第7A圖,第七實施例之像差曲線請參閱第7B圖。第七實施例之影像拾取鏡頭主要由四片透鏡、光圈700及紅外線濾除濾光片760所構成的影像拾取鏡頭;在光軸上,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具正屈折力之第一透鏡710,為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711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712為凹面,其物側光學面711及像側光學面712皆為非球面;一光圈700;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720,為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721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722為凹面,其物側光學面721及像側光學面722皆為非球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鏡730,為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731為凹面、其像側光 學面732為凸面,其物側光學面731與像側光學面732皆為非球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鏡740,為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741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742為凹面,其物側光學面741與像側光學面742皆為非球面,且至少一光學面設置有至少一反曲點;一玻璃材質製成之紅外線濾除濾光片(IR-filter)760,為平板玻璃用以調整成像的光線波長區段;以及一影像感測元件780設置於成像面770上;經由四片透鏡、光圈700及紅外線濾除濾光片760之組合,可將被攝物在影像感測元件780上成像。
本實施例的光學數據如上表十九所示,其中,第一透鏡710至第四透鏡740之物側光學面與像側光學面均使用式(15)之非球面方程式所構成,其非球面係數如下表二十所示:表二十、本實施例的非球面係數
參見表十九及第7B圖,本實施例影像拾取鏡頭中,影像拾取鏡頭的焦距為f=3.42(毫米),構成整體的光圈值(f-number)Fno=2.87,最大場視角的一半HFOV=33.3°;本實施例各光學數據經計算推導後,可滿足相關關係式,如下表二十一,相關符號如前所述,此不再贅述:表二十一、本實施例滿足相關關係式之數據
由表十九之光學數據及由第7B圖之像差曲線圖可知,藉由本發明之影像拾取鏡頭之本實施例,在球差、像散與歪曲有良好的補償效果。
<第八實施例>
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影像拾取鏡頭示意圖請參閱第8A圖,第八實施例之像差曲線請參閱第8B圖。第八實施例之影像拾取鏡頭主要由四片透鏡、光圈800及紅外線濾除濾光片860所構成的影像拾取鏡頭;在光軸上,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具正屈折力之第一透鏡810,為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811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812為凹面,其物側光學面811及像側光學面812皆為非球面;一光圈800;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820,為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821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822為凹面,其物側光學面821及像側光學面822皆為非球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鏡830,為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831為凹面、其像側光 學面832為凸面,其物側光學面831與像側光學面832皆為非球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鏡840,為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841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842為凹面,其物側光學面841與像側光學面842皆為非球面,且至少一光學面設置有至少一反曲點;一玻璃材質製成之紅外線濾除濾光片(IR-filter)860,為平板玻璃用以調整成像的光線波長區段;以及一影像感測元件880設置於成像面870上;經由四片透鏡、光圈800及紅外線濾除濾光片860之組合,可將被攝物在影像感測元件880上成像。
本實施例的光學數據如上表二十二所示,其中,第一透鏡810至第四透鏡840之物側光學面與像側光學面均使用式(15)之非球面方程式所構成,其非球面係數如下表二十三所示:
參見表二十二及第8B圖,本實施例影像拾取鏡頭中,影像拾取鏡頭的焦距為f=3.42(毫米),構成整體的光圈值(f-number)Fno=2.85,最大場視角的一半HFOV=33.3°;本實施例各光學數據經計算推導後,可滿足相關關係式,如下表二十四,相關符號如前所述,此不再贅述:表二十四、本實施例滿足相關關係式之數據
由表二十二之光學數據及由第8B圖之像差曲線圖可知,藉由本發明之影像拾取鏡頭之本實施例,在球差、像散與歪曲有良好的補償效果。
本發明影像拾取鏡頭中,透鏡的材質可為玻璃或塑膠,若透鏡的材質為玻璃,則可以增加影像拾取鏡頭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若透鏡材質為塑膠,則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
本發明影像拾取鏡頭中,若透鏡表面係為凸面,則表示透鏡表面於近軸處為凸面;若透鏡表面係為凹面,則表示透鏡表面於近軸處為凹面。
本發明影像拾取鏡頭中,可設置有至少一孔徑光欄,如耀光光欄(Glare Stop)或視場光欄(Field Stop)等,以減少雜散光,有助於提昇影像品質。
表一至表二十四所示為本發明影像拾取鏡頭實施例的不同數值變 化表,然本發明各個實施例的數值變化皆屬具體實驗所得,即使使用不同數值,相同結構的產品仍應屬於本發明的保護範疇,故以上的說明所描述及圖式中所說明僅做為例示性,非用以限制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園。
100‧‧‧光圈
110‧‧‧第一透鏡
111‧‧‧第一透鏡之物側光學面
112‧‧‧第一透鏡之像側光學面
120‧‧‧第二透鏡
121‧‧‧第二透鏡之物側光學面
122‧‧‧第二透鏡之像側光學面
130‧‧‧第三透鏡
131‧‧‧第三透鏡之物側光學面
132‧‧‧第三透鏡之像側光學面
140‧‧‧第四透鏡
141‧‧‧第四透鏡之物側光學面
142‧‧‧第四透鏡之像側光學面
160‧‧‧紅外線濾除濾光片
170‧‧‧成像面
180‧‧‧影像感測元件

Claims (17)

  1. 一種影像拾取鏡頭,其沿著光軸排列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其物側光學面為凸面;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其物側光學面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為凹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鏡,係由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為凹面、其像側光學面為凸面,其物側光學面及像側光學面皆為非球面;以及一具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鏡,係由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為凹面,其物側光學面與像側光學面皆為非球面,該第四透鏡之物側光學面與像側光學面,至少一光學面設置有至少一反曲點;其中,該第二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3,該第二透鏡之像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4,該第三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5,該第三透鏡之像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6,該影像拾取鏡頭之焦距為f,該第二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為CT2,係滿足下列關係式:0.20<(R3-R4)/(R3+R4)<0.70 |(R5-R6)/(R5+R6)|<0.21 0.1<R4/f<0.5 0.2<(CT2/f)*10<0.8。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像拾取鏡頭,其中,該第四透鏡 之物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7,該第四透鏡之像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8,係滿足下列關係式:|(R7-R8)/(R7+R8)|<0.18。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影像拾取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之色散係數為v1,該第二透鏡之色散係數為v2,係滿足下列關係式:28<v1-v2<42。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影像拾取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3,該第二透鏡之像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4,係進一步地滿足下列關係式:0.3<(R3-R4)/(R3+R4)<0.52。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影像拾取鏡頭,其中,該影像拾取鏡頭之焦距為f,該第三透鏡之焦距為f3,係滿足下列關係式:0<f/f3<0.40。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影像拾取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之焦距為f2,該第三透鏡之焦距為f3,係滿足下列關係式:0<| f2 |/f3<0.5。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影像拾取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之像側光學面至該第二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光軸上的距離為T12,該第二透鏡之像側光學面至該第三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光軸上的距離為T23,係滿足下列關係式:0<T12/T23<0.4。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影像拾取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1,該影像拾取鏡頭之焦距為f,係滿足下列關係式: 0.2<R1/f<0.5。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影像拾取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之像側光學面至該第三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光軸上的距離為T23,該第三透鏡之像側光學面至該第四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光軸上的距離為T34,係滿足下列關係式:0.5<T23/T34<1.5。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影像拾取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之像側光學面為凹面。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影像拾取鏡頭,其中,該影像拾取鏡頭另設置一影像感測元件於一成像面處供被攝物成像;該第一透鏡之物側光學面至該成像面在光軸上的距離為TTL,該影像感測元件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為ImgH,滿足下列關係式:TTL/ImgH<2.1。
  12. 一種影像拾取鏡頭,其沿著光軸排列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其物側光學面為凸面;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其物側光學面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為凹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鏡,係由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為凹面、其像側光學面為凸面,其物側光學面與像側光學面皆為非球面;以及一具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鏡,係由塑膠材質所製成,其物側光學面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為凹面,其物側光學面與像側光學面皆為非球面,該第四透鏡之物側光學面與像側光學面,至少一光學面設置有至少一反曲點;其中,該影像拾取鏡頭之焦距為f,該第三透鏡之焦距為f3,該 第二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3,該第二透鏡之像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4,該第四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7,該第四透鏡之像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8,該第二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為CT2,係滿足下列關係式:0.20<(R3-R4)/(R3+R4)<0.70 |(R7-R8)/(R7+R8)|<0.18 0.1<R4/f<0.5 0<f/f3<0.40 0.2<(CT2/f)*10<0.8。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影像拾取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之焦距為f2,該第三透鏡之焦距為f3,係滿足下列關係式:0<| f2 |/f3<0.5。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影像拾取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之色散係數為v1,該第二透鏡之色散係數為v2,係滿足下列關係式:28<v1-v2<40。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影像拾取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之像側光學面至該第三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光軸上的距離為T23,該第三透鏡之像側光學面至該第四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光軸上的距離為T34,係滿足下列關係式:0.5<T23/T34<1.5。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影像拾取鏡頭,其中,該第三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5,該第三透鏡之像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6,係滿足下列關係式: |(R5-R6)/(R5+R6)|<0.21。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影像拾取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之物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3,該第二透鏡之像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4,係進一步地滿足下列關係式:0.3<(R3-R4)/(R3+R4)<0.52。
TW100116754A 2011-05-12 2011-05-12 影像拾取鏡頭 TWI4373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16754A TWI437309B (zh) 2011-05-12 2011-05-12 影像拾取鏡頭
US13/251,707 US8358473B2 (en) 2011-05-12 2011-10-03 Optical lens for image pickup
CN201120388038.2U CN202305976U (zh) 2011-05-12 2011-10-10 影像拾取镜头
CN201110309248.2A CN102778742B (zh) 2011-05-12 2011-10-10 影像拾取镜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16754A TWI437309B (zh) 2011-05-12 2011-05-12 影像拾取鏡頭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45798A TW201245798A (en) 2012-11-16
TWI437309B true TWI437309B (zh) 2014-05-11

Family

ID=46374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16754A TWI437309B (zh) 2011-05-12 2011-05-12 影像拾取鏡頭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358473B2 (zh)
CN (2) CN202305976U (zh)
TW (1) TWI4373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37309B (zh) * 2011-05-12 2014-05-11 Largan Precision Co 影像拾取鏡頭
TWI429945B (zh) * 2011-09-13 2014-03-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拾像鏡組
CN103135206B (zh) * 2012-09-07 2016-04-20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TWI451120B (zh) * 2012-11-29 2014-09-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拾像系統鏡頭組
CN103185952B (zh) * 2012-12-28 2017-12-05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US8908291B1 (en) * 2013-12-19 2014-12-09 Glory Science Co., Ltd. Optical lens system
CN104020548B (zh) 2014-01-27 2016-08-17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此镜头的电子装置
TWI620968B (zh) 2016-12-15 2018-04-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攝像鏡片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17161B (zh) * 2019-12-20 2021-01-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6107059A (zh) * 2021-02-05 2023-05-12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3885166B (zh) * 2021-08-27 2024-04-05 芜湖瑞视达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机光学镜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90471B2 (ja) 2005-04-15 2011-10-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4980590B2 (ja) 2005-07-04 2012-07-1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ATE408852T1 (de) 2006-06-15 2008-10-15 Fujinon Corp Kompaktes objektiv mit vier einzellinsen
KR100790716B1 (ko) * 2006-07-25 2008-01-0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초소형 촬상 광학계
US7785023B1 (en) 2006-08-16 2010-08-31 Tessera MEMS Technologies, Inc. Miniature camera lens system
TWI336020B (en) * 2006-08-17 2011-01-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lens assembly for taking image
JP4977869B2 (ja) * 2006-08-21 2012-07-18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JP4932510B2 (ja) 2007-01-30 2012-05-1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5096057B2 (ja) * 2007-07-10 2012-12-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ならびに撮像機器
JP4317933B1 (ja) * 2008-02-13 2009-08-19 ナル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像光学系
JP2009258286A (ja) * 2008-04-15 2009-11-05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像レンズ、撮像ユニット及び携帯端末
JP5097059B2 (ja) 2008-09-03 2012-12-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KR20110048247A (ko) * 2009-11-02 2011-05-1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TWI437309B (zh) * 2011-05-12 2014-05-11 Largan Precision Co 影像拾取鏡頭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78742B (zh) 2014-07-09
CN202305976U (zh) 2012-07-04
US8358473B2 (en) 2013-01-22
TW201245798A (en) 2012-11-16
CN102778742A (zh) 2012-11-14
US20120287514A1 (en) 2012-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35138B (zh) 影像拾取光學系統
TWI424216B (zh) 光學影像鏡組
TWI429981B (zh) 光學影像擷取系統
TWI453498B (zh) 光學影像鏡頭組
TWI437309B (zh) 影像拾取鏡頭
TWI449945B (zh) 拾像光學鏡頭
TWI437311B (zh) 影像拾取鏡組
TWI435135B (zh) 光學透鏡系統
TWI432822B (zh) 光學攝像鏡頭組
TWI437257B (zh) 光學影像擷取鏡片組
TWI424215B (zh) 取像用光學系統
TWI435136B (zh) 光學成像鏡頭組
TWI457594B (zh) 影像鏡頭
TWI421562B (zh) 攝像用光學鏡頭組
TWI429943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436089B (zh) 影像拾取光學透鏡組
TWI438471B (zh) 光學影像擷取鏡頭
TWI421557B (zh) 攝像透鏡系統
TWI435137B (zh) 攝像用光學鏡片組
TWI422900B (zh) 光學攝影鏡頭組
TWI434064B (zh) 攝影光學鏡片系統
TWI421533B (zh) 光學攝影鏡頭
TWI440922B (zh) 光學取像透鏡組
TWI447471B (zh) 影像拾取鏡片組
TWI440884B (zh) 攝影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