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22219B - 攝影裝置及攝影方法以及電腦可讀取的記錄媒體 - Google Patents

攝影裝置及攝影方法以及電腦可讀取的記錄媒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22219B
TWI422219B TW099123388A TW99123388A TWI422219B TW I422219 B TWI422219 B TW I422219B TW 099123388 A TW099123388 A TW 099123388A TW 99123388 A TW99123388 A TW 99123388A TW I422219 B TWI422219 B TW I42221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data
imaging element
photographing
image
subjec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233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05118A (en
Inventor
Jun Muraki
Original Assignee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o Compu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o Comput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1051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051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222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2221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3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contrast or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of image signals, e.g. hill climbing metho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 Cameras Adapted For Combination With Other Photographic Or Optical Apparatuses (AREA)
  • Focusing (AREA)

Description

攝影裝置及攝影方法以及電腦可讀取的記錄媒體
本發明係關於具備可用於數位相機之複數個攝影元件之攝影裝置及攝影方法。
以往,為了提高影像資料之圖框速率(frame rate),具有藉由提高攝影元件之驅動頻率、或進行像素累加驅動、或以僅讀出攝影元件之一部分區域的影像資料的方式進行驅動(一部分讀出驅動),以提高圖框速率之攝影裝置。
依對比度檢測方式之AF處理的AF處理時間,係依存於影像資料之圖框速率。圖框速率越高,則越可縮短此增高部分之AF處理時間。
已經出現一種為了縮短AF處理時間,而在AF處理中即時(real time)顯示一部分區域之影像,而於此以外之區域顯示過去所拍攝之影像,藉以在AF處理中即時顯示直通影像,並縮短AF處理時間的技術(尚未經實審之日本特開2003-333409號公報)。
然而,根據習知之攝影裝置,即使在藉由提高驅動頻率以提高圖框速率的情況,因為在攝影元件之特性上,其驅動頻率係有上限,所以,無法超過此上限而提高圖框速率。另外,在一部分讀出驅動中,因為只能顯示一部分區域之影像,所以,具有不適合於被攝體之動態影像攝影或被攝體之直通影像顯示的問題點。另外,即使在藉由像素累加而提高圖框速率的情況,其仍有限度,而若超過此上限以提高圖框速率時,則亦有不適合動態影像攝影或被攝體之直通影像顯示的問題點。
另外,根據上述日本公開專利公報記載之技術,雖可縮短AF處理時間,但只能即時顯示一部分之影像,而有在AF處理中無法恣意構思以決定攝影之構圖的問題點。
本發明係用以解決上述習知技術之課題而達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提高動態影像攝影時或被攝體之直通影像顯示時的圖框速率,且可提高AF處理時之性能之攝影裝置及攝影方法。
在一個形態中,一種攝影裝置,其包含:第1攝影元件及第2攝影元件,係用以將被攝體之光轉換為影像資料;動態影像攝影控制部,藉由驅動該第1攝影元件及第2攝影元件,以使藉由該第1攝影元件而被轉換之影像資料、及藉由該第2攝影元件而被轉換之影像資料交互地輸出,用以控制被攝體之動態影像攝影;及聚焦控制部,係以使用該第1攝影元件及該第2攝影元件中任一方之攝影元件進行被攝體之動態影像攝影,並使用另一方之攝影元件而對被攝體進行自動聚焦的方式進行控制。
在另一形態中,一種攝影裝置,其包含:複數個攝影元件,係用以將被攝體之光轉換為影像資料;擷取部,係將靜態影像攝影所需之靜態影像用曝光時間分配給該複數個攝影元件,對該複數個攝影元件進行曝光,以擷取藉由該複數個攝影元件所轉換之各個的影像資料;及生成部,係自藉由該擷取部所擷取之複數個影像資料,生成合成影像資料。
在另一形態中,一種攝影裝置,其包含:第1攝影元件及第2攝影元件,係用以將被攝體之光轉換為影像資料;靜態影像攝影控制部,係以使用該第1攝影元件進行被攝體之動態影像攝影,而使用該第2攝影元件進行被攝體之靜態影像之攝影的方式進行控制;及影像生成部,係自藉由該靜態影像攝影控制部而從該第1攝影元件所輸出之影像資料,依序生成直通影像資料或動態影像資料,並於此生成之間分多次地,根據從該第2攝影元件所輸出之影像資料,以生成靜態影像資料。
在另一形態中,攝影方法,係具備將被攝體之光轉換為影像資料的第1攝影元件及第2攝影元件之攝影裝置之攝影方法,攝影方法包含:動態影像攝影步驟,係藉由驅動該第1攝影元件及該第2攝影元件,以使藉由該第1攝影元件而被轉換之影像資料、及藉由該第2攝影元件而被轉換之影像資料交互地輸出,用以進行被攝體之動態影像攝影;及聚焦控制步驟,係以使用該第1攝影元件及該第2攝影元件中任一方之攝影元件進行被攝體之動態影像攝影,並使用另一方之攝影元件而對被攝體進行自動聚焦的方式進行控制。
在另一形態中,一種電腦可讀取的記錄媒體,係記憶有攝影裝置所執行用之程式,而該攝影裝置具備將被攝體之光轉換為影像資料的第1攝影元件及第2攝影元件,記錄媒體之特徵為:電腦係作為使動態影像攝影部及聚焦控制部產生機能,而該動態影像攝影部,係藉由驅動該第1攝影元件及該第2攝影元件,以使藉由該第1攝影元件而被轉換之影像資料、及藉由該第2攝影元件而被轉換之影像資料交互地輸出,用以進行被攝體之動態影像攝影;而聚焦控制部,係以使用該第1攝影元件及該第2攝影元件中任一方之攝影元件進行被攝體之動態影像攝影,並使用另一方之攝影元件而對被攝體進行自動聚焦的方式進行控制。
以下,將本發明之攝影裝置作為應用於數位相機之一例,參照圖式詳細說明本實施形態,。
(第1實施形態)
A.數位相機之構成
第1圖為顯示實現本發明之攝影裝置之數位相機1的概略構成之方塊圖。
數位相機1具備:攝影透鏡2、透鏡驅動電路3、光路分離裝置4、ND濾光器5、ND濾光器6、光圈兼用快門7、光圈兼用快門8、CCD9、CCD10、垂直驅動器11、TG(timing generator)12、單元電路13、單元電路14、影像生成部15、AF評價值運算部16、DMA控制器17、DRAM18、視頻編碼器19、顯示部20、CPU21、記憶體22、鍵入部23、壓縮電路24、快閃記憶體25、及匯流排26。
攝影透鏡2包括未圖示之聚焦透鏡、變焦透鏡,且連接有透鏡驅動電路3。透鏡驅動電路3係由使未圖示之聚焦透鏡、變焦透鏡分別朝光軸方向驅動之馬達;及依照來自CPU21之控制信號,以使聚焦馬達、變焦馬達分別朝光軸方向驅動之聚焦馬達驅動器、變焦馬達驅動器所構成。
光路分離裝置4係由將稜鏡、半透明反射鏡等之攝影光束分離成2個光束之光學構件所構成。光路分離裝置4係將介由攝影透鏡2而射入之光束分離成2個光束。該被分離之攝影光束係介分別由ND濾光器5及光圈兼用快門7、ND濾光器6及光圈兼用快門8而投影於CCD9、CCD10上。
ND濾光器5及ND濾光器6係用於將射入光之光量予以減低者。亦即,ND濾光器5、ND濾光器6係藉由光路分離裝置而將分離成2束之彼此之光之光量予以減低。
光圈兼用快門7、光圈兼用快門8含有未圖示之驅動電路,驅動電路係依照自CPU21所輸送之控制信號,分別使光圈兼用快門7及光圈兼用快門8作動。此光圈兼用快門係用作為光圈及快門而發揮功能。
光圈係指用以控制射入之光線的光量的機構。快門係指用以控制光線射至CCD9、CCD10之時間的機構。光線射至CCD9、CCD10之時間係依快門之開閉速度(快門速度)而變化。曝光係由光圈及快門速度所決定。
CCD9、CCD10係藉由垂直驅動器11而分別驅動掃描,並於每一定周期將被攝體像之GRB值的各色之光的強度進行光電轉換,而分別輸出於單元電路13、單元電路14。垂直驅動器11、單元電路13及單元電路14之動作時序係介由TG12而由CPU21所控制。
單元電路13、單元電路14係由將自CCD9、CCD10分別輸出之攝影信號進行相關二重取樣而加以保持之CDS(Correlated Double Sampling)電路、進行取樣後之攝影信號的自動增益調整之AGC(Automatic Gain Control)電路、及將自動增益調整後之類比信號轉換為數位信號之A/D轉換器所構成。CCD9、CCD10之攝影信號係分別經由單元電路13、單元電路14而被作為數位信號輸送至影像生成部15。
影像生成部15係對由單元電路13、單元電路14所輸送之影像資料施以像素內插處理、γ修正處理、白色平衡處理、亮度色差信號(YUV資料)之生成處理等的影像處理。
AF評價值運算部16係在自動聚焦時,根據在各焦點(聚焦透鏡位置)位置藉由CCD取得之焦點區域內的影像資料而抽取高頻成份,並累計該抽取之高頻成份,計算出AF評價值。CPU21係根據此計算出之AF評價值,將控制信號輸送至透鏡驅動電路3,藉以使聚焦透鏡移動至合焦透鏡位置。
DMA控制器17係用以進行影像生成部15與DRAM18之間、DRAM18與視頻編碼器19之間、及DRAM18與匯流排26之間的資料輸送。
DRAM18係可改寫之半導體之一種,是用以暫時記憶藉由CCD9、CCD10所攝影之影像資料(在影像生成部15所生成之YUV資料)的緩衝記憶體,並可用作CPU21之工作記憶體。
視頻編碼器19係將自DRAM18所讀出之數位信號的影像資料轉換為類比信號,並以因應於顯示部20之掃描方式的時序依序輸出。
顯示部20包括彩色液晶顯示器及其驅動電路。顯示部20係於攝影模式時,將藉由CCD9、CCD10所攝影而被記憶於DRAM18內之影像資料(YUV資料)顯示於顯示部20上,而於再生時之時,用以顯示自快閃記憶體25所讀出而被解壓縮之記錄影像資料。
CPU21係用以控制上述數位相機1之各部的單晶片微電腦。
在記憶體22內記錄有CPU21之各部的控制所需要之控制程式、必要資料,而CPU21係依照該控制程式進行動作。
鍵入部23包括:模式切換鍵、可半按/全按之快門鍵、數字鍵、SET鍵等複數個操作鍵,並將因應使用者之鍵操作的操作信號輸出至CPU21。
壓縮電路24係進行使用JPEG(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MPEG(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規格之壓縮、解壓縮的部分。壓縮電路24係依照CPU21之控制信號以壓縮被記憶於DRAM18內之影像資料(YUV信號)、或解壓縮被記錄於快閃記憶體25內之影像資料。
快閃記憶體25係用以保存由壓縮電路24所壓縮之影像資料等的記錄媒體。
B.其次,說明成為本發明之特徵之CCD9及CCD10之驅動方法及影像生成部15之動作方法。
蓄積於CCD9及CCD10之電荷,係依照藉由垂直驅動器11所生成之指定頻率時脈信號而被讀出。在直通影像顯示時(動態影像攝影時)、AF處理時、靜態影像攝影處理時,各自之最佳驅動方法係不同。亦即,具有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驅動方法及適合於AF處理之驅動方法。又,垂直驅動器11係介由TG12而由CPU21所控制。
B-1.直通影像顯示時
在直通影像顯示時,應將藉由CCD9、CCD10所拍攝之影像資料顯示於顯示部20上,CPU21係藉由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控制以驅動CCD9、CCD10。此時,CPU21係交互地驅動CCD9、CCD10(將CCD9之驅動周期與CCD10之驅動周期錯開半個周期)。藉此,CCD9、CCD10係交互地進行曝光、輸送,而自CCD9、CCD10交互地輸出影像資料。
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控制的驅動,係指進行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驅動、及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曝光控制的驅動的雙方。
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驅動,係可使用各一線地讀出蓄積於CCD9、CCD10之全像素的電荷,以讀出全像素之電荷的方法。但是,在此方法中,CPU21需要花時間才能完全讀出蓄積於CCD9、CCD10之全像素的電荷。另外,在藉由CCD9、CCD10所擷取之影像資料的解析度比顯示部20之解析度多的情況,CPU21必須在減低該擷取之影像資料的解析度後才能顯示於顯示部20上。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CPU21係自最初開始,以成為適合於顯示部20之解析度的影像尺寸的方式,隔開間隔進行讀出或累加像素後進行讀出。藉此,可顯示動作平滑之直通影像。在此,在直通影像用驅動中,係累加2像素後讀出影像資料。
另外,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曝光控制的驅動,例如,係藉由電子快門,以成為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曝光時間的方式來驅動CCD9、CCD10。
影像生成部15係對自CCD9、CCD10交互地依序輸出之影像資料施以直通影像顯示用之影像處理,藉以生成直通影像資料。被施以此影像處理之影像資料,係依序記憶於緩衝記憶體內。該所記憶之影像資料係作為直通影像而顯示於顯示部20上。
第2圖為表示直通影像顯示時之CCD9及CCD10之驅動、影像生成部15之動作的時序圖。
如本圖所示,在將CCD9所曝光之電荷作為影像資料而進行輸送的最繁忙期間進行CCD10之曝光,並在CCD10之影像資料的輸送中進行CCD9的曝光、亦即,將曝光周期各錯開半個周期。如此,藉由將CCD9及CCD10交互地進行曝光、輸送,可不用提高CCD9及CCD10之驅動頻率,而使顯示有直通影像之影像資料的圖框速率達到2倍。
又,影像生成部15係具有以顯示有直通影像之影像資料的圖框速率(藉由CCD9或CCD10所獲得之影像資料的圖框速率的2倍之圖框速率)而施以影像處理之能力。影像生成部15亦可不具有施以此以上之影像處理的能力或並列地施以影像處理的能力。
B-2.AF處理時
在AF處理時,CPU21係於AF評價值運算部16檢測出聚焦透鏡之各透鏡位置上的AF評價值。另外,CPU21係為了顯示被攝體之影像,藉由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控制來驅動一方之CCD,並藉由適合於AF處理之控制來驅動另一方之CCD。
適合於此AF處理之控制之驅動,例如,係指用以提高AF處理之精度的驅動。
以下,說明幾個適合於AF處理之驅動方法。
B-2a.首先,說明進行高速驅動(加快影像資料之讀出周期的CCD的驅動)以縮短AF處理時間,藉以提高AF處理之精度的方法。
在依對比度檢測方式之AF處理中,透鏡驅動電路3係使聚焦透鏡自透鏡端移動至透鏡端。另外,透鏡驅動電路3係用以檢測聚焦透鏡之各透鏡位置的AF評價值,並使聚焦透鏡移動至該檢測出之AF評價值中AF評價值成為波峰值的透鏡位置。藉此,進行自動聚焦。
在此,為了縮短依對比度檢測方式之AF處理之時間,可通過加快聚焦透鏡之移動速率來達成。但是,若僅僅加快聚焦透鏡之移動速率,而CCD之讀出周期(輸送周期)未改變時(圖框速率不變),檢測AF評價值之透鏡位置(焦點)變少,造成焦點之精度變差。因此藉由加快讀出周期,並對應於此讀出周期而加快聚焦透鏡之移動速率,不會降低聚焦精度,而可縮短AF處理時間。其結果,可提高AF處理之精度。
例如,設以通常之依對比度檢測方式之AF處理來檢測AF評價值的焦點為8個。在此情況時,若僅使聚焦透鏡之移動速率為2倍時,則檢測AF評價值的焦點減為4個。但是,若將讀出周期加快2倍並使聚焦透鏡之移動速率為2倍的話,則AF處理時間縮短為約1/2倍,並且,檢測AF評價值的焦點仍為8個。
又,在此所謂之高速驅動,係意味比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驅動更為高速之驅動。依高速驅動之圖框速率係比依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驅動的圖框速率、或該直通影像顯示時之直通影像的圖框速率(依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驅動的圖框速率的2倍之圖框速率)更高。
以下,說明幾個高速驅動之方法。
B-2a-1.一部分讀出驅動
一部分讀出驅動係指以讀出CCD之一部分區域的線(該一部分之區域包含焦點區域)的像素資料的方式來驅動CCD。
在此,讀出之一部分的區域係CCD全線之1/2線,且是CCD之中央部分的線。
又,在進行此一部分讀出驅動之情況,亦可與進行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驅動的情況相同,在CCD之一部分區域內,隔開間隔進行讀出或通過像素累加而進行讀出。
根據此一部分讀出驅動,因為CPU21讀出一部分區域之像素資料,所以可藉由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驅動來提高圖框速率。即,若藉由對CCD全線之1/N(N為任意)線進行一部分讀出驅動以讀出影像資料的話(若進行輸送的話),可比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驅動提高約N倍之圖框速率。只是,在藉由間歇讀出或像素累加驅動而讀出影像資料之情況,係進行同程度之間歇讀出或像素累加驅動,以進行一部分讀出驅動。
例如,當藉由對CCD全線之1/2線進行一部分讀出驅動以讀出影像資料時,可比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驅動提高約2倍之圖框速率。
B-2a-2.像素累加驅動
像素累加驅動係指將蓄積於CCD之像素內的電荷進行累加而讀出的方法,其為周知技術,故而省略說明。
在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驅動中,說明了亦可進行像素累加驅動以讀出蓄積於像素內之電荷的方式。但是,在此之像素累加驅動係指將在不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程度而蓄積於像素內之電荷進行累加並讀出。即,這是因為當隨著藉由像素累加驅動而累加之像素數增加時,雖圖框速率提高,但其解析度亦相應地下降,而變得無法適用於直通影像顯示之緣故。
例如,在適合於直通影像用顯示之驅動中,CPU21係對蓄積於2個像素之電荷進行累加以讀出影像資料,而在適合於AF控制之驅動(像素累加驅動)中,CPU21係對蓄積於8個像素之電荷進行累加以讀出影像資料。在此情況時,適合於AF控制之驅動係將其圖框速率比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驅動提高4倍。
B-2a-3.其他之驅動方法
不限於一部分讀出驅動、像素累加驅動,亦可藉由間歇讀出以使圖框速率比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驅動更為提高,亦可為其他之方法。另外,亦可為藉由一部分讀出驅動、像素累加驅動等之組合,來提高圖框速率的方法。即,若為比依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驅動的圖框速率、或該直通影像顯示時之直通影像的圖框速率,可更為提高圖框速率的驅動方法的話,皆可。
B-2b.其次,說明藉由曝光控制以提高AF處理精度之方法。
在檢測AF評價值時,當藉由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曝光控制而驅動CCD時,被檢測之AF評價值的檢測精度亦下降。因此,在AF處理時,藉由進行適合於AF評價值之檢測的曝光控制以驅動CCD,可提高AF處理之精度。
藉由適合於AF評價值之檢測的曝光控制以驅動CCD,亦不意味圖框速率會提高(讀出周期不會變快)。因此,雖無法達成AF處理時間之縮短,但有所檢測出之AF評價值的精度提高的優點。
影像生成部15係用以生成僅從藉由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控制而驅動之另一方的CCD依序輸出之影像資料的直通影像資料。又,從藉由適合於AF處理之控制而驅動之一方的CCD輸出之影像資料,係輸送至AF評價值運算部16,AF評價值運算部16係根據該所輸送來之影像資料依序檢測AF評價值。
第3圖為表示AF處理時之CCD9及CCD10之驅動、影像生成部15之動作的時序圖。CCD9係藉由適合於AF處理之控制而被驅動,CCD10係藉由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控制而被驅動。
在此,CCD9係將像素累加驅動(4像素累加驅動)及一部分讀出驅動(全線之1/2線的讀出驅動)、與依適合於AF處理之曝光控制之驅動加以組合而進行驅動。另外,CCD10係將依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控制的驅動、即,像素累加驅動(2像素累加驅動)、與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曝光控制的驅動加以組合而進行驅動。
CCD9係藉由4像素累加驅動及一部分讀出驅動而被驅動,CCD10係藉由2像素累加驅動而被驅動,所以,如第3圖所示,自CCD9輸出之影像資料之圖框速率、輸送周期、曝光周期,成為自CCD10輸出之圖框速率、輸送周期、曝光周期的4倍。另外,CCD9係藉由CPU21來進行適合於AF處理之曝光控制,CCD10係藉由CPU21來進行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曝光控制,所以在CCD9及CCD10中,其曝光時間互異。
影像生成部15係僅根據介由單元電路14而從CCD10依序輸送之影像資料,而生成直通影像資料。被施以此影像處理之直通影像資料係被記憶於緩衝記憶體內,並作為直通影像而被顯示於顯示部20上。
另外,介由單元電路13而從CCD9依序輸送之影像資料,係輸送至AF評價值運算部16。AF評價值運算部16係根據該所輸送來之影像資料依序檢測出AF評價值。
如此,在AF處理時,藉由適合於直通AF處理之控制以驅動一方之CCD,藉由適合於影像顯示之控制以驅動另一方之CCD,可精度良好地進行AF處理。另外,CPU21在AF處理中,亦可在顯示部20上顯示被攝體之直通影像顯示。
又,比較第2及第3圖可知,在第2圖之直通影像顯示中,CPU21係顯示自CCD9、CCD10交互地輸出之影像資料,所以,被直通影像顯示之影像資料的圖框速率,成為自CCD9或CCD10輸出之影像資料的圖框速率的2倍。另一方面,在AF處理時之直通影像顯示(第3圖之直通影像顯示)中,CPU21係僅將自CCD10輸出之影像資料顯示於顯示部20上,所以,被直通影像顯示之圖框速率,成為第2圖之情況的圖框速率的1/2倍的圖框速率。
B-3.靜態影像攝影處理時
在靜態影像攝影處理時,CPU21係進行被攝體之靜態影像攝影。另外,CPU21係用以顯示被攝體之直通影像,藉由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控制以驅動一方之CCD,而藉由適合於靜態影像攝影之控制以驅動另一方之CCD。
適合於靜態影像攝影之控制之驅動,係指進行適合於靜態影像攝影之曝光控制,並各一線地讀出蓄積於CCD之全像素的電荷,以讀出蓄積於全像素之電荷的驅動。又,亦可不進行適合於靜態影像攝影之曝光控制之驅動,而使用光圈兼用快門7進行曝光控制。
影像生成部15係僅根據從藉由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控制而驅動之一方的CCD依序輸出之影像資料而生成直通影像資料。又,影像生成部15係對藉由適合於靜態影像攝影之控制而驅動之另一方的CCD輸出之影像資料,分數次施以靜態影像攝影用之影像處理。藉此,生成靜態影像資料。即,在由藉由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控制而驅動之CCD的輸送周期所輸送之影像資料之間生成靜態影像資料。
第4圖為表示靜態影像攝影處理時之CCD9及CCD10之驅動、影像生成部15之動作的時序圖。CCD9係藉由適合於靜態影像攝影之控制而被驅動,CCD10係藉由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控制而被驅動。
如本圖所示,影像生成部15係自以CCD10的輸送周期而依序輸送之影像資料,生成直通影像資料。另外,影像生成部15係自CCD9所輸送之影像資料,分數次生成靜態影像資料。
又,影像生成部15係具有以自第2圖所示之CCD9或CCD10讀出之直通影像資料的圖框速率的2倍之圖框速率而施以影像處理之能力。影像生成部15亦可取代藉由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控制的驅動而自CCD9輸送之影像資料來生成直通影像資料,而如第4圖所示,自CCD9輸送之影像資料,依直通影像資料之圖框速率時間程度進行劃分,而不斷生成靜態影像資料,藉以生成一片之靜態影像資料。藉此,CPU21在靜態影像攝影處理中亦可將被攝體之直通影像顯示於顯示部20上。
另外,CCD9係進行適合於靜態影像攝影之曝光控制,CCD10係進行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曝光控制,所以,在CCD9及CCD10中,其曝光時間互異。
C.數位相機1之動作
參照第5圖之流程圖,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數位相機1的動作。
當藉由使用者對鍵入部23之模式轉換鍵之操作而設定為靜態影像攝影模式時,CPU21介由TG12以控制垂直驅動器11,開始藉由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控制而交互地驅動CCD9及CCD10之處理(步驟S1)。此時,CCD9及CCD10之曝光周期、輸送周期係各錯開半個周期。在此,CCD9及CCD10係藉由上述之2像素累加驅動而動作。
接著,CPU21將自CCD9及CCD10所輸送來之影像資料交互地顯示於顯示部20上(步驟S2)。
具體而言,如第2圖所示,自CCD9及CCD10交互地所輸送來之影像資料,被依序輸入影像生成部15。影像生成部15係依輸入之影像資料的順序,施以直通影像用之影像處理,而生成直通影像資料。CPU21係依序將該生成之直通影像資料顯示於顯示部20上。藉此,可以比自CCD9或CCD10所輸出之影像資料的圖框速率高2倍之圖框速率進行被攝體之直通影像顯示。
接著,CPU21判斷是否已由使用者半按快門鍵(步驟S3)。CPU21係藉由是否有對應於半按快門鍵之操作信號被輸送至鍵入部23而進行判斷。
當在步驟S3判斷為未半按快門鍵時(步驟S3:否),則返回步驟S2。當在步驟S3判斷為有半按快門鍵時(步驟S3:是),CPU21藉由將控制信號輸送至TG12,將任一方的CCD自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控制的驅動轉換為適合於AF處理之控制的驅動,並使用該被轉換之CCD開始執行依對比度檢測方式之AF處理(步驟S4)。另外,CPU21使用轉換為依適合於該AF處理之控制的驅動的CCD,在整個搜索範圍檢測處各透鏡位置之AF評價值,並使聚焦透鏡移動至AF評價值成為波峰值之透鏡位置,進行AF處理。
又,CPU21亦可在檢測出AF評價值之波峰值的時點,結束AF評價值之搜索,使聚焦透鏡移動至AF評價值成為波峰值之透鏡位置,以完成AF處理。
在此時之依對比度檢測方式的AF處理中,CPU21係因應於藉由適合於AF處理之控制所驅動之CCD的圖框速率(輸送周期),以加快聚焦透鏡之移動速度。例如,在藉由適合於AF處理之控制的驅動,高速驅動CCD而將CCD之圖框速率提高為4倍之情況,是將聚焦透鏡之移動速度加快4倍來執行依對比度檢測方式之AF處理。又,在依適合於AF處理之控制的驅動僅為適合於AF處理之曝光控制的情況,因為圖框速率不上升,所以聚焦透鏡之移動速度亦不會變快。
返回第5圖之流程,當在步驟S4開始AF處理時,CPU21將自另一方之CCD輸出而已藉由影像生成部15施以直通影像用之影像處理的影像資料,作為直通影像顯示於顯示部20上(步驟S5)。此時,因為將自單一方之CCD輸出的影像資料顯示於顯示部20上,所以,雖所顯示之直通影像資料的圖框速率,成為由步驟S2所顯示之直通影像資料的圖框速率的1/2倍,但在AF處理中亦可顯示被攝體之直通影像。
接著,CPU21判斷是否有完成AF處理(步驟S6)。當判斷為未完成時(步驟S6:否),則返回步驟S5。
在此,如第3圖所示,CPU21係於AF處理時對CCD9進行4像素累加驅動、一部分讀出驅動(全線中1/2線的讀出驅動)、依適合於AF處理之曝光控制之驅動,藉由適合於AF處理之控制進行驅動,另一方面,藉由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控制而驅動CCD10。因此,自CCD9輸出之影像資料的圖框速率,係比自CCD10輸出之影像資料的圖框速率高4倍。亦即,可將AF處理時間比依通常之對比度檢測方式的AF處理縮短1/4倍。影像生成部15係僅對自CCD10輸出之影像資料施以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影像處理。被施以適合於此直通影像顯示之影像處理的影像資料,係顯示於顯部20上。
另一方面,在步驟S6,當判斷為完成AF處理時(步驟S6:是),CPU21係介由TG12以控制垂直驅動器11,而將藉由適合於AF處理之控制而被驅動之CCD(在此為CCD9)之驅動,轉換為依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控制的驅動,將CCD9之驅動及CCD10之驅動各錯開半個周期進行驅動(步驟S7)。
然後,CPU21將自CCD9、CCD10輸送來之影像資料交互地顯示於顯示部20上(步驟S8)。此時之動作係與步驟S2相同。亦即,自CCD9、CCD10交互地輸送之影像資料係依序輸入影像生成部15。影像生成部15係依所輸入之影像資料的順序施以直通影像用之影像處理,而生成直通影像資料。CPU21係依序將該生成之直通影像資料顯示於顯示部20上。
接著,CPU21判斷是否有全按快門鍵(步驟S9)。CPU21係藉由是否有對應於全按快門鍵之操作信號被輸送至鍵入部23而進行判斷。
當判斷為未全按快門鍵時(步驟S9:否),則返回步驟S8。當判斷為有全按快門鍵時(步驟S9:是),CPU21藉由將控制信號輸送至TG12,將任一方的CCD自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控制的驅動轉換為適合於靜態影像攝影處理之控制的驅動,開始靜態影像攝影處理(步驟S10)。
即,進行適合於靜態影像攝影之曝光控制,將蓄積於CCD之全像素的電荷各一線地加以讀出,以讀出蓄積於全像素之電荷(影像資料),然後自該讀出之影像資料生成靜態影像資料。
當開始靜態影像攝影處理時,CPU21將自另一之CCD輸出而已藉由影像生成部15施以直通影像用之影像處理的影像資料,作為直通影像顯示於顯示部20上(步驟S11)。此時,因為將自單一方之CCD輸出的影像資料顯示於顯示部20上,所以,雖所顯示之直通影像資料的圖框速率,成為由步驟S2、S8所顯示之直通影像資料的圖框速率的1/2倍,但在靜態影像攝影處理中亦可顯示被攝體之直通影像。
接著,CPU21判斷是否有完成靜態影像攝影處理,亦即,藉由影像生成部15判斷是否有完成靜態影像資料的生成(步驟S12)。當判斷為未完成時(步驟S12:否),則返回步驟S11。
在靜態影像攝影處理中,如第4圖所示,影像生成部15係自以CCD10之輸送周期依序輸送之影像資料,生成直通影像資料。然後,影像生成部15係在自CCD10所輸送之影像資料以生成直通影像資料的期間,分數次地生成對應於自CCD9所輸送之影像資料的靜態影像資料。
亦即,影像生成部15係將自CCD9所輸送之影像資料,依直通影像資料之圖框速率時間程度進行劃分而生成靜態影像資料,藉以生成一片之靜態影像資料。
當在步驟S12判斷為完成靜態影像攝影處理時(步驟S12:是),即,當判斷已生成靜態影像資料時,CPU21係藉由壓縮電路24對該生成之一片之靜態影像資料進行壓縮,並使該被壓縮之靜態影像資料記錄於快閃記憶體25內(步驟S13),然後返回步驟S1。
D.如上述,在第1實施形態中,在直通影像顯示時,CPU21係將CCD9及CCD10之驅動周期各錯開半個周期,而對藉由CCD9、CCD10所攝影之影像資料進行直通影像顯示,所以,不用提高CCD9及CCD10之驅動頻率,而可提高直通影像之圖框速率。
又,在AF處理時,因為藉由適合於AF處理之控制來驅動一方之CCD,而藉由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控制來驅動另一方之CCD,所以,即使在AF處理中亦可進行被攝體之直通影像顯示。另外,因為藉由適合於AF處理之曝光控制來驅動一方之CCD,所以,可提高AF處理之精度。
另外,在靜態影像攝影處理中,因為藉由適合於靜態影像攝影之控制來驅動一方之CCD,而藉由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控制來驅動另一方之CCD,所以,即使在靜態影像攝影處理中亦可顯示被攝體之直通影像。另外,影像生成部15係在直通影像生成期間,生成靜態影像資料,所以,CPU21即使在靜態影像攝影中,仍可將被攝體之直通影像顯示於顯示部20上。
又,在第1實施形態中,雖將直通影像資料顯示於顯示部20上,但亦可在將該直通影像顯示於顯示部20上之同時,並記錄於快閃記憶體25內。
另外,影像生成部15亦可取代直通影像用之影像處理的實施,而藉由實施動態影像攝影用之影像處理,以生成動態影像資料,CPU21係將生成之動態影像資料記錄於快閃記憶體25內,而將被攝體之直通影像顯示於顯示部20上。此時,亦可取代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控制的驅動,而藉由適合於動態影像攝影之控制的驅動,來驅動CCD。具體而言,在步驟S2及步驟S8之直通影像顯示中,CPU21係將自CCD9、CCD10交互地輸送之影像資料顯示於顯示部20上,並記錄於快閃記憶體25內。並在步驟S5,步驟S11之直通影像顯示中,CPU21係僅將自另一方之CCD輸出之影像資料顯示於顯示部20上,並記錄於快閃記憶體25內。
(第2實施形態)
其次,說明第2實施形態。
在第1實施形態中,當全按快門鍵時,以一方之CCD進行靜態影像攝影處理,將由另一方之CCD使攝影之影像資料顯示作為直通影像。在第2實施形態中,係在當全按快門鍵時,使用雙方之CCD進行被攝體之靜態影像攝影之點有差異。
A.數位相機1之動作
第2實施形態亦使用具有與第1圖所示相同之構成的數位相機1。
以下,參照第6圖之流程,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數位相機1的動作。又,因為在第5圖之步驟S1至S9中,其動作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故而省略說明。
在第5圖之步驟S9,當判斷為全按快門鍵時(步驟S9:是),則進入第6圖之步驟S51。亦即,CPU21係以曝光開始時序各異之方式,驅動CCD9及CCD10。詳細而言,CPU21係於CCD9及CCD10使被攝體之光線曝光,將蓄積於CCD之全像素之電荷各一線地加以讀出,以讀出蓄積於全像素之電荷(影像資料)。CPU21係擷取藉由CCD9及CCD10所獲得之影像資料(步驟S51)。
第7圖為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CCD9、CCD10、CPU21及影像生成部15之動作的時序圖。
如本圖所示,CPU21係由CCD9及CCD10來分擔全體之靜態影像曝光時間。即,CPU21係藉由CCD9進行曝光(在圖中記載為"曝光1")。當CCD9之曝光結束時,CPU21進行CCD10之曝光(在圖中記載為"曝光2")。另外,CPU21進行CCD9之影像資料的輸送,當CCD10之曝光結束時,則進行CCD10之影像資料的輸送。
在此,一般當對CCD進行被攝體之曝光時,產生稱為暗電流之雜訊。此暗電流雜訊係具有隨曝光時間增長而急遽增加的性質。因此,如本實施形態,利用將曝光時間分擔至2個CCD,以縮短各CCD之曝光時間,可抑制暗電流雜訊之增加。
又,此曝光1及曝光2之曝光時間可相同,亦可互異。
另外,亦可曝光1之結束同時開始曝光2,亦可在曝光1結束前,開始曝光2。即,可將CCD9之曝光與CCD10之曝光重疊。
另外,亦可更細地劃分全體之靜態影像曝光時間,而對CCD9及CCD10進行曝光。例如,在將全體之靜態影像曝光時間分為4次之情況,首先,在第一次對任一方之CCD進行曝光,在第二次對另一方之CCD進行曝光。然後,在第三次對一方之CCD進行曝光,再於第四次對另一方之CCD進行曝光。藉此,一次之曝光時間變得更為縮短,所以,可進一步抑制暗電流雜訊之產生。在此情況時,可獲得4片之影像資料。
在本實施形態中,分配給各個CCD之曝光時間的合計,等於僅以一個CCD來攝影靜態影像時的曝光時間。但是,亦可利用增減每個之CCD之曝光時間,而使曝光時間之合計與僅以一個CCD來攝影靜態影像時的曝光時間互異。CPU21係可根據將僅以一個CCD來攝影靜態影像時的曝光時間依CCD之次數分割而成的曝光時間,來求得每個之CCD的曝光時間。例如,藉由配合每個CCD之暗電流雜訊之特性以增減曝光時間,可改變曝光時間的合計。
接著,CPU21係將該取得之2片影像資料合成,而生成合成影像資料(步驟S52)。
此時,若只將滿足2片之影像資料的影像資料作為合成影像資料的話,則在合成後之影像資料中可能會產生已飽和之部分(飛白部分)。因此,在步驟S52,CPU21係藉由累加2片之影像資料,然後以不會產生飽和部分之方式轉換該累加之影像資料,生成無飽和部分之一片的合成影像資料。例如,當以一次曝光獲得之各像素資料的值為12bit(0~4095)時,所累加之各像素資料的值成為13bit(0~8191)。
以下,簡單地說明步驟S52之合成影像資料的生成處理之1例子。
第8圖為轉換特性之示意圖。所累加之各影像資料(13bit)係依照本圖所示之轉換特性,而轉換為不飽和之像素資料(12bit)。
如第8圖所示,在像素資料之值小的範圍內保持大致線形性,在像素資料之值大且接近於飽和之值中,保持色階變化。
又,在曝光次數為3次以上之情況,亦可因應於可取得累加之像素資料之值的範圍來調整轉換特性之變曲點的位置,亦可對累加之像素資料之直方圖(histogram)進行統計性解析,並自其解析結果來決定轉換特性。
如此,當以一個CCD進行長時間曝光時,雖產生已飽和之像素,但當由CCD9及CCD10分擔而進行靜態影像曝光時間的曝光時,其曝光時間縮短,可自CCD9及CCD10獲得不飽和之影像資料。另外,影像生成部15係以像素值不飽和之方式,而可生成一片之合成影像資料。
返回第6圖之流程,當生成一片之合成影像資料時,CPU21控制影像生成部15,對該生成之一片之合成影像資料施以靜態影像用的影像處理,以生成靜態影像資料(步驟S53),並進入第2圖之步驟S13。
B.如上述,在第2實施形態中,在靜態影像攝影時,CPU21係將全體之靜態影像曝光時間分擔至CCD9及CCD10而進行曝光,所以,可使各CCD之曝光時間變得比靜態影像曝光時間更短,可抑制暗電流雜訊之產生。
另外,CPU21係分數次進行靜態影像曝光,且影像生成部15係將藉由各曝光獲得之各個影像資料加以合成,所以,影像生成部15可以合成後之像素值不會飽和之方式進行影像資料的合成。
(變化例)
又,亦可應用上述各實施形態,而採用以下之變化例。
(1) 在第2實施形態中,CPU21係將CCD9及CCD10之曝光開始時序錯開而進行曝光,而影像生成部15係將藉由該曝光獲得之複數個影像資料加以合成而生成靜態影像資料。如第9圖所示,CPU21亦可於CCD9及CCD10將曝光開始時序錯開而進行曝光,並不藉由影像生成部15將自CCD9輸送之影像資料、及自CCD10輸送之影像資料加以合成,另使用其他之方法生成靜態影像資料。亦即,CPU21係可以對自CCD9輸送之影像資料、及自CCD10輸送之影像資料之各個分別施以靜態影像用之影像處理,而生成2片之靜態影像資料的方式,來控制影像生成部15。藉此,可進行被攝體之高速的連拍攝影。此被生成之2片之靜態影像資料係分別被壓縮,而記錄於快閃記憶體25內。
另外,如第10圖所示,CPU21亦可與曝光開始時序同時而於CCD9及CCD10進行曝光,以使CCD9及CCD10之曝光時間互異。在本圖之情況,係縮短CCD9之曝光時間,而增長CCD10之曝光時間。CPU21係將自該CCD9輸送之影像資料、及自CCD10輸送之影像資料加以合成,並於影像生成部15而自該合成之一片影像資料實施靜態影像用之影像處理,而生成1片之靜態影像資料。藉此,可生成動態範圍廣之靜態影像資料。此生成之靜態影像資料被壓縮後,記錄於快閃記憶體25內。
另外,如第11圖所示,CPU21亦可與曝光開始時序及曝光結束時序同時而於CCD9及CCD10進行曝光。例如,可設定為使射入於ND濾光器5及ND濾光器6中任一方的光量幾乎均通過,而另一方之ND濾光器所射入之光量的一半通過。然後,CPU21係將自該CCD9輸送之影像資料、及自CCD10輸送之影像資料加以合成,並於影像生成部15而自該合成之一片影像資料實施靜態影像用之影像處理,而生成1片之靜態影像資料。藉此,可生成動態範圍廣之靜態影像資料。此生成之靜態影像資料被壓縮後,記錄於快閃記憶體25內。
(2) 另外,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藉由移動攝影透鏡2之聚焦透鏡,而將射入於CCD9之光線的光路長及射入於CCD10之光線的光路長一起加以變更。亦可分別設置用以改變射入於CCD9之光線的光路長的聚焦透鏡,及用以改變射入於CCD10之光線的光路長的聚焦透鏡。
另外,亦可不設置聚焦透鏡,而使CCD9及CCD10分別朝光軸方向移動,藉以分別改變射入於CCD9之光線的光路長,及射入於CCD10之光線的光路長。
(3) 另外,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雖具備2個CCD,但亦可為3個以上。藉此,可提高直通影像顯示時之直通影像資料的圖框速率及AF處理時之圖框速率。
另外,上述實施形態之數位相機1,並無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亦可為附相機之行動電話、附相機之PDA、附相機之電腦、附相機之1C記錄器、或數位攝影機等,只要是能拍攝被攝體之機器,任一種均可。
本說明書內容係基於日本專利特開2005-286232號公報(2005年9月30日),其包括詳細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圖式及摘要。上述日本專利公報之揭示係全部被作為參考而併入於此。
1...數位相機
2...攝影透鏡
3...透鏡驅動電路
4...光路分離裝置
5...ND濾光器
6...ND濾光器
7...光圈兼用快門
8...光圈兼用快門
9...CCD
10...CCD
11...垂直驅動器
12...TG(Timing generator)
13...單元電路
14...單元電路
15...影像生成部
16...AF評價值運算部
17...DMA控制器
18...DRAM
19...視頻編碼器
20...顯示部
21...CPU
22...記憶體
23...鍵入部
24...壓縮電路
25...快閃記憶體
26...匯流排
第1圖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數位相機的方塊圖。
第2圖為表示直通影像顯示時之CCD9及CCD10之驅動、影像生成部15之動作的時序圖。
第3圖為表示AF處理時之CCD9及CCD10之驅動、影像生成部15之動作的時序圖。
第4圖為表示靜止攝影處理時之CCD9及CCD10之驅動、影像生成部15之動作的時序圖。
第5圖為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數位相機的動作的流程圖。
第6圖為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數位相機的動作的流程圖。
第7圖為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CCD9、CCD10、CPU21及影像生成部15之動作的時序圖。
第8圖為表示轉換特性之示意圖。
第9圖為表示變化例之CCD9、CCD10及影像生成部15之動作的時序圖。
第10圖為表示變化例之CCD9、CCD10、CPU21及影像生成部15之動作的時序圖。
第11圖為表示變化例之CCD9、CCD10、CPU21及影像生成部15之動作的時序圖。

Claims (22)

  1. 一種攝影裝置,其特徵為包含:第1攝影元件及第2攝影元件,係用以將被攝體之光轉換為影像資料;動態影像攝影控制部,以將由該第1攝影元件所轉換之影像資料、及與該影像資料的視角為相同視角且由該第2攝影元件所轉換之影像資料交互地輸出的方式,驅動該第1攝影元件及該第2攝影元件,藉此來控制被攝體之動態影像攝影;及聚焦控制部,係以使用該第1攝影元件及該第2攝影元件中之其中一個攝影元件進行被攝體之動態影像攝影,且在此同時使用另一個攝影元件對被攝體進行自動聚焦的方式,進行控制;該聚焦控制部係藉由適合於自動聚焦處理之控制,來驅動用於自動聚焦之該另一個攝影元件;適合於該自動聚焦處理之基於控制的驅動,係包括:適合於自動聚焦評價值之檢測之基於曝光控制的驅動、及高速驅動中之至少一個以上;該高速驅動係包括像素累加驅動及一部分讀出驅動中的至少一個以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攝影裝置,其中藉由該高速驅動而自該另一個攝影元件輸出之影像資料的圖框速率,係藉由該動態影像攝影控制部所獲得之影像資料的圖框 速率以上,或是藉由該聚焦控制部之控制而從動態影像攝影中使用之該其中一個攝影元件輸出之影像資料的圖框速率以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攝影裝置,其中具備對比度自動聚焦部,係藉由該聚焦控制部改變射入自動聚焦中使用之該另一個攝影元件的被攝體之光線的光路長,來控制射入該第1或/及第2攝影元件之光線的光路長,以對被攝體進行自動聚焦,俾根據從各光路長之自該另一個攝影元件輸出之影像資料來檢測自動聚焦評價值,且在該檢測出之自動聚焦評價值之中自動聚焦評價值成為峰值;該聚焦控制部係使用該其中一個攝影元件來控制被攝體之動態影像攝影,並在藉由適合於自動聚焦處理之控制而驅動該另一個攝影元件的狀態下,使該對比度自動聚焦部進行自動聚焦動作。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攝影裝置,其中該動態影像攝影控制部係藉由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控制,以驅動動態影像攝影中使用之該第1攝影元件及該第2攝影元件。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攝影裝置,其中該聚焦控制部係藉由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控制,以驅動動態影像攝影中使用之攝影元件。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攝影裝置,其中更具備顯示控制部,其使藉由利用該動態影像攝影控制部之動態影像 攝影所獲得之影像資料顯示於顯示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攝影裝置,其中更具備顯示控制部,其使自利用該聚焦控制部之動態影像攝影中使用之該其中一個攝影元件所輸出之影像資料顯示於顯示部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攝影裝置,其中更具備第2記錄控制部,其使藉由利用該動態影像攝影控制部之動態影像攝影所獲得之影像資料記錄於記錄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攝影裝置,其中更具備第2記錄控制部,其使自利用該聚焦控制部之動態影像攝影中使用之該其中一個攝影元件所輸出之影像資料記錄於該記錄部。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攝影裝置,其中更具備可半按及全按之快門鍵;及控制部,係在該快門鍵被半按以前,使該動態影像攝影控制部驅動該第1攝影元件及該第2攝影元件以進行被攝體之動態影像攝影,當該快門鍵被半按時,使該聚焦控制部控制成:使用該其中一個攝影元件來控制被攝體之動態影像攝影,而使用該另一個攝影元件,以對被攝體進行自動聚焦,當該快門鍵被全按時,使該動態影像攝影控制部,使用該其中一個攝影元件來控制被攝體之動態影像攝影,而使用該另一個攝影元件來控制被攝體之靜態影像 攝影。
  11. 一種攝影裝置,其特徵為包含:第1攝影元件及第2攝影元件,係用以將被攝體之光轉換為影像資料;動態影像攝影控制部,以將由該第1攝影元件所轉換之影像資料、及與該影像資料的視角為相同視角且由該第2攝影元件所轉換之影像資料交互地輸出的方式,驅動該第1攝影元件及該第2攝影元件,藉此來控制被攝體之動態影像攝影;聚焦控制部,係以使用該第1攝影元件及該第2攝影元件中之其中一個攝影元件進行被攝體之動態影像攝影,且在此同時使用另一個攝影元件對被攝體進行自動聚焦的方式,進行控制;靜態影像攝影控制部,係使用該第1攝影元件及該第2攝影元件中之其中一攝影元件,來進行被攝體之動態影像攝影,並使用另一個攝影元件,以控制被攝體之靜態影像攝影;及第1記錄控制部,係使藉該靜態影像攝影控制部而自該另一個攝影元件所輸出的影像資料記錄於記錄部。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攝影裝置,其中具備影像生成部,係從藉由該靜態影像攝影控制部之控制從動態影像攝影中使用之該其中一個攝影元件所輸出之影像資料,依序生成直通影像資料或動態影像資料,並於此生 成之間歇期間,分成複數次地根據自靜態影像攝影中使用之該另一個攝影元件所輸出之影像資料,生成靜態影像資料,該第1記錄控制部,係使藉由該影像生成部所生成之靜態影像資料記錄於該記錄部。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攝影裝置,其中該靜態影像攝影控制部係藉由適合於直通影像顯示之控制,以驅動動態影像攝影中使用之攝影元件。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攝影裝置,其中更具備顯示控制部,其使藉由該靜態影像攝影控制部而自動態影像攝影中使用之該其中一個攝影元件所輸出之影像資料顯示於顯示部。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攝影裝置,其中更具備第2記錄控制部,其使藉由該靜態影像攝影控制部而從動態影像攝影中使用之該其中一個攝影元件所輸出之影像資料記錄於該記錄部。
  16. 一種攝影裝置,其特徵為包含:第1攝影元件及第2攝影元件,係用以將被攝體之光轉換為影像資料;靜態影像攝影控制部,係以使用該第1攝影元件進行被攝體之動態影像攝影且在此同時使用該第2攝影元件進行被攝體之靜態影像之攝影的方式,進行控制;及影像生成部,係自藉由該靜態影像攝影控制部而從 該第1攝影元件所輸出之影像資料,依序生成直通影像資料或動態影像資料,並於此生成之間歇期間,分成複數次地根據從該第2攝影元件所輸出之影像資料,生成靜態影像資料。
  17. 一種攝影方法,係具備將被攝體之光轉換為影像資料的第1攝影元件及第2攝影元件之攝影裝置的攝影方法,其特徵為包含:動態影像攝影步驟,係以將由該第1攝影元件所轉換之影像資料、及與該影像資料的視角為相同視角且由該第2攝影元件所轉換之影像資料交互地輸出的方式,驅動該第1攝影元件及該第2攝影元件,藉此進行被攝體之動態影像攝影;及聚焦控制步驟,係以使用該第1攝影元件及該第2攝影元件中之其中一個攝影元件進行被攝體之動態影像攝影,且在此同時使用另一個攝影元件對被攝體進行自動聚焦的方式,進行控制;該聚焦控制步驟係藉由適合於自動聚焦處理之控制,來驅動用於自動聚焦之該另一個攝影元件;適合於該自動聚焦處理之基於控制的驅動,係包括:適合於自動聚焦評價值之檢測之基於曝光控制的驅動、及高速驅動中之至少一個以上;該高速驅動係包括像素累加驅動及一部分讀出驅動中的至少一個以上。
  18. 一種電腦可讀取的記錄媒體,其記憶程式,特徵在於該程式使具備將被攝體之光轉換為影像資料的第1攝影元件及第2攝影元件之電腦發揮作為如下之功能:動態影像攝影部,以將由該第1攝影元件所轉換之影像資料、及與該影像資料的視角為相同視角且藉由該第2攝影元件所轉換之影像資料交互地輸出的方式,驅動該第1攝影元件及該第2攝影元件,藉此來進行被攝體之動態影像攝影;及聚焦控制部,係以使用該第1攝影元件及該第2攝影元件中之其中一個攝影元件進行被攝體之動態影像攝影,且在此同時使用另一個攝影元件對被攝體進行自動聚焦的方式,進行控制;該聚焦控制部係藉由適合於自動聚焦處理之控制,來驅動用於自動聚焦之該另一個攝影元件;適合於該自動聚焦處理之基於控制的驅動,係包括:適合於自動聚焦評價值之檢測之基於曝光控制的驅動、及高速驅動中之至少一個以上;該高速驅動係包括像素累加驅動及一部分讀出驅動中的至少一個以上。
  19. 一種攝影方法,係具備將被攝體之光轉換為影像資料的第1攝影元件及第2攝影元件之攝影裝置的攝影方法,其特徵為包含:動態影像攝影步驟,係以將由該第1攝影元件所轉 換之影像資料、及與該影像資料的視角為相同視角且由該第2攝影元件所轉換之影像資料交互地輸出的方式,驅動該第1攝影元件及該第2攝影元件,藉此進行被攝體之動態影像攝影;聚焦控制步驟,係以使用該第1攝影元件及該第2攝影元件中之其中一個攝影元件進行被攝體之動態影像攝影,且在此同時使用另一個攝影元件對被攝體進行自動聚焦的方式,進行控制;靜態影像攝影控制步驟,係使用該第1攝影元件及第2攝影元件中之其中一攝影元件,來控制被攝體之動態影像攝影,並使用另一個攝影元件,以控制被攝體之靜態影像攝影;及第1記錄控制步驟,係使藉該靜態影像攝影控制部而自該另一個攝影元件所輸出的影像資料記錄於記錄部。
  20. 一種電腦可讀取的記錄媒體,其記憶程式,特徵在於該程式使具備將被攝體之光轉換為影像資料的第1攝影元件及第2攝影元件之電腦發揮作為如下之功能:動態影像攝影部,以將由該第1攝影元件所轉換之影像資料、及與該影像資料的視角為相同視角且藉由該第2攝影元件所轉換之影像資料交互地輸出的方式,驅動該第1攝影元件及該第2攝影元件,藉此來進行被攝體之動態影像攝影; 聚焦控制部,係以使用該第1攝影元件及該第2攝影元件中之其中一個攝影元件進行被攝體之動態影像攝影,且在此同時使用另一個攝影元件對被攝體進行自動聚焦的方式,進行控制;靜態影像攝影控制部,係使用該第1攝影元件及該第2攝影元件中之其中一攝影元件,來控制被攝體之動態影像攝影,並使用另一個攝影元件,以控制被攝體之靜態影像攝影;及第1記錄控制部,係使藉該靜態影像攝影控制部而自該另一個攝影元件所輸出的影像資料記錄於記錄部。
  21. 一種攝影方法,係具備將被攝體之光轉換為影像資料的第1攝影元件及第2攝影元件之攝影裝置的攝影方法,其特徵為包含:靜態影像攝影控制步驟,係以使用該第1攝影元件進行被攝體之動態影像攝影且在此同時使用該第2攝影元件進行被攝體之靜態影像之攝影的方式,進行控制;及影像生成步驟,係自藉由該靜態影像攝影控制步驟而從該第1攝影元件所輸出之影像資料,依序生成直通影像資料或動態影像資料,並於此生成之間歇期間,分成複數次地根據從該第2攝影元件所輸出之影像資料,生成靜態影像資料。
  22. 一種電腦可讀取的記錄媒體,其記憶程式,特徵在於該 程式使具備將被攝體之光轉換為影像資料的第1攝影元件及第2攝影元件之電腦發揮作為如下之功能:靜態影像攝影控制部,係以使用該第1攝影元件進行被攝體之動態影像攝影,且在此同時使用該第2攝影元件進行被攝體之靜態影像攝影的方式,進行控制;及影像生成部,係自藉由該靜態影像攝影控制部而從該第1攝影元件所輸出之影像資料,依序生成直通影像資料或動態影像資料,並於此生成之間歇期間,分成複數次地根據從該第2攝影元件所輸出之影像資料,生成靜態影像資料。
TW099123388A 2005-09-30 2006-09-28 攝影裝置及攝影方法以及電腦可讀取的記錄媒體 TWI4222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86232A JP4742242B2 (ja) 2005-09-30 2005-09-30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05118A TW201105118A (en) 2011-02-01
TWI422219B true TWI422219B (zh) 2014-01-01

Family

ID=3790150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23388A TWI422219B (zh) 2005-09-30 2006-09-28 攝影裝置及攝影方法以及電腦可讀取的記錄媒體
TW095135896A TWI340588B (en) 2005-09-30 2006-09-28 Imaging device, imaging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5135896A TWI340588B (en) 2005-09-30 2006-09-28 Imaging device, imaging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834911B2 (zh)
JP (1) JP4742242B2 (zh)
KR (1) KR100798230B1 (zh)
CN (1) CN100521798C (zh)
HK (1) HK1102165A1 (zh)
TW (2) TWI4222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60015883A (ko) * 2004-08-16 2006-02-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사경을 이용한 복합촬영장치 및 그 촬영방법
WO2008146458A1 (ja) * 2007-05-30 2008-12-04 Panasonic Corporation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機能付撮像装置、撮像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集積回路
KR100862521B1 (ko) * 2007-06-20 2008-10-0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JP4699436B2 (ja) * 2007-10-31 2011-06-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携帯電話機
JP4869218B2 (ja) * 2007-12-28 2012-02-0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像表示装置
KR100980794B1 (ko) 2008-02-27 2010-09-10 유창산업기계(주) 손떨림 보정과 자동초점 기능을 일체화한 영상촬영장치
JP5167094B2 (ja) * 2008-11-28 2013-03-21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
JP2010271600A (ja) 2009-05-22 2010-12-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子カメラ
JP5438424B2 (ja) * 2009-07-31 2014-03-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医用画像撮影装置およびその撮影方法
KR101038815B1 (ko) * 2009-08-07 2011-06-0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고속 오토 포커스가 가능한 촬상 시스템
JP2012156838A (ja) * 2011-01-27 2012-08-16 Sony Corp 撮像装置、撮像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KR102118211B1 (ko) 2012-04-03 2020-06-02 일루미나, 인코포레이티드 핵산 서열분석에 유용한 통합 광전자 판독 헤드 및 유체 카트리지
JP2014122957A (ja) * 2012-12-20 2014-07-03 Canon Inc 撮像装置
JP6249636B2 (ja) * 2013-05-28 2017-12-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US9473688B2 (en) 2012-12-20 2016-10-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ickup apparatu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maging sensors and image processing units
JP6207293B2 (ja) * 2013-08-09 2017-10-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システム、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TWI611692B (zh) 2013-09-18 2018-01-11 佳能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及影像顯示方法
CN104469087B (zh) * 2013-09-24 2018-08-31 佳能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影像显示方法
JP6257245B2 (ja) 2013-09-27 2018-01-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5094925A (ja) 2013-11-14 2015-05-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焦点調節装置、焦点調節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並びに焦点調節装置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6539015B2 (ja) 2013-12-05 2019-07-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4869307B (zh) * 2015-04-22 2017-05-31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拍摄的方法和装置
CN104917974A (zh) * 2015-05-13 2015-09-16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超长曝光的方法及拍照设备
CN105391924A (zh) * 2015-11-05 2016-03-09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终端
US10951828B2 (en) * 2017-03-30 2021-03-16 Sony Corporation Imag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JP7241511B2 (ja) * 2018-11-16 2023-03-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7014248B2 (ja) * 2020-03-13 2022-02-15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像装置
EP4311219A1 (en) * 2021-03-15 2024-01-24 Sony Group Corporation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30814A (en) * 1988-12-23 1992-07-14 Gecmarconi Limited Video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including dual offset ccd image arrays
US5926218A (en) * 1996-06-04 1999-07-20 Eastman Kodak Company Electronic camera with dual resolution sensors
US20030160886A1 (en) * 2002-02-22 2003-08-2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Digital camera
TW200621010A (en) * 2004-12-15 2006-06-16 Asia Optical Co Inc Range-finding type digital camera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99864B2 (ja) * 1990-07-05 1995-10-25 学校法人近畿大学 ビデオ撮影装置
JPH04345279A (ja) * 1991-05-22 1992-12-01 Konica Corp スチルビデオカメラのオートフォーカス装置
JP2000224458A (ja) 1999-02-04 2000-08-11 Olympus Optical Co Ltd 電子カメラ
CN1272961C (zh) 2001-09-07 2006-08-30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
JP4059704B2 (ja) 2002-05-10 2008-03-1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ビデオカメラ
JP4243844B2 (ja) * 2003-09-30 2009-03-25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及びその撮影方法
JP2005175571A (ja) * 2003-12-08 2005-06-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撮像装置
JP2005191813A (ja) * 2003-12-25 2005-07-14 Sony Corp 撮影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30814A (en) * 1988-12-23 1992-07-14 Gecmarconi Limited Video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including dual offset ccd image arrays
US5926218A (en) * 1996-06-04 1999-07-20 Eastman Kodak Company Electronic camera with dual resolution sensors
US20030160886A1 (en) * 2002-02-22 2003-08-2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Digital camera
TW200621010A (en) * 2004-12-15 2006-06-16 Asia Optical Co Inc Range-finding type digital camera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K1102165A1 (en) 2007-11-09
TWI340588B (en) 2011-04-11
CN100521798C (zh) 2009-07-29
KR20070037375A (ko) 2007-04-04
CN1941918A (zh) 2007-04-04
TW201105118A (en) 2011-02-01
US20070076100A1 (en) 2007-04-05
JP4742242B2 (ja) 2011-08-10
JP2007097033A (ja) 2007-04-12
TW200719148A (en) 2007-05-16
KR100798230B1 (ko) 2008-01-24
US7834911B2 (en) 2010-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22219B (zh) 攝影裝置及攝影方法以及電腦可讀取的記錄媒體
JP4797522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4985251B2 (ja) 撮像装置、フォーカス制御方法、フォーカス制御プログラム
JP5132497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US9398230B2 (en) Imaging device and imaging method
JP2007215091A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2007082049A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2006262220A (ja) 撮像装置
US7925149B2 (en)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ast photographing capability
JP2004328117A (ja) ディジタルカメラおよび撮像制御方法
JP2011087050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4013026B2 (ja) 電子カメラ及び自動焦点調節時の画像表示方法
WO2017159336A1 (ja) 合焦位置検出装置及び合焦位置検出方法
JP4871664B2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6262221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JP2004145022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06121165A (ja) 撮像装置、画像形成方法
JP2007142693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方法
JP2008028956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における対象物検出用画像信号の生成方法
US20150085172A1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JP4236603B2 (ja) 電子カメラ
JP2007025129A (ja) 露出設定方法及び装置
JP4017419B2 (ja) ディジタルカメラ
JP2005117250A (ja) 撮像装置
JP5993232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焦点調節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