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93410B - 複數網路間之通信系統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複數網路間之通信系統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93410B
TWI393410B TW097124768A TW97124768A TWI393410B TW I393410 B TWI393410 B TW I393410B TW 097124768 A TW097124768 A TW 097124768A TW 97124768 A TW97124768 A TW 97124768A TW I393410 B TWI393410 B TW I39341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ommunication
address
network
glob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247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22245A (en
Inventor
Ryoichi Ochi
Yasuomi Ooki
Original Assignee
Nec Infronti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Infrontia Corp filed Critical Nec Infrontia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9222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222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934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9341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25Mapping addresses of the same type
    • H04L61/2503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H04L61/2517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using port numb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25Mapping addresses of the same type
    • H04L61/2503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H04L61/2546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unnecessary trans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25Mapping addresses of the same type
    • H04L61/2503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H04L61/2557Translation policies or ru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Description

複數網路間之通信系統及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藉由一網路位址連接埠轉換(NAPT, Network Address Port Translation)於複數網路間進行通信之系統與方法。
【交叉參考之相關申請案】
本申請案係根據於2007年7月12日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07-183176號,同時並主張因其所生之優先權,其所揭露之全部內容於此以參照之方式併入本案。
使用具有網路位址轉換(NAT,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或網路位址連接埠轉換(NAPT, Network Address Port Translation)功能之路由器,可以使複數終端得以利用單一全域位址連接至一全域網路。另一方面,當網路電話或影像通信主要係利用網路於區域環境中執行時,於此種環境中使用之位址則皆為區域位址。
除了網際網路協定(IP, Internet Protocol)中指示來源與目的地之基本欄位外,此種通信系統中之部分系統亦使用例如會話發起協定(SIP,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等獨特之方式於資料中交換它們的位址。若擴充此種系統而及於超出全域網路之目的地,則由於網路位址轉換並不會改變資料之內容,故由接收通信之終端所送還之資料中將含有該區域位址。
為避免此種情形,已提出有數種方法。舉例而言,由NAPT裝置本身對於資料之內容進行分析並改寫資料中所含之位址。亦可由終端本身於執行通信時預先指定NAPT裝置之全域位址。
然而,該等方法均有其問題,包括需要對相關之裝置進行修改以及將對NAPT裝置造成沈重之負載。
日本公開專利公報第2005-45678號中揭露了該等技術之一。 此先前技術提供了一種通信方法,該方法使主機間得以進行直接通信而無須修改路由器之NAT功能。具體而言,此通信方法使用一第一路由器、一經由該第一路由器與一網路相連接之第一主機、一第二路由器、一經由該第二路由器與該網路相連接之第二主機、以及與該網路相連接之一控制器。而該第一與第二路由器皆具有NAT功能與冒充接達功能。
日本公開專利公報第2004-304318號中則揭露了另一相關技術。此技術之目的在於經由一NAPT裝置使得與其他裝置進行通信更為簡易。具體而言,一區域通信裝置使用一服務提供裝置以取得通信來源位址連接埠資訊,其中該資訊為一中繼傳送裝置之全域位址連接埠資訊,並與其所進行通信之一區域通信裝置交換該通信來源位址連接埠資訊。根據通信來源位址連接埠資訊,該區域通信裝置藉由多種方法交換一開啟請求封包,藉以搜尋可資開啟供通信使用之連接埠,並藉由使用一開啟/維持封包開啟與維持通信。
鑑於上述先前技術所固有之問題,發明人創造出本發明,其目的在於使位於複數區域網路中之通信終端得以進行通信,而不至於對網路位址連接埠轉換(NAPT, Network Address Port Translation)裝置施加不必要之負載。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經由一NAPT裝置於複數網路間進行通信之通信系統,其具有設置於一區域網路與一全域網路中之複數通信終端、一用以管理通信終端之通信資訊的主裝置以及一位於該主裝置中之表單,該表單係用以將各該通信終端之識別資訊、一區域位址與一全域位址以彼此相關方式加以儲存。當一通信終端發信時,則參照該表單,若該發信之目的地為該發信之通信終端所屬之網路以外之一通信終端,則以對方的網路之NAPT裝置的全域位址作為彼此之目的地位址,反之,若該發信之目的地係一與該發信之通信終端位於相同網路中之通信終端,則 使用僅於該區域網路中有效之區域位址。
此外,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經由一NAPT裝置於複數網路間進行通信之通信方法,該方法之特徵為複數通信終端設置於一區域網路與一全域網路中;針對該等通信終端之通信資訊進行管理;將各該通信終端之識別資訊、一區域位址與一全域位址以彼此相關方式加以儲存;當一通信終端發信時,判斷一對方的通信終端係位於相同網路中或網路外;若該發信之目的地為一網路外之通信終端,則以對方的網路之NAPT裝置的全域位址作為彼此之目的地位址;以及若該發信之目的地係一位於相同網路中之通信終端,則使用僅於該區域網路中有效之區域位址。
再者,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於複數網路間進行通信之通信系統,其具有一第一區域網路,該第一區域網路具有第一與第二通信終端等至少二通信終端,且與一第一NAPT裝置相連接;一第二區域網路,該第二區域網路具有第三通信終端等至少一通信終端,且與一第二NAPT裝置相連接;以及一全域網路,用以連接第一與第二NAPT裝置。第一與第二通信終端分別分配到僅於第一區域網路中有效之第一與第二區域位址。第三通信終端分配到僅於第二區域網路中有效之一第三區域位址。第一與第二NAPT裝置則分別分配到於全域網路中有效之第一與第二全域位址。該通信系統更包含一主裝置,其具有一表單,用以將各該通信終端之識別資訊、一區域位址與一全域位址以彼此相關方式加以儲存,其中當自第一通信終端接收一發信第三通信終端之發信請求時,主裝置即藉由參照表單,判斷出第一通信終端與第三通信終端分屬不同網路,進而以該等全域位址作為彼此之目的地位址,而當自第一通信終端接收一發信第二通信終端之發信請求時,主裝置即藉由參照表單,判斷出第一與第二通信終端屬於同一網路,進而以該等區域位址作為彼此之目的地位址。
一種較佳之作法為,當主裝置判斷出第一與第三通信終端分屬不同網路時,主裝置產生欲傳送至第二NAPT裝置之資料,並以 第一NAPT裝置之第一全域位址作為資料中發信請求之來源位址;而當第三通信終端回應該發信請求時,主裝置產生資料通知第一通信終端關於該回應,並以第二NAPT裝置之第二全域位址作為回應通信之第三通信終端的位址。
另一方面,當主裝置判斷出第一與第二通信終端屬於同一網路時,則主裝置以第一通信終端之第一區域位址作為要傳送至第二通信終端之發信請求的來源位址,而當第二通信終端回應該請求時,主裝置則以第二通信終端之區域位址作為要傳送至第一通信終端之回應通信終端的位址。
該主裝置係設置於例如第一區域網路或全域網路中。
一種較佳之作法為,該等通信終端之任一均初步傳送相關於通信終端之資料至主裝置,使資料登記於主裝置之表單中。
一種較佳之作法為,當接收到一來自於一通信終端之登錄請求時,主裝置判斷對應於該通信終端之位址的網路與主裝置所屬之區域網路是否相同,並將判斷結果儲存於表單中。
一種較佳之作法為,當一NAPT裝置涉及主裝置與通信終端間之通信時,於資料傳送至主裝置前,以該NAPT裝置之全域位址取代資料來源之區域位址。
一種較佳之作法為,當第三通信終端於表單中登錄時,主裝置接收第二NAPT裝置之全域位址與第三通信終端之區域位址,並將該等位址儲存於表單中。
一種較佳之作法為,當第一與第二通信終端於表單中登錄時,將第一與第二通信終端之區域位址連同第一NAPT裝置之全域位址儲存於表單中。
一種較佳之作法為,當該等通信終端之任一與一對方的通信終端進行直接通信時,該通信終端直接向主裝置查詢該對方的通信終端之位址。
一種較佳之作法為,當第一通信終端向主裝置查詢第三通信終端之位址時,主裝置針對第一通信終端與第三通信終端是否屬 於同一網路進行判斷,若其判斷出渠等分屬不同網路,則主裝置將第三通信終端之全域位址回傳予第一通信終端;而接收該全域位址後,第一通信終端即開始對於該全域位址之通信。
一種較佳之作法為,當第一通信終端向主裝置查詢第二通信終端之位址時,主裝置判斷出第一通信終端與第二通信終端屬於同一網路,進而將第二通信終端之區域位址回傳予第一通信終端;而接收該區域位址後,第一通信終端即開始對於該區域位址之通信。
一種較佳之作法為,另備有一第三NAPT裝置,用以連接第二區域網路與全域網路,且第二區域網路中另備有一第四通信終端;當該等通信終端中之通信終端登錄於主裝置之表單中時,係登錄用以唯一識別出其所屬之地區的一地區識別碼。
一種較佳之作法為,當判斷通信終端是否屬於同一網路時,主裝置針對地區識別碼進行比對。
地區識別碼係例如各個通信終端所屬區域網路之識別碼或全域網路之識別碼。
一種較佳之作法為,當第三通信終端將一發信請求傳送至主裝置以對第四通信終端發信時,藉由比較渠等之地區識別碼,主裝置判斷出第三與第四通信終端屬於同一地區,則當產生傳送至第四通信終端之資料時,主裝置以第三通信終端之區域位址作為該發信請求之來源位址。
一種較佳之作法為,當接收到一來自於第四通信終端之回應時,主裝置以第四通信終端之區域位址作為傳送至第三通信終端之資料中回應通信之終端的位址。
依據上述之本發明,當通信終端向主裝置進行登錄時,用以管理通信終端之通信資訊的主裝置記錄了通信終端所屬之網路。當一通信終端發信時,主裝置將判斷對方的通信終端係與發信之通信終端位於同一網路或位於該網路外。若該發信係針對該網路外之通信終端,則以對方的網路之NAPT裝置的全域位址作為彼此 之目的地位址。若該發信係針對同一網路中之通信終端,則使用區域位址。此種作法使得接收發信之通信終端得以正確地識別出啟始會話之終端,而不至於將不必要之負載施加於NAPT裝置。
依據本發明,於複數區域網路利用一NAT或NAPT裝置與一全域網路相連接之環境中,位於不同區域網路中之通信終端可採用於終端間進行通信之通信系統,其中該等終端例如可於區域網路中操作之電話等,其方式便如同位於同一區域網路中之通信終端所採取之方式,無須對既存之NAT或NAPT裝置作任何修改或將任何不必要之負載施加於NAT或NAPT裝置。
以下將參照附隨之圖式說明本發明例示性之較佳實施例。
(第一實施例)
如圖1所示,存在一區域網路10與一區域網路20,該等網路之任一均經由其網路位址轉換(NAT,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或網路位址連接埠轉換(NAPT, Network Address Port Translation)裝置(以下稱之為NAPT裝置)11、21與一全域網路30相連接。NAPT裝置11與NAPT裝置21之任一均具有一使用於全域網路30中之全域位址。
一主通信裝置(以下稱之為主裝置)100連同通信終端12與13屬於區域網路10。一通信終端22屬於區域網路20。主裝置100與通信終端12、13以及22之任一均具有一僅於與其相關之區域網路10或20中方為有效之區域位址。一通信終端32直接與全域網路30相連接並具有一全域位址。通信終端12、13與主裝置100均具有一般電信交換之用戶專用交換(PBX, Private Branch eXchange)功能。
主裝置100具有當自通信終端12、13、22、32之任一接收一登錄請求時,分析請求裝置之位址是否與主裝置100之位址屬於同一區域網路並記錄分析結果之功能。此外,主裝置100亦具有參照一表單中之終端資訊,判斷彼此進行通信之二終端是否屬於 同一網路之功能。
於該表單中可儲存可供唯一識別之索引資料,例如通信終端12、13、22、32之分機號碼、識別資料與名稱,以及通信終端12、13、22、32之區域位址與全域位址。主裝置100亦具有於必要時改寫來自於通信終端12、13、22、32之連線請求資料中之來源位址的功能。主裝置100之區域位址藉由手動設定或其他方式之協助,而為通信終端12與13所知悉。NAPT裝置11之全域位址,作為例如自其他網路連線至區域網路10中之主裝置100的資訊,藉由手動設定或其他方式之協助,而為主裝置100及通信終端22與32所知悉。
接著將說明第一實施例之運作。
通信終端12、13、22、32之任一必須傳送其資料以於主裝置100進行登錄。當如圖2所示,為此種目的經由NAPT裝置11、21執行與主裝置100之資料通信時,於資料到達主裝置100前,資料之來源位址將以NAPT裝置11、21之位址加以替換。而通信終端22之位址係內含於資料中作為其登錄資訊,由於NAPT裝置並不會檢查資料之內容,故NAPT裝置11、21將不會將該位址將以取代。因此,主裝置100可取得NAPT裝置21與通信終端22之位址作為通信終端22之資訊。
如此一來,主裝置100於表單中儲存了通信終端22之位址作為區域位址以及NAPT裝置21之位址作為全域位址。另一方面,通信終端12與13請求進行登錄時並未涉及任何NAPT裝置,故來源位址仍與資料中之位址保持相同。此時,主裝置100可判斷出該等通信終端12、13之位址與其本身之區域位址相同,且通信終端12、13與其本身屬於同一網路,即NAPT裝置11所連接之區域網路10。因此,主裝置100便將渠等之區域位址連同NAPT裝置11之全域位址儲存於表單中。此外,通信終端32之登錄請求亦未涉及任何NAPT裝置。因此,主裝置100可判斷出來源位址與資料中之位址相同,但並非主裝置100本身所屬之區域位址。從而, 通信終端32之全域位址將被儲存於表單中作為區域位址與全域位址。
以下將參照圖3說明於上述狀態下,當通信終端12為對於通信終端22之發信,而發出一發信請求至主裝置100時所執行之處理。
主裝置100藉由查對表單獲知通信終端12與22之網路。此時,藉由分析可知通信終端12與22具有不同之全域位址因而係分屬不同網路。相應地,當產生傳送至NAPT裝置21之資料時,主裝置100將NAPT裝置11之全域位址設定為資料中發信請求之來源位址。
當通信終端22回應時,主裝置100產生資料通知通信終端12關於該回應,同時將NAPT裝置21之全域位址設定為回應通信之裝置即通信終端22的位址。因此,通信終端21與通信終端22可由資料中內含之資訊相互識別出一可供傳送之位址而無需上層之資訊,並且可經由NAPT裝置11與21彼此進行通信。
當通信終端12欲對於通信終端32發信時亦復如此。然而,當替換回應通信之裝置的位址時,由於進行替換之位址彼此相同,因此替換位址之動作並未進行。
接著將參照圖4說明當通信終端12對於通信終端13發信時所進行之處理。
藉由運用上述相同程序分析主裝置100所接收之發信請求,可判斷出通信終端12與通信終端13屬於同一網路。此時,將以通信終端12之區域位址作為由主裝置100傳送至通信終端13之發信請求之裝置的位址。同樣地,當通信終端13回應該通信時,通信終端13之區域位址將作為傳送至通信終端12之回應通信裝置的位址。
當通信終端32欲對於通信終端12或通信終端22發信時,其處理與通信終端12對於通信終端22發信時相同,同時由於通信終端32之區域位址與全域位址相同,因此發信之裝置的位址並未 被取代。
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使通信終端間得以利用一獨特之協定進行通信,即便該等通信終端係利用一介於渠等間之NAPT裝置相連接亦然。雖然有數種相關技術亦可提供類似效果,然依據該等技術,NAPT裝置需具有改變資料中之位址的功能。對照之下,依據本發明之本實施例,網路上之NAPT裝置無須經修改便可使用。
此外,依據一習知技術,於其中通信終端一律利用全域位址進行通信,即便通信已開始,此等終端之目的地仍為全域位址。 因此,即便位於同一網路中之終端彼此進行通信,一旦於全域網路上發信,則NAPT裝置便***通信路徑中。從而,即使NAPT裝置可根據其本身之判斷將發信轉回區域網路,NAPT裝置之負載仍因此增加。
然而,根據第一實施例,藉由使主裝置具有區別網路之能力,即可避免此等問題之發生而無需增加任何程序。
(第二實施例)
於第一實施例中,主裝置100係設置於區域網路10中,而如圖5中所示,於第二實施例中主裝置100係設置於全域網路30中。配置情形之其他特徵則與第一實施例(請參圖1)相似,故此處將省略其說明。於第二實施例中,藉由手動設定或其他方式之協助,所有其他通信終端均知悉主裝置100之全域位址。
接著將說明第二實施例之運作。
第二實施例之運作特徵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相似,因此以下將省略其說明。然而,當通信終端12與13向主裝置100進行登錄時,主裝置100係接收到NAPT裝置11之全域位址作為來源位址,當通信終端22進行登錄時所採用之方式亦同。雖然通信終端32與主裝置100屬於相同之全域網路30,然由於其區域位址與全域位址相同,故運作原則仍然相同。
依據第二實施例,無論主裝置100係設置於網路上之何處,均可獲得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之效果。此外,依據此配置情形,顯 然主裝置100無需預先知悉NAPT裝置11之位址,於通信終端12或通信終端13登錄時主裝置100能夠將其識別出即可。
(第三實施例)
第三實施例之系統配置情形與第一實施例(請參圖1)或第二實施例(請參圖5)相似,因此以下將省略其說明。然而,通信裝置12、13、22、32之設計係為藉由直接將資料傳送至對方之通信終端的方式開始通信,而非倚賴主裝置100建立與對方的通信終端之連線。
接著將說明第三實施例之運作。
由於第三實施例中之登錄處理與第一實施例或第二實施例相似,因此以下將省略其說明。
當通信終端12、13、22、32之任一與對方的通信終端進行直接通信時,通信終端12、13、22、32將查詢該對方的通信終端之位址,而非向主裝置100發出發信請求。舉例而言,若通信終端12向主裝置100查詢通信終端22之位址,主裝置100將判斷發出查詢之通信終端12所屬之網路與其位址受到查詢之通信終端22所屬之網路是否相同。
於本例中,該等網路相異。因此,主裝置100將通信終端22之全域位址回傳予通信終端12。收到該全域位址後,通信終端12便開始對於該全域位址之通信。
若通信終端12查詢通信終端13之位址,則主裝置100判斷出通信終端12與13屬於同一網路,因此將通信終端13之區域位址回傳予通信終端12。
依據第三實施例,經由NAPT裝置,可於網路間進行通信模式而無需建立一雙向之路徑。當一通信終端同時與複數其他通信終端進行通信時,亦可採用此通信模式。
(第四實施例)
如圖6所示,如圖1所示之配置情形中加入了一連接區域網路20與全域網路30之NAPT裝置41。區域網路20中亦加入了一 通信終端23。配置情形之其他特徵則與第一實施例(請參圖1)相似,故以下將省略其說明。
當向主裝置100進行登錄時,通信終端12、13、22、23、32之任一亦登錄其地區識別碼,用以唯一識別出終端所屬之地區。如圖7中所示,主裝置100之表單中加入了通信終端12、13、22、23、32之地區識別碼。當判斷通信終端12、13、22、23、32是否屬於同一網路時,主裝置100將比較地區識別碼而非全域位址。
接著將說明第四實施例之運作。
由於通信終端12、13、22、23、32之任一的主要登錄處理與第一實施例相似,因此以下將省略其說明。以下將針對與第一實施例登錄處理相異之地區識別碼登錄處理進行說明。
舉例而言,假設當執行登錄時,通信終端23(請參圖6)經由NAPT裝置41與全域網路30進行通信。當向主裝置100登錄時,通信終端12、13、22、23、32之任一將報告其所屬區域之識別碼。如圖7中所示,通信終端12與13所登錄者為區域網路10之識別碼(01),通信終端22與23所登錄者為區域網路20之識別碼(02),而通信終端32所登錄者為全域網路30之識別碼(00)。主裝置100將此等地區識別碼儲存於表單中。
當通信終端22為對於通信終端23發信而傳送一發信請求至主裝置100時,主裝置100將針對該等通信終端之地區識別碼進行比對。根據比對結果,主裝置100判斷出該等通信終端屬於同一地區網路(區域網路20),並於產生傳送至通信終端23之資料時,以通信終端22之區域位址作為發信請求之裝置的位址。同樣地,當接收到來自於通信終端23之回應時,通信終端23之區域位址即作為傳送予通信終端22之資料中回應裝置的位址。
依據第四實施例,自一區域網路至一全域網路存在數條路徑。即便通信終端使用不同NAPT裝置向主裝置登錄,只要地區識別碼相同,主裝置仍能夠判斷出通信終端屬於同一網路。此項特點使通信終端得以僅使用區域位址便可執行通信,並可免除若採 用其他方式將施加於涉及通信之NAPT裝置的負載。
(第五實施例)
如圖8中所示,除圖8之主裝置100係位於全域網路30中外,第五實施例具有與第四實施例(請參圖6)相似之配置情形,因此以下將省略其說明。而藉由手動設定或其他方式之協助,所有其他通信終端均知悉主裝置100之全域位置。
接著將說明第五實施例之運作。
第五實施例之運作方式與第四實施例相似,因此以下將省略其說明。然而,當通信終端12與13執行登錄時,NAPT裝置11之位址將被傳送至主裝置100作為來源位址,當通信終端22執行登錄時亦採用相同之方式。
依據第五實施例,無論主裝置100係位於網路上之何處,均可獲得與第四實施例相同之效果。且依據此配置情形,顯然主裝置100無需預先知悉NAPT裝置11之位址,於針對通信終端12或通信終端13進行登錄時知悉即可。
(第六實施例)
第六實施例之配置情形與第四或第五實施例相似。因此以下將省略其說明。然而,通信裝置12、13、22、23、32之任一藉由直接將資料傳送至對方的通信終端的方式開始通信,而非倚賴主裝置100建立與對方的通信終端之連線。
接著將說明第六實施例之運作。
第六實施例之登錄處理與第四或第五實施例相似。因此以下將省略其說明。
當通信終端12、13、22、23、32中之任一者與一對方的通信終端進行直接通信時,該通信終端將向主裝置100查詢該對方的通信終端之位址,而非傳送一發信請求。
舉例而言,當通信終端12向主裝置100查詢通信終端22之位址時,主裝置100將根據地區識別碼判斷發出查詢之通信終端12與其位址受到查詢之通信終端22所屬之網路是否相同。於本例 中,由於該等通信終端分屬不同網路,故主裝置100將通信終端22之全域位址回傳予通信終端12。收到該全域位址後,通信終端12便開始對於該全域位址之通信。
當通信終端22查詢通信終端23之位址時,則根據渠等之地區識別碼,主裝置100將判斷出通信終端22與23屬於同一網路(區域網路20),因此將通信終端23之區域位址回傳予通信終端22。
如同第三實施例,依據第六實施例,得以藉由一NAPT裝置於網路間進行通信模式而無需建立一雙向路徑。當一通信終端同時與複數通信終端進行通信時,亦可使用此通信模式。
(第七實施例)
由於第七實施例具有與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或第六實施例相似之配置情形,因此以下將省略其說明。
然而,各通信終端12、13、22、23、32具有於登錄時,將其本身所使用作為預設閘道器之NAPT裝置11、21或41之全域位址自行加以指定為登錄資訊的功能。而主裝置100則將所接收之資訊儲存於表單中作為該等通信終端之全域位址。
當一與主裝置100屬於同一區域網路之通信終端未指定全域位址,而表單中存在地區識別碼之欄位,且與該通信終端屬於同一地區之另一通信終端已於表單中指定一全域位址時,則主裝置100可使用此全域位址。
若一自一不同網路登錄之全域位址與所接收之資料的來源位址不同,則主裝置100可判定該通信終端之設定錯誤而執行某種錯誤處理程序。
接著將說明第七實施例之運作。
由於第七實施例之運作與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或第六實施例相似,因此以下將省略其說明。然而,當登錄時,通信終端12、13、22、23、32之任一將於登錄資訊中告知其全域位址,而主裝置100則將之儲存於表單中。
第七實施例之效果與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或第六實施例相似,因此以下將省略其說明。
此外,由於可於登錄資訊中指定所使用之NAPT裝置,因此即便因為主裝置之組態,無法得知所接收之資料的來源,主裝置亦能夠取得全域位址。
(第八實施例)
由於第八實施例具有與第四、第五或第六實施例相似之配置情形,因此以下將省略其說明。
然而,通信終端12、13、22、23與32可設計為與第七實施例之通信終端具有相似之功能。主裝置100具有於通信終端12、13、22、23與32登錄前,於表單中準備好對應於地區識別碼之全域位址的功能。而該等有待準備之位址可加以改變。若一對應於自不同網路接收之登錄資訊之區域識別碼的全域位址與所接收之資料的來源位址或登錄資訊中之全域位址不同,則主裝置100可優先將通信終端12、13、22、23、32之資訊加以儲存,或可判定通信終端12、13、22、23、32中存在某種設定錯誤並執行處理以修正該錯誤。
接著將說明第八實施例之運作。
由於第八實施例之運作與第四、第五或第六實施例相似,因此以下將省略其說明。
通信終端之登錄資訊的處理方式可包含第七實施例之處理。通信終端之地區識別碼一經儲存於主裝置100之表單中後,則將自動針對通信終端之全域位址進行定義。因此,主裝置100僅需檢查位址與經登錄之來源位址或登錄資訊中之全域位址是否相符。
由於第八實施例之效果與第四、第五或第六實施例相似,因此以下將省略其說明。
此外,依據第八實施例,可針對通信終端所使用之NAPT裝置進行初步設定。因此,可省略通信終端之登錄處理。
再者,如同第七實施例中之方式,即便主裝置由於其組態而無法得知所接收之資料的來源,主裝置亦能夠識別全域位址。
雖然本發明已利用為數不多之較佳實施例加以說明,然本發明並不限於前述之實施例,而可於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的範疇內以其他多種方式進行修改。
10‧‧‧區域網路
11‧‧‧網路位址連接埠轉換裝置(NAPT device)
12‧‧‧通信終端
13‧‧‧通信終端
20‧‧‧區域網路
21‧‧‧網路位址連接埠轉換裝置
22‧‧‧通信終端
23‧‧‧通信終端
30‧‧‧全域網路
32‧‧‧通信終端
41‧‧‧網路位址連接埠轉換裝置
100‧‧‧主通信裝置
圖1為本發明之一第一實施例之架構圖;圖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登錄處理的運作;圖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發信處理的運作;圖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另一發信處理的運作;圖5為本發明之一第二實施例之架構圖;圖6為本發明之一第四實施例之架構圖;圖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的運作;以及圖8為本發明之一第五實施例之架構圖。
10‧‧‧區域網路
11‧‧‧裝置
12‧‧‧通信終端
13‧‧‧通信終端
20‧‧‧區域網路
21‧‧‧裝置
22‧‧‧通信終端
30‧‧‧全域網路
32‧‧‧通信終端
100‧‧‧主裝置

Claims (20)

  1. 一種通信系統,用以經由一網路位址連接埠轉換(NAPT,Network Address Port Translation)裝置在複數網路間進行通信,包含:複數通信終端,設置於一區域網路與一全域網路中;一主裝置,用以管理該等通信終端之通信資訊;以及一表單,設於該主裝置中,用以將各該通信終端之識別資訊、一區域位址與一全域位址以彼此相關方式加以儲存,其中,當一通信終端發信時,參照該表單,且若該發信之目的地為一該發信之通信終端所屬網路以外之通信終端,則以對方的網路之NAPT裝置的全域位址作為彼此之目的地位址;反之,若該發信之目的地係一位於該發信之通信終端所屬網路中之通信終端,則使用一僅於該區域網路中有效之區域位址,及其中該主裝置係負責全部的該等通信終端,且不構成該NAPT裝置之部分。
  2. 一種通信方法,用以經由一NAPT裝置於複數網路間進行通信,其中:於一區域網路與一全域網路中設置複數通信終端;針對該等通信終端之通信資訊進行管理;將各該通信終端之識別資訊、一區域位址與一全域位址以彼此相關方式加以儲存在一主裝置中;當通信終端發信時,判斷對方的通信終端係位於同一網路中或網路外;若該發信之目的地為一網路外之通信終端,則以對方的網路之NAPT裝置的全域位址作為彼此之目的地位址;而若該發信之目的地係一位於同一網路中之通信終端,則使用一僅於該區域網路中有效之區域位址,其中該主裝置係負責全部的該等通信終端,且不構成該 NAPT裝置之部分。
  3. 一種通信系統,用以在複數網路間進行通信,包含:一第一區域網路,其具有第一與第二通信終端等至少二通信終端,且與一第一NAPT裝置相連接;一第二區域網路,其具有一第三通信終端等至少一通信終端,且與一第二NAPT裝置相連接;以及一全域網路,用以連接該第一與第二NAPT裝置,該第一與第二通信終端分別分配到僅於該第一區域網路中有效之第一與第二區域位址,該三通信終端分配到僅於該第二區域網路中有效之一第三區域位址,該第一與第二NAPT裝置分別分配到於該全域網路中有效之第一與第二全域位址,而該通信系統更包含:一主裝置,其具有一表單,用以將各該通信終端之識別資訊、一區域位址與一全域位址以彼此相關方式加以儲存,其中當自該第一通信終端接收到對於該第三通信終端發信的一發信請求時,該主裝置即藉由參照該表單,判斷出該第一通信終端與該第三通信終端分屬不同網路,而以該等全域位址作為彼此之目的地位址;以及當自該第一通信終端接收到對於該第二通信終端發信的一發信請求時,該主裝置即藉由參照該表單,判斷出該第一與第二通信終端屬於同一網路,而以該等區域位址作為彼此之目的地位址,其中該主裝置係負責全部的該等通信終端,且不構成該NAPT裝置之部分。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通信系統,其中:當該主裝置判斷出該第一與第三通信終端分屬不同網路時,該主裝置在產生欲傳送至該第二NAPT裝置之資料時,以該 第一NAPT裝置之該第一全域位址作為資料中之該發信請求之來源位址;以及當該第三通信終端回應該發信請求時,該主裝置於產生資料通知該第一通信終端關於該回應時,以該第二NAPT裝置之該第二全域位址作為回應通信之該第三通信終端之位址。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通信系統,其中當該主裝置判斷出該第一與第二通信終端屬於同一網路時,該主裝置以該第一通信終端之該第一區域位址作為欲傳送至該第二通信終端之該發信請求的來源位址;且當該第二通信終端回應該請求時,該主裝置以該第二通信終端之該區域位址作為欲傳送至該第一通信終端之回應通信之終端的位址。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通信系統,其中該主裝置係設置於該第一區域網路中。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通信系統,其中該主裝置係設置於該全域網路中。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通信系統,其中,各該通信裝置預先傳送相關於通信終端之資料至該主裝置,俾將該資料登錄於該主裝置之該表單中。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通信系統,其中當接收到來自於一通信終端之登錄請求時,該主裝置判斷對應於該通信終端之位址的網路與該主裝置所屬之區域網路是否相同,並將判斷結果儲存於該表單中。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通信系統,其中當該主裝置與該通信終端間之通信係介由一NAPT裝置為之時,係以該NAPT裝置之全域位址取代資料之來源的區域位址,再將資料傳送至該主裝置。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通信系統,其中當該第三通信終端於該表單中登錄時,該主裝置接收該第二NAPT裝置之全域位址 與該第三通信終端之區域位址,並將該全域位址與該區域位址儲存於該表單中。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通信系統,其中當該第一與第二通信終端於該表單中登錄時,該第一與第二通信終端之區域位址連同該第一NAPT裝置之全域位址均被儲存於該表單中。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通信系統,其中當該等通信終端中之任一者與一對方的通信終端進行直接通信時,該通信終端直接向該主裝置查詢該對方的通信終端之位址。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通信系統,其中:當該第一通信終端向該主裝置查詢該第三通信終端之位址時,該主裝置判斷該第一通信終端與該第三通信終端是否屬於同一網路,若其判斷出該第一通信終端與該第三通信終端分屬不同網路,則該主裝置將該第三通信終端之全域位址回傳予該第一通信終端;以及該第一通信終端於接收該全域位址後即開始對於該全域位址之通信。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通信系統,其中:當該第一通信終端向該主裝置查詢該第二通信終端之位址時,該主裝置判斷出該第一通信終端與該第二通信終端屬於同一網路,並將該第二通信終端之區域位址回傳予該第一通信終端;以及該第一通信終端於接收該區域位址後即開始對於該區域位址之通信。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通信系統,其中:另備有一第三NAPT裝置,用以連接該第二區域網路與該全域網路,且該第二區域網路中另備有一第四通信終端;以及當該等通信終端中之任一者於該主裝置之該表單中登錄時,其登錄用以唯一識別其所屬之地區的一地區識別碼。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通信系統,其中當判斷該等通信終 端是否屬於同一網路時,該主裝置針對該等地區識別碼進行比對。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通信系統,其中該地區識別碼係一各通信終端所屬區域網路之識別碼或一該全域網路之識別碼。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通信系統,其中當該第三通信終端將一發信請求傳送至該主裝置以發信給該第四通信終端時,藉由比較渠等之地區識別碼,該主裝置判斷出該第三與第四通信終端屬於同一地區,則當產生欲傳送至該第四通信終端之資料時,該主裝置以該第三通信終端之區域位址作為該發信請求之來源位址。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通信系統,其中當接收到一來自於該第四通信終端之回應時,該主裝置以該第四通信終端之區域位址作為傳送至該第三通信終端之資料中的回應該通信之終端的位址。
TW097124768A 2007-07-12 2008-07-01 複數網路間之通信系統及方法 TWI3934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83176A JP5207270B2 (ja) 2007-07-12 2007-07-12 複数のネットワーク間の通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22245A TW200922245A (en) 2009-05-16
TWI393410B true TWI393410B (zh) 2013-04-11

Family

ID=401217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24768A TWI393410B (zh) 2007-07-12 2008-07-01 複數網路間之通信系統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796615B2 (zh)
JP (1) JP5207270B2 (zh)
DE (1) DE102008032087B4 (zh)
TW (1) TWI3934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39036B2 (ja) * 2009-05-27 2014-03-12 エヌ・ティ・ティ・コムウェア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管理装置、通信管理方法、及び通信管理プログラム
JP5289345B2 (ja) * 2010-01-19 2013-09-11 エヌ・ティ・ティ・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アドレス変換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メッセージ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120106540A1 (en) * 2010-11-01 2012-05-03 Tim Moyers Secure Traffic Separation and Management Method
US10128764B1 (en) 2015-08-10 2018-11-13 Vlt,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livering power to semiconductors
US10468181B1 (en) 2015-08-10 2019-11-05 Vlt, Inc. Self-aligned planar magnetic structure and method
WO2019038874A1 (ja) * 2017-08-24 2019-02-2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通信システ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00976A1 (en) * 2002-11-26 2004-05-27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Dynamic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transparent private network device
US6879598B2 (en) * 2003-06-11 2005-04-12 Lattice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Flexible media access control architecture
US7068655B2 (en) * 2001-06-14 2006-06-27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Network address and/or port transl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58431A (en) * 1998-04-23 2000-05-02 Lucent Technologies Remote Access Business Unit System and method for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as an external service in the access server of a service provider
JP2003110596A (ja) * 2001-09-28 2003-04-11 Hitachi Ltd データ通信サービス提供方法
US7480305B1 (en) * 2002-02-19 2009-01-20 Cisco Technology,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maintaining the registration state of an IP device in a network address port translation (NAPT) environment
US7139841B1 (en) * 2002-07-24 2006-11-21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embedded address in data sent through multiple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NAT) devices
CN1559038A (zh) * 2002-07-29 2004-12-29 ������������ʽ���� 因特网通信***、因特网通信方法、对话管理服务器、无线通信装置、通信中继服务器及程序
JP4304593B2 (ja) * 2002-11-01 2009-07-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WO2004043046A1 (en) * 2002-11-08 2004-05-21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ethod and apparatus allowing remote access in data networks
JP4186676B2 (ja) 2003-03-28 2008-11-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3905067B2 (ja) 2003-07-24 2007-04-18 株式会社ニセンエックス ネットワークを介したホスト間の通信方法
US20070058642A1 (en) * 2003-09-30 2007-03-15 Koinkl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Client requested external address mapping
JP4269226B2 (ja) * 2003-11-14 2009-05-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録媒体
CN1998218A (zh) * 2004-02-19 2007-07-11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初始化从第一计算机网络到第二计算机网络的通信会话
EP1726146A1 (en) * 2004-03-02 2006-11-29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ddress and port number abstraction when setting up a connection between at least two computational devices
JP4482465B2 (ja) * 2005-02-09 2010-06-16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中継装置、端末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JP4283812B2 (ja) 2006-01-06 2009-06-24 財団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重症筋無力症の診断方法およびそのキット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68655B2 (en) * 2001-06-14 2006-06-27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Network address and/or port translation
US20040100976A1 (en) * 2002-11-26 2004-05-27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Dynamic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transparent private network device
US6879598B2 (en) * 2003-06-11 2005-04-12 Lattice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Flexible media access control archite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796615B2 (en) 2010-09-14
JP2009021846A (ja) 2009-01-29
US20090016367A1 (en) 2009-01-15
TW200922245A (en) 2009-05-16
DE102008032087A1 (de) 2009-01-15
JP5207270B2 (ja) 2013-06-12
DE102008032087B4 (de) 2012-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89540B1 (ko) 사설 아이피 네트워크를 통한 다중 통화 장치 및 방법
US9131026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stablishing media channel based on relay
US7760744B1 (en) Media path optimization for multimedia over internet protocol
TWI393410B (zh) 複數網路間之通信系統及方法
US20020085561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supporting global IP telephony system
US20070097989A1 (en)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US20060056420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selecting a source address
US7522617B2 (en) Inter-node conn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JP2005278077A (ja) ルータ及びsipサーバ
CA2566636A1 (en)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KR20060070328A (ko) 에스아이피 기반의 브이오아이피 단말에서의 주소록 자동갱신 장치 및 방법
JP2004304235A (ja) 名前/アドレス変換装置
WO2009129692A1 (zh) 一种***终端设备建立nat穿越通道的方法
KR101606142B1 (ko) 음성패킷망에서 네트워크 주소 번역 통과를 지원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US7773613B2 (en)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system
US20040098512A1 (en) NAPT gateway system with method capable of extending the number of connections
US8194686B2 (en) Communications relay device, program and method, and network system
US9712956B2 (en) System and method to determine a location associated with an internet phone
KR100438236B1 (ko) 브이오아이피 게이트웨이에서 네트워크 주소 변환 서버를통한 음성 패킷 전달 방법
KR100438182B1 (ko) 게이트키퍼와 nat-pt 연동을 위한 서로 상이한ip 주소 연동 방법
CN1812402B (zh) 一种实现h.323通信数据包穿越防火墙的方法
JP3947141B2 (ja) ネットワーク間通信方法及び管理サーバ並びにユーザ網管理サーバ
JP2003046530A (ja) アドレス空間の異なるipネットワーク間の通信方法およびグローバルipアドレスを持つ装置
JP2010157857A (ja) Vpn接続装置、パケット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4191010B2 (ja) 通信システ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