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40248A - 促效性ltbr抗體及包含其之雙特異性抗體 - Google Patents

促效性ltbr抗體及包含其之雙特異性抗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40248A
TW202340248A TW111148704A TW111148704A TW202340248A TW 202340248 A TW202340248 A TW 202340248A TW 111148704 A TW111148704 A TW 111148704A TW 111148704 A TW111148704 A TW 111148704A TW 202340248 A TW202340248 A TW 20234024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mino acid
acid sequence
seq
ltbr
cd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487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蘿貝塔 畢昂奇
菲力克斯 波爾曼
蜜雪兒 維多利亞 布萊登
史蒂芬 丹格爾
哈洛德 杜爾
蓋 喬治絲
莉迪亞 潔斯敏 漢尼斯克
莫妮卡 海德里希
勞福 荷斯
李奧 弗雷德里克 昆斯
史蒂芬 勒克萊爾
戴錫利 勒錫巴哈
芬妮 曼得
歐勒夫 曼迪格
米羅斯拉夫 尼可洛夫
帕洛 尤瑪那
柯尼里亞 偉格納
Original Assignee
瑞士商赫孚孟拉羅股份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瑞士商赫孚孟拉羅股份公司 filed Critical 瑞士商赫孚孟拉羅股份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402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40248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395Antibodies; Immunoglobulins; Immune serum, e.g. antilymphocytic seru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4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enzymes

Abstract

本發明涉及與淋巴毒素 β 受體 (LTBR) 結合的新型抗體;以及涉及包含這些新型 LTBR 抗體及與腫瘤相關抗原,特別而言與纖維母細胞活化蛋白 (FAP) 結合的抗原結合域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涉及生產這些分子之方法;以及涉及使用其的方法。

Description

促效性 LTBR 抗體及包含其之雙特異性抗體
本發明涉及與淋巴毒素 β 受體 (LTBR) 結合的新型抗體;以及涉及包含這些新型 LTBR 抗體及與腫瘤相關抗原,特別而言與纖維母細胞活化蛋白 (FAP) 結合的抗原結合域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涉及生產這些分子之方法;以及涉及使用其的方法。
近年來,由於癌症免疫療法 (諸如阻斷免疫檢查點 PD-1/PD-L1 及 CTLA-4 的藥劑) 的開發及批准,癌症治療之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些癌症免疫療法可在癌症適應症諸如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及膀胱癌中達到持久反應,因此正在成為單獨使用或與其他療法組合使用的新護理標準。然而,僅有一個小的患者亞群 (<30%) 從這些療法中獲得持久益處,而大多數患者由於原發性或獲得性耐藥機制而復發。此外,若干常見的癌症適應症 (例如,大腸直腸癌及胰臟癌) 大多對這些免疫調節劑為難治性的。因此,存在開發療法方面的迫切醫療需求以解決耐藥機制並增加對癌症免疫療法 (包括檢查點抑制劑) 的應答。
臨床資料顯示,對檢查點抑制劑無反應或反應不佳的患者表現出非 T 細胞炎症免疫表型,其特徵在於不存在細胞毒性 T 細胞,或這些細胞毒性 T 細胞局限於腫瘤基質。因此,旨在增加免疫浸潤的新穎療法將在提高對檢查點抑制劑的反應率、擴大其臨床益處中發揮重要作用。
TNFR 超家族係由 19 種配體及 29 種受體構成,其共有一些結構相似性,但涉及許多不同的生理功能。一般而言,該超家族之成員可誘導細胞死亡 (例如,DR5-TRAIL、Fas-FasL),或它們可促進存活及炎症 (例如,TNF-TNFR)。淋巴毒素 β 受體 (LTBR) 為屬於第二類別的 TNFR 超家族之成員,且由多種細胞 (包括腫瘤微環境的基質細胞、骨髓細胞及上皮來源的腫瘤細胞) 表現。TNFR 超家族內的配體-受體交互作用可以為單價及多價的。例如,OX40 及其配體 (OX40L) 形成單型配體-受體對,而 LTBR、LTα、LTβ 及 LIGHT 表現出多價交互作用,其形成複雜的互連途徑之網絡。藉由淋巴毒素 α1β1 (LTα1β1) 或 LIGHT 配體結合對 LTBR 之活化,經由典型及非典型 NFκB 途徑誘導受體寡聚化及訊息傳遞,導致炎症及發育基因 (諸如黏附分子 (ICAM 及 VCAM)、化學引誘物 (CXCL9、10、11) 和淋巴組織組織趨化因子 (CCL21、CCL19、CXCL13)) 之調升 (Lu 及 Browning., Front Immunol. 2014, 5:47, doi: 10.3389/fimmu.2014.00047)。如 ltbr剔除小鼠之表型所示,該途徑對於次級淋巴器官之發育和維持至關重要,這些小鼠不能發育淋巴結及培氏斑塊 (Peyer's patches) (Fütterer 等人, Immunity 1998, 9(1), 59-70, doi: 10.1016/s1074-7613(00)80588-9)。此外,它亦為高內皮微靜脈 (HEV) 之發育及維持的關鍵 (Browning 等人, Immunity 2005, 23(5), 539-550, doi: 10.1016/j.immuni.2005.10.002)。多細胞聚集體類似於次級淋巴器官,由 T 細胞及活化的樹突狀細胞 (DC)、B 細胞及 HEV 構成,在許多實體瘤中經組織學偵測到。臨床證據表明,此類異位淋巴器官 (亦稱為三級淋巴結構 (TLS)) 之存在或 HEV 之存在與若干腫瘤適應症的較好之預後相關 (Dieu-Nosjean 等人, Immunol. Rev. 2016, 271(1), 260-275, doi: 10.1111/imr.12405)。TLS 及 HEV 被認為因應於參與淋巴結發育 (諸如 LTBR 途徑活化) 的相同分子線索而形成。因此,LTBR 之活化有可能促進腫瘤微環境中 TLS 之形成並誘導抗腫瘤免疫反應。
事實上,臨床前證據支持 LTBR 活化可增加免疫浸潤、增強對檢查點抑制劑的反應並誘導 TLS 形成的假設。藉由促效性抗體或靶向配體活化 LTBR,在若干小鼠腫瘤模型中增加 T 細胞浸潤 (Lukashev 等人, Cancer Res. 2006, 66(19), 9617-9624, doi: 10.1158/0008-5472.CAN-06-0217)。因此,當與 LTBR 促效劑組合時,使用檢查點抑制劑的組合療法更有效 (Allen 等人, Sci Transl Med. 2017, 9(385), eaak9679, doi: 10.1126/scitranslmed.aak9679;Johansson-Percival 等人, Cell Rep. 2017, 13(12), 2687-2698, doi: 10.1016/j.celrep.2015.12.004;及 Tang 等人, Cancer Cell 2016, 29(3), 285-296, doi: 10.1016/j.ccell.2016.02.004)。此外,報道了因應於此類促效劑之 TLS 形成及 HEV 發育的證據。
除 LTBR 在 TLS 及 HEV 發育中之關鍵作用以外,已發現 LTBR 之活化誘導某些癌細胞株之細胞死亡 (Browning 等人, j Exp Med 1996, 183(3), 867-878, doi: 10.1084/jem.183.3.867)。一項 I 期研究評定了 LTBR 促效性人源化抗體 (hCBE11) 在患有晚期實體瘤的患者中之安全性及耐受性 (ClinicalTrials.gov, NCT00105170)。該研究暫停並且接著在完成患者入組前終止。這提示與人類廣泛的 LTBR 促效作用相關聯的嚴重安全性問題的可能性。
鑑於 LTBR 促效劑改善癌症免疫療法的巨大治療潛力,需要提供具有優異的藥理學型態的促效性 LTBR 抗體或具有有利的安全性型態且僅在腫瘤微環境中而非在其他表現 LTBR 的組織中活化 LTBR 的能力的雙特異性抗體。
本發明涉及與人類淋巴毒素 β 受體 (LTBR) 特異性結合的新型抗體,特別而言為促效性 hu LTBR 抗體。這些抗體能夠以小於 2 倍差的親和力與人類 LTBR 及與食蟹獼猴 LTBR 結合。該等新型促效性 hu LTBR 抗體中之一部分甚至能夠與人類 LTBR、食蟹獼猴 LTBR 及鼠類 LTBR 結合。本發明亦涉及包含這些新型促效性抗體的多特異性抗體。
因此,本文提供一種促效性淋巴毒素 β 受體 (LTBR) 抗體,其與人類 LTBR 及與食蟹獼猴 LTBR 特異性結合,其中該抗體包含 (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重鏈互補決定區 (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27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28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2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輕鏈互補決定區 (iv) 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0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1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32 之胺基酸序列;或 (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4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4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4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4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4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48 之胺基酸序列;或 (i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75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76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7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78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9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0 之胺基酸序列;或 (iv)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8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84 或 SEQ ID NO: 92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8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8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8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8 之胺基酸序列;或 (v)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35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36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3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8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9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40 之胺基酸序列,或 (v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51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52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5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54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55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56 之胺基酸序列,或 (v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59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60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61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62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63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64 之胺基酸序列,或 (vi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67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68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6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70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1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72 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如上文所述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其中該促效性抗體具有以下特性中之至少一者: (a) 以小於 2 倍差的親和力與人類 LTBR 及與食蟹獼猴 LTBR 結合;或 (b) 以如藉由 ELISA 所測量的小於 4 nM 之 EC 50與人類 LTBR 細胞外域結合,及以如藉由 ELISA 所測量的小於 5 nM 之 EC 50與食蟹獼猴 LTBR 細胞外域結合;或 (c) 需要用於其促效性活性的交聯以活化人類 LTBR;或 (d) 需要用於其促效性活性的交聯以誘導人類臍靜脈內皮細胞或癌症相關纖維母細胞中的 ICAM 調升;或 (e) 抑制在人類 LTBR 與其人類配體淋巴毒素 α1β2 及 LIGHT 之間的交互作用。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 (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或 (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49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50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或 (i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81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82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或 (iv)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89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90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或 (v)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97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98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 (v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41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42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 (v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57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58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或 (vi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65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66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或 (ix)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73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74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態樣中,如上文所述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包含 (i) 包含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i) 包含 SEQ ID NO: 49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50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ii) 包含 SEQ ID NO: 81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82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v) 包含 SEQ ID NO: 89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90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v) 包含 SEQ ID NO: 97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98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vi) 包含 SEQ ID NO: 41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42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vii) 包含 SEQ ID NO: 57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58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viii) 包含 SEQ ID NO: 65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66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 (ix) 包含 SEQ ID NO: 73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74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
在一個特定態樣中,提供一種如上文所述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其中該促效性 LTBR 抗體進一步與鼠類 LTBR 特異性結合。在一個態樣中,促效性抗體以如藉由 ELISA 所測量的小於 1 nM 之 EC 50與鼠類 LTBR 細胞外域結合。
在一個態樣中,進一步與鼠類 LTBR 特異性結合的促效性 LTBR 抗體包含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重鏈互補決定區 (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27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28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2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輕鏈互補決定區 (iv) 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0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1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32 之胺基酸序列,或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4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4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4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4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4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48 之胺基酸序列,或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75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76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7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78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9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0 之胺基酸序列,或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8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84 或 SEQ ID NO: 92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8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8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8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8 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態樣中,進一步與鼠類 LTBR 特異性結合的促效性 LTBR 抗體包含 包含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包含 SEQ ID NO: 49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50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包含 SEQ ID NO: 81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82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包含 SEQ ID NO: 89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90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包含 SEQ ID NO: 97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98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
在一個特定態樣中,如本文所述之促效性 LTBR 抗體與在人類 LTBR 上的 SEQ ID NO: 351 之抗原決定區結合。在一個態樣中,此類促效性 LTBR 抗體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27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28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2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輕鏈互補決定區 (iv) 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0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1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32 之胺基酸序列。在一個態樣中,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
本發明亦涉及促效性 LTBR 抗體,該等促效性 LTBR 抗體為具有多特異性的多特異性抗體,包含如上文所述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在一個特定態樣中,提供促效性 LTBR 抗體,該等促效性 LTBR 抗體為雙特異性抗體。在上文所述之任何態樣中,促效性 LTBR 抗體較佳地包含人類來源,特定而言屬於人類 IgG 亞類,更特定而言屬於人類 IgG1 亞類之 Fc 域。在一個態樣中,促效性 LTBR 抗體包含人類 IgG1 亞類之 Fc 域,其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抗原結合分子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取代。在一個態樣中,促效性 LTBR 抗體包含具有胺基酸突變 L234A、L235A 及 P329G (根據 Kabat EU 索引編號) 的人類 IgG1 亞類之 Fc 域。
在一個態樣中,促效性 LTBR 抗體為與 LTBR 且與腫瘤相關抗原 (TAA) 特異性結合的雙特異性抗體。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促效性 LTBR 抗體,其為能夠與淋巴毒素 β 受體 (LTBR) 及纖維母細胞活化蛋白 (FAP) 特異性結合的雙特異性抗體,並因此將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抗原結合域及至少一個能夠與 LTBR、特定而言 hu LTBR 促效性結合的抗原結合域合併,其中透過 LTBR 之活化係藉由通過與腫瘤基質細胞上表現的 FAP 結合進行交聯來提供。與習用的非靶向促效性 LTBR 抗體相比,靶向腫瘤相關標靶 (TAA) (如 FAP) 能夠將 LTBR 促效作用僅僅限制在腫瘤微環境 (腫瘤內皮及癌症相關纖維母細胞) 中,從而減少潛在的副作用。
纖維母細胞活化蛋白 (FAP) 是一種絲胺酸蛋白酶,在癌症相關基質細胞之細胞表面上及次級淋巴器官中纖維母細胞網狀細胞上高度表現,但在正常組織中之表現非常有限。FAP 非常普遍地存在於各種癌症適應症中,允許其用為將在腫瘤基質內蓄積的藥物的靶向部分。
因此,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 (a) 第一抗原結合域,其與纖維母細胞活化蛋白 (FAP) 特異性結合, (b) 與淋巴毒素 β 受體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 (c) Fc 域,其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並且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抗體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取代。
雙特異性抗體具有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的 Fc 域,該 Fc 域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抗體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取代。Fc 受體所媒介之交聯因此被消除,並且藉由透過與 FAP 特異性結合 (透過與其腫瘤相關標靶特異性結合) 的抗原結合域之結合進行交聯來達成腫瘤特異性活化。提供一種雙特異性抗體,其僅在與 FAP 結合後活化 LTBR。因此,提供一種在腫瘤基質中活化 LTBR 的雙特異性抗體。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 (a) 第一 Fab 片段,其與纖維母細胞活化蛋白 (FAP) 特異性結合, (b) 第二 Fab 片段,其與淋巴毒素 β 受體 (LTBR) 特異性結合,以及 (c) Fc 域,該 Fc 域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並且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抗原結合分子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取代。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中該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包含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三抗原結合域,亦即,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包含:(a) 與纖維母細胞活化蛋白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b) 與淋巴毒素 β 受體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以及 (c) Fc 域,該 Fc 域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並且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抗原結合分子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取代。
在一個特定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三抗原結合域係和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相同,意指與淋巴毒素 β 受體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係相同的。在一個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為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 Fab 片段。在一個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 Fab 片段為 crossfab 片段。在一進一步態樣中,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為 Fab 片段。
在一個態樣中,如本文所揭示之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包含與纖維母細胞活化蛋白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該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 (i) 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重鏈互補決定區 (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輕鏈互補決定區 (iv) 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 之胺基酸序列,或 (ii) 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19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20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21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22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23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24 之胺基酸序列,或 (iii) 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11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12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1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14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15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16 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態樣中,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i) 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重鏈互補決定區 (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輕鏈互補決定區 (iv) 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 之胺基酸序列,或 (ii) 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19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20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21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22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23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24 之胺基酸序列。在一個特定態樣中,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 (i) 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重鏈互補決定區 (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輕鏈互補決定區 (iv) 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 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態樣中,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與 SEQ ID NO: 9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與 SEQ ID NO: 10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或該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與 SEQ ID NO: 25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與 SEQ ID NO: 26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或該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與 SEQ ID NO: 17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與 SEQ ID NO: 18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在一個態樣中,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 SEQ ID NO: 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 SEQ ID NO: 10 之胺基酸序列,或該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 SEQ ID NO: 2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 SEQ ID NO: 26 之胺基酸序列,或該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 SEQ ID NO: 1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 SEQ ID NO: 18 之胺基酸序列。在一個特定態樣中,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 SEQ ID NO: 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 SEQ ID NO: 10 之胺基酸序列。特定而言,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 SEQ ID NO: 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 SEQ ID NO: 10 之胺基酸序列,並且為 Fab 片段。
在另一態樣中,如本文所揭示之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包含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該第二抗原結合域包含 (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重鏈互補決定區 (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27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28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2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輕鏈互補決定區 (iv) 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0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1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32 之胺基酸序列;或 (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4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4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4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4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4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48 之胺基酸序列;或 (i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75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76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7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78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9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0 之胺基酸序列;或 (iv)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8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84 或 SEQ ID NO: 92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8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8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8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8 之胺基酸序列;或 (v)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35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36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3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8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9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40 之胺基酸序列,或 (v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51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52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5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54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55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56 之胺基酸序列,或 (v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59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60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61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62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63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64 之胺基酸序列,或 (vi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67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68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6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70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1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72 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包含 (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重鏈互補決定區 (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27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28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2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輕鏈互補決定區 (iv) 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0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1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32 之胺基酸序列;或 (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4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4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4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4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4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48 之胺基酸序列;或 (i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75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76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7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78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9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0 之胺基酸序列;或 (iv)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8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84 或 SEQ ID NO: 92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8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8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8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8 之胺基酸序列;或 (v)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35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36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3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8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9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40 之胺基酸序列,或 (v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51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52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5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54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55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56 之胺基酸序列,或 (v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59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60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61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62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63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64 之胺基酸序列,或 (vi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67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68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6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70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1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72 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如本文所揭示之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 (及視情況選用的第三抗原結合域) 各自包含 (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或 (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49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50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或 (i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81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82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或 (iv)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89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90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或 (v)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97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98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 (v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41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42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 (v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57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58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或 (vi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65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66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或 (ix)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73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74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態樣中,如本文所揭示之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包含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 (及視情況選用的第三抗原結合域),該第二抗原結合域 (及視情況選用的第三抗原結合域) 包含 (i) 包含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i) 包含 SEQ ID NO: 49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50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ii) 包含 SEQ ID NO: 81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82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v) 包含 SEQ ID NO: 89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90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v) 包含 SEQ ID NO: 97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98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vi) 包含 SEQ ID NO: 41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42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vii) 包含 SEQ ID NO: 57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58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viii) 包含 SEQ ID NO: 65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66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 (ix) 包含 SEQ ID NO: 73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74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
在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如本文所揭示之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中與人類 LTBR、食蟹獼猴 LTBR 及鼠類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 (及視情況選用的第三抗原結合域) 包含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重鏈互補決定區 (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27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28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2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輕鏈互補決定區 (iv) 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0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1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32 之胺基酸序列,或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4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4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4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4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4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48 之胺基酸序列,或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75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76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7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78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9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0 之胺基酸序列,或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8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84 或 SEQ ID NO: 92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8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8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8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8 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態樣中,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包含與人類 LTBR、食蟹獼猴 LTBR 及鼠類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 (及視情況選用的第三抗原結合域),該第二抗原結合域 (及視情況選用的第三抗原結合域) 包含 包含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包含 SEQ ID NO: 49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50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包含 SEQ ID NO: 81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82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包含 SEQ ID NO: 89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90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包含 SEQ ID NO: 97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98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
在另一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 (及視情況選用的第三抗原結合域) 包含 (i) 包含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i) 包含 SEQ ID NO: 41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42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ii) 包含 SEQ ID NO: 49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50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
在一個特定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 (及視情況選用的第三抗原結合域) 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在另一特定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 (及視情況選用的第三抗原結合域) 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41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42 之胺基酸序列。在又一特定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 (及視情況選用的第三抗原結合域) 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4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50 之胺基酸序列。
因此,在一個特定態樣中,如本文所述之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包含:(a) 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該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 SEQ ID NO: 9 之胺基酸序列,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 SEQ ID NO: 10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 (b) 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 (及視情況選用的第三抗原結合域),該第二抗原結合域 (及視情況選用的第三抗原結合域) 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在另一態樣中,如本文所述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a) 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該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 SEQ ID NO: 9 之胺基酸序列,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 SEQ ID NO: 10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 (b) 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 (及視情況選用的第三抗原結合域),該第二抗原結合域 (及視情況選用的第三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41 之胺基酸序列;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42 之胺基酸序列。在又一態樣中,如本文所述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a) 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該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 SEQ ID NO: 9 之胺基酸序列,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 SEQ ID NO: 10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 (b) 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 (及視情況選用的第三抗原結合域),該第二抗原結合域 (及視情況選用的第三抗原結合域) 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49 之胺基酸序列;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50 之胺基酸序列。
在上文所述之所有態樣中,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包含 Fc 域,該 Fc 域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的 Fc 域並且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抗原結合分子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取代。在一個態樣中,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的 Fc 域為 IgG Fc 域。在一個特定態樣中,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的 Fc 域為 IgG1 Fc 域或 IgG4 Fc 域。在一個特定態樣中,Fc 域屬於人類 IgG1 亞類,其具有胺基酸突變 L234A、L235A 及 P329G (根據 Kabat EU 索引編號)。
在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在上文所述之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中根據杵臼方法,Fc 區之第一次單元包含杵且 Fc 區之第二次單元包含臼。特定而言,提供一種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 (i) Fc 區之第一次單元包含胺基酸取代 S354C 及 T366W (根據 Kabat EU 索引編號),且 Fc 區之第二次單元包含胺基酸取代 Y349C、T366S 及 Y407V (根據 Kabat EU 索引編號),或 (ii) Fc 區之第一次單元包含胺基酸取代 K392D 及 K409D (根據 Kabat EU 索引編號),且 Fc 區之第二次單元包含胺基酸取代 E356K 及 D399K (根據 Kabat EU 索引編號)。更特定而言,提供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中 Fc 區之第一次單元包含胺基酸取代 S354C 及 T366W (根據 Kabat EU 索引編號),且 Fc 區之第二次單元包含胺基酸取代 Y349C、T366S 及 Y407V (根據 Kabat EU 索引編號)。
在一進一步態樣中,提供一種如上文所定義之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該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包含 (a) 第一 Fab 片段,其與 FAP 特異性結合, (b) 第二 Fab 片段,其與 LTBR 特異性結合,以及 (c) Fc 域,其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並且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抗體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取代。在一個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 Fab 片段為 crossFab 片段。因此,提供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該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提供對 LTBR 之單價結合及對 FAP 之單價結合。
在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 (a) 第一 Fab 片段,其與 FAP 特異性結合, (b) 第二 Fab 片段及第三 Fab 片段,其與 LTBR 特異性結合,以及 (c) Fc 域,其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的 Fc 域并且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抗原結合分子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取代,其中與 FAP 結合的第一 Fab 片段係在其 N 端融合至 Fc 域次單元中之一者之 C 端,且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 Fab 片段及第三 Fab 片段係各自在其 C 端融合至 Fc 域次單元中之一者之 N 端。
因此,提供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該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提供對 LTBR 之二價結合及對 FAP 之單價結合。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態樣,提供一種或多種經分離之多核苷酸,其編碼如上文所述之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本發明進一步提供一種載體,特定而言表現載體,其包含本發明之經分離之多核苷酸,以及包含本發明之經分離之核酸或表現載體的宿主細胞。在一些態樣中,宿主細胞為真核細胞,特定而言為哺乳動物細胞。在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生產如上文所述之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之方法,其包含:在適合表現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之條件下培養如上所述之宿主細胞,及分離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本發明亦涵蓋一種如藉由本發明之方法所生產之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
本發明進一步提供一種醫藥組成物,該醫藥組成物包含如上文所述之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以及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在一個態樣中,醫藥組成物包含額外的治療劑。
本發明亦涵蓋如上文所述之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或包含該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的醫藥組成物,其用為藥物。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如上文所述之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或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其用於 (a) 誘導內皮細胞或癌症相關纖維母細胞上的 ICAM 調升,或 (b) 增強 T 細胞黏附。
在一具體態樣中,提供如上文所述之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或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其用於治療癌症。在另一具體態樣中,本發明提供如上文所述之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用於治療癌症,其中該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係用於與化學治療劑、放射及/或用於癌症免疫療法的其他藥劑組合投予。在一個態樣中,如本文所述之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係用於治療癌症,其中該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 係用於與阻斷 PD-L1/PD-1 交互作用的藥劑組合投予。在另一態樣中,提供如上文所述之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或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其用於調升或延長細胞毒性 T 細胞活性。
在一進一步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抑制個體之腫瘤細胞生長之方法,該方法包含向該個體投予有效量之如上文所述之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或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以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或延緩個體的癌症之方法,該方法包含向該個體投予有效量之如上文所述之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或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
亦提供如上文所述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在製造用於治療有需要之個體的疾病的藥物、特定而言在製造用於治療癌症的藥物中之用途,以及治療個體的疾病之方法,該方法包含向該個體投予治療有效量之組成物,該組成物以醫藥上可接受的形式包含本發明之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在一具體方面中,疾病為癌症。在上述態樣中任一項中,個體為哺乳動物,特定而言為人類。
定義
除非另有定義,否則本文所使用之技術及科學術語具有與本發明所屬技術中通常使用的含義相同。為了解釋本說明書的目的,將應用以下定義,並且只要合適,以單數形式使用的術語亦將包括複數,反之亦然。
如本文中所用,術語「 抗原結合分子」或「 抗體」可互換使用並且以其最廣的涵義係指特異性結合抗原決定位的分子。抗原結合分子之實例為抗體、雙特異性或多特異性抗體、抗體片段及支架抗原結合蛋白。本文中的術語「 抗體」以最廣義使用且涵蓋各種抗體結構,包括但不限於單株抗體、多株抗體、單特異性抗體及多特異性抗體 (例如,雙特異性抗體) 及抗體片段,只要其等呈現期望的抗原結合活性即可。
如本文中所用,術語「 能夠與標靶細胞抗原特異性結合的抗原結合域」或「能夠與標靶細胞抗原特異性結合的部分」係指與抗原決定位特異性結合的多肽分子。在一個態樣中,抗原結合域能通過其標靶細胞抗原激活傳訊。在一個特定態樣中,抗原結合域能夠將其所附接之實體 (例如,LTBR 促效性抗體) 引導至標靶位點,例如引導至載有抗原決定位的特定類型之腫瘤細胞或腫瘤基質。能夠與標靶細胞抗原特異性結合的抗原結合域包括本文所進一步定義的抗體及其片段。此外,能夠與標靶細胞抗原特異性結合的抗原結合域包括本文所進一步定義的支架抗原結合蛋白,例如基於設計的重複蛋白或設計的重複域的結合域 (參見例如 WO 2002/020565)。特定而言,能夠與標靶細胞抗原特異性結合的抗原結合域為能夠與纖維母細胞活化蛋白 (FAP) 特異性結合的抗原結合域。關於抗體或其片段,術語「能夠與標靶細胞抗原特異性結合的抗原結合域」係指分子的一部分,其包含與抗原的一部分或全部特異性結合並互補的區域。可藉由例如一個或多個抗體可變域 (亦稱為抗體可變區) 提供能夠特異性抗原結合的抗原結合域。特定而言,能夠特異性抗原結合的抗原結合域包含抗體的抗體輕鏈可變區 (VL) 及抗體重鏈可變區 (VH)。在另一態樣中,「能夠與標靶細胞抗原特異性結合的抗原結合域」亦可為 Fab 片段或 cross-Fab 片段。
如本文所用的術語「 單株抗體」是指獲自實質上同源抗體群體的抗體,即構成群體的個別抗體是相同的及/或結合相同的表位,除了可能的變異體抗體,例如,包含天然發生的突變或在單株抗體製劑的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此類變異體通常以少量存在。與通常包括針對不同決定位 (抗原決定基) 之不同抗體之多株抗體製劑相反,單株抗體製劑之每個單株抗體係針對於抗原上的單一決定位。
如本文所用,術語「 單特異性」抗體表示具有一個或多個結合位點的抗體,各結合位點結合相同抗原的相同表位。術語「 雙特異性」意指抗原結合分子能夠特異性結合至少二個不同的抗原決定位。通常,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二個抗原結合位點,各該抗原結合位點對不同抗原決定位具有特異性。在某些實施例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能夠同時結合二個抗原決定位,特別是在二種不同細胞上表現之二個抗原決定位。如本文所述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亦可形成多特異性抗體的一部分。
本案中所使用的術語「 」表示在抗原結合分子中存在特定數量的對一種不同抗原決定位特異的結合位點,該結合位點對一種不同抗原決定位具有特異性。因此,術語「二價」、「四價」及「六價」分別表示在抗原結合分子中存在對某個抗原決定位特異的兩個結合位點、四個結合位點及六個結合位點。在本發明的特定態樣中,根據本發明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對於某種抗原決定位可以是單價的,意指它們對於該抗原決定位僅具有一個結合位點,或者它們對於某種抗原決定位可以是二價或四價的,意指是它們分別具有針對該抗原決定位的兩個結合位點或四個結合位點。
術語「全長抗體」、「完整抗體」及「全抗體」在本文中可互換使用,是指具有與天然抗體結構實質上類似之結構的抗體。「 天然抗體」指代具有不同結構的天然生成之免疫球蛋白分子。例如,天然 IgG 級抗體為約 150,000 個道耳頓的異四聚體醣蛋白,其由二條輕鏈及二條重鏈經雙硫鍵鍵合所構成。從 N 端至 C 端,每條重鏈具有可變區 (VH),亦稱為可變重域或重鏈可變域,接著為三個恆定域 (CH1、CH2 及 CH3),亦稱為重鏈恆定區。類似地,從 N 端至 C 端,各輕鏈具有可變區 (VL),亦稱為可變輕域或輕鏈可變域,接著為輕鏈恆定域 (CL),亦稱為輕鏈恆定區。抗體的重鏈可歸為五種類型之一,稱為α (IgA)、δ (IgD)、ε (IgE)、γ (IgG) 或 μ (IgM),其中的一些可再區分為亞型,例如 γ1 (IgG1)、γ2 (IgG2)、γ3 (IgG3)、γ4 (IgG4)、α1 (IgA1) 和α2 (IgA2)。基於其恆定域之胺基酸序列,抗體之輕鏈可被歸類為兩種類型中的一種,稱為卡帕 (κ) 及蘭姆達 (λ)。
抗體片段」是指除完整抗體以外的分子,其包含完整抗體的一部分,該完整抗體結合完整抗體所結合的抗原。抗體片段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 Fv、Fab、Fab'、Fab'-SH、F (ab') 2;雙抗體、三抗體、四抗體、cross-Fab 片段、線性抗體;單鏈抗體分子 (例如 scFv);及單域抗體。關於某些抗體片段的綜述,參見 Hudson 等人,Nat Med 9,129-134 (2003)。關於 scFv 片段的綜述,請參見 Pluckthün,The Pharmacology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第 113 卷,Rosenburg 及 Moore 編,Springer-Verlag,New York,第 269-315 頁 (1994);亦可參見 WO 93/16185;及美國專利第 5,571,894 號及第 5,587,458 號。關於包含補救受體結合表位殘基且具有增加的活體內半衰期之 Fab 及 F(ab')2 片段的論述,參見美國專利號 5,869,046。雙抗體是具有兩個抗原結合位點的抗體片段,其可為二價或雙特異性的,參見例如 EP 404,097;WO 1993/01161;Hudson et al., Nat Med 9, 129-134 (2003);及 Hollinger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0, 6444-6448 (1993)。Hudson 等人,Nat Med 9,129-134 (2003) 中亦描述三抗體及四抗體。單域抗體為包含抗體之重鏈可變域之全部或部分或抗體之輕鏈可變域之全部或部分之抗體片段。在某些實施例中,單域抗體為人類單域抗體 (Domantis, Inc.,Waltham, MA;參見例如美國第 6,248,516 B1 號專利)。抗體片段可透過各種技術製造,包括但不限於如本文所述之完整抗體的蛋白水解消化以及重組宿主細胞 (例如大腸桿菌或噬菌體) 的產生。
木瓜酵素對完整抗體之消化產生兩個相同的抗原結合片段,稱為「Fab」片段,其各自包含重鏈可變域及輕鏈可變域以及輕鏈之恆定域和重鏈之第一恆定域 (CH1)。因此,如本文所使用,術語「 Fab 片段」指代包含輕鏈片段的抗體片段,該輕鏈片段包含 VL 域及輕鏈之恆定域 (CL),以及 VH 域及重鏈之第一恆定域 (CH1)。Fab' 片段與 Fab 片段不同之處在於,在重鏈 CH1 域之羧基端添加少數殘基,包括來自抗體鉸鏈區的一個或多個半胱胺酸。Fab’-SH 為 Fab’ 片段,其中恆定域之半胱胺酸殘基攜帶一個游離硫醇基團。胃蛋白酶處理產生 F(ab') 2片段,該片段具有兩個抗原結合位點 (兩個 Fab 片段) 及一部分 Fc 區。根據本發明,術語「Fab 片段」亦包括如下所定義之「cross-Fab 片段」或「交叉 Fab 片段」。
術語「 cross-Fab 片段」或「xFab 片段」或「交叉 Fab 片段」指代其中重鏈與輕鏈之可變區或恆定區發生交換的 Fab 片段。可能存在交叉 Fab 分子之兩種不同鏈組成且包含於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體中:一方面,Fab 重鏈及輕鏈之可變區交換,亦即交叉 Fab 分子包含由輕鏈可變區 (VL) 及重鏈恆定區 (CH1) 構成之肽鏈,及由重鏈可變區 (VH) 及輕鏈恆定區 (CL) 構成之肽鏈。此互換型 Fab 分子亦稱為交叉 Fab (VLVH)。另一方面,當 Fab 重鏈與輕鏈之恆定區交換時,交叉 Fab 分子包含由重鏈可變區 (VH) 及輕鏈恆定區 (CL) 構成之肽鏈,及由輕鏈可變區 (VL) 及重鏈恆定區 (CH1) 構成之肽鏈。這種互換型 Fab 分子亦稱為交叉 Fab (CLCH1)
「單鏈 Fab 片段」或「 scFab」為由抗體重鏈可變域 (VH)、抗體恆定域1 (CH1)、抗體輕鏈可變域 (VL)、抗體輕鏈恆定域 (CL) 及連接子組成之多肽,其中該抗體域及該連接子按 N 端至 C 端方向之次序具有以下中之一者:a) VH-CH1-連接子-VL-CL,b) VL-CL-連接子-VH-CH1,c) VH-CL-連接子-VL-CH1 或 d) VL-CH1-連接子-VH-CL;且其中該連接子為至少 30 個胺基酸,較佳為 32 與 50 個胺基酸之間的多肽。該單鏈 Fab 片段通過 CL 域與 CH1 域之間的天然雙硫鍵達到穩定。此外,此等單鏈 Fab 分子可經由***半胱胺酸殘基 (例如可變重鏈中之位置 44 及可變輕鏈中之位置 100,根據 Kabat 編號) 而產生鏈間雙硫鍵來進一步穩定化。
「互換型單鏈 Fab 片段」或「 x-scFab」是由抗體重鏈可變域 (VH)、抗體恆定域1 (CH1)、抗體輕鏈可變域 (VL)、抗體輕鏈恆定域 (CL) 及連接子組成之多肽,其中該抗體域及該連接子按 N 端至 C 端方向之次序具有以下中之一者:a) VH-CL-連接子-VL-CH1 和 b) VL-CH1-連接子-VH-CL;其中 VH 和 VL 一起形成與抗原特異性結合的抗原結合位點,且其中該連接子為至少 30 個胺基酸之多肽。此外,此等 x-scFab 分子可經由***半胱胺酸殘基 (例如可變重鏈中之位置 44 及可變輕鏈中之位置 100,根據 Kabat 編號) 而產生鏈間雙硫鍵來進一步穩定化。
單鏈可變片段( scFv)」為抗體之重鏈 (V H) 及輕鏈 (V L) 之可變區之融合蛋白質,其與十至約 25 個胺基酸之短連接子肽連接。連接子通常富含甘胺酸以具有可撓性,以及絲胺酸或蘇胺酸以具有可溶性,且可連接 V H之 N 端與 V L之 C 端,或 反之亦然。儘管移除恆定區且引入連接子,但此蛋白質保持原始抗體之特異性。scFv 抗體例如描述於 Houston, J.S., Methods in Enzymol. 203 (1991) 46-96)。此外,抗體片段包含單鏈多肽,其具有 VH 域 (亦即能與 VL 域一起組裝至功能性抗原結合位點) 或 VL 域 (亦即能與 VH 域一起組裝至功能性抗原結合位點) 之特徵,且藉此提供全長抗體之抗原結合性質。
支架抗原結合蛋白」為技術中已知的,例如纖網蛋白及經設計之錨蛋白重複蛋白質 (DARPins) 已用作抗原結合域之替代性支架,參見例如 Gebauer and Skerra, Engineered protein scaffolds as next-generation antibody therapeutics.Curr Opin Chem Biol 13:245-255 (2009) and Stumpp et al., Darpins: A new generation of protein therapeutics.Drug Discovery Today 13: 695-701 (2008)。在本發明之一個態樣中,支架抗原結合蛋白係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CTLA-4 (艾維伯迪 (Evibody));脂質運載蛋白(抗運載蛋白 (Anticalin));蛋白質 A 衍生之分子,諸如蛋白質 A 之 Z 域 (親和抗體);A 域 (高親和性多聚體/最大抗體);血清運鐵蛋白( 反式-抗體);經設計之錨蛋白重複蛋白質 (DARPin);抗體輕鏈或重鏈之可變域(單域抗體,sdAb);抗體重鏈之可變域(奈米抗體,aVH);V NAR片段;纖網蛋白(阿耐克汀(AdNectin));C 型凝集素域(四連接素 (Tetranectin));新型抗原受體β-內醯胺酶之可變域(V NAR片段);人類γ-晶狀體球蛋白或泛素(阿菲林 (Affilin) 分子);人類蛋白酶抑制劑之庫尼茨 (kunitz) 型域,微體,諸如來自knottin家族之蛋白質、肽適體及纖網蛋白(阿耐克汀 (adnectin))。CTLA-4 (細胞毒性 T 淋巴細胞相關抗原 4) 為表現於主要 CD4 +T 細胞上之 CD28 家族受體。其細胞域具有可變域類 Ig 摺疊。對應於抗體之 CDR 之環可經異源序列取代以賦予不同結合特性。經工程改造以具有不同結合特異性之 CTLA-4 分子亦稱為艾維伯迪 (Evibodies) (例如 US7166697B1)。艾維伯迪 (Evibody) 與抗體 (例如結構域抗體) 之經分離之可變區之尺寸大致相同。關於其他細節,參見 Journal of Immunological Methods 248 (1-2), 31-45 (2001)。脂質運載蛋白為細胞外蛋白質之家族,其傳遞小型疏水性分子,諸如類固醇、後膽色素 (bilins)、類視色素及脂質。其具有剛性 β-片狀第二結構,其在圓錐結構之開放端具有許多環,其可經工程改造以結合不同標靶抗原。抗運載蛋白 (Anticalin) 的大小在 160-180 個胺基酸之間,且來源於脂質運載蛋白。關於其他細節,參見 Biochim Biophys Acta 1482: 337-350 (2000)、US7250297B1 及 US20070224633。親和抗體為來源於金黃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之蛋白質 A 的支架,其可經工程化以結合於抗原。結構域由具有約 58 個胺基酸的三螺旋束組成。已藉由表面殘基之隨機化產生文庫。關於其他細節,參見 Protein Eng. Des. Sel.2004, 17, 455-462 及 EP 1641818A1。高親合性多聚體 (Avimers) 為來源於 A-域支架家族之多域蛋白質。約 35 個胺基酸之原生結構域採用既定雙硫鍵鍵結之結構。藉由改組由 A-域之家族呈現之天然變化來產生多樣性。關於其他細節,參見 Nature Biotechnology 23(12), 1556-1561 (2005) 及 Expert Opinion on Investigational Drugs 16(6), 909-917 (June 2007)。運鐵蛋白為單體血清運送醣蛋白。運鐵蛋白可藉由在允許的表面環中***肽序列而經工程化以結合不同標靶抗原。經工程化之運鐵蛋白支架之實例包括反式體。關於其他細節,參見 J. Biol. Chem 274, 24066-24073 (1999)。經設計之錨蛋白重複蛋白質 (DARPins) 來源於錨蛋白,錨蛋白為介導整合膜蛋白質與細胞骨架之連接的蛋白質之家族。單一錨蛋白重複為由兩個 α 螺旋及 β 迴旋 (beta-turn) 組成之 33 殘基積蓄模體。其可藉由隨機化各重複之第一個 α 螺旋及 β 迴旋中之殘基而經工程化以結合不同標靶抗原。可藉由增加模組數目來增加其結合界面 (親和力成熟方法)。關於其他細節,參見 J. Mol. Biol. 332, 489-503 (2003), PNAS 100(4), 1700-1705 (2003) 及 J. Mol. Biol. 369, 1015-1028 (2007) 及 US20040132028A1。單域抗體為由單一單體可變抗體域組成之抗體片段。第一個單域源自來自駱駝之抗體重鏈之可變域 (奈米抗體或 V HH 片段)。此外,術語單域抗體包括自主人類重鏈可變域 (aVH) 或來源於鯊魚之 V NAR片段。纖網蛋白為可經工程化結合於抗原之支架。纖連蛋白由 第三型人類纖網蛋白 (FN3) 之 15 個重複單元的第 10 個域的天然胺基酸序列之主鏈組成。β-夾層結構之一端處的三個環可經工程化以使阿耐克汀 (Adnectin) 能夠特異性地識別感興趣之治療標靶。關於其他細節,參見 Protein Eng. Des. Sel.18, 435- 444 (2005)、US20080139791、WO2005056764 及 US6818418B1。肽適體為組合性識別分子,其由恆定支架蛋白質 (通常為硫氧還蛋白 (TrxA)) 組成,該恆定支架蛋白質含有在活性位點處***之限制性可變肽環。關於其他細節,參見 Expert Opin. Biol. Ther. 5, 783-797 (2005)。微體來源於天然存在之長度為 25-50 個胺基酸之微型蛋白質,其含有 3-4 個半胱胺酸橋,微型蛋白質之實例包括 KalataBI 及芋螺毒素 (conotoxin) 及打結素 (knottin)。微型蛋白質具有環,其可經工程化以包括至多25個胺基酸而不影響微型蛋白質之整體摺疊。關於經工程改造之打結素結構域之其他細節,參見 WO2008098796。
與參考分子「 結合至相同抗原決定基的抗體」係指一種抗原結合分子,其在競爭測定中阻斷參考分子與其抗原之結合達 50% 或更多,且相反地,參考分子在競爭測定中阻斷該抗原結合分子與其抗原之結合達 50% 或更多。與參考分子「 不結合至相同抗原決定基的抗體」係指一種抗原結合分子,其在競爭測定中不阻斷參考分子與其抗原之結合達 50% 或更多,且相反地,參考分子在競爭測定中不阻斷該抗原結合分子與其抗原之結合達 50% 或更多。
術語「 抗原結合域」或「抗原結合位點」係指抗體中包含特異性結合抗原之一部分或全部且與其互補之區域的部分。當抗原較大時,抗體可僅結合至抗原之特定一部分,該部分稱為抗原決定基。抗原結合域可由例如一或多個可變域 (亦稱為可變區) 提供。較佳地,抗原結合域包含抗體輕鏈可變區 (VL) 及抗體重鏈可變區 (VH)。
如本文所使用,術語「 抗原決定位」與「抗原」及「表位」同義,且是指多肽大分子上與抗原結合部分結合,形成抗原結合部分-抗原錯合物的位點 (例如,胺基酸之相鄰延伸或由非相鄰胺基酸之不同區域組成的構形組態)。例如,可用之抗原決定位可存在於腫瘤細胞之表面上、受病毒感染之細胞之表面上、其他患病細胞之表面上、免疫細胞的表面上,不存在於血清中,及/或存在於細胞外基質 (ECM) 中。除非另有指示,否則本文中適用作抗原之蛋白質可為來自任何脊椎動物來源 (包括哺乳動物,諸如靈長類動物 (例如人類) 及嚙齒動物 (例如小鼠及大鼠)) 之蛋白質的任何原生形式。在特定實施例中,該抗原為人蛋白質。在本文中提及特定蛋白質的情況下,該術語涵蓋「全長」、未處理之蛋白質及由在細胞中處理所產生之任何蛋白質形式。該術語亦涵蓋天然生成之蛋白質變異體,例如剪接變異體或對偶基因變異體。
特異性結合」意謂結合對於抗原而言具有選擇性且可與非所需或非特異性相互作用區分。抗原結合分子結合特異性抗原之能力可藉由酶聯免疫吸附分析 (ELISA) 或所屬領域知識者所熟悉的其他技術,例如表面電漿子共振 (SPR) 技術 (於 BIAcore 儀器上分析) (Liljeblad et al., Glyco J 17, 323-329 (2000)) 及傳統的結合測定 (Heeley, Endocr Res 28, 217-229 (2002)) 來量測。在一個實施例中,抗原結合分子結合不相關的蛋白質之程度小於抗原結合分子結合抗原的約 10%,例如藉由 SPR。在某些實施例中,結合至抗原之分子具有解離常數 (Kd) 為 ≤ 1 μM、≤ 100 nM、≤ 10 nM、≤ 1 nM、≤ 0.1 nM、≤ 0.01 nM、或≤ 0.001 nM (例如 10 -8M 或更低,例如 10 -8M 至 10 -13M,例如 10 -9至 10 -13M)。
親和力」或「結合親和力」是指分子 (例如抗體) 之單一結合位點與其結合配偶體 (例如抗原) 之間的非共價相互作用之總和強度。除非另有說明,否則如本文中所使用的「結合親和力」係指反映結合對成員 (例如抗體及抗原) 之間 1:1 交互作用之內在結合親和力。分子 X 對其搭配物 Y 之親和力通常可由解離常數 (Kd) 表示,解離常數為解離速率常數與締合速率常數 (分別為 koff 及 kon) 之比率。因此,等效親和力可包括不同速率常數,只要速率常數比保持相同即可。可以藉由本領域已知的習知方法測量親和力,包括彼等本文所述之方法。用於測定親和力之特定方法為表面電漿子共振 (SPR)。
術語「 親和力成熟」之抗體指代在一或多個高度可變區 (HVR) 中具有一種或多種變化之抗體,與不具有該等變化之親本抗體相比,該等變化引起該抗體對於抗原之親和力的改善。
如本文所使用之「 標靶細胞抗原」係指存在於標靶細胞 (特定而言腫瘤中的標靶細胞,諸如癌細胞或腫瘤基質之細胞) 之表面上之抗原決定位。因此,該標靶細胞抗原為腫瘤相關抗原。特定而言,「 腫瘤相關抗原」或 TAA 為纖維母細胞活化蛋白 (FAP)。
除非另有說明外,否則術語「 纖維母細胞活化蛋白 (FAP)」亦稱為脯胺醯內肽酶 FAP 或 Seprase (EC 3.4.21),係指來自任何脊椎動物來源之任何天然 FAP,該脊椎動物包括哺乳動物,例如靈長類動物 (例如,人類)、非人靈長類動物 (例如,食蟹獼猴) 及囓齒動物 (例如,小鼠及大鼠)。該術語涵蓋「全長」、未處理之 FAP 以及在細胞處理中得到的任何形式的 FAP。該術語亦涵蓋天然生成之 FAP 變異體,例如,剪接變異體或對偶基因變異體。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原結合分子能特異性結合人類、小鼠及/或食蟹獼猴 FAP。人類 FAP 之胺基酸序列顯示在 UniProt (www.uniprot.org) 登錄號 Q12884 (版本 149,SEQ ID NO:2),或 NCBI (www.ncbi.nlm.nih.gov/) RefSeq NP_004451.2 中。人 FAP 之胞外域 (ECD) 從胺基酸位置 26 處延伸至位置 760 處。Avi-His 標記的人類 FAP 之胺基酸序列如 SEQ ID NO: 264 所示。小鼠 FAP 之胺基酸序列顯示在 UniProt 登錄號 P97321 (版本 126, SEQ ID NO:282),或 NCBI RefSeq NP_032012.1 中。小鼠 FAP 之胞外域 (ECD) 從胺基酸位置 26 處延伸至位置 761 處。SEQ ID NO: 265 示出 Avi-His 標記的小鼠 FAP 之胺基酸。較佳地,本發明之抗 FAP 結合分子與 FAP 之胞外域結合。
術語「 可變區」或「可變域」指代抗體重鏈或輕鏈中涉及抗原結合分子與抗原之結合的域。天然抗體之重鏈及輕鏈 (分別為 VH 及 VL) 之可變域通常具有類似的結構,且每個域均包含四個保守性骨架區 (FR) 及三個高度可變區 (HVR)。參見例如 Kindt et al., Kuby Immunology, 6th ed., W.H. Freeman and Co., page 91 (2007)。單個 VH 或 VL 域可能足以賦予抗原結合特異性。
如本文所用,術語「高變區」或「HVR」係指抗體可變域中序列高變並決定抗原結合特異性的各個區域,例如「 互補決定區」(「CDR」)。
通常,抗體包括六個 CDR:三個在 VH 中 (CDR-H1、CDR-H2、CDR-H3),及三個在 VL 中 (CDR-L1、CDR-L2、CDR-L3)。在本文中,例示性 CDR 包括: (a) 高度可變環存在於胺基酸殘基 26-32 (L1)、50-52 (L2)、91-96 (L3)、26-32 (H1)、53-55 (H2)、及 96-101 (H3) 處 (Chothia 及 Lesk, J. Mol. Biol.196:901-917 (1987)); (b) CDR 存在於胺基酸殘基 24-34 (L1)、50-56 (L2)、89-97 (L3)、31-35b (H1)、50-65 (H2)、及 95-102 (H3)處 (Kabat 等人, 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第 5 版 Public Health Service,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Bethesda,MD (1991));及 (c) 抗原接觸存在於胺基酸殘基 27c-36 (L1)、46-55 (L2)、89-96 (L3)、30-35b (H1)、47-58 (H2)、及 93-101 (H3) 處 (MacCallum 等人 J. Mol. Biol.262: 732-745 (1996))。
除非另有說明,否則 CDR 根據 Kabat 等人在上述文獻中所述之方法來確定。本領域之技術人員將理解,也可以根據 Chothia 在上述文獻、McCallum 在上述文獻中所述之方法或任何其他科學上接受之命名系統來確定 CDR 名稱。
框架」或「FR」係指互補決定區 (CDR) 之外的可變域殘基。可變域之 FR 通常由四個 FR 域組成:FR1、FR2、FR3、及 FR4。因此,CDR 及 FR 序列通常以如下順序出現在 VH (或 VL) 中:FR1-CDR-H1(CDR-L1)-FR2-CDR-H2(CDR-L2)-FR3-CDR-H3(CDR-L3)-FR4。
術語「 嵌合」抗體是指其中重鏈及/或輕鏈的一部分源自特定來源或物種,而重鏈及/或輕鏈的其餘部分源自不同來源或物種的抗體。
抗體之「 (class)」是指其重鏈所具有的恆定域或恆定區的類型。有五大類抗體:IgA、IgD、IgE、IgG 及 IgM,且此等類別中之若干者可進一步分成亞類 (同型),例如 IgG1、IgG2、IgG3、IgG4、IgA1 及 IgA2。對應於不同類之免疫球蛋白的重鏈恆定域分別稱為 α、δ、ε、γ 及 μ。
人源化」抗體是指包含來自非人類 HVR 之胺基酸殘基及來自人類 FR 之胺基酸殘基的嵌合抗體。在某些實施例中,人源化抗體將包括實質上所有至少一個 (且通常兩個) 可變域,其中所有或實質上所有 HVR (例如 CDR) 對應於非人抗體之其等,及所有或實質上所有 FR 對應對於人抗體之其等。人源化抗體視情況可包含衍生自人抗體之抗體恆定區之至少一部分。抗體 (例如非人類抗體) 之「 人源化形式」是指已經歷人源化的抗體。本發明所涵蓋的「人源化抗體 (humanized antibody)」之其他形式為其中恆定區已自原始抗體之形式另外修飾或改變者,以產生根據本發明之性質、尤其關於 C1q 結合及/或 Fc 受體 (FcR) 結合之性質。
術語「 CH1 結構域」表示大約從 EU 位置 118 延伸至 EU 位置 215 (根據 Kabat 的 EU 編號系統) 的抗體重鏈多肽的部分。在一個方面,CH1 域具有胺基酸序列 ASTKGPSVFP ASTKGPSVFP LAPSSKSTSG GTAALGCLVK DYFPEPVTVS WNSGALTSGV HTFPAVLQSS GLYSLSSVVT VPSSSLGTQT YICNVNHKPS NTKVDKKV (SEQ ID NO: 283)。通常,後接具有 EPKSC (SEQ ID NO: 284) 之胺基酸序列的片段以將 CH1 域連接至鉸鏈區,但是在 CH1 域具有遊離 C 端末端 (諸如在 crossfab 片段中) 的情況下,該片段亦可包含 EPKSCD (SEQ ID NO:285) 或 EPKSCS (SEQ ID NO:286) 之胺基酸序列。
術語「 鉸鏈區」表示在野生型抗體重鏈中連接 CH1 域和 CH2 域的抗體重鏈多肽部分,例如根據 Kabat 的 EU 編號系統,從約位置 216 到約位置 230,或根據 Kabat 的 EU 編號系統,從約位置 226 到約位置 230。其他 IgG 亞類的鉸鏈區可藉由與 IgG1 亞類序列的鉸鏈區半胱胺酸殘基比對來確定。鉸鏈區通常是由兩個具有相同胺基酸序列的多肽組成的二聚體分子。鉸鏈區通常包含多達 25 個胺基酸殘基並且是可撓性的,允許相關的目標結合位點獨立移動。鉸鏈區可細分為三個結構域:上部、中部和下部鉸鏈域 (參見例如 Roux, et al., J. Immunol. 161 (1998) 4083)。在一個態樣中,鉸鏈區具有胺基酸序列 DKTHTCPXCP (SEQ ID NO: 287),其中 X 為 S 或 P。在一個態樣中,鉸鏈區具有胺基酸序列 HTCPXCP (SEQ ID NO: 288),其中 X 為 S 或 P。在一個態樣中,鉸鏈區具有胺基酸序列 CPXCP (SEQ ID NO: 289),其中 X 為 S 或 P。
本文之術語「Fc 域」或「 Fc 」用於定義抗體重鏈的 C 端區域,該區域含有恆定區之至少一部分。該術語包括天然序列 Fc 區域和變異體 Fc 區域。IgG Fc 區包含 IgG CH2 和 IgG CH3 域。人類 IgG Fc 區的「CH2 域」通常從約位置 231 處之胺基酸殘基延伸至約位置 340 處之胺基酸殘基。(根據 Kabat 的 EU 編號系統)。在一個方面,CH2 域具有胺基酸序列 APELLGGPSV FLFPPKPKDT LMISRTPEVT CVWDVSHEDP EVKFNWYVDG VEVHNAKTKP REEQESTYRW SVLTVLHQDW LNGKEYKCKV SNKALPAPIE KTISKAK (SEQ ID NO: 290)。CH2 域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沒有與另一域緊密配對。而是,兩個 N-連接的分支碳水化合物鏈***完整的天然 Fc 區的兩個 CH2 域之間。經推測,碳水化合物可提供該域-域配對的替代物,並有助於穩定 CH2 域。Burton, Mol. Immunol. 22 (1985) 161-206。在一實施例中,碳水化合物鏈附接至 CH2 域。本文的 CH2 域可為天然序列 CH2 域或變異體 CH2 域。「CH3 域」包含 Fc 區中殘基 C 端至 CH2 域之延伸 (亦即,從 IgG 的約位置 341 處之胺基酸殘基到約位置 447 處之胺基酸殘基,其根據符合 Kabat 之 EU 編號系統)。在一個態樣中,CH3 域具有胺基酸序列 GQPREPQVYT LPPSRDELTK NQVSLTCLVK GFYPSDIAVE WESNGQPENN YKTTPPVLDS DGSFFLYSKL TVDKSRWQQG NVFSCSVMHE ALHNHYTQKS LSLSPG (SEQ ID NO: 291)。本文中,CH3 區可為天然序列 CH3 域或變異體 CH3 域 (例如在其一個鏈中具有引入之「隆凸」(「杵」)且在其另一個鏈中具有對應的引入之「凹穴」(「臼」) 之 CH3 域,參見美國專利號 5,821,333,其藉由引用方式明確併入本文中)。此類變異體 CH3 域可用於促進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兩個非一致抗體重鏈之異二聚化。在一個實施例中,人 IgG 重鏈 Fc 區域從 Cys226 或 Pro230 延伸至重鏈之羧基端。然而,Fc 區域的 C 端離胺酸 (Lys447) 可以存在或可以不存在。除非本文另有說明,否則 Fc 區或恆定區中胺基酸殘基之編號根據 EU 編號系統 (也稱為 EU 指數) 進行,如 Kabat 等人所述 (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 第 5 版 Public Health Servic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Bethesda, MD, 1991)。
術語「 野生型 Fc 」表示與自然界中發現的 Fc 域的胺基酸序列相同的胺基酸序列。野生型人類 Fc 區包括但不限於天然人類 IgG1 Fc 區 (非 A 和 A 同種異型);天然人類 IgG2 Fc 區;天然人類 IgG3 Fc 區;及天然人類 IgG4 Fc 區,以及其天然生成之變異體。野生型 Fc 區在 SEQ ID NO:155 (IgG1,高加索人同種異型)、SEQ ID NO: 156 (IgG1,非裔美國人同種異型)、SEQ ID NO:157 (IgG2)、SEQ ID NO: 158 (IgG3) 及 SEQ ID NO: 159 (IgG4) 中表示。術語「 變異體 ( 人類 ) Fc 」表示一種胺基酸序列,其由於至少一個「胺基酸突變」而不同於「野生型」 (人類) Fc 域胺基酸序列。在一個方面,與天然 Fc 區相比,變異體 Fc 區具有至少一個胺基酸突變,例如在天然 Fc 區中從約 1 個到約 10 個胺基酸突變,且在一個方面從約 1 個到約 5 個胺基酸突變。在一個方面,(變異體) Fc 區與野生型 Fc 區具有至少約 95% 的同源性。
杵臼 (knob-into-hole)」技術描述於例如:US 5,731,168;US 7,695,936;Ridgway et al., Prot Eng 9, 617-621 (1996);及 Carter,J Immunol Meth 248,7-15 (2001)。通常,該方法包括在第一多肽之界面處引入一個突起 (「杵」),並且在第二多肽之界面中引入一個對應的空腔 (「臼」),以使該突起可定位於空腔中,從而促進異源二聚體形成並阻礙同源二聚體形成。透過用較大側鏈 (例如酪胺酸或色胺酸) 替換第一多肽界面上之較小的胺基酸側鏈來構建突起。透過將較大胺基酸側鏈替換為較小的胺基酸側鏈 (例如丙胺酸或蘇胺酸),在第二多肽之界面中形成與突起具有相同或相近大小的互補空腔。可透過改變編碼多肽的核酸 (例如透過針對特定位點之突變或透過胜肽合成) 來製備突起和空腔。在一特定實施例中,杵修飾包含 Fc 域之兩個次單元中之一者中的胺基酸取代 T366W,且臼修飾包含 Fc 域之兩個次單元中之另一者中的胺基酸取代 T366S、L368A 及 Y407V。在另一特定實施例中,包含杵修飾之 Fc 域之子單元額外包含胺基酸取代 S354C,且包含臼修飾之 Fc 域的次單元額外包含胺基酸取代 Y349C。引入此等兩個半胱胺酸殘基使得 Fc 區之兩個子單元之間形成雙硫鍵結,由此進一步穩定二聚體 (Carter, J Immunol Methods 248, 7-15 (2001))。
「與免疫球蛋白之 Fc 區等效之區域」意指包括免疫球蛋白之 Fc 區的天然存在之對偶基因變異體以及具有變化之變異體,該等變化產生取代、添加或缺失,但不實質上降低免疫球蛋白媒介效應子功能 (例如抗體依賴性細胞毒性) 的能力。例如,免疫球蛋白 Fc 區之 N 端或 C 端可缺失一個或多個胺基酸而不實質上損失生物功能。該等變異體可根據本領域中已知的一般法則選擇以對活性具有最小影響 (參見例如,Bowie, J. U. 等人,Science 247:1306-10 (1990))。
術語「 效應功能」係指歸因於抗體的 Fc 區域的那些生物活性,其隨抗體同型而變化。抗體效用功能的實例包括:C1q 結合及補體依賴性細胞毒性 (CDC)、Fc 受體結合、抗體依賴型細胞媒介的細胞毒性 (ADCC)、抗體依賴性細胞吞噬作用 (ADCP)、細胞激素分泌、抗原呈現細胞攝取之免疫錯合物媒介抗原、細胞表面受體 (例如,B 細胞受體) 降調及 B 細胞活化。
Fc受體結合依賴性效應功能可以藉由抗體的Fc區與Fc受體(FcR)的相互作用來進行中介,Fc受體是造血細胞上的特化細胞表面受體。Fc受體屬於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並且已顯示其藉由免疫複合物的吞噬作用來中介抗體包覆之病原體的去除,以及其經由抗體依賴性的細胞媒介之細胞毒性(ADCC),中介包覆有相應抗體之紅血球及各種其他細胞標的(例如腫瘤細胞)的裂解(參見,例如Van de Winkel, J.G.和Anderson, C.L., J. Leukoc.Biol. 49 (1991) 511-524)。FcR由其對免疫球蛋白同型的特異性來定義:對於IgG抗體的Fc受體稱為FcγR。Fc 受體結合被描述於例如 Ravetch, J.V.及 Kinet, J.P.,Immunol. 9 (1991) 457-492;Capel, P.J.等人,Immunomethods 4 (1994) 25-34;de Haas, M.等人,J. Lab. Clin. Med. 126 (1995) 330-341;以及 Gessner, J.E.等人 Ann. Hematol.76 (1998) 231-248。
對於IgG抗體(FcγR)之Fc區域的受體交聯,可觸發廣泛多樣的效應功能,包括吞噬作用、抗體依賴性細胞毒性、及發炎介質的釋放以及免疫複合物的清除和抗體產生的調節。在人中,已鑑定出三類FcγR,其為: - FcγRI (CD64) 與具有高親和力的單體 IgG 結合,並表現於巨噬細胞、單核球、嗜中性球和嗜酸性球上。在 Fc 區域的 IgG 中至少一個胺基酸殘基 E233-G236、P238、D265、N297、A327 和 P329(根據Kabat的EU索引編號)的修飾,會降低與 FcγRI 的結合。IgG2 殘基在位置 233–236 被 IgG1 和 IgG4 取代,與 FcγRI 的結合會降低 10³ 倍,且消除了人單核球對抗體致敏之紅血球細胞的反應(Armour, K.L.等人,Eur. J. Immunol. 29 (1999) 2613–2624)。 - FcγRII (CD32) 以中至低的親和力與複合的 IgG 結合,並且廣泛地表現。此受體可分為兩種亞型,FcγRIIA 及 FcγRIIB。FcγRIIA 在涉及毒殺的許多細胞 (例如巨噬細胞、單核球、嗜中性球) 上被發現,且似乎能夠活化毒殺過程。FcγRIIB 似乎在抑制過程中起作用,並在 B 細胞、巨噬細胞以及肥大細胞和嗜酸性球上被發現。在 B 細胞上,它似乎具有抑制免疫球蛋白進一步產生和同型轉換為例如 IgE 類的功能。在巨噬細胞上,FcγRIIB可抑制透過FcγRIIA中介的吞噬作用。在嗜酸性球和肥大細胞上,B 型可能透過 IgE 與其獨立受體的結合而有助於抑制這些細胞的活化。例如,已發現包含IgG Fc區域的抗體與FcγRIIA的結合降低,該Fc區域具有至少一個胺基酸殘基E233-G236、P238、D265、N297、A327、P329、D270、Q295、A327、R292及K414(根據Kabat EU索引編號)突變。 - FcγRIII (CD16) 以中至低的親和力與 IgG 結合,並以兩種類型存在。FcγRIIIA 在 NK 細胞、巨噬細胞、嗜酸性球以及一些單核球和T細胞上被發現,並介導 ADCC。FcγRIIIB在嗜中性球上高度表達。例如,發現包含 IgG Fc 區的抗體與 FcγRIIIA 的結合降低,該 Fc 區具有至少一個胺基酸殘基 E233-G236、P238、D265、N297、A327、P329、D270、Q295、A327、S239、E269、E293、Y296、V303、A327、K338 及 D376 (根據 Kabat EU 索引編號) 的突變。
對人IgG1上與Fc受體的結合位點進行定位,上述突變位點以及測量與FcγRI和FcγRIIA結合的方法,描述於Shields, R.L.等人,J. Biol. Chem. 276 (2001) 6591-6604。
術語「 ADCC」或「抗體依賴性細胞毒性」是由 Fc 受體結合媒介的功能,並且係指在效應細胞的存在下,藉由本文所報導之抗體裂解標的細胞。藉由測量抗體與 Fcγ 受體表達的細胞(例如重組表達 FcγRI 及/或 FcγRIIA 的細胞或 NK 細胞(基本上表達 FcγRIIIA))的結合,來研究抗體誘導中介ADCC 之初始步驟的能力。特別是,測量與 NK 細胞上之 FcγR 的結合。
活化 Fc 受體」為 Fc 受體在與抗體之 Fc 區接合之後,引發信號傳導事件,刺激攜帶受體之細胞以執行效應子功能。活化 Fc 受體包括 FcγRIIIa (CD16a)、FcγRI (CD64)、FcγRIIa (CD32) 及 FcαRI (CD89)。特定活化 Fc 受體為人類 FcγRIIIa (參見 UniProt 寄存編號 P08637,版本 141)。
除非另有說明,否則如本文所使用之術語「 LTBR」係指來自任何脊椎動物來源之任何天然淋巴毒素 β 受體 (LTBR),該脊椎動物包括哺乳動物,諸如靈長類動物 (例如,人) 以及囓齒動物 (例如,小鼠及大鼠)。該術語涵蓋「全長」、未處理之 LTBR 以及在細胞處理中得到的任何形式的 LTBR。該術語亦涵蓋天然生成之 LTBR 變異體,例如,剪接變異體或對偶基因變異體。示例性人類 LTBR 之胺基酸序列如 SEQ ID NO: 1 所示 (UniProt 編號 P36941),且示例性小鼠 LTBR 之胺基酸序列如 SEQ ID NO: 297 所示 (UniProt 編號 B2RRV3)。受體在大多數淋巴器官的實質及基質細胞表面上表現,但不存在於 T 淋巴細胞及 B 淋巴細胞上。LTBR 亦可稱為「腫瘤壞死因子受體超家族成員 3 (TNFRSF3)」。LTα/β 異三聚體 (LTα1β2) 通過 LTBR 的傳訊在淋巴發育期間很重要。已知 LTBR 亦結合配體 LIGHT (TNFSF14)。雖然 LTα1β2 對 LTBR 具有特異性,但 LIGHT 亦結合至並活化 HVEM (TNFRSF14) (一種在免疫細胞上表現並參與免疫細胞調節的受體)。
如本文所使用之術語「 LTBR 促效劑」包括促效 LTBR 與其配體交互作用的任何部分。如本說明書中所使用之 LTBR 較佳地係指人類 LTBR,因此 LTBR 促效劑較佳地為人類 LTBR 之促效劑 (SEQ ID NO: 1)。通常,該部分將為促效性 LTBR 抗體或抗體片段。
術語「 LTBR 抗體」、「抗 LTBR」、「LTBR 抗體」及「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抗體」係指能夠以足夠親和力與 LTBR 特異性結合,使得該抗體可用作靶向 LTBR 之診斷劑及/或治療劑之抗體。在一個態樣中,抗 LTBR 抗體與無關、非 LTBR 蛋白結合之程度低於該抗體與 LTBR 結合約 10%,如藉由例如放射免疫檢定 (RIA) 或流式細胞分析技術 (FACS) 所測量。在某些實施例中,與 LTBR 結合的抗體具有 ≤ 1μM、≤ 100 nM、≤ 10 nM、≤ 1 nM、≤ 0.1 nM、≤ 0.01 nM、或 ≤ 0.001 nM (例如,10 -6M 或更小,例如 10 -68M 至 10 -13M,例如,10 -8M 至 10 -10M) 之解離常數 (K D)。
術語「 肽連接子」是指包含一個或多個胺基酸,通常約 2 至 20 個胺基酸的肽。肽連接子為此項技術中已知或描述於本文中。適合的非免疫原性連接肽為例如 (G 4S) n、(SG 4) n或 G 4(SG 4) n肽連接子,其中「n」通常為 1 與 10 之間的數值,通常在 2 與 4 之間,尤其為 2,亦即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的肽:GGGGS (SEQ ID NO: 298) GGGGSGGGGS (SEQ ID NO: 299)、SGGGGSGGGG (SEQ ID NO: 300) 及 GGGGSGGGGSGGGG (SEQ ID NO: 301),但亦包括序列 GSPGSSSSGS (SEQ ID NO: 302)、(G4S) 3(SEQ ID NO: 303)、(G4S) 4(SEQ ID NO: 304)、GSGSGSGS (SEQ ID NO: 305)、GSGSGNGS (SEQ ID NO: 306)、GGSGSGSG (SEQ ID NO: 307)、GGSGSG (SEQ ID NO: 308)、GGSG (SEQ ID NO: 309)、GGSGNGSG (SEQ ID NO: 310)、GGNGSGSG (SEQ ID NO: 311) 及 GGNGSG (SEQ ID NO: 312)。尤其受關注之肽連接子為 (G4S) (SEQ ID NO:298)、(G 4S) 2或 GGGGSGGGGS (SEQ ID NO:299)、(G4S) 3(SEQ ID NO:303) 及 (G4S) 4(SEQ ID NO:304)。
如本申請案所載之術語「 胺基酸」表示天然存在之羧基 α-胺基酸之群組,其包含丙胺酸 (三字母代碼:ala,一字母代碼:A)、精胺酸 (arg,R)、天冬醯胺酸 (asn,N)、天冬胺酸 (asp,D)、半胱胺酸 (cys,C)、麩醯胺酸 (gln,Q)、麩胺酸 (glu,E)、甘胺酸 (gly,G)、組胺酸 (his,H)、異白胺酸 (ile,I)、白胺酸 (leu,L)、離胺酸 (lys,K)、甲硫胺酸 (met,M)、***酸 (phe,F)、脯胺酸 (pro,P)、絲胺酸 (ser,S)、蘇胺酸 (thr,T)、色胺酸 (trp,W)、酪胺酸 (tyr,Y) 及纈胺酸(val,V)。
融合」或「 連接」意指組分 (例如,抗體之重鏈及 Fab 片段) 藉由肽鍵直接或經由一或多個肽連接子連接。
相對於參考多肽 (蛋白質) 序列之「 胺基酸序列同一性百分比 (%)」定義為在比對參考多肽序列與候選序列且必要時引入間隙以達成最大序列同一性百分比之後,並且不考慮出於比對目的將任何保留取代作為序列同一性之一部分的情況下,候選序列中與參考多肽序列中之胺基酸殘基一致的胺基酸殘基之百分比。為確定胺基酸序列同一性百分比之目的而進行的比對可透過本領域中技術範圍內之各種方式實現,例如,使用公開可用的電腦軟體諸如 BLAST、BLAST-2、Clustal W、Megalign (DNASTAR) 軟件或 FASTA 程式套件實現。本領域之技術人員可確定用於比對序列之合適參數,包括在所比較之序列全長上實現最大比對所需之任何算法。可替代地,可使用序列比較電腦程式 ALIGN-2 生成同一性百分比值。ALIGN-2 序列比較電腦程式由建南德克公司開發,並且其源代碼已與用戶文檔一起歸檔在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 20559 的美國著作權局,其已經注冊 (美國版權註冊號 TXU510087) 並在 WO 2001/007611 中有所描述。除非另有說明,否則出於本文之目的,使用 FASTA 套件 36.3.8c 版或更高版本的 ggsearch 程式及 BLOSUM50 比較矩陣來生成胺基酸序列同一性百分比值。FASTA 程式包由以下作者開發:W. R. W. R. Pearson and D. J. Lipman (1988), “Improved Tools for Biological Sequence Analysis”, PNAS 85:2444-2448;W. R. Pearson (1996) “Effective protein sequence comparison” Meth. Enzymol. 266:227- 258;及 Pearson et. al.(1997), Genomics 46:24-36,並可從以下網址公開存取:www.fasta.bioch.virginia.edu/fasta_www2/fasta_down.shtml 或 www.ebi.ac.uk/Tools/sss/fasta。可替代地,可使用透過 fasta.bioch.virginia.edu/fasta_www2/index.cgi 存取的公用伺服器,使用 ggsearch (global protein:protein) 程式和預設選項 (BLOSUM50; open: -10; ext: -2; Ktup = 2) 比較序列,以確保執行全局而不是局部比對。胺基酸同一性百分比提供於輸出比對標題中。
在某些實施例中,設想到本文所提供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 胺基酸序列變異體。例如,可能需要改良含有 TNF 配體三聚體的抗原結合分子之結合親和力及/或其他生物特性。含有 TNF 配體三聚體的抗原結合分子之胺基酸序列變異體可藉由將適合的修飾引入編碼核苷酸序列之分子或藉由肽合成來製備。此等修飾包括例如抗體之胺基酸序列中的殘基的缺失及/或***及/或取代。可實施缺失、***和取代之任意組合以得到最終構建體,前提條件是最終構建體具有所需之特徵,例如抗原結合特徵。用於取代性誘變之感興趣的位點包括 HVR 及骨架 (FR)。保守性取代以標題「較佳取代」提供於表 B 中,並在下文中參考胺基酸側鏈分類 (1) 至 (6) 進一步描述。可將胺基酸取代引入相關分子且針對所需活性篩選產物,例如保持/改良之抗原結合、降低之免疫原性或改良之 ADCC 或 CDC。 表 A
初始殘基 例示性取代 較佳取代
Ala (A) Val;Leu;Ile Val
Arg (R) Lys;Gln;Asn Lys
Asn (N) Gln;His;Asp;Lys;Arg Gln
Asp (D) Glu;Asn Glu
Cys (C) Ser;Ala Ser
Gln (Q) Asn;Glu Asn
Glu (E) Asp;Gln Asp
Gly (G) Ala Ala
His (H) Asn;Gln;Lys;Arg Arg
Ile (I) Leu;Val;Met;Ala;Phe;正白胺酸 Leu
Leu (L) 正白胺酸;Ile;Val;Met;Ala;Phe Ile
Lys (K) Arg;Gln;Asn Arg
Met (M) Leu;Phe;Ile Leu
Phe (F) Trp;Leu;Val;Ile;Ala;Tyr Tyr
Pro (P) Ala Ala
Ser (S) Thr Thr
Thr (T) Val;Ser Ser
Trp (W) Tyr;Phe Tyr
Tyr (Y) Trp;Phe;Thr;Ser Phe
Val (V) Ile;Leu;Met;Phe;Ala;正白胺酸 Leu
胺基酸可根據常見的側鏈特性進行分組: (1) 疏水性:正白胺酸,Met,Ala,Val,Leu,Ile; (2) 中性親水性:Cys、Ser、Thr、Asn、Gln; (3) 酸性:Asp,Glu; (4) 鹼性:His,Lys,Arg; (5) 影響鏈取向之殘基:Gly,Pro; (6) 芳香族:Trp,Tyr,Phe。
非保守取代需要將這些類別中之一類的成員交換為另一類的成員。
術語「 胺基酸序列變異體」包括實質性變異體,其中在親本抗原結合分子 ( 例如人源化或人類抗體) 之一個或多個高度可變區殘基中存在胺基酸取代。通常,所選擇用於進一步研究的所產生之變異體與親代抗原結合分子相比將具有某些生物特性之修飾 (例如改良) (例如提高的親和力、降低的免疫原性) 及/或將實質上保持親本抗原結合分子之某些生物特性。例示性取代變異體是親和性成熟的抗體,其可以方便地產生,例如,使用基於噬菌體展示的親和性成熟技術,例如本文所述的那些。簡言之,一個或多個 CDR 殘基突變且變異體抗原結合分子在噬菌體上呈現並針對特定生物活性 (例如結合親和力) 進行篩選。在某些實施例中,一個或多個 HVR 內可存在取代、***或缺失,只要此類變化不實質上降低抗原結合分子結合抗原之能力即可。例如,可在 CDR 中進行實質上不降低結合親和力的保守性改變 (例如,本文所提供之保守性取代)。鑑定可以靶向誘變的抗體的殘基或區域的可用方法稱為「丙胺酸掃描誘變」,如下列所述:Cunningham and Wells (1989) Science, 244:1081-1085。在該方法中,識別殘基或目標殘基組(例如,帶電荷的殘基,如 Arg、Asp、His、Lys 和 Glu),並用中性或帶負電荷的胺基酸(例如,丙胺酸或聚丙胺酸)取代以確定抗體與抗原之交互作用是否受到影響。可在胺基酸位置引入更多取代,表明對初始取代具有良好的功能敏感性。或者或另外地,抗原-抗原結合分子之晶體結構複合以鑑別抗體與抗原之間的接觸點。此等接觸殘基和鄰近殘基可靶向或消除為取代的候選物。可篩選變異體以確定它們是否含有所需之特性。
胺基酸序列***包括胺基及/或羧基末端融合體之長度,從一個殘基到包含一百個或更多殘基之多肽,以及單個或多個胺基酸殘基的序列內***。末端***之示例包括具有 N 端甲硫胺醯基殘基的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該分子之其他***性變異體包括與多肽之 N 端或 C 端的融合,該多肽延長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血清半衰期。
在某些態樣中,本文中提供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經改變以增加或降低抗體之醣基化程度。藉由改變胺基酸序列從而產生或移除一個或多個醣基化位點可便利地獲得分子之醣基化變異體。在含有 TNF 配體三聚體的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Fc 區的情況下,可改變與其附接之碳水化合物。由哺乳動物細胞產生的天然抗體通常包含分支的雙觸角寡醣,該寡醣通常藉由 N-鍵聯附接至 Fc 區之 CH2 域的 Asn297。例如參見 Wright 等人, TIBTECH15:26-32 (1997)。寡醣可包括各種碳水化合物,例如甘露醣、N-乙醯基葡醣胺 (GlcNAc)、半乳醣及唾液酸以及在雙觸角寡醣結構之「莖」中附接至 GlcNAc 的岩藻醣。在一些實施例中,可進行含有 TNF 家族配體三聚體的抗原結合分子中的寡醣修飾以產生具有某些改良特性的變異體。在一個態樣中,提供具有缺少 (直接或間接地) 附接至 Fc 區之岩藻糖的碳水化合物結構的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抗體的變異體。此類岩藻醣基化變異體可具有改良之 ADCC 功能,參見例如,美國專利公開號 US 2003/0157108 (Presta, L.) 或 US 2004/0093621 (Kyowa Hakko Kogyo Co., Ltd)。在另一態樣中,提供具有平分寡醣 (例如,其中附接至 Fc 區之雙觸角寡醣藉由 GlcNAc 平分) 的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抗體的變異體。該等變異體可具有降低之岩藻糖苷化及/或改良之 ADCC 功能,參見例如,WO 2003/011878 (Jean-Mairet 等人);美國專利號 6,602,684 (Umana 等人);及 US 2005/0123546 (Umana 等人)。亦提供寡醣中之至少一個半乳糖殘基與 Fc 區連接之變異體。該等抗體變異體可具有改良的 CDC 功能且描述於例如,WO 1997/30087 (Patel 等人);WO 1998/58964 (Raju, S.);及 WO 1999/22764 (Raju, S.) 中。
在某些態樣中,可能需要產生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經半胱胺酸工程化之變異體,例如「thioMAb」,其中分子之一個或多個殘基經半胱胺酸殘基取代。在特定態樣中,經取代之殘基存在於分子之可達位點處。藉由用半胱胺酸取代此等殘基,藉此將反應性硫醇基置於抗體可達的位點,並可用於使抗體與其他部分 (諸如藥物部分或連接子-藥物部分) 結合以產生免疫結合物。在某些態樣中,以下任何一個或多個殘基可被胱胺酸取代:輕鏈的 V205 (Kabat 編號);重鏈的 A118 (EU 編號);及重鏈 Fc 區的 S400 (EU 編號)。可例如美國專利號 7,521,541 中所述產生經半胱胺酸工程化的抗原結合分子。
術語「核酸」或「 多核苷酸」包括任何包含核苷酸聚合物的化合物及/或物質。每個核苷酸由鹼基具體而言嘌呤或嘧啶鹼基 (即,胞嘧啶 (C)、鳥嘌呤 (G)、腺嘌呤 (A)、胸腺嘧啶 (T) 或尿嘧啶 (U))、糖 (即,去氧核糖或核糖) 及磷酸基團構成。通常,核酸分子通過鹼基序列進行描述,其中該鹼基代表核酸分子的一級結構 (線性結構)。鹼基序列通常由 5’ 至 3’ 表示。在本文中,術語核酸分子包括:去氧核糖核酸 (DNA),其包括例如互補 DNA (cDNA) 和基因組 DNA;核糖核酸 (RNA),特定而言信使 RNA (mRNA);DNA 或 RNA 的合成形式;以及包含兩個或更多個這些分子的混合聚合物。核酸分子可以是線性或環狀的。此外,術語核酸分子包括有義股和反義股,以及單股和雙股形式。此外,本文所述之核酸分子可包含天然存在或非天然存在之核苷酸。非天然核苷酸的實例包括帶有衍生糖、磷酸鹽骨架鍵結或化學修飾殘基的經修飾之核苷酸鹼基。核酸分子亦涵蓋適於作為在活體外及/或在活體內 (例如在宿主或患者體中) 直接表現本發明抗體之載體的 DNA 及 RNA 分子。此等 DNA (例如,cDNA) 或 RNA (例如,mRNA) 載體可以是未修飾的或經過修飾的。例如,mRNA 可經化學修飾以增強 RNA 載體之穩定性及/或所編碼之分子的表現,使得 mRNA 可被注射入個體體內以生成抗體 (參見例如 Stadler 等人,Nature Medicine 2017,線上發表於 2017 年 6 月 12 日,doi:10.1038/nm.4356 或 EP 2 101 823 B1)。
經分離之核酸」係指已經與其天然環境的組分分離的核酸分子。分離的核酸包括通常包含核酸分子之細胞中所含之核酸分子,但是核酸分子存在於染色體外或與自然染色體位置不同之染色體位置。
編碼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抗體的經分離之核酸」係指編碼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抗體之重鏈及輕鏈 (或其片段) 的一種或多種核酸分子,包括在單個載體或單獨載體中之此等核酸分子,及存在於宿主細胞中的一個或多個位置處之此等核酸分子。
藉由與本發明的參考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例如 95% 的「同一性」的核苷酸序列的核酸或多核苷酸,意指該多核苷酸的核苷酸序列與參考序列具有同一性,除了參考核苷酸序列的每 100 個核苷酸,多核苷酸序列最多可包含五個點突變。換言之,為了獲得與參考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 95% 的同一性的核苷酸序列的多核苷酸,可以刪除參考序列中最多 5% 的核苷酸或用另一個核苷酸取代,或者將參考序列中核苷酸總數最多 5% 的核苷酸數***到參考序列中。參考序列的這些改變可能發生在參考核苷酸序列的 5’ 端或 3’ 端位置或這些末端位置之間的任何位置,既散佈在參考序列的殘基之間,也散佈在參考序列內的一個或多個連續基團中。實際上,任何特定的多核苷酸序列是否與本發明的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 80%、85%、90%、95%、96%、97%、98% 或 99% 的同一性可以使用已知的電腦程式習知地確定,諸如如上討論用於多肽的程式 (例如,ALIGN-2)。
術語「 表現匣」是指以重組或合成方式產生的多核苷酸,其具有允許標靶細胞中之特定核酸發生轉錄的一系列特定核酸元件。重組表現匣可被引入質體、染色體、粒線體 DNA、色素體 DNA、病毒或核酸片段中。通常,表現載體之重組表現匣部分除其他序列外還包括待轉錄之核酸序列和啟動子。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表現卡匣包含編碼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其片段的多核苷酸序列。
術語「 載體」或「表現載體」與「表現構建體」同義,且是指用於導入特定基因並導引該基因表現的 DNA 分子,該 DNA 分子與該基因在標靶細胞中可操作地連接。該術語包括作為自我複制核酸結構之載體以及摻入已引入該宿主細胞的基因體中的載體。本發明之表現載體包含表現匣。表現載體轉錄大量穩定的 mRNA。一旦表現載體進入標靶細胞內,則藉由細胞轉錄及/或轉譯機構產生由該基因編碼的核糖核酸分子或蛋白質。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之表現載體包含表現匣,該表現匣包含編碼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其片段的多核苷酸序列。
術語「 宿主細胞」、「宿主細胞株」及「宿主細胞培養物」可互換使用,且是指已引入外源核酸之細胞,包括此類細胞之後代。宿主細胞包括「轉化子」和「轉化細胞」,其包括原代轉化細胞及由其衍生的子代細胞,而與傳代次數無關。子代細胞之核酸含量可能與親代細胞不完全相同,但可能含有突變。本文中包括具有與原始轉化細胞中篩選或選擇的功能或生物活性相同的功能或生物活性的突變子代細胞。宿主細胞為可用於產生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任何類型之細胞系統。宿主細胞包括培養細胞,例如哺乳動物培養細胞,諸如 CHO 細胞、BHK 細胞、NS0 細胞、SP2/0 細胞、YO 骨髓瘤細胞、P3X63 小鼠骨髓瘤細胞、PER 細胞、PER.C6 細胞或融合瘤細胞、酵母細胞、昆蟲細胞及植物細胞 (僅舉數例),但亦包括轉殖基因動物、轉殖基因植物或培養植物或動物組織內所含的細胞。
藥劑之「 有效量」是指使其所投與之細胞或組織中產生生理學變化所需的量。
藥劑 (例如醫藥組成物) 之「 治療有效量」是指在必需的劑量及時段情況下,有效達成所需治療或預防結果的量。治療有效量的藥劑例如消除、減少、延遲、最小化或防止疾病的不利影響。
個體」或「受試者」為哺乳動物。哺乳動物包括但不限於馴養的動物 (例如牛、綿羊、貓、狗和馬)、靈長類動物 (例如人及非人類靈長類動物諸如猴)、兔以及囓齒類動物 (例如小鼠及大鼠)。特別地,個體或受試者為人類。
術語「 醫藥組成物」或「醫藥調配物」係指以下製劑,其形式為允許其中所含之活性成分的生物活性有效,並且不包含對組成物將投予之個體具有不可接受之毒性的其他組分。
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係指醫藥組成物或調配物中除對個體無毒之活性成分以外的成分。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包括但不限於緩衝劑、賦形劑、穩定劑或防腐劑。
術語「 藥品仿單」用於指通常包括於治療性產品之商業包裝中之說明書,其含有關於與使用此類治療性產品有關之適應症、用法、劑量、投藥、組合療法、禁忌及/或警告之資訊。
如本文所使用,「 治療 (treatment)」(及其語法變化形式,諸如「治療 (treat)」或「治療 (treating)」) 係指試圖改變所治療個體之自然病程的臨床介入,並可出於防治目的或在臨床病理學之病程期間進行。期望之治療效果包括但不限於預防疾病之發生或複發、減輕症狀、減輕疾病之任何直接或間接病理後果、預防轉移、降低疾病進展之速度、改善或減輕疾病狀態、緩解或改善預後。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分子用於延遲疾病發展或減慢疾病之進程。
如本文所使用之術語「 癌症」係指增生性疾病,諸如淋巴瘤、淋巴球性白血病、肺癌、非小細胞肺 (NSCL) 癌、細支氣管肺泡細胞肺癌、骨癌、胰臟癌、皮膚癌、頭頸癌、皮膚或眼內黑素瘤、子宮癌、卵巢癌、直腸癌、肛門區癌、胃癌 (stomach cancer)、胃癌 (gastric cancer)、大腸癌、乳癌、子宮癌、輸卵管癌、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癌、外陰癌、何杰金氏病 (Hodgkin's Disease)、食道癌、小腸癌、內分泌系統癌症、甲狀腺癌、副甲狀腺癌、腎上腺癌、軟組織肉瘤、尿道癌、陰莖癌、***癌、膀胱癌、腎臟或尿管之癌症、腎細胞癌、腎盂癌、間皮瘤、肝細胞癌、膽癌、中樞神經系統 (CNS) 之贅瘤、脊柱軸腫瘤、腦幹神經膠質瘤、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星形細胞瘤、神經鞘瘤、室管膜瘤、神經管胚細胞瘤、脊膜瘤、鱗狀細胞癌、垂體腺瘤及 Ewings 肉瘤,包括以上癌症中之任一者之頑抗性版本,或以上癌症中之一或多者之組合。
如本文所使用之術語「 化學治療劑」係指可用於治療癌症之化學化合物。在一個態樣中,化學治療劑為抗代謝藥。在一個態樣中,抗代謝藥係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胺喋呤、胺甲喋呤、培美曲塞、雷替曲塞、克拉屈濱、氯法拉濱、氟達拉濱、巰基嘌呤、噴司他汀、硫鳥嘌呤、卡培他濱、阿糖孢苷、氟脲嘧啶、氟尿苷及吉西他濱。在一個特定態樣中,抗代謝藥為卡培他濱或吉西他濱。在另一態樣中,抗代謝藥為氟脲嘧啶。在一個態樣中,化學治療劑為影響微管形成的藥劑。在一個態樣中,影響微管形成的藥劑係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紫杉醇、多西紫杉醇、長春新鹼、長春鹼、長春地辛、長春瑞濱、Taxotere、依託泊苷及替尼泊苷。在另一態樣中,化學治療劑為烷化劑,諸如環磷醯胺。在一個態樣中,化學治療劑為細胞毒性抗生素,諸如拓撲異構酶 II 抑制劑。在一個態樣中,拓撲異構酶 II 抑制劑為多柔比星。 示例性促效性 LTBR 抗體
本文提供於淋巴毒素 β 受體 (LTBR) 特異性結合的新穎抗體及抗體片段。提供於包含 SEQ ID NO: 1 之胺基酸序列的抗原特異性結合的新穎抗體及抗體片段。因此,這些抗體與人類 LTBR 特異性結合。它們係促效性 hu LTBR 抗體。
這些抗體能夠以小於 2 倍差的親和力與人類 LTBR 及與食蟹獼猴 LTBR 結合。該等新型促效性 hu LTBR 抗體中之一部分甚至能夠與人類 LTBR、食蟹獼猴 LTBR 及鼠類 LTBR 結合。
本文揭示以如藉由 ELISA 所測量的小於 4 nM 之 EC 50與人類 LTBR 細胞外域 (具有 SEQ ID NO: 359 之氨基酸序列的 ECD) 結合的促效性 LTBR 抗體 (參見實例 1.5)。在一個態樣中,促效性 LTBR 抗體以如藉由 ELISA 所測量的小於 1 nM 之 EC 50與人類 LTBR ECD 結合。在一個特定態樣中,促效性 LTBR 抗體以如藉由 ELISA 所測量的小於 0.15 nM 之 EC 50與人類 LTBR ECD 結合。
如本文所揭示之促效性 LTBR 抗體 以如藉由 ELISA 所測量的小於 5 nM 之 EC 50與食蟹獼猴 LTBR 細胞外域 (具有 SEQ ID NO: 361 之氨基酸序列的 ECD) 結合 (參見實例 1.5)。在一個態樣中,促效性 LTBR 抗體以如藉由 ELISA 所測量的小於 0.5 nM 之 EC 50與食蟹獼猴 LTBR ECD 結合。在一個特定態樣中,促效性 LTBR 抗體以如藉由 ELISA 所測量的小於 0.1 nM 之 EC 50與食蟹獼猴 LTBR ECD 結合。
如本文所述之促效性 LTBR 抗體需要交聯以活化人類 LTBR 的促效活性,意味著它們只能經由交聯依賴性機制刺激 LTBR。「交聯依賴性機制」可為例如 Fc 交聯依賴性機制,其中抗體必須結合 LTBR 及 Fc 受體兩者以便刺激 LTBR。因此,抗體必須能夠結合 LTBR 及 Fc 受體兩者。如果抗體不依賴於交聯,則其可以在不與 Fc 受體結合的情況下刺激 LTBR。這可能導致 LTBR 在人體中廣泛活化以及與之相關的嚴重安全問題。
如本文所述之促效性 LTBR 抗體亦需要交聯以發揮其促效活性,以誘導人類臍靜脈內皮細胞或癌症相關纖維母細胞中之 ICAM 調升,如本文實例 5.2 中所示。
如本文所述之促效性 LTBR 抗體亦能夠抑制人類 LTBR 與其人類配體 淋巴毒素 α1β2 及 LIGHT 之間的交互作用。這已在如實例 1.6 中所述之藉由 ELISA 之配體競爭實驗中得到證明。
已經表明,如本文所述之促效性 LTBR 抗體與人類 LIGHT (亦即,包含 SEQ ID NO: 358 之胺基酸序列的 LTBR 的天然配體) 競爭結合。
在一個態樣中,本文提供一種促效性 LTBR 抗體 (或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抗原結合域),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域包含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重鏈互補決定區 (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27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28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2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輕鏈互補決定區 (iv) 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0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1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32 之胺基酸序列,或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35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36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3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8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9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40 之胺基酸序列,或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4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4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4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4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4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48 之胺基酸序列,或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51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52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5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54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55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56 之胺基酸序列,或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59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60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61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62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63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64 之胺基酸序列,或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67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68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6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70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1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72 之胺基酸序列,或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75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76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7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78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9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0 之胺基酸序列,或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8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84 或 SEQ ID NO: 92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8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8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8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8 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促效性 LTBR 抗體 (或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抗原結合域),其中該抗體包含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具有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的 CDR-H1、CDR-H2 及 CDR-H3;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具有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的 CDR-L1、CDR-L2 及 CDR-L3 之胺基酸序列,或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具有 SEQ ID NO: 41 之胺基酸序列的 CDR-H1、CDR-H2 及 CDR-H3;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具有 SEQ ID NO: 42 之胺基酸序列的 CDR-L1、CDR-L2 及 CDR-L3 之胺基酸序列,或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具有 SEQ ID NO: 49 之胺基酸序列的 CDR-H1、CDR-H2 及 CDR-H3;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具有 SEQ ID NO: 50 之胺基酸序列的 CDR-L1、CDR-L2 及 CDR-L3 之胺基酸序列,或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具有 SEQ ID NO: 57 之胺基酸序列的 CDR-H1、CDR-H2 及 CDR-H3;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具有 SEQ ID NO: 58 之胺基酸序列的 CDR-L1、CDR-L2 及 CDR-L3 之胺基酸序列,或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具有 SEQ ID NO: 65 之胺基酸序列的 CDR-H1、CDR-H2 及 CDR-H3;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具有 SEQ ID NO: 66 之胺基酸序列的 CDR-L1、CDR-L2 及 CDR-L3 之胺基酸序列,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具有 SEQ ID NO: 73 之胺基酸序列的 CDR-H1、CDR-H2 及 CDR-H3;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具有 SEQ ID NO: 74 之胺基酸序列的 CDR-L1、CDR-L2 及 CDR-L3 之胺基酸序列,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具有 SEQ ID NO: 81 之胺基酸序列的 CDR-H1、CDR-H2 及 CDR-H3;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具有 SEQ ID NO: 82 之胺基酸序列的 CDR-L1、CDR-L2 及 CDR-L3 之胺基酸序列,或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具有 SEQ ID NO: 89 之胺基酸序列的 CDR-H1、CDR-H2 及 CDR-H3;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具有 SEQ ID NO: 90 之胺基酸序列的 CDR-L1、CDR-L2 及 CDR-L3 之胺基酸序列,或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具有 SEQ ID NO: 97 之胺基酸序列的 CDR-H1、CDR-H2 及 CDR-H3;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具有 SEQ ID NO: 98 之胺基酸序列的 CDR-L1、CDR-L2 及 CDR-L3 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促效性 LTBR 抗體 (或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抗原結合域),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域包含 包含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41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42 之胺基酸序列,或 包含 SEQ ID NO: 49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50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包含 SEQ ID NO: 57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58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6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66 之胺基酸序列,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7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74 之胺基酸序列, 包含 SEQ ID NO: 81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82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包含 SEQ ID NO: 89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90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包含 SEQ ID NO: 97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98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
在一特定態樣中,如本文所述之促效性 LTBR 抗體為與人類 LTBR、食蟹獼猴 LTBR 及鼠類 LTBR 特異性結合的促效性 LTBR 抗體。本文揭示以如藉由 ELISA 所測量的小於 1 nM 之 EC 50與鼠類 LTBR 細胞外域 (具有 SEQ ID NO: 360 之氨基酸序列的 ECD) 結合的促效性 LTBR 抗體 (參見實例 1.5)。在一個態樣中,促效性 LTBR 抗體以如藉由 ELISA 所測量的小於 0.15 nM 之 EC 50與鼠類 LTBR ECD 結合。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與人類 LTBR、食蟹獼猴 LTBR 及鼠類 LTBR 特異性結合的促效性 LTBR 抗體 (或抗原結合域),其包含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重鏈互補決定區 (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27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28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2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輕鏈互補決定區 (iv) 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0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1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32 之胺基酸序列,或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4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4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4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4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4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48 之胺基酸序列,或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75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76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7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78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9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0 之胺基酸序列,或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8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84 或 SEQ ID NO: 92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8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8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8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8 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態樣中,與人類 LTBR、食蟹獼猴 LTBR 及鼠類 LTBR 特異性結合的促效性 LTBR 抗體 (或抗原結合域) 包含 包含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包含 SEQ ID NO: 49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50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包含 SEQ ID NO: 81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82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包含 SEQ ID NO: 89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90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包含 SEQ ID NO: 97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98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
在一個特定態樣中,如本文所述之促效性 LTBR 抗體與在人類 LTBR 上的 SEQ ID NO: 351 之抗原決定區結合。在一個態樣中,如本文所述之促效性 LTBR 抗體與抗原決定基結合,該抗原決定基與人類淋巴毒素 α1β2 在人類 LTBR 上所結合之抗原決定基重疊。在一個態樣中,如本文所述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在人類 LTBR 上結合至與參考抗體 BHA10 及 CBE11 不同的抗原決定區。這已藉由氫/氘交換 (HDX) 質譜所證明,如實例 6.4 中所述。
在一個態樣中,此類促效性 LTBR 抗體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27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28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2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輕鏈互補決定區 (iv) 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0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1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32 之胺基酸序列。在一個態樣中,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 (抗體 P1AE9459)。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促效性 LTBR 抗體 (或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抗原結合域),其源自轉基因兔中之免疫接種。在一個態樣中,該抗體 (或抗原結合域) 包含 (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重鏈互補決定區 (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27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28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2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輕鏈互補決定區 (iv) 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0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1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32 之胺基酸序列,或 (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35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36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3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8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9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40 之胺基酸序列,或 (i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4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4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4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4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4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48 之胺基酸序列,或 (iv)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51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52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5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54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55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56 之胺基酸序列,或 (v)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59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60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61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62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63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64 之胺基酸序列,或 (v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67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68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6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70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1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72 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態樣中,源自轉基因兔免疫接種的促效性 LTBR 抗體 (或抗原結合域) 為與人類、食蟹獼猴及小鼠 LTBR 特異性結合的交叉反應性抗體或抗原結合域。在一個態樣中,抗體或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重鏈互補決定區 (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27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28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2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輕鏈互補決定區 (iv) 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0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1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32 之胺基酸序列,或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4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4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4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4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4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48 之胺基酸序列。在一個態樣中,抗體或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或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4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50 之胺基酸序列。
在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人類 LTBR 抗體或抗原結合域,其源自兔免疫接種。特定而言,該抗體或抗原結合域為與人類、食蟹獼猴及小鼠 LTBR 特異性結合的交叉反應性抗體或抗原結合域。在一個態樣中,抗體或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75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76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7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78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9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0 之胺基酸序列。在一個態樣中,抗體或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81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82 之胺基酸序列。
在又一態樣中,提供一種從噬菌體展示文庫產生的人類 LTBR 抗體或抗原結合域。特定而言,該抗體或抗原結合域為與人類、食蟹獼猴及小鼠 LTBR 特異性結合的交叉反應性抗體或抗原結合域。在一個態樣中,抗體或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8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8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8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8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8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8 之胺基酸序列。在一個態樣中,抗體或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91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92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9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94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95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96 之胺基酸序列。在一個態樣中,抗體或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8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90 之胺基酸序列。在另一態樣中,抗體或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9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98 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抗體為全長抗體,特定而言屬於人類 IgG1 亞類。在一個特定態樣中,其包含胺基酸突變 L234A、L235A 及 P329G (根據 Kabat EU 索引編號)。在一個特定態樣中,抗體包含 (i) 兩條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22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兩條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228 之胺基酸序列;或 (ii) 兩條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22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兩條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230 之胺基酸序列;或 (iii) 兩條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231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兩條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232 之胺基酸序列;或 (iv) 兩條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23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兩條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234 之胺基酸序列;或 (v) 兩條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23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兩條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236 之胺基酸序列;或 (vi) 兩條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23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兩條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238 之胺基酸序列;或 (vii) 兩條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23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兩條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240 之胺基酸序列;或 (viii) 兩條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241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兩條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242 之胺基酸序列;或 (ix) 兩條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24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兩條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244 之胺基酸序列。 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
本文亦提供新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能夠與淋巴毒素 β 受體 (LTBR) 及與腫瘤相關抗原諸如纖維母細胞活化蛋白 (FAP) 特異性結合,將特異性結合至 FAP 的抗原結合域與至少一個結合能夠與 LTBR 促效性結合的抗原結合域組合,其中通過 LTBR 之活化係通過與腫瘤基質細胞上表現的 FAP 結合交聯來提供。本文所揭示之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具有特別有利的特性,諸如可生產性、穩定性、結合親和力、生物活性、靶向效率、減少的內化、可接受之藥物動力學 (PK) 特性、降低的毒性、可給予患者的擴大的劑量範圍並因此可能增強功效。 示例性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促效性 LTBR 抗體,該等促效性 LTBR 抗體為多特異性抗體,包含如上文所述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促效性 LTBR 抗體,該等促效性 LTBR 抗體為雙特異性抗體。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較佳地包含人類來源,特定而言人類 IgG 亞類,更特定而言人類 IgG1 亞類之 Fc 域。在一個態樣中,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包含人類 IgG1 亞類之 Fc 域,其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抗原結合分子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取代。在一個態樣中,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包含具有胺基酸突變 L234A、L235A 及 P329G (根據 Kabat EU 索引編號) 的人類 IgG1 亞類之 Fc 域。
在一個態樣中,促效性 LTBR 抗體為與 LTBR 且與腫瘤相關抗原 (TAA) 特異性結合的雙特異性抗體。特定而言,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為靶向 FAP 的 LTBR 促效劑。在一個態樣中,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包含 Fc 區,該 Fc 區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其包含降低效應功能的突變。使用包含降低或消除效應功能的突變的 Fc 區將藉由經 Fc 受體之交聯防止非特異性促效,並將防止表現 LTBR 的細胞的 ADCC。如本文所述之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具有優於習用抗體的優勢,因為它們選擇性誘導標靶細胞之免疫反應,這些標靶細胞通常位於腫瘤間質中,亦即靠近腫瘤。
因此,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的特徵在於 FAP 靶向的與 LTBR 的促效性結合。在存在表現 FAP 的細胞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能夠活化癌症相關纖維母細胞 (CAF) (實例 5.2.1),以活化內皮細胞 (實例 5.2.2) 並調節人類內皮,以調升黏附分子及化學引誘物 (對免疫浸潤級聯反應至關重要)。如本文所述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能夠誘導 T 細胞黏附 (實例 5.2.3)。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 (a) 第一抗原結合域,其與纖維母細胞活化蛋白 (FAP) 特異性結合, (b) 與淋巴毒素 β 受體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 (c) Fc 域,其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並且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抗原結合分子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取代。
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具有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的 Fc 域,該 Fc 域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抗原結合分子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取代。Fc 受體所媒介之交聯因此被消除,並且藉由透過與 FAP 特異性結合 (透過與其腫瘤相關標靶特異性結合) 的抗原結合域之結合進行交聯來達成腫瘤特異性活化。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 (a) 第一 Fab 片段,其與纖維母細胞活化蛋白 (FAP) 特異性結合, (b) 第二 Fab 片段,其與淋巴毒素 β 受體 (LTBR) 特異性結合,以及 (c) Fc 域,該 Fc 域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並且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抗原結合分子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取代。
在一個態樣中,如本文所揭示之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包含與纖維母細胞活化蛋白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該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 (i) 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重鏈互補決定區 (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輕鏈互補決定區 (iv) 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 之胺基酸序列,或 (ii) 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19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20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21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22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23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24 之胺基酸序列,或 (iii) 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11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12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1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14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15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16 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態樣中,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 (i) 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重鏈互補決定區 (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輕鏈互補決定區 (iv) 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 之胺基酸序列,或 (ii) 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19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20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21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22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23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24 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特定態樣中,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 (i) 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重鏈互補決定區 (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輕鏈互補決定區 (iv) 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 之胺基酸序列。在一個態樣中,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19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20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21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22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23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24 之胺基酸序列。在另一態樣中,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11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12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1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14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15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16 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態樣中,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具有 SEQ ID NO: 9 之胺基酸序列的 CDR-H1、CDR-H2 及 CDR-H3;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具有 SEQ ID NO: 10 之胺基酸序列的 CDR-L1、CDR-L2 及 CDR-L3。在另一態樣中,其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具有 SEQ ID NO: 25 之胺基酸序列的 CDR-H1、CDR-H2 及 CDR-H3;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具有 SEQ ID NO: 26 之胺基酸序列的 CDR-L1、CDR-L2 及 CDR-L3 之胺基酸序列。在又一態樣中,其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具有 SEQ ID NO: 17 之胺基酸序列的 CDR-H1、CDR-H2 及 CDR-H3;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具有 SEQ ID NO: 18 之胺基酸序列的 CDR-L1、CDR-L2 及 CDR-L3 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態樣中,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與 SEQ ID NO: 9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與 SEQ ID NO: 10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或該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與 SEQ ID NO: 25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與 SEQ ID NO: 26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或該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與 SEQ ID NO: 17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與 SEQ ID NO: 18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態樣中,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 SEQ ID NO: 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 SEQ ID NO: 10 之胺基酸序列,或該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 SEQ ID NO: 2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 SEQ ID NO: 26 之胺基酸序列,或該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 SEQ ID NO: 1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 SEQ ID NO: 18 之胺基酸序列。在一個特定態樣中,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 SEQ ID NO: 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 SEQ ID NO: 10 之胺基酸序列。在一個態樣中,其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 SEQ ID NO: 2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 SEQ ID NO: 26 之胺基酸序列。在另一態樣中,其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 SEQ ID NO: 1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 SEQ ID NO: 18 之胺基酸序列。特定而言,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 SEQ ID NO: 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 SEQ ID NO: 10 之胺基酸序列。特定而言,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為 Fab 片段。
在一個態樣中,如本文所揭示之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包含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該第二抗原結合域包含 (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重鏈互補決定區 (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27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28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2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輕鏈互補決定區 (iv) 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0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1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32 之胺基酸序列;或 (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4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4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4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4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4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48 之胺基酸序列;或 (i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75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76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7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78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9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0 之胺基酸序列;或 (iv)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8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84 或 SEQ ID NO: 92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8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8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8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8 之胺基酸序列;或 (v)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35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36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3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8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9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40 之胺基酸序列,或 (v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51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52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5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54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55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56 之胺基酸序列,或 (v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59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60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61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62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63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64 之胺基酸序列,或 (vi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67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68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6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70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1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72 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特定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重鏈互補決定區 (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27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28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2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輕鏈互補決定區 (iv) 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0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1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32 之胺基酸序列。在另一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35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36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3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8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9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40 之胺基酸序列。在另一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4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4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4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4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4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48 之胺基酸序列。在一進一步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51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52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5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54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55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56 之胺基酸序列。在另一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59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60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61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62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63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64 之胺基酸序列。在另一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67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68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6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70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1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72 之胺基酸序列。在又一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75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76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7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78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9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0 之胺基酸序列。在一進一步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8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8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8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8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8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8 之胺基酸序列。
在另一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可以包含:重鏈互補決定區 (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101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102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10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輕鏈互補決定區 (iv) 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104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105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106 之胺基酸序列。在一個特定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9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100 之胺基酸序列 (CBE11)。
在另一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可以包含:重鏈互補決定區 (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34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34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34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輕鏈互補決定區 (iv) 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4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4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348 之胺基酸序列。在一個特定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34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350 之胺基酸序列 (BHA10)。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包含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的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 (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或 (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49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50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或 (i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81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82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或 (iv)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89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90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或 (v)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97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98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 (v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41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42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 (v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57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58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或 (vi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65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66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或 (ix)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73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74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包含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的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 (i) 包含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i) 包含 SEQ ID NO: 49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50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ii) 包含 SEQ ID NO: 81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82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v) 包含 SEQ ID NO: 89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90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v) 包含 SEQ ID NO: 97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98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vi) 包含 SEQ ID NO: 41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42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vii) 包含 SEQ ID NO: 57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58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viii) 包含 SEQ ID NO: 65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66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 (ix) 包含 SEQ ID NO: 73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74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
在一個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包含:(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或 (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41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42 之胺基酸序列,或 (i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4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50 之胺基酸序列。在一個特定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在另一特定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41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42 之胺基酸序列。在又一特定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4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50 之胺基酸序列。
在另一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亦能夠與鼠類 LTBR 特異性結合並且包含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重鏈互補決定區 (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27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28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2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輕鏈互補決定區 (iv) 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0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1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32 之胺基酸序列,或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4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4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4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4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4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48 之胺基酸序列,或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75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76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7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78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9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0 之胺基酸序列,或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8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8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8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8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8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8 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亦能夠與鼠類 LTBR 特異性結合並且包含 包含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包含 SEQ ID NO: 49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50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包含 SEQ ID NO: 81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82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包含 SEQ ID NO: 89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90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包含 SEQ ID NO: 97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98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
在一個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亦能夠與鼠類 LTBR 特異性結合並且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中該雙特異性抗體包含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三抗原結合域,意指包含以下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a) 第一抗原結合域,其與纖維母細胞活化蛋白 (FAP) 特異性結合, (b) 與淋巴毒素 β 受體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及 (c) Fc 域,其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並且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抗原結合分子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取代。
在一個特定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三抗原結合域係和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相同,意指與淋巴毒素 β 受體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係相同的。在一個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為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 Fab 片段。在一個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 Fab 片段為 crossfab 片段。在一進一步態樣中,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為 Fab 片段。
在一個態樣中,如本文所揭示之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包含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兩者皆包含 (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重鏈互補決定區 (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27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28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2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輕鏈互補決定區 (iv) 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0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1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32 之胺基酸序列;或 (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4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4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4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4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4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48 之胺基酸序列;或 (i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75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76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7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78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9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0 之胺基酸序列;或 (iv)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8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84 或 SEQ ID NO: 92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8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8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8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8 之胺基酸序列;或 (v)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35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36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3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8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9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40 之胺基酸序列,或 (v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51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52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5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54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55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56 之胺基酸序列,或 (v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59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60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61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62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63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64 之胺基酸序列,或 (vi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67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68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6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70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1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72 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特定態樣中,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相同。
在一個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各自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可以包含:重鏈互補決定區 (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27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28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2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輕鏈互補決定區 (iv) 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0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1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32 之胺基酸序列。在另一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各自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35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36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3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8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9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40 之胺基酸序列。在另一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各自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4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4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4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4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4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48 之胺基酸序列。在一進一步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各自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51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52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5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54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55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56 之胺基酸序列。在另一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各自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59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60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61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62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63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64 之胺基酸序列。在另一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各自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67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68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6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70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1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72 之胺基酸序列。在又一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各自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75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76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7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78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9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0 之胺基酸序列。在一進一步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各自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8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8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8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8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8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8 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包含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的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 (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或 (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49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50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或 (i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81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82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或 (iv)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89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90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或 (v)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97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98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 (v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41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42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 (v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57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58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或 (vi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65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66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或 (ix)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73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與 SEQ ID NO: 74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包含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的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 (i) 包含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i) 包含 SEQ ID NO: 49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50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ii) 包含 SEQ ID NO: 81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82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v) 包含 SEQ ID NO: 89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90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v) 包含 SEQ ID NO: 97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98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vi) 包含 SEQ ID NO: 41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42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vii) 包含 SEQ ID NO: 57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58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viii) 包含 SEQ ID NO: 65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66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 (ix) 包含 SEQ ID NO: 73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74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
在一個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各自包含:(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或 (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41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42 之胺基酸序列,或 (i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4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50 之胺基酸序列。在一個特定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各自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在另一特定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各自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41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42 之胺基酸序列。在又一特定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各自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4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50 之胺基酸序列。
在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包含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的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該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各自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可以包含:重鏈互補決定區 (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101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102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10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輕鏈互補決定區 (iv) 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104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105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106 之胺基酸序列。在一個特定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各自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9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100 之胺基酸序列 (CBE11)。
在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包含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的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該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各自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可以包含:重鏈互補決定區 (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34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34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34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輕鏈互補決定區 (iv) 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4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4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348 之胺基酸序列。在一個特定態樣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各自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34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350 之胺基酸序列 (BHA10)。
在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與人類 LTBR 特異性結合並且亦能夠與鼠類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該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各自包含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重鏈互補決定區 (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27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28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2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輕鏈互補決定區 (iv) 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0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1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32 之胺基酸序列,或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4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4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4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4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4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48 之胺基酸序列,或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75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76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7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78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9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0 之胺基酸序列,或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8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84 或 SEQ ID NO: 92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8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8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8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8 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態樣中,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包含與人類 LTBR 特異性結合並且亦與鼠類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該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各自包含 (i) 包含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ii) 包含 SEQ ID NO: 49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50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vii) 包含 SEQ ID NO: 81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82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vi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8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90 之胺基酸序列,或 (ix)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9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98 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特定態樣中,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包含與人類 LTBR 特異性結合並且亦與鼠類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該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各自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 FAP LTBR 結合的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 (a) 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其包含 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 SEQ ID NO: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 SEQ ID NO: 10 之胺基酸序列,或 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 SEQ ID NO:2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 SEQ ID NO: 26 之胺基酸序列,或 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 SEQ ID NO: 1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 SEQ ID NO: 18 之胺基酸序列, (b) 與淋巴毒素 β 受體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其包含 (i) 包含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i) 包含 SEQ ID NO: 49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50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ii) 包含 SEQ ID NO: 81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82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v) 包含 SEQ ID NO: 89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90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v) 包含 SEQ ID NO: 97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98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 (vi) 包含 SEQ ID NO: 41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42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 (vii) 包含 SEQ ID NO: 57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58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vi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6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66 之胺基酸序列,或 (ix) 包含 SEQ ID NO: 73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74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以及 (c) Fc 域,其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並且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抗原結合分子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取代。
在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 (a) 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其包含 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 SEQ ID NO: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 SEQ ID NO: 10 之胺基酸序列,或 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 SEQ ID NO:2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 SEQ ID NO: 26 之胺基酸序列,或 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 SEQ ID NO: 1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 SEQ ID NO: 18 之胺基酸序列, (b) 與淋巴毒素 β 受體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其各自包含 (i) 包含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i) 包含 SEQ ID NO: 49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50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ii) 包含 SEQ ID NO: 81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82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v) 包含 SEQ ID NO: 89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90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v) 包含 SEQ ID NO: 97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98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 (vi) 包含 SEQ ID NO: 41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42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 (vii) 包含 SEQ ID NO: 57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58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vi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6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66 之胺基酸序列,或 (ix) 包含 SEQ ID NO: 73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74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以及 (c) Fc 域,其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並且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抗原結合分子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取代。
在一個特定態樣中,提供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i) 能夠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該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 SEQ ID NO: 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 SEQ ID NO: 10 之胺基酸序列,及 (ii) 能夠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該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
在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i) 能夠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該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 SEQ ID NO: 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 SEQ ID NO: 10 之胺基酸序列,及 (ii) 能夠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該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9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100 之胺基酸序列。 雙特異性、單價促效性 LTBR 抗體 (1+1 形式 )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與纖維母細胞活化蛋白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與淋巴毒素 β 受體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以及 Fc 域,該 Fc 域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並且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抗原結合分子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取代,其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i) 與 FAP 特異性結合之全長抗體的第一輕鏈及第一重鏈,以及 (ii) 與 LTBR 特異性結合之全長抗體的第二 (經修飾之) 輕鏈及第二 (經修飾之) 重鏈,其中可變域 VL 與 VH 彼此替換,及/或其中恆定域 CL 與 CH1 彼此替換。
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為 Fab 片段,且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為 crossFab 片段。
在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與纖維母細胞活化蛋白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與淋巴毒素 β 受體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以及 Fc 域,該 Fc 域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並且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抗原結合分子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取代,其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i) 與 FAP 特異性結合之全長抗體的第一 (經修飾之) 輕鏈及第一 (經修飾之) 重鏈,其中可變域 VL 與 VH 彼此替換,及/或其中恆定域 CL 與 CH1 彼此替換,以及 (ii) 與 LTBR 特異性結合之全長抗體的第二輕鏈及第二重鏈。
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為 crossFab 片段,且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為 Fab 片段。
在一個特定態樣中,提供 (a) 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07 之胺基酸序列;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09 之胺基酸序列;第一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08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10 之胺基酸序列,或 (b) 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11 之胺基酸序列;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13 之胺基酸序列;第一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12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14 之胺基酸序列,或 (c) 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15 之胺基酸序列;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17 之胺基酸序列;第一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16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18 之胺基酸序列,或 (d) 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19 之胺基酸序列;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21 之胺基酸序列;第一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20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22 之胺基酸序列,或 (e) 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23 之胺基酸序列;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25 之胺基酸序列;第一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24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26 之胺基酸序列,或 (f) 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27 之胺基酸序列;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29 之胺基酸序列;第一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28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30 之胺基酸序列,或 (g) 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31 之胺基酸序列;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33 之胺基酸序列;第一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32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34 之胺基酸序列,或 (h) 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35 之胺基酸序列;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37 之胺基酸序列;第一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36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38 之胺基酸序列,或 (i) 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39 之胺基酸序列;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41 之胺基酸序列;第一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40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42 之胺基酸序列,或 (j) 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43 之胺基酸序列;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45 之胺基酸序列;第一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44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46 之胺基酸序列,或 (k) 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47 之胺基酸序列;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49 之胺基酸序列;第一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48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50 之胺基酸序列,或 (l) 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51 之胺基酸序列;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53 之胺基酸序列;第一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52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54 之胺基酸序列,或 (m) 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55 之胺基酸序列;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57 之胺基酸序列;第一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56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58 之胺基酸序列,或 (n) 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59 之胺基酸序列;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61 之胺基酸序列;第一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60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62 之胺基酸序列,或 (o) 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63 之胺基酸序列;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65 之胺基酸序列;第一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64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66 之胺基酸序列,或 (q) 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215 之胺基酸序列;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217 之胺基酸序列;第一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216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218 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329 之胺基酸序列;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330 之胺基酸序列;第一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331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332 之胺基酸序列。 對與 LTBR 之結合呈二價且對與 FAP 之結合呈單價的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 (2+1 形式 )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與纖維母細胞活化蛋白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與淋巴毒素 β 受體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以及 Fc 域,該 Fc 域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並且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抗原結合分子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取代,其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i) 與 LTBR 特異性結合之全長抗體的兩條輕鏈及兩條重鏈,以及 (ii) 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 Fab 片段或 crossFab 片段,其係經由肽連接子連接至兩條重鏈之 C 端中之一者。
在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包含與纖維母細胞活化蛋白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與淋巴毒素 β 受體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以及 Fc 域,該 Fc 域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並且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抗原結合分子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取代,其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 (i) 與 FAP 特異性結合之全長抗體的第一輕鏈及第一重鏈,以及 (ii) 與 LTBR 特異性結合之全長抗體的第二 (經修飾之) 輕鏈及第二 (經修飾之) 重鏈,其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 Fab 片段或 CrossFab 片段係經由肽連接子連接至兩條重鏈之 C 端。
因此,提供一種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具有對 LTBR 之二價結合以及對 FAP 之單價結合。
在一個特定態樣中,提供: (a) 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6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69 之胺基酸序列;兩條輕鏈,其各自包含 SEQ ID NO: 168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一條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70 之胺基酸序列,或 (b) 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71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73 之胺基酸序列;兩條輕鏈,其各自包含 SEQ ID NO: 172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一條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74 之胺基酸序列,或 (c) 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7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77 之胺基酸序列;兩條輕鏈,其各自包含 SEQ ID NO: 176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一條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78 之胺基酸序列,或 (d) 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7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81 之胺基酸序列;兩條輕鏈,其各自包含 SEQ ID NO: 180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一條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82 之胺基酸序列,或 (e) 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8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85 之胺基酸序列;兩條輕鏈,其各自包含 SEQ ID NO: 184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一條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86 之胺基酸序列,或 (f) 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8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89 之胺基酸序列;兩條輕鏈,其各自包含 SEQ ID NO: 188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一條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90 之胺基酸序列,或 (g) 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91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93 之胺基酸序列;兩條輕鏈,其各自包含 SEQ ID NO: 192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一條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94 之胺基酸序列,或 (h) 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9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97 之胺基酸序列;兩條輕鏈,其各自包含 SEQ ID NO: 196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一條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98 之胺基酸序列,或 (i) 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9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201 之胺基酸序列;兩條輕鏈,其各自包含 SEQ ID NO: 200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一條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202 之胺基酸序列,或 (j) 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20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205 之胺基酸序列;兩條輕鏈,其各自包含 SEQ ID NO: 204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一條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206 之胺基酸序列,或 (k) 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20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209 之胺基酸序列;兩條輕鏈,其各自包含 SEQ ID NO: 208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一條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210 之胺基酸序列,或 (l) 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211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213 之胺基酸序列;兩條輕鏈,其各自包含 SEQ ID NO: 212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一條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214 之胺基酸序列。 進一步地,提供 (m) 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326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328 之胺基酸序列;兩條輕鏈,其各自包含 SEQ ID NO: 32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一條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329 之胺基酸序列,或 (n) 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33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334 之胺基酸序列;兩條輕鏈,其各自包含 SEQ ID NO: 33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一條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336 之胺基酸序列,或 (o) 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33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338 之胺基酸序列;兩條輕鏈,其各自包含 SEQ ID NO: 33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一條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340 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特定態樣中,提供一種包含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該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9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197 之胺基酸序列;兩條輕鏈,其各自包含 SEQ ID NO: 196 之胺基酸序列;一條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198 之胺基酸序列。 鼠類替代促效性 LTBR 抗體
本文亦提供鼠類替代分子。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 (a) 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其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 SEQ ID NO: 1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 SEQ ID NO: 18 之胺基酸序列, (b) 與淋巴毒素 β 受體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該第二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4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50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 (c) Fc 域,其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並且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抗原結合分子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取代。
在一個特定態樣中,提供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219 之胺基酸序列;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221 之胺基酸序列;第一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220 之胺基酸序列;第二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222 之胺基酸序列 (1+1 形式)。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 (a) 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其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 SEQ ID NO: 1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 SEQ ID NO: 18 之胺基酸序列, (b) 與淋巴毒素 β 受體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該第二抗原結合域及第三抗原結合域各自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4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50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 (c) Fc 域,其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並且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抗原結合分子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取代。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22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225 之胺基酸序列;兩條輕鏈,其各自包含 SEQ ID NO: 224 之胺基酸序列;一條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226 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特定態樣中,提供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第一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318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第二重鏈,其包含 SEQ ID NO: 320 之胺基酸序列;兩條輕鏈,其各自包含 SEQ ID NO: 31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一條輕鏈,其包含 SEQ ID NO: 321 之胺基酸序列。 減少 Fc 受體結合及 / 或效應功能之 Fc 域修飾
本文所述之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進一步包含 Fc 域,該 Fc 域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並且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抗原結合分子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取代。因此,可在本文所提供之抗體的 Fc 區域中引入一個或多個胺基酸修飾,從而產生 Fc 區變異體。Fc 區域變異體可包含人 Fc 區域序列 (例如,人 IgG1、IgG2、IgG3 或 IgG4 Fc 區域),其在一個或多個胺基酸位置包含胺基酸修飾 (例如,取代)。
該 Fc 域賦予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體有利的藥物動力學特性,包括有助於在標靶組織中良好積累的長的血清半衰期及有利的組織-血液分佈比。但是,與此同時,這可能導致不希望地將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靶向表現 Fc 受體之細胞,而不是靶向較佳的攜帶抗原的細胞。因此,在特定態樣中,相較於天然 IgG Fc 域,特定而言 IgG1 Fc 域或 IgG4 Fc 域,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之 Fc 域展現出降低的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降低的效應功能。更特定而言,Fc 域為 IgG1 Fc 域。
在一個此類態樣中,該 Fc 域 (或包含該 Fc 域的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相較於天然 IgG1 Fc 域 (或包含 IgG1 Fc 域的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表現出小於 50%、較佳小於 20%、更佳小於 10% 且最佳小於 5% 的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相比於天然 IgG1 Fc 域 (或包含 IgG1 Fc 域的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表現出小於 50%、較佳小於 20%、更佳小於 10% 且最佳小於 5% 的效應功能。於一個態樣中,該 Fc 域 (或包含該 Fc 域的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基本上不與 Fc 受體結合及/或誘導效應子功能。於特定態樣中,Fc 受體為 Fcγ 受體。於一個態樣中,Fc 受體為人類 Fc 受體。於一個態樣中,該 Fc 受體為活化性 Fc 受體。於具體態樣中,Fc 受體為活化人 Fcγ 受體,更具體而言人 FcγRIIIa、FcγRI 或 FcγRIIa,最具體而言人 FcγRIIIa。於一個態樣中,該 Fc 受體為抑制性 Fc 受體。於具體態樣中,該 Fc 受體為抑制性人類 Fcγ 受體,更具體而言人類 FcγRIIB。於一個態樣中,該效應子功能為 CDC、ADCC、ADCP 及細胞激素分泌中之一者或多者。於特定態樣中,該效應子功能為 ADCC。於一個態樣中,相較於天然 IgG1 Fc 域,該 Fc 域展現出基本類似的與新生兒 Fc 受體 (FcRn) 之結合親和力。當 Fc 域 (或包含該 Fc 域的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表現出天然 IgG1 Fc 域 (或包含天然 IgG1 Fc 域的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 與 FcRn 之結合親和力的大於約 70%、特定而言大於約 80%、更特定而言大於約 90% 時,達成基本上類似的對 FcRn 之結合。
於特定態樣中,相較於非工程化之 Fc 域,經工程化之 Fc 域具有降低的與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降低的效應子功能。在一個特定態樣中,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之 Fc 域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 Fc 域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突變。通常,在 Fc 域之兩個次單元中的每個中都存在相同的一個或多個胺基酸突變。於一個態樣中,胺基酸突變降低了 Fc 域與 Fc 受體的結合親和性。於另一態樣中,該胺基酸突變將 Fc 域與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降低至少 2 倍、至少 5 倍或至少 10 倍。在一個態樣中,相較於包含非工程化之 Fc 域的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體,包含經工程化之 Fc 域的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表現出小於 20%、特定而言小於 10%、更特定而言小於 5% 的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於特定態樣中,該 Fc 受體為 Fcγ 受體。於其他態樣中,該 Fc 受體為人類 Fc 受體。於一個態樣中,該 Fc 受體為抑制性 Fc 受體。於具體態樣中,該 Fc 受體為抑制性人類 Fcγ 受體,更具體而言人類 FcγRIIB。於一些態樣中,該 Fc 受體為活化性 Fc 受體。於具體態樣中,Fc 受體為活化人 Fcγ 受體,更具體而言人 FcγRIIIa、FcγRI 或 FcγRIIa,最具體而言人 FcγRIIIa。較佳地,減少與這些受體中的每個之結合。於一些態樣中,也降低了與補體組分的結合親和性,具體而言與 C1q 的結合親和性。於一個態樣中,不降低與新生 Fc 受體 (FcRn) 之結合親和性。當 Fc 域 (或包含該 Fc 域的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 表現出大於約 70% 的非工程改造形式的 Fc 域 (或包含該非工程改造形式的 Fc 域的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 對 FcRn 之結合親和力時,達成基本上類似的對 FcRn 之結合,亦即 Fc 域對該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得以保持。Fc 域或包含該 Fc 域的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可表現出此類親和力的大於約 80% 且甚至大於約 90%。在某些態樣中,與非工程改造的 Fc 域相比,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之 Fc 域經工程改造以具有降低的效應功能。降低之效應子功能可包括,但不限於以下中之一或多者:降低之補體依賴性細胞毒性 (CDC)、降低之抗體依賴性細胞介導之細胞毒性 (ADCC)、降低之抗體依賴性細胞吞噬 (ADCP)、降低之細胞激素分泌、降低之免疫錯合物介導之抗原呈現細胞之抗原捕捉、降低之與 NK 細胞之結合、降低之與巨噬細胞之結合、降低之與單核細胞之結合、降低之與多形核細胞之結合、降低之誘導細胞凋亡之直接信號傳導、降低之樹突狀細胞成熟或降低之 T 細胞活化。
效應子功能下降的抗體包括一個或多個 Fc 區域殘基 238、265、269、270、297、327 和 329 被取代之抗體 (美國第 6,737,056 號專利)。此等 Fc 突變體包括具有在胺基酸位置 265、269、270、297 及 327 中的兩者或更多者處的取代之 Fc 突變體,包括所謂的「DANA」Fc 突變體,其中殘基 265 及 297 被丙胺酸取代 (美國專利號 7,332,581)。描述了某些與 FcR 之結合得到改善或減弱的抗體變異體。(參見美國專利第 6,737,056 號;WO 2004/056312 及 Shields, R.L. 等人,J. Biol. Chem. 276 (2001) 6591-6604)。
在一個態樣中,Fc 域在位置 E233、L234、L235、N297、P331 及 P329 處包含胺基酸取代。於一些態樣中,該 Fc 域包含胺基酸取代 L234A 及 L235A (「LALA」)。在一個此類態樣中,Fc 域為 IgG1 Fc 域,特定而言為人類 IgG1 Fc 域。於一個態樣中,Fc 域包含在位置 P329 的胺基酸取代。於更具體之態樣中,該胺基酸取代為 P329A 或 P329G,特定而言 P329G。在一個實施例中,該 Fc 域包含在位置 P329 處之胺基酸取代,以及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的又一胺基酸取代:E233P、L234A、L235A、L235E、N297A、N297D 或 P331S。在更特定之態樣中,Fc 域包含胺基酸突變 L234A、L235A 及 P329G (「P329G LALA」)。胺基酸取代之「P329G LALA」組合幾乎完全消除了人類 IgG1 Fc 域的 Fcγ 受體結合,如 PCT 專利申請號 WO 2012/130831 A1 中所述。該文件亦描述用於製備此等突變型 Fc 域的方法及確定其性質 (諸如 Fc 受體結合或效應子功能) 的方法。此類抗體為具有突變 L234A 及 L235A 或具有突變 L234A、L235A 及 P329G 的 IgG1 (根據 Kabat 等人, 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 5th Ed. Public Health Servic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Bethesda, MD, 1991 的 EU 索引編號)。
於一個態樣中,該 Fc 域為 IgG4 Fc 域。在一更具體方面,Fc 域為包含位置 S228 (Kabat 編號) 之胺基酸取代 (特別是,胺基酸取代 S228P) 的 IgG4 Fc 域。在更具體之實施例中,該 Fc 域為 IgG4 Fc 域,其包含胺基酸取代 L235E 及 S228P 及 P329G。該胺基酸取代減少 活體內IgG4 抗體之 Fab 臂交換 (參見 Stubenrauch 等人, Drug Metabolism and Disposition 38, 84-91 (2010))。
具有更長半衰期並改善了與新生兒 Fc 受體 (FcRn) (其負責將母體 IgG 轉移給胎兒,見 Guyer, R.L. 等人, J. Immunol. 117 (1976) 587-593 及 Kim, J.K. 等人, J. Immunol. 24 (1994) 2429-2434) 之結合的抗體闡述於 US 2005/0014934 中。那些抗體包含其中具有一個或多個取代之 Fc 區域,其改善了 Fc 區域與 FcRn 之結合。此類 Fc 變異體包括在一個或多個 Fc 區域殘基上發生取代之 Fc 變異體:238、256、265、272、286、303、305、307、311、312、317、340、356、360、362、376、378、380、382、413、424 或 434,例如,Fc 區殘基 434 的取代(美國專利號 7,371,826)。關於 Fc 區變異體的其他實例,亦參見 Duncan, A.R. 與 Winter, G., Nature 322 (1988) 738-740;US 5,648,260;US 5,624,821 及 WO 94/29351。
與 Fc 受體之結合可易於透過 ELISA 確定,或透過表面電漿子共振 (SPR) 使用標準儀器例如 BIAcore 儀器 (GE Healthcare) 進行確定,並且 Fc 受體可透過例如重組表現來獲得。本文揭示了合適的該等結合分析法。可替代地,Fc 域或包含 Fc 域的細胞活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對 Fc 受體的結合親和性可使用已知表現特定 Fc 受體的細胞系 (例如表現 FcγIIIa 受體的人 NK 細胞) 進行評估。Fc 域或包含 Fc 域的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的效應功能可藉由該領域中已知的方法來測量。適用於量測 ADCC 之分析描述於本文中。用於評估目標分子之 ADCC 活性的活體外測定的實例敘述於例如:美國專利號 5,500,362;Hellstrom 等人 Proc Natl Acad Sci USA 83, 7059-7063 (1986);及 Hellstrom 等人,Proc Natl Acad Sci USA 82,1499-1502 (1985);美國專利號 5,821,337;Bruggemann 等人,J Exp Med 166,1351-1361 (1987)。可替代地,可採用非放射性分析方法 (參見例如用於流式細胞技術之 ACTI™ 非放射性細胞毒性分析 (CellTechnology, Inc. Mountain View, CA);及 CytoTox 96 ®非放射性細胞毒性分析 (Promega, Madison, WI))。用於此等測定的有用的效應細胞包括外周血單核細胞 (PBMC) 及自然殺手 (NK) 細胞。可替代地或另外地,可在例如 Clynes 等人,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5, 652-656 (1998) 中揭露之動物模型中在 活體內評估目標分子之 ADCC 活性。
以下部分描述包含降低 Fc 受體結合及/或效應功能之 Fc 域修飾的本文所述之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的較佳態樣。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a) 與纖維母細胞活化蛋白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b) 與淋巴毒素 β 受體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 (及視情況選用的第三) 抗原結合域,以及 (c) 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的 Fc 域,其中該 Fc 域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抗體對 Fc 受體、特定而言對 Fcγ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的胺基酸取代。在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a) 與纖維母細胞活化蛋白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b) 與淋巴毒素 β 受體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 (及視情況選用的第三) 抗原結合域,以及 (c) 由能夠穩定締合之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的 Fc 域,其中該 Fc 域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效應功能的胺基酸取代。於特定態樣中,該 Fc 域屬於人類 IgG1 亞類,其具有胺基酸突變 L234A、L235A 及 P329G (根據 Kabat EU 索引編號)。 促進異源二聚化的 Fc 域修飾
本文所述之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包含不同的抗原結合位點,與 Fc 域的兩個次單元中的一個或另一個融合,因此 Fc 域的兩個次單元可包含在兩條不同的多肽鏈中。這些多肽的重組共表現及隨後的二聚化導致兩種多肽具有若干可能的組合。為改善重組生產中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之產率及純度,在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 Fc 域中引入促進所需多肽締合的修飾將是有利的。
因此,在特定態樣中,提供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a) 與纖維母細胞活化蛋白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b) 與淋巴毒素 β 受體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以及 (c) Fc 域,該 Fc 域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并且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抗原結合分子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取代,其中該 Fc 域包含促進 Fc 域的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之締合之修飾。人類 IgG Fc 域之兩個次單元之間最廣泛的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位點在 Fc 域之 CH3 結構域中。因此,於一個態樣中,該修飾在 Fc 域之 CH3 域中進行。
在一個具體態樣中,該修飾為所謂的「杵臼 (knob-into-hole)」修飾,其包含 Fc 域的兩個次單元中之一者中的「杵 (knob)」修飾及 Fc 域之兩個次單元之另一者中的「臼 (hole)」。因此,提供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a) 至少一個能夠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抗原結合域,(b) 至少一個能夠與靶細胞抗原結合的抗原結合域,以及(c) 由能夠穩定締合之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的 Fc 域,其中根據杵臼方法,該 Fc 域的第一次單元包含杵且該 Fc 域的第二次單元包含臼。在一個特定態樣中,Fc 域的第一次單元包含胺基酸取代 S354C 和 T366W (EU 編號),且 Fc 域的第二次單元包含胺基酸取代 Y349C、T366S 及 Y407V (根據 Kabat EU 索引編號)。
「杵臼」技術描述於例如:US 5,731,168;US 7,695,936;Ridgway 等人,Prot Eng 9,617-621 (1996);及 Carter,J Immunol Meth 248,7-15 (2001)。通常,該方法包括在第一多肽之界面處引入一個突起 (「杵」),並且在第二多肽之界面中引入一個對應的空腔 (「臼」),以使該突起可定位於空腔中,從而促進異源二聚體形成並阻礙同源二聚體形成。透過用較大側鏈 (例如酪胺酸或色胺酸) 替換第一多肽界面上之較小的胺基酸側鏈來構建突起。透過將較大胺基酸側鏈替換為較小的胺基酸側鏈 (例如丙胺酸或蘇胺酸),在第二多肽之界面中形成與突起具有相同或相近大小的互補空腔。
因此,於一個態樣中,在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 Fc 域的第一次單元的 CH3 域中,胺基酸殘基被具有較大側鏈體積的胺基酸殘基取代,從而在第一次單元之 CH3 域內產生突起,該突起可定位在第二次單元之 CH3 域內的空腔中,且在 Fc 域的第二次單元的 CH3 域中,胺基酸殘基被具有較小側鏈體積的胺基酸殘基取代,從而在第二次單元之 CH3 域內產生空腔,第一次單元之 CH3 域內的突起可定位在該空腔內。可透過改變編碼多肽的核酸 (例如透過針對特定位點之突變或透過胜肽合成) 來製備突起和空腔。於具體態樣中,在 Fc 域的第一次單元之 CH3 域中,位置 366 處之蘇胺酸殘基經色胺酸殘基置換 (T366W),且在 Fc 域的第二次單元之 CH3 域中,位置 407 處之酪胺酸殘基經纈胺酸殘基置換 (Y407V)。於一個態樣中,另外在 Fc 域之第二次單元中,位置 366 處之蘇胺酸殘基經絲胺酸殘基置換 (T366S),且位置 368 處之白胺酸殘基經丙胺酸殘基置換 (L368A)。
於再一態樣中,另外在 Fc 域的第一次單元中,位置 354 處之絲胺酸殘基經半胱胺酸殘基置換 (S354C),且另外在 Fc 域的第二次單元中,位置 349 處之酪胺酸殘基經半胱胺酸殘基置換 (Y349C)。引入這兩個半胱胺酸殘基導致在 Fc 域的兩個次單元之間形成雙硫鍵結,進一步穩定二聚體 (Carter (2001), J Immunol Methods 248,7-15)。在一個特定態樣中,Fc 域的第一次單元包含胺基酸取代 S354C 和 T366W (EU 編號),且 Fc 域的第二次單元包含胺基酸取代 Y349C、T366S 及 Y407V (根據 Kabat EU 索引編號)。
於一替代態樣中,促進 Fc 域之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的締合的修飾包括介導靜電轉向作用的修飾,例如 PCT 公開 WO 2009/089004 中所述。通常,此方法涉及用帶電荷的胺基酸殘基取代兩個 Fc 域次單元界面上的一個或多個胺基酸殘基,從而使同源二聚體形成在靜電上不利,但異源二聚化在靜電上有利。
如本文所報導之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的重鏈的 C 端可以為以胺基酸殘基 PGK 結尾的完整 C 端。重鏈的 C 端可以是縮短的 C 端,其中一個或兩個 C 端胺基酸殘基已被去除。在一個特定態樣中,重鏈之 C 端是縮短的 C 端結尾 PG。在一個特定態樣中,重鏈之 C 端是縮短的 C 端結尾 P。在本文所報導之全部態樣中之一個態樣中,包含包括如本文指定之 C 端 CH3 域之重鏈的雙特異性抗體包含 C 端甘胺酸-離胺酸二肽 (G446 及 K447,根據 Kabat EU 索引編號)。在本文所報導之全部態樣中之一個態樣中,包含包括如本文指定的 C 端 CH3 域之重鏈的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包含 C 端甘胺酸殘基 (G446,根據 Kabat EU 索引編號)。 Fab 域中的修飾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a) 能夠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 Fab 片段,(b) 能夠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 Fab 片段,以及 (c) 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的 Fc 域,其中在 Fab 片段中之一者中,可變域 VH 與 VL 或恆定域 CH1 與 CL 經交換。雙特異性抗體係根據 Crossmab 技術製備。
在一個結合臂 (CrossMabVH-VL 或 CrossMabCH-CL) 中具有域置換/互換的多特異性抗體在 WO2009/080252 和 Schaefer, W. et al, PNAS, 108 (2011) 11187-1191 中有詳細描述。它們明顯減少了由針對第一種抗原的輕鏈與針對第二種抗原的錯誤重鏈的錯配所引起的副產物 (與沒有這種域互換的方法相比)。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a) 能夠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 Fab 片段,(b) 能夠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 Fab 片段,以及 (c) a 由能夠穩定締合之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的 Fc 域,其中在 Fab 片段中之一者中,可變域 VL 與 VH 彼此替換,使得 VH 域為輕鏈之一部分並且 VL 域為重鏈之一部分。更特定而言,在能夠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 Fab 片段中,可變域 VL 與 VH 彼此替換,使得 VH 域為輕鏈之一部分並且 VL 域為重鏈之一部分。
在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a) 能夠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 Fab 片段,其中恆定域 CL 與 CH1 彼此替換,使得 CH1 域為輕鏈之一部分並且 CL 域為重鏈之一部分;以及 (b) 能夠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 Fab 片段。此類分子提供對 LTBR 及 FAP 兩者之單價結合。
在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包含:(a) 與纖維母細胞活化蛋白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 Fab 片段,(b) 與淋巴毒素 β 受體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 Fab 片段及第三 Fab 片段,以及 (c) Fc 域,該 Fc 域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並且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抗原結合分子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取代,其中在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 Fab 片段及第三 Fab 片段中,可變域 VL 與 VH 彼此替換,使得 VH 域為輕鏈之一部分並且 VL 域為重鏈之一部分。
在另一態樣中,並且為了進一步改善正確配對,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包含:(a) 能夠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 Fab 片段,(b) 能夠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 Fab 片段,以及 (c) 由能夠穩定締合之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的 Fc 域,可含有不同的荷電胺基酸取代 (所謂的「荷電殘基」)。這些修飾被導入交叉或非交叉的 CH1 和 CL 域中。在一個特定態樣中,本發明涉及一種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在 CL 域中之一者中,位置 123 處之胺基酸 (EU 編號) 經精胺酸 (R) 取代,及/或其中位置 124 處之胺基酸 (EU 編號) 經離胺酸 (K) 取代,及/或其中在 CH1 域中之一者中,位置 147 處之胺基酸 (EU 編號) 及位置 213 之胺基酸 (EU 編號) 經麩胺酸 (E) 取代。 多核苷酸
進一步提供經分離之多核苷酸,其編碼如本文所述之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或其片段。
編碼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之經分離之多核苷酸可表現為編碼整個抗原結合分子的單個多核苷酸或表現為共表現的多個 (例如,兩個或更多個) 多核苷酸。由共表現之多核苷酸所編碼的多肽可經由例如雙硫鍵或其他方式締合,以形成功能性抗原結合分子。舉例而言,免疫球蛋白的輕鏈部分可由來自免疫球蛋白之重鏈部分的單獨多核苷酸編碼。當共表現時,重鏈多肽將與輕鏈多肽締合以形成免疫球蛋白。
在一些態樣中,經分離之多核苷編碼如本文所述之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中包含的多肽。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編碼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之經分離之多核苷酸,該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包含:(a) 與纖維母細胞活化蛋白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b) 與淋巴毒素 β 受體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以及 (c) Fc 域,該 Fc 域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並且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抗原結合分子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取代。
在某些態樣中,多核苷酸或核酸為 DNA。在其他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多核苷酸為 RNA,例如,呈訊息 RNA (mRNA) 的形式。如本文所述之 RNA 可以為單股或雙股的。 重組方法
如本文所述之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可以例如藉由重組生產來獲得。對於重組生產,提供一種或多種編碼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或其多肽片段的多核苷酸。該一種或多種編碼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或其多肽片段的多核苷酸經分離並***一個或多個載體中,以在宿主細胞中進一步選殖及/或表現。此等多核苷酸可易於使用習知方法進行分離和測序。在一個態樣中,提供包含本文所述之多核苷酸中的一種或多種的載體,較佳地包含表現載體。可使用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所公知的方法來構建含有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 (片段) 的編碼序列以及適當的轉錄/翻譯控制訊息的表現載體。此等方法包括活體外重組 DNA 技術、合成技術及活體內重組/基因重組。參見例如以下所述之技術:Maniatis et al., 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N.Y.(1989);及 Ausubel et al., CURRENT PROTOCOLS IN MOLECULAR BIOLOGY, Greene Publishing Associates and Wiley Interscience, N.Y.(1989)。表現載體可以為質體、病毒的一部分,也可以為核酸片段。表現載體包括表現匣,其中的編碼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或其多肽片段之多核苷酸 (亦即編碼區) 與啟動子及/或其他轉錄或轉譯控制元件以可操作締合之方式選殖。如本文所用的「編碼區」,為由翻譯成胺基酸的密碼子組成的核酸的一部分。儘管「終止密碼子」 (TAG、TGA 或 TAA) 不翻譯成胺基酸,但可以將其視為編碼區的一部分 (如果存在),但是任何側翼序列 (例如啟動子、核醣體結合位點、轉錄終止子、內含子、5’ 和 3’ 非翻譯區等) 不屬於編碼區的一部分。兩個或更多個編碼區可存在於單個多核苷酸構建體中,例如,存在於單個載體上,或存在於單獨的多核苷酸構建體中,例如,存在於單獨的 (不同的) 載體上。此外,任何載體可包含單個編碼區,或可包含兩個或更多個編碼區,例如,本發明之載體可編碼一種或多種多肽,該多肽經由蛋白水解後轉譯或共轉譯分離成最終蛋白。此外,如本文所述之載體、多核苷酸或核酸可編碼異源編碼區,可以與編碼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或其多肽片段的多核苷酸或其變異體或衍生物融合或不融合。異源編碼區包括但不限於專門的元件或模體 (諸如分泌訊號胜肽) 或異源功能域。可操作的締合是指基因產物的編碼區 (例如,多肽) 與一個或多個調控序列締合,從而使基因產物的表現處於調控序列的影響或控制之下。如果啟動子功能的誘導導致編碼所需基因產物的 mRNA 轉錄,並且兩個 DNA 片段之間的連接子性質不干擾表現調控序列指導基因產物表現的能力,也不干擾 DNA 模板被轉錄的能力,則兩個 DNA 片段 (例如多肽編碼區以及與之相締合的啟動子) 「可操縱地締合」。因此,如果啟動子能夠影響核酸的轉錄,則該啟動子區將與編碼多肽的核酸可操縱地締合。啟動子可以為細胞特異性啟動子,其僅指導預定細胞中 DNA 的大量轉錄。除啟動子外,其他轉錄控制元件,例如增強子、操縱子、抑制子和轉錄終止訊號,可與多核苷酸可操縱地締合以指導細胞特異性轉錄。
本文公開了合適的啟動子及其他轉錄控制區。各種轉錄控制區為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所公知的。此等區域包括 (但不限於) 在脊椎動物細胞中起作用的轉錄控制區,例如 (但不限於) 啟動子及增強子區段,其來自巨細胞病毒 (例如即刻早期啟動子,連同內含子 A)、猿猴病毒 40 (例如早期啟動子) 及反轉錄病毒 (例如勞斯肉瘤病毒 (Rous sarcoma virus))。其他轉錄控制區包括來源於脊椎動物基因 (例如肌動蛋白、熱休克蛋白、牛生長激素及兔 â-血球蛋白) 之區域,以及能夠控制真核細胞中之基因表現的其他序列。其他適合的轉錄控制區包括組織特異性啟動子及增強子以及誘導性啟動子 (例如啟動子誘導性四環素 (tetracyclins))。類似地,各種翻譯控制元件為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公知的。其中包括但不限於核醣體結合位點、翻譯起始和終止密碼子以及來源於病毒體系的元件 (特定而言內部核醣體進入位點或 IRES,也稱為 CITE 序列)。表現卡匣還可包含其他特徵,例如複製起點及/或染色體整合元件,例如逆轉錄病毒長末端重複序列 (LTR) 或腺相關病毒 (AAV) 反向末端重複序列 (ITR)。
如本文所述之多核苷酸及核酸編碼區可與編碼分泌或訊號肽的其他編碼區締合,該分泌或訊號肽指導由本文所述之多核苷酸編碼的多肽的分泌。例如,如果需要分泌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或其多肽片段,則可以將編碼訊息序列的 DNA 置放於編碼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或其多肽片段之核酸的上游。根據訊號假說,哺乳動物細胞所分泌之蛋白質具有訊號胜肽或分泌前導序列,其在增長的蛋白質鏈透過粗內質網輸出時從成熟蛋白質上裂解下來。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將認識到,脊椎動物細胞所分泌之多肽通常具有與多肽之 N 端融合的訊號胜肽,其從翻譯後的多肽上裂解下來以產生分泌或「成熟」形式的多肽。在某些實施例中,使用天然信號肽 (例如免疫球蛋白重鏈或輕鏈信號肽),或保持引導與其可操作結合之多肽之分泌之能力的該序列之功能衍生物。可替代地,可使用異源哺乳動物訊號胜肽或其功能性衍生物。例如,野生型前導序列可被人組織纖維蛋白溶酶原活化物 (TPA) 或小鼠 β-葡萄醣醛酸苷酶的前導序列取代。
編碼可用於促進較晚純化 (例如組胺酸標籤) 或幫助標記融合蛋白之短蛋白質序列的 DNA 可包括於編碼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或其多肽片段的多核苷酸內或位於其末端。
在一進一步態樣中,提供包含本文所述之一種或多種多核苷酸的宿主細胞。在某些態樣中,提供包含本文所述之一種或多種載體的宿主細胞。多核苷酸和載體可分別單獨或組合結合本文中相對於多核苷酸和載體所述的任何特徵。在一個態樣中,宿主細胞包含載體 (例如,業經該載體轉型或轉染),該載體包含編碼如本文所揭示之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 (之一部分) 的多核苷酸。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宿主細胞」係指任何類型之可經工程改造以產生本發明之融合蛋白質或其片段的細胞系統。適用於複製及支持抗原結合分子之表現的宿主細胞為此項技術中熟知。此類細胞可視需要經特定表現載體轉染或轉導,且可生長含有大量載體之細胞以用於接種大型醱酵槽,以獲得足量抗原結合分子以用於臨床應用。合適的宿主細胞包括原核微生物 (例如大腸桿菌) 或各種真核細胞 (例如中國倉鼠卵巢細胞 (CHO)、昆蟲細胞等)。例如,多肽可能在細菌中產生,特定而言在無需醣基化的情況下。在表現後,多肽可與細菌細胞糊中的可溶性部分分離,並可經過進一步純化。除原核生物以外,真核微生物 (如絲狀真菌或酵母菌) 也為合適的多肽編碼載體的選殖或表現宿主,包括其醣基化途徑已被「人源化」的真菌和酵母菌株,從而導致具有部分或完全人醣基化模式的多肽的產生。參見:Gerngross,Nat Biotech 22,1409-1414 (2004);及 Li 等人,Nat Biotech 24,210-215 (2006)。
用於表現 (醣基化) 多肽的合適的宿主細胞也來源於多細胞生物 (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細胞之實例包括植物及昆蟲細胞。已鑑定出許多桿狀病毒株,它們可以與昆蟲細胞結合使用,特別是用於轉染草地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 細胞。植物細胞培養物亦可以用作宿主。參見例如,美國專利號 5,959,177、6,040,498、6,420,548、7,125,978 及 6,417,429 (描述在基因轉殖植物中生產抗體的 PLANTIBODIES TM技術)。脊椎動物細胞也可用為宿主。例如,可使用適於在懸浮液中生長的哺乳動物細胞株。可用的哺乳動物宿主細胞系的其他實例包括:由 SV40 (COS-7) 轉化的猴腎 CV1 系;人胚胎腎系 (如 Graham 等人,J Gen Virol 36,59 (1977) 中所述之 293 或 293T 細胞);幼倉鼠腎細胞 (BHK);小鼠睾丸支持細胞 (如 Mather,Biol Reprod 23,243-251 (1980) 中所述之 TM4 細胞);猴腎細胞 (CV1);非洲綠猴腎細胞 (VERO-76);人宮頸癌細胞 (HELA);犬腎細胞 (MDCK);Buffalo 大鼠肝細胞 (BRL 3A);人肺細胞 (W138);人肝細胞 (Hep G2);小鼠乳腺腫瘤細胞 (MMT 060562);TRI 細胞 (如 Mather 等人,Annals N.Y.Acad Sci 383,44-68 (1982) 所述);MRC 5 細胞;及 FS4 細胞。其他可用的哺乳動物宿主細胞系包括中華倉鼠卵巢 (CHO) 細胞,包括 dhfr- CHO 細胞 (Urlaub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77, 4216 (1980));及骨髓瘤細胞系,例如 YO、NS0、P3X63 和 Sp2/0。有關某些適用於蛋白質生產的哺乳動物宿主細胞系的綜述,參見例如:Yazaki 和 Wu,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Vol. 248 (B.K.C. Lo 主編,Humana Press,Totowa, NJ),pp. 255-268 (2003)。宿主細胞包括培養的細胞,例如哺乳動物培養細胞、酵母細胞、昆蟲細胞、細菌細胞和植物細胞等,還包括轉基因動物、轉基因植物或培養的植物或動物組織內的細胞。在一個實施例中,宿主細胞為真核細胞,較佳的是哺乳動物細胞,例如中國倉鼠卵巢 (CHO) 細胞、人胚腎 (HEK) 細胞或淋巴樣細胞 (例如,Y0、NS0、Sp20 細胞)。標準技術為此領域中所公知,可在這些系統中表現外源基因。表現包含免疫球蛋白之重鏈或輕鏈之多肽的細胞可經工程改造以亦表現免疫球蛋白鏈中之另一者,使得所表現產物為具有重鏈及輕鏈的免疫球蛋白。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生產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或其多肽片段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包含在適合表現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或其多肽片段之條件下培養包含編碼如本文所提供之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或其多肽片段的多核苷酸的宿主細胞,以及從宿主細胞 (或宿主細胞培養基) 中回收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或其多肽片段。
按照本文所述之方法製備的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可透過本領域中已知的技術進行純化,諸如高效能液相層析法、離子交換層析法、凝膠電泳、親和力層析法、粒徑篩析層析法等。用於純化特定蛋白質之實際條件將部分取決於淨電荷、疏水性、親水性等因素,並且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為顯而易見的。對於親和力層析純化,可使用抗體、配體、受體或抗原以結合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例如,對於抗體的親和力層析純化,可使用具有蛋白質 A 或蛋白質 G 的基體。可使用序列蛋白質 A 或 G 親和層析及粒徑排阻層析來分離實質上如實例中所描述之抗原結合分子。可藉由多種熟知分析方法 (包括凝膠電泳、高壓液相層析及其類似方法) 中之任一者來確定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或其片段的純度。例如,顯示如實例中所描述來表現之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為完整的且經適當組裝,如藉由還原及非還原性 SDS-PAGE 證明。 測定
可藉由本領域已知的各種測定法對本文所提供之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的結合特性及/或生物活性進行表徵。特定而言,它們係藉由實例中所詳述之測定來表徵。 1. 結合測定
本文所提供之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與其相應表現標靶的細胞之結合可例如藉由使用表現人類纖維母細胞活化蛋白 (FAP) 的鼠類纖維母細胞細胞株及流式細胞分析技術 (FACS) 來評估。本文所提供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與 LTBR 之結合可藉由使用經工程化改造以過表現人類、食蟹獼猴或鼠類 LTBR 的 CHO-K1 細胞來確定,如實例 5.1 中所述。 2. 活性測定
測試如本文所述之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之生物活性。生物活性可包括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功效及特異性。藉由測量它們在 活體外調升人類內皮細胞及癌症相關纖維母細胞 (CAF) 中 ICAM 之能力的測定法證明功效和特異性 (實例 4)。LTBR 之活化可藉由基質細胞對炎症及發育基因諸如黏附分子 (ICAM 及 VCAM) 及化學引誘物 (CXCL9、CXCL10 及 CXCL11) 之調升來進一步測量 (實例 5.2)。 醫藥組成物、調配物及投予途徑
在一進一步態樣中,提供包含本文所提供之任何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的醫藥組成物,例如用於以下任何治療方法中。在一個態樣中,醫藥組成物包含本文所提供之任何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及至少一種醫藥上可接受之賦形劑。在另一個實施例中,醫藥組成物包含本文所提供之任何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及至少一種額外的治療劑 (例如,如下文所述)。
如本文所揭示之醫藥組成物包含治療有效量之一種或多種溶解或分散於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中之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短語「醫藥上或藥理學上可接受」是指在採用的劑量和濃度下通常對受體無毒的分子實體和組成物,即投予動物 (例如人) 時不產生不利的、過敏或其他不良反應 (在適當情況下)。根據本揭露,含有至少一種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及視情況選用之另外的活性成分之醫藥組成物的製備為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的,如由 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18th Ed. Mack Printing Company, 1990 所例示的,其藉由引用併入本文。特別是,組成物為凍乾調配物或水性溶液。如本文中所使用,「醫藥上可接受之賦形劑」包括任何及所有溶劑、緩衝液、分散介質、塗料、界面活性劑、抗氧化劑、防腐劑 (例如抗菌劑、抗真菌劑)、等滲劑、鹽、穩定劑及其組合,如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
腸胃外組成物包括那些設計用於注射投予的組成物,例如皮下、皮內、病灶內、靜脈內、動脈內、肌內、鞘內或腹腔內注射。對於注射,可在水溶液中,較佳地在生理相容性緩衝劑中 (諸如 Hanks 溶液、Ringer 溶液或生理鹽水緩衝液) 配製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該溶液可包含配製劑,例如懸浮劑、穩定劑及/或分散劑。可替代地,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可以呈粉末形式,以便在使用前與合適的媒劑 (例如,無菌無熱原水) 一起配製。藉由將所需量的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併入適當的溶劑以及所需的以下枚舉之多種其他成分中來製備無菌注射溶液。無菌性可易於例如藉由無菌濾膜過濾來實現。通常,透過將各種滅菌后的活性成分摻入含有基本分散介質及/或其他成分的無菌媒液中來製備分散液。對於用於製備無菌注射液、混懸劑或乳劑的無菌粉末,優選的製備方法是真空乾燥或冷凍乾燥技術,該技術可從先前過濾後的無菌液體介質中得到活性成分與任何其他所需成分的粉末。如有必要,應適當緩衝液體介質,並且在註射足夠的鹽水或葡萄糖之前先使液體稀釋劑等滲。組成物必須在製造和儲存條件下保持穩定,並且必須能夠抵抗諸如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污染作用。應當理解,內毒素污染應最小限度地保持在安全濃度,例如,小於 0.5 ng/mg 蛋白質。適合的醫藥上可接受之賦形劑包括,但不限於:緩衝液,諸如磷酸鹽、檸檬酸鹽及其他有機酸;抗氧化劑,包括抗壞血酸及甲硫胺酸;防腐劑 (諸如十八烷基二甲基苯甲基氯化銨;氯化六羥季銨;苯紮氯銨;苄索氯銨;酚、丁醇或苯甲醇;對羥基苯甲酸烷基酯,諸如對羥基苯甲酸甲酯或對羥基苯甲酸丙酯;兒茶酚;間苯二酚;環己醇;3-戊醇;及間甲酚);低分子量 (小於約10個殘基) 多肽;蛋白質,諸如血清白蛋白、明膠或免疫球蛋白;親水性聚合物,諸如聚乙烯吡咯啶酮;胺基酸,諸如甘胺酸、麩醯胺酸、天冬醯胺酸、組胺酸、精胺酸或離胺酸;單醣、雙糖及其他碳水化合物,包括葡萄糖、甘露糖或糊精;螯合劑,諸如 EDTA;糖,諸如蔗糖、甘露醇、海藻糖或山梨醇;成鹽相對離子,諸如鈉;金屬錯合物 (例如 Zn-蛋白質錯合物);及/或非離子性界面活性劑,諸如聚乙二醇 (PEG)。水性注射懸浮液可包含提高混懸劑黏度的化合物,例如羧甲基纖維素鈉、山梨糖醇、右旋葡萄聚糖等。視情況,懸浮液還可包含合適的穩定劑或提高化合物溶解度的試劑,以製備高濃度溶液。另外,可將活性化合物的懸浮液製備為合適的油性注射懸浮液。合適的親脂性溶劑或載劑包括脂肪油 (例如芝麻油) 或合成脂肪酸酯 (例如油酸乙酯或甘油三酯) 或脂質體。
活性成分可以包載在例如透過凝聚技術或透過介面聚合製備的微囊 (例如,分別為羥甲基纖維素微囊或明膠微囊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囊) 中、膠體藥物遞送系統 (例如脂質體、白蛋白微球、微乳、奈米顆粒和奈米囊 (nanocapsule)) 中或粗滴乳狀液中。此等技術公開於 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第 18 版,Mack Printing Company,1990) 中。可以製備緩釋製劑。緩釋製劑的適宜的實例包括含有多肽的固體疏水聚合物的半透性基質,該基質是成形物品的形式,例如膜或微囊。在特定實施例中,可以透過在組成物中使用延遲吸收的物質 (例如單硬脂酸鋁、明膠或其組合) 來產生可注射組成物的延長吸收。
除之前描述的組合物外,抗原結合分子亦可以配製為儲存製劑。此等長效製劑可以透過植入 (例如皮下或肌內) 或透過肌內注射投予。因此,例如,融合蛋白可以用適合之聚合物質或疏水物質 (例如作為可用油中的乳狀液) 或離子交換樹脂配製,或配製為微溶的衍生物,例如配製為微溶的鹽類。
包含本文所揭示之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的醫藥組成物可以利用習用的混合、溶解、乳化、包膜、誘捕或凍乾方法來製造。可使用一種或多種有助於將蛋白質加工成可藥用製劑的生理上可接受之載劑、稀釋劑、賦形劑或助劑以習用方式配製醫藥組成物。適宜的製劑視所選的投藥途徑而定。
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可以以遊離酸或鹼、中性或鹽形式配製成組成物。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是基本上保留游離酸或鹼的生物活性的鹽。此等鹽包括酸加成鹽,例如與蛋白質組成物之游離胺基形成的鹽,或與無機酸 (例如鹽酸或磷酸) 或有機酸 (例如乙酸、草酸、酒石酸或杏仁酸) 形成的鹽。與游離羧基形成的鹽類還可以衍生自:無機鹼,例如氫氧化鈉、氫氧化鉀、氫氧化銨、氫氧化鈣或氫氧化鐵;或有機鹼,諸如異丙胺、三甲胺、組胺酸或普魯卡因。藥用鹽趨向於比對應的游離鹼形式更易溶於水性溶劑和其他質子性溶劑。
本文之組成物亦可含有一種以上為治療特定適應症所需之活性成分,較佳為具有互補活性不會對彼此產生不利影響之活性成分。此等活性成分適宜地以對預期目的有效的量組合存在。
用於 活體內投予的調配物通常是無菌的。無菌性可易於例如藉由無菌濾膜過濾來實現。 治療方法及組成物
本文所提供之任何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特定而言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可用於治療方法中。為了在治療方法中使用,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可以符合良好醫療實踐的方式進行調配、給藥及投予。在此情況中考量的因素包括待治療的特定疾病、待治療的特定哺乳動物、個別患者的臨床狀況、疾病原因、遞送藥劑的部位、投予方法、投予日程及醫療從業人員已知的其他因素。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用為藥物之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
在進一步態樣中,提供如本文所述之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用於藉由癌症相關纖維母細胞 (CAF) 或內皮細胞之活化誘導免疫刺激。此外,提供如本文所述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用於 (i) 治療癌症,(ii) 延緩癌症之進展,以及 (iii) 延長罹患癌症之患者的存活,特定而言在表現 FAP 之細胞存在下。在一個特定態樣中,提供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用於治療疾病,特定而言用於治療癌症。
在某些態樣中,提供如本文所述之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用於治療方法中。在一個態樣中,提供如本文所述之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用於治療有需要之個體的疾病中。在某些態樣中,提供一種用於治療患有疾病之個體之方法中的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該方法包含向該個體投予治療有效量之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在某些態樣中,待治療之疾病為癌症。需要治療的受試者、患者或「個體」通常為哺乳動物,更具體而言為人類。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用於 i) 藉由 CD40+ 抗原呈遞細胞 (APC) 誘導免疫刺激、(ii) 刺激腫瘤特異性 T 細胞反應、(iii) 引起腫瘤凋亡、(vi) 治療癌症、(v) 延緩癌症進展、(vi) 延長癌症患者之存活期或 (vii) 治療感染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包含向有需要之個體投予治療有效量的本文所揭示之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
在一進一步態樣中,提供本文所述之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在製造或製備用於治療有需要之個體的疾病之藥物中的用途。在一個態樣中,該藥物用於治療疾病的方法中,該方法包含向患有疾病的個體投予治療有效量的藥物。在某些方面中,待治療之疾病為增生性疾病,特定而言癌症。癌症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膀胱癌、腦癌、頭頸癌、胰臟癌、肺癌、乳癌、卵巢癌、子宮癌、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食管癌、大腸癌、大腸直腸癌、直腸癌、胃癌、***癌、血癌、皮膚癌、鱗狀細胞癌、骨癌和腎癌。癌症之其他實例包括癌、淋巴瘤 (例如,何杰金氏淋巴瘤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胚細胞瘤、肉瘤及白血病。可使用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抗體治療的其他細胞增殖性疾病包括,但不限於位於在以下部位中之腫瘤:腹部、骨骼、***、消化系統、肝、胰臟、腹膜、內分泌腺 (腎上腺、副甲狀腺、垂體、睾丸、卵巢、胸腺、甲狀腺)、眼、頭和頸、神經系統 (中樞及周邊)、淋巴系統、骨盆、皮膚、軟組織、脾、胸部及泌尿生殖系統。還包括癌前狀況或病變和癌症轉移。在某些實施例中,癌症選自由腎細胞癌、皮膚癌、肺癌、大腸直腸癌、乳癌、腦癌及頭頸癌所組成之群組。熟練技術人員容易地認識到,在許多情況下,該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可能無法提供治癒,而只能提供益處。在一些方面中,還認為具有某種益處的生理變化在治療上有益。因此,在一些態樣中,提供生理變化的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或促效性 LTBR 抗體之量被認為是「有效量」或「治療有效量」。
對於疾病之預防或治療,本文所述之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的適當劑量 (單獨使用或與一種或多種其他治療劑組合使用) 將取決於待治療之疾病的類型、投予途徑、患者體重、具體分子、疾病的嚴重程度及病程、是否為了預防或治療之目的投予本發明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前或同時進行的治療性干預、患者的臨床病史及對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反應、以及主治醫師的判斷。在任何情況下,負責投予的從業者將確定組成物中一種或多種活性成分的濃度以及單個個體的合適劑量。本文中考慮各種給藥方案,其包括但不限於在多種時間點單次或多次投予、快速注射投予和脈衝輸注。
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適於在一次或一系列治療中向患者投予。根據疾病的類型和嚴重程度不同,約 1 µg/kg 至 15 mg/kg (例如 0.1 mg/kg 至 10 mg/kg) 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可以是用於投予患者的初始候選劑量,例如藉由一次或多次分開投予,或藉由連續輸注。根據上述因素,一種典型的日劑量可在約 1 µg/kg 至 100 mg/kg 或更多的範圍內。對於在幾天或更長時間內重複投予,視病狀而定,治療通常將持續至出現期望的疾病症狀阻抑。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的一種示例性劑量將在約 0.005 mg/kg 至約 10 mg/kg 之範圍內。在其他實例中,劑量亦可包含每次投予從約 1 μg/kg 體重、約 5 μg/kg 體重、約 10 μg/kg 體重、約 50 μg/kg 體重、約 100 μg/kg 體重、約 200 μg/kg 體重、約 350 μg/kg 體重、約 500 μg/kg 體重、約 1 mg/kg 體重、約 5 mg/kg 體重、約 10 mg/kg 體重、約 50 mg/kg 體重、約 100 mg/kg 體重、約 200 mg/kg 體重、約 350 mg/kg 體重、約 500 mg/kg 體重至約 1000 mg/kg 體重或更多及可自其衍生的任意範圍。在自本文中所列之數字衍生的範圍的實例中,可基於上述數字投予約 0.1 mg/kg 體重至約 20 mg/kg 體重、約 5 μg/kg 體重至約 1 mg/kg 體重等範圍內的劑量。因此,可以對患者施用約 0.5 mg/kg、2.0 mg/kg、5.0 mg/kg 或 10 mg/kg 中的一種或多種劑量 (或其任意組合)。此等劑量可以間歇施用,例如每週或每三週施用 (例如,使得患者接受約 2 種至約 20 種或例如約 6 種劑量的抗體)。在一個態樣中,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將每三週投予一次。在一個態樣中,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將每兩週投予一次。可投予初始較高的負載劑量,隨後投予一個或多個較低劑量。然而,可以使用其他劑量方案。藉由習用技術和測定很容易監測此治療的進展。
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通常將以能達到預期目標的有效量投予。對於用於治療或預防疾病狀況,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或其醫藥組成物係以治療有效量投予。尤其是鑒於本文中提供的詳細揭露,確定治療有效量完全在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的能力範圍之內。對於全身性投予,最初可以從體外檢定 (例如細胞培養物檢定) 估計治療有效劑量。然後可以在動物模型中製定劑量,以達到包括細胞培養物中確定的 IC 50在內的循環濃度範圍。此等資訊可用於更準確地確定對人體有用的劑量。亦可使用本技術領域中熟知的技術從活體內資料 (例如動物模型) 估計初始劑量。該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根據動物資料易於優化對人類的投予。
可以單獨地調節劑量及間隔以提供足以維持治療效果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血漿含量。透過注射投予的常見患者劑量在約 0.1-50 mg/kg/天的範圍內,典型範圍為 0.1-1 mg/kg/天。可以透過每天投予多種劑量來達到治療有效的血漿濃度。血漿中的濃度可以例如透過 HPLC 來測量。在局部投予或選擇性吸收的情況下,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的有效局部濃度可能與血漿濃度無關。本技術領域習知者將能夠在無需過度實驗的情況下優化治療有效的局部劑量。
本文所述之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之治療有效劑量通常將提供治療益處而不會引起實質性毒性。可藉由標準藥學過程在細胞培養物或實驗動物中確定抗體的毒性及治療功效。可以用細胞培養物測定和動物研究來測定 LD 50(致死群體的 50% 的劑量) 和 ED 50(在群體的 50% 中治療有效的劑量)。毒性和治療效果之間的劑量比是治療指數,其可以表示為比值 LD 50/ED 50。表現出大治療指數之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係較佳者。在一個態樣中,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表現出高治療指數。從細胞培養測定法和動物研究中得到的資料可用於配製適用於人類的一系列劑量。劑量較佳地在包括很小毒性或無毒性之 ED50 的循環濃度範圍內。劑量可根據多種因素 (例如所採用的劑型、所利用的投予途徑、個體的狀況等) 在此範圍內變化。精確的製劑、給藥途徑和劑量可以由個別醫師基於患者的病症來選擇 (參見例如 Fingl 等人,1975,在: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第 1 章第 1 頁,該文獻全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
用促效性 LTBR 抗體治療的患者的主治醫師將知道如何及何時因毒性、器官功能障礙等而終止、中斷或調整投予。相反,主治醫師還將知道在臨床反應不充分 (排除毒性) 時如何將治療調整至更高的水平。在目標疾病的治療中,投予劑量的大小將隨待治療疾病的嚴重程度、投予途徑等而變化。病症的嚴重程度可部分地透過例如標準預後評價法來評價。此外,劑量以及可能的給藥頻率也將根據個別患者的年齡、體重和反應而變化。 其他藥劑及治療
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可以在治療中與一種或多種其他藥劑聯合投予。例如,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可以與至少一種額外的治療劑共投予。術語「治療劑」涵蓋可投與用於治療需要此類治療之個體中之症狀或疾病的任何藥劑。此等額外治療劑可包含適合於所治療的特定適應症的任何活性成分,較佳地,為那些相互無不利影響的具有互補活性成分。在某些態樣中,該額外的治療劑為另一抗癌劑,例如微管破壞劑、抗代謝藥、拓撲異構酶抑制劑、DNA 嵌入劑、烷化劑、激素療法、激酶抑制劑、受體拮抗劑、腫瘤細胞凋亡啟動劑或抗血管生成劑。在某些方面,該額外的治療劑是免疫調節劑、細胞抑制劑、細胞黏附抑制劑、細胞毒性劑或細胞抑制劑、細胞凋亡活化劑或增加細胞對凋亡誘導劑靈敏度的藥劑。
因此,提供用於治療癌症的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或包含它們的醫藥組成物,其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與化學治療劑、放射線及/或用於癌症免疫療法的其他藥劑組合投予。
此等其他藥劑適宜地以對預期目的有效的量組合存在。此類其他藥劑之有效量視所使用之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之量、病症或治療之類型及如上文所述之其他因素而定。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通常以與本文中所述者相同之劑量及投予途徑,或本文中所述劑量的約 1% 至 99%,或以經驗上/臨床上確定為適當的任意劑量和透過任意途徑使用。
上述此類組合療法包括組合投予 (其中兩種或更多種治療劑包含在相同或分開的組成物中) 和分開投予,在此情況下,投予本發明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抗體可在投予額外的治療劑及/或佐劑之前、同時及/或之後進行。
在一進一步態樣中,提供用於治療癌症的如上文所述之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其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與另一種免疫調節物組合投予。
術語「免疫調節劑」是指包括影響免疫系統的單株抗體的任何物質。本文所揭示之分子可被認為是免疫調節劑。免疫調節劑可用作治療癌症的抗腫瘤劑。在一個方面,免疫調節劑包括,但不限於抗 CTLA4 抗體 (例如伊匹木單抗 (ipilimumab))、抗 PD1 抗體 (例如納武利尤單抗 (nivolumab) 或帕博利珠單抗)、PD-L1 抗體 (例如阿替利珠單抗 (atezolizumab)、阿維魯單抗 (avelumab) 或度伐利尤單抗 (durvalumab))、OX-40 抗體、4-1BB 抗體和 GITR 抗體。在一進一步態樣中,提供用於治療癌症的如上文所述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與阻斷 PD-L1/PD-1 交互作用之藥劑組合投予。在一個態樣中,阻斷 PD-L1/PD-1 交互作用之藥劑為抗 PD-L1 抗體或抗 PD1 抗體。更特定而言,阻斷 PD-L1/PD-1 交互作用之藥劑為抗 PD-L1 抗體,特定而言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的抗 PD-L1 抗體:阿替利珠單抗 (atezolizumab)、度伐利尤單抗 (durvalumab)、帕博利珠單抗 (pembrolizumab) 及納武利尤單抗 (nivolumab)。在一個具體態樣中,阻斷 PD-L1/PD-1 交互作用之藥劑為阿替利珠單抗 (MPDL3280A, RG7446)。在另一方面,阻斷 PD-L1/PD-1 相互作用的藥劑為抗 PD-L1 抗體,其包含 SEQ ID NO: 313 之重鏈可變域 VH(PDL-1) 及 SEQ ID NO: 314 之輕鏈可變域 VL(PDL-1)。在另一方面,阻斷 PD-L1/PD-1 相互作用的藥劑為抗 PD-L1 抗體,其包含 SEQ ID NO: 315 之重鏈可變域 VH(PD-L1) 及 SEQ ID NO: 316 之輕鏈可變域 VL(PD-L1)。在另一態樣中,阻斷 PD-L1/PD-1 交互作用之藥劑為抗 PD1 抗體,特定而言選自帕博利珠單抗或納武利尤單抗之抗 PD1 抗體。此等其他藥劑適宜地以對預期目的有效的量組合存在。此類其他藥劑之有效量視所使用之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之量、病症或治療之類型及如上文所述之其他因素而定。如上文所述之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通常以與本文中所述者相同之劑量及投予途徑,或本文中所述劑量的約 1% 至 99%,或以經驗上/臨床上確定為適當的任意劑量和透過任意途徑使用。
上述此類組合療法包括組合投予 (其中兩種或更多種治療劑包含在相同或分開的組成物中) 和分開投予,在此情況下,投予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可在投予額外的治療劑及/或佐劑之前、同時及/或之後進行。 製成品
在另一態樣中,提供含有適用於治療、預防及/或診斷上述病症之材料的製品。該製品包括容器及容器上或與容器相關的標籤或藥品說明書。合適的容器包括例如,瓶、小瓶、注射器、IV 溶液袋等。該等容器可以由多種材料例如,玻璃或塑膠形成。容器裝有單獨或與有效治療、預防及/或診斷症狀之另一組成物組合的組成物,且可具有無菌出入孔 (例如容器可為具有可由皮下注射針刺穿之塞子的靜脈內溶液袋或小瓶)。組成物中的至少一種活性劑為本文所揭示之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
標籤或包裝說明書指示該組成物用於治療所選擇的疾病。此外,該製品可包含 (a) 其中含有組成物的第一容器,其中該組成物包含雙特異性促效性 LTBR 抗體;及 (b) 其中含有組成物之第二容器,其中該組成物包含另一細胞毒性劑或其他治療劑。本發明之此實施例中的製成品可以進一步包含指示組成物可以用於治療具體疾病的藥品說明書。
可替代地或另外地,製成品可以進一步包含第二 (或第三) 容器,該容器包含醫藥上可接受之緩衝劑,例如抑菌注射用水 (BWFI)、磷酸鹽緩衝鹽水、Ringer 溶液和葡萄糖溶液。從商業和使用者的角度來看,它可以進一步包含其他材料,其中包括其他緩衝劑、稀釋劑、過濾器、針頭和注射器。 B ( 序列 )
SEQ ID NO: 名稱 序列
1 hu LTBR UniProt 編號 P36941 MLLPWATSAP GLAWGPLVLG LFGLLAASQP QAVPPYASEN QTCRDQEKEY YEPQHRICCS RCPPGTYVSA KCSRIRDTVC ATCAENSYNE HWNYLTICQL CRPCDPVMGL EEIAPCTSKR KTQCRCQPGM FCAAWALECT HCELLSDCPP GTEAELKDEV GKGNNHCVPC KAGHFQNTSS PSARCQPHTR CENQGLVEAA PGTAQSDTTC KNPLEPLPPE MSGTMLMLAV LLPLAFFLLL ATVFSCIWKS HPSLCRKLGS LLKRRPQGEG PNPVAGSWEP PKAHPYFPDL VQPLLPISGD VSPVSTGLPA APVLEAGVPQ QQSPLDLTRE PQLEPGEQSQ VAHGTNGIHV TGGSMTITGN IYIYNGPVLG GPPGPGDLPA TPEPPYPIPE EGDPGPPGLS TPHQEDGKAW HLAETEHCGA TPSNRGPRNQ FITHD
2 hu FAP UniProt 編號 Q12884,版本 168 MKTWVKIVFG VATSAVLALL VMCIVLRPSR VHNSEENTMR ALTLKDILNG TFSYKTFFPN WISGQEYLHQ SADNNIVLYN IETGQSYTIL SNRTMKSVNA SNYGLSPDRQ FVYLESDYSK LWRYSYTATY YIYDLSNGEF VRGNELPRPI QYLCWSPVGS KLAYVYQNNI YLKQRPGDPP FQITFNGREN KIFNGIPDWV YEEEMLATKY ALWWSPNGKF LAYAEFNDTD IPVIAYSYYG DEQYPRTINI PYPKAGAKNP VVRIFIIDTT YPAYVGPQEV PVPAMIASSD YYFSWLTWVT DERVCLQWLK RVQNVSVLSI CDFREDWQTW DCPKTQEHIE ESRTGWAGGF FVSTPVFSYD AISYYKIFSD KDGYKHIHYI KDTVENAIQI TSGKWEAINI FRVTQDSLFY SSNEFEEYPG RRNIYRISIG SYPPSKKCVT CHLRKERCQY YTASFSDYAK YYALVCYGPG IPISTLHDGR TDQEIKILEE NKELENALKN IQLPKEEIKK LEVDEITLWY KMILPPQFDR SKKYPLLIQV YGGPCSQSVR SVFAVNWISY LASKEGMVIA LVDGRGTAFQ GDKLLYAVYR KLGVYEVEDQ ITAVRKFIEM GFIDEKRIAI WGWSYGGYVS SLALASGTGL FKCGIAVAPV SSWEYYASVY TERFMGLPTK DDNLEHYKNS TVMARAEYFR NVDYLLIHGT ADDNVHFQNS AQIAKALVNA QVDFQAMWYS DQNHGLSGLS TNHLYTHMTH FLKQCFSLSD
3 FAP(4B9) CDR-H1 SYAMS
4 FAP(4B9) CDR-H2 AIIGSGASTYYADSVKG
5 FAP(4B9) CDR-H3 GWFGGFNY
6 FAP(4B9) CDR-L1 RASQSVTSSYLA
7 FAP(4B9) CDR-L2 VGSRRAT
8 FAP(4B9) CDR-L3 QQGIMLPPT
9 FAP(4B9) VH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AIIGSGA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FGGFNYWGQGTLVTVSS
10 FAP(4B9) VL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TSSYLAWYQQKPGQAPRLLINVGSR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IMLPPTFGQGTKVEIK
11 FAP (28H1) CDR-H1 SHAMS
12 FAP (28H1) CDR-H2 AIWASGEQYYADSVKG
13 FAP (28H1) CDR-H3 GWLGNFDY
14 FAP (28H1) CDR-L1 RASQSVSRSYLA
15 FAP (28H1) CDR-L2 GASTRAT
16 FAP (28H1) CDR-L3 QQGQVIPPT
17 FAP(28H1) VH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HAMSWVRQAPGKGLEWVSAIWASGEQ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LGNFDYWGQGTLVTVSS
18 FAP(28H1) VL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SRSYLAWYQQKPGQAPRLLIIGAST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QVIPPTFGQGTKVEIK
19 FAP (1G1a) CDR-H1 DYNMD
20 FAP (1G1a) CDR-H2 DIYPNTGGTIYNQKFKG
21 FAP (1G1a) CDR-H3 FRGIHYAMDY
22 FAP (1G1a) CDR-L1 RASESVDNYGLSFIN
23 FAP (1G1a) CDR-L2 GTSNRGS
24 FAP (1G1a) CDR-L3 QQSNEVPYT
25 FAP (1G1a) VH QVQLVQSGAEVKKPGASVKVSCKASGYTLTDYNMDWVRQAPGQGLEWIGDIYPNTGGTIYNQKFKGRVTMTIDTSTSTVYMELSSLRSEDTAVYYCTRFRGIHYAMDYWGQGTTVTVSS
26 FAP (1G1a) VL EIVLTQSPATLSLSPGERATLSCRASESVDNYGLSFINWFQQKPGQAPRLLIYGTSNRGSGIPARFSGSGSGTDFTLTISSLEPEDFAVYFCQQSNEVPYTFGGGTKVEIK
27 LTBR (9459) CDR-H1 SYTMN
28 LTBR (9459) CDR-H2 GVAPSGDRTYYTDSVKG
29 LTBR (9459) CDR-H3 GFAFTN
30 LTBR (9459) CDR-L1 RASQGISSALA
31 LTBR (9459) CDR-L2 DASSLDS
32 LTBR (9459) CDR-L3 QQYNNYPLT
33 LTBR (9459) VH EVQLV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TMNWVRQAPGKGLEWVSGVAPSGDRTYYTDSVKGRFTISRDNAKNTLDLQMTSLRAEDAAIYICAQGFAFTNWGQGTMVTVSS
34 LTBR (9459) VL DIQMTQSPSSLSASVGDRVTITCRASQGISSALAWFQQKPGKAPKRLIFDASSLD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NNYPLTFGGGTKVEMK
35 LTBR (9452) CDR-H1 SYPMT
36 LTBR (9452) CDR-H2 LISPSGATTYYADSVKG
37 LTBR (9452) CDR-H3 NHYPDDVIIKNYYFYGVDV
38 LTBR (9452) CDR-L1 RASQDISNYLN
39 LTBR (9452) CDR-L2 AASSLQS
40 LTBR (9452) CDR-L3 QQTHTIPYS
41 LTBR (9452) VH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AGFTFSSYPMTWVRQAPGKGLEWVSLISPSGATTYYADSVKGRFTISRDTSKNTLYLQMNSLRAEDTAVYYCAKNHYPDDVIIKNYYFYGVDVWGQGTTVTVSS
42 LTBR (9452) VL DIQMTQSPSSLSASVGDRVTITCRASQDISNYLNWYQQKPGKAPKSLIYAASSLQ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NYYCQQTHTIPYSFGQGTNLEIK
43 LTBR (0080) CDR-H1 YYAMT
44 LTBR (0080) CDR-H2 VINSGGGTYYTDSVKG
45 LTBR (0080) CDR-H3 ASTADV
46 LTBR 0080) CDR-L1 QASQGISNYLS
47 LTBR (0080) CDR-L2 AASSLES
48 LTBR (0080) CDR-L3 QQYNSYSLT
49 LTBR (0080) VH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YYAMTWVRQAPGKGLEWIGVINSGGGTYYTDSVKGRFTMSRDNSKNTLYLQVNSLRAEDTAVYYCAKASTADVWGQGTTVTVSS
50 LTBR (0080) VL DIQMTQSPSSLSASVGDRVTITCQASQGISNYLSWYQQKPGKAPKRLIFAASSLE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NSYSLTFGGGTKLEIK
51 LTBR (9450) CDR-H1 SYVMK
52 LTBR (9450) CDR-H2 SISGSGGRPFYADSVKG
53 LTBR (9450) CDR-H3 DMDV
54 LTBR (9450) CDR-L1 RASQDISSFLK
55 LTBR (9450) CDR-L2 AASALQS
56 LTBR (9450) CDR-L3 QQYNTYPLT
57 LTBR (9450) VH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VSSYVMKWFRQAPGKGLEWVSSISGSGGRPFYADSVKGRFTISRDNSKNALYLQMNSLRAEDTAVYYCANDMDVWGQGTTVTVSS
58 LTBR (9450) VL DIQMTQSPSSLSASVGDRVTITCRASQDISSFLKWYQQKPGKAPTLLIYAASALQ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NTYPLTFGGGTKVDIK
59 LTBR (0079) CDR-H1 SYAMS
60 LTBR (0079) CDR-H2 VITGSSSSIDYADSVKG
61 LTBR (0079) CDR-H3 GGSGVWSISTDFDY
62 LTBR (0079) CDR-L1 QASQDISNYLN
63 LTBR (0079) CDR-L2 AASSLHS
64 LTBR (0079) CDR-L3 QQSHSTPPT
65 LTBR (0079) VH EVQLLESGGA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VITGSSSSID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GSGVWSISTDFDYWGQGTLVTVSS
66 LTBR (0079) VL DIQMTQSPSFLSASVGDRVTITCQASQDISNYLNWYQQKPGKAPKHLIYAASSLHSGVPSRFSGSGSGAYFTLTITSLQPEDFATYYCQQSHSTPPTFGPGTKVDIK
67 LTBR (9457) CDR-H1 NYAMT
68 LTBR (9457) CDR-H2 EISGSGGSTYYADSVKG
69 LTBR (9457) CDR-H3 DDDGAYGTMDV
70 LTBR (9457) CDR-L1 RASQDISNYLN
71 LTBR (9457) CDR-L2 AASALQS
72 LTBR (9457) CDR-L3 QHYKSYPYT
73 LTBR (9457) VH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NYAMTWVRQAPGKGLEWVSEISGSGG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DDDGAYGDTMDVWGQGTTVTVSS
74 LTBR (9457) VL DIQMTQSPSSLSASIGDRVTITCRASQDISNYLNWYQQKPGKAPKLLIYAASALQ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HYKSYPYTFGQGTKVEIR
75 LTBR (0064) CDR-H1 NTYIH
76 LTBR (0064) CDR-H2 RIDPTNGNTICTEKFKN
77 LTBR (0064) CDR-H3 TTLTTPDSFAY
78 LTBR 0064) CDR-L1 KASQNIYKYLN
79 LTBR (0064) CDR-L2 STNILQT
80 LTBR (0064) CDR-L3 QKYYSGFT
81 LTBR (0064) VH EVQLQQYGAELGKPGTSVKLSCKVSGYNIGNTYIHWVIQRPGKGLEWIGRIDPTNGNTICTEKFKNKATLTADLSSNTAYMQLSQLKSDDTAIYFCAPTTLTTPDSFAYWGQGTLVTVSS
82 LTBR (0064) VL DIQMTQSPSQLSASVGDRVTLSCKASQNIYKYLNWYQQKLGEAPRLLIYSTNILQTGIPSRFSGSGSGTDYTLTISSLQPEDAATYFCQKYYSGFTFGSGTKLEMK
83 LTBR (5929) CDR-H1 SYAIS
84 LTBR (5929) CDR-H2 GIIPIFGTANYAQKFQG
85 LTBR (5929) CDR-H3 PSYYLDGWLDY
86 LTBR (5929) CDR-L1 KSSQSVLYSSNNKNYLA
87 LTBR (5929) CDR-L2 WASTRES
88 LTBR (5929) CDR-L3 SQYYTTHYT
89 LTBR (5929) VH QVQLVQSGAEVKKPGSSVKVSCKASGGTFSSYAISWVRQAPGQGLEWMGGIIPIFGTANYAQKFQGRVTITADKSTSTAYMELSSLRSEDTAVYYCARPSYYLDGWLDYWGQGTTVTVSS
90 LTBR (5929) VL DIVMTQSPDSLAVSLGERATINCKSSQSVLYSSNNKNYLAWYQQKPGQPPKLLIYWASTRESGVPDRFSGSGSGTDFTLTISSLQAEDVAVYYCSQYYTTHYTFGQGTKVEIK
91 LTBR (7213) CDR-H1 SYAIS
92 LTBR (7213) CDR-H2 GIIPIHGTANYAQKFQG
93 LTBR (7213) CDR-H3 PSYYLDGWLDY
94 LTBR (7213) CDR-L1 KSSQSVLYSSNNKNYLA
95 LTBR (7213) CDR-L2 WASTRES
96 LTBR (7213) CDR-L3 SQYYTTHYT
97 LTBR (7213) VH QVQLVQSGAEVKKPGSSVKVSCKASGGTFSSYAISWVRQAPGQGLEWMGGIIPIHGTANYAQKFQGRVTITADKSTSTAYMELSSLRSEDTAVYYCARPSYYLDGWLDYWGQGTTVTVSS
98 LTBR (7213) VL DIVMTQSPDSLAVSLGERATINCKSSQSVLYSSNNKNYLAWYQQKPGQPPKLLIYWASTRESGVPDRFSGSGSGTDFTLTISSLQAEDVAVYYCSQYYTTHYTFGQGTKVEIK
99 LTBR (CBE11) VH EVQLVESGGGLVKPGGSLRLSCAASGFTFSDYYMYWFRQAPGKGLEWVATISDGGSYTYYPDSVKGRFTISRDNAKNSLYLQMSSLRAEDTAVYYCAREENGNFYYFDYWGQGTTVTVSS
100 LTBR (CBE11) VL DIQMTQSPSSLSASVGDRVTITCKAGQDIKSYLSWYQQKPGKAPKLLIYYATRLADGVPSRFSGSGSGTDYTLTISSLQPEDFATYYCLQHGESPWTFGGGTKLEIK
101 LTBR (CBE11) CDR-H1 DYYMY
102 LTBR (CBE11) CDR-H2 TISDGGSYTYYPDSVKG
103 LTBR (CBE11) CDR-H3 EENGNFYYFDY
104 LTBR (CBE11) CDR-L1 KAGQDIKSYLS
105 LTBR (CBE11) CDR-L2 YATRLAD
106 LTBR (CBE11) CDR-L3 LQHGESPWT
107 P1AF0532 HC 杵 LTBR 交叉 DIVMTQSPDSLAVSLGERATINCKSSQSVLYSSNNKNYLAWYQQKPGQPPKLLIYWASTRESGVPDRFSGSGSGTDFTLTISSLQAEDVAVYYCSQYYTTHYTFGQGTKVEI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108 P1AF0532 LC LTBR 交叉 QVQLVQSGAEVKKPGSSVKVSCKASGGTFSSYAISWVRQAPGQGLEWMGGIIPIFGTANYAQKFQGRVTITADKSTSTAYMELSSLRSEDTAVYYCARPSYYLDGWLDYWGQGTTVTVSSAS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09 P1AF0532 HC 臼 FAP 帶電荷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AIIGSGA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FGGFN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E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E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110 P1AF0532 LC FAP 帶電荷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TSSYLAWYQQKPGQAPRLLINVGSR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IMLPPTFGQGTKVEIKRTVAAPSVFIFPPSDRK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11 P1AF9728 HC 杵 LTBR QVQLVQSGAEVKKPGSSVKVSCKASGGTFSSYAISWVRQAPGQGLEWMGGIIPIHGTANYAQKFQGRVTITADKSTSTAYMELSSLRSEDTAVYYCARPSYYLDGWLDYWGQGTT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112 P1AF9728 LC LTBR DIVMTQSPDSLAVSLGERATINCKSSQSVLYSSNNKNYLAWYQQKPGQPPKLLIYWASTRESGVPDRFSGSGSGTDFTLTISSLQAEDVAVYYCSQYYTTHYTFGQGTKVEIKRT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13 P1AF9728 HC 臼 FAP 交叉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AIIGSGA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FGGFNYWGQGTLVTVSSAS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114 P1AF9728 LC FAP 交叉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TSSYLAWYQQKPGQAPRLLINVGSR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IMLPPTFGQGTKVEI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
115 P1AG7504 HC 杵 LTBR QVQLVQSGAEVKKPGSSVKVSCKASGGTFSSYAISWVRQAPGQGLEWMGGIIPIHGTANYAQKFQGRVTITADKSTSTAYMELSSLRSEDTAVYYCARPSYYLDGWLDYWGQGTT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
116 P1AG7504 LC LTBR DIVMTQSPDSLAVSLGERATINCKSSQSVLYSSNNKNYLAWYQQKPGQPPKLLIYWASTRESGVPDRFSGSGSGTDFTLTISSLQAEDVAVYYCSQYYTTHYTFGQGTKVEIKRT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17 P1AG7504 HC 臼 FAP 交叉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AIIGSGA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FGGFNYWGQGTLVTVSSAS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
118 P1AG7504 LC FAP 交叉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TSSYLAWYQQKPGQAPRLLINVGSR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IMLPPTFGQGTKVEI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
119 P1AF0535 HC 杵 LTBR 交叉 DIQMTQSPSSLSASVGDRVTITCRASQDISSFLKWYQQKPGKAPTLLIYAASALQ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NTYPLTFGGGTKVDI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120 P1AF0535 LC LTBR 交叉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VSSYVMKWFRQAPGKGLEWVSSISGSGGRPFYADSVKGRFTISRDNSKNALYLQMNSLRAEDTAVYYCANDMDVWGQGTTVTVSSAS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21 P1AF0535 HC 臼 FAP 帶電荷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AIIGSGA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FGGFN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E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E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122 P1AF0535 LC FAP 帶電荷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TSSYLAWYQQKPGQAPRLLINVGSR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IMLPPTFGQGTKVEIKRTVAAPSVFIFPPSDRK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23 P1AG7506 HC 杵 LTBR 交叉 DIQMTQSPSSLSASVGDRVTITCRASQDISSFLKWYQQKPGKAPTLLIYAASALQ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NTYPLTFGGGTKVDI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
124 P1AG7506 LC LTBR 交叉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VSSYVMKWFRQAPGKGLEWVSSISGSGGRPFYADSVKGRFTISRDNSKNALYLQMNSLRAEDTAVYYCANDMDVWGQGTTVTVSSAS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25 P1AG7506 HC 臼 FAP 電荷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AIIGSGA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FGGFN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E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E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
126 P1AG7506 LC FAP 電荷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TSSYLAWYQQKPGQAPRLLINVGSR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IMLPPTFGQGTKVEIKRTVAAPSVFIFPPSDRK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27 P1AF0534 HC 杵 LTBR 交叉 DIQMTQSPSSLSASVGDRVTITCRASQDISNYLNWYQQKPGKAPKSLIYAASSLQ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NYYCQQTHTIPYSFGQGTNLEI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128 P1AF0534 LC LTBR 交叉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AGFTFSSYPMTWVRQAPGKGLEWVSLISPSGATTYYADSVKGRFTISRDTSKNTLYLQMNSLRAEDTAVYYCAKNHYPDDVIIKNYYFYGVDVWGQGTTVTVSSAS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29 P1AF0534 HC 臼 FAP 帶電荷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AIIGSGA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FGGFN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E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E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130 P1AF0534 LC FAP 帶電荷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TSSYLAWYQQKPGQAPRLLINVGSR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IMLPPTFGQGTKVEIKRTVAAPSVFIFPPSDRK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31 P1AG7505 HC 杵 LTBR 交叉 DIQMTQSPSSLSASVGDRVTITCRASQDISNYLNWYQQKPGKAPKSLIYAASSLQ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NYYCQQTHTIPYSFGQGTNLEI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
132 P1AG7505 LC LTBR 交叉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AGFTFSSYPMTWVRQAPGKGLEWVSLISPSGATTYYADSVKGRFTISRDTSKNTLYLQMNSLRAEDTAVYYCAKNHYPDDVIIKNYYFYGVDVWGQGTTVTVSSAS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33 P1AG7505 HC 臼 FAP 電荷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AIIGSGA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FGGFN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E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E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
134 P1AG7505 LC FAP 電荷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TSSYLAWYQQKPGQAPRLLINVGSR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IMLPPTFGQGTKVEIKRTVAAPSVFIFPPSDRK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35 P1AF5257 HC 杵 LTBR 交叉 DIQMTQSPSSLSASIGDRVTITCRASQDISNYLNWYQQKPGKAPKLLIYAASALQ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HYKSYPYTFGQGTKVEIR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136 P1AF5257 LC LTBR 交叉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NYAMTWVRQAPGKGLEWVSEISGSGG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DDDGAYGDTMDVWGQGTTVTVSSAS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37 P1AF5257 HC 臼 FAP 電荷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AIIGSGA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FGGFN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E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E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138 P1AF5257 LC FAP 電荷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TSSYLAWYQQKPGQAPRLLINVGSR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IMLPPTFGQGTKVEIKRTVAAPSVFIFPPSDRK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39 P1AF0537 HC 杵 LTBR 交叉 DIQMTQSPSSLSASVGDRVTITCRASQGISSALAWFQQKPGKAPKRLIFDASSLD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NNYPLTFGGGTKVEM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140 P1AF0537 LC LTBR 交叉 EVQLV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TMNWVRQAPGKGLEWVSGVAPSGDRTYYTDSVKGRFTISRDNAKNTLDLQMTSLRAEDAAIYICAQGFAFTNWGQGTMVTVSSAS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41 P1AF0537 HC 臼 FAP 帶電荷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AIIGSGA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FGGFN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E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E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142 P1AF0537 LC FAP 帶電荷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TSSYLAWYQQKPGQAPRLLINVGSR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IMLPPTFGQGTKVEIKRTVAAPSVFIFPPSDRK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43 P1AG7507 HC 杵 LTBR 交叉 DIQMTQSPSSLSASVGDRVTITCRASQGISSALAWFQQKPGKAPKRLIFDASSLD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NNYPLTFGGGTKVEM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
144 P1AG7507 LC LTBR 交叉 EVQLV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TMNWVRQAPGKGLEWVSGVAPSGDRTYYTDSVKGRFTISRDNAKNTLDLQMTSLRAEDAAIYICAQGFAFTNWGQGTMVTVSSAS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45 P1AG7507 HC 臼 FAP 電荷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AIIGSGA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FGGFN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E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E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
146 P1AG7507 LC FAP 電荷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TSSYLAWYQQKPGQAPRLLINVGSR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IMLPPTFGQGTKVEIKRTVAAPSVFIFPPSDRK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47 P1AG0694 HC 杵 LTBR QVQLVQSGAEVKKPGASVKVSCKASGYNIGNTYIHWVRQAPGKGLEWMGRIDPTNGNTIYAQKFQGRVTSTRDTSISTAYMELSRLRSDDTVVYYCAPTTLTTPDSFA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148 P1AG0694 LC LTBR DIQMTQSPSSLSASVGDRVTITCRASQNIYKYLNWYQQKPGKAPKLLIYSTNILQ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FCQKYYSGFTFGQGTKLEIKRT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49 P1AG0694 HC 臼 FAP 交叉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AIIGSGA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FGGFNYWGQGTLVTVSSAS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150 P1AG0694 LC FAP 交叉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TSSYLAWYQQKPGQAPRLLINVGSR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IMLPPTFGQGTKVEI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
151 P1AF9727 HC 杵 LTBR EVQLQQYGAELGKPGTSVKLSCKVSGYNIGNTYIHWVIQRPGKGLEWIGRIDPTNGNTISTEKFKNKATLTADLSSNTAYMQLSQLKSDDTAIYFCAPTTLTTPDSFA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152 P1AF9727 LC LTBR DIQMTQSPSQLSASVGDRVTLSCKASQNIYKYLNWYQQKLGEAPRLLIYSTNILQTGIPSRFSGSGSGTDYTLTISSLQPEDAATYFCQKYYSGFTFGSGTKLEMKRT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53 P1AF9727 HC 臼 FAP 交叉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AIIGSGA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FGGFNYWGQGTLVTVSSAS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154 P1AF9727 LC FAP 交叉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TSSYLAWYQQKPGQAPRLLINVGSR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IMLPPTFGQGTKVEI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
155 P1AF5260 HC 杵 LTBR 交叉 DIQMTQSPSFLSASVGDRVTITCQASQDISNYLNWYQQKPGKAPKHLIYAASSLHSGVPSRFSGSGSGAYFTLTITSLQPEDFATYYCQQSHSTPPTFGPGTKVDI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156 P1AF5260 LC LTBR 交叉 EVQLLESGGA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VITGSSSSID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GSGVWSISTDFDYWGQGTLVTVSSAS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57 P1AF5260 HC 臼 FAP 電荷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AIIGSGA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FGGFN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E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E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158 P1AF5260 LC FAP 電荷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TSSYLAWYQQKPGQAPRLLINVGSR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IMLPPTFGQGTKVEIKRTVAAPSVFIFPPSDRK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59 P1AF5261 HC 杵 LTBR 交叉 DIQMTQSPSSLSASVGDRVTITCQASQGISNYLSWYQQKPGKAPKRLIFAASSLE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NSYSLTFGGGTKLEI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160 P1AF5261 LC LTBR 交叉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YYAMTWVRQAPGKGLEWIGVINSGGGTYYTDSVKGRFTMSRDNSKNTLYLQVNSLRAEDTAVYYCAKASTADVWGQGTTVTVSSAS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61 P1AF5261 HC 臼 FAP 電荷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AIIGSGA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FGGFN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E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E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162 P1AF5261 LC FAP 電荷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TSSYLAWYQQKPGQAPRLLINVGSR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IMLPPTFGQGTKVEIKRTVAAPSVFIFPPSDRK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63 P1AG7508 HC 杵 LTBR 交叉 DIQMTQSPSSLSASVGDRVTITCQASQGISNYLSWYQQKPGKAPKRLIFAASSLE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NSYSLTFGGGTKLEI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
164 P1AG7508 LC LTBR 交叉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YYAMTWVRQAPGKGLEWIGVINSGGGTYYTDSVKGRFTMSRDNSKNTLYLQVNSLRAEDTAVYYCAKASTADVWGQGTTVTVSSAS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65 P1AG7508 HC 臼 FAP 電荷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AIIGSGA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FGGFN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E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E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
166 P1AG7508 LC FAP 電荷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TSSYLAWYQQKPGQAPRLLINVGSR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IMLPPTFGQGTKVEIKRTVAAPSVFIFPPSDRK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67 P1AG5684(2+1) HC 杵 LTBR - FAP DIVMTQSPDSLAVSLGERATINCKSSQSVLYSSNNKNYLAWYQQKPGQPPKLLIYWASTRESGVPDRFSGSGSGTDFTLTISSLQAEDVAVYYCSQYYTTHYTFGQGTKVEI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GGGGSGGGGSGGGGSGGGGG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AIIGSGA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FGGFN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E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EKVEPKSCD
168 P1AG5684(2+1) LC LTBR (2x) 交叉 QVQLVQSGAEVKKPGSSVKVSCKASGGTFSSYAISWVRQAPGQGLEWMGGIIPIHGTANYAQKFQGRVTITADKSTSTAYMELSSLRSEDTAVYYCARPSYYLDGWLDYWGQGTTVTVSSAS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69 P1AG5684(2+1) HC 臼 LTBR 交叉 DIVMTQSPDSLAVSLGERATINCKSSQSVLYSSNNKNYLAWYQQKPGQPPKLLIYWASTRESGVPDRFSGSGSGTDFTLTISSLQAEDVAVYYCSQYYTTHYTFGQGTKVEI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
170 P1AG5684(2+1) LC FAP 電荷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TSSYLAWYQQKPGQAPRLLINVGSR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IMLPPTFGQGTKVEIKRTVAAPSVFIFPPSDRK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71 P1AG7576(2+1) HC 杵 LTBR - FAP DIVMTQSPDSLAVSLGERATINCKSSQSVLYSSNNKNYLAWYQQKPGQPPKLLIYWASTRESGVPDRFSGSGSGTDFTLTISSLQAEDVAVYYCSQYYTTHYTFGQGTKVEI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GGGGSGGGGSGGGGSGGGGS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AIIGSGA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FGGFN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E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EKVEPKSCD
172 P1AG7576(2+1) LC LTBR (2x) 交叉 QVQLVQSGAEVKKPGSSVKVSCKASGGTFSSYAISWVRQAPGQGLEWMGGIIPIHGTANYAQKFQGRVTITADKSTSTAYMELSSLRSEDTAVYYCARPSYYLDGWLDYWGQGTTVTVSSAS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73 P1AG7576(2+1) HC 臼 LTBR 交叉 DIVMTQSPDSLAVSLGERATINCKSSQSVLYSSNNKNYLAWYQQKPGQPPKLLIYWASTRESGVPDRFSGSGSGTDFTLTISSLQAEDVAVYYCSQYYTTHYTFGQGTKVEI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
174 P1AG7576(2+1) LC FAP 電荷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TSSYLAWYQQKPGQAPRLLINVGSR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IMLPPTFGQGTKVEIKRTVAAPSVFIFPPSDRK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75 P1AG7509(2+1) HC 杵 LTBR - FAP DIVMTQSPDSLAVSLGERATINCKSSQSVLYSSNNKNYLAWYQQKPGQPPKLLIYWASTRESGVPDRFSGSGSGTDFTLTISSLQAEDVAVYYCSQYYTTHYTFGQGTKVEI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GGGGSGGGGSGGGGSGGGG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AIIGSGA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FGGFN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E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EKVEPKSCD
176 P1AG7509(2+1) LC LTBR (2x) 交叉 QVQLVQSGAEVKKPGSSVKVSCKASGGTFSSYAISWVRQAPGQGLEWMGGIIPIHGTANYAQKFQGRVTITADKSTSTAYMELSSLRSEDTAVYYCARPSYYLDGWLDYWGQGTTVTVSSAS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77 P1AG7509(2+1) HC 臼 LTBR 交叉 DIVMTQSPDSLAVSLGERATINCKSSQSVLYSSNNKNYLAWYQQKPGQPPKLLIYWASTRESGVPDRFSGSGSGTDFTLTISSLQAEDVAVYYCSQYYTTHYTFGQGTKVEI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
178 P1AG7509(2+1) LC FAP 電荷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TSSYLAWYQQKPGQAPRLLINVGSR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IMLPPTFGQGTKVEIKRTVAAPSVFIFPPSDRK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79 P1AF0544(2+1) HC 杵 LTBR - FAP DIQMTQSPSSLSASVGDRVTITCRASQDISSFLKWYQQKPGKAPTLLIYAASALQ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NTYPLTFGGGTKVDI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GGGGSGGGGSGGGGSGGGGS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AIIGSGA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FGGFN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E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EKVEPKSCD
180 P1AF0544(2+1) LC LTBR (2x) 交叉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VSSYVMKWFRQAPGKGLEWVSSISGSGGRPFYADSVKGRFTISRDNSKNALYLQMNSLRAEDTAVYYCANDMDVWGQGTTVTVSSAS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81 P1AF0544(2+1) HC 臼 LTBR 交叉 DIQMTQSPSSLSASVGDRVTITCRASQDISSFLKWYQQKPGKAPTLLIYAASALQ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NTYPLTFGGGTKVDI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K
182 P1AF0544(2+1) LC FAP 電荷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TSSYLAWYQQKPGQAPRLLINVGSR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IMLPPTFGQGTKVEIKRTVAAPSVFIFPPSDRK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83 P1AG7511(2+1) HC 杵 LTBR - FAP DIQMTQSPSSLSASVGDRVTITCRASQDISSFLKWYQQKPGKAPTLLIYAASALQ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NTYPLTFGGGTKVDI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GGGGSGGGGSGGGGSGGGG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AIIGSGA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FGGFN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E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EKVEPKSCD
184 P1AG7511(2+1) LC LTBR (2x) 交叉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VSSYVMKWFRQAPGKGLEWVSSISGSGGRPFYADSVKGRFTISRDNSKNALYLQMNSLRAEDTAVYYCANDMDVWGQGTTVTVSSAS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85 P1AG7511(2+1) HC 臼 LTBR 交叉 DIQMTQSPSSLSASVGDRVTITCRASQDISSFLKWYQQKPGKAPTLLIYAASALQ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NTYPLTFGGGTKVDI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
186 P1AG7511(2+1) LC FAP 電荷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TSSYLAWYQQKPGQAPRLLINVGSR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IMLPPTFGQGTKVEIKRTVAAPSVFIFPPSDRK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87 P1AF9729(2+1) HC 杵 LTBR (2x)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AGFTFSSYPMTWVRQAPGKGLEWVSLISPSGATTYYADSVKGRFTISRDTSKNTLYLQMNSLRAEDTAVYYCAKNHYPDDVIIKNYYFYGVDVWGQGTT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KGGGGSGGGGSEVQLLESGGGLVQPGGSLRLSCAAAGFTFSSYPMTWVRQAPGKGLEWVSLISPSGATTYYADSVKGRFTISRDTSKNTLYLQMNSLRAEDTAVYYCAKNHYPDDVIIKNYYFYGVDVWGQGTT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
188 P1AF9729(2+1) LC LTBR (2x) DIQMTQSPSSLSASVGDRVTITCRASQDISNYLNWYQQKPGKAPKSLIYAASSLQ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NYYCQQTHTIPYSFGQGTNLEIKRT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89 P1AF9729(2+1) HC 臼 FAP 交叉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AIIGSGA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FGGFNYWGQGTLVTVSSAS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190 P1AF9729(2+1) LC FAP 交叉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TSSYLAWYQQKPGQAPRLLINVGSR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IMLPPTFGQGTKVEI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
191 P1AG7510(2+1) HC 杵 LTBR (2x)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AGFTFSSYPMTWVRQAPGKGLEWVSLISPSGATTYYADSVKGRFTISRDTSKNTLYLQMNSLRAEDTAVYYCAKNHYPDDVIIKNYYFYGVDVWGQGTT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GGGGSGGGGSGGGGSGGGGEVQLLESGGGLVQPGGSLRLSCAAAGFTFSSYPMTWVRQAPGKGLEWVSLISPSGATTYYADSVKGRFTISRDTSKNTLYLQMNSLRAEDTAVYYCAKNHYPDDVIIKNYYFYGVDVWGQGTT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
192 P1AG7510(2+1) LC LTBR (2x) DIQMTQSPSSLSASVGDRVTITCRASQDISNYLNWYQQKPGKAPKSLIYAASSLQ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NYYCQQTHTIPYSFGQGTNLEIKRT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93 P1AG7510(2+1) HC 臼 FAP 交叉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AIIGSGA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FGGFNYWGQGTLVTVSSAS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
194 P1AG7510(2+1) LC FAP 交叉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TSSYLAWYQQKPGQAPRLLINVGSR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IMLPPTFGQGTKVEI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
195 P1AF0546(2+1) HC 杵 LTBR - FAP DIQMTQSPSSLSASVGDRVTITCRASQGISSALAWFQQKPGKAPKRLIFDASSLD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NNYPLTFGGGTKVEM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GGGGSGGGGSGGGGSGGGGS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AIIGSGA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FGGFN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E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EKVEPKSCD
196 P1AF0546(2+1) LC LTBR (2x) 交叉 EVQLV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TMNWVRQAPGKGLEWVSGVAPSGDRTYYTDSVKGRFTISRDNAKNTLDLQMTSLRAEDAAIYICAQGFAFTNWGQGTMVTVSSAS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97 P1AF0546(2+1) HC 臼 LTBR 交叉 DIQMTQSPSSLSASVGDRVTITCRASQGISSALAWFQQKPGKAPKRLIFDASSLD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NNYPLTFGGGTKVEM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198 P1AF0546(2+1) LC FAP 電荷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TSSYLAWYQQKPGQAPRLLINVGSR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IMLPPTFGQGTKVEIKRTVAAPSVFIFPPSDRK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199 P1AG7512(2+1) HC 杵 LTBR - FAP DIQMTQSPSSLSASVGDRVTITCRASQGISSALAWFQQKPGKAPKRLIFDASSLD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NNYPLTFGGGTKVEM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GGGGSGGGGSGGGGSGGGG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AIIGSGA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FGGFN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E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EKVEPKSCD
200 P1AG7512(2+1) LC LTBR (2x) 交叉 EVQLV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TMNWVRQAPGKGLEWVSGVAPSGDRTYYTDSVKGRFTISRDNAKNTLDLQMTSLRAEDAAIYICAQGFAFTNWGQGTMVTVSSAS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201 P1AG7512(2+1) HC 臼 LTBR 交叉 DIQMTQSPSSLSASVGDRVTITCRASQGISSALAWFQQKPGKAPKRLIFDASSLD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NNYPLTFGGGTKVEM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
202 P1AG7512(2+1) LC FAP 電荷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TSSYLAWYQQKPGQAPRLLINVGSR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IMLPPTFGQGTKVEIKRTVAAPSVFIFPPSDRK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203 P1AG7513(2+1) HC 杵 LTBR - FAP DIQMTQSPSSLSASVGDRVTITCQASQGISNYLSWYQQKPGKAPKRLIFAASSLE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NSYSLTFGGGTKLEI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GGGGSGGGGSGGGGSGGGG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AIIGSGA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FGGFN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E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EKVEPKSCD
204 P1AG7513(2+1) LC LTBR (2x) 交叉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YYAMTWVRQAPGKGLEWIGVINSGGGTYYTDSVKGRFTMSRDNSKNTLYLQVNSLRAEDTAVYYCAKASTADVWGQGTTVTVSSAS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205 P1AG7513(2+1) HC 臼 LTBR 交叉 DIQMTQSPSSLSASVGDRVTITCQASQGISNYLSWYQQKPGKAPKRLIFAASSLE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NSYSLTFGGGTKLEI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
206 P1AG7513(2+1) LC FAP 電荷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TSSYLAWYQQKPGQAPRLLINVGSR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IMLPPTFGQGTKVEIKRTVAAPSVFIFPPSDRK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207 P1AG5683(2+1) HC 杵 LTBR - FAP DIQMTQSPSSLSASVGDRVTITCQASQGISNYLSWYQQKPGKAPKRLIFAASSLE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NSYSLTFGGGTKLEI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GGGGSGGGGSGGGGSGGGGG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AIIGSGA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FGGFN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E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EKVEPKSCD
208 P1AG5683(2+1) LC LTBR (2x) 交叉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YYAMTWVRQAPGKGLEWIGVINSGGGTYYTDSVKGRFTMSRDNSKNTLYLQVNSLRAEDTAVYYCAKASTADVWGQGTTVTVSSAS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209 P1AG5683(2+1) HC 臼 LTBR 交叉 DIQMTQSPSSLSASVGDRVTITCQASQGISNYLSWYQQKPGKAPKRLIFAASSLE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NSYSLTFGGGTKLEI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
210 P1AG5683(2+1) LC FAP 電荷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TSSYLAWYQQKPGQAPRLLINVGSR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IMLPPTFGQGTKVEIKRTVAAPSVFIFPPSDRK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211 P1AG7575(2+1) HC 杵 LTBR - FAP DIQMTQSPSSLSASVGDRVTITCQASQGISNYLSWYQQKPGKAPKRLIFAASSLE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NSYSLTFGGGTKLEI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GGGGSGGGGSGGGGSGGGGS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AIIGSGA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FGGFN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E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EKVEPKSCD
212 P1AG7575(2+1) LC LTBR (2x) 交叉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YYAMTWVRQAPGKGLEWIGVINSGGGTYYTDSVKGRFTMSRDNSKNTLYLQVNSLRAEDTAVYYCAKASTADVWGQGTTVTVSSAS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213 P1AG7575(2+1) HC 臼 LTBR 交叉 DIQMTQSPSSLSASVGDRVTITCQASQGISNYLSWYQQKPGKAPKRLIFAASSLE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NSYSLTFGGGTKLEI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
214 P1AG7575(2+1) LC FAP 電荷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TSSYLAWYQQKPGQAPRLLINVGSR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IMLPPTFGQGTKVEIKRTVAAPSVFIFPPSDRK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215 P1AG1326 HC 杵 LTBR 交叉 DIQMTQSPSSLSASVGDRVTITCKAGQDIKSYLSWYQQKPGKAPKLLIYYATRLADGVPSRFSGSGSGTDYTLTISSLQPEDFATYYCLQHGESPWTFGGGTKLEI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216 P1AG1326 LC LTBR 交叉 EVQLVESGGGLVKPGGSLRLSCAASGFTFSDYYMYWFRQAPGKGLEWVATISDGGSYTYYPDSVKGRFTISRDNAKNSLYLQMSSLRAEDTAVYYCAREENGNFYYFDYWGQGTTVTVSSAS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217 P1AG1326 HC 臼 FAP 電荷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AIIGSGA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FGGFN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E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E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218 P1AG1326 LC FAP 電荷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TSSYLAWYQQKPGQAPRLLINVGSR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IMLPPTFGQGTKVEIKRTVAAPSVFIFPPSDRK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219 P1AF4664 HC KK+ LTBR 電荷 (鼠類 1+1 替代物)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YYAMTWVRQAPGKGLEWIGVINSGGGTYYTDSVKGRFTMSRDNSKNTLYLQVNSLRAEDTAVYYCAKASTADVWGQGTTVTVSSAKTTPPSVYPLAPGSAAQTNSMVTLGCLVEGYFPEPVTVTWNSGSLSSGVHTFPAVLQSDLYTLSSSVTVPSSTWPSQTVTCNVAHPASSTKVDEKIVPRDCGCKPCICTVPEVSSVFIFPPKPKDVLTITLTPKVTCVVVAISKDDPEVQFSWFVDDVEVHTAQTKPREEQINSTFRSVSELPIMHQDWLNGKEFKCRVNSAAFGAPIEKTISKTKGRPKAPQVYTIPPPKKQMAKDKVSLTCMITNFFPEDITVEWQWNGQPAENYKNTQPIMKTDGSYFVYSKLNVQKSNWEAGNTFTCSVLHEGLHNHHTEKSLSHSPG
220 P1AF4664 LC LTBR 電荷 (鼠類 1+1 替代物) DIQMTQSPSSLSASVGDRVTITCQASQGISNYLSWYQQKPGKAPKRLIFAASSLE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NSYSLTFGGGTKLEIKRADAAPTVSIFPPSSRKLTSGGASVVCFLNNFYPKDINVKWKIDGSERQNGVLNSWTDQDSKDSTYSMSSTLTLTKDEYERHNSYTCEATHKTSTSPIVKSFNRNEC
221 P1AF4664 HC DD- FAP 交叉 (鼠類 1+1 替代物)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SRSYLAWYQQKPGQAPRLLIIGAST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QVIPPTFGQGTKVEIKSSAKTTPPSVYPLAPGSAAQTNSMVTLGCLVKGYFPEPVTVTWNSGSLSSGVHTFPAVLQSDLYTLSSSVTVPSSTWPSQTVTCNVAHPASSTKVDKKIVPRDCGCKPCICTVPEVSSVFIFPPKPKDVLTITLTPKVTCVVVAISKDDPEVQFSWFVDDVEVHTAQTKPREEQINSTFRSVSELPIMHQDWLNGKEFKCRVNSAAFGAPIEKTISKTKGRPKAPQVYTIPPPKEQMAKDKVSLTCMITNFFPEDITVEWQWNGQPAENYDNTQPIMDTDGSYFVYSDLNVQKSNWEAGNTFTCSVLHEGLHNHHTEKSLSHSPG
222 P1AF4664 LC FAP 交叉 (鼠類 1+1 替代物)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HAMSWVRQAPGKGLEWVSAIWASGEQ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LGNFDYWGQGTLVTVSSRADAAPTVSIFPPSSEQLTSGGASVVCFLNNFYPKDINVKWKIDGSERQNGVLNSWTDQDSKDSTYSMSSTLTLTKDEYERHNSYTCEATHKTSTSPIVKSFNRNEC
223 P1AF4674 HC KK+ LTBR 電荷 – FAP 交叉 (鼠類 2+1 替代物)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YYAMTWVRQAPGKGLEWIGVINSGGGTYYTDSVKGRFTMSRDNSKNTLYLQVNSLRAEDTAVYYCAKASTADVWGQGTTVTVSSAKTTPPSVYPLAPGSAAQTNSMVTLGCLVEGYFPEPVTVTWNSGSLSSGVHTFPAVLQSDLYTLSSSVTVPSSTWPSQTVTCNVAHPASSTKVDEKIVPRDCGCKPCICTVPEVSSVFIFPPKPKDVLTITLTPKVTCVVVAISKDDPEVQFSWFVDDVEVHTAQTKPREEQINSTFRSVSELPIMHQDWLNGKEFKCRVNSAAFGAPIEKTISKTKGRPKAPQVYTIPPPKKQMAKDKVSLTCMITNFFPEDITVEWQWNGQPAENYKNTQPIMKTDGSYFVYSKLNVQKSNWEAGNTFTCSVLHEGLHNHHTEKSLSHSPGGGGGSGGGGSGGGGSGGGGS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HAMSWVRQAPGKGLEWVSAIWASGEQ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LGNFDYWGQGTLVTVSSRADAAPTVSIFPPSSEQLTSGGASVVCFLNNFYPKDINVKWKIDGSERQNGVLNSWTDQDSKDSTYSMSSTLTLTKDEYERHNSYTCEATHKTSTSPIVKSFNRNEC
224 P1AF4674 LC LTBR 電荷 (鼠類 2+1 替代物) DIQMTQSPSSLSASVGDRVTITCQASQGISNYLSWYQQKPGKAPKRLIFAASSLE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NSYSLTFGGGTKLEIKRADAAPTVSIFPPSSRKLTSGGASVVCFLNNFYPKDINVKWKIDGSERQNGVLNSWTDQDSKDSTYSMSSTLTLTKDEYERHNSYTCEATHKTSTSPIVKSFNRNEC
225 P1AF4674 HC DD- LTBR 電荷 (鼠類 2+1 替代物)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YYAMTWVRQAPGKGLEWIGVINSGGGTYYTDSVKGRFTMSRDNSKNTLYLQVNSLRAEDTAVYYCAKASTADVWGQGTTVTVSSAKTTPPSVYPLAPGSAAQTNSMVTLGCLVEGYFPEPVTVTWNSGSLSSGVHTFPAVLQSDLYTLSSSVTVPSSTWPSQTVTCNVAHPASSTKVDEKIVPRDCGCKPCICTVPEVSSVFIFPPKPKDVLTITLTPKVTCVVVAISKDDPEVQFSWFVDDVEVHTAQTKPREEQINSTFRSVSELPIMHQDWLNGKEFKCRVNSAAFGAPIEKTISKTKGRPKAPQVYTIPPPKEQMAKDKVSLTCMITNFFPEDITVEWQWNGQPAENYDNTQPIMDTDGSYFVYSDLNVQKSNWEAGNTFTCSVLHEGLHNHHTEKSLSHSPG
226 P1AF4674 LC FAP 交叉 (鼠類 2+1 替代物)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SRSYLAWYQQKPGQAPRLLIIGAST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QVIPPTFGQGTKVEIKSSAKTTPPSVYPLAPGSAAQTNSMVTLGCLVKGYFPEPVTVTWNSGSLSSGVHTFPAVLQSDLYTLSSSVTVPSSTWPSQTVTCNVAHPASSTKVDKKIVPRDC
227 P1AE5929 HC (hu IgG1 PG LALA) QVQLVQSGAEVKKPGSSVKVSCKASGGTFSSYAISWVRQAPGQGLEWMGGIIPIFGTANYAQKFQGRVTITADKSTSTAYMELSSLRSEDTAVYYCARPSYYLDGWLDYWGQGTT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SRDELTKNQVSLT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228 P1AE5929 LC (hu IgG1 PG LALA) DIVMTQSPDSLAVSLGERATINCKSSQSVLYSSNNKNYLAWYQQKPGQPPKLLIYWASTRESGVPDRFSGSGSGTDFTLTISSLQAEDVAVYYCSQYYTTHYTFGQGTKVEIKRT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229 P1AF7213 HC (hu IgG1 PG LALA) QVQLVQSGAEVKKPGSSVKVSCKASGGTFSSYAISWVRQAPGQGLEWMGGIIPIHGTANYAQKFQGRVTITADKSTSTAYMELSSLRSEDTAVYYCARPSYYLDGWLDYWGQGTT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SRDELTKNQVSLT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230 P1AF7213 LC (hu IgG1 PG LALA) DIVMTQSPDSLAVSLGERATINCKSSQSVLYSSNNKNYLAWYQQKPGQPPKLLIYWASTRESGVPDRFSGSGSGTDFTLTISSLQAEDVAVYYCSQYYTTHYTFGQGTKVEIKRT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231 P1AE9452 HC (hu IgG1 PG LALA)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AGFTFSSYPMTWVRQAPGKGLEWVSLISPSGATTYYADSVKGRFTISRDTSKNTLYLQMNSLRAEDTAVYYCAKNHYPDDVIIKNYYFYGVDVWGQGTT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SRDELTKNQVSLT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232 P1AE9452 LC (hu IgG1 PG LALA) DIQMTQSPSSLSASVGDRVTITCRASQDISNYLNWYQQKPGKAPKSLIYAASSLQ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NYYCQQTHTIPYSFGQGTNLEIKRT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233 P1AE9450 HC (hu IgG1 PG LALA)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VSSYVMKWFRQAPGKGLEWVSSISGSGGRPFYADSVKGRFTISRDNSKNALYLQMNSLRAEDTAVYYCANDMDVWGQGTT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SRDELTKNQVSLT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234 P1AE9450 LC (hu IgG1 PG LALA) DIQMTQSPSSLSASVGDRVTITCRASQDISSFLKWYQQKPGKAPTLLIYAASALQ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NTYPLTFGGGTKVDIKRT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235 P1AE9459 HC (hu IgG1 PG LALA) EVQLV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TMNWVRQAPGKGLEWVSGVAPSGDRTYYTDSVKGRFTISRDNAKNTLDLQMTSLRAEDAAIYICAQGFAFTNWGQGTM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SRDELTKNQVSLT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236 P1AE9459 LC (hu IgG1 PG LALA) DIQMTQSPSSLSASVGDRVTITCRASQGISSALAWFQQKPGKAPKRLIFDASSLD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NNYPLTFGGGTKVEMKRT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237 P1AF0080 HC (hu IgG1 PG LALA)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YYAMTWVRQAPGKGLEWIGVINSGGGTYYTDSVKGRFTMSRDNSKNTLYLQVNSLRAEDTAVYYCAKASTADVWGQGTT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SRDELTKNQVSLT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238 P1AF0080 LC (hu IgG1 PG LALA) DIQMTQSPSSLSASVGDRVTITCQASQGISNYLSWYQQKPGKAPKRLIFAASSLE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NSYSLTFGGGTKLEIKRT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239 P1AF0064 HC (hu IgG1 PG LALA) EVQLQQYGAELGKPGTSVKLSCKVSGYNIGNTYIHWVIQRPGKGLEWIGRIDPTNGNTICTEKFKNKATLTADLSSNTAYMQLSQLKSDDTAIYFCAPTTLTTPDSFA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SRDELTKNQVSLT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240 P1AF0064 LC (hu IgG1 PG LALA) DIQMTQSPSQLSASVGDRVTLSCKASQNIYKYLNWYQQKLGEAPRLLIYSTNILQTGIPSRFSGSGSGTDYTLTISSLQPEDAATYFCQKYYSGFTFGSGTKLEMKRT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241 P1AF0079 HC (hu IgG1 PG LALA) EVQLLESGGA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VITGSSSSID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GSGVWSISTDFD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SRDELTKNQVSLT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242 P1AF0079 LC (hu IgG1 PG LALA) DIQMTQSPSFLSASVGDRVTITCQASQDISNYLNWYQQKPGKAPKHLIYAASSLHSGVPSRFSGSGSGAYFTLTITSLQPEDFATYYCQQSHSTPPTFGPGTKVDIKRT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243 P1AE9457 HC (hu IgG1 PG LALA)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NYAMTWVRQAPGKGLEWVSEISGSGG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DDDGAYGDTMDVWGQGTT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SRDELTKNQVSLT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244 P1AE9457 LC (hu IgG1 PG LALA) DIQMTQSPSSLSASIGDRVTITCRASQDISNYLNWYQQKPGKAPKLLIYAASALQ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HYKSYPYTFGQGTKVEIRRT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245 P1AE1873 (CBE11) HC (hu IgG1 PG LALA) EVQLVESGGGLVKPGGSLRLSCAASGFTFSDYYMYWFRQAPGKGLEWVATISDGGSYTYYPDSVKGRFTISRDNAKNSLYLQMSSLRAEDTAVYYCAREENGNFYYFDYWGQGTT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SRDELTKNQVSLT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246 P1AE1873 (CBE11) LC (hu IgG1 PG LALA) DIQMTQSPSSLSASVGDRVTITCKAGQDIKSYLSWYQQKPGKAPKLLIYYATRLADGVPSRFSGSGSGTDYTLTISSLQPEDFATYYCLQHGESPWTFGGGTKLEIKRT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247 Fc 耗竭物 kh NC avi B (P1AA0981) (杵鏈) GLNDIFEAQKIEWHEDKTHTCPPCPAPELL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P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K
248 Fc 耗竭物 kh NC avi B P1AA0981) (臼鏈) DKTHTCPPCPAPELL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P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KSGGLNDIFEAQKIEWHE
249 人類淋巴毒素 α1β2 單鏈 avi his (P1AE1235) KPAAHLIGDPSKQNSLLWRANTDRAFLQDGFSLSNNSLLVPTSGIYFVYSQVVFSGKAYSPKATSSPLYLAHEVQLFSSQYPFHVPLLSSQKMVYPGLQEPWLHSMYHGAAFQLTQGDQLSTHTDGIPHLVLSPSTVFFGAFALGGSGLPAAHLIGAPLKGQGLGWETTKEQAFLTSGTQFSDAEGLALPQDGLYYLYCLVGYRGRAPPGGGDPQGRSVTLRSSLYRAGGAYGPGTPELLLEGAETVTPVLDPARRQGYGPLWYTSVGFGGLVQLRRGERVYVNISHPDMVDFARGKTFFGAVMVGGSGLPAAHLIGAPLKGQGLGWETTKEQAFLTSGTQFSDAEGLALPQDGLYYLYCLVGYRGRAPPGGGDPQGRSVTLRSSLYRAGGAYGPGTPELLLEGAETVTPVLDPARRQGYGPLWYTSVGFGGLVQLRRGERVYVNISHPDMVDFARGKTFFGAVMVGGSGLNDIFEAQKIEWHEGGHHHHHH
250 鼠類淋巴毒素 α1β2 單鏈 avi his (P1AE1236) KPAAHLVGYPSKQNSLLWRASTDRAFLRHGFSLSNNSLLIPTSGLYFVYSQVVFSGESCSPRAIPTPIYLAHEVQLFSSQYPFHVPLLSAQKSVYPGLQGPWVRSMYQGAVFLLSKGDQLSTHTDGISHLHFSPSSVFFGAFALGGSGLPAAHLIGAWMSGQGLSWEASQEEAFLRSGAQFSPTHGLALPQDGVYYLYCHVGYRGRTPPAGRSRARSLTLRSALYRAGGAYGRGSPELLLEGAETVTPVVDPIGYGSLWYTSVGFGGLAQLRSGERVYVNISHPDMVDYRRGKTFFGAVMVGGSGLPAAHLIGAWMSGQGLSWEASQEEAFLRSGAQFSPTHGLALPQDGVYYLYCHVGYRGRTPPAGRSRARSLTLRSALYRAGGAYGRGSPELLLEGAETVTPVVDPIGYGSLWYTSVGFGGLAQLRSGERVYVNISHPDMVDYRRGKTFFGAVMVGGSGLNDIFEAQKIEWHEGGHHHHHH
251 單體 huLTBR ECD (S28-M227) Fc 融合 avi 生物素化 (P1AE2835) (杵鏈) SQPQAVPPYASENQTCRDQEKEYYEPQHRICCSRCPPGTYVSAKCSRIRDTVCATCAENSYNEHWNYLTICQLCRPCDPVMGLEEIAPCTSKRKTQCRCQPGMFCAAWALECTHCELLSDCPPGTEAELKDEVGKGNNHCVPCKAGHFQNTSSPSARCQPHTRCENQGLVEAAPGTAQSDTTCKNPLEPLPPEMSGTMLMASGSDKTHTCPPCPAPELL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P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KSGGLNDIFEAQKIEWHE
252 單體 huLTBR ECD (S28-M227) Fc 融合 avi 生物素化 (P1AE2835) (臼鏈) DKTHTCPPCPAPELL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P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RFTQKSLSLSPGK
253 單體 muLTBR ECD (S28-L223) Fc 融合 avi 生物素化 (P1AE4410) (杵鏈) SQPQLVPPYRIENQTCWDQDKEYYEPMHDVCCSRCPPGEFVFAVCSRSQDTVCKTCPHNSYNEHWNHLSTCQLCRPCDIVLGFEEVAPCTSDRKAECRCQPGMSCVYLDNECVHCEEERLVLCQPGTEAEVTDEIMDTDVNCVPCKPGHFQNTSSPRARCQPHTRCEIQGLVEAAPGTSYSDTICKNPPEPGAMLLASGSDKTHTCPPCPAPELL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 CKVSNKALP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KSGGLNDIFEAQKIEWHE
254 單體 muLTBR ECD (S28-L223) Fc 融合 avi 生物素化 (P1AE4410)(臼鏈) DKTHTCPPCPAPELL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P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RFTQKSLSLSPGK
255 單體 cynoLTBR 胞外域 (S28-M227) Fc 融合 avi 生物素化 (P1AE4411) (杵鏈) SQPQVVPPYGSENQTCRDQEKEYYEPRHRICCSRCPPGTYVSAKCSRSRDTVCATCAENSYNEHWNYLTICQLCRPCDPVMGLEEIAPCTSKRKTQCRCQPGMFCAAWALECTHCELLSDCPPGTEAELKDEVGKGNNHCVPCKAGHFQNTSSPSARCQPHTRCEDQGLVEAAPGTAQSDTTCRNPSESLPPEMSGTMLMASGSDKTHTCPPCPAPELL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P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KSGGLNDIFEAQKIEWHE
256 單體 cynoLTBR 胞外域 (S28-M227) Fc 融合 avi 生物素化 (P1AE4411) (臼鏈) DKTHTCPPCPAPELL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P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RFTQKSLSLSPGK
257 單體 N 端人類 LTbR (ECD 全長) hu IgG1 Fc 融合 kih HRYF avi (P1AE1217) (杵鏈) QTCRDQEKEYYEPQHRICCSRCPPGTYVSAKCSRIRDTVCATCAENSYNEHWNYLTICQLCRPCDPVMGLEEIAPCTSKRKTQCRCQPGMFCAAWALECTHCELLSDCPPGTEAELKDEVGKGNNHCVPCKAGHFQNTSSPSARCQPHTRCENQGLVEAAPGTAQSDTTCKASGS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KSGGLNDIFEAQKIEWHE
258 單體 N 端人類 LTbR (ECD 全長) hu IgG1 Fc 融合 kih HRYF avi (P1AE1217) (臼鏈) DKTHTCPPCPAPELL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P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RFTQKSLSLSPGK
259 Avi 標籤 GLNDIFEAQKIEWHE
260 人類 LTBR ECD (S28-M227) N 端及 C 端延伸 - Fc 融合 wt kih HRYF - Avi - His 生物素化 261(P1AE7979)(杵鏈) SQPQAVPPYASENQTCRDQEKEYYEPQHRICCSRCPPGTYVSAKCSRIRDTVCATCAENSYNEHWNYLTICQLCRPCDPVMGLEEIAPCTSKRKTQCRCQPGMFCAAWALECTHCELLSDCPPGTEAELKDEVGKGNNHCVPCKAGHFQNTSSPSARCQPHTRCENQGLVEAAPGTAQSDTTCKNPLEPLPPEMSGTMLMASGSDKTHTCPPCPAPELL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P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KSGGLNDIFEAQKIEWHEGGHHHHHH
261 人類 LTBR ECD (S28-M227) N 端及 C 端延伸 - Fc 融合 wt kih HRYF - Avi - His 生物素化 (P1AE7979)(臼鏈) DKTHTCPPCPAPELL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P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RFTQKSLSLSPGK
262 單體 N 端食蟹獼猴 LTbR (ECD 全長) hu IgG1 Fc 融合 kih HRYF avi 生物素化 (P1AE2656)(杵鏈) QTCRDQEKEYYEPRHRICCSRCPPGTYVSAKCSRSRDTVCATCAENSYNEHWNYLTICQLCRPCDPVMGLEEIAPCTSKRKTQCRCQPGMFCAAWALECTHCELLSDCPPGTEAELKDEVGKGNNHCVPCKAGHFQNTSSPSARCQPHTRCEDQGLVEAAPGTAQSDTTCRASGS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KSGGLNDIFEAQKIEWHE
263 單體 N 端食蟹獼猴 LTbR (ECD 全長) hu IgG1 Fc 融合 kih HRYF avi 生物素化 (P1AE2656)(臼鏈) DKTHTCPPCPAPELL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P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RFTQKSLSLSPGK
264 人類 FAP – Avi – His 生物素化 (P1AA5347) RPSRVHNSEENTMRALTLKDILNGTFSYKTFFPNWISGQEYLHQSADNNIVLYNIETGQSYTILSNRTMKSVNASNYGLSPDRQFVYLESDYSKLWRYSYTATYYIYDLSNGEFVRGNELPRPIQYLCWSPVGSKLAYVYQNNIYLKQRPGDPPFQITFNGRENKIFNGIPDWVYEEEMLATKYALWWSPNGKFLAYAEFNDTDIPVIAYSYYGDEQYPRTINIPYPKAGAKNPVVRIFIIDTTYPAYVGPQEVPVPAMIASSDYYFSWLTWVTDERVCLQWLKRVQNVSVLSICDFREDWQTWDCPKTQEHIEESRTGWAGGFFVSTPVFSYDAISYYKIFSDKDGYKHIHYIKDTVENAIQITSGKWEAINIFRVTQDSLFYSSNEFEEYPGRRNIYRISIGSYPPSKKCVTCHLRKERCQYYTASFSDYAKYYALVCYGPGIPISTLHDGRTDQEIKILEENKELENALKNIQLPKEEIKKLEVDEITLWYKMILPPQFDRSKKYPLLIQVYGGPCSQSVRSVFAVNWISYLASKEGMVIALVDGRGTAFQGDKLLYAVYRKLGVYEVEDQITAVRKFIEMGFIDEKRIAIWGWSYGGYVSSLALASGTGLFKCGIAVAPVSSWEYYASVYTERFMGLPTKDDNLEHYKNSTVMARAEYFRNVDYLLIHGTADDNVHFQNSAQIAKALVNAQVDFQAMWYSDQNHGLSGLSTNHLYTHMTHFLKQCFSLSVDEQLYFQGGSGLNDIFEAQKIEWHEARAHHHHHH
265 鼠類 FAP – Avi – His 生物素化 (P1AD9907) RPSRVYKPEGNTKRALTLKDILNGTFSYKTYFPNWISEQEYLHQSEDDNIVFYNIETRESYIILSNSTMKSVNATDYGLSPDRQFVYLESDYSKLWRYSYTATYYIYDLQNGEFVRGYELPRPIQYLCWSPVGSKLAYVYQNNIYLKQRPGDPPFQITYTGRENRIFNGIPDWVYEEEMLATKYALWWSPDGKFLAYVEFNDSDIPIIAYSYYGDGQYPRTINIPYPKAGAKNPVVRVFIVDTTYPHHVGPMEVPVPEMIASSDYYFSWLTWVSSERVCLQWLKRVQNVSVLSICDFREDWHAWECPKNQEHVEESRTGWAGGFFVSTPAFSQDATSYYKIFSDKDGYKHIHYIKDTVENAIQITSGKWEAIYIFRVTQDSLFYSSNEFEGYPGRRNIYRISIGNSPPSKKCVTCHLRKERCQYYTASFSYKAKYYALVCYGPGLPISTLHDGRTDQEIQVLEENKELENSLRNIQLPKVEIKKLKDGGLTFWYKMILPPQFDRSKKYPLLIQVYGGPCSQSVKSVFAVNWITYLASKEGIVIALVDGRGTAFQGDKFLHAVYRKLGVYEVEDQLTAVRKFIEMGFIDEERIAIWGWSYGGYVSSLALASGTGLFKCGIAVAPVSSWEYYASIYSERFMGLPTKDDNLEHYKNSTVMARAEYFRNVDYLLIHGTADDNVHFQNSAQIAKALVNAQVDFQAMWYSDQNHGILSGRSQNHLYTHMTHFLKQCFSLSDVDEQLYFQGGSGLNDIFEAQKIEWHEARAHHHHHH
266 LTBR (5929) CDR-H2 斑塊 IPIFG
267 HUJH5.HFc-DO3 CTT GGG CCC TTG GTA CTT GCT GAG GAG ACG GTG ACC AGG G
268 HUJH6.HFc-Do3 CTT GGG CCC TTG GTA CTT GCT GAG GAG ACG GTG ACC GTG G
269 BcPCR_FHLC_前導.fw (TG) ACA GAG GAA GCT TGC CGC CAC CAT GGA CAT GAG GGT CCC CGC
270 HuCK.Do.2AA TGA AGA CAG ATG GTG CAG CCA CAG
271 WTRat.VH.FW11 SAR GTV MAG CTG VWG SAG TCW GGR SS
272 WTRat.VH.FW12 SAG GTG MAG CTS SWG SAR WCW GGR SS
273 WTRat.VH.FW13 SAR GTK MAR CTG SWG SAG TCW GGR SS
274 WTRat.VH.FW14 SMG GTG MAG CTK SWK SAG TCW GGW SS
275 WTRat.VH.FW15 AGG TKM MKC TGA WRS ART CWG GMS ST
276 WTRat.VH.FW16 SAG GTR MAG CTG VWR SAG TCW GGR SV
277 WTRat.VH.FW17 AGG TGC AGC TDV WRS AGW CWG GRS SW
278 682.rev do GGGAAGATGAAGACAGATG
279 WTRat.VK.FW1 GRYRTYSWGWTGACMCARDCTCCDB
280 WTRat.VK.FW2 GMTRTTGTKMTSAMNCARDCWCCAB
281 WTRat.Cκ.Do2 gacgggtgaggatgatgtcttatgaacaa
282 小鼠 FAP UniProt 編號 P97321
283 CH1 域 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
284 CH1 連接體 C 端末端 EPKSC
285 CH1 連接體 C 端末端 D 變異體 EPKSCD
286 CH1 連接體 C 端末端 S 變異體 EPKSCS
287 鉸鏈全 DKTHTCPXCP,X 為 S 或 P
288 鉸鏈中等 HTCPXCP,X 為 S 或 P
289 鉸鏈短 CPXCP,X 為 S 或 P
290 CH2 域 APELL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W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ESTYRW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PAPIEKTISKAK
291 CH3 域 GQPREPQVYTLPPSRDELTKNQVSLT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292 Fc IgG1,高加索人同種異型 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LL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PAPIEKTISKAKGQPREPQVYTLPPSRDELTKNQVSLT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K
293 Fc IgG1,非裔美國人同種異型 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LL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PAPIEKTISKAKGQPREPQVYTLPPSREEMTKNQVSLT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K
294 Fc IgG2 ASTKGPSVFPLAPCSRSTSES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NFGTQTYTCNVDHKPSNTKVDKTVERKCCVECPPCPAPPVA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QFNWYVDGVEVHNAKTKPREEQFNSTFRVVSVLTVVHQDWLNGKEYKCKVSNKGLPAPIEKTISKTKGQPREPQVYTLPPSREEMTKNQVSLTCLVKGFYPSDISVEWESNGQPENNYKTTPPM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K
295 Fc IgG3 ASTKGPSVFPLAPCSR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TCNVNHKPSNTKVDKRVELKTPLGDTTHTCPRCPEPKSCDTPPPCPRCPEPKSCDTPPPCPRCPEPKSCDTPPPCPRCPAPELL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QFKWYVDGVEVHNAKTKPREEQYNSTF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PAPIEKTISKTKGQPREPQVYTLPPSREEMTKNQVSLTCLVKGFYPSDIAVEWESSGQPENNYNTTPPMLDSDGSFFLYSKLTVDKSRWQQGNIFSCSVMHEALHNRFTQKSLSLSPGK
296 Fc IgG4 ASTKGPSVFPLAPCSRSTSES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KTYTCNVDHKPSNTKVDKRVESKYGPPCPSCPAPEFL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QEDPEVQFNWYVDGVEVHNAKTKPREEQF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GLPSSIEKTISKAKGQPREPQVYTLPPSQEEMTKNQVSLT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RLTVDKSRWQE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LGK
297 小鼠 LTBR 小家鼠 Uniprot 登錄號 B2RRV3 MRLPRASSPC GLAWGPLLLG LSGLLVASQP QLVPPYRIEN QTCWDQDKEY YEPMHDVCCS RCPPGEFVFA VCSRSQDTVC KTCPHNSYNE HWNHLSTCQL CRPCDIVLGF EEVAPCTSDR KAECRCQPGM SCVYLDNECV HCEEERLVLC QPGTEAEVTD EIMDTDVNCV PCKPGHFQNT SSPRARCQPH TRCEIQGLVE AAPGTSYSDT ICKNPPEPGA MLLLAILLSL VLFLLFTTVL ACAWMRHPSL CRKLGTLLKR HPEGEESPPC PAPRADPHFP DLAEPLLPMS GDLSPSPAGP PTAPSLEEVV LQQQSPLVQA RELEAEPGEH GQVAHGANGI HVTGGSVTVT GNIYIYNGPV LGGTRGPGDP PAPPEPPYPT PEEGAPGPSE LSTPYQEDGK AWHLAETETL GCQDL
298 肽連接子 (G4S) GGGGS
299 肽連接子 (G4S) 2 GGGGSGGGGS
300 肽連接子 (SG4) 2 SGGGGSGGGG
301 肽連接子 G4(SG4) 2 GGGGSGGGGSGGGG
302 肽連接子 GSPGSSSSGS
303 (G4S) 3肽連接子 GGGGSGGGGSGGGGS
304 (G4S) 4肽連接子 GGGGSGGGGSGGGGSGGGGS
305 肽連接子 GSGSGSGS
306 肽連接子 GSGSGNGS
307 肽連接子 GGSGSGSG
308 肽連接子 GGSGSG
309 肽連接子 GGSG
310 肽連接子 GGSGNGSG
311 肽連接子 GGNGSGSG
312 肽連接子 GGNGSG
313 VH (PD-L1) EVQLV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DSWIHWVRQAPGKGLEWVAWISPYGGSTYYADSVKGRFTISADTSKNTAYLQMNSLRAEDTAVYYCARRHWPGGFDYWGQGTLVTVSS
314 VL (PD-L1) DIQMTQSPSSLSASVGDRVTITCRASQDVSTAVAWYQQKPGKAPKLLIYSASFLY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LYHPATFGQGTKVEIK
315 VH (PD-L1) EVQLV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RYWMSWVRQAPGKGLEWVANIKQDGSEKYYVDSVKGRFTISRDNAKNSLYLQMNSLRAEDTAVYYCAREGGWFGELAFDYWGQGTLVTVSS
316 VL (PD-L1)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RVSSSYLAWYQQKPGQAPRLLIYDASS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YGSLPWTFGQGTKVEIK
317 rbHC.up AAG CTT GCC ACC ATG GAG ACT GGG CTG CGC TGG CTT C
318 P1AG5459 HC KK+ LTBR 帶電荷 – FAP 交叉 (鼠類 2+1 替代物) EVQLV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TMNWVRQAPGKGLEWVSGVAPSGDRTYYTDSVKGRFTISRDNAKNTLDLQMTSLRAEDAAIYICAQGFAFTNWGQGTMVTVSSAKTTPPSVYPLAPGSAAQTNSMVTLGCLVEGYFPEPVTVTWNSGSLSSGVHTFPAVLQSDLYTLSSSVTVPSSTWPSQTVTCNVAHPASSTKVDEKIVPRDCGCKPCICTVPEVSSVFIFPPKPKDVLTITLTPKVTCVVVAISKDDPEVQFSWFVDDVEVHTAQTKPREEQINSTFRSVSELPIMHQDWLNGKEFKCRVNSAAFGAPIEKTISKTKGRPKAPQVYTIPPPKKQMAKDKVSLTCMITNFFPEDITVEWQWNGQPAENYKNTQPIMKTDGSYFVYSKLNVQKSNWEAGNTFTCSVLHEGLHNHHTEKSLSHSPGGGGGSGGGGSGGGGSGGGGS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HAMSWVRQAPGKGLEWVSAIWASGEQ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LGNFDYWGQGTLVTVSSRADAAPTVSIFPPSSEQLTSGGASVVCFLNNFYPKDINVKWKIDGSERQNGVLNSWTDQDSKDSTYSMSSTLTLTKDEYERHNSYTCEATHKTSTSPIVKSFNRNEC
319 P1AG5459 LC LTBR 帶電荷 (鼠類 2+1 替代物) DIQMTQSPSSLSASVGDRVTITCRASQGISSALAWFQQKPGKAPKRLIFDASSLD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NNYPLTFGGGTKVEMKRADAAPTVSIFPPSSRKLTSGGASVVCFLNNFYPKDINVKWKIDGSERQNGVLNSWTDQDSKDSTYSMSSTLTLTKDEYERHNSYTCEATHKTSTSPIVKSFNRNEC
320 P1AG5459 HC DD- LTBR 帶電荷 (鼠類 2+1 替代物) EVQLV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TMNWVRQAPGKGLEWVSGVAPSGDRTYYTDSVKGRFTISRDNAKNTLDLQMTSLRAEDAAIYICAQGFAFTNWGQGTMVTVSSAKTTPPSVYPLAPGSAAQTNSMVTLGCLVEGYFPEPVTVTWNSGSLSSGVHTFPAVLQSDLYTLSSSVTVPSSTWPSQTVTCNVAHPASSTKVDEKIVPRDCGCKPCICTVPEVSSVFIFPPKPKDVLTITLTPKVTCVVVAISKDDPEVQFSWFVDDVEVHTAQTKPREEQINSTFRSVSELPIMHQDWLNGKEFKCRVNSAAFGAPIEKTISKTKGRPKAPQVYTIPPPKEQMAKDKVSLTCMITNFFPEDITVEWQWNGQPAENYDNTQPIMDTDGSYFVYSDLNVQKSNWEAGNTFTCSVLHEGLHNHHTEKSLSHSPG
321 P1AG5459 LC FAP 交叉 (鼠類 2+1 替代物)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SRSYLAWYQQKPGQAPRLLIIGAST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QVIPPTFGQGTKVEIKSSAKTTPPSVYPLAPGSAAQTNSMVTLGCLVKGYFPEPVTVTWNSGSLSSGVHTFPAVLQSDLYTLSSSVTVPSSTWPSQTVTCNVAHPASSTKVDKKIVPRDC
322 P1AG5461 HC KK+ LTBR 帶電荷 – DP47 交叉 (非靶向鼠類 2+1 替代物) EVQLV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TMNWVRQAPGKGLEWVSGVAPSGDRTYYTDSVKGRFTISRDNAKNTLDLQMTSLRAEDAAIYICAQGFAFTNWGQGTMVTVSSAKTTPPSVYPLAPGSAAQTNSMVTLGCLVEGYFPEPVTVTWNSGSLSSGVHTFPAVLQSDLYTLSSSVTVPSSTWPSQTVTCNVAHPASSTKVDEKIVPRDCGCKPCICTVPEVSSVFIFPPKPKDVLTITLTPKVTCVVVAISKDDPEVQFSWFVDDVEVHTAQTKPREEQINSTFRSVSELPIMHQDWLNGKEFKCRVNSAAFGAPIEKTISKTKGRPKAPQVYTIPPPKKQMAKDKVSLTCMITNFFPEDITVEWQWNGQPAENYKNTQPIMKTDGSYFVYSKLNVQKSNWEAGNTFTCSVLHEGLHNHHTEKSLSHSPGGGGGSGGGGSGGGGSGGGGS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AISGSGG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SGFDYWGQGTLVTVSSRADAAPTVSIFPPSSEQLTSGGASVVCFLNNFYPKDINVKWKIDGSERQNGVLNSWTDQDSKDSTYSMSSTLTLTKDEYERHNSYTCEATHKTSTSPIVKSFNRNEC
323 P1AG5461 LC LTBR 帶電荷 (非靶向鼠類 2+1 替代物) DIQMTQSPSSLSASVGDRVTITCRASQGISSALAWFQQKPGKAPKRLIFDASSLD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NNYPLTFGGGTKVEMKRADAAPTVSIFPPSSRKLTSGGASVVCFLNNFYPKDINVKWKIDGSERQNGVLNSWTDQDSKDSTYSMSSTLTLTKDEYERHNSYTCEATHKTSTSPIVKSFNRNEC
324 P1AG5461 HC DD- LTBR 帶電荷 (非靶向鼠類 2+1 替代物) EVQLV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TMNWVRQAPGKGLEWVSGVAPSGDRTYYTDSVKGRFTISRDNAKNTLDLQMTSLRAEDAAIYICAQGFAFTNWGQGTMVTVSSAKTTPPSVYPLAPGSAAQTNSMVTLGCLVEGYFPEPVTVTWNSGSLSSGVHTFPAVLQSDLYTLSSSVTVPSSTWPSQTVTCNVAHPASSTKVDEKIVPRDCGCKPCICTVPEVSSVFIFPPKPKDVLTITLTPKVTCVVVAISKDDPEVQFSWFVDDVEVHTAQTKPREEQINSTFRSVSELPIMHQDWLNGKEFKCRVNSAAFGAPIEKTISKTKGRPKAPQVYTIPPPKEQMAKDKVSLTCMITNFFPEDITVEWQWNGQPAENYDNTQPIMDTDGSYFVYSDLNVQKSNWEAGNTFTCSVLHEGLHNHHTEKSLSHSPG
325 P1AG5461 LC DP47 交叉 (非靶向鼠類 2+1 替代物)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SSSYLAWYQQKPGQAPRLLIYGASS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YGSSPLTFGQGTKVEIKSSAKTTPPSVYPLAPGSAAQTNSMVTLGCLVKGYFPEPVTVTWNSGSLSSGVHTFPAVLQSDLYTLSSSVTVPSSTWPSQTVTCNVAHPASSTKVDKKIVPRDC
326 P1AE1079(2+1) HC 杵 LTBR (CBE11) – FAP VH EVQLVESGGGLVKPGGSLRLSCAASGFTFSDYYMYWFRQAPGKGLEWVATISDGGSYTYYPDSVKGRFTISRDNAKNSLYLQMSSLRAEDTAVYYCAREENGNFYYFDYWGQGTT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GGGGSGGGGSGGGGSGGGGS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AIIGSGA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FGGFNYWGQGTLVTVSS
327 P1AG1079(2+1) LC LTBR (CBE11) 2x DIQMTQSPSSLSASVGDRVTITCKAGQDIKSYLSWYQQKPGKAPKLLIYYATRLADGVPSRFSGSGSGTDYTLTISSLQPEDFATYYCLQHGESPWTFGGGTKLEIKRT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328 P1AG1079(2+1) HC 臼 LTBR (CBE11) –FAP VL EVQLVESGGGLVKPGGSLRLSCAASGFTFSDYYMYWFRQAPGKGLEWVATISDGGSYTYYPDSVKGRFTISRDNAKNSLYLQMSSLRAEDTAVYYCAREENGNFYYFDYWGQGTT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GGGGSGGGGSGGGGSGGGGS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TSSYLAWYQQKPGQAPRLLINVGSR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IMLPPTFGQGTKVEIK
329 P1AH5884 (1+1) HC 杵 LTBR (BHA10) 交叉 DIQMTQSPSSLSASVGDRVTITCKASQNVGINVAWYQQKPGKAPKSLISSASYRY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FCQQYDTYPFTFGQGTKVEI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
330 P1AH5884 (1+1) HC 臼 FAP 帶電荷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AIIGSGA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FGGFN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E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E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
331 P1AH5884 (1+1) LC LTBR (BHA10) 交叉 QVQLVQSGAEVKKPGSSVKVSCKASGYTFTTYYLHWVRQAPGQGLEWMGWIYPGNVHAQYNEKFKGRVTITADKSTSTAYMELSSLRSEDTAVYYCARSWEGFPYWGQGTTVTVSSAS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332 P1AH5884 (1+1) LC FAP 帶電荷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TSSYLAWYQQKPGQAPRLLINVGSR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IMLPPTFGQGTKVEIKRTVAAPSVFIFPPSDRK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333 P1AH5885 (2+1) HC 杵 LTBR (BHA10) 交叉,FAP 帶電荷 DIQMTQSPSSLSASVGDRVTITCKASQNVGINVAWYQQKPGKAPKSLISSASYRY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FCQQYDTYPFTFGQGTKVEI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GGGGSGGGGSGGGGSGGGG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AMSWVRQAPGKGLEWVSAIIGSGA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KGWFGGFN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E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EKVEPKSCD
334 P1AH5885 (2+1) HC 臼 LTBR (BHA10) 交叉 DIQMTQSPSSLSASVGDRVTITCKASQNVGINVAWYQQKPGKAPKSLISSASYRY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FCQQYDTYPFTFGQGTKVEI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
335 P1AH5885 (2+1) LC LTBR (BHA10)(2x) 交叉 QVQLVQSGAEVKKPGSSVKVSCKASGYTFTTYYLHWVRQAPGQGLEWMGWIYPGNVHAQYNEKFKGRVTITADKSTSTAYMELSSLRSEDTAVYYCARSWEGFPYWGQGTTVTVSSAS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336 P1AH5885 (2+1) LC FAP 帶電荷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TSSYLAWYQQKPGQAPRLLINVGSRRAT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GIMLPPTFGQGTKVEIKRTVAAPSVFIFPPSDRK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337 P1AH5886 (2+1) HC 杵 LTBR (9459) 交叉,FAP (212) 帶電荷 DIQMTQSPSSLSASVGDRVTITCRASQGISSALAWFQQKPGKAPKRLIFDASSLD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NNYPLTFGGGTKVEM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GGGGSGGGGSGGGGSGGGGQVQLVQSGAEVKKPGASVKVSCKASGYTLTDYNMDWVRQAPGQGLEWIGDIYPNTGGTIYNQKFKGRVTMTIDTSTSTVYMELSSLRSEDTAVYYCTRFRGIHYAMDYWGQGTT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E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EKVEPKSCD
338 P1AH5886 (2+1) HC 臼 LTBR (9459) 交叉 DIQMTQSPSSLSASVGDRVTITCRASQGISSALAWFQQKPGKAPKRLIFDASSLD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NNYPLTFGGGTKVEMK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
339 P1AH5886 (2+1) LC LTBR (9459)(2x) 交叉 EVQLV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TMNWVRQAPGKGLEWVSGVAPSGDRTYYTDSVKGRFTISRDNAKNTLDLQMTSLRAEDAAIYICAQGFAFTNWGQGTMVTVSSAS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340 P1AH5886 (2+1) LC FAP (212) 帶電荷 EIVLTQSPATLSLSPGERATLSCRASESVDNYGLSFINWFQQKPGQAPRLLIYGTSNRGSGIPARFSGSGSGTDFTLTISSLEPEDFAVYFCQQSNEVPYTFGGGTKVEIKRTVAAPSVFIFPPSDRK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341 P1AH0119 HC (LTBR BHA10 hu IgG1 PG LALA) QVQLVQSGAEVKKPGSSVKVSCKASGYTFTTYYLHWVRQAPGQGLEWMGWIYPGNVHAQYNEKFKGRVTITADKSTSTAYMELSSLRSEDTAVYYCARSWEGFPYWGQGTT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SRDELTKNQVSLT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
342 P1AH0119 LC (LTBR BHA10 hu IgG1 PG LALA) DIQMTQSPSSLSASVGDRVTITCKASQNVGINVAWYQQKPGKAPKSLISSASYRY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FCQQYDTYPFTFGQGTKVEIKRT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343 LTBR (BHA10) CDR-H1 TYYLH
344 LTBR (BHA10) CDR-H2 WIYPGNVHAQYNEKFKG
345 LTBR (BHA10) CDR-H3 SWEGFPY
346 LTBR (BHA10) CDR-L1 KASQNVGINVA
347 LTBR (BHA10) CDR-L2 SASYRYS
348 LTBR (BHA10) CDR-L3 QQYDTYPFT
349 LTBR (BHA10) VH QVQLVQSGAEVKKPGSSVKVSCKASGYTFTTYYLHWVRQAPGQGLEWMGWIYPGNVHAQYNEKFKGRVTITADKSTSTAYMELSSLRSEDTAVYYCARSWEGFPYWGQGTTVTVSS
350 LTBR (BHA10) VL DIQMTQSPSSLSASVGDRVTITCKASQNVGINVAWYQQKPGKAPKSLISSASYRY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FCQQYDTYPFTFGQGTKVEIK
351 抗原決定區 (P1AE9459) QCRCQPGMFCAAWALEC
352 抗原決定區 (P1AH0119) AWALECTHCELL
353 抗原決定區 1 (P1AE1873) QTCRDQEKEYYEPQHR
354 抗原決定區 2 (P1AE1873) SRIRDTVC
355 抗原決定區 1 (P1AE1235) SYNEHWNYLTICQL
356 抗原決定區 2 (P1AE1235) WALECTHCELLSDCPPGT
357 人類輕鏈 (UniProt 登錄號 O43557) MEESVVRPSVFVVDGQTDIPFTRLGRSHRRQSCSVARVGLGLLLLLMGAGLAVQGWFLLQLHWRLGEMVTRLPDGPAGSWEQLIQERRSHEVNPAAHLTGANSSLTGSGGPLLWETQLGLAFLRGLSYHDGALVVTKAGYYYIYSKVQLGGVGCPLGLASTITHGLYKRTPRYPEELELLVSQQSPCGRATSSSRVWWDSSFLGGVVHLEAGEKVVVRVLDERLVRLRDGTRSYFGAFMV
358 人類輕鏈 (74-240) DGPAGSWEQLIQERRSHEVNPAAHLTGANSSLTGSGGPLLWETQLGLAFLRGLSYHDGALVVTKAGYYYIYSKVQLGGVGCPLGLASTITHGLYKRTPRYPEELELLVSQQSPCGRATSSSRVWWDSSFLGGVVHLEAGEKVVVRVLDERLVRLRDGTRSYFGAFMV
359 人類 LTBR ECD (S28-M227) SQPQAVPPYASENQTCRDQEKEYYEPQHRICCSRCPPGTYVSAKCSRIRDTVCATCAENSYNEHWNYLTICQLCRPCDPVMGLEEIAPCTSKRKTQCRCQPGMFCAAWALECTHCELLSDCPPGTEAELKDEVGKGNNHCVPCKAGHFQNTSSPSARCQPHTRCENQGLVEAAPGTAQSDTTCKNPLEPLPPEMSGTMLM
360 鼠類 LTBR ECD (S28-L223) SQPQLVPPYRIENQTCWDQDKEYYEPMHDVCCSRCPPGEFVFAVCSRSQDTVCKTCPHNSYNEHWNHLSTCQLCRPCDIVLGFEEVAPCTSDRKAECRCQPGMSCVYLDNECVHCEEERLVLCQPGTEAEVTDEIMDTDVNCVPCKPGHFQNTSSPRARCQPHTRCEIQGLVEAAPGTSYSDTICKNPPEPGAMLL
361 食蟹獼猴 LTBR ECD (S28-M227) SQPQVVPPYGSENQTCRDQEKEYYEPRHRICCSRCPPGTYVSAKCSRSRDTVCATCAENSYNEHWNYLTICQLCRPCDPVMGLEEIAPCTSKRKTQCRCQPGMFCAAWALECTHCELLSDCPPGTEAELKDEVGKGNNHCVPCKAGHFQNTSSPSARCQPHTRCEDQGLVEAAPGTAQSDTTCRNPSESLPPEMSGTMLM
以下編號的段落 (paras) 為本發明的態樣: 1.一種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包含: (a) 第一抗原結合域,其與纖維母細胞活化蛋白 (FAP) 特異性結合, (b) 與淋巴毒素 β 受體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及 (c) Fc 域,其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並且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抗原結合分子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取代。 2.如段落 1 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一經與 FAP 結合即活化 LTBR。 3.如段落 1 或 2 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包含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三抗原結合域。 4.如段落 3 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三抗原結合域係和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相同。 5.如段落 1 至 4 中任一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為 Fab 片段。 6.如段落 1 至 5 中任一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 (i) 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重鏈互補決定區 (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輕鏈互補決定區 (iv) 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 之胺基酸序列,或 (ii) 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19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20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21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22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23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24 之胺基酸序列。 7.如段落 1 至 6 中任一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與 SEQ ID NO: 9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與 SEQ ID NO: 10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或該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與 SEQ ID NO: 25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與 SEQ ID NO: 26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 8.如段落 1 至 7 中任一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 SEQ ID NO: 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 SEQ ID NO: 10 之胺基酸序列,或該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 SEQ ID NO: 2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 SEQ ID NO: 26 之胺基酸序列。 9.如段落 1 至 8 中任一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包含 (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重鏈互補決定區 (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27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28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2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輕鏈互補決定區 (iv) 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0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1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32 之胺基酸序列,或 (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35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36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3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8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9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40 之胺基酸序列,或 (i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4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4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4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4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4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48 之胺基酸序列,或 (iv)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51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52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5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54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55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56 之胺基酸序列,或 (v)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59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60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61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62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63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64 之胺基酸序列,或 (v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67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68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6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70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1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72 之胺基酸序列,或 (v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75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76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7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78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9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0 之胺基酸序列,或 (vi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8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8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8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8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8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8 之胺基酸序列。 10.如段落 1 至 9 中任一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包含 (i) 包含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i) 包含 SEQ ID NO: 41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42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ii) 包含 SEQ ID NO: 49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50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v) 包含 SEQ ID NO: 57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58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v) 包含 SEQ ID NO: 65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66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 (vi) 包含 SEQ ID NO: 73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74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 (vii) 包含 SEQ ID NO: 81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82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vi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8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90 之胺基酸序列,或 (ix)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9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98 之胺基酸序列。 11.如段落 1 至 10 中任一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包含 (i) 包含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i) 包含 SEQ ID NO: 41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42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ii) 包含 SEQ ID NO: 49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50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 12.如段落 1 至 11 中任一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包含 (a) 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其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 SEQ ID NO: 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 SEQ ID NO: 10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 (b) 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其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 13.如段落 1 至 12 中任一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的 Fc 域為 IgG Fc 域,特定而言為 IgG1 Fc 域或 IgG4 Fc 域,且其中 Fc 域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抗原結合分子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取代。 14.如段落 1 至 13 中任一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 Fc 域為具有胺基酸突變 L234A、L235A 及 P329G (根據 Kabat EU 索引編號) 的人類 IgG1 亞類之 Fc 域。 15.如段落 1 至 14 中任一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包含 (a) 第一 Fab 片段,其與 FAP 特異性結合, (b) 第二 Fab 片段,其與 LTBR 特異性結合,以及 (c) Fc 域,其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並且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抗原結合分子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取代。 16.如段落 15 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 Fab 片段為 crossFab 片段。 17.如段落 1 至 14 中任一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其包含 (a) 第一 Fab 片段,其與 FAP 特異性結合, (b) 第二 Fab 片段及第三 Fab 片段,其與 LTBR 特異性結合,以及 (c) Fc 域,其由第一次單元及第二次單元構成並且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抗原結合分子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取代, 其中與 FAP 結合的第一 Fab 片段係在其 N 端融合至 Fc 域次單元中之一者之 C 端,且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 Fab 片段及第三 Fab 片段係各自在其 C 端融合至 Fc 域次單元中之一者之 N 端。 18.一種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抗體,其中該抗體包含 (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重鏈互補決定區 (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27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28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2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輕鏈互補決定區 (iv) 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0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1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32 之胺基酸序列,或 (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35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36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3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8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9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40 之胺基酸序列,或 (i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4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4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4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4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4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48 之胺基酸序列,或 (iv)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51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52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5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54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55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56 之胺基酸序列,或 (v)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59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60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61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62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63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64 之胺基酸序列,或 (v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67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68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6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70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1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72 之胺基酸序列,或 (v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75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76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7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78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9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0 之胺基酸序列,或 (vi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8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8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8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8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8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8 之胺基酸序列。 19.如段落 18 之抗體,其中該抗體包含 (i) 包含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i) 包含 SEQ ID NO: 41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42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ii) 包含 SEQ ID NO: 49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50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v) 包含 SEQ ID NO: 57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58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v) 包含 SEQ ID NO: 65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66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 (vi) 包含 SEQ ID NO: 73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74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 (vii) 包含 SEQ ID NO: 81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82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vi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8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90 之胺基酸序列,或 (ix)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9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98 之胺基酸序列。 20.一種或多種經分離之多核苷酸,其編碼如段落 1 至 17 中任一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段落 18 或 19 之抗體。 21.一種表現載體,其包含如段落 20 之一種或多種經分離之多核苷酸。 22.一種原核或真核宿主細胞,其包含如段落 20 之一種或多種經分離之多核苷酸或如段落 21 之表現載體。 23.一種生產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方法,其包含下列步驟:a) 在適合表現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條件下培養段落 22 之原核或真核宿主細胞,及 b) 視情況回收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24.一種醫藥組成物,其包含如段落 1 至 17 中任一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段落 18 或 19 之抗體及醫藥上可接受之賦形劑。 25.如段落 24 之醫藥組成物,其進一步包含另外的治療劑。 26.如段落 1 至 17 中任一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段落 24 之醫藥組成物,其用為藥物。 27.如段落 1 至 17 中任一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段落 24 之醫藥組成物,其用於 (a) 誘導內皮細胞或癌症相關纖維母細胞上的 ICAM 調升;或 (b) 增強 T 細胞黏附。 28.如段落 1 至 17 中任一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段落 24 之醫藥組成物,其用於治療癌症。 29.如段落 1 至 17 中任一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段落 24 之醫藥組成物,其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醫藥組成物係用於與化學治療劑、放射及/或用於癌症免疫療法的其他藥劑組合投予。 30.如段落 1 至 17 中任一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段落 24 之醫藥組成物,其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係用於與阻斷 PD-L1/PD-1 交互作用的藥劑組合投予。 31.一種如段落 1 至 17 中任一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段落 24 之醫藥組成物在製造用於治療癌症的藥物中之用途。 32.一種治療罹患癌症的個體之方法,其包含向該個體投予有效量之如段落 1 至 17 中任一項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如段落 24 之醫藥組成物。 實例
以下為本發明之方法和組成物的實例。應當理解,鑒於上文給出的一般描述,可以實施各種其他實施例。 重組 DNA 技術
使用標準方法操作 DNA,如敘述於 Sambrook et al., 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Cold Spring Harbor, New York, 1989。根據製造商之說明使用分子生物試劑。關於人類免疫球蛋白輕鏈及重鏈之核苷酸序列之一般資訊提供於:Kabat, E.A. et al., (1991) 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 Fifth Ed., NIH Publication No 91-3242。 DNA 測序
透過雙股測序測定 DNA 序列。 基因合成
所需之基因片段可藉由使用適當模板的 PCR 產生,或從合成的寡核苷酸及 PCR 產物藉由自動基因合成來合成。在確切之基因序列不可用的情況下,寡核苷酸引物基於最接近的同源物之序列來設計,並藉由 RT-PCR 從來源於適當組織的 RNA 中分離出基因。將位於單個限制內切酶切割位點側翼的基因片段克隆到標準克隆/測序載體中。從轉化的細菌中純化質體 DNA,並透過 UV 光譜確定濃度。透過 DNA 測序確認亞克隆基因片段的 DNA 序列。基因片段設計有合適的限制位點,以允許亞選殖到各自的表現載體中。所有構建體均設計有用於前導肽的 5’ 端 DNA 序列編碼,該前導肽靶向蛋白質以在真核細胞中分泌。 蛋白質純化
參照標準方案從過濾的細胞培養上清液中純化蛋白質。簡言之,將抗體施加至蛋白質 A 瓊脂糖凝膠管柱 (MabSelect TMSuRe TM, Cytiva) 並用 PBS 洗滌。在 pH 2.8 下實現抗體之溶離,接著立即中和樣品。在 PBS 或 20 mM 組胺酸、150 mM NaCl pH 6.0 中藉由粒徑排阻層析 (SEC) (HiLoad® 16/600 Superdex® S200, Cytiva) 將聚集的蛋白質與單體抗體分離。收集單體抗體濾份,(必要時) 使用例如 MILLIPORE Amicon Ultra (30 MWCO) 離心濃縮器濃縮,冷凍並在 -20℃ 或 -80℃ 下儲存。提供部分樣品用於後續蛋白質分析及分析型特徵化,例如藉由 SDS-PAGE、CE-SDS、分析型粒徑排阻層析 (SEC) 或質譜分析。 SDS-PAGE
根據製造商說明使用 NuPAGE® Pre-Cast 凝膠系統 (Invitrogen)。特別是,使用 10% 或 4-12% NuPAGE® Novex® Bis-TRIS Pre-Cast 凝膠 (pH 6.4) 及 NuPAGE® MES (還原性凝膠,具有 NuPAGE® Antioxidant 操作緩衝液添加劑) 或 MOPS (非還原性凝膠) 操作緩衝液。 CE-SDS
使用微流體 LabChip® 技術 (Caliper Life Science,美國) 藉由 CE-SDS 分析雙特異性抗體及對照抗體之純度、抗體完整性及分子量。根據製造商之說明,使用 HT Protein Express Reagent Kit 製備 5 µL 蛋白質溶液用於 CE-SDS 分析並使用 HT Protein Express Chip 在 LabChip® GXII Touch TM蛋白質表徵系統上進行分析。使用 LabChip® GX 軟體版本 3.0.618.0 分析資料。 分析型粒徑排阻層析
藉由HPLC層析進行用於測定抗體之聚集及寡聚狀態之粒徑排阻層析(SEC)。簡言之,將蛋白質 A 純化抗體施加至 Agilent HPLC 1100 系統上 300 mM NaCl、50 mM KH 2PO 4/K 2HPO 4,pH 7.5 中之 Tosoh (例如,TSKgel® G3000 SW XL) 管柱或 Dionex HPLC 系統上 2 × PBS 中之 Superdex 200 管柱 (GE Healthcare)。藉由 UV 吸光度及峰值面積之積分來定量溶離之蛋白質。BioRad Gel 過濾標準 151-1901 用作標準。 實例 1 LTBR 抗體的生成 1.1 用於噬菌體展示及免疫接種產生抗 LTBR 抗體的蛋白質
為藉由噬菌體展示及免疫接種產生抗 LTBR 抗體,產生不同物種的淋巴毒素 β 受體及淋巴毒素 α1β2 以及工具蛋白作為可溶性重組蛋白。這些是生物素化及 Fc 標記的淋巴毒素 β 受體,其用為噬菌體展示中的抗原及免疫接種的免疫原,生物素化 Fc 片段 (Fc 耗竭物) 用為預清除劑以避免噬菌體展示中的 Fc 結合物,以及生物素化及 his 標記的單鏈淋巴毒素 α1β2 配體用於噬菌體展示及進一步表徵期間的競爭。 1提供這些蛋白質及其相應的標識符,其結構示意性地顯示在 1A 1G中。 1 :用於噬菌體展示及免疫接種的重組可溶性受體、配體及工具蛋白
標識符 SEQ ID NO. 重組可溶性蛋白
P1AA0981 247、248 (杵及臼鏈) Fc 耗竭物 kh NC avi 生物素化
P1AE1235 249 人類淋巴毒素 α1β2 單鏈 avi his
P1AE1236 250 鼠類淋巴毒素 α1β2 單鏈 avi his
P1AE2835 251、252 (杵及臼鏈) 單體 huLTBR ECD (S28-M227) Fc 融合 avi 生物素化
P1AE4410 253、254 (杵及臼鏈) 單體鼠類 LTBR ECD (S28-L223) Fc 融合 avi 生物素化
P1AE4411 255、256 (杵及臼鏈) 單體食蟹獼猴 LTBR ECD (S28-M227) Fc 融合 avi 生物素化
P1AE1217 257、258 (杵及臼鏈) 單體 N 端人類 LTBR (ECD 全長) hu IgG1 Fc 融合 kih HRYF avi
1中列出的所有重組可溶性蛋白由 Evitria 使用其專有的載體系統與習知 (基於非 PCR 的) 選殖技術以及使用懸浮液適應的 CHO K1 細胞 (最初從 ATCC 獲得,並適應於 Evitria 的懸浮培養中的無血清生長) 製備。對於生產,Evitria 使用其專有的無動物組分且無血清的培養基 (eviGrow 及 eviMake2) 及其專有的轉染試劑 (eviFect)。對於 活體內生物素化,將 avi 標籤 (GLNDIFEAQKIEWHE, SEQ ID NO: 259) 融合至這些構建體之 C 端 (對於 P1AA0981,亦融合至杵重鏈之 N 端),其允許在與 BirA 生物素連接酶共表現時進行特異性生物素化。藉由離心及隨後的過濾 (0.2 μm 過濾器) 收穫上清液並通過標準方法從收穫的上清液中純化蛋白質。
Fc 標記的蛋白質藉由蛋白質 A 親和層析 (Protein A MabSelect TMSuRe TM, Cytiva) 及製備型粒徑篩析層析 (SEC) (HiLoad® 16/600 Superdex® S200, Cytiva) 進行純化,而 his 標記的蛋白藉由 cOmplete His-標籤親和層析,然後藉由製備型粒徑篩析層析 (SEC) (HiLoad® 26/60 S200) 進行純化,所有操作皆按照標準程序及製造商的說明進行。經純化之蛋白質的純度係藉由分析型粒徑篩析層析 (例如,TSKgel® G3000 SW XL) 及 CE-SDS (例如,Caliper LabChip® GXII) 來確定。 1.2 用於篩選及表徵抗 LTBR IgG 抗體及抗 FAP/ LTBR 雙特異性抗體的額外蛋白質
為篩選並表徵由噬菌體展示及免疫接種產生的抗體,已表現並純化或購買其他重組可溶性淋巴毒素 β 受體、配體 (人類 LIGHT) 及腫瘤基質標靶 (人類及鼠類 FAP)。此外,已購買商業淋巴毒素 β 受體並在 活體外對其進行生物素化。 2 2A 2F提供有關這些蛋白質及其相應標識符之概述。 2 :額外的重組可溶性受體、配體及腫瘤基質標靶
標識符 SEQ ID NO: 重組可溶性蛋白
P1AE2401 - 二聚體人類 LTBR-Fc 生物素化 (購自 R&D Systems (7538-LR) 並隨後進行生物素化)
P1AE7979 260、261 人類 LTBR ECD (S28-M227) N 端及 C 端延伸 - Fc 融合 wt kih HRYF - Avi - His 生物素化
P1AE2656 262、263 單體 N 端食蟹獼猴 LTbR (ECD 全長) hu IgG1 Fc 融合 kih HRYF avi 生物素化
P1AE2655 - 二聚體鼠類 LTBR-Fc 二硫鍵連接之同二聚體生物素化 (購自 R&D Systems (1008-LR) 並隨後進行生物素化)
- - 人類 LIGHT (購自 R&D Systems (664-Li)
P1AA5347 264 人類 FAP – Avi – His 生物素化
P1AD9907 265 鼠類 FAP – Avi – His 生物素化
1.3 藉由噬菌體展示產生抗 LTBR Fab ( 片段抗原結合 )1.3.1 LTBR Fab 之選擇及篩選
抗 LTBR Fab 係藉由噬菌體展示從合成 Fab 文庫中選擇,該文庫基於整個人類框架,在 VL (3 種不同長度) 及 VH 域 (6 種不同長度) 的 CDR3 中具有序列多樣性。
根據以下方案在溶液中進行選擇回合 (生物淘選):1. 在包被有 500 nM 無關生物素化人類 Fc 片段的中性抗生物素蛋白包被的 96 孔盤上預清除每個文庫池約 10 12個噬菌粒顆粒,2. 將上清液中的非人類 Fc 片段結合噬菌粒顆粒與淋巴毒素配體及生物素化 LTBR 受體 (見 3) 在 0.8 ml 的總體積中持續 0.5 小時,3. 藉由添加 80 μl 卵白素包被的磁性顆粒捕獲生物素化 LTBR 受體和特異性結合噬菌體 20 分鐘,4. 洗滌使用磁性顆粒分離器,將各個磁性顆粒用 0.8 ml PBS/Tween 20 洗滌 5 至 10 次並用 0.8ml PBS 洗滌 5 至 10 次,5. 藉由添加 0.8 ml 10 mM 甘胺酸 pH 2 沖提噬菌體顆粒 5 分鐘,然後用 0.8 ml 100 mM 三乙胺 (TEA) 沖提 5 分鐘,隨後藉由添加 1/2 體積的 1 M Tris/HCl pH 7.4 進行中和,6. 用沖提的噬菌體顆粒重新感染對數期大腸桿菌 ( E. coli) TG1 細胞,感染輔助噬菌體 VCSM13,在振盪器上於 30℃ 孵育過夜,隨後用 PEG/NaCl 沉澱噬菌粒顆粒,以用於下一輪選擇。
使用遞減的抗原濃度進行 4 輪篩選。人類及鼠類淋巴毒素配體及受體在選擇輪次之間交替,以獲得不與天然配體競爭的人類及小鼠 LTBR 交叉反應性抗體。由於人類與食蟹獼猴 LTBR 之胞外域之間的序列高度同源性,假設亦產生人類及食蟹獼猴 LTBR 交叉反應性抗體。 3總結了在 LTBR 的噬菌體展示選擇活動期間,哪些蛋白質已用於預清除、配體競爭及選擇,以獲得非配體競爭性人類及鼠類 LTBR-特異性抗體。 3 :用於選擇非配體競爭性人類及鼠類 LTBR- 特異性抗體的噬菌體展示選擇活動
選擇輪次 預清除蛋白質 用於競爭的淋巴毒素配體 用於選擇的 LTBR 受體
第 1 輪 500 nM 生物素化人類 Fc 耗竭物 kh NC avi B (P1AA0981) 300 nM 人類淋巴毒素 α1β2 單鏈 avi his (P1AE1235) 100 nM 單體人類 LTBR ECD (S28-M227) Fc 融合 avi 生物素化 (P1AE2835)
第 2 輪 500 nM 生物素化人類 Fc 耗竭物 kh NC avi B (P1AA0981) 300 nM 鼠類淋巴毒素 α1β2 單鏈 avi his (P1AE1236) 50 nM 單體鼠類 LTBR ECD (S28-L223) Fc 融合 avi 生物素化 (P1AE4410)
第 3 輪 500 nM 生物素化人類 Fc 耗竭物 kh NC avi B (P1AA0981) 300 nM 人類淋巴毒素 α1β2 單鏈 avi his (P1AE1235) 25 nM 單體人類 LTBR ECD (S28-M227) Fc 融合 avi 生物素化 (P1AE2835)
第 4 輪 500 nM 生物素化人類 Fc 耗竭物 kh NC avi B (P1AA0981) 300 nM 鼠類淋巴毒素 α1β2 單鏈 avi his (P1AE1236) 10 nM 單體鼠類 LTBR ECD (S28-L223) Fc 融合 avi 生物素化 (P1AE4410)
1.3.2 用於鑑定藉由噬菌體展示所獲得之人類及小鼠 LTBR 交叉反應性 Fab 的夾層 ELISA
單個殖株在 96 孔形式中以 1 ml 培養物的形式進行細菌表現,並藉由 ELISA 篩選上清液。特定結合物被定義為具有高於單體 huLTBR ECD (S28-M227) Fc 融合 avi 生物素化 (P1AE2835) 以及 muLTBR ECD (S28-L223) Fc 融合 avi 生物素化 (P1AE4410) 背景訊息 5 倍的訊息,並且 Fc 耗竭物 kh NC avi B (P1AA0981) 無顯著訊息。
更準確地說,將中性親和素 96 孔條平盤 (Thermo Fisher) 在 37℃ 下用 100 nM 生物素化蛋白質包被 30 分鐘,然後用 2% MPBS (乳粉磷酸鹽緩衝生理食鹽水) (200 μl/孔) 在室溫下封閉該平盤 1 小時。將平盤用 PBS 洗滌 3 次,添加含 Fab 的細菌上清液,並將該平盤於室溫孵育 1 小時。在用 PBS 進行另外 3 次洗滌步驟後,添加抗 FLAG-HRP 二級抗體 (1:4000) (Sigma),並將平盤在振盪器上於室溫孵育 1 小時。用 PBS 洗滌該板 3 次,並通過每孔加入 100 μl的 BM Blue POD (Roche) 來顯影。通過每孔加入 50 µl 的 1 M H 2SO 4來終止酶促反應。在 450 nm 處 (參考在 900 nm 處) 讀取 OD,最終讀取為 OD 450-900。將 ELISA 特異性結合物轉化為 IgG 形式,以藉由 SPR 進一步表徵,如下文所述。
選定的 Fab 殖株 FAPltbr.P218.076 滿足與人類及鼠類 LTBR 特異性結合的標準 ( 3)。隨後將其轉換為人類 IgG1 形式以進一步表徵 (經 IgG 轉換後的 P1AE5929)。儘管有選擇策略,其的確與天然配體淋巴毒素 α1β2 及 LIGHT 競爭 (分別參見 5 45)。由於其 2 nM 的高親和力,該抗體可能在選擇期間取代配體。 1.4 藉由兔及大鼠蛋白免疫接種產生抗體
對於免疫接種,使用從 Charles River Laboratories International, Inc. 獲得的 CD 大鼠,以及包含人類免疫球蛋白基因座的 Roche 專有轉基因兔,如 WO 2000/46251、WO 2002/12437、WO 2005/007696、WO 2006/047367、US 2007/0033661 及 WO 2008/027986 中所報導。根據附錄 A「動物適應及護理指南」將動物安置在 AAALAC 認可的動物設施中。所有動物免疫接種方案及實驗皆獲得上巴伐利亞州政府批准 (許可證號 55.2-1-54-2531-66-16 及 55.2-1-54-2532-90-14),並根據德國動物福利法及歐洲議會和理事會的第 2010/63 號指令進行。
利用重組單體 N 端人類 LTBR (ECD 全長) hu IgG1 Fc 融合 kih HRYF avi (P1AE1217) 對 3 只轉基因兔進行免疫接種。每隻兔最初用 400 µg 蛋白質進行皮內免疫接種,然後在第 7、14、42、70 及 98 天交替肌內及皮下注射 200 µg 蛋白質。將 TLR 促效劑的混合物用作每次免疫接種的佐劑。在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及第六次免疫接種後 (在免疫接種後 5 至 7 天) 採集血液樣品,並用作抗原特異性 B 細胞的來源。在免疫接種期間藉由血清樣品的 ELISA 分析來監測抗原特異性滴度。
將 CD 大鼠 (n=4) 用相同的免疫原免疫,亦即重組單體 N 端人類 LTBR (ECD 全長) hu IgG1 Fc 融合 kih HRYF avi (P1AE1217)。對於初始免疫接種,將 40 µg 免疫原用不完全弗氏佐劑 (IFA) 及 TLR 促效劑乳化,並將一半混合物皮下注射 (分佈在若干注射部位),而另一半則經腹膜內注射。六週後,除使用 PBS 代替 IFA 外,以相同方式進行加強免疫接種。第二次免疫接種後四天,抽血並用為抗原特異性 B 細胞的來源。 1.4.1 外周血單核細胞 (PBMC) 之分離
將含有全血的 EDTA 用 1x PBS (Pan Biotech,德國艾登巴赫) 稀釋兩倍,然後根據製造商的說明,使用淋巴細胞哺乳動物 (Cedarlane Laboratories,加拿大安大略省伯靈頓) 進行密度離心。將 PBMC 用 1x PBS 洗滌兩次。 1.4.2 B 細胞選殖程序
細胞耗竭:將無菌的 6 個孔盤 (細胞培養級) 用匯合的單層 CHO 細胞覆蓋或不覆蓋,用於藉由非特異性黏附到塑料上來耗竭非特異性結合的淋巴細胞以及巨噬細胞/單核球。每個孔最多填充 4 mL 培養基及多達 6 × 10 6個 PBMC,並允許在 37℃ 培養箱中結合 1 小時。將上清液中的細胞 (周邊血液淋巴球 (PBL)) 用於抗原淘選步驟。
人類及食蟹獼猴 LTBR B- 細胞中之富集:將以單層人類或食蟹獼猴 LTBR 陽性 CHO 細胞覆蓋或用重組人類 LTBR-Fc 融合蛋白包被的 6 孔組織培養平盤以每 4 mL 培養基接種多達 6 × 10 6個 PBL,並允許在培養箱中於 37℃ 結合 1 小時。藉由用 1x PBS 仔細洗滌孔 1 至 2 次來去除非黏附細胞。剩餘粘性細胞藉由胰蛋白酶在培養箱中於 37℃ 分離 10 分鐘。用 EL-4 B5 培養基停止胰蛋白酶消化。將細胞保持在冰上直至免疫螢光染色。
免疫螢光染色及流式細胞分析技術:將抗 IgG FITC (Abcam, Cambridge, UK) 用於單細胞分選。對於表面染色,將來自耗竭及富集步驟的細胞與抗 IgG FITC 抗體於 PBS 中一起孵育並於 4℃ 避光孵育 45 分鐘。染色後,將 PBMC 用冰冷的 PBS 洗滌兩次。最後,將 PBMC 重懸於冰冷的 PBS 中,並立即進行 FACS 分析。在 FACS 分析之前添加濃度為 5 µg/mL 的碘化丙啶 (BD Pharmingen, San Diego, CA, USA) 以區分死細胞與活細胞。利用配備有電腦及 FACSDiva 軟體 (BD Biosciences, USA) 的 Becton Dickinson FACSAria 進行單細胞分選。
B 細胞培養:B 細胞之培養係藉由類似於 Lightwood 等人所述之方法來製備 (J Immunol Methods, 2006, 316: 133-143)。簡言之,在培養箱中於 37℃ 及 5 % CO 2氣氛下,將單個分選的兔 B 細胞在 96 孔盤中用 200 µL/孔 EL-4 B5 培養基孵育 7 天,該培養基中含有 Pansorbin 細胞 (1:100000) (Calbiochem (Merck),Darmstadt,德國)、細胞激素混合物 (Miltenyi,Bergisch Gladbach,德國) 與根據 WO/2018/122147 中之 PMA (Sigma,Darmstadt,德國) 及伽馬照射的鼠類 EL-4-B5 胸腺瘤細胞 (5 × 10 4/孔) 組合。取出 B 細胞培養的上清液進行篩選,並立即收穫剩餘細胞,並在 100 μL RLT 緩衝劑 (Qiagen,Hilden,德國) 中於 -80℃ 冷凍。
EL-4 B5 培養基由補充以 10% FCS、10 mM HEPES (PAN Biotech,Aidenbach,德國)、2 mM 麩醯胺酸、1% 青黴素/鏈黴素溶液 (PAA,Pasching,奧地利),2 mM 丙酮酸鈉和 0.05 mM β-巰基乙醇 (Gibco,Paisley,蘇格蘭) 的 RPMI 1640 (Pan Biotech,Aidenbach,德國) 組成。
V 域之 PCR 擴增:根據製造商的方案,使用 NucleoSpin 8/96 RNA 套組 (Macherey&Nagel; 740709.4, 740698) 從 B 細胞裂解物 (重懸於 RLT 緩衝劑 - Qiagen - 目錄號 79216) 中製備總 RNA。用 60 µL 不含 RNA 酶的水沖提 RNA。根據製造商的說明,使用 6 µL RNA 藉由逆轉錄酶反應來生成 cDNA,其中使用 SuperScript III 第一股合成 SuperMix (Invitrogen 18080-400) 及寡核苷酸-dT-引物。所有步驟均在 Hamilton ML Star 系統上執行。使用 AccuPrime Supermix (Invitrogen 12344-040),用引物 rbHC.up (SEQ ID NO: 317)、HUJH5.HFc-DO3 (SEQ ID NO: 267) 及 HUJH6.HFc-DO3 (SEQ ID NO: 268) (對於重鏈) 及 BcPCR_FHLC_前導.fw (TG) (SEQ ID NO: 269) 及 HuCK.Do.2AA (SEQ ID NO:) (對於轉基因兔 B 細胞之輕鏈) 以 50 µL 的終體積使用 4 µL cDNA 擴增免疫球蛋白重鏈及輕鏈可變區 (VH 及 VL)。所有正向引物均特異於 (分別為 VH 及 VL 之) 訊息肽,而反向引物則特異於 (分別為 VH 及 VL 之) 框架或恆定區。VH 及 VL 之 PCR 條件如下:於 94℃ 熱啟動 5 分鐘;於 94℃ 循環 35 次,每次 20 秒;於 70℃ 保持 20 秒;於 68℃ 保持 45 秒,並於 68℃ 最終延伸 7 分鐘。將 50 µL PCR 溶液中之 8 µL 加載到 48 E-Gel 2% (Invitrogen G8008-02) 上。根據製造商的方案,使用 NucleoSpin Extract II 套組 (Macherey&Nagel; 740609250) 淨化陽性 PCR 反應,並用 75 µL 沖提緩衝劑沖提。所有淨化步驟均在 Hamilton ML Starlet 系統上執行。 1.4.3 大鼠 B 細胞選殖程序
細胞耗竭:第一步,使用無菌 6 孔盤 (細胞培養級) 透過非特異性黏附至塑料來耗竭非特異性結合之淋巴球以及巨噬細胞/單核球。每個孔最多填充 4 mL 培養基及多達 6 × 10 6個 PBMC,並允許在 37℃ 培養箱中結合 1 小時。將上清液中的細胞 (周邊血液淋巴球 (PBL)) 用於第二耗竭步驟。為此,使用覆蓋有抗大鼠 CD4 (BD Biosciences, San Jose, US) 及抗大鼠 IgM (Biorad, Hercules, US) 的 6 孔盤如上所述耗竭黏附細胞。
免疫螢光染色及流式細胞分析技術:對於表面染色,將來自耗盡步驟的細胞與抗大鼠 IgG1、抗大鼠 IgG2a、抗大鼠 IgG2b (所有 FITC)、抗 κ 輕鏈 (PE) 及抗大鼠 CD8a (Alexa Fluor 647) 抗體 (均購自 BD Bioscience,San Jose,US) 於 PBS 中於 4℃ 避光孵育 45 分鐘。隨後,將 PBMC 用冰冷的 PBS 洗滌兩次。最後,將 PBMC 重懸於冰冷的 PBS 中,並立即進行 FACS 分析。在 FACS 分析之前添加濃度為 5 µg/mL 的碘化丙啶 (BD Pharmingen, San Diego, CA, USA) 以區分死細胞與活細胞。對 CD8a +細胞進行負門控後,對 IgG 及 κ 輕鏈之雙陽性細胞進行單細胞分選。利用配備有電腦及 FACSDiva 軟體 (BD Biosciences, USA) 的 Becton Dickinson FACSAria 進行分選。
B 細胞培養:B 細胞之培養係藉由類似於 Lightwood 等人所述之方法來製備 (J Immunol Methods, 2006, 316: 133-143)。簡言之,在培養箱中於 37℃ 及 5% CO 2氣氛下,將單個分選的大鼠 B 細胞在 96 孔盤中用 200 µL/孔 EL-4 B5 培養基孵育 12 天,該培養基中含有 Pansorbin 細胞 (1:100000) (Calbiochem (Merck),Darmstadt,德國)、細胞激素混合物與根據 WO 2018/122147 之 PMA 以經調整之濃度及伽馬照射的鼠類 EL-4-B5 胸腺瘤細胞 (5 × 10 4/孔) 組合。取出 B 細胞培養的上清液進行篩選,並立即收穫剩餘細胞,並在 100 μL RLT 緩衝劑 (Qiagen,Hilden,德國) 中於 -80℃ 冷凍。
大鼠 V 域之 PCR 擴增:根據製造商的方案,使用 NucleoSpin 8/96 RNA 套組 (Macherey&Nagel; 740709.4, 740698) 從 B 細胞裂解物 (重懸於 RLT 緩衝劑 - Qiagen - 目錄號 79216) 中製備總 RNA。用 60 µL 不含 RNA 酶的水沖提 RNA。根據製造商的說明,使用 6 µL RNA 藉由逆轉錄酶反應來生成 cDNA,其中使用 SuperScript III 第一股合成 SuperMix (Invitrogen 18080-400) 及寡核苷酸-dT-引物。所有步驟均在 Hamilton ML Star 系統上執行。將 4 µL cDNA 用於藉由 AccuPrime Supermix (Invitrogen 12344-040) 來擴增免疫球蛋白重鏈及輕鏈可變區 (VH 及 VL),最終體積為 50 µL,使用由 WTRat.VH.FW11 至 WTRat.VH.FW17 (SEQ ID No: 271 至 277) 組成的正向引物混合物並以 682.rev do (SEQ ID NO: 278) 作為反向引物來擴增 VH 域,並使用由 WTRat.VK.FW1 (SEQ ID NO: 279) 及 WTRat.VK.FW2 (SEQ ID NO: 280) 組成的正向引物混合物並以 WTRat.Cκ.Do2 (SEQ ID NO: 281) 作為反向引物來擴增 VL 域。用於擴增 VH 域的 PCR 條件如下:於 94℃ 熱啟動 4 分鐘;於 94℃ 循環 35 次,每次 20 秒;於 57 °C 保持 20 秒;於 68℃ 保持 45 秒,並於 68℃ 最終延伸 5 分鐘。用於擴增 VL 域的 PCR 條件如下:於 94℃ 熱啟動 4 分鐘;於 94℃ 循環 35 次,每次 20 秒;於 56℃ 保持 20 秒;於 68℃ 保持 45 秒,並於 68℃ 最終延伸 5 分鐘。根據製造商的方案,使用 NucleoSpin Extract II 套組 (Macherey&Nagel; 740609250) 淨化陽性 PCR 反應,並用 75 µL 沖提緩衝劑沖提。 1.4.4 單株 LTBR 抗體之表現
用於表現單株抗體之重組載體的產生:對於兔單株二價抗體之重組表現,藉由懸垂選殖方法將編碼 VH 或 VL 的 PCR 產物作為 cDNA 選殖到表現載體中 (RS Haun 等人, Biotechniques (1992) 13, 515-518;MZ Li 等人, Nature Methods (2007) 4, 251-256)。表現載體包含由包含內含子 A 的 5'CMV 啟動子及 3'BGH 多聚腺苷酸化序列組成的表現匣。除表現匣以外,質粒含有 pUC18 來源的複製起點及 β-內醯胺酶基因,該基因賦予大腸桿菌 ( E. coli) 中質粒擴增以安比西林 (ampicillin) 抗性。使用基礎質粒的三種變異體:一種含有兔 IgG 恆定區的質粒設計用於接受來自經 DNA 免疫接種之兔的 VH 區,一種含有帶 PG LALA 突變的人類 IgG 恆定區的質粒設計用於接受來自經蛋白質免疫接種之兔的 VH 區,且一種含有人類 κ LC 恆定區的質粒用於接受 VL 區。
使用重疊引物藉由 PCR 擴增編碼 κ 或 γ 恆定區及 VL /VH ***物的線性化表現質粒。將純化的 PCR 產物與產生單鏈懸垂的 T4 DNA 聚合酶一起孵育。藉由添加 dCTP 以終止反應。下一步,將質粒及***物組合並與誘導位點特異性重組的 recA 一起孵育。將重組質粒轉化到大腸桿菌 ( E. coli) 中。次日,挑選生長的菌落並藉由質粒製備及 DNA 定序來測試正確的重組質粒。與編碼兔抗體序列的質粒不同,大鼠抗體序列的基因已在 TWIST Bioscience 合成。
對於抗體表現,將經分離之 HC 及 LC 質粒瞬時共轉染至 HEK293 細胞中,並在 1 週後收穫上清液。
IgG 之瞬時表現:在 Expi293 培養基 (Invitrogen Corp.) 中瞬時轉染的 Expi293F 細胞 (人類胚腎細胞株 293 源性) 中生產抗體。對於轉染,使用基於脂質的 ExpiFectamine 293 轉染試劑 (Invitrogen Corp)。對於 IgG 輕鏈及重鏈,抗體係由單個表現質粒來表現。按照製造商之說明進行轉染。轉染後六天,收穫含有重組蛋白的細胞培養物上清液。將上清液儲存於低溫 (例如 -80℃) 下,直至純化。有關人類免疫球蛋白在例如 HEK293 細胞中之重組表現的一般資訊,參見:Meissner, P. 等人, Biotechnol. Bioeng. 75 (2001) 197-203。選擇用於進一步表徵的由兔免疫接種產生的 IgG 為 P1AE9452、P1AE9450、P1AE9459、P1AF0080、P1AF0079 及 P1AE9457,以及來自噬菌體展示的 P1AE5929。選擇用於進一步表徵的由大鼠免疫接種產生的 IgG 為 P1AF0064。 1.5 藉由 ELISA 所測量之 IgG 抗體與人類、食蟹獼猴及鼠類 LTBR 之結合
將 Nunc 卵白素包被的平盤 (MicroCoat #11974998001) 用 25 µl/孔融合至人類 IgG1 Fc 片段的生物素化人類、鼠類或食蟹獼猴 LTBR 細胞外域 (分別為 P1AE2401、P1AE2655 及 P1AE2656) 包被 (濃度為 125 ng/ml),並於 4℃ 孵育過夜。用 PBST 緩衝劑 (10x PBS, Roche #11666789001 + 0.1% Tween 20) 洗滌 3x90 µl/孔後,從 15 µg/ml 開始以 1:3 稀釋度添加 25 µl 抗 LTBR 抗體,並於室溫孵育 1 小時。洗滌後 (3x90 µl/孔,用 PBST 緩衝劑),添加 25 µl/孔抗 hu κ POD (Millipore, AP502P, 1:2000),並於室溫孵育 1 小時。洗滌後 (6x90 µl/孔,用 PBST 緩衝劑),添加 25 µl/孔 TMB 受質 (Roche, 11835033001)。於 370/492 nm 處進行測量。
藉由直接 ELISA 測試抗 LTBR IgG 與人類、食蟹獼猴及鼠類 LTBR 之細胞外域之二價結合。所有 IgG 均顯示出與人類 LTBR 之強結合,EC 50在 3 pM 至 3 nM 的範圍內。對於大多數 IgG,與食蟹獼猴 LTBR 之結合相當。例外的是 P1AE9452 (與食蟹獼猴 LTBR 之結合強約 2 倍)、P1AF0079 (與食蟹獼猴 LTBR 之結合強約 1.7 倍),並且未觀察到 P1AE1873 (亦即 CBE11) 與食蟹獼猴 LTBR 之結合。偵測到 P1AE9459、P1AF0080、P1AF0064 及 P1AE5929 與小鼠 LTBR 之結合,它們皆與人類 LTBR 發生可比較之結合。
4總結了抗 LTBR IgG 與人類、食蟹獼猴及小鼠 LTBR 之 ELISA 結合。與 P1AE1873 (CBE11) 相比,所有 IgG 皆對食蟹獼猴 LTBR 具有交叉反應性,並且其亞群亦與鼠類 LTBR 發生交叉反應。 4 :抗 LTBR IgG 與人類、食蟹獼猴及小鼠 LTBR 之結合。
   樣品 ID 人類 LTBR ECD 食蟹獼猴 LTBR ECD 鼠類 LTBR ECD
相對 EC 50(nM) 最大結合 (OD) 相對 EC 50(nM) 最大結合 (OD) 相對 EC 50(nM) 最大結合 (OD)
P1AE9452 1 0.238 3.2998 0.1299 3.4837   0.3956
P1AE9450 2 3.8008 2.7733 4.0175 3.1757   0.2347
P1AE9459 3 0.0600 3.0003 0.0367 3.5118 0.0497 2.9969
P1AF0080 4 0.0885 2.8776 0.0937 3.2141 0.0715 3.0746
P1AF0064 0.0620 3.0795 0.0339 3.3973 0.0649 3.0542
P1AF0079 0.1396 2.9868 0.3084 2.9696   0.0971
P1AE9457 0.1345 2.7515 0.1397 3.234   0.167
P1AE5929 0.0864 3.1347 0.0624 3.7559 0.1005 2.8561
P1AE1873 0.0028 3.2104   0.1258   0.1118
1-4指示作為 12中之雙特異性抗體的一部分的 LTBR 抗體。 1.6 測量抗 LTBR IgG 與人類淋巴毒素 α1β2 及人類 LIGHT 之配體競爭的 ELISA
將 Nunc 卵白素包被的平盤 (MicroCoat #11974998001) 用 25 µl/孔融合至人類 IgG1 Fc 片段的生物素化人類 LTBR 細胞外域 (P1AE2401) 於 4℃ 包被 (濃度為 125 ng/ml (對於 LIGHT 交互作用,為 500 ng/ml)) 過夜。用 PBST 緩衝劑 (10x PBS, Roche #11666789001 + 0.1% Tween 20) 洗滌 3x90 µl/孔後,從 15 µg/ml 開始以 1:3 稀釋度添加 25 µl 抗 LTBR 抗體,並於室溫孵育 1 小時。用 PBST 緩衝劑 (10x PBS, Roche #11666789001 + 0.1% Tween 20) 洗滌 3x90 µl/孔後,添加 25 µl 濃度為 250 ng/ml (1000 ng/ml,對於 LIGHT) 的配體 (人類淋巴毒素 α1β2 (P1AE1235) 或 His6 標記的人類 LIGHT (R&D 系統,664-Li),並於室溫孵育 1 小時。洗滌後 (3x90 µl/孔,用 PBST 緩衝劑),添加 25 µl/孔抗 His6-POD (Bethyl #A190-114P, 1:10000),並於室溫孵育 1 小時。洗滌後 (6x 90 µl/孔,用 PBST 緩衝劑),添加 25 µl/孔 TMB 受質 (Roche, 11835033001)。於 370/492 nm 處進行測量。
在多步 ELISA 測定中測試人類 LTBR 與人類配體淋巴毒素 α1β2 及 LIGHT 之間的蛋白質-蛋白質交互作用的抑制。以下抗 LTBR IgG 顯示出對 LTBR-淋巴毒素 α1β2 交互作用的強烈抑制作用,IC 50值介於約 20 pM 與約 0.9 nM 之間:P1AE9452、P1AE9459、P1AF0064、P1AF0079、P1AE5929 及 P1AE1873。P1AE9450 及 P1AE9457 顯示可偵測但較弱之交互作用抑制 (未計算 IC 50,參見 4)。P1AF0080 顯示偵測訊息隨濃度增加而增加,指示 LTBR-淋巴毒素 α1β2 交互作用穩定。 5列出相對 IC 50值 (nM) 以及頂部及底部 OD。 5 :抗 LTBR IgG LTBR- 淋巴毒素 α1β2 LTBR-LIGHT 交互作用的抑制
樣品 ID 人類淋巴毒素 α1β2 交互作用 人類 LIGHT 交互作用
相對 IC 50(nM) 相對擬合頂部 (OD) 相對擬合底部 (OD) 相對 IC 50(nM) 相對擬合頂部 (OD) 相對擬合底部 (OD)
P1AE9452 1 0.4741 1.4 0.5    1.2 0.9
P1AE9450 2       0.5       0.4
P1AE9459 3 0.1145 1.5 0.1    1.3 0.4
P1AF0080 4 0.9371 2.56 1.6 0.8857 1.2 0.8
P1AF0064 0.0815 1.7 0.1 0.6711 1.3 0.1
P1AF0079 0.4828 1.6 0.3 1.6063 1.3 0.3
P1AE9457    1.4 1.0 0.3672 1.30 0.9
P1AE5929 0.0770 1.7 0.1 0.8415 1.3 0.1
P1AE1873 0.0160 1.5 0.4 0.0597 1.2 0.1
1-4指示作為 13中之雙特異性抗體的一部分的 LTBR 抗體。
在類似的多步 ELISA 測定中測試 LTBR-LIGHT 交互作用。所有測試的抗 LTbR IgG 皆顯示可偵測之交互作用抑制,與使用相同化合物抑制 LTBR-淋巴毒素 α1β2 相比,通常具有更高之 IC 50值 ( 參見圖 5)。P1AF0080 顯示出與 LTBR-淋巴毒素 α1β2 交互作用相比可偵測之 LTBR-LIGHT 交互作用抑制,該化合物似乎穩定該交互作用。 1.7 HeLa NFκB luc 報導子測定
為鑑定促效性抗 LTBR 抗體,使用 HeLa NFκB 報導子細胞偵測 NFκB 活化,其處於許多受體的下游,包括 TNFR 及 LTBR,兩者皆由 HeLa 細胞內源性表現。HeLa NFκB 螢光素酶報導子細胞於 DMEM Gibco 42430 + 1% Glutamax + 10% FBS + 1% P/S + 100ug/mL 潮黴素 B 中生長。它們與抗 LTBR IgG 抗體在從 15 µg/ml 開始的滴定係列中孵育 6 小時,並根據製造商之說明使用螢光素酶偵測套組 (ONE-glow, Promega, E6110)。使用 Spectra Max 酶標儀 (Molecular Devices) 偵測發光,作為 NFκB 活性之量度。使用 CBE11 IgG 抗體 (P1AE1873) 作為陽性對照。在不存在或存在以固定濃度 88 µg/ml 使用的抗人類 Fc 交聯抗體 (Fab 山羊抗人類 Fc (Jackson immunoresearch 109-006-008)) 的情況下測試抗體。
詳細而言,第 1 天,將 25000 個細胞接種到 96 孔盤 (平底,經組織培養物處理) 中之完全 HeLa 培養基中。第 2 天,去除培養基並將抗 LTBR IgG抗體 (+/- 交聯抗體) 添加至 100ul 完全培養基中,並孵育 6 小時。將平盤從培養箱中取出並於室溫平衡,如同針對 ONE-glow 試劑的操作一樣。添加 100 μl/孔 ONE-glow 試劑,並將測試溶液轉移至白色平盤上,然後使用 Spectra Max 酶標儀 (Molecular Devices) 讀取發光。結果繪製於 6中,且資料總結於 6中。 6 :經過及不經交聯之抗 LTBR IgG HeLa NFκB luc 報導子測定資料
C [ng/ml] 15000 3750 937.5 234.4 58.59 14.64 3.66 0.91
CBE11 不包含 x 連接子 25901 30977 27885 29034 29317 26626 20642 18570
CBE11 包含 x 連接子 68553 69859 67201 67656 63207 56572 50895 38962
P1AE9452 不包含 x 連接子 17504 17252 15683 13938 10694 10179 10083 9332
P1AE9452 包含 x 連接子 25358 28296 30272 28120 24179 23085 20849 16928
P1AE9450 不包含 x 連接子 19101 17297 17911 18126 16888 14741 14400 14135
P1AE9450 包含 x 連接子 23835 28860 30148 30492 24133 24593 20089 16643
P1AE9459 不包含 x 連接子 27720 25156 24148 23522 24689 25919 19887 17664
P1AE9459 包含 x 連接子 50329 45112 41638 40741 33930 30540 24921 21385
P1AF0080 不包含 x 連接子 17813 18480 18060 18288 16663 15484 16580 14018
P1AF0080 包含 x 連接子 45046 47133 38220 34097 32263 30047 25184 19864
P1AF0064 不包含 x 連接子 25975 25543 24517 26942 24355 23562 22036 17825
P1AF0064 包含 x 連接子 57689 53292 54818 53932 46693 43298 38697 33528
P1AF0079 不包含 x 連接子 13574 14751 15766 13106 11598 10825 10722 10671
P1AF0079 包含 x 連接子 22486 23125 24863 18169 16378 12515 12210 10613
P1AE9457 不包含 x 連接子 15640 15286 14923 14796 14054 13207 12283 13195
P1AE9457 包含 x 連接子 21506 23039 25444 21857 20872 17446 15264 13710
P1AE5929 不包含 x 連接子 23006 23358 21339 22069 21342 19073 17525 16105
P1AE5929 包含 x 連接子 47441 48500 44811 43164 37697 31712 27081 23537
1.8 細胞結合 ( 重組人類 LTBR CHO 細胞的 FACS)
藉由於 4℃ 對重組人類 LTBR CHO 細胞進行 FACS 分析,確定與細胞表面人類 LTBR 之結合。使用 Accutase 處理從細胞培養瓶中分離出細胞,並以 500 g 離心 5 分鐘,然後重懸於細胞培養基中。然後將細胞轉移至 U 型底 PP 平盤,並與抗 LTBR IgG 抗體於 4℃ 在 1% BSA/PBS 中孵育 1 小時。經額外洗滌後,使用與 Alexa Fluor 488 (F(ab')2-山羊抗人類 IgG Fc 二級抗體 (Alexa Fluor 488,目錄號10120,Life Technologies) 偶合的抗人類 IgG 多株抗體偵測細胞結合的抗 LTBR 抗體。在 BD FACSCanto™ II 細胞分析儀中使用適當的過濾器設置測量細胞結合的螢光。結果作為螢光中位數繪製在 7中,且資料總結於 7中。將抗 LTBR IgG 用於從 20 μg/ml 開始的 3 倍稀釋步驟的滴定中。 7 :評定細胞表面 LTBR 對抗 LTBR IgG 之結合 ( 繪製螢光強度中位數 )
C [μg/ml] CBE11 P1AE9459 P1AF0080 P1AF0079 P1AE9457 P1AE5929
20 49925 62004 106578 63573 87016 51024
6.6 50905 81630 67392 54718 102798 60490
2.2 40762 86534 50343 64284 101098 56505
0.73 27172 83465 55483 55329 80728 32800
0.24 11809 43572 33559 22809 27937 30450
0.08 6517 22000 17181 9044 18163 16535
0.03 6233 6756 8969 8275 7162 14926
0.01 3964 3749 5425 3383 3383 10483
0.003 2345 1319 5440 1503 2444 9034
0.001 1025 1323 4064 853 2075 7095
0.0003 1323 1334 1816 689 1145 4811
0.0001 1086 841 1013 710 1262 4821
EC50 [μg/ml] 0.682 0.147 0.672 0.321 0.336 0.206
1.9 LTBR IgG 抗體的抗原決定基聚類
抗 LTBR IgG 抗體之抗原決定基聚類係藉由在 Octet 系統 (Molecular Devices LLC, USA)上使用生物層干涉 (BLI) 的競爭性結合分析來表徵。簡言之,將單體人類 LTBR ECD (S28-M227) Fc 融合 avi 生物素化 (P1AE2835) 在 HBSP 緩衝劑中以 1 µg/ml 的濃度捕獲於卵白素感測器上。在第一步中,測量抗體與所捕獲之抗原的直接結合並確定每個抗體的結合訊息 (「締合直接結合」)。僅選擇具有低解離速率的穩定結合物作為初級抗體。在第二步中,分析抗 LTBR IgG 抗體與同一組「初級」抗 LTBR IgG 抗體的競爭性結合。簡言之,在卵白素感測器上捕獲 HBSP 緩衝劑中濃度為 1 µg/ml 的生物素化人類 LTBR ECD,然後進行短時間浸洗。初級抗體在 HBSP 緩衝劑中以 10 µg/ml 的濃度與抗原結合,以便飽和並阻斷其結合抗原決定基 (「締合抗體 1」)。在隨後的步驟中,分析二級抗體 (10 µg/ml,於 HBSP 緩衝劑中) 與抗原/初級抗體複合體的結合 (「締合抗體 2」)。藉由將二級抗體的結合訊息 (來自「締合抗體 2」步驟的 120 秒報告點) 除以來自直接結合的結合訊息 (來自「締合直接結合」步驟的 120 秒報告點) 來獲得二級抗體結合的相對結合值。使用相對結合值及使用各種聚類算法 (例如 UPGMA、WPGMA 或 Ward 方法) 的內部聚類工具,將評估的抗體分組到各種抗原決定基聚類中。所得抗原決定基聚類熱圖如 8所示,相應的結合值百分比如 8所示。經歷抗原決定基聚類的 8 種選定抗 LTBR IgG 的資料導致分配給四個不同的抗原決定基聚類 1、3、4 及 5 (參見 9)。P1AE9452 與 CBE11 (P1AE1873) 處於同一抗原決定基聚類 1 中。 8 :如抗 LTBR IgG 抗體之抗原決定基聚類矩陣中所述之二級抗體結合百分比
初級抗體 二級抗體
   P1AE1873 P1AE9452 P1AE5929 P1AF0064 P1AE9457 P1AE9459 P1AF0080 P1AF0079
P1AE1873 2.13 93.02 94.15 100.00 91.19 71.29 100.00 6.47
P1AE9452 81.52 4.28 82.05 99.93 69.73 67.30 100.00 6.41
P1AE9457 88.15 96.74 93.33 100.00 5.80 5.86 35.63 5.57
P1AF0080 79.63 97.07 89.55 2.25 1.87 1.83 14.66 1.22
P1AE5929 83.96 93.77 2.70 3.13 100.00 58.06 100.00 3.72
P1AF0079 83.78 96.42 7.72 8.15 88.26 8.76 47.53 3.64
P1AF0064 93.72 100.00 3.88 2.44 94.12 2.83 15.91 3.00
9: LTBR IgG 抗體的抗原決定基聚類
抗 LTBR IgG 抗原決定基聚類
P1AE1873 1
P1AE5929 4
P1AE9452 1
P1AE9457 5
P1AE9459 5
P1AF0064 4
P1AF0079 3
P1AF0080 5
1.10 LTBR IgG 抗體的 SPR 表徵
與人類、食蟹獼猴及鼠類 LTBR 之結合動力學:使用 Biacore T200 或 Biacore 8K 儀器 (Cytiva),藉由表面電漿子共振研究抗 LTbR IgG 與人類、食蟹獼猴及鼠類 LTBR 之結合。所有實驗皆於 25℃ 使用 HBS-P (Cytiva #BR-1006-71) 作為運行及稀釋緩衝劑來進行。使用標準胺偶合化學將抗人類 IgG PG LALA 特異性抗體固定在 Series S CM5 感測器晶片 (GE Healthcare #29104988) 上。將抗 LTBR IgG 捕獲在表面上,得到捕獲含量介於 10 RU 與 100 RU 之間。將人類、食蟹獼猴或鼠類 LTBR (分別為 P1AE7979、P1AE4411 或 P1AE4410) 以 30 µl/min 的流速用 3.7 至 300 nM 的濃度 (1:3 稀釋系列) 注射到表面 (締合相) 上,持續 120 秒。藉由用運行緩衝劑洗滌來監測解離階段 600 秒。藉由在 60 秒內以 5 µl/min 的流速注入 10 mM NaOH 來再生表面。藉由扣除由參考表面所獲得之反應,以校正本體折射率差。減去空白進樣 (雙重參考)。使用 BIAevaluation 軟體將記錄的感測圖擬合至 1:1 Langmuir 結合模型。締合及解離速率以及相應的親和力 (平衡締合常數 KD) 已總結於下 10中。 10 :如藉由 SPR 所確定之抗 LTBR IgG 抗體與人類、食蟹獼猴及鼠類 LTBR 之結合動力學
抗 LTBR IgG 抗原 Ka (1/ms) Kd (1/s) KD (nM) T1/2 (min)
P1AE9452 hu LTBR 1.73E+05 5.26E-05 0.3 220
食蟹獼猴 LTBR 1.60E+05 5.92E-05 0.4 195
mu LTBR 無結合/非常弱之結合
P1AE9450 hu LTBR 低活性/無 1:1 結合
食蟹獼猴 LTBR 低活性/無 1:1 結合
mu LTBR 無結合
P1AE9459 hu LTBR 7.95E+05 2.17E-04 0.3 53
食蟹獼猴 LTBR 6.41E+05 1.91E-04 0.3 61
mu LTBR 7.48E+05 7.95E-03 10.6 1
P1AF0080 hu LTBR 6.46E+05 1.94E-03 3.0 6
食蟹獼猴 LTBR 5.31E+05 1.88E-03 3.5 6
mu LTBR 6.33E+05 1.88E-02 29.7 1
P1AF0064 hu LTBR 1.45E+06 6.75E-05 0.05 171
食蟹獼猴 LTBR 1.19E+06 5.19E-05 0.04 223
mu LTBR 8.84E+05 3.67E-02 41.6 0.3
P1AF0079 hu LTBR 7.94E+04 2.49E-03 31 5
食蟹獼猴 LTBR 6.76E+04 2.47E-03 37 5
mu LTBR 無結合
P1AE9457 hu LTBR 6.85E+04 6.36E-04 9 18
食蟹獼猴 LTBR 6.79E+04 6.51E-04 10 18
mu LTBR 無結合
P1AE5929 hu LTBR 2.55E+05 5.22E-04 2 22
食蟹獼猴 LTBR 1.87E+05 5.97E-04 3 19
mu LTBR 3.82E+04 2.96E-03 77 19
P1AF7213 hu LTBR 2.99E+05 1.76E-03 5.9 7
食蟹獼猴 LTBR 2.42E+05 2.03E-03 8.4 6
mu LTBR 4.98E+04 7.39E-03 148.3 2
P1AE1873 (CBE11) hu LTBR 4.89E+06 5.43E-03 1 2
食蟹獼猴 LTBR 無結合
mu LTBR 無結合
1.11 降低抗 LTBR 抗體 P1AE5929 的疏水性
由於抗 LTBR IgG P1AE5929 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疏水性,因此嘗試生成其更具親水性的變異體。因此,生成 P1AE5929 中 V 域的 3D 模型,並分析表面的疏水性斑塊。一個此類斑塊在 VH 域的 CDR2 尖端得到清楚地鑑別,以粗體描繪的異白胺酸為中心:IP IFG (SEQ ID NO:266)。由於該環中的一些疏水性殘基可能對抗原結合至關重要,因此保留取代被認為必不可少,並且引入了***酸 (F) 到組胺酸 (H) 的突變以便保留芳族部分,但包含組胺酸時,與***酸相比具有更高的極性。該突變藉由在兩個異白胺酸附近引入暴露的組胺酸來解決疏水性斑塊,並得到疏水性修復的抗 LTBR 抗體 P1AF7213。藉由疏水交互作用層析 (HIC) 所評定的 P1AE5929 的表觀疏水性可從 0.733 降低至 0.321 (與疏水性標準品相比的相對滯留時間),並且對於 P1AF7213,在 55 分鐘的 HIC 梯度中,實際滯留時間從 41.1 分鐘降低至 29.7 分鐘,同時保留對人類、食蟹獼猴及鼠類 LTBR 可比較之親和力。 實例 2 FAP/ LTBR 雙特異性抗體的產生 2.1 FAP/ LTBR 雙特異性抗體的產生及生產
在產生並表徵單特異性抗 LTBR IgG ( 9A) 後,若干較佳之促效性抗 LTBR IgG 已轉化為 1+1 (對於 LTBR 為單價) 及 2+1 (對於 LTBR 為二價) 腫瘤基質靶向 (亦即,FAP 靶向) 的雙特異性抗體。抗 FAP 殖株 4B9 之產生及製備揭示於 WO 2012/020006 A2 中,其藉由引用併入本文。
所製備的不同雙特異性抗體結構之示意圖如 9B9E以及 37B37E所示。 11總結了抗 LTBR IgG 以及 1+1 及 2+1 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的標識符,這些抗體係基於相應 IgG 之 V 域序列及其所得雙特異性抗體衍生物產生。 11 :抗 LTBR 抗體及其所得雙特異性衍生物的標識符
標識符 IgG 標識符 1+1 雙特異性抗體 標識符 2+1 雙特異性抗體
P1AE1873 (CBE11) P1AG1326 P1AE1079
P1AH0119 (BHA10) P1AH5884 P1AH5885
P1AF5929 P1AF0532 -
P1AF7213 P1AF9728 (P1AG7504) P1AG5684、P1AG7576、P1AG7509
P1AE9450 P1AF0535 (P1AG7506) P1AF0544、P1AG7511
P1AE9452 P1AF0534 (P1AG7505) P1AF9729 (P1AG7510)
P1AE9457 P1AF5257 -
P1AE9459 P1AF0537 (P1AG7507)、P1AG0694 P1AF0546、P1AG7512、P1AH5886
P1AF0064 P1AF9727 -
P1AF0079 P1AF5260   
P1AF0080 P1AF5261 (P1AG7508) P1AG7513、P1AG5683、P1AG7575
用 CrossMab 技術將雙特異性抗 FAP/抗 LTBR 抗體構建為 Fc 杵臼 IgG。這意味著對於非對稱性雙特異性抗體之產生,Fc 域次單元含有「杵」或「臼」突變以避免重鏈的錯配。為避免錯配雙特異性抗體中的輕鏈,將 VH/VL 或 CH1/Cκ 域之互換導入一個結合部分中 (CrossFab 技術)。對於 P1AF9727、P1AF9728、P1AF9729 及 P1AG0694,具有 FAP 特異性的 Fab 臂的 CH1 及 Cκ 域係交叉的。對於 P1AG1326、P1AF0532、P1AF0534、P1AF5257、P1AF 5260、P1AF0535、P1AF0537、P1AF5261、P1AH5884、P1AH5885 及 P1AH5886,具有 LTBR 特異性的 Fab 臂之 VH 及 VL 域係交叉的,且具有 FAP 特異性的 Fab 臂之 CH1 及 Cκ 域係帶有互補電荷,在 CH1 中具有兩個帶負電荷的麩胺酸且在 Cκ 中具有帶正電荷的精胺酸及離胺酸。Pro329Gly、Leu234Ala 及 Leu235Ala 突變 (PG-LALA) 已被引人 IgG1 重鏈的恆定區中,以廢止與 Fcγ 受體的結合。
雙特異性抗 FAP/抗 LTBR 抗體係於 Roche 的 Expi293 (HEK) 細胞 (P1AG1326、P1AF9728、P1AF0534、P1AF0535、P1AF0537、P1AF9727 及 P1AE107) 中或在 evitria 的 CHO K1 細胞 (P1AF9729 及 P1AF5261) 中表現。所有雙特異性抗 FAP/抗 LTBR 抗體皆於 Roche 使用組合蛋白質 A 親和層析 (蛋白質 A (MabSelect TMSuRe TM, Cytiva)) 及陽離子交換層析 (POROS TMXS) 方法,然後使用製備型粒徑篩析層析 (HiLoad® 16/600 Superdex® S200, Cytiva) 進行純化。經純化之雙特異性抗體的純度係藉由分析型粒徑篩析層析 (例如,TSK G3000 SWXL) 及 CE-SDS (例如,Caliper LabChip GXII) 來確定。雙特異性抗體之身份係藉由 LC-MS 偵測還原及非還原抗體的理論質量來確認。已確定內毒素含量,且皆低於 0.33 EU/mg。雙特異性抗 FAP/抗 LTBR 抗體 P1AH5884、P1AH5885 及 P1AH5886 係由 WuXi Biologics 在 CHO 中生產,並藉由 MabSelectSuRe LX 蛋白質 A 親和層析、HiTrap SP HP 陽離子交換層析及 Superdex200 粒徑篩析層析來純化。 2.2 藉由 ELISA 所測量之抗 FAP/ LTBR 抗體與人類、食蟹獼猴及鼠類 LTBR 之結合
將 Nunc 卵白素包被的平盤 (MicroCoat #11974998001) 用 25 µl/孔融合至人類 IgG1 Fc 片段的生物素化人類、鼠類或食蟹獼猴 LTBR 細胞外域 (分別為 P1AE2401、P1AE2655 及 P1AE2656) 包被 (濃度為 125 ng/ml),並於 4℃ 孵育過夜。用 PBST 緩衝劑 (10x PBS, Roche #11666789001 + 0.1% Tween 20) 洗滌 3x90 µl/孔後,從 15 µg/ml 開始以 1:3 稀釋度添加 25 µl 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並於室溫孵育 1 小時。洗滌後 (3x90 µl/孔,用 PBST 緩衝劑),添加 25 µl/孔抗 hu κ POD (Millipore, AP502P, 1:2000),並於室溫孵育 1 小時。洗滌後 (6x 90 µl/孔,用 PBST 緩衝劑),添加 25 µl/孔 TMB 受質 (Roche, 11835033001)。於 370/492 nm 處進行測量。
藉由直接 ELISA 測試抗 FAP/抗 LTBR-雙特異性抗體 (對於 FAP 及 LTBR 為單價結合,但 P1AF9729 除外,其對於 FAP 為單價的,且對於 LTBR 為二價的) 與人類、食蟹獼猴及鼠類 LTBR 的細胞外域之結合 ( 12)。所有抗 FAP/抗 LTBR-雙特異性抗體皆顯示出與人類 LTBR 之強單價結合,EC 50值在 100 pM 至 1.5 nM 的範圍內。對於 LTBR 為二價的 P1AF9729 係以約 50 pM 的 EC 50結合。這些雙特異性抗體與人類、食蟹獼猴及鼠類 LTBR 之結合與含有相同 LTBR 結合物 (由 12中的 1-4指示) 的單特異性 IgG (參見 4) 之結合相當。作為其 IgG 前身,所有雙特異性抗體皆對食蟹獼猴 LTBR 具有交叉反應性,並且一個亞群亦與鼠類 LTBR 發生交叉反應。與 12中的單價 LTBR 對應物相比,二價 LTBR IgG (參見 4) 通常未顯示出轉向較低的 EC 50值。因此,對於二價 IgG,在該測定中無明顯的經由親合性之結合。相比之下,P1AF9729 包含與 P1AF0534 相同的抗 LTBR 促效劑,但具有額外的結合 LTBR 的 Fab 片段,因此轉向較低的 EC 50可能是由於親合性。 12 :雙特異性抗 FAP/ LTBR 抗體與人類、食蟹獼猴及鼠類 LTBR ELISA 結合
樣品 ID 人類 LTBR ECD 食蟹獼猴 LTBR ECD 鼠類 LTBR ECD
相對 EC 50(nM) 最大結合 (OD) 相對 EC 50(nM) 最大結合 (OD) 相對 EC 50(nM) 最大結合 (OD)
P1AF9728 0.1340 3.4275 0.2011 3.435 4.1998 2.7609
P1AF0534 1 0.1031 3.297 0.1011 3.5524    2.1379
P1AF0535 2 1.4189 3.0459 1.3617 3.1665    0.3013
P1AF0537 3 0.0940 3.2212 0.1154 3.6737 0.3589 3.7791
P1AF5261 4 0.1826 3.1277 0.1836 3.4246 0.3158 3.097
P1AF9727 0.1329 3.7425 0.0788 3.7563    3.207
P1AF9729 1 0.0457 3.6227 0.0233 3.7498 3.3701 3.1997
1-4係指 4中之 LTBR IgG。 2.3 測量雙特異性抗 FAP/ LTBR 抗體與人類淋巴毒素 α1β2 及人類 LIGHT 之配體競爭的 ELISA
將 Nunc 卵白素包被的平盤 (MicroCoat #11974998001) 用 25 µl/孔融合至人類 IgG1 Fc 片段的生物素化人類 LTBR 細胞外域 (P1AE2401) 於 4℃ 包被 (濃度為 125 ng/ml (對於 LIGHT 交互作用,為 500 ng/ml)) 過夜。用 PBST 緩衝劑 (10x PBS, Roche #11666789001 + 0.1% Tween 20) 洗滌 3x90 µl/孔後,從 15 µg/ml 開始以 1:3 稀釋度添加 25 µl 抗 FAP/抗 LTBR 抗體,並於室溫孵育 1 小時。用 PBST 緩衝劑 (10x PBS, Roche #11666789001 + 0.1% Tween 20) 洗滌 3x90 µl/孔後,添加 25 µl 淋巴毒素 α1β2 濃度為 250 ng/ml 且 LIGHT 濃度為 1000 ng/ml 的配體 (人類淋巴毒素 α1β2 (P1AE1235) 或 His6 標記的人類 LIGHT (R&D 系統,664-Li),並於室溫孵育 1 小時。洗滌後 (3x 90 µl/孔,用 PBST 緩衝劑),添加 25 µl/孔的抗 His6-POD (Bethyl #A190-114P, 1:10000),並於室溫孵育 1 小時。洗滌後 (6x 90 µl/孔,用 PBST 緩衝劑),添加 25 µl/孔 TMB 受質 (Roche, 11835033001)。於 370/492 nm 處進行測量,並總結於 13中。列出相對 IC 50值 (nM) 以及頂部及底部 OD。 13 :抗 FAP/ LTBR 雙特異性抗體對淋巴毒素 α1β2 LTBR-LIGHT 交互作用的抑制
樣品 ID 人類淋巴毒素 α1β2 交互作用 人類 LIGHT 交互作用
相對 IC 50(nM) 相對擬合頂部 (OD) 相對擬合底部 (OD) 相對 IC 50(nM) 相對擬合頂部 (OD) 相對擬合底部 (OD)
P1AF9728 0.2455 1.7 0.9 3.4803 1.5 0.9
P1AF0534 1    1.7 1.3       1.4
P1AF0535 2                  
P1AF0537 3 0.5332 1.6 0.4    1.4 1.2
P1AF5261 4 0.8733 2.56 1.7       1.4
P1AF9727 0.1375 1.7 0.1    1.5 0.2
P1AF9729 1 0.1404 1.6 0.6    1.4 1.4
1-4係指 5中之 LTBR IgG。
在多步 ELISA 測定中測試人類 LTBR 與人類配體淋巴毒素 α1β2 及 LIGHT 之間的蛋白質-蛋白質交互作用的抑制。以下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顯示出對 LTBR-淋巴毒素 α1β2 交互作用的強抑制作用,IC 50值介於約 140 pM 與約 0.8 nM 之間:P1AF9728、P1AF0537、P1AF9727、及 P1AF9729。P1AF0534 及 P1AF0535 顯示出對交互作用的弱抑制或無抑制 ( 10)。P1AF5261 (其包含 P1AF0080 的抗 LTBR 抗體) 示出隨濃度增加再次增加的測定訊息,如針對二價 IgG 形式的該抗 LTBR 抗體已偵測到的。
在此生化測定中,LTBR-LIGHT 交互作用也可由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抑制,儘管抑制程度低於 LTBR-淋巴毒素 α1β2 交互作用。雖然 P1AF9727 及 P1AF9728 顯示出顯著的抑制作用,但對於 P1AF0535,在較高抗體濃度下僅偵測到弱抑制,而對於 P1AF9729 及 P1AF0537,則未偵測到抑制。與二價 IgG P1AF0080 之行為相比,P1AF5261 在較高抗體濃度下顯示出微弱的訊息增加。P1AF0534 亦顯示在較高濃度下增加的訊息 ( 11)。 2.4 FAP/ LTBR 雙特異性抗體的 SPR 表徵
與人類、食蟹獼猴及鼠類 LTBR 之結合動力學:使用 Biacore T200 或 Biacore 8K 儀器 (Cytiva),藉由表面電漿子共振研究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與人類、食蟹獼猴及鼠類 LTBR 之結合。所有實驗皆於 25℃ 使用 HBS-P (Cytiva #BR-1006-71) 作為運行及稀釋緩衝劑來進行。使用標準胺偶合化學將抗人類 IgG PG LALA 特異性抗體固定在 Series S CM5 感測器晶片 (GE Healthcare #29104988) 上。將雙特異性抗體捕獲在表面上,得到捕獲含量介於 10 RU 與 100 RU 之間。將人類、食蟹獼猴及鼠類 LTBR (分別為 P1AE7979、P1AE4411 或 P1AE4410) 以 30 µl/min 的流速用 3.7 至 300 nM 的濃度 (1:3 稀釋系列) 注射到表面 (締合相) 上,持續 120 秒。藉由用運行緩衝劑洗滌來監測解離階段 600 秒。藉由在 60 秒內以 5 µl/min 的流速注入 10 mM NaOH 來再生表面。藉由扣除由參考表面所獲得之反應,以校正本體折射率差。減去空白進樣 (雙重參考)。使用 BIAevaluation 軟體,將得出之曲線擬合至 1:1 Langmuir 結合模型。締合及解離速率以及相應的親和力 (平衡締合常數 KD) 總結於 14中。 14 :如藉由 SPR 所確定之抗 FAP/ LTBR 雙特異性抗體與人類、食蟹獼猴及鼠類 LTBR 之結合動力學
FAP LTBR 雙特異性抗體 抗原 Ka (1/ms) Kd (1/s) KD (nM) T1/2 (min)
P1AF0534 hu LTBR 2.21E+05 5.18E-05 0.2 223
食蟹獼猴 LTBR 1.95E+05 9.57E-05 0.5 121
mu LTBR 無結合/非常弱之結合
P1AF0535 hu LTBR 低活性/無 1:1 結合
食蟹獼猴 LTBR 低活性/無 1:1 結合
mu LTBR 無結合
P1AF0537 hu LTBR 7.84E+05 2.63E-04 0.3 44
食蟹獼猴 LTBR 6.67E+05 2.05E-04 0.3 56
mu LTBR 6.46E+05 7.52E-03 12.0 2
P1AF0546 Hu LTBR 9.99E+05 2.25E-04 0.2 51
P1AF5261 hu LTBR 9.22E+05 1.36E-03 1.5 8
食蟹獼猴 LTBR 8.59E+05 1.27E-03 1.5 9
mu LTBR 1.13E+06 1.62E-02 14.0 1
P1AF9727 hu LTBR 1.19E+06 1.63E-04 0.1 71
食蟹獼猴 LTBR 1.11E+06 1.46E-04 0.1 79
mu LTBR 9.25E+05 9.40E-02 102.0 0.1
P1AF9728 hu LTBR 2.51E+05 1.79E-03 7.1 6
食蟹獼猴 LTBR 2.10E105 2.09E-03 9.9 6
mu LTBR 6.86E+04 8.91E-03 130.0 1
P1AE9729 hu LTBR 2.16E+05 8.60E-05 0.4 134
食蟹獼猴 LTBR 1.86E+05 9.89E-05 0.5 117
mu LTBR 無結合/非常弱之結合
對於選定的 1+1及2+1 雙特異性抗體 (分別為 P1AF0534、P1AF0537、P1AF5261 及 P1AF0546、P1AG5683),藉由 SPR 進一步表徵與人類 LTBR 之單價結合 (親和力) 及二價結合 (親合性)。為測量親和力,使用標準胺偶合化學,藉由已固定在 Series S CM3 感測器晶片 (GE Healthcare) 上的抗人類 IgG PG LALA 特異性抗體捕獲雙特異性抗體,並將人類 LTBR (P1AE7979) 用為分析物。相比之下,為了測量對 LTBR 為二價的 2+1 雙特異性構建體的親合性,將生物素化人類 LTBR (P1AE7979) 捕獲在 SA 卵白素晶片上,並將雙特異性抗體用為分析物。結果已總結於 15A 15B中。所示為締合及解離速率、(對 LTBR 為二價的雙特異性抗體之) 親和力或表觀親和力及抗體:受體複合體之半衰期。
如所預期的,對於 LTBR 為二價的雙特異性抗體 (分別為 P1AF0546 及 P1AG5683),可觀察到親合性效應:對於 P1AF0546,解離速率常數 kd 及親和力分別為 2.25E-04 (1/s) 及 0.2 nM ( 15A),降低至超出儀器規格的值 ( 15B),而對於 P1AG5683,解離速率常數 kd 及親和力分別為 1.23E-03 (1/s) 及 1.1 nM ( 15A),降低至 kd 及親和力 (親合性) 分別為 4.33E-05 (1/s) 及 0.01 nM ( 15B)。 15A :如藉由 SPR 在「親和力」測定設置中所確定之抗 FAP/ LTBR 雙特異性抗體與人類 LTBR 之結合動力學
FAP-LTBR 雙特異性抗體 k a(1/ms) k d(1/s) K D(nM) t 1/2(min)
P1AF0534 2.41E+05 8.08E-05 0.3 143
P1AF0537 8.85E+05 2.20E-04 0.2 53
P1AF0546 9.99E+05 2.25E-04 0.2 51
P1AF5261 9.86E+05 1.28E-03 1.3 9
P1AG5683 1.14E+06 1.23E-03 1.1 9
15B :如藉由 SPR 在「親合性」測定設置中所確定之抗 FAP/ LTBR 雙特異性抗體與人類 LTBR 之結合動力學
FAP-LTBR 雙特異性抗體 k a(1/ms) k d(1/s) K D(nM) t 1/2(min)
P1AF0534 3.05E+05 4.12E-05 0.1 280
P1AF0537 9.20E+05 1.15E-04 0.1 100
P1AF0546 2.03E+06 oos* oos* oos*
P1AF5261 2.45E+06 1.35E-03 0.6 9
P1AG5683 3.92E+06 4.33E-05 0.01 267
*偏離規格 2.5 與人類 FAP 之結合動力學
使用 Biacore T200 (Cytiva),藉由表面電漿子共振研究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之抗 FAP 結合域之結合。使用標準胺偶合化學將抗 His IgG (Cytiva, #28995056) 特異性抗體固定在 Series S CM5 感測器晶片 (GE Healthcare #29104988) 上。將抗體捕獲在表面上,得到捕獲含量介於 20 RU 與 30 RU 之間。將人類 FAP (P1AA5347) 以 30 µl/min 的流速用 0.37 至 30 nM 的濃度 (1:3 稀釋系列) 注射到表面 (締合相) 上,持續 180 秒。藉由用運行緩衝劑洗滌來監測解離階段 600 秒。藉由在 60 秒內以 5 µl/min 的流速注入 10 mM 甘胺酸 pH 1.5 再生表面。藉由扣除由參考表面所獲得之反應,以校正本體折射率差。減去空白進樣 (雙重參考)。使用 BIAevaluation 軟體,將得出之曲線擬合至 1:1 Langmuir 結合模型。締合及解離速率以及相應的親和力 (平衡締合常數 K D) 已總結於 16中。所示為抗體:FAP 複合體之締合速率及解離速率、親和力及半衰期。 16 :如藉由 SPR 所確定之抗 FAP/ LTBR 雙特異性抗體與人類 FAP 之結合動力學
FAP-LTBR 雙特異性抗體 k a(1/ms) k d(1/s) K D(nM) t 1/2(min)
P1AF0534 2.25E+06 4.70E-04 209 25
P1AF0535 1.78E+06 4.66E-04 262 25
P1AF0537 2.09E+06 4.46E-04 213 26
P1AF5261 2.08E+06 4.73E-04 228 24
P1AF9727 2.35E+06 5.72E-04 243 20
P1AF9728 2.54E+06 5.21E-04 205 22
P1AF9729 2.05E+06 5.30E-04 259 22
P1AG0694 2.77E+06 4.81E-04 174 24
實例 3 雙特異性鼠類替代抗體之產生 3.1 FAP/ LTBR 雙特異性鼠類替代抗體之產生
使用人類、食蟹獼猴及鼠類三重交叉反應性抗 LTBR 促效劑 P1AF0080 產生雙特異性 1+1 及雙特異性 2+1 (對於 LTBR 為二價) 鼠類替代抗體,用於小鼠活體內研究中。這些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鼠類替代抗體 P1AF4664 及 P1AF4674 分別如 12A12B所示。儘管它們的 V 域保留為人類域,但所有恆定抗體域皆為鼠類域。鼠類 IgG1 Fc 藉由 CH3 中之互補電荷 (KK+ 及 DD- 鏈) 異二聚化,並且藉由在 CH2 中引入 DA PG 突變達到 Fc 效應功能之緘默。
P1AF4664 及 P1AF4674 係由 Evitria 使用其專有的載體系統和常規 (非 PCR) 克隆技術及使用懸浮適應的 CHO K1 細胞所製備 (最初從 ATCC 及)適應於 Evitria 懸浮培養的無血清生長中取得。對於生產,Evitria 使用其專有的無動物組分且無血清的培養基 (eviGrow 及 eviMake2) 及其專有的轉染試劑 (eviFect)。藉由離心及隨後的過濾 (0.2 μm 過濾器) 收穫上清液並通過標準方法從收穫的上清液中純化蛋白質。
簡言之,根據標準程序及製造商之說明,藉由蛋白質 A 親和層析 (Protein A MabSelectSure) 及製備型粒徑篩析層析 (SEC) (HiLoad 50/600 S200) 將它們純化。經純化之蛋白質的純度係藉由分析型粒徑篩析層析 (例如,TSK G3000 SWXL) 及 CE-SDS (例如,Caliper LabChip GXII) 來確定。確定內毒素含量,結果分別為 ≤ 0.11 EU/mg 及 0.07 EU/mg。
使用人類、食蟹獼猴及鼠類三重交叉反應性抗 LTBR 促效劑 P1AE9459 產生雙特異性 2+1 (對於 LTBR 為二價) FAP 靶向或非靶向 (DP47) 鼠類替代抗體,用於小鼠 活體內研究中。這些抗 FAP/抗 LTBR 或非靶向/抗 LTBR 雙特異性鼠類替代抗體 P1AG5459 及 P1AG5461 分別如 12B12C所示。儘管它們的 V 域保留為人類域,但所有恆定抗體域皆為鼠類域。鼠類 IgG1 Fc 藉由 CH3 中之互補電荷 (KK+ 及 DD- 鏈) 異二聚化,並且藉由在 CH2 中引入 D265A P329G 突變達到 Fc 效應功能之緘默。
P1AG5459 及 P1AG5461 係由 WuXi Biologics 生產及純化。簡言之,它們係於 CHO 中生產,並藉由 MabSelectSuRe LX 蛋白質 A 親和層析及 Superdex200 粒徑排阻層析 (P1AG5459) 或 MabSelectSuRe LX 蛋白質 A 親和層析、HiTrap Butyl HP 疏水交互作用層析及 Superdex200 粒徑排阻層析 (P1AG5461) 進行純化。 3.2 FAP/ LTBR 雙特異性鼠類替代抗體之 SPR 表徵 與鼠類 LTbR 及鼠類 FAP 之結合親和力及親合性:
由於 P1AF4664 對於 LTBR 為單價的,且 P1AF4674 對於 LTBR 為二價的,結合親和力及親合性係於 Biacore T200 儀器 (Cytiva) 上確定。所有實驗皆於 25℃ 使用 HBS-P (Cytiva #BR-1006-71) 作為運行及稀釋緩衝劑來進行。為確定這些雙特異性鼠類替代抗體的親和力,使用標準胺偶合化學,將山羊抗小鼠 Fcγ 特異性抗體 (JacksonImmunoResearch #115-005-071) 固定在 Series S CM3 感測器晶片上。將雙特異性鼠類替代抗體捕獲在表面上,並在單循環動力學運行中注入鼠類 LTbR (P1AE4410),締合時間為 120 秒,濃度為 3.7 nM 至 300 nM (1:3 稀釋系列),流速為 30 µl/min。對鼠類 FAP 之親和力係使用相同的感測器晶片藉由將單一濃度為 100 nM 的鼠類 FAP (P1AD9907) 以如上所述之締合時間及流速注入表面上來確定。藉由用運行緩衝劑洗滌來監測最終解離階段 600 秒。接著,藉由在 60 秒內以 5 µl/min 的流速依次注入 10 mM 甘胺酸 pH 2.0 及 10 mM NaOH 來再生表面。藉由扣除由參考表面所獲得之反應,以校正本體折射率差。減去空白進樣 (雙重參考)。使用 BIAevaluation 軟體,將得出之曲線擬合至 1:1 Langmuir 結合模型。
為確定 2+1 雙特異性鼠類替代抗體 P1AF4674 的親合性,將大約 100 RU 的生物素化鼠類 LTbR (P1AE4410) 固定在 Series S 感測器晶片 SA 上。將雙特異性鼠類替代抗體作為分析物注入,並在單循環動力學運行中進行測試,締合時間為 120 秒,濃度為 11.1 nM 至 100 nM (1:3 稀釋系列),流速為 30 µl/min。藉由用運行緩衝劑洗滌來監測最終解離階段 1800 秒。接著,藉由在 60 秒內以 5 µl/min 的流速各注入 10 mM 甘胺酸 pH 2.0 來再生表面。藉由扣除由參考表面所獲得之反應,以校正本體折射率差。減去空白進樣 (雙重參考)。使用 BIAevaluation 軟體,將得出之曲線擬合至 1:1 Langmuir 結合模型。在該測定設置中,P1AF4674 顯示出明顯的親合性 (近似KD 0.2nM),1+1 雙特異性鼠類替代抗體 P1AF4664 則與之相反 (近似KD 5nM)。對於與鼠類 LTBR 或鼠類 FAP 結合的單價 (1+1) 及二價 (2+1) 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鼠類替代抗體,平衡解離常數 (KD) 以及複合體之半衰期 (t1/2) 報告於 17中。 17 :抗 FAP/ LTBR 雙特異性鼠類替代抗體的平衡解離常數 (KD) 及複合體之半衰期 (t1/2)
mu FAP LTBR 雙特異性抗體 鼠類 LTbR 親和力設置 鼠類 LTbR 親合性設置 鼠類 FAP 親和力設置
K D(nM) t1/2 (秒) 近似K D(nM) t1/2 (秒) K D(nM)
P1AF4664 (1+1) 13 75 5 45 <0.1
P1AF4674 (2+1) 13 71 0.2 413 <0.1
實例 4 LTBR 抗體之功能表徵
LTBR 之活化導致基質細胞調升炎症及發育基因,諸如黏附分子 ICAM。藉由測量新穎 LTBR 促效劑在 活體外調升人類內皮細胞及癌症相關纖維母細胞 (CAF) 中 ICAM 的能力來表徵其生物活性。 4.1 人類抗 LTBR 抗體對內皮細胞之影響
在存在或不存在抗 Fc 交聯劑的情況下,用抗 LTBR 抗體處理人類臍靜脈內皮細胞 (HUVEC),並藉由 FACS 分析測量黏附分子 ICAM 之含量。
簡言之,將 HUVEC (15000 個細胞/孔,目錄號C2517AS,Lonza) 接種於經明膠包被之 96 孔盤中之完全 EGM-2 培養基 (目錄號CC3162,Lonza) 中,並使其過夜形成單層。將 HUVEC 單層用抗 LTBR 抗體處理過夜,其與或不與抗人類-Fc F(ab)2 交聯劑 (目錄號109-006-008,Jackson ImmunoReasearch,抗體與交聯劑莫耳比 1:2) 於測定培養基 (EBM-2 培養基,補充有 2% FBS、抗壞血酸、肝素、GA-1000 及肝素,目錄號CC3156 及 CC4176,Lonza) 中預孵育 30 分鐘。將處理後之 HUVEC 用 accutase (Gibco) 分離,並用活/死染料 (Zombie Aqua Fixable 細胞生存力套組,目錄號 423102,Biolegend) 及抗人類 ICAM-BV421 標記抗體 (BD 目錄號564077,以 1:100 稀釋) 染色。在流式細胞儀 (BD Fortessa) 上獲取樣品。在 FlowJo 中分析 ICAM 表現的螢光強度中位數,並使用以下公式將資料標準化至 CBE11:標準化 MFI = (MFI - MFImin) / (MFImax - MFImin),其中 MFImax 計算為在包含交聯劑的 CBE11 (PAE1873) 的最高濃度下測得的 MFI 值的中位數,且 MFImin 計算為在不包含交聯劑的最低 CBE11 (P1AE1873) 濃度下測得的 MFI 值的中位數。
新穎抗人類 LTBR 抗體以劑量依賴性及交聯依賴性方式誘導 HUVEC 上之 ICAM 調升 ( 13A13D)。 4.2 人類抗 LTBR 抗體對癌症相關纖維母細胞之影響
進一步表徵了新穎抗 LTBR 抗體 在活體外誘導第二基質細胞類型 (亦即,癌症相關纖維母細胞) 中黏附分子調升的能力。為此,在存在或不存在抗 Fc 交聯劑的情況下,用抗體處理 CAF 培養物,並藉由 FACS 分析測量黏附分子 ICAM 之含量。
簡言之,將來自攝護腺的永生化癌症相關纖維母細胞 (12000 個細胞/孔,hTERT PF179T CAF,ATCC CRL-3290) 接種於 96 孔板中的完全培養基 (EMEM,補充有 10% FBS、0.075% 碳酸氫鈉、1 μg/mL 嘌呤黴素).中。將 CAF 用抗 LTBR 抗體處理過夜,其與或不與抗人類-Fc F(ab) 2交聯劑 (目錄號109-006-008,Jackson ImmunoReasearch,抗體與交聯劑莫耳比 1:2) 在完全培養基中預孵育 30 分鐘。將處理後之 CAF 用 accutase (Gibco) 分離,並用 NIR 活/死染料 (LIVE/DEAD Fixable 近紅外死細胞染色套組,Thermo Fischer Scientific 目錄號L34975) 及抗人類 ICAM-BV421 標記抗體 (BD 目錄號564077,以 1:100 稀釋) 染色。在流式細胞儀 (BD Fortessa) 上獲取樣品。在 FlowJo 中分析 ICAM 表現的螢光強度中位數,並使用以下公式將資料標準化至 CBE11:標準化 MFI = (MFI - MFImin) / (MFImax - MFImin),其中 MFImax 計算為在包含交聯劑的 CBE11 (PAE1873) 的最高濃度下測得的 MFI 值的中位數,且 MFImin 計算為在不包含交聯劑的最低 CBE11 (P1AE1873) 濃度下測得的 MFI 值的中位數。
抗人類 LTBR 抗體以劑量依賴性及交聯依賴性方式誘導 CAF 上之 ICAM 調升 ( 14A14D)。
總之,這些實例表明,新穎抗人類 LTBR 促效性抗體能夠調升多種基質細胞中之黏附分子 ICAM,並且它們的活性嚴格依賴於交聯。接下來產生包含較佳之新穎 LTBR 促效劑及 FAP 抗原結合域的雙特異性分子,以獲得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 實例 5 FAP/ LTBR 雙特異性抗體之功能表徵 5.1 FAP/ LTBR 雙特異性抗體結合細胞上之人類、食蟹獼猴及鼠類 LTBR
為測試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結合細胞上之人類、食蟹獼猴 (cyno) 及鼠類 LTBR 的能力,將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與經工程改造以表現人類、食蟹獼猴或鼠類 LTBR 的細胞一起孵育,並藉由流式細胞分析技術測量它們的結合。
簡言之,將經工程化改造以過表現人類、食蟹獼猴或鼠類 LTBR 的 CHO-K1 細胞用 accutase (Gibco) 分離,並以 100000 個細胞/孔接種於 96 孔盤中,並在培養基 (DMEM/F12, 10% FBS) 中於 4℃ 與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一起孵育 1 小時。洗滌後,使用 PE 標記的抗人類 Fc 抗體 (AffiniPure F(ab')₂ 片段山羊抗人類 IgG,Fcγ,Jackson Immunoresearch,目錄號109-116-098) 偵測與細胞結合的分子。在 iQue 流式細胞儀 (Sartorius) 中測量細胞結合螢光。在 FlowJo 中分析 PE 的螢光強度中位數,並將資料標準化至未經處理之對照 (MFI/基線 MFI)。
所有雙特異性分子結合人類及食蟹獼猴 LTBR,但 P1AG1326 除外,其結合人類 LTBR,但不結合食蟹獼猴 LTBR ( 15A 15B以及 15D15E)。這些資料與實例 2.4 中所述之 SPR 資料一致。
與食蟹獼猴之交叉反應性係該等新穎雙特異性分子的一個重要優勢,因為它將允許研究相關物種中之毒性型態。由於 LTBR 是一種廣泛表現的標靶,因此降低 活體內潛在毒理學效應的風險非常重要。
P1AF0537、P1AF5261、P1AF0546、P1AG5683 以及較小程度上的 P1AF9728 及 P1AF9727 額外結合細胞上之鼠類 LTBR ( 15C15F),從而允許在鼠類同基因模型中測試功效及藥效學。 5.2 FAP/ LTBR 雙特異性抗體之 FAP 依賴性活性的 活體外表徵
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經設計用於藉由 FAP 靶向限制 LTBR 對腫瘤基質之活化。LTBR 之活化導致基質細胞對炎症及發育基因諸如黏附分子 (ICAM 及 VCAM) 及化學引誘物 (CXCL9、CXCL10 及 CXCL11) 之調升。藉由測量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在活體外以 FAP 依賴性方式調升人類內皮細胞及癌症相關纖維母細胞中黏附分子及化學引誘物之能力來表徵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的生物活性。 5.2.1 FAP/ LTBR 雙特異性抗體對癌症相關纖維母細胞之影響
為測試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在 活體外以 FAP 依賴性方式活化癌症相關纖維母細胞的能力,用雙特異性分子處理表現內源性 FAP 的 CAF 及缺失 FAP 表現的 CAF 的培養物,並藉由 FACS 分析來測量黏附分子 ICAM 之含量。
簡言之,藉由 CRISPR 技術剔除來自攝護腺的永生化癌症相關纖維母細胞 (hTERT PF179T CAF, ATCC CRL-3290) 之 FAP 表現。將親本 hTERT CAF 及剔除 FAP 的 CAF (hTERT CAFs_delFAP) 以每孔 12000 個細胞的密度接種到 96 孔盤中的完全培養基 (EMEM、10% FBS、0.075% 碳酸氫鈉、1 μg/mL 嘌呤黴素) 中。在完全培養基中,將細胞用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處理過夜。將處理後之細胞用 accutase (Gibco) 分離,並用 NIR 活/死染料 (LIVE/DEAD Fixable 近紅外死細胞染色套組,Thermo Fischer Scientific 目錄號L34975) 及抗人類 ICAM-BV421 標記抗體 (BD 目錄號564077,以 1:100 稀釋) 染色。在流式細胞儀 (BD Fortessa) 上獲取樣品。在 FlowJo 中分析 ICAM 表現的螢光強度中位數,並將資料標準化至基線未處理的對照,並表示為相對於基線的倍數變化。
FAP-LTBR 雙特異性分子以劑量依賴性及 FAP 依賴性方式誘導 hTERT CAF 上之 ICAM 調升 ( 16A16D)。 5.2.2 FAP/ LTBR 雙特異性抗體對內皮細胞之影響
為測試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在活體外以 FAP 依賴性方式活化人類內皮細胞的能力,將人類臍靜脈內皮細胞 (HUVEC) 及過表現人類 FAP 的 NIH-3T3 細胞的共培養物用雙特異性分子進行處理。藉由 FACS 分析來測量 HUVEC 上黏附分子 ICAM 的含量,並藉由 Bio-plex 分析來測量上清液中分泌的化學引誘物 CXCL9、CXCL10 及 CXCL11 的量。
簡言之,將 HUVEC (13000 個細胞/孔,目錄號C2517AS, Lonza) 與過表現 FAP 的 NIH-3T3 或 NIH-3T3 (2000 細胞/孔) 接種於經明膠包被之 96 孔盤中之完全 EGM-2 培養基 (目錄號CC3162, Lonza) 中,並使其過夜形成單層。將共培養物用測定培養基 (EBM-2 培養基,補充有 2% FBS、抗壞血酸、肝素、GA-1000 及肝素,目錄號CC3156 及 CC4176,Lonza) 中的抗 FAP/抗-LTBR 雙特異性抗體處理。24 小時後,將共培養物用 accutase (Gibco) 分離,並用 PBS 中之 NIR 活/死染料 PBS(LIVE/DEAD Fixable 近紅外死細胞染色套組,Thermo Fischer Scientific 目錄號L34975) 及抗人類 ICAM-BV421 (BD 目錄號564077,以 1:100 稀釋) 及抗人類-CD31-APC/Cy7 標記的抗體 (Biolegend 目錄號303120,以 1:300 稀釋) 染色。在流式細胞儀 (BD Fortessa) 上獲取樣品。在 FlowJo 中分析 CD31+ 群體中 ICAM 表現的螢光強度中位數,並將資料標準化至基線未處理的對照,並表示為相對於基線的倍數變化。48 小時後,收集條件培養基,並按照製造商之說明使用定制 Bio-plex 多重趨化因子測定套組 (Biorad) 測量 CXCL9、CXCL10 及 CXCL11 之濃度。
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以劑量依賴性及 FAP 依賴性方式誘導人類內皮細胞上之 ICAM 調升 ( 17A17D)。二價雙特異性分子 P1AF0546 及 P1AG5683 具有最低 EC 50值,表明該 2+1 形式具有更高之效力。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亦表現出對上清液中 CXCL9、CXCL10 及 CXCL11 之劑量依賴性及 FAP 依賴性誘導 ( 18A18F)。總之,這些資料表明,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可調節內皮細胞以增加對提高腫瘤免疫浸潤很重要的黏附分子及化學引誘物。重要的是,效應取決於 FAP 的存在,證明 LTBR 促效作用可經由 FAP 靶向限制在腫瘤微環境中。 5.2.3 FAP/ LTBR 雙特異性抗體對 T 細胞黏附之影響
先前的實例表明,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調節人類內皮細胞以調升對免疫浸潤級聯反應至關重要的黏附分子及化學引誘物。為測試這些影響是否導致增加的 T 細胞浸潤,測量了免疫浸潤級聯的第一步,亦即免疫細胞對經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刺激的內皮細胞的黏附。
簡言之,將 HUVEC 用 NIH-3T3 或過表現 FAP 的 NIH-3T3 接種,並用 FAP-LTBR 雙特異性分子 (2 nM) 刺激,如先前的實例中所述,或用 TNFα (0.5 ng/mL, Peprotech) 刺激。使用 Histopaque-1077 藉由密度梯度離心從健康供體血沉棕黃層中分離出 PBMC,並冷凍直至使用。使用 pan-T 細胞分離套組 (Miltenyi Biotec,目錄號130-096-535) 並遵循製造商說明從冷凍 PBMC 等分試樣中純化 Pan-T 細胞。經純化之 T 細胞於 T 細胞培養基 (T 細胞優化培養基,Gibco 目錄號A1048501) 中靜置過夜。收集靜置後之 T 細胞,用 DPBS ++(Gibco,目錄號14040182) (補充有 0.2% BSA 並用 Calcein AM (Invitrogen,目錄號C3100MP) 標記) 於 37℃ 洗滌 20 分鐘。大量洗滌後,將標記的 T 細胞重懸於 DPBS ++0.2% BSA 中,並以 100000 個細胞/孔添加至先前經測定培養基洗滌的處理後之共培養物中。將 T 細胞於 37℃ 黏附 1 小時,並藉由用 DPBS ++0.2% BSA 倒置洗滌以去除非黏附細胞。使用 Incucyte S3 活細胞分析系統 (Sartorius) 獲取相位及綠色螢光影像 (每孔 5 張),並使用 Incucyte 影像分析軟體將黏附 T 細胞量化為綠色螢光 T 細胞覆蓋的面積。
TNFα 刺激獨立於 FAP 誘導 T 細胞黏附,並用為陽性對照。T 細胞黏附在用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處理的內皮細胞上增加,並且效應取決於共培養系統中 FAP 的存在 ( 19)。
總之,這些資料表明,可以以 FAP 靶向方式誘導 LTBR 促效作用,並藉由人類內皮細胞調升炎症程序,從而誘導 T 細胞黏附,這是免疫浸潤級聯反應的第一步。因此,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可用作腫瘤微環境調節劑,以增加免疫細胞向腫瘤中之募集。 5.3 FAP/ LTBR 雙特異性抗體替代物 活體外活體內表徵
該新穎 FAP-LTBR 雙特異性分子的一個亞群與鼠類 LTBR 具有交叉反應性。如先前的實例中所述,在鼠類 IgG 骨架上產生鼠類替代分子,並測試它們的 活體外活體內活性。 5.3.1 FAP/ LTBR 雙特異性抗體替代物對鼠類纖維母細胞之 活體外活性
為測試抗 FAP/抗 LTBR 替代分子在 活體外以 FAP 依賴性方式活化鼠類基質細胞的能力,將 FAP-LTBR 雙特異性分子與 NIH-3T3 或 NIH-3T3 FAP 過表現細胞一起孵育,並藉由 FACS 分析來測量 VCAM 之調升。
簡言之,將 NIH-3T3 NIH-3T3 FAP 過表現細胞接種於 96 孔盤的完全培養基中。將抗 FAP/抗 LTBR 替代分子或抗體 5G11 (抗小鼠 LTBR 促效性抗體,Hycult Biotech 目錄號 hm1079) 用低血清培養基 (DMEM, 1% FBS) 稀釋,並過夜刺激細胞。將處理後之細胞用 accutase (Gibco) 分離,並用 NIR 活/死染料 (LIVE/DEAD Fixable 近紅外死細胞染色套組,Thermo Fischer Scientific 目錄號L34975) 及抗小鼠-VCAM-Pacific Blue 標記抗體 (Biolegend,目錄號105722)。在流式細胞儀 (BD Fortessa) 上獲取樣品。在 FlowJo 中分析 VCAM 表現的螢光強度中位數,並將資料標準化至基線未處理的對照,並表示為相對於基線的倍數變化。
抗鼠類 LTBR 促效性抗體 5G11 在兩種細胞類型上誘導 VCAM 調升,而 P1AF4664 及較小程度的 P1AF4674 在 NIH-3T3 細胞上無活性並且僅在存在 FAP 表現的情況下誘導 VCAM ( 20A20B)。 5.3.2 FAP/ LTBR 雙特異性抗體替代物在內皮細胞上之 活體外活性
為測試抗 FAP/抗 LTBR 替代分子在活體外以 FAP 依賴性方式活化內皮細胞的能力,將人臍靜脈內皮細胞 (HUVEC) 及過表現人類 FAP 的 NIH-3T3 細胞的共培養物用雙特異性分子處理,並藉由 FACS 分析來測量 HUVEC 上黏附分子 ICAM 之含量。
簡言之,將 HUVEC (15000 個細胞/孔,Lonza 目錄號C2517AS) 與親本 NIH-3T3 或 NIH-3T3 FAP 過表現細胞 (2000 細胞/孔) 一起接種於經明膠包被之 96 孔盤中之完全 EGM-2 培養基 (目錄號CC3162, Lonza) 中。將共培養物用測定培養基 (EBM-2 培養基,補充有 2% FBS、抗壞血酸、肝素、GA-1000 及肝素,目錄號CC3156 及 CC4176,Lonza) 中的 FAP-LTBR 雙特異性分子處理過夜。將處理後之共培養物用 accutase (Gibco) 分離,並用 PBS 中之 NIR 活/死染料 PBS(LIVE/DEAD Fixable 近紅外死細胞染色套組,Thermo Fischer Scientific 目錄號L34975) 及抗人類 ICAM-BV421 (BD 目錄號564077,以 1:100 稀釋) 及抗人類-CD31-APC/Cy7 標記的抗體 (Biolegend 目錄號303120,以 1:300 稀釋) 染色。在流式細胞儀 (BD Fortessa) 上獲取樣品。在 FlowJo 中分析 CD31+ 群體中 ICAM 表現的螢光強度中位數。
抗 FAP/抗 LTBR 替代分子以劑量依賴性及 FAP 依賴性方式誘導人類內皮細胞上之 ICAM 調升 ( 21A21B)。
總之,這些資料表明替代分子在 活體外具有活性並誘導 FAP 依賴性 LTBR 對基質細胞之促效作用,類似於人類骨架分子之效應。接下來在同基因小鼠腫瘤模型中測試替代分子的 活體內活性。 5.3.3 FAP-LTBR 替代分子在大腸直腸癌及胰臟癌皮下腫瘤模型中的 活體內功效及藥效學研究
在攜帶表現人類癌胚抗原 (CEA) 的皮下大腸直腸腫瘤 (MC38-huCEA) 及表現人類 CEA 的胰臟腫瘤 (KPC4662-huCEA) 的小鼠中評定 FAP-LTBR 替代分子對內皮活化之功效及藥效學效應。後一種模型的特徵在於基線時基質中表現豐富的 FAP +及免疫浸潤稀少,而 MC38-huCEA 腫瘤模型的特徵在於基質中 FAP 中度表現及基線時免疫浸潤更豐富。
KPC4662 細胞獲自賓夕凡尼亞大學並經過內部改造以便表現人類 CEA。在 DMEM + FBS 10% + 潮黴素 500 µg/ml 中培養細胞。表現人類 CEA 的 MC38 細胞獲自希望之城的貝克曼研究所 (Beckman Research Institute, City of Hope)。在 DMEM + FBS 10 % + 遺傳黴素 (Geneticin) 500 µg/ml 中培養細胞。注射前,對細胞進行計數,並以 100 µl 的總體積注射 500,000 個細胞 (MC38-huCEA) 或 300,000 個細胞 (KPC4662-huCEA),以與 RPMI 及 Matrigel 的 1:1 混合混合物,皮下注射到表現人類 CEA 的小鼠側腹中。使用卡尺每週測量至少兩次腫瘤生長,並依據以下方法計算腫瘤體積:腫瘤體積 = (W 2/2) x L (W: 寬;L:長度)。
在 MC38-huCEA 研究 ( 22) 中,在細胞注射後 21 天將小鼠隨機化,此時腫瘤大小平均達到約 195 mm 3。所有小鼠皆經 i.v. 200 µl 適當的媒劑、P1AF4664、P1AF4674、aPD-L1 (殖株 6E11)、aPD-L1 + P1AF4664 及 aPD-L1 + P1AF4674 注射 (P1AF4664、P1AF4674 每週 3 次,5 mg/kg;及 aPD-L1 每週兩次,5 mg/kg;對於 aPD-L1,首次 i.p. 10 mg/kg)。為獲得每 200 μl 適量的化合物,將儲備溶液用組胺酸緩衝劑 (20mM 組胺酸、140mM NaCl,pH 6.0) 稀釋。在治療開始後第 9 天及第 16 天,犧牲 5 隻 (存活小鼠的數量) 小鼠。處理這些小鼠的腫瘤以用於下游分析。
藉由用 Liberase 及 DNA 酶消化腫瘤樣品來獲得用於流式細胞分析的腫瘤單細胞懸液。然後對單細胞懸液中的鼠類 CD45、人類 CEA PerCP-Cy5.5、鼠類 Podoplanin PE-Cy7、鼠類 CD31 APC/Cy7 及 ICAM APC 染色。在 BD Fortessa 流式細胞儀上獲取樣品,並在 FlowJo 中分析資料。
在 KPC4662-huCEA 研究 ( 25) 中,小鼠初始腫瘤生長 16 天後,當腫瘤大小達到約 140 mm 3時,將小鼠隨機化並且每週用組胺酸緩衝劑 (媒劑) 或 P1AF4664 或 P1AF4674 (10 mg/kg) 處理三次。所有小鼠均被靜脈注射 200 µl 的適當溶液。為獲得每 200 μl 適量的化合物,將儲備溶液用組胺酸緩衝劑 (20mM 組胺酸、140mM NaCl,pH 6.0) 稀釋。在治療開始後第 6 天,犧牲每組 5 隻小鼠。處理這些小鼠的腫瘤以用於下游組織學分析。
為藉由免疫螢光 (三維影像處理,3DIP) 進行組織學分析,將腫瘤在 BD Cytofix 溶液 (在 PBS 中以 1:4 稀釋) 固定約 20 小時。洗滌並轉移至 PBS 後,將腫瘤包埋於 4% 低膠凝溫度瓊脂糖中。使用配備普通刮刀刀片的 Leica VT1200s Vibratome 從這些塊上切下腫瘤切片 (70 µm 厚)。隨後,將切片透化 (TBS + 0.3% Triton-X) 並使用 BSA 及小鼠血清 (各 1%) 封閉兩小時,然後使用以下抗體於室溫染色過夜 (約 15 小時):PNAd/Meca79 (AF647) 及 CD31 (AF594)。影像採集係於 Leica SP8 倒置共聚焦顯微鏡上完成。影像量化係於 Imaris 9.6 (Bitplane) 中進行。
對於腫瘤生長資料、流式細胞分析技術以及 3DIP 分析,製圖係於 GraphPad PRISM 8 中完成,並運行單向 Anova 檢驗,在組間進行多重比較,使用 Holm-Sidak 校正進行多重檢驗。
在 MC38-huCEA ( 22) 研究中,觀察到用 FAP-LTBR 替代分子 P1AF4664 及 P1AF4674 治療在單一療法中抑制 MC38-huCEA 腫瘤的生長並改善 aPD-L1 的腫瘤生長抑制作用 ( 23A23C)。腫瘤生長動力學顯示,經治療之動物的腫瘤生長抑制在治療大約一週後開始可見 ( 23A23C)。在治療開始後 12 天,媒劑與 P1AF4674 之間以及媒劑與具有 P1AF4664 及 P1AF4674 的兩種 aPD-L1 組合之間的腫瘤體積存在統計學顯著差異。此外,P1AF4674 及 aPD-L1 的組合在統計學上顯示出比 aPD-L1 單一療法更小的腫瘤體積 ( 23B)。這表明與 1+1 形式 (P1AF4664) 相比,2+1 形式 (P1AF4674) 顯示出優異的腫瘤生長抑制作用。
在治療開始後第 9 天及第 16 天對腫瘤單細胞懸液的流式細胞分析顯示,在用 FAP-LTBR 替代分子治療後,腫瘤內皮上之黏附分子 ICAM 調升 ( 24A24B)。P1AF4674 為二價 LTBR 促效劑,優於單價分子 P1AF4664。
在 KPC4662-huCEA 研究 ( 25) 中,治療開始後 6 天,藉由組織學分析觀察到,在使用 FAP-LTBR 替代分子 P1AF4664 及 P1AF4674 處理後,腫瘤組織中存在的高內皮微靜脈 (HEV) 顯著增加 ( 26A26B26C)。 5.3.4 在正位乳癌模型中使用 FAP-LTBR 替代分子聯合抗 PD-L1 活體內功效及藥效學研究。
在攜帶正位乳腺腫瘤 (EMT6) 的小鼠中評估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 P1AG5459 單藥治療或與檢查點抑制劑 aPD-L1 聯合治療對內皮細胞活化、細胞激素分泌及免疫浸潤的功效及藥效學效應。該模型的特徵在於豐富的 FAP +表現基質及稀少的免疫浸潤,在基線時主要位於腫瘤邊緣。
EMT6 細胞係從 ATCC 獲得 (CRL-2755)。在 DMEM + 15% FCS 中培養細胞。注射前,對細胞進行計數,將 RPMI 與 Matrigel 之 1:1 混合物中的 1,000,000 個細胞以 50 µl 的總體積注射到 BALB/c 小鼠的乳腺脂肪墊中。使用卡尺每週測量至少兩次腫瘤生長,並依據以下方法計算腫瘤體積:腫瘤體積 = (W 2/2) x L (W: 寬;L:長度)。在本研究中,反應者及無反應者被定義為在分析的時間點,腫瘤體積分別低於或高於治療開始時的腫瘤體積。
用於流式細胞分析及組織學分析的腫瘤單細胞懸液係按照 5.3.3 中所述進行,並在組織學組中添加針對 CD8 (BV421)、CD4 (BV570) 及 B220 (BV711) 的抗體。
根據製造商之說明,使用 BCA 套組 (Thermo Scientific,Pierce BCA 蛋白質測定套組,#23225,US) 評定腫瘤裂解物中之趨化因子含量,並在 Spectramax i3 ELISA 酶標儀 (Molecular Devices, US) 上讀板。然後使用 Bio-Plex Pro™ 小鼠趨化因子組 33-Plex ( #12002231, BioRad, US) 測量蛋白質裂解物中的細胞激素及趨化因子含量。根據製造商之說明,在 96 孔磁力板 (Bio-Plex Pro™ 平底板,#171025001,BioRad,US) 中製備樣品。按照隨儀器提供的 xPonent® 軟體 4.2 版之說明,在 Flexmap 3D® 儀器 (Luminex, US) 上讀取測定結果。
在 EMT6 研究中 ( 27),觀察到用 FAP-LTBR 替代分子 P1AG5459 治療在單一療法中有效控制 EMT6 正位腫瘤,並進一步改善抗 PD-L1 治療的部分腫瘤生長抑制,誘導腫瘤消退 ( 28A 28B)。研究結束時,單藥治療組中的 3 隻小鼠及聯合治療組中的 5 隻小鼠無腫瘤。重要的是,當用非靶向 (DP47)-LTBR 抗體 (P1AG5461, 28A 28B) 處理小鼠時,未觀察到腫瘤生長抑制作用,證明了雙特異性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在 活體內的 FAP 依賴性效應。治療開始後第 13 天腫瘤單細胞懸液的流式細胞分析顯示,在用 P1AG5459 但不用 P1AG5461 治療的所有組中,腫瘤內皮上的黏附分子 ICAM ( 29A) 及 VCAM ( 29B) 之 FAP 依賴性調升。腫瘤內皮黏附分子之調升可促進免疫細胞從血液到組織的跨內皮遷移。此外,在用 P1AG5459 治療的腫瘤中可偵測到豐富的 Meca79+ HEV 群體 ( 29C)。HEV 為淋巴器官中天然及記憶 T 細胞外滲的專門血管,且最近與腫瘤中免疫浸潤增加有關 (Asrir 等人, Cancer Cell. 2022 Mar 14;40(3):318-334.e9. doi: 10.1016/j.ccell.2022.01.002)。觀察到的 PD 讀數為異質性的,但對內皮細胞上黏附分子位準的影響更高,並且與無反應者 (實心圓,●, 29A 29C) 相比,在以反應者 (空心方塊,□) 為特徵的腫瘤中觀察到更高百分比的 HEV。免疫螢光組織學分析確認,在單獨用 P1AG5459 或與 aPD-L1 抗體組合治療的腫瘤中,Meca79+ 分化的高內皮微靜脈 ( 30A) 的存在顯著增加。在用 P1AG5461 治療的腫瘤中偵測到的 HEV 少得多,確認了 FAP LTBR 在 活體內的 FAP 依賴性活性。組織學分析進一步表明,用 P1AG5459 治療增加了 B 細胞 ( 30D)、CD8 ( 30B) 及 CD4 T 細胞 ( 30C) 向腫瘤內的浸潤。增加的免疫浸潤亦為異質性的,但與無反應者 (實心圓,●) 相比,在反應者腫瘤 (空心方塊,□) 中觀察到更高位準之免疫浸潤。增加的免疫浸潤具有 FAP 依賴性,因為在用非靶向分子 P1AG5461 治療時沒有觀察到。腫瘤裂解物的分析顯示趨化因子 CXCL13 ( 31A)、CCL5 ( 31B) 及 CXCL10 ( 31C) 的量因應於 P1AG5459 治療而增加。因應於 FAP-LTBR 治療,腫瘤部位的趨化因子調升可媒介更多免疫細胞在腫瘤部位之吸引。 5.3.5 在正位乳癌模型中使用 FAP-LTBR 替代分子以及 T B 細胞耗竭組進行的 活體內 功效研究。
在耗竭 CD4 T 細胞、CD8 T 細胞或表現 CD20 +的 B 細胞並攜帶正位乳腺腫瘤 (EMT6) 的小鼠中評定 P1AG5459 在單一療法中的抗腫瘤功效的依賴性。該模型的特徵在於豐富的 FAP +表現基質及稀少的免疫浸潤,在基線時主要位於腫瘤邊緣。
EMT6 細胞係從 ATCC 獲得 (CRL-2755)。在 DMEM + 15% FCS 中培養細胞。注射前,對細胞進行計數,將 RPMI 與 Matrigel 之 1:1 混合物中的 100,000 個細胞以 50 µl 的總體積注射到 BALB/c 小鼠的乳腺脂肪墊中。使用卡尺每週測量至少兩次腫瘤生長,並依據以下方法計算腫瘤體積:腫瘤體積 = (W 2/2) x L (W: 寬;L:長度)。藉由在第 4、5、6、9 及 16 天腹膜內注射 150 微克抗 CD4 (GK1.5) 或抗 CD8 (2.43) 來進行 CD4/CD8 T 細胞耗竭。藉由在第 8 天靜脈內注射 250 微克抗 CD20 (SA271G2) 來進行 B 細胞耗竭。
對於腫瘤生長資料,製圖係於 GraphPad PRISM 8 中完成,並運行單向 Anova 檢驗,在指示的組間進行多重比較,使用 Holm-Sidak 校正進行多重檢驗。
在本研究中,確認用 FAP-LTBR 替代分子 P1AG5459 治療在單一療法中有效控制了 EMT6 正位腫瘤 (參見 32A 32C)。還表明,在不存在 CD8 T 細胞的情況下,經媒劑及 P1AG5459 治療的腫瘤生長速度同樣快。在第 15 天,當每組仍剩餘超過 3 只動物時,統計分析表明,CD8 耗竭媒劑與 P1AG5459 組之間的腫瘤體積無統計學顯著差異,表明 CD8 T 細胞為媒介 P1AG5459 在 EMT6 腫瘤模型中的功效所必需 ( 32B)。類似地,CD4 耗竭媒劑與 P1AG5459 組之間以及表現 CD20 +的 B 細胞耗竭媒劑與 P1AG5459 組之間的腫瘤體積無統計學顯著差異,其係於第 20 天進行分析 ( 32C),表明 CD4 及 B 細胞亦發揮媒介 P1AG5459 之功效的作用。 5.3.6 Apc/KrasG12D/p53 shRNA/Smad4 中攜帶突變的 CRC 正位模型中使用 FAP-LTBR 替代分子進行 活體內藥效學研究。
在攜帶正位 CRC 腫瘤 (AKPS 類器官模型) 的小鼠中評定 P1AG5459 在單一療法中之藥效學效應。該模型的特徵在於豐富的 FAP +表現基質及非常稀少之免疫浸潤,如果有的話,在基線時主要位於腫瘤邊緣。
AKPS 大腸直腸癌類器官 (經由 CRISPR-Cas9 改造的小鼠腸道類器官,在 Apc、KrasG12D (敲入)、p53 (剔除) 及 Smad4 中具有突變) 從建南德克獲得。類器官在含有 B-27 TM添加劑 (Gibco TM)、N 2、Advanced DMEM/F-12 (Gibco TM) 以及麩醯胺酸及 HEPES 的培養基中培養。注射前,對類器官進行計數,將總體積為 50 µl 的上述相同培養基中的 200 個類器官注射到 C57BL/6-N 小鼠的結腸粘膜下層 (經由結腸鏡檢查)。經由結腸鏡檢查每週監測腫瘤生長。
當需要根據當地指南或最後在植入後第 50 天犧牲小鼠時,進行腫瘤收穫。為藉由免疫螢光 (三維影像處理,3DIP) 進行組織學分析,將腫瘤在 BD Cytofix TM固定緩衝液 (在 PBS 中以 1:4 稀釋) 固定約 20 小時。洗滌並轉移至 PBS 後,將腫瘤包埋於 4% 低膠凝溫度瓊脂糖中。使用配備普通刮刀刀片的 Leica VT1200s Vibratome 從這些塊上切下腫瘤切片 (70 µm 厚)。隨後,將切片透化 (TBS + 0.3% Triton-X) 並使用 BSA 及小鼠血清 (各 1%) 封閉兩小時,然後使用以下抗體於室溫染色過夜 (約 15 小時):Ki67 (AF532)、B220 (AF647)、CD8 (BV421)、CD4 (BV570)、CD11c (BV480)、PD1 (PE)、TCF1 (AF488)、PNAd/Meca79 (AF647) 及 CD31 (AF594)。影像採集係於 Leica SP8 倒置共聚焦顯微鏡上完成。影像製作係於 Imaris 9.9 (Bitplane) 中進行。除一個染色外,所有染色皆在同一切片上進行 (如 34中所示)。
如在其他小鼠模型中觀察到的,確認用 P1AG5459 治療誘導 Meca79+ HEV 之分化 ( 33)。重要的是,HEV 在腫瘤內發育,但不在鄰近的正常結腸組織中發育 ( 33)。此外,用 P1AG5459 治療顯著增加了腫瘤中 CD8 T 細胞的數量 ( 33)。進一步地,在第 50 天犧牲的接受 P1AG5459 治療的小鼠的一個樣品中,發現腫瘤免疫浸潤組織自身形成三級淋巴結構 (TLS),其特徵在於存在 CD11c 骨髓細胞、不同的 B 及 T 細胞區、增殖的 B 細胞中心並含有活化的 T 細胞 (PD1+) 及表現幹性標記物 TCF1 的 T 細胞 ( 34)。
本研究表明,P1AG5459 治療不僅可以增加腫瘤內免疫細胞及 HEV 的含量,而且能夠形成三級淋巴結構,已知這些結構與各種癌症對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反應改善相關 (Schumacher 及 Thommen, DOI: 10.1126/science.abf9419)。
總之,實例 5 中所述之資料顯示,該等新穎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在 活體內有效並且能夠在大腸直腸癌及免疫排除乳癌模型中控制腫瘤生長。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與檢查點抑制劑抗 PD-L1 協同作用,表明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可用於改善臨床中對檢查點抑制劑的反應。資料亦表明,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藉由調升黏附分子並將血管分化為 HEV 表型以及誘導化學引誘物之分泌來調節腫瘤微環境,尤其是腫瘤脈管系統。這些效應共同改善了對腫瘤的免疫浸潤,並且免疫細胞含量之增加正在媒介該等新穎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之抗腫瘤功效,如乳癌正位模型中所證明的。此外,如在正位大腸直腸癌模型中觀察到的,該等新穎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可驅動三級淋巴結構之形成。 實例 6 FAP/ LTBR 雙特異性抗體與已知 LTBR 抗體之比較及優勢 6.1 FAP/ LTBR 雙特異性抗體在 活體外對內皮細胞之影響
為了在功能上比較含有抗 LTBR 抗體 P1AE9459 或已知抗 LTBR 抗體 CBE11 (如 US 7,429,644 B2 中所述) 及 BHA10 (如 US 7,429,645 B2 中所述) 的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將人類臍靜脈內皮細胞 (HUVEC) 及過表現人類 FAP 的 NIH-3T3 細胞的共培養物用雙特異性分子處理,並藉由 FACS 分析來測量 HUVEC 上黏附分子 ICAM 之含量,如 5.2.2 中所述。
在存在 FAP 的情況下,所有測試的雙特異性分子皆以相似的效力調升內皮細胞上的 ICAMA ( 35A)。大多數分子在不存在 FAP 的情況下無活性 ( 35B),但是含有 CBE11 作為 LTBR 促效劑抗原結合域的雙特異性抗體 (P1AE1079) 在不存在 FAP 的情況下在高劑量下顯示出一些活性,表明含有該等新穎 LTBR 促效性抗體或 BHA10 的雙特異性形式優於抗體殖株 CBE11。 6.2 FAP/ LTBR 雙特異性抗體結合細胞上之人類、食蟹獼猴及鼠類 LTBR
為比較含有抗 LTBR 抗體 P1AE9459 及已知抗 LTBR 抗體 CBE11 及 BHA10 的雙特異性抗體結合細胞上之人類、食蟹獼猴 (cyno) 及鼠類 LTBR 的能力,將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與經工程改造以表現人類、食蟹獼猴或鼠類 LTBR 的細胞一起孵育,並藉由流式細胞分析技術測量它們的結合,如 5.1 中所述。
所有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皆類似地結合細胞上之人類 LTBR,但是 P1AE1079 結合人類 LTBR 的效率低於含有 BHA10 或抗 LTBR 抗體 P1AE9459 的雙特異性抗體。此外,與含有 BHA10 的具有與 LTBR 的單價結合 (1+1 形式) 的雙特異性抗體與人類 LTBR 之結合不及與 LTBR 具有二價結合的分子 (對於 BHA10 以及新穎抗 LTBR 抗體 P1AE9459) ( 36A)。
含有新穎抗 LTBR 抗體 P1AE9459 或 BHA10 的雙特異性抗體與食蟹獼猴 LTBR 的結合類似,但是含有 CBE11 的雙特異性分子不與食蟹獼猴 LTBR 結合 ( 36B),與實例 5.1 一致。與食蟹獼猴之交叉反應性係該等新穎雙特異性抗體的一個重要優勢,因為它將允許研究相關物種中之毒性型態。由於 LTBR 是一種廣泛表現的標靶,因此降低 活體內潛在毒理學效應的風險非常重要。
有趣的是,僅含有新穎抗 LTBR 抗體 P1AE9459 的雙特異性分子與細胞上之鼠類 LTBR 結合,而含有已知抗體 CBE11 或 BHA10 的雙特異性分子與鼠類 LTBR 不發生交叉反應 ( 36C)。這些資料表明,新穎抗 LTBR 抗體 P1AE9459 結合不同的抗原決定基,其允許跨三個物種進行交叉反應,儘管人類與小鼠 LTBR 之間的同一性較低 (人類與小鼠 ECD 的比對結果為 69%)。與鼠類 LTBR 的結合是新穎雙特異性抗體的一個重要優勢,因為它允許在相關同基因模型中直接研究相同結合物的 活體內功效及藥效學效應,只需要將骨架鼠源化即可。反映不同人類腫瘤生物學的同基因模型可指導相關組合策略及患者選擇策略的探索,為臨床開發提供資料。 6.3 藉由表面電漿子共振 (SPR) LTBR 結合的比較
對新穎 LTBR 促效性抗體 P1AE9459 的結合行為與已知 LTBR 抗體 CBE11 及 BHA10 的結合行為進行比較。使用 Biacore T200 或 Biacore 8K 儀器 (Cytiva),藉由表面電漿子共振研究抗 LTbR IgG 抗體與人類、食蟹獼猴及鼠類 LTBR 之結合。所有實驗皆於 25℃ 使用 HBS-P (Cytiva #BR-1006-71) 作為運行及稀釋緩衝劑來進行。使用標準胺偶合化學將抗人類 IgG PG LALA 特異性抗體固定在 Series S CM5 或 CM3 感測器晶片上。將抗 LTBR IgG 捕獲在表面上,得到捕獲含量介於 10 RU 與 100 RU 之間。將人類、食蟹獼猴或鼠類 LTBR (分別為 P1AE7979、P1AE4411 或 P1AE4410) 以 30 µl/min 的流速用 3.7 至 300 nM 的濃度 (1:3 稀釋系列) 注射到表面 (締合相) 上,持續 120 秒。藉由用運行緩衝劑洗滌來監測解離階段 600 秒。藉由在 60 秒內以 5 µl/min 的流速注入 10 mM NaOH 來再生表面。藉由扣除由參考表面所獲得之反應,以校正本體折射率差。減去空白進樣 (雙重參考)。使用 BIAevaluation 軟體將記錄的感測圖擬合至 1:1 Langmuir 結合模型。締合及解離速率以及相應的親和力 (平衡締合常數 KD) 已總結於下 18中。新穎 LTBR 促效性抗體 P1AE9459 對人類、食蟹獼猴及鼠類 LTBR 具有交叉反應性,而 CBE11 僅與人類 LTBR 結合,且 BHA10 對人類及食蟹獼猴 LTBR 具有交叉反應性,但不與鼠類 LTBR 結合。P1AE9459 及 BHA10 對人類 LTBR 的親和力相當 (分別為 0.3nM 及 0.5nM),而 CBE11 對人類 LTBR 的親和力比 P1AE9459 低約 3 倍。與已知抗體 CBE11 及 BHA10 相比,P1AE9459 為對人類及食蟹獼猴 LTBR 具有最高親和力的抗體,並且係唯一對鼠類受體具有交叉反應性的抗體。 18 :如藉由 SPR 所確定之抗 LTBR IgG 抗體與人類、食蟹獼猴及鼠類 LTBR 之結合動力學的比較
抗 LTBR IgG 抗原 Ka (1/ms) Kd (1/s) KD (nM) T1/2 (min)
P1AE9459 (9459) hu LTBR 7.95E+05 2.17E-04 0.3 53
食蟹獼猴 LTBR 6.41E+05 1.91E-04 0.3 61
mu LTBR 7.48E+05 7.95E-03 10.6 1
P1AE1873 (CBE11) hu LTBR 4.89E+06 5.43E-03 1 2
食蟹獼猴 LTBR 無結合
mu LTBR 無結合
P1AH0119 (BHA10) hu LTBR 1.72E+06 8.53E-04 0.5 14
食蟹獼猴 LTBR 1.31E+06 1.54E-03 1.18 8
mu LTBR 無結合
6.4 藉由氫 / 氘交換 (HDX) 質譜確定抗原決定基
LTBR 促效性抗體 P1AE9459 以及 CBE11 (P1AE1873) 及 BHA10 (P1AH0119) 之抗原決定基係藉由氫/氘交換質譜來確定。為了進行比較,亦確定了天然配體人類淋巴毒素 α1β2 (P1AE1235) 的單鏈構建體與從絲胺酸 28 選殖到甲硫胺酸 227 的人類 LTBR (P1AH2680) 的結合界面。
在不存在抗體或配體 (蛋白質狀態 1) 或存在先導抗體 P1AE9459 (蛋白質狀態 2) 或存在抗體 CBE11 (蛋白質狀態 3) 或存在 BHA10 (蛋白質狀態 4) 或存在天然配體人類淋巴毒素 α1β2 之單鏈構建體 (蛋白質狀態 5) 的情況下,藉由在緩衝氘化水 (D 2O) 中孵育不同的持續時間來標記人類 LTBR。使用以下緩衝劑及儀器:H 2O-緩衝劑 (20 mM 組胺酸、140 mM NaCl 的 H 2O 溶液,pH 6.0)、D 2O-緩衝劑 (20 mM 組胺酸、140 mM NaCl 的 D 2O 溶液,pH 6.0) 及淬滅緩衝劑 (4 M 尿素、0.17M KH 2PO 4、0.3 M 三-(2-羧基乙基)膦鹽酸鹽 (TCEP),pH 2.8)。對於移液及標記,使用來自 Leap Technologies 的 PAL HTC 自動進樣器。所有標記樣品 (0 分鐘、15 秒、1 分鐘、10 分鐘、60 分鐘及 300 分鐘標記) 進行一式三份。
在不同的標記時間後,藉由添加淬滅緩衝劑來淬滅交換反應。接著,所有樣品皆用豬籠草蛋白酶(nepenthesin)-2 進行蛋白酶消化。將所得的肽藉由逆相 UPLC 分離,並使用Thermo Orbitrap Fusion TMLumos TMTribid TM質譜儀 (Thermo FisherScientific) 藉由 MS/MS 偵測進行鑑別。對於資料評估,為了分別在蛋白質狀態 1、2、3、4 及 5 下鑑別具有不同 LTBR 氘化位準的肽,使用以下商用軟體工具:來自 Bioinformatics Solutions, Inc. (BSI) 的 Peaks TMStudio 及來自 Sierra Analytics 的 HDExaminer。
更詳細地,氘標記樣品的分析如下進行:將標記並淬滅的樣品加載到冷卻的 (0℃) Waters® nanoACQUITY UPLC® 系統 (Waters Corp., Milford, MA) 上。使用天冬胺酸蛋白酶豬籠草蛋白酶(nepenthesin)-2 (Affipro, # AP-PC-004) 於 20℃ 在線進行消化。將獲得的肽於 0℃ 捕集並脫鹽 3 分鐘 (0.23% 甲酸水溶液,200 µl/min,Waters TMVanGuard C18,1.7 µm,2.1 × 5 mm)。接著,使用 8% 至 35% 之 0.23% 甲酸於乙腈 (pH 2.5) 中之 7 分鐘梯度對所有樣品進行逆相分離 (Waters TMBEH C18 管柱,1.7 µm,1 × 100 mm),流速為 40 µl/min。
藉由 Thermo Orbitrap Fusion TMLumos TMTribid TM質譜儀,使用正離子電噴霧電離進行質量分析。對於使用 0 分鐘標記時間樣品的肽鑑別,第一次復制使用高能碰撞解離 (HCD),第二次復制使用電子轉移解離 (ETD),且第三次復制使用電子轉移/高能碰撞解離 (EThcD),全部採用資料依賴性採集 (DDA) 模式。對於所有標記測量,全掃描模式足以達到要求。
就資料評估而言,根據供應商之說明使用 Peaks TMStudio (Bioinformatics Solutions Inc. (BSI)) 進行肽鑑別。利用 HDExaminer (Sierra Analytics),根據提供商之說明,與未氘化對照 (0 分鐘標記時間) 進行比較以確定來自不同標記時間的肽中的氘摻入。HDExaminer 的氘化差異圖,將結合蛋白質狀態 2、3、4 及 5 下的氘化位準分別與未結合蛋白狀態 1 進行比較,用於確定抗原決定基。
如針對不同 LTBR 抗體以及天然配體人淋巴毒素 α1β2 (P1AE1235) 所確定的氘化差異圖如 38A38D所示。相應的抗原決定區總結見下 19。P1AE9459 的抗原決定基與抗體 BHA10 的抗原決定基重疊但有所不同。抗體 CBE11 結合至完全不同的抗原決定基。 19 :藉由 HDX 質譜確定的抗原決定區之總結
LTBR 抗體或配體 抗原決定區 P1AH2680 (UniProt P36941-1) 上的胺基酸 (從 – 至)
P1AE9459 -QCRCQPGMFCAAWALEC- (SEQ ID NO:351) 96-112 (123-139)
P1AH0119 (BHA10) -AWALECTHCELL- (SEQ ID NO:352) 107-118 (134-145)
P1AE1873 (CBE11) -QTCRDQEKEYYEPQHR- (SEQ ID NO:353) -SRIRDTVC- (SEQ ID NO:354) 14-29 (41-56)    46-53 (73-80)
P1AE1235 (hu 淋巴毒素 α1β2) -SYNEHWNYLTICQL – (SEQ ID NO:355) -WALECTHCELLSDCPPGT – (SEQ ID NO:356) 60-73 (87-100)    108-125 (135-152)
儘管為了清楚理解起見,藉由圖示及實例的方式對上述發明進行了詳細描述,但是此等描述及實例不應被解釋是限製本發明之範圍。本文引用的所有專利及科學文獻的揭露內容皆以引用的方式明確納入其所有內容。 ***
1A 1G示出重組可溶性蛋白 (受體、配體及工具蛋白) 用為噬菌體展示及免疫接種以產生抗 LTBR 抗體的抗原的示意圖。 1A示出所謂的生物素化 Fc 耗竭物 (Fc 耗竭物 kh NC avi 生物素化,P1AA0981) 的示意圖,其包含杵入臼 (kh) Fc 結構域,用為預清除劑以避免殖株與 Fc 域結合。 1B示出人類淋巴毒素 α1β2 單鏈 avi his (P1AE1235) 的示意圖。 1C示出鼠類淋巴毒素 α1β2 單鏈 avi his (P1AE1236) 的示意圖。 1D示出作為 Fc 融合 avi 生物素化 (P1AE2835) 的單體 huLTBR 胞外域 ECD (S28-M227) 的示意圖。 1E示出單體 muLTBR 胞外域 ECD (S28-L223) Fc 融合 avi 生物素化 (P1AE4410) 的示意圖。 1F示出單體食蟹獼猴 LTBR 胞外域 ECD (S28-M227) Fc 融合 avi 生物素化 (P1AE4411) 的示意圖。 1G示出單體 N 端人類 LTBR (ECD 全長) hu IgG1 Fc 融合 kih HRYF avi (P1AE1217) 的示意圖。 2A 2f示出用於篩選及選殖表徵抗 LTBR 抗體及雙特異性 FAP-LTBR 抗體的額外抗原的示意圖。 2A示出二聚體 hu LTBR-Fc 融合 生物素化 (P1AE2401) 的示意圖。 2B示出人類 LTBR ECD (S28-M227) N 端及 C 端延伸 - Fc 融合 wt kih HRYF - Avi - His 生物素化 (P1AE7979) 的示意圖 。圖 2C示出單體 N 端食蟹獼猴 LTbR (ECD 全長) hu IgG1 Fc 融合 kih HRYF avi 生物素化 (P1AE2656) 的示意圖。 2D示出二聚體鼠類 LTBR-Fc 二硫鍵連接之同二聚體生物素化 (P1AE2655) 的示意圖。 2E示出人類 FAP – Avi – His 生物素化 (P1AA5347) 的示意圖。 2F示出鼠類 FAP – Avi – His 生物素化 (P1AD9907) 的示意圖。 3示出在夾層 ELISA 中作為交叉反應性抗體的 Fab 殖株 FAPltbr.P218.076 (IgG 轉化後之 P1AE5929) 的鑑定,其中確定了與人類 LTBR (P1AE2835) 及鼠類 LTBR (P1AE4410) 之特異性結合。抗體源自噬菌體展示。人類 Fc 片段 (P1AA0981) 用於確認與 LTBR 之特異性結合併排除 Fc 結合,因為在噬菌體展示中使用的抗原為 Fc 標記的融合蛋白。Y 軸代表 OD 450-900 4示出抗 LTBR IgG 抗體對 LTBR-淋巴毒素 α1β2 交互作用之抑制。選定的抗 LTBR IgG 已從 100 nM (15 μg/ml) 開始以 3 倍稀釋進行滴定。 5示出抗 LTBR IgG 抗體對 LTBR-LIGHT 交互作用之抑制。選定的抗 LTBR IgG 已從 100 nM (15 μg/ml) 開始以 3 倍稀釋進行滴定。 6示出在如實例 1.7 中所述之 HeLa NFκB luc 報導子測定中確定的在不存在或存在交聯抗體 (連接子) 的情況下各種抗 LTBR IgG 的結果。將抗 LTBR IgG 之濃度對在孵育及添加螢光素酶偵測溶液後測量的釋放光單位 (RLU) 進行作圖。 7示出抗 LTBR IgG 的細胞表面 LTBR 結合之評定結果 (重組人類 LTBR CHO 細胞上的 FACS),以螢光強度中位數對濃度作圖。抗 LTBR IgG 已用於從 20 μg/ml 開始的 3 倍稀釋步驟的滴定中。 8示出基於 8 個選定抗 LTBR IgG 的相應結合值百分比的抗原決定基聚類熱圖。 9A 9E示出抗 LTBR 抗體及雙特異性 FAP-LTBR 抗體的示意圖。 9A示出單特異性抗 LTBR 人類 IgG1 PG LALA 抗體的示意圖。 9B示出作為人類 IgG1 PG LALA crossMab 的 1+1 抗 LTBR/抗 FAP 雙特異性抗體的示意圖,其在抗 LTBR Fab 臂中具有交叉 V 域,並且在抗 FAP Fab 臂的 CH1/Ck 域中帶有電荷。 9C示出作為人類 IgG1 PG LALA crossMab 的 1+1 抗 LTBR/抗 FAP 雙特異性抗體的示意圖,其在抗 FAP Fab 臂中具有交叉 CH1/Ck。 9D示出作為人類 IgG1 PG LALA crossMab 的 2+1 抗 LTBR/抗 FAP 雙特異性抗體的示意圖,其在抗 FAP Fab 臂中具有交叉 CH1/Ck 域,並且具有融合至 Fc 域之 C 端的第二抗 LTBR Fab 片段。 9E示出作為人類 IgG1 PG LALA crossMab 的 2+1 抗 LTBR/抗 FAP 雙特異性抗體的示意圖,其在兩個抗 LTBR Fab 臂中皆具有交叉 V 域,並且在融合至 Fc 域之 C 端的抗 FAP Fab 片段的 CH1/Ck 域中帶有電荷。 10示出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對 LTBR-淋巴毒素 α1β2 交互作用之抑制。選定的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已從 100 nM (15 μg/ml) 開始以 3 倍稀釋進行滴定。 11示出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對 LTBR-LIGHT 交互作用之抑制。選定的抗 FAP/抗 LTBR 雙特異性抗體已從 100 nM (15 μg/ml) 開始以 3 倍稀釋進行滴定。 12A12B示出鼠類替代雙特異性 FAP-LTBR 抗體的示意圖。 12A示出作為鼠類 IgG1 DA PG crossMab 的 1+1 抗 LTBR/抗 FAP 雙特異性抗體的示意圖,其在抗 FAP Fab 臂中具有交叉 V 域,並且在抗 mu LTBR Fab 臂的 CH1/Ck 域中帶有電荷。 12B示出作為鼠類 IgG1 DA PG crossMab 的 2+1 抗 LTBR/抗 FAP 雙特異性抗體,其在兩個抗 LTBR Fab 的 CH1/Ck 域以及融合至 Fc 域之 C 端的抗 FAP Fab 片段中的交叉 CH1/Ck 域中皆帶有電荷。 12C示出作為鼠類 IgG1 DA PG crossmab 的 2+1 抗 LTBR/非靶向 (DP47) 雙特異性抗體,其在兩個抗 LTBR Fab 的 CH1/Ck 域以及融合至 Fc 域之 C 端的非靶向 (DP47) Fab 片段中的交叉 CH1/Ck 域中皆帶有電荷。 13A13D示出抗 LTBR 促效性抗體以交聯依賴性方式調升內皮細胞上的 ICAM。所示為存在 ( 13A 13C) 或不存在 ( 13B 13D) Fc 交聯抗體 (抗 Fc 交聯劑) 下用抗人類 LTBR 促效性抗體處理的人類臍靜脈內皮細胞 (HUVEC) 上 ICAM 的螢光強度中位數。將資料標準化為抗 LTBR 抗體 CBE11 (P1AE1873) 之活性。 14A14D示出抗 LTBR 促效性抗體以交聯依賴性方式調升癌症相關纖維母細胞 (CAF) 上的 ICAM。所示為存在 ( 14A 14C) 或不存在 ( 14B 14D) 抗 Fc 交聯劑下用抗人類 LTBR 促效性抗體處理的永生化 CAF 上 ICAM 的螢光強度中位數。將資料標準化為抗 LTBR 抗體 CBE11 (P1AE1873) 之活性。 15A15F示出 FAP-LTBR 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與經工程化改造以過表現人類、食蟹獼猴或鼠類 LTBR的 CHO-K1 細胞上之人類 ( 15A 15D)、食蟹獼猴 ( 15B 15E) 及鼠類 LTBR ( 15C 15F) 的結合。所示為偵測過表現人類 LTBR ( 15A 15D)、食蟹獼猴 LTBR ( 15B 15E) 或鼠類 LTBR ( 15C 15F) 的細胞上結合的 FAP-LTBR 雙特異性分子的抗人類 Fc 二級抗體之螢光強度中位數。將資料標準化至基線。 16A16D示出 FAP-LTBR 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以 FAP 依賴性方式調升癌症相關纖維母細胞上的 ICAM。所示為內源性表現 LTBR 及 FAP ( 16A 16C,hTERT CAF) 或僅表現 LTBR ( 16B 16D,hTERT CAFs_delFAP) 的永生化 CAF 上 ICAM 的螢光強度中位數。將資料標準化為未經處理之對照之 ICAM 表現。 17A17D示出 FAP-LTBR 雙特異性分子以 FAP 依賴性方式調升內皮細胞上的 ICAM。所示為與過表現 FAP 的 NIH-3T3 細胞 ( 17A 17C) 或不具 FAP 表現的 NIH-3T3 細胞 ( 17B 17D) 共培養之 CD31 +HUVEC 上 ICAM 的螢光強度中位數。將資料標準化為未經處理之對照的 ICAM 表現,並且 EC 50值顯示於圖例中。 18A18F表明 FAP-LTBR 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以 FAP 依賴性方式誘導內皮細胞分泌化學引誘物。在與用 FAP-LTBR 雙特異性分子處理 48 小時的過表現 FAP 的 NIH-3T3 細胞 ( 18A 、圖 18C 18E) 或不具 FAP 表現的 NIH-3T3 細胞 ( 18B 、圖 18D 18F) 共培養之 HUVEC 上清液中,藉由 Bio-plex 所測量之不同趨化因子 (CXCL9、CXCL10 及 CXCL11) 的濃度。 19示出用 FAP-LTBR 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刺激的內皮上之 T 細胞黏附的增加。所示為存在 (黑色條) 或不存在 (白色條) FAP 的情況下用 FAP-LTBR 雙特異性抗體 (2 nM) 刺激的附著至 HUVEC 的帶標記之 T 細胞之面積。將 TNFα (0.5 ng/mL) 用為陽性對照。 20A20B表明 FAP-LTBR 雙特異性抗體替代分子在 活體外以 FAP 依賴性方式調升小鼠纖維母細胞上之黏附分子。所示為用 FAP-LTBR 抗體替代分子或抗小鼠 LTBR 促效性抗體 (5G11) 處理的 NIH-3T3 細胞 ( 20A) 或 NIH-3T3 FAP 過表現細胞 ( 20B) 上 VCAM 的螢光強度中位數。將資料標準化為未經處理之對照之 VCAM 基線表現。 21A21B示出 FAP-LTBR 雙特異性抗體替代分子在 活體外以 FAP 依賴性方式調升內皮細胞上之黏附分子。所示為與 NIH-3T3 ( 21A) 或過表現 FAP 的 NIH-3T3 細胞 ( 21B) 共培養之 CD31 +HUVEC 上 ICAM 的螢光強度中位數。 22示出用於評估 FAP-LTBR 雙特異性抗體單獨使用或與抗 PD-L1 抗體組合使用在皮下 MC38-hu CEA 腫瘤模型中之安全性、功效及藥效學型態的 活體內小鼠研究之研究設計。時間線描述了治療及犧牲時間點,且表中描述了治療組的細節、本研究的給藥及日程。 在 23A中,顯示 FAP-LTBR 替代分子在單一療法中抑制 MC38-huCEA 皮下腫瘤模型中的腫瘤生長並改善對 aPD-L1 治療的反應。經媒劑、P1AF4664、P1AF4674、aPD-L1、P1AF4664+aPD-L1 及 P1AF4674+aPD-L1 治療之小鼠的腫瘤生長曲線繪製於 23A中。治療開始後 12 天的腫瘤體積比較顯示,媒劑與 P1AF4764 相比、媒劑與 P1AF4664+aPD-L1 相比、媒劑與 P1AF4674+aPD-L1 相比以及 aPD-L1 與 P1AF4674+aPD-L1 相比,具有統計學上顯著的更大體積。統計分析係使用單向 ANOVA、Holm-Sidak 多重比較檢驗 (*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來完成。( 23B)。經媒劑、P1AF4664、P1AF4674、aPD-L1、P1AF4664+aPD-L1 及 P1AF4674+aPD-L1 治療之小鼠的個體腫瘤生長曲線如 23C23H所示。 24A24B表明 FAP-LTBR 替代分子能夠在 MC38-huCEA 皮下腫瘤模型中誘導內皮活化。在治療開始後第 9 天及第 16 天進行腫瘤單細胞懸液的流式細胞分析。將內皮細胞作為 CD45-、huCEA-、CD31 +及 podoplanin- 進行門控,並量化 ICAM 的螢光強度中位數 ( 24A 24B)。資料顯示,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用 P1AF4664 和 P1AF4674 治療增加腫瘤內皮細胞上的 ICAM。統計分析係使用單向 ANOVA、Holm-Sidak 多重比較檢驗 (*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來完成。 25示出用於評估 FAP-LTBR 雙特異性抗體單獨使用或與抗 PD-L1 抗體組合使用在皮下 KPC4662-huCEA 腫瘤模型中之安全性、功效及藥效學型態的 活體內小鼠研究之研究設計。時間線描述了治療及犧牲時間點,且表中描述了治療組的細節、本 KPC4662-huCEA 研究方案的給藥及日程。 26A26C表明 FAP-LTBR 替代分子在 KPC4662-huCEA 皮下腫瘤模型中誘導高內皮微靜脈。在治療組中,與媒劑組相比,記錄到 Meca79 陽性血管 (作為所有血管的一部分) 發生顯著增加。統計分析係使用單向 ANOVA、Holm-Sidak 多重比較檢驗 (*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來完成 ( 26A)。從處理開始後第 6 天起,在經過 P1AF4664 處理的樣品中 CD31 (所有血管) 及 Meca79 (HEV) 的代表性免疫螢光染色分別如 26B 26C所示。 27示出用於評估 LTBR 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單獨使用或與抗 PD-L1 抗體組合使用在正位 EMT6 腫瘤模型中之安全性、功效及藥效學型態的 活體內小鼠研究之研究設計。時間線描述了治療及犧牲時間點,且表中描述了治療組的細節、本 EMT6 研究方案的給藥及日程。如果沒有另外指定,在上述所有時間點 (d0、d2、d5、d7 等) 注射媒劑及鼠類替代 LTBR 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P1AG5459 及 P1AG5461 (非靶向對照)。如果沒有另外指定,PDL1 僅在空箭頭指示的時間點注射。 在 28A28B中,顯示鼠類替代 FAP-LTBR 雙特異性抗體 (P1AG5459) 在單一療法中抑制 EMT6 正位腫瘤模型中的腫瘤生長並改善對 aPD-L1 治療的反應。經媒劑、P1AG5459、P1AG5461、aPD-L1 及d P1AG5459 + aPD-L1 治療之小鼠的腫瘤生長曲線 (中位數) 繪製於 28A中。治療開始後 22 天的腫瘤體積比較繪製於 28B中,並且顯示,媒劑與 P1AG5459 相比、媒劑與 P1AG5459+aPD-L1 相比、P1AG5459 與 P1AG5461 相比以及 P1AG5461 與 P1AG5459+aPD-L1 相比,具有統計學上顯著的更大體積。統計分析係使用單向 ANOVA、Holm-Sidak 多重比較檢驗 (*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來完成。 29A29C表明鼠類替代 LTBR 雙特異性抗體 P1AG5459 能夠在 EMT6 正位腫瘤模型中以 FAP 依賴性方式誘導內皮活化及 HEV 分化。在治療開始後第 13 天進行腫瘤單細胞懸液的流式細胞分析。將內皮細胞作為 CD45-、CD31 +及 podoplanin- 門控,並對 ICAM ( 29A)及 VCAM ( 29B) 的螢光強度中位數或 Meca79+ 內皮細胞百分比 ( 29C) 進行量化。資料顯示,單獨使用 P1AG5459 或與 aPD-L1 組合治療,但不使用非靶向對照 P1AG5461 時,增加了腫瘤內皮細胞上的 ICAM 及 VCAM,並提高了 Meca79+ 內皮細胞的頻率 ( 29C)。對內皮活化及 HEV 分化的影響在反應者 (□) 中比在非反應小鼠 (●) 中更顯著。 30A示出單獨使用 P1AG5459 或與 aPD-L1 組合治療,但不使用 P1AG5461 時,增加了 Meca79+ 內皮細胞的量,如治療開始後第 13 天藉由免疫螢光成像所量化。示例圖像示出主要脈管系統 (如 CD31 染色所示) 及 Meca79+ 內皮之定位。 30B 30C30D示出在治療開始後第 13 天藉由免疫螢光成像所測量的浸潤到 EMT6 正位腫瘤中的 CD8 T 細胞 ( 30B)、CD4 T 細胞 ( 30C) 及 B220+ B 細胞 ( 30D) 之量化結果。P1AG5459 單獨使用或與 aPD-L1 組合使用時,增加腫瘤中 T 細胞及 B 細胞的數量,aPD-L1 單獨使用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T 細胞及 B 細胞的數量,但 P1AG5461 無此效果。在 P1AG5459 單一療法的情況下,與無反應小鼠 (●) 相比,可在反應者 (□) 中觀察到明顯的相關性。 31A31C表明鼠類替代 FAP-LTBR 雙特異性抗體 (P1AG5459) 在 EMT6 正位腫瘤模型中誘導趨化因子調升。在治療開始後第 13 天收集的腫瘤裂解物中測量趨化因子 CXCL13 ( 31A)、CCL5 ( 31B) 及 CCL10 ( 31C) 的濃度。用 P1AG5459 治療的腫瘤趨向於具有更高數量的 CXCL13、CCL5 及 CXCL10。反應者腫瘤 (□) 趨向於顯示更高濃度的趨化因子。 在 32A32C中,顯示 EMT6 正位腫瘤模型中由鼠類替代 FAP-LTBR 雙特異性抗體 (P1AG5459) 媒介的腫瘤生長抑制係由 CD8、CD4 T 及 B 細胞媒介。腫瘤生長曲線 (中位數) 繪製於 32A中。第 15 天的腫瘤體積比較繪製於 32B中,並且示出在不存在 CD8 T 細胞的情況下,當比較經媒劑與 P1AG5459 治療的小鼠時,腫瘤體積沒有差異。第 20 天的腫瘤體積比較繪製於 32C中,並且示出在不存在 CD4 T 細胞或表現 CD20 +的 B 細胞的情況下,當比較經媒劑與 P1AG5459 治療的小鼠時,腫瘤體積沒有差異。 33示出用媒劑或鼠類替代 FAP-LTBR 雙特異性抗體 (P1AG5459) 治療的正位大腸直腸癌腫瘤的代表性免疫螢光圖像。藉由對增殖細胞進行 Ki67 染色來鑑別腫瘤,並用虛線標記腫瘤邊界。CD31 標記血管,pNAD/Meca79 標記高內皮微靜脈,且 CD8 標記 CD8 T 細胞。代表性圖像示出 P1AG5459 在腫瘤中誘導 HEV 之分化及 CD8 之浸潤,但在周圍的正常結腸組織中不存在這種效應。 34示出在用 P1AG5459 治療後帶有正位 CRC 的小鼠中三級淋巴結構 (TLS) 的發展。完整切片的 Ki67 染色指導腫瘤邊緣的鑑別,用虛線標記。完整切片的 B220 (B 細胞) 染色突出顯示了 B 細胞聚集體,該聚集體在後續圖像中被放大。放大圖像更詳細地表徵了 TLS 的細胞組成,其含有 pNAD/Meca79 +高內皮微靜脈、CD11c +骨髓細胞、B220 +Ki67 +增殖細胞,指示生發中心、CD8 及 CD4 T 細胞,其中一些共表現活化標記物 PD1 及幹性標記物 TCF1。 35A35B比較含有不同 LTBR 抗原結合域的 FAP-LTBR 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以 FAP 依賴性方式調升內皮細胞上的 ICAM 的能力。所示為與過表現 FAP 的 NIH-3T3 細胞 ( 35A) 或不具 FAP 表現的 NIH-3T3 細胞 ( 35B) 共培養的 CD31 +HUVEC 上 ICAM 的螢光強度中位數。將資料標準化為未經處理之對照之 ICAM 表現。 36A36C比較含有不同 LTBR 抗原結合域的 FAP-LTBR 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結合經工程化改造以過表現人類、食蟹獼猴或鼠類 LTBR 的 CHO-K1 細胞上的人類 ( 36A)、食蟹獼猴 ( 36B) 及鼠類 LTBR ( 36C) 的能力。所示為偵測過表現人類 LTBR ( 36A)、食蟹獼猴 LTBR ( 36B) 或鼠類 LTBR ( 36C) 的細胞上結合的 FAP-LTBR 雙特異性分子的抗人類 Fc 二級抗體之螢光強度中位數。將資料標準化至基線。 37A37E示出抗 LTBR IgG 抗體及雙特異性 FAP-LTBR 抗體的示意圖。 37A示出單特異性抗 LTBR 人類 IgG1 PG LALA抗體 (BHA10, P1AH0119) 的示意圖。 37B示出作為人類 IgG1 PG LALA 的雙特異性 2+1 抗 LTBR/抗 FAP(4B9) 抗體的示意圖,其具有 2 個對 LTBR (CBE11) 具有特異性的 N 端 Fab 臂以及殖株 4B9 的 C 端抗 FAP VL 及 VH 域 (P1AE1079)。 37C示出作為人類 IgG1 PG LALA crossMab 的 1+1 抗 LTBR (BHA10)/抗 FAP(4B9) 雙特異性抗體 (P1AH5884) 的示意圖,其具有抗 LTBR Fab 臂中的交叉 VL/VH 域以及在抗 FAP Fab 臂的 CH1/Ck 域中的電荷。 37D示出作為人類 IgG1 PG LALA crossMab 的 2+1 抗 LTBR (BHA10)/抗 FAP(4B9) 雙特異性抗體 (P1AH5885) 的示意圖,其在兩個抗 LTBR Fab 臂中皆具有交叉 V 域,並且在融合至 Fc 域之 C 端的抗 FAP Fab 片段的 CH1/Ck 域中帶有電荷 (Fc 杵-鏈)。 37E示出作為人類 IgG1 PG LALA crossMab 的 2+1 抗 LTBR (P1AE9459)/抗 FAP(212) 雙特異性抗體 (P1AH5886) 的示意圖,其在兩個抗 LTBR Fab 臂中皆具有交叉 V 域,並且在融合至 Fc 域之 C 端的抗 FAP Fab 片段的 CH1/Ck 域中帶有電荷 (Fc 杵-鏈)。 38A38D示出結合的人類 LTBR 與未復合的 LTBR 之間的氘化差異圖。氘代差異圖示出人類 LTBR (P1AH2680) 的一級序列,以及在 15 秒、1 分鐘、10 分鐘、60 分鐘及 300 分鐘這五個不同標記時間下,人類 LTBR 加抗體/配體相比於不包含抗體/配體的 LTBR 之間的氘代差異。序列上方的條形展示了肽。方框指示針對相應抗體/配體所提出的抗原決定基。下面,提出的抗原決定基被映射 (黑色區域) 到 alphafold 模型 AF-P36941-F1-model_v2 S28 至 M227。所示為在人類 LTBR 上針對 P1AE9459 ( 38A)、P1AE1873 ( 38B);P1AH0119 ( 38C) 及 P1AE1235 ( 38D,配體) 所提出的抗原決定基。
TW202340248A_111148704_SEQL.xml

Claims (38)

  1. 一種促效性淋巴毒素 β 受體 (LTBR) 抗體,其與人類 LTBR 及與食蟹獼猴 LTBR 結合,其中該抗體包含 (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重鏈互補決定區 (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27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28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2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輕鏈互補決定區 (iv) 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0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1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32 之胺基酸序列;或 (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4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4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4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4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4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48 之胺基酸序列;或 (i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75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76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7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78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9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0 之胺基酸序列;或 (iv)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8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84 或 SEQ ID NO: 92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8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8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8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8 之胺基酸序列;或 (v)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35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36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3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8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9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40 之胺基酸序列,或 (v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51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52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5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54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55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56 之胺基酸序列,或 (v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59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60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61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62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63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64 之胺基酸序列,或 (vi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67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68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6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70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1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72 之胺基酸序列。
  2. 如請求項 1 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其中該促效性抗體具有以下特性中之至少一者: (a) 以小於 2 倍差的親和力與人類 LTBR 及與食蟹獼猴 LTBR 結合;或 (b) 以藉由 ELISA 所測量的小於 4 nM 之 EC 50與人類 LTBR 細胞外域結合,及以藉由 ELISA 所測量的小於 5 nM 之 EC 50與食蟹獼猴 LTBR 細胞外域結合;或 (c) 需要用於其促效性活性的交聯以活化人類 LTBR;或 (d) 需要用於其促效性活性的交聯以誘導人類臍靜脈內皮細胞或癌症相關纖維母細胞中的 ICAM 調升;或 (e) 抑制在人類 LTBR 與其人類配體淋巴毒素 α1β2 及 LIGHT 之間的交互作用。
  3. 如請求項 1 或 2 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其中該促效性抗體包含 (i) 包含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i) 包含 SEQ ID NO: 49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50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ii) 包含 SEQ ID NO: 81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82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v) 包含 SEQ ID NO: 89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90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v) 包含 SEQ ID NO: 97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98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vi) 包含 SEQ ID NO: 41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42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vii) 包含 SEQ ID NO: 57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58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viii) 包含 SEQ ID NO: 65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66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 (ix) 包含 SEQ ID NO: 73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74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
  4. 如請求項 1 至 3 中任一項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其中該促效性抗體進一步與鼠類 LTBR 結合。
  5. 如請求項 1 至 4 中任一項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其中該促效性抗體以藉由 ELISA 所測量的小於 1 nM 之 EC 50與鼠類 LTBR 細胞外域結合。
  6. 如請求項 1 至 5 中任一項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其中該促效性抗體包含 (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重鏈互補決定區 (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27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28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2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輕鏈互補決定區 (iv) 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0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1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32 之胺基酸序列,或 (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4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4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4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4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4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48 之胺基酸序列,或 (iii)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75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76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77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78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9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0 之胺基酸序列,或 (iv) 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8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84 或 SEQ ID NO: 92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8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8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8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8 之胺基酸序列。
  7. 如請求項 1 至 6 中任一項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其中該促效性抗體包含 (i) 包含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i) 包含 SEQ ID NO: 49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50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ii) 包含 SEQ ID NO: 81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82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iv) 包含 SEQ ID NO: 89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90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或 (v) 包含 SEQ ID NO: 97 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 (V HLTBR);及包含 SEQ ID NO: 98 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V LLTBR)。
  8. 如請求項 1 至 7 中任一項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其中該抗體與在人類 LTBR 上的 SEQ ID NO: 351 之抗原決定區結合。
  9. 如請求項 1 至 8 中任一項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其中該抗體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27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28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2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輕鏈互補決定區 (iv) 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30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31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32 之胺基酸序列。
  10. 如請求項 1 至 9 中任一項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其中該抗體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
  11. 如請求項 1 至 10 中任一項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其中該促效性抗體為多特異性抗體,特定而言雙特異性抗體。
  12. 如請求項 1 至 11 中任一項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其中該促效性抗體包含人類來源,特定而言人類 IgG 亞類,更特定而言人類 IgG1 亞類之 Fc 域。
  13. 如請求項 1 至 12 中任一項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其中該促效性抗體包含人類 IgG1 亞類之 Fc 域,該 Fc 域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抗原結合分子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取代。
  14. 如請求項 1 至 13 中任一項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其中該促效性抗體包含具有胺基酸突變 L234A、L235A 及 P329G (根據 Kabat EU 索引編號) 的人類 IgG1 亞類之 Fc 域。
  15. 如請求項 1 至 14 中任一項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其中該促效性抗體為與 LTBR 及與腫瘤相關抗原 (TAA),特別而言與纖維母細胞活化蛋白 (FAP) 結合的雙特異性抗體。
  16. 如請求項 1 至 15 中任一項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其中該促效性抗體為雙特異性抗體,該雙特異性抗體包含 (a) 第一抗原結合域,其與纖維母細胞活化蛋白 (FAP) 特異性結合, (b) 第二抗原結合域,其與 LTBR 特異性結合,以及 (c) 人類 IgG1 亞類之 Fc 域,其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抗原結合分子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取代。
  17. 如請求項 16 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其中該雙特異性抗體一旦與 FAP 結合即活化 LTBR。
  18. 如請求項 16 或 17 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其中該雙特異性抗體包含與人類 LTBR 結合的第三抗原結合域。
  19. 如請求項 18 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其中與人類 LTBR 結合的該第三抗原結合域係和與 LTBR 結合的該第二抗原結合域相同。
  20. 如請求項 16 至 19 中任一項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其中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該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 (i) 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重鏈互補決定區 (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3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4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輕鏈互補決定區 (iv) 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6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7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8 之胺基酸序列,或 (ii) 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CDR-H1,其包含 SEQ ID NO: 19 之胺基酸序列;CDR-H2,其包含 SEQ ID NO: 20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H3,其包含 SEQ ID NO: 21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CDR-L1,其包含 SEQ ID NO: 22 之胺基酸序列;CDR-L2,其包含 SEQ ID NO: 23 之胺基酸序列;及 CDR-L3,其包含 SEQ ID NO: 24 之胺基酸序列。
  21. 如請求項 16 至 20 中任一項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其中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該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與 SEQ ID NO: 9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與 SEQ ID NO: 10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或該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與 SEQ ID NO: 25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與 SEQ ID NO: 26 之胺基酸序列至少約 95%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
  22. 如請求項 16 至 21 中任一項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其中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該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 SEQ ID NO: 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 SEQ ID NO: 10 之胺基酸序列,或該第一抗原結合域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 SEQ ID NO: 25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 SEQ ID NO: 26 之胺基酸序列。
  23. 如請求項 1 至 22 中任一項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其中該促效性 LTBR 抗體為雙特異性抗體,該雙特異性抗體包含 (a) 與 FAP 特異性結合的第一抗原結合域,其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FAP),其包含 SEQ ID NO: 9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FAP),其包含 SEQ ID NO: 10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 (b) 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第二抗原結合域,其包含:重鏈可變區 (V HLTBR),其包含 SEQ ID NO: 33 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可變區 (V LLTBR),其包含 SEQ ID NO: 34 之胺基酸序列。
  24. 如請求項 1 至 23 中任一項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其中該促效性 LTBR 抗體為雙特異性抗體,該雙特異性抗體包含 (a) 第一 Fab 片段,其與 FAP 結合, (b) 第二 Fab 片段,其與人類 LTBR 結合,以及 (c) 人類 IgG1 亞類之 Fc 域,其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抗原結合分子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取代。
  25. 如請求項 24 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其中與人類 LTBR 特異性結合的該第二 Fab 片段為 crossFab 片段。
  26. 如請求項 1 至 23 中任一項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其中該促效性 LTBR 抗體為雙特異性抗體,該雙特異性抗體包含 (a) 第一 Fab 片段,其與 FAP 結合, (b) 第二 Fab 片段及第三 Fab 片段,其與人類 LTBR 結合,以及 (c) 人類 IgG1 亞類之 Fc 域,其包含一個或多個降低抗原結合分子對 Fc 受體之結合親和力及/或效應功能的胺基酸取代, 其中與 FAP 結合的該第一 Fab 片段係在其 N 端融合至 Fc 域次單元中之一者之 C 端,且與 LTBR 特異性結合的該第二 Fab 片段及第三 Fab 片段係各自在其 C 端融合至該等 Fc 域次單元中之一者之 N 端。
  27. 一種或多種經分離之多核苷酸,其編碼如請求項 1 至 26 中任一項之促效性 LTBR 抗體。
  28. 一種表現載體,其包含如請求項 27 之一種或多種經分離之多核苷酸。
  29. 一種原核或真核宿主細胞,其包含如請求項 27 之一種或多種經分離之多核苷酸或如請求項 28 之表現載體。
  30. 一種生產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方法,其包含下列步驟:a) 在適合表現促效性 LTBR 抗體之條件下培養如請求項 29 之原核或真核宿主細胞,及 b) 視情況回收該促效性 LTBR 抗體。
  31. 一種醫藥組成物,其包含如請求項 1 至 26 中任一項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及醫藥上可接受之賦形劑。
  32. 如請求項 1 至 26 中任一項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其用為藥物。
  33. 如請求項 1 至 26 中任一項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其用於 (a) 誘導內皮細胞或癌症相關纖維母細胞上的 ICAM 調升;或 (b) 增強 T 細胞黏附。
  34. 如請求項 1 至 26 中任一項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其用於治療癌症。
  35. 如請求項 1 至 26 中任一項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其用於治療癌症,其中該促效性 LTBR 抗體或醫藥組成物係用於與化學治療劑、放射及/或用於癌症免疫療法的其他藥劑組合投予。
  36. 如請求項 1 至 26 中任一項之促效性 LTBR 抗體,其用於治療癌症,其中該促效性 LTBR 抗體係用於與阻斷 PD-L1/PD-1 交互作用的藥劑組合投予。
  37. 一種如請求項 1 至 26 中任一項之促效性 LTBR 抗體、或如請求項 30 之醫藥組成物在製造用於治療癌症的藥物中之用途。
  38. 一種治療罹患癌症的個體之方法,其包含向該個體投予有效量之如請求項 1 至 26 中任一項之促效性 LTBR 抗體、或如請求項 31 之醫藥組成物。
TW111148704A 2021-12-20 2022-12-19 促效性ltbr抗體及包含其之雙特異性抗體 TW20234024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1215804.2 2021-12-20
EP21215804 2021-12-20
EP22208828.8 2022-11-22
EP22208828 2022-11-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0248A true TW202340248A (zh) 2023-10-16

Family

ID=849012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48704A TW202340248A (zh) 2021-12-20 2022-12-19 促效性ltbr抗體及包含其之雙特異性抗體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AR (1) AR128031A1 (zh)
TW (1) TW202340248A (zh)
WO (1) WO20231178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18320A1 (en) * 2022-05-11 2023-11-16 Pfizer Inc. Anti-lymphotoxin beta receptor antibodie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5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L85035A0 (en) 1987-01-08 1988-06-30 Int Genetic Eng Polynucleotide molecule,a chimeric antibody with specificity for human b cell surface antigen,a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methods utilizing the same
DE3883899T3 (de) 1987-03-18 1999-04-22 Sb2 Inc Geänderte antikörper.
JP2919890B2 (ja) 1988-11-11 1999-07-19 メディカル リサーチ カウンスル 単一ドメインリガンド、そのリガンドからなる受容体、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そのリガンドおよび受容体の使用
DE3920358A1 (de) 1989-06-22 1991-01-17 Behringwerke Ag Bispezifische und oligospezifische, mono- und oligovalente antikoerperkonstrukte, ihre herstellung und verwendung
US5959177A (en) 1989-10-27 1999-09-28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Transgenic plants expressing assembled secretory antibodies
US5571894A (en) 1991-02-05 1996-11-05 Ciba-Geigy Corporation Recombinant antibodies specific for a growth factor receptor
DK0590058T3 (da) 1991-06-14 2004-03-29 Genentech Inc Humaniseret heregulin-antistof
GB9114948D0 (en) 1991-07-11 1991-08-28 Pfizer Ltd Process for preparing sertraline intermediates
US5587458A (en) 1991-10-07 1996-12-24 Aronex Pharmaceuticals, Inc. Anti-erbB-2 antibodies, combinations thereof, and therapeutic and diagnostic uses thereof
EP1997894B1 (en) 1992-02-06 2011-03-30 Novartis Vaccines and Diagnostics, Inc. Biosynthetic binding protein for cancer marker
CA2163345A1 (en) 1993-06-16 1994-12-22 Susan Adrienne Morgan Antibodies
US5731168A (en) 1995-03-01 1998-03-24 Genentech, Inc. Method for making heteromultimeric polypeptides
US5869046A (en) 1995-04-14 1999-02-09 Genentech, Inc. Altered polypeptides with increased half-life
GB9603256D0 (en) 1996-02-16 1996-04-17 Wellcome Found Antibodies
WO1998058964A1 (en) 1997-06-24 1998-12-30 Genentech, Inc.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galactosylated glycoproteins
US6040498A (en) 1998-08-11 2000-03-21 North Caroline State University Genetically engineered duckweed
DE19742706B4 (de) 1997-09-26 2013-07-25 Pieris Proteolab Ag Lipocalinmuteine
WO1999022764A1 (en) 1997-10-31 1999-05-14 Genentech, Inc.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glycoprotein glycoforms
AUPP221098A0 (en) 1998-03-06 1998-04-02 Diatech Pty Ltd V-like domain binding molecules
EP2261229A3 (en) 1998-04-20 2011-03-23 GlycArt Biotechnology AG Glycosylation engineering of antibodies for improving antibody-dependent cellular cytotoxicity
US6818418B1 (en) 1998-12-10 2004-11-16 Compound Therapeutics, Inc. Protein scaffolds for antibody mimics and other binding proteins
US7115396B2 (en) 1998-12-10 2006-10-03 Compound Therapeutics, Inc. Protein scaffolds for antibody mimics and other binding proteins
JP2003512019A (ja) 1999-01-15 2003-04-02 ジェネンテック・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変化したエフェクター機能を有するポリペプチド変異体
US6737056B1 (en) 1999-01-15 2004-05-18 Genentech, Inc. Polypeptide variants with altered effector function
ATE307830T1 (de) 1999-02-05 2005-11-15 Therapeutic Human Polyclonals Aus nicht-menschlichen transgenen tieren gewonnene menschliche polyklonale antikörper
WO2001007611A2 (en) 1999-07-26 2001-02-01 Genentech, Inc. Novel polynucleotides and method for the use thereof
US7125978B1 (en) 1999-10-04 2006-10-24 Medicago Inc. Promoter for regulating expression of foreign genes
MXPA02003456A (es) 1999-10-04 2002-10-23 Medicago Inc Metodo para regular la transcripcion de genes foraneos.
CN1468250A (zh) 2000-08-03 2004-01-14 ��ķһ����˹��̹ 在转基因动物中产生人源化抗体
EP1332209B1 (en) 2000-09-08 2009-11-11 Universität Zürich Collections of repeat proteins comprising repeat modules
CN1547590A (zh) 2000-10-13 2004-11-17 ¸ 人源化抗-LT-β-R抗体
EP1423510A4 (en) 2001-08-03 2005-06-01 Glycart Biotechnology Ag ANTIBODY GLYCOSYLATION VARIANTS WITH INCREASED CELL CYTOTOXICITY DEPENDENT OF ANTIBODIES
ES2326964T3 (es) 2001-10-25 2009-10-22 Genentech, Inc. Composiciones de glicoproteina.
US20040093621A1 (en) 2001-12-25 2004-05-13 Kyowa Hakko Kogyo Co., Ltd Antibody composition which specifically binds to CD20
JP2005532051A (ja) * 2002-07-01 2005-10-27 バイオジェン,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ヒト化抗リンホトキシンβレセプター抗体
US7361740B2 (en) 2002-10-15 2008-04-22 Pdl Biopharma, Inc. Alteration of FcRn binding affinities or serum half-lives of antibodies by mutagenesis
PL212899B1 (pl) 2002-12-16 2012-12-31 Genentech Inc Humanizowane przeciwcialo, kompozycja zawierajaca to przeciwcialo, wyrób fabryczny, przeciwcialo lub jego fragment do zastosowania w sposobie indukowania apoptozy, izolowany kwas nukleinowy, wektor ekspresji, komórka gospodarza, sposób wytwarzania przeciwciala lub jego fragmentu, plynny preparat i zastosowanie przeciwciala do wytwarzania leku
US7993650B2 (en) 2003-07-04 2011-08-09 Affibody Ab Polypeptides having binding affinity for HER2
US7585668B2 (en) 2003-07-15 2009-09-08 Therapeutic Human Polyclonals, Inc. Humanized immunoglobulin loci
WO2005019255A1 (en) 2003-08-25 2005-03-03 Pieris Proteolab Ag Muteins of tear lipocalin
HUE031632T2 (en) 2003-11-05 2017-07-28 Roche Glycart Ag Antigen binding molecules with enhanced Fc receptor binding affinity and effector function
SG149004A1 (en) 2003-12-05 2009-01-29 Bristol Myers Squibb Co Inhibitors of type 2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s
NZ580115A (en) 2004-09-23 2010-10-29 Genentech Inc Cysteine engineered antibody light chains and conjugates
WO2006047367A2 (en) 2004-10-22 2006-05-04 Therapeutic Human Polyclonals, Inc. Suppression of endogenous immunoglubolin expression in non-human transgenic animals
WO2007019223A1 (en) 2005-08-03 2007-02-15 Therapeutic Human Polyclonals, Inc. Suppression of b-cell apoptosis in transgenic animals expressing humanized immunoglobulin
CN101506235B (zh) 2006-09-01 2012-07-25 人类多细胞株治疗学公司 人或人源化免疫球蛋白在非人转基因动物中增强的表达
DE102007001370A1 (de) 2007-01-09 2008-07-10 Curevac Gmbh RNA-kodierte Antikörper
EP1958957A1 (en) 2007-02-16 2008-08-20 NascaCell Technologies AG Polypeptide comprising a knottin protein moiety
US20090162359A1 (en) 2007-12-21 2009-06-25 Christian Klein Bivalent, bispecific antibodies
US8592562B2 (en) 2008-01-07 2013-11-26 Amgen Inc. Method for making antibody Fc-heterodimeric molecules using electrostatic steering effects
PT2483310E (pt) * 2009-09-29 2014-10-07 Roche Glycart Ag Anticorpos bi-específicos agonistas do receptor de morte
UA113712C2 (xx) 2010-08-13 2017-02-27 Антитіло до fap і способи його застосування
DK2691417T3 (en) 2011-03-29 2018-11-19 Roche Glycart Ag ANTIBODY FC VARIANTS
AU2016329120B2 (en) * 2015-10-02 2023-04-13 F. Hoffmann-La Roche Ag Bispecific antibodies specific for a costimulatory TNF receptor
CR20180171A (es) * 2015-10-07 2018-05-03 Hoffmann La Roche Anticuerpos biespecíficos con tetravalencia para un receptor de fnt coestimulador
WO2018122147A1 (en) 2017-01-02 2018-07-05 F. Hoffmann-La Roche Ag B-cell cultivation method
US20220259328A1 (en) * 2019-05-15 2022-08-18 Kyowa Kirin Co., Ltd. Bispecific antibody binding to cd40 and fap
AR121706A1 (es) * 2020-04-01 2022-06-29 Hoffmann La Roche Moléculas de unión a antígeno biespecíficas dirigidas a ox40 y fap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R128031A1 (es) 2024-03-20
WO2023117834A1 (en) 2023-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84938B2 (ja) Tnfファミリーリガンド三量体を含む抗原結合分子
US20220073646A1 (en) Bispecific antibodies with tetravalency for a costimulatory tnf receptor
US20220267395A1 (en) Antigen binding molecules comprising a trimeric tnf family ligand
US10526413B2 (en) Bispecific antibodies specific for OX40
US20170342169A1 (en) Bispecific binding proteins
US20210253724A1 (en) Novel bispecific agonistic 4-1bb antigen binding molecules
US20220267464A1 (en) Fusion of an antibody binding cea and 4-1bbl
JP7285076B2 (ja) Tnfファミリーリガンドトリマーとテネイシン結合部分とを含む抗原結合分子
JP2019521655A (ja) C末端融合tnfファミリーリガンド三量体含有抗原結合分子
KR20200079492A (ko) 이중특이성 2+1 컨터체
TWI810541B (zh) 靶向ox40及fap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TW202216772A (zh) 抗cd3/抗cd28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
TW202219065A (zh) 免疫活化 Fc 域結合分子
JP2023530760A (ja) Her2を標的とするアゴニストCD28抗原結合分子
TW202340248A (zh) 促效性ltbr抗體及包含其之雙特異性抗體
TW202307008A (zh) 靶向EpCAM之促效的CD28抗原結合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