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18113A -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18113A
TW202218113A TW109136646A TW109136646A TW202218113A TW 202218113 A TW202218113 A TW 202218113A TW 109136646 A TW109136646 A TW 109136646A TW 109136646 A TW109136646 A TW 109136646A TW 202218113 A TW202218113 A TW 20221811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emiconductor
gate
barrier layer
form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66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50858B (zh
Inventor
林昶鴻
Original Assignee
華邦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華邦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華邦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366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50858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08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0858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181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8113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Abstract

一種半導體結構,包含半導體基底以及埋置於半導體基底中的閘極結構。閘極結構包含閘極電極層、設置於閘極電極層之上的阻障層、以及設置於阻障層之上的半導體層。此半導體結構還包含位於半導體基底中且暴露出閘極結構的阻障層和半導體層的氣隙。

Description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本揭露係有關於一種半導體結構,且特別是有關於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裝置廣泛地應用於消費性電子產品中。為了增加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裝置內的元件密度以及改善其整體表現,目前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裝置的製造技術持續朝向元件尺寸的微縮化而努力。然而,當元件尺寸持續縮小時,許多挑戰隨之而生。例如,改善閘極引發汲極漏電流(gate induced drain leakage,GIDL)。因此,業界仍需要改進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裝置的製造方法,以克服元件尺寸縮小所產生的問題。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半導體結構。此半導體結構包含半導體基底以及埋置於半導體基底中的閘極結構。閘極結構包含閘極電極層、設置於閘極電極層之上的阻障層、以及設置於阻障層之上的半導體層。此半導體結構還包含位於半導體基底中且暴露出閘極結構的阻障層和半導體層的氣隙。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此方法包含形成溝槽於半導體基底中、形成閘極襯層沿著溝槽的下部、以及填入閘極電極層於溝槽的下部且於閘極襯層之上。此方法還包含形成第一犧牲層沿著溝槽的上部的側壁、以及形成阻障層沿著第一犧牲層的側壁和閘極電極層的頂面。此方法還包含移除阻障層沿著第一犧牲層的側壁的第一部分,從而留下阻障層沿著閘極電極層的頂面的第二部分。此方法還包含形成半導體層於閘極電極層的第二部分之上、移除第一犧牲層、以及形成蓋層於半導體層之上。
以下參照本發明實施例之圖式以更全面地闡述本揭露。然而,本揭露亦可以各種不同的實施方式實現,而不應限於本文中所述之實施例。圖式中的層與區域的厚度可能會為了清楚起見而放大,並且在各圖式中相同或相似之參考號碼表示相同或相似之元件。
第1A至1O圖是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繪示形成半導體結構在不同階段的剖面示意圖。第3圖是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顯示半導體結構的平面示意圖,其中第1A至1O圖是沿著第3圖中的剖面A-A擷取。
第3圖顯示半導體結構100。半導體結構100包含半導體基底102。半導體基底102包含主動區103、隔離區101、以及截斷區(chop region)105。主動區103是沿著第一方向D1延伸的半導體區塊,並且每一個主動區103被兩個隔離區101以及兩個截斷區105所定義。隔離結構(未顯示)形成於半導體基底102的隔離區101和截斷區105中,從而圍繞且電性隔離這些主動區103。
隔離區101沿著第一方向D1延伸,並且在第二方向D2上間隔排列,從而將半導體基底102劃分出多個半導體長條(未顯示)。第一方向D1是通道延伸方向,而第二方向D2是閘極延伸方向。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之間夾一銳角,其範圍例如在約10度至約80度。截斷區105(以虛線表示)對應於半導體長條設置,且將半導體長條截斷成多個主動區103。在第二方向D2上,相鄰的截斷區105可以是錯位或不重疊的。舉例而言,在第二方向D2上,截斷區105可以每數個半導體長條(例如,2至5個)的方式周期排列(例如重疊)。
半導體結構100還包含閘極結構124。閘極結構124埋入半導體基底102中且沿著第二方向D2延伸。每一個閘極結構124延伸交替地通過主動區103和隔離結構。兩條閘極結構124延伸通過單一主動區103,並且兩條閘極結構124延伸通過此主動區103兩側的截斷區105。為了圖式明確,第3圖僅顯示上述部件,半導體結構100的其餘部件可見於第1A至1O圖的剖面示意圖,其沿著第1圖之A-A剖面截取。
以下說明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請參考第1A圖,提供半導體基底102,並且形成隔離結構104於半導體基底102中。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基底102是元素半導體基底,例如矽基底、或鍺基底;或化合物半導體基底,例如碳化矽基底、或砷化鎵基底。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基底102可以是絕緣體上的半導體(semiconductor-on-insulator,SOI)基底。
隔離結構104自半導體基底102的上表面向下延伸。隔離結構104配置以界定出半導體基底102的主動區103。在一些實施例中,隔離結構104由介電材料形成,例如,氮化矽(SiN)、氧化矽(SiO)、氮氧化矽(SiON)、及/或前述之組合。
隔離結構104的形成可包含使用一或多道蝕刻製程形成對應於第3圖的隔離區101和截斷區105的溝槽,接著使用化學氣相沉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及/或原子層沉積(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沉積用於隔離結構104的介電材料。之後,對半導體結構100進行平坦化製程,例如回蝕刻製程及/或化學機械研磨(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對半導體結構100進行圖案化製程,以形成溝槽106於半導體基底102中,如第1B圖所示。溝槽106延伸通過隔離結構104以及半導體基底102的主動區。第1B圖僅顯示溝槽106位於隔離結構104中的部分,溝槽106也包含位於半導體基底102的主動區103中的其他部分。
圖案化製程可以包含一或多道沉積製程、一或多道蝕刻製程、以及一或多道微影製程。舉例而言,可以透過沉積製程,形成硬遮罩層於半導體基底102之上。可透過微影製程,形成圖案化光阻層於硬遮罩層之上。可透過蝕刻製程,將圖案化光阻層的開口圖案轉移至硬遮罩層,並接著轉移至半導體基底102,從而形成溝槽106。
依序形成閘極介電層108、閘極襯層110、以及閘極電極層112於溝槽106中,如第1C圖所示。閘極襯層110內襯於閘極介電層108與閘極電極層112之間。
形成閘極介電層108沿著溝槽106的側壁和底面,以部分填充溝槽106。第1C圖僅顯示閘極介電層108內襯於隔離結構104上的部分,閘極介電層108也包含內襯於半導體基底102的主動區103上的其他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閘極介電層108由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及/或高介電常數的介電材料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臨場蒸氣產生法(in-situ steam generation,ISSG)、化學氣相沉積(CVD)、及/或原子層沉積(ALD)形成閘極介電層108。
在溝槽106的下部形成閘極襯層110於閘極介電層108之上,以部分填充溝槽106。在一些實施例中,閘極襯層110由氮化鈦(TiN)、氮化鎢(WN)、及/或氮化鉭(TaN)形成。可使用化學氣相沉積(CVD)、物理氣相沉積(PVD)、及/或原子層沉積(ALD),沉積閘極襯層110。
形成閘極電極層112於閘極襯層110上,以填充溝槽106的下部。閘極電極層112嵌套於閘極襯層110內。在一些實施例中,閘極電極層112由金屬材料形成,例如,鎢(W)、鋁(Al)、銅(Cu)、鈷(Co)、釕(Ru)、及/或其他金屬材料。可使用物理氣相沉積(PVD)、化學氣相沉積(CVD)、及/或原子層沉積(ALD),沉積閘極電極層112。
可在沉積用於閘極介電層108、閘極襯層110和閘極電極層112的材料之後,對閘極襯層110和閘極電極層112進行回蝕刻。
形成第一犧牲層114於半導體基底102之上,以部分填充溝槽106,如第1D圖所示。第一犧牲層114覆蓋且沿著閘極介電層108的側壁、閘極襯層110的頂面、以及閘極電極層112的頂面。根據一些實施例,第一犧牲層114沿著閘極介電層108的厚度等於或大於閘極襯層110的厚度。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犧牲層114由介電材料形成,例如,氧化矽(SiO)、氮化矽(SiN)、氮氧化矽(SiON)、及/或前述之組合。第一犧牲層114與隔離結構104之間存在蝕刻選擇比。舉例而言,當隔離結構104由氮化矽形成時,第一犧牲層114由氧化矽形成。當隔離結構104由氧化矽形成時,第一犧牲層114由氮化矽形成。可使用化學氣相沉積(CVD)及/或原子層沉積(ALD),沉積第一犧牲層114。
對第一犧牲層114進行蝕刻製程,以移除第一犧牲層114沿著半導體102上表面以及沿著閘極電極層112頂面的水平部分,如第1E圖所示。在蝕刻製程之後,暴露出閘極電極層112的頂面,並且留下第一犧牲層114沿著閘極介電層108的垂直部分。第一犧牲層114的垂直部分完全覆蓋閘極襯層110頂面。第一犧牲層114的垂直部分也可部分覆蓋閘極電極層112。在一些實施例中,蝕刻製程可包含過蝕刻步驟,以些許凹蝕閘極電極層112,使得閘極電極層112具有頂面112A,其水平低於閘極襯層110頂面的水平。
形成阻障層116於半導體基底102之上,以部分填充溝槽106,如第1F圖所示。阻障層116覆蓋且沿著第一犧牲層114側壁以及閘極電極層112頂面。阻障層116未與閘極襯層110接觸。
阻障層116與閘極電極層112之間存在蝕刻選擇比。在一些實施例中,阻障層116由氮化鈦(TiN)、氮化鎢(WN)、及/或氮化鉭(TaN)形成。可使用物理氣相沉積(PVD)、化學氣相沉積(CVD)、及/或原子層沉積(ALD),沉積阻障層116。在一些實施例中,阻障層116與閘極襯層110由相同材料形成。
形成填充層118於阻障層116之上,以過量填充溝槽106的上部,如第1G圖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填充層116由富碳材料形成,例如,旋塗碳(spin-on coating,SOC)。可使用旋轉塗佈製程形成填充層118。
對填充層118進行回蝕刻製程,以移除填充層118形成於半導體基底102上表面之上的部分,並且凹蝕填充層118形成於溝槽106中的部分,如第1H圖所示。在回蝕刻製程之後,再次形成溝槽106的上部,並且將其標示為溝槽106’。在回蝕刻製程之後,阻障層116沿著第一犧牲層114的垂直部分的上部自溝槽106’暴露出來。
根據一些實施例,對阻障層116進行一或多道蝕刻製程,以移除阻障層116位於半導體基底102上表面之上的部分、以及沿著第一犧牲層114的垂直部分,直到暴露出閘極電極層112,如第1I圖所示。在蝕刻製程期間,填充層118保護阻障層116沿著閘極電極層112頂面的水平部分免於被移除。
由於阻障層116與閘極電極層112之間存在蝕刻選擇比,可透過偵測蝕刻終止點,較佳地控制蝕刻製程。此外,在蝕刻製程期間,第一犧牲層114覆蓋且保護閘極襯層110,使得閘極襯層110大致上未被蝕刻。
在一些實施例中,蝕刻製程可包含過蝕刻步驟,以些許凹蝕閘極電極層112,使得閘極電極層112具有頂面112B,其水平低於閘極襯層110頂面的水平和閘極電極層頂面112A的水平。
蝕刻移除填充層118,以暴露出阻障層116,如第1J圖所示。
形成第二犧牲層120於半導體基底102之上,以部分填充溝槽106’,如第1K圖所示。第二犧牲層120覆蓋且沿著第一犧牲層114側壁以及阻障層116的頂面。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犧牲層120由介電材料形成,例如,氧化矽(SiO)、氮化矽(SiN)、氮氧化矽(SiON)、及/或前述之組合。第二犧牲層120與隔離結構104之間存在蝕刻選擇比。舉例而言,當隔離結構104由氮化矽形成時,第二犧牲層120由氧化矽形成。當隔離結構104由氧化矽形成時,第二犧牲層120由氮化矽形成。第二犧牲層120可與第一犧牲層114由相同材料形成。為了明確,第1K圖顯示第一犧牲層114與第二犧牲層120之間的界面,然而第一犧牲層114與第二犧牲層120之間可不存在物理界面。可使用化學氣相沉積(CVD)及/或原子層沉積(ALD),沉積第二犧牲層120。
對第二犧牲層120進行蝕刻製程,以移除第二犧牲層120沿著半導體102上表面以及沿著阻障層116頂面的水平部分,如第1L圖所示。在蝕刻製程之後,暴露出阻障層116的頂面,並且留下第二犧牲層120沿著第一犧牲層114的垂直部分。閘極電極層112的頂面112A和112B分別被阻障層116與第二犧牲層120覆蓋。
形成半導體層122於溝槽106’中,以填充溝槽106’的下部,如第1M圖所示。閘極介電層108、閘極襯層110、閘極電極層112、阻障層116、以及半導體層122組合形成閘極結構124。閘極結構124可配置為所得到的半導體記憶裝置的字元線,例如埋入式字元線(buried word line,BWL)。在一些實施例中,阻障層116與半導體層122可以做為閘極結構124的功函數調整層。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層122由多晶矽(polysilicon)形成。半導體層122的形成可包含使用化學氣相沉積製程(CVD)沉積半導體層122以過量填充溝槽106’,接著回蝕刻半導體層122。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層122的側壁與阻障層116的側壁大致對齊。半導體層122與阻障層116的寬度小於閘極電極層112的最大寬度。舉例而言,半導體層122與阻障層116的寬度對閘極電極層112的最大寬度的比值範圍在約0.5至約0.9。由於閘極電極層112的頂面被第二犧牲層120與阻障層116覆蓋,可形成半導體層122未與閘極電極層112的頂面接觸。在半導體層與閘極電極層接觸的情況下,來自半導體層的矽與閘極電極層的金屬可能會形成金屬矽化物,從而增加閘極結構整體電阻值。
蝕刻移除第一犧牲層114和第二犧牲層120,直到暴露出閘極電極層112與閘極襯層110,如第1N圖所示。在蝕刻製程之後,形成間隙107於半導體層122(以及阻障層116)與閘極介電層108之間。
形成蓋層126於溝槽106’中,如第1O圖所示。蓋層126密封間隙107,以形成氣隙128於半導體層122(以及阻障層116)與閘極介電層108之間。
可形成額外的部件,例如,半導體基底102中的源極/汲極區、連接至源極/汲極區的接觸插塞、位元線、電容器、及/或其他組件,於半導體結構100之上,以製得半導體記憶體裝置。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記憶體裝置是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閘極結構124包含雙功函數調整層(即阻障層116與半導體層122),其可降低閘極結構124的閘極電極層112所產生的電場強度,從而降低閘極引發汲極漏電流(gate induced drain leakage,GIDL)。此外,半導體結構100包含氣隙128於半導體層122(以及阻障層116)兩側,可進一步降低閘極引發汲極漏電流,這提升了半導體記憶體裝置的可靠性和製造良率。再者,根據本發明實施例,閘極結構124的雙功函數調整層無須透過額外的遮罩形成。如此,避免了微影製程的疊對容許度(overlay window)限制。再者,根據本發明實施例,透過形成第一犧牲層114來保護閘極襯層110,在阻障層116的蝕刻製程期間,可以大幅減少閘極襯層110的損失並且較佳地控制蝕刻製程的終止點。再者,形成第二犧牲層120覆蓋閘極電極層112的頂面112B,避免了半導體層122與閘極電極層112接觸而形成金屬矽化物。如此,避免閘極結構124的電阻值因為金屬矽化物的形成而增加。
第2圖是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顯示第1O圖的半導體結構的修改。第2圖所示的半導體結構200與第1O圖的半導體結構100相似,除了阻障層116圍繞半導體層122的下部。
在第1I圖所述的步驟中,部分蝕刻移除阻障層116沿著第一犧牲層114的垂直部分。在蝕刻製程之後,剩餘的阻障層116具有U形輪廓。閘極電極層112被剩餘的阻障層116覆蓋而未暴露出來。接著,進行第1J圖所述的步驟,以移除填充層118,以暴露出阻障層116。
省略第1K和與1L圖所述的步驟,進行第1M至1O圖所述的步驟。形成半導體層122於溝槽106’中。半導體層122包含被阻障層116圍繞的下部、以及形成於阻障層116頂面之上的上部,如第2圖所示。形成蓋層126於溝槽106’中,以形成氣隙128於半導體層122(以及阻障層116)與閘極介電層108之間,以製得半導體結構200。
根據上述,本發明實施例提供包含埋入式閘極結構的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埋入式閘極結構包含雙功函數調整層以及雙功函數調整層兩側的氣隙。因此,降低閘極引發汲極漏電流,這提升了半導體記憶體裝置的可靠性和製造良率。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做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半導體結構 101:隔離區 102:半導體基底 103:主動區 104:隔離結構 105:截斷區 106:溝槽 106’:溝槽 107:間隙 108:閘極介電層 110:閘極襯層 112:閘極電極層 112A:頂面 112B:頂面 114:第一犧牲層 116:阻障層 118:填充層 120:第二犧牲層 122:半導體層 124:閘極結構 126:蓋層 128:氣隙 200:半導體結構
讓本發明之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不同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第1A至1O圖是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顯示形成半導體結構在不同階段的剖面示意圖。 第2圖是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顯示第1O圖的半導體結構的修改。 第3圖是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顯示半導體結構的平面示意圖。
100:半導體結構
102:半導體基底
103:主動區
104:隔離結構
105:截斷區
108:閘極介電層
110:閘極襯層
112:閘極電極層
112A:頂面
112B:頂面
116:阻障層
122:半導體層
124:閘極結構
126:蓋層
128:氣隙

Claims (13)

  1. 一種半導體結構,包括: 一半導體基底;以及 一閘極結構,埋置於該半導體基底中且包括: 一閘極電極層; 一阻障層,設置於該閘極電極層之上;以及 一半導體層,設置於該阻障層之上;以及 一氣隙,位於該半導體基底中且暴露出該閘極結構的該阻障層和該半導體層。
  2.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結構,更包括:一蓋層,設置於該閘極結構之上且密封該氣隙。
  3.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半導體層的側壁與該阻障層的側壁對齊,且該阻障層的寬度小於該閘極電極層的寬度。
  4.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閘極結構更包括:一閘極襯層,其中該閘極電極層嵌套於該閘極襯層內,且該閘極襯層的頂面高於與該閘極電極層的頂面。
  5.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結構,更包括:一隔離結構,設置於該半導體基底中,其中該閘極結構至少部分埋置於該隔離結構中。
  6. 如請求項5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閘極結構更包括:一閘極介電層,內襯於該隔離結構上,其中該氣隙暴露出該閘極介電層的一部分。
  7.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半導體層由多晶矽形成,且該阻障層由氮化鈦形成。
  8.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阻障層具有U形輪廓。
  9. 一種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包括: 形成一溝槽於一半導體基底中; 形成一閘極襯層沿著該溝槽的一下部; 填入一閘極電極層於該溝槽的該下部且於該閘極襯層之上; 形成一第一犧牲層沿著該溝槽的一上部的側壁; 形成一阻障層沿著該第一犧牲層的側壁和該閘極電極層的頂面; 移除該阻障層沿著該第一犧牲層的側壁的一第一部分,從而留下該阻障層沿著該閘極電極層的頂面的一第二部分; 形成一半導體層於該阻障層的該第二部分之上; 移除該第一犧牲層;以及 形成一蓋層於該半導體層之上。
  10. 如請求項9之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更包括: 在移除該阻障層的該第一部分之前,形成一填充層於該阻障層之上以填充該溝槽的該上部; 凹蝕該填充層,以至少部分暴露出該阻障層的該第一部分;以及 在移除該阻障層的該第一部分之後,移除該填充層,以暴露出該阻障層的該第二部分。
  11. 如請求項9之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更包括: 在形成該半導體層之前,形成一第二犧牲層沿著該第一犧牲層的側壁和該阻障層的頂面;以及 移除該第二犧牲層沿著該阻障層的頂面的一第一部分,其中在移除該第二犧牲層的該第一部分之後,該第二犧牲層沿著該第一犧牲層的側壁的一第二部分部分覆蓋該閘極電極層。
  12. 如請求項11之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更包括:在移除該第一犧牲層的同時,移除該第二犧牲層的該第二部分,其中移除該第一犧牲層與該第二犧牲層形成一間隙於該半導體層與該半導體基底之間,且形成該蓋層以密封該間隙。
  13. 如請求項9之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其中該第一犧牲層具有沿著該溝槽的該上部的一第一厚度,且該閘極襯層具有沿著該溝槽的該下部的一第二厚度,且該第一厚度大於該第二厚度。
TW109136646A 2020-10-22 2020-10-22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TWI7508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36646A TWI750858B (zh) 2020-10-22 2020-10-22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36646A TWI750858B (zh) 2020-10-22 2020-10-22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50858B TWI750858B (zh) 2021-12-21
TW202218113A true TW202218113A (zh) 2022-05-01

Family

ID=806815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6646A TWI750858B (zh) 2020-10-22 2020-10-22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50858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162733B1 (ko) * 2014-05-29 2020-10-07 에스케이하이닉스 주식회사 듀얼일함수 매립게이트형 트랜지스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그를 구비한 전자장치
KR102242989B1 (ko) * 2014-12-16 2021-04-22 에스케이하이닉스 주식회사 듀얼일함수 게이트구조를 구비한 반도체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그를 구비한 메모리셀, 그를 구비한 전자장치
KR102336033B1 (ko) * 2015-04-22 2021-12-08 에스케이하이닉스 주식회사 매립금속게이트구조를 구비한 반도체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그를 구비한 메모리셀, 그를 구비한 전자장치
KR102527904B1 (ko) * 2016-11-18 2023-04-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10790287B2 (en) * 2018-11-29 2020-09-29 Applied Materials, Inc. Reducing gate induced drain leakage in DRAM wordl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50858B (zh) 2021-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16157B (zh) 晶体管中的空气间隔件及其形成方法
KR102606784B1 (ko) 에어갭을 구비한 반도체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9257529B2 (en) Method of forming self-aligned contacts using a replacement metal gate process in a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10098175B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KR100614240B1 (ko) 전계 효과 트랜지스터를 포함하는 반도체 소자 및 그 형성방법
US11812605B2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with air gaps for buried semiconductor gat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KR102505229B1 (ko) 반도체 소자 및 반도체 소자 제조 방법
US20180158729A1 (en) Finfet device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US11711914B2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having buried gate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1818876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reduced contact resistance between access transistors and conductive features
KR20180068229A (ko) 반도체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11665889B2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structure
TWI762173B (zh) 半導體記憶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TWI750858B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TWI757043B (zh) 半導體記憶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CN114582867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US20220344343A1 (en)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TW202245153A (zh) 記憶元件及其形成方法
TWI795703B (zh) 半導體記憶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TWI808383B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TWI750574B (zh) 半導體記憶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TWI766609B (zh) 半導體記憶體結構
TWI765694B (zh) 半導體記憶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US11943913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having multi-work function gate electrode
KR102686881B1 (ko)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