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11886A - 溫熱器具 - Google Patents

溫熱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11886A
TW202211886A TW110114484A TW110114484A TW202211886A TW 202211886 A TW202211886 A TW 202211886A TW 110114484 A TW110114484 A TW 110114484A TW 110114484 A TW110114484 A TW 110114484A TW 202211886 A TW202211886 A TW 20221188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heating
water
powder
heat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44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志田原靖博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118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1886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 A61F7/03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thermophore, i.e. self-heating, e.g. using a chemical rea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 A61F7/03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thermophore, i.e. self-heating, e.g. using a chemical reaction
    • A61F7/03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thermophore, i.e. self-heating, e.g. using a chemical reaction using oxygen from the air, e.g. pocket-stoves
    • A61F7/034Flameles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8Warming pads, pans or mats; Hot-water bott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9/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treatment of the eyes; Devices for putting-in contact lenses; Devices to correct squinting; Apparatus to guide the blind; Protective devices for the eyes, carried on the body or in the hand
    • A61F9/04Eye-masks ; Devices to be worn on the face, not intended for looking through; Eye-pads for sunbath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2007/0001Body part
    • A61F2007/0002Head or parts thereof
    • A61F2007/0004Eyes or part of the face surrounding the ey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 A61F7/03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thermophore, i.e. self-heating, e.g. using a chemical reaction
    • A61F7/03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thermophore, i.e. self-heating, e.g. using a chemical reaction using oxygen from the air, e.g. pocket-stoves
    • A61F7/034Flameless
    • A61F2007/036Fuels
    • A61F2007/038Carbon or charcoal, e.g. activ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Thermotherapy And Cooling Therapy Devices (AREA)
  • Toys (AREA)

Abstract

溫熱器具(1)具備包含可氧化性金屬(3a)之粉末、碳材料(3b)之粉末、矽藻土(3c)及水之發熱體(3)。發熱體(3)中,矽藻土(3c)相對於可氧化性金屬(3a)之含量適宜為10質量%以上60質量%以下。矽藻土(3c)之基重亦適宜為0.002 g/cm 2以上0.020 g/cm 2以下。發熱體(3)亦適宜包含基材片材(31)、設置於基材片材(31)之一面之發熱組合物(30)。發熱體(3)亦適宜包含含有可氧化性金屬(3a)之粉末、碳材料(3b)之粉末、矽藻土(3c)、水及纖維材料(33)之片狀物。

Description

溫熱器具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溫熱器具。
利用可氧化性金屬之氧化反應所產生之發熱的溫熱器具被用於各種各樣之用途中。本申請人先提出了一種發熱體及具備其之溫熱器具,該發熱體係含有可氧化性金屬、吸水劑及水之發熱層與由吸水片材形成之保水層積層而成(參照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之發熱體由於包含水,故在可氧化性金屬之氧化反應之同時會產生水蒸氣。
又,本申請人為了提昇喉黏膜、鼻黏膜之濕潤感,提出了一種蒸氣溫熱口罩,其具備:口罩本體部,其在使用時覆蓋使用者之鼻子及嘴巴且具備水蒸氣產生體;及一對掛耳部,其等設置在上述口罩本體部之左右兩端(參照專利文獻2)。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US2014/373828 A1 專利文獻2:US2018/318166 A1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溫熱器具。 於一實施方式中,上述溫熱器具具備包含可氧化性金屬之粉末、碳材料之粉末、矽藻土及水之發熱體。 於一實施方式中,上述發熱體中,上述矽藻土相對於上述可氧化性金屬之含有比率(矽藻土/可氧化性金屬)為10質量%以上60質量%以下。 關於本發明之其他特徵,根據專利申請範圍及以下之說明而變得明確。
近年來,隨著溫熱器具之需求高漲,正研究一種提高發熱特性以使水蒸氣產生量等品質得以維持或提昇之用以經濟地製造及提供溫熱器具的技術。作為提高發熱特性以使水蒸氣之產生量增多從而使品質提昇之方法,例如可列舉增多可氧化性金屬之含量之方法,但於此情形時,製造成本會增大,難以經濟地提供製品。 又,作為用以經濟地製造溫熱器具之方法,例如可列舉減少可氧化性金屬之含量之方法,但於此情形時,氧化反應引起之發熱變得不充分,隨著發熱特性之下降,水蒸氣產生量降低,其結果無法獲得高品質之溫熱器具。
關於發熱特性之提昇,本發明者進行了努力研究,結果意外地發現:藉由使用經濟且通用性高之矽藻土,且以特定之含有比率調配可氧化性金屬與矽藻土,能夠製造具有與先前之溫熱器具同等以上之發熱特性及水蒸氣產生量且較先前之溫熱器具經濟之溫熱器具。 另外,發現:藉由以可氧化性金屬與矽藻土之含有比率成為特定關係之方式而構成,能夠製造發熱特性及水蒸氣產生量優異之溫熱器具。
因此,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溫熱器具。 於一實施方式中,溫熱器具抑制了製造成本,並且發熱特性及水蒸氣產生量優異。
以下對本發明基於其較佳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於本說明書中,於規定了數值之上限值或下限值或者上下限值之情形時,亦包含上限值及下限值本身之值。又,即便無特別明示,亦解釋為記載有數值之上限值以下或下限值以上或者上下限值之範圍內之所有數值或數值範圍者。 於本說明書中,「a」及「an」等被解釋為一或一以上之含義。 參照本說明書中之以下揭示,可理解本發明之各種變更形態或改變形態是可能的。因此,應當理解:於基於專利申請範圍之記載之技術範圍內,本說明書中未明確記載之實施方式中亦可實施本發明。 關於上文所述之專利文獻及以下所記載之各專利文獻之記載內容,該等全部被作為本說明書之內容之一部分被引入至本說明書中。
本發明之溫熱器具係於其使用時將其抵接於加熱對象體,用以對該加熱對象體賦予溫熱。 作為加熱對象體,可為人之眼睛、嘴巴、鼻子及其周圍之皮膚或黏膜、或者喉嚨、臉、頭皮、脖子、胳膊、肩膀、腿、膝蓋、腹部、背部、腰部、臀部等部位之皮膚或黏膜等,但可不限定於該等地應用。
作為本發明之溫熱器具,例如可列舉以下態樣(a)至(d),但不限定於該等態樣。 (a)構成為可保持於眼睛及其周圍之眼罩之形態。 (b)構成為可保持於脖子、胳膊、肩膀、腿、胳膊肘、膝蓋、額頭、腹部、背部或腰部之貼附形態。 (c)構成為可保持於嘴巴、鼻子及其周圍、或臉全域之面罩之形態。 (d)構成為可抵接於嘴巴、鼻子及其周圍之護罩之形態。 與本說明書中之溫熱器相關之揭示可應用於上文所述之(a)至(d)之所有態樣中。
本發明之溫熱器具具備發熱體。 發熱體較佳為包含(1)可氧化性金屬之粉末、(2)碳材料之粉末、(3)矽藻土、及(4)水。 可氧化性金屬之粉末具有如下功能:伴隨與空氣中之氧氣之氧化反應會產生發熱,能夠對加熱對象體賦予溫熱。 碳材料之粉末係為了促進可氧化性金屬之氧化反應以使其高效率地發熱而使用。 矽藻土具有如下功能:於碳材料之粉末促進可氧化性金屬之氧化反應時向反應系供給成為介質之水,以提高發熱效率。矽藻土較佳為以粉末之態樣而使用。 水具有使可氧化性金屬之粉末與成為氧化反應之觸媒之碳材料等容易產生相互作用的功能。 發熱體較佳為具備包含上述(1)~(4)之材料之混合物。
發熱體較佳為以片狀物之形式而構成。 所謂「片狀物」,係具有對向之兩個面、該面間之厚度較小、具有可撓性及保形性之薄物體。 片狀物係其厚度為0.6 mm以上者,較佳為0.8 mm以上、進而較佳為1.0 mm以上者。 又,片狀物係其厚度為3.0 mm以下者,較佳為2.8 mm以下、進而較佳為2.0 mm以下者。
構成溫熱器具之發熱體較佳為構成為具有如下功能:與空氣中之氧氣反應而發熱,隨著該發熱而產生加熱至特定溫度之水蒸氣。 於此情形時,發熱體中所包含之水伴隨著由可氧化性金屬之氧化反應引起之發熱,其一部分可成為蒸發之水蒸氣。
發熱體之形態例如可列舉以下所示之(i)至(iii)之形態。 作為發熱體之一形態,可列舉:(i)發熱體為包含基材片材、及設置於其一面之發熱組合物之層的片狀物之形態。 於此情形時,發熱組合物係將包含可氧化性金屬之粉末、碳材料之粉末、矽藻土、及水之漿料塗佈於基材片材之一面而獲得者。 於以下之說明中,將上述(i)之發熱體之形態亦稱為「塗佈型」。
又,作為發熱體之另一形態,可列舉:(ii)發熱體以發熱組合物之形式包含可氧化性金屬之粉末、碳材料之粉末、矽藻土及水,較佳為進而包含纖維材料,將混合該等而成之混合物進行造紙並成形為片狀物的形態。 於以下之說明中,將上述(ii)之發熱體之形態亦稱為「造紙型」。
又,作為發熱體之又一形態,可列舉:(iii)發熱體為包含可氧化性金屬之粉末、碳材料之粉末、矽藻土及水之粉狀物之形態。 於以下之說明中,將上述(iii)之發熱體之形態亦稱為「粉體型」。
發熱體可原樣使用該等(i)至(iii)之形態中之任一者。 或者亦可使用將(i)至(iii)之任一形態之發熱體收容於透氣性之包裝材料內者。 又,包裝材料亦較佳為固體不會流入及流出者。 於發熱體被收容於包裝材料內之情形時,該包裝材料與發熱體為獨立個體。即,包裝材料並不構成發熱體。
包裝材料之形狀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扁平狀者。 於包裝材料形成為扁平狀之情形時,包裝材料亦較佳為以由具有透氣性之第1片狀材構成一面且由透氣性低於第1片狀材之第2片材構成另一面之方式貼合而形成。
上文所述之發熱體之一實施方式例如如圖1(a)至(c)所示。 圖1(a)係塗佈型之發熱體之例示,圖1(b)係造紙型之發熱體之例示,圖1(c)係粉體型之發熱體之例示。 圖1(a)至(c)中,各構成構件係以發熱體3、發熱組合物30、基材片材31、可氧化性金屬3a之粉末、碳材料3b之粉末、矽藻土3c、纖維材料33及包裝材料35之形式而表示。
構成溫熱器具之發熱體較佳為可氧化性金屬與矽藻土之含有比率、及水與矽藻土之含有比率中至少一者成為特定之含有比率。
詳細而言,發熱體中所包含之矽藻土之含有質量相對於可氧化性金屬之粉末之質量的比率(矽藻土/可氧化性金屬)較佳為10質量%以上,更佳為14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以上。 又,發熱體中所包含之矽藻土之含有質量相對於可氧化性金屬之粉末之質量的比率(矽藻土/可氧化性金屬)較佳為60質量%以下,更佳為5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40質量%以下。 藉由將可氧化性金屬與矽藻土設為此種含有比率,即便於使可氧化性金屬之含量少於先前之溫熱器具之情形時,亦能夠使之表現出與先前同等以上之發熱特性。除此以外,能夠謀求溫熱器具之製造成本之降低。進而,能夠提高發熱體及具備其之溫熱器具之製造效率。 又,於使矽藻土之含有比率增加之情形時,可成為發熱特性及水蒸氣產生量良好之溫熱器具,但存在溫熱器具本身之質量變高而導致溫熱器具之使用感不充分之情況。就兼備發熱特性及水蒸氣產生量之提昇、及溫熱器具之使用感之觀點而言,進而較佳為將發熱體中所包含之矽藻土之含有質量相對於可氧化性金屬之粉末之質量的比率設為上文所述之更適宜之範圍,進而更佳為設為上文所述之更加適宜之範圍。
作為構成發熱體之可氧化性金屬之粉末,例如可列舉:鐵、鋁、鋅、錳、鎂及鈣等之粉末。該等可單獨使用或將兩種以上組合使用。 該等之中,就操作性、安全性、製造成本之方面而言,較佳為使用金屬鐵。即,可較佳地使用鐵粉。 作為鐵粉,例如可列舉選自還原鐵粉及霧化鐵粉之1種或2種以上。 構成發熱體之可氧化性金屬之粉末可為於其粒子表面不具有孔之金屬粒子之集合體,或者亦可為多孔性之金屬粒子之集合體。
作為構成發熱體之碳材料之粉末,可使用具有用以促進氧化反應之功能者,具體而言,可使用具有作為於可氧化性金屬中之氧氣保持供給材及觸媒能力中之一種以上之功能者。 作為此種碳材料,例如可列舉:椰子殼碳、木炭粉、瀝青碳、泥炭及褐碳等活性碳、碳黑、乙炔黑、以及石墨等之粉末。該等可單獨使用或將兩種以上組合使用。 該等之中,就具有氧氣供給能力與觸媒能力之良好平衡性之方面而言,作為碳材料之粉末,可較佳地使用活性碳之粉末。
構成發熱體之矽藻土係源自矽藻之化石之堆積物(堆積岩),較佳為將其製成粉末來使用。 關於矽藻土,典型而言可使用自矽藻堆積岩之礦床開採出原土後視需要歷經乾燥、粉碎及精製者。此種矽藻土可使用市售品,亦可使用對該製品進一步實施過燒成、粉碎、或者藉由酸之洗淨等者。 矽藻土典型而言形成有數量眾多之孔。矽藻土中所形成之孔可為開孔型,亦可為閉孔型,或亦可為該等之組合。 再者,矽藻土係以SiO 2為主成分之物質。本發明者確認:於本發明中,即便使用例如作為多孔質之SiO 2粉末之二氧化矽凝膠代替矽藻土亦無法發揮本發明之效果。
發熱體中之矽藻土之基重較佳為0.002 g/cm 2以上,更佳為0.005 g/cm 2以上,進而較佳為0.009 g/cm 2以上。 又,發熱體中之矽藻土之基重較佳為0.020 g/cm 2以下,更佳為0.018 g/cm 2以下,進而較佳為0.015 g/cm 2以下。 矽藻土之基重係設為矽藻土之質量相對於發熱體之俯視下之面積。 藉由成為此種構成,即便於減少可氧化性金屬之含量之情形時,亦能夠使可氧化性金屬之氧化反應充分且持續地進行,從而成為表現出優異之發熱特性之溫熱器具。除此以外,能夠謀求溫熱器具之製造成本之降低。 於提高矽藻土之基重之情形時,可成為發熱特性及水蒸氣產生量良好之溫熱器具,但存在溫熱器具本身之質量變高導致溫熱器具之使用感不充分之情況。就兼備發熱特性及水蒸氣產生量之提昇、及溫熱器具之使用感之觀點而言,進而較佳為將發熱體中所包含之矽藻土之基重相對於可氧化性金屬之粉末之質量設為上文所述之更適宜之範圍,進而更佳為設為上文所述之進而適宜之範圍。
發熱體較佳為顯熱累計量相對於其基重之比R1或比R2成為特定範圍。所謂顯熱累計量,係以溫度與發熱持續時間之積分所表示之值,顯熱累計量越大,發熱特性越優異。 詳細而言,就能夠製成自剛使用溫熱器具後發熱特性更優異之溫熱器具之觀點而言,自溫熱器具達到35℃之時點起至10分鐘後為止之顯熱累計量(℃・10 min)相對於發熱體之基重(g/cm 2)之比R1較佳為14000以上,更佳為15000以上,進而較佳為16000以上。 又,就自剛使用溫熱器具之後表現出適度之溫熱,從而對使用者等加熱對象體賦予舒適之溫感之觀點而言,比R1較佳為20000以下,更佳為19000以下,進而較佳為18000以下。
又,就製成持續地表現出溫熱、溫熱器具之發熱特性更優異之溫熱器具之觀點而言,自溫熱器具達到35℃之時點起至20分鐘後為止之顯熱累計量(℃・20 min)相對於發熱體之基重(g/cm 2)之比R2較佳為26000以上,更佳為27000以上,進而較佳為28000以上。 又,就持續地表現出溫熱器具之發熱特性以對使用者等加熱對象體賦予舒適之溫感之觀點而言,比R2較佳為40000以下,更佳為35000以下,進而較佳為30000以下。
上文所述之比R1及比R2例如可適當調整發熱體中之水相對於可氧化性金屬之含有質量比率,以調整成為所需比。
顯熱累計量例如可於室溫20℃、濕度50%RH之環境下藉由以下方法進行測定。 首先,以密閉收容在隔氧袋內之測定對象即溫熱器具為對象,將隔氧袋開封,繼而,自溫熱器具取出1個發熱體。於在包裝材料中收容有發熱體之情形時,將發熱體與包裝材料一起取出。 繼而,於發熱體之一面設置溫度感測器並加以固定。溫度感測器係藉由網格材(聚酯製,厚度8毫米之雙針床拉舍爾布料)及SUS(Steel Use Stainless,日本不鏽鋼標準)板(500 g之開孔板)固定於測定面。於所取出之發熱體被收容於包裝材料中之情形時,將溫度感測器設置於包裝材料之一面之配置有發熱體之區域並加以固定。於包裝材料由下文所述之第1片狀材及第2片狀材構成之情形時,以包裝材料之第1片狀材側朝向外表面之方式進行配置,且將溫度感測器設置於第2片狀材側之面之配置有發熱體之區域並加以固定。 繼而,將JIS S4100中所記載之測定機以連接於溫度感測器之狀態使用,從而經時性地對溫度進行測定。將隔氧袋開封,以使發熱體與大氣接觸之時點作為測定開始時點,以10秒鐘為間隔對溫度進行測定,進行合計10分鐘或合計20分鐘測定。 根據以縱軸為測量溫度(℃)、以橫軸為測量時間(秒)繪製而成之發熱曲線,於測量出35℃以上之溫度之時,算出自測量溫度減去35℃後所得之溫度之積分值,將其作為顯熱累計量(℃・10 min或℃・20 min)。 其後,將所算出之顯熱累計量除以發熱體之基重,算出比R1或比R2。
於發熱體形成為可能產生水蒸氣之情形時,自溫熱器具之發熱開始時點起算直至10分鐘後所產生之總水蒸氣量(mg・10 min)相對於發熱體之基重(g/cm 2)的比R5較佳為特定範圍。 詳細而言,比R5較佳為1300以上,更佳為1600以上,進而較佳為1700以上。 又,比R5較佳為2500以下,更佳為2200以下,進而較佳為2000以下。 藉由成為此種構成,發熱特性優異且水蒸氣產生量高,因此能夠使得眼睛或鼻子、喉嚨等加熱對象體同時感覺到舒適之溫感及濕潤。
於發熱體形成為可能產生水蒸氣之情形時,自溫熱器具之發熱開始時點起算直至20分鐘後所產生之總水蒸氣量(mg・20 min)相對於發熱體之基重(g/cm 2)的比R6較佳為2350以上,更佳為2500以上,進而較佳為2700以上。 又,比R6較佳為4000以下,更佳為3500以下,進而較佳為3000以下。 藉由成為此種構成,發熱特性優異且水蒸氣產生量高,因此能夠使得眼睛或鼻子、喉嚨等加熱對象體同時感覺到舒適之溫感及濕潤。
上文所述之比R5及比R6例如可適當調整發熱體中之水相對於可氧化性金屬之含有質量比率,以調整成所需比。
總水蒸氣量之測定例如可藉由以下方法而進行。詳細而言,可使用圖2所示之裝置100進行測定。 首先,以密閉收容在隔氧袋內之測定對象即溫熱器具為對象,將隔氧袋開封,繼而,取出1個發熱體。於發熱體被收容於包裝材料中之情形時,將發熱體與包裝材料一起取出。 以所取出之發熱體之包裝材料之一面朝向外表面之方式載置於測定室101,並於其上載置附金屬球(質量4.5 g)之鉛垂108。於包裝材料由下文所述之第1片狀材及第2片狀材構成之情形時,以所取出之發熱體之包裝材料之第1片狀材側之面朝向外表面之方式載置於測定室101,並於其上載置附金屬球(質量4.5 g)之鉛垂108。 於該狀態下使除濕空氣自測定室101之下部流過,根據藉由入口溫濕度計104及出口溫濕度計106所測得之各溫度及各濕度,求出測定室101之空氣流通前後之絕對濕度的差。進而,根據藉由入口流量計105及出口流量計107所測得之空氣流量算出自發熱器具釋出之水蒸氣量。關於總水蒸氣量,係以自隔氧袋取出溫熱器具使發熱體與空氣接觸之時點作為測定開始時點,在該時點後10分鐘之期間內所測得之總量(mg・10 min)及該時點後20分鐘之期間內所測得之總量(mg・20 min)。 其後,將所算出之總水蒸氣量除以發熱體之基重,算出比R5或比R6。
就可以生產性較高地獲得發熱特性優異且能夠持續地表現出該發熱特性之溫熱器具之觀點而言,矽藻土之細孔直徑D1較佳為0.1 μm以上,更佳為0.5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1.0 μm以上。 又,矽藻土之細孔直徑D1較佳為10.0 μm以下,更佳為7.5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5.0 μm以下。 藉由將矽藻土之細孔直徑D1設為此種範圍,能夠使矽藻土之粉末所保持之水分高效率地轉移至可氧化性金屬側,而能夠進一步提高發熱特性。 藉由將細孔直徑D1設為更佳之範圍,上述效果會變得明顯,將細孔直徑D1設為進而較佳之範圍,上述效果會變得更明顯。
上文所述之矽藻土之細孔直徑D1例如可藉由JIS R 1655中規定之水銀壓入法,利用以下方法進行測定。 詳細而言,將0.02 g~0.1 g矽藻土之粉末作為測定樣品,將加入有該測定樣品之測定單元設置於水銀測孔儀(AutoPore IV9500,Micromeritics公司製造),對使水銀注入壓力P於特定範圍內上升時之該測定樣品之累積細孔容積V(cm 3/g)進行測定。繼而,於橫軸上繪製根據下述式(A)換算而得之換算細孔直徑D(μm),於縱軸上繪製與log微分細孔容積(dV/d(log 10D);cm 3/g)之關係,從而獲得細孔容積分佈。即,橫軸採用換算細孔直徑D,縱軸採用以細孔直徑D之對數值對累積細孔容積V進行微分所得之細孔容積,從而獲得細孔容積分佈。 D=4γcosθ/P     (A) (γ:水銀之表面張力;θ:接觸角;P:水銀注入壓力)
上述測定係於22℃、65%RH之環境下進行。水銀之表面張力γ係設為480 dyn/cm,接觸角θ係設為140°,水銀注入壓力P係設為0 psia(0 MPa)以上60000 psia(413.685 MPa)以下之範圍。基於在該測定條件下所獲得之換算細孔直徑D之分佈曲線,將0.0018 μm以上100 μm以下之範圍之換算細孔直徑D之累積合計值作為累積細孔容積V(mL/g),將分佈曲線中之細孔直徑之中央值作為本發明之細孔直徑D1(μm)。
關於矽藻土,其吸油量較佳為50 mL/100 g以上,更佳為75 mL/100 g以上,進而較佳為100 mL/100 g以上。 又,矽藻土之吸油量較佳為300 mL/100 g以下,更佳為250 mL/100 g以下,進而較佳為200 mL/100 g以下。 藉由具有此種構成,能夠使發熱體中所包含之水充分地保持於矽藻土之粒子中,並且能夠使保持於矽藻土中之水更高效率地轉移至可氧化性金屬側,因而能夠持續且有效率地提高發熱特性。
矽藻土之吸油量可藉由以下方法進行測定。具體而言,將1~5 g作為測定對象之粉末試樣取至測定板上之中央部,將熟亞麻仁油自滴定管每1次4~5滴地滴加至試樣之中央,隨時用平刮刀對整體充分地進行混練。反覆進行熟亞麻仁油之滴加及試樣之混練,於試樣整體成為較硬之油灰狀之塊時,滴加1滴熟亞麻仁油進行混練。以成為滴加1滴熟亞麻仁油,使用平刮刀能夠使試樣捲曲成螺旋形之狀態時為終點,自刻度讀取此時之熟亞麻仁油之滴加量(mL)。但是,於無法使試樣捲曲成螺旋狀之情形時,以滴加1滴熟亞麻仁油時試樣即將急遽地變柔軟之前為終點,自刻度讀取此時之熟亞麻仁油之滴加量(mL)。 供於測定之粉末試樣之使用量係進行預試驗以預先確認吸油量之概略值之後按照JIS K5010-13-2之規定來確定。 將按照上文所述之方法所獲得之滴加量(mL)換算成每100 g作為測定對象之粉末試樣之量,算出本發明之吸油量(mL/100 g)。
就兼顧連續產生水蒸氣、及適度進行氧化反應之觀點而言,亦較佳為於發熱體中或者其附近進而配置吸水性樹脂。 就兼顧連續產生水蒸氣、及適度進行氧化反應,並且防止構成材料之意外脫落以進一步提高製造效率之觀點而言,進而較佳為於進而配置吸水性樹脂之情形時進而配置包裝材料,於發熱體中之發熱組合物與包裝材料之間配置包含吸水性樹脂之粉末之層。 關於上文所述之各形態,塗佈型、造紙型及粉末型之任一者均可應用。 藉由在發熱體中或者其附近進而配置吸水性樹脂,能夠吸收發熱體中存在之剩餘水分。其結果,能夠使可氧化性金屬之氧化反應高效率地進行從而使發熱特性提昇,並且能夠使保持於吸水性樹脂及發熱體中之水分以水蒸氣之形式持續地釋出,因而能夠對溫熱器具之使用者賦予舒適之溫感。
於在發熱體中或者其附近進而配置吸水性樹脂之情形時,作為吸水性樹脂之存在態樣之一態樣,例如可列舉吸水性樹脂之粉末與發熱體中之發熱組合物之可氧化性金屬及碳材料之各粉末、以及與矽藻土及水混合存在之態樣。於此情形時,吸水性樹脂之粉末構成發熱體之一部分。
取而代之,作為吸水性樹脂之存在態樣之另一態樣,可列舉包含吸水性樹脂之粉末之層與發熱體中之發熱組合物鄰接存在之態樣。於此情形時,包含吸水性樹脂之粉末之層與發熱體構成為獨立個體。 作為包含吸水性樹脂之粉末之層與發熱體鄰接存在之態樣,例如可列舉如下態樣:(a)具有吸水性樹脂之粉末被夾持於2片透濕性片材間而形成之單層之態樣;(b)吸水性樹脂之粉末與構成發熱體之發熱組合物於不介隔其他構件之情況下接觸而配置為單層狀之態樣;或者(c)吸水性樹脂之粉末鄰接而配置為層狀的第1吸水性樹脂層和與第1吸水性樹脂層鄰接且吸水性樹脂之粉末被夾持於2片透濕性片材間而形成的第2吸水性樹脂層配置而成的積層構造與構成發熱體之發熱組合物於不介隔其他構件之情況下配置而成的態樣。 即,於上文所述之(a)~(c)之任一情形時,均較佳為於基材片材與包含吸水性樹脂之粉末之層之間配置有構成發熱體之發熱組合物。
又,取而代之,作為吸水性樹脂之存在態樣之又一態樣,可列舉如下態樣:將包含吸水性樹脂之粉末之層製成基材片材來配置,與發熱體中之發熱組合物鄰接存在。於此情形時,吸水性樹脂之粉末構成發熱體之一部分。 包含吸水性樹脂之粉末之層較佳為吸水性樹脂被夾持於2片透濕性片材間而形成。於此情形時,發熱體中之發熱組合物亦較佳為與一透濕性片材之外表面接觸地配置。
於將包含吸水性樹脂之粉末之層製成基材片材來配置之情形時,就防止構成材料之意外脫落之觀點而言,包含吸水性樹脂之粉末之層較佳為與發熱體一起被收容於包裝材料內。 於具備包裝材料之情形時,包裝材料亦較佳為以由具有透氣性之第1片狀材構成一面且由透氣性低於第1片狀材之第2片材構成另一面之方式貼合而形成。 於將包含吸水性樹脂之粉末之層製成基材片材來配置且具備包裝材料之情形時,進而較佳為以包含吸水性樹脂之粉末之層與包裝材料中之具有透氣性之第1片狀材對向之方式而配置。
關於發熱體與吸水性樹脂之存在態樣,於圖3(a)至(c)中例示了包含吸水性樹脂之粉末之層與發熱體鄰接存在之一形態。 於圖3(a)至(c)所示之實施方式中,可列舉如下態樣:於發熱體3中之發熱組合物30與包裝材料35之間配置有包含吸水性樹脂37之粉末之層3L(以下,將其亦稱為吸水性樹脂層3L)。 再者,圖3(a)至(c)所示之發熱體3及吸水性樹脂層3L以及包裝材料35整體上係以厚度不同之方式而畫出,但僅是為了說明之方便而那樣表示,圖3(a)至(c)之各形態中之實際之發熱體3及吸水性樹脂層3L以及包裝材料35之厚度可相同,亦可不同。
詳細而言,於配置有吸水性樹脂層3L之情形時,如圖3(a)所示,吸水性樹脂層3L較佳為吸水性樹脂37被夾持於2片透濕性片材38、38間而形成。於此情形時,亦較佳為吸水性樹脂層3L介隔透濕性片材38與構成發熱體3之發熱組合物30接觸。 詳細而言,較佳為於基材片材31與吸水性樹脂層3L之間配置有構成發熱體3之發熱組合物30。 藉由成為此種構成,能夠持續地表現優異之發熱特性並且能夠持續地釋出水蒸氣,從而能夠多於先前之溫熱器具地產生水蒸氣,因此能夠使得眼睛或鼻子、喉嚨等加熱對象體持續地同時感覺到舒適之溫感及濕潤。 吸水性樹脂層之該構成於如下方面有利:例如藉由較佳地應用於眼罩之形態或貼附形態之溫熱器具,能夠使使用者之眼睛及其周圍等應用部位持續地感覺到溫感,從而對使用者提供舒適性。
取而代之,如圖3(b)所示,吸水性樹脂層3L亦較佳為吸水性樹脂37於不介隔其他構件之情況下與構成發熱體3之發熱組合物30鄰接地配置。 詳細而言,較佳為於基材片材31與吸水性樹脂層3L之間配置有構成發熱體3之發熱組合物30。 藉由成為此種構成,能夠較先前之溫熱器具更多地產生水蒸氣,因而具有如下優勢:能夠進一步提高水蒸氣之產生量,從而使眼睛或鼻子、嘴巴、喉嚨等加熱對象體同時感覺到舒適之溫感及濕潤。 吸水性樹脂層之該構成於如下方面有利:例如藉由較佳地應用於面罩之形態之溫熱器具,能夠使使用者之嘴巴及鼻子以及其周圍大範圍地感覺到溫感及濕潤,從而對使用者提供舒適性。
又,取而代之,如圖3(c)所示,吸水性樹脂層3L較佳為吸水性樹脂37於不介隔其他構件之情況下與構成發熱體3之發熱組合物30鄰接地配置的第1吸水性樹脂層3s和與第1吸水性樹脂層3s鄰接且吸水性樹脂37被夾持於2片透濕性片材38、38間而形成的第2吸水性樹脂層3t配置而成的積層構造。 圖3(c)所示之實施方式中,吸水性樹脂層3L成為第1吸水性樹脂層3s與第2吸水性樹脂層3t鄰接配置之積層構造。 藉由成為此種構成,能夠使發熱體之發熱反應高效率地進行,從而以相對較短之時間產生大量水蒸氣,因此能夠使得眼睛或鼻子、嘴巴、喉嚨等加熱對象體於早期感覺到溫感及濕潤。 吸水性樹脂層3L之該構成於如下方面有利:例如藉由較佳地應用於護罩之形態之溫熱器具,能夠以短時間集中地對使用者之嘴巴及鼻子以及其周圍賦予溫感及濕潤。
關於發熱體與吸水性樹脂之存在態樣,圖4中例示了包含吸水性樹脂之粉末之層與發熱體中之發熱組合物鄰接存在之另一形態。 圖4所示之實施方式成為如下態樣:於發熱體3中之發熱組合物30與包裝材料35之間配置有吸水性樹脂層3L。 如圖4所示,吸水性樹脂層3L較佳為吸水性樹脂37被夾持於2片透濕性片材38、38間而形成。 又,如圖4所示,發熱體3中之發熱組合物30較佳為與透濕性片材38之一面接觸地配置。於此情形時,吸水性樹脂層3L亦較佳為設為發熱體3中之基材片材31。 如圖4所示,於將吸水性樹脂層3L而成基材片材31來配置且具備扁平狀之包裝材料35之情形時,進而較佳為以吸水性樹脂層3L與包裝材料中之具有透氣性之第1片狀材對向之方式而配置。 藉由成為此種構成,能夠持續地表現出優異之發熱特性並且能夠持續地釋出水蒸氣,從而能夠多於先前之溫熱器具地產生水蒸氣,因此能夠使得眼睛或鼻子、喉嚨等加熱對象體持續地同時感覺到舒適之溫感及濕潤。 吸水性樹脂層之該構成於如下方面有利:例如藉由較佳地應用於眼罩之形態或貼附形態之溫熱器具,能夠使使用者之眼睛及其周圍等應用部位持續地感覺到溫感,從而對使用者提供舒適性。
於吸水性樹脂層與發熱體鄰接地配置之情形時,吸水性樹脂層較佳為以片狀物之形式而構成。
作為吸水性樹脂之具體例,可列舉:澱粉、交聯羧甲基化纖維素、丙烯酸或丙烯酸鹼金屬鹽之聚合物或共聚物等聚丙烯酸及其鹽以及聚丙烯酸鹽接枝聚合物。作為聚丙烯酸鹽,可使用鈉鹽。 又,作為吸水性樹脂之形狀,可列舉:包含球狀、塊狀、葡萄串狀、纖維狀、或其等之組合等之粒子。 吸水性樹脂較佳為包含粒子之集合體之粉末。
作為透濕性片材,例如可使用薄片紙、吸收紙、不織布等纖維片材或網眼片材等。 透濕性片材較佳為具有透氣性。
關於發熱體,水相對於可氧化性金屬之粉末之含有比率(水/可氧化性金屬)較佳為30質量%以上,更佳為8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100質量%以上。 又,發熱體中所包含之水相對於可氧化性金屬之粉末之含有比率(水/可氧化性金屬)較佳為200質量%以下,更佳為18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150質量%以下。 藉由成為此種構成,能夠使可氧化性金屬之氧化反應充分且持續地進行,從而成為表現出優異之發熱特性之溫熱器具。除此以外,能夠謀求溫熱器具之製造成本之降低。
關於發熱體,就使可氧化性金屬之氧化反應充分且持續地進行從而進一步提昇發熱特性之觀點而言,矽藻土相對於水之含有比率(矽藻土/水)較佳為5質量%以上,更佳為1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以上。 又,就提高發熱體之製造效率之觀點而言,發熱體中所包含之矽藻土相對於水之含有比率(矽藻土/水)較佳為60質量%以下,更佳為5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40質量%以下。 藉由成為此種構成,會成為表現出優異之發熱特性、容易製造之溫熱器具1。除此以外,能夠謀求溫熱器具之製造成本之降低。尤其於如下方面有利:藉由將矽藻土相對於水之含量設為上文所述之範圍,於獲得塗佈型之發熱體之情形時,會恬當地控制發熱組合物之漿料之黏度,從而提高塗佈效率甚至製造效率。
於上文所述之發熱體中,關於可氧化性金屬與矽藻土之含有比率、可氧化性金屬與水之含有比率、及水與矽藻土之含有比率,可為其等中之任一者滿足適宜之含有比率者,亦可為其等中任意兩個滿足適宜之含有比率者,亦可為其等全部滿足適宜之含有比率者。
即,發熱體可為僅滿足可氧化性金屬與矽藻土之適宜之含有比率者,亦可為僅滿足可氧化性金屬與水之適宜之含有比率者,或亦可為僅滿足水與矽藻土之適宜之含有比率者。 藉由具有上文所述之構成之任一者,即便於使可氧化性金屬之含量少於先前之溫熱器具之情形時,亦能夠表現出與先前同等以上之優異之發熱特性。
又,發熱體可為滿足可氧化性金屬與矽藻土之適宜之含有比率及可氧化性金屬與水之適宜之含有比率這兩個比率者,亦可為滿足可氧化性金屬與水之適宜之含有比率及水與矽藻土之含有比率這兩個比率者,亦可為滿足可氧化性金屬與矽藻土之適宜之含有比率及水與矽藻土之含有比率這兩個比率者。 藉由具有上文所述之構成之任一組合,能夠良好地保持氧氣供給能力與觸媒能力之平衡性,因而即便於使可氧化性金屬之含量少於先前之溫熱器具之情形時,亦能夠表現出更優異之發熱特性。
發熱體亦可為全部滿足可氧化性金屬與矽藻土之適宜之含有比率、可氧化性金屬與水之適宜之含有比率、及水與矽藻土之適宜之含有比率者。 藉由製成全部滿足該等構成之發熱體,能夠更良好保持氧氣供給能力與觸媒能力之平衡性以使可氧化性金屬之氧化反應充分且持續地進行,因而即便於使可氧化性金屬之含量少於先前之溫熱器具之情形時,亦能夠有效率地表現出與先前同等以上之更優異之發熱特性。 除此以外,能夠謀求發熱體及具備其之溫熱器具之製造成本之進一步降低。 進而,能夠進一步提高發熱體及具備其之溫熱器具之製造效率。
就恬當地控制氧化反應以獲得發熱特性良好之溫熱器具之觀點而言,關於可氧化性金屬之粉末,構成該粉末之粒子之粒徑較佳為1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10 μm以上。 就相同之觀點而言,構成可氧化性金屬3a之粉末之粒子之粒徑較佳為20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100 μm以下。
就充分地表現出氧化反應之觸媒能力以獲得發熱特性良好之溫熱器具之觀點而言,關於碳材料之粉末,構成該粉末之粒子之粒徑較佳為1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10 μm以上。 就相同之觀點而言,構成碳材料之粉末之粒子之粒徑較佳為20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100 μm以下。
就恬當地控制水之保持及供給以獲得發熱特性良好之溫熱器具之觀點而言,關於矽藻土之粉末,構成該粉末之粒子之粒徑較佳為1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10 μm以上。 就相同之觀點而言,構成矽藻土之粉末之粒子之粒徑較佳為20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100 μm以下。
於以粉末之形式使用吸水性樹脂之情形時,關於構成該粉末之粒子之粒徑,可使用本技術領域中通常所使用之範圍者。
上文所述之各材料之粒徑例如可設為藉由使用雷射繞射/散射式粒度分佈測定裝置(堀場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型號:LA-950V2))之雷射繞射散射法所測得之中徑。
於發熱體為包含纖維材料而構成之造紙型之片狀物之情形時,作為纖維材料,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天然及合成之纖維材料。 作為天然纖維材料,可列舉:植物纖維(棉、木棉、木漿、非木漿、花生蛋白纖維、玉米蛋白纖維、大豆蛋白纖維、甘露聚醣纖維、橡膠纖維、麻、馬尼拉麻、瓊麻、紐西蘭麻、羅布麻、椰子、燈心草、麥稈等)、動物纖維(羊毛、山羊毛、馬海毛、開司米山羊絨、羊駝毛、安哥拉兔毛、駱駝毛、駱馬毛、絲、羽毛、羽絨(down)、羽(feather)、海藻纖維、甲殼素纖維、酪蛋白纖維等)、礦物纖維(石棉等)。該等纖維材料可單獨使用或將複數種組合使用。 作為合成纖維材料,例如可列舉:半合成纖維(乙酸酯、三乙酸酯、氧化乙酸酯、Promix、氯化橡膠、鹽酸橡膠等)、合成高分子纖維(尼龍、芳香族聚醯胺、聚乙烯醇、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聚丙烯腈、丙烯酸樹脂、聚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胺基甲酸酯、嫘縈、黏液嫘縈、銅氨纖維等)、金屬纖維、碳纖維、玻璃纖維等。該等纖維材料可單獨使用或將複數種組合使用。 其中,就兼顧可氧化性金屬之均勻分散性、及基於確保空隙之透氧性以提昇發熱特性之觀點而言,纖維材料較佳為使用木漿、棉及聚酯中之至少一種。
關於纖維材料,其平均纖維長度較佳為0.5 mm以上,更佳為2 mm以上。 又,關於纖維材料,其平均纖維長度較佳為10 mm以下,更佳為5 mm以下。 纖維材料之平均纖維長度係以50根以上之纖維材料為測定對象,將各纖維之一端部固定於水平之板上,設為藉由纖維之自重向下方垂下之狀態,使用垂直尺對此時之纖維長度進行測定,或於顯微鏡用載玻片上固定並使用顯微鏡進行測定,設為所獲得之測定結果之算術平均值。
就製成隨著發熱體之發熱容易產生水蒸氣者之觀點而言,發熱體較佳為包含電解質。 作為發熱體中所包含之電解質,例如可列舉:鹼金屬或鹼土金屬與磷酸或硫酸之鹽、或者鹼金屬或鹼土金屬之氯化物或氫氧化物中之一種或兩種以上。 其中,就化學穩定性及生產成本優異之方面而言,作為電解質,較佳為使用磷酸三鉀、氫氧化鉀、氯化鈉、及氯化鉀中之一種或兩種以上。 電解質例如可以粉末之形式而使用,亦可以溶解或分散於水等液媒之液體之形式而使用。
發熱體可僅由可氧化性金屬之粉末、碳材料之粉末、多孔質物質之粉末及水、以及視需要之纖維材料而構成,亦可於發熱組合物中除包含各種粉末及水以及視需要之纖維材料以外還包含除可氧化性金屬之粉末、碳材料之粉末及多孔質物質之粉末以外之其他粉末。 作為其他粉末,例如可列舉上文所述之吸水性樹脂或電解質之一種或兩種以上。 關於發熱體中之其他粉末之含有比率,就謀求發熱特性及水蒸氣產生量之進一步提昇之觀點而言,以相對於構成發熱體之所有粉末之總質量比率表示,較佳為2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以下。 關於可氧化性金屬之粉末、碳材料之粉末及多孔質物質之粉末相對於構成發熱體之所有粉末的總質量比率,就謀求發熱特性及水蒸氣產生量之進一步提昇之觀點而言,較佳為8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90質量%以上。 於包含作為其他粉末之吸水性樹脂之情形時,其質量係以絕對乾燥之狀態之質量為基準。
關於具有以上構成之溫熱器具,藉由使發熱體進而含有矽藻土並且恬當地設定可氧化性金屬與矽藻土之含有比率,能夠促進可氧化性金屬之氧化反應,其結果,以溫度與發熱持續時間之積分所表示之顯熱累計量較高,能夠獲得發熱特性優異之溫熱器具。 又,即便於使可氧化性金屬之含量較先前之溫熱器具降低之情形時,亦能夠表現出優異之發熱特性,因而能夠抑制成本來製造具有與先前同等以上之發熱特性之溫熱器具。 進而,於發熱體係形成為可產生水蒸氣之情形時,即便減少可氧化性金屬之含量,亦能夠將水蒸氣產生量提高至與先前之發熱體同等以上,因此能夠使得眼睛或鼻子、喉嚨等加熱對象體同時感覺到舒適之溫感及濕潤。除此以外,不論溫熱器具之形態如何,均會成為抑制製造成本並且熱特性及水蒸氣產生量優異之溫熱器具。
通常而言,可氧化性金屬之氧化反應可能因存在於該金屬粉末周圍之水分量及氧氣量而受到影響。 詳細而言,若於金屬粉末周圍存在之水分量過多,則水分成為障壁,可氧化性金屬與氧氣難以接觸,其結果,氧化反應不持續、或氧化反應之開始變遲。 另一方面,若於金屬粉末周圍存在之水分量過少,則可氧化性金屬與氧氣容易接觸,但難以經由水與成為氧化反應之觸媒之碳材料等產生相互作用,其結果,氧化反應不會充分地持續,難以表現出所需發熱特性。
關於該方面,推測:藉由使發熱體含有矽藻土,能夠將水充分地保持於矽藻土之孔中,並且保持於矽藻土中之水持續且以適度之量被供給至可氧化性金屬側,得以確保氧化反應之持續進行所需之水分量及氧氣量。 尤其是可氧化性金屬隨著氧化反應之進行會於可氧化性金屬之表面形成孔而成為多孔質狀,因而由於在矽藻土與可氧化性金屬之間產生之毛細管力,水被持續地自矽藻土供給至可氧化性金屬側,因而成為氧化反應持續地進行、發熱量長時間持續、發熱特性更優異之溫熱器具。 又,起因於發熱特性提高,發熱體中含有之水會隨著發熱而蒸發,水蒸氣較先前之溫熱器具更多地產生,因而亦具有如下優勢:提高水蒸氣之產生量,使溫熱器具之使用者持續地感覺到舒適之溫感。
溫熱器具較佳為具備本體部、及備置於該本體部之發熱體。 本體部亦較佳為具有於使用時覆蓋加熱對象體之形狀。 溫熱器具較佳為具備位於靠近加熱對象體之側之正面片材、及位於離加熱對象體較遠之側之背面片材。 詳細而言,溫熱器具較佳為具備位於靠近使用者皮膚之側之正面片材、及位於距使用者之皮膚較遠之側之背面片材。 溫熱器具較佳為由上述正面片材與上述背面片材構成本體部。 發熱體較佳為被保持於構成本體部之正面片材與背面片材之間。 發熱體亦較佳為以被收容於透氣性之包裝材料內之狀態保持於正面片材與背面片材之間。 於包裝材料由第1片狀材及第2片狀材而形成之情形時,具有透氣性之第1片狀材較佳為配置於靠近加熱對象體之側,詳細而言,較佳為配置於靠近使用者皮膚之側。即,第1片狀材較佳為以與正面片材對向之方式而配置。 於包裝材料由第1片狀材及第2片狀材而形成之情形時,透氣性低於第1片狀材之第2片狀材較佳為配置於距加熱對象體較遠之側,詳細而言,較佳為配置於距使用者之皮膚較遠之側。即,第2片狀材較佳為以與背面片材對向之方式而配置。 溫熱器具亦較佳為被製成會產生加熱至特定溫度之水蒸氣。藉此能夠對加熱對象體及其周圍賦予溫熱。
以下,參照圖式對溫熱器具之一實施方式加以說明。 圖5至圖8中表示作為溫熱器具之一實施方式之具有所謂之眼罩之形態的溫熱器具。 即,本發明包含溫熱器具作為眼罩之用途、以及將溫熱器具作為眼罩來使用之方法。 以下之說明中主要針對與上文所述之各實施方式不同之構成部分進行說明,相同之構成部分附相同之符號並省略說明。於本實施方式中未特別說明之構成部分可適當應用上文所述之各構成之說明。
本實施方式之溫熱器具係構成為可保持於眼睛及其周圍。圖5所示之溫熱器具係於其使用時以覆蓋作為加熱對象體之人之雙眼之方式進行抵接,用以對眼睛及其周圍賦予溫熱者。 溫熱器具被製成為會產生加熱至特定溫度之水蒸氣,藉此,能夠對作為加熱對象體之眼睛及其周圍賦予溫熱。
如圖5所示,本實施方式之溫熱器具1較佳為具備具有於使用時覆蓋使用者之雙眼之形狀之橫向方向X上較長之本體部2、及備置於本體部2之發熱體3。 又,本實施方式之溫熱器具亦較佳為具備安裝於本體部之一對掛耳部。藉由掛耳部可維持使用者之雙眼之被覆狀態。 本實施方式之以下說明中,將相當於溫熱器具之長度方向之方向亦稱為橫向方向,將與橫向方向正交之方向亦稱為縱向方向。 關於本實施方式之溫熱器具,於圖5中係以溫熱器具1、本體部2、發熱體3、橫向方向X及縱向方向Y之形式來例示。
圖5所示之溫熱器具1係掛耳部4設置於本體部2之橫向方向X之兩外端區域,可向橫向方向X之外側反轉。藉此,能夠將各掛耳部4、4分別掛於使用者之耳朵上,以維持由本體部2對使用者之雙眼之被覆狀態。 就配戴性之提昇之觀點而言,構成掛耳部4之片狀材較佳為具有伸縮性之片材。
圖6中係表示本實施方式之溫熱器具1之分解立體圖。 又,圖7中係表示溫熱器具1之沿著橫向方向X之剖視圖。 圖6及圖7所示之溫熱器具1之本體部2係具備位於靠近使用者皮膚之側之正面片材5、及位於距使用者之皮膚較遠之側之背面片材6的扁平者。
正面片材5於使用溫熱器具1時構成包含與人之眼睛、或嘴巴、鼻子等加熱對象體抵接之部位之面。 背面片材6為距使用者之皮膚較遠之側之面,形成了溫熱器具1之外表面。即,於圖6及圖7中,紙面上方為靠近使用者皮膚之側,於圖6及圖7中,紙面下方為距使用者之皮膚較遠之側。
圖6及圖7所示之正面片材5及背面片材6係於將該等重疊之狀態下藉由熱熔接著劑等接著劑7相互接合,藉此使2個發熱體3、3於橫向方向X上相互隔開地收容於兩片材5、6之間。 即,於本實施方式中,發熱體3係構成為無法自本體部2裝脫。 正面片材5及背面片材6之中,至少正面片材5較佳為由具有透氣性之纖維片材構成。 纖維片材係複數個構成纖維藉由纏絡、熔合及接著之至少一種態樣保形為片狀的構成纖維之集合體。 各片材5、6之詳細說明將於後文進行敍述。
圖7所示之剖視圖中表示發熱體3之固定狀態。 如圖7所示,發熱體3亦較佳為複數個片狀材藉由熱密封等貼合而形成,且被收容於具有透氣性之包裝材料35內。 發熱體3較佳為保持於構成本體部2之正面片材5及背面片材6之間。 於此情形時,發熱體3亦較佳為以被收容於透氣性之包裝材料35之狀態而保持於正面片材5及背面片材6之間。
包裝材料35較佳為扁平狀。於此情形時,包裝材料35亦較佳為以由具有透氣性之第1片狀材構成一面且由透氣性低於第1片狀材之第2片材構成另一面之方式貼合而形成。 於包裝材料35由第1片狀材及第2片狀材形成之情形時,具有透氣性之第1片狀材較佳為配置於靠近使用者皮膚之側。即,第1片狀材較佳為以與正面片材5對向之方式而配置。 於包裝材料35由第1片狀材及第2片狀材形成之情形時,透氣性低於第1片狀材之第2片狀材較佳為配置於距使用者之皮膚較遠之側。即,第2片狀材較佳為以與背面片材6對向之方式而配置。
於溫熱器具1包含包裝材料35而構成之情形時,如圖7所示,較佳為藉由利用接著劑7所形成之接著固定部7a、7a將包裝材料35之外表面與溫熱器具1之背面片材6之內側之面固定,除此以外之面不與背面片材6固定。 圖7所示之實施方式中之各接著固定部7a、7a係設置於溫熱器具1之橫向方向X之中央區域,沿著溫熱器具1之縱向方向Y延伸。 藉由具有此種構成,於使用溫熱器具1時發熱體3能夠服帖性較高地配置於加熱對象體,能夠高效率地對加熱對象體賦予溫熱。
返回至圖6,如圖6所示,掛耳部4較佳為包含片狀材,且於該片狀材上形成有在橫向方向X上延伸之插通部4A。 插通部4A為將掛耳部4掛在耳朵上時用以使耳朵穿過之孔。 取而代之,插通部4A亦可由能夠使耳朵穿過之貫通狹縫等而形成。 如圖6及圖8所示,掛耳部4於橫向方向X之兩外端區域中與本體部2中之正面片材5之外表面接合,藉此而形成本體部2與掛耳部4接合而成之接合區域9。 接合區域9亦作為以接合端部9s為軸使掛耳部4反轉時之彎折部發揮功能。
圖8係表示本實施方式之溫熱器具1之接合區域9之形態的剖視圖。 圖6及圖8所示之本體部2與掛耳部4之接合區域9較佳為自接合區域9之橫向方向X之內側端即接合端部9s至本體部2之橫向方向X之外端部連續地接合,成為大致半橢圓之形狀。 如圖8所示,接合區域9較佳為本體部2之正面片材5與掛耳部4接合而形成者。 接合區域9較佳為亦作為以接合端部9s為軸使掛耳部4反轉時之彎折部發揮功能。 圖6及圖8所示之接合區域9可連續地接合而形成,取而代之,亦可間斷地接合而形成。
圖5至圖8所示之眼罩形態之溫熱器具1例如可如圖9所示,利用掛耳部4將溫熱器具1保持於耳朵上使用。 藉由設為此種使用形態,不論使用者之姿勢(例如仰臥位或坐位等)如何,均能夠將自溫熱器具產生之水蒸氣及溫熱均勻地應用於使用者之眼睛及其周圍。其就溫熱器具之使用形態之通用性提昇之方面而言有利。
以下參照圖10對溫熱器具1之另一實施方式加以說明。圖10中係表示作為溫熱器具之一實施方式之具有所謂之貼附形態之溫熱器具1。 即,本發明包括溫熱器具在貼附形態下之用途、以及將溫熱器具以貼附形態來使用之方法。 關於以下說明,主要針對與上文所述之各實施方式不同之構成部分進行說明,相同之構成部分附相同之符號並省略說明。於本實施方式中未特別說明之構成部分可適當應用上文所述之各構成之說明。
於圖10中係表示將溫熱器具1製成貼附形態時之一實施方式。 本實施方式之溫熱器具1較佳為具備本體部2、及備置於本體部2之發熱體3,該本體部2具有於使用時構成皮膚對向面之正面片材5、及於使用時構成非皮膚對向面之背面片材6。 發熱體3較佳為被保持於構成本體部2之正面片材5與背面片材6之間。 發熱體3亦較佳為以被收容於透氣性之包裝材料35中之狀態保持於構成本體部2之正面片材5與背面片材6之間。
於本實施方式中,構成皮膚對向面之正面片材5較佳為於其外表面之一部分之區域或全域中設置黏著部51。 黏著部51係用於使溫熱器具1保持於應用自溫熱器具1產生之溫熱及水蒸氣之部位者。 藉由設置黏著部51,能夠直接貼附於使用者之皮膚、或者貼附於使用者之衣服而使用,能夠使溫熱器具1容易地保持於特定之部位。 又,為了於所需時間表現出黏著部之黏著性,亦可設置被覆黏著部之膜等基材。
以下參照圖11對溫熱器具1之又一實施方式加以說明。於圖11中係表示作為溫熱器具之一實施方式之具有所謂之面罩之形態之溫熱器具1。 即,本發明包括溫熱器具作為面罩之用途、以及將溫熱器具作為面罩來使用之方法。 關於以下說明,亦主要針對與上文所述之各實施方式不同之構成部分進行說明,相同之構成部分附相同之符號並省略說明。於本實施方式中未特別說明之構成部分可適當應用上文所述之各構成之說明。
於圖11中係表示將溫熱器具1製成面罩之形態時之一實施方式。 本實施方式之溫熱器具1較佳為具備於使用時被覆使用者之嘴巴及鼻子之本體部2、及備置於本體部2之發熱體3。 除以以外,本實施方式之溫熱器具1較佳為具備設置於本體部2之左右兩端之一對掛耳部4。藉由掛耳部能夠維持使用者之嘴巴及鼻子之至少一者之被覆狀態。 本實施方式之掛耳部4包含片狀材。 於掛耳部4之中央區域較佳為形成有插通部4A。 發熱體3較佳為被保持於構成本體部2之正面片材5與背面片材6之間。 發熱體3亦較佳為以被收容於透氣性之包裝材料35中之狀態保持於構成本體部2之正面片材5與背面片材6之間。
本實施方式之溫熱器具1較佳為如圖10所示,在與使用者之鼻樑對應之位置具有摺疊線15。 本實施方式之摺疊線15係設置於溫熱器具1之本體部2之橫向方向中央區域。 藉由成為此種構成,面罩形態之溫熱器具1於其使用時,能夠使正面片材5以摺疊線15為可撓軸沿著鼻子之凸形狀密接,因而溫熱器具1與加熱對象體不易產生間隙,能夠提高加溫加濕效果。 取而代之,亦可根據用途等而製成不具有摺疊線15之平坦形狀之溫熱器具1。 作為其使用方法,本實施方式之溫熱器具1可利用掛耳部4將溫熱器具1保持於耳朵上來使用。
以下參照圖12對溫熱器具1之又一實施方式加以說明。於圖12中係表示作為溫熱器具之一實施方式之具有所謂之護罩之形態之溫熱器具1。 即,本發明包括溫熱器具在護罩形態下之用途、以及將溫熱器具以護罩形態來使用之方法。 關於以下說明,亦主要針對與上文所述之各實施方式不同之構成部分進行說明,相同之構成部分附相同之符號並省略說明。於本實施方式中未特別說明之構成部分可適當應用上文所述之各構成之說明。
於圖12中係表示將溫熱器具1製成護罩之形態時之一實施方式。 本實施方式之溫熱器具1較佳為具備於使用時被覆使用者之嘴巴及鼻子之至少一者之本體部2、及備置於本體部2之發熱體3。 本實施方式之溫熱器具1根據其用途可具備掛耳部4,亦可不具備該掛耳部。
本實施方式之溫熱器具1較佳為如圖12所示,具有第1嵌料部21與和第1嵌料部21相同形狀之第2嵌料部22連續而構成的本體部2。 本實施方式中,兩嵌料部21、22較佳為均形成為扇狀,且以兩嵌料部21、22之前端變細部分連續之方式而構成。 第1嵌料部21與第2嵌料部22較佳為均由連續之正面片材5與連續之背面片材6構成,且發熱體3被保持於正面片材5與背面片材6之間。 發熱體3亦較佳為以被收容於透氣性之包裝材料35中之狀態保持於構成本體部2之正面片材5與背面片材6之間。
本實施方式之溫熱器具1較佳為於第1嵌料部21與第2嵌料部22之連續部分具有成為彎折本體部2之可撓軸之邊界線D。 於本實施方式中,第1嵌料部21與第2嵌料部22較佳為以邊界線D為軸,成為線對稱之形狀。 本實施方式之溫熱器具1係以邊界線D為軸,以正面片材5相互對向之方式而彎折,並且係使第1嵌料部21之第1側緣21A與第2嵌料部22之第1側緣22A、以及第1嵌料部21之第2側緣21B與第2嵌料部22之第2側緣22B分別重疊地接合。 於兩嵌料部21、22中,位於外側之第1嵌料部21之第3側緣21C與第2嵌料部22之第3側緣22C形成護罩形狀之開口部,並不一起接合。該開口部較佳為開口至能夠覆蓋使用者之鼻子及嘴巴之程度。 藉此而形成以邊界線D及其附近之位置為底部之有底筒狀之護罩狀溫熱器具。該護罩狀溫熱器具係其外表面由背面片材6形成,且內表面由正面片材5形成。
本實施方式之護罩狀溫熱器具不具備掛耳部。於此情形時,有底筒狀之護罩狀溫熱器具較佳為本體部具有用人手能夠抓持之尺寸。即,護罩狀溫熱器具較佳為本體部構成為用人手能夠抓持。 護罩狀溫熱器具於其使用時,例如藉由如下方式而使用:用人手抓持本體部,使護罩狀溫熱器具之開口部保持於使用者之鼻子及嘴巴之附近。
關於掛耳部、正面片材及背面片材、以及基材片材、包裝材料及透濕性片材中可使用之各種片狀材,只要分別獨立地考慮到其等之透氣性、透濕性、質感、伸縮性、強度、或防止發熱組合物之構成材料之漏出等性質來適當決定即可。 作為片狀材,例如可使用不織布、織布、紙等纖維片材、樹脂發泡片材、金屬片材或其等之組合等。 片狀材不限單層及多層,可為僅包含一片片狀材之單一構造,亦可為將兩種以上之片狀材重疊而成之積層構造。
作為透氣性或透濕性、透濕性高之片狀材,可適宜地使用熔噴不織布。 作為以使質感良好之目的而使用之片狀材,可適宜地使用熱風不織布或熱黏合不織布。 作為以表現伸縮性之目的而使用之片狀材,例如可使用包含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聚乙烯、聚丙烯等合成纖維之熱風不織布或紡黏不織布、熱黏合不織布等。 作為以賦予強度之目的而使用之片狀材,可適宜地使用紡黏不織布或水刺不織布、針刺不織布、化學黏合不織布等。 可除上文所述之不織布以外還使用藉由聚矽氧或界面活性劑等對不織布進行過表面處理而成者、或使用以聚乙烯或聚胺基甲酸酯等熱塑性樹脂為原料之發泡片材等,或者取代上文所述之不織布。 又,該等片狀材亦可將複數種纖維之原料、纖維直徑、纖維之捲縮程度等不同之纖維混合使用、或將複數種片狀材加以組合而使之表現出所需性質。 掛耳部、正面片材及背面片材、以及基材片材、包裝材料及透濕性片材分別獨立,可為僅包含不限單層及多層之一片片狀材之單一構造,亦可為將兩種以上之片狀材重疊而成之積層構造。
於使用不織布等纖維片材作為正面片材及背面片材之情形時,正面片材及背面片材較佳為均具有透氣性。所謂「具有透氣性」,係指根據JIS P8117:2009所測得之透氣度為10000秒/100 mL以下。根據JIS P8117所測得之透氣度係以於25℃、0.1013 MPa環境下100 mL之空氣通過6.42 cm 2之面積之時間來定義。 詳細而言,正面片材及背面片材之透氣度較佳為分別獨立地為0.01秒/100 mL以上,更佳為0.03秒/100 mL以上。 透氣度可根據JIS P8117:2009進行測定。透氣度小意味著空氣之通過不耗時間,因此意味著透氣性高。 藉由使用具有此種透氣度之正面片材,能夠使溫熱或水蒸氣高效率地賦予至加熱對象體,並且高效率地控制可氧化性金屬之氧化反應,能夠獲得具有所需發熱特性之溫熱器具。
於具備透氣性之包裝材料且包裝材料具備具有透氣性之第1片狀材、及透氣性低於第1片狀材之第2片狀材之情形時,構成包裝材料之第1片狀材之透氣度較佳為20秒/100 mL以上,更佳為30秒/100 mL以上,進而較佳為40秒/100 mL以上。 又,第1片狀材之透氣度較佳為25000秒/100 mL以下,更佳為15000秒/100 mL以下,進而較佳為10000秒/100 mL以下。
具有上文所述之透氣度之第1片狀材例如可使用將樹脂膜上設置有複數個貫通孔者、或者由聚乙烯、及包含碳酸鈣等填料之樹脂組合物所獲得之片材進行單軸延伸或雙軸延伸而獲得的膜。透氣度可藉由調整延伸之程度來適當變更。 可應用於第1片狀材之片材例如揭示於EP1939240 A1中。
於具備透氣性之包裝材料且包裝材料具備具有透氣性之第1片狀材、及透氣性低於第1片狀材之第2片狀材之情形時,構成包裝材料之第2片狀材之透氣度較佳為10000秒/100 mL以上,更佳為25000秒/100 mL以上,就表現出充分且適度之發熱特性從而對加熱對象體充分地賦予水蒸氣之觀點而言,進而較佳為不透氣。 所謂「不透氣」,係指根據JIS P8117:2009所測得之透氣度為80000秒/100 mL以上。 作為具有上文所述之透氣度之第2片狀材,例如可使用使貫通孔少於第1片狀材、或不具有貫通孔之樹脂膜等。
於具備透氣性之包裝材料且包裝材料具備具有透氣性之第1片狀材、及透氣性低於第1片狀材之第2片狀材之情形時,根據JIS Z0208所測得之第1片狀材之透濕度較佳為480 g/(m 2・24 h)以上,更佳為720 g/(m 2・24 h)以上,進而較佳為960 g/(m 2・24 h)以上。 又,根據JIS Z0208所測得之第1片狀材之透濕度較佳為5000 g/(m 2・24 h)以下,更佳為4750 g/(m 2・24 h)以下,進而較佳為4500 g/(m 2・24 h)以下。 又,根據JIS Z0208所測得之第2片狀材之透濕度較佳為480 g/(m 2・24 h)以下,更佳為240 g/(m 2・24 h)以下,進而較佳為0 g/(m 2・24 h)。 藉由將第1片狀材及第2片狀材之各透濕度分別獨立地設為上文所述之範圍,能夠表現出充分且適度之發熱特性,從而對加熱對象體充分地賦予水蒸氣。 滿足此種透濕度之各片狀材例如可使用在上述透氣度中所說明之相同之片狀材。
於使用纖維片材作為正面片材之情形時,正面片材之基重較佳為10 g/m 2以上,更佳為30 g/m 2以上,進而較佳為50 g/m 2以上。 正面片材之基重較佳為200 g/m 2以下,更佳為130 g/m 2以下,進而較佳為100 g/m 2以上。
又,於使用纖維片材作為背面片材之情形時,關於背面片材之基重,就提昇保溫性之觀點及提昇列印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背面片材之基重宜小於正面片材之基重。 詳細而言,背面片材之基重較佳為10 g/m 2以上,進而較佳為20 g/m 2以上。 背面片材之基重較佳為100 g/m 2以下,進而較佳為80 g/m 2以下。 於正面片材5及背面片材6具有積層構造之情形時,只要片材整體之基重為上述範圍即可。
透濕性片材之所謂「透濕性」,係指根據JIS Z0208所測得之片材之透濕度為2000 g/(m 2・24 h)以上。 具體而言,透濕性片材之根據JIS Z0208所測得之片材之透濕度較佳為2000 g/(m 2・24 h)以上,更佳為2500 g/(m 2・24 h)以上,進而較佳為3000 g/(m 2・24 h)以上。 具有上述透濕性之片材可適合地用作吸水性樹脂層中之透濕性片材。於使用複數種透濕性片材之情形時,各透濕性片材之透濕度之值分別可相同,亦可不同。
於溫熱器具1具有掛耳部4之情形時,掛耳部4之形態只要為能夠將本體部2固定於使用者之雙眼之態樣即可,不限定於圖5及圖6所示之片狀之構件。 例如,亦可採用包含帶狀之構件之掛耳部4、或採用包含絲狀或帶狀之構件之掛耳部4來代替包含片狀材之掛耳部4。 就提高溫熱器具之服貼感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橡膠等彈性體來製作可伸縮之掛耳部4。
圖5、圖10、圖11及圖12所示之實施方式之溫熱器具1之發熱體3之形態係以將2個發熱體3隔開保持之形態進行說明,但發熱體3之形態並無特別限定,只要能夠對加熱對象體及其周圍賦予溫感即可。例如可使具有能夠覆蓋加熱對象體及其周圍之形狀及大小之1個發熱體保持於正面片材5與背面片材6之間,亦可使3個以上之發熱體保持於正面片材5與背面片材6之間。
又,圖6及圖7所示之發熱體3係僅將其一部分固定於溫熱器具1之中央區域,但不限定於該形態。 例如可將發熱體3與背面片材6藉由接著劑於橫向方向X之中央區域及除該中央區域以外之區域連續地或間斷地接合,亦可於背面片材6之供配置發熱體3之位置之整個面塗佈接著劑進行接合。
以上基於本發明之較佳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受上述實施方式所限制。
關於上文所述之本發明之實施方式,進而揭示了以下溫熱器具。
<1> 一種溫熱器具,其具備包含可氧化性金屬之粉末、碳材料之粉末、矽藻土及水之發熱體,且 於上述發熱體中,上述矽藻土相對於上述可氧化性金屬之含有比率(矽藻土/可氧化性金屬)為10質量%以上60質量%以下。 <2> 如上述<1>中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於上述發熱體中,上述矽藻土相對於上述可氧化性金屬之含有比率(矽藻土/可氧化性金屬)較佳為10質量%以上,更佳為14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以上。 <3> 如上述<1>或<2>中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於上述發熱體中,上述矽藻土相對於上述可氧化性金屬之含有比率(矽藻土/可氧化性金屬)較佳為60質量%以下,更佳為5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40質量%以下。
<4> 如上述<1>至<3>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體中之上述矽藻土之基重為0.002 g/cm 2以上0.020 g/cm 2以下。 <5> 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體中之上述矽藻土之基重較佳為0.002 g/cm 2以上,更佳為0.005 g/cm 2以上,進而較佳為0.009 g/cm 2以上。 <6> 如上述<1>至<5>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體中之上述矽藻土之基重較佳為0.020 g/cm 2以下,更佳為0.018 g/cm 2以下,進而較佳為0.015 g/cm 2以下。
<7> 如上述<1>至<6>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自上述溫熱器具達到35℃之時點起至10分鐘後為止之顯熱累計量(℃・10 min)相對於上述發熱體之基重(g/cm 2)的比為14000以上20000以下。 <8> 如上述<1>至<7>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自上述溫熱器具達到35℃之時點起至10分鐘後為止之顯熱累計量(℃・10 min)相對於上述發熱體之基重(g/cm 2)的比較佳為14000以上,更佳為15000以上,進而較佳為16000以上。 <9> 如上述<1>至<8>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自上述溫熱器具達到35℃之時點起至10分鐘後為止之顯熱累計量(℃・10 min)相對於上述發熱體之基重(g/cm 2)的比較佳為20000以下,更佳為19000以下,進而較佳為18000以下。 <10> 如上述<1>至<9>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自上述溫熱器具達到35℃之時點起至20分鐘後為止之顯熱累計量(℃・20 min)相對於上述發熱體之基重(g/cm 2)的比為26000以上40000以下。 <11> 如上述<1>至<10>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自上述溫熱器具達到35℃之時點起至20分鐘後為止之顯熱累計量(℃・20 min)相對於上述發熱體之基重(g/cm 2)的比較佳為26000以上,更佳為27000以上,進而較佳為28000以上。 <12> 如上述<1>至<11>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自上述溫熱器具達到35℃之時點起至20分鐘後為止之顯熱累計量(℃・20 min)相對於上述發熱體之基重(g/cm 2)的比較佳為40000以下,更佳為35000以下,進而較佳為30000以下。
<13> 如上述<1>至<12>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具有伴隨發熱而產生水蒸氣之功能。 <14> 如上述<13>中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自上述溫熱器具之發熱開始時點起至10分鐘後為止所產生之總水蒸氣量(mg・10 min)相對於上述發熱體之基重(g/cm 2)的比為1300以上2500以下。 <15> 如上述<13>或<14>中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自上述溫熱器具之發熱開始時點起至10分鐘後為止所產生之總水蒸氣量(mg・10 min)相對於上述發熱體之基重(g/cm 2)的比較佳為1300以上,更佳為1600以上,進而較佳為1700以上。 <16> 如上述<13>至<15>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自上述溫熱器具之發熱開始時點起至10分鐘後為止所產生之總水蒸氣量(mg・10 min)相對於上述發熱體之基重(g/cm 2)的比較佳為2500以下,更佳為2200以下,進而較佳為2000以下。
<17> 如上述<13>至<16>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自上述溫熱器具之發熱開始時點起至20分鐘後為止所產生之總水蒸氣量(mg・20 min)相對於上述發熱體之基重(g/cm 2)的比為2350以上4000以下。 <18> 如上述<13>至<17>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自上述溫熱器具之發熱開始時點起至20分鐘後為止所產生之總水蒸氣量(mg・20 min)相對於上述發熱體之基重(g/cm 2)的比較佳為2350以上,更佳為2500以上,進而較佳為2700以上。 <19> 如上述<13>至<18>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自上述溫熱器具之發熱開始時點起至20分鐘後為止所產生之總水蒸氣量(mg・20 min)相對於上述發熱體之基重(g/cm 2)的比較佳為4000以下,更佳為3500以下,進而較佳為3000以下。
<20> 如上述<1>至<19>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矽藻土之細孔直徑較佳為0.1 μm以上,更佳為0.5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1.0 μm以上,且 上述矽藻土之細孔直徑較佳為10.0 μm以下,更佳為7.5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5.0 μm以下。 <21> 如上述<1>至<20>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根據JIS K5010-13-2所測得之上述矽藻土之吸油量較佳為50 mL/100 g以上,更佳為75 mL/100 g以上,進而較佳為100 mL/100 g以上。 <22> 如上述<1>至<21>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根據JIS K5010-13-2所測得之上述矽藻土之吸油量較佳為300 mL/100 g以下,更佳為250 mL/100 g以下,進而較佳為200 mL/100 g以下。
<23> 如上述<1>至<22>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於上述發熱體中,上述水相對於上述可氧化性金屬之粉末之含有比率(水/可氧化性金屬)較佳為30質量%以上,更佳為8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100質量%以上。 <24> 如上述<1>至<23>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於上述發熱體中,上述水相對於上述可氧化性金屬之粉末之含有比率(水/可氧化性金屬)較佳為200質量%以下,更佳為18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150質量%以下。 <25> 如上述<1>至<24>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於上述發熱體中,上述矽藻土相對於上述水之含有比率(矽藻土/水)較佳為5質量%以上,更佳為1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以上。 <26> 如上述<1>至<25>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於上述發熱體中,上述矽藻土相對於上述水之含有比率(矽藻土/水)較佳為60質量%以下,更佳為5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40質量%以下。
<27> 如上述<1>至<26>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體被收容於透氣性之包裝材料內,且 於上述發熱體與上述包裝材料之間配置有包含吸水性樹脂之粉末之層。 <28> 如上述<27>中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吸水性樹脂之粉末係被夾持於2片透濕性片材間而形成上述層。 <29> 如上述<27>中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包含吸水性樹脂之粉末之層為上述吸水性樹脂之粉末配置為層狀的第1吸水性樹脂層和與第1吸水性樹脂層鄰接且上述吸水性樹脂之粉末被夾持於2片透濕性片材間而形成的第2吸水性樹脂層配置而成的積層構造。 <30> 如上述<28>或<29>中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根據JIS Z0208所測得之上述透濕性片材之透濕度分別獨立地較佳為2000 g/(m 2・24 h)以上,更佳為2500 g/(m 2・24 h)以上,進而較佳為3000 g/(m 2・24 h)以上。 <31> 如上述<27>中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吸水性樹脂之粉末係於不介隔其他構件之情況下與上述發熱體接觸而形成單一之上述層。 <32> 如上述<27>至<31>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包裝材料較佳為由具有透氣性之第1片狀材構成一面,且 上述包裝材料較佳為由透氣性低於第1片狀材之第2片狀材構成另一面。 <33> 如上述<32>中記載之溫熱器具,其進而較佳為以上述包含吸水性樹脂之粉末之層與上述包裝材料中之第1片狀材對向之方式而配置。
<34> 如上述<1>至<33>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體包含基材片材、及設置於該基材片材之一面之發熱組合物,且 上述發熱組合物係由包含上述可氧化性金屬之粉末、上述碳材料之粉末、上述矽藻土及水之漿料而獲得者。 <35> 如上述<1>至<34>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體包含基材片材及設置於其一面之發熱組合物之層,且 上述發熱組合物之層係由包含上述可氧化性金屬之粉末、上述碳材料之粉末、上述多孔性物質之粉末、及水之漿料而獲得者, 該溫熱器具進而具備包含吸水性樹脂之粉末之層, 於上述基材片材與上述包含吸水性樹脂之粉末之層之間配置有上述發熱組合物。 <36> 如上述<1>至<35>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體包含基材片材及設置於其一面之發熱組合物之層,且 上述發熱組合物之層係由包含上述可氧化性金屬之粉末、上述碳材料之粉末、上述多孔性物質之粉末、及水之漿料而獲得者, 該溫熱器具進而具備包含吸水性樹脂之粉末之層, 上述包含吸水性樹脂之粉末之層係以上述基材片材之形式而配置。
<37> 如上述<1>至<33>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體包含片狀物,該片狀物包含上述可氧化性金屬之粉末、上述碳材料之粉末、上述矽藻土、水及纖維材料。 <38> 如上述<37>中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纖維材料較佳為包含木漿、棉及聚酯中之至少一種。 <39> 如上述<1>至<38>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可氧化性金屬之粉末較佳為鐵粉, 進而較佳為選自還原鐵粉及霧化鐵粉之1種或2種以上。 <40> 如上述<1>至<39>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構成上述可氧化性金屬之粉末之粒子之粒徑較佳為1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10 μm以上,且 構成上述可氧化性金屬之粉末之粒子之粒徑較佳為20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100 μm以下。
<41> 如上述<1>至<40>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可良好地使用活性碳之粉末作為上述碳材料之粉末。 <42> 如上述<1>至<41>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構成上述碳材料之粉末之粒子之粒徑較佳為1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10 μm以上,且 構成上述碳材料之粉末之粒子之粒徑較佳為20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100 μm以下。 <43> 如上述<1>至<42>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構成上述矽藻土之粉末之粒子之粒徑較佳為1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10 μm以上,且 構成上述矽藻土之粉末之粒子之粒徑較佳為20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100 μm以下。 <44> 如上述<1>至<43>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體較佳為包含電解質。
<45> 如上述<1>至<44>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具備:本體部,其具有於使用時覆蓋加熱對象體之形狀;及上述發熱體,其設置在該本體部中,且 上述本體部具備:正面片材,其位於靠近上述加熱對象體之側;及背面片材,其位於距上述加熱對象體較遠之側,且 上述發熱體被保持於上述正面片材與上述背面片材之間。 <46> 如上述<1>至<45>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具備:本體部,其具有於使用時覆蓋使用者雙眼之形狀;上述發熱體,其設置於該本體部中;及一對掛耳部,其安裝於該本體部且可利用該本體部來維持使用者雙眼之被覆狀態,且 上述本體部具備位於靠近使用者皮膚之側之正面片材、及位於距使用者之皮膚較遠之側之背面片材, 上述發熱體被保持於上述正面片材與上述背面片材之間。 <47> 如上述<45>中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正面片材較佳為於其外表面之一部分區域或全域設置有黏著部。 <48> 如上述<1>至<45>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具備:本體部,其具有於使用時覆蓋使用者之嘴巴及鼻子之至少一者之形狀;及上述發熱體,其設置在該本體部中,且 上述本體部具備位於靠近使用者皮膚之側之正面片材、及位於距使用者皮膚較遠之側之背面片材, 上述發熱體被保持在上述正面片材與上述背面片材之間。
<49> 如上述<48>中記載之溫熱器具,其進而具備一對掛耳部,其等安裝於上述本體部且可利用該本體部來維持使用者之嘴巴及鼻子之至少一者之被覆狀態。 <50> 如上述<48>中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不具備安裝於上述本體部且可利用該本體部來維持使用者之嘴巴及鼻子之至少一者之被覆狀態的一對掛耳部,且 係構成為於使用上述溫熱器具時用人手可抓持上述本體部。
<51> 如上述<45>至<50>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根據JIS P8117所測得之上述正面片材之透氣度較佳為0.01秒/100 mL以上,更佳為0.03秒/100 mL以上,且 根據JIS P8117所測得之上述背面片材之透氣度較佳為0.01秒/100 mL以上,更佳為0.03秒/100 mL以上。 <52> 如上述<45>至<51>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正面片材之基重較佳為10 g/m 2以上,更佳為30 g/m 2以上,進而較佳為50 g/m 2以上, 上述正面片材之基重較佳為200 g/m 2以下,更佳為130 g/m 2以下,進而較佳為100 g/m 2以上。 <53> 如上述<45>至<52>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背面片材之基重較佳為宜小於上述正面片材之基重,且 上述背面片材之基重較佳為10 g/m 2以上,進而較佳為20 g/m 2以上, 上述背面片材之基重較佳為1 g/m 2以下,進而較佳為80 g/m 2以下。
<54> 如上述<45>至<53>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體較佳為以被收容於透氣性之包裝材料內之狀態保持於上述正面片材與上述背面片材之間。 <55> 如上述<54>中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包裝材料較佳為由具有透氣性之第1片狀材構成一面,且 上述包裝材料較佳為由透氣性低於第1片狀材之第2片狀材構成另一面, 第1片狀材較佳為以與上述正面片材對向之方式配置, 第2片狀材較佳為以與上述背面片材對向之方式配置。
<56> 如上述<32>、<33>、<55>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根據JIS P8117所測得之第1片狀材之透氣度較佳為20秒/100 mL以上,更佳為30秒/100 mL以上,進而較佳為40秒/100 mL以上。 <57> 如上述<32>、<33>、<55>、<56>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根據JIS P8117所測得之第1片狀材之透氣度較佳為25000秒/100 mL以下,更佳為15000秒/100 mL以下,進而較佳為10000秒/100 mL以下。 <58> 如上述<32>、<33>、<55>至<57>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根據JIS P8117所測得之第2片狀材之透氣度較佳為10000秒/100 mL以上,更佳為25000秒/100 mL以上,進而較佳為不透氣。
<59> 如上述<32>、<33>、<55>至<58>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根據JIS Z0208所測得之第1片狀材之透濕度較佳為480 g/(m 2・24 h)以上,更佳為720 g/(m 2・24 h)以上,進而較佳為960 g/(m 2・24 h)以上。 <60> 如上述<32>、<33>、<55>至<59>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根據JIS Z0208所測得之第1片狀材之透濕度較佳為5000 g/(m 2・24 h)以下,更佳為4750 g/(m 2・24 h)以下,進而較佳為4500 g/(m 2・24 h)以下。 <61> 如上述<32>、<33>、<55>至<60>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根據JIS Z0208所測得之第2片狀材之透濕度較佳為480 g/(m 2・24 h)以下,更佳為240 g/(m 2・24 h)以下,進而較佳為0 g/(m 2・24 h)。
<62> 如上述<1>至<61>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為眼罩之形態。 <63> 如上述<1>至<61>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為貼附形態。 <64> 如上述<1>至<61>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為面罩之形態。 <65> 如上述<1>至<61>中任一項記載之溫熱器具,其為護罩之形態。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進一步詳細地說明本發明。然而,本發明之範圍並不限制於該實施例。表中,空欄處表示「不含」。
[實施例1~6及比較例1~4] <塗料之製備> 使用作為可氧化性金屬之粉末之鐵粉(DOWA IP CREATIO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RKH3,粒徑:45 μm)、作為碳材料之粉末之活性碳粉末(Osaka Gas Chemicals股份有限公司製造,carboraffin,粒徑:31 μm)、及作為矽藻土之矽藻土粉末(FUJIFILM Wako Pure Chemical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粒徑:20 μm,細孔直徑D1:4.0 μm),將該等原料與水、電解質及增黏劑按照以下表1所示之比率進行混合,獲得藉由B型黏度計所測得之25℃下之黏度為5000 mPa・s之發熱組合物之漿料。
<發熱體之製作> 於作為第1透濕性片材之木漿製紙(基重20 g/m 2,伊野紙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上以基重50 g/m 2層狀地散佈吸水性樹脂(Aqualic(註冊商標)CA,日本觸媒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粒子。於吸水性樹脂之層上積層作為第2透濕性片材之木漿製紙(基重30 g/m 2,伊野紙股份有限公司製造),而獲得吸水性樹脂層之片材。 使用將聚乙烯進行層壓而成之薄片紙(NITTOKU公司製造)作為基材片材,一面調整噴出壓一面藉由模嘴塗佈法將上文所述之漿料塗佈於該片材之一面,獲得片狀塗佈物。噴出壓係以漿料之基重成為表1所示之值之方式進行調整。 其後,將食鹽0.064 g(大塚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日本藥典氯化鈉)均勻地散佈於漿料側,其後,於漿料側積層吸水性樹脂片,獲得積層體前驅物。繼而,將所獲得之積層體前驅物切割成49 mm×49 mm大小,而獲得於塗佈型之發熱體中之發熱組合物側配置有吸水性樹脂層之積層體。 繼而,利用分別切割成63 mm×63 mm之具有透氣性之第1片狀材(透氣度:1500秒/100 mL)與不透氣之第2片狀材將積層體夾住,並對該等片狀材之四周進行熱密封,而獲得被收容於包裝材料內之發熱體。該構成係圖3(a)中所例示者。 包裝材料中之第1片狀材係以其內表面與吸水性樹脂層之片材之外表面對向之方式配置。又,包裝材料中之第2片狀材係以其內表面與基材片材之存在面對向之方式配置。 最後,以將被收容於包裝材料中之發熱體保持在包含針刺不織布(基重80 g/m 2)之正面片材與包含熱風不織布(基重30 g/m 2)之背面片材之間的方式進行接合,而獲得具有圖5至圖8中所例示之構造之眼罩型溫熱器具。 正面片材係以其內表面與包裝材料之第1片狀材之外表面對向之方式配置。又,背面片材係以其內表面與包裝材料之第2片狀材之外表面對向之方式配置。該溫熱器具係以伴隨著發熱而會產生蒸氣之方式形成。
再者,關於比較例4,發熱組合物漿料之黏度非常高,未能塗佈於基材片材。因此,未進行以下之測定。
[每單位基重之顯熱累計量比R1及比R2之測定] 針對實施例及比較例之溫熱器具,藉由上述方法測定10分鐘或20分鐘之顯熱累計量。繼而,分別測定10分鐘顯熱累計量(℃・10 min)相對於發熱體之基重(g/m 2)之比R1、及20分鐘顯熱累計量(℃・20 min)相對於發熱體之基重(g/m 2)之比R2。 比R1及比R2之值越高,表示發熱特性越優異。將結果示於以下之表1中。
[每單位基重之總水蒸氣量之比R5及比R6之測定] 針對實施例及比較例之溫熱器具,藉由上述方法測定10分鐘或20分鐘之總水蒸氣量。繼而,分別測定及算出10分鐘總水蒸氣量(mg・10 min)相對於發熱體之基重(g/cm 2)之比R5、及20分鐘總水蒸氣量(mg・20 min)相對於發熱體之基重(g/cm 2)之比R6。 比R5及比R6之值越高,表示發熱特性越優異,並且為水蒸氣產生量越高,越能夠使加熱對象體感覺到兼具舒適之溫感及濕潤之溫熱器具。將結果示於以下之表1中。
[表1]
實施例/比較例 比較例1 比較例2 比較例3 實施例1 實施例2 實施例3 實施例4 實施例5 實施例6 比較例4
發熱體組成 [g] 0.819 0.822 0.823 0.819 0.819 0.819 0.819 0.819 0.819 0.819
碳材料 活性碳 0.056 0.056 0.056 0.056 0.056 0.056 0.056 0.056 0.056 0.056
可氧化性金屬 鐵粉 0.702 0.704 0.705 0.702 0.702 0.702 0.702 0.702 0.702 0.702
矽藻土 矽藻土 0.000 0.015 0.032 0.070 0.100 0.200 0.280 0.350 0.421 0.510
電解質 食鹽 0.064 0.064 0.064 0.064 0.064 0.064 0.064 0.064 0.064 0.064
磷酸3K 0.013 0.013 0.014 0.013 0.013 0.013 0.013 0.013 0.013 0.013
48%KOH 0.003 0.003 0.003 0.003 0.003 0.003 0.003 0.003 0.003 0.003
增黏劑 三仙膠 0.002 0.002 0.002 0.002 0.002 0.002 0.002 0.002 0.002 0.002
總量[g] 1.660 1.680 1.700 1.730 1.759 1.859 1.939 2.009 2.080 2.170
發熱體 含有比率 [質量%] 矽藻土/可氧化性金屬 0.00 2.18 4.55 10.00 14.25 28.51 39.91 49.89 60.00 72.73
水/可氧化性金屬 116.7 116.7 116.7 116.7 116.7 116.7 116.7 116.7 116.7 116.7
矽藻土/水 0.0 1.9 3.9 8.6 12.2 24.4 34.2 42.7 51.4 62.3
發熱體基重[g/cm 2] 0.084 0.085 0.086 0.087 0.088 0.093 0.093 0.093 0.102 0.105
發熱體質量[g] 2.023 2.043 2.063 2.093 2.123 2.223 2.223 2.223 2.443 2.533
發熱體面積[cm 2] 24.01 24.01 24.01 24.01 24.01 24.01 24.01 24.01 24.01 24.01
矽藻土之發熱體內基重[g/cm 2] 0.000 0.001 0.001 0.003 0.004 0.008 0.012 0.015 0.018 0.021
溫熱器具評價 (相對於發熱體基重之比) 10分鐘總水蒸氣量R5 1245 1258 1275 1624 1760 1637 1959 2002 1891 -
20分鐘總水蒸氣量R6 2161 2233 2315 2493 2618 2690 2897 3100 2958 -
10分鐘顯熱累計量R1 13773 13753 13664 17918 17780 17241 15903 16404 14665 -
20分鐘顯熱累計量R2 27327 27624 27675 30234 29340 30957 28053 28238 26513 -
如表1所示,可知:各實施例之溫熱器具由於具備包含矽藻土且將可氧化性金屬與矽藻土之含有比率設為特定關係之發熱體,故與比較例之溫熱器具相比,顯熱累計量高,發熱特性優異。又,由此可知:水蒸氣產生量亦明顯變高。 因此可知:本發明之溫熱器具即便不增加成本高之可氧化性金屬之含量,亦能夠抑制製造成本而製造出發熱特性優異之溫熱器具。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製造成本得到抑制並且發熱特性及水蒸氣產生量優異之溫熱器具。
1:溫熱器具 2:本體部 3:發熱體 3a:可氧化性金屬 3b:碳材料 3c:矽藻土 3L:吸水性樹脂層 3s:第1吸水性樹脂層 3t:第2吸水性樹脂層 4:掛耳部 4A:插通部 5:正面片材 6:背面片材 7:接著劑 7a:接著固定部 9:接合區域 9s:接合端部 15:摺疊線 21:第1嵌料部 21A:第1側緣 21B:第2側緣 21C:第3側緣 22:第2嵌料部 22A:第1側緣 22B:第2側緣 22C:第3側緣 30:發熱組合物 31:基材片材 33:纖維材料 35:包裝材料 37:吸水性樹脂 38:透濕性片材 51:黏著部 100:裝置 101:測定室 104:入口溫濕度計 105:入口流量計 106:出口溫濕度計 107:出口流量計 108:鉛垂 D:邊界線
圖1(a)至(c)係模式性地表示溫熱器具中之發熱體之態樣的剖視圖。 圖2係測定自溫熱器具產生之蒸氣量之裝置的概略圖。 圖3(a)至(c)係模式性地表示溫熱器具中之發熱體與吸水性樹脂之層之配置態樣的剖視圖。 圖4係模式性地表示溫熱器具中之發熱體與吸水性樹脂之層之另一配置態樣的剖視圖。 圖5係模式性地表示溫熱器具之一實施方式之俯視圖。 圖6係模式性地表示圖5所示之溫熱器具之分解立體圖。 圖7係圖5所示之溫熱器具之沿著長度方向即橫向方向之剖面的模式圖。 圖8係圖6所示之溫熱器具之放大剖面之模式圖。 圖9係模式性地表示圖5所示之溫熱器具之使用狀態之圖。 圖10係模式性地表示溫熱器具之另一實施方式之俯視圖。 圖11係模式性地表示溫熱器具之又一實施方式之俯視圖。 圖12係模式性地表示溫熱器具之又一實施方式之立體圖。
3:發熱體
3a:可氧化性金屬
3b:碳材料
3c:矽藻土
30:發熱組合物
31:基材片材
33:纖維材料
35:包裝材料

Claims (14)

  1. 一種溫熱器具,其具備包含可氧化性金屬之粉末、碳材料之粉末、矽藻土及水之發熱體,且 於上述發熱體中,上述矽藻土相對於上述可氧化性金屬之含有比率(矽藻土/可氧化性金屬)為10質量%以上60質量%以下。
  2. 如請求項1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體中之上述矽藻土之基重為0.002 g/cm 2以上0.020 g/cm 2以下。
  3. 如請求項1之溫熱器具,其中自上述溫熱器具達到35℃之時點起至10分鐘後為止之顯熱累計量(℃・10 min)相對於上述發熱體之基重(g/cm 2)的比為14000以上20000以下。
  4. 如請求項1之溫熱器具,其中自上述溫熱器具達到35℃之時點起至20分鐘後為止之顯熱累計量(℃・20 min)相對於上述發熱體之基重(g/cm 2)的比為26000以上40000以下。
  5. 如請求項1之溫熱器具,其具有伴隨發熱而產生水蒸氣之功能。
  6. 如請求項5之溫熱器具,其中自上述溫熱器具之發熱開始時點起至10分鐘後為止所產生之總水蒸氣量(mg・10 min)相對於上述發熱體之基重(g/cm 2)的比為1300以上2500以下。
  7. 如請求項5之溫熱器具,其中自上述溫熱器具之發熱開始時點起至20分鐘後為止所產生之總水蒸氣量(mg・20 min)相對於上述發熱體之基重(g/cm 2)的比為2350以上4000以下。
  8. 如請求項1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體被收容於透氣性之包裝材料內,且 於上述發熱體與上述包裝材料之間配置有包含吸水性樹脂之粉末之層。
  9. 如請求項8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吸水性樹脂之粉末被夾持在2片透濕性片材間而形成上述層。
  10. 如請求項1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體包含基材片材、及設置於該基材片材之一面之發熱組合物,且 上述發熱組合物係由包含上述可氧化性金屬之粉末、上述碳材料之粉末、上述矽藻土及水之漿料而獲得者。
  11. 如請求項1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體包含含有上述可氧化性金屬之粉末、上述碳材料之粉末、上述矽藻土、水及纖維材料之片狀物。
  12. 如請求項1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體包含基材片材及設置於其一面之發熱組合物之層,且 上述發熱組合物之層係由包含上述可氧化性金屬之粉末、上述碳材料之粉末、上述多孔性物質之粉末、及水之漿料而獲得者, 該溫熱器具進而具備包含吸水性樹脂之粉末之層, 於上述基材片材與上述包含吸水性樹脂之粉末之層之間配置有上述發熱組合物。
  13. 如請求項1之溫熱器具,其具備:本體部,其具有於使用時覆蓋使用者雙眼之形狀;上述發熱體,其設置在該本體部中;及一對掛耳部,其等安裝於該本體部且能夠利用該本體部來維持使用者雙眼之被覆狀態,且 上述本體部具備位於靠近使用者皮膚之側之正面片材、及位於距使用者皮膚較遠之側之背面片材, 上述發熱體被保持在上述正面片材與上述背面片材之間。
  14. 如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之溫熱器具,其為眼罩之形態。
TW110114484A 2020-04-24 2021-04-22 溫熱器具 TW20221188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WOPCT/JP2020/017726 2020-04-24
PCT/JP2020/017726 WO2021214989A1 (ja) 2020-04-24 2020-04-24 温熱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1886A true TW202211886A (zh) 2022-04-01

Family

ID=782706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4484A TW202211886A (zh) 2020-04-24 2021-04-22 溫熱器具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2) JPWO2021214989A1 (zh)
KR (1) KR20220130169A (zh)
CN (1) CN115190789A (zh)
TW (1) TW202211886A (zh)
WO (1) WO202121498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93346B2 (ja) * 2002-05-20 2008-06-04 マイコール株式会社 美顔用発熱体
JP4460484B2 (ja) * 2005-04-25 2010-05-12 株式会社タクマ 化学カイロの製造方法
JP2012130484A (ja) * 2010-12-21 2012-07-12 Kao Corp 温熱化粧用具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化粧方法
SG11201402659PA (en) 2011-12-21 2014-10-30 Kao Corp Heating element and heating implement
JP6067294B2 (ja) * 2012-09-19 2017-01-25 花王株式会社 温熱用具
US11045386B2 (en) 2015-06-10 2021-06-29 Kao Corporation Steam heating mask
JP6750007B2 (ja) * 2016-05-02 2020-09-02 小林製薬株式会社 発熱具
JP6700228B2 (ja) * 2017-07-28 2020-05-27 花王株式会社 温熱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20130169A (ko) 2022-09-26
JP2024102332A (ja) 2024-07-30
JPWO2021214989A1 (zh) 2021-10-28
WO2021214989A1 (ja) 2021-10-28
CN115190789A (zh) 2022-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04388B (zh) 蒸氣溫熱器具
RU2695621C2 (ru) Маска с паровым обогревом
KR102182158B1 (ko) 증기 온열구 및 그 사용 방법
JP7229049B2 (ja) 温熱具
JP2011136060A (ja) マスク用鼻部温熱具
TW201940140A (zh) 溫熱器具
JPWO2018185843A1 (ja) 温熱具
WO2017061459A1 (ja) 水蒸気発生体および温熱具
JP2017170114A (ja) 温熱具
TW202145977A (zh) 溫熱器具
TW202211886A (zh) 溫熱器具
JP7332839B2 (ja) 温熱具
TWI690348B (zh) 蒸氣溫熱面罩
WO2019039497A1 (ja) 温熱具
RU2768577C2 (ru) Маска с паровым обогревом
JP2022089420A (ja) 温熱具
JP2006271962A (ja) 蒸気温熱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