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43929A - 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及具備其之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及具備其之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43929A
TW202143929A TW110107131A TW110107131A TW202143929A TW 202143929 A TW202143929 A TW 202143929A TW 110107131 A TW110107131 A TW 110107131A TW 110107131 A TW110107131 A TW 110107131A TW 202143929 A TW202143929 A TW 20214392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bers
nonwoven fabric
absorbent article
fiber
molte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71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衣笠由彦
菅原拓也
湊崎真行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439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43929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4Backsheet, i.e. the im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urthest from the ski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一種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其由熱風不織布構成,該熱風不織布包含熱塑性纖維,具有複數個由該纖維彼此之交點熱融合而成之熱融合部(P)。此種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包含熔融纖維(F1),該熔融纖維(F1)具有藉由熱塑性纖維之熔融固化而喪失纖維形態之熔融痕跡部(T)。於熔融纖維(F1)中,熔融痕跡部(T)形成於熱融合部(P)以外之部分。對上述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之至少一面,以200倍之倍率觀察500 μm×400 μm之5處觀察區域,於將各觀察區域內存在之具有熔融痕跡部(T)之熔融纖維設為觀察熔融纖維(F1)時,該觀察熔融纖維之(F1)之合計根數為5根以上。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及具備其之吸收性物品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及具備其之吸收性物品。
構成拋棄式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之片狀構件會使用不織布。基於柔軟及質感等肌膚觸感及保液性等觀點,關於吸收性物品所使用之不織布之構成進行了各種研究。例如本申請人之前提出一種不織布,其係具有第1層、及密度較該第1層低之第2層的熱風不織布,且第1層中所包含之纖維之橫截面扁平,該橫截面之長軸方向大致沿不織布之平面方向配向(專利文獻1)。此種不織布係將第1層側之表面的表面粗糙度之平均偏差及摩擦係數之平均偏差、以及壓縮特性之線性LC(Compression load - deformation curve,壓縮負荷-形變曲線)及撓曲剛性規定在特定範圍內。
又,作為用於除吸收性物品以外之不織布製品之不織布,專利文獻2記載有如下不織布:包含聚乙烯纖維及纖維素系纖維,利用KES壓縮試驗獲得之WC(compression work,壓縮功)值為0.50 gf・cm/cm2 以上。且記載有此種不織布於構成纖維中所包含之纖維彼此接觸之部位僅具有非固定部分。
又,作為被加工成接觸肌膚之面之纖維前端不起毛之不織布,專利文獻3中記載有一種以如下方法製造之不織布:適當地使用熱風方式等周知之方法,利用輥對與肌膚接觸之面施加壓力。且記載有較佳為該輥過熱而為120~130℃,另一方面,若為130℃以上,則熱熔融效果明顯,纖維彼此之接著範圍較大,水分之透過性效果受損。 進而,專利文獻4中記載有:為使黏扣帶對外表面底層片材之扣合力提昇,利用於滾筒搬送過程中送入加熱空氣而使纖維彼此於130.5~135℃熱融合之熱風法進行製造,且將對扣合區域進行起毛處理後之不織布用於外表面底層片材。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6-23336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9-90141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3-265528號公報 專利文獻4:國際公開第2006/135011號公報
本發明具有熱風不織布,該熱風不織布包含熱塑性纖維,且具有複數個由該纖維彼此之交點熱融合而成之熱融合部。 本發明之不織布較佳為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 本發明之不織布較佳為包含熔融纖維,該熔融纖維具有藉由上述熱塑性纖維之熔融固化而喪失纖維形態之熔融痕跡部。 上述熔融痕跡部較佳為形成於上述熱融合部以外之部分。 對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之至少一面,以200倍之倍率觀察500 μm×400 μm之5處觀察區域,於將各觀察區域內存在之具有上述熔融痕跡部之上述熔融纖維設為觀察熔融纖維時,較佳為該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為5根以上。 本發明之其他特徵係根據申請專利範圍及以下說明而明確。
普通之熱風不織布係藉由對纖維網吹送氣體或水蒸氣而形成,故該不織布之表面有起毛之傾向。於將具有表面起毛之部分的不織布用於吸收性物品之片狀構件之情形時,藉由該起毛而獲得良好之手感,另一方面,有因該起毛而導致與吸收性物品之其他構成構件之接著性降低之傾向。若該接著性不充分,則有吸收性物品之成形性或強度降低之虞。專利文獻1~4未揭示用以確保熱風不織布之充分之接著性的技術。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為接著性優異之熱風不織布之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及具備其之吸收性物品。
以下,基於較佳之實施方式,參考圖式對本發明進行說明。 本實施方式之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以下,亦簡稱為「不織布」)為熱風不織布。所謂「熱風不織布」係指經過如下步驟(熱風步驟)而製造之不織布:將特定溫度以上之流體、例如空氣等熱風或水蒸氣吹送至作為不織布之前體的纖維網或不織布。此種流體之吹送係以熱風等流體貫通纖維網或不織布、即所謂的熱風方式(貫通方式)進行。本發明之熱風不織布不僅包含僅以利用此種熱風方式之熱處理步驟製造之不織布,且包含對以其他方法製作之不織布追加進行該熱處理步驟而製造之不織布、或於熱風步驟後進行某些步驟而製造之不織布。
圖1中表示有根據下述<觀察熔融纖維之根數之測定方法>所拍攝之本實施方式之不織布之一面的電子顯微鏡圖像(觀察倍率200倍)。 本實施方式之不織布與通常之熱風不織布相同,因其製造方法而具有複數個由作為構成纖維而被包含之熱塑性纖維彼此之交點熱融合而成之熱融合部P。圖1中之附有符號P之部分為熱融合部。
本實施方式之不織布包含熔融纖維F1,該熔融纖維F1具有藉由熱塑性纖維之熔融固化而喪失纖維形態之熔融痕跡部T。如圖1所示,熔融痕跡部T係形成於熱融合部P以外之部分之熔融固化部分。即,熔融纖維F1於熱融合部P以外處具有熔融固化之部分、及未熔融固化之部分。熔融痕跡部T係因熔融固化而導致纖維本來之形狀變形之部分。纖維本來之形狀通常係藉由在製造熱塑性纖維時利用圓形噴嘴擠出樹脂而生產,故截面形狀接近真圓,至少截面形狀為具有曲率之形狀。 本實施方式之不織布包含熔融纖維F1之同時,亦可包含不具有熔融痕跡部T之纖維。
本實施方式之不織布沿與該不織布之厚度方向正交之方向具有於該厚度方向相隔之兩個面。於本實施方式之不織布用作吸收性物品之構成構件之情形時,該不織布之表面通常為吸收性物品之朝向穿著者之肌膚的面(肌膚對向面)、或朝向穿著者之肌膚之相反側的面(非肌膚對向面)或朝向短褲等衣物之面(衣物對向面)。
對本實施方式之不織布之上述兩個面中之至少一面,以200倍之倍率觀察5處500 μm×400 μm之觀察區域。數出各觀察區域內存在之具有熔融痕跡部T之熔融纖維F1(以下,亦稱為「觀察熔融纖維F1」)之根數。且,於5處上述觀察區域中觀察到之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為5根以上。以下,將「於5處上述觀察區域中觀察到之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簡稱為「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此種觀察熔融纖維F1之根數係藉由以下方法測定。
<觀察熔融纖維之根數之測定方法> 利用鋒利之剃刀對測定對象之不織布遍及厚度方向整體切出俯視時為10 mm×30 mm之區域,將其作為測定樣品。於無法取出該大小之樣品之情形時,切出儘可能大之樣品。準備3片測定樣品。利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商品名JCM-6000,日本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本說明書中之SEM均為此物)對測定樣品之任一面以200倍之倍率拍攝500 μm×400 μm之區域。於利用該SEM進行拍攝時,將焦點對準測定樣品之被拍攝面中位於最表側之纖維。對1片測定樣品拍攝5處互不相同之位置,共獲得5張SEM圖像。其次,於各SEM圖像中,選擇焦點對準之纖維,對該等纖維中具有熔融痕跡部之熔融纖維進行計數。「焦點對準之纖維」係於上述觀察區域內輪廓清晰之纖維。無法辨別熔融痕跡部之纖維不計數。當於1根纖維中形成有複數個熔融痕跡部T時,熔融纖維F1計1根。利用各SEM圖像進行該熔融纖維之計數,將該等之合計作為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即於上述5處觀察區域內具有熔融痕跡部T之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 再者,於測定對象之不織布構成吸收性物品之情形時,利用冷噴塗或液態氮使熱熔接著劑固化,將不織布小心剝下而獲得不織布。該方法於本說明書之其他測定中亦通用。
關於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參考圖1對各SEM圖像中之觀察熔融纖維之計數方法具體地進行說明。首先,選擇SEM圖像中焦點對準之位於最表側之纖維、及該圖像中焦點對準之纖維。圖1中,纖維a1為位於最表側之纖維,選擇該纖維a1及焦點對準之纖維。其次,自焦點對準之纖維中選擇具有熔融痕跡部T之纖維a1~a6。圖1中,具有一個熔融痕跡部T之纖維a1、a3、a4、a6存在4根,具有兩個熔融痕跡部T之纖維a2、a5存在2根。具體而言,纖維a2具有熔融痕跡部T1、T2,纖維a5具有熔融痕跡部T3、T4。對同一SEM圖像中之所有上述「焦點對準之纖維」進行相同之選擇及判斷。因此,圖1中之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為6根。
如上所述,本實施方式之不織布於其任一面具有熔融纖維F1。存在於該面之熔融纖維F1之熔融痕跡部T沿平面方向延伸。因此,當於該面鄰接有吸收性物品之其他構成構件時,相較於不具有該熔融痕跡部T之纖維,與平面方向上其他構成構件之接觸面積較大。藉此,於存在熔融纖維F之面中,藉由熔融痕跡部T而使纖維與其他構成構件之接觸面積增大,藉此,接著性提昇。尤其是,若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為5根以上,則能夠充分確保不織布之該面之接著面積,故該面之接著性優異。於將此種不織布用於吸收性物品之構成構件之情形時,藉由使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為5根以上之面為與該吸收性物品之其他構成構件之接觸面,而使上述不織布與其他構成構件良好地接著,從而能夠確保吸收性物品之成形性或強度。
就使不織布之接著面之接著性進一步提昇之觀點而言,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較佳為5根以上,更佳為10根以上。 又,若考慮構成不織布之纖維之根數,則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實際為100根以下或50根以下。 又,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較佳為5根以上100根以下,更佳為10根以上50根以下。
熔融痕跡部T有以下傾向:熔融固化之部分較為平坦,相較於未熔融固化之部分為扁平之形狀。例如,如圖2所示,此種熔融痕跡部T的與熔融纖維延伸之方向正交之截面之輪廓具有直線部分a及曲線部分b。該直線部分a可為沿平面方向延伸之部分。即,熔融痕跡部T之截面之輪廓中具有直線部分。 就使不織布之接著面中的纖維之接觸面積提昇之觀點而言,較佳為於熔融痕跡部T之截面之輪廓中,直線部分a朝向不織布之厚度方向之外方側,曲線部分b朝向該厚度方向之內方側。
圖3表示有本發明之不織布之另一例,即該不織布之相當於圖1之觀察區域之圖像(SEM圖像)。於圖3所示之SEM圖像中,熔融纖維F1中之熔融痕跡部T形成為相較於未熔融固化之部分為寬幅且平坦之部分。例如,圖3中之熔融痕跡部T10之輪廓之形狀不固定,且相較於未熔融固化之部分中的纖維之輪廓進一步延出至該纖維之外方側。於此種熔融痕跡部T10中,於與熔融纖維延伸之方向正交之截面之輪廓中具有上述直線部分a及曲線部分b(未圖示)。
不織布的任一面中之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為5根以上即可。例如,於對不織布之兩面分別測定上述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之情形時,任一面為5根以上即可。 就質感之觀點而言,不織布之另一面較佳為20根以內。
關於本實施方式之不織布,於該不織布之兩面分別存在熔融纖維F1,該兩面各自的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互不相同。以下,將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較多之面稱為第1面,將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較少之面稱為第2面。 就使不織布之一面為接著面,且利用起毛使另一面柔軟之觀點而言,第1面中之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相對於第2面之比率(第1面/第2面)較佳為1.5倍以上,更佳為2倍以上。 又,上述比率之上限並無特別限制,於第2面中之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為1根以上之情形時,較佳為10倍以下,更佳為5倍以下。 又,上述比率較佳為1.5倍以上10倍以下,更佳為2倍以上5以下。
就使第2面之柔軟度進一步提昇之觀點而言,第2面之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較佳為50根以下,更佳為20根以下,最佳為0根。即,第2面之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為0根以上。
於本實施方式之不織布中,第1面之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多於第2面,藉此,第1面之起毛少於第2面。起毛之程度可藉由以下單位面積內起毛纖維之根數進行評價。單位面積內起毛纖維之根數愈少,可評價為起毛愈少。就進一步兼顧手感與質感之觀點而言,單位面積內起毛纖維之根數較佳為20根以下。若此種起毛纖維之根數為10根以下,則於外觀上,起毛不易顯眼。又,就使上述接著性進一步提昇之觀點而言,單位面積內起毛纖維之根數較佳為5根以下。
<單位面積內起毛纖維之測定方法> 圖4係表示於22℃、65% RH之環境下測定構成不織布之纖維中起毛纖維之根數之方法的模式圖。首先,利用鋒利之剃刀自不織布切出10 cm×10 cm之測定片104。於無法自不織布切出10 cm×10 cm之測定片之情形時,設為7 cm×7 cm。其次,如圖4(a)所示,將測定片104進行山折後,載置於A4規格之黑色襯紙(未圖示)上。其次,如圖4(b)所示,於襯紙上之測定片104載置開有縱1 cm×橫1 cm之孔107的A4規格之黑色襯紙101。此時,以能夠自上側之黑色襯紙之孔107看到測定片104之折痕105之方式配置。可將例如富士共和製紙股份有限公司之「絢爛(KENRAN)(黑)令重265 g」用於配置在測定片104上下之襯紙。圖4中,為便於說明,以白色表示襯紙101。其次,在配置於測定片104之上之襯紙101上載置兩個50 g之重物102。此時,於測定片104之折痕105上,於自配置在測定片104之上的襯紙101之孔107之兩側緣分別向沿該折痕105之方向之外側離開5 cm之位置載置上述重物102。藉此,使測定片104為完全摺疊之狀態。其次,如圖4(c)所示,利用顯微鏡(基恩士股份有限公司(KEYENCE CORPORATION)製造「VHX-900」),以30倍之倍率觀察襯紙之孔107內。藉由此種觀察,將前端較假想線108更靠上方之纖維之根數記為起毛纖維之根數,該假想線108係自測定片104之折痕105向上方平行移動1 mm所得。如圖4(c)所示,於存在橫過假想線108兩次之纖維106a之情形時,該纖維記2根。於圖4(c)所示之例中,橫過假想線108一次之纖維存在4根,橫過假想線108兩次之纖維106a存在1根,因橫過兩次之纖維106a記2根,故起毛纖維之根數為6根。對自不織布切出之9片測定片進行該起毛纖維之根數之計數,求出該等之平均(將小數點後第二位四捨五入)作為單位面積(1 cm×1 cm)內之起毛纖維之根數。
就更確實地確保第1面之接著性之觀點而言,第1面之單位面積內起毛纖維之根數較佳為10根以下,更佳為5根以下,最佳為0根。即,第1面之單位面積內起毛纖維之根數為0根以上。
就抑制第2面之外觀上之起毛,且使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之質感進一步提昇之觀點而言,第2面之單位面積內起毛纖維之根數在多於第1面之前提下,較佳為20根以下,更佳為10根以下。又,第2面中之單位面積內起毛纖維之根數超過0根。
就更確實地確保第1面之接著性之觀點而言,第1面之接著強度較佳為0.13 N以上,更佳為0.15 N以上。 又,第1面之接著強度實際為5 N以下或3 N以下,且較佳為0.13 N以上5 N以下,更佳為0.15 N以上3 N以下。接著強度係藉由以下方法進行測定。
<接著強度之測定方法> 利用鋒利之剃刀對測定對象之不織布遍及厚度方向之整體切出兩片俯視時為10 cm×5 cm之區域,獲得兩片試驗片。其次,對一片試驗片之一面,將基重為6 g/m2 之熱熔接著劑(漢高(Henkel)公司製造,橡膠系熱熔膠)塗佈至該試驗片之長度方向之一端側的5 cm×5 cm之區域,且貼附於另一片試驗片,自其上載置2 kg之重物,靜置5分鐘,將其作為測定樣品。使貼合兩片試驗片時之面彼此於不織布中為同一面。其次,將測定樣品中未貼合兩片試驗片之端部分別固定於TENSILON萬能試驗機(A&D股份有限公司製造「RTG1310」)之夾盤間。夾盤間之距離設為50 mm。其次,使夾盤沿180°方向以300 mm/min之速度移動,而將兩片試驗片剝離。求出此時觀察到之拉伸強度之最大值。反覆進行三次此種測定,將該等之平均值作為接著強度。
就保證不織布之強度之觀點而言,不織布之基重較佳為8 g/m2 以上,更佳為12 g/m2 以上。 又,不織布之基重實際較佳為50 g/m2 以下,更佳為30 g/m2 以下。 又,不織布之基重較佳為8 g/m2 以上50 g/m2 以下,更佳為12 g/m2 以上30 g/m2 以下。
就使不織布之柔軟性進一步提昇之觀點而言,不織布之構成纖維之平均纖維徑較佳為20 μm以下,更佳為15 μm以下。 又,不織布之構成纖維之平均纖維徑實際為5 μm以上,較佳為8 μm以上。 又,不織布之構成纖維之平均纖維徑較佳為5 μm以上20 μm以下,更佳為8 μm以上15 μm以下。 不織布亦可包含纖維徑互不相同之複數種纖維,就與上述相同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包含纖維徑為20 μm以下之構成纖維。於不織布包含纖維徑互不相同之複數種纖維之情形時,上述「平均纖維徑」為整個不織布中之構成纖維之纖維徑之平均。
不織布之構成纖維之纖維徑係藉由以下方法求出。 使用於上述<觀察熔融纖維之根數之測定方法>中獲得之不織布之SEM圖像。任意選擇10根該SEM圖像中之上述「焦點對準之纖維」。其次,自該等10根纖維分別選擇除熔融痕跡部T及熱融合部P以外之任意部分,畫出與該選擇之部分中的纖維之長度方向正交之線。測定以沿該正交之線之上述纖維之直徑長度作為纖維徑。此種測定係於上述焦點對準之纖維中表示上述直徑長度之直徑線、即與纖維之長度方向正交之線和表示纖維之輪廓之線相互正交之位置進行測定。其次,針對根據測定樣品獲取之共5張SEM圖像中之每一者,對上述10根纖維求出纖維徑之算術平均值。分別對不織布之兩面求出此種算術平均值,將該等之平均作為平均纖維徑。即便於包含具有不同纖維徑之纖維之情形時,亦以上述方式進行測定。
典型而言,本實施方式之不織布係以熱塑性纖維為主體。本實施方式之不織布之熱塑性纖維占總構成纖維之比率至少為50質量%以上,較佳為90質量%以上,亦可為100質量%。
作為熱塑性纖維之構成樹脂(熱塑性樹脂),例如可列舉: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聚烯烴;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聚酯;尼龍6、尼龍66等聚醯胺;聚丙烯酸烷基酯、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等;可單獨使用該等中之一種或組合使用兩種以上。
以本實施方式之不織布中所使用之熱塑性纖維為代表之合成纖維既可為包含一種合成樹脂或將兩種以上之合成樹脂混合而成之摻合聚合物之單一纖維,或亦可為複合纖維。此處所指之複合纖維係利用紡絲頭使成分不同之兩種以上之合成樹脂複合之同時進行紡絲所獲得之合成纖維,且係複數種成分各自以沿纖維之長度方向連續之構造而於單絲纖維內相互接著者。作為複合纖維之形態,可列舉具備由芯部及鞘部組成之芯鞘構造之芯鞘型、及並列型等。
就使不織布之柔軟性進一步提昇之觀點而言,熱塑性纖維較佳為包含聚乙烯作為構成樹脂,更佳為至少於表面包含聚乙烯,進而較佳為由聚乙烯組成。 例如,於包含具備芯鞘構造之纖維作為熱塑性纖維之情形時,作為熱塑性纖維之較佳之一例,可列舉芯部之樹脂成分為選自由PE及PP所組成之群之一種以上,鞘部之樹脂成分為PE者。尤佳為芯部之樹脂成分為PET,上述鞘部之樹脂成分為PE。
本實施方式之不織布不僅含有熱塑性纖維,亦可含有除該熱塑性纖維以外之其他纖維。作為此種其他纖維,可列舉例如紙漿及棉等天然纖維、嫘縈、萊賽爾(Lyocell)及天絲(Tencel)等纖維素系纖維等,可單獨使用該等中之一種或混合使用兩種以上。 就使不織布之柔軟性進一步提昇之觀點而言,不織布較佳為包含棉作為天然纖維。 就與上述相同之觀點而言,不織布較佳為選自由嫘縈及天絲所組成之群之一種或兩種以上作為纖維素系纖維。
就使不織布之柔軟性及強度進一步提昇之觀點而言,不織布中之其他纖維及熱塑性纖維之各含量較佳為以下範圍內。 不織布中之其他纖維之含量相對於該其他纖維與熱塑性纖維之合計含量的比率較佳為0.1%以上,更佳為1%以上。 又,上述比率較佳為20%以下,更佳為10%以下。 又,上述比率較佳為0.1%以上20%以下,更佳為1%以上10%以下。 此比率係不織布之其他纖維占總構成纖維之質量除以不織布之其他纖維及熱塑性纖維占總構成纖維之合計質量所得的值(質量%)。
本實施方式之不織布係吸收性物品用,用作吸收性物品之構成構件。此處所指之「吸收性物品」廣泛包含用於吸收自人體排出之體液(尿、軟便、經血、汗等)之物品,例如包含拋棄式尿布、經期衛生棉、生理用短褲、失禁護墊等。
典型而言,吸收性物品具備:液體透過性之正面片材,其配置於距穿著者之肌膚相對較近之位置;液體不透過性或液體難透過性或撥水性之背面片材,其配置於距穿著者之肌膚相對較遠之位置;及液體保持性之吸收體,其介於兩片材間進行配置。吸收性物品亦可為具備形成其外表面之外裝體者。 本實施方式之不織布作為構成構件較佳地包含於吸收性物品中。就更確實地確保吸收性物品之成形性或強度之觀點而言,該不織布較佳為以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為5根以上之面成為與其他構成構件之接著面之方式進行配置。
本實施方式之不織布亦可較佳地用作第2面因起毛多於第1面而可與穿著者之肌膚直接接觸之構成構件。例如較佳地用作形成吸收性物品之外表面之背面片材或外裝體。於該情形時,不織布於吸收性物品中較佳為以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為5根以上之面、更佳為第1面朝向非肌膚對向面側之方式配置。
又,使用本實施方式之不織布之吸收性物品亦可具備該不織布作為正面片材及上述背面片材之任一者或兩者。就更確實地確保吸收性物品之成形性或強度之觀點而言,吸收性物品較佳為具備本實施方式之不織布作為背面片材。於該情形時,就更確實地確保防漏性之觀點而言,背面片材較佳為包含液體難透過性片材與上述不織布之積層片材。
本實施方式之不織布基本上為包含利用熱風法獲得之單層不織布者,於用作吸收性物品之構成構件之情形時,亦可為與以其他不織布或膜等為代表之其他片材材料積層之狀態。
其次,對上述實施方式之不織布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本製造方法包含利用熱風方式對包含熱塑性纖維之纖維網吹送熱風之熱處理步驟。上述熱處理步驟係如下步驟:藉由使纖維網之構成纖維彼此之交點融合而形成熱融合部,從而進行不織布化。
典型而言,纖維網係藉由利用開纖機將熱塑性纖維等原料纖維開纖,且利用梳棉機使開纖後之原料纖維網化而製造。作為原料纖維、即纖維網之構成纖維,較佳為使用與上述不織布之構成纖維相同者。又,纖維網之基重較佳為符合上述不織布之基重之範圍。 纖維網亦可為將纖維徑互不相同之複數種纖維積層或混合而成者。
藉由將所獲得之纖維網載置於例如樹脂製之網帶、由絲網構成之金屬製環形網、開有通氣孔之金屬製平板、或未開有通氣孔之金屬製平板等上,自該纖維網側吹送熱風或水蒸氣,而使纖維彼此之交點熱融合。藉此,於所獲得之不織布形成與平板或網對向之面(以下,亦稱為非吹送面)、及熱風之吹送面(以下,亦稱為吹送面)之兩個面。於此種不織布之該等兩個面中之一面形成較多之熔融纖維F1,該面為第1面,另一面為第2面。典型而言,吹送面為第1面,非吹送面為第2面。
通常之熱風處理中的熱風之溫度設定為較纖維網中之構成纖維的熔點中最低之最低熔點(例如芯鞘型複合纖維之鞘部之熔點)高10℃左右之範圍,就更容易形成熔融痕跡部T之觀點而言,熱風之溫度與構成纖維之最低熔點之溫度差較佳為5℃以上,更佳為10℃以上。 又,熱風之溫度與構成纖維之最低熔點之溫度差實際較佳為70℃以下,更佳為50℃以下。 又,熱風之溫度與構成纖維之最低熔點之溫度差較佳為5℃以上70℃以下,更佳為10℃以上50℃以下。 再者,所謂構成纖維之最低熔點係指於如芯鞘型複合纖維般纖維具有複數種樹脂之情形時,該等樹脂中熔點最低者之熔點。於樹脂不存在明確之熔點之情形時係指軟化點。
就更容易形成具有熔融纖維F1之不織布之觀點而言,於熱處理步驟中對纖維網吹送之熱風之風速較佳為以下範圍內。 於熱處理步驟中對纖維網吹送之熱風之風速較佳為0.3 m/秒以上,更佳為0.5 m/秒以上,進而較佳為0.8 m/秒以上。 熱風之風速較佳為10 m/秒以下,更佳為5 m/秒以下,進而較佳為3 m/秒以下。
於熱處理步驟中,對纖維網吹送熱風之時間(熱處理時間)亦可與先前之熱風不織布之製造方法為同等程度,就與上述相同之觀點而言,熱處理時間較佳為1秒以上,更佳為3秒以上。 又,就儘可能加快製造速度以降低製造成本之觀點而言,熱處理時間較佳為60秒以下,更佳為30秒以下。 又,熱處理時間較佳為1秒以上60秒以下,更佳為3秒以上30秒以下。
於熱處理步驟中,亦可進行僅使纖維網之一面為高溫,自另一面加壓之處理,而代替對纖維網吹送熱風之處理。作為此種處理方法,可列舉以下方法:例如於加熱板上載置纖維網,自與該加熱板相反之側之面對該纖維網進行加壓。此種處理方法可採用與下述高溫加壓步驟相同之構成。
亦可對藉由熱處理步驟獲得之不織布進而施以一面加熱一面沿其厚度方向加壓之高溫加壓步驟。藉由此種構成,能夠容易地形成熔融痕跡部T。高溫加壓步驟可藉由例如於加熱後之金屬製之兩個平板間對不織布加壓而進行。於該情形時,不織布既可自兩片平板之兩者被施加加壓負載,亦可自任一平板被施加加壓負載。
就與上述相同之觀點而言,高溫加壓步驟較佳為於以下條件下進行。 高溫加壓步驟中之不織布之加熱溫度較佳為120℃以上,更佳為130℃以上,進而較佳為135℃以上,進而更佳為136℃以上,進而再佳為140℃以上。 又,上述不織布之加熱溫度較佳為180℃以下,更佳為160℃以下。 又,不織布之加熱溫度較佳為120℃以上180℃以下,更佳為130℃以上160℃以下,進而較佳為135℃以上160℃以下,進而更佳為136℃以上160℃以下,進而再佳為140℃以上160℃以下。 此加熱溫度例如為金屬製之兩片平板中對不織布施加加壓負載之平板之溫度。
於高溫加壓步驟中對不織布施加之加壓負載較佳為15 N/cm2 以上,更佳為30 N/cm2 以上。 又,上述加壓負載較佳為200 N/cm2 以下,更佳為100 N/cm2 以下。 又,上述加壓負載較佳為15 N/cm2 以上200 N/cm2 以下,更佳為30 N/cm2 以上100 N/cm2 以下。 於高溫加壓步驟中對不織布一面加熱一面加壓之處理時間較佳為2秒以上,更佳為3秒以上。 又,上述處理時間較佳為10秒以下,更佳為8秒以下。 又,上述處理時間較佳為2秒以上10秒以下,更佳為3秒以上8秒以下。
以上,基於較佳之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本發明並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可適當變更。又,亦可組合上述實施方式。 例如,上述實施方式中之不織布係於兩面分別存在熔融纖維F1,亦可僅於任一面存在熔融纖維F1。
於本說明書中規定有數值之上限值或下限值或上下限值之情形時,亦包含上限值及下限值本身之值。又,即便未特別明示,亦應當解釋為記載有數值之上限值以下或下限值以上、或者上下限值之範圍內之所有數值或數值範圍者。 本說明書中,“a”及“an”等意指一個或一個以上。 對照本說明書中之上述揭示,能理解可存在本發明之各種變更形態或改變形態。因此,應理解在基於申請專利範圍之記載之技術範圍內,本說明書中未明確記載之實施方式亦可實施本發明。 上述專利文獻之記載內容全部作為本說明書之內容之一部分而併入本說明書。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具體地進行說明,本發明並不限於該等實施例。
[實施例1] 使用包含芯成分由PET組成、鞘成分由PE組成之同心芯鞘型複合纖維(芯鞘比50質量%:50質量%)的2.0 dtex之熱塑性纖維作為原料纖維。此種原料纖維之最低熔點為120℃。使用該原料纖維,利用周知之梳棉機按照慣例製造纖維網,將該纖維網載置於事先加熱至136℃之金屬製平板上,於該狀態下,利用熱風方式進行吹送熱風之熱處理步驟,而製造熱風不織布。熱處理步驟(熱風處理)中之熱處理條件如表1所示。
[實施例2] 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纖維,於樹脂製網帶上製造熱風不織布。之後進行高溫加壓步驟。高溫加壓步驟之處理條件如表1所示。高溫加壓步驟係於加熱至150℃之金屬製平板上,於使吹送面朝下之狀態下載置不織布後,自該不織布之上載置金屬製之重物,以30 cN/cm2 進行5秒加壓。
[實施例3] 使用纖度不同之原料纖維,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2相同之方法,於熱處理步驟後進行高溫加壓步驟,製造熱風不織布。
[實施例4] 使熱風之風速及熱風之溫度不同,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2相同之方法,於熱處理步驟後進行高溫加壓步驟,製造熱風不織布。
[實施例5] 準備由包含芯成分為PET且鞘成分為PE之同心芯鞘型複合纖維(芯鞘比50質量%:50質量%)的1.2 dtex之熱塑性纖維形成之纖維網(以下,稱為「1.2 dtex纖維網」)、及由包含芯成分為PET且鞘成分為PE之同心芯鞘型複合纖維(芯鞘比50質量%:50質量%)的2.0 dtex之熱塑性纖維形成之纖維網(以下,稱為「2.0 dtex纖維網」),製作以質量比為1.2 dtex纖維網:2.0 dtex纖維網=2:3之比率積層之積層網。1.2 dtex纖維網之原料纖維之纖維徑為11.9 μm,2.0 dtex纖維網之原料纖維之纖維徑為15.2 μm。使用該積層網,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4相同之方法,於熱處理步驟後進行高溫加壓步驟,製造熱風不織布。於熱處理步驟中,以積層網中之2.0 dtex纖維網側成為吹送面之方式進行熱處理。
[實施例6] 使用纖度不同之原料纖維,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4相同之方法製造熱風不織布。
[實施例7] 使用與實施例3相同之纖維,進而將丸三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棉以相對於芯鞘型複合纖維之質量為1/12之方式混棉,而製作纖維網。之後,藉由與實施例4相同之方法,於熱處理步驟後進行高溫加壓步驟,製造熱風不織布。
[實施例8] 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纖維,進而將丸三產業製造之棉以相對於芯鞘型複合纖維之質量為1/12之方式混棉,而製作纖維網。之後,藉由與實施例4相同之方法,於熱處理步驟後進行高溫加壓步驟,製造熱風不織布。
[比較例1] 於比較例1中,使用纖度不同之原料纖維,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製造熱風不織布。比較例1之原料纖維之纖維徑為15.5 μm。
[比較例2及3] 不進行高溫加壓步驟,除此以外,於比較例2中藉由與實施例4相同之方法製造熱風不織布,於比較例3中藉由與實施例6相同之方法製造熱風不織布。
[比較例4] 使用與實施例5相同之積層網,除此以外,藉由與比較例2相同之方法製造熱風不織布。
[比較例5及6] 不進行高溫加壓步驟,除此以外,於比較例5中藉由與實施例6相同之方法製造熱風不織布,於比較例6中使基重減小,且藉由與實施例4相同之方法製造熱風不織布。
將根據上述方法對實施例及比較例之不織布進行測定所得之纖維徑示於表1。關於使用相同原料纖維之實施例(例如實施例1及2)及比較例,於表1中纖維徑有時略有不同,其原因在於測定之實測值略有偏差。 利用上述方法對實施例及比較例之熱風不織布之兩面、即非吹送面及吹送面分別測定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又,關於實施例1、比較例2、比較例5及比較例6之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求出非吹送面為吹送面之幾倍作為熔融纖維之根數之比率。關於實施例2~8、比較例1、比較例3及比較例4之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求出吹送面為非吹送面之幾倍作為熔融纖維之根數之比率。進而,實施例1中以非吹送面為接著面,其他均以吹送面為接著面,利用上述方法測定接著強度。將該等測定結果示於表1。
利用上述方法對實施例及比較例之熱風不織布中之吹送面及非吹送面分別測量單位面積內起毛纖維之根數。將其測量結果示於表1。
[表1]
      實施例 1 實施例 2 實施例 3 實施例 4 實施例 5 實施例 6 實施例 7 實施例 8 比較例 1 比較例 2 比較例 3 比較例 4 比較例 5 比較例 6
纖維 纖維徑(μm) 15.2 15.6 11.8 15.2 12.6 12.1 12.2 15.8 15.5 15.2 12.1 12.8 12 15.4
不織布 基重(g/m2 ) 20.7 21.2 20.2 25.9 23.1 29.3 26.6 22.7 20.1 26.1 28.5 23.8 20.2 23.3
熱處理 步驟 熱風之溫度(℃) 136 136 136 140 140 140 140 140 136 140 140 140 140 140
熱風之風速(m/秒) 1.7 1.7 1.7 2.1 2.1 2.1 2.1 2.1 1.7 2.1 2.1 2.1 2.1 2.1
熱處理時間(秒)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高溫 加壓 步驟 加熱溫度(℃) -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 - - - - -
加壓負載(cN) - 30 30 30 30 30 30 30 - - - - - -
處理時間(秒) - 5 5 5 5 5 5 5 - - - - - -
非吹送面 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根) 6 3 4 5 7 7 2 1 3 3 2 2 2 3
吹送面 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根) 2 6 16 21 26 29 39 33 3 2 2 2 1 2
熔融纖維之根數之比率(倍) 3.0 2.0 4.0 4.2 3.7 4.1 19.5 33.0 1.0 1.5 1.0 1.0 2.0 1.5
單位面積內起毛纖維之根數(根) 非吹送面 7 4 3 5 2 6 6 6 3 4 6 3 5 4
吹送面 1 0 0 1 0 0 1 2 5 4 4 4 9 8
接著面之接著強度(N) 0.182 0.326 0.246 0.232 0.202 0.146 0.323 0.222 0.138 0.082 0.132 0.131 0.086 0.073
如表1所示,有以下結果:各實施例之熱風不織布的吹送面及非吹送面之任一面中之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為5根以上,吹送面中單位面積內起毛纖維之根數較少。另一方面,有以下結果:於各比較例之熱風不織布的吹送面及非吹送面之任一面中,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均未達5根。又,有以下結果:於具有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為5根以上之面之實施例中,接著面之接著強度均高於比較例。該等結果表明,實施例中之不織布具有接著性優異之面。 [產業上之利用可能性]
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為接著性優異之熱風不織布之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及具備其之吸收性物品。
101:襯紙 102:重物 104:測定片 105:折痕 106a,a1~a6:纖維 107:孔 108:假想線 a:直線部分 b:曲線部分 F1:熔融纖維 P:熱融合部 T,T1,T2,T3,T4,T10:熔融痕跡部
圖1係利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之一面所得的觀察圖像之一例。 圖2係表示本發明之熔融痕跡部之一實施方式之剖視圖。 圖3係相當於圖1之上述觀察圖像之其他例。 圖4(a)、(b)、(c)係用以說明單位面積內起毛纖維之測定方法之模式圖。
a1~a6:纖維
F1:熔融纖維
P:熱融合部
T,T1,T2,T3,T4:熔融痕跡部

Claims (11)

  1. 一種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其由熱風不織布構成,該熱風不織布包含熱塑性纖維,且具有複數個由該纖維彼此之交點熱融合而成之熱融合部,且 該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包含熔融纖維,該熔融纖維具有藉由上述熱塑性纖維之熔融固化而喪失纖維形態之熔融痕跡部;且 於上述熔融纖維中,上述熔融痕跡部形成於上述熱融合部以外之部分, 對上述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之至少一面,以200倍之倍率觀察500 μm×400 μm之5處觀察區域,於將各觀察區域內存在之具有上述熔融痕跡部之上述熔融纖維設為觀察熔融纖維時,該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為5根以上。
  2.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其中上述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為100根以下。
  3.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其中上述熔融痕跡部的與上述熔融纖維延伸之方向正交之截面之輪廓具有直線部分及曲線部分。
  4.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其中於將上述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之兩面設為第1面及第2面時,於該等第1面及第2面分別存在上述熔融纖維, 第1面中上述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為第2面之1.5倍以上10倍以下。
  5. 如請求項4之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其中第2面中上述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為1根以上50根以下。
  6.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其中構成纖維之平均纖維徑為5 μm以上20 μm以下。
  7.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其中上述熱塑性纖維包含具備由芯部及鞘部組成之芯鞘構造之芯鞘型複合纖維。
  8.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其包含除上述熱塑性纖維以外之其他纖維,該其他纖維為纖維素系纖維或天然纖維。
  9. 如請求項8之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其中上述其他纖維之含量相對上述其他纖維與上述熱塑性纖維之合計含量的比率為0.1%以上20%以下。
  10.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其中於將上述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之兩面設為第1面及第2面時,於該等第1面及第2面分別存在上述熔融纖維, 第1面中上述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多於第2面,接著強度為0.13 N以上5 N以下。
  11.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具備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作為構成構件,且 以上述觀察熔融纖維之合計根數為5根以上之面成為與其他構成構件之接著面之方式配置。
TW110107131A 2020-02-27 2021-02-26 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及具備其之吸收性物品 TW2021439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WOPCT/JP2020/008198 2020-02-27
JP2020008198 2020-02-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43929A true TW202143929A (zh) 2021-12-01

Family

ID=774916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7131A TW202143929A (zh) 2020-02-27 2021-02-26 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及具備其之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1172475A1 (zh)
CN (1) CN115175648B (zh)
TW (1) TW202143929A (zh)
WO (1) WO202117247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35305B2 (ja) * 2002-03-15 2006-01-18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製造方法及び使い捨て紙おむつ
JP4145203B2 (ja) * 2003-06-17 2008-09-03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4518906B2 (ja) * 2004-10-20 2010-08-04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用の表面シート
EP1917944B1 (en) * 2005-06-15 2014-02-12 Daio Paper Corporation Disposable diaper
JP5863231B2 (ja) * 2010-09-27 2016-02-16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及び上記不織布を含む吸収性物品、並びに上記不織布の形成方法
US20130337714A1 (en) * 2012-06-13 2013-12-19 Ahlstrom Coporation Glazed Nonwoven Fabric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CN106460241B (zh) * 2014-04-18 2020-03-17 大和纺控股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用复合短纤维、其制造方法、吸收性物品用热粘接无纺布、吸收性物品用表面片材和吸收性物品
JP5997404B1 (ja) * 2016-03-30 2016-09-28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の伸縮構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978062B2 (ja) * 2018-01-24 2021-12-08 ハビックス株式会社 吸水収縮性不織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75648A (zh) 2022-10-11
CN115175648B (zh) 2023-08-25
WO2021172475A1 (ja) 2021-09-02
JPWO2021172475A1 (zh) 2021-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80251B2 (ja) エアレイド複合シート材料
AU2015285725B2 (en) Absorbent body for body fluid-absorbing articles
JP4785700B2 (ja) 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JP4305983B2 (ja) ポリエチレン系繊維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不織布
JP5386341B2 (ja) 使い捨ておむつ
TW201904536A (zh) 不織布以及積層不織布
JP5514536B2 (ja) 使い捨ておむつ
TW201732108A (zh) 肌膚觸感優異之長纖維不織布
JP6396753B2 (ja) 吸収性物品
JP4103269B2 (ja) 延伸不織布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成形品
JP6080323B2 (ja) 吸収性物品
JP5203349B2 (ja) 不織布
JP5548041B2 (ja) 不織布
TW202143929A (zh) 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及具備其之吸收性物品
JP5593124B2 (ja) 使い捨ておむつ
JP4013346B2 (ja) 不織布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
JP5211032B2 (ja) 立体賦形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RU2789046C1 (ru) Нетканый материал для впитывающего изделия и впитывающее изделие, содержащее нетканый материал
JP5548040B2 (ja) 不織布
WO2021172476A1 (ja) 不織布、これを備える不織布製品及び吸収性物品、並びに該不織布製品の製造方法
JP5432823B2 (ja) 不織布
JP2019094584A (ja) 不織布
JP5190441B2 (ja) 不織布
JP2023019810A (ja) 吸収性物品用不織布及びこれを備える吸収性物品
TW202321037A (zh) 衛生用不織布及其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