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26541A - 收容容器及其製造方法、雙層容器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收容容器及其製造方法、雙層容器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26541A
TW202126541A TW109137570A TW109137570A TW202126541A TW 202126541 A TW202126541 A TW 202126541A TW 109137570 A TW109137570 A TW 109137570A TW 109137570 A TW109137570 A TW 109137570A TW 202126541 A TW202126541 A TW 20212654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layer
preform
double
outermost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75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倉橋雄飛
樽野真輔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京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9824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47377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03097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1133962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1741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1091477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京洛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京洛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265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6541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In One Piece (AREA)
  • Blow-Moulding Or Thermoform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外觀優異的收容容器。 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收容容器,其具備以覆蓋內容器外周面的方式與外套一體成形的容器主體,所述外套是注塑成形,所述內容器具備最外層、與所述最外層鄰接的鄰接層,構成所述最外層的最外層樹脂的融點比構成所述鄰接層的鄰接層樹脂的融點低。

Description

收容容器及其製造方法、雙層容器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可收容內容物的收容容器及其製造方法、以及雙層容器及其製造方法。
(第1觀點) 現如今,已知有一種通過隨內容物減少內袋收縮並抑制空氣進入到容器的內部的層疊剝離容器(例如專利文件1)。
(第2觀點) 已知有一種具有外殼與內袋且可在內袋內收容內容物的雙層容器(層疊剝離容器)(例如專利文件2)。其外殼可從外側按壓,利用該按壓被收容在內袋的內容物從口部流出。在按壓後,通過設置在外殼的止回閥向外殼與內袋之間導入空氣,從而使外殼的形狀恢復,內袋逐漸萎縮。
(第3觀點) 在專利文件3中公開了一種在內預成型坯與外預成型坯重疊的狀態下通過吹塑成形製造雙層容器的方法。 [先行技術文件] [專利文件]
專利文件1:日本特開2015-163531號公報 專利文件2:日本特開2018-087036號公報 專利文件3:國際公開公報第2004/071887號
[發明要解決課題]
(第1觀點) 專利文件1的層疊剝離容器是通過吹塑成形而形成的容器的外周面覆蓋收縮膜而構成的,但有時需要更能體現出高級感的外觀設計。
本發明是鑒於上述情況而完成的,其提供一種外觀優異的收容容器。
(第2觀點) 然而,在專利文件2所述的現有技術中,由於插通止回閥的空氣導入孔位於口部附近,當取出內容物後需要立即從容器下方向上方導入空氣,因此效率不好。
本發明是鑒於上述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在取出內容物後更有效地使內袋從外殼剝離的雙層容器。
(第3觀點) 由內預成型坯構成內袋,由外預成型坯構成外殼。隨內袋內的內容物減少內袋收縮,但從設置在外殼的外氣導入孔向內袋與外殼之間的中間空間導入外部氣體,外殼可以維持原有狀態。
在該雙層容器中,本發明的發明者考慮到美觀等因素,在將外氣導入孔設置在容器的底部時發現外部氣體有時會難以導入至內袋與外殼之間的中間空間內。
本發明是鑒於上述情況而完成的,其提供一種即使在將外氣導入孔設置在容器主體底部,依舊能夠順暢地向內袋與外殼之間的中間空間導入外部氣體的雙層容器。 [解決課題的技術方案]
(第1觀點) 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收容容器,其具備以覆蓋內容器的外周面的方式與外套一體成形的容器主體的,所述外套是注塑成形體,所述內容器具備最外層、與所述最外層鄰接的鄰接層,構成所述最外層的最外層樹脂的融點比構成所述鄰接層的鄰接層樹脂的融點低。
本發明的收容容器具有優異外觀,這是因為由注塑成形體構成的外套與在內容器的外周面一體成形。此外,由於最外層樹脂的融點比鄰接層樹脂的融點低,所以用來注塑成形外套的熔融樹脂的熱能不容易傳播到內容器,從而抑制內容器變形。另外,由於最外層樹脂的融點比鄰接層樹脂的融點低,提高了外套與最外層的黏接性,從而抑制了因掉落等衝擊造成的內容器的外周面與外套的黏接面剝離。
以下,列舉本發明的各種實施方式。以下所示的實施方式可以彼此組合。 優選所述收容容器的所述最外層樹脂的融點與所述鄰接層樹脂的融點的差是5℃以上。 優選相對於所述收容容器的所述內容器的壁厚,所述最外層的壁厚為10%以上。 優選所述收容容器的所述最外層樹脂含有未改質聚烯烴。 優選所述收容容器的所述最外層樹脂含有酸改質聚烯烴與所述未改質聚烯烴。 優選構成所述收容容器的所述外套的樹脂具有與所述最外層樹脂相同的單體單元。 優選所述收容容器的所述內容器構成為具有外殼與內袋且隨內容物減少所述內袋收縮,所述最外層與所述鄰接層設置在所述外殼。 優選收容容器的製造方法具備一體成形內容器與外套的一體成形步驟,在所述一體成形步驟中,在所述內容器的外周面配置在模具內的狀態下,向所述模具的腔內的所述內容器的外側的空間填充樹脂形成所述外套,所述內容器具備最外層、與所述最外層鄰接的鄰接層,構成所述最外層的最外層樹脂的融點比構成所述鄰接層的鄰接層樹脂的融點低。 優選所述方法在所述一體成形步驟時對所述內容器內加壓。 優選在所述方法的所述一體成形步驟中,在使用***到所述內容器內的支撐杆按壓所述內容器的底面的內面的狀態下填充所述樹脂。
(第2觀點) 根據本發明的一種方式提供一種雙層容器,具備外殼、外氣導入孔、以及內袋,所述外殼構成為可從外側按壓,且通過該按壓使收容在所述內袋內的內容物從口部流出,所述外氣導入孔設置在所述外殼的底部側的特定區域,所述底部側是指將本雙層容器在高度方向上二等分時遠離口部的一側,且構成為與止回閥嵌合,通過該止回閥,所述內容物流出後,空氣被導入至所述外殼的內側與所述內袋的外側的中間空間中,以使所述外殼恢復形狀,所述內袋構成為當所述內容物減少時被導入至所述中間空間的所述空氣按壓收縮。
由設置了空氣導入孔的特定區域設置在外殼的底部側,該雙層容器具有在取出內容物後可以立即有效地從外殼剝離內袋的有利效果。
(第3觀點) 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雙層容器,其具備構成為具有外殼與內袋且隨內容物減少所述內袋收縮的容器主體,所述容器主體具備筒狀的胴部與設置於所述胴部下端的底部,所述底部具備設置在所述底部的中央的中央凹部與圍繞所述中央凹部的周緣部,在所述中央凹部,於所述外殼設置外氣導入孔,在所述周緣部設置用來在所述外殼與所述內袋之間形成間隙的間隔部件。
本發明進行詳細研究發現當在容器主體的底部設置中央凹部時,在圍繞中央凹部的周緣部難以在內袋與外殼之間形成間隙,由此,當在中央凹部設置外氣導入孔時,不容易向容器主體的胴部導入外部氣體。此外,基於該發現,通過設置用來在外殼與內袋之間形成間隙的間隔部件,能夠使外部氣體從底部的外氣導入孔經過周緣部順暢地導入至胴部中,從而完成了本發明。
以下,列舉本發明的各種實施方式。以下所示實施方式可彼此組合。 優選所述雙層容器的所述間隔部件是設置在所述外殼或所述內袋上的突起。 優選所述雙層容器的所述間隔部件配置成放射狀。 優選所述雙層容器的所述間隔部件配置成構成非連續圓。 優選所述雙層容器的所述容器主體在構成所述內袋的內預成型坯上覆蓋構成所述外殼的外預成型坯的狀態下,對所述內預成型坯與所述外預成型坯加熱進行吹塑成形。 優選所述雙層容器的所述內預成型坯在所述內預成型坯的底部具備定位針銷,所述外預成型坯在所述外預成型坯的底部具備定位孔,所述吹塑成形在所述定位針銷***到所述定位孔中的狀態下進行。 【圖示簡單說明】
圖1是第1觀點的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容容器101的立體圖。 圖2是容器主體102的立體圖。 圖3是容器主體102的剖面圖。 圖4是圖3中的區域A內的容器主體102的層構成。 圖5是內容器104的立體圖。 圖6是內容器104的剖面圖。 圖7是用來說明一體成形步驟的剖面圖。 圖8是圖7中的區域B內的放大圖。 圖9A~圖9B是從不同方向看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容容器101時的立體圖。 圖10是圖9A的容器主體102的剖面圖。 圖11是圖10中的區域C內的容器主體102的層構成。 圖12是僅示出了圖10中的內容器104的剖面圖。 圖13是泵112的立體圖。 圖14是表示在第3實施方式中在內容器104的口部108設置了外氣導入部115的狀態下的圖5的口部108附近的放大圖。 圖15是表示第2觀點的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雙層容器1的立體圖。 圖16表示的是從圖15的狀態拆除掉蓋30後的狀態。 圖17表示的是第2觀點的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雙層容器1的正面圖與背面圖。 圖18表示的是從圖17拆除掉蓋30後的狀態。 圖19表示的是第2觀點的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雙層容器1的左側面圖與右側面圖。 圖20表示的是從圖19的狀態拆除掉蓋30後的狀態。 圖21表示的是第2觀點的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雙層容器1的頂面圖與底面圖。 圖22表示的是從圖21狀態拆除掉蓋30後的狀態。 圖23表示的是第2觀點的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雙層容器1的內部構成的端面圖。 圖24表示的是止回閥6的詳細結構。 圖25表示的是第2觀點的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雙層容器1的立體圖。 圖26表示的是從圖25的狀態拆除掉蓋30後的狀態。 圖27表示的是第2觀點的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雙層容器1的正面圖與背面圖。 圖28表示的是從圖27的狀態拆除掉蓋30後的狀態。 圖29表示的是第2觀點的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雙層容器1的左側面圖與右側面圖。 圖30表示的是從圖29的狀態拆除掉蓋30後的狀態。 圖31表示的是第2觀點的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雙層容器1的頂面圖與底面圖。 圖32表示的是從圖31的狀態拆除掉蓋30後的狀態。 圖33是表示第2觀點的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雙層容器1的內部構成的端面圖。 圖34表示本發明的第3觀點的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雙層容器201的容器主體202,圖34A是正面圖,圖34B是底面圖。 圖35A是從底部207看圖34的容器主體202的立體圖,圖35B是從容器內側看外殼203的底部207附近的截面立體圖。 圖36A是圖34B中A-A剖面圖,圖36B是圖36A中B-B剖面圖。 圖37表示的是內預成型坯214與外預成型坯213分離狀態的立體圖。 圖38是從外預成型坯213的內側看圖37的外預成型坯213的底部213c附近的截面立體圖。 圖39A是通過在內預成型坯214上覆蓋外預成型坯213而構成的組件215的立體圖,圖39B是從其他角度看圖39A時的立體圖。 圖40表示的是雙軸延伸吹塑成形步驟,其是在口部支撐模具221安裝了組件215後的狀態的剖面圖。 圖41表示的是從圖40狀態關閉成形模具223、224,且底部支撐模具222支撐外預成型坯213的底部213c後的狀態的剖面圖。 圖42是從圖41狀態伸長支撐杆225,並同時使底部支撐模具222後退使組件215縱向延伸後的狀態的剖面圖。 圖43表示的是具有呈非連續圓形的突起213c1的外預成型坯213,其是與圖38對應的截面立體圖。 圖44表示的是在底部214c設置放射狀的突起214c2的構成的內預成型坯214的立體圖。 圖45是表示在底部214c設置成非連續圓的突起214c2的構成的內預成型坯214的立體圖。 圖46是變形例的內預成型坯214的底部214g附近的放大圖。
以下內容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在以下所示實施方式中所示出的各種特徵事項可以彼此組合。並且,每個特徵可獨立構成本發明。
(第1觀點) 1.第1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容容器101具備:容器主體102;如上表面為平面狀的蓋的開栓部件103。開栓部件103可以是泵或鉸鏈蓋等。如圖3所示,容器主體102具備內容器104、以及與其一體成型的外套105。下面說明各個構成。
<內容器104> 如圖5~圖6所示的內容器104可以是由任意製造方法形成的容器,其中,優選是用型坯吹塑成型而成的吹塑成形容器。吹塑成形可以是直接吹塑成形或注射吹塑成形。在直接吹塑成形中,用一對分割模具夾持從擠出機擠壓出來的處於熔融狀態的型坯,並向型坯內部吹入空氣來製造容器。型坯可以是筒狀的,也可以是片狀的。在注射吹塑成形中,用注塑成形的方式形成被稱作預成型坯的測試管狀的有底型坯,然後將該型坯進行吹塑成形來製造容器。
由於不容易製造多層結構的注塑成形容器,因此將本發明應用於多層結構的內容器104特別重要。在形成多層結構的內容器104時,型坯也具有多層結構。多層結構的型坯(多層型坯)可通過共擠出成形來形成。
內容器104是有底筒狀,且具備收容內容物的收容部107與從收容部107排出內容物的口部108。收容部107具備胴部107a與底部107b。在口部108設置有卡合部(外螺紋部)8a,從而能夠安裝開栓部件103。
當利用直接吹塑成形形成內容器104時,在內容器104內具有通過利用一對分割模具擠壓型坯而形成的夾斷部107c(如圖6所示)。夾斷部107c設置在內容器104的底部107b,在夾斷部107c,通過將型坯相對的面彼此熔接來封閉內容器104的底部。收容部107的形狀可以是圓筒狀、多邊棱柱狀、多角錐形、球形等各種形狀。
如圖4所示,內容器104從內容器104的外側起按順序依次具備最外層104c1、鄰接層104c2、以及其他層104c3。作為構成內容器104的原料可以列舉如未改質聚烯烴、酸改質聚烯烴、EVOH等。作為聚烯烴,可以列舉如低密度聚乙烯、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及其混合物等。
構成最外層104c1的最外層樹脂的融點比構成鄰接層104c2的鄰接層樹脂的融點低。雖然在注塑成形外套105時熔融樹脂的熱能具有使內容器104軟化變形的顧慮,但當最外層樹脂的融點低於鄰接層樹脂的融點時,憑藉熔融樹脂的熱能最外層樹脂被熔融,而此時最外層樹脂吸收熱能,從而使傳遞到內容器104的熱能被降低,以至於可以抑制因注塑壓造成的內容器104的變形。此外,由於最外層104c1容易被熔融,因此可以提高外套105與最外層104c1的黏接性,從而能夠抑制因掉落等衝擊造成內容器104外周面與外套105的黏接面剝離。應予說明,在本說明書中,“融點”是指根據JIS K7121:2012測得的熔解峰溫度Tpm。
最外層樹脂的融點與鄰接層樹脂的融點的差值優選為5℃以上,更優選為10℃以上,進一步優選為20℃以上。這是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所述抑制變形與提高黏接性的效果顯著。融點的差值例如是5~50℃,具體例如是5、10、15、20、25、30、35、40、45、50℃,也可以是此處所示的任意2個數值之間的範圍。
最外層樹脂的融點例如是90~130℃,優選為100~120℃。融點可以具體是例如90、95、100、105、110、115、120、125、130℃,也可以是此處所示的任意2個數值之間的範圍。
相對於內容器104的壁厚,最外層104c1的壁厚優選為10%以上,優選為15%以上,更優選為20%以上。這是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所述抑制變形與提高黏接性的效果顯著。相對於內容器104的壁厚,最外層104c1的壁厚例如是10~50%,具體可以是例如10、15、20、25、30、35、40、45、50%,也可以是此處所示的任意2個數值之間的範圍。
最外層樹脂優選含有聚烯烴。聚烯烴可以是未改質聚烯烴、也可以是改質聚烯烴(例如:酸改質聚烯烴)。
最外層樹脂優選含有未改質聚烯烴。當最外層樹脂是僅由改質聚烯烴構成時,最外層104c1可能發黏以至於內容器104的可操作性變差。作為未改質聚烯烴,優選聚乙烯、更優選包含LDPE與LLDPE中的一者或兩者。這是因為在該情況下最外層樹脂的融點容易變低。
最外層樹脂也可以包含酸改質聚烯烴與未改質聚烯烴。酸改質聚烯烴黏接性優異,因此通過在最外層樹脂中含有酸改質聚烯烴與未改質聚烯烴,能夠在抑制過度發黏的情況下,同時提高外套105與內容器104的黏接性。最外層樹脂中酸改質聚烯烴的含量例如是5~95質量%,優選為30~70質量%。該含量可以具體是5、10、20、30、40、50、60、70、80、90、95質量%,也可以是此處所示的任意2個數值之間的範圍。
鄰接層104c2是與最外層104c1鄰接的層。構成鄰接層104c2的鄰接層樹脂可以是融點高於最外層樹脂的任意樹脂。例如,當最外層樹脂是LDPE時,作為鄰接層樹脂可以使用融點高於LDPE的HDPE或PP等。此外,作為鄰接層樹脂,也可以使用通過回收在前一生產流程中產生的飛邊並對其再利用而得到的再生樹脂。當形成構成內容器104的任意層的樹脂的融點高於最外層104c1時,其再生樹脂的融點通常也會高於最外層樹脂的融點。
相對於內容器104的壁厚,鄰接層104c2的壁厚例如是5~70%,具體可以例如是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也可以是此處所示的任意2個數值之間的範圍。
其他層104c3是指位於比鄰接層104c2更靠近內容器104內側的層。其他層104c3優選由耐熱性與剛性優異的樹脂,例如可以是由聚丙烯樹脂構成的。其他層104c3可以在不需要時省略。相對於內容器104的壁厚,鄰接層104c2的壁厚優選為20%以上。在這種情況下,其他層104c3可以易於提高內容器104的耐熱性或剛性。相對於內容器104的壁厚,鄰接層104c2的壁厚例如是0~70%,具體例如是0、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也可以是此處所示的任意2個數值之間的範圍。
內容器104是諸如5種類型的6層的多層容器,其具體的層構成例如以下方式所示。黏接層是由酸改質聚丙烯等黏接性樹脂構成的層。 [表1]
Figure 02_image001
如表2所示,鄰接層104c2可以是再生樹脂層。在再生樹脂中含有構成最外層104c1與其他層104c3的各種樹脂,因為構成其他層104c3的樹脂的融點高於最外層樹脂的融點,所以再生樹脂的融點也會變得比最外層樹脂的融點高。 [表2]
Figure 02_image003
<外套105> 如圖2~圖3所示,外套105以覆蓋內容器104的外周面104a(優選外周面104a與底面104b)的方式一體成形,是注塑成形體。外套105具備筒部105a與底部105b。筒部105a與底部105b分別覆蓋外周面104a與底面104b。外套105至少覆蓋收容部107,至於口部108可以覆蓋也可以不覆蓋。
構成外套105的樹脂優選具有與構成最外層104c1的最外層樹脂相同的單體單元。在這種情況下,當落下時能夠抑制外套105與外周面104a的黏接面剝離。例如,可以在內容器104的最外層104c1中使用聚乙烯、在外套105中使用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的離聚物樹脂。在這種情況下,兩種樹脂均包含乙烯單元。
容器主體102可以通過利用具備一體成形內容器104與外套105的一體成形步驟的方法來製造。如圖7~圖8所示,在一體成形步驟中,在具有開口部110a的固定部110上固定口部108,並且在將內容器104的外周面104a(優選外周面104a與底面104b)配置在注塑成形用的模具109內的狀態下,將支撐杆111***到內容器104內,並將支撐杆111向底面104b的內面按壓。由此,可以抑制在注塑成形時發生內容器104的收容部107移位。
在該狀態下,將樹脂填充到模具109的腔109a內的內容器104的外側的空間來形成外套105。此時,優選對內容器104內部加壓,並且不會因樹脂壓造成內容器104變形。加壓可以通過吹入水或空氣的方式來進行。樹脂是從閘門109b填充到腔109a內。閘門109b優選配置在與內容器104的底面104b(優選夾斷部107c)相對的位置。這是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容易均勻地將樹脂填充到內容器104周圍的整體內。
注塑成形(injection moulding)用樹脂優選在低於構成內容器104的最外層104c1的樹脂的融點的溫度下具有注塑成形所需的流動性。注塑成形用樹脂的融點例如是60~100℃,優選70~90℃。該融點具體例如是60、65、70、75、80、85、90、95、100℃,也可以是此處所示的任意2個數值之間的範圍。
注塑成形用樹脂的融點與最外層樹脂的融點的差值優選為5℃以上,更優選為10℃以上,進一步優選為20℃以上。該融點的差值例如是5~50℃,具體例如是5、10、15、20、25、30、35、40、45、50℃,也可以是此處所示的任意2個數值之間的範圍。
注塑成形時的樹脂溫度優選為180~230℃。若溫度過低,則射出時壓力會變高,若溫度過高,則射出時容易混入空氣。該樹脂溫度具體例如是180、185、190、195、200、205、210、215、220、225、230℃,也可以是此處所示的任意2個數值之間的範圍。
2.第2實施方式 下面說明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該實施方式與第1實施方式相似,內容器104具有如圖11~圖12所示的外殼113與內袋114,且隨著內容物減少內袋114收縮,即構成層疊剝離容器的部分是主要的區別點。以下圍繞該區別點進行說明。
在本實施方式中,層疊剝離容器通過隨著內容物減少內袋114從外殼113分離,使內袋114從外殼113分離收縮。在該容器中,因為外部氣體不容易進入到內袋114內,因此可以抑制內容物劣化。
如圖11所示,外殼113由例如最外層113c1、鄰接層113c2、其他層113c3構成。內袋114具備如最外層114c1、黏接層114c2、以及內面層114c3。最外層113c1與鄰接層113c2與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最外層104c1與鄰接層104c2相對應,其構成以及作用效果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
其他層113c3、最外層114c1、黏接層114c2、以及內面層114c3與第1實施方式的其他層104c3相對應。其他層113c3與內面層114c3可以由低密度聚乙烯、直鏈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及其混合物等構成。最外層114c1是與其他層113c3剝離性優異的層,優選由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樹脂等構成。黏接層114c2優選由酸改質聚烯烴等黏接性樹脂構成。
如圖12所示,夾斷部107c分別阻塞外殼113與內袋114各自的底部,但由於在外殼113上的夾斷部107c的強度特別弱,所以通過對外殼113施加衝擊可以在外殼113打開夾斷部107c從而形成外氣導入部115。也可以經過外氣導入部115向外殼113與內袋114間導入外部氣體。外氣導入部115可以通過在外殼113上穿孔形成。外氣導入部115可以設置在收容部107,也可以設置在口部108。
當內容器104的外氣導入部115被外套105覆蓋時,則無法經過外氣導入部115導入外部氣體。因此,在外套105上具備連通收容容器101的外側空間與外氣導入部115的通氣部105c。通氣部105c可以是貫通孔,也可以是溝槽。通氣部105c可以在注塑成形時形成,也可以在注塑成形後通過後加工來形成。
當外套105不覆蓋口部108時,若在口部108上設置外氣導入部115,則不需要通氣部105c。
當在注塑成形時形成通氣部105c時,例如可以採用先在相當於通氣部105c的部位配置針銷,然後當從模具109取出容器主體102時,從外套105拔出針銷的方法。
內容器104優選在一體成形步驟前預先剝離內袋114。這是因為在內容器104中一體成形外套105前容易預剝離。
<泵112> 泵112構成為使內容物從內容器104排出。當內容器104是層疊剝離容器時,優選泵112構成為向內容器104內不導入外部氣體。
如圖13所示,泵112具備主體部112a、活塞部112b、噴嘴112c、以及管112d。主體部112a具備筒部112a1、缸部112a2、以及上壁部112a3。在筒部112a1的內面上設置有與卡合部(外螺紋部)108a卡合的卡合部(內螺紋部)(未圖示)。缸部112a2***到、口部108內。缸部112a2的外徑與口部108的內徑基本一致。缸部112a2是筒狀,且活塞部112b在缸部112a2內可滑動。缸部112a2的內部空間與噴嘴112c與管112d連通。在缸部112a2內部空間內藏有由彈性部件與閥構成的閥機構。通過滑動活塞部112b使閥機構運作,能夠進過管112d將被吸上來的內容物從噴嘴112c排出。
3.第3實施方式 參照圖14說明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與第2實施方式類似,其主要的區別特徵在於外氣導入部115設置在內容器104的口部108。接下來圍繞區別特徵進行說明。
當外殼113被密封時,在夾斷部107c沒有設置外氣導入部115,優選在外殼113上設置貫通孔構成外氣導入部115。在這種情況下,外氣導入部115優選設置在內容器104不被外套105覆蓋的部位。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不在外套105上設置通氣部105c。
如圖14所示,外氣導入部115優選設置在口部108,特別優選設置在被如圖12所示的泵112的筒部112a1覆蓋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下,在安裝了泵112的狀態下,外氣導入部115是不可見的,因此外觀美觀。外氣導入部115可以經過活塞部112b與筒部112a1之間的間隙、或在筒部112a1下端與內容器104之間的間隙等氣體通路向外部通氣。
外氣導入部115優選設置在設置於口部108的平坦部108b。在這種情況下,使用鑽頭等穿孔工具容易形成外氣導入部115。平坦部108b可以設置在比卡合部108a更靠近收容部107的位置,也可以設置成分割卡合部108a。在後一種情況下,具有不需要為了設置平坦部108b而延長口部108的優點。
(第2觀點) 1.第2觀點的第1實施方式 在本章節中,說明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雙層容器1的結構。圖15表示的是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雙層容器1的立體圖。圖16表示的是從圖15狀態拆除掉蓋30後的狀態。圖17表示的是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雙層容器1的正面圖與背面圖。圖18表示的是從圖17狀態拆卸掉蓋30後的狀態。圖19表示的是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雙層容器1的左側面圖與右側面圖。圖20表示的是從圖19狀態拆卸掉蓋30後的狀態。圖21表示的是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雙層容器1的頂面圖與底面圖。圖22表示的是從圖21狀態拆卸掉蓋30後的狀態。
1.1 主體2 雙層容器1是所謂的層疊剝離容器。如圖15~圖22所示,雙層容器1具備主體2(外殼21與內袋22)與外氣導入孔52。外殼21可從外側按壓。其構成為通過按壓將收容在內袋22(收容空間26)中的內容物從口部3流出。內袋22構成為當內容物減少後被經過外氣導入孔52導入到中間空間25中的空氣按壓而收縮。
外殼21與內袋22是以多層型坯方式進行吹塑成形,並以一體成形的狀態成形,其使用狀態是在使用前預先從外殼21剝離內袋22,然後填充內容物直到內袋22與外殼21接觸。擠出內容物,內袋22順暢地收縮。或者也可以使內袋22與外殼21接合,然後隨著內容物的排出,內袋22從外殼21剝離。
主體2如上所述具備外殼21與內袋22,外殼21的壁厚做成比內袋22厚,以提高形狀復原性。
外殼21例如是由低密度聚乙烯、直鏈低密度聚乙烯、及其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及其混合物等構成。外殼21是單層或多層層結構,優選在最內層與最外層中的至少一者含有潤滑劑。當外殼21是單層結構時,其單層是最內層且最外層,在該層中含有潤滑劑即可。當外殼21是2層結構時,容器內面側的層是最內層,容器外面層的層是最外層,也可以在其中的至少一者中含有潤滑劑。當外殼21構成為3層以上時,最容器內面側的層是最內層,最容器外面側的層是最外層。
外殼21的最內層是與內袋22接觸的層,通過在外殼21的最內層中含有潤滑劑,可以提高外殼21與內袋22之間的剝離性。外殼21的最外層是吹塑成形時與模具接觸的層,通過在外殼21的最外層含有潤滑劑,可以提高脫模性。
外殼21的最內層與最外層中的一個或兩個可以由丙烯與其他單體之間的無規共聚物形成。由此可以提高作為外殼的外殼21的形狀復原性、透明性、以及耐熱性。
無規共聚物是除丙烯以外的單體含量小於50mol%的共聚物,優選為5~35mol%。作為與丙烯共聚的單體,只要是與聚丙烯的均聚物相比提高無規共聚物耐衝擊性即可,特別優選乙烯。當是丙烯與乙烯的無規共聚物時,乙烯的含量優選5~30mol%。無規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優選10~50萬,更優選10~30萬。
無規共聚物的拉伸彈性模量(tensile modulus of elasticity)優選400~1600MPa,更優選1000~1600MPa。當拉伸彈性模量是該範圍時,形狀回復性能特別好。
當容器過硬時,容器的使用感變差,因此,無規共聚物可以與諸如直鏈低密度聚乙烯等柔軟材料混合構成外殼21。然而,優選與無規共聚物混合的材料相對於混合物整體為50重量%未滿,以不顯著損害無規共聚物的有效性能。例如,可以將無規共聚物與直鏈低密度聚乙烯按照85:15重量比混合來構成外殼21。
內袋22具備設置在容器外面側的EVOH層、設置在EVOH層容器內面側的內面層、以及設置在EVOH層與內面層之間的黏接層。通過設置EVOH層,可以改善阻氣性、以及從外殼21的剝離性。
EVOH層是由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樹脂構成的層,其可以通過乙烯與乙酸乙酯共聚物加水分解製得。EVOH樹脂的乙烯含量例如是25~50mol%,從氧阻礙性的觀點上來看,優選32mol%以下。乙烯含量的下限比特別限定,乙烯含量越少EVOH層的柔軟性越容易降低,因此優選為25mol%以上。此外,EVOH層優選含有氧吸收劑。通過時EVOH層含有氧吸收劑,可以進一步提高EVOH層的阻氧性。
EVOH樹脂的融點優選比構成外殼21的無規共聚物的融點高。外氣導入孔52優選利用加熱式開孔裝置形成在外殼21上,通過將EVOH樹脂的融點設置成比無規共聚物的融點高,在外殼21上形成外氣導入孔52時,可以起到防止孔到達內袋22。從該觀點上來看,優選(EVOH的融點)-(無規共聚物層的融點)的差值大,優選為15℃以上,特別優選30℃以上。該融點的差值例如是5~50℃。
內面層是與雙層容器1的內容物接觸的層,例如優選由低密度聚乙烯、直鏈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及其混合物等聚烯烴組成、或由低密度聚乙烯或直鏈低密度聚乙烯組成。構成內面層的樹脂的拉伸彈性模量優選50~300MPa,更優選70~200MPa。當拉伸彈性模量是該範圍時,內面層特別柔軟。
黏接層是具有使EVOH層與內面層黏接功能的層,例如可以是如上所述的在聚烯烴中添加了導入有羧基的酸改質聚烯烴(例如,馬來酸酐酸改質聚乙烯)、以及乙烯乙酸乙酯共聚物(EVA)。黏接層的一個例子是低密度聚乙烯或直鏈低密度聚乙烯與酸改質聚乙烯的混合物。
此外,需要留意的是主體2整體具有扁平形狀。這種構成可以起到使用者容易按壓,內容物容易被擠出的有利效果。
1.2 止回閥6 以下,說明外氣導入孔52與止回閥6。圖23是表示構成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雙層容器1的內部構成的端面的圖。在圖23中用點線圍繞的區域具有外觀設計特徵。圖24表示的是止回閥6的詳細構造。
如圖23所示,外氣導入孔52設置在外殼21底部側的特定區域51。這裡所謂底部側是指將該雙層容器1高度方向上二等分時遠離口部3的一側。在本實施方式中,特定區域51是外殼21的側面的一部分。具體而言,特定區域51位於外殼21的凹部5。
外氣導入孔52構成為嵌合止回閥6。止回閥6例如可以採用球閥。止回閥6可以在內容物流出後向外殼21內側且內袋22外側的中間空間25內導入空氣,以便於外殼21的形狀恢復原狀。也就是說,中間空間25與外部空間是憑藉該外氣導入孔52彼此連通。
由此,通過外氣導入孔52設置在外殼21底部側的特定區域51,當取出內容物後,外部氣體通過外氣導入孔52從上方向下方導入至中間空間25中。也就是說,與現有技術相比,可以更有效地從外殼21剝離內袋22。
接下來,說明嵌合在外氣導入孔52中的止回閥6。如圖24A~圖24G所示,止回閥6是由筒體60與球69組成的球閥。筒體60具有設置為連通外部空間與中間空間25的空洞部6s。球69在特定方向上可移動地收容在空洞部6s內。具體而言,空洞部6s橫截面的直徑比球69所對應的截面的直徑略大,並且球69具有可在特定方向上(這裡指的是紙面的上下方向)自由移動的形狀。
筒體60具有配置在外氣導入孔52內的軸部61、設置在軸部61外部空間側且防止筒體60***到中間空間25中的卡止部62、以及設置在軸部61的中間空間25側且防止筒體60從主體2的外側被拔出的擴徑部63。軸部61構成為朝向中間空間25側呈前端尖細的形狀(錐形形狀)。通過軸部61的外周面與外氣導入孔52的邊緣緊密接觸,使筒體60安裝在主體2上。
在圍繞空洞部6s的面66設置有用來在當球69從中間空間25側移向外部空間側卡合球69的止動部65。止動部65由環狀的突起構成,當球69與止動部65接觸時,經過空洞部6s的空氣流動被阻斷。
筒體60的前端是平坦面641,在平坦面641上設置有與空洞部6s連通的開口部64,且具有從開口部64呈放射狀展開的多個狹縫部642。
如圖24F所示,當止回閥6從擴徑部63側***到外氣導入孔52內,卡止部62被按在與外殼21的外表面接觸的位置時,在軸部61的外周面緊密接觸外氣導入孔52邊緣的狀態下,止回閥6支撐外殼21。在空氣進入到中間空間25的狀態下壓縮外殼21,則中間空間25內的空氣經過開口部64進入到空洞部6s內,並向上推動球69抵接於止動部65。當球69與止動部65接觸時,經過空洞部6s的空氣流動被阻斷。
在該狀態下進一步壓縮外殼21時,中間空間25內的壓力變高,其結果是內袋22被壓縮,內容物從內袋22內的收容空間26被吐出。當解除對外殼21的壓縮力後,外殼21會憑藉自身彈性恢復原狀。如圖24G所示,隨著外殼21恢復原狀中間空間25內減壓,會對球69施加朝向容器內側方向的力F。由此,球69朝空洞部6s的底面移動,形成如圖24F所示的狀態,外部氣體(空氣)會經過球69與麵66的間隙以及開口部64被導入至中間空間25內。
應予說明,止回閥6是如上所述的球閥,其僅是一個例子,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只要是能夠將外部氣體導入中間空間25中且能夠防止回流的構造即可,可以是任意一種構造。
1.3 口部3與蓋30 在主體2中,口部3構成為可安裝作為蓋部件的蓋30。在口部3設置外螺紋部,在外螺紋部上安裝有具有內螺紋的蓋30。蓋30構成為以其頂面31作為接地面,且可倒立放置。當然,也可以將雙層容器1的底面23作為載置面而正立放置。為了能夠穩定地倒立,在雙層容器1中,設蓋30的頂面31的面積為S1,口部3的面積為S2,則優選滿足如下條件:S1≧1.5×S2。
具體而言,當設S1=k×S2時,k=1.5、1.6、1.7、1.8、1.9、2、2.1、2.2、2.3、2.4、2.5、2.6、2.7、2.8、2.9、3、3.1、3.2、3.3、3.4、3.5、3.6、3.7、3.8、3.9、4、4.1、4.2、4.3、4.4、4.5、4.6、4.7、4.8、4.9、5、5.1、5.2、5.3、5.4、5.5、5.6、5.7、5.8、5.9、6、6.1、6.2、6.3、6.4、6.5、6.6、6.7、6.8、6.9、7、7.1、7.2、7.3、7.4、7.5、7.6、7.7、7.8、7.9、8、8.1、8.2、8.3、8.4、8.5、8.6、8.7、8.8、8.9、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也可以是此處所示的任意2個數值之間的範圍。由於其可倒置狀態放置,因此以果醬、蛋黃醬、或番茄醬等黏性物質作為收容物被收容時,也可以抑制殘留率。
再次參考圖23,特定區域51構成為相對於限定凹部5的開口面53具有傾斜角。當設所述傾斜角為θ時,在雙層容器1中,傾斜角θ可以是5度以上45度以下。具體而言,例如是:θ=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度,也可以是此處所示的任意2個數值之間的範圍。
具有這樣的傾斜角θ,可以將外部氣體更順暢地從上方向下方導入至中間空間25中。也就是說,這種構造有助於有效地將內袋22從外殼21剝離。
限定凹部5的壁54構成為不垂直於開口面53。設其夾角為φ,則在雙層容器1中角φ可以是5度以上75度以下。具體而言,例如是:φ=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度,也可以是此處所示的任意2個數值之間的範圍。此外,優選滿足:φ≧θ。
具有這樣的角φ,當將內袋22從外殼21剝離時,可以抑制內袋22卡在凹部5(從內袋22側看是凸形)的情況。也就是說,這種構成有助於有效地將內袋22從外殼21剝離。
雙層容器1進一步具備溝槽部55。具體而言,溝槽部55設置在外殼21上比特定區域51更靠近底部側的位置。通過設置這種溝槽部55,在執照步驟中用鑽頭鑽出外氣導入孔52時,使用可收容在溝槽部55中且具有凸部的固定夾具(未圖示)作為定位基準。但溝槽部55的深度優選比凹部5的深度淺。當在雙層容器1的外側黏貼由標記內容物等收縮膜時,凹痕不明顯,因此從外觀美觀。
2.第2觀點所涉及的第2實施方式 在本章節中,說明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雙層容器1。圖25表示的是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雙層容器1的立體圖。圖26表示的是從圖25狀態拆除掉蓋30後的狀態。圖27表示的是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雙層容器1的正面圖與背面圖。圖28表示的是從圖27狀態拆除掉蓋30後的狀態。圖29表示的是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雙層容器1的左側面圖與右側面圖。圖30表示的是從圖29狀態拆除掉蓋30的狀態。圖31表示的是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雙層容器1的頂面圖與底面圖。圖32表示的是從圖31狀態拆除掉蓋30後的狀態。圖33表示的是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雙層容器1的內部構成的端面圖。應當注意,在圖33中用點線圍繞的區域具有外觀設計特徵。
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雙層容器1具有與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雙層容器1的基本構成相同的構成,如圖25~圖33所示,其不同點在於主體2的形狀。第2實施方式中的雙層容器1的底面23(紙面上方)具有圓形狀,當以底面23作為載置面時無法站立。因此,第2實施方式是以蓋30的頂面31作為載置面為前提而構成的。
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雙層容器1中,特定區域51的延長面被構成為與底面23的切胚231相交。通過這種結構,內袋22趨於以切胚231為支點而萎縮,從而具有不在底部側殘留內容物的有利效果。
在第2實施方式中,通過將外氣導入孔52設置在外殼21底部側的特定區域51,在取出內容物後,外部氣體會立即經過外氣導入孔52從上方向下方導入至中間空間25內。也就是說,與現有技術相比,可以更有效地從外殼21剝離內袋22。
3.結語 如上所述,根據目前為止說明的實施方式可以實現一種雙層容器,其可以在取出內容物後更有效地從外殼剝離內袋。其也可以按照如下所述的各種方式實施。在所述雙層容器中,所述口部構成為可安裝蓋,所述蓋構成為以其頂面作為接地面,且可倒立放置。在所述雙層容器中,設所述蓋的頂面的面積為S1,所述口部的面積為S2,其滿足如下關係:S1≧1.5×S2。在所述雙層容器中,所述特定區域是所述外殼側面的一部分。在所述雙層容器中,所述特定區域位於所述外殼的凹部,並構成相對於界定所述凹部的開口面具有傾斜角。在所述雙層容器中,所述傾斜角為5度以上45度以下。在所述雙層容器中,界定所述凹部的壁構成為不垂直於所述開口面。在所述雙層容器中,進一步具備溝槽部,所述溝槽部設置在比所述外殼的所述特定區域更靠近底部側。在所述雙層容器中,所述溝槽部的深度比所述凹部的深度淺。在所述雙層容器中,所述止回閥是球閥。當然,本發明不限於此。
(第3觀點) 1.第3觀點的第1實施方式 如圖34所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雙層容器201具備容器主體202。如圖36A所示,容器主體202具有外殼203與內袋204,且隨著內容物減少內袋204收縮。
如圖34所示,容器主體202具備口部205、胴部206、以及底部207。口部205具備可安裝未圖示的泵的卡合部205a。卡合部205a當螺紋式泵的情況時為外螺紋部,當是按壓式泵上的情況時為朝周向突出的環狀突起。口部205設置成從胴部206的上端部206a延伸。口部205是圓筒形。胴部206的外徑比口部205大(在該說明書中,當截面不是圓形時,所謂“外徑”是指外接圓的直徑)。
胴部206是筒狀,底部207設置在胴部206下端,且使胴部206下端封閉。底部207具備設置在底部207中央的中央凹部207a以及圍繞中央凹部207a的周緣部207b。
如圖35A所示,在中央凹部207a設置卡止部207a1、外氣導入孔207a2、環狀凸部207a3、以及定位凹部207a4。如圖36A所示,卡止部207a1構成為設置在內袋204的卡止突起204a***到設置在外殼203的***孔203a內。通過卡止部207a1,可防止內袋204從外殼203脫離。外氣導入孔207a2是貫通外殼203的貫通孔,隨內袋204收縮,外部氣體可經過外氣導入孔207a2導入到外殼203與內袋204之間的中間空間。卡止部207a1與外氣導入孔207a2配置在環狀凸部207a3內。定位凹部207a4用來在容器主體202進行印刷等步驟時在周向上定位容器主體202。
在周緣部207b設置接地部207b1與周緣凹部207b2。接地部207b1是使容器主體202站立時與載置容器主體202的載置面接觸的部位。若以周緣部207b整體作為接地部207b1,則在使容器主體202站立時,中央凹部207a在容器主體202與載置面之間形成密閉空間,從而可能會造成外部氣體經外氣導入孔207a2導入受阻的情況。因此,設置周緣凹部207b2使其作為氣體通路以防止中央凹部207a內形成密閉空間。
當通過安裝在口部205上的泵排出內袋204內的內容物時,內袋204收縮並從外殼203分離。此時,經過外氣導入孔207a2可以向內袋204與外殼203之間的空間導入外部氣體。如圖36A所示,由於周緣部207b的曲率半徑小,因此在周緣部207b處內袋204不容易從外殼203分離,並且難以形成從外氣導入孔207a2導入的外部氣體流通的氣體通路。因此,不容易在胴部206中導入外部氣體。在這種情況下,會發生隨內容物減少外殼203與內袋204一起收縮的問題。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外殼203與內袋204之間配置有間隔部件209。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間隔部件209,設置有從外殼203向內袋204突出的突起203b。當設置間隔部件209後,在與間隔部件209相鄰的位置外殼203與內袋204之間形成間隙208,間隙208可以形成連通胴部206與底部207的氣體通路,從外氣導入孔207a2導入的外部氣體容易經過周緣部207b導入至胴部206。間隔部件209設置成放射狀地橫跨底部207與胴部206,這種結構易於形成橫跨底部207與胴部206的氣體通路。
如圖37~圖39所示,容器主體202可以在構成內袋204的內預成型坯214上覆蓋構成外殼203的外預成型坯213的狀態下,對內預成型坯214與外預成型坯213進行加熱且雙軸延伸吹塑成形形成。
如圖37所示,內預成型坯214是有底筒狀,且具備口部214a、胴部214b、以及底部214c。在口部214a的開口端設置凸緣214a1。在底部214c設置定位針銷214c1。
如圖37所示,外預成型坯213為有底筒狀,且具備口部213a、胴部213b、以及底部213c。如圖38所示,在外預成型坯213的底部213c的內面設置有配置成放射狀的突起213c1。在底部213c設置定位孔213c2與外氣導入孔213c3。如圖39B所示,在底部213c的外表面設置環狀凸部213c4。定位孔213c2與外氣導入孔213c3配置在環狀凸部213c4內側的區域。外預成型坯213做成可***內預成型坯214的尺寸。
內預成型坯214與外預成型坯213可以通過對聚酯(例如:PET)與聚烯烴(例如:聚丙烯、聚乙烯)等熱塑性樹脂進行吹塑成形或注塑成形等方式形成。在一示例中,內預成型坯214可通過聚丙烯的吹塑成形來形成,外預成型坯213可通過PET的注塑成形來形成。通過使內預成型坯214與外預成型坯213的材料不同,可以抑制在吹塑成形時彼此熔接。此外,當使用注塑成形形成外預成型坯213時,可以在注塑成形時形成外氣導入孔213c3,從而可以節省後處理所花費的時間。
2.雙軸延伸吹塑成形 雙軸延伸吹塑成形可以使用以下方法進行。
首先,如圖39所示,在內預成型坯214上覆蓋外預成型坯213(換而言之,將內預成型坯214***到外預成型坯213內)以形成組件215。此時,凸緣214a1與口部213a的開口端接觸,且定位針銷214c1***到定位孔213c2內。由此,內預成型坯214與外預成型坯213彼此被定位。在這種狀態下,口部214a與口部213a彼此對置,胴部214b與胴部213b彼此對置。
然後,加熱軟化組件215。
隨後,將組件215配置在用來吹塑成形的模具內,在用夾具支撐口部213a與環狀凸部213c4的狀態下向內預成型坯214內吹入空氣使組件215膨脹並與模具的腔的內面緊密貼合。此時,可以通過讓未圖示的支撐杆壓向內預成型坯214的內底面,來抑制組件215在模具內晃動。此外,內預成型坯214的內底面可以設置卡合支撐杆的凹部,使支撐杆可以容易地固定在內預成型坯214中。
通過吹塑成形,組件215膨脹從而到如圖34~圖36所示的容器主體202。口部213a、214a成為口部205,胴部213b、214b成為胴部206,底部213c、214c成為底部207。突起213c1、環狀凸部213c4以及外氣導入孔213c3分別成為突起203b、環狀凸部207a3以及外氣導入孔207a2。當吹塑成形時,口部213a、214a、環狀凸部213c4以及其內側的區域幾乎不變形,以其他部位變形為主。外氣導入孔213c3配置在環狀凸部213c4的內側區域,因此可以抑制因吹塑成形時變形而被阻塞的情況。凸緣214a1如圖34A所示構成覆蓋容器主體202的口部205的開口端的凸緣204b。
在吹塑成形後,定位孔213c2成為如圖36A所示的***孔203a,並且形成定位針銷214c1***在***孔203a中的狀態。隨後,使定位針銷214c1變形(即,壓扁或彎曲)形成如圖36A所示的卡止突起204a。由此,形成容器主體202的卡止部207a1。
3.雙軸延伸吹塑成形的詳細內容 在上述雙軸延伸吹塑成形中可以舉例使用如圖40~圖42所示的模具單元220進行。模具單元220具備口部支撐模具221、底部支撐模具222、以及成形模具223、224。
口部支撐模具221構成為可支撐外預成型坯213的口部213a。在口部支撐模具221內設置有***孔221a,且支撐杆225***在***孔221a中。支撐杆225可憑藉未圖示的驅動機構伸縮。底部支撐模具222構成為被驅動機構222c驅動,並可在縱向延伸方向(圖40的上下方向)移動。成形模具223、224可開閉,且分別具備腔面223a、224a。腔面223a、224a合攏形成與容器主體202外形向對應的形狀的腔。
該方法具備預成型坯加熱步驟、底部支撐步驟、延伸步驟、以及吹塑成形步驟。
<預成型坯加熱步驟> 在預成型坯加熱步驟中,將向內預成型坯214覆蓋外預成型坯213構成的組件(assembly)215以如圖40所示的方式安裝在口部支撐模具221,並在該狀態下加熱組件215使其軟化。對組件215的加熱可以在將組件215配置在成形模具223、224之間的狀態下進行,也可以在成形模具223、224之間的空間外側進行。此外,在預成型坯加熱步驟前,也可以將支撐杆225的前端抵接在內預成型坯214的內底面。由此可以抑制軟化後的組件215搖動。
<底部支撐步驟> 在底部支撐步驟中,如圖41所示,底部支撐模具222朝向外預成型坯213的底部213c移動,並用底部支撐模具222支撐外預成型坯213的底部213c。在底部支撐模具222上設置有可收容環狀凸部213c4的凹部222a,底部支撐模具222優選以環狀凸部213c4被收容在凹部222a內的方式支撐底部213c。由此可以抑制環狀凸部213c4以及內側區域在吹塑成形步驟時被延伸。凹部222a優選為環狀。底部支撐模具222具備可收容定位針銷214c1的凹部222b,且優選以在凹部222b內收容定位針銷214c1的方式支撐底部213c。通過該方式可以抑制定位針銷214c1干擾底部支撐模具222。雖然圖41表示的是成形模具223、224關閉的狀態,但成形模具223、224只需要在吹塑成形步驟前的任意時間點關閉即可,也可以做成在縱向延伸步驟後關閉。
<縱向延伸步驟> 在縱向延伸步驟中,如圖41~圖42所示,可以通過將支撐杆225頂內預成型坯214的內底面來使其延長的方式來將組件215朝縱向(圖42中的上下方向)延伸。此時,優選與支撐杆225伸長同步使底部支撐模具222後退。由此可以使組件215穩定並使其延伸。應予說明,縱向延伸步驟可以在不使用底部支撐模具222支撐底部213c的狀態下進行,也可以在縱向延伸步驟後進行底部支撐步驟。
<吹塑成形步驟> 在吹塑成形步驟中,可以通過在圖42所示的狀態下向內預成型坯214內吹入空氣的方式來使組件215橫向延伸(即使其膨脹),並賦予腔面223a、224a的形狀。空氣的吹入可以經過口部支撐模具221與支撐杆225之間的氣體通路226來進行,也可以是通過以在支撐杆225內設置氣體通路並從支撐杆225的側面吹出空氣的方式來進行。
在本實施方式中,外預成型坯213的底部213c是在被底部支撐模具222支撐的狀態下吹入空氣,所以可以抑制外預成型坯213的底部213c延伸。
應予說明,吹塑成形步驟可以與縱向延伸步驟同步進行。也就是說,可以一邊縱向延伸組件215,一邊向內預成型坯214內吹入空氣。此外,也可以省略縱向延伸步驟,在底部支撐步驟後不縱向延伸組件215,只吹入空氣。
4.其他實施方式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間隔部件209設置成放射狀,但間隔部件209也可以是其他形狀。例如,間隔部件209可以配置成非連續圓。在這種情況下,在園的缺口的位置形成氣體通路。非連續圓優選多個非連續圓配置成同心圓狀。如圖43所示,這種間隔部件209可以通過使用具有非連續圓的突起213c1的外預成型坯213形成。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通過在外預成型坯213上設置突起213c1形成從外殼203向內袋204突出的突起203b,但如圖44~圖45所示,也可以通過在內預成型坯214的底部214c設置突起214c2(例如:如圖44所示的放射狀的突起、或如圖45所示的非連續圓狀的突起)來形成從內袋204向外殼203突出的突起(間隔部件)。 ・間隔部件209可以由其他部件構成。可以通過在內預成型坯214與外預成型坯213之間配置作為間隔部件的部件的狀態下吹塑成形來配置外殼203與內袋204之間的間隔部件209。
5.其他觀點的發明 當內預成型坯214是吹塑成形體(具體而言是直接吹塑成形體)時,如圖46所示,在內預成型坯214的底部214g堵塞型坯的位置形成切胚部214h。由於切胚部214h的強度比較弱,因此當雙軸延伸吹塑成形時切胚部214h附近部位被大力地延伸時,切胚部214h可能會開裂。
在一個示例中,如圖46所示,內預成型坯214是多層結構,從內側按順序具備最內層214d、阻氣層(例如:EVOH層)14e、以及最外層214f。最內層214d與最外層214f可以由聚烯烴(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與PET等構成。在切胚部214h處,即使對置的阻氣層214e1、214e2彼此連接或分離,其彼此之間的間隙G會變得非常小。當在雙軸延伸吹塑成形時,切胚部214h附近的部位被大力延伸時,阻氣層214e可能會開裂或間隙G變大,從而造成阻氣性變差等問題。
上述課題如在「2.雙軸延伸吹塑成形」以及「3.雙軸延伸吹塑成形的詳細內容」中所說明的,通過在抑制外預成型坯213的底部213c延伸的狀態下,使組件215膨脹可以得以解決。切胚部214h因配置在與外預成型坯213的底部213c對置的位置,所以當抑制底部213c延伸時,切胚部214h附近的部位的延伸也可以被抑制,從而解決了上述課題。
在「2.雙軸延伸吹塑成形」中,通過在外預成型坯213底部213c設置環狀凸部213c4,可以提高底部213c的剛性從而抑制底部213c延伸。為了提高底部213c剛性所設置的構造也可以是除環狀凸部213c4以外的加固構造。
在「3.雙軸延伸吹塑成形的詳細內容」中,通過用底部支撐模具222支撐外預成型坯213底部213c,並在該狀態下進行吹塑成形步驟,來抑制底部213c的延伸。在上述說明中,雖然將環狀凸部213c4收容於凹部222a中,但即使在底部213c中沒有環狀凸部213c4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用底部支撐模具222支撐底部213c的方式,利用底部213c與底部支撐模具222的摩擦來抑制底部213c延伸。
當考慮以上內容,依據本發明提供一種雙層容器的製造方法,其具備吹塑成形步驟,所述吹塑成形步驟是在內預成型坯覆蓋外預成型坯的狀態下對所述內預成型坯與所述外預成型坯進行加熱使其軟化,並在該狀態下向所述內預成型坯內吹入空氣進行的,所述內預成型坯是吹塑成形體,所述吹塑成形步驟是在抑制所述外預成型坯的底部延伸的狀態下進行的。
優選所述外預成型坯具備抑制所述外預成型坯的底部延伸的加固構造。 優選所述加固構造是設置在所述外預成型坯底部的環狀凸部。 優選所述吹塑成形步驟是通過用底部支撐模具支撐所述外預成型坯的底部並在抑制所述底部延伸的狀態下進行的。
此外,在其他觀點中,提供一種雙層容器的製造方法,其具備吹塑成形步驟,所述吹塑成形步驟是在內預成型坯覆蓋外預成型坯的狀態下,加熱所述內預成型坯與所述外預成型坯在使其軟化的狀態下向所述內預成型坯內吹入空氣外完成的,所述內預成型坯是吹塑成形體,所述外預成型坯在底部具有環狀凸部。
應予說明,在其他觀點的發明中,不限定外氣導入孔的位置,可以設置在容器主體202的口部205、胴部206、底部207中的任一者。此外,用來在外殼203與內袋204之間形成間隙的間隔部件209不是必須的。 [實施例]
以下、表示與第1觀點相關的實施例。
1.容器主體102的製造 <實施例1> 利用直接吹塑成形以及表3所示層構成製造如圖12所示構成的內容器104。在內容器104收容部107高度方向上的中央處的壁厚為1500μm。 [表3]
Figure 02_image005
表3中的各層由以下材料製造。 LDPE/LLDPE層:LDPE(融點110℃、旭化成公司製造、型號:F2206)與LLDPE(融點120℃、日本聚乙烯公司製造、型號:NF325N)的質量比為50:50的混合樹脂 PP層:聚丙烯(住友化學公司製造、型號:FH3315) EVOH層:EVOH(三菱化學公司製造、型號:SF7503B) 酸改質PE/LDPE層:酸改質聚乙烯(三菱化學公司製造、型號:L522)與LDPE(融點110℃、旭化成公司製造、型號:F2206)的質量比為50:50的混合樹脂 LDPE層:LDPE(旭化成公司製造、型號:F2206)
接下來,按照在第1實施方式中說明的方法,以覆蓋內容器104的外周面與底面的方式,通過樹脂溫度220℃的注塑成形形成外套105來製造容器主體102。注塑成形使用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的離聚物樹脂(Dow-Mitsui Polychemicals公司製造、型號:PC2000、融點80℃)。
<實施例2> 作為外殼113的最外層113c1,在代替LDPE/LLDPE層使用LDPE/ADH層以外,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製作了容器主體102。
LDPE/ADH層是由LDPE(融點110℃、旭化成公司製造、型號:F2206)與黏接樹脂(融點120℃、三菱化學公司製造、型號:L522)的質量比為50:50的混合樹脂,混合樹脂的融點為115℃。
<比較例1> 作為外殼113的最外層113c1除了代替LDPE/LLDPE層使用PP層以外,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製作容器主體102。
PP層由聚丙烯(住友化學公司製造、型號:FH3315)構成,融點為140℃。
2.評價 針對上述實施例與比較例進行如下評價,其結果示於表4中。如表4所示,在實施例中,變形性與黏接性良好。與此相比,比較例的變形性與黏接性不良。
[表4]
Figure 02_image007
<變形性> 目視確認外套105內的內容器104是否發生變形,並按照以下基準進行評價。 ○:未變形 ×:變形
<黏接性> 將容器主體102縱向切斷確認是否能夠用手從外套105剝離內容器104,並按照以下基準進行評價。 ○:即使用手用力拉扯也不會剝離 △:用手用力拉扯後可以剝離 ×:可以用手輕易剝離
1:雙層容器2:主體3:口部5:凹部6:止回閥6s:空洞部21:外殼22:內袋23:底面25:中間空間26:收容空間30:蓋31:頂面51:特定區域52:外氣導入孔53:開口面54:壁55:溝槽部60:筒體61:軸部62:卡止部63:擴徑部64:開口部65:止動部66:面69:球101:收容容器102:容器主體103:開栓部件104:內容器104a:外周面104b:底面104c1:最外層104c2:鄰接層104c3:其他層105:外套105a:筒部105b:底部105c:通氣部107:收容部107a:胴部107b:底部107c:夾斷部108:口部108a:卡合部108b:平坦部109:模具109a:腔109b:閘門110:固定部110a:開口部111:支撐杆112:泵112a:主體部112a1:筒部112a2:缸部112a3:上壁部112b:活塞部112c:噴嘴112d:管113:外殼113c1:最外層113c2:鄰接層113c3:其他層114:內袋114c1:最外層114c2:黏接層114c3:內面層115:外氣導入部201:雙層容器202:容器主體203:外殼203a:***孔203b:突起204:內袋204a:卡止突起204b:凸緣205:口部205a:卡合部206:胴部206a:上端部207:底部207a:中央凹部207a1:卡止部207a2:外氣導入孔207a3:環狀凸部207a4:定位凹部207b:周緣部207b1:接地部207b2:周緣凹部208:間隙209:間隔部件213:外預成型坯213a:口部213b:胴部213c:底部213c1:突起213c2:定位孔213c3:外氣導入孔213c4:環狀凸部214:內預成型坯214a:口部214a1:凸緣214b:胴部214c:底部214c1:定位針銷214c2:突起214d:最內層214e:阻氣層214e1:阻氣層214e2:阻氣層214f:最外層214g:底部214h:切胚部215:組件220:模具單元221:口部支撐模具221a:***孔222:底部支撐模具222a:凹部222b:凹部222c:驅動機構223:成形模具223a:腔面224:成形模具224a:腔面225:支撐杆226:氣體通路231:切胚641:平坦面642:狹縫部A:區域B:區域C:區域F:力G:間隙Tpm:熔解峰溫度θ:傾斜角φ:角
104:內容器
104c1:最外層
104c2:鄰接層
104c3:其他層
105:外套
105a:筒部

Claims (30)

  1. 一種收容容器,具備: 以覆蓋內容器外周面的方式與外套一體成形的容器主體, 所述外套是注塑成形體, 所述內容器具備最外層、和與所述最外層鄰接的鄰接層, 構成所述最外層的最外層樹脂的融點比構成所述鄰接層的鄰接層樹脂的融點低。
  2.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收容容器,其中, 所述最外層樹脂的融點與所述鄰接層樹脂的融點的差是5℃以上。
  3. 根據請求項1或2所述的收容容器,其中, 相對於所述內容器壁厚,所述最外層的壁厚為10%以上。
  4. 根據請求項1或2所述的收容容器,其中, 所述最外層樹脂含有未改質聚烯烴。
  5. 根據請求項4所述的收容容器,其中, 所述最外層樹脂含有酸改質聚烯烴與所述未改質聚烯烴。
  6. 根據請求項1或2所述的收容容器,其中, 構成所述外套的樹脂具有與所述最外層樹脂相同的單體單元。
  7. 根據請求項1或2所述的收容容器,其中, 所述內容器構成為具有外殼與內袋且隨內容物減少所述內袋收縮, 所述最外層與所述鄰接層設置在所述外殼。
  8. 一種收容容器的製造方法, 具備一體成形內容器與外套的一體成形步驟, 其中,在所述一體成形步驟中,在將所述內容器的外周面配置在模具內的狀態下,向所述模具的腔內的所述內容器的外側的空間填充樹脂,形成所述外套, 所述內容器具備最外層與與所述最外層鄰接的鄰接層, 構成所述最外層的最外層樹脂的融點比構成所述鄰接層的鄰接層樹脂的融點低。
  9. 根據請求項8所述的方法,其中, 在所述一體成形步驟時,對所述內容器內加壓。
  10. 根據請求項8或請求項9所述的方法,其中, 在所述一體成形步驟中,在使用***到所述內容器內的支撐杆按壓所述內容器的底面的內面的狀態下,填充所述樹脂。
  11. 一種雙層容器,具備外殼、外氣導入孔、以及內袋,其中, 所述外殼構成為可從外側按壓,且該按壓使收容在所述內袋的內容物從口部流出, 所述外氣導入孔設置在所述外殼的底部側的特定區域,所述底部側是指將該雙層容器在高度方向上二等分時遠離口部的一側, 且構成為與止回閥嵌合,通過所述止回閥,在所述內容物流出後,空氣被導入所述外殼的內側與所述內袋的外側的中間空間內,以使所述外殼的形狀恢復原狀, 所述內袋構成為當所述內容物減少時被導入至所述中間空間的所述空氣按壓而收縮。
  12. 根據請求項11所述的雙層容器,其中, 所述口部構成為可安裝蓋, 所述蓋的頂面作為接地面可倒立放置。
  13. 根據請求項12所述的雙層容器,其中, 所述蓋的頂面的面積為S1,所述口部的面積為S2, 滿足S1≧1.5×S2。
  14. 根據請求項11~13中任一項所述的雙層容器,其中, 所述特定區域是所述外殼的側面的一部分。
  15. 根據請求項11~13中任一項所述的雙層容器,其中, 所述特定區域位於所述外殼的凹部,且構成為相對於界定所述凹部的開口面具有傾斜角。
  16. 根據請求項15所述的雙層容器,其中, 所述傾斜角為5度以上45度以下。
  17. 根據請求項15所述的雙層容器,其中, 界定所述凹部的壁構成為與所述開口面不垂直。
  18. 根據請求項15所述的雙層容器,進一步具備溝槽部,其中, 所述溝槽部設置在所述外殼上比所述特定區域更靠近底部側的位置。
  19. 根據請求項18所述的雙層容器,其中, 所述溝槽部的深度比所述凹部的深度淺。
  20. 根據請求項11~13中任一項所述的雙層容器,其中, 所述止回閥是球閥。
  21. 一種雙層容器,其具備容器主體,所述容器主體構成為具有外殼與內袋且隨內容物減少所述內袋收縮,其中, 所述容器主體具備筒狀的胴部與設置在所述胴部下端的底部, 所述底部具備設置在所述底部的中央的中央凹部與圍繞所述中央凹部的周緣部, 在所述中央凹部,所述外殼上設置有外氣導入孔, 在所述周緣部設置有用來在所述外殼與所述內袋之間形成間隙的間隔部件。
  22. 根據請求項21所述的雙層容器,其中, 所述間隔部件是設置在所述外殼或所述內袋的突起。
  23. 根據請求項21或22所述的雙層容器,其中, 所述間隔部件配置成放射狀。
  24. 根據請求項21或22所述的雙層容器,其中, 所述間隔部件配置成構成非連續圓。
  25. 根據請求項21或22所述的雙層容器,其中, 所述容器主體是在構成所述內袋的內預成型坯覆蓋有構成所述外殼的外預成型坯的狀態下,加熱所述內預成型坯與所述外預成型坯吹塑成形而形成的。
  26. 根據請求項25所述的雙層容器,其中, 所述內預成型坯在所述內預成型坯的底部具備定位針銷, 所述外預成型坯在所述外預成型坯的底部具備定位孔, 所述吹塑成形在將所述定位針銷***到所述定位孔中的狀態下進行。
  27. 一種雙層容器的製造方法, 具備吹塑成形步驟, 其中,所述吹塑成形步驟通過以下方式進行:在使外預成型坯覆蓋內預成型坯的狀態下,加熱軟化所述內預成型坯與所述外預成型坯,並在該狀態下向所述內預成型坯內吹入空氣, 所述內預成型坯是吹塑成形體, 所述吹塑成形步驟在抑制了所述外預成型坯的底部的延伸的狀態下進行。
  28. 根據請求項27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外預成型坯具備抑制所述外預成型坯的底部的延伸的加固構造。
  29. 根據請求項28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加固構造是設置在所述外預成型坯的底部的環狀凸部。
  30. 根據請求項27~29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吹塑成形步驟是在使用底部支撐模具支撐所述外預成型坯的底部,來抑制所述底部的延伸的狀態下進行。
TW109137570A 2019-10-31 2020-10-29 收容容器及其製造方法、雙層容器及其製造方法 TW20212654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98246A JP7473776B2 (ja) 2019-10-31 2019-10-31 二重容器
JP2019-198246 2019-10-31
JP2019-216588 2019-11-29
JP2019216588 2019-11-29
JP2020-030976 2020-02-26
JP2020030976A JP2021133962A (ja) 2020-02-26 2020-02-26 収容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0174189A JP2021091477A (ja) 2019-11-29 2020-10-15 二重容器
JP2020-174189 2020-10-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6541A true TW202126541A (zh) 2021-07-16

Family

ID=779086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7570A TW202126541A (zh) 2019-10-31 2020-10-29 收容容器及其製造方法、雙層容器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212654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463159C2 (ru) Составная упаковка "bag-in-container", изготовленная способом выдувного формования, состоящая из внутреннего слоя и слоя, содержащего энергопоглощающие присадки; преформа для ее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и способ для ее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JP6802499B2 (ja) 積層剥離容器
JP6923788B2 (ja) 積層剥離容器
JP6421458B2 (ja) 積層剥離容器
TW201831306A (zh) 層疊剝離容器
EP3307514B1 (en) Barrier tube shoulders
JP6780911B2 (ja) 積層剥離容器
JP6974753B2 (ja) 積層剥離容器
JP6451087B2 (ja) 積層剥離容器
JP4579576B2 (ja) 樹脂製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2126541A (zh) 收容容器及其製造方法、雙層容器及其製造方法
JP5789555B2 (ja) 二重容器の製造方法
JP6802476B2 (ja) 積層剥離容器
WO2021085374A1 (ja) 収容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二重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6246777A (ja) 複合容器の製造装置
JP6295701B2 (ja) 積層剥離容器
JP2021133962A (ja) 収容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A3106957C (en) Heat-shrinkable plastic element, composite preform, and composite container
JP7473776B2 (ja) 二重容器
JP7246946B2 (ja) 積層剥離容器
JP2022041270A (ja) 積層剥離容器
JP2022057993A (ja) 積層剥離容器
JP2020117309A (ja) 収容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144411A (ja) 内面補強中空容器のブロー成形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2021024598A (ja) 合成樹脂製容器、及び合成樹脂製容器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