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18132A - 保護元件、電池組 - Google Patents

保護元件、電池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18132A
TW202118132A TW109129580A TW109129580A TW202118132A TW 202118132 A TW202118132 A TW 202118132A TW 109129580 A TW109129580 A TW 109129580A TW 109129580 A TW109129580 A TW 109129580A TW 202118132 A TW202118132 A TW 20211813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fitting
protection element
slot
adhesi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95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木村裕二
小森千智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迪睿合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迪睿合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迪睿合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181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8132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85/00Protective devices in which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a part of fusible material and this current is interrupted by displacement of the fusible material when this current becomes excessive
    • H01H85/02Details
    • H01H85/04Fuses, i.e. expendable parts of the protective device, e.g. cartridges
    • H01H85/041Fuses, i.e. expendable parts of the protective device, e.g. cartridg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 H01H85/046Fuses formed as prin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7/00Thermally-actuated switches
    • H01H37/74Switches in which only the opening movement or only the closing movement of a contact is effected by heating or cooling
    • H01H37/76Contact member actuated by melting of fusible material, actuated due to burning of combustible material or due to explosion of explosive material
    • H01H37/761Contact member actuated by melting of fusible material, actuated due to burning of combustible material or due to explosion of explosive material with a fusible element forming part of the switched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85/00Protective devices in which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a part of fusible material and this current is interrupted by displacement of the fusible material when this current becomes excessive
    • H01H85/02Details
    • H01H85/04Fuses, i.e. expendable parts of the protective device, e.g. cartridges
    • H01H85/05Component parts thereof
    • H01H85/165Casings
    • H01H85/175Cas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asing shape or fo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7/00Thermally-actuated switches
    • H01H37/74Switches in which only the opening movement or only the closing movement of a contact is effected by heating or cooling
    • H01H37/76Contact member actuated by melting of fusible material, actuated due to burning of combustible material or due to explosion of explosiv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85/00Protective devices in which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a part of fusible material and this current is interrupted by displacement of the fusible material when this current becomes excessive
    • H01H85/02Details
    • H01H85/04Fuses, i.e. expendable parts of the protective device, e.g. cartridges
    • H01H85/05Component parts thereof
    • H01H85/055Fusible members
    • H01H85/08Fusi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form of the fusible member
    • H01H85/11Fusi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form of the fusible member with applied local area of a metal which, on melting, forms a eutectic with the main material of the fusible member, i.e. M-effec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85/00Protective devices in which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a part of fusible material and this current is interrupted by displacement of the fusible material when this current becomes excessive
    • H01H85/02Details
    • H01H85/04Fuses, i.e. expendable parts of the protective device, e.g. cartridges
    • H01H85/05Component parts thereof
    • H01H85/165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7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 H01M50/58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in response to current, e.g. fus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7/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 H02H7/18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for batteries; for 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85/00Protective devices in which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a part of fusible material and this current is interrupted by displacement of the fusible material when this current becomes excessive
    • H01H85/02Details
    • H01H85/46Circuit arrangements not adapted to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 of the protective device
    • H01H2085/466Circuit arrangements not adapted to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 of the protective device with remote controlled forced fu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61/00Electrothermal relays
    • H01H61/02Electrothermal relays wherein the thermally-sensitive member is heated indirectly, e.g. resistively, inductive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Fuse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Protection Of Stat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排除嵌合凸部與嵌合凹部之間的接著劑之多餘部分而確實地確保下側外殼與上側外殼之接著強度之保護元件。 本發明之保護元件具備:可熔導體3;及殼體6,其具有下側外殼4及上側外殼5,藉由將上側外殼5及下側外殼4以接著劑接合而形成;於上側外殼5及下側外殼4之任一者形成有嵌合凹部25,於任另一者形成有嵌合於嵌合凹部25之嵌合凸部26,且形成有狹槽27,該狹槽27與嵌合凹部25連續且延伸於上側外殼5及下側外殼4之對接面,使接著劑19流動。

Description

保護元件、電池組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遮斷電流路徑之保護元件、及使用其之電池組。本發明申請案係以於日本於2019年8月29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編號日本發明專利申請2019-157431為基礎而主張其優先權者,該發明申請案藉由被參照而援用於本發明申請案。
多數之能夠充電而重複利用之二次電池被加工為電池組而提供給使用者。尤其是在重量能量密度較高之鋰離子二次電池中,為了確保使用者及電子機器之安全,一般而言,將過充電保護、過放電保護等若干個保護電路內置於電池組,具有於特定之情形下遮斷電池組之輸出之功能。
於多數之使用鋰離子二次電池之電子裝置中,藉由使用內置於電池組之FET開關進行輸出之導通/關斷,而進行電池組之過充電保護或過放電保護動作。然而,在因某種原因,FET開關發生短路破壞之情形下、在被施加雷電突波等,流通瞬間性大電流之情形下、或在因電池單元之壽命,而輸出電壓異常降低、或相反輸出過大異常電壓之情形下,亦必須保護電池組及電子機器免受起火等事故之害。因而,為了於此可能設想到之任意之異常狀態下,亦安全地遮斷電池單元之輸出,而使用包含具有藉由來自外部之信號遮斷電流路徑之功能之保險絲元件之保護元件。
作為面向此鋰離子二次電池等之保護電路之保護元件,使用在保護元件內部具有發熱體,藉由該發熱體之發熱,將電流路徑上之可熔導體熔斷之構造。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5-53260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鋰離子二次電池之用途近年來擴大,業界曾探討更大電流之用途,例如採用至電動螺絲刀等電動工具、或混合動力車、電動車、電動輔助自行車等輸送機器,部分採用已開始。於該等用途中,尤其是於啟動時等,有流通如超過數10 A~100 A之大電流之情形。較理想為實現應對此大電流容量之保護元件。
為了實現應對此大電流之保護元件,曾提案使用使剖面積增大之可熔導體,於該可熔導體之正面,連接形成有發熱體之絕緣基板之保護元件。
圖26、圖27、圖28、圖29係顯示設想大電流用途之保護元件之一構成例之圖。圖26係外觀立體圖,圖27係俯視圖,圖28係圖27之D-D’剖視圖,圖29係省略上側外殼而顯示之俯視圖。圖26~圖29所示之保護元件100藉由在與電池之充放電電路等外部電路連接之第1、第2外部連接端子101、102間連接可熔導體103,而構成該外部電路之一部分,於過電壓等異常時,藉由可熔導體103熔融,而遮斷第1外部連接端子101與第2外部連接端子102之間之電流路徑。
保護元件100具備:絕緣基板105;第1、第2外部連接端子101、102,其等與外部電路連接;2個發熱體106,其等排列於絕緣基板105之正面;絕緣層107,其被覆發熱體106;正面電極108,其積層於絕緣層107上,且與發熱體106連接;及可熔導體103,其跨於第1外部連接端子101、正面電極108、及第2外部連接端子102經由銲膏而搭載。
保護元件100藉由第1、第2外部連接端子101、102跨於元件殼體之內外而配設,且藉由螺固等連接於設置於供保護元件100安裝之外部電路基板之連接電極,而將可熔導體103組裝入形成於外部電路基板上之電流路徑之一部分。
發熱體106係具有電阻值較高且當通電時發熱之導電性之構件,包含例如鎳鉻合金、W、Mo、Ru等或包含其等之材料。又,發熱體106與形成於絕緣基板105之正面上之發熱體饋電電極109連接。發熱體饋電電極109經由銲膏與第3外部連接端子110連接。保護元件100藉由第3外部連接端子110連接於設置於供保護元件100安裝之外部電路基板之連接電極,而將發熱體106與設置於外部電路之外部電源連接。而且,發熱體106係由未圖示之開關元件等常時控制通電及發熱。
發熱體106由包含玻璃層等之絕緣層107被覆,且於絕緣層107上形成正面電極108,藉此介隔著絕緣層107重疊正面電極108。又,於正面電極108上,經由銲膏連接跨於第1、第2外部連接端子101、102間連接之可熔導體103。
藉此,保護元件100之發熱體106與可熔導體103藉由重疊而熱性連接,若發熱體106藉由通電而發熱,則可將可熔導體103熔斷。
可熔導體103係由無Pb焊料等低熔點金屬、或Ag、Cu或以其等為主成分之合金等高熔點金屬形成,或具有低熔點金屬與高熔點金屬之積層構造。而且,可熔導體103藉由自第1外部連接端子101跨於正面電極108直到第2外部連接端子102而連接,而構成組裝有保護元件100之外部電路之電流路徑之一部分。而且,可熔導體103藉由因流通超過額定之電流,自發熱(焦耳熱),而熔斷,或因發熱體106之發熱而熔斷,將第1、第2外部連接端子101、102間予以遮斷。
而且,保護元件100當產生遮斷外部電路之電流路徑之需要時,藉由開關元件,向發熱體106通電。藉此,保護元件100之發熱體106發熱至高溫,將組裝入外部電路之電流路徑上之可熔導體103熔融。可熔導體103之熔融導體藉由朝潤濕性較高之正面電極108及第1、第2外部連接端子101、102拉近,而將可熔導體103熔斷。因而,保護元件100使第1外部連接端子101~正面電極108~第2外部連接端子102之間熔斷,可遮斷外部電路之電流路徑。
保護元件100如圖30所示般,具有下側外殼111、及上側外殼112,該等下側外殼111與上側外殼112藉由被接合,而構成保護元件100之殼體113。此外,圖30係顯示殼體113之圖,(A)係上側外殼112之仰視圖,(B)係下側外殼111及上側外殼112之剖視圖,(C)係下側外殼111之俯視圖。下側外殼111支持絕緣基板105、及第1、第2外部連接端子101、102。上側外殼112具有收容上述之元件內部構成之空間。
下側外殼111於各轉角部形成嵌合凸部114。又,上側外殼112於各轉角部形成與嵌合凸部114嵌合之嵌合凹部115。於形成殼體113時,如圖31所示,對下側外殼111之包含嵌合凸部114之側緣部供給接著劑120,且與上側外殼112對接。藉此,將嵌合凸部114與嵌合凹部115經由接著劑120嵌合,將下側外殼111與上側外殼112接合。
此處,保護元件100為了應對大電流用途,而如上述般謀求可熔導體103之大型化、及發熱體106之發熱量之增加。然而,由於伴隨於此,可熔導體103之熔斷時之熱衝擊亦變大,且外殼內部之空氣急劇膨脹,故對殼體113要求承受該壓力之接合強度。為了提高下側外殼111與上側外殼112之接合強度,而考量增加接著劑120之量,但若增加接著劑120,則在嵌合時向嵌合凹部115流入之量增加。又,沿嵌合凸部114,接著劑亦進入與嵌合凹部115之間。
因而,如圖32所示,在使下側外殼111與上側外殼112對接時,無流入嵌合凸部114與嵌合凹部115之間之接著劑120之溢出位置,反而阻礙下側外殼111與上側外殼112之密接。因此,成為上側外殼112自下側外殼111浮起之狀態,有產生在未獲得所期望之接著強度下,上側外殼112於可熔導體103之熔斷時脫開、或無法滿足特定之殼體之高度條件等不良情況之虞。
因而,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排除嵌合凸部與嵌合凹部之間之接著劑之多餘部分,確實地確保下側外殼與上側外殼之接著強度之保護元件、及使用其之電池組。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之問題,本發明之保護元件具備:可熔導體;及殼體,其具有下側外殼及上側外殼,藉由將上述上側外殼及上述下側外殼以接著劑接合而形成;於上述上側外殼及上述下側外殼之任一者形成有嵌合凹部,於任另一者形成有嵌合於上述嵌合凹部之嵌合凸部,且形成有狹槽,該狹槽與上述嵌合凹部連續且延伸於上述上側外殼及上述下側外殼之對接面,使上述接著劑流動。
為了解決上述之問題,本發明之保護元件具備:可熔導體;及殼體,其具有下側外殼及上側外殼,藉由將上述上側外殼及上述下側外殼以接著劑接合而形成;於上述上側外殼及上述下側外殼之任一者形成有嵌合凹部,於任另一者形成有嵌合於上述嵌合凹部之嵌合凸部;上述嵌合凸部於外周面形成有使上述接著劑流動之狹槽。
為了解決上述之問題,本發明之保護元件具備:可熔導體;及殼體,其具有下側外殼及上側外殼,藉由將上述上側外殼及上述下側外殼以接著劑接合而形成;於上述上側外殼及上述下側外殼之任一者形有成嵌合凹部,於任另一者形成有嵌合於上述嵌合凹部之嵌合凸部,且形成有狹槽,該狹槽與上述嵌合凹部連續且延伸於上述上側外殼及上述下側外殼之對接面,使上述接著劑流動;上述嵌合凸部於外周面形成有使上述接著劑流動之狹槽。
又,本發明之電池組具備:1個以上之電池單元;及保護元件,其連接於上述電池單元之充放電路徑上,遮斷該充放電路徑;且上述保護元件具備:可熔導體;及殼體,其具有下側外殼及上側外殼,藉由將上述上側外殼及上述下側外殼以接著劑接合而形成;於上述上側外殼及上述下側外殼之任一者形成有嵌合凹部,於任另一者形成有嵌合於上述嵌合凹部之嵌合凸部,且形成有狹槽,該狹槽與上述嵌合凹部連續且延伸於上述上側外殼及上述下側外殼之對接面,使上述接著劑流動。
又,本發明之電池組具備:1個以上之電池單元;及保護元件,其連接於上述電池單元之充放電路徑上,遮斷該充放電路徑;且上述保護元件具備:可熔導體;及殼體,其具有下側外殼及上側外殼,藉由將上述上側外殼及上述下側外殼以接著劑接合而形成;於上述上側外殼及上述下側外殼之任一者形成有嵌合凹部,於任另一者形成有嵌合於上述嵌合凹部之嵌合凸部;上述嵌合凸部形成有使上述接著劑沿突出方向流動之狹槽。
又,本發明之電池組具備:1個以上之電池單元;及保護元件,其連接於上述電池單元之充放電路徑上,遮斷該充放電路徑;且上述保護元件具備:可熔導體;及殼體,其具有下側外殼及上側外殼,藉由將上述上側外殼及上述下側外殼以接著劑接合而形成;於上述上側外殼及上述下側外殼之任一者形成有嵌合凹部,於任另一者形成有嵌合於上述嵌合凹部之嵌合凸部,且形成有狹槽,該狹槽與上述嵌合凹部連續且延伸於上述上側外殼及上述下側外殼之對接面,使上述接著劑流動;上述嵌合凸部形成有使上述接著劑沿突出方向流動之狹槽。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狹槽藉由在使上側外殼及下側外殼對接時,使填充於嵌合凹部內之接著劑之多餘部分流動至內部,而防止使接著劑之多餘部分滯留於與嵌合凸部嵌合之嵌合凹部內。藉此,可防止由滯留於嵌合凹部內之接著劑之多餘部分,阻礙上側外殼及下側外殼之密接。
以下,針對應用本發明之保護元件、電池組,一面參照圖式,一面詳細地說明。此外,本發明並非僅限定於以下之實施形態者,當得在不脫離本發明之要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又,圖式係示意性圖式,各尺寸之比例等有與實際者不同之情形。具體的尺寸等應該參酌以下之說明而加以判斷。又,在圖式相互間當亦含有彼此之尺寸之關係或比例不同之部分。
[第1實施之形態:嵌合凹部狹槽] 於圖1、圖2、圖3中顯示應用本發明之保護元件1。保護元件1具備:絕緣基板2;可熔導體3,其搭載於絕緣基板2之正面;及殼體6,其具有支持絕緣基板2之背面的下側外殼4、及覆蓋絕緣基板2之正面的上側外殼5,藉由將下側外殼4與上側外殼5以接著劑19接合,而收納絕緣基板2。又,保護元件1具有第1、第2外部連接端子7、8。第1、第2外部連接端子7、8跨於殼體6之內外而配設,藉由螺固等而連接於設置在供保護元件1安裝之外部電路的連接電極。第1、第2外部連接端子7、8由下側外殼4支持,且各一端藉由可熔導體3而連接。而且,保護元件1因經由第1、第2外部連接端子7、8而組入外部電路,從而可熔導體3構成該外部電路之電流路徑之一部分,藉由後述之發熱體10發熱、或超過額定之過電流而熔斷,而可遮斷電流路徑。
[絕緣基板] 絕緣基板2例如由氧化鋁、玻璃陶瓷、莫來石、氧化鋯等具有絕緣性之構件形成。此外,絕緣基板2亦可使用用於玻璃環氧樹脂基板、酚基板等印刷配線基板之材料。於圖3所示之絕緣基板2中,將經由後述之正面電極11而連接之可熔導體3之延伸方向之兩側緣設為第1側緣部2c,將形成後述之發熱體電極15及發熱體饋電電極16之兩側緣設為第2側緣部2d。
[發熱體] 將可熔導體3熔斷之發熱體10係具有電阻值較高且當通電時發熱之導電性之構件,包含例如鎳鉻合金、W、Mo、Ru、Cu、Ag、或以其等為主成分之合金等。可藉由將該等合金或組成物、化合物之粉狀體與樹脂黏合劑等混合形成糊狀物,將該糊狀物利用絲網印刷技術於絕緣基板2之正面2a上形成圖案並進行煅燒等而形成。
發熱體10在絕緣基板2之正面2a上由絕緣層9被覆。於絕緣層9上,積層後述之正面電極11。絕緣層9係為了謀求發熱體10之保護及絕緣,且高效率地向正面電極11及可熔導體3傳遞發熱體10之熱而設置,包含例如玻璃層。
發熱體10之一端與形成於絕緣基板2之正面2a之發熱體電極15連接。又,發熱體電極15與形成於絕緣層9上之正面電極11連接。藉此,發熱體10與搭載於正面電極11上之可熔導體3電性連接。又,發熱體10之另一端與發熱體饋電電極16連接。發熱體饋電電極16形成於絕緣基板2之正面2a,且經由銲膏等連接材料20與第3外部連接端子17連接,經由該第3外部連接端子17與外部電路連接。而且,保護元件1藉由與外部電路連接,而經由第3外部連接端子17將發熱體10組裝入形成於外部電路之向發熱體10之饋電路徑。
又,發熱體10如圖3所示般,以通電方向成為與可熔導體3之通電方向交叉之方向之方式形成,發熱體電極15及發熱體饋電電極16形成於第2側緣部2d此舉,在有效率地使用絕緣基板2之面積上較佳。
又,發熱體10可於絕緣基板2之正面形成複數個。於圖3所示之保護元件1之例中,形成2個發熱體10。各發熱體10之一端與發熱體電極15連接,另一端與發熱體饋電電極16連接,且電性並聯連接。
此外,保護元件1亦可將發熱體10形成在積層於絕緣基板2之正面2a的絕緣層9之內部。又,保護元件1亦可將發熱體10形成於絕緣基板2之內部。又,保護元件1亦可將發熱體10形成於絕緣基板2之背面2b。此外,於將發熱體10形成於絕緣基板2之背面2b之情形下,發熱體10之一端與形成於絕緣基板2之背面2b的背面電極連接,經由貫通背面電極與正面電極11間之導電貫通孔而與搭載於正面電極11上之可熔導體2電性連接。又,發熱體10之另一端經由形成於絕緣基板2之背面2b的發熱體饋電電極而與第3外部連接端子17連接。
[正面電極] 於絕緣層9上形成有正面電極11,該正面電極11經由發熱體電極15與發熱體10連接,且與可熔導體3連接。正面電極11經由銲膏等接合材料20而連接於可熔導體3。又,正面電極11當可熔導體3熔融時將熔融導體3a凝聚,藉此可將可熔導體3熔斷。
正面電極11亦可形成吸引孔12。吸引孔12當可熔導體3熔融時,利用毛細管現象吸引該熔融導體3a,減小在正面電極11上保持之熔融導體3a之體積(參照圖4)。保護元件1即便於為了因應大電流用途而增大可熔導體3之剖面積、因而熔融量增大之情形下,亦可藉由使吸引孔12吸引,而減小熔融導體3a之體積。具有此構成之絕緣基板2構成熔斷構件18,該熔斷構件18當發熱體10通電、發熱時,藉由該熱使可熔導體3熔融,將該熔融導體3a朝吸引孔12吸引並加以遮斷。
藉此,保護元件1可減小在正面電極11上保持之熔融導體3a之體積,而更確實地謀求第1、第2外部連接端子7、8間之絕緣,再者,減輕因在可熔導體3之熔斷時產生之電弧放電所致之熔融導體3a之飛散,防止絕緣電阻降低,進而,可防止因可熔導體3朝搭載位置之周邊電路附著所致之短路故障。
吸引孔12於內面形成導電層13。藉由形成導電層13,而吸引孔12可容易吸引熔融導體3a。導電層13係由例如銅、銀、金、鐵、鎳、鈀、鉛、錫之任一者、或以任一者為主成分之合金形成,可藉由電解鍍覆或導電膏體之印刷等周知之方法形成吸引孔12之內面。又,導電層13可藉由將複數條金屬線、或具有導電性之帶狀物之集合體***吸引孔12內而形成。
又,吸引孔12較佳為形成為於絕緣基板2之厚度方向貫通之貫通孔。藉此,吸引孔12可將熔融導體3a吸引至絕緣基板2之背面2b側,可吸引更多之熔融導體3a,而減小熔斷部位之熔融導體3a之體積。此外,吸引孔12可形成為非貫通孔。
吸引孔12之導電層13與形成於絕緣基板2之正面2a之正面電極11連續。由於正面電極11支持可熔導體3且供熔融導體3a凝聚,故藉由正面電極11與導電層13連續,而可容易地將熔融導體3a導引至吸引孔12內。
此外,導電層13及正面電極11藉由被發熱體10加熱,而可容易將可熔導體3之熔融導體3a向吸引孔12內吸引,且容易將其在正面電極11上凝聚。因而,保護元件1可促進自正面電極11經由導電層13向吸引孔12吸引熔融導體3a之作用,確實地將可熔導體3熔斷。
又,可於絕緣基板2之背面2b,形成與吸引孔12之導電層13連接之背面電極14。藉由背面電極14與導電層13連續,而當可熔導體3熔融時,經由吸引孔12移動之熔融導體3a凝聚(參照圖4)。藉此,保護元件1可吸引更多之熔融導體3a,而減小熔斷部位之熔融導體3a之體積。
此外,保護元件1可藉由形成複數個吸引孔12,而增加吸引可熔導體3之熔融導體3a之路徑,藉由吸引更多之熔融導體3a,而減小熔斷部位之熔融導體3a之體積。此時,複數個吸引孔12可跨於正面電極11與可熔導體3重疊之可熔導體3之寬度方向而形成。又,吸引孔12亦可形成於供熔融導體3a潤濕擴展之正面電極11與可熔導體3不重疊之區域。
又,在將2個發熱體10排列設置之情形下,於形成於絕緣基板2之正面2a、背面2b或內部之任一情形下均形成於吸引孔12之兩側此舉,在加熱正面電極11及背面電極14,且將更多之熔融導體3a吸引、凝聚上較佳。
[殼體] 其次,針對保護元件1之殼體6,進行說明。殼體6係藉由將下側外殼4與上側外殼5藉由接著劑19接合而形成。殼體6例如可使用各種工程塑膠、熱塑性塑膠、陶瓷等具有絕緣性之構件而形成。又,殼體6於絕緣基板2之正面2a上具有充分之內部空間,以供可熔導體3於熔融時膨脹為球狀,且供熔融導體3a在正面電極11及第1、第2外部連接端子7、8上凝聚。
下側外殼4與上側外殼5之接合係利用接著劑19進行。接著劑19藉由朝構成殼體6之側面之下側外殼4之側壁上端面與上側外殼5之側壁下端面5a之間供給並固化,而將下側外殼4與上側外殼5接合。作為接著劑19,無特別限制,可舉出例如熱固性接著劑。又,作為接著劑19之形態,只要係在接合過程中顯示流動性者即可,雖然其相狀態無限制,但基於作業性之觀點,較佳為液狀。
又,在應用本發明之保護元件中,下側外殼4及上側外殼5於任一者形成嵌合凹部25,於任另一者形成嵌合於嵌合凹部25之嵌合凸部26。以下,以於下側外殼4設置嵌合凸部26,於上側外殼5設置嵌合凹部25之情形為例進行說明。
[下側外殼] 圖5係顯示下側外殼4之圖,(A)係俯視圖,(B)係(A)之E-E’剖視圖。下側外殼4形成為大致方形狀,於各轉角部形成總計4個嵌合凸部26。雖然嵌合凸部26形成為圓柱狀,但嵌合凸部26之形狀只要為與後述之嵌合凹部25嵌合之凸形狀即可,可為例如圓錐狀、角柱狀、稜錐狀等。
又,下側外殼4於大致中央部設置將絕緣基板2之中央部保持為中空之凹面部23。下側外殼4沿凹面部23之側緣支持絕緣基板2之外側緣。藉由設置凹面部23,而可減小下側外殼4與絕緣基板2之接觸面積,抑制發熱體10之熱由下側外殼4吸熱。因而,保護元件1可將發熱體10之熱高效率地傳遞至可熔導體3,可使其更快速地熔斷。尤其是,藉由將凹面部23設置於下側外殼4之大致中央部,而可將發熱體10之正下方設為中空,抑制發熱體10之熱向下側外殼4之散熱。
[上側外殼] 圖6係顯示上側外殼5之圖,(A)係仰視圖,(b)係(A)之C-C’剖視圖。上側外殼5與下側外殼4同樣地形成為大致方形狀,於各轉角部設置供設置於下側外殼4之嵌合凸部26嵌合之總計4個嵌合凹部25。又,上側外殼5覆蓋形成於絕緣基板2之正面2a上之可熔導體3及第1、第2外部連接端子7、8,且具有可供熔斷之可熔導體3a於正面電極11及第1、第2外部連接端子7、8上凝聚之內部空間。
又,上側外殼5形成凹部狹槽27,該凹部狹槽27與嵌合凹部25連續且延伸至成為上側外殼5及下側外殼4之對接面之上側外殼5之側壁下端面5a,使接著劑19流動。如圖7所示,凹部狹槽27藉由在使上側外殼5及下側外殼4對接時,使填充於嵌合凹部25內之接著劑19之多餘部分流動至內部,而防止使接著劑19之多餘部分滯留於與嵌合凸部26嵌合之嵌合凹部25內。藉此,可防止由滯留於嵌合凹部25內之接著劑19之多餘部分,阻礙上側外殼5及下側外殼4之密接。此外,由於在嵌合凹部25內殘留與嵌合凸部26之接合所需之份額之接著劑19,故充分確保嵌合凹部25與嵌合凸部26之接著強度。又,藉由設置凹部狹槽27,而增加與接著劑19之接著面積,可謀求接著強度提高。
因而,保護元件1不會在成為上側外殼5自下側外殼4浮起之狀態下密接,可獲得所期望之接著強度。藉此,保護元件1可防止產生上側外殼5在可熔導體3之熔斷時脫開、或無法滿足特定之殼體之高度條件等不良情況。
凹部狹槽27較佳為沿被供給接著劑19之上側外殼5之側壁下端面5a形成。又,凹部狹槽27之長度無特別限制。凹部狹槽27之寬度雖然無特別限制,但較佳為俯視下為嵌合凹部25之直徑以下。又,凹部狹槽27之深度雖然無特別限制,但較佳為與嵌合凹部25之深度相同,或較其為淺。
又,如圖6(B)所示,凹部狹槽27較佳為形成為隨著與嵌合凹部25分開,而自嵌合凹部25之底面側直到嵌合凹部25之上正面側逐漸變淺之錐形狀。藉此,將流入凹部狹槽27之接著劑19之多餘部分導引至成為上側外殼5及下側外殼4之對接面之上側外殼5之側壁下端面5a,而可供上側外殼5及下側外殼4之接合用。又,藉由相對地朝向殼體6之轉角部增加接著劑之供給量,而可提高接著強度。
又,凹部狹槽27如圖8所示般形成為隨著與嵌合凹部25分開,而逐漸擴寬。藉此,可容易使接著劑19之多餘部分自嵌合凹部25內進一步朝狹槽前端流出。
又,可如圖9所示般,自1個嵌合凹部25延伸出複數個凹部狹槽27。藉此,可使更多之接著劑19之多餘部分自嵌合凹部25內流出。此外,複數個凹部狹槽27之形狀(寬度、長度、深度、傾斜等)可相同,亦可藉由使其等不同,而使接著劑19之流動量相應於方向而不同。
又,如圖9所示,凹部狹槽27較佳為自形成於上側外殼5之各轉角部之1個嵌合凹部25沿鄰接之2個側壁分別形成。藉此,可使更多之接著劑19之多餘部分自嵌合凹部25內流出。又,藉此,將接著劑19之多餘部分導引至成為與下側外殼4之對接面之上側外殼5之側壁下端面5a,可供上側外殼5及下側外殼4之接合用。
此外,凹部狹槽27較佳為形成為全嵌合凹部25,但可未必形成於全嵌合凹部25。
又,如圖10所示,自相鄰之嵌合凹部25延伸之凹部狹槽27彼此可形成為連續。藉此,可將填充於嵌合凹部25內之接著劑19之多餘部分朝凹部狹槽27導出,且使對上側外殼5及下側外殼4之對接面供給之接著劑19之多餘部分吸收至凹部狹槽27內,防止接著劑19之多餘部分對密接之阻礙。又,藉由設置凹部狹槽27,而增加與接著劑19之接著面積,可謀求接著強度提高。
此外,上側外殼5於與下側外殼4對接之側壁之下端面5a形成凹部,該凹部用於將由下側外殼4支持之第1、第2外部連接端子7、8及第3外部連接端子17跨於殼體6之內外而配設。該凹部形成於與第1、第2外部連接端子7、8及第3外部連接端子17之配設位置對應之位置,且凹部具有與第1、第2外部連接端子7、8及第3外部連接端子17之形狀相應之形狀。因而,殼體6使下側外殼4與上側外殼5無間隙地對接且接合,且可使第1、第2外部連接端子7、8及第3外部連接端子17向殼體外導出。
於形成殼體6時,如圖11所示,對下側外殼4之包含嵌合凸部26之側緣部供給接著劑19,且與上側外殼5對接。藉此,將嵌合凸部26與嵌合凹部25經由接著劑19嵌合,將下側外殼4與上側外殼5接合。
[變化例1] 其次,針對應用本發明之保護元件之變化例進行說明。應用本發明之保護元件可取代與嵌合凹部25連續之凹部狹槽27,或者跟與嵌合凹部25連續之凹部狹槽27一起,將凸部狹槽28形成於嵌合凸部26。凸部狹槽28設置於嵌合凸部26之周面,藉由使接著劑19之多餘部分流動,而防止接著劑19之多餘部分對下側外殼4與上側外殼5之密接之阻礙。
凸部狹槽28形成於嵌合凸部26之外周面,例如,可如圖12、圖13所示般,凸部狹槽28沿嵌合凸部26之突出方向形成為直線狀。圖12係顯示在下側外殼4設置有凸部狹槽28之殼體6之圖,(A)係上側外殼5之仰視圖,(B)係使上側外殼5與下側外殼4對向配置之剖視圖,(C)係下側外殼4之俯視圖。圖13係顯示形成有凸部狹槽28之嵌合凸部26之圖,(A)係俯視圖,(B)係(A)之J-J’剖視圖。
此外,凸部狹槽28之形態並不限定於直線狀,可為波形狀、矩形波狀、鋸齒狀等。又,凸部狹槽28除形成於嵌合凸部26之突出方向以外,還可於周繞外周面之方向形成。又,凸部狹槽28可於嵌合凸部26之外周面形成為螺旋狀。又,凸部狹槽28可連續形成,亦可斷續形成。
形成凸部狹槽28之朝向雖然無特別限制,但較佳為朝向被供給接著劑19之下側外殼4與上側外殼5之對接面而形成。例如,在圖12所示之構成中,凸部狹槽28較佳為朝沿下側外殼4之側壁之朝向形成。藉此,可使接著劑19之多餘部分流動至被供給接著劑19之下側外殼4與上側外殼5之對接面,可供接著用。又,於設置與上述之嵌合凹部25連續之凹部狹槽27之情形下,較佳為與凹部狹槽27朝相同之朝向形成。
又,凸部狹槽28較佳為自嵌合凸部28之基部形成。嵌合凸部26之基部由於成為下側外殼4與上側外殼5之對接面,故藉由積極地吸收接著劑19之多餘部分,而可促進密接。又,凸部狹槽28較佳為跨於嵌合凸部28之頂部而形成。藉此,可容易將滯留於嵌合凹部25內之接著劑19之多餘部分導入凸部狹槽28,且使接著劑19之吸收量增加。
又,凸部狹槽28可於一個嵌合凸部26形成複數個。藉此,可使更多之接著劑19之多餘部分吸收至凸部狹槽28內。又,凸部狹槽28較佳為如圖12所示般,朝沿形成於下側外殼4之轉角部之嵌合凸部26之鄰接2個側壁之朝向形成。藉此,可使接著劑19之多餘部分流動至被供給接著劑19之下側外殼4與上側外殼5之對接面,可供接著用。又,如設置有與上述之嵌合凹部25連續之凹部狹槽27,較佳形成為與凹部狹槽27相同之朝向。
又,如圖14、圖15所示,凸部狹槽28可在俯視下形成為其寬度自嵌合凸部26之周面至中心方向逐漸變小之錐形狀。藉此,可使毛細管現象發生作用,使接著劑19流入凸部狹槽28內,且可增加流入量。
又,凸部狹槽28可在剖視下形成為自嵌合凸部26之頂部至基部逐漸擴寬之錐形狀。藉此,可使毛細管現象發生作用,使滯留於下側外殼4與上側外殼5之對接面的接著劑19之多餘部分流入凸部狹槽28內,且可增加流入量。
此外,在圖12、圖14所示之保護元件1中,雖然於形成於下側外殼4之嵌合凸部26設置凸部狹槽28,使其與形成於上側外殼5之嵌合凹部25嵌合,但亦可於上側外殼5形成與嵌合凹部25連續之凹部狹槽27。藉由形成與嵌合凸部26連續之凸部狹槽28,且形成與嵌合凹部25連續之凹部狹槽27,而可吸收更多的接著劑19之多餘部分,防止接著劑19之多餘部分阻礙到下側外殼4與上側外殼5之密接。
[變化例2] 在上述之實施之形態中,針對於上側外殼5形成有嵌合凹部25及凹部狹槽27之構成、及於下側外殼4形成有嵌合凸部26及凸部狹槽28之構成進行了說明,但應用本發明之保護元件可如圖16、圖17所示般,於上側外殼51形成上述之嵌合凸部26,於下側外殼52形成上述之嵌合凹部25及凹部狹槽27。此外,在以下之說明中,針對與上述之保護元件1相同之構成賦予同一符號,且省略其細節。
於圖18中形成將上側外殼51與下側外殼52接合而形成保護元件50之步驟。圖16係顯示設置有嵌合凸部26之上側外殼51之圖,(A)係仰視圖,(B)係(A)之L-L’剖視圖。圖17係顯示設置有嵌合凹部25之下側外殼52之圖,(A)係俯視圖,(B)係(A)之M-M’剖視圖。保護元件50如圖17所示般,於下側外殼52形成上述之嵌合凹部25及凹部狹槽27。
下側外殼52與上側外殼51之接合步驟與上述之保護元件1同樣。亦即,如圖19(A)(B)所示,沿下側外殼52之與上側外殼51之對接面供給接著劑19。此時,接著劑19被供給至形成於下側外殼52之各轉角部之嵌合凹部25及凹部狹槽27上。而且,如圖18所示,若將形成於上側外殼51之嵌合凸部26***嵌合凹部25內,將下側外殼52與上側外殼51對接,則填充於嵌合凹部25內之接著劑19之多餘部分流出至凹部狹槽27,防止滯留於嵌合凹部25內。藉此,可防止由滯留於嵌合凹部25內之接著劑19之多餘部分,阻礙上側外殼51及下側外殼52之密接。又,藉由設置凹部狹槽27,而增加與接著劑19之接著面積,可謀求接著強度提高。
[變化例3] 又,在保護元件50中亦然,可取代與形成於下側外殼52之嵌合凹部25連續之凹部狹槽27,或者跟與嵌合凹部25連續之凹部狹槽27一起,在形成於上側外殼51之嵌合凸部26,形成上述之凸部狹槽28。由於針對該等凹部狹槽27及凸部狹槽28之構成,已於保護元件1中詳細敘述,故省略細節。此外,在保護元件50中亦然,毋庸置疑,可與保護元件1同樣地,可將凹部狹槽27及凸部狹槽28之形態進行各種變更。
[可熔導體] 其次,針對可熔導體3進行說明。可熔導體3跨於第1及第2外部連接端子7、8間而安裝,藉由因發熱體10之通電引起之發熱、或超過額定之電流流通,而自發熱(焦耳熱),藉此熔斷,遮斷第1外部連接端子7與第2外部連接端子8之間之電流路徑。
可熔導體3只要為藉由因發熱體10之通電引起之發熱、或過電流狀態而熔融之導電性材料即可,例如除SnAgCu系無Pb焊料以外,還可使用BiPbSn合金、BiPb合金、BiSn合金、SnPb合金、PbIn合金、ZnAl合金、InSn合金、PbAgSn合金等。
又,可熔導體3可為含有高熔點金屬、及低熔點金屬之構造體。例如,如圖20所示,可熔導體3係包含內層與外層之積層構造體,具有低熔點金屬層31來作為內層,具有高熔點金屬層32來作為積層於低熔點金屬層31之外層。可熔導體3經由銲膏等接合材料20連接於第1、第2外部連接端子7、8及正面電極11上。
低熔點金屬層31較佳為焊料或以Sn為主成分之金屬,係一般被稱為「無Pb焊料」之材料。低熔點金屬層31之熔點未必必須高於回流爐之溫度,可在200℃左右熔融。高熔點金屬層32係積層於低熔點金屬層31之正面之金屬層,例如為Ag或Cu或以其等中任一者為主成分之金屬,具有即便於藉由回流進行第1、第2外部連接端子7、8及正面電極11與可熔導體3之連接之情形下,亦不熔融之較高之熔點。
此可熔導體3可藉由使用鍍覆技術將高熔點金屬層成膜於低熔點金屬箔而形成,或亦可使用其他周知之積層技術、膜形成技術而形成。此時,可熔導體3可採用低熔點金屬層31之全面由高熔點金屬層32被覆之構造,亦可採用除相對向之一對側面以外予以被覆之構造。此外,可熔導體3可將高熔點金屬層32設為內層、將低熔點金屬層31設為外層而構成,又可由設為由低熔點金屬層與高熔點金屬層交替地積層而成之3層以上之多層構造之於外層之一部分設置開口部而使內層之一部分露出等各種構成形成。
可熔導體3藉由在成為內層之低熔點金屬層31,積層高熔點金屬層32來作為外層,而即便於回流溫度超過低熔點金屬層31之熔融溫度之情形下,作為可熔導體3,亦可維持形狀,不會導致熔斷。因而,保護元件1可藉由回流高效率地進行第1、第2外部連接端子7、8及正面電極11與可熔導體3之連接。又,保護元件1藉由回流,亦可防止因伴隨著可熔導體3之變形而局部地電阻值變高或變低等,而在特定之溫度未熔斷、或在未達特定之溫度下熔斷等熔斷特性之變動。
又,可熔導體3在流通特定之額定電流之期間,亦不會因自發熱而熔斷。而且,當流通高於額定之值之電流時,因自發熱而熔融,遮斷第1、第2外部連接端子7、8間之電流路徑。又,可熔導體3藉由發熱體10被通電並發熱而熔融,遮斷第1、第2外部連接端子7、8間之電流路徑。
此時,可熔導體3藉由熔融之低熔點金屬層31將高熔點金屬層32浸蝕(焊料侵蝕),而高熔點金屬層32以較熔融溫度為低之溫度熔解。因而,可熔導體3可利用由低熔點金屬層31對高熔點金屬層32之浸蝕作用,以短時間熔斷。又,可熔導體3之熔融導體3a由於藉由正面電極11及第1、第2外部連接端子7、8之物理性拉入作用被分斷,故可快速且確實地遮斷第1、第2外部連接端子7、8間之電流路徑(圖4)。
又,可熔導體3較佳為使低熔點金屬層31之體積大於高熔點金屬層32之體積而形成。可熔導體3藉由因過電流所致之自發熱或發熱體10之發熱而被加熱,藉由低熔點金屬熔融而將高熔點金屬熔蝕,藉此可快速地熔融、熔斷。因而,可熔導體3藉由使低熔點金屬層31之體積大於高熔點金屬層32之體積而形成,而促進該熔蝕作用,可快速地將第1、第2外部連接端子7、8間予以遮斷。
又,可熔導體3由於在成為內層之低熔點金屬層31積層高熔點金屬層32而構成,故可使熔斷溫度較先前之包含高熔點金屬之晶片保險絲等大幅度降低。因而,可熔導體3與同一尺寸之晶片保險絲等比較,可增大剖面積,且可大幅度提高電流額定。又,可謀求較具有相同之電流額定之先前之晶片保險絲更小型化、薄型化,而快速熔斷性優異。
又,可熔導體3可提高對於對組裝有保護元件1之電氣系統瞬間施加異常高之電壓之浪湧之耐性(耐脈衝性)。亦即,可熔導體3甚至在例如100 A之電流流通數msec之情形下,亦不會熔斷。關於此點,基於在極短時間流通之大電流在導體之表層流通(表皮效應),而可熔導體3設置電阻值較低之鍍Ag等高熔點金屬層32來作為設置外層,故容易使由浪湧施加之電流流通,可防止因自發熱所致之熔斷。因而,可熔導體3與先前之包含焊料合金之保險絲比較,可大幅度提高對於浪湧之耐性。
此外,可熔導體3可為了抗氧化、及熔斷時之潤濕性提高等,而塗佈助熔劑(未圖示)。
[電路構成例] 此保護元件1如圖21所示般,例如組裝入鋰離子二次電池之電池組33內之電路而使用。電池組33例如具有電池堆35,該電池堆35包含總計4個鋰離子二次電池之電池單元34a~34d。
電池組33具備:電池堆35;充放電控制電路36,其控制電池堆35之充放電;應用本發明之保護元件1,其在電池堆35之異常時遮斷充放電路徑;檢測電路37,其檢測各電池單元34a~34d之電壓;及電流控制元件38,其成為相應於檢測電路37之檢測結果而控制保護元件1之動作之開關元件。
電池堆35係將用於保護避免過充電及過放電狀態而進行控制所需的電池單元34a~34d串聯連接而成者,經由電池組33之正極端子33a、負極端子33b可拆裝地連接於充電裝置29,被施加來自充電裝置29之充電電壓。藉由將由充電裝置29充電後之電池組33之正極端子33a、負極端子33b連接於利用電池而動作之電子機器,可使該電子機器動作。
充放電控制電路36具備:2個電流控制元件39a、39b,其等串聯連接於電池堆35與充電裝置29之間之電流路徑;及控制部40,其控制該等電流控制元件39a、39b之動作。電流控制元件39a、39b由例如場效電晶體(以下稱為FET)構成,其藉由控制部40控制閘極電壓,而控制對電池堆35之電流路徑之充電方向及/或放電方向之導通及遮斷。控制部40自充電裝置29接收電力供給而動作,其相應於檢測電路37之檢測結果,當電池堆35過放電或過充電時,以遮斷電流路徑之方式,控制電流控制元件39a、39b之動作。
保護元件1例如連接於電池堆35與充放電控制電路36之間之充放電電流路徑上,其動作由電流控制元件38予以控制。
檢測電路37與各電池單元34a~34d連接,檢測各電池單元34a~34d之電壓值,且將各電壓值供給至充放電控制電路36之控制部40。又,當電池單元34a~34d之任一者成為過充電電壓或過放電電壓時,檢測電路37輸出控制電流控制元件38之控制信號。
電流控制元件38係由例如FET構成,根據自檢測電路37輸出之檢測信號,當電池單元34a~34d之電壓值成為超過特定之過放電或過充電狀態之電壓時,使保護元件1動作,不憑藉電流控制元件39a、39b之開關動作而以遮斷電池堆35之充放電電流路徑之方式進行控制。
包含如以上之構成之電池組33所使用之應用本發明之保護元件1具有如圖22所示之電路構成。亦即,保護元件1將第1外部連接端子7與電池堆35側連接,將第2外部連接端子8與正極端子33a側連接,藉此,將可熔導體3串聯連接於電池堆35之充放電路徑上。又,保護元件1將發熱體10經由發熱體饋電電極16及第3外部連接端子17與電流控制元件38連接,且將發熱體10與電池堆35之開放端連接。藉此,發熱體10將一端經由正面電極11與可熔導體3及電池堆35之一者之開放端連接,將另一端經由第3外部連接端子17與電流控制元件38及電池堆35之另一者之開放端連接。藉此,形成向由電流控制元件38控制通電之發熱體10之饋電路徑。
[保護元件之動作] 若檢測電路37檢測到電池單元34a~34d之任一者之異常電壓,則向電流控制元件38輸出遮斷信號。如是,電流控制元件38以對發熱體10通電之方式,控制電流。保護元件1自電池堆35朝發熱體10流通電流,藉此,發熱體10開始發熱。保護元件1藉由發熱體10之發熱,而將可熔導體3熔斷,遮斷電池堆35之充放電路徑。又,保護元件1藉由使可熔導體3含有高熔點金屬及低熔點金屬而形成,而在高熔點金屬之熔斷前,低熔點金屬熔融,利用熔融之低熔點金屬對高熔點金屬之熔蝕作用,可以短時間使可熔導體3熔解。
保護元件1由於藉由可熔導體3熔斷,而亦遮斷向發熱體10之饋電路徑,故停止發熱體10之發熱。
此外,保護元件1於在電池組33流通超過額定之過電流之情形下,亦將可熔導體3藉由自發熱而熔融,可遮斷電池組33之充放電路徑。
此處,保護元件1將殼體6之下側外殼4與上側外殼5密接,而具備所期望之接著強度。因而,保護元件1可防止上側外殼5在可熔導體3之熔斷時脫開。又,保護元件1由於將殼體6之下側外殼4與上側外殼5密接,而可滿足特定之殼體之高度條件。
如此,保護元件1藉由因發熱體10之通電引起之發熱、或因過電流引起之可熔導體3之自發熱,而將可熔導體3熔斷。此時,保護元件1即便於可熔導體3曝露於向第1、第2外部連接端子7、8及正面電極11回流安裝等高溫環境下之情形下,由於具有低熔點金屬由高熔點金屬被覆之構造,故亦抑制可熔導體3之變形。因而,防止由因可熔導體3之變形所致之電阻值之變動等引起之熔斷特性之變動,可藉由特定之過電流或發熱體10之發熱,快速地熔斷。
本發明之保護元件1並不限定於用於鋰離子二次電池之電池組之情形,毋庸置疑亦可應用於需要由電信號進行之電流路徑之遮斷之各種用途。
[變化例4] 其次,針對應用本發明之保護元件之其他之變化例進行說明。此外,在以下之說明中,有針對與上述之保護元件1、50相同之構成,賦予相同之符號,且省略其細節之情形。變化例之保護元件60可如圖23所示般,使複數個熔斷構件18夾持可熔導體3。圖23所示之保護元件60將熔斷構件18分別配設於可熔導體3之一個面及另一面。圖24係保護元件60之電路圖。配設於可熔導體3之正面及背面之各熔斷構件18分別將發熱體10之一端經由形成於各絕緣基板2之發熱體電極15及正面電極11與可熔導體3連接,將發熱體10之另一端經由形成於各絕緣基板2之發熱體饋電電極16及第3外部連接端子17連接於用於使發熱體10發熱之電源。
又,如圖25所示,保護元件60在藉由發熱體10之發熱,將可熔導體3熔斷時,連接於可熔導體3之兩面之各熔斷構件18、18之發熱體10發熱,且自可熔導體3之兩面進行加熱。因而,保護元件60在為了應對大電流用途,而使可熔導體3之剖面積增大之情形下,亦可快速地將可熔導體3加熱並熔斷。
在保護元件60中亦具有與上述之保護元件1、50同樣之殼體6,於下側外殼4或上側外殼5形成嵌合凹部25及凹部狹槽27、或嵌合凸部26及凸部狹槽28。
又,保護元件60自可熔導體3之兩面將熔融導體3a吸引至形成於各熔斷構件18之絕緣基板2之各吸引孔12內。因而,保護元件60即便於為了應對大電流用途,使可熔導體3之剖面積增大,熔融導體3a較多量地產生之情形下,亦可藉由複數個熔斷構件18進行吸引,而確實地使可熔導體3熔斷。又,保護元件60藉由利用複數個熔斷構件18吸引熔融導體3a,而可更快速地使可熔導體3熔斷。
保護元件60於使用以高熔點金屬被覆構成內層之低熔點金屬之被覆構造,作為可熔導體3之情形下,亦可使可熔導體3快速地熔斷。亦即,由高熔點金屬被覆之可熔導體3即便於發熱體10發熱之情形下,加熱至外層之高熔點金屬熔融之溫度亦需要時間。此處,保護元件60藉由具備複數個熔斷構件18,且同時使各發熱體10發熱,而可將外層之高熔點金屬快速地加熱至熔融溫度。因而,根據保護元件60,可增厚構成外層之高熔點金屬層之厚度,可謀求進一步高額定化,且維持快速熔斷特性。
又,保護元件60如圖23所示般,較佳為將一對熔斷構件18、18對向地連接於可熔導體3。藉此,保護元件60可以一對熔斷構件18、18自兩面側同時加熱可熔導體3之同一部位,且吸引熔融導體3a,可更快速地將可熔導體3加熱、熔斷。
又,保護元件60較佳為形成於一對熔斷構件18、18之各絕緣基板2之正面電極11介隔著可熔導體3相互對向。藉此,藉由一對熔斷構件18、18對稱地連接,而在回流安裝時等,對可熔導體3之負載之施加方式不會失衡,可提高對於變形之耐性。
此外,發熱體10在形成於絕緣基板2之正面2a、背面2b之任一情形下均形成於吸引孔12之兩側此舉,在加熱正面電極11及背面電極14,且將更多之熔融導體3a凝聚、吸引上較佳。
1,50,60,100:保護元件 2,105:絕緣基板 2a:正面 2b:背面 2c:第1側緣部 2d第2側緣部 3,103:可熔導體 3a:熔融導體 4,52,111:下側外殼 5,51,112:上側外殼 5a:側壁下端面 6,113:殼體 7,101:第1外部連接端子 8,102:第2外部連接端子 9,107:絕緣層 10,106:發熱體 11,108:正面電極 12:吸引孔 13:導電層 14:背面電極 15:發熱體電極 16,109:發熱體饋電電極 17,110:第3外部連接端子 18:熔斷構件 19,120:接著劑 20:接合材料/連接材料 23:凹面部 25,115:嵌合凹部 26,114:嵌合凸部 27:凹部狹槽/狹槽 28:狹槽/凸部狹槽 29:充電裝置 31:低熔點金屬層 32:高熔點金屬層 33:電池組 33a:正極端子 33b:負極端子 34:電池單元 34a~34d:電池單元 35:電池堆 36:充放電控制電路 37:檢測電路 38:電流控制元件 39,39a,39b:電流控制元件 40:控制部 100:保護元件
圖1係應用本發明之保護元件之外觀立體圖。 圖2係應用本發明之保護元件之剖視圖。 圖3係省略應用本發明之保護元件之上側外殼而顯示之俯視圖 圖4係顯示在應用本發明之保護元件中,可熔導體已熔斷之狀態之剖視圖。 圖5係顯示下側外殼之圖,(A)係俯視圖,(B)係(A)之E-E’剖視圖。 圖6係顯示上側外殼之圖,(A)係仰視圖,(B)係(A)之C-C’剖視圖。 圖7係顯示下側外殼與上側外殼之接合步驟之圖,(A)係顯示接著劑之流動之下側外殼之俯視圖,(B)係顯示使塗佈有接著劑之下側外殼與上側外殼嵌合之狀態之接著劑之流動的(A)之G-G’剖視圖。 圖8係顯示凹部狹槽之變化例之圖,(A)係上側外殼之仰視圖,(B)係(A)之H-H’剖視圖。 圖9係顯示凹部狹槽之變化例之俯視圖。 圖10係顯示凹部狹槽之變化例之俯視圖。 圖11係顯示下側外殼與上側外殼之接合步驟之圖,(A)係顯示塗佈有接著劑之下側外殼之俯視圖,(B)係使上側外殼與下側外殼對向配置之(A)之F-F’剖視圖。 圖12係顯示在下側外殼設置有凸部狹槽之殼體之圖,(A)係上側外殼之仰視圖,(B)係使上側外殼與下側外殼對向配置之剖視圖,(C)係下側外殼之俯視圖。 圖13係顯示形成有凸部狹槽之嵌合凸部之圖,(A)係俯視圖,(B)係(A)之J-J’剖視圖。 圖14係顯示在下側外殼設置有凸部狹槽之殼體之圖,(A)係上側外殼之仰視圖,(B)係使上側外殼與下側外殼對向配置之剖視圖,(C)係下側外殼之俯視圖。 圖15係顯示形成有凸部狹槽之嵌合凸部之圖,(A)係俯視圖,(B)係(A)之J-J’剖視圖。 圖16係顯示設置有嵌合凸部之上側外殼之圖,(A)係仰視圖,(B)係(A)之L-L’剖視圖。 圖17係顯示設置有嵌合凹部之下側外殼之圖,(A)係俯視圖,(B)係(A)之M-M’剖視圖。 圖18係顯示下側外殼與上側外殼之接合步驟之圖,(A)係顯示接著劑之流動之下側外殼之俯視圖,(B)係使塗佈有接著劑之下側外殼與上側外殼嵌合之狀態之接著劑之流動之(A)之K-K’剖視圖。 圖19係顯示下側外殼與上側外殼之接合步驟之圖,(A)係顯示塗佈有接著劑之下側外殼之俯視圖,(B)係使上側外殼與下側外殼對向配置之(A)之N-N’剖視圖。 圖20係可熔導體之外觀立體圖。 圖21係顯示電池組之構成例之電路圖。 圖22係應用本發明之保護元件之電路圖。 圖23係顯示應用本發明之保護元件之變化例之剖視圖。 圖24係變化例之保護元件之電路圖。 圖25係顯示在變化例之保護元件中,可熔導體已熔斷之狀態之剖視圖。 圖26係顯示應對大電流之保護元件之外觀立體圖。 圖27係圖26所示之保護元件之俯視圖。 圖28係圖27之D-D‘剖視圖。 圖29係將圖26所示之保護元件省略上側外殼而顯示之俯視圖。 圖30係顯示圖26所示之保護元件之殼體之圖,(A)係上側外殼之仰視圖,(B)係以將下側外殼及上側外殼對向配置之狀態顯示之剖視圖,(C)係下側外殼之俯視圖。 圖31係顯示下側外殼與上側外殼之接合步驟之圖,(A)係以將塗佈有接著劑之下側外殼與上側外殼對向配置之狀態顯示之剖視圖,(B)係塗佈有接著劑之下側外殼之俯視圖。 圖32係顯示將下側外殼與上側外殼接合之狀態之圖,(A)係顯示在嵌合凹部內填充有接著劑之上側外殼之仰視圖,(B)係顯示將下側外殼與上側外殼接合之狀態之剖視圖。
1:保護元件
4:下側外殼
5:上側外殼
5a:側壁下端面
19:接著劑
25:嵌合凹部
26:嵌合凸部
27:凹部狹槽/狹槽

Claims (18)

  1. 一種保護元件,其具備: 可熔導體;及 殼體,其具有下側外殼及上側外殼,藉由將上述上側外殼及上述下側外殼以接著劑接合而形成;且 於上述上側外殼及上述下側外殼之任一者形成有嵌合凹部,於任另一者形成有嵌合於上述嵌合凹部之嵌合凸部,並且 形成有狹槽,該狹槽與上述嵌合凹部連續且延伸於上述上側外殼及上述下側外殼之對接面,使上述接著劑流動。
  2. 如請求項1之保護元件,其中上述狹槽形成為隨著與上述嵌合凹部分開,而自上述嵌合凹部之底面側至上述嵌合凹部之上正面側逐漸變淺之錐形狀。
  3. 如請求項1或2之保護元件,其中上述狹槽隨著與上述嵌合凹部分開而逐漸擴寬。
  4. 如請求項1或2之保護元件,其中自1個上述嵌合凹部延伸出複數個上述狹槽。
  5. 如請求項4之保護元件,其中上述嵌合凹部形成於上述上側外殼或上述下側外殼之轉角部;且 上述狹槽自1個上述嵌合凹部沿著上述殼體之鄰接之2個側壁分別形成。
  6. 如請求項1或2之保護元件,其中上述嵌合凹部形成於上述上側外殼或上述下側外殼之所有轉角部。
  7. 如請求項1或2之保護元件,其中在俯視下,上述狹槽之寬度為上述嵌合凹部之直徑以下。
  8. 如請求項1或2之保護元件,其中自相鄰之嵌合凹部延伸出之狹槽彼此連續。
  9. 一種保護元件,其具備: 可熔導體;及 殼體,其具有下側外殼及上側外殼,藉由將上述上側外殼及上述下側外殼以接著劑接合而形成;且 於上述上側外殼及上述下側外殼之任一者形成嵌合凹部,於任一另一者形成嵌合於上述嵌合凹部之嵌合凸部; 上述嵌合凸部於外周面形成有使上述接著劑流動之狹槽。
  10. 如請求項9之保護元件,其中上述狹槽於一個上述嵌合凸部形成有複數個。
  11. 如請求項9或10之保護元件,其中上述狹槽於上述嵌合凸部之周面之沿著上述殼體之側壁之方向形成。
  12. 如請求項11之保護元件,其中上述嵌合凸部形成於上述上側外殼或上述下側外殼之轉角部;且 上述狹槽於沿著上述殼體之鄰接之2個側壁之方向分別形成。
  13. 如請求項9或10之保護元件,其中上述狹槽在俯視下形成為其寬度自上述嵌合凸部之周面至中心方向逐漸變小之錐形狀。
  14. 如請求項9或10之保護元件,其中上述狹槽在俯視下形成為自上述嵌合凸部之頂部至基部逐漸擴寬之錐形狀。
  15. 一種保護元件,其具備: 可熔導體;及 殼體,其具有下側外殼及上側外殼,藉由將上述上側外殼及上述下側外殼以接著劑接合而形成;且 於上述上側外殼及上述下側外殼之任一者形成有嵌合凹部,於任另一者形成有嵌合於上述嵌合凹部之嵌合凸部,並且 形成有狹槽,該狹槽與上述嵌合凹部連續且延伸於上述上側外殼及上述下側外殼之對接面,使上述接著劑流動; 上述嵌合凸部於外周面形成有使上述接著劑流動之狹槽。
  16. 一種電池組,其具備: 1個以上之電池單元;及 保護元件,其連接於上述電池單元之充放電路徑上,遮斷該充放電路徑;且 上述保護元件具備: 可熔導體;及 殼體,其具有下側外殼及上側外殼,藉由將上述上側外殼及上述下側外殼以接著劑接合而形成;且 於上述上側外殼及上述下側外殼之任一者形成有嵌合凹部,於任另一者形成有嵌合於上述嵌合凹部之嵌合凸部,並且 形成有狹槽,該狹槽與上述嵌合凹部連續且延伸於上述上側外殼及上述下側外殼之對接面,使上述接著劑流動。
  17. 一種電池組,其具備: 1個以上之電池單元;及 保護元件,其連接於上述電池單元之充放電路徑上,遮斷該充放電路徑;且 上述保護元件具備: 可熔導體;及 殼體,其具有下側外殼及上側外殼,藉由將上述上側外殼及上述下側外殼以接著劑接合而形成;且 於上述上側外殼及上述下側外殼之任一者形成有嵌合凹部,於任另一者形成有嵌合於上述嵌合凹部之嵌合凸部; 上述嵌合凸部形成有使上述接著劑沿突出方向流動之狹槽。
  18. 一種電池組,其具備: 1個以上之電池單元;及 保護元件,其連接於上述電池單元之充放電路徑上,遮斷該充放電路徑;且 上述保護元件具備: 可熔導體;及 殼體,其具有下側外殼及上側外殼,藉由將上述上側外殼及上述下側外殼以接著劑接合而形成;且 於上述上側外殼及上述下側外殼之任一者形成有嵌合凹部,於任另一者形成有嵌合於上述嵌合凹部之嵌合凸部,並且 形成有狹槽,該狹槽與上述嵌合凹部連續且延伸於上述上側外殼及上述下側外殼之對接面,使上述接著劑流動; 上述嵌合凸部形成有使上述接著劑沿突出方向流動之狹槽。
TW109129580A 2019-08-29 2020-08-28 保護元件、電池組 TW20211813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57431A JP7280151B2 (ja) 2019-08-29 2019-08-29 保護素子、バッテリパック
JP2019-157431 2019-08-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8132A true TW202118132A (zh) 2021-05-01

Family

ID=746775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9580A TW202118132A (zh) 2019-08-29 2020-08-28 保護元件、電池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7280151B2 (zh)
KR (1) KR20220031116A (zh)
CN (1) CN114245929A (zh)
TW (1) TW202118132A (zh)
WO (1) WO202103950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40154U (ja) * 1991-05-30 1993-05-28 永柳工業株式会社 コルク栓体
JP2536547Y2 (ja) * 1992-07-27 1997-05-21 積水化成品工業株式会社 包装用テープ等のリール
JP2002245651A (ja) * 2001-02-15 2002-08-30 Funai Electric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
JP2002279884A (ja) * 2001-03-19 2002-09-27 Omron Corp 過電流遮断素子、電子部品および電子機器
JP4710194B2 (ja) * 2001-08-03 2011-06-29 富士電機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パッケージ
JP4735387B2 (ja) * 2006-04-18 2011-07-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面実装型電流ヒューズ
JP2009032489A (ja) * 2007-07-26 2009-02-12 Soc Corp ヒューズ
JP2011238489A (ja) * 2010-05-11 2011-11-24 Yazaki Corp ヒューズ
JP2013222783A (ja) * 2012-04-16 2013-10-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子制御装置
JP2013250328A (ja) * 2012-05-30 2013-12-12 Toshiba Corp 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及び電子機器
JP5364834B1 (ja) * 2012-10-10 2013-12-11 株式会社ホンダアクセス 車両用装飾部品
JP6364243B2 (ja) * 2013-08-07 2018-07-25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保護素子及びバッテリパック
JP2015106995A (ja) * 2013-11-29 2015-06-08 マブチモーター株式会社 ホルダおよびモータ
US10224166B2 (en) * 2014-11-14 2019-03-05 Littelfuse, Inc. High-current fuse with endbell assembly
JP6719983B2 (ja) * 2015-06-04 2020-07-08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ヒューズエレメント、ヒューズ素子、保護素子、短絡素子、切替素子
JP6857322B2 (ja) * 2016-12-14 2021-04-14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照明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灯具
US10121518B1 (en) * 2017-06-21 2018-11-06 Western Digital Technologies, Inc. Reducing leak rate in adhesive-based hermetically-sealed data storage devices and system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80151B2 (ja) 2023-05-23
CN114245929A (zh) 2022-03-25
WO2021039509A1 (ja) 2021-03-04
KR20220031116A (ko) 2022-03-11
JP2021034363A (ja) 2021-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81274B2 (ja) 保護素子及びバッテリパック
JP6621255B2 (ja) 保護素子、ヒューズ素子
JP2024009983A (ja) 保護素子及びバッテリパック
WO2021039510A1 (ja) 保護素子、バッテリパック
TW202115757A (zh) 保護元件、電池組
TW202145276A (zh) 保護元件及電池組
TW202118132A (zh) 保護元件、電池組
JP6712257B2 (ja) 保護素子、ヒューズ素子
TWI820279B (zh) 保護元件及電池組
WO2023140066A1 (ja) 保護素子、及びバッテリパック
CN114270468B (zh) 保护元件、电池组
WO2022181652A1 (ja) 保護素子及びバッテリパック
WO2023248787A1 (ja) 保護素子、及び保護素子の製造方法
WO2023140065A1 (ja) 保護素子、及びバッテリパック
WO2024070418A1 (ja) 保護素子及び保護素子の製造方法
TW202244969A (zh) 保護元件及電池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