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22376A - 降低於由活扣模箱成形機成形並合模的上下鑄模產生的合模偏差的方法、及活扣模箱成形產線 - Google Patents

降低於由活扣模箱成形機成形並合模的上下鑄模產生的合模偏差的方法、及活扣模箱成形產線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22376A
TW201922376A TW107124716A TW107124716A TW201922376A TW 201922376 A TW201922376 A TW 201922376A TW 107124716 A TW107124716 A TW 107124716A TW 107124716 A TW107124716 A TW 107124716A TW 201922376 A TW201922376 A TW 20192237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ld
plate
lower molds
allowable range
receiv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47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花井崇
杉野剛大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新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新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新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223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2376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CFOUNDRY MOULDING
    • B22C11/00Moulding 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arrangement of the parts of same
    • B22C11/02Machines in which the moulds are moved during a cycle of successive operations
    • B22C11/08Machines in which the moulds are moved during a cycle of successive operations by non-rotary conveying means, e.g. by travelling platfor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CFOUNDRY MOULDING
    • B22C11/00Moulding 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arrangement of the parts of same
    • B22C11/10Moulding 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arrangement of the parts of same with one or more flasks forming part of the machine, from which only the sand moulds made by compacting are remov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CFOUNDRY MOULDING
    • B22C15/00Moulding 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acting mechanism;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2C15/02Compacting by pressing devices on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CFOUNDRY MOULDING
    • B22C19/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oulding machines
    • B22C19/04Controlling devic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moulding mach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CFOUNDRY MOULDING
    • B22C25/00Foundry moulding pla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asting Devices For Mold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藉由基於測定來推測合模偏差之產生要因,並採取恰當之對策,而降低於由活扣模箱成形機成形並合模之上下鑄模產生之合模偏差之方法及用以使用該方法之活扣模箱成形產線。本發明之降低於由活扣模箱成形機(200)成形並合模之上下鑄模(1、2)產生之合模偏差之方法具備如下步驟:測定於上下鑄模(1、2)之製造及搬出過程中可能成為合模偏差之產生要因之部位之固有資料;及判定所測得之固有資料是否為既定之容許範圍內之步驟。

Description

降低於由活扣模箱成形機成形並合模的上下鑄模產生的合模偏差的方法、及活扣模箱成形產線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降低於由活扣模箱成形機成形並合模之上下鑄模產生之合模偏差之方法、及活扣模箱成形產線。
一直以來,習知有如下方式之活扣模箱成形機,即,於同時成形上下鑄模之後,將該上下鑄模合模,其後,將該上下鑄模自上下鑄模箱分離出,且僅以上下鑄模之狀態自成形機搬出(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於具備此種活扣模箱成形機之活扣模箱成形產線中,存在於該產線之運轉中產生上下鑄模之合模偏差之情況。現狀為每當產生合模偏差,作業人員都要驗證產生合模偏差之要因。因此,有如下問題:存在查明要因需要較多之時間之情況,又,存在因要因不明而無法採取恰當之對策之情況。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問題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在活扣模箱成形產線中,基於測定而推測合模偏差之產生要因,並採取恰當之對策,藉此降低上下鑄模產生之合模偏差之方法及用以使用該方法之活扣模箱成形產線。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2772859號公報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例如,如圖1、圖3、圖14及圖15所示,本發明之第1態樣之方法係降低於由活扣模箱成形機200成形並合模之上下鑄模1、2產生之合模偏差之方法,且具備如下步驟:測定於上下鑄模1、2之製造及搬出過程中可能成為合模偏差之產生要因之部位之固有資料之步驟;及判定所測得之固有資料是否為既定之容許範圍內之步驟。
若以此方式構成,則藉由可能成為合模偏差之產生要因之部位之所測得之固有資料是否為容許範圍內來定量地推測合模偏差之要因,故而能夠採取恰當之對策,從而可降低上下鑄模產生之合模偏差。此處,所謂「可能成為合模偏差之產生要因之部位」係於包含活扣模箱成形機之活扣模箱成形產線中,於上下鑄模之製造及搬出過程中對上下鑄模進行例如成形上下鑄模、或搬送經合模後之上下鑄模等某些作業之部位,且指供上下鑄模移動之路徑、或進行作業之手段等。所謂「可能成為合模偏差之產生要因之部位之所測得之固有資料」係指於該等路徑或手段中可能成為合模偏差之產生要因之資料、例如測定污垢之附著、使其移動之手段之加速度等所得之資料。
例如,如圖14及圖15所示,本發明之第2態樣之方法進一步具備判定上下鑄模1、2之合模偏差之有無的步驟。若以此方式構成,則可知所測得之固有資料與容許範圍之比較、和合模偏差之有無之判定的相關關係。
例如,如圖14所示,本發明之第3態樣之方法進一步具備調整步驟,該調整步驟係根據所判定之合模偏差之有無,來調整固有資料之既定之容許範圍。若以此方式構成,則由於根據所判定之合模偏差之有無來調整固有資料之容許範圍,故而可使容許範圍最佳化。
例如,如圖15所示,本發明之第4態樣之方法進一步具備預防步驟,該預防步驟係使用所測得之固有資料及於調整步驟中經調整後之容許範圍,來預防合模偏差之產生。若以此方式構成,則由於使用經最佳化之容許範圍執行預防步驟,故而可預防合模偏差之產生。
例如,如圖16所示,本發明之第5態樣之方法係選擇性地實施調整步驟與預防步驟。若以此方式構成,則可利用調整步驟使容許範圍最佳化,利用預防步驟預防合模偏差之產生。
例如,如圖16所示,本發明之第6態樣之方法中,自調整步驟向預防步驟之切換係以已實施調整步驟之次數、或未產生合模偏差之次數、或相對於已實施上述調整步驟之次數產生合模偏差之次數之比率即不良率為基準而進行。若以此方式構成,則由於基於已實施調整步驟之次數、或未產生合模偏差之次數、或不良率進行自調整步驟向預防步驟之切換,故而能夠於使容許範圍最佳化後之狀態下向預防步驟切換。
例如,如圖16所示,本發明之第7態樣之方法中,自預防步驟向調整步驟之切換係以於預防步驟中雖然判定為無合模偏差之產生要因,但於判定合模偏差之有無之步驟中判定為產生了合模偏差之次數、或者相對於已實施上述預防步驟之次數雖然判定為無上述合模偏差之產生要因但於判定上述合模偏差之有無之步驟中判定為產生了合模偏差之次數之比率即不恰當率為基準而進行。若以此方式構成,則由於使用藉由調整步驟而最佳化之容許範圍,並基於在預防步驟中雖然判定為無合模偏差之產生要因,但產生了合模偏差之次數或不恰當率,進行自預防步驟向調整步驟之切換,故而能於容許範圍之最佳化不充分之情形時向調整步驟切換。
例如,如圖14及圖15所示,本發明之第8態樣之方法係於判定為所測得之固有資料為既定之容許範圍外之情形時,進行用以消除合模偏差之產生要因之操作。若以此方式構成,則由於能夠事先消除合模偏差之產生要因,故而能夠防止合模偏差之產生。
例如,如圖1~圖8所示,本發明之第9態樣之方法中,製造及搬出過程具備如下步驟:將鑄模砂290填充至上模箱250及下模箱240之步驟;將填充至上模箱250及下模箱240之鑄模砂290利用上擠壓板(未圖示)及下擠壓板220進行擠壓之步驟;將擠壓而成之上鑄模1及下鑄模2自上模箱250及下模箱240利用模具脫模汽缸230推出至模具承接板210上之步驟;以及將模具承接板210上之上下鑄模1、2利用模具推出汽缸120推出至上下鑄模1、2之搬送手段300之步驟;且固有資料係如下中之至少1個,即:下擠壓板220之附著物之大小、所填充之鑄模砂290與下擠壓板220之溫度差、模具承接板210之附著物之大小、搬送手段300上之附著物之有無、驅動模具推出汽缸120之壓力或電流值之波形、作用於推壓上下鑄模1、2之模具推出汽缸120之推出板122的衝擊力、作用於模具承接板210之衝擊力、模具承接板210與搬送手段300之高度差、自澆注完成至鑄模拆離為止之經過時間、及模具推出汽缸120之推出上下鑄模之方向之加速度。若以此方式構成,則能高效率地進行合模偏差之產生要因之特定、或用以將合模偏差防範於未然之應對。
例如,如圖1~圖8所示,本發明之第10態樣之方法具備將模具承接板210上之上下鑄模1、2利用模具推出汽缸120推出至模具交接板110上,進一步推出至上下鑄模1、2之搬送手段300之步驟,來代替將模具承接板210上之上下鑄模1、2利用模具推出汽缸120推出至上下鑄模之搬送手段300之步驟;且固有資料係如下中之至少1個,即:下擠壓板220之附著物之大小、所填充之鑄模砂290與下擠壓板220之溫度差、模具承接板210之附著物之大小、模具交接板110之附著物之大小、搬送手段300上之附著物之有無、驅動模具推出汽缸120之壓力或電流值之波形、作用於推壓上下鑄模1、2之模具推出汽缸120之推出板122的衝擊力、作用於模具承接板210之衝擊力、模具承接板210與模具交接板110之高度差、模具交接板110與搬送手段300之高度差、自澆注完成至鑄模拆離為止之經過時間、模具推出汽缸120之推出上下鑄模之方向之加速度。若以此方式構成,則能高效率地進行合模偏差之產生要因之特定、或用以將合模偏差防範於未然之應對。
例如,如圖1~圖7所示,本發明之第11態樣之活扣模箱成形產線具備:活扣模箱成形機200,其將鑄模砂290填充至上模箱250及下模箱240並利用上擠壓板及下擠壓板220進行擠壓而成形上下鑄模1、2,於該成形後將已進行合模之上下鑄模1、2自上模箱250及下模箱240推出至模具承接板210上;上下鑄模1、2之搬送手段300,其將上下鑄模1、2自活扣模箱成形機200經由自澆注機800進行澆注之場所搬送至鑄模拆離裝置500;模具推出汽缸120,其將模具承接板210上之上下鑄模1、2推出至上下鑄模1、2之搬送手段300上;測定手段124、126、128、140、212、224、226、270、338,其等測定於上下鑄模1、2之製造及搬出過程中可能成為合模偏差之產生要因之部位之固有資料;以及控制裝置700,其記憶所測得之固有資料之既定之容許範圍,並判定上述所測得之固有資料是否為既定之容許範圍內。
若以此方式構成,則成為如下之活扣模箱成形產線,即,由於可對由活扣模箱成形機成形並合模之上下鑄模之製造及搬出過程中可能成為合模偏差之產生要因之部位,即時地進行測定所得之固有資料是否為容許範圍內,而即時地判定於當前之循環中是否會產生合模偏差,故而能夠基於判定結果進行迅速之應對,且於循環中途亦能防止合模偏差之產生。
例如,如圖2及圖13所示,本發明之第12態樣之活扣模箱成形產線進一步具備偵測上下鑄模1、2之合模偏差之合模偏差偵測裝置3,且控制裝置700判定合模偏差之有無。若以此方式構成,則可知所測得之固有資料與容許範圍之比較,和合模偏差之有無之判定的相關關係。
例如,如圖2及圖14所示,本發明之第13態樣之活扣模箱成形產線中,控制裝置700係構成為,根據所判定之合模偏差之有無,調整固有資料之既定之容許範圍。若以此方式構成,則由於根據所判定之合模偏差之有無來調整固有資料之容許範圍,故而能使容許範圍最佳化。
例如,如圖2及圖15所示,本發明之第14態樣之活扣模箱成形產線中,控制裝置700係構成為,使用所測得之固有資料及經調整後之既定之容許範圍,執行用以預防合模偏差之產生之步驟。若以此方式構成,則由於使用經最佳化後之容許範圍執行用以預防合模偏差之產生之步驟,故而可預防合模偏差之產生。
於本發明之第15態樣之活扣模箱成形產線中,例如,如圖1~7及圖10所示,測定手段係如下中之至少1個,即:下擠壓板附著物測定手段226,其測定下擠壓板220之附著物之大小;砂溫度測定手段270及下擠壓板溫度測定手段224,其中砂溫度測定手段270測定所填充之鑄模砂290之溫度,下擠壓板溫度測定手段224測定下擠壓板220之溫度;模具承接板附著物測定手段124,其測定模具承接板210之附著物之大小;搬送手段附著物測定手段338,其測定搬送手段300上之附著物之有無;模具推出汽缸波形測定手段126,其測定驅動模具推出汽缸120之壓力或電流值之波形;推出板衝擊力測定手段128,其測定作用於推壓上下鑄模1、2之模具推出汽缸120之推出板122的衝擊力;以及模具承接板衝擊力測定手段212,其測定作用於模具承接板210之衝擊力。若以此方式構成,則能高效率地進行產生合模偏差之要因之特定、或用以將合模偏差防範於未然之應對。
例如,如圖1及圖2所示,本發明之第16態樣之活扣模箱成形產線具備成為於模具承接板210與上下鑄模1、2之搬送手段300之間搬送上下鑄模1、2之搬送路徑的模具交接板110,且進一步具備測定模具交接板110之附著物之大小之模具交接板附著物測定手段124、或測定模具承接板210與模具交接板110之高度差之模具承接板.模具交接板高度差測定手段124、或測定模具交接板110與搬送手段300之高度差之模具交接板.搬送手段高度差測定手段140作為測定手段。若以此方式構成,則可自活扣模箱成形機將上下鑄模順利地搬送至上下鑄模之搬送手段,並且能夠高效率地進行產生合模偏差之要因之特定、或用以將合模偏差防範於未然之應對。
根據本發明之降低於由活扣模箱成形機成形並合模之上下鑄模產生之合模偏差之方法或活扣模箱成形產線,藉由可能成為合模偏差之產生要因之部位之所測得之固有資料是否為容許範圍內,而定量地推測合模偏差之要因,故而能採取恰當之對策,從而能夠降低上下鑄模之合模偏差之產生。
本申請案基於在日本於2017年10月19日提出申請之日本特願2017-202337號,且其內容作為本申請案之內容而形成其一部分。
又,本發明可藉由以下之詳細說明而進一步完全地理解。然而,詳細說明及特定之實施例係本發明之理想之實施形態,僅僅為了說明而記載。對於業者而言當然可根據該詳細說明進行各種變更、改變。
申請人並非意圖將所記載之實施形態全部提供給公眾,所揭示之改變、替代案中就描述而言可能不包含於申請專利範圍內者亦設為均等論下之發明之一部分。
於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之記載中,名詞及同樣之指示詞之使用係只要未特別進行指示、或者只要根據上下文未明確地否定,則應解釋為包含單個及複數個兩者。本說明書中所提供之任一例示或例示性用語(例如,「等」)之使用亦僅僅是為了便於說明本發明,尤其是只要於申請專利範圍中未記載,則不應對本發明之範圍加以限制。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另外,於各圖中,對相互相同或相當之裝置標註相同之符號,並省略重複之說明。首先,參照圖1、圖2及圖3,對活扣模箱成形產線100進行說明。
圖1係活扣模箱成形產線100之局部前視圖,圖2係局部俯視圖。又,圖3係表示活扣模箱成形產線100之整體之俯視圖,箭頭表示上下鑄模1、2之移動方向。活扣模箱成形產線100包含:活扣模箱成形機200,其將使用鑄模砂290而成形之上下鑄模1、2合模並送出;上下鑄模1、2之搬送手段300;夾套及重墜移載裝置400,其係為了防止搬送時之合模偏差而對上下鑄模1、2套上夾套,進一步裝上重墜;及鑄模拆離裝置500,其將冷卻且固化後之鑄件自上下鑄模1、2分離。
搬送手段300具有搬送路徑,該搬送路徑係將自活扣模箱成形機200送出之上下鑄模1、2載置於平板台車310(參照圖9、圖10)並搬送至自澆注機800進行澆注之場所,進一步地一邊使經澆注後之上下鑄模1、2冷卻,一邊將其搬送至鑄模拆離裝置500,利用刮板330及清掃手段360清掃平板台車310之溝槽及上表面並返回至活扣模箱成形機200之位置。於搬送路徑平行地鋪設直線狀之路徑。於圖3中表示往返一次之搬送路徑,但亦存在具有往返兩次以上之搬送路徑之情況。於直線狀之路徑中,利用設置於兩端之推桿390及緩衝器391以一間距(相當於一鑄模)為單位間歇搬送平板台車310。於直線狀之路徑之末端,利用轉盤392將平板台車310移送至相鄰之直線狀之路徑上。
如圖1及圖2所示,活扣模箱成形產線100具備:模具交接板110,其提供用以將由活扣模箱成形機200成形並合模之上下鑄模1、2自活扣模箱成形機200之模具承接板210搬送至上下鑄模之搬送手段300之搬送路徑;及模具推出汽缸120,其將上下鑄模1、2自模具承接板210經由模具交接板110而推出至搬送手段300。
模具交接板110係以其上表面之高度與模具承接板210及搬送手段300之上表面(於本實施形態中,如下述般為平板台車310{參照圖9、10}之上表面)大致相同之方式設置於模具承接板210與搬送手段300之間的平板。上表面平滑,以易於將上下鑄模1、2推出。另外,構成為不具備模具交接板110,而自模具承接板210將上下鑄模1、2直接推出至平板台車310上亦可。於活扣模箱成形產線100中,設為具備模具交接板110者而進行說明,故而於不具備模具交接板110之情形時,關於模具承接板210與模具交接板110之間及模具交接板110與平板台車310之間之說明適當改稱為模具承接板210與平板台車310之間之說明。
關於模具推出汽缸120,於圖1中表示收縮後之狀態,於圖2中表示伸長後之狀態。模具推出汽缸120之伸縮可為流體壓式(氣壓、液壓),亦可為機械式,還可為電氣式。於本實施形態中,設為流體壓(油壓)式。於模具推出汽缸120中,設置有測定驅動汽缸之流體壓之波形的模具推出汽缸波形測定手段126。模具推出汽缸波形測定手段126為習知之壓力計即可。另外,於模具推出汽缸120之伸縮為電氣式之情形時,模具推出汽缸波形測定手段126設為測定電流波形之電流計。於模具推出汽缸120之附近,設置有測定將汽缸伸長後之長度之編碼器130。藉由編碼器130可計算出已利用模具推出汽缸120將上下鑄模1、2推壓至何處、亦即上下鑄模1、2之位置。
於模具推出汽缸120之前端,設置有用以推壓上下鑄模1、2之推出板122。推出板122具有與上下鑄模1、2之寬度大致相同之寬度(圖2之Y方向),而使得不會自模具推出汽缸120對上下鑄模1、2作用局部之力,並且提高與上下鑄模1、2之接觸性。於推出板122,在其寬度方向上設置複數個二維雷射位移計124。於圖2中,表示有4個二維雷射位移計124,但個數並不限於4個,且以能夠測定模具承接板210及模具交接板110之整個寬度方向之方式配置。二維雷射位移計124測定模具承接板210及模具交接板110上之附著物之大小(面積、高度),且測定模具承接板210與模具交接板110之高度差。模具承接板210及模具交接板110上之附著物之大小之測定宜為以模具推出汽缸120伸長而將上下鑄模1、2推出至平板台車310上時、以及將上下鑄模1、2推出至平板台車310上之後模具推出汽缸120收縮時之2次作業進行測定。即,二維雷射位移計124係作為模具承接板附著物測定手段,或模具交接板附著物測定手段,或模具承接板.模具交接板高度差測定手段而發揮功能。另外,模具承接板附著物測定手段、模具交接板附著物測定手段、模具承接板.模具交接板高度差測定手段分別使用另一測定裝置亦可,例如雷射位移計。作為二維雷射位移計124,可較佳地使用KEYENCE公司(日本)之LJ-V7300等。又,於推出板122之背面(與將上下鑄模1、2推出之面相反之面)或其附近,設置三維加速度感測器128。推出板122由於與上下鑄模1、2之接觸性較高,故而若例如於模具承接板210或模具交接板110存在附著物,則沿其上被推出之上下鑄模1、2於移動時會受到衝擊力。此時之衝擊力會傳遞至推出板122,因此可藉由三維加速度感測器128測定該衝擊力。即,三維加速度感測器128係作為推出板衝擊力測定手段而發揮功能。此處,所謂測定衝擊力意指受到衝擊力之三維加速度感測器128測定衝擊力之方向、即移動方向(X方向)及上下方向(Z方向)之加速度。此外,測定橫向(Y方向)之加速度作為衝擊力亦可。另外,於本發明中,於稱為「衝擊力」之情形時,亦包含振動。關於振動,亦能夠藉由測定加速度而予以測定。
又,為了測定模具交接板110與搬送手段300之段差,於該兩者之上方設置雷射位移計140。於圖1中設為如下:設置2台雷射位移計140,測定模具交接板110之上表面之高度、及搬送手段300之上表面之高度,並根據各者之高度測定其高度差。然而,利用1台雷射位移計140測定高度差亦可。
沿模具承接板210及模具交接板110,設置有噴氣裝置160。噴氣裝置160具備複數根空氣噴嘴162,以將附著於模具承接板210及模具交接板110之上表面之附著物藉由鼓風去除。於圖1及圖2中表示3根空氣噴嘴162,但以能夠對模具承接板210及模具交接板110之整個上表面吹送空氣而去除附著物之方式,設置有複數根空氣噴嘴162。噴氣裝置160具有供給加壓空氣之壓縮機等加壓空氣源(未圖示),但由於為習知之構造即可,故而省略說明。又,亦可具備1根空氣噴嘴162。
參照圖4,對供給至活扣模箱成形機200之鑄模砂(亦稱為「成形砂」)290之溫度測定進行說明。鑄模砂290係自砂儲存裝置(未圖示)等利用輸送帶280輸送並供給至活扣模箱成形機200。利用砂取出裝置272採取由輸送帶280輸送之鑄模砂290之一部分。砂取出裝置272係於筒體之內部具有螺桿,利用旋轉之螺桿取出輸送帶上之鑄模砂290,並供給至砂特性自動計測裝置270。砂特性自動計測裝置270測定被供給之鑄模砂290之溫度及其他特性。另外,關於鑄模砂290之溫度,例如可直接測定活扣模箱成形機200內之鑄模砂290之溫度,利用其他方法進行測定亦可。
活扣模箱成形機200係將鑄模砂290導入至由上模箱250(參照圖8)、模型板(match plate)(未圖示)及上擠壓板(未圖示)、以及下模箱240(參照圖8)、模型板(未圖示)及下擠壓板220(參照圖5、圖6)所包圍之上鑄模用空間及下鑄模用空間,並利用上下擠壓板進行擠壓而成形上下鑄模1、2。
如圖5及圖6所示,活扣模箱成形機200為了測定下擠壓板220之正面之附著物,而具備作為下擠壓板附著物測定手段之二維雷射位移計226(例如,KEYENCE公司之LJ-V7300)。二維雷射位移計226設置於除活扣模箱成形機200以外之機器亦可,例如活扣模箱成形機200旁邊之台座。另外,作為下擠壓板附著物測定手段,為圖像識別裝置亦可。又,如於圖7中詳細表示般,成為於下擠壓板220之背面或內部設置加熱器222,而能夠對下擠壓板220加溫之構造。加熱器222較佳為以能夠對下擠壓板220之整面加溫之方式配置成曲折形狀。而且,設置作為測定下擠壓板220之溫度之下擠壓板溫度測定手段之溫度計224。溫度計224亦可嵌入於下擠壓板220。
如圖8所示,所成形之上下鑄模1、2係於去除模型板之後被合模,由模具脫模汽缸230經由鑄模推出板232自上方推出至下方,而自上模箱250、下模箱240脫模。另外,對於活扣模箱成形機200,將模具脫模汽缸兼用作鑄模推出板232亦可。
自上模箱250、下模箱240脫模後之上下鑄模1、2由模具承接板210承接。模具承接板210能夠藉由模具承接板汽缸218而升降。如圖8(a)所示,若於模具承接板210接觸於上下鑄模1、2之前利用模具脫模汽缸230經由鑄模推出板232將上下鑄模1、2推出,則變為上下鑄模1、2掉落至模具承接板210,對上下鑄模1、2作用衝擊力,而易產生合模偏差。因此,較佳為如(b)所示般設為於模具承接板210接觸於上下鑄模1、2之後,鑄模推出板232接觸於上下鑄模1、2並將其等推出。如圖1及圖2所示,於模具承接板210設置三維加速度感測器212,作為模具承接板衝擊力測定手段來測定模具承接板210受到之衝擊力、即因上下鑄模1、2之掉落等而產生之衝擊力。三維加速度感測器212為習知之加速度感測器即可。又,模具承接板210下降時之高度、即推出上下鑄模1、2時之高度係藉由止動螺栓214(參照圖1)予以調整。
參照圖9及圖10,對上下鑄模之搬送手段300進行說明。搬送手段300係將上下鑄模1、2自活扣模箱成形機200搬送至對上下鑄模1、2澆注熔液之澆注機800、及於熔液冷卻固化而變為鑄件之後將鑄模粉碎而將鑄件與鑄模砂分離之鑄模拆離裝置500、或者將上下鑄模1、2向暫時進行保管之區域(未圖示)搬送。此處為利用滾輪312於軌道320上移行之平板台車310。藉由在平板台車310上載置上下鑄模1、2,並於軌道320上移行,而搬送上下鑄模1、2。
於搬送手段300,設置有對平板台車310之溝槽及上表面進行清掃之刮板330。刮板330具備:溝槽用刮板332,其係將平板台車310之上表面之溝槽之附著砂等去除之鋼板利用橡膠加以保持的構成;上表面用刮板334,其係將平板台車310之上表面之附著砂等去除之鋼板利用橡膠加以保持的構成;及收尾用刮板336,其接觸於平板台車310之溝槽及上表面而進行收尾清掃。進一步地,具備作為偵測平板台車310之溝槽及上表面上之附著物之搬送手段附著物測定手段的觸控開關338。觸控開關338係如下的一種開關:若存在附著於平板台車310之溝槽及上表面之突起物(附著物),則接觸於突起物之偵測用板傾斜,傾斜之偵測用板接觸於針狀之接觸件而偵測附著物。搬送手段附著物測定手段只要能夠測定附著於平板台車310之溝槽及上表面之突起物,則亦可為其他習知之構成。又,具備與模具承接板附著物測定手段、模具交接板附著物測定手段、模具承接板.模具交接板高度差測定手段等二維雷射位移計124相同之雷射位移計,來測定平板台車310之溝槽及上表面之附著物亦可。
溝槽用刮板332、上表面用刮板334、收尾用刮板336及觸控開關338安裝於刮板懸掛棒344。刮板懸掛棒344係自沿安裝於框架樑352之軌道351上藉由橫移汽缸340而滑動之台車342下垂。框架樑352跨設於設置在兩側之一對框架柱350間。由此,藉由使橫移汽缸340伸縮,而溝槽用刮板332、上表面用刮板334、收尾用刮板336及觸控開關338於平板台車310之寬度方向上往返。
參照圖11及圖12,對與刮板330不同之清掃手段360進行說明。清掃手段360具有:旋轉刷370,其具有繞旋轉軸372旋轉而對平板台車310之溝槽及上表面進行清掃之複數個刷子;及橡膠刮板362,其利用柔軟之橡膠摩擦平板台車310之溝槽及上表面而進行清掃。旋轉刷370係由固著於縱框架380之支承台386支持。旋轉刷370係藉由作為旋轉驅動裝置之馬達374經由旋轉軸372而旋轉,馬達374亦支持於縱框架380。於縱框架380之下端固定有在平板台車310之前進方向Y1上延伸之橫框架382。於橫框架382,在較縱框架380靠平板台車310之前進方向Y1下游,朝向上方固定有橡膠刮板用框架384。於橡膠刮板用框架384固定有橡膠刮板362。旋轉刷370及橡膠刮板362具有能夠清掃平板台車310之寬度的大致整體之長度。於較橡膠刮板用框架384之橡膠刮板362靠平板台車310之前進方向Y1下游設置偵測平板台車310之溝槽及上表面上之附著物之搬送手段附著物測定手段(未圖示)亦可。搬送手段附著物測定手段係與觸控開關338相同之構造。
另外,較佳為於活扣模箱成形產線100之搬送手段300設置刮板330及清掃手段360之兩者。於設置兩者之情形時,較佳為配置於下游側之刮板330或清掃手段360具有搬送手段附著物測定手段,但並不限定於此。又,搬送手段300僅設置刮板330或清掃手段360之一者亦可。於僅設置一者之情形時,該刮板330或清掃手段360具有搬送手段附著物測定手段。如圖3所示,於活扣模箱成形產線100中,清掃手段360設置於下游側,刮板330設置於上游側,且刮板330具有搬送手段附著物測定手段、即觸控開關338。
圖13所示之合模偏差偵測裝置3設置於活扣模箱成形產線100之既定位置。另外,就位置而言,合模偏差偵測裝置3通常係沿上下鑄模之搬送手段300設置。合模偏差偵測裝置3於在上下鑄模1、2之搬送方向(圖13中之Y方向)上延伸之升降框架7上具備3個距離計測手段4、5、6。距離計測手段4、5、6為雷射位移感測器、超音波位移感測器、接觸式位移感測器等習知之位移感測器即可。升降框架7係以如下方式升降,即,關於3個位移感測器4、5、6所要測定之距離,能夠測定至上鑄模1為止之距離、及至下鑄模2為止之距離。由此,利用3個位移感測器4、5、6,能夠測定至上鑄模1之3點1a、1b、1c為止之距離S1、S2、S3、及至下鑄模2之3點2a、2b、2c為止之距離S4、S5、S6。此處,由於3個位移感測器4、5、6之座標已知,故而可獲得上鑄模1之3點之座標及下鑄模2之3點之座標。由於上下鑄模1、2之形狀分別已知,故而若能獲得3點之座標,則能計算出各者之中心位置及水平方向之旋轉角。可根據所計算出之中心位置及水平方向之旋轉角之偏差、或根據中心位置及水平方向之旋轉角所計算出之上鑄模1及下鑄模2之角點之座標之偏差,而判定上下鑄模1、2之合模偏差。合模偏差偵測裝置3可具備上鑄模用之3個位移感測器及下鑄模用之3個位移感測器,具備任意個數之位移感測器而判定上下鑄模1、2之合模偏差亦可。又,並不限定於上述內容,亦可具有其他構成。
如圖2所示,活扣模箱成形產線100具備控制裝置700。控制裝置700控制活扣模箱成形產線100之運轉。控制裝置700可兼用作控制活扣模箱成形機200或搬送手段300之運轉的控制裝置,為專用之控制裝置亦可,或者,還可為個人電腦。控制裝置係藉由未圖示之配線或無線通訊,控制升降框架7、模具推出汽缸120、噴氣裝置160、活扣模箱成形機200(包含上擠壓板、下擠壓板220、加熱器222、砂特性自動計測裝置270等)、上下鑄模之搬送手段300、刮板330、清掃手段360等之運轉。進一步地,接收來自距離計測手段4、5、6、二維雷射位移感測器(模具承接板附著物測定手段、模具交接板附著物測定手段、模具承接板.模具交接板高度差測定手段)124、模具推出汽缸波形測定手段126、推出板衝擊力測定手段128、模具交接板.搬送手段高度差測定手段140、模具承接板衝擊力測定手段212、下擠壓板溫度測定手段224、下擠壓板附著物測定手段226、砂溫度測定手段270、及搬送手段附著物測定手段338等之測定資料,視需要與容許範圍進行比較,並進行下述調整步驟或預防步驟。另外,於所測得之固有資料之判定中使用「容許範圍」進行說明,但使用容許範圍之邊界值即閾值亦可。
接著,亦參照圖14~16,對活扣模箱成形產線100之作用進行說明。如圖3所示,於活扣模箱成形產線100中,利用搬送手段300搬送由活扣模箱成形機200成形並合模之上下鑄模1、2。上下鑄模1、2由模具推壓汽缸120推壓,而自活扣模箱成形機200之模具承接板210上經由模具交接板110上被載置至搬送手段300之平板台車310上。載置有上下鑄模1、2之平板台車係藉由推桿390、緩衝器391及轉盤392以一間距為單位間歇性地被搬送,從而依序搬送上下鑄模1、2。由搬送手段300搬送之上下鑄模1、2首先由合模偏差偵測裝置3偵測上下鑄模1、2之合模偏差。其次,藉由夾套及重墜移載裝置400對上下鑄模1、2套上夾套,且裝上重墜。其次,自澆注機800被澆注熔液。經澆注後之上下鑄模1、2於搬送手段300上花費時間被搬送較長之距離,且熔液冷卻固化。熔液冷卻固化而成為鑄件之上下鑄模1、2藉由夾套及重墜移載裝置400將重墜及夾套卸除,其後,藉由鑄模拆離裝置500被實施鑄模拆離。即,將上下鑄模1、2粉碎,取出鑄件。上下鑄模1、2被粉碎而產生之鑄模砂經由砂回收裝置(未圖示)、混練機(未圖示)等被供給至活扣模箱成形機200。藉由鑄模拆離裝置500卸除了上下鑄模1、2後之平板台車310係藉由刮板330及清掃手段360去除附著於其溝槽及上表面之附著砂等,並再次自活扣模箱成形機200接收上下鑄模1、2。
圖14係作為調整步驟,一邊將合模偏差之要因去除,一邊使固有資料之容許範圍最佳化之操作之流程圖。另外,將一個流程圖分割為(a)~(i)之9張,以圓圈內之A~O表示連接點。圖14(a)~(c)所示之部分係利用合模偏差偵測裝置3所得之判定結果為無合模偏差之情形時之流程。首先,於步驟(Step)1中,將上下鑄模1、2之合模偏差之尺寸(角點之偏差)之容許範圍設定為例如0.5 mm以下,判定角點之偏差是否為容許範圍以下。
合模偏差之判定可如以下般進行。於上鑄模1中,利用第1距離測定手段4測定至點1a為止之距離S1,利用第2距離測定手段5測定至點1b為止之距離S2,利用第3距離測定手段6測定至點1c為止之距離S3。根據所測得之距離S1、S2、S3算出上鑄模1之水平方向之中心位置及旋轉角。
其次,合模偏差偵測裝置3藉由未圖示之升降汽缸而下降。其後,於下鑄模2中,利用第1距離測定手段4測定至點2a為止之距離S4,利用第2距離測定手段5測定至點2b為止之距離S5,利用第3距離測定手段6測定至點2c為止之距離S6。於因間歇搬送而上下鑄模1、2停止之期間進行該測定。根據所測得之距離S4、S5、S6,算出下鑄模2之水平方向之中心位置及旋轉角。
其次,根據上鑄模1及下鑄模2之中心位置及旋轉角,算出矩形之4角之位置座標。然後,算出上鑄模1與下鑄模2之相對之4角之水平座標間距離。於本實施形態中,將該水平座標間距離之容許範圍設為0.5 mm以下,於該情形時,容許之範圍成為0~0.5 mm。調查4角之偏差是否落在該容許範圍內,而判定合模偏差。於本實施形態中,若4角中之任一角之偏差超出容許範圍,則判定為合模偏差。然而,例如於兩個、三個、或四個全部之偏差超出容許範圍時判定為合模偏差亦可。或者,亦可於4角之偏差之平均值、平方和平均值等超出容許範圍時判定為合模偏差。或者,亦可使用上鑄模1及下鑄模2之中心位置之偏差及旋轉角之偏差來判定合模偏差。
針對被判定為無合模偏差之上下鑄模1、2,於步驟11中,將利用安裝於推出板122之作為模具承接板附著物測定手段之二維雷射位移計124測定該鑄模1、2所通過之模具承接板210之附著物之大小所得之結果、即作為固有資料之附著物之大小(面積、高度)與容許範圍進行比較。例如,最初,將容許範圍以面積計設為25 mm2 以下,以高度計設為5 mm以下。於所測得之結果為容許範圍內之情形時,直接進入後續之步驟12(流程圖之下方)。於本實施形態中,在附著物之大小之判定中,面積及高度之兩者為容許範圍內時,判定為附著物之大小為容許範圍內,但並不限定於此。於所測得之結果為容許範圍外之情形時,自噴氣裝置160吹出空氣,而去除模具承接板210上之附著物。然後,於模具推出汽缸120之恢復(返回;汽缸之收縮)時亦測定模具承接板210之附著物。於在恢復時亦殘存有附著物之情形時(測定結果為容許範圍外之情形時),使用面板、顯示燈等報知給作業人員。即,由於僅藉由鼓風無法清掃附著物,故而要求作業人員對模具承接板210進行清掃。然後,進入步驟12。
於後續之步驟12中,將利用安裝於推出板122之作為模具交接板附著物測定手段之二維雷射位移計124測定該鑄模1、2通過之模具交接板110之附著物之大小所得之結果、即作為固有資料之附著物之大小(面積、高度)與容許範圍進行比較。例如,最初,將容許範圍以面積計設為25 mm2 以下,以高度計設為5 mm以下。於所測得之結果為容許範圍內之情形時,直接進入後續之步驟13(流程圖之下方)。於所測得之結果為容許範圍外之情形時,自噴氣裝置160吹出空氣,而去除模具交接板110上之附著物。然後,於模具推出汽缸120之恢復(返回;汽缸之收縮)時亦測定模具交接板110之附著物。於在恢復時亦殘存有附著物之情形時(測定結果為容許範圍外之情形時),使用面板、顯示燈等報知給作業人員。即,由於僅藉由鼓風無法清掃附著物,故而要求作業人員對模具交接板110進行清掃。然後,進入步驟13。
於後續之步驟13中,判定利用刮板330之作為搬送手段附著物測定手段之觸控開關338測定平板台車310之附著物所得之結果、即作為固有資料之附著物之有無。於無附著物之情形時(於觸控開關338為斷開之情形時),直接進入後續之步驟14(流程圖之下方)。於有附著物之情形時(於觸控開關338為接通之情形時),由於即便利用刮板330或清掃手段360進行清掃,附著物亦未被去除而殘存,故而使用面板、顯示燈等報知給作業人員,要求作業人員對平板台車310進行清掃。另外,附著物之有無亦可藉由對清掃後之平板台車310之上表面進行圖像識別而判定。
於有附著物之情形時,進一步判定自澆注完成至鑄模拆離為止之經過時間是否為通常之冷卻時間之範圍內。附著物、即鑄模砂會隨著時間經過而變硬且固化。然而,若為通常之冷卻時間之範圍內,則應能夠藉由刮板330及清掃手段360去除。因此,於雖然為該通常之冷卻時間之範圍內但仍無法去除附著物時,假定刮板330或清掃手段360之劣化。例如於雖然為通常之冷卻時間之範圍內但無法去除附著物之情況累計或連續超過5次時,利用面板、顯示燈報知給作業人員以確認刮板330或清掃手段360之磨耗狀態。於自澆注完成至鑄模拆離為止之經過時間並非通常之冷卻時間之範圍內之情形時,例如於自作業結束時間起放置至作業開始時間為止之情形時,附著物亦固化之可能性較高,因此變更刮板330之動作設定。另外,此處,對刮板330進行了說明,但亦可利用清掃手段360使旋轉刷370之旋轉速度加快,或使平板台車310通過清掃手段360之速度變慢。然後,進入步驟14。
於後續之步驟14中,將利用下擠壓板附著物測定手段226測定下擠壓板220之附著物之大小所得之結果、即作為固有資料之附著物之大小(面積、高度)與容許範圍進行比較。例如,最初,將容許範圍設為面積計設為25 mm2 以下,高度計5 mm以下。於所測得之結果為容許範圍內之情形時,直接進入後續之步驟15(流程圖之下方)。於所測得之結果為容許範圍外之情形時,使用面板、顯示燈等報知給作業人員,要求作業人員對下擠壓板220進行清掃。
於所測得之結果為容許範圍外之情形時,判定下擠壓板220之利用溫度計224所測得之溫度、與利用砂特性自動計測裝置270所測得之鑄模砂(成形砂)290之溫度的溫度差即固有資料是否為容許範圍內。例如,作為容許範圍,設為15℃以下。存在如下情況:鑄模砂290與下擠壓板220之溫度差變大,因此於下擠壓板220正面發生冷凝,而變得易於附著。因此,判定下擠壓板220與鑄模砂290之溫度差是否為容許範圍內。於溫度差為容許範圍內之情形時,即便未發生冷凝,鑄模砂290亦會附著於下擠壓板220,因此使用面板、顯示燈等報知給作業人員,以進行鑄模砂290之成分、例如活性黏土量及細粉量之調整。
於溫度差為容許範圍外之情形時,判定於溫度差變為容許範圍內之前是否中斷成形。於中斷成形之情形時,利用加熱器222對下擠壓板220加溫,而使溫度差變為容許範圍內。若溫度差變為容許範圍內,則進入後續之步驟15。於不中斷成形,且不利用加熱器222對下擠壓板220加溫之情形時,例如對鑄模砂290吹送冷卻空氣,以鑄模砂290之溫度成為例如30℃之既定溫度以下之方式進行冷卻。若鑄模砂290之溫度成為既定溫度以下,則返回至判定溫度差是否為容許範圍內之步驟。於不利用加熱器222對下擠壓板220加溫,亦不進行鑄模砂290之冷卻之情形時,使用面板、顯示燈等報知給作業人員,以於每1次循環由作業人員清掃下擠壓板220。然後,進入步驟15。
於後續之步驟15中,針對雖然於合模偏差之判定中為容許範圍內,但於步驟11~步驟14中卻判定為附著物為容許範圍外、或存在附著物之項目,擴大容許範圍。即,認為即便為容許範圍外之附著物亦未產生合模偏差之情況係由於存在容許範圍不恰當之可能性。將容許範圍擴大例如10%。如此,藉由將合模偏差之判定結果反饋至容許範圍,可謀求容許範圍之最佳化。
於步驟15中,於附著物全部為容許範圍內之情形時,不進行任何操作。當步驟15結束時,為了下一次上下鑄模1、2之判定,而返回至步驟1。
於在步驟1中判定為存在合模偏差之情形時,進入圖14(d)所示之步驟2。於步驟2中,雖產生了合模偏差,仍判斷是否對該上下鑄模1、2進行澆注。通常,該判斷係由作業人員進行,並輸入至控制裝置700。另外,亦可設為由控制裝置700自動地進行判斷。於進行澆注之情形時,發出指示以藉由檢查產線精密地檢查製品。於不進行澆注之情形時,必須將要成形之上下鑄模1、2之數量增加1,故而發出成形計劃變更指令。然後,進入判定並去除合模偏差之要因之步驟。
接著,執行圖14(d)~(f)所示之判定合模偏差之要因之步驟31~36。於步驟31中,判定利用推出板衝擊力測定手段128所測得之模具推出汽缸120之推出方向之加速度是否為容許範圍內。此處要測定之加速度係使模具推出汽缸120伸縮之X方向之加速度。容許範圍設為例如2 G以下(G為重力加速度)。此處,若模具推出汽缸120之加速度為容許範圍內,則進入後續之步驟32(流程圖之下方)。若模具推出汽缸120之加速度為容許範圍外,則對驅動模具推出汽缸120之初速設定進行修正。然後,進入步驟32。
於步驟32中,判定利用推出板衝擊力測定手段128所測得之推出板122之衝擊力是否為容許範圍內。此處要測定之衝擊力係模具推出汽缸120之伸縮方向(X方向)及上下方向(Z方向)上之衝擊力。由於步驟31中所使用之推出板衝擊力測定手段128為三維加速度感測器,故而亦能夠用於X、Z方向之衝擊力之測定。若於被推出上下鑄模1、2之模具承接板210或模具交接板110上有附著物、或者模具承接板210與模具交接板110、或模具交接板110與平板台車310有高度差,則於越過該附著物或高度差時,上下鑄模1、2受到衝擊力,且該衝擊力傳遞至推出板122。衝擊力顯著地表現於推出方向(X方向)及上下方向(Z方向)。因此,推出板122之衝擊力表示存在模具承接板210或模具交接板110上有附著物之可能性、或存在有上述高度差之可能性。此處,衝擊力之容許範圍設為例如2 G以下。若推出板122之X、Z之2個方向之衝擊力兩者均為容許範圍內,則進入後續之步驟33(流程圖之下方)。若推出板122之衝擊力之至少1個為容許範圍外,則進入圖14(g)~(i)所示之步驟41~48。關於步驟41~48,將於下文敍述。另外,亦可進一步測定Y方向之衝擊力,並與容許範圍進行比較。
於步驟33中,判定下擠壓板220之附著物之大小是否為容許範圍內,若為容許範圍內,則進入後續之步驟34(流程圖之下方)。步驟33之判定係與步驟14中所說明之判定同樣地進行。若附著物為容許範圍外,則進行與關於步驟14所說明之處理相同之處理,之後進入步驟34。
於步驟34中,判定利用模具推出汽缸波形測定手段126所測得之驅動模具推出汽缸120之流體壓之波形是否處於容許範圍內。例如,若搬送上下鑄模1、2之過程中之流體壓之波形之變動為正常時之±10%以內,則設為容許範圍內。若為容許範圍內,則進入後續之步驟35(流程圖之下方)。若於模具承接板210或模具交接板110上有附著物、或者模具承接板210與模具交接板110、或模具交接板110與平板台車310有高度差,則由於將上下鑄模1、2推出會受到與正常時不同之阻力,因此進行驅動之流體壓產生變動。因此,於流體壓之波形為容許範圍外之情形時,推測為於利用編碼器130所計算出之位置有附著物或高度差,而報知給作業人員進行清掃或維護。然後,進入後續之步驟35。另外,於模具推出汽缸120之伸縮為電氣式之情形時,使用電流值之波形代替流體壓之波形,於模具推出汽缸120之伸縮為氣壓式之情形時,使用模具推出汽缸120內之氣壓之波形代替流體壓之波形。
於步驟35中,判定利用模具承接板衝擊力測定手段212所測得之模具承接板210之衝擊力值是否處於容許範圍內。此處要測定之衝擊力係上下方向(Z方向)上之衝擊力。例如,將衝擊力值2 G以下設為容許範圍。若為容許範圍內,則進入後續之步驟36(流程圖之下方)。如圖8(a)中所說明般,若於模具承接板210接觸於上下鑄模1、2之前,利用模具脫模汽缸230經由鑄模推出板232將上下鑄模1、2推出,則上下鑄模1、2會掉落至模具承接板210上,而對上下鑄模1、2作用衝擊力,易於產生合模偏差。因此,於模具承接板210之衝擊力值為容許範圍外之情形時,調整脫模動作。具體而言,以於模具承接板210確實地接觸於下鑄模2之後,鑄模推出板232接觸於上鑄模1並將上下鑄模1、2推出之方式,自動或手動地修正模具承接板汽缸218及模具脫模汽缸230之作動時點。然後,進入後續之步驟36。
於步驟36中,利用編碼器130計算出步驟31、步驟32或步驟34中偵測出衝擊力之部位或流體壓之波形雖為容許範圍內但變大之部位,並縮小該部位處之容許範圍。即,若該部位為模具承接板210,則縮小模具承接板210之附著物之大小之容許範圍,若為模具承接板210與模具交接板110之段差,則縮小其等之高度差之容許範圍,若為模具交接板110,則縮小模具交接板110之附著物之大小之容許範圍,若為模具交接板110與平板台車310之段差,則縮小其等之高度差之容許範圍。例如,若為步驟31,則將2 G以下縮小至1.9 G以下。此處,所謂衝擊力或波形較大係指例如相對於容許範圍為8成以上、或9成以上之情形。或者,指所測得之固有資料相對於容許範圍之比率最大之部位亦可。當步驟36結束時,為了下一次上下鑄模1、2之判定,而返回至步驟1。
繼而,參照圖14(g)~(i),對步驟32中模具推出汽缸120之X、Z方向之衝擊力為容許範圍外之情形時之處理即步驟41~48進行說明。於步驟41中,若下擠壓板220之附著物之大小為容許範圍內,則進入步驟42(流程圖之下方)。若下擠壓板220之附著物之大小為容許範圍外,則進行與關於步驟14所說明之處理相同之處理,之後進入步驟42。
於步驟42中,判定模具承接板210之衝擊力值是否處於容許範圍內,若為容許範圍內,則進入後續之步驟43(流程圖之下方)。於為容許範圍外之情形時,調整脫模動作,並進入後續之步驟43。於步驟42中,由於執行與步驟35相同之處理,故而省略重複之說明。
於步驟43中,與步驟11同樣地,判定模具承接板210之附著物之大小是否處於容許範圍內,若為容許範圍內,則進入後續之步驟44(流程圖之下方)。於為容許範圍外之情形時,進行與關於步驟11所說明之處理相同之處理,之後進入後續之步驟44。
於步驟44中,與步驟12同樣地,判定模具交接板110之附著物之大小是否處於容許範圍內,若為容許範圍內,則進入後續之步驟45(流程圖之下方)。於為容許範圍外之情形時,進行與關於步驟12所說明之處理相同之處理,之後進入後續之步驟45。
於步驟45中,與步驟13同樣地,判定平板台車310之附著物之有無,於無附著物之情形時,進入後續之步驟46(流程圖之下方)。於有附著物之情形時,進行與關於步驟13所說明之處理相同之處理,之後進入後續之步驟46。另外,關於附著物之有無,亦可藉由對清掃後之平板台車310之上表面進行圖像識別而進行判定,此亦與步驟13相同。
於步驟46中,判定利用模具承接板.模具交接板高度差測定手段124所測得之模具承接板210與模具交接板110之高度差是否處於容許範圍內。容許範圍例如設為±0.3 mm以下。若高度差為容許範圍內,則進入後續之步驟47(流程圖之下方)。於高度差為容許範圍外之情形時,使用面板、顯示燈等報知給作業人員,以調節模具承接板210之止動螺栓214,並調整模具承接板210之下降時之高度。或者,調整使模具承接板210升降之致動器218之動作等亦可。另外,模具交接板110通常被固定而無法調節高度。然後,進入後續之步驟47。另外,代替利用模具承接板.模具交接板高度差測定手段124測定模具承接板210與模具交接板110之高度差,而於上下鑄模1、2自模具承接板210被推出至模具交接板110時,測定被削落之鑄模砂之重量,從而判定高度差是否為容許範圍內亦可。即,若越過相當於高度差之段差而被推出,則下鑄模2會被段差切削,而鑄模砂之一部分自模具承接板210與模具交接板110之間隙掉落。將該鑄模砂收集至容器中並利用荷重計等進行測定,根據所測得之重量可知高度差。
於步驟47中,判定利用模具交接板.搬送手段高度差測定手段140所測得之模具交接板110與平板台車310之高度差是否處於容許範圍內。容許範圍設為例如±0.3 mm以下。若高度差為容許範圍內,則進入後續之步驟48(流程圖之下方)。於高度差為容許範圍外之情形時,使用面板、顯示燈等報知給作業人員,以調整軌道320之高度。另外,模具交接板110與平板台車310之高度差變大之主要原因在於因使用平板台車310而平板台車310之滾輪312或軌道320被磨耗。因此,例如,將墊片(未圖示)***至軌道320之下,而調整軌道320之高度。然後,進入後續之步驟48。另外,與步驟46中所說明者同樣地,代替利用模具交接板.搬送手段高度差測定手段140測定模具交接板110與平板台車310之高度差,而於上下鑄模1、2自模具交接板110被推出至平板台車310時,測定被削落之鑄模砂之重量,從而判定高度差是否為容許範圍內亦可。
於步驟48中,判定步驟41~44、46~47中任一者之固有資料是否為容許範圍外。若全部為容許範圍內,則因仍然產生了合模偏差(步驟1中判定),故而將關於模具推出過程中偵測出衝擊力之部位之容許範圍縮小。例如,若為步驟31則將2 G縮小至1.9 G。另外,所謂「模具推出過程中偵測出衝擊力之部位」係指例如為模具承接板210上、模具交接板110上、平板台車310上,或為其等之段差。可利用編碼器130特定模具推出過程中偵測出衝擊力之部位。藉此,特定可能成為合模偏差之要因之部位,並縮小該部位之容許範圍,能夠使容許範圍收斂至最佳之範圍。於在步驟41~44、46~47中固有資料即便有1個為容許範圍外之情形時,為了下一次之上下鑄模1、2之判定,而返回至步驟1。
接著,參照圖15之流程圖,說明使用所測得之固有資料及於調整步驟中進行最佳化後之固有資料之容許範圍,進行用以於活扣模箱成形產線100中預防合模偏差之產生之預防步驟的操作。另外,將一個流程圖分割為(a)~(e)之5張,由圓圈內之P~T表示連接點。
首先,於步驟51中,判定利用下擠壓板附著物測定手段226所測得之下擠壓板220之附著物之大小是否為容許範圍內。下擠壓板220係在前一循環之擠壓完成後,為了進行脫模而藉由使模箱250、240(參照圖8)旋轉90°將前方空出,故而利用二維雷射位移計226或圖像識別裝置(未圖示)測定附著物之大小。使用所測得之固有資料之附著物之大小判定於當前循環中是否應進行清掃。作為容許範圍,例如以面積計為25 mm2 以下,以高度計為5 mm以下,但容許範圍可藉由調整步驟予以調整而成為其他值。若面積及高度均為容許範圍內,則進入後續之步驟52(流程圖之下方)。於為容許範圍外之情形時,使用面板、顯示燈等報知給作業人員,以進行附著物之清掃等,並進入後續之步驟52。
接著,於步驟52中,判定利用下擠壓板溫度測定手段224所測得之下擠壓板220、與利用砂溫度測定手段270所測得之由輸送帶280搬送、即要被成形之鑄模砂290之間的溫度差是否為容許範圍內。作為容許範圍,例如為15℃以下,但容許範圍可藉由調整步驟予以調整而成為其他值。若為容許範圍內,則進入後續之步驟53(流程圖之下方)。於為容許範圍外之情形時,判定於溫度差變為容許範圍內之前是否中斷成形。於中斷成形之情形時,利用加熱器222對下擠壓板220加溫。然後,若下擠壓板220與鑄模砂290之溫度差變為容許範圍內,則進入後續之步驟53。於不中斷成形,且不利用加熱器222對下擠壓板220加溫之情形時,例如對鑄模砂290吹送冷卻空氣,以鑄模砂290之溫度成為例如30℃之既定溫度以下之方式進行冷卻。若鑄模砂290之溫度成為既定溫度以下,則返回至判定溫度差是否為容許範圍內之步驟。於不利用加熱器222對下擠壓板220加溫,亦不進行鑄模砂290之冷卻之情形時,進入步驟53。另外,即便下擠壓板220與鑄模砂290之溫度差為容許範圍外,就作業計劃而言,存在不進行任何操作地進入後續步驟之情況亦可。於因時間限制而無法停止成形之情形時,亦存在如下情況:雖然於下一循環之上下鑄模1、2之成形中存在下擠壓板220上有附著物之可能性,但仍進入後續步驟。於該情形時,存在如下可能性:於下一循環中,在步驟51中下擠壓板220之附著物之大小變為容許範圍外,而使用面板、顯示燈等報知給作業人員以進行附著物之清掃等。
繼而,於步驟53中,利用活扣模箱成形機200成形上下鑄模1、2,並去除模型板而將上下鑄模1、2合模。
又,於步驟54中,判定利用模具承接板附著物測定手段124所測得之模具承接板210之附著物之大小是否為容許範圍內。另外,步驟54係基於前一循環(對較步驟53中所成形之上下鑄模1、2更前1次循環中所成形之上下鑄模1、2進行之處理)中使模具推出汽缸120收縮時(恢復)所測得之資料。作為容許範圍,例如以面積計為25 mm2 以下,以高度計為5 mm以下,但容許範圍可藉由調整步驟予以調整而成為其他值。若為容許範圍內,則進入後續之步驟55(流程圖之下方)。於為容許範圍外之情形時,使用面板、顯示燈等報知給作業人員,以藉由利用噴氣裝置160之鼓風而去除附著物、或進行附著物之清掃等,並進入後續之步驟55。
於步驟55中,以接觸於上下鑄模1、2之底面之方式,使模具承接板210上升。接著,於步驟56中,利用模具脫模汽缸230經由鑄模推出板232將上模箱250、下模箱240內之上下鑄模1、2朝下方推壓而脫模。於步驟57中,利用模具承接板衝擊力測定手段212測定脫模時作用於模具承接板210之衝擊力。當載置有上下鑄模1、2之模具承接板210下降至下降端時,脫模完成(步驟58)。若脫模完成,則進入後續之步驟59(流程圖之下方)。
於步驟59中,判定於在前一循環(對較步驟53中所成形之上下鑄模1、2更前1次循環中所成形之上下鑄模1、2進行之處理)中使模具推出汽缸120收縮時利用模具交接板附著物測定手段124所測得之模具交接板110之附著物之大小是否為容許範圍內。此處,作為容許範圍,例如以面積計為25 mm2 以下,以高度計為5 mm以下,但容許範圍可藉由調整步驟予以調整而成為其他值。若為容許範圍內,則進入後續之步驟60(流程圖之下方)。於為容許範圍外之情形時,使用面板、顯示燈等報知給作業人員,以藉由利用噴氣裝置160之鼓風而去除附著物、或進行附著物之清掃等,並進入後續之步驟60。
於步驟60中,例如,如圖9及圖10所示般,進行平板台車310之溝槽及上表面之清掃,但此時進行附著物之偵測。當平板台車310被搬送至刮板330之下時,伴隨平板台車310之溝槽及上表面之清掃而偵測附著物之有無(步驟60)。若未偵測出附著物,則進入後續之步驟61(流程圖之下方)。於偵測出附著物之情形時,使用面板、顯示燈等報知給作業人員,以進行附著物之清掃等,並進入後續之步驟61。另外,亦可伴隨平板台車310之清掃而進行附著物之偵測,但將其結果儲存於例如控制裝置700之記憶裝置,於該平板台車310進入模具推出步驟之時點,引入附著物之偵測結果之資料,判斷是否需要報知給作業人員。又,設為利用刮板330偵測平板台車310之溝槽及上表面之附著物者而進行了說明,但亦可利用清掃手段360進行偵測。
於步驟61中,判定於在前一循環(對較步驟53中所成形之上下鑄模1、2更前1次循環中所成形之上下鑄模1、2進行之處理)中使模具推出汽缸120收縮時(恢復)利用模具承接板.模具交接板高度差測定手段124所測得之模具承接板210與模具交接板110之高度差是否為容許範圍內。此處,作為容許範圍,例如為±0.3 mm以下,但容許範圍可藉由調整步驟予以調整而成為其他值。若為容許範圍內,則進入後續之步驟62(流程圖之下方)。於為容許範圍外之情形時,使用面板、顯示燈等報知給作業人員,以進行模具承接板210之止動螺栓214之調整或模具承接板210之致動器、即模具承接板汽缸218(參照圖8)之動作調整,並進入後續之步驟62。
於步驟62中,判定利用模具交接板.搬送手段高度差測定手段140所測得之模具交接板110與平板台車310之上表面之高度差是否為容許範圍內。此處,作為容許範圍,例如為±0.3 mm以下,但容許範圍可藉由調整步驟予以調整而成為其他值。若為容許範圍內,則進入後續之步驟63(流程圖之下方)。於為容許範圍外之情形時,與關於步驟47所說明者同樣地,使用顯示燈等報知給作業人員以進行平板台車310之軌道320之高度調整,並進入後續之步驟63。
於步驟63中,將上下鑄模1、2藉由模具推出汽缸120自模具承接板210經由模具交接板110而推出至平板台車310上。此時,於如步驟54、59中之附著物或步驟61、62之高度差雖為容許範圍內但接近閾值般之情形時,較佳以慢於通常速度之速度地推出。以使上下鑄模1、2產生合模偏差之危險變少。例如,於將容許範圍設為10,將測定值為8~9之情形作為注意範圍,而任一判定處於注意範圍之情形時,使模具推出汽缸120之速度變慢。
接著,於步驟64中,利用安裝於模具推出汽缸120前端之推出板122的推出板衝擊力測定手段128,計測將上下鑄模1、2推出過程中之衝擊力(X、Z方向)。此處,將計測值與基於編碼器130所算出之位置資訊一併作為鑄模1、2之附加條件(與其建立關聯)地於控制裝置700中進行記錄。
接著,於步驟65中,使用合模偏差偵測裝置3偵測合模偏差,並判定合模偏差之有無。例如,若4角中之任一角之偏差超出容許範圍則判定為合模偏差,但並不限定於此,藉由步驟1中所說明之其他方法進行判定亦可。容許範圍設為例如0.5 mm以下。若為容許範圍內,則設為無異常並為了澆注而搬送上下鑄模1、2(步驟66),並進入下一循環(步驟67)。
若為容許範圍外,則判定為產生了合模偏差,而進行縮小固有資料之容許範圍之處理。於預防步驟中,於步驟51、步驟52、步驟54、步驟59、步驟60、步驟61及步驟62中若有附著物則將其去除,若有段差則報知給作業人員而去除合模偏差之要因。但仍然產生了合模偏差之情況可認為是由於容許範圍不恰當。因此,以步驟64來特定出記錄有衝擊力之場所(模具承接板210、模具承接板210與模具交接板110之段差、模具交接板110、模具交接板110與平板台車310之段差)。可利用編碼器130特定於模具推出過程中偵測出衝擊力之場所。或者,若為步驟57中所測得之模具承接板210之衝擊力值,則縮小對於該衝擊力之容許範圍。又,於儘管鑄模砂290與下擠壓板220之溫度差為容許範圍內,但下擠壓板220上仍有附著物之情形時,使用顯示燈等報知給作業人員,以調整鑄模砂290之活性黏土量及細粉量。而且,於對產生了合模偏差之上下鑄模1、2進行澆注之情形時,發出指示以藉由檢查產線精密地檢查製品。於不進行澆注之情形時,由於必須將要成形之上下鑄模1、2之數量增加1,故而發出成形計劃變更指令。然後,進入下一循環。
其次,參照圖16,對使用圖14所說明之調整步驟、與使用圖15所說明之預防步驟之切換進行說明。首先,執行調整步驟。初期,將調整步驟之計數之數m設為零(0),將無合模偏差之計數之數n設為零(0)。若進行調整步驟則將調整步驟之計數之數m加1。若於調整步驟中未產生合模偏差,則將無合模偏差之計數之數n加1。其次,判定調整步驟之計數之數m是否超過既定次數m0 、或者無合模偏差之計數之數n是否超過既定次數n0 。調整步驟之計數之數之既定次數m0 設為例如統計地考慮為藉由資料之儲存而進行調整之7,000次。無合模偏差之計數之數之既定次數n0 設為例如100次。無合模偏差之計數之數設為連續之次數亦可。此時,於無合模偏差之判定為否(No)之情形時,將無合模偏差之計數之數n設為零(0)。於調整步驟之計數之數m超過既定次數m0 時、或無合模偏差之計數之數n超過既定次數n0 時、或該兩者超過既定次數時,切換為預防步驟。或者,於根據{(調整步驟之計數之數m-無合模偏差之計數之數n)/調整步驟之計數之數m}所計算出之不良率未達既定值時,切換為預防步驟亦可。不良率係相對於總循環數產生合模偏差之循環數之比率,於例如未達1%時切換為預防步驟。較佳為不僅依據不良率,亦組合調整步驟之計數之數m超過既定次數m0 之條件,而切換為預防步驟。
於切換為預防步驟時,將預防步驟之計數之數q設為零(0),將雖然所測得之資料(固有資料)為容許範圍,但產生了合模偏差之循環之計數之數p設為零(0)。若執行預防步驟,則將計數之數q加1。於預防步驟中,於雖然測定資料為容許範圍內但產生了合模偏差之情形時,將計數之數p加1。於所測得之資料為容許範圍但產生了合模偏差之循環之計數之數p超過既定次數p0 之情形時、或者於根據{雖然所測得之資料為容許範圍但產生了合模偏差之循環之計數之數p/預防步驟之計數之數q}所計算出之不恰當率超過既定之值q0 之情形時,切換為調整步驟。既定次數p0 設為例如5次。又,相對於不恰當率之既定之值(閾值)q0 設為例如1%。
於本實施形態中,具有於活扣模箱成形產線100之作動中推測合模偏差之產生要因之步驟。根據本構成,藉由採取恰當之對策,可降低合模偏差之產生。進一步地,具有如下步驟:測定可能成為合模偏差之產生要因之部位之固有資料,並使用以根據該固有資料判定是否成為合模偏差之產生要因之容許範圍最佳化之步驟。因此,可基於數值資料確實地判定合模偏差之產生要因。進一步地,於使容許範圍最佳化之後,根據使用該容許範圍之判定之結果找出合模偏差之要因時,進行去除要因之處理。因此,可確實地預防合模偏差。又,於判斷為容許範圍為經最佳化者之後,亦一面檢查容許範圍之恰當性,一面進行作業,當判斷為容許範圍不恰當時,再次調整容許範圍。由此,能將容許範圍以最佳之狀態保持。
處理上述說明中之各步驟之順序可適當變更。上述說明中所提及之容許範圍亦為例示,可根據活扣模箱成形產線而變更。
將本說明書及圖式中所使用之主要符號彙總地示於以下
1‧‧‧上鑄模
2‧‧‧下鑄模
3‧‧‧合模偏差偵測裝置
4、5、6‧‧‧距離計測手段
7‧‧‧升降框架
100‧‧‧活扣模箱成形產線
110‧‧‧模具交接板
120‧‧‧模具推出汽缸
122‧‧‧推出板
124‧‧‧二維雷射位移計(模具承接板附著物測定手段、模具交接板附著物測定手段、模具承接板.模具交接板高度差測定手段)
126‧‧‧模具推出汽缸波形測定手段
128‧‧‧三維加速度感測器(推出板衝擊力測定手段)
130‧‧‧編碼器
140‧‧‧雷射位移計(模具交接板.搬送手段高度差測定手段)
160‧‧‧噴氣裝置
162‧‧‧空氣噴嘴
200‧‧‧活扣模箱成形機
210‧‧‧模具承接板
212‧‧‧三維加速度感測器(模具承接板衝擊力測定手段)
214‧‧‧止動螺栓
218‧‧‧模具承接板汽缸(致動器)
220‧‧‧下擠壓板
222‧‧‧加熱器
224‧‧‧溫度計(下擠壓板溫度測定手段)
226‧‧‧二維雷射位移計(下擠壓板附著物測定手段)
230‧‧‧模具脫模汽缸
232‧‧‧鑄模推出板
240‧‧‧下模箱
250‧‧‧上模箱
270‧‧‧砂特性自動計測裝置(砂溫度測定手段)
272‧‧‧砂取出裝置
280‧‧‧輸送帶
290‧‧‧鑄模砂
300‧‧‧上下鑄模之搬送手段
310‧‧‧平板台車
312‧‧‧滾輪
320‧‧‧軌道
330‧‧‧刮板
332‧‧‧溝槽用刮板
334‧‧‧上表面用刮板
336‧‧‧收尾用刮板
338‧‧‧觸控開關(搬送手段附著物測定手段)
340‧‧‧橫移汽缸
342‧‧‧台車
344‧‧‧刮板懸掛棒
350‧‧‧框架柱
352‧‧‧框架樑
360‧‧‧清掃手段
362‧‧‧橡膠刮板
370‧‧‧旋轉刷
372‧‧‧旋轉軸
374‧‧‧旋轉驅動裝置(馬達)
380‧‧‧縱框架
382‧‧‧橫框架
384‧‧‧橡膠刮板用框架
386‧‧‧支承台
390‧‧‧推桿
391‧‧‧緩衝器
392‧‧‧轉盤
400‧‧‧夾套及重墜移載裝置
500‧‧‧鑄模拆離裝置
700‧‧‧控制裝置
800‧‧‧澆注機
X‧‧‧方向
Z‧‧‧方向
圖1係對作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活扣模箱成形產線進行說明之局部前視圖。
圖2係圖1所示之活扣模箱成形產線之局部俯視圖。
圖3係活扣模箱成形產線之俯視圖。
圖4係表示對供給至活扣模箱成形機之鑄模砂之溫度等進行計測之裝置之構成的側視圖。
圖5係對活扣模箱成形機之下擠壓板周邊進行說明之局部俯視圖。
圖6係對活扣模箱成形機之下擠壓板周邊進行說明之局部側視圖。
圖7係對下擠壓板之加熱器及溫度計進行說明之前視圖。
圖8係對脫模動作進行說明之圖,(a)表示於模具承接板接觸於上下鑄模之前利用模具脫模汽缸推出上下鑄模之態樣,(b)表示於模具承接板接觸於上下鑄模之後利用模具脫模汽缸推出上下鑄模之態樣。
圖9係說明自與上下鑄模之搬送手段之搬送方向正交之方向觀察到之刮板的側視圖。
圖10係說明自與圖9正交之方向觀察到之刮板之詳細情況的前視圖。
圖11係對與圖9之刮板不同之清掃手段進行說明之俯視圖。
圖12係圖11之清掃手段之側視圖。
圖13係對合模偏差偵測裝置進行說明之俯視圖。
圖14係使固有資料之容許範圍最佳化之操作(調整步驟)之流程圖。另外,將一個流程圖分割為(a)~(i)之9張予以表示。
圖15係使用最佳化後之容許範圍預防合模偏差之產生之操作(預防步驟)的流程圖。另外,將一個流程圖分割為(a)~(e)之5張予以表示。
圖16係對調整步驟與預防步驟之切換進行說明之流程圖。

Claims (16)

  1. 一種方法,其係降低於由活扣模箱成形機成形並合模之上下鑄模產生之合模偏差之方法,且具備如下步驟: 測定於上述上下鑄模之製造及搬出過程中可能成為合模偏差之產生要因之部位之固有資料;及 判定上述所測得之固有資料是否為既定之容許範圍內。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方法,其 進一步具備判定上述上下鑄模之合模偏差之有無的步驟。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方法,其 進一步具備調整步驟,該調整步驟係根據所判定之上述合模偏差之有無,來調整上述固有資料之既定之容許範圍。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方法,其 進一步具備預防步驟,該預防步驟係使用所測得之上述固有資料及於上述調整步驟中經調整後之容許範圍來預防上述合模偏差之產生。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方法,其中 上述調整步驟與上述預防步驟係選擇性地實施。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方法,其中 自上述調整步驟向上述預防步驟之切換係以已實施上述調整步驟之次數、或未產生合模偏差之次數、或相對於已實施上述調整步驟之次數產生合模偏差之次數之比率即不良率為基準而進行。
  7. 如請求項5所述之方法,其中 自上述預防步驟向上述調整步驟之切換係以於上述預防步驟中雖然判定為無上述合模偏差之產生要因,但於判定上述合模偏差之有無之步驟中判定為產生了合模偏差之次數、或者相對於已實施上述預防步驟之次數雖然判定為無上述合模偏差之產生要因但於判定上述合模偏差之有無之步驟中判定為產生了合模偏差之次數之比率即不恰當率為基準而進行。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所述之方法,其中 於判定為上述所測得之固有資料為既定之容許範圍外之情形時,進行用以消除上述合模偏差之產生要因之操作。
  9.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所述之方法,其中 上述製造及搬出過程具備如下步驟:將鑄模砂填充至上模箱及下模箱之步驟;將被填充至上模箱及下模箱之鑄模砂利用上擠壓板及下擠壓板進行擠壓之步驟;將擠壓而成之上鑄模及下鑄模自上模箱及下模箱利用模具脫模汽缸推出至模具承接板上之步驟;以及將上述模具承接板上之上下鑄模利用模具推出汽缸推出至上下鑄模之搬送手段之步驟;且 上述固有資料係如下中之至少1個,即:上述下擠壓板之附著物之大小、所填充之上述鑄模砂與上述下擠壓板之溫度差、上述模具承接板之附著物之大小、上述搬送手段上之附著物之有無、驅動上述模具推出汽缸之壓力或電流值之波形、作用於推壓上述上下鑄模之上述模具推出汽缸之推出板的衝擊力、作用於上述模具承接板之衝擊力、上述模具承接板與上述搬送手段之高度差、自澆注完成至鑄模拆離為止之經過時間、及上述模具推出汽缸之推出上下鑄模之方向之加速度。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方法,其 具備將上述模具承接板上之上下鑄模利用模具推出汽缸推出至模具交接板上,進一步推出至上下鑄模之搬送手段之步驟,來代替將上述模具承接板上之上下鑄模利用模具推出汽缸推出至上下鑄模之搬送手段之步驟;且 上述固有資料係如下中之至少1個,即:上述下擠壓板之附著物之大小、所填充之上述鑄模砂與上述下擠壓板之溫度差、上述模具承接板之附著物之大小、上述模具交接板之附著物之大小、上述搬送手段上之附著物之有無、驅動上述模具推出汽缸之壓力或電流值之波形、作用於推壓上述上下鑄模之上述模具推出汽缸之推出板的衝擊力、作用於上述模具承接板之衝擊力、上述模具承接板與上述模具交接板之高度差、上述模具交接板與上述搬送手段之高度差、自澆注完成至鑄模拆離為止之經過時間、上述模具推出汽缸之推出上下鑄模之方向之加速度。
  11. 一種活扣模箱成形產線,其具備: 活扣模箱成形機,其將鑄模砂填充至上模箱及下模箱,並利用上擠壓板及下擠壓板進行擠壓而成形上下鑄模,於該成形後將已進行合模之上下鑄模自上述上模箱及下模箱推出至模具承接板上; 上下鑄模之搬送手段,其將上述上下鑄模自上述活扣模箱成形機經由自澆注機進行澆注之場所搬送至鑄模拆離裝置; 模具推出汽缸,其將上述模具承接板上之上述上下鑄模推出至上述上下鑄模之搬送手段上; 測定手段,其測定於上述上下鑄模之製造及搬出過程中可能成為合模偏差之產生要因之部位之固有資料;及 控制裝置,其記憶上述所測得之固有資料之既定之容許範圍,並判定上述所測得之固有資料是否為既定之容許範圍內。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活扣模箱成形產線,其 進一步具備偵測上述上下鑄模之合模偏差之合模偏差偵測裝置;且 上述控制裝置判定合模偏差之有無。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活扣模箱成形產線,其中 上述控制裝置構成為,根據所判定之上述合模偏差之有無,調整上述固有資料之既定之容許範圍。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活扣模箱成形產線,其中 上述控制裝置構成為,使用所測得之上述固有資料及上述經調整後之既定之容許範圍,執行用以預防上述合模偏差之產生之步驟。
  15. 如請求項11至14中任一項所述之活扣模箱成形產線,其中上述測定手段係如下中之至少一者,即: 下擠壓板附著物測定手段,其測定上述下擠壓板之附著物之大小; 砂溫度測定手段及下擠壓板溫度測定手段,其中砂溫度測定手段測定所填充之上述鑄模砂之溫度,下擠壓板溫度測定手段測定上述下擠壓板之溫度; 模具承接板附著物測定手段,其測定上述模具承接板之附著物之大小; 搬送手段附著物測定手段,其測定上述搬送手段上之附著物之有無; 模具推出汽缸波形測定手段,其測定驅動上述模具推出汽缸之壓力或電流值之波形; 推出板衝擊力測定手段,其測定作用於推壓上述上下鑄模之上述模具推出汽缸之推出板的衝擊力;以及 模具承接板衝擊力測定手段,其測定作用於上述模具承接板之衝擊力。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活扣模箱成形產線,其 具備成為於上述模具承接板與上述上下鑄模之搬送手段之間搬送上述上下鑄模之搬送路徑的模具交接板,且進一步具備測定模具交接板之附著物之大小之模具交接板附著物測定手段、或測定模具承接板與模具交接板之高度差之模具承接板.模具交接板高度差測定手段、或測定模具交接板與搬送手段之高度差之模具交接板.搬送手段高度差測定手段作為測定手段。
TW107124716A 2017-10-19 2018-07-18 降低於由活扣模箱成形機成形並合模的上下鑄模產生的合模偏差的方法、及活扣模箱成形產線 TW20192237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02337A JP6809433B2 (ja) 2017-10-19 2017-10-19 抜枠造型機で造型され、型合せされた上下鋳型の型ずれの発生を低減する方法および抜枠造型ライン
JPJP2017-202337 2017-10-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2376A true TW201922376A (zh) 2019-06-16

Family

ID=66173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4716A TW201922376A (zh) 2017-10-19 2018-07-18 降低於由活扣模箱成形機成形並合模的上下鑄模產生的合模偏差的方法、及活扣模箱成形產線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364537B2 (zh)
JP (1) JP6809433B2 (zh)
CN (1) CN111263672B (zh)
DE (1) DE112018004591T5 (zh)
TW (1) TW201922376A (zh)
WO (1) WO20190778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35188B (zh) * 2021-01-28 2022-09-27 三鑫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垃圾发电用汽轮机外缸生产工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1584384A (zh) * 1967-08-18 1969-12-19
US4724886A (en) * 1986-11-25 1988-02-16 Selective Electronic, Inc. Mold cavity misalignment detection system
JP2772859B2 (ja) 1990-07-27 1998-07-09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無枠鋳型造型機
JPH04181003A (ja) * 1990-11-15 1992-06-29 Komatsu Ltd 油圧シリンダの駆動制御装置
JP3577450B2 (ja) * 2000-07-14 2004-10-13 メタル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鋳型造型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4928024B2 (ja) * 2001-04-27 2012-05-09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押出加工方法
EA013114B1 (ru) * 2005-08-10 2010-02-26 Синтокогио, Лтд.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верхних и нижних форм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JP4221731B2 (ja) * 2006-12-06 2009-02-12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上下鋳型造型装置
CN101802733B (zh) * 2006-12-12 2013-08-28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诊断一种生产设备的工作状态的方法及***
JP5652349B2 (ja) 2011-07-25 2015-01-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広角レンズおよび全天球型撮像装置
PL2777844T3 (pl) * 2012-01-20 2017-10-31 Sintokogio Ltd Urządzenie wytwarzające formę bezskrzynkową, sposób wytwarzania formy bezskrzynkowej i urządzenie przyjmujące piasek
JP5995542B2 (ja) * 2012-06-08 2016-09-21 メタル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鋳型造型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2015008693A (ja) * 2013-06-28 2015-01-19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作業機
US10589348B2 (en) 2015-06-04 2020-03-17 Disa Industries A/S Sand moulding machin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sand mould parts
EP3403742A4 (en) * 2016-01-12 2019-08-07 Sintokogio, Ltd. MOLD DISPLACEMENT DETECTION DEVICE AND MOLD DISPLACEMENT DETECTION METHOD FOR UPPER AND LOWER MOLDS
CN106040981A (zh) * 2016-08-16 2016-10-26 辽源市福源重型矿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砂型铸造浇注***
JP2017202337A (ja) 2017-07-18 2017-11-16 株式会社バンダイナムコエンターテインメント プログラム及びサー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8004591T5 (de) 2020-07-16
CN111263672A (zh) 2020-06-09
JP2019072756A (ja) 2019-05-16
US11364537B2 (en) 2022-06-21
CN111263672B (zh) 2022-01-11
JP6809433B2 (ja) 2021-01-06
US20210187598A1 (en) 2021-06-24
WO2019077818A1 (ja) 2019-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48997B (zh) 铸造设备及铸模造型数据和熔融金属状态数据的管理方法
JP2018075830A (ja) 射出成形品の分別装置、および射出成形システム
JP6589997B2 (ja) 上下鋳型の型ずれ検知装置及び型ずれ検知方法
TW201922376A (zh) 降低於由活扣模箱成形機成形並合模的上下鑄模產生的合模偏差的方法、及活扣模箱成形產線
CN111556798B (zh) 防止因型腔部的偏移而引起的不良的方法
JP6306379B2 (ja) 鋳枠搬送装置
JP6624100B2 (ja) 鋳造設備を構成する複数の装置の異常の原因を検出するシステム
CN110072652B (zh) 铸造设备的工作方法以及工作装置
JP6819622B2 (ja) 鋳型ばらし装置及び鋳型ばらし方法
WO2019064726A1 (ja) 鋳造ラインにおける動作不良の検出方法及び装置
JP5553227B2 (ja) 横型ダイカストマシン及びダイカスト鋳造方法
US20230294165A1 (en) Molding system and molding method
US20230294164A1 (en) Molding system
EP3328573B1 (en) Sand moulding machin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sand mould parts
JPH0649408Y2 (ja) 中子製造装置における固定金型と可動金型との吻合確認装置
JPH05318518A (ja) プラスチック成形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KR20240095941A (ko) 다이캐스팅 주조품용 마킹장치
JP2012176418A (ja) 中子造型用金型
JP2022100587A (ja) 作業装置
CN117798325A (zh) 自动化冷冻砂型曲面打印表面再制造装置及表面强化方法
JP2007302470A (ja) 格子状パレット用素材移し替え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