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41901A - 新穎之***衍生物 - Google Patents

新穎之***衍生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41901A
TW201841901A TW107104093A TW107104093A TW201841901A TW 201841901 A TW201841901 A TW 201841901A TW 107104093 A TW107104093 A TW 107104093A TW 107104093 A TW107104093 A TW 107104093A TW 201841901 A TW201841901 A TW 20184190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lkyl
phenyl
formula
cycloalkyl
independentl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40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里卡達 米勒
皮耶 伊夫 科奎榮
大衛 伯尼爾
塞巴斯坦 諾蒂
皮耶 詹尼克斯
菲利浦 肯尼爾
斯蒂芬 布呂內
Original Assignee
德商拜耳作物科學股份有限公司
德商拜耳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德商拜耳作物科學股份有限公司, 德商拜耳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德商拜耳作物科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419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41901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5/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both one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nd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nitro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C07D405/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both one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nd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nitro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 C07D405/1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both one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nd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nitro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linked by a chain containing hetero atoms as chain link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6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three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647Triazoles; Hydrogenated triazoles
    • A01N43/6531,2,4-Triazoles; Hydrogenated 1,2,4-triazol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213/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and three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 C07D213/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and three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 C07D213/0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and three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no bond between the ring nitrogen atom and a non-ring member or having only hydrogen or carbon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ring nitrogen atom
    • C07D213/6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and three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no bond between the ring nitrogen atom and a non-ring member or having only hydrogen or carbon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ring nitrogen atom with hetero atoms or with carbon atoms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one bond to halogen, e.g. ester or nitrile radicals, directly attached to ring carbon atoms
    • C07D213/62Oxygen or sulfur atoms
    • C07D213/63One oxygen atom
    • C07D213/64One oxygen atom attached in position 2 or 6
    • C07D213/647One oxygen atom attached in position 2 or 6 and having in the molecule an acyl radical containing a saturated three-membered ring, e.g. chrysanthemumic acid 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1/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 C07D401/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 C07D401/06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linked by a carbon chain containing only aliphatic carbon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5/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both one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nd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nitro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C07D405/1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both one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nd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nitro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hetero ring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nt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Plural Heterocyclic Compound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新穎之下式***衍生物, 製備這些化合物之方法,特定中間物,包含這些化合物之組成物,及其作為生物活性化合物之用途,特別是用於作物保護及材料保護上防治有害微生物以及作為植物生長調節劑。

Description

新穎之***衍生物
本發明係關於新穎之下式***衍生物, 製備這些化合物之方法,特定中間物,包含這些化合物之組成物,及其作為生物活性化合物之用途,特別是用於作物保護及材料保護上防治有害微生物以及作為植物生長調節劑。
本發明係關於新穎的***衍生物,製備這些化合物之方法,包含這些化合物之組成物,及其作為生物活性化合物之用途,特別是用於農作物保護及材料保護上防治有害微生物以及作為植物生長調節劑。
已知特別的經苯氧基-苯基-取代的***衍生物顯示殺真菌的活性(例如EP-A 0 275 955;J.Agric.Food Chem.2009,57,4854-4860;CN-A 101225074,DE-A 40 03 180;EP-A 0 113 640;EP-A 0 470 466;US 4,949,720;EP-A 0 126 430,DE-A 38 01 233;WO-A 2013/007767;WO-A 2013/010862; WO-A 2013/010885;WO-A 2013/010894;WO-A 2013/024075;WO-A 2013/024076;WO-A 2013/024077;WO-A 2013/024080;WO-A 2013/024081;WO-A 2013/024082;WO-A 2013/024083及WO-A 2014/082872)。亦已知特別的經苯氧基-苯基-取代的***硫酮衍生物(例如WO-A 2010/146114)、特別的經雜芳氧基-苯基-取代的***硫酮衍生物(例如WO-A 2010/146115)及特別的經苯氧基-雜芳基-及雜環-O-雜芳基-取代之***及***硫酮衍生物(例如WO-A 2010/146116及WO-A 2017/029179)可用於作物保護上作為殺真菌劑。
由於在最新的活性成份例如殺真菌劑之生態及經濟需求不斷地增加,舉例而言,關於活性譜、毒性、選擇性、施用率、殘留物形成及有利的製造,且亦可能例如有抗性之問題,有不斷的需求來發展新穎的殺真菌組成物,其具有至少在一些方面上相較於已知組成物之優點。
為了解決此需求,已發展新穎的經苯氧基-雜芳基-取代之***衍生物。
因此,本發明係提供新穎的式(I)***衍生物 其中R1 代表氫、C1-C6-烷基、C2-C6-烯基、C2-C6-炔基、C3-C8-環烷基、C3-C8-環烷基-C1-C4-烷基、苯基、苯基-C1-C4-烷基、苯基-C2-C4-烯基或苯基-C2-C4-炔基;R2 代表氫、C1-C6-烷基、C2-C6-烯基、C2-C6-炔基、C3-C8-環烷基、C3-C8-環烷基-C1-C4-烷基、苯基、苯基-C1-C4-烷基、苯基-C2-C4- 烯基或苯基-C2-C4-炔基;其中R1及/或R2之脂族部分(除了環烷基部分以外)可帶有1、2、3個或至多最大可能數目的相同或不同基團Ra,其彼此獨立地選自鹵素、CN、硝基、苯基、C1-C4-烷氧基及C1-C4-鹵烷氧基,其中該苯基可經1、2、3、4或5個彼此獨立地選自下列之取代基取代:鹵素、CN、硝基、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基、C1-C4-鹵烷氧基,且其中R1及/或R2之環烷基及/或苯基部分可帶有1、2、3、4、5個或至多最大數目的相同或不同基團Rb,其彼此獨立地選自鹵素、CN、硝基、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基及C1-C4-鹵烷氧基;各R4彼此獨立地代表C3-C6-環烷基、C3-C6-鹵環烷基、C1-C4-烷基-C3-C6-環烷基、C2-C6-烯基、C2-C6-鹵烯基、C2-C6-炔基、C2-C6-鹵炔基、C1-C4-烷基硫烷基(sulfanyl)、C1-C4-鹵烷基硫烷基、C1-C6-烷基磺醯基、C6-C10-芳基磺醯基、C1-C6-烷基-SO2NH-、C6-C10-芳基-SO2NH-、甲醯基、含有至多4個選自N、O及S的雜原子之5-、6-或7-員飽和雜環烷基、或-C(R4a)=N-OR4b,其中R4a及R4b彼此獨立地代表氫、C1-C6-烷基或苯基;m 為一整數且為1、2、3、4或5;Y 代表含有1或2個氮原子作為雜原子之6-員芳族雜環,其選自: 其中Y係經由「U」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I)之O,及Y係經由「V」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I)之CR1(OR2)部分,且其中R 代表氫、C1-C2-鹵烷基、C1-C2-鹵烷氧基、C1-C2-烷基羰基或鹵素;各R3 彼此獨立地代表鹵素、CN、硝基、C1-C4-烷基、C1-C4-鹵烷基、C1-C4-烷氧基或C1-C4-鹵烷氧基;n 為整數且為0或1;及其鹽或N-氧化物。
式(I)***衍生物之鹽類或N-氧化物亦具有殺真菌性質。
式(I)係提供根據本發明之***衍生物的一般定義。顯示如上及以下之式的較佳基團定義係給予如下。這些定義係適用於式(I)終產物且同樣適用於所有中間物。
R1 較佳地代表氫、C1-C4-烷基、C2-C6-烯基、C2-C6-炔基、環丙基、苯基、苯甲基、苯基乙烯基或苯基乙炔基(ethinyl), 其中R1之脂族部分(除了環烷基部分以外)可帶有1、2、3個或至多最大可能數目的相同或不同基團Ra,其彼此獨立地選自鹵素、CN、硝基、苯基、C1-C4-烷氧基及C1-C4-鹵烷氧基,其中該苯基可經1、2、3、4或5個彼此獨立地選自下列之取代基取代:鹵素、CN、硝基、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基、C1-C4-鹵烷氧基,且其中R1之環烷基及/或苯基部分可帶有1、2、3、4、5個或至多最大數目的相同或不同基團Rb,其彼此獨立地選自鹵素、CN、硝基、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基及C1-C4-鹵烷氧基。
R1 更佳地代表氫、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丁基、環丙基、苯甲基、烯丙基、CH2C≡C-CH3或CH2C≡CH,其中R1之脂族部分可帶有1、2、3個或至多最大可能數目的相同或不同基團Ra,其彼此獨立地選自鹵素、CN、硝基、苯基、C1-C4-烷氧基及C1-C4-鹵烷氧基,其中該苯基可經1、2、3、4或5個彼此獨立地選自下列之取代基取代:鹵素、CN、硝基、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基、C1-C4-鹵烷氧基。
R1 更佳地代表氫或未經取代之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丁基、環丙基、CF3、苯甲基、烯丙基、CH2C≡C-CH3或CH2C≡CH。
R1 更佳地代表氫、甲基或乙基。
R1 最佳地代表氫或甲基。
R1 在一特別較佳具體實例中係代表氫。
R1 在另一特別較佳具體實例中係代表甲基。
R2 較佳地代表氫、C1-C4-烷基、烯丙基、炔丙基或苯甲基,其中R2之脂族部分可帶有1、2、3個或至多最大可能數目的相同或不同基團Ra,其彼此獨立地選自鹵素、CN、硝基、苯基、C1-C4-烷氧基 及C1-C4-鹵烷氧基,其中苯基可經1、2、3、4或5個彼此獨立選自下列之取代基取代:鹵素、CN、硝基、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基、C1-C4-鹵烷氧基,且其中R2之苯基部分可帶有1、2、3、4、5個或至多最大數目的相同或不同基團Rb,其彼此獨立地選自鹵素、CN、硝基、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基及C1-C4-鹵烷氧基。
R2 更佳地代表氫、甲基、乙基、異丙基或烯丙基,其中R2脂族部分可帶有1、2、3個或至多最大可能數目的相同或不同基團Ra,其彼此獨立地選自鹵素、CN、硝基、苯基、C1-C4-烷氧基及C1-C4-鹵烷氧基,其中苯基可經1、2、3、4或5個獨立選自下列之取代基取代:鹵素、CN、硝基、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基、C1-C4-鹵烷氧基。
R2 更佳地代表氫或未經取代之甲基、乙基、異丙基或烯丙基。
R2 更佳地代表氫或甲基。
R2 最佳地代表氫。
各R4 較佳地彼此獨立地代表環丙基、1-鹵素環丙基、1-C1-C4-烷基環丙基、C2-C6-烯基、C2-C6-鹵烯基、C2-C6-炔基、C2-C6-鹵炔基、C1-C4-烷基硫烷基、C1-C4-鹵烷基硫烷基、C1-C4-烷基磺醯基、苯基磺醯基、C1-C4-烷基-SO2NH-、苯基-SO2NH-、甲醯基、氮丙啶基、吡咯啶基、二氫吡啶基、六氫吡啶基、六氫吡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四氫呋喃基、四氫硫基呋喃基、四氫吡喃基、吡喃基、異唑啶基、異唑啉基、吡唑啉基、二氫吡咯基、四氫吡啶基、二氧戊環基(dioxolanyl)、二烷基、氧雜硫烷基(oxathiolanyl)、氧雜噻烷基(oxathianyl)、二硫戊環基(dithiolanyl)、二噻烷基(dithianyl)或-C(R4a)=N-OR4b,其中R4a及R4b彼此獨立地代表氫、C1-C6- 烷基或苯基。
各R4 更佳地彼此獨立地代表環丙基、1-氟環丙基、1-氯環丙基、1-甲基環丙基、乙烯基、烯丙基、乙炔基、丙-2-炔基、SCH3、SCH2CH3、SCH2F、SCHF2、SCF3、甲基磺醯基、苯基磺醯基、甲基-SO2NH-、苯基-SO2NH-、甲醯基、二氧戊環基、二烷基或-C(R4a)=N-OR4b,其中R4a及R4b彼此獨立地代表氫或C1-C4-烷基,較佳地氫、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或三級丁基,更佳地氫或甲基。
各R4 更佳地彼此獨立地代表環丙基、1-氟環丙基、1-氯環丙基、1-甲基環丙基、乙烯基、烯丙基、乙炔基、丙-2-炔基、SCH3、SCH2CH3、SCH2F、SCHF2、SCF3、甲醯基、1,3-二氧戊環-2-基或-C(R4a)=N-OR4b,其中R4a代表氫、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或三級丁基,較佳地氫或甲基,R4b代表氫、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或三級丁基,較佳地氫或甲基。
各R4 更佳地彼此獨立地代表環丙基、乙炔基、SCH3、SCF3、甲醯基、1,3-二氧戊環-2-基或-C(R4a)=N-OR4b,其中R4a代表氫,且R4b代表氫。
各R4 更佳地彼此獨立地代表環丙基、乙炔基、SCH3、SCF3、甲醯基或-CH=N-OH。
各R4 最佳地彼此獨立地代表SCH3或甲醯基。
在一特別較佳的具體實例中,各R4彼此獨立地代表SCH3、甲醯基或1,3-二氧戊環-2-基。
較佳地,R4係位於式(I)的苯基部分之第2及/或第4位置。
更佳地,R4係位於式(I)的苯基部分之第4位置。
m 較佳地1、2或3。
m 更佳地為1或2。.
m 最佳地為1。
Y 較佳地代表
其中R、R3及n係如上對於式(I)提及所定義。
Y 更佳地代表
其中R、R3及n係如上對於式(I)提及所定義。
Y 最佳地代表
其中R、R3及n係如上對於式(I)提及所定義。
Y 在一特別具體實例中代表
其中R、R3及n係如上對於式(I)提及所定義。
R 較佳地代表氫、C1-C2-鹵烷基或鹵素;R 更佳地代表氫、C1-鹵烷基、F或Cl。
R 更佳地代表C1-鹵烷基、F或Cl。
R 最佳地代表CF3或Cl。
R 在一特別較佳的具體實例中代表CF3
R 在另一特定較佳具體實例中代表Cl。
各R3較佳地彼此獨立地代表F、Cl、Br、CN、硝基、甲基、CF3、甲氧基或OCF3;n較佳地為0。
然而,以上述一般名詞所給予或在較佳範圍內陳述之基團定義及解釋亦可如所欲與另一者組合,即包括介於特定範圍與較佳範圍之間者。其等皆可適用於最終產物及對應地適用於前藥及中間物,此外,個別定義不可適用。
較佳的是式(I)化合物,其中各基團具有上述較佳的定義。
特別較佳的是式(I)化合物,其中各基團具有上述更佳及/或最佳的定義。
在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例中,R1 代表氫或C1-C4-烷基、較佳地氫、甲基或乙基;R2 代表氫;R4 代表環丙基、乙炔基、SCH3、SCF3、甲醯基、1,3-二氧戊環-2-基或-C(R4a)=N-OR4b,其中R4a代表氫,及R4b代表氫;m 為1;Y 代表 其中Y係經由「U」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I)之O,及Y係經由「V」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I)之CR1(OR2)部分,且其中R 代表C1-鹵烷基、F或Cl,較佳地CF3;且n 為0。
在本發明之更佳具體實例中,R1 代表氫或C1-C4-烷基,較佳地氫、甲基或乙基;R2 代表氫;R4 代表環丙基、乙炔基、SCH3、SCF3、甲醯基、1,3-二氧戊環-2-基或-C(R4a)=N-OR4b,其中R4a代表氫,且R4b代表氫,且其中R4係位於式(I)的苯基部分之第4位置;m 為1;Y 代表 其中Y係經由「U」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I)之O,及Y係經由「V」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I)之CR1(OR2)部分,且其中 R 代表C1-鹵烷基、F或Cl,較佳地CF3;且n為0。
在本發明之另外較佳的具體實例中,R1 代表氫或C1-C4-烷基,較佳地氫或甲基;R2 代表氫;R4 代表環丙基、乙炔基、SCH3、SCF3、甲醯基、1,3-二氧戊環-2-基或-C(R4a)=N-OR4b,其中R4a代表氫,及R4b代表氫,且其中R4係位於式(I)的苯基部分之第4位置;m 為1;Y 代表 其中Y係經由「U」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I)之O,及Y係經由「V」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I)之CR1(OR2)部分,且其中R 代表C1-鹵烷基、F或Cl,較佳地CF3;且n為0。
在本發明之最佳的具體實例中,R1 代表氫或C1-C4-烷基,較佳地氫或甲基;R2 代表氫;R4 代表環丙基、乙炔基、SCH3、SCF3、甲醯基、1,3-二氧戊 環-2-基或-C(R4a)=N-OR4b,其中R4a代表氫,及R4b代表氫,且其中R4係位於式(I)的苯基部分之第4位置;m 為1;Y 代表 其中Y係經由「U」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I)之O,及Y係經由「V」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I)之CR1(OR2)部分,且其中R 代表C1-鹵烷基、F或Cl,較佳地CF3;且n為0。
在上述式中給予的定義及符號中,使用通常為下列取代基代表之集合名詞:C1-C6-烷基定義係包含此處對於烷基基團所定義之最大範圍。特定而言,此定義包含甲基、乙基、正-、異丙基、正-、異-、二級、三級丁基之意義,且在各情況中亦包含所有異構型的戊基及己基,例如甲基、乙基、丙基、1-甲基乙基、丁基、1-甲基丙基、2-甲基丙基、1,1-二甲基乙基、正戊基、1-甲基丁基、2-甲基丁基、3-甲基丁基、1,2-二甲基丙基、1,1-二甲基丙基、2,2-二甲基丙基、1-丙基、正己基、1-甲基戊基、2-甲基戊基、3-甲基戊基、4-甲基戊基、1,2-二甲基丁基、1,3-二甲基丁基、2,3-二甲基丁基、1,1-二甲基丁基、2,2-二甲基丁基、3,3-二甲基丁基、1,1,2-三甲基丙基、 1,2,2-三甲基丙基、1-乙基丁基、2-乙基丁基、1-乙基-3-甲基丙基,特別是丙基、1-甲基乙基、丁基、1-甲基丁基、2-甲基丁基、3-甲基丁基、1,1-二甲基乙基、1,2-二甲基丁基、1,3-二甲基丁基、正戊基、1-甲基丁基、1-乙基丙基、己基、3-甲基戊基。較佳範圍是C1-C4-烷基,例如甲基、乙基、正-、異丙基、正-、異-、二級-、三級丁基。C1-C2-烷基定義包含甲基及乙基。
鹵素定義包含氟、氯、溴及碘。鹵素-取代通常是以鹵基(halo)、鹵素或鹵化(halogeno)之前綴字指明。
經鹵素取代之烷基-例如所指之鹵烷基、鹵化(halogeno)烷基或鹵基烷基,例如C1-C4-鹵烷基或C1-C2-鹵烷基-係代表,舉例而言,經一或多個可為相同或不同的鹵素取代基取代之如上述定義的C1-C4-烷基或C1-C2-烷基。較佳地,C1-C4-鹵烷基代表氯甲基、二氯甲基、三氯甲基、氟甲基、二氟甲基、三氟甲基、氯氟甲基、二氯氟甲基、氯二氟甲基、1-氟乙基、2-氟乙基、2,2-二氟乙基、2,2,2-三氟乙基、2-氯-2-氟乙基、2-氯-2,2-二氟乙基、2,2-二氯-2-氟乙基、2,2,2-三氯乙基、1,1-二氟乙基、五氟乙基、1-氟-1-甲基乙基、2-氟-1,1-二甲基乙基、2-氟-1-氟甲基-1-甲基乙基、2-氟-1,1-二(氟甲基)-乙基、1-氯丁基。較佳地,C1-C2-鹵烷基代表氯甲基、二氯甲基、三氯甲基、氟甲基、二氟甲基、三氟甲基、氯氟甲基、二氯氟甲基、氯二氟甲基、1-氟乙基、2-氟乙基、2,2-二氟乙基、2,2,2-三氟乙基、2-氯-2-氟乙基、2-氯-2,2-二氟乙基、2,2-二氯-2-氟乙基、2,2,2-三氯乙基、1,1-二氟乙基、五氟乙基。
單-或多氟化的C1-C4-烷基係代表,舉例而言,經一或多個氟取代基取代之如上述所定義的C1-C4-烷基。較佳地,單-或多氟化的C1-C4-烷基係代表氟甲基、二氟甲基、三氟甲基、1-氟乙基、2-氟乙基、2,2-二氟乙基、 2,2,2-三氟乙基、五氟乙基、1-氟-1-甲基乙基、2-氟-1,1-二甲基乙基、2-氟-1-氟甲基-1-甲基乙基、2-氟-1,1-二(氟甲基)-乙基、1-甲基-3-三氟甲基丁基、3-甲基-1-三氟甲基丁基。
C2-C6-烯基定義係包含此處對於烯基基團所定義之最大範圍。特定而言,此定義包含乙烯基、正-、異-丙烯基、正-、異-、二級-、三級丁烯基之意義,且在各情況中亦包含所有異構型的戊烯基、己烯基、1-甲基-1-丙烯基、1-乙基-1-丁烯基。經鹵素取代之烯基-所指為C2-C6-鹵烯基-係代表,舉例而言,經一或多個可為相同或不同的鹵素取代基取代之如上述定義的C2-C6-烯基。
C2-C6-炔基定義係包含此處對於炔基基團所定義之最大範圍。特定而言,此定義包含乙炔基、正-、異-丙炔基、正-、異-、二級-、三級丁炔基之意義,且在各情況中亦包含所有異構型的戊炔基、己炔基。經鹵素取代之炔基-所指為C2-C6-鹵炔基-係代表,舉例而言,經一或多個可為相同或不同的鹵素取代基取代之如上述定義的C2-C6-炔基。
C3-C8-環烷基定義係包含具有3至8個碳環成員之單環的飽和烴基(hydrocarbyl)基團,例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環庚基及環辛基。
經鹵素取代之環烷基定義-亦指為鹵化環烷基、鹵基環烷基或鹵環烷基-係包含經一或多個可為相同或不同鹵素取代基取代的具有3至8個碳環成員之單環的飽和烴基基團,例如1-氟-環丙基及1-氯-環丙基。
芳基定義係包含芳族單-、二-或三環,例如苯基、萘基、蒽基、菲基(phenanthryl)。
選擇地經取代之基團可為單-或多取代,其中在多取代情況下,取代基可為相同或不同。
除非另外指明,根據本發明之經取代的基團或取代基較佳地可為經一或多個選自由下列組成的清單之基團:鹵素;SH;硝基;羥基;氰基;胺基;硫烷基(sulfanyl);五氟-λ6-硫烷基;甲醯基;甲醯基氧基;甲醯基胺基;胺甲醯基;N-羥基胺甲醯基;胺甲酸酯;(羥基亞胺基)-C1-C6-烷基;C1-C8-烷基;C1-C8-鹵烷基;C1-C8-烷基氧基;C1-C8-鹵烷基氧基;C1-C8-烷基硫基;C1-C8-鹵烷基硫基;三(C1-C8-烷基)矽基;三(C1-C8-烷基)矽基-C1-C8-烷基;C3-C7-環烷基;C3-C7-鹵環烷基;C3-C7-環烯基;C3-C7-鹵環烯基;C4-C10-環烷基烷基;C4-C10-鹵環烷基烷基;C6-C12-環烷基環烷基;三(C1-C8-烷基)矽基-C3-C7-環烷基;C2-C8-烯基;C2-C8-炔基;C2-C8-烯基氧基;C2-C8-鹵烯基氧基;C2-C8-炔基氧基;C1-C8-烷基胺基;二-C1-C8-烷基胺基;C1-C8-鹵烷基胺基;二-C1-C8-鹵烷基胺基;C1-C8-烷基胺基烷基;二-C1-C8-烷基胺基烷基;C1-C8-烷氧基;C1-C8-鹵化烷氧基;C1-C8-氰基烷氧基;C4-C8-環烷基烷氧基;C3-C6-環烷氧基;C2-C8-烷氧基烷氧基;C1-C8-烷基羰基烷氧基;C1-C8-烷基硫烷基;C1-C8-鹵化烷基硫烷基;C2-C8-烯基氧基;C2-C8-鹵化烯基氧基;C3-C8-炔基氧基;C3-C8-鹵化炔基氧基;C1-C8-烷基羰基;C1-C8-鹵化烷基羰基;C3-C8-環烷基羰基;C3-C8-鹵化環烷基羰基;C1-C8-烷基胺甲醯基;二-C1-C8-烷基胺甲醯基;N-C1-C8-烷基氧基胺甲醯基;C1-C8-烷氧基胺甲醯基;N-C1-C8-烷基-C1-C8-烷氧基胺甲醯基;C1-C8-烷氧基羰基;C1-C8-鹵化烷氧基羰基;C3-C8-環烷氧基羰基;C2-C8-烷氧基烷基羰基;C2-C8-鹵化烷氧基烷基羰基;C3-C10-環烷氧基烷基羰基;C1-C8-烷基胺基羰基;二-C1-C8-烷基胺基羰基;C3-C8-環烷基胺基羰基;C1-C8-烷基羰基氧基;C1-C8-鹵化烷基羰基氧基;C3-C8-環烷基羰基氧基;C1-C8-烷基羰基胺基;C1-C8-鹵化烷基羰基胺基;C1-C8-烷基胺基羰基氧基;二-C1-C8-烷基胺基羰基氧基;C1-C8-烷基氧基羰基氧基;C1-C8-烷基亞磺 醯基;C1-C8-鹵化烷基亞磺醯基;C1-C8-烷基磺醯基;C1-C8-鹵化烷基磺醯基;C1-C8-烷基胺基胺磺醯基;二-C1-C8-烷基胺基胺磺醯基;(C1-C8-烷氧基亞胺基)-C1-C8-烷基;(C3-C7-環烷氧基亞胺基)-C1-C8-烷基;羥基亞胺基-C1-C8-烷基;(C1-C8-烷氧基亞胺基)-C3-C7-環烷基;羥基亞胺基-C3-C7-環烷基;(C1-C8-烷基亞胺基)-氧基;(C1-C8-烷基亞胺基)-氧基-C1-C8-烷基;(C3-C7-環烷基亞胺基)-氧基-C1-C8-烷基;(C1-C6-烷基亞胺基)-氧基-C3-C7-環烷基;(C1-C8-烯基氧基亞胺基)-C1-C8-烷基;(C1-C8-炔基氧基亞胺基)-C1-C8-烷基;2-側氧基吡咯啶-1-基、(苯甲基氧基亞胺基)-C1-C8-烷基;C1-C8-烷氧基烷基;C1-C8-烷基硫烷基;C1-C8-烷氧基烷氧基烷基;C1-C8-鹵化烷氧基烷基;苯甲基;苯基;5-員雜芳基;6-員雜芳基;苯甲基氧基;苯基氧基;苯甲基硫烷基;苯甲基胺基;苯氧基;苯基硫烷基;或苯基胺基;其中該苯甲基、苯基、5-員雜芳基、6-員雜芳基、7-員雜芳基、苯甲基氧基或苯基氧基可選擇地經一或多個選自上述清單之基團取代。
如未另外指明,5-、6-或7-員雜芳基(hetaryl)或雜芳基(heteroaryl)定義包含含有至多4個選自N、O及S之不飽和雜環性5-至7-員環:例如,2-呋喃基、3-呋喃基、2-噻吩基、3-噻吩基、2-吡咯基、3-吡咯基、1-吡咯基、3-吡唑基、4-吡唑基、5-吡唑基、1-吡唑基、1H-咪唑-2-基、1H-咪唑-4-基、1H-咪唑-5-基、1H-咪唑-1-基、2-唑基、4-唑基、5-唑基、2-噻唑基、4-噻唑基、5-噻唑基、3-異唑基、4-異唑基、5-異唑基、3-異噻唑基、4-異噻唑基、5-異噻唑基、1H-1,2,3-***-1-基、1H-1,2,3-***-4-基、1H-1,2,3-***-5-基、2H-1,2,3-***-2-基、2H-1,2,3-***-4-基、1H-1,2,4-***-3-基、1H-1,2,4-***-5-基、1H-1,2,4-***-1-基、4H-1,2,4-***-3-基、4H-1,2,4-***-4-基、1H-四唑-1-基、1H-四唑-5-基、2H-四唑-2-基、2H-四唑-5-基、1,2,4-二唑-3-基、1,2,4-二唑-5-基、1,2,4-噻二唑-3-基、1,2,4-噻二唑-5- 基、1,3,4-二唑-2-基、1,3,4-噻二唑-2-基、1,2,3-二唑-4-基、1,2,3-二唑-5-基、1,2,3-噻二唑-4-基、1,2,3-噻二唑-5-基、1,2,5-二唑-3-基、1,2,5-噻二唑-3-基、2-吡啶基、3-吡啶基、4-吡啶基、3-嗒基、4-嗒基、2-嘧啶基、4-嘧啶基、5-嘧啶基、2-吡基、1,3,5-三-2-基、1,2,4-三-3-基、1,2,4-三-5-基、1,2,4-三-6-基。
若適當時,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以不同可能的異構形式之混合物存在,特別是立體異構物之混合物,例如E及Z、蘇(threo)及赤(erythro)、以及光學異構物,且若適當時互變異構物之混合物。所請求的是E及Z異構物二者,及蘇及赤異構物,以及光學異構物,這些異構物之任何混合物,以及可能的互變異構形式及其任何混合物。
若適當時,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以一或多種光學或掌性異構形式存在,其視化合物中非對稱性中心之數目而定。本發明因而等同關於所有的光學異構物及其等消旋或比例消旋(scalemic)混合物(名詞「比例消旋」表示呈不同比例的鏡像異構物之混合物),且關於所有可能的立體異構物呈所有比例之混合物。非鏡像異構物及/或光學異構物可根據此技術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本身已知的方法分離。
若適當時,本發明之化合物也可以一或多個幾何異構物形式存在,其視化合物中雙鍵數目而定。本發明因而等同關於所有幾何異構物及關於呈所有比例之所有可能混合物。幾何異構物可根據此技術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本身已知的通常方法分離。
若適當時,本發明之化合物也可以一或多個幾何異構物形式存在,其視環B取代基的相對位置(同/逆或順/反)而定。本發明因而等同關於所有同/逆(或順/反)異構物及關於呈所有比例之所有可能同/逆(或順/反)混合物。同/逆(或順/反)異構物可根據此技術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本身已知的通常方 法分離。
方法及中間物之說明
本發明另外關於製備式(I)化合物之方法。本發明進一步關於中間物,例如式(IV)、(V)、(Va)、(VI)、(VII)、(IX)、(X)、(XI)(XXI)之化合物,及其製備。
化合物(I)可藉由類似於已知先前技術方法之許多途徑(參見J.Agric.Food Chem.(2009)57,4854-4860;EP-A 0 275 955;DE-A 40 03 180;EP-A 0 113 640;EP-A 0 126 430;WO-A 2013/007767及其中的參考資料)且可藉由以下圖解所示的合成途徑及此申請案實驗部分而得到。除非另外指明,基團Y、R、R1、R2、R3、R4、m及n具有上述式(I)化合物所給予的意義。這些定義不僅適用於式(I)的最終產物、亦同樣適用於所有中間物。
若各別的化合物(I)不能藉由那些途徑得到,其等可藉由其他化合物(I)之衍生化而得到。
僅為了較好瞭解下列流程,式(I)醇類被命名為醇(I-H),且式(I)化合物(其中R4為乙炔基及m為1)被命名為乙炔基類(I-乙炔基),雖然這類醇(I-H)及乙炔基類(I-乙炔基)係涵蓋於上述定義的通式(I)。
方法A(流程1):
化合物(II)(III)(流程1)可藉由文獻中所述之方法轉換為對應化合物(IV)且後續轉換為化合物(Va)、(VI)、(VII)、(I-H)(I)(參見WO-A 2013/007767)。苯酚(II)係與芳基類(III)反應,其中X代表F或Cl,且Z代表Br或I。Z特別是Br,且反應選擇地在鹼存在下進行而得到化合物(IV)。這些中間物(特別是Z為Br者)係接著被轉化為Grignard試劑,其藉由與鎂之反應或藉由以試劑例如異丙基鹵化鎂之轉移金屬化作用,且後續與乙醯氯反應獲得苯乙酮(Va)。那些反應係較佳地在無水條件下及在催化劑例如CuCl、CuCl2、AlCl3、LiCl及其混合物之存在下進行。化合物(Va)可在下一步驟中例如以Cl2或Br2被鹵化,以得到α-鹵酮(VI)。反應係較佳地在有機溶劑中例如二***、甲基三級丁基醚、甲醇或乙酸中進行。在α-位置上的鹵素、較佳地Cl或Br可後續被1,2,4-***替代。較佳地,此轉換作用係在鹼例如Na2CO3、K2CO3、Cs2CO3、NaOH、KOtBu、NaH或其混合物之存在下,較佳地在有機溶劑例如四氫呋喃、二甲基甲醯胺或甲苯之存在下進行。酮(VII)係後續與親核性受質例如Grignard試劑R1MgBr或有基鋰化合物R1Li或氫化物供體例如硼氫化鈉反應,得到醇(I-H)。這些轉換作用係較佳地在無水條件下進行,選擇地在路易斯酸(Lewis acid)例如LaCl3x2LiCl或MgBr2xOEt2之存在下進行。在醇(I-H)以烷基化試劑R2-LG1進行衍生化作用之後,可得到通式(I)的化合物。LG為可替代基團, 例如鹵素、烷基磺醯基、烷基磺醯基氧基及芳基磺醯基氧基,較佳地Br、I及甲基磺醯基氧基。這些衍生化作用係選擇地在鹼例如NaH之存在下且在有機溶劑例如四氫呋喃之存在下進行。
方法B(流程2):
通式結構(III)之化合物(特別是Z為Br者)可被轉化為Grignard試劑,,其藉由與鎂之反應或藉由以試劑例如異丙基鹵化鎂之轉移金屬化作用,且後續與乙醯氯反應獲得酮(VIII)。那些反應係較佳地在無水條件下及在催化劑例如CuCl2、AlCl3、LiCl及其混合物之存在下進行。酮(VIII)係後續與苯酚(II)反應,選擇地在鹼例如K2CO3或Cs2CO3及溶劑例如DMF(二甲 基甲醯胺)之存在下進行,得到化合物(V)。或者,化合物(V)可藉由(IV)與鎂或轉移金屬化試劑之反應且後續與醯基氯化物R1COCl之反應而製造。那些反應係較佳地在無水條件下及在催化劑例如CuCl2、AlCl3、LiCl及其混合物之存在下進行,Z較佳地為Br。之後,中間物(V)可藉由文獻中所述之方法轉換為對應的環氧化物(IX)(參見例如EP-A 461 502,DE-A 33 15 681,EP-A 291 797,WO-A 2013/007767)。中間物(V)較佳地係與三甲基氧硫鎓(sulfoxonium)-或三甲基鋶(sulfonium)-鹽類反應,其可能在原位(in situ)被製備,較佳地鹵化三甲基氧硫鎓、鹵化三甲基鋶、三甲基甲基硫酸氧硫鎓或三甲基甲基硫酸鋶,較佳地在鹼例如氫氧化鈉之存在下。環氧化物(IX)可後續與1,2,4-***反應以得到化合物(I-H)。較佳地,此轉換作用係在鹼例如Na2CO3、K2CO3、Cs2CO3、NaOH、KOtBu、NaH或其混合物之存在下進行,較佳地,在有機溶劑例如四氫呋喃、二甲基甲醯胺或甲苯之存在下進行。
方法C(流程3):
通式結構(IX)之環氧化物可與醇R2OH反應而獲得醇(X)。較好地,此轉換作用係在酸之存在下進行,隨後,醇(X)係被製備用於親核性取代反應。類似於那些,化合物(X)中的醇官能基係與鹵化劑或磺化劑例如PBr3、PCl3、MeSO2Cl、對甲苯磺醯氯或亞硫醯氯反應,得到化合物(XI)。隨後,中間物(XI)可與1,2,4-***反應以得到化合物(I)。視情況而定,此轉化作用係在鹼例如Na2CO3、K2CO3、Cs2CO3、NaOH、KOtBu、NaH或其混合物之存在利進行,較佳地在有機溶劑例如四氫呋喃、二甲基甲醯胺或甲苯之存在下進行。
方法D(流程4):
化合物(III)(流程4)可藉由文獻中所述之方法轉換為對應化合物(XII)且後續轉換為化合物(XIII)、(XIV)、(XV)、(XVI)(V)。或者,可能跳過一或多個反應步驟。此特別是若特定保護基團不是必要之時,且因而方法D可能被縮短(例如(XII)(XV))。
化合物(III)(其中X代表F或Cl,且Z代表Cl、Br或I)係選擇地與二氧化碳或甲酸鹽反應而得到化合物(XII)。此轉化作用係在試劑或催化劑例如鋰、鎂、正丁基鋰、甲基鋰或鎳之存在下進行(例如Organic & Biomolecular Chemistry,8(7),1688-1694;2010;WO-A 2003/033504;Organometallics,13(11),4645-7;1994及其中引用之參考資料)。或是,化合物(III)係於與一氧化碳或甲酸鹽、較好地在催化劑例如Pd(OAc)2及Co(OAc)2存在下之羥基碳基化反應中反應(例如Dalton Transactions,40(29),7632-7638;2011;Synlett,(11),1663-1666;2006及其中引用之參考資料)。
隨後,酸(XII)係與酸酐R5O-C(=O)-OR5、醇HO-R5或烷基鹵化物Z-R5反應以得到通式(XIII)之酯(例如Russian Journal of General Chemistry,70(9),1371-1377,2000;Bulletin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 76(8),1645-1667,2003)。反應較好是在偶合劑例如CDI或DEAD及/或鹼例如三乙胺或DMAP之存在下進行。視情況而定,對應的醯氯係在與醇HO-R5之反應發生前形成(例如WO-A 2007/059265)。酯(XIII)後續與苯酚(II)反應,視情況地在鹼例如K2CO3、Cs2CO3、NEt3或DABCO及溶劑例如DMF之存在下進行,得到化合物(XIV)。接下來的水解作用可在酸例如H2SO4、HNO3或對甲苯磺酸之存在下或在鹼例如KOH之存在下進行而得到酸(XV)。之後,酸(XV)可與烷氧基烷基胺、較好地甲氧基甲基胺反應,對應的反應可在試劑例如碳二亞胺(例如WO-A 2011/076744)、二咪唑酮CDI、N-烷氧基-N-烷基胺甲醯基氯(例如Bulletin of the Korean Chemical Society 2002,23,521-524)、S,S-二-2-吡啶基二硫代碳酸酯(例如Bulletin of the Korean Chemical Society 2001,22,421-423)、三氯甲基氯甲酸酯(例如Synthetic communications 2003,33,4013-4018)或肽偶合試劑HATU之存在下進行。中間物(V)可在Weinreb醯胺(XVI)與鹵化鎂R1MgZ例如甲基溴化鎂、甲基氯化鎂或乙基溴化鎂反應、較好地在溶劑例如THF之存在下之反應後而得到。
方法E(流程5):
(XVII)(流程5)可藉由文獻中所述之方法(例如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1999,42,95-108;WO-A 2007/017754;WO-A 2007/016525;Tetrahedron let.2003,44,725-728)、較好地在硫酸或氫氯酸以及NaNO2之存在下轉換為對應的醇(XVIII)。後續,醇(XVIII)可藉由文獻已知的方法(例如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2012,18,1414014149;Organic Letters 2011,13,1552-1555;Synlett 2012,23,101-106;WO-A 2005/040112;Organic Letters 2007,9,643-646;WO-A 2009/044160及其中引用之參考資料)轉換為通式結構(IV)之化合物。化合物(XIX)可為例如芳基碘化物,其視情況轉換為在反應之前二芳基碘鎓鹽、芳基溴化物或芳基碘化物,其較佳地係 在催化劑Cu或CuI之存在下反應,或芳基硼酸或芳基硼酸酯,其較好地在催化劑例如Cu(OAc)2之存在下反應。化合物(IV)可與錫烷例如(XX)在過渡金屬催化劑例如Pd(PPh3)4、PdCl2(PPh3)2、PdCl2或CuI之存在下反應(例如WO-A 2011/126960;WO-A 2011/088025;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1997,62,2774-2781;WO-A 2005/019212)。化合物(XXI)可後續地水解以獲得化合物(V),其中R1代表C1-C6-烷基,較好地在酸例如HCl或H2SO4之存在下(例如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1990,55,3114-3118)。化合物(V)可另外藉由(IV)與鄰轉移金屬化試劑之反應且與醯基氯化物R1COCl之後續反應而製造。那些反應較佳地在無水條件下且在催化劑例如CuCl2、AlCl3、LiCl及其混合物、Z較佳地為Br之存在下進行。
方法F(流程6):
根據揭示於WO-A 2017/029179中的程序可得到之化合物(XXII)可藉由文獻中敘述的方法轉換為對應之化合物(I-乙炔基),其係經由與一商業上可得或可經已知方法製備的末端炔烴(參見例如R.Chinchilla,C.Najera Chem.Soc.Rev.,2011,40,5084-5121及其中的參考資料)或一合適的前體例如碳化鈣在一或多種添加劑及催化劑存在下之偶合反應。
催化劑、較佳地過渡金屬催化劑可由下列組成:- 預形成的銅、鎳或鈀複合物,例如肆-(三苯基膦)鈀(0)、雙-(三苯基膦)二氯化鈀(II)、三(二苯亞甲基丙酮)二鈀(0)、雙(二苯亞甲基丙酮)鈀(0)、烯丙基氯化鈀(II)二聚體、(π-桂醯基)氯化鈀二聚體、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氯化鈀(II)、[(TMEDA)Ni(鄰甲苯基)Cl]或雙(1,5-環辛二烯)鎳(0),- 或銅、鎳或鈀鹽,例如氯化鈀(II)、乙酸鈀(II)、溴化鎳(II)2-甲氧基乙基醚複合物、溴化鎳(II)乙二醇二甲醚複合物,與配體或鹽之混合物,該配體或鹽例如三苯基膦、三-三級丁基膦、三-三級丁基四氟硼酸鏻、三環己基膦、2-(二環己基膦基)聯苯基、2-(二-三級丁基膦基)聯苯基、2-(二環己基膦基)-2'-(N,N-二甲基胺基)聯苯基、2-(三級丁基膦基)-2'-(N,N-二甲基胺基)聯苯基、2-二-三級丁基膦基-2’,4’,6’-三異丙基聯苯基2-二環己基膦基-2’,4’,6’-三異丙基聯苯基、2-二環己基膦基-2,6’-二甲氧基聯苯基、2-二環己基膦基-2’,6’-二異丙氧基聯苯基、三苯基-膦、三-(鄰甲苯基)膦、3-(二苯基膦基)苯磺酸鈉、三-2-(甲氧基-苯基)膦、2,2'-雙(二苯基膦基)-1,1'-聯萘、1,4-雙(二苯基膦基)丁烷、1,2-雙(二苯基膦基)乙烷、1,4-雙(二環己基膦基)丁烷、1,2-雙(二環己基膦基)-乙烷、2-(二環己基膦基)-2'-(N,N-二甲基胺基)- 聯苯基、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R)-(-)-1-[(S)-2-二苯基-膦基)二茂鐵]乙基二環己基膦、三-(2,4-三級丁基-苯基)亞磷酸鹽、二(1-金剛烷基)-2-嗎啉基苯基膦或氯化1,3-雙(2,4,6-三甲基苯基)咪唑。
亦有利的是由商業目錄選擇適當催化劑及/或配體,例如Strem Chemicals之“有機合成之金屬催化劑(Metal Catalysts for Organic Synthesis)”或Strem Chemicals之“磷配體及化合物(Phosphorous Ligands and Compounds)”。
用於進行方法F之合適添加劑可為這類方法習用之無機及有機鹼。較佳的是使用鹼土金屬或鹼金屬氫氧化物,例如氫氧化鈉、氫氧化鈣及氫氧化鉀或氫氧化銨衍生物;鹼土金屬氟化物、鹼金屬氟化物或氟化銨,例如氟化鉀、氟化銫或四丁基氟化銨;鹼土金屬或鹼金屬碳酸鹽,例如碳酸鈉、碳酸鉀、碳酸氫鉀、碳酸氫鈉或碳酸銫;鹼金屬或鹼土金屬乙酸鹽,例如乙酸鈉、乙酸鋰、乙酸鉀或乙酸鈣;鹼金屬或鹼土金屬磷酸鹽,例如磷酸三鉀鹼;鹼金屬醇化物,例如三級丁氧化鉀或三級丁氧化鈉;三級胺,例如三甲胺、三乙胺、三丁胺、N,N-二甲基苯胺、N,N-二環己基甲胺、N,N-二異丙基乙胺、N-甲基吡啶、N,N-二甲基胺基吡啶、二氮雜雙環辛烷(DABCO)、二氮雜雙環壬烯(DBN)或二氮雜雙環十一烯(DBU);以及芳族鹼,例如吡啶、甲基吡啶、二甲基吡啶或柯林鹼(collidines)。額外之添加劑可為銅(I)鹽,例如通常呈亞化學計量之量之CuI或CuBr。
用於進行方法F的合適溶劑可為習用的惰性有機溶劑。較佳係使用任選的鹵化、脂族、脂環族或芳族烴,例如石油醚、戊烷、己烷、庚烷、環己烷、甲基環己烷、苯、甲苯、二甲苯或十氫萘;氯苯、二氯苯、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二氯乙烷或三氯乙烷;醚類,例如二***、二異丙醚、甲基三級丁基醚、甲基三級戊基醚、二烷、四氫呋喃、2-甲基四氫 呋喃、1,2-二甲氧基乙烷、1,2-二乙氧基乙烷或苯甲醚;腈類,例如乙腈、丙腈、正丁腈或異丁腈或芐腈;醯胺,例如N,N-二甲基甲醯胺、N,N-二甲基乙醯胺、N-甲基甲醯胺、N-甲基吡咯烷酮或六甲基磷醯三胺;脲類,例如1,3-二甲基-3,4,5,6-四氫-2(1H)-嘧啶酮;酯類,例如乙酸甲酯或乙酸乙酯,亞碸類,例如二甲亞碸,或碸類,例如環丁碸;及其混合物。
在共溶劑例如水或醇如甲醇、乙醇、丙醇、異丙醇或三級丁醇存在下進行方法F也是有利的。
方法F可在惰性氛圍例如氬氣或氮氣氛圍中進行。當進行方法F時,每莫耳炔可使用1莫耳或過量的式(XXII)化合物和1至5莫耳鹼和0.01至20莫耳%的鈀複合物。也可以其他比例使用反應成分。藉由已知方法進行後處理。
根據方法F所得到之化合物(I-P)可藉由文獻中所述方法(參見例如T.W.Greene,P.G.M.Wuts,“Protective Groups in Organic Synthesis,3rd Edition”,1999,Wiley Interscience,John Wiley & Sons Inc.,New York)轉換為對應化合物(I-乙炔基),其係經由去保護步驟,藉由以氟化物源例如四正丁基氟化銨、KF、CsF,或有機或無機鹼例如碳酸鉀或碳酸鈉、氫氧化鉀或氫氧化鈉、三級丁氧化鉀、甲基鋰或正丁基鋰,於一合適溶劑中處理。
合適的溶劑可為習用的惰性有機溶劑。較佳的是上述之有機溶劑。在共溶劑例如水或醇例如甲醇、乙醇、丙醇、異丙醇或三級丁醇之存在下進行去保護步驟也是有利的。
通常說明
用於製備式(I)化合物之根據本發明的方法A至F係視情況地使用一或多種反應助劑進行。
有用的反應助劑若適當時為無機或有機鹼或酸受體。這些較佳地包括 鹼金屬或鹼土金屬乙酸鹽、醯胺、碳酸鹽、碳酸氫鹽、氫化物、氫氧化物、氫氧化物或烷氧化物,例如乙酸鈉、乙酸鉀或乙酸鈣、胺化鋰、胺化鈉、胺化鉀或胺化鈣、碳酸鈉、碳酸鉀或碳酸鈣、碳酸氫鈉、碳酸氫鉀或碳酸氫鈣、氫化鋰、氫化鈉、氫化鉀或氫化鈣、氫氧化鋰、氫氧化鈉、氫氧化鉀或氫氧化鈣、正丁基鋰、二級丁基鋰、三級丁基鋰、二異丙基胺鋰、雙(三甲基矽基)胺鋰、甲氧化鈉、乙氧化鈉、正-或異丙氧化鈉、正-、異-、二級-或三級丁氧化鈉、甲氧化鉀、乙氧化鉀、正-或異丙氧化鉀、正-、異-、二級-或三級丁氧化鉀;以及鹼性有機氮化合物,例如三甲基胺、三乙基胺、三丙基胺、三丁基胺、乙基二異丙基胺、N,N-二甲基環己基胺、二環己基胺、乙基二環己基胺、N,N-二甲基苯胺、N,N-二甲基苯甲基胺、吡啶、2-甲基-、3-甲基-、4-甲基-、2,4-二甲基-、2,6-二甲基-、3,4-二甲基-及3,5-二甲基吡啶、5-乙基-2-甲基吡啶、4-二甲基胺基吡啶、N-甲基六氫吡啶、1,4-二氮雜雙環[2.2.2]-辛烷(DABCO)、1,5-二氮雜雙環[4.3.0]-壬-5-烯(DBN)或1,8-二氮雜雙環[5.4.0]-十一-7-烯(DBU)。
有用的反應助劑若適當時為無機或有機酸。這些較佳地包括例如氟化氫、氯化氫、溴化氫及碘化氫、硫酸、磷酸及硝酸,及酸性鹽例如NaHSO4及KHSO4,或有機酸,例如甲酸、碳酸,及烷酸例如乙酸、三氟乙酸、三氯乙酸及丙酸,以及乙醇酸、硫氰酸、乳酸、琥珀酸、檸檬酸、苯甲酸、肉桂酸、草酸、飽和或單-或二不飽和的C6-C20脂肪酸、烷基硫酸單酯、烷基硫酸(具有直鏈或分支之具有1至20個碳原子的磺酸)、芳基磺酸或芳基二磺酸(芳族基團,例如苯基及萘基,其帶有一或二個磺酸基團)、烷基膦酸(具有直鏈或分支之具有1至20個碳原子的膦酸)、芳基膦酸或芳基二膦酸(芳族基團,例如苯基及萘基,其帶有一或二個膦酸基團),其中烷基及芳機可帶有其他取代基,例如對甲苯磺酸、柳酸、p-胺基柳酸、2-苯氧 基苯甲酸、2-乙醯氧基苯甲酸等。
根據本發明之方法A至F係視情況地使用一或多個稀釋劑進行。有用的稀釋劑,有用的稀釋劑實際上為所有的惰性有機溶劑,除非對於上述方法A至F另外指明,這些較佳地包括脂族及芳香族選擇性經鹵化之烴類,例如戊烷、己烷、庚烷、環己烷、石油醚、石油本精(benzine)、石油應(ligroin)、苯、甲苯、二甲苯、二氯甲烷、氯化乙烯、氯仿、四氯化碳、氯苯及鄰二氯苯,醚類,例如二***、二丁醚及甲基三級丁基醚、乙二醇二甲醚及二乙二醇二甲醚、四氫呋喃及二烷,酮類,例如丙酮、甲基乙酮、甲基異丙酮及甲基異丁酮,酯類,例如乙酸甲酯及乙酸乙酯,腈類,例如乙腈及丙腈,醯胺類,例如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乙醯胺及N-甲基吡咯啶酮,以及二甲亞碸、環丁碸(tetramethylenesulphone)和六甲基磷醯胺及DMPU。
在根據本發明之方法中,反應溫度可在相當關廣的範圍內變化。通常而言,使用的溫度係介於-78℃與250℃之間,較佳地介於-78℃與150℃之間的溫度。
反應時間係作為反應規模及反應溫度之函數變化,但通常介於數分鐘及48小時之間。
根據本發明之方法通常在標準壓力下進行。然而,也可能在升高或降低的壓力下實施。
用於根據本發明之方法之實施,在各情況中所需要的起始物質通常用於大約等莫耳的量。然而,也可能在各情況中使用相當大過量的成分之一者。
在反應已結束之後,化合物係視情況藉由習用分離技術之一由反應混合物分離。若必要時,化合物係藉由再結晶或層析而純化。
若是適當時,在根據本發明之方法A至F,有可使用起始化合物之鹽類及/或N-氧化物。
本發明進一步關於新穎之式(I)化合物的中間物,其形成本發明之一部分。
根據本發明之新穎中間物為新穎的式(V)化合物
其中R1 代表氫、C1-C6-烷基、C2-C6-烯基、C2-C6-炔基、C3-C8-環烷基、C3-C8-環烷基-C1-C4-烷基、苯基、苯基-C1-C4-烷基、苯基-C2-C4-烯基或苯基-C2-C4-炔基,其中R1之脂族部分(除了環烷基部分以外)可帶有1、2、3個或至多最大可能數目的相同或不同基團Ra,其彼此獨立地選自鹵素、CN、硝基、苯基、C1-C4-烷氧基及C1-C4-鹵烷氧基,其中該苯基可經1、2、3、4或5個彼此獨立地選自下列之取代基取代:鹵素、CN、硝基、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基、C1-C4-鹵烷氧基,且其中R1之環烷基及/或苯基部分可帶有1、2、3、4、5個或至多最大數目的相同或不同基團Rb,其彼此獨立地選自鹵素、CN、硝基、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基及C1-C4-鹵烷氧基;各R4彼此獨立地代表C3-C6-環烷基、C3-C6-鹵環烷基、C1-C4-烷基-C3-C6-環烷基、C2-C6-烯基、C2-C6-鹵烯基、C2-C6-炔基、C2-C6-鹵炔基、C1-C4-烷基硫烷基、C1-C4-鹵烷基硫烷基、C1-C6-烷基磺醯基、C6-C10-芳基磺醯基、C1-C6-烷基-S(O2)NH-、C6-C10-芳基-S(O2)NH-、 甲醯基、含有至多4個選自N、O及S的雜原子之5-、6-或7-員飽和雜環烷基或-C(R4a)=N-OR4b,其中R4a及R4b彼此獨立地代表氫、C1-C6-烷基或苯基;m 為一整數且為1、2、3、4或5;Y 代表含有1或2個氮原子作為雜原子之6-員芳族雜環,其選自: 其中Y係經由「U」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V)之O,及Y係經由「V」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V)之C(O)R1部分,且其中R 代表氫、C1-C2-鹵烷基、C1-C2-鹵烷氧基、C1-C2-烷基羰基或鹵素;各R3 彼此獨立地代表鹵素、CN、硝基、C1-C4-烷基、C1-C4-鹵烷基、C1-C4-烷氧基或C1-C4-鹵烷氧基;n 為一整數且為0或1;及其鹽或N-氧化物。
根據本發明之特別新穎的式(V)中間物為新穎的式(Va)化合物 其中 各R4 彼此獨立地代表C3-C6-環烷基、C3-C6-鹵環烷基、C1-C4-烷基-C3-C6-環烷基、C2-C6-烯基、C2-C6-鹵烯基、C2-C6-炔基、C2-C6-鹵炔基、C1-C4-烷基硫烷基、C1-C4-鹵烷基硫烷基、C1-C6-烷基磺醯基、C6-C10-芳基磺醯基、C1-C6-烷基-S(O2)NH-、C6-C10-芳基-S(O2)NH-、甲醯基、含有至多4個選自N、O及S的雜原子之5-、6-或7-員飽和雜環烷基或-C(R4a)=N-OR4b,其中R4a及R4b彼此獨立地代表氫、C1-C6-烷基或苯基;m 為一整數且為1、2、3、4或5;Y 代表含有1或2個氮原子作為雜原子之6-員芳族雜環,其選自: 其中Y係經由「U」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Va)之O,及Y係經由「V」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Va)之C(O)CH3部分,且其中R 代表氫、C1-C2-鹵烷基、C1-C2-鹵烷氧基、C1-C2-烷基羰基或鹵素;各R3 彼此獨立地代表鹵素、CN、硝基、C1-C4-烷基、C1-C4-鹵烷基、C1-C4-烷氧基或C1-C4-鹵烷氧基;n 為一整數且為0或1;及其鹽或N-氧化物。
根據本發明之其他新穎中間物為新穎的式(VI)化合物 其中Hal 代表F、Cl、Br或I;較佳地Cl或Br;各R4 彼此獨立地代表C3-C6-環烷基、C3-C6-鹵環烷基、C1-C4-烷基-C3-C6-環烷基、C2-C6-烯基、C2-C6-鹵烯基、C2-C6-炔基、C2-C6-鹵炔基、C1-C4-烷基硫烷基、C1-C4-鹵烷基硫烷基、C1-C6-烷基磺醯基、C6-C10-芳基磺醯基、C1-C6-烷基-S(O2)NH-、C6-C10-芳基-S(O2)NH-、甲醯基、含有至多4個選自N、O及S的雜原子之5-、6-或7-員飽和雜環烷基或-C(R4a)=N-OR4b,其中R4a及R4b彼此獨立地代表氫、C1-C6-烷基或苯基;m 為一整數且為1、2、3、4或5;Y 代表含有1或2個氮原子作為雜原子之6-員芳族雜環,其選自: 其中Y係經由「U」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VI)之O,及Y係經由「V」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VI)之C(O)CH2Hal部分,且其中R 代表氫、C1-C2-鹵烷基、C1-C2-鹵烷氧基、C1-C2-烷基羰基或鹵素; 各R3 彼此獨立地代表鹵素、CN、硝基、C1-C4-烷基、C1-C4-鹵烷基、C1-C4-烷氧基或C1-C4-鹵烷氧基;n 為一整數且為0或1;及其鹽或N-氧化物。
根據本發明之其他新穎中間物為新穎的式(VII)化合物 其中各R4 彼此獨立地代表C3-C6-環烷基、C3-C6-鹵環烷基、C1-C4-烷基-C3-C6-環烷基、C2-C6-烯基、C2-C6-鹵烯基、C2-C6-炔基、C2-C6-鹵炔基、C1-C4-烷基硫烷基、C1-C4-鹵烷基硫烷基、C1-C6-烷基磺醯基、C6-C10-芳基磺醯基、C1-C6-烷基-S(O2)NH-、C6-C10-芳基-S(O2)NH-、甲醯基、含有至多4個選自N、O及S的雜原子之5-、6-或7-員飽和雜環烷基或-C(R4a)=N-OR4b,其中R4a及R4b彼此獨立地代表氫、C1-C6-烷基或苯基;m 為一整數且為1、2、3、4或5;Y 代表含有1或2個氮原子作為雜原子之6-員芳族雜環,其選自: 其中Y係經由「U」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VII)之O,及Y係經由「V」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VII)之C(O)CH2-部分,且 其中R 代表氫、C1-C2-鹵烷基、C1-C2-鹵烷氧基,C1-C2-烷基羰基或鹵素;各R3 彼此獨立地代表鹵素、CN、硝基、C1-C4-烷基、C1-C4-鹵烷基、C1-C4-烷氧基或C1-C4-鹵烷氧基;n 為一整數且為0或1;及其鹽或N-氧化物。
式(VII)化合物不僅是製備式(I)***衍生物的有用中間物,而且本身也可具有殺真菌性質。因此,本發明進一步關於包含這些化合物的組成物,及其作為生物活性化合物的用途,特別是用於在作物保護和材料保護中防治有害微生物以及作為植物生長調節劑。
根據本發明之其他新穎中間物為新穎的式(IX)化合物
其中R1代表氫、C1-C6-烷基、C2-C6-烯基、C2-C6-炔基、C3-C8-環烷基、C3-C8-環烷基-C1-C4-烷基、苯基、苯基-C1-C4-烷基、苯基-C2-C4-烯基或苯基-C2-C4-炔基,其中R1之脂族部分(除了環烷基部分以外)可帶有1、2、3個或至多最大可能數目的相同或不同基團Ra,其彼此獨立地選自鹵素、CN、硝基、苯基、C1-C4-烷氧基及C1-C4-鹵烷氧基,其中該苯基可經1、2、3、4或5個彼此獨立地選自下列之取代基取代:鹵素、CN、硝基、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基、C1-C4-鹵烷氧基, 且其中R1之環烷基及/或苯基部分可帶有1、2、3、4、5個或至多最大數目的相同或不同基團Rb,其彼此獨立地選自鹵素、CN、硝基、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基及C1-C4-鹵烷氧基;各R4 彼此獨立地代表C3-C6-環烷基、C3-C6-鹵環烷基、C1-C4-烷基-C3-C6-環烷基、C2-C6-烯基、C2-C6-鹵烯基、C2-C6-炔基、C2-C6-鹵炔基、C1-C4-烷基硫烷基、C1-C4-鹵烷基硫烷基、C1-C6-烷基磺醯基、C6-C10-芳基磺醯基、C1-C6-烷基-S(O2)NH-、C6-C10-芳基-S(O2)NH-、甲醯基、含有至多4個選自N、O及S的雜原子之5-、6-或7-員飽和雜環烷基或-C(R4a)=N-OR4b,其中R4a及R4b彼此獨立地代表氫、C1-C6-烷基或苯基;m 為一整數且為1、2、3、4或5;Y 代表含有1或2個氮原子作為雜原子之6-員芳族雜環,其選自: 其中Y係經由「U」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IX)之O,及Y係經由「V」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IX)之氧(oxirane)部分,其中R 代表氫、C1-C2-鹵烷基、C1-C2-鹵烷氧基,C1-C2-烷基羰基或鹵素;各R3 彼此獨立地代表鹵素、CN、硝基、C1-C4-烷基、C1-C4-鹵烷基、C1-C4-烷氧基或C1-C4-鹵烷氧基; n 為一整數且為0或1;及其鹽或N-氧化物。
根據本發明之其他新穎中間物為新穎的式(X)化合物 其中R1代表氫、C1-C6-烷基、C2-C6-烯基、C2-C6-炔基、C3-C8-環烷基、C3-C8-環烷基-C1-C4-烷基、苯基、苯基-C1-C4-烷基、苯基-C2-C4-烯基或苯基-C2-C4-炔基;R2代表氫、C1-C6-烷基、C2-C6-烯基、C2-C6-炔基、C3-C8-環烷基、C3-C8-環烷基-C1-C4-烷基、苯基、苯基-C1-C4-烷基、苯基-C2-C4-烯基或苯基-C2-C4-炔基;其中R1及/或R2之脂族部分(除了環烷基部分以外)可帶有1、2、3個或至多最大可能數目的相同或不同基團Ra,其彼此獨立地選自鹵素、CN、硝基、苯基、C1-C4-烷氧基及C1-C4-鹵烷氧基,其中該苯基可經1、2、3、4或5個彼此獨立地選自下列之取代基取代:鹵素、CN、硝基、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基、C1-C4-鹵烷氧基,且其中R1及/或R2之環烷基及/或苯基部分可帶有1、2、3、4、5個或至多最大數目的相同或不同基團Rb,其彼此獨立地選自鹵素、CN、硝基、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基及C1-C4-鹵烷氧基;各R4 彼此獨立地代表C3-C6-環烷基、C3-C6-鹵環烷基、C1-C4-烷基-C3-C6-環烷基、C2-C6-烯基、C2-C6-鹵烯基、C2-C6-炔基、C2-C6- 鹵炔基、C1-C4-烷基硫烷基、C1-C4-鹵烷基硫烷基、C1-C6-烷基磺醯基、C6-C10-芳基磺醯基、C1-C6-烷基-S(O2)NH-、C6-C10-芳基-S(O2)NH-、甲醯基、含有至多4個選自N、O及S的雜原子之5-、6-或7-員飽和雜環烷基或-C(R4a)=N-OR4b,其中R4a及R4b彼此獨立地代表氫、C1-C6-烷基或苯基;m 為一整數且為1、2、3、4或5;Y 代表含有1或2個氮原子作為雜原子之6-員芳族雜環,其選自: 其中Y係經由「U」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X)之O,及Y係經由「V」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X)之C(R1)(OR2)(CH2OH)部分,且其中R 代表氫、C1-C2-鹵烷基、C1-C2-鹵烷氧基,C1-C2-烷基羰基或鹵素;各R3 彼此獨立地代表鹵素、CN、硝基、C1-C4-烷基、C1-C4-鹵烷基、C1-C4-烷氧基或C1-C4-鹵烷氧基;n 為一整數且為0或1;及其鹽或N-氧化物。
根據本發明之其他新穎中間物為新穎的式(XI)化合物 其中LG 代表鹵素、-OSO2-C1-C6-烷基、-OSO2-芳基,-OSO2-O-C1-C6-烷基、-OSO2-O-芳基、-OSO2-NRARA,其中“烷基”可帶有1、2、3個或至多最大可能數目的相同或不同的基團RD1,且其中“芳基”可帶有1、2、3個或至多最大可能數目的相同或不同的基團RD2;其中RD1 代表鹵素、CN、硝基、C1-C4-烷氧基或C1-C4-鹵烷氧基;RD2 代表鹵素、CN、硝基、C1-C4-烷基、C1-C4-鹵烷基、C1-C4-烷氧基或C1-C4-鹵烷氧基;各RA 彼此獨立地代表氫、C1-C6-烷基、C2-C6-烯基、C2-C6-炔基、C3-C8-環烷基、C3-C8-環烷基-C1-C4-烷基、苯基、苯基-C1-C4-烷基、苯基-C2-C4-烯基或苯基-C2-C4-炔基,其中RA之脂族部分(除了環烷基部分以外)可帶有1、2、3個或至多最大可能數目之相同或不同的Rc,其彼此獨立地選自鹵素、CN、硝基、苯基、C1-C4-烷氧基及C1-C4-鹵烷氧基,其中苯基可經1、2、3、4或5個選自下列之取代基取代:鹵素、CN、硝基、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基、C1-C4-鹵烷氧基;其中RA之環烷基及/或苯基部分可帶有1、2、3、4、5或至多最大可能的相同或不同之基團Rd,其彼此獨立地選自鹵素、CN、硝基、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基及C1-C4-鹵烷氧基;R1 代表氫、C1-C6-烷基、C2-C6-烯基、C2-C6-炔基、C3-C8-環 烷基、C3-C8-環烷基-C1-C4-烷基、苯基、苯基-C1-C4-烷基、苯基-C2-C4-烯基或苯基-C2-C4-炔基;R2 代表氫、C1-C6-烷基、C2-C6-烯基、C2-C6-炔基、C3-C8-環烷基、C3-C8-環烷基-C1-C4-烷基、苯基、苯基-C1-C4-烷基、苯基-C2-C4-烯基或苯基-C2-C4-炔基;其中R1及/或R2之脂族部分(除了環烷基部分以外)可帶有1、2、3個或至多最大可能數目之相同或不同的Ra,其彼此獨立地選自鹵素、CN、硝基、苯基、C1-C4-烷氧基及C1-C4-鹵烷氧基,其中苯基可經1、2、3、4或5個選自下列之取代基取代:鹵素、CN、硝基、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基、C1-C4-鹵烷氧基,且其中R1及/或R2之環烷基及/或苯基部分可帶有1、2、3、4、5個或至多最大可能的相同或不同之基團Rb,其彼此獨立地選自鹵素、CN、硝基、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基及C1-C4-鹵烷氧基;各R4彼此獨立地代表C3-C6-環烷基、C3-C6-鹵環烷基、C1-C4-烷基-C3-C6-環烷基、C2-C6-烯基、C2-C6-鹵烯基、C2-C6-炔基、C2-C6-鹵炔基、C1-C4-烷基硫烷基、C1-C4-鹵烷基硫烷基、C1-C6-烷基磺醯基、C6-C10-芳基磺醯基、C1-C6-烷基-S(O2)NH-、C6-C10-芳基-S(O2)NH-、甲醯基、含有至多4個選自N、O及S的雜原子之5-、6-或7-員飽和雜環烷基或-C(R4a)=N-OR4b,其中R4a及R4b彼此獨立地代表氫、C1-C6-烷基或苯基;m 為一整數且為1、2、3、4或5;Y 代表含有1或2個氮原子作為雜原子之6-員芳族雜環,其選自: 其中Y係經由「U」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XI)之O,及Y係經由「V」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XI)之C(R1)(OR2)(CH2LG)部分,且其中R 代表氫、C1-C2-鹵烷基、C1-C2-鹵烷氧基、C1-C2-烷基羰基或鹵素;各R3彼此獨立地代表鹵素、CN、硝基、C1-C4-烷基、C1-C4-鹵烷基、C1-C4-烷氧基或C1-C4-鹵烷氧基;n為一整數且為0或1;及其鹽或N-氧化物。
LG 較佳地代表Cl、Br、I、-OSO2-C1-C6-烷基或-OSO2-對甲苯基,更佳地Cl、Br、I、-OSO2-CH3或-OSO2-CH2CH3
根據本發明之其他中間物為式(XVI)化合物
其中各R4彼此獨立地代表C3-C6-環烷基、C3-C6-鹵環烷基、C1-C4-烷基-C3-C6-環烷基、C2-C6-烯基、C2-C6-鹵烯基、C2-C6-炔基、C2-C6- 鹵炔基、C1-C4-烷基硫烷基、C1-C4-鹵烷基硫烷基、C1-C6-烷基磺醯基、C6-C10-芳基磺醯基、C1-C6-烷基-S(O2)NH-、C6-C10-芳基-S(O2)NH-、甲醯基、含有至多4個選自N、O及S的雜原子之5-、6-或7-員飽和雜環烷基或-C(R4a)=N-OR4b,其中R4a及R4b彼此獨立地代表氫、C1-C6-烷基或苯基;m為一整數且為1、2、3、4或5;Y 代表含有1或2個氮原子作為雜原子之6-員芳族雜環,其選自: 其中Y係經由「U」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XVI)之O,及Y係經由「V」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XVI)之醯胺部分,且其中R 代表氫、C1-C2-鹵烷基、C1-C2-鹵烷氧基、C1-C2-烷基羰基或鹵素;各R3彼此獨立地代表鹵素、CN、硝基、C1-C4-烷基、C1-C4-鹵烷基、C1-C4-烷氧基或C1-C4-鹵烷氧基;n為一整數且為0或1;R6、R7 彼此獨立地代表C1-C6-烷基或C3-C8-環烷基,較佳地甲基、乙基或環丙基;及其鹽或N-氧化物。
根據本發明之其他新穎中間物為新穎的式(XXI)化合物 其中各R4彼此獨立地代表C3-C6-環烷基、C3-C6-鹵環烷基、C1-C4-烷基-C3-C6-環烷基、C2-C6-烯基、C2-C6-鹵烯基、C2-C6-炔基、C2-C6-鹵炔基、C1-C4-烷基硫烷基、C1-C4-鹵烷基硫烷基、C1-C6-烷基磺醯基、C6-C10-芳基磺醯基、C1-C6-烷基-S(O2)NH-、C6-C10-芳基-S(O2)NH-、甲醯基、含有至多4個選自N、O及S的雜原子之5-、6-或7-員飽和雜環烷基或-C(R4a)=N-OR4b,其中R4a及R4b彼此獨立地代表氫、C1-C6-烷基或苯基;m 為一整數且為1、2、3、4或5;Y 代表含有1或2個氮原子作為雜原子之6-員芳族雜環,其選自: 其中Y係經由「U」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XXI)之O,及Y係經由「V」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XXI)之C(OR9)=CHR10部分,且其中R 代表氫、C1-C2-鹵烷基、C1-C2-鹵烷氧基,C1-C2-烷基羰基或鹵素;各R3 彼此獨立地代表鹵素、CN、硝基、C1-C4-烷基、 C1-C4-鹵烷基、C1-C4-烷氧基或C1-C4-鹵烷氧基;n 為一整數且為0或1;R9 代表C1-C6-烷基或C3-C8-環烷基,較佳地甲基、乙基或環丙基;R10 代表C2-C6-烷基,較佳地乙基、正丙基或異丙基;及其鹽或N-氧化物。
R1及R2、R4、m、Y、R、R3、n之較佳基團定義已於上述對於式(I)化合物給予。這類較佳的基團定義亦應適用於式(V)、(Va)、(VI)、(VII)、(IX)、(X)、(XI)、(XVI)及(XXI)之化合物。
根據本發明之式(I)、(V)、(Va)、(VI)、(VII)、(IX)、(X)、(XI)、(XVI)及(XXI)化合物可被轉換為生理上可接受的鹽,例如酸加成鹽或金屬鹽複合物。
視上述定義的取代基之性質而定,式(I)化合物具有酸性或鹼性性質且可形成鹽類,若適當時亦可形成惰性鹽類,或與無機或有機酸或與鹼或與金屬離子之加合物。若式(I)化合物攜帶胺基、烷基胺基或引發鹼性性質之其他基團,這些化合物可與酸反應而得到鹽類,或它們可於合成中以鹽類直接得到。若式(I)化合物攜帶羥基、羧基或引發酸性性質之其他基團,這些化合物可與鹼反應而得到鹽類。合適的鹼為例如鹼金屬及鹼土金屬之氫氧化物、碳酸鹽、碳酸氫鹽,特別是鈉、鉀、鎂及鈣之氫氧化物、碳酸鹽、碳酸氫鹽,氨、具有(C1-C4)-烷基基團之一級胺、二級胺級三級胺,(C1-C4)-烷醇、膽鹼及氯膽鹼之單-、二-及三烷醇。
以此方式可得到之鹽類意具有殺真菌性質。
無機酸的實例為氫鹵酸,例如氟化氫、氯化氫、溴化氫及碘化氫,硫酸,磷酸及硝酸,以及酸性鹽,例如NaHSO4及KHSO4。合適的有機酸為 例如甲酸、碳酸及烷酸,例如乙酸、三氟乙酸、三氯乙酸及丙酸,以及乙醇酸、硫氰酸、乳酸、琥珀酸、檸檬酸、苯甲酸、肉桂酸、順丁烯二酸、反丁烯二酸、酒石酸、山梨酸、草酸、烷基磺酸(具有1至20個碳原子之直鏈或分支的烷基基團之磺酸)、芳基磺酸或芳基二磺酸(芳族基團,例如苯基及萘基,其帶有一或二個磺酸基團)、烷基膦酸(具有1至20個碳原子之直鏈或分支的烷基基團之膦酸)、芳基膦酸或芳基二膦酸(芳族基團,例如苯基及萘基,其帶有一或二個膦酸基團),其中烷基及芳基可帶有取代機,例如對甲苯磺酸、1,5-萘二磺酸、柳酸、對胺基柳酸、2-苯氧基苯甲酸、2-乙醯氧基苯甲酸等。
合適的金屬離子特別是第二主族元素(特別是鈣及鎂離子)、第三及第四主族元素(特別是鋁、錫及鉛)以及第四至八過渡族元素(特別是鉻、錳、鐵、鈷、鎳、銅及其他)之離子,特別較佳的是第四週期元素之金屬離子。於本文中,金屬可以其等可假設之多種效價存在。
式(I)化合物之酸加成鹽可藉由形成鹽類之習用方法以簡單方式得到,例如藉由將式(I)化合物溶解於合適之惰性溶劑中及添加酸例如氫氯酸,且以已知的方式分離,例如經由過濾,且若需要時藉由以惰性有機溶劑洗滌而純化。
合適之鹽類的陰離子為那些較佳地衍生自下列酸:氫鹵酸,例如氫氯酸及氫溴酸,此外磷酸、硝酸及硫酸。
式(I)化合物之金屬鹽複合物可藉由習用方法以簡單方式得到,例如藉由將金屬鹽溶解於醇例如乙醇及添加溶液至式(I)化合物中。金屬鹽複合物以已知的方式分離,例如經由過濾,且若需要時藉由再結晶而純化。
中間物之鹽類也可根據上述對於式(I)化合物的鹽類所提及之方法製備。
式(I)化合物或其中間物之N-氧化物可藉由習用方法以簡單方式得到,例如藉由以過氧化氫(H2O2)、過酸例如過氧硫酸或過氧羧酸例如偏氯過氧苯甲酸或過氧單硫酸(Caro's酸)之N-氧化作用。
例如,對應的N-氧化物可由化合物(I)開始使用習用氧化方法而製備例如藉由以有機過酸例如偏氯過苯甲酸(如WO-A 2003/64572或J.Med.Chem.38(11),1892-1903,1995);或以無機氧化劑例如過氧化氫(如J.Heterocyc.Chem.18(7),1305-1308,1981)或過一硫酸氫鉀(oxone)(如J.Am.Chem.Soc.123(25),5962-5973,2001)處理化合物(I)。氧化作用可導致純的單-N-氧化物或不同N-氧化物之混合物,其可藉由習用方法例如層析法分離。
組成物/調配物
本發明進一步關於防治有害微生物、尤其是不欲的真菌及細菌之作物保護組成物/調配物,其包含有效量及非-植物毒性量之本發明活性成分。較佳地,這些殺真菌組成物包含農業上合適的助劑,如溶劑、載劑、界面活性劑或增量劑。
在本發明之內文中,「有害微生物之防治」係表示以殺真菌功效測量與未處理的植物相較,受到有害微生物侵擾之減少,較佳地,相較於未處理的植物(100%)減少25-50%,更佳地,相較於未處理的植物(100%)減少40-79%;甚至更佳地,受到有害微生物之侵擾係完全被抑制(70-100%)。對照組可為治療性的,即用於治療已受到侵擾的植物,或保護性的,用於保護尚未受到侵擾的植物。
「有效但非植物毒性量」係表示本發明組成物之量,其足以令人滿意的方式控制植物的真菌疾病或完全消滅真菌疾病,且同時不會造成植物毒性之任何顯著症狀。一般而言,此施用率可在相當廣泛的範圍內變化。其 係視不同因素而定,例如被控制之真菌、植物、氣候條件及本發明組成物之成分。
合適的有機溶劑包括經常使用於調配目的之所有極性及非極性有機溶劑。較佳溶劑係選自酮類,例如甲基-異丁基-酮及環己酮,醯胺類,例如二甲基甲醯胺及烷羧酸醯胺,例如N,N-二甲基癸烷醯胺及N,N-二甲基辛烷醯胺,另外,環狀溶劑,例如N-甲基-吡咯啶酮、N-辛烷-吡咯啶酮、N-十二基-吡咯啶酮、N-辛基-己內醯胺、N-十二基-己內醯胺及丁內酯,另外強的極性溶劑,例如二甲基亞碸,及芳族烴類,例如二甲苯、SolvessoTM、礦物油,例如石油溶劑(white spirit)、石油、烷基苯及錠子油(spindle oil),以及酯類,例如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己二酸二丁基酯、乙酸己基酯、乙酸庚基酯、檸檬酸三-正丁基酯及酞酸二-正丁基酯,亦及烷醇類,例如苯甲基醇及1-甲氧基-2-丙醇。
根據本發明,載劑為一天然或合成、有機或無機物質,活性成分係與其混合或組合以用於較好可應用性,特別是用於施用至植物或植物部分或種子。可為固體或液體之載劑通常為惰性的且應合適用於農業上。
有用的固體或液體載劑包括:舉例而言,銨鹽及天然岩塵,例如高嶺土、黏土、滑石、白堊、石英、綠坡縷石、蒙脫石或矽藻土,及合成岩塵,例如微細矽石、鋁及天然或合成矽酸鹽、樹脂、蠟、固體肥料、水、醇、特別是丁醇,有機溶劑、礦物油及植物油,以及其衍生物。這類載劑之混合物同樣可被使用。
合適的固體填料及載劑包括無機顆粒,例如碳酸鹽、矽酸鹽、硫酸鹽及氧化物,其具有介於0.005與20μm之間、較佳地介於0.02至10μm之平均粒徑,舉例而言,硫酸銨、磷酸銨、脲、碳酸鈣、硫酸鈣、硫酸鎂、氧化鎂、氧化鋁、二氧化矽、所謂的細粒矽石、矽凝膠、天然或合成的矽 酸鹽及鋁矽酸鹽,及植物產物,如穀類麵粉、木粉/鋸末及纖維素粉末。
用於顆粒之有用的固體載劑包括:例如,粉碎和分級的天然岩石,如方解石、大理石、浮石、海泡石、白雲石和無機和有機粉的合成顆粒,以及有機材料如鋸末、椰子殼、玉米芯和煙草莖的顆粒。
有用的液化氣體增量劑或載劑是在標準溫度和標準壓力下為氣態的那些液體,例如氣溶膠推進劑如鹵代烴,以及丁烷、丙烷、氮氣和二氧化碳。
在調配物中,可能使用增黏劑例如羧基甲基纖維素,及呈粉末、顆粒或膠乳形式之天然及合成聚合物,例如***膠、聚乙烯醇及聚乙烯基乙酸酯,或天然磷脂,例如腦磷脂和卵磷脂,以及合成磷脂。其他添加劑可為礦物油及植物油。
若使用的增量劑是水,也可以使用例如有機溶劑作為助溶劑。有用的液體溶劑基本上為:芳族化合物,例如二甲苯、甲苯或烷基萘,氯化芳族化合物和氯化脂族烴,例如氯苯、氯乙烯或二氯甲烷,脂族烴,例如環己烷或石蠟,例如礦物油餾分、礦物油或植物油,醇類例如丁醇或乙二醇及其醚及酯,酮類例如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異丁基酮或環己酮,強極性溶劑例如二甲基甲醯胺及二甲基亞碸,以及水。
合適的界面活性劑(佐劑、乳化劑、分散劑、保護膠體、潤濕劑及黏著劑)包括所有常見的離子和非離子物質,例如乙氧基化壬基酚,線形或分支醇的聚烷基乙二醇醚,烷基酚與環氧乙烷和/或環氧丙烷的反應產物,脂肪酸胺與環氧乙烷和/或環氧丙烷的反應產物,此外還有脂肪酸酯,磺酸烷基酯,烷基醚硫酸酯,烷基醚磷酸酯,芳基硫酸酯,乙氧化芳基烷基酚,例如三苯乙烯基苯酚乙氧基化物,還有乙氧基化和丙氧基化芳基烷基酚,如硫酸化或磷酸化芳基烷基苯酚-乙氧基化物和-乙氧基化物和-丙氧基 化物。其他實例是天然和合成的水溶性聚合物,例如木素磺酸鹽,明膠,***樹膠,磷脂,澱粉,疏水改性澱粉和纖維素衍生物,特別是纖維素酯和纖維素醚,其他聚乙烯醇,聚乙烯基乙酸酯,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酯的共-聚合物,以及用鹼金屬氫氧化物中和的甲基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酯的進一步共聚物以及選擇地經取代的萘磺酸鹽與甲醛的縮合產物。若活性成分中一者及/或惰性載劑中一者為不溶於水且當施用係在水中完成時,則界面活性劑的存在是必需的。界面活性劑的比例為介於本發明組成物重量計的5%與40%之間。
可能使用染料例如無機顏料如氧化鐵、氧化鈦和普魯士藍(Prussian Blue),以及有機染料例如茜素染料、偶氮染料和金屬酞菁染料,以及微量營養素例如鐵、錳、硼、銅、鈷、鉬和鋅。
可存在於調配物中的消泡劑包括例如矽乳液、長鏈醇、脂肪酸及其鹽,以及氟有機物質及其混合物。
增稠劑的實例是多醣,例如黃原膠或veegum,矽酸鹽,例如綠坡縷石,膨潤土以及細顆粒二氧化矽。
若適當時,也可能存在其他額外成分,例如保護膠體、黏合劑、黏著劑、增稠劑、觸變物質、滲透劑、穩定劑、螯合劑、錯合劑。通常,活性成分可與通常用於配製目的之任何固體或液體添加劑組合。
本發明的活性成分或組合物可以原樣使用,或者根據其特定的物理和/或化學性質以由其製備的使用形式使用,如氣霧劑,膠囊懸浮劑,冷霧濃縮劑,溫霧濃縮劑,膠囊化的顆粒劑,細粒劑,用於處理種子的可流動濃縮物,即用溶液,可撒粉粉末,乳油,水包油乳劑,油包水乳劑,大顆粒劑,微粒劑,油分散性粉劑,油混溶性可分散濃縮物,油混溶性液體, 氣體(壓力下),氣體產生產品,泡沫,糊劑,農藥塗覆的種子,懸浮濃縮物,懸乳劑濃縮物,可溶性濃縮物,懸浮液,可溶性粉劑,粉劑和顆粒劑,水溶性和水分散性顆粒劑或片劑,用於處理種子的水溶性和水分散性粉劑,可濕性粉劑,天然產品和浸漬有活性成分的合成物質,以及聚合物質中的微膠囊和用於種子的塗覆材料,以及ULV冷霧和暖霧調配劑。
本發明的組成物不僅包括已經即可使用並且可以合適的設備施用於植物或種子的調製物,而且還包括必須在使用前用水稀釋的商業濃縮物。常規應用例如在水中稀釋並隨後噴霧所得噴霧液,在稀釋於油中後施用,直接施用而不稀釋,種子處理或土壤施用顆粒。
本發明組成物及調配物通常含有以重量計介於0.05與99%之間、以重量計0.01與98%之間、較佳地以重量計介於0.1與95%之間、更佳地介於0.5與90%之間的活性成分,最佳地以重量計介於10與70%之間。在特殊應用上,例如對於木材及衍生木材產品之保護,本發明的組成物及調配物通常含有以重量計介於0.0001與95%之間、較佳地以重量計0.001至60%之活性成分。
由商業調配物所製備的施用形式中之活性成分含量可在寬廣範圍內變化。在施用形式中活性成分的濃度通常為以重量計介於0.000001至95%、較佳地以重量計介於0.0001與2%之間。
提及的調配物可以本身已知的方式製備,例如藉由將活性成分與至少一種習用增量劑、溶劑或稀釋劑、佐劑、乳化劑、分散劑及/或黏合劑或固定劑、潤濕劑、防水劑,若適當時乾燥劑和UV穩定劑以及若適當時染料和顏料、消泡劑、防腐劑、無機和有機增稠劑、黏著劑、赤黴素以及其他加工助劑以及水。視待製備的調配物類型,進一步的處理步驟是必需的,例如,濕磨、乾磨和造粒。
本發明的活性成分可以其本身或其(商業)調配物存在以及由這些調配物製備之使用形式呈與其它(已知)活性成分例如殺蟲劑、引誘劑、殺菌劑、殺細菌劑、殺蟎劑、殺線蟲劑、殺真菌劑、生長調節劑、除草劑、肥料、安全劑和/或化學信息素之混合物存在。
以活性成分或組成物對植物及植物部分之本發明處理係經由習用處理方法直接或藉由作用於其等周圍環境、棲地或儲存空間而達成,例如經由浸漬、噴霧、霧化、灌溉、蒸發、撒粉、噴霧、撒播、發泡、塗刷、塗佈(spreading-on)、澆水(澆灌)、滴灌,及在繁殖材料的情況下,特別是在種子的情況下,還藉由乾種子處理,濕籽處理,漿液處理,結殼(incrustation),以一種或多種塗層塗覆等。也可藉由超低容量法配置活性成分或將活性成分製劑或活性成分本身注入土壤中。
混合物
式(I)化合物可以原樣或在其組成物/調配物中使用,且可與其它已知的活性成分混合,例如殺真菌劑、殺細菌劑、殺蟎劑、殺線蟲劑或殺蟲劑,以因而擴展例如活性譜或防止抗性的發展。
有用的混合夥伴包括例如已知的殺真菌劑、殺蟲劑、殺蟎劑、殺線蟲劑或殺細菌劑(亦參見Pesticide Manual,14th ed.)。
也可能的是與其他活性成分之混合物例如除草劑之混合物、或與肥料或生長調節劑、安全劑及/或化學信息素之混合物之混合物。
因此,本發明進一步關於包含至少一種式(I)化合物及至少一種其他活性成分之混合物及調配物,該其他活性成分較佳地選自殺真菌劑、殺細菌劑、殺蟎劑、殺線蟲劑、殺蟲劑、除草劑、肥料、生長調節劑、安全劑及/或化學信息素,更佳地選自殺真菌劑、殺蟲劑、除草劑、生長調節劑、安全劑,最佳地選自殺真菌劑。
較佳地,該至少一種其他的活性成分係為選自下列群組之殺真菌劑:(1)麥角固醇合成之抑制劑,(2)複合物I或II上的呼吸鏈抑制劑,(3)複合物III上的呼吸鏈抑制劑,(4)有絲***及細胞***之抑制劑,(5)能夠具有多位點作用之化合物,(6)能夠誘發宿主防禦之化合物,(7)胺基酸及/或蛋白質生物合成之抑制劑,(8)ATP產生之抑制劑,(9)細胞壁合成之抑制劑,(10)脂質及膜合成之抑制劑,(11)黑色素生物合成之抑制劑,(12)核酸合成之抑制劑,(13)信號轉導之抑制劑,(14)能夠作為解聯劑(uncoupler)之化合物,(15)其他殺真菌劑。
更佳地,該至少一種其他活性化合物係選自由下列組成之群組:(1.001)西普康唑(cyproconazole)、(1.002)地吩康唑(difenoconazole)、(1.003)環氧克唑(epoxiconazole)、(1.004)吩醯胺(fenhexamide)、(1.005)芬普定(fenpropidin)、(1.006)芬普福(fenpropimorph)、(1.007)吩普胺(fenpyrazamine)、(1.008)伏克康唑(fluquinconazole)、(1.009)護汰芬(flutriafol)、(1.010)依滅列(imazalil)、(1.011)依滅列硫酸鹽(imazalil sulphate)、(1.012)抑普康唑(ipconazole)、(1.013)滅康唑(metconazole)、(1.014)麥克坦尼(myclobutanil)、(1.015)巴克素(paclobutrazole)、(1.016)撲克樂(prochloraz)、(1.017)普克利(propiconazole)、 (1.018)普賽康唑(prothioconazole)、(1.019)派異唑(Pyrisoxazole)、(1.020)賜必安(spiroxamine)、(1.021)得克利(tebuconazole)、(1.022)特康唑(tetraconazole)、(1.023)三泰隆(triadimenol)、(1.024)賽得莫(tridemorph)、(1.025)三狄康唑(triticonazole)、(1.026)(1R,2S,5S)-5-(4-氯苯甲基)-2-(氯甲基)-2-甲基-1-(1H-1,2,4-***-1-基甲基)環戊醇、(1.027)(1S,2R,5R)-5-(4-氯苯甲基)-2-(氯甲基)-2-甲基-1-(1H-1,2,4-***-1-基甲基)環戊醇、(1.028)(2R)-2-(1-氯環丙基)-4-[(1R)-2,2-二氯環丙基]-1-(1H-1,2,4-***-1-基)丁-2-醇、(1.029)(2R)-2-(1-氯環丙基)-4-[(1S)-2,2-二氯環丙基]-1-(1H-1,2,4-***-1-基)丁-2-醇、(1.030)(2R)-2-[4-(4-氯苯氧基)-2-(三氟甲基)苯基]-1-(1H-1,2,4-***-1-基)丙-2-醇、(1.031)(2S)-2-(1-氯環丙基)-4-[(1R)-2,2-二氯環丙基]-1-(1H-1,2,4-***-1-基)丁-2-醇、(1.032)(2S)-2-(1-氯環丙基)-4-[(1S)-2,2-二氯環丙基]-1-(1H-1,2,4-***-1-基)丁-2-醇、(1.033)(2S)-2-[4-(4-氯苯氧基)-2-(三氟甲基)苯基]-1-(1H-1,2,4-***-1-基)丙-2-醇、(1.034)(R)-[3-(4-氯-2-氟苯基)-5-(2,4-二氟苯基)-1,2-唑-4-基](吡啶-3-基)甲醇、(1.035)(S)-[3-(4-氯-2-氟苯基)-5-(2,4-二氟苯基)-1,2-唑-4-基](吡啶-3-基)甲醇、(1.036)[3-(4-氯-2-氟苯基)-5-(2,4-二氟苯基)-1,2-唑-4-基](吡啶-3-基)甲醇、(1.037)1-({(2R,4S)-2-[2-氯-4-(4-氯苯氧基)苯基]-4-甲基-1,3-二氧戊環-2-基}甲基)-1H-1,2,4-***、(1.038)1-({(2S,4S)-2-[2-氯-4-(4-氯苯氧基)苯基]-4-甲基-1,3-二氧戊環-2-基}甲基)-1H-1,2,4-***、(1.039)1-{[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氧(oxiran)-2-基]甲基}-1H-1,2,4-***-5-基硫氰酸酯、(1.040)1-{[rel(2R,3R)-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氧-2-基]甲基}-1H-1,2,4-***-5-基硫氰酸酯、(1.041)1-{[rel(2R,3S)-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氧-2-基]甲基}-1H-1,2,4-***-5-基硫氰酸酯、(1.042)2-[(2R,4R,5R)-1-(2,4-二氯苯基)-5-羥基-2,6,6-三甲基庚-4-基]-2,4-二氫-3H-1,2,4-***-3-硫酮、(1.043) 2-[(2R,4R,5S)-1-(2,4-二氯苯基)-5-羥基-2,6,6-三甲基庚-4-基]-2,4-二氫-3H-1,2,4-***-3-硫酮、(1.044)2-[(2R,4S,5R)-1-(2,4-二氯苯基)-5-羥基-2,6,6-三甲基庚-4-基]-2,4-二氫-3H-1,2,4-***-3-硫酮、(1.045)2-[(2R,4S,5S)-1-(2,4-二氯苯基)-5-羥基-2,6,6-三甲基庚-4-基]-2,4-二氫-3H-1,2,4-***-3-硫酮、(1.046)2-[(2S,4R,5R)-1-(2,4-二氯苯基)-5-羥基-2,6,6-三甲基庚-4-基]-2,4-二氫-3H-1,2,4-***-3-硫酮、(1.047)2-[(2S,4R,5S)-1-(2,4-二氯苯基)-5-羥基-2,6,6-三甲基庚-4-基]-2,4-二氫-3H-1,2,4-***-3-硫酮、(1.048)2-[(2S,4S,5R)-1-(2,4-二氯苯基)-5-羥基-2,6,6-三甲基庚-4-基]-2,4-二氫-3H-1,2,4-***-3-硫酮、(1.049)2-[(2S,4S,5S)-1-(2,4-二氯苯基)-5-羥基-2,6,6-三甲基庚-4-基]-2,4-二氫-3H-1,2,4-***-3-硫酮、(1.050)2-[1-(2,4-二氯苯基)-5-羥基-2,6,6-三甲基庚-4-基]-2,4-二氫-3H-1,2,4-***-3-硫酮、(1.051)2-[2-氯-4-(2,4-二氯苯氧基)苯基]-1-(1H-1,2,4-***-1-基)丙-2-醇、(1.052)2-[2-氯-4-(4-氯苯氧基)苯基]-1-(1H-1,2,4-***-1-基)丁-2-醇、(1.053)2-[4-(4-氯苯氧基)-2-(三氟甲基)苯基]-1-(1H-1,2,4-***-1-基)丁-2-醇、(1.054)2-[4-(4-氯苯氧基)-2-(三氟甲基)苯基]-1-(1H-1,2,4-***-1-基)戊-2-醇、(1.055)2-[4-(4-氯苯氧基)-2-(三氟甲基)苯基]-1-(1H-1,2,4-***-1-基)丙-2-醇、(1.056)2-{[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氧-2-基]甲基}-2,4-二氫-3H-1,2,4-***-3-硫酮、(1.057)2-{[rel(2R,3R)-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氧-2-基]甲基}-2,4-二氫-3H-1,2,4-***-3-硫酮、(1.058)2-{[rel(2R,3S)-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氧-2-基]甲基}-2,4-二氫-3H-1,2,4-***-3-硫酮、(1.059)5-(4-氯苯甲基)-2-(氯甲基)-2-甲基-1-(1H-1,2,4-***-1-基甲基)環戊醇、(1.060)5-(烯丙基硫烷基)-1-{[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氧-2-基]甲基}-1H-1,2,4-***、(1.061)5-(烯丙基硫烷基)-1-{[rel(2R,3R)-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氧-2-基]甲基}-1H-1,2,4-***、(1.062)5-(烯丙基硫烷 基)-1-{[rel(2R,3S)-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氧-2-基]甲基}-1H-1,2,4-***、(1.063)N'-(2,5-二甲基-4-{[3-(1,1,2,2-四氟乙氧基)苯基]硫烷基}苯基)-N-乙基-N-甲基亞胺基甲醯胺、(1.064)N'-(2,5-二甲基-4-{[3-(2,2,2-三氟乙氧基)苯基]硫烷基}苯基)-N-乙基-N-甲基亞胺基甲醯胺、(1.065)N'-(2,5-二甲基-4-{[3-(2,2,3,3-四氟丙氧基)苯基]硫烷基}苯基)-N-乙基-N-甲基亞胺基甲醯胺、(1.066)N'-(2,5-二甲基-4-{[3-(五氟乙氧基)苯基]硫烷基}苯基)-N-乙基-N-甲基亞胺基甲醯胺、(1.067)N'-(2,5-二甲基-4-{3-[(1,1,2,2-四氟乙基)硫烷基]苯氧基}苯基)-N-乙基-N-甲基亞胺基甲醯胺、(1.068)N'-(2,5-二甲基-4-{3-[(2,2,2-三氟乙基)硫烷基]苯氧基}苯基)-N-乙基-N-甲基亞胺基甲醯胺、(1.069)N'-(2,5-二甲基-4-{3-[(2,2,3,3-四氟丙基)硫烷基]苯氧基}苯基)-N-乙基-N-甲基亞胺基甲醯胺、(1.070)N'-(2,5-二甲基-4-{3-[(五氟乙基)硫烷基]苯氧基}苯基)-N-乙基-N-甲基亞胺基甲醯胺、(1.071)N'-(2,5-二甲基-4-苯氧基苯基)-N-乙基-N-甲基亞胺基甲醯胺、(1.072)N'-(4-{[3-(二氟甲氧基)苯基]硫烷基}-2,5-二甲基苯基)-N-乙基-N-甲基亞胺基甲醯胺、(1.073)N'-(4-{3-[(二氟甲基)硫烷基]苯氧基}-2,5-二甲基苯基)-N-乙基-N-甲基亞胺基甲醯胺、(1.074)N'-[5-溴-6-(2,3-二氫-1H-茚-2-基氧基)-2-甲基吡啶-3-基]-N-乙基-N-甲基亞胺基甲醯胺、(1.075)N'-{4-[(4,5-二氯-1,3-噻唑-2-基)氧基]-2,5-二甲基苯基}-N-乙基-N-甲基亞胺基甲醯胺、(1.076)N'-{5-溴-6-[(1R)-1-(3,5-二氟苯基)乙氧基]-2-甲基吡啶-3-基}-N-乙基-N-甲基亞胺基甲醯胺、(1.077)N'-{5-溴-6-[(1S)-1-(3,5-二氟苯基)乙氧基]-2-甲基吡啶-3-基}-N-乙基-N-甲基亞胺基甲醯胺、(1.078)N'-{5-溴-6-[(順式-4-異丙基環己基)氧基]-2-甲基吡啶-3-基}-N-乙基-N-甲基亞胺基甲醯胺、(1.079)N'-{5-溴-6-[(反式-4-異丙基環己基)氧基]-2-甲基吡啶-3-基}-N-乙基-N-甲基亞胺基甲醯胺、(1.080)N'-{5-溴-6-[1-(3,5-二氟苯基)乙氧基]-2-甲基吡啶-3-基}-N- 乙基-N-甲基亞胺基甲醯胺、(1.081)氯氟醚菌唑(Mefentrifluconazole)、(1.082)普吩三福康唑(Ipfentrifluconazole)、(2.001)苯丙烯氟菌唑(benzovindiflupyr)、(2.002)必賽吩(bixafen)、(2.003)保卡利(boscalid)、(2.004)卡布辛(carboxin)、(2.005)護派楠(fluopyram)、(2.006)護坦尼(flutolanil)、(2.007)護賽保(fluxapyroxad)、(2.008)福滅普(furametpyr)、(2.009)艾索非他滅(Isofetamid)、(2.010)抑本散(isopyrazam)(反-差向異構體鏡像異構物1R,4S,9S)、(2.011)抑本散(反-差向異構體鏡像異構物1S,4R,9R)、(2.012)抑本散(反-差向異構體消旋物1RS,4SR,9SR)、(2.013)抑本散(順-差向異構體消旋物1RS,4SR,9RS與反-差向異構體消旋物1RS,4SR,9SR之混合物)、(2.014)抑本散(順-差向異構體鏡像異構物1R,4S,9R)、(2.015)抑本散(順-差向異構體鏡像異構物1S,4R,9S)、(2.016)抑本散(順-差向異構體消旋物1RS,4SR,9RS)、(2.017)本福吩(penflufen)、(2.018)本賽能(penthiopyrad)、(2.019)氟唑菌醯羥胺(pydiflumetofen)、(2.020)吡福敏(pyraziflumid)、(2.021)速達散(sedaxane)、(2.022)1,3-二甲基-N-(1,1,3-三甲基-2,3-二氫-1H-茚-4-基)-1H-吡唑-4-羧醯胺、(2.023)1,3-二甲基-N-[(3R)-1,1,3-三甲基-2,3-二氫-1H-茚-4-基]-1H-吡唑-4-羧醯胺、(2.024)1,3-二甲基-N-[(3S)-1,1,3-三甲基-2,3-二氫-1H-茚-4-基]-1H-吡唑-4-羧醯胺、(2.025)1-甲基-3-(三氟甲基)-N-[2'-(三氟甲基)聯苯基-2-基]-1H-吡唑-4-羧醯胺、(2.026)2-氟-6-(三氟甲基)-N-(1,1,3-三甲基-2,3-二氫-1H-茚-4-基)苯甲醯胺、(2.027)3-(二氟甲基)-1-甲基-N-(1,1,3-三甲基-2,3-二氫-1H-茚-4-基)-1H-吡唑-4-羧醯胺、(2.028)3-(二氟甲基)-1-甲基-N-[(3R)-1,1,3-三甲基-2,3-二氫-1H-茚-4-基]-1H-吡唑-4-羧醯胺、(2.029)3-(二氟甲基)-1-甲基-N-[(3S)-1,1,3-三甲基-2,3-二氫-1H-茚-4-基]-1H-吡唑-4-羧醯胺、(2.030)3-(二氟甲基)-N-(7-氟-1,1,3-三甲基-2,3-二氫-1H-茚-4-基)-1-甲基-1H-吡唑-4-羧醯胺、(2.031)3-(二氟甲基)-N-[(3R)-7-氟-1,1,3-三甲基 -2,3-二氫-1H-茚-4-基]-1-甲基-1H-吡唑-4-羧醯胺、(2.032)3-(二氟甲基)-N-[(3S)-7-氟-1,1,3-三甲基-2,3-二氫-1H-茚-4-基]-1-甲基-1H-吡唑-4-羧醯胺、(2.033)5,8-二氟-N-[2-(2-氟-4-{[4-(三氟甲基)吡啶-2-基]氧基}苯基)乙基]喹唑啉-4-胺、(2.034)N-(2-環戊基-5-氟苯甲基)-N-環丙基-3-(二氟甲基)-5-氟-1-甲基-1H-吡唑-4-羧醯胺、(2.035)N-(2-三級丁基-5-甲基苯甲基)-N-環丙基-3-(二氟甲基)-5-氟-1-甲基-1H-吡唑-4-羧醯胺、(2.036)N-(2-tert-丁基苯甲基)-N-環丙基-3-(二氟甲基)-5-氟-1-甲基-1H-吡唑-4-羧醯胺、(2.037)N-(5-氯-2-乙基苯甲基)-N-環丙基-3-(二氟甲基)-5-氟-1-甲基-1H-吡唑-4-羧醯胺、(2.038)N-(5-氯-2-異丙基苯甲基)-N-環丙基-3-(二氟甲基)-5-氟-1-甲基-1H-吡唑-4-羧醯胺、(2.039)N-[(1R,4S)-9-(二氯亞甲基)-1,2,3,4-四氫-1,4-甲橋萘-5-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羧醯胺、(2.040)N-[(1S,4R)-9-(二氯亞甲基)-1,2,3,4-四氫-1,4-甲橋萘-5-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羧醯胺、(2.041)N-[1-(2,4-二氯苯基)-1-甲氧基丙-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羧醯胺、(2.042)N-[2-氯-6-(三氟甲基)苯甲基]-N-環丙基-3-(二氟甲基)-5-氟-1-甲基-1H-吡唑-4-羧醯胺、(2.043)N-[3-氯-2-氟-6-(三氟甲基)苯甲基]-N-環丙基-3-(二氟甲基)-5-氟-1-甲基-1H-吡唑-4-羧醯胺、(2.044)N-[5-氯-2-(三氟甲基)苯甲基]-N-環丙基-3-(二氟甲基)-5-氟-1-甲基-1H-吡唑-4-羧醯胺、(2.045)N-環丙基-3-(二氟甲基)-5-氟-1-甲基-N-[5-甲基-2-(三氟甲基)苯甲基]-1H-吡唑-4-羧醯胺、(2.046)N-環丙基-3-(二氟甲基)-5-氟-N-(2-氟-6-異丙基苯甲基)-1-甲基-1H-吡唑-4-羧醯胺、(2.047)N-環丙基-3-(二氟甲基)-5-氟-N-(2-異丙基-5-甲基苯甲基)-1-甲基-1H-吡唑-4-羧醯胺、(2.048)N-環丙基-3-(二氟甲基)-5-氟-N-(2-異丙基苯甲基)-1-甲基-1H-吡唑-4-硫代甲醯胺、(2.049)N-環丙基-3-(二氟甲基)-5-氟-N-(2-異丙基苯甲基)-1-甲基-1H-吡唑-4-羧醯胺、(2.050)N-環丙基-3-(二氟甲基)-5-氟-N-(5-氟-2-異丙基苯甲基)-1- 甲基-1H-吡唑-4-羧醯胺、(2.051)N-環丙基-3-(二氟甲基)-N-(2-乙基-4,5-二甲基苯甲基)-5-氟-1-甲基-1H-吡唑-4-羧醯胺、(2.052)N-環丙基-3-(二氟甲基)-N-(2-乙基-5-氟苯甲基)-5-氟-1-甲基-1H-吡唑-4-羧醯胺、(2.053)N-環丙基-3-(二氟甲基)-N-(2-乙基-5-甲基苯甲基)-5-氟-1-甲基-1H-吡唑-4-羧醯胺、(2.054)N-環丙基-N-(2-環丙基-5-氟苯甲基)-3-(二氟甲基)-5-氟-1-甲基-1H-吡唑-4-羧醯胺、(2.055)N-環丙基-N-(2-環丙基-5-甲基苯甲基)-3-(二氟甲基)-5-氟-1-甲基-1H-吡唑-4-羧醯胺、(2.056)N-環丙基-N-(2-環丙基苯甲基)-3-(二氟甲基)-5-氟-1-甲基-1H-吡唑-4-羧醯胺、(3.001)辛唑嘧菌胺(ametoctradin)、(3.002)安美速(amisulbrom)、(3.003)亞托敏(azoxystrobin)、(3.004)甲香菌酯(coumethoxystrobin)、(3.005)丁香菌酯(coumoxystrobin)、(3.006)賽發滅(cyazofamid)、(3.007)醚菌胺(dimoxystrobin)、(3.008)烯肟菌酯(enoxastroburin)、(3.009)芬色丹(famoxadon)、(3.010)芬滅酮(fenamidone)、(3.011)伏芬氧賓(flufenoxystrobin)、(3.012)氟嘧菌酯(fluoxastrobin)、(3.013))克收欣(kresoxim-methyl)、(3.014)苯氧菌胺(metominostrobin)、(3.015)肟醚菌胺(orysastrobin)、(3.016)啶氧菌酯(picoxystrobin)、(3.017)唑菌胺酯(pyraclostrobin)、(3.018)唑胺菌酯(pyrametostrobin)、(3.019)唑菌酯(pyraoxystrobin)、(3.020)三氟敏(trifloxystrobin)、(3.021)(2E)-2-{2-[({[(1E)-1-(3-{[(E)-1-氟-2-苯基乙烯基]氧基}苯基)亞乙基]胺基}氧基)甲基]苯基}-2-(甲氧基亞胺基)-N-甲基乙醯胺、(3.022)(2E,3Z)-5-{[1-(4-氯苯基)-1H-吡唑-3-基]氧基}-2-(甲氧基亞胺基)-N,3-二甲基戊-3-烯醯胺、(3.023)(2R)-2-{2-[(2,5-二甲基苯氧基)甲基]苯基}-2-甲氧基-N-甲基乙醯胺、(3.024)(2S)-2-{2-[(2,5-二甲基苯氧基)甲基]苯基}-2-甲氧基-N-甲基乙醯胺、(3.025)(3S,6S,7R,8R)-8-苯甲基-3-[({3-[(異丁醯氧基)甲氧基]-4-甲氧基吡啶-2-基}羰基)胺基]-6-甲基-4,9-二側氧基-1,5-二氧雜環己烷(dioxonan)-7-基2- 甲基丙酸酯、(3.026)2-{2-[(2,5-二甲基苯氧基)甲基]苯基}-2-甲氧基-N-甲基乙醯胺、(3.027)N-(3-乙基-3,5,5-三甲基環己基)-3-甲醯胺基-2-羥基苯甲醯胺、(3.028)(2E,3Z)-5-{[1-(4-氯-2-氟苯基)-1H-吡唑-3-基]氧基}-2-(甲氧基亞胺基)-N,3-二甲基戊-3-烯醯胺、(3.029){5-[3-(2,4-二甲基苯基)-1H-吡唑-1-基]-2-甲基苯甲基}胺甲酸甲酯、(4.001)卡苯辛(carbendazim)、(4.002)地吩卡(diethofencarb)、(4.003)噻唑菌胺(ethaboxam)、(4.004)氟吡菌胺(fluopicolide)、(4.005)賓克隆(pencycuron)、(4.006)腐絕(thiabendazole)、(4.007)甲基多保淨(thiophanate-methyl)、(4.008)索醯胺(zoxamide)、(4.009)3-氯-4-(2,6-二氟苯基)-6-甲基-5-苯基嗒、(4.010)3-氯-5-(4-氯苯基)-4-(2,6-二氟苯基)-6-甲基嗒、(4.011)3-氯-5-(6-氯吡啶-3-基)-6-甲基-4-(2,4,6-三氟苯基)嗒、(4.012)4-(2-溴-4-氟苯基)-N-(2,6-二氟苯基)-1,3-二甲基-1H-吡唑-5-胺、(4.013)4-(2-溴-4-氟苯基)-N-(2-溴-6-氟苯基)-1,3-二甲基-1H-吡唑-5-胺、(4.014)4-(2-溴-4-氟苯基)-N-(2-溴苯基)-1,3-二甲基-1H-吡唑-5-胺、(4.015)4-(2-溴-4-氟苯基)-N-(2-氯-6-氟苯基)-1,3-二甲基-1H-吡唑-5-胺、(4.016)4-(2-溴-4-氟苯基)-N-(2-氯苯基)-1,3-二甲基-1H-吡唑-5-胺、(4.017)4-(2-溴-4-氟苯基)-N-(2-氟苯基)-1,3-二甲基-1H-吡唑-5-胺、(4.018)4-(2-氯-4-氟苯基)-N-(2,6-二氟苯基)-1,3-二甲基-1H-吡唑-5-胺、(4.019)4-(2-氯-4-氟苯基)-N-(2-氯-6-氟苯基)-1,3-二甲基-1H-吡唑-5-胺、(4.020)4-(2-氯-4-氟苯基)-N-(2-氯苯基)-1,3-二甲基-1H-吡唑-5-胺、(4.021)4-(2-氯-4-氟苯基)-N-(2-氟苯基)-1,3-二甲基-1H-吡唑-5-胺、(4.022)4-(4-氯苯基)-5-(2,6-二氟苯基)-3,6-二甲基嗒、(4.023)N-(2-溴-6-氟苯基)-4-(2-氯-4-氟苯基)-1,3-二甲基-1H-吡唑-5-胺、(4.024)N-(2-溴苯基)-4-(2-氯-4-氟苯基)-1,3-二甲基-1H-吡唑-5-胺、(4.025)N-(4-氯-2,6-二氟苯基)-4-(2-氯-4-氟苯基)-1,3-二甲基-1H-吡唑-5-胺。(5.001)波爾多(bordeaux)混合物、(5.002)四氯丹(captafol)、(5.003)蓋普丹(captan)、 (5.004)四氯異苯腈(chlorothalonil)、(5.005)氫氧化銅、(5.006)萘甲酸銅、(5.007)氧化銅、(5.008)氯氧化銅、(5.009)硫酸銅(+2)、(5.010)腈硫醌(dithianon)、(5.011)多寧(dodine)、(5.012)福爾培(folpet)、(5.013)錳粉克(mancozeb)、(5.014)錳乃浦(maneb)、(5.015)滅得賴(metiram)、(5.016)滅得賴鋅鹽、(5.017)快得寧(oxine-copper)、(5.018)甲基鋅乃浦(propineb)、(5.019)硫與硫製劑,包括多硫化鈣、(5.020)得恩地(thiram)、(5.021)鋅乃浦(zineb)、(5.022)益穗(ziram)、(5.023)6-乙基-5,7-二側氧基-6,7-二氫-5H-吡咯并[3',4':5,6][1,4]二硫雜(dithiino)[2,3-c][1,2]噻唑-3-甲腈、(6.001)阿昔苯拉(acibenzolar)-S-甲酯、(6.002)異噻菌胺(isotianil)、(6.003)撲殺熱(probenazole)、(6.004)地得尼(tiadinil)、(7.001)嘧菌環胺(cyprodinil)、(7.002)賜黴素(kasugamycin)、(7.003)賜黴素鹽酸鹽水合物、(7.004)土黴素(oxytetracycline)、(7.005)比坦尼(pyrimethanil)、(7.006)3-(5-氟-3,3,4,4-四甲基-3,4-二氫異喹啉-1-基)喹啉、(8.001)矽硫吩(silthiofam)、(9.001)苯賽卡(benthiavalicarb)、(9.002)地滅莫(dimethomorph)、(9.003)伏莫(flumorph)、(9.004)抑發利(iprovalicarb)、(9.005)曼普胺(mandipropamid)、(9.006)丁吡嗎啉(pyrimorph)、(9.007)發利列(valifenalate)、(9.008)(2E)-3-(4-三級丁基苯基)-3-(2-氯吡啶-4-基)-1-(嗎啉-4-基)丙-2-烯-1-酮、(9.009)(2Z)-3-(4-三級丁基苯基)-3-(2-氯吡啶-4-基)-1-(嗎啉-4-基)丙-2-烯-1-酮、(10.001)普莫卡(propamocarb)、(10.002)普莫卡鹽酸鹽、(10.003)特克斯-甲酯(tolclofos-methyl)、(11.001)三賽唑(tricyclazole)、(11.002){3-甲基-1-[(4-甲基苯甲醯基)胺基]丁-2-基}胺甲酸2,2,2-三氟乙酯、(12.001)本達樂(benalaxyl)、(12.002)本達樂-M(克拉利(kiralaxyl))、(12.003)滅達樂(metalaxyl)、(12.004)滅達樂-M(滅芬散(mefenoxam))、(13.001)護汰寧(fludioxonil)、(13.002)依普同(iprodione)、(13.003)撲滅寧(procymidone)、(13.004)丙氧喹啉(proquinazid)(13.005)快諾 芬(quinoxyfen)、(13.006)免克寧(vinclozolin)、(14.001)扶吉胺(fluazinam)、(14.002)敵蟎普(meptyldinocap)、(15.001)脫落酸(abscisic acid)、(15.002)本塞唑(benthizole)、(15.003)苯噻金(bethoxazin)、(15.004)卡普黴素(capsimycin)、(15.005)卡吩(carvone)、(15.006)喹啉甲硫胺酸鹽(chinomethionate)、(15.007)庫發尼(cufraneb)、(15.008)賽伏醯胺(cyflufenamid)、(15.009)西莫尼(cymoxanil)、(15.010)賽芬胺(cyprosulfamide)、(15.011)噻菌淨(flutianil)、(15.012)福賽得鋁(fosetyl-aluminium)、(15.013)福賽得鈣、(15.014)福賽得鈉、(15.015)異硫代氰酸甲酯、(15.016)滅奇吩(metrafenon)、(15.017)米德黴素(mildiomycin)、(15.018)納坦黴素(natamycin)、(15.019)二甲基二硫代胺甲酸鎳、(15.020)硝基太(nitrothal)-異丙基、(15.021)歐賽保(oxamocarb)、(15.022)奧賽普林(Oxathiapiprolin)、(15.023)歐芬汀(oxyfenthiin)、(15.024)五氯酚及其鹽類、(15.025)磷酸及其鹽類、(15.026)霜黴威乙膦酸鹽(propamocarb-fosetylate)、(15.027)必芬酮(pyriofenone)(克雜芬酮(chlazafenon))、(15.028)美爾奎寧(tebufloquin)、(15.029)特克爛(tecloftalam)、(15.030)特伏尼(tolnifanid)、(15.031)1-(4-{4-[(5R)-5-(2,6-二氟苯基)-4,5-二氫-1,2-唑-3-基]-1,3-噻唑-2-基}六氫吡啶-1-基)-2-[5-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乙酮、(15.032)1-(4-{4-[(5S)-5-(2,6-二氟苯基)-4,5-二氫-1,2-唑-3-基]-1,3-噻唑-2-基}六氫吡啶-1-基)-2-[5-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乙酮、(15.033)2-(6-苯甲基吡啶-2-基)喹唑啉、(15.034)2,6-二甲基-1H,5H-[1,4]二硫并[2,3-c:5,6-c']二吡咯-1,3,5,7(2H,6H)-四酮、(15.035)2-[3,5-雙(二氟甲基)-1H-吡唑-1-基]-1-[4-(4-{5-[2-(丙-2-炔-1-氧基)苯基]-4,5-二氫-1,2-唑-3-基}-1,3-噻唑-2-基)六氫吡啶-1-基]乙酮、(15.036)2-[3,5-雙(二氟甲基)-1H-吡唑-1-基]-1-[4-(4-{5-[2-氯-6-(丙-2-炔-1-氧基)苯基]-4,5-二氫-1,2-唑-3-基}-1,3-噻唑-2-基)六氫吡啶-1-基]乙酮、(15.037)2-[3,5-雙(二氟甲 基)-1H-吡唑-1-基]-1-[4-(4-{5-[2-氟-6-(丙-2-炔-1-氧基)苯基]-4,5-二氫-1,2-唑-3-基}-1,3-噻唑-2-基)六氫吡啶-1-基]乙酮、(15.038)2-[6-(3-氟-4-甲氧基苯基)-5-甲基吡啶-2-基]喹唑啉、(15.039)2-{(5R)-3-[2-(1-{[3,5-雙(二氟甲基)-1H-吡唑-1-基]乙醯基}六氫吡啶-4-基)-1,3-噻唑-4-基]-4,5-二氫-1,2-唑-5-基}-3-氯苯基甲烷磺酸酯、(15.040)2-{(5S)-3-[2-(1-{[3,5-雙(二氟甲基)-1H-吡唑-1-基]乙醯基}六氫吡啶-4-基)-1,3-噻唑-4-基]-4,5-二氫-1,2-唑-5-基}-3-氯苯基甲烷磺酸酯、(15.041)2-{2-[(7,8-二氟-2-甲基喹啉-3-基)氧基]-6-氟苯基}丙-2-醇、(15.042)2-{2-氟-6-[(8-氟-2-甲基喹啉-3-基)氧基]苯基}丙-2-醇、(15.043)2-{3-[2-(1-{[3,5-雙(二氟甲基)-1H-吡唑-1-基]乙醯基}六氫吡啶-4-基)-1,3-噻唑-4-基]-4,5-二氫-1,2-唑-5-基}-3-氯苯基甲烷磺酸酯、(15.044)2-{3-[2-(1-{[3,5-雙(二氟甲基)-1H-吡唑-1-基]乙醯基}六氫吡啶-4-基)-1,3-噻唑-4-基]-4,5-二氫-1,2-唑-5-基}苯基甲烷磺酸酯、(15.045)2-苯基苯酚和鹽、(15.046)3-(4,4,5-三氟-3,3-二甲基-3,4-二氫異喹啉-1-基)喹啉、(15.047)3-(4,4-二氟-3,3-二甲基-3,4-二氫異喹啉-1-基)喹啉、(15.048)4-胺基-5-氟嘧啶-2-醇(互變異構物形式:4-胺基-5-氟嘧啶-2(1H)-酮)、(15.049)4-側氧基-4-[(2-苯基乙基)胺基]丁酸、(15.050)5-胺基-1,3,4-噻二唑-2-硫醇、(15.051)5-氯N'-苯基-N'-(丙-2-炔-1-基)噻吩-2-硫醯肼、(15.052)5-氟-2-[(4-氟苯甲基)氧基]嘧啶-4-胺、(15.053)5-氟-2-[(4-甲基苯甲基)氧基]嘧啶-4-胺、(15.054)9-氟-2,2-二甲基-5-(喹啉-3-基)-2,3-二氫-1,4-苯氧環氮己三烯(benzoxazepine)、(15.055){6-[({[(Z)-(1-甲基-1H-四唑-5-基)(苯基)亞甲基]胺基}氧基)甲基]吡啶-2-基}胺甲酸丁-3-炔-1-酯、(15.056)(2Z)-3-胺基-2-氰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15.057)啡-1-羧酸、(15.058)3,4,5-三羥基苯甲酸丙酯、(15.059)喹啉-8-醇、(15.060)喹啉-8-醇硫酸鹽(2:1)、(15.061){6-[({[(1-甲基-1H-四唑-5-基)(苯基)亞甲基]胺基}氧基)甲基]吡啶-2-基}胺甲酸三級丁 酯及(15.062)5-氟-4-亞胺基-3-甲基-1-[(4-甲基苯基)磺醯基]-3,4-二氫嘧啶-2(1H)-酮。
植物/作物保護
本發明之活性成分或組成物具有強力的殺微生物活性且可於作物保護中及於物料保護中用於防治不欲的微生物,如真菌及細菌。
本發明亦關於用於防治不欲的微生物之方法,其特徵在於本發明之活性成分係施用至該植物病原性真菌、植物病原性細菌及/或其等之棲息地。
殺真菌劑可用於作物保護中用來防治植物病原性真菌。其等之特徴在於具有對抗植物病原性真菌的寬譜之突出功效,包括土媒病原體,其等特別是根腫菌綱(Plasmodiophoromycetes)、卵菌綱(Peronosporomycetes)(同義詞卵菌綱(Oomycetes))、壺菌綱(Chytridiomycetes)、接合菌綱(Zygomycetes)、子囊菌綱(Ascomycetes)、擔子菌綱(Basidiomycetes)及半知菌綱(Deuteromycetes)(同義詞不完全真菌(Fungi imperfecti))各綱之成員。某些殺真菌劑為全身性活性且可用於植物保護中作為葉部、種子敷料或土壤殺真菌劑。此外,其等適用於防治真菌,尤其是侵擾植物之木材或根部者。
殺細菌劑可用於農作物保護供防治假單孢菌(Pseudomonadaceae)、根瘤菌(Rhizobiaceae)、腸桿菌(Enterobacteriaceae)、棒桿菌(Corynebacteriaceae)及鏈黴菌(Streptomycetaceae)。
可根據本發明處理之真菌疾病病原的非限制性實例包括:由白粉病原所造成的疾病,例如布氏白粉菌屬(Blumeria),例如小麥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叉絲單囊殼菌屬(Podosphaera),例如蘋果白澀病菌(Podosphaera leucotricha);單囊殼菌屬(Sphaerotheca),例如瓜類白粉病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鉤絲殼菌屬(Uncinula),例如葡萄白粉病菌 (Uncinula necator);由銹病病原所造成的疾病,例如梨銹病菌屬(Gymnosporangium),例如蘋果花腐病菌(Gymnosporangium sabinae);銹病菌屬(Hemileia),例如咖啡銹病菌(Hemileia vastatrix);層銹菌屬(Phakopsora),例如豆薯層銹菌(Phakopsora pachyrhizi)和山馬蝗層銹菌(Phakopsora meibomiae);柄銹菌屬(Puccinia),例如小麥葉銹菌(Puccinia recondite)、葉銹菌(P.triticina)、桿黑銹菌(P.graminis)、小麥條紋銹病(P.striiformis);單孢銹菌屬(Uromyces),例如菜豆銹病菌(Uromyces appendiculatus);由卵菌類病原所造成之疾病,例如白銹菌屬(Albugo),例如十字花科白銹菌(Algubo candida);例如盤梗黴屬(Bremia),例如萵苣露菌病菌(Bremia lactucae);斜尖孢子菌屬(Peronospora),例如豌豆露菌病菌(Peronospora pisi)或甘藍露菌病菌(P.brassicae);疫黴菌屬(Phytophthora),例如番茄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單軸霜黴菌屬(Plasmopara),例如葡萄霜黴菌(Plasmopara viticola);假霜黴菌屬(Pseudoperonospora),例如啤酒花霜黴菌(Pseudoperonospora humuli)或黄瓜霜黴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腐黴菌屬(Pythium),例如終極腐黴菌(Pythium ultimum);葉斑病和葉枯病,例如鏈隔孢菌屬(Alternaria),例如索藍尼氏鏈隔孢菌(Alternaria solani);尾孢菌屬(Cercospora),例如甜菜尾孢菌(Cercospora beticola);枝孢菌屬(Cladiosporum),例如黄瓜黑星病菌(Cladiosporium cucumerinum);旋孢腔菌屬(Cochliobolus),例如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sativus)(分生孢子形式:德氏黴(Drechslera),Syn:長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稻長蠕孢黴(Cochliobolus miyabeanus);炭疽菌屬(Colletotrichum),例如菜豆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lindemuthanium);葉斑菌屬(Cycloconium),例如油橄欖孔雀斑病菌(Cycloconium oleaginum);間座 殼屬(Diaporthe),例如柑橘黑點病菌(Diaporthe citri);痂囊腔菌(Elsinoe),例如柑桔痂囊菌(Elsinoe fawcettii);盤長孢菌屬(Gloeosporium),例如桃炭疽盤長孢菌(Gloeosporium laeticolor);小叢殼菌屬(Glomerella),例如圍小叢殼菌(Glomerella cingulata);球座菌屬(Guignardia),例如葡萄球座菌(Guignardia bidwelli);小球腔菌屬(Leptosphaeria),例如根朽小球腔菌(Leptosphaeria maculans)、穎枯小球腔菌(Leptosphaeria nodorum);稻瘟病菌屬(Magnaporthe),例如水稻稻瘟菌(Magnaporthe grisea);微結節菌屬(Microdochium),例如雪黴葉枯病菌(Microdochium nivale);球腔菌屬(Mycosphaerella),例如小麥葉枯病菌(Mycosphaerella graminicola)、落花生球腔菌(M.arachidicola)及香蕉黑條葉斑病菌(M.fijiensis);暗球腔菌屬(Phaeosphaeria),例如小麥穎枯病菌(Phaeosphaeria nodorum);核腔菌屬(Pyrenophora),例如圓核腔菌(Pyrenophora teres)、小麥黃斑葉枯病菌(Pyrenophora tritici repentis);柱隔孢屬(Ramularia),例如(Ramularia collo-cygni)、白斑柱隔孢(Ramularia areola);喙孢屬(Rhynchosporium),例如黑麥喙孢(Rhynchosporium secalis);殼針孢屬(Septoria),例如芹菜小殼針孢(Septoria apii)、番茄殼針孢(Septoria lycopersii);核瑚菌屬(Typhula),例如肉孢核瑚菌(Typhula incarnata);黑星菌屬(Venturia),例如蘋果黑星菌(Venturia inaequalis);由下列所造成之根和莖疾病,例如伏革菌屬(Corticium),例如禾榖伏格菌(Corticium graminearum);鐮孢菌屬(Fusarium),例如尖孢鐮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頂囊殼屬(Gaeumannomyces),例如禾頂囊殼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絲核菌屬(Rhizoctonia),例如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例如由水稻葉鞘腐敗病菌(Sarocladiumoryzae)所造成的帚枝黴病;例如由稻腐小核菌(Sclerotium oryzae)所造成的菌核病;眼斑病菌屬(Tapesia),例如針形 眼斑病菌(Tapesia acuformis);根串株黴屬(Thielaviopsis),例如烟草根黑腐病菌(Thielaviopsis basicola);由下列所造成之穗和花序(包括玉米穗軸)疾病,例如鏈隔孢菌(Alternaria),例如鏈隔孢菌屬(Alternaria spp.);麴菌屬(Aspergillus),例如黄麴菌(Aspergillus flavus);枝孢菌屬(Cladosporium),例如芽枝枝孢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麥角菌屬(Claviceps),例如紫麥角菌(Claviceps purpurea);鐮刀菌屬(Fusarium),例如黃色鐮刀菌(Fusarium culmorum);赤黴菌屬(Gibberella),例如玉米赤黴(Gibberella zeae);格氏黴屬(Monographella),例如雪腐格氏黴(Monographella nivalis);殼針孢菌屬(Septoria),例如穎枯殼針孢(Septoria nodorum);由黑穗病真菌所造成之疾病,例如軸黑粉菌屬(Sphacelotheca),例如高粱絲軸黑粉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腥黑粉菌類(Tilletia),例如網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aries)、矮腥黑穗病菌(T.controversa);條黑粉菌屬(Urocystis),例如隱條黑粉菌(Urocystis occulta);黑粉菌屬(Ustilago),例如裸黑粉菌(Ustilago nuda)、小麥散黑粉菌(U.nuda tritici);由下列所造成之果實腐爛,例如麴菌屬(Aspergillus),例如黄麴菌(Aspergillus flavus);灰黴屬(Botrytis),例如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青黴菌屬(Penicillium),例如擴展青黴菌(Penicillium expansum)和產紫青黴菌(P.purpurogenum);核盤菌屬(Sclerotinia),例如(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輪刺孢菌屬(Verticilium),例如黑白輪枝菌(Verticilium alboatrum);由下列所造成之種子及土媒腐病、黴病、枯病、腐病和幼苗疾猝倒病,例如鏈隔孢菌屬(Alternaria),由例如十字花科黑斑病菌(Alternaria brassicicola)所造成;絲囊黴屬(Aphanomyces),由例如根腐絲囊黴(Aphanomyces euteiches)所造成;殼二胞菌(Ascochyta)屬,由例如扁豆二胞菌(Ascochyta lentis)所造 成;麴菌屬(Aspergillus),由例如黄麴菌(Aspergillus flavus)所造成;枝孢菌屬(Cladosporium),由例如多主枝孢菌(Cladosporium herbarum)所造成;旋孢腔菌屬(Cochliobolus),由例如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sativus)(分生孢子形式:德氏黴(Drechslera),雙孔孢菌Syn:長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所造成;炭疽菌屬(Colletotrichum),由例如馬鈴薯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occodes)所造成;鐮刀菌屬(Fusarium),由例如黃色鐮刀菌(Fusarium culmorum)所造成;赤黴菌屬(Gibberella),由例如玉米赤黴(Gibberella zeae)所造成;殼球孢菌屬(Macrophomina),由例如菜豆殼球孢菌(Macrophominaphaseolina)所造成;格氏黴屬(Monographella),由例如雪腐格氏黴(Monographella nivalis)所造成;青黴菌屬(Penicillium),由例如擴展青黴菌(Penicillium expansum)所造成;莖點黴菌屬(Phoma),由例如黑脛莖點黴(Phoma lingam)所造成;擬莖點黴屬(Phomopsis),由例如大豆擬莖點黴(Phomopsis sojae)所造成;疫黴屬(Phytophthora),由例如惡疫黴(Phytophthora cactorum)所造成;核腔菌屬(Pyrenophora),由例如大麥核腔菌(Pyrenophora graminea)所造成;梨孢黴菌屬(Pyricularia),由例如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所造成;腐黴菌屬(Pythium),由例如終極腐黴(Pythium ultimum)所造成;絲核菌屬(Rhizoctonia),由例如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所造成;根黴菌屬(Rhizopus),由例如稻根黴菌(Rhizopus oryzae)所造成;菌核屬(Sclerotium),由例如白絹病菌(Sclerotium rolfsii)所造成;殼針孢屬(Septoria),由例如穎枯殼針孢(Septoria nodorum)所造成;核瑚菌屬(Typhula),由例如肉孢核瑚菌(Typhula incarnata)所造成;輪枝黴屬(Verticilium),由例如大麗輪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所造成;由下列所造成之癌、癭和簇葉病,例如叢赤殼菌屬(Nectria),例如仁果癌叢赤殼菌(Nectria galligena); 由下列所造成之枯病,例如鏈核盤菌屬(Monilinia),例如核果鏈核盤菌(Monilinia laxa);由下列所造成之縮葉病,例如外擔菌屬(Exobasidium),例如壞損外擔菌(Exobasidium vexans);外囊菌屬(Taphrina),例如畸形外囊菌(Taphrina deformans);由下列所造成之木本植物退化性疾病:例如伊斯卡(Esca)病,例如由厚垣孢普可尼亞菌(Phaemoniella clamydospora)和Phaeoacremonium aleophilum及地中海藍孢孔菌(Fomitiporia mediterranea)所造成;頂枯病,例如由側彎孢殼菌(Eutypa lata)所造成;靈芝疾病,由例如狹長孢靈芝(Ganoderma boninense)所造成;硬孔菌病(Rigidoporus)例如由(Rigidoporus lignosus)所造成;由下列所造成之花和種子疾病,例如葡萄孢屬(Botrytis),例如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由下列所造成之植物塊莖之疾病,例如絲核菌屬(Rhizoctonia),例如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長蠕孢黴(Helminthosporium),例如馬鈴薯屑病菌(Helminthosporium solani);根腫病,例如由根腫菌屬(Plamodiophora),例如甘藍根腫菌(Plamodiophora brassicae)所造成;由細菌病原所造成的疾病,例如黄單胞菌屬(Xanthomonas),例如葉枯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例如丁香假單胞菌黄瓜致病變種(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伊文氏桿菌屬(Erwinia),例如梨火疫病菌(Erwinia amylovora)。
較佳的係用於防治下列之大豆疾病:由下列所造成之葉、莖、莢和種子真菌疾病:鏈隔孢菌葉斑病(鏈隔 孢菌類黑鏈隔孢菌(atrans tenuissima))、炭疽病(赤葉枯刺盤孢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oides dematium var.truncatum))、褐斑(大豆褐紋殼針孢(Septoria glycines)、葉斑及枯萎(菊池尾孢(Cercospora kikuchii)、笄黴葉枯病(三孢漏斗笄黴(Choanephora infundibulifera trispora(Syn.))、疏毛核菌黴葉斑(疏毛核菌黴(dactuliophora glycines)、露菌病(大豆露菌病菌(Peronospora manshurica)、德氏黴枯萎病(大豆德氏黴球(Drechslera glycini)、蛙眼葉斑病(大豆尾孢菌(Cercospora sojina)、大豆灰斑病(大豆尾孢菌(Leptosphaerulina trifolii)、大豆灰星病(大豆灰星病菌(Phyllosticta sojaecola)、莢枯病和莖枯病(Phomopsis sojae)、白粉病(擴散叉絲殼菌(Microsphaera diffusa)、棘殼孢葉斑病(大豆棘殼孢(Pyrenochaeta glycines)、絲核菌地上葉及網枯病(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銹病(豆薯層銹菌(Phakopsora pachyrhizi)和山馬蝗層銹菌(Phakopsora meibomiae))、痂病(Sphaceloma glycines)、葡柄黴菌葉枯病(葡柄黴菌(Stemphylium botryosum))、靶斑病(多主棒孢黴(Corynespora cassiicola))。
下列所造成之根和莖基部之真菌疾病:例如黑根腐病(叢赤殼菌Calonectria crotalariae)、芽腐病(殼球孢菌Macrophomina phaseolina)、鐮刀菌枯萎、根腐及莢和頸腐病(尖孢鐮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長直喙鐮刀菌(Fusarium orthoceras)、半裸鐮刀菌(Fusarium semitectum)、木賊鐮刀菌(Fusarium equiseti)、mycoleptodiscus根腐病(鳳眼蓮孢黴(Mycoleptodiscus terrestris))、新赤殼屬菌根腐病(新赤殼屬菌(Neocosmopspora vasinfecta))、莢和莖枯萎(莖潰瘍病菌(Diaporthe phaseolorum)、莖潰瘍病(大豆北方莖潰瘍病菌(Diaporthe phaseolorum var.caulivora)、疫黴腐病(大豆疫病菌(Phytophthora megasperma)、褐莖腐病(大豆莖褐腐病菌(Phialophora gregata)、腐黴性腐病(瓜果腐黴(Pythium aphanidermatum)、畸雌腐黴(Pythium irregulare)、德氏腐黴(Pythium debaryanum)、群結腐黴(Pythium myriotylum)、終極腐黴(Pythium ultimum))、絲核菌根腐、莖腐和猝倒病(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菌核性莖腐病(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性白絹病(齊整小菌核菌(Sclerotinia rolfsii))、根串珠黴根腐病(根串珠黴(Thielaviopsis basicola))。
本發明殺真菌組成物可用於治療性或保護性/預防性防治植物病原性真菌。本發明因此亦關於藉由使用本發明活性成分或組成物,用於防治植物病原性真菌之治療性和保護性方法,其係施用於種子、植物植株、果實或植物生長的土壤。
在防治植物疾病所需濃度下活性化合物的良好植物耐受性之事實可供處理植物地上部位、植物繁殖物質及種子和土壤。
根據本發明,所有的植物和植物部位皆可被處理。就植物係指所有的植物和植物族群,例如所欲的及不欲的野生植物、栽培品種和植物品種(無論是否受植物品種權或植物育種家權利保護)。栽培品種和植物品種可藉由習用繁殖和選育方法來獲得,此等方法可藉由一或多種例如使用雙倍體、原生質融合、隨機和直接突變、分子或基因標記或藉由生物工程和基因工程法來輔助或補充。就植物部位係指植物之所有的地上和地下的植物部位及器官,例如芽、葉、花和根,其中列出的有例如葉、刺、莖、枝、花、子實體、果實和種子,以及根、塊莖及地下莖。採收的物質及無性和生殖性繁殖物質,例如插枝、塊莖、地下莖、接條和種子亦屬於植物部位。
本發明活性成分,當其等對植物具良好耐受性時,係具有有利的溫血動物毒性和良好的環境耐受,適合用於保護植物和植物器官,供增加收穫產量、改善收穫作物之品質。其等較佳地可用作農作物保護組成物,其等可有效的對抗一般敏感性及抗性物種及對抗所有或某些的發育階段。
可依照本發明處理的植物係包括下列主要的作物植物:玉米、大豆、苜蓿、棉花、葵花、芥菜油子例如甘藍油菜(Brassica napus)(例如芥花菜、菜子)、蕪菁(Brassica rapa)、芥菜(B.juncea)(例如(田)芥末)和埃塞俄比亞芥(Brassica carinata)、棕櫚科(Arecaceae sp)(例如油棕、椰子)、米、小麥、甜菜、甘蔗、燕麥、黑麥、大麥、小米和高梁、黑小麥、亞麻、堅果、葡萄和藤類及各種水果和來自各種植物類的蔬菜,例如薔薇科(Rosaceae sp.)(例如仁果類,如蘋果和梨,以及核果類例如杏桃、櫻桃、杏仁、李子及桃子,和莓果類例如草莓、覆盆子、紅黑醋栗和黑醋栗及鵝莓)、茶藨子亞科(Ribesioidae sp.)、胡桃科(Juglandaceae sp.)、樺木科(Betulaceae sp.)、漆樹科(Anacardiaceae sp.)、殼斗科(Fagaceae sp.)、桑科(Moraceae sp.)、木犀科(Oleaceae sp.)(例如橄欖樹)、獼猴桃科(Actinidaceae sp.)、樟科(Lauraceae sp.)(例如酪梨、肉桂、樟樹)、芭蕉科(Musaceae sp.)(例如香蕉樹和香蕉園)、茜草科(Rubiaceae sp.)(例如咖啡)、山茶科(Theaceae sp.)(例如茶)、梧桐科(Sterculiceae sp.)、芸香科(Rutaceae sp.)(例如檸檬、柳橙、橘子和葡萄柚);茄科(Solanaceae sp.)(例如番茄、馬鈴薯、胡椒、辣椒、茄子、菸草)、百合科(Liliaceae sp.)、菊科(Compositae sp.)(例如萵苣、洋薊和菊苣-包括根菊苣(root chicory)、苣蕒菜(endive)或普通菊苣)、繖形花科(Umbelliferae sp.)(例如胡蘿蔔、西洋芹、芹菜和塊根芹菜)、葫蘆科(Cucurbitaceae sp.)(例如小黄瓜-包括醃漬黃瓜、南瓜、西瓜、葫蘆和甜瓜)、蔥科(Alliaceae sp.)(例如韭菜、洋蔥)、十字花科(Cruciferae sp.)(例如白球甘藍、紅球甘藍、綠花椰菜、白花椰菜、抱子甘藍、小白菜、球莖甘藍、白蘿蔔、辣根、水芹、大白菜)、豆科(Leguminosae sp.)(例如花生、豌豆、扁豆和豆子-一般豆子和蠶豆)、藜科(Chenopodiaceae sp.)(例如瑞士甜菜、飼料甜菜、菠菜、甜菜根)、亞麻科(Linaceae sp.)(例如麻)、***科(Cannabeacea sp.)(例如印度***)、錦葵科(Malvaceaesp)(例如秋葵、可可)、罌粟科(Papaveraceae)(例如罌粟)、天冬科(Asparagaceae)(例如蘆筍);花園和森林中有用的植物及觀賞植物,包括草地、草皮、青草和甜菊(Stevia rebaudiana);以及各情況下這些植物的基因改造種類。
植物生長調節
在某些情況下,本發明化合物在特別的濃度或施用率下,亦可用作為除草劑、安全劑、生長調節劑或改善植物性質之藥劑或作為抗微生物劑,例如作為殺真菌劑、抗黴劑、殺細菌劑、殺病毒劑(包括抗類病毒之組成物)或作為抗MLO(擬菌質體)和RLO(類立克次體)之組成物。若適當時,其等亦可作為合成其他活性成分之中間物或前驅物。
本發明之活性成分係介入植物的代謝且因此亦可用作為生長調節劑。
植物生長調節劑可對植物施加各種效應。物質之效應基本上係依照相對於植物發育時期之施用的時間,及依照施用於植物或其環境之活性成分的量,或依照施用的種類而定。在各情況下,生長調節劑對農作物植株應具有特定的所欲效應。
植物生長調節化合物可用於,例如,抑制植物的營養生長。此生長之抑制為經濟上有利的,例如就雜草的情況下,因為其可能因此降低觀賞庭園、公園和運動設施中,路旁、機場或果園之割草頻率。抑制路旁和管路附近或電纜上方,或一般其中繁茂植物生長為不欲的區域中之草本和木本植物生長,亦為重要的。
使用植物調節劑來抑制穀類之縱向生長亦為重要的。此係降低或完全消除收割前植物之伏倒風險。此外,在穀類的情況下,生長調節劑可強化莖稈,其亦抵抗伏倒。應用生長調節劑縮短和強化莖稈,而得以將較高的 肥料量有效利用於增加產量,而無任何穀類作物伏倒之風險。
在許多農作物植物中,抑制營養生長而得以進行密植,且其因此可能在以土壤表面為基礎下達到較高的產量。以此法得到的較小植株之另外的優點為農作物較容易栽培和收割。
抑制營養植物生長亦可導致增進之產率,因為比起植物的營養部份,營養和同化物更有利於花和果實形成。
經常地,生長調節劑亦可用於促進營養生長。當採收的為營養性植物部位時此具有極大利處。然而,促進營養性生長亦可促進其中更多同化物形成之營養性生長,造成更多或更大的果實。
在某些情況下,產量增加可在無任何可偵測的營養生長變化下,藉由操縱植物的代謝來達成。此外,生長調節劑可用於改變植物之組成,其轉而造成採收產品之品質的改善。例如,其可能增加甜菜、甘蔗、鳳梨和柑橘類水果中糖含量,或增加大豆或穀類的蛋白質含量。其亦可能,例如使用生長調節劑來抑制所欲的成分於採收之前或之後降解,例如甜菜或甘蔗中的糖。其亦可能正面地影響產量或消除第二植物成份。刺激橡膠樹中乳膠流量為一實例。
在生長調節劑的影響下,可形成單性果實。此外,其可能影響花的性別。其亦可能產生不育性花粉,其對於雜交種子之選育和生產大為重要。
使用生長調節劑可控制植物的分枝。在一方面,藉由破壞頂端優勢,可能促進側芽的發育,其特別是在觀賞植物之培養,以及結合抑制生長上可能非常可取的。在另一方面,然而,亦可能抑制側芽的生長。例如,在菸草培養上或番茄的培養上,此效應為特別有利的。
在生長調節劑的影響下,可控制植物葉子的量,使得在所欲的時間達到植株之落葉。此等落葉作用在機械採收棉花上扮演著一重要的角色,但 對於幫助其他作物收穫上,例如葡萄栽培上亦為有利的。亦可確保植物之落葉以降低其在轉植前植株的蒸散作用。
生長調節劑同樣地可用於調節裂果。在一方面,其可防止早熟性裂果。在另一方面,其亦可促進裂果或甚至花朵敗育,以達到所欲的量(「疏化」),以便於消除交替作用。交替作用被瞭解係指某些果實種類的特性,基於內源性因素,年年產生非常不同的產量。最後,其可在收穫之時使用生長調節劑用以降低需要摘離果實的力道,以便於得以進行機器採收或幫助人工採收。
生長調節劑亦可於採收之前或之後用於進行加快或其他延遲採收物質之成熟。當在最適化調整市場需求時,此為特別有利的。再者,生長調節劑在某些情況下可改善果實顏色。此外,生長調節劑亦可用於在特定的時期內集中成熟。此係建立以單一操作完全機械或人工採收之先決條件,例如在菸草、番茄或咖啡的情況下。
藉由使用生長調節劑,其另外可能影響種子的休眠或植物發芽,使得例如鳳梨或苗圃的觀賞植物,例如於其正常上無此傾向之時間萌芽、發芽或開花。在有霜害風險之區域中,可能希望在生長調節劑的幫助下延遲種子之發芽或萌芽,以避免由晚霜所造成的損害。
最後,生長調節劑可引發植物對於霜、乾旱或土壤高鹽度的抗性。此使得一般不適合此目的之區域得以培養植物。
抗性引發/植物健康和其他效應
根據本發明之活性化合物亦顯示植物中有力的強化效應。因此,其可用於帶動植物之防禦力對抗不欲的微生物攻擊。
植物強化(抗性-引發)物質在本文中被瞭解之意義,係為那些能刺激植物防禦系統之物質,其使經處理過的植物,當隨後接種不欲的微生物時, 能對這些不欲的微生物展現高度的抗性。
根據本發明之活性化合物亦適用於增加農作物產量。此外,其顯現降低的毒性並為植物所完全耐受。
另外,在本發明內文中,植物生理效係包含下列:非生物脅迫耐受性,包括溫度耐受性、乾旱耐受性和乾旱脅迫後之復原、水使用效能(與降低水消耗相關)、水災耐受性、臭氧脅迫和UV耐受性、對化學品如重金屬、鹽類、殺蟲劑(安全劑)之耐受性等。
生物脅迫耐受性,包括增加的真菌抗性和增加的抗線蟲、病毒和細菌抗性。在本發明內文中,生物脅迫耐受性較佳地係包括增加的真菌抗性和增加的抗線蟲抗性。
增加的植物活力,包括質物健康/植物品質和種子活力,降低伏倒、改善外觀、增加復原性、改善綠化效應和改善光合作用效能。
對植物激素及/或功能性酵素之效應。
對生長調節劑(促進劑)之效應,包括早期萌芽、較佳的發育、更發達的根系及/或改良的根生長、增加的分蘗能力、更多產的分蘗、早開花、增加植物高度及/或生物質、矮化莖、改善芽生長、核/穗的數目、穗/m2之數目、匍匐枝數目及/或花數目、增進採收指數、較大葉片、較少死亡的基葉、改善葉序、較早成熟/早期熟果、同時成熟、增加穀粒充實期、較佳的熟果、較大的果實/蔬菜大小、發芽抗性及降低伏倒。
增加的產量,係指每公頃的總生物質,每公頃的產量,核/果實重量、種子大小及/或公石重量以及增加的產物量,其包括:改善與大小分布有關的可操作性(核仁、果實等)、同時成熟、榖粒水份、較佳研磨、較佳葡萄酒釀造、較佳酒釀造、增加果汁產量、收成量、消化性、沉降值、降落數、pod穩定性、儲存穩定性、改善纖維長度/強度 /一致性、增加乳量及/或符合青貯飼料動物之品質、適合烹調及油炸;進一步包括改善與下列有關的可銷售性:果實/穀粒品質、大小分布(核仁、果實等)、增加儲存/保存期限、緊實度/柔軟度、口味(氣味、質地等)、等級(大小、形狀、莓果數目等)、每束之莓果/果實數目、脆度、新鮮度、覆蓋蠟、生理病症之頻率、顏色等;進一步包括增加所欲的成分,例如蛋白質含量、脂肪酸、油含量、油品質、胺基酸組成、糖含量、酸含量(pH)、糖/酸比(Brix)、多酚、澱粉含量、營養品質、麩質含量/指數、能量、口味等;及進一步包括降低不欲的成分,例如較低的黴菌毒素、較低的黃麴毒素、土臭味素(geosmin)含量、酚系氣味、漆酶、多酚氧化酶和過氧化酶、硝酸鹽含量等。
永續農業,包括營養素使用效率,特別是氮(N)-使用效率、磷(P)-使用效率、水使用效率、改善蒸散率、呼吸率及/或CO2同化率、較佳的結瘤作用、改善Ca-代謝作用等。
延遲老化,包括改善植物生理,例如表現在較長的榖粒充實期,產生較高的產量,較長的植物之綠葉著色期且因此包括顏色(綠化)、水含量、乾性等。因此,在本發明內文中,已發現應用特定本發明活性化合物組合物得以延長綠葉區域期限,其延遲了植物的成熟(老化)。對於農人之主要優點為較長的榖粒充實期而導致較高的產量。基於較大彈性的採收時間,對於農人亦有一個優點。
文中「沉降值」為蛋白質品質之測量值且係根據Zeleny(Zeleny值)描述麵粉於一標準時間間隔懸浮在乳酸溶液中的沉降度。此係作為烘焙品質之測量值。在乳酸溶液中麵粉之麩質部份的膨脹影響麵粉懸浮液之沉降率。較高的麩質含量及較佳的麩質二者造成較低的沉降和較高的Zeleny 檢測值。麵粉之沉降值係依照小麥蛋白質組成而定且主要係與蛋白質含量、小麥硬度和鍋及爐膛麵包之體積相關。相較於SDS沉降量,麵包體積和Zeleny沉降量之間較強的相關性可能係由於蛋白質含量影響體積和Zeleny值二者(Czech J.Food Sci.Vol.21,No.3:91-96,2000)。
另外「落降數」如文中所提及,為榖類之烘焙品質、特別是小麥之測量值。落降數檢測係顯示,可能已發生發芽損傷。其係指已發生小麥核仁之澱粉部份的物理性質變化。在此文中,落降數儀器藉由對一落降活塞測量麵粉和水糊漿之阻抗分析了黏度。就此發生的時間(以秒計)係稱為落降數。落降數結果係以小麥或麵粉樣本中酵素活性之指數記錄,且結果係以時間(秒)來表示。高的落降數(例如,300秒以上)表示最小的酵素活性及良好品質小麥或麵粉。低沉降數(例如250秒以下)表示實質酵素活性和芽傷小麥或麵粉。
術語「更發達的根系」/「改善根生長」係指較長的根系、較深的根生長、較快的根生長、較高的根乾重/鮮重、較高的根量、較大的根表面積、較高的根穩定性、較多的根分支、較高數量的根鬚及/或較多的根尖,並可藉由以適合的方法和造影分析程式(例如WinRhizo)來分析根的建構。
術語「作物的水使用效率」技術上係指所消耗的每單位水之農業生產量,及經濟上係指消耗的每單位水量之產品價值,並可例如藉由每公頃之產量、植物的生物質、千粒質量和每m2之穗數量來測量。
術語「氮-使用效率」技術上係指消耗的每單位氮之農業生產量,及經濟上係指消耗的每單位氮之產品價值,其反映吸收和利用效率。
改善綠化/改善顏色和改善光合作用效率以及延遲老化可用熟知的技術,例如HandyPea系統(Hansatech)來測量。Fv/Fm為一廣泛用於指出光 合系統II(PSII)之最大量子效率的參數。此參數被廣泛的視為植物光合作用表現之選擇性指標,其中健康的樣本典型地係達到約0.85之最大Fv/Fm值。若樣本已暴露於某些類型的生物或非生物脅迫因子,其已降低PSII中能量之光化學淬滅能力,則將低於此值。Fv/Fm係以可變的螢光(Fv)對最大螢光值(Fm)之比例來表示。性能指數基本上為樣本活力之指標(參見例如Advanced Techniques in Soil Microbiology,2007,11,319-341;Applied Soil Ecology,2000,15,169-182.)。
改善綠化/改善顏色和改善光合作用效率以及延遲老化亦可藉由測量淨光合作用率(Pn)、測量葉綠素含量、例如藉由Ziegler和Ehle之色素萃取法、測量光化學效能(Fv/Fm比率)、測定芽生長和最終根及/或冠層生物量、測定分蘗密度以及根死亡率來評估。
在本發明內文中,較佳的係為選自下列組群中之改善植物生理效應:增進的根生長/更發達的根系、改善的綠化、改善的水使用效率(與降低的水消耗有關)、改善的營養素使用效率,包括特別是改善的氮(N)-使用效率、延遲的老化和增進的產量。
在增進產量中較佳的係為改善沉降質和落降數以及改善蛋白質和糖含量-特別是選自榖類(較佳地小麥)群組中的植物。
較佳地,本發明的殺真菌組成物之新穎用途係關於下列之組合用途:a)預防性及/或治療性防治病原性真菌及/或線蟲,在有或無抗性管理下,及b)增進的根生長、改善的綠化、改善的水使用效率、延遲的老化和增進的產量之至少一者。特佳的係來自b)群之增進根生長、水使用效率和N-使用效率。
種子處理
本發明進一步係包括處理種子之方法。
本發明進一步關於經上文中所述方法之一處理過的種子。本發明之種子係使用在用於保護種子避免有害的微生物之方法中。在這些方法中,使用經至少一種本發明活性成分處理之種子。
本發明之活性成分或組成物亦適合用於處理種子。大部分由有害生物所造成的作物損害係因種子自儲存期間或播種後以及在植物發芽期間或之後受到感染所引起的。此階段係特別重要,因為生長中的植物之根和芽特別敏感,且甚至只要是小量的損傷就可能造成植物死亡。因此,藉由使用適當的組成物來保護種子及發芽植物係大為有利。
藉由處理植物的種子來防治植物病原真菌為長時期已知且為持續改良之目標。然而,種子之處理產生一連串的問題,其總是無法以令人滿意的方法得到解決。舉例而言,希望發展用於保護種子及發芽植物之方法,其係在播種後或植物出苗後免除或至少顯著降低配發另外的作物保護組成物。亦希望將所使用的活性成分之量最適化,以便提供種子和發芽植物最佳可能的保護,免於植物病原真菌之攻擊,但是植物本身亦不會受到所用的活性成分傷害。特別是,處理種子之方法亦應考慮基因轉殖植物原有的殺真菌性質,以便於在使用最少的作物保護組成物下達到種子和發芽植物之最佳保護。
本發明因此亦關於藉由以本發明組成物處理種子來保護種子和發芽植物免於植物病原真菌攻擊之方法。本發明亦關於本發明組成物於處理種子供保護種子和發芽植物避免植物病原真菌之用途。本發明進一步係關於以供抗植物病原真菌保護之本發明組成物處理過的種子。
損害植物出苗後之植物病原真菌的防治主要係藉由以作物保護組成物處理土壤及植物的地上部分來進行。由於擔心作物保護組成物對環境及人類和動物健康的可能衝擊,因此需盡量減少活性成分之配置量。
本發明的優點之一為,本發明活性成分和組成物之特別的系統性能係表示以這些活性成分或組成物處理種子不僅保護種子本身,其亦在植物在出苗後阻擋植物病原真菌。以此方式,可免除在播種之時或在播種之後不久即刻處理農作物。
同樣地,被視為有利的是本發明活性成分或組成物特別亦可用於基因轉殖種子,其中由此種子長出的植物能表現抗害蟲之蛋白質。藉由以本發明活性成分或組成物處理此種子,僅蛋白質之表現,例如殺蟲蛋白質可防治特定的害蟲。令人驚訝地,在此情況下可觀察到另一種協同效應,其可額外增加抗害蟲攻擊的保護效用。
本發明之組成物適合用於保護在農業、溫室、森林或園藝和葡萄栽培所用的任何植物品種之種子。特別是,其包括榖類(例如小麥、大麥、黑麥、黑小麥、高梁/小米及燕麥)、玉米、棉花、大豆、米、馬鈴薯、向日葵、豆子、咖啡、甜菜(例如糖用甜菜和飼料甜菜)、花生、油菜、罌粟、橄欖、椰子、可可、甘蔗、菸草、蔬菜(例如番茄、小黄瓜、洋蔥和萵苣)、草皮和觀賞植物(亦參見下文)之種子。其中特別重要的為榖類種子(例如小麥、大麥、黑麥、黑小麥及燕麥)、玉米和米之處理。
如下文亦敘述,以本發明活性成分或組成物處理基因轉殖種子特別重要。此係關於含有至少一種異源基因的植物之種子。適合的的異源基因之定義和實例係如下所示。
在本發明內文中,本發明組成物係單獨或以適合的調配物施用於種子。較佳地,以其中夠穩定使得處理時不會造成任何傷害之狀態來處理該種子。一般而言,種子之處理可在介於採收至播種間的任何時間來進行。通常使用的種子係已從植物分離並去除果實之穗軸、殼、梗、外皮、毛鬚或果肉。例如,可使用已採收、清潔及乾燥至溼度低於15重量%之種子。或者, 亦可使用在乾燥後,例如已經水處理及接著再乾燥之種子。
當處理種子時,一般必須注意施用於種子之本發明組成物之量及/或所選的另外添加物之量,使其對種子之發芽不會有不利的影響,或對生成的植物無害。此項在活性成份於特定的施用率時可能具有質物毒性效應之情況下須特別謹記在心。
本發明組成物可直接施用,亦即不含有任何其他的成分且未經稀釋。一般而言,最好是以適合的調配物形式將組成物施用於種子。適合用於處理種子之調配物和方法已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知且係描述於例如下列文件中:US 4,272,417、US 4,245,432、US 4,808,430、US 5,876,739、US 2003/0176428 A1、WO 2002/080675、WO 2002/028186。
根據本發明可使用之活性成分可轉變為習用的拌種調配物,例如溶液、乳化液、懸浮液、粉劑、泡沫、漿液或其他種子用的塗覆組成物,以及ULV調配物。
這些調配物係以已知的方式藉由將活性成分與習用的添加劑例如習用的增量劑以及溶劑或稀釋劑、染劑、濕潤劑、分散劑、乳化劑、消泡劑、防腐劑、第二增稠劑、黏著劑、赤黴素以及水混合來製備。
依照本發明可使用的拌種調配物中可存在的染劑為所有習用於此等目的之染劑。難溶於水的色素或可溶於水之染劑皆可使用。實例包括該等名稱為羅丹明B(Rhodamin B)、顏料紅112(C.I.Pigment Red 112)及溶劑紅1(C.I.Solvent Red 1)之已知的染劑。
依照本發明可使用的拌種調配物中可存在的有用濕潤劑為所有增進濕潤度及習用於活性農用化學成分之調配物的物質。較佳地係使用烷基萘磺酸酯,例如萘磺酸二異丙基酯或二異丁基酯。
依照本發明可使用的拌種調配物中可存在的有用分散劑及/或乳化劑 為所有習用於活性農用化學成分之調配物的非離子、陰離子和陽離子分散劑。較佳可使用的為非離子或陰離子分散劑,或非離子或陰離子分散劑之混合物。適合的陰離子分散劑包括環氧乙烷/環氧丙烷嵌段聚合物、烷基酚聚乙二醇醚和三苯乙烯酚聚乙二醇醚及其磷酸化或硫酸化衍生物。適合的陰離子分散劑有,特別是木質磺酸鹽、聚丙烯酸鹽和芳基磺酸酯/甲醛縮合物。
依照本發明可使用的拌種調配物中可存在的消泡劑為所有習用於農用化學活性成份之調配物的泡沫抑制物質。較佳地可使用矽消泡劑及硬脂酸鎂。
依照本發明可使用的拌種調配物中可存在的防腐劑為所有就此目的可用於農用化學組成物之物質。實例包括雙氯酚及苯甲基醇半縮甲醛。
依照本發明可使用的拌種調配物中可存在的第二增稠劑為就此目的可用於農用化學組成物之所有物質。較佳的實例包括纖維素衍生物、丙烯酸衍生物、三仙膠、修飾黏土及微細矽石。
依照本發明可使用的拌種調配物中可存在的黏著劑為所有可用於拌種產品之習用黏著劑。較佳的實例包括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乙酸酯、聚乙烯醇及甲基纖維素(tylose)。
依照本發明可使用的拌種調配物中可存在的赤黴素較佳地可為赤黴素A1、A3(=赤黴酸)、A4和A7,其中特佳地係使用赤黴酸。赤黴素為已知(參照R.Wegler“Chemie der Pflanzenschutz- und Schädlingsbekämpfungsmittel”[Chemistry of the Crop Protection Compositions and Pesticides],vol.2,Springer Verlag,1970,p.401-412)。
依照本發明可使用的拌種調配物可直接使用或先以水稀釋後用於處理廣泛範圍的不同種子,包括基因轉殖植物之種子。就此情況,因與表現 所形成的物質之交互作用,亦可能發生額外的協同效應。
對於以依照本發明可使用的拌種調配物、或以藉由添加水由其所製備的製備物來處理種子而言,可使用習用於拌種之所有的混合元件。特定而言,拌種中之程序係將種子置入混合器中,直接加入或先以水稀釋後加入特定所欲之量的拌種調配物,及將所有的東西混合直到調配物均勻地分佈在種子上。若適當時,其後可接著一乾燥步驟。
黴菌毒素
此外,本發明之處理可降低採收物質及由其所製備的食品和飼料中黴菌毒素之含量。黴菌毒素包括,特別地但非獨有是下列: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雪腐鐮刀菌烯醇(nivalenol)、15-Ac-DON、3-Ac-DON、T2-和HT2-毒素、伏馬鐮刀菌素(fumonisins)、玉米烯酮(zearalenon)、串珠鐮刀菌素(moniliformin)、鐮刀菌素(fusarin)、蛇形菌素(diaceotoxyscirpenol)(DAS)、白僵菌素(beauvericin)、恩鐮刀菌素(enniatin)、層出鐮刀素(fusaroproliferin)、鐮刀菌醇(fusarenol)、褚麴毒素(ochratoxins)、棒麴毒素(patulin)、麥角生物鹼(ergot alkaloids)及黄麴毒素(aflatoxins),其可例如由下列真菌所產生:鐮刀菌類(Fusarium),例如銳頂鐮刀菌(F.acuminatum)、亞洲鐮刀菌(F.asiaticum)、燕麥鐮刀菌(F.avenaceum)、克地鐮刀菌(F.crookwellense)、大刀鐮刀菌(F.culmorum)、禾谷鐮刀菌(F.graminearum)(玉米赤黴Gibberellazeae)、木賊鐮刀菌(F.equiseti)、藤倉鐮刀菌(F.fujikoroi)、香蕉鐮刀菌(F.musarum)、尖孢鐮刀菌(F.oxysporum)、再育鐮刀菌(F.proliferatum)、梨孢鐮刀菌(F.poae)、擬禾谷鐮刀菌(F.pseudograminearum)、接骨木鐮刀菌(F.sambucinum)、藨草鐮刀菌(F.scirpi)、半裸鐮刀菌(F.semitectum)、茄病鐮刀菌(F.solani)、擬分枝鐮刀菌(F.sporotrichoides)、鐮刀菌(F.langsethiae)、膠孢鐮刀菌(F.subglutinans)、三 線鐮刀菌(F.tricinctum)、輪枝鐮刀菌(F.verticillioides)等,以及麴菌屬,例如黃麴菌(A.flavus)、寄生麴菌(A.parasiticus)、集蜂麴菌(A.nomius)、赭麴菌(A.ochraceus)、棒麴菌(A.clavatus)、土麴菌(A.terreus)、染色麴菌(A.versicolor),青黴菌屬,例如疣孢青黴菌(P.verrucosum)、鮮綠青黴菌(P.viridicatum)、桔青黴菌(P.citrinum)、擴展青黴菌(P.expansum)、棒形青黴菌(P.claviforme)、婁地青黴菌(P.roqueforti),麥角菌屬(Claviceps),例如紫麥角菌(C.purpurea)、麥角菌(C.fusiformis)、雀稗麥角菌(C.paspali)、非洲麥角菌(C.africana),葡萄穗黴屬(Stachybotrys)和其他。
材料保護
本發明活性成分或組成物亦可用於材料保護,供保護工業材料對抗有害的微生物(例如真菌和昆蟲)之攻擊及破壞。
此外,本發明化合物可單獨或與其他的活性成分組合,用作抗污組成物。
在本發明內文中,工業材料應瞭解係表示已製備用於工業上之無生命物質。例如,可受本發明活性成分保護免於微生物變化或破壞之工業材料可為黏著劑、膠料、紙、壁紙和板子/紙板、紡織品、地毯、皮革、木材、纖維和紙巾、漆和塑膠物品、冷卻潤滑劑和可被微生物感染或破壞之其他物質。在被製備的材料範圍內亦可提及生產工廠和建築物的部分,例如可受微生物增生作用危害之冷卻水迴路、冷卻及加熱系統及通風和空調元件。本發明範圍內之工業材料較佳地包括黏著劑、膠料、紙及板子、皮革、木材、漆、冷卻潤滑劑及熱傳導液,更佳地木材。
本發明之活性成分或組成物可防止不利的效應例如腐壞、衰敗、變色、褪色或發黴。
在處理木材的情況中,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組成物亦可用於對抗易 於在木料上或內部生長的真菌。術語「木料」係表示所有類型之木材物類,及所有類型之意欲用於建築的木材加工,例如實木、高密度木材、層壓木材和合板。根據本發明用於處理木料之方法主要係在於持續接觸一或多種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或根據本發明之組成物;此包括例如直接塗覆、噴灑、浸漬、注射或任何其他適合的方式。
此外,本發明化合物可用於保護與鹹水或微鹹水接觸之物體以避免積垢,特別是船體、篩子、網子、建築物、繫泊物和信號系統。
本發明用於防治不欲真菌之方法亦可用於保護儲存物品。儲存物品應瞭解係表示植物或動物來源之天然物質或為天然來源之其加工產品,且就其長期的保護為所希望的。植物來源之儲存物品,例如植物或植物部分例如莖、葉、塊莖、種子、果實、榖粒可在剛收穫時或經(預)乾燥、濕化、分割、磨粉、打壓或烘烤處理後被保護。儲存物品亦可包括未加工的木料例如建築木料、電線桿和柵欄,或呈成品之形式例如傢俱。動物來源之儲存物品有例如生皮、皮革、羽毛和毛髮。本發明活性成分可防止不利的效應,例如腐壞、衰敗、變色、褪色或發黴。
能降解或改變工業材料之微生物包括例如細菌、真菌、酵母菌、藻類和黏液生物。本發明活性成分較佳地係用於對抗真菌,特別是黴菌,木材-變色和木材-破壞真菌(子囊菌(Ascomycetes)、擔子菌(Basidiomycetes)、不完全菌(Deuteromycetes)和接合菌(Zygomycetes)),及對抗黏液生物和藻類。實例包括下列各屬之微生物:鏈隔孢菌(Alternaria),例如細鏈隔孢菌(Alternaria tenuis);麴菌(Aspergillus),例如黑麴菌(Aspergillus niger);毛殼菌(Chaetomium),例如球毛殼菌(Chaetomium globosum);粉孢革菌(Coniophora),例如凹痕粉孢革菌(Coniophora puetana);香菇(Lentinus),例如虎皮香菇(Lentinus tigrinus);青黴菌(Penicillium),例如灰綠青黴菌 (Penicillium glaucum);多孔菌(Polyporus),例如彩绒革蓋菌(Polyporus versicolor);短梗黴(Aureobasidium),例如出芽短梗黴(Aureobasidium pullulans);核莖點菌(Sclerophoma),例如松落葉病菌(Sclerophoma pityophila);木黴菌(Trichoderma),例如綠色木黴(Trichoderma viride);線嘴殼屬(Ophiostoma spp.)、長味殼菌屬(Ceratocystis spp.)、腐質黴屬(Humicola spp.)、彼得殼屬(Petriella spp.)、毛束黴屬(Trichurus spp.);革蓋菌屬(Coriolus spp.)、黏褶菌屬(Gloeophyllum spp.)、側耳屬(Pleurotus spp.)、臥孔菌屬(Poria spp.)、幹朽菌屬(Serpula spp.)和乾酪菌屬(Tyromyces spp.)、枝抱屬(Cladosporium spp.)、擬青黴菌屬(Paecilomyces spp.)、毛黴屬(Mucor spp.),桿菌屬(Escherichia),例如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假單胞菌(Pseudomonas),例如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念珠菌屬(Candida spp)及酵母屬(Saccharomyces spp),例如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ae)。
抗黴菌活性
此外,本發明活性成分亦具有非常良好的抗黴菌活性。其具有非常廣效的抗黴菌活性,特別是對抗皮癬菌(dermatophytes)和酵母菌、黴菌和雙相性真菌(例如抗念珠菌屬,例如白色念珠菌(C.albicans)、光滑念珠菌(C.glabrata))以及絮狀表皮癬菌(Epidermophyton floccosum),麴菌屬,例如黑麴菌(A.niger)和煙麴菌(A.fumigatus),毛癬菌屬(Trichophyton),例如鬚毛癬菌類(T.mentagrophytes),小芽胞癬菌屬(Microsporon),例如犬小芽胞癬菌(M.canis)和奥杜盎(氏)小芽胞癬菌(M.audouinii)。所列的這些真菌並非構成所涵蓋的黴菌譜範圍之限制,且僅為說明性文字。
本發明活性成分因此可用於醫療和非醫療之應用上。
GMO
如上文所提,依照本發明可處理所有的植物和植物部分。在一較佳的實施例中,係處理野生植物物種和植物品種或得自傳統生物育種方法者,例如雜交或原生質融合之植物以及其部分。在另一較佳的實施例中,係處理經由基因工程方法,若適當時與傳統的方法結合(基因改造生物)所得到的基因轉殖植物和植物品種及其部分。術語「部分」或「植物之部分」或「植物部分」已解釋如上。更佳地,在各情況下市售或使用中的植物栽培品種之植物係依照本發明來處理。植物品種係瞭解表示具有藉由習用的育種、基因突變或重組DNA技術已得到的新特徵(「特性」)之植物品種,其等可為栽培品種、品種、生物型及基因型。
根據本發明之處理方法可用於處理基因改造生物(GMO),例如植物或種子。基因改造植物(或基因轉殖植物)為其中異源基因已穩定地整合至基因體中之植物。「異源基因」一詞基本上表示指在植物外部所提供或組合之基因,且當導入細胞核、葉綠體或粒線體基因體時,藉由表現有利的蛋白或多肽、或藉由下調、靜默存在於植物中的其他基因(使用例如反義技術、共同抑制技術、RNA干擾-RNAi-技術或微RNA-miRNA-技術)給予經轉形的植物新的或改良的農藝或其他性質。位於基因體中的異源基因亦稱為轉殖基因。由其在植物基因體內特定位置所定義之轉殖基因係稱為轉形或轉殖基因事件。
較佳地根據本發明處理之植物和植物栽培品種包括具有賦予這些植物特別有利、有用的特性(無論是經由育種及/或生物技術方法所得到)之基因物質的所有植物。
亦較佳地根據本發明處理之植物和植物栽培品種係具有一或多種抗生物脅迫抗性,亦即該植物顯現抗動物和微生物有害物,例如抗線蟲、昆 蟲、蟎、植物病原真菌、細菌、病毒及/或類病毒之較佳的防禦力。
也可根據本發明處理之植物和植物培養品種為該等對於一或多種非生物脅迫具抗性之植物。非生物脅迫狀況可包括,例如乾旱、低溫暴露、熱暴露、滲透壓力、浸水、增加之土壤鹽度、增加之礦物質暴露、臭氧暴露、強光暴露、氮營養素受限的可取得性、磷營養素受限的可取得性或避陰。
也可根據本發明處理之植物和植物栽培品種為特徵在於增加產率特性之那些植物。該等植物之增加產率可為,例如改善的植物生理、生長及發育,例如水的使用效率、水的保留效率、改善的氮使用、增進的碳同化作用、改善的光合作用、增加的發芽效率及加速的成熟。產率可藉由改善之植物結構(於脅迫及無脅迫狀況下)進一步被影響,包括但不限於提早開花、雜交種子製造之開花控制、幼苗活力、植物大小、結間數目和距離、根生長、種子大小、果實大小、莢大小、莢或穗數目、每莢或每穗之種子數目、種子重量、增加的種子飽滿性、減少的種子散佈、減少的莢裂開及倒伏抗性。另外的產率特性包括種子組成,例如碳水化合物含量及例如棉花或澱粉之組成、蛋白質含量、油含量及組成、營養價值、減少的抗營養化合物、改進的加工性及更佳的儲存安定性。
可根據本發明處理之植物為已表現混種優勢或雜交優勢之雜交植物,其一般會具較高的產率、活力、較健康及對生物或非生物脅迫具抗性。
可根據本發明處理之植物或植物栽培品種(得自植物生物技術方法例如遺傳工程)為耐除草劑植物,亦即對一或多種特定的除草劑具耐受性之植物。此等植物可藉由基因轉形、或藉由選擇含有賦予此除草劑耐受性的突變之植物而獲得。
可根據本發明處理之植物或植物栽培品種(得自植物生物技術方法例 如遺傳工程)為抗昆蟲之基因轉植植物,亦即對特定目標昆蟲之攻擊具抗性之植物。此等植物可藉由基因轉形、或藉由選擇含有賦予此昆蟲抗性的突變之植物而獲得。
也可根據本發明處理之植物或植物栽培品種(得自植物生物技術方法例如遺傳工程)為耐非生物脅迫之植物。此等植物可由基因轉形、或藉由選擇含有賦予此抗脅迫性的突變之植物而獲得。
也可根據本發明處理之植物或植物栽培品種(得自植物生物技術方法例如遺傳工程)顯示收穫產物之改變的數量、品質及/或儲存安定性,及/或收穫產物之特定成分的改變性質。
也可根據本發明處理之植物或植物栽培品種(得自植物生物技術方法例如遺傳工程)為具有纖維性質改變之植物,例如棉花植物。此等植物可藉由基因轉形、或藉由選擇含有賦予此改變的纖維性質之突變的植物而獲得。
也可根據本發明處理之植物或植物栽培品種(得自植物生物技術方法例如遺傳工程)為帶有改變油性特徵之植物,例如油菜或相關的甘藍植物。此等植物可藉由基因轉形、或藉由選擇含有賦予此改變油性特徵之突變的植物而獲得。
也可根據本發明處理之植物或植物栽培品種(得自植物生物技術方法例如遺傳工程)為帶有改變的種子碎裂特性之植物,例如油菜或相關的甘藍植物。此等植物可藉由基因轉形、或藉由選擇含有賦予此改變的種子碎裂特性之突變的植物而獲得,並包括帶有延遲或減少種子碎裂之植物例如油菜植物。
也可根據本發明處理之植物或植物栽培品種(得自植物生物技術方法例如遺傳工程)為帶有改變的轉譯後蛋白質修飾型態之植物,例如菸草植 物。
施用率及時機
當使用本發明活性成分作為殺真菌劑時,施用率可在相當廣泛的範圍內變化,其視施用類型而定。
本發明活性成分之施用率為:在處理植物部分例如葉子之情況下:由0.1至10000公克/公頃,較佳地由10至1000公克/公頃,更佳地由10至800公克/公頃,甚至更佳地由50至300公克/公頃(在藉由澆水或滴水施用之情況時,甚至可減少施用率,特別是當使用惰性物質例如岩棉或真珠岩時);在處理種子之情況下:每100公斤的種子係由2至200公克,較佳地每100公斤的種子由3至150公克,更佳地每100公斤的種子由2.5至25公克,甚至更佳地每100公斤的種子由2.5至12.5公克;在處理土壤之情況下:由0.1至10000公克/公頃,較佳地由1至5000克/公頃。
這些施用率僅以舉例之方式提出,且並非作為限制本發明之目的。
包括根據式(I)的化合物之本發明活性成分或組成物可因此用於在處理後於一特定的時間期間保護植物對抗所提及之病原攻擊。提供保護的期間通常係在以活性成分處理植物後延續1至28天,較佳地1至14天,更佳地1至10天,最佳地1至7天,或處理種子後高達200天。
所列的植物可特別有利地依照本發明以通式(I)之化合物或本發明組成物處理。上述所指的活性成分或組成物之較佳範圍亦適用於處理這些植物。以特定提及於本文中的化合物或組成物處理植物特別重要。
本發明係藉由下列實例說明。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等實例。
製備實例
根據方法A之式(I)化合物的製備:
2-[6-(4-甲基硫烷基苯氧基)-2-(三氟甲基)-3-吡啶基]-1-(1,2,4-***-1-基)丙-2-醇(I-03)之製備
將甲基溴化鎂(2.7mL,8.11mmol,於***之3M溶液)在0℃逐滴加入1-[6-(4-甲基硫烷基苯氧基)-2-(三氟甲基)-3-吡啶基]-2-(1,2,4-***-1-基)乙酮(1.60g,4.06mmol)於乾THF(15mL)之溶液中,接著回溫至21℃(室溫,rt),且在室溫攪拌1小時(h),然後以水、NH4Cl(飽和水溶液)使混合物驟冷,以二氯甲烷萃取,使其乾燥(於MgSO4上)及濃縮。為增進產率,將粗產物溶於乾THF(15mL)中,加入溴化鎂二乙基***(2.1g,8.11mmol)且冷卻至0℃,然後添加甲基溴化鎂(2.7mL,8.11mmol,於***之3M溶液),將混合物回溫至室溫,且使其在室溫攪拌1小時,然後以水、NH4Cl(飽和水溶液)使混合物驟冷,以二氯甲烷萃取,使其乾燥(於MgSO4上)及濃縮。製備性HPLC係得到356.1mg(21%產率,99%純度)之呈無色玻璃狀之目標化合物。
MS(ESI):411.10([M+H]+)
1-[6-(4-甲基硫烷基苯氧基)-2-(三氟甲基)-3-吡啶基]-2-(1,2,4-***-1-基)乙醇(I-02)之製備
將硼氫化鈉(115mg,3.04mmol)在5℃加入1-[6-(4-甲基硫烷基苯氧基)-2-(三氟甲基)-3-吡啶基]-2-(1,2,4-***-1-基)乙酮(600mg,1.52mmol)於乾甲醇(5.0mL)之溶液中,移除冷卻浴,使混合物回溫至室溫且攪拌1小時。接著,將混合物以水驟冷,以二氯甲烷稀釋,於ChemElut上過濾、通過小塊矽膠塞過濾且使其濃縮,得到605mg(98%產率,98%純度)之呈無色油之目標化合物。
MS(ESI):397.09([M+H]+)
1-[6-[4-(羥基甲基)苯氧基]-2-(三氟甲基)-3-吡啶基]-2-(1,2,4-***-1-基)乙醇及1-[6-[4-(1,3-二氧戊環-2-基)苯氧基]-2-(三氟甲基)-3-吡啶基]-2-(1,2,4-***-1-基)乙醇之製備
將硼氫化鈉(300mg,7.97mmol)在5℃加入4-[[5-[2-(1,2,4-***-1-基)乙醯基]-6-(三氟甲基)-2-吡啶基]氧基]苯甲醛及1-[6-[4-(1,3-二氧戊環-2-基)苯氧基]-2-(三氟甲基)-3-吡啶基]-2-(1,2,4-***-1-基)乙酮(1.5g)於乾甲醇(10.0mL)之混合物溶液中,移除冷卻浴,使混合物回溫至室溫且攪拌1小時。接著,將混合物以水驟冷,以二氯甲烷稀釋,於ChemElut上過濾且使其濃縮。 急驟管柱層析(梯度,高達DCM/10%MeOH於DCM=70/30,254nm)獲得550mg之呈無色油之目標化合物1-[6-[4-(1,3-二氧戊環-2-基)苯氧基]-2-(三氟甲基)-3-吡啶基]-2-(1,2,4-***-1-基)乙醇(29%產率,90%純度)。
MS(ESI):423.12([M+H]+)
經由衍生化製備式(I)化合物:
4-[[5-[1-羥基-2-(1,2,4-***-1-基)乙基]-6-(三氟甲基)-2-吡啶基]氧基]苯甲醛(I-01)之製備
將HCl溶液(0.1mL 0.1MHCl於水之溶液)加入1-[6-[4-(1,3-二氧戊環-2-基)苯氧基]-2-(三氟甲基)-3-吡啶基]-2-(1,2,4-***-1-基)乙醇(550mg,3.98mmol)於THF(5.0mL)之溶液,將所得混合物在40℃攪拌3小時,以水驟冷,以二氯甲烷(DCM)稀釋,於ChemElut上過濾且使其濃縮。製備性HPLC獲得264mg(53% yield,98% pure)之呈無色油之目標化合物。
4-[[5-[1-羥基-2-(1,2,4-***-1-基)乙基]-6-(三氟甲基)-2-吡啶基]氧基]苯甲醛肟(I-04)之製備
將羥基胺(1.7mL之50%於H2O之溶液)在室溫加入4-[[5-[1-羥基-2-(1,2,4-***-1-基)乙基]-6-(三氟甲基)-2-吡啶基]氧基]苯甲醛(128mg, 0.338mmol)於乙醇(3.0mL)之溶液中,在室溫攪拌1小時,以NH4Cl(飽和水溶液)驟冷,以水稀釋,以CH2Cl2萃取,於相分離過濾器上過濾且使其濃縮。製備性HPLC得到100.3mg(74%產率,98%純度)之呈無色固體之目標化合物。
MS(ESI):393.10([M]+)
根據方法A之化合物(VII)之製備:
1-[6-(4-甲基硫烷基苯氧基)-2-(三氟甲基)-3-吡啶基]-2-(1,2,4-***-1-基)乙酮(VII-02)之製備
將2-溴-1-[6-(4-甲基硫烷基苯氧基)-2-(三氟甲基)-3-吡啶基]乙酮(22.8g,28.6mmol)及1H-1,2,4-***(2.37g,34.3mmol)於乙腈(100mL)之混合物加熱至50℃,接著加入碳酸鉀(5.14g,37.2mmol)。持續加熱2小時,接著加入水,將混合物以二氯甲烷萃取、使其乾燥(於Na2SO4上)及濃縮。急驟管柱層析(梯度,高達DCM/10% MeOH於DCM=80/20,254nm)得到7.7g(67%產率,99%純度)之呈無色固體之目標化合物。
MS(ESI):395.07([M+H]+)
4-[[5-[2-(1,2,4-***-1-基)乙醯基]-6-(三氟甲基)-2-吡啶基]氧基]苯甲醛(VII-01)及1-[6-[4-(1,3-二氧戊環-2-基)苯氧基]-2-(三氟甲基)-3-吡啶基]-2-(1,2,4-***-1-基)乙酮之製備
將4-[[5-(2-溴乙醯基)-6-(三氟甲基)-2-吡啶基]氧基]苯甲醛及2-溴-1-[6-[4-(1,3-二氧戊環-2-基)苯氧基]-2-(三氟甲基)-3-吡啶基]乙酮(4.00g)及1H-1,2,4-***(0.68g,8.24mmol)於乙腈(30mL)之50/50混合物加熱至70℃,接著加入碳酸鉀(1.48g,10.7mmol)。持續加熱30分鐘,接著加入水,將混合物以二氯甲烷萃取、使其乾燥(於Na2SO4上)及濃縮。急驟管柱層析(梯度,高達DCM/10% MeOH於DCM=80/20,254nm)得到1.8g(34%產率,59%純度)之呈無色油之目標化合物(VII-01)。雜質為對應之二氧戊環(dioxolane)-保護之類似物。小部分係經由HPLC進一步純化用於分析。
MS(ESI)[VII-01]:377.08([M+H]+)
類似於方法F之式(VII)化合物之製備:
1-[6-(4-乙炔基苯氧基)-2-(三氟甲基)-3-吡啶基]-2-(1,2,4-***-1-基)乙酮(VII-04)之製備
在一密封管中於氬氣下,將1-[6-(4-溴苯氧基)-2-(三氟甲基)-3-吡啶基]-2-(1,2,4-***-1-基)乙酮(250mg,0.585mmol)、三甲基矽基乙炔(63.2mg,0.644mmol)、二氯雙(三苯基膦)鈀(II)(22.6mg,0.032mmol)、碘化銅(I)(6.13mg,0.032mmol)、三苯基膦(30.7mg,0.11mmol)、二乙胺(0.91mL,8.8mmol)及5mL乾燥脫氣的DMF在90℃加熱2小時。接著將混合物以水驟冷且於ChemElut上過濾,以二氯甲烷洗滌過濾管住且濃縮。然後將粗產物溶於THF(5.0mL)中,以四-正丁基氟化銨(153mg,0.585mmol)處理,在室溫攪拌1小時,接著使其濃縮。製備性HPLC得到21mg(9%產率,96%純度)之呈無色固體之目標化合物。
MS(ESI):373.08([M+H]+)
根據方法A之式(VI)化合物之製備:
2-溴-1-[6-(4-甲基硫烷基苯氧基)-2-(三氟甲基)-3-吡啶基]乙酮之製備
將1-[6-(4-甲基硫烷基苯氧基)-2-(三氟甲基)-3-吡啶基]乙酮(15.0g, 36.7mmol)及苯基三甲基三溴化銨(14.5g,38.5mmol)於THF(150mL)之混合物在室溫攪拌2小時,接著使混合物濃縮、乾燥(於Na2SO4上)及濃縮,得到22.8g(78%產率,51%純度)之呈淺黃色油之目標化合物,其無需進一步純化而用於下一步驟中。
MS(ESI):404.96([M]+)
2-溴-1-[6-[4-(1,3-二氧戊環-2-基)苯氧基]-2-(三氟甲基)-3-吡啶基]乙酮及4-[[5-(2-溴乙醯基)-6-(三氟甲基)-2-吡啶基]氧基]苯甲醛之製備
將1-[6-[4-(1,3-二氧戊環-2-基)苯氧基]-2-(三氟甲基)-3-吡啶基]乙酮(7.00g,19.8mmol)及四丁基三溴化銨(10.0g,20.8mmol)於乙腈(100mL)之混合物在室溫攪拌16小時,接著使混合物濃縮、乾燥(於Na2SO4上)級濃縮。急驟管柱層析(梯度,庚烷/乙酸乙酯=80/20,254nm)得到4.0g之混合物,其含有大約50/50之呈無色油之目標化合物2-溴-1-[6-[4-(1,3-二氧戊環-2-基)苯氧基]-2-(三氟甲基)-3-吡啶基]乙酮及其去保護的類似物4-[[5-(2-溴乙醯基)-6-(三氟甲基)-2-吡啶基]氧基]苯甲醛,其無需進一步純化而用於下一步驟中。
MS(ESI)[2-溴-1-[6-[4-(1,3-二氧戊環-2-基)苯氧基]-2-(三氟甲基)-3-吡啶基]乙酮]:432.00([M]+)
MS(ESI)[4-[[5-(2-溴乙醯基)-6-(三氟甲基)-2-吡啶基]氧基]苯甲醛]:388.01([M]+)
根據方法B之式(V)化合物之製備:
1-[6-(4-甲基硫烷基苯氧基)-2-(三氟甲基)-3-吡啶基]乙酮(V-02)之製備
將1-[6-氯-2-(三氟甲基)-3-吡啶基]乙酮(11.0g,49.2mmol)、4-甲基硫烷基苯酚(7.24g,51.6mmol)及碳酸鉀(10.2g,73.8mmol)於乙腈(100mL)之混合物在80℃加熱16小時。接著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添加水,以二氯甲烷萃取,使其乾燥(於Na2SO4上)及濃縮。急驟管柱層析(梯度,高達庚烷/乙酸乙酯=90/10,254nm)得到15.0g(76%產率,82%純度)呈無色油之目標化合物。
MS(ESI):328.05([M+H]+)
根據方法D之式(V)化合物之製備:
1-[6-[4-(1,3-二氧戊環-2-基)苯氧基]-2-(三氟甲基)-3-吡啶基]乙酮(V-01)之製備
將甲基溴化鎂(19.9mL,59.7mmol,於***之3M溶液)在室溫加入6-[4-(1,3-二氧戊環-2-基)苯氧基]-N-甲氧基-N-甲基-2-(三氟甲基)吡啶-3-羧醯胺(11.9g,29.9mmol)於THF(100mL)之溶液中。使混合物在室溫攪拌1小時,接著混合物以水、NH4Cl(飽和水溶液)驟冷,以二氯甲烷萃取,使其乾 燥(於Na2SO4上)及濃縮。經由急驟管柱層析純化(梯度,高達庚烷/乙酸乙酯=70/30,254nm),得到7.50g(68%產率,96%純度)之呈無色油之目標化合物。
MS(ESI):354.09([M+H]+)
根據方法D之式(XVI)化合物之製備:
6-(4-甲醯基苯氧基)-N-甲氧基-N-甲基-2-(三氟甲基)吡啶-3-羧酸之製備
將6-氯-N-甲氧基-N-甲基-2-(三氟甲基)吡啶-3-羧醯胺(18.0g,67.0mmol)、4-羥基苯甲醛(8.18g,67.0mmol)、碳酸鉀(23.1g,167mmol)、碘化銅(I)(638mg,3.35mmol)及四甲基乙二胺(TMEDA)(1.0mL,6.70mmol)於DMSO(80mL)之混合物在100℃加熱2.5小時。接著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加入水,以乙酸乙酯萃取,使其乾燥(於Na2SO4上)、濃縮,且經由急驟管柱層析純化(梯度,高達庚烷/乙酸乙酯=70/30,254nm),得到19.0g(84%產率,92%純度)之呈淡綠色油之目標化合物。
MS(ESI):354.08([M]+)
經由衍生化之式(XVI)化合物之製備:
6-[4-(1,3-二氧戊環-2-基)苯氧基]-N-甲氧基-N-甲基-2-(三氟甲基)吡啶-3-羧醯胺之製備
使用Dean-Stark裝置,將6-(4-甲醯基苯氧基)-N-甲氧基-N-甲基-2-(三氟甲基)吡啶-3-羧醯胺(19.0g,53.6mmol)、1,2-乙二醇(15.0mL,268mmol)及4-甲苯磺酸(923mg,5.63mmol)於甲苯(300mL)在130℃加熱16小時。接著使溶液濃縮,溶於水及DCM中、相分離,以鹽水洗滌、濃縮且經由急驟管柱層析純化(梯度,高達庚烷/乙酸乙酯=60/40,254nm),得到12.3g(43%產率,75%純度)之目標化合物。小部分進一步經由急驟管柱層析純化(梯度,DCM/10% MeOH於DCM=90/10,254nm)用於分析。
MS(ESI):399.11([M+1]+)
下列表係以非限制性方式說明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實例。
LogP值:
LogP值之測量係根據EEC directive 79/831 Annex V.A8藉由HPLC(高效液相層析)於逆相管柱上以下列方法進行:
[a]LogP值係經由LC-UV之測量而測定,其係在酸性範圍內,以0.1%於水之甲酸及乙腈作為洗提液(由10%乙腈至95%乙腈之線性梯度)。
[b]LogP值係經由LC-UV之測量而測定,其係在中性範圍內,以0.001M於水之乙酸銨溶液及乙腈作為洗提液(由10%乙腈至95%乙腈之線性梯度)。
[c]LogP值係經由LC-UV之測量而測定,其係在酸性範圍內,以0.1%磷酸及乙腈作為洗提液(由10%乙腈至95%乙腈之線性梯度)。
若超過一個LogP值可得於相同方法中,則所有值係給予且以「+」分開。
校準係以具有已知LogP值(LogP值之測量係使用滯留時間、以連續烷酮間之線性內插法)之直鏈烷2-酮(具有3至16個碳原子)來進行。λ-最大值係使用由200nm至400nm之UV-光譜及層析訊號之波峰值所測定。
NMR-波峰值列表
選擇實例的1H-NMR數據係以1H-NMR-波峰值列表的形式書寫。對各訊號波峰,δ-值以ppm列出且訊號強度以圓括弧列出。在成對的δ-值-訊號強度之間係以分號作為分隔符號。
實例之波峰值列表因此具有下列形式:δ1(強度1);δ2(強度2);........;δi(強度i);......;δn(強度n)
尖銳的訊號之強度係與NMR光譜列印出的實例中訊號之高度(以cm表示)相關且係顯示訊號強度的實際關聯性。從寬訊號,可顯示與光譜中最強訊號相較之數個波峰或訊號的中間及其等的相對強度。
就校準1H光譜之化學位移,吾等係使用四甲基矽烷及/或所用的溶劑之化學位移,特別是在於DMSO中所測量的光譜之情況下。因此,在NMR波峰值列表中,可發生四甲基矽烷波峰值但並非必要的。
1H-NMR波峰值列表係與典型的1H-NMR圖譜印跡類似,且因此通常含有所有的波峰值,其係列於典型的NMR-解析圖中。
另外,其等可顯示如溶劑之典型的1H-NMR圖譜印跡訊號、目標化合物之立體異構物,其亦為本發明之目標,及/或雜質之波峰值。
為顯示在溶劑及/或水之δ-範圍之化合物訊號,溶劑的一般波峰值,例如DMSO-D6中之DMSO波峰值及水的波峰值係顯示在吾等之1H-NMR波峰值列表上且通常平均具有高的強度。
目標化合物之立體異構物之波峰值及/或雜質之波峰值通常平均具有比目標化合物之波峰值更低的強度(例如具有純度>90%)。
此等立體異構物及/或雜質可為特定製備方法之典型。因此,其波峰值可經由「副產物指紋」幫助辨識吾等製備程序的再製。
以已知方法(MestreC,ACD-模擬以及經驗評估的期望值)計算目標化 合物之波峰的專家,可分離目標化合物之波峰值,當需要時視需要使用另外的強度濾波器。此分離會類似典型的1H-NMR解析圖中之相關峰值採集。
以波峰值列表之NMR-數據說明的其他細節可參見出版物Research Disclosure Database Number 564025之“Citation of NMR Peaklist Data within Patent Applications”。
用途實例
實例A:對甘藍鏈隔孢菌(Alternaria brassicae)(蘿蔔及甘藍菜上的葉斑病)之活體內預防性試驗
溶劑 5%以體積計之二甲亞碸
10%以體積計之丙酮
乳化劑:1μl Tween® 80(每mg活性成分)
使活性成分成為可溶且於二甲亞碸/丙酮/Tween® 80之混合物中均質化,且接著以水稀釋而得到所欲的濃度。
藉由噴灑如上述所製備的活性成分處理蘿蔔或甘藍菜的幼株。對照組植物僅以丙酮/二甲亞碸/Tween® 80之水溶液處理。
在24小時後,藉由以甘藍鏈隔孢菌孢子之水懸液噴灑葉片來感染植物。將感染的蘿蔔或甘藍菜植物在20℃和100%相對溼度下培養6天。
於接種後6天評估此試驗。0%係表示相當於對照組植物之功效,而100%功效係表示未觀察到疾病。
在此試驗中,下列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在500ppm之活性成分濃度時,顯現介於80%與89%之間的功效:I-05。
在此試驗中,下列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在500ppm之活性成分濃度時,顯現介於90%與100%之間的功效:I-03;I-06;VII-03;VII-04。
實例B:對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灰黴)之活體內預防性試驗
溶劑 5%以體積計之二甲亞碸
10%以體積計之丙酮
乳化劑:1μl Tween® 80(每mg活性成分)
使活性成分成為可溶且於二甲亞碸/丙酮/Tween® 80之混合物中均質化,且接著以水稀釋而得到所欲的濃度。
藉由噴灑如上述所製備的活性成分處理小黃瓜(gherkin)的幼株。對照組植物僅以丙酮/二甲亞碸/Tween® 80之水溶液處理。
在24小時後,藉由以灰葡萄孢孢子之水懸液噴灑葉片來感染植物。將感染的小黃瓜植物在17℃和90%相對溼度下培養4至5天。
於接種後4至5天評估此試驗。0%係表示相當於對照組植物之功效, 而100%功效係表示未觀察到疾病。
在此試驗中,下列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在500ppm之活性成分濃度時,顯現介於70%與79%之間的功效:VII-03。
在此試驗中,下列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在500ppm之活性成分濃度時,顯現介於90%與100%之間的功效:I-02;I-03;I-05;I-06;VII-04。
實例C:對小麥葉銹菌(Puccinia recondita)(小麥褐腐)之活體內預防性試驗
溶劑 5%以體積計之二甲亞碸
10%以體積計之丙酮
乳化劑:1μl Tween® 80(每mg活性成分)
使活性成分成為可溶且於二甲亞碸/丙酮/Tween® 80之混合物中均質化,且接著以水稀釋而得到所欲的濃度。
藉由噴灑如上述所製備的活性成分處理小麥的幼株。對照組植物僅以丙酮/二甲亞碸/Tween® 80之水溶液處理。
在24小時後,藉由以小麥葉銹菌孢子之水懸液噴灑葉片來感染植物。將感染的小麥植物在20℃和100%相對溼度下培養24小時,並接著於20℃和70-80%相對溼度下培養10天。
於接種後11天評估此試驗。0%係表示相當於對照組植物之功效,而100%功效係表示未觀察到疾病。
在此試驗中,下列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在500ppm之活性成分濃度時,顯現介於80%與89%之間的功效:I-02;I-03;VII-02;VII-04。
在此試驗中,下列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在500ppm之活性成分濃度時,顯現介於90%與100%之間的功效:I-05;I-06;VII-03。
實例D:對小麥殼針孢菌(Septoria tritici)(小麥葉枯病)之活體內預防 性試驗
溶劑 5%以體積計之二甲亞碸
10%以體積計之丙酮
乳化劑:1μl Tween® 80(每mg活性成分)
使活性成分成為可溶且於二甲亞碸/丙酮/Tween® 80之混合物中均質化,且接著以水稀釋而得到所欲的濃度。
藉由噴灑如上述所製備的活性成分處理小麥的幼株。對照組植物僅以丙酮/二甲亞碸/Tween® 80之水溶液處理。
在24小時後,藉由以小麥殼針孢菌孢子之水懸液噴灑葉片來感染植物。將感染的小麥植物在18℃和100%相對溼度下培養72小時,並接著於20℃和90%相對溼度下培養21天。
於接種後24天評估此試驗。0%係表示相當於對照組植物之功效,而100%功效係表示未觀察到疾病。
在此試驗中,下列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在500ppm之活性成分濃度時,顯現介於70%與79%之間的功效:VII-01。
在此試驗中,下列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在500ppm之活性成分濃度時,顯現介於80%與89%之間的功效:VII-03。
在此試驗中,下列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在500ppm之活性成分濃度時,顯現介於90%與100%之間的功效:I-02;I-03;I-05;I-06;VII-02;VII-04。
實例E:對瓜類白粉病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葫蘆白粉病)之活體內預防性試驗
溶劑 5%以體積計之二甲亞碸
10%以體積計之丙酮
乳化劑:1μl Tween® 80(每mg活性成分)
使活性成分成為可溶且於二甲亞碸/丙酮/Tween® 80之混合物中均質化,且接著以水稀釋而得到所欲的濃度。
藉由噴灑如上述所製備的活性成分處理小黃瓜的幼株。對照組植物僅以丙酮/二甲亞碸/Tween® 80之水溶液處理。
在24小時後,藉由以瓜類白粉病菌孢子之水懸液噴灑葉片來感染植物。將感染的小黃瓜植物在18℃和100%相對溼度下培養72小時,並接著於20℃和70-80%相對溼度下培養12天。
於接種後15天評估此試驗。0%係表示相當於對照組植物之功效,而100%功效係表示未觀察到疾病。
在此試驗中,下列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在500ppm之活性成分濃度時,顯現介於90%與100%之間的功效:I-01;I-03;I-04;I-05;I-06;VII-01;VII-03;VII-04。
實例F:對菜豆銹病菌(Uromyces appendiculatus)(豆類銹病)之活體內預防性試驗
溶劑 5%以體積計之二甲亞碸
10%以體積計之丙酮
乳化劑:1μl Tween® 80(每mg活性成分)
使活性成分成為可溶且於二甲亞碸/丙酮/Tween® 80之混合物中均質化,且接著以水稀釋而得到所欲的濃度。
藉由噴灑如上述所製備的活性成分處理菜豆的幼株。對照組植物僅以丙酮/二甲亞碸/Tween® 80之水溶液處理。
在24小時後,藉由以菜豆銹病菌孢子之水懸液噴灑葉片來感染植物。將感染的小麥植物在20℃和100%相對溼度下培養24小時,並接著於20℃和70-80%相對溼度下培養10天。
於接種後11天評估此試驗。0%係表示相當於對照組植物之功效,而100%功效係表示未觀察到疾病。
在此試驗中,下列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在500ppm之活性成分濃度時,顯現介於80%與89%之間的功效:I-02。
在此試驗中,下列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在500ppm之活性成分濃度時,顯現介於90%與100%之間的功效:I-05;I-06;VII-04。
實例G:根據本發明之苯基氧基-吡啶基化合物I-03相對於對應的苯基氧基-苯基化合物之比較
化合物I-03:
比較化合物:
實例G1:對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灰黴)之活體內預防性試驗
使試驗的活性成分藉由於丙酮/二甲亞碸/Tween® 80之混合物中均質化而製備,且接著以水稀釋而得到所欲活性物質的濃度。
藉由噴灑如上述所製備的活性成分處理小黃瓜的幼株。對照組植物僅以丙酮/二甲亞碸/Tween® 80之水溶液處理。
在24小時後,藉由以灰葡萄孢孢子之水懸液噴灑葉片來感染植物。將感染的小黃瓜植物在17℃和90%相對溼度下培養4至5天。
於接種後4至5天評估此試驗。0%係表示相當於對照組植物之功效,而100%功效係表示未觀察到疾病。
實例G2:對小麥葉銹菌(Puccinia recondita)(小麥褐腐)之活體內預防性試驗
使試驗的活性成分藉由於丙酮/二甲亞碸/Tween® 80之混合物中均質化而製備,且接著以水稀釋而得到所欲活性物質的濃度。
藉由噴灑如上述所製備的活性成分處理小麥的幼株。對照組植物僅以丙酮/二甲亞碸/Tween® 80之水溶液處理。
在24小時後,藉由以小麥葉銹菌孢子之水懸液噴灑葉片來感染植物。將感染的小麥植物在20℃和100%相對溼度下培養24小時,並接著於20℃和70-80%相對溼度下培養10天。
於接種後11天評估此試驗。0%係表示相當於對照組植物之功效,而100%功效係表示未觀察到疾病。
實例G3:以微生物對ED50-值計算之活體外試驗
溶劑:DMSO
培養基:14.6g無水D-葡萄糖(VWR)、7.1g真菌蛋白腖(Oxoid)、1.4g顆粒狀酵母菌萃取物(Merck),其補充水至總體積1升
接種物 孢子懸浮液
將殺真菌劑溶解於DMSO中,且將溶液用於製備所需範圍之濃度。用於分析中之DMSO最終濃度為以重量計1%。
孢子懸浮液係製備且稀釋為所欲孢子密度。
在液體培養分析中評估殺真菌劑抑制孢子萌發及菌絲體生長之能力,將化合物以所欲濃度添加至具有孢子的培養基中。培育4至7天後,藉由光譜測量菌絲體生長來測定化合物的真菌毒性。藉由比較含有殺真菌劑的孔中的吸光度值與不含殺真菌劑的對照孔中的吸光度來測定真菌生長之抑制。
實例G4:對單囊殼菌屬(Sphaerotheca)試驗(小黃瓜)之活體內預防性試驗
溶劑:24.5以重量計之丙酮
24.5以重量計之二甲基乙醯胺
乳化劑:1以重量計之烷基芳基聚乙二醇醚
為製造合適之活性化合物製劑,1重量份的活性化合物係與所述量的溶劑及乳化劑混合,且以水稀釋濃縮物至所欲的濃度。
為測試預防活性,將活性化合物製劑以所述施用率噴灑幼株。在噴灑的塗層已乾燥後,以瓜類白粉病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之孢子水懸液接種植物。接著將植物置於約23℃和約70%相對溼度下之溫室中。
於接種後7天評估此試驗。0%係表示相當於對照組植物之功效,而100%功效係表示未觀察到疾病。
表:對單囊殼菌屬(Sphaerotheca)試驗(小黃瓜)之活體內預防性試驗
實例G5:對小麥殼針孢菌(Septoria tritici)試驗(小麥)之活體內預防性試驗
溶劑:49重量份之N,N-二甲基乙醯胺
乳化劑:1重量份之烷基芳基聚乙二醇醚
為製造合適之活性化合物製劑,1重量份的活性化合物係與所述量的溶劑及乳化劑混合,且以水稀釋濃縮物至所欲的濃度。
為測試預防活性,將活性化合物或活性化合物組合之製劑以所述施用 率噴灑幼株。在噴灑的塗層已乾燥後,以小麥殼針孢菌之孢子懸浮液噴灑植物,使植物於約20℃和約100%相對溼度下之培養箱中維持48小時,且然後在半透明培養箱中於約15℃和約100%相對溼度下維持60小時,將植物置於約15℃的溫度和約80%相對溼度下之溫室中。
於接種後21天評估此試驗。0%係表示相當於對照組植物之功效,而100%功效係表示未觀察到疾病。
表:活體內預防性小麥殼針孢菌試驗(小麥)
實例G6:活體內治療性小麥殼針孢菌試驗(小麥)
溶劑:49重量份之N,N-二甲基乙醯胺
乳化劑:1重量份之烷基芳基聚乙二醇醚
為製造合適之活性化合物製劑,1重量份的活性化合物係與所述量的溶劑及乳化劑混合,且以水稀釋濃縮物至所欲的濃度。
為測試治療活性,在約20℃的溫度和約1000%相對溼度下之培育箱中以小麥殼針孢菌孢子懸浮液接種幼株48小時。培育48小時後,將活性化合物之製劑以所述施用率噴灑植物。在施用後,使植物在半透明培養箱中於約15C和約100%相對溼度下維持60小時,然後,將植物置於約15℃的溫度和約80%相對溼度下之溫室中。
於接種後21天評估此試驗。0%係表示相當於對照組植物之功效,而100%功效係表示未觀察到疾病。
表:活體內治療性小麥殼針孢菌試驗(小麥)
實例G7:活體內5天預防性小麥殼針孢菌(Septoria tritici)試驗(小麥)
溶劑:49重量份之N,N-二甲基乙醯胺
乳化劑:1重量份之烷基芳基聚乙二醇醚
為製造合適之活性化合物製劑,1重量份的活性化合物係與所述量的溶劑及乳化劑混合,且以水稀釋濃縮物至所欲的濃度。
為測試預防活性,將活性化合物或活性化合物組合之製劑以所述施用率噴灑幼株。在噴灑的塗層已乾燥後,使植物於約15℃溫度和約80%相對溼度下之溫室中,5天之後以小麥殼針孢菌之孢子懸浮液噴灑植物,使植物於約20℃和約100%相對溼度下之培養箱中維持48小時,且然後在半透明培養箱中於約15℃和約100%相對溼度下維持60小時,將植物置於約15℃的溫度和約80%相對溼度下之溫室中。
於接種後21天評估此試驗。0%係表示相當於對照組植物之功效,而100%功效係表示未觀察到疾病。
表:活體內5天預防性小麥殼針孢菌試驗(小麥)

Claims (20)

  1. 一種式(I)之***衍生物, 其中R 1 代表氫、C 1-C 6-烷基、C 2-C 6-烯基、C 2-C 6-炔基、C 3-C 8-環烷基、C 3-C 8-環烷基-C 1-C 4-烷基、苯基、苯基-C 1-C 4-烷基、苯基-C 2-C 4-烯基或苯基-C 2-C 4-炔基,R 2 代表氫、C 1-C 6-烷基、C 2-C 6-烯基、C 2-C 6-炔基、C 3-C 8-環烷基、C 3-C 8-環烷基-C 1-C 4-烷基、苯基、苯基-C 1-C 4-烷基、苯基-C 2-C 4-烯基或苯基-C 2-C 4-炔基,其中R 1及/或R 2之脂族部分(除了環烷基部分以外)可帶有1、2、3個或至多最大可能數目的相同或不同基團R a,其彼此獨立地選自鹵素、CN、硝基、苯基、C 1-C 4-烷氧基及C 1-C 4-鹵烷氧基,其中該苯基可經1、2、3、4或5個彼此獨立地選自下列之取代基取代:鹵素、CN、硝基、C 1-C 4-烷基、C 1-C 4-烷氧基、C 1-C 4-鹵烷基、C 1-C 4-鹵烷氧基,且其中R 1及/或R 2之環烷基及/或苯基部分可帶有1、2、3、4、5個或至多最大數目的相同或不同基團R b,其彼此獨立地選自鹵素、CN、硝基、C 1-C 4-烷基、C 1-C 4-烷氧基、C 1-C 4-鹵烷基及C 1-C 4-鹵烷氧基;各R 4 彼此獨立地代表C 3-C 6-環烷基、C 3-C 6-鹵環烷基、C 1-C 4-烷基-C 3-C 6-環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烯基、C 2-C 6-炔基、C 2-C 6- 鹵炔基、C 1-C 4-烷基硫烷基(sulfanyl)、C 1-C 4-鹵烷基硫烷基、C 1-C 6-烷基磺醯基、C 6-C 10-芳基磺醯基、C 1-C 6-烷基-SO 2NH-、C 6-C 10-芳基-SO 2NH-、甲醯基、含有至多4個選自N、O及S的雜原子之5-、6-或7-員飽和雜環烷基或-C(R 4a)=N-OR 4b,其中R 4a及R 4b彼此獨立地代表氫、C 1-C 6-烷基或苯基;m 為整數且為1、2、3、4或5;Y 代表含有1或2個氮原子作為雜原子之6-員芳族雜環,其選自: 其中Y係經由「U」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I)之O,及Y係經由「V」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I)之CR 1(OR 2)部分,且其中R 代表氫、C 1-C 2-鹵烷基、C 1-C 2-鹵烷氧基、C 1-C 2-烷基羰基或鹵素;各R 3 彼此獨立地代表鹵素、CN、硝基、C 1-C 4-烷基、C 1-C 4-鹵烷基、C 1-C 4-烷氧基或C 1-C 4-鹵烷氧基;n 為整數且為0或1; 及其鹽或N-氧化物。
  2. 根據請求項1之式(I)***衍生物,其中R 1 代表氫、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丁基、環丙基、CF 3、苯甲基、烯丙基、CH 2C≡C-CH 3或CH 2C≡CH,及/或R 2 代表氫,及其鹽或N-氧化物。
  3. 根據請求項1及2中至少一項之式(I)***衍生物,其中各R 4 彼此獨立地代表環丙基、1-氟環丙基、1-氯環丙基、1-甲基環丙基、乙烯基、烯丙基、乙炔基、丙-2-炔基、SCH 3、SCH 2CH 3、SCH 2F、SCHF 2、SCF 3、甲基磺醯基、苯基磺醯基、甲基-SO 2NH-、苯基-SO 2NH-、甲醯基、二氧戊環基(dioxolanyl)、二 烷基或-C(R 4a)=N-OR 4b,其中R 4a及R 4b彼此獨立地代表氫或C 1-C 4-烷基,較佳地氫、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或三級丁基,更佳地氫或甲基,及/或m 為1,及其鹽或N-氧化物。
  4. 根據請求項1至3中至少一項之式(I)***衍生物,其中Y 代表含有1或2個氮原子作為雜原子之6-員芳族雜環,其選自: 其中Y係經由「U」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I)之O,及Y係經由「V」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I)之CR 1(OR 2)部分,且其中R、R 3及n係根據請求項1所定義,及其鹽或N-氧化物。
  5. 根據請求項1至4中至少一項之式(I)***衍生物,其中R 代表CF 3或Cl,及/或n 為0及其鹽或N-氧化物。
  6. 根據請求項1之式(I)***衍生物,其中R 1 代表氫或C 1-C 4-烷基;R 2 代表氫;R 4 代表環丙基、乙炔基、SCH 3、SCF 3、甲醯基、1,3-二氧戊環-2-基或-C(R 4a)=N-OR 4b,其中R 4a代表氫,且R 4b代表氫;m 為1;Y 代表 其中Y係經由「U」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I)之O,及Y係經由「V」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I)之CR 1(OR 2)部分,且R 代表C 1-鹵烷基、F或Cl; n 為0;及其鹽或N-氧化物。
  7. 根據請求項1至6中至少一項之式(I)***衍生物,其中R 4係位於式(I)的苯基部分之第4位置,及其鹽或N-氧化物。
  8. 根據請求項1至7中至少一項之式(I)***衍生物,其中Y 代表 其中Y係經由「U」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I)之O,及Y係經由「V」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I)之CR 1(OR 2)部分,及其鹽或N-氧化物。
  9. 一種式(VII)化合物, 其中各R 4 彼此獨立地代表C 3-C 6-環烷基、C 3-C 6-鹵環烷基、C 1-C 4-烷基-C 3-C 6-環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烯基、C 2-C 6-炔基、C 2-C 6-鹵炔基、C 1-C 4-烷基硫烷基、C 1-C 4-鹵烷基硫烷基、C 1-C 6-烷基磺醯基、C 6-C 10-芳基磺醯基、C 1-C 6-烷基-SO 2NH-、C 6-C 10-芳基-SO 2NH-,甲醯基、含有至多4個選自N、O及S的雜原子之5-、6-或7-員飽和雜環烷基、或-C(R 4a)=N-OR 4b,其中R 4a及R 4b彼此 獨立地代表氫、C 1-C 6-烷基或苯基;m 為一整數或為1、2、3、4或5;Y 代表含有1或2個氮原子作為雜原子之6-員芳族雜環,其選自: 其中Y係經由「U」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VII)之O,及Y係經由「V」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VII)之C(O)CH 2-部分,且其中R 代表氫、C 1-C 2-鹵烷基、C 1-C 2-鹵烷氧基,C 1-C 2-烷基羰基或鹵素;各R 3 彼此獨立地代表鹵素、CN、硝基、C 1-C 4-烷基、C 1-C 4-鹵烷基、C 1-C 4-烷氧基或C 1-C 4-鹵烷氧基;n 為一整數且為0或1;及其鹽或N-氧化物。
  10. 一種防治有害微生物、較佳防治植物病原性有害真菌之組成物,其包含至少一種根據請求項1、2、3、4、5、6、7或8之式(I)化合物及/或至少一種根據請求項9之式(VII)化合物,及至少一種增量劑及/或界面活性劑。
  11. 一種於作物保護及材料保護上防治有害微生物之方法,其特徵在於將至少一種根據請求項1、2、3、4、5、6、7或8之式(I)化合物及/或至少一種根據請求項9之式(VII)化合物及/或根據請求項10之組成物施用於有害微生物及/或其等棲息處。
  12. 一種至少一種根據請求項1、2、3、4、5、6、7或8之式(I)化合物及 /或至少一種根據請求項9之式(VII)化合物及/或根據請求項10之組成物之用途,其係用於作物保護及材料保護上防治有害微生物,較佳地植物病原性有害真菌。
  13. 一種(V)化合物, 其中R 1 代表氫、C 1-C 6-烷基、C 2-C 6-烯基、C 2-C 6-炔基、C 3-C 8-環烷基、C 3-C 8-環烷基-C 1-C 4-烷基、苯基、苯基-C 1-C 4-烷基、苯基-C 2-C 4-烯基或苯基-C 2-C 4-炔基,其中R 1之脂族部分(除了環烷基部分以外)可帶有1、2、3個或至多最大可能數目的相同或不同基團R a,其彼此獨立地選自鹵素、CN、硝基、苯基、C 1-C 4-烷氧基及C 1-C 4-鹵烷氧基,其中該苯基可經1、2、3、4或5個選自下列之取代基取代:鹵素、CN、硝基、C 1-C 4-烷基、C 1-C 4-烷氧基、C 1-C 4-鹵烷基、C 1-C 4-鹵烷氧基,且其中R 1之環烷基及/或苯基部分可帶有1、2、3、4、5個或至多最大數目的相同或不同基團R b,其彼此獨立地選自鹵素、CN、硝基、C 1-C 4-烷基、C 1-C 4-烷氧基、C 1-C 4-鹵烷基及C 1-C 4-鹵烷氧基;各R 4 彼此獨立地代表C 3-C 6-環烷基、C 3-C 6-鹵環烷基、C 1-C 4-烷基-C 3-C 6-環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烯基、C 2-C 6-炔基、C 2-C 6-鹵炔基、C 1-C 4-烷基硫烷基、C 1-C 4-鹵烷基硫烷基、C 1-C 6-烷基磺 醯基、C 6-C 10-芳基磺醯基、C 1-C 6-烷基-SO 2NH-、C 6-C 10-芳基-SO 2NH-、甲醯基、含有至多4個選自N、O及S的雜原子之5-、6-或7-員飽和雜環烷基或-C(R 4a)=N-OR 4b,其中R 4a及R 4b彼此獨立地代表氫、C 1-C 6-烷基或苯基;m 為一整數且為1、2、3、4或5;Y 代表含有1或2個氮原子作為雜原子之6-員芳族雜環,其選自: 其中Y係經由「U」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V)之O,及Y係經由「V」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V)之C(O)R 1部分,且其中R 代表氫、C 1-C 2-鹵烷基、C 1-C 2-鹵烷氧基,C 1-C 2-烷基羰基或鹵素;各R 3 彼此獨立地代表鹵素、CN,硝基、C 1-C 4-烷基、C 1-C 4-鹵烷基、C 1-C 4-烷氧基或C 1-C 4-鹵烷氧基;n 為一整數且為0或1;及其鹽或N-氧化物。
  14. 根據請求項13之式(V)化合物,其中R 1為甲基。
  15. 一種式(VI)化合物, 其中 Hal 代表F、Cl、Br或I;各R 4 彼此獨立地代表C 3-C 6-環烷基、C 3-C 6-鹵環烷基、C 1-C 4-烷基-C 3-C 6-環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烯基、C 2-C 6-炔基、C 2-C 6-鹵炔基、C 1-C 4-烷基硫烷基、C 1-C 4-鹵烷基硫烷基、C 1-C 6-烷基磺醯基、C 6-C 10-芳基磺醯基、C 1-C 6-烷基-SO 2NH-、C 6-C 10-芳基-SO 2NH-、甲醯基、含有至多4個選自N、O及S的雜原子之5-、6-或7-員飽和雜環烷基或-C(R 4a)=N-OR 4b,其中R 4a及R 4b彼此獨立地代表氫、C 1-C 6-烷基或苯基;m 為一整數且為1、2、3、4或5;Y 代表含有1或2個氮原子作為雜原子之6-員芳族雜環,其選自: 其中Y係經由「U」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VI)之O,及Y係經由「V」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VI)之C(O)CH 2Hal部分,且其中R 代表氫、C 1-C 2-鹵烷基、C 1-C 2-鹵烷氧基、C 1-C 2-烷基羰基或鹵素;各R 3 彼此獨立地代表鹵素、CN、硝基、C 1-C 4-烷基、C 1-C 4-鹵烷基、C 1-C 4-烷氧基或C 1-C 4-鹵烷氧基;n 為一整數且為0或1;及其鹽或N-氧化物。
  16. 一種式(IX)化合物, 其中R 1 代表氫、C 1-C 6-烷基、C 2-C 6-烯基、C 2-C 6-炔基、C 3-C 8-環烷基、C 3-C 8-環烷基-C 1-C 4-烷基、苯基、苯基-C 1-C 4-烷基、苯基-C 2-C 4-烯基或苯基-C 2-C 4-炔基、其中R 1之脂族部分(除了環烷基部分以外)可帶有1、2、3個或至多最大可能數目的相同或不同基團R a,其彼此獨立地選自鹵素、CN、硝基、苯基、C 1-C 4-烷氧基及C 1-C 4-鹵烷氧基,其中該苯基可經1、2、3、4或5個選自下列之取代基取代:鹵素、CN、硝基、C 1-C 4-烷基、C 1-C 4-烷氧基、C 1-C 4-鹵烷基、C 1-C 4-鹵烷氧基,且其中R 1之環烷基及/或苯基部分可帶有1、2、3、4、5個或至多最大數目的相同或不同基團R b,其彼此獨立地選自鹵素、CN、硝基、C 1-C 4-烷基、C 1-C 4-烷氧基、C 1-C 4-鹵烷基及C 1-C 4-鹵烷氧基;各R 4 彼此獨立地代表C 3-C 6-環烷基、C 3-C 6-鹵環烷基、C 1-C 4-烷基-C 3-C 6-環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烯基、C 2-C 6-炔基、C 2-C 6-鹵炔基、C 1-C 4-烷基硫烷基、C 1-C 4-鹵烷基硫烷基、C 1-C 6-烷基磺醯基、C 6-C 10-芳基磺醯基、C 1-C 6-烷基-SO 2NH-、C 6-C 10-芳基-SO 2NH-、甲醯基、含有至多4個選自N、O及S的雜原子之5-、6-或7-員飽和雜環烷基或-C(R 4a)=N-OR 4b,其中R 4a及R 4b彼此獨立地代表氫、C 1-C 6-烷基或苯基; m 為一整數且為1、2、3、4或5;Y 代表含有1或2個氮原子作為雜原子之6-員芳族雜環,其選自: 其中Y係經由「U」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IX)之O,及Y係經由「V」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IX)之氧 (oxirane)部分,且其中R 代表氫、C 1-C 2-鹵烷基、C 1-C 2-鹵烷氧基,C 1-C 2-烷基羰基或鹵素;各R 3 彼此獨立地代表鹵素、CN、硝基、C 1-C 4-烷基、C 1-C 4-鹵烷基、C 1-C 4-烷氧基或C 1-C 4-鹵烷氧基;n 為一整數且為0或1;及其鹽或N-氧化物。
  17. 一種式(X)化合物, 其中R 1 代表氫、C 1-C 6-烷基、C 2-C 6-烯基、C 2-C 6-炔基、C 3-C 8-環烷基、C 3-C 8-環烷基-C 1-C 4-烷基、苯基、苯基-C 1-C 4-烷基、苯基-C 2-C 4-烯基或苯基-C 2-C 4-炔基;R 2 代表氫、C 1-C 6-烷基、C 2-C 6-烯基、C 2-C 6-炔基、C 3-C 8-環烷基、C 3-C 8-環烷基-C 1-C 4-烷基、苯基、苯基-C 1-C 4-烷基、苯基-C 2-C 4-烯基或苯基-C 2-C 4-炔基; 其中R 1及/或R 2之脂族部分(除了環烷基部分以外)可帶有1、2、3個或至多最大可能數目的相同或不同基團R a,其彼此獨立地選自鹵素、CN、硝基、苯基、C 1-C 4-烷氧基及C 1-C 4-鹵烷氧基,其中該苯基可經1、2、3、4或5個彼此獨立地選自下列之取代基取代:鹵素、CN、硝基、C 1-C 4-烷基、C 1-C 4-烷氧基、C 1-C 4-鹵烷基、C 1-C 4-鹵烷氧基,且其中R 1及/或R 2之環烷基及/或苯基部分可帶有1、2、3、4、5個或至多最大數目的相同或不同基團R b,其彼此獨立地選自鹵素、CN、硝基、C 1-C 4-烷基、C 1-C 4-烷氧基、C 1-C 4-鹵烷基及C 1-C 4-鹵烷氧基;各R 4 彼此獨立地代表C 3-C 6-環烷基、C 3-C 6-鹵環烷基、C 1-C 4-烷基-C 3-C 6-環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烯基、C 2-C 6-炔基、C 2-C 6-鹵炔基、C 1-C 4-烷基硫烷基、C 1-C 4-鹵烷基硫烷基、C 1-C 6-烷基磺醯基、C 6-C 10-芳基磺醯基、C 1-C 6-烷基-SO 2NH-、C 6-C 10-芳基-SO 2NH-、甲醯基、含有至多4個選自N、O及S的雜原子之5-、6-或7-員飽和雜環烷基或-C(R 4a)=N-OR 4b,其中R 4a及R 4b彼此獨立地代表氫、C 1-C 6-烷基或苯基;m 為一整數且為1、2、3、4或5;Y 代表含有1或2個氮原子作為雜原子之6-員芳族雜環,其選自: 其中Y係經由「U」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X)之O,及Y係經由「V」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X)之C(R 1)(OR 2)(CH 2OH) 部分,且其中R 代表氫、C 1-C 2-鹵烷基、C 1-C 2-鹵烷氧基、C 1-C 2-烷基羰基或鹵素;各R 3 彼此獨立地代表鹵素、CN、硝基、C 1-C 4-烷基、C 1-C 4-鹵烷基、C 1-C 4-烷氧基或C 1-C 4-鹵烷氧基;n 為一整數且為0或1;及其鹽或N-氧化物。
  18. 一種式(XI)化合物, 其中LG 代表鹵素、-OSO 2-C 1-C 6-烷基、-OSO 2-芳基、-OSO 2-O-C 1-C 6-烷基、-OSO 2-O-芳基、-OSO 2-NR AR A,其中“烷基”可帶有1、2、3個或至多最大可能數目的相同或不同的基團R D1,且其中“芳基”可帶有1、2、3個或至多最大可能數目的相同或不同的基團R D2;其中R D1 代表鹵素、CN、硝基、C 1-C 4-烷氧基或C 1-C 4-鹵烷氧基;R D2 代表鹵素、CN、硝基、C 1-C 4-烷基、C 1-C 4-鹵烷基、C 1-C 4-烷氧基或C 1-C 4-鹵烷氧基;各R A 彼此獨立地代表氫、C 1-C 6-烷基、C 2-C 6-烯基、C 2-C 6-炔基、C 3-C 8-環烷基、C 3-C 8-環烷基-C 1-C 4-烷基、苯基、苯基-C 1-C 4-烷基、苯基-C 2-C 4-烯基或苯基-C 2-C 4-炔基,其中R A之脂族部分(除了環烷基部分以外)可帶有1、2、 3個或至多最大可能數目的相同或不同基團R c,其彼此獨立地選自鹵素、CN、硝基、苯基、C 1-C 4-烷氧基及C 1-C 4-鹵烷氧基,其中該苯基可經1、2、3、4或5個彼此獨立地選自下列之取代基取代:鹵素、CN、硝基、C 1-C 4-烷基、C 1-C 4-烷氧基、C 1-C 4-鹵烷基、C 1-C 4-鹵烷氧基;且其中R A之環烷基及/或苯基部分可帶有1、2、3、4、5個或至多最大數目的相同或不同基團R d,其彼此獨立地選自鹵素、CN、硝基、C 1-C 4-烷基、C 1-C 4-烷氧基、C 1-C 4-鹵烷基及C 1-C 4-鹵烷氧基;R 1 代表氫、C 1-C 6-烷基、C 2-C 6-烯基、C 2-C 6-炔基、C 3-C 8-環烷基、C 3-C 8-環烷基-C 1-C 4-烷基、苯基、苯基-C 1-C 4-烷基、苯基-C 2-C 4-烯基或苯基-C 2-C 4-炔基;R 2 代表氫、C 1-C 6-烷基、C 2-C 6-烯基、C 2-C 6-炔基、C 3-C 8-環烷基、C 3-C 8-環烷基-C 1-C 4-烷基、苯基、苯基-C 1-C 4-烷基、苯基-C 2-C 4-烯基或苯基-C 2-C 4-炔基;其中R 1及/或R 2之脂族部分(除了環烷基部分以外)可帶有1、2、3個或至多最大可能數目的相同或不同基團R a,其彼此獨立地選自鹵素、CN、硝基、苯基、C 1-C 4-烷氧基及C 1-C 4-鹵烷氧基,其中該苯基可經1、2、3、4或5個選自下列之取代基取代:鹵素、CN、硝基、C 1-C 4-烷基、C 1-C 4-烷氧基、C 1-C 4-鹵烷基、C 1-C 4-鹵烷氧基,且其中R 1及/或R 2之環烷基及/或苯基部分可帶有1、2、3、4、5個或至多最大數目的相同或不同基團R b,其彼此獨立地選自鹵素、CN、硝基、C 1-C 4-烷基、C 1-C 4-烷氧基、C 1-C 4-鹵烷基 及C 1-C 4-鹵烷氧基;各R 4 彼此獨立地代表C 3-C 6-環烷基、C 3-C 6-鹵環烷基、C 1-C 4-烷基-C 3-C 6-環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烯基、C 2-C 6-炔基、C 2-C 6-鹵炔基、C 1-C 4-烷基硫烷基、C 1-C 4-鹵烷基硫烷基、C 1-C 6-烷基磺醯基、C 6-C 10-芳基磺醯基、C 1-C 6-烷基-SO 2NH-、C 6-C 10-芳基-SO 2NH-、甲醯基、含有至多4個選自N、O及S的雜原子之5-、6-或7-員飽和雜環烷基或-C(R 4a)=N-OR 4b,其中R 4a及R 4b彼此獨立地代表氫、C 1-C 6-烷基或苯基;m 為一整數且為1、2、3、4或5;Y 代表含有1或2個氮原子作為雜原子之6-員芳族雜環,其選自: 其中Y係經由「U」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XI)之O,及Y係經由「V」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XI)之C(R 1)(OR 2)(CH 2LG)部分,且其中R 代表氫、C 1-C 2-鹵烷基、C 1-C 2-鹵烷氧基,C 1-C 2-烷基羰基或鹵素;各R 3 彼此獨立地代表鹵素、CN、硝基、C 1-C 4-烷基、C 1-C 4-鹵烷基、C 1-C 4-烷氧基或C 1-C 4-鹵烷氧基;n 為一整數且為0或1;及其鹽或N-氧化物。
  19. 一種式(XVI)化合物, 其中各R 4 彼此獨立地代表C 3-C 6-環烷基、C 3-C 6-鹵環烷基、C 1-C 4-烷基-C 3-C 6-環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烯基、C 2-C 6-炔基、C 2-C 6-鹵炔基、C 1-C 4-烷基硫烷基、C 1-C 4-鹵烷基硫烷基、C 1-C 6-烷基磺醯基、C 6-C 10-芳基磺醯基、C 1-C 6-烷基-SO 2NH-、C 6-C 10-芳基-SO 2NH-,甲醯基、含有至多4個選自N、O及S的雜原子之5-、6-或7-員飽和雜環烷基或-C(R 4a)=N-OR 4b,其中R 4a及R 4b彼此獨立地代表氫、C 1-C 6-烷基或苯基;m 為一整數且為1、2、3、4或5;Y 代表含有1或2個氮原子作為雜原子之6-員芳族雜環,其選自: 其中Y係經由「U」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XVI)之O,及Y係經由「V」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XVI)之醯胺部分,且其中R 代表氫、C 1-C 2-鹵烷基、C 1-C 2-鹵烷氧基、C 1-C 2-烷基羰基或鹵素;各R 3 彼此獨立地代表鹵素、CN、硝基、C 1-C 4-烷基、C 1-C 4-鹵烷基、C 1-C 4-烷氧基或C 1-C 4-鹵烷氧基; n 為一整數且為0或1;R 6,R 7 彼此獨立地代表C 1-C 6-烷基或C 3-C 8-環烷基;及其鹽或N-氧化物。
  20. 一種式(XXI)化合物, 其中各R 4 彼此獨立地代表C 3-C 6-環烷基、C 3-C 6-鹵環烷基、C 1-C 4-烷基-C 3-C 6-環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烯基、C 2-C 6-炔基、C 2-C 6-鹵炔基、C 1-C 4-烷基硫烷基、C 1-C 4-鹵烷基硫烷基、C 1-C 6-烷基磺醯基、C 6-C 10-芳基磺醯基、C 1-C 6-烷基-SO 2NH-、C 6-C 10-芳基-SO 2NH-、甲醯基、含有至多4個選自N、O及S的雜原子之5-、6-或7-員飽和雜環烷基或-C(R 4a)=N-OR 4b,其中R 4a及R 4b彼此獨立地代表氫、C 1-C 6-烷基或苯基;m 為一整數且為1、2、3、4或5;Y 代表含有1或2個氮原子作為雜原子之6-員芳族雜環,其選自: 其中Y係經由「U」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XXI)之O,及Y係經由「V」所識別的鍵結連接至式(XXI)之C(OR 9)=CHR 10部分,且其中R 代表氫、C 1-C 2-鹵烷基、C 1-C 2-鹵烷氧基、C 1-C 2-烷基羰基或 鹵素;各R 3 彼此獨立地代表鹵素、CN、硝基、C 1-C 4-烷基、C 1-C 4-鹵烷基、C 1-C 4-烷氧基或C 1-C 4-鹵烷氧基;n 為一整數且為0或1;R 9 代表C 1-C 6-烷基或C 3-C 8-環烷基,較佳地甲基、乙基或環丙基;R 10 代表C 2-C 6-烷基,較佳地乙基、正丙基或異丙基;及其鹽或N-氧化物。
TW107104093A 2017-02-08 2018-02-06 新穎之***衍生物 TW2018419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7155158 2017-02-08
??17155158.3 2017-02-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41901A true TW201841901A (zh) 2018-12-01

Family

ID=579951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4093A TW201841901A (zh) 2017-02-08 2018-02-06 新穎之***衍生物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045967A1 (zh)
EP (1) EP3580218A1 (zh)
TW (1) TW201841901A (zh)
WO (1) WO20181459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39094A1 (en) * 2018-08-24 2020-02-27 Xeniopro GmbH Phenoxy(hetero)aryl ethers of 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y
EP3666759A1 (en) * 2018-12-10 2020-06-17 Bayer Aktiengesellschaft Preparation of 6-halo-2-(haloalkyl)-3-acylpyridines and intermediates therefor
EP3620052A1 (en) * 2018-12-12 2020-03-11 Bayer Aktiengesellschaft Use of phenoxypyridinyl-substituted (1h-1,2,4-triazol-1-yl)alcohols for controlling fungicidal diseases in maiz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72417A (en) 1979-05-22 1981-06-09 Cargill, Incorporated Stable protective seed coating
US4245432A (en) 1979-07-25 1981-01-20 Eastman Kodak Company Seed coatings
BG48681A3 (en) 1982-12-14 1991-04-15 Ciba Geigy Ag Fungicide means
DE3315681A1 (de) 1983-04-29 1984-10-31 Bayer Ag, 5090 Leverkusen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oxiranen
GB2143815B (en) 1983-05-19 1988-01-20 Ciba Geigy Ag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micro biocidal 1-triazolylethyl ether derivatives
DE3801233A1 (de) 1987-01-21 1988-08-04 Ciba Geigy Ag Mikrobizides mittel
DE3860278D1 (de) 1987-01-21 1990-08-09 Ciba Geigy Ag Mikrobizides mittel.
US4808430A (en) 1987-02-27 1989-02-28 Yazaki Corporation Method of applying gel coating to plant seeds
DE3716558A1 (de) 1987-05-18 1988-12-01 Bayer Ag Hydroxyalkyl-azolyl-derivate
US4949720A (en) 1988-09-20 1990-08-21 Medtronic, Inc.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the lead current in a pacemaker
DE4003180A1 (de) 1990-02-03 1991-08-08 Bayer Ag Halogenallyl-azolyl-derivate
DE4018927A1 (de) 1990-06-13 1991-12-19 Bayer Ag Azolyl-propanol-derivate
EP0470466A3 (en) 1990-08-09 1992-07-29 Bayer Ag Halogenalkyl-azolyl derivatives
US5876739A (en) 1996-06-13 1999-03-02 Novartis Ag Insecticidal seed coating
US6503904B2 (en) 1998-11-16 2003-01-07 Syngenta Crop Protection, Inc. Pesticidal composition for seed treatment
US6660690B2 (en) 2000-10-06 2003-12-09 Monsanto Technology, L.L.C. Seed treatment with combinations of insecticides
US20020134012A1 (en) 2001-03-21 2002-09-26 Monsanto Technology, L.L.C.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release of agricultural active ingredients from treated plant seeds
DE10150614A1 (de) 2001-10-12 2003-04-30 Clariant Gmbh Verfahren zur metallorganischen Herstellung organischer Zwischenprodukte über Halogen-Metall-Austauschreaktionen
US20030166476A1 (en) 2002-01-31 2003-09-04 Winemiller Mark D. Lubricating oil compositions with improved friction properties
ES2286679T3 (es) 2003-08-20 2007-12-01 Eli Lilly And Company Compuestos, procedimientos y formulaciones para la liberacion oral de un compuesto de peptido de tipo glucagon (glp)-1 o un peptido agonist a del receptor de melanocortina 4 (mc4).
WO2005040112A1 (en) 2003-10-14 2005-05-06 Oxagen Limited Compounds with pgd2 antagonist activity
NZ566180A (en) 2005-07-29 2011-04-29 Resverlogix Corp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mplex diseases and their delivery by insertable medical devices
US20090170886A1 (en) 2005-08-08 2009-07-02 Pfizer Inc Androgen modulators
US8076125B2 (en) 2005-11-15 2011-12-13 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Imagewise patterning of films and devices comprising the same
CN101225074A (zh) 2007-01-18 2008-07-23 青岛科技大学 一类含芳醚三氮唑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
GB0719559D0 (en) 2007-10-05 2007-11-14 Senexis Ltd Compounds
WO2010146116A1 (en) 2009-06-18 2010-12-23 Basf Se Triazole compounds carrying a sulfur substituent
WO2010146115A1 (en) 2009-06-18 2010-12-23 Basf Se Triazole compounds carrying a sulfur substituent
MA33361B1 (fr) 2009-06-18 2012-06-01 Basf Se Composés de triazole portant un substituant soufré
CN102762560A (zh) 2009-12-21 2012-10-31 诺瓦提斯公司 二取代的杂芳基-稠合的吡啶
US8754099B2 (en) 2010-01-15 2014-06-17 Merck Sharp & Dohme Corp Oxadiazole beta carboline derivatives as antidiabetic compounds
CN102917704A (zh) 2010-04-08 2013-02-06 默沙东公司 可用作faah调节剂的噁唑衍生物
JP5789340B2 (ja) 2011-07-13 2015-10-07 ビーエーエスエフ アグロ ベー.ブイ. 殺菌性置換2−[2−ハロゲンアルキル−4−(フェノキシ)−フェニル]−1−[1,2,4]トリアゾール−1−イル−エタノール化合物
US9137996B2 (en) 2011-07-15 2015-09-22 Basf Se Fungicidal alkyl- and aryl-substituted 2[-2-chloro-4-(dihalo-phenoxy)-phenyl]-1-[1,2,4]triazol-1-yl-ethanol compounds
EP2731936A1 (en) 2011-07-15 2014-05-21 Basf Se Fungicidal phenylalkyl-substituted 2-[2-chloro-4-(4-chloro-phenoxy)-phenyl]-1-[1,2,4]triazol-1-yl-ethanol compounds
CA2840284A1 (en) 2011-07-15 2013-01-24 Basf Se Fungicidal alkyl-substituted 2-[2-chloro-4-(4-chloro-phenoxy)-phenyl]-1-[1,2,4]triazol-1-yl-ethanol compounds
EP2744789A1 (en) 2011-08-15 2014-06-25 Basf Se Fungicidal substituted 1-{2-[2-halo-4-(4-halogen-phenoxy)-phenyl]-2-alkoxy-hexyl}-1h [1,2,4]triazole compounds
AU2012296890A1 (en) 2011-08-15 2014-02-20 Basf Se Fungicidal substituted 1-{2-[2-halo-4-(4-halogen-phenoxy)-phenyl ]-2-alkoxy-2-cyclyl-ethyl}-1H [1,2,4]triazole compounds
JP2014529594A (ja) 2011-08-15 2014-11-13 ビーエーエスエフ ソシエタス・ヨーロピアBasf Se 殺菌性置換1−{2−シクリルオキシ−2−[2−ハロ−4−(4−ハロゲン−フェノキシ)−フェニル]−エチル}−1h−[1,2,4]トリアゾール化合物
AU2012296885A1 (en) 2011-08-15 2014-03-06 Basf Se Fungicidal substituted 1-{2-[2-halo-4-(4-halogen-phenoxy)-phenyl-2-alkynyloxy-ethyl}-1H-[1,2,4]triazole compounds
EP2744790B1 (en) 2011-08-15 2016-04-27 Basf Se Fungicidal substituted 1-{2-[2-halo-4-(4-halogen-phenoxy)-phenyl]-2-alkoxy-2-alkynyl/alkenyl-ethyl}-1h-[1,2,4]triazole compounds
MX2014000511A (es) 2011-08-15 2014-02-19 Basf Se Compuestos fungicidas de 1-{2-[2-halo-4-(4-halogen-fenoxi)-fenil]- 2-etoxi-etil}-1h-[1,2,4]triazol sustituidos.
BR112014003597A2 (pt) 2011-08-15 2017-03-21 Basf Se composto da fórmula i, processo de preparação de compostos da fórmula i, composto da fórmula xii, composto das fórmulas viii e xi, composição agroquímica, uso de compostos da fórmula i ou viii e semente revestida com pelo menos um composto da fórmula i ou viii
EA201491386A1 (ru) * 2012-01-20 2014-11-28 Вайамет Фармасьютикалс, Инк. Соединения, ингибирующие металлоферменты
BR112015012003A2 (pt) 2012-11-27 2018-05-15 Basf Se compostos de fórmula i, composição, utilização de um composto, método para o combate dos fungos nocivos, semente, processo para a preparação dos compostos e compostos intermediários
WO2015136947A1 (en) * 2014-03-14 2015-09-17 Raqualia Pharma Inc. Azaspiro derivatives as trpm8 antagonists
CA2945674A1 (en) * 2014-04-15 2015-10-22 Dow Agrosciences Llc Metalloenzyme inhibitor compounds as fungicides
TN2018000054A1 (en) 2015-08-14 2019-07-08 Bayer Cropscience Ag Triazole derivatives, intermediates thereof and their use as fungicid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045967A1 (en) 2020-02-13
WO2018145934A1 (en) 2018-08-16
EP3580218A1 (en) 2019-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20507579A (ja) 1−(フェノキシ−ピリジニル)−2−(1,2,4−トリアゾール−1−イル)−エタノール誘導体を含む有害微生物を制御するための組成物
US20200045972A1 (en) Novel 5-substituted imidazolylmethyl derivatives
TW201835037A (zh) 苯脒及其作為殺菌劑之用途
TW201841901A (zh) 新穎之***衍生物
TW201641493A (zh) 新穎***衍生物
TW201833073A (zh) 苯氧基苯基脒及其作為殺真菌劑的用途
AU2017333333A1 (en) 5-substituted imidazolylmethyldioxolane derivatives as fungiciides
US20200039973A1 (en) Novel 5-substituted imidazolylmethyl derivatives
TW201841902A (zh) 新穎之***硫酮衍生物
EP3421460A1 (en) 2-[(4-alkylphenoxy)-pyridinyl]-1-(1,2,4-triazol-1-yl)alkan-2-ol fungicides
WO2018054829A1 (en) Novel triazole derivatives and their use as fungicides
US20190211002A1 (en) Novel triazole derivatives
US20190218187A1 (en) Novel 5-substituted imidazolylmethyl derivatives
US20190218188A1 (en) Novel 5-substituted imidazole derivatives
CA3038401A1 (en) 5-substituted imidazolylmethyloxirane derivatives as fungicides
TW201841906A (zh) 新穎***衍生物
AU2017327356A1 (en) Active compound combinations comprising a 5-substituted imidazole derivative
WO2018060070A1 (en) Novel triazole derivat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