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39764A - 干擾素β抗體及其用途 - Google Patents

干擾素β抗體及其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39764A
TW201739764A TW106114362A TW106114362A TW201739764A TW 201739764 A TW201739764 A TW 201739764A TW 106114362 A TW106114362 A TW 106114362A TW 106114362 A TW106114362 A TW 106114362A TW 201739764 A TW201739764 A TW 20173976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dr
antibody
seq
antigen
binding fragm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43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76808B (zh
Inventor
史帝法諾 V 古拉
克里斯汀 華爾德
珍娜 伊莉莎白 布爾曼
朱安 卡洛斯 阿爾曼葛羅
史瑞庫瑪 R 柯丹卡提爾
史蒂芬 A 格林伯格
愛德華 羅蘭 拉發利
艾瑞克 M 班尼特
莉迪雅 莫斯亞克
詹姆士 佩瑞 霍爾
安東尼 約翰 科耶
Original Assignee
輝瑞大藥廠
美國布萊翰婦女醫院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輝瑞大藥廠, 美國布萊翰婦女醫院 filed Critical 輝瑞大藥廠
Publication of TW2017397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97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68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680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4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cytokines, lymphokines or interfer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4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cytokines, lymphokines or interferons
    • C07K16/249Interfer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7/00Drugs for dermatological disord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9/00Drugs for skeletal disorders
    • A61P19/02Drugs for skeletal disorders for joint disorders, e.g. arthritis, arthrosi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1/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muscular or neuromuscular syste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9/00Non-central analgesic, antipyretic or antiinflammatory agents, e.g. antirheumatic agents;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7/00Drugs for immunological or allergic disorders
    • A61P37/02Immunomodula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7/00Drugs for immunological or allergic disorders
    • A61P37/02Immunomodulators
    • A61P37/04Immunostimul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43/00Drugs for specific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1P1/00-A61P41/00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2039/50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comprising antibod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2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taxonomic origin
    • C07K2317/24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taxonomic origin containing regions, domains or residues from different species, e.g. chimeric, humanized or veneer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3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aspects of specificity or valency
    • C07K2317/33Crossreactivity, e.g. for species or epitope, or lack of said crossreactivit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3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aspects of specificity or valency
    • C07K2317/34Identification of a linear epitope shorter than 20 amino acid residues or of a conformational epitope defined by amino acid residu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1Complete heavy chain or Fd fragment, i.e. VH + CH1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15Complete light chain, i.e. VL + C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5Fab or Fab'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6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variable (Fv) region, i.e. VH and/or VL
    • C07K2317/565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 [CD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7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effect upon binding to a cell or to an antigen
    • C07K2317/76Antagonist effect on antigen, e.g. neutralization or inhibition of bind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9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pharmaco)kinetic aspects or by stability of the immunoglobulin
    • C07K2317/92Affinity (KD), association rate (Ka), dissociation rate (Kd) or EC50 valu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9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pharmaco)kinetic aspects or by stability of the immunoglobulin
    • C07K2317/94Stability, e.g. half-life, pH, temperature or enzyme-resistanc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Rheumatology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Pain & Pain Management (AREA)
  • Neurology (AREA)
  • Peptides Or Protein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Antibodies Or Antigens For Use As Internal Diagnostic Agents (AREA)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特異性結合至干擾素b (IFNb)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此等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可用於各種治療或診斷目的。

Description

干擾素β抗體及其用途
細胞介素之干擾素(IFN)家族係最初因其等保護細胞不受病毒感染而發現,但現知曉進化上保守之細胞介素之此家族可引起廣泛反應。該家族係由I型、II型及III型IFN子家族組成,及I型IFN係所有細胞介素家族中最豐富的。該等人類I型IFN係由針對IFNa子類型之13個基因,加針對IFNb、IFNw、IFNk及IFNe中之各者之單一基因進行編碼。IFNb及數個IFNa同功異型體係I型IFN之最佳研究。大多數IFNa蛋白質與共通IFNa序列共用78至98%同一性,及IFNb與共通IFNa序列共用~35%同一性。IFNb係經天然醣化,然而IFNa同功異型體係通常僅經微弱醣化。所有I型IFN結合至細胞表面II類別細胞介素受體IFNAR (其係由兩條鏈IFNAR1及IFNAR2組成)。IFNa具有2至3小時之血清半衰期,但IFNb係疏水性的且在血清中幾乎偵測不到,及此等特徵係與IFNa係全身有效,然而IFNb以自分泌/旁分泌方式於局部位點起作用之見解一致。 IFN產生可藉由曝露於與微生物衍生之病原體相關聯之分子模式(包括微生物核酸、脂質、蛋白質及脂蛋白)加以刺激。然而,越來越多之證據表明IFN產生亦可藉由在疾病過程期間釋放之內源性自組分加以刺激,及此在全身性紅斑狼瘡(SLE)及諸如皮肌炎(DM)之其他風濕性疾病之情況中係特別相關的。I型IFN表現之病理學過度產生通常以SLE為特徵,及IFNa在來自有限數量之SLE病患之血清中係可偵測的。 如由使用抗-IFNAR抗體阿尼法魯單抗之臨床結果證實,越來越多之證據亦指出干擾素調節基因(IRG)表現於SLE疾病活性/嚴重性之表現形式中之重要性。在安慰劑對照之2期研究中,阿尼法魯單抗跨多個臨床終點減小疾病嚴重性,而在該研究中所測試之兩個劑量下同時抑制約90%之IRG標籤。 除抗-IFN受體抗體阿尼法魯單抗(anifrolumab)(抗-IFNAR)外,數個抗-IFNa抗體係處於臨床研究之下,諸如斯法利木單抗(sifalimumab)、羅塔利珠單抗(rontalizumab)及AGS-009。IFNa已成為此等努力之焦點,因為大量證據(包括遺傳學、免疫學、血清學及臨床研究)已將IFNa與自體免疫失調症聯繫起來。然而,基於迄今為止之科學證據,預期IFNb將發揮IFNa於自體免疫失調症中之類似作用。迄今為止,已報導特異性靶向IFNb (而非IFNa)之治療抗體。因此,仍需特異性結合IFNb之抗體以用於各種治療或診斷目的中。
本發明提供結合干擾素b (IFNb)之抗體及其抗原結合片段,及本發明提供其用途及相關方法。 基於本文所提供之揭示內容,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知曉或可確定使用不超過尋常的實驗法、本文描述之本發明之特定實施例之許多等效物。此等等效物意欲涵蓋於下列實施例(E)中。 E1. 一種經分離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特異性結合人類干擾素b (IFNb)。 E2. 如實施例1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大體上不結合人類IFNa。 E3. 如實施例1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以比其針對人類IFNa之KD 值小至少100倍、至少200倍、至少300倍、至少400倍、至少500倍、至少600倍、至少700倍、至少800倍、至少900倍或至少1000倍之結合親和力(KD )值結合人類IFNb。 E4. 一種經分離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特異性結合人類IFNb中之抗原決定基,其中該抗原決定基包含來自根據SEQ ID NO: 41之編號之胺基酸殘基85至100之一或更多個殘基。 E5. 如實施例4之經分離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抗原決定基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一或更多個殘基:根據SEQ ID NO: 41之編號之Ala89、Tyr 92、His93及His97。 E6. 如實施例4或5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抗原決定基包含根據SEQ ID NO: 41之編號之Ala89、Tyr 92、His93及His97。 E7. 如實施例4至6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抗原決定基進一步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一或更多個殘基:根據SEQ ID NO: 41之編號之Phe8、Leu9、Ser12、Gln16、Asn86、Asn90、Asp96及Thr100。 E8. 如實施例4至7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抗原決定基進一步包含根據SEQ ID NO: 41之編號之殘基Phe8、Leu9、Ser12、Gln16、Asn86、Asn90、Asp96及Thr100。 E9. 如實施例4至8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抗原決定基進一步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一或更多個殘基:根據SEQ ID NO: 41之編號之Leu5、Leu6、Ser13、Phe15及Thr82。 E10. 如實施例1至9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大體上不結合小鼠IFNb。 E11. 如實施例1至9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以比其針對小鼠IFNb之KD 值小至少100倍、至少200倍、至少300倍、至少400倍、至少500倍、至少600倍、至少700倍、至少800倍、至少900倍或至少1000倍之結合親和力(KD )值結合人類IFNb。 E12. 如實施例1至11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大體上不結合大鼠IFNb。 E13. 如實施例1至11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以比其針對大鼠IFNb之KD 值小至少100倍、至少200倍、至少300倍、至少400倍、至少500倍、至少600倍、至少700倍、至少800倍、至少900倍或至少1000倍之結合親和力(KD )值結合人類IFNb。 E14. 如實施例1至13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以比其針對兔IFNb之KD 值小至少50倍、至少100倍、至少150倍或至少200倍之結合親和力(KD )值結合人類IFNb。 E15. 如實施例1至14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亦特異性結合至食蟹猴IFNb。 E16. 如實施例3、11、13及14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KD 值係藉由表面電漿子共振(SPR),視需要使用Biacore T200儀器進行量測。 E17. 如實施例1至16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包括以下之重鏈可變區(VH): (a)包含SEQ ID NO: 37之胺基酸序列之VH互補決定區一(CDR-H1), (b)包含SEQ ID NO: 38之胺基酸序列之VH互補決定區二(CDR-H2);及 (c)包含SEQ ID NO: 39之胺基酸序列之VH互補決定區三(CDR-H3)。 E18. 如實施例1至17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SEQ ID NO: 28之CDR-H1、CDR-H2及CDR-H3序列。 E19. 一種經分離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特異性結合人類IFNb,其包含包括以下之VH: (a)包含SEQ ID NO: 37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1, (b)包含SEQ ID NO: 38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2;及 (c)包含SEQ ID NO: 39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3。 E20. 一種經分離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特異性結合人類IFNb,其包含包括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一或更多個互補位殘基之VH:根據Kabat編號之CDR-H1中之Trp33、CDR-H2中之Tyr56、CDR-H2中之Tyr58及CDR-H3中之Tyr97。 E21. 如實施例20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VH進一步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一或更多個互補位殘基:根據Kabat編號之CDR-H2中之Asp54、CDR-H2中之Gln61、CDR-H3中之Gly98及CDR-H3中之Leu100。 E22. 如實施例1至21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衍生自人類生殖系VH3、VH1或VH5框架序列之VH框架。 E23. 如實施例1至21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衍生自人類生殖系IGHV3-7、IGHV3-23或IGHV1-69框架序列之VH框架序列。 E24. 如實施例1至21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衍生自人類生殖系DP10、DP-88、DP-25、DP-73、IGHV5-10-1*01、IGHV5-10-1*04、DP-14、DP-75、DP15、DP-8、DP-7或IGHV7-4-1*02框架序列,較佳地DP-88、DP-25、DP-73、IGHV5-10-1*01或IGFV-10-1*04框架序列之VH框架序列。 E25. 如實施例1至24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包括以下之VH: (a)包含SEQ ID NO: 37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1;包含SEQ ID NO: 38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2;及包含SEQ ID NO: 39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3;及 (b)包含與人類生殖系DP10之框架序列至少73%、至少75%、至少79%、至少89%、至少90%、至少92%、至少93%或至少99%相同之序列之VH框架。 E26. 如實施例25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VH框架相較於人類生殖系DP10之框架序列,於下列位置(根據Kabat編號)進一步包含四個或更少個、三個或更少個、或兩個或更少個胺基酸差異:(A) H2、H47、H48、H49、H67、H69、H71、H73、H93及H94;(B) H37、H39、H45、H47、H91及H93;及(C) H24、H71及H94。 E27. 如實施例1至26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衍生自人類生殖系DP10之VH框架序列。 E28. 如實施例1至21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人類VH生殖系共通框架序列。 E29. 如實施例1至28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與SEQ ID NO: 28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至少99%或100%相同之VH序列。 E30. 如實施例1至29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包括以下之輕鏈可變區(VL): (a)包含SEQ ID NO: 34之胺基酸序列之VL互補決定區一(CDR-L1), (b)包含SEQ ID NO: 35之胺基酸序列之VL互補決定區二(CDR-L2);及 (c)包含SEQ ID NO: 36之胺基酸序列之VL互補決定區三(CDR-L3)。 E31. 如實施例1至3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SEQ ID NO: 1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E32. 如實施例1至29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包括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一或更多個互補位殘基之VL:根據Kabat編號之CDR-L1中之Tyr32、CDR-L3中之Ile92及CDR-L3中之Leu94。 E33. 如實施例32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VL進一步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一或更多個互補位殘基:根據Kabat編號之CDR-L1中之Gln27、CDR-L1中之Asp28、CDR-L1中之Ile29、CDR-L1中之Gly30及CDR-L3中之Ile93。 E34. 一種經分離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特異性結合人類IFNb,其包含SEQ ID NO: 28之CDR-H1、CDR-H2及CDR-H3序列,及SEQ ID NO: 1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E35. 一種經分離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特異性結合人類IFNb,其包含: (i)包含以下之VH: (a)包含SEQ ID NO: 37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1, (b)包含SEQ ID NO: 38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2;及 (c)包含SEQ ID NO: 39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3; 及(ii)包含以下之VL: (a)包含SEQ ID NO: 34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1, (b)包含SEQ ID NO: 35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2;及 (c)包含SEQ ID NO: 36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3。 E36. 一種經分離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特異性結合人類IFNb,其包含包括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一或更多個互補位殘基之VL:根據Kabat編號之CDR-L1中之Tyr32、CDR-L3中之Ile92及CDR-L3中之Leu94。 E37. 如實施例36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VL進一步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一或更多個互補位殘基:根據Kabat編號之CDR-L1中之Gln27、CDR-L1中之Asp28、CDR-L1中之Ile29、CDR-L1中之Gly30及CDR-L3中之Ile93。 E38. 一種經分離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特異性結合人類IFNb,其包含(根據Kabat編號): (i)包含以下之VH: (a)包含Trp33及相較於SEQ ID NO: 37之三個或更少個胺基酸差異之CDR-H1, (b) 包含Asp54、Tyr56、Tyr58及Gln61及相較於SEQ ID NO: 38之三個或更少個胺基酸差異之CDR-H2;及 (c)包含Tyr97、Gly98及Leu100;及相較於SEQ ID NO: 39之三個或更少個胺基酸差異之CDR-H3;及 (ii)包含以下之VL: (a)包含Gln27、Asp28、Ile29、Gly30、Tyr32;及相較於SEQ ID NO: 34之三個或更少個胺基酸差異之CDR-L1, (b)包含包括相較於SEQ ID NO: 35之三個或更少個胺基酸差異之序列之CDR-L2;及 (c)包含Ile92、Ile93及Leu94;及相較於SEQ ID NO: 36之三個或更少個胺基酸差異之CDR-L3。 E39. 如實施例38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CDR-H1、CDR-H2、CDR-L1、CDR-L2及CDR-L3中之該等胺基酸差異係人類生殖系取代,其中非人類CDR殘基係經相應之人類生殖系殘基置換。 E40. 如實施例1至39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衍生自人類生殖系VK 或Vl 框架序列之VL框架。 E41. 如實施例1至39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衍生自人類生殖系IGKV1-39或IGKV3-20框架序列之VL框架。 E42. 如實施例1至39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衍生自人類生殖系DPK9、DPK5、DPK4、DPK1、IGKV1-5*01、DPK24、DPK21、DPK15、IGKV1-13*02、IGKV1-17*01、DPK8、IGKV3-11*01,或DPK22框架序列,較佳地DPK5、DPK4、DPK1、IGKV1-5*01、DPK24、DPK21或DPK15框架序列之VL框架。 E43. 如實施例1至42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包括以下之VL: (a)包含SEQ ID NO: 34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1;包含SEQ ID NO: 35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2;及包含SEQ ID NO: 36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3;及 (b)包含與人類生殖系DPK9之框架序列至少66%、至少74%、至少76%、至少80%、至少96%、至少97%或至少99%相同之序列之VL框架。 E44. 如實施例43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VL框架於下列位置(根據Kabat編號)進一步包含相較於人類生殖系DPK9之框架序列之一個胺基酸差異或無胺基酸差異:(A) L2、L4、L35、L36、L46、L47、L48、L49、L64、L66、L68、L69及L71;(B) L36、L38、L44、L46及L87;及(C) L2、L48、L64及L71。 E45. 如實施例1至44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衍生自人類生殖系DPK9之VH框架序列。 E46. 如實施例1至39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人類VL生殖系共通框架序列。 E47. 如實施例1至46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與SEQ ID NO: 1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至少99%或100%相同之VL序列。 E48. 如實施例1至47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與SEQ ID NO: 29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至少99%或100%相同之重鏈恆定區(CH)序列。 E49. 如實施例1至48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與SEQ ID NO: 30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至少99%或100%相同之輕鏈恆定區(CL)序列。 E50. 如實施例1至49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Fc域。 E51. 如實施例50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Fc域來自IgA,諸如IgA1 或IgA2 。 E52. 如實施例50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Fc域係來自IgD。 E53. 如實施例50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Fc域係來自IgE。 E54. 如實施例50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Fc域係來自IgM。 E55. 如實施例50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Fc域係來自IgG。 E56. 如實施例55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IgG係IgG1 、IgG2 、IgG3 或IgG4 。 E57. 如實施例1至56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包括與SEQ ID NO: 33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至少99%或100%相同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 E58. 如實施例1至57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包括與SEQ ID NO: 32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至少99%或100%相同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 E59. 如實施例1至58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藉由於ATCC寄存且具有ATCC登錄號PTA-122727之質體中之***物編碼之VH序列。 E60. 如實施例1至59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藉由於ATCC寄存且具有ATCC登錄號PTA-122726之質體中之***物編碼之VL序列。 E61. 一種經分離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特異性結合人類IFNb,其包含(a) SEQ ID NO: 28之CDR-H1、CDR-H2及CDR-H3序列,及(b) i) SEQ ID NO: 2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ii) SEQ ID NO: 3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iii) SEQ ID NO: 4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iv) SEQ ID NO: 5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v) SEQ ID NO: 6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vi) SEQ ID NO: 7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vii) SEQ ID NO: 8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viii) SEQ ID NO: 9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ix) SEQ ID NO: 10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x) SEQ ID NO: 11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xi) SEQ ID NO: 12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xii) SEQ ID NO: 13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xiii) SEQ ID NO: 14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xiv) SEQ ID NO: 15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xv) SEQ ID NO: 16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xvi) SEQ ID NO: 17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xvii) SEQ ID NO: 18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xviii) SEQ ID NO: 19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xix) SEQ ID NO: 20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xx) SEQ ID NO: 21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xxi) SEQ ID NO: 22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xxii) SEQ ID NO: 23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xxiii) SEQ ID NO: 24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xxiv) SEQ ID NO: 25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xxv) SEQ ID NO: 26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或 xxvi) SEQ ID NO: 27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E62. 一種經分離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特異性結合人類IFNb,其包含包括SEQ ID NO: 28之胺基酸序列之VH,及包含SEQ ID NO. 2至27中任何一者之胺基酸序列之VL。 E63. 如實施例61或62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Fc域。 E64. 如實施例63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Fc域係來自IgA (例如,IgA1 或IgA2 )、IgD、IgE、IgM或IgG (例如,IgG1 、IgG2 、IgG3 或IgG4 )。 E65. 如實施例61至64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包括SEQ ID NO: 29之胺基酸序列之CH。 E66. 如實施例61至65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包括SEQ ID NO: 30之胺基酸序列之CL。 E67. 一種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與如實施例1至66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競爭特異性結合至人類IFNb。 E68. 一種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與CTI-AF1或CTI-AF1之抗原結合片段競爭特異性結合至人類IFNb。 E69. 一種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與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一或更多個抗體及其抗原結合片段競爭特異性結合至人類IFNb:CTI-AF2、CTI-AF3、CTI-AF4、CTI-AF5、CTI-AF6、CTI-AF7、CTI-AF8、CTI-AF9、CTI-AF10、CTI-AF11、CTI-AF12、CTI-AF13、CTI-AF14、CTI-AF15、CTI-AF16、CTI-AF17、CTI-AF18、CTI-AF19、CTI-AF20、CTI-AF21、CTI-AF22、CTI-AF23、CTI-AF24、CTI-AF25、CTI-AF26、CTI-AF27。 E70. 一種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特異性結合人類IFNb,其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大體上結合與CTI-AF1或CTI-AF1之抗原結合片段相同之抗原決定基。 E71. 一種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特異性結合人類IFNb,其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大體上結合與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一或更多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相同之抗原決定基:CTI-AF2、CTI-AF3、CTI-AF4、CTI-AF5、CTI-AF6、CTI-AF7、CTI-AF8、CTI-AF9、CTI-AF10、CTI-AF11、CTI-AF12、CTI-AF13、CTI-AF14、CTI-AF15、CTI-AF16、CTI-AF17、CTI-AF18、CTI-AF19、CTI-AF20、CTI-AF21、CTI-AF22、CTI-AF23、CTI-AF24、CTI-AF25、CTI-AF26及CTI-AF27。 E72. 如實施例1至71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係Fc融合蛋白、單抗體(monobody)、巨型抗體(maxibody)、雙功能抗體、scFab、scFv、肽抗體或前述中任何一者之抗原結合片段。 E73. 如實施例1至72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以不大於約5x10-9 M之結合親和力(KD )值結合人類IFNb。 E74. 如實施例1至73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以不大於約1x10-9 M之結合親和力(KD )值結合人類IFNb。 E75. 如實施例1至74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以自約1x10-9 M至約1x10-14 M之結合親和力(KD )值結合人類IFNb。 E76. 如實施例1至75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a)抑制IFNb及IFNAR之結合;(b)減少IFNb依賴性基因之表現程度;及/或(c)抑制由IFNb誘導之STAT1或STAT2磷酸化。 E77. 如實施例76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以約5x10-9 M或以下之IC50 值抑制IFNb及IFNAR之結合。 E78. 如實施例76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以自約1x10-9 M至約1x10-14 M之IC50 值抑制IFNb及IFNAR之結合。 E79. 一種經分離之核酸分子,其編碼如實施例1至78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 E80. 一種經分離之核酸,其包含SEQ ID NO: 166之核苷酸序列。 E81. 一種經分離之核酸,其包含SEQ ID NO: 167之核苷酸序列。 E82. 一種經分離之核酸,其包含於ATCC寄存且具有登錄號PTA-122727之質體之***物之核苷酸序列。 E83. 一種經分離之核酸,其包含於ATCC寄存且具有登錄號PTA-122726之質體之***物之核苷酸序列。 E84. 一種載體,其包含如實施例79至83中任一項之核酸分子。 E85. 一種宿主細胞,其包含如實施例79至83中任一項之核酸分子或如實施例84之載體。 E86. 如實施例85之宿主細胞,其中該細胞係哺乳動物細胞。 E87. 如實施例85或83之宿主細胞,其中該宿主細胞係CHO細胞、HEK-293細胞或Sp2.0細胞。 E88. 一種產生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方法,其包括培養如實施例85至87中任一項之宿主細胞,在其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藉由該宿主細胞產生之條件下進行培養。 E89. 如實施例88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分離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 E90. 一種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係藉由如實施例88或89之方法獲得。 E91. 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如實施例1至78及9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及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 E92. 一種減小IFNb之活性之方法,其包括向有此需要之個體投與治療有效量之如實施例1至78及9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如實施例91之醫藥組合物。 E93. 一種治療風濕性疾病之方法,其包括向有此需要之個體投與治療有效量之如實施例1至78及9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如實施例91之醫藥組合物。 E94. 一種治療全身性紅斑狼瘡(SLE)之方法,其包括向有此需要之個體投與治療有效量之如實施例1至78及9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如實施例91之醫藥組合物。 E95. 一種治療皮肌炎(DM)之方法,其包括向有此需要之個體投與治療有效量之如實施例1至78及9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如實施例91之醫藥組合物。 E96. 一種治療干擾素疾病(interferonopathy)之方法,其包括向有此需要之個體投與治療有效量之如實施例1至78及9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如實施例91之醫藥組合物。 E97. 如實施例92至96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個體係人類。 E98. 如實施例92至97中任一項之方法,其包括靜脈投與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醫藥組合物。 E99. 如實施例92至98中任一項之方法,其包括皮下投與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醫藥組合物。 E100. 如實施例92至99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醫藥組合物係按以下頻率投與:一週兩次、一週一次、每兩週一次、每三週一次、每四週一次、每五週一次、每六週一次、每七週一次、每八週一次、每九週一次、每十週一次、一個月兩次、一個月一次、每兩個月一次或每三個月一次。 E101. 如實施例1至78及9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如實施例91之醫藥組合物,其用作藥劑。 E102. 如實施例1至78及9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如實施例91之醫藥組合物,其用於減小個體中IFNb之活性。 E103. 如實施例1至78及9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如實施例91之醫藥組合物,其用於治療個體之風濕性疾病。 E104. 如實施例1至78及9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如實施例91之醫藥組合物,其用於治療個體之SLE。 E105. 如實施例1至78及9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如實施例91之醫藥組合物,其用於治療個體之DM。 E106. 如實施例1至78及9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如實施例91之醫藥組合物,其用於治療個體之干擾素疾病。 E107. 如實施例101至106中任一項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或醫藥組合物,其中該個體係人類。 E108. 一種如實施例1至78及9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如實施例91之醫藥組合物之用途,其用於減小個體中IFNb之活性。 E109. 一種如實施例1至78及9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如實施例91之醫藥組合物之用途,其用於製造以減小個體中IFNb之活性之藥劑。 E110. 一種如實施例1至78及9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如實施例91之醫藥組合物之用途,其用於治療個體之風濕性疾病。 E111. 一種如實施例1至78及9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如實施例91之醫藥組合物之用途,其用於製造以治療個體之風濕性疾病之藥劑。 E112. 一種如實施例1至78及9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如實施例91之醫藥組合物之用途,其用於治療個體之SLE。 E113. 一種如實施例1至78及9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如實施例91之醫藥組合物之用途,其用於製造以治療個體之SLE之藥劑。 E114. 一種如實施例1至78及9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如實施例91之醫藥組合物之用途,其用於治療個體之DM。 E115. 一種如實施例1至78及9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如實施例91之醫藥組合物之用途,其用於製造以治療個體之DM之藥劑。 E116. 一種如實施例1至78及9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如實施例91之醫藥組合物之用途,其用於治療個體之干擾素疾病。 E117. 一種如實施例1至78及90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如實施例91之醫藥組合物之用途,其用於製造以治療個體之干擾素疾病之藥劑。 E118. 如實施例108至117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該個體係人類。
本發明係由聯合研究協議之下文所列實體創作完成或代表聯合研究協議之下文所列實體。該聯合研究協議係實際上於本發明創作完成當天或之前生效,及本發明係作為在該聯合研究協議之範圍內進行之活動之結果。該聯合研究協議之實體係美國醫療聯盟(PARTNERS HEALTHCARE)及輝瑞公司(PFIZER INC)。 1. 抗-IFNb抗體 A.干擾素b (IFNb) 干擾素b (IFNb)(亦稱為纖維母細胞IFN)係分子之I型干擾素家族之醣化、分泌及約22 kDa成員。人類IFNb前驅物之序列係顯示為SEQ ID NO: 40。前驅物之訊息肽(SEQ ID NO: 40之殘基1至21)係經裂解以產生成熟IFNb (SEQ ID NO: 41),其分別與小鼠及大鼠蛋白質共用47%及46%胺基酸序列同一性。來自各種物種之IFNb之比對係顯示於圖15B中。該訊息肽於下文序列中係經加下劃線的。MTNKCLLQIA LLLCFSTTAL S MSYNLLGFL QRSSNFQCQK LLWQLNGRLE YCLKDRMNFD IPEEIKQLQQ FQKEDAALTI YEMLQNIFAI FRQDSSSTGW NETIVENLLA NVYHQINHLK TVLEEKLEKE DFTRGKLMSS LHLKRYYGRI LHYLKAKEYS HCAWTIVRVE ILRNFYFINR LTGYLRN (人類IFNb前驅物,SEQ ID NO: 40) IFNb之結構含有5個a-螺旋,其命名為A (YNLLGFLQRSSNFQCQKLL;SEQ ID NO: 153或SEQ ID NO: 41之殘基3至21)、B (KEDAALTIYEMLQNIFAIF;SEQ ID NO: 154或SEQ ID NO: 41之殘基52至70)、C (ETIVENLLANVYHQINHLKTVLEEKL;SEQ ID NO: 155或SEQ ID NO: 41之殘基81至106)、D (SLHLKRYYGRILHYLKA;SEQ ID NO: 156或SEQ ID NO: 41之殘基119至135)及E (HCAWTIVRVEILRNFYFINRLT;SEQ ID NO: 157或SEQ ID NO: 41之殘基140至161)。該等五個a-螺旋係由命名為AB、BC、CD及DE環之具有2至28殘基之環互連(圖15A)。已報告A螺旋、AB環及E螺旋涉及IFNb對其受體(IFNAR)之結合。 B.抗-IFNb抗體 抗-IFNAR抗體(例如,阿尼法魯單抗)之一個潛在缺點係IFNa及IFNb細胞介素兩者均結合至IFNAR。儘管此兩種類型之IFN細胞介素引起相似生物活性至相似程度,但此兩種類型之IFN在效力及細胞類型特異性活性方面仍存在顯著差異。例如,IFNb相較於IFNa在一些細胞類型(諸如胚胎性癌、黑色素瘤及黑色素細胞)中引起顯著更高之抗增殖反應。亦已觀察到IFNb於多發性硬化症及某些癌症之治療中之較高效力。然而,阻斷IFNAR之活性不選擇性調節IFNb之活性。顯著地,IFNa係回應於病毒感染之重要細胞介素,使得阻斷其活性可具有非所需之效應。因此,特異性結合IFNb而非IFNa之抗體將實現針對主要由IFNb驅動之疾病之治療之顯著未滿足之需求。 在一個態樣中,本發明提供經分離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特異性結合人類IFNb。本發明之例示性抗體之序列係顯示於表11中。 如實例中顯示,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體抑制IFNb對其受體之結合,及係因此稱為「中和」抗體。不希望受任何特定理論之束縛,資料指示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藉由針對來自IFNAR之相同或重疊殘基競爭或藉由產生空間位阻以阻斷或部分阻斷IFNb之受體結合位點。 例如,據信來自IFNb之螺旋A、AB環及螺旋E之殘基涉及IFNb對其受體之結合。因此,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結合抗原決定基,其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一或更多個殘基:根據SEQ ID NO: 41之編號之3-21 (螺旋A)、22-51 (AB環);及140-161 (螺旋E)。 在某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在大體上相同之分析條件下以比其針對人類IFNa之KD 值小至少100倍之結合親和力(KD )值結合至人類IFNb。例如,針對IFNb之KD 相對於針對IFNa之KD 之比率可為1:100或更小、1:250或更小、1:500或更小、1:1000或更小、1: 2500或更小、1:5000或更小或1:10,000或更小。 誘變研究及晶體結構研究亦識別人類IFNb中由本文揭示之抗-IFNb抗體識別之抗原決定基殘基。特定言之,在位於距離抗體之重原子3.8 Å內之所有IFNb殘基(「潛在」抗原決定基殘基)中,已識別三種不同類型:(i) 「一級」抗原決定基殘基,其等特徵為位於抗體-抗原界面且於此位置處對任何其他胺基酸取代具有零-至-低序列耐受度之高隱蔽殘基;(ii) 「二級」抗原決定基殘基,其等特徵為位於該界面處具有中度隱蔽表面積且於此等位置處對胺基酸取代具有中度序列耐受度之殘基;及(iii) 「可選」抗原決定基殘基係特徵為位於該界面處具有低隱蔽表面積且於此等位置處對胺基酸取代具有高序列耐受度之殘基。 因此,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特異性結合人類IFNb中之抗原決定基,其中該抗原決定基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一或更多個殘基:根據SEQ ID NO: 41之編號之Ala89、Tyr 92、His93及His97 (「一級」抗原決定基殘基)。在某些實施例中,該抗原決定基進一步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一或更多個殘基:根據SEQ ID NO: 41之編號之Phe8、Leu9、Ser12、Gln16、Asn86、Asn90、Asp96及Thr100 (「二級抗原決定基殘基)。在某些實施例中,該抗原決定基進一步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一或更多個殘基:根據SEQ ID NO: 41之編號之Leu5、Leu6、Ser13、Phe15及Thr82 (「可選」抗原決定基殘基)。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除人類IFNb外亦特異性結合食蟹猴IFNb。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特異性結合食蟹猴IFNb中之抗原決定基,其中該抗原決定基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一或更多個殘基:根據SEQ ID NO: 44之編號之Ala89、Tyr 92、His93及His97 (「一級」抗原決定基殘基)。在某些實施例中,該抗原決定基進一步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一或更多個殘基:根據SEQ ID NO: 44之編號之Phe8、Leu9、Ser12、Gln16、Asn86、Asn90、Asp96、Thr100及Tyr67 (「二級抗原決定基殘基)。在某些實施例中,該抗原決定基進一步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一或更多個殘基:SEQ ID NO: 44之編號之Leu5、Leu6、Ser13、Phe15及Thr82 (「可選」抗原決定基殘基)。 本文提供抗體CTI-AF1及其變體。因此,在某些實施例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含下列重鏈CDR序列:(i)包含SEQ ID NO: 37之CDR-H1、包含SEQ ID NO: 38之CDR-H2及包含SEQ ID NO: 39之CDR-H3;及/或(ii)下列輕鏈CDR序列:包含SEQ ID NO: 34之CDR-L1、包含SEQ ID NO: 35之CDR-L2及包含SEQ ID NO: 36之CDR-L3。 如自晶體結構研究中證實,CDR中非所有殘基有助於抗體-抗原結合。如實例7及表14中顯示,僅有限數量CDR殘基係位於距離抗原之重原子3.8 Å內,及視為潛在互補位殘基。在此等潛在互補位殘基中,(i) 「一級」互補位殘基係彼等特徵為位於抗體-抗原界面且於此位置處對任何其他胺基酸取代具有低序列耐受度之高隱蔽殘基;及(ii) 「二級」互補位殘基之特徵為位於該界面處具有較低隱蔽殘基表面積且於此位置處對胺基酸取代具有較高序列耐受度之殘基。 因此,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含VH鏈,其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一或更多個互補位殘基:根據Kabat編號之CDR-H1中之Trp33、CDR-H2中之Tyr56、CDR-H2中之Tyr58及CDR-H3中之Tyr97 (「一級」互補位殘基)。在某些實施例中,該VH進一步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一或更多個互補位殘基:根據Kabat編號之CDR-H2中之Asp54、CDR-H2中之Gln61、CDR-H3中之Gly98及CDR-H3中之Leu100 (「二級」互補位殘基)。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含VL,其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一或更多個互補位殘基:根據Kabat編號之CDR-L1中之Tyr32、CDR-L3中之Ile92及CDR-L3中之Leu94 (「一級」互補位殘基)。在某些實施例中,該VH進一步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一或更多個互補位殘基:根據Kabat編號之CDR-L1中之Gln27、CDR-L1中之Asp28、CDR-L1中之Ile29、CDR-L1中之Gly30及CDR-L3中之Ile93 (「二級」互補位殘基)。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可亦包含本文揭示之互補位殘基之任何組合。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文描述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含下列重鏈CDR序列:(i)與SEQ ID NO: 37共用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或至少95%同一性之CDR-H1;與SEQ ID NO: 38共用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或至少95%同一性之CDR-H2;及與SEQ ID NO: 39共用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或至少95%同一性之CDR-H3;及/或(ii)下列輕鏈CDR序列:與SEQ ID NO: 34共用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或至少95%同一性之CDR-L1;與SEQ ID NO: 35共用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或至少95%同一性之CDR-L2;及與SEQ ID NO: 36共用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或至少95%同一性之CDR-L3。在某些實施例中,相較於SEQ ID NO. 37、38、39、34、35及36之胺基酸差異分別係非如表14中顯示之一級或二級互補位殘基中之一者。 在某些實施例中,相對於SEQ ID NO. 34,在CDR-L1之序列中作出不超過10、不超過9、不超過8、不超過7、不超過6、不超過5、不超過4、不超過3、不超過3、不超過2或不超過一個取代。在某些實施例中,相對於SEQ ID NO. 35,在CDR-L2之序列中作出不超過6、不超過5、不超過4、不超過3、不超過3、不超過2或不超過一個取代。在某些實施例中,相對於SEQ ID NO. 36,在CDR-L3之序列中作出不超過8、不超過7、不超過6、不超過5、不超過4、不超過3、不超過3、不超過2或不超過一個取代。在某些實施例中,相對於SEQ ID NO. 37,在CDR-H1之序列中作出不超過9、不超過8、不超過7、不超過6、不超過5、不超過4、不超過3、不超過3、不超過2或不超過一個取代。在某些實施例中,相對於SEQ ID NO. 38,在CDR-H2之序列中作出不超過16、不超過15、不超過14、不超過13、不超過12、不超過11、不超過10、不超過9、不超過8、不超過7、不超過6、不超過5、不超過4、不超過3、不超過3、不超過2或不超過一個取代。在某些實施例中,相對於SEQ ID NO. 39,在CDR-H3之序列中作出不超過9、不超過8、不超過7、不超過6、不超過5、不超過4、不超過3、不超過3、不超過2或不超過一個取代。在某些實施例中,相較於無該取代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KD ,該等取代不改變結合親和力(KD )值超過3個數量級、超過2個數量級或1個數量級。在某些實施例中,該取代係非如表14中顯示之一級或二級互補位殘基中之一者。 在某些實施例中,該取代係如由表1提供之保守取代。 表1:例示性保守取代 在某些實施例中,當抗體係衍生自非人類物種(諸如人類化抗體,其中鼠科CDR係經移植至人類框架)時,取代為人類生殖系取代,其中非人類CDR殘基係經相應之人類生殖系殘基置換。此取代之一個好處係增加人類胺基酸含量,及減小衍生自非人類物種之抗體之潛在免疫原性。例如,若使用人類生殖系DPK9框架及例示性抗體CTI-AF1,則CTI-AF1抗體及人類生殖系DPK9之CDR-L1之比對係如下: 表2 就位置24、26、27、29、32、33及34而言,人類生殖系殘基及相應之CTI-AF1殘基係相同的,及此等位置處無需取代。就位置25、28、30及31 (加粗表示)而言,人類生殖系殘基及相應之CTI-AF1鼠科殘基係不同的。CTI-AF1之此等位置處之鼠科殘基可經相應之人類生殖系DPK9殘基置換以進一步增加人類胺基酸殘基含量。 用於在抗體CDR中引入人類生殖系殘基之方法及庫係詳細描述於Townsend等人,Augmented Binary Substitution: Single-pass CDR germlining and stabilization of therapeutic antibodies, PNAS,第112卷,15354-15359 (2015)及美國專利申請案第2017-0073395 A1號(2017年3月16日出版)中及其等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文描述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含人類框架序列。例如,重鏈框架序列可衍生自人類VH3生殖系、VH1生殖系、VH5生殖系或VH4生殖系序列。較佳人類生殖系重鏈框架係衍生自VH1、VH3或VH5生殖系序列之框架。例如,可使用來自下列熟知生殖系序列之VH框架:IGHV3-23、IGHV3-7或IGHV1-69,其中生殖系名稱係基於IMGT生殖系定義。較佳人類生殖系輕鏈框架係衍生自VK或Vl生殖系序列之框架。例如,可使用來自下列生殖系之VL框架:IGKV1-39或IGKV3-20,其中生殖系名稱係基於IMGT生殖系定義。或者或另外,該框架序列可為人類生殖系共通框架序列,諸如人類Vl1共通序列、VK1共通序列、VK2共通序列、VK3共通序列、VH3生殖系共通序列、VH1生殖系共通序列、VH5生殖系共通序列或VH4生殖系共通序列之框架。 人類生殖系框架之序列係可獲得自各種公共資料庫,諸如V-base、IMGT、NCBI或Abysis。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L框架係DPK9之框架(IMGT名稱:IGKV1-39),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L1、CDR-L2及CDR-L3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3中顯示之相應之DPK9生殖系殘基(SEQ ID NO.:46、47、48)取代。 表3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L框架係DPK12之框架(IMGT名稱:IGKV2D-29),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L1、CDR-L2及CDR-L3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3中顯示之相應之DPK12生殖系殘基(SEQ ID NO.:49、50、51)取代。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L框架係DPK18之框架(IMGT名稱:IGKV2-30),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L1、CDR-L2及CDR-L3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3中顯示之相應之DPK18生殖系殘基(SEQ ID NO.:52、53、54)取代。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L框架係DPK24之框架(IMGT名稱:IGKV4-1),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L1、CDR-L2及CDR-L3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3中顯示之相應之DPK24生殖系殘基(SEQ ID NO.:55、56、57)取代。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L框架係HK102_V1之框架(IMGT名稱:IGKV1-5),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L1、CDR-L2及CDR-L3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3中顯示之相應之HK102_V1生殖系殘基(SEQ ID NO.:58、59、60)取代。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L框架係DPK1之框架(IMGT名稱:IGKV1-33),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L1、CDR-L2及CDR-L3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3中顯示之相應之DPK1生殖系殘基(SEQ ID NO.:61、62、63)取代。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L框架係DPK8之框架(IMGT名稱:IGKV1-9),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L1、CDR-L2及CDR-L3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3中顯示之相應之DPK8生殖系殘基(SEQ ID NO.:64、65、66)取代。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L框架係DPK21之框架(IMGT名稱:IGKV3-15),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L1、CDR-L2及CDR-L3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3中顯示之相應之DPK21生殖系殘基(SEQ ID NO.:67、68、69)取代。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L框架係Vg_38K之框架(IMGT名稱:IGKV3-11),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L1、CDR-L2及CDR-L3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3中顯示之相應之Vg_38K生殖系殘基(SEQ ID NO.:70、71、72)取代。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L框架係DPK22之框架(IMGT名稱:IGKV3-20),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L1、CDR-L2及CDR-L3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3中顯示之相應之DPK22生殖系殘基(SEQ ID NO.:73、74、75)取代。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L框架係DPK15之框架(IMGT名稱:IGKV2-28),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L1、CDR-L2及CDR-L3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3中顯示之相應之DPK15生殖系殘基(SEQ ID NO.:76、77、78)取代。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L框架係DPL16之框架(IMGT名稱:IGLV3-19),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L1、CDR-L2及CDR-L3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3中顯示之相應之DPL16生殖系殘基(SEQ ID NO.:79、80、81)取代。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L框架係DPL8之框架(IMGT名稱:IGLV1-40),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L1、CDR-L2及CDR-L3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3中顯示之相應之DPL8生殖系殘基(SEQ ID NO.:82、83、84)取代。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L框架係V1-22之框架(IMGT名稱:IGLV6-57),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L1、CDR-L2及CDR-L3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3中顯示之相應之V1-22生殖系殘基(SEQ ID NO.:85、86、87)取代。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L框架係人類Vl共通序列之框架,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L1、CDR-L2及CDR-L3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3中顯示之相應Vl生殖系共通殘基(SEQ ID NO.:88、89、90、91、92、93)取代。對有或無間隙之共通序列提供替代序列。在無共通之位置,圓括號()內之殘基係關聯最頻繁存在於人類抗體中之殘基。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L框架係人類Vl1共通序列之框架,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L1、CDR-L2及CDR-L3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3中顯示之相應Vl1生殖系共通殘基(SEQ ID NO.:94、95、96、97)取代。對有或無間隙之共通序列提供替代序列。在無共通之位置,圓括號()內之殘基係關聯最頻繁存在於人類抗體中之殘基。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L框架係人類Vl3共通序列之框架,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L1、CDR-L2及CDR-L3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3中顯示之相應Vl3生殖系共通殘基(SEQ ID NO.: 98、99、100、101)取代。對有或無間隙之共通序列提供替代序列。在無共通之位置,圓括號()內之殘基係關聯最頻繁存在於人類抗體中之殘基。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L框架係人類Vk共通序列之框架,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L1、CDR-L2及CDR-L3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3中顯示之相應Vk生殖系共通殘基(SEQ ID NO.:102、103、104、105)取代。對有或無間隙之共通序列提供替代序列。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L框架係人類Vk1共通序列之框架,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L1、CDR-L2及CDR-L3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3中顯示之相應Vk1生殖系共通殘基(SEQ ID NO.: 106、107、108)取代。在無共通之位置,圓括號()內之殘基係關聯最頻繁存在於人類抗體中之殘基。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L框架係人類Vk2共通序列之框架,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L1、CDR-L2及CDR-L3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3中顯示之相應Vk2生殖系共通殘基(SEQ ID NO.:109、110、111、112)取代。對有或無間隙之共通序列提供替代序列。在無共通之位置,圓括號()內之殘基係關聯最頻繁存在於人類抗體中之殘基。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L框架係人類VK3共通序列之框架,及本發明之抗體(及片段)之CDR-L1、CDR-L2及CDR-L3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3中顯示之相應生殖系殘基(SEQ ID NO.:113、114、115)取代。在無共通之位置,圓括號()內之殘基係關聯最頻繁存在於人類抗體中之殘基。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H框架係DP54之框架(IMGT名稱:IGHV3-7),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H1及CDR-H2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4中顯示之相應生殖系殘基(SEQ ID NO.:116、117)取代。 表4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H框架係DP47之框架(IMGT名稱:IGHV3-23),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H1及CDR-H2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4中顯示之相應之DP47生殖系殘基(SEQ ID NO.:118、119)取代。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H框架係DP71之框架(IMGT名稱:IGHV4-59),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H1及CDR-H2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4中顯示之相應之DP71生殖系殘基(SEQ ID NO.:120、121)取代。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H框架係DP75之框架(IMGT名稱:IGHV1-2_02),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H1及CDR-H2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4中顯示之相應之DP75生殖系殘基(SEQ ID NO.:122、123)取代。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H框架係P10之框架(IMGT名稱:IGHV1-69),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H1及CDR-H2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4中顯示之相應之DP10生殖系殘基(SEQ ID NO.:124、125)取代。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H框架係DP7之框架(IMGT名稱:IGHV1-46),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H1及CDR-H2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4中顯示之相應之DP7生殖系殘基(SEQ ID NO.:126、127)取代。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H框架係DP49之框架(IMGT名稱:IGHV3-30),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H1及CDR-H2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4中顯示之相應之DP49生殖系殘基(SEQ ID NO.:128、129)取代。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H框架係DP51之框架(IMGT名稱:IGHV3-48),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H1及CDR-H2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4中顯示之相應之DP51生殖系殘基(SEQ ID NO.:130、131)取代。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H框架係DP38之框架(IMGT名稱:IGHV3-15),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H1及CDR-H2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4中顯示之相應之DP38生殖系殘基(SEQ ID NO.:132、133)取代。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H框架係DP79之框架(IMGT名稱:IGHV4-39),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H1及CDR-H2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4中顯示之相應之DP79生殖系殘基(SEQ ID NO.:134、135)取代。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H框架係DP78之框架(IMGT名稱:IGHV4-30-4),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H1及CDR-H2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4中顯示之相應之DP78生殖系殘基(SEQ ID NO.:136、137)取代。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H框架係DP73之框架(IMGT名稱:IGHV5-51),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H1及CDR-H2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4中顯示之相應之DP73生殖系殘基(SEQ ID NO.:138、139)取代。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H框架係人類VH生殖系共通序列之框架,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H1及CDR-H2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4中顯示之相應之VH生殖系共通殘基(SEQ ID NO.:140、141、142、143)取代。對有或無間隙之共通序列提供替代序列。在無共通之位置,圓括號()內之殘基係關聯最頻繁存在於人類抗體中之殘基。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H框架係人類VH3生殖系共通序列之框架,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H1及CDR-H2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4中顯示之相應之VH3生殖系共通殘基(SEQ ID NO.:144、145、146)取代。針對有或無間隙之共通序列提供替代序列。在無共通之位置,圓括號()內之殘基係關聯最頻繁存在於人類抗體中之殘基。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H框架係人類VH5生殖系共通序列之框架,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H1及CDR-H2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4中顯示之相應之VH5生殖系共通殘基(SEQ ID NO.:147、148)取代。在無共通之位置,圓括號()內之殘基係關聯最頻繁存在於人類抗體中之殘基。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H框架係人類VH1生殖系共通序列之框架,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H1及CDR-H2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4中顯示之相應之VH1生殖系共通殘基(SEQ ID NO.:149、150)取代。在無共通之位置,圓括號()內之殘基係關聯最頻繁存在於人類抗體中之殘基。 在某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VH框架係人類VH4生殖系共通序列之框架,及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CDR-H1及CDR-H2中之一或更多個殘基可經如表4中顯示之相應之VH4生殖系共通殘基(SEQ ID NO.:151、152)取代。在無共通之位置,圓括號()內之殘基係關聯最頻繁存在於人類抗體中之殘基。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含(根據Kabat編號): (i) VH,其包含:(a)包含Trp33及相較於SEQ ID NO: 37之三個或更少個胺基酸差異之CDR-H1;(b)包含Asp54、Tyr56、Tyr58及Gln61及相較於SEQ ID NO: 38之三個或更少個胺基酸差異之CDR-H2;及(c)包含Tyr97、Gly98及Leu100;及相較於SEQ ID NO: 39之三個或更少個胺基酸差異之CDR-H3;及 (ii) VL,其包含:(a)包含Gln27、Asp28、Ile29、Gly30、Tyr32;及相較於SEQ ID NO: 34之三個或更少個胺基酸差異之CDR-L1;(b)包含包括相較於SEQ ID NO: 35之三個或更少個胺基酸差異之序列之CDR-L2;及(c)包含Ile92、Ile93及Leu94;及相較於SEQ ID NO: 36之三個或更少個胺基酸差異之CDR-L3。 在某些實施例中,CDR-H1、CDR-H2、CDR-L1、CDR-L2及CDR-L3中之胺基酸差異係人類生殖系取代,其中非人類CDR殘基係經相應之人類生殖系殘基(諸如彼等如表3及4中顯示之人類生殖系殘基者)置換。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文描述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含(i)包含與SEQ ID NO: 28至少50%、至少60%、至少70%、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至少99%或100%相同之胺基酸序列之VH;及/或(ii)包含與SEQ ID NO: 1至少50%、至少60%、至少70%、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至少99%或100%相同之胺基酸序列之VL。此等VL及VH序列之任何組合係亦包含於本發明中。 在某些實施例中,VH框架係DP10。亦預測其他類似框架區遞送包含SEQ ID NO. 37、38及39之CDR之本發明之有利抗體或抗體片段,其等包括:DP-88、DP-25、DP-73、IGHV5-10-1*01、IGHV5-10-1*04、DP-14、DP-75、DP15、DP-8、DP-7及IGHV7-4-1*02,其等與DP10之FW區分別共用99%、93%、75%、73%、73%、92%、90%、90%、89%、93%及79%序列同一性,及其等於共同結構特徵中包含四個或更少個胺基酸差異:(A)直接位於CDR下方之殘基(游標區),H2、H47、H48及H49,H67、H69、H71、H73、H93、H94;(B) VH/VL鏈折疊殘基:H37、H39、H45、H47、H91、H93;及(C)典型CDR結構支援殘基H24、H71、H94 (全部根據Kabat編號)。特別較佳係DP-88、DP-25、DP-73、IGHV5-10-1*01及IGFV-10-1*04之框架區,其等與DP10分別共用99%、93%、75%、73%及73%序列同一性,且於此等共同結構特徵中具有兩個或更少個胺基酸差異。 在某些實施例中,VL框架係DPK9。亦預測其他類似框架區遞送包含SEQ ID NO. 34、35及36之CDR之本發明之有利抗體,其等包括:DPK5、DPK4、DPK1、IGKV1-5*01、DPK24、DPK21、DPK15、IGKV1-13*02、IGKV1-17*01、DPK8、IGKV3-11*01及DPK22,其等與DPK-9之FW區分別共用99%、97%、97%、96%、80%、76%、66%、97%、97%、96%、76%及74%序列同一性,且於共同結構特徵中包含一個或更少個胺基酸差異:(A)直接位於CDR下方之殘基(游標區),L2、L4、L35、L36、L46、L47、L48、L49、L64、L66、L68、L69、L71;(B)VH/VL鏈折疊殘基:L36、L38、L44、L46、L87;及(C)典型CDR結構支援殘基L2、L48、L64、L71 (全部根據Kabat編號)。特別較佳係DPK5、DPK4、DPK1、IGKV1-5*01、DPK24、DPK21及DPK15之框架區,其等與DPK9分別共用99%、97%、97%、96%、80%、76%及66%序列同一性,且於此等共同結構特徵中無胺基酸差異。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文描述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含(i)包含SEQ ID NO: 37之CDR-H1;包含SEQ ID NO: 38之CDR-H2;包含SEQ ID NO: 39之CDR-H3;包含SEQ ID NO: 34之CDR-L1;包含SEQ ID NO: 35之CDR-L2;及包含SEQ ID NO: 36之CDR-L3;及(ii)包含與人類生殖系DPK9之框架序列至少66%、至少74%、至少76%、至少80%、至少96%、至少97%或至少99%相同之序列之VL框架;及包含與人類生殖系DP10之框架序列至少73%、至少75%、至少79%、至少89%、至少90%、至少92%、至少93%或至少99%相同之序列之VH框架。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文描述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含(i)包含與SEQ ID NO: 29至少50%、至少60%、至少70%、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至少99%或100%相同之胺基酸序列之CH;及/或(ii)包含與SEQ ID NO: 30至少50%、至少60%、至少70%、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至少99%或100%相同之胺基酸序列之CL。此等CH及CL序列之任何組合係亦包含於本發明中。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文描述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含Fc域。該Fc域可衍生自IgA (例如,IgA1 或IgA2 )、IgG、IgE或IgG (例如,IgG1 、IgG2 、IgG3 或IgG4 )。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文描述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含(i)包含與SEQ ID NO: 33至少50%、至少60%、至少70%、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至少99%或100%相同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及/或(ii)包含與SEQ ID NO: 32至少50%、至少60%、至少70%、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至少99%或100%相同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此等重鏈及輕鏈序列之任何組合係亦包含於本發明中。 本發明亦提供額外之抗體(例如,CTI-AF2至CTI-AF27)、其抗原結合片段及其抗原結合變體。CTI-AF2至CTI-AF27共用相同之VH序列但具有不同之VL序列。因此,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包含(i)包含與SEQ ID NO: 28至少50%、至少60%、至少70%、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至少99%或100%相同之胺基酸序列之VH;及/或(ii)包含與SEQ ID NO: 2至27中之任何一者至少50%、至少60%、至少70%、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至少99%或100%相同之胺基酸序列之VL。此等VL及VH序列之任何組合係亦包含於本發明中。 本發明亦提供與本文描述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中之任何一者(諸如表11中列舉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中之任何一者)競爭結合至人類IFNb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例如,若抗體或其抗原結合部分對人類IFNb之結合減少CTI-AF1對人類IFNb之後續結合,則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部分視為與CTI-AF1競爭人類IFNb結合。 本發明亦提供與本文描述之任何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諸如表11中列舉之任何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一樣結合人類IFNb之相同抗原決定基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例如,抗體競爭分析(及重疊抗原決定基分析)可使用如本文詳細描述之SPR或任何公認競爭性結合分析進行評估。本文描述之SPR結合分析係用於評估本發明之抗體及任何其他測試抗體之結合之較佳的非排他性方法。 本發明之抗體及其抗原結合片段包括單株抗體、多株抗體、抗體片段(例如,Fab、Fab’、F(ab’)2 、Fv、Fc等)、嵌合抗體、雙特異性抗體、異質共軛抗體、單鏈(ScFv)、其突變體、包含抗體部分之融合蛋白、域抗體(dAb)、人類化抗體及免疫球蛋白分子之包含具有所需特異性之抗原識別位點之任何其他構形,其等包括抗體之醣化變體、抗體之胺基酸序列變體及經共價修飾之抗體。該等抗體及抗原結合片段可為鼠科、大鼠、人類或任何其他來源(包括嵌合或人類化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係單株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抗體係嵌合、人類化或人類抗體。在某些實施例中,該抗體係全人類抗體。在某些實施例中,該抗體係人類化抗體。 抗體之結合親和力可表示為KD 值,其係指特定抗原-抗體相互作用之解離速率。KD 係解離之速率(亦稱為「解離率(koff )」)相比於結合速率(或「結合率(kon )」)之比率。因此,KD 等於koff /kon (解離/結合)及表示為莫耳濃度(M)及KD 越小,則結合之親和力越強。抗體之KD 值可使用此項技術中已完全確立之方法進行測定。除非另有規定,否則「結合親和力」係指單價相互作用(內在活性;例如,抗體通過單價相互作用對抗原之結合)。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具有不超過約1x10-7 M,諸如不超過約1x10-7 M、不超過約9x10-8 M、不超過約8x10-8 M、不超過約7x10-8 M、不超過約6x10-8 M、不超過約5x10-8 M、不超過約4x10-8 M、不超過約3x10-8 M、不超過約2x10-8 M、不超過約1x10-8 M、不超過約9x10-9 M、不超過約8x10-9 M、不超過約7x10-9 M、不超過約6x10-9 M、不超過約5x10-9 M、不超過約4x10-9 M、不超過約3x10-9 M、不超過約2x10-9 M、不超過約1x10-9 M、不超過約9x10-10 M、不超過約8x10-10 M、不超過約7x10-10 M、不超過約6x10-10 M、不超過約5x10-10 M、不超過約4x10-10 M、不超過約3x10-10 M、不超過約2x10-10 M、不超過約1x10-10 M、不超過約9x10-11 M、不超過約8x10-11 M、不超過約7x10-11 M、不超過約6x10-11 M、不超過約5x10-11 M、不超過約4x10-11 M、不超過約3x10-11 M、不超過約2x10-11 M、不超過約1x10-11 M、不超過約9x10-12 M、不超過約8x10-12 M、不超過約7x10-12 M、不超過約6x10-12 M、不超過約5x10-12 M、不超過約4x10-12 M、不超過約3x10-12 M、不超過約2x10-12 M、不超過約1x10-12 M、不超過約9x10-13 M、不超過約8x10-13 M、不超過約7x10-13 M、不超過約6x10-13 M、不超過約5x10-13 M、不超過約4x10-13 M、不超過約3x10-13 M、不超過約2x10-13 M、不超過約1x10-13 M、自約1 x 10-7 M至約1 x 10-14 M、自約9 x 10-8 M至約1 x 10-14 M、自約8 x 10-8 M至約1 x 10-14 M、自約7 x 10-8 M至約1 x 10-14 M、自約6 x 10-8 M至約1 x 10-14 M、自約5 x 10-8 M至約1 x 10-14 M、自約4 x 10-8 M至約1 x 10-14 M、自約3 x 10-8 M至約1 x 10-14 M、自約2 x 10-8 M至約1 x 10-14 M、自約1 x 10-8 M至約1 x 10-14 M、自約9 x 10-9 M至約1 x 10-14 M、自約8 x 10-9 M至約1 x 10-14 M、自約7 x 10-9 M至約1 x 10-14 M、自約6 x 10-9 M至約1 x 10-14 M、自約5 x 10-9 M至約1 x 10-14 M、自約4 x 10-9 M至約1 x 10-14 M、自約3 x 10-9 M至約1 x 10-14 M、自約2 x 10-9 M至約1 x 10-14 M、自約1 x 10-9 M至約1 x 10-14 M、自約1 x 10-7 M至約1 x 10-13 M、自約9 x 10-8 M至約1 x 10-13 M、自約8 x 10-8 M至約1 x 10-13 M、自約7 x 10-8 M至約1 x 10-13 M、自約6 x 10-8 M至約1 x 10-13 M、自約5 x 10-8 M至約1 x 10-13 M、自約4 x 10-8 M至約1 x 10-13 M、自約3 x 10-8 M至約1 x 10-13 M、自約2 x 10-8 M至約1 x 10-13 M、自約1 x 10-8 M至約1 x 10-13 M、自約9 x 10-9 M至約1 x 10-13 M、自約8 x 10-9 M至約1 x 10-13 M、自約7 x 10-9 M至約1 x 10-13 M、自約6 x 10-9 M至約1 x 10-13 M、自約5 x 10-9 M至約1 x 10-13 M、自約4 x 10-9 M至約1 x 10-13 M、自約3 x 10-9 M至約1 x 10-13 M、自約2 x 10-9 M至約1 x 10-13 M或自約1 x 10-9 M至約1 x 10-13 M之親和力(KD )值。 KD 之值可藉由熟知方法直接測定,及可藉由諸如彼等(例如,闡述於Caceci等人(1984, Byte 9: 340-362)中)者之方法甚至針對複雜混合物進行計算。例如,該KD 可使用諸如由Wong & Lohman (1993,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0: 5428-5432)揭示之雙過濾器硝基纖維素過濾器結合分析建立。此項技術中已知評估配體(諸如抗體)對靶抗原之結合能力之其他標準分析,其等包括(例如)ELISA、西方墨點轉漬法、RIA及流動式細胞測量術分析及本文別處例示之其他分析。 用於量測結合親和力(KD )值之一例示性方法係表面電漿子共振(SPR),其通常使用生物感測器系統(諸如BIACORE®系統)。SPR係指藉由偵測生物感測器矩陣(例如使用BIACORE®系統)內蛋白質濃度之改變容許即時生物特異性相互作用之分析之光學現象。BIAcore動力學分析包括分析抗原自表面具有固定化分子(例如,包含抗原-結合域之分子)之晶片之結合及解離;或分析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自具有固定化抗原之晶片之解離。 在某些實施例中,SPR量測係使用BIACORE® T100或T200儀器進行。例如,用於表面電漿子共振之標準分析條件可基於在SPR晶片上之具有約100至500個反應單元(RU)之IgG之抗體固定化。經純化之靶蛋白係於緩衝劑中稀釋至最終濃度範圍及以所需流動速率(例如,10至100 µl/min)進行注射以容許計算Ka。容許進行解離以建立解離率,接著注射3 M MgCl2 (或20 mM NaOH)以再生晶片表面。感測圖係然後使用動力學評估軟體包進行分析。在例示性實施例中,該SPR分析係根據如實例1中闡述之條件。 在某些實施例中,結合親和力(KD )值係使用基於溶液之動力學排除分析(KinExA™)進行量測。在一特定實施例中,該KinExA量測係使用KinExA™ 3200儀器(Sapidyne)進行。該動力學排除分析(KinExA™)係一般目的免疫分析平臺(主要流式分光光度計),其可量測平衡解離常數,及針對抗原/抗體相互作用之結合及解離速率常數。由於KinExA™係在已獲得平衡後進行,因此其係用於量測高親和力相互作用(其中該相互作用之解離率可為非常緩慢的)之KD 之有利技術。該KinExA™方法論可通常如Drake等人(2004) Analytical Biochemistry 328, 35-43中之描述進行。 用於測定抗體之KD 之另一方法係藉由使用生物層干涉術,其通常使用OCTET®技術(Octet QKe系統,ForteBio)。 一般而言,抗-IFNb抗體應以高親和力結合至IFNb,以有效阻斷IFNb之活性。IFNb以約50 nM之KD 結合IFNAR1及以約100 pM之KD 結合至IFNAR2。因此,該等IFNb抗體宜具有於奈莫耳及皮莫耳範圍中之結合親和力(KD ),諸如約1x10-9 M或更低。 活性分析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減小IFNb之至少一種活性之中和抗體。IFNb之此活性包括(但不限於)結合至IFNAR;增加IFNb依賴性基因之表現及/或誘導例如STAT1及/或STAT2之磷酸化,其為此項技術中尤其已知的IFNb活性。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是否減小IFNb之活性可藉由許多分析進行評估。例如,分析可用以判定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是否:(a)抑制IFNb對IFNAR之結合;(b)減小IFNb依賴性基因之表現程度;及/或(c)抑制由IFNb誘導之磷酸化,諸如STAT1及/或STAT2之磷酸化。 在某些實施例中,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抑制IFNb對IFNAR之結合(例如,可藉由競爭性結合至IFNb進行評估)。例如,分析可比較(i) IFNb在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存在下結合至IFNAR,及(ii) IFNb在缺乏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情況下結合至IFNAR。在抗-IFNb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存在下,IFNb對IFNAR之結合之減小可為至少約10%、至少約20%、至少約30%、至少約40%、至少約50%、至少約60%、至少約70%、至少約80%、至少約90%、至少約95%、至少約96%、至少約97%、至少約98%或至少約99%。在缺乏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情況下,IFNb對IFNAR之預期結合可設定為100%。 在某些實施例中,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以不超過約1×10−7 M、不超過約1×10−8 M、不超過約1×10−9 M、不超過約1×10−10 M、不超過約1×10−11 M、不超過約1×10−12 M、不超過約1×10−13 M、不超過約1×10−14 M、不超過約1×10−15 M、自約1×10−7 M至約5×10−14 M、自約1×10−7 M至約1×10−14 M、自約1×10−7 M至約5×10−13 M、自約1×10−7 M至約1×10−13 M、自約1×10−7 M至約5×10−12 M或自約1×10−7 M至約1×10−12 M之半最大抑制濃度(IC50 )抑制IFNb結合至IFNAR。 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活性亦可藉由量測IFNb依賴性基因之表現程度進行評估。例如,該基因可為經IFNb介導之訊息通道中之下游組分(諸如CMPK2、IFIT1、IFI27、IFIH1、IFI44、IFI44L、IFI6、ISG15、LY6E、HERC5、MX1、OAS1、OAS2、OAS3、RSAD2、XAF1、CXCL10或其任何組合)。或者,該基因可為報導基因(例如,如用於實例中之螢光素酶報導基因),其中該報導基因之表現程度與IFNb活性相關(例如,該報導基因係以操作方式連接至IFNb依賴性反應元件)。該下游基因或報導基因之表現程度可藉由各種方法進行評估,諸如量測RNA含量、蛋白質含量或蛋白質之活性程度。該分析可比較(i) IFNb依賴性基因在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存在下之表現程度,及(ii) IFNb依賴性基因在缺乏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情況下之表現程度。在抗-IFNb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存在下,下游基因或報導基因之表現程度之減少可為至少約10%、至少約20%、至少約30%、至少約40%、至少約50%、至少約60%、至少約70%、至少約80%、至少約90%、至少約95%、至少約96%、至少約97%、至少約98%或至少約99%。在缺乏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情況下,基線表現程度可設定為100%。 在某些實施例中,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以不超過約1×10−7 M、不超過約1×10−8 M、不超過約1×10−9 M、不超過約1×10−10 M、不超過約1×10−11 M、不超過約1×10−12 M、不超過約1×10−13 M、不超過約1×10−14 M、不超過約1×10−15 M、自約1×10−7 M至約5×10−14 M、自約1×10−7 M至約1×10−14 M、自約1×10−7 M至約5×10−13 M、自約1×10−7 M至約1×10−13 M、自約1×10−7 M至約5×10−12 M或自約1×10−7 M至約1×10−12 M之半最大抑制濃度(IC50 )抑制IFNb依賴性基因之表現。在某些實施例中,自約1×10−10 M至約1×10−13 M之IC50 係較佳。在某些實施例中,自約5×10−11 M至約5×10−12 M之IC50 係較佳。 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抑制活性亦可藉由量測由IFNb誘導之磷酸化之程度(諸如STAT1磷酸化及/或STAT2磷酸化程度)進行評估。該分析可比較(i) STAT1及/或STAT2在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存在下之磷酸化程度,及(ii) STAT1及/或STAT2在缺乏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情況下之磷酸化程度。在抗-IFNb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存在下,磷酸化程度之減小可為至少約10%、至少約20%、至少約30%、至少約40%、至少約50%、至少約60%、至少約70%、至少約80%、至少約90%、至少約95%、至少約96%、至少約97%、至少約98%或至少約99%。在缺乏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情況下,基線STAT1磷酸化及/或STAT2磷酸化程度可設定為100%。 在某些實施例中,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以不超過約1×10−7 M、不超過約1×10−8 M、不超過約1×10−9 M、不超過約1×10−10 M、不超過約1×10−11 M、不超過約1×10−12 M、不超過約1×10−13 M、不超過約1×10−14 M、不超過約1×10−15 M、自約1×10−7 M至約5×10−14 M、自約1×10−7 M至約1×10−14 M、自約1×10−7 M至約5×10−13 M、自約1×10−7 M至約1×10−13 M、自約1×10−7 M至約5×10−12 M或自約1×10−7 M至約1×10−12 M之半最大抑制濃度(IC50 )抑制由IFNb誘導之磷酸化(諸如STAT1磷酸化及/或STAT2磷酸化)。在某些實施例中,自約1×10−10 M至約1×10−13 M之IC50 係較佳。在某些實施例中,自約5×10−11 M至約5×10−12 M之IC50 係較佳。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特徵係使用其他生物活性分析進行進一步評估,例如,以評估其作為治療劑之效力、藥理學活性及潛在功效。此等分析係此項技術中已知及取決於抗體之預期用途。實例包括(例如)毒性分析、免疫原性分析、穩定性分析及/或PK/PD概況分析。 C.產生抗-IFNb抗體之核酸及方法 本發明亦提供編碼抗體中之任何一者(包括本文描述之抗體部分及經修飾之抗體)之聚核苷酸。本發明亦提供製造本文描述之聚核苷酸中之任何一者之方法。聚核苷酸可藉由此項技術中已知的程序製造及表現。 所需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及編碼此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核酸之序列可使用標準定序技術進行測定。編碼所需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核酸序列可***於各種載體(諸如選殖及表現載體)中以用於進行重組產生及特徵分析。編碼重鏈或重鏈之抗原結合片段之核酸及編碼輕鏈或輕鏈之抗原結合片段之核酸可經選殖至相同載體或不同載體內。 在一個態樣中,本發明提供編碼下列抗-IFNb抗體及其抗原-結合部分中之任何一者之胺基酸序列之聚核苷酸:CTI-AF1、CTI-AF2、CTI-AF3、CTI-AF4、CTI-AF5、CTI-AF6、CTI-AF7、CTI-AF8、CTI-AF9、CTI-AF10、CTI-AF11、CTI-AF12、CTI-AF13、CTI-AF14、CTI-AF15、CTI-AF16、CTI-AF17、CTI-AF18、CTI-AF19、CTI-AF20、CTI-AF21、CTI-AF22、CTI-AF23、CTI-AF24、CTI-AF25、CTI-AF26及CTI-AF27。 本發明亦提供編碼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聚核苷酸,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結合大量與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抗體相同之抗原決定基:CTI-AF1、CTI-AF2、CTI-AF3、CTI-AF4、CTI-AF5、CTI-AF6、CTI-AF7、CTI-AF8、CTI-AF9、CTI-AF10、CTI-AF11、CTI-AF12、CTI-AF13、CTI-AF14、CTI-AF15、CTI-AF16、CTI-AF17、CTI-AF18、CTI-AF19、CTI-AF20、CTI-AF21、CTI-AF22、CTI-AF23、CTI-AF24、CTI-AF25、CTI-AF26及CTI-AF27。 本發明亦提供編碼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聚核苷酸,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與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抗體競爭結合至IFNb:CTI-AF1、CTI-AF2、CTI-AF3、CTI-AF4、CTI-AF5、CTI-AF6、CTI-AF7、CTI-AF8、CTI-AF9、CTI-AF10、CTI-AF11、CTI-AF12、CTI-AF13、CTI-AF14、CTI-AF15、CTI-AF16、CTI-AF17、CTI-AF18、CTI-AF19、CTI-AF20、CTI-AF21、CTI-AF22、CTI-AF23、CTI-AF24、CTI-AF25、CTI-AF26及CTI-AF27。 本發明亦提供包含編碼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胺基酸序列之蛋白質之序列之聚核苷酸:(i) SEQ ID NO: 1-27;(ii) SEQ ID NO: 28;及(iii)其任何組合。 本發明亦提供包含如SEQ ID NO: 166或167闡述之核酸序列之聚核苷酸。 本發明亦提供包含於ATCC寄存且具有登錄號PTA-122727之質體之DNA***物或於ATCC寄存且具有登錄號PTA-122726之質體之DNA***物之核酸序列之聚核苷酸。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編碼抗-IFNb抗體之聚核苷酸及其變體,其中此等變體聚核苷酸與本文揭示之特異性核酸序列中之任何一者共用至少70%、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87%、至少89%、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或至少99%序列同一性。此等數量非意謂限制性,且所列舉百分率間之增量係具體視為本發明之部分。 在一個實施例中,VH及VL域或其抗原-結合部分或全長HC或LC係由各別聚核苷酸編碼。或者,VH及VL兩者或其抗原-結合部分或HC及LC係由單一聚核苷酸編碼。 本發明亦涵蓋與任何此等序列互補之聚核苷酸。聚核苷酸可為單股(編碼或反義)或雙股及可為DNA (基因體、cDNA或合成)或RNA分子。RNA分子包括HnRNA分子,其等含有內含子及以一對一方式對應於DNA分子及mRNA分子,其等不含有內含子。額外之編碼或非編碼序列可(但無需)存在於本發明之聚核苷酸內,及聚核苷酸可(但無需)連接至其他分子及/或支援材料。 聚核苷酸可包含天然序列(即,編碼抗體或其部分之內源性序列)或可包含此序列之變體。聚核苷酸變體含有一或更多個取代、添加、刪除及/或***,使得經編碼之多肽之免疫反應性相對於天然免疫反應性分子未減小。對經編碼之多肽之免疫反應性之影響可通常如本文描述進行評估。在一些實施例中,變體對編碼天然抗體或其部分之聚核苷酸序列顯示至少約70%同一性,在一些實施例中,至少約80%同一性,在一些實施例中,至少約90%同一性,及在一些實施例中,至少約95%同一性。此等數量非意謂限制性,且所列舉百分率間之增量係具體視為本發明之部分。 若當如下文描述針對最大一致性比對時,兩個序列中之核苷酸或胺基酸之序列係相同的,則兩個聚核苷酸或多肽序列被稱為係「相同的」。兩個序列之間的比較係通常藉由於比較窗上比較該等序列而進行以識別及比較具有序列相似性之局部區域。如本文使用之「比較窗」係指具有至少約20個連續部分(通常30至約75或40至約50個)之區段,其中在兩個序列係經最佳化比對後,可將序列與具有相同數量連續位置之參考序列進行比較。 用於比較之序列之最佳化比對可使用生物資訊學軟體(DNASTAR® , Inc., Madison, WI)之Lasergene® 套件中之MegAlign® 程式,使用默認參數進行。此套裝程序實施下列參考文獻中描述之數種比對方案:Dayhoff, M.O., 1978, A model of evolutionary change in proteins - Matrices for detecting distant relationships. In Dayhoff, M.O. (編) Atlas of Protein Sequence and Structure, National Biomedical Research Foundation, Washington DC,第5卷,增刊3,第345至358頁;Hein J., 1990, Unified Approach to Alignment and Phylogenes,第626至645頁,Methods in Enzymology,第183卷,Academic Press, Inc., San Diego, CA;Higgins, D.G.及Sharp, P.M., 1989, CABIOS 5:151-153;Myers, E.W.及Muller W., 1988, CABIOS 4:11-17;Robinson, E.D., 1971, Comb. Theor. 11:105; Santou, N., Nes, M., 1987, Mol. Biol. Evol. 4:406-425;Sneath, P.H.A.及Sokal, R.R., 1973, Numerical Taxonomy 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Numerical Taxonomy, Freeman Press, San Francisco, CA;Wilbur, W.J.及Lipman, D.J., 1983, Proc. Natl. Acad. Sci. USA 80:726-730。 在一些實施例中,「序列同一性之百分率」係藉由在具有至少20個位置之比較之窗上比較兩個經最佳化比對之序列進行測定,其中比較窗中之聚核苷酸或多肽序列之部分相較於針對兩個序列之最佳化比對之參考序列(其不包含添加或刪除)可包含20百分率或以下,通常5至15百分率或10至12百分率之添加或刪除(即,間隙)。該百分率係藉由以下計算:藉由測定其中兩個序列中均出現相同核酸鹼基或胺基酸殘基之位置數量以產生具有匹配位置之數量,將匹配位置之數量除以參考序列中之位置之總數量(即,窗尺寸)及使該等結果乘以100以產生序列同一性之百分率。 或者,變體亦可與天然基因或其之部分或補體大體上同源。此等聚核苷酸變體可在中度嚴格之條件下與編碼天然抗體(或互補序列)之天然生成之DNA序列雜交。 合適之「中度嚴格之條件」包括在5X SSC,0.5% SDS,1.0 mM EDTA (pH 8.0)之溶液中預洗;在50℃至65℃,5X SSC下雜交整夜;接著在65℃下清洗兩次,歷時20分鐘,及每次清洗使用含有0.1% SDS之2X、0.5X及0.2X SSC。 如本文使用,「高度嚴格之條件」或「高嚴密性條件」係彼等下列者:(1)針對清洗採用低離子強度及高溫,例如在50℃下用0.015 M氯化鈉/0.0015 M檸檬酸鈉/0.1%十二烷基硫酸鈉;(2)在雜交期間採用變性劑,諸如甲醯胺,例如,具有在pH 6.5下之0.1%牛血清白蛋白/0.1%聚蔗糖/0.1%聚乙烯吡咯啶酮/50 mM磷酸鈉緩衝劑及在42℃下之750 mM氯化鈉、75 mM檸檬酸鈉之50% (v/v)甲醯胺;或(3)在42℃下採用50%甲醯胺、5X SSC (0.75 M NaCl、0.075 M檸檬酸鈉)、50 mM磷酸鈉(pH 6.8)、0.1%焦磷酸鈉、5X登哈特溶液、經聲處理之鮭魚***DNA (50 µg/mL)、0.1% SDS及10%硫酸葡聚糖,及在42℃下於0.2X SSC (氯化鈉/檸檬酸鈉)及在55℃下於50%甲醯胺中清洗,接著在55℃下於由含有EDTA之0.1X SSC組成之高嚴密性清洗液中進行清洗。熟練技工將知曉為適應諸如探針長度及類似物之因素,如何視需要調節溫度、離子強度等。 一般技術者將知曉由於基因密碼之簡併性,因此存在許多編碼如本文描述之多肽之核苷酸序列。此等聚核苷酸中之一些與具有任何天然基因之核苷酸序列具有最小同源性。然而,本發明具體預期因密碼子用途中之差異而改變之聚核苷酸。此外,包含本文提供之聚核苷酸序列之基因之對偶基因係於本發明之範圍內。對偶基因係由於核苷酸之一或更多個突變諸如刪除、添加及/或取代而變化之內源性基因。所得mRNA及蛋白質可(但無需)具有經改變之結構或功能。對偶基因可使用標準技術(諸如雜交、擴增及/或資料庫序列比較)進行識別。 本發明之聚核苷酸可使用化學合成、重組方法或PCR獲得。化學聚核苷酸合成之方法係此項技術中熟知及本文中無需詳細描述。熟習技術者可使用本文提供之序列及市售DNA合成劑以產生所需DNA序列。 就使用重組方法製備聚核苷酸而言,可將包含所需序列之聚核苷酸***合適之載體內,及可將該載體進一步引入合適之宿主細胞內,以用於複製及擴增,如本文進一步討論。聚核苷酸可藉由此項技術中已知的任何方式***宿主細胞內。細胞係藉由直接攝取、內吞作用、轉染、F-雜交或電穿孔以引入外源性聚核苷酸而進行轉形。一經引入,外源性聚核苷酸可作為非整體載體(諸如質體)維持於細胞內或整合於宿主細胞基因體內。經如此擴增之聚核苷酸可藉由此項技術內熟知的方法自宿主細胞分離。參見,例如,Sambrook等人,1989。 或者,PCR容許DNA序列之複製。PCR技術係此項技術中熟知及係描述於美國專利案第4,683,195、4,800,159、4,754,065及4,683,202號,及PCR: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ullis等人編,Birkauswer Press, Boston, 1994中。 RNA可藉由在合適之載體中使用經分離之DNA及將其***於合適之宿主細胞內獲得。當細胞複製及將DNA轉綠於RNA內時,該RNA可然後使用熟習此項技術中已知的方法進行分離,例如,如闡述於Sambrook等人,1989中之方法。 合適之選殖及表現載體可包括各種組件,諸如啟動子、強化子及其他轉錄調節序列。該載體亦可經構築以容許接著將抗體可變域選殖至不同載體內。 合適之選殖載體可根據標準技術進行構築或可選擇自此項技術中可獲得之大量選殖載體。儘管所選選殖載體可根據預期使用之宿主細胞而改變,但有用之選殖載體將通常具有自我複製之能力,可具有針對特定限制核酸內切酶之單一靶及/或可攜載針對可用於選擇含有該載體之純系中之標記物之基因。合適之實例包括質體及細菌病毒,例如,pUC18、pUC19、Bluescript (例如,pBS SK+)及其衍生物,mp18、mp19、pBR322、pMB9、ColE1、pCR1、RP4、噬菌體DNA及穿梭載體(諸如pSA3及pAT28)。此等及許多其他選殖載體係可獲得自商業供應商(諸如BioRad、Strategene及Invitrogen)。 進一步提供表現載體。表現載體通常係可複製聚核苷酸構築體,其等含有根據本發明之聚核苷酸。其暗示表現載體必須於宿主細胞中可複製,以游離基因體之形式或以染色體DNA之整體部分之形式。合適之表現載體包括(但不限於)質體、病毒載體,其等包括腺病毒、腺相關病毒、逆轉錄病毒、黏質體及揭示於PCT公開案第WO 87/04462號中之表現載體。載體組件可通常包括(但不限於)下列中之一或更多者:訊息序列;複製之起源;一或更多個標記基因;合適之轉錄控制元件(諸如啟動子、強化子及終止子)。就表現(即,轉譯)而言,亦通常需一或更多個轉錄控制元件,諸如核糖體結合位點、轉譯起始位點及終止密碼子。 含有受關注之聚核苷酸之載體及/或該等聚核苷酸本身可藉由許多適當方式中之任何一者引入宿主細胞內,該等方式包括電穿孔、採用氯化鈣、氯化銣、磷酸鈣、DEAE-聚葡萄糖或其他物質之轉染;微粒轟擊(microprojectile bombardment);脂質體轉染;及感染(例如,其中該載體係感染劑,諸如痘瘡病毒)。引入載體或聚核苷酸之選擇將通常取決於該宿主細胞之特徵。 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可使用合適之宿主細胞重組製造。編碼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核酸可選殖至表現載體內,其可然後引入宿主細胞諸如大腸桿菌細胞、酵母細胞、昆蟲細胞、類人猿COS細胞、中國倉鼠卵巢(CHO)細胞或骨髓瘤細胞內,其中該細胞非另外產生免疫球蛋白,以於重組宿主細胞中獲得抗體之合成。在此項技術熟知的許多細胞中,較佳之宿主細胞包括CHO細胞、人類胚胎腎(HEK) 293細胞或Sp2.0細胞。 抗體片段可藉由重組方法或藉由化學合成由全長抗體之蛋白水解或其他降解產生。抗體之多肽片段(尤其多達約50個胺基酸之較短多肽)可藉由化學合成便利地製成。用於蛋白質及肽之化學合成之方法係此項技術中已知及係可購買獲得。 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可經親和力成熟。例如,經親和力成熟之抗體可由此項技術中已知的程序(Marks等人,1992, Bio/Technology, 10:779-783;Barbas等人,1994, Proc Nat. Acad. Sci, USA 91:3809-3813;Schier等人,1995, Gene, 169:147-155;Yelton等人,1995, J. Immunol., 155:1994-2004;Jackson等人,1995, J. Immunol., 154(7):3310-9;Hawkins等人,1992, J. Mol. Biol., 226:889-896;及WO2004/058184)產生。 2. 調配物及用途 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可調配成醫藥組合物。該醫藥組合物可進一步包含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賦形劑及/或穩定劑(Remington: The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Pharmacy,第20版,2000, Lippincott Williams and Wilkins, Ed. K. E. Hoover),以凍乾調配物或水溶液之形式。可接受之載劑、賦形劑或穩定劑在劑量及濃度下對接受者係無毒的,及可包含緩衝劑諸如磷酸鹽、檸檬酸鹽及其他有機酸;抗氧化劑,包括抗壞血酸及甲硫胺酸;防腐劑(諸如十八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銨;氯化六羥季銨;殺藻胺;氯化本索寧;酚醇、丁醇或苄醇;對羥基苯甲酸烷基酯,諸如對羥基苯甲酸甲酯或對羥基苯甲酸丙酯;兒茶酚;間苯二酚;環己醇;3-戊醇;及間甲酚);低分子量(小於約10個殘基)多肽;蛋白質,諸如血清白蛋白、明膠或免疫球蛋白;親水性聚合物,諸如聚乙烯吡咯啶酮;胺基酸,諸如甘胺酸、麩醯胺酸、天冬醯胺酸、組胺酸、精胺酸或離胺酸;單醣、雙醣及其他醣,包括葡萄糖、甘露糖或聚葡萄糖;螯合劑,諸如EDTA;糖,諸如蔗糖、甘露醇、海藻糖或山梨醇;成鹽相對離子,諸如鈉;金屬錯合物(例如,Zn-蛋白質錯合物);及/或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諸如TWEEN™、PLURONICS™或聚乙二醇(PEG)。本文進一步描述醫藥上可接受之賦形劑。 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可用於各種治療或診斷目的。例如,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可用作親和力純化劑(例如,用於IFNb之活體外純化);用作診斷劑(例如,用於偵測IFNb於特異性細胞、組織或血清中之表現)。 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例示性治療用途包括治療風濕性疾病(諸如SLE或DM)或干擾素疾病。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亦可用於預防治療(例如,向未顯示疾病症狀但易患風濕性疾病或干擾素疾病之個體投與)中。 就治療應用而言,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可藉由習知技術向哺乳動物,尤其人類投與,該等技術諸如靜脈內(作為推注或藉由經時之連續輸注)、肌內、腹腔內、腦內、皮下、關節內、滑膜內、鞘內、經口、局部或藉由吸入。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亦可適當藉由腫瘤內、腫瘤周圍、病灶內或病灶周圍途徑投與。 因此,在一個態樣中,本發明提供減小IFNb之活性之方法,其包括向有此需要之個體(例如,人類)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 在某些實施例中,該個體飽受風濕性疾病折磨或易患風濕性疾病。在某些實施例中,該風濕性疾病係SLE。在某些實施例中,該風濕性疾病係DM。 在某些實施例中,該個體飽受干擾素疾病折磨或易患干擾素疾病。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經皮下投與。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經靜脈內投與。 醫藥組合物可以可隨風濕性疾病或干擾素疾病之嚴重性變化之頻率向有此需要之個體投與。在預防治療之情況下,該頻率可取決於該個體患風濕性疾病或干擾素疾病之易發性或傾向而變化。 該等組合物可作為推注或藉由連續輸注向有此需要之病患投與。例如,以Fab片段呈現之抗體之推注投與可以自0.0025至100 mg/kg體重、0.025至0.25 mg/kg、0.010至0.10 mg/kg或0.10至0.50 mg/kg之量進行投與。就連續輸注而言,以Fab片段呈現之抗體可以0.001至100 mg/kg體重/分鐘、0.0125至1.25 mg/kg/min、0.010至0.75 mg/kg/min、0.010至1.0 mg/kg/min或0.10至0.50 mg/kg/min之量投與,持續1至24小時、1至12小時、2至12小時、6至12小時、2至8小時或1至2小時。 就以全長抗體(具有完整恆定區)呈現之抗體之投與而言,劑量可為自約1 mg/kg至約10 mg/kg、自約2 mg/kg至約10 mg/kg、自約3 mg/kg至約10 mg/kg、自約4 mg/kg至約10 mg/kg、自約5 mg/kg至約10 mg/kg、自約1 mg/kg至約20 mg/kg、自約2 mg/kg至約20 mg/kg、自約3 mg/kg至約20 mg/kg、自約4 mg/kg至約20 mg/kg、自約5 mg/kg至約20 mg/kg、約1 mg/kg或更多、約2 mg/kg或更多、約3 mg/kg或更多、約4 mg/kg或更多、約5 mg/kg或更多、約6 mg/kg或更多、約7 mg/kg或更多、約8 mg/kg或更多、約9 mg/kg或更多、約10 mg/kg或更多、約11 mg/kg或更多、約12 mg/kg或更多、約13 mg/kg或更多、約14 mg/kg或更多、約15 mg/kg或更多、約16 mg/kg或更多、約17 mg/kg或更多、約19 mg/kg或更多或約20 mg/kg或更多。投與之頻率將取決於病症之嚴重性。頻率可在自每週三次至每兩週或三週一次之範圍內變化。 另外,該等組合物可經由皮下注射向病患投與。例如,1至100 mg抗-IFNb抗體之劑量可經由皮下或靜脈內注射以一週兩次、一週一次、每兩週一次、每三週一次、每四週一次、每五週一次、每六週一次、每七週一次、每八週一次、每九週一次、每十週一次、一個月兩次、一個月一次、每兩個月一次或每三個月一次之頻率向病患投與。例如,抗體CTI-AF1具有約19天之預估半衰期。此半衰期支持以每2至6週,諸如每2週一次或每4週一次進行皮下或靜脈內注射。 在某些實施例中,抗-IFNb抗體於人類中之半衰期係約5天、約6天、約7天、約8天、約9天、約10天、約11天、約12天、約13天、約14天、約15天、約16天、約17天、約18天、約19天、約20天、約21天、約22天、約23天、約24天、約25天、約26天、約27天、約28天、約29天、約30天、自約5天至約40天、自約5天至約35天、自約5天至約30天、自約5天至約25天、自約10天至約40天、自約10天至約35天、自約10天至約30天、自約10天至約25天、自約15天至約40天、自約15天至約35天、自約15天至約30天、或自約15天至約25天。 在某些實施例中,該醫藥組合物係以以下之劑量每2至6週進行皮下或靜脈內投與:自約0.1 mg/kg至約10 mg/kg、自約0.5 mg/kg至約10 mg/kg、自約1 mg/kg至約10 mg/kg、自約1.5 mg/kg至約10 mg/kg、自約2 mg/kg至約10 mg/kg、自約0.1 mg/kg至約8 mg/kg、自約0.5 mg/kg至約8 mg/kg、自約1 mg/kg至約8 mg/kg、自約1.5 mg/kg至約8 mg/kg、自約2 mg/kg至約8 mg/kg、自約0.1 mg/kg至約5 mg/kg、自約0.5 mg/kg至約5 mg/kg、自約1 mg/kg至約5 mg/kg、自約1.5 mg/kg至約5 mg/kg、自約2 mg/kg至約5 mg/kg、約0.5 mg/kg、約1.0 mg/kg、約1.5 mg/kg、約2.0 mg/kg、約2.5 mg/kg、約3.0 mg/kg、約3.5 mg/kg、約4.0 mg/kg、約4.5 mg/kg、約5.0 mg/kg、約5.5 mg/kg、約6.0 mg/kg、約6.5 mg/kg、約7.0 mg/kg、約7.5 mg/kg、約8.0 mg/kg、約8.5 mg/kg、約9.0 mg/kg、約9.5 mg/kg或約10.0 mg/kg。 在某些實施例中,該醫藥組合物係以約2.0 mg/kg之劑量每2至6週進行皮下注射或靜脈內投與。在某些實施例中,該醫藥組合物係以自約2.0 mg/kg至約10.0 mg/kg之劑量每2至6週進行皮下注射或靜脈內投與。 在一個例示性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係每2週皮下投與。 本發明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可用作單藥療法或與其他療法組合以治療風濕性疾病。 3. 定義 除非本文另有定義,否則結合本發明使用之科學及技術術語應具有一般技術者通常所瞭解之含義。此外,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則單數術語應包括複數及複數術語應包括單數。通常,結合本文描述之細胞及組織培養物、分子生物學、免疫學、微生物學、遺傳學及蛋白質及核酸化學及雜交使用之術語表及技術係彼等此項技術中熟知及常用者。 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係指全長抗體之保留特異性結合至抗原之能力之片段(較佳地,具有大體上相同之結合親和力)。抗原結合片段之實例包括(i) Fab片段,其為由VL、VH、CL及CH1域組成之單價片段;(ii) F(ab')2片段,其為包含於鉸鏈區藉由雙硫鍵連接之兩個Fab片段之二價片段;(iii)由VH及CH1域組成之Fd片段;(iv)由抗體之單臂之VL及VH域組成之Fv片段;(v) dAb片段(Ward等人,(1989) Nature 341:544-546),其由VH域組成;及(vi)經分離之互補決定區(CDR)、經雙硫鍵連接之Fvs (dsFv)及抗-遺傳(抗-Id)抗體及胞內抗體。此外,儘管Fv片段之兩個域(VL及VH)係由不同基因編碼,但其等可使用重組方法藉由合成連接子連接,該合成連接子使得其等被製成單一蛋白鏈,其中VL及VH區配對以形成單價分子(稱為單鏈Fv (scFv));參見例如,Bird等人Science 242:423-426 (1988)及Huston等人,Proc. Natl. Acad. Sci. USA 85:5879-5883 (1988))。單鏈抗體之其他形式(諸如雙抗體)係亦包含於本發明中。雙抗體係二價雙特異性抗體,其中VH及VL域係表現於單一多肽鏈上,但使用太短以至於無法容許在相同鏈上之兩個鏈之間配對之連接子,藉此迫使該等域與另一鏈之互補域配對,及產生兩個抗原-結合位點(參見例如,Holliger等人,Proc. Natl. Acad. Sci. USA 90:6444-6448 (1993);Poljak等人,1994, Structure 2:1121-1123)。 抗體「可變域」係指抗體輕鏈(VL)之可變區或抗體重鏈(VH)之可變區,單獨或組合。如此項技術中已知,重鏈及輕鏈之可變區各由三個互補決定區(CDR)組成,及由四個框架區(FR)連接,及有助於抗體之抗原結合位點之形成。 可變域中之殘基係根據Kabat編號,Kabat係用於抗體之編譯之重鏈可變域或輕鏈可變域之編號系統。參見Kabat等人,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第5版,Public Health Servic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Bethesda, MD. (1991))。使用此編號系統,實際直鏈胺基酸序列可含有較少或額外之胺基酸,其對應於可變域之FR或CDR之縮短或***。例如,重鏈可變域可包括在CDR-H2之殘基52後之單一胺基酸***(根據Kabat之殘基52a)及在重鏈FR殘基82後經***之殘基(例如,根據Kabat編號之殘基82a、82b及82c)。對於給定抗體,殘基之Kabat編號可藉由於該抗體之序列與「標準」 Kabat編號之序列具有同源性之區域之比對來測定。用於分配Kabat編號之各種演算法係可獲得的。除非本文另有說明,否則本文使用2012年發佈之Abysis (www.abysis.org)中執行之演算法將Kabat編號分配至可變區。 抗體中之特異性胺基酸殘基位置(諸如互補位殘基)係亦根據Kabat編號。 「互補決定區」 (CDR)可根據此項技術中熟知的Kabat、Chothia、Kabat及Chothia兩者之聚集、AbM、接觸(contact)及/或構形定義或CDR測定之任何方法之定義加以識別。參見例如Kabat等人,1991, 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第5版(高度可變區);Chothia等人,1989, Nature 342:877-883 (結構性環結構)。CDR之AbM定義係在Kabat與Chothia之間折衷及使用Oxford Molecular之AbM抗體建模軟體(Accelrys®)。CDR之「接觸」定義係基於闡述於MacCallum等人,1996, J. Mol. Biol., 262:732-745中之可見抗原接觸。CDR之「構形」定義係基於製造有助於抗原結合之焓之殘基(參見,例如,Makabe等人,2008,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83:1156-1166)。又其他CDR邊界定義可非嚴格遵守上文方法中之一者,但雖然如此仍將與Kabat CDR之至少一部分重疊,然而其等可根據特定殘基或殘基組或甚至全部CDR不顯著影響抗原結合之預測或實驗發現而經縮短或延長。如本文使用,CDR可係指藉由此項技術中已知的任何方法(包括方法之組合)定義之CDR。 在實例(參見表11)中,CDR係經如下定義(根據Kabat編號;H:重鏈;L:輕鏈): CDR-H1:H26-H35B;CDR-H2:H50-H65;CDR-H3:H95-H102 CDR-L1:L24-L34;CDR-L2:L50-L56;CDR-L3:L89-L97 「框架」 (FR)殘基係除CDR殘基外之抗體可變域殘基。VH或VL域框架包含四個框架子區:FR1、FR2、FR3及FR4,呈下列結構其間散佈CDR:FR1-CDR1-FR2-CDR2-FR3-CDR3-FR4。在實例(參見表11)中,FR殘基包括下列(根據Kabat編號;H:重鏈;L:輕鏈): 表5 「抗原決定基」係指抗原(Ag)中抗體特異性結合之範圍或區域,例如,包含與該抗體(Ab)相互作用之胺基酸殘基之範圍或區域。抗原決定基可為直鏈或非直鏈(例如,構形)的。 當相應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結合呈互相排外性時,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大體上結合與另一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相同之抗原決定基。即,一種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結合排除其他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同時或連續結合。若該抗原可適應兩種相應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同時結合,則認為抗原決定基係獨一無二的或大體上不相同。 術語「互補位」係藉由扭轉角度衍生自「抗原決定基」之上文定義,及係指抗體分子中涉及抗原結合之範圍或區域,例如,包含與該抗原相互作用之殘基之範圍或區域。互補位可為直鏈或構形(諸如CDR中之不連續殘基)的。 給定抗體/抗原結合對之抗原決定基/互補位可使用各種實驗及計算抗原決定基定位方法在不同細節層次下經定義及特徵分析。實驗方法包括誘變、X射線晶體學、核磁共振(NMR)光譜學、氫/氘交換質譜法(HX-MS)及各種競爭結合方法。因為各方法依賴於獨一無二之原則,所以抗原決定基之描述係與已測定該抗原決定基之方法緊密聯繫。因此,給定抗體/抗原對之抗原決定基/互補位將取決於採用之定位方法而不同地定義。 在最細節層次下,用於抗體(Ab)與抗原(Ag)間相互作用之抗原決定基/互補位可藉由界定存在於Ag-Ab相互作用中之原子接觸之空間坐標及有關其等對結合熱力學之相對貢獻之資訊進行定義。在一種程度下,抗原決定基/互補位殘基可藉由界定Ag與Ab間原子接觸之空間坐標進行特徵分析。在一個態樣中,該抗原決定基/互補位殘基可藉由特定標準,例如Ab及Ag中原子間之距離(例如,距同源抗體之重原子及該抗原之重原子等於或小於約4 Å (諸如本文實例中所用之3.8 Å)之距離)界定。在另一態樣中,抗原決定基/互補位殘基之特徵為參與與同源抗體/抗原,或與亦經氫結合至同源抗體/抗體(經水介導之氫結合)之水分子之氫鍵相互作用。在另一態樣中,抗原決定基/互補位殘基之特徵為與同源抗體/抗原之殘基形成鹽橋。在又另一態樣中,抗原決定基/互補位殘基之特徵可為因與同源抗體/抗原之相互作用而於掩蔽表面積(BSA)中具有非零變化之殘基。在較為不詳細之程度下,抗原決定基/互補位可通過函數進行特徵描述,例如,藉由與其他Ab之競爭結合。該抗原決定基/互補位亦可更一般地定義為包含胺基酸殘基,其中藉由另一胺基酸之取代將變更於Ab與Ag之間之相互作用之特徵(例如,丙胺酸掃描)。 在藉由抗體(例如,Fab片段或兩個Fab片段)與其抗原之間之錯合物之空間坐標界定之X射線衍生之晶體結構之內文中,除非另有規定,否則抗原決定基殘基係指IFNb殘基,(i)其具有在距離同源抗體之重原子之約4 Å (例如,3.8 Å)之距離內之重原子(即,非氫原子);(ii)參與與同源抗體之殘基或與亦經氫結合至該同源抗體之水分子之氫鍵(經水介導之氫結合);(iii)參與對同源抗體之殘基之鹽橋及/或(iv)因與該同源抗體之相互作用而於掩蔽表面積(BSA)中具有非零變化。一般而言,針對BSA施加截斷以避免包含具有最小相互作用之殘基。因此,除非另有規定,否則若當該抗體結合至IFNb時,類別(iv)下之抗原決定基殘基具有20 Å2 或更大之BSA或涉及靜電相互作用,則選擇類別(iv)下之抗原決定基殘基。類似地,在X射線衍生之晶體結構之內文中,除非另有規定或與內文矛盾,否則互補位殘基係指以下之抗體殘基:(i)具有在距離IFNb之重原子之約4 Å之距離內之重原子(即,非氫原子);(ii)參與與IFNb殘基或與亦經氫結合至IFNb之水分子之氫鍵(經水介導之氫結合);(iii)參與對IFNb之殘基之鹽橋及/或(iv)其因與IFNb之相互作用而於掩蔽表面積中具有非零變化。此外,除非另有規定,否則若當抗體結合至IFNb時,類別(iv)下之互補位殘基具有20 Å2 或更大之BSA或涉及靜電相互作用,則選擇類別下之互補位殘基(iv)。藉由(i)距離或(iv) BSA識別之殘基係通常稱為「接觸」殘基。 自抗原決定基之描述及定義依賴於所用抗原決定基定位(mapping)方法及在不同細節層次下獲得之事實,推斷於相同Ag上不同Ab之抗原決定基之比較可在不同細節層次下類似地進行。例如,於胺基酸層面描述,例如自X射線結構測定之抗原決定基,若其等含有相同胺基酸殘基組,則認為其等係相同的。若相應抗體之結合係相互排他性的,即,一種抗體之結合排除其他抗體之同時或連續結合,則認為以競爭結合為特徵之抗原決定基為重疊的;及若該抗原可適應兩個相應抗體同時結合,則認為抗原決定基係各別(獨特)的。 給定抗體/抗原對之抗原決定基及互補位可藉由例行方法鑑別。例如,抗原決定基之一般位置可藉由評估抗體結合至不同片段或變體IFNb多肽之能力測定,如本文先前更充分地描述。可與抗體內之特異性殘基接觸之IFNb內之特異性殘基亦可使用例行方法測定,諸如實例中所述者。例如,抗體/抗原複合體可經結晶。該晶體結構可經測定及用以鑑別在抗體與抗原之間相互作用之特異性位點。 術語「特異性結合」係此項技術中熟知的術語,且此項技術中亦熟知用以測定此等特異性結合之方法。若分子與特定細胞或物質反應或結合比該分子與替代細胞或物質反應或結合更頻繁、更快速、更久持續時間及/或更大親和力,則認為該分子顯示「特異性結合」。若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結合靶(例如IFNb)相較於結合其他物質以更大親和力、結合性、更容易及/或更久持續時間,則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特異性結合」至靶。 例如,特異性結合IFNb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抗體結合其同源抗原(IFNb)相較於結合其他抗原(諸如IFN超家族之其他成員(例如INFa、IFNg、IFNw)或其他無關分子),以更大親和力、結合性、更容易及/或更久持續時間。例如,在標準結合分析條件下,抗-IFNb抗體可特異性結合樣本中之人類IFNb,但大體上不識別或結合該樣本中之其他分子。亦瞭解特異性結合第一靶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可或可不特異性結合至第二靶。因此,「特異性結合」不一定要求(雖然其可包括)排他性結合。通常,但未必,「結合」之提及意謂特異性結合。 可使用各種分析模式以選擇特異性結合受關注之分子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例如,在許多分析中,固相ELISA免疫分析、免疫沈澱、Biacore™ (GE Healthcare)、KinExA、螢光活化之細胞分選(FACS)、Octet™ (FortéBio, Inc.)及西方墨點轉漬法分析可用以識別特異性結合抗原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通常,特異性結合將係背景信號或噪音之至少兩倍,更通常係背景之至少10倍、背景之至少50倍、背景之至少100倍、背景之至少500倍、背景之至少1000倍或背景之至少10,000倍。 抗體結合之特異性可藉由測定抗體與IFNb之間之特異性結合之KD 值及比較該KD 值與已知不結合至IFNb之對照抗體之KD 值來評估。一般而言,當該KD 係約×10−5 M或更小時,認為抗體「特異性」結合抗原。 當相較於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結合其他抗原,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不以更大親和力、結合性、更容易及/或以更久持續時間結合至一抗原時,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大體上不結合」至該抗原。通常,該結合將不大於背景信號或噪音之兩倍。一般而言,其以1×10−4 M或更大、1×10−3 M或更大、1×10−2 M或更大或1×10-1 M或更大之KD 結合該抗原。 如本文關於抗體使用之術語「競爭」意謂第一抗體或其抗原-結合部分結合至抗原減少後續第二抗體或其抗原-結合部分對相同抗原之結合。一般而言,第一抗體之結合產生空間位阻、構形變化或結合至共同抗原決定基(或其部分),使得第二抗體對相同抗原之結合係減少。可使用標準競爭性結合分析以判定兩種抗體是否相互競爭。 用於抗體競爭之一種合適之分析涉及使用Biacore技術,該技術可使用表面電漿子共振(SPR)技術,通常使用生物感測器系統(諸如BIACORE®系統)量測相互作用之程度。例如,SPR可用於活體外競爭性結合抑制分析中以測定一種抗體抑制第二抗體之結合之能力。用於量測抗體競爭之另一分析使用基於ELISA之方法。此外,一種基於抗體之競爭來「分級」抗體之高通量方法係描述於WO2003/48731中。若一種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減少另一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對IFNb之結合,則存在競爭。例如,可使用順序結合競爭分析,及順序添加不同抗體。可添加第一抗體以達成接近飽和之結合。然後,添加第二抗體。若第二抗體對IFNb之結合無法偵測到或相較於在缺乏該第一抗體之情況下(其中值可設定為100%)之平行分析係顯著減少(例如,至少約10%、至少約20%、至少約30%、至少約40%、至少約50%、至少約60%、至少約70%、至少約80%或至少約90%減少),則該等兩個抗體視為互相競爭。藉由SPR進行之例示性抗體競爭分析(及重疊抗原決定基分析)係提供於實例1中。 亦可進行競爭性結合分析,其中抗體對抗原之結合係相較於靶對具該靶之另一結合搭配物(諸如原本結合該靶之另一抗體或可溶受體)之結合。50%抑制發生時之濃度被稱為Ki 。在理想條件下,該Ki 係等於KD 。因此,一般而言,Ki 之量測可便利地經取代以提供KD 之上限值。與不同分子相互作用相關聯之結合親和力(例如,不同抗體針對給定抗原之結合親和力之比較)可藉由針對個別抗體/抗原複合體之KD 值之比較而進行比較。針對抗體或其他結合搭配物之KD 值可使用此項技術中業已建立之方法進行測定。 「Fc融合」蛋白係其中一或更多個多肽以操作方式連接至Fc多肽之蛋白質。Fc融合組合免疫球蛋白之Fc區及融合搭配物。該「Fc區」可為天然序列Fc區或變體Fc區。儘管免疫球蛋白重鏈之Fc區之邊界可改變,該人類IgG重鏈Fc區通常被定義為自位置Cys226之胺基酸殘基或自Pro230延伸至其羧基端。Fc區中之殘基之編號係具有EU指數之編號,如描述於Kabat等人,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第5版,Public Health Servic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Bethesda, Md., 1991中。免疫球蛋白之Fc區通常包含兩個恆定域(CH2 及CH3 )。如此項技術中已知,Fc區可以二聚物或單體形式存在。 術語「治療有效量」意謂抗-IFNb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包含此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組合足以達成預期目的 (諸如減少IFNb對IFNAR之結合,減少STAT1及/或STAT2之磷酸化,減少IFNb依賴性基因之表現或以其他方式引起對有所需要之個體中之活體內可量測利益)之量。精確量將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但不限於)治療組合物之組分及物理特徵、預期病患群體、個別病患注意事項等,及可由熟習此項技術者判定。 術語「治療」包括預防性及/或治療性治療。若在疾病、失調症或病症之臨床表現前投與,則認為該治療係預防性的。治療性治療包括(例如)減輕或減弱疾病、失調症或病症之嚴重性或縮短疾病、失調症或病症之長度。較佳地,該疾病、失調症或病症係經結合至IFNAR之IFNb介導或係與結合至IFNAR之IFNb相關聯。 如本文使用,術語「約」係指值之+/- 10%。 生物寄存 本發明之代表性材料係寄存於美國模式培養物保藏所(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10801 University Boulevard,Manassas, Va. 20110-2209, USA,2015年12月18日中。具有ATCC登錄號PTA-122727之載體CTI-AF1-VH包含編碼抗體CTI-AF1之重鏈可變區之DNA***物,及具有ATCC登錄號PTA-122726之載體CTI-AF1-VL包含編碼抗體CTI-AF1之輕鏈可變區之DNA***物。該等寄存係根據國際承認用於專利案程序目的之微生物寄存布達佩斯條約(Budapest Treaty on the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of the Deposit of Microorganisms for the Purpose of Patent Procedure)及其(布達佩斯條約)下之法規而作出。此確保維持寄存之活培養達自存放日期起30年。該寄存物將可根據布達佩斯條約之條款由ATCC獲得,及受到輝瑞公司與ATCC間之協議約束,在頒發相關美國專利時或在任何美國或外國專利申請案對公眾公開時(無論何者先),確保該寄存培養物之後代對公眾之永久及不受限制之可用性,及確保由美國專利商標局判定根據35 U.S.C. 122節及該局規則(包括37 C.F.R. 1.14節及對886 OG 638之特別參考)定名之子代之可用性。 本申請案之擁有者已同意若當在合適之條件下培養時,寄存之材料之培養物應死亡或損失或破壞,則該等材料將通知及時置換為另一相同之材料。寄存材料之可用性不應視為許可在違背在任何政府當局根據其專利法授予之權利下來實踐本發明。 實例 本發明係藉由參考下列實驗性實例進一步進行詳細描述。此等實例係僅出於闡述之目的提供,及除非另有規定,否則非意欲受限制。因此,本發明不應以任何方式視為限制於下列實例,而是應視為包含因本文提供之教義而變得顯而易見的任何及所有變化。 實例1:抗-IFNb抗體之產生 抗體CTI-AF1係抗可溶細胞介素干擾素b (IFNb)之人類化IgG1抗體。抗人類IFNb之小鼠單株抗體(小鼠mAb)係藉由以人類IFNb標準免疫接種雌性BALB/c小鼠,及後續雜交瘤篩選而產生。 基於動力學結合曲線選擇兩個雜交瘤純系以供人類化。該等純系顯示約20 nM之KD 值及約20 nM之IC50 。雜交瘤純系係藉由使用來自IGKV1-39 (DPK9輕鏈可變域;基因庫登錄號X59315)及IGHV1-69 (DP10重鏈可變域;基因庫登錄號L22582)之人類生殖系框架序列進行人類化。 使用多輪親和力成熟以增加抗體之親和力。此等抗體之VL區之序列係顯示於表11中。表11中之所有抗體具有相同之VH序列。特定言之,CTI-AF1顯示藉由將下列突變引入輕鏈可變域中而使KD 值自25 nM減小至29 pM:位置30中之S至G突變;分別於位置92及93處之H至I及T至I突變;及位置96中之L至I突變。無突變引入至重鏈可變域中。 CTI-AF抗體對人類干擾素b (IFNb)之親和力係藉由SPR如下,使用Biacore T200儀器進行測定。抗體係在室溫下使用標準胺-偶合技術直接固定於CM5感測器晶片之表面上。固定化程度涵蓋自49至375個共振單元(RU)之範圍。分析物(重組人類IFNb)係然後以自10 nM下至0.078 nM之範圍內之連續稀釋(2倍稀釋),以每分鐘30至50 mL之流動速率,歷時在自65至300秒之範圍內之結合時間進行注射,接著進行10分鐘之解離階段。各濃度係一式兩份經評估。該分析物係藉由在各循環之間使用pH 3.0下之3 M MgCl2 或pH 1.5下之10 mM甘胺酸-HCl,接著緩衝劑沖洗再生CM5感測器晶片表面,來移除。此再生步驟移除經結合之分析物及使響應信號返回至基線。來自參考流式細胞(無分析物)之資料係自抗原結合反應中減去以移除系統性偽影。視結合親和力係使用Biacore T200評估軟體2.0版以1:1相互作用模型進行測定。平衡常數KD 係作為動力學速率常數之比率(kd /ka )進行測定。結合係在CM5感測器晶片上使用兩個各別儀器及不同流式細胞歷時多日重複結合實驗來證實。結果顯示於表6中。 表6:表11中之抗體之生物活性之匯總 實例2:抗-IFNβ抗體之生物物理性質 使CTI-AF1在MOD1緩衝劑中以10K MWCO再生之纖維素膜透析及濃縮至150 mg/mL。使食蟹猴ETS材料超過濾/滲濾至相同緩衝劑內至72 mg/mL之最終濃度及產物之損失最小。當調配於PBS(pH 7.2,以~50 mg/mL)中時,CTI-AF1相在2至8℃下經分離及形成穩定之乳白乳液。一經升溫至室溫,該溶液再次變得澄清。在MOD1緩衝劑中,未出現相分離。 黏度係在22℃下使用mVROC黏度計量測。注射係在100 µL/min下使用100 µL漢密爾頓注射器進行。黏度對濃度之依賴性顯示於圖1中。甚至在最大濃度下,該黏度係仍小於10 cP。 熱穩定性係使用MicroCal VP-DSC (Malvern)評估。CTI-AF1係以1 mg/mL蛋白質於MOD1緩衝劑中以1 deg/min掃描。如圖2中顯示,此分子之第一熔融轉化係於69.4℃處出現,其係遠高於針對商業規模生產之已知所需穩定性臨限值。 低pH穩定性係藉由用檸檬酸將蛋白A池滴定至pH 2.8、3.0及3.4及在室溫下培養5小時且接著中和至pH 7.0進行評估。如圖3中顯示, HMMS之形成僅發生於pH 2.8時,然而在較高pH程度下,產物係穩定的。如商業製造所需,此穩定性將在低pH下滅活包膜病毒。 冷凍/解凍穩定性係以72 mg/mL於MOD1緩衝劑中藉由將含有1 mL產物之Eppendorf管在-80℃下放置於10 min,接著在室溫下解凍進行。在冷凍-解凍循環3次之後未見顯著聚集。 穩定性研究係以100 mg/mL於MOD1緩衝劑中在2至8℃(圖4A)下及在周圍溫度(22℃,圖4C)下歷時6週進行;於MOD1緩衝劑中以5 mg/mL在40℃(圖4B)下歷時4週進行;於20 mM緩衝劑(麩胺酸pH 4.0,組胺酸pH 5.8,tris pH 8.0)中以4 mg/mL在37℃(圖4D)下歷時5或11天進行。該等時間點之測試係藉由SE-HPLC進行。在研究之任何一者中未偵測出HMW之顯著增加。同樣地,藉由CGE之分析未顯示該等時間點之間之任何顯著差異。電荷異質性係藉由iCE (表7)分析,其顯示酸性物質在37℃(特別在pH 8.0下)及在40℃下增加,其指示脫醯胺及/或氧化之一定程度。然而,無主要變化係經偵測以觸發液相層析術(LS)/質譜分析(MS)研究。其他穩定性系列(2至8℃及周圍溫度)未顯示藉由iCE分析之%酸性物質及%鹼性物質之顯著變化。 來自40℃系列之穩定性時間點係於量測IFNβ活性之中和之基於細胞之分析中進行測試(圖5A至D)。在第1天,將20,000個HEK293 ISRE-Luc (IFNb反應性螢光素酶報導子)細胞接種於經組織培養物處理之96孔板之每孔之100 μL含有10%胎牛血清(FBS)之DMEM中。抗體溶液係製備成2x原液,起始自於DMEM/10% FBS中之1 μM 最高濃度,及然後用培養基作出11個點、10倍稀釋系列。20x IFNb原液(0.625 ng/mL)係製備於培養基中及添加至抗體滴定原液中至最終2x濃度。抗體:IFNβ溶液係在37℃下培養2小時,然後每孔添加100 μL溶液及使該等板在37℃下培養整夜。在第3天,製備150 μg/mL甲蟲熒光素溶液(鉀鹽)及添加20 μL/孔及使該等板在37℃下培養15分鐘。於EnVision多標記板讀數器上讀取發光。未偵測出中和活性之變化。 CTI-AF1係與調配物緩衝劑(20 mM His,8.5%蔗糖,0.05 mg/mL EDTA,pH 5.8)相容及維持高達150 mg/mL之溶解度及可接受之黏度。 表7:穩定性樣本中之電荷異質性 實例3.藥理學 簡介 CTI-AF1係抗可溶細胞介素干擾素b (IFNb)之有效及高選擇性人類化IgG1抗體。活體外,CTI-AF1針對人類IFNb顯示高親和力(36.7+ 12.4 pM之KD )。該抗體針對人類及食蟹猴IFNb顯示類似EC50 結合(分別為15.28+ 2.11 pM及25.04+ 5.11 pM)。在基於人類細胞之功能分析中,CTI-AF1顯示由IFNb誘導之STAT1磷酸化之有效中和(IC50 7.7±5.0至29.8+ 6.9 pM)及經I型干擾素刺激之螢光素酶報導子於經培養之人類細胞中之表現(ISRE分析;IC50 28.8+ 7.6 pM)。在聚肌胞:聚胞苷酸(聚I:C)刺激後,CTI-AF1亦抑制MxA (Mx1)於基因表現分析中經IFNb驅動之表現(IC50 29.4±23.5 pM)及可抑制藉由人類真皮纖維母細胞(疾病相關細胞類型)內源性表現之IFNb。 主要藥理學,活體外 在初始雜交瘤篩選期間,抗體係基於其等阻斷IFNb結合至IFNAR2之能力;I型IFN受體之高親和力組件(圖6)而經選擇。在人類化及親和力成熟後之後續篩選中,抗體選擇係基於在基於細胞之分析中IFNb之功能性中和。 SPR係用以測定CTI-AF1對人類IFNb之KD ;結合實驗係使用配備研究級CM5感測器晶片及人類IFNb (Peprotech)之Biacore T200光學生物感測器進行。晶片之再生係使用剝離緩衝劑(pH 3.0之3M MgCl2 或pH 1.5之10mM甘胺酸),接著緩衝劑沖洗進行。CTI-AF1係在室溫下固定於CM5感測器晶片之表面上。捕獲程度涵蓋50至375個共振單元(RU)之範圍。分析物(人類IFNb)係然後以每分鐘30至50 μL之流動速率注射,歷時在自65至300秒之範圍內變化之結合時間,接著進行10分鐘之解離階段。相互作用之動力學表徵係使用典型多循環方法進行,該方法使用以一系列2倍稀釋之自10 nM下至0.078125 nM之一系列人類IFNb濃度。各濃度係一式兩份經評估。該分析物係藉由在各循環之間使用pH 3.0之3M MgCl2 或pH 1.5之10 mM甘胺酸,接著緩衝劑沖洗再生陣列表面來移除。此再生步驟移除經結合之分析物及使響應信號返回至基線。來自參考流式細胞(無分析物)之資料係自抗原結合反應中減去以移除系統性偽影。視結合親和力係使用簡單1:1相互作用模型測定及平衡常數KD 係作為動力學速率常數之比率進行測定。CTI-AF1針對人類IFNb之視結合親和力係經測定為36.7+ 12.4 pM (圖7)。 CTI-AF1對人類IFNb及食蟹猴、兔、大鼠及小鼠直系同源物及三種最近I型人類同源物及IFNg (II型)之結合係在基於板之ELISA中進行評估。ELISA板係在4℃下用5 μg/mL下列細胞介素中之一者塗佈整夜:人類IFNb、食蟹猴IFNb、大鼠IFNb、人類IFNa2、IFNg、人類IFNw;小鼠IFNb或人類IFNa14(H2)係以1 μg/mL塗佈,及兔IFNb係以10 ng/mL塗佈。所有蛋白質係稀釋於無鈣及鎂之磷酸鹽緩衝鹽水中。經塗佈之板係用含有0.05% Tween-20 (PBST)之磷酸鹽緩衝鹽水清洗及在室溫下經阻斷緩衝劑(PBST+0.5% BSA)阻斷1小時。板係用PBST再次清洗及一級抗體以30 nM起始濃度添加至板中,接著在阻斷緩衝劑中1:3稀釋。就抗-兔IFNb而言,進行1:10稀釋。板係在室溫下培養1小時及然後用PBST清洗。結合係用物種特異性經過氧化物酶連接之二級抗體及四甲基聯苯胺(TMB1)受質進行偵測。反應係用0.18 M硫酸(H2 SO4 )停止及吸光度係於450 nm下在EnVision多標記讀數器(PerkinElmer)中讀取。表8顯示針對人類及食蟹猴IFNb之相似反應性,而對兔IFNb之反應性係低200倍。不存在對大鼠或小鼠IFNb或對三種最近人類同源物或IFNg (II型)之可偵測之結合。 表8:如藉由ELISA量測之CTI-AF1對IFNb直系同源物及最近I型同源物及IFNγ之反應性 「無結合」:當450 nm下之吸光度係< 2x空白對照孔之吸光度時。 兩個活體外分析係用以證實由IFNb誘導之信號之CTI-AF1依賴性抑制。首先,使用經人類ISRE螢光素酶報導子穩定轉導之HEK293細胞作為IFNb依賴性基因表現之量度;在第1天,將20,000個HEK293 ISRE-Luc (IFNb反應性螢光素酶報導子)細胞接種於經組織培養物處理之96孔板之每孔之100 μL含有10%胎牛血清(FBS)之DMEM中。抗體溶液係製備成2x原液,起始自於DMEM/10% FBS中之1 μM之最高濃度。用培養基作出11個點、10倍稀釋系列。20x IFNb原液 (28 nM,最終分析濃度為1.4 nM,EC50 )係製備於培養基中及將其添加至抗體滴定原液中至最終2x濃度。抗體:IFNβ溶液係在37℃下培養2小時,然後每孔添加100 μL溶液及使該等板在37℃下培養整夜。在第3天,製備150 μg/mL甲蟲熒光素溶液(鉀鹽)及添加20 μL/孔及使該等板在37℃下培養15分鐘。於EnVision多標記板讀數器上讀取發光。圖8A顯示由IFNb誘導之螢光素酶活性之CTI-AF1劑量依賴性抑制,其具有28.8+ 7.6 pM之IC50 。 其次,藉由phosflow評估由IFNb誘導之STAT1磷酸化之經CTI-AF1介導之抑制。U937細胞(人類單核細胞細胞系)係於含有10% FBS及2 mM Glutamax (cRPMI)之RPMI 1640中生長。抗體原液係在4x下,以4 µM (最終最高濃度係1 μM)之最高濃度製得及在cRPMI中作出12個點、10倍稀釋系列;在U型底96孔組織培養物板中添加25 μL/孔。將等體積4x IFNb (200 pM,最終濃度係50 pM,EC90 )添加至抗體原液中及在37℃下培養2小時。對照孔包括單獨培養基(無刺激背景pSTAT1表現)及僅50 pM IFNb (最大pSTAT1信號)。收穫U937細胞,以1500 rpm在室溫下離心5 min,及然後以2x106 /mL之濃度重懸浮於升溫至37℃之cRPMI中;每孔添加50 μL細胞懸浮液及將板在37℃下放置15分鐘。接著,添加100 μL預熱之cytofix緩衝劑及將板放回原處,在37℃下放置15分鐘。將板移除及如上文描述離心。自該等板中移除培養基,將細胞重懸浮及於200 μL之PBS中清洗及再次離心。再次移除培養基,然後將細胞重懸浮於100 μL透化緩衝劑IV中及在室溫下培養15分鐘。在培養結束時,細胞係經離心及如上文描述進行清洗。在PBS清洗後,將細胞重懸浮於100 μL之PBS/5% FBS中;添加5 μL之TruStain FcX/孔及板在4℃下培養10 min。每孔添加十微升Alexa Fluor 674 (AF647)結合之抗磷基STAT1抗體及在4℃下培養20 min。培養後,每孔添加120 μL之FACS緩衝劑及如上文描述離心板。用220 μL之FACS緩衝劑重複清洗及將細胞重懸浮於120 μL之FACS緩衝劑中。使用Fortessa血球計數器以獲取資料及使用FlowJo軟體進行分析。計算AF647通道中之幾何平均螢光強度(Geo MFI)及使用棱鏡軟體以計算IC50 。CTI-AF1係人類IFNb之蛋白中和劑,其具有29.8+ 6.9 pM之IC50 (圖8B)。 為評估CTI-AF1中和由重組IFNb誘導之MxA (Mx1)基因表現之能力,將正常人類真皮纖維母細胞(HDF)接種於T-150燒瓶之纖維母細胞培養基中。為建立分析,使用胰蛋白酶/EDTA溶液將細胞驅逐出燒瓶及接種於每種實驗條件分配三個孔之48孔板中。在第3天,該等細胞用摻入0.15 pM IFNb之培養基刺激5小時,該培養基係用或未用在自10 nM至0.016 nM之範圍內之CTI-AF1之稀釋液預培養2小時。0.15 pM IFNb及50 nM同型對照抗體之組合係用作實驗之陰性對照。5小時後,收穫細胞,RNA係使用RNeasy微套組分離及cDNA使用高容量cDNA逆轉錄套組合成。Taqman即時PCR分析係於Vii A7系統(Thermo Fisher)中使用針對Mx1及B2M之人類基因特異性引子探針進行。相對定量(倍數變化)係使用如下ΔΔCt方法計算自所得Ct 值:就各條件而言,內源性對照基因(B2M)之Ct 值係自針對靶基因(Mx1)之各別Ct 值中減去。此係接著針對未經處理之樣本進行標準化以計算ΔΔCt值,其等接著用以計算倍數變化(2-ΔΔCt )。同型陰性對照抗體對MxA (Mx1)表現無影響;然而,在CTI-AF1之存在下,觀察到基因轉錄之劑量依賴性抑制,IC50 為29.4 ± 23.5 pM(圖9)。 CTI-AF1中和之特異性係藉由如先前針對圖8B描述之相同pSTAT分析進行評估,然而,U937細胞係經最終濃度之20 pM IFNb或50 pM IFNa刺激。選擇不同濃度之I型IFN以提供STAT1磷酸化之相似程度,因為IFNa係IFNAR傳訊之較不有效之活化劑。相似之12個點、10倍稀釋系列係用斯法利木單抗(SIF)針對IFNα中和作為陽性對照製得。如可見,CTI-AF1特異性抑制由IFNb誘導之STAT1磷酸化,但不抑制由IFNa誘導之磷酸化(分別圖10A及B)。單一實驗係使用IFNw (以100 pM)或IFNa14 (以4 pM)進行及CTI-AF1對由IFNw或IFNa14誘導之STAT1磷酸化無影響。 為確保CTI-AF1中和內源性表現之IFNb,將正常人類真皮纖維母細胞接種於每種實驗條件分配三個孔之48孔板中。在第3天,細胞係受或未受1 µg/mL聚I:C及CTI-AF1 (劑量範圍:50 pM至100 nM)或100 nM斯法利木單抗之稀釋液之組合刺激。在2.5及24小時後,收穫細胞,RNA使用RNeasy微套組分離及cDNA使用高容量cDNA逆轉錄套組合成。Taqman即時PCR及倍數變化計算係如上文描述進行(圖9)。儘管由聚I:C刺激誘導之IFNb之量未知,但MxA (Mx1)表現之劑量依賴性抑制在CTI-AF1之存在下可見(圖11)。 實例4:轉譯藥理學 在皮肌炎(DM)中IFNb之PK/PD關係未經定義。存在可用於DM之無關可轉譯臨床前模型及未瞭解臨床前有效濃度(Ceff)。1型干擾素基因標記物在臨床上用作藥理學調節之機械生物標記。1型干擾素基因係通常在DM及SLE病患中升高及1型干擾素基因標記物之平均倍數變化先前已用於針對抗-IFNa (斯法利木單抗及羅塔利珠單抗)及抗-IFNAR (阿尼法魯單抗) mAb之臨床研究中。然而,基因標記物調節之定量瞭解仍未建立及在活體內曝露、靶接合、下游藥理學及經時功效之間的關係仍不瞭解。人類有效劑量可行性預測係基於CTI-AF1中和皮膚中>95%之IFNb之能力。 LC\MS\MS分析係用以量測臨床血清及組織生檢中之總IFNβ,及與CTI-AF1臨床PK及KD 之組合係用以評估及證實靶接合。血液及皮膚中之1型IFN基因標記物及IP-10 (CXCL10)係經評估為機械生物標記。在DM病患中之後續驗證機制(PoM)/早期功效信號 (ESoE)研究中,使用皮膚皮肌炎疾病面積及嚴重性指數(CDASI)作為除任何相關機械生物標記外之主要終點(預後生物標記)。 藥物動力學-藥效動力學關係及人類劑量 在針對CTI-AF1之抗體藥物曝露與IFNb之間的藥物動力學及藥效動力學(PK/PD)關係已使用針對典型IgG1 治療、IFNb-CTI-AF1平衡結合常數、皮膚及血清中之IFNb濃度及IFNb周轉半衰期報道之PK參數進行模擬。 「作用位點」 PK/PD模型係用以預測IFNb於DM病患中之覆蓋範圍。為達成功效,認為在低谷期具有>95%之IFNb覆蓋範圍係必要的。CTI-AF1之皮膚間質濃度係假定為血清濃度之30%。藉由SPR (Biacore KD = 36.7pM)測定之CTI-AF1對IFNb之結合親和力係用於PK/PD建模。與此一致,在基於細胞之功能分析中,CTI-AF1顯示由IFNb誘導之STAT1磷酸化之有效中和(IC50 29.8 pM)。 DM病患血清中之中值IFNb濃度係3 pg/mL (N=26);然而,DM病患皮膚中之IFNb濃度未知。因此,在該模型中,IFNb皮膚:血漿比率之影響係以10及100之比率進行研究。由於此係針對該模型之敏感參數,因此此等比率係用作建議邊界條件以證實皮膚:血漿比率對目標覆蓋範圍之影響。 IFNb周轉之活體內半衰期係藉由將3室模型擬合至針對IFNb1a之人類PK資料(其包括3個IV劑量)進行評估。此擬合導致針對IFNb周轉之兩個不同半衰期,其等視為最相關的,取決於認為階段及室在自3分鐘(基於初始階段)至126分鐘(基於有效半衰期)之範圍內變化。為增加此模型參數中之置信度,開發針對食蟹猴血清之IFNb分析以用於食蟹猴。 IFNb皮膚:血漿比率及IFNb周轉率係用於PK/PD模型之敏感參數。因此,人類有效劑量可行性評估係使用上文針對IFNb皮膚:血漿比率及IFNb周轉率兩者描述之範圍進行。針對兩個類似臨床ESoE給藥方案之實例評估顯示於圖12A至D (IV Q4W)及圖13A至D (SC Q1W)中。150 mg/mL之CTI-AF1溶解度將使2 mg/kg之臨床劑量變為可能,因為其可經由1 mL注射筆遞送。因此,2 mg/kg之劑量係用於下文之劑量可行性評估。 圖12A至D顯示在2 mg/kg IV Q4W之劑量下,與IFNb皮膚:血漿比率無關,僅針對IFNb之126 min半衰期預測皮膚中>95% IFNb覆蓋範圍。若IFNb之半衰期係3 min,則預測皮膚中>95% IFNb覆蓋範圍需要高於2 mg/kg之劑量。圖13A至D顯示在2 mg/kg SC Q1W之劑量下,與IFNb皮膚:血漿比率無關,僅針對IFNb之126 min半衰期預測皮膚中>95% IFNb覆蓋範圍。若IFNb之半衰期係3 min,則僅100之IFNb皮膚:血漿比率將導致皮膚中以2 mg/kg之>95% IFNb覆蓋範圍。對比之下,若IFNb皮膚:血漿比率係10,達成>95%覆蓋範圍將需要高於2 mg/kg之劑量。 人類PK/曝露 基於食蟹猴中CTI-AF1之藥物動力學曲線,預期人類中CTI-AF1之藥物動力學與針對典型IgG1 治療報導之值相似。2室藥物動力學參數值係匯總於表9中。CTI-AF1在預期有效劑量程度下之模擬濃度-時間曲線係繪示於圖12A至D及13A至D之頂圖中。 表9:人類中CTI-AF1之預計藥物動力學參數 非臨床藥物動力學 CTI-AF1之IV及SC藥物動力學已於食蟹猴中使用來自單劑量研究性毒性研究之資料進行評估。針對食蟹猴之平均血清藥物動力學參數值係匯總於表10中及CTI-AF1之平均血清濃度係顯示於圖14中。 表10:食蟹猴中CTI-AF1藥物動力學之匯總表 實例5:作為針對SLE及DM之靶之IFNb 越來越多證據表明IFN產生係與SLE及其他風濕性疾病(諸如DM)相關。然而,SLE疾病過程之永續性同樣涉及I型IFN之進一步產生及惡性發病週期。 DM係罕見的自體免疫性疾病(美國約20,000名病患),其特徵為骨骼肌及皮膚發炎,及伴隨地,骨骼肌衰弱及皮疹。DM係通常與自體抗體相關聯,及該疾病之發病機制可涉及此等自體抗體對內皮自體抗原之順序結合、觸發補體活化及血管炎症,最終導致束周萎縮。 如圖16A至B中顯示,資料指示如藉由皮膚皮肌炎疾病面積及嚴重性指數(CDASI)量測,DM血液中I型干擾素調節基因(IRG)轉錄本「標記物」與皮疹活性之關聯。高度IFNb誘導型基因MxA (Mx1)係表現於DM束周肌纖維及毛細血管中,及血液血清IFNb(但非IFNa或IFNw)係與DM相關聯,但非與其他炎性肌病變或正常血清相關聯。此等資料支持以下見解:DM中對毛細血管、肌纖維及皮膚之損傷來自IFNb信息及蛋白質之病原性過度產生。資料亦已證實在CDASI評分與IFNb蛋白之血清濃度之間的關聯(圖17)。經配對之皮膚生檢之分析指示IFNb及mRNA兩者之存在及僅於受影響之組織中之IRG標記物之上調(圖18A至B)。總之,此等資料有力表明DM係由IFNb驅動之疾病。 鑒於在許多組織內文中,IFNb產生可先於IFNa產生及啟動IRG標記物表現之病原性升高,及認為DM可為主要由IFNb驅動之疾病,據信DM及SLE共享許多病原性特徵及屬性。實際上,若無法組織學上區分自彼等SLE者,則DM之皮膚病變係難以區分的,及DM皮膚病變之診斷通常需要增加之CD4+及CXCR3+細胞類型之臨床測定及Mx1之內皮表現。此外,DM及SLE兩者之特徵均在於B細胞活化及自體抗體介導之炎症及組織破壞。 表11:抗-IFNb抗體之序列 實例6:抗原決定基定位 為闡明藉由CTI-AF1識別的抗原決定基,製造其中IFNb序列之所選部分經IFNa序列置換之雜交IFNb蛋白。CTI-AF1特異性中和IFNb但非IFNa,因此CTI-AF1對中和給定雜交蛋白之失能將指示抗原決定基之損失。產生雜交蛋白,純化及證實誘導STAT1磷酸化之能力(表12)。 表12:雜交IFN蛋白之序列 所有經純化之雜交蛋白可誘導STAT1磷酸化,然而,在生物活性方面存在差異。各雜交蛋白係在EC80 濃度下於下列磷基-STAT1分析(pSTAT1)中使用。U937細胞(人類單核細胞細胞系)係於含有10%FBS (cRPMI)之RPMI 1640中生長。抗體原液係以4x,用4至400 μM之最高濃度(最終最高濃度係1至100 μM)製得及在cRPMI中作出11個點、10倍稀釋序列;在U型底96孔組織培養物板中,添加25 μl/孔。將等體積4x雜交或對照IFNb以適當之EC80 濃度添加至抗體原液中及在37℃下培養2小時。對照孔包括單獨培養基(無刺激背景pSTAT1表現)或未添加抗體(最大pSTAT1信號)。收穫U937細胞,以1500 rpm在室溫下離心5 min及然後以2x106 /mL之濃度重懸浮於升溫至37℃之cRPMI中;每孔添加50 μL細胞懸浮液及將板在37℃下放置5分鐘。接著,添加100 μL預熱之cytofix緩衝劑(BD Biosciences, catalog # 554655)及將板放回原處,在37℃下放置15分鐘。將板移除及如上文描述離心。自該等板中移除培養基,將細胞重懸浮及於200 μL之PBS中清洗及再次離心。再次移除培養基,然後將細胞重懸浮於100 μL透化緩衝劑IV (BD Biosciences)中及在室溫下培養15分鐘。在培養結束時,細胞係經離心及如上文描述進行清洗。在PBS清洗後,將細胞重懸浮於100 μL之PBS/5% FBS(FACS緩衝劑)中;添加5 μL之TruStain FcX/孔(BioLegend)及板在4℃下培養10 min。每孔添加十微升Alexa Fluor 674 (AF647)結合之抗磷基STAT1抗體(BD Biosciences)及在4℃下培養20 min。培養後,每孔添加120 μL之FACS緩衝劑及如上文描述離心板。用220 μL之FACS緩衝劑重複清洗及將細胞重懸浮於120 μL之FACS緩衝劑中;使用Fortessa血球計數器(BD Biosciences)以獲取資料及使用FlowJo軟體進行分析。計算AF647通道中之幾何平均螢光強度(Geo MFI)及使用棱鏡軟體以計算IC50 。資料係在減去背景後經標準化為抗體濃度/IFN濃度之比率及最大信號之百分率。 U937細胞係在CTI-AF1之存在下經IFNa/IFNb雜交蛋白刺激15分鐘,在此之後,藉由細胞內流動式細胞測量術評估磷酸化STAT1之存在。CTI-AF1不抑制CID1280依賴性STAT1磷酸化及針對由CID1281誘導之STAT1磷酸化中和之效力係大大減小。相對於人類IFNβ,CTI-AF1以相等之效力中和所有其他雜交IFN蛋白之STAT1磷酸化。參見圖19及表13。經組合之此等資料指示藉由CTI-AF1識別的抗原決定基殘基係包含於構築體CID1280及CID1281內,其中IFNα序列取代分別跨越胺基酸85至89及90至100 (參見表12)。 表13:由I型IFN誘導之STAT1磷酸化之經CTI-AF1介導之中和之IC50 及倍數變化 實例7:抗-IFNb抗體之晶體結構 在食蟹猴IFNb與CTI-AF1 Fab之間的複合體之共結晶係使用作為沈澱劑之下列溶液生長:19% PEG 3350、250 mM檸檬酸鈉、100 mM Bis-Tris丙烷pH 8.5。該等結晶屬於間隔基團P21 (晶胞參數:a=49.58 Å;b=91.76 Å;c=162.52 Å;b=94.86 deg)及每個結晶非對稱單元中含有複合體之兩個副本。結構已在3.2 Å解析度下使用分子置換方法進行測定及提純係使用自動BUSTER進行。 CTI-AF1 Fab結合至IFNb之由兩個a-螺旋(A及C)形成之側邊上,A及C界定CTI-AF1之結合抗原決定基(表13)。 表13:抗原決定基分析 位於距離CTI-AF1 3.8 Å內之所有胺基酸係經選擇作為「潛在」抗原決定基殘基。「一級」抗原決定基殘基係特徵為位於CTI-AF1-IFNb界面處且在此位置處對任何其他胺基酸取代具有零-至-低序列耐受度之高隱蔽殘基。「二級」抗原決定基殘基係特徵為位於該界面處具有中度掩蔽表面積且在此等位置處對胺基酸取代具有中度序列耐受度之殘基。「可選」抗原決定基殘基係特徵為位於該界面處具有低掩蔽表面積且在此等位置處對胺基酸取代具有高序列耐受度之殘基。 結合互補位係藉由五個CDR可變區組成:CDR-H1、-H2、-H3及CDR-L1、-L3 (表14)。在結合界面下經掩蔽之總表面積係1,920 Å2 。CTI-AF1-IFNb結合模式之分析揭示CTI-AF1之中和效應係通過在IFNAR1結合位點上直接阻斷達成。 表14:互補位分析 位於距離IFNb 3.8 Å內之所有胺基酸係經選擇作為「潛在」結合互補位。「一級」互補位殘基係特徵為位於CTI-AF1-IFNb界面處且在此位置處對任何其他胺基酸取代具有低序列耐受度之高隱蔽殘基及。「二級」互補位殘基係特徵為位於該界面處具有較低掩蔽表面積且在此等位置處對胺基酸取代具有較高序列耐受度之殘基。 表15匯總抗原決定基-互補位相互作用對。表16匯總基於BSA之抗原決定基及互補位分析。 表15:抗原決定基-互補位相互作用對 表16:基於BSA之抗原決定基及互補位分析 實例8:I型干擾素表現圖譜 在此實例中,吾人研究回應於toll樣受體配體刺激之4種疾病相關細胞系之I型IFN表面圖譜。使用四種類型之細胞:PBMC、真皮纖維母細胞細胞系、肌細胞系及腎細胞系,其等係在有及無抗-IFNb抗體之情況下經TLR3、TLR4、TLR7/8及TLR9促效劑刺激。 不同初級人類細胞類型中I型IFN及Mx1之基因表現程度係使用定量-PCR量測。初級細胞係培養於如下相關培養基中:FGM-2 bulletkit培養基中之正常人類真皮纖維母細胞;MsGM bulletkit培養基中之正常人類腎小球膜及強直性肌生長培養基中之一級人類骨骼肌衍生之細胞。外周血液單核細胞(PBMC)係藉由在Ficoll-Paque Plus上離心來分離。單核細胞係培養於用10% FBS及盤尼西林-鏈黴素補充之RPMI1640中。為量測I型IFN基因表現,接種細胞,然後經相關TLR配體刺激1、2.5、5、8及24小時。培養後,收穫細胞,分離RNA及合成cDNA。下列基因之表現係藉由Taqman PCR評估:IFNb、Mx1、IFNa1、IFNa2、IFNa4、IFNa5、IFNa6、IFNa7、IFNa8、IFNa14、IFNa16、IFNa17及B2m。Taqman即時PCR及倍數變化計算係如上文描述進行(圖9)。 表17A顯示IFNb係藉由各種組織固有初級人類細胞類型一經受Toll樣受體(TLR)配體刺激即產生之主要I型IFN。來自正常人類供體之真皮纖維母細胞、骨骼肌細胞、腎小球系膜細胞及PBMC係以時間-劑量依賴性方式經聚I:C (TLR3配體)、LPS (TLR4配體)、R848 (TLR7/8配體)及ODN2216 (TLR9配體)刺激。IFNb、Mx1、IFNa之相對表現程度(1、2、4、5、6、7、8、14、16及17)係使用B2M作為對照經由定量-PCR進行量測。各基因之相對表現係指示為強(+)、弱(+/-)或無表現(-)。 CTI-AF1係顯示為一種來自經TLR配體(聚I:C、LPS、R848或ODN2216)刺激之初級人類細胞之內源性產生之IFNb之有效中和劑。細胞在缺乏或存在滴定量CTI-AF1之情況下經各種TLR配體刺激。Mx1之表現係在刺激後24小時內進行量測,但經LPS刺激之PBMC除外,其係在刺激後6小時內進行量測。RNA分離、cDNA合成及定量PCR係如上文描述進行(圖9)。儘管一經TLR刺激即由任何細胞類型誘導之IFNb之量未知,但Mx1表現之劑量依賴性抑制係在CTI-AF1之存在下可見。 表17B顯示CTI-AF1係一種具有由初級人類細胞在聚I:C及LPS刺激後分泌之內源性IFNb之有效抑制劑。細胞係經指定TLR配體刺激及定量-PCR係使用B2M作為對照來進行以測定Mx1表現程度。Mx1基因表現之CTI-AF1劑量依賴性抑制係由「+」指示,而CTI-AF1依賴性Mx1表現抑制之缺乏係由「-」指示。可藉由CTI-AF1潛在中和之其中I型IFN表現不足以驅動Mx1表現之任何有意義增加之情況係指示為NA。表18:干擾素b蛋白之序列 以上個別部分中提及之本發明之各種特徵及實施例可在必要的變更下適宜地應用至其他部分。因此,一個部分中規定之特徵可適宜地與其他部分中規定之特徵組合。本文引用之所有參考文獻包括專利案、專利申請案、論文、教科書及所援引之序列登錄編號,及本文引用之參考文獻係藉此以全文引用之方式將其等併入本文中。在併入本文中之文獻及類似材料中之一或更多者不同於本申請案(包括(但不限於)經定義之術語、術語用途、本文描述之技術或類似物)或與本申請案相矛盾之事件中,以本申請案為準。
圖1顯示IFNb抗體於MOD1緩衝劑中之黏度。 圖2係抗體CTI-AF1之示差掃描量熱法(DSC)圖。 圖3係作為保持低pH之結果,CTI-AF1聚集之粒徑排阻HPLC (SE-HPLC)分析。 圖4A至4D顯示來自穩定性研究之時間點之SE-HPLC分析。 圖5A至5D顯示證實CTI-AF1係在儲存於40℃下時經時穩定的且不失去中和IFNβ之能力之圖。CTI-AF1係儲存於各種溫度及時間週期下,然後在IFN依賴性螢光素酶報導子分析中評估抗體中和IFNβ之能力。在40℃下儲存1週(圖5A,T0等於在40℃下無時間)之材料無中和活性之損失;在40℃下儲存兩週或三週對活性無影響(圖5C)。在轉染CHO細胞而非HEK293細胞之後產生或含有自***酸至脯胺酸之胺基酸44之突變之材料對中和無影響(圖5B)。最終,在40℃下儲存四週或在室溫下儲存五週之材料(圖5D)對CTI-AF1中和由IFNβ誘導之活性之能力無影響。 圖6繪示顯示可使用ForteBio Octet藉由生物層干涉術(BLI)阻斷IFNβ結合至IFNAR2以量測分子相互作用之小鼠抗-人類IFNβ雜交瘤之識別之資料。首先,小鼠抗-人類IFNβ Ab係自經調整之培養基捕獲於蛋白G感測器上;接著,人類IFNβ係經結合(藉由+ hIFN-β箭頭指示),然後Ab:IFNβ複合物係曝露於人類受體IFNAR2之高親和力鏈(藉由+ IFNAR2箭頭指示)。非阻斷抗體顯示指示額外結合之曲線中之向上凸起(如藉由非中和劑箭頭指示,底部),然而中和抗體證實相對扁平之曲線(如藉由中和劑箭頭指示,頂部)。數個小鼠雜交瘤證實中和IFNAR2對IFNβ之結合之能力及係經選擇以供進一步表徵及最終人類化。 圖7繪示顯示藉由表面電漿子共振(SPR)測定CTI-AF1對人類IFNβ之KD 之資料。CTI-AF1係捕獲於CM5感測器晶片上,然後於2.5 nM IFNβ處開始,經6點、2倍系列滴定濃度之重組人類IFNβ係於CTI-AF1上流動。樣本係一式兩份運行及IFNβ之濃度係指示於該圖之右側。就IFNb之各濃度而言,灰色細線繪示各重複樣本中IFNβ之結合;較粗之灰線表示藉由分析程式計算之平均擬合曲線。CTI-AF1對人類IFNβ之KD 係經測定為約36 pM。 圖8A至8B證實CTI-AF1係多個分析中由IFNβ誘導之傳訊之有效中和劑。圖8A顯示經IFN刺激之反應元件(ISRE)螢光素酶報導構築體穩定轉導之HEK293細胞係在IFNβ及滴定量之CTI-AF1之存在下經刺激。可見發光之劑量依賴性抑制,其指示IFNβ已經中和。IFNβ對干擾素受體(IFNAR)之結合已知於U937細胞中誘導STAT1蛋白質之磷酸化。圖8B顯示STAT1磷酸化分析。U937細胞係曝露於經滴定量之CTI-AF1預培養之IFNβ,持續15分鐘,然後評估STAT1磷酸化程度。資料顯示存在STAT1磷酸化之劑量依賴性抑制,其指示IFNβ依賴性訊息已藉由CTI-AF1中和。 圖9證實在原發性人類真皮纖維母細胞(HDF)中CTI-AF1中和IFN刺激之基因Mx1 (MxA)之表現。存在許多已知經表現以回應於IFN刺激之基因(IFN刺激之基因(ISG))。Mx1 (MxA)之特徵為I型IFN ISG。經重組IFNb刺激後之Mx1 (MxA)基因表現係於原發性HDF中在指示量之CTI-AF1之存在或缺乏之情況下經評估。刺激細胞5小時,然後分離RNA。RNA係轉化為cDNA及進行定量PCR (qPCR)以測定Mx1 (MxA)表現之程度及B2M係用作對照。資料係呈現為誘導倍率;可見Mx1 (MxA)基因表現之劑量依賴性抑制,其指示IFNb傳訊之中和。 圖10A至10B證實CTI-AF1特異性中和IFNb。U937細胞係在IFNb之中和抗體(CTI-AF1)或IFNa之中和抗體(斯法利木單抗,SIF)之存在下經IFNb (圖10A)或IFNa (圖10B)刺激15分鐘。CTI-AF1抑制IFNb依賴性STAT1磷酸化(A圖),但對由IFNα誘導之STAT1磷酸化(B圖)無影響。作為對照,中和抗-IFNα (SIF)係結合IFNa刺激一起使用以證實可抑制IFNα依賴性STAT1磷酸化。 圖11證實CTI-AF1係由原發性人類真皮纖維母細胞(HDF)分泌之內源性IFNb之有效抑制劑。HDF係經聚肌胞:聚胞苷酸(聚I:C)刺激24小時以在滴定量之CTI-AF1之存在下誘導IFNb之表現及然後如圖9中描述般評估Mx1 (MxA)基因表現。隨遞增量之CTI-AF1可見Mx1 (MxA)基因表現之劑量依賴性抑制,此證實該抗體中和內源性產生之IFNb。 圖12A至12D繪示在2 mg/kg IV Q4W下人類中之CTI-AF1血清PK及IFNb皮膚覆蓋曲線。曲線係針對10 (圖12A及12C)及100 (圖12B及12D)之IFNb皮膚:血漿比率顯示。注意,CTI-AF1血清PK不受IFNb皮膚:血漿比率及IFNb周轉半衰期影響。C及D圖中之虛線表示皮膚中之95% IFNb覆蓋。 圖13A至13D顯示針對10 (圖13A及13C)及100 (圖13B及13D)之IFNb皮膚:血漿比率之曲線。注意,血清PK不受IFNb皮膚:血漿比率及IFNb周轉半衰期影響。C及D圖中之虛線表示皮膚中之95% IFNb覆蓋。 圖14顯示來自毒性研究之食蟹猴中CTI-AF1之平均血清濃度。 圖15A顯示人類IFNb (SEQ ID NO: 41)之序列及二級結構。圖15B顯示人類(SEQ ID NO: 41)、食蟹猴(SEQ ID NO: 44)、小鼠(SEQ ID NO: 42)、大鼠(SEQ ID NO: 43)及兔(SEQ ID NO: 45) IFNb序列之序列比對。 圖16A顯示皮膚皮肌炎疾病區與嚴重指數(CDASI)活性及血液10個基因標籤評分之間的關係。CDASI活性評分≥12係與提高之10個基因血液IRG 「標籤」相關(斯皮爾曼等級相關r=0.61;p <0.0001)。圖16B顯示隨CDASI截斷值12可見之強臨限值效應,CDASI截斷值12係與IRG標籤截斷值相差3倍(p = 0.0004,曼-惠特尼測試)。 圖17顯示來自以下之血清樣本:25個正常(未受影響)供體、19個具有<12之CDASI之DM供體、及38個具有 12之CDASI之DM供體,該等血清樣本係使用高靈敏度ELISA套組(PBL分析科學)進行分析(威爾科克森測試「未受影響相比於CDASI <12」, p=0.39;威爾科克森測試「未受影響相比於CDASI ≥12」,p<0.0001)加以分析IFNb蛋白之存在。 圖18A至18B顯示在收集自5個DM病患及藉由常用I型IFN TaqMan低密度陣列(TLDA) (96個分析陣列)評估之配對皮膚生檢(即,未受影響及受影響之組織)中,IFNa或IFNb mRNA (圖18A)或IRG標籤於未受影響相比於受影響之皮膚樣本(圖18B)中之程度。各資料點表示每個樣本中2個獨立qPCR反應之平均值;平均值+ SEM。A圖:符號秩檢驗p-值「未受影響之IFNb相比於受影響之IFNb」=0.06;符號秩檢驗p-值「未受影響之IFNa相比於受影響之IFNa」=1.0。B圖:符號秩檢驗p-值「未受影響相比於受影響」=0.002。 圖19係顯示雜交IFNα/β蛋白之劑量依賴性CTI-AF1抑制之圖。由IFN誘導之STAT1磷酸化之缺乏(CID1281)或減小(CID1280)之抑制指示IFNα序列之***已破壞IFNβ內之由CTI-AF1識別之抗原決定基。 圖20A至20B顯示食蟹猴-IFNb之共晶體結構及CTI-AF1之Fab。結合抗原決定基殘基係以灰色繪示於圖20A中,及結合互補位殘基係以灰色繪示於圖20B中。

Claims (35)

  1. 一種經分離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以比該抗體針對人類IFNa之KD 值小至少1000倍之結合親和力(KD )值特異性結合人類干擾素b (IFNb)。
  2. 如請求項1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大體上不結合人類IFNa。
  3. 一種經分離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特異性結合人類IFNb中之抗原決定基,其中該抗原決定基包含根據SEQ ID NO: 41之編號之胺基酸殘基85至100之一或更多個殘基。
  4. 如請求項3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抗原決定基包含一或更多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殘基:根據SEQ ID NO: 41之編號之Ala89、Tyr 92、His93及His97。
  5. 如請求項4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抗原決定基進一步包含一或更多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殘基:根據SEQ ID NO: 41之編號之Phe8、Leu9、Ser12、Gln16、Asn86、Asn90、Asp96及Thr100。
  6. 一種經分離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特異性結合人類IFNb,包含: (i)重鏈可變區(VH),其包含: (a)包含SEQ ID NO: 37之胺基酸序列之VH互補決定區一(CDR -H1), (b)包含SEQ ID NO: 38之胺基酸序列之VH CDR-H2;及 (c)包含SEQ ID NO: 39之胺基酸序列之VH CDR-H3;及 (ii)輕鏈可變區(VL),其包含: (a)包含SEQ ID NO: 34之胺基酸序列之VL互補決定區一(CDR-L1), (b)包含SEQ ID NO: 35之胺基酸序列之VL CDR-L2;及 (c)包含SEQ ID NO: 36之胺基酸序列之VL CDR-L3。
  7. 如請求項6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抗體包含(i)包含人類生殖系DP10、DP-88、DP-25、DP-73、IGHV5-10-1*01、IGHV5-10-1*04、DP-14、DP-75、DP15、DP-8、DP-7或IGHV7-4-1*02之框架序列之VH框架;(ii)包含人類生殖系DPK9、DPK5、DPK4、DPK1、IGKV1-5*01、DPK24、DPK21、DPK15、IGKV1-13*02、IGKV1-17*01、DPK8、IGKV3-11*01或DPK22之框架序列之VL框架。
  8. 一種經分離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特異性結合人類IFNb,包含(i)包含一或更多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互補位(paratope)殘基之VH:根據Kabat編號之CDR-H1中之Trp33、CDR-H2中之Tyr56、CDR-H2中之Tyr58及CDR-H3中之Tyr97,及(ii)包含一或更多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互補位殘基之VL:根據Kabat編號之CDR-L1中之Tyr32、CDR-L3中之Ile92及CDR-L3中之Leu94。
  9. 如請求項8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i)該VH進一步包含一或更多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互補位殘基:根據Kabat編號之CDR-H2中之Asp54、CDR-H2中之Gln61、CDR-H3中之Gly98及CDR-H3中之Leu100,及(ii)該VL進一步包含一或更多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互補位殘基:根據Kabat編號之CDR-L1中之Gln27、CDR-L1中之Asp28、CDR-L1中之Ile29、CDR-L1中之Gly30及CDR-L3中之Ile93。
  10. 如請求項8或9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 (i)該VH包含: (a)包含Trp33及相較於SEQ ID NO: 37之三個或更少個胺基酸差異之CDR-H1, (b)包含Asp54、Tyr56、Tyr58及Gln61及相較於SEQ ID NO: 38之三個或更少個胺基酸差異之CDR-H2;及 (c)包含Tyr97、Gly98及Leu100及相較於SEQ ID NO: 39之三個或更少個胺基酸差異之CDR-H3;及 (ii)該VL包含: (a)包含Gln27、Asp28、Ile29、Gly30、Tyr32及相較於SEQ ID NO: 34之三個或更少個胺基酸差異之CDR-L1, (b)包含包括相較於SEQ ID NO: 35之三個或更少個胺基酸差異之序列之CDR-L2;及 (c)包含Ile92、Ile93及Leu94及相較於SEQ ID NO: 36之三個或更少個胺基酸差異之CDR-L3, 其中CDR-H1、CDR-H2、CDR-L1、CDR-L2及CDR-L3中之該等胺基酸差異係人類生殖系取代,其中非人類CDR殘基係經相應之人類生殖系殘基置換。
  11.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包括SEQ ID NO: 28之胺基酸序列之VH。
  12.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包括SEQ ID NO: 29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恆定區(CH)。
  13.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包括SEQ ID NO: 1之胺基酸序列之VL。
  14.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包括SEQ ID NO: 30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恆定區(CL)。
  15.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包括SEQ ID NO: 33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
  16.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包括SEQ ID NO: 32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
  17. 一種經分離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特異性結合人類IFNb,包含(a) SEQ ID NO: 28之CDR-H1、CDR-H2及CDR-H3序列,及(b) i) SEQ ID NO: 2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ii) SEQ ID NO: 3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iii) SEQ ID NO: 4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iv) SEQ ID NO: 5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v) SEQ ID NO: 6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vi) SEQ ID NO: 7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vii) SEQ ID NO: 8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viii) SEQ ID NO: 9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ix) SEQ ID NO: 10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x) SEQ ID NO: 11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xi) SEQ ID NO: 12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xii) SEQ ID NO: 13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xiii) SEQ ID NO: 14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xiv) SEQ ID NO: 15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xv) SEQ ID NO: 16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xvi) SEQ ID NO: 17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xvii) SEQ ID NO: 18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xviii) SEQ ID NO: 19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xix) SEQ ID NO: 20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xx) SEQ ID NO: 21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xxi) SEQ ID NO: 22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xxii) SEQ ID NO: 23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xxiii) SEQ ID NO: 24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xxiv) SEQ ID NO: 25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xxv) SEQ ID NO: 26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或 xxvi) SEQ ID NO: 27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18. 一種經分離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特異性結合人類IFNb,包含包括SEQ ID NO: 28之胺基酸序列之VH,及包含SEQ ID NO: 2至27中任一者之胺基酸序列之VL。
  19.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以自約1x10-9 M至約1x10-13 M之結合親和力(KD )值特異性結合IFNb。
  2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a)抑制IFNb及IFNAR之結合;(b)減少IFNb依賴性基因之表現程度;及/或(c)抑制IFNb誘導之STAT1磷酸化及/或STAT2磷酸化。
  21.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中該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以自約1x10-9 M至約1x10-13 M之IC50 值抑制IFNb及IFNAR之結合。
  22. 一種經分離之核酸分子,其包含編碼如請求項1至21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核苷酸序列。
  23. 如請求項6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其包含由以下編碼之VH序列: a.於ATCC寄存且具有ATCC登錄號PTA-122727之質體中之DNA***物;或 b.包含SEQ ID NO: 166之序列之核酸; 及進一步包含由以下編碼之VL序列: a.於ATCC寄存且具有ATCC登錄號PTA-122726之質體中之DNA***物;或 b.包含SEQ ID NO: 167之序列之核酸。
  24. 一種編碼特異性結合人類IFNb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經分離之核酸,其包含: (i)包含以下之VH: (a)包含SEQ ID NO: 37之胺基酸序列之VH CDR -H1; (b)包含SEQ ID NO: 38之胺基酸序列之VH CDR-H2;及 (c)包含SEQ ID NO: 39之胺基酸序列之VH CDR-H3;及 (ii)包含以下之VL: (a)包含SEQ ID NO: 34之胺基酸序列之VL CDR-L1, (b)包含SEQ ID NO: 35之胺基酸序列之VL CDR-L2;及 (c)包含SEQ ID NO: 36之胺基酸序列之VL CDR-L3。
  25. 一種經分離之核酸,其包含:(i) SEQ ID NO: 166之核苷酸序列;(ii) SEQ ID NO: 167之核苷酸序列;(iii)於ATCC寄存且具有登錄號PTA-122727之質體之***物之核苷酸序列;或(iv)於ATCC寄存且具有登錄號PTA-122726之質體之***物之核苷酸序列。
  26. 一種載體,其包含如請求項22至25中任一項之核酸分子。
  27. 一種宿主細胞,其包含如請求項22至25中任一項之核酸分子或如請求項26之載體。
  28. 一種產生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方法,其包括培養如請求項27之宿主細胞在該宿主細胞產生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條件下。
  29. 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21及23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及醫藥上可接受之賦形劑。
  30. 一種如請求項1至21及23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如請求項29之醫藥組合物之用途,其用於製造減小IFNb之活性之藥劑。
  31. 一種如請求項1至21及23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如請求項29之醫藥組合物之用途,其用於製造治療風濕性疾病之藥劑。
  32. 一種如請求項1至21及23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如請求項29之醫藥組合物之用途,其用於製造治療皮肌炎(DM)之藥劑。
  33. 一種如請求項1至21及23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如請求項29之醫藥組合物之用途,其用於製造治療全身性紅斑狼瘡(SLE)之藥劑。
  34. 一種如請求項1至21及23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如請求項29之醫藥組合物之用途,其用於製造治療干擾素疾病(interferonopathy)之藥劑。
  35. 一種如請求項1至21及23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或如請求項29之醫藥組合物之用途,其用於製造治療增加之IFNb活性介導或相關之疾病、失調症或病症之藥劑。
TW106114362A 2016-04-29 2017-04-28 干擾素β抗體及其用途 TWI7768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662329327P 2016-04-29 2016-04-29
US62/329,327 2016-04-29
US201662339709P 2016-05-20 2016-05-20
US62/339,709 2016-05-20
US201762483669P 2017-04-10 2017-04-10
US62/483,669 2017-04-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9764A true TW201739764A (zh) 2017-11-16
TWI776808B TWI776808B (zh) 2022-09-11

Family

ID=592159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4362A TWI776808B (zh) 2016-04-29 2017-04-28 干擾素β抗體及其用途

Country Status (29)

Country Link
US (3) US10829553B2 (zh)
EP (2) EP3448419B1 (zh)
JP (2) JP6799076B2 (zh)
KR (1) KR102527840B1 (zh)
CN (1) CN109069606B (zh)
AU (1) AU2017258492B2 (zh)
BR (1) BR112018072118A2 (zh)
CA (1) CA2965652A1 (zh)
CO (1) CO2018012497A2 (zh)
DK (1) DK3448419T3 (zh)
ES (1) ES2950288T3 (zh)
FI (1) FI3448419T3 (zh)
HR (1) HRP20230605T1 (zh)
HU (1) HUE063621T2 (zh)
IL (1) IL262244B2 (zh)
MX (1) MX2018013222A (zh)
MY (1) MY194084A (zh)
NZ (1) NZ747225A (zh)
PE (1) PE20190371A1 (zh)
PH (1) PH12018502275A1 (zh)
PL (1) PL3448419T3 (zh)
PT (1) PT3448419T (zh)
RU (1) RU2750454C2 (zh)
SA (1) SA518400327B1 (zh)
SG (1) SG11201809456UA (zh)
SI (1) SI3448419T1 (zh)
TW (1) TWI776808B (zh)
WO (1) WO2017189983A1 (zh)
ZA (1) ZA20180668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950288T3 (es) 2016-04-29 2023-10-06 Pfizer Anticuerpos interferón beta y usos de los mismos
WO2019040674A1 (en) 2017-08-22 2019-02-28 Sanabio, Llc SOLUBLE INTERFERON RECEPTORS AND USES THEREOF
CA3098374A1 (en) 2018-04-25 2019-10-31 Prometheus Biosciences, Inc. Optimized anti-tl1a antibodies
US20220144957A1 (en) * 2019-01-31 2022-05-12 Immunecent Biotechnology, Inc. Novel anti-ifnar1 antibodies
IL292419A (en) 2019-10-24 2022-06-01 Prometheus Biosciences Inc Human antibodies to TNF-like ligand 1a (tl1a) and uses thereof
CN114733455B (zh) * 2022-04-15 2023-02-14 北京田园奥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生物改性β-环糊精纳米磁颗粒进行快速哺乳动物***分型的方法
WO2024062420A1 (en) * 2022-09-22 2024-03-28 Pfizer Inc. METHODS OF TREATMENT WITH IFNß ANTIBODI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54065A (en) 1984-12-18 1988-06-28 Cetus Corporation Precursor to nucleic acid probe
US4683202A (en) 1985-03-28 1987-07-28 Cetus Corporation Process for amplifying nucleic acid sequences
US4683195A (en) 1986-01-30 1987-07-28 Cetus Corporation Process for amplifying, detecting, and/or-cloning nucleic acid sequences
GB8601597D0 (en) 1986-01-23 1986-02-26 Wilson R H Nucleotide sequences
US4800159A (en) 1986-02-07 1989-01-24 Cetus Corporation Process for amplifying, detecting, and/or cloning nucleic acid sequences
US6682896B1 (en) * 1988-10-14 2004-01-27 Schering Aktiengesellschaft Peptides representing epitopic sites on r-IFN-β, antibodies thereto and uses thereof
JP2717319B2 (ja) * 1988-10-14 1998-02-18 ベルレックス、ラボラトリーズ、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R―ifn―ベータエピトープ部位を代表するペプチド、それに対する抗体、およびその用途
US5530101A (en) * 1988-12-28 1996-06-25 Protein Design Labs, Inc. Humanized immunoglobulins
IL108584A (en) 1994-02-07 2008-03-20 Yeda Res & Dev Cloning of the interferon-binding protein ALPHA / BETA
ZA9811070B (en) * 1997-12-08 2000-07-03 Genentech Inc Type I interferons.
JP2005512044A (ja) 2001-12-03 2005-04-28 アブジェニックス・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結合特性に基づく抗体分類
EP1532175B1 (en) 2002-03-22 2012-10-17 Aprogen, Inc. Humanized antibody and process for preparing the same
SI2263692T1 (sl) 2002-12-24 2020-10-30 Rinat Neuroscience Corp. Anti-NGF protitelesa in postopki, v katerih se le-ta uporabljajo
WO2012138975A1 (en) 2011-04-07 2012-10-11 Genentech, Inc. Anti-fgfr4 antibodies and methods of use
CN102898521A (zh) * 2011-07-26 2013-01-30 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 抗β-干扰素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
US10647756B2 (en) 2015-05-18 2020-05-12 Pfizer Inc. Humanized antibodies
BR112017027578A2 (pt) 2015-06-26 2018-08-28 Bioverativ Usa Inc métodos de tratamento de distúrbios autoimunes e aloimunes
ES2950288T3 (es) 2016-04-29 2023-10-06 Pfizer Anticuerpos interferón beta y usos de los mismo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RP20230605T1 (hr) 2023-09-29
EP4273165A2 (en) 2023-11-08
KR20190003625A (ko) 2019-01-09
RU2018141839A (ru) 2020-05-29
US10829553B2 (en) 2020-11-10
ZA201806682B (en) 2022-05-25
JP6799076B2 (ja) 2020-12-09
JP7102489B2 (ja) 2022-07-19
PE20190371A1 (es) 2019-03-08
KR102527840B1 (ko) 2023-05-03
TWI776808B (zh) 2022-09-11
MX2018013222A (es) 2019-04-22
EP3448419B1 (en) 2023-06-07
CN109069606A (zh) 2018-12-21
US20210163588A1 (en) 2021-06-03
RU2750454C2 (ru) 2021-06-28
MY194084A (en) 2022-11-11
CN109069606B (zh) 2022-07-01
NZ747225A (en) 2022-07-29
ES2950288T3 (es) 2023-10-06
CA2965652A1 (en) 2017-10-29
WO2017189983A1 (en) 2017-11-02
BR112018072118A2 (pt) 2019-03-19
SG11201809456UA (en) 2018-11-29
AU2017258492A1 (en) 2018-10-25
AU2017258492B2 (en) 2023-12-07
HUE063621T2 (hu) 2024-01-28
PT3448419T (pt) 2023-07-26
PH12018502275A1 (en) 2019-09-09
CO2018012497A2 (es) 2018-12-14
PL3448419T3 (pl) 2023-09-04
EP4273165A3 (en) 2023-12-20
JP2021040642A (ja) 2021-03-18
DK3448419T3 (da) 2023-06-26
US20240174742A1 (en) 2024-05-30
US11858986B2 (en) 2024-01-02
RU2018141839A3 (zh) 2020-10-16
IL262244A (en) 2018-11-29
FI3448419T3 (fi) 2023-08-02
IL262244B1 (en) 2023-09-01
SA518400327B1 (ar) 2022-12-03
SI3448419T1 (sl) 2023-10-30
US20170313769A1 (en) 2017-11-02
IL262244B2 (en) 2024-01-01
JP2019516366A (ja) 2019-06-20
EP3448419A1 (en) 2019-03-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79211B (zh) 抗il-33抗體和彼之組成物、方法及用途
JP7102489B2 (ja) インターフェロンベータ抗体およびその使用
CA2929784C (en) Tumor necrosis factor-like ligand 1a specific antibodies and compositions and uses thereof
PT2426150T (pt) Anticorpos anti-nkg2a e utilizações dos mesmos
CN113544146A (zh) 抗pd-1结合蛋白及其使用方法
US20240166765A1 (en) Inflammatory disease treatment using anti-tissue factor antibodies
US20240076382A1 (en) CD1a ANTIBODIES AND USES THEREOF
CN113631188A (zh) 抗pd-l1结合蛋白及其使用方法
TW202342517A (zh) 使用抗組織因子抗體之炎性疾病治療
JP2023153754A (ja) CD1a抗体およびその使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