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36894A - 透鏡驅動裝置 - Google Patents

透鏡驅動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36894A
TW201736894A TW106106892A TW106106892A TW201736894A TW 201736894 A TW201736894 A TW 201736894A TW 106106892 A TW106106892 A TW 106106892A TW 106106892 A TW106106892 A TW 106106892A TW 201736894 A TW201736894 A TW 20173689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coil
holding member
lens holding
len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68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oshiyuki Tanaka
Akihiko Kato
Isamu Kikuchi
Hiroshi Osada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7368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6894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5/00Stereoscopic photography
    • G03B35/08Stereoscopic photography by simultaneous record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具備複數個透鏡保持構件、可易於設計並且小型化之透鏡驅動裝置。 本發明之透鏡驅動裝置之一態樣具備:第1透鏡保持構件(31);第2透鏡保持構件(32),其與第1透鏡保持構件並排配置於特定方向;第1驅動部(30A),其驅動第1透鏡保持構件;及第2驅動部(30B),其驅動第2透鏡保持構件;第1驅動部具有:第1線圈(33),其設置於第1透鏡保持構件;及磁鐵,其與第1線圈對向;第2驅動部具有:第2線圈(34),其設置於第2透鏡保持構件;及磁鐵,其與第2線圈對向;於第1線圈與第2線圈之間配置兼用磁鐵(43),兼用磁鐵係其第1線圈側之磁極與第2線圈側之磁極互不相同,且兼作第1驅動部之磁鐵與第2驅動部之磁鐵。

Description

透鏡驅動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透鏡驅動裝置。
已知有搭載包含複數個相機單元之相機模組之相機(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1之相機單元包含各自具備音圈馬達(VCM:Voice Coil Motor)之透鏡單元。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4-106274號公報
於上述VCM使用磁鐵。因此,於將複數個透鏡單元搭載於一個相機模組之情形時,各透鏡單元之磁鐵彼此之干涉成為問題,且有各透鏡單元之磁氣電路等之設計變得困難之問題。另一方面,若將透鏡單元彼此充分地分開配置則可抑制各透鏡單元之磁鐵彼此之干涉,但有各透鏡單元彼此未設置於所期望之位置之情形,且有相機模組整體亦大型化之問題。 鑒於上述問題點,設為目的之一之本發明一態樣係提供一種具備複數個透鏡保持構件,可使設計變得容易且小型化之透鏡驅動裝置。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透鏡驅動裝置之一態樣具備:第1透鏡保持構件,其可保持透鏡體;第2透鏡保持構件,其可保持透鏡體,且與上述第1透鏡保持構件並排配置於特定方向;本體部,其可將上述第1透鏡保持構件與上述第2透鏡保持構件分別移動地保持;第1驅動部,其驅動上述第1透鏡保持構件;及第2驅動部,其驅動上述第2透鏡保持構件;且上述第1驅動部具有:第1線圈,其設置於上述第1透鏡保持構件;及磁鐵,其與上述第1線圈對向;上述第2驅動部具有:第2線圈,其設置於上述第2透鏡保持構件;及磁鐵,其與上述第2線圈對向;於上述第1線圈與上述第2線圈之間配置有兼用磁鐵,上述兼用磁鐵係其上述第1線圈側之磁極與上述第2線圈側之磁極互不相同,且兼作上述第1驅動部之上述磁鐵與上述第2驅動部之上述磁鐵。 亦可設為以下之構成:上述第1驅動部具有:第1磁鐵,其係於上述特定方向上隔著上述第1線圈而配置於與上述兼用磁鐵相反側;上述第2驅動部具有:第2磁鐵,其係於上述特定方向上隔著上述第2線圈而配置於與上述兼用磁鐵相反側;上述第1磁鐵之上述第1線圈側之磁極與上述兼用磁鐵之上述第1線圈側之磁極互為相同,上述第2磁鐵之上述第2線圈側之磁極與上述兼用磁鐵之上述第2線圈側之磁極互為相同。 亦可設為以下之構成:上述本體部具有:磁性體製之蓋,其收納上述第1透鏡保持構件、上述第2透鏡保持構件、上述第1驅動部及上述第2驅動部;上述第1磁鐵及上述第2磁鐵固定於上述蓋之內側面,且上述兼用磁鐵之上述特定方向之尺寸大於上述第1磁鐵之上述特定方向之尺寸及上述第2磁鐵之上述特定方向之尺寸。 亦可設為以下之構成:上述本體部具有:非磁性體製之蓋,其收納上述第1透鏡保持構件、上述第2透鏡保持構件、上述第1驅動部及上述第2驅動部;上述兼用磁鐵之上述特定方向之尺寸與上述第1磁鐵之上述特定方向之尺寸及上述第2磁鐵之上述特定方向之尺寸相同。 亦可設為以下之構成:將上述第1線圈相對於上述第1透鏡保持構件,繞與上述特定方向正交之第1中心軸捲繞,將上述第2線圈相對於上述第2透鏡保持構件,繞與上述特定方向正交且與上述第1中心軸平行之第2中心軸捲繞,上述第1線圈之捲繞方向與上述第2線圈之捲繞方向互為相同。 亦可設為以下之構成:上述兼用磁鐵具有與上述第1線圈對向之第1面及與上述第2線圈對向之第2面,且於與上述特定方向正交之方向延伸,且上述第1面之磁極與上述第2面之磁極互不相同。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提供一種具備複數個透鏡保持構件,可使設計變得容易且小型化之透鏡驅動裝置。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透鏡驅動裝置進行說明。另,本發明之範圍不限定於以下實施形態,於本發明之技術思想範圍內可任意變更。又,於以下圖式中,為了易於理解各構成,有使各構造之比例尺及數量等與實際構造之比例尺及數量等不同之情形。 於以下之說明中,一面適當參照各圖所示之3維正交座標系(XYZ座標系),一面對各部之位置關係進行說明。Y軸方向設為第1透鏡保持構件與第2透鏡保持構件並排之特定方向。Z軸方向設為與Y軸方向正交之一方向。X軸方向設為與Y軸方向及Z軸方向兩者正交之方向。 又,於以下之說明中,有將Z軸方向稱為「上下方向」之情形,有將Y軸方向稱為「左右方向(特定方向)」之情形,有將X軸方向稱為「前後方向」之情形。有將Z軸方向之正側(+Z側)稱為「上側」之情形,有將Z軸方向之負側(-Z側)稱為「下側」之情形。有將Y軸方向之正側(+Y側)稱為「右側」之情形,有將Y軸方向之負側(-Y側)稱為「左側」之情形。另,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後方向、上側、下側、右側及左側係單純用以說明各部之位置關係之名稱,並不限定實際之各部之位置關係及實際之透鏡驅動裝置之使用態樣及姿勢。 <第1實施形態> 圖1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透鏡驅動裝置10之立體圖。圖2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透鏡驅動裝置10之分解立體圖。圖3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透鏡驅動裝置10之局部之分解立體圖。圖4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透鏡驅動裝置10之圖,係圖1之IV-IV剖視圖。圖5係截斷本實施形態之透鏡驅動裝置10之局部而顯示之局部剖面立體圖。於圖3中,省略蓋20、板彈簧保持構件25、上側彈簧構件50及支持構件44之圖示。 透鏡驅動裝置10係如圖1至圖3所示具備:第1透鏡保持構件31、第2透鏡保持構件32、本體部10a、第1驅動部30A、及第2驅動部30B。 本體部10a包含透鏡驅動裝置10之殼體,係收納且保持第1透鏡保持構件31、第2透鏡保持構件32、第1驅動部30A及第2驅動部30B之部分。第1透鏡保持構件31及第2透鏡保持構件32可保持未圖示之透鏡體。第1驅動部30A驅動第1透鏡保持構件31,第2驅動部30B驅動第2透鏡保持構件32。以下,對各部詳細地進行說明。 第1透鏡保持構件31係以第1中心軸J1為中心於上下方向延伸之筒狀。第1中心軸J1係與上下方向平行之假想軸。第1透鏡保持構件31如圖3所示具有:筒狀部31a、突出部35a、35b、35c、35d。 筒狀部31a係以第1中心軸J1為中心於上下方向延伸之圓筒狀。於筒狀部31a之內側面沿著周向形成有螺紋槽。螺紋槽係透鏡體之保持機構,藉由將透鏡體嵌入於筒狀部31a之螺紋槽將透鏡體保持於第1透鏡保持構件31。保持於第1透鏡保持構件31之透鏡體之光軸係例如與第1中心軸J1一致。因此,Z軸方向即上下方向成為保持於第1透鏡保持構件31之透鏡體之光軸方向。另,透鏡體之向第1透鏡保持構件31之固定並不限定於利用螺紋者,亦可為利用接著劑者。 突出部35a~35d自筒狀部31a之外周面向徑向外側突出。突出部35a與突出部35b相互向左右方向之相反方向突出。突出部35c與突出部35d相互向前後方向之相反方向突出。第1透鏡保持構件31係例如使用模具一體成型之樹脂製構件。 第2透鏡保持構件32係以第2中心軸J2為中心於上下方向延伸之筒狀。第2中心軸J2係與上下方向平行之假想軸。第2中心軸J2於前後方向上位於與第1中心軸J1相同之位置,且位於與第1中心軸J1之右側(+Y側)分開之位置。 保持於第2透鏡保持構件32之透鏡體之光軸係例如與第2中心軸J2一致。因此,上下方向亦為保持於第2透鏡保持構件32之透鏡體之光軸方向。保持於第1透鏡保持構件31之透鏡體與保持於第2透鏡保持構件32之透鏡體可為互為相同種類之透鏡體,亦可為不同種類之透鏡體。 第2透鏡保持構件32與第1透鏡保持構件31於左右方向(特定方向)並排而配置。於圖3中,第2透鏡保持構件32配置於第1透鏡保持構件31之右側(+Y側)。第1透鏡保持構件31之形狀與第2透鏡保持構件32之形狀可互為相同。第2透鏡保持構件32之其他構成與第1透鏡保持構件31之構成相同。 本體部10a將第1透鏡保持構件31與第2透鏡保持構件32分別可移動地保持於上下方向(光軸方向)。本體部10a如圖2所示具有:蓋20、板彈簧保持構件25、上側板彈簧構件50、下側板彈簧構件60A、60B、及基台部70。 蓋20收納第1透鏡保持構件31、第2透鏡保持構件32、第1驅動部30A及第2驅動部30B。本實施形態之蓋20係包含鋼鐵等金屬之磁性體製。蓋20如圖1所示具有:頂板部21、側板部22、內壁部23a、23b、23c、23d、24a、24b、24c、24d。 頂板部21係於與上下方向正交之平面(XY平面)擴展之板狀。頂板部21之自上側向下側觀察(以下係俯視)之形狀係左右方向較長之大致長方形狀。於頂板部21形成有於上下方向貫通頂板部21之頂板部貫通孔21a、21b。頂板部貫通孔21a與頂板部貫通孔21b於左右方向並排而形成。頂板部貫通孔21a、21b之俯視形狀係大致圓形狀。第1中心軸J1通過頂板部貫通孔21a之中心。第2中心軸J2通過頂板部貫通孔21b之中心。 側板部22自頂板部21之外緣向下側延伸。側板部22如圖1及圖4所示,係包圍第1透鏡保持構件31、第2透鏡保持構件32、第1驅動部30A及第2驅動部30B之周圍之框狀。 內壁部23a~23d如圖1所示,自頂板部貫通孔21a之內緣向下側延伸。內壁部23a~23d沿著頂板部貫通孔21a之周向等間隔配置。內壁部23a~23d於第1中心軸J1之周向上配置於相鄰之突出部35a~35d彼此之間,且與相鄰之突出部35a~35d於周向對向。作為一例,如圖5所示,內壁部23a於第1中心軸J1之周向上配置於相鄰之突出部35a與突出部35c之間,且與相鄰之突出部35a及突出部35c於周向對向。 內壁部23a~23d於第1中心軸J1之徑向上配置於筒狀部31a與後述之第1線圈33之間,且與筒狀部31a及第1線圈33於徑向對向。 內壁部24a~24d如圖1所示,自頂板部貫通孔21b之內緣向下側延伸。內壁部24a~24d沿著頂板部貫通孔21b之周向等間隔配置。內壁部24a~24d之其他構成係除了相對於第2透鏡保持構件32及第2線圈34而配置以外皆與內壁部23a~23d之構成相同。 板彈簧保持構件25如圖2所示係於與上下方向正交之平面(XY平面)擴展之板狀。於板彈簧保持構件25形成有於上下方向貫通板彈簧保持構件25之保持構件貫通孔25a、25b。保持構件貫通孔25a、25b之俯視形狀係大致正方形狀。第1中心軸J1通過保持構件貫通孔25a之中心。第2中心軸J2通過保持構件貫通孔25b之中心。 保持構件貫通孔25a之內緣如圖4所示較頂板部貫通孔21a之內緣更位於徑向外側。保持構件貫通孔25b之內緣較頂板部貫通孔21b之內緣更位於徑向外側。板彈簧保持構件25嵌合於蓋20之內部。板彈簧保持構件25利用接著劑等固定於頂板部21之下表面。 上側板彈簧構件50如圖2所示係於與上下方向正交之平面(XY平面)擴展之板狀。上側板彈簧構件50係金屬製。上側板彈簧構件50係例如藉由壓製加工而製造。 上側板彈簧構件50具有:固定部51、保持部52a、52b、53a、53b、及彈簧部52c、53c。於固定部51形成有於上下方向貫通固定部51之彈簧構件貫通孔51a、51b。彈簧構件貫通孔51a於俯視下與保持構件貫通孔25a大致重合。彈簧構件貫通孔51b於俯視下與保持構件貫通孔25b大致重合。將固定部51以接著劑等固定於板彈簧保持構件25之下表面。 保持部52a、52b配置於彈簧構件貫通孔51a之內側。保持部52a與保持部52b隔著第1中心軸J1相互配置於左右方向之相反側。於保持部52a、52b之前後方向之兩端各自連接有彈簧部52c。彈簧部52c將保持部52a、52b與彈簧構件貫通孔51a之內緣連接。彈簧部52c可於上下方向彈性變形。 保持部52a如圖4及圖5所示,固定於第1透鏡保持構件31之突出部35a之上表面。保持部52b固定於第1透鏡保持構件31之突出部35b之上表面。將保持部52a、52b以接著劑等固定於第1透鏡保持構件31。 保持部53a、53b如圖2所示配置於彈簧構件貫通孔51b之內側。保持部53a與保持部53b隔著第2中心軸J2相互配置於左右方向之相反側。於保持部53a、53b之前後方向之兩端各自連接有彈簧部53c。彈簧部53c將保持部53a、53b與彈簧構件貫通孔51b之內緣連接。彈簧部53c可於上下方向彈性變形。保持部53a、53b與保持部52a、52b同樣地,固定於第2透鏡保持構件32之突出部之上表面。 下側板彈簧構件60A、60B如圖3所示係於與上下方向正交之平面(XY平面)擴展之板狀。下側板彈簧構件60A與下側板彈簧構件60B係於左右方向並排而配置。下側板彈簧構件60A、60B係金屬製。下側板彈簧構件60A、60B例如藉由壓製加工而製造。 下側板彈簧構件60A具有:相互分離之第1部分61、與第2部分62。第1部分61與第2部分62隔著第1中心軸J1相互配置於左右方向之相反側。第1部分61具有:固定部61a、保持部61b、及彈簧部61c。固定部61a於前後方向延伸。固定部61a藉由熔接或接著等適當之方法而固定於基台部70之上表面。 保持部61b於第1中心軸J1之徑向上配置於較固定部61a更內側。保持部61b於第1中心軸J1之周向延伸。於保持部61b之周向之兩端各自連接有彈簧部61c。彈簧部61c連接保持部61b與固定部61a。彈簧部61c可於上下方向彈性變形。保持部61b利用接著劑等固定於第1透鏡保持構件31之下表面。 第2部分62具有:固定部62a、保持部62b、及彈簧部62c。第2部分62除了隔著第1中心軸J1於左右方向反轉之點以外皆與第1部分61相同。 第1透鏡保持構件31係於上下方向夾在上側板彈簧構件50之保持部52a、52b與下側板彈簧構件60A之保持部61b、62b之間,且被保持為可於上下方向(光軸方向)移動。 下側板彈簧構件60B具有:相互分開之第3部分63、與第4部分64。第3部分63與第4部分64隔著第2中心軸J2相互配置於左右方向之相反側。第3部分63之構成除了相對於第2透鏡保持構件32而設置之點以外皆與第1部分61之構成相同。第4部分64之構成除了相對於第2透鏡保持構件32而設置之點以外皆與第2部分62之構成相同。另,第2部分62與第3部分63分開,且相互絕緣。 第2透鏡保持構件32係於上下方向夾在上側板彈簧構件50之保持部53a、53b與下側板彈簧構件60B之保持部之間,且被保持為可於上下方向(光軸方向)移動。 基台部70係左右方向較長之大致長方體狀。基台部70具有:基台部本體71、第1金屬板構件72、及第2金屬板構件73。基台部本體71係例如樹脂製。 於基台部本體71形成有於上下方向貫通基台部本體71之基台部貫通孔71a、71b。基台部貫通孔71a之俯視形狀係第1中心軸J1通過中心之大致圓形狀。基台部貫通孔71b之俯視形狀係第2中心軸J2通過中心之大致圓形狀。基台部貫通孔71a之內緣於俯視下幾乎與第1透鏡保持構件31之內緣重合。基台部貫通孔71b之內緣於俯視下幾乎與第2透鏡保持構件32之內緣重合。 第1金屬板構件72及第2金屬板構件73嵌入保持於基台部本體71。基台部70藉由例如將樹脂流入於***有第1金屬板構件72及第2金屬板構件73之模具內之嵌入成型而製造。 第1金屬板構件72具有:相互絕緣之第1構件72a與第2構件72b。第1構件72a與第2構件72b於左右方向空開間隔配置。第1構件72a配置於基台部本體71之前後方向之一端(+X側之端部)之左側(-Y側)端部。第2構件72b配置於基台部本體71之前後方向之一端(+X側之端部)之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 第1構件72a具有:第1連接部72c與第1端子部72d。第1連接部72c於基台部70之上表面露出。於第1連接部72c電性連接有下側板彈簧構件60A之第1部分61之固定部61a。第1端子部72d自基台部本體71向下側突出。 第2構件72b具有:第2連接部72e與第2端子部72f。第2連接部72e於基台部70之上表面露出。於第2連接部72e電性連接有下側板彈簧構件60A之第2部分62之固定部62a。第2端子部72f自基台部本體71向下側突出。於第1端子部72d與第2端子部72f分別連接有未圖示之外部電源之異極。 第2金屬板構件73具有:相互絕緣之第1構件73a與第2構件73b。第1構件73a與第2構件73b於左右方向空開間隔配置。第1構件73a配置於基台部本體71之前後方向之一端(+X側之端部)之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第2構件73b配置於基台部本體71之前後方向之一端(+X側之端部)之右側(+Y側)端部。 於第1構件73a之第1連接部73c電性連接有下側板彈簧構件60B之第3部分63。於第2構件73b之第2連接部73e電性連接有下側板彈簧構件60B之第4部分64。於第1構件73a之第1端子部73d與第2構件73b之第2端子部73f分別連接有未圖示之外部電源之異極。第1構件73a之其他構成與第1金屬板構件72之第1構件72a之構成相同。第2構件73b之其他構成與第1金屬板構件72之第2構件72b之構成相同。 第1驅動部30A及第2驅動部30B係VCM。第1驅動部30A具有:第1線圈33及複數個磁鐵。第2驅動部30B具有:第2線圈34及複數個磁鐵。第1驅動部30A及第2驅動部30B係各自將第1透鏡保持構件31及第2透鏡保持構件32於光軸方向驅動者。 第1線圈33設置於第1透鏡保持構件31。第1線圈33相對於第1透鏡保持構件31繞第1中心軸J1捲繞。第1線圈33之一端與下側板彈簧構件60A之第1部分61電性連接。藉此,第1線圈33之一端經由第1部分61與第1構件72a電性連接。第1線圈33之另一端與下側板彈簧構件60A之第2部分62電性連接。藉此,第1線圈33之另一端經由第2部分62與第2構件72b電性連接。 第2線圈34設置於第2透鏡保持構件32。第2線圈34相對於第2透鏡保持構件32繞第2中心軸J2捲繞。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線圈33之捲繞方向與第2線圈34之捲繞方向互為相同。又,第1線圈33之捲繞次數(圈數)與第2線圈34之捲繞次數亦互為相同。 第2線圈34之一端與下側板彈簧構件60B之第3部分63電性連接。藉此,第2線圈34之一端經由第3部分63與第1構件73a電性連接。第2線圈34之另一端與下側板彈簧構件60B之第4部分64電性連接。藉此,第2線圈34之另一端經由第4部分64與第2構件73b電性連接。 另,於各圖中第1線圈33及第2線圈34係模式性顯示整體之概略形狀。 第1驅動部30A之磁鐵與第1線圈33於徑向(左右方向)對向。第1驅動部30A之磁鐵包含:兼用磁鐵43與第1磁鐵41。第2驅動部30B之磁鐵與第2線圈34於徑向(左右方向)對向。第2驅動部30B之磁鐵包含:兼用磁鐵43與第2磁鐵42。 兼用磁鐵43係僅設置一個,兼作第1驅動部30A之磁鐵與第2驅動部30B之磁鐵。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驅動部30A之磁鐵為兩個,第2驅動部30B之磁鐵為兩個。因此,兼用磁鐵43兼作第1驅動部30A之磁鐵之一部分(一個)與第2驅動部30B之磁鐵之一部分(一個)。 兼用磁鐵43配置於第1線圈33與第2線圈34之間。如圖4所示,將兼用磁鐵43於上下方向夾在配置於下側板彈簧構件60A、60B上表面之絕緣性支持構件44與板彈簧保持構件25之間而保持。另,於兼用磁鐵43與板彈簧構件25之間介隔有上側板彈簧構件50,兼用磁鐵43之上表面利用接著劑等與板彈簧保持構件25及上側板彈簧構件50固定。 兼用磁鐵43係如圖3及圖4所示具有:與第1線圈33對向之第1面43a及與第2線圈34對向之第2面43b。兼用磁鐵43於前後方向延伸。兼用磁鐵43係大致長方體狀。 兼用磁鐵43係第1線圈33側之磁極即第1面43a之磁極、與第2線圈34側之磁極即第2面43b之磁極互不相同。於圖4中,第1面43a之磁極係S極。第2面43b之磁極係N極。 第1磁鐵41於左右方向上隔著第1線圈33配置於與兼用磁鐵43相反側。第1磁鐵41利用接著劑等固定於蓋20之側板部22之內側面。第1磁鐵41之上端與上側板彈簧構件50之下表面接觸。且,上側板彈簧構件50與板彈簧保持構件25係夾在第1磁鐵41與蓋20之頂板部21之間。 第1磁鐵41具有:與第1線圈33對向之第1面41a、及與第1面41a相反側(徑向外側)之第2面41b。第2面41b與側板部22之內側面接觸。第1磁鐵41係如圖3所示於前後方向延伸。第1磁鐵41係大致長方體狀。 第1磁鐵41係其第1線圈33側之磁極即第1面41a之磁極、及與第1線圈33相反側之磁極即第2面41b之磁極互不相同。於圖4中,第1面41a之磁極係S極。第2面41b之磁極係N極。第1磁鐵41之第1線圈33側之磁極(第1面41a之磁極)與兼用磁鐵43之第1線圈33側之磁極(第1面43a之磁極)互為相同(於圖4中為S極)。 第2磁鐵42於左右方向上隔著第2線圈34配置於與兼用磁鐵43相反側。將第2磁鐵42以接著劑等固定於蓋20之側板部22之內側面。第2磁鐵42之上端與上側板彈簧構件50之下表面接觸。且,上側板彈簧構件50與板彈簧保持構件25被夾在第2磁鐵42與蓋20之頂板部21之間。 第2磁鐵42具有:與第2線圈34對向之第1面42a、及與第1面42a相反側(徑向外側)之第2面42b。第2面42b與側板部22之內側面接觸。第2磁鐵42係如圖3所示於前後方向延伸。第2磁鐵42係大致長方體狀。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磁鐵41之形狀與第2磁鐵42之形狀例如互為相同。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呈長方體狀之第1磁鐵41之長度尺寸(X軸方向之尺寸)、寬度尺寸(Y軸方向之尺寸)、及高度尺寸(Z軸方向之尺寸)各自與第2磁鐵42相同。 第2磁鐵42係其第2線圈34側之磁極即第1面42a之磁極、及與第2線圈34相反側之磁極即第2面42b之磁極互不相同。於圖4中,第1面42a之磁極係N極。第2面42b之磁極係S極。第2磁鐵42之第2線圈34側之磁極(第1面42a之磁極)與兼用磁鐵43之第2線圈34側之磁極(第2面43b之磁極)互為相同(於圖4中係N極)。 與第1線圈33對向之各磁鐵之第1線圈33側之磁極、及與第2線圈34對向之各磁鐵之第2線圈34側之磁極互不相同。 兼用磁鐵43之左右方向之尺寸T3大於第1磁鐵41之左右方向之尺寸T1及第2磁鐵42之左右方向之尺寸T2。第1磁鐵41之尺寸T1與第2磁鐵42之尺寸T2例如互為相同。 另,於本說明書中,各磁鐵彼此之左右方向之尺寸之比較設為通過第1磁鐵、第1線圈、兼用磁鐵、第2線圈及第2磁鐵且於左右方向平行之假想線上之比較。即,即便於各磁鐵之左右方向之尺寸因上下方向或前後方向之位置而不同之情形時,於上述假想線上各磁鐵彼此之左右方向之尺寸關係成立即可。 又,於本說明書中,「各磁鐵彼此之左右方向之尺寸互為相同」係除了各磁鐵彼此之左右方向之尺寸嚴格相同之情形以外,亦包含各磁鐵彼此之左右方向之尺寸相互大致相同之情形。各磁鐵彼此之左右方向之尺寸相互大致相同包含各磁鐵彼此之左右方向之尺寸比為例如0.9以上且1.1以下程度之情形。 第1磁鐵41與第1線圈33之間之左右方向之距離和兼用磁鐵43與第1線圈33之間之左右方向之距離係例如互為相同。第2磁鐵42與第2線圈34之間之左右方向之距離和兼用磁鐵43與第2線圈34之間之左右方向之距離係例如互為相同。又,第1磁鐵41與第1線圈33之間之左右方向之距離和第2磁鐵42與第2線圈34之間之左右方向之距離係例如互為相同。 另,於本說明書中,各磁鐵與各線圈之間之左右方向之距離之比較設為通過第1磁鐵、第1線圈、兼用磁鐵、第2線圈及第2磁鐵且於左右方向平行之假想線上之比較。即,即便於各磁鐵與各線圈之間之左右方向之距離因上下方向或前後方向之位置而不同之情形時,於上述假想線上各磁鐵與各線圈之間之左右方向之距離之關係成立即可。 於兼用磁鐵43中,自N極即第2面43b釋放之磁通於左右方向(於圖4中係向右)通過第2線圈34,並進入第2透鏡保持構件32之徑向內側。進入第2透鏡保持構件32之徑向內側之磁通與來自第2磁鐵42之磁通相斥進入上下方向兩側,通過頂板部21內或基台部70側進入左右方向之第1透鏡保持構件31側(左側)。進入頂板部21內或基台部70側之磁通與來自第1磁鐵41之磁通相斥進入第1透鏡保持構件31之徑向內側,於左右方向(於圖4中係向右)通過第1線圈33並自S極即第1面43a返回至兼用磁鐵43。 另,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以磁性體製之金屬形成蓋20,故自兼用磁鐵43發出之磁通係絕大多數通過頂板部21內而少數通過基台部70側。又,由於於兼用磁鐵43之延伸方向即前後方向之兩端部附近設置有作為內磁軛發揮功能之內壁部23c、23d,故可使來自兼用磁鐵43之磁通有效地作用於第1線圈33。同樣地,藉由內壁部24a、24b作為內磁軛發揮功能,可使來自兼用磁鐵43之磁通有效地作用於第2線圈34。 於第1磁鐵41中,自N極即第2面41b釋放之磁通自側板部22之內側面進入蓋20內。進入蓋20內之磁通於側板部22內進入上下方向兩側,於頂板部21內或基台部70側進入左右方向之第1透鏡保持構件31側(右側)。進入頂板部21內或基台部70側之磁通與來自兼用磁鐵43之磁通相斥進入第1透鏡保持構件31之徑向內側,於左右方向(於圖4中係向左)通過第1線圈33並自S極即第1面41a返回至第1磁鐵41。 另,自第1磁鐵41發出之磁通係絕大多數通過頂板部21內而少數通過基台部70側。又,由於將作為內磁軛發揮功能之內壁部23a、23b設置於蓋20,故可使來自第1磁鐵41之磁通有效地作用於第1線圈33。 於第2磁鐵42中,自N極即第1面42a釋放之磁通於左右方向(於圖4中係向左)通過第2線圈34,並進入第2透鏡保持構件32之徑向內側。進入第2透鏡保持構件32之徑向內側之磁通與來自兼用磁鐵43之磁通相斥進入上下方向兩側,於頂板部21內或基台部70側進入左右方向之第2磁鐵42側(右側)。進入頂板部21內或基台部70側之磁通進入側板部22內並經由側板部22自S極即第2面42b返回至第2磁鐵42。 另,自第2磁鐵42發出之磁通係絕大多數通過頂板部21內而少數通過基台部70側。又,由於將作為內磁軛發揮功能之內壁部24a、24b設置於蓋20故可使來自第2磁鐵42之磁通有效地作用於第2線圈34。 於藉由各磁鐵產生如上所述之磁氣電路之狀態下,若於第1線圈33及第2線圈34電流流通,則基於弗萊明之左手定律,於第1線圈33及第2線圈34產生上下方向之勞侖茲力。藉此,可經由第1線圈33與第2線圈34各者將第1透鏡保持構件31與第2透鏡保持構件32於透鏡體之光軸方向即上下方向驅動。 於具體之本實施形態中,於在第1線圈33流通俯視下順時針方向之電流之情形時,於第1線圈33產生向上之勞侖茲力,故第1透鏡保持構件31向上移動。另一方面,於在第1線圈33流通俯視下逆時針方向之電流之情形時,於第1線圈33產生向下之勞侖茲力,故第1透鏡保持構件31向下移動。 當第1透鏡保持構件31於上下方向移動時,上側板彈簧構件50之彈簧部52c及下側板彈簧構件60A之彈簧部61c、62c彈性變形,將與第1透鏡保持構件31移動之方向相反方向之彈性力施加於第1透鏡保持構件31。第1透鏡保持構件31之移動於第1線圈33所產生之勞侖茲力與彈簧部52c、61c、62c之彈性力之合成力在上下方向上平衡之部位停止。 另,於圖4中,顯示第1透鏡保持構件31於向上側移動之狀態下停止之情形。於該情形時,各保持部52a、52b、61b、62b較各固定部51、61a、62a位於更上側,並向第1透鏡保持構件31施加向下之彈性力。此對於第2透鏡保持構件32亦相同。 於第1線圈33所產生之勞侖茲力可藉由變更供給至第1線圈33之電流之大小而改變。因此,藉由調整供給至第1線圈33之電流之大小,可改變與各彈簧部52c、61c、62c之彈性力之合成力之平衡位置而調整第1透鏡保持構件31之上下方向之位置。向第1線圈33供給電流係藉由與第1金屬板構件72連接之未圖示之外部電源進行。具體而言,電流自外部電源按照第1構件72a、第1部分61、第1線圈33、第2部分62、第2構件72b之順序或其相反順序流通,藉此將電流供給至第1線圈33。 於本實施形態中通過第2線圈34之磁通之方向係與通過第1線圈33之磁通之方向相反方向。因此,為了使第2透鏡保持構件32與第1透鏡保持構件31於上下方向之相同方向移動,以與供給至第1線圈33為相反方向之方式將電流供給至第2線圈34即可。向第2線圈34供給電流係與第1線圈33相同藉由未圖示之外部電源進行。 將電流供給至第1線圈33之外部電源、與將電流供給至第2線圈34之外部電源可為相同之外部電源,亦可為不同之外部電源。 於具備透鏡驅動裝置10之相機中,藉由包含保持於各透鏡保持構件之透鏡體而分別構成之相機單元可拍攝例如立體圖像。又,例如,亦可藉由以各相機單元合成拍攝之各圖像並進行特定之處理,使拍攝之圖像之解析度提高。 根據本實施形態,配置於第1線圈33與第2線圈34之間之兼用磁鐵43兼作第1驅動部30A之磁鐵與第2驅動部30B之磁鐵。因此,可藉由兼用磁鐵43產生第1驅動部30A之第2驅動部30B側之磁氣電路及第2驅動部30B之第1驅動部30A側之磁氣電路兩者。因此,於各驅動部彼此間不會產生磁通之干涉。藉此,即便於將第1驅動部30A與第2驅動部30B靠近而小型化透鏡驅動裝置10之情形時,磁氣電路之設計亦不會變得困難,可容易地進行磁氣電路之設計。又,可將第1驅動部30A與第2驅動部30B配置於所期望之位置。藉由以上,根據本實施形態,可獲得具備複數個透鏡保持構件,可使設計變得容易且小型化之透鏡驅動裝置10。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隔著第1線圈33於左右方向之相反側設置有第1磁鐵41。第1磁鐵41之第1線圈33側之磁極與兼用磁鐵43之第1線圈33側之磁極互為相同。因此,於藉由第1磁鐵41產生之磁氣電路中通過第1線圈33之磁通之方向、與於藉由兼用磁鐵43產生之磁氣電路中通過第1線圈33之磁通之方向係相互相反方向。又,來自第1磁鐵41之磁通所作用之部分之於第1線圈33流通之電流方向、與來自兼用磁鐵43之磁通所作用之部分之於第1線圈33流通之電流方向係相互相反方向。藉此,於第1線圈33流通電流時,可使於左右方向之兩側產生之勞侖茲力之方向相同。如此,藉由於第1線圈33之左右方向兩側設置第1磁鐵41與兼用磁鐵43,可以2個磁鐵穩定地使第1透鏡保持構件31於光軸方向即上下方向驅動。此對於第2驅動部30B亦相同。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設置有磁性體製之蓋20,並將第1磁鐵41固定於蓋20之內側面。因此,蓋20相對於第1磁鐵41作為內磁軛發揮功能,可擴大藉由第1磁鐵41產生之磁氣電路之磁通密度。藉此,可增大第1線圈33之於第1磁鐵41側產生之勞侖茲力,可增大藉由第1驅動部30A施加於第1透鏡保持構件31之驅動力。 另一方面,兼用磁鐵43之左右方向之尺寸大於第1磁鐵41之左右方向之尺寸。因此,自兼用磁鐵43釋放出之磁通之量多於自第1磁鐵41釋放出之磁通之量。藉此,可增大藉由兼用磁鐵43產生之磁氣電路之磁通密度,可增大第1線圈33之於兼用磁鐵43側產生之勞侖茲力。因此,可取得於第1線圈33之第1磁鐵41側與於第1線圈33之兼用磁鐵43側產生之勞侖茲力之平衡,可向第1透鏡保持構件31穩定地施加上下方向之驅動力。如以上般,根據本實施形態,可左右方向之平衡良好地增大第1線圈33所產生之勞侖茲力。此對於第2驅動部30B亦相同。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第1線圈33之捲繞方向與第2線圈34之捲繞方向相同。因此,作為第1線圈33及第2線圈34可分別使用相同種類之線圈。藉此,可減少透鏡驅動裝置10所使用之零件之種類數量,可降低透鏡驅動裝置10之製造成本。又,由於防止了錯取而組裝第1線圈33與第2線圈34,故可提高透鏡驅動裝置10之組裝效率,可提高生產性。 又,第1線圈33與第2線圈34之捲繞次數(圈數)相同,第1透鏡保持構件31之形狀與第2透鏡保持構件32之形狀亦相同。因此,可將固定有線圈之狀態之透鏡保持構件之種類設為一種。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兼用磁鐵43具有第1面43a與第2面43b,其係於前後方向延伸之形狀。因此,可將兼用磁鐵43設為簡單之形狀,可容易地製造兼用磁鐵43。藉此,可降低透鏡驅動裝置10之製造成本。又,易於將兼用磁鐵43跨及第1線圈33與第2線圈34之間之前後方向全體而配置,且易於增大藉由兼用磁鐵43之磁氣電路於各線圈產生之勞侖茲力。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將內壁部23a~23d配置於第1透鏡保持構件31之突出部35a~35d彼此之周向之間。因此,可藉由內壁部23a~23d抑制第1透鏡保持構件31繞第1中心軸J1旋轉。又,由於將內壁部23a~23d配置於第1線圈33與第1透鏡保持構件31之徑向之間,故可使內壁部23a~23d作為第1磁鐵41及兼用磁鐵43之內磁軛發揮功能,且可抑制第1透鏡保持構件31於第1中心軸J1之徑向移動。該等對於第2透鏡保持構件32亦相同。 另,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亦可採用其他之構成。對於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有藉由適當標註相同符號而省略說明之情形。 透鏡保持構件亦可設置三個以上。於該情形時可構成為:例如將三個以上之透鏡保持構件於左右方向並排配置,且於透鏡保持構件彼此之左右方向之間各自配置兼用磁鐵。 又,與第1線圈33對向設置之磁鐵及與第2線圈34對向設置之磁鐵亦可分別為三個以上。於該情形時可構成為:三個以上之磁鐵於第1線圈33之周圍及第2線圈34之周圍等間隔地設置。又,於該情形時,於三個以上之磁鐵中第1線圈33側之磁極可設為互為相同。於三個以上之磁鐵中第2線圈34側之磁極可設為互為相同。 又,與第1線圈33對向設置之磁鐵及與第2線圈34對向設置之磁鐵可為一個。於該情形時,兼用磁鐵43兼作第1驅動部30A之磁鐵全部與第2驅動部30B之磁鐵全部,並僅以藉由兼用磁鐵43產生之勞侖茲力將第1透鏡保持構件31及第2透鏡保持構件32於上下方向驅動。又,與第1線圈33對向設置之磁鐵之數量和與第2線圈34對向設置之磁鐵之數量可互不相同。 又,驅動第1透鏡保持構件31之方向及驅動第2透鏡保持構件32之方向無特別限定,可為上下方向以外之方向。例如,第1透鏡保持構件31及第2透鏡保持構件32可於前後方向驅動。於該情形時,各線圈繞與前後方向平行之軸捲繞。又,驅動第1透鏡保持構件31之方向、與驅動第2透鏡保持構件32之方向可互不相同。 又,兼用磁鐵43可沿著前後方向分割為複數個。於該情形時,分割之兼用磁鐵43中之於前後方向相鄰之磁鐵可相互接觸,亦可相互分開。又,兼用磁鐵43可沿著左右方向黏合複數個磁鐵而構成。兼用磁鐵43之形狀無特別限定,可為左右方向之尺寸相對較小之板狀。該等對於第1磁鐵41及第2磁鐵42亦相同。 又,第1磁鐵41之尺寸T1與第2磁鐵42之尺寸T2可互不相同。於該情形時,例如可調整各線圈與各磁鐵之間之距離,亦可調整施加於各透鏡保持構件之勞侖茲力。又,各磁鐵之磁力可互不相同。 又,第1線圈33捲繞之方向與第2線圈34捲繞之方向可為相互相反方向。 <第2實施形態> 圖6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透鏡驅動裝置110之剖視圖。於圖6所示之透鏡驅動裝置110中蓋120係非磁性體製。蓋120係例如非磁性之金屬製或樹脂製。蓋120之其他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之蓋20之構成相同。 於透鏡驅動裝置110中兼用磁鐵143之左右方向之尺寸T4與第1磁鐵41之左右方向之尺寸T1及第2磁鐵42之左右方向之尺寸T2及相同。又,兼用磁鐵143之其他尺寸亦與第1磁鐵41及第2磁鐵42相同。關於磁力,兼用磁鐵143亦以與第1磁鐵41及第2磁鐵42相同之方式磁化。兼用磁鐵143之其他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之兼用磁鐵43之構成相同。透鏡驅動裝置110之其他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之透鏡驅動裝置10之構成相同。 根據本實施形態,由於蓋120係非磁性體製,故蓋120不作為磁軛發揮功能。因此,藉由第1磁鐵41產生之磁氣電路之磁通密度不會因蓋120而變大。藉此,藉由將第1磁鐵41之尺寸T1與兼用磁鐵143之尺寸T4設為相同,可容易地取得第1線圈33之左右方向兩側產生之勞侖茲力之平衡。具體而言,若將第1磁鐵41與第1線圈33之左右方向之距離、和兼用磁鐵43與第1線圈33之左右方向之距離設為相同,則可使第1線圈33之左右方向兩側產生之勞侖茲力相同。此對於第2線圈34亦相同。 又,由於第1磁鐵41之尺寸T1、第2磁鐵42之尺寸T2、及兼用磁鐵143之尺寸T4相同,故可使用相同種類之磁鐵作為各磁鐵。藉此,可減少透鏡驅動裝置110之零件之種類數量,可降低透鏡驅動裝置110之製造成本。又,由於防止了錯取而組裝第1磁鐵41、第2磁鐵41及兼用磁鐵43,故可提高透鏡驅動裝置110之組裝效率,可提高生產性。且可容易地管理各磁鐵。 另,上述說明之各構成於不相互矛盾之範圍內可適當組合。
10‧‧‧透鏡驅動裝置
10a‧‧‧本體部
20‧‧‧蓋
21‧‧‧頂板部
21a‧‧‧頂板部貫通孔
21b‧‧‧頂板部貫通孔
22‧‧‧側板部
23a‧‧‧內壁部
23b‧‧‧內壁部
23c‧‧‧內壁部
23d‧‧‧內壁部
24a‧‧‧內壁部
24b‧‧‧內壁部
24c‧‧‧內壁部
24d‧‧‧內壁部
25‧‧‧板彈簧保持構件
25a‧‧‧保持構件貫通孔
25b‧‧‧保持構件貫通孔
30A‧‧‧第1驅動部
30B‧‧‧第2驅動部
31‧‧‧第1透鏡保持構件
31a‧‧‧筒狀部
32‧‧‧第2透鏡保持構件
33‧‧‧第1線圈
34‧‧‧第2線圈
35a‧‧‧突出部
35b‧‧‧突出部
35c‧‧‧突出部
35d‧‧‧突出部
41‧‧‧第1磁鐵
41a‧‧‧第1面
41b‧‧‧第2面
42‧‧‧第2磁鐵
42a‧‧‧第1面
42b‧‧‧第2面
43‧‧‧兼用磁鐵
43a‧‧‧第1面
43b‧‧‧第2面
44‧‧‧支持構件
50‧‧‧上側彈簧構件
51‧‧‧固定部
51a‧‧‧彈簧構件貫通孔
51b‧‧‧彈簧構件貫通孔
52a‧‧‧保持部
52b‧‧‧保持部
52c‧‧‧彈簧部
53a‧‧‧保持部
53b‧‧‧保持部
53c‧‧‧彈簧部
60A‧‧‧下側板彈簧構件
60B‧‧‧下側板彈簧構件
61‧‧‧第1部分
61a‧‧‧固定部
61b‧‧‧保持部
61c‧‧‧彈簧部
62‧‧‧第2部分
62a‧‧‧固定部
62b‧‧‧保持部
62c‧‧‧彈簧部
63‧‧‧第3部分
64‧‧‧第4部分
70‧‧‧基台部
71‧‧‧基台部本體
71a‧‧‧基台部貫通孔
71b‧‧‧基台部貫通孔
72‧‧‧第1金屬板構件
72a‧‧‧第1構件
72b‧‧‧第2構件
72c‧‧‧第1連接部
72d‧‧‧第1端子部
72e‧‧‧第2連接部
72f‧‧‧第2端子部
73‧‧‧第2金屬板構件
73a‧‧‧第1構件
73b‧‧‧第2構件
73c‧‧‧第1連接部
73d‧‧‧第1端子部
73e‧‧‧第2連接部
72f‧‧‧第2端子
110‧‧‧透鏡驅動裝置
120‧‧‧蓋
143‧‧‧兼用磁鐵
IV-IV‧‧‧線
J1‧‧‧第1中心軸
J2‧‧‧第2中心軸
T1‧‧‧尺寸
T2‧‧‧尺寸
T3‧‧‧尺寸
T4‧‧‧尺寸
X‧‧‧方向
Y‧‧‧方向
Z‧‧‧方向
圖1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透鏡驅動裝置之立體圖。 圖2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透鏡驅動裝置之分解立體圖。 圖3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透鏡驅動裝置之局部之分解立體圖。 圖4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透鏡驅動裝置之圖,係圖1之IV-IV剖視圖。 圖5係截斷第1實施形態之透鏡驅動裝置之局部而顯示之局部剖面立體圖。 圖6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透鏡驅動裝置之剖視圖。
10‧‧‧透鏡驅動裝置
10a‧‧‧本體部
20‧‧‧蓋
21‧‧‧頂板部
21a‧‧‧頂板部貫通孔
21b‧‧‧頂板部貫通孔
22‧‧‧側板部
25‧‧‧板彈簧保持構件
25a‧‧‧保持構件貫通孔
25b‧‧‧保持構件貫通孔
30A‧‧‧第1驅動部
30B‧‧‧第2驅動部
31‧‧‧第1透鏡保持構件
31a‧‧‧筒狀部
32‧‧‧第2透鏡保持構件
33‧‧‧第1線圈
34‧‧‧第2線圈
35a‧‧‧突出部
41‧‧‧第1磁鐵
41a‧‧‧第1面
41b‧‧‧第2面
42‧‧‧第2磁鐵
42a‧‧‧第1面
42b‧‧‧第2面
43‧‧‧兼用磁鐵
43a‧‧‧第1面
43b‧‧‧第2面
44‧‧‧支持構件
52a‧‧‧保持部
52b‧‧‧保持部
60A‧‧‧下側板彈簧構件
60B‧‧‧下側板彈簧構件
70‧‧‧基台部
J1‧‧‧第1中心軸
J2‧‧‧第2中心軸
T1‧‧‧尺寸
T2‧‧‧尺寸
T3‧‧‧尺寸
X‧‧‧方向
Y‧‧‧方向
Z‧‧‧方向

Claims (7)

  1. 一種透鏡驅動裝置,其具備: 第1透鏡保持構件,其可保持透鏡體; 第2透鏡保持構件,其可保持透鏡體,且與上述第1透鏡保持構件並排配置於特定方向; 本體部,其可將上述第1透鏡保持構件與上述第2透鏡保持構件分別移動地保持; 第1驅動部,其驅動上述第1透鏡保持構件;及 第2驅動部,其驅動上述第2透鏡保持構件;且 上述第1驅動部具有:第1線圈,其設置於上述第1透鏡保持構件;及磁鐵,其與上述第1線圈對向; 上述第2驅動部具有:第2線圈,其設置於上述第2透鏡保持構件;及磁鐵,其與上述第2線圈對向; 於上述第1線圈與上述第2線圈之間配置有兼用磁鐵,且 上述兼用磁鐵係其上述第1線圈側之磁極與上述第2線圈側之磁極互不相同,且兼作上述第1驅動部之上述磁鐵與上述第2驅動部之上述磁鐵。
  2. 如請求項1之透鏡驅動裝置,其中 上述第1驅動部具有:第1磁鐵,其係於上述特定方向上隔著上述第1線圈而配置於與上述兼用磁鐵相反側; 上述第2驅動部具有:第2磁鐵,其係於上述特定方向上隔著上述第2線圈而配置於與上述兼用磁鐵相反側; 上述第1磁鐵之上述第1線圈側之磁極與上述兼用磁鐵之上述第1線圈側之磁極互為相同, 上述第2磁鐵之上述第2線圈側之磁極與上述兼用磁鐵之上述第2線圈側之磁極互為相同。
  3. 如請求項2之透鏡驅動裝置,其中 上述本體部具有:磁性體製之蓋,其收納上述第1透鏡保持構件、上述第2透鏡保持構件、上述第1驅動部及上述第2驅動部; 上述第1磁鐵及上述第2磁鐵固定於上述蓋之內側面,且 上述兼用磁鐵之上述特定方向之尺寸大於上述第1磁鐵之上述特定方向之尺寸及上述第2磁鐵之上述特定方向之尺寸。
  4. 如請求項2之透鏡驅動裝置,其中 上述本體部具有:非磁性體製之蓋,其收納上述第1透鏡保持構件、上述第2透鏡保持構件、上述第1驅動部及上述第2驅動部; 上述兼用磁鐵之上述特定方向之尺寸與上述第1磁鐵之上述特定方向之尺寸及上述第2磁鐵之上述特定方向之尺寸相同。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透鏡驅動裝置,其中 將上述第1線圈相對於上述第1透鏡保持構件,繞與上述特定方向正交之第1中心軸捲繞, 將上述第2線圈相對於上述第2透鏡保持構件,繞與上述特定方向正交且與上述第1中心軸平行之第2中心軸捲繞, 上述第1線圈之捲繞方向與上述第2線圈之捲繞方向互為相同。
  6.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透鏡驅動裝置,其中 上述兼用磁鐵具有與上述第1線圈對向之第1面及與上述第2線圈對向之第2面,且於與上述特定方向正交之方向延伸,且 上述第1面之磁極與上述第2面之磁極互不相同。
  7. 如請求項5之透鏡驅動裝置,其中 上述兼用磁鐵具有與上述第1線圈對向之第1面及與上述第2線圈對向之第2面,且於與上述特定方向正交之方向延伸,且 上述第1面之磁極與上述第2面之磁極互不相同。
TW106106892A 2016-04-08 2017-03-02 透鏡驅動裝置 TW20173689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78476A JP2019090844A (ja) 2016-04-08 2016-04-08 レンズ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6894A true TW201736894A (zh) 2017-10-16

Family

ID=600010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6892A TW201736894A (zh) 2016-04-08 2017-03-02 透鏡驅動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090844A (zh)
TW (1) TW201736894A (zh)
WO (1) WO2017175505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79484B (zh) * 2018-01-05 2019-12-11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鏡頭裝置(二)
CN114019648A (zh) * 2020-07-28 2022-02-08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透镜保持件驱动装置
TWI793233B (zh) * 2018-03-20 2023-02-21 晶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鏡頭攝像模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175989A (ja) * 2018-07-30 2021-11-04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24516B (zh) * 2014-04-30 2017-12-01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音圈马达阵列模块
WO2015178083A1 (ja) * 2014-05-19 2015-11-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79484B (zh) * 2018-01-05 2019-12-11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鏡頭裝置(二)
TWI793233B (zh) * 2018-03-20 2023-02-21 晶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鏡頭攝像模組
CN114019648A (zh) * 2020-07-28 2022-02-08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透镜保持件驱动装置
CN114019648B (zh) * 2020-07-28 2024-04-30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透镜保持件驱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90844A (ja) 2019-06-13
WO2017175505A1 (ja) 2017-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48520B2 (ja) 3d弾性支持構造を有するレンズ駆動装置
JP5513834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5007373B1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US8009373B2 (en) Lens actuator
TW201736894A (zh) 透鏡驅動裝置
JP5979899B2 (ja) 振動発生器
JP2014174404A (ja) レンズ保持装置
JP5449988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13125080A (ja) 撮影用光学装置の揺動装置支持機構
WO2017175254A1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CN211826676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JP2016185073A (ja) 振動発生器
US11181710B2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9975943B (zh) 低磁干扰透镜驱动装置和双摄像头马达
JP5827923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の磁気回路
JP2013122557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TWI530061B (zh) 音圈馬達
JP2019002972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17167193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18189936A (ja) レンズ鏡筒
JP2013092578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WO2011021489A1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US11553119B2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215580571U (zh) 光学元件的驱动机构及光学模组
KR20180118328A (ko) 카메라 모듈의 액추에이터 마킹용 지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