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43300A - 精製機的打漿方法及精製機 - Google Patents

精製機的打漿方法及精製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43300A
TW201643300A TW105113088A TW105113088A TW201643300A TW 201643300 A TW201643300 A TW 201643300A TW 105113088 A TW105113088 A TW 105113088A TW 105113088 A TW105113088 A TW 105113088A TW 201643300 A TW201643300 A TW 20164330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beating
stator
raw material
hol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130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18835B (zh
Inventor
相川雅紀
Original Assignee
相川鐵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相川鐵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相川鐵工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433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433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88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883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D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S BEFORE PASSING TO THE PAPER-MAKING MACHINE
    • D21D1/00Methods of beating or refining; Beaters of the Hollander type
    • D21D1/02Methods of beating; Beaters of the Hollander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2CRUSHING, PULVERISING, OR DISINTEGRATING; PREPARATORY TREATMENT OF GRAIN FOR MILLING
    • B02CCRUSHING, PULVERISING, OR DISINTEGRATING IN GENERAL; MILLING GRAIN
    • B02C7/00Crushing or disintegrating by disc mi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2CRUSHING, PULVERISING, OR DISINTEGRATING; PREPARATORY TREATMENT OF GRAIN FOR MILLING
    • B02CCRUSHING, PULVERISING, OR DISINTEGRATING IN GENERAL; MILLING GRAIN
    • B02C7/00Crushing or disintegrating by disc mills
    • B02C7/02Crushing or disintegrating by disc mills with coaxial disc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2CRUSHING, PULVERISING, OR DISINTEGRATING; PREPARATORY TREATMENT OF GRAIN FOR MILLING
    • B02CCRUSHING, PULVERISING, OR DISINTEGRATING IN GENERAL; MILLING GRAIN
    • B02C7/00Crushing or disintegrating by disc mills
    • B02C7/11Details
    • B02C7/12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disc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D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S BEFORE PASSING TO THE PAPER-MAKING MACHINE
    • D21D1/00Methods of beating or refining; Beaters of the Hollander type
    • D21D1/02Methods of beating; Beaters of the Hollander type
    • D21D1/04Beater rolls or bar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D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S BEFORE PASSING TO THE PAPER-MAKING MACHINE
    • D21D1/00Methods of beating or refining; Beaters of the Hollander type
    • D21D1/02Methods of beating; Beaters of the Hollander type
    • D21D1/06Bed plate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D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S BEFORE PASSING TO THE PAPER-MAKING MACHINE
    • D21D1/00Methods of beating or refining; Beaters of the Hollander type
    • D21D1/20Methods of refining
    • D21D1/22Jordan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D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S BEFORE PASSING TO THE PAPER-MAKING MACHINE
    • D21D1/00Methods of beating or refining; Beaters of the Hollander type
    • D21D1/20Methods of refining
    • D21D1/22Jordans
    • D21D1/26Jordan bed plate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D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S BEFORE PASSING TO THE PAPER-MAKING MACHINE
    • D21D1/00Methods of beating or refining; Beaters of the Hollander type
    • D21D1/20Methods of refining
    • D21D1/30Disc mill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D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S BEFORE PASSING TO THE PAPER-MAKING MACHINE
    • D21D1/00Methods of beating or refining; Beaters of the Hollander type
    • D21D1/20Methods of refining
    • D21D1/30Disc mills
    • D21D1/303Double disc mill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D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S BEFORE PASSING TO THE PAPER-MAKING MACHINE
    • D21D1/00Methods of beating or refining; Beaters of the Hollander type
    • D21D1/20Methods of refining
    • D21D1/30Disc mills
    • D21D1/306Dis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aper (AREA)
  • Crushing And Pulverization Process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謀求處理能力之增大的精製 機的打漿方法。 精製機的打漿方法,由於不僅將通過定子 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之間而被打漿之原料,由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往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之外排出,還將被打漿之原料由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往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因此形成大量的原料於打漿部流動,而可以謀求處理能力之增大。

Description

精製機的打漿方法及精製機 發明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精製機的打漿方法及精製機,特別是有關於謀求處理能力之增大的精製機的打漿方法及精製機。
發明背景
以往,已有一種精製機作為進行紙漿之打漿的裝置(例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者)。
該精製機是以轉子刀具與定子刀具來將原料打漿。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許第4518711號公報
發明概要
然而,上述精製機的打漿部有下列的問題點:以轉子刀具與定子刀具所形成的間隙較狹窄,導致大量的原料難以流動而在處理能力上有限制,又,由於所處理之原 料流通於較狹窄的間隙,因此壓力損失也變大,而無法有效率地使處理能力增大。
本發明是考慮了上述事實而作成的發明,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謀求處理能力之增大的精製機的打漿方法及精製機。
如第1項記載之精製機的打漿方法,其中前述精製機具備:本體;旋轉軸,設置於該本體內;轉子,為錐形,安裝於該旋轉軸且於內部具有空間;定子,與此轉子相向而設置於前述本體;轉子打漿部,設置於前述轉子表面,在條部(bar)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定子打漿部,與此轉子打漿部相向,並且設置於前述定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原料供給部,將原料供給至前述本體內;及原料排出部,將業經打漿之原料往前述本體外排出,前述轉子打漿部之前述條部是傾斜成將原料由前述轉子之小徑側引導至前述轉子之大徑側,前述轉子是將小徑側做成小徑開口部,且將大徑側封閉之構成,來自前述原料供給部之前述原料,面對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及前述轉子的小徑開口部,前述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及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 與前述原料排出部連通,又,前述精製機的打漿方法是:被引導至前述轉子之小徑開口部、前述轉子之空間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前述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前述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而進行打漿,並由前述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往前述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被引導至前述轉子之小徑開口部、前述轉子之空間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靠近前述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前述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並流通於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之間隙而進行打漿,且由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往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之外排出,被引導至為靠近前述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的小徑側之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之間的原料,通過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而進行打漿,並由前述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往前述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
又,如第2項記載之精製機的打漿方法,其中前述精製機具備:本體;旋轉軸,設置於該本體內;轉子,安裝於該旋轉軸上,為中央較高的山形,且兩端具有形成開口之第1、第2開口部,並在內部具有空間;定子,與該轉子相向而設置於前述本體;轉子打漿部,是前述轉子之長邊方向的中央除外而設置於前述轉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相向,並且設置於前述定子表面,在條 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第1原料供給部,設置於前述本體,並由前述第1開口部之側供給原料;第2原料供給部,設置於前述本體,並由前述第2開口部之側供給原料;及原料排出部,將業經打漿之原料往前述本體外排出,前述轉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轉子打漿部、及第2轉子打漿部,該第1轉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該第2轉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前述定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定子打漿部、及第2定子打漿部,該第1定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該第2定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前述第1條部是傾斜成將原料由前述第1轉子之小徑側引導至前述第1轉子之大徑側,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前述第2條部是傾斜成將原料由前述第2轉子之小徑側引導至前述第2轉子之大徑側,前述定子打漿部之中央部形成有中央開口部,來自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之前述原料,面對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及前述第1開口部,來自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之前述原料,面對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 的靠近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及前述第2開口部,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及前述中央開口部,與前述原料排出部連通,又,前述精製機的打漿方法是:被引導至前述轉子之第1開口部、前述轉子之空間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而進行打漿,並由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往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被引導至前述轉子之第2開口部、前述轉子之空間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而進行打漿,並由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往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被引導至前述轉子之第1開口部、前述轉子之空間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靠近前述第1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並流通於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間隙而進行打漿,且由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透過前述中央開口部往前述第1定子 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外排出,被引導至前述轉子之第2開口部、前述轉子之空間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靠近前述第2轉子之大徑側之側的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並流通於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間隙而進行打漿,且由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透過前述中央開口部往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外排出,被引導至為靠近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的小徑側之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間的原料,通過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而進行打漿,並由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往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被引導至為靠近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的小徑側之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間的原料,通過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而進行打漿,並由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往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
又,如第3項記載之精製機的打漿方法,其中前述精製機具備:本體;旋轉軸,設置於該本體內;轉子,安裝於該旋轉軸上,為中央較高的山形,且兩端具有形成開口之第1、第2開口部,並在內部具有空間;定子,與該轉子相向而設置於前述本體;轉子打漿部,是前述轉子之長邊方向的中央除外而設置於前述轉子表面,在條部與條 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相向,並且設置於前述定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原料供給部,用以供給原料,設置於前述本體,且相較於前述第2開口部位於更靠近前述第1開口部之側;及原料排出部,將業經打漿之原料往前述本體外排出,前述轉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轉子打漿部、及第2轉子打漿部,該第1轉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該第2轉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前述定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定子打漿部、及第2定子打漿部,該第1定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該第2定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前述第1條部是傾斜成將原料由前述第1轉子之小徑側引導至前述第1轉子之大徑側,且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前述第2條部是傾斜成將原料由前述第2轉子之小徑側引導至前述第2轉子之大徑側,前述定子打漿部之中央部形成有中央開口部,來自前述原料供給部之前述原料,面對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及前述第1開口部, 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大徑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大徑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及前述中央開口部,與前述原料排出部連通,又,前述精製機的打漿方法是:被引導至前述轉子之第1開口部、前述轉子之空間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而進行打漿,並由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往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被引導至前述轉子之空間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而進行打漿,並由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往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被引導至前述轉子之第1開口部、前述轉子之空間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靠近前述第1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並流通於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間隙而進行打漿,且由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大徑側的端部,透過前述中央開口部往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外排出,被引導至前述轉子之空間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靠近前述第2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 第2貫通孔,並流通於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間隙而進行打漿,且由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大徑側的端部,透過前述中央開口部往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外排出,被引導至為靠近前述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的小徑側之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間的原料,通過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而進行打漿,並由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往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由前述第2開口部排出之原料的一部分,衝撞於與前述第2開口部相向之前述本體的內壁,而被引導至為靠近與前述第2開口部相向之前述本體的內壁之側的端部的小徑側之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間,並通過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而進行打漿,且由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往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
又,如第4項記載之精製機的打漿方法,其中前述精製機具備:本體;旋轉軸,設置於該本體內;轉子,安裝於該旋轉軸上,且中央較高的山形,且兩端具有形成開口之第1、第2開口部,並在內部具有空間;定子,與該轉子相向而設置於前述本體;轉子打漿部,是前述轉子之長邊方向的中央除外而設置於前述轉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相向,並且設置於前述定子表面,在條 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第1原料供給部,設置於前述本體,並由前述第1開口部之側供給原料;第2原料供給部,設置於前述本體,並由前述第2開口部之側供給原料;及原料排出部,將業經打漿之原料往前述本體外排出,前述轉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轉子打漿部、及第2轉子打漿部,該第1轉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該第2轉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前述定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定子打漿部、及第2定子打漿部,該第1定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該第2定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前述第1條部是傾斜成將原料由前述第1轉子之大徑側引導至前述第1轉子之小徑側,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前述第2條部是傾斜成將原料由前述第2轉子之大徑側引導至前述第2轉子之小徑側,前述定子打漿部之中央部形成有中央開口部,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 來自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之前述原料,面對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及前述第1開口部,來自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之前述原料,面對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及前述第2開口部;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及前述中央開口部,與原料排出部連通,又,前述精製機的打漿方法是:由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所供給之原料的一部分,通過前述第1開口部、前述轉子之空間、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而進行打漿,並由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往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由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所供給之原料的一部分,通過前述第2開口部、前述轉子之空間、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而進行打漿,並由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往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由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第1’貫通孔往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透過前述中央開口部,由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被引導至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 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間而進行打漿,並由靠近前述第1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往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由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第2’貫通孔往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透過前述中央開口部,由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被引導至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間而進行打漿,並由靠近前述第2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往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由靠近前述第1轉子的小徑側之側的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被導入至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原料的一部分,會返回前述第1轉子之小徑側,並由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排出,且與由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所供給之原料匯合,再通過前述轉子之第1開口部、前述轉子之空間、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而進行打漿,並由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往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由靠近前述第2轉子的小徑側之側的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被導入至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原料的一部分,會返回前述第2轉子之小徑側,並由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靠 近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排出,且與由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所供給之原料匯合,再通過前述轉子之第2開口部、前述轉子之空間、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而進行打漿,並由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往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
又,如第5項記載之精製機的打漿方法,其中前述精製機具備:本體;旋轉軸,設置於該本體內;轉子,為錐形,安裝於該旋轉軸並在內部具有空間;定子,與該轉子相向而設置於前述本體;轉子打漿部,設置於前述轉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定子打漿部,與該轉子打漿部相向,並且設置於前述定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原料供給部,將原料供給至前述本體內;及原料排出部,將業經打漿之原料往前述本體外排出,來自前述原料供給部之前述原料,面對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及前述轉子的小徑開口部,前述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及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與前述原料排出部連通,前述轉子是將小徑側做成小徑開口部,且將大徑側封閉之構成,前述轉子打漿部之前述條部是傾斜成將原料由前述轉 子之大徑側引導至前述轉子之小徑側,又,前述精製機的打漿方法是:通過前述轉子之小徑開口部、前述轉子之空間、前述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前述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而進行打漿之原料,由前述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往前述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由前述定子打漿部之貫通孔往前述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會由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被引導至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之間而進行打漿,並由靠近前述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前述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往前述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由靠近前述轉子的小徑側之側的前述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被導入至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之原料的一部分,會返回前述轉子之小徑側,並由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排出,且與由前述原料供給部所供給之原料匯合,再通過前述轉子之小徑開口部、前述轉子之空間、前述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前述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而進行打漿,並由前述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往前述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
又,如第6項記載之精製機的打漿方法,其是在第1項或第2項或第4項記載之精製機的打漿方法中,使轉子為第1、第2之錐形的轉子,前述第1錐形之轉子的小徑側為 前述轉子的第1開口部,且前述第1錐形之轉子的大徑側是封閉的,前述第2錐形之轉子的小徑側為前述轉子的第2開口部,且前述第2錐形之轉子的大徑側是封閉的,並前述第1錐形之轉子的大徑側與前述第2錐形之轉子的大徑側相向且安裝於旋轉軸。
又,如第7項記載之精製機的打漿方法,其是在第1項至第5項中任1項所記載之精製機的打漿方法中,轉子及/或定子之打漿部的條部是橫跨貫通孔而設置。
又,如第8項記載之精製機,其具備:本體;旋轉軸,設置於該本體內;轉子,為錐形,安裝於該旋轉軸並在內部具有空間;定子,與該轉子相向而設置於前述本體;轉子打漿部,設置於前述轉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定子打漿部,與該轉子打漿部相向,並且設置於前述定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原料供給部,將原料供給至前述本體內;及原料排出部,將業經打漿之原料往前述本體外排出,前述轉子打漿部之前述條部是傾斜成將原料由前述轉子之小徑側引導至前述轉子之大徑側,前述轉子是將小徑側做成小徑開口部,且將大徑側封閉,來自前述原料供給部之前述原料,面對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及前述轉子的小徑開口部, 前述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及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與前述原料排出部連通。
又,如第9項記載之精製機,其具備:本體;旋轉軸,設置於該本體內;轉子,安裝於該旋轉軸上,為中央較高的山形,且兩端具有形成開口之第1、第2開口部,並在內部具有空間;定子,與該轉子相向而設置於前述本體;轉子打漿部,是前述轉子之長邊方向的中央除外而設置於前述轉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相向,並且設置於前述定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第1原料供給部,設置於前述本體,並由前述第1開口部之側供給原料;第2原料供給部,設置於前述本體,並由前述第2開口部之側供給原料;及原料排出部,將業經打漿之原料往前述本體外排出,前述轉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轉子打漿部、及第2轉子打漿部,該第1轉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該第2轉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前述定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定子打漿部、及第2定子打漿部,該第1定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該第2定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 有第2’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前述第1條部是傾斜將原料由前述第1轉子之小徑側引導至前述第1轉子之大徑側,且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前述第2條部是傾斜成將原料由前述第2轉子之小徑側引導至前述第2轉子之大徑側,前述定子打漿部之中央部形成有中央開口部,來自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之前述原料,面對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及前述第1開口部,來自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之前述原料,面對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及前述第2開口部,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及前述中央開口部,與前述原料排出部連通。
又,如第10項記載之精製機,其具備:本體;旋轉軸,設置於該本體內;轉子,安裝於此旋轉軸上,為中央較高的山形,且兩端具有形成開口之第1、第2開口部,並在內部具有空間;定子,與該轉子相向而設置於前述本體;轉子打漿部,是前述轉子之長邊方向的中央除外而設置於前述轉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 通之複數個貫通孔;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相向,並且設置於前述定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原料供給部,用以供給原料,設置於前述本體,且相較於前述第2開口部位於更靠近前述第1開口部之側;及原料排出部,將業經打漿之原料往前述本體外排出,前述轉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轉子打漿部、及第2轉子打漿部,該第1轉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該第2轉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前述定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定子打漿部、及第2定子打漿部,該第1定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該第2定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前述第1條部是傾斜成將原料由前述第1轉子之小徑側引導至前述第1轉子之大徑側,且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前述第2條部是傾斜成將原料由前述第2轉子之小徑側引導至前述第2轉子之大徑側,前述定子打漿部之中央部形成有中央開口部,來自前述原料供給部之前述原料,面對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及前述第1開口部, 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大徑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大徑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及前述中央開口部,與前述原料排出部連通。
又,如第11項記載之精製機,其具備:本體;旋轉軸,設置於該本體內;轉子,安裝於該旋轉軸上,為中央較高的山形,且兩端具有形成開口之第1、第2開口部,並在內部具有空間;定子,與該轉子相向而設置於前述本體;轉子打漿部,是前述轉子之長邊方向的中央除外而設置於前述轉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相向,並且設置於前述定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第1原料供給部,設置於前述本體,並由前述第1開口部之側供給原料;第2原料供給部,設置於前述本體,並由前述第2開口部之側供給原料;及原料排出部,將業經打漿之原料往前述本體外排出,前述轉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轉子打漿部、及第2轉子打漿部,該第1轉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該第2轉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前述定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定子打漿部、及第2定子 打漿部,該第1定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該第2定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前述第1條部是傾斜成將原料由前述第1轉子之大徑側引導至前述第1轉子之小徑側,且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前述第2條部是傾斜成將原料由前述第2轉子之大徑側引導至前述第2轉子之小徑側,前述定子打漿部之中央部形成有中央開口部,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來自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之前述原料,面對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及前述第1開口部,來自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之前述原料,面對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及前述第2開口部,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及前述中央開口部,與前述原料排出部連通。
又,如第12項記載之精製機,其具備:本體;旋轉軸,設置於該本體內;轉子,為錐形,安裝於該旋轉軸並在內部具有空間;定子,與該轉子相向而設置於前述本 體;轉子打漿部,設置於前述轉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定子打漿部,與此轉子打漿部相向,並且設置於前述定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原料供給部,將原料供給至前述本體內;及原料排出部,將業經打漿之原料往前述本體外排出,來自前述原料供給部之前述原料,面對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及前述轉子的小徑開口部,前述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及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與前述原料排出部連通,前述轉子是將小徑側做成小徑開口部,且將大徑側封閉之構成,前述轉子打漿部之前述條部是傾斜成將原料由前述轉子之大徑側朝前述轉子之小徑側。
根據第1項記載之精製機的打漿方法,由於不僅將通過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而被打漿之原料,由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往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還將通過靠近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且流通於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之間隙而被打漿之原料,由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往定子打漿部與轉子 打漿部之外排出,又,被引導至為靠近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的小徑側之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之間的原料,會通過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而被打漿,並由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往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因此形成大量的原料在打漿部流動,而可以謀求處理能力之增大。
又,根據第2項記載之精製機的打漿方法,由於不僅將通過第1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而被打漿的原料,由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往第1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又,將通過第2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而被打漿的原料,由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往第2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還將通過靠近第1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第1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並流通於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之間隙而被打漿的原料,透過中央開口部由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的距離第1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往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又,將通過靠近第2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第2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並流通於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之間隙而被打漿的原料,透過中央開口部由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的距離第2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往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又,使被引導至為靠近第1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的小徑側之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之間的原料,通過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而被 打漿,並由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往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又,使被引導至為靠近第2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的小徑側之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之間的原料,通過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而被打漿,並由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往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因此形成大量的原料在打漿部流動,而可以謀求處理能力之增大。
又,根據第3項記載之精製機的打漿方法,由於不僅將通過第1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而被打漿的原料,由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往第1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又,將通過第2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而被打漿的原料,由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往第2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還將通過靠近第1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第1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且流通於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之間隙而被打漿的原料,透過中央開口部由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往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又,將通過靠近第2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第2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且流通於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之間隙而被打漿的原料,透過中央開口部由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之大徑側的端部往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又,使被引導至為靠近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的小徑側之第1 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之間的原料,通過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而被打漿,並由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往第1定子打漿部之外被排出,又,使由第2開口部被排出之原料的一部分,衝撞於與第2開口部相向之本體的內壁,而被引導至為靠近於與第2開口部相向之本體的內壁之側的端部的小徑側之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之間,且通過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而被打漿,並由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往第2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因此形成大量的原料在打漿部流動,而可以謀求處理能力之增大。
又,根據第4項記載之精製機的打漿方法,由於不僅由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往第1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原料,並由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往第2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原料,還將往第1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透過中央開口部,由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的距離第1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引導至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之間而被打漿,並由靠近第1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往第1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且將往第2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透過中央開口部,由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的距離第2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引導至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之間而被打漿,並由靠近第2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往第1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又,由靠近第1轉 子的小徑側之側的第1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被導入至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之原料的一部分,會由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的靠近第1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返回,且與第1原料供給部所供給之原料匯合,再通過前述轉子之第1開口部、轉子之空間、第1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而被打漿,並由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往第1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由靠近第2轉子的小徑側之側的第2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被導入至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之原料的一部分,會由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的靠近第2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返回,且與第2原料供給部所供給之原料匯合,再通過前述轉子之第2開口部、轉子之空間、第2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而被打漿,並由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往第2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因此形成大量的原料在打漿部流動,而可以謀求處理能力之增大。
又,根據第5項記載之精製機的打漿方法,由於不僅由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往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原料,還將往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由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引導至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之間而被打漿,並由靠近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往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又,由靠近轉子之小徑側的轉子打漿部之 複數個貫通孔被導入至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之原料的一部分,會由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返回,且與原料供給部所供給之原料匯合,再通過轉子之小徑開口部、轉子之空間、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而被打漿,並由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往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因此形成大量的原料在打漿部流動,而可以謀求處理能力之增大。
條部與條部之間設置有貫通孔之構成,雖然有條部之長度變短的缺點,但根據第7項記載之精製機的打漿方法,除了上述之第1至5項的任1項所記載的發明效果之外,由於將轉子及/或定子之打漿部的條部橫跨貫通孔而設置,因此還可以將條部之長度變長,而可以相應地消除前述缺點以謀求打漿能力之增大。
又,根據第8項記載之精製機,由於不僅將通過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而被打漿之原料由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往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還將通過靠近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且流通於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之間隙而被打漿之原料由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往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又,被引導至為靠近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的小徑側之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之間的原料,會通過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而被打漿,並由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 通孔往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因此形成大量的原料在打漿部流動,而可以謀求處理能力之增大。
又,根據第9項記載之精製機,由於不僅將通過第1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而被打漿的原料由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往第1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又,將通過第2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而被打漿的原料由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往第2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還將通過靠近第1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第1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並流通於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之間隙而被打漿的原料,透過中央開口部由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的距離第1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往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又,將通過靠近第2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第2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並流通於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之間隙而被打漿的原料,透過中央開口部由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的距離第2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往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又,使被引導至為靠近第1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的小徑側之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之間的原料,通過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而被打漿,並由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往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又,使被引導至為靠近第2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的小徑側之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之間的原料,通過第2定子 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而被打漿,並由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往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因此形成大量的原料在打漿部流動,而可以謀求處理能力之增大。
又,根據第10項記載之精製機,由於不僅將通過第1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而被打漿的原料,由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往第1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又,將通過第2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而被打漿的原料,由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往第2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還將通過靠近第1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第1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並流通於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之間隙而被打漿的原料,透過中央開口部由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往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又,將通過靠近第2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第2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並流通於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之間隙而被打漿的原料,透過中央開口部由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之大徑側的端部往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又,使被引導至為靠近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的小徑側之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之間的原料,通過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而被打漿,並由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往第1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又,使由第2開口部排出之原料的一部分,衝撞於與第2開口部相向之本體的內壁,而被 引導至為靠近與第2開口部相向之本體的內壁之側的端部的小徑側之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之間,且通過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而被打漿,並由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往第2定子打漿部之外被排出,因此形成大量的原料在打漿部流動,而可以謀求處理能力之增大。
又,根據第11項記載之精製機,由於不僅由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往第1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原料,並由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往第2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原料,還將往第1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透過中央開口部,由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的距離第1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引導至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之間而被打漿,且由靠近第1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往第1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將往第2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透過中央開口部,由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的距離第2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引導至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之間而被打漿,並由靠近第2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往第1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又,使由靠近第1轉子之小徑側的第1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被導入至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之原料的一部分,由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的靠近第1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返回,且與由第1原料供給部所供給之原料匯合,再通過前 述轉子之第1開口部、轉子之空間、第1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而被打漿,並由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往第1定子打漿部之外被排出,使由靠近第2轉子之小徑側的第2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被導入至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之原料的一部分,由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的靠近第2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返回,且與由第2原料供給部所供給之原料匯合,再通過前述轉子之第2開口部、轉子之空間、第2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而被打漿,並由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往第2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因此形成大量的原料在打漿部流動,而可以謀求處理能力之增大。
又,根據第12項記載之精製機,由於不僅由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往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原料,還將往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由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引導至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之間而被打漿,並由靠近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往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又,使由靠近轉子的小徑側的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被導入至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之原料的一部分,由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返回,且與由原料供給部所供給之原料匯合,再通過轉子之小徑開口部、轉子之空間、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而被打漿,並由定子打漿部之 複數個貫通孔往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因此形成大量的原料在打漿部流動,而可以謀求處理能力之增大。
1‧‧‧本體
1H‧‧‧小徑開口部、開口部、第1開口部
1K‧‧‧內壁
2‧‧‧旋轉軸
2H‧‧‧第2開口部
3‧‧‧轉子
3K‧‧‧空間
4‧‧‧定子
5‧‧‧原料排出部
11、11’‧‧‧原料供給部(第1原料供給部)
12‧‧‧第2原料供給部
31‧‧‧轉子打漿部(第1轉子打漿部)
32‧‧‧第2轉子打漿部
41‧‧‧定子打漿部(第1定子打漿部)
42‧‧‧第2定子打漿部
A‧‧‧角度
B1‧‧‧條部(第1條部)
B1’‧‧‧第1’條部
B2‧‧‧第2條部
B2’‧‧‧第2’條部
D1、D2‧‧‧直徑
H‧‧‧中央開口部
H1‧‧‧貫通孔(第1貫通孔)
H1’‧‧‧第1’貫通孔
H2‧‧‧第2貫通孔
H2’‧‧‧第2’貫通孔
M、M’‧‧‧前端
M1‧‧‧溝(第1溝)
M2‧‧‧第2溝
N、N’‧‧‧後端
P‧‧‧順時針方向
P’‧‧‧逆時針方向
R‧‧‧精製機
S、2S‧‧‧表面積(側面積)
X、X’‧‧‧較近之側的端部
X”‧‧‧小徑側之端部
Y”‧‧‧大徑側之端部
Y、Y’‧‧‧較遠之側的端部
圖1是使用於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精製機的打漿方法之精製機的概要剖面圖。
圖2是圖1之轉子打漿部(轉子)的概要立體圖。
圖3是將圖2的一部分放大顯示的概要局部放大立體圖。
圖4是圖1之定子打漿部(定子)的概要立體圖。
圖5是將圖4之一部分放大顯示的概要局部放大立體圖。
圖6是將圖1之一部分的打漿部放大顯示的概要局部放大剖面圖。
圖7是圖2之轉子打漿部(轉子)的概要平面圖。
圖8是圖7之概要側面圖。
圖9是與圖7之轉子打漿部(轉子)不同之其他實施例的轉子打漿部(轉子)之概要平面圖。
圖10是圖9之概要側面圖。
圖11是與圖1之精製機不同之其他實施例的精製機之概要剖面圖。
圖12是將圖11之一部分的打漿部放大顯示的概要局部放大剖面圖。
圖13是圖11之第1轉子打漿部(第1轉子)的概要平面圖。
圖14是圖13之概要側面圖。
圖15是圖11之第2轉子打漿部(第2轉子)之概要平面圖。
圖16是圖15之概要側面圖。
圖17是與圖13之第1轉子打漿部(第1轉子)不同之其他實施例的第1轉子打漿部(第1轉子)之概要平面圖。
圖18是圖17之概要側面圖。
圖19是與圖15之第2轉子打漿部(第2轉子)不同之其他實施例的第2轉子打漿部(第2轉子)之概要平面圖。
圖20是圖19之概要側面圖。
圖21是與圖11之精製機不同之其他實施例的精製機之概要剖面圖。
圖22是與圖21之精製機不同之其他實施例的精製機之概要剖面圖。
圖23是與圖22之精製機不同之其他實施例的精製機之概要剖面圖。
圖24是將圖23之一部分放大顯示的概要局部放大剖面圖。
圖25是圖24之第1轉子打漿部(第1轉子)的概要平面圖。
圖26是圖25之概要側面圖。
圖27是圖21之第2轉子打漿部(第2轉子)的概要平面圖。
圖28是圖27之概要側面圖。
圖29是與圖25之第1轉子打漿部(第1轉子)不同之其他實施例的第1轉子打漿部(第1轉子)之概要平面圖。
圖30是圖29之概要側面圖。
圖31是與圖27之第2轉子打漿部(第2轉子)不同之其他實施例的第2轉子打漿部(第2轉子)之概要平面圖。
圖32是圖31之概要側面圖。
圖33是與圖23之精製機不同之其他實施例的精製機之概要剖面圖。
圖34是與圖33之精製機不同之其他實施例的精製機之概要剖面圖。
圖35是圖34之轉子打漿部(轉子)的概要平面圖。
圖36是圖35之概要側面圖。
圖37是與圖35之轉子打漿部(轉子)不同之其他實施例的轉子打漿部(轉子)之概要平剖面圖。
圖38是圖37之概要側面圖。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參照圖1至圖10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精製機的打漿方法。
圖1中,R為精製機,精製機R在本體1內設置有旋轉軸2。
在此旋轉軸2安裝有內部具有空間3K之錐形的轉子3。轉子3是將小徑側做成小徑開口部1H,且將大徑側封閉之構成。
如圖1~圖3、圖6~圖8所示,轉子打漿部31是在轉子3表面設置複數個條部(刃)B1,且條部(刃)B1與條部(刃)B1之間具有溝M1、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H1的構成。
亦即,使設置於條部B1之條部卡止部(未圖示)卡止於設置在轉子打漿部31之條部被卡止部(未圖示),並以橫跨貫通孔H1的方式設置條部B1,且藉由熔接等將已使條部卡止部(未圖示)卡止於條部被卡止部(未圖示)之卡止狀態固定。
再者,貫通孔H1的形狀,可為圓形(圖2、圖3)、亦可為矩形等,其形狀不拘。
而且,轉子打漿部31之條部B1是傾斜成將原料由轉子3之小徑側朝轉子3之大徑側引導。
亦即,如圖7及圖8所示,轉子打漿部31之條部B1是做成:在使轉子打漿部31位於深度側為轉子3之大徑,前側為轉子3之小徑的平面視角下(參照圖7),使條部B1之後端N相對於條部B1之前端M傾斜成朝轉子3之旋轉方向(例如,圖7及圖8所示之逆時針方向P’方向)前進(圖7記載之角度A為約5°~約30°),以使原料由轉子3之小徑側往轉子3之大徑側流動。再者,將轉子3之旋轉方向設成順時針方向P時,會成為圖9及圖10記載的形式。
又,與上述之轉子3相向而在本體1設置有定子4。
如圖1、圖4及圖5所示,定子打漿部41是與轉子打漿部31相向,並在定子4表面設置有複數個條部(刃)B1’,且條部(刃)B1’與條部(刃)B1’之間具有溝M1’、貫通之複數個貫通 孔H1’之構成。
亦即,使設置於條部B1’之條部卡止部(未圖示)卡止於設置在定子打漿部41之條部被卡止部(未圖示),並以橫跨貫通孔H1’的方式設置條部B1’,且藉由熔接等將已使條部卡止部(未圖示)卡止於條部被卡止部(未圖示)之卡止狀態固定。
再者,貫通孔H1’的形狀,可為圓形(圖4、圖5)、亦可為矩形等,其形狀不拘。
如此,當將轉子3及/或定子4之打漿部的條部B1、B1’橫跨貫通孔H1、H1’而設置時,就可以將條部B1、B1’之長度變長,而可相應地謀求打漿能力之增大。
圖1所示之11為原料供給部,原料供給部11是將原料(纖維原料)供給至本體1內之構成,且原料供給部11是由開口部1H之側供給原料之構成。
來自原料供給部11之原料是構成為面對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的靠近原料供給部11之側的端部X及轉子之小徑開口部1H。
又,圖1所示之5是將在本體1內被打漿之原料往本體1外排出的原料排出部,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貫通孔H1’及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的距離原料供給部11較遠之側的端部Y,與原料排出部5連通。
因此,根據上述之精製機R(或者,精製機的打漿方法),往本體1內之原料是由原料供給部11所供給。
由原料供給部11所供給之原料是分別將一部分透過小 徑開口部1H往轉子3內引導,並將一部分往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之間引導。
如圖6所示,被引導至轉子3之小徑開口部1H、轉子3之空間3K之原料的一部分,會通過轉子打漿部31之複數個貫通孔H1、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貫通孔H1’而被打漿,並由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貫通孔H1’往定子打漿部41之外排出(參照圖6所示之箭頭a-a’的流向)。
又,被引導至轉子3之小徑開口部1H、轉子3之空間3K之原料的一部分,會通過靠近轉子3的大徑側之側的轉子打漿部31之複數個貫通孔H1,並流通於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之間隙而被打漿,且由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的距離原料供給部11較遠之側的端部Y往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之外排出(參照圖6所示之箭頭b-b’的流向)。
又,被引導至為靠近原料供給部11之側的端部X的小徑側之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之間的原料,會通過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而被打漿,並由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貫通孔H1’往定子打漿部41之外排出(參照圖6所示之箭頭c-c’的流向)。
如此,根據上述之精製機的打漿方法(或者,精製機R),由於不僅將通過轉子打漿部31之複數個貫通孔H1、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貫通孔H1’而被打漿之原料,由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貫通孔H1’往定子打漿部41之外排出,還將通過靠近轉子3的大徑側之側的轉子打漿部31之複數個 貫通孔H1,且流通於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41之間隙而被打漿之原料,由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的距離原料供給部11較遠之側的端部Y往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之外排出,又,使被引導至為靠近原料供給部11之側的端部X的小徑側之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之間的原料,通過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而被打漿,並由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貫通孔H1’往定子打漿部41之外排出,因此形成大量的原料在打漿部流動,而可以謀求處理能力之增大。
上述之圖1至圖10記載之實施例的精製機R中,將圖1記載之精製機R的轉子3之兩端除外的表面積(側面積)設為S,轉子3之大徑側的直徑設為D1,當為了擴大精製區(refining zone),而欲例如將圖1記載之轉子3之兩端除外的表面積(側面積)擴大為2S的話,轉子3之大徑側的直徑就會成為D2(D2>D1)。
然而,如以下所述之實施例的圖11記載,對稱地設置圖1記載之精製機R的轉子3,而將轉子3之兩端除外的表面積(側面積)擴大為2S,仍能使轉子3之大徑側的直徑保持與圖1記載相同的D1
亦即,當將轉子3之兩端除外的表面積(側面積)擴大使用時,由於只要做成如圖11記載之形狀,就可以使直徑縮小為D2>D1,因此有縮小精製機R之無負荷動力的效果,而可以謀求省能源化。
再者,上述所謂之「無負荷動力」,意指將轉子與定子 開放,並在紙漿懸浮液(pulp suspension)中旋轉轉子時消耗之動力。
以使用於實際之精製中的動力=[精製機全部之消耗電力]-[無負荷動力]所求出,而無負荷動力越小,越能夠有效地使用動力整體。
亦即,圖11中,R為精製機,精製機R在本體1內設置有旋轉軸2。
在此旋轉軸2安裝有轉子3,該轉子3之中央為高的山形,且兩端具有形成開口之第1、第2開口部1H、2H,並在內部具有空間3K。
轉子打漿部如圖11及圖12所示,是將轉子3之長邊方向的中央除外而設置於轉子3表面,在條部(刃)與條部(刃)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之構成(參照圖11至圖16,再者,圖13及圖15中,貫通孔省略未圖示。),
轉子打漿部,如圖11至圖16所示,分別具有第1轉子打漿部31、及第2轉子打漿部32,該第1轉子打漿部31在轉子3之表面設置複數個第1條部(刃)B1,且在第1條部(刃)B1與第1條部(刃)B1之間具有第1溝M1、貫通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該第2轉子打漿部32在轉子3之表面設置有複數個第2條部(刃)B2,並在第2條部B2與第2條部B2之間具有第2溝M2、貫通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
而且,第1轉子打漿部31之第1條部B1是傾斜成將原料由轉子3之小徑側朝轉子3之大徑側引導,又,第2轉子打漿部32之第2條部B2是傾斜成將原料由轉子3之小徑側朝轉子 3之大徑側引導。
亦即,如圖13及圖14所示,第1轉子打漿部31之第1條部B1是做成:在使第1轉子打漿部31位於深度側為第1轉子之大徑,前側為第1轉子之小徑的平面視角下(參照圖13),使第1條部B1之後端N相對於第1條部B1之前端M傾斜成朝第1轉子之旋轉方向(例如,圖13及圖14所示之順時針方向P方向)前進(圖13記載之角度A為約5~約30°),以使原料由第1轉子之小徑側往第1轉子之大徑側流動。再者,將第1轉子之旋轉方向設成逆時針方向時,會成為圖17及圖18記載的形式。
又,如圖15及圖16所示,第2轉子打漿部32之第2條部B2是做成:在使第2轉子打漿部32位於深度側為第2轉子之大徑,前側為第2轉子之小徑的平面視角下(參照圖15),使第2條部B2之後端N’相對於第2條部B2之前端M’傾斜成朝第2轉子之旋轉方向(例如,圖15及圖16所示之逆時針方向P’方向)前進(圖15記載之角度A為約5°~約30°),以使原料由第2轉子之小徑側往第2轉子之大徑側流動。
再者,將第2轉子之旋轉方向設成順時針方向時,會成為圖19及圖20記載的形式。
再者,貫通孔H1、H2的形狀雖未圖示,但可為圓形、矩形等,其形狀不拘。
又,與上述之轉子3相向而在本體1設置有定子4。
定子打漿部,如圖11及圖12所示,是與前述轉子打漿 部相向,並設置於定子4表面,且在條部(刃)與條部(刃)之間具有溝、並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之構成,定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定子打漿部41、及第2定子打漿部42,該第1定子打漿部41是設置於表面,在第1’條部B1’與第1’條部B1’之間具有第1’溝(未圖示),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該第2定子打漿部42是設置於表面,在第2’條部B2’與第2’條部B2’之間具有第2溝(未圖示),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
再者,貫通孔H1’、H2’的形狀雖未圖示,但可為圓形、矩形等,其形狀不拘。
圖11所示之11為第1原料供給部,第1原料供給部11是設置於本體1,並由第1開口部1H之側供給原料(製紙原料)之構成,12為第2原料供給部,第2原料供給部12是由第2開口部2H之側供給原料之構成。
又,於定子打漿部4之中央部形成有中央開口部H,且原料排出部5是將在本體1內被打漿之原料往本體1外排出之構成。
而且,來自第1原料供給部11之原料,面對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靠近第1原料供給部11之側的端部X及第1開口部1H;來自第2原料供給部12之原料,面對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的靠近第2原料供給部12之側的端部X’及第2開口部2H;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距離第1原料供給部11較遠之側的端部Y,面對中央開口部H;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 32的距離第2原料供給部12較遠之側的端部Y’,面對中央開口部H;第1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2’、第2定子打漿部4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及中央開口部H,與原料排出部5連通。
因此,當由第1原料供給部11、第2原料供給部12供給原料時,會成為如下的情況。
將由第1原料供給部11所供給之原料,由第1開口部1H、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端部X往打漿部31、41引導,又,將由第2原料供給部12所供給之原料,由第2開口部2H、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端部X’往打漿部32、42引導。
被引導至轉子3之第1開口部1H、轉子3之空間3K的原料的一部分,會通過第1轉子打漿部3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第1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而被打漿,並由第1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往第1定子打漿部41之外排出(參照圖12所示之箭頭a1-a1’之流向),又,被引導至轉子3之第2開口部2H、轉子3之空間3K的原料的一部分,會通過第2轉子打漿部3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第2定子打漿部4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而被打漿,並由第2定子打漿部4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往第2定子打漿部42之外排出(參照圖12所示之箭頭a2-a2’之流向),又,被引導至轉子3之第1開口部1H、轉子3之空間3K之原料的一部分,會通過靠近第1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第1 轉子打漿部3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並流通於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間隙而被打漿,且透過中央開口部H由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距離第1原料供給部11較遠之側的端部Y往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外排出(參照圖12所示之箭頭b1-b1’的流向)。
又,被引導至轉子之第2開口部2H、轉子3之空間3K之原料的一部分,會通過靠近第2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第2轉子打漿部3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並流通於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間隙而被打漿,且透過中央開口部H由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的距離第2原料供給部12較遠之側的端部Y’往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外排出(參照圖12所示之箭頭b2-b2’的流向)
又,被引導至為靠近第1原料供給部11之側的端部X的小徑側之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間的原料,會通過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而被打漿,並由第1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往第1定子打漿部41之外排出(參照圖12所示之箭頭c1-c1’的流向),又,被引導至為靠近第2原料供給部12之側的端部X’的小徑側之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間的原料,會通過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而被打漿,並由第2定子打漿部3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往第2定子打漿部42之外排出(參照圖12所示之箭頭c2-c2’的流向)。
如此,根據上述之精製機的打漿方法(或者,精 製機R),由於不僅將通過第1轉子打漿部3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第1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而被打漿的原料,由第1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往第1定子打漿部41之外排出,又,將通過第2轉子打漿部3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第2定子打漿部4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而被打漿的原料,由第2定子打漿部4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往第2定子打漿部42之外排出,還將通過靠近第1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第1轉子打漿部3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並流通於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間隙而被打漿的原料,透過中央開口部H由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距離第1原料供給部11較遠之側的端部Y往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外排出,又,將通過靠近第2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第2轉子打漿部4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並流通於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間隙而被打漿的原料,透過中央開口部H由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的距離第2原料供給部12較遠之側的端部Y’往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外排出,又,被引導至為靠近第1原料供給部11之側的端部X的小徑側之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間的原料,會通過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41而被打漿,並由第1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往定子打漿部 41之外排出,又,被引導至為靠近第2原料供給部12之側的端部X’的小徑側之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間的原料,會通過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而被打漿,並由第2定子打漿部4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往定子打漿部42之外排出,因此形成大量的原料在打漿部流動,而可以謀求處理能力之增大。
上述之精製機R的轉子3,並不限定於圖11所記載,也可以是例如,圖21所記載的精製機的轉子。
亦即,圖21所示之轉子3是第1、第2之錐形轉子3A、3B,且第1錐形轉子3A之小徑側是轉子3的第1開口部1H,第1錐形轉子3A之大徑側是封閉的。
又,第2錐形轉子3B之小徑側是轉子3的第2開口部2H,第2錐形轉子3B之大徑側是封閉的。
而且,是將第1錐形轉子3A之大徑側與第2錐形轉子3B之大徑側相向而安裝於旋轉軸2上。
又,上述之圖11、圖21記載之實施例的精製機R,將原料供給至本體1內之原料供給部,雖然設置有2個(即第1、第2原料供給部11、12),但本案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如圖22所示,亦可為設置有1個原料供給部的精製機。
亦即,圖22所示之11’為原料供給部,原料供給部11’是設置於本體1,且為由相較於第2開口部2H位於更靠近之側的第1開口部1H之側供給原料之構成。
又,第2開口部2H與本體1之內壁1K相向,由第2開口部 2H排出之原料,會衝撞於與第2開口部2H相向之本體1的內壁1K,且衝撞之原料會形成為被引導至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間。
圖22記載之精製機R,由於除了原料供給部11’為1個、第2開口部2H與本體1之內壁1K相向以外,皆與上述之圖11至圖21記載之實施例的精製機R同樣,因此本實施例在圖22所示之精製機R的說明中,援用圖11至圖21,並且對圖22中與圖11至圖21之記載相同部分附加相同符號,並省略部分之說明。
圖22記載之精製機R中,於定子打漿部之中央部形成中央開口部H,並使來自原料供給部11’之原料,面對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靠近原料供給部11’之側的端部X及第1開口部1H;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大徑側的端部Y,面對中央開口部H;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大徑側的端部Y”,面對中央開口部H;第1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第2定子打漿部4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及中央開口部H,與原料排出部5連通。
因此,當由原料供給部11’供給原料時,會成為如下的情況。
將由原料供給部11’所供給之原料,由第1開口部1H、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端部X往打漿部31、41引導,又,被引導至轉子3之空間3K的原料的一部分,會由第2轉子打漿部32、第2開口部2H排出。
亦即,被引導至轉子3之第1開口部1H、轉子3之空間3K的原料的一部分,會通過第1轉子打漿部3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第1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而被打漿,並由第1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往第1定子打漿部41之外排出(參照圖22所示之箭頭a1-a1’之流向),又,被引導至轉子3之空間3K的原料的一部分,會通過第2轉子打漿部3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第2定子打漿部4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而被打漿,並由第2定子打漿部4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往第2定子打漿部42之外排出(參照圖22所示之箭頭a2-a2’之流向),又,被引導至轉子3之第1開口部1H、轉子3之空間3K之原料的一部分,會通過靠近第1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第1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並流通於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間隙而被打漿,且透過中央開口部H由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大徑側之端部Y往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外排出(參照圖22所示之箭頭b1-b1’的流向)。
又,被引導至轉子3之空間3K之原料的一部分,會通過靠近第2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第2轉子打漿部3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並流通於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間隙而被打漿,且透過中央開口部H由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大徑側的端部Y’往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外排出(參照圖22所示之箭頭b2-b2’ 的流向),又,被引導至為靠近原料供給部11’之側的端部X的小徑側之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間的原料,會通過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而被打漿,並由第1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往第1定子打漿部41之外排出(參照圖22所示之箭頭c1-c1’的流向),又,由第2開口部2H排出之原料的一部分,會衝撞於與第2開口部2H相向之本體1的內壁1K,而被引導至為靠近與第2開口部2H相向之本體1之內壁1K之側的端部X’,的小徑側之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間,並通過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而被打漿,且由第2定子打漿部4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往第2定子打漿部42之外排出(參照圖22所示之箭頭c2-c2’的流向)。
如此,根據上述之圖22記載之精製機的打漿方法(或者,精製機R),與上述之圖11至圖21記載之精製機的打漿方法(或者,精製機R)同樣地,由於不僅將通過第1轉子打漿部3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第1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而被打漿的原料,由第1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往第1定子打漿部41之外排出,又,將通過第2轉子打漿部3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第2定子打漿部4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而被打漿的原料,由第2定子打漿部4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往第2定子打漿部42之外排出, 還將通過靠近第1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第1轉子打漿部3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並流通於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間隙而被打漿的原料,透過中央開口部H由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距離原料供給部11較遠之側的端部Y往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外排出,又,將通過靠近第2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第2轉子打漿部3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並流通於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間隙而被打漿的原料,透過中央開口部H由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大徑側的端部Y”往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外排出,又,被引導至為靠近原料供給部11’之側的端部X的小徑側之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間的原料,會通過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而被打漿,並由第1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往第1定子打漿部41之外排出,又,由第2開口部2H排出之原料的一部分,會衝撞於與第2開口部2H相向之本體1的內壁1K,而被引導至為靠近與第2開口部2H相向之本體1的內壁1K之側的端部X”的小徑側之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間,並通過第2定子打漿部32與第2轉子打漿部42而被打漿,且由第2定子打漿部4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往第2定子打漿部42之外排出,因此形成大量的原料在打漿部流動,而可以謀求處理能力之增大。
再者,上述之實施例(圖11至圖22)中,雖然是分別做成使通過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間而被打漿的原料,透過設置於定子打漿部之中央的中央開口部H而往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外排出,並使通過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間而被打漿的原料,透過設置於定子打漿部之中央的中央開口部H而往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外排出,但本案發明並不限定於此,相反地,如圖23至圖33所示,亦可做成將由第1’貫通孔H1’往第1定子打漿部41之外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由設置於與轉子打漿部之中央相向的前述定子打漿部之部位的中央開口部H,引導至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間而被打漿,並且將由第2’貫通孔H2’往第2定子打漿部42之外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由設置於與轉子打漿部之中央相向的前述定子打漿部之部位的中央開口部H,引導至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間而被打漿,又,使由靠近第1轉子的小徑側之側的第1轉子打漿部3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被導入至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原料的一部分,返回第1轉子之小徑側,又,使由靠近第2轉子的小徑側之側的第2轉子打漿部3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被導入至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原料的一部分,返回第2轉子之小徑側,來謀求處理能力之增大。
亦即,圖23中,R為精製機,精製機R在本體1內設置有旋轉軸2。
在此旋轉軸2安裝有轉子3,該轉子3之中央為高的山形,且兩端具有形成開口之第1、第2開口部1H、2H,並在內部具有空間3K。
如圖23及圖24所示,轉子打漿部是將轉子3之長邊方向的中央除外而設置於轉子3表面,在條部(刃)與條部(刃)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的構成(參照圖24至圖32,再者,圖25、圖27、圖29及圖31中,貫通孔省略而未圖示。),轉子打漿部,如圖24、圖25至圖28所示,分別具有第1轉子打漿部31、及第2轉子打漿部32,該第1轉子打漿部31設置於轉子3之表面,並在第1條部B1與第1條部B1之間具有第1溝M1,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該第2轉子打漿部32設置於轉子3之表面,並在第2條部B2與第2條部B2之間具有第2溝M2,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
而且,第1轉子打漿部31之第1條部B1是傾斜成將原料由轉子3之大徑側朝轉子3之小徑側引導,又,第2轉子打漿部32之第2條部B2是傾斜成將原料由轉子3之大徑側朝轉子3之小徑側引導。
亦即,如圖25及圖26所示,第1轉子打漿部31之第1條部B1是做成:在使第1轉子打漿部31位於深度側為第1轉子31之大徑,前側為第1轉子31之小徑的平面視角下(參照圖25),使第1條部B1之前端M相對於第1條部B1之後端N傾斜成朝第1轉子之旋轉方向(例如,圖25及圖26所示之順時針方向P方向)前進(圖25記載之角度A為約5~約30°),以使原料 由第1轉子31之大徑側往第1轉子31之小徑側流動。再者,將第1轉子31之旋轉方向設成逆時針方向P’時,會成為圖29及圖30記載的形式。
又,如圖27及圖28所示,第2轉子打漿部32之第2條部B2是做成:在使第2轉子打漿部32位於深度側為第2轉子之大徑,前側為第2轉子32之小徑的平面視角下(參照圖27),使第2條部B2之前端M’相對於第2條部B2之後端N’傾斜成朝第2轉子之旋轉方向(例如,圖27及圖28所示之逆時針方向P’方向)前進(圖27記載之角度A為約5°~約30°),以使原料由第2轉子32之大徑側往第2轉子32之小徑側流動。再者,將第2轉子32之旋轉方向設成順時針方向P時,會成為圖31及圖32記載的形式。
再者,貫通孔H1、H2的形狀雖未圖示,但可為圓形、矩形等,其形狀不拘。
又,與上述之轉子3相向而在本體1設置有定子4。
定子打漿部,如圖23及圖24所示,是與上述轉子打漿部相向,並設置於定子4表面,且在條部(刃)與條部(刃)之間具有溝、並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之構成,定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定子打漿部41、及第2定子打漿部42,該第1定子打漿部41是設置於表面,在第1’條部B1’與第1’條部B1’之間具有第1’溝(未圖示),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該第2定子打漿部42是設置於表面,在第2’條部B2’與第2’條部B2’之間具有第2溝(未圖示),且 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
再者,貫通孔H1’、H2’的形狀雖未圖示,但可為圓形、矩形等,其形狀不拘。
圖23所示之11為第1原料供給部,第1原料供給部11是設置於本體1,並由第1開口部1H之側供給原料(製紙原料)之構成,12為第2原料供給部,第2原料供給部12是由第2開口部2H之側供給原料之構成。
又,於定子打漿部4之中央部形成有中央開口部H,且原料排出部5是將在本體1內被打漿之原料往本體1外排出之構成。
而且,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距離第1原料供給部11較遠之側的端部Y,面對中央開口部H;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的距離第2原料供給部12較遠之側的端部Y’,面對中央開口部H;來自第1原料供給部11之原料,面對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靠近第1原料供給部11之側的端部X及第1開口部1H;來自第2原料供給部12之原料,面對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的靠近第2原料供給部12之側的端部X’及第2開口部2H;第1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第2定子打漿部4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及中央開口部H,與原料排出部5連通。
因此,當由第1原料供給部11、第2原料供給部12供給原料時,會成為如下的情況。
由第1原料供給部11所供給之原料的一部分,會通過第 1開口部1H、轉子3之空間3K、第1轉子打漿部3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第1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而被打漿,並由第1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往第1定子打漿部41之外排出(參照圖24所示之箭頭a1-a1’之流向),又,由第2原料供給部12所供給之原料的一部分,會通過第2開口部2H、轉子3之空間3K、第2轉子打漿部3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第2定子打漿部4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而被打漿,並由第2定子打漿部4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往第2定子打漿部42之外排出(參照圖24所示之箭頭a2-a2’之流向),又,由第1定子打漿部41之第1’貫通孔H1’往第1定子打漿部41之外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會透過中央開口部H,由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距離第1原料供給部11較遠之側的端部Y被引導至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間而被打漿,並由靠近第1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第1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往第1定子打漿部41之外排出(參照圖24所示之箭頭d1-d1’之流向),又,由第2定子打漿部42之第2’貫通孔H2’往第2定子打漿部42之外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會透過中央開口部H,由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的距離第2原料供給部12較遠之側的端部Y’被引導至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間而被打漿,並由靠近第2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第2定子打漿部4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往第2定子打 漿部42之外排出(參照圖24所示之箭頭d2-d2’之流向),又,由靠近第1轉子的小徑側之側的第1轉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被導入至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原料的一部分,會返回第1轉子之小徑側,並由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靠近第1原料供給部11之側的端部X排出,且與第1原料供給部11所供給之原料匯合,再通過轉子3之第1開口部1H、轉子3之空間3K、第1轉子打漿部3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第1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而被打漿,並由第1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往第1定子打漿部41之外排出(參照圖24所示之箭頭e1-e1’-e1”之流向),又,由靠近第2轉子的小徑側之側的第2轉子打漿部3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被導入至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原料的一部分,會返回第2轉子之小徑側,並由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的靠近第2原料供給部12之側的端部X’排出,且與第2原料供給部12所供給之原料匯合,再通過轉子3之第2開口部2H、轉子3之空間3K、第2轉子打漿部3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第2定子打漿部4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而被打漿,並由第2定子打漿部4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往第2定子打漿部42之外排出(參照圖24所示之箭頭e2-e2’-e2”之流向)。
如此,根據上述之精製機的打漿方法(或者,精製機R),由於不僅將原料由第1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往第1定子打漿部41之外排出, 將原料由第2定子打漿部4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往第2定子打漿部42之外排出,還將往第1定子打漿部41之外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透過中央開口部H,由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距離第1原料供給部11較遠之側的端部Y引導至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間而被打漿,並由靠近第1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第1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往第1定子打漿部41之外排出,又,將往第2定子打漿部42之外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透過中央開口部H,由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的距離第2原料供給部12較遠之側的端部Y’引導至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間而被打漿,並由靠近第2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第2定子打漿部3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往第2定子打漿部42之外排出,又,使由靠近第1轉子的小徑側之側的第1轉子打漿部3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被導入至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原料的一部分,由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靠近第1原料供給部11之側的端部X返回,且與第1原料供給部11所供給之原料匯合,再通過第1轉子之第1開口部1H、轉子3之空間3K、第1轉子打漿部3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第1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而被打漿,並由第1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H1’往第1定子打漿部41之外排出,又,使由靠近第2轉子的小徑側之側的第2轉子打漿部 3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被導入至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原料的一部分,由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的靠近第2原料供給部12之側的端部X’返回,且與第2原料供給部12所供給之原料匯合,再通過轉子3之第2開口部2H、轉子3之空間3K、第2轉子打漿部3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第2定子打漿部4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而被打漿,並由第2定子打漿部42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H2’往第2定子打漿部42之外排出,因此形成大量的原料在打漿部流動,而可以謀求處理能力之增大。
再者,雖然圖23記載之精製機R之轉子3是中央為高的山形,且兩端具有形成開口之第1、第2開口部1H、2H,並在內部具有空間3K之構成,但本案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為如圖33記載之「將第1錐形轉子3A之大徑側與第2錐形轉子3B之大徑側相向而構成之轉子3」。
又,雖然上述之圖23、圖33記載之實施例的精製機R之轉子3是中央為高的山形,但本案發明的精製機R之轉子3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為圖34記載之精製機R的轉子3。
亦即,精製機R在本體1內設置有旋轉軸2。
在該旋轉軸2安裝有內部具有空間3K之錐形的轉子3。
轉子3是將小徑側做成小徑開口部1H,且將大徑側封閉之構成。
轉子打漿部31,如圖35及圖36所示,是設置於轉子3表面,在條部(刃)B1與條部(刃)B1之間具有溝M1,且具有貫 通之複數個貫通孔H1之構成。
而且,轉子打漿部31之條部B1是傾斜成將原料由轉子3之大徑側朝轉子3之小徑側引導。
亦即,如圖35及圖36所示,轉子打漿部31之條部B1是做成:在使轉子打漿部31位於深度側為轉子3之大徑,前側為轉子3之小徑的平面視角下(參照圖35),以條部B1之前端M相對於條部B1之後端N傾斜成朝轉子3之旋轉方向(例如,圖35及圖36所示之逆時針方向P’方向)前進(圖35記載之角度A為約5°~約30°),以使原料由轉子3之大徑側朝轉子3之小徑側流動。再者,將轉子3之旋轉方向設成順時針方向P時,會成為圖37及圖38記載的形式。
又,與上述之轉子3相向而在本體1設置有定子4。
定子打漿部41,如圖34所示,是與轉子打漿部31相向,並設置於定子4表面,在條部(刃)B1’與條部(刃)B1’之間具有溝(未圖示),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H1’之構成。
圖34所示之11為原料供給部,原料供給部11是將原料(纖維原料)供給至本體1之構成,且原料供給部11是由開口部1H之側供給原料之構成,5為將被打漿之原料往本體1外排出的原料排部。
而且,來自原料供給部11之原料,面對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的靠近原料供給部11之側的端部X及轉子3之小徑開口部1H,而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貫通孔H1’及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的距離原料供給部11較遠之側 的端部Y,會與原料排出部5連通。
因此,當由原料供給部11供給原料時,來自原料供給部11之原料會被引導至轉子3的小徑開口部1H。
通過轉子3之小徑開口部1H、轉子3之空間3K、轉子打漿部31之複數個貫通孔H1、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貫通孔H1’而被打漿之原料,會由定子打漿41部之複數個貫通孔H1’往定子打漿部41之外排出(參照圖34所示之箭頭a1-a1’之流向), 又,由定子打漿部41之貫通孔H1’往定子打漿部41之外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會由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的距離原料供給部11較遠之側的端部Y被引導至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之間而被打漿,並由靠近轉子3的大徑側之側的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貫通孔H1’往定子打漿部41之外排出(參照圖34所示之箭頭d1-d1’之流向), 又,由靠近轉子3的小徑側之側的轉子打漿部31之複數個貫通孔H1被導入至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之原料的一部分,會返回轉子3之小徑側,並由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的靠近原料供給部11之側的端部X排出,且與由原料供給部11所供給之原料匯合,再通過轉子3之小徑開口部1H、轉子3之空間3K、轉子打漿部31之複數個貫通孔H1、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貫通孔H1’而被打漿,並由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貫通孔H1’往定子打漿部41之外排出(參照圖34所示之箭頭e1-e1’-e”之流向)。
如此,根據上述之圖34至圖38記載之精製機的打 漿方法(或者,精製機R),與上述之圖23至圖33記載之精製機的打漿方法(或者,精製機R)同樣地,由於不僅將原料由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貫通孔H1’往定子打漿部41之外排出,還將往定子打漿部41之外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由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的距離原料供給部11較遠之側的端部Y引導至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之間而被打漿,並由靠近轉子3的大徑側之側的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貫通孔H1’往定子打漿部41之外排出,又,由靠近轉子3的小徑側之側的轉子打漿部31之複數個貫通孔H1被導入至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之原料的一部分,會由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的靠近原料供給部11之側的端部X返回,且與原料供給部11所供給之原料匯合,再通過轉子3之小徑開口部1H、轉子3之空間3K、轉子打漿部31之複數個貫通孔H1、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貫通孔H1’而被打漿,並由定子打漿部41之複數個貫通孔H1’往定子打漿部41之外排出,因此形成大量的原料在打漿部流動,而可以謀求處理能力之增大。
1‧‧‧本體
1H‧‧‧小徑開口部、開口部、第1開口 部
2‧‧‧旋轉軸
3‧‧‧轉子
3K‧‧‧空間
4‧‧‧定子
5‧‧‧原料排出部
11‧‧‧原料供給部
H1‧‧‧貫通孔(第1貫通孔)
H1’‧‧‧貫通孔(第1’貫通孔)
R‧‧‧精製機
X‧‧‧較近之側的端部
Y‧‧‧較遠之側的端部

Claims (12)

  1. 一種精製機的打漿方法,其特徵在於:前述精製機具備:本體;旋轉軸,設置於該本體內;轉子,為錐形,安裝於該旋轉軸且於內部具有空間;定子,與此轉子相向而設置於前述本體;轉子打漿部,設置於前述轉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定子打漿部,與此轉子打漿部相向,並設置於前述定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原料供給部,將原料供給至前述本體內;及原料排出部,將業經打漿之原料往前述本體外排出,前述轉子打漿部之前述條部是傾斜成將原料由前述轉子之小徑側引導至前述轉子之大徑側,前述轉子是將小徑側做成小徑開口部,且將大徑側封閉之構成,來自前述原料供給部之前述原料,面對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及前述轉子的小徑開口部, 前述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及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與前述原料排出部連通,又,前述精製機的打漿方法是:被引導至前述轉子之小徑開口部、前述轉子之空間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前述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前述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而進行打漿,並由前述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往前述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被引導至前述轉子之小徑開口部、前述轉子之空間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靠近前述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前述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並流通於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之間隙而進行打漿,且由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往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之外排出,被引導至為靠近前述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的小徑側之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之間的原料,通過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而進行打漿,並由前述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往前述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
  2. 一種精製機的打漿方法,其特徵在於:前述精製機具備:本體; 旋轉軸,設置於該本體內;轉子,被安裝於該旋轉軸上,為中央較高的山形,且兩端具有形成開口之第1、第2開口部,並於內部具有空間;定子,與該轉子相向而設置於前述本體;轉子打漿部,是前述轉子之長邊方向的中央除外而設置在前述轉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相向,並且設置於前述定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第1原料供給部,設置於前述本體,並由前述第1開口部之側供給原料;第2原料供給部,設置於前述本體,並由前述第2開口部之側供給原料;及原料排出部,將業經打漿之原料往前述本體外排出,前述轉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轉子打漿部、及第2轉子打漿部,該第1轉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該第2轉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前述定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定子打漿部、及第2定子打漿部,該第1定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1’條部 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該第2定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前述第1條部是傾斜成將原料由前述第1轉子之小徑側引導至前述第1轉子之大徑側,且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前述第2條部是傾斜成將原料由前述第2轉子之小徑側引導至前述第2轉子之大徑側,前述定子打漿部之中央部形成有中央開口部,來自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之前述原料,面對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及前述第1開口部,來自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之前述原料,面對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及前述第2開口部,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距離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距離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及前述中央開口部,與 前述原料排出部連通,又,前述精製機的打漿方法是:被引導至前述轉子之第1開口部、前述轉子之空間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而進行打漿,並由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往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被引導至前述轉子之第2開口部、前述轉子之空間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而進行打漿,並由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往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被引導至前述轉子之第1開口部、前述轉子之空間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靠近前述第1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並流通於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間隙而進行打漿,且由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透過前述中央開口部往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外排出,被引導至前述轉子之第2開口部、前述轉子之空間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靠近前述第2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並流通於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間隙而進行 打漿,且由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透過前述中央開口部往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外排出,被引導至為靠近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的小徑側之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間的原料,通過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而進行打漿,並由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往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被引導至為靠近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的小徑側之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間的原料,通過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而進行打漿,並由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往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
  3. 一種精製機的打漿方法,其特徵在於:前述精製機具備:本體;旋轉軸,設置於該本體內;轉子,被安裝於該旋轉軸上,為中央較高的山形,且兩端具有形成開口之第1、第2開口部,並在內部具有空間;定子,與該轉子相向而設置於前述本體;轉子打漿部,是前述轉子之長邊方向的中央除外而設置於前述轉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 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相向,並且設置於前述定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原料供給部,用以供給原料,設置於前述本體,且相較於前述第2開口部位於更靠近前述第1開口部之側;及原料排出部,將業經打漿之原料往前述本體外排出,前述轉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轉子打漿部、及第2轉子打漿部,該第1轉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該第2轉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前述定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定子打漿部、及第2定子打漿部,該第1定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該第2定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前述第1條部是傾斜成將原料由前述第1轉子之小徑側引導至前述第1轉子之大徑側,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前述第2條部是傾斜成將原料由前述第2轉子之小徑側引導至前述第2轉子之大徑 側,前述定子打漿部之中央部形成有中央開口部,來自前述原料供給部之前述原料,面對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及前述第1開口部,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大徑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大徑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及前述中央開口部,與前述原料排出部連通,又,前述精製機的打漿方法是:被引導至前述轉子之第1開口部、前述轉子之空間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而進行打漿,並由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往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被引導至前述轉子之空間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而進行打漿,並由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往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被引導至前述轉子之第1開口部、前述轉子之空間 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靠近前述第1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並流通於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間隙而進行打漿,且由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大徑側的端部,透過前述中央開口部往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外排出,被引導至前述轉子之空間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靠近前述第2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並流通於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間隙而進行打漿,且由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大徑側的端部,透過前述中央開口部往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外排出,被引導至為靠近前述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的小徑側之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間的原料,通過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而進行打漿,並由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往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由前述第2開口部排出之原料的一部分,衝撞於與前述第2開口部相向之前述本體的內壁,而被引導至為靠近與前述第2開口部相向之前述本體的內壁之側的端部的小徑側之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間,並通過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而進行打漿,且由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 貫通孔往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
  4. 一種精製機的打漿方法,其特徵在於:前述精製機具備:本體;旋轉軸,設置於該本體內;轉子,被安裝於該旋轉軸上,為中央較高的山形,且兩端具有形成開口之第1、第2開口部,並在內部具有空間;定子,與該轉子相向而設置於前述本體;轉子打漿部,是前述轉子之長邊方向的中央除外而設置於前述轉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相向,並且設置於前述定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第1原料供給部,設置於前述本體,並由前述第1開口部之側供給原料;第2原料供給部,設置於前述本體,並由前述第2開口部之側供給原料;及原料排出部,將業經打漿之原料往前述本體外排出,前述轉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轉子打漿部、及第2轉子打漿部,該第1轉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1貫通 孔;該第2轉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前述定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定子打漿部、及第2定子打漿部,該第1定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該第2定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前述第1條部是傾斜成將原料由前述第1轉子之大徑側引導至前述第1轉子之小徑側,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前述第2條部是傾斜成將原料由前述第2轉子之大徑側引導至前述第2轉子之小徑側,前述定子打漿部之中央部形成有中央開口部,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來自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之前述原料,面對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及前述第1開口部,來自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之前述原料,面對前述第2 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及前述第2開口部,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及前述中央開口部,與前述原料排出部連通,又,前述精製機的打漿方法是:由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所供給之原料的一部分,通過前述第1開口部、前述轉子之空間、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而進行打漿,並由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往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由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所供給之原料的一部分,通過前述第2開口部、前述轉子之空間、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而進行打漿,並由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往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由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第1’貫通孔往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透過前述中央開口部,由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被引導至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間而進行打漿,並由靠近前述第1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往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由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第2’貫通孔往前述第2定子 打漿部之外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透過前述中央開口部,由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被引導至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間而進行打漿,並由靠近前述第2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往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由靠近前述第1轉子的小徑側之側的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被導入至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原料的一部分,會返回前述第1轉子的小徑側,並由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排出,且與由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所供給之原料匯合,再通過前述轉子之第1開口部、前述轉子之空間、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而進行打漿,並由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往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由靠近前述第2轉子的小徑側之側的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被導入至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原料的一部分,會返回前述第2轉子的小徑側,並由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排出,且與由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所供給之原料匯合,再通過前述轉子之第2開口部、前述轉子之空間、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 個第2’貫通孔而進行打漿,並由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往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
  5. 一種精製機的打漿方法,其特徵在於:前述精製機具備:本體;旋轉軸,設置於該本體內;轉子,為錐形,安裝於該旋轉軸並在內部具有空間;定子,與該轉子相向而設置於前述本體;轉子打漿部,設置於前述轉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定子打漿部,與該轉子打漿部相向,並設置於前述定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原料供給部,將原料供給至前述本體內;及原料排出部,將業經打漿之原料往前述本體外排出,來自前述原料供給部之前述原料,面對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及前述轉子的小徑開口部,前述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及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與前述原料排出部連通,前述轉子是將小徑側做成小徑開口部,且將大徑側 封閉之構成,前述轉子打漿部之前述條部是傾斜成將原料由前述轉子之大徑側引導至前述轉子之小徑側,又,前述精製機的打漿方法是:通過前述轉子之小徑開口部、前述轉子之空間、前述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前述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而進行打漿之原料,由前述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往前述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由前述定子打漿部之貫通孔往前述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會由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被引導至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之間而進行打漿,並由靠近前述轉子的大徑側之側的前述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往前述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由靠近前述轉子的小徑側之側的前述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被導入至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之原料的一部分,會返回前述轉子之小徑側,並由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排出,且與由前述原料供給部所供給之原料匯合,再通過前述轉子之小徑開口部、前述轉子之空間、前述轉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前述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而進行打漿,並由前述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往前述定子打漿部之外排出。
  6. 如請求項1、2或4之精製機的打漿方法,其中, 前述轉子是第1、第2之錐形的轉子,前述第1錐形之轉子的小徑側為前述轉子的第1開口部,且前述第1錐形之轉子的大徑側是封閉的,前述第2錐形之轉子的小徑側為前述轉子的第2開口部,且前述第2錐形之轉子的大徑側是封閉的,前述第1錐形之轉子的大徑側與前述第2錐形之轉子的大徑側相向且安裝於旋轉軸。
  7.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精製機的打漿方法,其中,前述轉子及/或定子之打漿部的條部是橫跨貫通孔而設置。
  8. 一種精製機,其特徵在於具備:本體;旋轉軸,設置於該本體內;轉子,為錐形,安裝於該旋轉軸並在內部具有空間;定子,與該轉子相向而設置於前述本體;轉子打漿部,設置於前述轉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定子打漿部,與該轉子打漿部相向,並且設置於前述定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原料供給部,將原料供給至前述本體內;及原料排出部,將業經打漿之原料往前述本體外排出, 前述轉子打漿部之前述條部是傾斜成將原料由前述轉子之小徑側引導至前述轉子之大徑側,前述轉子是將小徑側做成小徑開口部,且將大徑側封閉,來自前述原料供給部之前述原料,面對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及前述轉子的小徑開口部,前述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及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與前述原料排出部連通。
  9. 一種精製機,其特徵在於具備:本體;旋轉軸,設置於該本體內;轉子,安裝於該旋轉軸上,為中央較高的山形,且兩端具有形成開口之第1、第2開口部,並在內部具有空間;定子,與該轉子相向且設置於前述本體;轉子打漿部,是前述轉子之長邊方向的中央除外而設置於前述轉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相向,並且設置於前述定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第1原料供給部,設置於前述本體,並由前述第1開 口部之側供給原料;第2原料供給部,設置於前述本體,並由前述第2開口部之側供給原料;及原料排出部,將業經打漿之原料往前述本體外排出,前述轉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轉子打漿部、及第2轉子打漿部,該第1轉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該第2轉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前述定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定子打漿部、及第2定子打漿部,該第1定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該第2定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前述第1條部是傾斜成將原料由前述第1轉子之小徑側引導至前述第1轉子之大徑側,且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前述第2條部是傾斜成將原料由前述第2轉子之小徑側引導至前述第2轉子之大徑側,前述定子打漿部之中央部形成有中央開口部,來自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之前述原料,面對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1原料 供給部之側的端部及前述第1開口部,來自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之前述原料,面對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及前述第2開口部,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及前述中央開口部,與前述原料排出部連通。
  10. 一種精製機,其特徵在於具備:本體;旋轉軸,設置於該本體內;轉子,安裝於該旋轉軸上,為中央較高的山形,且兩端具有形成開口之第1、第2開口部,並在內部具有空間;定子,與該轉子相向而設置於前述本體;轉子打漿部,是前述轉子之長邊方向的中央除外而設置於前述轉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相向,並且設置於 前述定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原料供給部,用以供給原料,設置於前述本體,且相較於前述第2開口部位於更靠近前述第1開口部之側;及原料排出部,將業經打漿之原料往前述本體外排出,前述轉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轉子打漿部、及第2轉子打漿部,該第1轉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該第2轉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前述定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定子打漿部、及第2定子打漿部,該第1定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該第2定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前述第1條部是傾斜成將原料由前述第1轉子之小徑側引導至前述第1轉子之大徑側,且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前述第2條部是傾斜成將原料由前述第2轉子之小徑側引導至前述第2轉子之大徑側,前述定子打漿部之中央部形成有中央開口部, 來自前述原料供給部之前述原料,面對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及前述第1開口部,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大徑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大徑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及前述中央開口部,與前述原料排出部連通。
  11. 一種精製機,其特徵在於具備:本體;旋轉軸,設置於該本體內;轉子,安裝於該旋轉軸上,為中央較高的山形,且兩端具有形成開口之第1、第2開口部,並在內部具有空間;定子,與該轉子相向而設置於前述本體;轉子打漿部,是前述轉子之長邊方向的中央除外而設置於前述轉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相向,並且設置於前述定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第1原料供給部,設置於前述本體,並由前述第1開 口部之側供給原料;第2原料供給部,設置於前述本體,並由前述第2開口部之側供給原料;及原料排出部,將業經打漿之原料往前述本體外排出,前述轉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轉子打漿部、及第2轉子打漿部,該第1轉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該第2轉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前述定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定子打漿部、及第2定子打漿部,該第1定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該第2定子打漿部設置於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前述第1條部是傾斜成將原料由前述第1轉子之大徑側引導至前述第1轉子之小徑側,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前述第2條部是傾斜成將原料由前述第2轉子之大徑側引導至前述第2轉子之小徑側,前述定子打漿部之中央部形成有中央開口部,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 口部,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來自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之前述原料,面對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及前述第1開口部,來自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之前述原料,面對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及前述第2開口部,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1’貫通孔、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第2’貫通孔及前述中央開口部,與前述原料排出部連通。
  12. 一種精製機,其特徵在於具備:本體;旋轉軸,設置於該本體內;轉子,為錐形,安裝於該旋轉軸並在內部具有空間;定子,與該轉子相向而設置於前述本體;轉子打漿部,設置於前述轉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定子打漿部,與該轉子打漿部相向,並且設置於前述定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具有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 原料供給部,將原料供給至前述本體內;及原料排出部,將業經打漿之原料往前述本體外排出,來自前述原料供給部之前述原料,面對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原料供給部之側的端部及前述轉子的小徑開口部,前述定子打漿部之複數個貫通孔及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原料供給部較遠之側的端部,與前述原料排出部連通,前述轉子是將小徑側做成小徑開口部,且將大徑側封閉之構成,前述轉子打漿部之前述條部是傾斜成將原料由前述轉子之大徑側引導至前述轉子之小徑側。
TW105113088A 2015-06-10 2016-04-27 精製機的打漿方法及精製機 TWI6188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17405A JP6553956B2 (ja) 2015-06-10 2015-06-10 リファイナーの叩解方法及びリファイナー
JP2015-117405 2015-06-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43300A true TW201643300A (zh) 2016-12-16
TWI618835B TWI618835B (zh) 2018-03-21

Family

ID=56148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3088A TWI618835B (zh) 2015-06-10 2016-04-27 精製機的打漿方法及精製機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0385507B2 (zh)
EP (1) EP3103916B1 (zh)
JP (1) JP6553956B2 (zh)
KR (1) KR20160145490A (zh)
CN (1) CN106245401B (zh)
CA (1) CA2931683C (zh)
ES (1) ES2851338T3 (zh)
TW (1) TWI61883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I20175426A (fi) 2017-05-11 2018-11-12 Valmet Technologies Oy Teräsegmentti jauhimeen
RU2679718C1 (ru) * 2018-05-25 2019-02-12 Ирина Владимировна Кривенко Коническая мельница
JP7183660B2 (ja) * 2018-09-25 2022-12-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解繊処理装置、および、シート製造装置
FI129596B (en) * 2019-10-10 2022-05-13 Valmet Technologies Oy The grinder
US20220333303A1 (en) * 2021-04-16 2022-10-20 Andritz Inc. Flow-altering refiner segment
CN117449136B (zh) * 2023-12-25 2024-03-15 上海柯林包装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纸浆模塑包装原料制造工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01280A (en) * 1980-09-08 1983-08-30 Sunds Defibrator, Inc. Disc-type pulp refining apparatus
JPS61231293A (ja) * 1985-04-03 1986-10-15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リファイナ
US5127591A (en) * 1987-11-05 1992-07-07 Maschinefabrik Andritz Actiengesellschaft Apparatus for crushing or grinding of fibrous material, in particular drum refiner
US5383608A (en) * 1993-03-22 1995-01-24 Andritz Sprout-Bauer, Inc. Twin conical refiner with dual ribbon feeders
WO1997023291A1 (en) * 1995-12-21 1997-07-03 Sunds Defibrator Industries Ab Refining element
JP4518711B2 (ja) * 2001-08-08 2010-08-04 相川鉄工株式会社 リファイナ
DE102004039986A1 (de) 2004-08-18 2007-12-20 Voith Patent Gmbh Verfahren zur Mahlung von Fasern, insbesondere Papierfasern
JP2007113138A (ja) * 2005-10-20 2007-05-10 Aikawa Iron Works Co Ltd リファイナ
FI124393B (fi) * 2008-06-19 2014-08-15 Valmet Technologies Inc Jauhin ja menetelmä kuitumaisen materiaalin jauhamiseksi ja teräsegmentti kuitumaisen materiaalin jauhamiseksi tarkoitettuun jauhimeen
FI124677B (fi) * 2008-06-19 2014-11-28 Valmet Technologies Inc Jauhin, jauhinpinta, teräsegmentti ja menetelmä kuitumaisen materiaalin jauhamiseksi
FI121963B (fi) 2009-07-03 2011-06-30 Metso Paper Inc Jauhin
FI125031B (fi) * 2011-01-27 2015-04-30 Valmet Technologies Inc Jauhin ja teräelementti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53956B2 (ja) 2019-07-31
EP3103916A1 (en) 2016-12-14
CN106245401A (zh) 2016-12-21
EP3103916B1 (en) 2020-11-18
CN106245401B (zh) 2019-05-07
US20160362835A1 (en) 2016-12-15
ES2851338T3 (es) 2021-09-06
CA2931683A1 (en) 2016-12-10
CA2931683C (en) 2021-05-11
TWI618835B (zh) 2018-03-21
KR20160145490A (ko) 2016-12-20
US10385507B2 (en) 2019-08-20
JP2017002427A (ja) 2017-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643300A (zh) 精製機的打漿方法及精製機
US7445174B2 (en) Refining element
JP6228184B2 (ja) ドリル
US9604286B2 (en) Drill
US8216428B2 (en) Screen
JP6517675B2 (ja) 製紙用スクリ−ン装置
BRPI0800071B1 (pt) Placas refinadoras com barras de alta resistência e alto desempenho
JP6460741B2 (ja) 製紙用ストレーナ及び製紙用異物分離装置
CN103930617B (zh) 筛网
US20130206877A1 (en) Method and arrangement
US7198216B2 (en) Refining element
JP6117683B2 (ja) 製紙用スクリーン装置
FI118810B (fi) Sihtirakenne käytettäväksi kuitutuotteen valmistuksessa
WO2018075877A1 (en) A method for creation of cellulose nanofibrils with a refining plate
JP3297620B2 (ja) 離解機
JP3214819U (ja) スクリーン装置
US20180154366A1 (en) Blade Element
FI126475B (en) The blade element
FI20235106A1 (en) Refining segment
CN105921795A (zh) 台式钻床
JP2014055374A (ja) 製紙原料用スクリー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