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30206A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30206A
TW201430206A TW102140735A TW102140735A TW201430206A TW 201430206 A TW201430206 A TW 201430206A TW 102140735 A TW102140735 A TW 102140735A TW 102140735 A TW102140735 A TW 102140735A TW 201430206 A TW201430206 A TW 20143020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rankshaft
fan
field magnet
straddle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07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un Noguchi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4302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0206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PMEASURING LINEAR OR ANGULAR SPEED,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SHOCK; INDICATING PRESENCE, ABSENCE, OR DIRECTION, OF MOVEMENT
    • G01P3/00Measuring linear or angular speed; Measuring differences of linear or angular speeds
    • G01P3/42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G01P3/44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for measuring angular speed
    • G01P3/48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for measuring angular speed by measuring frequency of generated current or voltage
    • G01P3/481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for measuring angular speed by measuring frequency of generated current or voltage of pulse signals
    • G01P3/487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for measuring angular speed by measuring frequency of generated current or voltage of pulse signals delivered by rotating magn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25/00Measuring
    • F01P2025/60Operating parameters
    • F01P2025/64Number of revolu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50/00Applications
    • F01P2050/16Motor-cy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70/00Details
    • F01P2070/50Details mounting fans to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NSTARTING OF COMBUSTION ENGINES; STARTING AIDS FOR SUCH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N11/00Starting of engines by means of electric motors
    • F02N11/04Starting of engines by means of electric motors the motors being associated with current genera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Combined Control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於殼體內設置有相對於殼體可相對旋轉之曲柄軸。以與曲柄軸一體旋轉之方式設置風扇。於曲柄軸之軸方向上較風扇之板更靠外側且曲柄軸之一端部側,於風扇之旋轉中心線上配置旋轉角度感測器。旋轉角度感測器之檢測部及被檢測部於風扇之旋轉中心線上相互對向。檢測部及被檢測部之一者係以與曲柄軸一體旋轉之方式而設置,另一者係以相對於殼體不相對旋轉之方式設置。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
於機車等之跨坐型車輛中,於引擎內設置用以檢測曲柄軸之旋轉角度之感測器。又,為了引擎之冷卻,有以與曲柄軸一體旋轉之方式設置風扇之情況。
於日本專利特開2004-225543號公報所記載之引擎中,於曲柄軸之一端部上安裝冷卻風扇。冷卻風扇具有底板及自該底板朝軸方向突出之複數個葉片。於底板形成金屬製之凸座板。於引擎本體,設置電磁線圈作為曲柄角度感測器。又,將用以使電磁線圈作動之作動配件與凸座板接合。
於上述引擎中,由電磁線圈及作動配件而阻礙藉由冷卻風扇所產生之冷卻風之流動。因此,引擎本體之冷卻效率降低。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效率良好地冷卻引擎之跨坐型車輛。
(1)本發明之一態樣之跨坐型車輛包括:具有驅動輪之本體部、及產生用以使驅動輪旋轉之動力之引擎,引擎包括:殼體;曲柄軸,其相對於殼體可相對旋轉且設置於殼體內;風扇,其具有以與曲柄軸一體旋轉之方式而設置之板、及於曲柄軸之軸方向上設置於板之外側之 葉片,且以使氣體流入至殼體內之方式而構成;及旋轉角度檢測器,其於曲柄軸之軸方向上較風扇之板更靠外側且曲柄軸之一端部側,配置於風扇之旋轉中心線上,且以檢測曲柄軸之旋轉角度之方式而構成;旋轉角度檢測器包含於風扇之旋轉中心線上以相互對向之方式而配置之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之一者係以與曲柄軸一體旋轉之方式而設置,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之另一者係以相對於殼體不相對旋轉之方式設置。
於該跨坐型車輛中,由藉由引擎產生之動力而使驅動輪旋轉,本體部移動。於引擎中,風扇與曲柄軸一體旋轉。藉此,使氣體流入至殼體內。
於曲柄軸之軸方向上較風扇之板更靠外側且曲柄軸之一端部側,於風扇之旋轉中心線上配置旋轉角度檢測器。旋轉角度檢測器之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於風扇之旋轉中心線上相互對向。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之一者與曲柄軸一體旋轉,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之另一者相對於殼體不相對旋轉。場磁體元件相對於磁感測器之旋轉角度係作為曲柄軸相對於殼體之旋轉角度,藉由磁感測器而檢測。
若於較風扇之板更靠內側配置有旋轉角度檢測器,則流入至殼體內之氣體之流動會因旋轉角度檢測器而受到阻礙,於較旋轉角度檢測器更靠內側之區域,不會充分地供給氣體。因此,引擎之冷卻效率變低。相對於此,於本發明中,於較風扇之板更靠外側且風扇之旋轉中心線上分別配置旋轉角度檢測器之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因此,藉由風扇而形成之氣體之流動難以因旋轉角度檢測器而受到阻礙,於較風扇之板更靠內側之區域及更靠外側之區域之兩者可充分地確保氣體之流量。藉此,可效率良好地冷卻引擎。又,藉由風扇所形成之氣體之流動亦會使旋轉角度檢測器冷卻,故而可抑制由旋轉角度檢測器之發熱而導致之故障及劣化。
(2)風扇之葉片之一部分以及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之一者之一部分亦可以位於與曲柄軸之軸方向垂直之共通之面上之方式而設置。 於該情形時,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之一者更難以阻礙藉由風扇而形成之氣體之流動。又,抑制引擎朝曲柄軸之軸方向之大型化。
(3)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亦可於曲柄軸之軸方向上,與風扇之葉片不重疊。於該情形時,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之一者更難以阻礙藉由風扇而形成之氣體之流動。
(4)殼體亦可於曲柄軸之一端部側具有開口部,引擎亦可更包含以與曲柄軸之一端部對向之方式設置於殼體之開口部上之熱交換器,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之另一者亦可以與熱交換器之間形成間隙之方式,支持於殼體。
於該情形時,藉由風扇而形成之氣體之流動難以因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而受到阻礙,故而藉由該氣體之流動而使熱交換器效率良好地冷卻。又,於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之另一者與熱交換器之間形成間隙,故而氣體會於該間隙流動,藉此使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之另一者效率良好地冷卻。
(5)殼體亦可於曲柄軸之一端部側具有開口部,引擎亦可更包含以與曲柄軸之一端部對向之方式設置於殼體之開口部之熱交換器,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之另一者亦可支持於熱交換器。
於該情形時,藉由風扇而形成之氣體之流動難以因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而受到阻礙,故而藉由該氣體之流動而使熱交換器效率良好地冷卻。又,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之另一者支持於熱交換器,故而無須另外設置用以支持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之另一者之其他構件。因此,可抑制零件數之增加及引擎之大型化。
(6)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之一者亦可經由支持構件而安裝於曲柄軸之一端部,支持構件亦可藉由軸承構件而可旋轉地支持。 於該情形時,支持構件藉由軸承構件而支持,故而支持構件之姿勢穩定。因此,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之一者之位置穩定,可精度良好地檢測曲柄角。又,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之一者並未直接安裝於曲柄軸,故而難以自曲柄軸向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之一者傳遞熱,從而可抑制由熱而導致之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之一者之故障及劣化。
(7)引擎亦可更包含外罩構件,該外罩構件以包圍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且包圍支持構件之至少一部分之方式而設置,在外罩構件與支持構件之至少一部分之間亦可設置軸承構件。
於該情形時,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之周圍藉由外罩構件及軸承構件而覆蓋,故而可防止於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附著塵埃及液滴等污染物。其結果為,可抑制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之故障及劣化。
又,藉由外罩構件、支持構件及軸承構件而將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相對定位。因此,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之位置關係難以偏移,從而可穩定地檢測曲柄角。進而,藉由可將外罩構件、支持構件、軸承構件、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與曲柄軸一體安裝於曲柄軸之一端部之構成,而可較高地維持檢測精度且裝配性變高。
(8)支持構件亦可相對於風扇之旋轉中心線而可揺動地構成。
於該情形時,即便因裝配誤差等而導致曲柄軸之姿勢不穩定之情形時,亦可藉由支持構件而吸收該曲柄軸之姿勢之晃動。因此,可穩定地維持藉由支持構件所支持之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之一者之位置。其結果為,場磁體元件與磁感測器之位置關係更難以偏移,曲柄角之檢測精度變得更高。
(9)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之一者亦可支持於風扇之板。
於該情形時,無須另外設置用以支持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之一者之其他構件。因此,可抑制零件數之增加及引擎之大型化。又,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之一者並未直接安裝於曲柄軸,故而難以自曲柄 軸向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之一者傳遞熱,從而可抑制由熱而導致之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之一者之故障及劣化。
(10)引擎亦可更包含旋轉轉換裝置,該旋轉轉換裝置係於曲柄軸之軸方向上設置於較風扇之板更靠內側,將電力轉換為曲柄軸之旋轉力或將曲柄軸之旋轉力轉換為電力。
於該情形時,可充分地確保磁感測器與旋轉轉換裝置之距離,故而可充分地防止因旋轉轉換裝置之熱而導致磁感測器產生異常。又,藉由風扇所形成之氣體之流動而使旋轉轉換裝置冷卻。藉此,可抑制由旋轉轉換裝置之發熱而導致之故障及劣化。
(11)旋轉轉換裝置亦可包含:以與曲柄軸一體旋轉之方式而設置之轉子;及支持於殼體之定子;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之一者亦可支持於轉子。
於該情形時,無須另外設置用以支持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之一者之其他構件。因此,可抑制零件數之增加及引擎之大型化。
(12)旋轉轉換裝置亦可包含:以與曲柄軸一體旋轉之方式而設置之轉子;及支持於殼體之定子;亦可藉由將緊固構件緊固於曲柄軸之一端部而將轉子固定於曲柄軸,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之一者亦可經由緊固構件而安裝於曲柄軸之一端部。
於該情形時,在轉子相對於曲柄軸之固定、以及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之一者相對於曲柄軸之安裝中,使用共通之緊固構件。藉此,可抑制零件數之增加。
(13)場磁體元件亦可以與曲柄軸一體旋轉之方式而設置,磁感測器亦可以相對於殼體不相對旋轉之方式設置。
於該情形時,可抑制旋轉角度檢測器之配線之複雜化。
根據本發明,可效率良好地冷卻引擎。
1‧‧‧車體
2‧‧‧前叉
3‧‧‧前輪
4‧‧‧把手
5‧‧‧座部
6‧‧‧控制裝置
7‧‧‧後輪
10‧‧‧引擎
21‧‧‧軸構件
22‧‧‧接頭構件
50‧‧‧曲柄外殼
50a、90a‧‧‧通氣口
52‧‧‧汽缸
53‧‧‧汽缸頭
55‧‧‧曲柄軸
55a、85‧‧‧連結部
55c‧‧‧突出部
56‧‧‧活塞
57‧‧‧連桿
60‧‧‧發電機
61‧‧‧定子
61a‧‧‧線圈
62‧‧‧轉子
62a、82‧‧‧磁鐵
63、64、65‧‧‧固定構件
65a、86‧‧‧載置部
65c、71a‧‧‧開口
66‧‧‧螺母
66a、66b‧‧‧螺孔
70‧‧‧風扇
71‧‧‧板
72、96a‧‧‧葉片
80‧‧‧旋轉角度感測器
81‧‧‧霍爾效應感測器
81a‧‧‧線束
82a‧‧‧軸心
83‧‧‧感測器外罩
83a‧‧‧底部
83b‧‧‧側面部
84‧‧‧支持構件
90‧‧‧散熱器外殼
91‧‧‧散熱器
95‧‧‧變速機構
96、97‧‧‧滑輪
98‧‧‧氣體通路
99‧‧‧腳踏機構
100‧‧‧機車
B1、B2、B3‧‧‧軸承構件
BL‧‧‧交界線
C1、C2‧‧‧間隙
CA‧‧‧殼體
CP‧‧‧面
RC‧‧‧旋轉中心線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機車之概略構成之模式側視圖。
圖2係表示引擎之構成之剖面圖。
圖3係表示發電機、風扇、旋轉角度感測器及其周邊部分之放大剖面圖。
圖4係用以對旋轉角度感測器進行說明之模式立體圖。
圖5係用以對感測器外罩之安裝進行說明之模式圖。
圖6係用以對藉由風扇而形成之氣體之流動進行說明之圖。
圖7係表示旋轉角度感測器之霍爾效應感測器及磁鐵之其他安裝例之剖面圖。
圖8係表示旋轉角度感測器之霍爾效應感測器及磁鐵之其他安裝例之剖面圖。
圖9係表示旋轉角度感測器之霍爾效應感測器及磁鐵之其他安裝例之剖面圖。
圖10係表示旋轉角度感測器之霍爾效應感測器及磁鐵之其他安裝例之剖面圖。
圖11係表示固定構件之其他例之剖面圖。
圖12係表示固定構件之其他例之剖面圖。
以下,作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之一例,使用圖式對機車進行說明。於以下之說明中,所謂前、後、左及右,係指以機車之駕駛員為基準之前、後、左及右。
(1)機車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機車之概略構成之模式側視圖。於圖1之機車100中,於車體1之前部於左右方向可揺動地設置前叉2。於前叉2之上端安裝把手4,於前叉2之下端可旋轉地安裝前輪3。
於車體1之大致中央上部設置座部5。於座部5之後方下部配置控制裝置6,於座部5之下方設置引擎10。於車體1之後端下部可旋轉地安裝後輪7。由藉由引擎10所產生之動力而使後輪7旋轉驅動。
(2)引擎之構成
圖2係表示引擎10之構成之剖面圖。如圖2所示,引擎10包含:曲柄外殼50、汽缸52、汽缸頭53及散熱器外殼90。以自曲柄外殼50之大致中央部朝前方突出之方式設置汽缸52。於汽缸52之前端部安裝汽缸頭53。
於曲柄外殼50內,以於左右方向延伸之方式配置曲柄軸55。於曲柄軸55之大致中央部設置連結部55a。於汽缸52內配置活塞56。活塞56經由連桿57而與曲柄軸55之連結部55a連接。以夾持連結部55a之方式而配置軸承構件B1、B2。藉由軸承構件B1、B2而使曲柄軸55相對於曲柄外殼50圍繞旋轉中心線RC可旋轉地支持。
於連結部55a之右側之曲柄軸55之部分,設置發電機60及風扇70。又,於曲柄軸55之右端部側,於風扇70之旋轉中心線上,配置用以檢測曲柄軸55之旋轉角度(曲柄角)之旋轉角度感測器80。風扇70之旋轉中心線與曲柄軸55之旋轉中心線RC一致。關於發電機60、風扇70及旋轉角度感測器80之詳情將於以下描述。
以包圍風扇70之方式,於曲柄外殼50之右端部安裝散熱器外殼90。藉由曲柄外殼50及散熱器外殼90而構成殼體CA。散熱器外殼90之右端部開口,且於該開口部以與風扇70對向之方式而安裝散熱器91。又,以覆蓋散熱器91之方式,而於散熱器91之右側設置散熱器外罩(未圖示)。
於連結部55a之左側之曲柄軸55之部分,設置變速機構95。變速機構95包含構成CVT(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無段變速機)之一個皮帶輪之一對滑輪96、97。於左側之滑輪96,以朝左方突出之 方式而設置複數個葉片96a。滑輪96亦作為用以使氣體(空氣)流入至曲柄外殼50內之風扇而發揮功能。於變速機構95之左側,設置氣體通路98。氣體通路98之一端朝滑輪96開口,另一端朝曲柄外殼50之外部開口。藉由使滑輪96與曲柄軸55一體旋轉,而使氣體經由氣體通路98而流入至曲柄外殼50內。藉此,曲柄外殼50之內部得到冷卻。
於曲柄軸55之左端部,連接腳踏機構99。駕駛員藉由操作未圖示之腳踏踏板,而使曲柄軸55經由腳踏機構99而旋轉驅動。
(3)發電機、風扇及旋轉角度感測器
對發電機60、風扇70及旋轉角度感測器80之詳情進行說明。圖3係表示發電機60、風扇70、旋轉角度感測器80及其周邊部分之放大剖面圖。圖4係用以對旋轉角度感測器80進行說明之模式立體圖。於以下說明中,在與曲柄軸55之旋轉中心線RC垂直之面內,將朝旋轉中心線RC之方向稱為內側,將其相反之方向稱為外側。
如圖3所示,發電機60包含定子61及轉子62。定子61包含複數個線圈61a及固定構件63。複數個線圈61a係以沿著以曲柄軸55之旋轉中心線RC為中心之圓周方向排列之方式而配置,且經由固定構件63而固定於曲柄外殼50。
轉子62包含複數個磁鐵62a及固定構件64、65。固定構件64具有大致圓筒形狀,且安裝於曲柄軸55。安裝有固定構件64之曲柄軸55之部分係以朝向右方而直徑逐漸減少之方式形成為楔狀。同樣地,固定構件64之內周面係以朝向右方而直徑逐漸減少之方式形成。於組裝時,在使固定構件64嵌入至曲柄軸55之楔狀之部分中之狀態下,將螺母66自固定構件64之右側安裝於曲柄軸55。藉由緊固螺母66而使固定構件64之內周面抵壓於曲柄軸55之楔狀之部分之外周面。藉此,將固定構件64固定於曲柄軸55。
固定構件65係自固定構件64之外周面朝外側以圓板狀延伸,進而 以包圍定子61之方式朝左方以圓筒狀延伸。於固定構件65之內周面上以沿著以曲柄軸55之旋轉中心線RC為中心之圓周方向排列之方式而固定複數個磁鐵62a。再者,亦可將固定構件65與固定構件64一體成形。於固定構件65之底部(右端部)之周緣部,形成複數個開口65c。
定子61相對於殼體CA(曲柄外殼50及散熱器外殼90)不旋轉。另一方面,轉子62相對於殼體CA而與曲柄軸55一體旋轉。因此,藉由曲柄軸55相對於殼體CA旋轉,而使轉子62相對於定子61旋轉。藉此,產生電力,且將電力自複數個線圈61a供給至未圖示之蓄電池。
風扇70包含板71及複數個葉片72。板71係以覆蓋固定構件64之右端部之方式而設置成一面彎曲一面朝固定構件64之外側延伸。板71被固定於固定構件65。在板71與固定構件65之底部(右端部)之周緣部之間形成間隙C1。以自板71朝右方突出之方式而設置複數個板狀之葉片72。於板71之中心部設置開口71a。曲柄軸55之右端部穿過板71之開口71a而朝右方突出。
於風扇70之左側之曲柄外殼50之部分,設置通氣口50a。又,於風扇70之外側之散熱器外殼90之部分,設置通氣口90a。
旋轉角度感測器80包含具備複數個霍爾效應元件之霍爾效應感測器81及磁鐵82。如圖4所示,磁鐵82於穿過軸心82a之交界線BL之一側及另一側具有N極及S極。於本實施形態中,以使磁鐵82之軸心82a與風扇70之旋轉中心線(曲柄軸55之旋轉中心線RC)一致之方式而配置磁鐵82。又,於曲柄軸55之旋轉中心線RC上,以與磁鐵82對向之方式而配置霍爾效應感測器81。於霍爾效應感測器81之位置上,以可獲得可檢測之磁通密度或所需之磁通密度之方式,而設定磁鐵82與霍爾效應感測器81之距離、及磁鐵82之種類等。複數個霍爾效應元件係在與磁鐵82對向之位置上,關於磁鐵82之軸心82a而相互非對稱地配置。
具體而言,如圖3所示,在散熱器91與風扇70之板71之間,於曲 柄軸55之旋轉中心線RC上配置感測器外罩83。圖5係用以對感測器外罩83之安裝進行說明之模式圖,且係自左側(曲柄軸55側)觀察感測器外罩83及散熱器外殼90之圖。如圖5所示,感測器外罩83係經由複數個長條狀之連結部85而與散熱器外殼90連結。藉此,將感測器外罩83支持於殼體CA。感測器外罩83具有底部83a及圓筒狀之側面部83b。側面部83b之軸心與曲柄軸55之旋轉中心線RC一致。霍爾效應感測器81以被側面部83b包圍之方式而固定於底部83a。以自霍爾效應感測器81傳遞至連結部85且朝外側延伸之方式而設置線束81a。將線束81a以不阻礙由風扇70所形成之氣體之流動之方式,在與連結部85重疊之狀態下固定。在感測器外罩83之底部83a與散熱器91之間,形成間隙C2。
如圖3所示,於曲柄軸55之右端部上,設置有朝右方突出之突出部55c。於突出部55c,嵌合大致圓筒狀之支持構件84。支持構件84之右端部位於感測器外罩83之側面部83b之內側。以與霍爾效應感測器81對向之方式,於支持構件84之右端部上支持有磁鐵82。風扇70之葉片72之一部分及磁鐵82之一部分位於與旋轉中心線RC垂直之共通之面CP上。磁鐵82經由支持構件84而安裝於曲柄軸55。
在感測器外罩83之側面部83b之內周面與支持構件84之外周面之間配置圓環狀之軸承構件B3。藉由軸承構件B3,而將支持構件84於感測器外罩83之側面部83b內可旋轉地支持。於該情形時,將霍爾效應感測器81及磁鐵82配置於藉由感測器外罩83、軸承構件B3及支持構件84而密封之空間內。因此,可防止塵埃等污染物附著於霍爾效應感測器81及磁鐵82。
霍爾效應感測器81相對於殼體CA(曲柄外殼50及散熱器外殼90)不旋轉。另一方面,磁鐵82相對於殼體CA而與曲柄軸55一體旋轉。於該情形時,伴隨曲柄軸55之旋轉,複數個霍爾效應元件產生相位彼此偏移之電壓信號。藉由計算該等之比率之反正切,而可檢測曲柄軸55 相對於殼體CA之旋轉角度(曲柄角)。藉此,霍爾效應感測器81為輕量且精簡化,並且可以較先前之曲柄角感測器高之分辨力而檢測曲柄角。
再者,發電機60之轉子62之旋轉角度對應於藉由旋轉角度感測器80而檢測之曲柄角。因此,無須另外設置用以檢測發電機60之轉子62之旋轉角度之感測器。
(4)風扇對引擎之冷卻
圖6係用以對藉由風扇70而形成之氣體之流動進行說明之圖。風扇70與曲柄軸55一體旋轉。如圖6所示,藉由風扇70之旋轉,而形成沿著風扇70之旋轉中心線(曲柄軸55之旋轉中心線RC)之氣體(空氣)之流動,使氣體自殼體CA之外部經由散熱器91而流入至殼體CA內。藉此,將散熱器91冷卻。流入至殼體CA內之氣體經由風扇70之板71之外側而自通氣口50a、90a流出至殼體CA之外部。藉此,將殼體CA內之熱釋放至外部。又,流入至殼體CA內之氣體之一部分以圍繞於轉子62之外側與內側之間之方式,流通於複數個線圈61a間、固定構件65之開口65c及間隙C1(圖3)而流動。藉此,將定子61之複數個線圈61a冷卻。
又,自殼體CA之外部流入至內部之氣體會與感測器外罩83接觸。藉此,將感測器外罩83冷卻。其結果為,將感測器外罩83內之霍爾效應感測器81及磁鐵82冷卻。
(5)效果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曲柄軸55之軸方向上較風扇70之板71更靠外側且風扇70之旋轉中心線上分別配置旋轉角度感測器80之霍爾效應感測器81及磁鐵82。於該情形時,藉由風扇70而形成之氣體之流動難以因旋轉角度感測器80而受到阻礙。因此,於風扇70之板71之內側之區域及外側之區域之兩者上可充分地確保氣體之流量。由此,可效率良好地冷卻散熱器91及發電機60等之引擎10之各種構成要素。又,由藉由風扇70所形成之氣體之流動而使收容霍爾效應感測器81之感測器外 罩83冷卻。藉此,將感測器外罩83內之霍爾效應感測器81冷卻。由此,可防止因熱而導致霍爾效應感測器81產生異常,且可防止曲柄角之檢測精度之降低。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收容霍爾效應感測器81及磁鐵82之感測器外罩83經由連結部85而支持於散熱器外殼90。於該情形時,因將感測器外罩83自散熱器91離開,故而可效率良好地冷卻感測器外罩83及散熱器91。藉此,可將感測器外罩83內之霍爾效應感測器81及磁鐵82效率良好地冷卻。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支持磁鐵82之支持構件84於感測器外罩83之側面部83b內藉由軸承構件B3而可旋轉地支持。藉此,支持構件84之姿勢穩定,並且磁鐵82之位置穩定。由此,旋轉角度感測器80對曲柄軸55之旋轉角度之檢測精度變高。又,藉由感測器外罩83、支持構件84及軸承構件B3而將霍爾效應感測器81及磁鐵82相對定位,故而霍爾效應感測器81及磁鐵82之位置關係難以偏移,從而可穩定地檢測曲柄角。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可將感測器外罩83、支持構件84、軸承構件B3、霍爾效應感測器81及磁鐵82與曲柄軸55一體安裝於曲柄軸55之一端部。藉此,可較高地維持檢測精度並且裝配性變高。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於藉由感測器外罩83、軸承構件B3及支持構件84而密封之空間內配置霍爾效應感測器81及磁鐵82。藉此,可防止塵埃等污染物附著於霍爾效應感測器81及磁鐵82。由此,可防止由霍爾效應感測器81及磁鐵82而導致之曲柄角之檢測精度之降低。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於曲柄軸55之軸方向上較風扇70之板71更靠內側設置發電機60。於該情形時,可充分地確保霍爾效應感測器81與發電機60之距離,故而可防止因發電機60之熱而導致霍爾效應感測器81產生異常。又,由藉由風扇70所形成之氣體之流動而使發電機60 冷卻。藉此,可抑制由發電機60之發熱而導致之故障及劣化。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將霍爾效應感測器81以相對於殼體CA不旋轉之方式而設置,且將磁鐵82以與曲柄軸55一體旋轉之方式而設置。藉此,可防止旋轉角度感測器80之配線之複雜化。
(6)旋轉角度感測器80之其他安裝例
圖7~圖10係表示旋轉角度感測器80之霍爾效應感測器81及磁鐵82之其他安裝例之剖面圖。於圖7~圖10之例中,對與圖3之例不同之方面進行說明。
(6-1)
於圖7之例中,代替將感測器外罩83經由連結部85而與散熱器外殼90連結,而將感測器外罩83支持於散熱器91。於該情形時,可削減零件數,並且可實現引擎10之小型化。
於圖7之例中,感測器外罩83之底部83a之整體與散熱器91接觸,但亦可以在感測器外罩83與散熱器91之間形成間隙之方式,將感測器外罩83支持於散熱器91。於該情形時,可效率更佳地冷卻感測器外罩83及散熱器91。
(6-2)
於圖8之例中,螺母66具有同軸之螺孔66a、66b。螺孔66a之直徑大於螺孔66b之直徑。將已實施螺紋切削加工之曲柄軸55之右端部自螺母66之左側螺入至螺孔66a,將已實施螺紋切削加工之軸構件21之左端部自螺母66之右側螺入至螺孔66b。藉此,以沿著曲柄軸之旋轉中心線RC之方式將軸構件21固定於曲柄軸55之右端部。於軸構件21之右端部安裝大致圓筒狀之接頭構件22。以使軸構件21相對於接頭構件22於周方向上不可旋轉且於徑方向上可揺動之方式,將軸構件21藉由接頭構件22而保持。
接頭構件22之右端部位於感測器外罩83之側面部83b之內側。接 頭構件22藉由軸承構件B3而可旋轉地支持於感測器外罩83之側面部83b內。於接頭構件22上支持有磁鐵82。
於本例中,固定於曲柄軸55上之軸構件21相對於接頭構件22而可搖動,且接頭構件22藉由感測器外罩83及軸承構件B3相對於殼體CA而受到支持,故而即便於曲柄軸55之旋轉姿勢不穩定之情形,亦可穩定地維持接頭構件22之姿勢。藉此,磁鐵82之位置穩定,旋轉角度感測器80對曲柄角之檢測精度變高。
又,於本例中,將磁鐵82經由螺母66而安裝於曲柄軸55。於該情形時,在轉子62相對於曲柄軸55之固定、及磁鐵82相對於曲柄軸55之安裝中,使用共通之螺母66。藉此,可抑制零件數之增加。
再者,亦可於曲柄軸55之右端部形成螺孔,且於該螺孔安裝軸構件21,或與圖3之例同樣地亦可於曲柄軸55之右端部設置突出部55c,且於該突出部55c直接安裝接頭構件22。又,於本例中,與圖7之例同樣地,亦可將感測器外罩83支持於散熱器91。
(6-3)
於圖9之例中,於風扇70之板71未形成開口71a,曲柄軸55之右端部藉由風扇70之板71而覆蓋。於曲柄軸55之旋轉中心線RC上,於朝右方之板71之面支持有磁鐵82。
又,將載置部86經由複數個連結部85而與散熱器外殼90連結。於曲柄軸55之旋轉中心線RC上,以與磁鐵82對向之方式將霍爾效應感測器81固定於載置部86上。
於本例中,未使用感測器外罩83、軸承構件B3及支持構件84,故而可削減零件數,並且可實現引擎10之小型化。
再者,亦可將磁鐵82與板71一體成形。又,亦可不設置載置部86及連結部85,而將霍爾效應感測器81支持於散熱器91。
(6-4)
於圖10之例中,以覆蓋曲柄軸55之右端部之方式,將載置部65a安裝於轉子62之固定構件65。於載置部65a上安裝磁鐵82。藉此,將磁鐵82支持於轉子62。
又,與圖9之例同樣地,將載置部86經由複數個連結部85而與散熱器外殼90連結。於曲柄軸55之旋轉中心線RC上,以與磁鐵82對向之方式而將霍爾效應感測器81固定於載置部86上。
於本例中,未使用感測器外罩83、軸承構件B3及支持構件84,故而可削減零件數,並且可實現引擎10之小型化。
再者,亦可將磁鐵82與載置部65a一體成形,進而亦可將載置部65a與固定構件65一體成形。又,亦可不設置載置部86及連結部85,而將霍爾效應感測器81支持於散熱器91。
(7)固定構件之其他例
圖11及圖12係表示固定構件65之其他例之剖面圖。對圖11及圖12之例中與圖3之例不同之方面進行說明。
於圖11之例中,以使板71與固定構件65之底部(右端部)之間所形成之間隙C1朝外側階段性地變大之方式,於固定構件65之底部之周緣部設置階差。於圖12之例中,以使板71與固定構件65之底部(右端部)之間所形成之間隙C1朝外側逐漸地變大之方式,將固定構件65之底部之周緣部設置成楔狀。如此,藉由使間隙C1朝外側階段性地或逐漸地變大,而使板71與固定構件65之底部之周緣部之間產生負壓。藉此,可有效地促進流通於發電機60內部之氣體之流動,從而發電機60之冷卻性變得更高。
(8)其他實施形態
(8-1)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於曲柄軸55之右端部側配置旋轉角度感測器80,但並不限於此。於曲柄軸55之左端部側,例如因未設置腳踏機構 99而形成空間之情形時,亦可將旋轉角度感測器80配置於曲柄軸55之左端部側。於該情形時,於作為風扇之滑輪96之旋轉中心線上分別配置霍爾效應感測器81及磁鐵82,因此,藉由滑輪96而形成之氣體之流動難以因霍爾效應感測器81及磁鐵82而受到阻礙。又,由藉由滑輪96所形成之氣體之流動而使霍爾效應感測器81冷卻。藉此,可防止因熱而導致霍爾效應感測器81產生異常。由此,可防止曲柄角之檢測精度之降低。
(8-2)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將磁鐵82以與曲柄軸55一體旋轉之方式而設置,且將霍爾效應感測器81以相對於殼體CA不旋轉之方式而設置,但並不限於此,亦可將霍爾效應感測器81以與曲柄軸55一體旋轉之方式而設置,且將磁鐵82以相對於殼體CA不旋轉之方式而設置。
(8-3)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發電機60亦可作為起動馬達而發揮功能。具體而言,藉由自未圖示之蓄電池向定子61之複數個線圈61a供給電力,而使轉子62旋轉。藉此,將曲柄軸55旋轉驅動。
(8-4)
上述實施形態係將本發明應用於機車之例,但並不限於此,亦可將本發明應用於自動三輪車或ATV(All Terrain Vehicle,越野車)等之其他跨坐型車輛。
(9)技術方案之各構成要素與實施形態之各要素之對應
以下,對技術方案之各構成要素與實施形態之各要素之對應之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以下之例。
上述實施形態中,機車100係跨坐型車輛之例,後輪7係驅動輪之例,車體1係本體部之例,引擎10係引擎之例,殼體CA係殼體之例,曲柄軸55係曲柄軸之例,風扇70係風扇之例,板71係板之例,葉片72 係葉片之例,旋轉角度感測器80係旋轉角度檢測器之例,磁鐵82係場磁體元件之例,霍爾效應感測器81係磁感測器之例。又,散熱器91係熱交換器之例,支持構件84或接頭構件22係支持構件之例,軸承構件B3係軸承構件之例,感測器外罩83係外罩構件之例,發電機60係旋轉轉換裝置之例,轉子62係轉子之例,定子61係定子之例,螺母66係緊固構件之例。
作為技術方案之各構成要素,亦可使用具有技術方案中記載之構成或功能之其他各種要素。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可有效地利用於各種跨坐型車輛。
50‧‧‧曲柄外殼
50a、90a‧‧‧通氣口
55‧‧‧曲柄軸
55c‧‧‧突出部
60‧‧‧發電機
61‧‧‧定子
61a‧‧‧線圈
62‧‧‧轉子
62a、82‧‧‧磁鐵
63、64、65‧‧‧固定構件
65c、71a‧‧‧開口
66‧‧‧螺母
70‧‧‧風扇
71‧‧‧板
72‧‧‧葉片
80‧‧‧旋轉角度感測器
81‧‧‧霍爾效應感測器
83‧‧‧感測器外罩
83a‧‧‧底部
83b‧‧‧側面部
84‧‧‧支持構件
90‧‧‧散熱器外殼
91‧‧‧散熱器
B3‧‧‧軸承構件
C1、C2‧‧‧間隙
CA‧‧‧殼體
CP‧‧‧面
RC‧‧‧旋轉中心線

Claims (13)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包括:本體部,其具有驅動輪;及引擎,其產生用以使上述驅動輪旋轉之動力;上述引擎包含:殼體;曲柄軸,其相對於上述殼體可相對旋轉,且設置於上述殼體內;風扇,其具有以與上述曲柄軸一體旋轉之方式而設置之板、及於上述曲柄軸之軸方向上設置於上述板之外側之葉片,且以使氣體流入至上述殼體內之方式而構成;及旋轉角度檢測器,其於上述曲柄軸之軸方向上較上述風扇之上述板更靠外側且上述曲柄軸之一端部側,配置於上述風扇之旋轉中心線上,且以檢測上述曲柄軸之旋轉角度之方式而構成;上述旋轉角度檢測器包含於上述風扇之旋轉中心線上以相互對向之方式而配置之場磁體元件及磁感測器,上述場磁體元件及上述磁感測器之一者係以與上述曲柄軸一體旋轉之方式而設置,上述場磁體元件及上述磁感測器之另一者係以相對於上述殼體不相對旋轉之方式設置。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風扇之上述葉片之一部分以及上述場磁體元件及上述磁感測器之上述一者之一部分係以位於與上述曲柄軸之軸方向垂直之共通之面上之方式而設置。
  3.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場磁體元件及上述磁感測器於上述曲柄軸之軸方向上,與上述風扇之上述葉片不重疊。
  4.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殼體於上述曲柄軸之上述 一端部側具有開口部,上述引擎更包含熱交換器,該熱交換器以與上述曲柄軸之上述一端部對向之方式設置於上述殼體之上述開口部,上述場磁體元件及上述磁感測器之上述另一者係以於與上述熱交換器之間形成間隙之方式,支持於上述殼體。
  5.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殼體於上述曲柄軸之上述一端部側具有開口部,上述引擎更包含熱交換器,該熱交換器以與上述曲柄軸之上述一端部對向之方式設置於上述殼體之上述開口部,上述場磁體元件及上述磁感測器之上述另一者支持於上述熱交換器。
  6.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場磁體元件及上述磁感測器之上述一者係經由支持構件而安裝於上述曲柄軸之上述一端部,上述支持構件係藉由軸承構件而可旋轉地支持。
  7. 如請求項6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引擎更包含外罩構件,該外罩構件以包圍上述場磁體元件及上述磁感測器且包圍上述支持構件之至少一部分之方式而設置,在上述外罩構件與上述支持構件之上述至少一部分之間設置上述軸承構件。
  8. 如請求項7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支持構件係相對於上述風扇之旋轉中心線而可揺動地構成。
  9.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場磁體元件及上述磁感測器之上述一者係支持於上述風扇之上述板。
  10.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引擎更包含旋轉轉換裝置,該旋轉轉換裝置係於上述曲柄軸之軸方向上設置於較上述風扇之上述板更靠內側,將電力轉換為上述曲柄軸之旋轉力或將上述曲柄軸之旋轉力轉換為電力。
  11. 如請求項10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旋轉轉換裝置包含:轉子,其以與上述曲柄軸一體旋轉之方式而設置;及定子,其支持於上述殼體;上述場磁體元件及上述磁感測器之上述一者係支持於上述轉子。
  12. 如請求項10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旋轉轉換裝置包含:轉子,其以與上述曲柄軸一體旋轉之方式而設置;及定子,其支持於上述殼體;藉由將緊固構件緊固於上述曲柄軸之上述一端部而將上述轉子固定於上述曲柄軸,上述場磁體元件及上述磁感測器之上述一者係經由上述緊固構件而安裝於上述曲柄軸之上述一端部。
  13.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場磁體元件係以與上述曲柄軸一體旋轉之方式而設置,上述磁感測器係以相對於上述殼體不相對旋轉之方式設置。
TW102140735A 2012-11-27 2013-11-08 跨坐型車輛 TW20143020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58882A JP2014105626A (ja) 2012-11-27 2012-11-27 鞍乗り型車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0206A true TW201430206A (zh) 2014-08-01

Family

ID=496268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0735A TW201430206A (zh) 2012-11-27 2013-11-08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735878A1 (zh)
JP (1) JP2014105626A (zh)
TW (1) TW20143020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56118A1 (ja) * 2016-09-21 2018-03-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用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BR112019020196A2 (pt) * 2017-03-30 2020-04-22 Honda Motor Co Ltd motor de combustão interna
CN110475960B (zh) * 2017-03-30 2022-02-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
EP3992441B1 (en) * 2019-07-01 2024-05-08 Honda Motor Co., Lt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structu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60462A (en) * 1994-06-17 1996-10-01 Caterpillar, Inc. Modular speed sensor for a rotating body
JP4117816B2 (ja) * 1999-04-27 2008-07-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始動兼発電装置
DE10034927A1 (de) * 2000-07-18 2002-02-07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Verbrennungsmotor mit Magnet-Sensoranordnung zur Messung des aktuellen Drehwinkels
JP4322012B2 (ja) 2003-01-20 2009-08-26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空冷エンジン用冷却ファン
DE102006008576A1 (de) * 2006-02-22 2007-08-30 Behr Gmbh & Co. Kg Lüfterantriebsvorricht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05626A (ja) 2014-06-09
EP2735878A1 (en) 2014-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67213B (zh) 集成的粘性离合器
JP5715430B2 (ja) スポーツタイプの鞍乗り型電動車両
KR20180023997A (ko) 전동 구동 장치 및 전동 파워 스티어링 장치
US11577774B2 (en) Electric drive device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US20110024206A1 (en) Motor driving device and electric vehicle equipped with the same
TW201430206A (zh) 跨坐型車輛
WO2017154500A1 (ja) 電動駆動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3093226B1 (en) Motorcycle
WO2017154501A1 (ja) 電動駆動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3002277A (ja) 電動式動力ユニット、電動車両および電動二輪車
CA2792531C (en) Vehicle equipped with driving motor
KR101189975B1 (ko) 모터 구동 차량
EP3950484B1 (en) Series hybrid type straddled vehicle
CN112018929B (zh) 轮内马达单元和电动车辆
JP5942035B2 (ja) エンジンユニットのセンサ設置構造
CN112009615B (zh) 轮内马达单元和电动车辆
US20220272896A1 (en) Power transmission unit
JP7135663B2 (ja) 電動二輪車
JP2011160506A (ja) モールドモータ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電動車両
JP2017008733A (ja) 二輪車用内燃機関冷却装置
JP2017533141A (ja) 電動ペダルアシスト自転車用の推進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ペダルアシスト自転車
TWI780582B (zh) 馬達構造
JP6572383B2 (ja) 制御装置冷却構造
JP5294256B2 (ja) 鞍乗型車両
JP6199933B2 (ja) 鞍乗型車両